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㑹典 (四庫全書本)/全覽1

明㑹典 全覽1 全覽2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三
  明㑹典        政書類一通制之屬提要
  等謹案明㑹典一百八十卷明宏治十年奉勅撰十五年書成正徳四年重校刋行故卷端有孝宗武宗兩序其總裁官為大學士李東陽焦芳楊廷和副總裁官為吏部尚書梁儲纂修官為翰林院學士毛紀侍講學士傅珪侍讀毛澄朱希周編修潘辰並列銜卷首然皆武宗時重校諸臣其原修之大學士徐溥等竟不列名未詳當日何意也其體例以六部為綱吏禮兵工四部諸司各有事例者則以司分戶刑二部諸司但分省而治共一事例者則以科分故一百八十卷中宗人府自為一卷弁首外餘第二卷至一百六十三卷皆六部之掌故一百六十四卷至一百七十八卷為諸文職末二卷為諸武職特附見其職守沿革而已南京諸曹則分附北京諸曹末不別立條目惟體例與北京異者乃別出焉其官制前後不同者如太常司改為太常寺之類則書其舊名而注曰後改為某官其別開公署者如鴻臚寺本為儀禮司之類則書其新名而注曰本為某官其戶口貢賦之盈縮制度科條之改異亦相連併載以見變通剏建之由大抵以洪武二十六年諸司職掌為主而㕘以祖訓大誥大明令大明集禮洪武禮制禮儀定式稽古定製孝慈録教民榜文大明律軍法定律憲綱十二書於一代典章最為賅備凡史志之所未詳此皆具有始末足以備後來之考證其後嘉靖八年復命閣臣續修㑹典五十三卷萬厯四年又續修㑹典二百二十八卷今皆未見其本莫知存佚殆以嘉靖時祀典太濫萬厯時秕政孔多不足為訓故世不甚傳與乾隆四十六年四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  陸 費 墀











  明會典序
  朕惟自古帝王君臨天下必有一代之典以成四海之治雖其間損益沿革未免或異要之不越乎一天理之所寓也純乎天理則埀之萬世而無弊雜以人為雖施之一時而有違蓋有不可易焉者唐虞之時堯舜至聖始因事製法凡儀文數度之間天理之當然無乎不在故積之而博厚發之而高明巍然煥然不可尚已三王之聖禹湯文武視堯舜固不能無間而典制寖備純乎是理則同是以雍熙泰和之盛同歸於治非後世之所能及也自秦而下世之稱治者曰漢曰唐曰宋其間賢君屢作亦號小康但典制之行因陋就簡雜以人為而未盡天理故宋儒歐陽氏謂其治出於二其不能古若也夫豈無所自哉洪惟我太祖髙皇帝以至聖之徳代前元而有天下凡一政之舉一令之行必集羣儒而議之遵古法酌時宜或損或益燦然天理之敷布神謨聖斷高出千古近代積習之陋一洗而盡焉我太宗文皇帝仁宗昭皇帝英宗睿皇帝憲宗純皇帝聖聖相承先後一心雖因時損益而率由是道百有餘年之太平端有在矣朕祗承天序即位以來蚤夜孜孜欲仰紹先烈而累朝典制散見疊出未會於一乃勅儒臣發中秘所藏諸司職掌等諸書參以有司之籍冊凡事關禮度者悉分館編輯之百司庶府以序而列官各領其屬而事皆歸於職名曰大明會典輯成來進總一百八十卷朕間閱之提綱挈領分條析目如日月之麗天而羣星隨布我聖祖神宗百有餘年之典制斟酌古今足法萬世者會稡無遺矣特命工鋟梓以頒示中外俾自是而世守之不遷於異說不急於近利由朝廷以及天下諸凡舉措無巨細精麤咸當乎理而得其宜積之既深持之既乆則我國家博厚高明之業雍熙泰和之治可以並唐虞軼三代而垂之無窮必將有頼於是焉遂書以為序𢎞治十五年十二月十一日

  明會典序
  朕惟古之君天下者或創業立法或因時制宜皆有冊籍以垂久逺其見於書若唐虞之世則有典謨夏有典則商有謨言周之禮制號稱大備下及漢唐宋皆有會要而唐之六典尤詳且悉我太祖髙皇帝稽古創制分任六卿著為諸司職掌提挈綱領布列條貫誠可為億萬年之大法也顧其為書作於洪武之中嵗晩年續定者雖官署名職間有更易列聖相承隨時與事因革損益代各不同而皆不失乎皇祖之意是以政化旁行重熙累洽有前代所不及然嵗月既積簿籍愈繁分曺列署或不能徧觀盡識下至遐方僻壤閭閻草野之民蓋有由之而不知者迨我英宗睿皇帝復辟之時嘗命內閣儒臣纂輯條格以續職掌之後未底於成皇考孝宗敬皇帝繼志述事命官開局纂輯成編釐為百八十卷其義一以職掌為主類以頒降羣書附以歴年事例使官領其事事歸於職以備一代之制仍㑹府部院寺大小諸司靣相質訂登進於廷將欲布之天下朕嗣位之四年為正徳己巳檢閱前帙不能無魯魚亥豕之誤復命內閣重加參校補正遺闕又數月而成仰惟聖祖神宗鴻猷盛烈不能盡述其大而可見者略在此書國是所存治化所著皆於此乎係比方勵精新政乙覽之餘特勅司禮監命工刻梓俾內而諸司外而羣服考古者有所依據建事者有所師法由是而綱舉目張政成化洽保斯世於無疆夫豈曰小補之哉正徳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校正明會典官員職名
  總裁
  ︵字位過密 無法顯示︶        李東陽
  焦 芳
  ︵字位過密 無法顯示︶        楊廷和
  副總裁
  掌詹事府事資政大夫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梁 儲
  纂修
  翰  林  院  學  士毛 紀翰 林 院 侍 講 學 士傅 珪翰  林  院  侍  讀毛 澄
  朱希周
  翰  林  院  編  修潘 辰
  謄録
  太  常  寺  少  卿周文通禮  部  員  外  郎喬 宗大 理 寺 右 評  事方 英
  鄧 相
  汪 麟













  凡例
  一㑹典之作一遵勅㫖以本朝官職制度為綱事物名數儀文等級為目凡有籍冊可據者先後具載其因革損益間與見行不同者亦存其舊如五軍都督府斷事官之類
  一本朝舊籍惟諸司職掌見今各衙門遵照行事故㑹典本職掌而作凡舊文皆全録而諸書所載事有相關者亦並録之若大明律已通行天下尤當遵奉故於刑部照職掌律令條下分類備載而服制圖則附於禮部
  一凡事有綱有目於目之中又有分類多不能悉舉則各以類書而總註其後曰已上某如已上支給之類或註於本目之下曰某事附如鐵券附之類其類註有不盡者依諸司職掌例各註於本條之下
  一事類綱目一依諸司職掌其後所増益職掌所未載者則増立之隨事比類各附於本條之次如改調之類
  一凡纂輯諸書各以書名冠於本文之上采輯各衙門造報文冊及雜考故實則總名之曰事例而以年月先後次第書之或嵗久卷籍不存不能詳考者則止書年號如洪武初之類又不能詳則止書曰初曰後洪武初草創未定及吳元年以前者則總書曰國初其無所考見者不敢臆說寜闕而不備
  一事例出朝廷所降則書曰詔曰勅臣下所奏則書曰奏准曰議准曰奏定曰議定或總書曰令或有增革減罷者則直書之若常行而無所考據者則指事分欵以凡字別之其事繫於年或年繫於事者則連書之繁瑣不能悉載者則畧之
  一本朝設官大抵用周制雖文武並置而政事皆歸文職故諸司職掌所載衙門惟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及五軍都督府斷事官其文武官制則分見於吏兵二部今㑹典義當從備故文武衙門各有職掌者逐另開具文職如宗人府之類武職如五軍都督府之類敘其建置沿革及所掌職事而事必歸之六部
  一衙門官職品級有定於諸司職掌之後者今仍書職掌舊文而各註其下曰後改為某衙門如太常司後改為太常寺之類某官如儀禮司正後改為鴻臚寺卿之類其另開衙門則直書後所定名而註其下曰舊為某衙門如鴻臚寺舊為儀禮司之類官職有増添改革者皆備見品級資格並存其舊而増書後所定於本品之下如都給事中增於正七品之類
  一六部分職而體統本同故於吏部總書建置沿革各衙門有沿革同者則書曰諸衙門悉同其各部諸司建置同者止書於吏部文選司之下更不複出
  一五軍都督府及六科體統皆同而分掌有異故於中府吏科總書建置沿革其職掌之異者分書於各府各科之下同者則總書於後
  一官制衙門諸司職掌所載具有次第今另開衙門以此為準惟詹事府職掌未載後因左右春坊司經局無所統屬而設故増於三品之列而以坊局系之儀禮司已改鴻臚寺陞四品衙門添設官屬故於禮部存其舊而另開於四品之列上林苑監職掌亦未載今増於五品之列
  一諸司職掌所開衙門皆今之南京後兩京並置以北京為政令所出故事例悉載於是而南京衙門各開於後其見行事例有不同者則另書之
  一衙門官職各有統屬者皆互見如都司衛所互見兵部五府之類其文移有互相管攝者各分書其帶管衙門如戶部十三司帶管衙門之類後又更易不同者各列於後如見今帶管衙門之類
  一各衙門事有相關者皆互見惟舉其重者詳書其餘則略不必互見者止書曰見某衙門如致仕條下事例見考功司之類其目同而事異者則各書之如戶部兵部皆有賞賜之類
  一事有各司掌行與舊不同者今仍據諸司職掌書而註曰今歸某司如文選司吏條下舊𨽻本司掌行今歸驗封司之類於本司則增立條目而註曰今歸本司如驗封司吏條下舊𨽻文選司掌行今歸本司之類
  一戸口賦稅等項數目則例諸司職掌所載後有増減不同者各書於原數之後
  一儀注依諸司職掌例各具於本事之下惟先定者備書間有損益止書所損益者於後如朝賀條下洪武三年奏更之類其同少而異多者則別書之
  一郊社等項圖式諸司職掌所載皆存其舊有未備者則補繪之如在京大祀殿之類若冠服花様等項散見於律例榜冊者皆具列以示一代之制如文武品官冠服之類
  一在外衙門布政使司及府州縣列於戸部圖志條下按察司統於都察院故列於本院刷卷條下寺監及倉塲驛遞巡檢河泊等衙門名目各以類附列如行太僕寺苑馬寺附兵部馬政條下倉塲見戸部倉科條下之類其名目皆同者不復備列如儒學隂陽醫學之類
  一土官衙門屬吏部者列於府州縣之次屬兵部者列於衛所之次
  一詔勅誥㫖等文不能悉載止書其事惟制辭冠辭致詞樂章等項常行而舊所未載者依諸司職掌例書之
  一凡各衙門職掌事重及新増者於綱目之下略敘大意以見始末
  一㑹典文字主於行事務從質實凡有司行移字様悉因其舊其籍冊紀述曽經潤飾者亦用本色字様易之以便遵行
  一㑹典成於𢎞治十五年凡事例年月制度數目等項皆以本年為止今奉㫖重校並不増入









  欽定四庫全書
  明㑹典卷一
  宗人府
  譜系
  國初置大宗正院正一品衙門洪武二十二年改院為府設宗人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職專玉牒譜系之事初以親王領譜事後但以勲戚大臣掌之而不備官永樂七年遷都於北置行在宗人府十八年除行在二字洪熈元年復稱行在正統六年復除之以本府所領係宗室重事故品秩特崇序列於文職衙門之首
  皇明祖訓
  凡立宗正院以親王長者主領院事以次官員皆用勲舊大臣專領玉牒譜系辨其親踈敦睦皇族凡宗室有所陳請即為上聞聽天子命
  凡東宮親王位下各擬名二十字日後生子及孫即以上聞付宗正院所立雙名每一世取一字以為上字其下字臨時隨意選擇以為雙名編入玉牒至二十世後照例續添永為定式
  東宮位下 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
  良善用晟
  秦王位下 尚志公誠秉惟懷敬誼存輔嗣資㢘直匡
  時永信惇
  晉王位下 濟美鍾竒表知新慎敏求審心咸景慕述
  學繼前修
  燕王位下今為帝系 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
  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周王位下 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肅恭紹倫敷惠澤昭
  恪廣登庸
  楚王位下 孟季均榮顯英華藴盛容宏才升愽衍茂
  士立全功
  齊王位下 賢能長可慶睿知實堪宗養性期淵雅寅
  思復㑹通
  潭王位下 福昌忻保定嘉應必興隆啓處詢從式尊
  聞汝貴中
  魯王位下 肇泰陽當健觀頥壽以𢎞振舉希兼逹康
  莊遇本寧
  蜀王位下 恱友申賓讓承宣奉至平懋進深滋益端
  居務穆清
  湘王位下 乆鎮開方岳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威謹禮儀剛毅循超卓權
  衡素自持
  代王位下 遜仕成聰俊充廷鼐鼎彛傳貽連秀郁炳
  燿壯洪基
  肅王位下 贍祿貢真弼縉紳識烈忠曦暉躋富運凱
  諫處恒隆
  遼王位下 貴豪恩寵致憲術儼尊儒雲仍祺保合操
  翰麗龍輿
  慶王位下 秩邃寘台鼒倪伸帥倬竒適完因巨衎隲
  眷發需毗
  寧王位下 磐奠覲宸拱多謀統議中總添支庶濶作
  哲向親衷
  岷王位下 徽音膺彥譽定幹企禋雍崇理原諮訪寛
  鎔喜賁從
  谷王位下 賦質僖雄敞叢興闡福昌篤諧恂懌豫擴
  霽昱禎祥
  韓王位下 沖範徴偕旭融謨朗璟逵亶韶愉顥慥令
  緒價蕃維
  瀋王位下 佶㓜詮勛允恬珵效迥瑝湜源諲晳暐圭
  璧澈澄昻
  安王位下 斐序斌延賞凝覃濬祉襄恢嚴顓輯矩縝
  密廓程綱
  唐王位下 瓊芝彌宇宙碩器聿琳琚啓齡𫎇頌體嘉
  歴恊銘圖
  郢王位下 偉聞參望奭箴誨洎臯䕫麒麟餘積兆奎
  穎曄璿璣
  伊王位下 顒勉諟訏典褒珂采鳯琛應疇頒胄選昆
  玉冠泉金
  毖初斯建節勗好必貞詮執凖符鈞正詢旼汝勵䖍
  薦諝演還暢先施遂省稽諏懽爰造就適藝冀塤箎
  慧堅忻願確鑑潔綽侁孜習獻增盈謐臨饒軼績撝
  靖江王位下 賛佐相規約經邦任履亨若依純一行
  逺得襲芳名
  凡郡王子孫有文武材能堪任用者大宗正院具以名聞朝廷考驗換授官職其陞轉如常選法如或有犯宗正院取問明白具實聞奏輕則量罪降等重則黜為庶人但明賞罰不加刑責
  事例
  凡各王府有新生子女具生年月日並分嫡庶及生母姓氏奏報本府抄出附註宗支簿籍
  凡各王府親王郡王將軍中尉諸名請封襲封及出閣新封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並薨故等項奏報本府抄出亦各附註宗支簿籍
  凡各項附註簿籍俱備禮部行查及驗玉牒文冊相同囘報施行
  凡親王未之國除授長史等官吏部行本府轉行各府長史司取具到任日期及啓王知㑹
  凡各王府奏請祿米戶部行本府查勘相同囘報施行凡親王出府兵部奏撥儀衛司羣牧所等衙門官軍旗校人等隨侍行本府轉送各長史司啓王知㑹在外無行
  凡各王府有郡王將軍中尉及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出閣起造房屋奏行工部轉行本府查勘相同囘報施行
  凡在京郕府秀府儀賓朝參俱由本府帶注門籍凡玉牒翰林院每十年一次纂修本府具各王府宗支開報
  凡玉牒紙劄永樂二十二年奏准於司禮監闗領表背匠工部取用洪熈元年奏准行司禮監別造紙劄翰林院委官一員公同附註宣徳三年奏准本府附寫玉牒用翰林院官一員同本府經歴於史館內附寫
  凡本府合用紙劄𢎞治十年奏准於刑部闗領印色順天府買辦
  凡附註宗支𢎞治十年奏准吏部撥辦事吏三名本府印信於承差內選補知印一名
  南京宗人府
  南京在洪武間為京師自永樂定都於北因名南京官署並置在南京者加南京二字今朝廷政令皆自京師出以逹於南京故以南京宗人府次宗人府諸衙門皆然其事例與在京衙門不同者各列於後
  事例
  永樂十八年改本府為南京宗人府不復降印惟改降經歴司印與南京各衙門行移
  凡本府正㕔及中門以洪武間親王曾掌府事至今官員人等不敢中㕔而坐中門出入











  明㑹典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明㑹典卷二
  吏部一
  官制
  國初因前代之制置中書省設左右丞相等官天下政事皆由之而出其屬有四部分治錢穀禮儀刑名營造之務洪武元年始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俱正三品衙門設尚書侍郎等官仍屬中書省十三年中書省革陞六部為正二品衙門如周官六卿各任其職建置大意具見祖訓條章自是中書之政分於六部永樂初陞北平為北京總置行部後既遷都又分置六部各稱行在某部十八年定都於北除行在二字其舊在南京者加南京二字洪熈元年復稱行在宣徳三年行部革正統六年復除行在二字遂為定製兩京六部並諸衙門建置沿革悉同以吏部為各部之首故總敘於此
  諸司職掌
  尚書侍郎之職掌天下官吏選授勲封考課之政令其屬有四曰選部司封司勲考功
  皇明祖訓
  一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並不曾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穏當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文選清吏司
  洪武元年初置六部每部設郎中員外郎主事十三年每部分四子部每子部各設郎中員外郎主事如周官六卿各率其屬而治本部四子部曰總部曰司封曰司勲曰考功二十二年改總部為選部二十九年又改選部為文選司封為驗封司勲為稽勲考功仍舊俱稱清吏司各部諸司建置沿革悉同以文選為諸司之首故總敘於此其名目沿革各有不同則別見於本部之下
  諸司職掌
  郎中員外郎主事掌天下文吏班秩品命
  國初選用人才不拘一途設賢良方正聰明正直孝弟力田通經孝㢘等科或從耆民及稅戶人材與科貢之士兼收並用隨才授任多出親擢其後始定銓選之法
  諸司職掌
  凡內外官員考滿侍親致仕丁憂殘疾極刑考功司勲來付案呈本部立案作缺類寫缺本赴內府銓注如遇本科遷調改降及內外衙門開到為事提問等項官員本部立案作缺仍連送選部移付司勲照勘明白開附轉續貼黃考功附寫行止如事故不明難以作缺者本科自行照勘囘報明白者一體作缺開附貼黃行止
  事例
  洪武間內外大小衙門缺官逐日申部作缺臨選類缺赴科填註銓選永樂間按季造冊送部成化以來在內缺官照舊移報本部在外所司五日一申巡撫都御史廵按御史都御史御史兩月一奏以憑銓補
  諸司職掌
  凡考功付到考滿官司勲付到起服官及內外衙門送到降用裁減截替別用官員就憑來文附簿立案起服考滿官止憑來付案呈本部審實相同比例無差就便謄録選本引選本科該管裁減改降截替並為事釋放罷閒起取官員隨令備供歴任腳色開寫公私過名赴堂題判送稽勲考功查對貼黃紀録明白類奏照例選用如有公過差錯就行引問取招移付考功紀録通問如隱匿的決及𧷢私等項過名及改換出身有害於事者具奏送問進士監生通經秀才人材孝㢘賢良方正等項俱憑來文附簿責供年籍住址出身名色丁産營生過名分成等第然後引奏選用隂陽醫術行移太醫院欽天監考試如果堪用照例具奏引選不堪用者將原舉官吏依貢舉非其人律付考功紀録本人放囘仍督令別舉僧道亦憑僧道録司考試堪用申送本部俱該類奏引選其應選官員人等除僧道隂陽醫士就除原籍其餘俱各照例避貫銓注如無相應見缺借除在京在外者皆仍支合得俸給通理月日凡在京初入仕者試職其在京實授試職官員凡有陞除即與實授量才授職比與前任品級降等者亦實授外任官員果有才徳薦舉陞除在京者亦實授若因朝覲給由等項到部遇有缺員就便對品改除者實授陞除者試職如遇特㫖陞降及與實授者不在此限在京已入流倉官不須試職未入流品官員俱與實授舉人出身第一甲三名第一名從六品第二名第三名正七品賜進士及第第二甲從七品賜進士出身第三甲正八品賜同進士出身在外承差有缺於能幹人員內取用考滿者准考功來付於行人內用起復者准司勲來付於五府六部知印內用五府六部知印有缺具奏於識字人材內取用
  大明令
  凡內外管屬衙門官吏有係父子兄弟叔姪者皆須從卑𮞉避
  凡流官注擬並須𮞉避本貫
  事例
  凡進士第一甲第一名除翰林院修撰第二名第三名除編修其餘分送各衙門辦事內外以次兼除
  凡進士間選為庶吉士洪武間分置近侍衙門永樂以後止𨽻翰林院命學士等官教之學業成者除翰林官其後二甲除編修三甲除檢討兼除科道部屬等官凡國子監監生入選分北監南監正行雜行毎兩月一次考試選用或有𢚩缺不拘時月
  凡監生不願出仕成化十一年詔聽選者授從七品依親坐監者正八品有司職名二十三年令仍填註衙門給與散官
  凡各部主事及大理寺評事歴俸未及兩考員外郎寺副未及一考序陞者俱令署職考滿後奏請實授凡給事中有缺舊皆類選後止於進士內年三十以上者考選奏補𢎞治十五年令愽士行人兼選又令照御史例選歴練老成者除補其都給事中左右給事中有缺於年深左右給事中給事中內具奏陞用
  凡中書舍人有缺舊皆類選後止於進士舉人監生內選除間有大臣子孫廕授或令試職習字出身者不在此例
  凡監察御史有缺舊皆類選後於進士舉人教官等項選除近例於行人愽士進士及行取進士舉人出身知縣推官本部㑹同都察院考選分送兩京理刑或試職滿日陞除實授𢎞治十五年令照憲綱例於愽士行人知縣推官並教官考選歴練老成者除補
  凡行人洪武二十七年令於進士內除授
  凡國子監監丞愽士助教學正學録於教官內陞用凡太常寺恊律郎司樂以掌樂教師執事樂舞生選補天地山川壇並各陵奉祀祀丞以樂舞生選補神樂觀提㸃知觀於奉祀祀丞內選補俱從本寺選定送部奏除其曾經問罪者不許選除
  凡欽天監官不由常選非奉特㫖不得陞補監正監副有缺於本監官內推補五官正五官靈臺郎於屬官內推補保章正以下於天文生內選補
  凡太醫院官不由常選院使院判御醫多奉特㫖陞用御醫有缺或行本院於醫士內選補各王府良醫俱於醫士內選用
  凡各王府長史等官但曾經過犯之人不許選用親王妃父原無官者授兵馬指揮及郡王妃父授兵馬副指揮職銜俱不任事
  凡文職本身並族屬有女為王妃或夫人男為儀賓等項俱各見在及有子孫者不許陞除京職如已故及無子孫者一體陞除
  凡公侯伯家宣徳以前置教書儒士一人駙馬家或有學録正統元年詔公侯伯自保通經秀才各除教官一員景泰五年令教書三年考中者給冠帶三年授職後奏保勘實考中者准令教書三年除訓導於本都督府帶俸𢎞治十三年奏革保舉從本部選除
  凡兩京禮部鑄印局儒士辨印三年滿日除授本局大使副使無缺除各府檢校
  凡鴻臚寺通事初辦事三年食糧三年禮部考中冠帶又三年除序班
  凡各處舉到經明行修懐才抱徳之士舊例送翰林院考試後止於本部考分撥各衙門辦事一年本衙門考勤謹者徑自引奏送本部選用
  凡教職洪武十八年以㑹試下第舉人俱授學正教諭二十六年以監生年三十以上能文章者授教諭等官訓導有缺以舉人及考中監生並通經儒士選用永樂元年令由舉人授者皆署職其所教生員科貢及數者方與實授正統八年令副榜舉人限年及三十除授十一年令內外諸司官各舉山林隱逸經明行修之士及科舉出身仕宦為民無贓罪通經學者除授景泰元年令歲貢生員願就教職者從翰林院考中除學正教諭訓導成化元年奏准嵗貢及納馬納粟四十五嵗出身者止除訓導後惟嵗貢考除餘不准進士及內外見任官科目出身願就教職者聴
  凡承差在外都布按三司役滿到部分撥各衙門辦事二年滿日除驛丞
  凡宗人府五府六部都察院知印有缺於役滿承差內引奏選用三年滿日考中宗人府五府從八品用六部都察院正九品用不中與不願考者俱雜職用都司布政司知印從九品用
  凡監生吏員係廣西人除州縣正官外不拘本地皆許選任教官係雲南人亦許
  凡戶部官不得用浙江江西蘇松人
  凡內外大小官員丁憂起復赴部除京官不考外如布按二司鹽運使知府考過復除知州知縣歴俸半年之上者亦考過復除不中者逓降其餘不考
  凡類選官有進士監生吏員出身及考滿起復病痊等官數內該有除授陞授改除降調等項考試已定查審得實先具各官印子數進入至日早朝將畢本部官請㫖選官上退御便座奏選官總數畢引官叩頭駕囘印綬監出印子用於各官職名之上對數相同司禮監官持本入奏本部官出就闕左俟㫖出填榜揭示於午門東廊各官通知畢送吏科收貯
  凡在部聽選挨次未到官員監生情願告就逺方者成化五年奏准廣東廣西雲南四川貴州陜西山西遼東所屬衙門邊逺去處缺官查照考驗奏請選用
  凡府佐州縣正官毎遇朝覲年後員缺數多將挨次未及科貢監生揀選除補或逺方知縣缺多將地方相應科貢監生選補𢎞治十二年奏准毎年二八月除常選外揀選一次
  凡雲南等處極邊司府倉大使從九品員缺數多於考中二等雜職出身吏員內毎年一次選補其南北二京倉塲及各邊雜職倉官並各王府倉庫官員缺於常選未及告願雜職者毎年正三五七九十一月選用
  諸司職掌
  凡內府除授官員令主事抄寫處所到部呈堂具本覆奏附選京官就令赴任行移在京各衙門在外官員闗領劄付其布政司正佐官員闗領照㑹俱定限到任仍行取到任月日𠉀囘報立案送司勲附黃如遇特㫖陞改降除官員皆要具本覆奏附選一體行移其在外官員赴任一千五百里之外者移咨兵部應付腳力後惟雲南應付腳力近年貴州亦許應付
  諸司職掌
  凡內外開設裁革減併一應衙門欽奉聖㫖或據准各處來文開列各項緣由若係開設復設衙門定擬衙門品級合設官員數目具奏附寫官制照例除官設吏若係裁革減併衙門具奏銷除官制見任官吏取囘移付該科別用俱咨禮部鑄銷印信仍立案連送付司勲貼黃缺科作缺司封行移設吏
  事例
  凡父兄伯叔仕堂上官其弟男子姪有任科道官者對品改調在外有僚屬者亦改調
  凡各衙門官遇有更革及合𮞉避任滿如本衙門無相應員缺於相應衙門對品改調有為事問結送部收查發落例該降調及奉特㫖降調者具奏除授
  凡京官有才堪繁劇者具奏調用外官有才堪治繁見任偏僻及堪治簡見任繁劇地方巡撫巡按官奏請更調者酌量更調或俱無可取起送赴部別用
  凡京官與王府結親者改調外任若王府官不拘軍民職但與王同城居住者皆改調
  事例
  凡保舉人才洪武十五年令朝覲官各舉所知一人永樂元年令內外諸司文職官於臣民中有沉滯下僚隱居田裡者各舉所知正統元年御史有缺令在京三品以上官各舉一員除見任知縣不舉知縣有缺令在京四品以上官及國子監翰林院堂上各部郎中員外郎掌科掌道官各舉一員俱從本部推訪除授不職者併坐舉主五年令進士辦事一年監生歴事考中並坐監三年以上由吏員授官曾歴兩考者悉聽保舉十四年方面知府命在京三品以上官保舉有才能出衆屈在下僚者聽風憲官及上司舉薦陞擢景泰三年詔各處見任官有屈在下僚文學才行之士隱於民間文官罷職無贓犯而才學可用者並聽在京四品以上在外巡撫巡按方面並府州縣正官舉薦聽用
  凡在外布按二司府州縣等官及教官有政蹟才行者許巡撫巡按官奏舉
  事例
  凡兩京衙門堂上官本部具缺奏請多從特㫖陞用毎缺一員推二人奏請簡用尚書侍郎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皆㑹各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三品以上官推舉巡撫都御史在內地者㑹戶部在邊方者㑹兵部推舉在外方面官本部推二人簡用
  凡南京翰林院掌印官缺本部具奏行翰林院推舉簡用
  凡通政司缺通政叅議鴻臚寺缺寺丞等官俱於相應官內擇音吐洪亮便於言説者具奏簡用






  明㑹典卷二



  欽定四庫全書
  明㑹典卷三
  吏部二
  官制
  國初官制具載於諸司職掌至洪武末漸加更定革除年間多所變易永樂初悉復其舊暨建兩京各衙門官職並置繁簡隨宜其後亦或因事損益而綱維體統一遵舊制今具列於後其所損益者各附本條之下南京所減員數正佐多寡不一不復備列
  諸司職掌
  凡內外各司府州縣衙門併合屬倉庫河泊所稅課司局驛逓閘壩僧道醫術大小衙門合設官員及五軍都督府並各衛所軍職文官制度並令典名數務要周知
  在京
  太師      太傅
  太保      少師
  少傅      少保
  國初置三公府後不設官不特授但為大臣加官及贈官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太子賓客
  已上皆東宮官不專授但為大臣兼官加官或贈官
  宗人府
  正官
  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宗人
  首領官
  經歴一員
  吏部
  正官
  尚書一員    左右侍郎各一員
  屬官選部司封司勲考功四部
  後為文選驗封稽勲考功四清吏司
  郎中各一員   員外郎各一員
  後設主事各一員
  文選司洪武二十一年添設主事一員考功司正統十一年添設主事一員
  首領官選部等四部主事各一員
  初選部等部各有印信又有主事印洪武二十九年改部為司郎中員外郎主事連銜僉書革去主事印
  司務四員
  後止設二員
  戶部
  正官
  尚書一員    左右侍郎各一員
  永樂後添設提督倉塲侍郎一員或尚書
  屬官浙江等十二部
  後為浙江江西湖廣陜西廣東山東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廣西貴州雲南十三清吏司
  郎中各一員   員外郎各一員
  後設主事各一員
  浙江司正統二年添設主事一員十四年又添一員本年又添一員
  江西司正統五年添設主事一員七年又添設一員八年添設郎中一員總理宣府糧儲十四年又添設主事一員
  湖廣司正統二年添設主事一員十四年又添一員成化六年又添一員陜西司正統三年添設主事二員十四年又添一員
  廣東司正統元年添設主事一員四年又添一員十四年又添一員
  山東司正統二年添設主事一員七年又添一員九年又添一員十四年又添一員後革𢎞治十三年又添設郎中一員遼東管糧原在貴州司今改本司
  福建司正統六年添設主事一員十年又添一員十四年又添一員後又添一員後革一員
  河南司正統元年添設郎中一員後革二年添設主事二員十四年又添一員山西司宣徳元年添設主事一員承運庫辦事四年又添一員七年添設郎中一員大同管糧正統元年又添一員薊州管糧二年又添主事一員十四年又添一員
  四川司宣徳七年添設員外郎一員後革正統元年添設主事一員二年又添一員七年添設郎中一員後革十四年又添主事一員
  廣西司正統十四年添設主事一員成化元年又添一員三年又添一員貴州司正統二年添設主事一員十四年又添一員成化元年又添一員雲南司宣徳七年添設員外郎一員後革九年添設主事一員後革正統二年添一員專管收放蘇常等府草價銀八年又添一員專管監督御馬監草料九年又添二員專管提督山海等處糧儲景泰元年添設郎中一員後革
  首領官浙江等十二部主事各二員內北平部四員
  後改革與郎中員外郎連銜僉書
  照磨所
  照磨一員    檢校一員
  司務四員
  後止設二員
  所屬衙門
  寳鈔提舉司
  提舉一員    副提舉一員後不設典史一員後革
  抄紙局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後不設
  印鈔局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後不設
  廣盈庫後添設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寳鈔廣惠庫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廣積庫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典使一員
  贓罰庫
  大使一員    副使二員
  外承運庫後革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甲乙丙丁戊字庫
  大使各一員   副使六員丙丁字庫二員
  行用庫後革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御馬倉後添設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軍儲倉後革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張家灣檢校批驗所南京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龍江鹽倉檢校批驗所南京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禮部
  正官
  尚書一員    左右侍郎各一員
  屬官儀部祠部主客部膳部
  後為儀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
  郎中各一員   員外郎各一員
  後設主事各一員
  儀制司正統六年添設主事一員祠祭司正統六年添設主事一員主客司正統等年添設主事二員
  首領官儀部等四部主事各一員
  後改革與郎中員外郎連銜僉書
  司務四員
  後止設二員
  所屬衙門
  儀禮司後改為鴻臚寺另開於後
  司正一員後改為卿
  左右副使二員後改為少卿
  左右司丞四員後改為寺丞革二員
  鳴贊四員後改為屬官添設五員
  序班四十四員後為屬官革十員
  首領官後添設
  主簿一員後添設
  屬官後添設
  司儀署後添設
  署丞一員後添設
  司賓署後添設
  署丞一員後添設
  行人司
  司正一員    左右司副二員
  行人三百四十五員後減為三十七員
  鑄印局
  大使一員    副使二員後添設一員
  教坊司
  奉鑾一員    左右韶舞二員
  左右司樂二員
  兵部
  正官
  尚書一員    左右侍郎各一員
  屬官司馬職方駕部庫部
  後為武選職方車駕武庫四清吏司
  郎中各一員   員外郎各一員
  後設主事各一員
  武選司洪武宣徳等年添設主事三員正統十年添設員外郎一員後又添設郎中一員
  車駕司正統十四年添設主事一員成化三年添設郎中一員
  職方司洪武三十五年添設主事一員後又添三員正統十年添設郎中一員武庫司正統十四年添設主事一員𢎞治九年添設員外郎一員
  首領官司馬等四部主事各二員
  後改革與郎中員外郎連銜僉書
  司務四員
  後止設二員
  所屬衙門
  典牧所南京設
  提領一員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後革  典史一員
  㑹同館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後添設一員
  大勝關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刑部
  正官
  尚書一員    左右侍郎各一員
  屬官浙江等十二部
  後為浙江江西湖廣陜西廣東山東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廣西貴州雲南十三清吏司
  郎中各一員   員外郎各一員
  後設主事各二員
  正統六年各司俱添設主事一員廣西司
  四川司成化元年各添主事一員後革
  首領官浙江等十二部主事各一員
  後改革與郎中員外郎連銜僉書
  照磨所
  照磨一員   檢校一員
  司務四員
  後止設二員
  司獄司
  司獄六員
  工部
  正官
  尚書一員    左右侍郎各一員
  後添設提督易州山塲侍郎一員間亦設太僕寺卿及通政等官而侍郎居多
  屬官營虞水屯四部
  後為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
  郎中各一員   員外郎各一員
  後設主事各二員
  營繕司添設員外郎一員管修京倉又添一員管神木等厰添設主事一員管清匠司又添一員管繕工司又添一員管張家灣磚厰及修通州倉又添一員管臨清磚厰
  虞衡司添設郎中一員管盔甲厰又添一員管遵化鐵厰添設員外郎一員管理街道溝渠都水司添設郎中一員管理通州至徳州河道又添一員管理濟寧至儀真河道添設主事一員管器皿厰又添一員管慶豐等閘又添一員管六科廊又添一員管衛河提舉司兼臨清閘座又添一員管泉又添一員管濟寧以南等閘又添一員管沽頭上中下三閘又添一員管徐州洪又添一員管呂梁洪又添一員管蘇松水利今改郎中又添一員管清江提舉司造船四司郎中等官間或因事添設改革不常者今不具載
  首領官營部等四部主事各一員
  後改革與郎中員外郎連銜僉書
  司務四員
  後止設二員
  照磨所添設後革
  照磨一員    檢校一員
  所屬衙門
  文思院
  大使一員    副使二員
  洪熈元年添設大使副使共六員不管院事
  巾帽局今設於內府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針工局今設於內府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營繕所
  所正二員後革一員  所副二員
  所丞二員後添設一員又添一員管器皿厰
  皮作局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顔料局後革
  大使一員
  寳源局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鞍轡局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軍器局
  大使一員    副使二員
  廣積抽分竹木局後添設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通積抽分竹木局後添設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織染所雜造局後添設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盧溝橋通州白河三處抽分竹木局後添設大使各一員   副使各一員
  正統九年盧溝橋添設副使二員
  大通關提舉司後添設
  提舉一員    副提舉二員後革
  典史一員
  龍江提舉司南京
  提舉一員    副提舉二員
  典史一員
  龍江抽分竹木局南京
  大使一員    副使二員
  大勝港抽分竹木局南京後革
  大使一員    副使二員後添設一員
  都察院
  正官
  左右都御史二員
  左右副都御史二員
  左右僉都御史四員
  後因巡撫地方添設不拘員數
  首領官
  經歴一員    都事一員
  照磨所後添設
  照磨一員後添設 檢校一員後添設
  屬官浙江等十二道監察御史六十員
  後增為浙江江西湖廣陜西廣東山東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廣西貴州雲南十三道監察御史一百十員
  浙江道十員
  江西道十員
  湖廣道八員
  陜西道八員
  廣東道七員
  山東道十員
  福建道七員
  河南道十員
  山西道八員
  四川道七員
  廣西道七員
  雲南道十一員
  貴州道七員
  司務四員
  後止設二員
  司獄司
  司獄六員
  通政使司
  正官
  通政使一員   左右通政二員
  左右叅議二員
  首領官
  經歴一員    知事一員
  中書舍人二十員











  明㑹典卷三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明會典>



  欽定四庫全書
  明㑹典卷四
  吏部三
  官制
  吏科
  都給事中一員  左右給事中二員
  給事中四員
  戶科
  都給事中一員  左右給事中二員
  給事中八員
  禮科
  都給事中一員  左右給事中二員
  給事中十員
  刑科
  都給事中一員  左右給事中二員
  給事中八員
  工科
  都給事中一員  左右給事中二員
  給事中四員
  承天門待詔一員後革
  閣門使四員後革
  觀察使十員後革
  太常司後改為太常寺
  正官
  卿一員     少卿二員
  司丞二員後改為寺丞
  首領官
  典簿二員
  屬官
  愽士二員    恊律郎二員
  贊禮郎六員後革一員 司樂二員後添設一員
  天地壇祠祭署
  奉祀一員    祀丞一員
  山川壇籍田祠祭署
  奉祀一員    祀丞一員
  祖陵祠祭署
  奉祀一員    祀丞一員
  皇陵祠祭署
  奉祀一員    祀丞一員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王墳祠祭署
  奉祀一員    祀丞一員後革
  徐王墳祠祭署
  奉祀一員    祀丞一員後革
  孝陵祠祭署後添設
  奉祀一員    祀丞一員
  長陵祠祭署後添設
  奉祀一員    祀丞一員
  獻陵祠祭署後添設
  奉祀一員    祀丞一員
  景陵祠祭署後添設
  奉祀一員    祀丞一員
  裕陵祠祭署後添設
  奉祀一員    祀丞一員
  茂陵祠祭署後添設
  奉祀一員    祀丞一員
  犧牲所後添設
  吏目一員後革
  大理寺
  正官
  卿一員     左右少卿二員
  左右寺丞二員
  屬官左右二寺
  左右寺正二員  左右寺副四員
  左評事四員   右評事八員後革四員司務二員
  應天府
  正官
  府尹一員    府丞一員
  治中一員    通判一員正統四年添設一員管馬推官一員
  首領官
  經歴一員    知事一員
  照磨所後添設
  照磨一員    檢校一員
  所屬衙門
  上元江寧二縣其餘縣分在外者見戶部圖志項下知縣各一員   縣丞各二員
  主簿各二員後各添設一員典史各一員
  儒學
  教授一員    訓導六員後添設
  隂陽學
  正術一員
  醫學
  正科一員
  司獄司
  司獄一員
  江東巡檢司
  巡檢一員
  江淮巡檢司洪武二十四年添設
  巡檢一員
  都稅司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龍江宣課司
  大使一員    副使四員後俱革
  聚寳門宣課司
  大使一員    副使二員
  江東宣課司洪武二十五年添設
  大使一員    副使二員
  太平門稅課司後改為宣課司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後革
  秣陵鎮巡檢司
  巡檢一員
  織染局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後設左右副使各一員
  龍江稅課局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龍潭稅課局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後俱革
  大勝驛
  驛丞一員
  江東驛
  驛丞一員
  龍江水馬驛
  驛丞一員
  龍江逓運所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批驗茶引所
  大使一員
  龍江裏外河泊所
  河泊所官二員後革一員
  石灰關
  大使一員    副使四員後革三員
  龍江關
  大使一員    副使四員
  順天府
  正官
  府尹一員    府丞一員
  治中一員    通判六員舊設一員後添一員管馬又一員管糧又一員管匠又一員管柴又一員管河推官一員
  首領官
  經歴一員    知事一員
  照磨所
  照磨一員    檢校一員
  所屬衙門
  宛平大興二縣其餘縣分在外者見戶部圖志項下知縣各一員   縣丞各一員後添革不一主簿各一員後添革不一
  典史各一員
  儒學
  教授一員    訓導六員內二員永樂十九年添設
  隂陽學
  正術一員
  醫學
  正科一員
  司獄司
  司獄一員
  都稅司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正陽門外宣課司
  大使一員
  正陽門宣課司
  大使一員
  崇文門分司
  副使一員
  安定門外稅課司
  大使一員
  安定門稅課司
  大使一員
  徳勝門分司
  副使一員
  張家灣宣課司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後添設
  蘆溝橋宣課司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後添設
  王平口巡檢司
  巡檢一員
  石港口巡檢司
  巡檢一員
  齊家莊巡檢司
  巡檢一員
  蘆溝橋巡檢司
  巡檢一員
  大興縣逓運所
  大使一員
  批驗茶引所
  大使一員
  光祿司後改為光祿寺
  正官
  卿一員     少卿二員
  司丞二員後改為寺丞
  首領官
  典簿二員    録事二員
  屬官
  大官珍羞良醖掌醢四署
  署正各一員   署丞各四員
  監事各四員
  司牲司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後革
  太僕寺
  正官
  卿一員     少卿二員後添設一員寺丞四員後添設八員
  首領官
  主簿一員
  常盈庫後添設
  大使一員
  所屬衙門
  各牧監後革
  監正各一員   監副各一員
  録事各一員
  各羣後革
  羣長各一員
  國子監
  本監
  祭酒一員    司業一員
  監丞二員後減一員典簿一員
  屬官
  愽士五員    助教十五員
  學正十員    學録七員
  典籍一員    掌饌二員後革一員
  中都國子監後革
  本監
  祭酒一員    司業一員
  監丞二員    典簿一員
  屬官
  愽士一員    助教二員
  學正一員    學録一員
  掌饌一員
  華蓋殿大學士
  謹身殿大學士後添設
  武英殿大學士
  文華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
  詹事府後添設
  正官
  詹事一員    少詹事二員
  府丞二員
  首領官
  主簿一員    録事一員
  屬官
  通事舍人二員
  左右春坊
  大學士各一員  左右庶子各一員
  左右諭徳各一員
  左右中允各二員
  左右賛善各二員
  左右司直郎各二員
  左右清紀郎各一員
  左右司諫各二員
  司經局
  洗馬二員    校書二員
  正字二員
  翰林院
  正官
  學士一員    侍讀學士二員
  侍講學士二員
  首領官
  孔目一員
  屬官
  侍讀二員    侍講二員
  五經愽士五員  典籍二員
  侍書二員    待詔六員
  史官
  修撰三員    編修四員
  檢討四員
  尚寳司
  卿一員     少卿一員
  司丞三員
  欽天監  囘囘監後革
  正官係囘囘監官後俱革惟添設囘囘科愽士三員監正各一員今止一員監副各二員今止一員
  首領官
  主簿各一員今止一員
  屬官
  春夏中秋冬官正各一員今止五員
  五官靈臺郎各八員
  五官保章正各二員
  五官挈壺正各二員
  五官監𠉀各三員今止二員五官司厯各二員今止二員五官司辰各八員今止二員漏刻愽士各六員今各項共七員
  太醫院
  正官
  院使一員     院判一員後添設一
  首領官
  吏目一員
  屬官
  御醫四員
  所屬衙門
  惠民藥局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生藥庫
  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
  上林苑監員後添
  正官
  左右監正二員  左右監副二員
  左右監丞二員
  首領官
  典簿一員
  屬官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
  典署各一員   署丞各一員
  録事各二員
  左右中前後五軍都督府經歴司
  經歴各一員   都事各一員
  五軍都府斷事官後革
  正官
  斷事官一員   左右斷事官二員
  首領官
  提控案牘二員
  司務二員
  司獄司
  司獄一員
  屬官左右中前後五司後革
  稽仁各一員   稽義各一員
  稽禮各一員   稽智各一員
  稽信各一員
  中東西南北城五兵馬指揮司
  正官
  指揮各一員   副指揮各四員後各添設一員
  首領官
  吏目各一員
  各衛經歴司
  經歴司各一員後糧多衛分各添一員專管收糧知事各一員
  倉大使副使各一員
  京衛武學添設
  教授一員    訓導六員
  留守中等衛各門千戶所
  吏目各一員
  牧馬千戶所
  吏目一員
  僧録司
  左右善世二員  左右闡教二員
  左右講經二員  左右覺義二員俱不支俸
  道録司
  左右正一二員  左右演法二員
  左右至靈二員  左右𤣥義二員俱不支俸
  神樂觀
  提㸃一員    知觀一員後添設一員



  明㑹典卷四



  欽定四庫全書
  明㑹典卷五
  官制三
  吏部四
  官
  在外
  各布政使司
  正官
  左右布政使各一員
  左右叅政各一員後因事添設無定員
  左右叅議各一員後因事添設無定員
  首領官
  經歴各一員    都事各一員
  照磨所
  照磨各一員    檢校各一員後添設
  理問所
  理問各一員    副理問各一員
  提控按牘各一員
  所屬衙門
  庫雜造軍器寶泉織染局軍器寳泉後革
  大使各一員    副使各一員
  陜西四川茶馬司
  大使各一員    副使各一員
  廣西裕民司雲南滇池魚課司
  大使各一員    副使各一員後俱革
  各府
  正官
  知府各一員
  同知各一員後因事添設無定員
  通判各一員後因事添設無定員
  推官各一員
  首領官
  經歴各一員    知事各一員
  照磨所後添設
  照磨各一員    檢校各一員
  所屬衙門
  司獄司
  司獄各一員
  儒學
  教授各一員    訓導各四員後添設
  倉稅課司雜造織染局稅課分司
  大使各一員    副使各一員
  府州縣巡檢司
  巡檢各一員
  隂陽學
  正術各一員
  醫學
  正科各一員
  僧綱司
  都綱各一員    副都綱各一員
  道紀司
  都紀各一員    副都紀各一員
  府州縣水馬驛
  驛丞各一員
  府州縣遞運所
  大使各一員
  府州縣河泊所
  所官各一員
  各州若不及三十里長有所屬縣分者裁減同知無所屬縣分者裁減同知判官
  添設官與府同
  正官
  知州各一員    同知各一員
  判官各一員
  首領官
  吏目各一員
  所屬衙門
  儒學
  學正各一員    訓導各三員後添設
  隂陽學
  典術各一員
  醫學
  典科各一員
  各處稅課局茶課司
  大使各一員    副使各一員
  長淮廣濟二闗
  大使各一員    副使各二員後俱革
  各處鐵冶批驗茶鹽引所
  大使各一員
  各處閘壩
  閘官各一員    壩官各一員
  州縣倉
  大使各一員    副使各一員
  僧正司
  僧正各一員
  道正司
  道正各一員
  各縣若不及二十里長者裁減縣丞主簿 添設官與州同
  正官
  知縣各一員    縣丞各一員
  主簿各一員
  首領官
  典史各一員
  所屬衙門
  儒學
  教諭各一員    訓導各二員後添設
  隂陽學
  訓術各一員
  醫學
  訓科各一員
  僧㑹司
  僧㑹各一員
  道㑹司
  道㑹各一員
  四川阜民司福建銀屏山銀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大使各一員    副使各一員後俱革
  陜西司竹局
  大使二員後革
  各按察司
  正官
  按察使各一員
  副使各二員後因事添設無定員
  僉事員數不等
  首領官
  經歴各一員    知事各一員
  照磨所後添設
  照磨各一員    檢校各一員
  司獄司
  司獄各一員
  各鹽運使司
  正官
  運使各一員    同知各一員
  副使各一員    判官員數不等
  首領官
  經歴各一員    知事各一員
  各鹽課提舉司
  正官
  提舉各一員    同提舉各一員
  副提舉員數不等
  首領官
  吏目各一員
  各煎鹽提舉司後革
  正官
  提舉一員     同提舉一員
  副提舉一員
  首領官
  典史一員
  各鹽運司提舉司所屬鹽課司倉庫
  大使       副使
  行太僕寺後添設
  正官
  卿一員      少卿一員
  寺丞員數不等
  首領官
  主簿一員
  苑馬寺後添設
  正官
  卿一員      少卿二員
  寺丞員數不等
  首領官
  主簿一員
  各牧監
  監正一員     監副一員
  録事一員     圍長一員
  中都留守司並各都指揮使司經歴司
  經歴各一員    都事各一員
  中都留守司並各都指揮使司斷事司
  斷事各一員    副斷事各一員
  吏目各一員
  各衛經歴司
  經歴各一員後添設  知事各一員
  各守禦千戶所
  吏目各一員
  各宮觀提㸃後添設   靈官後添設
  副靈官後添設
  王府官
  長史司
  正官
  左右長史各一員
  首領官
  典簿各一員
  屬官
  審問所
  審理正各一員   審理副各一員
  典膳所
  典膳正各一員   典膳副各一員
  奉祀所
  奉祀正各一員   奉祀副各一員
  典樂各一員
  典寶所
  典寶正各一員   典寶副各一員
  紀善所
  紀善各二員
  良醫所
  良醫正各一員   良醫副各一員
  典儀所
  典儀正各一員   典儀副各一員
  伴讀各一員後添設
  教授各一員後添設
  引禮舎人各三員後革二員
  工正所後添設
  工正各一員    工副各一員
  各倉庫
  大使各一員    副使各一員
  郡王府官後添設
  教授一員各府鎮國將軍有奏乞教授者添設一員
  典膳一員
  宣慰使司
  正官
  宣慰使各一員   同知各一員
  副使各一員    僉事各一員
  經歴司
  經歴各一員    都事各一員
  宣撫司
  正官
  宣撫各一員    同知各一員
  副使各一員    僉事各一員
  經歴司
  經歴各一員    知事各一員
  安撫司
  正官
  安撫各一員    副使各一員
  僉事各一員
  首領官
  知事各一員後改為吏目
  招討司
  正官
  招討       副招討
  首領官
  吏目
  長官司
  正官
  長官       副長官
  首領官
  吏目
  蠻夷長官司
  長官      副長官
  蠻夷官
  苖民官
  千夫長
  千夫長     副千夫長
  百夫長
  軍民萬戶府經歴司
  經歴一員     知事一員
  自蠻夷官以下後不選





