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淵如詩文集 (四部叢刊本)/魏三體石經遺字校釋序

擬請復孔子封爵表 孫淵如詩文集 魏三體石經遺字校釋序
清 孫星衍 撰 清 配王採薇 撰附錄 景上海涵芬樓藏原刊本

  魏三體石經遺字校釋序

隷續所載三字石經葢魏正始中立石宋皇祐時蘇望得榻本

摹刻於洛陽古文三百七篆文二百十七隷書二𦣻九十五凡

八百一十九爲尚書大誥呂刑文矦之命春秋左氏桓莊宣襄

四公經文亦有傳考孔子壁中書有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

皆科斗古文漢世藏於祕府亡於晉永嘉之亂魏初邯鄲淳猶

得目覩而手摹之故衞恆四體書勢稱淳爲傳古文又謂正始

立石失淳法則淳書實孔壁古文也其石在洛陽太學講堂西

石長八尺廣四尺碑石四十八枚廣三十丈見於水經注淳旣

得見古文所書當有他經而獨存尚書春秋者魏齊先後徙洛

陽石經於鄴都多沒於水隋開皇時又徙於長安以亂廢爲柱

礎但有傳拓之本存於祕府故隋經籍志載三字石經惟尚書

九卷五卷春秋三卷比之七錄所有卷數且失大半其餘易書

詩儀禮春秋公羊論語孝經卽一字石經而已然其時經石猶

有存者唐貞觀中魏徵請置三字石經十數段於九成宮祕書

監武后時移於著作院或鄴都長安之餘又有開元五年得三

字春秋一十三𥿄至周顯德中嗣太子傳寫之唐世書學博士

敎國子生以石經說文字林爲業石經三體書限三年業成卽

用此諸本郭忠恕取以入汗簡多出隷續四十餘字至宋夏竦

之爲古文四聲韻增多之字無殊絶者宋金之亂中原淪喪經

石旣失隋唐故府本及北宋摹刻俱不存焉惟餘隷續所載傳

寫亦稀善本三體石經之學於是幾絶於世矣今就隷續遺字

考其篆法足以補正說文及經傳者不少如余作可証許氏

余從舍省丑爲可証許氏丑象手形替作及㬱可証漢書

引不敢僭上帝命黃爲可証漢律苛爲止句之變體盧作旅

可証新附玈弓之俗字至以鍾簴字爲莒淖水字爲朝鬲爲歴

婼爲若嗀爲縠筍爲郇又可知古文假借之義或合於說文所

載古文重文或足補說文未備尋繹字畫實爲小學圭臬唐宋

巳來不究古篆傳寫音釋頗多譌舛至釋爲副釋彊爲僵如

秋字作潞字作幾不知所從蘇氏又以尚書春秋左氏錯

雜成文命爲左傳不加分別倘有令甲如唐世用三體石經課

士其學無由復興豈不惜哉昔杜林得桼書古文尚書一卷握

持不離身常恐斯經將絶韓愈見李服之所得科斗書孝經衞

宏官書兩部令賀拔恕寫留其本𫎇雖不敏夙究篆籀之學就

隷續所載理而董之証以經典字書爲之音釋又得嚴孝廉可

均洪明經頤煊互相是正刋刻傳遠竊附古人好古善述之志

方冀河陽關中經石後世復岀人間葢以擴其聞見倘吾言疏

謬俟通人更定之若天三字一字五經六經之異說洪氏已詳

辯之不復贅述雲

  禹廝二渠考序

二渠者何大河與漯川也河曷言渠成臯今汜水大伾所在已北禹所

廝故曰渠漯曷言渠江淮河濟爲四瀆非人力漯則禹所治始

自東武陽今朝以達於海卽大淸河自利津入海故亦曰渠班氏地里志

獨於漯稱禹治是也九河見於經二渠見於史且河漯之名俱

見於禹貢矣史遷見古文書引夏書及二渠之說是卽益稷謨

佚文也謂二渠爲北瀆及漯川者孟康之言近古當得其實禹

河自大名已北東光已南合淸河卽淇水今衛河東光已北合漳水至

章武今天入海故班氏稱爲鄴東故大河周定王五年東徙平

原高唐之間王莽時枯故後人謂之王莽河亦謂之大河故瀆

也鄭氏注尚書以屯氏河爲河故道何故瀆復岀爲屯氏河卽

今俗稱老黃河支流亦北合於漳故水經注云衡漳舊道與屯

氏相亂自此已北皆禹跡也李吉甫以屯氏爲永濟渠卽今衛

河矣曷以知河徙平原高唐之間也孔子自衛將適趙臨河而

返謂之鳴犢口今高唐州西境在河徙之後州境得有河也高

唐西北爲趙境或疑之考春秋傳齊威王使肸子守高唐趙人

不敢漁於河則知齊與趙魏以河爲境賈讓之言不誣也何以

言漢武復禹舊跡漢武築金隄塞⿰夸𤓰 -- 瓠子導河北行漯川亦通終

漢之世河患以少河合淇漳以入海卽禹跡也漳爲禹跡何漳

水過祭陌有河伯娶婦之事故知漳卽河也後人錙銖尺寸而

較之豈得謂之通知地理者歟史遷據古文班氏見周地圖所

言不可誣也漯首受河自朝城後人謂漯始黎陽宿胥口誤以

濟瀆當之也漯何以不見於後世也大淸河則漯川小淸河則

濟水濟水絶於章邱之北漯川絶於濟陽以東俗稱徒駭河卽

漯川也東漢北魏河瀆何所行行漯川之北出入今馬頰徒駭

之間也唐時河患亦少以有漯川且北流也宋時南北分流不

用導河入漳之議而囘河使東無復禹跡河患自此多矣今河

北流禹跡乎會通河以西合濟瀆以東合大淸河大淸河自濟

陽以西爲濟瀆以東爲漯川河行二渠之一謂之禹跡可也治

之柰何馬頰徒駭北達於海西屬於會通河深浚而利導之疏

小淸河通於大淸河以復濟瀆故道而殺河勢濱州滄州之間

胡蘇鈎盤鬲津諸河竝有形跡次第可迨漢時議者欲索九河

故跡而穿之御史韓牧以爲縱不能九但爲四五宜有益今疏

馬頰諸河故道奚啻四五下尾合爲逆河會於淇漳則二渠之

故道盡復也河不復南運道傷乎曰無傷也河至臨邑謂之四

瀆津酈道元言自河入濟自濟入淮自淮達江水徑周通故有

四瀆之稱又言吳王掘溝商魯之問北屬之沂西屬於濟是河

漯沂濟自古相通益以汶流用之濟運不減黃淮交會之口也

余氏闕亦言河北徙而會通之漕不廢漕以汶不以河也且夫

濬齊桓已塞之河復大禹二渠九河之跡神功也河名大淸百

川之所朝宗美瑞也東北流環拱 神京勝於屈南東注之𫝑

地利也省南河設官歲修億千萬之費涸岀東南億千萬頃之

地足資東方工用賑恤量移民居而有餘致數十百年安瀾之

慶轉禍爲福之大機也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惟  聖人

灑沈澹災能與天地參也

  荊樹山房詩集序

嘉慶四年冬十月同年生鎭洋田明府以其六世從祖斗岳先

生六世祖雲岳先生詩文屬敘於子且屬編定越歲始報命斗

岳先生名嶠有孝行不仕事載方志雲岳先生名峩明萬歷間

由舉人歷官平鄉興安兩縣令齊魯稱二田先生兄弟甚友愛

負文名築荊樹山房於鉅野城西南四十里讀書其中斗岳先

生詩文集二卷自編御李集明福集遊燕集各一卷雲岳先生

詩文集二卷兩先生著述故不止是因毀於火亦稱燼餘稿皆

明府所輯錄雲兩先生當明之末造汲汲以勖厲風俗激揚士

氣爲已任故其文多表彰孝友貞烈頌美當道經世實政之作

讀之使人親親善善之志斐然感發於數百年後誠得詩人興

觀羣怨之旨是時兗濟間民有惑於白蓮敎者以彌勒出世相

扇動數萬人攻掠鄆城鉅野間官兵不能制兩先生率家屬行

間爲縣令趙某區畫守城聚餉募鄉勇詰奸宄諸方畧賊來有

備斬獲甚衆鉅野城以保全而鄆城遂破然則兩先生之才猷

智畧又豈以僅詩文以自見於時者且讀兩先生之文知其以

道覺民之苦心欲消患於未萌斗岳先生之作三敎堂碑也曰

或欲以般若淸淨配聖經吾不知其於南面之治何若又曰世

有孔子必能用二氏又他文曰儒而禪語得毋信道不篤乎雲

岳先生亦云我東土素沐聖澤亦且惑於佛事云云可以知兩

先生之學之純傳曰經正則庶民興搢紳者鄕閭所矜式使明

之士夫盡如兩先生之闢異學尊聖經造次必於儒庶民不見

異而遷不知有所謂彌勒者何至有白蓮敎爲一方之患使兩

先生以爲人區畫者得自爲政以籌攻守之䇿則其時雖有弄

兵潢池者不足爲患以此知明之不能用兩先生使僅以詩文

自見尤可惜矣斗岳先生詩雄奇之氣得於杜子美雲岳先生

淸遠之致又如劉長卿至兩先生之選詞博贍屬對工麗俱擅

溫李之能事卽以詩文自見亦足名一代也鎭洋明府能承淸

白之訓厲操行肅吏治浸浸乎有移風易俗之政其抱負非可

以科名文學盡者今  天子詔舉廉吏有實蹟者西南兵事

以次告㨗行見明府之文之行無媿兩先生而遇且過之異時

撰述之傳彚爲家集如坡仙欒城之有斜川尤一時盛事也嘉

慶四年某月日書

  隨園隨筆序

簡齋先生褒集生平所閱經史百家疑義要義爲隨園隨筆十

五卷旣卒之兩載其子通及遲攜以質之星衍尋覽終卷竊服

前輩之勤學好古不可及也始星衍以詩謁先生先生亟賞譽

之以爲天下淸才多奇才少錄其存者入篋衍集中已而見星

衍爲訓詁聲音之學又寓書責其好考據以爲才不奇矣先是

星衍亦有詩投先生雲我媿千秋無第一避公詩筆去研經又

復書以爲懼世之聰明自用之士誤信先生之言不求根柢之

學也然先生棄官山居五十年實未嘗一日廢書手評各史籍

字跡歷歷猶在則亦未嘗不時時考據世之以嬛薄輕艷詩托

言師法隨園者非善學先生者也顧先生欿然嘗恐所言之或

有舛誤故竟其生不以此書付梓實則著書當觀大體又思其

命意所在古人千慮亦有一失如馬融以今文泰誓爲僞盧植

疑王制爲漢文博士之作他如賈孔疏義呂顧字書謬誤輒數

十百條近世說部如困學記聞日知錄最佳王氏之誤先生書

中亦言之顧氏則不知以父不祭子爲餕餘又多誤駁說文有

本之說而皆不失爲儒林邃學先生之書雖有小疵何病焉昔

先生嘗舉麟皮鼓郊天及鑿屍頰飯啥以問時未及荅及檢漢

書王莽傳冠麟韋之弁李奇注謂鹿皮冠說文謂麟爲大牝鹿

與麒麐字異知是鹿皮鼓耳雜記鑿巾以飯注士親飯必發其

巾大夫以上賓爲飯焉則有鑿巾是鑿頰乃鑿巾耳惜不及告

先生聊書此慰掛劍之恨先生始爲強項令繼以才名傾動當

路而未嘗先謁人生平不信陰陽術數宋人談理語及釋氏之

敎以爲佞佛者且求福於無形況其有形者乎故其書言信時

日小數者無不破敗又言鬼神生於人心皆合於聖人知不惑

勇不懼之義又言宋學敎人認喜怒哀樂未發時氣象皆是彼

法也凡所言皆非尋章摘句之儒所能幾及者豈非曠世之才

必有過人之識與

  ⿰氵𠔏筠軒文鈔序

臨海⿰氵𠔏氏兄弟多才俊先是有坤煊者以諸生負文名朱宮傅

石君師視學時生擬成公綏嘯賦賞異之拔爲選士至都館於

家以壬子科得苐不永年而卒其弟曰頥煊震煊頥煊字筠軒

震煊字檆堂最好學亦爲石君師所識拔阮雲臺中丞筆記稱

臨海兩生精研經訓或過齊次風侍郎者也予主講浙中與中

丞及王蘭泉少宼以古學課詁經精舍諸生見兩⿰氵𠔏生撰著古

書尤多越數年而筠軒亦貢成均授經於藁城以所刋文鈔見

寄閱其文多証明經史之作與世之浮華佻巧學無所得者殊

予嘗惜鄭康成六藝論不傳欲輯十七史志議禮之文及天文

地理異同之說合之漢魏六朝人文之足證佐經學者爲一集

題曰六藝通論未及成書而世人方見予問字堂集有訾以爲

不合唐宋八家體格者葢明季以來以八比課士其選唐宋人

文集多取近於時文習見者疑爲古文定格不知古人當日亦

自行胸懷隨其學之所得司馬遷報任少卿書𥞇康與山巨源

絶交書率意成文不𡧓修飾邊幅亦如眞英雄之視井底蛙耳

八家中韓退之學識最高無背聖哲之論柳子厚則多出入所

見僻隘畧如其人歐陽永叔不惑二氏之學持論甚正然濮議

不合於經蘇子瞻經學典禮甚疎其文實天下之才也予嘗恨

學不深苦文不逮意毎與筠軒諸人同志者言之又不𡧓爲違

經無益之言今觀筠軒所作先得我心宜其兄弟見賞於石君

雲臺兩先生筠軒進猶未也近館於安德平津館與予商撰尚

書今古文義疏及校訂古書將爲五經異義補證檆堂從邵楚

帆學使游亦將以夏小正註疏寄予刋刻而予早衰輒有假年

學易之歎倘因仕學餘間擁古書銷永日有所成就以遂闡揚

古學之志固宿昔之願否則幸同志者繼成其事無一字背先

聖之言無一言爲欺世之學筠軒兄弟其人也嘉慶十一年

