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齋全書/卷三十六
敎七
編輯歲首勸農敎戊午
編輯豐年爲上瑞。瑞必有徵驗。人之恆言。必曰來年大有之驗。徵於臘前三白。顧今立冬。抵臘七十有日。得卄七番大雪。三之倍而又倍。積爲九而倍三。豐之瑞。瑞之徵。豈待大人之占。牧人之夢而決者。然而丕圖卽功之方。用答降康之眷。唯係勸農二字。南畝之饁。何與於田畯。而其至也喜。以至錢鎛之具。保介之微。備治播脩。其早其豫。於以見豳俗之重本。大抵農夫克敏。農官來茹。然後禾易長畝。歲取十千。將使稼如茨。而庾如坻。家家含哺。曾孫不怒。咨爾方伯居留之臣。卽古所謂農官。上而不怒。下而克敏。其責唯卿等。卿等欲放忽得乎。始自東作之前。悉力盡心。一此莫忽於西成之後。則屢豐之慶。亶在於斯。卿等勉旃。以副元日之勤諭。
定州聖蹟碑。移建於宣廟駐蹕舊基敎。
編輯本州有兩聖駐御之舊址。一在城外達川地。尙稱元師臺戰場坪。此國初勝捷之舊址也。一在城內卓姓人家。此穆廟宿所之舊址也。竪碑之擧。不可一爲一否。而只建於達川。未遑於卓家者。實爲欠事闕典。城外之碑。建閣移奉於城內。而城外已建之閣。則當敬書碑面。刻而竪之。如是然後兩聖駐御之舊址。各有徵信之紀蹟。而體貌始可尊嚴。事面尤爲完備。知委道伯與邑倅。須卽經始。
北關七邑海奴冬等貢納蠲免敎
編輯奴婢。亦民也。年前遍問諸道。各陳內奴寺奴之弊。而內奴之弊甚於寺奴。諸道之中。北關爲甚。北關之中。南之北靑,利城。北之端川,吉州,明川,鏡城,富寧七邑貢奴。爲尤甚。貢奴之中。海尺又尤甚。一口一年之所費。恰至三十金。其椎剝之苦。辦納之艱。爲名編海奴之類。切肌到骨之瘼者久矣。雖欲著意於蘇捄之方。特以名色之各有藉重。明知其侵徵之百倍於常貢。而營邑之臣。初不敢議及。弊豈有不可改之弊。善改之則斯已矣。朝家之於小民。視均赤子。何厚何薄。而平民之弊。猶且隨聞而隨捄。惟於此輩。每諉之無奈而置之者。予甚歉然。且況北關。是興王之地也。朝家之俯庇。此輩之仰戴。且果如何也。就宣頭案。細考屢百年服事之來歷。寧忽於拯水火措袵席。煕煕然樂其生之方乎。所謂海錯之四等常貢。有百其歧。不一其科。觀於該道之修啓者。益知其所不知。旣知之。其可任他乎。擧其大者。莫右於蠲給四等中應貢最多之冬等。在海奴。庶或爲一分息肩之道。右項七邑冬等之出於海奴者。幷行蠲免。外此又有抺去者。亦爲勿捧。此擧豈直爲此輩也。所以推豐沛之思。曁漆沮之貢也。著金石不易之典。示宮府一體之義。如是釐弊。如是宣綸。內而宮差司屬。外而道臣邑倅。皆各貼壁恪遵。俾有永久實效。
諭關西伯採訪明於經旨之儒敎
編輯關西素稱尙武之鄕。而我東文明之啓。實肇玆土。蓋昔三古之世。執壤於塗山。比河於浿水。地留九井之制。俗傳八條之敎。傳所云君子國者。卽今之關西是耳。以其江山美麗。財賄廡盛。士不以齊魯待之者。匪今斯今。予每惜之。嘗記長陵盛際。有金台佐者。爲鄕先生。敎授學徒。故司業鮮于浹。出於其門。而膺旌招之列。與先正文元公。後先爲成均創設之職。自此西土之士。能知性理之說。而顧今近二百年。寥寥不復聞焉。豈士不如古而然也。特朝廷局於注格而不之用也。莫曰山分東西。各有其種。邑雖十室。亦出忠信。環箕封方千餘里。豈無如故儒臣之硏經志道者乎。且予欲依關東諸路賓興之例。以試其士。而功令之體。習見於應製諸券。其聲律騷選之作。雖多差強。此不足爲西士多之。令道伯。採訪其嫺於經傳之旨而爲一鄕所咸推一道所共誦者。列名以聞。當以嘗所欲問之經傳疑義條問。以叩所存。以備顧問。
新印五經百篇與甲寅新印三經四書。丙辰新印春秋左氏經解。同藏於太學尊經閣。告由聖廟敎。附註。春秋進書日敎。庚申朱書百選雅誦藏於四都八道列邑校宮敎。
編輯聖經義當尊閣。御定冊子體貌。尤爲自別。且欲便於晩來誦讀。爲此大板刻印。而字樣遵啓蒙集箋。今旣告完。今此新印五經百篇。與甲寅新印三經四書及丙辰新印春秋左氏經解。藏奉於太學尊經閣之本。當同藏。昔朱夫子知漳州。印易詩書。而春秋則只取左氏經文。別爲一書。以踵三經之後。是謂四經。印役成。遣從事祇告厥由於先聖之廟。甲寅本藏奉後。姑稽告儀。以待是書之成也。來朔焚香日。令泮長。告此由於聖廟。儀節。用五禮儀所載朔望祭禮。而祝文親綴。亦當親傳。令太學知悉。〈春秋。聖人大一統之書。而如日星之大義數十。大書特書。不一其書。而三王之心法。待孔夫子而明。夫子之筆法。待朱夫子而著。特以見行之書。經與傳無別。此乃聖祖分命儒臣。釐例正義。經爲綱而傳爲目。俾寓大書大一統之義者。何幸修述於二百年未遑之餘。今始完印而進書禮成。況値歲暮。益喜有陽復之漸。所進春秋書一本。藏於春秋館。餘當分頒。令內閣知悉。董事諸臣。各加寵錫。以示重其事之意。○朱夫子予所尊而師之也。尊其道。莫如讀其書。讀其書。思與吾黨之士共之。甲寅新印御定朱書百選。己未新印御定雅誦。四都八道三百州府郡縣。各頒一件。藏於校宮。如太學之尊經閣。雅誦則旣活印翻刻。以壽其傳。而朱書百選。則兩南關西。雖已翻刻。京中則只有活印本。令內閣一體翻刻。湖西關東關北及四都。以內閣所藏活印本。先爲下送。京畿海西。待內閣開板印出下送。嶺南湖南關西。以本道藏板印出。與今下雅誦。同爲分頒。俾域中之冠儒服儒者。皆知予尊朱之意。〉
因義士車禮亮後孫心光婚娶査實啓。諭箕伯灣尹敎。附註。車義士祀孫。令灣府設窠給料敎。襄武公鄭鳳壽後孫聖鸐錄用敎。