  明會典卷五



  欽定四庫全書
  明㑹典卷六
  官制四
  吏部五
  吏舊𨽻夲司掌行今歸騐封司
  國初因前代之制令有司設司吏許各保貼書二名其後定設掾史令史書吏司吏典吏俱視政事繁簡為額及政事益繁又設提控都吏人吏胥吏獄典攅典事簡者則裁減之所設各數今各註諸司職掌夲文之下其所未載衙門亦増書於後雲
  諸司職掌
  在京衙門該設吏典今將名數各註於下
  宗人府
  提控一名     典吏一名
  中軍都督府
  提控二名     掾史六名
  典吏一十九名   門吏
  承發       架閣庫典吏
  掌闗防文簿典吏已上後俱革
  左右前後軍都督府
  提控各二名    掾史各六名後府添五名
  典吏左府一十四名 右府一十八名前府一十四名 後府二十五名
  承發       架閣庫典吏
  掌闗防文簿典吏已上後俱革
  吏禮兵工部
  都吏各四名
  令史吏禮部各七名 兵部二十六名工部一十六名
  典吏吏部三十四名 禮部三十五名兵部一百三十四名 工部七十九名承發吏部四名   禮部二名兵部三名   工部五名
  架閣庫典吏吏部一名禮兵工部後俱革
  兵部所屬衙門後添設
  大勝闗
  司吏一名     典吏一名
  工部所屬衙門後添設
  文思院
  司吏一名     典吏三名
  營膳所
  司吏三名     典吏十一名
  作皮局
  司吏一名     典吏一名
  寶源局
  司吏一名     典吏一名
  鞍轡局
  司吏一名
  軍器局
  司吏二名     典吏一名
  柴炭局
  攅典四名
  織染所
  典吏二名
  臺基厰
  攅典二名
  大通闗提舉司
  司吏一名     典吏一名
  通州抽分竹木局
  攅典二名
  蘆溝橋抽分竹木局
  攅典三名
  通積抽分竹木局
  攅典一名
  白河抽分竹木局
  攅典一名
  廣積抽分竹木局
  攅典一名
  蘆溝橋北抽分厰
  攅典一名
  磨石口抽分厰
  攅典一名
  戶部
  都吏十三名    令史四十一名
  典吏一百四名   承發
  架閣庫典吏後革
  照磨所
  司吏二名     典吏十二名
  所屬衙門
  寶鈔提舉司
  司吏一名     典吏一名
  抄紙局
  典吏一名
  印鈔局
  典吏一名
  寶鈔廣惠庫
  司吏一名     攅典四名
  廣積庫
  司吏一名     攅典一名
  𧷢罰庫
  司吏一名     攅典四名
  承運庫
  司吏一名     攅典一名
  甲字庫
  司吏一名     攅典一名
  乙字庫
  司吏一名     攅典一名
  丙字庫
  司吏一名     攅典一名
  丁字庫
  司吏一名     攅典一名
  戊字庫
  司吏一名     攅典一名
  廣盈庫
  攅典一名
  張家灣檢校批驗所
  攅典一名
  御馬倉
  司吏二名     攅典一名
  東安門倉
  攅典二名
  西安門倉
  攅典一名
  北安門倉
  攅典一名
  長安門倉
  攅典一名
  旛竿寺
  司吏一名
  蠟燭寺
  司吏一名
  刑部
  都吏一十三名   令史二十六名
  典吏一百十八名  承發四名
  架閣庫典吏後革  掌簿籍典吏四名
  照磨所
  司吏後革      典吏十二名
  司獄司後添設
  獄典六名
  都察院
  都吏二名     令史六名
  典吏二十二名   看奏夲典吏
  承發後俱革     巡按書吏見後
  巡撫
  令史各二名    典吏各二名
  十二道今十三道
  書吏       典吏
  承發後革
  浙江道
  書吏四名     典吏七名
  江西道
  書吏四名     典吏七名
  福建道
  書吏四名     典吏七名
  湖廣道
  書吏二名     典吏七名
  廣東道
  書吏二名     典吏七名
  廣西道
  書吏二名     典吏七名
  河南道
  書吏二名     典吏七名
  山東道
  書吏二名     典吏七名
  山西道
  書吏二名     典吏七名
  陜西道
  書吏二名     典吏七名
  四川道
  書吏二名     典吏七名
  雲南道
  書吏一名     典吏八名
  貴州道
  書吏一名     典吏十八名
  巡按書吏各二名
  巡鹽書吏各二名
  清軍人吏十三名
  提督學校書吏各一名
  刷卷人吏
  通政使司
  令史六名     典吏十九名
  大理寺
  胥史八名     典吏二十二名
  承發四名     架閣庫典吏一名
  五軍都督府斷事官後革
  司吏       典吏
  承發       架閣庫典吏
  五司後革
  司吏       典吏
  太常司今為太常寺
  司吏後改令史二名   典吏四名
  祠祭署
  司吏後革
  犧牲所後添設
  司吏一名
  國子監
  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
  典簿㕔
  典吏一名
  光祿司今為光祿寺
  令史二名     典吏四名
  大官等署
  司吏各一名    典吏各二名大官署添一名司牲司
  司吏二名
  司牧局後添設
  司吏二名
  王府典膳所
  司吏
  太醫院
  司吏二名     典吏四名
  惠民局
  司吏二名
  生藥庫
  司吏後改攅典一名
  欽天監
  司吏二名     典吏二名
  五官司厯
  司吏後革
  翰林院
  司吏一名
  儀禮司今為鴻臚寺
  司吏二名     典吏四名後添設
  司儀署後添設
  司吏一名
  司賓署後添設
  司吏一名
  㑹同館
  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後添設
  行人司
  司吏一名
  鑄印局
  司吏一名
  太僕寺
  今史七名     典吏十四名
  常盈庫後添設
  攅典一名
  各牧監
  司吏       各羣司吏後俱革
  應天府
  令史八名     典吏三十名
  承發一名     架閣庫典吏一名
  經歴司
  典吏
  司獄司
  獄典一名
  上元縣
  司吏       典吏共三十九名
  鋪長
  江寧縣
  司吏       典吏共四十二名
  承發       書狀
  鋪長
  夲府儒學
  司吏一名
  顔料局
  司吏
  龍江遞運所
  司吏       典吏
  龍江龍潭稅課局
  司吏       攅典
  都稅司
  司吏       典吏
  聚寶門龍江宣課司
  司吏       攅典
  太平門稅課司
  司吏       攅典
  織染局
  司吏       典吏
  秣陵鎮等巡檢司
  司吏
  東陽等驛
  驛吏
  龍江石灰山大勝闗
  司吏
  東西南北中城兵馬司
  司吏       典吏
  甲乙丙丁戊字贓罰廣惠承運廣積庫
  司吏       攅典
  寶鈔提舉司
  司吏       典吏
  抄紙印鈔局
  司吏       典吏
  軍儲倉
  攅典
  龍江鹽倉批驗所批驗茶引所
  攅典
  典牧所
  司吏
  司牧局
  司吏
  牧馬千戶所金駝羣養馬看山百戶所
  司吏
  午門端門承天門東上門東中門東安門西上門西中門西安門北上門北中門北安門
  門吏
  軍器局
  司吏
  龍江提舉司
  司吏
  營繕所文思院
  司吏       典吏
  巾㡌針工局
  攅典
  龍江大勝港抽分竹木局
  司吏
  寶源皮作鞍轡局
  司吏       典吏
  順天府已下俱後添設
  令史十六名    典吏三十五名
  經歴司
  典吏
  照磨所
  典吏四名
  夲府庫
  攅典一名
  司獄司
  獄典一名
  宛平縣
  司吏十三名    典吏二十六名
  大興縣
  司吏十三名    典吏二十六名
  廣源閘雙豐閘
  閘吏
  蘆溝橋王平口石港口齊家莊四巡檢司
  司吏各一名
  蘆溝橋宣課司
  司吏一名     攅典二名
  都稅司
  司吏二名     攅典二名
  正陽門宣課司
  司吏二名     攅典三名
  徳勝門分司
  攅典一名
  崇文門分司
  司吏一名     攅典二名
  批驗茶引所
  攅典一名
  張家灣宣課司
  司吏一名     攅典二名
  安定門稅課司
  司吏一名     攅典二名
  大興縣遞運所
  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
  鄭家莊馬房倉
  湯山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明智房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臺基厰草塲
  黃土倉
  安仁坊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北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北新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攅典各二名
  義河倉
  壩上南倉
  壩上北馬倉
  𣵡石橋南倉
  東直門裏牛房倉
  南石渠倉
  吳家駝牛房倉
  胡渠馬房倉
  壩上北倉
  北髙倉
  蘆溝橋抽分
  東直門外牛房倉
  南石渠西倉
  壩上東馬房倉
  金盞児甸倉
  壩上倉
  攅典各一名
  西城等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攅典共十一名
  東西南北中城五兵馬司
  司吏各一名    典吏各五名中兵馬司添一名東上門
  門吏二名
  東上北門
  門吏一名
  東上南門
  門吏一名
  北上門
  門吏四名
  長安左門
  門吏二名
  北中門
  門吏二名
  西上門
  門吏二名
  長安右門
  門吏二名
  北安門
  門吏四名
  東安門
  門吏三名
  西安門
  門吏四名
  端門
  門吏四名
  承天門
  門吏三名
  午門
  門吏四名
  西中門
  門吏四名
  東中門
  門吏一名
  詹事府
  令史二名     典吏二名
  左右春坊
  司吏各一名
  司經局
  司吏一名
  上林苑監
  司吏二名     典吏七名
  林衡良牧嘉蔬蕃育四署
  司吏各一名    典吏各二名













  明㑹典卷六



  欽定四庫全書
  明㑹典卷七
  官制五
  吏部六
  吏
  錦衣衛
  令史       典吏
  承發
  千戶所百戶所
  司吏
  鎮撫司
  司吏       典吏
  倉攅典
  鞍轡火藥局
  司吏
  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司吏
  王府儀衛司
  司吏
  金吾前衛
  令史       典吏
  衛鎮撫司
  司吏
  所鎮撫司
  司吏
  千戶所撥守大理等旗軍所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司吏
  羽林左右府軍府軍左右前後旗手神䇿驍騎右鎮南水軍左龍驤天策豹韜虎賁右興武鷹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江隂十九衛
  令史       典吏
  千戶所
  司吏
  鎮撫司
  司吏
  倉攅典
  柴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司吏
  留守中虎賁左廣洋三衛
  令史       典吏
  千戶所
  司吏
  衛鎮撫司
  司吏
  所鎮撫司
  司吏
  倉攅典
  應天和陽留守左右水軍左龍虎武徳橫海龍江九衛
  令史       典吏
  千戶所
  司吏
  鎮撫司
  司吏
  倉攅典
  瀋陽左右留守前後英武䝉古右六衛
  令史       典吏
  千戶所
  司吏
  鎮撫司
  司吏
  廣武衛
  令史       典吏
  千戶所
  司吏
  倉攅典
  飛熊衛
  令史       典吏
  千戶所
  司吏
  䝉古左衛
  令史       典吏
  千百戶所
  司吏
  鎮撫司
  司吏
  倉攅典已上皆南京
  錦衣衛已下俱後添設
  令史六名     典吏十九名
  倉攅典一名
  鎮撫司
  司吏四名     典吏九名
  馴象等所
  司吏共二十四名
  倉攅典一名
  百戶所
  司吏共八十七名
  北鎮撫司
  典吏一十名
  彭城衛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吏六名
  倉攅典二名
  旗手衛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吏六名
  留守中衛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史七名
  留守右衛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吏七名
  留守左衛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吏六名
  留守後衛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吏
  留守前衛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吏
  武驤左右衛
  騰驤左右衛
  令史各二名    典吏各八名
  所司吏各十九名
  長陵衛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吏八名
  獻陵衛
  景陵衛
  裕陵衛
  茂陵衛
  令史各二名    典吏各八名
  所司吏各六名
  倉攅典各一名
  神武右衛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司吏六名
  神武左衛
  神武後衛
  大寧中前衛
  忠義左右前後衛
  府軍後右衛
  龍虎衛
  大興左衛
  虎賁左衛
  龍驤衛
  蔚州左衛
  義勇左右中前後衛
  富峪衛
  濟州衛
  㑹州衛
  武成中衛
  燕山左右前衛
  濟陽衛
  永清左右衛
  令史各二名    典吏各八名
  司吏各六名
  倉攅典各一名
  虎賁右衛
  武徳衛
  興武衛
  鷹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神策衛
  瀋陽左右衛
  豹韜衛
  典吏各八名
  所司吏各六名
  寛河衛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吏九名
  倉攅典一名
  羽林左衛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吏七名
  倉攅典一名
  羽林右衛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吏七名
  羽林前衛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吏八名
  倉攅典一名
  金吾前衛
  武功右中衛
  令史各二名    典吏各八名
  所司吏各十名
  倉攅典各一名
  武功左衛
  令史二名     典吏六名
  所司吏六名
  金吾後衛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吏七名
  倉攅典一名
  金吾左右衛
  令史各二名    典吏各八名
  所司吏各九名
  倉攅典各一名
  府軍衛
  府軍左衛
  令史各二名    典吏各八名
  所司吏各七名
  倉攅典各一名
  府軍前衛
  令史四名     典吏十一名
  所司吏二十三名
  應天衛
  典吏八名     司吏八名
  和陽衛
  典吏七名     司吏八名
  驍騎右衛
  典吏八名     司吏六名
  鎮南衛
  典吏八名     司吏六名
  通州衛
  令史二名     典吏八名
  所司吏六名
  倉攅典八名
  蕃牧千戶所
  司吏七名
  牧馬千戶所
  司吏二名
  王府長史司
  司吏二名     典吏十二名
  典簿㕔
  典吏一名
  儀衛司
  司吏一名
  羣牧所
  司吏一名
  典仗所
  司吏六名
  審理所
  司吏二名     典吏四名
  典膳所
  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
  紀善所
  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
  奉祠所
  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
  工正所
  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
  典寶所
  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
  良醫所
  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
  典儀所
  司吏一名     典吏二名
  倉攅典
  庫攅典各一名
  在外衙門該設吏典
  各布政司
  通吏       令史
  典吏       承發
  架閣庫典吏
  庫攅典
  經歴司
  典吏
  理問所
  司吏       典吏
  各府
  司吏       典吏
  承發
  經歴司
  典吏
  司獄司
  獄典
  各州縣
  司吏       典吏
  承發
  各府州縣儒學
  司吏
  各府州縣稅課司局
  司吏       攅典
  各府州縣倉
  攅典
  各府庫
  攅典
  各遞運所
  司吏       典吏
  各水馬驛
  驛吏
  各巡檢司
  司吏
  按察司
  書吏       典吏
  承發
  經歴司
  典吏
  司獄司
  典吏
  架閣庫
  典吏
  鹽運使
  書吏       典吏
  承發
  經歴司
  典吏
  鹽倉攅典
  批驗所
  攅典
  庫攅典
  鹽課提舉司
  司吏       典吏
  鹽課司
  司吏
  各都指揮使司
  令史       典吏
  承發
  架閣庫典吏
  經歴司
  典吏
  斷事司
  司吏       典吏
  各衛
  令史       典吏
  千戶所
  司吏
  鎮撫司
  司吏
  各守禦千戶所
  司吏
  還職役官吏人材生員
  諸司職掌
  凡在京各衙門送到還職官員俱憑來文隨即附簿查對缺冊如未作缺者立案類冩手夲赴吏科給憑已作缺未除官者立案給憑就連送付缺科銷缺司勲續黃作缺已除官者見送官員若照欽定事例戴罪還職者立案給憑赴任仍將新官類奏取回或就彼調用若不係戴罪還職先已除官代替者不必發回就令備供腳色過名查考類選別用但有過名紀録的決並戴罪者俱付考功紀録司勲附黃還役吏送付司封轉發還役人材生員人等咨發原該衙門收管辦事
  事例
  洪武間令府州縣首領官在任三年及九年考滿考不稱職者發充吏役三十一年令不分在任月日淺深但不稱職俱發充吏至三十五年令未及三年九年者俱仍舊引奏復職 成化六年奏准官員除事干情重照例改調若違限失錯犯笞杖等罪免其問斷止令罰贖還職
  凡法司問斷還職官員在京者用手夲送還職在外者給憑赴任各王府文職官員法司問擬答杖罪名送來還職者給憑赴任徒流及私罪具奏定奪法司送來収查發落官員查例定奪
  天地山川等壇孝陵長陵等祠祭署奉祀祀丞兩京太常寺典簿恊律郎賛禮郎司樂等官並兩京樂舞生有犯除姦盜詐偽失誤供祀並一應𧷢私罪名不分輕重照例黜罷外其有訐告詞訟及因人連累並一應公錯犯該笞杖罪名並徒罪不係干礙行止者俱贖罪各還職役 𢎞治十三年奏准在京大小衙門當該吏典患病一箇月勘寔俸糧住支名缺撥補病痊仍送原役衙門收𠉀叅補若有奸懶託故以圖改撥者問發為民
  給假
  諸司職掌
  凡內外官吏給假省親遷塟者須要具奏俱量地逺近附簿定限行移應天府給引照回仍行體勘至期各還職役不在作缺之數如違限日久不到者就行提問
  事例
  洪武間在京大小衙門官吏給假省親祭祖等項自行具奏取自上裁如准夲部覆奏定限放回其考滿吏給假別無粘帶就行定限除路程日期外別與假一箇月在家俱給引照回 洪熈元年詔內外文職官員離家年久者許具奏挨次給假省親祭祖 宣徳元年奏准外官九年考滿到部許令給假省祭陞除以後不許給假又令京官給假但違限一年之上停俸五個月 景泰六年奏准聴選監生並考滿起復裁減等項官員守𠉀日久許其給假依限回部聴用 天順二年奏准辦事官滿者數多俱𠉀類奏方得放回省祭自後各衙門送到查審明白即送順天府給引照回以次取用 成化五年令監生給假違限三年之上者送問未及三年告有事故文憑俱免問罪十一年令京官離家十年者方許省祭 二十三年詔兩京文職有離家六年之久欲給假省親者查無違礙許其歸省
  凡兩京給假省祭官員除往回水程許在家兩箇月違限一年以上住俸五箇月一年半以上者送問
  凡京官及進士奏乞畢姻行同郷官員保勘明白具奏定奪
  凡官吏監生妻故送㓜子還鄉行勘是實官具奏許在家兩箇月違限半年以上者送問監生吏典給引放回













  明㑹典卷七



  欽定四庫全書
  明㑹典卷八
  吏部七
  驗封清吏司
  諸司職掌
  郎中員外郎主事掌邦之封爵
  國初封功臣因前代之制爵有五等曰公侯伯子男後子男革不封其有功封公侯伯者皆給誥劵或世襲或不世襲各因其功之髙下為等
  諸司職掌
  一凡公侯伯子男見職授封者必須隨即奏請封號爵祿等級及駙馬婚禮俱用具奏給授誥命劄付翰林院撰文具手本送中書舍人書冩尚寶司用寶完備擇日具奏頒降
  一凡功臣歿後加封公追封為王侯追封為公合封三代者照依追贈封爵一體追封其襲爵子孫非建立竒功異能生死只依本爵
  一凡命婦因子孫官爵封母並祖母者並加太字追封則不用
  一凡封贈公侯伯子男者其公侯夫人各從其爵伯子男夫人止封夫人不須用爵
  一凡功臣封號如開國輔運守正文臣之類非特奉聖旨不與
  一凡見封公侯伯子男封贈三代並妻室合依欽定事例各依見授名爵照例封贈
  事例
  凡勲階如特進光祿大夫柱國之類乃一品官所該給授公侯伯間有特旨給授者舊制亦惟本身受封始得後襲封者或有之
  諸司職掌
  公
  父祖父曽祖父各封某國公母祖母曽祖母各封某國夫人本官妻封某國夫人
  
  父祖父曽祖父各封某侯母祖母曽祖母各封某侯夫人本官妻封某侯夫人
  伯子男同
  諸司職掌
  凡受封官身死須以嫡長男承襲如嫡長男事故則嫡孫承襲如無嫡子嫡孫以嫡次子孫承襲如無嫡次子孫方許庶長子孫承襲不許攙越仍用具奏給授誥命劄付翰林院撰文具手本送中書舍人書寫尚寶司用寶完偹具奏頒降及孔氏襲封衍聖公如之其湖廣四川雲南廣西土官承襲務要本司委官體勘別無爭襲之人明白取具宗支圖本具官吏人等結狀呈部具奏照例承襲移付選部附選司勲貼黃考功附寫行止類行到任見到者闗給劄付頒降誥勑
  事例
  洪武十三年奏定公侯封號曰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某公某侯食祿若干石世襲者曰世襲某公某侯食祿若干石追封者曰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其將軍某公某侯追封某王某公諡某
  凡公侯伯歿後子孫奏請襲爵本部奏准行該府保勘應否襲爵取具結狀宗圖連人送部奏請定奪
  凡土官承襲國初皆本部掌行洪武三十年以宣慰宣撫安撫長官等司職掌土兵改隸兵部其府州縣巡檢驛傳土官仍屬本部 正統元年奏准土官在任先具應襲子姪姓名開報合幹上司候亡故照名起送承襲六年奏准預取應襲兒男姓名造冊四本都布按三
  司各存一本一本年終類送本部以憑查考以後每三年一次造繳 天順二年奏准土官病故該管衙門委堂上官體勘應襲之人取具結狀宗圖連人保送赴部奏請定奪 𢎞治二年奏准十年外文書到部者不准承襲 五年詔十年內曽在本處上司具告者亦准承襲
  文武官俱有封贈武官歸兵部惟公侯伯以封爵從本司掌行與文職封贈制度具列於此
  諸司職掌
  一凡文職官一品至五品武職官一品至六品照依生前散官果有功蹟合加封者例與加贈
  諸司職掌
  一凡公侯一品贈三代二品三品贈二代四品至七品贈父母妻室
  一凡文官一品至七品止封散官職事其合封三代二代並父母及妻者照依子孫見授職事照例封贈一凡封贈文官散官如上階特進光祿大夫光祿大夫之類非特奉聖旨者不與
  一凡文官應封贈祖父母父母妻室者照依欽定資格一品贈三代二品三品贈二代四品至七品贈一代各照見授職事依例封贈
  正一品至從七品曽祖父祖父父各照見授職事對品封贈
  正從一品曽祖母祖母母妻各封贈一品夫人正從二品祖母母妻各封贈夫人
  正從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贈淑人
  正從四品母妻各封贈恭人
  正從五品母妻各封贈宜人
  正從六品母妻各封贈安人
  正從七品母妻各封贈孺人
  一凡遇前項封贈依例具本奏聞吏科給事中置立文簿附寫各該封贈爵職欽用勑符御寶本部抄錄具印信手本送中書舍人書寫誥勑其文職官員申請封贈本部行移保勘如果於例相應然後照例施行
  一凡文職官一品至七品止封贈散官職事其合封一代二代三代者俱照見授職事父母見任者不封已致仕並不在任者封之能在任棄職就封者聽
  一凡諸子應封父母嫡母在所生之母不得封嫡母亡得並封若所生母未封贈不得先封其妻
  一兩子當封從一高者婦人因其子封贈而夫子兩有官亦從一髙者
  一應封妻者止封正妻一人如正妻生前未封已歿繼室當封者正妻亦當追贈其繼室止封一人
  一凡命婦因子孫品級封母並祖母者並加太字若已亡歿或曽祖祖父在者不加
  一凡正從七品至正從六品止封一次陞至正從五品封贈一次陞至正從三品封贈一次陞至正從二品封贈一次陞至正從一品封贈一次洪武十六年正從四品亦封贈一次一凡曽祖父母祖父母父母曽犯十惡姦盜除名等罪及例所封妻不是以禮娶到正室或係再醮倡優婢妾並不許申請
  一凡諸職官曽受贓者不許申請封贈之後但犯取受之贓並行追奪其祖父原有官進一階非因子封贈者不在追奪之例
  一凡婦人因夫子得封者不許再嫁如不遵守將所授誥𠡠追奪斷罪離異
  一凡在京官四品以上試職實授頒給誥命取自上裁已給誥命者亦須一考滿方許封贈五品以下官初到任試職一年後考覈堪用者與實授仍具奏頒給誥𠡠不堪用者不與已給誥𠡠者亦須一考方許封贈一凡在外官員三年為一考稱職者頒給誥𠡠再考稱職聽請封贈其有才能卓異之人出自特恩者不拘此例
  事例
  凡武職子任在京文職成化二十三年詔書照依文官事例父職髙於子者依原職進一階職卑者從子官封凡在京品官考滿應得本身誥命或以親老乞停本身而移封其親者本部奏請定奪
  凡兩京官應得誥𠡠封贈其父有犯罪問革為民不該受封子將本身誥勑奏請移封者取自上裁
  凡公侯伯有加師保者𢎞治十四年奏准止授本身誥命不許乞贈三代
  國初因前代任子之制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廕子一人以世其祿後乃漸為限制
  諸司職掌
  一凡用廕者以嫡長子如嫡長子有廢疾立嫡長子之子孫曽𤣥同如無立嫡長子同母弟曽𤣥同如無立繼室所生如無立次室所生如絶嗣者傍廕其親兄弟各及子孫如無傍廕伯叔及其子孫
  一凡用廕者孫降子曽孫降孫及傍廕者皆於合敘品從降一等
  一凡職官子孫廕敘正一品子正五品敘從一品子從五品敘正二品子正六品敘從二品子從六品敘正三品子正七品敘從三品子從七品敘正四品子正八品敘從四品子從八品敘正五品子正九品敘從五品子從九品敘正六品子於未入流品相應上等職事內敘從六品子於未入流品中等職事內敘正七品子於未入流品下等職事內敘
  一凡職官用廕各止一名年及二十五以上須試本經或四書能通大義其有不通者發回習學再試
  一凡廕官各具其父祖歴仕緣由去任身故嵗月並所授誥勑彩畫宗支指實該承廕人姓名年甲本處官司體勘房親揭照籍冊別無詐冒及無廢疾過犯等事上司審驗相同保結申覆令親齎文解赴部
  一凡廕敘其逺方地面官員宜照原籍於附近布政司所轄去處銓用
  事例
  成化三年奏准在京三品以上官員子孫聽令一人送國子監讀書出身若大臣果有勲勞於國出自特恩錄用其子孫者不在此限
  官員封贈有誥勑制度等第必視其品秩若頒給之制見於諸司職掌其後事例多不同今偹錄之
  諸司職掌
  一公侯一品至五品皆授以誥命六品至九品皆授以勑命婦人誥𠡠同夫品級
  一公侯誥用玉軸一品官同伯子男誥用犀軸二品官同三品四品官用抹金軸五品以下用角軸
  一在京官四品以上試職實授頒給誥命取自上裁五品以下官初任試職一年後考覈堪用者與實授頒給誥勑已入流倉官不須試職候一年任滿給與𠡠命守支未入流品官員俱與實授不給𠡠命在外官員三年為一考稱職者頒給誥勑陞職官員合與實授者於本任內歴事一年後方可出給誥𠡠若有才能卓異之人出自特恩者不拘此例欽天監翰林院太醫院正官頒給誥𠡠取自上裁本部遇有應給誥勑官員具本奏聞仍具印信手本開冩合授散官並年籍腳色送中書舍人候書寫完偹本部具印信手本送尚寶司於御前用寶訖具奏御前頒給其有追奪為事官員誥𠡠具本奏繳內府㑹同吏科給事中中書舍人於勘合底簿內附寫為事緣由眼同燒毀
  事例
  洪武十七年奏定有封爵者給誥皆如一品之制惟公侯用玉軸伯子男用犀軸為別 永樂二十二年詔五品以下官曽經一考稱職未給誥𠡠陞用改除者一體封贈未及一考陞用改除者滿日方給在京王府長史一體給誥 洪熙元年令方面官到京曽經一考稱職給與本身誥命九年考滿方與封贈 宣徳元年令在外王府長史紀善九年無過者許給誥勑 四年令文官有犯貪汚者追奪原給誥𠡠未給者不給 五年令應授誥𠡠官員未授之先曽犯贓罪已經赦宥者悉免追奪若授誥𠡠之後犯贓罪雖經赦宥皆追奪 十年令在外官員三年考滿稱職者給與誥𠡠 正統二年奏准收糧經歴滿十萬石給與𠡠命 三年令文官誥𠡠俱待九年考滿方與 十二年定誥𠡠軸數一品五軸二品三軸三品二軸四品五品一軸六品以下一軸仍待三考滿方給 天順元年奏定一品四軸二品三品三軸四品至七品二軸 二年詔文官未及一考父母見在者授封其父在而母亡或母在而父亡者奏准共給一道
  凡各王府將軍郡主儀賓誥命禮部奏准移咨本部類奏撰寫用寶並造袱匣完偹該府具奏闗領仍候禮部移咨到日類奏給授
  凡兩京應請誥𠡠官員三年考滿各衙門勘實移咨本部行考功司查其考稱出身歴任兩月一次具奏凡在外司府州縣等官九年考滿取給誥𠡠付考功司查其考稱平常仍行各該衙門掌印官勘實其巡撫巡按奏保旌異官員本部查曽經考滿果勘旌異者仍行都察院轉行巡按御史覆勘卓異政績具奏定奪凡兩京各衛收糧經歴三年考滿任內收糧十萬石之上者給與𠡠命
  凡誥𠡠用寶誥用制誥之寶𠡠用𠡠命之寶仍以文簿與誥𠡠各編字號復用寶識之文簿藏於內府
  凡功臣鐵劵刻其文於上以黃金填之左右各一面右給功臣左藏內府
  諸司職掌
  一自榮祿大夫至將仕佐郎凡九等十八級所餘官員合得散官照依定製奏聞給授及選部付到在京各衙門實授官員及考功考過試職一年堪用並三年稱職者合得初授陞授散官具奏行移該衙門轉行給授一凡白身人入仕並雜職人等初入流者與對品初授散官任內歴俸三年初考稱職與陞授散官又歴俸三年再考功蹟顯著方與加授散官若考覈平常者止與初授其任內未經初考遷調改除者仍照見授職事與初授散官已經初考合得陞授遷調改除仍係本等品級者照見授職事與陞授散官若陞等者止與對品初授或有已得陞授未經再考遷調改除仍係本等品級者照見授職事與陞授散官已經再考合得加授遷調改除仍係本等品級者與加授散官若陞等者止與對品初授其有先曽歴任二品三品等職今次降用若係有罪及闒茸不稱職貶降者照依見授職事與初授散官若量才任使不係貶降但今授職事比與原授降等其原授散官誥𠡠仍舊者亦照見授職事與對品初授散官俱於三年之後照例陞授其加贈一節考驗本人生前功蹟合得加授者照例給與
  正一品初授特進榮祿大夫陞授特進光祿大夫
  從一品初授榮祿大夫陞授光祿大夫
  正二品初授資善大夫陞授資政大夫 加授資徳大夫
  從二品初授中奉大夫陞授通奉大夫 加授正奉大夫
  正三品初授嘉議大夫陞授通議大夫 加授正議大夫
  從三品初授亞中大夫陞授中大夫  加授太中大夫
  正四品初授中順大夫陞授中憲大夫 加授中議大夫
  從四品初授朝列大夫陞授朝議大夫 加授朝請大夫
  正五品初授奉議大夫陞授奉政大夫
  從五品初授奉訓大夫陞授奉直大夫
  正六品初授承直郎陞授承徳郎
  從六品初授承務郎陞授儒林郎 儒出身
  宣徳郎 吏才幹出身
  正七品初授承事郎陞授文林郎 儒出身
  宣義郎 吏才幹出身
  從七品初授從仕郎陞授徵仕郎
  正八品初授迪功郎陞授修職郎
  從八品初授迪功佐郎陞授修職佐郎
  正九品初授將仕郎陞授登仕郎
  從九品初授將仕佐郎陞授登仕佐郎


  明㑹典卷八



  欽定四庫全書
  明㑹典卷九
  吏部八
  吏員兩考役滿起送到京㕘撥各衙門各有資格以後又有辦事之例
  諸司職掌
  凡在外各衙門送到考滿吏典於在京對品衙門內用在京各衙門考滿吏典照依資格陞用無缺借用仍支合得俸裁革減併吏對品衙門用借撥者支前役俸農吏罷閒官生員監生承差為事充吏遇缺撥用各支本等俸其五品以下衙門吏典該與俸米食米者照例支給若罷閒永充截替市井吏遇缺量度撥用止支九品衙門司吏俸一石工滿並為事斷發吏遇缺撥用月支食米五斗每月通類行移各衙門收役並勾取在逃吏自首行勾日淺未曽撥補准首仍送着役若及日久窺伺撥補避難及已移文原籍勾解者俱送刑部問罪仍發本部聽用若各衙門退回奸猾託稱不諳吏事舊吏照地方發邊逺充軍為事還役吏典在京者行移各該衙門收役在外者劄付應天府給引轉發着役在京劄順天府
  洪武禮制
  一凡內外有出身吏員俱以三年為滿給由止據現歴俸月不許通理
  正七品出身
  五軍都督府提控
  從七品出身
  五軍都督府掾吏
  六部都吏
  正八品出身
  六部令史
  從八品出身
  五軍都督府知印
  正九品出身
  五軍都督府典吏
  六部知印
  在外二品衙門令史
  在京三品衙門令史
  從九品出身
  六部典吏
  在外二品衙門知印
  在外各衛令史
  察院書吏
  在外三品衙門書吏
  諌院書吏後革
  雜職出身
  在京三品衙門典吏
  內府倉庫司局吏攢
  在外二品衙門典吏
  內外四品衙門司吏
  一凡內外無出身吏員亦以三年為滿陞轉五品六品衙門司吏在外三品內外四品衙門典吏滿日於四品衙門司吏在京三品在外二品衙門典吏內陞轉無缺給由如是軍吏不在此限
  七品衙門司吏五品六品衙門典吏滿日於五品衙門司吏內陞轉無缺給由
  八品以下衙門吏攅七品衙門典吏滿日於六品七品衙門司吏內陞轉缺給由
  在京各倉庫局闗塲所等衙門吏攅滿日於五品六品衙門司吏同
  憲綱
  凡都察院及按察司吏典須於考退生員與應取吏員相㕘補用不許用曽犯姦貪罪名之人
  事例
  凡僉充吏役於農民身家無過年三十以下能書者選用但曽經各衙門主寫文案攅造文冊及充隸兵與市民並不許濫充 洪武二十八年奏准正軍戶五丁者充吏四丁不許水馬驛站貼軍雜役養馬等項人戶四丁以上者充吏三丁不許民戶兩丁識字亦許勾充宣徳元年奏准一戶有三丁三丁內一丁充吏一丁為官者免其吏農民一丁充吏一丁或自監生生員謫充吏者免其農民先僉一丁充吏後又僉一丁免其後充者生員果有成效入學雖後即免其為吏者若及四丁之上俱不免 正統元年奏准軍職衙門不許濫用軍吏違者問調南丹等衛補伍 三年奏准還俗僧道營充吏役罷歸為民若出入衙門囑託公事結攬寫發蠧政害民者發口外充軍為民 四年奏准在京在外吏典曽充隸兵者歴三年滿日不與出身 五年奏准按察司吏典役滿行布政使司轉屬僉撥不許徑行各府州縣僉取 景泰三年奏准父兄伯叔充吏離役未久及犯𧷢問發充軍為民者弟男子姪不許㕘充若役滿出身年逺者不拘此例
  凡吏役資格洪武十七年奏定在外二品衙門通吏考滿於在京從七品出身吏員內陞轉令史於在京正八品出身吏員內陞轉在外三品衙門令史書吏於在京正九品出身吏員內陞轉在外三品衙門典吏四品衙門司吏於在京從九品出身吏員內陞轉察院磨勘司典吏仍依原定未入流品內出身五品以下衙門吏人依原定資格陞轉其在京一品二品知印承差不許於吏員內取用 十九年更定中外諸司吏員役滿轉補資格在京入流衙門吏員充九品衙門司吏九品衙門司吏充八品衙門司吏及七品衙門典吏八品衙門司吏七品衙門典吏充七品衙門書吏及七品衙門六品衙門典吏七品衙門書吏充五品衙門司吏胥史六品衙門典吏充五品衙門典吏及六品衙門司吏六品衙門司吏五品衙門典吏俱充五品衙門司吏胥史四品衙門典吏五品衙門司吏胥史充四品衙門司吏及三品衙門典吏四品衙門司吏三品衙門典吏俱充三品衙門令史及二品衙門典吏三品衙門令史及二品衙門典吏俱充二品衙門令史及一品衙門典吏二品衙門令史充一品衙門掾史及對品衙門都吏都吏充一品衙門提控一品衙門典吏充對品衙門掾史及對品衙門提控皆以三年為滿給由赴部錄用在外衙門若各驛遞傳所河泊閘壩等衙門吏攅充七品衙門典吏七品衙門典吏充五品六品衙門典吏或有俸九品衙門並有俸未入流品衙門吏充七品衙門司吏六品衙門典吏充六品衙門司吏五品衙門典吏六品衙門司吏充五品衙門司吏五品衙門司吏充四品衙門司吏及三品衙門典吏四品衙門典吏充四品衙門司吏及三品衙門典吏三品衙門典吏充二品衙門典吏及三品衙門令史書吏三品衙門令史書吏充二品衙門令史二品衙門令史充二品衙門通吏已上三年滿日無缺給由到部於在京衙門內用 三十一年續定吏員出身事例皆以九年考滿出身或在京兩考在外一考或在京一考在外兩考一品二品衙門提控都吏從七品出身掾史令史典吏並內府門吏正八品出身三品衙門令史從八品出身典吏及四品衙門司吏正九品出身四品衙門典吏五品衙門司吏典吏書吏俱從九品出身六品至九品並雜職衙門吏典都察院各道吏典俱除雜職後俱以在外兩考在京一考為滿
  凡吏典撥歴俱以實俸為准在外通吏撥在京五府六部提控都吏如通吏少則以都布二司令史兼撥在外都布二司令史按察司鹽運司書吏衛令史撥在京五府六部都察院掾史令史在外府司吏撥在京各衛並順天府光祿寺通政司太僕寺令史大理寺胥史在外都布按並各衛府鹽運司典吏撥在京五府六部都察院典吏並總兵官巡撫都御史典吏在外州所司鎮撫司長史司吏撥在京各衛並順天府光祿寺通政司大理寺太僕寺典吏在外縣司州典撥在京鴻臚寺翰林院各千戶所司吏在外縣典撥在京十三道書吏典吏巡按書吏各百戶所司吏戶刑二部都察院順天府照磨所宛大二縣司典並十庫司攅在外倉攅撥在京馬房攅典並草塲抽分局巡檢司閘壩吏各稅課司攅典在外巡檢司稅課司儒學驛閘吏庫攅撥京通二倉守支攅典其北直隸都司衛所一考役滿吏典本處聽候三月之上無缺轉㕘起送後府轉送到司者撥別處衛所府州縣起送考退廩膳生員充吏者撥附近府分考功司付到重歴者撥臨近衛所俱附卷其廣東廣西四川三布政司湖廣所屬永州辰州寶慶靖州常徳長沙衡州郴州江西所屬南安贑州福建所屬漳州泉州汀州興化及福建行都司所屬建寧左等五衛二十五所並武平等守禦千戶所吏典俱南京撥歴
  凡吏典辦事舊例俱以三年為限成化二十二年奏減半年𢎞治四年又奏減三箇月十一年又奏減三箇月止辦二年其兩考通吏舊例免辦事就撥當該十四年奏准辦事二年若倉攅守支六年鹽課司攅守支八年亦俱免辦事未及六年八年者扣算補辦全無守支者不免其在南京辦事者原無定例𢎞治十年奏准大小二石辦事半年大小一石并州所司吏辦事一年凡吏典裁革永樂二十年南京各衙門設吏一名二名者仍舊三名者減一名四名減二名 正統元年奏准天下裁減衙門每房止存司吏一名典吏二名
  凡吏典丁憂起復成化二十三年奏准一年者免其辦事未及一年者補辦
  凡在京在外三考役滿吏典給由赴部查考明白通類引奏冠帶入選其上糧免考者行戶部該司勘實仍查役內有無過犯無過照資格出身若犯公私徒杖罪及私笞減等不盡者俱降級若犯公私笞罪減盡無科者俱免降級
  凡在京為事監生承差問發充吏者俱附卷撥各衙門着役
  凡在京辦事吏典原籍災傷告回省災者類題給引定限回部仍送原役衙門補辦違限半月者送問
  凡當京聽撥當該吏典告稱取撥未到者送順天府給引照回依限回部聽撥若延住三年之上者行查其願告南京外考者聽
  凡法司送到各衙門為事還役吏典呈堂送原役衙門還役收查發落者干礙行止發原籍為民其在外吏典有犯笞杖徒流雜犯例該的決與贖罪還役者俱要明著年月日期若離役一年以上不許還役
  凡在京各衙門開送逃吏類行原籍官司提解中間有一年之內告患病者行兵馬司勘實具結繳報仍候原籍回文至日送衙門着役若一年以上不復役未經告官及原籍提解赴京者俱為民
  凡江西浙江蘇松吏洪武二十六年奏准不許於戶部內用
  凡雲南貴州四川土吏洪武年間不與出身考滿後仍發原衙門着役 宣徳元年奏准土吏考滿到部發本布政司改調別衙門 成化四年詔雲南土吏兩考役滿免送赴部就於本布政司給由照例調用 十五年奏准革去貴州土吏 𢎞治三年奏准倉攅未及周嵗及已周嵗未及守支丁憂曽交盤無礙者起復到部撥各衙門辦事一年半准作守支月日收考違者仍撥原倉守支照三年滿日事例收考 又奏准兩考吏到部有少歴未及三月該撥外衛者免其輳補就於辦事月日內照數増加准作該補之數三月以下仍撥外衛輳補 十三年奏准革去四川永寧龍州二宣撫司泥溪平夷蠻夷沐川九姓五長官司並各司所屬驛站巡檢司土吏各添設流吏
  凡戶兵二部書算有缺移文到部類行直隸常鎮二府所屬殷實戶內㨂選起送赴部考中轉送該部着役
  諸司職掌
  凡本部四子部付到合行各布政司直隸府州事件通類具手本赴吏科闗填勘合仍附寫底簿開列前件以憑回銷
  事例
  洪武初凡有除授官員皆給勘合到任 十九年革勘合其行取官員及查理事務等項仍用勘合各布政司及南北直隸府州各有字號
  浙江布政司寅字  河南布政司申字
  貴州布政司撫字  廣東布政司辰字
  廣西布政司子字  山西布政司午字
  雲南布政司丑字  湖廣布政司夘字
  山東布政司未字  福建布政司亥字
  陜西布政司戌字  江西布政司已字
  四川布政司畢字
  應天府酉字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府心字
  鳳陽府房字    寧國府牛字
  廬州府奎字    鎮江府危字
  常州府女字    太平府斗字
  廣平府井字    蘇州府氐字
  真定府栁字    隆慶州翼字
  和州胃字     松江府尾字
  徐州𭥦字     永平府婁字
  安慶府虛字    池州府壁字
  順徳府張字    淮安府箕字
  保定府觜字    滁州角字
  河間府參字    大名府星字
  廣徳州室字    徽州府亢字
  保安州軫字
  諸司職掌
  凡本部額設皁隸照依原定則例分撥跟官聽差如有事故行移兵部照缺取補



  明㑹典卷九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明會典>



  欽定四庫全書
  明㑹典卷十
  吏部九
  諸司職掌
  凡除授官員於吏部給憑就行闗領到任須知前去本衙門到任務要照依須知內條欵事例逐一遵守施行毋得視為文具
  𠡠諭授職到任須知
  士人未官不可不知受任應行之事但肯於閒中先知到任須知明白為官之道更有何加若提此綱領舉是大意以推之諸事無有不知辦與不辦若人懶於觀是綱領雖是聰敏過人為官之事亦不能成若能善讀勤觀則永保祿位事不勞而疾辦此書所載學生及野人輩皆可預先講讀以待任用且五經四書修身為治之道有志之士固已講習此書雖麄俗實為官之要機熟讀最良故茲𠡠諭
  授職到任須知目録
  一祀神
  二恤孤
  三獄囚
  四田糧
  五制書榜文
  六吏典
  七吏典不許那移
  八承行事務
  九印信衙門
  十倉庫
  十一所屬倉塲庫務
  十二係官頭匹
  十三㑹計糧儲
  十四各色課程
  十五魚湖
  十六金銀塲
  十七窰冶
  十八鹽塲
  十九公廨
  二十係官房屋
  二十一書生員數
  二十二耆宿
  二十三孝子順孫義夫節婦
  二十四官戶
  二十五境內儒者
  二十六起滅詞訟
  二十七好閒不務生理
  二十八祗禁弓兵
  二十九犯法官吏
  三十犯法民戶
  三十一警跡人
  授職到任須知
  凡到任那一日便問先任官首領官六房吏典要諸物諸事明白件數須知
  祀神有幾各開
  祭祀國之大事所以為民祈福各府州縣每嵗春祈秋報二次祭祀有社稷山川風雲雷雨城隍諸祠及境內舊有功徳於民應在祀典之神郡厲邑厲等壇到任之初必首先報知祭祀諸神日期壇塲幾所坐落地方周圍壇垣祭器什物見在有無完缺如遇損壊隨即修理務在常川潔淨依時致祭以盡事神之誠
  養濟院孤老若干各開
  養濟院見在孤老月支糧米嵗支布疋逐一開報須親自㸃視給賜毋致失所以副朝廷存恤之意
  見在獄囚若干已未完各開
  刑獄者死生所係實惟重事故報祀神之次即須報知本衙門見禁罪囚議擬已完若干見問若干其議擬已完者雖係前官之事亦宜詳審決放見問者到任尤宜究心中間要知入禁年月久近事體重輕何者事證明白何者取法涉疑明白者即須歸結涉疑者更宜詳審期在事理獄平不致寃抑
  入版籍官民田地若干官糧民糧若干各開
  版籍田糧政事之大故於祀神理獄之次即須報知此件中間須要分豁軍民匠竈僧道醫儒等戶各若干官田地若干民田地若干每嵗民間夏秋二稅該糧若干官田租糧若干各分欵項開報以備度量支用
  節次聖旨制書及奉旨榜文諭官民者若干曽無存者若干各開
  為官之道政治禁令所當先知須考求節次所奉聖旨制書及奉旨意出給榜文曉諭官民事件逐一考究講解立法旨意已未施行中間或有損缺不存者須要採訪抄寫如法收貯永為遵守
  本衙門吏典若干各開
  分科辦事在吏典之能否必須先報吏典總數若干然後分豁六房某房司吏幾名典吏幾名備細開報所該房分須令常川掌管考其所辦事務驗其能否勤怠以示懲勸
  各房吏典不許那移管事違者處斬
  凡有司內吏典各有所掌房分如刑房專掌刑名戶房專掌錢糧該吏承管日久則知事首尾容易發落近有司多聽從吏員託囑將所管房分時常遷調以致所管事務不知首尾多生情弊今後各房若有仍前那移管事者吏處斬官別議若一房事更過十名二十名或二三名接管人人不到了時都拏來要處斬罪其有事故接管者不拘此例
  承行事務已完若干已施行未完若干未施行若干各開
  六房吏典各將節次承受上司來文及照行事件分豁已完若干已作施行未曽完結若干未作施行若干各另開報除已完外未完事件要分事體急緩重輕先後催併完結其未施行者即作施行毋致沈匿稽遲以致耽誤公事
  在城印信衙門若干各開
  除本衙門外所屬衙門如一府所轄有州縣學校巡檢司水馬驛河泊遞運所倉塲庫務凡有印記衙門各若干逐一報開庶知所轄處所及所理庶務州縣所屬印記衙門一體開報
  倉庫若干各開
  凡本衙門所有倉庫須分豁報知某倉見儲某年收到官糧若干民糧若干幾年干糧若干民糧若干已支若干見存若干其庫分依上分豁金銀錢貨什物某件若干逐一開報以憑稽考支用無致侵欺埋沒
  所屬境內倉塲庫務若干各開
  除本衙門倉庫已報外所屬境內應有倉場庫務某倉儲某年所收官民糧米見在若干某塲所收竹木等項數目若干某庫盛貯金銀錢貨什物各若干某稅課司局嵗收錢鈔若干逐一開報庶知境內所産所稅錢糧物貨數目
  係官頭匹若干各開
  本衙門或有係官頭匹及所屬驛分所有馬驢孳畜等項頭匹數目務要逐一取勘見數或有孳生數目隨即報知作數以憑考核
  㑹計糧儲毎嵗所收官民稅糧若干支用若干各開
  量入為出國家經費重事須要開報每嵗收到入官租糧若干民間稅糧若干或漕運鄰境或折收布疋錢鈔貨物各該若干及每嵗官吏俸給軍士月糧等項支用若干各另開報庶知毎嵗所收及支用數目以候經度
  各色課程若干各開
  所屬境內出産貨物各色課程酒醋茶礬等項各別開報毎嵗所收數目以憑稽考支用
  魚湖幾處嵗課若干備開各湖多少
  所屬境內若有魚湖須報總計幾處嵗辦魚課若干內某湖坐落某處嵗辦若干逐一開報以憑稽考
  金銀塲分若干坐落何山川所在若干各開
  所屬境內或有出産金銀塲分須知總計若干分豁坐落某處金塲額辦數目若干某處銀塲額辦數目若干須要稽考實辦數目以革侵欺隠匿之弊
  窰冶各開是何伎器及磚瓦名色
  所屬境內若有窰冶去處須要各另開報某窰出產或銅鐵錫嵗辦若干燒窰去處所燒是何器物或磚或瓦椀楪什物等項名色逐一開報
  近海郡邑煮海塲分若干各開
  國家所需多資鑄山煮海之利以省民租所轄境內或係邊海郡邑須將所有煮海塲分某塲竈戶若干該工本錢若干嵗辦鹽課若干所有塲分逐一開報以憑稽考
  公廨間數及公用器皿裀褥之類若干各開
  署事公㕔及住歇房屋公用器皿皆民所辦須分豁公㕔左右兩廂門屋後堂等項間數內公用什物椅桌裀褥等項逐一開報遇有缺壊隨即修理務在整治灑掃潔淨相沿交割其有毀壊者必須究治庶令愛䕶使用免致重勞民力
  邑內及鄉村係官房舍有正有廂若干各開
  係官房舍若不以時整㸃恐致頹敝埋沒必須逐一開報某處官房幾間正房幾間廂房幾間其有便於民間租賃者約量租賃從便住歇須令時加葺理免致頽敝
  書生員數若干各開
  培養生員所以作成人才以資任用如一府所屬本府學肄業生員幾名中間通經成才者幾名年幼及未成才者幾名時加考試勉勵勸勤懲怠遇有缺員隨即選補其有入學已久不遵教養者隨即黜退罰充令典若建言實封告訐把持公事者照依已行榜文內事理治罪所屬州縣依前開報考試勉勵務求實效以稱善俗良才之意
  耆宿幾何賢否若干各開
  設耆宿以其年高有徳諳知土俗習聞典故凡民之疾苦事之易難皆可訪問但中間多有年紀雖高徳行實缺買求耆宿名色交結官府或蔽自已差徭或説他人方便蠧政害民故到任之初必先知其賢否明注姓名則善者知所勸惡者知所戒自不敢作前弊矣
  孝子順孫義夫節婦境內若干各開如前官未明到任之後須當日訪以開之
  移風易俗在於激勸善良所屬境內或有孝子順孫義夫節婦孝行可稱節操顯著已行旌表者必須報知數目其有未經旌表者必須親自體訪的實申請旌表以勵風俗
  境內士君子在朝為官者幾戶
  所屬境內有士人君子在朝為官及任府州縣事者須逐一開報幾戶及見任是何職事其有仕於朝廷年老致仕還鄉者一體開報
  境內有學無學儒者若干各開
  所屬境內之賢愚不等其間儒者或有精通經典或有長於文章或有牧民馭衆之能或有幹辦小才之用皆當察其能否記其姓名一可訪問以補政治二可充貢以資任用
  境內把持公私起滅詞訟者有幾明注姓名
  為政之要必先除奸去惡則良善得安所轄境內或有把持公私事務説事過錢教唆起滅詞訟騙詐良善者着令備細開報但恐到任之初一時吏典人等訪尋不實以善為惡反害忠良必須到任之後詳細究問的實注其姓名以候再犯則惡者知懼不敢為非矣毋得縱令吏典人等指此為名徧行取勘以致擾民
  好閒不務生理異先賢之教者有幾
  民有常産則有常心士農工商各居一業則自不為非或有遊手好閒不務生理及行邪術左道以惑人視聽扶鑾禱聖燒香結㑹夜聚曉散並不孝不弟好飲賭博不遵先賢之教者須採訪姓名注於簿籍以示懲戒其人畏懼更改則止若仍前不悛則治之以法毋得縱令吏典人等指此為名徧行取勘以致擾民
  本衙門及所屬該設祗禁弓兵人等若干各報數目
  本衙門見設祗從禁子弓兵人等各報數目若干分豁額設定數到役日月毋令容留濫設作弊
  境內士人在朝為官作非犯法黜罷在閒幾人至死罪者幾人
  所屬境內有為官作非犯法斷發他所工役遷徙安置家不存者及罷閒在家住坐者須逐一開報其已犯死罪家小見存者一體開報
  境內民人犯法被誅者幾戶
  境內民人有作犯非為已經誅戮者逐一取勘數目及所犯是何罪名
  境內警跡人若干各開
  所屬境內充警跡人若干逐一開報













  明㑹典卷十



  欽定四庫全書
  明㑹典卷十一
  吏部十
  新官到任各房供報須知式様
  凡新官到任其先任首領官六房吏典限十日以裏將各房承管應有事務逐一分豁依式攅造文冊從實開報如有隠漏不實及故不依式繁文紊亂並十日以裏遷延不報者該吏各以違制律論罪有所規避從重論吏房司吏張甲今將本房當該事務逐一開報於後各房合設吏典
  計幾拾幾名
  司吏幾拾幾名
  典吏幾拾幾名
  吏房
  司吏幾名
  一名張甲年幾拾幾嵗開封府祥符縣民籍永樂某年某月某日㕘充歴俸幾拾幾月
  一名李乙年幾拾幾嵗開封府陳留縣民籍永樂某年某月某日叅充歴俸幾拾幾月
  典吏幾名
  一名陳丙年幾拾幾嵗開封府杞縣民籍永樂某年某月某日㕘充歴俸幾拾幾月
  一名王丁年幾拾幾嵗開封府𣏌縣民籍永樂某年某月某日㕘充歴俸幾拾幾月
  戶禮兵刑工五房吏典照吏房開寫
  所屬印信衙門縣官止開本縣所屬
  計幾拾幾處
  各州縣幾拾幾處
  州幾處
  陳州官四員
  知州陳戊由秀才永樂某年月日到
  
