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括地誌輯校
◀上一巻 巻四 全書終

襄州 編輯

安養縣 編輯

故鄢城在襄州安養縣北三里,在襄州北五里,南去荊州二百五十里。史記·楚世家》「於是王乘舟將欲入鄢」《正義》引。

故偃城在襄州安養縣北三里,古郾子之國,鄧之南鄙也。史記·禮書》「然而秦師至鄢郢」《正義》引。又《史記·秦本紀》「與楚王會鄢」《正義》引、《通鑒·巻四·周赧王紀》「秦白起伐楚取鄢郢」注引均無末句。

故鄧城在襄州安養縣北二十里。春秋之鄧國,莊十六年楚文王滅之。史記·楚世家》「文王二年過申伐鄧」《正義》引。

率道縣 編輯

率道縣南九里有故郾城,漢惠帝改曰宜城也。史記·禮書》「然而秦師至鄢郢」《正義》引。又《史記·蘇秦列傳》「則鄢郢動矣」《正義》作「鄢鄕故城在襄州率道縣南九里。」

義淸縣 編輯

鄢水源出襄州義淸縣界托仗山。《注水經》云蠻水卽鄢水是也。史記·楚世家》「於是王乘舟將欲人鄢」《正義》引。按此爲《水經》沔水《注》文,非《水經》,今增「注」字。

中廬在義淸縣北二十里。本春秋時廬戎之國也,秦謂之伊廬,漢爲中廬縣。項羽之將鍾離昧塚在。史記·淮陰侯列傳》「鍾離昧塚在伊廬」《正義》引。

荊山縣 編輯

荊山縣本漢臨沮縣地也。沮水卽漢水也。史記·夏本紀》「道嶓塚至於荊山」《正義》引。

荊山在襄州荊山縣西八十里。《韓子》云卞和得玉璞於楚之荊山,卽此也。史記·夏本紀》「荊河惟豫州」《正義》引。又《夏本紀》「道嶓塚至於荊山」《正義》引無「《韓子》云」以下文。

樂鄕縣 編輯

楚昭王故城在襄州樂鄕縣東北三十二里,在故鄀若城東五里,卽楚昭王徙都鄀城也。史記·楚世家》「楚恐去郢北徙都鄀」《正義》引。按「都」當作「鄀」,以形近致誤。「國故」二字衍文。據《元和郡縣志》樂鄕縣及《方輿紀要》巻七十九襄陽府宜城縣鄀城下引《括地志》改。

夔州 編輯

人復縣 編輯

江關,今夔州人復縣南二十里江南岸白帝城是。玉海·巻十·楚扞關》引。按漢魚復縣,西魏改名人復縣、唐初因之,貞觀二十三年改奉節縣。《括地志》成書於貞觀十四年,當名人復縣,此後人習見魚復,少見人復所改。《讀史方輿紀要》巻六十九夔州府奉節縣引《括地志》此條亦誤爲魚復。

巫山縣 編輯

巫郡在夔州東百里。史記·秦本紀》「伐楚取巫郡」《正義》引。又《史記·蘇秦列傳》「西有黔中巫郡」《正義》作「巫郡,夔州巫山縣是」。

隨州 編輯

隨縣 編輯

隨州外城,古隨國城。隨,姬姓也。史記·楚世家》「乃與王出奔隨」《正義》引。又《楚世家》「楚伐隨」《正義》引作「隋州外城,古隨國地」無末句。按「外城」二字互倒,依「楚代隋」《正義》引改。「楚伐隨」《正義》引「地」當作「城」。

均州故城在隨州西南五十里。玉海·巻十·楚郇陽》引,又《史記·蘇秦列傳》「殘均陵」《正義》。

厲山在隨州隨縣北百里。山東有石穴,或曰神農生於此,所謂厲山氏也。春秋時爲厲國。史記·五帝本紀》「神農氏世衰」《正義》引。按此修張守節引《括地志》文刪節不當,多不可通,今據《水經》滲水《注》增改。「列」爲「烈」之誤,但此當「厲」,依《元和郡縣志》改。

濆山一名崑山,一名斷蛇丘,在隨州隨縣北二十五里。《説苑》云:「昔隨侯行遇大蛇中斷,疑其靈,使人以藥封之,蛇乃能去,因號其處爲斷蛇丘。歳餘,蛇衙明珠,徑寸,絶白而有光,因號隨珠。」史記·李斯列傳》「有隋和之賓」《正義》引。

楚昭王城在隨州隨縣北七里。《左傅》云呉師人郢,王奔隨,隨人處之公宮之北,卽此城是也。史記·楚世家》「乃與王出奔隋」《正義》引。按「州」下缺「隨」字,今增。

棗陽縣 編輯

上唐鄕故城在隨州棗陽縣東南百五十里,古之唐國也。《世本》云唐姬姓之國。史記·楚世家》「楚昭王滅唐」《正義》引。又《史記·晉世家》「唐有亂」《正義》引作「唐,隨州棗陽縣東南一百五十里上唐鄕故城卽是」。又《路史國名記》已引作「唐故城在隋州」。

硤州 編輯

夷陵縣 編輯

夷陵,硤州夷陵縣是也,在荊州西。應劭云夷山在西北。史記·楚世家》「燒先王墓夷陵」《正義》引。

巴山縣 編輯

扞關,今硤州巴山縣界故扞關是。玉海·巻十·楚扞關》引。又《史記·張儀列傳》「不十日而拒扞關」《正義》作「扞關在硤州巴山縣界」。

鳳州 編輯

兩當縣 編輯

鳳州兩當縣,本漢故道縣,在州西五十里。史記·曹相國世家》「初攻下辯故道」《正義》引,又《史記·河渠書》「抵蜀從故道」《正義》引。

利州 編輯

綿谷縣 編輯

潛水一名復水,今名龍門水,源出利州綿谷縣東龍門山大石穴下。史記·夏本紀》「沱涔已道」《正義》引。

益昌縣 編輯

苴侯都葭萌,今利州益昌縣五十里葭萌故城是。史記·張儀列傳》「苴蜀相攻撃」《正義》引。

溫州 編輯

長壽縣 編輯

竟陵故城在溫州長壽縣南百五十里。史記·白起王翦列傳》「遂東至竟陵」《正義》引。按唐初溫州,貞觀十七年改置郢州,《括地志》當稱溫州。

合州 編輯

石鏡縣 編輯

蜀侯都益州巴子城,在合州石鏡縣南五里。石鏡故墊江縣也。史記·張儀列傳》「苴蜀相攻撃」《正義》引。漢墊江縣、魏改名石鏡,「故墊江縣」上今補「石鏡」二字。

鄧州 編輯

穰縣 編輯

穰,鄧州所理縣,卽古穰侯國。史記·秦本紀》「摟緩免穰侯」《正義》引。

朝陽故城在鄧州禳縣南八十里,應劭云在朝水之陽也。史記·三王世家》「子爲朝陽侯」《正義》引。

涅陽故城在鄧州穰縣東北六十里,本漢舊縣也,應劭云在涅水之陽。史記·項羽本紀》「封呂勝爲涅陽侯」《正義》引。

順陽故城在鄧州穰縣西三十里,楚之郇邑也。史記·張釋之列傳》「張廷尉釋之者堵陽人也」《正義》引。

南陽縣 編輯

南陽縣故城在宛大城之南隅,其西南有二面,皆故宛城。史記·髙祖本紀》「保城守宛」《正義》引。

杜衍故縣在鄧州南陽縣西八里。史記·項羽本紀》「封王翳爲杜衍侯」《正義》引。杜衍,漢縣,屬南陽郡,此引衍「侯」字。

故申城在鄧州南陽縣北三十里,《晉太康地理志》云周宣王舅所封。史記·楚世家》「伐申過鄧」《正義》引。又《史記·鄭世家》「娶申侯女」《正義》引作「故申城在鄧州南陽縣北三十里,《左傳》云鄭武公取於申也。

故呂城在鄧州南陽縣西三十里,呂尚先祖封。史記·呂太后本紀》「呂忿爲呂城侯」《正義》引。

向城縣 編輯

博望故城在鄧州向城縣東南四十五里。史記·田敬仲完世家》「朝齊王於博望」《正義》引,又《通鑒·巻十九·漢武帝紀》「會博望侯軍亦至」注引。

鄧州向城縣南二十里西鄂故城,是楚西鄂。史記·楚世家》「至於鄂」《正義》引。

新城縣 編輯

故酈縣在鄧州新城縣西北四十里。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商於析酈宗胡之地」《正義》引。又《史記·齊悼惠王世家》「酈侯呂臺爲呂王」《正義》引。

