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域二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方域四 

壽康宮 慈福宮

編輯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壽康宮原無此題,據天頭原批移入。

乾道二年十月二十六日,禮部太常寺言:「正、至,皇帝率百僚詣壽康宮行朝賀禮,設黃麾角仗。」從之。

四年八月丙戌,詔將帥、群臣詣宮上壽,既而不克行。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壽康宮 慈福宮

慈福宮


淳熙十五年八月二日,詔修蓋皇太后宮。

五日,詔學士院、給舍同禮官依典禮擬撰進宮殿名。既而給事中兼直學士院李巘、權禮部侍郎尤袤、起居舍人鄭僑、戶部員外郎權太常少卿羅點、太常丞(張)[詹]體仁、秘書省著作郎兼權禮部郎官倪思、太常博士葉適奏,恭擬殿名曰慈福。詔恭依。

十六年正月十五日丙午,皇太后遷慈福宮。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殿

殿原無此題,據天頭原批移入。

講武殿《京都雜錄》:西京大內保寧門西有隔門,門內面南有講武〔殿〕,唐曰文思球場,梁以行從殿為興安殿球場,後改今名。

廣政殿天頭原批:「東京。」按此門實以東、西京混編。建隆三年,三佛齊遣使來貢,對廣政殿。

含光殿祥符二年八月,西南夷來貢,令赴含光殿宴。

集英殿集英殿舊曰元德,亦曰廣政,晉天福二年改元德為廣政,開寶二年改大明,淳化元年二月己酉改含光,祥符八年六月十五日甲子改會慶,明道元年十月甲辰改元和,尋改今名。春秋、誕聖節錫宴此殿。熙寧以後,親策進士於此殿。殿後有需雲殿,舊曰玉華,後改瓊英,熙寧初改今名。東有紫雲樓,宮中觀宴之所也。熙寧三年三月八日,上御集英殿試進士。仁宗大宴集英殿者三十八。

太極殿太平興國三年二月,詔改西京新修諸殿名,今太極、天興等名是也。

武德殿天頭原批:「西京。」《京都雜錄》:西京大內延春殿,其次面北曰武德殿,後唐曰解御,又曰端明,太平興國三年改今名。

散甲殿《京都雜錄》:西京大內東宮後東池門內有飛龍院,西有散甲殿,梁弓箭庫殿為宣威,後改今名。

景福殿《京都雜錄》:東京大內崇政殿後有柱廊側座殿,次北景福殿,前有水閣,舊試貢舉人,考官設次於兩廊。

垂拱殿《京都雜錄》:西京大內次曰垂拱殿,唐曰延英,太平興國三年改今名。

長春殿《京都雜錄》:西京大內後苑南有長春殿,後唐建名。

明福殿《京都雜錄》:唐曰崇勛,後唐曰中興,晉改今名。

太清殿《京都雜錄》:西京大內寢殿曰太清,第二殿曰思政,第三殿曰延春。

廣壽殿《京都雜錄》:西京大內建禮門之西曰廣壽殿,唐曰嘉慶,後唐改今名。

明德殿《京都雜錄》:西京大內內東門道,其北明德殿,太平興國三年改廣壽,第二殿曰明德,第三殿曰天和,第四殿曰崇徽。

天興殿西京大內太極殿前有右、左龍尾道,日樓、月樓,東、西橫門曰日華、月華,殿後有柱廊。次天興殿,舊曰太極後殿,太平興國三年改今名。

嘉慶殿《京都雜錄》:東京大內禁中殿合有嘉慶殿,(平)[宋]初明德太后居此殿,後徙居萬安宮。

延和殿《京都雜錄》:東京大內延和殿北向,俗呼倒座殿呼:原作「嗚」,據本書《方域》一之七改。、仁宗於延和殿試宗室子弟書和:原無,據前注補。令宗正第其高下,宗望為第一。

觀稼殿《京都雜錄》:東京有清華殿、觀稼殿觀稼殿:原作「親稼殿」,據《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改。

萬歲殿萬歲殿在垂拱殿後,祥符七年十月戊午改名延慶殿。一本作延福殿。祥符五年十月二十六日庚申,以(祖)[聖]祖降臨,宴宗室於萬歲殿。七年九月庚寅,詔輔臣、宗室觀萬歲殿上梁。

延慶殿即萬歲殿,祥符七年改今名,明道元年十月甲辰改名延福殿。

寶慈殿《京都雜錄》:京都大內福寧殿西寶慈宮寶慈、姒徽二殿,皇太后所居。

柔儀殿東京大內福寧殿次後柔儀殿,國初但名萬歲後殿,章獻明肅皇太后居之,乃名崇徽。明道元年十月改寶慈,景(佑)[佑]二年改今名。

坤寧殿《京都雜錄》:東京大內福寧殿後坤寧殿,皇后所居。

慶雲殿《京都雜錄》:東京大內慶雲殿慶雲殿:原作「雲慶殿」,據《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改。、玉京殿、清景殿。

西涼殿景佑二年重〔建〕,在天章閣東。

慈德殿《京都雜錄》:東京大內慈德殿,章惠太后居。初名寶慶殿,景佑四年改今名。慈德後苑又有觀稼殿。

班瑞殿天頭原批:「北京。」《北京雜錄》:仁宗慶曆二年五月,升大名府為北〔京〕,先朝駐蹕行宮正殿以班瑞為名。其修葺行宮屋宇,並給官錢,毋得科率。

鏺麥殿元豐四年八月,籍田司言,奉詔種水陸田於鏺麥殿前。

打麥殿天頭原批:「臨安。」紹興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上謂輔臣曰:「朕聞祖宗時,禁中有打麥殿。今朕於後圃令人引水灌畦種(種)重谷,示王政所先,亦欲知稼穡之艱難也。」

天章閣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閣 天章閣


原無此題,據天頭原批移入。

天章閣

紹熙五年閏十月九日,天章等閣狀:「將來安奉今上皇帝藩邸旌節,兩浙轉運司合行雅飾,修換物件,併合用朱漆。青地金字牌二面,一面上題寫太上皇帝藩邸旌節,一面上題寫今上皇帝藩邸旌節。所有牌樣制大小,乞令兩浙轉運司委官赴閣計會,合行換造對象,候畢日同時安掛。」從之。

十日,天章等閣狀:「勘會已降指揮,安穆皇后諡號改成穆皇后,安恭皇后諡號改成恭皇后,所有內中見崇奉安穆皇后、安恭皇后位牌各一座,並朱紅漆卓子二隻,乞行下兩浙轉運司依樣製造。」

降真閣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閣 降真閣

降真閣

東都大內次北廣聖宮,天聖二年建長寧宮以奉三清玉皇道像,後安真宗御容於宮之降真閣。景佑二年改廣聖宮。

延春閣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閣 延春閣


延春閣

《京都雜錄》:延春閣在東京大內走馬樓。

邇英閣 延義閣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閣 邇英閣 延義閣

邇英閣延義閣

二閣在崇政殿東、西,侍臣講讀之所。

景佑二年正月二十八日癸丑,置寫《無逸》篇於屏。

三年正月乙巳,賈昌朝請輯經筵事為一書,詔以《邇英、延義二閣記注》為名。

九月辛卯,詔輔臣至邇英閣觀講書。

慶曆四年,邇英閣出御書十三軸,凡三十五事。丁度等上《答邇英聖問》一卷。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閣 閣


