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司筆記 (四庫全書本)/卷13

卷十二 卷十三 十倉
作者:吳暻
卷十四

左司筆記卷之十三

   十倉內倉

古天子諸侯皆有御廩周禮䟽天子亦有御廩春秋傳桓十四年御廩災則是天子諸侯皆

有之而廩人則掌國之匪頒賙賜稍食鄭氏注云匪讀爲分分須謂委人之

識諸委積也賙賜謂王所賜予給好用之式也稍食祿廩倉人則掌粟入之藏以待邦

鄭氏注云九穀盡藏焉以粟爲主舍人則掌平宮中之政分其財守

注云討其分穀之數分送宮正內宰使守而頒之也而行出於廩人其有空缺則計之入蓋古者亦謂米爲財耳

凡祭祀賓客師旅之事靡所不偹惟司祿之軄周官獨缺

焉弗聞前鄭以爲主班祿是亦廩人之屬然詩不云乎亦有高廩又雲萬

億及秭雖倉廩有數名按柳廩之外平常藏米之廩曰常廩藏舊田之收曰神食至明堂位

雲魯有未廩有虞氏之學以有虞氏尙孝合藏菜盛之委故名學爲米廩非廩稱而九穀六米之

出入其廩法則一也國朝置京師八倉給兵食按行道曰糧謂稱也

止居田食謂米也通州二倉共官祿蓋司祿稍食之遺耳而內倉

則若右之御廩矣序十倉第十三

十倉共米六百六十九萬一千一百九十五石

內倉米一萬七千九百八石

祿米倉共廒二十三座米四十一萬四千七百九十八

舊管米三十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石新收米四十萬二千三百十石開除米三十一萬一千三百九十二石