編輯望拜行禮。只隔一宵。來此齋所。感挹風泉。際見灣尹報辭之轉聞者。移時無語。不覺寒心。車義士忠節。萬古恁麽只一人。無此一人。海東將何有辭。惟玆錄後恤裔之擧。非曰無憾於旌異。特不過使我國中具視備聰之類。咸知至於今不薙不剺。賴有此一人也。愛人猶愛屋上之烏。況乎此人之家。其所庇纇掩瘢。如視己家之人。卽秉彝之所共然。藉使鄕曲愚迷。怯於官威。所對雖或有些少違舛。何忍到底窮覈。吹毛成罪乎。所謂已婚。安知是備禮。渠亦云爾。則所謂婚單。未必非假單。又有一言而可晣者。無論遠近。近俗率多希望僥倖。渠之因特敎給糧馬起上者。蓋爲別般錄用。大則崔性烈之宣薦可期。小則張夢說之別軍職可做。渠豈不知此來之爲魚變成龍。而看作弊屣。一念只在於七十老父母之離捨。泣訴兵判。乞卽還鄕。此一款。可謂忠臣之裔。又有孝子。今若以聘與奔之眞假。苛生別議論。歸之告官之失實。則渠之奇壯。於是益著。而營邑之做錯。乃反益彰。深爲箕伯灣尹恥之。然而以朝家至誠爲其家之苦心。見營邑擧行之反常理。悖恆情。自不免始焉無語。終又爲之寒心。灣報雖欠商量。卿何無所變通闊狹於謄啓之前。以貽朝廷不擇營邑之臣之恥乎。〈前月。兵判李時秀筵奏。車心光尙未婚娶。敎曰。義士之後。尙欲收用。年過三十。迄未婚娶雲者。箕伯灣尹。可謂不能擧其職者。在他道他邑。年來朝令。何等申嚴。固不敢若此。況該道該邑乎。又況是誰之家也。是誰之後也。不爲勸婚。至今爲鰥曠之夫。抑何委折。爲先令道伯。査實狀聞。當該道臣守令。一體指名現告。贈牧使李士龍之後一人。長置禁旅。向有定式。何況車義士家人乎。奉祀孫。令灣府別設料窠一窠。無論年之少長。永爲給祿。每人初給祿時。必也狀聞。祿米依護軍祿。自本曹成給官敎。以該府公穀會減事。定式。北道人康世爵。卽不過流寓之人。永付司果。世世給祿。爲不易之規。車比於康。其高忠卓節。豈可同年而語乎。如是定式之後。渠父當受祿。口傳卽爲下批。授護軍官敎。於車心光。給糧資舖馬下送。恆例外。倍數題給公穀勸婚。而仍令道帥臣灣尹。優助婚需。另擇婚處。過婚後亦卽狀聞。心光情理。勢難遠離。其外亦有可合收用人。枚擧狀聞事。幷令廟堂行會。○嘗見龍城雙義錄之印出者。知其贈兵曹判書襄武公鄭鳳壽。其弟贈戶曹參判鄭麒壽之事蹟。日前知其後孫聖鸐之上來。令內閣。尋其䝴來之古蹟文字。豈特爲渠家之至寶乎。大抵襄武兄弟之之功之烈。光於屬國。彰於海內。今於其孫之登筵也。如對伊人之典刑。而摩挲遺編。嗟嘆久之。何可無一言而還其卷乎。且渠千里裹足來京。印行渠先實蹪。其心可取。幼學鄭聖鸐錄用。〉
錄用忠翼公鄭崑壽,寧遠伯李成梁,光國功臣兪泓後孫。編成尊周錄敎。附註。丙辰贈承旨趙廷翼賜諡。故博士尹衡志贈職。贈都承旨鄭百亨後孫壇享參班敎。
編輯竊稽我穆陵朝重恢之業。始基於平壤之捷。終成於南海之戰。而時則有贈領議政西川府院君忠翼公鄭崑壽。控於大邦。靖我四方。有赫聲烈。刻畫金石。至今照人耳目。是日晨朝。遙拜神宗顯皇帝諱辰。有風弗弗。泉亦東流。愾我寤嘆。尤增榛苓之感。記昔西川府院君之奉使也。聖祖諭之以國之存亡。在卿此行。及單車入燕。慟哭司馬門下。石尙書以爲秦庭之哭。無以尙之。敷奏天門。帝赫斯怒。璽書先降。而褒詡行人泣血之誠。王師踵發。而盪掃遐陬氛翳之氣。遂復我兩京八路。維億萬年奠於磐泰。莫非我顯皇扶顚字小之盛德至善。沒世不忘。而若其至誠格天。用將皇威之功。則西川爲首於當時諸功臣。恭覩先朝。嘗以三月十九日。望拜於殿庭。而起感於故相文貞公金堉之在館請援。特命其孫將臣金聖應參班。仍加品級矣。況當是日。行是禮。豈可無述志示意之擧。遣官就西川祠版侑祭。祭文。當親綴。且思之。肅廟甲申。宗伯之臣建白。別設軍銜一窠。以待其祀孫。其後未聞有司之遵守。西川祠版之在何地與祀孫之誰某。令吏禮曹。訪問以聞。曾聞寧遠伯七分之摸。寄在江都。而颯爽酣戰之姿。尙令人肅敬雲。其祠有額號乎否。下諭守臣。摭實啓聞。寧遠之家。摠管李源之子孝承遭艱。而適因兼帶之別軍職。雖給軍監之散料。料與祿。體段各異。殊有違於不絶之義。所受散料。換作軍銜祿。闋服間權給。前府使李宗胤。卽摠兵之七代孫。而居則在於影堂所奉之地。卽令御將李漢豐。作闕其營中軍。以宗胤擬入。欲說皇恩。涕在言先。人情久而狃安。大義日益湮晦。幷與朱夫子八箇字訓語。而漠然若相忘。則君君臣臣之所謂天經地義。幾乎熄矣。此尊周錄之所以編輯也。荏苒遷就。汗靑無期。俾卽專意完篇。命將東援。卽再造我邦之恩。而頒降寶典。一灑二百年之誣汙。尤豈非萬倍於東援之昊天罔極之恩也。嘗見光國志慶錄。故相李畬之記語曰。聖祖至誠事皇朝。皇朝之父母於我。亦無所不至。此聖祖所以得於皇朝。不止於光國。而復有壬辰再造之恩。此言誠然。光國元勳。卽故相忠穆公兪泓。贈領相文貞公黃廷彧。贈領相文烈公尹暹。而忠穆爲上價。奉寶典而東來。今其嫡長孫漢章。以老職襲封杞寧君。亦令吏曹。問其居住。有敦寧則同敦寧擬入。否則同樞實職。今政差除。以爲記此日之道。〈近因編輯事。始聞之。贈承旨趙廷翼之忠義凜然。比之同時賜諡諸臣。相伯仲。特贈正卿。今番兩義士議諡時。同爲擧行。贈都承旨鄭百亨。節義卓爾。觀於十旌門。可以知之。況其地處何如。而旣未易名。其後孫亦不得陪享雲。豈非欠事。使之參班。故博士尹衡志斥和一疏。不下於胡澹菴。則尙闕貤贈之擧。其可乎。特贈三品。〉
本朝義士白大豪等。皇朝漂人林寅觀等。春秋幷享顯忠祠壇敎。附註。壇祀儀節敎。
編輯皇朝崇禎丙子以往。山河包羞。章木帶腥。而尙今爲志士之所扼腕而裂眥者。辛巳之崔孝一,車禮亮事也。丁未之林寅觀陳得事也。當崔孝一之市舟浮海也。關以西許多壯士。被酒悲歌。相送於港口。而謀洩爭死。無一得脫。其勇也扛鼎。其術也舞劍。其忠義也薄雲而耀日。畢竟事不成而死者。命也。同時被禍。已蒙旌褒之外。又有二十一人。而名姓之傳者。僅七人耳。猿鶴謳吟。尙有煩冤。茫然風沙。水落石出。每西望欷歔。未嘗不拊髀於邑。有宋威愍公鄭驤。葬以衣冠。而建祠以祀之。唐衛士手擊金虜以死。而名字不聞。朱子猶表章之。崔,車諸人之祠。亦倣威愍故事。則以其姓名之不傳。詎少衛士之忠節乎。木牌紙牓。廣招享之。蓋有崇節祠近例。而府內旣有顯忠祠。以其牌面藏弆本祠。遇春秋祭日。竝享於壇。仍令道臣。就其祠。題其牌面曰皇明義士白大豪等二十一人。祭用剛鬣斗酒。著爲式。若林寅觀等九十五人之事。固出於迫不得已之意。而故副學李端相之詩。故洗馬尹以健之疏。可以無愧於千秋。彼九十五人之一時竝戮。慘傷錯愕。何嗟及之。其來泊。雖在耽羅。其回程。必由灣上。而於今一百三十有二年之間。尙未有宣鬱疏冤之擧。其爲闕典欠事。莫有過此。適當二十一義士竝享之時。九十五人。一體造牌同祭。題曰皇朝遺民林寅觀等九十五人。若是則禮似有據。義似有辭。幷以此意分付。〈神理不甚相遠。則距泉漳不啻敻邈。況百餘年之後。始行竝侑之典。年之久地之遠。有如彼。其所招招之擧。宜有拔異之例。略倣城隍發告儀節。行祀前期。先令守臣。告於城祠。祭日備禮行事。告文。道臣撰送。〉
