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女仙外史
◀上一回 第三十六回 唐月君創立濟南都 呂師貞議訪建文帝 下一回▶

  建文五年夏六月,呂軍師檄飭濟南府,令將齊王宮室改作行殿,並集諸文武會議,迎請建文皇帝復位。公議李希顏、王璡兩舊臣認識聖容,可以訪求行在。奏請帝師不允,因此連日未決。忽值門將士送進稟單,內開一塞馬先生,一雪和尚,一嵇山主人,一衣葛翁,一補鍋老,要求見軍師。軍師道:「此必國變時韜晦姓名者。」即令請進,降階延入,施禮就座。問道:「承列公降臨,先請教真姓真名。」第一位朗然應道:「學生衣葛翁,濫叨侍從之職,姓趙名天泰。這位補鍋老,原官欽天監正,姓王名之臣。那兩位俱是中翰,一稱雪和尚,姓郭名節;一稱嵇山主人,姓朱名和,又號雲門僧。這一位刑部司務馮BB,稱為塞馬先生。還有東湖樵夫牛景先,官居鎮撫司。

  共是六人,互相送給行在衣糧,為小人伺察,遂奉敕各散。牛鎮撫投湖而死,聞其子牛馬辛已歸駕下,某等相約來此,願得訪求建文皇帝,仍為神人之主,上慰高皇在天之靈。」軍師道:「難得,難得,皆忠臣也。候帝師駕到,學生奏請便了。」

  忽又報有少年九人,都稱是忠臣之後,不期而集,皆求進見。隨命請來。都齊齊整整,趨至階下,向上三揖,升堂再拜,又與五位老臣,各敘一禮,分長幼坐定。先是第三位開言道:「小子姓魏名袞,先父諱冕,官拜監察御史。」指下手的道:「表弟鄒希軻,是小子舅父大理寺丞鄒公諱瑾之子。先父與舅父,共毆逆黨徐增壽於朝,和燕王作對。原扌棄扌有赤族之禍,所以命小子與表弟改姓潛蹤,得免於難。今聞訪迎故主,特地前來,願備任使。」又一位接著就說:小子是松江郡丞周諱繼瑜之次子,名文獻。先父募兵勤王,慘為燕逆所磔。君父之仇,是不共戴天的!」那齒最長、坐居第一的,鞠躬緩頰說:「在下殉難給事中黃鉞之友,姓楊名福。」指著末座少年道:「這就是黃公之子,名瓚。挈他逃避,今得倖見天日,不啻重生聖世。」

  又一位袖中取出一手卷,呈上軍師,道:「小子葉先春,先君忝任郡守,名仲惠。棄官歸隱,編成信史一冊,斥燕為叛逆,被人發覺,禍至抄家。小子密藏底稿,逃之遠方。今特晉獻,伏惟採擇。」軍師道:「此即逆孽定案,當授史館。」其三人,一姓餘名行毅,是燕府伴讀余逢辰之子。當燕王屠戮張昺、謝貴時,逢辰徒跣奔至殿上,抗言:「擅殺王臣,要行反叛,我豈肯與逆黨為伍?」遂觸柱而死。一張鵬,素有膂力,兼精武藝,為指揮張安之子。安即樂清樵夫,聞新天子詔至,自投於崖者。各次第自陳畢,下剩一人,挺然按膝而坐,左顧右盼,絕無片言。軍師見其形容凹凸,鬚髮鉤卷,目如火炬,知是猛將,方欲訊,忽揎袖厲聲道:「我不知咬文,但能使鐵蒺藜,重有六十四斤,雖千軍萬馬,亦不怕他。先父薊州鎮撫曾,曾起兵討燕,為賊所殺。今願借甲兵三千,去報大仇!」軍師微哂道:「此真大義所在。」

