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四庫全書本)/全覽2

全覽1 明史 全覽2 全覽3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二十七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敕修
  志第三
  天文三
  星晝見   客星    彗孛
  天變    日變月變  暈適
  星變    流隕    雲氣
  星晝見恆星洪武十九年七月癸亥二十年五月丁丑七月壬寅二十一年十二月丁夘俱三辰晝見𢎞治十八年九月甲午申刻河鼓北斗見庚子星晝見正徳元年二月癸酉星斗晝見天啟二年五月壬寅有星隨日晝見崇禎十六年十二月辛酉朔星晝見嵗星景泰二年九月甲辰晝見三年六月壬戌四年五月丁丑六月甲辰五年七月庚戌壬子癸亥六年七月丁酉天順元年五月丙子五年七月乙夘六年八月庚午七年三月cq=6乙巳成化十四年六月庚子八月丁酉十六年七月丙申十八年九月癸亥二十年八月壬申𢎞治元年六月甲寅二年五月癸亥六月甲午五年十月己酉六年九月癸夘七年十一月癸夘九年二月辛亥至甲寅四月壬午十年正月甲寅至丙辰十一年八月甲申十三年四月庚子至乙巳十四年六月壬辰至乙未竝如之十五年六月連日晝見十六年七月辛夘十七年七月壬子十八年五月乙未八月辛巳至九月癸未正徳元年十一月乙酉二年十一月辛酉至丁夘六年三月壬寅至四月壬申九年八月乙巳至甲寅十二年十月甲子至乙巳竝如之嘉靖二年三月辛未二十九年八月戊寅晝見守井崇禎十一年四月壬子晝見熒惑景泰三年八月甲子晝見於未位太白洪武四年二月戊戌晝見四月戊申六月壬午朔五年六月甲申至丁亥十二月甲寅八年八月丁巳九年二月丁巳至己酉三月壬申十二年閏五月戊戌十三年七月甲午十五年四月丁亥七月戊申辛酉九月丁未朔十六年十月壬辰至乙未十八年四月己亥至辛丑六月丙申至辛丑辛亥竝如之九月戊寅經天與熒惑同度乙酉晝見丁亥又見犯熒惑十月癸巳至丙申晝見戊戌至辛丑十九年十月甲申朔至庚寅竝如之二十年六月戊戌經天七月壬寅至甲辰晝見二十一年四月己巳七月丙申二十三年三月丁亥二十四年八月辛巳二十五年二月辛酉二十六年四月甲辰竝如之八月庚子與太隂同晝見建文四年七月庚子經天永樂元年五月癸未癸夘俱與太隂同晝見六月壬申與太隂晝見四年七月壬寅晝見五年八月丙申六年二月甲辰八年十月庚戌十二年九月癸未十五年七月己酉八月庚戌洪熙元年六月戊戌七月乙巳八月癸巳宣徳六年十月乙巳八年九月戊戌至甲寅九年十二月甲子十年七月丁亥正統四年七月壬子十月丙申六年五月庚戌竝如之十一年七月甲申經天十三年二月辛酉晝見十四年正月辛亥八月丙子景泰元年十月乙酉二年五月庚子辛亥竝如之壬子經天三年五月丁巳晝見十一月壬戌五年正月甲戌二月丙戌六月癸夘七年正月戊戌天順元年四月甲午八月壬子二年十月己未三年四月癸亥癸酉四年十一月庚寅十二月丙戌五年正月丁未十二月癸巳六年六月己丑八月庚午七年閏七月辛酉癸未八年正月庚申成化元年二月癸未三年四月癸丑四年六月丙申六年六月丙戌七年八月癸夘竝如之八年正月乙夘經天與日爭明十一年五月己未晝見十二年十月丙戌十三年十二月甲午竝如之十四年六月庚子與嵗星俱晝見八月甲午晝見十五年十二月丙子十七年三月癸未八月癸亥十八年九月庚戌十九年四月癸亥朔竝如之二十年八月壬申與嵗星俱晝見二十一年十一月丙辰晝見二十二年六月己丑二十三年九月丙午𢎞治元年五月庚午二年正月壬戌三月庚申五月丙戌八月癸巳庚子四年四月辛未五年五月乙亥十月辛酉六年十二月乙丑七年五月庚戌八年七月戊子九年二月己酉朔十年正月甲子至丁夘竝如之六月丙子未刻經天八年癸未及十一年十月辛巳晝見十二年三月戊辰至壬申八月庚寅竝如之十三年四月庚子至乙巳與嵗星同晝見十月丁未巳酉十四年十二月庚戌十五年五月庚寅至癸巳十六年七月壬辰十七年二月戊戌及六月癸亥十八年二月壬戌竝晝見五月辛亥經天八月癸亥至戊辰晝見正徳元年十月己未如之二年正月庚辰經天三月戊辰晝見三年五月乙巳至丁未十月己夘庚辰四年十月戊戌至乙巳五年五月丙子六年七月壬申至八月癸未八年正月丙戌至己丑四月壬戌癸亥八月庚戌至乙夘九年十一月甲申至十二月壬辰十一年六月甲寅至己未十四年八月丙寅至庚辰十五年正月己未至二月辛酉十六年八月丁亥嘉靖元年九月辛未竝如之二年三月辛未與嵗星俱晝見三年四月庚戌晝見五年五月庚子十一年四月癸巳十月辛巳戊子十一月甲寅十三年閏二月庚申竝如之五月癸巳與月同晝見十七年九月辛夘晝見十八年四月癸亥十一月壬寅二十年十一月乙巳至丁未二十二年七月丙午二十三年二月辛巳二十四年閏正月戊寅二十五年十月辛夘二十六年四月丙申二十七年四月丁巳十一月丙戌至乙未二十八年十一月乙酉至己丑二十九年六月戊申甲寅三十年六月丙子至辛巳三十一年正月丙戌至丙申三十二年二月辛未至甲戌七月戊辰至辛未三十五年五月壬午十月癸夘至丙午三十六年十二月庚辰朔三十八年七月癸酉三十九年正月庚寅至壬辰竝如之四十年三月丙子晝見厯二十四日八月辛未晝見四十一年九月乙未四十二年四月己巳至壬申四十三年五月甲寅竝如之十月戊子晝見厯二十二日四十五年正月己亥晝見隆慶元年七月辛酉二年正月甲寅竝如之三年三月甲子晝見厯二十二日四年十一月乙丑至丁夘晝見萬厯十一年七月辛丑十二年七月癸巳十六年九月丁丑二十一年八月甲午二十四年十月丙寅竝如之二十七年九月辛夘經天三十七年三月辛丑晝見三十八年十月辛巳四十年五月壬寅天啟二年二月丙戌三年三月丁巳十二月乙丑五年四月癸巳竝如之七月癸酉經天崇禎元年七月壬戌晝見三年四月己夘十二月丙辰竝如之客星史記天官書有客星之名而不詳其形狀敘國皇昭明諸異星甚悉而無瑞星妖星之名然則客星者言其非常有之星殆諸異星之總名而非有専屬也李淳風志晉隋天文始分景星含譽之屬為瑞星彗孛國皇之類為妖星又以周伯老子等為客星自謂本之漢末劉叡荊州占夫含譽所謂瑞星也而光芒則似彗國皇所謂妖星也而形色又類南極老人瑞與妖果有定哉且周伯一星也既屬之瑞星而雲其國大昌又屬之客星而雲其國兵起有喪其說如此果可為法乎馬遷不復區別良有以也今按實録彗孛變見特甚皆別書老人星則江以南常見而燕京必無見理故不書餘悉屬客星而編次之洪武三年七月太史奏文星見九年六月戊子有星大如彈丸白色止天倉經外屏捲舌入紫微垣掃文昌指內廚入於張七月乙亥滅十一年九月甲戌有星見於五車東北發芒丈餘掃內堦入紫微宮掃北極五星犯東垣少宰入天市垣犯天市至十月己未陰雲不見十八年九月戊寅有星見太㣲垣犯右執法出端門乙酉入翼彗長丈餘至十月庚寅犯軍門彗掃天廟二十一年二月丙寅有星出東壁占曰文士効用帝大喜以為將䇿進士兆也永樂二年十月庚辰輦道東南有星如盞黃色光潤而不行二十二年九月戊戌有星見斗宿大如椀色黃白光燭地有聲如撒沙石宣徳五年八月庚寅有星見南河旁如彈丸大色青黒凡二十六日滅十月丙申蓬星見外屏南東南行經天倉天庾八日而滅十二月丁亥有星如彈丸見九斿旁黃白光潤旬有五日而隠六年三月壬午又見八年閏八月戊午景星三見西北方天門青赤黃各一大如椀明朗清潤良乆聚半月形丁丑有黃赤色見東南方如星非星如雲非雲蓋歸邪星也景泰三年十一月癸未有星見鬼宿積屍氣旁徐徐西行天順二年十一月癸夘有星見於星宿色白西行至丙午其體㣲狀如粉絮在軒轅旁庚戌生芒五寸犯爟位西北星至十二月壬戌沒於東井五年六月壬辰天市垣宗正旁有星粉白至乙未化為白氣而消六年六月丙寅有星見䇿星旁色蒼白入紫㣲垣犯天牢至癸未居中台下形漸㣲𢎞治三年十二月丁巳有星見天市垣東南行戊辰見天倉下漸向壁七年十二月丙寅有星見天江旁徐行近斗至八年正月庚戌入危十二年七月戊辰有星見天市垣宗星旁入紫㣲垣東藩經少宰尚書抵太子後宮出西藩少輔旁至八月己丑滅十五年十月戊辰有星見天廟旁自張扺翼復退至張戊寅滅正徳十六年正月甲寅朔東南有星如火變白長可六七尺橫亙東西復變勾屈狀良乆乃散嘉靖八年正月立春日長星亘天七月又如之十一年二月壬午有星見東南色蒼白有芒積十九日滅十三年五月丁夘朔有星見螣蛇厯天廐入閣道二十四日滅十五年三月戊午有星見天梧旁東行厯天廚西入天漢至四月壬辰沒二十四年十一月壬午有星出天棓入箕轉東北行逾月沒萬厯六年正月戊辰有大星如日出自西方衆星皆西環十二年六月己酉有星出房三十二年九月乙丑尾分有星如彈丸色赤黃見西南方至十月而隠十二月辛酉轉出東南方仍尾分明年二月漸暗八月丁夘始滅三十七年有大星見西南芒刺四射四十六年九月乙夘東南有白氣一道濶尺餘長二丈餘東至軫西入翼十九日而滅十一月丙寅旦有花白星見東方天啟元年四月癸酉赤星見於東方崇禎九年冬天狗見豫分彗孛彗之光芒傅日而生故夕見者必東指晨見者必西指孛亦彗類其芒氣四出天文家言其災更甚於彗洪武元年正月庚寅彗星見於昴畢三月辛夘彗星出𭥦北大陵天船間長八尺餘指文昌近五車四月己酉沒於五車北六年四月彗星三入紫㣲垣二十四年四月丙子彗星二一入紫㣲垣閶闔門犯天牀一犯六甲掃五帝內座永樂五年十一月丙寅彗星見宣徳六年四月戊戌有星孛於東井長五尺餘七年正月壬戌彗星出東方長丈餘尾掃天津東南行十月始滅是月戊子又出西方十有七日而滅八年閏八月壬子彗星出天倉旁長丈許己巳入貫索掃七公己夘復入天市垣掃晉星二十有四日而滅正統四年閏二月己丑彗星見張宿旁大如彈丁酉長五丈餘西行掃酒旗迤北犯鬼宿六月戊寅彗星見畢宿旁長丈餘指西南計五十有五日乃滅九年七月庚午彗星見太㣲東垣長丈許累日漸長至閏七月己夘入角沒十四年十二月壬子彗星見天市垣市樓旁厯尾度長二尺餘至乙亥沒景泰元年正月壬午彗星出天市垣外掃天紀星三年三月甲午朔有星孛於畢七年四月壬戌彗星見於東北胃長二尺指西南五月癸酉漸長丈餘戊子西北見於栁長九尺餘掃犯軒轅星甲午見於張長七尺餘掃太㣲北西南行六月壬寅入太㣲垣長尺餘十二月甲寅彗星復見於畢長五寸東南行漸長至癸亥而沒天順元年五月丙戌彗星見於危若動揺者東行一度芒長五寸指西南六月癸巳朔見室長丈餘由尾至東壁犯天大將軍捲舌第三星井宿水位南第二星十月己亥彗星見於角長五寸餘指北犯角北星及平道東星五年六月戊戌彗見東方指西南入井度七月丙寅始滅成化元年二月彗星見三月又見西北長三丈餘三閱月而沒四年九月己未有星見星五度東北行越五日芒長三丈餘尾指西南變為彗星其後晨見東方昏見室南犯三公北斗瑤光七公轉入天市垣出垣漸小犯天屏西第一星十一月庚辰始滅七年十二月甲戌彗星見天田西指尋北行犯右攝提掃太㣲垣上將及幸臣太子從官尾指正西橫掃太微垣郎位己夘光芒長大東西竟天北行二十八度餘犯天槍掃北斗三公太陽入紫㣲垣內正晝猶見自帝星北斗魁庶子後宮勾陳天樞三師天牢中台天皇大帝上衛閣道文昌上台無所不犯乙酉南行犯婁天河天隂外屏天囷八年正月丙午行奎宿外屏漸微乆之始滅𢎞治三年十一月戊戌彗星見天津南尾指東北犯人星厯杵臼十二月戊申朔入營室庚申犯天倉十三年四月甲午彗星見壘壁陣上入室壁間漸長三尺餘指離宮掃造父過太㣲垣漸㣲入紫㣲垣近女史犯尚書六月丁酉沒正徳元年七月己丑有星見紫㣲西藩外如彈丸色蒼白越數日有微芒見參井間漸長二尺如帚西北至文昌庚子彗星見有光流東南長三尺越三日長五尺許掃下台上星入太㣲垣十五年正月彗星見嘉靖二年六月有星孛於天市十年閏六月乙巳彗星見於東井長尺餘掃軒轅第一星芒漸長至翼長七尺餘東北掃天罇入太㣲垣掃郎位行角度東南掃亢北第二星漸斂積三十四日而沒十一年八月己夘彗星見東井長尺許後東北行厯天津漸至丈餘掃太微垣諸星及角宿天門至十二月甲戌凡一百十五日而滅十二年六月辛巳彗星見於五車長五尺餘掃大陵及天大將軍漸長丈餘掃閣道犯螣蛇至八月戊戌而滅十八年四月庚戌彗星見長三尺許光指東南掃軒轅入第八星旬日始滅三十三年五月癸亥彗星見天權旁犯文昌行入近濁積二十七日而沒三十五年正月庚辰彗星見進賢旁長尺許西南指漸至三尺餘掃太㣲垣次相東北入紫㣲垣犯天牀四月二日滅三十六年九月戊戌彗星見天市垣列肆旁東北指至十月二十三日滅隆慶三年十月辛丑朔彗星見天市垣東北指至庚申滅萬厯五年十月戊子彗星見西南蒼白色長數丈氣成白虹由尾箕越鬥牛逼女經月而滅八年八月庚申彗星見東南方每夜漸長縱橫河漢凡七十日有竒十年四月丙辰彗星見西北形如匹練尾指五車厯二十餘日滅十三年九月戊子彗星出羽林旁長尺許每夕東行漸小至十月癸酉滅十九年三月丙辰西北有星如彗長尺餘厯胃室壁長二尺閏三月丙寅朔入婁二十一年七月乙夘彗星見東井乙亥逆行入紫㣲垣犯華蓋二十四年七月丁丑彗星見西北如彈丸入翼長尺餘西北行三十五年八月辛酉朔彗星見東井指西南漸往西北壬午自房厯心滅四十六年十月乙丑彗星出於氐長丈餘指東南漸指西北掃犯太陽守星入亢度西北掃北斗璿璣文昌五車逼紫㣲垣右至十一月甲辰滅四十七年正月杪彗見東南長數百尺光芒下射末曲而銳未㡬見於東北又未㡬見於西崇禎十二年秋彗星見參分十三年十月丙戌彗星見
  天變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壬戌至甲子天鼓鳴晝夜不止二十八年三月戊午昏刻天鳴如風水相搏至一鼓止九月戊戌初天鼓鳴如瀉水自東北而南至二鼓止宣徳元年八月戊辰昏刻天鳴如雨陣迭至自東南而西南良乆乃息辛未東南天鳴聲如萬鼓正統十年三月庚寅西北天鳴如鳥羣飛正德元年二月壬子夜東北天鳴如風水相搏者五七次隆慶二年八月甲辰綘州西北天裂自丑至寅乃合萬厯十六年九月乙丑甘肅石灰溝天鳴雲中如犬狀亂吠有聲崇禎元年三月辛巳昧爽天赤如血射牕牖皆紅十年九月每晨夕天色赤黃
  日變月變洪武二年十二月甲子日中有黒子三年九月戊戌十月丁巳十一月甲辰四年三月戊戌五月壬子至辛巳九月戊寅五年正月庚戌二月丁未五月甲子七月辛未六年十一月戊戌朔七年二月庚戌至甲寅八年二月辛亥九月癸未十二月癸丑十四年二月壬午至乙酉十五年閏二月丙戌十二月辛巳竝如之正統元年八月癸酉至己夘月出入時皆有游氣色赤無光十四年八月辛未月晝見與日爭明十月壬申日上黒氣如煙尋發紅光散焰如火景泰二年四月己夘月色如赭七年九月丙子日色變赤天順二年閏二月己巳日無光旋赤如赭三年八月丁夘日色如赭六年十月丙子日赤如血七年四月癸未如之乙酉日色變白八年二月己亥日無光成化五年閏二月己夘日色變白十一年二月己亥日色如赭四月辛夘如之十三年三月壬申日白無光十月辛夘十四年三月庚午十六年三月丙戌竝如之十七年三月丁酉日赤如赭十八年四月壬寅日赤無光十二月癸酉日赤如赭二十年二月癸酉如之𢎞治元年十一月己夘月生芒如齒長三尺餘色蒼白十八年八月癸酉至九月甲午日無光嘉靖元年正月丁夘日慘白變青無光二十八年三月丙申至庚子日色慘白三十四年十二月庚申晦日忽暗有青黒紫日影如盤數十相摩乆之千百飛蕩滿天向西北而散萬厯二十五年三月癸丑黒日二三十餘迴繞日旁移時雲隠不見五月辛夘朔日光轉蕩旋為黒餅三十年三月甲申日光照地黃赤三十五年十一月丙午日赤無光燭地如血四十二年三月庚辰日赤黃如赭如血者累日四十四年八月戊辰日中有黒光四十六年閏六月丙戌至戊子黒氣出入日中摩蕩天啟四年正月癸未日赤無光有黑子二三蕩於旁漸至百許凡四日二月壬子日淡黃無光癸丑黒日摩蕩日旁四月癸酉日中黑氣摩蕩十二月辛巳午刻非煙非霧覆壓日上摩蕩如蓋如吞通天皆赤崇禎四年正月戊戌日色如血照人物皆赤二月乙巳朔日赤如血無光十月丙午月晝見十一年十一月癸亥日中有黒子及黒青白氣日入時日光摩蕩如兩日十二年正月己未朔日白無光辛酉日光摩蕩竟日有氣從日中出如鏡黛噴花二月庚子日旁有紅白丸又白芒黒氣交掩日光摩蕩十三年九月己巳兩日竝日辰刻乃合為一入時又分為二十四年正月壬寅日青無光後三年正月癸丑有星入月三月壬寅日色無光者兩旬暈適洪武六年三月戊辰日交暈十年正月己巳白虹貫日十二月甲子白虹貫月十二年四月庚申日交暈十四年正月壬子日有珥白虹貫之九月甲辰白虹貫日十五年正月丁未十九年三月己巳二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竝如之二十三年正月壬辰日暈白虹貫珥二十八年十一月乙亥日上赤氣長五丈餘須臾又生直氣背氣皆青赤色又生半暈兩白虹貫珥已而彌天貫日三十年二月辛亥白虹亘天貫日永樂十八年閏正月癸未日生重半暈上有青赤背氣左右有珥白虹貫之隨生黃氣璚氣洪熙元年正月乙末日生兩珥白虹貫之四月丁未如之復生交暈宣徳元年正月庚戌日生青赤璚氣隨生交暈色黃赤二月己夘日兩珥又生交暈左右有珥上重半暈及背氣昏刻月生兩珥白虹貫之二年十二月甲戌月生交暈左右珥白虹貫之三年三月庚寅日生交暈色黃赤兩珥及背氣㦸氣各一色皆青赤丁酉日暈又交暈及㦸氣二道十二月己夘日生交暈五年正月癸亥日暈隨生交暈二月甲午日交暈隨生㦸氣四月庚辰日生兩珥白虹貫之六年二月甲寅日暈隨生交暈及重半暈璚氣八年九月戊戌辰刻日暈兩珥背氣申刻諸氣復生十年十二月辛亥日暈白虹貫兩珥有璚氣隨生重半暈及背氣正統元年二月己酉白虹貫月九月丁未如之十二月丙戌月生背氣左右珥白虹貫之三年四月庚辰日生兩珥白虹貫之隨暈十二月癸酉月生兩珥白虹貫之隨生背氣七年十二月辛丑月暈白虹貫之十一年正月乙未日生背氣白虹彌天十四年八月戊申日暈旁有㦸氣隨生左右珥及戴氣東北虹霓如杵景泰元年二月壬午酉刻日上黒氣四道約長三丈離地丈許兩頭銳而貫日其狀如魚十二月甲午日交暈上下背氣各一道兩旁㦸氣各一道二年正月癸夘日生左右珥白虹貫之隨生背氣二月丙戌日生暈三年正月丙辰日生左右珥及背氣白虹五年十一月壬戌月暈左右珥及背氣又生白虹貫右珥七年六月丁丑日暈隨生重半暈及左右珥天順元年二月庚戌辰刻日交暈左右珥旋生抱氣及左右㦸氣白虹貫日未刻諸氣復生辛亥日交暈左右珥及㦸氣白虹貫日彌天者竟日二年二月乙夘日交暈上有背氣白虹貫日七年正月戊戌月生連環暈成化二年四月壬寅日交暈右有珥十一年六月己酉日重暈左右珥及背氣十二年正月甲子日交暈二十年二月己未日生白虹東北亘天二十一年十月癸己巳刻日暈左右珥未刻復生又生抱氣背氣二十三年十二月癸巳日暈左右珥又生背氣及半暈𢎞治二年正月甲戌午刻日暈白虹彌天丙戌日交暈左右珥白虹彌天二月壬寅日生左右珥及背氣又生交暈半暈及抱格二氣十一月戊辰月暈連環貫左右珥四年二月庚戌午刻日交暈左右珥下生㦸氣白虹彌天六年十一月乙巳月暈左右珥連環貫之十八年二月己巳月暈左右珥白虹彌天正德元年正月乙酉日暈上有背氣左右有珥白虹彌天十二月辛酉月暈白虹彌天甲子如之嘉靖元年四月癸未月生連環暈二年正月己酉月暈連環左右珥七年正月乙亥日重暈兩珥及㦸氣白虹彌天十三年二月壬辰白虹亘天日暈左右珥及㦸氣十八年十二月壬午立春日暈右珥白虹亘天二十一年十一月甲子月暈連環四十一年十一月辛丑日暈左右珥上抱下㦸白虹彌天隆慶五年三月辛巳日暈有珥白虹亘天萬厯三十五年正月庚午日暈黒氣蔽天四十八年二月癸丑日連環暈下有背氣左右㦸氣白虹彌天天啟元年二月甲午日交暈左右有珥白虹彌天三年十月辛巳日生重半暈左右珥崇禎八年二月丙午白虹貫日
  星變洪武二十八年閏九月辛巳壘壁陣疎拆復聚二十九年八月戊子欽天監言井宿東北第二星近嵗漸暗小促聚不端列三十一年五月癸亥壘壁陣疎者就聚正統元年九月丁巳狼星動揺十四年十月辛亥如之成化六年丁巳熒惑無光十三年九月乙丑朔嵗星光芒炫燿而有玉色正德八年八月大角及心中星動揺北斗中璿璣權三星不明萬厯四十四年權星暗小輔星沉沒四十六年九月太白光芒四映如月影天啓五年七月壬申熒惑色赤體大有芒崇禎九年十二月熒惑如炬在太㣲垣東南十二年十月甲午填星昏暈十三年六月泰堦拆九月五車中三柱隠十月參足突出玉井後四年二月熒惑怒角三月壬辰欽天監正戈承科奏帝星下移已又軒轅星絶續不常大小失次文昌星拆天津拆瑤光拆芒角黒青
  星流星隕靈臺候簿飛流之記無夜無有其小而尋常者無關休咎擇其異常者書之洪武三年十月庚辰有赤星如桃起天桴至壘壁陣扺羽林軍爆散有聲五小星隨之至土司空旁發光燭天忽大如椀曵赤尾至天倉沒須㬰東南有聲二十一年八月乙巳赤星如杯自北斗杓東南行三丈餘分為二又五丈餘分為三經昴宿復為二經天廩合為一沒於天苑永樂元年閏十一月丁夘有星色蒼大如斗光燭地出中天雲中西南行隆隆有聲入雲中二年五月丙午有赤星大如斗光燭地出中天西北行入雲中十六年有星大如斗色青赤光燭地自栁東行至近濁二十二年五月己亥有星如盞色青白光燭地起東南雲中西北行入雲中有聲如砲七月庚寅有星如椀色赤有光自奎入參炸散衆星揺動宣徳元年十二月己巳有星大如椀光赤出捲舌東行過東井墜地有聲如雷正統元年八月乙酉昏刻至曉大小流星百餘四年八月癸夘大小流星數百十四年十月癸丑有星大如杯赤光燭地自三師西北抵少弼尾跡化蒼白氣長五尺餘曲曲西行十二月戊申有星大如杯色青白有聲光燭地自太乙旁東南行丈餘發光大如斗至天市西垣沒四小星隨之景泰二年六月丙申大小流星八十餘八月壬午有赤星二一如桃一如斗光燭地一出紫微西藩北行至陰徳三小星隨之一出天津東南行至河南十餘小星隨之尾跡炸散聲如雷天順三年四月癸丑有星大如椀赤光燭地自左旗東南行扺女宿尾跡炸散八年二月壬子有星如椀光燭地自天市至天津尾化蒼白氣如蛇形長丈餘良乆散成化十二年十一月乙丑延綏波羅堡有星二形如轆軸一墜樊家溝一墜本堡紅光燭天二十年五月丙申有大星墜番禺縣東南聲如雷散為小星十餘既而天地皆晦良乆乃復二十一年正月甲申朔申刻有火光自中天少西下墜化白氣復曲折上騰有聲踰時西方有赤星大如椀自中天西行近濁尾跡化白氣曲曲如蛇行良乆正西轟轟如雷震𢎞治元年八月戊申已刻南方流星如盞自南行丈餘大如椀西南至近濁尾化白雲屈曲蛇行而散四年十月丁巳有星赤光如電自西南往東北聲如鼓隕光山縣化為石如斗光州商城亦見大星飛空如光山所見十一月甲戌星隕真定西北紅光燭天西南天鳴如鼔又若奔車七年五月宣府山西河南有星晝隕八年四月辛未有星如輪流至西北隕於鉛山縣其聲如雷九年閏三月戊午平涼東南有流星如月紅光燭地至西北止既而天鼓鳴十年正月壬子有星大如斗色黃白光長三十餘丈一小星隨之隕於寧夏西北隅天鳴如雷者數聲九月乙巳有星如斗光掩月流自西北隕於永平有聲十一年正月癸亥有流星隕於肅州大如房響如雷良乆滅十月壬申曉東方赤星如椀行丈餘光燭地東南行小星數十隨之十四年閏七月辛巳山東有星大如車輪赤光燭天自東南往西北隕於夀光天鼓鳴十六年正月己酉南京有星晝流正德元年十二月庚午有星如椀隕寧夏中衛空中有紅光大二畆二年八月己亥寧夏有大星自正南流西南而墜後有赤光一道濶三尺長五丈五年四月丁亥雷州有大星如月自東南流西北分為二尾如彗隨沒聲如雷六年八月癸卯有星形如箕尾長四五丈紅光燭天自西北轉東南三首一尾墜四川崇寧衛色化為白復起緑燄髙二丈餘聲如雷震十五年正月丁未酉刻有星隕於山西龍舟谷巡檢司㕔事四月丙戌陜西鞏昌府有星如日色赤自東方流西南而隕天鼔鳴嘉靖十二年九月丙子流星如盞光照地自中台東北行近濁尾跡化為白氣四更至五更四方大小流星縦橫交行不計其數至明乃息十四年九月戊子開封白晝天鼓鳴有星如盌東南流衆小星從之如珠十九年五月辛丑星隕棗強為石四萬厯三年五月癸亥晝景州天鼓鳴隕星二化為黑石四年十一月甲午有四星隕費縣火光照地質明落赤㸃於城西北色如硃砂長二里濶一二尺是月臨漳有星長尺許白晝北飛十三年七月辛巳有星如盌隕於沈邱蓮花集天鼓鳴十五年六月丙寅平陽晝隕星丁夘辰刻有星如斗隕於平隂震響如雷十七年正月庚申有星隕西寧衛大如月天鼓鳴二十年二月丙辰有三星隕閩縣東南二十二年正月戊戌保定青山口有大飛星餘光若彗長二十餘丈二十七年三月庚子蓋州衛天鼓鳴連隕大星三三十年九月己未朔有大星見東南赤如血大如椀忽化為五中星更明乆之㑹為一大如簏辛巳有大小星數百交錯行十月壬辰五更流星起中天光散七道有聲如雷三十三年九月戊子有星如椀墜於南京龍江後營光如火至地遊走如螢移時滅明日復有星如月從西北流至閱兵臺分為三墜地有聲十一月有星隕南京教場入地無跡三十五年十一月癸巳有星隕於涇陽淳化諸縣大如車輪赤色尾長丈餘聲如轟雷三十八年二月癸酉有星大如斗墜陽曲西北碎星不絶天鼓齊鳴四十一年正月庚子真定天鼓鳴流星晝隕有光四十三年三月戊申晝星墜清豐東流邨聲如雷四十六年十月辛酉有星如斗隕於南京安徳門外聲如霹𩆝化為石重二十一觔天啓三年九月甲寅固原州星隕如雨崇禎十五年夏星流如織後二年三月己丑朔有星隕於御河
  雲氣洪武四年四月辛丑五色雲見戊申乙酉十一月壬戌五年正月庚午丙子六月辛巳七月己酉壬子八月己亥六年六月丁丑七月癸夘七年四月丙午五月丙戌癸巳甲午六月乙未乙夘七月己夘八月辛酉八年正月壬申四月丁未五月庚午癸未六月壬辰己亥十月庚戌九年八月癸巳十四年九月甲申十五年正月甲申五月庚申九月乙夘丙寅十一月辛酉十八年四月癸巳乙未五月辛未甲申六月癸丑十九年九月壬午二十年十一月丁亥五月乙酉二十七年六月乙卯竝如之永樂元年六月甲寅日下五色雲見八月壬申日珥隨五色雲見八年二月庚戌車駕次永安甸日下五色雲見十一年六月戊申朔武當山頂五色雲見十七年九月丙辰十二月癸未慶雲見二十二年十一月丙戌月下五色雲見洪熙元年二月癸酉庚辰三月乙未俱五色雲見宣德元年八月庚辰白雲起東南狀如羣羊驚走十一月丙辰北方有蒼白雲東西竟天二年十二月乙未日下五色雲見四年六月戊子夜五色雲見六年二月壬子昏西方有蒼白雲南北竟天十年三月丁亥月生五色雲正統二年七月庚子月生五色雲十月己丑日生五色雲十二月癸亥如之三年七月己亥夜中天有蒼白雲南北竟天貫南北斗八年十一月戊辰夜東南方有蒼白雲東西亘天九年十一月甲午月生五色雲十年九月丁酉日生五色雲十一月甲午月生五色雲十四年十月庚申晝生蒼白雲復化為三東西南北竟天景泰元年六月乙酉赤雲四道兩頭銳如耕壠狀徐徐東北行而散八月甲戌黒雲如山化作龍虎麋鹿狀九月丙寅有蒼白雲氣南北亘天二年六月戊寅日上五色雲九月辛酉夜蒼白雲三東西竟天三年正月癸亥東南有黒雲如人戴笠而揖四年十一月丁夘月生五色雲天順二年十月壬申四年十月戊午亦如之成化二年三月辛未白雲起南方東西竟天十一年正月丙寅月生五色雲十八年十月庚午五色雲見於泰陵二十一年閏四月壬辰開濮二州清豐金鄊未申時黑雲起西北化為五色須㬰晦如夜𢎞治二年正月辛巳日生五色雲十四年三月己酉朔嘉靖十七年九月戊子竝如之十八年二月庚子朔當午日下有五色雲見長徑二寸餘形如龍鳳萬厯五年六月庚辰祥雲繞月天啓四年六月癸巳午刻南方五色雲見






