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敬齋先生文集
卷四
作者:河演
1919年
卷五

附錄

編輯

年譜

編輯

皇明太祖高皇帝洪武九年丙辰高麗禑二年

八月十三日乙未亥時。先生生於晉州尼丘山下餘沙村第。

尼丘在州西四十里。屹然臨水。河氏世居其下。俗傳禮義如魯闕里故名。餘沙。今稱沙月。

十二月。王考晉山府院君苦軒公卒。

十年丁巳。先生二歲。

十一年戊午。先生三歲。十二年己未。先生四歲。

十三年庚申。先生五歲。

八月。曾王考晉川府院君松軒公卒。

○先生與群兒戲遊。躓仆傷額。母夫人戒之曰。古書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至也。先生聞甚惕然。憂形於色。自是行不妄動。擧止有度。手不持玩好之物。口不出鄙倍之言。

十四年辛酉。先生六歲。

秋。從皇考木翁公於豐海營。

時木翁公爲海西觀察使。

十五年壬戌。先生七歲。

秋。從木翁公自豐海還京第。

第在松京。先是。松軒公占松岳之東岡以居。晚年還鄕。及木翁公從仕於京。修葺舊第而居焉。

十六年癸亥。先生八歲。

始入小學。

木翁公敎之以孝悌忠信。先生曰。何不言敬。木翁公曰。旣行孝悌忠信。則敬在其中。

正月。祖妣貞敬夫人卒。

十七年甲子。先生九歲。

春。讀伯夷傳。

讀至於首陽採薇而食。顧謂伯兄郡事公曰。首陽周地。薇亦周物。何以隱於周地而食周物。木翁公奇之。

十八年乙丑。先生十歲。

文辭大進。筆法端正。

李牧隱穡見而奇之曰。此非鴨江以東之才。其早成。雖唐,宋諸儒。未必過此。

夏。從木翁公於淸州任所。

時木翁公服闋。拜淸州牧使。

十九年丙寅。先生十一歲。

時旭元國男女三十餘人。漂到蔚山津。路過淸州。先生於路上觀之。旭元人聚觀先生曰。偉哉眞大人氣像。女人以雜佩遺之。先生微笑曰。吾本不喜玩好之物。況女子雜佩。豈丈夫所取。遂不受。

二十年丁卯。先生十二歲。

秋。從木翁公自淸州還京第。

時木翁公自淸州還朝。拜兵曹判書。

二十一年高麗昌元年戊辰。先生十三歲。

二月。陪木翁公遊春塘。拜冶隱吉先生。

木翁公與冶隱暢懷於春塘。共論王室艱危。先生進曰。不事二君。是人臣之道。冶隱顧語木翁公曰。此兒一言。眞吾輩職分乎。

二十二年恭讓王元年己巳。先生十四歲。

受業於圃隱鄭先生。

木翁公。與圃隱道同志合。又所居隣近。昕夕相從。至是命先生就學。先生天姿近道。立志甚高。旣得賢師。益加自勉。深究性理之學。

二十三年庚午。先生十五歲。

從木翁公於淸風任所。

木翁公旣辭大司馬之命。不欲安於朝。屢乞外補。是歲除淸風郡守。

二十四年辛未。先生十六歲。

秋。從木翁公自淸風還鄕。

時麗運將訖。王室艱危。木翁公不忍宗國之亡。遂自職所。託疾歸鄕。

十月。入京謁圃隱先生。

及還。圃隱送至洞外曰。君去南。吾道南。

二十五年我太祖大王元年壬申。先生十七歲。

四月。哭圃隱先生。

先生早歲及門。薰炙道義。深被奬育之恩。至是在鄕承訃。驚慟不已。後挽其子宗本。有契托趨庭後。情同骨肉親之句。

二十六年癸酉。先生十八歲。

二十七年甲戌。先生十九歲。

二月。聘夫人星山李氏。

重大匡開城尹存性女。月城府院君慶州李成林外孫。○按姜通亭淮伯。卽松軒公外孫。其夫人李氏。乃先生夫人之兄也。其孫晉山君希孟撰通亭行狀。有曰。希孟生三歲。鞠於王母。王母常敎余曰。乃祖嘗器表姪河某之爲人。以吾季妹妻之。河公嘗治第晉曲。乃祖戒之曰。子當踐敭美官。爲國大相。非終老鄕曲者。勸令之京。後其言無一不中雲。