內鄕縣 編輯

鄧州內鄕縣城本楚析邑,一名醜,漢置析縣,因析水爲名也。史記·楚世家》「取析十五城而去」《正義》引。

於中在鄧州內鄕縣東七里。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北圍曲沃於中」《正義》引。

故丹城在鄧州內鄕縣西南百三十里,南去丹水二百歩。《汲塚紀年》云後稷放帝子丹朱於丹水是也。《輿地志》云秦爲丹水縣也。《地理志》云丹水縣屬弘農郡。《抱樸子》云「丹水出丹魚,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魚浮水側,光照如火,網而取之,割其血以塗足,可以歩行水上,長居川中不溺」。史記·髙祖本紀》「至丹水」《正義》引。又《史記·五帝本紀》「嗣子丹朱開明」《正義》引作「丹水故城在鄧州內鄕縣西南百三十里。丹水故縣也。」

故長城在鄧州內鄕縣東七十五里,南入穰縣,北連翼望山,無上之處,累石爲固。楚襄王控霸南土,爭強中國,多築列城於北方,以適華夏,號爲方城。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夏路以左」《正義》引。

歸州 編輯

秭歸縣 編輯

熊繹墓在歸州秭歸縣。《輿地志》云秭歸縣東有丹陽城,周迥八里,熊繹始封也。史記·楚世家》「姓羋氏居丹陽」《正義》引。

歸州秭歸縣丹陽城,熊繹之始國。其後韁大,封畛於汝南並呉越地方五千里。《通鑒·巻一·周威烈王紀》「國人立其子」注引。

巴東縣 編輯

丹陽故國,歸州巴東縣也。《路史國名紀》已引。

歸州巴東縣東南四里歸故城,楚子熊繹之始國也。史記·楚世家》「姓羋氏居丹陽」《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三荊引。

荊州 編輯

江陵縣 編輯

郢城在荊州江陵縣東北六里,卽呉公子光伐楚,楚平王恐,城郢者也。又楚武王始都郢,紀南故城是也,在江陵縣北十五里。史記·禮書》「然而秦師至鄢郢」《正義》引。又《史記·秦本紀》「取郢爲南郡」《正義》引作「郢城在荊州江陵縣東北六里,楚平王築都之地。」

紀南故城在荊州江陵縣北十五里。杜預云「國都於鄖,今南郡江陵縣北紀南城是。」又至平王,更城郢,在江陵縣東北六里,故郢城是也。史記·楚世家》「始都郢」《正義》引。按紀南城以在紀山之南而得名,紀山在江陵縣北三十里、則紀南城不能遠至江陵縣北五十里,《禮書正義》引作「十五里」是,此「十五」二字誤倒,今移正。

長林縣 編輯

章山在荊州長林縣東北六十里。今漢水附章山之東,與經史符會。史記·夏本紀》「內方至於大別」《正義》引。

安興縣 編輯

章華臺在荊州安興縣東八十里。《[[玉海_(四庫全書本)/卷162#宮室·臺|玉海·巻一百六十二·宮室·臺]]》引。

梁州 編輯

南鄭縣 編輯

南鄭,梁州所理縣也。史記·項羽本紀》「王巴蜀漢中都南鄭」《正義》引,又《通鑒·巻九·漢髙帝紀》「都南鄭」注引。

褒城縣 編輯

褒國故城在梁州褒城縣東二百歩,古褒國也。史記·周本紀》「幽王愛褒擬」《正義》引。

褒谷在梁州褒城縣北五十里南中山。昔秦欲伐蜀,路無由入,乃刻石爲牛五頭,置金於後,偽言此牛能屎金,以遺蜀。蜀侯貪,信之,乃令五丁共引牛,塹山堙谷,致之成都。泰遂尋道伐之,因號曰石牛道。《蜀賦》注以「石門在漢中之西,褒中之北」是。史記·留侯世家》「良送至褒中」《正義》引。又《史記·河渠書》「欲通褒斜道」《正義》引首十二字。按此引左思《蜀都賦》李賢注,今增「注」字。

斜水源出褒城縣西北九十八里衙嶺山,與褒水同源而流派。《漢書·溝洫志》云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以行船是也。史記·河渠書》「欲通褒斜道」《正義》引。又《史記·留侯世家》「良送至褒中」《正義》引無「九十八里」四字及「是也」二字。

金牛縣 編輯

嶓塚山在梁州金牛縣東二十八里。史記·夏本紀》「汶嶓旣巍」《正義》引。

嶓塚山水,始出山如沮洳,故曰沮水。東南爲潑水,又爲沔江水。至漢中爲漢水,至均州爲滄浪水。始欲出大江爲夏口,又爲沔口。漢江,一名沔江也。史記·夏本紀》「嶓塚道瀁東流爲漢《正義》引、

漢水源出梁州金牛縣東二十八里嶓塚山,至荊州與大江合爲夏水。《詩地理考》巻一「江漢之域引。又《史記·夏本紀》「江漢朝宗於海」《正義》引無末十字。

城固縣 編輯

成固故城在梁州城固縣東六里,漢城固城也。史記·袁盎鼂錯列傳》「鄧公成固人也」《正義》引。

黑水源出梁州城固縣西北太山。史記·夏本紀》「華陽黑水惟梁州」《正義》引。

均州 編輯

武當縣 編輯

均州武當縣有滄浪水。庾仲雍《漢水記》云武當縣西四十里漢水有洲名滄浪洲也。《地記》云水出荊山,東南流爲滄浪水。史記·夏本紀》「又東爲滄浪之水」《正義》引。

巴州 編輯

化城縣 編輯

皇喉蛇頂上當頟皆有王字,本是蟒蛇種也,巴蛇卽是。《大藏音義》巻三十五引。

商州 編輯

上洛縣 編輯

王陵故城在商州上洛縣南三十一里。《荊州記》云昔漢髙祖入秦,王陵起兵丹水以應之,此城王陵所築,因名也。史記·髙祖本紀》「因王陵兵南陽」《正義》引。

熊耳山在商州上洛縣西十里,齊桓公登之以望江漢也。史記·五帝本紀》「登熊湘」《正義》引。

潘,商州上洛縣西四十里潘城是。《路史國名紀》戊引魏王《地記》。

洛南縣 編輯

洛水出商州洛南縣西塚嶺山,東北流入河。史記·夏本紀》「道雒自熊耳」《正義》引,又《史記·封禪書》「汧洛二淵」《正義》引。又《史記·夏本紀》「伊雒瀘澗」《正義》引作「洛水出商州商洛縣塚嶺山,東流經洛州郭內,又東合伊水」。

商洛縣 編輯

商州東八十里商洛縣,本商邑,古之商國,帝譽之子髙所封也。史記·殷本紀》「封於商」《正義》引,又《史記·商君列傳》「秦封之於商」《正義》,又《玉海·巻四·商都》引,又《詩地理考》巻五「生商」引。又《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商於析酈宗胡之地」《正義》引作「商洛縣古商國城也。」

故武關在商州商洛縣東九十里。春秋時少習也,杜預云少習,商縣武關也。史記·秦始皇本紀》「由武關歸」《正義》引。又《史記·曹相國世家》「從西攻武關」《正義》引、《玉海·巻七·武關》引無「春秋時」以下文。

商阪亦曰楚山,在商州商洛縣南一里。玉海·巻九·韓商阪》引。

渝州 編輯

巴縣 編輯

巴子都江州,巴水在都之北。史記·張儀列傳》「苴蜀相攻撃」《正義》引。按此當是《括地志》敘渝州沿革,《正義》引以釋巴蜀,今有脫誤、據《水經·江水注》及《方輿紀要》巻六十九重慶府巴縣江州城補「巴水」二字。

房州 編輯

房陵縣 編輯

房州房陵縣,古楚漢中郡地也,是巴蜀之境。《地理志》云房陵縣屬漢中郡。在益州部,接東南一千三百一十里也。史記·秦始皇本紀》「遷蜀四千餘家房陵」《正義》引。

趙王遷墓在房州房陵縣西九里。史記·趙世家》「以王遷降」《正義》引。

竹山縣 編輯

房州竹山縣及金州,古庸國也。史記·周本紀》「及庸蜀羌累微鱸彭濮人」《正義》引。

上庸,今房州竹山縣及金州是也。史記·秦本紀》「與楚上庸」《正義》引,又《玉海·巻十·楚郇陽》引。

房州竹山縣,本漢上庸縣,古之庸國,昔周武王伐紂,庸蠻在焉。史記·楚世家》「乃興兵伐庸」《正義》引。

方城山在房州竹山縣東南四十一里。其山頂上平,四面險峻。山南有城,長十餘里,名爲方城。史記·禮書》「縁之以方城」《正義》引。

益州 編輯

成都縣 編輯

江瀆祠在益州成都縣南八里。秦並天下,江水祠蜀。史記·封禪書》「江水祠蜀」《正義》引。

大江一名汶江,一名管橋水,一名流江,亦名外水江,西南自溫江縣界流來。郫江亦名都江,一名市橋江,亦名中江,亦曰內江,西北自新繁縣界流來。二江並在益州成都縣界。任豫《益州記》云二江者,郫江、流江也。《風俗通》云:「秦昭王使李冰爲蜀守,開成都兩江,溉田萬頃。江神歳取女二人以爲婦,冰自以女與神爲婚。徑自祠勸神酒,酒杯澹澹,冰厲聲責之,因忽不見。良久,有兩蒼牛鬥於江岸,有間,冰還,流汗謂官屬曰:『吾鬥疲極,不當相助耶?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綬也。』主簿刺殺北面者,江神遂死。」《華陽國志》云:「蜀時濯錦流江中,則鮮明也。」史記·河渠書》「穿二江成都之中」《正義》引。按「淸」當作「流」,脫「外」字,汶江卽流江,又稱外水。都江因都安縣而得名、三國時人之稱,今都江堰古名都安堰,見《水經》江水《注》,此引衍「成」字。中江卽內江,「日」字衍。此引《風俗通》文字有脫誤,今據《水經》江水《注》補正。