  明史卷二十七
<史部,正史類,明史>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二十八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敕修
  志第四
  五行一
  史志五行始自漢書詳録五行𫝊說及其占應後代作史者因之粵稽洪範首敘五行以其為天地萬物之所莫能外而合諸人道則有五事稽諸天道則有庻徵天人相感以類而應者固不得謂理之所無而𫝊說則條分縷柝以某異為某事之應更旁引曲證以伸其說故雖父子師弟不能無所牴牾則果有當於敘疇之意歟夫茍知天人之應㨗於影響庻㡬一言一動皆有所警惕以此垂戒意非不善然天道逺人道邇逐事而比之必有驗有不驗至有不驗則見以為無徴而怠焉前賢之論此悉矣孔子作春秋紀異而說不書彼劉董諸儒之學頗近於術數禨祥夲無足述班氏創立此志不得不詳其學之夲原而歴代之史徃徃取前人數見之說備列簡端揆之義法未知所處故考次洪武以來略依舊史五行之例著其祥異而事應暨舊說之前見者並削而不載雲
  洪範曰水曰潤下水不潤下則失其性矣前史多以恆寒恆隂雪霜氷雹雷震魚孽蝗蝻豕禍龍蛇之孽馬異人痾疾疫鼔妖隕石水潦水變黒眚黒祥皆屬之水今從之
  恆寒景泰四年冬十一月戊辰至明年孟春山東河南浙江直𨽻淮徐大雪數尺淮東之海氷四十餘里人畜凍死萬計五年正月江南諸府大雪連四旬蘇常凍餓死者無算是春羅山大寒竹樹魚蚌皆死衡州雨雪連綿傷人甚多牛畜凍死三萬六千蹄成化十三年四月壬戌開原大雨雪畜多凍死十六年七八月越嵩雨雪交作寒氣若冬𢎞治六年十一月鄖陽大雪至十二月壬戌夜雷電大作明日復震後五日雪止平地三尺餘人畜多凍死正徳元年四月雲南武定隕霜殺麥寒如冬萬厯五年六月蘇松連雨寒如冬傷稼四十六年四月辛亥陜西大雨雪驘槖駝凍死二千蹄
  恆隂洪武十八年二月久隂正統五年七月戊午己未及癸亥曉刻隂沉四方濃霧不辨人八年邳海二州隂霧彌月夏麥多損景泰六年正月癸酉隂霧四塞既而成霜附木凡五日八年正月甲子隂晦大霧咫尺不辨人物成化四年三月昏霧蔽天不見星日者累晝夜九年三月甲午四月丁夘山東暗黒如夜二十年五月丙申番禺天晦良久乃復二十三年十二月辛夘大霧不辨人𢎞治十五年十一月景東晝晦者七日十六年四月辛亥甘肅昏霧障天咫尺不辨人物十八年秋廣昌大雨霧凡兩月民病且死者相繼正徳十年四月鉅野隂霧六日殺榖十四年三月戊午隂晦嘉靖元年正月丁夘日午昏霧四塞三年江北昏霧其氣如藥天啟六年閏五月丙戌霧重如雨六月己未如之
  雨雪隕霜洪武十四年五月丁未建徳雪六月己夘杭州晴日飛雪二十六年四月丙申榆社隕霜損麥景泰四年鳯陽八衛二三月雨雪不止傷麥天順四年三月乙酉大雪越月乃止成化二年四月乙巳宣府隕霜殺青苗十九年三月辛酉陜西隕霜𢎞治六年十月南京雨雪連旬八年四月庚申榆社陵川襄垣長子沁源隕霜殺麥豆桑辛酉慶陽諸府縣衛所三十五隕霜殺麥豆禾苗九年四月辛巳榆次隕霜殺未是月武鄉亦隕霜十七年二月壬寅鄖陽均州雨雪雹雪片大者六寸六月癸亥雨雪正徳八年四月乙巳交登萊陽隕霜殺稼丙辰殺榖十三年三月壬戌遼東隕霜禾苖皆死嘉靖二年三月甲子郯城隕霜殺麥辛未殺禾二十二年四月己亥固原隕霜殺麥隆慶六年三月丁亥南宮隕霜殺麥萬厯二十四年四月己亥林縣雪二十六年十一月辛亥彰徳隕霜不殺草三十八年四月壬寅貴州暴雪形如土磚民居片瓦無存者四十四年正月雨紅黃黒三色雪屋上多巨人跡崇禎六年正月辛亥大雪深二丈餘十一年五月戊寅喜峯口雪三尺十三年四月㑹寧隕霜殺稼十六年四月鄢陵隕霜殺麥
  冰雹洪武二年六月庚寅慶陽大雨雹傷禾苗三年五月丙辰蔚州大雨雹傷田苗五年五月癸丑夜中都皇城萬歳山雨冰雹大如彈丸七年八月甲午平涼延安綏徳米脂雨雹九月甲子鞏昌雨雹八年四月臨洮平涼河州雹傷麥十四年七月己酉臨洮大雨雹傷稼十八年二月雨雹永樂七年秋保定浙東雨雹十二年四月河南一州八縣雨雹殺麥正統三年西延平慶臨鞏六府及秦河岷金四州自夏逮秋大雨雹四年五月壬戌京師大雨雹五年四月丁酉平涼諸府大雨雹傷人畜田禾六月壬申至丙子山西行都司及蔚州連日雨雹其深尺餘傷稼八月庚辰保定大雨雹深尺餘傷稼景泰五年六月庚寅易州大方等社雨雹甚大傷稼百二十五里人馬多擊死六年閏六月乙巳束鹿雨雹如鷄子擊死鳥雀狐兎無算天順元年六月己亥雨雹大如鷄卵至地經時不化奉天門東吻牌摧毀八年五月丁巳雨雹成化元年四月庚寅雨雹大如卵損禾稼五月辛酉又大雨雹五年閏二月癸未瓊山雨雹大如斗八年七月丙午隴州雨雹大如鵝卵或如鷄子中有如牛者五長七八寸厚三四寸六日乃消九年五月丁巳雨雹如拳十三年春湖廣大雨冰雹牛死無算十九年六月乙亥潞州雨雹大者如椀二十年二月丙子清逺雨雹大如拳丙戌大雷電復雨雹二十一年三月己丑夜番禺南海風雷大作飛雹交下壊民居萬餘死者千餘人二十二年三月甲寅南陽雨雹大如鵝卵𢎞治元年三月壬申夜融縣雨雹壊城樓垣及軍民屋舍死者四人二年三月戊寅賓州雨雹如鷄子擊殺牧豎三人壊廬舍禾稼庚辰貴州安莊衛大雷雨雪雹壊麥苖四月辛夘洮州衛雨氷雹水湧三丈四年三月癸卯裕汝二州雨雹大者如牆杵積厚二十尺壊屋宇禾稼四月己酉洮州衛雨雹及冰塊水髙三四丈漫城郭漂房舍田苗人畜多渰死五年四月乙丑莒沂二州安邱郯城二縣雨雹大如酒盃傷人畜禾稼六年八月乙巳長子雨雹大者如拳傷禾稼人有擊死者辛未雨雹大如彈丸平地壅積八年二月壬申永嘉暴風雨雨雹大如鷄卵小如彈積地尺餘白霧四起毀屋殺黍禽鳥多死三月己亥桐城雨霧深五尺殺二麥己酉淮鳯州縣有暴風雨雹殺麥四月乙亥常州泗邳雨雹深五寸殺麥及萊丙子沂州雨雹大者如盤小者如盌人畜多擊死六月乙卯雨雹七月乙酉洮州衛雨冰雹殺禾暴水至人畜多溺死者丙戌甘肅西寕大雨雹殺禾及畜九年五月丙辰雨雹十年二月己夘江西新城雨冰雹民有凍死者三月丁夘北通州雨冰深一尺十三年八月戊子雨雹丙午又雨雹九月壬戌又雨雹十四年四月丁酉徐州清河桃源宿遷雨冰雹平地五寸夏麥盡爛五月乙亥登萊二府雨雹殺禾七月辛夘雨雹正徳元年六月戊辰宣府馬營堡大雨雹深二尺禾稼盡傷三年四月辛未涇州雨雹大如鷄卵壊廬菽麥麻四年五月甲午費縣大雨雹深一尺壊麥穀八年十月戊戌平陽太原沁汾諸屬邑大雨雹平地水深丈餘衝毀人畜廬舍十一年六月甲戌宣府大雨雹禾稼盡死九月丙申貴州大雨雹十二年五月己亥安肅大雨雹平地水深三尺傷禾民有擊死者十三年四月壬午衡州疾風迅雷雨雹大如鵝子稜利如刀碎屋斷樹木如剪嘉靖元年四月甲申雲南左衛各屬雨雹大如鷄子禾苖房屋被傷者無算五月己未蓬溪雨暴大如鵝子傷亦如之二年五月丁丑大同前衛雨雹四年四月丁未大同衛雨雹五月戊子固安雨雹五年五月甲辰滿城雨雹六月丁巳大同縣雨冰雹俱大如鷄子丁夘萬全都司及宣府皆雨雹大者如甌深尺餘七月癸未南豐雨雹大如盌形如人面遂昌雨雹頃刻二尺大殺麻豆六年六月癸丑鎮番衛大雨雹殺傷三十餘人十四年三月辛巳漢中雨雹隕霜殺麥四月庚子開封彰徳雨雹殺麥十八年五月壬辰慶都安肅河間雨冰雹大如拳平地五寸人有死傷者二十八年三月庚寅臨清大冰雹損傷舍禾苗六月丁夘延川雨雹如斗壊廬舍傷人畜三十四年五月庚子鳯陽大冰雹壊民田舍三十六年三月癸未沂州雨雹大如盂小如雞卵平地尺餘徑八十里人畜傷損無算四十三年閏二月甲申雨雹四月庚寅又雨雹隆慶元年七月辛巳紫荊關雨雹殺稼七十里三年三月辛未平溪衛雨雹平地水湧三尺漂沒廬舍四月己丑鄖陽縣雨雹平地水深三尺五月癸丑延綏口北馬營堡雨雹殺稼七十里四年四月辛酉宣府大同雨雹厚三尺餘大如卵禾苖盡傷五年四月戊午大雨雹六年八月乙丑祁定二州大雨雹傷損禾菽擊斃三人萬厯元年五月辛巳雨雹四年四月丙午博興大雨雹如拳如卵明日又如之擊死男婦五十餘人牛馬無算禾麥毀盡兗州相繼損禾五月乙巳定襄雨雹大者如卵禾苖盡損九年八月庚子遼東等衛雨雹如雞卵禾盡傷十一年閏二月丁卯泰州寳應雨雹如雞子殺飛鳥無算五月庚子大雨雹十三年五月乙酉宛平大雨雹陽人畜千計十五年五月癸巳喜峯口大雨雹如棗栗積尺餘田禾𤓰果盡傷十九年四月壬子雨雹二十一年二月庚寅貴陽府大雨雹十月丙戌武進江隂大冰雹傷五榖二十三年五月乙酉臨邑雨雹盡作男女鳥獸形二十五年八月壬戌風雹二十八年六月山東大風雹擊死人畜傷禾苗河南亦雨冰雹傷禾麥三十年四月己未大雨雹三十一年五月戊寅鳯陽皇陵雨雹七月丁丑大雨雹三十四年七月丙戌又大雨雹平地水深三尺三十六年五月戊子雨雹四十一年七月丁夘宣府大雨雹殺禾稼四十六年三月庚辰長泰同安大雨雹如斗如拳擊傷城郭廬舍壓死者二百二十餘人十月壬午雲南雨雹天啟二年四月壬辰大雨雹崇禎三年九月辛丑大雨雹四年五月襄垣雨雹大如伏牛盈丈小如拳破人畜甚衆六月丙申大雨雹七年四月壬戌常州鎮江雨雹傷麥八年七月己酉臨縣大冰雹三日積二尺餘大如鵝卵傷稼十年四月乙亥大雨雹閏四月癸丑武鄉沁源大雨雹最大者如象次如牛十一年六月甲寅宣府乾石河山場雨雹擊殺馬驘四十八匹九月順天雨雹十二年八月白水同官雒南隴西諸邑千里雨雹半日乃止損傷田禾十六年六月丁丑乾州雨雹大如牛小如斗毀傷牆屋擊斃人畜
  雷震洪武六年十一月戊申雷電交作十三年五月甲午雷震謹身殿六月丙寅雷震奉天門十月甲戌雷電十二月己巳廣州大風雨雷電十八年二月甲午雷電雨雪二十一年五月辛丑雷震元武門獸吻六月癸夘暴風雷震洪武門獸吻宣徳九年六月甲子雷震大祀壇外西門獸吻正統八年五月戊寅雷震奉天殿鴟吻七月辛未雷震南京西角門樓獸吻是日大同巡警軍至沙溝風雷驟至裂膺斷指者二百餘人九年正月辛亥朔雷電大雨閏七月壬寅雷震奉天殿鴟吻十一年十二月壬寅大雨雷電翼日乃止十四年六月丙辰南京風雨雷電謹身殿災景泰三年六月庚寅雷擊宮庭中門傷人天順二年六月己卯雷震大祀殿䲭吻四年六月癸丑雷毀薊州倉厫四成化三年六月戊申雷震南京午門正樓五年二月乙夘又震山川壇具服殿之獸吻八年四月辛未始雷十二年十一月癸亥南京大雷雨十三年二月甲戌安慶大雪既而雷電交作十一月辛未冬至杭州大雷雨戊寅荊門州大雷電雨雪十七年七月己亥雷震郊壇承天門脊獸十一月丁酉江南大雷雨雪𢎞治元年五月丙子辰刻南京震雷壊洪武門獸吻己刻壊孝陵御道樹六月己酉又壊鷹揚衛倉樓聚寳門旗杆二年四月庚子又毀神樂觀祖師殿三年七月壬子又壊午門西城牆六年閏五月丁未薊州大風雷㧞木偃禾牛馬有震死者十二月壬戌南京雷雨㧞孝陵樹七年六月癸酉如之七月丙辰福州雷燬城樓八年十二月丙子長沙大雷電雨雪丁丑南昌彭水俱大雷電雨雪雹大木折十年四月雷震宣府西橫嶺之南山傾三十餘丈七月乙夘雷擊吉王府端禮門獸吻十二年四月丙午雷震楚府承運殿十四年閏七月庚辰福州大風雷擊壊教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旗杆城樓大樹正徳元年五月壬辰雷震青州衣甲庫獸吻有火起庫中六月辛酉雷撃西中門柱脊暴風折郊壇松柏大祀殿及齋宮獸瓦多墮落者丙子南京暴風雨雷震孝陵白土岡樹十二月己巳朔南通州雷再震四年十二月壬寅杭州大雨雷電越二日復作五年六月丙申雷震萬全衛紫溝堡斃墩軍四人七年五月戊辰雷震餘千萬春寨旗杆狀如刀劈閏五月丁亥雷震成都衛門及教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旗杆十年閏四月甲申薊州賺狗崖東墩及新開嶺關雷火震傷三十餘人十二年八月癸亥南京祭厯代帝王雷雨大作震死齋房吏十二月庚辰瑞州大雷電十六年八月雷擊奉天門嘉靖二年五月丁丑雷擊觀象臺四年七月己丑雷擊南京長安左門獸吻五年四月戊寅雷擊阜城門城樓南角獸吻及北九鋪旗杆十年六月丁巳雷擊徳勝門破民屋柱斃者四人癸亥雷擊午門角樓及西華門城樓柱十五年六月甲申雷擊南京西上門獸吻震死男婦十餘人十六年五月戊戌雷震謹身殿䲭吻二十八年六月丁酉朔雷震奉先殿左吻及東室門槅三十三年四月乙亥始雷三十八年六月丙寅雷擊奉先殿門外南西二墻隆慶元年八月大暑雷震次日大寒如嚴冬是夕雷震達旦四年六月辛酉雷擊圜丘廣利門鴟吻萬厯三年六月己夘雷擊建極殿鴟吻壬辰雷擊端門鴟尾六年七月壬子雷擊南京承天門左簷十三年七月戊子雷震郊壇廣利門震傷榜題利字及齋宮北門獸吻十六年八月壬午雷震南京舊西安門鐘鼓樓獸頭十九年五月甲戌太平路喜峰路並雷擊墩臺折傷官軍二十一年四月戊戌雷震孝陵大水二十二年六月己酉雷雨西華門災七月壬辰雷擊祈榖壇東天門左吻二十四年二月己酉夜酃縣大雷雨火光遍十餘里二十五年七月庚寅朔雷燬黃花鎮臺垣及火噐三十二年五月癸酉雷燬長陵樓又燬薊鎮松棚路墩臺三十三年五月庚子大雷電擊燬南郊望燈髙杆三十七年八月甲寅雷劈西城上旗杆泰昌元年十月己未雷燬淮安城樓崇禎六年十二月丁亥大風雪雷電九年正月甲戌雷燬孝陵樹十年四月乙亥薊州雷火焚東山二十餘里十二年七月雷擊破密雲城舖樓所貯砲木皆碎十月乙未立冬雷電大作十四年四月癸丑雷火起薊州西北焚及趙家谷延二十餘里六月丙午雷震宣府西門城樓十五年四月癸夘雷震南京孝陵樹火從樹出十六年五月癸巳朔雷震通夕不止次日見太廟神主橫倒諸銅噐為火所鑠鎔而成灰六月丙戌雷震奉先殿鴟吻槅扇皆裂銅鐶盡燬
  魚孽嘉靖四十一年二月乙亥徳州九龍廟雨魚大者數尺崇禎三年三月錢塘江木柹化為魚有首尾未變者
  蝗蝻洪武五年六月濟南屬縣及青萊二府蝗七月徐州大同蝗六年七月北平河南山西山東蝗七年二月平陽太原汾州厯城汲縣蝗六月懐慶真定保定河間順徳山東山西蝗八年夏北平真定大名彰徳諸府屬縣蝗建文四年夏京師飛蝗蔽天旬餘不息永樂元年夏山東山西河南蝗三年五月延安濟南蝗十四年七月畿內河南山東蝗宣徳四年六月順天州縣蝗九年七月兩畿山西山東河南蝗蝻覆地尺許傷稼十四年兩京及山東河南蝗蝻傷稼正統二年四月北畿山東河南蝗五年夏順天河間真定順徳廣平應天鳯陽淮安開封彰徳兗州蝗六年夏四月保定真定河間順徳廣平大名淮安鳯陽蝗秋彰徳衛輝開封南陽懐慶太原濟南東昌青萊兗登諸府及遼東廣寧前中屯二衛蝗七年五月順天廣平大名河間鳯陽開封懐慶河南蝗八年夏兩畿蝗十二年夏保定淮安濟南開封河南彰徳蝗秋永平鳯陽蝗十三年七月飛蝗蔽天十四年夏順天永平濟南青州蝗景泰五年六月寧國安慶池州蝗七年五月畿內生蝗蝻延蔓六月淮安揚州鳯陽大旱蝗九月應天及太平七府蝗天順元年七月濟南杭州嘉興蝗二年四月濟南兗州青州蝗成化三年七月開封彰徳衛輝蝗九年六月河間蝗七月真定蝗八月山東旱蝗十九年五月河南蝗二十二年三月平陽蝗四月河南蝗七月順天蝗𢎞治三年北畿蝗四年淮安揚州蝗六年六月飛蝗自東南向西北日為掩者三日七年三月兩畿蝗嘉靖三年六月順天保定河間徐州蝗隆慶三年閏六月山東旱蝗萬厯十五年七月江北蝗十九年夏順徳廣平大名蝗三十七年九月北畿徐州山東蝗四十三年七月山東旱蝗四十四年四月復蝗七月常州鎮江淮安揚州河南蝗九月江寧廣徳蝗蝻大起禾黍竹樹俱盡四十五年北畿旱蝗四十六年畿南四府又蝗四十七年八月濟南東昌登州蝗天啓元年七月順天蝗五年六月濟南飛蝗蔽天田禾俱盡六年十月開封旱蝗崇禎八年七月河南蝗十年六月山東河南蝗十一年六月兩京山東河南大旱蝗十三年五月兩京山東河南山西陜西大旱蝗十四年六月兩京山東河南浙江大旱蝗
  豕禍嘉靖七年杭州民家有豕肉膜間生字萬厯二十三年春三河民家生八豕一類人形手足俱備額上一目三十八年四月燕河路營生豕一身二頭六蹄二尾六月大同後衛生豕兩頭四眼四耳四十七年六月黃縣生豕雙頭四耳一身八足七月寧逺生豕身白無毛長鼻象嘴天啟三年七月辰州翫平溪生豕豬身人足一目四年三月神木生豕額多一鼻逆生目深藏皮肉合則不見四月榆林生豕一身二首二尾八足六月霍州生豕二身二眼象鼻四耳四乳崇禎元年三月石泉生豕類象鼻下一目甚大身無毛皮肉皆白六年二月建昌生豕二身一首八蹄二尾十五年七月聊城生豕一首二尾七蹄
  龍蛇之孽成化五年六月河決杏花營有卵浮於河大如人首下銳上圓質青白蓋龍卵也𢎞治九年六月庚辰宣府鎮南口墩驟雨火𤼵龍起刀鞘內十八年五月辛夘日午旋風大起雲翳三殿若有人騎龍入雲者正徳七年六月丁夘夜招逺有赤龍懸空光如火盤旋而上天鼓隨鳴十二年六月癸亥山陽見黒龍一龍吸水聲聞數里攝舟及舟女至空而墜十三年五月癸丑常熟俞野村迅雷震電有白龍一黒龍二乗雲並下口中吐火目睛若炬撤去民居三百餘家吸二十餘舟於空中舟人墜地多怖死者是夜紅雨如注五日乃息十四年四月鄱陽湖蛟龍鬬嘉靖四十年五月癸酉青浦余山九蛟並起湧水成池萬厯十四年七月戊申舒城大雷雨起蛟百五十八跡如斧劈山崩田䧟民溺死無算是歳建昌民樵於山逢巨蛇一角六足如鷄距不噬不驚或言此肥𧔥也十八年七月猗氏大水二龍鬭於村得遺卵尋失十九年六月己未公安大水有巨蛇如牛首赤身黒修二丈餘所至隄潰三十一年五月戊戌厯城大雨二龍鬬水中山石皆飛平地水髙十丈四十五年八月安邱青河村青白二龍鬭
  馬異永樂十八年九月諸城進龍馬民有牝馬牧於海濱一日雲霧晦㝠有物蜿蜒與馬接産駒具龍文其色青蒼謂之龍馬雲宣徳七年五月忻州民武煥家馬生一駒鹿耳牛尾玉面瓊蹄肉文被體如鱗七月滄州畜官馬一産二駒州以為祥獻於朝宣宗曰物理之常何足異也成化十七年六月興濟馬生二駒𢎞治元年二月景寧屏風山有異物成羣大如羊狀如白馬數以萬計首尾相啣迤邐騰空而去嘉靖四十二年四月海鹽有海馬萬數岸行二十餘里其一最巨髙如樓
  人痾前史多志一産三男事然近嵗多有不可勝詳也其稍異者志之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河南龍門婦司牡丹死三年借袁馬頭之屍復生宣徳元年十一月行在錦衣衛校尉綦榮妻皮氏一産四子天順四年四月揚州民婦一産五男成化十三年二月南京鷹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衛軍陳僧兒妻朱氏一産三男一女十七年六月宿州民張珍氏臍下右側裂生一子二十年十二月徐州婦人肋下生瘤久之漸大兒從瘤出二十一年嘉善民鄒亮妻初乳生三子再乳生四子三乳生六子𢎞治十一年六月騰驤左衛百戶黃盛妻宜氏一産三男一女十有六年五月應山民張夲華妻崔氏生鬚長三寸是時鄭陽商婦生鬚三繚約百餘莖嘉靖二年六月曲靖衛舍人胡晟妻生一男兩頭四手三足四年橫涇農孔方脇下産肉塊剖視之一兒宛然五年江南民婦生妖六目頭面有角手足各一節獨爪鬼聲十一年當塗民婦一産三男一女十二年貴州安衛軍李華妻生男兩頭四手四足二十七年七月大同右衛參將馬繼舍人馬録女年十七化為男子隆慶二年十二月靜樂男子李良雨化為婦人五年二月唐山民婦生兒從左脇出萬厯十年浙川人化為狼十八年南宿州民婦一産七子膚髪紅白黑青各色三十七年六月繁峙民李宜妻牛氏一産二女頭靣相連手足各分四十六年廣寧衛民婦産一猴二角四齒是時大同民婦一産四男崇禎八年夏鎮江民婦産一子頂載兩首臀贅一首與母俱斃十五年十一月曹縣民婦産兒兩頭頂上有眼手過膝疾疫永樂元年正月江西建昌撫州福建建寧邵武自去年至是月疫死者七萬八千四百餘人八年登州寧海諸州縣自正月至六月疫死者六千餘人邵武比嵗大疫至是年冬死絶者萬二千戶九年七月河南陜西疫十一年六月湖州三縣疫七月寧波五縣疫正統九年冬紹興寧波台州瘟疫大作及明年死者三萬餘人景泰四年冬建昌武昌漢陽疫六年四月西安平涼疫七年五月桂林疫死者二萬餘人天順五年四月陜西疫成化十一年八月福建大疫延及江西死者無算正徳元年六月湖廣平溪清涼鎮逺偏橋四衛大疫死者甚衆靖州諸處自七月至十二月大疫建寧邵武自八月始亦大疫十二年十月泉州大疫嘉靖元年二月陜西大疫二年七月南京大疫軍民死者甚衆四年九月山東疫死者四千一百二十八人三十三年四月都成內外大疫四十四年正月京師饑且疫萬厯十年四月京師疫十五年五月又疫十六年五月山東陜西山西浙江俱大旱疫崇禎十六年京師大疫自二月至九月止明年春北畿山東疫
  鼓妖洪武五年八月己酉徐溝西北空中有聲如雷十一年瑞昌有大聲如鐘自天而下無形天順六年九月乙巳夜天無雲西北方有聲如雷七年二月晦夜空中有聲大學士李賢奏無形有聲謂之鼓妖上不恤民則有此異成化十三年正月甲子代州無雲而雷十四年八月戊戌早朝東班官聞若有甲兵聲者辟易不成列久之始定𢎞治六年四月丁夘石州呉城驛無雲而震者𠕂十七年六月甲申江西廬山鳴如雷嘉靖二十九年二月甲子隆慶州張山營堡山鳴萬厯十二年十二月乙未蕭縣山鳴如驚濤澎湃竟夜不止二十八年八月戊戌西北方有聲如雷天啟七年八月丁巳莊烈即位朝時空中有聲如天鼓發於殿西崇禎十二年十二月乙未蕭縣山鳴是月西山大鳴如雷如風濤十三年二月壬子浙江省城門夜鳴十六年冬建極殿鴟吻中有聲似鵓鳩曰苦苦其聲漸大復作犬吠聲三日夜不止明年三月辛丑孝陵夜有哭聲亦鼓妖也
  隕石成化六年六月壬申陽信雷聲如嘯隕石一碎為三外黒內青十四年六月辛亥臨晉天鳴隕石縣東南三十里入地三尺大如升色黒二十三年五月壬寅束鹿空中響如雷青氣墜地掘之得黒石二一如椀一如鷄卵𢎞治三年三月慶陽雨石無數大小不一大者如鵝卵小者如芡實四年十月丁巳光山有紅光如電自西南徃東北聲如鼓久之入地化為石大如斗十年二月丙申修武黒氣入地化為石壯如羊首十二年五月戊寅朔州有聲如迅雷白氣上騰隕大石三正徳元年八月壬戌夜有火光落即墨化為緑石圓髙尺餘九年五月己夘濵州有聲隕石十三年正月己未鄰水隕石一嘉靖十二年五月丁未祁縣有聲如鼓火流墜地為石四十二年三月癸夘懐慶隕石隆慶二年三月己未保定新城隕黒石二萬厯三年五月癸亥有二流星晝隕景州城北化為黒石十七年九月戊午萬載黒煙騰起隕石演武㕔畔十九年四月辛酉遵化隕石二四十四年正月丁丑易州及紫荊關有光化石崩裂崇禎九年九月丁未太康隕石
  水潦洪武元年六月戊辰江西永新州大風雨蛟出江水入城髙八尺人多溺死事聞使賑之三年六月溧水縣江溢漂民居四年七月南寧府江溢壊城垣衢州府龍游縣大雨水漂民廬男女溺死五年八月嵊縣義烏餘杭山谷水湧人民溺死者衆六年二月崇明縣為潮所沒七月嘉定府龍㳺縣洋雅二江漲翼日南溪縣江漲俱漂公廨民居七年八月髙密縣膠河溢傷禾八年七月淮安北平河南山東大水十二月直𨽻蘇州湖州嘉興松江常州太平寧國浙江杭州俱水九年江南湖北大水七月湖廣山東大水十年六月永平灤漆二水沒民廬舍七月北平八府大水壊城垣十一年七月蘇松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台四府海溢人多溺死十月丙辰河決蘭陽十二年五月青田山水沒縣治十三年十一月崇明潮決沙岸人畜多溺死十四年八月庚辰河決原武十五年二月壬子河南河決三月庚午河決朝邑七月河溢滎澤陽武是嵗北平大水七年八月丙寅河決開封府橫流數十里是嵗河南北平俱水十八年八月河南又水是年江浦大名水二十三年正月庚寅河決歸徳七月癸巳河決開封漂沒民居又海門縣風潮壊官民廬舍漂溺者衆是嵗襄陽沔陽安陽水二十四年十月北平河間二府水二十五年正月河決陽武開封州縣十一俱水二十六年十一月青兗濟寧三府水二十七年三月寧陽汶河決二十八年八月徳州大水壊城垣三十年八月丁亥河決開封三靣皆水犯倉庫永樂元年五月章邱漯河決岸傷稼南海番禺潮溢八月安邱縣紅河決二年六月蘇松嘉湖四府俱水七月湖廣江西水九月河決開封壊城三年三月溫縣水決隄四十餘丈濟澇二水溢八月杭州屬縣多水渰男婦四百餘人七年五月安陸州江溢決渲馬灘圩岸千六百餘丈六月夀州水決城是嵗泰興江岸淪於江者三千九百餘丈渾河決固安八年五月平度州濰水及浮糠河決浸百十三所七月平陽縣潮溢漂廬舍八月庚申河溢開封十二月戊戌河決汴梁壊城九年正月髙郵甓社等九湖及天長諸水暴漲六月揚州屬州縣五江潮漲四日漂人畜甚衆七月海寧潮溢漂溺者甚衆八月漳衛二水決堤渰田九月雷州𩗗風暴雨渰遂溪海康壊田八百餘頃溺死者千六百餘人是嵗湖廣河南水十年七月盧溝水漲壊橋及隄岸溺死人畜保定縣決河五十四處十一月呉橋東光興濟交河天津決隄傷稼十二月安州水決直亭等河口八十九處十二年十月臨晉洓河逆流決姚暹渠堰流入硝池渰沒民田將及鹽池崇明潮暴至漂廬舍五千八百餘家十三年六月北畿河南山東水溢壊廬舍沒田禾臨清尤甚滏漳二水漂磁州民舍十四年夏南昌諸府江漲壊民廬舍七月開封州縣十四河決隄岸永平灤漆二河溢壊民田禾福寧延平邵武廣信饒州衢州金華七府俱溪水暴漲壊城垣房舍溺死人畜甚衆遼東遼河代子河水溢浸沒城垣屯堡十八年夏秋仁和海寧潮湧堤淪入海者千五百餘丈二十年五月廣東諸府潮溢漂廬舍壊倉糧溺死三百六十餘人夏秋湖廣沔陽江漲河南北及鳯陽河溢二十一年五月峩眉溪漲溺死百三十餘人八月瓊州府潮溢漂溺甚衆二十二年七月黃巖潮溢溺死八百人九月庚辰河溢開封洪熙元年六月驟雨白河溢衝決河西務白浮宋家等口隄岸臨漳漳滏二河決隄岸二十四真定滹沱河大溢沒三州五縣田七月容城白溝河漲傷禾稼渾河決盧溝橋白狼窩口順天河間保定灤州俱水宣徳元年六七月江水大漲襄陽榖城均州鄖縣縁江居民漂沒者半黃汝二水溢渰開封十州縣及南陽汝州河南嵩縣三年五月邵陽武岡湘鄉暴風雨七晝夜山水驟長平地髙六尺永寧衛大水壊城四百丈六月渾河水溢決盧溝河隄百餘丈七月北畿七府俱水五年七月南陽山水泛漲衝決堤岸漂流人畜廬舍六年六月渾河溢決徐家等口順天保定真定河間州縣二十九俱水河決開封沒八縣七年六月大原河汾並溢傷稼八年六月江西瀕江八府江漲漂沒民田溺死男婦無算九年正月沁鄉沁水漲決馬曲灣經獲嘉新鄉平地成河五月寧海縣潮決徙地百七十餘頃六月渾河決東岸自狼河口至小屯厰順天順徳河間俱水七月遼東大水正統元年閏六月順天真定保定濟南開封彰徳六府俱大水二年鳯陽淮安揚州諸府徐和滁諸州河南開封四五月河淮泛漲漂居民禾稼九月河決陽武原武滎澤湖廣沿江六縣大水決江隄三年陽武河決武陟沁決廣平順徳漳決通州白河溢四年五月京師大水壊官舎民居三千三百九十區順天真定保定三府州縣及開封衛輝彰徳三府俱大水七月滹沱沁漳三水俱決壊饒陽獻縣衛輝彰徳隄岸八月白溝渾河二水溢決保定安州堤蘇常鎮三府及江寧五縣俱水溺死男婦甚衆九月滹沱復決深州渰百餘里五年五月至七月江西江溢河南河溢八月潮決蕭山海塘六年五月泗州水溢丈餘漂廬舍七月白河決武清漷縣堤二十二處八月寧夏久雨水泛壊屯堡墩臺甚衆八年六月渾河決固安八月台州松門海門海潮泛溢壊城郭官亭民舍軍噐九年七月揚子江沙洲潮水溢漲髙丈五六尺溺男女千餘人閏七月北畿七府及應天濟南嶽州嘉興湖州台州俱大水河南山水灌衛河沒衛輝開封懐慶彰徳民舍壊衛所城十年三月洪洞汾水堤決移置普潤驛以逺其害夏福建大水壊延平府衛城沒三縣田禾民舍人畜漂流無算河南州縣多大水七月延安衛大水壊䕶城河隄九月廣東衞所多大水十月河決山東金龍口陽穀隄十一年六月渾河溢固安兩畿浙江河南俱連月大雨水是嵗太原兗州武昌亦俱大水十二年春贑州臨江大水五月吉安江漲渰田十三年六月大名河決渰三百餘里壊廬舍二萬區死者千餘人河南濟南青兗東昌亦俱河決七月寧夏大水河決漢唐二壩河南八樹口決漫曹濮二州抵東昌壊沙灣等堤十四年四月吉安南昌臨江俱水壊壇廟廨舍景泰元年七月應天大水沒民廬三年六月河決沙灣白馬頭七十餘丈八月徐州濟寧間平地水髙一丈民居盡圯南畿河南山東陜西吉安袁州俱大水四年春夏河連決沙灣五年六月揚州潮決髙郵寳應堤岸七月蘇松淮揚廬鳯六府大水八月東兗濟三府大水河漲渰田六年六月開封保定俱大水閏六月順天大水灤河泛溢壊城垣民舍河間永平水患尤甚武昌諸府江溢傷稼七年六月河決開封河南彰徳田廬渰沒是嵗畿內山東俱水天順元年夏淮安徐州懐慶衛輝俱大水河決三年六月榖城景陵襄水湧泛傷稼四年夏湖北江漲渰沒麥禾北畿及開封汝寧大水七月淮水決沒軍民田廬五年七月河決開封土城築磚城禦之越三日磚城亦潰水深丈餘周王後宮及官民乗筏以避城中死者無算襄城水決城門溺死甚衆崇明嘉定崑山上海海潮衝決溺死萬二千五百餘人浙江亦大水六年七月淮安大水潮溢溺死鹽丁千三百餘人七年七月宻雲山水驟漲軍噐文卷房屋俱沒成化三年六月江夏水決江口堤岸迄漢陽長八百五十丈有竒五年湖廣大水山西汾水傷稼六年六月北畿大水七年閏九月山東及浙江杭嘉湖紹四府俱海溢渰田宅人畜無算九年六月畿南五府及懐慶俱大水八月山東大水十一年五月湖廣水十二年八月浙江風潮大水淮鳯揚徐亦俱大水十三年二月甲戌安慶大雪次日大雨江水暴漲閏二月河南大水九月淮水溢壊淮安州縣官舍民屋渰沒人畜甚衆十四年四月襄陽江溢壊城郭五月陜州大水人多渰死七月北畿山東水九月河決開封䕶城堤五十丈十八年七月昌平大水決居庸闗水門四十九城垣舖樓墩臺一百二八月衛漳滹沱並溢自清平抵天津𢎞治二年五月河決開封黃沙岡抵紅船灣凡六處入沁河所經州縣多災省城尤甚七月順永河保四府州縣大水八月盧溝河堤壊四年八月蘇松浙江水五年夏秋南畿浙江山東水七年七月蘇常鎮三府潮溢平地水五尺沿江者一丈民多溺死九年六月山隂蕭山山崩水湧溺死三百餘人十四年五月貴池水漲蛟出渰死二百六十餘人旁邑十二皆大水七月亷州及靈山海漲渰死百五十餘人閏七月瓊山𩗗風潮溢平地水髙七尺八月安寧池太四府大水蛟出漂流房屋十五年七月南京江水泛溢湖水入城五尺餘十七年六月廬山平地水丈餘溺死星子徳安民及漂沒廬舍甚衆正徳元年六月陜西徽州河溢漂沒居民孶畜二年六月固原河漲平地水髙四尺人畜溺死三年九月延綏慶陽大水五年九月安寧太三府大水溺死二萬三千餘人十一月蘇松常三府水六年六月汜水暴漲溺死百七十六人毀城垣百七十餘垣十二年順天河間保定真定大水鳯陽淮安蘇松常鎮嘉湖諸府皆大水荊襄江水大漲十五年五月江西大水十六年七月遼陽湯跕堡大水決城嘉靖元年七月南京暴風雨江水湧溢郊社陵寢宮闕城垣吻脊欄楯皆壊㧞樹萬餘株江船漂沒甚衆廬鳯淮揚四府同日大風雨雹河水泛漲溺死人畜無算二年七月揚徐復大水夏秋間山東州縣俱大水八月蘇松常鎮四府大水開封亦如之五年六月陜西五𭅺壩大水三丈餘衝決官舍徐河溢壊豐縣城至六年秋湖廣水十六年秋兩畿山東河南陜西浙江各被水災湖廣尤甚二十六年七月丙辰曹縣河決城池漂沒溺死者甚衆二十七年正月汧陽大水沒城隆慶元年夏京師大水六月新河鮎魚口沉運船數百艘是嵗襄陽鄖陽水二年七月台州𩗗風海潮大漲挾天台山諸水入城三日溺死三萬餘人沒田十五萬畝壊廬舍五萬區三年閏六月真定保定淮安濟南浙江江南俱大水七月壬午河決沛縣自考城虞城曹單豐沛至徐州壊田廬無算九月淮水溢自清河至通濟閘及淮安城西淤三十里決二壩入海莒沂郯城之水又溢出邳州溺人民甚衆四年七月沙薛汶泗諸水驟溢決仲家淺等漕堤八月陜西大水河決州五年四月又決邳州自曲頭集至王家口新堤壊是嵗山東河南大水萬厯元年七月荊州承天大水二年六月福建永定大水溺七百餘人是嵗海鹽海大溢死者三千人八月庚午淮安揚州徐州河溢傷稼三年四月淮徐大水五月淮水大決六月杭嘉寧紹四府海湧數丈沒戰船廬舍人畜不計其數八月淮揚鳯徐四府州大水河決髙郵碭山及邵家口曹家莊九月蘇松常鎮四府俱水四年正月髙郵清水堤決九月河決豐沛曹單十一月淮黃交溢五年閏八月徐州河淤淮河南徙決髙郵寳應諸湖堤六年六月清河水溢七年五月蘇松鳯陽徐州大水八月又水是嵗浙江大水九年五月從化増城龍門溪壑泛漲田禾盡沒渰死男婦無算七月福安洪水踰城漂沒廬舍殆盡八月泰興海門如臯大水塘圩坡埂盡決溺死者甚衆十年正月淮揚海漲浸豐利等鹽場三十渰死二千六百餘人七月蘇松六州縣潮溢壊田禾十萬頃溺死者二萬人十一年四月承天江水暴漲漂沒民廬人畜無算金州河溢沒城十四年夏江南浙江江西湖廣廣東福建雲南遼東大水十五年五月浙江大水七月開封及陜州靈寳河決是嵗杭嘉湖應天太平五府江湖泛溢平地水深丈餘七月終𩗗風大作環數百里一望成湖十六年八月河決東光魏家口十七年六月浙江海沸杭嘉寧紹台屬縣廨宇多圮碎官民船及戰舸壓溺者二百餘人十九年六月蘇松大水溺人數萬七月寧紹蘇松常五府濱海潮溢傷稼渰人九月泗州大水州治浸三尺淮水髙於城祖陵被浸十月揚州湖淮漲溢決邵伯堤五十餘丈髙郵南北閘俱衝二十年夏秋真順廣大四府水二十一年五月邳州髙郵寳應大水決湖堤二十二年七月鳯陽廬州大水二十三年四月泗水浸祖陵二十四年秋杭嘉湖三府大水二十九年八月沔陽大水入城三十年六月京師大水三十一年五月成安永年肥鄉安州深澤漳滏沙燕河並溢決堤橫流祁州靜海圮城垣廬舍殆盡六月泰安大水渰八百餘人八月泉州諸府海水暴漲溺死萬餘人三十二年六月昌平大水壊各陵橋道七月永平真保三府俱水渰男婦無算八月河決蘇家莊渰豐沛黃水逆流灌濟寧魚臺單縣三十五年六月黃州蛟起武昌承天鄖陽岳州常徳大水漂沒廬舍徽州寧國太平嚴州四府山水大湧漂人口甚衆閏六月京師大水長安街水深五尺三十七年九月福建江西大水四十一年六月通惠河決七月京師大水南畿江西河南俱大水八月山東廣西湖廣俱大水九月遼東大水四十二年浙江江西兩廣俱水四十四年七月江西廣東水四十六年八月潮州六縣海𩗗大作溺萬二千五百餘人壊民居三萬間天啟三年睢寧河決六年秋河決堤頭灣倒入駱馬湖自新安鎮抵邳宿民居盡沒是嵗順天永平二府大水邊垣多圮崇禎元年七月壬午杭嘉紹三府海嘯壊民居數萬間溺數萬人海寧蕭山尤甚三年山東大水四年六月又大水五年六月壬申河決孟縣口橫浸四百里七年五月卭眉諸州縣大水壊城垣田舍人畜無算十年八月敘州大水民登州堂及髙阜者得免餘盡沒十三年五月浙江大水十四年七月福州風潮泛溢漂溺甚衆十五年六月汴水決九月壬午河決開封朱家寨癸未城圮溺死士民數十萬
  水變洪武五年河南黃河竭行人可渉天順二年十二月癸未武強苦井變為甘𢎞治十五年八月丙辰融縣河水紅濁如黃河十月丙辰馬湖底渦江水白可鑑翌日濁如泔漿凝兩岸沙石上者如土粉十七日乃澄丁巳敘州東南二河白如雪濃如漿者三日十五年九月丙戌濮州井溢沙土隨水而出正徳元年七月文安水忽僵立是日大寒結為冰柱髙圍俱五丈中空旁穴數日而賊至民避穴中生全者甚衆隆慶六年夏五月南畿龍目井化為酒萬厯二十二年四月南京正陽門水赤三日二十五年八月甲申蒲州池塘無風湧波溢三四尺臨淄濠水忽漲南北相向而鬬又夏莊大灣潮忽起聚㪚不恆聚則丈餘開則見底樂安小清河逆流臨清磚板二閘無風大浪三十年閏二月戊午河州蓮寨黃河涸四十六年四月宣武正陽門外水赤三里如血一月乃止四十七年四月宣武門響閘至東御河水復赤崇禎十年寧逺衛井鳴沸三日乃止河南汝水變色深黒而味惡飲者多病十三年華隂渭水赤十四年山西潞水北流七晝夜勢如潮湧十五年逹州井鳴濠水變血十六年松江自五月至七月不雨河水盡涸而泖水忽增數尺
  黒眚黒祥洪武十年正月丁酉金華處州雨水如墨汁十四年正月黑氣亘天十一月壬午黑氣亘天者再二十一年二月乙夘黑氣亘天宣徳元年二月戊子北方黑氣東西亘天八月辛巳樂安城中有黒氣如死灰正統元年九月辛亥未刻黒氣亘天自西南屬東北二年八月甲申北方黒氣東西亘天十四年十一月己丑晡時西方有黒氣從地而生景泰元年二月壬寅黒氣南北亘天十月辛未西南黒氣如煙火南北亘天二年四月庚辰有黒氣如煙摩地而上天順五年七月己亥朔東方有黒氣須臾蔽天成化七年四月丙辰雨黒沙如漆八年三月庚子黒氣起西北臨清徳州晝晦十二年七月庚戌京師黒眚見民間男女露宿有物金睛修尾狀如犬貍負黒氣入牖直抵宻室至則人昏迷徧城驚擾操刄張燈鳴金鼓逐之不可得帝常朝奉天門侍衛見之而譁帝欲起懷恩持帝衣頃乃定𢎞治五年二月己巳北方黒氣東西亘天六年八月壬申南京有黒氣東西百餘丈十四年四月辛未應州黒氣大作十六年二月庚子宜良黒氣迷空咫尺莫辨人形正徳七年六月壬戌黑眚見順徳河間及涿大者如犬小者如貓夜出傷人有至死者尋見於京師形赤黒風行有聲居民夜持刁斗相警達旦逾月乃息後又見於封邱十二年閏二月丁丑夜瑞州有紅氣變白形如曲尺中外二黒氣相鬬者久之八年十月癸巳杭州雨黒水三十七年三月衡州黒眚見隆慶二年四月天雨黒豆六年四月杭州黒霧有物蜿蜒如車輪目光如電冰雹隨之萬厯二十四年十二月辛夘同安生黒毛二十五年二月癸亥湖州黒雨雜以黃沙崇禎十年山東雨黒水新鄉亦如之十一年京師有黒眚狀如貍入民家為祟半嵗乃止十三年正月丁夘黒氣彌空者三日











  明史卷二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二十九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敕修
  志第五
  五行二火 木
  洪範曰火曰炎上火不炎上則失其性矣前史多以恆燠草異羽蟲之孽羊禍火災火異赤眚赤祥皆屬之火今從之恆燠洪熙元年正月癸未以京師一冬不雪詔諭修省正統九年冬畿內外無雪十二年冬陜西無雪景泰六年冬無雪天順元年冬宮中祈雪是年直隸山西河南山東皆無雪二年冬命百官祈雪六年冬直隸山東河南皆無雪成化元年冬無雪五年冬燠如夏六年二月壬申以自冬徂春雨雪不降敕諭羣臣親詣山川壇請禱十年二月南京山東奏冬春恆燠無雪氷十一年冬以無雪祈禱十五年冬直隸山東河南山西無雪十九年冬京師直隸無雪𢎞治九年冬無雪十五年冬無雪十八年冬溫如春無雪正徳元年冬無雪永嘉自冬至春麥穗桃李實三年冬無雪六年至九年連歳無雪十一年冬無雪嘉靖十四年冬深無雪遣官徧祭諸神十九年冬無雪二十年十二月癸卯禱雪於神祗壇二十四年十二月甲午命諸臣分告宮廟祈雪三十二年冬無雪三十三年十二月壬申以災異屢見即禱雪日為始百官青衣辦事三十六年冬無雪三十九年冬無雪明年又無雪帝將躬禱㑹大風命亟禱雪兼禳風變四十一年至四十五年冬祈雪無虛歳隆慶元年冬無雪四年冬無雪萬厯四年十二月己丑命禮部祈雪十六年十七年二十九年三十七年四十七年亦如之崇禎五年十二月癸酉命順天府祈雪六年冬無雪
  草異永樂十六年正月乙丑同州澄城郃陽朝邑雨榖及蕎麥正統八年十一月殿上生荊棘髙二尺十四年廣州獄竹牀踰年忽青生葉成化六年二月戊寅湖廣應山雨粟𢎞治八年二月枯竹開花實如麥米苦蕒開蓮花六月甲子黟縣雨豆味不可食九年黃州民家𤓰大如斗瓤皆赤血萬厯四十三年四月戊寅石首雨豆大小不一色雜紅黒崇禎四年五年河南草生人馬形如被甲持矛馳驅戰鬪者然十三年徐州田中白豆多作人面眉目宛然
  羽蟲之孽萬厯二十五年二月壬午岳州民家有鴨含絮裹火飛上屋入竹掾茅⿱⺾㳄中火四起延燒數百家四十三年四月壬午雙鶴啣火飛集掖縣海神廟殿明日廟火崇禎六年汝寜有鳥鳩身猴足鳳陽惡鳥數萬兔頭雞身鼠足供饌甚肥犯其骨立死
  羊禍萬厯三十八年四月崞縣民家羊産羔一首二眼四耳二尾八足三十九年四月降夷部産羔人面而羊身
  火災洪武元年閏七月丁酉京師火延燒永濟倉三年二月己巳大河衛火燔及廣積庫七月乙未寳源局火甲子鳳臺門軍營火延燒武徳衛軍器局四年十一月癸亥京師大軍倉災五年二月癸未臨濠府火壬辰至甲午京師火燬龍驤等六衛軍民廬舍七月丁卯永清衛軍器庫火十二月丙戌京師定逺等衛火焚及軍器局兵仗十七年十二月己未潮州火官廨民舍及倉廩兵仗圗籍焚蕩無遺二十一年二月戊辰厯代帝王廟火上元縣治亦災甲戌天界能仁二寺災二十九年二月辛丑通州火燔屋千九百餘三十年四月甲午廣南衛火延燒城樓及衛治倉庫建文二年八月癸巳承天門災永樂四年十二月辛亥甌寜王邸第火王薨十三年正月壬子北京午門災十九年四月庚子奉天謹身華葢三殿災二十年閏十二月戊寅乾清宮災宣徳三年三月己亥東嶽泰山廟火六年八月武昌火延燒楚王宮譜系敕符俱燼甲辰天津右衛北城外火飛𦦨入城燒倉榖九年二月庚午京城東南樓火正統二年二月西鎮呉山廟火三年八月辛酉順天貢院火席舎多焚改期再試十二月乙亥韓府承運殿災四年三月戊午代府寢殿火七年正月廣昌木厰火焚松木八千八百餘株戊午南京內府火燔廊房六十餘間圗籍器用守衛衣甲皆空三月辛未趙城媧皇寢廟火十年正月庚寅忠義前後二衛災是時太倉屢火遣官禱祭火龍及太嵗以禳之五月甲申忠義後衛倉復火癸巳通州右衛倉火十一月丁酉御花房火十一年秋武昌火死者數百人十二月乙未周府災十二年六月南京山川壇災十三年二月癸酉忠義前衛倉火十四年六月丙辰夜南京謹身奉天華葢三殿災景泰二年六月丙子青州廢齊府火三年八月戊寅秦府火五年春南京火延燒數千家七年九月壬申寜府火延燒八百餘家天順元年七月丙寅夜承天門災二年五月戊子器皿厰火三年九月庚寅肅州城中火延燒五千四百餘家死者六十餘人四年八月己巳光祿寺大烹內門火是歳楚府頻火宮殿家廟悉燬五年三月丁卯南京朝天宮災六年六月癸未楚府火七年正月丁酉南京西安門木厰火延燒皇牆二月戊辰㑹試天下舉人火作於貢院御史焦顯扄其門燒殺舉子九十餘人成化二年九月癸未南京御用監火六年十一月己亥江浦火延燒二百六十餘家九年七月庚戌東直門災十一年四月壬辰夜乾清宮門災十三年十一月壬辰太倉米麥歳久蒸浥自焚百餘石十八年八月丙午合州火延燒千五百餘家乙卯楚府火凡三發十一月戊午南京國子監火十二月乙卯器皿厰火壬辰寜河王府火先有妖夜見或為神或為王侯時舉火作欲焚狀是夜燔府第無遺冠服器用皆盡二十年正月戊戌欽天監火二十二年六月臨海縣災延燒千七百餘家𢎞治元年三月庚寅南京內花園火十一月丁丑夜南京甲字庫災二年四月乙未南京神樂觀火四年二月戊午禮部官舎火六年四月甲寅刑部官舍火辛酉夜南京舊內災八年三月戊子鎮東等堡躍火星如斗燬官民倉厫人馬多斃十一年自春徂夏貴州大火燬官民房舍千八百餘所死傷者六千餘人十月甲戌夜清寜宮災十二年六月甲辰夜闕里聖廟災十二月建陽縣書坊火古今書板皆燼十三年二月乙酉禮部官舎火七月甲寅南城縣空中有火乍分乍合流光下墜十餘丈隠隠有聲燬軍民廬舍庚申永寜衛雁尾山至居庸闗之石縱山東西四十餘里南北七十餘里延燒七晝夜閏七月辛巳福州城樓燬八月己未瀋府火十一月庚辰寜河府火十六年三月庚午遼東鐡嶺衛墜火如斗丙子火起燒房屋二千五百餘間死者百餘人四月戊午寛河衛倉災燬米豆四萬餘石九月戊寅廣寜衛城火燔三百餘家十七年四月丁巳淮安火焚五百餘家五月癸巳正陽門內西廊火燔武功坊正徳元年二月庚寅鄖陽火燬譙樓官舍延百餘家是歳寜夏左屯衛紅氣亘天既而火作城樓䑓堡俱盡六月庚寅大同平虜城災燔藁百萬餘十一月己亥臨海縣治火延燒數千家七年三月己未嶧縣有火如斗自空而隕大風隨之燬官民房千餘間火逸城外延及邱木庚申成山衛奏皇廟火屋宇悉燬像設如故是月文登大桑樹火樹燔而枝葉無損五月癸酉至閏五月丙子遼東懿路城火三作焚官民廬舍之半九月壬午玉山火燔學舍及民居三百餘家八年六月辛酉豐城縣西南連隕火星如盆如斗既而火作至七月初始熄燔二萬餘家七月戊子火隕龍泉縣治四千餘家十月壬寅饒州及永豐浮梁火各燔五百餘家梁橋學舍災庚申臨江火燔官舍延八百餘家九年正月庚辰乾清宮火十一年八月丁丑黔陽火燬城樓官廨延七百餘家十二年正月甲辰清寜宮小房火四月裕陵神宮監火八月丁卯南昌火燔三百家九月壬午建安火燔二百五十餘家十三年二月己卯夷陵火燔七百餘家八月庚辰獻陵明樓災丁酉延平火燔五百餘家十四年四月乙巳淮安新城火七月丙辰奉寜火燔五千餘家十五年五月辛卯靜樂火燔八百餘家嘉靖元年正月己未清寜宮後三小宮災楊廷和言廢禮之應不報二月己丑南京針線厰火己亥通州城樓火二年五月丙子榮府火九月戊辰秦府宮殿火四年三月壬午夜仁夀宮災玉徳安喜景福諸殿俱燼五年三月乙酉趙府家廟火六年三月丁亥西庫火八年十月癸未大內所房災十年正月辛亥大內東偏火四月庚辰兵工二部公廨災燬文籍十三年六月甲子南京太廟火燬前後殿東西廡神廚庫十五年四月癸卯山西平虜衛火盡燬神機官庫軍器十八年二月乙丑趙州及臨洺鎮行宮俱火丁卯駕幸磁州行宮四更火陸炳負帝出後宮及內侍有殞於火者六月丁酉皇城北鼓樓災二十年四月辛酉夜宗廟災燬成仁二廟主二十五年五月壬申盔甲厰火二十六年十一月壬午宮中火釋楊爵於獄三十一年八月乙丑南京試院火三十五年九月戊辰杭州大火延燒數千家三十六年四月丙申奉天華葢謹身三殿文武二樓午門奉天門俱災三十七年正月光祿寺災三十八年正月癸未前軍都督府災四十年十一月辛亥夜萬夀宮災四十四年己亥夜大明門內西千步廊火隆慶二年正月浙江省城外災燬室廬舟艦以千計三月乙亥乾清坤寜兩宮一時俱燼五年二月壬子南京廣恵二倉火萬厯元年十一月己亥慈寜宮後舎火三年四月甲戌工部後厰火五年十月丙申禁中火十一月癸未宗人府災十一年十二月庚午夜慈寜宮災十二年二月己酉無逸殿災十二月癸卯朔又災十五年五月甲子司設監火十八年三月辛酉遼東寨山兒堡火燬城堡器械傷九十餘人十九年十二月甲辰萬法寳殿災二十一年六月望太倉公署後樓有礟聲火藥器械俱燼二十二年五月壬寅天火燔鐡嶺衛千餘家二十四年二月甲寅潞府門火三月乙亥火發坤寜宮延及乾清宮俱燼二十五年二月壬午杭州火燒官民房千三百餘間丙戌馬湖平山災延燔八百餘家薨二十四人三月癸卯泗州大火燒民房四千餘盱眙火燔民房百六十餘間撥漕糧二萬石以振六月戊寅三殿災火起歸極門延皇極等殿文昭武成二閣周遭廊房一時俱燼十二月甲寅吏部文選司署火二十七年十一月壬申內府火延燒尚寳司印綬監工部廊至銀作局山牆而止二十八年三月南陽火延燒唐府二十九年正月己巳鐡嶺衛火車輛火藥俱燼八月己卯大光明東配殿災三十年二月乙酉魏國公賜第火十月丙申孝陵災十二月庚子南海普陀山寺災三十一年九月戊寅通州漕艘火三十三年二月乙丑御馬監火五月辛巳洗白厰火九月甲午昭和殿火丙申官軍於盔甲厰支火藥藥年久凝如石用斧劈之火突發聲若震霆刀鎗火箭迸射百步外軍民死者無數十一月丁卯刑部提牢㕔火三十五年二月乙卯易州神器庫火四月丁酉通州西倉火十月己卯南京行人司署燬三十七年正月庚子慶府火燔寢宮及帑藏三月丙戌武昌火越二日又火共燔二百六十餘家六月慶府災十月戊午朝日壇火三十八年四月丁丑夜正陽門箭樓火三十九年四月戊子怡神殿災四十一年五月壬午蜀府災門殿為燼四十三年四月壬午黃花鎮栁溝火延燒數十里甲午蜀府殿庭災遼東長寜堡自二月至五月火凡五發燬房屋人畜無算閏八月辛亥通州糧艘火九月丁丑湖口稅廨燬四十四年十一月己巳隆徳殿災丁亥南城延喜宮災四十五年正月壬午東朝房火延燬公生門十一月丙戌宣禧宮災四十六年閏四月丁丑夜開原殷家莊堡臺杆八同時燼甲申煖閣厰膳房火九月壬子茂陵火四十七年四月癸酉盔甲厰火泰昌元年十月丁卯噦鸞宮災天啟元年閏二月丙戌昭和殿災三月甲辰杭州火延燒六千餘家七月戊子復災城內外延燒燬萬餘家二年五月丙申旗纛廟正殿災火藥焚匠役多死者三年七月辛卯南京大內左傍宮災六年五月戊申王恭厰災地中霹靂聲不絶火藥自焚煙塵障空白晝晦㝠凡四五里五月癸亥朝天宮災七月庚寅登州城樓火七年十月庚子寜逺前屯火傷男婦二百餘人崇禎元年四月乙卯左軍都督府災五月乙亥鷹坊司火丁亥丁字庫火七月己卯公安縣火燬文廟延五千餘家二年十一月庚子火藥局災三年三月戊戌又災八月癸酉頭道闗災火器轟撃無餘六年正月癸丑濟南舜廟災七年九月庚申盔甲厰災十一年四月戊戌新火藥局災傷人甚衆六月癸巳安民厰災震毀城垣廨舍居民死傷無算八月丁酉火藥局又災火異成化二十一年正月甲申朔有火光自中天而少西墜於下化為白氣復曲折上騰聲如雷𢎞治三年三月庚午儀隴空中有紅白火燄長三丈餘自縣治東北流至正東六十餘里而墜聲震如雷八年三月辛卯廣寜右衛臺杆火高五寸杆如故十年四月辛丑阜平有火光長八九尺大如轆軸有聲自東南至西南而墜正徳元年三月戊申夜太原有火如斗大墜寜化王殿前廣寜墪臺火發旗杆凡六七月壬戌夜火光墜即墨民家化為綠石員髙尺餘七年三月丁卯夜大風雷電餘干仙居寨有光如箭墜旗竿上俄如燭龍光照四野士卒撼其旗飛上竿首既而其火四散鎗首皆有光如星十二年五月己亥夜火隕都察院獄旋轉久之始滅十五年六月癸未夜台州火隕三大如盤觸草木皆焦嘉靖五年七月甲申有火毬三大五六尺從北墜於東其光燭天二十年七月丙戌火毬如斗隕左軍都督府中門東良久乃滅隆慶二年三月戊午延綏保寜堡城角旗杆出火灼灼有聲萬厯十四年保定府民間牆壁內出火三日夜乃熄十五年二月綏靖邊城各堡脊獸旗杆俱出火軍士以杖撲之杖亦生大三更乃熄二十年三月陜西空中有火大如盆後生三尾隕於西北二十一年二月庚辰夜分大毛山樓上各獸吻俱有火如雞卵赤色即時雨雪火上嗟嗟有聲二十三年九月癸巳夜永寜有火光形如屋大隕於西北永昌鎮番寜逺所見同二十四年二月戊申夜鄠縣雷雨徧地火光十有餘里二十五年二月癸亥平涼瓦獸口出火水灌不滅八月甲申肅涼二州火光在天形如車輪尾分三股約長三丈天啟六年五月壬寅朔厚載門火神廟紅毬滾出前門城樓角有數千螢火併合如車輪崇禎元年西安有火如碾如斗者數十色青燄髙尺許嘗入民居留數日乃去用羊豕讓之不為害自五月至七月而止十三年六月壬申綏安火如斗自西墜地土木皆焦赤眚赤祥成化十三年二月甲午浙江山隂湧泉如血正徳元年正月乙酉夜崇明空中有紅光曳尾如虹起東北至西南沒聲如雷辛丑鳳陽紅光發與日同色聲如雷二年八月己亥赤光見寜夏長五丈八年七月甲申龍泉有赤彈二自空隕於縣治形如鵝卵躍入民居相鬪久之嘉靖三十三年四月戊子慈谿民家湧血髙尺餘三十七年五月戊辰東陽民張思齊家地裂五六處出血如線髙尺許血凝犬就食之掘地無所見三十九年二月己未竹溪民家出血隆慶六年閏二月癸酉遼東赤風揚塵蔽天萬厯六年七月丁丑松門衛金鐺家湧血三尺有聲十三年四月乙丑虹民王祿投宿姚壘家見血出於地驚走至市市亦流血鄉人繫器物譟之乃止十九年六月庚戌慈谿茅家浦湧血八處大如盆髙尺許血濺船舫即出血濺人足足亦出血數刻乃絶二十六年九月甲辰蕭山賈九經家出血髙尺許天啟元年六月庚寅肇慶民王體積中庭噴血如跑突泉崇禎七年二月戊午海豐雨血八年八月戊寅宣城池中出血
  洪範曰木曰曲直木不曲直則失其性矣前史多以恆雨狂人服妖雞禍鼠孽木冰木妖青眚青祥皆屬之木今從之
  恆雨洪武十三年七月海康大雨壊縣治二十三年十一月山東二十九州縣久雨傷麥禾建文元年三月乙卯夜燕王營於蘓家橋大雨平地水三尺及王臥榻永樂元年三月京師𩆍雨壞城西南隅五十餘丈七月建寜衛𩆍雨壊城二年七月新安衛𩆍雨壞城八月𩆍雨壞北京城五千餘丈六年七月思明𩆍雨壞城七年九月浙江衛所五𩗗風驟雨壞城漂流房舍八年七月金鄉衛𩗗風驟雨壞城垣公廨十二年九月密雲後衛𩆍雨壞城二十年正月信豐雨水壞城瞿城衛如之二十一年二月六安衛𩆍雨壞城是歳建昌守禦所淮安懷來等衛皆𩆍雨壞城二十二年二月夀州衛雨水壞城三月贛州振武二衛雨水壞城四月𩆍雨壞密雲及薊州城是歳南北畿山東州縣霪雨傷麥禾甚衆洪熙元年夏蘓松嘉湖積雨傷稼閏七月京師大雨壞正陽齊化順成等門城垣九月久雨壞密雲中衛城宣徳元年五月永嘉樂清𩗗風急雨壞公廨廟宇及壇廟正統元年七月順天山東河南廣東霪雨傷稼四年夏居庸闗及定州衛𩆍雨壞城五年二月南京大風雨壞北上門⿱兆目 -- 脊覆官民舟七年濟南青萊淮鳳徐州五月至六月𩆍雨傷稼九年閏七月野狐嶺等處𩆍雨壞城及濠塹墩臺十一年春江西數府十六縣𩆍雨田禾渰沒十二年六月瑞金霪雨市水丈餘漂倉庫溺死二百餘人十三年四月雨水壞順天古北口邉倉五月至六月鳳陽徽州久雨傷稼九月寜都大雨壞城郭盧舍溺死甚衆㬌秦三年永平兗州久雨傷禾大嵩等二十衛所久雨壞城四年南畿河南山東府十州一自五月至於八月𩆍雨傷稼五年杭嘉湖大雨傷苗六旬不止七月京師久雨九門城垣多壞六年北畿府五河南府二久雨傷稼雲南大理諸府如之七年兩畿江西河南浙江山東山西湖廣共府三十恆雨渰田天順元年濟兗青三府大雨閱月禾盡沒四年安慶南陽雨自五月至七月渰禾苗七年五月淮鳳揚徐大雨腐二麥武昌漢陽荊州廬舎漂沒民皆依山路宿成化元年六月畿東大雨水壞山海闗永平薊州遵化城堡八月通州大雨壞城及運倉二年定州積雨壞城垣及墩臺垜口百七十三八年七月南京大風雨壞天地壇孝陵廟宇鳳陽大雨壞皇陵牆垣九年三月南京大雨水㧞太廟社稷壇樹十三年七月京城大雨十四年八月鳳陽大雨沒城內民居以千計十七年七月乙酉南京大風雨社稷壇及太廟殿宇皆摧十八年河南懐慶諸府夏秋𩆍雨三月塌城垣千一百八十餘丈漂公署壇廟民居三十一萬四千間有竒渰死一萬一千八百餘人𢎞治二年七月京師𩆍雨求直言三年七月南京驟雨壞午門西城垣七年七月庚寅南京大風雨壊殿宇城樓獸吻拔太廟天地社稷壇及孝陵樹自五月至八月義州等衛連雨害稼八年五月南京隂雨踰月壞朝陽門北城垣九月潮州諸府𩗗風暴雨壞城垣廬舎十年七月安陸𩆍雨壞城郭廬舎殆盡十一年七月長安嶺暴風雨壊城及廬舎十四年六月義錦廣寜𩆍雨壞城垣墩堡倉庫橋梁民多壓死者十五年六七月南京大風雨孝陵神宮監及懿文陵樹木橋梁牆垣多摧拔者十六年五月榆林大風雨毀子城垣移垣洞於其南五十步十八年三月雙山堡大雷雨壞城六月至八月京畿連雨正徳元年七月鳳陽諸府大雨平地水深丈五尺沒居民五百餘家二年七月武平大風雨毀城樓長泰南靖大風雨三日夜平地水深二丈漂民居八百餘家十二年蘓松常鎮嘉湖大雨殺麥禾十三年應天蘓松常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大雨彌月漂室廬人畜無算十六年京師久雨傷稼嘉靖四年六月登州大雨壞城十六年京師雨自夏及秋不絶房屋傾倒軍民多壓死二十五年二月京師大雨壞九門城垣三十三年六月京師大雨平地水數尺四十五年九月鄖陽大𩆍雨平地水丈餘壞城垣廬舎人民溺死無算隆慶元年六月京師𩆍雨遼東自五月至七月雨不止壞垣牆禾黍萬厯元年七月𩆍雨十一年四月承天大雨水十二年正月喜峰口大風雨壞各墩臺十五年五月至七月蘓松諸府𩆍雨禾麥俱傷六月京師大雨二十四年杭嘉湖𩆍雨傷苗二十八年七月興化莆田連江福安大雨數日夜城垣橋梁隄岸俱圯二十九年春夏蘓松嘉湖𩆍雨傷麥三十二年七月京師𩆍雨城崩三十三年五月丙申鳳陽大風雨損皇陵正殿御座三十九年春河南大雨夏京師廣東大雨廣西積雨五閱月四十二年浙江霪雨為災天啟六年閏六月大雨連旬壞天夀山神路都城橋梁是歳遼東𩆍雨壞山海闗內外城垣軍民傷者甚衆七年山東州縣二十有八積雨傷禾崇禎五年六月大雨八月又雨衝損慶陵九月順天二十七縣𩆍雨害稼十一年夏雨浹旬圯南山邊垣十二年十二月浙江𩆍雨阡陌成巨浸十三年四月至七月寜池諸郡𩆍雨田半為壑十五年十月黃蘄徳安諸郡縣𩆍雨十六年二月戊辰親祀社稷大風雨僅成禮而還
  狂人景泰三年五月癸巳朔以明日立太子具香亭於奉天門有一人自外竟入執紅棍擊香亭曰先打東方甲乙木嘉靖十八年駕將南幸有軍人孫堂從御路中橋至奉天門下登金臺坐久守門官役無知者升堂大呼覺而捕之乃病狂者
  服妖正徳元年婦女多用珠結葢頭謂之瓔珞十三年正月車駕還京令朝臣用曳撒大帽鸞帶給事中朱鳴陽言曳撒大帽行役所用非見君服皆近服妖也十五年十二月帝平宸濠還京俘從逆者及懸諸逆首於竿皆標以白幟數里皆白時帝已不豫見者識其不祥崇禎時朝臣好以紗縠竹籜為帶取其便易服者謂金銀重而貴紗籜賤而輕殆賤將乗貴也時北方小民製幘低側其簷自掩眉目名曰不認親其後冦亂民散途遇親戚有飲泣不敢言或掉臂去之者
  雞禍𢎞治十四年華容民劉福家雞雛三足十七年六月崇明民顧孟文家雞生雛猴足而人形身長四寸有尾活動無聲嘉靖四年長垣民王憲家雞抱卵內成人形耳目口鼻四肢皆具萬厯二十二年六月靖邊營軍家雌雞化為雄崇禎九年淮安民家牝雞啼躍化為雄十年宣武門外民家白雞喙距純赤重四十斤或曰此鷔也所見之處國亡十四年太倉衛指揮善周輔家雞伏子兩頭四翼八足
  鼠妖萬厯四十四年七月常鎮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諸郡土鼠千萬成羣夜啣尾渡江絡繹不絶㡬一月方止四十五年五月南京有鼠萬餘啣尾渡江食禾稼崇禎七年寜夏鼠十餘萬啣尾食苗十二年黃州鼠食禾渡江五六日不絶時內殿奏章房多鼠盜食與人相觸而不畏亦鼠妖也至甲申元旦後鼠始屏跡又秦州闗山中鼠化鵪鶉者以數千計十五年二月羣鼠渡江晝夜不絶十月榆林定邊諸堡鼠生蝦蟆腹中一生數十食苗如割
  木冰洪武四年正月戊申木冰六年十二月乙丑雨木冰十一年正月丁亥雨木冰二十二年正月甲戌雨木冰正統三年十月丁丑曉木介天順七年十月甲辰雨木冰八年正月乙丑雨木冰成化十六年正月辛卯曉雨木冰二十三年十二月戊辰曉木介隆慶三年十一月癸巳木冰萬厯十四年冬蘓松木冰崇禎元年十一月陜西木冰樹枝盡折其後大河以北歳有此異木妖𢎞治八年長沙楓生李實黃蓮生黃𤓰九年三月長寜楠生蓮花李生豆莢嘉靖三十七年十月戊辰泗水沙中湧出大木木圍丈五尺長六丈餘隆慶五年四月杭州栗生桃萬厯十八年五月丁卯祖陵大松樹孔中吐火竟日方滅二十三年十二月癸亥皇陵樹顛火出延燒草木天啓六年四月癸巳白露著樹如垂綿日中不散十月辛酉南京西華門內有煙無火禮臣往視乃舊宮材木瘞土中久煙自生土石皆焦以水沃之三日始滅崇禎六年五月癸巳霍山縣有木甑飛墜不知所自來七年二月丁巳太康門牡自開者三知縣集邑紳議其事梁墮而死
  青眚青祥宣徳元年八月辛巳東南天有青氣狀如人叉手揖拜