月七日撰於安德使署孫星衍

  太白陰經跋

此本太白陰經十卷前有序題唐永泰四年秋河東節度使都

虞侯臣李筌譔卷數與中興書目唐宋藝文志符合騐是前明

人手錄本予在翰林時與校祕閣書錄出一本八卷前缺天無

陰陽地無險阻二篇後失卷八分野風角鳥情之文及卷九遁

甲等篇卷十元女式等篇曾以茅元儀武備志中所引校增僅

補卷一所缺二篇及諸陳圖並缺文數處及得此本十卷乃爲

完備然此本亦有不及內本者卷八雜占之文較省十之四五

恐爲抄錄者節刪或當時用之軍中各有簡鍊本不同𫆀陳圖

亦與茅本各別不知茅據何本書中稱經曰大率用太公陰符

司馬法諸文爲宋人刪去其文猶見此書者故義蘊宏深往往

有韻必非唐人之語筌釋經文卽命其書爲經亦殊僭也遁甲

之術近世惟傳宋人符應經得此知五將三門古法已爲唐人

所引尤足資考証相法最古見於各史而並無宋時之書葢術

者匿而㷊之以神其伎此書相人篇言之極詳且亦有韻必出

古書矣虞侯是軍中官筌以永泰間撰此書葢必奉主將之命

搜討兵鈐成之兵法傳於世六轁之外有孫吳司馬法而此爲

唐將行用祕本規制悉備尤切於實用惟中載毘沙門天王事

跡荒誕竟祭之軍中唐時崇尚釋氏功令之謬要在節取之近

時所出書古本或可增益中祕所未備不敢任其失墜故一一

校錄俟他時彚呈 乙覽謹記於後嘉慶五年十月十一日

孫星衍書於無錫舟次

  乾象通鑑跋

乾象通鑑一百卷宋李季撰卷後題河間府免解進士李季奉

聖旨其書以建炎四年奏上紹興元年命付太史卽依經改正

譌舛見繫年要錄及玉海錢遵王讀書敏求記亦載其目四庫

全書未曾入錄按李季序稱天象時變臣已逆知於十五年前

嘗以微言咨於故丞相李邦彥前北帥王安中云云則季爲北

宋時人檢陸游老學菴筆記有前宣州通判李季善奏章爲秦

㑹之設醮未知卽其人否是書明抄本備具歷代占驗之學所

載黃帝巫咸甘石京房郗萌等古書甚多並有在開元占經已

外者實則增損楊維德等景祐乾象新書成之季序所稱早遇

異人密傳奧㫖則欺人之言也玉海稱紹興三年詔知宋時太

史局毎月具天文風雹氣候日月交蝕等事實封報祕書省困

學記聞亦云我朝舊制太史局𨽻祕書凡天文失度三館皆知

之毎有星變館吏以片𥿄錄報故得因事獻言自景定後枋臣

欲抺殺災異三館遂不復知甲子彗星宮中見之乃下求言之

詔則𫎇蔽可見因知秦誓之言人之有技違之俾不通古今一

轍是李季此書殆不行干南宋之世季或以明陰陽爲秦檜所

忌後又入其牢籠至爲齋醮其書有所本固不以人廢言也天

文之學有分天部轉算兩術之不同近之習西法者率不事仰

觀轉斥占驗爲不可信至說日月食推測可知不爲災異余在

北部時有通西法者同僚嘗與辦論詰以人生死亦可推測而

知將遭喪亦不爲災異邪病目有時而愈病時不爲疾邪日月

食何異於此其人語塞近時西法亦因予言改更其術故曰舊

章不可亡也此本抄存家塾予不省占驗徒以中引古書可用

爲解經証據補註疏未備雲

  宋搨淳化閣帖跋

吾鄕秦文恭公蕙田所藏宋搨淳化閣帖毎葉㫄有張文敏公

照題字或以示余索售重價因得見之核勘顧從義釋文及世

閒流傳上海顧氏各本不獨𥿄墨神采及游絲飛白處絶勝其

苐五卷倉頡等篆皆縣針文李斯篆字耕字筆畫亦大異卷

末款識聖旨聖字比前二行畧升高此與今本顯然不同之處

至各本闕字誤字此獨完僃不誤苐一卷唐太宗書卿所疾者

卿字不闕苐三卷劉瓌當作瓌之書秋末陽遠秋字獨全苐四卷徐

嶠之書動止安隱止字不誤作正苐五卷隋僧智果書蔡邕書

一條增減篆體志其名志字不誤作忠苐六卷王羲之書伏想

帖疾至篤篤字不糢糊苐七卷王羲之書省飛白乃致佳省字

下半不闕此郡之弊自非常才所濟非字中筆尚全苐九卷王

獻之書雖奉對帖方欲與姊姊字有直筆苐十卷王獻之書鄱

陽歸鄕帖饑饉饑字中無點凡此之屬不可悉數俱勝於顧從

義所見潘華文顧孫氏諸家本儼與古唐帖及大觀十七帖相

符古唐卽昇元帖與十七帖皆南唐時刻而大觀時出內府眞

跡重摹上石故與初搨淳化本同也惟此本苐七卷王羲之書

多出吾服食云云廿一字在愛爲上一條之上與十七帖同又

重出愛爲上臨書但有惆悵知足下行至吳㑹違一條與淳化

帖大異未知何故或因其𥿄似蟬翼搨言是紹興國學摹刻本

考法帖譜系載紹興中以御府所藏淳化舊帖刻板寘之國子

監其首尾與淳化閣本畧無少異當時御府拓者多用匱𥿄葢

打金銀簿者也字畫精神極有可觀今都下亦時有舊拓本如

其言則是板本而此本所有銀錠裂文一二處與顧從義所見

舊搨本同較爲細瘦又如苐一卷東晉武帝書苐二卷衛瓘書

俱有石損文驗非木刻則不得謂之紹興摹本矣據顧從義所

引泉州黔江臨江長沙潭本修內司本文字與此俱不同疑宋

時棗木本燬後或更以初搨佳本上石卽是此本然輟耕錄所

載宋仁宗嘗詔僧希白刻石於秘閣前有目録卷尾無篆書題

字與此又不同此帖要爲宋搨淳化佳本疑以傳疑俟博物者

再爲考定可也

  家文介公殿試卷書後

先文介公殿試一甲三名卷自公官禮部時取岀藏於家者易

代後失去家君始從鄕郡購得之前有朱題第一甲第三名字

傳是御書後有朱印讀卷官銜名則與今制異卷內加朱圍讀

卷之名義起於此奉命閱卷僅加句讀進御不敢專也文介公

故以書名家此卷細瘦不作館閣字體間有脫字誤字當時不

加指摘由以文義簡㧞不苛細失也文中推陰陽以論文武之

不可偏廢公深於儒術故所言天人合應之道比於賈董末以

箴規進似逆知神宗之不振故諷以振無形之武所謂言者無

罪聞者足戒也趙志臯張位陳於陛沈一貫四輔臣同年生時

稱正士趙張疏救艾穆沈思孝諫奪情被謫者至是居正𫉬戾

而趙張用矣文介公出其門海內有彚征之慶並不意他日之

僅以直聲著而卒不竟其用也公名愼行以萬歴甲午乙未䏈

登上第後百九十三年星衍以乾隆丙午丁未通籍登朝先後

鄕㑹科同在午未年分自幸座主及讀卷師亦皆一時名德淸

白之傳蓬麻之訓可以不至墜家聲而孤特達之遇聊書此以

自勵雲五世從孫星衍謹跋

  題金陵陳氏祖𧰼𠕋後

金陵陳氏以其先世遺𧰼𠕋屬題凡十四人曰旭以升之字行

宋太師丞相■國成肅公曰申之昭化軍節度使入相曰澤言

靑苗法不便以京秩貶明州曰泌⿰氵閠 -- 潤州僉㓨曰洙國子助敎仁

宗朝論建儲飮藥卒明無覬望曰良輔以助敎改宣黃主簿曰

汜乾道進士朝奉大夫福建提舉常平茶事賜紫金魚袋曰珤

前明以醫徵入太醫院曰瑜洪武時進士刑部右侍郞曰愷贈

湖廣黔陽縣知縣曰鍾能醫厲儒行曰鋼黔陽縣知縣曰鏡武

昌判官有循聲後附立𧰼及長沙通判陳公墓誌及傳顧璘所

書有文待詔徵明跋按跋言陳魯南襃先世遺𧰼十三人今十

四人後卽魯南𧰼也古者聖人絶地天通知鬼神情狀設屍而

祭之其禮大率廢於嬴秦然削木祀黃帝模金鑄范蠡石室圖

孔子所傳甚古今孔子塑𧰼據李仲旋碑自魏世已有之明之

奸臣張璁以爲𧰼飾𩔖西域金人之敎易聖𧰼以木主當時不

盡遵其法故所見山左江右僻邑尚有古𧰼然則子孫之思先

代非𧰼無以交神明而文氏所云畫𧰼之說不經見與程氏一

毛一髪之論其違聖經立屍之義也陳氏今居金陵先世代有

達人傳家淸白賴有此圖𠕋以知梗槪誠可謂數典不忘者予

家先世居定遠自燕山忠愍侯以佐明定海內子孫多析圭檐

爵者至山西行太僕卿諱鑾及禮部尚書文介公諱愼行俱以

文章淸節顯於毘陵今家藏列祖畫象不減陳氏他日擬摹彚

一𠕋並記祖德大畧以示子孫雲

  虎邱新建吳將孫子祠堂碑記

吳東門外有孫子冢見越絶書雲巫門外大冢吳王客齊孫武

冢也去縣十里又見郡國志引皇覽在吳縣下明盧熊蘇州府

志引吳地記雲在平門西北二里吳俗傳其地名永昌今求其

冢不得惟長洲之雍倉有冢土人呼孫墩雍永聲相近道遠未

敢定之郡之士大夫及吾族人以爲虎邱吳王闔閭所葬孫子

爲吳王將軍破楚故閭門亦名破楚門宜於虎邱建祠屋以棲

神因謀於當道立祀祭享焉孫子名武字長卿其先岀自齊田

完五世孫孫書唐林寶宋鄧椿姓氏書言景公賜姓孫氏食采

樂安生馮爲齊卿馮生武以田鮑之難奔吳伍子胥薦於吳王

將軍破楚古者將軍如左傳將上軍將中軍之屬非有是官武

特爲子胥畫䇿不受官故越絶書稱爲吳王客春秋旣載子胥

破楚之功不必及武故名偶不見於史武死有功其子明食采

於富春生臏顯於齊其後世有達人支族繁盛或居太原或居

淸河或居汝州郟城或居靑州或居昌黎或居武邑武遂見姓

氏書皆孫子後也孫子有功於吳自當廟食此土後且失其墓

豈稱東南士夫聲名文物好古興廢之志唐肅宗祀太公望爲

武成王以孫吳等十人配享如孔子之有十哲 國家令甲以

孫子十三篇發題試士尤宜令武學諸生有瞻拜像設之處然

則吳門立祠合於祀典有功於民及因國無主後則祀之義也

翰林院庶吉士孫原湘孫爾準山東督糧道孫星衍高唐州知

州孫良炳皆遠祖孫子予告刑部侍郞王昶爲孫子五十七世

孫以外家爲姓同時建議醵貲蘇州周太守鍔吳縣舒大令懷

前朱大令錫爵元和萬大令承紀實成此舉並族人之好義者

列名碑石雲銘曰

桓桓我祖傳此韜鈐信賞必罰不殘以嚴霸吳入楚析衝樽俎

歸功伍胥榮名不處兵經煌煌名將之則適道以權我戰則克

士有誦法神所憑依支族分布崇祠在斯左瞻巫門北倚虎卑

魂無不之死而不朽廢祀復舉武功右文吳都永芘潢池埽氛

  詁經精舍題名碑記

人材出於經術通經由於訓詁堯典契敷五教臯陶謨言勑我

五典先儒訓典爲常班史之志蓺文以五經配五常葢有所受

三代已來賢臣諄切告誡以稽古爲先則曰汝曷弗念我古後

之聞曰是彞是訓於帝其訓曰宅心知訓別求聞由古先哲王

曰其稽我古人之德周文公諡法解爾雅之篇作焉下逮春秋

列國名臣俱能稱述訓典漢承秦滅學之後廣求遺書任用經

術之士時則有以春秋折獄禹貢行河⿰氵𠔏範明災異者大臣開

閣延賓文學侍從之臣得與謀議辯論中外相應以義理之文

故兩漢政治文學於斯爲盛魏晉巳降經義紊於王肅巵言日

岀而淸談廢事之俗成一變爲六朝靡麗之作隋制工商不得

入仕始立進士科然以律賦試士未及振興古學至唐兼立明

經科其試進士以經策全通爲甲第又廣立書學試以說文字

林並及石經其時在位通人皆能撰述朝章國典炳然可觀北

宋慶歴時範文正及富鄭韓魏公相繼執政力復古學學者知

守古註疏自劉敞王安石先後以新經義惑亂後進併改明經

爲進士一科而北人之守詁訓者不能進用世目明經之科同

干學究而已然有元皇慶時猶詔令易書詩禮三傳用宋注之

外兼用古註疏至明永樂間胡廣等四書五經大全岀而經學

遂微自後掇科之士率皆勦說雷同習爲應舉之業漢唐傳注

從是束之高閣我

國家

重熙累洽久道化成試士以四書文主試之有學術者又擇五

經文對䇿隹卷列爲高第進呈

乙覽

殿試專以對䇿詞館課以詞賦猶恐經學之不明旣開博學宏

詞之科又

特舉經學之儒授以館職時則有若毛氏奇齡朱氏彞尊胡氏

朏明顧氏棟高惠氏士奇諸人著作彬彬列於大雅矣阮芸臺

先生先以閣部督學兩浙試士兼用經古學識拔高才生令其

分撰經籍纂詁一書以觀唐已前經詁之會通及爲大司農來

開府遂於西湖之陽立詁經精舍祠祀漢儒許叔重鄭康成廩

給諸生於上舍延王少宼昶及星衍爲之主講佐中丞授學於

經舍焉其課士月一番三人者迭爲命題評文之主問以十三

經三史疑義旁及小學天部地里算法詞章各聽搜討書傳條

對以觀其識不用扃試糊名之法暇日聚徒講議服物典章辯

難同異以附古人教學藏修息游之旨𥳑其蓺之隹者刋爲詁

經精舍文集旣行於世不十年間上舍之士多致位通顯入玉

堂進樞密岀建節而試士其餘登甲科舉成均牧民有善政及

撰述成一家言者不可勝數東南人材之盛莫與爲比異時有