錄用皇朝人黃功後孫敎
編輯中州之難。士多浮海而東者。蓋自管幼安始。而唐之南敏。宋之鄭臣保諸人。卽其亞也。及至皇朝啓禎之間。山行水宿。踵相接焉。錢塘黃功其較著者。去國憂憤。往往發之吟詠。而尙操南音。樹高牙。擁大節。立憅邊上之蹟。亦有可以因詩而見者。況與林陳問答之時。嗚嗚咽咽。如慶卿歌而漸離築。髮森森衝冠。其人之豪雋魁壘。於此又可知耳。若使其人。當晏燕無事之日。奉皇詔而來。則東之士女。將奔奏於車塵馬跡之傍。瞻望其皇華四牡之儀。而亦不可得也。又若其子弟隨至。則仰之以貴游。推之以上座。而今也飄零百年之後。習俗之淺之愈甚。玉佩文章。尙矣無聞。名編行伍。負薪不封。眞所謂淮橘爲枳。寧不惻然而傷心。後孫世中。雖得討捕使銜。其嗣胄落在鄕曲。尙不沾祿。豈不是欠事。黃公功奉祀玄孫淮陽幼學聖才。先令御將。付該營勸武。招見身手啓聞。而起送時。道伯給舖馬糧資。世中子出身胤。付祿禁旅。
長陵樹木播植敎
編輯陵寢局內樹木拱護之方。何陵不嚴重。而本陵尤爲自別。以其有寧陵朝手植松梓之在於舊陵。而先朝辛亥。又遵聖蹟。手植三松於新寢。予於己酉初謁是陵也。親審三松。圍銅以封識之。本陵一樹一柯之恭敬保惜。當如何。觀其看審之啓。枯損數爻。不可但以夥然言。爲今之計。莫如專意補植。俾有蔚然之效。而以陵軍數十名。何以責役乎。摠帥申大顯。管此役。退與地方官陵官道伯相議。自今秋冬。播橡實。植松樹。待開春。益加著意。秋亦如之。則不出數年。將見播者出土。植亦茁然。復舊觀之美。似不至於甚用力。擧行播植之數。議廟堂。從便拮据。
今秋陵謁。定於敬陵,昌陵敎。
編輯秋幸。以三南民事之夙宵不遑。擬待來春。爲之取考先朝各年謁陵謄錄。春秋七旬。至乙酉年。未有曠謁之例。則秋幸當爲。爲則當謁元陵。少紓四載曠覲之孺慕。而且思之。今年卽我敬陵朝誕降之舊甲。而月日又在邇。聖祖誕育啓佑之至德至功。如桓廟之於國初。逢此年。若不別有伸誠寓慕之擧。則是豈仰體先朝每考舊甲。輒述先烈之聖意乎。如是運意之際。宣陵受香。適當今日。若有指敎者然。且況昌陵諱辰之舊甲。又在是年。以敬陵朝因心之友。宣陵朝繼體之孝。又欲仰體。則豈可虛過乎。明陵在敬陵局內。弘陵在昌陵局內。歷謁又便近。今番當詣敬陵展謁後親祭。仍詣昌陵展謁後。亦爲親祭。祭文當親撰。局內諸陵展謁。則明陵,翼陵,弘陵。各於局內陵寢。親祭後爲之。幸行日子。以今月晦間擇入。
領敦寧金履素隱卒敎
編輯問疾史官之回。雖知其添劇。豈料遽聞雲逝。卻疑非眞。驚䀌何言。確乎有守。貌如其人。朝廷之所眷待而倚毗之者。果何如也。年前一著。卽所敬歎。況故家喬木之凋零。尤無以爲懷。卒金領敦寧家弔祭禮葬等節。分付該曹。照例擧行。擧哀臨弔。雖不若禮。遣近侍。致弔於第三日。致祭於成服日。大臣喪例。卽賜諡。不踰靷期。斯速撰狀議諡。而祿俸之限三年。錄孤之待闋服。幷依例施行。
高麗忠臣金濟賜諡致祭敎附註。皇朝禮部尙書金澍賜諡。尙義祠,金烏祠賜祭敎。
編輯向因嶺儒言。諡高麗忠臣皇明禮部尙書金澍曰忠貞。而今將伻官宣侑際。聞其兄名濟號白巖。以平海知郡。題詩壁間。浮海而去。不知所終。而變其名曰齊海。蓋欲思齊於魯連之蹈海雲爾。東俗蚩蚩。自箕師以後。得聞彝倫之敘。及至鄭文忠諸賢。迺能倡明之。皆以隱爲號。號稱九隱。卽圃,牧,陶,冶是耳。外此七十有二人。同入山谷。而名曰杜門。又如典書尹璜之自號以後松。掌令徐甄之寄感於望京。前後磊落相望。至於今輝人耳目。唯白巖以忠貞爲弟。節義雙成。無愧乎孤竹君之二子。而尙湮沒不稱。海上之估師漁父。指點其遺墟。往往有流涕者。夫事有顯晦。而理有詘信。卽莫不有時與命存焉。惜乎入聞之晩也。令弘文館議易名之典。似此之人。宜乎酌東海之水。採西山之薇。以招其有往無返之靈。宣諡日設祭海上。以寓朝家曠感之思。〈圃隱之立節。冶隱之全節。死固榮矣。生亦不怍。擧施旌忠節惠之典。惟金聾巖澍。臨江寄衣。遯跡荊楚。皇朝奇之。除禮部尙書而不就。以其祿終身。至今沅湘之間。蓋多其子孫雲。嘗聞公素居嶺南善山。州之人士。將營俎豆之所。而難其地。忽有長虹一道。起自衣履之藏。揷於洛江之半月巖。咸曰公所命也。就以建祠。後朝廷聞之。宣其祠名曰尙義。遣官致祭。列朝優異之政。至矣盡矣。而易名一款。姑未議到。何況嶺儒以其未遑之由。齊籲輦路。激感予衷。何可踰日。卽令弘文館。議以美諡。宣諡日。遣承旨致祭。祭文當親撰以下。且聞之。冶隱之祠在隣近。招問嶺儒。如果然雲。當以尙義祠進去承旨。一體致祭。禮曹詳問草記。年前生六臣中金時習諡狀。許令淸節祠儒。求狀於文任。今亦令上來儒生。依右例爲之。俾勿愆期。〉
今都政。文蔭武守宰見窠。稟旨互擬敎。