  明史卷二十九
<史部,正史類,明史>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三十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敇修
  志第六
  五行三金 土
  洪範曰金曰從革金不從革則失其性矣前史多以恆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詩妖毛蟲之孽大禍金石之妖白眚白祥皆屬之金今從之
  恆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洪武三年夏旱六月戊午朔步禱郊壇四年陜西河南山西及直隸常州臨濠北平河間永平旱五年夏山東旱七年夏北平旱二十三年山東旱二十六年大旱詔求直言永樂十三年鳳陽蘇州浙江湖廣旱十六年陝西旱宣徳元年夏江西旱湖廣夏秋旱二年南畿湖廣山東山西陝西河南旱七年河南及大名夏秋旱八年南北畿河南山東山西自春徂夏不雨九年南畿湖廣江西浙江及真定濟南東昌兗州平陽重慶等府旱十年畿輔旱正統二年河南春旱順徳兗州春夏旱平涼等六府秋旱三年南畿浙江湖廣江西九府旱四年直隸陜西河南及太原平陽春夏旱五年江西夏秋旱南畿湖廣四川府五州衛各一自六月不雨至於八月六年陜西旱南畿浙江湖廣江西府州縣十五春夏竝旱七年南畿浙江湖廣江西府州縣衛二十餘大旱十年夏湖廣旱十一年湖廣及重慶等府夏秋旱十二年南畿及山西湖廣等府七夏旱十三年直隸陜西湖廣府州七夏秋旱十四年六月順天保定河間真定旱景泰元年畿輔山東河南旱二年陜西府四衛九旱三年江西旱四年南北畿河南及湖廣府三數月不雨五年山東河南旱六年南畿及山東山西河南陜西江西湖廣府三十三州衛十五皆旱七年湖廣浙江及南畿江西山西府十七旱天順元年夏兩京不雨杭州寧波金華均州亦旱三年南北畿浙江湖廣江西四川廣西貴州旱四年濟南青州登州肇慶桂林甘肅諸府衛夏旱五年南畿府四州一及錦衣等衛連月旱傷稼七年北畿旱濟南青州東昌衛輝自正月不雨至於四月成化三年湖廣江西及南京十一衛旱四年兩京春夏不雨湖廣江西旱六年直隸山東河南陜西四川府縣衛多旱八年京畿連月不雨運河水涸順徳真定武昌俱旱九年彰徳衛輝平陽旱十三年四月京師旱是嵗真定河間長沙皆旱十五年京畿大旱順徳鳳陽徐州濟南河南湖廣皆旱十八年兩京湖廣河南陜西府十五州二旱山西大旱十九年復旱二十年京畿山東湖廣陜西河南山西俱大旱二十二年六月陜西旱蟲鼠食苖稼凡九十五州縣八月北畿及江西三府旱九月溫台大旱長沙諸府亦旱𢎞治元年南畿河南四川及武昌諸府旱三年兩京陜西山東山西湖廣貴州及開封旱四年浙江府二廣西府八及陜西洮州衛旱六年北直山東河南山西及襄陽徐州旱七年福建四川山西陜西遼東旱八年京畿陜西山西湖廣江西大旱十年順天淮安太原平陽西安延安慶陽旱十一年河南山東廣西江西山西府十八旱十二年夏河南四府旱秋山東旱十三年慶陽太原平陽汾潞旱十四年遼東鎮春至秋不雨河溝盡涸十六年夏京師大旱蘇松常鎮夏秋旱十八年北京及應天四十二衛旱正徳元年陜西三府旱二年貴州山西旱三年江南北旱四年旱自三月至七月陜西亦旱七年鳳陽蘇松常鎮平陽太原臨鞏旱八年畿輔及開封大同浙江六縣旱九年順天河間保定廬鳳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旱十一年北畿及兗州西安大同旱十五年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鳳陽州縣三十六及臨鞏甘州旱十六年兩京山東河南山西陝西自正月不雨至於六月嘉靖元年南畿江西浙江湖廣四川遼東旱二年兩京山東河南湖廣江西及嘉興大同成都俱旱赤地千里殍殣載道三年山東旱五年江左大旱六年北畿四府河南山西及鳳陽淮安俱旱七年北畿湖廣河南山東山西陜西大旱八年山西及臨洮鞏昌旱九年應天蘇松旱十年陜西山西大旱十一年湖廣陜西大旱十七年夏兩京山東陜西福建湖廣大旱十九年畿內旱二十年三月乆旱親禱二十三年湖廣江西旱二十四年南北畿山東山西陜西浙江江西湖廣河南俱旱二十五年南畿江西旱二十九年北畿山西陜西旱三十三年兗州東昌淮安揚州徐州武昌旱三十四年陜西五府及太原旱三十五年夏山東旱三十七年大旱禾盡稿三十九年太原延安慶陽西安旱四十年保定等六府旱四十一年西安等六府旱隆慶二年浙江福建四川陜西及淮安鳳陽大旱四年夏旱詔諸司停刑六年夏不雨萬厯十一年八月庚戌朔河東鹽臣言解池旱涸鹽花不生十三年四月戊午因乆旱步禱郊壇京師自去秋至此不雨河井竝涸十四年三月乙巳以乆旱命順天府祈禱十七年蘇松連嵗大旱震澤為平陸浙江湖廣江西大旱十八年四月旱二十四年杭嘉湖三府旱二十六年四月旱二十七年夏旱二十九年畿輔山東山西河南及貴州黔東諸府衛旱三十年夏旱三十四年夏亢旱三十七年楚蜀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皆旱三十八年夏乆旱濟青登萊四府大旱三十九年夏京師大旱四十二年夏不雨四十三年三月不雨至於六月山東春夏大旱千里如焚四十四年陜西旱秋冬廣東大旱四十五年夏畿南亢旱四十七年廣西梧州旱赤地如焚泰昌元年遼東旱天啓元年乆旱五年真順保河四府三伏不雨秋復旱七年四川大旱崇禎元年夏畿輔旱赤地千里三年三月旱擇日親禱五年杭嘉湖三府自八月至十月七旬不雨六年京師及江西旱十年夏京師及河東不雨江西大旱十一年兩京及山東山西陜西旱十二年畿南山東河南山西浙江旱十三年兩京及登青萊三府旱十四年兩京山東河南湖廣及宣大邊地旱十六年五月辛丑祈禱雨澤命臣工痛加修省
  詩妖太祖吳元年張士誠弟偽丞相士信及黃敬夫葉徳新蔡彥文用事時有十七字謡曰丞相做事業專靠黃蔡葉一朝西風起乾鼈未幾蘇州平士信及三人者皆被誅此其應也建文初年有道士歌於途曰莫逐燕逐燕日髙飛髙飛上帝畿已忽不見是靖難之讖也正統二年京師旱街巷小兒為土龍禱雨拜而歌曰雨帝雨帝城隍土地雨若再來還我土地説者謂雨帝者與弟也帝弟同音城隍者郕王再來還土地者復辟也萬厯末年有道士歌於市曰委鬼當頭坐茄花遍地生北人讀客為楷茄又轉音為魏忠賢客氏之兆又成都東門外鎮江橋迴瀾塔萬厯中布政餘一龍所修也張獻忠破蜀毀之穿地取磚得古碑上有篆書雲修塔餘一龍拆塔張獻忠嵗逄甲乙丙此地血流紅妖運終川北毒氣播川東吹簫不用竹一箭貫當胸漢元興元年丞相諸葛孔明記
  本朝大兵西征獻忠被射而死時肅王為將又有謠曰鄴臺復鄴臺曹操再出來賊羅汝材自號曹操此其兆也
  毛蟲之孽𢎞治九年八月有黑熊自都城蓮池縁城上西直門官軍逐之下不能獲嚙死一人傷一人十一年六月有熊自西直門入城郎中何孟春曰當備盜亦宜慎火宋紹興間熊抵永嘉城州守高世則以熊字能火戒郡中慎火果延燒廬舍此其兆也是年城內多火災嘉靖五年七月南城縣有虎具人手足四十五年六月太醫院吏目李乾獻兔體備五色以為瑞兔
  犬禍嘉靖二十年民家生一犬八足四耳四目萬厯四十七年七月懷寧民家産一犬長五寸髙四寸一頭二身八腳如人
  金異洪武十一年正月元旦甲戌早朝殿上金鐘始叩忽斷為二六月丁夘夜寧夏衛風雨兜鍪旗槊皆有火光十二年十二月甲子徐州衛譙樓銅壺自鳴乙丑復鳴是嵗胡惟庸井中生石筍去之筍復旁出者三次年惟庸伏誅建文二年四月乙卯燕王營於蘇家橋兵端火光如毬上下相撃金鐡錚錚弓絃自鳴成化十三年六月壬子雨錢於京師正徳四年三月甲寅蓋州衛城樓鐘自鳴者三七年文登秦始皇廟鐘鼓自鳴成山衛如之嘉靖六年五月甲午京師雨錢隆慶六年七月七日有物轟轟飛至直隸華亭海濱墜於地乃鐘也鑄時年月具在識者謂其來自閩雲萬厯二十一年十月甲申山東督撫令旗及刀鎗頭皆火出且有聲二十六年五月庚寅古浪城樓大鐘自鳴者三天啓六年五月丁未京城石獅擲出城外銀錢器皿飄至昌平閲武場中崇禎六年五月癸巳有鐵斧飛落霍山縣八年十二月辛巳夜四鼓山東鎮南城樓大礟鳴如鐘至黎明大吼一聲乃止十三年三月丙申蘄州城隍廟古鐘自鳴白眚白祥洪熙元年六月庚戌中天有白氣東西竟天宣徳元年六月癸未夜有蒼白氣東西竟天八月庚辰東南有白氣狀如羣羊驚走既滅有黑氣如死蛇頃之分為二𢎞治五年十二月辛亥夜東方有白氣南北亘天去地五丈正徳元年三月戊申夜太原空中見紅光如彎弓長六七尺旋變黃又變白漸長至二十餘丈光芒亘天嘉靖七年十二月望白氣亘天津
  洪範曰土爰稼穡稼穡不成則土失其性矣前史多以恆風風霾晦冥花妖蟲孽牛禍地震山頽雨毛地生毛年饑黃眚黃祥皆屬之土今從之
  恆風宣徳六年六月溫州𩗗風大作壞公廨祠廟倉庫城垣正統四年七月蘇松常鎮四府大風拔木殺稼天順二年二月暴風拔孝陵松樹懿文陵殿獸脊梁柱多摧三年四月順天河間真定保定廣平濟南連日烈風麥苗盡敗成化十四年八月丁未南京大風拔太廟樹十五年八月辛夘大風拔孝陵木二十一年五月南京大風拔太廟樹摧大祀殿及皇城各門獸吻𢎞治三年六月壬午朔陝西靖虜衛大風天地昏暗變為紅光如火乆之乃息七年三月己亥廣寧諸衛狂風瀋陽錦州城仆百餘丈正徳元年六月辛酉暴風折郊壇松柏壞大祀殿齋宮獸瓦二年閏正月癸亥盧龍遷安大風拔樹毀屋乙丑大風壞奉天門右吻三年二月己丑大同暴風屋瓦飛動三日而止九年二月丁巳長樂大雨雹狂風震電屋瓦皆飛五月戊辰曲阜暴風毀宣聖廟獸吻十二年四月丙辰來賓大風雨雹毀官民廬舍屋瓦皆飛十一月癸巳南京大風雪仆孝陵殿前樹及圍墻內外松柏十二月己酉大理衛大風壞城樓十三年三月甲寅慶符大風雹壞學宮十六年十二月辛夘甘肅行都司狂風壞官民廬舍樹木無算嘉靖元年七月己巳南京暴風雨郊社陵寢宮闕城垣獸吻脊欄皆壞拔樹萬餘株五年陜西屢發大風捲掣廟宇民居百數十家了無蹤跡萬厯十八年三月甲辰大名狂風天色乍黑乍赤二十六年十月癸亥喜峰路臺西北樓內旋風大作黑氣沖天樓內有火光三十四年七月丙戌大風拔朝日壇樹四十一年八月乙未青州大風拔樹傾城屋天啟元年三月辛亥大風揚塵四塞四年五月癸亥乾清宮東丹墀旋風驟作內官監鐵片大如屋頂者盤旋空中隕於西墀鏗訇若雷八月戊戌薊州寒風殺人崇禎十四年五月南陽大風拔屋七月乙亥福州大風壞官署民舍十五年五月保定廣平諸縣怪風麥禾俱傷十六年正月丁酉大風五鳳樓前門閂風斷三截建極殿榱桷俱折
  風霾晦冥建文元年七月癸酉燕王起兵風雲四起咫尺不辨人少焉東方露青天尺許有光燭地洞徹上下天順八年二月壬子風霾晝晦成化六年二月丁丑開封晝晦如夜黃霾蔽天三月辛巳雨霾晝晦九年三月癸未濟南諸府狂風晝晦咫尺莫辨二十一年三月戊子大名風霾自辰迄申紅黃滿空俄黒如夜已而雨沙數日乃止京師自正月至三月風霾不雨𢎞治二年二月辛亥開封晝晦如夜三月黃塵四塞風霾蔽天者累日四年八月乙夘南京晦冥七年三月己亥廣寧諸衛晝晦正徳五年三月甲子大風霾天色晦冥者數日十六年十一月辛酉甘肅行都司黑風晝晦翌日方散嘉靖元年九月己巳大風霾晝晦八年正月戊戌朔風霾晦如夕二十六年七月乙丑甘州五衛風霾晝晦色赤復黃二十八年三月丙申風霾四塞日色慘白凡五日三十年正月辛卯大風揚塵蔽天晝晦四十年二月己酉亦如之四月癸巳大風雨黃土晝晦四十三年三月望異風作赤黃霾至二十一日乃止隆慶二年正月元旦大風揚沙走石白晝晦冥自北畿抵江浙皆同萬厯十七年正月乙丑蓋州衛風霾晝晦壞廨宇廬舍二十五年二月戊寅京師風霾二十九年四月連日風霾三十八年四月戊戌崇陽風霾晝晦至夜轉烈損官民屋木無算四十八年八月以前雲南諸府時晝晦天啓元年四月乙亥午寧夏洪廣堡風霾大作墜灰片如瓜子紛紛不絶踰時而止日將沈作紅黃色外如炊煙圍罩畝許日光所射如火燄夜分乃沒四年二月辛丑風霾晝晦塵沙蔽天連日不止崇禎元年正月癸亥永年縣晝晦咫尺不辨人物七年三月戊子黃州晝晦如夜十三年閏正月丙申南京日色晦曚風霾大作細灰從空下五步外不見一物後四年三月丙申風霾晝晦花孽𢎞治十六年九月安陸桃李華正徳元年九月宛平棗林莊李花盛開其冬永嘉花盡放六年八月霸州桃李華
  蟲孽景泰五年三月畿南五府有蟲食桑春蠶不育𢎞治六年八月己巳臨晉雨蟲如雪七年三月廣寧諸衛有黑蟲墮地大如蠅乆之入於土
  牛禍正徳十二年徐州牛産犢一頭二舌兩尾八足嘉靖五年七月南陽牛産犢一首兩身六年十一月漳浦有牛産犢三目三角十一年二月銅仁黃牸産犢滿身有紋即死十二年山東平山衛牛犢有紋前兩足及尾悉具鱗甲中皆毳毛萬厯十三年九月光山牛産一物火光滿地鱗甲森然一夕斃三十七年五月歴城髙苑二縣牛各産犢雙頭三眼兩鼻二口三十八年三月獲嘉牛産犢一身兩頭四眼四耳兩口兩足一尾三十九年二月汲縣牛産犢一膊兩頭兩口四眼兩耳七蹄四月降夷部牛産犢人頭羊耳四十五年八月開州牛産犢兩口三眼天啓元年十月會寧牛産異獸徧體鱗甲有火光三年十月沅陵牸生犢一身兩頭三尾七年三月莒州牛産犢如麟崇禎十三年襄陽牛産犢兩頭二目
  地震洪武四年正月己丒鞏昌臨洮慶陽地震五年四月戊戌梧州府蒼梧賀州㳟城立山等處地震六月癸卯太原府陽曲縣地震七月辛亥又震壬戌京師風雨地震八月癸未太原府徐溝縣西北空中有聲如雷地震凡三日戊戌陽曲縣地又震九月壬戌又震者再十月戊寅辛卯復震是年陽曲地凡七震自六年至十四年復八震八年七月戊辰京師地震十二月戊子又震十一年四月乙巳寧夏地震壞城垣十三年十二月甲戌福州府廣州府河州地震十九年六月辛丑雲南地震十一月己卯復震有聲二十三年正月庚辰山東地震建文元年三月甲午京師地震求直言永樂元年十一月甲午北京地震山西寧夏亦震二年十一月癸丒京師濟南開封竝震有聲六年五月壬戌十一年八月甲子京師復震十三年九月壬戌十四年九月癸卯十八年六月丙午北京地震二十二年六月壬申南京地震洪熙元年二月戊午六安衛地震凡七日是嵗南京地震凡四十有二宣徳元年七月癸巳京師地震有聲自東南迄西北是嵗南京地震者九二年春復震者十三年復屢震四年兩京地震五年正月壬子南京地震辛酉又震正統三年三月己亥京師地震庚子又震甲辰又震者再四年六月乙未復震八月己亥又震五年十月庚午朔蘭州莊浪地震十日十月十一月屢震壞城堡廬舍壓死人畜十年二月丁巳京師地震景泰二年七月癸丑京師地震三年七月永新珠坑村地䧟十七所是年南京地震五年十月庚子京師地震有聲起西北迄東南六年二月甲午安福大雷雨白泉陂羊塘地䧟二一深三丈廣十餘丈一深六尺廣一丈有竒天順元年十月乙巳南京地震成化元年四月甲申鈞州地震二十三日乃止三年四川地震凡三百七十五五月壬申宣府大同地震有聲威逺朔州亦震壞墩臺牆垣壓傷人四年八月癸巳京師地震有聲十二月戊戌湖廣地震五年十二月丙辰汝寧武昌漢陽岳州同日地震六年正月丁亥河南地震是年湖廣亦震十年四月壬午鶴慶地震九月己巳自寅至申復十五震壞廨舍民居傷人畜十月丁酉靈州大沙井驛地震有聲如雷自後晝夜屢震至十一月甲寅一日十一震城堞房屋多圯十二年正月辛亥南京地震十月辛巳京師地震十三年正月己巳鳳陽臨淮地震有聲閏二月癸卯臨洮鞏昌地震城有頺者四月戊戌甘肅地裂又震有聲榆林涼州亦震寧夏大震聲如雷城垣崩壞者八十三處甘州鞏昌榆林涼州及沂州郯城滕費嶧等縣同日俱震九月甲戌京師地三震十四年六月廣西太平府地震至八月乙巳凡七震七月四川鹽井衛地連震廨宇傾覆人畜多死十六年八月丁巳四川越巂衛一日七震越數日連震十七年二月甲寅南京鳳陽廬州淮安揚州和州兗州及河南州縣同日地震五月戊戌直隸薊州遵化縣地震六月甲辰又震日三次永平府及遼東寧逺衛亦三震二十年正月庚寅京師及永平宣府遼東皆震宣府地裂湧沙出水天夀山密雲古北口居庸闗城垣墩堡多摧人有壓死者五月甲寅代州地七震九月辛巳費縣地䧟深二尺縱橫三丈許二十一年二月壬申泰安地震三月壬午朔復震聲如雷泰山動揺後四日復㣲震癸巳乙未庚子連震閏四月癸未鞏昌府固原衛及蘭河洮岷四州地俱震有聲癸巳薊州遵化縣地震有聲越數日復連震城垣民居有頺仆者五月壬戌京師地再震九月丙辰亷州梧州地震有聲連震者十六日十一月丙寅京師地震二十二年六月壬辰漢中府及寧羌衛地裂或十餘丈或六七丈寶鷄縣裂三里濶丈餘九月辛亥成都地日七八震俱有聲次日復震𢎞治元年八月壬寅漢茂二州地震仆黃頭等寨碉房三十七戸人口有壓死者戊申宣府葛峪堡地䧟深三尺長百五十步濶一丈沙河中湧疄髙一尺長七十步十二月辛卯四川地震連三日二年五月庚申成都地震連三日有聲三年十二月己未京師地再震四年六月辛亥復三震八月乙卯南京地震屋宇皆揺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二府同日震六年三月寧夏地震連三年共二十震四月甲辰開封衛輝東昌兗州同日地震有聲七年二月丁丑曲靖地震壞房屋壓死軍民是嵗兩京竝六震八年三月己亥寧夏地震十二次聲如雷傾倒邊牆墩臺房屋壓傷人九月甲午至辛丑安南衛地十二震十月壬戌至甲子海州九震是嵗南京地再震九年兩京地震者各二次十年正月戊午京師山西地震六月乙亥海豐地震聲如雷數日乃止是嵗真定寧夏榆林鎮番靈州太原皆震屯畱尤甚如舟將覆屋瓦皆落十一年六月丙子桂林地有聲若雷旋䧟九處大者圍十七丈小者七丈或三丈十三年七月己巳京師地震十月戊申兩京鳳陽同時地震十四年正月庚戌朔延安慶陽二府同華諸州咸陽長安諸縣潼闗諸衛連日地震有聲如雷朝邑尤甚頻震十七日城垣民舍多摧壓死人畜甚衆縣東地拆水溢成河自夏至冬復七震是日陝州永寧盧氏二縣平陽府安邑榮河二縣俱震有聲蒲州自是日至戊午連震丁丑福興泉漳四府地俱震二月乙未蒲州地又震至三月癸亥凡二十九震八月癸丒四川可渡河巡檢司地裂而䧟湧泉數十派衝壞橋梁莊舍壓死人畜甚衆癸酉貴州地三震十月辛酉南京地震十五年九月丙戌南京徐州大名順徳濟南東昌兗州同日地震壞城垣民舍濮州尢甚地裂湧水壓死百餘人是日開封彰徳平陽澤潞亦震十月甲子山西應朔代三州山隂馬邑陽曲等縣地俱震聲如雷丁卯南京地震十六年二月庚申南京地震十八年六月癸亥寧夏地震聲如雷城傾圯九月癸巳杭嘉紹寧四府地震有聲甲午南京及蘇松常鎮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寧七府通和二州同日地震辛丑蒲解二州絳夏平陸榮河聞喜芮城猗氏七縣地俱震有聲而安邑萬全尤甚民有壓死者正徳元年二月癸酉至乙亥郃陽地震者十餘有聲如雷四月癸丑雲南府連日再震木密闗地震如雷凡五壞城垣屋舍壓傷人八月丁巳萊州府鰲山衛地震聲如雷城垜壞以後屢震萊州自九月至十二月地震四十五俱有聲如雷二年九月庚午雲南府安州新興州三日連震揺撼民居人有死者四年三月甲寅廣寧大興堡地䧟長四尺寛三尺深四丈餘五月己亥夜武昌見碧光如電者六有聲如雷已而地震六年四月乙未楚雄地三日五震至明年五月又連震十三日十月甲辰大理府鄧川州劍川州洱海衛地震鶴慶劍川尤甚壞城垣房廨人有壓死者十一月戊午京師地震保定河間二府及八縣三衛山東武定州同日皆震霸州連三日十九震七年五月壬子楚雄府自是日至甲子地連震聲如雷八月己巳騰衝衛地震兩日壞城樓官民廨宇赤水湧出田禾盡沒死傷甚衆八年十二月戊戌成都重慶二府潼川卭二州地俱震九年六月甲辰鳳陽府地震有聲八月乙巳京師大震十月壬辰敘州府太原府代平榆次等十州縣大同府應州山隂馬邑二縣俱地震有聲十年五月壬辰雲南趙州永寧衛地震踰月不止有一日二三十震者黒氣如霧地裂水湧壊城垣官廨民居不可勝計死者數千人傷倍之八月丁丑大理府地震至九月乙未復大震四日十一年八月戊辰南京地震武昌府亦震十二月己未楚雄大理二府䝉化景東二衛俱震十二年四月甲子撫州府及餘干豐城二縣泉州府俱地震浙江金鄉衛自是日至七月己丑凡十有五震六月戊辰雲南新興州及通海河西㠄峩諸縣地震壞城樓房屋民有壓死者九月己卯濟青登萊四府地震是嵗泉州二月至六月金華二月至七月皆數震十三年六月己巳大理府及趙鄧川二州浪窮縣地震是日䝉化府亦震十月甲午十一月癸卯又震十四年二月丁丑京師地震九月丙午昌平州宣府開平等衛亦震丙辰福興泉三府地震十五年三月丙申安寧姚安賓州䝉化鶴慶俱地震䝉化震二日仆城垣廬舍民有壓死者八月辛酉景東衛地震聲如雷揺仆城牆廨宇地多拆裂乙丒濟南東昌開封地震嘉靖二年正月南京鳳陽山東河南陜西地震七月壬申浙江定海諸衛地震城堞盡毀三年正月丙寅朔兩畿河南山東陜西同時地震辛巳蘇常鎮三府地震是年南京震者再四年八月癸卯徐州鳳陽一衛三州縣及懷慶開封二府俱地震聲如雷九月壬申鳯陽徐州及開封二縣復震五年四月癸亥永昌騰衝騰越同日地震貴州安南衛地震聲如雷壞城垣壬申復震六年十月戊辰京師地震十二年八月丁酉京師地震十五年十月庚寅京師地震順天永平保定萬全都司各衛所俱震聲如雷十六年九月癸酉雲南地震十八年七月庚寅楚雄臨安廣西地震十九年四月庚午洮州甘肅俱震二十一年九月甲戌平陽固原寧夏洮州同日地震有聲十一月丁巳鞏昌固原西安鳳翔地震二十二年三月乙巳太原地震有聲凡十日明年三月復如之四月庚辰福興泉漳四府地震二十三年三月朔太原地震有聲者十日二十七年七月戊寅京師地震順天保定二府俱震八月癸丑京師復震登州府及廣寧衛亦震三十年九月乙未京師地震有聲三十一年二月癸亥鳳陽府地震有聲三月丙戌山西地震有聲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陜西河南同時地震聲如雷渭南華州朝邑三原蒲州等處尤甚或地裂泉湧中有魚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數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華嶽終南山鳴河清數日官吏軍民壓死八十三萬有竒三十七年正月庚申陜西地震三月丁丑昌平州地震五月丁卯蒲州地連震三日聲如雷六月甲申又震十月丙午華州地震聲如雷至壬子又震戊午復大震傾䧟廬舍甚多三十八年七月辛巳南京地震有聲三十九年四月嘉興湖州地震屋廬揺動如帆河水撞激魚皆躍起四十年二月戊戌廿肅山丹衛地震有聲壞城堡廬舍六月壬午太原大同榆林地震寧夏固原尤甚城垣墩臺府屋皆摧地湧黑黃沙水壓死軍民無算壞廣武紅寺等城四十一年正月丙申京師地震是嵗寧夏地震圯邊牆四十五年正月癸巳福建福興泉三府同日地震隆慶二年三月甲寅陜西慶陽西安漢中寧夏山西蒲州安邑湖廣鄖陽及河南十五州縣同日地震戊寅京師地震是日山東登州四川順義等縣同日震樂亭地裂三丈餘者二黑沙水湧出寧逺城崩四月癸未懷慶南陽汝寧寧夏同日地震乙酉鳳翔平涼西安慶陽地震壞城傷人七月辛酉陵川地裂三十餘步三年十一月庚辰京師地震四年四月戊戌京師地震五年二月丙午廣西靖江王府及宗室所居布政司官署俱地䧟六月辛卯朔京師地震者三萬厯元年八月戊申荊州地震至丙寅方止二年二月癸亥長汀地震裂成坑䧟沒民居三年正月甲戌湖廣江西地震五月戊戌朔襄陽鄖陽及南陽府屬地震三日己亥信陽亦震六月戊子福汀漳等府及廣東之海陽縣俱地震九月戊午京師地震十月丁卯又震己卯岷州衛地震己丑至壬午連百餘震四年二月庚辰薊遼地震辛巳又震五年二月辛巳騰越地二十餘震次日復震山崩水湧壞廟廡倉舍千餘間民居圯者十之七壓死軍民甚衆六年二月辛卯臨桂村田中青煙直上隨裂地丈餘鼓聲轟轟民居及大樹石皆䧟七年七月戊午京師地震八年五月壬午遵化數震七日乃止七月甲午井坪路地大震摧城垣數百丈九年四月己酉蔚州地震聲如雷房屋震裂大同鎮堡各州縣同時地震有聲十一年二月戊子承天府地震十二年二月丁卯京師地震五月甲午又震十三年二月丁未淮安揚州廬州及上元江寧江浦六合俱地震江濤沸騰三月戊寅山西山隂縣地震旬有五日乃止八月己酉京師地震十四年四月癸酉又震十五年三月壬辰開封府屬地震者三彰徳衛輝懷慶同日震五月山西地震十六年六月庚申京師地再震十七年七月己未杭州溫州紹興地震十八年六月丙子甘肅臨洮地震壞城郭廬舍壓死人畜無算八月福建地屢震十九年閏三月己巳昌平州地震十月戊戌山丹衛地震壞城垣二十三年五月丁酉京師地震十二月癸亥陝西地震聲若雷二十四年十一月福建地震二十五年正月壬辰朔四川地震三日八月己卯遼陽廣寧諸衛地震湧水三日甲申京師地震宣府薊鎮等處俱震十二月乙酉京師地震二十六年正月丁亥朔寧夏地震次日長樂地䧟五丈八月丁丑京師地震有聲二十七年七月辛未承天沔陽岳州地震二十八年二月戊寅京師地震自艮方西南行如是者再三十一年四月丙午承天府鍾祥縣地震房屋摧裂五月戊寅京師地震三十二年閏九月庚辰鞏昌及醴泉地一日十餘震城郭民居竝摧白陽吳泉界地裂三丈溢出黑水搏激丈餘三十三年五月辛丒陸川地震有聲壞城垣府屋壓死男婦無算六月庚午靈川社壇有聲䧟地十餘丈深丈餘九月丙申京師地震者再自東北向西南行三十四年六月丙辰陝西地震三十五年七月乙卯松潘茂州汶川地震數日三十六年二月戊辰京師地震七月丁酉又震三十七年六月辛酉甘肅地震紅崖清水諸堡壓死軍民八百四十餘人圯邊墩八百七十里裂東闗地四十年二月乙亥雲南大理武定曲靖地大震次日又震緬甸亦震五月戊戌雲南大理曲靖復大震壞房屋四十二年九月庚午山西河南地震四十三年二月己卯揚州地震狼山寺殿壞塔傾八月乙亥楚雄地震如雷人民驚殞十月辛酉京師地震四十五年五月甲戌鳳陽府地震乙亥復震八月濟南地裂者二四十六年六月壬午京師地震九月乙卯京師地再震畿輔山西州縣一十有七及紫荊闗馬水沿河二口偏頭神池同日皆震四十八年二月庚戌雲南及肇慶惠州荊州襄陽承天沔陽京山皆地震天啓元年四月癸丑延綏孤山城䧟三十五丈入地二丈七尺二年二月癸酉濟南東昌河南海寧地震三月癸卯濟南東昌屬縣八連震三日壞民居無數九月甲寅平涼隆徳諸縣鎮戎平虜諸所馬剛雙𡶶諸堡地震如翻壞城垣七千九百餘丈屋宇萬一千八百餘區壓死男婦萬二千餘口十一月癸卯陝西城震三年四月庚申朔京師地震十月乙亥復震閏十月乙卯雲南地震十二月丁未南畿六府二州俱地震揚州府尤甚是月戊戌京師地又震四年二月丁酉蘇州永平山海地屢震壊城郭廬舍甲寅樂亭地裂湧黑水高尺餘京師地震宮殿動揺有聲銅缸之水騰波震盪三月丙辰戊午又震庚申又震者三六月丁亥保定地震壞城郭傷人畜八月己酉陝西地震十二月癸卯南京地震六年六月丙子京師地震濟南東昌及河南一州六縣同日震天津三衛宣府大同俱數十震死傷慘甚山西靈邱晝夜數震月餘方止城郭廬舍竝摧壓死人民無算七月辛未河南地震九月甲戌福建地震十二月戊辰寧夏石空寺堡地大震礌山石殿傾倒壓死僧人是年南京地亦震七年寧夏各衛營屯堡自正月己巳至二月己亥凡百餘震大如雷小如鼓如風城垣房屋邊牆墩臺悉圯十月癸丑南京地震自西北迄東南隆隆有聲崇禎元年九月丁卯京師地震三年九月戊戌南京地震四年六月乙丑臨洮鞏昌地震壞廬舍損民畜五年四月丁酉南京四川地震十月丁卯山西地震十一月甲寅雲南地震六年正月丁巳鎮江地裂數丈七月戊戌陝西地震八年冬山西地震九年三月戊辰福建地震七月丁未清江城陷十年正月丙午南京地震七月壬午雲南地震十月乙卯四川地震十二月陝西西安及海剌同時地震數月不止十一年九月壬戌遼東地震十二年二月癸巳京師地震十三年十一月戊子南京地震十四年三月戊寅福建地震四月丙寅湖廣地震五月戊子甘肅地震六月丙午福建地震九月甲午四川地震十五年五月丙戌兩廣地震七月甲申山西地震十六年九月鳳陽地屢震十一月丙申山東地震明年正月庚寅朔鳳陽地震乙卯南京地震三月辛卯廣東地震
  山頺洪武六年正月壬戌夜伏𦍑髙山崩正統八年十一月浙江紹興山移於平田是嵗陝西二處山崩十三年陝西夏秋䨙雨通渭平涼華亭三縣山傾軍民壓死者八十餘口天順四年十月星子山裂成化八年七月隴州北山吼三日裂成溝長半里尋復合十六年四月壬子巨津州金沙江岸北白石雪山㫁裂里許兩岸山合山上草木如故下塞江流禾黍盡沒久之其下漸開水始泄六月長樂平地出小阜人畜踐之輒䧟明年復湧一高山十七年十二月辛丒夀陽縣城南山崩聲如牛吼𢎞治三年六月乙巳河州山崩地䧟九年六月庚寅山隂蕭山二縣同日大雨山崩十四年閏七月烏撒軍民府大雨山崩十五年八月戊申宣府合河口石山崩十八年六月丙子河州沙子溝夜大雷雨石岸山崩移七八里崩處裂為溝田廬民畜俱䧟正徳元年十二月癸亥即墨三表山石崩四年三月甲寅遼東東山大家峪山崩二處約丈餘五年六月癸巳秦州山崩傷室廬禾稼甚衆龍王溝口山亦崩六年七月丙寅夔州獐子溪驟雨山崩十三年五月癸亥雲南黑鹽井山崩井塞十五年八月丁丑雲南趙州大雨山崩嘉靖四年七月乙酉清源賈家山崩五年四月壬申貴州歹蘇屯山崩十九年十二月己巳峩睂宋皇觀山鳴震裂湧泉水八日二十一年六月乙酉歸州沙子嶺大雷雨崖石崩裂塞江流二里許二十六年七月癸酉澄城麻陂山界頭嶺晝夜吼數日山忽中斷移走東西三里南北五里隆慶二年五月庚戌永寧州山崩是嵗樂亭地裂三處俱湧黑沙水四年八月湖州山崩成湖萬厯二十五年六月泰山崩二十七年八月甲午狄道城東山崩其下衝成一溝山南耕地湧出大小山五髙二十餘丈三十三年八月丙午鎮江西南華山裂二三尺三十七年六月辛酉甘肅南山崩天啓三年閏十月乙卯仁夀長山聲震如雷裂七里寛三尺深不可測崇禎九年十二月鎮江金鷄嶺土山崩後八年秦州有二山相距甚逺民居其間者數百萬家一日地震兩山合居民竝入其中雨毛地生毛洪武十九年九月丙子天雨絮宣徳元年七月甲午地生毛長尺餘正統八年浙江地生白毛成化十三年四月甘肅地裂生白毛十五年五月常州地生白毛十七年四月南京地生白毛𢎞治元年五月丙寅瀘州長寧縣雨毛正徳十二年四月金華地生黑白毛長尺餘
  年饑洪武二年湖廣陝西饑四年陝西洊饑五年濟南東昌萊州大饑草實樹皮食為之盡六年蘇州揚州真定延安饑七年北平所屬州縣三十三饑十五年河南饑十九年春河南饑夏青州饑二十年山東三府饑二十三年湖廣三府二州饑二十四年山東及太原饑徐沛民食草實二十五年山東洊饑永樂元年北畿山東河南及鳳陽淮安徐州上海饑二年蘇松嘉湖四府饑四年南畿浙江陝西湖廣府州縣衛十四饑五年順天保定河間饑十年山東饑十二年直省州縣二十四饑十三年順天青州開封三府饑十四年平陽大同二府饑十八年青萊二府大饑時皇太子赴北京過鄒縣亟發官粟以賑洪熙元年北畿饑山東河南湖廣及南畿州縣三十四饑宣徳元年直省州縣二十九饑二年直省縣十四饑三年直省州縣十五饑六年直省縣十饑八年以水旱告饑者府州縣七十有六九年南畿山東浙江陝西山西江西四川多告饑湖廣尤甚十年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徐滁南昌大饑正統三年春平涼鳳翔西安鞏昌漢中慶陽兗州七府及南畿三州二縣江西浙江六縣饑四年直省州縣衛十八及山西隰州大同宣府偏頭諸闗饑五年直省十府一州二縣饑陝西大饑六年直省州縣二十六饑八年夏湖南饑秋應天鎮江常州三府饑九年春蘇州府饑是嵗雲南陝西乏食十年陝西山西饑十二年夏淮安岳州襄陽荊州彬州俱洊饑十三年寧紹二府及州縣七饑景泰元年大名順徳廣平保定處州太原大同七府饑二年大名廣平又饑順天保定西安臨洮太原大同解州饑三年淮徐大饑死者相枕籍四年徐州洊饑河南山東及鳳陽饑五年兩畿十府饑六年春兩畿山東山西浙江江西湖廣雲南貴州饑蘇松尤甚七年北畿山東江西雲南又饑河南亦饑天順元年北畿山東竝饑發塋墓斫道樹殆盡父子或相食二年長沙辰州永州常徳岳州五府及銅鼓五開諸衛饑四年湖廣及鎮逺府都勻平越諸衛饑六年陝西饑成化元年兩畿浙江河南饑二年南畿饑四年兩畿湖廣山東河南無麥鳳陽及陝西寧夏甘涼饑五年陝西洊饑六年順天河間真定保定四府饑食草木殆盡山西兩廣雲南竝饑八年山東饑九年山東又大饑骼無餘胔十三年南畿山東饑十四年北畿湖廣河南山東陝西山西饑十五年江西饑十六年北畿山東雲南饑十八年南畿遼東饑十九年鳳陽淮安揚州三府饑二十年陝西饑道殣相望畿南及山西平陽饑二十一年北畿山東河南饑二十三年陝西大饑武功民有殺食宿客者淮北山東亦饑𢎞治元年應天及浙江饑六年山東饑七年保定真定河間三府饑八年蘇松嘉湖四府饑十四年順天永平河間河南四府饑遼東大饑十五年遼東洊饑兗州饑十六年浙江山東及南畿四府三州饑十七年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廬鳳洊饑人相食且發瘞胔以繼之十八年延安諸府饑正徳三年廬鳳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四府饑四年蘇松常鎮四府饑五年山東饑七年嘉興金華溫台寧紹六府乏食八年河間保定饑九年春永平諸府饑民食草樹殆盡有闔室死者秋闗陝亦饑十一年順天河間饑河南大饑十二年春順天保定永平饑十三年蘇松廬鳳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六府饑十四年冬遼東饑南畿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諸府尤甚十六年遼東饑嘉靖二年應天及滁州大饑三年湖廣河南大名臨清饑南畿諸郡大饑父子相食道殣相望臭彌千里四年河間瀋陽大同三衛饑五年順天保定河間三府大饑六年遼東大饑八年真定廬鳳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五府徐滁和三州及山東河南湖廣山西陝西四川饑襄陽尤甚九年畿內河南湖廣山東山西大饑十二年北畿山東饑十五年湖廣大饑十七年北畿饑河南鄖陽襄陽三府饑二十年保定遼東饑二十一年順天永平饑二十四年又饑南畿亦饑二十五年順天饑江西亦饑二十七年鞏昌漢中大饑三十一年宣大二鎮大饑人相食三十二年南畿廬鳳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山東河南陝西竝饑三十三年順天及榆林饑三十六年遼東大饑人相食三十九年順天永平饑四十年兩畿山西饑四十三年北畿山東大饑四十四年順天饑四十五年淮徐饑隆慶元年蘇松二府大饑二年湖廣饑萬厯元年淮鳳二府饑民多為盜十年延安慶陽平涼臨洮鞏昌大饑十三年湖廣饑十五年七月黃河以北民食草木富平蒲城同官諸縣有以石為糧者十六年河南饑民相食蘇松湖三府饑二十二年河南大饑給事中楊明繪饑民圖以進巡按陳登雲進饑民所食雁糞帝覽之動容二十八年山東及河間饑二十九年兩畿饑阜平縣饑有食其稚子者蘇州饑民毆殺稅使七人三十七年山西饑四十年南畿洊饑鳳陽尤甚四十三年浙江饑四十四年山東饑甚人相食河南及淮徐亦饑四十五年北畿民食草木逃就食者相望於道山東屬邑多饑四十六年陝西饑四十八年湖廣大饑崇禎元年陝西饑延鞏民相聚為盜二年山西陝西饑五年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諸府饑流殍載道六年陝西山西大饑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洊饑有夫妻雉經於樹及投河者鹽城教官王明佐至自縊於官署七年京師饑御史龔廷獻繪饑民圖以進太原大饑人相食九年南陽大饑有母烹其女者江西亦饑十年浙江大饑父子兄弟夫妻相食十二年兩畿山東山西陝西江西饑河南大饑人相食盧氏嵩伊陽三縣尤甚十三年北畿山東河南陝西山西浙江三吳皆饑自淮而北至畿南樹皮食盡發瘞胔以食十四年南畿饑金壇民於延慶寺近山見人云此地深入尺餘其土可食如言取之淘磨為粉粥而食取者日衆又長山十里亦出土堪食其色青白類茯苓又石子澗土黃赤狀如豬肝俗呼觀音粉食之多腹痛隕墜卒枕籍以死是嵗畿南山東洊饑徳州斗米千錢父子相食行人斷絶大盜滋矣
  黃眚黃祥正統十一年二月辛酉有異氣現華蓋殿金頂及奉天殿鴟吻之上成化九年四月乙亥兩京雨土十三年四月戊戌陝西甘肅冰厚五尺間以雜沙有青紅黃黑四色𢎞治十年三月己酉雨土十一年四月辛巳雨土十七年二月甲辰鄖陽均州雨沙嘉靖元年正月丁卯雨黃沙十三年二月己未雨㣲土二十一年象山雨黃霧行人口耳皆塞隆慶元年三月甲寅南鄭雨土萬厯二十五年二月癸亥湖州雨黃沙四十六年三月庚午暮刻雨土濛濛如霧如霰入夜不止四十七年二月甲戌從未至酉塵沙漲天其色赤黃四十八年山東省城及泰安肥城皆雨土崇禎十二年二月壬申濬縣有黑黃雲起旋分為二頃之四塞狂風大作黃埃漲天間以青白氣五步之外不辨人蹤至昏始定十四年正月壬寅黃埃漲天




