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齋全書/卷百八十四

卷百八十三 弘齋全書
卷百八十四
作者:李祘
1814年

羣書標記六○命撰

編輯

秋官志十卷寫本

編輯

刑法之名。非王道所先。然先王之制。禮律竝設。出乎禮則入乎律。故明習法令。亦所以佐禮敎之所不及也。我朝遵用大明律。而稍加通變之。金科玉條。燦然具備。逮我先大王。除壓烙之刑。減全徙之律。禁非法之杖。好生之德。洽於民心。肆予憲章祖述。卽阼之初。首釐刑具。刊頒欽恤典則。旣又命內閣裒輯初元以來中外審理之批判。以備晨夕省閱。會筵臣言秋曹方編志書。亟取而觀之。門目雖具。體裁未備。遂命更加淘削。復以金吾議讞彙類附入。壬寅修潤之。辛亥重補之。凡十四目。曰官制。曰職掌。曰屬司。曰吏隷。曰館舍。曰經用。曰律令。曰禁條。曰奴婢。曰雜儀。曰詳覆。凡五條。曰啓覆。曰倫常。曰復讎。曰姦淫。曰審理。曰考律。凡四條。曰除律。曰定製。曰續條。曰雜犯。曰掌禁。凡三條。曰法禁。曰申章。曰雜令。曰掌隷。凡二條。曰公隸。曰私賤。承命編次者。判書金魯鎭,正郞朴一源也。

訥齋集六卷刊本

編輯

此故弘文館大提學梁誠之詩文也。彙而輯之。爲其建閣之議。曠世有契。而用其言思其人也。誠之治經濟學。明習典故。富有著述。金安國碑銘雲有奏議十卷。家集六卷。金守溫序則雲奏議八卷。然久軼不傳。予命閣臣徐榮輔博採公私載籍。斷𥳑殘篇。靡不收攬。裒爲五卷。復以光廟賜詩及後人讚述。爲附錄一卷。用丁酉字摹印。命湖南營翻刻壽傳。○親撰題曰。嘗聞之矣。立制非難。經制難。創之者難爲智。成之者易於神明。此之謂歟。始予置奎章閣。或曰。立制須遵本朝。何必宋朝雲爾乎。予曰諾。迺取大提學文襄公梁誠之所以獻於光廟。光廟所以亟稱其可行者以詔之然後。廷議咸而閣制立。則是閣之經制者文襄。而今特神明之耳。其爲有功於閣也。不亦茂乎。然閣之設。且十有六年。未聞以經制之故實。歸以詡之於文襄者。予是之慨。命閣臣博採公私載籍。裒輯其奏議雜著古今詩若干篇。附以附錄。而鋟板行於世。文襄平生。好有用之學。凡朝章國典。兵農地理。利弊因革之大端。繭㨨解剝。懇懇爲朝廷言。故當時之論。往往以爲儲與扈冶而事效之食於後世。如淸𨠗之本耒耜。冠裳之起杼柚。讀之者可自知之也。夫言莫貴於有驗。文莫棄於無徵。彼藻繪典冊。排比聲律。揷齒牙而樹壇墠者。非不蔚然侈觀也。此蓋博士弟子之所務。非君子立言之意。雖多亦何與於實用哉。我國家昇平緜遠。涵養積累。深仁久道。億世未艾。而先王遺制。將次第有立。然則斯卷也。固經制之左鑑。而閣制特其權輿。姑書卷首。以待後人。

林忠愍實紀五卷刊本

編輯

忠愍。故將軍林慶業之諡也。予於將軍。夙有曠世之感。爲其生於偏邦而名聞海內。起自韜鈐而志存春秋。其跡甚奇。其節甚苦。其器宇情量。非小夫之所可與知也。將軍之復官贈諡。在肅廟朝。宣祠額給享田。在先王朝。兩聖褒嘉之典至矣。予於卽阼之初。復命有司葺其祠。戊申。又爲之摹遺像以妥其靈。建綽楔以表其里。報之以不祧之典。侈之以牲石之文。蓋至是而古所謂敉功酬忠之典。殆無以復加矣。旣又念將軍之忠義名節。爲媍孺之所共道。誠無待乎鋪揚。而苟無一部傳記之書。何以詔來世而徵久遠。遂命閣臣尹行恁裒輯遺文年譜及後人撰述之文。釐爲五卷。復以親撰碑文祭文。大書弁首。以丁酉字印頒。

瓊林聞喜錄三卷刊本

編輯

歲辛亥冬。頒賦表古詩長律四題於泮宮試。館學生及諸蔭官應製者三千人。親考取九十人。越二日。御明光門。進被選諸生於庭。更試之。揭賦表詩三題。賦在中。表在西。詩在東。限以擧燭。俾盡其才。命閣臣科次於前。引諸生環而觀之。三題各取五人。居魁三人賜及第。餘給分施賞有差。仍命內閣取初試三中以上。更試三下以上諸作。以壬寅字印頒。前後絲綸及試官擧子姓名。該載編首。有內閣檢校直閣李晩秀序。