編輯西京之重吏選。卽敦本愛民之意也。文景之際。自令長至二千石。陞爲公卿。其間不過三四轉。固無淸官美銜之設。爲通塞排比之階者。故官吏長子孫。淸愼畏法。風流篤厚。元元煕煕。蔚然有三代之餘風。今也不然。百僚之中。分爲三班。三班之中。又有許多歧路。用人旣用科目。而爲臺省館署法從之列者。乃反不若蔭武。內而不得爲掌賦之職。外而不得爲字牧之任。又或平地推躋。使之參聞廟謨。以其踐履之無素也。聞見之靡據也。於金穀甲兵。茫昧如瞽之鋪籌。下於此者。皓髮藍袍。往往不免於窘乏。眞所謂所用非所求。是豈古例則然。蓋因謬襲轉甚。若使新進文臣。試吏下邑。兼及郵障。習知民生之疾苦。及其馹召而來也。造言退牘。歷陳興弊擧瘼之策。則九重雖邃。四野在邇。其爲有裨民國。遠勝於一遣衣繡之行。虞廷之敷奏明試。只當如此。且朱夫子自南康入對延和。首言經總之錢。科罰之事。近者文倅之許令應旨。外史之飭諭照察。夫豈無斟量而然哉。曾於賓筵。詢問大臣諸宰。使之爛商稟裁。側聽無聞。竊爲之泄泄也。今當大政。又此申複。更令廟堂知悉。另究對揚。又嘗以故相之奏爲甚是。屢提文蔭武交差事。言於筵席。而汔未指一定式。近或特敎換窠。卽試其可否之意也。今都政。見窠亦令稟旨互擬。
領府事洪樂性隱卒敎
編輯才聞有愼。方蘄不藥。豈意今日。遽聞長逝之報。痛衋傷怛。不禁潸潸。生於綺紈之門。長於軒冕之塗。老於鐘鼎之府。策名立朝。五十有五年。年躋上壽。位至上相。有百福之完全。無一事之欠缺。閱歷世故。超然爲元祐之賢大夫。而平生所藉手。卽謹畏二字耳。持心則和平。待人也篤厚。處亨愈謙。居寵若憂。世所稱漢之石奮。唐之汾陽。莫與爲儔。今焉已矣。何嗟及之。卒領府事洪樂性家凡百擧行。自當按例。而東園祕器之賜與勳戚家。卽是殊典。長生殿退件板材一部。使之卽刻輸送。當日遣承旨致弔。第三日。遣史官恤孤。第四日。遣正卿致祭。祭文當親撰。仍令弘文館。趁襄前議諡。祿俸亦爲限三年輸送。
奉朝賀金鍾秀隱卒敎己未
編輯金奉朝賀又逝矣。所謂伊人。惻傷何及。記昔三十年前宮筵一語。遂契曠千之遭逢。而慨然以義理自許之死靡悔。仗遇巷之殊眷。起當時之宿望。掌二銓綰五營。爰登黃閣。仍歸綠墅。雖中間風霜之百變。夷險一節。輿人爲之謳誦。居家而孝。處官而廉。環顧廷中。受知最先。而今不可以復見矣。致弔恤孤。當自內閣按例擧行。而第四日。遣閣臣致祭。祭文當親綴。祿俸限三年輸送。仍令本家。卽速撰狀。送之弘文館。議諡。
行別厲祭敎
編輯近稽故事。雖非厲氣。凡屬無名之疾。輒皆別設厲祭於城隍山川。而設壇郊場。慰祭死傷。昉於成周疈磔遺制。以今爲民靡不用極之義。無於禮而近於禮者。猶可義起而行之。況周公載之周禮。至於我列聖朝。亦嘗行之。則不卽修而擧之。非所以和神人之道。問於大臣。僉議亦然。京中則北郊。遣京兆堂上。行別厲祭。東西南三郊。遣經幄之臣。行慰祭。兩西則厲祭慰祭幷設。而其外諸道。皆擧疈辜之禮。合行條件。廟堂與禮曹。考據前例施行。
判府事蔡濟恭隱卒敎
編輯憂民一念。乙夜明發。際聞長逝之報。展也之人。何斯至斯。予於此大臣。實有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奧契。此大臣間起人物也。其稟賦也傑然有氣力。遇事直前。不懾不撓。發之爲詩。悲壯忼慨。人云有燕趙之遺風。妙歲策名。受知寧考。綰金穀而掌丘甲。潤色乎雲漢之章。竭誠於嘗藥之地。每一奏對。天笑爲新而其鬚猶未及星矣。及予嗣服以後。市虎交騰。櫪驥靡挫。拔之刀俎之中。躋之鐘鼎之上。由內閣入耆社。壽至八耋。擬賜鳩杖。其位高而職親。眷厚而寵盛。使一世之人。關口而奪氣。可謂得如彼其專。而古亦罕聞焉。且況五十餘年立朝。所秉之固。卽尤所歎服者。今也已已焉已矣。卒判府事蔡濟恭家凡百擧行。自可按例。而承旨致弔。依洪領府事例。遣閣屬官恤孤及護喪等節。依閣臣大臣前例。成服日致祭。承旨自當擧行。內閣致祭。則亦依金奉朝賀例。待祭文製下遣閣臣。而祿俸。限三年輸送。葬前議諡。
園幸輦路掃雪軍給復敎
編輯今年初見雪華。卽遣別軍職。詢弊於五日奉審之行。聞其回奏。始知反爲弊端。大抵園幸時輦路掃雪軍。旣因特敎。每年給復。量其步數。計其結役。則輦路田夫。各其名下。假令一結應役。則幾負以給復除減。幾負以稅摠定式。夫然後路傍田夫。咸知朝家蠲恤之澤。皆可樂趨爭赴。而本府則不於當者名下。減給結役。就元摠中。除出幾結幾負。以錢代給。故代錢之數。隨其豐歉。多寡不一。無知田夫。或認以雇價使役。朝家爲所重便民之擧。實惠無以下究。先自本府釐弊。幷與輦路各邑及廣州留守處。亦卽往復。從便停當。俾有對揚之實效。
園幸輦路掃雪軍給復敎
編輯今年初見雪華。卽遣別軍職。詢弊於五日奉審之行。聞其回奏。始知反爲弊端。大抵園幸時輦路掃雪軍。旣因特敎。每年給復。量其步數。計其結役。則輦路田夫。各其名下。假令一結應役。則幾負以給復除減。幾負以稅摠定式。夫然後路傍田夫。咸知朝家蠲恤之澤。皆可樂趨爭赴。而本府則不於當者名下。減給結役。就元摠中。除出幾結幾負。以錢代給。故代錢之數。隨其豐歉。多寡不一。無知田夫。或認以雇價使役。朝家爲所重便民之擧。實惠無以下究。先自本府釐弊。幷與輦路各邑及廣州留守處。亦卽往復。從便停當。俾有對揚之實效。
忠貞公鄭雷卿後孫錄用。文正公趙光祖家可爲祿仕人訪問敎。
編輯予於忠貞公鄭雷卿事。心常碨磊不能舒。當俘奴侵辱之日。見陵之恥。百倍鄰喝。忠貞憤恚之甚。而欲以計挺身下手。竟未免被害。國人至今悲之。如學士焉。此豈非所死之事不同。而所死之心。同歸於殺身成仁者歟。忠貞卽質館之一從官耳。身不佩國家之安危。職不與廊廟之訏謨。爰曁乃僚。旅往旅返。則爵祿富貴。固其儻來。而不耐滿腔之憤。必去反喙之賊。捐棄死生。發謀出慮。欲假手以誅殲。何其忠也。及夫不密而露也。一言遜謝。則其軀可全。其難可釋。而男兒死耳。不死非夫。不撓不屈。拜辭君親。蹈白刃如就樂地。何其義也。嗟嗟孝元。甘與之偕死。儻使忠貞之計。得行於當時。除俘奴如腐鼠耳。俘奴除則憂虞可祛八九分。亦可以安意專力於修攘之策。而忠貞之志未就。忠貞之身先死者。天也非人也。胡銓斥和之書。魯連蹈海之操。誰昔所養。有以致之。而況其臨死從容。能人所難能者。尤亦凜凜然可敬可感。然於忠義之家。不幸出亂逆。而若敖之餒。今焉七十有餘年矣。因後孫之有累。揜祖先之大節。殊非朝家尙忠褒善之典。前此特擧易名。意豈淺淺。近者鄭文簡祀孫。旣授之一命之銜。旋與以百里之任。文簡忠貞之節烈。竝耀齊美。而均是無故之派。同一主祀之人。蔭補之或施或否。亦豈一視兩家之政乎。鄭思忠直孫之爲忠貞後者。令銓曹問名擬初仕。祠版所在處。當致酹。鄭文簡祠版。一體設行。幷待祭文製下擧行。先正趙文正家。亦有念舊錄後之命。而反又零落。年前賜祭。無異委命於草莽。念及先正。爲之愴愍。可爲祿仕之人。亦卽訪問。