新繁縣 編輯

繁江水受郫江,《禹貢》云「岷山導江,東別爲沱」,出益州新繁縣。史記·夏本紀》「沱涔已道乙」《正義》引。按古以郫江爲江沱,此則以郫江支分爲沱,繁江水今無考,旣云首受郫江,此「源」字應衍。

雒縣 編輯

漢武帝置十三州,改梁州爲益州、後漢理廣漢郡,廣漢今益州雒縣是也。史記·天官書》「益州」《正義》引。按據《後漢書·郡國志》增「後漢理」三字及「郡」字。「咎」爲「雒」,形近致誤,今據兩《唐書地理志》改。

什邡縣 編輯

雍齒城在益州什邡縣南四十歩。漢什邡縣,漢初封雍齒爲侯國。史記·留侯世家》「封雍齒爲什邡侯」《正義》引。

綿州 編輯

西昌縣 編輯

西昌縣城西十里地名木棚,有益昌縣。《太平寰宇記》巻八十三綿州西昌縣引。

龍安縣 編輯

茶川水在龍安縣東六十里,西岸出茶,因名。《輿地紀勝》巻一百五十二引。

通化山一名精石山,在龍安西三十餘里。乾江水出精石山。《輿地紀勝》巻一百五十二引。

眉州 編輯

彭山縣 編輯

鼎山北有龍洲,東接導江。《太平蓑宇紀》巻七十四眉州彭山縣引。

雅州 編輯

嚴道縣 編輯

嚴道今爲縣,卽雅州所理縣也。縣有巒夷曰道,故曰嚴道。史記·孝文本紀》「群臣諸處王蜀嚴道邛都」《正義》引。按嚴道縣爲唐雅州治所、邛州則治臨邛縣。「邛」當作「雅」,據兩《唐書地理志》改。

蒙山在雅州嚴道縣南十里。史記·夏本紀》「蔡蒙旅平」《正義》引。

榮經縣 編輯

邛蟹山在難州榮經縣界。榮經,武德年間置,本秦嚴道縣地。《華陽國志》云:「邛榨山,故邛人、筰人界也。山岩峭峻,曲回九折乃至,上下有凝冰。」按卽王尊登者也。今從九折阪西南行至巂州,山多雨少睛,俗呼名爲漏天。史記·孝文本紀》「群臣請處王嚴道邛都」《正義》引。按「九折」下脫「阪」字,據《漢書·王尊傳》增。

雅州榮經縣北三里有銅山,卽鄧通得賜銅山鑄錢者。史記·佞幸列傳》「賜鄧通蜀嚴道銅山」《正義》引,又《通鑒·巻十四·漢文帝紀》「賜之蜀嚴道銅山使鑄錢」注引。

茂州 編輯

汶川縣 編輯

岷山在茂州汶川驟。史記·夏本紀》「汶山之陽」《正義》引。

茂州汶川縣石紐山,在縣西七十三里。《華陽國志》云今夷人共營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猶不敢放六畜。楊雄《蜀王本紀》云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也,生於石紐。按廣柔隋改曰汶川。史記·夏本紀》「名曰文命」《正義》引。父《玉海·巻八·秦西蕪》引無「《華陽國志》」以下二十七字,餘同。

蜀西激外羌,茂州、[C04A]州本[C04A]隴國地也。《後漢書》云[C04A]隴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也。史記·西南夷列傳》「[C04A]眞隴最大」《正義》引。

戎州 編輯

焚道縣 編輯

犍爲郡,今戎州也,在益州南一千餘里。史記·大宛列傳》「乃令騫因蜀犍爲發間使」《正義》。

今益州南戎州,北臨大江,古焚國。史記·西南夷列傳》「筰馬焚僮」《正義》。

巂州 編輯

越巂縣 編輯

巂,今巂州也。史記·西南夷列傳》「名爲雋昆明」《正義》引。

邛都縣 編輯

邛都縣奉邛都國,漢爲縣,今巂州縣也。《西南夷傳》云「滇池以北,君長以十數,邛都最大」是也。史記·孝文本紀》「群臣請處王嚴道邛都」《正義》引。按邛都,唐雋州屬縣,非卽雋州,州洽越雋縣。「也」上缺「縣」字,今增。

昆明縣 編輯

昆明,雋州縣,蓋南接昆明之地,因名也。史記·西南夷列傳》「雋昆明」《正義》引。

榨州 編輯

遂都縣 編輯

筰州本西蜀徼外,曰貓羌巂。史記·西南夷列傳》「徙筰都最大」《正義》引。

郎州 編輯

味縣 編輯

五尺道在郎州。顏師古云其處險扼,故道才廣五尺。如淳云道廣五尺。史記·西南夷列傳》「略通五尺道」《正義》引。

姚州 編輯

姚城縣 編輯

靡非在姚州北,去京西南四千九百三十五里。卽靡莫之夷。史記·西南夷列傳》「靡莫之屬」《正義》。

昆州 編輯

益寧縣 編輯

昆州、郎州等地本滇國,去京西五千三百七十里也。史記·西南夷列傳》「其西靡莫之屬以十數滇最大」《正義》引。

晉寧縣 編輯

滇池澤在昆州晉寧縣西南三十里。其池水源深廣而末更淺狹,有似倒流,故謂滇池。史記·西南夷列傳》「驕至滇池」《正義》引。又《通鑒·巻十九·漢武帝紀》「始通滇國」注引首十四字。

光州 編輯

定城縣 編輯

黃國故城,漢弋陽縣也,春秋時黃國都,贏姓,在光州定城縣西十里。史記·楚世家》「二十一年伐黃」《正義》引。又《史記·陳杞世家》「江黃胡沈之屬」補《正義》引作「黃國故城在光州定城縣西十二里,春秋時黃國都也。」按《楚世家正義》引有脫誤,當如《陳杞世家》補《正義》所引,《元和郡縣志》及《太平寰宇記》均謂改黃城在定城縣西。

固始縣 編輯

光州固始縣本春秋時蓼國,偃姓,皋陶之後也。《左傳》雲子燮滅蓼。《太康地志》云蓼國先在南陽,故縣今豫州郾城縣界故胡城是也。史記·夏本紀》「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正義》引。按《楚世家》「楚滅胡」《正義》引《括地志》云「胡城在豫州郾城縣界」、此引脫「城」字,今增。

光州固始縣,古蓼國,南蓼也。春秋時蓼國,偃姓,皋陶之後。又有北蓼城,在固始縣北六十里。蓼國有南北二城。史記·陳杞世家》「奉陶之後或封英六」補《正義》引。

期思故城在光州固始縣界。史記·黥布列傳》「封賁赫爲期思侯」《正義》。

申州 編輯

鍾山縣 編輯

石城山在申州鍾山縣東南二十一里。魏攻冥扼,卽此山。上有故石城。《注水經》云冥扼或言在繩,指此山也。《呂氏春秋》云九塞,此其一也。史記·魏世家》「而攻冥扼之塞」《正義》引。按據《水經》淮水《注》增「冥扼」二字。「郾」字誤,當作「鄳」,卽漢鄳縣。

羅山縣 編輯

申州羅山縣,本漢鄳縣。有平靖關,蓋古鄳縣之扼塞。通鑒·巻六·秦始皇紀》「鄳扼之塞」注引,又《史記·蘇秦列傳》「因以塞鄳扼爲楚罪」《正義》。按據《太平寰宇記》改靖」。

壽州 編輯

安豐縣 編輯

故六城在壽州安豐縣南百三十二里。本六國,偃姓,皋繇之後所封也。黥布亦皋繇之後,居六也。史記·項羽本紀》「故立布爲九江王都六」《正義》引。又「以舒屠六」《正義》引作「偃姓,咎繇之後氣」。

故六城在壽州安豐縣南一百三十二里。《春秋》文五年秋,楚成大心滅之。史記·夏本紀》「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正義》引。

肥陵故縣在壽州安豐縣東六十里,在故六城東北百餘里。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葬肥陵邑」《正義》引。