二十八年乙亥。先生二十歲。

秋。中司馬鄕試兩場及文科漢城試。

二十九年丙子。先生二十一歲。

春。中司馬,覆試兩場。夏。擢文科會試。金益精榜下三等第一人

三十年丁丑。先生二十二歲。

正月。授從仕郞奉常寺錄事。直藝文館。

秋。自晉州就居京城鑄洞。後移居敦義門外

三十一年戊寅。先生二十三歲。

建文皇帝元年定宗大王元年己卯。先生二十四歲。

十二月。陞通仕郞春秋館修撰官。

二年庚辰。先生二十五歲。

十二月。陞務功郞門下注書。

按朝野記聞。是歲命先生改官制。以門下及都評議司。合爲議政府。

三年太宗大王元年辛巳。先生二十六歲。

四月。陞宣務郞濟用庫副使。

五月。移宣敎郞供正庫副使。

四年壬午。先生二十七歲。

五月。加承訓郞。拜司憲府監察。

先生以年少新進。初入殿中。百僚整肅。

太宗文皇帝永樂元年癸未。先生二十八歲。

五月。除承議郞典農寺主簿。

六月。移承訓郞奉常寺主簿。

閏十一月。拜承議郞。仍奉常寺主簿。兼尙瑞院錄事。

十二月。拜禮曹佐郞。兼尙瑞院直長。

子孝明生官至副正

二年甲申。先生二十九歲。

正月。仍禮曹佐郞。兼尙瑞院主簿。

七月。遷直長。

十月。移兵曹佐郞。仍兼尙瑞院主簿。

十二月。陞奉訓郞。移刑曹佐郞。復移供正庫使。

三年乙酉。先生三十歲。

正月。加奉直郞。拜吏曹正郞。

十二月。移兵曹正郞。加通善郞。

四年丙戌。先生三十一歲。

二月。拜吏曹正郞。加通德郞。

閏七月。仍吏曹正郞。兼知製敎。

十二月。陞朝散大夫奉常寺副令。直集賢殿。

五年丁亥。先生三十二歲。

十二月。除奉列大夫知安岳郡事。兼勸農兵馬團練副使。

六年戊子。先生三十三歲。

春。乙任安岳。

先生初受郡寄。專意民事。誠於惠恤。勤於勸課。築迎春亭片月亭大樹亭魚躍亭筆峯亭。視篆之暇。登臨巡省。勸督農事。又作農謳數闋以相之。民樂趨業。治化大行。出安岳名宦錄

七年己丑。先生三十四歲。

八年庚寅。先生三十五歲。

春。自安岳秩滿還朝。

七月。拜奉直大夫禮賓寺少尹。

九年辛卯。先生三十六歲。

春。子悌明生。官至佐郞

十年壬辰。先生三十七歲。

七月。除奉直大夫全羅道都觀察黜陟使經歷所經歷。不赴。

八月。拜內資寺少尹。直寶文閣。加奉正大夫。

十二月。遷典祀寺副令。直集賢殿。陞世子右文學。

按筆苑雜記。先生燕居常著烏紗帽。去軟角。焚香靜坐。終日吟哦。爲詩奇古。筆法遒勁。時在春坊。作詩寫之。河浩亭崙嘆曰。河文學作而河文學寫之。亦一人間寶玩也。自是一世搢紳求詩文者。皆欲先生作而書之。

十一年癸巳。先生三十八歲。

四月。除典祀寺令。直集賢。殿陞世子左文學。

五月。子友明生。官至同知中樞。號蓮塘。配享新川書院。

十二年甲午。先生三十九歲。

正月。移典祀寺少尹。

三月。移敬承府少尹。兼世子左文學。

九月。拜司憲府掌令。直集賢殿。

十三年乙未。先生四十歲。

二月。陞中訓大夫。除中和郡事兼平安道左翼兵馬團練副使。不赴。

三月。直寶文閣。

十四年丙申。先生四十一歲。

六月。加中直大夫。拜司憲府執義。

先生在臺。獨持風裁。言事稱旨。上心嘉之。

十五年丁酉。先生四十二歲。

四月。擢拜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代言,經筵參贊官,寶文閣直提學,知製敎,春秋館編修官兼判軍器監事,知工曹事。

先生與諸代言入謝。上執先生手曰。卿知所以在此乎。先生對以未知。上曰。曩卿在臺獨奏。克揚憲職。予於此時。已知卿矣。先生拜謝而退。

六月。陞拜右副代言。兼如故兼判軍資監事。知戶曹事。

九月。除左副代言,集賢殿直提學。經筵製敎,春秋幷仍。兼判司宰監事知刑曹事

十二月。除右代言。兼如故兼判軍資監事。知戶曹事。

十六年戊戌。先生四十三歲。

七月。除左代言。兼如故兼判司僕寺事。知兵曹事。

八月。參侍宴。陞知申事兼尙瑞尹,修文殿直提學,春秋館修撰官,判典祀寺事。知吏曹內侍茶房事。

世宗實錄曰。戊戌八月十日。上卽位。詣上王殿獻壽。孝寧大君補,領敦寧柳廷顯,領議政韓尙敬,右議政李原及宗親駙馬,六代言侍宴聯句。聯句見本集◑時國家多事。策應不一。而先生周旋其間。小心謹愼。兩宮際遇交隆。賞賜稠疊。

扈從廣津。

國朝寶鑑曰。恭靖大王避暑在廣津。上王與上幸東郊臺山。邀恭靖王置酒極歡。抵暮而罷。上王乘白馬而還。中途下馬。召知申事河演。謂曰。予素愛此馬馴良。今遺主上。又顧謂演曰。吾父子之事。歷代所無。