令甲夐求經學之士或不至如劉歆所說國家有大事若立辟

雍封禪巡狩之儀則幽㝠而莫知其原施之有政庶幾通達治

體亦不至有不學無術變亂舊章之患歟則中丞之好士在一

時而樹人在數十年之後吾知上舍諸君子亦必束修自好力

求有用之學以爲一代不可少之人撫部方𫾻歴中外建樹不

止此少宼老矣星衍又早衰將屈指同捨生立功立言之効不

獨拭目登科之錄也夫浙東西與吳俱爲會稽郡延陵季子化

行所及越紐載孔子奉雅琴從弟子以就勾踐子貢因爲內外

傳記其風土或者謂此邦文物盛於南渡以後者殆不然也題

名仿自漢碑陰至唐而名山公府登科集晏之地皆有記述之

碣所以考賢否而厲顧名之士也今作題名記書上捨生因及

撫部督學識拔之士並纂述經詁之友與焉後世必有思撫部

好賢之政而信吾文之不空作者

 汪家禧杭府     范     景福杭府

 陳文述杭府原名文杰    陳    鴻壽杭府

 湯錫蕃杭府     殳     文耀杭府

 陸堯春杭府     錢      林杭府原名福林

 方觀旭杭府      朱       壬杭府

 童人傑杭府     胡      敬仁和

 趙春沂仁和     金     廷棟仁和

 孫同元仁和      趙       坦仁和

 蔣 烱仁和      李      方湛仁和

 王述曾仁和      吳      成勲仁和

 周雲熾仁和      宋      咸熙仁和

 陳嵩慶錢塘原名復亨     吳     文健錢塘

 王 仁錢塘      周       誥錢塘

 馮廷華錢塘      嚴       傑錢塘

 吳引年錢塘原名鄴     梁     祖恩錢塘

 諸嘉樂錢塘      吳      克勤錢塘

 潘學敏錢塘      姜      遂登錢塘

 查揆海寧      鍾      大源海寧

 朱軾之海寧      陳       鱣海寧

 倪 綬海寧       謝        江嘉府

 金衍緒嘉府      丁      子復嘉府

 胡金題嘉府       李       富孫嘉興

 李遇孫嘉興       孫       鳯起嘉興

 沈爾振嘉善       吳       東發海鹽

 崔應榴海鹽      王       純海鹽

 吳曾貫石門       方       廷瑚石門

 朱爲弼平湖      邵      保初湖府

 周中孚湖府       張        鑑烏程

 胡 縉烏程      沈       宸烏程

 周聯奎烏程       施       國祁烏程

 孫曾美烏程      丁      授經歸安

 丁傳經歸安       楊       鳯苞歸安

 楊知新歸安       邵       保和歸安

 姚 樟歸安      嚴      元照歸安

 徐養灝德淸       徐       養原德淸

 徐熊飛武康       張        慧鄞縣

 陶定山紹府       紀        珩紹府

 何蘭汀山陰       童        璜山陰

 顧廷綸會稽       何       起瀛會稽

 王衍梅會稽      周      師濓會稽

 劉九華會稽      汪      繼培蕭山

 王端履蕭山       徐        鯤蕭山

 傅學灝蕭山       周       治平台府

 洪頤煊臨海      洪      震煊臨海

 金 鶚臨海      沈      河斗臨海

 施 彬黃巖      張      立本開化

  以上詁經精舍講學之士九十二人

 邵志純仁和      葉      之純仁和

 黃 楨仁和      聞      人經仁和

 翁名濓仁和      陳       甫仁和

 龔凝祚仁和原名㷳     張     迎煦仁和

 李章典仁和      湯      禮祥仁和

 許乃濟仁和      許      乃賡仁和

 屠 倬錢塘      林      成棟錢唐

 方懋嗣錢塘      方      懋朝錢唐

 姜 寧錢塘      陳      文湛錢唐

 俞思謙海寧      楊      秉初海寧

 沈毓蓀海寧      查      一飛海寧

 王丹墀海寧      俞      寶華海寧

 李 㲄嘉興      戴      光曾嘉興

 張廷濟嘉興      楊       蟠嘉興

 朱 芬石門      金      以報桐鄕

 蔡鑾揚桐鄉      馮      鳴盛烏程

 溫 純烏程      凌      鳴喈烏程

 孫東暘長興      陳       斌德淸

 郞遂鋒安吉       施       應心孝豐

 童 槐鄞縣      柯      孝達鄞縣

 袁 鈞鄞縣       鄭        勲慈谿

 孫事倫奉化      李      巽占定海

 王樹實山陰       王       文潮山陰

 沈王臣山陰       車       雲龍會稽原名同軌

 胡開益會稽原名隹     邵      騄會稽

 言九經會稽       吳       大木餘姚

 盧炳濤東陽       徐       大酉東陽

 杜立階東陽       童       珖起義烏

 潘國詔永康       陳       舜咨永康

 張汝房浦江       鄭        灝西安

 毛鳯五遂安       汪       文元開化

 端木國瑚靑田       姚       滄柟慶元

  以上古學識拔之士六十四人

 王瑜江蘇鎭洋   臧   鏞堂江蘇武進

 臧禮堂江蘇武進    方    起謙安徽歙縣

 何元錫錢唐      湯       燧仁和

  以上纂述經詁之友六人


  平津館記

鬲津至平原曰平津經漢高城入海公孫丞相以此封焉予叅

藩山左駐節安德地爲平原故郡當燕齊孔道通人過訪無虛

日非有翹材之館也官貧兼負帑項布被脫粟非以爲詐也位

業去古人遠甚射䇿甲科偶相似又不足述也所以名吾館者

以識風土古蹟後之士夫爲國樹人或有慕夫開閤之風也銘

 九河故道  鬲曰平津  有懷公孫  約巳𣗳人

 臣門如水  常滿車軼  淸風在堂  金石聲出

 舍此傳舍  名之強名  隨㑹可作  相如復生

  魏吏部尚書孫邕傳

孫邕字宗儒樂安青州人也

 論語集解疏雲孫邕字宗儒樂安靑州人也

 典論雲光和中北海王和平亦好道術自以當仙濟南孫邕

 少事之從至京師㑹和平病死因葬之東陶有書百餘卷藥

 數囊悉以送之後弟子夏榮言其屍解邕至今恨不取其寳

書仙藥

 按論語集解疏邕爲樂安人孫夫人碑及典論謂爲濟南人

者靑州在濟水南

其先與齊同姓岀自田完四世孫無宇生二子常書書字子占

齊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書子馮生吳將武武生明明

生臏史記有傳自臏至邕無世數可紀

 任城太守孫夫人碑雲其口與齊同姓口別閭族遂以爲氏

古今姓氏書雲孫岀自嬀姓齊田完字敬仲四世孫無宇二

 子常書書字子占齊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於

 樂安生馮字起宗齊卿馮生武字長卿以田鮑四族謀作亂

 奔吳爲將軍三子馳明敵明食采於富春自是世爲富春人

 明生臏臏字勝宇國輔秦將勝生葢字光道漢中守生知字

萬方封武信君知生愈字湛然二子豐益益字元器生卿

伯高漢侍中生憑字景純車騎將軍二子屆詢詢字㑹宗安

 定太守二子鸞騏鸞生爰居爰居生福爲太原太守遇赤眉

 之難遂居太原

邕少儒雅漢光和中從北海王和平至許昌魏國初建爲侍郞

事文帝明帝齊王芳歴陳留渤海太守遷吏部尚書爲侍中光

祿大夫建德亭侯

 孫夫人碑雲父列卿光祿大夫建德亭侯以儒雅稱世濟其

 休又雲父爲侍郞又雲爲渤海太守又雲舉君爲侍中

邕未有繼室長沙桓階死寡妻伏氏有國色文帝欲以妻之因

辭以與階同寮不奉詔文帝報曰生敬其人死辭其室追遠敬

終違而得道者也

 魏志桓階傳雲階字伯緒長沙臨湘人魏國初建爲虎賁中

 郎將侍中

 孫夫人碑雲父時未口繼室長沙人桓伯序有寡妻伏氏魏

 文帝以用妻之伏氏柔少有國色口非所好而顧爲尊命莫

 之能定夫人謂父曰何不以嘗同寮辭之父意乃窹文帝詔

 報之曰生敬其人死辭其室追遠敬終違而得道者也父悅

 入謂之曰昔臧武仲先犯齊莊不令與已邑今我不犯尊而

 蒙優詔同歸殊塗爾又雲伯序爲侍中父爲侍郎此爲同寮

與鮑勛最善爲陳留太守時帝從壽春還邕謁帝岀過勛邪行

營壘閒令史劉曜欲推之勛以塹壘未成解止其事

 魏志鮑勛傳雲勛爲治書執法帝從壽春還屯陳留太守孫

 邕見出過勛時營壘未成但立標埓邕邪行不從正道軍營

 令史劉曜欲推之勛以塹壘未成解止不舉大軍還洛陽曜

 密表勛私解邕事

靑龍元年盧毓爲吏部尚書多用老成奏以古者敷奏以言明

試以功今考績之法廢而以毀譽相進退故眞僞渾雜虛實相

蒙因作考課法明帝使毓自選代曰得如卿者乃可毓舉阮武

及邕帝卒用邕

 孫夫人碑雲口口爲吏部尚書多用老成先帝舊臣

 魏志盧毓傳雲毓爲吏部尚書使毓自選代曰得如卿者乃

 可毓舉常侍鄭沖帝曰文和吾自知之更舉吾所未聞者乃

 舉阮武孫邕帝於是用邕

管寧在靑州不應詔辟正始二年邕爲侍中與太僕陶丘一永

寧衞尉孟觀中書侍郎王基薦寧文見寧傳於是安車蒲輪僃

禮聘寧㑹寧卒拜其子邈郎中

 魏志管寧傳雲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人也正始二年太僕陶

 丘一永寧衞尉孟觀侍中孫邕中書侍郞王基薦寧云云於

 是特具安車蒲輪束帛加璧聘焉㑹寧卒時年八十四拜子

 邈郞中後爲博士

何晏上論語集解邕與鄭沖曹羲荀顗等共成之

 論語集解序雲光祿大夫關內侯臣孫邕光祿大夫臣鄭沖

 散騎常侍中領軍安鄕亭侯臣曹羲侍中臣荀顗尚書駙馬

 都尉關內侯臣何晏上

及司馬景王承皇太后令奏帝芳歸藩於齊以避皇位邕爲光

祿大夫關內侯共奏永寧宮邕後遂無所見

國朝嘉慶十一年得其金印方寸文曰建德亭侯

 魏志齊王芳紀注魏書曰景王承皇太后令與羣臣共爲奏

 永寧宮有光祿大夫關內侯臣邕

贊曰孫邕不負死友殉以遺囊奉詔納室義形於色所爲志節

之士也及司馬景王之行大事雖名列奏牘而封拜無聞殆恥

居其功者君子猶有取焉傳不見於魏志千年之後金印出土

子忝同族因輯錄事跡補傳以存家乘雲

  明北平都指揮使孫公傳

侯諱泰字仲和先世濠州人父諱繼達明太祖克常州置SKchar2

翼爲行省都鎭撫奉命浚治城隍⿰氵𠔏武實錄及聖政記有功賜第居武

進從祖緯興祖以佐命功官北平都督追元兵死事封燕山侯

謚忠愍明⿰氵𠔏武十三年聽文武官六十以上者致仕從征者許

以子代侯父築城陜西工竣以涼州衞指揮同知召還侯因代

爲涼州衞指揮僉事十四年十二月領兵追捕朶兒只巴獲捨