熙寧元年二月十六日,大理寺言: 閣以詳斷法官兼監,欲專差檢法官二員監之。

煥章閣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閣 煥章閣


煥章閣

淳熙十五年十一月九日,給事中、兼直學士院、兼實錄院同修撰、兼侍讀李巘等言:「已降指揮,編修高宗皇帝御集,依典故合建立閣名,令議定申尚書省取旨。巘等恭議,以煥章為名。」詔恭依,令學士院降詔。詔曰:「朕仰惟高宗皇帝恢廣運之德,懋中興之功。耆定群方,鼎新百度。制禮作樂,治具畢張;寢兵措刑,仁風大播。蓋自緝熙之學,見乎經緯之文。擴斯道於精微之傳,觀眾妙於尊明之養。凡敷言之是訓,暨肆筆之成書,煟有洪輝,卓為丕憲。方始裒輯,將謹寶藏。載稽帝世之隆,無越堯章之煥,因揭名於層宇,仍列職於清廂。庶克奉承,用貽永久。其閣恭以『煥章』為名,置學士、直學士、待制、直閣。式循故實,以待賢才,其俾攸司,具着於令。」

華文閣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閣 華文閣


華文閣

慶元二年八月十三日,中書門下省言:「孝宗皇帝閣以『華文』為名,乞於見今閣牌『煥章』字下添入二字,以『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煥章華文之閣』一十八字為文。本閣應行移文字,併合添入。」詔依。

寶謨閣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閣 寶謨閣


寶謨閣

嘉泰元年十一月十二日,詔曰:「朕惟昔在光宗,日新聖學。發於號令,雷風彰鼓舞之神;煥乎文章,雲漢麗昭回之飾。鈎畫凜鸞龍之飛動,光芒燦珠璧以陸離。宜有襲藏,式嚴安奉。龜書闡瑞,交輝東壁之珍;虹彩凝祥,寅上西清之御。寶列羲圖之秘,謨新禹命之承。冠以美名,揭於層宇。肅萬靈之擁護,揜群玉之菁華。其閣恭以『寶謨』為名,置學士、直學士、待制、直閣,以待鴻儒,以昭燕翼。着於甲令,副在有司。」以吏部尚書、兼實錄院修撰、兼侍講袁說友等言袁:原作「表」,據《宋史》卷三八《寧宗紀》二改。:「已降指揮,令學士院、後省同實錄院官議定光宗皇帝御集閣名,今恭議定,以『寶謨』為名。」故有是詔。

熙寧元年二月十六日此條上原批:「 閣復,後校銷。」,大理寺言:「 閣以詳斷法官兼監,欲專差檢法官一員監之。」

顯謨閣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閣 顯謨閣

顯謨閣

學士,建中靖國元年置,詔如三閣故事,序位在寶文閣學士之下;直學士,詔序位在寶文閣直學士之下;待制,詔序位在寶文閣待制之下。直閣,政和六年置。

儀鳳閣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閣 儀鳳閣


儀鳳閣

《京都雜錄》東京大內儀鳳、翔鸞二閣,景佑中有瑞竹生閣首。

玉津園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園 玉津園

原無此題,據天頭原批移入。

玉津園原無此題,據天頭原批移入。

在南熏門外,夾道為兩園,中引閔河水別流貫之。周顯德中置,宋朝因之,以三班及內侍監領,軍校兵隸及主典凡二百六十六人。歲時節物,進供入內。仲夏駕幸觀獲麥,錫從臣宴飲,及賞賚園官、嗇夫有差。又進麥穗三百秉,麥十斛,面百囊,命分賜中外。凡契丹朝貢使至,皆就園賜射宴。又掌秦象,及種秣象茭芻,蓺藍漚淀,各有歲課,凡皇城南諸園池入官者皆屬焉。

真宗景德元年五月,詔京城四面園苑所收(田勺褕)雜草,三司籍其數以供用。先是,三司每歲於畿縣科率收市(田勺褕),人民輸納,極為勞費。諸園苑大有收積,而官司不籍其數,故有是命。

十一月,三司言:「依謝德權所請廢內園司,令逐處自領其事。」從之。

天禧元年五月,詔四園苑自今不得更將榆柳林地土出掘窠木租賃與人。

四年四月,知京西留府事薛映言:「皇城諸園苑見有內園司兵士,更於州縣差百姓六十餘人灑掃栽種,望令並放歸農。如兵士數少,即量與增益。」從之。

十二月,提舉諸司庫務司言:「玉津等園,欲乞自今二年一次科斫,如有枯 及倒折,合添植柳椿,即依數采斫。」從之。

五年十二月,詔諸園苑自今三年一度科斫。

仁宗天聖三年三月,臣寮言:「宜春、瓊林苑、玉津、瑞聖園有殿宇池亭田土,及管下小園池至多,全藉乾力使臣監領。近年多是皇親或勢要子弟陳乞勾當,不能總領課種修葺,是致園苑荒廢,歲課不登。乞依劉承珪、謝德權奏請,四園苑各差三班使臣一人勾當,更不許陳乞。」詔差洛苑副使、內侍省押班江德明充提點在京四園苑。仍每園苑選差內臣一人勾當,不兼別職務及非時差出,與兵士五人當直,替日校課升黜之。仍令三司本案判官同共提點,每月遍至園苑巡察違犯以聞。是月,詔三班院,自今差四園苑勾當,並須選曾任監押、巡檢使臣充。

九月,詔四園苑自今殿宇、牆屋、花架損動,即申三司,立便差人檢計修蓋。

五年七月,玉津園監官孫可久言:「養象茭草,逐年府縣和買,園苑種(時)[蒔],甚費錢本及搔擾人民。今玉津園頗有曠土可種,約歲用外別為儲廥,準備闕乏,及斥賣以錢入官,充人牛工價。」從之。

九月,詔:「自今除後苑宜聖殿、玉宸殿闕園子,依舊(列)[例]抽差外,諸處並不得抽四園苑人充。」

七年十月,詔皇城司,自今如抽差後苑雄武兵士,即選新揀到下都少壯親事官能種蒔者對替。

林木實數,如諸處取移及科斫,畫時上歷。或有枯死,即隨時依本色添種,亦件折入帳收系。 慶曆七年三月,詔諸園苑提舉司給印歷,籍花

是月,詔京城四面祀壇一十八座,並令四園苑管勾,如有摧塌處,畫時修貼。壇塹隔上及塹外,依時栽植柳榆。仍令太常寺提舉。

八年三月,詔園苑勾當使臣應有改更擘畫,並申提點所,不得專達。

神宗熙寧二年二月十六日,詔:四園苑近已選差官提舉,更不令隸三司並提舉司,仍差權發遣三司鹽鐵判官張道宗同提舉。

孝宗淳熙三年四月十九日,詔玉津園人兵有年老難以執役人,依儀鸞司、修內司人匠例在司養老,作額外人數,依舊於本司歷內批勘請給。今後准此。

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樞密院乾辦玉津園張思溫等申:「本園兵士數多,全藉有心力合乾人部轄,乞於步軍司選差有職名、能部轄廂軍二人,割移名糧,充玉津園東西南營典首,請給本園兵士歷內幫勘。其見今管營卻充各營副典首,同共管乾。」從之。

十三年七月九日,玉津園狀:「手分章藻在園實及一十九年,乞依太一宮、佑聖觀等處體例,補授出職。」詔與補進武副尉出職,今後手分及一十五年以上准此。

十四年四月十五日,詔玉津園減役兵十人。先是,玉津園手分二人,兵士一百六人,除差五十人赴德壽宮祗應外,見在五十六人。於是司農少卿吳燠乞減冗食,下 令所裁定,而有是命。

(寧)[光]宗紹熙元年七月十八日,詔玉津園人兵內長行,每年春冬所請折衣等錢,自今年冬衣為始,將(令)[今]請數目並令臨安府全支本府紬絹綿等,仍免折錢,與隨廂禁軍日限,毋致過期。今後准此。

