太平廣記/卷第062

 上一卷 太平廣記
卷第六十二 女仙七

魯妙典 諶母 盱母 杜蘭香 白水素女 蔡女仙 蓬球 紫雲觀女道士 秦時婦人 何二娘
下一卷 

魯妙典

編輯

  魯妙典者,九嶷山女官也。生即敏慧高潔,不食葷飲酒。十餘歲,即謂其母曰:「旦夕聞食物臭濁,往往鼻腦疼痛,願求不食。」舉家憐之。復知服氣餌藥之法。居十年,常悒悒不樂。因謂母曰:「人之上壽,不過百二十年,哀樂日以相害;況女子之身,豈可復埋沒貞性,混於凡俗乎?」有麓床道士過之,授以大洞《黃庭經》,謂曰:「《黃庭經》,扶桑大帝君宮中金書,誦詠萬遍者,得為神仙;但在勞心不倦耳。《經》云:『詠之萬遍升三天,千災已消百病痊。不憚虎狼之兇殘,亦已卻老年永延。』居山獨處,詠之一遍,如與十人為侶,輒無怖畏。何者?此經召集身中諸神,澄正神氣。神氣正則外邪不能幹,諸神集則怖畏不能及。若形全神集,氣正心清,則徹見千里之外,纖毫無隱矣。所患人不能知,知之而不能修,修之而不能精,精之而不能久。中道而喪,自棄前功,不惟有玄科之責,亦將洗蕩生死,苦報無窮也。」妙典奉戒受《經》,入九嶷山,岩棲靜默。累有魔試,而貞介不撓。積十餘年,有神人語之曰:「此山大舜所理,天地之總司、九州之宗主地。古有高道之士,作三處麓床,可以棲庇風雨,宅形念貞。歲月即久,旋皆朽敗。今為制之,可以遂性宴息也。」又十年,真仙下降,授以靈藥,白日昇天。初,妙典居山,峰上無水。神人化一石盆,大三尺,長四尺,盆中常自然有水,用之不竭。又有大鐵臼,亦神人所送,不知何用。今並在上。仙壇石上,宛然有仙人履跡;及及原作各。據明抄本改古鏡一面,大三尺;鍾一口,形如偃月。皆神人送來,並妙典昇天所留之物,今在無為觀。出《集仙錄》

諶母

編輯

  嬰母者,姓諶氏,字曰嬰,不知何許人也。西晉之時,丹陽郡黃堂觀居焉,潛修至道。時人自童幼逮衰老見之,顏狀無改。眾號為嬰母。因入吳市,見一童子,年可十四五。前拜於母云:「合為母兒。」母曰:「年少自何而來?拜吾為母,既非其類,不合大道。」童子乃去。月餘,又吳市逢有三歲孩子,悲啼呼叫。倏遇諶母,執母衣裾曰:「我母何來?」母哀而收育之,逾於所生。既長,明穎孝敬,異於常人。冠歲以來,風神挺邁,所居常有異雲氣,光景彷彿,時說蓬萊閬苑之事。母異之,謂曰:「吾與汝暫此相因。汝以何為號也?」子曰:「昔蒙天真盟授靈章,錫以名品,約為孝道明王。今宜稱而呼之矣。」遂告母修真之訣曰:「每須高處玄台,疏絕異黨,修閒丘阜,餌順陽和,靜夷玄圃,委鑒前非。無英公子、黃老《玉書》、大洞《真經》、豁落七元、太上隱言之道可致。晏息以流霞之障,睠眄乎文昌之台,得此道者,九鳳齊唱,天籍駭虛,竦身御節,入景浮空,龍車虎旗,游遍八方矣。母宜寶之。」一旦,孝道明王漠然隱去,母密修道法,積數十年,人莫知也。其後吳猛、許遜自高陽南遊,詣母,請傳所得之道,因盟而授之,孝道之法,遂行江表。閒日每告二子曰:「世雲昔為遜師。今玉皇譜之中,猛為御史,而遜為高明大使,總領仙籍五品已遷。又所主十二辰,配十二國之分野。遜領玄枵之野,於辰為子;猛統星紀之邦,於辰為丑。許當居吳之上,以從仙階之等降也。」又數年,有雲龍之駕,千乘萬騎來迎,諶母白日昇天。今洪州高安縣東四十里,有黃堂壇靜,即許君立祠朝拜聖母之所。其昇天事跡,在丹陽郡中,後避唐宣宗廟諱,鍾陵祠號為諶母。其孝道之法,與靈寶小異。豫章人世世行之。出墉城《集仙錄》