驢參政留古萬同知土王哥同知脫禾帖木兒右丞乞荅台鎭

撫不剰打兒知縣等賊六百四十餘名馬駝牛羊五千六百七

十八𨾏十六年四月召侯赴京賜金龍縀一匹文幣二表裏靑

紵胖襖寳鈔二十錠靴一雙十七年七月賜誥命進秩明威將

軍僉涼州衞指揮使司十八年九月率師剿迤北餘敵克之二

十年十一月率師征大寧府命侯駐望京寺山口守禦二十一

年六月奉命統本衞軍往山西大同腦山等處巡哨二十四年

四月率師攻哈梅里破其城殺死僞王桑哥失里等四百四十

餘名及五百餘賊追斬僞王兀八刺失里等三名賊伏亦等一

百餘人𫉬金印一銀印三馬駝一百五十餘匹二十五年奉命

領民人佛家奴至西番詔諭沈藏亦失寧二千五百餘人來降

二十六年予世龔誥命領軍征哨賽八䍐迓里擒殺無算二十

七年剿捕反賊千戸亦令眞本𫉬人口馬匹尤衆二十九年率

師征昔耳丁大𫉬全勝建文元年擢北平都指揮使是時北平

都指揮張信叛附於燕惠帝倚任都督宋忠及侯遏禦燕師故

有是擢秋七月癸酉燕王舉兵內向宋忠退保懷來燕師陷薊

州奪居庸關甲申以精兵直趍懷來侯先登鏖戰斬𫉬萬許軍

聲大振靖難兵擇善射者攢射之身中數矢裹血奮呼陷陳死

事事聞惠帝震悼追封廣威侯命立廟盧姑春秋致祀葬常州

芳茂山之麓萬歷三年勅建表忠祠於金陵全節坊祀靖難時

死節諸臣方孝孺等一百十六人侯位第八十二明季追恤遜

國忠節復謚侯勇愍贈𧰼山伯

國朝乾隆間建表忠祠於冶城山南麓

高宗純皇帝特賜通謚烈愍焉侯生年歲數無考配吳氏祔葬

子一畧襲涼州衞指揮同知永樂初以奉革除削秩九年病卒

孫一昌十一年奉敕准復職方九歳以從祖剛代襲昌歸常州

生一子勲勲生五子世賢世良世美世德世英世賢生二子芝

芸俱無後世美生一子卿卿生一子秉絶世良生一子相相生

一子東絶世德生二子臣武俱絶世英無子侯凡傳七世絶

贊曰當燕王舉兵內向時北平守土諸臣或送款降附或望風

奔竄有如我烈愍矦數人畢力遏禦安能有土崩之勢及宋忠

統兵三萬不能撫馭紿以燕府屠戮其家激使盡命計旣不行

卒有倒戈之變徒以一死塞責使我烈愍矦雖有先登陷陳之

功王師不能復振豈不傷哉然侯死事廟食膺兩朝析圭之典

易世之後猶蒙 加謚懷忠守義之士亦何憾焉星衍爲侯從

曾孫傷侯之死忠無後爲立廟祀並取明史及家乘爲之傳其

戰功則見明參議黃金作傳可補正史缺畧雲

  資政大夫經筵講官刑部尚書王公傳

王士禎字貽上號阮亭先世諸城人遠祖貴遷新城高祖重光

嘉靖辛丑進士貴州布政司左參議贈太僕寺少卿曾祖之

垣嘉靖壬戍進士戸部左侍郞贈尚書祖象晉萬歴甲辰進士

浙江右布政使撰羣芳譜父與敕

國朝順治元年選拔貢生贈資政大夫士禎生有異稟讀書目

數行下九歲能作草書工屬對順治十二年成進士十六年選

授揚州府推官値使者至江寧治海宼之獄羅織甚衆士禎保

全善𩔖多所存活坐其誣告者雪高郵居烈婦向氏冤時承追

揚州賈人積逋數萬有物故者輒繫其孥株連至親族士禎閔

其無辜募款代輸之請巡撫具䟽免其餘出罪人於庭皆泣拜

去比受代門無私謁康熙三年遷禮部主客司主事士禎至江

南所至登臨山水名勝必有題詠或爲遊記集諸名士唱和而

公事不廢東南傳爲盛事七年遷儀制司員外郞𣙜淸江浦關

務革除弊規轉戸部福建司郞中丁母艱起復補戸部四川司

郞中十七年

召對懋勤殿

諭以王士禎詩文兼優改翰林院侍讀纂修明史時舉博學鴻

詞科士禎力言湯宗伯斌於魏侍郞象樞得與䟽薦後爲名臣

一時服其知人旋遷國子監祭酒䟽言漢唐己來以太牢祀孔

子加王號尊以八佾十二籩豆至明張孚敬改爲中祀失歷代

尊崇道德有加無已之意按禮祭從生者天子祀其師當用天

子禮樂又䟽請正從祀諸賢位號言宋代周敦頤等六子改稱

先賢位諸漢唐諸儒之上世次殊有未安又請增從祀諸儒謂

田何當漢初受易商瞿有功聖學宜增祀鄭康成注經百餘萬

言史稱純儒自唐宋巳來從祀至張孚敬改祀於鄕宜復祀其

後鄭氏竟得復祀由士禎言也時論以爲不負成均之職遷詹

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丁父艱起復二十九年補原

官尋遷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充經筵講官旋擢兵部右侍郞調

戸部轉左侍郞時開納粟例有因之爲利者士禎戒所司勿呈

稿畫諾以遠嫌督理錢法革除樣錢弊規遷都察院左都御史

直南書房時議裁冗員九卿欲裁御史員額士禎持議不可因

言明南北兩臺設御史百二十員今留二十四員止存五之一

又裁巡按一官今御史內則巡視五城登聞鼓外則茶鹽諸差

不足尚欲疏請增之何可減也且言官爲朝廷耳目不得謂之

冗員時漢御史以是得不裁三十八年遷刑部尚書有救父殺

人獄秋讞以金刃入情實士禎奏言當論救父情節不當以挺

刃定輕重得

旨改緩決其他爭議更正大獄矜恤無算四十三年以失出罷

四十九年

上念舊臣命復職五十年卒於里第得年七十有八士禎與修

國史明史熟悉朝章國典屢與同考典試及爲總裁俱稱得士

宏奬風流說士常不去口所爲詩力追漢魏唐人風格古文雅

正得體與朱檢討彞尊齊名時稱南朱北王雲所著詩文集諡

法考浯溪考及筆記奉使紀遊各集選唐人詩諸書凡三十餘

種刊行於世

  淸故江南道監察御史孫君志祖傳

先生姓孫氏諱志祖字詒穀世居餘姚五世祖諱隆遷仁和隆

生紹武紹武生子二人曰光祚有孝行曰㫤雲南安寧州知州

㫤生庭蘭湖南嶽常灃道庭蘭生子七人先生其次子也弱不

好弄穎悟絶世讀書五行俱下一時有奇童之目浙中宿學全

氏祖望厲氏鶚杭氏世駿皆器異之與往來質難焉年十八爲

學附生中乾隆二十一年丙子科舉人四十年挑選知縣是科

㑹試中式先生掇科皆以對䇿經文詳贍通古學爲先後主試

莊侍郞存與裘尚書文達公曰修所賞拔置高第

殿試二甲賜進士岀身以部員用補刑部主事洊擢郞中先生

鈎稽律令附合經義爲部臣倚重保薦坐糧㕔嚴約吏役革除

𡚁規一時糧艘輸納稱便轉江南道監察御史以親老不能迎

養思慕成疾假歸里門先生天性恬淡不問產業旣家居奉親

杜門著述博物識古無書不覽所藏卷帙率皆校刋謬誤丹黃

殆徧浙中之學自明季空談性命或分門別戸不求古經義好

辦者則馳騁其詞無所歸宿國初經學有非周官信僞尚書不

守漢儒注義者至先生以爲說經而不尊信鄭康成宜大道岐

而巵言岀也背康成由王肅信王肅出宋人王肅之背經誣聖

由僞造家語孔叢子及作聖證論改易漢以上郊祀宗廟喪紀

之制惜魏時王基孫炎馬昭難王之書皆不傳於是作家語疏

證六卷集羣書之異詞以證肅之竄改謬妄以明家語之非古

本刋版流播學者稱快又集駁聖證論及疏證孔叢小爾雅之

非古本其書未成又病宋明人率臆刪削古書善本甚難購嘗

輯風俗通佚文刋入盧學士文弨羣書拾補中屬子同元輯六

轁佚文以補元豐七書刪本之缺又輯謝承諸人漢書五卷補

姚氏之駰漏畧凡平生心得手自錄記經史雜說若干條仿困

學記聞考古質疑之例編爲讀書睉錄七卷撰文選考異四卷

選注補正四卷詳論一卷一時服其學之醇而有本雲平生至

性淳篤自遭父母喪及兩弟物故哀瘁多疾不樂應接然許與

氣𩔖名公鉅儒造門問難者必燕其疑而去盧學士卒爲之編

訂遺文勒成一集汪明經中歿於西湖旅舍集同志爲文祭之

送其喪歸其篤於舊故𩔖此晩年爲阮撫部元敦請主講紫陽

書院辭不𫉬命乃應聘多士宗仰㑹遘疾以嘉慶六年二月二

十九日卒於里第得年六十有五妻汪恭人先卒嗣子同元以

名諸生傳家學孫世學

贊曰漢以來傳儒林者以通經詁守家法至晉稍衰焉有王肅

起而亂之至改易制度故肅者經學之罪人也後世至祀之黌

舍旋悟而黜之星衍嘗作六天辦五廟二祧辦又擬集馬昭叔

然難王申鄭之說爲一編而未竟得見先生家語疏證爲之心

折語雲學如牛毛成如麟角

國朝之學推本漢儒上考三代製作無師而有師法矣以予所

識近代儒林若先生及邵學士晉涵錢校官塘武進士億汪明

經中皆彬彬大雅之選不幸早世文猶在茲乎

  江聲傳

江聲字叔澐號艮庭江蘇元和人漢江革五十七世孫六世祖

禹奠自休寧遷吳門有孝行載在方志曾祖大浙祖文懋父黔

生聲凡有兩兄一弟聲弱不好弄聰慧絶倫七歲就傅讀書問

讀書何爲師以取科第爲言聲求所以進於是者父故爲冶業

旣折閱居無錫聲與兄授徒爲養年二十九遭父疾晨夕侍牀

褥不解衣帶手製藥餌至自滌楲窬視穢以驗疾進退及居憂

哀毀骨立逾三年容戚然如新喪者侍母疾居喪亦如父歿時

族黨哀其至行旣孤因不復事科舉業獨好經義古學得許氏

說文說而習之曰吾始知讀書當先識字也年三十師事同郡

惠徵君棟質疑難居門下學日以進年四十一始爲尚書之學

病唐貞觀時爲諸經正義自詩禮公羊外皆取晉人後出之注

而漢儒專家師說反不傳惠徵君旣作周易述捜討古學聲亦

撰尚書集注音疏存今文二十九篇以別梅氏所上二十八篇

之僞造取書傳所引湯征太誓諸篇逸文按書序入錄又探說

文經子所引書古文本字更正秦人𨽻書及唐開元改易古字

之謬輯鄭康成殘注及漢儒逸說附以已見而爲之疏以明其

說之有本以篆寫經復三代文字之舊凡四易稿積十餘年雖

有小疵而大醇不可掩矣時王光祿鳴盛𢰅尚書後案亦以疏

通鄭說考究古學爲書延聲至家商訂疑義始以行世焉聲又

病後世深求考老轉注之義至以篆跡求之因爲六書說謂建

𩔖一首卽始一終亥五百四十部之首也同意相受卽凡某之

屬皆從某也嘉定錢判官坫韙之子亦推其說以爲爾雅肇祖

元胎之屬始也始亦建𩔖一首肇祖元胎皆爲始亦同意相受

說文此𩔖亦甚多推考老之訓如口部之咽嗌也咽嗌也走部

之走趨也趨走也猶之考注老老轉注考矣其同在口部走部

卽建類一首也聲亦以爲然而戴編修震以爲貫全部則義太

廣聲折之曰若止考老爲轉注不已隘乎且諧聲一義不貫全

部乎聲與戴君以學問相推重其不相附和如此又爲說文解

字考證及見段大令玉裁所著多自符合遂輟筆並舉槀本付

之時王侍郞昶錢少詹大昕及畢督部沅雅重聲督部延致家

塾校書聲爲刋釋名爲之疏證以篆書付刋聲不爲行楷者數

十年凡尺牘率皆依說文書之不肎用俗字其寫尚書SKchar2水字

蘉字不在說文SKchar2據淮南作廛蘉據爾雅義作孟人始或怪之

後服其非臆說顧其書終以時俗不便識讀不甚行於時又欲

舉經子古書俱繩以說文字例去其俗字命曰經史子字凖繩

又爲論語質三卷俱未脫槀而遭老疾矣  今上元年詔舉

郡縣孝廉方正之士有召用爲京外官者阮撫部與予各從官

所馳書江蘇大府交薦聲聲固不知陳方伯奉茲造門請見聲

辭勿見及府縣申牒敦請又陳情不肎應命費撫部淳及方伯

卒以徵君應聘  賜六品頂戴以年老終於家時有徐孝廉

頲顧秀才廣圻鈕布衣樹玉從聲游俱以通小學爲聲契賞鈕

君𢰅說文新附辨證據經子古書以明新附誤增之字其本字

皆已具於說文顧君校宋本列女傳國語諸書爲之札記考証

文字能實事求是吳中古學自顧氏炎武後有惠氏父子及聲

繼之後進翕然多好古窮經之士矣以嘉慶四年九月三日卒

於里捨得年七十有九聲內行淳篤言動合古人繩尺傷父母

先沒歲時祭奠拭桮棬親滌濯自晨至午屹立如有所見然對

家屬如賓客而色甚和悅口不言錢一介不以取閉戸著書者

數十年所𢰅著或有舉其失者卽時更正嘗以歲差繩尚書中

星予寓書言君繩經字以說文旣太古釋天文以西法又近今

恐致鑿枘不如以淮南天文訓史記天官書及尚書考靈燿孝

經援神契諸書注經之爲得也反復辨論聲不非之又規聲素

食不合儒行頷之而巳聲死後其子鏐告予吾父死無他言疑