十七年世宗大王元年己亥。先生四十四歲。

入侍經筵。進講大學衍義。

先生以扶正道興斯文爲已任。而職在論思。尤惓惓於勉聖學。是歲世宗新卽位。首開經筵。虛心問道。筵臣皆極一時之選。先生時以參贊官。與同僚論奏明剴。剖柝精詳。逐日賜對。竟晷而罷。◑國朝寶鑑曰。元年。始開經筵。領經筵事朴訔,李原,知經筵事柳觀,下季良,同知經筵事李乙剛,參贊官河演,金益精,李隨,尹淮,侍講官鄭招,柳穎,侍讀官成槪,檢討官金赭,副檢討官權蹈等進講大學衍義。上好學不倦。日御經筵。未嘗暫廢。

二月。陞嘉善大夫。拜江原道都觀察黜陟使。兼兵馬節制使,監倉安集轉輸勸農管學事,提調刑獄公事。

原州卽王考苦軒公遺愛之地。先生一意爲治。克追家聲。

十月。入爲右軍都摠府同知摠制,寶文閣提學。

十八年庚子。先生四十五歲。

正月。拜禮曹參判兼寶文閣提學。以進紙箚。兼請免金銀事奉使如京。

陛辭之日。先生請曰。朝廷若問代以何物。對之如何。上王曰。國家選擇而使卿。在卿專對如何耳。

三月還。仍拜禮曹參判。兼如故

時巨濟人民避倭流寓於居昌加祚縣。上王及上特命還徙於水內本土。仍命先生主掌施行。◑按癸酉先生寄李中樞詩序。有曰。己亥春。吾以禮曹參判。主掌施行雲。而今考政案。先生於己亥春。初陞嘉善。未及拜禮參。行狀亦曰。庚子正月。拜禮參。當更攷。◑又按東國歷代編年。是歲始設集賢殿雲。而先生於太宗丙戌。已有集賢之直。且太宗戊戌。始開經筵雲。而先生於丁酉。已帶經筵之職。編年與政案相左。並當更攷。

十九年辛丑。先生四十六歲。

十月。拜全羅道都觀察黜陟使。兼兵馬都節制使,勸農管學事,提調刑獄公事。

二十年壬寅。先生四十七歲。

春。作高山三奇亭記。

是歲春。先生巡到高山縣。縣東數里許。有一小岡。景致殊絶。水石及老松尤奇勝。先生登臨娛玩之餘。斫木白而書之曰三奇。及還。縣監崔得之構亭其上。請先生記之。其略曰。見水之淸。則吾心本然之明德益明。見石之巖巖。則確然不拔之志益堅。見松之晚翠。則貞固之節益高。此岡三物。足以爲操心養性之機雲。

巡到長興。作長寧城記。

城卽府城。以其合遂寧縣。故取長興遂寧二字而名之。

九月。到南原府遊山洞。有詩刻石。詩見本集

後乙丑。監司韓磌憫其字刓。命工改刻。因記事曰。山洞在南原中防縣。河監司適宿縣舍。夢有老翁來告曰。吾有五孫爲君饋被捕。願勿殺。仍以詩贈之。覺而問之。果有五生鯉。卽令放之。仍遊淵上。忽雲氣晦暝。有黃龍初出左曲。次出右曲。終出首如馬頭。白髥黑角。熟視良久。欣然而逝。傳說洋洋。而不及詩中。先生德量。益可想雲。○按芝峯類說。記此事言監司河某。而不言名。乃曰監司見龍怖死。蓋傳聞之誤。

十二月。以兵曹參判召還。

士民攀轅願留。至以土石遮道成阜。

二十一年癸卯。先生四十八歲。

三月。拜司憲府大司憲。上疏斥佛。

先生旣長憲府。以激濁揚淸。斥邪扶正爲已任。凡士大夫貪淫無行者。彈擊不少饒。朝著爲之肅然。時承高麗末弊。崇奉浮屠。至有試選爵秩奉養土田之規。先生慨然上疏。極言其廣立佛宇施土田納臧獲之非。仍請於京師只留二寺。諸道各止二三。永罷試選之法。勿下僧職之批。疏上。上下其議。大臣亦以爲宜。卽命並曹溪,華嚴七宗爲禪,敎兩宗。京外只留三十六寺。量給土田。餘悉罷之。○姜晉山希孟所撰先生行狀曰。時世宗銳意於治。諸大臣若贊上行之。盡如公言。則豈非吾道之幸。

撰柳忠景公墓誌。

柳公名亮。卽先生女壻。京生父。

二十二年甲辰。先生四十九歲。

四月。拜刑曹參判。

十二月。拜中軍都摠制。同日又拜慶尙道都觀察黜陟使兼兵馬都節制使。

南忠簡智所撰先生神道碑曰。世宗勵精治道。尤致詳於庶獄庶愼。凡廷僚之可大用者。旣簡在心。必試之方岳。嶺。新羅舊疆。地踔遠。號難治。歲乙巳。命大司憲河公。旣之任。政明修擧。治成績煕雲去。○按政案。先生之拜嶺伯。在甲辰十二月四日。而碑雲乙巳。似以翌年蒞任爲言。

