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二十三 居士傳
傳二十四
傳二十五 

居士傳二十四

編輯

  鍾離孫陸張孫馬左范胡孫朱二王吳張李陸閻錢昝吳陳傳

鍾離瑾

編輯

  會稽人。母任夫人。精修淨業。年九十八起居如常。時一日忽戒瑾曰。人人有個彌陀。奈何拋去。處處無非極樂。不解歸來。予將行矣。汝其念之。翼日晨起焚香持佛名。頃之合掌而化。瑾自是感奮。日行利益二十事。後知吉水縣。將嫁女。為置媵。審之則舊令女也。乃報姻家請緩婚期。而先遣舊令女姻家曰。公安得獨為君子。予有猶子方擇偶。請平分奩具。俾同親迎可乎。從之。夜夢舊令來謝曰。賤息荷公厚德。已奏之上帝。當十世有祿。尋官浙西。與慈雲式公論往生指要。清修彌篤。任夫人故有旃檀佛像。常頂戴行道。及是瑾方瞻禮。眉間忽迸出舍利數粒。未幾知開封府。方夜半。忽起謂家人曰。夫人報我往生期至矣。即趺跏坐逝。前一日舉家夢瑾乘青蓮華。天樂圍繞。乘空西邁。子景融。官朝請大夫。徙居儀真東園側。常誦觀無量壽佛經。修念佛三昧。嘗曰。不識彌陀。彌陀更在西方外。識得彌陀。彌陀只在自己家。一夕請僧妙應誦普賢行願品。炷香聽畢。兩手作印而化。曾孫松。官朝請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觀。乾道中寓居蘇州。與寶積實公結社修淨業。與者且百人。年八十六無疾化去(佛祖統記.樂邦文類)。

孫良

編輯

  錢塘人。隱居閱大藏。尤得華嚴之旨。嘗依大智律師受菩薩戒。日課佛名萬聲。二十年不輟。忽令家人請僧唱佛名。方半日。望空合掌曰。世尊菩薩已荷降臨。即退坐而化(佛祖統記)。

陸浚

編輯

  錢塘人。少為吏。久之棄去。預西湖繫念會。以淨土為歸。每對佛前懺悔聲淚並下。間與友人相見。說淨土因緣。未嘗不感慨嗚咽。恐此生之不度。淨業之難成也。臨終請圓淨法師說淨土法門。諷觀經至上品上生章。圓淨語之曰。此時好去。浚曰。眾聖未齊。且待少時。起就竹床面西端坐。頃刻化去(佛祖統記)。

張迪

編輯

  錢塘人。官助教。從圓淨法師受菩薩戒。專修淨業。佛前然臂香為誓。每稱佛名其聲奮厲。至失音猶不已。嘗於靜室見白色頻伽飛舞於前。又有綠髮童子合掌問訊。後三年。西向念佛名而化(佛祖統記)。

孫十二郎

編輯

  名忠。明州人。早慕西方。蔬食持戒。於府城東築庵。鑿二池種白蓮。臨池建閣。月集眾為念佛會。嘗見佛身現空中。趨出呼其二子至同拜禮焉。久之始隱。後人因名其地為駐佛巷。元佑八年。釋可久神遊西方三日而蘇。言池中金台標可久名。其次則孫十二郎也。遂逝。久之十二郎得疾。請道俗百人為念佛會。忽仰視虛空合掌問訊。手結雙印怡然而化。闔城皆聞天樂異香漸向西沒。二子能繼其業。亦向西坐化(佛祖統記)。