  同知趙已由人材永樂某年月日到
  
  判官錢庚由聰明正直永樂某年月
  日到任
  吏目孫辛由吏員永樂某年月日到
  
  餘州照開
  縣幾處
  祥符縣官四員
  知縣李壬由孝弟力田永樂某年月
  日到任
  縣丞呉甲由人材永樂某年月日到
  
  主簿鄭乙由幹濟永樂某年月日到
  
  典史王丙由吏員永樂某年月日到
  
  餘縣照開
  學幾處
  府學一處
  教授一員
  馮丁明易經永樂某年某月日到
  
  訓導一員
  陳戊明書經永樂某年某月日到
  
  各名照開
  州縣學幾處
  學正幾員
  教諭幾員
  訓導幾拾幾員
  稅課司局幾處
  官幾拾幾員
  稅課司幾處
  本府稅課司一處
  城南稅課司一處
  稅課局幾處
  陳州稅課局幾處
  本州稅課局一處
  某稅課局一處
  餘州照開
  𣏌縣稅課局幾處
  本縣稅課局一處
  某稅課局一處
  餘縣照開
  倉幾處
  官幾員
  本府倉幾處
  永豐倉
  軍儲倉
  各州縣倉照開
  巡檢司幾處
  官幾員
  鄭州巡檢司幾處
  河套巡檢司一處
  各州照開
  封丘縣巡檢司幾處
  中欒巡檢司一處
  各縣照開
  水馬驛幾處
  水驛幾處
  馬驛幾處
  官幾員
  本府驛幾處
  大梁水驛一處
  大梁馬驛一處
  陳州驛幾處
  本州驛一處
  𣏌縣驛幾處
  餘州縣照開
  河泊所幾處
  官幾員
  陳州幾處
  本州河泊所一處
  項城河泊所一處
  祥符縣幾處
  本縣河泊所一處
  餘州縣照開
  金銀塲鐵冶所幾處
  官幾員
  某處金塲
  某處銀塲
  某處鐵冶所
  遞運所幾處
  官幾員
  本府幾處
  祥符遞運所一處
  陳橋遞運所一處
  餘照開
  陳州遞運所幾處
  本州遞運所一處
  餘州照開
  中牟縣遞運所幾處
  本縣遞運所一處
  餘縣照開
  閘壩幾處
  官幾員
  本府幾處
  青陵閘一處
  廣惠閘一處
  各州幾處
  某處閘一處
  某處壩一處
  各縣幾處
  某處閘一處
  某處壩一處
  僧官衙門幾處
  官幾員
  僧綱司一處
  僧正司幾處
  僧㑹司幾處
  道官衙門幾處
  官幾員
  道紀司一處
  道正司幾處
  道㑹司幾處
  雜造局一處
  織染局一處
  永益庫一處
  司獄司一處
  批驗所幾處
  惠民藥局一處
  境內士君子為官者任朝官者幾員
  一員胡惠見任某官
  一員林輔見任某官
  任外郡者照開
  致仕官幾戶
  計官幾員
  一員李義原任某官
  一員呉善原任某官
  未完事件
  一件為起取人材等事永樂年月日某衙門坐下該闗填內府天字幾百幾拾號勘合起取人材蔣忠等幾拾幾名經今幾月未完祥符縣幾拾名
  已起送蔣忠等幾名
  未起送沈信等幾名
  餘州縣照開
  一件為起取吏員事洪武某年月日某衙門坐下該闗填內府地字幾百幾拾號勘合起取吏員史仁等幾拾幾名經今幾月未完𣏌縣幾拾幾名
  已起送史仁等幾名
  未起送楊樂等幾名
  餘州縣照開
  餘件照開
  右中間各項該載或有不盡者照依本處原有定額從實開報如無原額不必開寫毋得一槩指此為由生事擾民
  右甲所報合屬印信衙門各房吏典等項數目及當該未完事務逐一分豁依式開報中間並不敢繁文及隠漏不實如䝉查勘爭差甘當重罪無詞永樂  年 月  日司吏張甲 畫字
  典吏周丁 畫字
  戶房司吏王庚今將本房當該事務逐一開報於後
  戶口
  戶幾拾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戶
  口幾拾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口
  男子幾拾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口
  成丁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口
  不成丁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口
  婦女幾拾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口
  大口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口
  小口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口
  一民戶幾拾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戶一軍戶幾千幾百幾拾幾戶
  一儒醫幾百幾拾幾戶
  一儒戶幾百幾拾幾戶
  一竈戶幾千幾百幾拾幾戶
  一僧戶幾百幾拾幾戶
  一道戶幾百幾拾幾戶
  一匠戶幾千幾百幾拾幾戶
  田糧
  官民田地計幾拾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頃田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頃
  地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頃
  夏稅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石幾斗幾升秋糧幾拾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石幾斗幾升
  官田地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頃幾畝幾分夏稅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石幾斗幾升秋糧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石幾斗幾升官田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頃幾拾幾畝幾分該稅糧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石幾斗幾升
  官地幾千幾百幾拾幾頃幾拾幾畝幾分該稅糧幾千幾百幾拾幾石幾斗幾升
  民田地幾拾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頃幾拾幾畝幾分
  夏稅幾千幾百幾拾幾石幾斗幾升秋糧幾拾幾萬幾千幾百幾十幾石幾斗幾升
  民田幾拾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頃幾拾幾畝幾分該稅糧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石幾斗幾升
  民地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頃幾拾幾畝幾分該稅糧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石幾斗幾升
  倉庫
  一軍儲倉
  見儲各色糧米幾拾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石幾斗幾升
  糧米幾拾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石幾斗幾升
  某年幾拾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石
  幾斗幾升
  某年幾拾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石
  幾斗幾升
  雜糧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石幾斗幾升
  某年幾千幾百幾拾幾石幾斗幾升
  某年幾千幾百幾拾幾石幾斗幾升
  各倉照開
  一永益庫
  見儲金銀錢鈔等項
  金幾百幾拾幾兩
  銀幾千幾百幾拾幾兩
  錢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文
  鈔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錠
  黃銅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斤
  鐵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斤
  錫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斤
  黃麻幾千幾百幾拾幾斤
  綿幾千幾百幾拾幾斤幾兩
  絲幾千幾百幾拾幾斤幾兩
  稅課司局
  計幾處
  嵗辦課程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錠
  一本府稅課司一處
  歳辦課程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錠
  一陳州稅課局一處
  嵗辦課程幾千幾百幾拾幾錠
  一祥符縣稅課局一處
  嵗辦課程幾千幾百幾拾幾錠
  一各州縣照開
  魚湖
  計幾處
  嵗辦課程
  寶鈔幾千幾百幾拾錠
  銅錢幾萬幾千幾百文
  糧米幾千幾百幾拾石
  一乍浦河泊所一處坐落海鹽縣某處嵗辦課程
  寶鈔幾千幾百幾拾幾錠
  銅錢幾萬幾千幾百文
  糧米幾千幾百幾拾幾石
  一各湖照開
  鹽塲
  計幾處
  嵗該工本糧米幾萬幾千幾百石嵗辦鹽幾萬幾千幾百引
  一鳴鸐塲坐落慈谿縣鳴鸐鄉
  嵗該工本糧米幾千幾百石
  嵗辦鹽幾千幾百引
  一各塲照開
  金銀塲
  一金塲一所坐落某處
  嵗辦金課幾百幾拾幾兩
  一銀塲一所坐落某處
  嵗辦銀課幾千幾百幾拾幾兩
  各色課程依本處原辦課額開報
  一酒醋課程嵗辦幾千幾百幾拾幾錠一商稅嵗辦幾千幾百幾拾幾錠
  一契本錢嵗辦幾千幾百幾拾幾錠一門攤錢嵗辦幾千幾百幾拾幾錠一房地相賃錢嵗辦幾千幾百幾拾幾錠一水磨課程嵗辦幾千幾百幾拾幾錠一椒課嵗辦幾百幾拾幾錠
  一油柞課嵗辦幾百幾拾幾錠
  一紙課嵗辦幾百幾拾幾錠
  一水碾課嵗辦幾百幾拾幾錠
  一薑課嵗辦幾百幾拾幾錠
  一水銀課嵗辦幾百幾拾幾錠
  一缸課嵗辦幾百幾拾幾錠
  一礬課嵗辦幾百幾拾幾錠
  一漆課嵗辦幾百幾拾幾錠
  一硃砂課嵗辦幾百幾拾幾錠
  一皮硝課嵗辦幾百幾拾幾錠
  一棕毛課嵗辦幾百幾拾幾錠
  一鑄瀉課嵗辦幾百幾拾幾錠
  一窯課嵗辦幾百幾拾幾錠
  一蜂蜜課嵗辦幾百幾拾幾錠
  一黒錫黃丹課嵗辦幾百幾拾幾錠一竹山租嵗辦米幾百幾拾幾石
  一蒲葦網門課嵗辦幾百幾拾幾錠一茶子油課嵗辦幾百幾拾幾錠
  一蓮子課嵗辦幾百幾拾幾錠
  一石膏課嵗辦幾百幾拾幾錠
  農桑藍靛
  一桑株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株
  一藍靛嵗辦幾千幾百幾拾幾斤
  一絲嵗辦幾百幾拾幾斤
  一綿嵗辦幾百幾拾幾斤
  㑹計糧儲
  一各倉總計見儲各色糧米幾拾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石
  糧米幾百幾萬幾千幾百幾石
  雜糧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石
  嵗用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石
  官吏俸給等項幾千幾百幾石
  軍士月糧幾萬幾千幾百幾石
  折收布疋幾千幾百幾拾幾石
  漕運鄰境幾萬幾千幾百幾石
  見在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石足支幾年幾月
  係官房屋幾所
  正屋幾拾間
  廂屋幾拾間
  鄉都幾處府不必開
  里長幾百名
  坊長幾拾名
  未完事件
  一件改造黃冊事係某年某月某日某衙門坐下該闗填內府天字幾百幾拾幾號勘合經今幾月未完
  某州縣幾本計幾件
  各州照開
  一件稅糧事係某年夏稅秋糧過違期限幾月未完
  計欠納稅糧幾百幾拾幾石
  祥符縣如縣官則冩都隅
  已納幾萬幾千幾拾幾石
  未納幾百幾拾幾石
  各縣照開
  各件照開
  右中間各項該載或有不盡者照依本處原有定額從實開報如無原額者不必開寫毋得一槩指此為由生事擾民
  右庚等所報本房承管戶口田糧課程等項及當該未完事件逐一分豁依式開報中間並不敢繁文及隠漏不實如䝉查勘爭差甘當重罪無詞永樂 年 月  日戶房司吏王庚畫字
  典吏陳辛畫字
  禮房司吏余乙等今將本房當該事務逐一開報於後
  祭祀壇塲
  社稷壇幾所
  本府社稷壇一所坐落某處
  祭器什物
  牲匣肆   案桌肆
  竹籩肆   木豆肆
  簠貳    簋貳
  酒罇叄   爵陸
  鉶壹    香爐貳
  盥洗
  罇壹   杓壹
  盆壹   帨巾壹
  鍋五口   桶肆隻
  各州縣社稷壇幾所
  一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幾處所
  本府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一所坐落某處
  祭器什物照社稷壇開
  各州縣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幾所
  一郡厲邑厲壇幾所
  本府郡厲壇一所坐落某處
  祭器什物照前開
  各州縣邑厲壇幾所
  應祀神祠
  一某州某神坐落何處
  一某縣某神坐落何處
  存恤孤老
  一本府養濟院孤老幾名
  每名月支糧米幾斗
  毎名嵗給布幾疋
  一各州縣照開
  奉到制書榜文幾拾幾道
  一見在幾拾道
  一道為禁治事某年某月某日降到各道照開
  一損壊幾道
  一道為某事某年某月某日降到
  各道照開
  孝子順孫義夫節婦
  已旌表者幾拾幾名
  一名林真
  一名胡大
  書生員數
  本府儒學生員肆拾名
  通經成材者幾拾名
  年幼未成材者幾名
  各州縣照開
  境內儒者
  一名王戎
  一名陳中
  耆宿幾名
  年髙有徳可以訪問民情者幾名
  一名陳期年陸拾幾嵗某都隅民籍有無公私過犯
  餘件照開
  未完事件
  一件歴日紙札事係某年某月某日某衙門坐下該闗填內府黃字幾拾幾號勘合經今幾月未完
  計幾萬幾千幾百張
  已起解幾千幾百張
  未起解幾千幾百張
  一某州縣該幾千張如縣則開都隅
  已起解幾千張
  未起解幾千張
  一件嵗貢生員事某年某月某日某衙門坐下該闗填內府宇字幾拾幾號勘合經今幾月未完
  計幾拾幾名
  已起送幾名
  未起送幾名
  餘件照開
  右中間各項該載或有不盡者照依本處原有定額從實開報如無原額者不必開寫毋得一槩指此為由生事擾民
  右乙等所報本房承管祭祀恤孤榜文學校等項及當該未完事件逐一分豁依式開報中間並不敢繁文及隠漏不實如䝉查勘爭差甘當重罪無詞永樂 年 月  日禮房司吏余乙畫字
  典吏呉丙畫字
  兵房司吏陳午今將本房當該事務逐一開報於後
  一本衙門弓兵祗禁幾拾名
  弓兵幾拾名
  祗候幾拾名
  禁子幾拾名
  一水馬驛幾處
  水驛幾處
  大梁驛一處坐落某處
  船幾拾隻
  水夫壹百幾拾名
  各驛照開
  馬驛幾處
  雍丘驛一處坐落某處
  馬幾拾匹
  騾幾拾匹
  驢幾拾匹
  馬夫幾拾幾名
  各驛照開
  一遞運所幾拾幾處
  中牟遞運所一處坐落某處
  車幾拾輛
  牛幾拾頭
  船幾拾隻
  遞運夫壹百幾拾名
  各所照開
  一巡檢司幾拾處
  河隂巡檢司一處坐落某處
  弓兵幾拾名
  各巡檢司照開
  一係官頭匹
  馬幾匹
  騾幾匹
  驢幾匹
  牛幾頭
  羊幾隻
  一急遞鋪幾拾處
  鋪兵幾百名
  一烽堠幾處
  未完事件
  一件為軍務事某年某月某日某衙門坐下該闗填內府𤣥字號勘合勾取軍人李大等幾百幾名經今幾箇月未完
  已勾解李大等幾拾名
  未勾解張三等幾拾名
  一件為僉補馬夫事某年某月某日某衙門坐下經今幾箇月未完
  計幾拾名
  已僉補幾拾名
  未僉補幾拾名
  一件為選取力士事某年月日某衙門坐下闗填內府黃字幾號勘合起取力士幾名經今幾箇月未完
  已起送李四等幾名
  未起送於五等幾名
  餘件照開
  右中間各項該載或有不盡者照依本處原有定額從實開報如無原額者不必開寫毋得一槩指此為由生事擾民
  右午等所報本房承管水馬驛遞運所係官頭匹等項事務及當該未完事件逐一分豁依式開報中間不敢繁文及隠漏不實如䝉查勘爭差甘當重罪無詞
  永樂 年 月  日兵房司吏陳午畫字
  典吏張已畫字
  刑房司吏葉七今將本房當該事務逐一開報於後
  見禁罪囚
  計幾拾起犯人幾百幾拾幾名
  議擬已完一十起計囚人幾百幾拾幾名見問三十一起計囚人幾百幾拾幾名
  議擬已完
  一起張大等告人命事某年某月某日入某禁經今幾月
  一干幾拾人
  原告張大等幾名
  被告李乙等幾名
  干連王二等幾名
  有招幾拾名
  死罪幾名
  流罪幾名
  徒罪幾名
  杖罪幾名
  笞罪幾名
  無招合疎放王二等幾名
  一起李小一告詐偽事
  照前開
  一起沈五告爭婚事
  照前開
  見問
  一起王小二告欺隠田糧事某年某月某日入禁經今幾月
  一干幾拾名
  原告王小二等幾名
  被告陳四等幾名
  干連陸二等幾名
  一起戴辛告房屋事
  照前開
  一起沈旺告被盜事某年某月某日入禁經今幾月
  一干幾拾人
  原告沈旺壹名
  被告牛二等壹拾幾名
  已獲牛二等拾名
  未獲張小等幾名
  干連楊大等幾名
  境內警跡人
  計壹拾幾名
  一名某人
  一名某人
  未完事件
  一件贓罰事某年某月某日某衙門坐下該闗填內府宙字貮拾幾號勘合追徵犯人髙小二等𧷢鈔經今幾月未完
  計幾拾錠
  已納幾錠
  未納幾錠
  一件錢三告詐偽事某年某月某日某衙門坐下該闗填內府洪字拾幾號勘合緝捕犯人蔡由等幾名經今幾月未完
  計幾名
  已勾解蔡由等幾名
  未勾解呂五等幾名
  餘件照開
  右中間各項該載不盡者照依本處原有定額從實開報如無原額不必開寫毋得一槩指此為由生事擾民
  右七等所報本房承管見禁罪囚並警跡人數目及當該未完事件逐一分豁依式開報中間並不敢繁文及隠漏不實如䝉查勘爭差甘當重罪無詞
  永樂 年 月  日刑房司吏葉七畫字
  典吏周三畫字
  刑房司吏葉七今將境內起滅詞訟之人並犯法被刑官吏民人開報於後
  境內起滅詞訟之人
  一名張乙係某縣人永樂某年某月誣告某人某事某衙門斷決一百
  一名孔丙係某縣人永樂某年某月日教唆人告某事某衙門斷決幾拾
  境內為官犯法被刑
  罷閒在官
  計幾名
  一名某人
  一名某人
  斷發他所工役遷徙安置
  計幾名
  一名某人
  一名某人
  犯死罪家小見存
  計幾名
  一名某人
  一名某人
  境內民人犯法被誅者幾名
  計幾拾名
  一名某人
  一名某人
  右件開報本房事務外將境內起滅詞訟之人並犯法被刑等項官吏民人照依後限開報止許於原承文卷內牽查見數並不許妄行所屬及各都隅取勘以致驚擾人民違者治以重罪初限拾日不完杖陸拾
  次限拾日不完杖捌拾
  終限拾日不完罪止杖壹百
  永樂 年 月  日刑房司吏葉七畫字
  典吏周三畫字
  工房司吏趙壬今將本房當該事務逐一開報於後
  公㕔間數
  計幾百幾拾幾間
  公㕔幾間
  左右兩廂幾間
  官員房屋幾拾幾間
  吏舍幾拾幾間
  公用什物
  計幾拾幾件
  交椅幾拾幾把
  桌幾拾隻
  裀褥幾件
  器皿幾拾件
  嵗造段疋
  紵絲幾千幾百疋
  綾幾千幾百幾疋
  羅幾千幾百幾疋
  紗幾千幾百幾疋
  絹幾千幾百幾疋
  紬幾千幾百幾疋
  輪班人匠幾千幾百幾名
  金銀匠幾拾名
  鐵匠幾拾名
  銅匠幾拾名
  錫匠幾拾名
  戧金匠幾拾名
  木匠幾拾名
  竹匠幾拾名
  石匠幾拾名
  𤬪匠幾拾名
  鋸匠幾拾名
  刋字匠幾拾名
  漆匠幾拾名
  絡絲匠幾拾名
  繡匠幾拾名
  織匠幾拾名
  絛結匠幾拾名
  弓箭匠幾拾名
  艌匠幾拾名
  撘材匠幾拾名
  五墨匠幾拾名
  釘鉸匠幾拾名
  打捕戶幾百幾拾名
  嵗辦
  翎毛幾萬幾千幾百幾拾幾根
  皮貨幾千幾百幾拾張
  鐵冶幾處
  嵗辦生鐵幾萬幾千幾百斤
  未完事件
  一件為起取人匠事某年某月某日某衙門坐下該闗填內府𤣥字幾號勘合起取人匠李四等幾拾名經今幾月未完
  已起解李四等幾拾名
  未起解姚乙等幾拾名
  一件為嵗造段匹事某年某月某日某衙門坐下該闗填內府黃字幾號勘合嵗造段絹幾百疋經今幾月未完
  已起解幾百疋
  未起解幾百疋
  餘件照開
  右中間各項該載不盡者照依本處原有定額從實開報如無原額者不必開寫毋得一槩指此為由生事擾民
  右壬等所報本房承管嵗造段疋人匠等項及當該未完事件逐一分豁依式開報中間並不敢繁文及隠漏不實如䝉查勘爭差甘當重罪無詞永樂 年 月  日工房司吏趙壬畫字
  典吏張三畫字
  事例
  𢎞治十三年奏准凡選除出外文職除領𠡠人員並京官陞除外其餘若延緩過半月之上不辭朝出城者㕘提問罪若已辭出城復入城潛住者改降別用過違憑限半年之上不到任者雖有中途患帖亦不准信問罪還職過違一年之上者不許到任起送吏部革職為民凡聽選官吏監生人等借債與債主同赴任所取償至五十兩以上者連債主俱問發口外充軍








  明㑹典卷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明㑹典卷十二
  吏部十一
  稽勲清吏司
  諸司職掌
  郎中員外主事掌邦國官人之勲級
  舊制文武勲俱𨽻本司掌行後文勲及公侯伯授勲者歸本部驗封司武勲歸兵部武選司今存諸司職掌舊文於此文勲後仍歸本司
  凡文職官員一品至五品應合授勲者照依散官定擬奏聞給授
  正一品左柱國右柱國  從一品柱國
  正二品正治上卿 從二品正治卿
  正三品資治尹  從三品資治少尹
  正四品賛治尹  從四品賛治少尹
  正五品修正庶尹 從五品協正庶尹
  諸司職掌
  凡武職官員一品至六品應合授勲者照依散官定擬奏聞給授
  正一品左柱國右柱國  從一品柱國
  正二品上䕶軍  從二品䕶軍
  正三品上輕車都尉從三品輕車都尉
  正四品上騎都尉 從四品騎都尉
  正五品驍騎尉  從五品飛騎尉
  正六品雲騎尉  從六品武騎尉
  凡官職後有增減者既見於文選官制項下今於資格下亦備書之其有陞降者依見制為定
  諸司職掌
  正一品
  太師   太傅   太保已上增
  宗人府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宗人
  從一品
  少保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已上增
  正二品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已上增六部尚書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襲封衍聖公
  真人
  從二品
  左右布政使
  正三品
  太子賓客後添設
  六部侍郎
  左右副都御史
  通政使
  大理寺卿
  太常司卿後為寺
  詹事府詹事後添設
  應天府尹
  順天府尹後添設
  按察使
  從三品
  光祿司卿後為寺
  太僕寺卿    行太僕寺卿後添設鹽運使
  布政司左右叅政
  宣慰使
  苑馬寺卿後添設
  正四品
  左右僉都御史
  大理寺少卿
  左右通政
  太常司少卿後為寺
  少詹事後添設
  太僕寺少卿   行太僕寺少卿後添設鴻臚寺卿舊為儀禮司正
  應天府丞
  順天府丞後添設
  宣慰司同知
  按察司副使
  苑馬寺少卿後添設
  各府知府
  從四品
  國子監祭酒
  中都國子監祭酒後革
  布政司左右叅議
  鹽運司同知
  宣慰司副使
  宣撫司宣撫
  正五品
  翰林院學士
  左右春坊大學士
  尚寳司卿
  華葢殿大學士
  謹身殿大學士後添設
  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
  文華殿大學士
  六部郎中
  應天府治中
  順天府治中
  欽天監囬回監正囘回監正後革
  左右春坊左右庶子
  通政司左右叅議
  光祿司少卿後為寺
  太醫院使
  大理寺左右寺丞
  五軍都督府斷事官後革
  各府同知
  王府長史司左右長史
  宗人府經厯
  上林苑監正後添設
  按察司僉事
  宣慰司僉事
  宣撫司同知
  從五品
  五軍都督府經厯 左右斷事官後革左右春坊左右諭徳
  六部員外郎
  尚寳司少卿
  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
  司經局洗馬
  鴻臚寺左右少卿舊為儀禮司左右司副各州知州
  鹽運司副使
  鹽課提舉司提舉
  招討司招討
  宣撫司副使
  安撫司安撫
  正六品
  尚寳司丞
  六部主事
  太常司丞後為寺
  欽天監回回監副回回監副後革
  太僕寺丞    行太僕寺丞後添設京縣知縣
  太醫院判
  閤門使後革
  兵馬司指揮
  王府審理正
  翰林院侍讀侍講
  詹事府丞後添設
  國子監司業
  中都國子監司業後革
  欽天監回回監五官正回回監五官正後革大理寺左右寺正
  左右春坊左右中允
  都察院經厯
  神樂觀提㸃
  上林苑監左右監副後添設
  僧録司左右善世
  道録司左右正一
  中都留守司經厯  斷事
  各府通判
  都司經厯     斷事
  長官司長官
  副招討
  宣撫司僉事
  安撫司同知
  應天府通判
  順天府通判後添設
  從六品
  大理寺左右寺副
  左右春坊左右賛善
  左右春坊左右司直郎
  翰林院修撰
  鴻臚寺左右寺丞舊為儀禮司左右寺丞光祿司丞後為寺
  應天府推官
  順天府推官後添設
  光祿司各署正後為寺
  僧録司左右闡教
  道録司左右演法
  鹽運司判官
  布政司經厯
  理問所理問
  各州同知
  鹽課提舉司同提舉
  安撫司副使
  長官司副長官
  正七品
  五軍都督府都事
  六科都給事中舊正八品
  監察御史
  太常司博士  典簿後為寺
  京縣丞
  通政司經厯
  大理寺左右評事
  兵馬副指揮
  都察院都事
  營繕所正
  翰林院編修
  行人司正舊正九品
  按察司經厯
  五軍斷事官五司 稽仁 稽義 稽禮稽智 稽信後俱革
  王府審理副
  煎鹽提舉司提舉後革
  都司都事
  都司副斷事
  各府推官
  各縣知縣
  中都留守司都事  副斷事
  安撫司僉事
  蠻夷長官司長官
  從七品
  中書舍人
  六科左右給事中舊從八品
  給事中舊正九品
  行人司副舊從九品
  太僕寺主簿
  應天府經厯
  順天府經厯後添設
  詹事府主簿後添設
  光祿司典簿  各署丞後為寺
  翰林院檢討
  太常司各䖏祠祭等署奉祀後為寺
  各州判官
  欽天監回回監五官靈臺郎回回監五官靈臺郎後革鹽運司經厯
  鹽課提舉司副提舉
  布政司都事
  宣慰司經厯
  理問所副理問
  蠻夷長官司副長官
  正八品
  六科都給事中後陞正七品
  各衛知事
  通政司知事
  京縣主簿
  國子監丞
  戶刑部照磨
  中都國子監丞後革
  大通闗提舉司提舉後添設
  寳鈔提舉司提舉
  龍江提舉司提舉
  欽天監回回監主簿
  五官保章正回回監主簿五官保章正後革
  太常司協律郎後為寺
  典牧所提領
  太醫院御醫
  行人司行人舊未入流
  僧録司左右講經
  道録司左右至靈
  翰林院五經博士
  煎鹽提舉司同提舉
  王府典寳正 奉祀正 良醫正 典膳正紀善
  元符宮崇真宮靈官
  營繕所副
  各府經厯
  各縣丞
  按察司知事
  宣慰司都事
  從八品
  六科左右給事中後陞從七品
  鹽運司並應天府知事
  順天府知事後添設
  欽天監回回監五官挈壺正回回監五官挈壼正後革光祿司録事後為寺各署監事
  儀禮司正後陞為鴻臚寺卿
  鴻臚寺主簿後添設
  翰林院典籍
  神樂觀知觀
  僧録司左右覺義
  道録司左右𤣥義
  王府典膳副 奉祠副 典寳副 良醫副國子監助教  典簿  博士
  宣撫司經厯
  太常司各祠祭等署祀丞後為寺
  布政司照磨
  崇真宮副靈官
  正九品
  六科給事中後陞從七品
  儀禮司左右司副後陞為鴻臚寺少卿左右司丞後陞為鴻臚寺丞
  太常司賛禮郎後為寺
  各府知事
  各縣主簿
  國子監學正
  行人司正後陞正七品
  戶刑部檢校
  司經局校書
  鴻臚寺司賓署司儀署署丞後添設
  典牧所大使
  各牧監正
  欽天監回回監五官司厯回回監五官司厯後革龍江寳鈔提舉司副提舉
  王府長史司典簿 典儀正 奉祠所典樂㑹同館大使
  欽天監回回監五官監𠉀回回監五官監𠉀後革茶鹽馬司大使
  承運庫大使
  翰林院侍書
  寳鈔廣運廣積𧷢罰甲乙丙丁戊字庫大使皮作鞍轡寳源顔料局大使
  應天府織染局大使
  順天府織染局大使後添設
  文思院大使
  煎鹽提舉司副提舉後革
  教坊司奉鑾
  宣撫司安撫司知事
  營繕所丞
  從九品
  司務舊未入流
  都稅司大使
  國子監學録 典籍
  司經局正字
  欽天監五官司晨 漏刻博士
  各牧監副
  儀禮司鳴賛 序班後陞為鴻臚寺
  京府照磨後添設
  軍儲倉大使
  茶鹽馬司副使
  寳鈔廣運廣積𧷢罰甲乙丙丁戊字庫副使宣課司大使
  太常司樂後為太常寺司樂
  典牧所副使
  府學教授
  行人司副後陞從七品
  㑹同館副使
  府倉大使
  各府稅課司大使
  軍器局大使
  布政司庫寳泉雜造織染軍器局大使寳泉局大使後革
  王府典儀副
  司牲司大使
  司牧局大使後添設
  承運庫副使
  皮作鞍轡寳源局副使
  各府織染雜造局大使
  翰林院待詔
  觀察使後革
  文思院副使
  承天門待詔後革
  太醫院吏目
  各州吏目
  五軍斷事官提控案牘後革
  巡檢
  司獄
  千戶所吏目
  陰陽學正術
  醫學正科
  僧綱司都綱
  道紀司都紀
  鹽課提舉司吏目
  太平門稅課司大使
  崇文門稅課司大使
  教坊司左右韶舞  左右司樂
  應天府織染局副使
  順天府織染局副使後添設
  杭州府城南稅課司大使
  未入流
  司務後陞從九品
  阜民司大使  副使
  逓運所大使
  河泊所官
  闗大使    副使
  各州學正
  各縣典史
  教諭
  閘𭐏官
  行人司行人後陞正八品
  驛丞
  羣長
  國子監掌饌
  軍儲倉副使
  牧監録事
  府倉副使
  州縣衛倉大使  副使
  稅課司副使
  稅課分司大使  副使
  醫學典科    訓科
  隂陽學典術   訓術
  翰林院孔目
  王府引禮舍人
  僧綱司副都綱
  道紀司副都紀
  僧正司僧正
  道正司道正
  僧㑹司僧㑹
  道㑹司道㑹
  斷事司吏目
  司牲司副使
  都稅司副使
  宣課司副使
  茶鹽課司大使  副使
  鹽運司衛所州庫大使
  布政司寳泉軍器織染雜造局副使寳泉局副使後革廣西慶遠裕民司大使   副使
  布政司理問所提控案牘
  茶鹽批驗所大使  副使
  長史司倉庫大使  副使
  巾㡌針工二局大使 副使
  布政司庫副使
  司竹局大使
  兵馬指揮司吏目
  鐵冶所大使
  各府織染雜造局副使
  長官司吏目
  太平門稅課司副使
  崇文門稅課司副使後添設
  京衛倉副使
  河州衛軍民指揮使司稅課司大使
  工部軍器局副使
  遼陽稅課司大使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府邵伯𤓰洲稅課司大使副使後革青州府樂安稅課司大使
  杭州府城南稅課司副使
  鹽倉大使   副使
  稅課局大使  副使
  抄紙局大使  副使
  印鈔局大使  副使
  鑄印局大使  副使
  抽分竹木局大使  副使
  生藥庫大使  副使
  惠民局大使  副使
  銀塲局大使  副使


  明㑹典卷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明㑹典卷十三
  吏部十二
  諸司職掌
  在京未入流品衙門吏攅滿日於九品衙門吏員內用
  九品衙門吏攅滿日於八品衙門司吏七品衙門典吏內用
  八品衙門司吏七品衙門典吏滿日於七品衙門書吏六品衙門典吏內用
  七品衙門書吏滿日於五品衙門司吏內用
  六品衙門司吏滿日於五品衙門司吏內用
  五品衙門典吏滿日於五品衙門司吏四品衙門典吏內用
  五品衙門司吏滿日於四品衙門司吏三品衙門典吏內用
  四品衙門典吏滿日於四品衙門司吏三品衙門典吏內用
  四品衙門司吏滿日於三品衙門令史胥史二品衙門典吏內用
  三品衙門典吏滿日於三品衙門令史胥史二品衙門典吏內用
  三品衙門令史胥史滿日於二品衙門令史一品衙門典吏內用
  二品衙門典吏滿日於二品衙門令史一品衙門典吏內用
  二品衙門令史滿日於一品衙門掾史對品衙門都吏內用都吏滿日於一品衙門提控內用
  一品衙門典吏滿日於對品衙門掾史內用掾史滿日於對品衙門提控內用
  在外大小衙門典吏不許陞轉三十六箇月考滿給由赴京聽用
  事例詳見驗封司
  諸司職掌
  凡除授過官員開寫年籍鄉貫住址腳色貼黃通類具奏赴內府用寳附貼如有陞調改降官員續附轉貼及本部選部考功付並各衙門開到官員事故明白下落縁由通類具奏開揭如無的確下落行移該問及原任衙門照勘明白以憑施行
  事例
  凡續附貼黃每月一次具奏年終類進內庫收貯
  諸司職掌
  凡事故官員照依揭下貼黃於事故冊內類姓開寫年籍腳色鄉貫住址厯任俸月過名及事故下落縁由以憑存照
  諸司職掌
  凡內外官吏人等例合丁憂者務要經由本部京官具奏闗給內府孝字號勘合吏典人等劄付應天府在京劄付順天府給引照囬在外官吏人等移文知㑹所在官司給引回還除祖父母父母承重丁憂外期年喪服不許守制及移文原籍官司體勘明白開寫是否承重祖父母及嫡親父母取具官吏里鄰人等結罪文狀回報如有詐冐就便解部仍以聞喪月日為始不計閏二十七月服滿起復若有過期不行移文催取到部果無事故在家遷延者咨送法司問罪
  明令
  凡官吏丁憂除公罪不坐外其犯贓罪及係官錢糧依例勾問
  事例
  凡官吏守制服滿定限赴部在京北直𨽻四個月河南山東六個月山西陜西浙江江西湖廣南直𨽻八個月福建兩廣貴州四川十箇月雲南一年此外違限二箇月之上叅問
  凡在京堂上官丁憂具奏給與孝字號勘合司屬以下官並太醫院醫士舊例類引奏請 𢎞治元年奏准不引官闗勘合醫士送順天府給引南京堂上官丁憂親自赴京奏給勘合司屬以下官本部以勘合發南京吏部填給起復齎赴本部類繳其吏貟人等各給引如舊在外官吏俱從所在官司放回併申本部 洪武十九年令欽天監官不守制後許奔喪三箇月 二十六年令倉官放糧守支未絶聞父母喪者交盤付見任官吏方許守制 二十八年令隂陽醫學官丁憂起復就彼復職世襲土官在職守制 三十五年令太常寺官雖由樂舞生出身聞父母喪亦許囬原籍守制 永樂元年令王府官父母歿於任所者囬原籍守制太醫院官及醫士有父母歿葬於京城外者許依墳守制 正統七年令官吏匿喪者俱發原籍為民 十二年令內外大小官員丁憂者不許輙便保奏奪情起復 天順二年令官吏以舊喪詐作新喪者發順天府昌平遵化薊州等處為民係順天府者發口外為民若父母見在詐稱死亡者發口外獨石等處充軍其聞父母喪匿不舉哀不離職役者原籍三千里之上限一年不及者限半年過限者發口外隆慶永寧等處為民 成化十五年令詐匿喪官員所在官司容情起送或因他事發覺正犯悉照見行事例發落經該官吏以枉法從重論 𢎞治三年令官吏未滿接服守制不行申報及扶同官吏究問若稱已行申報中途沉滯者官員監生不許附選吏典不許實撥俟行查至日定奪
  凡京官公差養病在外丁憂不給勘合及相繼丁憂不以勘合併官司申文赴部改填或勘合遭風水濕無告官明文者俱問罪
  凡官吏丁憂月日多少者問罪例限外違限二箇月者問罪如患病既痊後水程違限二箇月者及患病二年之上雖有文憑者亦問罪文移不開父母病故並聞喪服滿月日及那移洗改月日者稱病不開得患與痊疴日期及無所在官司印信明文者俱問罪
  凡為事問革考察退任詐稱丁憂起復者發口外為民扶同起送官吏以枉法論
  凡官吏監生丁憂起復給批違限一年之上送問行查或限內限外為事無招雖有招開還職役不明或長孫承重不開父故年月及有無伯兄或丁養父母憂不開自㓜過房或咨申不粘原籍官吏人等執結者俱行查凡巡檢倉庫等官丁憂去任不告給上司明文王府官丁憂不告給長史司明文辦事官吏在部丁憂回家十年之上起復兩考役滿吏七年之上起復到部者俱行查近例令各王府儀賓凡遇父母之喪徑自啓王不分原籍逺近暫令前去奔喪量程逺近定與假限事畢依期回還仍須各王隨為具奏
  舊制官員致仕𨽻本司掌行後歸考功司
  諸司職掌
  凡官員年七十以上若果精神昏倦許令親身赴京面奏如准本部查照相同方許去官離職
  事例見考功司
  諸司職掌
  凡官員父母年七十之上許令移親就祿侍養如果父母老疾去官路逺戶內別無以次人丁者方許親身赴京面奏揭籍定奪及吏貟人等父母年老別無人丁者務要經由本部移文體勘是實明白奏准方令離役俱𠉀親終服滿起復赴部聴用
  諸司職掌
  凡官吏人等或年幼過房乞養欲復本姓者經由本部移文原籍官司體勘是實及官㓜名改諱具奏改正貼黃仍行知㑹移咨戶部改附籍冊吏員人等㓜名改諱者移文本部准改
  事例
  洪武三年詔䝉古色目人入仕後或多更姓名嵗久子孫相傳昧其本源如已更易者聴其改正 又令官吏人等名字有天國君臣聖神堯舜禹湯文武周漢晉唐等國號相犯者悉更之 又令官吏人等奏告更名復姓若自幼過房乞養或入贅與人因從外姓報入戶籍外姓係軍匠竈戶而本姓係民者不許改復 十九年詔軍民並吏胥人等敢有更名易諱及兩三名字被人告發家財給賞告人本身處死家口遷發化外
  諸司職掌
  凡本部官吏人等俸給每月初間明白立案及帶支衙門將實支官吏姓名同該支米數造冊赴部劄付該部官員放支仍將實支米數回呈立案
  諸司職掌
  凡本部合用印色支銷盡絶移咨工部轉行該庫放支
  事例
  洪武間凡本部合用印色每年約用紫粉斤數具呈本部赴戶科闗領外承字號勘合前去戶部比號相同附寫底簿明白就齎勘合赴內府外承運庫比號相同照數關領回部應用仍將支過數目回呈本部立案備照後奏准於順天府官錢內具奏支給買用
  諸司職掌
  凡本部合用紙劄移咨刑部於贓罰鈔內闗支價鈔買用明白立案開銷以憑稽考
  事例
  洪武間凡紙劄每季各司㑹計合用數目明白開附本司案呈本部填寫實支數目具手本赴戶科闗領乙字號勘合赴戶部比號相同附寫底簿齎勘合赴內府乙字庫照數闗領回部應用支銷盡絶明白花銷立案備照後奏准於刑部都察院見收囚人紙劄內具奏闗用




  明會典卷十三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明會典>



  欽定四庫全書
  明會典卷十四
  吏部十三
  考功清吏司
  諸司職掌
  郎中員外郎主事掌文職官吏之考課
  考覈官吏見於諸司職掌者若京官試職有司官遇缺借除之類後事例多不同今備載之
  諸司職掌
  一凡在京六部太常司光祿司通政司太理寺國子監太僕寺欽天監翰林院太醫院儀禮司屬官五軍都督府各衛軍職文官應天府首領官並所屬上元江寧二縣官俱從本衙門正官考覈應天府五品以下官監察御史從都御史考覈給事中從都給事中考覈東宮官王府官尚寶司中書舍人都給事中儀禮司行人司正官從本衙門將該考官員行過事蹟並應有過犯備細開寫送本部考覈欽天監翰林院太醫院正官都御史試職實授頒給誥勅取自上裁其有特恩實授給與誥勅者不拘此例一凡在京官初入仕者且令試職一年後考覈堪用者與實授不堪用者降黜量才録用其在任未經考覈試職官遇有調除仍於本衙門及別衙門本等職事內用通理月日降除及對品改除者止理見任月日俱𠉀一年照例考覈或有為事釋免再任除授者試職照例考覈
  一凡六部五品以下官太常司光祿司通政司大理寺國子監太僕寺欽天監翰林院太醫院儀禮司屬官厯任三年聴於本衙門正官察其行能驗其勤惰從公考覈明白開寫稱職平常不稱職詞語送監察御史考覈本部覆考其在京軍職文官俱從監察御史考覈各以九年通考其四品以上官員任滿黜陟取自上裁其在外有司官員三年考滿給由到京考覈平常稱職者遇缺借除京官亦以九年通考若行人司行人以一年為滿從本司正官考覈分豁稱職不稱職呈送禮部轉送本部覆考稱職者於從九品內陞用不稱職者於未入流品官內敘用有過罰差一年儀禮司序班在職一年本司考覈堪用不堪用送禮部轉行本部覆考堪用請㫖實授不堪用黜降若三年考滿俱發監察御史考覈送本部覆考但係一應京官三年考滿具奏俱於在京對品內調用
  一凡通政司光祿司翰林院尚寳司給事中中書舍人東宮官俱係近侍官貟監察御史係耳目風紀之司太醫院欽天監及王府官不係常選任滿黜陟取自上裁一凡在京五品以下官俱令試職𠉀一年後考覈定奪比先除授已經試職一年二年之上及已實授一年二之上者一例考覈試職堪任用者與實授及已實授堪任用者俱給與誥勅三年考滿許請封贈其試職及已實授而不堪任用者一體黜降其有經考滿復任者不必再考頒給誥勅聴請封贈已入流倉官不須試職𠉀一年任滿給與勅命守支未入流品官貟俱與實授不給勅命以上付發司封具奏頒給施行
  事例
  凡在京官洪武初三年一調用二十九年始以九年為滿三十年定考覈署事官貟等第勤慎者仍治其事實授在任三月才力不逮者奏請黜降 𢎞治元年令兩京各衙門屬官考滿堂上官出與考語送都察院並吏部覆考如原來考語得當續出考語不嫌雷同不當聴覆考官從公考覈平常者引奏復職有贓者罷黜為民其有前考平常後能懲艾勉於為善者亦宜書稱前考稱職後或放肆改節者亦書平常以憑黜陟
  凡在京堂上正佐官三年六年考滿不停俸在任給由不考覈不拘貟數引至御前奏請復職永樂元年奏准太僕寺光祿寺通政司大理寺國子監鴻臚寺翰林院五品以下堂上官照例不考五年奏准詹事府六品以上官照太常寺等官例亦不考俟九年奏請黜陟南京堂上官考滿日停俸赴京給由其年七十以上例應致仕者皆不引奏特具本奏請取自上裁
  凡各處巡撫都御史三年六年考滿移咨到部具奏復職仍行本官知㑹
  凡欽天監官考滿洪武四年奏准職司天文比與常選人貟不同不准考滿三十五年令欽天監正佐官俱不考覈今大小官貟俱照例考滿
  凡各科給事中考滿正統二年奏准本科如無都給事中許掌科給事中考覈
  凡五府六部等屬官首領官行人司行人天地等壇長陵等陵官俱咨都察院劄付河南道考覈牒回覆考凡兵馬司兵馬考滿先赴兵部考覈咨送本部行河南道覆考京縣管馬官亦咨兵部轉行太僕寺查馬數咨回本部發落
  凡左右春坊司經局尚寳司六科給事中中書舍人神樂觀提㸃知觀考滿俱不咨都察院止本部考覈九年考滿定該陞品級具奏取自上裁行人司司正司副亦止本部考覈
  凡順天府治中通判推官三年六年考滿咨送都察院堂上官考覈咨回本部覆考
  凡中書舍人九年考滿稱職成化四年奏准係進士舉人出身者陞貟外郎監生出身陞主事乞恩報効出身陞寺副等官
  凡在京衙門堂上官及監察御史調除外任雖品級相等俸月不准通理其餘調外任者品級相等俱准通理凡兩京所正所副所丞大使副使司獄等官俱例不考覈查俸明白引奏復職九年考滿雖係事繁衙門止陞一級
  凡王府官及䕶衛首領官洪武三十年例不考覈凡南京庫官周嵗考滿戶部查錢糧明白送部入選凡南京各衙門官貟俱南京吏部都察院考覈停俸赴京給由本部類引復職給憑還任成化二十二年奏准六年考滿不赴京
  凡在京官貟三年六年考滿俱不停俸在任給由滿後三月無故不給由者叅問公差准理厯俸三十六箇月或三十七箇月俱准一考多厯少厯俱叅問
  凡各帶俸官員本衙門查有相應貟缺照該陞品級陞授如無亦陞各衙門相應職銜仍帶俸
  凡內府各衙門工匠出身官貟九年考滿成化十四年奏准俸職俱不陞
  右在京官
  諸司職掌
  凡在外有司府州縣官三年考滿先行呈部移付選部作缺銓注司勲開黃仍令給由其見任官將本官任內行過事蹟功業文冊紀功文簿稱臣僉名交付本官親賫給由如縣官給由到州州官當面察其言行辦事勤惰從實考覈稱職平常不稱職詞語州官給由到府府官給由到布政司考覈如之以上俱從按察司官覆考仍將考覈覆考詞語呈部直𨽻府州縣官考覈如前其府官給由送監察御史考覈本部覆考類奏以上三年考滿給由考覈平常稱職者於對品內別用不稱職正官佐貳官黜降首領官貟充吏役俱以九年通考黜陟其雲南有司官貟任滿給由一體考覈不稱職者黜降縁係邊方具奏復任九年通考
  一凡各處布政司按察司鹽運司首領官屬官從本衙門正官考覈按察司首領官從監察御史考覈其餘衙門並從本道按察司覆考其茶馬司鹽課提舉司正官至首領官並在外軍職文官任滿俱送本處布政司正官考覈仍送本處按察司覆考布政司官四品以上按察司鹽運司五品以上俱係正官佐貳官三年考滿由進牌別無考覈衙門從都察院考覈本部覆考具奏黜陟取自上裁
  明令
  凡各處府州縣官貟任內戶口増田野闢為上所行事蹟從監察御史按察司考覈明白開坐實蹟申聞以憑黜陟
  凡各處任滿官貟須要隨即將帶家小起離任所親賫解由到省次日引見如到來當該房分不行引見問罪
  事例
  凡布政司堂上官咨送都察院考覈按察司官徑赴都察院投文考覈俱本部覆考首領等官河南道考覈本司覆考 洪武十七年令布政司按察司官年終來朝將所屬官貟考過堪用平常不堪用名數親自奏聞直𨽻府州官同 天順四年奏准管屯副使僉事考滿到部將任內該管屯田數目移文該部查理如果完結考作稱職不完考平常
  凡南北直𨽻府州正佐官及衛首領官無上司所轄者考滿到部俱送河南道考覈牒回本司覆考係清軍者兵部稽考清解軍數管馬者兵部行太僕司稽考馬數管糧及帶辦商稅者戶部稽考有無拖欠俱待移咨到日方准引奏 洪武二年詔府州縣正官三年一考課吏部考覈黜陟佐貳及首領官在任三年所司具其政績申達省部吏目典史在任者給由到京 三年奏准府同知一考無過者陞知府知縣二考無過者陞知州縣丞一考無過者陞知縣 十二年奏准兩廣所屬地有瘴癘者有司俱以三年陞調雖係兩廣而無瘴癘者仍以九年為滿福建汀漳二府湖廣郴州江西龍南安逺二縣地亦瘴癘一體三年陞調 三十五年令有司官三年考滿到部考覈稱職平常者俱復任九年通考不稱職者仍依例降用 宣徳五年奏准天下官貟三年六年考滿者俱令赴部給由所欠稅糧立限追徵九年考滿就便銓注任內錢糧完足方許給由 正統三年奏准有司親民官貟考滿給由牌內開寫任前並任內逃民數目及招撫復業多少以憑黜陟 五年令在外大小衙門官貟考滿除教職隂陽醫學外俱照洪武年間定製即便離職依限給由赴京考覈其牌冊內滿後有開支俸管事者不准 十年奏准沿海收糧官員三年考滿俱留辦事𠉀九年通考赴部 𢎞治二年奏准有司官雖不開稱職平常不稱職字様其詞內有勤能端謹者即以稱職論頗可者即以平常論誤事懶惰者即以不稱論初考二考就與定稱否引奏復職三考仍𠉀行查定奪全無考覈詞語者行查差錯官吏俱照例叅問 三年奏准雲南貴州布政司官除方靣知府外同知以下並軍職衙門首領官三年六年考滿許赴本布政司給由其浙江等布政司並南北直𨽻府州縣等衙門官員三年六年俱赴部給由驛逓等官在外者赴本布政司南直𨽻者赴南京吏部俱造牌冊繳部北直𨽻者赴本部給由 又奏准給由官貟厯俸或一百八箇月或一百一十箇月俱准九年考滿若多厯少厯者俱叅問少厯一月以上者問罪復除補任未及一月者若任內錢糧等項俱已完結亦照例問罪免其補輳考覈選用如有未完事件雖少厯亦令回任完結方許給由 九年奏准凡天下司府佐貳官及州縣正佐並衛所首領五品以下官員九年考滿到部考覈繁稱無過陞二級有過並簡而稱職無過陞一級若繁簡平常有徒杖罪或初次不給由者俱照例逓降定擬該陞該降品級挨次選用若守𠉀一年之上有願逓減選用者比照從四品告願正五品事例除授職事仍給與該陞服色俸級
  凡行太僕寺卿丞考滿永樂三年命從都察院考覈吏部覆考黜陟 八年奏准北京遼東陜西甘肅等處苑馬寺卿丞等官依行太僕寺官例考覈主簿從本寺考仍送都察院河南道考覈本部覆考其屬官監正監副録事止於各寺考本部覆考圉長三年考滿從本監本寺官考覈闒茸不稱者送部黜降稱職平常者仍令在任六年再考九年通考仍行兵部稽其所養馬數陞降其九年考滿者先以缺申部𠉀代官至方許給由凡鹽運司判官永樂八年奏准依本司堂上官例考覈凡考滿官吏在途病故正統五年奏准所在官司㨿其隨行親人具告即便差人相視明白給與堪信文憑遺下原賫牌冊批文就與轉繳
  凡都察院理刑推官黜改知縣者雖品級相等不准通理刑部都察院司獄稅課司大使改除千戶所吏目亦不准通理
  凡給由例限南直𨽻並浙江等布政司俱一年零二箇月北直𨽻八箇月
  凡在外起送考滿官俱要合幹上司查勘明白一一具結如無一處印信保結者行查
  凡紙牌內不填小日不僉書不稱臣該吏背書不畫字稽勲司駁送本司紀録年終類奏
  凡公文批牌內不開除授到任考滿年月日期増減十嵗以上戶口無新増俸月多厯少厯不開前任事蹟隠匿過名及紙牌不填字號漏用印信批咨申結內洗改為事丁憂患病痊可年月緊關字様者俱叅問少厯者復除補輳若増減不及十嵗差錯籍貫出身除授復任年月日不署職背書該吏名缺不開報及丁憂起復復除共輳九年不開前後備細俸月者俱准改正
  凡患病二年之上雖有文憑不准不及二年患帖無告官痊可月日亦不准
  凡中途聞喪不將牌冊赴所在官司告繳及至起復之日方告繳者送問若中途被水火盜賊失落公文者行查
  凡丁憂起復更調改除官貟前後兩任以十八箇月為半如前任日少許通理多則再厯三年不得以後任輳滿其厯過俸月於後考內通理
  凡三年六年雖有專責差占必須一次給由違者送問仍照例考察繁稱有過者止陞一級簡稱及繁平常有過者俱本等用簡平常有過者降一級若有例前納米曽經繳報牌冊到部者不在此限其雲南所屬官三年六年不行赴本布政司給由不繳牌冊到部亦同此例凡厯任六年止具三年事蹟給由者舊例叅問今准作三年考滿亦不補造六年牌冊𠉀九年考滿以六年事蹟再造牌冊給由 𢎞治十五年令考察行太僕寺苑馬寺官不必㑹同布按二司各寺官果有才行超卓者一體推舉陞用又奏准在外衙門七品以上官有三年或六年曽經到部考稱及任內曽有旌異例該陞擢自願致仕者本部擬陞職銜或加散官服色令其致仕如左右布政使無官可陞另行奏請定奪
  右在外有司官
  諸司職掌
  一凡內外雜職官三年給由無私過未入流陞從九品從九品陞正九品稅課司局及河洎所倉庫官先於戶部查理嵗課軍器織染雜造等局官送工部查理造作花銷明白送部通類具奏其倉官收糧不及千石者本等用虧折陪納足備者照依品級降用其有私笞者本等用但犯贓私並私罪曽經杖斷未入流降邊逺從九品降未入流不識字者本等用如有學無成效及罷閒生貟除授雜職者犯𧷢私杖罪發在京衙門書寫
  事例
  凡倉庫司局等官俱行戶部查勘經收錢糧河洎所官行戶工二部查勘魚課織染局官行工部查勘叚疋鹽課稅課司局官行戶部查勘鹽課商稅在南京者俱由南京查勘明白起送赴部 洪武九年令倉庫司局管錢榖官以厯俸周嵗為滿收受少者以數付交代官給由多者以半俸守支畢日給由雖經改除亦以九年通論 十四年令各處倉官周嵗考滿守支俸給三分內支一分守支畢日未入流陞從九品已入流陞正九品二十八年奏准內外倉官厯過全俸雖未周嵗所收
  糧數已滿千石遇有父母喪守制服滿後照起復官員本等改用 又令內庫官一年為滿就將原收物件盤與新官接管給由對品改用 永樂八年奏准順天府廣備庫大使副使照內府庫官事例周嵗為滿給由正統元年奏准在京居賢等坊草塲大使副使收草十萬束以上者陞一級不及數者本等用 又奏准山東都司所屬沿海倉官考滿守支盡絶給由布政司查理明白仍送原衙門照例給由 五年奏准司府州縣衛所考滿丁憂起復倉庫稅課司河泊所官將任內收過課程等項備開納獲通關字號及倉庫錢糧支銷明白餘剰物件交與見任官攅收掌支銷取具各該府州縣衛所官吏保結轉達布政司都司就令考滿官員親賫赴京丁憂回還原籍者將首尾交盤明白亦將縁由申報本部𠉀各官起復以憑查考 𢎞治五年奏准大同宣府遼東甘肅等處各草塲官俱以九年為期或八年前後遇例差官經盤堆垜如法數目不少准令起送凡倉塲官收糧千石草十萬束以上無過陞一級有笞杖罪本等用徒罪降用收糧不及千石草不及十萬束本等用有過降用係雜職降邊逺雜職內用若收糧不及千石草不及十萬束者厯俸週嵗許交盤給由其在大司宣府者守支盡絶其盤收前官糧草該減俸如支盡絶給由到任半年無糧收受者起送赴部行戶部查勘明白付文選司別用若初到之時雖曽盤收不係經收者亦起送其正糧守支盡絶即當減俸若守𠉀二年之上放支不盡絶者仍聴全支本等俸給不及二年不許仍支全俸或守支間奉上司委署別衙門印信亦不許遷延過違年限丁憂復除或改除河泊所官千戶所吏目俸月不准通理違者皆送問
  凡在京長安四門倉副使不係經收糧斛官員本等入選南京者具奏入選
  凡在外河泊庫官鹽稅局織染局鹽倉茶鹽批驗所等官三年六年考滿係北直𨽻者赴本部考覈引奏復職係南直𨽻者赴南京吏部係布政司者赴各布政司查理明白就令復職各布政司仍將各官牌冊具本差人類繳𠉀九年通考以憑查考若丁憂起復改除者前任少許通理多則不許通理違者俱送問多厯少厯違限錯厯亦俱送問九年無過陞一級有過本等用
  凡內外收糧經厯州判官吏目俱以三年為滿守支盡絶給由到部送河南道考覈本司覆考具奏入選南京所屬俱由南京河南道吏部考覈其有丁憂起復未經南京衙門考覈者行查各衛倉經厯每衛止留一員收糧斛其餘三年一替起送赴部俱以原職改除補輳九年照依繁簡事例考覈黜陟任內收糧十萬石以上無過考稱或平常俱陞一級不稱者本等用收糧不及十萬石有過考稱或平常不稱俱本等用其守支年深與守支間丁憂起復例同
  凡在京各衞倉經厯宣徳四年奏准三年考滿者給半俸守支若糧不及千石照依倉官例交盤給由調用仍𠉀九年黜陟
  凡巡檢洪武初考滿給由無私過者陞正九品犯私笞者本等用杖罪降雜職 二十五年奏定考滿捕獲軍囚盜賊等項二百名之上無私杖者陞一級有私杖對品用一百名之上無私杖者對品用有私杖降雜職三十名之上無私杖者降雜職有私杖者降邊逺雜職不滿三十名者發邊逺充軍若有強賊及逃軍聚衆刼掠能擒獲以除民害者二十名之上無私杖者陞一級有私杖者對品用有私杖者降雜職九名之上無私杖者降雜職有私杖者降邊逺雜職若擒強賊逃軍六十名之上或止二十名而又能獲軍囚二百名之上及擒偽造寳鈔及偽印者具奏陞用 永樂元年巡檢考滿應陞自陳不堪別用乞仍舊職者聴 正統六年奏准土官巡檢三年六年攅造牌冊赴本布政司給由復職九年通考赴部黜陟
  凡沿海及土官巡檢俱不論軍囚無過本等用有過降用盧溝橋張家灣白溝河通州北闗漷縣楊村河西務單家橋巨河小直沽河陽興濟緊要地方軍囚強盜俱二名折一名成化間定巡檢考滿事例獲強盜三名至九名軍囚不及一百名者無過降雜職有過降邊逺雜職強盜十名之上軍囚百名之上無過對品用有笞杖過降雜職徒罪降邊逺雜職軍囚二百名之上強盜二十名之上有招或不及二十名或無強盜無過陞一級有笞杖過對品用徒罪降雜職若獲成羣強盜二十名之上或六十名之上又有招由軍囚二百名之上有事由或不及無過陞一級有笞杖過對品用徒罪降雜職若獲偽印一顆或二顆有覆造招由軍囚不論有無無過陞一級有笞杖過對品用徒罪降雜職
  凡巡檢三年考滿以新官更替日扣算例限府州縣掌印正官將任內捉獲軍囚等項從實查勘具結起送其沿海巡檢亦要畫圖貼説以憑查考若起送無府縣巡司保結軍囚公文止開起數不開花名或止開花名無籍貫並所犯事由強竊盜抄招無縣印鈐縫偽印不開是何衙門印信及令犯人當官覆造相同丁憂起復無本司闗文及洗改軍囚姓名者俱行勘若公文不開事蹟洗改更替日月強竊盜軍囚總數者送問若考滿丁憂起復前任厯少通理至一十八箇月之上另厯三年凡驛逓閘壩官舊制俱三年赴部給由惟雲南驛丞各以三年一次赴布政司考覈九年通考然後赴部 宣徳四年奏准貴州所屬驛丞照雲南事例考覈 正統元年奏准廣東所屬雜職衙門三年六年考滿照廣西雲南例驛丞逓運所大使赴布政司考覈河泊稅課等官仍舊 又奏准各處水馬驛丞及逓運所大使九年將滿吏部預選官交代住俸管事新官至日方許給由三年奏准驛逓閘壩官直𨽻府州縣所轄三年赴部
  其有布政司所轄三年赴布政司並按察司考察稱職平常復職仍將各官牌冊年終類進九年赴部通考五年奏准南北直𨽻驛逓閘壩司獄等官三年赴巡按御史考覈定與稱職不稱職考語連牌冊發有司收𠉀年終類繳九年赴部通考 景泰元年奏准南北直𨽻驛逓閘壩司獄等官三年六年考滿南直𨽻者赴南京吏部北直𨽻者赴本部
  凡驛丞九年考滿公文牌冊內事蹟不開報應付過使客備細花名起數者送問
  凡驛逓等官丁憂改除前任日少許通理多則不許通理多厯少厯違限錯厯俱送問丁憂起復無印信闗文者行查無過陞一級有過本等用 𢎞治十四年令天下有司儒學巡檢倉庫驛逓等官考滿到部功蹟不足或有過名有願告退者照有司不稱職例各仍原職致仕
  右雜職官入流倉官收糧經厯附
  諸司職掌
  一凡各處府州縣學訓導與教官一體厯俸九年考滿給由其訓導給由到部出題考試將所試文字送翰林院批考通經者於縣學教諭內敘用若不通經㫖本處復充訓導自來不通經者量才別用教官考覈稱職陞一等平常者本等用不稱職者黜降不通經者別用若承差考滿無私過於行人內用其犯私笞杖罪發行人司聴差一年無過陞用有贓私者發在京衙門充吏其五軍都督府知印三年考滿於從八品內陞用六部知印三年考滿於九品內陞用
  事例
  洪武二十六年奏定考滿教官訓導以九年之內科舉取中生員名數為則定擬陞降縣學額設生員二十名教諭九年之內科舉取中生員三名又考通經者為稱職陞用若科舉取中生貟二名又考通經者為平常本等用若科舉取中生員不及二名又考不通經者為不稱職降黜別用州學額設生貟三十名學正九年之內科舉取中生員六名又考通經為稱職陞用若科舉取中生貟三名又考通經者為平常本等用若科舉取中生員不及三名又考不通經者為不稱職黜降別用府學額設生員四十名教授九年之內科舉取中生貟九名又考通經者為稱職陞用若科舉取中生員四名又考通經者為平常本等用若科舉取中生員不及四名又考不通經者為不稱職黜降別用府州縣學訓導分數生員一十名九年之內科舉取中生員三名又考通經者陞教諭若科舉取中生貟二名或一名又考通經仍充訓導若科舉生員全無又考不通經降黜別用又奏准教諭科舉及數考不通經有司內用科舉不
  及數通經降訓導 三十五年命教授考通經任內止有舉人三名者降學正 永樂元年欽定舉人署教諭事者任內有科舉中式一名又有嵗貢中式一名署訓導事者有科舉中式一名或有嵗貢中式一名俱與實授 六年令教官考滿吏部同六科都給事中選其有才識者留六科理事一年後從本科都給事中考其髙下用之 宣徳五年重定舉人名數教授五名為稱職三名為平常不及三名為不稱學正三名為稱職二名為平常不及二名為不稱教諭二名為稱職一名為平常訓導一名為稱職不及者皆為不稱稱職者陞平常者本等用不稱者降 正統九年奏准教官九年任滿無舉人者試其學問果優仍任教官教授學正教諭俱降訓導訓導調邊逺其不中者仍降雜職 𢎞治二年奏准九年考滿教官考通經府州縣學舉人及數方陞衛學並選貢衙門雖無舉人亦陞若丁憂復除者論前後任多少若任府州縣學日多從府州縣學論任衛學並選貢衙門學日多從衛學並選貢衙門論
  凡教官考滿初塲考四書本經義各一篇貳塲論䇿各一道教授學正教諭俱本部定中否訓導送翰林院定中否考不通經係舉人出身者教授改吏目學正等官改典史監生儒士出身者教授改稅課司大使學正等官降河泊所官衞學並選貢衙門學官考不通經亦同前例冐報舉人者送問無府州縣委官保結者行查雲南各處教官從選貢衙門例亦不論舉人 十四年令公侯駙馬伯家教書訓導九年考滿者比在外府州縣學訓導例九年教無成效考中者於邊逺學校降用考不中者於雜職內降用行國子監查無功蹟者革職為民
  右教官
  諸司職掌
  一凡內外入流並雜職應考官員任滿給由赴京本部從實考校才能優劣依例黜陟果有殊功異能超邁等倫者取自上裁
  繁而稱職無過陞二等有私笞公過陞一等有紀録徒流罪一次本等用二次降一等三次降二等四次降三等五次以上雜職內用
  繁而平常無過陞一等有私笞公過本等用有紀録徒流罪一次降一等二次降二等三次降三等四次以上雜職內用
  簡而稱職與繁而平常同
  簡而平常無過本等用有私笞公過降一等有紀録徒流罪一次降二等二次雜職內用三次以上黜降考覈不稱職初考繁處降二等簡䖏降三等若有紀録徒流罪者俱於雜職內用
  凡九年之內二考稱職一考平常從稱職二考稱職一考不稱職或二考平常一考稱職或稱職平常不稱職各一考者俱從平常二考平常一考不稱職從不稱職
  一繁簡則例
  在外府以田糧十五萬石以上州以七萬石以上縣三萬石以上或親臨王府都司布政司按察司並有軍馬守禦路當驛道邊方衝要供給去處俱為事繁府州縣田糧在十五萬七萬三萬石之下僻靜去處俱為事簡在京衙門俱從繁例
  事例
  凡九年考滿官員永樂四年奏准各都司衛所布政司按察司行太僕寺鹽運司鹽課提舉司煎鹽提舉司市舶提舉司茶馬司考覈俱從繁例宣慰宣撫安撫招討長官司俱係土官衙門從簡例 八年令官員九年考滿給由初考稱職次考未經考覈今考稱職者初考次考不給由三考稱職者俱從稱職初考不給由次考稱三考平常者初考平常次考不給由後考稱者俱從平常初考不給由次考平常三考不稱職者從不稱職凡考滿官患病不滿三箇月及非縁事住俸月日不作實厯者叅問増減十嵗以上考滿後非因公差摘占厯俸半年以上及不報前任事蹟並隠匿過名者俱送問𢎞治十三年令在外大小文職若九年已滿託故在
  任久住不行赴部及不申缺者叅提究問就彼放回原籍冠帶閒住







