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詳解 (胡士行, 四庫全書本)/卷03

卷二 尚書詳解 (胡士行) 卷三 卷四

  欽定四庫全書
  尚書詳解卷三    宋 胡士行 撰
  禹貢第一         夏書
  此書首列九州界次言治水經歴又次言田賦髙下土貢有無終言朝覲貢賦達帝都之道而獨以貢言者禹治水後因定貢賦法以任土為主五十而貢夏制也故書繫之夏
  禹別九州隨山濬川原出於山任土作貢
  冀至雍別九州正經界也導山隨山也導水濬川也知也自九州攸同以後作貢也仁也
  山南曰陽北曰隂西曰右
  山谷曰畎海曲山曰島山再成曰伾
  地髙曰丘丘再成曰陶髙平曰原曰陸下濕曰隰水北曰陽曰汭曰表
  水停畜曰瀦水隈曲曰隩
  水所經曰至隨地得名非他水外來曰為大水受小水曰過小水歸大水曰入兩水𫝑均曰㑹溢而他流曰出
  順流曰浮順流而下曰沿絶流曰亂舍舟遵陸曰逾因水入水曰達
  土無塊曰壤起曰墳黏曰埴鹹曰斥疏曰壚
  禹貢禹敷土隨山刋木去蔽通道髙山大川以為每州標準孔雲定岳瀆祭禮差秩
  此禹治水之規模也分布之則其用工不散亂參錯刋木達觀定山川之髙大以為標準而九州形勢瞭然目中矣
  冀州帝都 他州皆舉山川為界冀獨不然王者無外也冀東南北皆距河既載始事也孔雲賦貢役載於書
  冀三河環拱居河入海下流水當從下泄故始冀東北次青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而豫西西北終焉皆從下而向髙也
  夏雲兗以下八州州名下皆為絶句惟冀州下有既載二字而壺口又無所屬詩曰俶載謂始有事也此亦始有事於壺口然後治梁及岐當以既載壺口為一句
  壺口山冀治梁山雍及岐山在雍
  壺口在河內屬冀梁岐在河外屬雍治冀而及梁岐者壺口龍門之上口梁龍門之南山岐梁之近山也龍門未闢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橫流禹於壺口之西闢孟門龍門之上口於梁山之北闢龍門以行水使河出二山間梁山岐山而餘功並及岐此平水用工最大處也
  既修太原汾水之所出至於岳大岳山南覃懷近河地至于衡漳水橫流入河
  皆近河處也
  厥土惟白壤
  水平則土色見周官司徒辨十有二壤之物以教稼穡是也
  厥賦惟上上雜出厥田惟中中
  一 上上 二 上中 三 上下
  四 中上 五 中中 六 中下
  七 下上 八 下中 九 下下
  冀上上錯  上上為正雜出上中
  豫錯上中  上中為正雜出上上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下上上錯 下上為正雜出中下
  梁下中三錯 下中為正有時雜出下上有時雜出下下
  賦九等已有正法曰錯者又有隨年之豐凶而為之升降者也
  田九等      賦九等
  上雍  上冀
  中豫  中青
  下梁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下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以制田等
  有田髙而賦低者有田低而賦髙者人力之不齊也冀田五賦一相去獨逺者帝都百貨所聚且賦兼貢故也
  他州先田後賦冀先賦者賦出於田貢出於地他州專田賦而以地所生供貢冀帝都天子自賦田地一也貢在賦中所出不止在田故獨不言貢而賦在田先
  既從從故道大陸髙平曰陸地名既作可耕海曲島居之夷皮服北地寒以皮為衣水平還舊俗或雲貢皮服也
  平水土在田賦前者其害大須先治者也在田賦後者其害小可徐治者也
  夾右碣石入於河
  此通運漕之道也 冀北去帝都逺者自海逆流而西右顧碣石如在挾腋 九州貢道皆達河達河則達冀州矣
  東南據濟據越過也西北距河距至止也惟兗州
  兗鄰冀在河下流
  九河既道疏通之使復故道
  徒駭  太史  馬頰  覆釡  胡蘇簡   潔   鈎盤  鬲津
  禹既鑿龍門河至此湍激湧溢禹不惜數百里地疏為九河以分其勢不與水爭地所捐者小所得者大
  雷夏澤有雷神故名既澤瀦水不泛溢同入澤澤以容水亦不與爭地也
  桑土既蠶是降水時人升髙丘平地厥土黒墳墳起厥草惟繇始抽厥木惟條
  此水平所致也
  厥田惟中下厥賦貞賦當九貞正也以萬民惟正之供舉一可以槩九十有三載乃同兗地卑受水患最甚故特寛之耕作十三載然後賦法同他州厥貢漆絲厥篚盛以筐篚織文織而成文錦綺之屬