右辛亥編

嶠南賓興錄二卷刊本

編輯

歲壬子三月。遣閣臣李晩秀。致祭於先正李滉陶山書院,先正李彥迪玉山書院。於其行。諭之曰。嶺南。我東鄒魯鄕也。予聞諸生能守正道。不爲邪說所漸染。予甚嘉之。今下御題二道。可於陶山書院致祭之日。試參班儒生。以其券進也。遂下賦一道,詩義一道。翌月。晩秀復命。進兩體累千餘券。親考取十三人。賦嵬等二人。幷賜反第。餘施賞有差。復命道臣取傳敎祭文及閣臣差備官座目入。格榜目。入門收券數爻。入格試券中優等四作。倣瓊林聞喜錄凡例。刊印以進。藏其板於陶山。

右壬子編

協吉通義二十二卷刊本

編輯

陰陽家。自郭璞玄經以後。無慮累百家。而惟曹震圭之曆事明原。李光地之星曆考原。根據理數。發揮生剋。允爲選擇之良方。至於推原河洛之乘除。證正術家之謬誕。則有梅瑴成之協紀辨,方書會通諸書之圖解。折衷各法之短長。則有魏鑑之象吉通書。予命雲觀參合協紀象吉二書。芟其繁蕪。正其訛謬。編爲十目。曰本原。曰義例。曰公䂓。曰用事。曰宜忌。曰立成。曰利用。曰總論。曰辨僞。曰附錄。總名曰協吉通義。

關東賓興錄五卷刊本

編輯

歲壬子。予以關東之策名登朝者。只有二人。以出日文明之地。反讓西北尙武之鄕。蓋無作成之效而有暴棄之歎也。命道臣遍訪明於經工者幾人。嫺於功令者幾人。條列以聞。翌年春。道臣以功令生七十四人,經工生六人啓。予下詩賦策詩義四題於道臣。分日試功令生。馳驛進券。親考取四十人。仍命給糧起送。臨軒試賦策二體。優等四人。幷賜及第。餘給分施賞有差。又下五經四書孝經爾雅。條問一百一十條於經工生。使之條對。擇其尤者三人。幷除職。復命內閣取傳敎奏啓榜眼魁券而敘次之。節略經義條對。附之條問之下。下送關東營。鋟印以進。藏其板於原州校宮。

右癸丑編

耽羅賓興錄一卷刊本

編輯

歲癸丑冬。遣濟州御史沈樂洙。詢衆瘼理庶獄。革苦役訪人才。宴高年試文武。其試士。論策詩賦銘頌六體。皆御題也。券旣進。命文任考其第次。論取六人。策詩各取三人。賦取七人。銘頌各取四人。各體優等七人。賜及第。餘施賞有差。命內閣取文武榜目及試券魁作。首揭絲綸奏啓。以壬寅字印頒。

右甲寅編

增訂挹翠軒集四卷刊本

編輯

世推朴誾爲東方詩聖。至謂可與黃太史鴈行。誠非過詡也。予在春邸。每瀏覽東詩至誾作。輒爲解頤。獨恨其遺集僅滿一卷。疑有遺珠者。後見天磨蠶頭錄。得原集所未載者若干篇。使宮僚合編之。附以墓表誌銘。分爲四卷。未及付梓。歲乙卯。聞其後孫作宰嶺邑。遂以篋裏舊藏授之。重加勘校。付道伯鋟印頒行。○親題卷首曰。詩者樂之餘也。於詩可以攷樂。夫詩思然後積。積然後流。流然後發。故溫雅以廣文。興喩以盡象。慧竅通而聲調渾然天成。眞機返而格律犂然心契。此詩之本也。自詩之弊。其思也䂓橅前人。其發也掇拾陳跡。竊竊以浮音切響。蘄合乎排比之間。而曰此詩也。此而爲詩。千古亦今也。百粵亦燕也。又惡知緣飾之終假。而性情之不在是乎。挹翠善於詩。有國風之遺響。爲東方絶學之倡。而予特愛挹翠之於詩。儻庶乎詩之本。挹翠軒者。故校理朴誾之號也。大抵後世之名能詩者。類皆標高揭己。自謂執耳於騷壇。獨挹翠之爲詩。卽挹翠之詩而已。於是沉潛聲調。咀嚼格律。以及乎之思也之發也。則其精神之所感召。造化之所融脫。勿忘勿助。積之而不厭。無固無滯。流之而不息。如朱絃之疏越。大羹之不致。是果孰使之然哉。意者作之者。亦不知其所以作乎。集本一卷。嘗閱弘文舊籍。見天磨蠶頭錄。多有原集所不載者。悉加采輯。釐爲四卷。夫樂之弊也久矣。林放問禮之本。而聖人大之。予於斯卷亦云。