前判書趙心泰隱卒敎
編輯此將臣。受知也深。故委任也專。自關西防禦。北閫南服。滾滾超越。數歲中。遂至登壇。而顧彼營洛之役。前後殫誠。績庸茂著。雖汗馬提兵之勞。歷數前古。罕與爲比。屹如干城。倚而爲重。司三軍之命。躋八座之秩。未足以酬其伐而旌其功。豈知大樹之飄零。曾不少淹乃爾。嗟衋之極。不覺哽咽。卒判書趙心泰家。成服日致祭。仍令該曹加秩贈職。照盟府上勳之例。節惠亦卽擧行。而例賻外倍數輸送。柩材擇給。
灣府還穀移換添留。飭道臣敎。
編輯治民如烹鮮。勿擾之而已。且民固一耳。南民勞東民苦於粟麻魚鹽之徵。西北之民。逸而無秸銍之轉輸者。作法立程之本意。豈或欠於一視而然哉。觀於禹貢五服之別。甸服以外。不與於厥賦九等。況彼灣之爲府。處在邊塞。夫無征布。秋無王稅。則道狀所謂當用他邑通行之例雲者。此果爲道伯者所可發諸口而筆之書者哉。擧給雖非謬規。無布無稅。卽亦無於例之例。則今若拂民情改邑俗。先剙擧給之規。邊土人心。轉相不自安。將以爲還制旣改。稅法亦當隨以改之雲爾。此非無中生有之葛藤而何。藉使反於是。無毫分掣肘之端。朝廷自有朝廷之體。守臣以疏以面。旣奏又奏。朝廷不以爲非之。許令釐改。則道臣但當奉朝令擧行矣。且況東西南北內外地之民。勞逸各殊。卽古今不易之則。則忽以通行二字爲防啓之話欛。何乃太無商量乎。近來道伯廉聲未聞。淸南直路。穀簿枵然。甚至憑藉新設之軍營。而市直高下。與民爭利。民之困於還政。亦已久矣。此一款。雖非此伯之罪。而及今通變之時。善行裒益之政。則穀則無脛而至。民則不識自安。故道臣之不卽決給。尙以爲甚非之。又何敢張皇其說。覼縷登聞乎。該道臣爲先推考。此狀啓還下送。無論分年與當年。又無論如何方便移換。只於擧行後。以其形止狀聞。
敘前上護軍金載瓚敎
編輯嘗聞古有一儒臣封章。輒百拜。以實頭辭。謹百拜之語。及老而筋力不逮。則減爲五十拜。又改頭辭以謹五十拜。近有一重臣按藩。著名於狀本也。番番必盥手正衣冠。視諸以軍銜辭樞銜。借他手塡己名者。其敬謹縝密與疎闊顚錯。不啻較三十里而已。安得不爲重臣深惜之。然而飭旣施。前上護軍金載瓚敘用。
華城隣近邑私養山樹木禁斫敎
編輯今聞奉命行回奏。外營隣近處邑校。稱以橋梁或水筩所用。持判官勿禁帖。四出勒斫。士庶丘木。在在未免濯濯。年復年來。愈往愈甚雲者。豈不駭然之甚乎。雖曰應用之不可已者。其可縱校行惡。不之禁戢乎。近於莫重植木之節。朝家一心憧憧。以朝家爲園寢植木欲望其蒼鬱之心。反隅於隣邑士庶各愛其山松梓之心。則彼士庶見困者之心。果如何。旣往雖不必一一追加嚴懲。此後隣邑私養山斫取樹木一款。各別嚴禁。雖於橋梁所用。亦勿以判官一張禁帖施行。必皆關由外使。又必錄其株數。以待來頭奉命摘奸時憑考事。分付外使處。亦令畿伯。遍飭華城隣近邑。雖有華城勿禁帖。除非外使公文之許施者。切勿施行事。曉諭民間。俾知此諭之亦出於爲所重。
朱書專治儒生申飭錄聞敎
編輯向以朝士儒生。專治朱書者。使之聞見錄聞。大凡人才之於朝廷。係於求之之如何。何況讀書之士深自藏修者。其肯自至乎。譬如玉不自出。人自採之。鏡不自見。人自照之。叩之則應。其理不忒。而宣綸且有月。尙未見錄聞。今之俗弊。經學雖雲忌諱。而予所求之者。旣異於反其所好。則何若是泄泄之甚。經傳與朱文相須。業經則必先篤信朱子。專治在其中。然而不以一人錄聞。豈或世無讀書之士而然歟。曰無之則是誣一世也。寧有是哉。待之之久。又不得不煩予一言。宜使大臣銓臣方伯之臣。謹悉之。
不言三司問啓敎附註。大司諫金達淳等問啓批。
編輯京外殿最開拆日。賓對例爲頉稟。特使之進定於今日者。何也。昨日則因大臣之堂參。赴坐不得爲之。今日則以候班入來。仍令來會。而未明求衣。待曙引見。一則欲聞匡救闕失也。一則欲聞裨益於民國之言也。予於御極二十有三年。無一事之仰答天心。俯循民情。而災沴疊見。憂虞溢目。觀於時令之不順軌。而天怒民怨。灼然若燭照。春間所經。甚於龍蛇。以至入冬而尤乖。當寒不寒。非時之雨。無異深秋氣候。夙夜戰恐。忘寢忘食者久矣。然而方寸之間。無感回孚應之誠。再昨夜轟燁。有非窮陰在陸之象。默數愆尤。無往非罪。和衣轉側。直到昧爽。苟非愚無知覺之下戶編氓。凌晨臨殿之本意。孰不揣知。而名之曰諫長者。自候班直歸私次。因是下位僚臺。一齊懸病。是可使聞於隣國乎否乎。隣國則時令適宜之故。赴燕之行。䝴咨之回。皆稱雪塞難通。而彼中之雪。爲域中之雨者。尤豈不反常之甚乎。然而職在三司之列者。膠守陽復前後之常例。側聽三日。無一人效一日之責者。不能導之使言。予固自反。在三司各盡己分之道。果盡分乎。不盡分乎。彼諫長者。一瞬頃驟躋內外淸獻。閻羅之介介。雖難責之於人人。而幷與入侍之玉堂。旣借前席之咫尺。而上自袞躬。中而時政。下而民事。緘口囚舌。不敢發一言。而隨諸臣退出。其可曰先正其有後乎。幸因大臣以民事及禁採金等數條。有筵奏。雖免無聊。所謂三司者溺職。難免其責。推罷等典。眞所謂不屑之敎誨。幷不爲之。其委折。卽令該房。問啓於行公諸人。少警褎如之聰。〈旣往勿言。而凡事各有應行格例。則固不可以一臺閣玉堂一己之見。破格爲之。官以諫名。職是論思者。何言不可言。何時非其時。而觀此問啓。有若不敢違越格式。有懷莫伸然者。詖辭知其所蔽。遁辭知其所窮雲者。若爲今日三司而設也。聖人之言。豈欺我哉。合啓體段。三更前例爲傳啓。況諸人皆詣臺。凡有可言。使之竭論不諱。因此又有提飭者。名之曰合啓。則只使一臺人來傳啓。全失古例。至於長官。除非次對時。則近不詣臺。淸朝典章。爲近日取便之諸臺所毀畫者。不亦寒心之甚乎。此後長官無敢懸病之意。嚴飭兩司。仍令該房。載之故事。無或如前任他之爲。〉