盱母

編輯

  盱母者,豫章人也。外混世俗,而內修真要。常云:「我千年之前,曾居西山,世累稍息,當歸真於彼。」其子名烈,字道微。少喪父,事母以孝聞。家貧,而營侍甘旨,未嘗有闕,鄉里推之。西晉武帝時,同郡吳猛、許遜,精修通感,道化宣行。居洪崖山,築壇立靜。猛既去世,遜即以寶符、真籙拯俗救民。遠近宗之。遜仕B州為記室,後每朔望還家朝拜。人或見其乘龍,往來徑速,如咫尺耳。盱君淳篤忠厚,遜委用之,即與母結草於遜宅東北八十餘步,旦夕侍奉,謹願恭肅,未嘗有怠。母常於山下採擷花果,以奉許君。君惜其誠志,常欲拯度之。元康康原作慶,據墉城《集仙錄》改二年壬子八月十五日,太上命玉真上公崔文子、太玄真鄉瑕丘仲,冊命徵拜許君為九州都仙大使高明主者,白日昇天。許謂道微及母曰:「我承太帝之命,不得久留。汝可後隨仙輿,期於異日。母子悲不自勝,再拜告請,願侍雲輦。君許之,即賜靈藥服之,躬稟真訣,於是午時從許君昇天。今壇井存焉。鄉人不敢華繕,蓋盱君母子儉約故也。世號為盱母井焉。出《集仙錄》

杜蘭香

編輯

  杜蘭香者,有漁父於湘江洞庭之岸,聞兒啼聲,四顧無人,惟三歲女子在岸側,漁父憐而舉之。十餘歲,天姿奇偉,靈顏姝瑩,迨天人也。忽有青童靈人,自空而下,來集其家,攜女而去。臨昇天,謂其父曰:「我仙女杜蘭香也,有過謫於人間。玄期有限,今去矣。」自後時亦還家。其後於洞庭包山降張碩家,蓋修道者也。蘭香降之三年,授以舉形飛化之道,碩亦得仙。初降時,留玉簡、玉唾盂、紅火浣布,以為登真之信焉。又一夕,命侍女齎黃麟羽帔、絳履玄冠、鶴氅之服、丹玉珮揮劍,以授於碩,曰:「此上仙之所服,非洞天之所有也。」不知張碩仙官定何班品。漁父亦老,因益少,往往不食。亦學道江湖,不知所之。出墉城《集仙錄》

白水素女

編輯

  謝端,晉安侯官人也。少喪父母,無有親屬,為鄰人所養。至年十七八,恭謹自守,不履非法,始出作居。未有妻,鄉人共憫念之,規為娶婦,未得。端夜臥早起,躬耕力作,不捨晝夜。後於邑下得一大螺,如三升壺。以為異物,取以歸,貯甕中畜之。十數日,端每早至野,還,見其戶中有飯飲湯火,如有人為者。端謂是鄰人為之惠也。數日如此,端便往謝鄰人。鄰人皆曰:「吾初不為是,何見謝也?」端又以為鄰人不喻其意,然數爾不止。後更實問,鄰人笑曰:「卿以自取婦,密著室中飲爨,而言吾為人飲耶!」端默然,心疑不知其故。後方以雞初鳴出去,平早潛歸,於籬外竊窺其家,見一少女從甕中出,至灶下燃火。端便入門,取徑造甕所視螺,但見殼殼原作女,據明抄本改。仍到灶下問之曰:「新婦從何所來,而相為炊?」女人惶惑,欲還甕中,不能得,答曰:「我天漢中白水素女也。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故使我權相為守舍炊烹。十年之中,使卿居富得婦,自當還去。而卿無故竊相同掩,吾形已見,不宜復留,當相委去。雖爾後自當少差,勤於田作,漁彩治生。留此殼去,以貯米穀,常可不乏。」端請留,終不肯。時天忽風雨,翕然而去。端為立神座,時節祭祀,居常饒足,不致大富耳。於是鄉人以女妻端。端後仕至令長雲。今道中素女是也。出《搜神記》