李忠武全書十四卷刊本

編輯

尙忠敉功。旌武彰烈。昔先王所以勵世磨礱之具。而予之夙宵孶孶者也。自夫御極以來。表微而剔幽。光褒而寵贈者。蓋亦指不勝僂。而若論勳業忠節之照耀人耳目。得之無愧色。施之無溢辭。則忠武公李舜臣,忠愍公林慶業。其最著者也。予於忠愍。旣銘麗牲之石。復輯其遺文遺事。印頒中外。壬子秋。將拜大報壇。永惟再造之皇恩。推及我朝之忠臣。以忠武之曾受皇朝都督印。命其後裔參班。癸丑。加贈議政府領議政。甲寅。又倣武寧王徐達碑篆首之例。命有司斲石峙於墓道。篆其首曰尙忠旌武之碑。親綴銘幷序一千一百八十九言。大書深刻。以代旂常之銘。旣而敎內閣曰。忠愍旣有實紀之印行。而忠武獨闕焉。夫以忠武之勳烈聲名。而其平日咳唾之餘。諸家紀述之作。尙無一部會通之輯。豈非缺典欠事乎。遂命閣臣尹行恁博採公私記籍。裒爲忠武全書。首揭敎諭賜祭文圖說世譜年表。次詩文。次狀啓。次亂中日記。復以碑狀祠記及後人紀述之篇章。爲附錄六卷。系之於下。至乙卯書始成。乃捐內帑錢。用丁酉字摹印。分藏於妥靈諸所。親綴文致酹於統營忠烈祠。命統帥陳皇朝欽賜都督九疊篆銅,關防令牌,鬼刀,斬刀,督戰旗,紅令藍令旗,曲喇叭。酌以大斗。鎧甲而致侑。諭之以成事也。

豐沛賓興錄二卷刊本

編輯

歲乙卯。以桓祖大王八回寶甲。遣大臣攝享於定陵。會北儒疏請躋享桓廟於永興本宮。詢諸臣議。遂遣大臣宗伯。攝行大祀。下賦題一道於奉命大臣曰。本宮有豐沛樓。每當祀享。父老士民。皆許樓下瞻望。況是地是禮之行於是年也乎。可試咸興永興兩邑儒武於豐沛樓下。以志予同慶飾喜之意。武則大臣與列邑守宰試取。儒則收券以進。券旣進。召館閣諸臣分考選八十人。優等二人賜及第。其次直赴會試。又其次施賞有差。命內閣取儒武榜眼及試券魁作而敘次之。首揭躋享事實,志慶聯詩。以壬寅字印頒。有內閣直閣李始源序。

正始文程三卷刊本

編輯

乙卯夏。以意豁如也爲表賦律詩題。試新舊選講製文臣。粵三日。復以賦題試泮儒。諸作皆雅馴合矩。泮儒金履永之作。尤多傑句。予以爲文體之回醇。此其兆也。特賜履永及第。除講製文臣居魁崔光泰知製敎。餘賜內藏書籍。仍命內閣以壬寅字印頒優等諸券。而首揭敎令批旨之及於文體者。名之曰正始文程。噫。斯卷所載。特不過數十時文耳。豈眞謂藝苑之程式。止於此已哉。予之爲此。亦惟曰自隗始耳。然而嘉奬之不足而寵擢之。寵擢之不足而至於印頒其作。覽是卷者。亦可以知予苦心矣。

右乙卯編

春秋左氏傳二十八卷刊本

編輯

春秋者。夫子爲天下萬世。明大一統之書也。三傳竝列於經。而左氏最詳於國史。自漢立學官。諸家殆爲所掩。然而經傳自爲一書。不相統屬。故世之學者或專治傳文。反昧經旨。抱遺經而究終始者。蓋無幾矣。惡在乎原始要終。尋其枝葉。究其所窮也。丙辰冬。命抄啓文臣李書九等。依朱子通鑑綱目凡例。經揭爲綱。傳附爲目。庸昭尊經之體。如日月麗乎天而星辰環拱也。皇王建其有極。而卿士庶民。莫不會有極而歸有極。夫然後大一統之旨。煥然復明於世。大矣哉。大一統之義也。粵我宣廟朝嘗以經傳爲綱目。命副提學申欽等掌其事。繕寫以進。未及梓行。亦粵我世宗丙辰。命集賢殿副校理李季甸等。註解通鑑綱目。名曰思政殿訓義。今玆編纂註釋之義例與年甲。寔符兩朝故事。是亦繼述之意也。至若傳文之移章。先後諸說之裁製權衡。蓋有竊取者焉。左氏之說。或多違經害義。如公子遂納幣之爲禮。文二。宋杵臼之無道。文十六。晉趙盾之越境乃免。宣二。叔孫僑如之舍族尊夫人成十四。之類是也。博採先儒之說而是正之。竝著其姓氏。註解雖主杜氏。而傳說之乖謬者。杜氏牽合曲從。殊非通論。至於論喪制則有旣葬除縗之說。隱元歸賵。討亂賊則有列會成君之說。隱四州吁。此類甚多。而皆強抒己見。有關大義。故或刪而不錄。或改從他說。其餘註釋。如有考據欠詳而他義爲長者。亦取其說而正之。其不著姓氏者。以示比傳文。有輕重也。爲經傳二十七卷。爲圖三。類例一譜二。附於卷首。曰紀年圖。諸家皆從年表之例。不便尋省。畫成一圖。隨格表年。詳紀大事。曰地圖。諸家皆從蘇軾本。而雜書後世沿革。頗屬繁亂。今從馬驌繹史本。曰世系圖。世本之書不傳。而列國君臣世系。無得而詳。馬驌雜採傳註。始爲之圖。今取之曰類例。春秋最重名例。而𥳑書錯出。未易領略。故分爲十三門目。彙其類而著其數。與年圖互爲經緯。曰國名譜。先書周。尊王也。次書列國而小國只紀國名。爵姓不可考者闕之。曰人名譜。人名之見於經傳者。稱謂不一。最難考閱。別纂一圖。以洗馮繼先之踳駁。春秋諺讀。有故儒臣柳希春所正。今之經筵本是已。予在春邸。使春坊徐有臣訂正。及成是書。命李晩秀,尹光顔重訂之。予之用心於是書。可謂勤矣。夫子筆削之旨。雖不敢與聞。因此而求之。其於屬事比辭繫月編年之義。庶可窺測其萬一雲爾。