  惟服食器用不貴異物
  浮順流於濟因水入水於河
  此兗入貢道也
  海東北據海浮海有遼東即所分營州地也西南距岱惟青州
  嵎夷地接要荒故有夷既略封略其道順故道
  厥土白墳海濵水旁也鹵鹹也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厥貢鹽絺細葛海物惟錯海雜物非一種林雲治玉之石絲枲錫𩔖松怪石好石似玉萊夷作牧可牧牛羊厥篚檿小桑絲中琴瑟弦浮於汶達於濟達濟則達河矣
  東至海北至岱及淮南至淮惟徐州淮其乂其藝大野既豬聚水東原底平厥土赤埴土黏墳草木漸進長叢生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厥貢惟土五色王者封五色土為社建諸侯則各割其方色土與之使立社燾以黃土苴以白茅茅取其潔黃取王者覆四方畎夏翟雉名羽中旌旄南向也特生中琴瑟輕清磬石淮夷孔雲二水鄭雲淮水夷民也蚌生珠暨魚厥篚𤣥黒繒白繒黒白繒皆縞者順流於淮泗達於河淮北據淮南距海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彭蠡澤名今鄱陽湖江漢二水所㑹既豬陽鳥鴈隨陽之鳥秋南春北隨日所在水平有岸可居三江既入孔雲三江入震澤鄭雲入海震澤吳南太湖今蘇湖二州底定震澤水多震動亦已底定竹箭大竹既敷布生厥草惟夭少長厥木惟喬
  韋昭說三江
  吳松江  浙錢塘江  浦陽江
  郭景純說三江
  岷江  浙江  松江
  王介甫說三江
  一江自義興  一江自毗陵  一江自吳縣
  班固說三江
  南江從㑹稽吳縣南入海
  中江從丹陽蕪湖縣西東至㑹稽羨入海
  北江從㑹稽毗陵縣北東入海
  夏雲此皆據所見為言非禹舊跡酈道元謂東南地卑萬流所輳觸地成川禹舊跡歴年湮沒不可復考
  夏氏取曽氏說三江
  北江導漾為漢之流於夏口合江匯於彭蠡中江岷江之流
  二江經禹所導見導川經文中
  南江豫章之川如彭水鄱水塗水之𩔖凡九水合至彭蠡入江
  南江江之故跡非禹所導故不見導川經文中彭蠡之上止北江中江二江
  彭蠡之下並南江為三
  南江中江北江以禹貢言之彭蠡水派而為三以入海也然今江水自彭蠡而東由秣陵京口以入海無有別派陵谷之變也蘇雲三江一江而各源合而分者自若水味不相入古今稱唐陸羽知水味三派相雜不能相敗是也
  厥土惟塗泥地泉濕厥田惟下下厥賦下上上錯厥貢惟金三品金銀銅瑤琨皆美玉篠簜齒象牙犀皮鳥羽旄牛尾惟木楩楠豫章東海曲夷卉地俗以卉為衣厥篚織細紵水物或雲織成為文厥包錫貢錫命乃貢沿順流而下於江海達於淮泗徐州已言浮於淮泗達於河此省文
  北據荊山及衡南向及衡山惟荊州江朝宗似諸侯春朝夏宗於天子於海江漢至荊雖未入海而入海之勢已順九江孔沱潛水自江出為沱自漢出為潛凡自江漢出者皆有此名既道雲澤卑方見土澤髙作乂已可耕雲夢二澤跨江南北方八九百里
  孔說九江
  江於此分為九道潯陽記雲
  烏白江 蚌江 烏江 嘉靡江 畎江
  源江  廩江 提江 箘江
  曽說九江
  九水合於洞庭
  沅  漸  潕  辰  敘
  酉  澧  湘  資
  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中厥賦上下厥貢羽毛齒革惟金三品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似樗柏葉松身柏礪麤磨石細於礪石中矢鏃朱𩔖惟箘簵皆美竹木中箭笴魯語肅慎氏貢楛矢石砮三邦三物出雲夢澤近澤三國貢厥名天下稱善有名者包匭匣也包之又匣之菁茅茅之有刺者祭以縮酒或雲管子所謂三⿱兆目 -- 脊茅孔以包為橘柚菁為菁菹厥篚𤣥纁三入為纁五入為𤣥此州染色善小珠綬類九江納錫其納待錫命大龜龜千歲滿尺二寸所以決疑定策國之守龜不可常有故必有符方錫之納之浮於江沱潛漢逾越也舍舟陸行於洛至於南河
  西南至荊山北距河惟豫州伊洛𤄊澗四水既入於河滎既豬後世塞為地導菏澤被孟豬孟豬澤在菏東北菏餘波流溢覆被之厥土惟壤髙者壤下土墳壚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中厥貢漆枲絺厥篚纎錫貢磬錯治玉磬之石遇治磬乃錫之貢浮於洛達於河