  明史卷三十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三十一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敕修
  志第七
  歴
  後世法勝於古而屢改益宻者惟歴為最著唐志謂天為動物久則差忒不得不屢變其法以求之此說似矣而不然也易曰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蓋天行至徤確然有常本無古今之異其歲差盈縮遲疾諸行古無而今有者因其數甚㣲積久始著古人不覺而後人知之而非天行之忒也使天果久動而差忒則必差參凌替而無典要安從修改而使之益宻哉觀𫝊志所書歳失其次日度失行之事不見於近代亦可見矣夫天之行度多端而人之智力有限持尋尺之儀表仰測穹蒼安能洞悉無遺惟合古今人之心思踵事增修庻㡬符合故不能為一成不易之法也黃帝迄秦歴凡六改漢凢四改魏迄隋十五改唐迄五代十五改宋十七改金迄元五改惟明之大統厯實即元之授時承用二百七十餘年未嘗改憲成化以後交食往往不驗議改㦄者紛紛如俞正已冷守中不知妄作者無論已而華湘周濓李之藻邢雲路之倫頗有所見鄭世子載堉撰律厯融通進聖夀萬年厯其説本之南都御史何瑭深得授時之意而能補其不足臺官泥於舊聞當時憚於改作竝格而不行崇禎中議用西洋新法命閣臣徐光啟光祿卿李天經先後董其事成厯書一百三十餘卷多𤼵古人所未發時布衣魏文魁上疏排之詔立兩局推驗累年校測新法獨密然亦未有頒行由是觀之厯固未有行之久而不差者烏可不隨時修改以求合天哉今采各家論説有禆於厯法者著於篇端而大統厯則述立法之原以補元志之未備回回厯始終隸於欽天監與大統參用亦附録焉
  厯法沿革
  吳元年十一月乙未冬至太史院使劉基率其屬髙翼上戊申大統厯太祖論曰古者季冬頒厯太遲今於冬至亦未善宜以十月朔著為令洪武元年改院為司天監又置回回司天監詔徵元太史院使張佑回回司天太監黒的兒䓁共十四人尋召回回司天臺官鄭阿里等十一人至京議厯法三年改監為欽天設四科曰天文曰刻漏曰大統厯曰回回厯以監令少監統之嵗造大統民厯御覽月令厯七政躔度厯六壬遁甲厯四季天象占驗厯御覽天象録各以時上其日月交食分杪時刻起復方位先期以聞十年三月帝與羣臣論天與七政之行皆以蔡氏左旋之說對帝曰朕自起兵以來御觀乾象天左旋七政右旋厯家之論確然不易爾等猶守蔡氏之説豈所謂格物致知之學乎十五年九月詔翰林李翀吳伯宗譯回回厯書十七年閏十月漏刻愽士元統言厯以大統為名而積分猶踵授時之數非所以重始敬正也況授時以至元辛巳為厯元至洪武甲子積一百四年年逺數盈漸差天度合修改七政運行不齊其理深奧聞有郭伯玉者精明九數之理宜徵令推算以成一代之制報可擢統為監令統乃取授時厯去其嵗實消長之説析其條例得四卷以洪武十七年甲子為厯元命曰大統厯法通軌二十二年改監令丞為監正二十六年監副李徳芳言監正統改作洪武甲子厯元並不用消長之法以考魯獻公十五年戊寅嵗天正冬至比辛巳為元差四日半強今當復用辛巳為元及消長之法疏入元統奏辨太祖曰二説皆難憑但驗七政交㑹行度無差者為是自是大統厯元以洪武甲子而推算仍依授時法三十一年罷回回欽天監其回回厯科仍舊永樂遷都順天仍用應天冬夏晝夜時刻至正統十四年始改用順天之數其冬景帝即位天文生馬軾言晝夜時刻不宜改下廷臣集議監正許惇等言前監正彭徳清測驗得北京北極出地四十度比南京髙七度有竒冬至晝三千八刻夏至晝六十二刻奏准改入大統厯永為定式軾言誕妄不足聴帝曰太陽出入度數當用四方之中今京師在堯幽都之地寧可為凖此後造厯仍用洪永舊制景泰元年正月辛夘夘正三刻月食監官誤推辰初初刻致失救護下法司論徒詔宥之成化十年以監官多不職擢雲南提學童軒為太常寺少卿掌監事十五年十一月戊戌望月食監推又誤帝以天象㣲渺不之罪也十七年真定教諭俞正已上改厯議詔禮部及軒叅考尚書周洪謨等言正已止據皇極經世書及厯代天文厯志推算氣朔又以己意創為八十七年約法每月大小相間輕率狂妄宜正其罪遂下正已詔獄十九年天文生張陞上言改厯欽天監謂祖制不可變陞説遂寢𢎞治中月食屢不應日食亦舛正徳十二三年連推日食起復皆弗合於是漏刻博士朱裕上言至元辛巳距今二百三十七年嵗不能久無差若不量加損益恐愈久愈舛乞簡大臣總理其事令本監官生半推古法半推新法兩相交驗回回科推驗西域九執厯法仍遣官至各省候土圭以測節氣早晩往復叅較則交食可正而七政可齊部覆言裕及監官厯學未必皆精今十月望月食中官正周濓等所推算與古法及裕所奏不同請至期考驗既而濓等言日躔嵗退之差一分五十秒今正徳乙亥距至元辛巳二百三十五年赤道嵗差當退天三度五十二分五十秒不經改正推步豈能有合臣叅詳較驗得正徳丙子嵗前天正冬至氣應二十七日四百七十五分命得辛卯日丑初初刻日躔赤道箕宿六度四十七分五十秒黃道箕宿五度九十六分四十三秒為厯元其氣閏轉交四應併周天黃赤道諸類立成悉從嵗差隨時改正望敇禮臣併監正董其事部奏古法未可輕變請仍舊法別選精通厯學者同濓等以新法叅驗更為奏請從之十五年禮部員外郎鄭善夫言日月交食日食最為難測葢月食分數但論距交逺近別無四時加減且月小闇虛大八方所見皆同若日為月所掩則日大而月小日上而月下日逺而月近日行有四時之異月行有九道之分故南北殊觀時刻亦異必須據地定表因時求合如正徳九年八月辛卯日食厯官報食八分六十七秒而閩廣之地遂至食既時刻分秒安得而同今宜按交食以更厯元時刻分秒必使竒零剖析詳盡不然積以嵗月躔離朓朒又不合矣不報十六年以南京戶科給事中樂頀工部主事華湘通厯法俱擢光祿少卿管監事嘉靖二年湘言古今善治厯者三家漢太初以鐘律唐大衍以蓍䇿元授時以晷景為近欲正厯而不登臺測景皆空言臆見也望許臣暫罷朝叅督中官正周濓等及冬至前詣觀象臺晝夜推測日記月書至來年冬至以驗二十四氣至合朔日躔月離黃赤二道昏旦中星七政四餘之度視元辛巳所測離合何如差次録聞更敕禮部延訪精通理數者徵赴京師令詳定嵗差以成一代之制下禮部集議而頀謂厯不可改與湘頗異禮部言湘欲自行測候不為無識請二臣各盡所見窮極異同以恊天道從之七年欽天監奏閏十月朔回回厯推日食二分四十七秒大統厯推不食已而不食十九年三月癸巳朔臺官言日當食已而不食帝喜以為天眷然實由推步之疎也隆慶三年掌監事順天府丞周相刋大統厯法其厯原厯敘古今諸厯異同萬厯十二年十一月癸酉朔大統厯推日食九十二秒回回厯推不食已而回回厯驗禮科給事中侯先春因言邇年月食在酉而曰戌月食將既而曰未九分差舛甚矣回回厯科推算日月交食五星凌犯最為精密何妨纂入大統厯中以備考驗詔可二十年五月甲戌夜月食監官推算差一日二十三年鄭世子載堉進聖壽萬年厯律厯融通二書疏畧曰髙皇帝革命時元厯未久氣朔漸差後漢志言三百年斗厯改憲今以萬厯為朔漸差後漢志言三百年斗厯改憲今以萬厯為元而九年辛巳嵗適當斗厯改憲之期又協乾元用九之義厯元正在是矣臣嘗取大統與授時二厯較之考古則氣差三日推今則時差九刻夫差雖九刻處夜半之際所差便隔一日節氣差天一日則置閏差一月閏差一月則時差一季時差一季則嵗差一年其失豈小小哉葢因授時減分太峻失之先天大統不減失之後天因和㑹兩家酌取中數立為新率編撰成書大㫖出於許衡而與衡厯不同黃鐘乃律厯本原而舊厯罕言之新法則以步律呂爻象為首堯時冬至日躔宿次何承天推在須女十度左右一行推在女虛間元人厯議亦云在女虛之交而授時厯考之乃在牛宿二度大統歴考之乃在危宿一度相差二十六度皆不與堯典合新法上考堯元年甲辰嵗夏至午中日在栁宿十二度左右冬至午中日在女宿十度左右心昴昏中各去午正不逾半次與承天一行二家之説合此皆與舊厯不同之大者其餘詳見厯議望敕大臣名儒叅訂採用其法首曰步𤼵歛取嘉靖甲寅嵗為厯元元紀四千五百六十期實千四百六十一節氣嵗差一秒七十五忽嵗周氣䇿無定率各隨嵗差求而用之律應即氣應五十五日六十刻八十九分律總旬周六十日次曰步朔閏朔望弦䇿與授時同閏應十九日三十六刻十九分次曰步日躔日平行一度躔周即天周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躔中半之象策又半之辰䇿十二分躔周之一黃赤道嵗差盈初縮末限縮初盈未限俱與授時同周應二百三十八度二十二分三十九秒按授時求日度法以周應加積度命起虛七其周應為自虛七度至箕十度之數萬年厯法以周應滅積度命起角初其周應為箕十度至角初度之數當為二百八十六度四十五分今數不合似誤次曰步晷漏北極出地度分冬夏至中晷恆數併二至晝夜長短刻數俱以京師為準叅以岳臺以見隨處里差之數次曰步月離月平行轉周轉中與授時同離周即遲疾限三百三十六限十六分六十秒離中半之離象又半之轉差一日九十七刻六十分轉應七日五十刻三十四分次曰步交道正交中交與授時同距交十四度六十六分六十六秒交周交中交差與授時同交應二十日四十七刻三十四分次曰步交食曰食交外限六度定法六十一交內限八度定法八十一月食限定法與授時同次曰步五緯合應土星二百六十二日三千二十六分木星三百一十日一千八百三十七分火星三百四十三日五千一百七十六分金星二百三日八千三百四十七分水星九十一日七千六百二十八分厯應土星八千六百四日五千三百三十八分木星四千一十八日六千七十三分火星三百一十四日四十九分金星六十日一千九百七十五分水二百五十三日七千四百九十七分周率度率及晨夕伏見度俱與授時同其議嵗餘也曰隂陽消長之理以漸而積未有不從秒起授時考古於百年之際頓加一分於理未安假如魯隠公三年辛酉嵗下距至元辛巳二千年以授時本法算之於嵗實當加二十分得庚午日六刻為其年天正冬至次年壬戌嵗下距至元辛巳一千九百九十九年本法當加十九分得乙亥日五十刻四十四分為其年天正冬至兩冬至相減得相距三百六十五日四十四刻四十四分則是嵗餘九分日之四非四分日之一也厯法之謬莫甚於此新法酌量設若每年增損二秒推而上之則失昭公己丑增損一秒至一秒半則失僖公辛亥今約取中數其法置定距自相乗七因八歸所得百約之為分得一秒七十五忽則辛亥己丑皆得矣其議日躔也曰古厯見於六經灼然可考者莫如日躔及中星而推步家鮮有逹者葢由不知夏時周正之異也大扺夏厯以節氣為主周厯以中氣為主何承天以正月甲子夜半合朔雨水為上元進乖夏朔退非周正故近代推月令小正者皆不與古合嘗以新法嵗差上考堯典中星則所謂四仲月葢自節氣之始至於中氣之終三十日內之中星耳後世執著於二分二至是亦誤矣其議候極也曰自漢至齊梁皆謂紐星即不動處惟祖暅之測知紐星去極一度有餘自唐至宋又測紐星去極三度有餘元志從三度葢未有定説也新法不測紐星以日景驗之於正方案上周天度內權指一度為北極自此度右旋數至六十七度四十一分為夏至日躔所在復至一百一十五度二十一分為冬至日躔所在左旋數亦如之四處並中心共五處各識一鍼於二至日午中將案直立向南取景使三鍼景合然後縣繩葢取中線又取方十字界之視模界上距極度分即極出地度分也其議晷景也曰何承天立表測景始知自漢以來冬至皆後天三日然則推歩晷景乃治厯之要也授時厯亦慿晷景為本而厯經不載推歩晷景之術是為缺畧今用北極出地度數兼弧矢二術以求之庶盡其原又隨地形髙下立差以盡變前此所未有也又曰授時厯議㨿前漢志魯獻公十五年戊寅嵗正月甲寅朔旦冬至引用為首夫獻公十五年下距隠公元年己未嵗百六十一年其非春秋時明矣而元志乃雲自春秋獻公以來又雲昭公冬至乃日度失行之騐誤矣夫獻公甲寅冬至別無所據惟劉歆三統厯言之豈左傳不足信而歆乃可信乎太初元年冬至在辛酉歆乃以為甲子差天三日尚不能知而能逆知上下數百年乎故凡春秋前後千載之間氣朔交食長厯大衍所推近是劉歆班固所説全非也又曰大衍厯議謂宋元嘉十三年十一月甲戌景長為日度變行授時厯議亦云竊以為過矣茍日度失行當如嵗差漸漸而移今嵗既已不合來嵗豈能復合耶葢前人所測或未宻耳夫冬至之景一丈有餘表高晷長則景虛而淡或設望筒副表景符之類以求實景然望筒或一低昻副表景符或一前卻所據之表或稍有傾欹圭靣或稍有斜側二至前後數日之景進退只在毫釐之間要亦難辨況委託之人未知當否九服之逺既非日擊所報晷景寧足信乎其議漏刻也曰日月帶食出入五星晨昏伏見厯家設法悉因晷漏為凖而晷漏則隨地勢南北辰極髙下為異焉元人都燕其授時厯七曜出沒之早晏四時晝夜之永短皆準大都晷漏國初都金陵大統厯晷漏改從南京冬夏至相差三刻有cq=7竒今推交食分秒南北東西等差及五星定伏定見皆因元人舊法而獨改其漏刻是以互相舛誤也故新法晷漏照依元舊其議日食也曰日道與月道相交處有二若正㑹於交則食既若但在交前後相近者則食而不既此天之交限也又有人之交限假令中國食既戴日之下所虧纔半化外之地則交而不食易地反觀亦如之何則日如大赤丸月如小黒丸共懸一線日上而月下即其下而正望黒丸必掩赤丸似食之既及旁觀有逺近之差則食數有多寡矣春分以後日行
  畔交外偏多交內偏少秋分已後日行赤道南畔交外偏少交內偏多是故有南北差冬至已後日行黃道東畔午前偏多午後偏少夏至已後日行黃道西畔午前偏少午後偏多是故有東西差日中仰視則髙旦暮平視則低是故有距午差食於中前見早食於中後見遲故是有時差凡此諸差唯日有之月則無也故推交食惟日頗難欲推九服之變必各據其處考晷景之短長揆辰極之髙下庻幾得之厯經推定之數徒以燕都所見者言之耳舊雲月行內道食多有驗月行外道食多不騐又雲天之交限雖係內道若在人之交限之外類同外道日亦不食此説似矣而未盡也假如夏至前後日食於寅夘酉戌之間人向東北西北觀之則外道食分反多於內道矣日體大於月月不能盡掩之或遇日既而日光四溢形如金環故日無食十分之理雖既亦止九分八十秒授時厯日食陽厯限六度定法六十隂厯限八度定法八十各置其限度如其定法而一皆得十分今於其定法下各加一數以除限度則得九分入十餘秒也其議月食也曰暗虛者景也景之蔽月無早晚高卑之異四時九服之殊譬於懸一黑丸於暗室其左然燭其右懸一白丸若燭光為黒丸所蔽則白丸不受其光矣人在四旁觀之所見無不同也故月食無時差之説自紀元厯妄立時差授時因之誤矣其議五緯也曰古法推步五緯不知變數之加減北齊張子信仰觀嵗久知五緯有盈縮之變當加減有求逐日之躔葢五緯出入黃道內外各自有其道視日逺近為遲疾其變數之加減如里路之徑直斜曲也宋人有言曰五星行度惟留退之際最多差自內而進者其退必向外自外而進者其退必由內其跡如循栁葉兩末鋭於中間往還之道相去甚逺故星行兩末度稍遲以其斜行故也中間行道稍速以其徑㨗故也前代修厯止増損舊法而已未嘗實考天度其法湏測騐每夜昏曉夜半月及五星所在度秒置簿錄之滿五年其間去隂雲晝見日數外可得三年實行然後可以算術綴之也書上禮部尚書范謙奏嵗差之法自虞喜以來代有差法之議竟無畫一之規所以求之者大約有三考月令之中星測二至之日景驗交食之分秒考以衡管䇿以臬表騐以漏刻斯亦佹得之矣厯家以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紀七政之行又析度為百分分為百秒可謂密矣然渾象之體蓋僅數尺布周天度每度不及指許安所置分秒哉至於臬表之樹不過數尺刻漏之籌不越數寸以天之高且廣也而以尺寸之物求之欲其纎㣲不爽不亦難乎故方其差在分秒之間無可易者至踰一度乃可以管窺耳此所以窮古今之智巧不能盡其變與即如世子言以大統授時二厯相較考古則氣差三日推今則時差九刻夫時差九刻在亥子之間則移一日在晦朔之交則移一月此可騐之於近也設移而前則生明在二日之昏設移而後則生明在四日之夕矣今似未至此也其書應𤼵欽天監參訂測騐世子留心厯學博通今古宜賜敕奨諭從之河南僉事邢雲路上書言治厯之要無踰觀象測景侯時籌䇿四事今丙申年日至臣測得乙未日未正一刻而大統推在申正二刻相差九刻且今年立春夏至立冬皆適直子半之交臣推立春乙亥而大統推丙子夏至壬辰而大統推癸巳立冬己酉而大統推庚戌相隔皆一日若或直元日於子半則當退履端於月窮而朝賀大禮在月正二日矣豈細故耶閏八月朔日食大統推初虧已正二刻食幾既而臣侯初虧已正一刻食止七分餘大統實後天幾二刻則閏應及轉應交應各宜增損之矣欽天監見雲路疏甚惡之監正張應侯奏詆謂其僣妄惑世禮部尚書范謙乃言厯為國家大事士夫所當講求非厯士之所得私律例所禁乃妄言妖祥者耳監官拘官成法不得修改合天幸有其人所當和𠂻共事不宜妬忌乞以雲路提督欽天監事督率官屬精心測候以成鉅典議上不報三十八年監推十一月壬寅朔日食分秒及虧圓之𠉀職方𭅺范守已疏駁其誤禮官因請博求知厯學者令與監官晝夜推測庻幾厯法靡差於是五官正周子愚言大西洋歸化逺臣龎迪峩熊三㧞等攜有彼國厯法多中國典籍所未備者乞視洪武中譯西域厯法例取知厯儒臣率同監官將諸書盡譯以補典籍之缺先是大西洋人利瑪竇進貢土物而迪峩三㧞及龍華民鄧玉函湯若望等先後至俱精究天文厯法禮部因奏精通厯法如雲路守已為時所推請改授京郷共理厯事翰林院檢討徐光啓南京工部員外郎李之藻亦皆精心厯理可以迪峩三㧞等同譯西洋法俾雲路等參訂修改然厯法疏宻莫顯於交食慾議修厯必重測騐乞敇所司修治儀器以便從事疏入留中未幾雲路之藻皆召至京參預厯事雲路據其所學之藻則以西法為宗四十一年之藻已改銜南京太僕少卿奏上西洋厯法畧言臺監推算日月交食時刻虧分之謬而力薦迪峩三㧞及華民陽瑪諾等言其所論天文厯數有中國昔賢所未及者不徒論其度數又能明其所以然之理其所製窺天窺日之器種種精絶今迪峩等年齡向衰乞敕禮部開局取其厯法譯出成書禮科姚永濟亦以為言時庻務因循未暇開局也四十四年雲路獻七政真數言歩厯之法必以兩交相對兩交正而中間時刻分秒之度數一一可按日月之交食五星之凌犯皆日月五星之相交也兩交相對互相𤼵明七政之能事畢矣天啟元年春雲路復詳述古今日月交食數事以明授時之踈證新法之宻章下禮部四月壬申朔日食雲路所推食分時刻與欽天監所推互異自言新法至宻至所考騐皆與天不合雲路又嘗論大統宮度交界當以歳差考定不當仍用授時三百年前所測之數又月建非闗斗杓所指斗杓有嵗差而月建無改移皆篤論也崇禎二年五月乙酉朔日食禮部侍郎徐光啟依西法預推順天府見食二分有竒瓊州食既大寜以北不食大統回回所推順天食分時刻與光啟互異已而光啟法騐餘皆疎帝切責監官時五官正戈豊年等言大統乃國初所定實即郭守敬授時厯也二百六十年毫未增損自至元十八年造厯越十八年為大徳三年八月已當食不食六年六月又食而失推是時守敬方知院事亦付之無可奈何況斤斤守法者哉今若循舊向後不能無差於是禮部奏開局修改乃以光啟督修厯法光唘言近世言厯諸家大都宗郭守敬法至若嵗差環轉嵗實參差天有緯度地有經度列宿有本行月五星有本輪日月有真㑹視㑹皆古所未聞惟西厯有之而舍此數法則交食凌犯終無密合之理宜取其法參互考訂使與大統法㑹同歸一已而光啟上厯法修正十事其一議嵗差每嵗東行漸長漸短之數以正古來百年五十年六十年多寡互異之説其二議嵗實小餘昔多今少漸次改易及日景長短嵗嵗不同之因以定冬至以正氣朔其三每日測騐日行經度以定盈縮加減真率東西南北髙下之差以步日躔其四夜測月行經緯度數以定交轉遲疾真率東西南北髙下之差以步月離其五宻測列宿經緯行度以定七政盈縮遲疾順逆違離逺近之數其六宻測五星經緯行度以定小輪行度遲疾留逆伏見之數東南西北髙下之差以推步凌犯其七推變黃道赤道廣狹度數宻測二道距度及月五星各道與黃道相距之度以定交轉其八議日月去交逺近及真㑹視㑹之因以定距午時差之真率以正交食其九測日行考知二極出入地度數以定周天緯度以齊七政因月食考知東西相距地輪經度以定交食時刻其十依唐元法隨地測騐二極出入地度數地輪經緯以求晝夜晨昏永短以正交食有無先後多寡之數因舉南京太僕少卿李之藻西洋人龍華民鄧玉函報可九月癸夘開厯局三年玉函卒又徴西洋人湯若望羅雅谷繹書演算光啟進本部尚書仍督修厯法時巡按四川御史馬如蛟薦資縣諸生冷守中精厯學以所呈厯書進局光啟力駁其謬並預推次年四月四川月食時刻令其臨時比測四年正月光啟進厯書二十四卷夏四月戊午夜望月食光啟預推分秒時刻方位奏言曰食隨地不同則用地緯度算其食分多少用地經度算其加時早宴月食分秒海內並同止用地經度推求先後時刻臣從輿地圖約略推步開載各布政司月食初虧度分葢食分多少既天下皆同則餘率可以類推不若日食之經緯各殊必湏詳備也又月體一十五分則盡入闇虛亦十五分止耳今推二十六分六十秒者葢闇虛體大於月若食時去交稍逺即月體不能全入闇虛止從月體論其分數是夕之食極近於交故月入闇虛十五分方為食既更進一十一分有竒乃得生光故為二十六分有竒如回回厯推十八分四十七秒畧同此法也已而四川報冷守中所推月食實差二時而新法宻合光啟又進厯書二十一卷冬十月辛丑朔日食新法預推順天見食二分一十二秒應天以南不食大漠以北食既例以京師見食不及三分不救䕶光啟言月食在夜加時早晩苦無定據惟日食按晷定時無可遷就故厯法疎宻此為的証臣等算輯新法漸次就緒而向後交食為期尚逺此時不與監臣共見至成厯後將何徵信且是食之必當測𠉀更有説焉舊法食在其中則無時差今此食既在日中而新法仍有差時者葢以七政運行皆依黃道不由赤道舊法所謂中乃赤道之午中非黃道之正中也黃道二道之中獨冬夏至加時正午乃得同度今十月朔去冬至度數尚逺兩中之差二十三度有竒豈可因加時近午不加不減乎適際此日又值此時足可騐時差之正術一也本方之地經度未得真率則加時難定其法必從交食時測騐數次乃可較其畫一今此食依新術測候其加時刻分或前後未令當取從前所記地經度分斟酌改定此可以求里差之真率二也差以一法但知中無加減而不知中分黃赤令一經日見人人知加時之因黃道因此推彼他術皆然足以知學習之甚易三也即分數甚少亦宜詳加測候以求顯騐帝是其言至期光啟率監臣預㸃日晷調壺漏用測髙儀器測食甚日晷髙度又於密室中斜開一隙置窺筩逺鏡以測虧圓畫日體分數圖板以定食分其時刻髙度悉合惟食甚分數未及二分於是光啟言今食甚之度分宻合則經度里差已無煩更定矣獨食分未合原推者葢因太陽光大能減月魄必食及四五分以上乃得與原推相合然此測用密室窺筩故能得此分數倘止憑目力或水盆照映則眩耀不定測少尚不止此也時有滿城布衣魏文魁著厯元厯弦二書令其子象乾進厯元於朝通政司送局考騐光啟摘當極論者七事其一嵗實自漢以來代有減差至授時減為二十四分三十五秒依郭法百年消一今當為二十一秒有竒而厯元用趙知㣲三十六秒翻覆驟加其一弧背求𤣥矢宜用密率今厯測中猶用徑一圍三之法不合弧矢真數其一盈縮之限不在冬夏至宜在冬夏至後六度今考日躔春分迄夏至夏至迄秋分此兩限中日時刻分不等又立春迄立夏立秋迄立冬此兩限中日時刻分亦不等測量可見其一言太隂最髙得疾最低得遲且以圭表測而得之非也太隂遲疾是入轉內事表測髙下是入交內事豈容混推而月行轉周之上又復左旋所以最髙向西行極遲最低向東行乃極疾舊法正相反其一言日食正午無時差非也時差言距非距赤道之午中乃距黃道限東西各九十度之中也黃道限之中有距午前後二十餘度者但依午正加減焉能必合其一言交食定限隂歴八度陽厯六度非也日食隂厯當十七度陽厯當八度月食則隂陽厯俱十二度其一厯測雲宋文帝元嘉六年十一月己丑朔日食不盡如鉤晝星見今以授時推之止食六分九十六秒郭厯舛矣夫月食天下皆同日食九服各異南宋都於金陵郭厯造於燕地北極出地差八度時在十一月則食差當得二分弱其雲不盡如鉤當在九分左右郭厯推得七分弱乃宻合非舛也本局今定日食分數首言交次言地次言時一不可闕已而文魁反覆論難光啟更申前説為著學厯小辨其論嵗實小餘及日食變差尤明晰曰嵗實小餘自漢迄元漸次消減今新法定用嵗實更減於元不知者必謂不惟先天更先大統乃以推壬申冬至大統得己亥寅正一刻而新法得辰初一刻十八分何也葢正嵗年與步月離相似冬至無定率與定朔定望無定率一也朔望無定率宜以平朔望加減之冬至無定率宜以平年加減之故新法之平冬至雖在大統前而定冬至恆在大統後也又曰宋仁宗天聖二年甲子嵗五月丁亥朔厯官推當食不食諸厯推算皆云當食夫於法則實當食而於時則實不食今當何以解之葢日食有變差一法月在隂厯距交十度強於法當食而獨此地之南北差變為東西差故論天行則地心與日月相差直實不失食而從人目所見則日月相距近變為逺實不得食故獨汴京為然若從汴以東數千里則漸見食至東北萬餘里外則全見食也夫變差時時不同或多變為少或少變為多或有變為無或無變為有推厯之難全在此等未幾光啟入內閣五年九月十五日月食監推初虧在夘初一刻光啓等推在夘初三刻回回科推在辰初刻三法異同致奏詔問詰至期測候隂雲不見無可徴驗光啟具陳三法不同之故言時刻之加減由於盈縮遲疾兩差而盈縮差舊法起冬夏至新法起最髙最髙有行分惟宋紹興間與夏至同度郭守敬後此百年去離一度有竒故未覺今最髙在夏至後六度此兩法之盈縮差所以不同也遲疾差舊法只用一轉周新法謂之自行輪自行之外又有兩次輪此兩法之遲疾差所以不同也至於回回厯又異者或由於四應或由於里差臣實未曉其故總之三家俱依本法推步不能變法遷就也將來有宜講求者二端一曰食分多寡日食時陽晶晃耀每先食而後見月食時㳺氣紛侵每先見而後食其差至一分以上今欲灼見實分有近造瞡筩日食時於宻室中取其光景映照尺數之上初虧至復圓分數真確畫然不爽月食用以仰觀二體離合之際鄞鄂著明與目測迥異此定分法也一日加時早晚定時之術壺漏為古法輪鍾為新法然不若求端於日星晝則用日夜則任用一星皆以儀器測取經緯度數推算得之此定時法也二法既立則諸術之疎密毫末莫遁矣古今月食諸史不載日食自漢至隋凡二百九十三而食於晦者七十七晦前一日者三初二日者三其踈如此唐至五代凡一百一十而食於晦者一初二日者一初三日者一稍宻矣宋凡一百四十八無晦食者更宻矣猶有推食而不食者十三元凡四十五亦無晦日猶有推食而不食者一食而失推者一夜食而晝書者一至加時差至四五刻者當其時已然可知髙逺無窮之事必積時累世乃稍見其端倪故漢至今千七百嵗立法者十有三家而守敬為最優尚不能無數刻之差而況於沿習舊法者何能責其精宻哉是年光啟又進厯書三十卷明年冬十月光啓以病辭厯務以山東參政李天經代之逾月而光啓卒七年魏文魁上言厯官所推交食節氣皆非是於是命文魁入京測驗是時言厯者四家大統回回外別立西洋為西局文魁為東局言人人殊紛若聚訟焉天經繕進厯書凡二十九卷並星屏一具俱故輔光啟督率西人所造也天經預推五星凌犯會合行度言閏八月二十四木犯積屍氣九月初四昬初火土同度初七夘正金土同度十一昏初金火同度舊法推火土同度在初七是後天三日金火同度在初三是先天八日而文魁則言天經所報木星犯積屍不合天經又言臣干閏八月二十五日夜及九月初一日夜同禮臣陳六韐等用窺管測見積屍為數十小星團聚木與積屍共納管中蓋窺管圓徑寸許兩星相距三十分內者方得同見如觜宿三星相距三十七分則不能同見而文魁但據臆算未經實測據雲初二日木星已在栁前則前此豈能越鬼宿而飛渡乎天經又推木星退行順行兩經鬼宿其度分晷刻已而皆驗於是文魁説絀天經又進厯書三十二卷並日晷星晷窺筩諸儀器八年四月又上乙亥丙子七政行度厯及參訂厯法條議二十六則其七政公説之議七一曰諸曜之應宜改蓋日月五星平行起算之根則為應乃某曜某日某時躔某宮次之數今新法改定諸應悉從崇禎元年戊辰前冬至後己夘日子正為始二曰測諸曜行度應用黃道儀葢太陽由黃道行月星各有本道出入黃道內外不行赤道若用赤道儀測之所得經緯度分須通以黃赤通率表不如用黃道儀即得七政之本度為便也三曰諸方七政行度隨地不等葢日月東西見食其時各有先後既無庸疑矣則太陽之躔二十四節氣與月五星之掩食凌犯安得不與交食同一理乎故新法立成諸表雖以順天府為主而推算諸方行度亦皆各有本法四曰諸曜加減分用平立定三差法尚不足葢加減平行以求自行乃厯家要務第天實圓體與平行異類舊所用三差法俱從句股平行定者於天體未合即各盈縮損益之數未得其真今新法加減諸表乃以圓齊圓始可合天五曰隨時隨地可求諸曜之經度舊法欲得某日某曜經度必先推各曜冬至日所行宮度宿次後乃以各段日度比算始得今法不拘時日方所只簡本表推步即是六曰徑一圍三非弧矢真法葢古厯家以直線測圓形名曰弧矢法而算用徑一圍三謬也今立割八線表其用簡而大弧矢等線但乗除一次便能得之七曰球上三角三弧形非句股可盡葢古法測天以句股為本然句股能御直角不能御斜角且天為圓球其面上與諸道相割生多三弧形句股不足以盡之恆星之議四一曰恆星本行即所謂嵗差從黃道極起算葢各星距赤極度分古今不同其距赤道內外也亦古今不同而距黃極或距黃道內外則皆終古如一所以知日月五星俱依黃道行其恆星本行應從黃極起算以為嵗差之率二曰古今各宿度不同葢恆星以黃道極為極故各宿距星行度與赤道極時近時逺行漸近極即赤道所出過距星線漸密其本宿赤道弧則較小漸逺極即過距星線漸疎其本宿赤道弧則較大此緣二道二極不同非距星有異行亦非距星有易位也如觜宿距星漢測距參二度唐測一度宋崇寜測半度元郭守敬測五分今測之不啻無分且侵入參宿二十四分非一證乎三曰夜中測星定時蓋太陽依赤道左行每十五度為一小時今任測一星距子午圏前後度分又以本星經行與太陽經行相加減得太陽距子午圏度分因以變為真時刻四曰宋時所定十二宮次在某宿度今不能定於某宿度蓋因恆星有本行宿度已右移故也太陽之議四一曰太陽盈縮之限非冬夏二至所謂最髙及最髙衝也此限年年右行今已過二至後六度有竒二曰以圭表測冬夏二至非法之善蓋二至前後太陽南北之行度甚微計一丈之表其一日之影差不過一分三十秒則一秒得六刻有竒若測差二三秒即差㡬二十刻安所得準乎今法獨用春秋二分蓋以此時太陽一日南北行二十四分一日之景差一寸二分即測差一二秒算不滿一刻較二至為最密三曰日出入分應從順天府起算蓋諸方北極出地不同晨昏時刻亦因以異大統依應天府算是以晝夜長短日月東西帯食所推不準今依順天府改定四曰平節氣非上天真節氣葢舊法氣䇿乃嵗周二十四分之一然太陽之行有盈有縮不得平分如以平分則春分後天二日秋分先天二日矣今悉改定太隂之議四一曰朔望之外別有損益分一加減不足以盡之葢舊定太隂平行算朔望加減大率五度有竒然兩弦時多寡不一即授時亦言朔望外平行數不定明其理未著其法今於加減外再用一加減名為二三均數二曰緯度不能定於五度時多時寡古今厯家以交食分數及交泛等測定黃白二道相距約五度然朔望外兩道距度有損有益大距計五度三分度之一若一月有兩食其弦時用儀求距黃道度五度未能合天三曰交行有損益分葢羅㬋計都即正交中交行度古今為平行今細測之月有時在交上以平求之必不合算因設一加減為交行均數四曰天行無紫氣舊謂生於閏餘又為木之餘氣今細考諸曜無象可明知為妄増交食之議四一曰日月景徑分恆不一葢日月有時行最髙有時行最卑因相距有逺近見有大小又因逺近得太隂過景時有厚薄所以徑分不能為一二曰日食午正非中限乃以黃道九十度限為中限蓋南北東西差俱依黃道則時差安得不從黃道論其初末以求中限乎且黃道出地平上兩象限自有其髙亦自有其中此理未明或宜加反減宜減反加凡加時不合者由此也三曰日食初虧復圓時刻多寡恆不等非二時折半之説蓋視差能變實行為視行則以視差較食甚前後鮮有不參差者夫視差既食甚前後不一又安能令視行前後一乎今以視行推變時刻則初虧復圓其不能相等也明矣四曰諸方各依地經推算時刻及日食分蓋地面上東西見日月出沒各有前後不同即所得時刻亦不同故見食雖一而時刻異此日月食皆一理若日食則因視差隨地不一即太隂視距不一所見食分亦異焉五緯之議三一曰五星應用太陽視行不得以段目定之蓋五星皆以太陽為主與太陽合則疾行衝則退行且太陽之行有遲疾則五星合伏日數時寡時多自不可以段目定其度分二曰五星應加緯行葢五星出入黃道各有定距度又木土火三星衝太陽緯大合太陽緯小金水二星順伏緯小逆伏緯大三曰測五星當用恆星為準則葢測星用黃道儀外宜用弧矢等儀以所測緯星視距二恆星若干度分依法布算方得本星真經緯度分或繪圖亦可免算是時新法書器俱完屢測交食凌犯俱密合但魏文魁等多方阻撓內官實左右之以故帝意不能決諭天經同監局虛心詳究務祈畫一是年天經推水星伏見及木星所在之度皆與大統各殊而新法為合又推八月二十七日寅正二刻木火月三曜同在張六度而大統推木在張四度火月張三度至期果同在張六度九年正月十五日辛酉曉望月食天經及大統回回東局各預推虧圓食甚分秒時刻天經恐至期雲掩難見乃按里差推河南山西所見時刻奏遣官分行測驗其日天經與羅雅谷湯若望大理評事王應遴禮臣李焻及監局守登文魁等赴臺測驗惟天經所推獨合已而河南所報盡合原推山西則食時雲掩無從考驗帝以測驗月食新法為近但十五日雨水而天經以十三日為雨水令再奏明天經覆言論節氣有二法一為平節氣一為定節氣平節氣者以一嵗之實二十四平分之每得一十五日有竒為一節氣故從嵗前冬至起算必越六十日八十七刻有竒為雨水舊法所推十五日子正二刻者此也定節氣者以三百六十為周天度而亦以二十四平分之每得一十五度為一節氣從嵗前冬至起算厯五十九日二刻有竒而太行満六十度為雨水新法所推十三日夘初二刻八分者此也太陽之行有盈有縮非用法加減之必不合天安得平分嵗實為節氣乎以春分證之其理更明分者黃赤相交之㸃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舊法於二月十四日下注晝五十刻夜五十刻是也夫十四日晝夜已平分則新法推十四日春分者為合天而舊法推十六日者後天二日矣知春分則秋分及各節氣可知而無疑於雨水矣已而天經於春分屆期每午赴臺測午正太陽高度二月十四日高五十度八分十五日高五十度三十三分天經乃言京師北極出地三十九度五十五分則赤道應高五十度五分春分日太陽正當赤道上其午正髙度與赤道髙度等過此則太陽髙度必漸多今置十四日所測髙度加以地半徑差二分較赤道已多五分葢原推春分在夘正二刻五分弱是時每日緯行二十四分弱時差二十一刻五分則緯行應加五分強至十五日並地半徑較赤道髙度已多至三十分況十六日乎是春分當在十四不當在十六也秋分亦然又出節氣圖曰內規分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者日度也外規分三百六十度者天度也自冬至起算越九十一日三十一刻六分而始厯春分者日為之限也乃在天則已踰二度餘矣又越二百七十三日九十三刻一十九分而即交秋分者亦日為之限也乃在天不及二度餘豈非舊法春分每後天二日秋分先天二日耶十年正月辛丑朔日食天經等預推京師見食一分一十秒應天及各省分秒各殊惟雲南太原則不見食其初虧食甚復圓時刻亦各異大統推食一分六十三秒囘囘推食三分七十秒東局所推止游氣侵光三十餘秒而食時推驗惟天經為宻時將廢大統用新法於是管理另局厯務代州知州郭正中言中厯必不可盡廢西厯必不可専行四厯各有短長當叅合諸家兼收西法十一年正月乃詔仍行大統厯如交食經緯晦朔弦望因年逺有差者旁求叅考新法與囘囘科並存是年進天經光祿寺卿仍管厯務十四年十二月天經言大統置閏但論月無中氣新法尤視合朔後先今所進十五年新厯其十月十二月中氣適交次月合朔時刻之前所以月內雖無中氣而實非閏月葢氣在朔前則此氣尚屬前月之晦也至十六年第二月止有驚蟄一節而春分中氣交第三月合朔之後則第二月為閏正月第三月為二月無疑時帝已深知西法之宻迨十六年三月乙丑朔日食測又獨驗八月詔西法果宻即改為大統厯法通行天下未㡬國變竟未施行
  本朝用為時憲厯按明制厯官皆世業成𢎞間尚能建修改之議萬厯以後則皆専己守殘而已其非厯官而知厯者鄭世子而外唐順之周述學陳壤袁黃雷宗皆有著述唐順之未有成書其議論散見周述學之厯宗通議厯宗中經袁黃著厯法新書其天地人三元則本之陳壤而雷宗亦著合璧連珠厯法皆㑹通囘囘厯以入授時雖不能如鄭世子之精微其於中西厯理亦有所發明邢雲路古今律厯考或言本出魏文魁手文魁學本膚淺無怪其所疏授時皆不得其㫖也
  西洋人之來中土者皆自稱甌羅巴人其厯法與囘囘同而加精宻嘗考前代逺國之人言厯法者多在西域而東南北無聞唐之九執厯元之萬年厯及洪武間所譯囘囘厯皆西域也蓋堯命羲和仲叔分宅四方羲仲羲叔和叔則以嵎夷南交朔方為限獨和仲但曰宅西而不限以地豈非當時聲教之西被者逺哉至於周末疇人子弟分散西域天方諸國接壤西陲非若東南有大海之阻又無極北嚴寒之畏則抱書器而西征勢固便也甌羅巴在囘囘西其風俗相類而好竒喜新競勝之習過之故其厯法與囘囘同源而世世增修遂非囘囘所及亦其好勝之俗為之也羲和既失其守古籍之可見者僅有周髀而西人渾葢通憲之器寒熱五帶之説地圓之理正方之法皆不能出周髀範圍亦可知其源流之所自矣夫旁搜博採以續千百年之墜緒亦禮失求野之意也故備論之





  明史卷三十一
<史部,正史類,明史>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三十二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勅修
  志第八
  厯二
  大統厯法一上法原
  造厯者各有本原史宜備録使後世有以考如太初之起數鍾律大衍之造端蓍策皆詳本志授時厯以測騐算術為宗惟求合天不牽合律呂卦爻然其法之所以立數之所從出以及晷影星度皆有全書郭守敬齊履謙𫝊中有書名可考元史漫無採摭僅存李謙之議録厯經之初稿其後改三應率及立成之數與夫割圓弧矢之法平立定三差之原盡削不載使作者精意湮沒識者憾焉今據大統厯通軌及厯草諸書稍為編次首法原次立成次推歩而法原之目七曰句股測望曰弧矢割圓曰黃赤道差曰黃赤道內外度曰白道交周曰日月五星平立定三差曰里差刻漏
  句股測望
  北京立四丈表冬至日午正測得景長七丈九尺八寸五分隨以簡儀測到太陽南至地平二十六度四十六分半為半弧背 求得矢度五度九十一分半 置周天半徑截矢餘五十四度九十六分為股乃本地去戴日下之度 以弦股別句術求得句二十六度一十七分六十六秒為日出地半弧弦
  北京立四丈表夏至日午正測得景長一丈一尺七寸一分隨以簡儀測到太陽南至地平七十四度二十六分半為半弧背 求得矢度四十三度七十四分少置周天半徑截矢餘一十七度一十三分二十五秒為句乃本地去戴日下之度 以句弦別股術求得股五十八度四十五分半為日出地半弧弦
  以二至日度相併得一百度七十三度折半得五十度三十六分半為北京赤道出地度 以赤道出地度轉減周天四之一餘四十度九十四分九十三秒七十五微為北京北極出地度
  弧矢割圓
  周天徑一百二十一度七十五分少少不用 半徑六十○度八十七分半又為黃赤道大弦 二至黃赤道內外半弧背二十四度所測就整 二至黃赤道弧矢四度八十四分八十二秒 黃赤道大句二十三度八十分七十秒黃赤道大股五十六度○二分六十八秒半徑內減去矢度之數割圓求矢術 置半弧背度自之為半弧背羃周天徑自之為上㢘 上㢘乗半弧背羃為正實 上廉乘徑為益從方 半弧背倍之乗徑為下廉 以初商乗上㢘得數以減益從方餘為従方 置初商自之以減下廉餘以初商乗之為從㢘 從方從㢘相竝為下法下法乗初商以減正實實不足減改初商實有不盡次第商除之 倍初商數與次商相竝以乗上亷得數以減益從方餘為従方 幷初商次商而自之又以初商自之竝二數以減下廉餘以初商倍數竝次商乗之為從㢘 從方從亷相竝為下法 下法乗次商以減餘實而定次商有不盡者如法商之皆以商得數為矢度之數黃赤道同用
  如以半弧背一度求矢度 術曰置半弧背一度自之得一度為半弧背羃 置周天徑一百二十一度太自之得一萬四千八百二十三度○六分二十五秒為上㢘 上㢘乘半弧背羃得一萬四千八百二十三度○六分二五為正實 上廉又乘徑得一百八十○萬四千七百○七度八十五分九十三秒七五為益從方半弧背一度倍之得二度以乘徑得二百四十三度五十分為下廉 初商八十秒 置初商八十秒乘上廉一萬四千八百二十三度○六二五得一百一十八度五八四五以減益從方一百八十○萬四千七百○七度八五九三七五餘一百八十○萬四千五百八十九度二七四八七五為從方 又置初商八十秒自之得六十四微以減下廉餘二百四十三度四九九九三六仍以八十秒乗之得一度九四七九九九四八八為從廉 以従㢘従方竝之共得一百八十○萬四千五百九十一度二二二八七四四八八為下法 下法乗初商得一萬四千四百三十六度七十二分九七八二九九五九○四以減正實餘實三百八十六度三十三分二七一七○○四○九六 次商二秒 置初商八十秒倍之得一分六十秒加次商二秒得一分六十二秒乗上㢘一萬四千八百二十三度○六二五得二百四十○度一三三六一二五以減益從方餘一百八十○萬四千四百六十七度七二五七六二五為從方 又置初次商八十二秒自之得六十七微加初商八十秒自之之數得一秒三十一微以減下㢘餘二百四十三度四九九八六九以前所得一分六十二秒乗之得三度九十四分四六九七八七七八為從廉 以從亷從方竝得一百八十○萬四千四百七十一度六十七分○四六○三七七八為下法 下法乗次商得三百六十○度八九四三三四○九二○七五五六以減餘實仍餘二十五度四三八三八二九一二○二○四四不足一秒棄不用下同
  凡求得矢度八十二秒餘度各如上法求到矢度以為黃赤相求及其內外度之根數詳後
  黃赤道差
  求黃道各度下赤道積度術 置周天半徑內減去黃道矢度餘為黃赤道小弦 置黃赤道小弦以黃赤道大股乗之大股見割圓為實黃赤道大弦半徑為法實如法而一為黃赤道小股 置黃道矢自乗為實以周天全徑為法實如法而一為黃道半背弦差 以差去減黃道積度即黃道半弧背餘為黃道半弧弦 置黃道半弧弦自之為股羃黃赤道小股自之為句羃二羃竝之以開平方法除之為赤道小弦 置黃道半弧弦以周天半徑亦為赤道大弦乗之為實以赤道小弦為法而一為赤道半弧弦置黃赤道小股亦為赤道橫小句以赤道大弦即半徑乗之為
  實以赤道小弦為法而一為赤道橫大句以減半徑餘為赤道橫弧矢 橫弧矢自之為實以全徑為法而一為赤道半背弦差 以差加赤道半弧弦為赤道積度如黃道半弧背一度求赤道積度 術曰置半徑六十○度八十七分五十秒即黃赤道大弦內減黃道矢八十二秒餘六十○度八六六八為黃赤道小弦 置黃赤道小弦以黃赤道大股五十六度○二六八乗之得三千四百一十○度一七二○三○二四為實以黃赤道大弦六十○度八七五為法實如法而一得五十六度○一分九十二秒為黃赤道小股又為赤道小句 置矢度八十二秒自之得六十七微以全徑一百二十一度七五為法除之得五十五纎為黃道半背弦差 置黃道半弧背一度內減黃道半背弦差餘為半弧弦因差在微以下不減即用一度為半弧弦 置黃道半弧弦一度自之得一度為股羃黃赤道小股五十六度○一九二自之得三千一百三十八度一五○七六八六四為句羃二羃竝得三千一百三十九度一五○七六八六四為弦實平方開之得五十六度○二八一為赤道小弦 置黃道半弧弦一度以半徑即赤道大弦乗之得六十○度八七五為實以赤道小弦五十六度○二八一為法除之得一度○八分六十五秒為赤道半弧弦 置黃赤道小股五十六度○一九二又為赤道小句以赤道大弦半徑六十○度八七五乗之得三千四百一十○度一六八八為實以赤道小弦為法除之得六十○度八十六分五十三秒為赤道橫大句 置半徑六十○度八十七分五十秒內減赤道大句六十○度八十六分五十三秒餘九十七秒為赤道橫弧矢 置赤道橫弧矢九十七秒自之得九十四微○九以全徑為法除之得七十七纎為赤道背弦差 置赤道半弧弦一度○八分六十五秒加赤道背弦差為赤道積度今差在微已下不加即用半弧弦為積度
  凡求得赤道積度一度○八分六十五秒餘度各如上法求到各黃道度下赤道積度兩數相減即得黃赤道差乃至後之率其分後以赤道度求黃道反此求之其數竝同
  黃赤道相求弧矢諸率立成上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二>













  黃赤相求弧矢諸率立成
  下道積皮赤道半弧弦赤               道矢度道積度度率黃赤道差至□黃分後赤至後 赤分後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二>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二>








  按郭守敬創法五端內一曰黃赤道差此其根率也舊法以一百一度相減相乘授時立術以句股弧矢方圓斜直所容求其差數合於渾象之理視古為密顧至元厯經所載甚畧又誤以黃道矢度為積差黃道矢差為差率今正之



  凡渾圓中剖則成平圓任割
  平圓之一分成弧矢形皆有
  弧背有弧弦有矢剖弧矢形
  而半之則有半弧背有半弧
  弦有矢因弦矢生句股形以
  半弧弦為句矢減半徑之餘
  為股半徑為弦句股內成小
  句股則有小句小股小弦
  大小可互求平側可互用渾
  圓之理斯為密近


  平者為赤道斜者為黃道因
  二至黃赤之距生大句
  股因各度黃赤之距生小
  句股





  外大圓為赤道從北極平
  視則黃道在赤道內有赤
  道各度即各有其半弧弦
  以生大句股又各有其相
  當之黃道半弧弦以生小
  句股此二者皆可互求


  按舊史無圖然表亦圖之屬也今句股割圓弧矢之法實為歴家測算之本非圖不明因存其要者數端
  黃赤道內外度
  推黃道各度距赤道內外及去極逺近術 置半徑內減去赤道小弦餘為赤道二弦又為黃赤道小弧矢又為內外矢又為股弦 置半徑內減去黃道矢度餘為黃赤道小弦以二至黃赤道內外半弧弦乗之為實以黃赤道大弦為法即半徑除之為黃赤道小弧弦即黃赤道內外半弧弦又為黃赤道小句 置

  黃赤道小弧矢自之即赤道二弦以全徑除之為半背弦差以差加黃赤道小弧矢為黃赤道小弧半背即黃赤道內外度 置黃赤道內外度視在盈初縮末限以加在縮初盈末限以減皆加減象限度即各得太陽去北極度分如冬至後四十四度求太陽去赤道內外及去極度術曰置半徑六十○度八十七分半內減黃道四十四度下赤道小弦五十八度三十五分六十九秒餘二度五十一分八十一秒為黃赤道小弧矢即內外矢 置半徑六十 度八七五內減黃道四十四度矢一十六度五十六分八十二秒餘四十四度三十○分六十八秒為黃赤道小弦 置黃赤道小弦以二至黃赤道內外半弧弦二十三度七十一分乘之得一千○五十○度五十一分四二三八為實以黃赤道大弦六十○度八七五為法除之得一十七度二十五分六十九秒為黃赤道小弧弦即內外半弧弦 置黃赤道小弧矢二度五十一分八十一秒自之為實以全徑一百二十一度七十五分除之得五分二十一秒為背弦差以差加黃赤道小弧弦一十七度二十五分六十九秒得一十七度三十○分八十九秒為二至前後四十四度太陽去赤道內外度 置象限九十一度三十一分四十三秒七五以內外度一十七度三○八九加之得一百○八度六十二分三十二秒七五為冬至後四十四度太陽去北極度黃道每度去赤道內外及去北極立成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二>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二>
  白道交周
  推白赤道正交距黃赤道正交極數 術曰置實測白道出入黃道內外六度為半弧弦又為大圓弧矢又為股弦差置半徑六十○度八七五自之得三千七百○五度七六五六二五以矢六度而一得六百一十七度六十三分為股弦和加矢六度共六百二十三度六十三分為大圓徑依法求得容濶五度七十分又為小句又以二至出入半弧弦二十三度七十一分為大句以大句為法除大股五十六度○六分五十秒得二
  度三十七分就整為度差 以度差乗小句得小股一十三度四十七分八十二秒為容半長 置半徑六十○度八七五為大弦以乗小句五度七十分為實以大句二十三度七十一分為法除之得一十四度六十三分為小弦又為白赤道正交距黃赤道正交半弧弦 依法求得半弧背一十四度六十六分為白赤道正交距黃赤道正交極數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三十三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勅修
  志第九
  厯三
  大統厯法一下法原
  太陽盈縮平立定三差之原
  冬至前後盈初縮末限八十八日九十一刻就整離為六段每段各得一十四日八十二刻就整各段實測日躔度數與平行相較以為積差
  積日    積差
  第一段 一十四日八二 七千○五十八分○二五第二段 二十九日六四 一萬二千九百七十六三九二第三段 四十四日四六 一萬七千六百九十三七四六二第四段 五十九日二八 二萬一千一百四十八七三二八第五段 七十四日一○ 二萬三千二百七十九九九七第六段 八十八日九二 二萬四千○二十六一八四各置其段積差以其段積日除之為各段日平差 置各段日平差與後段日平差相減為一差 置一差與後段一差相減為二差
  日平差   一差    二差
  第一段 四百七十六分二五 三十八分四五 一分三八第二段 四百三十七分八○ 三十九分八三 一分三八第三段 三百九十七分九七 四十一分二一 一分三八第四段 三百五十六分七六 四十二分五九 一分三八第五段 三百一十四分一七 四十三分九七
  第六段 二百七十○分二○
  置第一段日平差四百七十六分二十五秒為汎平積以第二段二差一分三十八秒去減第一段一差三
  十八分四十五秒餘三十七分○七秒為汎平積差另置第一段二差一分三十八秒折半得六十九秒為汎立積差 以汎平積差三十七分○七秒加入汎平積四百七十六分二十五秒共得五百一十三分三十二秒為定差 以汎立積差六十九秒去減汎平積差三十七分○七秒餘三十六分三十八秒為實以段日一十四日八十二刻為法除之得二分四十六秒為平差 置汎立積差六十九秒為實以段日為法除二次得三十一㣲為立差
  夏至前後縮初盈末限九十三日七十一刻就整離為六段每段各得一十五日六十二刻就整各段實測日躔度數與平行相較以為積差
  積日    積差
  第一段 一十五日六二 七千○五十八分九九○四第二段 三十一日二四 一萬二千九百七十八六五八第三段 四十六日八六 一萬七千六百九十六六七九第四段 六十二日四八 二萬一千一百五十○七二九六第五段 七十八日一○ 二萬三千二百七十八四八六第六段 九十三日七二 二萬四千○百一十七六二四四推日平差一差二差術與盈初縮末同
  日平差    一差    二差
  第一段 四百五十一分九二  三十六分四七 一分三三第二段 四百一十五分四五  三十七分八○ 一分三三第三段 三百七十七分六五  三十九分一二 一分三三第四段 三百三十八分五二  四十○分四六 一分三三第五段 二百九十八分○六  四十一分七九
  第六段 二百五十六分二七
  置第一段日平差四百五十一分九十二秒為汎平積以第一段二差一分三十三秒去減第一段一差三
  十六分四十七秒餘三十五分一十四秒為汎平積差另置第一段二差一分三十三秒折半得六十六秒
  五十㣲為汎立積差 以汎平積差三十五分一十四秒加入汎平積四百五十一分九十二秒共四百八十七分○六秒為定差 以汎立積差六十六秒五十㣲去減汎平差三十五分一十四秒餘三十四分四十七秒五十㣲為實以段日一十五日六二為法除之得二分二十一秒為平差 置汎立積差六十六秒五十㣲為實以段日為法除二次得二十七㣲為立差
  凡求盈縮以入厯初末日乘立差得數以加平差再以初末日乗之得數以減定差餘數以初末日乘之為盈縮積
  凡盈厯以八十八日九○九二二五為限縮厯以九十三日七一二○二五為限在其限已下為初以上轉減半嵗周餘為末盈初是從冬至後順推縮末是從冬至前逆數其距冬至同故其盈積同縮初是從夏至後順推盈末是從夏至前逆溯其距夏至同故其縮積同盈縮招差圖








  盈縮招差圖説
  盈縮招差本為一象限之法如盈厯則以八十八日九十一刻為象限縮厯則以九十三日七十一刻為象限今止作九限者舉此為例也其空格九行定差本數為實也其斜縮以上平差立差之數為法也斜線以下空格之定差乃餘實也假如定差為一萬平差為一百立差為單一今求九限法以九限乗定差得九萬為實另置平差以九限乗二次得八千一百置立差以九限乗三次得七百二十九並兩數得八千八百二十九為法以法減實餘八萬一千一百七十一為九限積又法以九限乗平差得九百又以九限乗立差二次得八十一併兩數得九百八十一為法定差一萬為實以法減實餘九千零一十九即九限末位所書之定差也於是再以九限乘餘實得八萬一千一百七十一為九限積與前所得同蓋前法是先乘後減又法是先減後乗其理一也
  按授時厯於七政盈縮並以垜積招差立算其法巧合天行與西人用小輪推步之法殊途同歸然世所𫝊九章諸書不載其術厯草載其術而不言其故宣城梅文鼎為之圖解於平差立差之理垜積之法皆有以𤼵明其所以然有專書行於世不能備録謹録招差圖説以明立法之大意雲
  凡布立成 盈初縮末置立差三十一㣲以六因之得一秒三十六㣲為加分立差置平差二分四十六秒倍之得四分九十二秒加入加分立差得四分九十三秒八十六㣲為平立合差○置定差五百一十三分三十二秒內減平差二分四十六秒再減立差三十一㣲餘五百一十○分八十五秒六十九㣲為加分
  縮初盈末置立差二十七㣲以六因之得一秒六十二㣲為加分立差置平差二分二十一秒倍之得四分四十二秒加入加分立差得四分四十三秒六十二㣲為平立合差○置定差四百八十七分○六秒內減平差二分二十一秒再減立差二十七㣲餘四百八十四分八十四秒七十三㣲為加分
  已上所推皆初日之數其推次日皆以加分立差累加平立合差為次日平立合差以平立合差減其日加分為次日加分盈縮並同其加分累積之即盈縮積其數並見立成
  太隂遲疾平立定三差之原
  太陰轉周二十七日五十五刻四六測分四象象各七段四象二十八段每段十二限每象八十四限凡三百三十六限而四象一周以四象為法除轉周日得每象六日八八八六五分為七段每段下實測月行遲疾之數與平行相較以求積差
  積限     積差
  第一段 一十二    一度二十八分七一二
  第二段 二十四    二度四十五分九六一六
  第三段 三十六    三度四十八分三七九二
  第四段 四十八    四度三十二分五九五二
  第五段 六十     四度九十五分二四
  第六段 七十二    五度三十二分九四四
  第七段 八十四    五度四十二分三三七六各置其段積差以其段積限為法除之為各段限平差置各段限平差與後段相減為一差 置一差與後
  段一差相減為二差
  限平差    一差    二差
  第一段 一十○分七二六○ 四十七秒七六 九秒三六第二段 一十○分二四八四 五十七秒一二 九秒三六第三段 九分六七七二   六十六秒四八 九秒三六第四段 九分○一二四   七十五秒八四 九秒三六第五段 八分二五四○   八十五秒二○ 九秒三六第六段 七分四○二○   九十四秒五六
  第七段 六分四五六四
  置第一段限平差一十○分七二六為汎平積 置第一段一差四十七秒七六以第一段二差九秒三六減之餘三十八秒四十㣲為汎平積差 另置第一段二差九秒三十六㣲折半得四秒六十八㣲為汎立積差以汎平積差三十八秒四十㣲加汎平積一十○分
  七二六得一十一分一十一秒為定差 置汎平積差三十八秒四十㣲以汎立積差四秒六十八㣲減之餘三十三秒七十二㣲為實以十二限為法除之得二秒八十一㣲為平差 置汎立積差四秒六十八㣲為實十二限為法除二次得三㣲二十五纖為立差
  凡求遲疾皆以入厯日乗十二限二十分以在八十四限已下為初已上轉減一百六十八限餘為末各以初末限乗立差得數以加平差再以初末限乗之得數以減定差餘以初末限乗之為遲疾積 其初限是從最遲最疾處順推至後末限是從最遲最疾處逆⿰氵𦍤 -- 溯至前其距最遲疾處同故其積度同太陰與太陽立法同但太陽以定氣立限故盈縮異數太隂以平行立限故遲疾同原
  布立成法 置立差三㣲二十五纖以六因之得一十九㣲五十纖為損益立差 置平差二秒八十一㣲倍之得五秒六十二㣲再加損益立差一十九㣲五十纖共得五秒八十一㣲為初限平立合差自此以損益立差累加之即每限平立合差至八十限下積至二十一秒四一五為平立合差之極八十一限下差一秒七八○九八十二限下一秒七八○八至八十三限下平立合差與益分中分為益分之終八十四限下差亦與損分中分為損分之始至八十六限下差亦二十一秒四一五自此以損益立差累減之即每限平立合差至末限與初限同 置定差一十一分一十一秒內減平差二秒八十一㣲再減立差三㣲二十五纖餘一十一分○八秒一十五㣲七十五纖為加分定差即初限損益分 置損益分以其限平立合差益減損加之即為次限損益分 以益分積之損分減之便為其下遲疾度以八百二十分為一限日率累加八百二十分為每
  限日率以上俱詳立成
  五星平立定三差之原
  凡五星各以實測分其行度為八段以求積差略如日月法
  木星立差加平差減
  積日     積差
  第一段 一十一日五十刻 一度二一五二九七一一五第二段 二十三日   二度三四○五二一四第三段 三十四日五十刻 三度三五四一三七二六五第四段 四十六日   四度二三四六○九一二第五段 五十七日五十刻 四度九六○四○一三七五第六段 六十九日   五度五○九九七八四四第七段 八十○日五十刻 五度八六一八○四七二五第八段 九十二日  五度九九四三四四六四
  汎平差   汎平較    汎立較
  第一段 一十分五六七八○一三十九秒一六二一 六秒二四二二第二段 一十分一七六一八四十五秒四○四三 六秒二四二二第三段 九分七二二一三七 五十一秒六四六五 六秒二四二二第四段 九分二○五六七二 五十七秒八八八七 六秒二四二二第五段 八分六二六七八五 六十四秒一三○九 六秒二四二二第六段 七分九八五四七六 七十○秒三七二一 六秒二四二二第七段 七分二八一七四五 七十六秒六一五三
  第八段 六分五一五五九二
  各置其段所測積差度分為實以段日為法除之為汎平差各以汎平差與次段汎平差相較為汎平較 又以汎平較與次段汎平較相較為汎立較 置第一段汎平較三十九秒一六二一減其下汎立較六秒二四二二餘三十二秒九一九九為初段平立較加初段汎平差一十分五六七八○一共得一十○分八十九秒七十○㣲為定差秒置萬位 置初段平立較差三十二秒九一九九內減汎立較之半三秒一二一一餘二十九秒七九八八以段日一十一日五十刻除之得二秒五十九㣲一十二纖為平差 置汎立差之半三秒一二一一以段日為法除二次得二㣲三十六纖為立差已上為木星平立定三差之原
  火星盈初縮末立差減平差減
  積日
  第一段 七日六十二刻五十分
  第二段 一十五日二十五刻
  第三段 二十二日八十七刻五十分
  第四段 三十○日五十○刻
  第五段 三十八日一十二刻五十分
  第六段 四十五日七十五刻
  第七段 五十三日三十七刻五十分
  第八段 六十一日
  積差
  第一段 六度二六八二五一二二八一八五五九三七五第二段 一十一度六○○一七五七四三五九三七五第三段 一十六度○二五九六三七九二五一九五三一二五第四段 一十九度六六九○一三六二一二五第五段 二十二度二七九八九一四七六○七四二一八七五第六段 二十四度一六八二二八六○三二八一二五第七段 二十五度三三一五五六二四九二六○一五六二五第八段 二十五度六一九五一五六六
  汎平差
  第一段 八十二分○六五七三四八四三七五第二段 七十六分○六六七二六一六七五
  第三段 七十○分○五八八五八一○九三七五第四段 六十四分一八二九六九二五
  第五段 五十八分四三九○五九六○九三七五第六段 五十二分八二七一二九一八七五
  第七段 四十七分三四七一七七九八四三七五第八段 四十一分九九九二○六
  汎平較
  第一段 六分一三九八四七二九六八七五
  第二段 六分○○七八六八○七八一二五
  第三段 五分八七五八八八八五九三七五
  第四段 五分七四三九○九六四○六二五
  第五段 五分六一一九三○四二一八七五
  第六段 五分四七九九五一二○三一二五
  第七段 五分三四七九七一九八四三七五
  汎立較
  第一段 一十三秒一九七九二一八七五
  第二段 一十三秒一九七九二一八七五
  第三段 一十三秒一九七九二一八七五
  第四段 一十三秒一九七九二一八七五
  第五段 一十三秒一九七九二一八七五
  第六段 一十三秒一九七九二一八七五
  汎平較前多後少應加汎立較 置初段下汎平較六分一三九八四七二九六八七五加汎立較一十三秒一九七九二一八七五得六分二七一八二六五一五六二五為初日下平立較 置初段汎平差八十二分二十○秒六五七三四八四三七五加初日下平立較六分二七一八二六五一五六二五得八十八分四十七秒八十四㣲為定差 置初日下平立較六分二七一八二六五一五六二五加汎立較之半六秒五九八九六○九三七五得六分三三七八一六一二五為實以段日而一得八十三秒一十一㣲九十九纖為平差置汎立較之半六秒五九八九六○九三七五以段
  日七日六十二刻五十分為法除二次得一十一㣲三十五纖為立差
  火星縮初盈末平差負減立差減
  積日
  第一段 一十五日二十五刻
  第二段 三十○日五十刻
  第三段 四十五日七十五刻
  第四段 六十一日
  第五段 七十六日二十五刻
  第六段 九十一日五十刻
  第七段 一百○六日七十五刻
  第八段 一百二十二日
  積差
  第一段 四度五三一二五一八五七九六八七五第二段 九度一○二九六一四五一二五
  第三段 一十三度五三一六七○九○一七七三七五第四段 一十七度四七八九七九○四
  第五段 二十○度八四三六六三○六六四○六二五第六段 二十三度四三一三三六二四一二五第七段 二十五度○九二四三五二八三四六八七五第八段 二十五度六一八三七四七二
  汎平差
  第一段 二十九分七一三一二六九三七五
  第二段 二十九分八四五七七五二五
  第三段 二十九分五七八三五五○六二五
  第四段 二十八分六五四○六四
  第五段 二十七分三三三九五一五六二五
  第六段 二十五分六一八○一七七五
  第七段 二十三分五○六二六二五六二五
  第八段 二十○分九九八六八六
  汎平較
  第一段 一十三秒二六四八三一二五 一十三秒五七六九七七五第二段 二十六秒八四一八○八七五 六十五秒五八七二九七五第三段 九十二秒四二九一○六二五 三十九秒五八二一三七五第四段 一分三二○一一二四三七五 三十九秒五八二一三七五第五段 一分七一五九三三八一二五 三十九秒五八二一三七五第六段 二分一一一七五五一八七五 三十九秒五八二一三七五第七段 二分五○七五七六五六二五
  取汎立較均停者三十九秒五八二一三七五以較一段下汎平較一十三秒二六四八三一二五餘二十六秒三一七三○六二五為較較以加一段下汎平差二十九分七一三一二六九三七五得二十九分九十七秒六十三㣲為定差 置較較二十六秒三一七三○六二五以段日一十五日二十五刻而一得一秒七二五七二五再置汎立較之半一十九秒七九一○六八七五以段日而一得一秒二九七七七五兩數並得三秒○二㣲三十五纖為平差 置汎立較之半一十九秒七九一○六八七五以段日一十五日二五為法除二次得八㣲五十一纖為立差
  已上為火星平立定三差之原
  土星盈厯立差加平差減
  積日     積差
  第一段 一十一日五十刻一度六八三二四五八二八七五第二段 二十三日  三度二三二一六四○一第三段 三十四日五十刻四度六二○九三○○八六二五第四段 四十六日  五度八二三七一九六
  第五段 五十七日五十刻六度八一四七○八六六八七五第六段 六十九日  七度五六八○七一一一第七段 八十○日五十刻八度○五七九八四一九一二五第八段 九十二日  八度二五八六二二八八
  汎平差    汎平較   汎立較
  第一段 一十四分六 三五十八秒四六九二 ○二五○ 七秒三三二五四第二段 八五三五  一十四分○六十五  秒八五二 七秒八八七八八第三段 六七五四八 五三五一十三分三九 七十三秒 七秒三四○○○第四段 二五七四  ○二五四八五三五   一十二分 七秒六八十○秒第五段 八六○二六 五九三七五四八五三 五一十一 七秒分八五八十第六段 八秒三一  六六六二五四四七  二五四八 七秒五三五一十第七段 一分九九十 五秒八六八二一九三○ ○七五四
  第八段 八分九七六七六四
  置第一段下汎平較內減其下汎立較餘五十○秒九一七九七五為平立較 以平立較加本段汎平差得一十五分一十四秒六十一㣲為定差 置平立較內減汎立較之半三秒七四二六七五餘四十七秒一七五三以段日十一日五十刻而一得四秒一十○㣲二十二纖為平差 置汎立較之半以段日除二次得二㣲八十三纖為立差
  土星縮厯立差加平差減
  積日    積差
  第一段 一十一日五十刻一度二四一九七四二六八七五第二段 二十三日  二度四一三七三五六九第三段 三十四日五十刻三度四八五○七九六八六二五第四段 四十六日  四度四二五八○一六八第五段 五十七日五十刻五度二○五六九七○九三七五第六段 六十九日  五度七九四五六一三五第七段 八十○日五十刻 六度一六二四一一○○四七五第八段 九十二日   六度二七八三七八
  汎平差    汎平較   汎立較
  第一段 一十分七九九 三十○秒五七七六二五  二七三二五 八秒七五四九五第二段 一十分四九  三十九秒二四五○三   八二二七五 八秒七五四九五第三段 一十分一○一 四十八秒○六八○二五  三七二二五 八秒七五四九五第四段 九分六二   五十六秒七一三○八   九二一七五 八秒七五四九五第五段 九分○五三  六十五秒五二八六二五  四七一二五 八秒七五四九五第六段 八分三九   七十四秒三七九一五   ○三○七五 八秒七五四九五第七段 七分六五四  八十三秒○八九四二五  五七○七五
  第八段 六分八二四三二四
  置一段汎平較內減其下汎立較餘二十一秒七七二三七五為平立較以平立較加入本段汎平差得一十一分○一秒七十五㣲為定差 置平立較內減汎立較之半四秒三七七四七五餘一十七秒三九四九以段日一十一日五十刻為法除之得一秒五十一㣲二十六纖為平差 置汎立較之半以段日為法除二次得三㣲三十一纖為立差
  已上為土星平立定三差之原
  金星立差加平差減
  積日     積差
  第一段 一十一日五十刻 空度四○二一三四○九八七五第二段 二十三日   空度七九一三九三六六第三段 三十四日五十刻 一度一五四九一二○八一二五第四段 四十六日   一度七四九八二二七六第五段 五十七日五十刻 一度七五三二五九○九三七五第六段 六十九日   一度九六二三五四四八第七段 八十○日五十刻 二度○九四二四二三一六二五第八段 九十二日   二度一三六○五六
  汎平差    汎平較   汎立較
  第一段 三分四九六八一八二五 五秒五九七六二五 三秒七二九四五第二段 三分四四○八四二○○ 九秒三二七○七五 三秒七二九四五第三段 三分三四七五 一十三秒○七一二五 六五五二五 三秒七二九四五第四段 三分二一七  一十六秒七○○六  八五九七五 三秒七二九四五第五段 三分○四九一 二十○秒五四六二五 一五四二五 三秒七二九四五第六段 二分八四三  二十四秒二九九二  四四八七五 三秒七二九四五第七段 二分六○一五 二十七秒九四三二五 七四三二五
  第八段 二分三二一八
  置一段下汎平較與其汎立較相減餘一秒八六八一七五為平立較以加汎平差得三分五十一秒五十五微為定差 置平立較與汎立較之半一秒八六四七二五相減餘三十四纖以段日一十一日五十刻為法除之得三纖為平差 置汎立較之半以段日為法除二次得一㣲四十一纖為立差
  已上為金星平立定三差之原
  水星立差加平差減
  積日     積差
  第一段 一十一日五十刻 空度四四○八四七三五三七五第二段 二十三日   空度八六三一○一六八第三段 三十四日五十刻 一度二五三八九六三七六二五第四段 四十六日   一度六○○三六四八四第五段 五十七日五十刻 一度八八九六三一○四三七五第六段 六十九日   二度一○八八五六六五第七段 八十○日五十刻 二度二四五二九二一一三七五第八段 九十二日   二度二八五六四四三二
  汎平差    汎平較   汎立較
  第一段 三分八三三四 八秒○八五五二五 三九二五  三秒七二九四五第二段 三分七五二  一十一秒八六一  六一三三 三秒七五七二九第三段 三分四五六三 四四一十五秒五八 二二五四 三秒二八二五七第四段 三分二九四  五四七九一十九  秒二○五 三秒四七二二七第五段 三分五七二九 四五二八六三二十 三秒○三 三秒一二五○一第六段 三分七二五  七二九四五○五  六二十六
  第七段 二分秒七三一 四三二一七五七八 九○三十
  第八段 二分○秒四○二二
  術同金星求得定差三分八十七秒九十㣲平差二十一㣲六十五纖立差一㣲四十一纖
  已上為水星平立定三差之原
  右五星皆以立差為秒平差為本定差為總五星各以段次因秒木土金水四星併本惟火星較本各以積日而積五星皆較總又各以積日乗之得各實測之度分五星積日皆以度率除周日得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太各以四分之一為象限惟火星用象限三之一減象限為盈初縮末限加象限為縮初盈末限其命度為日者為各取盈縮厯乗除之便其實積日之數即積度也
  里差刻漏
  求二至差股及出入差 術曰置所測北極出地四十度九十五分為半弧背以前割圓弧矢法推得出地半弧弦三十九度二十六分為大三斜中股 置測到二至黃赤道內外度二十三度九十分為半弧背以前法推得內外半弧弦二十三度七十一分又為黃赤道大句又為小三斜弦 置內外半弧弦自之為句羃半徑自之為弦羃二羃相減開方得股以股轉減半徑餘四度八十一分為二至出入矢即黃赤道內外矢 夏至日南至地平七十四度二十六分半為半弧背求得日下至地半弧弦五十八度四十五分 半徑六十○度八十七分半為大三斜中弦 置大三斜中股三十九度二十六分以二至內外半弧弦二十三度七十一分乗之為實以半徑六十○度八十七分半為法除之得一十五度二十九分為小三斜中股又為小股 置小三斜中股一十五度二十九分去減日下至地半弧弦五十八度四十五分餘四十三度一十六分為大股 以出入矢四度八十一分去減半徑六十○度八十七分半餘五十六度○六分半為大股弦 置大股弦以小股一十五度二九乗之為實大股四十三度一六為法除之得一十九度八十七分為小弦即為二至出入差半弧弦 置二至出入差半弧弦依法求到二至出入差半弧背一十九度九十六分一十四秒 置二至出入差半弧背一十九度九六一四以二至黃赤道內外半弧弦二十三度七十一分除之得八十四分一十九秒為度差分求黃道每度晝夜刻 術曰置所求每度黃赤道內外半弧弦以二至出入差半弧背乗之為實二至黃赤道內外半弧弦為法除之為每度出入差半弧背又術置黃赤道內外半弧弦以度差八十四分一十九秒乘之亦得出入差半弧背 置半徑內減黃赤道內外矢即赤道二弦差見前條立成餘數倍之又三因之得數加一度為日行百刻度又術以黃赤道內外矢倍之以減全徑餘數三因加一度為日行百刻度亦同 置每度出入半弧背以百刻乗之為實日行百刻度為法除之得數為出入差刻 置二十五刻以出入差刻視黃道在赤道內加之在赤道外減之得數為半晝刻倍之為晝刻以減百刻為夜刻
  如求冬至後四十四度晝夜刻 術曰置冬至後四十四度黃赤道內外半弧弦一十七度二十五分六十九秒又為黃赤道小弧弦前立成中取之以二至出入差半弧背一十九度九十六分一十四秒乗之為實以二至黃赤道內外半弧弦二十三度七十一分為法除之得一十四度五十二分八十五秒為出入半弧背又法置黃赤道內外半弧弦一十七度二五六九以度差○度八四一九乘之亦得一十四度五二八五為出入半弧背 置半徑六十○度八七五以四十四度黃赤道內外矢二度五十一分八十一秒又為赤道二弦差前立成中取之減之餘五十八度三十五分六十九秒即赤道小弦倍之得一百一十六度七十一分三十八秒三因之加一度得三百五十一度一十四分一十四秒為日行百刻度又術倍黃赤道內外矢得五度○三分六十二秒以減全徑一百二十一度七十五分亦得一百一十六度七十一分三十八秒三行加一度為日行百刻度亦同置出入半弧背一十四度五十二分八十五秒以百刻乗之為實以日行百刻度三百五十一度一十四分一十四秒為法除之得四刻一十三分七十五秒為出入差刻 置二十五刻以出入差刻四刻一十三分七十五秒減之因冬至後四十四度黃道在赤道外故減餘二十○刻八十六分二十五秒為半晝刻倍之得四十一刻七十二分半為晝刻以晝刻減百刻餘五十八刻二十七分半為夜刻又術置出入差刻四刻一十三分七十五秒倍之得八刻二十七分半以減春秋分晝夜五十刻得四十一刻七十二分半為晝刻以倍刻加五十刻得五十八刻二十七分半為夜刻晝減故夜加餘倣此
  黃道每度晝夜刻立成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三>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三>