莊陵史補十卷寫本

編輯

魯陵志,莊陵志二書。皆草野私撰。考據未博。體裁疎觕。予於辛亥。定本陵配食之制。遣史官往考實錄。始得當時事實頗詳。命儒臣尹光普,李義鳳等纂輯陵志。未及修潤。丙辰。復命宰臣李書九等博採羣書。重加釐訂。而去取裁擇。一以實錄爲主。閱數月書成。分上編,下編,類編,附編。上編紀端廟事實。略倣本紀之例。下編紀配食忠臣死事諸臣之事蹟。略倣列傳之例。類編紀兩陵崇奉諸臣褒贈之始末。略倣史志之例。附編則裒輯列朝宸章。而諸臣撰述系焉。

增訂文獻備考二百四十六卷寫本

編輯

我東掌故之書。命憲則有大典。輿地則有勝覽。禮樂則有五禮儀,樂學軌範。然皆各爲一書。苟求其會通集成。如杜氏通典,馬氏通考之類。則槩乎未聞。昔我英考在宥。修明憲章。初因輿地便覽撰次。幷及於象緯禮樂兵刑田賦財用戶口市糴選擧學校職官諸考。總名之曰文獻備考。而上下數千載之墜文缺禮。網羅殆盡。遂爲一部鉅典。然開局日月。未滿半載。承命諸臣。又皆分任編摩。其體裁之或相牴牾。事實之或有疎誤。亦其勢宜然也。予思欲重加訂正。以繼述志事。會聞蔭官李萬運。頗嫺東國典故。遂擧而畀之。䂓模則一遵原書。敘述則博考羣籍。勘證其訛謬。補苴其闕略。又以原書出後。典章彙類附入。閱十餘歲。編始粗完。首象緯考。次物異考。次輿地考。次宮室考。次禮考。次王系考。次藝文考。次氏族考。次諡號考。次朝聘考。次樂考。次兵考。次刑考。次田賦考。次財用考。次戶口考。次市糴考。次選擧考。次學校考。次職官考。總門目之增於舊者八十六。編卷之增於舊者一百四十六。

鏤板考七卷寫本

編輯

世祖朝。大提學梁誠之請置奎章閣。以奉御製峙圖籍。又請令列邑開錄書籍藏板。上送典校署。使之考察。世祖亟稱其可行。而未及施用。予於丙申。置奎章閣於內苑。建官藏書。多用誠之議。粵二年戊戌。下諭諸道公私所藏刊書板本。竝令計開錄上。自本閣考察其存佚。蓋至是而聖祖之志事。賢輔之訏謨。始綱擧目張。燦然大備矣。歲丙辰。復命閣臣徐有榘取中外藏板簿。分門類次。彙成目錄。每一書。必標其撰人姓名義例大致。而卷帙之多寡。板本之所在。無不備著而該載。爲其專錄剞劂之本。故曰鏤板考。

增修無寃錄二卷。諺解二卷。刊本

編輯

我國士夫鮮有能讀律者。聽訟決獄之不能中窾。固其勢也。至如重獄檢驗。尤宜兢愼。而其所視爲準繩者。惟王與所撰無寃錄一書。然其書多用吏讀。艱於曉解。夫以艱晦難通之書。考拈於平日不習之餘。而欲求其眞僞毫忽之無少爽誤。何其術之疎也。昔在世宗朝。命崔致雲等撰註刊行。逮我先王朝。又命具宅奎因舊註而刊訛補漏。兩聖明愼之意。猗歟盛哉。予聞奉朝賀具允明。續其父未成之書。有所增潤者。取覽而善之。命刑曹判書徐有隣更加訂校。飜諺爲解。俾可一開卷瞭如。付外閣活印頒行。自此中外按獄之臣。庶不至於臨文錯解雲。