 實在米四十一萬四千七百九十八石

舊太倉共廒七十座米四十七萬六千一百十六石

 米六十三萬八千七百八十四石新收米二十萬一千四百四石開除米三十六萬四千七百二石實在米四

 十七萬六十一百十六石

南新倉共廒五十三座米二十六萬一千十八石舊管米三

 十六萬五千一百十五石新收米二十七萬四千三百六十二石開除米三十七萬八千四百六十石實在米

 二十六萬一千十八石

海運倉共廒六十九座米三十五萬一千九百五十六

舊管米二十六萬五千二百十石新收米四十萬五千二百九十五石開除米三十一萬八千五百四十九石

 實在米三十五萬一千九百五十六石

北新倉共廒六十六座米三十三萬四千二百四十四

舊管米十六萬五千七百四十石新放米三十八萬九千四百石開除米二十二萬八百九十六石實在米三

 十三萬四千二百四十四石

富新倉共廒四十二座米六十萬四千五百七十二石

 舊管米五十二萬八千四百五十八石新收米三十六萬九千二十九石開除米二十九萬二千九百十四石

 實在米六十萬四千五百七十二石

興平倉共廒五十五座米二十七萬七千二百六十石

 舊管米十一萬九千五百五十三石新收米四十三萬三百三千一石開除米二十七萬二千六百二十三石

 實在米二十七萬七千二百六十石

太平倉共廒米一十五座米二十二萬六千七百七千

一石舊管米二十萬五千九百四十三石新收米二十九萬一千六百六十八石開除米二十七萬八百四十

 石實在米二十二萬六千七百七十一石

大西倉共廒一百一十七座米一百八十九萬九千一

百十二石舊管米一百八十萬二十一百五十八石新收米三十二萬六千一百八十七石開除米二十

 二萬九千二百三十三石實在米一百八十九萬九千一百十二石

中南倉共廒一百一十八座米一百八十四萬五千三

百四十三石舊管米一百七十七萬二千八百十八石新收米三十萬七千二十一百開除米二十三

 萬四千四百九十六石實在米一百八千四萬五千三百四十三石

內倉共廒一百三十六座米一萬七千九百八石舊管米平斛白

 糧米一萬九千二百四十四石新收粳米糯米糙米二萬九千一百十六石開除米三萬三百六十二萬內王

 祿七百五十二石五斗一升解光祿寺米三十七百十石七斗三升解供用庫米三千三百四十二石八斗三

 升當月應用米二萬二千五百五十六石三斗二升實在米一萬七千九百八石

  右康熙三十九年存倉數

   按鄭氏周禮注云藏米曰廩藏穀曰倉管子之書

   則曰囷窌曰囷京管子曰積藏囷窌之募皆歸於君又曰今者夷吾廼市有新成

   囷京者二家京大囷也而名典數前代皆莫得而攷其見於

   典冊者惟殷有巨橋之蹟杜佑通典注云巨橋倉在今廣平郡曲周縣也

   漢有太倉之號已耳漢書雲太倉之粟陳陳相因紅腐而不可食晉江

   左以來始置東西石頭倉至宋齊梁陳時倉之在

   京都者曰龍首倉卽石頭津倉也又有臺城內倉

   南塘倉東西大倉東宮倉所貯搃不過五十餘萬

   在外有豫章倉釣磯倉錢塘倉並是大貯偹之處

自餘諸州那臺傳亦各有倉魏永平之後止於緣

河津濟皆置官倉而京師則無聞焉隋開皇中於

諸州水次置倉隋志雲衛州置黎陽倉洛州置河陽倉華州置廣運倉給京

師唐初江淮漕祖米至東都輸舍嘉倉開元中京

兆尹裴耀卿諸置東倉於河口唐志元宗時於河陰置河陰倉河西

置栢崖食三門東置集津倉西置藍倉河陰之西曰太原倉於渭東曰永豊倉及天寶中

倉廩富實而諸色之數乃得而鉤考雲杜氏通典雲天寶八

年凡天下諸色米都九千六百六萬二千二百二十碩其諸色倉曰北倉米六百六十一萬六千八

百四十名曰太倉米七萬二千二百七十石曰倉嘉倉米五百八十三萬三千四百石曰太原倉米

二萬八千一百四十石曰永豊倉米八萬三千七百二十石曰龍門倉米二萬三千二百五十石蓋

京師之米都十二百六十五萬六千六百二十碩其在外關內等十道正倉都四十二百十二萬六

千一百八十四石而和雜常平義倉之數則分屬諸道焉宋制倉凡二十有五

掌九穀廩藏之事給官吏軍兵祿食之用凡綱運

受納及封椿支用月具數以報司農寺逮南渡司

農廢別置豊儲倉宋志初紹興以上供米數餘椿管別廩以爲水旱之助後又增

廣收雜淳熙閒以右司爲之提領後屬檢正非奉朝廷指揮不許支擭而鎮江建康

之倉蓋外府矣元倉之在京師者二十二曰萬斯

北倉中統二年置萬斯南倉至元二十四年置千斯倉中統二年置

永平倉至元十六年置永濟倉至元四年置惟億倉旣盈倉大

有倉屢豊倉積貯倉豊穰倉廣濟倉並皇慶元年置廣衍

至元二十九年置大積倉至元二十八年置旣濟倉盈衍倉

元二十六年置相因倉中統二年置順濟倉至元二十九年置通濟倉

中統二年置廣貯倉至元四年置豊潤倉豊實倉至元十六年置

通州者十三曰有年倉富有倉廣儲倉盈止倉及

䄰倉廼積倉樂歲倉慶豊倉延豊倉足食倉富儲

倉富衍倉及衍倉而河西務則別置倉十四元志雲河

西務倉曰永偹南倉永偹北倉廣盈南倉廣盈北倉充溢倉崇墉倉大盈倉大京倉大稔倉足用倉

豊儲倉豊積倉恆足倉旣偹倉河倉則別置倉十七元志雲河倉曰舘陶倉舊

縣倉陵州倉傅家池倉秦家渡倉大塜西倉夫塜東倉長蘆倉武強倉夾爲營倉上口倉唐宋倉唐

村倉安陵倉四柳𣗳倉洪門倉伏思倉又有直沽廣運倉明設戶部東官廳