咎繇墓在壽州安豐縣南一百三十里,故六城東東都陂內大塚也。史記·夏本紀》「而皋陶卒」《正義》引。

霍山縣 編輯

灊故城在壽州霍山縣東二百歩。史記·刺客列傳》「將兵圈楚之灊」《正義》引。

濠州 編輯

鍾離縣 編輯

鍾離國故城在濠州鍾離縣東北五里。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共食鍾離」《正義》引,又《史記·魯周公世家》「始與呉王壽夢會鍾離」《正義》引。

定遠縣 編輯

陰陵縣故城在濠州定遠縣西北六十里。《地理志》云陰陵縣屬九江郡。史記·項羽本紀》「至陰陵迷失道」《正義》引,又《通鑒·巻十一·漢髙帝紀》「至陰陵」注引。

東城縣故城在濠州定遠縣東南五十里。《地理志》云東城縣屬九江郡。史記·項羽本紀》「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正義》引,又《史記·陳渉世家》「葛嬰至東城」《正義》引。

虞姬墓在濠州定遠縣東六十里。長老傳云項羽美人塚也。史記·項羽本紀》「有美人名虞常幸從」《正義》引。

廬州 編輯

舒城縣 編輯

龍山在舒減,以山狀如龍形名。《太平寰宇記》巻一百二十六廬州舒城縣引。

巣縣 編輯

廬州巣縣有巣湖,卽《尚書》成湯伐桀,放於南巣者也。《淮南子》云湯敗桀於暦山,與末喜同舟,浮江奔南巣之山而死。《國語》云滿於巣湖。又云夏桀伐有施,施人以妹喜女焉。史記·夏本紀》「桀走嗚條遂放而死」《正義》引。

髑髏山在廬州巣縣東北五里。昔范增居此山之陽,後佐項羽。史記·項羽本紀》「疽發背而死」《正義》引。按「北」當作「此」據《越王勾踐世家正義》引《括地志》陶山條改。

橐皋故縣在廬州巣縣西北五十六里。史記·伍子胥列傳》「呉王召魯衞之君會之橐皋」《正義》。

舒州 編輯

廬江縣 編輯

舒,今廬江之故舒城是也。史記·項羽本紀》「以舒屠六」《正義》引。

同安縣 編輯

海渚在舒州同安縣東。史記·秦始皇本紀》「至海渚」《正義》引,又《通鑒·巻七·秦始皇紀》「渡海渚」注引。

團亭港,其水發源於界內南峽山,東南一百五十里入團湖。《太平寰宇記》巻一百二十五舒州桐城縣引。

揚州 編輯

六合縣 編輯

腸州六合縣,本春秋時棠邑,伍尚爲大夫也。史記·楚世家》「奢曰尚至胥不至」補《正義》引。

滁州 編輯

全椒縣 編輯

九頭山在滁州全椒縣西北九十六里。《江表傳》云項羽敗至烏江,漢兵追羽至此,一日九戰,因名。史記·項羽本紀》「期山東爲三處」《正義》引。

楚州 編輯

山陽縣 編輯

楚州山陽本漢射陽縣。《呉地志》云在射水之陽,故曰射陽。史記·項羽本紀》「乃封項伯爲射陽侯」《正義》引。

盱胎縣 編輯

東陽故城在楚州盱眙縣東七十里,秦東陽縣城也,在準水南。史記·項羽本紀》「聞陳嬰已下東陽」《正義》引。

東陽故城在楚州盱眙縣東七十里。《注水經》云淮陰縣楚漢之間爲東陽郡。通鑒·巻八·秦二世紀》「聞陳嬰已下東陽」注引。

富陵故城在楚州盱眙縣東北六十里。史記·荊燕世家》「荊王賈與戰不勝走富陵」《正義》引,又《通鑒·巻十二·漢髙帝紀》「荊王賈走死富陵」注引。

和州 編輯

歴陽縣 編輯

和州歴陽縣本漢舊縣也。《淮南子》云「歴陽之都,一夕而爲湖」。漢帝時歴陽淪爲歴湖。史記·項羽本紀》「歴陽侯范增」《正義》引。

烏江縣 編輯

烏江亭卽和州烏江縣是也,晉初爲縣。《注水經》云江水又北,左得黃律口,《[[漢書]]》所謂烏亭長犧船以待項羽,卽此也。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乃欲東渡烏江」《正義》引。

安州 編輯

安陸縣 編輯

安州安陸縣城,本春秋時鄖國城。史記·楚世家》「王走鄖」《正義》引。

橫尾山,古陪尾山也,在安州安陸縣北六十里。史記·夏本紀》「至於負尾」《正義》引。

雲夢澤在安州安陸縣東南五十里。史記·楚世家》「昭王亡也至雲夢」補《正義》引。

黃州 編輯

黃岡縣 編輯

西陵故城在黃州黃岡縣西二里。史記·楚世家》「秦將白起拔我西陵」《正義》引。按《元和郡縣志》云「黃岡縣本漢西陵縣地,故城在縣西二里」。此「山」字衍,脫「岡縣」二字、據增。

故邾城在黃州黃岡縣東南一百二十一里。邾子曹姓,陸終氏之子會人之後。邾狹居魯,至隱公徒蘄,蘄今譙州縣也。後又徒滕,今滕縣是。又徒鄒。魯穆公改邾作鄒,《地理志》云鄒縣,故邾國,曹姓,二十九代爲楚所滅。《[[史記]]》陳《杞世家》滕薛騶補《正義》引。按蘄縣,《括地志》屬譙州,今改。此引「後又」下缺二字,今據《通誌氏族略》補「徒滕」二字。《漢書·地理志》魯國蕃縣,應劭云「邾國也」。唐滕縣卽漠蕃縣。

故邾城在黃州黃岡縣東南百二十里,本春秋時邾國。邾子曹姓,狹居魯,至隱公徙蘄。史記·項羽本紀》「故立芮爲衡山王都邾」《正義》引。又《史記·楚世家》「五曰曹姓」《正義》引作「故邾國在黃州黃岡縣東南百二十一里。《[[史記]]》云邾子曹姓也。按《項羽本紀正義》引有脫字,依《陳杞世家》補《正義》引增。

秦州 編輯

上邽縣 編輯

秦州古西戎之地。秦始封之邑,秦州上邽縣西南九十里是也。《詩地理考》巻二秦引。

秦州上邽縣西南九十里漢隴西西縣是也。史記·秦本紀》「爲西垂大夫」《正義》引。又《史記·絳侯周勃世家》「破西丞」《正義》引作「西縣故城在秦州上邽縣西南九十里,本漢西縣地」。

秦嶺縣 編輯

綿諸城在秦州秦嶺縣北五十六里。漢綿諸道屬天水郡。史記·匈奴列傳》「有綿諸緄戎翟獂之戎」《正義》引,又《通鑒·巻六·秦始皇紀》「有綿諸緄戎翟獂之戎」注引。按《通鑒》注引不脫「在」字。

淸水縣 編輯

秦州淸水縣本名秦,贏姓邑。漢淸水縣屬天水郡。〈通鑒〉地理通釋/卷四·秦都》引。

泰州淸水縣本名秦,贏姓邑。《十三州志》秦亭,秦谷是也。周太史儋云,「始周與秦國合而別」,故天子邑之秦。史記·秦本紀》「邑之秦」《正義》引。

成紀縣 編輯

成紀漢縣,在秦州成紀縣北二里。史記·孝文本紀》「黃龍見成紀」補《正義》引。

成州 編輯

上祿縣 編輯

隴右成州、武州皆白馬氏,其豪族楊氏居成州仇池山上。史記·西南夷列傳》「白馬最大」《正義》引。

鷄頭山在成州上祿縣東北二十里,在京西南九百六十里。酈元云蓋大隴山之異名也。《後漢書·隗囂傳》云「王莽塞鷄頭」,卽此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出鷄山」《正義》引。

同谷縣 編輯

成州同谷縣,本漢下辯道。史記·曹相國世家》「初攻下辯故道」《正義》引。

渭州 編輯

襄武縣 編輯

獂道故城在渭州襄武縣東南三十七里,古之獂戎邑。漢獂道屬天水郡。史記·匈奴列傳》「翟獂之戎」《正義》引。

渭源縣 編輯

渭水源出渭州渭源縣西七十六里鳥鼠山,今名靑雀山。渭有三源,並出鳥鼠山,東流入河。史記·夏本紀》「涇屬渭汭」《正義》引。

鳥鼠山,今名靑雀山,在渭州渭源縣西七十六里。《山海經》云鳥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郭璞注云:「今在隴西首陽縣西南。山有鳥鼠同穴。鳥名鎢。鼠名餘鼵,如人家鼠而短尾。鎢似鵽而小,黃黑色。穴入地三四尺,鼠在內,鳥在外。」史記·夏本紀》「道渭自鳥鼠同穴」《正義》引。