周官儀禮之委曲繁重不可行於今也予曰禮意之㑹通在禮

記不曰君子行禮不求變俗又曰禮從宜使從俗乎居喪衣衰

麻不食肉飲酒而公門則脫齊衰大夫父友食之則飮酒食肉

惜不能以此告之矣嘗以匹繒寄聲累書千言𨚫而後受其虛

孤介如此所著書已刋有尚書集注音疏十二卷說一卷恆

星說及艮庭小慧各一卷餘書未梓行子鏐吳縣學生亦好古

後聲一年卒孫沅湘沅縣廩生曾孫楨檀

贊曰世人訾朱學士筠及江徵君作字兼篆體葢少見多怪耳

秦以隷書更易五帝三代之文傳之旣久忘其本眞漢人猶見

科斗籀文著錄於說文解字証之先秦鍾鼎刻石皆自符合壁

書漆𥳑之逸跡猶有什一存焉而或以不合於行楷訾之何必

舍三代古文而爲秦功臣乎自隋已前刻石皆篆𨽻行楷相雜

如朱學士及江徵君書者不知凡幾盍博考以証吾言之不誣

  資政大夫兵部侍郞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漕運管

   公幹貞行狀

公姓管氏名幹貞字陽夫一字松厓先世家濠州南宋時遷武

進六世祖陽春明禮部侍郎曾祖淑祖棟父景賢贈如子孫宮

幹貞在母七月而生僉憂不育父聞啼聲喜其氣足曰善撫可

鞠也五歲䘮父母史氏嘗手錄鑑略課之年十一能屬文中乾

隆已卯科舉人丙戌科成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預修 國史

任撰文甲午科分校順天鄕試乙卯科分校會試丁酉科典試

貴州旋充教習庶吉士四十五年改陜西道監察御史巡視西

城調京畿道御史謝絶勢要請託劾左翼稅局濫罰牲隻又劾

副指揮馬爲玘改供縱犯革除胥役積弊後四年奉  命視

漕天津北河挾沙流行向多淺阻武淸縣楊村以僱船撥運累

民有數歲不得釋至拆板者又山東閘外糧艘有無弁無丁者

奏請添設剝船及自備船如所請行是秋轉掌京畿道復巡視

西城大學士九卿科道會議秋讞公議由情實改緩由緩改矜

者甚多皆中窾要某大僚後院廠有輿夫聚賭爲盜窟者或控

其魁馬坤坤囘人巨猾而富飭屬岀不意擒之詰旦坐城械諸

市𫝑要屬托者不及其冬奉  命巡視南漕旋遷戸科給事

中時山東江南久旱雖大挑運道而漕艘仍阻公因奏請令地

方官疏浚支河濟運並言宿遷竹絡壩不必分黃入運使黃河

全力下注不致停沙得  旨諭令山東江南河臣疏通水泉

無庸分黃濟運使兩有裨益使還面奏駱馬湖蓄洩事宜畧言

山東𫎇山雨水下注沂河至邳州城北支分爲三併入駱馬湖

岀土下閘壩濟運如蓄水入湖遇黃林莊及邳宿上下水淺可

以開涵洞及各壩濟運水小堵壩水大則開壩瀉入六塘歸海

水旱皆可利濟得  旨議行九月奉  命仍視南漕五十

一年遷鴻臚寺少卿旋遷通政司叅議其秋奉  命恊理漕

運總督事務仍兼巡視南漕明年遷光祿寺卿又遷內閣學士

兼禮部侍郎充文淵閣直閣事又明年夏  命赴山東恊辦

漕運總督事遷工部右侍郎兼署吏部右侍郎充順天鄕試主

考官其冬奉  命赴山東兗州讞獄五十四年充會試總裁

官  命赴直𨽾查勘旗地六月補授漕運總督加兵部侍郎

右副都御史銜明年就覲  行在賜孔雀花翎黃馬褂嘉慶

元年預千叟宴公任漕督七載隨時陳奏調劑事宜如江西各

幫行月糧毎石折銀七錢不敷米價之半又各丁有積年守凍

截留交缷借墊之項困累幾不能出運者爲籌減通省浮款酌

添旗丁行月糧復請將各借墊併爲一款再分十年攤還又請

仍留直𨽾藩庫借銀十萬兩先期交長蘆鹽政易賣鹽錢文濟

墊楊村各幫船撥價再於各丁名下分十年扣繳解還直隷歸

款又奏蘇州太倉重運二十一幫押運丞倅請照江南通省水

次兌運之例不得到淮更換改派又奏將豫省豁免緩徵停運

減存之船就近赴山東受僱撥運又各幫水手縴夫行竊累丁

請責成船戸保賃並得  旨俞奬先是各省兌糧延至春初

離次旣遲弁丁需索州縣私帶貨物沿途逗遛至秋水淺及河

漫之年囘空船有在北河守凍不歸次者公嚴飭弁丁先期修

艌受兌以復冬兌冬開舊制舟過淮關盤騐向多守候公督運

無𡚁乃使迎前投報無敢留難毎年幫弁出運秉公簽派苞苴

不入罷撤沿塗漕委各員以省擾累重運北行則筞馬登㟁督

催雖風雨不避或止宿行帳微弁岀力親加犒勞嚴懲其不用

命者故七年中糧艘北上及歸次未嘗逾限葢歸次早則漕卒

省費漕卒船戸無苦累則需索偷盜之𡚁自絶當時議其苛急

知者以爲官丁交便數十年來漕督之有淸操而又能實力調

劑者惟淸江楊錫紱與公而已  高宗皇帝召見時亦以此

言  奬諭雲五十八年春因病奏請開缺有  旨命總督

書麟公就近兼攝會奉令甲江浙白糧全運京倉未議運費浙

江運丁巳將餘米交坐糧㕔經紀代運公以江南餘米較少執

議不行被議降級旋奉  旨革職公盡瘁公事彈擊勢要不

避嫌怨嘗因公劾罷𣙜使時有排擠之者事祕不可知罷官後

因居京師僦居閔忠寺杜門謝絶賓客人事寫書日數千字居

二年餘以嘉慶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卒年六十有五著有書經

一隅易經一隅詩經一隅問禮一隅規左一隅明史志說文考

異黃門篆說義玉書延陵志餘文集詩集詩餘偶存諸書若干

卷又選刻舊雨集並藏於家公少賤孤露能儉約無所耆好在

官案牘皆自裁決不延幕僚署中老吏俱慴服屏絶私謁死之

日家無餘貲時論賢之子遹安遹儀遹羣公於星衍爲從外祖

又同里前輩因狀其大槪如此謹狀

  大淸故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雲南等處

   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孫公行狀


公姓孫氏諱曰秉字德元一字葆年奉天承德縣人先世居臨


榆遠祖在明永樂時有世襲金帶指揮者葬在縣城南之古寧


海城外碣字漫漶無名諱可識考曾祖守祖妣穆氏祖自貴妣

杜氏父賢妣王氏何氏三代皆以公官布政使時累贈通奉大


夫江寧布政使妣皆贈夫人公少聰慧讀書目數行下乾隆二

十四年舉於鄕辛巳  恩科成進士三十六年選授河南郟


縣知縣越四年丁母艱囘籍以貲候銓知府起復仍以知縣試


用湖北省四十三年補授嘉魚縣又署建始縣公素性儉檏以


爲縣令親民之官當約巳奉公今世有以饋貽遷劇邑屬託撓

獄訟者吾不忍病國病民以徇俗也故所至之處多不稱上官

意同僚亦笑其迂及受代時 國帑無絲毫虧缺士民皆歌思

不忘四十四年選授廣西柳州府知府明年到任以能調鎭安

府撫輯夷民甚有威惠五十一年擢四川永寧道又二年調貴


州糧儲道署貴州按察使又二年擢湖北按察使時値畢督部


以重名坐鎭雅俗俗吏少所許可獨倚重公商㩁平反以爲孫

亷訪不吾欺也五十九年擢山東布政使時中朝柄政者以威

權撿攝外臺大僚自道府以上皆以貨賂固名位公獨不與通

謁曰吾以樸誠受  主知不知其他以是爲要人屬托所不


到尋調江寧布政使嘉慶元年八月到官値山東江南河工久


未合龍議派地方官助貲開浚引河且議請加征公力阻其說

以爲加征非 盛世事卽扣守令常秩使俯仰無資是迫使朘


民也其事乃已今  上親政赫然革吏𡚁開言路公乃奏言

河道挑築工程請任河員以專責成河員承修工竣應令會同

地方官勘騐結報先是開河工程檄調沿江沿海牧令民事曠

廢委以購秫僱夫或以徵求累民或稱賠累虧帑及築隄濬河

悉斂費以屬河員無從稽核沿河守令與河員同有𠫵處分賠

之責工程虛實不相關白公深嫉其𡚁故奏及之其後河工文

武有以侵帑見法籍其家貲累萬或疑公宻陳不知其審也四

年四月奏請復知縣改敎舊章自五十一年定例知縣補缺才

不勝任卽令休致公奏言士子讀書得第需次多年始登仕版

遽令終身廢棄非所以示體恤且恐上司重去人官因其別無

劣蹟姑息貽誤又非整飭官方之道請以年力強壯學問優裕

者改補敎職如舊制又以楚蜀軍營召募鄕勇皆不敎之兵驅

之遠行有急旣不可恃無事則散而爲患奏請興建營田編查

保甲言自河南南陽陜西以至湖北安襄鄖陽陜西西安漢中

興商一帶長山大谷數千里應  勅下督撫招懷歸降流散

之民各給無主田二十畝借與資糧使之耕作水田則濬川通

渠旱田則開溝鑿井其山地不宜種植稻麥者雜種桑榆菱藕

以助衣食五家立社擇年高曉農事者爲伍長敎督耕作和睦

鄰里守望相助險要地方添設巡檢千把駐守彈壓習練技勇

則流亡得以安業鄕勇有所歸縮此本固邦寧之効也保甲或

累民因其累以弛之未免因噎廢食請責成州縣毎邨之中計

戸分甲公舉誠慤一人以爲保長毎甲十戸之中又公舉一人

以爲甲長令簿記來往人客則保長不至累民罪匪無從匿跡

又以承平日久懼軍營將士不嫻武略奏請選募將士訓練講

求以資武備言生聚政守之術權謀應用之宜具在宋許洞虎

鈐經其言簡明頗中體要懇頒發軍營講求譜練凡所論奏或

𫎇  上施行或下部議覆因是益深荷主知嘗以六年正月

入觀  上問彌補虧帑之法公奏操之太急恐不肖吏藉詞

彌補爲患地方終無實效  上嘉公樸誠後因公子燕翼之

道任入覲猶屬剛方似其父雲公性伉直江南大吏某以亷絜

自喜嘗問何以敎我公不敢言及問之切對以公多擁蔽書吏

之𡚁日甚大吏言亦知之但不得其要領公卽舉實事以對大

吏故賢者不以公語爲憎益以此見重公在江南淸節彌厲苞

苴不入多用悃愊無華之吏置之衝劇率以儉約歲省供張之

費數千兩從容調濟資有餘以補不足或感恩饋贈則以其貲

完帑項其後皆不敢干公以私故江淮一路虧缺漸淸惟其外

任旣久知吏𡚁深屬員不敢欺隱也五年三月擢貴州巡撫甫

到官値銅仁縣石峴逆苗滋事之後公恐勦捕時有驚散苗人

藏匿因設法招引安插復內山場餘地使之耕種奏言苗頑均

屬赤子不可令其資生無計若苗人各安生業則錯居腹地亦

易防範不虞其滋生事端其年七月調雲南巡撫公在任絜已

衣不改作日食錢不滿千絲毫官物不以入已惟以普洱茶煑

檳榔寄家雲此物能治積食勝於致珠璧也七年五月奏請借

糶常平倉穀言滇省山多田少土性瘠簿除秋收米穀之外所

種豆麥雜糧春收本屬無多毎至五六月間靑黃不接市糧價

昻若竟停其借糶則籽糧缺乏便致輟耕荒廢臣不敢拘泥新

例致使便民之政有名無實業經飭行司道準令各屬照例借

糶俟秋成後還倉仍嚴宻稽察勿許有短發浮收情弊先是有

奏言買補境內倉穀爲民累者又有條奏常平倉積久弊生有

短發浮收之累請無災年分不準岀借者各省倉穀旣不買補

平糶又須報部部吏高下其手增減糶價外吏率皆積穀七八

年至紅腐米價騰貴富賈獨擅其利常平社義諸倉無見穀一

遇偏災無以給振識者患之至公有此奏  上批有治人無

治法惟在實心辦理實力稽查若辦理不善卽不岀借倉內仍

空空如也緫之於民有益之事只管辦去勉之欽此公實心爲

民不泥成例𩔖此以十一月十四日卒於撫署正寢官所惟恃

妾二人僕從數人他無親屬身後所需督部爲之經紀喪事遺

言不受賻贈歸櫬之日幕僚延督部撿㸃行篋惟餘養亷銀九

千兩印封宛然得以歸櫬而已公生平友愛弟曰俞早卒以次

子馮翼爲之嗣弟曰箴早卒迎養其嫠撫敎其子燕喜爲學附

生以資爲知縣命弟曰源投効河工官楊河通判一門之內食

指千數雍雍如也篤於故舊愛敬儒士業師某老學未達卒後

爲刋其遺文恤其家累好觀經世之文輯爲一冊手自評㸃

與人論古昔名臣言行流連企慕輙移日晷先是  詔舉孝

亷方正或探朝貴意不爲申報公以爲 國家異數不當壅於

  上聞使野有遺賢故在山左江南所舉皆寒素有名之士

善接幕僚諮詢公事叅以見聞掾吏不能舞弊葢以誠實待人