仁宗昭皇帝洪煕元年乙巳。先生五十歲。

春。之任嶺營。以擇遣參佐。狀請於朝。

時先生二親。年皆望入。而先生建節本道。季弟溥又以高陽縣監。受暇同來。人皆榮之。○朝廷擇遣南智爲都事。○南公所撰碑曰。公旣之任。有決輒當。一日。閱久牒。得細大疑滯凡一笥。以狀請於朝。擇庶僚之有材幹可參決決疑。公所恢恢爾。特謙邦不自專。恐一事或致誤曠分憂也。余不佞承乏佐幕。幕禮畢。可辨者專。可質者覆。公亦不異焉。遂猥推詡器局。賜交忘年。雖公之誤知余。而余之得幸於嶺大矣。

閏七月。序本道營主題名記。序見本集

八月。巡到禮安。作秋興亭記。

亭在縣之客館東。郡守朴潔所建。先生名以秋興。仍記其事。

到咸安。登淸範樓。

樓卽郡守禹承範所建。禹公請名於先生。命以淸範。○按洪汝方記曰。樓用郡守之名。欲其人之不忘也。加之以淸。慕其人之德也。

到宜寧縣有記。

按輿地勝覽。有蒼江大野高岡茂林之語。

登密陽嶺南樓有詩。詩見本集

登巨濟撫夷樓有詩。

先是巨濟人民之還徙也。先生以禮參主掌施行。及爲監司。親承上旨。凡本縣軍民事之未遑者。率以便宜措置。勞來撫摩。於是。縣境大蘇。

到晉州。與南都事智共登矗石樓。

樓在州之南江上。○按名臣錄。先生與南公行到晉州。嘆山川雲物之勝。南改容曰。山川雖勝。品官甚惡。先生大笑。人服其雅量。

奉敎編慶尙道地理誌。

時上敎春秋館。令各道方伯收送地理誌。先生奉旨。令大丘郡事琴柔,仁同縣監金鑌掌其事。編成十部上之。於是。道人經歷南智,判官鄭介保,東都尹吳湜請別纂一部。藏之本營。先生從之。仍作序記其事。

奉敎。以四書五經大全及性理大全等書鋟板。

一部輸校書館。一部置本營。

十二月。以吏曹參判召還。

宣宗章皇帝宣德元年丙午。先生五十一歲。

正月。拜忠淸道觀察黜陟使兼兵馬節制使。辭不赴。移拜禮曹參判。

二年丁未。先生五十二歲。

八月。除仁順府尹。同日。移拜平安道都觀察黜陟使管學勸農事兼平壤府尹。

三年戊申。先生五十三歲。

春。坐事罷。謫守天安郡。

碑文曰。天安之謫。言者過言。非公過也。公自過無幾微色雲。○先生再受郡寄。四秉節鉞。爲政廉平。以革弊利民爲先。所至氏恆愛之。雖去而追思不已。

四年己酉。先生五十四歲。

春。自天安召還。

碑文曰。上察公忠諒。不一年召還。在謫亦優恤。蓋異恩數雲。

四月。加嘉靖大天。拜兵曹參判。

八月。拜黃海道觀察黜陟使。不赴。移拜右軍都摠府摠制。

五年庚戌。先生五十五歲。

閏十二月。加資憲大夫。拜刑曹判書。與許相公稠奉敎纂五禮儀。

採洪武舊制及東國儀禮。參酌損益。而稟旨取裁。

六年辛亥。先生五十六歲。

二月。拜藝文館大提學。

時上在位日久。明習國家事。知先生才器。每加奬拔。際遇日隆。先生文章典雅。學問精深。爲世儒宗。至是遂典文柄。

六月。丁先妣貞敬夫人憂。秋。葬貞敬夫人於楊州豐壤之八賢洞。

先夫人以至正丁亥生。是月二十七日卒。享年八十五。

七年壬子。先生五十七歲。

八年癸丑。先生五十八歲。

八月。服闋。起拜三軍都鎭撫。掌禁府。未幾又拜大司憲。

按先生憲長之拜。政案則在於八月。而行狀曰十二月。當更攷。

十二月。丁皇考木翁公憂。

木翁公自壬申以後。謝絶世事。決意嘉遯。及諸子仕宦干京。爲便養之。方奉至於京。而木翁公義不八城。僦屋於敦義門外。先生以所居鑄洞。稍間於親側。乃移居奉侍。與諸兄弟盡誠色養。別構一堂於親側。名曰具慶。兩親康彊無恙。俱踰八耋。歲時節日。奉觴稱壽。凡所以慰悅親心者。靡所不至。一時搢紳之士。無不欽嘆。至爲詠歌其事。如國老鄭郊隱以吾首爲絶句以倡。權陽村近,崔提學興孝,趙判院末生,辛參判引孫繼而和之。尹淸香淮序以記之。木翁公以至正庚寅生。是月十二日卒。享年八十四。先生連遭巨創。年方衰暮。而前後居憂。情文備至。人皆稱孝。