蔡女仙

編輯

  蔡女仙者,襄陽人也。幼而巧慧,善刺繡,鄰里稱之。忽有老父詣其門,請繡鳳。眼,畢功之日,自當指點。既而繡成,五彩光煥。老父觀之,指視安眼。俄而功畢,雙鳳騰躍飛舞。老父與仙女各乘一鳳,昇天而去。時降於襄陽南山林木之上,時人名為鳳林山。後於其地置鳳林關,南山側有鳳台。敕於其宅置靜貞觀,有女仙真像存焉。雲晉時人也。出《仙傳拾遺》

蓬球

編輯

  貝丘西有玉女山。傳雲,晉太始中,北海蓬球,字伯堅,入山伐木,忽覺異香,遂溯風尋至北山。廓然宮殿盤鬱,樓台博敞。球入門窺之,見五株玉樹;復稍前,有四婦人,端妙絕世,共彈棋於堂上。見球俱驚起,謂球曰:「蓬君何故得來?」球曰:「尋香而至。」遂復還戲。一小者便上樓彈琴,留戲者呼之曰:「元暉何為獨升樓?」球樹下立,覺少饑,乃以舌舐葉上垂露。俄然有一女乘鶴而至,迎恚恚,原作惠。據明抄本改曰:「玉華,汝等何故有此俗人?王母即令王方平行諸仙室。」球慎而出門,回顧,忽然不見。至家乃是建平中,其舊居閭舍,皆為墟矣。出《酉陽雜俎》

紫雲觀女道士

編輯

  唐開元二十四年春二月,駕在東京,以李適之為河南尹。其日大風,有女冠乘風而至玉貞觀,集於鐘樓,人觀者如堵。以聞於尹。尹率略人也,怒其聚眾,袒而笞之。至十,而乘風者即不哀祈,亦無傷損,顏色不變。於是適之大駭,方禮請奏聞。教召入內殿,訪其故,乃蒲州紫雲觀女道士也,辟穀久,輕身,因風遂飛至此。玄宗大加敬畏,錫金帛,送還蒲州。數年後,又因大風,遂飛去不返。出《紀聞》

秦時婦人

編輯

  唐開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恐妖偽事起,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懼逐,多權竄山谷。有法朗者,深入雁門山。幽澗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齎乾糧,欲住此山,遂尋洞入。數百步漸闊,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婦人,並衣草葉,容色端麗。見僧懼愕,問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婦人笑云:「寧有人形骸如此?」僧曰:「我事佛。佛須擯落形骸,故爾。」因問:「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顧笑曰:「語甚有理。」復問:「宗旨如何?」僧為講《金剛經》。稱善數四。僧因問:「此處是何世界?」婦人云:「我自秦人,隨蒙恬築長城。恬多使婦人,我等不勝其弊,逃竄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來亦不知年歲,不復至人間。」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澀不可食。僧住此四十餘日,暫辭,出人間求食。及至代州,備糧更去,則迷不知其所矣。出《廣異記》

何二娘

編輯

  廣州有何二娘者,以織鞋子為業,年二十,與母居。素不修仙術,忽謂母曰:「住此悶,意欲行游。」後一日便飛去,上羅浮山寺。山僧問其來由,答云:「願事和尚。」自爾恆留居止。初不飲食,每為寺眾彩山果充齋,亦不知其所取。羅浮山北是循州,去南海四百里。循州山寺有楊梅樹,大數十圍。何氏每彩其實,及齋而返。後循州山寺僧至羅浮山,說云:「某月日有仙女來彩楊梅。」驗之,果是何氏所彩之日也。由此遠近知其得仙。後乃不復居寺,或旬月則一來耳。唐開元中,敕令黃門使往廣州,求何氏,得之,與使俱入京。中途,黃門使悅其色,意欲挑之而未言。忽云:「中使有如此心,不可留矣。」言畢,踴身而去,不知所之。其後絕跡不至人間矣。出《廣異記

◀上一卷 下一卷▶
太平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