右丙辰編

鄕禮合編三卷刊本

編輯

親撰編校槪略曰。禮之載籍者二。曰周禮。曰儀禮。夫周官六典。王朝禮也。鬱郁乎文哉。其當周之盛德也乎。然而觀政在朝。觀俗在野。鄕無善俗而能制禮者。予未之前聞也。今按儀禮十三篇。如公食大夫,燕禮,聘禮等篇外。皆大夫士冠昏飮射之禮。可以用之鄕黨。行乎州閭。玄酒之淡而自有妙理。大樂之希而所貴正聲。一日禮行。風動四方。敦厚和醇。浸沉醲郁。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程子有言曰。有關雎麟趾之意。然後可行周官制度。故曰觀於鄕而知王道之易行也。觀於儀禮而知周禮之所以興也。而儀禮之本。又在於鄕禮。一自鄕飮之禮不講。民俗渝。邈然觀感之風。天降彝衷。不殊古今。則反漓回淳。在於修明先王之道而已。予踐阼十九年乙卯。慈宮寶齡。光躋週甲。瑤觴玉冊。揚徽祈壽。覃恩區域。休寧羣老。使民興孝。此其時矣。隆古之敎。有法而無書。降而後世。書與法亦相須。此鄕禮合編所以作也。南陔,白華。孝子養親之詩。而鄕人飮酒。必用此樂。將以勸孝而廣愛也。故此編先之以鄕飮酒禮。其次鄕射禮。凡鄕射先飮酒也。又其次冠昏二禮。冠者將責成人之禮。夫婦者。君子之道所造端。昔先王之所重之者。而鄕邑遐僻。書籍未易備。以士冠士昏儀撮附卷左。至若鄕約。昉於宋儒呂大勻。而朱夫子取其文增損之。以爲良規。謹稽我祖宗故事。亦嘗講明是法。今又以朱子刪定本附於下。而以今不敎之民。亟以撓之。誠恐風俗異宜。推行不去。先正李珥嘗言鄕約之不便。可謂先獲。小學註解之櫽栝。五倫行實之印頒。蓋將以爲行此書之基址也。嘗於機務之暇。取歷代鄕飮之儀。裒集會通。以備觀省。至是命閣臣掌禮之臣就是書。參伍看詳。發凡起例。作鄕禮合編三卷。活印頒之八道州縣。又命嶺湖南關西道臣。飜刻壽傳。而書示義例如右。

五倫行實圖五卷刊本

編輯

稽昔英陵盛際。命集賢諸學士。撰次三綱行實圖。凡孝子忠臣烈女事蹟之卓然可述者一百十人。圖形於前。紀實於後。系以詩讚。刊頒中外。使婦孺之愚。皆得以觀感而興起。大聖人敦典敷敎之意。猗歟盛哉。伊後先正金安國。復取古今諸賢處長幼交朋友之可爲師法者四十七人。紀事圖讚。以補三綱行實之所未備。今所傳二倫行實圖是也。予於乙卯慶辰。特推廣敬因本之義。命內閣印頒鄕飮鄕約之書。復命閣臣沈象奎取三綱二倫兩書而合釐之。證訂諺譯。名曰五倫行實圖。以整理字印行。俾作鄕禮之羽翼。其孝子類郭巨一條之特命刊刪。竊有倣於朱夫子戒門人勿詳鄧攸事於小學之遺意雲。

右丁巳編

七政步法一卷刊本

編輯

命雲觀合編曆象考成。前後編所載七曜用表法。以漢陽子午眞線北極高度及各道東西偏度北極高度詳著之。俾作推步模楷。

右戊午編

廟謨彙編七十五卷寫本

編輯

始自英考甲辰。訖於丙申之三月。凡敎批奏啓之屬於廟謨者。以類彙輯。分爲六典。承命編次者。籌司堂上李時秀也。吏典之目十一。曰官職。曰薦擧。曰任使。曰體統。曰褒貶。曰賞罰。曰沿革。曰勳勞。曰褒贈。曰吏隸。曰雜令。戶典之目二十三。曰民戶。曰田政。曰堤堰。曰賦稅。曰海稅。曰徭役。曰貢市。曰救荒。曰祿俸。曰糧餉。曰糶糴。曰漕運。曰移轉。曰解由。曰倉庫。曰優恤。曰給復。曰支供。曰節省。曰內司。曰財用。曰矯弊。曰雜令。禮典之目十八。曰陵廟。曰祀典。曰典禮。曰辭命。曰貢獻。曰朝會。曰典章。曰事大。曰勅行。曰交隣。曰使行。曰漂民。曰科制。曰學校。曰樂律。曰印符。曰寺剎。曰雜令。兵典之目十三。曰幸行。曰操練。曰軍器。曰戰船。曰烽燧。曰邊事。曰勸奬。曰軍政。曰驛路。曰牧場。曰關防。曰城池。曰雜令。刑典之目五。曰法禁。曰刑獄。曰討捕。曰公私賤。曰雜令。工典之目五。曰工匠。曰營繕。曰舟車。曰量衡。曰雜令。總七十五目。

海東輿地通載六十卷寫本

編輯

首京都。次華城開城南漢沁都。各詳其疆域遠近。宮殿制置。蓋倣三輔黃圖之例也。次京畿湖西嶺南湖南關東海西關西關北。各詳其地名沿革。山川關阨。人物田賦。形勝題詠。蓋倣太平寰宇記之例也。我朝地理書。徐居正之輿地勝覽。倣於祝穆之方輿勝覽。故形勝古蹟。詩賦序記。搜載甚繁。而山川道里。關阨險要。皆在所略。蓋主登臨題詠而設。不專爲考證地理也。柳馨遠之輿地誌。欲矯此弊。以返於王存元豐九域志之體裁。而又失於𥳑而不該。此是書之所以作也。其經始撰次。在於戊申。而篇帙浩穰。藁尙未完。姑記其義例之槩略。以識其緣起雲。

