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首页
随机
登录
设置
资助
关于维基文库
免责声明
搜索
管子
语言
监视
编辑
管子
作者:
管仲
春秋
姊妹计划
:
百科
·
吴典
·
图册分类
·
语录
·
数据项
舊本題管仲撰。劉恕《通鑒外紀》引傅子曰管仲之書,過半便是後之好事所加,乃說管仲死後事,輕重篇尤復鄙俗。葉適《水心集》亦曰,《管子》非一人之筆,亦非一時之書,以其言毛嬙、西施、吳王好劍推之,當是春秋末年。今考其文,大抵後人附會多於仲之本書。其他姑無論,即仲卒於桓公之前,而篇中處處稱桓公,其不出仲手,已無疑義矣。書中稱經言者九篇,稱外言者八篇,稱內言者九篇,稱短語者十九篇,稱區言者五篇,稱雜篇者十一篇。稱管子解者五篇,稱管子輕重者十九篇。意其中孰為手撰,孰為記其緒言如語錄之類,孰為述其逸事如家傳之類,孰為推其義旨如箋疏之類,當時必有分別。觀其五篇明題管子解者,可以類推,必由後人混而一之,致滋疑竇耳。晁公武《讀書誌》曰,劉向所校本八十六篇,今亡十篇。考李善註陸機《猛虎行》曰,江邃《文釋》引《管子》雲,夫士懷耿介之心,不蔭惡木之枝,惡木尚能恥之,況與惡人同處?今檢《管子》,近亡數篇,恐是亡篇之內而邃見之。則唐初已非完本矣。明梅士享所刊,又復顛倒其篇次。如以牧民解附牧民篇下,形勢解附形勢篇下之類,不一而足,彌為竄亂失真。此本為萬歷壬午趙用賢所刊,稱由宋本翻雕。前有紹興己未張嵲後跋雲,舛脫甚眾,頗為是正。用賢序又雲,正其脫誤者逾三萬言。則屢經點竄,已非劉向所校之舊,然終逾於他氏所妄更者,在近代猶善本也。舊有房元齡註,晁公武以為尹知章所托,然考《唐書·藝文誌》,元齡註《管子》不著錄,而所載有尹知章註《管子》三十卷。則知章本未托名,殆後人以知章人微,玄齡名重,改題之以炫俗耳。案《舊唐書》,知章,綘州翼城人。神龍初,官太常博士。睿宗即位,拜禮部員外郎,轉國子博士。有《孝經註》、《老子註》,今並不傳,惟此註藉元齡之名以存。其文淺陋,頗不足采。然蔡條《鐵圍山叢談》,載蘇軾、蘇轍同入省試,有一題軾不得其出處,轍以筆一卓而以口吹之,軾因悟出《管子註》。則宋時亦采以命題試士矣。且古來無他註本,明劉績所補註,亦僅小有糾正,未足相代。故仍舊本錄之焉。
第一篇牧民
第二篇形勢
第三篇權修
第四篇立政
第五篇乘馬
第六篇七法
第七篇版法
第八篇幼官
第九篇幼官圖
第十篇五輔
第十一篇宙合
第十二篇樞言
第十三篇八觀
第十四篇法禁
第十五篇重令
第十六篇法法
第十七篇兵法
第十八篇匡君大匡
第十九篇匡君中匡
第二十篇匡君小匡
第二十一篇王言[闕]
第二十二篇霸形
第二十三篇霸言
第二十四篇問
第二十五篇謀失[闕]
第二十六篇戒
第二十七篇地圖
第二十八篇參患
第二十九篇制分
第三十篇君臣上
第三十一篇君臣下
第三十二篇小稱
第三十三篇四稱
第三十四篇正言[闕]
第三十五篇侈靡
第三十六篇心術上
第三十七篇心術下
第三十八篇白心
第三十九篇水地
第四十篇四時
第四十一篇五行
第四十二篇勢
第四十三篇正
第四十四篇九變
第四十五篇任法
第四十六篇明法
第四十七篇正世
第四十八篇治國
第四十九篇內業
第五十篇封禪
第五十一篇小問
第五十二篇七主七臣
第五十三篇禁藏
第五十四篇入國
第五十五篇九守
第五十六篇桓公問
第五十七篇度地
第五十八篇地員
第五十九篇弟子職
第六十篇言昭[闕]
第六十一篇脩身[闕]
第六十二篇問霸[闕]
第六十三篇牧民解[闕]
第六十四篇形勢解
第六十五篇立政九敗解
第六十六篇版法解
第六十七篇明法解
第六十八篇臣乘馬
第六十九篇乘馬數
第七十篇問乘馬[闕]
第七十一篇事語
第七十二篇海王
第七十三篇國蓄
第七十四篇山國軌
第七十五篇山權數
第七十六篇山至數
第七十七篇地數
第七十八篇揆度
第七十九篇國准
第八十篇輕重甲
第八十一篇輕重乙
第八十二篇輕重丙[闕]
第八十三篇輕重丁
第八十四篇輕重戊
第八十五篇輕重己
第八十六篇輕重庚[闕]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
公有领域
,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6年1月1日之前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