守令筵對毋得輒稱豐年敎
編輯因事上來之守令。召見問年事。則雖値稍熟之歲。奏對常有不足底意。卽分憂之本色。近來則有問。輒以豐年二字。應口以對。此亦習俗中一端。旣往雖勿論。此後必也稱停奏對。而若有違越者。該房察推。
元子冊儲冠禮嘉禮。令禮曹擇吉日敎。庚申
編輯月正元日。祇拜廟殿宮。親告元子冊儲冠禮與嘉禮之由。令禮曹擇吉日。
歲首勸農敎
編輯今於月正元朝。祇拜太室。仰念我列聖朝元元本本之盛德大業。重我民天。詒我太平。穆然如見先王之煕際。大抵紀農協功。其原在上。而授時與咨牧。以至命我庤乃之詠。詩書可按。況基命萬億年。鞏我邦本。其始自今。受福降康。綏我數千里民生。其始自今。農夫之慶。卽邦國之慶。農必有勸。董用厥功。惟在方伯居留之臣所對颺。用副此日宣綸之意。
王世子三加禮命賓傳冊時。臨殿安徐。賀儀權停敎。
編輯以予今日之孺慕。若禮臨殿於冠儀之命賓贊與冊儀之傳冊印。則於予心將安乎。禮緣人情。順於人情處。合於天理。且況公朝之禮。雖有別於士家禮。而娶婦之家。三日不擧樂。近世通用於公私。向於禮判筵奏。批以冠冊臨殿之更待下敎者。良有以也。冊印之先欲取見後留置以待。蓋亦有深意存焉者。監先有憲。時萬時億。政在於此。昔我世宗大王授受之際。我太宗大王於報平殿。命內臣陪侍春宮而來。乃於所御之內殿。傳以大寶。遂登九五之位。堯命舜承。是何等莫重莫大之典章。而其禮之至簡猶如此。此豈非予小子寤寐夙夜一心思欲仰述者乎。來月初二日三加禮命賓。冊儲禮傳冊時臨殿則皆安徐。禮成後賀儀。當幷爲於殿宮。予何敢不受。亦何可臨殿乎。以權停禮爲之。而春宮賀儀。亦遵顯廟位儲時例。以權停磨鍊事。禮曹知悉。
兼贊善宋煥箕,贊善李城輔陞擢敎附註。山林兩諭善。爲實兼贊善敎。判府事宋煥箕授贊成敎。
編輯以師傅諭善。共登開講之席。及今慶辰。又見黃髮聯造。賁我賓僚之儀。在廷簪紳。相顧聳喜。予心爲幸。固萬萬矣。況三保九卿之秩。可合於林下宿德。而姑且遲遲。蓋亦有待。兼贊善宋煥箕陞拜從一品。贊善李城輔陞拜正二品。〈師傅之爲講院賓客。於例可以遵倣。贊善雖已點下。山林諭善。亦以實贊善單付啓下。懷德贊善則資高。以兼贊善。亦爲下批。○山林一品。近所罕有。況贊成之窠。爲先正而設。先正之後。追踵先正而入參大禮。判府事宋煥箕。贊成除授。〉
領中樞府事金憙隱卒敎
編輯致齋之時。雖不按例下敎。而亦豈可默然乎。大臣之自在玉署內閣。至於位躋相府。所受知而所擢拔者。以其經學也。予以儒相待大臣。大臣之自待。亦若寒士。間因尋鄕。阻隔積年。欲遣檢書官問起居。豈料逝單之遽徹乎。爲之傷惜。久而無語。以今恥言經學之習俗。如許大臣。何處得來。隱卒之典。自該道擧行。承旨則道內守令中曾經承旨人進去。大臣祿俸。限三年輸送。內閣擧行之節。亦令本道擧行。閣屬官今日下送。
趙榮順,李在簡罪名蕩滌敎
編輯古人不云乎。以無證之詞。案難驗之罪。是謂罪疑。疑則追考。得其實而後。王府和勻。以聽其律。況於人鬼關頭大辟攸係乎。朝家於趙榮順李在簡事。每以爲其然乎。豈其然乎。不然而然乎。然而不然乎。反復商量。致意者屢。一則旂常盛閥。一則帶礪勳裔。以若地處。論若負犯。魯筆無將。漢法不敬。焉逭鯨鯢之戮。榮順則旣故而無徵。在簡則徑死而不覈。昔漢高帝誅丁公。後人謂之人主之獨斷。而猶且非之。若所謂此二罪者。臺閣之啓。相府之箚。或執跡而誅心。或信耳而張膽。以至於爲世大僇。世若有忠志之士。孰不欲挺身洩憤也。但九棘之議不行。三苗之典徑施。爲朝家嘗所介介者。其人姑舍。其家在所當惜。其跡且置。其情容或有恕。何況兩家俱是世宥之家。而律有原情之文。當此解澤旁流之時。物與維新。不害爲曠蕩之政。趙榮順,李在𥳑罪名。間或有差改者。而均之在未決中。苟且甚矣。特幷蕩滌。今則爵秩如舊。所收告身。亦卽還給。
奉朝賀金鍾秀緬禮時致侑敎
編輯今聞金奉朝賀擧緬之禮。涓在旬後雲。故事大臣緬禮。大臣提奏。則以特敎許用襄事時助給之例。而主家不言之。尙未聞按例提稟矣。於其玄和復出之日。幾乎虛送。若使不昧者有知。其可不徘徊躕躇。以須予一言之酹乎。且其在世也。雖適莽蒼之地。行不舂糧。而輒有殽觴之具。副以詩章。今若頓然如相忘。則其可曰恩禮之終始無替乎。齋居深念。肅然以風。不覺爲之蹶然而興歎。凡顧助諸需。分付該廳該府。往復主家。如例擧行。先有內下錢米布綿之內閣屬官䝴送者。仍將親綴侑詞讀諭。致祭以來。
忠文公徐命善宣諡日致祭敎附註。改諡敎。
編輯諡者。行之表也。一字蓋不足以狀德。則爲二字。二字亦無以盡意。則於是乎有三字。衛之貞惠文子是耳。故領相之諡。未葉於輿人之誦。今始將以改爲之諡。題其祠版。愴懷冞深。遣承旨。致祭於徐忠文公祠宇。祭文書下內閣。使之明日受香。而忠文祠版。方在龍岡縣衙。此時西路除一廚傳。其益必歸於民。香祝及敎旨。䝴傳道內堂上守令中曾經承旨安州牧使金孝建。假承旨差下。進去擧行。〈徐領相諡號事。年前有上下酬酢。意謂其後。卽爲改之。尙今荏苒。必是文蹟不爲書出之致。以此大臣地處。樹立官經館閣。且其樹立。卽文字間事。則改諡之議固可。今日金領府議諡坐起。使之改諡。而不必改望。取駁議之單。改付標啓下。〉
內閣提學判敦寧府事鄭民始隱卒敎