馬仲玉

編輯

  名圩。廬州合肥人。父忠肅公亮。守杭州日。慈雲式公授以淨土法門。遂全家奉佛。元豐中仲玉遇僧廣初。得天台十疑論。喜曰。吾今得所歸矣。遂依慈雲十念回向法。行之二十餘年。後更與王敏仲往還。益精進念佛。常以放生為佛事。歷守淄川新定。以慈惠為政。課誦經咒。觀想西方。日有常法。時荊王夫人與其侍妾同修淨土。其妾已化。去已見夢於夫人。引之游於蓮池。見有朝服而坐華上者。曰此馬圩.楊傑也。時傑已化去。而仲玉尚無恙。崇寧元年得疾。盥沐易衣端坐念佛而逝。有氣如青蓋騰空而上。已而家人十數同夢仲玉曰。吾已得生淨土上品矣。其秋有婢臥疾。亦念佛而逝。子永逸亦行十念法。習十六觀。閱三十餘年。已而得疾。見阿彌陀佛及二菩薩來接引。結印示寂。香氣滿室中。既殮。柩上產五色華。其光爛然(樂邦文類)。

左伸

編輯

  天台臨海人。從法師神照受菩薩戒。遂造西方三聖像求生淨土。誦法華經三千四百部。金剛經二萬卷。紹聖二年秋有疾。命其子沙門淨圓唱法華首題。已而夢三偉人立江皋。召伸登舟。復請僧誦阿彌陀經。遽曰。我已見佛光。即端坐結印而化(法華持驗記.佛祖統記)。

范儼

編輯

  仁和人。居常蔬食。不牽世緣。曰百年旅泊耳。尚何求哉。日誦法華經。手書一部。求生淨土。大觀中忽見普賢乘六牙白象放金色光謂儼曰。汝常誦法華。念彌陀佛。得生淨土。故來相報。越一夕。睹眾聖授手。就座合掌而逝(佛祖統記)。

胡達夫

編輯

  名闉。錢塘人。官宣義郎。為人坦易。好吟詠。好游山水。亦信向佛法。未能入也。晚年致政。與清照律師游。一日感疾。其子請清照過之。謂曰。達夫平生與慧亨相善。豈可不知末後大事乎。達夫曰。將謂心淨則土淨也。清照曰。達夫一切時中無雜念染污否。曰未能也。清照曰。如此安能心淨土淨耶。達夫曰。經言一稱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何也。清照曰。阿彌陀佛有大誓願。有大威德。光明神力不可思議。具如經說。以是一稱洪名罪垢自消。如赫日正中霜雪何有。達夫大感悟。遂一心稱佛名。請僧為之助。累月。最後清照至。達夫曰。此來何晚。已煩觀音勢至降臨甚久。清照與眾僧同舉佛名。達夫安然而化(樂邦文類)。

孫忭

編輯

  錢塘人。號無諍居士。幼學易。嘆曰。窮理盡性。易之教也。烏用於祿為。遂掩關晦跡。居絕俗務。沙門守寧與之交。謂曰。白樂天以儒修身。以釋治心。君聞之乎。忭有省。遂日閱華嚴.金剛諸經。以淨土為歸。母龔氏誦阿彌陀經。持佛名。晝夜不輟。偶得疾。請清照律師指示西歸。說法未終。端坐而化。老妾于氏亦專持佛名。忽夢龔氏告曰。吾已得生淨土矣。汝後七日亦當來也。至期果逝。頃之。忭夢至蓮池。見清照在側。旁一人授以梵字帖。不識。其人曰。請十三日齋耳。時方十二月。及期忽得疾。有僧問疾欲為祈禱。忭曰。生死已定。何必禱。即報清照雲。當暫相違。遂跏趺作印西向坐脫。翼日清照至。為說法封龕。歸庵三日亦逝(佛祖統記)。

朱進士

編輯

  遺其名。蘇州人也。嘗游虎邱寺聽佛印禪師講金剛經。至六如偈。欣然有會。次日午睡。夢一鬼吏督五人行。而己隨後。至一舍。有青布簾懸焉。鬼吏揭簾。眾皆入至廚下。見桶內盛湯。五人各就飲。朱方渴亦欲飲之。鬼吏呵曰。聽佛法人不得飲此。驚而覺。信步訪之。果得一舍。如夢所歷。其人言廚下新產六犬。其一死矣。朱大恐怖。自言不聞佛法且為此畜矣。殆哉。遂絕世務。日誦金剛經。年八十九。八月望。要諸道友相別。入後園登樹杪說偈曰。八十九年朱公。兩手劈破虛空。兩腳踏着白雲。立化菩提樹東。言訖端然而化(金剛證果錄)。