未嘗察察爲明人亦不忍欺雲公生於雍正十年十二月八日

得年七十有一子二人長燕翼前廣東肇羅道次馮翼蔭生

 簡用通判候補郞中孫一人豫謙星衍官山左時與公同僚

及歸僑居金陵公以同族有過從之雅知公爲政一二因爲行

狀以質世之知公者陽湖族弟星衍謹狀

  淸故資政大夫安徽巡撫兵部侍郞兼都察院右副都御

   史荊公行狀

   曾祖爾極祖毓光父德志俱贈資政大夫安徽巡撫

公名道乾字健中號南谿先世自明時從山西猗氏縣遷居臨

晉公生數齡極穎慧稍長爲文力追先正不苟隨時好年二十

一爲附學生旋食餼中乾隆二十四年已卯科舉人三十一年

挑選知縣分發湖南試用署麻陽龍山兩縣事時苗匪不靖官

兵所過水陸役使民夫公核減其數民無擾累題署東安縣鞫

何孔熊爭山毆斃李芝獄白所誣何振林𡨚岀之衡州迤南食

粵鹽粵商入楚饋東安令千金成故事公卻之上官始重其操

調永順旋膺卓薦丁母艱歸里四十一年服闋仍發湖南署慈

利縣捕治土豪高斐秦准佐等民以安業補龍山縣調署靖州

是年州境大祲餓莩狼藉於道公碾倉穀岀糶設五厰與民期

晨舉礟爲號民自赴厰買粟胥吏無所施其𡚁又以粟給其癃

疾無告者且請截留長安營兵米贍賑俟秋收解歸營兵民兩

便奉檄至省治獄安鄉甲與乙婚乙後悔以女許嫁他姓將婚

甲母命甲偕其兄徃奪女歸乙家來索酒食因叫號甲母恚自

縊吏以甲累母至死罪應死公得乙悔婚狀坐乙家婦女威逼

罪責免之人皆以爲當復以卓薦擢甘肅寧夏府同知㑹入

 覲劉相國墉稱爲第一淸官中朝屬目劉曾巡撫湖南習知

公行政雲署肅州石峯堡逆回抗拒官軍公從軍書㫄午中治

事不廢猶修復水利資灌漑制府舉公端方謹愼卓薦  記

名擢安徽池州府知府五十四年到官革除𡚁規甚多署蕪湖

道江安糧道時大興朱相國珪巡撫安徽尤信任公六署蕪湖

道事𣙜稅贏餘存公不以入已旋上大府爲賑恤費五十八年

調鳳陽府知府復調安慶首府隨制府至江西公幹其冬大興

朱公以卓薦保公入  覲   高宗純皇帝有聞汝作好

官之諭記名請假省墓未抵家  簡授山東登萊靑道嘉慶

元年到官五月代理山東布政司事時康方伯基田塞河豐工

檄公代至省治事是冬與康公商舉計典以激濁揚淸庶巳任

薦亷吏崔映辰李如珩等而宻劾其不飭者二年擢山東按察

使四年二月擢江蘇布政使先是州縣官存畱俸新儀從郵驛

經費自令甲改解司庫侯奏銷後請支始則防吏侵挪久之解

有浮費發有短平甚至勒抵前官虧帑佐襍教官不能得俸其

驛傳領於臬司不絜者或苛駁案牘因爲饋飴郵政廢弛日甚

公  陛見時奏請州縣坐支經費依舊章在地丁項下開除

以省解司請領之繁奉  旨補摺卽荷  俞允施行天下

便之六月到官八月擢安徽巡撫公以淸名荷知遇不三年自

監司加擢節龯益思厲節操整頓地方積習先是外臺州縣虧

帑代任時以供帳什物鋪陳作抵積多至腐敗不可觸手猶以

重値注籍公檢察通省存貯實數盡令斥賣償帑負而徵其不

足之數於前後任事者曰吾荷  主知不敢避嫌怨也又言

事君當念勿欺故奏牘質直無華飾雖以此得過不悔時𡚁政

難驟革而他省復不能畫一行罷任官有牽連久不得赴補者

始怨公求治太急矣六年赴江寧監臨鄉試歸奏請以勞疾解

任奉  硃批奬公官聲及辦理封疆公事妥協  諭令解

任後或回本籍或卽在江省就近調理痊癒來京簡用十二月

受代居皖城明年三月三日以疾終於寢舍春秋七十有二臨

終呼首府縣至寢所指牀下金示之曰若視印封吾幸受

重恩積養亷數千兩足以歸櫬營葬事諸君素愛我勿爲歛賻

又呼其兄屬曰兄仁弱勿聽此輩慫恿受賻違吾言言訖氣絶

公生平儉約無姬侍服食之好自處刻厲不肯以淸名葢人性

友悌兄應乾御乾俱先卒與兄學乾不離晨夕至老共牀褥教

督子孫嚴不爲具産業篤念師友嘗受業牛大令運震之門後

官山東召其子爲運震表墓樹碑親徃醊奠居恆好閱書傳格

言嘗言生平得力是敬讓二字沈靜有先識故大僚某官山左

時有  旨命徃濟上視運道卒不徃公憂之曰事上如此何

以使下又見其不救月食挾優伶出省爲使車設燕告人曰此

公不敬天不敬君禍至無日矣屬同僚愼之其後大僚果以佞

貴要敗去星衍任臬使時與公先後受代共公知契最深及丁

母艱歸公過金陵必相視執手不忍別親見公行事畧因行述

爲撰次所記憶以俟錄名臣碑傳者採擇焉子澤桓澤棈孫三

人長炳縣學生早卒澤棈生次炆次烺俱澤桓生山東督糧道

孫星衍撰狀

候補部郞山東濟南府知府徐君大榕傳

君諱大榕字向之一字愓菴先世由江陰遷武進五世祖⿳䒑⿲止自匕⿱兒夂 -- 夔

府通判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東旭生龍游縣知縣元璞曾祖

縣學生允容祖國子監生材贈兵備道父瓚由舉人官四川新

繁縣知縣乾隆三十八年將軍溫福統兵征金川失事瓚守糧

餉拒賊不屈死贈兵備道予蔭襲瓚生君性開敏少善爲文工

書以縣學生應試屢不售辱於武弁遂入都以辛卯科舉順天

鄉試壬辰科成進士用主事補戸部浙江司丁父艱歸服闋補

官由戸部員外郞轉郞中京察一等授山東萊州府知府調泰

安尋調濟南府請改部員以嘉慶八年十一月十九日卒於里

第得年五十有七君在戸部始從故大學士李侍堯至楚按獄

李素操切以君治事得其平因是知名君強項不畏權要管戸

部故大學士伯和珅以好惡進退僚屬時爭趍附君爭議侃侃

不爲屈以唾濺其面和拭而聽之曰徐君眞率乃如是卒不能

沒其才舉京察一等守萊州府勸課農桑興理學校以儒術飾

吏治士民向化府所屬平度州民羅有良毆斃婦弟張子布畏

罪乃斃其母以誣子布君覆訊得實具獄上大府大吏惑浮言

反以案不實奏削君職將岀逆子罪君素以切直忤僚友多媒

孽拘苦之在獄繫縲絏梏其手至皮脫君方從獄卒索圍棋或

執筆爲詩恬熙自若守者懈乃削牘具𡨚狀付從子走訴刑部

有  旨命胡尙書季堂案治其事質逆子於庭辭未伏牽出

忽迅雷大震逆子反顧欲一言因自陳斃母狀奏釋君且復原

官 欽使去萊郡時萬人執香火跪送雲爲賢明守伸𡨚衆心

共服也守泰安時治移屍誣賴案甲有惡其嗣子者與妻縊殺

之且殺子婦移屍誣縣學生某以盜嗣子妻致夫婦羞愧自盡

君發棺視屍得勒斃狀鞫訊盡伏岀某生於獄時稱神君及調

首府尤銳意平反聲譽大起外臺亷使鞫囚率據守令爰書問

名姓而已謂之過堂有呼𡨚堂下輒付首府按治或以原問官

屬托掠治囚以附已成獄或承上官意故反其事以罔賄遺君

折獄務得其情不避嫌怨不聽囑托遇不平事恆稱以官狥之

牧令人人懼以獄不實被大府詰山左風氣爲之一變君因自

署其堂曰獨持風裁以別異於衆時多忌嫉之者方君治獄時

脫㡌鼓掌不修威儀或坐囚於庭談笑勸誘以行其鉤距之術

得其辭下堂拍囚肩飮食之故案無匿情傳其事者以爲神明

同按獄者亦歛手無置喙處自以爲遠不及也俸滿入 覲

  高宗皇帝尙記君治平度州獄言山東巡撫已易人可無

與爾爲難矣記名遷擢有日不悅者乘君未回任摭他事白大

府以失出降級君因呈請改京員例用部郞旋假歸逾年遭母

憂服闋遂不赴補君旣自負吏才盡心民事不得志於時乃治

田宅置姬侍以自慰藉或溷跡市井鬭蟋蟀賭錐刀之利論說

時務義形於色江左當道畏其口舌輒過存之君卽面質其短

晨於事頗有捄正及病困猶語所知曰  今上赫然新吏治

吾及死前不可不一謁  英明天子也聞者哀之君素達觀

常租居鄰屋期八年乃起樓堂䟽池疊石費千金或以贖屋爲

言君曰安知八年後吾尙在𫆀與人交不設城府合意則從屠

沽游不合意雖富貴人亦唾棄之言人生何容置高下於𮌎中

其致如此所爲詩直抒𮌎臆字學虞褚自以爲一代絶手也子

維馨早卒次維賢世襲恩𮪍尉仍以縣學生應試次維幹

贊曰予官東方聞徐守大榕之吏才及武令億之循政甚悉二

君皆以強項不諧於時所遭大府又非不賢者俱不使盡其才

衆口鑠金惡直醜正人言豈不可畏歟及徐君與予同寓虎邱

客館病甚欲寫生平事狀屬予爲傳未果因爲撰次畧以示

掛劍之意雲

  淸故文林郎賜同進士出身福建連江縣知縣贈奉直

   夫兵部武選司額外主事王蓺山先生行狀

先生姓王氏諱光燮號蓺山曾祖之仕高才不偶工畫山水及

蟹與惲壽平齊名祖贈文林郞諱滋生父贈文林郎晉奉政大

夫國子監生家梓母唐太孺人先生生數歲父贈公敎之嚴讀

書樓中扃門自小竇通飮食積寒暑不少暇九歲能文章十一

歲應童子試縣令奇先生文拔前列十二歳應學政試日不移

晷走筆成七藝補學生員乾隆元年以五經舉順天試明年丁

巳科成進士十年授廣東博羅縣知縣始視事縣中投牒者四

百餘人先生坐庭中細事卽決遣當召捕案驗者屬吏子期斷

不理者飭罷自已至申手批數百𥿄皆盡縣中悅服兩月後按

治舊牘一淸久之調定安縣博羅耆民數十百人詣省言民等

束髪至今七十餘年未見有視民事若已事如王公者願假一

日留因日向臺使轅門叩頭請至流涕大府先不許重違民請

子留半載乃去之宮定安縣民有犯淫擬辟繫獄者先生錄囚

至其人實十餘齡耳曰孩也安有此事貰之縣境際海甫登舟

遇𩗗風大霧有物觸舟破海水沸舟中人皆泣先生神氣如平

常俄得一舟先生呼餘人畢登乃自登舟從霧中抵岸巨濤拍

石上前舟盡裂在定安二年道府重先生治行他邑疑事輒委

讞決咸當其理欲白臺省石遷㑹坐博羅郵遞稽遲免官十五

年起復爲雞澤令明年  上幸江南交河知縣尹侃有政聲

偕先生辦差交州交人德之爲之語曰尹也幹王也善先生治

雞澤好爲民興水利通溝澮每舟出或經行堤上徘徊視水道

曲折良久乃去邑東引㵚灌城濠名文明河明末湮廢乾隆九

年  詔修畿輔水利前令自邢堤開渠通文明故河入濠道

曲水不能達先生鑿堤偏引水直西入東關建靑龍閘時啟閉

濬溝南北七道建七利閘漑田三百餘頃築護城堤種柳千株

濠中植夫渠十餘里花時邑人游泳爲樂沙河爲雞澤害圯鄭

歴南縱橫二十餘里毎夏水田盡沒舟行過村落間東柳柏枝

諸墅歴歴見水中秋乃涸種麥號一水一麥鄕先生舍河畔召

約民浚畝岀夫里均直二旬而工竣水患遂息縣故有義學三

舍先生至建書院𪠘東鳳起山下毎間便服過諸生行學舍觀

其書籍及所爲文爲之疏解疑難行數年高者擢甲科次或補

明經食餼士風大振畿南蝗起先生赴魏縣出賞格令民捕蝗

滿格者予錢如數蝗盡滅歲嘗旱先生旦夜禱盛衣冠坐赤日

中汗涔涔下左右爭扶持去不得趣白太宜人出阻乃起走謁

東門龍王廟叩頭𥸤禱輒大雨一縣皆喜方禱時首觸坐石碑

上血流漬碑積久不滅邑人異之旋攝廣平縣數月還時擬擢

大興縣有阻者乃止調邯鄲令縣中聞先生遷旦明先生出閤

門民老小遮道泣留掖持輿幾敗先生遣吏諭散因共叩頭進

巵酒輒少飮慰士民意日中乃得出城就道後雞澤人列上先

生於名宦雲先生居官乆大指與民興利除害力之所能至務

推行之以此得吏民心先是都兵嘗出臨洺關雞澤僦送車五

十兩故事先期吏選民馬牧城中吏緣爲姦或詐增車直先生

乃按鄕亭定岀車數書其直令民自擇馬至期乃㑹吏毫釐無

敢侵犯邯鄲廐騎詣邊假縣中馬郵亭役使民自具芻牧五日

代徵馬遍邯鄲中先生具爲區處取貸富人馬至十假一畜官

舍園中繇滿還其主僕者輒予直又夜隷從數馬更繇𪧐南關

市逆旅數十家更次供億隷或羣飮叫號卽有不遂輒怒駡毀

器物先生以私秩置民舍數間官給用度什物𨽾岀不敢舍市

中自此安焉河東鹽池壞西商梁借鹽引長蘆由漳運十二萬

㵚河運八萬過郡縣爲扶持謝各數十百金先生卻之左右或

以爲言先生曰人各有分卽非分得子孫弗能享久且爲禍吾

輩人前談言若可斬金鐵見利則柔其節如唾涕豈可復面目

對天下邪遂不受後事覺河北諸郡受者皆被議制府按商簿