九年甲寅。先生五十九歲。

春。葬木翁公於先夫人墓右。仍廬墓三年。

十年乙卯。先生六十歲。英宗睿皇帝正統元年丙辰。先生六十一歲。

二月。服闋。

三月。修葺具慶堂。改扁永慕。

先生旣外除。修葺木翁公舊堂。蓋以茅茨。而處其中。改扁永慕。以寓羹墻之思。子姪請易以瓦。先生嘆曰。先人舊居。垂之後人。以昭儉德。不亦可乎。其勿改也。○木翁公嘗仕松京。修葺松軒公舊居。改扁永慕。倩畫成障。以著先世儉約之德。且戒兒孫雖當改貫。必遵舊制。先生之改扁永慕。不許易瓦。蓋有來矣。

四月。拜刑曹判書。

六月。陞拜議政府右參贊。

洪府尹汝方以詩賀之。先生次其韻。

秋。爲義禁府提調。

與趙判院末生,皇,甫判書仁,沈判書道源同爲提調。

十一月。兼修文殿提學。

先生次金學士韻。有曰。先祖飄纓處。今吾繼踵時。蓋以王考苦軒公曾爲修文提學故也。

十二月。拜禮曹判書。仍兼修文提學。

二年丁巳。先生六十二歲。

八月。拜吏曹判書。仍兼修文提學。

十月。加正憲大夫。

十二月。以吏判兼寶文閣大提學。是歲始定兩南貢稅法。

時國法尙未一定。先生與一二執政定行貢稅年分法。地分六等。年分九等。以上下其稅。而先從兩南爲始。

三年戊午。先生六十三歲。

以詩答柳府尹思訥書。兼寄殽酒。

柳公書雲。去丙辰年數大匈。申子謹聞之悲嘆。蒸霜華備美酒送慰之。能無事過了。推數者又雲。今戊午亦難。閤下如申公之惠則可免。先生送以酒肉。兼寄詩戲之。有豈啻好過今戊午。敢將殽酒祝高年之句。

十月。陞拜議政府左參贊。兼修文殿大提學。

時北虜連年有警。朝廷遣崔潤德,李順蒙將兵討之。而餘患未息。上留意邊事。日與三司六卿文武大臣。講畫戎務。昕夕不輟。領相黃喜,左相孟思誠,右相權軫,判中樞河敬復,吏判許稠,兵判崔士康,戶判安純,禮判申商,工判趙啓生,贊成李孟畇,成抑,參贊申槪及先生,咸吉道觀察使鄭欽之,節制使金宗瑞或登對。或箚論商確未已。

十二月。兼世子左賓客。

四年已未。先生六十四歲。

六月。以左參贊兼判吏曹事。仍兼世子左賓客。

時上欲貸死囚。先生與相臣黃喜,申槪,贊成李孟畇等論奏輕刑害及良善之弊。仍援大叔寬縱之害。子產寬猛之喩以申之。請從律文。上從之。

行四孟朔頒祿之制。

先生與諸宰執稟旨講定。

五年庚申。先生六十五歲。

五月。陞拜崇政大夫議政府右贊成。仍兼修文殿大提學。判吏曹事。

時吏判崔府誤擧人注官。上御思政殿受常參。大司憲鄭甲孫啓曰。判書崔府固失銓政。河某素知事體。而有此誤擧。請鞫之。先生與崔府入侍奏曰。臣職在判選。敢曰不知。仍自引請罪。上知其無他。遂怡顏兩解之。

六年辛酉。先生六十六歲。

五月。喪長子孝明。

宣德末。勸登武擧。至是以軍資副正卒。年三十九。後贈吏曹參判。

九月。陞左贊成。兼如故答李雲義書。

兼寄以詩。有金風八月猶炎瘴。自愧疏慵職贊成之句。

七年壬戌。先生六十七歲。

三月。扈從伊川溫井之幸。聯和匪懈堂詩帖。

匪懈堂。安平大君瑢號也。大君於東書堂古帖室。得宋英宗宸翰八景詩。蹋其詩晝其圖。仍名其堂曰八景。請當世之善詩者賦以歌之。先生與集賢藝文諸學士成三問,崔恆,鄭麟趾,南秀文等十七人咸作詩親筆。聯成一帖。中朝人翁正春以八分書其首曰海宇奇觀雲。

定各品行守法。

先生與諸宰稟旨所定也。◑時上益明治體。凡軍國大小事務。一委政府。至於銓選之政。專責吏部。先生入贊大政。出判曹務。淸白自勵。盡心奉公。重惜名器。裁抑僥倖。處事必計之於未爲之前。慮之於已行之後。由是事無過擧。敷奏之際。言語精當。動輒稱旨。眷注日隆。

八年癸亥。先生六十八歲。

三月。扈駕溫陽。

七月。以左贊成。兼判戶曹事。始改田品。

先生平時禮接士大夫。門無停客。及判銓曹前後五載。一切不受私謁。至被論斥。而不以爲意。性厭奔競。嘗有詩曰。廣迎秪爲明時輔。用捨何由獨見聞。至是改判戶部。◑先生判地部。與諸宰稟定田分五等歲分六等之法。