王無功

編輯

  名闐。明州慈谿人。再舉進士不第。布衣蔬食。徧參講席。晚年專修念佛三昧。述淨土自信錄。其序雲。古之大聖人立言垂教。被於百世之下。其郁而未暢。晦而未明者有之矣。即吾佛淨土法門是也。余徧覽諸經。深求其指。往生功德一言以蔽之曰。在凡夫獲不退而已矣。何則。此土修行。圓教初信。小乘初果人。邪見三毒永不復起。茲為斷惑發悟。創入聖流越生。不昧其所證。斯超四趣。不失人天。至於凡夫地中雖伏惑發悟。菩薩一經生死非常之變。則忘其所證所修。是故遇緣或退。仍墮苦塗者有之。乃若凡聖同居淨土。如極樂國等。雖具三界。惟有人天。故一切含識獲生者即長辭四趣。又助緣大備。壽數莫量。縱至鈍根。一生熏修無不證聖果。寧復有退失事乎。如來贊勸之本意不過如此。且圓機體道是最上淨業。苟加願導之即預優品。若夫愚朴輩。但能稱佛發願者。莫不往生。嗚呼。觀淨土一門。則知聖人無棄物矣。彼守痴空之徒。效無礙無修。起自障心。絕他學路。可不哀哉。紹興十六年。一夕忽聞異香滿室。謂弟子沙門思齊曰。此吾淨業所感也。乃沐浴更衣面西趺坐而化。焚其軀。得舍利如菽者百八粒(佛祖統記.樂邦文類)。

王衷

編輯

  嘉禾人。居錢塘之孤山。政和間舉隱逸不起。嘗參小本禪師未有所入。偶聞僧誦彌陀經有感。遂專心淨業。日誦阿彌陀經七過。佛號萬聲。十九年未嘗間斷。即所居為蓮社。無問道俗貴賤鹹得與會。一日無疾沐浴面西跏趺而化(佛祖統記.樂邦文類)。

吳信叟

編輯

  名秉信。明州人。紹興中官於朝。與秦檜忤。斥為黨人。歸而築庵城南。日夕宴坐。制一棺。夜臥其中。至五更。令童子扣棺而歌曰。吳信叟歸去來。三界無安不可住。西方淨土有蓮胎。歸去來。聞唱即起。習禪誦。久之檜死。以禮部侍郎召。時停度僧之令。信叟請賣度牒以裕國用。因論及檜黨。卒為檜黨所中。論以佞佛邀福。出知常州。二十六年復被召至蕭山驛舍坐。頃之令家人靜聽。咸聞天樂之音。即曰。清淨界中失念至此。金台既至。吾當有行。言訖而逝(佛祖統記)。