濟衆新編九卷刊本

編輯

予在春邸。十載侍湯。所朝夕者。脈訣藥論也。因得旁究醫理。上自素問難經。下訖歷代諸方。瀏覽殆遍。本朝醫書。惟許浚寶鑑。最稱詳核。然文繁意疊。疎漏亦多。予旣就加櫽栝。發凡起例。撰成壽民妙詮九卷。復命內醫院博採諸方。芟繁取要。間附經驗之方。另編一部可行之書。屢易藁不輟。至予御極後二十四年。書始成。原編八卷。目錄一卷。自風寒暑濕。至藥性歌。凡七十目。每一目。先敘脈訣形證。次附合用方藥。使遐鄕窮蔀之民。一開卷瞭然。名曰濟衆新編。付鑄字所。鋟板印頒。有都提擧李秉模序。

右己未編

春秋註解考異二卷寫本

編輯

註左氏春秋者。無慮累十家者。而惟杜氏預,林氏堯叟二家。盛行於世。杜固經師也。而往往昧於義理。如短喪之說。不可爲訓於後世。林氏多用陳傅良說。而陳書不行。爲林所掩。然亦氄雜殊甚。讀者病之。予於丙辰。命宰臣李書九就杜林合註。刪繁補闕。旣已刊頒中外矣。己未冬。課讀春秋。因齊人取子糾之註。不用程子說。召詢書九。書九略陳諸家異同。仍及程大昌子糾辨。遂命書九與檢書官成海應。具著諸家箋註取捨之義。爲考異二卷。昔司馬溫公旣著資治通鑑。復錄其引用諸書之異同互出者。作爲通鑑考異。是書之編。亦猶是也。

尊周彙編二十卷寫本

編輯

侯邦而祭天子。無於禮之禮也。惟我寧陵復雪之議。可以永有辭於千秋。而志業未就。河淸無日。則於是乎緣情起義。設壇北苑。以祀天之禮祀之。而一隅東土。獨秉春秋大一統之義。然忌諱弘多。鯁避錯互。廊廟尊攘之論。草野思漢之詠。率皆祕而不宣。迄未有一統傳信之文。若國朝寶鑑別編。止載公家文蹟。尊攘錄,尊周錄,陪臣考諸書。又不過草莽私乘。而皆略焉不備。予於丙辰春。祇拜皇壇。愾念列聖朝志事曁丙丁諸臣斥和殉節之精忠大節。炳日星軒天地。可章示後世者何限。而文獻不備。日月寖遠。馴至於今。竝與朱子所謂忍痛含寃迫不得已八字。而不視以笆籬邊物者幾希矣。此豈可使聞於隣國者哉。表微而闡幽。旌忠而顯節。使夫數十大義。永有賴於竹帛餘芬而悠久不泯者。是予苦心至意也。遂命兵曹參議李義駿,前府使成大中。博採公私乘牒。命春秋館。考列朝實錄。命內閣考日省錄起居注諸書。凡屬尊攘文字。以類彙次。編成一帙。旣又命前參判李書九,檢書官成海應。就加修潤。刪繁汰氄。發凡起例。首之以列朝事實。倣本紀之體。次之以諸臣事實。倣列傳之體。又次之以列朝御製諸臣記述。倣志略之體。總二十卷。去就裁擇。率從謹嚴。屢易寒暑。迄未完稿。而特以吾東累百年。不可無此述作。故姑書其緣起於此雲。

梁大司馬實紀十卷刊本

編輯

壬辰龍蛇之難。首先擧義旅者。招討使高敬命,倡義使金千鎰,義兵將梁大樸是已。然敬命千鎰之節義。至今爲婦孺之所共道。大樸則尙論之士。鮮有能擧其名氏者。非其所就之有殊也。特朝家發潛闡幽之政。有所未至而然耳。大樸與其二子慶遇,亨遇。俱以能詩稱。曾有文集行於世。而板本不戒於火。予嘗得見其斷爛寫本。奇氣勃窣行間。可想其上馬討賊下馬草檄之狀。予固心奇之。會大臣有言合施表奬之典者。遂贈大樸兵曹判書。賜諡旌閭。且下內藏文集及倡義錄於內閣。命直閣金近淳合釐之爲一書。先敍倡義事實。次敘大樸詩文。而慶遇亨遇詩文系焉。附之以後人讚述。弁之以敎批祭文。下送湖南營。鋟梓壽傳。以識予尙忠敉功之意雲。

關北賓興錄三卷刊本

編輯

諸道。惟關北分設敎養官。原初設施之意。蓋以其遐荒夐越。敎難遠覃也。近年爲其官守者。鮮有能修擧職事。而待文之士。亦寥寥無聞。予於丙辰冬。倣關東賓興科已例。命關北道臣採訪曉解經旨。嫺習功令者。以其名聞。翌年。道臣以經工生一人,功令生一百九人啓。予下詩賦義箋策五題。會功令生於營下。分日試取。馳驛進券。親考選八十人。令道臣給糧起送。臨軒更試之。召館閣諸臣。定其第次。優等九人。幷賜及第。餘給分施賞有差。經工生則書下經書疑問六十二條。使之條對。旣進券。特除六品職。復命本道印進試券榜目。而以傳敎筵話弁之。