編輯潛龍舊要。後先凋謝。唯重臣一人在耳。記昔甲午乙未之間。炳幾圖存。託以心膂。雪涕宮燭。慨然有北首爭死之意。幸荷我寧考天地日月之仁之明。綴旒奠以磐泰。烝黎爲之謳歌。則予有一二臣。同駿惠我宗國。整倫綱於隻手。樹風敎於來世。凡有血氣含生之類。孰不知一部明義錄爲海東之春秋也。若有風雲之會。功成名立。園林鐘鼓。富貴豢酣。則鮮克中度。多不獲全。重臣能謙畏自持。言其宦業。亦可謂盛矣。典四營而長六部。按三藩而處兩館。銓衡翰墨。金穀卒乘。旣華且膴。罕與爲倫。而公退蕭然。門無蹄輪。不改韋布規模者。垂今二十有餘年。撫之以彝器。旌之以車服。易之涉水濡尾。書言寵利居功。今知其免矣。豈意一疾就養江墅。竟至於不起。嗟嗟重臣。何以復見。尙書履聲。宛若在耳。重臣自在先朝被特眷。釋褐簪筆。三銜使命。筵席恩言。傍觀瞠若。重臣之爲重臣。自昔我先朝所命之者。惜乎惜乎。卒判敦寧府事鄭民始。特贈右議政。當日下批。仍令弘文館。不待諡狀。卽議易名。俾趁立旌之前。賻襚之需。雖已內下。自該曹倍給。東園祕器之副。亦爲傳送。致弔致祭護喪等事。當自內閣按例擧行。其子。待闋服調用。祿俸。限三年輸送。亦依大臣例事分付。
臺臣宋文述疏後。飭朝臣敎。
編輯有國則有朝廷。而紀綱法典。爲牽制維持之具。此而放倒。任他撕壞。則其流之爲弊。將若之何。近於法從淸列。何多反詈之口氣。反詈。尙雲可駭可愕。何況以下官凌上官。而事又關於莫嚴之考績乎。前有一臺章。而彼則特換其名者。不必臆逆索言。今又有當者。因自己考績事。極意忿罵之說。登諸章疏。而民事爲重。不可以人廢言。先施例批。而在朝廷繩愆糾謬之政。何可容忍。昨於賓筵。問可勘之罪名。而大臣以未及見疏本爲言。使之筵退後論勘矣。待論勘當有處分。而此後凡係似此風習。一切嚴禁。
命刊關西賓興錄敎附註。都正崔昌迪。差江原道嶺東分敎官敎。關北經義生李元培。除北關兼分敎官敎。
編輯關西。莫曰尙武。河朔待以齊魯。則是亦齊魯已矣。才智不拘地閥。用捨何界遠邇。浿水以外。惟鮮于儒臣一人。登於王朝。由前由後。闃然無聞者。不以齊魯待也。蓋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天地位然後萬物育。卽聖人之能事。而修道之敎。亦在其中。年前命箕伯。以明習經義之生薦之。旣薦之。下七書三禮春秋講義。俾各條對。及見其對。未有左右之佩劒。而能剖析劈斷。開口便說。雖求之於金華橫經之列。未易多得。豈不奇且美哉。在三儒。可謂曠有之盛擧。三儒中金道游。卽其文。可知其所存。竊欲一致之。近因上來。再登筵席。所對又勝於其文。而惜其年已篤老。勢難久滯京中。於其還也。當以所欲見之書與之。朱子書節要,朱子書百選各一帙。令內閣安寶賜給。與兩儒所對講義。令本道刊印。爲關西之勸。俾我西土之人。知尊朱子所以尊王也。〈已自年前被選上來。屢召前席。討論經旨。又於內閣講製抄啓文臣課講之日。與前府使朴師轍。同入筵中。反復論難者幾半日。其後除邑。試其吏才。近又年至於壽資。欲見其面。特除都正。今因肅拜。又見之。聞欲還鄕。分付沿路道臣。給糧資舖馬。因此今始覺之。前都正安錫任。前府使朴師轍。皆除分敎官。此人則姑不並擧。前爲之兩人俱在嶺西。而此人在嶺東。嶺東亦當置一窠。敦寧都正崔昌迪。亦差江原道嶺東分敎官。使之專意訓課。新印雅誦朱書百選等書。令內閣具有旨。分送三敎官處。關東人士。先從朱子之書肄講。知之若茶飯菽粟。則其效必有之。其可忽哉。○才見關西金道游。授之以朱子書。庸識吾與之意。際覽關北儒生李元培。條對經義者。毫縷分析。可知有實見得處。雖謂之北方學者。亦非夸言。故持平李載亨之後。寥寥無聞。豈曰無之。特未之聞也。況藹藹秉文之士。多在豐鎬之間。而我家豐鎬。惟關北是耳。人能秉文。足爲光榮之一端。鏡城幼學李元培。曾令付軍職。給馬起送。而年老路遠。未能上來雲。元培處給新印經書及御定雅誦朱書百選各一帙。仍差鏡城等北關兼分敎官。使之訓課經傳及朱夫子書。來頭北之人士。皆明習經傳與朱夫子書。登於道臣之薦剡者。比今日倍蓰。則此元培誠心訓課之功也。以此分付。分敎官係是六品以上窠。亦令該曹。陞付司果。然後分敎官下批敎旨成送。〉
新及第閔耆顯,金履度特除館職敎
編輯周制必貴世祿。鄒書嘗稱喬木。今春慶科之榜。可謂得人。忠藎之閥。肺腑之地。後先策名。同時唱第。怳若閔文貞金文忠故事。而見其應試之券。宜備顧問之列。戴花登瀛。況有一二可言之已例乎。新及第高敞縣監閔耆顯。前令金履度。副修撰除授。令經筵廳鑞牌導前。待謝恩日牌招。
李提督後孫煕章唱第日除職敎附註。李煕章紅牌改書敎。
編輯武科前宣傳官李煕章。卽提督忠烈公之後也。提督東來時。聘我國士族之女。生丈夫子。仍留東土。爲煕章之所自出。而流落海陬。且數百年。始有科名。豈不奇哉。令該曹摠府經歷加設。口傳擬入。明日肅拜時。使之同爲謝恩。而鍾儀南音不忘本也。此後如煕章家人之登文武科者。於放榜日。以花牌。拜於宣武祠及提督祠宇。著以爲式。〈提督孫李煕章紅牌。聞有年號雲。安寶之承宣。何其固陋乎。抱此牌。拜其祠。彼固識蔑。雖不知其顙之有泚。想惟如水在地之提督英靈。其果夷猶於來拜之時乎。紅牌一張。卽爲改書安寶。招致李孝承給之。仍令宣武祠郞官。今日內率往更拜。亦卽更拜其家祠宇。此後。似此之人紅牌及敎旨。依此例。〉
高忠烈後孫廷鳳唱第後。特除外臺敎。
編輯每見抗義新編。高忠烈父子諸人。精忠特節。至令罽衣卉服之倫。相顧錯眙。尙今廩然有生氣。勃勃於湖海之間。未始不拊髀而興歎也。今其後孫廷鳳。向預大學類義編校之列而知其名。試之以功令。則三場俱選。益驗其所存。條問經義。則其所對九經疑義。尤有識見。又因計等較分之裒然爲首。特賜及第。今旣放榜。以是家而有是人。何官不做。何典可靳。分付該曹。先付湖南外臺。使之乘傳還鄕。
華城柳川墾荒龜山種樹敎