履吉重脩京廳碑雲國家歲漕東南四百萬粟以實京邊特於戶部左右曹外別領以縂督號曰後

部而以倉部郎𨽾之倉部舊署稱東官廳嗣以通州截漕歲五之一就邊軍使置通糧廳而東官廳改

稱京糧廳縂京倉五十有二分六司屬監督焉縂京倉五十有二曰舊太

會典雲舊太倉十一衛曰獻陵衛倉景陵衛倉昭陵衛倉羽林前倉忠義前衛倉忠義後衛倉

義勇右衛倉蔚州左衛倉大寧中衛倉錦衣衛倉神武左衛倉新太倉新太倉七衛曰裕陵

衛倉茂陵衛倉康陵衛倉義勇前衛倉大寧前衛倉富峪衛倉會州衛倉海運倉海運倉六

衛曰泰陵衛倉永陵衛倉忠義右衛倉龍虎衛倉永清右衛倉金吾左衛倉義勇後衛倉南新

南新倉八衛曰府軍衛倉燕山右衛倉彭城衛倉龍驤衛倉永清右衛倉金吾左衛倉濟州衛

倉北新倉北新倉五衛曰府軍左衛倉府軍右衛倉府軍前衛倉燕山前衛倉金吾前衛

倉大軍倉大軍倉四衛曰永清左衛倉旗手衛倉大軍倉武成中衛倉濟陽倉

濟陽倉二衛曰金吾古衛倉濟陽衛倉祿米倉祿米倉二衛曰彭城衛南新倉府軍前衛

南新西新太倉西新太倉四衛曰虎賁左衛倉金吾後衛倉府軍後衛倉羽林左衛

太平倉太平倉三衛曰留守前衛倉留守後衛倉太興左衛倉通倉凡四

曰大運東倉會典雲正統元年置大運倉東後倂入中倉大運西倉西

六衛曰通州衛西倉通州左衛西倉通州右衛西倉定邊衛西倉神武中衛西倉武清衛西倉

運南倉南倉四衛曰通州衛南倉通州左衛南倉通州右衛南倉定邊衛南倉大運

中倉中倉六衛曰通州衛中倉通州左衛中倉通州右衛中倉神武中衛中倉定邊衛中倉神

武中衛東倉而百官祿米及京衛五軍之食皆仰給焉

又別置水次倉四曰長安門倉東安門倉西安門

倉北安門倉此歴代倉廩之制可攷者也

又按本朝建都定製首重兵食京倉之法凡置倉

八而以八旗兵分食之通倉之法凡置倉二而自

親王下至文武官祿取給之雖其名或仍明舊而

其地之遷徙法之異同則有殊焉者按會典雲嘉靖四十一年

故俯軍彭城二倉之半爲祿米倉外東倉爲衛倉內西倉爲部倉則是祿米倉半給兵食半供官祿

而今則京入倉皆爲兵食之偹矣武宗食錄雲正德五年六月戶部言永昌寺改建爲倉米有名乃

賜名曰太平倉六年十一月以太平倉賜永壽伯朱德爲私第八年三月改太平倉爲鎮國府又欲

毀廒口爲府廳工部奏祖宗稭古建官府部皆有定製今改倉爲府有乖舊典況位屬乾方乾天門

也且此地初爲永昌寺再爲新石廠又爲太平倉屢改屢廢推之地理察之人事皆未便不聽嘉靖

元年五月仍改爲太平倉兩京求舊錄雲康陵先立鎮國府後乃自封鎮國公府在鳴玉坊嘉靖初

仍改太平倉矣都人至今呼爲西帥府衚衕也按其地當在城西而今之太平蓋在城東祿米之左

非明舊也舒芬東城公署記雲御史之廵視東城者舊有分署在南新倉之西又雲每歲則有東西

四百萬石糧運及清吏漕卒幾千萬人之所當稽紏則其兼廵倉之職明矣而今南新倉之西皆列

廛而居安有所謂御史之署哉武宗實錄雲正統十年五月以在京居賢案敎二坊草塲櫱倉收糧

又按張爵五城坊巷衚衕集雲南居賢坊有海運倉北居賢坊有北新倉蓋二倉皆正統之遺也至

會典雲宣德問置海運倉乃舊海子地者非今倉矣本朝添置富新與平二倉而明之新太大軍

濟陽大興在衛五倉皆無之明制通倉舊置四倉後倂爲三倉而今則倂爲二倉蓋明之

百官五軍共倉於諸倉而兮則兵內而官外其制

度秩然也國家歲漕汴魯吳楚豫越之粟四百餘

萬石以實京師留京倉者十之六七留通倉者十

之三四歲漕之入也由通州過壩則置御史以董

之由壩而至閘京師東便門外至通州罝閘五曰惠河曰慶豊曰平泮曰普濟曰通

流由閘而至大通橋則置二監督以運之然其閒

舟車水陸之異經紀車戶之衆竭數千百人之心

思手足皆欲竊其升斗犯國法而不顧者且或多

寡不時陰晴莫定狼籍道路蹂𨈆泥沙牛沒馬勃

與五穀同科小吏廬兒與一人爭利不知舉趾之

勞不識誰呼之苦亦可衰矣兵食之出也凡二八

月戶部分春秋二季下其籍於諸倉遂集入旗押

旗官每旗滿洲蒙古漢軍都統各派縂押旗官一人如牛錄章京之類小押旗四五人蓋驍騎

  校乜若包衣則有壯大典驍騎校二等矣於城東門外舊在苗太倉南王府隙地今移

  齊化門外城下分置旗籖而兩鬮之曰分旗以正黃正白鑲黃曰

  上三旗以鑲白正藍鑲藍正紅鑲紅曰下五旗而通倉之分旗則以東西四旗爲別爲諸倉

  又各集本旗官於倉而擇米之高下以定支放

  倉支放每季定額馬甲米十一石一斗步甲米五名五斗五升相公拜他米十一石馬寡婦米五石

  五斗五升步寡婦米二石𠤎斗五升一兩馬法米三石八錢馬法米四石五錢馬法米二石砲手米

  九石鞭子手米四石打圍米𠤎石敎爾布米六石其內苑太監米多寡不等又有景山煨庶米御馬

  圍米做茶紫老米刑部大興囚米工部匠後河閘夫米之屬隨時支給十倉之數每歲俸米倉約三

  百餘萬石監倉之官朝入夕歸終歲勤勩謹啟閉出入

  之防水火盜賊之患而吏役數十人皆積奸巨蠧

  長子孫於其中玩法舞文莫可究詰必得精明練

  達之人謹其制而使之不變窮其巧而使之不生

  則數十年上下相錮之弊可以漸理不然而蹋宂

  者徒曰壯哉萑鼠踈濶者徒曰投畀豹虎則亦何

  益於國哉

 

 

 

 

左司筆記卷之十三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