蘭州 編輯

金城縣 編輯

故子城在蘭州金城縣東北八十里,蓋子姓之別邑。史記·殷本紀》「賜姓子氏」《正義》引。按唐渭州無華城驟,此「渭」當作「蘭」爲「華」之誤,應是蘭州金城縣。漢金城縣,西魏改名子城縣,卽以子城爲名,至隋復名金城。

河州 編輯

袍罕縣 編輯

河州在京西一千四百七十二里。史記·夏本紀》「浮於積石」《正義》引。

積石山令名小積石,在河州袍罕縣西七里。史記·夏本紀》「浮於積石」《正義》引。

岷州 編輯

溢樂縣 編輯

隴右岷、洮、叢等州以西,羌也。史記·周本紀》「及庸蜀羌擎」《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五氐羌引。

秦隴西臨洮縣卽今岷州城。本秦長城,首起岷州西十二里,延袤萬餘里,東人遼水。史記·匈奴列傳》「起臨洮至遼東萬餘里」《正義》引。

岷山在岷州溢樂縣南一里,連綿至蜀二千里,皆名岷山。史記·夏本紀》汶嶓旣藝」《正義》引。

江水源出岷州南岷山,南流至益州,卽東南流人蜀,至瀘州東流,經三峽,過荊州,與漢水合。《孫卿子》云江水其源可以濫觴也。史記·夏本紀》「江漢朝宗於海」《正義》引。

洮州 編輯

臨潭縣 編輯

洮州在隴右,去京千五百五十一里。史記·秦始皇本紀》「遷其民於臨洮」《正義》。

臨洮郡卽今洮州,亦古西羌之地,在京西一千五百五十一里。史記·秦始皇本紀》「西至臨洮羌中」《正義》引,

羌中,從臨洮西南芳州、抉州、鬆府以西,並古諸羌地也。史記·秦始皇本紀》「西至臨洮羌中」《正義》引。按「扶」下脫「州」字。唐芳州、扶州、鬆州,《括地志》均屬隴右道。

西傾山,今強臺山,在洮州臨潭縣西南三百三十六里。史記·夏本紀》「西傾因桓是」《正義》引。

涼州 編輯

姑臧縣 編輯

涼、甘、肅、瓜、沙等州地,本月氏國。史記·匈奴列傳》「東胡韁而月氏盛」《正義》引。又《史記·大宛列傳》「皆言匈奴破月氏王」《正義》作「涼、甘、肅、瓜、沙等州、本月氏國之地」。按唐涼州治姑臧、今甘肅武威縣。甘州治張掖,今甘肅張掖縣。肅州治酒泉,今甘肅酒泉縣。沙州治敦煌,今甘肅敦煌縣。瓜州治晉昌,今甘肅安西縣。古月氏所居,蓋在今甘肅嘉峪關以東,祁連山以北地區。《匈奴列傳正義》引《括地志》「延」字誤,當依《大宛列傳正義》作「瓜」。若廷州則在今陝北,非古月氏之地。

都野澤在涼州姑臧縣東北二百八十里。史記·夏本紀》「至於都野」《正義》引。

肅州 編輯

酒泉縣 編輯

崑崙山在肅州酒泉縣南八十里。《十六國春秋》云後魏昭成帝建國十年前涼張駿酒泉太守馬岌上言:「酒泉南山卽崑崙之體,周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卽謂此山。有石室、王母堂,珠璣鏤飾,煥若神宮。」史記·司馬相如傳》「西望崑崙」《正義》引。又《史記·秦本紀》「樂而忘歸」正義引無「後魏昭成帝建國十年」九字,作「前涼張駿」「體」作「丘」,餘同。按「前」字從《秦本紀正義》引增。

福祿縣 編輯

空桐山在肅州福祿縣東南六十里。《抱樸子內篇》云「黃帝西見中黃子,受九品之方,過空桐,從廣成子受自然之經」,卽此山。史記·五帝本紀》「西至於空桐」《正義》引。又《史記·趙世家》「其後娶空同氏」《正義》引作「空桐山在肅州福祿縣東南六十里,古西戎地」。

甘州 編輯

張掖縣 編輯

甘州在京西北二千四百六十里。史記·李將軍列傳》「過居廷」《正義》引,又《通鑒·巻二十一·漢武帝紀》「築居延澤上」注引。

漢居廷縣故城在甘州張掖縣東北一千五百三十里。有漢遮虜鄣,韁弩都尉路博德之所築。李陵敗,與士衆期至遮虜鄣,卽此也。長老傳云鄣北百八十里,直居延之西北,是李陵戰地也。史記·匈奴列傳》「築居延澤上」《正義》引。

居延海在甘州張掖縣東北千六十四里。《地理志》云居延澤,古文以爲流沙。史記·李將軍列傳》「過居廷」《正義》引。又《史記·五帝本紀》「西至於流沙」《正義》引無「《地理志》」以下文。作「千六十四里」。按《李將軍列傳》、《正義》引脫「千」字,《五帝本紀正義》引有。《元和郡縣志》説「居廷海在張掖縣東北一千六百里」,疑《括地志》亦是,此「十四」兩字或「百」字之爛文。

祁連山在甘州張掖縣西南二百里。史記·李將軍列傳》「祁連天山」《正義》引。

合黎水一名羌谷水,一名鮮水,一名覆表水,今名副投河,亦名張掖河,南自吐谷渾界流人甘州張掖縣。史記·夏本紀》「弱水至於合黎」《正義》引。

弱水在甘州張掖縣南山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而浮弱水兮」《正義》引。

瀚海在流沙大磧西北數百里,東南去長安五千三百里。秦築長城經此海南。《大》藏音義巻二十引。

刪丹縣 編輯

蘭門山一名合黎山,一名窮石山,在甘州刪丹縣西南七十里。《淮南子》云弱水源出窮石山。史記·夏本紀》「弱水至於合黎」《正義》引。按《方輿紀要》巻六十三丹州衞合黎山引《括地志》有「山」字;今據補。

刪丹西河名弱水,《禹貢》昆侖在臨羌之西,卽此明矣。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西望昆侖」《正義》引。按「云」字衍,今刪。

焉支山一名刪丹山,在甘州刪丹縣東南五十里。《西河故事》云:「匈奴失祁連、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其慜惜乃如此。」史記·匈奴列傳》「出隴西過焉支山千餘里」《正義》引。

沙州 編輯

燉煌縣 編輯

三危山有三峰,故曰三危,俗亦名卑羽山,在沙州燉煌縣東南三十里。史記·五帝本紀》「遷三苗於三危」《正義》引。又《史記·夏本紀》至於三危」《正義》引作「三危山在沙州敦煌縣東南四十里」。

壽昌縣 編輯

沙州龍勒山在壽昌縣南百六十五里。史記·大宛列傳》「列亭障至玉門」《正義》引。按《元和郡縣志》沙州壽昌縣云「龍勒水在縣南百八十里龍勒山上」,此「縣」字上當有「壽昌」二字。

玉門故關在壽昌縣西北百一十八里。史記·大宛列傳》「列亭障至玉門」《正義》引。按《元和郡縣志》作「玉門故關」,此卽《漢書·地理志》敦煌郡龍勒縣的玉門關,今據增「故」字。「縣」上脫縣名。

陽關在沙州壽昌縣西六里。史記·大宛列傳》「其水東流注鹽澤」《正義》引。按「玉門」二字衍、脫「陽」字。宋歐陽態《輿地廣記》巻三十云「陽關在壽昌縣西六里」,與《括地志》合、今據改。

蒲昌海一名渤澤,一名鹽澤,亦名輔日海,亦名牢蘭海,亦名臨海,在沙州西南。史記·大宛列傳》「其水東流注鹽澤」《正義》引。按「穿」爲「牢」字之誤,又脫「海」字,據《水經》河水《注》增改。牢蘭卽樓蘭,其地爲古樓蘭國,故以名此澤爲牢蘭。

伊州 編輯

伊吾縣 編輯

伊州在京西北四千四百一十六里。史記·李將軍列傳》「撃匈奴右賢王於祁連天山」《正義》引。

天山一名白山,今名初羅漫山,在伊州伊吾縣北百二十里。史記·李將軍列傳》「撃匈奴右賢王於祁連天山」《正義》引,又《通鑒·巻二十一·漢武帝紀》「祁連天山」注引。

黑水源出伊州伊吾縣北二十里,又南流二十里而絶。史記·夏本紀》「道黑水至於三危」《正義》引。

文州 編輯

曲水縣 編輯

白馬水源出文州曲水縣西南,會經孫山下。史記·樊酈滕灌列傳》「別撃西丞白水北」《正義》引。

潭州 編輯

長沙縣 編輯

潭州長沙縣,本漢臨湘縣,長沙王呉芮都之。史記·髙祖本紀》「徙衡山王呉芮爲長沙王都臨湘」《正義》引。

呉芮故城在潭州長沙縣東南三百歩。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爲長沙王太傅」《正義》引。按《水經湘水注》「臨湘縣故城,漢髙祖五年以封呉芮爲長沙王,是城卽芮築也。」呉芮城卽臨湘縣城,《方輿紀》要巻八十長沙府長沙縣説漢臨湘城卽今長沙縣城。此引「裏」字當是「歩」字之誤。