慶元五年裁定人數九十八名外,養老七名,系是溢額,見幫請給,且令依舊以為定額,日後不許增添。以從《慶元中外會計錄》裁定故也。

瑞聖園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園 〔瑞聖園〕


〔瑞聖園〕

瑞聖園在景陽門外道東,初為北園,太平興國二年詔名含芳,以三班及內侍監領,軍校兵隸及主典凡二百一十二人。大中祥符三年,監官王承勛言:「初,泰山天書至都,奉安於此,乞加崇飭。」詔改今名。九月丙子朔。歲時節物,進供入內。孟秋駕幸,省斂谷實,錫從臣宴飲,賞賚園官、嗇夫有差。凡皇城諸園池入官者皆屬焉。

垂雲亭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亭 垂雲亭

原無此題,據天頭原批移入。


垂雲亭有垂雲亭,在汴。

達觀亭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亭 達觀亭

達觀亭

宋亭名,在汴。

泛羽亭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亭 〔泛羽亭〕


〔泛羽亭〕

泛羽亭,在汴梁原批:「此二條俟查。」

婆羅亭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亭 婆羅亭

婆羅亭天頭原批:「綠漪亭移此。」按指移於婆羅亭之前。

《京都雜錄》:西京大內長春殿有柱廊,後殿以西即十字池亭,其南砌台冰井。婆羅亭,貯奇石處,世傳是李德裕醒酒石,以水沃之,有林木自然之狀,謂之婆羅石,故以名亭。

源清亭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亭 源清亭

源清亭源清亭:原無此題,據原批移入。

泰定四年原批云:「泰定為元代年號,疑『嘉定』之誤。」,同李漢傑新創亭於州之鼓角樓城門外,扁曰源清,以壯觀州治。

綠漪亭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亭 〔綠漪亭〕

〔綠漪亭〕

有亭名綠漪原批:「綠漪亭。移前。」

瑤津亭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亭 瑤津亭

瑤津亭瑤津亭:原無此題,據原批移入。

《京都雜錄》:東京(太)[大]內有瑤津亭,像瀛山池。

(苑)

編輯

後苑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亭 後 苑


後苑原批:「此條移外苑後。」

淳熙十六年九月九日,後苑言:「人吏舊以二十人為額,緣節次裁減,止有一十人,又於內差撥四人過重華宮祗應,委是闕人。」詔特與添入額貼書一名,守闕貼書一名,作一十二人為額,其它官司不許援例。

瓊林苑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苑 瓊林苑

原無此題,據天頭原批移入。

瓊林苑

瓊林苑,在順天門外道南。太祖乾德二年置,興國中鑿金明池於苑北。以三班及內侍監領池苑,兵校軍隸及主典三百三十三人,歲時節物進入。每歲駕幸金明池,則並至苑中。上巳、重陽,唯中書、密院或宗室及殿前諸司選勝賜宴。遇發榜,進士聞喜宴於此。凡皇城司園池入官者皆隸焉。

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十月十日,幸瓊林苑。

雍熙四年四月,幸金明池觀水嬉,遂習射瓊林苑。

淳化三年三月二十二日,宴瓊林苑,作詩。

真宗景德三年八(月)

神宗元豐七年三月二日,太師、潞公西歸,詔宰相、執政官、三省、近臣、學士、待制宴餞於瓊林苑。

外苑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外 苑

外苑

祥符五年四月,詔以諸國所貢獅子、馴象、奇獸列於外苑,諭群臣就苑中游宴。

淳化五年二月癸卯,南海商人獻吉(具)[貝]布(盡)[畫]海外蠻國及猩猩圖、玉帶,上於此苑召近臣觀之此條後原批:「後苑條移此。」

繼照堂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堂 繼照堂

原無此題,據天頭原批移入。

繼照堂按此條乃錄自《玉海》卷一六一。

在開封府廨東。真宗尹京府日,太宗命創射堂習射。太宗淳化五年九月壬辰,以皇子襄王行開封尹事,後以府尹廨舍為潛龍宮。

祥符三年《寶訓》作二年,誤。閏二月二十四日丁卯,上幸開封射堂晏射,謂從臣曰:「朕昔尹京兆,先帝為創此室,俾之習射。」周覽久之,多所感慕。又至堂閱太宗御書圖畫數十軸,遂宴射於射堂。上作七言詩,從臣畢賦。上中的者七。

戊辰,制曰:「昔東漢之隆,過宛陵之故第;貞觀之盛,臨慶善之舊宮。所以申愷樂之私,宣優裕之澤。朕頃在儲邸,獲尹神京,用修相圃之儀,遐擬宣猷之地。」知樞密院事王欽若上《駕幸舊邸》七言三十一作二十。韻詩,上作歌以答,仍詔褒之。

甲戌,詔曰:「朕頃在儲闈,久厘京邑,仰承訓導,幸底密寧。爰就公庭,載營完址,俾因聽訟之暇,用為習射之儀。入纂邦基,載移星律,乘青陽之布令,擁法從以來臨。感慶兼深,惠賚胥洽。式徇宰司之議,易茲題榜之名。庶增煥於黃圖,永流芳於元一作嬰。圃。其開封府舊射堂宜名曰『繼照堂』。」是日,設帟張樂,許士庶游觀三日。麻溫其進《繼照堂頌》。初營是堂,西有井,將塞之,上曰:「必有神龍潛蟄。」命覆巨石。未幾,果有龍躍出。至是,八作使張文遨敘其事。

祥符六年八月丙寅,繼照堂芝草生,上作歌賜近臣。

天聖二年八月己卯,幸繼照堂。

景佑元年正月庚寅,改為繼聖堂。

資善堂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堂 資善堂

資善堂

堂在元符觀南。(太)[大]中祥符八年置。《宋史 地理志》:在開封府大內,宣佑門東廊次北。《景定建康志》:行宮資善堂,在學士院之右。

資善堂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堂 資善堂

資善堂

天禧二年八月,以給事中、 知政事李迪為太子賓客;以右諫議大夫樂黃目為給事中目:原作「自」據《長編》卷九二改。,兼左庶子;升王府諮議 軍、吏部郎中、直昭文館張士遜為右諫議大夫、兼右庶子;升王府諮議 軍、禮部郎中、直史館崔遵度為吏部郎中、直史館、兼左諭德;升王府記室 軍、左正言、直史館晏殊為戶部員外郎、直史館、兼舍人,賜金紫;右正言魯宗道為戶部員外郎宗道:原作「家受」,據《長編》卷九二改。,兼右諭德,賜紫魚袋;資善堂都監、左藏庫使、長州刺史、入內押班周懷政為左騏驥使、入內副都知,兼管勾左右春坊事;內嚴崇班、資善堂祇候楊懷玉為內殿承制、皇太子宮祇候。

九月丁卯,天安殿冊太子。

三年九月丙子,賜《元良述》、《六藝箴》、《承華要略》。《玉海》:四年,徙御廚北,一作禁庖之北,一雲宣佑門內東廡北,講筵所亦在焉。十月己卯,資善堂上梁。是歲正月十七日幸,太子會宮僚觀之。

四年十月,以太子太保王欽若為資政殿大學士,令日赴資善堂侍講。欽若罷相為宮保,不當侍宮筵,特陳乞而從之。《玉海》:十一月庚午御札,中書、密院常務令宰臣與太子就資善堂會議。壬申,輔臣見皇太子於堂。十二月九日乙酉,詔只日承明殿不視事,中書、樞密院詣資善堂議事。辛丑,太子會師傅宮僚於是堂,賜教坊樂。先是,天禧元年九月甲子,讀《論語》畢第九卷,宴王友於堂。四年十月壬辰,以太子太保王欽若為資政殿大學士,日赴資善堂侍講讀。