無先生名以此歎服後以㑹讞事牽連免官家居久之復起署

江西安遠縣改署廣豐初安遠孤女謝英珠許嫁何氏後母求

貲不遂擊逐行娶者㑹歲除祭英珠拜父前啼泣母怒率其子

擊辱英珠發篋中盡奪衣服遺囑書契英珠走匿族家母白縣

𫝊英珠罪先生㑹族家皆言狀因召何至趣成昬禮廷中何卽

日御其妻歸縣中男婦縱觀皆歎息廣豐徐氏兄弟爲仇抵先

生雪其罪爲復諸生服旋授宜黃縣先生治以惻棐爲行不忍

任刑法收賦租民有負者輒假其期㑹上課時或不足計簿至

典裘服適其數以緩民追捕聞民俗多溺女出敎嚴諭廣育嬰

舍收恤之禁民私鑄捕首惡按其不法餘皆慴服歲饑舉平糶

法市賈不得騰湧臨川饑民突入官舍中先生奉檄至郡按其

事與臨川令共論囚庭中某令欲窮竟其罪株連多先生唯唯

不更一言自日中㑹論夜中未決令勌起去先生令民更前略

問狀卽論杖笞有差立具讞稿俄頃令還復詢先生曰休矣論

且定吾今報府因示之狀令愕然起卽夜報府免數十人邑民

牛兒少時盜人物後爲贅婿婦勸夫耕田學毉法十餘年牛舅

犯臧掠死南豐獄往候執牛連坐擬配送宜黃先生歷竟所考

無臧處自言久爲婦諫止先生曰牛前犯臧不足惜豈可令賢

女子失所隨配軍邪令更捕賊果廉得乃釋牛縣故山疆民爭

山及墳壟或趣守山上下砲石投人吏不敢收捕匯集益多㑹

大府行部先生言官山無糧民各趨利便無劵約豪有勢者卽

益兼併願一切令民認懇升科以息爭訟大府善之令下通行

部中斷獄大減江右至今稱便奉檄守鄱陽三月還以母年至

高乞飬歸四十年免䘮起宮𥳑往閩省海洋羣輩爲盜刼商舟

乘以行刼又掠販者五人販者盡納貲免死賊驅五人過前商

舟登販舟去商報縣五人適歸行捕識舟執販榜擊無完者強

服先生鞫商及販者時日不符販言某某日至某所販𪧐某某

家因召販主及所嘗𪧐者証之𡨚竟白閩每讞盜賊數百多所

平反閩中稱平行署莆田事二十餘日嘗釋官舍前無罪繋者

三十餘人先生前後所輒直人輕枉罪皆此𩔖也四十二年署

將樂旋授連江聞前令虧帑因移病不任事曰吾代人受過爲

上官挾制何能復自爲政邪先生素善子平術常言吾行年六

十九恐不利毎歎曰仲翁知止薛公縣車吾雖百不及二子又

可黙墨長違首𨚑之義遂辭疾循粵東歸先生恬於勢利不𡧓

爲容悅邀當世名毎計典多有稱薦輒罷同列及故屬吏或治

下生多有至大官者而先生前後爲令三十餘年終不得徙官

凡任粵閩各三直隷再歴江西者四三與同考所至縣去官後

久之猶見思生平爲人樸介而眞衣服不少飾行道中輒爲鄕

里所指笑與人交忘形骸不立崖岸毎讌集時脫帽露頂雖當

道顯者未嘗少拘禮然恭讓下士毎貧士敝服造謁迎緻密坐

語移日左右侍者皆疲急人難岀肝膽周旋曲周幕某病辭去

依先生於雞澤屬死事尋卒先生爲大小斂以禮使護其䘮歸

其緩急可恃𩔖此以四十四年二月二日卒於家寢春秋六十

有九娶白氏宜人側室黃張陳氏子育琮已酉進士兵部武選

司額外主事次寳雲次育璣俱國子監生次育琪早卒次育瑞

次育琯女五人長適甲午舉人蔣純裕次適乙酉舉人廣東番

禺知縣許成志次適分發廣東候補縣丞吳兆晉次卽適星衍

次適府庠生劉植之孫男成錦成鑰成鉽成鑑成鈞成鏞孫女

二人星衍辱在甥館故得書聞見之實以請於當代立言之君

子採擇焉謹狀此文爲先生子育琮作託名星衍旣已行世文甚古雅因刪改存之

  淸故承德郞陜西漢陰通判署乾州知州葉刺史墓誌銘

予與葉文學枚同僑居金陵君弟槐以死事陜西 賜贈蔭屬

予爲傳時負米往還江浙未有以應久之君父刺史又卒官復

持家狀乞志墓雖不文不可辭按狀君姓葉名文麟字聖植號

星槎先世祖某隨宋南渡居浙東若邪邨遂爲會稽人父某移

家錢塘生三子君最長少頴異善讀書工楷法入都以兵部則

例館議敘選授江蘇呂城司巡檢會巡撫陳文恭公宏謨過境

有夫役凌人於途君縛而杖之巡撫目爲強項吏旋以獲盜十

七案申部記功丁母艱歸浙江乾隆▭▭年   高宗純皇

帝南巡督撫奏留君檄濬三江口水利相度地勢凡不便民者

悉請大府改道服闋由嘉定南翔司巡檢調淮安稅大使卓異

加一級淮安城外市河久淤君創議請依五里津帖之例挑濬

不動帑而工速成民田資其灌漑會河漫入淮君悉心賑給巖

懲竊盜民以安業以父年八十有八捐擢府通判博捧檄之喜

旋丁父艱歸葬浙中服闋分發安徽奏留江南署江寧北捕通

判修治  行宮及諸名勝獨以節省浮縻稱予加級是年題

署淮安通判議濬城河建滾水壩開文渠溝修橋梁道路安東

縣以民便河爲壑大河旣淤縣卽受水君以疏濬請於守出良

田億萬餘畝鹽艘往來尤便之桃源縣知縣以徴稭料涉訟君

攝縣平其事總督蒞淮饑民索食甚衆𫝑洶洶以君得民心檄

攝山陽縣議調濟君請郡守升堂曉諭之衆乃安帖因議賑粥

出貲五百兩與邑人立條約收放民皆樂輸復以其有餘散錢

米全活甚衆補徐州府通判署江寧南捕通判復辦   巡

幸工程賜大緞荷包旋署江寧府江防同知調攝通州直𨽻州

知州沿海有放火搶劫積案沙地千餘人訟莫決君亷得起釁

始末罪其士豪之爭地者案遂結州治十月不雨前官未報災

倉儲復不足君曰吾先宰山陽亦如是因謀之衆衆知君公亷

相率出錢賑粥君請運穀萬斛由海道購薪葦數百艘令分路

開倉日賑人二萬餘最後發倉平糶三月民旣穌時又患疫傳

染殆遍君爲文牒神驅除瘟疫之厲病者多愈期年受代攀轅

泣送者百五六十里時巡撫某與君不相得因移前數任公過

劾君降級君囘浙省墓置祭田令昆弟守之搆別墅於金陵寓

其孥蒔花種竹翛然自得會大學士總督孫文靖公士毅訪公

罣誤事不實遂入 告起官降選陜西布政司經歴權孝義川

撫民同知孝義川在終南要隘之處設官未久流民爭據曠土

開懇禾熟時輙相侵奪君勘定界址議六年已內勿更佃勿加

租限滿聽田主自便申上大府並飭五狼㕔鎭安縣一帶仿衍

之衆感德造生祠君爲改祀先賢之有功德者六十年川匪擾

及關中君嚴立保甲團練鄕勇隨提帥勦賊於興安雪夜襲破

賊營事聞𫎇   御筆記注今  上紀元之明年補授興

安府通判兼攝孝義川同知事賊據鎭安縣光頭山君往斷其

糧道賊惶遽夜遁二年賊復擾至孝義時官兵甚少環山無城

君設樓櫓拒之會仲子槐以縣丞効力軍營自大營帶兵入援

夾擊破賊事聞得  旨嘉奬其後二年槐以奉檄赴洋縣防

堵遇賊力戰死事君兩攝富平縣値軍書旁午馬上治公牘盡

瘁民事創南湖書院延名師課士捐置膏火士多𫉬雋民有女

爲妖所嬲爲牒城隍神病以愈因聽民作新廟君以餘力修補

破敗休息敎化一時望君如歲焉臨潼旱災民苦差徭罷市値

官兵過境大吏惶急以君往蒞事下車卽𫉬澍雨爲革除糜費

撫輯囘民邑人按堵尋署乾州直隷州知州臨潼士民詣方伯

乞留乾州人爭曰柰何奪我公其得民如此州驛馬不足常貨

之民間君自捐良馬補之歲需芻豆購以時價民不苦擾以勦

賊時墜馬傷疾作卒於嘉慶七年四月戊午春秋七十有五君

篤於親故以餘祿周恤貧急或爲㛰葬敎督其子弟持家有善

政好撰集格言以勸世妻鄭宜人先君十三卒事舅姑至孝方

淮安城爲巨浸時宜人居高樓樓下水激牆崩民或具舟載宜

人宜人計一身渡無復以舟濟鄰人者乃命舟具載鄰人畢始

登舟雖倉卒不忘仁恕如此以某月某日合葬某厚子三人長

枚 欽天監肄業國子生次槐縣丞贈雲騎尉世職入祀昭忠

祠次梅候選知縣女子子四人孫三人長養福襲雲騎尉次養

祿養壽銘曰

君善書臨鍾王君作吏模龔黃理溝洫發囷倉德綏黎威伏𦍑

𤸄厥躬蘇民殃妻臨難爲貞姜子執戈成國殤宦未達民之望

死不朽葬者藏銘樂石同旂常

  孔子題吳季子墓字考

孔子題吳季子墓字見於唐大歴十四年蕭定刻石稱開元中

元宗勑殷仲容摸搨之本文雲於虖有吳延陵君子之幕又見

汝閣絳帖字蹟縮小文亦不同然皆在此刻之後余考春秋時

孔子未嘗至吳而至齊觀嬴博之葬細繹字亦當爲葬字恐

是孔子題季札子墓文後人摹而刻諸吳地者也蓺文類聚載

宋范泰吳季子札贊雲嬴博遠死解劍在生夫子戾止爰詔作

名是言孔子戾止在嬴博作名者銘字古不從金此稱孔子題

字之始則晉宋人已盛傳之碑文字汗𥳑引作音墓雲孔

子題季子墓文郭忠恕所見亦是唐摹本已與蕭定石刻不同

葢緣碑本漫摩漶傳摹者不能無舛耳予按字實當爲

古文間下省一屮汗𥳑以爲石經死字而葬作

之誤人卽屍下人也則孔子所題應是觀葬嬴博時書

此文以歎美之其爲先聖手蹟非妄傳也考泰安府萊蕪縣西

北三十里有季札子墓卽水經汶水注所引從征記雲嬴縣西

六十里有季札兒冢冢前有石銘二所漢末奉高令所立者今

亦不可訪求矣又考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二引史記泰伯世家

注云季子冢在旣陽西孔子過之題曰延陵季子之墓今史記

注引皇覽曰延陵季子冢在毗陽縣曁陽鄕至今吏民皆祀事

無寰宇記所引孔子過之題墓之語豈李昉增其文與後人引

唐張說謝碑額表雲孔篆吳札之墳以證題字又在范泰之後

今蕭定刻石在丹徒之九里鎭季子廟前又非曁陽曁陽爲今

江陰之申港有季子墓反無唐人眞刻可知此刻轉展流傳自

齊至吳誤葬爲墓以題季札子墓爲題札墓𫎇昧至數千年無

人能發其覆或嬴博間題石復岀始證吾言之不誣耳明趙崡

石墨鐫華以范泰贊屬之陶濳葢因蓺文𩔖聚與陶潛贊相連

致誤陶集無此文明人之不精核𩔖此

  贈薛公冉子仲子墓碑

冠縣北二十里有冉子仲弓墓墓前有祠其傳創自宋元自明

景泰天順以來歴世修葺碑碣具存其墓之在縣載於元和郡

縣志太平寰宇記甚著後世忽指曹縣之冉堌當之冉堌實穰

侯魏冉之墓見於水經注何得以僞亂眞使者奉命叅藩山左

下車之始卽以崇禮先賢振厲風俗爲輶軒應問之事飭校官

訪考冠縣冉子祠墓倡始捐修卽據冠縣田平約士民等以出

貲修理完畢申報前來使者嘉其急公免其徭役用以勸善考

冉子仲弓爲魯人不載於史記而見於鄭康成論語注其家語

所稱少孔子二十九歲旣是王肅僞書亦不足據王充論衡自

紀篇雲鯀惡禹聖叟頑舜神伯牛寢疾仲弓潔全顔路庸固回

傑超倫則以仲弓爲伯牛之子漢人及見古書或有所本未敢

定之孔子四科列仲弓爲德行問仁問政則告以邦家無怨赦

過舉賢僅僅爲季氏宰欲使南靣臨民孔叢載仲弓兩問惟刑

教折獄爲兢兢是仲弓固以德行兼通政事者鄭康成序論語

以爲仲弓與子遊子夏等撰定是又兼言語文學之長四科幾

一人兼之古有族葬之法今伯牛葬在東平冉子有葬在鄆城

仲弓以魯人葬在晉冠氏未詳其故唐開元贈薛侯至宋祥符

贈下邳公咸淳又贈薛公儒家尚文反葬封墓之事三代有之

而明奸臣張𤧚逞其私議削其禮秩今象飾端冕猶存不予𤧚

之矯誣改制也 國朝爲冉子建立博士而春秋祀在曹縣得

毋爲明一統志岐說所誤乎後有智者其鑒於斯銘曰

德行之選列於聖門寒門非賤人爵非尊用同且角使可南面

弓旌不及規模自見手著論語獨綜微言游夏避席求孺隨肩

古有族葬東平非近冠氏有冢雲胡適晉採樵旣禁崇祠在茲

祀典有舉神無不之嘉慶十年五月刻石

  釋方

有信地圓之法雲凡物形皆圓人身體皆圓無所謂方者卽雲

足方象地及草木中間有方質者如益母方竹之𩔖形亦未嘗

不圓是地圓之說可以驗人物而信之也余曰不然在天成𧰼

若北斗衡三星象規魁四星象矩斗爲帝車故後人法衡以制

輪法魁以制軫此象之著於天者也易言直方又言其動方書

言海隅禮以方邱祀地海外經言海外自東南陬至東北陬及

東南陬以西云云隅陬皆方也淮南天文訓言子午卯酉爲二

繩丑寅辰巳未申戊亥爲四鉤東北爲報德之維酉南爲背陽

之維東南爲常羊之維西北爲蹏通之維繩在四隅則爲方四

鉤四維亦爲方此方之見於書傳者也其在人也齒圓而牙方