  忽探馬飛報帝師鑾駕將到境上,兩軍師隨率眾文武官員,前去迎接。同出東關,行及二十里,早望見滿釋奴與女金剛二將,各分左右,領著七十二個女真,引導而來。月君見軍師等遠迎,隨命隱娘向前,各加慰勞,俱令先回。前途已有百姓數萬餘人,執香頂禮,擁塞不開。這些文官,都被圍困在內。軍師命火力士、雷一震各執帥字旗,呼令百姓兩行跪接,讓開大路,毋得喧嚷。二將遵令,大聲曉諭。這些百姓,紛紛滾滾,竟像不聽得的。二人發起性來,遂將令字旗橫擔在手,東擋西攔,一時橫顛豎倒的,不計其數。只見有個女人,面如霽月,目似春星,身穿藕合道袍,當前立住。火力士道:「聖后駕到,速速站開!」那女人道:「我是要正面接的。」火力士就把旗柄在他肩胛上一逼,說:「過去!」那娘不動分毫,力士再用力一逼,女娘反靠過些來。力士是經過聶隱娘的,暗稱有些奇怪。

  雷一震不知高低,就扯了女娘右臂,用力一帶。被女娘左手接住他右手,從穴道外輕輕一按,雷一震遍體酸麻,按倒在地。

  笑道:「原來是膿包貨!」力士乃向前作揖道:「大娘休怒。請略讓個道兒,等我等陪罪罷!」那女人道:「你如何識得我是大娘?」火力士一時乖巧,便順口道:「是我們聶隱娘仙師說過來。」女人道:「既如此,我躲在一邊,汝可去報與隱娘。」那時雷一震也猜是有道術的,就深深陪個禮兒。女娘道:「爾要知道,如今是女人的世界哩!」

  早見火力土同著聶隱娘來了。女娘便上前稽首道:「隱姊別來無恙?」隱娘忙下蹇衛,答禮道:「我道是誰,卻是公孫賢妹。只恐力士與將軍,都要出些醜哩!」力士道:「虧我是遇過仙師的,倒還乖巧,雷將軍做了個臥虎的樣子哩!」二人大笑。那女娘道:「途次不便去見月君,為我致意罷!」又在隱娘耳畔說了好些話,就如飛的向南去了。看看月君鑾輿到來,隱娘近前,將劍仙公孫大娘來迎駕,因括蒼地方有個女將,正在厄難之中,前去救援,即同他來匡助,不及在此候見,約略說了幾句。月君大喜。見兩行百姓俯伏在地,都呼聖母娘娘萬歲,月君曉諭道:「孤家無德於父老,何勞如此遠接?」眾人齊聲道:「前年蒙聖母娘娘趕逐了贓太守羅景,至今萬民感激。」月君又加撫慰一番,進得城來,轉入新建的行殿。

  次日呂軍師及文武諸臣,會齊入朝。有頃,聶隱娘傳出令旨,宣示道:「古者聖王執中立極,所以建都之地,宮闕必居中央。今齊王府在東偏,不宜為皇帝行殿,可另擇閎敞院宇改造。一到正殿落成,即可迎接帝駕。後殿不妨稍緩,至於向來文武各空署,文者改為軍師及監軍府,武者改為將軍府。眾軍士仍撥營舍安頓,不許強佔民居,犯者按以軍法。今既建都於此,訪求皇帝復位第一大事。文武百官,須眾議僉同,酌定四人出使,奏請孤家裁奪。」諸臣得旨,各自散去。軍師私謂高咸寧道:「昨日將趙天泰等五人,密摺奏聞。今日帝師令旨若為不知者,是不可使也。獨是訪求建文,原要得舊臣遺老。今若捨此五位,有誰曾識聖容?」高軍師道:「但不知帝師之意,何以不用此五人也?少不得要再議。」