呉芮墓在長沙縣北四里。史記·髙祖本紀》「徙衡山王呉芮爲長沙王都臨湘」《正義》引。

賈誼宅在縣南三十歩。《湘水記》云:「誼宅中有一井,誼所穿,極小而深,上斂下大,其狀如壺。傍有一局腳石床,容一人坐,形流古制,相承云誼所坐。」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爲長沙王太傅」《正義》引。

長沙,今潭州也。《十三州志》云有萬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東萊萬里,故曰長沙也。史記·貨殖列傳》「豫章長沙」《正義》。

江州 編輯

潯陽縣 編輯

江州潯陽縣有黃金山,山出金。史記·貨殖列傳》「豫章出黃金」《正義》引。

彭蠡湖在江州潯陽縣東南五十二里。史記·夏本紀》「彭蠡旣都」《正義》引、《史記·五帝本紀》「三苗」《正義》。

《禹貢》三江倶會於彭蠡,合爲一江,入於海。史記·夏本紀》「東爲中江入於海」《正義》引。

涪州 編輯

永安縣 編輯

陽關,今涪州永安縣治陽關城也。玉海·巻十·楚扞關》引。

寡婦淸臺山,俗名貞女山,在涪州永安縣東北七十里。史記·貨殖列傳》「巴蜀寡婦淸」《正義》引。

鄂州 編輯

武昌縣 編輯

武昌縣,鄂王舊都。今鄂王神卽熊渠子之神也。史記·楚世家》「中子紅爲鄂王」《正義》引。

蒲圻縣 編輯

鄂州蒲圻縣有赤壁山,卽曹公敗處。《通典》巻一百八十三引魏王《地志》,又《太平寰宇記》巻一百一十三引《括地志》。

潤州 編輯

丹徒縣 編輯

丹徒故城在潤州丹徒縣東南十八里,漢丹徒縣也。《晉太康地理志》云呉王濞反,走丹徒,越人殺之於此城南。《徐州記》云秦使赭衣鑿其地,因謂之丹徒。鑿處今在故縣西北六里丹徒峴,東南連互,盤紆屈曲,有象龍形,故秦鑿絶頂,闊百餘歩,又夾坑龍首,以毀其形。坑之所在,卽今龍、月二湖,悉成田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保於江南丹徒」《正義》引。

漢呉王濞塚在潤州丹徒縣東練壁聚北,今入於江。《呉録》云丹徒有呉王塚,在縣北,其處名爲相唐。史記·呉王濞列傳》「卽使人縱殺呉王」《正義》引。

江寧縣 編輯

丹陽故城在潤州江寧縣東南五十里,秦兼並天下以爲鄣郡也。史記·秦始皇本紀》「遇丹陽」《正義》引,又《通鑒·巻七·秦始皇本紀》「過丹陽」注引。按丹陽秦、漢縣,非邢,《正義》引衍「郡」字,《通鑒》注引無、今據刪。「五」下脫「十」字,據《太平寰宇記》增。今南京市東南五十里接安徽當塗縣界小丹陽鎭卽是。

慈姥山積石臨江,岸壁峻絶。山上出竹,堪爲簫管,屬樂府,名爲鼓吹山,今並芊茸頭細不任。《太平寰宇記》巻九十昇州江寧縣引。

句容縣 編輯

江乘故縣在潤州句容縣北六十里,本秦舊縣也。通鑒·巻七·秦始皇紀》「從江乘度」注引,又《史記·秦始皇本紀》「還過呉從江乘度」《正義》。

銅山,今宣州及潤州句容縣有,並屬鄣也。史記·呉王濞列傳》「呉有豫章郡銅山」《正義》引。

岳州 編輯

巴陵縣 編輯

湘山一名編山,在岳州巴陵縣南十八里。史記·五帝本紀》「登熊湘」《正義》引。

君山一名洞庭山。酒香山在君山上。《湘水記》云:「君山上有美酒,飲者不死。武帝遣欒巴求得之,未進禦,東方朔竊飲。帝怒,欲殺之,對曰:『氣使酒有驗,殺臣不死;無驗,安用酒爲』。帝笑而釋之。相傳毎春時往往聞酒香,尋之莫見其處。」《事類賦注》巻七引。

巴丘湖中有曹由洲,曹公爲孫權所敗燒船處。《通典》巻一百八十三引《地志》,又《太平寰宇記》巻一百一十三引《括地志》。

洞庭湖在岳州巴陵縣西南一里,南與靑草湖相連。史記·五帝本紀》「三苗」《正義》。

湘陰縣 編輯

黃陵廟在岳州湘陰縣北五十七里,舜二妃之神。史記·秦始皇本紀》「浮江至湘山祠」《正義》引。

二妃塚在湘陰縣北一百六十里靑草山上。盛宏之《荊州記》云靑草湖南有靑草山,湖因山名焉。《列女傳》云舜陟方,死於蒼梧。二妃死於江、湘之間,因葬焉。史記·秦始皇本紀》「浮江至湘山祠」《正義》引,又《通鑒·巻七·秦始皇紀》「聞之堯女舜妻葬此」注引。

故羅縣城在岳州湘陰縣東北六十里,春秋時羅子國,秦置長沙郡而爲縣也。按:縣北有汨水及屈原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自沉汨羅以死」《正義》。

常州 編輯

無錫縣 編輯

梅里在常州無錫縣東南六十里。史記·呉太伯世家》「呉太伯」《正義》。

饒州 編輯

鄱陽縣 編輯

饒州鄱陽縣,春秋時爲楚東境,秦爲番縣屬九江郡,漢爲鄱陽縣。史記·楚世家》「呉復伐楚取番」《正義》引。

英布塚在饒州鄱陽縣北百五十二里十五歩。史記·黥布列傳》「遂滅黥布」《正義》。

虔州 編輯

虔化縣 編輯

梅嶺在虔州虔化縣東北百二十八里。史記·東越列傳》「令諸校屯豫章梅嶺待命」《正義》引,又《通鑒·巻二十·漢武帝紀》「屯豫章梅嶺以待命」注引。按《通鑒》注引有「虔州」二字。

衡州 編輯

臨蒸縣 編輯

臨蒸縣東北一百四十里有茶山、茶溪。《太平御覽》巻八百六十七引《括地圖》,又《輿地紀勝》巻五十五引《括地志》。

湘潭縣 編輯

衡山一名峋嶁山,在衡州湘潭縣西四十一里。史記·秦始皇本紀》「乃西渡淮水之衡山」《正義》引。又《史記·夏本紀》「汶山之陽至於衡山」《正義》引無「一名峋嶁山」五字。

道州 編輯

營道縣 編輯

鼻亭神在營道縣北六十里。故老傳云舜葬九嶷,象來至此,後人立祠,名爲鼻亭神。《輿地志》云零陵郡應陽縣東有山,山有象廟。王隱《晉書》云本泉陵縣北部,東五里有鼻墟,象所封也。史記·五帝本紀》「封弟象爲諸侯」《正義》引。

唐興縣 編輯

九嶷山在道州唐興縣東南一百里。《皇覽塚墓記》云舜塚在零陵郡營浦縣九嶷山。史記·秦始皇本紀》「望祀虞舜於九嶷山」《正義》引。又《通鑒·巻七·秦始皇紀》「望祀虞舜於九嶷山」注引無「皇覽」以下文,有「其山九峰相似故名」句。按「永」當作「道」,《太史公自序》「闚九嶷」《正義》云「九嶷山在道州」是。

越州 編輯

會稽縣 編輯

楫山在越州會稽縣西北三里,一名稷山。史記外戚世家「而薄父死山陰」《正義》引。

會稽山一名衡山,在越州會稽縣東南一十二里。史記·封禪書》「禹封泰山禪會稽」《正義》引。

石箐山一名玉笥山,又名宛委山,卽會稽山一峰也,在會稽縣東南十八里。《呉越春秋》云:「禹案《黃帝中經》九山,東南天柱,號曰宛委,赤帝左闕之塡,承以文玉,覆以盤石,其書金簡靑玉爲字,編以白銀,皆球共文。禹乃東巡,登衡山,血白馬以祭。禹乃登山,仰天而笑,忽然而臥,夢見繡衣男子自稱玄夷倉水使者,卻倚覆釜之山,東顧謂禹曰:『欲得我山神書者,齊於黃帝之嶽,岩嶽之下,三月季庚,登山發石。』禹乃登宛委之山,發石,乃得金簡玉字,以水泉之脈。山中又有一穴,深不見底,謂之禹穴。史遷云『上會稽,探禹穴』,卽此穴也」,史記·太史公自序》「上會稽探禹穴」《正義》引。