  華陽東據華山南黒水西距黒水惟梁州岷既藝沱潛此梁水自江漢出者孔雲沱潛發源此州入荊州既道蔡和夷底績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賦下中三錯厥貢璆玉名鐡銀鏤剛鐵砮磬熊羆狐貍四獸織皮貢四獸皮織今罽西傾山屬雍州因桓水源出西傾是來浮於潛自桓來浮潛逾於沔漢上入於渭亂絶流於河
  黒水西距黒水西河東據河龍門之河在冀州西惟雍州弱水無力不能負芥既西萬水東注惟弱水不可東逮入既從入渭灃水攸同同入渭既旅終南惇物至於鳥鼠山三山同上既旅髙平隰底績至於豬野亦底績三危西裔山既宅可居三苗竄於三危次 不以其有罪而棄之亦使其得次序厥土惟黃壤厥田惟上上厥賦中下厥貢惟球琳皆玉名琅玕石如珠浮於積石山導河所自至於龍門山禹所鑿處西河㑹於渭汭孔雲㑹逆流也自渭北涯逆水西上雍林雲雍州來帝都二道一道自積石至西河一道自渭來亦㑹於西河織皮西戎織皮為衣崑崙析支渠搜西戎三國名西戎即戎亦即敘平水之功大矣
  疏導之與湮水異也岍及岐至於荊山逾於河梁即龍門西河壺口冀西雷首冀西至於太岳冀西底柱形如柱在冀南河中流析城冀南至於王屋冀南太行冀西恆山冀西至於碣石冀北入於海
  鄭𤣥以為正隂列馬融王肅以為北條
  西傾雍西朱圉雍西鳥鼠雍南至於太華雍豫之間熊耳豫西外方豫西桐柏豫南至於陪尾豫東
  次隂列中條
  導嶓冡梁南至於荊山內方至於大別
  次陽列
  岷山之陽至于衡山過九江至於敷淺原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正陽列馬融王肅以二陽列為南條
  此隨山也取山之大者為標準且導山旁水也山水之源導山所以導水也逾人過也入水入也或以逾為山脈今隂陽家所謂過江龍也前已逐州載山水之治矣此更說首尾一經一緯也
  導弱水至於合黎雍水在流沙東餘波入於流沙導黒水雍幽若險漆至於三危入於南海
  水能為害亦能為利惟二水則有害無利故皆導之塞外載之導山導水之間上下皆不相屬外之也
  導河積石至於龍門河至龍門夾兩山間流最湍禹以其夾卯鑿而大之南至於華北冀梁雍豫四州界東至於底柱山在河中流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又東至於孟津過渡處在南河東過大水受小水洛汭洛入河處至於大伾山再成曰伾北過大水受小水洚水入河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河至大陸北流地皆平易決故疏為九以殺其勢同為逆河同為一大河名逆河入於海碣石之海
  河出崑崙山髙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隱暎去中國逺隱伏地中至積石山下有石門河水冒之以西南流其在積石之前者不為害故平水之功發於積石至於龍門或鑿山或穿地以通流馴致入海也
  導河水上積石山下    自入海
  導河自積石而河不始於積石故先言河後言積石
  嶓冡山上導漾水下    入江
  岷山山上導江水下    自入海
  二水源出二山故先言山後言水
  導沇水       自入海
  沇濟水所自漢入江洛渭入河濟最微然能絶橫過濟清河濁水不得亂涉汶而自入海故得與江河淮為四瀆有本故也人之為學可不立其本乎
  導淮自桐柏     自入海
  出胎簪山東北然後過桐柏山
  導渭自鳥鼠     入河
  出隴西首陽縣渭首亭南谷
  導洛自熊耳     入河
  出冡嶺山
  三水源在三山上游不出三山治水施功自三山發耳故曰自
  嶓冡雍山導漾泉始出為漾東南流為沔東流為漢雍沔水至漢中為漢水隨所至地得名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水入漢處至於大別南入於江漢東流觸大別山而南與江合東匯迴旋曲折為彭蠡東為北江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入於海
  漢水合江勢湍激得彭蠡迴旋之又分為北江其勢漸殺乃安流而入海如河之播為九也
  岷山導江東別為沱梁江之別流又東至於澧過九江至於東陵東迤敘行北㑹於匯彭蠡東為中江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入於海
  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滿為滎豫澤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菏豫澤又東北㑹於汶又北東入於海