  右厯草所載晝夜刻分乃大都即燕京晷漏也夏晝冬夜極長六十一刻八十四分冬晝夏夜極短三十八刻一十六分明既遷都於燕不知遵用惟正統己巳奏准頒厯用六十一刻而羣然非之景泰初仍復用南京晷刻終明之世未能改正也















  明史卷三十三
<史部,正史類,明史>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三十四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勅修
  志第十
  厯四
  大統厯法二立成
  立成者以日月五星盈縮遲疾之數預為排定以便推歩取用也元志厯經步七政盈縮遲疾皆有二術其一術以三差立算者即布立成法也其又術雲以其下盈縮分乗入限分萬約之以加其下盈縮積者用立成法也而遺立成未載無從入算今依大統厯通軌具錄之其目四曰太陽盈縮曰晨昏分曰太隂遲疾曰五星盈縮餘詳法原及推步卷中按元史至正十七年授時厯成十九年王怐卒時厯雖頒然立成之數尚皆未冇定藁郭守敬比類編次整齊分秒栽為二卷而今欽天監本載嘉議大夫太史令臣王恂奉勅撰意者王先有藁而郭卒成之與
  太陽盈初縮末限立成冬至前後二象限同用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四>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四>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四>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四>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四>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四>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四>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四>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四>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四>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四>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四>














  晨分加二百五十分為日出分日周一萬分內減晨分為昏分昏分減二百五十分為日入分又減五千分為半晝分故立成只列晨昏分則出入及半晝分皆具不必盡列也


  太隂遲疾立成遲疾同用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四>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四>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四>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四>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四>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四>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四>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四>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四>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四>















  明史卷三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三十五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勅修
  志第十一
  厯五
  大統厯法三上推步
  大統推步悉本授時惟去消長而已然通軌諸捷法實為布算所須其間次序亦有與厯經微別者如氣朔發斂授時原分二章今合為一授時盈縮差在日躔遲疾差在月離定朔經朔離為二處今則經朔後即求定朔於用殊便其目七曰氣朔曰日躔曰月離曰中星曰交食曰五星曰四餘
  步氣朔發斂附
  洪武十七年甲子嵗為元上距至元辛巳一百○四算
  嵗周三百六十五萬二千四百二十五分實測無消長半之為嵗周四分之為氣象限二十四分之為氣策
  日周一萬即一百刻刻有百分分有百秒以下微纎皆以百遞析
  氣應五十五萬○三百七十五分
  置距算一百○四求得中積三億七千六百一十九萬九千七百七十五分加辛巳氣應五十五萬○六百分得通積三億七千六百七十五萬○三百七十五分滿紀法六十去之餘為大統氣應
  閏應一十八萬二千○百七十○分一十八秒
  置中積加辛巳閏應二十○萬二千○五十分得閏積三億七千六百四十○萬一千八百二十五分滿朔實去之餘為大統閏應
  轉應二十○萬九千六百九十○分
  置中積加辛巳轉應一十三萬○二百○五分共得三億七千六百三十二萬九千九百八十分滿轉終去之餘為大統轉應
  交應一十一萬五千一百○五分○八秒
  置中積加辛巳交應二十六萬○三百八十八分共得三億七千六百四十六萬○一百六十三分滿交終去之餘為大統交應
  按授時厯既成之後閏轉交三應數旋有改定故元志厯經閏應二十○萬一千八百五十分而通軌載閏應二十○萬二千○五十分實加二百分是當時經朔改早二刻也厯經轉應一十三萬一千九百○四分通軌載轉應一十三萬○二百○五分實減一千六百九十九分是入轉改遲一十七刻弱也厯經交應二十六萬○一百八十七分八十六秒通軌交應二十六萬○三百八十八分實加二百分一十四秒是正交改早二刻強也或以通軌辛巳三應與元志互異目為元統所定非也夫改憲必由測驗即當具詳始末何反追改授時厯自沒其勤乎是故通軌所述者乃授時續定之數而厯經所存則其未定之初藁也
  通餘五萬二千四百二十五分
  朔策二十九萬五千三百○五分九十三秒一名朔實半之為望策一名交望又半之為弦䇿
  通閏一十○萬八千七百五十三分八十四秒
  月閏九千○百六十二分八十二秒
  閏限一十八萬六千五百五十二分○九秒一名閏准盈初縮末限八十八萬九千○百九十二分二十五秒縮初盈末限九十三萬七千一百二十○分二十五秒轉終二十七萬五千五百四十六分半之為轉中朔轉差一萬九千七百五十九分九十三秒
  日轉限一十二限二十
  轉中限一百六十八限○八三○六○以日轉限乘轉中 一名限總朔轉限二十四限一○七一一四六以日轉限乘朔轉差
  弦轉限九十○限○六八三○八六五以日轉限乘弦䇿 一名限䇿交終二十七萬二千一百二十二分二十四秒
  朔交差二萬三千一百八十四分六十九秒
  氣盈二千一百八十三分三十七秒五十微
  朔虛四千六百九十四分○七秒
  沒限七千八百一十五分六十二秒五十微
  盈䇿九萬六千六百九十五分二十八秒
  虛䇿二萬九千一百○四分二十二秒
  土王策三萬○四百三十六分八十七秒五十微宿䇿一萬五千三百○五分九十三秒
  紀法六十萬即旬周六十日
  推天正冬至 置距洪武甲子積年減一以嵗周乘之為中積加氣應為通積滿紀法去之至不滿之數為天正冬至以萬為日命甲子算外為冬至日辰 累加通餘即得次年天正冬至
  推天正閏餘 置中積加閏應滿朔策去之至不滿之數為天正閏餘 累加通閏即得次年天正閏餘推天正經朔 置冬至減閏餘遇不及減加紀法減之為天正經朔 無閏加五十四萬三六七一一六十二朔策去紀法有閏加二十八萬八九七七○九十三朔實去紀法滿紀法仍去之即得次年天正經朔 視天正閏餘在閏限已上其年有閏月
  推天正盈縮 置半嵗周內減其年閏餘全分餘為所求天正縮厯 如逕求次年者於天正縮厯內減通閏即得減後視在一百五十三日 九已下者復加朔實為次年天正縮厯
  推天正遲疾 置中積加轉應減去其年閏餘全分餘滿轉終去之即天正入轉視在轉中已下為疾厯已上去之為遲厯 如逕求次年者加二十三萬七一一九一六十二轉差之積經閏再加轉差皆滿轉終去之遲疾各仍其舊若滿轉中去之為遲疾相代
  推天正入交 置中積減閏餘加交應滿交終去之即天正入交汎日 如逕求次年者加六千○八十二分四秒十二交差內去交終經閏加二萬九千二百六十五分七
  十三秒十三交差內去交終皆滿交終仍去之即得
  推各月經朔及弦望 置天正經朔加二朔策滿紀法去之即得正月經朔以弦䇿累加之去紀法即得弦望及次朔
  推冬恆氣 置天正冬至加三氣䇿滿紀法去之即得立春恆日以氣䇿累加之去紀法即得二十四氣恆日推閏在何月 置朔䇿以有閏之年閏餘減之餘為實以月閏為法而一得數命起天正次月算外即得所閏之月閏有進退仍以定朔無中氣為定如減餘不及月閏或僅及一月閏者為閏在年前
  推各月盈縮厯 置天正縮厯加二朔䇿去半嵗周即得正月經縮下盈厯累加弦䇿各得弦望及次朔如滿半嵗周去之交縮滿半嵗周又去之即復交盈
  推初末限 視盈厯在盈初縮末限已下縮厯在縮初盈末限已下各為初已上用減半嵗周為末
  推盈縮差 置初末厯小餘以立成內所有盈縮加分乘之為實日周一萬為法除之得數以加其下盈縮積即盈縮差
  推各月遲疾厯 置天正經朔遲疾厯加二轉差得正月經朔下遲疾厯累加弦䇿得弦望及次朔皆滿轉中去之為遲疾相代
  推遲疾限 各置遲疾歴以日轉限乘之即得限數以弦轉限累加之滿轉中限去之即各弦望及次朔限如逕求次月以朔轉限加之亦滿轉中去之即得又法
  視立成中日率有與遲疾厯較小而相近者以減之餘在八百二十已下即所用限
  求遲疾差 置遲疾厯以立成日率減之如不及減則退一位餘以其下損益分乘之為實八百二十分為法除之得數以加其下遲疾積即遲疾差
  推加減差 視經朔弦望下所得盈縮差遲疾差以盈遇遲縮遇疾為同相併盈遇疾縮遇遲為異相較各以八百二十分乘之為實再以遲疾限行度內減去八百二十分為定限度為法法除實為加減差 盈遲為加縮疾為減異名相較者盈多於疾為加疾多於盈為減縮多於遲減遲多於縮加
  推定朔弦望 各置經朔弦望以加減差加減之即為定日視定朔干名與後朔同者月大不同者月小內無中氣者為閏月 其弦望在立成相同日日出分已下者則退一日命之
  推各月入交 置天正經朔入交汎日加二交差得正月經朔下入交汎日累加交朔滿交終去之即得各月下入交汎日 逕求次月加交差即得
  推土王用事 置穀雨大暑霜降大寒恆氣日減土王䇿如不及減加紀法減之即各得土王用事日
  推𤼵斂加時 各置所推定朔弦望及恆氣之小餘以十二乘之滿萬為時命起子正滿五千又進一時命起子初算外得時不滿者以一千二百除之為刻命起初刻初正時之刻皆以初一二三四為序於算外命之其苐四刻為畸零得刻法三之一凡三時成一刻以足十二時百刻之數
  按古厯及授時皆以發斂為一章發斂雲者日道發南斂北之細數也而加時附焉則又所以紀發斂之辰刻故曰發斂加時也大統取其便算故合發斂與氣朔共為一章或以乘除疏發斂非其質矣
  推盈日 視恆氣小餘在沒限巳上為有盈之氣 置䇿餘一萬○一四五六二五以十五日除氣䇿以有盈之氣小餘減之餘以六十八分六六以氣盈除十五日乘之得數以加恆氣大餘滿紀法去之命甲子算外得盈日 求次盈置盈日及分秒以盈䇿加之又去紀法即得
  推虛日 視經朔小餘在朔虗以下為有虛之朔 置有虛之朔小餘以六十三分九一以朔虛除三十日乘之得數以加經朔大餘滿紀法去之命甲子算外為虛日 求次虛置虛日及分秒以虛䇿加之又去紀法即得推直宿 置通積以氣應加中積減閏應以宿㑹二十八萬累去之餘命起翼宿算外得天正經朔直宿置天正經宿直宿加兩宿䇿為正月經朔直宿以宿䇿累加得各月經朔直宿再以各月朔下加減差加減之為定朔直宿步日躔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七十五秒半之為半周天又半之為𧰼限
  嵗差一分五十秒
  周應三百一十五度一十分七十五秒
  按此係至元辛已之周應乃自虛七度至箕十度之數也洪武甲子相距一百四年嵗差巳退天一度五十四分五十秒而周應仍用舊數殆𫝊習之誤耳
  推天正冬至日躔赤道宿次 置中積加周應應減距厯元甲子以來嵗差滿周天去之不盡起虛七度依各宿次去之即冬至加時赤道日度如求次年累減嵗差即得
  赤道度




  推天正冬至日躔黃道宿次 置冬至加時赤道日度以至後赤道積度減之餘以黃道率乘之如赤道率而一得數以加黃道積度即冬至加時黃道日度黃赤道積度及度率俱見法原
  黃道度




  推定象限度 以冬至加時赤道日度與冬至加時黃道日度相減為黃赤道差以黃赤黃赤道差與次年黃赤道差相減餘以四而一加入氣𧰼限內為定𧰼限度推四正定氣日 置所推冬至分即為冬正定氣加盈初縮未限滿紀法去之餘為春正定氣加縮初盈末限去紀法餘為夏正定氣加縮初盈末限去紀法餘為秋正定氣加盈初縮末限去紀法餘為次年冬正定氣推四正相距日 以前正定氣大餘減次正定氣大餘加六十日得相距日如次正氣不及減者加六十日減之再加六十日為相距日
  推四正加時黃道積度 置冬至加時黃道日度累加定象限度各得四正加時黃道積度
  推四正加時減分 置四正定氣小餘以其初日行度乘之如日周而一為各正加時減分
  冬正行一度○五一○八五 春正距夏正九十三日者行○度九九九七○三距九十四日者行一度 夏正行○度九五一五一六 秋正距冬正八十八日者行一度○○○五○五距八十九日者行一度
  推四正夜半積度 置四正加時黃道積度減去其加時減分即得
  推四正夜半黃道宿次 置四正夜半黃道積度滿黃道宿度去之即得
  推四正夜半相距度 置次正夜半黃道積度以前正夜半黃道積度減之餘為兩正相距度遇不及減者加周天減之
  推四正行度加減日差 以相距度與相距日下行積度相減餘如相距日而一為日差從相距度內減去行積度者為加從行積度內減去相距度者為減
  秋正距冬至冬至距春正八十八日行積度九十度四九八十九日行積度九十一度四 一四 春正
  距夏至夏至距秋正九十三日行積度九十度五九九九十四日行積度九十一度五九八七
  推每日夜半日度 置四正後每日行度在立成以日差加減之為每日行定度 置四正夜半日度以行定度每日加之滿黃道宿度去之即每日夜半日度
  黃道十二次宿度
  危十二度六四九一入娵訾辰在亥
  奎一度七三六二入降婁辰在戌
  胃三度七四五六入大梁辰在酉
  畢六度八八○五入實沈辰在申
  井八度三四九四入鶉首辰在未
  栁三度八六八○入鶉火辰在午
  張十五度二六○六入鶉尾辰在巳
  軫十度○七九七入夀星辰在辰
  氐一度一四五二入大火辰在卯
  尾三度○一一五入析木辰在寅
  斗三度七六八五入星紀辰在丑
  女二度○六三八入元枵辰在子
  推日纏黃道入十二次時刻 置入次宿度以入次日夜半日度減之餘以日周乘之一分作百分為實以入次日夜半日度與明日夜半日度相減餘為法實如法而一得數以發斂加時求之即入次時刻
  步月離
  月平行度一十三度三十六分八十七秒半
  周限三百三十六半之為中限又半之為初限
  限平行度一度○九分六十二秒
  太陽限行八分二十秒
  上弦九十一度三十一分四十三秒太
  望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八十七秒半
  下弦二百七十三度九十四分三十一秒少
  交終度三百六十三度七十九分三十四秒一九六朔平行度三百九十四度七八九一一五一六八七五推朔後平交日 置交終分見氣朔厯減天正經朔交汎分為朔後平交日如推次月累減交差二日三一八三六九得次月朔後平交日不及減交差者加交終減之其交又在本月為重交月朔後平交日每嵗必有重交之月
  推平交入轉遲疾厯 置經朔遲疾厯加入朔後平交日為平交入轉在轉中已下其遲疾與經朔同已上減去轉中疾交遲遲交疾如推次月累減交轉差三千四百二十三分七六交差內減轉差數即得如不及減加轉中減之亦遲疾相代
  推平交入限遲疾差 置平交入轉遲疾厯依步氣朔內推遲疾限及遲疾差即得
  推平交加減定差 置平交入限遲疾差以日率八百二十分乘之以所入遲疾限下行度而一即得在遲為加在疾為減
  推經朔加時中積 置經朔盈縮厯見歩氣朔內在盈厯即為加時中積在縮厯加半嵗周如推次月累加朔䇿滿嵗周去之即各朔加時中積命日為度若月內有二交後交即注前交經朔加時中積
  推正交距冬至加時黃道積度及宿次 置朔後平交日以月平行乘之為距後度以加經朔加時中積為各月正交距冬至加時黃道積度加冬至加時黃道日度見日躔以黃道積度鈐減之至不滿宿次即正交月離如推次月累減月平交朔差一度四六三一○二以交終度減天周其數宜為一度四六四○八○遇重交月同次朔後倣此
  黃道積度鈴
  箕九度五九斗三十三度○六牛三十九度九六女五十一度○八






  推正交日辰時刻 置朔後平交日加經朔去紀法以平交定差加減之其日命甲子算外小餘依𤼵斂加時求之即得正交日辰時刻如推次月累加交終滿紀法去之如遇重交再加交終
  推四正赤道宿次 置冬至赤道日度以氣𧰼限累加之滿赤道積度去之為四正加時赤道日度
  赤道積度鈐







  推正交黃道在二至後初末限 置正交距冬至加時黃道積度在半嵗周巳下為冬至後巳上減去半嵗周餘為夏至後又視二至後度分在氣𧰼限巳下為初限巳上用減半嵗周餘為末限推次月者若本月初限則累減月平交朔差餘為次月初限不及減者反減月平交朔差餘為次月末限若本月末限則累加月平交朔差為次月末限至滿氣𧰼限以減半嵗周餘為次月初限
  推定差度 置初末限以𧰼極總差一分六○五五○八乘之即為定差度象極總差是以象限除極差其數宜為一十六分○五四四二如推次月初限則累減末限則累加俱以極平差二十三分四九○二加減之極平差是以月平交朔差乘象極總差其數宜為二十三分五○四九
  推距差度 置極差十四度六六減去定差度即得求次月以極平差加減之初限加末限減
  推定限度 置定差度以定極總差一分六三七一○七乘之定極總差是以極差除二十四度其數宜為一度六三七一○七所得視正交在冬至得為減夏至後為加皆置九十八度加減之即得
  推月道與赤道正交宿度 正交在冬至後置春正赤道積度以距差度初限加末限減之在夏至後置秋正赤道積度以距差初限減末限加之得數滿赤道積度鈐去之即得
  推月道與赤道正交後積度併入初末限 視月道與赤道正交所入某宿次即置本宿赤道全度減去月道與赤道正交宿度餘為正交後積度以赤道各宿全度累加之滿氣象限去之為半交後又滿去之為中交後再滿去之為半交後視各交積度在半象限以下為初限以上覆減象限餘為末限
  推定差 置每交定限度與初末限相減相乘得數千約之為度即得中交正交後為加半交後為減
  推月道定積度及宿次 置月道與赤道各交後每宿積度以定差加減之為各交月道積度加月道與赤道正交定宿度共為正交後宿度以前宿定積度減之即得各交月道宿次
  活象限例
  置正交後宿次加前交後半交末宿定積度為活象限如正交後宿次度少加前交不及數卻置正交後宿次加氣象限即是如遇換交之月置正交後宿次以前交前半交未宿定積度加之為換交活象限假如前交正交是軫後交正交是角其前交欠一軫求活象限者置正交後宿次不從翼下取定積度加之仍於軫下取定積度也又如前交正交是軫後交正交是翼其前交多一翼求活象限者置正交後宿次不從翼下取定積度加之仍與張下取定積度也
  推相距日 置定上弦大餘減去定朔大餘即得上弦至望望至下弦弦至朔倣此不及減者加紀法減之推定朔弦望入盈縮厯及盈縮定差 置各月朔弦望入盈縮厯以朔弦望加減差加減之並在步氣朔內為定盈縮厯視盈厯在盈初限已下為盈初限已上用減半嵗周餘為盈末限縮厯在縮初限已下為縮初限已上用減半嵗周餘為縮末限依步氣朔內求盈縮差為盈縮定差
  推定朔弦望加時中積 置定盈縮厯如是盈厯在朔便為加時中積在上弦加氣象限在望加半嵗周在下弦加三象限如是縮厯在朔加半嵗周在上弦加三象限在望便為加時中積在下弦加氣象限加後滿周天去之
  推黃道加時定積度 置定朔弦望加時中積以其下盈縮定差盈加縮減之即得
  推赤道加時定積度及宿次 置黃道加時定積度在周天象限已下為至後已上去之為分後滿兩象限去之為至後滿三象限去之為分後置分至後黃道積度以立成內分至後積度減之餘以其下赤道度率乘之如黃道度率而一得數加入分至後積度次以所去象限合之為赤道加時定積度置赤道加時定積度加入天正冬至加時赤道日度滿赤道積度鈐去之得定朔弦望赤道加時宿次
  推正半中交後積度 置定朔弦望加時赤道宿次視朔弦望在何交後正半中半即以交後積度在朔望加時赤道宿前一宿者加之即為正半中交後積度滿氣象限去之為正半中換交
  推初末限 視正半中交後積度在半象限已下為初限已上覆減氣象限餘為末限
  推月道與赤道定差 置其交定限度與初末限相減相乘所得千約之為度即定差在正交中交為加在半交為減
  推正半中交加時月道定積度 置正半中交後積度以定差加減之為朔弦望加時月道定積度
  推定朔弦望加時月道宿次 置定朔弦望加時月道定積度取交後月道定積度在所置宿前一宿者減之即得遇轉交則前積度多所置積度少為不及減從半轉正加其交活𧰼限減之從正轉半從半轉正從中轉半皆加氣𧰼限減之
  推夜半入轉日 置經朔弦望遲疾厯以定朔弦望加減差加減之在疾厯便為定朔弦望加時入轉日在遲厯用加轉中置定朔弦望加時入轉日以定朔弦望小餘減之為夜半入轉日遇入轉日少不及減者加轉終減之
  推加時入轉度 置定朔弦望小餘去秒取夜半入轉日下轉定度乘之萬約之為分即得
  遲疾轉定度鈐







  推定朔弦望夜半入轉積度及宿次 置定朔弦望加時月道定積度減去加時入轉度為夜半積度如朔弦望加時定積度初換交則不及減半正相接用活𧰼限正半中半相接用氣𧰼限加之然後減加時入轉度則正者為後半後半為中中為前半前半為正 置朔弦望夜半月道定積度依推定朔弦望加時月道宿次法減之為夜半宿次
  推晨昏入轉日及轉度 置夜半入轉日以定盈縮厯檢立成日下晨分加之為晨入轉日滿轉終去之置其日晨分取夜半入轉日下轉定度乘之萬約為分為晨轉度如求昏轉日轉度依法檢日下昏分即得
  推晨昏轉積度及宿次 置朔弦望夜半月道定積度加晨轉度為晨轉積度如求昏轉積度則加昏轉度滿氣象限去之則換交若推夜半積度之時因朔弦望加時定積不及減轉度以半正相接而加活象限減之者今復換正交則以活象限減之置晨轉積度依前法減之為晨分宿次置轉轉積度依法減之為昏分宿次
  推相距度 朔與上弦相距上弦與望相距用昏轉度度望與下弦相距下弦與朔相距用晨轉積度置後段晨昏轉積度視與前段同交者竟以前段晨昏轉積度減之餘為相距度若後段與前段接兩交者從正入半從半入中從中入半加氣象限從半入正加活象限然後以前段晨昏轉積度減之若後段與前段接三交者其內無從半入正則加二氣象限其內有從半入正則加一活象限一氣象限以前段晨昏轉積度減之推轉定積度 置晨昏入轉日朔至弦弦至望用昏望至弦弦至朔用晨以前段減後段不及減者加二十八日減之為晨昏相距日從前段下於鈐內驗晨昏相距日同者取其轉定積度若朔弦望相距日少晨昏相距日一日者則於晨昏相距日同者取其轉積度減去轉定極差一十四度七一五四餘為前段至後段轉定積度
  轉定積度鈐
  晨昏日 距後六日    距後七日   距後八日初日八十五度五六四四九十九度○○九○一百十二度二四四三一日八十四度三三二六九十七度五六七九一百一十度五一五四二日八十三度○一○六九十五度九五八一一百○八度六五二九三日八十一度五五五二九十四度二五○○一百○六度七二七七四日八十○度○三七○九十二度五一四七一百○四度八一○七五日七十八度五二七○九十○度八二三○一百○二度九七二六六日七十七度○九五九八十九度二四五五一百○一度二九一七七日七十五度八○○九八十七度八四七一 九十九度九三二三八日七十四度六一一八八十六度六九七○ 九十八度九○九二九日七十三度七四九五八十五度九六一七 九十八度九 九二十日七十三度二六六九八十五度六四二一 九十八度二一五一
  十一日七十三度一六四四八十五度七三七四 九十八度五四三七十二日七十三度四四一四八十六度二四七七 九十九度三二三○十三日七十四度○九八一八十七度一七三四一百○○度五一一一十四日七十五度一二七二八十八度四六四九一百○二度○三六一十五日七十六度三九九七八十九度九五○九一百○三度八○二○十六日七十七度七三八七九十一度五八九八一百○五度六八五三十七日七十九度二一四六九十三度三一○一一百○七度六一○七十八日八十○度七三七一九十五度○四一七一百○九度五一九九十九日八十二度二三五四九十六度七一三六一百十一度三二九九二十日八十三度六三八三九十八度二五四六一百十二度九七○○
  二十一日八十四度九一六八九十九度六三二三一百十四度三○七八二十二日八十六度○六一一一百○度七三七五一百十五度二九四八二十三日八十六度八八六四一百一度四四三七一百十五度八四六六二十四日八十四度三四八二一百一度七五一一一百十五度九六四一二十五日八十七度四四六五一百一度六五九五一百十五度六四七二二十六日八十七度一八一三一百一度一六九○一百十四度八九六一二十七日八十六度五五二七一百○度二七九八一百十三度七二四四推加減差 以相距度與轉定積度相減為實以其朔弦望相距日為法除之所得視相距度多為加差少為減差
  推每日太隂行定度 置朔弦望晨昏入轉日視遲疾轉定度鈐日下轉定度累日以加減差加減之至所距日而止即得
  推每日月離晨昏宿次 置朔弦望晨昏宿次以每日太隂行度加之滿月道宿次減之即得
  赤道十二宮界宿次
  亥危十二度二六一五戌奎一度五九九六酉胃三度六三七八申畢七度一五七九未井九度○六四○午桞四度○○二一已張十四度八四○三辰軫九度二七八四卯氐一度一一六五寅尾三度一五四六丑斗四度○五二八子女二度一三○九推月與赤道正交後宮界積度 視月道與赤道正交後各宿積度宮界某宿次在後即以加之便為某宮下正交後宮界積度求次宮者累加宮率三十度四三八一滿氣象限去之各得某宮下半交中交後宮界積度推宮界定積度 視宮界積度在半象限已下為初限已上覆減氣象限餘為末限 置其交定限度與初末限相減相乘所得千約之為度在正交中交為加差在半交為減差 置宮界正半中交後積度以定差加減之為宮界定積度
  推宮界宿次 置宮界定積度於月道內取其在所置前一宿者減之不及減者加氣象限減之
  推每月每日下交宮時刻 置每月宮界宿次減入交宮日下月離晨昏宿次如不及減者加宮減宿次前宿度減之餘以日周乘之以其日太隂行定度而一得數又視定盈縮厯取立成日下晨昏分加之晨加晨分昏加昏分如滿日周交宮在次日不滿在本日依發歛推之即交宮時刻
  步中星
  推每日夜半赤道 置推到每日夜半黃道見日躔依法以黃道積度減之餘如黃道率而一以加赤道積度又以天正冬至赤道加之如在春正後再加一象限夏至後加半周天秋正後加三象限為每日夜半赤道積度推夜半赤道宿度 置夜半赤道積度以赤道宿度挨次減之為本日夜半赤道宿度
  推晨距度及更差度 置立成內每日晨分以三百六十六度二十五分七十五秒乘之為實如日周而一為晨距度倍晨距度以五除之為更差度
  推每日夜半中星 置推到每日夜半赤道宿度加半周天即夜半中星積度以赤道宿度挨次減之為夜半中星宿度
  推昏旦中星 置夜半中星積度減晨距度為昏中星積度以更差度累加之為逐更及旦中星積度俱滿赤道宿度去之即得 以晨分五之一加倍為更率更率五而一為㸃率凡昏分即一更一㸃累加更率為各更凡交更即為一㸃累加㸃率為各㸃












  明史卷三十五
<史部,正史類,明史>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三十六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勅修
  志第十二
  厯六
  大統厯法三下推步
  步交食
  交周日二十七日二十一刻二二二四半之為交中日交終度三百六十三度七九三四一九六半之為交中度
  正交度三百五十七度六四
  中交度一百八十八度○五
  前準一百六十六度三九六八
  後準一十五度五
  交差二日三一八三六九
  交望一十四日七六五二九六五
  日食陽厯限六度 定法六十
  日食陰厯限八度 定法八十
  月食限十三度五分 定法八十七
  陽食限視定朔入交
  ○日六○已下 一十三日一○已上 在一十四日不問小餘皆入食限
  一十五日二○已下 二十五日六○已上 在二十六日二十七日不問小餘皆入食限
  陰食限視定望入交
  一日二○已下 一十二日四○已上 在○日一十三日不問小餘皆入食限
  一十四日八○已下 二十六日○五已上 在二十七日不問小餘皆入食限 又視定朔小餘在日出前日入後二十分已上者日食在夜定望小餘在日入前日出後八刻二十分已上者月食在晝皆不必布算
  推日食用數
  經朔   盈縮厯  盈縮差  遲疾厯
  遲疾差  加減差  定朔   入交汎分以上皆全
  録之
    定入遲疾厯以加減差加減遲疾即是遲疾定限置定入遲疾厯以日轉限一十二限二十分乗之小餘不用定限行度以定限取立成內行度遲用遲疾用疾內減日行分八分二十秒得之   日出分以盈縮厯從立成內取之下同日入分  半晝分取立成內昏分減去五千二百五十分得之
  嵗前冬至加時黃道宿次
  推交常度 置有食之朔入交汎分以月平行度乗之即得
  推交定度 置交常度以朔下盈縮差盈加縮減之即得
  推日食正交中交限度 視交定度在七度已下三百四十二度已上者食在正交在一百七十五度已上二百○二度已下者食在中交不在限內不食
  推中前中後分 視定朔小餘在半日周已下用減半日周餘為中前分在半日周已上減去半日周餘為中後分
  推時差 置半日周以中前中後分減之餘以中前中後分乗之所得以九千六百而一為時差在中前為減中後為加
  推食甚定分 置定朔小餘以時差加減之即得推距午定分 置中前中後分加時差即得但加不減推食甚入盈縮厯 置原得盈縮厯加入定朔大餘及食甚定分即得
  推食甚盈縮差 依步氣朔求之
  推食甚入盈縮厯行定度 置食甚入盈縮厯以盈縮差盈加縮減之即得
  推南北汎差 視食甚入盈縮厯行定度在周天象限已下為初限已上與半嵗周相減為末限以初末限自之如一千八百七十度而一得數置四度四十六分減之餘為南北汎差
  推南北定差 置南北汎差以距午定分乗之如半晝分而一以減汎差餘為南北定差若汎差數少即反減之盈初縮末食在正交為減中交為加縮初盈末食在正交為加中交為減如係汎差反減而得者則其加減反是
  推東西汎差 置半嵗周減去食甚入盈縮厯行定度餘以食甚入盈縮厯行定度乘之以一千八百七十除之為度即東西汎差
  推東西定差 置東西汎差以距午定分乗之如二千五百度而一視得數在東西汎差以下即為東西定差若在汎差以上倍汎差減之餘為定差盈厯中前縮厯中後者正交減中交加盈厯中後縮厯中前者正交加中交減
  推正交中交定限度 視日食在正交者置正交度在中交者置中交度以南北東西二定差加減之即得推日食入陰陽厯去交前交後度 視交定度在正交定限度已下減去交定度餘為陰厯交前度已上減去正交定限度餘為陽厯交後度在中交定限度已下減去交定度餘為陽厯交前度已上減去中交定限度餘為陰厯交後度若交定度在七度已下者加交終度減去正交定限度餘為陽厯交後度
  推日食分秒 在陽厯者置陽食限六度減去陽厯交前交後度不及減者不食隂厯同餘以定法六十而一在隂厯者置陰食限八度減去陰厯交前交後度餘以定法八十而一即得
  推定用分 置日食分秒與二十分相減相乗為開方積以平方法開之為開方數用五千七百四十分七因八百二十分也乗之如定限行度而一即得
  推初虧復圓時刻 置食甚定分以定用分減為初虧加為復圓各依發斂加時即得時刻
  推日食起復方位 陽厯初虧西南甚於正南復於東南陰厯初虧西北甚於正北復於東北若食在八分以上以分陰陽厯皆虧正西復正東據午地而論
  推食甚日躔黃道宿次 置食甚入盈縮歴行定度在盈就為定積度在縮加半嵗周為定積度 置定積度以嵗前冬至加時黃道日度加之滿黃道積度鈐去之至不滿宿次即食甚日躔
  推日帶食 視初虧食甚分有在日出分已下為晨刻帶食食甚復圓分有在日入分已上為昏刻帶食在晨置日出分在昏置日入分皆以日甚分與之相減餘為帶食差 置帶食差以日食分秒乗之以定用分而一所得以減日食分秒餘為所見帶食分秒
  推月食用數
  經望    盈縮厯  盈縮差  遲疾厯遲疾差   加減差  定望   入交汎分定入遲疾厯 定限   定限行度 晨分
  日出分   昏分   日入分  限數
  嵗前冬至加時黃道宿次
  推交常度 置望下入交汎分乗月平行如日食法cq=8推交定度 置交常度以望下盈縮差盈加縮減之即得不及減者加交終度減之
  推食甚定分 不用時差即以定望分為食甚分推食甚入盈縮厯行定度 法同推日食
  推月食入陰陽厯 視交定度在交中度以下為陽厯已上減去交中度餘為陰厯
  推交前交後度 視所得入陰陽厯在後準已下為交後在前準以上置交中度減之餘為交前
  推月食分秒 置月食限一十三度 五減去交前交後度不及減者不食餘以定法八十七分而一即得
  推月食定用分 置三十分與月食分秒相減相乗為開方積依平方法開之為開方數又以四千九百二十乃六因八百二十分數分乗之如定限行度而一即得
  推月食三限初虧食甚復圓時刻 置食甚定分以定用分減為初虧加為復圓依𤼵斂得時刻如日食
  推月食五限時刻 月食十分已上者用五限推之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也置月食分秒減去十分餘與十分相減相乗為開方積平方開之為開方數又以四千九百二十分乗之如定限行度而一為既內分與定用分相減餘為既外分置食甚定分減既內分為食既分又減既外分為初虧分再置食甚定分加既內分為生光分又加既外分為復圓分各依發斂得時刻推更㸃 置晨分倍之五分之為更法又五分之為㸃法
  推月食入更㸃 各置三限或五限在昏分已上減去昏分在晨分已下加入晨分不滿更法為初更不滿㸃法為一㸃以次求之各得更㸃之數
  推月食起復方位 陽厯初虧東北甚於正北復於西北隂厯初虧東南甚於正南復於西南若食在八分已上者皆初虧正東復於正西
  推食甚月離黃道宿次 置食甚入盈縮厯定度在盈加半周天在縮減去七十五秒為定積度置定積度加嵗前冬至加時黃道日度以黃道積度鈐去之即得推月帶食 視初虧食甚復圓等分在日入分以下為昏刻帶食在日出分已上為晨刻帶食推法同日食
  步五星
  厯度三百六十五度二五七五半之為厯中又半之為厯策
  木星
  合應二百四十三萬二三○一置中積三億七千六百一十九萬九七七五加辛巳合應一百一十七萬九七二六得三億七千七百三十七萬九五○一滿木星周率去之餘為大統合應厯應五百三十八萬二五七二二一五置中積加辛巳厯應一千八百九十九萬九四八一得三億九千五百一十九萬九二五六滿木星厯率去之餘為大統厯應
  周率三百九十八萬八八
  厯率四千三百三十一萬二九六四八六五
  度率一十一萬八五八二
  伏見一十三度
  段目  段日  平度  限度  初行率合伏  一十六日八六三度八六 二度九三 二十三分晨疾初 二十八日 六度一一 四度六四 二十二分晨疾末 二十八日 五度五一 四度一九 二十一分晨遲初 二十八日 四度三一 三度二八 一十八分晨遲末 二十八日 一度九一 一度四五 一十二分晨留  二十四日
  晨退  四十六日五八四度八八一二五○度三二八七五
  夕退  四十六日五八四度八八一二五○度三二八七五一十六分夕留  二十四日
  夕遲初 二十八日 一度九一 一度四五
  夕遲末 二十八日 四度三一 三度二八 一十二分夕疾初 二十八日 五度五一 四度一九 一十八分夕疾末 二十八日 六度一一 四度六四 二十一分夕伏  一十六日八六三度八六 二度九三 二十二分火星
  合應二百四十○萬一四置中積加辛巳合應五十六萬七五四五得三億七百七十六萬七三二滿火星周率去之為大統合應中積見木星五星並同
  厯應三百八十四萬五七八九三五置中積加辛巳厯應五百四十七萬二九三八得三億八千一百六十七萬二七一三滿火星厯率去之
  周率七百七十九萬九二九
  厯率六百八十六萬九五八○四三
  度率一萬八八○七五
  伏見一十九度
  段目  段日  平度  限度  初行率合伏   六十九日 五十度 四十六度五○七十三分晨疾初  五十九日 四十一度八○三十八度八七七十二分晨疾末  五十七日 三十九度○八三十六度三四七十分晨次疾初 五十三日 三十四度一六三十一度七七六十七分晨次疾末 四十七日 二十七度○四二十五度一五六十二分晨遲初  三十九日 一十七度七二一十六度四八五十三分晨遲末  二十九日 六度二○ 五度七七 三十八分晨留   八日
  晨退   二十八日九六四五八度六五六七五六度四六三二五夕退   二十八日九六四五八度六五六七五六度四六三二五四十四分夕留   八日
  夕遲初  二十九日 六度二○五度七七
  夕遲末  二十九日 一度七度七二一十六度四八三十八分夕次疾初 四十七日 二十七度○四二十五度一五五十三分夕次疾末 五十三日 三十四度一六三十一度七七六十二分夕疾初  五十七日 三十九度○八三十六度三四六十七分夕疾末  五十九日 四十一度八○三十八度八七七十分夕伏   六十九日 五十度  四十六度五○七十二分土星
  合應二百○六萬四七三四置中積加辛巳合應一十七萬五六四三得三億七千六百三十七萬五四一八滿土星周率去之
  厯應一億○六百○○萬三七九九○二置中積加辛巳厯應五千二百二十四萬○五六一得四億二千八百四十四萬○三三六滿土星厯率去之
  周率三百七十八萬○九一六
  厯率一億○七百四十七萬八八四五六六
  度率二十九萬四二五五
  伏見一十八度
  段目   段日    平度   限度   初行率合伏   二十日四○  二度四○ 一度四九 一十二分晨疾   三十一日  三度四○ 二度一一 一十一分晨次疾  二十九日  二度七五 一度七一 一十分晨遲   二十六日  一度五○ ○度八三 八分晨留   三十日
  晨退   五十二日六四五八三度六二五四五○度二八四五五夕退   五十二日六四五八三度六二五四五○度二八四五五一十分夕留   三十日
  夕遲   二十六日  一度五○ ○度八三夕次疾  二十九日  二度七五 一度七一 八分夕疾   三十一日  三度四○二度一一  一十分夕伏   二十日四○  二度四○一度四九  一十一分金星
  合應二百三十七萬九四一五置中積加辛巳合應五百七十一萬六三三○得三億八千一百九十一萬六一○五滿金星
  厯應一十○萬四一八九周率去之置中積加辛巳厯應一十一萬九六三九得三億七千六百三十一萬九四一
  周率五百八十三萬九○二六
  厯率三百六十五萬二五七五
  度率一萬
  伏見一十度半
  段目   段日   平度   限度   初行率合伏   三十九日 四十九度四滿四十七度金星一度二七五夕疾初  五十二日 六十五度厯去六十三度去之一度二六五夕疾末  四十九日 六十一度 五十八度五○一度二五五夕次疾初 四十二日 五十度六四 四十八度 一度二三五夕次疾末 三十九日 四十二度五○四十度○四 一度一六夕遲初  三十三日 二十七度 二十五度七一一度○二夕遲末  一十六日 四度二五 四度○九 六十二分夕留   五日
  夕退   一十日九五三一三度六九八七 一度五九一三
  夕退伏  六日   四度三五 一度六三 六十一分合退伏  六日   四度三五 一度六三 八十二分晨退   一十日九五三一三度六九八七 一度五九一三 六十一分晨留   五日
  晨遲初  一十六日 四度二五 四度○九
  晨遲末  三十三日 二十七度 二十五度九九六十二分晨次疾初 三十九日 四十二度五○四十度九○ 一度○二晨次疾末 四十二日 五十度二五 四十八度三六一度一六晨疾初  四十九日 六十一度 五十八度七一 一度二三五晨疾末  五十二日 六十五度五○六十三度○四一度二五五晨伏   三十九日 四十九度五○四十七度六四一度二六五水星
  合應三十○萬三二一二置中積加辛巳合應七十○萬○四三七四三億七百九十○萬○二一二滿水星周率
  厯應二百○三萬九七一一去之置中積加辛巳厯應二百○五萬五一六一得三億七千八百二十五萬四九三六滿
  周率一百一十五萬八七六
  厯率三百六十五萬二三七五
  度率一萬
  晨伏夕見一十六度半
  夕伏晨見一十九度
  段目   段日    平度   限度   初行率合伏   一十七日水星 三十四度厯率二十九度去之二度七五二五夕疾   一十五日  二十一度○八一十八度一五一度五八三八夕遲   一十二日  一十度一六 八度五九 一度七○三四夕留   二日
  夕退伏  一十一日一二一七度四七二 二度一八八合退伏  一十一日八一二七度一○八 二度一八  一度八八一二晨留   二日
  晨遲  一十二日 一十度一三 八度五九
  晨疾  一十五日 二十一度三八一十八度一六一度一四七二晨伏  一十七日七五三十四度二五二十九度○八一度七○三四推五星前後合 置中積加合應滿周率去之餘為前合再置周率以前合減之餘為後合如滿嵗周去之即其年無後合分
  推五星中積日中星度 置各星後合即為合伏下中積中星命為日曰中積命為度曰中星累加段日為各段中積皆滿嵗周去之以各段下平度累加各段下平度滿嵗周去 退則減之不及減加嵗周去之次復累加之為各段中星
  推五星盈縮厯 置中積加厯應及後合滿厯率去之餘以度率而一為度在厯中已下為盈已上減去厯中為縮置各星合伏下盈縮厯以段下限度累加之滿厯中去之盈交縮縮交盈即各段盈縮厯
  推五星盈縮差 置各段盈縮厯以厯策除之為策數不盡為策餘以其下損益分見立成乗之以厯策而一所得益加損減其盈縮積分即盈縮差金星倍之水星三之
  推定積日 置各段中積以其段盈縮差盈加縮減之即得滿嵗周去之如中積不及減者加嵗周減之本段原無差者借前段差加減之則金水二星亦只用所得盈縮差不用三之倍之
  推加時定日 置定積日以嵗前天正冬至分加之滿紀法去之餘命甲子算外即為定日視定積日曾滿嵗周去者用本年冬至曽加嵗周減者用嵗前冬至
  推所入月日 置合伏下定積以加天正閏餘滿朔策除之為月數起嵗前十一月其不滿朔策者即入月已來日分也視其月定朔甲子與加時定日甲子相去即合伏日累加相距日滿各月大小去之即各段所入月日
  推定星 置各段中星依推定積日法以盈縮差加減之
  推加時定星 置定星以嵗前冬至加時黃道日度加之滿周天之若定積積日曽加嵗周者用嵗前黃道日度遇減嵗周者用本年黃道日度如原無中星度段下亦無定星及加時定星度分
  推加減定分 置定日小餘以其段初行率乘之滿萬為分所得諸段為減分退段為加分
  推夜半定星及宿次 置加時定星以加減定分加減之為夜半定星以黃道積度鈐減之為夜半宿次其留段即用加時定星為夜半定星
  推日率度率 置各段定日與次段定日相減為日率次段不及減加紀法減之置各段夜半定星與次段夜半定星相減為度率次段不及減加周天減之凡近留之段皆用留段加時定星與本段夜半定星相減如星度逆者以後段減前段即各得度率
  推平行分 置度率以日率除之即得
  推汎差及増減總差日差 以本段前後之平行分相減為本段汎差凡五星之伏段及近留之遲段及退段皆無汎差倍汎差退一位為増減差倍増減差為總差置總差以日率減一日除之為日差初日行分多為減差末日行分多為加差
  推初日行分末日行分 以増減差加減其段平行分為初末日行分視本叚平行分與次段平行分相較前多後少者加為初減為末前少後多者減為初如為末推無汎差諸段為増減差總差日差 合伏者置次段初日行分加其日差之半亦次段日差為末日行分晨伏夕伏者置前段本段之前末日行分加其日差之半亦前段日差為二伏初日行分置伏段所得初末日行分皆與本段平行分相減餘為増減差又以増減差加減平行分為初末日行分視合伏末日行分較平行分少則加多則減為初日行分晨伏夕伏初日行分較平行分亦少加多減為末日行分 木火之晨遲末土之晨遲金之夕遲末水之夕遲皆置其前段末日行分倍其日差減之即前段日差餘為初日行分木火之夕遲初土之夕遲金之晨遲初水之晨遲皆置其後段初日行分倍其日差減之後段日差餘為末日行分 木火土之夕伏金水之晨伏皆置其前段末日行分內加其前段日差之半為伏段初日行分皆與平行分相減餘為増減差 木火之晨退夕退置其平行分退一位六因之為増減差晨退減為初加為末夕退加為初減為末晨加夕減二段自相比較 金之夕退伏合退伏置其平行分退一位三因之折半水之夕退伏合退伏以平行分折半各為増減差金之夕退置其後段初日行分減日差後段日差為末日
  行分金之晨退置其前段末日行分減日差前段日差為初日行分皆與平行分相減餘為増減差 凡増減差倍之為總差以相距日率減一除之為日差其初末日行分有其一者以増減差加減更求其一如伏段法餘依前後平行分相較増減之 金火之夕遲末晨遲初置其段平分行以相距日率下不倫分乗之不倫分之秒與平行之分對即為増減差置平行分夕者以増減差加為初日行分減為末日行分晨者反是
  不倫分金火星之夕遲末與晨遲初其増減差多於平行分者為不倫分也
  十七日 八十八秒八八五 十六日 八十八秒二三一十五日 八十七秒四九六 十四日 八十六秒七六一推五星毎日細行 置各段夜半宿次以初日行分順加退減之為次日宿次又以日差加減其初日行分為毎日行分亦順加退減於次日宿次滿黃道宿次去之至次段宿次而止為毎日夜半宿次
  推五星順逆交宮時刻 視逐日五星細行與黃道十二宮界宿次同名與度分又相近者以相減視其餘分在本日行分以下者為交宮在本日也順行者以本日夜半星行宿次度分減宮界度分退行者以宮界度分減本日夜半星行宿次度分各以日周乗之為實以本日行分為法法除實得數依𤼵斂加時法得交宮時刻推五星伏見 凡取伏見伏者要在已下見者要在已上晨見晨伏者置其日太陽行度內減各星行度夕見夕伏者置其日各星行度內減太陽行度即為其日晨昏伏見度置本日伏見度與次日伏見度相減餘四而一即得晨昏伏見分視本日伏見度較次日伏見度為多者減少者加晨者置本日伏見度以伏見分加減之為晨伏見度夕者三因伏見分置伏見度加減之為夕伏見度視在各星伏見度上下取之
  步四餘
  紫氣周日一萬○二百二十七日一七九二
  紫氣度率二十八日 日行三分五七一四二九紫氣至後策八千一百九十四萬九六二三
  月孛周日三千二百三十一日九六八四
  月孛度率八日八四八四九二 日行十一分三○一二六一月孛至後策一千二百二十萬四六五九
  羅計周日六千七百九十三日四四三二
  羅計度率一十八日五九九一○七七六 日行五分三七六六○二羅㬋至後策五千三百三十三萬六二一七
  計都至後策一千九百三十六萬九○○一
  推四餘至後策 置中積加各餘至後策滿周日去之即得
  推四餘周後策 以至後策減立成內各宿初末度積日即得
  推四餘入各宿次初末度積日 置各餘周後策加入其年冬至分滿紀法去之即各餘初末度積日紫氣月孛為各宿初羅㬋計都為各宿末氣孛順行羅計逆行推四餘初末度積日所入月日 置各餘周後策加入天正閏餘滿策朔減之起十一月至不滿朔策即所入月也其初末度積日即滿紀法去者命甲子算外為日辰小餘以𤼵斂求之為時刻視定朔某甲子即知入月已來日也
  推四餘毎日行度 置各餘初末度積日氣孛以度率日累加之至本度加其宿零日及分即次宿之初度羅計先加其宿零日及分後以度率日累加之即次宿之末度各以其大餘命甲子算外為日辰其交次宿以小餘𤼵斂為時刻
  推四餘交宮 以至後策減各宿交宮積日餘為入某宮積日加天正閏餘滿朔策去之起十一月至不滿朔策即所入月又置入宮積日加冬至分滿紀法去之為日辰小餘𤼵斂為時刻視定朔甲子即知交宮及時刻紫氣宿次日分立成入算初度