禹陵在越州會稽縣南十三里,廟在縣東南十一里。史記·夏本紀》「計功而崩」《正義》引。

餘姚縣 編輯

越州餘姚縣有暦山舜井,濮州雷澤縣有暦山舜並,二所又有姚墟,云生舜處也。及嬌州暦山舜井,皆云舜所耕處,未詳也。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暦山」《正義》引。

越州餘姚縣,顧野王云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餘姚。縣西七十里有漢七虞故縣。《會稽舊記》云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卽舜所生也。周處《風土記》云舜東夷之人,生姚丘。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者」《正義》引。

鄒縣 編輯

徐城在越州鄒縣東南人海二百里。夏侯誌云翁洲上有徐偃王城。傳云昔周穆王巡狩,諸侯共尊偃王,穆王聞之,令造父禦,乘駿衷之馬,日行千里,自還討之。或云命楚王帥師伐之,偃王乃於此處立城以終。史記·秦本紀》「徐偃王作亂」《正義》引。

杭州 編輯

錢塘縣 編輯

杭州,周顯王四十六年,楚伐越,大敗其王無強,盡取其地,至於浙江之北,故復人楚。《太平寰宇記》巻九十三杭州引。

湖州 編輯

烏程縣 編輯

銅山在烏程縣東三十里,呉采郭山之銅卽此也。《太平寰宇記》巻九十四湖州烏程縣引。

何口山在烏程縣南十里,山下當何山等路。昔曰何山,亦曰金蓋山,晉何楷居之修儒業,楷後爲呉興太守,改金蓋爲何山。山口有火山曰金口山,今曰何口山。《太平寰宇記》巻九十四湖州烏程縣引。

烏程東北有孫皓爲烏程侯時井一所,口圓徑一丈六尺。《太平寰宇記》巻九十四湖州烏程縣引。

黃浦亦名庚浦,蓋康浦也,以其左右有上康、下康邨,晉殷康爲太守,百姓避其名,因更康爲庚也。《太平寰宇記》巻九十四湖州烏程縣引。

長城縣 編輯

秦置鄣郡在湖州長城縣西南八十里,郭郡故城是也。漢改爲丹陽郡,徒郡宛陵,今宣州地也。史記·貨殖列傳》「江南豫章長沙」《正義》。

秦兼天下以爲鄣郡,今湖州長城縣西南八十里故鄣城是也。史記·呉王濞列傳》「呉有豫章郡銅山」《正義》引。按「章」誤,當作「鄣」,依《貨殖列傳正義》改。

長興縣 編輯

西顧山一名呉望山,在長興縣北四十九里,髙千丈。《山墟名》云西顧山,昔呉王闔廬登姑蘇,望五湖、顧見此山,因名之。《太平寰宇記》巻九十四湖州長興縣引。

湖陵山在縣北一十五里,髙四百五十丈。《山墟名》云藝香山,昔西施種香之所。《太平寰宇記》巻九十四湖州長興縣引。

夏駕山一名石鼓山,在長興縣南三十六里,髙九百丈。石鼓作金鼓嗚,亦爲零陵郡石鼓之類。《太平寰宇記》巻九十四湖州長興縣引。

安吉縣 編輯

五山有五峰。昔邨人姚嘗於此采樵,忽遇仙人。及還家,因入甕中隱身,謂家人云:「可七日勿開。」日限未至,家人開之,診變爲白鶴,飛向五山。《呉興記》云五山亦名奕山也。《太平寰宇記》巻九十四湖州安吉縣引。又《輿地紀勝》巻四引作「五峰山,仙人姚診所居。陳虞寄《報恩寺碑》云四鶴齊飛,五峰相映」。

南嶼山一名白水山,山上有湖,其水色白,因以名之。《太平寰宇記》巻九十四湖州安吉縣引。

蘇州 編輯

呉縣 編輯

大伯塚在呉縣北五十里無錫縣界西梅裏鴻山上,去太伯所居城十里。史記·呉太伯世家》「太伯卒」補《正義》引,又《呉郡志》巻三十九引。

太伯奔呉所居城,在蘇州北五十里常州無錫縣界梅里邨,其城及塚見存。史記·周本紀》「二人乃亡如荊蠻」《正義》。

笠澤江松江之別名,在蘇州南三十五里。又云笠釋卽太湖。史記·呉太伯世家》「伐敗呉師於笠澤」補《正義》引。

幹隧在蘇州呉縣西北四十餘里萬安山西南一里太湖。史記·蘇秦列傳》「禽夫差於幹隧」《正義》。按依《史》文補出「幹隧」二字

辰州 編輯

沅陵縣 編輯

黔中故城在辰州沅陵縣西二十里。史記·秦本紀》「取巫郡及江南爲黔中郡」《正義》引,又《〈通鑒〉地理通釋/卷十·黔中》引,又《通鑒·巻四·周赧王紀》「初置黔中郡」注引。

盧溪縣 編輯

辰州盧溪縣西南三百五十里有包茅山。《武陵記》云山際出包茅,有刺而三脊,因名包茅山。史記·夏本紀》「包匭菁茅」《正義》引,又《史記·封禪書》「一茅三脊」補《正義》引。按「陽」當作「陵」,《封禪書補正義》引不誤,《太平寰宇記》亦引《武陵記》説。

激浦縣 編輯

辰州激浦縣西北三百五十里無時山,彼蠻俗當吉慶之時,親族會集歌舞於此山。山多茶樹。《輿地紀勝》巻七十五引《坤元録》。

建州 編輯

建安縣 編輯

閩中越地卽古東甌,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種,有五姓,謂林、黃等是其裔。《太平御覽》巻一百七十引《坤元録》。

邵武縣 編輯

邵武有庸嶺,一名烏頭嶺,北隰中有大蛇長七八丈,爲患,都尉長吏多致死者。巫言啖童女,其都尉令長遂估賃人家婢子養之,八月祭送蛇穴,已九女矣。將樂縣李誕有六女無男,小女名奇,及受僱,應之,責買好劍,仍作數石米飧,用蜜灌之,以置穴口。蛇夜出,目如三尺鏡。奇放犬咋蛇,奇從後以劍斫之,蛇踴出,至庭而死。《太平寰宇記》巻一百一邵武軍邵武引《坤元録》。又《太平御覽》巻四十七引《坤元録》作「邵武北有庸嶺,一名烏嶺,北隰中有大蛇,爲將樂令李誕女所殺者。」

建陽縣 編輯

建陽縣上百餘里有仙人葬山,亦神仙所居之地。《太平御覽》巻四十七引《坤元録》。《太平寰宇記》巻一百一建州建陽縣引此修云出《神異録》。

武夷山在建陽縣北一百二十八里。蕭子開《建安記》云「武夷山在其髙悉紅紫二色,望之若朝霞。有石壁峭拔數百仞於煙嵐之中,其間有木碓、磨、簸箕、籮、箸什器等物,靡不有之,顧野王謂之地仙之宅。半岩有懸棺數千。傳云昔有神人武夷君居此,故得名。《太平寰宇記》巻一百一建州建安縣引《坤元録》。

武夷山澗東一岩上有鷄妻。《太平御覽》巻四十七引《坤元録》。

蠻夷 編輯

西域 編輯

率都沙那國亦名蘇對沙那國,本漢大宛國。史記·大宛列傳》「大宛之跡」《正義》引。

康居國在京西一萬六百里,其西北可二千里有奄蔡國也。史記·大宛列傳》「爲發導繹抵康居」《正義》引。按《漢書·西域傳》云「康居西北可二千里有奄蔡國」,卽《括地志》所奉,「酒」字衍,今據刪。

安息國在京西萬一千二百里。自陽關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蠻國,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賓國,從斯賓南行度河,又西南行至於羅國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極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國。《[[漢書]]》云:「北庚居,東烏弋山離,西條支。國臨嫣水。土著。以銀爲錢,如其王麵,王死輒更錢,效王麵焉。」史記·大宛列傳》「安息」《正義》引。按此《括地志》文,各本《史記正義》倶誤作《地理志》,《漢志》無此文。「西」當作「陽」、漢至唐通西域諸國皆自陽關出。

跋祿迦國出細好白氈、上細毛廚,爲鄰國中華所重,時人號爲「末祿氈」,其實毛布也。《大藏音義》巻八十二引。

天竺一名身毒,在月氏東南數千里,俗與月氏同,而卑濕暑熱。其國臨大水。乘象以戰。其民弱於月氏。修浮圖道,不殺伐,遂以成俗。土有象、犀、碡瑁、金、銀、鐵、錫、鉛。西與大秦通,有大秦珍物。明帝夢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金黃色」。帝於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至中國,畫形像焉。萬震《南州志》云:「地方三萬里,佛道所出。其國王居城郭,殿皆彫文刻鏤。街曲市裏,各有行列。左右諸大國凡十六,皆供奉之,以天地之中也。」《浮圖經》云:「臨兒國王生隱屠太子。父曰屠頭邪,母曰莫邪屠。身色黃,發如靑絲,乳有靑色,爪赤如銅。始莫邪屠夢白象而孕、及生,從母右脅出。生有發,墮地能行七歩。太子生時,有二龍王夾左右吐水,一龍水暖,一龍水冷,遂成二池,今猶一冷一暖。初行七歩處,琉璃上有太子腳跡見在。生處名祇洌ǐ舍,在舍衞國南四里,是長者須達所起。又有阿輸迦樹,是夫人所攀生太子樹也。」史記·大宛列傳》「其東南身毒國」《正義》。按據上文增「屠」字。