閏十二月,命入內內侍省副都知鄧守恩同勾當資善堂,兼太子左春坊。

五年三月,宰臣丁謂等請自今兼太子師傅,十日一赴資善堂。賓客已下,只日更互陪侍講學。從之。

四月,以內殿崇班雷允恭為皇太子宮都監,同勾當資善堂、左右春坊司。

十一日戊午,以皇太子生辰,宴輔臣、東宮官於資善堂。《玉海》:五月癸未,詔皇太子讀《春秋》。輔臣奏曰:「臣等時入資善堂陪侍講席,太子天姿英邁,好學不倦,寫字有筆法。」上喜。《宋史 馮拯傳》:乾興元年,進封魏國公,遷司空,兼侍中。輔臣會食資善堂,召議事,丁謂獨不預。謂知得罪,頗哀請,錢惟演遽曰:「當致力,無大憂也。」拯熟視,惟演踧(強)[踖]。

仁宗寶元二年三月二十三日癸丑,詔天章閣侍講賈昌朝、王宗道於是堂編排書籍,教授內臣,以編修為名。昌朝乞差趙希言、楊安國同共編排,從之。

四月戊辰,命趙希言、楊安國編排。癸未罷之。

康定元年十一月三日,詔樞密院都承旨、左屯衛將軍王元佑領趙州刺史,與側近差遣。以自陳歷事三朝、嘗經資善堂祗應也。

皇佑元年七月壬子,帝幸資善堂,作詩,有曰「疇日學堂親政第,仰懷慈訓倍依依」之句。說書所寓資善堂,慶曆初改為講筵所。

至和二年三月,宴餞知徐州呂溱於是堂。

治平四年五月,餞李柬之,十月乙卯,餞李受,命侍臣賦詩。時謂遠過二疏。

神宗元豐八年十二月二日,詔:「今月十五日開講《論語》,讀《寶訓》,講讀官赴資善堂,以雙日講讀,仍輪一員宿直。初講及更旬,宰相、執政並赴。」

十五日,初御邇英閣,召三省、樞密院、侍講、侍讀、修注官講讀,錫宴於資善堂,賚銀帛有差。

哲宗元佑元年三月十六日,詔講讀官更不輪資善堂宿直。

六年,詔史院寫《邇英延義記注》送資善堂。

徽宗政和元年二月二日,詔三月二十七日定王桓、嘉王楷出就資善堂聽讀。

三月二十八日,詔宰臣、執政官許就資善堂見定王、嘉王,王至中門外迎揖,升堂就坐。王西向,宰相、執政東向。退,王揖送於大門內。

二年九月二十九日,詔皇子到堂聽讀,特許講官時暫到堂參見。時侍讀鄭居中講筵奏事,嘗面被旨也。

五年二月十八日,定王桓言:「臣已依詔旨,於二月七日出閣過府訖。臣昨就資善堂聽讀,尋常須候邇英經筵已開,方取旨定日。恭惟聖學高妙,群臣莫及,躬御經筵,但欲遵承祖宗故事,非待儒臣講說,修輔睿明。如臣之愚,正當力學,不可曠日,豈應擬視經筵 兼臣問安視膳之外,還過府第,綽有餘暇,況不同往日,深在禁嚴,出入不敢自便。今欲乞聖慈許令每日不拘早晚,但稍有間隙,即請學官赴廳講讀,所貴為學日益,有以副聖慈眷撫之意。」從之。

二十三日,詔皇子建安郡王樞、文安郡王杞今春出資善堂聽讀,其管勾官比附定王、嘉王聽讀例施行。

十年四月十二日十年:按政和無十年,當是「七年」之誤。,詔:「皇子安康郡王栩出就資善堂聽讀,可特(欽)[依]此推恩:本閣祗候使臣、管勾所手分各轉一官,白身人補副尉,祗應人各轉一(員)[資],並依舊祗應。」

宣和元年四月十三日,中書省言:「檢會皇子吳國公出就外傅,令太史局選日。」詔資善堂、蕃衍宅各置直講、翊善、贊讀一員。以給事中陸藻為鄆王、肅王、景王翊善,給事中葛次仲兼直講,中書舍人張勸兼贊讀;國子司業梅執禮兼安康郡王、濟陽郡王、廣平郡王、鎮國公、吳國公翊善,禮部員外郎王綯兼直講,秘書省校書郎胡松年兼贊(講)[讀]。

五年正月七日,以尚書吏部侍郎盧益兼資善堂翊善。

七年二月十九日,以朝請郎,直秘閣、管勾萬壽觀許中兼資善堂翊善。

三月二十六日,符(實)[寶]郎季質兼資善堂直講。

五月十一日,尚書右丞宇文粹中奏:「臣昨乞罷弟時中資善堂贊讀,乞依去年御筆指揮,與一外任差遣。」詔依所乞與郡。

二十一日,符寶郎季質〔奏〕:「奉敕差兼資善堂直講。伏見贊讀宇文時中緣系執政之弟,已陳乞罷免。今來質妻父張邦昌任中書侍郎,伏望許令罷免。」詔依所乞,今後差從官。

六月二日,以刑部尚書蔣猷兼資善堂翊善,給事中吳幵兼資善堂贊讀,中書舍人譚世績兼資善堂直講。

欽宗靖康元年五月十一日,詔皇太子以六月七日出就外傅,仍就資善堂置學舍,令國子監供監書。

高宗建炎三年四月罷,紹興五年五月復置。本堂系掌管皇子國公聽讀,提舉官、乾辦官各一員,以內侍官充。手分二人。《宋史 地理志》:建炎三年閏八月,高宗自建康如臨安,以州治為行宮,宮室制度皆從簡省,不尚華飾。垂拱、大慶、文德、紫宸、祥曦、集英六殿,隨事易名。講筵所、資善堂在行宮門內,因書院而作。

紹興五年五月八日辛巳,詔擇日除防禦使伯琮為節度使,封國公,出就資善堂聽讀。先是,元年四月戊申,以(致)[政]和故事面諭宰臣〔范〕宗尹等。輔臣奏事,趙鼎曰:「昨日得旨,見上。臣退而與孟庾、沈與求商量,皆仰贊陛下為宗廟社稷大慮,謹令有司卜今月二十六日吉。」上曰;「可。」與求曰:「此盛德之事也。」上曰:「朕年二十九,未有子,然國朝自有仁宗故事。藝祖創業,其勤至矣,朕取子行下子鞠於宮中,復加除拜,庶幾仰慰在天之靈。」初,張浚未出使也,上嘗以語鼎、浚、庾、與求曰:「此子天資特異,在宮中儼如成人,朕自教之讀書,極強記。」鼎先得旨,於行宮內造書院屋一區,欲令就學。有司以圖來上,凡建屋十六間,從約也。至是,書院成,上曰:「只以書院便為資善堂,俟除授訖,命儒臣為直講、翊善,悉如故事。」

二十三日,詔:「已建資善堂,提點官差主管講筵所邵諤,乾辦官差睿思殿祗候使臣李中立。」

二十六日己亥,以貴州防禦使為保慶軍節度使,封建國公,詔左朝奉大夫、徽猷閣待制、提舉建隆觀、兼史館修撰、兼侍講范沖兼資善堂翊善,左承議郎、守起居郎、兼侍講朱震兼資善堂贊讀。上親筆付出,朝論以為極天下之選。

二十九日,詔建國公闕差主管文字詞臣一名,掌章表使臣一名,直省官二人,袍笏下班祗應二人,手分一名,進奏官一名,楷書一名,輦官六人,翰林司廚子、入內院子各二人, 龍親事官六人,儀鸞司一名。

六月一日,詔今月七日建國公出就資善堂聽讀。

五日,宰臣趙鼎等奏:「建國公初七日出資善堂,臣等考故事,當謁見。」上曰:「朕令國公至資善堂見范沖、朱震當設拜,蓋尊師重傅,不得不如此。卿等既欲循故事,可往一見。」