  紫氣交宮積日鈐




  月孛宿次日分立成入箕初度
  黃道宿整度日分   宿零分日分 全日分  各宿入初度積日分














  月孛交宮積日鈐




  羅計宿次日分立成入尾未度
  黃道宿整度日分   宿零分日分 全日分  各宿入初度積日分














  羅計交宮積日鈐














  明史卷三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三十七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敕修
  志第十三
  厯七
  囬回厯法一
  回回厯法西域黙狄納國王馬哈麻所作其地北極髙二十四度半經度偏西一百○七度約在雲南之西八千餘里其厯元用隋開皇己未即其建國之年也洪武初得其書於元都十五年秋太祖謂西域推測天象最精其五星緯度又中國所無命翰林李翀吳伯宗同回回大師馬沙亦黒等譯其書其法不用閏月以三百六十五日為一歳歳十二宮宮有閠日凡百二十八年而宮閠三十一日以三百五十四日為一周周十二月月有閠日凡三十年月閠十一日厯千九百四十一年宮月日辰再㑹此其立法之大概也按西域厯術見於史者在唐有九執厯元有札馬魯丁之萬年厯九執厯最疎萬年厯行之未乆唯回回厯設科隸欽天監與大統參用二百七十餘年雖於交食之有無深淺時有出入然勝於九執萬年逺矣但其書多脫誤蓋其人之隸籍臺官者類以土盤布算仍用其本國之書而明之習其術者如唐順之陳壤袁黃輩之所論著又自成一家言以故翻譯之本不行於世其殘缺宜也今為博訪專門之裔考究其原書以補其脫落正其訛舛為回回厯法著於篇
  積年 起西域阿喇必年隋開皇己未下至洪武甲子七百八十六年
  用數 天周度三百六十每度六十分毎分六十秒微纖以下俱凖此宮十二每宮三十度日周分一千四百四十時二十四每時六十分刻九十六毎刻十五分宮度起白羊節氣首春分命時起午正午初四刻屬前日
  七曜數 日一月二火三水四木五金六土七以七曜紀日不用甲子
  宮數 白羊初金牛一隂陽二巨蟹三獅子四雙女五天秤六天蠍七人馬八磨羯九寳瓶十雙魚十一宮日 白羊戍宮三十一日金牛酉宮三十一日隂陽申宮三十一日巨蟹未宮三十二日獅子午宮三十一日雙女巳宮三十一日天秤辰宮三十日天蠍卯宮三十日人馬寅宮二十九日磨羯丒宮二十九日寳瓶子宮三十日雙魚亥宮三十日已上十二宮所謂不動之月凡三百六十五日乃歳周之日也若遇宮分有閏之年於雙魚宮加一日凡三百六十六日
  月分大小 單月大雙月小凡十二月所謂動之月也月大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凡三百五十四日乃十二月之日也遇月分有閠之年於第十二月內増一日凡三百五十五日太陽五星最髙行度隋已未測定太陽二宮二十九度二十一分土星八宮十四度四十八分木星六宮初度八分火星四宮十五度四分金星二宮十七度六分水星七宮六度十七分
  求宮分閠日炁之餘日 置西域嵗前積年減一以一百五十九乘之一百二十八年內閏三十一日故以總數乘內加一十五閏應以一百二十八屢減之餘不滿之數若在九十七已上閏限其年宮分有閏日已下無閏日於除得之數內加五宮分立成起火三故須加五滿七去之餘即所求年白羊宮一日七曜有閏加一日後同
  求月分閏日朔之餘日 置西域歳前積年減一以一百三十一乘之總數乘內加一百九十四閏應以三十為法屢減之餘在十九以上閏限其年月分有閏日已下則無於除得之數滿七去之餘即所求年第一月一日七曜加次法 置積日全積並宮閏所得數減月閏內加三百三十一日已未春正前日以三百五十四一年數除之餘數內減去所加三百三十一又減二十三足成一年日數又減二十四洪武甲子加次又減一改應所損之一日為實距年己未至今得數 又法以氣積宮閏併通閏為氣積內減月閏置十一以距年乘之外加十四以三十除之得月閏數以三百五十四除之餘減洪武加次二十四又減補日二十三又減改應損日一得數如前求通閏置十一日以距年乘之求宮閏前見
  太陽行度
  求最髙總度 置西域歳前積年入總年零年月分日期立成內各取前年前月前日最高行度併之如求十年則取九年之類蓋立成中行度俱本年本月日足數也如十年競求十年則逾數矣月日義同後倣此求最高行度 置求到最髙總度加測定太陽最髙行度二宮二十九度二十一分即所求年白羊宮最髙行度如求次宮累加五秒 六微求次月加四秒五十六微
  求中心行度日平行度 置積年入總年零年月日立成內各取日中心行度併之取法同前內減一分四秒即所求白羊宮第一日中心行度求各宮月日按毎日行度五十九分八秒累加之內減一分四秒或雲西域距中國里差非是蓋係已未年之宮分末日度應也求自行度 置其日中心行度減其宮最髙行度即得即入盈縮厯度也
  求加減差即盈縮差 以自行宮度為引數入太陽加減立成內照引數宮度取加減差是名未定差其度下小餘用比例法以本度加減差與後度加減差相減餘數通為秒加一分通為六十秒與引數小餘亦通秒相乘得數為纖秒乘秒得纖以六十収之為微為秒為分如數多先以六十収之為微又以六十収之為秒又以六十収之為分視前所得未定加減差數較少於後數者後度加減差加之多於後數者減之是為加減定差分如無小餘竟用未定差為定差後凖此
  求經度黃道度 置其日中心行度以加減定差分加減之視定差引數自行宮度在初宮至五宮為減差六宮至十一宮為加差即得
  求七曜 置積年入立成內取總年零年月日下七曜數併之累去七數餘即所求白羊宮一日七曜如求次宮者內加各宮七曜數如求逐日累加一數滿七去之求太隂五星羅計七曜竝凖此
  太隂行度
  求中心行度 置積年入立成內取總零年月日下中心行度併之得數內減一十四分已未應轉即所求年白羊宮一日中心行度如求逐日累加日行度十三度一○三五求加倍相離度月體在小輪行度合朔後□日相離 置積年入立成內取總年零年月日下加倍相離度併之內減二十六分即所求白羊宮一日度也如求逐日累加倍離日行度二十四度二二五三二二半之即小輪心離太陽數
  求本輪行度即月轉度 置積年入立成內取總零年月日下本輪行度併之內減一十四分即所求白羊宮一日度也如求各日累加本輪日行度十三度三分五四
  求第一加減差又名倍離差 以加倍相離宮度為引數入太隂第一加減立成內取加減差未定差又與下差相減餘乘引數小餘得數為秒分乘分以六十収之為分用加減未定差後差多加少減同太陽得第一差分
  求本輪行定數 置其日本輪行度以第一差分加減之視倍離度前六宮加後六宮減
  求第二加減差 以本輪行定度為引數入太隂第二加減立成內取未定差依比例法同前求得零數加減之為第二加減差分視引數六宮已前為減差後為加差
  求比敷分 以倍離宮度入第一加減立成內取比敷分加倍離零分在三十分已上者取下度比敷分求逺近度 以本輪行定宮度為引數入太隂第二加減立成內取逺近度分其引數零分亦依比例法取之求汎差定差 置比敷分以逺近度通分乘之以六十約之為分即汎差以汎差加入第二加減差即為定差求經度 置其曰太隂中心行度以定差加減之即太隂經度視本輪行定度六宮以前減以後加
  太隂緯度
  求計都與月相離度入交定度 置其日太隂經度內減其日計都行度即羅計中心度即計都與月相離度分
  求緯 以計都與月相離宮度為引數入太隂緯度立成上宮用右行順度下宮用左行逆度取其度分依此例法求得零分加減之上六宮加下六宮減得緯度分引數在六宮已前為黃道北六宮後為黃道南求計羅行度 置積年入總年零年月日立成內取羅計中心行度併之為其年白羊宮一日行度求各宮一日以各宮日行度加之與十二宮相減餘即所求宮一日計都行度如求計都逐日細行以前後二段行度相減餘以相距日數除之為日差又置前叚計都行度以日差累減之如求羅㬋行度置其日計都行度內加六宮
  五星經度
  求最髙總度 數同太陽依前太陽術求之
  求最高行度 置所求本星最髙總度加測定本星最高行度見前為其年白羊宮最髙行度求各宮各日加各宮日行度
  求日中心行度 依太陽術求之
  求自行度 置積年入立成總零年月日下各取自行度併之得其年白羊宮一日自行度土木金三星減一分水星減三分火星不減如求各宮各日照本星自行度累加之水星如自行度遇三宮初度作五日一叚算至九宮初度作十日一段算緯度亦然
  求中心行度小輪心度即入厯度五星本輪 土木火三星置太陽中心行度減其星自行度為三星中心行度內又減最髙行度為三星小輪心度金水二星其中心行度即太陽中心行度內減其星最髙行度餘為其星小輪心度不及減加十二宮減之
  求第一加減差盈縮差 以其心小輪心宮度為引數入本星第一加減立成依比例法求之法同太陽太隂
  求自行定度及小輪心定度 視第一加減差引數在初宮至五宮用加減差加自行度減小輪心度各為定度在六宮至十一宮用加減差減自行度加小輪心度各為定度
  求第二加減差 以其星自行定度入本星第二加減立成內取其度分用比例法加減之同前
  求比敷分 如土木金水星以本星小輪心定宮度入第一加減立成內取比敷分如引數小餘在三十分已上取後行比敷分如火星則必用比例法求之
  求逺近度 以自行定宮度入第二加減立成內取逺近度依比例法求之
  求汎差定差 法同太隂
  求經度 置小輪心定度以定差加減之視引數自行定度在六宮已前加已後減內加其星最髙行度
  求留段 以其留段小輪心定宮度為引數即立成內各星入厯定限入五星順退留立成內於同宮近度取本星度分與前後行相減若取得在初宮至六宮本行與後行相減六宮至初宮本行與前行相減又以引數宮度減立成內同宮近度兩減餘通分相乘用六度除之立成內每隔六度六十分収之順加逆減於前取度分得數與其日自行定度同者即本日留如自行定度多者已過留日少者未到留日欲得細率以所得數與其日自行定度相減餘以各星一日自行度約之土星留一日自行五十七分有奇之類即得留日在本日前後數也土星留七日其留日前三日後三日皆與留日數同木星留五日其留日前二日後二日與留日數同火金水三星不留退而即行徐而即退但於行分極少處為留耳
  求細行分 土木金火四星以前後兩段經度相減以相距日除之為日行分水星以白羊宮初日經度又與前一日經度相減餘為初日行分又置前後二段經度相減餘以相距日除之為平行分與初日行分加減倍之以前段前一日與後段相距日數除之為日差以加減初日行分初十行分少於平行分加多減為日行分五星各置前段經度以逐日行分順加退減之為各星逐日經度求伏見 視各星自行定度在伏見立成內限度已上者即五星晨夕伏見也
  五星緯度求最髙總行度中心行度自行度小輪心度並依五星經度術求之
  求自行定度 置自行宮度分其宮以一十乘之為度加一宮以十乘之得十度此用約法折算以造緯度立成其度以二十乘之為分滿六十約之為度其分亦以二十乘之為秒滿六十約之為分併之即得
  求小輪心定度 置小輪心宮度分其宮以五乘之為度如一宮以五乘之得五度其度以一十乘之為分滿六十約之為度其分亦以一十乘之為秒滿六十約之為分併之即得
  求緯度 以小輪心定度及自行定度入本星緯度立成內兩取一縱一橫得數與後行相減若遇交黃道者與後行相併又以小輪心定度與立成上小輪心定度相減上橫行兩減餘相乘以立成上小輪心度累加數除之如土心上橫行小輪心度每隔三度火星每隔二度之類滿六十収之為分用加減兩取數多於後行減少加若遇交黃道者即後行數多亦減寄左復以自行定度與立成上自行定度相減首直行又以兩取數與下行相減若遇交黃道者與下行併兩減餘相乘以立成上自行度累加數除之加土星直行自行度每隔十度火星每隔四度之類収之為分與前寄左數相加減如兩取數多於下行者減少加若遇交黃道者所得分多於寄左數置所得分內減寄左數餘為交過黃道南北分也即得黃道南北緯定分
  求緯度細行分 置其星前段緯度與後叚緯度相減餘以相距日除之為日差置前段緯度以日差順加退減即逐日緯度分按緯度前段少於後段者以日差順加退減若前叚多於後叚者宜以日差順減退加非可一例也若前後段南北不同者置其星前後段緯度併之以相距日除之為日差置前段緯度以日差累減之至不及減者於日差內減之餘以日差累加之即得逐日緯度
  推日食法日食諸數如午前合朔用前一日數推午後合朔用次日數推
  辨日食限 視合朔太隂緯度在黃道南四十五分以下黃道北九十分已下為有食若合朔為晝則全見食若合朔在日未出三時及日已八十五分一時四分之一皆有帶食若合朔在夜刻者不算
  求食甚汎時即合朔 置午正太隂行過太陽度求法見後月食太隂逐時行過太陽分通秒以二十四乘之為實置太隂日行度減太陽日行度通秒為法除之為時時下零數以六十通之為分分下零數以六十通之為秒三十秒已上収為一分六十分収為一時共為食甚汎時
  求合朔太陽經度 以食甚汎時通分以太陽日行度通秒乘之以二十四除之為微滿六十約之為秒為分用加減午正太陽度午前合朔減之午後加之得合朔時太陽經度即食甚日躔黃道度
  求加減分 視合朔時太陽宮度入晝夜加減立成內取加減分依比例法求之
  求子正至合朔時分秒 置食甚汎時以加減分加減之午前合朔減午後加用加減十二時午前合朔用減十二時午後用加十二時即子正至合朔時分秒按命時起子正乃變其術以合大統非其本法也
  求第一東西差經差 視合朔時太陽宮在立成經緯時加減立成右七宮取上行時順行在左七宮取下行時逆行以子正至合朔時取經差依比例法求之止用時下小餘求之下同為第一東西差
  求第二東西差 視合朔時太陽宮在立成內同上取次宮子正至合朔時經差依比例法求之為第二東西差求第一南北差緯差 以合朔時太陽宮及子正至合朔時入立成內同上取緯差依比例法求之為第一南北差求第二南北差 以合朔太陽宮取次宮子正至合朔時緯差依比例法求之為第二南北差
  求第一時差 以合朔太陽宮及子正至合朔時入立成取時差依比例法求之
  求第二時差 以合朔太陽宮取次宮子正至合朔時時差依比例法求之
  求合朔時東西差 以第一東西差與第二東西差相減餘通秒以乘合朔時太陽度分亦通秒以三十度除之為纎以六十収之為微為秒為分以加減第一東西差視第一東西差數少於第二差者加之多者減之下同為合朔時東西差
  求合朔時南北差 以第一南北差與第二南北差相減餘通秒以乘太陽度分以三十除之為纖依率収之為微秒分以加減第一南北差為合朔時南北差求合朔時差 以第一第二兩時差相減乘太陽度分以三十除之依率収之用加減第一時差為合朔時差求合朔時本輪行度 以本輪日行度一十三度四分通分以乘食甚汎時亦通分以二十四除之為秒依率収之為分為度以加減午正本輪行度午前減午後加為合朔時行度求比敷分 以本輪行度入立成太陽太隂晝夜時行景徑分立行取同宮近度太隂比敷分依比例法求之
  求東西定差 置合朔時東西差通秒以比敷分通秒乘之為纖以六十収之為微為秒為分以加合朔東西差有加無減為定差
  求南北定差 法同東西定差
  求食甚定時即食甚定分 視其日合朔時太陽度在立成經緯時加減立成左七宮其時差黒字減白字加在右七宮白字減黒字加皆加減於子正至合朔時得數命起子正減之得某時初正餘通為秒以一千乘之以一百四十四除之六十分為一時毎日一千四百四十分故以千乘之又以一四四除之以六十約之滿百為刻即食甚定時
  求食甚太隂經度 於合朔太陽經度內加減東西定差即得食甚太隂經度其加減視食甚定時時差加減
  求合朔計都度 置食甚汎時通分以計都日行度三分一十一秒通秒乘之以二十四除之為微滿六十収之為秒為分以加減其日午時計都行度羅計逆行午前合朔加午後減為合朔時計都度
  求合朔太隂緯度 食甚時太隂經度內加減合朔時計都度餘為計都與月相離度入太隂經度立成取之求食甚太隂緯度 南北定差內加減合朔時太隂緯度在黃道南加北減得食甚緯度
  求合朔時太陽自行度 用太陽日行度五十九分八秒通秒以乘食甚汎時亦通分用二十四除之得數為微滿六十収之為秒為分以加減其日午正自行度午前合朔減午後加得合朔自行度
  求太陽徑分 以合朔太陽自行度為引數入立成影徑分立成內同宮近度取太陽徑分依比例法求之
  求太隂徑分 以合朔時本輪行度為引數入立成同上內取同宮近度太隂徑分依比例法求之
  求二半徑分 併太陽太隂兩徑分半之
  求太陽食限分 置二半徑分內減食甚太隂緯度餘為太陽食限如不及減者不食如太隂無緯度者食既如太隂無緯度而日徑大於月徑者食有金環
  求太陽食甚定分 以太陽食限分通秒以一千乘之為實以太陽徑分通秒為法除之以百約之為分為太陽食甚定分
  求時差即定用分 食甚太隂緯度通秒自乘二半徑分亦通秒自乘兩自乘數相減餘以平方開之以二十四乘之為實以其日太隂日行度內減太陽日行度通分為法實如法而一得數為分滿六十分為一時為時差求初虧 置食甚定時內減時差餘時命起子正減之得初正時餘分通秒以一千乘之以一百四十四除之以六十約之滿百為刻為初虧時刻
  求復圓 置食甚定時內加時差命起子正如初虧法得復圓時刻
  求初虧食甚復圓方位 與大統法同
  推月食法月日諸數午前望用前一日推午後望用次一日推
  辨月食限 視望日太隂經度與羅㬋或計都度相離一十三度之內太隂緯度在一度八分之下為有食又視合望在太隂未出二時未入二時其限有帶食其在二時已上者不算
  求食甚汎時即經望 置其日太隂經度內減六宮如不及減加十二宮減以減其日午正太陽度為午前望如太陽度不及減加入六宮減之為午後望置相減餘數通秒以二十四乘之為實置其日太隂經度內減前一日太隂經度若在午後望者減後一日太隂經度餘為太隂日行度又置其日午正太陽度內減前一日午正太陽度若在午後望者減後一日太陽度餘為太陽日行度兩日行度相減餘通秒為法除實得數為時其時下餘數以六十通之為分秒即所求食甚汎時
  求食甚月離黃道宮度 置食甚汎時與太陽日行度俱通秒相乘以二十四除之得數為□滿六十収之為微為秒為分以加減其日午正太陽度午前望減午後望加為望時太陽度加六宮即得所求
  求晝夜加減差 以望時太陽宮度為引數入晝夜加減立成內取加減分依比例法求之
  求食甚定時 置食甚汎時以晝夜加減差加減之午前望減午後望加得數用加減一十二時如午後望加十二時午前望與十二時相減命起子正得初正時其小餘如法収為刻法詳日食得定時求望時計都度 置食甚汎時通秒為實以計都日行度三分一十一秒通秒乘之以二十四除之得數為□以六十収之為微為秒為分用加減其日午正計都行度羅計逆行午前望加午後望減即得
  求望時太隂緯度 置食甚月離黃道度內減望時計都度如不及減加十二宮減餘為計都與月相離度入太隂緯度立成取之
  求望時本輪行度即入遲疾厯 置太隂本輪日行度十三度四分通分以食甚汎時通秒乘之以二十四除之為微以六十収之為秒為分為度用加減其日午正本輪行度午前望減午後加即得
  求太隂徑分 以望時本輪行宮度入影徑分立成求之法祥日食
  求太隂影徑分 以望時本輪行宮度入影徑分立成取之
  求望時太陽自行度 以太陽日行度五十九分八秒與食甚汎時俱通秒相乘以二十四除之得數為□滿六十収之為微為秒為分以加減其日午正太陽自行度法同日食求太陽經度
  求影徑減差 以其日太陽自行宮度為引數入影徑立成內於同宮近度取太隂影徑差分依比例法求之法詳前
  求影徑定分 置太隂影徑分內減影徑減差分求二半徑分 置太隂徑分加影徑定分半之
  求太隂食限 置二半徑分內減望時太隂緯度如不及減不食
  求食甚定分 置食限分通秒以一千乘之為實以太隂徑分通秒為法除之以百約之為分為食甚定分求太隂逐時行過太陽分 置太隂望時經度減前一日太隂經度又置望時太陽自行度減前一日太陽自行度以兩餘數相減為太隂晝夜行過太陽度通秒以二十四除之滿六十収之得逐時行過太陽分
  求時差 以太隂緯度分通秒自乘又以二半徑分通秒自乘兩數相減餘開平方為實以太隂行過太陽度通秒為法除之得數即時差即初虧至食甚定用分
  求初虧復圓時刻 以時差減食甚定時得初虧時刻加食甚定時得復圓時刻其命時収刻之法竝同日食求食既至食甚時差 置二半徑分減太隂徑分通秒自乘又置太隂緯度亦通秒自乘相減平方開之為實以太隂逐時行過太陽度通秒為法除之得數即時差求食既生光時刻 以食既至食甚時差減食甚定時為食既時刻加食甚定時為生光時刻
  求初虧食甚復圓方位 與大統時同
  求日出入時 以午正太陽經度為引數入西堿晝夜時立成取其度分依比例法求之為未定分又於引數相對宮度內取其度分如初宮三度向六宮三度取之亦依比例法求之為後未定分兩未定分相減不及減加三百六十度減餘通秒用十五除之六十収之為分為時得其日食時分秒半之為其日半晝時分秒以半晝時分秒減十二時餘為日出時分秒加十二時為日入時分秒
  求日月出入帶食分秒 視其日日出時分秒併日入時分秒較多於初虧時分秒少於食甚定時及復圓時分秒者即有帶食置其日日出時或日入時與日甚定時分秒相減餘為帶食差置日月食甚定分以帶食差通秒乘之以時差通秒除之得數為帶食分於食甚定分內減帶食分餘為日月帶食所見之分
  求月食更㸃 置二十四時內減晝時又減晨昏時七十二分即中厯之五刻弱也餘為夜時通秒五約之為更法五分更法為㸃法如食在子正以前者置初虧食甚復圓等時內減日入時又減半晨昏時三十六分餘通秒以更法減之為更數不滿更法者以㸃法減之為㸃數食在子正已後者置夜時半之如初虧食甚復圓等時以更法減之為更數不滿更法者以㸃法減之為㸃數皆命起初更初㸃更法減之減一次為一更其減餘不滿法者亦虛命為一更㸃法倣此
  太隂五星凌犯
  求太隂晝夜行度 以本日經度與次日經度相減餘即本日晝夜行度
  求太隂晨昏刻度 置其日午正太隂經度內加立成太隂出入晨昏加減立成其日昏刻加差即為其日太隂昏刻經度置其次日午正太隂經度減立成其日晨刻減差即為其日太隂晨刻經度
  求月出入度 置其日午正太隂經度加立成內即前立成其日月入加差即為其日月入時太隂經度入立成內其日月出加差即其日月出時太隂經度
  求太隂所犯星座 朔後視昏刻度至月入度望後視月出度至晨刻度入黃道南北各像星立成內經緯度相近在一度已下者取之
  求時刻 置其日午正太隂經度與取到各像星經度相減通分以二十四乘之以太隂晝夜行度亦通分除之得初正時其小餘以六十通之為分以一千乘之一百四十四除之以百約之為刻即得所求時刻
  求上下相離分 置太隂緯度與所犯星緯度相減餘為上下相離分若月星同在南月多為下離月少為上離同在北月多為上離少為下離若南北不同月在北為上離南為下離
  求各星凌犯五星相離分 置其日五星經緯度入黃道立成內視各像內外星經緯度在一度已下者取之其五星緯度與各星緯度相減餘即上下相離分求月犯五星五星相犯 視太隂經緯度五星經緯度相近在一度已下者取之
  明史卷三十七
<史部,正史類,明史>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三十八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勅修
  志第十四
  厯八
  回回厯法二
  日五星中心行度立成造法原本總年零年月分日期及十二宮初日□五立成每立成內首列本立成年月日宮各紀數次列七曜次列日中心行度及土木火金水各自行度日五星最髙行度文多不録録其造立成之法於左
  日中心行度日期立成一日行五十九分八秒按日累加之小月二十九日得二十八度三十五分二秒大月三十日得二十九度三十四分一十秒
  月分立成單月大雙月小末置一閏日大月二十九度三十四分十秒小月二十八度三十五分二秒按月累加之十一月計十一宮十八度五十五分九秒閏日加五十九分八秒
  宮分初日立成於白羊宮初日起算至金牛宮初日凡三十一日得一宮一度三十三分十八秒五十九分八秒之積視宮分日數多少日數見前累加積之至雙魚宮初日得十一宮一度十一分三十一秒自白羊至此凡三百三十五日之積
  零年立成毎年十一宮十八度五十五分九秒三十年閏十一日故二年五年七年十年十三年十六年十八年二十一年二十四年二十六年二十九年皆加閏日約法每一年減十一度四分五十一秒閏年減十度五分四十三秒三十年為一宮八度二十五分三十一秒毎年三百五十四日計一萬六百二十日加閏十一日共一萬六百三十一日
  總年立成第一年為三宮二十六度五分八秒此隋己未測定根數一雲即洪武甲子年數已算加次在內六百年五宮十四度二十五分十九秒每三十年加一宮八度二十五分三十一秒至一千四百四十年得五宮十五分三十三秒
  五星自行度立成造法
  土星日期立成一日五十七分按日遞加小月二十七度三十七分大月二十八度三十四分其五日十二日二十日二十八日増一分者乃秒數所積也
  月分立成大月加二十八度三十四分小月加二十七度三十七分按月累加十二月計十一宮七度四分閏日加五十七分
  宮分初日立成金牛宮初日為二十九度三十一分自行分三十一日之積餘四星準此視宮分日數累加之至雙魚宮初日為十宮十八度五十八分
  零年立成每年十一宮七度四分其閏日有無視日中行度零年有加本星一日行分下四星準此至三十年共一宮十二度一十六分
  總年立成第一年十一宮二十九度十八分此隋己未測定根數一雲即洪武甲子年數加次在內下四星準此六百年四宮四度四十四分每三十年加一宮十二度二十七分至一千四百四十年計七宮十八度二十分
  木星日期立成一日五十四分按日遞加小月二十六度十分大月二十七度五分其四日十一日十七日二十四日三十日增一分者秒數所積也
  月分立成按大小月累加十二月計十宮十九度二十九分閏日加五十四分
  宮分初日立成金牛宮初日二十七度五十九分至雙魚宮初日為十宮二十九度二十六分
  零年立成每年十宮十九度二十九分至三十年計七宮二十四度三十九分
  總年立成第一年四宮二十五度十九分六百年五宮八度二十七分每三十年加七宮二四三九至千四百四十年計八宮八度五十分
  火星日期立成一日二十八分按日遞加小月十三度二十三分大月十三度五十一分其二日五日九日十二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二日二十五日二十八日各減一分
  月分立成按大小月累加十二月計五宮十三度二十四分閏日加二十八分
  宮分初日立成金牛宮初日十四度十九分至雙魚宮初日五宮十四度二十九分
  零年立成每年五宮十三度二十四分至三十年計七宮十七度一分
  總年立成第一年八宮二十四度六分六百年四宮四度三十三分每三十年加七宮十七度一分至一千四百四十年計一度一十一分
  金星日期立成一日三十七分按日遞加小月十七度五十三分大月十八度三十分
  月分立成按大小月累加十二月計七宮八度十五分閏日加三十七分
  宮分初日立成金牛宮初日十九度七分至雙魚宮初日七宮十五度二分
  零年立成每年七宮八度十五分至三十年計二宮十四度十五分
  總年立成第一年一宮十五度二十九分六百年三宮○三十四分每三十年加二宮十四度十五分至一千四百四十年計九度五十一分
  水星日期立成一日三度六分按日遞加小月三宮初度六分大月三宮三度十二分其二日四日七日九日十二日十四日十七日十九日二十二日二十四日二十七日二十九日各増一分
  月分立成按大小月累加十二月計初宮十九度四十七分閏月加二度六分
  宮分初日立成金牛宮初日三宮六度十九分至雙魚宮初日十宮二十度四十五分
  零年立成每年初宮十九度四十七分至三十年計八宮二十七度四十四分
  總年立成第一年二宮二十五度三十四分六百年一宮十度九分每三十年加八宮二十七度四十四分至一千四百四十年計十一宮六度三十五分
  日五星最髙行度立成造法日五星同用
  最髙行日分立成一日一十微按日遞加其四日十一日十八日二十五日各減一微大月四秒五十六微小月四秒四十六微
  月分立成按大小月累加十二月計五十八秒一十微有閏月加十微
  宮分初日立成金牛宮初日五秒六微至雙魚宮初日五十五秒五微
  零年立成每年五十八秒去二十微按年遞加三年積六十微加一秒三十年計二十九分十秒
  總年立成一年初宮十度四十分二十八秒洪武甲子加次六百年五十八分十三秒每三十年加二十九分七秒一千四百四十年計十二度三十六分五十五秒
  太陰經度立成造法
  日期立成中心行度一日十三度十一分按日累加大月一宮五度十七分小月初宮二十二度七分內二日四日六日九日十一十四十六十八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六二十八三十日各減一分共減十三分 加倍相離度一日二十四度二十三分按日遞加大月初宮十一度二十七分小月十一宮十七度四分內五日十四日二十三日各減一分 本輪行度一日十三度四分按日遞加大月一宮一度五十七分小月十八度五十三分其中逢五皆減一分 羅計中心行度一日三分按日遞加大月一度三十五分小月一度三十二分內三日九日十五二十二十六日各増一分
  月分立成中心行度大月一宮五度十七分小月二十二度七分按月加之十二月計十一宮十四度二十七分內三月七月十一月各増一分有閏日加十三度十一分 加倍相離度大月十一度二十七分小月十一宮十七度四分十二月計十一宮二十一度三分內二六十月各減一分有閏日加二十四度二十三分 本輪行度大月一宮一度五十七分小月十八度五十三分十二月計十宮五度○分有閏日加十三度四分 羅計行度大月一度三十五分小月一度三十二分十二月十八度四十五分內三七十一月各増一分有閏日加三分
  零年立成中心行度每年十一宮十四度二十七分三十年一宮八度十五分三十年閏十一日與太陽零年同下準此 倍離度每年十一宮二十一度三分三十年十一宮二十九度四十分閏日加二十四度二十三分 本輪行度每年十宮五度三十年九宮二十三度四十七分閏日加十三度四分 羅計行度每年十八度四十五分三十年六宮二十二度五十八分閏日加三分總年立成中心行度第一年四宮二十八度四十九分六百年六宮八度四十二分每三十年加一宮八度十五分一千四百四十年五宮二十九度四十七分 倍離度第一年一宮二十五度二十八分六百年一宮十八度三十三分每三十年加十一宮二十九度四十分一千四百四十年一宮九度二十一分 本輪行度第一年四宮十二度二分六百年八宮八度八分每三十年加九宮二十三度四十七分一千四百四十年六宮十四度九分 羅計行度第一年七宮二十三度六分六百年十一宮二度三十四分每三十年加六宮二十二度五十八分一千四百四十年八宮十五度五十分
  總零年宮月日七曜立成造法
  總年立成第一年起金六六百年起日一每三十年加五數零年立成起水四宮分立成金牛宮起火三月分立成起月二日期立成起日一求法有閏日滿嵗用嵗七曜不滿嵗用月七曜倂之得逐月末日七曜
  太陽加減立成自行宮度為引數原本宮縦列首行度橫列上行每三宮順布三十度內列加減差又列加減分其加減分乃本度加減差與次度加減差之較也今去之止列加減差數將引數宮列上橫行度列首直行用順逆查之得數無異而簡捷過之月五星加減立成準此
















  太陰經度第一加減比敷立成以加倍相離宮度為引數
















  太陰第二加減逺近立成以本輪行定宮度為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八>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八>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八>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八>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八>






  火星第一加減比敷立成小輪心宮度為引數






















  火星第二加減逺近立成自行定宮□為引數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八>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八>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八>





  水星第一加減比敷立成小輪心宮度為引數
















  水星第二加減逺近立成自行定宮度為引數
























  明史巻三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三十九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勅修
  志第十五
  歴九
  回回歴法三
  土星黃道南北緯度立成上橫行以小輪心定度為引數起五十度累加三度首直行以自行定度為引數累加十度求法簡兩引數近度縦橫相遇度分次各用比例法得細率





















  木星緯度立成同土星其小輪心定度起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九>

  火星緯度立成引數上橫行小輪心定度累加二度首直行自行定度累加四度





























  火星緯度立成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九>












  金星緯度立成引數自行定度累加三度小輪心定度累加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九>









  金星緯度立成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九>







  金星緯度立成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九>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九>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九>




  水星緯度立成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九>


  水星緯度立成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九>

  太陰黃道南北緯度立成月離計都宮度為引數原本引數宮縦列首行度橫列上行分加減作兩立成內有加減分即相挨兩度之較今省去分作一立成








  太陰出入晨昏加減立成





  五星伏見立成


  五星順留立成
  小輪心定度土星 木星 火星 金星  水星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九>


  西域晝夜時立成以午正太陽經度為引數





















  晝夜加減差立成太陽宮度為引數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九>












  經緯加減差立成經緯時三差本合一立成今因太宻將時差分另列一立成

















  時差加減立成

<史部,正史類,明史,卷三十九>
  太陰凌犯時刻立成






























  明史卷三十九
<史部,正史類,明史>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四十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勅修
  志第十六
  地理一
  自黃帝畫野置監唐虞分州建牧沿及三代下逮宋元廢興因革前史備矣明太祖奮起江淮首定金陵西克湖湘東兼呉㑹然後遣將北伐並山東収河南進取幽燕分軍四出芟除秦晉訖於嶺表最後削平巴蜀収復滇南禹跡所奄盡入版圖近古以來所未有也洪武初建都江表革元中書省以京畿應天諸府直𨽻京師後乃盡革行中書省置十二布政使司分領天下府州縣及覊縻諸司又置十二都指揮使司以領衛所番漢諸軍其邉境海疆則増置行都指揮使司而於京師建五軍都督府俾外都指揮使司各以其方附焉成祖定都北京北倚羣山東臨滄海南靣而臨天下乃以北平為直𨽻又増設貴州交趾二布政使司仁宣之際南交屢叛旋復棄之外徼終明之世為直𨽻者二曰京師曰南京為布政使司者十三曰山東曰山西曰河南曰陜西曰四川曰湖廣曰福建曰廣東曰廣西曰浙江曰江西曰雲南曰貴州其分統之府百有四十州百九十有三縣千一百三十有八覊縻之府十有九州四十有七縣六編里六萬九千五百五十有六而兩京都督府分統都指揮使司十有六行都指揮使司五曰北平曰山西曰陜西曰四川曰福建留守司二所屬衛四百九十有三所二千五百九十有三守禦千戶所三百一十有五又土官宣慰司十有一宣撫司十安撫司二十有二招討司一長官司一百六十有九蠻夷長官司五其邊陲要地稱重鎮者凡九曰遼東曰薊州曰宣府曰大同曰榆林曰寜夏曰甘肅曰太原曰固原皆分統衛所闗堡環列兵戎綱維布置可謂深且固矣計明初封畧東起朝鮮西據土畨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五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扺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嵗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覊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論者謂交趾之棄未為失圖而開平近遷則守衛益薄雖置萬全都指揮使司不足以鎮伏山後諸部故𠕂𫝊而有土木之變然睿皇自以失律䝉塵非由經制未備景帝任賢才修守禦國步未移乗輿旋復由是觀之三衛者一隅之隘而無闗大計也審矣至其季世流㓂首禍於西陲浸尋蔓延中原為之糜爛金湯之固不足以制土崩昄宇之廣不足以成犄角疆圉不蹙於曩時形勝無虧於初盛而強弱懸殊興亡異數者天降喪亂昏椓內訌人事之乖而非地利之失也語曰在徳不在險詎不信夫今考其升降之差沿革之故詳著於篇作地理志
  京師      南京
  京師禹貢冀兗豫三州之域元直𨽻中書省洪武元年四月分屬河南山東兩行中書省二年三月置北平等處行中書省治北平府先屬山東河南者皆復其舊領府八州三十七縣一百三十六八月置燕山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為北平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永樂元年正月建北京於順天府稱為行在二月罷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領直𨽻北京行部罷北平都指揮使司以所領直𨽻北京留守行後軍督都府十九年正月改北京為京師罷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直𨽻後軍都督府衛所有實土者附見無實土者不載罷北京行部直𨽻六部正綂六年八月罷稱行在定為京師府八直𨽻州二屬州十七縣一百一十六為里三千二百三十有奇府州縣建置沿革俱自元始其沿革年月已見元史志者不載其未見元史志及明改元舊並新增新廢者悉書北至宣府外為邉地東至遼海與山東界南至東明與山東河南界西至阜平與山西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三十三萬四千七百九十二口一百九十二萬六千五百九十五
  順天府元大都路直𨽻中書省洪武元年八月改為北平府十月屬山東行省二年三月改屬北平三年四月建燕王府永樂元年正月升為北京改府為順天府永樂四年閏七月建北京宮殿修城垣十九年正月告成宮城周六里一十六步亦曰紫禁城門八正南第一重曰承天第二重曰端門第三重曰午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元武宮城之外為皇城周一十八里有奇門六正南曰大明東曰東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門東轉曰長安左西轉曰長安右皇城之外曰京城周四十五里門九正南曰麗正正統初改曰正陽南之左曰文明後曰崇文南之右曰順城後曰宣武東之南曰齊化後曰朝陽東之北曰東直西之南曰平則後曰阜城西之北曰彰儀後曰西直北之東曰安定北之西曰徳勝嘉靖二十三年築重城包京城之南轉抱東西角樓長二十八里門七正南曰永定南之左為左安南之右為右安東曰廣渠東之北曰東便西曰廣寜西之北曰西便領州五縣二十二𢎞治四年編戶一十萬五百一十八口六十六萬九千三十三萬厯六年戶一十萬一千一百三十四口七十萬六千八百六十一 大興倚東南有大通河亦曰通恵河水自玉河出繞都城東南下流至高麗莊入白河即元運河也又有玉河源自玉泉山流經大內出都城東南下大通河宛平倚北西山在西有桑乾河出山西馬邑縣流千里入京師宛平縣境出蘆溝橋下又東南分為二一至通州入白河一至武清小直沽合衛河入於海又有沙河高梁河清河皆在西北西又有沿河口守禦千戶所有蘆溝王平口石港口齊家莊四巡檢司良鄉府西南有琉璃河即古聖水下流入淀北有天津闗固安府西南元固安州洪武元年十二月降為縣西南有拒馬河即淶水源自代郡下流合易水為白溝入三角淀永清府西南有拒馬河東安府東南元東安州治在西洪武元年十二月降為縣三年徙今治南有鳯河即桑乾分流南入三角淀香河府東南元屬漷州洪武十年二月省入州十三年二月復置改屬府西有板罾口河源出通州東之孤山經縣界入於白河 通州洪武初以州治潞縣省入西有通恵河西南有渾河即桑乾至州東張家灣俱合於白河有張家灣巡檢司西南有𢎞仁橋巡檢司西距府四十里領縣四 三河州東北有泃河又西有洳河西南有鮑邱河一名矣榆河即東潞水俱流入於泃河西有泥窪舖巡檢司後移於夏店舖武清州南元屬漷州洪武十二年來屬有三角淀在縣南即古之雍奴周二百餘里諸水所聚有直沽在縣東南衛河白河丁字沽合流於此入海有巡檢司又東北有河西務東南有楊村二巡檢司漷縣州南元漷州洪武十四年二月降為縣來屬有漷河一名新河東入於白河即蘆溝之下流寳坻州東南元直𨽻大都路洪武十年二月來屬東有潮河南有泃河又縣東南有梁城守禦千戶所建文二年燕王置有蘆臺巡檢司 霸州洪武初以州治益津縣省入拒馬河舊在北後徙治南又南有沙河東有宛家口巡檢司北距府二百十里領縣三 文安州南少東西有易水東北有得勝火燒等淀大城州東南東北有黃㲼河源自交河分流至縣境入三角淀保定州南少西洪武七年九月省入霸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玉帯河在北東流入㑹通河西南有磁河東南與玉帯河合 涿州洪武初以州治范陽縣省入西有獨鹿山北有𣵠水西北有挾河合焉南有范水東北距府百四十里領縣一 房山州北少西西有大房山北有大安山西南有青龍潭其下流為挾河一名韓村河至涿州與胡良河合北有磁家務巡檢司 昌平州元昌平縣直𨽻大都路正徳元年七月升為州旋罷八年復升為州舊治白浮圖城景泰元年築永安城於東三年遷縣治焉北有天夀山成祖以下陵寢咸在東南有白浮山西南有駐蹕山又南冇榆河一名溫餘河下流為沙河入於白河又東南有鞏華城嘉靖十九年築東北有黃花鎮𢎞治中置渤海守禦千戶所於此萬厯元年移於慕田峪四年復故西有鎮邉城又有常峪城俱正徳十年五月築各置守禦千戶所又有白陽守禦千戶所以正徳中置西北有居庸關南距府九十里領縣三順義州東少南元順州洪武元年十二月改為順義縣屬府正徳元年七月來屬東有白河西南有
  榆河又有潮河俱流入焉懐柔州東北洪武元年十一月省入檀州十二月復分密雲昌平二縣地置屬府正徳元年七月來屬東有黍谷山西有白河密雲州東北元檀州後置縣為州治洪武元年十一月省縣入州十二月復置縣省州入焉縣府正徳元年七月來屬南有白檀山西有白河東有潮河北有古北口洪武十二年九月置守禦千戶所於此三十年改為密雲後衛又有石塘嶺牆子嶺等闗 薊州洪武初以州治漁陽縣省入西北有盤山東北有崆峒山又泃水在北沽河在南州北有黃崖峪寛佃峪等關東又有石門鎮西距府二百里領縣四 玉田州東南東北有無終山又有徐無山又東有梨河北有浭水東南有興州左屯衛永樂元年自故開平境移置於此豐潤州東南南有沙河西南有浭水遵化州東東北有五峯山南有靈靈山及龍門峽又東有灤河西南有梨河北有喜峯口馬蘭峪松亭等關平谷州西北洪武十年二月省入三河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南冇泃河又有洳河西北有營州中屯衛永樂元年自故龍山縣移置於此又東有黃松峪闗與密雲縣將軍石闗相接
  保定府元保定路直𨽻中書省洪武元年九月為府十月屬河南分省二年三月來屬領州三縣十七東北距京師三百五十里𢎞治四年編戶五萬六百三十九口五十八萬二千四百八十二萬厯六年戶四萬五千七百一十三口五十二萬五千八十三 清苑倚北有徐河一名大冊水自滿城經縣北至安州東入淀又西有清苑河又南有張登巡檢司嘉靖十三年自滿城縣方順橋移置於此滿城府西少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慶都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北有徐河南有方順河安肅府北少東元安肅州洪武二年七月降為縣易水在北曹河在南徐河在西西南又有鮑河又西有遂州元屬保定路洪武初降為縣八年二月省定興府北少東元屬易州洪武六年五月改屬府西有拒馬河即淶水也又易水自西來合焉謂之白溝河南有河陽巡檢司後移於清苑縣界之固城鎮新城府東北元屬雄州洪武初屬北平府六年五月改屬府南有白溝河西南有巨河鎮巡檢司府東北元雄州洪武二年七月省州治歸信縣入焉七年四月降為縣北有白溝河南有瓦濟河容城府東北元屬雄州洪武七年四月省入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來屬舊治在拒馬河南景㤗二年遷於河北西有易水又有濡水府西少南西北有大茂山即恆岳也東麓有岳嶺口巡檢司又唐河在西源出恆山流經定州曰滱水下流合於南易水又西北有倒馬關有巡檢司後移於縣西之橫河口又有周家舖軍城鎮二巡檢司慶都府西南南有唐河北有祁水博野府南舊治在今蠡縣界直𨽻保定路洪武元年從今治改屬祁州六年五月還屬府西北有博水南冇唐河亦曰滱水又有永安鎮巡檢司有鐵燈盞巡檢司府南少東元蠡州屬真定路洪武二年七月來屬八年正月降為縣楊村河在南滋沙唐三河之下流也俗亦謂之唐河府西元完州洪武二年七月降為縣西有伊祁山祁水出焉其下流為方順河 祁州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蒲陰縣省入北有唐河西南有滋河至州東南合沙河流入易水北距府百二十里領縣二 深澤州南少西西有滋河束鹿州東南北有故城今治天啟二年所徙滹沱河在南又南有百天口巡檢司 安州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葛城縣省入七年降為縣十三年十一月復升為州北有易水府境九河之水所滙也下流至雄縣南為瓦濟河西距府七十里領縣二高陽州南元屬安州洪武六年五月改屬府尋屬蠡州八年正月省入蠡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還屬故城在東洪武三年圯於水遷於今治東有馬家河其上流為蠡縣之楊村河新安州東少北元直𨽻保定路洪武七年七月省入安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來屬西有長流河一名長溝河其上源為鮑河南有曹河又有徐河經縣南合流為溫義河又南與長流河合又東南入於瓦濟河易州洪武初以州治易縣省入西南有五迴山雷溪出焉徐河之上源也西北有窮獨山濡水所出又南有易水出州境之西山與濡水並東流而為白溝河所謂北易水也又有雹水一名鮑河出縣西南東南流為長流河所謂南易水也西有紫荊闗洪武中置守禦千戶所於此又有官座嶺五迴嶺金陂鎮奇峯口塔崖口五巡檢司南距府百二十里領縣一 淶水州東北東有淶水亦曰拒馬河源出西山代郡下流合易水北有乾河口西北有黃兒莊二巡檢司
  河間府元河間路直𨽻中書省洪武元年十月為府屬河南分省二年三月來屬領州二縣十六北距京師四百十里𢎞治四年編戶四萬二千五百四十八口三十七萬八千六百五十八萬厯六年戶四萬五千二十四口四十一萬九千一百五十二 河間倚西南有滹沱河西有滱水西南有景和鎮巡檢司府南元獻州洪武初省州治樂夀縣入焉八年四月降為縣有滹沱河自代郡流入境經縣南至青縣合衛河逹於海有單家橋巡檢司阜城府南元屬景州洪武七年改屬府西北有胡盧河即禹貢衡漳水肅寜府西中堡河在縣東任邱府北少西元屬莫州洪武七年改屬府西北有瓦濟河下流為五官淀注於滹沱河北有莫州元治莫亭縣屬河間路洪武七年七月州縣俱者交河府東南元屬獻州洪武八年四月改屬府十年五月省入獻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有衛河源自衛輝流入故城境經縣東過滄州又東北至直沽入海一名御河又西北有高河經縣南合滹沱謂之交河下流入衛縣以此名又南有洚河又東有泊頭鎮巡檢司府東北元清州洪武初以州治㑹川縣省入八年四月降為縣尋改清為青滹沱河自縣南流入衛謂之岔河口其支流經縣之北者曰獨流河興濟元屬清州洪武初省十三年復置屬府衛河在城西靜海府東北元曰靖海屬清州洪武初更名八年四月改屬北平府十年五月來屬縣北有小直沽衛河自西來與白河合入於海又有丁字沽鹹水沽又北有天津衛永樂二年十一月置寜津府東南南有土河自山東徳州流入又東入山東樂陵縣界 景州洪武初以州治蓚縣省入東有衛河東北有胡盧河又東有安陵西北有宋門二巡檢司又東北有李晏鎮西北距府百八十五里領縣三 呉橋州東少南西有衛河東光州東北洪武七年七月省入阜城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南有衛河又有胡盧河故城州南少西有衛河自山東武城縣流入境又西南有索盧枯河滄州洪武初以州清池縣省入舊治在東南洪武二年五月徙於長蘆即今治也東濱海西有衛河南有浮河北有長蘆巡檢司西距府百五十里領縣三 南皮州西南衛河在縣西鹽山州東南東濱海產鹽東南有鹽山慶雲州東南洪武六年六月析山東樂安州北地置來屬
  真定府元真定路直𨽻中書省洪武元年十月為府屬河南分省二年正月屬山東三月來屬領州五縣二十七東北距京師六百三十里𢎞治四年編戶五萬九千四百三十九口五十九萬七千六百七十三萬厯六年戶七萬四千七百三十八口一十九萬三千五百三十一 真定倚滹沱河在城南又北有滋河自山西靈邱縣流入經行唐縣之張茂村伏流不見至府北南孟社復出下流合於南易水井陘府西南元屬廣平路威州洪武二年來屬東南有城山又有甘淘河亦名冶河南與綿蔓水合又故闗在其西獲鹿府西南西有抱犢山有西屏山又有蓮花山白鹿泉出焉東流為西河即洨水上源也又有土門闗在西亦曰井陘關元氏府西南西北有封龍山泜水所出下流入胡蘆河西南有槐水下流曰野河靈夀府西北有衛水源出恆山禹貢恆衛既従即此俗名雷溝河東北入於滹沱北有義頭鎮巡檢司後遷於慈峪鎮藁城府東南北有滹沱河又有滋河欒城府南縣北有故城今治洪武初所徙西有洨河無極府東少北元屬中山府洪武初廢四年七月復置屬定州七年四月改屬府南有滋河平山府西少北北有滹沱河東北有冶河入焉西北有房山西有十八盤下口村巡檢司阜平府西北東北有大茂山北有派河西有龍泉闗行唐府北元屬保定路洪武二年屬定州正統十三年十月直𨽻真定府西有滋河西北有兩嶺口巡檢司 定州元中山府洪武二年正月改曰定州三年以州治安喜縣省入滱水在北沙河在南下流合於滱水西北有倒馬闗寧禦千戶所景㤗二年置闗與紫荊居庸為內三闗北有清風店巡檢司西南距府百三十里領縣二 新樂州西南西南有沙河曲陽州西北元屬保定路洪武二年來屬恆山在西北恆水出焉又沙河在南自山西繁峙縣流入 冀州洪武二年以州治信都縣省入西北有漳水北有滹沱河成化十八年滹沱挾漳南注為州患正徳十二年二水自寜晉縣南北流患始息又北有洚水一名枯洚下流合於漳西北距府二百八十里領縣四 南宮州南少西故城在縣西北成化十六年遷於今治漳水在北洚水在南東南有董家廟堡巡檢司新河州西少南有清水河成化後堙棗強州東少北西北有索盧水乃衛河之支流也亦曰黃盧河武邑州東北西有洚水西北有漳水 晉州洪武二年以州治鼓城縣省入南有滹沱河西距府九十里領縣三 安平州東北滹沱河舊在縣南萬厯二十三年自束鹿縣南行始不經縣境饒陽州東北北有滹沱河西南有饒河即滹沱河支流也武強州東漳河在縣東又南有滹沱河舊合於漳萬厯二十六年北出饒陽縣境而縣之滹沱河始涸 趙州洪武元年以州治平棘縣省入南有洨河下流入於胡盧河北距府百二十里領縣六栢鄉州南東北有野河即槐水也下流入於胡盧河隆平州東南洪武六年九月省入栢鄉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有灃水東北與沙河合下流入於胡盧河沙河亦槐水之別名也又東北有大陸澤亦曰廣阿漳水所滙高邑州西南有黒水即槐水也流合縣南之泲水臨城州西南南有敦輿山西南有鐵山西北有泜水東經鈎盤山下與泲水合贊皇州西南西南有贊皇山泲水出焉亦曰沙水又城北有槐水西北有黃沙嶺巡檢司寜晉州東少南東南有胡盧河其上流即漳水也深冀羣川悉滙於此東北有百尺口巡檢司 深州洪武二年以州治靜安縣省入南有故城今治本呉家莊永樂十年遷於此滹沱河在東北胡盧河在東南有𫝊家池巡檢司後廢西距府二百五十里領縣一 衡水州南少東故城在縣西南永樂十三年遷於今治西有漳水南有洚水又北有滹沱河舊與漳合成化八年北徙不經縣界西南有鹽池
  順徳府元順徳路直𨽻中書省洪武元年為府十月屬河南分省二年三月來屬領縣九距京師一千里𢎞治四年編戶二萬一千六百一十四口一十八萬一千八百二十五萬厯六年戶二萬七千六百三十三口二十八萬一千九百五十七 邢臺倚西北有夷儀山又有封山一曰西山又有黃榆嶺上有黃榆關又漳水在東南自河南臨漳縣流入下流為胡盧河至交河縣合滹沱河此為漳水經流也又東南有百泉水其下流為灃河一名渦水又名鴛鴦水西有西王社巡檢司沙河府南𢎞治四年以沙壅遷縣於西山小屯十八年六月復還舊治西南有磬口山產鐡南有沙河亦名湡水南和府東少南南有漳河合縣西之灃河又縣西北有泜水蓋伏流而旁出者府東北東北有泜水東有灃水內邱府北東南有泜水唐山府東北西北有堯山西有泜水平鄉府東少南西南有漳河西有沙河又有洺河東有滏陽河萬厯三十年漳挾滏陽河北出會於沙洺諸河而漳水之舊流益亂鉅鹿府東北漳水舊在縣東有大小二河亦謂之新舊二河其後北徙不復至縣境而二河遂成平陸北有鉅鹿澤即隆平縣之大陸澤也澤畔舊有鹽泉廣宗府東少北洪武十年六月省入平鄉鉅鹿二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漳水舊在西又東有枯洚河
  廣平府元廣平路直𨽻中書省洪武元年為府十月屬河南分省二年三月來屬領縣九東北距京師千里𢎞治四年編戶二萬七千七百六十四口二十一萬二千八百四十六萬厯六年戶三萬一千四百二十口二十六萬四千八百九十八 永年倚北有沙河又有洺水自河南武安縣流入西南又有滏水自河南臨漳縣流入亦曰滏陽河西有臨洺鎮巡檢司西南又有黃龍鎮曲周府東北西南有漳水東有滏陽河肥鄉府東南漳河在縣西北鷄澤府東北漳河在縣東又西有洺河又有沙河自南來合焉廣平府東南北有漳河成安府南元屬磁州洪武初廢四年六月復置來屬西南有恆水自河南臨漳縣流入其下流合於衛河又南有漳水亦自河南臨漳縣流入府東北元威州至正間省州治洺水縣入州洪武二年四月降為縣漳水舊在南洺水自西流入焉邯鄲府西南元屬磁州洪武元年來屬西北有洺河東有滏陽河清河府東北元屬大名路洪武六年九月來屬東有衛河
  大名府元大名路直𨽻中書省洪武元年為府十月屬河南分省二年三月來屬領州一縣十東北距京師千一百六十里𢎞治四年編戶六萬六千二百七口五十七萬四千九百七十二萬厯六年戶七萬一千一百八十口六十九萬二千五十八 元城倚故城在東洪武三十一年圯於衛河徙此東有沙麓山西有漳河北有衛河即永濟渠也自河南汲縣流入下流合漳河東北有小灘鎮巡檢司大名府南少東元與元城縣同為大名府治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魏縣十五年二月復置永樂九年移於今治北有愜山東南有衛河府西少北舊治在縣西洪武三年遷於此南有魏河又有新舊二漳河下流俱合於衛河南樂府東南有繁水北入於衛河清豐府東南元屬開州洪武七年三月改屬府西南有澶水伏流至古繁水城西南謂之繁水內黃府西南元屬滑州洪武七年三月改屬府北有衛河東有繁水西有洹水西北有回隆鎮有回龍廟巡檢司嘉靖三十六年漳河決於此入衛府西南元濬州治在浮邱山之西洪武二年四月降為縣徙治於山東北之平坡嘉靖二十九年復徙城於山巔即今治也東有大伾山一名黎陽山又名清澶山西有衛河北有淇水自河南淇縣流入經縣南東入於衛謂之黎水亦謂之濬水又西有長豊泊西南有新鎮巡檢司府西南元滑州洪武二年四月省州治白馬縣入焉七年三月降為縣西北有衛河東南有老岸鎮巡檢司 開州洪武二年四月以州治濮陽縣省入大河故道在城南正統十三年河決入焉景㤗五年塞北距府百六十里領縣二 長垣州南舊治在縣東北洪武二年以河患遷於古蒲城南有黃河故道東南有朱家口正統十三年河決於此又南有大社口萬厯十五年河復決焉又東南有大岡巡檢司本治永豐里尋徙竹林後徙大岡東明州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州及長垣縣𢎞治三年九月復置屬府萬厯中仍屬州其舊治在今縣南洪武初徙今縣西𢎞治三年始徒於今治南有黃河有杜勝集巡檢司
  永平府元永平路直𨽻中書省洪武二年改為平灤府四年三月為永平府領州一縣五西距京師五百五十里𢎞治四年編戶二萬三千五百三十九口二十二萬八千九百四十四萬厯六年戶二萬五千九十四口二十五萬五千六百四十六 盧龍倚東南有陽山西有灤河自開平流經縣境有漆河自北來入焉東有肥如河經城西入於漆北有桃林口闗遷安府西北北有都山東有灤河又北有劉家口泠口青山口等闗撫寧府東少南舊治在陽河西洪武六年十二月所徙十三年又遷於兎耳山東東南濱海又東有檢河又有陽河一名洋河俱自塞外流入俱東南注於海東有山海闗洪武四年九月置山海衛於此北有撫寧衛永樂元年二月置又有堇家口義院口等關東有一片石口一名九門水口昌黎府東南西北有碣石山東南有溟海亦曰七裏海有黒陽河自天津逹縣之海道也又有蒲泊舊產鹽置恵民鹽埸於此北有界嶺口箭捍嶺等闗 灤州洪武二年九月以州治義豐縣省入南濱海東有灤河又南有開平中屯衛永樂元年二月自沙峪移置於此東北距府四十里領縣一 樂亭州東南南濱海西有灤河經縣北嶽婆港分為二東曰葫蘆河西曰定流河各入於海景㤗中葫蘆河塞定流河獨自入海其水清碧亦謂之緑洋溝又西南有新橋海口巡檢司萬厯四十三年移於灤州西之榛子鎮
  延慶州元龍慶州屬大都路洪武初屬永平府三年三月屬北平府尋廢永樂十二年三月置隆慶州屬北京行部十八年十一月直𨽻京師隆慶元年改曰延慶州西有阪泉山南有八逹嶺東北有媯川俗名清水河下流注於桑乾河又西南有沽河東南有岔道口與居庸闗相接闗口有居庸闗守禦千戶所洪武三年建文四年燕王改為隆慶衛隆慶元年曰延慶衛東南又有桞溝營隆慶初置城於此為防禦䖏領縣一東南距京師百八十里𢎞治四年編戶一千七百八十七口二千五百四十四萬厯六年戶二千七百五十五口一萬九千二百六十七 永寧本永寧衛洪武十二年九月置永樂十二年三月置縣於衛城媯川在西東有四海冶堡天順八年置西北有靖胡堡東南有黒漢嶺堡北有周四溝堡俱嘉靖中置又有劉斌堡萬厯三十二年所置也
  保安州元屬上都路之順寧府洪武初廢永樂二年閏九月置保安衛十三年正月復置州於衛城屬北京行部十八年十一月直𨽻京師舊州城在西南山下景㤗二年移於雷家跕即今治也西南又有涿鹿山涿水出焉西北有磨笄山亦曰鷄鳴山又有鷂皃嶺又桑乾河在西南自山西蔚州流入東有媯川來入焉謂之合和口西有𡩋川亦入於桑乾東有東八里堡良田屯堡麻谷口堡俱洪武二十五年置南有美峪守禦千戶所本在州西之美峪嶺永樂十二年置十六年二月徙於董家莊景㤗二年又移於此與山西蔚州界東南距京師三百里𢎞治四年編戶四百四十五口一千五百六十萬厯六年戶七百七十二口六千四百四十五
  萬全都指揮使司元順寧府屬上都路洪武四年三月府廢宣徳五年六月置司於此領衛十五蔚州延慶左永寧保安五衛俱設於本州縣守禦千戶所三廣昌美峪二所亦設於本處堡五東南距京師三百五十里
  宣府左衛元宣徳縣為順寧府治洪武四年縣廢二十六年二月置衛屬山西行都司二十八年四月改為宣府䕶衛屬谷王府三十五年十一月罷宣府䕶衛復置徙治保定永樂元年二月直𨽻後軍都督府宣徳五年六月還故治改屬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建谷王府永樂元年遷於湖廣長沙西有灤河源自炭山下流入開平界南有桑乾河洋河東流入之又有順聖川延袤二百餘里下流亦合於桑乾河北有東西二城其東城為順聖縣元屬順寧府西城為𢎞州元屬大同路洪武中俱廢天順四年修築二城又東北有大白陽小白陽及龍門闗等堡東南有鷄鳴驛堡北有葛峪堡西北有長峪口青邉口羊房等堡
  宣府右衛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與左衛同城屬山西行都司二十八年四月改為宣府䕶衛屬谷王府三十五年十一月罷宣府䕶衛復置徙治定州永樂元年二月直𨽻後軍都督府宣徳五年六月還故治改屬宣府前衛洪武二十六年置治宣府城屬山西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置𨽻後軍都督府宣徳五年六月改屬萬全左衛元宣平縣屬順寧府洪武四年縣廢二十六年二月置衛屬山西行都司三十五年徙治山西蔚州永樂元年二月徙通州直𨽻後軍都督府尋還故治宣徳五年改屬北有洋河西海子自西來流入之又西北有沙城堡西有會河堡東有寧逺站堡東距都司六十里
  萬全右衛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與左衛同城屬山西行都司三十五年徙治山西蔚州永樂元年二月徙治通州直𨽻後軍都督府二年徙治徳勝堡宣徳五年改屬北有翠屏山又有野⿰犭? -- 狐嶺西北有白陽河下流入灤河東有張家口堡西有新河口堡北有膳房堡上莊堡西北有新開口柴溝洗馬林等堡西南有渡口堡又有西陽河堡東距都司八十里懐安衛元懐安縣屬興和路洪武三年屬興和府改屬山西大同府尋廢二十六年二月置衛屬山西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直𨽻後軍都督府宣徳五年六月改屬西北有花山北有蕁蔴嶺南有水溝口河東入於洋河東北有威寧縣元屬興和路洪武中廢又西有李信屯堡嘉靖十六年東距都司百二十里
  保安右衛永樂十五年置於順聖川直𨽻後軍都督府十七年移治西沙城二十年徙懐安城內宣徳五年六月改屬
  懐來衛元懐來縣屬龍慶州洪武二年屬永平府三年三月屬北平府尋廢三十年正月置懐來守禦千戶所永樂十五年改為懐來左衛明年曰懐來衛直𨽻後軍都督府宣徳五年六月改屬北有螺山或雲即滏山也東南有媯川西有沽河又西南有土木堡東南有榆林堡又有殷繁水西北距都司百五十里
  延慶右衛本隆慶右衛永樂二年置於居庸闗北口直𨽻後軍都督府宣徳五年六月來屬徙治懐來城隆慶元年更名
  開平衛本獨石堡宣徳五年築六月自開平故城移衛置於此東有東山韭菜川出焉經城南與氊㡌山水合又南有獨石水下流合於龍門川南有半壁店貓兒峪等堡東北有清泉堡西南距都司三百里
  龍門衛宣徳六年七月置於故龍門縣東有紅石山紅石水出焉下流合於龍門川西有大松山北有洗馬嶺西北有金家莊堡東有三岔口堡西距都司百二十里
  興和守禦千戶所永樂二十年自興和舊城徙宣府城內宣徳五年六月改屬
  龍門守禦千戶所宣徳六年七月置於李家莊西有西高山東有白河北有牧馬堡東有寧遠堡東北有長仲地滴水涯等堡東南有様田堡西南距都司二百四十里
  長安嶺堡永樂九年置𢎞治二年置守禦千戶所於此有長安嶺名槍桿嶺西北有鷹窩山泉西南距都司一百四十里
  鵰鶚堡宣徳五年六月置北有浩門嶺南有南河下流入於白河西南距都司一百七十里
  赤城堡宣徳五年六月置東有赤城山又有東河即通州白河之上源也又有西河合焉西北有鎭寧堡𢎞治十一年置西南距都司二百里
  雲州堡元雲州屬上都路洪武三年七月屬北平府五年七月廢宣徳五年六月置堡景㤗五年置新軍千戶所於此東北有龍門山亦曰龍門峽下為龍門川又北有灤河東北有金蓮川西北有鴛鴦泊又金蓮川東有鎮安堡成化八年西南距都司二百十里
  馬營堡宣徳七年置西北有冠㡌山南有灤河又西北有君子堡西有松樹堡東南有倉上堡西南距都司二百里
  北平行都指揮使司本大寧都指揮使司洪武二十年九月置治大寧衛二十一年七月更名領衛一十 永樂元年三月復故名僑治保定府而其地遂虛景㤗四年㤗寕等三衛乞居大寧廢地不許令去塞二百里外居住天順後遂入於三衛西南距北平布政司八百里大寜衛元大寧路治大定縣屬遼陽行省洪武十三年為府屬北平布政司尋廢二十年八月置衛九月分置左右中三衛尋又置前後二衛二十八年四月改左右後三衛為營州左右中三䕶衛永樂元年二月省又徙中前二衛於京師直𨽻後軍都督府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寧王府建於此永樂元年遷於江西南昌南有土河東南有大鹻塲東北有恵和縣又有武平縣東有和衆縣元俱屬大寧路洪武中俱廢
  新城衛洪武二十年九月置永樂元年廢  距行都司六十里
  富峪衛本富峪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二年二月置二十四年五月改為衛永樂元年二月徙置京師直𨽻後軍都督府  距行都司一百二十里
  會州衛洪武二十年九月置永樂元年南有冷嶺西北有馬孟山廣袤千里土河之源出焉下流合於漌河又南入於遼水  距行都司
  