九年甲子。先生六十九歲。

三月。扈駕椒井。自椒井因事先還。賦賀醴泉詩。寄侍從諸友。詩見本集

時上以風患。又幸淸安之椒井。先生與李公塏,申公叔舟,黃公守身,李公思哲,安平大君瑢侍從。有詩聯和。

閏七月。以左贊成。兼行承政院都承旨。

按行狀所載。履歷如此。而政案則是年無都承旨批目。可疑。且政案以正統八年七月爲閏。誤。

十二月。加崇祿大夫。仍左贊成。

十年乙丑。先生七十歲。

正月。加大匡輔國崇祿大夫。陞拜議政府右議政。領集賢殿經筵事。監春秋館事。世子傅。以年滿七十賜几杖。

先生於釋褐之初。已有公輔之望。至是大拜。時上以憂勤有疾。命世子參決庶務。先生與首相黃喜,左相申槪同心協輔。上傾心委任。

十一年丙寅。先生七十一歲。

贈守陵官南智詩。

二月。昭憲王后薨。因山旣成。守陵官難其人。南公闋私喪。伏闕下自請大被時議。先生首以詩解之。一時名公繼而和之。柳參議義孫作序美之。於是時議乃息。◑南公撰先生碑曰。記昔丙寅。余守昭憲聖后陵。公辱以詩。起居同朝諸公亦和之成軸。今在篋。擬以爲傳家寶。今於誌公之文。尤有所感慨雲。◑按名臣錄。鄭文成麟趾傳記昭憲山陵時事。有曰。領議政河某云云。而先生領相之拜。在於後四年庚午。則名臣錄。恐字誤。

十二年丁卯。先生七十二歲。

春。爲文科讀卷官。

取李承召等三十三人。

六月。陞左議政。兼如故

按政案。先生之陞左揆在是月。而行狀作正月。當更攷。

秋。拜殿試讀卷官。

取姜希孟等二十五人。◑姜公撰先生季子同樞公旌門記曰。丁卯秋。文孝公典貢擧。希孟釋褐爲壯元常在門下。欽仰德音。式刑動靜久矣雲。

又爲重試讀卷官。

取集賢殿修撰成三問等十九人。◑慵齋䕺話曰。丁卯重試。成謹甫三問居首。金墩,李塏,申叔舟,崔恆,朴彭年,李石亨,柳誠源,李克增,李胤保,李成,鄭昌孫,金禮蒙。皆居三等雲。

九月。同政府六曹大臣。會成均館明倫堂。賦詩頌御賜尊鐘。

辛判書碩祖成均館受賜尊鐘記曰。成均館。舊有靑畫鐘一事。品頗奇絶。太示命有司匣而藏之。丁卯八月。大司成鄭麟趾從容以啓。上卽賜白尊二雙白鐘畫鐘各二雙並御酒。越數日重陽。政府六曹大臣。會明倫堂課諸生。設賜器酌黃封以相慶。酒半。右議政河公某賦詩以頌。卿士繼而和之雲。按行狀及政案。先生之拜左揆。已在是歲之春夏。而辛公猶雲右議政。可疑。

十三年戊辰。先生七十三歲。

時國家昇平日久。先生與右相南公智同在相府。貫餙文治。世以太平良相稱。◑一日。先生顧謂南公曰。監司若非急足。幾爲都事所躡。蓋以慶尙監司時。南公爲都事。而相得甚歡故也。一時傳爲美談。

十四年己巳。先生七十四歲。

作晉州鄕校四敎堂記。

堂在州東三里。敎官姜公元亮所建。走書請記於先生。記見本集

八月。送子友明。從軍北行。

天朝時有北虜之警。上憂之。命將往備。先生自以身在相位。義同休戚。使季子應募佐幕。作詩送行。勉以奮忠輔國毋負所生。

恭宗景皇帝景泰元年庚午。先生七十五歲。

正月。送倪侍講謙,司馬給事兩詔使。

時翰林侍講錢塘倪公,給事中司馬公奉詔來宣。及還。先生與河東鄭麟趾。河陽許翊,坡平尹炯,昌寧成念祖,光山李先齊,完山李思哲,晉陽鄭陟,圖山高得宗,驪江李審,韓山李季甸,李塏,東萊鄭昌孫,丹城金鉤,鷲山辛碩祖,㠉梁崔恆,咸從魚孝瞻,延山李石亨,晉山姜孟卿,丹溪河緯地,陽城李芮,李承召,魯山李永瑞,達城徐居正,西原韓繼禧,平陽朴彭年各賦詩爲贐。高靈申叔舟爲之序。昌寧成三問爲之跋。其後有人購書燕肆。得一書。名遼海編。乃倪侍講,司馬給事在本國時。與諸公酬唱之作也。流布中國。爲絶世奇觀雲。