  明㑹典卷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明㑹典卷十五
  吏部十四
  諸司職掌
  凡在京大小衙門及在外布政司並直𨽻府州縣吏典各以三年考滿給由其倉攢典以週嵗為滿除稅課司庫局攢典考滿之日隨即交割明白給由府州縣倉攢典將經收糧斛支銷盡絶方許給由應有府州縣吏典考滿當即給由如布政司府州縣過違一年直𨽻並在京過違半年給由到部俱送法司取問如不過違者隨付司封照依資格撥用
  事例
  洪武十七年議定吏員考滿試中第一第二等者於在京有出身衙門內用第三等者於在京未有出身衙門內用仍以等第姓名出榜曉諭遇缺以次撥用 二十六年奏准各衙門吏三年役滿於本衙門見缺令史書吏內陞用再歴三年給由赴京如有餘吏送付吏部不許一槩縣陞於州州陞於府府陞於布政司等衙門及王府長史司託故不給由者治罪 三十一年奏准吏員考滿不給由丁憂不起復及侍親等項託故在閒已經官府問斷仍充吏役者重厯三考 永樂十一年奏准在外吏考滿照官員給由程限赴部若託故遷延者問罪妻子同發北京充軍種田 二十年令吏典不給由丁憂不起復得代不赴京赴京不著役者悉發保安衛充軍 宣徳三年奏准吏役滿擇其年五十以下堪用者存留五十以上不堪用者俱罷為民有赦前在逃能自首者仍令為民隠而不首事覺發隆慶州為民七年勅諭吏員三考滿當授官者吏部通引於內府㑹同六部都察院翰林院堂上官出題南北類試錦衣衛堂上官監察御史六科給事中監試考其文義粗曉行移得當書札不謬三事俱可取者為一等二事可取者為二等三事俱不可取者放回民當差 正統元年奏准在外吏役除為事月日明有文案許令補輳其患病在家月日不補輳亦准實厯三年考滿三箇月內遇缺許令陞補三箇月外雖有缺不准陞參六年給由違限者問罪解京重厯給假省親祭祖送幼子還鄉違限等項送問者俱不重厯 十二年奏准考滿吏歇役在家過違例限不行給由或丁憂服滿起復違限或侍親親終起復違限或丁憂起復不補原缺參補別衙門或託故在閒年久復充吏役或一考多厯一箇月或給由起送違限雖告有堪信文憑遷延二年之上或給由起復到部將役內年月日期増減及多増五嵗以上有規避者或丁憂少守制多守制一箇月或越闗在逃行提解京者俱參問重厯或厯役一考或厯役未滿公差事完已滿一考或厯役一考滿為事回還或丁憂服滿起復及截替裁革吏本衙門有缺俱許三箇月以裏參補無缺起送合千府州縣查缺四箇月以裏叅補又無缺起送本布政司查缺五箇月以裏叅補其都司衛所吏典無缺起送該管有司查缺依例輳撥兩考給由但違一年之上參補者參問重厯或為事歇役或考滿為事歇役俱以問結之日為始應還役者仍補原役輳厯兩考已滿為事還役者俱照限給由違者叅問重厯或為事做工公差等項俱以問結事完工滿之日為始若遷延一年之上着役者參問重厯其倉塲攢典以守支盡絶之日為始依例給由違者參問重厯 景泰二年奏准在外吏兩考役滿止以實撥辦事月日為准丁憂月日亦准實厯數內有省祭送㓜子還鄉為事虛曠月日仍撥補輳 五年奏准有過名吏公文吏冊開報不明者先取親供結狀准收實撥冠帶仍行查勘但有隠匿貪淫等罪例不出身者發隆慶永平等處為民 天順三年奏准四川福建兩廣等處吏丁憂起復送㓜子等項及年四十五以上曽撥充南京當該者就行撥補及將例前實撥當該三考滿日行南京吏部查理如無充當𨽻兵及貪淫等項就行考試中者起送赴部奏請定奪不中者就彼發回原籍為民 成化三年奏准吏員考滿照宣徳年間事例㑹官考選 七年令三考滿吏典從吏部陸續考試不必㑹官仍照三等例行 二十三年令吏典三考滿考試不中者給與冠帶閒住
  凡在外一考吏滿無缺起送赴部者查無違礙付驗封司撥補兩考
  凡吏典給由例限南直𨽻並各布政司俱十四箇月北直𨽻者八箇月違者送問
  凡吏典一考役滿不轉參兩考役滿不給由展轉揑故歇役三年之上者就彼問發為民中間雖有事故亦不准理未及三年者行查雲南吏典不行轉參給由者同其有接喪丁憂服滿遷延三年之上不起復者亦問發為民未及三年果有事故實跡查照定奪雖在三年之內起送過限到部者仍送問重厯
  凡吏典給由赴部中途被水火盜賊失落原給公文雖告有所在官司文憑亦待行勘明白方許付撥若將批咨申文手本內緊闗年月字様洗改有跡或給批年逺遇革不倒換新批者俱送問
  凡吏典給由查無本處造到吏冊亦准驗封司暫撥辦事行勘無礙辦事滿日照例實撥倉塲攢典例同凡倉塲攢典守支八年前役不盡者委官交盤明白交與見任官攢守支給由其批內不開守支盡絶年月日期及違限者送問曽經收放糧草者查照守支年分多寡免其辦事就撥當該全無收放者起送赴部駁回另厯
  凡在外輳補三考二考吏役內曽犯笞杖罪名不抄原問衙門招由繳部者不准收考
  凡三考役滿吏考其法律立為三等通者為一等依資格出身其次為二等雜職出身不通者為三等給與冠帶放回原籍閒住
  凡在外鹽運司及遇例納米等項吏典俱送戶部查理鹽課通闗回報方許收考
  凡戶兵二部書筭九年考滿中一等者依資格出身二等者雜職出身三等者冠帶閒住
  諸司職掌見教官項下
  事例
  洪武二十六年奏准在外承差於能幹人員內選取三年考滿役內無私過雜職內用有私過充吏役 正統元年奏准在外三司承差有缺於民間丁糧相應殷實之家選其才貌可用者縣申州州申府府申布政司覆勘相同方許收參有私過者充吏役保舉官員坐罪凡承差役滿到部審實付文選司分撥各衙門辦事知印役滿查明叅充年月日期收考奏請冠帶付文選司分撥辦事但犯笞罪以上俱發充吏考滿不給由丁憂不起復為事在逃遇赦者仍發重厯若役滿到部違限隠匿過名多厯少厯増減年嵗及批咨內洗改緊蘭字様俱查問
  在外官員有政蹟者舊制許巡按等官奏舉其後又有旌異之名今録事例於後
  憲綱
  凡監察御史按察司官巡厯去處但知有司等官守法奉公亷能昭著者隨即舉聞
  事例
  凡有司官員政蹟卓異許各該上司奏保旌異以示激勸 宣徳十年詔府州縣官㢘勤公正能恤民者親臨上司宜以禮待仍具其政蹟奏聞以憑旌擢 成化七年奏准有司官員必待三年六年政蹟卓異方許薦舉仍令吏部先察舉主舉者亷即用其人不必覆勘舉者非人雖有政蹟亦必覆勘 𢎞治六年奏准各處巡撫巡按並布按二司遇府州縣官才行俱優者無分嵗貢吏員出身一體舉保五品以上官員果有才徳出衆者開報本部奏請定奪
  事例
  凡在外有司官員果有政蹟深得民心者任滿去職許令百姓保留 宣徳八年奏准在外官員九年考滿凡有保留者行所屬布政司按察司及直𨽻巡撫巡按官覆勘
  凡官員任滿考覈及朝覲考察各有定製若因事考察間一舉行無常例具列於後
  事例
  正統元年奏准兩京五品以下官員從本衙門堂上官考察如有不才及老疾者本部驗實具奏定奪國子監教官禮部尚書及祭酒司業公同考察如無學行者送部別用 景泰三年奏准六部等衙門堂上官考察各屬主事等官才力不勝者降縣典史老疾者冠帶致仕天順八年奏准本部都察院㑹同內閣考察在京五
  品以下文職並在外布按二司官有不公者許令科道官指實劾奏南京各衙門照例考察有不公者令南京科道劾奏 成化四年令兩京文職堂上官曽經科道紏劾及年老不堪任事才徳不稱職者各自陳致仕取自上裁五品以下官本部㑹同都察院及各堂上掌印官公同考察年老無為貪淫酷暴者革職翰林院屬官並帶俸官譯字等官本院學士㑹同內閣考察 𢎞治元年令兩京五品以下官照例考察翰林院官亦從吏部考察其被黜之人有造言生事摭拾妄奏者發譴為民 十年令兩京官照例考察惟翰林院學士不在五品之例
  凡考察京官每十年一次舉行不拘見任帶俸丁憂公差養病省祭等項俱公同本衙門堂上官考察
  凡在外大小衙門官員考察洪武六年令監察御史及按察司察舉有無過犯具奏黜陟 永樂元年令府州縣官到任半年之上者巡按御史按察司察其能否亷貪之跡具奏 洪熈元年令考察布按二司官不職者降為縣官 宣徳七年令各處巡撫侍郎同巡按御史考察方面官仍同方面官考察州縣官直𨽻府州縣從巡按御史考察 十年𠡠諭直𨽻府州縣從吏部差官及巡按御史考察各布政司府州縣從布政司及巡按御史考察其布按二司堂上官從吏部都察院考察屬官從巡按御史按察司考察 景泰三年𠡠都御史等官考察天下有司官員 七年令天下府州縣官年老殘疾罷軟不任事及貪酷生事科歛害民者許巡撫巡按並按察司堂上官㑹同考其布按二司官聴巡撫巡按官考察 𢎞治元年令考察罷閒官吏在京潛住有擅出入禁門交結者各門官盤結拿送錦衣衛打一百發煙瘴地面永遠充軍
  官員事故具見諸司職掌各有事例若致仕舊𨽻稽勲司掌行今歸本司附載事例於後
  諸司職掌
  凡在京衙門及在外布政司並直𨽻府州縣官吏果有家屬干犯極刑除緦麻踈逺異姓親屬不准外其小功已上親例合迴避開寫為因何事得何罪名係何衙門取問處決實跡親身赴京陳告以憑行移原籍及任所並原取問衙門照勘取具原籍官吏里鄰結狀並宗支圖本及任所官吏保結明白以憑定擬奏准方許去官離職
  事例
  洪武間凡官吏有小功已上親屬干犯極刑官於邊逺敘用吏發邊逺軍衛衙門永充吏役 永樂元年令極刑家屬官有才能本部明白具奏不拘例用 宣徳七年勅諭凡犯罪典刑者已屢經赦宥其子弟果有才行文學聴保舉選用惟犯謀反大逆典刑者子孫不在選用之例
  諸司職掌
  凡在京衙門及在外布政司並直𨽻府州縣官吏具告老病殘疾劄付太醫院轉行惠民藥局委官相視明白果成篤廢殘痼疾病分豁堪與不堪醫治明白具奏取自上裁
  事例
  正統四年奏准年老廢疾官員不能動履者驗實取具kao同僚官醫保結備申定奪 天順二年令御史不許養病省親 成化二年奏准內外文武官員患病三箇月之上俸糧截日住支御史如果久病勘實許還原籍調治 六年奏准各處巡撫巡按等官遇有司府州縣官員告稱老疾不堪任事者依例放回原籍不分大小俱類奏以憑揭黃作缺
  凡告老疾官員年五十五嵗以上者冠帶致仕未及五十五嵗者冠帶閒住其考滿官員到部但年六十五嵗以上不得取選
  凡兩京考滿官員到部年七十者例應致仕未及七十自陳老疾乞恩放回者堂上官本部覆奏定奪其餘行原衙門勘實具奏請㫖在外各衙門官員給由起復等項到部奏告老疾者行順天府撥醫驗實通類引奏發落凡兩京見任官員並辦事進士乞恩養病者行原衙門勘實具奏請㫖放回病痊之日赴部聴用仍行巡按御史並按察司查勘其在外方面有司官員不許養病國初官員凡以理致仕者朝廷待以優禮與見任同又有陞秩給俸賜勅之典其後大臣致仕或給驛還鄉或命有司嵗撥人夫月給食米有差其尤寵異者或賜勅或加賜白金文綺或又官其子孫皆特恩雲
  諸司職掌見稽勲司
  明令
  凡內外大小官員年七十者聴令致仕其有特㫖選用者不拘此例
  事例
  洪武十二年令內外文武官年老致仕者三品以上仍舊四品以下者各陞一等給與誥勅其厯事未及三年及為事降用或工役屯種取到者依本等職事致仕不給誥勅 十三年令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聴致仕仍給誥𠡠 永樂十九年詔文官七十以上不能治事者許明白具奏放回致仕若無子嗣孤獨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給米二石養其終身 宣徳十年詔文武官年未及七十老疾不能任事者皆令冠帶致仕免其雜泛差徭 成化元年詔文武官以理致仕五品以上者進階一級 四年詔聴選官員九年考滿該陞用者年力衰邁不能任事照該陞品級給與散官致仕 十一年詔給由考稱該陞及冠帶未任聴選官員有家貧親老疾病等項願告致仕者授以應該陞除職名以榮終身二十二年詔在京文職以理致仕五品以上年及七十者進散官一階其中㢘貧不能自存衆所共知者有司嵗給米四石 𢎞治四年奏准自告願退官員不分年嵗俱令致仕
  凡九年考滿官員告致仕者考稱無過陞二級不稱有過原職致仕
  諸司職掌
  凡在京及在外府州縣官員除授之時投報供狀當即於簿內附寫厯仕腳色始末縁由或任內調除如有事故開附行止以憑稽考
  事例
  𢎞治十三年奏准文職官吏監生生員冠帶官知印承差隂陽生醫生但有職役者犯贓犯姦並一應行止有虧俱發為民其知印承差笞杖公罪充吏犯在革前重厯僧道官係京官具奏提問在外依律徑自提問受財枉法滿貫亦問充軍及僧道有犯姦盜詐偽逞私爭訟怙終故犯並一應贓私罪名有玷清規妨礙行止者俱發還俗若犯公事失錯因人連累及過誤致罪於行止戒規無礙者悉令運炭運米等項各還職為僧為道義官犯該行止有虧者革去冠帶不礙行止者不革王府文職因人連累並一應過誤律該笞杖罪名者議擬納鈔贖罪還職不必解京就彼奏請發落若係希圖改調故意犯贓有礙行止等項及犯該徒流以上者俱解京奏請改調邊遠敘用重者從重論
  諸司職掌
  凡有在京衙門及在外布政司並直𨽻府州縣見任官員但係兵刑等部都察院等衙門或因事提問等項問過應有的決紀録公私過名開咨本部於紀録文冊內明白附寫𠉀九年通考以憑黜陟其有司官員三年考滿給由到部供報任內公私過名於冊內比查除上司未行知㑹紀録罪名另行抄録外有已行知㑹任內公私過名隠匿不報者議擬具奏送法司問罪
  事例
  洪武九年令諸司正佐首領雜職官犯公私罪應笞者贖應徒流杖者紀録每嵗一考嵗終布政司呈中書省監察御史按察司呈御史臺俱送本部紀録 𢎞治元年奏准內外各衙門問過官吏公私過名及罰俸等項年終造冊類繳赴部送司以備稽考
  國初令有司保舉人才即古鄉舉里選之遺意累朝下詔亦必及之其事例備載於後
  諸司職掌
  凡各府州縣每嵗於所轄隅廂鄉都內拔選容止端謹無過人才一名申送布政司考覈轉行按察司覆考堪充嵗貢開坐考過詞語差人送部應有賢良方正及山林巖穴隠逸之士並通曉經書儒士秀才孝㢘俱各訪求到官審無過犯違礙不拘名數差人伴送到部或內外官員人等薦舉人材秀才即便行移原籍官司起取赴部如儒士秀才出題考試果否通經賢良隠逸等項人材量其才能定其髙下仍取本戶丁糧數目作何營生及戶內有無雜役事故供結明白然後開發選部選用如將鄙陋不堪之人一槩朦朧濫舉原舉官吏依貢舉非其人律問罪
  事例
  洪武十七年令各布政司直𨽻府州縣舉秀才人材必由鄉舉里選知州知縣等官㑹同境內耆宿長者訪求徳行聲名著於州里之人先從鄰里保舉有司再驗言貌書判方許進呈若不行公同精選者坐以重罪 三十五年詔山林隠逸懐才抱徳之士有司詢訪以禮敦請赴京量才擢用其有志尚閒逸不願出仕者具名來奏 永樂元年𠡠內外諸司文職官員各舉所知或堪重任或沉滯下僚或可剸繁而優游散地或抱道懐才隠居田裡無問逺近並舉以聞 洪熈元年詔民間有行己㢘正才堪撫字者許見任官具實舉薦 宣徳七年詔各處文學才行出衆之士自二十五嵗以上令所在有司保舉赴京選用 八年詔各布政司按察司府州縣官連名保舉賢良方正一人起送吏部量才擢用正統十四年詔各處舉到儒士照永樂年間事例送
  翰林院嚴加考試選用不中者發原籍為民 景泰三年詔各處見任官員果有才行政事優長拘於資格屈在下僚及有文學才行堪授職任之士隠於民間及官貟罷職委無贓犯重情而才學可用者並聴在內四品以上官員在外巡撫巡按方靣並各府州縣正官指陳實跡薦舉赴京考用所舉之人後犯贓罪連坐舉主天順元年詔處士中有學貫天人材堪經濟隠居髙蹈不求聞達者所司具實奏聞 五年令天下有才兼文武或學行異等或謀勇出衆者許所在官司具實奏聞國初外官每年一朝洪武二十九年始定三年一朝之制以辰戌丑未年為期朝正後本部㑹同都察院考察奏請定奪其存留者俱引至御前刑部及科道官各露章紏劾怠職之罪一時譴責宥免皆出上命及宥免還任各賜𠡠一道以申戒飭雲
  諸司職掌
  凡在外官員三年徧行朝覲其各布政司按察司鹽運司府州縣及土官衙門流官等衙門官一貟帶首領官吏各一貟名理問所官一貟照依到任須知依式對欵攢造文冊及將原領勑諭諸司職掌內事蹟文簿具本親賫奏繳以憑考覈各衙門先儘正官到任日淺佐貳官到任日久必先佐貳官來若係裁革未及二十里長州縣止設正官首領官各一貟去處只令首領官吏來朝其程途遠近各量里路比照行人馳驛日期起程本衙門速將起程月日申部逺者不許過期近者不許預先離職俱限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到京其來朝官貟服色各照品級花様及欽依今定様製務要新鮮潔浄俱各自備腳力不許馳驛及指此為由科擾於民
  明令
  凡各處府州縣有司官員在任三年不許注代許令親將三載任內行過事蹟赴京朝覲如無規避依舊復任其佐貳官首領官一體三載來朝如一時勾當輪換前來
  事例
  洪武十一年令官員來朝察其言行功能第為三等稱職而無過者為上賜坐而宴有過稱職者為中宴而不坐有過而不稱職者為下不預宴序立於門宴者出然後退 十七年令天下諸司官吏來朝明年正旦各造事蹟文冊仍畫土地人民圖本俱以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京其服色各以品級為差惟雲南逺在邊鄙特免其來 宣徳五年令㢘察朝覲官員貪汚者發邊衛充軍老疾鄙猥者為民其考滿月日已過者回任後將行過事蹟造冊送合幹上司依例考覈差人奏繳 正統九年令廣西臨邊縣分係裁減衙門免其朝覲須知文冊府州縣類進 十年令朝覲官員㢘能著稱治行超卓者賞衣服一襲鈔一百錠仍賜宴於禮部 天順四年令朝覲官貟才行超卓政績顯著者賜宴禮部仍賞衣服一襲鈔一千貫老疾者致任罷軟無為者冠帶閒住有贓者發原籍為民 成化五年奏准雲南長官司免來朝州縣裁減去處止該吏一名賫文隨司府州縣官員進繳其各府首領官遇邊務差占亦免來朝 𢎞治六年令方面知府年老未滿罷軟無為非本部訪有實跡或有巡撫巡按止是一處開報並其餘官員到任未及二年非老疾貪酷顯著者俱留辦事且令朝覲之年先期行文布按二司考合屬巡撫巡按考方靣年終具奏行各該衙門立案待來朝之日詳審考察如有不公許其伸理其科道官必待吏部考察後有失當方許指名紏劾 八年奏准各處巡撫巡按㑹同從公考察布按二司並直𨽻府州縣各鹽運司行太僕寺苑馬寺等官賢否如無巡撫巡按㑹同清軍或巡鹽考察俱無巡按自行考察其布政使按察使及分巡分守並知府知州知縣並司寺正官各訪所屬官員賢否開具揭帖送巡撫巡按以憑稽考其巡撫官當朝覲之年仍具揭帖密報本部止㨿見任不謹名目不許追論素行其開報官員若愛憎任情議擬不當本部都察院併科道官指實劾奏罪坐所由若被黜官員有不服考察摭拾妄奏者發遣為民
  諸司職掌
  凡諸司置立文簿將行過事跡逐件從實開寫承行發落縁由務要簡當毎季差典吏一名依期賫赴本管上司查考布政司考府府考州州考縣務從實效除將𠡠諭事理令諸司進課官吏賫擎前去及行移布政司並直𨽻府州縣照依𠡠諭事理各置紅油木牌刋刻青字於本衙門公㕔上常川懸掛永為遵守毎嵗進課之時將考過事跡各賫赴京奏繳以憑通考若遇三年朝覲來朝官吏先將舊年春夏秋三季來考冬季事跡未完許於次年進課之時令該吏進呈毋得誑惑繁文因而生事科擾
  事例
  洪武二十三年𠡠方今所用布政司府州縣按察司官多係民間起取秀才人材孝㢘各人授職到任之後略不以到任須知為重公事不謀體統不行終日聴信小人浸潤謀取贓私酷害下民以此仁義之心淪沒殺身之計日生一旦繫獄臨刑神魂倉皇至於哀告懇切奈何虐民在先當此之際雖欲自新不得可矣如此者往往相繼而犯上累朝廷下辱鄉閭悲哀父母妻子孰曽有鑑其非而改過也哉所有責任條例條列於後一布政司治理親屬臨府嵗月稽求所行事務察其勤惰辨其㢘能綱舉到任須知內事目一一務必施行少有頑慢及貪汚坐視恬忍害民者驗其實蹟奏聞提問設若用心提調催督宣布條章去惡安善儻耳目有所不及精神有所不至遺下貪官汚吏及無藉頑民按察司方乃是清
  一府臨州治亦體布政司施行耳目有所不及精神有所不至遺下貪官汚吏及無藉頑民布政司方乃是清一州臨縣治亦體府治施行耳目有所不及精神有所不至遺下貪官汚吏及無藉頑民本府方乃是清一縣親臨里甲務要明播條章去惡安善不致長姦損良如此上下之分定民知有所依巨細事務訴有所歸上不紊政於朝廷下不銜寃於滿地此其治也歟若耳目有所不及精神有所不至遺下無藉頑惡之民本州方乃是清
  一若布政司不能清府府不能清州州不能清縣縣不能去惡安善遺下不公不法按察司方乃是清
  一按察司治理布政司府州縣務要盡除奸弊肅清一方耳目有所不及精神有所不至巡按御史方乃是清倘有通同貪官汚吏以致民寃事枉者一體究治一此令一出諸司置立文簿將行過事蹟逐一開寫每季輪差吏典一名賫赴本管上司查考布政司考府府考州州考縣務從實效毋得誑惑繁文因而生事科擾每嵗進課之時布政司將本司事蹟並府州縣各賫考過事蹟文簿赴京通考敢有坐視不理有違責任者罪以重刑嗚呼今之布政司不拏所屬貪贓官吏又不申聞闒茸不才諸等不公不法亦不究問府文到司並不審其為何但知逓送而已府亦以州文如此州亦以縣文如此自布政司至府州皆不異郵亭耳所以不治為此也
  南京吏部
  文選清吏司
  事例
  凡南京六部等衙門堂上正佐官皆缺洪武永樂以來委給事中郎中等官署掌印信𢎞治十二年奏准如吏戶禮兵工五部及通政司缺就於各衙門堂上官內推舉一貟三法司缺就於三法司堂上官內推舉一貟署掌仍將推舉過職名奏聞
  凡南京各衙門新除復任官貟吏部咨開職名到部各取到任日期並各衙門繳到各官文憑收𠉀年終類繳吏部如遇丁憂者先行咨繳
  凡南京大小衙門陞轉丁憂事故等項官貟作缺到部類咨吏部
  凡南京各道御史有缺吏部咨送試職理刑等官到部轉咨南京都察院分撥各道取到院日期咨吏部至試職理刑滿日本院考過移文本部咨送吏部奏請實授凡南京各衙門官貟奏行給假省親本部劄送應天府給引定限回任若違限一年半以上本部暫令到任管事具奏請㫖照例送問
  凡南京法司送到還職官貟係在京所屬送原衙門復任直𨽻所屬具揭帖赴南京吏科填給文憑復任日期繳報
  凡南京各衙門官吏告送幼子還鄉行勘明白定限送應天府給引照回
  凡南京坐監監生不願出仕者具告到部行本監查勘無礙照例擬授職名填註衙門給與散官奏令冠帶閒住凡南京國子監呈送願就教職監生到部咨送吏部施行
  凡南京各衙門厯事監生舊例考過勤謹逐起差人具奏成化九年奏准本部案𠉀每季通類具奏
  凡南京各衙門寫本監生俱行本部轉行南京國子監取撥惟戶工二部徑自行取𢎞治二年奏准俱從本部取撥轉送
  凡南京五府六部等衙門知印有缺本部咨吏部請㫖㸃撥到部轉送該衙門着役三年役滿到部咨送吏部考試同九年周嵗考滿官類奏
  凡南京各衙門三考役滿吏典成化十一年詔免其赴京從本部照例考試中式者就令冠帶辦事不中者徑發為民二十三年詔考試不中者給與冠帶閒住凡本部每季考過三考吏典一等二等冠帶分撥各衙門辦事滿日從七品出身者起送吏部聴選其餘俱給引照回原籍省祭三等冠帶閒住每年類奏
  驗封清吏司
  事例
  凡南京文職散官每年正月以裏通行各衙門取勘厯任親供應請初授陞授加授散官類咨吏部具奏給授凡民瘼事每年正月九月十一月三次通類勘合行十三布政司並南北直𨽻府州如有蝗䖝生發即行撲滅毋貽民患
  凡本部編置各布政司直𨽻府州勘合紙張底簿書填盡日又復編置發行
  凡南京各衙門辦事吏典𢎞治十年奏准大小二石辦事半年大小一石并州所吏辦事一年方許實撥京考若缺多照例以次陞叅
  凡在京各衙門辦事已滿吏聴撥當該願告南京者吏部咨到本部收附撥簿與南京各衙門應撥當該吏相兼取用
  凡南京各衙門老疾吏典行應天府撥醫看驗並告貧難者取同鄉人執結是實給引放回為民
  稽勲清吏司
  事例
  凡南京各衙門堂上官丁憂本部咨送吏部闗領內府勘合其餘官貟就送南京吏科闗填勘合給與若辦事官吏監生俱送應天府給引照回守制按季開咨吏部並南京都察院轉行原籍官司查勘
  凡起復官吏監生到部扣算聞喪服滿年月日比對相同其在京丁憂者查有類勘保結在卷辦事官監生付文選司吏付驗封司查無類勘保結者仍付該司暫撥行查在外丁憂吏典付考功司若有洗改咨批緊闗字様者送問
  考功清吏司
  事例
  凡南京各衙門官貟考滿到部舊例三年六年九年起送赴京應考覈者本部咨南京都察院考過咨送吏部覆考景泰元年奏準例應考覈者從本部覆考連人咨送吏部成化二十一年奏准六年者本部考覈類奏免其赴京
  凡應天府所屬在外六縣縣官學官三年六年九年考滿俱本府考覈詞語送本部咨送吏部
  凡南直𨽻所屬司獄司稅課司局驛逓閘壩河舶等官三年六年考滿景泰元年奏准俱赴本部給由考覈復職行南京吏科填給文憑復任其牌冊差人類送吏部查考
  凡南京各衙門願告致仕養病官貟行勘明白具奏放回
  凡各處兩考役滿吏典永樂間定撥廣東廣西四川三布政司分𨽻本部宣徳十年奏准添撥江西南安贑州二府福建漳州泉州二府湖廣永州辰州寳慶三府及靖州正統五年奏准添撥湖廣常徳長沙衡州三府並郴州福建汀州興化二府𢎞治三年奏准添撥福建邵武湖廣徳安二府十年奏准添撥福建行都司並所屬建寧左等五衛二十五所並武平等守禦千戶所







  明㑹典卷十五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明會典>



  欽定四庫全書
  明㑹典卷十六
  戶部一
  諸司職掌
  尚書侍郎之職掌天下戶口田糧政令按古其屬有四曰民部度支金部倉部洪武二十三年為天下庶務浩繁欽改為十二部曰浙江江西湖廣陜西廣東山東福建北平河南山西四川廣西各令清理一布政司戶口錢糧等事仍量其繁簡帶管直𨽻府州每一部內仍分為民度金倉四科以領其事其有應合行移內外衙門文書俱各案呈本部叅詳允當以憑施行
  十二子部郎中員外郎主事各掌該部所屬戶口田糧等項後至洪武二十九年改十二部為十二清吏司永樂元年改北平清吏司為北京清吏司十九年革北京清吏司増雲南貴州交趾三清吏司宣徳十年革交趾清吏司見今十三司帶管
  浙江清吏司
  在京
  留守左衛    龍虎衛
  義勇右衛    羽林右衛
  義勇中衛    應天衛
  龍驤衛     果勇衛
  神機營中軍
  直𨽻
  神武中衛
  南京
  龍驤衛     龍虎衛
  龍虎左衛    應天㑹
  羽林右衛    留守左衛
  水軍左衛
  直𨽻
  神武中衛
  湖廣清吏司
  在京
  羽林前衛    通州衛
  神武後衛    義勇左衛
  豹韜衛     和陽衛
  國子監     太醫院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威營     五軍營左掖
  教坊司
  南京
  豹韜衞     豹韜左衛
  和陽衛
  直𨽻
  廣徳州
  河南清吏司
  在京
  府軍前衛    大興左衛
  燕山右衛    牧馬千戶所
  裕陵衛     效勇營
  五軍營右哨   南新倉
  湯山草塲倉
  直𨽻
  潼闗衛     蒲州千戶所
  南京
  飛熊衛     英武衛
  孝陵衛     廣武衛
  松江千戶所   汝寧千戶所
  洪塘千戶所
  直𨽻
  松江府     鳯陽府
  睢陽衛     歸徳衛
  南陽衛     潁川衛
  泗州衛     夀州衛
  宿州衛
  中都留守司
  鳯陽衛     鳯陽右衛
  鳯陽中衛    留守左衛
  留守中衛    長淮衛
  皇陵衛     懐逺衛
  江西清吏司
  在京
  金吾左衛    金吾前衛
  金吾後衛    旗手衛
  濟陽衛     振威衛
  神機營右哨
  直𨽻
  河間府     河間衛
  瀋陽中屯衛   大同中屯衛
  滄州守禦千戶所
  南京
  應天府     旗手衛
  濟川衛     金吾左衛
  金吾前衛    金吾後衛
  江淮衛
  雲南清吏司
  在京
  順天府     府軍衛
  府軍右衛    忠義左衛
  忠義前衛    忠義右衛
  忠義中衛    虎賁左衛
  敢勇營     五軍營右掖
  山口倉     南石渠倉
  花園草塲    北馬房
  東馬房     壩上南倉
  壩上北倉    官莊馬房
  古北口倉    居庸倉
  隆慶倉     永盛倉
  張家莊馬房   楊家橋馬房
  通濟庫     御馬倉
  薊州倉
  直𨽻
  薊州衛     鎮朔衛
  遵化衛     武清衛
  東勝右衛    興州前屯衛
  興州左屯衛   興州後屯衛
  興州中屯衛   密雲中衛
  涿鹿衛     涿鹿左衛
  涿鹿中衛    天津衛
  天津左衛    梁城守禦千戶所密雲後衛
  南京
  府軍衛     府軍右衛
  府軍左衛    虎賁左衛
  直𨽻
  常州府
  陜西清吏司
  在京
  宗人府
  中軍都督府
  左軍都督府
  右軍都督府
  前軍都督府
  後軍都督府
  吏部      戶部
  禮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都察院     通政使司
  大理寺     翰林院
  詹事府     太僕寺
  尚寳司     行人司
  欽天監     鴻臚寺
  六科      中書舎人
  中城兵馬司   東城兵馬司
  西城兵馬司   南城兵馬司
  北城兵馬司   京衛武學
  長陵衛     獻陵衛
  景陵衛     留守右衛
  奮武營     三千營
  隨侍營
  直𨽻
  定邊衛
  南京
  橫海衛     留守右衛
  直𨽻
  寧國府     滁州
  徐州      滁州衛
  宣州衛     徐州衛
  徐州左衛
  廣西清吏司
  在京
  光祿寺     太常寺
  犧牲所
  內府十庫    太倉銀庫
  寛河衛     蔚州左衛
  留守前衛    瀋陽左衛
  瀋陽右衛    西城坊草塲
  安仁坊草塲   北新草塲
  鳴玉坊草塲   崇教坊草塲
  伸威營     神機營右掖
  東安門倉
  直𨽻
  真定府     真定衛
  神武右衛    定州衛
  南京
  留守前衛    瀋陽左衛
  瀋陽右衛
  直𨽻
  淮安府     徽州府
  淮安衛     大河衛
  邳州衛     新安衛
  山東清吏司
  在京
  錦衣衛     大寧中衛
  大寧前衛    鼓勇營
  象房
  直𨽻
  徳州衛     徳州左衛
  武定守禦千戶所
  南京
  錦衣衛
  直𨽻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府     儀真衛
  髙郵衛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衛
  沂州衛
  兩淮都轉運鹽使司
  山西清吏司
  在京
  燕山前衛    永清左衛
  永清右衛    興武衛
  鎮南衛     北草塲倉
  立威營
  神機營左哨五千下
  直𨽻
  保安州     隆慶州
  保安衛     寧山衛
  平定千戶所   廣昌千戶所
  南京
  龍江左衛    興武衛
  鎮南衛     江隂衛
  直𨽻
  蘇州府     蘇州衛
  鎮海衛     太倉衛
  嘉興千戶所
  河東陜西都轉運鹽使司
  廣東清吏司
  在京
  神武左衛    義勇前衛
  義勇後衛    鷹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羽林左衛    留守中衛
  顯武營     五軍千二營
  神機營左掖   蕃牧千戶所
  壩上倉     黃土倉
  鄭家莊馬房倉
  直𨽻
  保定府     大名府
  隆慶衛     茂山衛
  居庸闗     紫荊闗
  南京
  廣洋衛     羽林左衛
  鷹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衛     留守中衛
  直𨽻
  鎮江府     太平府
  和州      建陽衛
  鎮江衛
  福建清吏司
  在京
  驍騎右衛    虎賁右衛
  武成中衛    武成後衛
  留守後衛    通州右衛
  燕山左衛    武驤左衛
  武驤右衛    五軍營中軍
  長安門倉
  東安門倉
  西安門倉
  北安門倉    武成中衛倉
  武成後衛倉   燕山左衛倉
  通州右衛倉   金盞兒甸倉
  明智坊草塲
  南京
  水軍右衛    龍江右衛
  虎賁右衛    驍騎右衛
  直𨽻
  廬州府     安慶府
  廬州衛     六安衛
  安慶衛
  四川清吏司
  在京
  彭城衛     武徳衛
  騰驤左衛    騰驤右衛
  府軍後衛    武功左衛
  武功右衛    武功中衛
  神䇿衛     忠義後衛
  金吾右衛    耀武營
  汗石橋倉    汗石橋南倉
  直𨽻
  順徳府
  河間長蘆都轉運鹽使司
  張家灣鹽倉檢校批驗所
  南京
  天䇿衛     神䇿衛
  武徳衛     府軍後衛
  金吾右衛
  直𨽻
  池州府
  貴州清吏司
  在京
  㑹州衛     富峪衛
  濟州衛     練武營
  五軍營左哨   寳鈔提舉司
  上林苑監    臺基厰
  義河倉
  直𨽻
  廣平府     永平府
  山海衛     盧龍衛
  東勝左衛    撫寧衛
  開平中屯衛   興州右屯衛
  通州左衛    永平衛









  明㑹典卷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明會典卷十七
  戶部二
  州縣
  圖志
  國初沿元制立行中書省於外以統府州縣州縣俱屬府縣或又屬州州或直𨽻省洪武七年以京畿應天等府直𨽻六部改行中書省爲浙江等十二布政使司永樂十八年革北平布政使司爲直𨽻添設貴州雲南交阯三布政使司宣德十年革交阯布政使司今備列南北二直𨽻十三布政使司並所屬府州縣於後其有開設添設改設者亦繫於下州縣所屬衙門各處俱同者不復具列倉塲驛逓巡檢司則因事別具其土官衙門𨽻布政司境內者則具總數附之其詳見兵部雲
  諸司職掌
  凡十二部所屬布政司府州縣地理人物圖志所載古今沿革山川險易戶口賦稅多寡之數俱要周知
  北直𨽻
  府八        州一十八
  縣一百一十七    鹽運司一
  東抵山東界    東南抵山東界
  南抵河南界    西南抵河南界
  西抵山西界    西北抵山西界
  北抵沙漠     東北抵遼東界
  順天府領州四縣二十三
  大興縣     宛平縣
  順義縣     昌平縣
  良鄉縣     宻雲縣
  懷柔縣     固安縣
  永清縣     東安縣
  香河縣
  通州
  三河縣     武清縣
  漷縣      寶坻縣
  涿州
  房山縣
  霸州
  文安縣     大城縣
  保定縣
  薊州
  玉田縣     豐潤縣
  遵化縣     平谷縣
  保定府領州三縣十七
  清苑縣     滿城縣
  安肅縣     定興縣
  新城縣     唐縣
  博野縣     慶都縣
  容城縣     完縣
  蠡縣      雄縣
  祁州
  深澤縣     束鹿縣
  安州
  高陽縣     新安縣
  易州
  淶水縣
  河間府領州二縣十六
  河間縣     獻縣
  阜城縣     肅寧縣
  任丘縣     交河縣
  青縣      興濟縣
  靜海縣     寧津縣
  景州
  呉橋縣     東光縣
  故城縣
  滄州
  南皮縣     鹽山縣
  慶雲縣
  真定府領州五縣二十七
  眞定縣     井陘縣
  獲鹿縣     元氏縣
  靈壽縣     藁城縣
  欒城縣     無極縣
  平山縣     阜平縣
  定州
  新樂縣     曲陽縣
  行唐縣
  冀州
  南宮縣     新河縣
  棗強縣     武邑縣
  晉州
  安平縣     饒陽縣
  武強縣
  趙州
  柏鄉縣     隆平縣
  高邑縣     臨城縣
  贊皇縣     寧晉縣
  深州
  衡水縣
  順德府領縣九
  邢臺縣     沙河縣
  南和縣     平鄉縣
  廣宗縣     鉅鹿縣
  唐山縣     內丘縣
  任縣
  廣平府領縣九
  永年縣     曲周縣
  肥鄉縣     雞澤縣
  廣年縣     邯鄲縣
  成安縣     威縣
  清河縣
  大名府領州一縣十
  元城縣     大名縣
  南樂縣     魏縣
  清豐縣     內黃縣
  濬縣      滑縣
  東明縣𢎞治四年添設
  開州
  長垣縣
  永平府領州一縣五
  盧龍縣     遷安縣
  撫寧縣     昌黎縣
  灤州
  樂亭縣
  隆慶州領縣一
  永寧縣
  保安州
  南直𨽻
  府一十四      州一十七
  縣九十五      鹽運司一
  東抵       東南抵大海
  南抵浙江界    西南抵江西界
  西抵湖廣界    西北抵河南界
  北抵山東界    東北抵山東界
  應天府領縣八
  上元縣     江寧縣
  句容縣     溧陽縣
  溧水縣     江浦縣
  六合縣     高淳縣𢎞治四年添設
  鳳陽府領州五縣十三
  鳳陽縣     臨淮縣
  懷遠縣     定遠縣
  五河縣     虹縣
  壽州
  霍丘縣     蒙城縣
  泗州
  盱眙縣     天長縣
  宿州
  靈璧縣
  潁州
  潁上縣     太和縣
  亳州舊爲亳縣𢎞治九年陞
  蘇州府領州一縣七
  呉縣      長洲縣
  崐山縣     常熟縣
  呉江縣     嘉定縣
  太倉州𢎞治十年開設
  崇明縣
  松江府領縣二
  華亭縣     上海縣
  常州府領縣五
  武進縣     無錫縣
  江隂縣     宜興縣
  靖江縣成化十四年添設
  鎭江府領縣三
  丹徒縣     丹陽縣
  金壇縣
  揚州府領州三縣七
  江都縣     儀眞縣
  泰興縣
  高郵州
  興化縣     寶應縣
  泰州
  如臯縣
  通州
  海門縣
  淮安府領州二縣九
  山陽縣     鹽城縣
  清河縣     安東縣
  桃源縣     沭陽縣
  海州
  贑榆縣
  邳州
  宿遷縣     睢寧縣
  廬州府領州二縣六
  合肥縣     舒城縣
  廬江縣
  無爲州
  巢縣
  六安州
  英山縣     霍山縣𢎞治七年添設
  安慶府領縣六
  懷寧縣     桐城縣
  潛山縣     太湖縣
  宿松縣     望江縣
  太平府領縣三
  當塗縣     蕪湖縣
  繁昌縣
  寧國府領縣六
  宣城縣     寧國縣
  涇縣      太平縣
  旌德縣     南陵縣
  池州府領縣六
  貴池縣     青陽縣
  銅陵縣     石埭縣
  建德縣     東流縣
  徽州府領縣六
  歙縣      休寧縣
  婺源縣     祁門縣
  黟縣      績溪縣
  廣德州領縣一
  建平縣
  和州領縣一
  含山縣
  滁州領縣二
  全椒縣     來安縣
  徐州領縣四
  蕭縣      碭山縣
  豐縣      沛縣
  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府三        州二十一
  縣七十五      鹽運司一
  東抵北直𨽻界   東南抵河南界
  南抵河南界    西南抵陜西界
  西抵陜西界    西北抵沙漠
  北抵沙漠     東北抵北直𨽻界
  太原府領州六縣二十二
  陽曲縣     太原縣
  榆次縣     太谷縣
  祁縣      徐溝縣
  清源縣     交城縣
  文水縣     壽陽縣
  臨縣      盂縣
  靜樂縣     河曲縣
  平定州
  樂平縣
  忻州
  定襄縣
  代州
  五臺縣     繁峙縣
  崞縣
  岢嵐州
  嵐縣      興縣
  保德州
  石州
  寧鄉縣
  平陽府領州六縣二十九
  臨汾縣     襄陵縣
  洪洞縣     浮山縣
  趙城縣     太平縣
  岳陽縣     曲沃縣
  翼城縣     汾西縣
  蒲縣
  蒲州
  臨晉縣     滎河縣
  猗氏縣     萬泉縣
  河津縣
  解州
  安邑縣     夏縣
  聞喜縣     平陸縣
  芮城縣
  絳州
  稷山縣     絳縣
  垣曲縣
  霍州
  靈石縣
  吉州
  鄉寧縣
  隰州
  大寧縣     石樓縣
  永和縣
  大同府領州四縣七
  大同縣     懷仁縣
  渾源州
  應州
  山陰縣
  朔州
  馬邑縣
  蔚州
  廣靈縣     廣昌縣
  靈丘縣
  汾州領縣三
  孝義縣     平遙縣
  介休縣
  遼州領縣二
  榆社縣     和順縣
  沁州領縣二
  沁源縣     武鄉縣
  潞州領縣六
  長子縣     屯留縣
  襄垣縣     潞城縣
  壺關縣     黎城縣
  澤州領縣四
  高平縣     陽城縣
  陵川縣     沁水縣
  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府六        州一十五
  縣九十九      鹽運司一
  東抵海      東南抵海
  南抵南直𨽻界   西南抵河南界西抵北直𨽻界   西北抵北直𨽻界北抵北直𨽻界
  濟南府領州四縣二十六
  厯城縣     章丘縣
  鄒平縣     淄川縣
  長山縣     新城縣
  齊河縣     齊東縣
  濟陽縣     禹城縣
  臨邑縣     長清縣
  肥城縣     青城縣
  陵縣
  泰安州
  新泰縣     萊蕪縣
  德州
  德平縣     平原縣
  武定州舊爲樂安州宣德元年
  陽信縣     海豐縣
  樂陵縣     商河縣
  濱州
  利津縣     霑化縣
  蒲臺縣
  兗州府領州四縣二十三
  滋陽縣     曲阜縣
  寧陽縣     鄒縣
  泗水縣     滕縣
  嶧縣      金鄉縣
  魚臺縣     單縣
  城武縣
  曹州
  曹縣      定陶縣
  濟寧州
  嘉祥縣     鉅野縣
  鄆城縣
  東平州
  汶上縣     東阿縣
  平陰縣     陽穀縣
  壽張縣
  沂州
  郯城縣     費縣
  東昌府領州三縣十五
  聊城縣     堂邑縣
  博平縣     茌平縣
  莘縣      清平縣
  冠縣
  臨清州舊爲臨清縣𢎞治二年陞
  館陶縣     丘縣
  高唐州
  恩縣      夏津縣
  武城縣
  濮州
  范縣      觀城縣
  朝城縣
  青州府領州一縣十三
  益都縣     臨淄縣
  博興縣     高苑縣
  樂安縣     壽光縣
  昌樂縣     臨朐縣
  安丘縣     諸城縣
  𫎇隂縣
  莒州
  沂水縣     日照縣
  登州府領州一縣七
  蓬萊縣     黃縣
  福山縣     棲霞縣
  招遠縣     萊陽縣
  寧海州
  文登縣
  萊州府領州二縣五
  掖縣
  平度州
  濰縣      昌邑縣
  膠州
  高宻縣     即墨縣
  遼東都指揮使司
  安樂州
  自在州
  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府七        州一十三
  縣九十四      河渠提舉司一東抵南直𨽻界   東南抵南直𨽻界
  南抵湖廣界    西南抵湖廣界
  西抵陜西界    西北抵山西界北抵北直𨽻山西界
  東北抵北直𨽻山東界
  開封府領州六縣三十七
  祥符縣     陳留縣
  𣏌縣      通許縣
  太康縣     尉氏縣
  洧川縣     鄢陵縣
  扶溝縣     中牟縣
  陽武縣     原武縣
  封丘縣     延津縣
  蘭陽縣     儀封縣
  歸德州
  寧陵縣     鹿邑縣
  夏邑縣     永城縣
  虞城縣
  睢州
  考城縣     柘城縣
  陳州
  商水縣     西華縣
  項城縣     沈丘縣𢎞治十年添設
  許州
  臨潁縣     襄城縣
  郾城縣     長葛縣
  鈞州
  新鄭縣     宻縣
  鄭州
  滎陽縣     滎澤縣
  河陰縣     汜水縣
  彰德府領州一縣六
  安陽縣     湯隂縣
  臨漳縣     林縣
  磁州
  武安縣     涉縣
  衞輝府領縣六
  汲縣      胙城縣
  新鄉縣     獲嘉縣
  淇縣      輝縣
  懷慶府領縣六
  河內縣     濟源縣
  修武縣     武陟縣
  孟縣      溫縣
  河南府領州一縣十二
  洛陽縣     偃師縣
  鞏縣      孟津縣
  宜陽縣     登封縣
  永寧縣     新安縣
  澠池縣     嵩縣
  陜州
  靈寶縣     閿鄉縣
  盧氏縣
  南陽府領州二縣十一
  南陽縣     鎖平縣
  唐縣      泌陽縣
  桐柏縣     南召縣
  鄧州
  內鄉縣     新野縣
  浙川縣成化六年添設
  裕州
  舞陽縣     葉縣
  汝寧府領州二縣十一
  汝陽縣     上蔡縣
  新蔡縣     西平縣
  遂平縣
  光州
  光山縣     固始縣
  息縣      商城縣成化十六年添設
  信陽州
  羅山縣     確山縣
  汝州領縣四舊𨽻南陽府成化十二年改直𨽻布政司
  郟縣舊屬南陽府   魯山縣舊屬同
  伊陽縣舊屬同   寶豐縣成化十一年添設舊屬同
  陜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府八        州二十二
  縣九十四
  東抵山西河南界  東南抵河南湖廣界
  南抵四川界    西南抵西畨界
  西抵西畨界    西北抵沙漠
  北抵沙漠     東北抵沙漠
  西安府領州六縣三十
  長安縣     咸寧縣
  咸陽縣     興平縣
  臨潼縣     涇陽縣
  高陵縣     鄠縣
  藍田縣     盩厔縣
  三原縣舊屬耀州𢎞治四年改今屬
  同州
  朝邑縣     郃陽縣
  澄城縣     白水縣
  韓城縣
  華州
  華陰縣     渭南縣
  蒲城縣
  耀州
  同官縣     富平縣
  乾州
  醴泉縣     武功縣
  永壽縣
  邠州
  淳化縣     三水縣成化十四年添設
  商州
  洛南縣     山陽縣
  商南縣     鎭安縣景泰三年添設
  鳳翔府領州一縣七
  鳳翔縣     岐山縣
  寶雞縣     扶風縣
  郿縣      麟遊縣
  隴州
  汧陽縣
  漢中府領州二縣十三
  南鄭縣     褒城縣
  城固縣     洋縣
  西鄉縣     鳳縣
  金州
  平利縣     石泉縣
  洵陽縣     漢陰縣
  白河縣成化十三年添設
  寧羌州成化二十一年開設
  畧陽縣     沔縣
  平涼府領州二縣七
  平涼縣     崇信縣
  華亭縣     鎭原縣
  涇州
  靈臺縣
  靜寧州
  莊浪縣     隆德縣
  固原州舊爲開城縣𢎞治十五年陞
  鞏昌府領州三縣十四
  隴西縣     安定縣
  會寧縣     通渭縣
  漳縣      寧遠縣
  伏羌縣     西和縣
  成縣
  秦州
  秦安縣     清水縣
  禮縣成化九年添設
  階州
  文縣成化九年添設
  徽州
  兩當縣
  臨洮府領州二縣三
  狄道縣     渭源縣
  蘭州舊爲蘭縣成化十四年
  金縣
  河州成化九年開設
  慶陽府領州一縣四
  安化縣     合水縣
  環縣
  寧州
  真寧縣
  延安府領州三縣十六
  膚施縣     安塞縣
  甘泉縣     安定縣
  保安縣     宜川縣
  延川縣     延長縣
  鄜州
  洛川縣     中部縣
  宜君縣
  綏德州
  青澗縣     米脂縣
  葭州
  呉堡縣     神木縣
  府谷縣
  靈州𢎞治十三年開設直𨽻布政司
  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府十一       縣七十六
  鹽運司一      市舶提舉司一
  東抵海岸     東南抵海岸
  南抵福建界    西南抵福建江西界西抵南直𨽻界   西北抵南直𨽻界北抵南直𨽻界   東北抵南直𨽻界
  杭州府領縣九
  錢塘縣     仁和縣
  海寧縣     富陽縣
  餘杭縣     臨安縣
  於潛縣     新城縣
  昌化縣
  嘉興府領縣七
  嘉興縣     秀水縣
  嘉善縣     海鹽縣
  平湖縣     崇德縣
  桐鄉縣
  湖州府領縣七
  烏程縣     歸安縣
  長興縣     安吉縣
  德清縣     武康縣
  孝豐縣成化二十三年添設
  嚴州府領縣六
  建德縣     淳安縣
  桐廬縣     遂安縣
  壽昌縣     分水縣
  金華府領縣八
  金華縣     蘭谿縣
  東陽縣     義烏縣
  永康縣     武義縣
  浦江縣     湯溪縣成化七年添設
  衢州府領縣五
  西安縣     龍游縣
  常山縣     江山縣
  開化縣
  處州府領縣十
  麗水縣     青田縣
  松陽縣     遂昌縣
  龍泉縣     縉雲縣
  慶元縣     雲和縣
  宣平縣     景寧縣景泰三年添設
  紹興府領縣八
  山陰縣     會稽縣
  蕭山縣     諸暨縣
  餘姚縣     上虞縣
  嵊縣      新昌縣
  寧波府領縣五
  鄞縣      慈谿縣
  奉化縣     定海縣
  象山縣
  台州府領縣六
  臨海縣     黃嚴縣
  天台縣     仙居縣
  寧海縣     太平縣成化五年添設
  溫州府領縣五
  永嘉縣     瑞安縣
  樂清縣     平陽縣
  泰順縣