  導淮自桐柏東㑹於泗沂徐二水東入於海
  導渭自鳥鼠同穴雍鳥鼠共為雌雄同穴處此東㑹於澧又東㑹於涇又東過漆沮入於河
  導洛自熊耳東北㑹於澗𤄊豫二水又東㑹於伊又東北入於河
  九州攸同同底於平無水阻間四隩海表既宅可居九山九州之山槎木通道九川九州之川源九澤既陂障無決溢四海㑹同同朝㑹京師六府孔修庶土交彼此互觀各得其正底慎謹之取有節財賦咸三壤田上中下成賦賦法中邦與諸侯胙之土使開國命之氏因生錫姓以顯之德先率諸侯不距人不違距朕行水患平則地利興乃則以成賦此貢法也然必行之以人故建侯焉又必先之以身故祗德焉如是則人皆翕從而賦法非徒法矣













  五百里規方千里去王城四面五百里甸服畿為天子治田百里賦納總總穗稾納之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止納稾以粟予之服役輸賦之事以其處五百里之中便於服役使以力食四百里粟不去殻五百里米無殻地逾逺而愈輕
  五百里侯服建以屏王室百里采卿大夫采邑二百里男邦五十里之國三百里外三百里諸侯百里之國
  先小後大小國易得京師之助王畿不為大國所逼也
  五百里綏服逺畿甸而接要荒綏中國以服夷狄三百里內三百里近侯服者教二百里外二百里接要荒者奮武衞中國
  文教用夏也武衞使不得猾夏也所以嚴夷夏之辨猶所謂周索戎索也
  五百里九州之外要服要約羈縻之三百里內三百里徼外夷二百里外二百里要夷蔡流皆夷狄名林雲春秋蔡二叔之蔡索達反放罪人於此也呂雲夷守中常之教蔡如字法三百里而差簡五百里荒服愈逺愈簡略三百里內三百里蠻夷一也二百里流流共工之流亦放罪人之地孔雲移也政教隨其俗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西海外南暨聲教訖盡至於四海
  患平利興賦法成疆理定東西南北無思不服也
  禹錫贄見𤣥天色告厥成功
  禹八年於外事從其宜不由中覆功既成贄圭見堯以告成事也孔雲堯錫禹圭以顯之林雲𤣥象天告成於天
  甘誓第二         夏書
  啓與有扈有扈以堯舜與賢而啟繼父遂不臣戰於甘之野作甘誓軍旅曰誓㑹同曰誥
  讀書必識時變三聖相承渾然無間有苗之徵未嘗戰也曰與曰戰扈直與啓抗若勢均力敵者與徂征氣象有間矣
  甘誓大戰戰至於大尤見扈陵抗於甘乃召六卿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宼司空無事為六卿有事則分掌六師六卿分職司馬主兵官制也六卿並將司馬師一兵制也見官兵之制夏時已然成周潤色之而已夏雲周禮鄉大夫每鄉卿一人各率其鄉之人屬大司徒非冡宰以下之六卿王曰嗟六事服役六軍之人天子六軍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五行怠棄三正天地人天用勦絶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
  五行之氣散在天地間秀者為人偏者為萬物扈殘民殄物威侮之實也天地人之正理貫通為一怠棄不存是自絶其天也自絶則天絶之啓奉天討而已一雲王者以五行之德王三正夏建寅商建丑周建子易服色改正朔也
  車左主射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車右勇力執戈退敵不攻於右汝不恭命御居中執馬馭以正馬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
  各嚴部分不出其位所謂師出以律也
  用命賞於祖親征載遷廟主賞功不敢專不用命戮於社載社主社主殺予則孥
  所謂臨事而懼以警衆亦以自警也 啓承三聖熙洽之後未嘗按行陳之事一旦誓師如素講者古人體用之學於此可見
  五子之歌第三       夏書
  太康啓子失邦昆弟五人須於洛作五子之歌
  氣象又不同矣失邦者太康之惡也五子須之徬徨哀痛歌不能已其反覆愛篤之至所謂垂涕泣而道者也
  五子之歌太康屍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咸貳離心乃盤遊無度畋於有洛之表十旬弗反
  民貳矣而方盤遊
  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於河