  明日,諸官畢集公所,皆默然無語。王之臣、馮BB遽立起,以手指天,自表其心道:「軍師豈以某等藉此一語,希圖富貴,不是實心去訪故主者耶?何以緘口不奏?」呂軍師道:「諸位先生又忠心亮節,田夫牧豎亦且知之,而況某乎?獨是帝師令旨,只要四人,須去其一。誰應去,誰不應去,學生豈敢擅便?」王之臣道:「此最為易事。何妨將某等五人姓名一同奏請,候帝師親點,便無異議。若要某等甘心自去一人,亦有所不能,何況軍師耶?」高軍師接口道:「不然。帝師明諭酌定四人,何敢以五名奏請?還是諸位先生裁酌見示,某等方可循行。」延至日哺,終未議定。次日,諸臣又集,高軍師倡言,請五位拈閹,以憑天定。那向在駕下舊臣,又要各表忠誠,請大家公閹,奏帝師裁定。時劉超見呂軍師躊躇,就道:「拈閹固好,但迎復鑾輿,何等重大,也須於清辰對天至誠禱告,然後分閹。今已午後,豈可草草?」高咸寧就先立起來道:「小將軍之言甚是。」又各散了。

  當曉,呂師貞挑燈靜坐,正在凝思,忽報劉將軍要稟機密。

  軍師即令召進,命坐於側。劉超道:「某往常見軍師視強敵如兒戲,攻堅城若拉朽,機無不合,算無不勝。何以遣使一事,反若疑難?」軍師道:「汝尚未知。聖后不欲用此五人。而五人又必欲為使。彼所持甚正,無以折之耳!」劉超道:「原來如此。」即起身辭出,連夜往見鐵、景、姚三公子,並阿蠻兒與副軍師,約定如此如此。

  次早畢集,高軍師道:「請五位先生分,鬮便可立決。」呂軍師正要開言,只見劉超、阿蠻兒、鐵鼎、景星、姚襄五人,搶向前來,厲聲而說道:「我等父親,皆粉軀碎骨,上報舊主。

  今在帝師駕下已久,歷有微勞,安見得某等不能去尋皇帝?畢竟是諸位老先生,全身隱節者,方克為使耶?」軍師知是劉超之計,恐在王之臣等五人臉上不好看相,乃假意喝道:「爾等皆年輕,毋得出此不遜之語!」董彥杲、賓鴻又進前道:「令請駕下諸舊臣,與五位先生並五位公子,各書名字,兩軍師為之公閹四名,更有何說?」你一句,我一句,把趙天泰等五人倒禁住了。

  忽報門外有五人,自言來請命去尋建文皇帝者,立等要見軍師。眾皆愕然。隨令速請,趙天泰見有兩個老些的,先進中門,卻是故交,便趨出相迎,道:「只為我等要尋故主,會議三日,尚未決哩!」說話間,五人已到簷下。軍師等延入,大家箕圈一揖,不次坐下。趙天泰先開言道:「此位是刑曹梁田玉,這位是禮曹梁良玉,當日扈從建文皇帝出宮,我輩共十有三人,後奉帝旨,止令程濟、楊應能、葉希賢隨駕而去。。」尚未說完,有一位少年,頓然起立而言說:「老先生且住。小子與這兩位,便是隨駕三人之子。小子姓程名智,字知星,父親程濟。」那一位少年就接著道:小子姓葉,名永青,是葉希賢長子。帝令父親改為應賢。」那一位也就說:「小子姓楊,名繼業,父親楊應能。帝自名應文,用應字排行,都認為師弟,以防不測。」軍師道:「然也。不但求帝,且是尋親,莫善於此。

  當時曾御史恨不能隨帝,今伊子公望,亦正英少,正合四人之數,而又以完御史公之意。」眾文武齊聲贊曰:「真天意也!」

  軍師方向趙編修說:「帝師駕到之日,某已將五位一片忠心,密摺奏聞。不見批答,而反敕令酌議,是帝師不欲煩重先生輩也。大抵登山涉水,萬里間關,瘴癧風波,幾歷寒暑,恐非五旬之人所堪。前此李宗伯與曾侍御要去,帝師止許公望。第公望又不認識聖容,今者得此三位,雖亦未曾瞻覲天顏,然有父親在彼,尋著父親,即是尋著故主,忠、孝兩全,又何庸議戰?」