  明會典卷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明㑹典卷十八
  戶部三
  州縣
  圖志
  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府一十三      州一
  縣六十八
  東抵浙江界    東南抵福建界
  南抵廣東界    西南抵湖廣界
  西抵湖廣界    西北抵湖廣界
  北抵南直𨽻界   東北抵南直𨽻界
  南昌府領州一縣七
  南昌縣     新建縣
  豐城縣     進賢縣
  奉新縣     靖安縣
  武寧縣
  寧州
  饒州府領縣六
  鄱陽縣     餘干縣
  樂平縣     浮梁縣
  徳興縣     安仁縣
  廣信府領縣六
  上饒縣     玉山縣
  弋陽縣     貴溪縣
  鉛山縣     永豐縣
  南康府領縣三
  星子縣     都昌縣
  建昌縣
  九江府領縣五
  徳化縣     徳安縣
  瑞昌縣     湖口縣
  彭澤縣
  建昌府領縣四
  南城縣     新城縣
  南豐縣     廣昌縣
  撫州府領縣五
  臨川縣     崇仁縣
  金谿縣     宜黃縣
  樂安縣
  臨江府領縣三
  清江縣     新淦縣
  新喻縣
  吉安府領縣九
  廬陵縣     泰和縣
  吉水縣     永豐縣
  安福縣     龍泉縣
  萬安縣     永新縣
  永寧縣
  瑞州府領縣三
  髙安縣     上髙縣
  新昌縣
  袁州府領縣四
  宜春縣     分宜縣
  萍鄉縣     萬載縣
  贑州府領縣十
  贑縣      雩都縣
  信豐縣     興國縣
  㑹昌縣     安遠縣
  寧都縣     瑞金縣
  龍南縣     石城縣
  南安府領縣三
  大庾縣     南康縣
  上猶縣
  湖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府一十四      州一十七
  縣一百四      宣慰司二已下俱見兵部
  宣撫司四      安撫司九
  長官司二十五
  東抵江西界    東南抵廣東界
  南抵廣西界    西南抵貴州界
  西抵四川界    西北抵陜西界
  北抵河南界    東北抵南直𨽻界
  武昌府領州一縣九
  江夏縣     武昌縣
  嘉魚縣     蒲圻縣
  咸寧縣     崇陽縣
  通城縣
  興國州
  大冶縣      通山縣
  漢陽府領縣二
  漢陽縣     漢川縣
  襄陽府領州一縣六
  襄陽縣     宜城縣
  南漳縣     棗陽縣
  榖城縣     光化縣
  均州
  徳安府領州一縣五
  安陸縣     雲夢縣
  應城縣     孝感縣
  隨州
  應山縣
  黃州府領州一縣七
  黃岡縣     蘄水縣
  羅田縣     麻城縣
  黃陂縣
  蘄州
  廣濟縣     黃梅縣
  荊州府領州三縣十三
  江陵縣     公安縣
  石首縣     監利縣
  潛江縣     松滋縣
  枝江縣
  荊門州
  當陽縣
  夷陵州
  長陽縣     宜都縣
  遠安縣
  歸州
  興山縣     巴東縣
  岳州府領州一縣七
  巴陵縣     臨湘縣
  華容縣     平江縣
  澧州
  石門縣     慈利縣
  安鄉縣
  長沙府領州一縣十一
  長沙縣     善化縣
  湘潭縣     湘隂縣
  寧鄉縣     瀏陽縣
  醴陵縣     益陽縣
  湘鄉縣     攸縣
  安化縣
  茶陵州舊為茶陵縣成化十八年
  寳慶府領州一縣三
  邵陽縣     新化縣
  武岡州
  新寧縣
  衡州府領州一縣八
  衡陽縣     衡山縣
  耒陽縣     常寧縣
  安仁縣     酃縣
  桂陽州
  臨武縣     藍山縣
  常徳府領縣四
  武陵縣     桃源縣
  龍陽縣     沅江縣
  辰州府領州一縣六
  沅陵縣     盧溪縣
  辰溪縣     漵浦縣
  沅州
  黔陽縣     麻陽縣
  永州府領州一縣六
  零陵縣     祁陽縣
  東安縣
  道州
  寧遠縣     永明縣
  江華縣
  鄖陽府成化十二年開設領縣七
  房縣      竹山縣
  上津縣以上三縣俱舊屬襄陽府
  竹溪縣成化十二年添設
  鄖西縣成化十二年添設
  鄖縣舊屬㐮陽府均州
  保康縣𢎞治十年添設
  沔陽州領縣一
  景陵縣
  安陸州領縣一
  京山縣
  靖州領縣三
  㑹同縣     通道縣
  綏寧縣
  郴州領縣五
  永興縣     宜章縣
  興寧縣     桂陽縣
  桂東縣
  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府七        州一十七
  縣一百六      鹽課提舉司一
  軍民府四      宣撫司四內屬都司者見兵部
  宣慰司一      安撫司七內屬都司者見兵部招討司一見兵部   長官司二十七內屬都司者見兵部
  東抵湖廣界    東南抵貴州界
  南抵貴州界    西南抵雲南界
  西抵西畨界    西北抵西畨界
  北抵陜西界    東北抵陜西界
  成都府領州五縣二十七
  成都縣     華陽縣
  雙流縣     溫江縣
  新繁縣     新都縣
  金堂縣     仁壽縣
  井研縣     郫縣
  簡縣      資縣
  內江縣     灌縣
  彭縣      崇寧縣
  石泉縣     安縣
  資陽縣成化元年添設
  崇慶州
  新津縣
  漢州
  什邡縣     綿竹縣
  徳陽縣
  綿州
  彰明縣     羅江縣
  茂州
  汶川縣
  威州
  保縣
  保寧府領州一縣九
  閬中縣     蒼溪縣
  南部縣     廣元縣
  巴縣      昭化縣
  通江縣
  劍州
  梓潼縣     江油縣
  順慶府領州二縣八
  南充縣     西充縣
  蓬州
  營山縣     儀隴縣
  廣安州
  渠縣      大竹縣
  岳池縣     隣水縣成化二年添設
  敘州府領縣九
  宜賓縣     慶符縣
  富順縣     南溪縣
  長寧縣     髙縣
  筠連縣     珙縣
  戎縣
  重慶府領州三縣十七
  巴縣      江津縣
  長壽縣     大足縣
  永川縣     榮昌縣
  綦江縣     南川縣
  黔江縣     安居縣成化十七年添設璧山縣成化十九年添設
  合州
  銅梁縣     定遠縣
  忠州
  酆都縣     墊江縣
  涪州
  武隆縣     彭水縣
  䕫州府領縣十二
  奉節縣     巫山縣
  大昌縣     大寧縣
  雲陽縣     萬縣
  開縣      達縣
  新寧縣     梁山縣
  建始縣     東鄉縣
  馬湖府領長官司四
  泥溪長官司   平夷長官司
  蠻夷長官司   沐川長官司
  潼川州領縣七
  射洪縣     鹽亭縣
  中江縣     遂寧縣
  蓬溪縣     安岳縣
  樂至縣成化二年添設
  眉州領縣三
  彭山縣     丹稜縣
  青神縣
  嘉定州領縣六
  峩眉縣     夾江縣
  犍為縣     榮縣
  威逺縣     洪雅縣成化十八年添設
  瀘州領縣三
  納谿縣     合江縣
  江安縣
  雅州領縣三
  名山縣     榮經縣
  蘆山縣
  卭州領縣二舊為卭縣成化十九年
  蒲江縣     大邑縣
  東川軍民府
  烏䝉軍民府
  烏撒軍民府
  芒部軍民府
  播州宣慰使司領長官司六安撫司二
  播州長官司
  餘慶長官司
  白泥長官
  容山長官司
  真州長官司
  重安長官司
  草塘安撫司
  黃平安撫司
  永寧宣撫司領長官司一
  九姓長官司
  龍州宣撫司
  黎州安撫司
  平茶洞長官司
  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府八        州一
  縣五十三      市舶提舉司一
  鹽運司一
  東抵海      東南抵海
  南抵海      西南抵廣東界
  西抵江西界    西北抵江西界
  北抵浙江界    東北抵海
  福州府領縣十
  閩縣      𠉀官縣
  懐安縣     古田縣
  閩清縣     長樂縣
  連江縣     羅源縣
  永福縣     福清縣
  泉州府領縣七
  晉江縣     南安縣
  惠安縣     徳化縣
  安溪縣     同安縣
  永春縣
  建寧府領縣八
  建安縣     甌寧縣
  建陽縣     崇安縣
  浦城縣     政和縣
  松溪縣     壽寧縣
  延平府領縣六
  南平縣     將樂縣
  沙縣      尤溪縣
  順昌縣     永安縣
  汀州府領縣八
  長汀縣     寧化縣
  上杭縣     武平縣
  清流縣     連城縣
  歸化縣成化七年添設  永定縣成化十四年添設
  興化府領縣二
  莆田縣     仙遊縣
  邵武府領縣四
  邵武縣     光澤縣
  泰寧縣     建寧縣
  漳州府領縣六
  龍溪縣     漳浦縣
  龍巖縣     南靖縣
  長泰縣     漳平縣成化六年添設
  福寧州領縣二舊為福寧縣成化十九年
  福安縣舊屬福州府  寧徳縣舊屬同
  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府一十       州七
  縣六十四      市舶提舉司一
  鹽課提舉司二
  東抵大海     東南抵大海
  南抵大海     西南抵大海
  西抵廣西界    西北抵湖廣界
  北抵江西界    東北抵福建界
  廣州府領州一縣十三
  南海縣     番禺縣
  順徳縣     東筦縣
  増城縣     香山縣
  新㑹縣     清遠縣
  從化縣𢎞治二年添設  龍門縣𢎞治六年添設
  新寧縣𢎞治十一年添設
  連州
  陽山縣     連山縣
  韶州府領縣六
  曲江縣     樂昌縣
  仁化縣     乳源縣
  翁源縣     英徳縣
  南雄府領縣二
  保昌縣     始興縣
  惠州府領縣七
  歸善縣     博羅縣
  海豐縣     河源縣
  龍川縣     長樂縣
  興寧縣
  潮州府領縣五
  海陽縣     潮陽縣
  揭陽縣     程鄉縣
  饒平縣成化十二年添設
  肇慶府領州一縣十
  髙要縣     四㑹縣
  新興縣     陽春縣
  陽江縣     髙明縣成化十四年添設
  徳慶州
  瀧水縣     封川縣
  開建縣     恩平縣成化十四年添設
  髙州府領州一縣五
  茂名縣     電白縣
  信宜縣
  化州
  吳川縣     石城縣
  亷州府領州一縣三
  合浦縣     石康縣
  欽州
  靈山縣
  雷州府領縣三
  海康縣     遂溪縣
  徐聞縣
  瓊州府領州三縣十
  瓊山縣     澄邁縣
  臨髙縣     定安縣
  文昌縣     㑹同縣
  樂㑹縣
  儋州
  昌化縣
  萬州
  陵水縣
  崖州
  感恩縣
  廣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府十一       州四十六
  縣五十三      軍民府一
  長官司三
  東抵湖廣界    東南抵廣東界
  南抵廣東界    西南抵安南界
  西抵雲南界    西北抵貴州界
  北抵湖廣界    東北抵湖廣界
  桂林府領州一縣八
  臨桂縣     興安縣
  靈川縣     陽朔縣
  永福縣     義寧縣
  古田縣
  全州
  灌陽縣
  栁州府領州二縣十
  馬平縣     洛容縣
  羅城縣     栁城縣
  懐遠縣     融縣
  來賓縣
  象州
  武宣縣
  賓州
  遷江縣     上林縣
  慶遠府領州三縣六長官司一
  宜山縣     天河縣
  思恩縣     河池縣
  忻城縣
  永安長官司𢎞治九年添設
  南丹州
  荔波縣
  東蘭州
  那地州
  平樂府領州一縣六
  平樂縣     恭城縣
  富川縣     賀縣
  荔浦縣舊屬桂林府𢎞治四年改屬
  修仁縣屬改同
  永安州𢎞治五年添設
  梧州府領州一縣九
  蒼梧縣     藤縣
  容縣      岑溪縣
  懷集縣
  鬱林州
  博白縣     北流縣
  陸川縣     興業縣
  潯州府領州一縣三
  桂平縣     平南縣
  貴縣
  武靖州
  南寧府領州一縣三
  宣化縣     武縁縣
  橫州
  永淳縣
  太平府領州十五縣四
  太平州
  思城州
  安平州
  養利州
  萬承州
  左州
  全茗州
  鎮遠州
  思同州
  茗盈州
  龍英州
  結安州
  結倫州
  都結州
  上下凍州
  崇善縣     陀陵縣
  永康縣     羅陽縣
  田州府領州四縣一
  上隆州
  恩城州
  歸徳州
  果化州
  上林縣
  思明府領州八
  上思州
  忠州
  祿州
  西平州
  思明州
  上石西州
  下石西州
  憑祥州舊為慿祥縣成化十八年
  思恩軍民府舊為田州府思恩州正統五年陞為府尋改軍民府
  鎮安府領州一
  歸順州𢎞治九年添設
  泗城州領縣一
  程縣
  利州
  奉議州
  向武州領縣一
  富勞縣
  都康州
  龍州
  江州領縣一
  羅白縣
  思陵州
  上林長官司
  安隆長官司
  雲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府一十四      州三十九
  縣三十四      鹽課提舉司四
  軍民府七      宣慰司八
  宣撫司三      安撫司三
  長官司二十二內屬都司者見兵部
  東抵廣西界    東南抵廣西界
  南抵安南界    西南抵南海
  西抵百夷界    西北抵西畨界
  北抵四川界    東北抵貴州界
  雲南府領州四縣十
  昆明縣     富民縣
  宜良縣
  嵩明州
  楊林縣
  晉寧州
  歸化縣     呈貢縣
  安寧州
  羅次縣     祿豐縣
  昆陽州
  三泊縣     易門縣
  大理府領州三縣三
  太和縣
  趙州
  雲南縣
  鄧川州
  浪穹縣
  賓川州𢎞治六年添設
  臨安府領州四縣四長官司九
  建水州
  石屏州
  阿迷州
  寧州
  通海縣     河西縣
  嶍峨縣     䝉自縣
  納樓茶甸長官司
  教化三部長官司
  王弄山長官司
  虧容甸長官司
  溪處甸長官司
  思陀甸長官司
  左能寨長官司
  落恐甸長官司
  安南長官司
  楚雄府領州二縣五
  楚雄縣     廣通縣
  定遠縣     定邊縣
  𥔲嘉縣
  南安州
  鎮南州
  澂江府領州二縣四
  河陽縣     江川縣
  陽宗縣
  新興州
  路南州
  邑市縣
  䝉化府領州一舊為大理府䝉化州正統間陞
  雲龍州
  景東府
  廣南府領州一
  富州
  廣西府領州三
  師宗州
  彌勒州
  維摩州
  鎮沅府領長官司一
  祿谷寨長官司
  永寧府領長官司四
  刺次和長官司
  革甸長官司
  香羅長官司
  瓦魯之長官司
  順寧府
  曲靖軍民府領州四縣二
  南寧縣     亦佐縣
  霑益州
  陸涼州
  馬龍州
  羅雄州
  姚安軍民府領州一縣一
  姚州
  大姚縣
  鶴慶軍民府領州二
  劍川州
  順州
  武定軍民府領州二縣三
  和曲州
  南甸縣     元謀縣
  祿勸州
  石舊縣
  尋甸軍民府
  麗江軍民府領州四縣一
  通安州
  寳山州
  蘭州
  巨津州
  臨西縣
  元江軍民府領長官司一
  因遠羅必甸長官司
  北勝州舊屬瀾滄衛正統中改直𨽻布政司
  馬龍他郎甸長官司
  者樂甸長官司
  瀾滄衛軍民指揮使司領州一
  蒗蕖州
  金齒軍民指揮使司領縣一
  永平縣
  車里軍民宣慰使司
  木邦軍民宣慰使司
  孟養軍民宣慰使司
  緬甸軍民宣慰使司
  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
  老檛軍民宣慰使司
  東里軍民宣慰使司
  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司
  孟定府
  孟艮府
  南甸宣撫司
  干崖宣撫司
  隴川宣撫司
  威遠州
  灣甸州
  鎮康州
  大𠉀州
  鈕兀長官司
  芒市長官司
  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府八        州六
  縣六        宣慰司一
  安撫司一      長官司八十二內屬都司者見兵部
  東抵湖廣界    東南抵廣西界
  南抵廣西界    西南抵廣西界
  西抵雲南界    西北抵雲南界
  北抵四川界    東北抵四川界
  貴州宣慰使司舊領長官司十正統十四年以貴州衛長官司十三増之共領長官
  司二十三成化十三年割上馬橋等長官司屬程畨府今仍領長官司十

  貴竹長官司
  水東長官司
  中曹蠻夷長官司
  青山長官司
  劄佐長官司
  龍里長官司
  白納長官司
  底寨長官司
  乖西蠻夷長官司
  養龍坑長官司
  思州府領長官司四
  都坪峩異溪蠻夷長官司
  都素蠻夷長官司
  施溪長官司
  黃道溪長官司
  思南府領長官司四縣二
  水徳江長官司
  蠻夷長官司
  沿河祐溪長官司
  朗溪蠻夷長官司
  印江縣舊為印江長官司𢎞治七年改設
  婺川縣
  鎮遠府領長官司三縣三
  鎮遠金容金達蠻夷長官司
  偏橋長官司
  卭水十五洞蠻夷長官司
  施秉縣     鎮遠縣
  石阡府領長官司四
  石阡長官司
  苗民長官司
  葛彰葛商長官司
  龍泉坪長官司
  銅仁府領長官司六
  銅仁長官司
  省溪長官司
  提溪長官司
  大萬山長官司
  烏羅長官司
  平頭著可長官司
  黎平府領長官司十三縣一
  潭溪蠻夷長官司
  八舟蠻夷長官司
  洪州泊里蠻夷長官司
  曹滴洞蠻夷長官司
  古州蠻夷長官司
  西山陽洞蠻夷長官司
  湖耳蠻夷長官司
  亮寨蠻夷長官司
  歐陽蠻夷長官司
  新化蠻夷長官司
  中林驗洞蠻夷長官司
  赤溪湳洞蠻夷長官司
  龍里蠻夷長官司
  永從縣
  程畨府領安撫司一長官司十六舊為程畨長官司成化十三年
  改陞

  金築安撫司
  麻嚮長官司
  木𤓰長官司
  大華長官司以上四司舊屬布政司今屬府
  上馬橋長官司
  大龍畨長官司
  小龍畨長官司
  程畨長官司
  臥龍畨長官司
  小程畨長官司
  方畨長官司
  金石畨長官司
  葦畨長官司
  洪畨長官司
  盧畨長官司
  羅畨長官司
  盧山長官司已上十三司舊屬貴州宣慰司今屬府
  都勻府領州二縣一長官司六𢎞治七年開設
  清平縣舊為清平長官司
  都勻長官司
  平州陸洞長官司
  邦水長官司
  獨山州舊為合江州陳䝉爛土長官司
  豐寧長官司
  麻哈州
  平定長官司
  樂平長官司
  普安州
  永寧州領長官司二舊屬四川正統三年改今屬
  慕役長官司
  頂營長官司
  鎮寧州領長官司二舊屬四川正統三年改今屬
  十二營長官司
  康佐長官司
  安順州領長官司二舊屬四川正統三年改今屬
  寧谷寨長官司
  西堡長官司



  明㑹典卷十八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明會典>



  欽定四庫全書
  明㑹典卷十九
  戶部四
  諸司職掌
  凡各州縣田土必須開豁各戶若干及條段四至係官田者照依官田則例起科係民田者照依民田則例徴斂務要編入黃冊以憑徴收稅糧如有出賣其買者聽令増收賣者即當過割不許灑𣲖詭寄犯者律有常憲其民間開墾荒田從其自首首實三年後官為收科仍仰所在官司每嵗開報本部以憑稽考
  凡公侯祿米各有等第皆於浙西蘇松等府官田內撥賜其佃戶仍於有司當差
  凡民間有犯法律該籍沒其家者田土合拘收入官本部書填勘合類行各布政司府州縣將犯人戶下田土房屋召人佃賃照依沒官則例收科仍將佃戶姓名及田地頃畆房屋間數同該科稅糧賃錢數目開報合幹上司轉達本部知數十二布政司並直𨽻府州田土總計八百四十九萬六千五百二十三頃零
  浙江布政司田土計五十一萬七千五十一頃五十一畒
  湖廣布政司田土計二百二十萬二千一百七十五頃七十五畒
  河南布政司田土計一百四十四萬九千四百六十九頃八十二畒零
  江西布政司田土計四十三萬一千一百八十六頃一畒
  北平布政司田土計五十八萬二千四百九十九頃五十一畒
  陜西布政司田土計三十一萬五千二百五十一頃七十五畒
  廣西布政司田土計一十萬二千四百三頃九十畒
  山東布政司田土計七十二萬四千三十五頃六十二畒
  山西布政司田土計四十一萬八千六百四十二頃四十八畒零
  廣東布政司田土計二十三萬七千三百四十頃五十六畒
  四川布政司田土計一十一萬二千三十二頃五十六畒
  福建布政司田土計一十四萬六千二百五十九頃六十九畒
  雲南布政司田土原無數目
  直𨽻蘇州府田土計九萬八千五百六頃七十一畒
  寧國府田土計七萬七千五百一十六頃一十一畒
  徐州田土計二萬八千三百四十一頃五十四畒滁州田土計三千一百五十頃四十五畒
  池州府田土計二萬二千八百四十四頃四十五畒
  揚州府田土計四萬二千七百六十七頃三十四畒
  廬州府田土計一萬六千二百二十三頃九十九畒
  安慶府田土計二萬一千二十九頃三十七畒松江府田土計五萬一千三百二十二頃九十畒鳯陽府田土計四十一萬七千四百九十三頃九十畒
  應天府田土計七萬二千七百一頃二十五畒廣德州田土計三萬四十七頃八十四畒
  淮安府田土計一十九萬三千三百三十頃二十五畒
  徽州府田土計三萬五千三百四十九頃七十七畒零
  常州府田土計七萬九千七百三十一頃八十八畒
  鎮江府田土計三萬八千四百五十二頃七十畒太平府田土計三萬六千二百一十一頃七十九畒
  和州田土計四千二百五十二頃二十八畒
  𢎞治十五年十三布政司並直𨽻府州實在田土總計四百二十二萬八千五十八頃九十二畒零
  官田共五十九萬八千四百五十六頃九十二畒零民田共三百六十二萬九千六百一頃九十七畒零
  浙江布政司
  官田五萬四千七百八十一頃九十三畒九分六釐民田四十一萬七千五百六十頃七十七畒八分一釐
  湖廣布政司
  官田一十八萬五千八百九十六頃二十三畒六分民田五萬二百三十二頃二十三畒二釐
  河南布政司
  官田三千八百四頃四十六畒
  民田四十一萬二千二百九十五頃二十二畒四分七釐
  江西布政司
  官田二萬六千八百七十頃四十二畒九分六釐民田三十七萬五千四百八十二頃三畒七分一釐
  陜西布政司
  官田六千八百六十二頃九十五畒二分四毫
  民田二十五萬三千七百九十九頃八十六畒六分
  廣西布政司
  官田二千八百四十一頃五十四畒四分七毫
  民田一十萬五千六頃四十七畒三分二釐七毫
  山東布政司
  官田二千八百九十二頃九十畒三分三釐九毫民田五十四萬三十六頃四十七畒二分九釐九毫
  山西布政司
  官田一萬一千九百五十七頃九十一畒五分七釐民田三十七萬八千八百五十一頃四十二畒三分六釐
  廣東布政司
  官田一萬七千九百六十一頃九十六畒二分三釐民田五萬四千三百六十二頃四十九畒九分三釐
  四川布政司
  官田二千一百三十四頃一十二畒三分五釐六絲民田一十萬五千七百三十五頃五十畒三分三毫
  福建布政司
  官田一萬一千二百九十頃八十五畒一釐八絲民田一十二萬三千八百七十五頃三十二畒七分八釐
  雲南布政司
  官田二百五頃五十六畒四分三釐
  民田三千四百二十五頃七十八畒五分七釐
  貴州布政司
  田地自來原無丈量頃畒每歲該納糧差俱於土官名下總行認納如洪武年間例
  直𨽻蘇州府
  官田九萬七千七百八十六頃三十五畒三分六釐三毫
  民田五萬七千四百六十三頃六十二畒四分六釐三毫
  寧國府
  官田九千七百七十一頃八十八畒六釐二毫
  民田五萬九百一十一頃九畒一毫
  徐州
  官田二百三頃三十五畒二分二釐一毫
  民田二萬九千八百八頃八十七畒六分四釐
  滁州
  官田二百四十頃六十五畒九分七毫
  民田二千六百七十二頃一十七畒九分二毫
  池州府
  官田一千八百二十三頃五十七畒四分九釐三毫民田七千九十六頃五畒六分五釐八毫
  揚州府
  官田七千九百三十四頃五十七畒二分二釐
  民田五萬四千三百六十二頃四十九畒九分三釐
  廬州府
  官田五百六十八頃七十六畒一分七釐七毫一絲民田二萬四千八百六十一頃六十九畒八分一釐
  安慶府
  官田四百九十七頃六十二畒三分三釐
  民田二萬一千三百九十三頃三畒八分四釐
  松江府
  官田三萬九千八百五十六頃三十三畒五分二釐九毫
  民田七千三百頃二十八畒三分五釐七毫
  鳯陽府
  官田一千五百八十五頃五十六畒
  民田五萬九千六百七十七頃一十畒七分六釐七毫
  應天府
  官田一萬九千九百六十四頃三十九畒四分四釐民田五萬九頃六十八畒七分四釐五毫一絲
  廣德州
  官田一千三十九頃三十六畒六毫
  民田一萬四千三百六十四頃九十三畒八分
  淮安府
  官田五千三十九頃八十六畒三分二釐六毫九絲民田九萬六千三十三頃八十七畒九釐五毫六絲
  徽州府
  官田八百二十一頃五十七畒四分六釐八毫
  民田二萬四千四百五十五頃九十四畒六分三釐
  常州府
  官田九千四十一頃五十五畒六分八釐四毫
  民田五萬二千七百三十六頃一十九畒八分八釐
  鎮江府
  官田一萬三百五十六頃八十六畒二分五釐五毫民田二萬二千三百六十五頃四十八畒九分三釐
  太平府
  官田四千四百五十五頃六十三畒四分二釐三毫民田一萬一千七百八十八頃一十九畒七分九釐
  和州
  官田六千四十八頃一十三畒二分七釐九毫
  民田五千八百四十三頃五十六畒二分六釐七毫
  順天府
  官田八百三十五頃五十五畒七分九釐一絲五忽民田六萬七千八百八十四頃五十七畒七分八釐
  永平府
  官田一百頃六十八畒九分七釐八毫
  民田一萬四千七百四十三頃八十八畒六分三釐
  真定府
  官田五百一十頃三畒八分二釐八毫五絲九忽民田三萬八千四百七十頃六十一畒六分七釐
  保定府
  官田四百八頃六十二畒三分一釐九毫三絲
  民田三萬五千一百二十頃八十八畒五分八釐
  順德府
  官田七十九頃二十一畒八分三毫五絲
  民田一萬三千七百四十三頃三十四畒一分三釐
  廣平府
  官田一百一十六頃八十九畒八釐三毫
  民田二萬一百二十一頃二十五畒一分四釐
  大名府
  官田五萬一千七百三十九頃六十二畒二分四釐民田二百五十四頃四分三釐二毫
  河間府
  官田一百二十九頃三十六畒四釐四毫四絲
  民田二萬四千九十一頃三十五畒八分四釐一毫
  保安州
  民田三百四頃五十七畒七分五釐
  隆慶州
  民田一千五十九頃四十二畒四分二釐
  明令
  凡典賣田土過割稅糧各州縣置簿附寫正官提調收掌隨即推收年終通行造冊觧府毋令産去稅存與民為害
  凡民間賦稅自有常額諸人不得於諸王駙馬功勲大臣及各衙門妄獻田土山塲窰冶遺害於民違者治罪
  
  應天宣城太平廣徳鎮江五府州為是興王之地久被差徭特將夏秋稅糧不時全免惟元宋入官田地我朝籍沒之田民田全免官田若令全免民難消受所以減半徵收 凡民間灑𣲖包荒詭寄移坵換叚這等俱是姦頑豪富之家將次沒福受用財賦田産以自己科差灑𣲖細民境內本無積年荒田此等豪猾買囑貪官汚吏及造冊書筭人等其貪官汚吏受豪猾之財當科糧之際作包荒名色徵納小戶書筭手受財將田灑𣲖移坵換叚作詭寄名色以此靠損小民此誥續出所在富家當體朕意將田歸於已名照例當差倘不體朕意所在被害人戶及鄉間鯁直豪傑㑹議將倚恃豪傑之家捉拿赴京連家遷發化外將前項田土給賞被擾羣民的不虛示將自己田地移坵換叚詭寄他人及灑𣲖等項事發到官全家抄沒若不如此靠損小民
  事例
  洪武初令官田起科每畒五升三合五勺民田每畒三升三合五勺重租田每畒八升五合五勺蘆地每畒五合三勺四抄草塌地每畒三合一勺沒官田每畒一斗二升 又令各處人民先因兵燹遺下田土他人開墾成熟者聽為己業業主已還有司於附近荒田撥補又令各處荒閒田地許諸人開墾永為己業俱免雜泛差科三年後並依民田起科稅糧 又令復業人民見今丁少而舊田多者不許依前占護止許儘力耕墾為業見今丁多而舊田少者有司於附近荒田驗丁撥付三年令以北方府縣近城荒地召人開墾每戶十五
  畒又給地二畒種菜有餘力者不限頃畒皆免三年租稅 七年詔蘇松嘉湖等府田如每畝起科七斗五升者減半 十三年詔陜西河南山東北平等布政司及鳯陽淮安揚州廬州等府民間田土許儘力開墾有司毋得起科 又令減蘇松嘉湖四府重租糧額舊額田畝計七斗五升至四斗四升者減十之二四斗三升至三斗六升者減十之一俱止徵三斗五升以下仍舊十五年令天下僧道常住田土不許典賣 又令各處奸頑之徒將田地詭寄他人名下者許受寄之家首告就賞為業 二十年令本部覈實天下土地其兩浙等處富民多畏避徭役詭寄田産遣監生往丈量畫圖編號悉書主名為魚鱗圖冊以備查考 二十四年令公侯大官以及民人不問何處惟犁到熟田方許為主但是荒田俱係在官之數若有餘力聽其再開其山塲水陸田地亦照原撥賜則例為主不許過分占為己有又令山東槩管農民務見丁着役限定田畒着令耕種敢有荒蕪田地流移者全家遷發化外充軍 二十六年令開墾荒蕪官田俱照民田起科 二十八年令山東河南開荒田地永不起科 永樂三年凡開墾官湖作官田每畒夏稅麥二升秋糧米三斗 十三年令民間事故人戶拋荒田土有司取勘開豁稅糧另行承佃如係官田亦照民田起科 宣徳四年詔各處官田每畒舊例納糧一斗至四斗者各減十分之二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者各減十分之三 正統元年令浙江直𨽻松蘇等處官田准民田起科每畒秋糧四斗一升至二石以上者減作二斗七升二斗一升以上至四斗者減作二斗一斗一升至二斗者減作一斗 三年詔各處凡有入額納糧田地不堪耕種另自開墾補數者有司勘實不許重復起科 四年奏准江西浙江福建並直𨽻蘇松等府凡官民田地有因水坍漲去處令所在有司逐一丈量漲出多餘者給與附近小民承種照民田則例起科坍沒無田者悉與開豁稅糧 六年令山東河南北直𨽻並順天府但有開荒無額田地俱從輕起科 五年令北直𨽻府州縣將富豪軍民人等包耕田地除原納糧田地外其餘均撥貧民及衝塌田地人戶耕種照例起科其貧民典當田宅年久無錢取贖及富豪軍民占種逃民田地待復業之日照數斷還原主十三年令各處寺觀僧道除洪武年間置買田土其
  有續置者悉令各州縣有司查照散還於民若廢弛寺觀遺下田莊令各該府州縣踏勘悉撥與招還無業及丁多田少之民每戶男子二十畒三丁以上者三十畒若係官田照依減輕則例每畒改科正糧一斗俱為官田如有戶絶仍撥給貧民不許私自典賣 景泰三年令浙江等布政司丁多田少之人開墾田地若原係稅額者俟三年後仍納本等稅糧 又令各處寺觀田土每寺觀量存六十畒為業其餘撥與小民佃種納糧四年令廣西人民有被蠻賊刼殺遺下田土者各該有司取勘撥給無田及丁多田少之家承種二年後照例起科 七年定浙江嘉湖杭官民田則例官田每畒科米一石至四斗八升八合民田每畒科米七斗至五斗三升者俱每石歲徵平米一石三斗官田每畒科米四斗至三斗民田每畒科米四斗至三斗三升者俱每石歲徵平米一石五斗官田每畒科米二斗至一斗四合民田每畒科米二斗七升至一斗者俱每石歲徵平米一石七斗官田每畒科米八升至二升民田每畒科米七升至三升者俱每石歲徵平米二石二斗 天順二年勅皇親公侯伯文武大臣不許強占官民田地起蓋房屋把持行市侵奪公私之利事發坐以重罪其家人及投托者悉發邊衞永逺充軍 三年令各處軍民有新開無額田地及願佃種荒閒地土者俱照減輕則例起科每畒糧三升三合草一斤存留本處倉塲交收不許坐𣲖逺運 成化七年令湖廣河南二布政司流民遺下平川田地分撥各州縣土戶丁多有力及田少之家承種起科若深山大谷新開田土原係應禁山塲者俱與開豁稅糧 十六年令福建僧寺及有寺無僧田土每寺除徵糧及百畒以下其多餘田地給無田小民領種 十七年令各處軍民人等有情願承佃空閒官地荒田及山塲水洲者城市官地每闊一丈長三丈歲納米一石附近城郭好地每闊二丈歲納米一石山塲水洲俱照舊例起科 二十一年令遼東地方軍舍餘人等有開墾不係屯田拋荒地土者上等田每一百畒納穀一石豆一石中等田納穀一石豆五斗 𢎞治二年令順天等六府入官田土俱撥與附近無田小民耕種起科每名不過三十畒 又令應天府上元等七縣官田糧每石減耗二斗五升民田每畒勸出米二升鎮江府丹徒縣官田糧每石減耗米二斗二升民田每畒勸米二升丹陽縣官田糧每石減耗二斗民田每畒勸米一升金壇縣官田糧每石減耗米二斗民田每畒勸出米一升二合太平府當塗等三縣官田糧每石減耗二斗五升民田每畒勸出米一升寜國府宣城等六縣官田糧每石減耗三斗民田每畒勸出米一升廣德州並建平縣官田糧每石減耗米二斗民田每畒勸出米一升五合 又令皇莊及皇親公侯駙馬伯等官莊田如遇災傷俱令照依民田災傷分數徵收其各處王府不許置買田地覇占民業 六年奏准各王府及功臣之家欽賜田土佃戶照原定則例將該納子粒依時價每畒銀三分送赴本管州縣上納令各該人員関領不許自行收受
  事例
  正統元年撥賜河間府等處安挿外夷官員田土指揮一百五十畒千戶一百二十畒百戶所鎮撫一百畒九年令外夷歸附官員未曽安挿該給田土者都督二百五十畒都指揮二百畒指揮一百五十畒千戶衞鎮撫一百二十畒百戶所鎮撫一百畒 又令迤北來降之人每名撥與徳州田地五十畒 十二年令西北歸附夷人每人撥地八十畒耕種自給 景泰二年給還顔孟二廟祭田六十頃又増給田二十頃佃戶各十家天順六年詔以沙州衞苦峪城西北地阿干卜剌直
  至苦峪川邊田地分給赤斤䝉古衞永逺耕種
  國初兵荒之後民無定居耕稼盡廢糧餉匱乏初命諸將分軍於龍江等處屯田自是立法漸宻徧於天下大率衞所軍士以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又有二八一九四六中半等例皆隨地而異雲
  計各處屯田總數
  在京錦衣等衞屯田共六千三百三十八頃五十一畒八分二釐七毫八絲
  南京錦衣等衞屯田共九千三百六十八頃七十九畒三分七釐五毫六忽
  中都留守司並所屬衞所及皇陵衞屯田共七千九百五十三頃七十八畒九分三釐六毫
  北直𨽻衞所屯田共七千九百三十七頃四十九畒四分五釐
  南直𨽻衞所屯田共一萬九千八十七頃二十五畒八分七釐八毫
  大寜都司並所屬衞所屯田共二千一百二十六頃七十六畒二分三釐
  萬全都司並所屬衞所屯田共一萬九千六十五頃七十二畒六分一絲一忽
  浙江都司並所屬衞所屯田共二千二百七十四頃一十九畒六分六絲六忽
  湖廣都司行都司並所屬衞所屯田共一萬一千三百一十五頃二十五畒
  河南都司並所屬衞所屯田共三萬六千三百九十頃一十七畒三分二釐
  江西都司並所屬衞所屯田共五千六百二十三頃四十一畒二分五釐
  陜西都司並所屬衞所屯田共二萬九千四百四十四頃二十二畒三分五釐三毫
  陜西行都司並所屬衞所屯田共一萬三千一十二頃五十畒
  廣西都司並所屬衞所屯田共五百一十三頃四十畒山東都司並所屬衞所屯田共二千六十頃
  遼東都司並所屬衞所屯田共一萬一千三百八十六頃
  山西都司並所屬衞所屯田共一萬二千九百六十三頃八畒五分五釐
  山西行都司並所屬衞所屯田共一萬一百一百一十八頃二十畒五分五釐
  廣東都司並所屬衞所屯田共七千二頃三十三畒七分六毫
  四川都司並所屬衞所屯田共六十五萬八千三百四十四頃七十一畒四分
  四川行都司並所屬衞所屯田共一千二百頃五十五畒三分三釐五毫
  福建都司並所屬衞所屯田共三千七百七十四頃福建行都司並所屬衞所屯田共一千六百七頃三十七畒
  雲南都司並所屬衞所屯田共一萬八百七十七頃四十三畒三分
  貴州都司並所屬衞所屯田共九千三百三十九頃二十九畒三分一釐八毫
  事例
  洪武四年詔河南山東陜西山西淮安等府屯田三年後每畒收租一斗 二十年令陜西屯軍五丁抽一稅糧照民田例 又令屯軍種田五百畒者歲納糧五十石 又令四川建昌衞附近田土先儘軍人次與小旗總旗百戶千戶指揮屯種自給其新立蘇州栢興㑹川涪州等衞一體摽撥 又令陜西臨洮岷州寧夏洮州西寧甘州莊浪河州甘肅山丹永昌涼州等衞軍士屯田每歲所收穀種外餘糧以十分之二上倉給守城軍士 三十年詔廣西遷仁屯田所土兵免納屯糧 令凡屯軍內少壯者守城老弱者屯種若有餘丁多亦許屯種 三十五年令各處衞所每衞委指揮一員每所委千戶一員提督屯種年終以上倉並給軍子粒數目造冊赴京比較各該都司每歲仍委指揮一員督察年終同赴京復奏 又令各處屯田衞所每軍歲徵正糧一十二石直𨽻差御史比較各都司所屬廵按御史同按察司掌印官比較年終造冊奏繳戶部不及數者具奏降罰所收子粒行御史等官盤查 永樂二年令各處衞所凡屯軍一百名以上委百戶一員三百名以上委千戶一員五百名以上委指揮一員提督若屯軍不及一百名者亦委百戶一員提督若官員軍餘家人自願耕種者不拘頃畒任其開墾子粒自收官府不許比較 又奏准屯田所受每粟榖糜黍大麥蕎穄各二石稻榖薥秫各二石五斗穇稗各三石並各准米一石小麥芝麻與米同 三年更定屯田則例令各屯置紅牌一面寫刋於上每百戶所管旗軍一百一十二名或一百名七八十名千戶所管十百戶或七百戶五百戶三四百戶指揮所管五千戶或三千戶二千戶提調屯田都指揮所收子粒多寡不等除下年種子外俱照每軍歲用十二石正糧為法比較將剩餘並不敷子粒數目通行計筭定為賞罰令按察司都司並本衞隔別委官㸃閘是實然後准行直𨽻衞所從廵按御史並各府委官及本衞隔別委官㸃閘歲收子粒如有稻榖粟薥秫大麥蕎麥等項粗糧俱依數折筭細糧如各軍名下除存種子並正糧及餘糧外又有餘剩數不分多寡聽各該旗軍自收不許管屯官員人等巧立名色因而分用五年浙江江西湖廣廣西廣東河南雲南四川按察
  司増置僉事一員陜西福建山東山西按察司増置僉事二員盤量屯糧 宣徳五年令各處屯田都布按三司各委官提督在京並直𨽻衞所從廵按御史提督若有總兵官鎮守去處亦令提督 十年令廵按陜西監察御史兼理屯田 正統元年奏准各處屯種每軍止徵餘糧六石 令陜西旗軍餘丁所種屯田五十畒之外每畒納糧五升 二年令各處軍職舍人除應襲外及家人女婿無差使者每五丁朋作一名委官管領撥與閒地四十二畒耕種照屯田例辦納子粒 添設浙江福建陜西等處按察司僉事各一員提督屯田 三年令各都司衞所管屯官三年滿日造冊二千里以裏者赴京比較二千里以外者從按察司並廵按御史比較 令四川都司衞所屯種水田者納米陸地者納豆無豆者抵斗折米 四年令大同宣府遼東陜西沿邊空閒之處許官軍戶下人丁儘力耕種免納子粒 六年添設貴州按察司副使一員提督屯田 七年添設湖廣布政司叅政一員按察司副使一員提督屯田八年令各處按察司原無提督屯田官者各添設僉事一員 又令屯田有自開墾荒地每畒歲納糧五升三合五勺 減延綏等處屯田軍子粒每百畒嵗納六石者止納四石 減陜西行都司屯田子粒每百畒嵗納一十石 減延綏等處屯田子粒每百畒嵗納八石九年令浙江等處屯軍遺下田地撥與官旗軍士戶下人丁佃種照官田納糧餘剩及積荒田地撥與民間佃種照民田納糧其積荒田地待耕三年成熟亦照例徴納候有軍之日撥軍屯種 十年令南京各衞正軍選操餘丁屯種其正糧一十二石餘糧六石俱免上倉供給操軍其月糧住支如本軍人丁數少屯田撥付他軍者仍支月糧 減陜西行都司等處屯田子粒嵗納八石 十年添設陜西按察司副使一員專一提督水利及屯田 十一年令各處衞所類造屯田坐落地方四至頃畒子粒數目文冊一本繳合幹上司一本發該管州縣以備查考 添設山東按察司僉事一員提督北直𨽻屯田 十二年令開平衞屯軍餘糧六石減免二石 景㤗三年令提督南京倉塲並廵撫南直𨽻蘇松等府及順天北直𨽻各府都御史兼提督屯種 四年添設山東按察司副使一員監督永平等處收支兼理屯田 天順元年令京城附近直𨽻八府及山東河南等處荒閒田地及有人佃種無糧差者撥與所在衞所軍餘屯種納糧 又令本部差郎中四員於宣府大同薊州永平山海等處提督糧儲兼理屯田 成化六年令陜西延綏等處屯田每軍百畒徴草二束 九年令榆林以南招募軍民屯田每一百畒於隣堡上納子粒六石 十一年令雲南按察司總督銀塲僉事兼理屯田 十三年添設雲南按察司副使一員專管屯田二十一年添設山東按察司僉事一員專管屯種 二十三年裁革山東按察司管屯僉事仍令廵察海道副使兼理 𢎞治十三年奏准凡用強占種屯田者問罪官調邊衞帶俸差操旗軍軍丁人等發邊衞充軍民發口外為民管屯等官不行用心清查者紏奏治罪國初農桑之政勸課耕植具有成法初皆責成有司嵗久政弛乃稍添官專理其政今具列於後
  諸司職掌
  凡民間一應桑株各照彼處官司原定則例起科絲綿等物其絲綿每嵗照例折絹俱以十八兩為則折絹一疋所司差人類觧到部劄付承運庫收納以備賞賜支用其樹株果價等項並皆照例徴收錢鈔除彼處存留支用外其餘錢鈔一體類觧本部行移該庫交收仍將存用數目出給印信通闗具本入逓奏繳本部查領附卷作數其進納絹疋錢鈔一節俱照依後項金科課程條欵一體施行
  教民榜文
  一河南山東農民中有等懶惰不肯勤務農業以致衣食不給朝廷已嘗差人督併耕種今出號令此後止是各該里分老人勸督每村置鼓一面
  一凡遇農種時月五更老人擂鼓衆人聞鼓下田該管老人㸃閘若有懶惰不下田者許老人責決務要嚴切督併見丁着業毋容惰夫逰食若是老人不肯勤督農民窮窘為非犯法到官本鄉老人有罪
  一如今天下太平百姓除本分納糧當差之外別無差遣各宜用心生理以足衣食每戶務要照依號令如法栽種桑株棗柿綿花每嵗養蠶所得絲綿可以衣服棗柿豐年可以賣鈔使用遇儉年可以當糧食此事有益爾民里甲老人如常提督㸃視敢有違者家遷化外
  憲綱
  一農桑乃生民衣食之源仰本府州縣行移提調官常用心勸諭農民趂時種植仍將種過桑麻等項田畒計料絲綿等項分豁舊有新收數目開報
  事例
  國初令天下農民凡有田五畒至十畒者栽桑麻木綿各半畒十畒已上者倍之田多者以是為差有司親臨督視惰者有罰不種桑者使出絹一疋不種麻者使出麻布一疋不種木綿者使出綿布一疋 洪武元年奏准桑麻科徴之額麻每畒八兩木綿每畒四兩栽桑者四年以後有成始徴其租 十八年以農桑起科太重百姓艱難令今後以定數為額聽從種植不必起科二十五年令鳯陽滁州廬州和州每戶種桑二百株棗二百株柿二百株 宣德二年添設浙江錢塘仁和海寜新城昌化嘉興海鹽崇徳八縣縣丞各一員治農正統八年令各處不出蠶絲處所每絹一疋折銀五錢觧京支用 成化元年添設河南山東等布政司叅政各一員所屬各府同知一員職專提督人民栽種耕耘及預備倉糧糴買勸借 九年添設蘇松常鎮湖五府並所屬長洲等縣勸農通判縣丞各一員 十年添設山東布政司叅政一員專理勸農 十一年添設直𨽻祁安滄冀深趙州平谷滿城容城完雄深澤束鹿髙陽新安河間獻阜城肅寧任丘東光故城南皮慶雲真定井陘獲鹿元氏靈壽槀城欒城無極平山阜平南宮新河棗強武邑饒陽安平武強栢鄉隆平髙邑臨城賛皇寧晉衡水沙河南河平鄉廣宗任唐山鉅鹿內丘永年曲周肥鄉鷄澤廣平邯鄲成安威元城大名南樂魏清豐內黃濬滑長垣縣判官主簿各一員專理勸農 添設江西南昌新建豐城進賢建昌臨川崇仁樂安新喻新淦廬陵吉水永新㤗和永豐安福新昌鄱陽樂平餘干縣主簿各一員勸農 添設湖廣沔陽荊門二州黃岡麻城江陵監利棗陽衡山安仁慈利縣判官主簿各一員勸農 添設河南光州判官一員尉氏滎澤商水夏邑新野淅川新安西平信陽確山新蔡息縣主簿各一員勸農 添設應天府溧陽溧水二縣主簿各一員勸農 十九年添設山西布政司叅政一員專理農務二十一年添設海泰二州鹽城沭陽贛榆縣判官主
  簿各一員勸農
  國朝重䘏民隠凡遇水旱災傷則蠲免租稅或遣官賑濟蝗蝻生發則委官打捕皆隨時與地而異其法雲
  諸司職掌
  凡各處田禾遇有水旱災傷所在官司踏勘明白具實奏聞仍申合幹上司轉逹本部立案具奏差官前往災所覆踏是實將被災人戶姓名田地頃畒該徵稅糧數目造冊繳報本部立案開寫災傷縁由具奏如奉㫖賑濟仍定奪大小男女口數則例差官前去賑濟給賞畢日仍將散過糧鈔分豁備細數目造冊繳報以憑稽考
  