二月。論大慈庵重修之非。

先生親見麗末崇佛之弊。故常以扶正闢邪。爲挽回世道之責。每遇佛老之事。必極力觝斥。是月世宗昇遐。文宗卽位。欲重修大慈庵。先生以爲新政之初。不可崇信左道。復修已撤之屋。固爭之。上自先生爲師傅時素敬重。故遂從之。○先生於文宗之立。身居相位。輔翊新政。故有詩敍懷曰。精一心傳授受時。手扶初日出咸池。又有德乏雖嫌違物論。年高稍幸稱朝儀之句。

秋。掌試。

取權擥等三十三人。

十月。陞拜領議政府事。領經筵,藝文館春秋館書雲觀事,世子師。以老病再上疏乞退。不許。傳犀帶於幸君碩祖。

按筆苑雜記。自國初相府有三公相傳犀帶一腰。傳必門生。爲中書故事。傳或失人。則爲世所譏。故不輕傳授。自黃翼成喜,許文敬稠相傳至先生。又傳辛文僖。其後帶不復傳。傳犀帶詩。見本集。

二年文宗大王元年辛未。先生七十六歲。

正月。修世譜。

先生以爲先世之積累。不可以不念。宗支之親疏。不可以不知。遂修明譜系。著爲圖籍。名之曰上集下集。以遺後來。仍作序以記之。

二月。作自警箴。

先生自少爲學。從事於敬。嘗自號敬齋。書揭朱子箴干壁。以爲常目之地。日用行事。動以古人自期。不殖產業。不畜聲色。閨門之內雍雍如也。平居鷄鳴盥櫛。正衣冠。拜家廟。身爲首相。年紀篤老。而未嘗或廢。不以事務叢萃。祁寒盛暑有變也。坐必向闕。手不釋卷。左右圖書淡如也。淸素儉約。出於天性。尤以利慾之陷人爲戒。作箴以自警。其略曰。貴則近禍。富則不仁。如何雲壑。怡養精神。一片顏巷。樂在其中。三逕陶園。皓月淸風。聖賢尙然。況乎小儒。屋八九間。可容殘軀。田數十畝足。慰飢渴。我安我分。不趨利慾。其年高位。尊而淸白。自勵不懈。於律身如此。

三月。乞暇還鄕。重修凝石影堂。祔以皇考木翁公遺像。立寶藏庫。

影堂在集賢山之凝石寺。卽先生曾王考松軒公妥眞之所也。是歲。先生弟大諫公潔遞付西樞。先生與之乞暇還鄕。重修影堂。祔以木翁公像。仍出財力。以爲香火之資。名曰寶藏庫。賦詩揭壁。大諫公和之。玩易齋姜碩德,承旨姜孟卿,敦寧府事李明晨,左議政皇甫仁,贊成金宗瑞,參贊安崇善,吏曹判書鄭麟趾,都承旨李季甸,右贊成鄭苯。皆次其韻。

夏。拜文科讀卷官。

取洪應等四十人。

冬。以老疾乞解機務。不許。辭愈力。乃令致仕。

先生歷事五朝。感激恩遇。益勵淸謹。五載掌銓。七年爲相。憂國如家。終始不懈。故雖當休致之年。屢上乞退之章。而上眷彌隆。不卽賜允。至是始許。

三年壬申。先生七十七歲。

二月。作承恩亭記。

錦城大君瑜。卽世宗大王第六子也。作亭於恩賜瑞雲坊華山下。扁以承恩。請先生記之。◑先生釋負居家。年高病深。而猶日焚香靜坐。不廢吟哦。人有求詩。援筆立就。而詞致筆畫。兩臻其妙。人皆寶重。

四年端宗大王元年癸酉。先生七十八歲。

七月。有疾。上臨視。咨以國事。又問家中有何所恨。先生對曰。國家昇平。朝野無事。而猥蒙聖恩。榮寵已極。有何所恨。但殿下沖年嗣服。基業艱大。臣雖死不能忘耳。八月十五日辛亥。考終於城西之正寢。遺命不作佛事。訃聞。上震悼。輟朝三日。致賻賜祭。十月。葬於仁川蘇萊山負坎之原。上命官庀葬事。神道碑文成。左議政南智撰

時長子孝明已卒。仲子悌明。季子友明。與承祀孫福山奉葬如禮。友明仍廬墓三年。

五年甲戌。

贈諡文孝公。太常獻議。勤學好問曰文。慈惠愛親曰孝。配享文宗廟庭。論師傅舊恩也。

英宗睿皇帝天順七年世祖大王八年癸未

九月。行狀成。晉山君姜希孟撰

命錄淸白吏。旌忠孝門。

光廟卽阼乙初。重先生名德。特陞季子友明僉樞。召以都鎭撫。至是命錄先生於淸白吏。又命旌閭。

憲宗純皇帝成化三年丁亥

二月。建影堂。

季子友明性至孝。且善繪事。嘗手摹先生及貞敬夫人像。及大人卒。友明奉葬於先生墓左。仍廬墓。是歲喪畢。建先生影堂於墓傍。祔以夫人像。置位田以爲春秋香火之資。事載三網行實。弘治乙卯。追祔友明像。