七日,詔:「資善堂差置手分二人,於無違礙官司指差,每月請給並依翰林醫官局後行見請則例支破。到堂實及十年,與補進武副尉。今後有闕,依此施行。」

七月七日,中書、門下省言:「昨蕃衍宅贊讀等官,各廳合破書奏楷書一名,並當直承送親事官十人。今來資善堂詡善、贊讀各依上件體例施行。」從之

六年九月二十一日,詔:「建國公瑗出合聽讀《孟子》終篇,本合併資善堂官吏、諸色人,並各與轉一官資。內未有名目人,候有名目日收使。」

十一月三日,資善堂言:「近詔建國公合併資善堂官吏、諸色人並各與轉一官資,契勘楷書李願、茶酒班祗應魏宗道伴讀書寫文字使喚,宣力頗多。內李願系白身,將來別無補授恩例,欲乞特與一名目,魏宗道更乞優與推恩。其餘祗應人吏,即無似此可以援例之人。」詔李願許用轉一官恩例,特與補進義副尉,魏宗道更與減三年磨勘。

七年十二月十一日,詔建國公瑗聽讀《尚書》終篇,翊善朱震、贊讀蘇符各與轉一官。

八年三月九日,詔建國公瑗聽讀《尚書》終篇,本合併資善堂官吏,翊善、贊讀下人吏,各與減二年磨勘。內無官人吏,各支賜錢十五貫。其餘諸色人內,將校支賜錢十貫,節級五貫,並令戶部支給見錢。

八月六日,詔朱震久任資善,贊翊有功,除依條與致仕、遺表恩澤外,特更與一資恩澤。

九年三月十四日。詔崇國公璩出赴資善堂聽讀,其請俸、給賜等應合行事件,並依建國公已得指揮體例施行。

六月十九日,詔聽讀《孟子》終篇,學官等可依建國公《孟子》終篇例推恩,本合併資善堂官吏、諸色人,各與一轉官資。內未有名目人,候有名目日收使,合寄資人依舊寄資。

十年三月十三日,詔聽讀《尚書》終篇,本合併資善官吏、醫官,翊善、提點資善堂下人吏,各與減二年磨勘。內無官人吏並進奏官,各支賜錢十五貫,其餘諸色人將校支錢十貫,節級、長行、翊善下親事官五貫,並令戶部支給見錢。

十一年七月十五日,詔聽讀《周易》、《毛詩》終篇,學官等可依建國公《周易》、《毛詩》終篇例推恩,內副尉與依使臣法比折收使,余各色不同人比附施行。

十二年三月六日,詔左朝奉郎、試給事中、兼侍講、兼權直學士院程克俊除資善堂翊善,左朝奉郎、試秘書少監、兼崇政殿說書秦梓除資善堂贊讀。

七日,詔樞密院編修官趙衛、大理司直錢周材除普安郡王府教授。

十四日,詔普安郡王府教授並依諸王宮大小學教授體例施行。先是,諸王宮大小學言:「諸王宮大小學教授請給、人從,並依太常博士則例,序位立班在國子博士之上。及本學印記系下文思院鑄,以『紹興諸王宮學朱記』八字為文。其行移文字內,六曹、寺監、大宗正司並用申狀,其餘諸司務並用關牒。學官遇有合批書事件,申所隸宗正寺批書。」以新除普安郡王府教授錢周材、趙衛申明體例,故有是詔。

十七日,詔:「普安郡王府差下班祗應喬虞卿、進義副尉任叔獻代客司祗應,今有闕,亦許指差有名目人充填。宅案司日支有名目人充填宅案司日支食錢伍伯文,書表司、客司日支食錢四伯文。有名目充代並白身人,並依此支破,輦官、儀鸞司廚子與帶行見請,步軍司兵士與支破月糧,諸般合得請給外,日支口食米一升,並割移名糧就本府幫勘。其一行請給,並自祗應日為始支破。」

四月四日,詔秦梓兼資善堂翊善。

十三年四月十七日,秘書省著作佐郎、兼普安郡王教授錢周材、趙衛言:講授普安郡王《毛詩》已終篇,合接續別講經書。詔令講授《禮記》。

閏四月三日,詔普安郡王瑗講授《毛詩》終篇,本府官吏並與減二年磨勘。

十四年十月六日,詔聽讀《禮記》、《文選》終篇,本合併資善堂官吏、諸色人、學官、下班祗應,並依普安郡王聽讀《文選》終篇例推恩。

十八年二月十二日,詔聽讀《春秋左氏傳》終篇,本府並教授、官吏各與減二年磨勘。

二十一年三月六日,詔太常博士丁婁明差兼普安郡王瑗、恩平郡王璩府教授。《宋史 寧宗本紀》:嘉泰元年二月壬辰,開資善堂。

慶元六年四月十五日,宰執進呈蕭逵、龔頤正併兼資善堂小學教授。京鏜奏:「聖嗣未艾,不妨自為此舉,願更擇一人伴讀。」上曰:「然當更相度,不可容易。」

九月二十九日,詔資善堂小學主管官可就差乾辦御藥、兼提點資善堂張延禮,手分、入內院子、把門親事官,並就見今資善堂人相兼祗應。教授下共差破當直承送親事官四人。

十一月九日,詔宗子與願可改名曮,特除觀察使,令就資善堂授書。資善堂申:「乞皇城司差取親事官二人,充本堂庫子,掌管書籍、什物等,分差宿直,實占祗應。翰林司差人兵二人,充本堂看管火燭及供應茶湯,分番宿直,實占祗應。一、儀鸞司差取工匠二人,充本堂釘設,分班宿直,實占祗應。一、所有三司差到人兵共六人,每月添支茶湯錢,依現今資善堂看管院司則例支破。」每月於左藏庫止添支錢一貫文。並從之。

嘉泰元年二月二十二日,詔資善堂小學教授蕭逵、龔頤正,今後許令乘騎入出和寧門,至北宮門外下馬,赴堂供職。今後准此。仍於殿前司差撥鞍馬並草料、控攏軍兵。

十三日,詔資善堂小學教授如遇輪堂赴堂授書日分,所有應乾期集免行趁赴。

十二月,秘書郎婁機〔兼〕資善堂小學教授。

二年二月,秘書郎張嗣古兼資善堂小學教授。

閏十二月十五日,詔宗子與談特補右內率府副率,充資善堂伴讀。

四年七月,秘書省著作佐郎鄒應龍兼資善堂小學教授。開禧元年七月,升兼直講。

八月,秘書郎黃中兼資善堂小學教授。

開禧元年五月二十七日,臣僚言:「臣聞漢賈誼論三代有道之長而秦無道之暴,其原皆本於教子,則知教子者,帝王之急務也。天佑邦家,皇子端重聰哲,聞於內外。今者冠禮既成,正皇嗣之位,啟王爵之封,則所謂小學教授之名固當更改。至於翊贊之官,比前之日尤加重焉。如更添置一二員,得真賢實能以居之,庶幾不負明時使令之意。欲望聖慈與大臣議之,更正官名,妙簡精擇端亮之士,取學術粹而器識明者,俾之從容朱邸,贊助緝熙,增廣聞見。有如皇朝官制、兵制與夫民政、邊事之類,亦如橫帙之暇,並與講明,足以裨補萬一。檢照嘉佑典故,有以皇子位說書為官稱者,今來更合取自聖裁,或下有司討論施行。」從之。