  於是趙天泰等莫不心服,皆猜帝師能知未來之事。軍師立刻草奏達上。俄頃間,滿釋奴飛馳而至,傳令云:「帝師召見。」

  軍師遂同諸文武齊赴闕下。帝師早已升殿,命兩軍師引進趙天泰並程知星等,拜畢賜坐。帝師道:「孤家不煩老成之意,宗伯李希顏知之,亮卿等之心亦明矣。」趙天泰等稱謝道:「敬遵睿裁。」帝師即命曾公望近前曰:「汝與程知星,由江西而湖北、湖南,至兩粵、六詔諸處,葉永青與楊繼業,由江南而浙東、浙西,至七閩諸處,四人分作兩路訪求。可於三日內即便起程,上天下地,必須尋著,敦請復位。慎勿空回!」四人皆頓首受命。

  軍師又前奏,新到忠臣之子若干,已在午門候旨。月君隨令召見。魏袞等羅拜於殿簷之下,軍師逐一奏明姓字、履歷。

  月君賜令平身,卻見曾彪相貌奇特,狠狠然有吞牛之氣,隨問:「汝父起兵討燕。爾亦在軍前否?」彪應聲道:「是我為前部。」

  月君又問:「爾勇無敵,何以至敗?」應道:「若論小將,焉得敗?只因先父營中內變,反應賊入之故。」月君道:「這算個天意。爾用何軍器呢?」彪見問到武藝,心中喜極,應道:「是鐵蒺藜,重有六十餘斤。」月君即命取到,令女金剛試舞一回,真個影若旋風,光如流星,曾彪也呆了。月君命取女金剛鐵鍬來,令曾彪也舞一回。只覺重了十餘斤,學不得女金剛舞來輕捷。月君又命取鮑師的鐵叉來,橫放在墀下,令曾彪:「汝試舞此叉。」彪疾趨向前,隻手去舉,竟有千斤之重。裝個硬漢,只用一手,盡力舉起,怎舞得動?連忙放下,道:「不過擺著看的東西,怎麼教人舞起來?」月君又諭:「還有件看的東西在。」即令將曼師狼牙棒取來,喚曾彪:「這個不須舞,汝試舉與孤家看。」曾彪用力雙手來舉,動也不動,就做個蹲虎之勢,一手握定丫叉,一手托著把柄,掙命一起,剛剛離地半尺,脖子內的筋漲紅得有麻繩粗細。喘吁吁放了,立起道:「憑是誰舉不得!」月君命聶隱娘:「汝試將狼牙棒舞來一看。」只見隱娘走上,將三寸金蓮的尖兒,就地一挑,那棒跳起來有五、六尺高,一手接住,回身便舞。但見:

  似狼牙而非狼牙,是鹿角而非鹿角。舉起來,勢若熊掌拔樹,舞動處,狀如龍爪拿空,剎那間,疾勝風輪旋轉;滾滾中,不見仙娘姿態;彈指頃,烈如火燄橫飛;轟轟然,疑用電母神通。正是:

    金箍仙棒無斤兩,要重還能十萬多!

  滿廷文武諸臣,看得眼都花了。那些舊將士,都知是道法所使,這些新到的,莫不驚詫,心中暗想:「有此等本事,何不就殺向燕京?」倒覺解說不出。看曾彪面如土色,舌頭伸了縮不進去。兩位軍師皆含著微笑。隱娘舞畢,又將狼牙棒向空拋起,有數丈來高,輕舒玉手接了,丟在丹墀,向月君道:「舞得不好,帝師休笑。」只見曾彪跪著,只是磕頭,說:「小將頗有忠心,留著我養馬執鞭也罷!」月君諭道:「汝聽軍師提調就是。」要知道,月君見曾彪氣質太莽,自恃過當,難於駕馭,又且要借兵自將,所以用些道術,以制其心,馴其性,不是舞將來與諸臣作戲文看也。且聽下回再演。

◀上一回 下一回▶
女仙外史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