  往為有司徴收稅糧不便所以復設糧長教田多的大戶管着糧少的小戶想這等大戶肯顧自家田産必推仁心利濟小民當復設之時特令赴京面聽朕言闗給勘合不許地方犬牙相制只教官着周圍附近的人戶易催易辦若區內田有灑𣲖的教收在自戶下不過割的便過割了如果有積年荒田明白具本來奏除豁了各糧長目擊耳聞前去一至本鄉巧立名色其𡚁多端剝削吾良民不可勝言地方依舊犬牙相制民間灑𣲖包荒不過割的俱不來奏知卻通同刁猾頑民妄告水災本災一分告災十分及至差人詣所在查踏卻乃多方設計賄賂所差進士行人監生扶同准災揑合回奏其被災人戶災本一分今告十分並不敢將此等人戶一槩赴京賑濟以致實災小民混淆難以分別至今不得賑其貧乏使朕宵衣皇皇無已吁朕設糧長本欲便於細民不期此等之徒奸貪無厭身家不顧實為民患惟天可鍳智人詳之
  明祖訓
  凡天下承平四方有水旱等災當驗國之所積於被災去處優免稅糧若豐稔之嵗雖無災傷又當騐國所積稍有附餘擇地痩民貧處亦優免之不為常例然優免在心臨期便決勿使小人先知要名於外
  事例
  洪武元年令水旱去處不拘時限從實踏勘實災稅糧即與蠲免 十八年令災傷去處有司不奏許本處耆宿連名申訴有司極刑不饒 二十五年令山東災傷去處每戶給鈔五錠 二十六年令天下有司凡遇嵗饑先發倉廩賑貸然後具奏 二十七年定災傷去處散糧則例大口六斗小口三斗五嵗以下不與 永樂元年令吏部行文各處有司春初差人廵視境內遇有蝗蟲初生設法撲捕務要盡絶如是坐視致使滋蔓為患者罪之若布按二司官不行嚴督所屬廵視打捕者亦罪之每年九月行文至十一月再行軍衞令兵部行文自是永為定例 二年定蘇松等府水渰去處給米則例每大口米一斗六嵗至十四嵗六升五嵗以下不與每戶有大口十口以上者止與一石其不係全災內有缺食者原定借米則例一口借米一斗二口至五口二斗六口至八口三斗九口至十口以上者四斗候秋成抵斗還官 六年令福建瘟疫死絶人戶遺下老㓜婦女兒男有可驗口給米稅糧鹽米各項暫且停徴待成丁之日自行立戶當差 八年令被災去處人民典賣子女者官為給鈔贖還 二十二年令各處災傷有按察司處按察司委官直𨽻處廵按御史㑹同踏勘宣徳九年差給事中御史錦衣衞官往山東河南打捕蝗蟲 正統五年令各衞所屯軍有因水旱子粒無收缺食者照缺食民人事例賑濟候秋成還官 九年令揚州府江潮泛漲渰死人民量給鈔錠收瘞 景泰四年山東河南江北直𨽻徐州等處災傷令所在問刑衙門責有力囚犯於缺糧州縣倉納米賑濟雜犯死罪六十石三流徒三年四十石徒二年半三十五石徒二年三十石徒一年半二十五石徒一年二十石杖罪每一十一石笞罪每一十五斗 成化十二年令各處廵按御史按察司官踏勘災傷係民田者㑹同布政司官係軍田者㑹同都司官 𢎞治十一年令災傷處所及時委官踏勘夏災不得過六月終秋災不得過九月終若所司報不及時風憲官徇情市恩勘有不實聽本部叅究





  明㑹典卷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明㑹典卷二十
  戶部五
  國初覈實天下戶口具有定籍令各務所業其後休養既久生齒漸繁戶籍分合及流移附屬並脫漏不報者多其數乃減於舊今以近嵗造冊數目備列於後以見增減之故云
  諸司職掌
  凡各處戶口每歲取勘明白分豁舊管新收開除實在總數縣報於州州類總報之於府府類總報之於布政司布政司類總呈逹本部立案以憑稽考仍每十年本部具奏行移各布政司府州縣攅造黃冊編排里甲分豁上中下三等人戶遇有差役以憑㸃差若有逃移者所在有司必須窮究所逃去處移文勾取赴官依律問罪仍令復業
  十三布政司並直𨽻府州
  人戶總計一千六十五萬二千八百七十戶
  人口總計六千五十四萬五千八百二十一口
  浙江布政司
  人戶二百一十三萬八千二百二十五戶
  人口一千四十八萬七千五百六十七口
  湖廣布政司
  人戶七十七萬五千八百五十一戶
  人口四百七十萬二千六百六十口
  江西布政司
  人戶一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戶
  人口八百九十八萬二千四百八十一口
  河南布政司
  人戶三十一萬五千六百一十七戶
  人口一百九十一萬二千五百四十二口
  北平布政司
  人戶三十三萬四千七百九十二戶
  人口一百九十二萬六千五百九十五口
  陜西布政司
  人戶二十九萬四千五百二十六戶
  人口二百三十一萬六千五百六十九口
  廣西布政司
  人戶二十一萬一千二百六十三戶
  人口一百四十八萬二千六百七十一口
  山東布政司
  人戶七十五萬三千八百九十四戶
  人口五百二十五萬五千八百七十六口
  山西布政司
  人戶五十九萬五千四百四十四戶
  人口四百七萬二千一百二十七口
  廣東布政司
  人戶六十七萬五千五百九十九戶
  人口三百萬七千九百三十二口
  福建布政司
  人戶八十一萬五千五百二十七戶
  人口三百九十一萬六千八百六口
  四川布政司
  人戶二十一萬五千七百一十九戶
  人口一百四十六萬六千七百七十八口
  雲南布政司
  人戶五萬九千五百七十六戶
  人口二十五萬九千二百七十口
  直𨽻
  蘇州府
  人戶四十九萬一千五百一十四戶
  人口二百三十五萬五千三十口
  寜國府
  人戶九萬九千七百三十二戶
  人口五十三萬二千二百五十九口
  徐州
  人戶二萬二千六百八十三戶
  人口一十八萬八百二十一口
  滁州
  人戶三千九百四十四戶
  人口二萬四千七百九十七口
  池州府
  人戶三萬五千八百二十六戶
  人口一十九萬八千五百七十四口
  揚州府
  人戶一十二萬三千九十七戶
  人口七十三萬六千一百六十五口
  廬州府
  人戶四萬八千七百二十戶
  人口三十六萬七千二百口
  安慶府
  人戶五萬五千五百七十三戶
  人口四十二萬二千八百四口
  松江府
  人戶二十四萬九千九百五十戶
  人口一百二十一萬九千九百三十七口
  鳯陽府
  人戶七萬九千一百七戶
  人口四十二萬七千三百三口
  應天府
  人戶一十六萬三千九百一十五戶
  人口一百一十九萬三千六百二十口
  廣德州
  人戶四萬四千二百六十七戶
  人口二十四萬七千九百七十九口
  淮安府
  人戶八萬六百八十九戶
  人口六十三萬二千五百四十一口
  徽州府
  人戶一十二萬五千五百四十八戶
  人口五十九萬二千三百六十四口
  常州府
  人戶一十五萬二千一百六十四戶
  人口七十七萬五千五百一十三口
  鎮江府
  人戶八萬七千三百六十四戶
  人口五十二萬二千三百八十三口
  太平府
  人戶三萬九千二百九十戶
  人口二十五萬九千九百三十七口
  和州
  人戶九千五百三十一戶
  人口六萬六千七百一十一口
  十三布政司並直𨽻府州𢎞治四年造冊戶口數目人戶九百一十一萬三千五百四十六戶
  人口五千三百三十八萬一千一百七十三口
  浙江布政司
  人戶一百五十萬三千一百二十四戶
  人口五百三十萬五千八百四十三口
  山西布政司
  人戶五十七萬五千二百四十九戶
  人口四百三十六萬四百七十六口
  雲南布政司
  人戶一萬五千九百五十戶
  人口一十二萬五千九百五十五口
  四川布政司
  人戶二十五萬三千八百三戶
  人口二百五十九萬八千四百六十口
  湖廣布政司
  人戶五十萬四千八百七十戶
  人口三百七十八萬一千七百一十四口
  福建布政司
  人戶五十萬六千三十九戶
  人口二百一十萬六千六十口
  江西布政司
  人戶一百三十六萬三千六百二十九戶
  人口六百五十四萬九千八百口
  山東布政司
  人戶七十七萬五百五十五戶
  人口六百七十五萬九千六百七十五口
  河南布政司
  人戶四十三萬六千八百四十三戶
  人口二百六十一萬四千三百九十八口
  貴州布政司
  人戶四萬三千三百六十七戶
  人口二十五萬八千六百九十三口
  廣東布政司
  人戶四十六萬七千三百九十戶
  人口一百八十一萬七千三百八十四口
  陜西布政司
  人戶三十萬六千六百四十四戶
  人口三百九十一萬二千三百七十口
  廣西布政司
  人戶四十五萬九千六百四十戶
  人口一百六十七萬六千二百七十四口
  南直𨽻
  應天府
  人戶一十四萬四千三百六十八戶
  人口七十一萬一千三口
  寜國府
  人戶六萬三百六十四戶
  人口三十七萬一千五百四十三口
  太平府
  人戶二萬九千四百六十六戶
  人口一十七萬三千六百九十九口
  鎮江府
  人戶六萬八千三百四十四戶
  人口一十七萬一千五百八口
  鳯陽府
  人戶九萬五千一十戶
  人口九十三萬一千一百八口
  松江府
  人戶二十萬五百二十戶
  人口六十二萬七千三百一十三口
  揚州府
  人戶十萬四千二百四戶
  人口六十五萬六千五百四十七口
  廬州府
  人戶三萬六千五百四十八戶
  人口四十八萬六千五百四十九口
  安慶府
  人戶四萬六千五十戶
  人口六十萬六千八十九口
  池州府
  人戶一萬四千九十一戶
  人口六萬九千四百七十八口
  常州府
  人戶五萬一百二十一戶
  人口二十二萬八千三百六十三口
  蘇州府
  人戶五十三萬五千四百九戶
  人口二百四萬八千九十七口
  淮安府
  人戶二萬七千九百七十八戶
  人口二十三萬七千五百三十七口
  徽州府
  人戶七千二百五十一戶
  人口六萬五千八百六十一口
  廣德州
  人戶四萬五千四十三戶
  人口二十二萬七千七百九十五口
  和州
  人戶七千四百五十戶
  人口六萬七千一十六口
  徐州
  人戶三萬四千八百八十六戶
  人口三十五萬四千三百一十一口
  滌州
  人戶四千八百四十戶
  人口四萬九千七百一十二口
  北直𨽻
  順天府
  人戶一十萬五百一十八戶
  人口六十六萬九千三十三口
  大名府
  人戶六萬六千二百七戶
  人口五十七萬四千九百七十二口
  保定府
  人戶五萬六百三十九戶
  人口五十八萬二千四百八十二口
  真定府
  人戶五萬九千四百三十九戶
  人口五十九萬七千六百七十三口
  永平府
  人戶二萬三千五百三十九戶
  人口二十二萬八千九百四十四口
  廣平府
  人戶二萬七千七百六十四戶
  人口二十一萬二千八百四十六口
  河間府
  人戶四萬二千五百四十八戶
  人口三十七萬八千六百五十八口
  順德府
  人戶二萬一千六百一十四戶
  人口一十八萬一千八百二十五口
  隆慶州
  人戶一千七百八十七戶
  人口二千五百四十四口
  保安州
  人戶四百四十五戶
  人口一千五百六十口
  明令
  凡各處漏口脫戶之人許赴所在官司出首與免本罪收籍當差
  凡嫡庶子男除有官廕襲先儘嫡長子孫其分析家財田産不問妻妾婢生止依子數均分姦生之子依子數量與半分如別無子立應繼之人為嗣與姦生子均分無應繼之人方許承紹全分
  凡無子者許令同宗昭穆相當之姪承繼先儘同父周親次及大功小功緦麻如俱無方許擇立逺房及同姓為嗣若立嗣之後卻生親子其家産與原立子均分並不許乞養異姓為嗣以亂宗族立同姓者亦不得尊卑失序以亂昭穆
  凡婦人夫亡無子守志者合承夫分須憑族長擇昭穆相當之人繼嗣其改嫁者夫家財産及原有粧奩並聽前夫之家為主
  凡戶絶財産果無同宗應繼者所生親女承分無女者入官
  凡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孫不許分財異居其父祖許令分析者聽
  凡軍民醫匠隂陽諸色戶許各以原報抄籍為定不得妄行變亂違者治罪仍從原籍
  憲綱
  一戶口仰本府州縣取勘所屬籍定戶口分豁城市鄉都舊管收除實在數目開報
  事例
  洪武三年令中書省臣凡行郊祀禮以天下戶口錢糧之籍陳於臺下祭畢收入內庫藏之 令本部榜諭天下軍民凡有未占籍而不應役者許自首軍發衞所民歸有司匠𨽻工部 詔本部籍天下戶口及置戶帖各書戶之鄉貫丁口名歲以字號編為勘合用半印鈐記籍藏於部帖給於民令有司㸃閘比對有不合者發充軍官吏隱瞞者處斬 十九年令各處民間凡成丁者務各守本業出入隣里必欲互知其有逰民及稱商賈雖有引若錢不盈萬文鈔不及十貫俱送所在官司遷發化外 正統三年令四川清軍官員取勘各府州縣人戶有三姓五姓十姓合為一戶者俱各另為立戶應當糧差不許合戶附籍 天順八年令在營官軍戶丁舍餘不許附近寄籍如原籍丁盡許摘丁發回 成化二年令在京軍職漏報戶下舍人者發邉方立功三年六年令軍戶不許將弟男子姪過房與人脫免軍伍𢎞治十三年奏准軍戶子孫畏懼軍役另開戶籍或於別府州縣入贅寄籍等項及至原衞發冊清勾買囑原籍官吏里書人等揑作丁盡戶絶回申者俱問罪正犯發煙瘴地面里書人等發附近衞所俱充軍官吏參究治罪



  明㑹典卷二十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明會典>



  欽定四庫全書
  明㑹典卷二十一
  戶部六
  事例
  洪武二十三年令監生同各府州縣官拘集各里甲人等審知逃戶該縣移文差親隣里甲於各處起取其各里甲下或有他郡流移者即時送縣官給行糧押赴原籍州縣復業永樂十九年令原籍有司覆審逃戶如戶有稅糧無人辦納及無人聽繼軍役者發囬其餘准於所在官司收籍撥地耕種納糧當差其後仍發囬原籍有不囬者勒於北京為民種田 宣徳五年奏准逃戶已成産業每丁種有成熟田地五十畝以上者許告官寄籍見當軍民匠竈等差及有百里之內開耕田地或百里之外有文憑分房趂田耕種不悞原籍糧差或逺年迷失鄉貫見住深山曠野未經附籍者許所在官司取勘見數造冊送部查考其餘不回原籍逃民及窩家俱發所在衛所充軍照例撥與田地耕種辦納子粒若軍衞屯所容隠者逃民收充本衞所屯軍窩家軍餘人等照隠藏逃軍榜例發邊衞充軍該管軍衞有司官吏旗軍隣里容隠者照榜例坐罪若逃軍詐作逃民許限內自首各還原衞所着役限外不首者逃軍並窩家亦照榜例問斷 正統元年令山西河南山東湖廣陜西南北直𨽻保定等府州縣造逃戶周知文冊借開逃民鄉里姓名男婦口數軍民匠竈等籍及遺下田地稅糧若干原籍有無人丁應承糧差若係軍籍則開某衞軍役及有無缺伍送各處廵撫並清軍御史處督令復業其已成家業願入籍者給與戶由執照仍令照數納糧若本戶原有丁多稅糧十石以上今止存一二丁者認種地五十畝原籍有人辦糧者每人認種地四十畝俱照輕租民田例每畝起科五升三合五勺原係軍匠籍者仍作軍匠附籍該衞缺人則發遣一丁補役該輪班匠則發遣一丁當匠原籍民竈籍者俱作民竈籍竈戶免鹽課量加稅糧如仍不首雖首而所報人口不盡或展轉逃移及窩家不舉首者俱發甘肅衞所充軍二年令各處有司委官挨勘流民名籍男婦大小丁口排門粉壁十家編為一甲互相保識分屬當地里長帶管若團住山林湖濼或投托官豪勢要之家藏躱抗拒官司不服招撫者正犯處死戶下編發邊衞充軍里老窩家知而不首及占恡不發者罪同 四年添設山東山西河南陜西湖廣布政司所屬並順天等府州佐貳官各一員撫治流民後事減地方革罷 八年令逃軍逃匠逃囚人等自首免罪各發着役罪重者從實開奏量與寛減其逃民不報籍復業團聚非為抗拒官府不服招撫者戶長照南北地方發缺軍衞所充軍家口隨住逃軍逃匠逃囚人等不首者發邊衞所充軍 十三年奏准天下諸司衙門老疾致仕事故等項官員離原籍千里之外不能還鄉者許告所在官司行原籍官司照勘原係軍民匠籍照舊收附如遇缺伍失班即送壯丁補役若原籍無人辦納稅糧於附籍州縣照數撥與地畝承種納糧抵補原籍該納之數若附近原籍不及千里者仍發回納糧當差 景泰三年令文職改調事故等項官員遺下家人子弟如有畏避原籍軍匠竈役朦朧報作民籍寄住以致原籍缺役者不分年月久近己未附籍押發原籍官司收聽繼 天順八年添設湖廣布政司叅議一員於荊襄漢陽等府撫治流民 成化元年添設陜西按察司副使一員於漢中府撫治流民 六年奏准流民願歸原籍者有司給與印信文憑沿途軍衞有司每口給口糧三升其原籍無房屋者有司設法起蓋草房四間仍不分男婦每大口給與口糧三斗小口一斗五升每戶給牛二隻量給種子審驗原業田地給與耕種優免糧差五年仍給下帖執照 七年令荊襄南陽等處深山窮谷係舊禁山塲若不附籍流民潛住團聚為非者許軍衞有司廵捕官兵里老人等拘送各該官司問刑衙門問發邊逺充軍窩藏之人罪同若不係禁約山塲止於餘外平地州縣軍屯官莊藏住不報籍者逓發原籍當差逃囚軍匠人等不分山內山外俱發邊衞充軍 十七年添設四川按察司副使一員於重䕫保順四府撫治流民 十八年令各衞所附籍軍丁無糧草者盡發原衞當差有者戶留一丁應納丁老及有他故仍於本衞取回一丁頂補其原無籍名有産欲報者亦准一丁附籍 二十三年詔陜西山西河南等處軍民先因饑荒逃移將妻妾子女典賣與人者許典賣之家首告准給原價贖取歸宗其無主及願留者聽隠匿者罪同 𢎞治八年添設河南布政司叅政一員於南陽府撫治流民 九年令河南分廵汝陽道僉事兼理撫民聽廵撫鄖陽御史節制 十三年奏准凡問發直𨽻隆慶保安二州為民人犯但有在逃及違限不赴配所者俱行提問罪仍改發遼東自在安樂二州為民
  事例
  洪武十四年詔天下府州縣編賦役黃冊以一百一十戶為里推丁多者十人為長餘百戶為十甲甲凡十人嵗役里長一人管攝一里之事城中曰坊近城曰廂鄉都曰里凡十年一周先後則各以丁數多寡為次每里編為一冊冊首總為一圖鰥寡孤獨不任役者則帶管於百一十戶之外而列於圖後名曰畸零冊成一本進戶部布政司及府州縣各存一本 二十四年奏准攅造黃冊格式有司先將一戶定式謄刻印板給與坊長廂長里長並各甲首令人戶自將本戶人丁事産依式開寫付該管甲首其甲首將本戶並十戶造到文冊送各該坊廂里長坊廂里長各將甲首所造文冊攅造一處送赴本縣本縣官吏將冊比照先次原造黃冊查筭如人口有増即為作數其田地等項買者從其増添賣者准令過割務不失原額所據排年裡長仍照黃冊內原定人戶應當設有消乏許於一百戶內選丁糧近上者補充圖內有事故戶絶者於畸零內補輳如無畸零方許於隣圖人戶內撥補其上中下三等人戶亦照原定編排不許更改果有消乏事故有司驗其丁産從公定奪仍於各文冊前面本縣照依式様類總填圖所在有司官吏里甲敢有團局造冊科歛害民或將各處寫到如式無差文冊故行改抹刁蹬不收者許老人指實連冊綁縛害民吏典赴京具奏犯人處斬若頑民粧誣排䧟者抵罪若官吏里甲通同人戶隠瞞作弊及將原報在官田地不行明白推收過割一槩影射減除糧額者一體處死隠瞞人戶家長處死人口遷發化外凡編排里長務不出本都且如一都有六百戶將五百五十戶編為五里剩下五十戶分𣲖本都附各里長名下帶管當差不許將別都人口補輳其畸零人戶許將年老殘疾並㓜小十嵗以下及寡婦外郡寄莊人戶編排若十嵗以上者編入正管且如編在先次十嵗者今已該二十嵗其十嵗已上者各將年分逺近編排候長一體充當甲首其有全種官田人戶亦編入圖內輪當凡冊式內定列田地山塘房屋車船各項欵目所在官司有者依式開寫無者不許虛開若類縣總都總收除項下止許開寫人丁事産總數不必備開花戶其州縣將各里文冊類總填圖完備仍依定式將各里人丁事産攅造一處另造類冊一本於內分豁各鄉都人丁事産總數正官首領官吏躬親磨筭查對相同於各里並本州縣總冊後書名畫字用印觧赴本府其提調正官首領官吏於各州縣造到文冊躬親檢閲磨筭相同本府依定式另造總冊一本於內分豁各州縣人丁事産總數并州縣造到各項冊後一體開寫年月書名畫字用印直𨽻府州本府委官一員率各州縣提調造冊官吏親齎其布政司所轄府州仍申觧布政司本司官吏躬親檢閲磨筭相同依式類造總冊一本於內分豁各府州人丁事産總數於各州造到總冊後填寫年月書名畫字用印委官一員率各府州縣官吏親齎俱限年終進呈凡菴觀寺院已給度牒僧道如有田糧者編入黃冊與里甲納糧當差於戶下開寫一戶某寺院菴觀其僧某道當幾年裡長甲首無田糧者編入帶管畸零下作數凡黃冊字様皆細書大小行欵髙低照坐去式様面上鄉都保分等項照式刋印不許用紙浮貼其各州縣每里造冊二本進呈冊用黃紙面布政司府州縣冊用青紙面 又令各處布政司及直𨽻府州縣並各土官衙門所造黃冊俱送戶部轉送後湖收架委監察御史二員戶科給事中一員戶部主事四員監生一千二百名以舊冊比對清查如有戶口田糧埋沒差錯等項造冊徑奏取㫖其官員監生合用飲饌器皿等項並膳夫俱於國子監取用如不敷於都稅司並上元江寜縣等衙門支撥紙札於刑部都察院闗領不敷之數並筆墨於應天府支給官錢買辦查冊房屋冊架過湖船及卓橙什物俱工部等衙門添撥夫匠修造凡官員監生吏卒人匠等每五日一次過湖晾曬司禮監戶部收掌鎻鑰不許一應諸人往來 又奏准凡雲南各府攅造黃冊除流官及土官馴熟府分依式攅造外其土官用事邊逺頑野之處里甲不拘定式聽從實編造貴州宣慰司不造播州宣慰司附近通漢語者編造其餘夷民不造 正統十二年奏准南京戶部清查各處黃冊於國子監取監生四十名本部委官一員提督另謄查對發各該司府州縣對欵改造差吏徑送南京戶部仍類造改過總冊一本送部查考差錯官吏人等查提問罪景泰二年奏准凡各圖人戶有父母俱亡而兄弟多年各㸑者有父母存而兄弟近年各㸑者有先因子㓜而招壻今子長成而婿歸宗另㸑者有先無子而乞養異姓子承繼今有親子而乞養子歸宗另㸑者俱准另籍當差其兄弟各㸑者查照各人戶內如果別無軍匠等項役占規避窒礙自願分戶者聽如人丁數少及有軍匠等項役占窒礙仍照舊不許分居凡各里舊額人戶除故絶並全戶充軍不及一里者許歸併一里當差餘剩人戶發附近外里輳圖編造不許寄莊若有詭立姓名者許首告改正其有自願賣與本處人民為業除豁寄莊戶籍者聽若違例寄莊者所在有司拘問田地入官其軍衞官下家人旗軍下老幼餘丁曽置附近州縣田地願將人丁事業於所在州縣附籍納糧當差者聽凡各處招撫外郡人民在境居住及軍民官員事故改調等項遺下家人弟男子姪置有田地已成家業者許令寄籍將戶內人事産報官編入圖甲納糧當差仍於戶下註寫原籍貫址軍民匠竈等戶及今收籍縁由不許止作寄籍名色如違所在官司觧京發口外充軍田産入官凡攅造黃冊如有奸民豪戶通同書手或詭寄田地飛走稅糧或瞞隠丁口脫免差徭或改換戶籍埋沒軍伍匠役者或將里甲那移前後應當者許自首改正入籍免本罪其各司府州縣委官並當該官吏提督書筭從實攅造仍先以提調委官並書筭姓名貫址造冊一本繳部如有似前作弊者事發問罪充軍 三年令各處攅造黃冊官吏里書人等揑甲作乙以有為無以無為有者事發所在官司觧京並發口外為民 六年奏准四川威州並保縣極邊畨夷黃冊免造 天順五年奏准各處流移人戶及軍民官員事故遺下家人先年編成里甲開墾荒地為業已久者各府委官丈量俱照輕則每畒起科秋糧米三升三合草一斤造入黃冊納糧當差如仍寄籍及不附籍者觧原籍復業田産入官凡各司府州縣總冊各委官吏親齎進呈其各里文冊另差官徑送南京戶部 𢎞治三年奏准各處大造黃冊俱責成分廵分守知府正官其州縣監造官不拘正佐但推選行止端莊年力精銳幹辦明敏者專管仍先令里書抄寫原本舊管交監造官即拘排年裡甲親供似冊供詞細開人口正耗稅糧出入戶籍縁由其有舊本宿弊許自首改正免罪監造官叅詳考訂攅造冊稿然後別選諳曉書手依稿謄寫定限二三月完送本府知府親自磨對仍拘原供排年裡甲覆審明白申送分廵分守處辨驗印封類觧如經該官吏不用心查對里書故將原冊改抹致有丁口増減田糧飛走戶籍錯亂者本犯發附近衞所充軍里書發口外為民若干礙監造官員亦治以枉法重罪其黃冊字俱照題本字様真楷書寫事完選委司府官員率領各屬經該官吏定限年終到部送後湖查考中間查有洗改字様過違限期先將差來人問罪若事干軍伍稅糧重情一體查究照例處治其黃冊俱用厚紙背面如法裝釘仍於冊內鄉都圖里之上書寫某府州縣里保軍民匠竈等籍易於查究 四年奏准先年造冊之時有將丁口漏報或稅糧詭寄戶籍那移者許先行備開縁由自首本管州縣申詳合干司府查對相同明白改正免罪其官吏里書人等如有通同作弊照例問罪造冊完日州縣各計人戶若干填寫帖文各一紙後開年月並填委官里書人役姓名用印鈐蓋申逹司府知會給發各戶親領執照使知本戶舊管新收開除實在丁糧各若干慿此納糧當差下次造冊各戶抄謄似本開報州縣以為慿㨿 十三年令攅造黃冊係軍戶者務備開某戶某人及於某年月日為某事發充某衞所軍其有事故等項亦備細開具以便查考
  事例
  洪武二十四年令選取各處富民充實京師 永樂元年令選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四川廣東廣西陜西河南及直𨽻蘇松常鎮揚州淮安廬州太平寜國安慶徽州等府無田糧並有田糧不及五石殷實大戶充北京富戶附順天府籍優免差役五年 宣德三年令應當富戶之家所在官司再免二丁雜泛差役以備供送 六年令富戶在京入籍逃回原籍或躱避他處順天應天府官查出申部令所在官司即時挨究觧發若親隣里老知者許於官司出首免罪本人能自首赴京者亦免罪若知而不首及有司占恡不發即便究問正犯發口外充軍事故死絶等項各該官司照數僉補 正統元年令刑部都察院所犯死罪官吏及糧長大戶免運磚收籍順天府其原僉富戶有病故者免僉補 七年詔免年七十以上無依單丁無力富戶仍照數於本州縣殷實人戶內僉補逃者本身問罪全家起發永逺充軍十一年令順天府每十年一次委官審勘富戶若有
  年老消乏等項行移原籍官司僉補 天順八年詔在京富戶今後如有事故不必僉補 成化十四年令順天府查勘在逃富戶應清勾者造冊送部發各該司府州縣拘觧補役 十六年令各府委官清理原造富戶籍冊不得違例僉補勾丁及以應放免者重役其富戶為事抵充在廂病故者免勾補逃亡病故者仍勾一丁終身除豁





  明㑹典卷二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明㑹典卷二十二
  戶部七
  諸司職掌
  凡各處有司十年一造黃冊分豁上中下三等人戶仍開軍民竈匠等籍除排年裡甲依次充當外其大小雜泛差役各照所分上中下三等人戶㸃差
  明令
  凡民年八十之上止有一子若係有田産應當差役者許令僱人代替出官無田産者許存侍丁與免雜役
  憲綱
  仰本府州縣嚴督所屬凡有一應差役須於黃冊丁糧相應人戶內從公㸃差周而復始毋致放富差貧作弊擾民
  事例
  洪武三年令各處軍民凡有未占籍而不應役者許自首 十七年令各處賦役必驗丁糧多寡産業厚薄以均其力違者罪之 十八年令有司第民戶上中下三等為賦役冊貯於㕔事凡遇徭役取驗以革吏弊 二十一年令稅課司局廵攔止取市民殷實戶應當不許僉㸃農民 二十四年令寄莊人戶除里甲原籍排定應役其雜泛差役皆隨田糧應當 令在外布政司按察司府州縣官俱給官錢買馬市民輪流㸔養 三十一年令各都司衞所在營軍士除正軍並當房家小其餘盡數當差 正統五年令各府州縣每嵗查見在人戶凡有糧而産去及有丁而家貧者為貧難戶止聽輕役 景㤗元年令里長戶下空閒人丁與甲首戶下人丁一體當差若隠占者許甲首首告 令各處有司馬夫二十丁買馬十丁養馬俱於市民內僉充 成化六年令有司馬夫不許占役丁多富戶及辦納月錢 十五年令各處差徭戶分九等門分三甲凡遇上司坐𣲖買辦採辦務因所𣲖多少定民輸納不許隔年通徴銀兩在官 𢎞治元年令各處審編均徭先查該年人戶丁田分為等第止編本等差役不許分外加増餘銀若貧難下戶並逃亡之數聽其空閒亦不許預收餘銀負累見在里甲凡額外濫設差役盡行革罷如違聽廵撫廵按官紏舉不舉者坐罪鎮守衙門不許干預均徭又令在京事故校尉力士㓜軍廚役隨住人口照回當差其有在京潛住冐頂軍匠者逓囬 四年令各處郡王受封之後若有入繼親王並病故無後者原撥校尉悉發有司聼差不許容隱佔用 五年令順天府所屬人民有私自投充陵戶海戶及勇士校尉軍廚躱避糧差者除本役外其戶下人丁照舊納糧當差 七年令布按二司及各府官馬夫於所屬州縣各僉中等三丁人戶十戶共出銀四十兩觧送掌印官處分給各官自行買馬餧養其州縣者於隔別府分僉充亦徴銀觧送各掌印官分給買馬餧養 十三年奏准各布政司並直𨽻府州掌印官如遇各部𣲖到物料從公斟酌所屬大小豐歉坐𣲖若豪猾規利之徒買囑該吏妄稟偏𣲖下屬承攬害民者俱問發附近衞所充軍各該掌印官聽從者叅究治罪
  明令
  凡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亡守志者五十以後不改節者旌表門閭除免本家差役
  事例
  洪武元年詔民年七十之上者許一丁侍養免雜泛差役 四年令免闕里孔氏子孫二十六戶徭役 令各府縣軍戶以田三頃為率稅糧之外悉免雜役餘田與民同役 七年令山東正軍全免差役貼軍免百畆以下餘田與民同役 又令官員亡故者免其家徭役三年 十三年令六部都察院應天府並兩縣判祿司儀禮司行人司隨朝官員除本戶合納稅糧外其餘一應雜泛差役盡免又各處功臣之家戶有田土除合納糧草夫役其餘糧長里長水馬驛夫盡免鳯陽揚州二府及和州民畜養馬一匹者免二丁 十六年令鳯陽臨淮二縣民免雜泛差役 二十七年令浙江鹽丁免雜泛差役 永樂八年令各處軍衞有司軍匠在京充役者免家下雜泛差役 九年令自願徙北京為民及免杖而徙者免徭役五年徒流而徙者免徭役三年 二十三年令天壽山種樹人戶免雜泛差役 宣德元年令天地壇壇戶免雜泛差役 二年令各處竈戶免雜泛差役 三年令迤北回還軍餘民人收充御馬監勇士者免其原衞原籍戶下人丁差役 四年令各衞所軍每一名免戶下一丁差役若在營有餘丁亦免一丁供給 正統元年令在京文武官員之家除里甲正役外其餘一應雜泛差役俱免凡先聖子孫流寓他處及先賢道國公周敦頥豫國公程顥洛國公程頥溫國公司馬光徽國公朱熹之嫡𣲖子孫所在有司俱免差役四年令雲南土馬軍自備鞍馬兵器糧食聽征者免
  本戶差役四丁 六年令陜西土軍優免五丁餘聴科差 七年令天文生隂陽生俱免差役一丁其陜西土軍土民餘丁若戶丁有在邊操備者亦免雜泛差役十年令監生家免差役二丁 十一年令交阯老疾致仕官員遺下妻子家人許於所在有司入籍不拘丁數俱待本官故後三年當差子孫家小入籍者撥田耕種亦待三年後當差 十二年令雲南土官四品以上優免一十六丁五品六品一十二丁七品十丁八品九品八丁雜職六丁其餘人丁俱另立籍與民一體當差景㤗元年令各處操備民壯戶內每名免三丁雜泛差役 成化二年令宛平昌平二縣墳戶免雜泛差役𢎞治元年奏准親王王親雜役免二丁郡王王親一丁鎮國等將軍夫人親父一丁昌平縣墳戶等戶免三丁不許全戶優免 又令京城火夫御馬監養馬勇士除本身免二丁其餘與不係養馬者見丁編當尚膳監光祿寺廚役將軍力士轎夫旗校寡婦吏典並御用監司禮監銀作局髙手匠役俱免本身其餘見丁編當軍民諸色人等並賃房諸色人等見丁編當凡火夫總甲一年一次以有抵業行止者充當 十三年令免光祿寺酒戶差役二丁其有消乏者除豁僉補 十五年令陵戶海戶墳戶廟戶壇戶園戶𤓰戶果戶米戶藕戶窯戶羊戶每戶俱量留二三丁供役其餘丁多者悉查出當差如有投充影射者發邉逺充軍
  諸司職掌
  凡民間男女嫁娶不許同姓及尊卑親屬相為婚姻違者律有常憲
  明令
  凡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無者從餘親主婚若夫亡攜女適人者其女從母主婚若已定婚未及成親而男女或有身故者不追財禮其定婚夫作盜及犯徒流移鄉者女家願棄者聴還聘財其定婚女犯奸經斷夫家願棄者追還聘財五年無故不娶及夫逃亡過三年不還者並聴經官告給執照別行改嫁亦不追財禮
  凡招婿須憑媒妁明立婚書開寫養老或出舍年限止有一子者不許出贅如招養老女婿者仍立同宗應繼者一人承奉祭祀家産均分如未立繼身死從族長依例議立
  凡男女婚姻各有其時或有指腹割衫襟為親者並行禁止
  教民榜文
  一鄉里人民貧富不等婚姻死䘮吉凶等事誰家無之今後本里人戶凡遇此等互相賙給且如某家子弟婚姻其家貧窘一時難辦一里人戶每戶或出鈔一貫人戶一百便是百貫每戶五百便是五十貫如此資助豈不成就日後某家婚姻亦依此法輪流賙給
  事例
  洪武五年令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國許與中國人家結婚姻不許與本類自相嫁娶違者男女兩家抄沒入官為奴婢其色目竒徹自相婚姻不在此限 永樂四年詔北京山東等處人民流移各處趂食有將女憑媒禮嫁在處人民為妻已生男女者保勘明白仍許完聚不必發回原籍 正統四年令武職不得與所管旗軍結婚 十一年令雲南四川貴州所屬宣慰宣撫安撫長官司並邉夷府州縣土官衙門不分官吏軍民其男女婚姻皆依朝廷禮法違者罪之 𢎞治二年令有訐告服內成婚者如親病已危從尊長主婚招婿納婦罪止坐主婚免離異若親死雖未成服輙婚配仍依律斷離異
  諸司職掌
  凡民間須要講讀大誥律令敕諭老人手榜及見丁着業牌面沿門輪逓務要通曉法意仍仰有司時加提督
  教民榜文
  一民間子弟七八嵗者或十三嵗者此時欲心未動良心未䘮早令講讀三編大誥誠以先入之言為主使知避㐫趨吉日後皆稱賢人君子為良善之民免貽父母憂慮亦且不犯刑憲永保身家
  憲綱
  凡國家律令並續降條例事理有司官吏須要熟讀詳玩明曉其意監察御史按察司官所至之處令其講讀或有不能通曉者依律究治
  事例
  洪武二十一年賜天下武臣大誥令其子弟誦習 二十四年令天下生員兼讀誥律 二十五年詔令各處官民之家傳誦大誥三編凡遇鄉飲酒禮一人講説衆人盡聴使人皆知趨吉避凶不犯刑憲其秀才教訓子弟引赴京考試有記一編兩編或全記者俱受賞仍具賞過名數曉諭天下 永樂元年令各處教官訓導依前教讀講觧聴候考試其市井鄉村秀才一體用心教訓如不熟讀及聞知考試推託不赴者治罪 十七年令各處軍衞有司凡洪武年間一應榜文俱各張掛遵守如有藏匿棄毀不張掛者凌遲處死 成化元年奏准各處修蓋榜房將洪武永樂正統年間節次頒降榜文謄寫張掛諭衆通知 四年奏准各處有司每遇朔望詣學行香之時令師生講説大明律及御製書籍俾官吏及合屬人等通曉法律倫理違者治罪











  明㑹典卷二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明㑹典卷二十三
  戶部八
  天下稅糧有司徴收皆有定數每嵗㑹計存留起運以供軍國之需俱從本部定奪宣徳後事例漸宻今具列於後
  諸司職掌
  凡所在有司倉廩儲積糧斛除存留彼處衞所三年官軍俸糧外務要㑹計周嵗関支數目分豁見在若干不敷若干餘剩若干每嵗開報合幹上司轉逹本部定奪施行仍將次年實在糧米及該收該用之數一體分豁舊管新收開除實在開報
  事例
  洪武初天下有司錢糧按季開報後以季報太繁令一年一次將當年已支見在並下年該收該用數目盡行開報 宣德七年令浙江布政司等處逓年實徴文冊並繳到開豁錢糧勘合等項內有埋沒並重複者查追革後者追究奏請定奪 八年令各布政司都司並直𨽻府州衞所嵗報稅糧等項文冊查理明白各造總冊差該吏親齎俱限年終到部違限及數目不清者先將差來吏送問經該官吏通行查問 正統三年奏准各處嵗報錢糧文冊貴州都司陜西行都司限五月終廣西廣東雲南都司限六月終到部 景泰六年令廣東布政司所屬府州縣實徴並嵗用總冊照舊年終造報其嵗支錢糧年終倉庫錢帛及戶口總冊俱限次年八月終到部 𢎞治三年奏准各處軍衞有司預偹倉糧文冊俱限年終造完次年二月以裏到部違者照例問罪
  各處草料徴收折納己見諸司職掌若因時制宜措偹收放其法不一具列於後
  諸司職掌
  凡各處倉塲收積草料以偹軍馬往來支用草於本處官司照田糧徴收料於秋糧內折納務要常存預偹果係調撥軍馬及有本部印信文憑方許支給仍仰所在官司將支過數目申逹合幹上司作數
  事例
  洪武三年令應天寜國等六府近京師者重租田一頃輸草十六束輕租田加倍池州安慶等十六府逺京師者輸剉草重租田一頃十八包包各十五斤輕租田加倍 二十三年令官田每頃科草七包半民田加倍俱起運赴京定塲交納 宣德七年順天府覇州東安等州縣拖欠草束每束折納鈔五貫就本處官庫收貯偹用 正統二年令山西布政司嵗徴馬草俱存留萬全等處折米偹用 七年奏准每年四月至八月綱運糧到令各處收草官員協助有不敷者再量差官助收至次年三月各處納草堆積亦令收糧官協助 又奏准凡南直𨽻各府起運馬草願納價銀者每束納銀三分觧部送太倉銀庫收貯候用草時召商上納照時價支給 八年令山東布政司實徴馬草除定擬起運京塲外其存留本處偹用數目每束折米五升於用糧處所交納 九年令各塲該用草束止許殷實軍民中納如有內外該管官員令子弟家人伴當假託軍民出名承納又行囑託規從輕省者聴監收御史舉劾 十年令應天蘇松等府州該徴草束內折色米豆量為存留本處偹用其本色起運戶部交納者每束折銀三分北直𨽻真定等府州起運草內量減每束折鈔一錠類觧十四年令浙江湖州嘉興並直𨽻蘇松等府該徴馬草願納本色折色各從民便不許一槩徴銀 景泰五年令浙江嘉湖並應天直𨽻府州草束原納折色者照例徴銀觧京其存留之數每包束折米豆五升於用糧處所收積 成化十九年令鎮江府寄莊與實在民田一體均納養馬草束 二十二年令各處收受糧草等官凡納戶納完正糧正草之外不許追收餘價若有餘價聴令部運人員追收帯回本布政司發各該州縣收貯別用
  已上徵納
  正統元年令刑部都察院問完囚人以四分為率內二分納草贖罪其斬絞罪者納草一千八百束三流並徒三年者一千四百束徒二年半者一千二百束徒二年者一千束徒一年半者八百束徒一年者六百束笞杖者每一十四十束每束重一十五斤 十四年令陜西西安慶陽延安等衞府官吏舍人所犯不係贓罪笞杖徒流及軍民人等犯該笞杖與軍犯該笞杖不該立功者定撥各堡納草 又奏准召商納草不分官員軍民之家每榖草一百束官給價銀三兩禾草一百束二兩二錢就於京塲上納 又令開中兩淮兩浙河間長蘆運司存積四分官塩不分四品以上官員之家及軍民人等俱於在京西城等坊草塲上納草束 景泰元年令直𨽻真定等府儒學生員納草四千束者給與冠帯以榮終身 成化元年獨石馬營龍門所雲州四倉急缺糧料開中淮浙長蘆河東運司官塩九十五萬二千三百二十二引召商上納米豆至六年報中未完除兩淮仍令照舊兩浙等運司酌量時價改中草束 二年奏准在京各衙門辦事吏典有辦事一年以下納豆一百石二年以下八十石三年以下六十石免其考試就便實撥當該其辦事一年以下納豆二百石二年以下一百五十石三年以下一百石送吏部免其京考給與冠𢃄即照資格挨次選用在京各衙門當該官吏典有着役一年以下納豆八十石二年以下六十石給與冠帯就便照依資格挨次選用 在京各衙門辦事官有該正從八品選用者納豆一百石就便照依資格挨次選用 十二年大同等處各城堡倉塲開中長蘆運司官塩十萬引每引納料豆四斗河東運司官塩二十萬引每引納糓草八束 十四年令遼東各邉客兵調集去處草束不敷許於本處官庫贓罰銀內酌量給與官軍買用如再不敷許用折糧官銀補輳 又令遼東二十五衞囚犯納草贖罪除笞罪並真犯死罪及例該充軍等項並無力外其餘雜犯死罪納草三百五十束徒三年納草二百五十束徒二年納草二百束徒一年納草一百五十束杖罪每一十納草十束 又令本部運銀十萬兩分送陜西榆林給與官軍准折草料仍行山西河南附近州縣或借撥或儧運或買辦料豆各萬石榖草各一百五十萬束俱納榆林一帯倉塲
  已上措偹
  洪武十五年令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湖廣江西布政司淮安蘇州等衞馬草不許科收馬料不許支給 永樂七年欽定征操馬疋闗支草料公六疋侯五疋伯四疋指揮千百戶各一疋征進馬疋草料公十疋侯伯八疋都督六匹都指揮三匹指揮二匹千百戶各一匹非征進之數不許関支 十一年令上直馬每匹日支料豆四升草一束其下塲牧放馬匹止関料豆一月 十四年令䭾豹馬日支料四升草一束自九月初一日起至十一月止 二十二年令常川上直馬每疋日支料三升草半束餘半束折支鈔二貫騎操等項馬每疋日支料三升草一束折支鈔四貫 宣德五年令御馬監勇士馬並逹官調習馬每疋按月原支草三十束內支本色草一十五束餘折白綿布一疋 正統二年令五軍三千神機等營操偹官軍馬月支料豆九斗添與一斗以後照舊関支 陜西寜夏等處官軍騎操馬每嵗自九月半起関支料豆至次年四月半住支 大同宣府等處操偹廵哨馬每月原支料豆九斗添與三斗至次年三月半住支 四年令大同宣府鎮守總兵等官凡馬匹不係官給之數不許関支草料 六年令北邊使臣馬駝初到京每匹日支草半束一月之後又添半束每日仍支料一升 甘肅操偹馬料自十一月初一日至次年二月終日支四升其九月下半月及次年三月四月上半月仍照舊日支三升 八年令直𨽻真定衞逹官自已馬草料住支其官馬照官軍例支給 九年令萬全都司廵哨操偹馬添支四月下半月料豆六斗十年令甘肅莊涼等處官軍馬料日支四升外添支
  青稞一升 又令大同右玉林等衞官馬月支榖草十束與自偹野草相兼餵飼 十三年令在京各衞官軍上直馬每疋日支料豆四升騎操馬三升按月開數及月分大盡小盡文冊二本送部一本存留偹照一本發倉照數放支 十四年令各處馬房上直騎操並起取等項馬草每一束折支銀二分 居庸関騎操馬自十月十五日起每馬一匹日支草一束 五軍三千神機等營騎操馬自本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起至次年二月終止每疋日加料豆一升 景泰元年長陵等三陵神官監長隨內使領到御馬監馬馿行令昌平縣每馬一疋日支料三升草一束驢一頭日支草半束料一升每年十月初一日起三月終止如有事故截日住支 二年奏減上直馬料豆一升與五軍等營騎操馬一例関支三升 五軍等營騎操馬自十月十五日起本月終止每馬一疋給銀一錢十一月給銀二錢買草十二月至次年正月終止每馬関本色草一十五束 三年令減給䭾豹馬料豆一升照例自九月初一日起至三月初一日住支 又令五軍等營存操馬自五月初一日為始大月仍支料九鬥草十五束候至六月青草長茂止関料豆草束住支至十月初一日起草束依例関支七年令寜夏等衞馬隊旗軍照甘肅例每嵗九月十
  六日起至次年四月十五日止日支料豆三升 又令勇士小廝馬月支料豆九鬥草三十束 天順元年奏准勇士小廝馬自本年十二月起至次年三月終月支料豆一石待豐年有積照永樂宣德年間事例月支一石二斗 二年令新降逹官每人准馬一匹月支料七鬥草三十束 成化元年奏准凡內外鎮守官員馬不拘官私止給四疋草料 五年令京營官軍草料俱編填勘合方許支給 十二年令原選聴征下塲馬預先調取來京每疋於九月一月支草二十束九月以後仍有邉報卻將十一月分該支草料移在十月分十二月分移在十一月分接續照例秋草糓草兼支間月折與價銀買草 十三年令下塲取回聴征馬八月九月每馬一疋按月支與草價銀二錢三分 十七年令聴征官軍馬一萬五千疋每疋月給草價銀一錢日支料豆三升續因馬匹痩損添給草價銀一錢 二十年奏准聴征馬四月五月每月添給料豆一斗輳前九斗共支一石草價銀輳前二錢共支二錢三分 二十一年令永平山海薊州等處三屯等營官軍騎操馬按月造冊三月関支料豆十月折支草束 𢎞治二年令各營騎操馬本年十二月至春季向一月每疋月添草價銀一錢以後該支月分仍舊 議准京營存操馬每年四月分関支料豆一半其餘下塲回還馬每年関支折草銀兩月 六年令存操馬四月分料豆准與全支 十二年奏准存留下塲聽征馬自五月初一日為始除料豆照常外每馬折給草價銀二錢內存操馬先已支過者照數扣除候聲息稍緩仍令下塲牧放草料住支
  已上支給
  國初官軍馬草徵自民間洪武二十五年以百姓供給艱難令北平等處衞所官軍不支草束自採野草偹用是後遂有秋青草事例宣徳以來通命在京在外軍衞有司量𣲖軍夫採打置塲收納嵗有常額與民納草相兼支用
  事例
  永樂九年令天城陽和等衞所採取青草給大同都司官馬以平陽澤潞等府州縣草納附驛站 十二年令五府各衞每嵗差撥有馬官軍下塲採打秋青草偹用宣德四年令行在五府所屬衞所錦衣等衞順天等
  府所屬州縣各起倩軍餘人夫採取秋青草運赴京塲及在外驛站收貯偹用其山西河南山東陜西四布政司所屬驛站並有操偹馬衞所行各布政司都司量𣲖軍夫採打秋青草就本處收貯聴支 正統十一年令延綏一𢃄自定邉安邉營西抵寕夏花馬池東至府谷縣大小營堡官軍馬皆自偹野草支用 景泰元年奏准西湖並城濠草俱令本部借撥軍民人等採取偹用不許諸人私占 又令陜西寕夏甘肅延綏山西大同並偏頭鴈門二関遼東萬全都司所屬及直𨽻山海永平宻雲紫荊倒馬居庸一帯沿邉関口及山東偹倭處所馬草總兵鎮守及管糧郎中布按二司等官於秋草長茂之時量起軍夫趂時採取每束重一十五斤設法堆積委官看守以偹支用 三年令南海子大木厰西湖並城濠內青草本部差官督同各城兵馬司委官率領弓兵並當坊火甲時常廵護至期行取三撥官軍採打搬運京塲 天順三年令甘肅莊浪沿邉十三衞所官軍餘丁舍人每名採草一百五十束堆積偹用不許官豪勢要占據近地肥饒草塲其平涼等府原𣲖地畒榖草每束折收銀二分運送邉城以偹買草支用 成化二年令陜西都行二司各衞所軍士餘丁不該輪班在營者每人採草一百二十束各於官塲上納各驛及逓運所馬牛夫甲軍每人八十束俱於本驛逓上納三年令遼陽廣寜等軍衞趂秋青草牧放馬匹不許指以征操為由擅支在官堆積草束 九年令延綏寕夏各堡馬歩軍餘採草十一月終不完者本堡把總官住俸年終不完者管糧參政及監收副使等官住俸 𢎞治二年令甘肅等處總兵官與分守守偹等官預計秋草長茂之時將官軍舍餘名數並湖塲逺近里數開報廵撫與管糧官處照依本部奏行事例甘州等處總兵官㑹廵撫與太監副總兵等官莊涼等處分守守偹等官㑹布按二司並管糧等官公同查議以均𣲖運