編輯五行迭運。土功爲大。八卦分序。坎宮居先。故周文王治岐而建任土之法。漢高帝定關而立租賦之制。朝家之視華城。有如周之岐。漢之關。則元元重本之政。不可以少緩。萬石之渠。開於城北。九仞之埭。築於城西。自西而南。遂及於一境。自一境而遠。遍至於八路。則不言所利之利。豈不淵乎博哉。自八達門外。至柳川泥浦之間。厥土廣斥。耕犂不及者。畿民懶於農。不欲昏作。蓋其心力不能及也。漢儒之言曰。不能盡其心。則不能盡其力。不能盡其力。則不能成其功雲者。政謂此也。雖有心力足以闢荒。而無財力則不能焉。雖有財力足以墾土。而無官力則不遂焉。況高燥之地。難於引水。沿野之民。昧於結耦乎。雖以田形已具。布種卽食之土。揭令而號於衆曰。任民耕食。而縣官不收稅。以今人心。尙不欲勇前。今者茫然風沙。雖許以十年免稅。有誰應募而出。朝耕暮穫。有如櫛如比之美乎。自漢之趙過諸人。爲民勸耕。田器農牛。皆由官備。爲長吏者。操畚鍤履甽畝。而汙萊爲膏沃。游手爲農夫。此所謂可與樂成者也。事不師古。曷雲食效。今之爲計有二。一則依營屯募耕之䂓。而自本府捐財起墾。待其告功。限田分授。以爲補官用裕民食之資。一則依入粟拜官之式。而墾土爲幾日耕者。如唐之空名告身。宋之迪功以下之階。鄕品之爲鄕任。校吏之爲任窠。一循其願。而若過一朔之耕。可以收百石之利者。及過於此。而爲二朔三朔二百三百石者。樞銜邊將。計勞塡差。則庶有日闢之效矣。水口虛廣。民不饒富。或者有云然之說。而蔽一言。曰不經也。匪彝也。先看水口之論。不在都邑。求之堪輿。如執左契。若造山於城外。則勢將俯瞰。若設堰於水下。則理便橫遮。由前而失於周遭樓櫓之義。由後而違於澄淸明堂之戒。以名碩之宏謨參之。則平壤之城設。而養長林於江右。善山之治完。而置巨藪於溪左。古語不云乎。百家之聚。十室之市。亦必依山帶溪者是也。先從今年。種以樹木。無論楊檉桑柘榛栗。廣植而成林。俾有蔚然改觀之盛。亦屬先務。若府治驛村。逐戶種樹。前已屢飭。而宅不毛則有徵。自是周官成憲。卿須便宜從事。毋負朝家爲華民夙夜憧憧之至意。起墾一款。博採衆見。論理別單登聞後。待回下施行。
安寧里橋路補築。待秧役後爲之敎。
編輯橋路補築之役。此其農隙也。且旣擇吉而役處。卽大皇橋以上。逌瞻峴以下。乃是安寧里前幾石落水田洑。突灌漑引入之所。藉令圍水於入役之初。還注於竣役之後。別無大利害於其間。而依舊灌漑。如前充溢。以今惜乾頗緊。寸水如金之際。圍而注他。及其還注也。水縮不善入。而致或一分妨農。則民情之落莫。姑舍是。實非所以爲所重事事便民之本意。在於他面里。猶所當念。況園底民人之其所軫念。視他面他里。自別果何如。屢回思惟。合有商量。今年節序。雖曰差晩。秧馬之役。來月內外。庶可告竣矣。補築工役。待秧役告竣。且觀暑令。必於無害於灌漑。有益於補築之暇日閒隙。更爲推擇吉日。當令始役。此意知悉知委。且以工役設始言之。書啓中。有平鋪枕木。次積雜石。以灰土碎石之屬。塡築罅隙之語。而此亦有不必然者。灰土碎石。塡補於幾數十步也。其輸致之費。鳩拾之勞。已爲太張大。灰入水中。何異和泥。莎鋪石上。亦如抣粟。一依昨下回諭。局內外雜木。翦作枺木。與當拔去之白楊木。堅植遠編。然後更以莎草遍塡於內托。則不勞營校。不費尾閭。功可速致矣。至於民丁。切勿雇用於農節。以其傭直。略綽排比。使用園軍僧軍之意。亦卽分付。若此則園官與差員。足可擧行。卿等勿爲出往。
訪求麻都督貴後孫敎附註。文可尙後孫搜問敎。
編輯祇拜奉室。歷審敬奉閣藏弆萬曆前後事大文蹟。周旋升降。感慨阧切。仍念麻都督。當龍蛇之役。提兵東出。其功烈之盛。與李寧遠相伯仲。戰倭於恩津之野。有丈人助戰。卽野中石佛也。甚異之。鑄銅笠以加之。行路至今指點咨嗟。其孫舜裳。與馮王諸人。因難來投。又與故相文貞公金堉。論南方養蠶事。其詳在於文貞日記。而於今百有五十年之間。都督後承。或雲流落湖南。而未聞其的在何地。令京外訪問。必求其後承以聞。〈文可尙。以信國之孫。値遼瀋之難。航海東歸。其意氣之偉然可知。且觀於異鄕看月之詩。自令人。有燕市歌築之想。而編進華語。特拜三品階。當時逋播諸人中。可謂傑然著見者。獨其後無聞焉。不得參於望拜之列。隸於漢旅之伍。甚是闕典欠事。亦令京兆。一體搜問以奏。〉
吏曹判書李晩秀飭行公敎
編輯天官之長。亞於丞弼。其爲任也重。故其去就也不輕。中批以後。今爲匝旬且有日。而任其逡巡。姑不之強焉者。務欲優容假借。克盡禮使之道。予之所以施之於重臣者若此。則重臣之報之亦若予。然後上下擧措。兩得其當。大抵不當引而引。與不引於當引。均之爲慢命。命之慢者。其弊也僞。今人雖不及前人。居前人所居之職。行前人已行之事。卽前人已矣。近則不然。於前人所不敢言。所不敢爲處。自我刱之。自我守之。文致曲成。作爲妙計。綱紀隨而解紐。俗習漸於難醫。向來綸諭筵飭。至再至三而不知止者。重臣出入邇密幾多年。尙亦飫聞而稔悉。忽以時相之弟。難爲政曹。視之若艮限。張皇辭本。有召輒違。若使似此格例。古無今無。而自重臣始。則其怵惕難進。容或無恠。屢百年以來。鼎銓塤篪。後先相望。而如故相李觀命兄弟。弟爲端揆。兄爲冢宰。再經大政。若固有之。兄猶然矣。矧伊弟乎。重臣縱昧格例。右相。初不提撕。俾予十日齋居。食息苟存之餘。有此剔憊酬應之擧。果能恔於心乎否。此猶屬義分上耳。獨不念扶綱立紀之在此。矯習正俗之在此。如大昨賓對時縷縷辭敎乎。予所講者。絜矩之義也。夫豈不可強者。強而強之。枉人心而拂人性哉。吏曹判書李晩秀。何必問備。以前牌牌招。知所去就。此意亦令入侍史官。往傳於大臣。
金履載投畀敎
編輯重臣之特畀冢宰意。專出於矯俗。敦勉之敎。亦以此二字。揭爲一篇之大旨。苟欲砥礪朝著之名行。當從習俗之陋而矯拂。近俗處華膴而攬淸要者。才借其銜。便避其職。此政朱夫子所謂士大夫假託虛僞之習。朝家於此必欲矯而正之。要新一代之耳目。則何許不率敎之徒。甘心背馳。抉摘重臣疏句語。挺身投匭。旨意閃忽。重臣所遭。特第二件。未知今日俗習。何爲而依舊乎。先置呈露者於重典。然後爲眞箇矯俗之道。修撰金履載。施以投畀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