開禧元年七月,太常博士張聲道兼資善堂說書。

七月,軍器監趙夢極兼資善堂贊讀。

二年三月,起居郎史彌遠兼資善堂直講。

三年三月,以禮部侍郎兼翊善。

五月,樞密院編修官王益祥兼資善堂說書。

七月,秘書丞黃疇若兼資善堂說書。

三年四月,兵部員外郎戴溪兼資善堂說書。

淳佑七年正月,詔就內小學建資善堂,置贊讀、直講,俾暫於藩房訓習,以其年未可出就外傅也。

景定東宮講堂名新益。

都堂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堂 都 堂

都堂按此條實錄自《玉海》卷一六一。

國初,典禮之事當集議者,皆先下詔,都省吏以告當議之官,悉集都堂。設左右丞座於堂之東北,南向;御史中丞於堂之西北,南向;尚書侍郎於堂之東廂,西向;兩省侍郎、常侍、給事、諫、舍於堂之西廂,東向;知名表郎官於堂之東南,北向;監議御史於堂之西南,北向。又設左右司郎中、員外於左右丞之後,三院御史於中丞之後,郎中、員外於尚書侍郎之後,起居、司諫、正言於諫、舍之後。如有僕射、御史大夫,即座於左右丞、中丞之前。如更集它官,即諸司三品於侍郎之南,東宮一品於尚書之前,武班二品於諫、舍之南,皆重行異位。卑者先就席,以官高者為表首。

祥符四年五月一日,詔曰:「文昌揆路,師長百僚。自今宰相官至僕射者,並於中書都堂赴上,不帶平章事者亦本省赴上。令太常禮院、崇文院詳定儀注。」明年二月,禮院上儀注。

至和二年七月九日,詔宰相召自外者,百官班迎之;自內拜者,聽行上事儀。文、富入相,然亦辭之。

元豐五年五月九日,詔新除左、右僕射,赴尚書省行禮上儀。

建炎四年五月二十日,詔侍從、台諫官並赴都堂議。

射堂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堂 射 堂

射堂射堂:原無此題,據原批移入。

淳熙二年夏,始創射堂,為遊藝之所。圃中有榮觀、玉淵、清賞等堂、鳳樓、皆燕息之地。景定東宮堂名凝華。

東京大內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門 東京大內

原無此題,據天頭原批移入。

東京大內

《京都雜錄》:東京大內南中三門,中曰宣德,梁初曰建國,後改咸安,晉初曰顯德,又改明德,太平興國三年七月改乾元,大中祥符八年六月改正陽,景佑元年正月改宣德,政和八年十月六日改為太極之樓,重和元年正月復今名。

《京都雜錄》:東京大內文德殿庭東南隅有 樓,其下漏室,西南隅鍾樓,殿兩挾有左、右掖門。又云:乾德六年正月賜名。

《京都雜錄》:東京大內東一門曰東華,梁曰寬仁,開寶四年改曰東華門。

《京都雜錄》:東京大內西一門曰西華門,梁曰神獸,開寶四年改今名。

《京都雜錄》:東京大內北一門曰拱宸,梁曰厚載,後改玄武,大中祥符五年十一月又改玄武為拱宸。又云:西京宮城北門。

《京都雜錄》:東京大內宣德門內正南門曰大慶,梁曰元化,宋朝常隨正殿名改。

《京都雜錄》:西京大內次北曰乾元門,唐曰千福,乾化後改乾元門。

《京都雜錄》:東京大內右飛龍西北偏曰端禮門,凡三門,各列戟二十四支,熙寧十年八月賜名。又云:熙寧十年改文德殿南門曰端禮門。

文德門,在端禮門內。

《京都雜錄》:東京大內文德殿次北門曰左、右銀台。大慶殿後東西道,其北門曰宣佑,舊曰天光,大中祥符八年六月改大寧,明道元年十月改曰宣佑門。

《京都雜錄》:大中祥符七年,賜真游殿西門曰延真門。

東京昇平樓次西曰安樂門。

《京都雜錄》:東京安樂門,門外西北曰景暉門,天(喜)[禧]五年三月賜名。

《京都雜錄》:東京昇平樓東曰含和門,熙寧十年八賜名。又云:改安樂門曰含和門,在垂訓殿後。

《京都雜錄》:東京講筵所次北引見門,次北通極門,熙寧十年八月賜名。又云:改崇政殿北橫門曰通極門。

西華門次北有引見門。

《京都雜錄》:東京講筵所次北臨華門,熙寧十年八月賜名。又云:改拱宸門裡西橫門曰臨華門。

《京都雜錄》:東京講筵所西廊次北內東門,有廊柱與御廚相直,門內有小殿,即召學士之所。又云:西京廣壽殿後隔舍即內東門道,其北明德殿。又云:西京建禮門北東廊曰內東門。

《京都雜錄》:東京大內西華門內,次西曰右承天門,乾德六年正月賜名。

《京都雜錄》:東京大內大慶殿東、西兩廊門曰左、右大和,梁曰金烏、玉兔,國初改日華、月華,大中祥符八年六月改今名。

左、右日精門,在大慶左右。

《京都雜錄》:東京福寧殿東、西門曰左、右昭慶,大中祥符七年賜名。

《京都雜錄》:東京大內文德殿內,正南門曰左、右長慶,乾德六年正月賜名曰左、右長慶門。

《京都雜錄》:東京大內文德殿次北門曰左、右嘉肅,熙寧十年八月賜名。

《京都雜錄》:東京大內文德殿東、西兩廊門曰左、右嘉福,舊名左、右勤政,明道元年十月改左、右嘉福門。

《京都雜錄》:西京大內,其北左銀台門,唐曰左章善,梁改左、右銀台。

《京都雜錄》:太極殿門外東、西橫門曰左、右永泰門,隋曰東、西華,唐曰左、右延福,後改左、右永泰門。

《京都雜錄》:東京文德殿門西紫宸殿門,殿門皆兩重,名隨殿易。其中隔門,遇雨雪群臣朝其上。

《京都雜錄》:東京紫宸殿次西曰垂拱殿門,門有柱廊接文德殿後,其東北角門子通紫宸殿。每日樞密使以下立班殿庭,候傳宣;不座,即過赴垂拱殿起居。每門內東西廊設二府、親王、三司、開封府、學士至待制、正刺史以上候班幕次。