張掄

編輯

  不詳其所自起。官浙西副都總管。虔修淨土。嘗請高宗書蓮社二字顏其居。為之記曰。臣嘗讀天竺書。知出世間有極樂國者。國有佛號阿彌陀。始享國履位。捐去弗居。超然獨覺。悟心證聖。以大願力普度一切。其國悉以上妙眾寶莊嚴。地皆黃金。無山川邱谷之險。氣序常春。無陰陽寒暑之變。無饑寒老病生死之苦。無五趣雜居之濁。用是種種神通方便。善導眾生。忻樂起信。於日用中能發一念念彼佛號。即此一念清淨純熟圓滿具足。融會真如同一法性。幻身盡時此性不滅。一剎那頃佛土現前。如持左契以取寓物。臣敬聞其說。刻厲精進。無有間斷。惟佛惟念亦既有年。闔門少長靡不從化。乃辟敝廬之東偏。鑿池種蓮。做慧遠結社之遺意。日率妻子課佛萬徧。而又歲以春秋之季月涓良日。即普靜精舍與信道者共之。於是見聞隨喜雲集川至。唱佛之聲如潮汐之騰江也。夫慧遠創為茲社。距今閱數百祀。其間緇素景慕餘風。祖述其高致者。代不乏人。然率暗汶不章與木石同寂。臣獨何幸。乃蒙太上光堯壽聖皇帝親灑宸毫書蓮社二大字為賜。雲章奎畫得未曾有。萬目共瞻歡喜踴躍。不獨傳示雲林。侈千載之盛遇。實願天下後世凡歷見聞。普得念佛三昧。究竟成就無上菩提。其為饒益詎可量已。謹刊之金石。用對揚丕顯休命焉(樂邦文類)。

李秉

編輯

  紹興末為內廷。官曆三朝。爵武功大夫。管御藥院。乞宮祠以去。秉壯歲慕禪宗。參淨慈自得禪師有省。既別自得。作拄杖頌寄之曰。得來拄杖元無價。分付知音好受持。千里同風了無說。夜深月上珊瑚枝。已而歸心淨土。刻龍舒淨土文以勸世。持誦謹篤。逾三十年。子元長。偕諸同好結淨業會於傳法寺。秉與焉。嘉泰四年秋有疾。減食卻劑。神色愈警。及冬。夢中忽見彌陀現相。越七日凌晨見金華滿室中。呼二子掖起。別親友。索筆書曰。六十一年盡亂道。些兒見處卻也好。而今驀直往西方。萬劫長離生死老。置筆整手結印而逝(樂邦文類)。

陸子元

編輯

  名沅。會稽山陰人。試吏部再為第一監行在都進奏院監尚書六部門。居官落落。守正不媚權勢。歲滿遷大府寺丞。尋外轉。歷提舉福建市舶。以母憂歸。中同僚鄭興裔之言。得罪閒居。家明州橫溪之上。客至語及鄭事。必曰沅與鄭歷劫中冤耳。謹當以善法解之。否則彼此酬酢無了時也。居常持法華經。晨起即澡浴焚香。首唱偈曰。盥手清晨貝葉開。不求諸佛不禳災。世緣斷處從他斷。劫火光中舞一回。然後開卷而讀。不緩不急。聲如貫珠。日周一部。如是三十年。年登八十。增至三部。宗教兩家靡不研究。復誦彌陀佛號。一意西馳。年八十五。沐浴冠服而化。口鼻間出蓮華香。郁然彌日方息。事在紹熙五年(渭南文集.法喜志.法華持驗記)。

閻邦榮

編輯

  池州晉陽人。中年嘗遇僧勸修淨業。持往生咒。遂斷葷血。每旦向西誦咒千遍。又率諸男女同聲誦之。積二十年。紹熙元年正月朔。閱大涅盤經嘆曰。人生夢幻耳。吾何戀乎。三月朔。聞異香芬馥彌日不歇。其子夢阿彌陀佛放大光明。徧照堂宇皆作金色。越五日晨起。如常課誦訖。顧家人曰。我今日當行。慎勿相攪。遂面西瞑目跏趺而坐。日過中。瞿然起曰。我去也。便起立。行數步。舒手結印微笑而化(樂邦文類)。