關西賓興錄三卷刊本

編輯

世稱關西爲尙武之鄕。而予以爲不然。東方文明之治。實肇於玆土。傳所謂君子國者是已。雖以我朝言之。若鮮于浹之與先正文元公。後先爲成均創設之職者。顧非關西之人乎。挽近以來。寥寥無聞。豈山川之所鍾毓。有古今之殊而然也。亦惟曰朝家作興之無其術耳。予於戊午夏。命關西道臣博訪嫺習經旨者以聞。是年秋。道臣以龍岡進士金道游等三人啓。予書下五經四書疑義六十二條。使之條對。翌年。道臣以三儒條對。馳驛以進。金道游,金德弘對皆可意。年亦近耊。幷除職宣召。惟道游上來。臨見於便殿。叩其所存。賜以內藏朱子書。勖之以尊朱衛正之意。又命內閣鈔附三儒條對於御製條問之下。首揭絲綸記注。下送本道。刊印廣頒。俾西土多士知所以聳勸興起。

右庚申編

籌謨類輯七十五卷寫本

編輯

此編所以續廟謨彙編而成之者也。起予初元丙申。以至於今。逐年增修。癸卯以前。籌司堂上李性源編。甲辰以後。籌司堂上徐龍輔編。其義例䂓橅。一如彙編。分門列目。互有詳略。天官之目十三。曰官職。曰體統。曰任使。曰差除。曰吏隸。曰彈駁。曰薦擧。曰褒賞。曰殿最。曰褒贈。曰按廉。曰董飭。曰雜令。地官之目二十一。曰民戶。曰田政。曰賦稅。曰貢市。曰財用。曰蠲減。曰救荒。曰優恤。曰糶糴。曰矯弊。曰倉庫。曰糧餉。曰漕運。曰移轉。曰堤堰。曰徭役。曰支供。曰節省。曰均稅。曰內司。曰雜令。春官之目十九。曰科制。曰漂民。曰樂律。曰災祥。曰憫旱。曰學校。曰印章。曰雜令。曰祀典。曰陵廟。曰辭命。曰交隣。曰使行。曰求言。曰事大。曰進言。曰典禮。曰朝會。曰貢獻。夏官之目十五。曰幸行。曰關防。曰軍器。曰符信。曰紀律。曰城池。曰軍制。曰烽燧。曰牧畜。曰驛路。曰勸奬。曰戰船。曰雜令。曰操練。曰邊事。秋官之目十。曰疏釋。曰赦宥。曰討捕。曰刑獄。曰公私賤。曰禁令。曰法制。曰罪罰。曰議讞。曰贓汙。冬官之目四。曰營繕。曰舟車。曰廨宇。曰量衡。總八十二目。

同文彙考一百二十九卷刊本

編輯

此裒輯事大交隣文字者也。大典後續錄。有每三年。以事大文字。付校書館活印。藏於政府藝苑之文。而歲久法弛。胥吏傳寫。斷爛訛舛。難於考徵。歲甲辰。修明舊典。命槐院堂上李崇祜等。自夫詔勑表咨。以至別單手本。凡爲該院之所承受分屬者。無不蒐羅。以類彙輯。四閱歲始成。崇禎以前之無載。闕文也。崇德順治間九年文字之另作別編。爲其存佚互見。體裁不備也。北使聞見。事大之支流。故屬之補編。南隣書契。體輕於事大。故屬之附編。總原編七十九卷。其目曰封典。曰進賀。曰陳慰。曰問安。曰節使。曰陳奏。曰表箋式。曰請求。曰錫賚。曰蠲弊。曰飭諭。曰曆書。曰日月食。曰交易。曰疆界。曰犯越。曰犯禁。曰刷還。曰漂民。曰推徵。曰軍務。曰賻恤。曰倭情。曰雜令。別編四卷。其目曰封典。曰進賀。曰陳慰。曰節使。曰請求。曰錫賚。曰蠲弊。曰飭諭。曰交易。曰犯越。曰刷還。曰軍務。曰倭情。曰雜令。補編十卷。其目曰使臣別單。曰使行錄。曰事大文書式。曰詔勑錄。曰迎勑儀節。附編三十六卷。其目曰陳賀。曰陳慰。曰告慶。曰告還。曰通信。曰進獻。曰請求。曰約條。曰邊禁。曰爭難。曰替代。曰漂民。曰雜令。命外閣以活字摹印。分藏於政府以下各衙門。其後出文字。每三年添錄。著爲令式。有判中樞府事李福源序。