東京崇政殿門,在大內皇城宣佑門次北。又雲在通極門南,東向。

東京垂拱殿次西曰集英殿門。又雲在皇儀門西。

大內皇城垂拱殿門次西曰皇儀殿門。

《京都雜錄》:東京大內文德殿庭東南隅有鼓樓,其下漏室,西南隅有鍾樓,殿兩挾有東上、西上合門。

《京都雜錄》:東京元符觀直北東向有謻門,舊無榜,熙寧十年始標額。又雲改東華門曰北謻門。

《京都雜錄》:西京皇城南面三門,中曰端門,北對五鳳樓,南對定鼎門。

西京大內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門 西京大內

西京大內原無此題,據天頭原批移入。

《京都雜錄》:西京大內東面一門曰蒼龍門,隋、唐曰重光,後改曰蒼龍門。

《京都雜錄》:西京大內西面一門曰金虎,隋曰寶成,唐曰嘉豫,後改金虎門。

《京都雜錄》:西京大內門西北曰鑾和,太平興國三年,以車輅院門改,今名鑾和門。

《京都雜錄》:西京大內蒼門之正西有東隔門,次西曰膺福門,唐曰含章,後改膺福門。

《京都雜錄》:西京大內次西接通天門柱廊,金虎門之正東有西隔門,次東曰千秋門,唐曰金鑾,後改千秋門。

《京都雜錄》:西京大內天和殿,其次崇徽、廣壽殿,門之西曰明福門,其北廊接通天門。

《京都雜錄》:西京大內次西橫門曰永福門,後唐之名。

《京都雜錄》:西京大內垂拱殿後有通天門,復有柱廊門。

《京都雜錄》:西京大內次北曰敷政門,唐曰武成,宣政後改敷政門。

《京都雜錄》:西京大內太極殿門之西面南曰應天門,唐曰敷政,光范後改應天門。

《京都雜錄》:西京大內五鳳樓內,正南內太極殿門,隋曰永泰,唐曰通天、乾元,太平興國三年名太極門,景德四年改今名。太極門門東西各有門,唐初曰萬春、千秋,今無榜。

《京都雜錄》:西京皇城東面二門,南曰賓耀,隋曰東太陽,唐曰東明,後改今名。

《京都雜錄》:西京皇城西面二門,南曰金耀,隋曰西太陽,後改今名。又雲即唐宣耀。

《京都雜錄》:西京皇城東面二門,北曰啟明,西對宮城之蒼龍門。

《京都雜錄》:西京皇城南面二門,北曰乾通,東對宮城之金虎門。

《京都雜錄》:西京皇城西外挾城東二門,南曰麗景,東對金耀門。

《京都雜錄》:西京皇城西面二門,北曰開化,東對乾通門。

《京都雜錄》:西京皇城外挾城,北面一門曰應福,五代以來曰甲馬門,蓋諸班直宿其內。

《京都雜錄》:西京皇城外次北右軍一門,在光政門之西,門內皆班院及御園。

《京都雜錄》:西京大內,其南有內園門,在含光殿門之西。

《京都雜錄》:西京大內散甲殿後柱廊有後殿,其北相對有夾道門,在拱宸門內。

西京左銀台門相對後門,在東池門之內。東池門內有飛龍院。

《京都雜錄》:西京大內後門,北對建禮門。

西京建禮門,在天興殿後,南對五鳳樓,有隔門。

西京天福門,天福殿門也,在明福門內。或作大福。

金鸞門,金鸞殿門也,在明福門內。

含光門,含光殿門也,在金鸞門西。

廣壽門,廣壽殿門也,在建禮門西。

《京都雜錄》:西京大內興教門內曰左安禮門,隋、唐曰會昌。

西京光政門內西偏右安禮門,隋、唐曰景運,後改今名。

《京都雜錄》:西京大內左安禮門北曰左興善門,唐曰左銀台,梁改左興善門。

《京都雜錄》:西京大內右安禮門,北曰右興善門,唐曰右銀台,梁改右興善門。

北京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門 北 京


北京原無此題,據天頭原批移入。

《北京雜錄》:仁宗慶曆二年七月,以北京真宗駐蹕行宮中門為順豫門。

東京宣和門,在延和殿西北,祥符七年建名宣和,明道元年改開曜,十一月改迎陽。俗號苑東門。

青城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門 青 城

青城原無此題,據天頭原批移入。

熙寧七年九月二十四日戊申,中書門下言:「准詔參定南郊青城內殿宇門名,請大內門曰恭禋,東偏門曰承和,西偏門曰迎禧,正東門曰祥曦,正西門曰景曜,後三門曰拱極,內門裡東側門曰夤明,西側門曰肅成,大殿門曰端誠,大殿曰端誠殿,前東西門曰左、右嘉德,便殿曰熙成,園門曰寶華。」詔並依。先時,青城殿宇門名,每郊命學士院撰進,至是普為定式,學士院更不撰進。十一月二十五日,親詔徹黃道,不御小次。

十年七月八日,詔南郊青城寢殿後至寶華門裡御道,更不用華磚砌。以有司計花磚萬餘口,役工三千,故特罷之。

《東京雜錄》天頭原批:「門。」:神宗元豐六年五月,刑部言:「切聞京城諸門或不以時啟閉,公私或以廢事。欲新城門並以日初出入時為準,委開封府檢察。」從之。

《京都雜錄》:東京新城南五門,次曰廣利,惠民河水門。太平興國四年九月,賜名廣利門。

《京都雜錄》:東京新城東五門,南曰上善,汴河東水門。太平興國四年九月,賜名上善門。

《京都雜錄》:東京新城東五門,次北曰善利,廣濟河水門。太平興國四年九月,賜名咸通,天聖初改曰善利門。

《京都雜錄》:東京新城東五門,次北曰含輝,周曰含輝,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寅賓,後復今名曰含輝門。

《京都雜錄》:東京新城東五門,次北曰朝陽,周曰延春,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曰朝陽門。

《京都雜錄》:東京新城西六門,次北曰金耀,周曰肅政,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曰金耀門。

《京都雜錄》:

東京新城西六門,南曰順天,周曰迎秋,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曰順天門。

《京都雜錄》:東京新城西六門,次北曰宣澤,汴河北門。熙寧十年,賜名宣澤門。

《京都雜錄》:東京新城西六門,次北曰大通,汴河南水門。太平興國四年九月,賜名大通,天聖初改順濟,後復今名。

《京都雜錄》:東京新城西六門,次北曰咸豐,廣濟河西水門。太平興國四年九月,賜名咸豐門。

《京都雜錄》:東京新城西六門,次北曰開遠,太平興國四年賜名通遠,天聖初改曰開遠門。

《京都雜錄》:東京新城北五門,中曰通天,周曰元德,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曰通天,天聖初改寧德,後復名通天門。

《京都雜錄》:東京新城北五門,次東曰景陽,周曰長景,太平興國四年九月賜名曰景陽門。

《京都雜錄》:東京新城北五門,次東曰永泰,周曰愛景,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曰永泰門。

《京都雜錄》:東京新城北五門,次西曰安肅。國初號衛州門,太平興國四年九月賜名安肅門。

《京都雜錄》:東京新城北五門,次西曰永順,廣濟河南水門。熙寧十年賜名。

《京都雜錄》:西京東城東面一門曰宣仁,東對上東門。

《京都雜錄》:西京東城南面一門曰承福,今為洛陽監前門。

《京都雜錄》:西京東城北面一門曰含嘉,今不復有門構。

《京都雜錄》:西京城南三門,中曰定鼎,東曰長夏,西曰厚載。

厚載門,西京城南西門也。

《京都雜錄》:西京城東三門,中曰羅門,南曰建春,北曰上東。

建春門,西京城東南門。

上東門,西京城東北門。

《京都雜錄》:西京城北二門,東曰安喜,西曰徽安。

南京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門 南 京


南京

《南京雜錄》:真宗大中祥符七年二月,詔名南京門曰崇禮門。

《南京雜錄》:真宗大中祥符七年二月,詔名南京雙門曰祥輝。

《南京雜錄》:真宗大中祥符七年二月,詔名南京外西門曰迴鑾。

《南京雜錄》:真宗大中祥符七年二月,詔名南京大東門曰昭仁。

《南京雜錄》:真宗大中祥符七年二月,詔名南京小東門曰延和。

《南京雜錄》:真宗大中祥符七年二月,詔名南京小西門曰順成。

《南京雜錄》:真宗大中祥符七年二月,詔名南京北門曰靖安。

《南京雜錄》:真宗大中祥符七年二月,詔名南京新隔門曰承慶。

左右天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坊 左右天


坊原無此題,據天頭原批移入。

左右天


雍熙二年十月置,咸平元年並比務入,遂分左右二坊。

真宗景德二年二月,以鄭州養馬務病馬於京城置坊養飼之。

神宗熙寧三年三月六日,詔以左、右天駟四監並作左、右天駟兩監。

八年二月十一日,詔權廢罷左、右天坊。八年三月,詔牧養監裁減兵員,其將校委步軍司比類軍分移隸,兵士依廢左、右天廊坊例施行。從群牧司所請也。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坊  坊