  明㑹典卷二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明會典卷二十四
  戶部九
  㑹計
  軍馬所在轉運供給諸司職掌已具見今各處錢糧除存留外其起運京邊各有定數備列於後若起運南京者則見於南京戶部
  諸司職掌
  凡有軍馬去處所需錢糧等項本部必先查考某處蓄積有餘某處歳用不給量其水陸路程地理逺近難易計其人夫多寡明白具奏差官於糧多去處撥運闕糧衛分支用
  事例
  𢎞治十五年起運數目
  浙江布政使司
  夏稅京庫折銀麥八萬石每石折銀二錢五分絲綿三十二萬兩絲綿折絹一百九十六萬兩每二十兩折絹一疋
  秋糧供用庫白熟粳米二萬三千石准糙米二萬五千三百石酒醋麫局糯米二千七百石准糙米二千九百七十石惜薪司白熟糯米一十五石一斗准糙米一十六石六斗一升京庫白糯米一百石准糙米一百一十石光祿寺白熟粳米二萬五千石准糙米二萬九千五百石白熟糯米四千三百八十五石七斗准糙米四千八百二十四石二斗七升京庫折銀米六十萬五百石每石折銀二錢五分京倉兊軍儧運米六十萬石
  山東布政使司
  夏稅京倉小麥三萬四千七十五石京庫綿布二萬疋准小麥二萬四千石絲折絹五萬四千九百九十疋一丈五尺四寸七分六釐邊倉本色小麥一萬八千七百七十五石鈔五十萬錠照例折銀准小麥五萬石綿布一十三萬二千四百一十八疋准小麥一十五萬石千九百一石六斗
  秋糧京倉米石十五萬五千六十石京庫綿布一萬五千疋准米一萬五千石綿花六萬二千斤准米六千二百石邊倉本色米二十萬八千八百石綿布一十二萬九千疋准米一十二萬九千石綿花七萬七千斤准米七千七百石京塲草二百一十二萬四千三百八十束京庫折銀草一百七萬五千一百束邊塲草三十二萬束
  河南布政使司
  夏稅京倉糧一萬七千九百五十石邊倉小麥九千六百石秋糧京倉米二十九萬二千六十五石三斗京庫絹二萬五千七百五十疋零布八萬一千八百三十七疋花絨一十三萬三百四十二斤四錢戶口食鹽鈔六百一十四萬七千一百一十貫京塲草一百五十三萬七千八百九十六束邊倉粟米七萬一千六百九十石
  山西布政司
  夏稅大同麥二萬九千三百石大同府銀億庫布四萬二千五百疋准麥五萬一千石宣府麥一萬七千八百石萬全萬億庫布六千疋准小麥七千二百石雁門等三關麥一萬二千石京庫農桑絲折絹四千七百七十七疋
  秋糧大同米二十九萬石千五百石宣府米二萬五千石大同府銀億庫綿布一十八萬疋准米一十八萬石花絨八萬斤准米八千石萬全都司萬億庫綿布六萬二千五百疋准米六萬二千五百石花絨二萬二千五百斤准米二百五十石大同在城幷在外草塲草二百四十四萬四千四百四十八束偏頭等三關米八萬一千石偏頭關幷代州草塲草一百一十萬束邊庫戶口食鹽鈔一百五十萬七千三百九十錠三貫
  湖廣布政使司
  夏稅京庫折絹二萬二千九百二十一疋一丈六尺五寸三分九釐六絲七忽二微二塵七纖一渺
  秋糧京庫折銀米七萬二千石每石折銀二錢五分
  江西布政司
  夏稅京庫折銀米麥六萬石每石折銀二錢五分絲絹折絹八千二十九疋二丈三尺八寸四分八釐農桑絲折絹三千四百八十六疋二丈二尺一寸一分五釐秋糧京倉兊軍儧運米四十萬石京庫折銀米九十七萬石每石折錢二錢五分闊白薴布五萬疋准米三萬五千石
  福建布政使司
  秋糧京庫折銀米三十六萬四千石每石折銀二錢五分
  廣東布政使司
  秋糧京庫折銀米四十萬石每石折銀二錢五分
  順天府
  夏稅京倉小麥二千一百一十石邊倉喜峰口等倉小麥八千七百四十石
  秋糧京倉米豆七百三十七石邊倉山海等倉米豆二萬三千七百二十石七斗京庫人丁絲折絹二萬一千七十五疋一丈六尺六寸農桑絲折絹一千七百六十四疋一丈七尺三寸一釐三毫五絲地畝綿花絨九千四百三十六斤一十四兩五錢六分四釐戸口食鹽鈔四十九萬五百九十三貫
  直𨽻真定府
  夏稅京倉糧九千二百五十石邊倉糧五千五百七十石京庫絹一萬四千一百三十三疋九尺五寸
  秋糧京倉米二萬五千九百一十八石四斗六升邊倉米一萬二千五百石京庫花絨三萬五千三十三斤一兩戶口食鹽鈔一百二十四萬五百六十八貫折銀草三十八萬九千束每束折銀三分
  直𨽻保定府
  夏稅京倉小麥二千七百五十石邊倉小麥一千三百五十石京庫人丁絲折絹一千一百五十六疋農桑絲折絹一千六百一十一疋九尺二分五釐本色絲二百二十四斤一兩一錢二分戶口食鹽鈔四十五萬九百三十六貫錢鈔中半
  秋糧京倉米三千四百二十五石京庫花絨九千五百七十四斤八兩五錢六分邊倉米二萬一千五百石京塲草六十八萬九千二百九十束京庫折銀草三十六萬束每束折銀三分
  直𨽻大名府
  夏稅京倉小麥八千五百二十五石京庫闊白布二千四百疋邊倉小麥九千一百石邊庫闊白布一千三百疋京庫人丁絲折絹六千八百二十八疋一丈四尺一寸農桑絲折絹八百一十疋二丈七尺九寸四分一釐二毫邊庫戶口食鹽鈔七十八萬一千一百三十一貫秋糧京倉米三萬四百石邊倉米四萬一千四百五十石邊庫闊白布二千疋京塲草一百六萬一千七百八十二束京庫折銀草四十五萬五千束邊倉草二十九萬束
  直𨽻河間府
  夏稅京倉小麥六千六百六十八石邊倉小麥三千一百七十五石京庫人丁絲折絹四千九百二疋二丈六尺三寸三分一釐三毫七絲五微
  秋糧京倉米一萬五千九百石邊倉米八千八百五十石京庫地畝花絨四千六百四十七斤一十三兩五錢京塲草六千萬六千九百束邊倉草五萬束京庫綿花絨三萬斤准米三千石鈔一十四萬四千六百七十貫
  直𨽻順徳府
  夏稅京倉麥豆共一萬一千四百五十石京倉農桑絲折絹三百五十一疋一丈二尺六寸八分五耗人丁絲折絹一千五百四十八疋地畝綿花絨五千五斤四兩戶口食鹽鈔三十五萬七千三百五十四貫邊倉麥豆共五千四百二十石
  秋糧京倉米豆芝麻一萬六千九百七十五石邊倉米豆共五千九百六十石京塲草三十四萬九千一百束京庫折銀草一十七萬三百束
  直𨽻廣平府
  夏稅京倉麥一萬五百五十石邊倉麥四千六百石京庫絹三千一百四十疋一丈八寸四分戶口食鹽鈔六十六萬三千一十八貫
  秋糧京倉米一萬一千八百石邊倉米二萬一千三百石京庫花絨一萬四千五百八十四斤一十五兩八錢一分京塲草五十三萬九千八百束京庫折銀草二十四萬四千束每束折銀三分五釐
  直𨽻永平府
  京庫絹一百七十四疋一丈五寸京塲草三萬束
  應天府
  秋糧京倉兊軍儧運米一十萬石京庫折銀草三十萬三千九百包每包折銀三分
  直𨽻蘇州府
  夏稅京庫麥三萬石每石折銀二錢五分
  秋糧在京各衙門白粳米五萬四千八百石京倉兊軍儧運米六十五萬五千石京庫闊白布十九萬疋准米十九萬石折銀米七十六萬六千石每石折銀二錢五分絲折絹一萬二千五百五十五疋折銀草三十七萬包每包折銀三分戶口食鹽鈔八十萬八千四百六十四錠二貫
  直𨽻松江府
  夏稅京倉糧六萬石每石折銀二錢五分
  秋糧京倉米四萬七千六十五石五斗京庫布一十七萬五千疋折銀米二十八萬石折銀草二十二萬包每包折銀三分戶口食鹽鈔四十六萬三千六十五貫
  直𨽻常州府
  夏稅京庫折銀小麥九萬石
  秋糧在京吏部等衙門米四萬三千四百七十二石七斗三升京倉兊軍儧運米一十七萬五千石京庫折銀米二十五萬六千石每石折銀二錢五分折闊白布米五萬石每石折布一疋折銀草五十三萬包每包折銀三分人丁絲折絹一千五百七十三疋一丈一尺一分七釐一毫農桑絲折絹三百二十四疋二丈四尺六寸戶口食鹽鈔二百三十六萬一千三十九貫
  直𨽻淮安府
  夏稅京倉糧三千石京庫絹一千四百六十一疋一丈九尺七寸五分
  秋糧京倉米二萬六千石京庫絹一千四百四十一疋一丈九尺折銀草二十三萬七千包每包折銀三分戸口食糧鈔一百九十六萬八千三百九十貫
  直𨽻鎮江府
  夏稅京庫人丁絲折絹二百五疋二丈八尺六寸二分七釐九毫農桑絲折絹一十三疋二丈七尺六寸三分戶口食鹽鈔二十四萬七千三百六十五貫錢鈔中半
  直𨽻徽州府
  夏稅京庫折銀糧二萬二千石每石折銀二錢五分秋糧京庫折銀糧七萬一千石每石折銀二錢五分戶口食鹽鈔七十七萬九千七百貫
  直𨽻寧國府
  秋糧京倉兊軍儧運米三萬石京庫折銀草五十七萬包每包折銀三分戶口食鹽鈔五十一萬五千九百九十三貫
  直𨽻鳳陽府
  夏稅京倉糧三千石京庫絹一千三百八十疋折銀草一十一萬八千包每包折銀三分戶口食鹽鈔九十五萬六千二十五貫
  直𨽻安慶府
  夏稅京庫農桑絲絹三百五十三疋二丈九尺折銀草一十二萬包每包折銀三分戶口食鹽鈔一十四萬五千二百七十六貫九百三十文錢鈔中半
  直𨽻太平府
  夏稅京庫人丁絲折絹一百二疋九尺六寸四分二釐農桑絲折絹一百一十六疋一丈六尺九分四釐戶口食鹽鈔一十七萬八千八百四十五貫錢鈔中半
  直𨽻揚州府
  夏稅京倉小麥二百石
  秋糧京倉米六萬一百石京庫折銀草二十二萬包絲綿折絹八百四十一疋二丈四尺
  直𨽻廬州府
  夏稅京倉小麥一千石京庫農桑絲絹六百八十七疋一丈三尺二分六釐二毫五絲折銀草五萬包每包折銀三分戶口食鹽鈔十十九萬九千六百四十二貫三百七十五文錢鈔中半
  直𨽻池州府
  夏稅京庫絲折絹一十五疋農桑絲折絹一百九十八疋
  秋糧京倉兊軍儧運米二萬五千石京塲草六萬二千包京庫戶口食鹽鈔一十二萬九千九百三十八貫
  直𨽻徐州
  夏稅酒醋麫局小麥一千石京庫絲折絹三千二十五疋二丈二寸四分二釐五毫八絲農桑絲折絹二千五百五十八疋二尺六寸九分五釐
  秋糧京倉兊軍米三萬石京庫折銀草五萬包每包折銀三分戶口食鹽鈔五十一萬四千三百九十八貫
  直𨽻廣徳州
  秋糧京庫折銀草二十三萬包每包折銀三分戸口食鹽鈔八十八萬二千八十四貫
  直𨽻滁州
  夏稅京庫農桑絲折絹二百一十七疋五尺四寸四分五釐折銀草一萬一千包每包折銀三分戶口食鹽鈔五萬二千六百九十五貫
  直𨽻和州
  夏稅京庫農桑絲折絹九十五疋二丈七尺二寸六分戶口食鹽鈔五萬九千九百一十貫錢鈔中半














  明會典卷二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明會典卷二十五
  戶部十
  漕運
  國朝自永樂遷都於北軍國之需皆仰給東南漕運之法日益詳備今特具列於後
  事例
  運糧衛所
  南京三十四衛
  錦衣衛     府軍左衛
  府軍右衛    府軍衛
  虎賁左衛    鷹揚衛
  廣洋衛     羽林左衛
  留守中衛    神策衛
  府軍後衛    武德衛
  水軍左衛    留守左衛
  龍虎左衛    羽林右衛
  龍虎衛     應天衛
  留守右衛    橫海衛
  龍江右衛    水軍右衛
  驍騎右衛    虎賁右衛
  瀋陽右衛    金吾前衛
  金吾後衛    旗手衛
  豹韜衛     豹韜左衛
  龍江左衛    江隂衛
  鎮南衛     興武衛
  直𨽻三十三衛所
  廬州衛     六安衛
  安慶衛     淮安衛
  大河衛     新安衛
  邳州衛     九江衛
  蘓州衛     鎮海衛
  太倉衛     嘉興中左千戶所
  宿州衛     武平衛
  夀州衛     泗州衛
  河南潁川衛   潁上守禦千戶所
  歸德衛     揚州衛
  通州守禦千戶所 髙郵衛
  鹽城守禦千戶所 㤗州守禦千戶所
  儀真衛     興化守禦千戶所金山松江守禦千戶所
  鎮江衛     建陽衛
  徐州衛     徐州衛
  滁州衛     宣州衛
  中都留守司八衛所
  留守左衛    留守中衛
  鳳陽衛     鳳陽右衛
  鳳陽中衛    懷逺衛
  長淮衛     洪塘湖屯田千戶所
  浙江都司一十三衛所
  杭州前衛    杭州右衛
  溫州衛     寧波衛
  紹興衛     台州衛
  䖏州衛     海寧衛
  海寧守禦千戶所 湖州守禦千戶所嚴州守禦千戶所 衢州守禦千戶所金華守禦千戶所
  山東都司九衛所
  德州衛     德州左衛
  東昌衛     濟寧衛
  平山衛     兗州䕶衛
  濮州守禦千戶所 東平中守禦千戶臨清衛
  湖廣都司一十二衛所
  武昌衛     武昌左衛
  蘄州衛     黃州衛
  荊州衛     荊州左衛
  荊州右衛    沔陽衛
  岳州衛     襄陽衛
  安陸衛     德安守禦千戶所
  江西都司一十二衛所
  南昌前衛    南昌左衛
  袁州衛     贑州衛
  吉安守禦千戶所 安福守禦千戶所永新守禦千戶所 撫州守禦千戶所建昌守禦千戶所 鉛山守禦千戶所廣信守禦千戶所 饒州守禦千戶所
  永樂元年令於淮安用船可載三百石以上者運糧入淮河沙河至陳州潁岐口跌坡下用淺船可載二百石以上者運至跌坡上別以大船載入黃河至八栁樹等處令河南車夫運赴衛河轉輸北京 二年命總兵官一員副總兵官一貟統領官軍海運 又以海運糧到直沽用三板划船裝運至通州等處交卸水路閣淺遲誤海船囬還令於小直沽起蓋蘆囤二百八座約収糧一十萬四千石河西務起蓋倉囤一百六十間約収糧一十四萬五千石轉運北京 三年令總督糧儲官於天津衛城北造露囤一千四百所 五年令山東布政司量起車夫將濟南府並濟寧州倉糧運送德州倉𠉀衛河船接運 六年令海運船運糧八十萬石於京師其會通河衛河以淺河船相兼轉運 八年令湖廣江西浙江三處倉糧除本處支用其餘糧本部差官督各該司府起運 十二年令湖廣造淺船二千隻歳於淮安倉支糧運赴北京其太倉舊納糧悉改納淮安倉収貯 又令北京山東山西河南中都直𨽻徐州等衛俱選官軍運糧各都指揮一員統領 十三年罷海運糧令浙江嘉湖杭與直𨽻蘓松常鎮等府秋糧除存留並起運南京及供給內府等項之數其餘並坐太倉海運之數盡改撥運赴淮安倉揚州鳳陽淮安三府秋糧內每歲定撥六十萬石徐州並山東兗州府秋糧內每歲定撥三十萬石俱運赴濟寧倉令淺河船於會通河以三千隻支淮安糧運至濟寧以二千隻支濟寧糧運赴通州倉每歲通運四次其天津並通州等衛各撥官軍於通州接運至北京 又令浙江都司並直𨽻衛分官軍於淮安運糧至徐州置倉収囤京衛官軍於徐州運糧至德州置倉収囤山東河南都司官軍於德州運糧至通州交収淮安當盈倉徐州倉本部各委主事一貟監督収放其儧運糧每石俱兩平斛斗収於官軍儧運止一尖一平定為例 又令各衛所運糧官軍行糧每貟名不分逺近俱支三石 十六年令浙江湖廣江西布政司並直𨽻蘓松常鎮等府所屬稅糧除存留及起運南京外餘糧坐撥二百五十萬石令糧里人戶自脩船隻運赴北京通州河西等處上倉 又令沿河閘壩每三處差御史一員儧運 十七年令侍郎副都御史並武職大臣各一員催督浙江等布政司直𨽻蘓松等府起運糧儲仍令各部差郎中員外郎等官分投整理二十一年奏准每歲漕運以兩運赴京倉一運赴通
  州倉交収 洪熈元年令官軍運糧船內許附載物貨資給盤剝折耗之費 宣德二年令運糧軍船工部及諸衙門不許撥載他物致誤運 又令浙江江西湖廣並直𨽻蘓松等府起運淮安徐州倉糧撥民自運赴通州倉其運糧軍士於淮安南京倉支運 本年差侍郎五貟都御史一貟催督浙江等布政司南直𨽻蘇松等府民運糧及淮安等倉官軍支運糧 三年奏准各都司衛所不差原選委官及軍闕不補者正官並首領官俱罰俸半年 又令各都司衛所選委指揮等官專一提督運糧不許別項差操軍士闕即為撥補 四年仍令江西湖廣浙江民運糧一百五十萬石貯淮安倉蘓松寧國池州廬州安慶廣德民運糧二百七十四萬石貯徐州倉應天鎮江常州太平淮安揚州鳳陽及滁和二州民運糧二百二十萬石貯臨清倉令官軍支運山東河南北直𨽻府州縣糧徑赴北京其儧運軍船量地逺近與糧多寡如淮安上糧民船十抽其一徐州十三抽一臨清十五抽一給與官軍兼舊船運載 本年差侍郎都御史少卿郎中貟外郎等官催督各司府儧運糧儲 五年奏准運糧官軍船南京中都留守及直𨽻衛所於淮安脩理山東等都司於臨清修理湖廣江西浙江都司皆囘原衛修理有司給與材料 又令河南南陽懷慶汝寕三府糧運於臨清倉開封彰德衞輝三府糧運於德州倉交収 又令巡按御史布按二司及原漕運都指揮選軍菅運官員軍多衞分指揮二員少者一貟 又令江南民糧兊撥附近衞所官軍運載至京量其逺近給與路費耗米 六年奏准浙江江西湖廣蘇松常鎮太平等府僉撥民丁及軍多衞所添撥軍士與見運軍士通二十四萬分両班更替儧運 本年差給事中御史於南京各衛會同該府堂上在外會同各都司按察司堂上官及中都留守司直𨽻衛所㸃選運糧官軍其管運官貟不能撫䘏以致逃故者從總兵官處治所虧糧仍令補還 七年令官軍運糧各於附近府州縣水次交兊江南府州縣民運糧於𤓰洲淮安二處交兊河南所屬民糧運至大名府小灘兊與遮洋船官軍領運 又令增撥南京豹韜左等衛及各都司直𨽻衛所軍餘幷見運官軍共一十六萬儧運糧儲八年令兊運民糧加耗湖廣每一石八斗江西浙江七斗南直𨽻六斗江北揚州淮安鳳陽五斗徐州四斗山東河南三斗若民自運至淮安𤓰洲等處兊軍者四斗九年令漕運官軍有犯罰運淮安徐州倉糧赴京贖
  罪流罪五十石徒罪五等自四十石至十五石杖罪每一十一石笞罪每一十五斗 又令官軍運糧五百萬石以三分為率通州倉収二分京倉収一分各該兊糧處布政司委堂上官二貟按察司一貟總理 十年令各處運糧官軍但有軟弱事故者於見操屯田軍官內兊補其提督運糧都指揮等官許乘糧船一隻量帶官糧 又令湖廣江西浙江耗米俱六斗南直𨽻五斗江北直𨽻四斗徐州三斗五升山東河南二斗五升 又令各衞所官軍行糧止支二石 又令漕運總兵官每年八月赴京議事又又令各處起運京倉大小米麥先封乾圎潔淨様米送部轉發各倉収𠉀運糧到日比對相同方許收納 正統元年奏准兊運糧務二月以裏兊完其加耗江北淮安鳳陽四斗五升浙江蘓松等府民自運至𤓰洲兊運者三斗七升淮安者三斗餘如舊又令民運糧至𤓰淮就令揚州淮安府衛委官並該
  倉官攅見數交兊 又令浙江湖廣江西山東河南中都留守並南直𨽻衛所官軍行糧皆於本處官倉支給如倉無見在於存留糧內平斛兊支南京各衛於應天府原定各衛秋糧內兊支舊支二石五斗今增為二石七斗山東河南北直𨽻路近者不增 三年令各衛所運糧官有比試違限者俱住俸於淮安倉支糧運米數赴京完納復職 又令犯罪罰運者仍運該運之數無力者發極邊衛分 五年賞運糧官軍鈔指揮八錠千戶衛鎮撫六錠百戶所鎮撫五錠旗軍四錠加本處無鈔許賫本部勘合徐州迤南衛分於淮安所屬州縣關支徐州迤北衛分於衛輝府官庫關支 六年令各衛兊軍民糧兊完就出通關若路途窵逺衛所於本都司出給通關填給勘合 七年令漕運官軍若一衛有數船遭風漂流者委官覈實全衛改撥於通州及天津倉上納 八年令運糧船損壞撥附近地方産有物料於清江衛河提舉司脩造每䖏工部差官一貟監収督造各衛所仍差撥官軍葢立厰房相兼匠作用功及貽辦物料 九年令各䖏民糧每歲該起運京師之數先儘本都司衛所兊運其有不盡者布政司坐撥各府縣輪流運送於淮安徐州臨清徳州等倉交収 十一年差本部主事一貟於各處提督軍民兊糧 十三年令各䖏兊運民糧每二石與新蘆席一領其淮安等䖏倉支運者每二石領墊倉舊席一領至京通二倉每百領除損壞止納七十領 又令兊軍糧料於東安等門並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門及京倉収六分通州倉収四分支軍糧料於淮安徐州臨清徳州等倉關支於通州倉収遮洋船運於東店倉収十萬石林南倉収五萬石又奏准各䖏原坐兊軍京糧或有災傷免徴者許於原坐徐州淮安南京該納糧改撥輳兊 又令各䖏觧納在京及通州倉糧每石俱一尖一平斛收兩平斛放支民糧送納臨清淮安倉者每石俱一尖一平斛收兩平斛放支官軍儧運俱一尖一平斛支赴京通二倉交收 又令湖廣江西浙江加耗俱六斗五升南直𨽻五斗五升江北揚州淮安鳳陽四斗五升河南民糧於蕭縣水次兊者四斗民自運至𤓰淮等處兊軍運者三斗其兊運料豆加耗亦准此例 十四年令蘓州府委官督糧里及殷實大戶人等自運京儲旗軍退回屯守 景泰元年令都御史一貟總督漕運 又令蘓松常鎮等府民糧自運至𤓰州兊軍者加耗四斗五升淮安兊軍者四斗五年令河南山東布按二司管糧官催督兊運軍糧青州濟南二府運送德州倉兗州東昌二府及河南布政司所屬運送臨清倉每石加耗四斗 七年令揚州迤南衛所運糧官軍每貟名支行糧三石淮安迤北衛州每貟名二石 天順元年令各處監兊民糧司府州官每歲承委後先行本部知㑹徑赴總督漕運官處比較四年令運糧官軍雜犯死罪者比流罪加納米三十
  石共八十石於淮安徐州倉支運 六年江南糧運有未到通州者令戶部侍郎一貟催儧就扵天津德州附近倉分収貯仍量留耗米以待下年帶運 七年令運糧官軍犯罪者照例納米収贖罷淮徐支運糧例 八年令官軍運糧或遇風水不測損壞船糧若在百里內者務要府州縣正官在百里外者許所在有印信官司勘實結申總兵等官處如有詐妄罪坐原勘官糧米仍依原定分數交納 成化元年奏准各處運糧旗軍附帶土産物貨河西務張家灣等處免其稅課 三年令浙江江西湖廣南直𨽻衛所並南京各衛俱於本處支行糧三石江北鳳陽等八衛所幷直𨽻廬州安慶六安滁州泗州壽州儀真揚州八衛俱於淮安倉支米麥二石八斗髙郵淮安大河邳州徐州滁州左六衛俱於徐州倉支米麥二石六斗遮洋船幷南京水軍左等八衛於南京各衛倉大河等五衛於淮安常盈倉山東於臨清倉俱支米二石四斗徳州天津等九衛於徳州倉支米二石六斗 令蘓松等府民自運糧仍舊軍運 七年令運糧都指揮幷把摠指揮軍伴於相應軍餘內撥二十名就令駕船俱照運糧軍餘一體關支行糧賞鈔八年令運糧至京倉北直𨽻幷河南山東衛所限五月初一日南直𨽻幷鳳陽等衛所限七月初一日若過江支兌者限八月初一日浙江江西湖廣都司衛所限九月初一日其把總都指揮及領運千百戶等官違限二十日以上住俸戴罪儧運若連三年違限者遞降一級二年不違限者量加奬異三年不違限者量加旌擢俱奏請定奪 九年奏准運糧官軍盤剝費用正糧不敷總督等官出給印信文憑付把總官於太倉折草等項銀內借與完納下年照數送還 十年令湖廣江西浙江加耗每石四斗應天幷江南直𨽻各府一斗五升徐州二斗山東河南一斗五升 十六年令各處運糧通加耗一斗各把總官變賣時價解送清江衛河提舉司給與官軍造船其有司木料幷抽分木植價銀停止又令河南民糧歲用遮洋船於元城縣小灘水次領兊又令蘓松常鎮四府歲運兊軍糧仍舊交兊於𤓰淮
  水次其𤓰洲南京戶部差官一貟督兊淮安委本部常盈倉収糧官督兊 又令遮洋船運糧薊州者如遇風水漂流照淺河船例改撥補數 十七年南京運糧官軍行糧令江西蘓松等處該納南京倉糧就同兊運帶去𤓰洲淮安扣支每米一石增水腳價一斗五升 二十年以河道淺阻糧運遲滯令所運糧已到者悉免曬颺每石加収耗米四升未到者令在京各衛所官軍人等於通州張家灣等處地方臨船預支三箇月每石加腳價米三升河西務七升其所兊糧每石兊運該収耗米五升幷免曬米四升俱作正數放支如無本色者每斗折銀五分送本色庫其兊之未盡者俱於通州倉上納 二十一年令每年本部差官一貟於山東河南南京差官四貟於浙江江西湖廣南直𨽻地方督同各司府州縣正官幷分巡分守管糧官將原㑹兊軍糧米徵完俱限十二月以裏運赴原定水次倉交兊不完者各管糧官住俸次年正月終不完者革去冠帶經該官吏幷管糧委官拏問若民糧已到領兊官軍未遲或刁蹬者領運官㕘問 又令運糧把摠等官每年糧完清查欠債旗軍開報巡倉御史及本部監督委官䖏不分逺近年分止依律加息三分償還其各衛所官借銀千兩以上者革去冠帶五千兩者住俸萬兩者降一級不許管軍管事若運糧俱完不欠債至六年之上者許總兵等官具奏把總都指揮及衛所千百戶等官俱量陞一級 又令運糧官貟老疾不勝任者赴漕運衙門告驗聽把摠官坐名報取代補若無相應官許於軍政佐二內取補規避運糧官貟仍發上運旗軍不上運或逃避者究問仍發運糧 又令各府州縣兊運軍糧如十二月及次年正月不完者管兊官照例革去冠帶住俸至五月不完者經該官吏及管糧官從重參究若管運軍官至正月終不到水次領兊者一體住俸𠉀交兊完日問罪 二十三年令改造遮洋運船為淺船從新河儧運其該運糧並人夫亦照淺船例均𣲖每船旗軍十名𢎞治二年議准每嵗本部郎中貟外郎主事內推選
  一貟領勑催儧糧船禁革奸𡚁 又奏准漕運糧遭風漂流者勘實具奏將兊運京倉減除通州倉上納如漂流十石減除一百石每石省腳價米一斗正糧照例加耗所省米兩平収受以補漂流之數 又令官軍上納京通二倉兊運者加耗七升改兊加耗四升支運幷遮洋船仍舊一尖一平斛収受 三年耴囘各處監兊主事等官止令各該管糧官監兊 五年令運糧官軍借債但係三年以前者盡為革罷近年者止照律出息若放債之家倚勢逼放及擅執官軍考掠糶賣官糧准折者軍發邊衛充軍民發口外為民果有窮困衛所闕少腳價者許於太倉量借銀兩完納𠉀下年照數送還 七年令兩京戸部仍差主事等官於湖廣江西浙江山東河南及南直𨽻各府催督兼監兊民糧 八年奏淮各處兊運糧每嵗布按二司及直𨽻府州縣管糧官督屬徴収年終運赴水次𠉀正月交兊如有不完提巡撫等官依例究治初違限一年二年者附過還職連違三年者以罷軟起送吏部其各該分巡分守管糧官員以十年為率五分不完者亦照此例把總及運糧官亦依限前去水次領兊如違管運官照府州縣例把總官照分巡分守例一體查處連違限三年聽漕運衙門黜退不許管軍管事 十二年奏准自天津該運京通二倉糧儲腳價不敷許令太倉銀庫借用如把摠等官縱容旗軍花費及私下還債以監守自盜論立功滿日帶俸差操債主以盜官物論罪勢豪官貟奏請發落家人伴當發廣西煙瘴衛分充軍 又奏准運糧都司衛所把總官所管運船俱以十分為率若有一半以上違限寄放德州等處不行到倉者令漕運都御史提問降一級納米完日照舊管運一半以上者參奏提問 又令本部會同兵部及漕運都御史等官考察運糧各衛所指揮千百戶廉幹有為者存留管事貪婪無為者革退另選相應官代補 又勑本部侍郎一員會漕運總督等官令本部原委郎中幷収糧主事分投催儧糧船如遇親王黃船二隻經過一時廻避外其餘王府各船務令兩岸分行撦牽不許混擠以阻糧運 十三年奏准官軍漕運將正耗糧米照數交兊不許折収輕賫及中途糶賣違者軍餘欠十石小旗欠五十石總旗欠一百石以上者俱問發邊衛哨瞭百戸欠三百石千戶欠五百石指揮欠一千石把總都指揮等官欠三千石以上俱問發原衛帶俸差操若總欠數多總督漕運總兵等官另行奏請定奪原賣官銀責付領運交納所得價銀入官又定各處兊運衙門解送様米山東直𨽻限三月以
  內江北直𨽻鳳陽等處限五月以內南京幷江南等處限六月以內浙江湖廣江西限七月以內到部如有故違遲悞先將差來人役送問承行幷管糧官吏行各該巡按御史一體究治 又令運糧衛所各置文薄一扇凡兊過糧數幷腳米多寡一應盤費使用及侵欺債負等項逐一附寫事完之日送漕運衙門查究
  邊糧
  事例
  洪武二年令戶部於蘓州府太倉儲糧三十萬石以備海運供給遼東 四年令青州府官軍運山東糧儲給遼東定遼邊衛 蘭州涼州河州岷州洮州寧夏莊浪西寧臨洮甘肅山丹永昌等衛軍糧每歲令西安等府送納大路官軍轉運邊衛 二十四年令蘭州岷州臨洮寧夏四衛官軍以平涼鞏昌等府民納米麥對撥供給其洮州涼州河州西寧荘浪甘肅山丹永昌八衛以各府見在倉糧陸續儧運供給 二十五年令海運蘓州太倉糧米六十萬石供給遼東官軍下年同 二十九年以陜西各府州縣民轉運邊餉道逺令扵驛道有軍民處置倉各就近地計程接逓 三十年令法司將徒流遷徙死罪囚人先自平涼起擺到西涼將運去糧米就西涼収貯𠉀擺到甘肅完訖卻從西涼起擺至平涼接逓每囚二名共買車一輛牛二隻運米四石後每車一輛再貼囚人兩名共當 永樂十年令陜西鞏昌臨洮等府稅糧以附近府縣民運納蘭縣抵甘州每五十里設一站令囚人及官軍轉運 十三年發山東山西河南及鳳陽淮安徐邳等䖏民丁十五萬運糧赴宣府各給行糧腳價仍免差役一年 十七年以口外糧料數少令於京倉支撥選取營造次撥旗軍儧運其擺堡運糧及坐堡管堡官除軍職外仍於吏部聽選方靣府州縣官內選取一百貟差用以文職大臣把總管運十九年以宣府等處闕糧令法司囚人運糧贖罪雜
  犯死罪十石流罪八石徒罪六石杖罪四石笞罪二石二十年令各府州縣民運邊糧者各免差役一年
  宣德三年令行在戸部差官以九月終發永平府屬縣民及東勝諸衛軍兼運林南東店倉糧於遵化城內供給官軍 五年令歲開運平糧四萬石自京師至獨石立十一堡每堡屯軍一千名各具連車以六十日為限其開平脩禦官軍輪班於獨石搬運仍令都督一貟領軍防䕶伯一貟總督 六年令五軍操備幷彭城永清左右三衛旗軍擺堡儧運糧料一十萬石赴獨石等處差武職一貟把總提督 七年奏准法司囚犯送本部通類差官押赴通州各衛倉支糧自備車輛運赴山海衛倉 正統元年令陜西各府歲納甘州各衛稅糧民運至蘭縣自蘭縣起發軍夫運至涼州自涼州運至各衛 二年令山西嵗運宣府稅糧一半改運大同 七年令直𨽻蘓州等府起運南京糧折銀五萬兩運赴陜西布政司轉運甘肅等處糴糧給軍 九年令山東等布政司直𨽻大名等府稅糧折布俱運赴永平山海江西等布政司直𨽻蘓常等府州稅糧折銀運山海遼東糴買糧料 十二年令每嵗運糧十萬兩於遼東糴買糧料仍令直𨽻永平府永平盧龍等衛罪囚運山海倉糧赴遼東寧逺等倉贖罪 又令每歲運銀十五萬兩於宣府糴買糧料 景泰三年令五軍等營撥軍七萬運糧七萬石於懐來每人給腳銀三錢 四年令法司及直𨽻罪囚於通州倉支豆運赤城直𨽻幷萬全都司等處罪囚於隆慶衛倉支米運龍門 又令召人自通州倉運米赴獨石每石給腳銀六錢馬營五錢五分六年令法司罪囚領運通州倉糧赴宣府不完者發巡撫官䖏減半自俻米納宣府斬絞罪二十石流幷徒三一十六石徒二年半十三石五斗徒二年十一石一年半九石一年六石五斗杖每十四斗
  雜行
  諸司職掌
  凡一應錢糧等事行移各布政司及直𨽻十八府州本部預為編置勘合幷底簿二扇一扇本部収貯一扇發下各司府州如有行移將各該事件移付通類科通行於原編底簿內附冩置立前件書填勘合內雲洪武某年某月某日書填某字幾號勘合照㑹某布政使或劄付某府州仰比對朱墨字號相同行下所屬照依坐去勘合內事件施行𠉀事完呈報到部於前件下注冩囘銷縁由以憑稽考其內外倉庫司局等衙門官貟任滿湏從本部查考任內錢糧等項如是収支明白別無𧇊欠然後咨發吏部聽用若有虧少及収支不明必湏究問至若本部官貟考覈及皂𨽻更替公用印色紙劄等事悉皆理之
  石刻職掌
  凡沒官房租錢印造茶鹽引由錢法契本勘合通關等事時估除授給由吏役照刷文卷紀錄屯種夫役漕運差批通類遲錯勘合等事吏役各庫文簿改革考較編置通類勘合等事斛斗秤尺通類勘合稅糧通關市舶等事並皆掌之
  事例
  洪武四年令內外倉庫放令錢糧內則中書外則行省第其字號為符劵然後放出 十四年置半印勘合下諸司収掌六部都察院應有行移即便比對勘合朱墨相同火速奉行諸司亦置六部都察院冊七扇如勘合至日即便附冩縁由本衙門収貯仍將原文繳囘內府其勘合附冩縁由明白滿日差人赴內府奏繳 十九革各衙門出納官物勘合令該部行文書下庫用印信手本於各門關防出入 二十九年令內外衙門關支物料本部編置勘合送內府収掌其該衙門奏領勘合赴該庫比號相同照數放支 又令司禮監編置內官衙門勘合底簿本部編置在外衙門勘合與底簿內將一扇送內府収貯本衙門與該庫各収一扇凡各衙門関領物件自行開數具奏關出勘合填冩物數齎赴本部比號謄録底簿僉押用印仍與該衙齎去該庫比號照數支領本庫將勘合送司禮監収銷或有差錯等項該衙門即便具奏改正用印鈐葢 宣徳五年奏准編直勘合付各衙門填冩實徴總數遣該吏親賫赴部查理近者限本本十月逺者十二月到部自後俱循此例其各年開豁之數一體編發勘合令填繳以憑查勘





  明㑹典卷二十五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明會典>



  欽定四庫全書
  明會典卷二十六
  戶部十一
  度支科
  經費
  國朝賞賜用鈔錠胡椒蘓木銅錢幷銀兩衣服等項不一其係禮兵二部掌行者具見各部惟嵗給軍士冬衣布花等件係本部掌行故備載於此
  諸司職掌
  凡在京賞賜該用鈔錠本部量數具奏於內府關支凡有欽賞官軍人等當該衙門將該賞人名鈔數於本部委官處磨筭相同將該賞數目附簿驗名給散其委官仍將日逐各起賞過鈔數開呈本部立案備照𠉀季終本部將原關幷賞過鈔數通類具奏及賞賜胡椒蘓木銅錢等項亦如之其在外如有欽依賞賜官軍及賑濟饑民等項本部約量會計鈔錠具奏委官赴內府照數關領㸃閘明白於戶科給批差人管運仍行移所在官司如運鈔到彼照依坐去則例眼同驗名給散造冊回報本部以憑稽考
  事例
  洪武三年給賞四川鹽井等六衛軍士每名綿布二疋綿花一斤仍加絹一疋 六年給賞北平軍士永平居庸古北口為一等密雲薊州為一等北平在城為一等通州真定為一等 二十八年令陜西行都司甘州等衛新發充軍者照舊軍事例給賞冬衣布花一年以後減半 永樂五年令賞賜北平各衛軍士冬衣布花該布絹三疋者內絹一疋折與蘓木一斤八兩該布二疋者一疋折蘓木一斤該布一疋者仍舊奉天征討旗軍原衛無家小並全家在京者全賞其北京有家小者在京賞綿布一疋原衛家小布二疋綿花一斤八兩為事發充局匠布一疋牧馬千戸所養馬㓜軍於贓罰庫關賞舊衣三件 八年令甘州等衛洪武三十一年以後充軍人數照舊軍例給賞冬衣布花 十一年令南京操練民間子弟幷餘丁㓜軍照例給賞夏布 十四年令在京各衛軍士該賞夏布三疋及二疋者內各一疋折新鈔三錠 十五年令北京所屬衛所軍士全賞本色布花遼東都司所屬衛分正軍恩軍有家小者綿布二疋綿花一斤八兩隻身旗軍幷養羊小廝及老㓜久病殘疾復役未及三年逃軍幷習學軍匠綿布一疋綿花一斤八兩㓜軍一歲至五歲隻身在營有一母伯叔父母一姐者幷六歲至十四歲隻身者各給綿布一疋綿花一斤若在營有一母一伯叔父母一姐一妹一弟者照養羊小廝例 十七年定賞山西都司所屬衛分布花則例振武衛正軍有家小綿布四疋綿花一斤八兩隻身旗軍幷巡營守門鋪養馬㸔倉㸔草老㓜久病殘疾復役未及三年逃軍綿布二疋綿花一斤八兩太原左右中三䕶衛太原左右前三衛鎮西衛寧化千戶所正軍校尉續添校尉幷各䕶衛牧養馬匹軍人有家小綿布三疋綿花一斤八兩隻身旗軍校尉巡營守門鋪養馬看倉看草老㓜久病殘疾復役未及三年逃軍及瀋陽中䕶衛平陽潞州衛沁州汾州千戶所正軍校尉幷巡營守門鋪養馬看倉㸔草老㓜殘疾復役未及三年逃軍綿布二疋綿花一斤八兩山西行都司所屬大同左右前後朔州天城陽和安東中屯等衛正軍恩軍校尉幷旗手等衛調去入伍軍匠有家小者綿布四疋綿花一斤八兩隻身旗軍校尉幷旗手等衛調去入伍軍匠及巡營守門鋪養馬看倉看草老幼久病殘疾復役未及三年逃軍綿布二疋綿花一斤八兩 又令在京各衛軍士該賞布一疋者與本色二疋者內一疋折新鈔五錠三疋四疋者各支二疋餘每疋折新鈔五錠十八年令賞賜各衛軍士冬衣布花照先欽定賞賜
  例絹每疋折與蘓木一斤六兩胡椒四兩布每疋折蘓木一斤胡椒三兩 十九年令在京各衛軍士該賞布三疋者內一疋折蘓木一斤一疋折新鈔三錠該布二疋者內一疋折蘓木一斤該布一疋者仍舊在京者與綿布南京者與夏布其南京隨住北京者仍於南京給之 二十二年令在京各衛軍士該賞布三疋綿花一斤半者與絹二疋胡椒一斤該布二疋綿花一斤半者與絹二疋該布一疋綿花一斤半者與絹一疋胡椒半斤其南京衛所軍士止賞布疋該三疋者內二疋折絹一疋一疋折胡椒一斤該二疋者折絹一疋該一疋者折胡椒一斤 宣德五年令在京各衛軍士該賞綿布三疋二疋者內一疋折鈔五錠南京各衛軍士全給綿布不支綿花 八年令梁城守禦千戶所軍士照例給賞冬衣布花 十年令軍士冬衣布花在京差監察御史給事中會戸部官在外巡按御史等官會戸部委官給散 正統元年令西安左衛旗軍調寧夏各邊備禦者全支綿布三疋綿花一斤八兩 增給遼東操備軍士綿花為三斤 三年令報效家人義男女婿民人餘丁各賞布三疋本色二疋折鈔一疋逃囚布一疋逃軍布二疋內折鈔一疋綿花俱一斤八兩 四年奏准北直𨽻衛分軍士冬衣布花每歲七月中差官給散俱限十二月終囘京 又令在京幷南京各衛所旗軍力士校尉將軍人等該賞布花見在幷征差在營有家小隻身及年十五歲以上矮小軍人在營有家小幷年十四歲以下㓜軍在營或有一母一伯叔父母一姐一妹一弟者征差運糧陣亡失陷傷故落水渰死病故但有長㓜兒男同家小在營者在營亡故有兒男家小在營者初年下屯關支月糧未収子粒有無家小者年老殘疾還鄉換丁在營有家小者王府隨侍旗軍校尉幷養馬軍人醫獸操練民間子弟幷餘丁俱布三疋為事發遣征進在京有家小者年老殘疾無丁代役幷習學局匠及赦前為事發充局匠俱有家小及矮小隻身軍人年十五歲以上者各衛燒窯挑柴㸔桐漆樹種苜蓿及四門廚房做飯食糧恩軍赦前収役在營有家小者俱布二疋征差運糧陣亡失陷傷故落水渰死在營止有老軍與隻身妻女幷年六歲至十四歲隻身男及同籍隻身弟婿等項在營者為事食糧恩軍在營隻身者在營亡故止有六歲至十四歲隻身男在營者為事發遣征進在彼病故在京有兒男者旗軍年老殘疾無丁代役幷習學局匠及赦前為事發充局匠在營俱隻身者赦後為事發充局匠及王府養羊㓜軍小廝俱布一疋牧馬千戸所養羊㓜軍舊衣三件征差隻身幷在營止有㓜男女年十歲以下𠉀本軍囘還照例補賞為事被監有無家小𠉀復役補賞 七年令陜西都司調去甘肅沿邊操備腹裏屯軍每名給賞綿布三疋內折鈔一疋綿花一斤八兩 八年令甘肅延綏等處操備旗軍有家小者每名給賞布三疋隻身布二疋綿花俱一斤八兩令陜西都司所屬寧夏中䕶衛河州洮州岷州寧夏
  左右前屯衛寧夏寜夏中靖虜等衛寧夏羣牧千戶所正軍恩軍校尉有家小者每名給賞布四疋隻身旗軍校尉幷養羊小廝巡營守門鋪養馬看倉看草老㓜乆病殘疾復役未及三年逃軍布二疋綏德衛慶陽延安西安右䕶衛西安左西安後鞏昌漢中秦州平涼等衛鳯翔守禦千戶所西固城禮店千戶所階州守禦千戶所平涼中䕶衛蘭州西安前甘州中䕶等衛甘州羣牧守禦千戶所鄭府儀衛司羣牧千戶所正軍校尉有家小者布三疋隻身旗軍校尉及巡營守門鋪養馬看倉看草老㓜久病殘疾復役未及三年逃軍布二疋綿花俱一斤八兩寧夏在城驛幷寧夏逓運所及髙橋兒等各驛逓運所恩軍花布各照彼處附近衛所軍士原定腹裏口外事例給賞陜西行都司所屬甘州左甘州右中前後涼州西寧永昌山丹莊浪鎮番等衛古浪城鎮夷守禦千戶所正軍恩軍幷鎮夷守禦千戶所京衛紀罪旗軍幷涼州莊浪二衛自買馬疋充軍報效士民有家小者布四疋隻身旗軍校尉幷養羊㓜軍巡營守門鋪養馬看倉看草老㓜久病殘疾復役未及三年逃軍布二疋綿花俱一斤八兩 九年令各衛軍士該賞布花許在衛妻子家人代領隻身無親者照數印封責親管官旗領送本軍 十年令陝西延慶西安秦鞏鳳翔等衛所屯田旗軍分調定邊等衛備冬者每名給賞布二疋內折鈔一疋綿花一斤八兩 又令聚落陽和天城三驛擺站囚軍每名給賞綿布二疋綿花一斤八兩又令河南都司幷直𨽻寧州衛南陽衛頴上守禦千
  戶所旗軍於延安綏德等處備邊過冬者每名給賞布一疋綿花一斤八兩鈔二十五貫 又令陜西延綏慶陽二衛幷西安左等四衛旗軍原調守邊備冬者每名給賞布四疋內二疋幷綿花一斤八兩給與家小餘布二疋再增綿花一斤八兩給守邊正軍若本家有選差常川守邊備冬餘丁者每名再給布一疋綿花一斤本衛守城操練者照舊 又令河南都司所屬衛所旗軍於宣府操備過冬者每名給賞布三疋綿花一斤八兩十二年令陜西寧夏備禦寧𦍑衛軍士每名給賞布
  二疋綿花一斤八兩其家小在原衛者則給綿布二疋綿花一斤八兩 又令廣昌守禦千戶所照例給賞布花鈔錠 景泰三年令永寧夜不収馬軍幷保安等城旗軍內陸續解到衛新軍給賞冬衣布花 又定後軍都督府所屬通州右等衛所幷大寧萬全二都司所屬衛所賞賜布花則例通州左右永平薊州遵化忠義中鎮朔隆慶東勝左右密雲中興州中屯左屯右屯前屯後屯營州中屯右屯左屯前屯後屯定州河間大同中屯瀋陽中屯茂山保定前後左右中定邊開平中屯天津天津左右武清撫寧真定涿鹿左涿鹿盧龍涿鹿中神武中右等衛及廣昌平定蒲州梁城寛河等守禦千戶所正軍恩軍有家小該布三疋者內一疋折鈔五錠綿花一斤八兩隻身旗軍及發去異姓軍士巡營守門鋪養馬㸔倉看草老㓜久病殘疾復役未及三年逃軍該布二疋者內一疋折鈔五錠綿花一斤八兩平定蒲州二守禦千戶所正軍及巡營守門鋪養馬看倉看草老㓜久病殘疾復役未及三年逃軍該布二疋者內一疋折鈔五錠綿花一斤八兩宣府前左右萬全左右懐來山海密雲後開平蔚州保安保安右永寧懷安隆慶左右龍門等衛興和美峪龍門等守禦千戶所除夜不収守墩旗軍布四疋全支本色其餘正軍恩軍幷旗手等衛調去入伍軍匠有家小該布四疋者內一疋折鈔綿花一斤八兩隻身旗軍調去入伍軍匠隻身者及養羊小廝巡營守門鋪養馬看倉看草老㓜久病殘疾復役未及三年逃軍及習學軍匠不分有無家小全支布二疋綿花一斤八兩 又令陜西寧𦍑臨洮二衛金州文縣二守禦千戶所鎮邊玉林威逺雲川髙山等衛及山隂馬邑守禦千戶所軍士俱照例給賞冬衣布花 成化六年令直𨽻遵化等衛所軍士調撥喜峯等極邊口堡守備過冬者有家小賞布三疋無家小者二疋 七年令各邊民夜不収給賞布一疋綿花半斤 十四年令給賞冬衣布花事故扣除之數該屬五府者送該府經歴司親軍衛所送掌印官同首領官封収待下年給散 又令給賞冬衣布花以七月初一日奏領勘合八月初一日下庫關領十五日以給陸續給散 十五年令南京賞賜各衛軍士夏布每歲三月初旬取勘四月終旬給賞 又令遼東幷萬全都司宣府前等衛守哨夜不収旗軍人等每名給賞布四疋內半疋折鈔 又令永平薊州沿邊關營操守軍士該賞布疋全關本色十九年令陝西文縣階州西固城守禦千戶所有家
  小正軍每名給賞布一疋綿花一斤八兩隻身幷把門等項布一疋如不足數布一疋給銀二錢綿花一斤五分 又令四川荗州上班守備旗軍每名給賞布二疋綿花一斤 二十三年令賞賜軍士冬衣布花每布一疋折銀二錢五分綿花每斤折銀七分 𢎞治三年令四川建昌等六衛軍士每名給賞布二疋內布一疋折鈔五錠如無鈔折銀一錢五分綿花一斤折銀七分又令山西都司所屬衛所振武衛幷雁門千戶所屯守正軍有家小每名綿布四疋本色二疋折鈔二疋綿花一斤八兩本色一斤折鈔八兩隻身旗軍幷巡營守門鋪養馬看倉看草老㓜久病殘疾復役未及三年逃軍每名綿布二疋本色一疋折鈔一疋綿花一斤八兩本色一斤折鈔八兩保徳州守禦千戶所屯守正軍有家小每名綿布三疋折鈔一疋綿花一斤八兩隻身旗軍幷巡營守門鋪養馬看倉看草老㓜久病殘疾復役未及三年逃軍每名支綿布二疋綿花一斤八兩太原左右前鎮西衛寧化守禦千戶所晉府儀衛司寧化等王府正軍校尉有家小每名綿布三疋本色一疋折鈔二疋綿花一斤八兩本色一斤折鈔八兩隻身旗軍校尉幷巡營守門鋪養馬看倉看草老㓜殘疾乆病復役未及三年逃軍每名綿布二疋本色一疋折鈔一疋綿花一斤八兩本色一斤折鈔八兩平陽潞州瀋陽中護衛汾州守禦千戶所沁州守禦千戶所瀋府儀衛司正軍校尉巡營守門鋪看倉看草老㓜久病殘疾每名綿布二疋本色一疋折鈔一疋綿花一斤八兩本色一斤折鈔八兩山西行都司所屬大同左右前後朔州天城陽和安東中屯鎮邊玉林威逺雲川髙山山隂守禦千戶所馬邑守禦千戶所代府長史司帶管屯田旗軍有家小每名綿布二疋屯田老㓜等項旗軍無家小每名綿布一疋綿花俱一斤八兩 又令陜西都司所屬固原衛西安前千戶所慶府儀衛司正軍恩軍校尉人等賞布花如正統七年例 又令見在寧夏西安左等衛幷延綏慶陽三衛操備有馬餘丁每名綿布二疋綿花一斤 又令秦府儀衛司韓府儀衛司肅府儀衛司正軍校尉有家小每名綿布三疋綿花一斤八兩隻身旗軍及巡營守門鋪養馬看倉看草老㓜久病殘疾復役未及三年逃軍每名綿布二疋綿花一斤八兩 又令陜西行都二司所屬衛所旗軍該賞布花如不勾全賞照例減賞原支四疋者支與三疋原支三疋者支與二疋不敷布花照例折鈔每綿布一疋折鈔五錠綿花一斤折鈔二貫















