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改革農業院校體制的幾點想法

對改革農業院校體制的幾點想法
駐山東農學院工宣隊 山東農學院革委會
1969年8月10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遵照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有關教導,我們於去年十一月,分期分批地組織全院革命師生分赴農村三大革命運動第一線,在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中,協助當地各級革命委員會辦「五·七」農校,進行教育革命的探索。我們深切地感到:高等農業院校的體制必須徹底革命。

農業大學的教育革命,是同農業戰線上的革命緊密相聯的,因此農業大學體制的改革,必須從整個農業戰線上的斗、批、改任務通盤考慮。我們認為,今後農業教育體制的改革,應該做到一個「一元化」,三個「三結合」和三個「系統網」的要求。

關於一個「一元化」 編輯

一元化,就是各級農業院校、農業部門和科學研究單位,都要在同級革命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下進行工作。革命委員會要派出負責人和上述三方面的有關人員組成統一的領導機構,把教育、生產、科學實驗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也保證了「無產階級在上層建築其中包括在各個文化領域的專政」。例如,我們在鄒平縣,由於縣革委會加強了一元化的領導,通過縣辦「五·七」工農大學、社辦焦橋「五·七」農校的典型示範和全縣教育革命的經驗交流,有力地促進了全縣農業教育革命的大普及。全縣十八個公社和一些大隊都相繼創辦了「五·七」農校,建立起了一個新的農業教育體系。由於農業教育的大普及,推動了全縣科學實驗活動的迅速開展,也促進了全縣農業生產的大發展。由此,我們深刻體會到,無產階級的政權,是推動農業教育革命的根本保證。

關於三個「三結合」和三個「系統網」 編輯

三個「三結合」,就是學校、農業部門、科學研究單位三結合;教學、生產、科學研究任務三結合;省、縣、社(隊)辦學三結合,即普及和提高相結合。實現了這三個「三結合」,就必然會形成三個「系統網」:即農業教育網,生產指導網,科學實驗網。這是農業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我們認為,新的體制有以下幾個好處:

第一,有利於促進農業教育的大普及、大發展。可以迅速形成貧下中農自己的技術隊伍,保證科學技術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貧下中農手中。

第二,可以把各部門的人力、物力統一調配使用,及時解決生產上的疑難問題。

第三,可以把培養人材、指導生產、開展科學實驗三項任務結合起來。使教學能理論緊密聯繫實際,並能及時以群眾的先進生產經驗和科學研究的新成就,豐富教學內容。

第四,教師和技術人員通過輪流參加教學、生產、科學研究工作,可以迅速提高政治覺悟和業務水平。

我們在實踐中,由於某些條件的限制,雖然沒有完全做到三個「三結合」,但是從已經做的情況來看,效果是良好的。如博興縣城郊公社,去年冬季創辦了「五·七」農校,在公社革委會的一元化領導下,由革命領導幹部、貧下中農代表、「土專家」、農技站幹部等組成了學校的領導小組,由「土專家」、農業技術員擔任教師。學校根據生產和科學實驗所提出的要求,確定教學任務和內容。公社農技站通過學校推廣先進農業技術,指導農業生產,普及科學種田。學校的教師既擔負教學任務,又指導農業生產;農技站的技術員既指導生產,又擔負教學任務。學校的學生是農業技術推廣員、科學實驗員,也是生產戰鬥員和普及農業教育的輔導員。在一個月的時間裡,學校為各生產大隊培養了種子、植保、林果、獸醫、農機等專業的技術人員四百四十一人。學員回隊後,積極成立科學實驗隊,開展科學實驗,促進科學種田。假如全省都這樣結合起來,隊、社、縣、省各級又都掛起鈎來,就會形成廣泛的三個「三結合」和三個「系統網」,就會更有力地促進全省教育、生產、科學實驗的全面發展。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