  木榆衛洪武二十年九月置永樂元年廢  距行都司   里
  全寧衛元全寧路直𨽻中書省洪武中廢二十二年四月置衛永樂元年有潢河又有黒龍江西南距行都司二百  里營州左屯衛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永樂元年三月徙治順義縣屬大寧都司南有塔山  距行都司
  
  營州右屯衛元建州屬大寧路洪武中州廢二十六年二月置此衛永樂元年三月徙治薊州屬大寧都司西北距行都司四百里
  營州中屯衛元龍山縣屬大寧路洪武中縣廢二十六年二月置此衛永樂元年三月徙治平谷縣西屬大寧都司南有榆河
  距行都司    里
  營州前屯衛元興州屬上都路洪武三年七月屬北平府五年七月廢二十六年置此衛永樂元年三月徙治香河縣屬大寧都司西有新開嶺南有老河源出馬孟山流經此又經行都司城南東北入於潢河西南
  有興安縣元屬興州順帝後至元五年四月廢
  距行都司    里營州後屯衛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永樂元年三月徙
  治三河縣屬大寧都司  距行都司     里興州左屯衛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二月徙治玉田縣直
  𨽻後軍都督府  距行都司    里
  興州右屯衛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二月徙治遷安縣直
  𨽻後軍都督府  距行都司    里
  興州中屯衛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二月徙治良鄉縣直
  𨽻後軍都督府  距行都司     里
  興州前屯衛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二月徙治豐潤縣直
  𨽻後軍都督府  距行都司     里
  興州後屯衛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二月徙治三河縣直
  𨽻後軍都督府  距行都司     里
  開平衛元上都路直𨽻中書省洪武二年為府屬北平行省尋廢府置衛屬北平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徙衛治京師直𨽻後軍都督府四年二月還舊治宣徳五年遷治獨石堡改屬萬全都司而令兵分班哨備於此後廢西北有臥龍山南有南屏山又有灤河東北有香河又有簸箕河閭河西南有兔皃河下流俱合於灤河又東有涼亭沈阿賽峯黃崖四驛路接大寧古北口西有桓州威虜明安隰寧四驛路接獨石俱洪武中置宣徳後廢又西北有寧昌路東北有應昌路北有㤗寧路又有徳寧路元俱直𨽻中書省西有桓州元屬上都路洪武中皆廢
  距北平都司    里
  開平左屯衛洪武二十九年八月置於七合營永樂元年廢  距都司   里
  開平右屯衛洪武二十九年置於軍臺永樂元年
  距北平都司    里
  開平中屯衛洪武二十九年置於沙峪永樂元年二月徙治真定府直𨽻後軍都督府尋徙治灤州西石城廢
  縣  距都司    里
  開平前屯衛洪武二十九年八月置於偏嶺永樂元年
  廢  距北平都司    里
  開平後屯衛洪武二十九年八月置於石塔永樂元年
  廢  距北平都司    里
  興和守禦千戶所元隆興路直𨽻中書省皇慶元年十月改為興和路洪武三年為府屬北平布政司四年後府廢三十年正月置所永樂元年二月直𨽻後軍都督府二十年為阿魯台所攻徙治宣府衛城而所地遂虛東北有凌霄峯南有威逺川西有魚皃灤又西有集寧路元直𨽻中書省西北有寶昌州元屬興和路又有高原縣元為興和路治洪武中俱廢  距
  北平都司    里
  寛河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二年二月置永樂元年二月徙治遵化縣仍屬大寧都司又僑置寛河衛於京師直𨽻後軍都督府東南有寛河一名豹河下流經遷安縣西北又東合於灤河
  距北平都司    里
  宜興守禦千戶所元宜興縣屬興州致和元年八月升為宜興州洪武二年兼置衛屬永平府三年三月屬北平府六月改衛為守禦千戶所五年七月州廢存所永樂元年所廢  距北
  平都司    里
  南京禹貢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徐豫三州之域元以江北地屬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又分置淮東道宣慰使司治揚州路屬焉江南地屬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明太祖丙申年七月置江南行中書省治應天府洪武元年八月建南京罷行中書省以應天等府直𨽻中書省衛所直𨽻大都督府十一年正月改南京為京師十三年正月己亥罷中書省以所領直𨽻六部癸邜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以所領直𨽻中軍都督府永樂元年正月仍稱南京統府十四直𨽻州四屬州十七縣九十有七為里萬三千七百四十有奇北至豐沛與山東河南界西至英山與河南湖廣界南至婺源與浙江江西界東至海距北京三千四百四十五里
  應天府元集慶路屬江浙行省太祖丙申年三月曰應天府洪武元年八月建都曰南京十一年曰京師永樂元年仍曰南京洪武二年九月始建新城六年八月成內為宮城亦曰紫禁城門六正南曰午門左曰左掖右曰右掖東曰東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宮城之外門六正南曰洪武東曰長安左西曰長安右東之北曰東華西之北曰西華北曰𤣥武皇城之外曰京城周九十六里門十三南曰正陽南之西曰通濟又西曰聚寶西南曰三山曰石城北曰太平北之西曰神策曰金川曰鍾阜東曰朝陽西曰清涼西之北曰定淮曰儀鳳後塞鍾阜儀鳳二門存十一門其外郭洪武二十三年四月建周一百八十里門十有六東曰姚坊仙鶴麒麟滄波高橋雙橋南曰上方夾岡鳳臺大馴象大安徳小安徳西曰江東北曰佛寧上元觀音領縣八洪武二十六年編戸一十六萬三千九百一十五口一百十九萬三千六百二十𢎞治四年戶一十四萬四千三百六十八口七十一萬一千三萬厯六年戶一十四萬三千五百九十七口七十九萬五百一十三 上元倚太祖丙申年遷縣治淳化鎮明年復還舊治東北有鍾山山南有孝陵衛洪武三十一年置北有覆舟山西北有鷄鳴山幕府山又東北有攝山東南有方山北濱大江東南有秦淮水北流入城又西出入大江又北有元武湖東有青溪又有淳化鎮巡檢司江寧倚南有聚寶山牛首山西南有三山烈山慈姥山西濱大江東北有靖安河西南有大勝闗江寧鎮東南有秣陵闗西有江東四巡檢司北有龍江闗置戶分司於此句容府東南有茅山北有華山秦淮水源於此北濱大江西北有龍潭巡檢司溧陽府東南元溧陽州洪武二年降為縣東南有鐡山銅山西南有鐡冶山北有長蕩湖一名洮湖與宜興金壇二縣分界西北有溧水一名瀬水上承丹陽湖東流為宜興縣荊溪入太湖舊名永陽江又曰中江也西北有上興埠巡檢司後廢溧水府東元溧水州洪武二年降為縣東南有東廬山秦淮水別源出焉南有石臼湖西連丹陽湖注大江高淳府南𢎞治四年以溧水縣高浮鎮置西南有固城丹陽石臼諸湖東南有廣通鎮俗曰東壩有廣通鎮巡檢司江浦府西本六合縣浦子口巡檢司洪武九年六月改為縣析和滁二州及江寧縣地益之二十五年七月移於江北新開路口仍置巡檢司於舊治東南濱大江冇江淮衛洪武二十八年正月置又冇西江口巡檢司六合府西北元屬真州洪武三年直𨽻揚州府二十二年二月來屬東有瓜歩山濱大江滁河水自西來入焉有瓜埠巡檢司
  鳳陽府元濠州屬安豐路太祖呉元年升為臨濠府洪武二年九月建中都置留守司於此六年九月曰中立府七年八月曰鳳陽府洪武二年九月建中都城於舊城西三年十二月始成周五十里四百四十三步立門九正南曰洪武南之左曰南左甲第右曰前右甲第北之東曰北左甲第西曰後右甲第正東曰獨山東之左曰長春右曰朝陽正西曰塗山中為皇城周九里三十步正南門曰午門北曰元城東曰東華西曰西華領州五縣十三距南京三百三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七萬九千一百七口四十二萬七千三百三𢎞治四年戶九萬五千一十口九十三萬一千一百八萬厯六年戶一十一萬一千七十口一百二十萬二千三百四十九 鳳陽洪武七年八月析臨淮縣地置為府治十一年又割虹縣地益之北濱淮南有鏌鋣山西濠水出焉又西南有皇陵城洪武二年置衛西北有長淮闗洪武六年置長淮衛於此東北有洪塘湖屯田守禦千戶所洪武十一年臨淮府東北元曰鍾離為濠州治洪武二年九月改曰中立三年十一月改曰臨淮七年為府屬北濱淮有二濠水東源出濠塘山西源出鏌鋣山至城西南合流東入淮懷遠府西北荊山在縣西南塗山在縣東南淮水縣兩山峽間有北肥水入焉又北有渦水亦入淮謂之渦口又西南有洛水與夀州分界逕縣南新城村入淮有洛河鎮巡檢司定遠府南南有池河西有洛河又有英武衛在北飛熊衛在東北俱洪武十一年五河府東北元屬泗州洪武四年二月來屬舊治在縣南永樂元年圯於水徙治西北界嘉靖二十五年遷於澮河北即今治也東濱淮東南有漴河西北有澮河沱河東北有潼河並流合淮謂之五河口又西有上店巡檢司後廢府東北元屬泗州洪武七年七月來屬南有汴河東南有潼河西有沱河 夀州元安豐路屬河南江北行省太祖丙午年曰夀春府呉元年曰夀州屬臨濠府洪武二年九月置𨽻中書省四年二月還屬後以州治夀春縣省入北濱淮淮水逕山硤中謂之硤石山有西肥水來合焉東北有八公山東肥水逕其下西入淮謂之肥口又西北有頴水亦入淮又南有芍陂水西有渒水俱入淮又北有下蔡縣南有安豐縣俱洪武中省有下蔡鎮巡檢司又東有北爐鎮西有正陽鎮二巡檢司東距府一百八十里領縣二 霍邱州西南西南有大別山北濱淮史河灃河俱流入焉南有開順鎮丁塔店西有髙唐店三巡檢司䝉城州北北有渦水又有北肥水 泗州元屬淮安路太祖呉元年屬臨濠府洪武二年九月直𨽻中書省四年二月還屬府後以州治臨淮縣省入南濱淮有汴水自城北南流入焉西距府二百十里領縣二 旴眙州南東南有都梁山東北有龜山西有浮山北濱淮有池河自西來入焉又東北有洪澤湖淮水之所滙也又西有舊縣巡檢司天長州東南冶山在縣南西北有石樑河下流為五湖接高郵州界東北有城門鄉巡檢司 宿州元屬歸徳府洪武四年二月來屬龍山在西南北肥水出焉又北有雎河自河南永城縣流入下流至宿遷縣合淮亦曰小河也南有汴河亦自永城縣流入又有澮河與渙水合又東南有沱水東南距府二百三十三里領縣一 靈璧州東西南有齊眉山北有磬石山黃河在東北南有汴河北有睢河又南有固鎮巡檢司頴州元屬汝寧府洪武四年二月來屬淮河在南自河南固始縣流入下流
  合大河入海又南有汝水自河南息縣流入逕朱臯鎮入淮又北有穎河自河南沈邱縣流入洪武二十四年黃河決於河南由陳州合穎逕太和縣又逕州城北又逕穎上縣至夀州仝入於淮永樂九年河復故道宣徳正統成化正徳間河穎時通時塞俗亦稱穎為小黃河西北又有沈邱鎮巡檢司東距府四百四十里領縣二 潁上州東南東有潁河南有淮河東北有西肥水太和州西北南有潁水亦名沙河北有西肥水又有洪山北原和二巡檢司亳州元屬歸徳府洪武初以州治譙縣省入尋降為縣屬歸徳州六年屬潁州𢎞治九年十月復升為州西有渦河自河南鹿邑縣流入北有馬尚河流合焉南有西肥水即夏肥水也又東南有城父縣洪武中廢又有義門巡檢司東南距府四百五十里
  淮安府元淮安路屬淮東道宣慰司太祖丙午年四月為府領州二縣九西南距南京五百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八萬六百八十九口六十三萬二千五百四十一𢎞治四年戶二萬七千九百七十八口二十三萬七千五百二十七萬厯六年戶一十萬九千二百五口九十萬六千三十三 山陽倚北濱淮高家堰在其西南南有運河永樂中濬西南有永濟河萬厯九年開長六十五里亦謂之新運河東南有射陽湖東北有馬邏鄉廟灣鎮羊寨鄉三巡檢司清河府西縣治濱黃河崇禛未遷治縣東南之甘羅城南有淮河東北與黃河合謂之清口舊謂之泗口自徐州至此皆泗水故道為黃河所奪者也南有洪澤湖有洪澤巡檢司又東有馬頭鎮巡檢司鹽城府東南東濱海有鹽埸北有射陽湖西有清溝西北有喻口鎮二巡檢司安東府東北元安東州洪武二年正月降為縣東北朐山在南東北有鬰洲山在海中洪武初置東海巡檢司於此後移於州南之新壩西南有漣河又有尋墟湖濱海南有淮水東北過雲梯闗折旋入於海自清口至此皆淮水故道為黃河所奪者也又漣水自西北來東南流入淮又西北有碩項湖東北有五港口長樂鎮東南有壩上三巡檢司桃源府西北元曰桃園洪武初更名北有大河即泗水故道西北有古城巡檢司東有三義鎮巡檢司崇禎未移於縣西之白洋河鎮沭陽府北元屬海寧州洪武初改屬東南有沭水自山東郯城縣流入其下流為漣水又北有桑墟湖 海州元曰海寧州洪武初復曰海州以州治朐山縣省入北有於公白溝等浦皆産鹽南有恵澤西北有高橋二巡檢司南距府二百七十里領縣一贑榆州北西北有羽山東濱海東北有獲水鎮南有臨洪鎮二巡檢司 邳州元屬歸徳
  洪武初以州治下邳縣省入四年二月改屬中都十五年來屬北有艾山接山東沂水縣界西有沂水自沂州西流至下邳入泗又西北有泇河萬厯三十五年開泇以通運自沛縣夏鎮迄直河口長二百六十餘里避黃河險者三百餘里有直河口巡檢司又西有新安巡檢司東南距府四百五十里領縣二 宿遷州東南北有㟃峿山南有大河即泗水故道又東南有雎水入大河曰睢口亦曰小河口又東南有白洋河西北有駱馬湖皆入大河東北有劉家莊巡檢司雎寧州南北濱大河有睢水自西來經縣界至睢口入河
  揚州府元揚州路屬淮東道宣慰司太祖丁酉年十月曰淮海府辛丑年十二月曰維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府丙午年正月曰揚州府領州三縣七西距南京二百二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一十二萬三千九十七口七十三萬六千一百六十五𢎞治四年戶一十萬四千一百四口六十五萬六千五百四十七萬厯六年戶一十四萬七千二百一十六口八十一萬七千五十六 江都倚元末廢太祖辛丑年復置西有蜀岡東有官河即古䢴溝今運河也南濱大江東北有艾陵湖北有邵伯湖有邵伯鎮巡檢司又東有萬夀鎮西北有上官橋南有瓜洲鎮三巡檢司又東有歸仁鎮巡檢司後遷便益河口儀真府西元真州治揚子縣洪武二年州廢改縣曰儀真西北有大小銅山南濱江南有運河東南有舊江河巡檢司尋移於縣南汊河口㤗興府南南濱江西北有口岸鎮東有黃橋鎮南有印莊三巡檢司 高郵州元高郵府屬淮東道宣慰司洪武元年閏七月降為州以州治高郵縣省入西有運河西北有樊梁甓社新開等湖西南有白馬塘北有張家溝東北有時堡二巡檢司又西有北阿鎮東有三垜鎮西南距府百二十里領縣二 寶應州西西有運河又有汜光白馬射陽等湖南有槐樓鎮西南有衡陽二巡檢司興化州東南有運河東有得勝湖東北有安豐巡檢司又東北有鹽塲 㤗州洪武初以州治海陵縣省入東濱海南濱江西有運河東北有西溪鎮北有寧鄉鎮東南有海安鎮三巡檢司西距府百二十里領縣一如臯州東南大江在縣南運河在縣北東有掘港南有石莊北有西塲三巡檢司又東南有白浦鎮通州洪武初以州治靜海縣省入南有狼山臨大江有狼山巡檢司東南濱海舊有海門島及布州夾西有運鹽河又東北有石港巡檢司城南有豐利監宋置西距府四百里領縣一 海門州東舊治禮安鄉圯於海正徳七年徙治餘中塲嘉靖二十四年八月遷於金沙塲以避水患海在東大江於此入海又西有張港東有呉陵又有安東壩上又有白塔河四廵檢司東南有料角嘴
  蘇州府元平江路屬江浙行省太祖呉元年九月曰蘇州府領州一縣七西距南京五百八十八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戸四十九萬一千五百一十四口二百三十五萬五千三十𢎞治四年戶五十三萬五千四百九口二百四萬八千九十七萬厯六年戶六十萬七百五十五口二百一萬一千九百八十五 呉倚西有姑蘇山西南有橫山又有穹窿光福等山又有太湖湖縦廣三百八十三里周三萬六千頃跨蘇常嘉湖四府之境亦曰具區亦曰五湖中有包山莫釐山又南有呉淞江亦曰松江亦曰松陵江亦曰笠澤自太湖分流東入海又西有運河西南有木瀆東山舟頭三巡檢司又有橫金巡檢司後廢長洲倚西北有虎邱山又有陽山又有長蕩陽城等湖東有婁江源出太湖東南有運河又北有呉塔東南有陳墓二巡檢司又東有唐湖巡檢司後廢呉江府東南元呉江州洪武二年降為縣西濱太湖東有呉淞江又有運河又東南有白蜆江又東有同里南有平望西南有震澤東南有簡村汾湖五巡檢司又東有長橋西南有瀾溪東南有因瀆三巡檢司後廢崑山府東元崑山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南有呉淞江西有女婁江東南有澱山湖又南有千墩浦東有夏駕浦皆注於婁江東南有石浦巡檢司後移於千墩浦口西北有巴城巡檢司後移於縣西之真義鎮常熟府北元常熟州洪武二年降為縣萬厯末避諱曰嘗熟西北有虞山北有福山下臨大江有福山浦又東有白茒浦東北有許浦西北有溪浦黃泗浦為五大浦皆分太湖西北之水注於大江南有運河有許浦白茅黃泗福山四巡檢司嘉定府東元嘉定州洪武二年降為縣東濱海南有運河又南有呉淞江西南有白鶴江西南有青龍江南有蟠龍江皆𣾀呉淞江入海又劉河在縣北即婁江也又東南有呉淞江守禦千戶所洪武十九年置又有寶山守禦千戶所本恊守呉淞中千戶所嘉靖三十六年置萬厯五年更名又東有顧逕東南冇江灣二巡檢司又西南有呉塘南有南翔二巡檢司後廢 太倉州本太倉衛太祖呉元年四月置𢎞治十年正月置州於衛城析崑山常熟嘉定三縣地益之東濱海海口有鎮海衛洪武十二年十月置後移於太倉衛城南有劉河其入海䖏曰劉河口有劉家港巡檢司北有七鴉浦亦東入海又東北有甘草巡檢司又有唐茜涇口巡檢司後移於東花浦口尋廢又有茜涇巡檢司亦廢西距府一百零五里領縣一 崇明州東元崇明州屬揚州路洪武二年降為縣八年改屬蘇州府𢎞治十年正月來屬舊治在縣東北曰東沙為海所圯永樂十九年嘉靖八年三十三年三遷亦俱圯於水萬厯十三年遷於平洋沙巡檢司即今治也四靣環海西有西沙北有三沙二巡檢司
  松江府元直𨽻江浙行省太祖呉元年正月因之領縣三西北距南京七百七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二十四萬九千九百五十口一百二十一萬九千九百三十七𢎞治四年戶二十萬五百二十口六十二萬七千三百一十三萬厯六年戶二十一萬八千三百五十九口四十八萬四千四百一十四 華亭倚崑山在縣西北東南濱海有鹽塲又西北有澱山湖西有茒湖東南有黃浦西北有趙屯大盈顧㑹松子磐龍等五浦俱㑹呉淞江入海東海有金山衛又東有青村守禦千戶所俱洪武二十年二月置西北有小貞村西南有茒橋二巡檢司南有金山巡檢司本治張堰後徙胡家巷東南有南橋巡檢司本戚睦後徙治更名又有陶宅巡檢司後廢又東南有拓林鎮嘉靖間築城戍守上海府東北東濱海有鹽塲北有呉淞江有巡檢司東有黃浦有巡檢司東南有南滙觜守禦中後千戶所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又有三林莊巡檢司又有南蹌巡檢司後廢嘉靖三十六年築城曰川沙堡置兵戍守焉青浦府西北嘉靖二十一年四月以今縣東北之新涇巡檢司置析華亭上海二縣地益之三十二年廢為青龍鎮仍置新涇巡檢司萬厯元年復於唐行鎮置縣即今治也北有呉淞江東有顧㑹等浦西南有澱山湖又西有安莊鎮澱山巡檢司置於此
  常州府元常州路屬江浙行省太祖丁酉年三月丁亥曰長春府己丑曰常州府萬厯末避諱曰嘗州府領縣五西北距南京三百六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一十五萬二千一百六十四口七十七萬五千五百一十三𢎞治四年戶五萬一百三十一口二十二萬八千三百六十三萬厯六年戶二十五萬四千四百六十口一百萬二千七百七十九 武進倚東為晉陵縣元時同治郭內太祖丁酉年三月改武進縣曰永定晉陵縣曰京臨尋以京臨省入永定壬寅年八月仍改永定曰武進東南有馬跡山濱太湖北有大江西有孟瀆又有得勝新河俱北入江南有運河西南有滆湖與宜興界東有陽湖與無錫界西有魏村閘守禦百戶所洪武三年置又有奔牛巡檢司西北有小河巡檢司舊在鄭港後移小河寨尋復遷孟河城北有澡江巡檢司舊在江北沙新河後遷縣北於塘村無錫府東元無錫州洪武二年四月降為縣西有慧山梁溪出焉西南入太湖其別阜曰錫山西南有太湖東南有運河又西北有髙橋東南有望亭二巡檢司宜興府南元宜興州太祖戊戌年十月曰建寧州尋復曰宜興州洪武二年降為縣西南有荊南山又有固山又有龍池山又東南有香蘭山臨太湖又有唐貢山產茶西北有函山有長蕩湖北有運河南有荊溪西南有百瀆疏荊溪之下流注於太湖後多堙廢東北有下邾北有鍾溪東南有湖㳇西南有張渚四巡檢司江陰府西北元江陰州直𨽻江浙行省太祖甲辰年曰連洋州尋復曰江陰州呉元年四月降為縣來屬北有君山濱大江西南又有秦望山東有香山南有運河又申浦在西又有黃田等港俱注大江東有石頭港巡檢司西有利港巡檢司後移於夏港又東有范港巡檢司後廢又有楊舍鎮嘉靖三十七年築城靖江府東北成化八年九月以江陰縣馬馱沙置大江舊分二派繞縣南北天啟後潮沙壅積縣北大江漸為平陸西南有新港巡檢司鎮江府元鎮江路屬江浙行省太祖丙申年三月曰江淮府十二月曰鎮江府領縣三西距南京城二百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八萬七千三百六十四口五十二萬二千三百八十三𢎞治四年戶六萬八千三百四十四口一十七萬一千五百八萬厯六年戶六萬九千三十九口一十六萬五千五百八十九 丹徒倚北有北固山濱大江江中西北有金山東北有焦山又城西江口有蒜山又京峴山在東東圌山在北濱江為險又有運河河西有高資鎮東北有安巷東有丹徒鎮北有姜家觜四巡檢司丹陽府東南北濱大江又有練湖南有運河又東有呂城鎮巡檢司尋移鎮東又有包港巡檢司尋移顧巷金壇府東南西有芽山東南有長蕩湖一名洮湖有湖溪巡檢司北有白鶴溪
  廬州府元廬州路屬河南江北行省太祖甲辰年七月為府置江淮中書行省於此尋罷領州二縣六距南京五百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四萬八千七百二十口三十六萬七千二百𢎞治四年戶三萬六千五百四十八口四十八萬六千五百四十九萬厯六年戶四萬七千三百七十三口六十二萬二千六百九十八 合肥倚西有鷄鳴山肥水所出東南流入巢湖西南有紫蓬山東有浮槎山橫山又東南有四頂山俯瞰巢湖湖周四百餘里中有姥山孤山又東北有滁水源出龍潭下流至六合縣入江又東有店阜河南有三汊河皆入巢湖東北有梁縣洪武初省西南有廬鎮闗巡檢司後徙於縣東之石樑鎮舒城府西南西南有龍眼山與桐城縣界西有三角山又巢湖在東又南有北峽闗亦與桐城界廬江府南元屬無為州洪武初改屬府東北有冶父山東有巢湖東南有黃陂湖西有冷水闗有巡檢司 無為州洪武中以州治無為縣省入大江在東南東有濡湏水一名天河自巢湖分流東北入江又東有奧龍河鎮東南有泥汊河鎮土橋河鎮北有黃落河鎮四巡檢司西北距府二百八十里領縣一 巢州北東南有七寳山與含山縣濡湏山相對峙有西闗在其上巢湖在西西北有柘臯河流入焉南有石樑河即濡湏上流也東南有清溪入焉西南有焦湖巡檢司 六安州洪武四年二月屬中都臨濠府以州治六安縣省入六十年改屬西有淠水亦曰沘水下流至夀州入淮西南有麻埠巡檢司後廢又西北有和尚灘巡檢司𢎞治間屬霍山縣後移於新店仍來屬東距府百八十里領縣二 英山州西南縣治本直河鄉崇禎十二年徙於西北之章山十六年又遷於北境之添樓鄉多雲山在西北接湖廣羅田縣界西有英山河湖廣浠水之上源也霍山州西南本六安州故埠鎮巡檢司𢎞治二年改為縣南有霍山亦曰天柱山亦曰衡山又謂之南嶽也東南有鐵鑪山多鐵冶又西南有四十八盤山又淠河在東源出霍山下流至夀州入淮西北有千羅畈西南有上土市二巡檢司
  安慶府元安慶路屬河南江北行省太祖辛丑年八月曰寧江府壬寅年四月曰安慶府領縣六北距南京六百五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五萬五千五百七十三口四十二萬二千八百四𢎞治四年戶四萬六千五十口六十一萬六千八十九萬厯六年戶四萬六千六百九口五十四萬三千四百七十六 懷寧倚南濱大江西有皖水流入焉曰皖口西北有觀音港巡檢司東有長風沙鎮巡檢司桐城府東北東有浮山一名浮度山西北有龍眠山北有北峽山與舒城界有北峽闗巡檢司又北有西峽山亦謂之南峽石對夀州峽石則此為南也東南濱江有樅陽河自西北流入焉又東有六百丈東南有馬踏石源子港三巡檢司潛山府西北元末廢洪武初復置西北有𤅬山亦曰天柱山亦曰皖公山即霍山也皖水出焉別流曰灊水合流注大江又有天堂山後部河所出有天堂寨巡檢司太湖府西北西北有司空山城西有馬路河即後部河之下流也東合於灊水又西北有南陽白沙東北有小池北有後部四巡檢司宿松府西南東有馬頭山又小姑山在縣南大江中與江西彭澤縣界有小姑山巡檢司又西南有歸林灘南有涇江口二巡檢司望江府西南南濱江東有雷池南入江曰雷江口亦曰雷港有巡檢司西有泊湖北有慈湖東北有漳湖下流俱入江又西南有陽灣鎮巡檢司
  太平府元太平路屬江浙行省江東道太祖乙未年六月為府領縣三東距南京百三十五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三萬九千二百九十口二十五萬九千九百三十七𢎞治四年戶二萬九千四百六十六口一十七萬三千六百九十九萬厯六年戶三萬三千二百六十二口一十七萬六千八十五 當塗倚城北有採石山一名牛渚山臨大江西南有博望山與和州梁山夾江相對亦曰東梁山又丹陽湖在東南周三百餘里分流蕪湖西入江南有姑熟溪又有黃池河西南有大信河北有慈湖皆入大江有採石大信二巡檢司蕪湖府西南西南有戰鳥山在大江中西北有七磯南有魯明江一名魯港又有石硊河俱注大江西有河口鎮巡檢司後移於魯港鎮繁昌府西南西北有磕山在江中又三山磯在東北濱江又西有荻港入大江有三山荻港二巡檢司
  池州府元池州路屬江浙行省江東道太祖辛丑年八月曰九華府尋曰池州府領縣六東北距南京五百五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三萬五千八百二十六口一十九萬八千五百七十四𢎞治四年戶一萬四千九十一口六萬九千四百七十八萬厯六年戶一萬八千三百七十七口八萬四千八百五十一 貴池倚南有齊山北濱江東有梅根港西有池口河即貴池也又西有李陽河俱流入大江有池口鎮李陽河二巡檢司青陽府東西南有九華山北有青山西有五溪水出九華山又南有臨城河俱㑹流大通河入江銅陵府東北南有銅官山東有城山西濱大江又南有大通河北有荻港河俱入大江有大通巡檢司石埭府東南北有陵陽山西有櫟山官溪出焉即池口河之源也又舒溪在南下流合蕪湖縣之魯港入江建徳府西南南有龍口河東南入饒州府之獨山湖又有堯城縣下流為東流縣之江口河入江又西南有永豐鎮巡檢司東流府西西南有馬當山枕大江與江西彭澤縣界南有香口河流入江有香口鎮巡檢司後移於吉陽鎮
  寧國府元寧國路屬江浙行省太祖丁酉年四月曰寧國府辛丑年四月曰宣城府丙午年正月曰宣州府呉元年四月仍曰寧國府領縣六北距南京三百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九萬九千七百三十二口五十三萬二千二百五十九𢎞治四年戶六萬三百六十四口三十七萬一千五百四十三萬厯六年戶五萬二千一百四十八口三十八萬七千一十九 宣城倚北有敬亭山西有清弋江西北至蕪湖縣入江又東有宛溪與東北之溪合北流入大江江又南湖亦在東北流注於句溪北有黃池鎮東北有水陽鎮二巡檢司南陵府西西有工山南有呂山淮水出焉東有青弋江又西南有漳水與淮水合入於青弋江又南有峩嶺巡檢司府西南有承流山西有賞溪亦曰涇溪其上流即舒溪也又東南有藤溪來合焉下流入青弋江東南有茹蔴嶺巡檢司寧國府東南西有紫山西北有文春山東南有千秋嶺有闗東有東溪出浙江於潛縣天目山西有西溪出績溪縣巃叢山即句溪上源也東南有嶽山巡檢司舊置嶽山下洪武中遷於紐口復移於石口鎮又西南有胡樂巡檢司旌徳府南北有石壁山西有正山西南有箬嶺與太平歙二縣界東有徽水自績溪縣流入即藤溪上流也東北有烏嶺巡檢司廢又北有三溪巡檢司太平府西南南有黃山與歙縣分界西有龍門山有巡檢司南有麻川與舒溪合流入涇縣為賞溪西南有宏潭巡檢司後移於郭巖前
  徽州府元徽州路屬江浙行省太祖丁酉年七月曰興安府呉元年曰徽州府領縣六北距南京六百八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一十二萬五千五百四十八口五十九萬二千三百六十四𢎞治四年戶七千二百五十一口六萬五千八百六十一萬厯六年戶一十一萬八千九百四十三口五十六萬六千九百四十八 歙倚西北有黃山亦曰黟山新安江出焉東南流為歙浦又東曰新安江至浙江建徳縣與東陽江合為浙江上源又楊之水在西亦曰徽溪合於歙浦東南有街口鎮王干寨二巡檢司西北有黃山巡檢司休寧府西東北有松蘿山西有白嶽山東南有率山率水出焉新安江別源也西南有浙溪東流與率水合又西有吉陽水亦曰白鶴溪下流合於浙溪西南有黃竹嶺巡檢司尋廢東南有⿰廈巡檢司後移於屯溪婺源府西南元婺源州洪武二年正月降為縣北有浙嶺浙溪水出焉一名漸溪新安江別源也西北有大廣山婺水所出南流逹於鄱陽湖又西南有太白東有大鏞嶺二巡檢司又西有項村巡檢司舊治澆嶺後移縣西北之嚴田萬厯九年復故祁門府西東北有祁山西有新安山又有武陵嶺北有大共山大共水出焉南流入江西浮梁縣界有大共嶺巡檢司又西南有良禾嶺巡檢司後移於苦竹港府西西南有林厯山又有武亭山橫江水出焉又東北有吉陽山吉陽水所出南有魚亭山魚亭水出焉俱流合橫江績溪府東北西北有徽嶺山東有大鄣山浙水出焉亦新安江別源也又巃叢山在東北楊之水出焉流合大鄣山水有叢山闗與寧國縣界東有西坑寨巡檢司尋廢西北有濠寨巡檢司
  徐州元屬歸徳府洪武四年二月屬中都臨濠府十四年十一月直𨽻京師東南有雲龍山天啟四年遷州治於雲龍山東北有盤馬山産鐵又有銅山東南有呂梁山泗水所經大河自蕭縣流入經州城北遂奪泗水之道東經百歩洪呂梁洪而入邳州界有呂梁洪巡檢司又雎水在南領縣四南距南京一千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二萬二千六百八十三口一十八萬八百二十一𢎞治四年戶三萬四千八百八十六口三十五萬四千三百一十一萬厯六年戶三萬七千八百四十一口三十四萬五千七百六十六 蕭州西南舊治在縣西北今治萬厯五年徙南有永固山北有大河舊汴河所經道也南有睢水又西北有趙家圈巡檢司嘉靖四十四年大河決於此州西北元屬濟寧路太祖呉元年來屬南有大河東有泗河自山東魚臺縣流入境又泡河在西薛河在東又北有南沙河北沙河皆㑹於泗又昭陽湖在縣東又東北有夏鎮州西北元屬濟寧路太祖呉元年來屬大河在南北有豐水即泡河也碭山州西元屬濟寧路太祖呉元年來屬東南有碭山其北有芒山大河自河南虞城縣流入舊經縣南嘉靖三十七年徙在北又南有雎水
  滁州元屬揚州路洪武初以州治清流縣省入七年屬鳳陽府二十二年二月直𨽻京師南有琅邪山西南有清流山清流闗在其南清流水出焉合於滁水又滁水自全椒縣流入下流至六合縣入江西有大鎗嶺巡檢司領縣二東距南京一百四十五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三千九百四十四口二萬四千七百九十七𢎞治四年戶四千八百四十口四萬九千七百一十二萬厯六年戶六千七百一十七口六萬七千二百七十七 全椒州南洪武初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南有九鬬山西北有桑根山又滁水在南自合肥縣流入有襄水自北流合焉來安州北洪武初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北有五湖山下有五湖北有石固山又來安水在東東南合清流河又東南有湯河南入滁河東北有白塔鎮巡檢司
  和州元治厯陽縣屬廬州路洪武初省州入縣二年九月復改縣為州仍屬廬州府七年屬鳳陽府尋直𨽻京師{{{1}}}領縣一東南距南京百三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戸九千五百三十一口六萬六千七百一十一𢎞治四年戶七千四百五十口六萬七千一十六萬厯六年戶八千八百口一十萬四千九百六十 含山州西洪武初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南有白石山白石水出焉西南有濡湏山與無為州界西對巢縣之七寳山濡湏水出其間即東闗口也又南有三叉河東合裕溪入江
  廣徳州元廣徳路屬江浙行省太祖丙申年六月曰廣興府洪武四年九月曰廣徳州十三年四月以州治廣徳縣省入直𨽻京師西有橫山南有靈山西北有桐川滙丹陽湖入江亦名白石水南有廣安西南有陳陽北有杭村三巡檢司又東南有苦嶺闗路通浙江安吉州又有四安鎮領縣一北距南京五百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四萬四千二百六十七口二十四萬七千九百七十九𢎞治四年戶四萬五千四十三口一十二萬七千七百九十五萬厯六年戶四萬五千二百九十六口二十二萬一千五十三 建平州西北西南有桐川又有南碕湖亦謂之南湖與宣城縣界流入丹陽湖北有梅渚南有陳村二巡檢司
  明史卷四十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四十一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勅修
  志第十七
  地理二
  山東
  山東禹貢青兗二州地元直𨽻中書省又分置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益都路屬焉洪武元年四月置山東等處行中書省治濟南府三年十二月置青州都衞治青州府八年十月改都衞為山東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六屬州十五縣八十九為里六千四百有竒南至郯城與南直界北至無棣與北直界西至定陶與北直河南界東至海距南京一千八百五十里京師九百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七十五萬三千八百九十四口五百二十五萬五千八百七十六𢎞治四年戶七十七萬五百五十五口六百七十五萬九千六百七十五萬厯六年戶一百三十七萬二千二百六口五百六十六萬四千九十九濟南府元濟南路屬山東東西宣慰司太祖呉元年為府領州四縣二十六 厯城天順元年建徳王府南有厯山東有華不注山有大清河在西北即濟水故道自夀張縣流經縣界東北至利津入海又小清河即濟之南源一名濼水出城西趵突泉經城北下流至樂安縣入海又大明湖在城內又東北有堰頭鎮巡檢司章邱府東東有長白山又有黌山南有東陵山又有長城嶺又小清河在北又東有淯河一名繡江合諸泉西北滙為白雲湖下流入小清河鄒平府東北西南有長白山接章邱長山二縣界北有小清河淄川府東元般陽路治此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太祖呉元年改路為淄川州縣仍為附郭二年七月州廢來屬西南有夾谷山南有原山與萊蕪縣界其山陰淄水出焉又西有孝婦河自益都縣流入合瀧萌般諸水下流入小清河長山府東北元屬般陽路洪武二年七月來屬西南有長白山西北有小清河南有孝婦河新城府東北元屬般陽路洪武二年七月來屬七年十二月省入長山髙苑二縣後復置北有小清河西北有孝婦河東有烏河其上流即時水下流至髙苑縣入小清河齊河府西元屬徳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屬府有大清河齊東府東元屬河間路洪武初來屬北有大清河東有減水河成化元年開濬洩小清河漲溢入大清河濟陽府北南有大清河禹城府西北元屬曹州洪武二十年來屬西有漯水枯河俗名上河臨邑府北元屬河間路洪武初來屬西北有盤河長清府西南元屬泰安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屬府治南有青崖山隔馬山方山西南有大清河又有沙河自縣南流入焉亦曰沙溝河又東南有石都寨廵檢司肥城府西南元屬濟寧路洪武二年七月來屬西北有巫山一名孝堂山肥水出焉西流入大清河青城府東北元屬河間路洪武二年省入鄒平齊東二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來屬北有大清河北有大石關舊置巡檢司後廢府西北元徳州治安徳縣直𨽻中書省洪武元年省安徳縣入州七年七月移州於故陵縣十三年十一月置陵縣於此東有徳河下流西入衞河 泰安州元直𨽻中書省洪武初來屬以州治奉符縣省入北有泰山即岱宗也亦曰東岳汶水出焉下流至汶上縣合大清河又東南有徂徠山南有梁父山又城西有泰安巡檢司北距府百八十里領縣二 新泰州東南西北有宮山本名新甫西南有龜山東北有小汶河西流合汶水又西有上四莊巡檢司萊蕪州東洪武初改屬濟南府二年仍來屬東北有原山其山陽汶水別原出焉又西南有冠山西北有韶山諸山多産銅鐵錫 徳州元屬河間陵州路洪武元年降為陵縣屬濟寧府二年七月改屬徳州七年七月省陵縣移徳州治焉
  西有衛河東南有故篤馬河俗名土河東南距府二百八十里領縣二徳平州東東北有般河曰盤河或以為古鈎盤也平原州東南 武定州元棣州治厭次縣屬濟南路洪武初州縣俱廢六年六月復置州改名樂安宣徳元年八月改為武定州永樂十五年漢王府遷於此宣徳元年除南有大清河又有土河又有商河東南有清河巡檢司西南距府二百四十里領縣四 陽信州北元屬棣州東有商河海豐州東北洪武六年六月析樂安州南地置屬濱州後來屬東北濱海又北有鬲津河又有無棣縣元屬棣州洪武初省東北有大沽河口巡檢司樂陵州西北舊治在縣之咸平鎮屬滄州洪武元年改屬濟寧府二年移治富平鎮七月來屬南有般河及鬲津河又有土河西南又有商河西北有舊縣鎮巡檢司商河州西南南有商河 濵州洪武初以州治渤海縣省入東北濱海産鹽南有大清河北有土傷河即鬲津別名也西南距府三百五十里領縣三 利津州東東北濱海有永阜等鹽場東有大清河流入海又東北有豐國鎮巡檢司霑化州西北東北濱海有富國等鹽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又有久山鎮巡檢司蒲臺州南元屬般陽路洪武二年七月來屬東濱海北有大清河
  兗州府元兗州屬濟寧路洪武十八年升為兗州府領州四縣二十三東北距布政司三百五十里 滋陽洪武三年四月建魯王府元曰嵫陽洪武初省入州十八年復置成化間改為滋陽泗水在東又有沂水自曲阜縣西流來合焉曲阜府東東南有尼山沂水所出又東有防山北有泗水又有洙水西南流入於沂水又北有孔林寧陽府北西北有汶水支流為洸水洸水者洙水也洸洙相入受通稱也俱西南入運河又東北有堽城堰即汶洸分流處也府東南元屬滕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屬東南有嶧山亦曰邾嶧又曰鄒嶧東北有昌平山西南有鳬山又有泗河泗水府東東有陪尾山泗水出焉經縣北下流至南直清河縣入淮府東南元滕州治滕縣屬益都路洪武二年七月州廢縣屬濟寧府十八年來屬東南有桃山東北有連青山又西南有新運河北自南陽南至境山長一百九十四里嘉靖四十四年所開又薛水源自縣東高薛二山間西南流合漷水一名南沙河至沛縣入運又有北沙河在縣北西流經魚臺入招湖又南有沙溝集巡檢司府東南元嶧州屬益都路洪武二年降為縣屬濟寧府後來屬東南有柱子山舊名葛嶧山氶水流其下又北有君山一名抱犢山西泇水所出東南流至三合村有東泇河自沂水來㑹焉又南合武河彭氶諸水注於泗謂之泇口萬厯中改為運道自夏鎮至直河口凡二百六十餘里避黃河之險者三百三十里又西北有鄒塢鎮巡檢司嘉靖中移於縣西拖梨溝又東南有臺莊廵檢司萬厯三十四年置金鄉府西南元屬濟寧路洪武十八年來屬金莎嶺在東大河在西南魚臺府西南元屬濟州洪武元年屬徐州二年七月屬濟寧府十八年來屬泗河在東即運道也北有菏水一名五丈溝東入泗又東有穀亭鎮嘉靖九年黃河決於此又南有塌場口洪武永樂間為運道所經府西南元單州屬濟寧路洪武元年省州治單父縣入州二年七月乃降州為縣屬濟寧府十八年來屬舊城在南正徳十四年五月因河決改遷南濱大河城武府西南元屬曹州洪武四年屬濟寧府十八年來屬縣城正徳十四年五月因河決改遷南有故黃河即洪武間之運道也𢎞治後堙 濟寧州元任城縣為濟州治至正八年罷濟州徙濟寧路治此太祖呉元年為濟寧府十八年降為州以州治任城縣省入南臨㑹通河西有馬塲湖又東南有魯橋鎮巡檢司東距府六十里領縣三 嘉祥州東元屬單州洪武二年來屬南有塔山東有㑹通河北有故黃河一名塔章河即塔場口之上流也鉅野州西北元為濟寧路治至正八年徙路治任城縣以縣屬焉南有高平山東有鉅野澤元末為黃河所決遂涸東南有㑹通河西南有故黃河𢎞治後堙西有安興集巡檢司鄆城州西北西有濉水又有故黃河又有故濟水在西南 東平州元東平路直𨽻中書省太祖呉元年為府七年十一月降為州屬濟寧府以州治須城縣省入十八年改屬北有瓠山東北有危山西南有安山亦曰安民山下有積水湖一名安山湖山南有安山鎮㑹通河所經也汶水在南西流入安山湖又西北有金線閘巡檢司東南距府百五十里領縣五 汶上州東南西南有蜀山其下為蜀山湖又西為南旺湖其西北則馬踏河運道經其中而北出則㑹通河也又汶水在東北舊時西流入大清河永樂中開㑹通河𣹐汶水西南流悉入南旺湖東阿州西北故城在縣西南今治本故穀城縣也洪武八年徙於此南有碻磝山西有魚山㑹通河自西南而北經此始與大清河分流又西有馬頰河俗名小鹽河東流入大清河又張秋鎮在西南𢎞治二年河決於此七年十二月塞賜名安平鎮平陰州東北南有汶河西南有大清河又有滑口鎮巡檢司後廢陽榖州西北東有㑹通河又東有阿膠井夀張州西洪武三年省入須城陽榖二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濟寧府後來屬東南有故城元時縣治在焉今治本王陵店洪武十三年徙置南有梁山濼 故大野澤下流東北有㑹通河又有沙灣𢎞治前黃河經此後堙西南有梁山集巡檢司 曹州正統十年十二月以曹縣之黃河北舊土城置東有舊黃河洪武初引河入泗以通運處也永樂中亦嘗條濬南有灉河東南有菏澤流為菏水東北距府三百里領縣二 曹州東南元曹州治濟陰縣直𨽻中書省洪武元年省濟陰縣入州二年州治自北徙於盤石鎮四年降為縣屬濟寧府正統十年十二月置州以縣屬焉西南有黃陵岡與河南儀封縣界𢎞治五年黃河決於此河遂在縣南東入單縣界至南直徐州合泗入淮又西有賈魯河嘉靖前猶為運道後廢東南有楚邱縣元屬曹州洪武初省又西北有安陵鎮巡檢司定陶州東南元屬曹州洪武元年屬濟寧府十年五月省入城武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仍屬濟寧府正統十年十二月來屬西有黃河故道𢎞治前河經此至張秋之沙灣入㑹通河 沂州元屬益都路後省州治臨沂縣入州洪武元年屬濟寧府五年屬濟南府七年十二月屬青州府十八年來屬𢎞治四年八月建涇王府嘉靖十六年除西有艾山東有沂水源自青州沂水縣南流至州境與枋水合下流入泗又有沭水流經南直安東縣為漣水入淮又西南有泇水亦曰東泇水下流合嶧縣之西泇水入運西南有羅藤鎮巡檢司西距府五百六十里領縣二 郯城州東南洪武初置東有馬陵山又有羽山與南直贛榆縣界又沭水在東沂水在西西有磨山鎮巡檢司後廢州西北西北有䝉山西南有大沫崓又有祊水東北有䝉陽水下流俱入於沂河西南有闗陽鎮西北有毛陽鎮二巡檢司
  東昌府元東昌路直𨽻中書省洪武初為府領州三縣十五東距布政司二百九十里 聊城倚城東有㑹通河西南有武水枯河即漯河也為㑹通河所截中湮堂邑府西東北有㑹通河西有舊黃河博平府東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置西南有㑹通河東北有故黃河茌平府東北西有故黃河又西北有故馬頰河府西南北有弇山舊有泉湧出曰弇山泉清平府北元屬徳州洪武元年屬恩州二年七月屬髙唐州三年三月省尋復置改屬西有㑹通河西南有魏家灣巡檢司府西南元冠州直𨽻中書省洪武三年降為縣來屬西北有衛河又東有賈鎮堡東北有清水鎮堡俱嘉靖二十二年 臨清州元臨清縣屬濮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屬𢎞治二年升為州舊治在南洪武二年徙治臨清閘景泰元年又於閘東北三里築城徙治焉㑹通河在城南有衛河自西來㑹至天津直沽入河為北運河東南距府百二十里領縣二 邱州西元直𨽻東昌路𢎞治二年改屬州東南有衛河又有漳河館陶州西南元屬濮州洪武二年七月屬東昌府三年三月省尋復置仍屬東昌府𢎞治二年改屬州西有衛河自元城縣流入又西南有漳河又西南有南館陶鎮巡檢司 高唐州元直𨽻中書省洪武初以州治高唐縣省入來屬西有漯河溢涸無常又有馬頰河一名舊黃河西南距府百二十里領縣三 恩州北元恩州直𨽻中書省洪武二年降為縣來屬西有故城今治本許官店洪武七年七月徙於此西北有衛河東南有馬頰枯河又高鷄泊亦在縣西北夏津州西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置西南有衛河又東有馬頰故河又西有裴家圏巡檢司武城州西北西有衛河東南有沙河東北有甲馬營巡檢司 濮州元直𨽻中書省洪武二年以州治鄄城縣省入來屬故城在東景泰三年以河患遷於王村即今治也東南有故黃河永樂中河流由此入㑹通河後堙又西南有濮水一名洪河東北距府一百里領縣三 范州東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置東南有故城洪武二十五年圮於河始遷今治又東南有水堡寨巡檢司觀城州西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置又東有馬頰河有黒羊山水自西北流入焉朝城州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置西南有故漯河
  青州府元益都路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太祖呉元年為青州府領州一縣十三西距布政司三百二十里 益都洪武三年四月建齊王府永樂四年廢十三年建漢王府十五年遷於樂安成化二十三年建衡王府南有雲門山與劈山連西北有堯山又西有九迴山北陽水出焉亦曰澠水經治嶺山麓曰五龍口下流經樂安縣入巨淀又有南陽水源出縣西南石膏山流經城北又東北合北陽水又西有淄水下流至夀光入海又西南有顔神鎮孝婦河出焉入淄川縣界有顔神鎮巡檢司嘉靖三十七年築城鎮西有青石闗臨淄府西北南有牛山又有鼎足山女水出焉下流合北陽水又有峱山又有南郊山其下為天齊淵城東有淄水又西有澠水又有系水下流俱入時水其時水自西南而東北亦曰耏水又有澅水流入焉下流俱至樂安縣入海南有淄河店巡檢司後廢博興府西北元博興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南有小清河有時水高苑府西北東南有商山西南有小清河西北有田鎮巡檢司後廢樂安府北東北濱海有鹽場北有小清河東有時水又東南有淄水又有北陽水又有巨洋水俱滙流於縣東北之高家港入海港即古之馬車瀆也有高家港巡檢司又西北有樂安鎮廵檢司又東北有塘頭寨有百戶所駐焉夀光府東北北濵海有鹽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西有淄水又有北陽水又東有巨洋水又西北有清水泊即古之鉅定湖也其北接樂安縣之髙家港又東北有廣陵鎮巡檢司昌樂府東元屬濰州尋省後復置仍屬濰州洪武初改屬西北有故城洪武中徙於今治東南有方山東丹水所出北逕昌樂故城西丹水流合焉下流至夀光縣入於海又南有白狼水至濰縣入海臨胊府東南有胊山又有大峴山上有穆陵闗巡檢司又東有沂山一名東泰山沭水瀰水俱發源於此瀰水一名巨洋水西合石構水至夀光入海又東北有丹山一名丸山西丹河及白狼水出焉安邱府東南元屬宻州洪武二年七月州廢屬府西南有牟山又有峿山又東北有牟山東有濰水下流經濰縣入海又北有汶水源亦出沂山下流合濰水諸城府東南元為密州治屬益都路洪武二年七月州廢屬府東南有琅邪山西南有常山又有馬耳山北有濰水東北有盧水流合焉南有信陽鎮巡檢司又南有南龍灣海口巡檢司䝉陰府西南元屬莒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屬府南有䝉陰山東有長山有䝉水北流入沂水東南有紫荊闗巡檢司萬厯間廢 莒州元屬益都路洪武初以州治莒縣省入西有浮來山又西北有箕屋山濰水出焉又西南有沭水流入沂州界南有十字路西南有葛溝店二巡檢司北距府二百里領縣二 沂水州西北西北有大弁山與雕崖山連沂水出焉南流經沂州界入泗東北有沭水日照州東北東濱海有鹽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東南有夾倉鎮巡檢司
  萊州府元萊州屬般陽路洪武元年升為府六年降為州九年五月復升為府領州二縣五西距布政司六百四十里掖倚北濱海有鹽場又有三山島在海南岸東北有萬里沙西南有掖水北入海東南有小沽河又東
  北有王徐砦守禦千戸所嘉靖中置又西有海倉北有柴葫寨二巡檢司 平度州元膠水縣洪武二十二年正月改置北有萊山西有膠水下流至昌邑北入海東有大沽河源自黃縣蹲天山流經州與小沽河合通名為沽河至即墨縣入海小沽即尤水也又西南有亭口鎮巡檢司北距府百里領縣二 濰州西元濰州屬益都路洪武元年以州治北海縣省入九年屬萊州府十年五月降為縣二十二年正月改屬州南有濰水東北入海又東北有固堤店巡檢司昌邑州西北元屬濰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濰縣二十二年正月復置來屬東有濰水東北有膠河北有魚兒鎮巡檢司 膠州元屬益都路洪武初以州治膠西縣省入九年來屬西南有鐵撅山膠水所出亦曰膠山東北有沽河南流入海又東南海口有靈山衛又有安東衞俱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置又有夏河寨千戸所在靈山衛西南石臼島寨千戶所在安東衛南俱𢎞治後置又西南有古鎮巡檢司北有逢猛鎮巡檢司北距府二百二十里領縣二 高密州西北元屬膠州洪武元年屬青州府九年五月屬萊州府尋復屬州東有膠水西有濰水又西南有密水一名百尺溝北㑹於濰水即墨州東元屬膠州洪武初屬青州府九年五月屬萊州府十年五月仍屬州東南有勞山在海濱又有田橫島在東北海中東有鼇山衛洪武二十一年五月置又東北有雄崖守禦千戶所南有浮山守禦千戸所俱洪武中置又東北有拷㧯島巡檢司又即墨營舊在縣南宣徳八年移置縣北有城
  登州府元屬登州般陽路洪武元年屬萊州府六年直𨽻山東行省九年五月升為府領州一縣七西距布政司一千零五十里 蓬萊倚洪武初廢九年五月復置北有丹崖山臨大海南有宻神山宻水所出西南有黒石山黒水所出經城南合流北入於海西有龍山産鐵東有高山巡檢司本置於海中沙門島後遷朱高山下又東南有楊家店巡檢司府西南東南有萊山西南有蹲犬山大沽水出焉又東有黃水東南有澤水合流入海又西有馬亭鎮巡檢司福山府東南東北有之罘山三面臨海西南有義井河北入海又竒山守禦千戸所在東北洪武三十一年置又北有孫夼鎮巡檢司棲霞府東南東有岠嵎山嘗産金亦名金山又有百淵山西北有北曲山二山舊皆産鐵又南有翠屏山大河出焉即義井河之上源也招逺府西南元屬萊州洪武九年五月來屬東北有原疃河北入海西有東良海口巡檢司萊陽府南元屬萊州洪武九年五月來屬東南有昌水源發文登縣之昌山一名昌陽水南入海東有豯養澤又東南有大嵩衛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置衛西有大山千戶所成化中置又南有行村寨巡檢司 寧海州元直𨽻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洪武初以州治牟平縣省入屬萊州府九年改屬東有金水河一名沁水西南有五大河俱北入海又西南有乳山寨巡檢司西距府二百二十里領縣一 文登州東南元屬寕海州洪武初改屬萊州府九年五月屬登州府後仍屬州東南有斥山南有成山又有鐵槎山又西有鐵官山東南濱海南有靖海衞東有成山衛北有威海衛皆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置又寧津守禦千戸所在東南亦洪武三十一年置又東有海陽守禦千戸所在靖海衛南金山守禦千戸所在威海衛西百尺崖守禦千戶所在威海衛北尋山守禦千戸所在成山衛東南俱成化中置又北有辛汪寨東北有溫泉鎮東有赤山鎮三巡檢司
  遼東都指揮使司元置遼陽等處行中書省治遼陽路洪武四年七月置定遼都衛六年六月置遼陽府縣八年十月改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治定遼中衛領衛二十五州二十年府縣俱罷東至鴨緑江西至山海闗南至旅順海口北至開原由海道至山東布政司二千一百五十里距南京一千四百里京師一千七百里
  定遼中衛元遼陽路治遼陽縣洪武四年罷六年復置十年復罷十七年置衛西南有首山南有千山又東南有安平山山有鐵場又西有遼河自塞外流入至海州衞入海又西北有渾河一名小遼水東北有太子河一名大梁水又名東梁水下流俱入於遼水又東有鴨緑江東南入海又東有鳳凰城在鳯凰山東南成化十七年築為朝鮮入貢之道又南有鎮江堡城又連山闗亦在東南
  定遼左衛 定遼右衛 俱洪武六年十一月置 定遼前衛洪武八年二月置 定遼後衛本遼東衛洪武四年二月置八年二月改九年十月徙治遼陽城北尋復 東寧衛本東寧南京海洋草河女直五千戶所洪武十三年置十九年七月改置 自在州永樂七年置於三萬衛城尋徙 以上五衛一州同治都司城內海州衛本海州洪武初置於舊澄州城九年置衛二十八年四月州廢西南濱海有鹽場西有遼河滙渾河太子河入海謂之三岔河又西有南北通江亦合於遼河東有大片嶺闗有鹽場東北距都司百二十里
  蓋州衛元蓋州屬遼陽路洪武四年廢五年六月復置九年十月置衛二十八年四月州復廢東北有石城山又北有平山其下有鹽場又東有駐蹕山西濱海有連雲島上有闗又東有泥河南有清河東南有畢里河下流皆入於海又南有永寧監城永樂七年置又西北有梁房口闗海運之舟由此入遼河旁有鹽場又東有石門關西有鹽場北有鐵場北距都司二百四十里
  復州衛本復州洪武五年六月置於舊復州城十四年九月置衛二十八年四月州廢西濱海西南有長生島又南有沙河合麻河西注於海東有得利嬴城元季土人築洪武四年二月置遼東衛於此尋徙又南有樂古闗西有鹽場北有鐵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北距都司四百二十里
  金州衛本金州洪武五年六月置於舊金州八年四月置衛二十八年四月州廢東有大黒山小沙河出焉又有小黒山駱馬河澄沙河俱出焉衛東西南三面皆濱海南有南闗島東有蓮花島東南有金線島又東有皮島又有長行島南有雙島及三十島西南有鐵山島東北有蕭家島有闗又旅順口闗在南海運之舟由此登岸有南北二城其北城有中左千戸所洪武二十年置又東南有望海堝石城永樂七年置又衛東有鐵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東北有鹽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北距都司六百里
  廣寧衛元廣寧府路洪武初廢二十三年五月置衛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建遼王府建文中改封湖廣荊州府西有醫無閭山南濱海東有路河東北有珠子河下流皆注於遼河又板橋河在西南流入海北有白土厰闗又有分水嶺闗西北有魏家嶺闗又北有懿州元屬遼陽路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廣寧後屯衛於此永樂八年州廢徙衛於義州衛城又西南有閭陽闗東北有望平縣元俱屬廣寧路又西北有川州元屬大寧路又東北有順州西北有成州元俱屬東寧路又西南有鍾秀城元置千戶所於此俱洪武中廢東距都司四百二十里
  廣寧中衛 廣寧左衛 俱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二十八年四月廢三十五年十一月復置 廣寧右衛本治大凌河堡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二十八年四月廢二十五年十一月復置 以上三衛俱在廣寧衛城廣寧前衛 廣寧後衛 俱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後俱廢
  義州衛元義州屬大寧路洪武初州廢二十年八月置衛西北有大凌河下流入海東北有清河下流合大凌河東南距都司五百四十里廣寧後屯衛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於舊懿州永樂八年徙治義州衛城
  廣寧中屯衛元錦州屬大寧路洪武初州廢二十四年九月置衛東有木葉山西有東西紅螺山西南有杏山東南有乳峯山又東有大凌河小凌河又西有女兒河與小凌河合又南有松山堡在松山西宣徳五年正月置中左千戸所於此轄杏山驛至小凌河驛東有大凌河堡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廣寧右衛二十八年四月廢宣徳八年正月置中右千戸所於此轄凌河驛至十三山驛又城南有鹽場二鐵場一又西有鐵場東南距都司六百里
  廣寧左屯衛洪武二十四年九月置於遼河西後徙廣寧左屯衛城
  廣寧右屯衛元廣寧府地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於十三山堡二十七年遷於舊閭陽縣之臨海鄉北有十三山山西有十三山堡西有大凌河又西南有望梅嶺又南有鹽場東有鐵場東南距都司五百四十里廣寧前屯衛元瑞州屬大寧路洪武初屬永平府七年七月州廢二十六年正月置衛西北有萬松山北有十八盤山西有麻子峪有鐵場東南為山口峪有鹽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東北有六州河下流至蛇山務入海西有山海闗與北直撫寧縣界又有急水河堡宣徳五年正月置中前千戶所於此轄山海東闗至高嶺驛又東有杏林堡宣徳五年正月置中後千戸所於此轄沙河驛至東闗驛東距都司九百六十里
  寧逺衛宣徳五年正月分廣寧前屯中屯二衛地置治湯池西北有大團山東北有長嶺山南濱海東有桃花島東南有覺華島城西有寧逺河即女兒河也又名三女河又東有塔山有中左千戶所轄連山驛至杏山驛西有沙河中右千戸所轄東闗驛至曹莊驛俱宣徳五年正月置又南有鹽鐵二場東距都司七百七十里
  瀋陽中衛元瀋陽路洪武初廢三十一年閠五月置衛洪武二十四年建瀋王府永樂六年遷於山西潞州東有東牟山南有渾河又東有瀋水入焉又西有遼河又東北有撫順千戶所洪武二十一年置所東有撫順闗又北有蒲河千戶所亦洪武二十一年南距都司百二十里
  瀋陽左衛 瀋陽右衛 俱洪武初置建文初廢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復置後仍廢
  瀋陽中屯衛洪武三十一年閠五月置建文中廢洪武二十五年十一月復置屬北平都司後屬後軍都督府寄治北直河間縣
  鐵嶺衛洪武二十一年三月以古鐵嶺城置二十六年四月遷於古嚚州之地即今治也西有遼河南有汛河又南有小清河俱流入於遼河又南有懿路城洪武二十九年置懿路千戶所於此又范河城在衛南亦曰汛河城正統四年置汛河千戶所於此東南有奉集縣即古鐵嶺城也接高麗界洪武初置縣尋廢又有咸平府元直𨽻遼東行省至正二年正月降為縣洪武初廢南距都司二百四十里
  三萬衛元開元路洪武初廢二十年十二月置三萬衛於故城西兼置兀者野人乞例迷女直軍民府二十一年府罷徙衛於開元城洪武二十四年建韓王府永樂二十二年遷於陝西平涼西北有金山東有分水東嶺北有分水西嶺西有大清河東有小清河流合焉下流入於遼河又北有上河東北有艾河流合焉謂之遼海即遼河上源也又北有金水河北流入塞外之松花江又鎮北闗在東北廣順闗在東又西有新安闗西南有清河闗南有山頭闗又北有北城即牛家莊也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置遼海衛於此二十六年衛徙又南有中固城永樂五年南距都司三百三十里
  遼海衛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置於牛家莊二十六年徙三萬衛城 安樂州永樂七年置在三萬衛城
  山西禹貢冀州之域元置河東山西道宣慰司使治大同路直𨽻中書省洪武二年四月置山西等處行中書省治太原路三年十二月置太原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為山西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五直𨽻州三屬州十六縣七十九為里四千四百有竒東至真定與北直界北至大同外為邊地西南皆至河與陝西河南界距南京二千四百里京師千二百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五十九萬五千四百四十四口四百七萬二千一百二十七𢎞治四年戸五十七萬五千二百四十九口四百三十六萬四百七十六萬厯六年戸五十九萬六千九十七口五百三十一萬九千三百五十九
  太原府元冀寧路屬河東山西道宣慰使洪武元年十二月改為太原府領州五縣二十 陽曲洪武三年四月建晉王府於城外東北維西有汾水自靜樂縣流經此下流至榮河縣合大河西北有天門闗巡檢司東北有石嶺闗巡檢司太原府西南元曰平晉治在今東北洪武四年移於汾水西故晉陽城之南闗八年更名太原西有懸甕山一名龍山又名結絀山晉水所出下流入於汾西北有䝉山東有汾水東南有洞渦水源自樂平下流入汾榆次府東南有凃水合小凃水西北流入洞渦水太谷府東南有馬嶺路出北直邢臺縣上有馬嶺闗有巡檢司西有太谷一名咸陽谷東北有象谷水流入汾府南少西東南有胡甲山隆舟水出焉下流至平遙入汾南有隆舟峪巡檢司又東有團栢鎮徐溝府南北有洞渦水至此合汾清源府西南北有清源水東流南入汾交城府西南東北有洋腸山東南有汾水又西有文水文水府西南有隠泉山東有文水南入汾又東北有猷水或以為即鄔澤也夀陽府東西有殺熊嶺南有洞渦水黒水流合焉府東北元㿻州洪武二年降為縣東北有白馬山北有滹沱河東北入直平山縣界東北有伏馬闗一名白馬闗又東有榆𬃷闗靜樂府西北元管州洪武二年改為靜樂縣東北有管涔山汾水所出又東北有燕山上有天池又北有寧化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年置又東南有兩嶺闗置故鎮巡檢司於此後移於稍東順水村又南有樓煩鎮巡檢司又東北有沙婆嶺巡檢司後移於曲陽縣天門闗河曲府西北元省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復置西有火山臨大河河濱有娘娘灘太子灘皆套中渡河險要也也北有闗河以經偏頭闗而名西北流入大河成化十一年十二月置偏頭闗守禦千戸所與寧武雁門為三闗 平定州東有綿山澤發水出焉即治河上源合沾水東流至平山縣入滹沱河南有洞渦水合浮化水西流入汾東南有新固闗守禦千戶所又東有故闗即井陘闗也洪武三年置故闗巡檢司於此又有葦澤盤石二闗在縣東北俱接井陘縣界西北距府一百八十里領縣一 樂平州東南東有臯落山一名靈山西南有少山一名沾嶺為沾水清漳二水之𤼵源沾東流入澤𤼵水漳北流折而西南入和順縣之梁榆水又西有𨺗泉嶺洞渦水所出又靜陽鎮在縣東南 忻州洪武初以州治秀容縣省入北有滹沱河又有忻水一名肆盧川自北流入焉西南有牛尾莊巡檢司後移於州北十里又西有寨西巡檢司西北有沙溝廵檢司後俱廢又忻口寨亦在州北又東南有赤塘闗南距府一百六十里領縣一 定襄州東少北北有滹沱河南有叢象山有三㑹水合焉東北有胡谷砦巡檢司後廢 代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八年二月復升為州句注山在西亦名西陘亦曰雁門山其北為雁門闗有雁門守禦千戶所洪武十二年十月置又於闗北置廣武營城又東有夏屋山一名下壺又南有滹沱河源自繁峙入州界西南流經崞忻定襄又東經五臺㿻入真定界又北有太和嶺水勤口二巡檢司後俱廢西南距府三百五十里領縣三 五臺州東南元臺州洪武二年改為五臺縣八年二月來屬東北有五臺山有清水河東北流合虒陽河南入於滹沱又東南有髙洪口巡檢司又東北有大谷口飯仙山二巡檢司後俱廢繁峙州東元堅州洪武二年改為繁峙縣八年二月來屬舊治在縣南成化三年二月移治東義村萬厯十四年十二月徙於河北之石龍崗東北有秦戲山滹沱河所出也逥環千三百七十里至北直靜海縣入海又北有茹越口東北有北樓口東有平刑嶺三巡檢司後俱廢又東有郎嶺闗城洪武十七年州西南元崞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八年二月來屬西南有崞山東南有石鼓山又有滹沱河又西北有寧武闗有寧武守禦千戶所景泰元年置又有八角守禦千戶所嘉靖三年八月置又西南有蘆板寨巡檢司又西北有楊武峪弔橋嶺胡峪北口三巡檢司 岢嵐州本岢嵐縣洪武七年十月置八年十月又升為州北有岢嵐山其東為雪山西南有嵐漪河北有蔚汾水下流俱入大河又西北有岢嵐鎮巡檢司後廢又北有天澗堡隘路通朔州西北有於坑堡隘又有洪峪堡隘俱通保徳州東南距府二百八十里領縣二 嵐州南少東元嵐州洪武初降為縣西南有黃尖山蔚汾水所出又北有二郎闗鹿陘嶺二巡檢司州西南元興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八年十一月來屬東北有石樓山西濱大河南有蔚汾之水流入焉又東有界河口西南有㿻家峪二巡檢司保徳州洪武七年降為縣八年十一月屬岢嵐州九年正月復升為州西濱大河東北有得馬水巡檢司後廢東南距府五百里平陽府元晉寧路屬河東山西路宣慰司洪武元年改為平陽府領州六縣二十八東北距布政司五百九十里 臨汾倚西有姑射山西南有平山晉水平水皆出於此東流入於汾襄陵府西南西南有三隥山東有汾水南有太平闗有巡檢司洪桐府北少東東有九箕山西有汾水浮山府東少南西有浮山北有澇水東南有潏水下流俱入汾趙城府北元屬霍州洪武三年改屬西冇羅雲山又有汾水霍水自東南流入焉太平府東北元屬絳州洪武二年改屬東有汾水岳陽府東北東有沁水流入澤州界北有界水又南有赤壁水西北流㑹澗水入汾河曲沃府南元屬絳州洪武二年改屬南有紫金山産銅北有喬山西有汾水西南有澮水下流入汾翼城府東南元屬絳州洪武二年改屬東南有紫金山産銅下有灤泉又東有島嶺山澮水出焉汾西府北少西西有青山産鐵東有汾水府西北元屬隰州洪武二年改屬西有第一河西流入大河東有張村岔巡檢司靈石府北元屬霍州萬厯二十三年五月改屬汾州府四十三年還屬府東有綿山即介山也城北有汾水又東有谷水流入焉又北有靈石口巡檢司西南有陰地闗又有汾水闗 蒲州元河中府洪武二年改為蒲州以州治河東縣省入中條山在東南即雷首山也又名首陽山跨臨晉聞喜垣曲平陸芮城安邑夏縣解州之境又南有厯山又大河自榆林折而西經州城西又經中條山麓又折而東謂之河曲臨河有風陵闗巡檢司又東南有涑水即絳水下流又南有媯汭水俱注於大河東北距府四百五十里領縣五 臨晉州東北東南有王官谷西有大河南有涑水又西有呉王寨巡檢司榮河州北少東大河在城西汾水至此入河猗氏州東北南有涑水東南有鹽池萬泉州東北南有介山河津州東北西北有龍門山夾河對峙下有禹門渡巡檢司汾水舊由榮河縣北睢邱入河隆慶四年東徙經縣西南葫蘆灘入河 解州洪武初以州治解縣省入南有檀道山又有石錐山東南有白徑嶺南濱大河東有鹽池西北又有女鹽池東北有長樂鎮巡檢司東南有鹽池巡檢司東北距府三百四十里領縣五 安邑州西東北西有鹽城北有嗚條岡又有涑水西南有鹽池南有聖惠鎮巡檢司西南有西姚巡檢司州東北北有涑水聞喜州東北東南有湯山産銅南有涑水又東北有乾河又有董澤平陸州東南東北有虞山一名呉山又東有𫝊巖南濱大河中有底柱山東有大陽津上有闕亦曰茅津有沙澗茅津渡巡檢司又有白浪渡巡檢司芮城州西南大河南經縣西折而東東南有陌底渡巡檢司西北有萬夀堡東有襄邑堡 絳州洪武初以州治正平縣省入西北有九泉山南有汾水澮水自東南流入焉西有武平闗東北距府百五十里領縣三 稷山州西南有稷神山又有汾水州東南東有太行山東南有太陰山又有陳村峪涑水出焉經聞喜夏安邑等縣至蒲州入黃河又西北有絳山絳水出焉西流入涑又東南有教山教水出焉即乾河之源也絳山鐵産垣曲州東南西北有折腰山山有銅冶又東北有王屋山南濱河西有清水流入焉又北有乾河西北有橫嶺背巡檢司西南有留莊隘霍州洪武初以州治霍邑縣省入東南有霍山刅曰霍太山西有汾水又有霍水彘水俱出霍山下流俱入汾南距府百四十五里 吉州西有孟門山大河所經西南有壺口山又烏仁闗在西平渡闗在西北俱有巡檢司東距府二百七十里領縣一 鄉寧州東南西南有兩乳山西有黃河西北有龍尾磧巡檢司 隰州洪武初以州治隰川縣省入西有蒲水南入大河東北有廣武莊巡檢司東南距府二百八十里領縣二 大寧州西南西濱大河又東南有昕川西注於河西有馬鬬闗大河經其下有巡檢司永和州西西濱大河西北有永和關有巡檢司又有興德闗西南有鐵羅闗三闗俱與陜西濱河為界
  汾州府元汾州屬冀寧路洪武九年直隸布政司萬厯二十三年五月升為府領州一縣七東北距布政司二百里汾陽倚元曰西河洪武初省入州萬厯二十三年五月復置更名東有汾水又東北有文水一名萬谷河自文水縣東南流入焉西有金鎖闗黃蘆嶺二巡檢司孝義府南少東西北有狐岐山勝水出焉東流入汾又縣南有雀鼠谷與介休縣界汾水自東北來經此又西有溫泉鎮巡檢司平遙府東南有麓臺山一名䝉山又名謁戾山西有汾河東有中都水又有原祠水合流注於汾河又南有普同闗巡檢司後移於縣東北之洪善鎮介休府東南有介山亦曰綿山西有汾水東有石洞水西流入焉東北有鄔城泊與平遙文水二縣界即昭餘祁藪之餘浸也或亦謂之蒿澤東南有闗子嶺鎮巡檢司石樓府西少南無屬晉寧路之隰州萬厯四十年改屬東南有石樓山西有黃河又有土軍川流入焉又西北有上平闗西有永和闗東北有窟龍闗三巡檢司府西北元臨州屬冀寧路洪武二年降為縣萬厯二十三年五月來屬北濱黃河東北有榆林河流入焉西北有剋狐寨巡檢司 永寧州元石州屬冀寧路洪武初以州治離石縣省入隆慶元年更名萬厯二十三年五月來屬大河在西東有穀積山下有石窟村東川河出焉北有赤堅嶺一名離石山離石水出焉亦曰北川河合流注於大河又西有青龍渡北有赤堅嶺二巡檢司又西有孟門闗東南距府百六十里領縣一 寧鄉州南東南有樓子臺山西有黃河
  潞安府元潞州屬晉寧路洪武二年直隸行中書省九年直隸布政司嘉靖八年二月升為潞安府領縣八西北距布政司四百五十里 長治永樂六年瀋王府自瀋陽遷此元上黨縣洪武二年省入州嘉靖八年二月復置更名東南有壺闗山舊置壺闗口於山下西南有潞水即濁漳水自長子縣流入下流至河南臨漳縣合清漳水又西有藍水東流與濁漳水合長子府西少南東南有羊頭山西南有發鳩山一名鹿谷山濁漳水發源於此西北有藍水南有梁水皆流入漳水屯留府西北西北有三嵕山又西南有盤秀山藍水出乎其陽絳水出乎其隂下流俱合濁漳水襄垣府北少西南有濁漳水西北有小漳水又有湼水自武鄉縣流入界合小漳水下流入濁漳水西有五巑山巡檢司潞城府東北西有三垂山北有濁漳水又有絳水流合焉謂之交漳壺闗府東南南有趙屋嶺西南有大峪嶺俱産鐵東南有羊腸坂西北有壺水西入濁漳黎城府東北西北有濁漳水東南入河南林縣界東北又有清漳水流入河南涉縣界又東北有吾兒峪巡檢司平順嘉靖八年二月以潞城縣青羊里置析黎城壺闗潞城三縣地益之東北有濁漳水東南有虹梯闗玉峽闗二巡檢司
  大同府元大同路屬河東山西道宣慰司洪武二年升府領州四縣七南距布政司六百七十里 大同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建代王府北有方山西北有雷公山東有紇真山又東北有白登山又西有大河又南有桑乾河自馬邑縣流經此其下流至蔚州入北直境為盧溝河又西北有金河又有紫河皆流入大河又西有武州山武州川水出焉又東有街河一名如渾水南有十里河流合焉即武州川也俗曰合河南入於桑乾北有威寧海子又有孤店開山虎峪白陽等口俱在東北又北有貓兒莊懷仁府西南西有清涼山西南有錦屏山舊皆有鐵冶南有桑乾河西南有偏嶺等口 渾源州南有恆山即北嶽也與北直曲陽縣界東有五峰山又南有翠屏山𣸦水出焉與嘔夷水合下流為唐河又北有桑乾河西南有渾源川下流入桑乾河又東有亂嶺闗南有瓷窯口東南有大寨頭三巡檢司西北距府百三十里 應州洪武初以州治金城縣省入北有桑乾河西有小石口巡檢司東南有胡峪口巡檢司南有茹越口巡檢司又有北婁大石等口路通繁峙縣北距府百二十里領縣一 山隂州西南北有桑乾水 朔州洪武初以州治鄯陽縣省入西南有翠峰山西北有黃河又南有灰河下流入桑乾河又西有武州元屬大同路洪武初省北有沙淨口西南有神池口二巡檢司東北距府二百八十里領縣一 馬邑州東少北西北有洪濤山灅水出焉俗名洪濤泉即桑乾河上原也至北直武清縣入海東南有鴈門闗又北有白陽 蔚州元屬上都路之順寧府至大元年十一月升為蔚昌府直隸上都路洪武二年仍為州四年來屬以州治靈仙縣省入東有九宮山又有雪山又東南為小五臺山北有桑乾水東入北直保安州界又北有壺流水一名葫蘆水西南有滋水流入焉下流入北直真定府界東北有定安縣元屬州洪武初廢西南有石門口東南有神通溝鎮東北有鴛鴦口長寧鎮四巡檢司又東有九宮口巡檢司後移於州南黒石鎮又東北有美峪口巡檢司尋徙於董家莊又有興寜口巡檢司後移於北口闗西北距府三百五十里領縣三 廣靈州西少北北有九層山東南有豐水即葫蘆河上源也又西南有滋水北有平嶺闗巡檢司後徙於縣西南之林闗口廣昌州東南元曰飛狐洪武初更名東南有白石山東有雕窠崖舊有洞産銀又桑乾河在北唐河在南即𣸦水也又淶水在東源出北厓古塔與縣南之拒馬河合東入北直淶水縣界又紫荊闗在東北接北直易州界倒馬闗在南接北直定州界又飛狐闗在北今為黒石嶺堡與蔚州界靈邱州西南東南有隘門山西北有槍峯嶺即髙是山也嘔夷水出焉又有枚回嶺滋水出焉
  澤州元澤州屬晉寧路洪武初以州治晉城縣省入二年直隸行中書省九年直隸布政司東南有馬牢山南有太行山山頂有天井闗闗南即羊腸坂又東北有丹水南有白水流入焉下流注於泌河東南有栁樹店南有橫望嶺二巡檢司領縣四西北距布政司六百四十里 髙平州北少東西北有仙公山丹水出焉又西南有空倉堡巡檢司西北有長平闗又有磨槃寨陽城州西西南有析城山南有王屋山與垣曲縣及河南濟源縣界東有沁河又西北有濩澤水入焉陵川州東北西北有蒲水西流入於丹水南有永和隘巡檢司後廢沁水州西北東有沁河又西有蘆河下流入於沁水西北有東烏嶺巡檢司沁州元屬晉寧路洪武初以州治銅鞮縣省入二年直隸行中書省九年直隸布政司萬厯二十三年五月改屬汾州府三十二年仍直隸布政司西南有䕶甲山湼水出焉南有銅鞮山正西有銅鞮水有二流一名小漳河一名西漳河下流入襄垣縣合濁漳水領縣二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十里 沁源州西少南北有綿山沁水出焉經縣東下流至河南修武縣入大河行九百七十餘里又北有綿上巡檢司武鄉州東北西有湼水又西有武鄉水入焉
  遼州元屬晉寧路洪武初以州治遼山縣省入二年直隸行中書九年直𨽻布政司東南有太行山洺水所出上有黃澤嶺嶺有十八盤廵檢司又東有清漳水分二流至東南交漳村而合南入黎城縣界又西北有遼陽水流合清漳水領縣二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四十里 榆社州西西有榆水西南有武鄉水又西北有黃花嶺馬陵闗二巡檢司和順州北東有黃榆嶺北有松子嶺西有八賦嶺俱有巡檢司又清漳水在西北松嶺水及八賦水梁榆水俱流入焉
  山西行都指揮使司本大同都衞洪武四年正月置治白羊城八年十月更名二十五年八月徙治大同府二十六年二月領衞二十六宣府左右萬全左右懷安五衞改屬萬全都司後領衞十四朔州衞治州城安東中屯衞寄治應州城
  大同前衞洪武七年二月置與行都司同城
  大同後衞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與行都司同城尋罷二十六年二月復置治行都司東後仍徙行都司城東有聚落城天順三年嘉靖二年九月置聚落守禦千戶所於此來屬
  大同中衞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與行都司同城後罷大同左衞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與行都司同城三十五年罷永樂元年九月復置七年徙治鎮朔衞城大同右衞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與行都司同城三十五年罷永樂元年九月復置七年徙治定邊衞城鎮朔衞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屬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徙治北直薊州直隸後軍都督府而衞城遂虛七年徙大同左衞來治正統十四年又徙雲川衞來同治東有雕嶺山北有兔毛川即武州川也又西北有御河自塞外流入下流入於桑乾河又北有鹽池東北距行都司一百二十里
  定邊衞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屬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徙治北直通州直隸後軍都督府而衞城遂虛七年徙大同右衞來治正統十四年又徙玉林衞來同治西有大靑山東北有海子窊兔毛川出焉分為二其一東南流入左衞界其一西北流自殺虎口出塞又有南大河經衞東南合於兔毛川東南距行都司一百九十里
  陽和衞元白登縣屬大同路洪武初縣廢二十六年二月置衞宣徳元年徙髙山衞來同治北有鴈門山鴈門水出焉南有桑乾河西南距行都司一百二十里
  天成衞元天成縣屬興和路洪武四年五月改屬大同府縣尋廢二十六年二月置衞後徙鎮虜衞來同治桑乾河在南南洋河在北即鴈門水也東入宣府西陽和堡界西南距行都司一百八十里
  平虜衞成化十七年置與行都司同城嘉靖中徙今治大河下流入於兔毛川東距行都司一百八十里
  平虜衞成化十七年置與行都司同城嘉靖中徙今治西有小青山又有黃河自東勝衞流入北有南大河西北有雲內縣本元雲內州屬大同路洪武五年廢宣徳中復置縣屬豐州正統十四年復廢西北有平地縣元屬大同路亦洪武中廢東北距行都司二百四十里領千戶所一 井坪守禦千戶所成化二十年七月置
  雲川衞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屬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內直隸後軍都督府宣徳元年還舊治仍屬行都司正統十四年徙治舊鎮朔衞城與大同左衞同治而衞城遂虛東距行都司二百里
  玉林衞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屬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內直隸後軍都督府宣德元年還舊治仍屬行都司正統十四年徙治舊定邊衞城與大同右衞同治而衞城遂虛東有玉林山玉林川出焉東距行都司二百四十里
  鎮虜衞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屬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內直隸後軍都督府宣徳元年還舊治仍屬行都司正統十四年徙治天成衞城與天成衞同治而衞城遂虛 東距行都 百 十里
  髙山衞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屬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內直隸後軍都督府宣徳元年徙陽和衛城與陽和衛同治仍屬行都司而衛城遂虛嘉靖二年九月置髙山守禦千戶所於此屬大同前衛東有髙山西有兔毛川東距行都司三十里
  宣徳衛元宣寧縣屬大同路洪武中縣廢二十六年二月置宣徳衞後廢 東南距行都司八十里
  東勝衞元東勝州屬大同路洪武四年正月州廢置衞二十五年八月分置東勝中右中前後五衞屬行都司二十六年二月置中前後三衞永樂元年二月徙左衞於北直盧龍縣右衞於北直遵化縣直隸後軍都督府三月置東勝中前後三千戶所於懷仁等處守禦而衞城遂虛正統三年九月復置後仍廢北有赤兒山西有黃河西北有黒河源出舊豐州之官山西流入雲內州界又東經此入於黃河又有兔毛川亦入於黃河又有紫河源出舊豐州西北之黒峪口下流至雲內州界入於黒河又西有金河泊上承紫河下流亦入於黃河西北有豐州元屬大同路洪武中廢宣徳元年復置正統中內徙復廢又有淨州路元直隸中書省亦洪武中廢西距行都司五百里領千戶所五 失寶赤千戶所 五花城千戶所幹魯忽奴千戶所 燕只千戶所 瓮吉刺千戸所洪武四年正月置