  明會典卷二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明㑹典卷二十七
  戶部十二
  經費
  諸司職掌
  凡內外衛所正伍旗軍歲用糧米已行各該有司編置勘合對撥着令人戶自行依期送納外其仕京有未對軍人及未入正伍等項帶支人數如遇按月支糧百戸所將所管軍人造冊申繳千戶所本所類總繳申本衛該衛類總具解申繳合幹上司轉逹本部磨算相同明立文案編給半印勘合字號仍定奪合於本衛倉某年分某字厫某糧米內支給將文冊繳囘原行衙門轉下該倉眼同該衛委官及本倉官攅照數支放如有事故扣除還官支畢將實支扣除數目申達本部知數仍於原編字號底簿內注寫實支扣除數目以憑稽考其支過糧數另於內府糧冊內明白注銷其在外衛所軍人支糧亦合一體造冊編給勘合放支
  軍法定律
  一指揮千百戶管軍官吏酷害軍人尅減月糧將無作有以有為無者許旗首軍人奏聞即將害人的官吏抄沒家財就與告人再加重賞若旗首通同官吏害軍者許軍人自告
  大軍月糧式全支照此式
  某衛某千戶所某百戶某人下見在旗軍一百一十二名該支洪武 年 月分糧各支不等
  總旗支米一石五斗二名
  小旗支米一石二斗一十名
  頭軍支米一石五十八名
  次軍支米八斗二十三名
  隻身支米六斗一十九名
  實支米一百二石八斗整
  洪武  年  日百戶某人押字吏某人
  事例
  洪武初令在京在外各衛所馬軍曾經出塞三次馬匹不曾倒死者月支糧二石步軍總旗一石五斗小旗一石二斗軍一石 二十一年令民匠充軍者月支糧八斗 又令牧馬千戶所軍士月支糧一石 二十二年令民丁編軍操練者月支糧一石 二十三年令普定貴州平越三衛烏撒畢節永寧黃平千戶所興隆普安層臺赤水四衛軍士有家小者月支糧一石無家小者五斗 又令廣洋衛安挿達軍成戶者月支糧一石不成戶隻身婦女㓜男五斗 二十五年令各處極邊軍士不拘口數多少月支糧一石 又令陜西寧夏左屯衛未堪入伍紀録旗軍有家小者月支糧五斗隻身月支三斗俟出㓜補役屯種之日住支 二十七年令江隂橫海水軍右等衛稍班碇手月支糧一石五斗 又令紹興衛三江千戶所駕海船民兵月支糧一石 二十八年令陣亡病故軍月支糧一石在營病故者五斗永樂元年令松潘等處旗軍十口之上月支糧一石
  九口八口八斗七口六口七斗五口四口六斗三口以下五斗 五年令陜西臨邊衛分守城征哨旗軍俱全支米 八年令山東都司各衛所守城餘丁月支口糧三斗 又令糧多地方旗軍月糧八分支米二分支鈔少者照舊 九年令中都留守司河南浙江湖廣都司各衛所守城旗軍照舊全支米山西都司各衛所陜西都司腹裏各衛所八分米二分鈔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都司各衛所七分米三分鈔江西都司各衛所米鈔中半兼支 又令小河疊溪茂州威州四衛馬軍月支糧一石四斗步軍七斗餘折鈔 十三年令在京各衙門官軍該支俸糧鈔錠按月總關至衛戸部差監生會同本衛官唱名給散若有事故不到者將鈔封収𠉀到給與若在鄉里隨屯住者運鈔至屯支給 十六年令差徃賽瑪爾堪舍人餘丁原無月糧者支米一石以起程日為始回日住支 十九年令錦衣衛將軍月支本色米一石餘折鈔各衛旗軍力士校尉廚役人等有家小者月支本色米六斗無家小者四斗五升餘折鈔 二十二年令錦衣衛將軍總小旗每月添支糧五斗各衛總小旗軍力士校尉人等有家小者四斗無家小者一斗五升 洪熙元年令大同宣府操備官軍月支糧四斗 又令天夀山營造人匠有家小者月添米三斗宣德元年令銅鼓衛邊軍有家小者月支糧八斗無家小五斗 三年令各處選調在京操備官軍月支行糧三斗民匠民夫四斗 四年令在京旗軍該支月糧如過期三月不關者扣除在官正収作數各衙門經該遲悞造冊官吏叅奏拿問 又今在京各衛軍士月糧每衛選委指揮一貟提督關給委官通同作弊者許監察御史紏舉 又令在京在外各衛所總小旗軍有馬者止支本等月糧 八年令旗軍月糧文書到倉一月半月不關者住支扣除 九年令各都司衛所旗軍月糧文書到日過三月不支者折支鈔錠 十年令四川松潘旗軍驗口給糧小河疊溪茂州威州四衛所馬軍支糧一石步軍有家小者七斗無家小五斗 又令陝西行都司衛所旗軍有家小者月支糧八斗無家小六斗調來操備者五斗有家小者八斗 又令陜西行都司衛所旗軍月糧每石月支本色米五斗餘五斗折支銀布備禦官軍月支米五斗 又令居庸等驛甲軍照軍士例支月糧 正統元年令湖廣五開衛守城旗軍月糧先減五斗者仍令全支一石 二年令在京幷外衛修蓋城樓旗軍人匠旗軍每名月添支米一斗軍匠每名月支三斗民匠無月糧月支米五斗餘丁匠三斗 又令陜西肅州衛境外墩軍月支糧八斗 三年令湖廣浙江都司衛所旗軍月糧照金山等衛所旗軍例有家小原支本色米六斗者添二斗無家小原支米四斗五升者添一斗 又令浙江觀海等衛安揷囘回月支糧四斗 又令各邊夜不収軍士每月添支口糧二斗又令廣東所屬衛所旗軍月糧全支 又令四川鹽井寧畨會川建昌二衛茂州越嶲衛幷小河威疊三千戶所貴州赤水等衛所湖廣瞿塘衛忠州千戶所四川成都左䕶衛成都右等一十衛幷雅州等千戶所旗軍每月添支米二斗 又令陝西西安等衛邊軍有家小者月支糧六斗無家小四斗五升餘折鈔 又令各營報効甲軍月支糧一石 又令征進𪋤川旗軍自起程日為始月給本色米一石事完照舊 又令陝西邊衛倉所収青稞支旗軍月糧每六斗准作五斗大絹一疋折糧一石二斗大布一疋折六斗小布一疋折四斗 四年令滁州衛旗軍原支糧六斗者今添為八斗北直𨽻幷大寧都司旗軍有家小原支五斗者添一斗無家小原支四斗者添五升老㓜原支二斗者添一斗 又令陝西寧夏等四衛守墩軍士月糧有家小者添支本色八斗折色二斗無家小本色四斗八升折色一斗二升又令陝西寧夏甘肅巡哨官軍月添支行糧三斗
  五年令中都留守司鳳陽右等衛所旗軍有家小支米六斗者添支二斗無家小支四斗五升者添支一斗五升殘疾幷㓜軍月支米三斗如舊所添糧俱於折色內扣除 又令貴州各衛選操旗軍總旗月支糧七斗五升小旗六斗軍人有家小者五斗無家小三斗餘俱於四川布政司官庫折支鈔 又令大河淮安二衛及鳳陽各衛所旗軍月糧有家小者每月添支米二斗無家小者添支一斗五升於折色內扣除 又令遼東廣寧等衛及定逺左等衛軍士有家小者每月添支米三斗隻身二斗紀録㓜軍一斗 又令直𨽻梁城守禦千戶所旗軍月支糧三斗 七年令密雲中後二衛守關操備旗軍有家小者幷興州後屯等衛調去官軍每月俱支米八斗行糧住支 又令陝西寧夏等衛旗軍每月添支米一斗餘折布絹 八年令陝西西安左等衛調撥甘肅延綏等處操備旗軍有家小原支本色六斗者添支一斗無家小原關四斗五升者添支五升 又令天夀山上工官軍每月行糧四斗外添支口糧二斗又令陜西腹裏衛所旗軍三箇月全支米一石餘月米鈔兼支甘肅操備旗軍四箇月全支米一石餘月照舊 又令陜西肅州衛為事發問立功守瞭犯人月支口糧三斗 又令直𨽻蘇州松江幷浙江沿海等衛所旗軍月糧有家小者添為一石 九年令大同宣府軍糧有家小者月支本色八斗折鈔二斗無家小月支本色六斗折鈔四斗 又令陜西延綏守邊旗軍有家小者月支米五斗豆二斗餘三斗折布 又令陜西行都司衛所夜不収月糧全支 十年令各處起取軍匠定撥在京武功中衛帯管支糧 又令福建沿海衛所備倭旗軍月支米一石 又令遼東屬衛守城軍月糧六斗內本色三斗折鈔三斗守邊者月支本色米五斗其沿邊操哨軍月支本色米五斗一斗折鈔 十一年令陜西甘肅旗軍月糧折河南起運闊白綿布每疋八斗陜西綿布每疋仍折六斗 又令陜西獵戶土民選出壯丁本衛所𢃄操者月支口糧四斗 十二年令萬全都司所屬衛分不分旗軍月支米一石米與折色銀布間月闗支如遇閏月全支米 十三年令山西行都司衛所屯軍馬隊操練者月支口糧三斗 又令陝西甘肅選操屯軍有供丁者月支米三斗十四年令通州等衛充斗級餘丁月支口糧三斗 又
  令神機營牌刀餘丁月支米六斗 景泰元年令在京將軍旗校操備報効等項官軍人等該支食米一石之上者俱月支本色米一石餘折鈔 又令京營頭撥官軍月糧每月各添一斗次撥五升 三年令京通各衛倉軍等月糧有家小支六斗者添為一石無家小支四斗者添為六斗 又令神機營操練餘丁月糧仍支六斗 又令寺子峪等二十六營操守軍士大安口等駐操八營巡哨聽調軍士有家小者月支米八斗無家小六斗行糧住支 又令各營報效舍餘有冠帶者月支米一石無冠帶有家小者八斗無家小六斗外衛官旗頭撥五斗 又令各營舍餘選出操練者月支米三斗又令各處老㓜殘疾屯軍俱令守城把門月支米三
  斗 又令口外旗軍照舊支月糧一石 四年令神機敢勇報効等營並御馬監操備舍人餘丁原支三斗及今加六斗者俱支四斗內有冠帶者八斗遇有調用各加行糧二斗 五年令倒馬關旗軍月糧有家小者八斗無家小六斗 六年令土木榆林二驛擺站軍士月糧有家小者八斗無家小六斗 又令修理城垣官軍每月添支口糧一斗 又令四川征進守備旗軍每月支米八斗守城旗軍五斗老疾紀錄三斗 天順元年令各邊軍人不分馬步俱支本色米一石 又令各䖏土兵秋冬操練支口糧春夏住支 二年令通州添蓋倉厫旗軍月支口糧三斗 又令守瞭囚徒月支糧三斗 成化二年令各衛旗軍月糧添支本色五升 又令四川成都右衛旗軍月糧照貴州衛所新定事例俱米鈔中半兼支軍人無家小者月糧六斗本色四斗折鈔二斗老疾並紀録各支本色三斗松茂威疊小河五衛所總旗本色一石折鈔五斗小旗本色九斗折鈔三斗有家小軍人本色八斗折鈔二斗無家小者本色四斗五升折鈔一斗五升其撥堡貼守總旗本衛本色五斗五升該堡支四斗五升小旗本衛本色四斗五升該堡支四斗五升有家小正軍本衛支米三斗五升該堡支四斗無家小者該堡支米四斗五升不支行糧續令松潘等衛所旗軍有家小者月支本色一石無家小者米八斗者減去三斗老疾紀録俱支五斗 又令四川各衛所旗軍月糧添支本色五斗 七年令陜西延綏二衛旗軍照慶陽衛例總旗月支本色八斗折鈔七斗小旗月支本色六斗折鈔六斗有家小軍人月支本色六斗折鈔四斗 又令貴州軍糧總旗八斗三升者添為九斗六斗八升者為八斗軍士有家小五斗八升者為七斗無家小四斗八升者為五斗五升如糧不敷折給銀布 八年令大同宣府選操上班舍人照操軍例月支糧一石 九年令各邊軍夜不収月糧添為五斗又令宣府選操旗軍照邊軍例支糧 又令陝西延
  綏慶陽三衛在榆林備邊者月支本色米六斗折色四斗支銀錢 十一年令陜西洮河岷州三衛在邊操備旗軍照洮州衛例月支本色米一石在衛守城雜差等項照臨洮等衛例月支本色六斗折鈔四斗 十二年令長陵等衛灑掃寳山做工旗軍月支糧一石 十四年令在京各衛餘丁選取在營操練者月支米六斗十六年令種苜蓿旗軍照養牛種菜等例月支糧一石十七年令大同宣府延綏寜夏甘涼遼東沿邊墩軍月
  支米三斗 又令六科廊裁縫軍匠月支米五斗 十八年令錦衣衛女戶月支糧一石 十九年令宣府各城選操舍餘照在城例月支糧一石 二十年令在京各衛軍人月糧五月六月七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京倉關支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九月十月通州關支 二十一年令永清等衛所餘丁㓜匠月支米五斗 又令漕運軍餘月糧八斗俱支本色 又令各處沿邊沿海軍士月支糧八斗 二十二年令各邊守瞭及為事問發各邊墩臺四徒月支米一石者減為四斗 𢎞治元年令山東沿海衛所官軍月糧上半年支本色下半年折色每石折銀二錢五分 二年令尚書監選到錦衣衛軍匠㓜丁月支米一石 又令交阯夷人兵仗織染局上工者月支米一石 又令御馬監養鷹餘丁月糧添為五斗 三年令萬全都司所屬衛所官軍俸糧折色照大同例每年會計山東河南幷大名等府稅糧折布戶口食鹽錢鈔摘撥解赴管糧官䖏支給 六年令各王府近年有司僉充及民間投充校尉不許支糧月鹽
  諸司職掌
  凡內外大軍關支月鹽有家小者月支二斤無家小者月支一斤其在京衛分如遇按月支鹽將該支軍名鹽數造冊申繳合幹上司轉逹本部磨筭相同立案將原繳文𠕋出給勘合字號坐定軍名鹽數劄付龍江鹽倉放支如有事故就便扣除支畢將實収扣除數目申報本部扵原編勘合字號底簿內註銷以憑稽考仍立案備照其在外衛所軍士月鹽亦有支鈔去處每鹽一斤折鈔一百文照例行移有司於係官錢內支給如有事故一體扣除不支
  事例
  正統二年令修蓋徳勝等門做工軍餘人匠每名月支食鹽一斤 三年令甘肅等處官軍於本地出鹽去處自行撈取食用 四年令京衛調出遼東操備軍士照彼處例每名月給鹽二斤 成化十二年令見今營造軍民人匠每名月給食鹽一斤 十三年令南北二京錦衣等衛軍校及各處旗校軍士月鹽一體住支
  官民戸口鹽鈔
  事例
  洪武二十四年令揚州府泰州竈戶照溫台處三府例支食官鹽折納鈔貫每引二百斤米四石每米一石折鈔二貫五百文其鈔就准工本工本數多而鈔少官為補支工本數少而鈔多扣除工本外餘鈔納官 永樂二年令兩京官吏人等及各處官民戶口食鹽每歲大口納鈔一十二貫支鹽一十二斤小口納鈔六貫支鹽六斤市民食鹽每引納鈔二百貫鄉民食鹽每引納米五石每石折鈔一百貫每引該鈔五百貫 三年令浙江等布政司幷北直𨽻府州縣官民人等戶口食鹽各隨地徴収歲用糧多處徴米歲用糧少處徵鈔 四年令未食鹽官民人等一體見丁納鈔支鹽大口十五歲以上月支鹽一斤納鈔一貫小口十歲以上月支鹽半斤納鈔五百文 八年令給孝陵神宮監食鹽每歲六十斤 洪熈元年令免徴貴州宣慰使諸種人鹽鈔正統三年令關支戸口官軍食鹽各該運司給批總填鹽斤數目定與程期給付報照各處批驗所巡檢司照數稱掣盤驗關防給散畢在京於戶部在外於本衙門依限送繳仍將前批通發運司查銷 又令各處徴収戶口食鹽鈔貫不拘軟爛但有字貫者即與収受 又令天下戶口鹽鈔俱減半徴収官吏並隨住大口全徴四年令該關食鹽如過期三年之上者住支 又令
  未出㓜男女及孤寡殘疾充軍當匠亡故人口免徴鹽鈔 又令免徴貴州鎮逺等府鹽鈔 七年令山東布政司戶口食鹽布疋照例折鈔 九年令浙江等布政司幷南北直𨽻蘓松等府州縣戶口食鹽米鈔先委官取勘該管人戶分豁舊管収除實在男婦大小人口幷該徴米鈔數目造冊齎繳照稅糧實徴文冊定限差人送部如違限及數目不清差來人送問經該官吏查提問罪 景㤗五年令官吏人等食鹽吏典承差許報五口至十口文武官貟許報十五口至三十口 成化二年令戶口鹽該納米者仍舊納米該納鈔者錢鈔中半兼収 六年令免今年各處戶口鹽鈔以後不許折収銀米 十年令戶口鹽價起解京庫者錢鈔兼収每鈔一貫折錢二文存留本處願納米者聽納鈔者照舊𢎞治二年令各處戶口食鹽鈔許原封折腰對半徴収各封成塊就於批文內填冩實數解部驗進該庫交収
  雜支
  諸司職掌
  凡倉庫一應關支錢糧及工部成造軍裝等項必須計其所用物料轉行本部劄付各該倉庫照數支給將支過數目申報作數其各司府州縣遇有祭祀及慶賀等項俱扵係官錢糧內支用務要明白花銷開申上司以憑稽考
  事例
  永樂間令守衛官每直支米五升 七年令皇城四門守衛官軍該支直米照數於行部支給旗軍自造食用十一年令在京皇城四門守衛官軍飯食照舊支食十六年令給浣衣局囚婦白粳糙米青鹽食用 十
  八年令孝陵神宮監雞鴨每一隻日給稻榖一合餵養應天府於存留糧內折送 正統八年令守衛官直米住支 天順元年令仍給守衛官直米 成化十二年令光祿寺日給五軍營圍子手正直把總指揮酒飯正直隨伍官軍及守衛各衛官貟管隊指揮等官每該班三日支米五升於皇城四門倉支給













  明會典卷二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明會典卷二十八
  戶部十三
  經費
  國初廩祿自諸王及公侯文武官以下皆為定製其後又有折色之例隨時損益今具録之
  王府祿米
  明祖訓
  凡親王每歲合得糧儲皆在十月中一次盡數支撥其本府文武官吏俸祿及軍士糧儲皆係按月支給每月不過初五其甲仗接闕撥付所在有司照依原定數目不湏每次奏聞敢有破調稽遲者斬
  凡親王錢糧就於王所封國內府分照依所定則例期限放支毋得移文當該衙門亦不得頻奏若朝廷別有賞賜不在已定則例之限
  凡親王郡王王子王孫及公主郡主等每歲支撥親王唐制歲該榖四千八百石絹四千八百匹綿四百五十斤宋制領節度使歲該榖二千四百石錢四千八百貫絹二百疋綾一百疋羅十疋綿五百兩今定米一萬石
  郡王唐制歲該米七百石田六十頃宋制領觀察使歲該粟一千二百石錢二千四百貫絹二十疋綿五十兩今定米二千石
  鎮國將軍唐制歲該米六百石田五十頃宋制郡王子以下量材授官照其官品髙下給祿今定米一千石
  輔國將軍唐制歲該米五百石田四十頃今定米八百石
  奉國將軍唐制歲該米四百石田二十五頃今定米六百石
  鎮國中尉唐制嵗該米三百石田十四頃今定四百石
  輔國中尉唐制歲該米二百石田八頃今定米三百石
  奉國中尉唐制歲該米一百石今定二百石公主及駙馬食祿米二千石
  郡主及儀賔食祿米八百石
  縣主及儀賔食祿米六百石
  郡君及儀賔食祿米四百石
  縣君及儀賔食祿米三百石
  鄉君及儀賔食祿米二百石
  凡皇太子次嫡子幷庻子既封郡王之後必俟出閤每歲撥賜與親王子已封郡王者同女俟及嫁每嵗撥賜與親王女已嫁者同
  凡郡王嫡長子襲封郡王者其嵗賜比初封郡王減半支給
  各府祿米
  秦府
  秦王歲支祿米一萬石米鈔中半兼支郡王初封歲支祿米二千石本色五百石折色一千五百石襲封一千石米鈔中半兼支鎮國將軍嵗支祿米一千石輔國將軍嵗支祿米八百石奉國將軍嵗支祿米六百石鎮國中尉嵗支祿米四百石俱米鈔中半兼支
  晉府
  晉王嵗支本色祿米一萬石郡王初封嵗支祿米二千石襲封一千石米鈔中半兼支鎮國將軍嵗支祿米一千石輔國將軍歲支祿米八百石奉國將軍嵗支祿米六百石鎮國中尉嵗支祿米四百石俱米鈔中米兼支
  周府
  周王嵗支本色祿米二萬石襲封嵗支本色祿一萬二千石郡王初封嵗支祿米二千石襲封一千石俱米鈔中半兼支鎮國將軍嵗支祿米一千石輔國將軍嵗支祿米八百石奉國將軍嵗支祿米六百石鎮國中尉嵗支祿米四百石俱米鈔中半兼支
  楚府
  楚王嵗支本色祿米一萬石郡王初封嵗支祿米二千石襲封一千石俱米鈔中半兼支鎮國將軍嵗支祿米一千石輔國將軍嵗支祿米八百石奉國將軍嵗支祿米六百石鎮國將軍嵗支祿米四百石輔國中尉嵗支祿米三百石俱米鈔中米兼支
  魯府
  魯王嵗支祿米一萬石米鈔中半兼支郡王初封嵗支祿米二千石襲封一千石俱鈔米中半兼支鎮國將軍嵗支祿米一千石輔國將軍嵗支祿米八百石奉國將軍嵗支祿米六百石俱米鈔中半兼支
  蜀府
  蜀王嵗支本色祿米一萬石郡王初封嵗支米二千石襲封一千石俱米鈔中半兼支鎮國將軍嵗支祿米一千石輔國將軍嵗支祿米八百石奉國將軍嵗支祿米六百石俱米鈔中半兼支
  代府
  代王嵗支祿米六千石米鈔俱中半兼支郡王初封嵗支祿米二千石襲封一千石俱米鈔中半兼支鎮國將軍嵗支祿米一千石輔國將軍嵗支祿米八百石奉國將軍嵗支祿米六百石俱米鈔中半兼支
  肅府
  肅王嵗支祿米一千石本色七百石折色三百石郡王初封嵗支祿米一千石米鈔中半兼支襲封同
  遼府
  遼王嵗支本色祿米二千石郡王初封嵗支祿米二千石襲封一千石俱米鈔中半兼支鎮國將軍嵗支祿米一千石輔國將軍嵗支祿米八百石奉國將軍嵗支祿米六百石鎮國中尉嵗支祿米四百石輔國中尉嵗支祿米三百石奉國中尉嵗支祿米二百石俱米鈔中半兼支
  慶府
  慶王嵗支祿米一萬石本色七千五百石折色二千五百石正德五年革祿米三之一郡王初封嵗支祿米一千石米鈔中半兼支襲封同鎮國將軍嵗支祿米一千石輔國將軍嵗支祿米八百石奉國將軍嵗支祿米六百石俱米鈔中半兼支
  寧府
  寧王嵗支祿米一萬石米鈔中半兼支郡王初封嵗支祿米一千石米鈔中半兼支襲封同鎮國將軍嵗支祿一千石輔國將軍嵗支祿米八百石奉國將軍嵗支祿米六百石俱米鈔中半兼支
  岷府
  岷王嵗支本色祿米一千五百石郡王初封嵗支祿米五百石米鈔中半兼支襲封同鎮國將軍嵗支祿米一千石輔國將軍嵗支祿米八百石俱米鈔中半兼支
  韓府
  韓王嵗支祿米三千石本色二千石折色一千石郡王初封嵗支祿米一千石米鈔中半兼支襲封同鎮國將軍嵗支祿米一千石輔國將軍歲支祿米八百石奉國將軍嵗支祿米六百石鎮國將軍嵗支祿米四百石俱米鈔中半兼支
  瀋府
  瀋王嵗支祿米一萬石本色六千石折色四千石郡王初封嵗支祿米二千石襲封一千石俱米鈔中半兼支鎮國將軍嵗支祿米一千石輔國將軍嵗支祿米八百石奉國將軍嵗支祿米六百石俱米鈔中半兼支
  唐府
  唐王嵗支本色祿米五千石郡王初封嵗支祿米二千石襲封一千石俱米鈔中半兼支鎮國將軍嵗支祿米一千石輔國將軍嵗支祿米八百石奉國將軍嵗支祿米六百石俱米鈔中半兼支
  伊府
  伊王嵗支本色祿米二千石郡王初封嵗支祿米二千石襲封一千石俱米鈔中半兼支鎮國將軍嵗支祿米一千石米鈔中半兼支
  趙府
  趙王嵗支祿米一萬石米鈔中半兼支郡王初封嵗支祿米二千石襲封一千石米鈔中半兼支鎮國將軍嵗支祿米一千石輔國將軍嵗支祿米八百石
  鄭府
  鄭王嵗支本色祿米一萬石郡王初封嵗支祿米二千石襲封一千石俱米鈔中半兼支
  襄府
  襄王嵗支本色祿米一萬石郡王初封嵗支祿米二千石襲封一千石俱米鈔中半兼支
  荊府
  荊王嵗支本色祿米一萬石郡王初封嵗支祿米二千石襲封一千石俱米鈔中半兼支鎮國將軍嵗支祿米一千石米鈔中半兼支
  淮府
  淮王嵗支祿米一萬石米鈔中半兼支郡王初封嵗支祿米一千石米鈔中半兼支襲封同
  徳府
  德王嵗支本色祿米一萬石郡王嵗支祿米二千石米鈔中半兼支
  秀府
  秀王嵗支本色祿米一萬石後國絶
  崇府
  崇王嵗支本色祿米一萬石郡王初封嵗支祿米二千石米鈔中半兼支
  吉府
  吉王嵗支本色祿米一萬石
  徽府
  徽王嵗支本色祿米一萬石郡王初封嵗支祿米二千石襲封一千石俱米鈔中半兼支
  興府
  興王嵗支本色祿米一萬石
  岐府
  岐王嵗支本色祿米一萬石後國絶
  益府
  益王嵗支本色祿米一萬石
  衡府
  衡王嵗支本色祿米一萬石
  雍府
  雍王嵗支本色祿米一萬石後國絶
  夀府
  壽王嵗支本色祿米一萬石
  汝府
  汝王嵗支本色祿米一萬石
  涇府
  涇王嵗支本色祿米一萬石
  榮府
  榮王嵗支本色祿米一萬石
  靖江王府
  靖江王嵗支本色祿米一千石輔國將軍嵗支祿米八百石奉國將軍嵗支祿米六百石鎮國將軍嵗支祿米四百石輔國中尉嵗支祿米三百石奉國中尉嵗支祿米二百石俱米鈔中半兼支
  會典所載俱係𢎞治十五年以前事例惟王府祿米事重且切其以後續封幷已國絶者特備録之以便觀覧
  事例
  永樂二十二年令鄭王越王襄王荊王梁王淮王滕王祿米暫各給三千石俟之國別立常典自後親王受封未之國俱如此例 宣德八年奏淮王府祿米折色每石鈔十五貫正統七年令各主府祿米折鈔俱依文武官例每一石折鈔二十五貫 十二年奏准各王府祿米將軍自賜名受封日為始縣主並儀縣𠉀官出閣成婚日為始皆於附近州縣秋糧內定撥鈔於官庫內支給 又令王府祿米折鈔每石仍十五貫 景㤗七年令給郡王將軍等祿米若出閣在前受封在後以受封日為始受封在前出閣在後以出閤日為始 成化二年奏准郡王祿米俱於親王府倉上納聼按季支用鎮國將軍等祿米於有司官倉収貯二次攴給 十七年奏准親王原有額設官攅者布按二司委官督同長史司並該倉官攅収受郡王以下無官攅者發附近有司官倉另厫収貯聽各府差人關領若原屬本城大府収者仍舊自後不許奏討本府自収及折収銀兩 𢎞治三年奏准各王府郡王將軍儀賔祿米本色折色俱依先定之數不得奏討折色改支本色 又令王府將軍等重出領狀冒支官糧者革去所支祿米十分之二自後將軍儀賔有犯悉照此例 七年奏准各王府儀賔祿米俱本色四分折色六分 十三年奏准王府祿米若本府官貟內使旗校管莊人等干預撥置折収銀兩多収米麥索要財物及邀截納戶用強兊支並擅自差人下府州縣催徴騷擾者旗校人等杖罪以上發邊衛充軍官貟內使監𠉀奏請發落若輔導官及布按兩司巡守官縱容不舉幷府州縣官聽從差來人役徴擾者俱參問奏請降調
  已上支給
  正統二年令親王郡王薨及將軍等卒祿米即住支所遣男女以封者皆奏請量給養贍米𠉀冊封住支其無男女之妃與夫人或庻母亦奏請量給米養贍身終住支若由郡王襲封親王者郡王祿米住支凡該住支而過支者於見支祿米內扣除 又令親王郡王將軍等有坐罪降為庻人者皆臨時請㫖令所在官司量給衣米布帛薪油什物之類養贍用度卒後所遺妻子亦如之其有嵗久人口漸增者仍請㫖量為加增 𢎞治元年奏准庻人使女止許四口每口月給米一石嵗給絹布各一疋 十二年奏定凡親王薨子㓜或無子者其所遺母妃及女並宮人嵗給米二百石襲封日停止郡王薨母及妃女並宮人嵗給米一百石母妃故女受封各減十石鎮國等故軍故母及夫人淑人及女幷家眷嵗給米五十石母夫人淑人故女封各減十石鎮國等中尉故母及恭人宜人安人女幷家眷嵗給米三十石母恭人宜人安人故女受封各減五石自郡王而下所給米無子者俱止養贍終身子㓜者俱襲封日停止其郡王宮人並將軍中尉等家眷本部十年一次行各布政司查勘有亡故者每一人亦減五石所減米俱自查勘日為始亡故盡則通行停給
  已上養贍
  公侯駙馬伯祿米
  事例
  洪武初凡公侯駙馬伯祿米皆給官田令量其原定官糧私租之數依主佃分數収取 二十五年令公侯伯皆給祿米論功定數舊賜田還官與駙馬儀賔祿米俱全支本色 永樂二年令公侯駙馬伯祿米照文武官例米鈔兼支五千石至三千五百石者支米二千石二千五百石者支米一千五百石二千石者支米一千石一千五百石至一千一百石者支米八百石一千石者支米七百石九百石者支米六百石八百石者支米五百石四百石者支米二百五十石其餘折鈔二百以下全支米 二十二年令公侯駙馬伯祿米折鈔俱於南京支麥 洪熙元年令公侯駙馬伯折鈔祿米米麥兼支 宣徳六年令以承運庫生絹准給公侯伯祿米一半每疋折米二石 正統元年令仍照舊米麥兼支十一年令公侯駙馬以南京該支三分本色照在京軍職折支絹者聽 十二年奏准公侯伯祿米有自願分與族親者聽不願與者親族不許爭訟分奪 景泰元年令公侯伯祿米仍米鈔兼支 六年令以龍江鹽倉鹽照文武官例准支南京公侯駙馬伯祿米 七年令以太倉庫折草銀准支公侯駙馬伯折色鈔每銀一兩准鈔七百貫 成化十九年奏准公侯伯祿米本色折色之數子孫承襲之時俱照舊該部奏請取自上裁二十年令公侯駙馬伯本色祿米每石暫折銀七錢以後仍照舊例 𢎞治元年令公侯駙馬伯本色祿米仍折支銀 十年令兩京公侯駙馬伯本色祿米自後每石折銀七錢









  明㑹典卷二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明會典卷二十九
  戶部十四
  廩祿二
  俸給一
  諸司職掌
  凡在京五軍都督府首領官吏並六部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官吏俸給本部每歲於秋糧內會定數目起運撥赴各衙門倉內收貯按月造冊照依品從等第分豁該支糧數委官驗名支給其各衛軍官俸給已將人戶對定編給勘合自行依期送納供給其首領官吏俸給該衛造冊到部定倉放支年終通為稽考及在外各布政司府州縣官吏俸給照例每米一石折鈔二貫五百文按月於係官錢鈔內支給其支過數目通行歲報本部以慿查考
  正一品每員月支米八十七石歲該一千四十四石五軍左右都督
  從一品每員月支米七十四石歲該八百八十八石五軍左右都督同知
  正二品每員月支米六十一石歲該七百三十二石
  六部尚書      左右都御史
  五軍僉都督     中都留守正
  都指揮使
  從二品每員月支米四十八石歲該五百七十六石
  左右布政使     都司指揮同知
  正三品每員月支米三十五石歲該四百二十石
  六部侍郎      副都御史
  通政使       太常司卿
  大理寺卿      按察使
  應天府尹      都司指揮僉事
  各衛指揮使     中都留守副
  從三品每員月支米二十六石歲該三百一十二石
  光祿司卿      太僕寺卿
  布政司叅政     鹽運使
  宣慰使       各衛指揮同知
  正四品每員月支米二十四石歲該二百八十八石
  僉都御史      太常司少卿
  左右通政      大理寺少卿
  太僕寺少卿     應天府丞
  按察司副使     各府知府
  宣慰司同知     各衛指揮僉事
  從四品每員月支米二十一石歲該二百五十二石
  國子監祭酒     布政司叅議
  鹽運司同知     宣慰司副使
  宣撫司宣撫     中都國子監祭酒
  正五品每員月支米一十六石歲該一百九十二石
  宗人府經歴     尚寳司卿
  六部郎中      通政司叅議
  太醫院使      光祿司少卿
  欽天監正      欽天回回監正
  大理寺丞      翰林院學士
  左右春坊大學士   左右春坊左右庶子
  應天府治中     按察司僉事
  各府同知      宣撫司同知
  五軍斷事官     各千戶所正千戶
  王府長史
  從五品每員月支米一十四石歲該一百六十八石
  尚寳司少卿     五軍都督府經歴
  六部員外郎     侍讀學士
  侍講學士      鹽運司副使
  各州知州      鹽課司提舉
  宣慰司僉事     宣撫司副使
  招討司招討     安撫司安撫
  左右春坊左右諭徳  各衛鎮撫
  各千戶所副千戶   司經局洗馬
  正六品每員月支米一十石歲該一百二十石
  尚寳司丞      六部主事
  太常司丞      太僕寺丞
  欽天監副      欽天監五官正
  欽天回回監副    欽天回回監五官正
  翰林侍讀      翰林侍講
  大理寺正      太醫院判
  都察院經歴     兵馬指揮
  國子監司業     京縣知縣
  各府通判      都司經歴
  斷事司斷事     安撫司同知
  各長官司長官    宣撫司僉事
  招討司副招討    留守司經歴
  左右春坊左右中允  中都國子監司業
  王府審理正     各百戶所百戶
  儀衛司儀衛正
  從六品每員月支米八石歲該九十六石
  大理寺副      光祿司丞
  翰林修撰      光祿司各署正
  應天府推官     布政司經歴
  理問所理問     鹽運司判官
  各州同知      鹽課司同提舉
  安撫司副使     各長官司副長官
  左右春坊左右司直郎 左右贊善
  各千戶所鎮撫
  正七品每員月支米七石五斗歲該九十石
  太常司博士     太常司典簿
  五軍都督府都事   都察院都事
  監察御史      通政司經歴
  大理寺評事     翰林編修
  營繕所正      兵馬司副指揮
  京縣縣丞      各縣知縣
  王府審理副     按察司經歴
  各府推官      安撫司僉事
  都司都事      斷事司副斷事
  各衛經歴      煎鹽提舉
  中都留守司都事
  五軍斷事司稽仁稽義稽禮稽智稽信並同
  從七品每員月支米七石歲該八十四石
  中書舍人      翰林檢討
  光祿司典簿     光祿司各署丞
  光祿司各署奉祀
  欽天監五官靈臺郎欽天回回監同
  應天府經歴     太僕寺主簿
  布政司都事     理問所副理問
  各州判官      鹽運司經歴
  宣慰司經歴     儀衛司儀衛副
  鹽課提舉司副提舉
  正八品每員月支米六石五斗歲該七十八石
  都給事中      太常司恊律郎
  通政司知事     翰林院五經博士
  太醫院御醫     欽天監主簿
  欽天監五官保章正  京縣主簿
  國子監丞      典牧所提領
  寳鈔提舉司提舉   龍江提舉司提舉
  各府經歴      各縣縣丞
  按察司知事     宣慰司都事
  中都國子監丞    各衛知事
  遼東煎鹽同提舉   王府典膳正
  典寳正       奉祠正
  紀善        良醫正
  照磨所照磨     營繕所副
  從八品每員月支米六石歲該七十二石
  左右給事中     國子監典簿
  國子監博士     助教
  光祿司錄事     各署監事
  翰林典籍      儀禮司正
  五官挈壼正     各署祀丞
  王府典膳副     典寳副
  奉祠副       良醫副
  應天府知事     鹽運司知事
  宣撫司經歴     儀衛司典仗
  正九品每員月支米五石五斗歲該六十六石
  太常司贊禮郎    翰林侍書
  儀禮司副司丞    國子監學正
  行人司正      寶鈔提舉司副提舉
  五官監𠉀      文思院大使
  會同舘大使     寳源局大使
  給事中       太僕寺各牧監正
  鞍轡局大使     皮作局大使
  應天府織染局大使  龍江提舉司副提舉
  各府知事      各縣主簿
  茶馬司大使     宣撫司知事
  典牧所大使     安撫司知事
  王府典簿      典樂
  典儀正       教坊司奉鑾
  五官司厯      內府庫大使
  甲乙丙丁戊字等庫大使
  承運庫大使     照磨所檢校
  寳鈔廣源廣惠廣積贓罰等庫大使
  營繕所丞
  從九品每員月支米五石歲該六十石
  太常司司樂     翰林待詔
  五官司辰      漏刻博士
  行人司副      國子監學錄
  典籍        司經局校書
  正字        儀禮司鳴讚
  序班        都稅司大使
  會同舘副使     典牧所副使
  宣課司大使     文思院副使
  寶源局副使     鞍轡局副使
  軍儲倉副使     皮作局副使
  各牧監副      監丞
  馭良        司牧局大使
  司牲局大使     寳泉局大使
  軍器局大使     斷事官提控案牘
  王府典儀副     各布政司庫大使
  府學教授      各府司獄
  廵檢        雜造局大使
  應天府織染局副   府倉大使
  茶馬司副使     吏目
  教坊司韶舞     教坊司司樂
  內府庫副使     甲乙丙丁戊字庫副使寳鈔廣源廣惠廣積贓罰等庫副使
  承運庫副使
  後改定並添革官員已詳見吏部官制項下
  事例
  洪武二十三年令六部都察院所屬歴事官三年無私過者給全俸一年者給半俸 永樂元年令在京文武官一品二品四分支米六分支鈔三品四品米鈔中半兼支五品六品六分米四分鈔七品八品八分米二分鈔每新鈔二錠折米一石該衙門按月自赴該庫關支九年令在京文武官九品至七品八分米二分鈔六
  品七分米三分鈔五品六分米四分鈔四品至一品米鈔中半兼支雜職官全支米辦事官該支半俸者月支米二石餘折鈔 十六年令除北京文武官俸照舊其扈從等項官一品至五品米鈔中半兼支六品至九品六分米四分鈔留守等項官一品至四品二分米八分鈔五品三分米七分鈔六品至九品四分米六分鈔雜職官月支米一石餘折鈔每鈔二十五貫折米一石十九年以行在衙門裁革令隨從在京官員一品至五品三分米七分鈔六品至九品四分米六分鈔其米每月在京支五斗餘於南京倉支不願者准在京折鈔雜職官有家小者月支六斗無者四斗五升餘折鈔各衙門支半俸辦事官不分有無家小月支米三斗餘折鈔在京達官併入畨等項官該支全米者米鈔中半兼支南京文武官一品至九品二分米八分鈔 二十二年令在京文武官折俸鈔俱給胡椒蘇木胡椒每斤准鈔一十六貫蘇木每斤八貫仍自一品至九品每月在京各添給米五斗共一石其米於折鈔內扣除雜職官有家小者添給四斗共一石無者添給一斗五升共六斗洪熈元年詔官員有父母年老不得離職侍養願分
  俸於原籍奉養者聽 宣徳三年令各衙門辦事官月米停支 四年令各處鎮守總兵官俸願移支所在官司者聽 六年令以承運庫生絹折在京文武官十一月十二月本色俸每疋折米二石 七年令以兩京贓罰庫衣服布絹等物折文武官月支本色俸一石 八年令兩京文武官折色俸每鈔一十五貫折米一石仍以十分為率七分折絹三分折布絹每疋准鈔四百貫布每疋二百貫 九年令仍以胡椒蘇木折兩京文武官俸鈔胡椒每斤准鈔一百貫蘇木每斤五十貫 正統元年令在京文武官俸每歲半年折支鈔半年折胡椒蘇木 二年令添給南京六品以下官俸本色三分折鈔七分雜職官本色米一石 又令以各處起運折色稅糧銀給北京武職南京本色俸每銀一兩折米四石 四年令南京文武官五品以上原二八分支者每月添五斗雜職每月添二斗北京文武官自一品至九品俱添本色米一石雜職每月添二斗 又令在京文武官每月該支俸仍給本色其十月十一月南京該支米數照舊折絹 五年令在京文武官係山西陜西雲南四川北直隸保定等府者不許分俸 八年令在京武職官願分南京俸於原籍者照文職例支給 九年令在京文武官該支南京四月五月俸並在京軍官該折銀俱照折絹支綿布每疋折米一石 十一年令兩京文武官十月十一月本色俸折絹改為七月八月之數 景泰元年令在京文職官該支南京俸照在京武職例折銀不願者聽各府都督亦照此例 又令以龍江鹽倉檢校批驗所存積鹽折支南京文武官本色俸每鹽五十斤折米一石 三年令以太倉銀庫折草銀准在京文武官折俸鈔每銀一兩准鈔五百貫 七年令每銀一兩准鈔七百貫 又令以甲字庫三梭布折在京文武官俸每布一疋准絹一疋 天順元年令在京文職官俸仍照正統時例於南京支本色米 七年令兩京文武官七月八月本色俸折絹改為四月五月之數 八年令各處廵撫鎮守等官有帶家小隨住者量分本色米於所在官司支給 令在京官願分俸於原籍養親者南京本色盡數分回 成化二年令各衙門官員在任患病三月者住俸 又令南京文武官本色俸每歲間月折支絹 又令在京文武官折俸鈔每十貫折米一石 四年令在京文武官折色俸錢鈔兼支三分鈔七分銅錢每錢三文准鈔一貫 十一年令錢二文准鈔一貫 十五年令宛平大興二縣官俸照南京上元江寜二縣例知縣三七分縣丞以下四六分米鈔兼支 十六年令在京文武官折色俸鈔折支闊白三梭布每疋折米三十石 二十年令五府六部等衙門官員三分四分本色俸每石暫折銀七錢以後如舊例 𢎞治元年令五府六部等衙門官員本色俸仍折支銀 四年令在京各衛經歴等官該支南京本色俸每石折銀七錢 六年令在京文職官分俸於原籍養親者不許分在京折絹俸 十年令兩京五府六部等衙門官員三分四分本色俸自後每石折銀七錢十一年令京衛武學及順天府所屬在京衙門官員俸俱照在京衙門例支給 又令南京太常寺博士選送都察院理刑及在京太常寺博士行人司行人選送南京都察院理刑者其每月食米於原任衙門扣除一石關支理刑衙門待實授之日照例支給 十三年令南京各衛軍職俸糧折支絹疋改於四月支絹八月支布









  明會典卷二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明會典卷三十
  戶部十五
  俸給二
  事例
  洪武十八年令天下有司官俸米折鈔每二貫五百文准米一石 永樂元年令各都司並河南浙江江西山東山西五布政司按察司及王府官俸舊全支米者米鈔中半兼支湖廣福建廣東廣西陜西北平四川雲南八布政司按察司官俸米鈔兼支及所屬府州縣等官俸全支鈔者俱仍舊 十六年奏准浙江等都司布政司按察司長史司中都留守司堂上官並各衛所軍官俸一品至五品俱二分支米八分支鈔 宣徳八年奏准在外文武官折俸鈔每十五貫折米一石 正統元年令萬全大寜都司所屬及北直隸衛所官折俸每歲上半年支鈔下半年支胡椒蘇木 又令北直隸府州縣等衙門文職官月支本色米一石 二年令貴州布按二司官月支本色米二石 三年令雲南布按二司並所屬官員俸一半每石折支海𧵅三十索並不堪布絹叚疋等物相兼本色米支一半折鈔 四年令福建四品以上官俸四分米六分鈔五品以下米鈔中半兼支浙江湖廣江西廣東山東四川直隸蘇州等處文武官正五品以上米鈔二八分支從五品月支本色米三石二斗六品七品米鈔三七分支八品以下見支一石者增二斗大寧都司並北直隸衛所都指揮指揮每月加二石衛鎮撫千百戸所鎮撫加一石俱折布絹餘處照舊遼東甘肅諸處偹禦官自百戶而下該增米俱折絹 五年令陜西王府審理工正等官照有司官例月支米二石餘折鈔 六年令在外文武官俸折鈔每石二十五貫廣寧等十衛並定遼左等衛指揮等官月增米四斗首領官及倉副使二斗 八年令廣東都布按三司並所屬官俸五品以上四分支米六分折鈔六品以下米鈔中半兼支 令貴州都司並所屬衛所官俸俱三分本色七分折鈔本色於湖廣布政司附近府州縣稅糧內折徵綿布十萬疋每二疋准米一石運赴貴州鎮逺府准作貴州迤東與隆等衛所官軍俸糧四川布政司折徵綿布十萬疋亦准米五萬石內四萬疋運赴永寧衛准作貴州迤西普安等衛官軍俸糧六萬疋運赴貴州布政司准作附近衛所官軍俸糧其折鈔仍給四川布政司官庫 九年令甘肅沿邊官俸五品以上二分米八分鈔六品以下三分米七分鈔 令各處稅課司局官照品給俸米鈔兼支革罷廵攔供給 十年令河泊所官照稅課司局官例給俸 十一年令提督北直隸衛所屯田僉事俸於戶部帶支 十二年令浙江三司及各府縣官二品至五品月仍支米三石六品至九品月支米二石雜職一石雲南都布按三司並府州縣衛所等衙門文武官三品以上月支米二石五斗四品至五品二石六品至七品一石五斗八品至九品一石二斗雜職八斗餘照舊折支 又令貴州都布按三司所屬及貴州宣慰使司等衙門大小文職流官俱於俸給內月支本色米一石餘俸於原籍官司米鈔兼支 又令在外文武官折俸鈔仍每十五貫准米一石 十三年令廣東都布按三司並所屬衛所府州縣官五品以上二分米八分鈔六品以下三分米七分鈔十四年奏准雲南三司堂上官月支米三石武職官
  指揮月支米三石正副千戶衛鎮撫百戶二石五斗試百戶所鎮撫二石文職官四品二石五品至七品一石五斗八品至雜職一石每米一石折海𧵅六十索 景泰三年令軍職官調各邊者患病十日之外即住俸六年又令張家灣鹽倉收積掣摯客商餘鹽並私鹽給通州並通州等五衛及附近宻雲等六衛官折俸每鹽一百四十斤准米一石 天順元年令大同等處武職官應襲兒男有功陞官者准支半俸 又令納粟軍職官月支米一石俱令管事差操若病故子孫襲替一依父祖之例其有軍功陞職者如獲功一級加與小旗糧二級加與總旗糧三級加試百戶俸至功級多者照陞授官加俸後子孫替職一依前例 二年詔在外官員有父母年老在家願分俸助養者准於原籍關支 又詔四品以上官年七十以禮致仕家貧不能自存者有司歲給米五石 成化六年令在外官不許分俸原籍養親 又令長蘆山東鹽塲官俱給月俸 七年令各處倉官及收糧經歴守支二年以上未盡者仍聽全支俸給 十三年令在京都指揮選調各都司管事願分俸養親者以本色三分為率許存一分原衛關支 十四年令文職有軍功陞俸級者後雖陞職仍舊帶支𢎞治三年令在京武職選調在外都司官俸通行隨任關支
  已上在外文武官俸
  洪武初令教授俸照品級學正而下照雜職例支給十三年奏定學正教諭訓導俸各月支米與雜職同師生廩膳米每人日一升 永樂初令鳯陽等府及河南山西陜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各府州縣並貴州及四川行都司所屬各衛師生俸廩俱米鈔中半兼支 九年奏准各處師生俸米全支 正統元年奏准各處教授俸見支五石者照舊見支二石及一石五斗一石者俱增為三石餘折鈔學正見支二石五斗者如舊見支一石五斗及一石者俱增為二石餘折鈔教諭訓導見支一石五斗及一石者俱增為二石餘折鈔十四年奏准各處教官饌米停支其俸月支本色米一石生員月支本色米五斗餘俱折鈔 景泰六年令照舊支給口外邉城及糧少處暫為減支
  已上教官生員俸廩
  洪武二十九年令天文生月支食米六斗歴事監生月支米一石 永樂九年令天文生不分有無家小全支米 十六年以撙節京儲令監生有家小者減支四斗無者二斗 宣徳三年令太醫院醫士有家小者月支米五斗無者三斗醫生二斗 九年奏准四夷舘習字監生並回回逹官子弟習字者月支米一石 正統六年令各衙門歴事監生有家小者月支米一石無者六斗南京各衙門歴事監生有家小者月支米八斗無者六斗 景泰六年令刷卷監生有家小者月支米六斗無者四斗 成化十年奏准醫士有家小者月支米增為七斗無者五斗醫生有家小者四斗無者三斗
  已上監生人等月糧
  洪武七年給天下諸司典吏俸 十三年奏定吏員月俸一品二品衙門提控都吏月支米二石五斗掾史令史二斗二斗知印承差典史一石二斗三品四品衙門令史書吏司吏月支米二石承差典吏一石五品衙門司吏月支米一石二斗典吏八斗六品至雜職司吏月支米一石光祿司等典吏六斗 又奏定在京三品以下衙門典吏月俸一石六品以下衙門典吏六斗 又令在外各衙門吏典俸一石折鈔二貫五百文 三十一年奏准在京吏典有家小原支一石以上者每石減支二斗無家小減支五斗提控都吏胥掾令史等項不分有無家小原支米二石者減支五斗原支二石五斗者減支八斗各處布政司並直隸所屬府州縣及各都司衛所吏全支鈔 永樂九年令在京各衙門吏典不分有無家小俱全支米 十六年令在京各衙門吏月支米一石餘折鈔南京各衙門辦事吏舊支食米五斗者住支 十九年令在京各衙門吏有家小者月支米六斗無者四斗五升餘折鈔南京各衙門吏照舊支給每米一石折鈔二十五貫 二十二年令在京各衙門吏有家小者月增米四斗無者一斗五升其折色鈔亦照文武官例給胡椒蘇木 宣徳三年革各衙門辦事吏月支食米 正統元年令南京各衙門吏月支米有家小者增二斗無家小者增一斗五升 又令在京刷卷人吏俸照各衙門吏典例支給 六年令在京令典知印有家小者月支米一石無者六斗 七年奏准在外大小衙門通吏令史司吏月支米三斗餘折鈔 八年令各處都布按三司知印承差月支米三斗餘折鈔成化四年令在京吏典折色俸照文武官例錢鈔兼
  支 十六年令戶部書算月支米五斗
  已上吏員知印承差俸糧書算附
  永樂八年奏准安挿來降達官每大口月支糧四斗小口二斗三歲以下及續生者不支 宣徳三年令在京達官俸不拘品級月支米二石餘於南京倉支其折鈔照文武官例 十年令在京逹官俸舊全支者減半半支者減十之三四新降附達官自指揮而下逓減 又令遼東安樂自在州達官頭目俸糧該支半俸二石四斗而減支者添本色米一石該支半俸二石而減支者添本色米八斗餘折鈔 景泰元年奏准來降達官俸本色三分俱於在京支給 五年令安挿達官人等病故無子孫承襲者家屬仍月支米二石
  已上外夷歸附官員俸糧
  洪武初令官吏俸給旗軍月糧按月關支每月不過初五 永樂元年令各衙門官吏監生人等凡關過俸糧五斗以下者俱免還官 宣徳二年令俸糧過期不關者改折鈔 四年奏准公差官員無家小者明白開報𠉀回日補支其餘見在者務依期關支不許出月如過三月不關者扣除 八年令各衙門官吏俸糧文書至倉一月已上不關者扣除 九年奏准各都司衛所官軍俸糧若過三月不關者俱折支鈔 正統元年令在京軍官折俸銀本部按季取數類奏赴該庫官出於午門裏會同司禮監官及給事中御史唱名給散 八年令在京官吏月支米本部每歲扣算一年該用之數定撥各衙門徑自委官收放仍每歲各將所收糧數造冊送部類送戶科每月計支過數註銷其積出餘糧歲終本部委官盤量作數 十年令在京官吏等項俸糧折色各具手本送本部查明另具手本送天財庫知會各衙門自行關支 十二年奏准順天府及大興宛平二縣都稅司等衙門官吏俸糧照五府六部例於儧運糙粳米內撥發本府收支 景泰二年令各衛所官軍俸糧折色如上半年鈔延至次年正月下半年蘇木延至次年七月終者俱住支口外官軍不在此例 三年令詹事府左右春坊司經局太僕寺官吏俸糧照太常寺例於本衙門收放五城兵馬司大通關會同舘官吏及京衛武學師生俸糧按月造冊定撥京倉關支 又令南京各衙門見收官吏人等俸糧照在京例開立年分造冊送科𠉀放支按月具手本委官赴科註銷正糧支盡仍令南京戶部委官查盤 四年令光祿寺官吏俸糧於禮部帶支尚寶司於通政司帶支 五年令在京軍衛有司衙門官吏旗軍俸糧折鈔若過半年不行造冊關支者住支如有依期造冊而該庫無鈔者方准補給 又令各衛所官軍俸糧折色委官賫冊赴部轉送該府會關該府仍不拘衛所多寡就為赴庫關領 天順元年令上林苑監官吏俸糧於本監收放 成化八年令在京文武官折色俸糧自文書到日經五箇月不關者扣除 十七年令在京各衛所掌印軍政官及各邉廵撫鎮守把總等官督屬造冊及委官關支俸糧折色仍先具委官職名呈報本部及各處管糧官員如過四十五日不造冊關支及關支不盡者糧米扣除委官俸糧亦依所違月日住支若各衛所不以委官職名開報者掌印軍政把總官一體住支 十八年奏准天津等二十四衛官軍俸糧折色每歲先行造冊委官親賫上半年限三月內下半年限九月內赴府投文轉送內府庫關支如過一年不到者照例扣除關出鈔絹等物本府仍委官押運至彼令管糧郎中等官公同該衛官給散 又令兩京營繕所文思院官員俸糧工部並南京工部按季造冊繳送南京戶部照在京各衛經歴等官例定撥南京衛倉支給其有冊到一十五箇月不赴部告支者扣除 二十年令兩京各衛關支官吏人等折色俸糧俱自本部比號日爲始定限三箇月以裏務委官依數赴該庫關出送衛所公同掌印管事並首領官給散具數回報本部查考如有刁蹬留難及用強准折私債聽委官與被害之人指實呈告依律追究如委官通同掌印管事及買頭人等包買折債不行給散或違限不赴該庫官領有贓者以贓論無贓者叅問畢俱帶俸差操其積年買頭包買之人照包攬錢鈔例發落𢎞治元年奏准在外並各邉衛所軍官折色俸令各
  分廵分守官督該掌印官按季造冊每歲上半年限次年六月以裏下半年限次年十一月以裏送赴合干司府關給存留在庫鈔貫如不敷凡贓罰布貨器皿衣服頭畜之類皆計鈔折支每銀一兩折鈔七百貫若該衛所過期不造冊其折色照例扣除 十一年令各邉官軍俸糧每遇春間米貴支與本色秋間收成照時價支折色其餘月分銀米間支如或米賤願折銀者亦不許過支六箇月 十三年奏准官員監生吏典旗軍人等關過俸糧及預支應得糧米遇有事故調用等項五斗以上失於還官者事發止問不應追糧還官
  已上收支俸糧













  明會典卷三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