神宗顯皇帝萬曆三十六年宣祖大王四十一年戊申

秋。移建影堂於陜川之冶罏縣。

先是。季子友明仍家仁川。奉守影堂。至是。其宗孫早歿無嗣。後孫洗馬渾,主簿應寶移奉眞像於所居鄕。陝川也。○曾在壬辰。仁川影堂遇兵燹。失先生影幀。亂平。渾與從姪應寶,景緯等往省舊堂。夢。先生來語曰。吾久困於蘇萊北巖石間。翌朝往驗。果得影幀。蓋賊齎去。漸覺背重不能踰嶺。大懼。還置於此。仍題其巖曰此天下名宰相像雲。

四十三年光海君七年乙卯。

移建忠孝門於陜川冶罏影堂前。十月。賜額影堂曰妥眞。

時蘇萊旌門。歲久頹廢。一時卿士之論。皆以爲不可不重建。而宜於影堂所在處。是月十四日。全城君李準,知事李時彥,凝川君朴震元,驪城君李志完,同中樞宋英耇,前佐郞河應觀,前察訪河渾,社稷令朴綵,奉事河濂,前判官河彥楨,前主簿河應寶,前主簿河宗海,司果河震,僉知鄭震哲,前縣監柳世溫,將仕郞河應濩,前懸令李敏善,生員申命休,前參議李尙吉,前獻納曺挺立,幼學河景新,從仕郞河景咸,河岦等以移建旌門之意呈禮部,入啓允下。李準等仍以影堂宣額之意。申請於禮部。入啓蒙允。賜額曰妥眞。

熹宗哲皇帝天啓四年仁祖大王二年甲子

三月。陝川,新川書院成。

是歲。陜之多士齊議建祠。而以先生季子蓮塘公友明配享。○後正廟丙午。復以五世孫暮軒河渾,璞齋金紐,恥軒柳世勛配享。

毅宗皇帝崇禎十三年庚寅。

上遣官賜祭。

因相臣金瑬所啓。○是歲。嶺南觀察使具鳳瑞以先生外裔。巡到陜川。奉審妥眞堂遺像。憫其綃本剝落。捐俸改模。仍贊曰三韓眞氣。一代宗臣。經綸當日。功德在人。

肅宗大王三十四年戊子

春。文義友鹿書院成。

先是。先生嗣孫贈承旨鮐壽自京徙居文義。後孫必淸模奉眞像於鮐壽所居。士林齊議。仍作俎豆之所。

是歲。上遣官賜祭於墓所。

四十四年戊戌

二月。躋享於晉州宗川書院。

院卽先生弟大諫公潔,後孫謙齋弘度,台溪溍並享之所。至是士林以爲先生本鄕。合有崇奉之禮。遂躋享焉。

英宗大王二年丙午

春。安岳肅淸堂成。

安岳卽先生遺愛之鄕。故士民立祠。奉安遺像。

正宗大王十年丙午

冬。長淵盤谷書院成。

移建肅淸堂爲書院。

二十一年丁巳

八月。上親製祭文。遣承旨宋銓賜祭於墓所。

純祖大王十九年己卯

春。移建妥眞堂。

堂舊在書院西。址礎傾陊。士林合議。移建於院東。郡守徐鳳輔相其役。◑妥眞堂祭品。自萬曆乙卯。已有官供定式。而歲久漸減。是歲秋。禮判金魯敬移關本道。推復如古。後四年癸未。郡宰李魯俊備儀復初。

二十一年辛巳

春。茂朱柏山書院成。

湖南卽先生觀風遺愛之地。故士林建院崇奉。

二十六年丙戌

夏。文集成。

先生詩文。多失於兵燹。五世孫渾收拾。編入於晉陽聯稿刊行。渾所撰聯稿跋。略曰。晉山姜通亭淮伯得松軒,苦軒五六絶句。誦而傳之。我敬齋聞而錄之。我先君又得木翁敬齋詩若干篇。並蓮塘遺錄精寫一通。猶恨所得不敷。往在戊子。再從弟淏遊兩湖。得敬齋詩百有餘首。封寄請入梓。余受而藏之。歲丙午。蒐輯爲一卷。名日晉陽聯稿。至是。後孫達海,達明等復搜輯而重刊焉。

憲宗大王八年壬寅

夏四月。陞友鹿影堂爲書院。

本道觀察使姜時永因文義,淸州,公州,燕岐,懷德五邑多士及後孫寅煥,箕泓,漢基之議。陞享爲院。甘結本縣。奉進享羞。且遵忠勳府成均館完議。畫定院生十七名保奴二十名。

哲宗大王八年丙辰

秋。改刊文集於友鹿書院。

後孫寅煥,在九,箕泓,在準,龜泓,萬基幹其事。○先生有箕城三十一詠。至是始搜而並刻之。前是。南判書秉喆撰安岳丘臺碑。金判書洙根,李判書明迪撰南原山洞碑。閣序亦附之。

隆煕紀元後十三年己未

冬。重刊文集於密陽之秣方山房。

後孫大永,鍵,致祚,弘基,基鎬,尙洛,錠,冀祚,箕範,潤孝,大斗,在圖,鎭贊,璣秉,鎭東,傍裔泰奭幹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