錢同伯

編輯

  名象祖。台州人。祖端禮官參知政事。嘗參護國元公有省。遂究極宗門旨趣。臨終書曰。浮世虛幻。本無去來。四大五蘊。必歸終盡。蓋為地水火風暫時湊泊。不可錯認為己有。大丈夫當用處把定。立處皆真。去留自在。是上來諸聖解脫路涅盤門也。吾今如是。豈不快哉。置筆斂目而逝。同伯以恩起家太常丞。開禧中官參知政事。時韓[傂-虎+(一/匕)]胄為相。欲用兵於金。同伯執不可。遂罷知外郡。已而復起。與史彌遠謀。共誅[傂-虎+(一/匕)]胄。天下賴之。嘉定二年拜左丞相。尋罷歸。初同伯問道於此庵元公。此庵曰。欲究此事。須得心法兩忘乃可。法執未忘。契理亦非悟也。同伯曰。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如何。此庵曰本自無瘡勿傷之也。同伯有省。既而歸心淨土。守金陵日。於鄉州建接待寺十所。皆以淨土極樂名之。創止庵與高僧談處其中。自致政後修持益力。嘉定四年偶得微疾。書偈曰。菡萏香從佛國來。琉璃地上絕纖埃。我心清淨超於彼。今日遙知一朵開。僧有問起居者。答曰。不貪生。不怕死。不生天上。不生人中。唯當往生淨土耳。言訖趺坐而化。時天鼓震響。異香芬郁。郡人同夢空中聲雲。錢丞相當生西方淨土為慈濟菩薩(佛祖統記.續綱目.往生傳.台州志)。

昝省齋

編輯

  名定國。明州人。為州學諭。常修淨業。結西歸社。嘉泰初於小江慧光建淨土院。結石塔於池。為鄉民藏骨之所。月二八日集僧俗院中誦觀經及佛號。為擘窠圖。勸人念佛。有鐵工計公者。年將七十。喪明。因從受念佛圖。誦至四圖。兩目瞭然。如是三載。滿十七圖。一日方念佛次。忽瞑半日復甦。謂其子曰。我已見西方佛菩薩矣。昝學諭是勸導之首。當分六圖與之。並為致謝也。西向坐逝。嘉定四年。省齋夢青童告曰。佛今告君三日當往生彼國。至日沐浴更衣速稱佛號。端坐而化(佛祖統記)。

吳復之

編輯

  名克己。自號鎧庵居士。居於婺之浦江。少讀周官。慨然有濟世之志。既不得志。隱於左溪。苦目疾。或勸令禱圓通大士。復之曰。臨危不變乃真丈夫。或舉杜祁公言。君未讀佛書。何以知其不及孔孟。復之試持大士號。疾良已。遂起深信心。讀楞嚴至空生心內猶雲點太清。豁如發蒙。既讀宗鏡錄。遇寶積實公謂曰。此書無規矩。不若看止觀。令即境觀二字倚為几杖。服食已而果有悟入。嘆曰。至哉規矩之說。所謂至方以方天下之不方。至圓以圓天下之不圓者乎。着法華樞鍵。回向極樂曰。不讀法華。無以明我心本具妙法。不生安養。無以證我心本具妙法。如來諄諄示誨。智者懇懇宏經。佛祖垂慈。初無異轍也。乾道中寓蘇州。與實公為蓮社。命工繪十界九品圖於兩廡。一示萬法唯心。一指西方徑路。社友鍾離松為之記。嘉定七年冬終於寶山。遺言以僧禮茶毗。壽七十五(佛祖統記.樂邦文類)。

陳君璋

編輯

  黃岩人。生於元時。年四十歸心佛法。與妻葉氏誦法華經回向極樂。歷二十年。疾篤。命其子景星扶之坐曰。吾歸去。景星曰歸何處去。曰沒處去。令死後用桑門闍維法。合掌稱阿彌陀佛而逝(往生集)。

  知歸子曰。宋世宗風大盛。而其時傳天台教者每以淨土為歸。故士大夫篤志西方者視唐時稱盛焉。嗚呼。百年如電。六道如環。生此界中。不歸淨土。將安所終乎。

  汪大紳雲。此一卷氷雪文也。日復一過。我懷如何矣○念佛翻經。至口鼻間皆出蓮花香。則淨業成矣。心心念佛。心心種蓮。心開見性。花開見佛。是為極樂。

 傳二十三 ↑返回頂部 傳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