其顯然也足下不方不能立並而成方陰數岐象有餘以九數

加十二明堂之基法之且不讀禮周旋中規折旋中矩乎周則

爲圓如人之臂節股外脾手足指節也折則爲方如人之坐屈

體屈手足及指皆折成方也今徒見其屈體屈手足之外而不

察其內是知周旋而不知折旋也又不讀周髀家言乎周髀者

髀股外也故旋則爲周圓象也勾股者股內也勾則爲折方象

也大戴禮曾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道爲行道周旋中規卽

天道曰圓折旋中矩卽地道曰方也故日道行於天則圓晷影

經於地則直直則方歲星與太歲亦同矣文子曰大圓不中規

大方不中矩方亦不必有四角故曾子又有四角不掩之言周

髀雲地如覆槃古禮器簠方簋圓簠形亦橢方而四角不出此

其遺𧰼矣夫方而模稜君子惡之故聖人有不觚之歎自地圓

之說行則重圓而毀方自歲差之說行指分杪以求天地之差

忒則小過足以累賢才吾懼世道人心之去古日遠也孔子云

舉一隅書傳足以釋方者多不備錄雲

  夏正加時考

夏正用寅不獨年月加時當起於寅六月亦用甲寅爲始尚書

大傳曰夏以平旦爲朔殷以雞鳴爲朔周以夜半爲朔故禮記

大傳改正朔孔氏正義雲周子殷丑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

雞鳴夏平旦是易朔也據此是周之夜半爲子時殷之雞一鳴

爲丑時夏之平旦則寅時矣史記歷書雲歴正作於孟春卒於

冬分時雞三號卒明撫十二節卒於丑張守節正義雲言夜至

雞三鳴則天曉乃始爲正月一日言異歲也又雲自平明寅至

雞鳴丑凡十二辰辰盡丑又至明朝寅如張所言是分日以丑

寅不以亥子之証又徵之范甯注莊十八年日夜食傳以爲朔

日日始出其食有虧傷之處未復屬前月之晦云云日始出而

虧傷未復古以夜食爲前月之晦日是旦明爲月朔又徵之隋

薛道衡歳窮應教詩日故年隨夜盡初春逐曉生又唐太宗守

歲詩曰冬盡今宵促筵開明日長是隋唐巳來俱以加寅爲一

日之始未有起於子者旣用夏正則用其平旦爲朔也唐書歷

志雲李淳風上言古歴分起於子葢爲漢時冬至言之卽泰初

元年夜半朔旦冬至之說也其時改歴建亥爲建子故以子爲

朔旦唐會要引李淳風言又作古歷分不起於子未知何以互

異今世人以夏時年月建寅推測人命而加時則起於子將以

昨日干支誤入今日者且有以去年入新年者宜多舛錯不驗

矣知六甲亦用甲寅者淮南天文訓雲太陰元始建於甲寅日

月俱入營室五度天一以始建七十六歳日月復以正月入營

室五度無餘分名曰一紀天一凡十二紀千五百二十歲方終

日月星辰復始此據開元占經補脫字此葢甲寅元歴法命歴序所云顓

頊設元歲在甲寅是也宋書律歴志祖沖之引⿰氵𠔏範傳亦云歷紀始於顓

頊上元大始閼逄攝提格之歳畢陬之月朔旦乙巳然則漢泰

初元年太歲在丙子冬至旣交則爲丁丑其七曜會聚得本星

度如顓頊甲寅年之元耳司馬貞注史記歴術甲子篇不明此

義乃據此以爲甲寅歲不知其文追敘顓頊上元之歲也歷元

至四千六百十七年日月皆無餘分然此一元中亦自有元據

淮南則七十六歲爲一元一千五百二十歲又爲一元不必至

四千六百餘年也列代史家推元亦多有七曜會聚之時然則

今人推唐堯時中星差度已歴後世無餘分之元不知凡幾歲

差之說不可信明矣

  公羊以春王爲文王解

春秋隱公元年春王正月公羊傳雲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注及

疏說公羊之義皆不了使後人轉疑爲迂怪考魯隱公元年與

文王改元之歳同在已未故稱文王以紀年史記十二諸侯年

表魯惠公四十二年甲寅則四十六年當是戊午魯隱公元年

則已未也詩文王疏引尚書運期援引河圖曰倉帝之治八百

二十歲立戊午蔀注云周文王以戊午蔀二十九年受命疏又

雲以歴校之入戊午蔀二十九年歲在戊午其年殷九月二十

五日得甲子明年改元則元年歲在已未又案三統之術魯隱

公元年歲在己未其年前惠公之末年歲在戊午計文王受命

是戊午之年下至惠公未年又復戊午當三百六十年矣而雒

師謀注云數文王受命至魯公末年三百六十五歲徧校諸書

則無五字也尋孔氏此疏証之史記年表知年表最上格所記

甲子起於共和庚申卽是三統術或以爲徐廣所增未必然也

隱公元年適得周王受命改元之歲故因以爲作春秋之始論

語孔子曰文王旣沒文不在茲乎卽謂春秋也若以尊周室何

以不託始於平王明正統何以不託始於武王葢稱魯隱之元

年非王號不足以尊周稱平王之元不起隱元不足以發端魯

史因舉周魯適符之歲以紀年托始耳注言春秋託新王受命

於魯者何氏深明緯候豈不知魯隱之元與文王同歲所稱新

王亦卽謂文王受命徐彥未能釋其意與

  周公不誅管蔡論

書序者孔子所作也吾讀書序而知周公之不忍自誅管蔡也

書序之言曰武王崩三監及淮夷畔周公相成王將黜殷作大

誥成王旣黜殷命殺武庚命微子代殷後作微子之命雲三監

者卽管蔡流言而畔也雲周公相成王將黜殷雲成王殺武庚

尚書大傳雲周公以成王之命殺祿父是祿父之殺周公輔成

王爲之故言周公黜殷其時並無誅管蔡之文也書序次言唐

叔得禾獻諸天子王命唐叔歸周公於東明周公已在東土殺

武庚而辟管叔之流言也不殺武庚則國危不辟居東土則無

以明志祿父旣死或管蔡因周公去而流言止不至畔君危身

則保全者大故墨子云周公非關叔辭三公東處於商越絶雲

周公乃辭位岀巡狩於邊論衡雲王意狐疑周公奔楚此皆本

之先秦書傳故不謀同詞有周公出辟之說季札見歌豳以爲

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季子讀豳詩而知其樂是其詩必不

作於兵所明也故金縢之文雲我之不辟我無以告我先王史

記魯世家釋其文雲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

無以告我先王明祿父死周公方可以去魯世家亦有成王用

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之文鄭氏釋詩公孫顧膚爲遜辟是

周公有辟居之事審也若周本紀述歸禾言成王以歸周公於

兵所兵所二字書序所無史增其詞或方伯述職亦得有兵如

越絶所稱巡狩於邊乎書序言成王旣伐管叔蔡叔以殷餘民

封康叔作康誥酒誥梓材在周公旣得命禾作嘉禾之下明伐

管蔡者成王非周公之志也是時周公在東土周本紀言周公

受禾東土旅天子之命故金縢之文言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

也罪人謂管蔡鴟鴞之詩曰旣取我子無毀我室毛傳以爲寧

亡二子不可以毀我周室東山之詩云我徂東山慆慆不歸雲

徂東山明辟去而非從征也又言我東曰歸我心西悲毛傳以

爲公族有辟公親素服不舉樂爲之變如其倫之喪明周公在

外聞管蔡死而悲之王雖得罪人公則痛骨肉之罹禍也周頌

序言閔予小子嗣王朝於廟也曲禮天子在喪曰予小子成王

除喪仍同喪稱且有嬛嬛在疚之言明周公此時辟居未反也

或曰破斧之詩曰旣跛我斧又缺我斨周公東征四國是皇詩

序以爲惡四國此則周公征伐四國矣按書序言成王東伐淮

夷遂踐奄次在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之後是周公歸朝反

政後數年之事大傳記流言不利孺子起於管叔而奄君導祿

父及三監反是祿父之畔奄君導之周公始誅祿父不誅管蔡

者不忍殘其骨肉也成王繼伐管蔡不及奄君者不欲株連黨

與也久之必奄君不自安而畔周公又從王東征遂有破斧缺

斨之作後人以東征爲居東征淮夷爲征管蔡故有異說耳今

金縢秋大熟未穫已下葢毫姑逸文其後脫簡合於金縢以其

文有以啟金縢之書而誤也魯世家載此文於周公旣卒葬畢

之後成王因雷風乃有改葬賜郊之禮後漢書張奐傳注引尚

書大傳雲周公薨成王欲葬之成周天乃雷電以風禾卽盡偃

大木斯拔國人大恐王葬周公於畢示不敢臣也按之書序周

公薨成王葬於畢告周公作毫姑正謂此事矣故秦𫎇恬及漢

儒爲今文之學者俱以反風之應爲在周公死後不一而足也

伏生所藏之書岀於屋壁者僅廿九篇魯壁古文後岀又無師

說秦𨽻旣行之後漢人已不能盡識其文賴孔安國以今文讀

其大半夏侯歐陽親受學於伏生以所聞百篇之說載在尚書

大傳又爲宋人毀棄無全文是以前代說金縢異義最多譙周

亦云失其本末余則以爲周公不誅管蔡見於經文歴有徵驗

惜後人不暇此事而稽之天倫至重象之殺舜舜見象忸怩則

實喜而誠信之封之有庳豈周公旣殺祿父以安國家而必欲

報管蔡流言之怨上媿虞舜下慙夷齊不損聖人之盛德乎自

有周公誅管蔡之文爲自殘骨肉者之所藉口後世令主甚至

有元武門射兄殺弟之事故世道人心之患由於史學之不明

經義之不貫考古者可不愼言歟

  踐奄異說

書序成王東伐淮夷遂踐奄作成王征次於康誥酒誥梓材召

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之後鄭注云此伐淮夷與踐奄是攝政

三年伐管蔡時事其編於此未聞豳譜正義引書傳稱周公居

攝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伐奄四年建侯衞五年營成周七

年致政成王今輯尚書大傳者以爲本文疑書傳所云與史記

不合史記周本紀載周公奉成王命誅武庚之後封衞康叔及

受禾東土次作歸禾次嘉禾次康誥酒誥梓材下雲行政七年

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下及成王在豐周公卜洛之事雲作召

誥洛誥多士無逸始雲召公爲保周公爲師東伐淮夷殘奄遷

其君薄姑漢書律歴志亦云周公攝政五年後二歲得周公七

年復子明辟之歲是歲二月乙亥朔庚寅望後六日得乙未故

召誥曰惟二月旣望粵六日乙未又其三月甲辰朔三日丙午

召誥曰惟三月丙午朏是歲十二月戊辰晦周公以反政故洛

誥篇曰戊辰王在新邑蒸祭歲命作策惟周公誕保文武受命

惟七年據二書之文則周公營成周在七年致政之後與詩疏

引書傳攝政五年營成周者殊異史記東伐淮夷殘奄在召公

爲保周公爲師之下明書序次踐奄於君奭之後並非錯簡葢

奄君導祿父以畔周公止誅祿父及居東後成王又誅管蔡俱

未問罪於奄奄君數年之後不自安而畔周成王乃往伐之鄭

氏疑書序編篇之誤葢未考之史記矣鄭氏注金縢雲居攝四

年作康誥五年作召誥七年作洛誥是以作誥爲在反政之前

與古義俱不合史公所用多今文尚書兼采孔安國古文說孔

氏古文說又與賈逵古文家言不同是可信也周公奔楚未知

何時周頌雝疏雲鄭以武王十二月崩成王三年二月禫周公

避流言而岀鄭氏注金縢以爲武王崩後三年岀五年秋反而

居攝豳風疏亦云武王初崩總攝王政自是常事管蔡不應致

疑應是三年喪畢周公不授王政故流言耳此言似得之周公

辟居後作詩七月東山成王有歸禾之事不應在武王喪期以

內是攝政後二年而辟居踰三年而後反又二年而致政成王

故東山詩云自我不見於今三年踐奄雖無年數可考其在七

年反政之後見於傳記甚明不得因居攝三年踐奄之說以爲

書序有錯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