  姦雄何世無之若太康不失民心羿雖有不臣之心何能為因雲者明禍亂之本在此而不在彼也
  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從徯於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所謂過大而怨也
  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疎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二非矣況三乎怨豈在明已見用明而易短不見未明是圖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一車駕六馬兩服兩驂驂外兩騑為人上者奈何不敬
  禹受位於舜其命曰可愛非君可畏非民後非衆罔與守邦故其訓堅決著明其功髙出一世之上而其心常在一世之下也
  其二曰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
  有一且亡況兼之乎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王都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底滅亡
  冀方者堯之冀方也當時聲名文物四海㑹同其盛何如也而今墜之邪
  其四曰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常也註謂經籍有則厥子孫闗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鈞王府則有荒墜厥緒覆宗絶祀
  典則道也鈞石器也精粗一致器道之所寓也鈞石天下皆有不如王府者適輕重之宜闗和之所謂同律度量衡也祖之遺子孫者詳盡如此而墜之可乎
  其五曰嗚呼曷歸予懷之悲萬姓仇予兄弟一體仇其兄即仇其弟也予將疇依鬱陶精結乎予心顔厚有忸怩羞恥弗慎厥德雖悔可追
  辭㫖惻然一出太康之口代為太康寒心也觀此可觀變風變雅矣
  𦙍征第四         夏書
  羲和湎淫廢時亂日𦙍徃征之作𦙍征
  𦙍征惟仲康肇即位四海𦙍侯命受王命掌六師羿逐太康太康崩其弟仲康立即位之初以六師之柄付之𦙍侯所以收兵權也即夜拜宋昌之意故終仲康之身羿不得逞至仲康子相始為羿所逐羿自立為帝羿淫亂為家衆所殺寒浞代之殺相相之後緡生少康夏之遺臣滅浞而立少康然後祀夏配天不失舊物事詳見左傳襄四年蘇氏雲羲和忠於夏羿假仲康命使𦙍征之
  羲和堯時羲和四人至夏合為一天人分淳龎散若天之職簡政事日詳可以觀大勢之轉移矣廢厥職酒荒於厥邑𦙍後承王命徂征
  羲和湎淫疑羣聚崇飲以謀亂未必非羿之黨故征之
  告於衆曰嗟予有衆聖有謨訓戒後世明明有驗定保所以保定國家先王克謹天戒日月食五星變天所以警戒人君臣人克有常憲百官修交修厥後惟明明德明矣得修輔而又明每歲孟春遒人宣令之官以木鐸金口木舌於路使人聞之官師相規百工執藝隨所執之藝事以諫如輪扁諫齊桓公其或不恭責難於君邦有常刑
  此將數羲和之罪而先舉先聖之訓也
  惟時羲和顛覆厥德沈亂於酒畔官離次天紀時日棄厥司所職主乃季秋月朔辰日月所㑹謂之辰歲十二㑹弗集合孔雲不合則日食可知於房所舍之次樂官無目所以助陽嗇夫孔雲主幣之官馳庶人走馳走皆以供救日之役羲和屍厥官罔聞知昬迷於天象以干先王之誅
  此責羲和之辭也
  政典夏刑書所謂司馬法也曰先時者殺無赦不及時者殺無赦此誓衆之辭欲其期㑹不愆也
  今予以爾有衆奉將天罰爾衆士同力王室尚弼予欽承天子威命
  罰曰天威命自天子
  火炎熾烈崑岡山出玉玉石俱無分別天吏天子之吏德烈於猛火兵過不擇善惡其猛烈於火厥渠隨亂罔治舊染俗咸與維新自新改過
  如此則無俱焚之失
  嗚呼威振厲奮發厥愛私愛姑息集成愛克厥威允罔功其爾衆士懋
  自契至於成湯契十四世至湯八遷契居商昭明居砥石相土居商丘湯居亳餘四遷未詳湯始居亳從先王契父帝嚳居亳居作帝學𨤲沃土二書亡湯征諸侯葛伯不祀湯始征之作湯征一書亡事詳見孟子伊尹去亳適夏所謂五就桀湯使徃輔桀格其非心既醜有夏桀不悛復歸於亳入自北門商北門乃遇汝鳩汝方湯二賢臣作汝鳩汝方二書亡











  尚書詳解卷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