在天坊西,掌收養 ,以供內外負載之用。開寶二年置,監官二人,以三班及內侍充,兵校六百八十二人。

神宗熙寧八年四月十九日,詔坊每歲輪差監官往石州界都大提舉管司放牧,並降宣命,今後只仰本司依條例指揮。以上《國朝會要》。《續會要》附太僕寺。

高宗建炎三年四月十三日,詔坊官吏減半。

紹興二十四年五月七日,詔坊依已降指揮,招刺拘收一百人,通作四百人為額。

二十九年九月四日,詔:坊監官三員減內侍一員,省罷一員;人吏二名、獸醫二名,各減一名;副尉、將校五人,減三人。兵級三百四人,內曹司二名,減一名;節級六人、把門八人、打火八人,各減四人;養象九十人,並存留;養騾子、駱一百九十人,並減。其所減將校、兵級,並發歸步軍司差使,拜充填雇募使喚拜:似當作「並」。以上《中興會要》。

孝宗隆興二年八月二十六日,兵部言:「坊自來應奉郊祀大駕鹵簿儀仗,前合用大象六頭,準備象一頭。監官三員,專典三人,人員二人,曹司一名,教頭六人,簇象兵士四十九人,駕部職級、手分三人。應有合行事件,依紹興二十八年已行體例。今來減損大象一頭,準備象一頭,監官一員,人員一員,曹司、教頭各一人,簇象兵士二十七人,駕部職級、手分三人。」詔從之。內駕部止差人吏二名。

乾道六年閏五月十四日,坊言:「大禮應奉象掛塔、蓮花座、法物、頭帽、衣帶之屬,合行申明,下所屬排辦。」從之。

八年七月十三日,坊言:「見管馴養牙象二頭,皆口齒高大,恐有不測,誤大禮應奉,乞令廣南西路經略安撫司速行計置,收置齒嫩馴熟雄良牙象一十頭,限大禮前到。」從之。

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兵部言:「坊人兵元額一百三人,見闕三十三人。今來安南入貢大象一十五頭,乞將見闕人數先次招收執役,庶新到坊,皆曉養喂。」從之。

內酒坊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坊 內酒坊

內酒坊

在內城外西北隅,掌造法糯、糯酒、常料三等,以供邦國之用。初有酒工張進善醞,因以姓名稱之,後又有梁永、張瑗之名。大中祥符二年,止名法糯,以京朝官一人、三班內侍二人監門,(以三班內侍二人監門)匠十九人,兵校百三十九人,掌庫十四人。

真宗咸平二年九月,詔內酒坊法酒庫,支暴酒以九月一日,煮酒以四月一日。

景德二年二月,詔諸班軍人員旬酒、部役軍員酒、回軍酒,並內酒坊支給。

大中祥符二年七月,內酒坊言:「舊所醞糯酒,皆以工匠為名,如張進、戚美之類,人既換易,名亦隨改。」詔自今更二名,並以法糯為號。

仁宗天聖五年九月,詔三司,自今內酒坊造酒支七分新米,三分陳米,只依孟贊、朱貴酒樣鈐轄醞造,贊等各遷一資。

元豐二年八月二十三日,太常寺言:「奉詔,祠祭以法酒庫、內酒坊酒實諸尊罍,以代五齊三酒。今法酒庫酒曰供御,曰祠祭,曰常供;內酒坊酒曰法糯,曰糯酒,曰常料,各三等。糯酒、常料酒止給諸軍吏史工技人,以奉天地、宗廟、社稷,恐非致恭盡物之義。乞止以三法酒及法糯酒奉祠祭。」從之。

東西作坊

編輯

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三 坊 東西作坊


東西作坊

掌造兵器、戎具、旗幟、油衣、藤漆什器之物,以給邦國之用。各以京朝官諸司使副內侍二人監,內侍各二人監門。其作總五十一:有木作、杖鼓作、藤蓆作、 子作、竹作、漆作、馬甲作、大弩作、絛作、泬作、胡鞍作、油衣作、馬甲生葉作、打繩作、漆衣甲作、劍作、糊粘作、戎具作、掐素作、雕木作、蠟燭作、地衣作、鐵甲作、釘釵作、鐵身作、馬甲造熟作、磨劍作、皮甲作、釘頭牟作、銅作、弩鳲作、打弩鳲紅破皮作、針作、漆器作、畫作、鑞擺作、綱甲作、柔甲作、大爐作、小爐作、器械作、錯磨作、珫作、鱗子作、銀作、打線作、打麻線作、槍作、角作、鍋炮作、磨頭牟作。舊名南、北作坊,並在興國坊。南坊兵校及匠三千七百四十一人,北〔坊〕兵校及匠四千一百九十人。熙寧中改今名。

太祖開寶九年九月,詔分作坊為南、北作坊。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十二月,詔作坊弓弩造箭院,今後除內中及二司等處抽差人匠更不收二限外,其餘諸司庫務抽取人匠,即令相度所造名件數目,勒人匠計定功限,供申到坊,上簿拘管,才候限滿日,畫時抽下。

仁宗天聖二年五月,三司言:「南、北作坊准宣製造內中並諸處物色,乞自今並各令置簿主管,勒合乾作分計料申支。候請到作坊點檢元請數足,入庫封 ,逐旋支付人匠。內金銀細色並當日晚卻點稱元數,權入庫收附,次日復支付。造成名件,亦便勾收入庫,或即日送納。逐時計會取索憑由,於月帳內除破,務令整齊,及帳目、憑由各無差互。監官、專副得替,並須點檢造作未了名件及見在物料數目歸省,如有少欠,申省根勘,不得蓋庇,只憑文字交數。若不明白,乾系人等並以違制斷罪。仍乞自今有傳宣並急速生活,其合系申請物料,並須當日或次日具細料實封申省支給,省案亦如限支遣。」從之。

八年八月,詔修內司見管燈球一作人匠物色,並撥與南北作坊收管。自今逐節作坊製造一應人匠,諸處抽取,更不發遣。從之。

慶曆二年六月,省南(改)[北]作坊監官各一員。

神宗熙寧三年六月二十三日,權三司使公事吳充言:「准降到南作坊地圖一本,今依此修蓋,欲再陳奏。」詔令依已得旨揮計料施行。初,上欲創東西府,遣中人度北作坊為之,而並北作坊於南。

十二月十三日,詔改南、北作坊為東西作坊,其使副名額亦然。

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將作監言,以捧日左第三軍第三指揮營屋為西作坊,從之。先是,軍器置監於舊西作坊故也。

七年六月,軍器監言:「東西作坊並系權移於舊基地內,屋宇窄隘,盛暑之際,人所不堪,乞每坊於廳前各創造涼柵一十五間。」從之。

作坊物料庫,在汴陽坊,掌鐵、木、鉛、錫、羽、箭、簳、油、蠟、革、石、矢、旋、麻、布、毛、漆、朱等料,給作坊之用,以京朝官、內侍三人監。舊三庫,景德元年合為一。

太宗淳化元年十二月,詔:「作坊物料庫所支弓弩院造箭庫逐料箭簳,並令逐作預差人赴庫揀選,候數足,令監造使臣分壁造作。如損裂不堪,據數回換。自今三司不得將閒雜破損、不系軍器物於物料庫送納。」

仁宗天聖六年正月,權三司使范雍言:「作坊物料庫所受納翎毛經年蛀蟲中,河、陝諸州軍上京般請,至彼皆不任用。欲自今除在京合銷要翎毛數目於向南出產軍置場收買送納外,所有河、陝、京東西五路州軍,即令轉運司破省錢收買、應副使用。(右)[若]本州島軍不系出產,即據數預先牒鄰近出產州軍,及申轉運司收買應副。」從之。

神宗熙寧七年九月二十六日,軍器監言:「作坊物料庫皮角四場庫,自來諸處取索應用官物,並系本庫供送。逐庫所管又少,既妨支納,復有退換官物在外,無從關防。欲乞除在內造作依舊供送外,余處並差人般請交領。」從之。

 方域二 ↑返回頂部 方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