公車文叢九十三卷寫本

編輯

予旣編章箚彙編。復自予御極以後凡諸臣所進之言。以箚以疏。分年輯錄。以其隨進隨錄。故不復節略。載其全文。自丙申至庚申。總九十三卷。繼此續錄。又當爲幾百千卷。蓋其說有袞闕焉。有民隱焉。有官箴焉。雖於是非可否。未保其必皆平允。然淸閒瀏覽。亦可以知所擇矣。○親撰題曰。公車文叢者。卽予嗣服以後章奏之隨徹而隨書者也。言雖不中不罪。顧人君之盛節。而間有一二罪者。蓋亦不得已也。然而較看於祖宗盛際。有以見進言者之直婉勁順。判然二歧。則不但士大夫風氣志節之漸次銷磨。亦予寡昧反躬警惕之端。遂題此以自省。又以待夫朝陽之鳴鳳雲。

祥刑考二十八卷寫本

編輯

夫子刪書。特錄甫刑。爲其有三代忠厚之遺意也。予嘗謂甫刑九百六十餘文。一言以蔽之。曰監於玆祥刑。蓋懲之於細而大者不作。戒之於先而後者不繼。懲一人以懼千萬人。戒一事以遏千萬事。故曰刑期無刑。刑苟至於無刑。則謂之祥也。不其宜乎。此不徒想見先王好生之德而已。仁包四德之義。抑亦卽此乎可見。斯義也予於欽恤典則。已槩言之。而復取以名此書。蓋典則。卽欽恤之條制。而此書卽欽恤之紀實也。毋論罪之大小。律之輕重。凡爲秋曹議讞者。無不分日該載。立綱以提要。繫目以備書。奏啓則撮約肯綮。批判則具載全文。略倣日省錄體裁。另定本曹郞二人。逐年修正。每一年各占一編。其別編三卷。卽京外重獄時囚之案也。

育英姓彙三十四卷寫本

編輯

文藝之於取士末也。況詩賦騈儷之於文藝。又末之末也乎。捨德行而取空言。忘本實而尙浮藻。以是而求其考道藝辨官材。如周官之爲。何啻揭竿者之於海也。雖然。予尙愛王守仁之說。曰擧業者事君者之羔雉耳。羔雉之弗飾。是謂無禮。無禮無所用於交際矣。凡今布列於廊廟館閣。以佐我治理者。夫孰非由擧業以進者哉。又烏可以文藝之末節而小之。予自御極以後。每以時文之日趨委靡。丙枕憂勤。思有以一變至古。或頒題泮宮。或臨軒親試。年課月計。積有章程。因得以盡考八域章甫之文。每篇券委積。朱墨錯互。往往晝漏徹而晨鐘鳴。亦欣然忘其疲也。苟得名章秀句之契於意者。則必引與選諸生於前。嘉奬以導嚮之。錫賚以寵侈之。以盡其誘掖聳勸之方。若辛亥冬瓊林之臨試。壬子春便殿之聯詩。賓興錄諸書之剞劂壽傳。亦可謂一時之勝事。諸生之殊榮矣。不可無一部徵後之書。命閣臣徐有榘取每年應製榜眼。分部彙編。各以姓類。備書其貫鄕世派及前後等第。自丙申至乙卯。總二十九卷。旣又以編帙浩繁。考閱爲難。倣字典檢字通鑑目錄之例。別爲韻表四卷。以附於下。且敘應製事實。冠之篇首。繼此而增修者。當另爲續編雲。

植木實總一卷寫本

編輯

此謹記景慕宮植木事實者也。自宮內苑囿。以及四山之迤邐拱環者。皆植以松杉楓樟梅杏桃柳之屬。命宮官詳識其封植之總榮枯之實。每四季朔。修整以奏。作爲昕夕常目之資。用寓予小子敬桑梓之意。有本宮都提擧徐命善序。

植木便覽四卷寫本

編輯

此謹記顯隆園植木補土事實者也。自己酉至是歲。歲以爲課。每於竣事之日。命內閣著錄於篇。凡絲綸奏啓筵話之彙類敘次者。爲事實二卷。植木數爻。補土長廣。董役人姓名之分年橫看者。爲表二卷。而賞典財用附焉。總四卷。

臨軒功令一百五十六卷寫本

編輯

此功令各體得雋諸券之裒錄者也。所錄不專止臨試之券而已。下逮禮闈所收。陞庠所取。諸道都會之作。無不彙攬。而謂之臨軒。以御考之多於試考也。科擧之弊久矣。予於踐阼之初。首先頒綸。博詢在廷之議。雖以古今異宜。未能大加更張。而如春秋到記之修明舊典。泮儒課試之追述盛事。文臣講製之倣用湖堂美䂓。蓋欲因今日功令之文。寓古人辨材之義。而體裁則必曰玄酒大羹。音韻則必曰朱絃疏越。步趨則必曰範我驅馳。命題不專於一體。考課靡間於寒暑。竊有蘄乎朱夫子所謂俗以其隆。國以其理。而科不俟易者。卽此卷中諸作。雖其瑕瑜不掩。長短互見。而善觀者尙可以知予取捨鑑別之大意矣。始令春曹編進。近使內閣專管寫校。每過考試。隨加編錄彙類。各以文體序次。一從年月。自丙申至庚申。爲卷者一百五十六。由玆以往。踵事添修。將不知幾千百卷。亦可謂時文之一大淵府也。

右逐年增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