沙隻大國卽舍衞國也,在月氏南萬里,卽波斯匿王治處。此國共九十種,知身後事。城有隻樹給孤園。史記·大宛列傳》「身毒國」《正義》引。

天竺國有東、西、南、北、中央天竺國,國方三萬里,去月氏七千里。大國隸屬凡二十一。天竺在昆侖山南,大國也,治城臨恆水。史記·大宛列傳》「身毒國」《正義》引。

南蠻北接氏羌,西過蠻界卽入土番南界,越數重髙山峻嶺,渉暦川谷,凡經三數千里,過上番界,度雪山南腳卽入東天竺,東南界迦摩縷波國,其次近南三摩怛吒國、嗬利鷄羅國及耽摩立底國。此山路與天竺至近,險阻難行,是大唐與五天陸路之捷徑也。仍須及時,盛夏熱瘴毒蟲不可行履,過者難以全生;秋多風雨水泛,又不可行;冬雖無毒,積雪冱寒,又難登陟;惟有二、三月乃是過時,仍須譯解數種蠻夷語言,兼裔買道之貨,仗土人引道,展轉問津,卽必得達。《大藏音義》巻八十一引。

阿耨達山亦名建末達山,亦名昆侖山。水出,一名拔扈利水,一名恆迦河,卽經稱恆河者也。自昆侖山以南,多是平地而下濕。土肥良,多種稻,歳四熟,留役馳馬,米粒亦極大。史記·大宛列傳》「身毒國」《正義》引。

阿耨達山亦名建末達山,亦名昆侖山。恆河出其南吐獅子口,經天竺入達山。嫣水今名爲滸海,出於昆侖西北隅吐馬口,經安息、大夏國入西海。黃河出東北隅吐牛口,東經泐澤,潛出大積石山,至華山北,東人海。其三河去入海各三萬里。此謂大昆侖,肅州謂小昆侖也。《禹本紀》云河出昆侖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隱避爲光明也。史記·司馬相如傳》「西望昆侖」《正義》引。按「濫」當作「泐」,據《水經·河水注》改。

阿耨達山一名昆侖山,其山爲天柱,在雍州西南一萬五千三百七十里。史記·司馬相如傳》「經營炎火而浮弱水兮」《正義》引。

弱水有二源,倶出女國北阿耨達山,南流會於女國東,去國一里,深丈餘,闊六十歩,非毛舟不可濟,南流人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經營炎火而浮弱水兮」《正義》引。按此引有錯脫,不可通,依《大宛列傳》「條支有弱水」《正義》補正。

佛上忉利天,爲母説法九十日。波斯匿王思欲見佛,卽刻牛頭旃檀象,置精舍內佛坐。此像是衆像之始,後人所法也。佛上天靑梯,今變爲石,沒人地,唯餘十二蹬,蹬間二尺餘。彼耆老言,梯入地盡,佛法滅。史記·大宛列傳》「身毒國」《正義》引。

王舍國,胡語曰罪悅隻國。其國靈驚山,胡語曰耆闍崛山。山是靑石,石頭似驚。鳥名耆闍,駑也。崛,山石也。山周四十里,外周圍水,佛於此坐禪,及諸阿難等倶在此坐。史記·大宛列傳》「身毒國」《正義》引。

小孤石,石上有石室者,佛坐其中,天帝釋以四十二事問佛,佛一一以指畫石,其跡尚存。又於山上起塔,佛昔將阿難在此上山四望,見福田疆畔,因製七條衣割截之法於此,今袈裟衣是也。史記·大宛列傳》「身毒國」《正義》引。

蔥嶺山在京西九千八百六十里,蔥茂於常,故曰蔥嶺。其山東至於賓,西腧廚賓。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奄息總極」補《正義》引。

火山國在扶南東大湖海中。其國中山皆火,然火中有白鼠皮及樹皮,績爲火浣布。《魏略》云大秦在安息、條支西大海之西,故俗謂之海西國。從安息界乘船直載海西,遇風利時三月到,風遲或一二歳。其公私宮室爲重屋,郵驛亭置如中國。從安息繞海北陸到其國,人民相屬,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無盜賊。其俗人長大平正,似中國人而胡服。朱應《異物志》云大秦之北附庸小邑,有羊羔自然生於土中,候其欲萌,築牆繞之,恐獸所食。其臍與地連,割絶則死。撃物驚之,乃驚鳴,臍遂絶,則逐水草爲群。又大秦金二枚,皆大如瓜,植之滋息無極,觀之如用則眞金也。史記·大宛列傳》「奄蔡黎軒」《正義》引。按「風」字衍。據《漢書·西域傳》增「國」字。《隋書經籍志》有《扶南異物志》一巻,朱應撰,《舊唐書經籍志》同,此誤爲「宋膺」,今據改。「秦」上脫「大」字,據下文增。

焦僥在大泰國南。史記·孔子世家》「焦僥氏」《正義》引。

小人國在大秦南,人才三尺。其耕稼之時,懼鶴所食,大秦衞助之。史記·大宛列傳》「奄蔡黎軒」《正義》引。

火林山生不燼之木。其山晝夜大火常然,猛風不盛,暴雨不滅。其木皮花皆堪績布,而皮布粗,花布細。又有火浣獸,其形似鼠,可重百斤,毛長三四寸,色白,細如絲,常居火中,炯赤如火。時時出外,人以水逐而沃之,得水卽死。取其毛績以爲布,經有垢汙,若以灰水洗終日仍舊;若置於火中燒之,與火同赤,出而振之,塵去潔白如新,因名火浣。《大藏音義》巻十五引。

北狄 編輯

鐵勒國,匈奴冒頓之後,在突厥國北。樂勝州經秦長城、太羹長路正北,經沙磧,十三日行至其國。史記·匈奴列傳》「右方直灑泉張掖郡」《正義》引。

秣褐國,古肅愼也,在京東北萬里以下,東及北各抵大海。其國南有白山,鳥獸草木皆白。其人處山林間,上氣極寒,常爲穴居,以深爲貴,至接九梯。養豕,食肉,衣其皮,冬以豬膏塗身,厚數分,以禦風寒。貴臭穢不潔,作廁於中,園之而居。多勇力,善射。弓長四尺,如弩,矢用楛,長一尺八寸,靑石爲鏃。葬則交木作槨,殺豬積槨上,富者至數百,貧者數十,以爲死人之糧。以土上覆之,以繩係於槨,頭出土上,以酒灌酹,繩腐而止,無四時祭祀也。史記·夏本紀》 「島夷皮服」《正義》引。

抹靺鞨國,古肅愼也,亦曰挹婁,在京東北八千四百里,南去扶餘千五百里,東及北各抵大海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邪與肅愼爲鄰」《正義》引。

東夷 編輯

朝鮮、髙驪、穢貊、束沃沮、夫餘五國之地,國東西千三百里,南北二千里,在京師東。東至大海四百里,北至營州界九百二十里,南至新羅國六百里,北至靺鞨國千四百里。史記·朝鮮列傳》「眞番臨屯皆來服屬方數千里」《正義》引。按此引有脫文,與「五國之地」不相應,今據《後漢書·東夷傳》補「穢」、「夫餘」三字。

髙驪治平壤城,本漢樂浪郡王儉城,卽古朝鮮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地東至海暨朝鮮」《正義》引,又《史記朝鮮列傳》「朝鮮王滿者」《正義》引,又《玉海·巻十·朝鮮》引。

穢貊在髙麗南,新羅北,東至大海,西史記·留侯世家》「東見倉海君」《正義》引。按「西」下有脫文,末洋。

亶洲在東海中,秦始皇使徐福將童男女人海求仙人,止在此洲,共數萬家,至今洲上人至會稽市易者。呉人《外國圖》云亶洲去琅邪萬里。史記·秦始皇本紀》「人海求仙人」《正義》引。又《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徐福得平原廣澤」《正義》引作「亶州在東海中,秦始皇遣徐福將童男女,遂止此州、其後復有數洲萬家,其上人至會稽市易者。」

百濟國西南渤海中,有大島十五所,皆邑落,有人居,屬百濟。史記·夏本紀》「島夷卉服」《正義》引。又《史記五帝本紀》「島夷」《正義》引無「渤」字,「皆邑落」作「皆置邑」。

倭國西南大海中,島居凡百餘小國,在京南萬三千五百里。史記·五帝本紀》「島夷」《正義》引。

◀上一巻 全書終
括地誌輯校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