  明史卷四十一
<史部,正史類,明史>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四十二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敕修
  志第十八
  地理三
  河南      陜西
  河南禹貢豫冀揚兗四州之域元以河北地直隸中書省河南地置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治汴梁路洪武元年五月置中書分省治開封府二年四月改分省為河南等處行中書省三年十二月置河南都衛八年十月改都衛為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府八直隸州一屬州十一縣九十六為里三千八百八十有奇北至武安與北直山西界南至信陽與江南湖廣界東至永城與山東江南界西至陜州與山西陜西界距南京一千一百七十五里京師一千五百八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戸三十一萬五千六百一十七口一百九十一萬二千五百四十二𢎞治四年戸五十七萬五千二百四十九口四百三十六萬四百七十六萬厯六年戸六十三萬三千六十七口五百一十九萬三千六百二
  開封府元汴梁路屬河南江北行省洪武元年五月曰開封府八月建北京十一年京罷領州四縣三十 祥符洪武十一年正月建周王府大河舊在城北正統十三年河決滎陽東過城西南而城遂在河北東為開封縣元時同治郭內洪武中省南有朱仙鎮東北有陳橋鎮陳留府東少南北有大河東北有睢水下流至南直宿遷縣合大河𣏌府東南北有睢水又有舊黃河洪武二十五年河決之故道也嘉靖三十六年全河合淮入海而縣遂無河患通許府東南西南有故黃河𢎞治後北徙不經縣界太康府東南北有渦水自通許縣流入下流至南直懐逺縣入淮東有馬厰集正統十三年河決自𣏌縣經此尉氏府南少西西南有大溝東北合康溝入於黃河洧川府西南南有故城洪武二年以河患遷今治又南有洧水下流至西華縣合頴水東南有南席店𢎞治九年河入栗家口南行經此鄢陵府南少西北有洧水扶溝府南少東東有沙河一名恵民河又名小黃河即宋蔡河故道也成化中濬下流達南直太和縣界又北有洧水自西流入焉又東北有黃河故道𢎞治二年淤中牟府西東有故城天順中徙今治大河在縣北又有汴河舊自滎陽而東下流經祥符縣南又東南至南直泗州入於淮正統六年改從此入河後淤西北有圃田澤陽武府西北北濱大河自此至南直徐州大河所行皆唐宋汴河故道原武府西北北有黒陽山下臨大河洪武二十四年河決於此正統十二年復決焉東南有安城縣洪武初置正統中廢封邱府北南有大河西南有荊隆口一名金龍口𢎞治二年五年萬厯十五年崇禎四年五年河屢決於此又西北有沁河𢎞治六年淤西南有中欒鎮巡檢司延津府西北大河舊經縣北成化十四年河決徙流縣南而縣北之流遂絶西北有沙門鎮𢎞治十一年移項城縣西之香䑓廵檢司於此蘭陽府東少北北濵大河有李景髙口萬厯十七年河決於此儀封府東少北元屬睢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屬南陽府後來屬故城在縣北洪武二十二年二月圯於河徙日樓村即今治也東北有黃陵岡大河舊經其下入曹縣界𢎞治五年河決於此尋塞之改從岡南入睢州界又賈魯故河亦在縣北正徳四年河決入焉新鄭府西南元屬均州隆慶五年七月改屬西南有大隗山一名具茨山潩水出焉一名魯固河下流入頴又南有陘山北有大河又有溱水一曰澮水流合縣南之洧水 陳州洪武初以州治宛邱縣省入南有穎水又西有沙水亦曰小黃河至潁岐口與穎水合下流分為二崇禎間屢決於西南之苑家埠口又南有故黃河嘉靖時黃河南出之道也西北距府二百六十五里領縣四 商水州西南洪武初廢四年七月復置西北有穎水又有㶏水亦曰大㶏水州西少北北有穎水又有沙水即小黃河也西南有㶏水又有常社鎮巡檢司項城州南東北有故城今治本南頓縣之殄宼鎮也宣徳三年遷東有穎水西有溵水流入焉洪武二十四年大河自陳州經縣界合穎下入於淮永樂九年河始復故道又東北有沙水沈邱州東南元屬頴州洪武初廢𢎞治十年改乳香䑓巡檢司置來屬東北有穎水東入南直頴州界又北有沙河東入南直太和縣界又東有界首巡檢司又北有南頓縣洪武初廢景泰初置南頓巡檢司於此 許州洪武初以州治長社縣省入西有穎水北有潩水又東有東湖一名秋湖又西北有石固鎮與長葛縣界東北距府二百二十里領縣四 臨頴州東南西有頴水潩水自縣北流入焉又西南有小㶏水襄城州西南南有首山東北有穎水南有汝河郾城州東南南有沙水亦曰大溵水上流即故汝水也又東南有濃水來入焉長葛州西北北有洧水西有潩水 禹州元曰均州洪武初以州治陽翟縣省入萬厯三年四月避諱改曰禹州成化二年七月建徽王府嘉靖三十五年除北有禹山又西北有鑛山有鐵母山舊俱産鐵又北有穎水下經襄城一名渚水至臨頴合沙河東北距府三百二十里領縣一 密州西北南有洧水又有溱水鄭州洪武初以州治管城縣省入西南有梅山鄭水出焉下流舊入汴
  水後堙又西有須水源出滎陽縣舊亦入於汴水正統八年嘗濬以分決河之流後亦堙東北距府百四十里領縣四 滎陽州西南有大周山汴水出焉又東南有嵩渚山京水出焉又有索水源出小陘山北流與京水合下流入於鄭水又大河在北東有須水鎮崇禎十年築城滎澤州北少西元直隸汴梁路洪武中改屬州北有故城洪武八年因河患徙於南成化十五年正月又徙北濵大河東南有孫家渡正統十三年大河決於此河隂州西北舊治在大峪口洪武三年為水所圯徙於此東北有廣武山與三皇山連西有敖倉北濵大河汜水州西故城在縣東洪武十一年七月徙於成臯崇禎十六年又遷西北北濵河洛水自西東至滿家溝合汜水入焉又西有虎牢闗洪武四年九月改曰古崤闗有巡檢司
  河南府元河南府路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一縣十三東距布政司三百八十里 洛陽洪武二十四年建伊王府嘉靖四十三年廢萬厯二十九年十月建福王府北有北邙山西南有闗塞山亦曰關口山亦曰伊關山俗曰龍門山又西北有穀城山亦曰簪亭山瀍水所出又東南有大谷谷口有闗又大河在北又有洛水源自洛南冢嶺山東經盧氏永寕諸縣至洛陽偃師鞏縣入於河又東有伊水自盧氏縣東北流至偃師縣而入洛又北有𤄊水西有澗水俱流㑹於洛又西南有孝水偃師府東少北南有緱氏山又有洛水西有伊水流合焉府東北西南有轘轅山上有闗北濵河西北有洛水舊經縣北入河謂之洛汭亦曰洛口嘉靖後東過汜水縣入河又南有鄩水㑹洛入河亦曰鄩口也又東南有石子河西南有長羅川皆流入洛水又西南有黒石渡巡檢司孟津府東北舊治在縣東今治本聖賢莊嘉靖十四年七月遷於此西北有大河又西有硤石津又西有委粟津又有髙渚馬渚陶渚皆大河津濟處東北有孟津巡檢司宜陽府西南西有女幾山東南有鹿蹄山一名非山甘水出焉又北有洛水西有宜水又有昌谷水與甘水俱流注於洛又西南有趙保鎮木冊鎮二巡檢司永寧府西南北有崤山崤水出焉北注於洛其東曰穀陽谷穀水所出焉又南有洛水東北有刀轘川下流為昌谷水又有大宋川下流為宜水又西有崇陽鎮又有髙門関東有崤底闗三巡檢司新安府西西有缺門山北有大河又南有澗水穀水自北流入焉東有慈澗水亦流入穀水又有函谷新闗澠池府西元屬陜州洪武中改屬東北有廣陽山亦曰澠池山北溪水出焉又有白石山澗水所出西北濱河南有穀水又西北有南村巡檢司登封府東南北有嵩山即中嶽也亦曰太室山又西有少室山穎水中源出焉又有右源出於山之南溪又有左源出於西南之陽乾山合流至南直夀州入淮又北有陽城山洧水所出下流至扶溝縣入沙河又東南有崿嶺即箕山也上有崿板闗又東南有五渡水流入穎亦曰三交水又西南有少陽河亦流入穎府西南元嵩州屬南陽府洪武二年四月降為縣來屬三塗山在西南陸渾山在東北又東篩山北有露寶山西有大礦山皆産錫西南有伏牛山即天息山也山有分水嶺汝水出焉下流至南直穎州入淮行千三百五十餘里又南有伊水西北有髙都川流入焉又西南有舊縣鎮巡檢司西有沒大嶺巡檢司盧氏府西南元屬嵩州洪武元年四月屬南陽府三年三月屬陜西萬厯初改屬府西南有熊耳山洛水自陜西商州流入境經此東南有巒山一名悶頓嶺伊水所出北有鐵嶺東澗水出焉東南入洛又東北有馬回川亦入於洛又東南有□州鎮西南有南朱陽鎮北有杜管鎮三巡檢司又西有白華闗 陜州元屬河南府路洪武元年四月改屬南陽府以州治陜縣省入東有底柱山在大河中山有三門中曰神門南曰鬼門北曰人門惟人門修廣可行舟鬼門最險又南有橐水一名永定澗亦曰漫澗西北入河又東南有硤石闗有巡檢司又有鴈領闗東距府三百里領縣二 靈寳州西少南北濱河又西有𢎞農澗南有虢畧鎮巡檢司又有函谷故闗西南又有洪闗閿鄉州西南東南有夸父山一名秦山中有大谷闗北濱河自山西苪城縣流入東南至永城縣入南直碭山縣界西有湖水又有盤澗水北流入焉又西有潼闗與陜西華隂縣分界
  歸徳府元直隸河南江北行省洪武元年五月降為州屬開封府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升為府領州一縣八西距布政司三百五十里 商邱倚元曰睢陽洪武初省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復置更名舊治在南𢎞治十五年圯於河十六年九月遷於今治北濱河正統後河決而南城嘗在河北正徳後仍在河南北有丁家道口巡檢司東南有武津闗巡檢司寧陵府西南有睢水北有桃源集巡檢司鹿邑府南元屬亳州洪武中改屬南有穎水又蔡河自西流入謂之蔡河口即沈邱縣之沙河也又北有渦水東流入南直亳州境夏邑府東元曰下邑洪武初更名北濵大河又東南有睢水永城府東南洪武元年五月屬開封府十一月來屬北有碭山又有芒山皆與南直碭山縣界又睢水澮水皆在縣南又南有泡水𢎞治間淤塞虞城府東北元屬濟寕路洪武二年正月來屬南有故城嘉靖九年遷於今治北有黃河 睢州元屬汴梁路洪武初屬開封府以州治襄邑縣省入十年五月降為縣十三年十一月復升為州嘉靖二十四年六月來屬北濵河又有睢水亦在州東北東距府百七十里領縣二 考城州北元末省洪武四年八月復置屬開封府十年五月復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州舊治在縣東南正統十三年徙北濱大河柘城州東南元末省洪武四年八月復置屬開封府十年五月省入寧陵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州北有睢水南有渦水
  汝寧府元直隸河南江北行省汝寕府洪武初因之領州二縣十二距布政司四百六十里 汝陽天順元年三月建秀王府成化八年除十年建崇王府洪武初縣廢四年七月復置北有汝水源出天息山東流入境過新蔡東南入淮又南有澺水又有汶水又有溱水又西北有瀙水俗名泥河下流俱入於汝又城南有柴潭東有陽埠巡檢司真陽府東元屬息州洪武四年省入汝陽縣景泰四年置真陽鎮巡檢司於此𢎞治十八年十二月仍置縣而徙巡檢司於縣南銅鐘店仍故名尋廢南有淮水又汝水在縣東北有滇水流入焉上蔡府北洪武初廢四年五月復置西有汝水西南有沙水流合焉新蔡府東少南元屬息州後廢洪武四年五月復置改屬南有汝水又潓水自城北流合焉又東北有瓦店巡檢司西平府西北北有汝水源出縣西南雲荘諸石二山自元末堨斷故汝而此水遂為汝源嘉靖九年復塞改為洪河之上流確山府西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汝陽縣十三月十一月復置成化十一年九月改屬信陽州𢎞治二年八月仍屬府西北有郎山亦曰樂山北有黃酉河下流為練河流入汝又西有竹溝巡檢司南有明港巡檢司遂平府西少北西南有查牙山其東南相接者曰馬鞍山又西有洪山龍陂之源出焉自西平縣雲荘諸山之水既塞遂以此為汝源南有濯水又有沙河又北有石洋河其下流皆入於汝 信陽州元為信陽縣屬信陽州後廢洪武元年十月置信陽州於此屬河南分省四年二月屬中都臨濠府七年八月改屬十年五月降為縣成化十一年九月復升為州西南有賢首山南有士雅山又有峴山東南有石城山亦曰㝠山北有淮水又南有溮水流入焉東北距府二百七十里領縣一 羅山州東元信陽州治後州縣俱廢洪武元年十月置州於舊信陽縣復置羅山縣屬焉十年五月直𨽻汝寧府成化十一年九月還屬州北有淮水又南有小黃河入焉東南有大勝闗巡檢司與湖廣黃陂界西南有九里闗即黃峴闗義陽三闗之一有巡檢司與湖廣應山縣界 光州洪武初以州治定城縣省入四年二月改屬中都臨濠府十三年仍來屬北有淮水又南有潢水北流入淮水西南有隂山闗西北距府三百里領縣四 光山州西南南有石盤山北濵淮南有潢水亦曰官渡河又南有木陵闗西南又有北沙土門斗木嶺黃土嶺修善衝等五闗與湖廣麻城縣界東南有牛山鎮巡檢司後移於長潭又有沙窩鎮巡檢司後廢固始州東北南有白鹿崖北濵淮東有史河西有淠河俱入南直霍邱縣界下流入淮又東北有朱臯鎮與南直頴州界有巡檢司州西北元息州洪武四年二月屬中都臨濠府尋降為縣屬穎州七年仍來屬南濵淮東北有汝水北有楊荘店巡檢司後移於縣東北之固城倉商城州東南成化十一年四月析固始縣地置南有金剛䑓山又東南有竹根山東有大蘇山灌水出焉流入南直霍邱縣又東有牛山河即史河上源也西南有五水闗河又南有五河下流俱入於史河又南有金剛䑓巡檢司本置金剛䑓山下嘉靖二十七年移於縣東南之水東案又南有長嶺闗東南有松子闗俱接湖廣羅田縣界
  南陽府元直隸河南江北行省洪武初因之領州二縣十一距布政司六百八十里 南陽洪武二十四年建唐王府城南有精山北有百重山雉衡山又有分水嶺其水北流入於汝水南流入於淯水西南有臥龍岡東有淯水一名白河下流至湖廣襄陽縣界入漢水西南有湍水西北有洱水皆流入淯水鎮平府西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南陽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西北有五朶山産銅東有潦河流入淯河府東南洪武三年以故比陽縣地置南有唐子山東北有大孤山亦曰壺山沘水所出又西有黃淳水又有泌水下流皆入淯水又東北有石夾口闗泌陽府東元為唐州治洪武二年二月省入州十三年十一月州廢復置縣東有銅山泌水出焉又北有潕水東北有瀙水下流俱入汝水又象河闗在縣東北有巡檢司桐栢府東南本唐縣之桐栢鎮巡檢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置縣而移巡檢司於毛家集東有桐栢山淮水所經下流至南直安東縣入海行二千三百餘里又東有大復山西北有胎簪山淮水所出又西有澧水亦曰醴水下流入泌水南召府北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南陽縣南召堡置北有丹霞山一名留山北有魯陽闗即三鴉路口也與魯山縣界有鴉路鎮巡檢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移於窪石口 鄧州元治穰縣洪武二年二月縣廢十三年十一月復置縣十四年五月復省入州南有析隈山西北有白崖山北有湍水又東有湼水亦名趙河自北來入焉東北距府百二十里領縣三 內鄉州北少西東有熊耳山湍水所出西南有淅水又有丹水又北有菊潭東北有金斗山巡檢司後廢又西北有西硤口闗巡檢司又西南有黨子口闗又西有武闗路出陜西商州新野州東南西有清水又有湍水又北有沘水東有棘水皆流入於淯水淅川州西成化六年析內郷縣地置東南有太白山又有丹崖山東有均水又西南有淅水北有丹水俱流入焉南入於漢水西北有花園頭巡檢司又有荊子口闗又西有峽口鎮南接湖廣均州界 裕州洪武初以州治方城縣省入東北有方城山渚水出焉下流入沘水西南距府百二十里領縣二舞陽州東北汝水在縣北舊入西平縣界元末於渦河堨㫁其流使東歸穎而西平之水始別為汝
  源南有潕水亦曰舞水又有瀙水下流俱入於汝寕府之汝水西南有沙水即𣹑水也又北有灃水下流歸故汝水州北少東北有黃城山一名長城山有汝水又北有湛水流入汝東北有沙水一名𣹑水又名泜水又北有昆水入焉下流入於汝又北有毘陽闗
  懐慶府元懐慶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十月為府屬河南分省領縣六東南距布政司三百里 河內永樂二十二年建衛王府正統三年除八年鄭王府自陜西鳯翔府遷此北有太行山又有碗子城山上有闗又有沁河源出山西沁源縣流入府境下流至武陟入大河又有丹河自澤州流入注於沁河又西有栢鄉城崇禎四年濟源府西元屬孟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屬府南濵大河西有王屋山接山西垣曲縣界濟水出焉西北有琮山溴水出焉又東北有沁水經兩山之間一名枋口水又西北有枳闗西有邵原鎮巡檢司修武府東少北西有沁水武陟府東大河在縣南東有沁河至南賈口入焉又東北有蓮花池萬厯十五年沁河決此又西北有寕郭城景泰中築府南少西元孟州洪武初以州治河陽縣省入十年五月降為縣西南濵大河府東南元屬孟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屬府南濵大河溴水自西北流入焉又西南有濟水舊自濟源縣流經沇河鎮南注於河後其道盡入河中
  衛輝府元屬衛輝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八月為府十月河南分省領縣六東南距布政司一百六十里 汲倚𢎞治四年八月建汝王府嘉靖二十年隆慶五年二月建潞王府北有衛河源出輝縣下流至北直靜海縣入海行二千餘里又東北有淇門鎮胙城府東少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汲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新鄉府西南北有衛河西北有清水又西南有大河故道正統十三年河決縣之八栁樹由此尋塞西有古沁河永樂十三年後時決時涸獲嘉府西少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新鄉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大河舊在縣南天順六年中河自武陟徙入原武而縣界之流絶北有清水又有小丹河合焉府北元淇州後廢洪武元年九月復置十二月降為縣西北有淇水又清水自東北流入焉下流入於衛河府西北元輝州後廢洪武元年九月復置十二月降為縣西有太行山西北有白鹿山又有蘇門山一名百門山山有百門泉泉通百道其下流為衞水故又名衞源又西南有清水又西北有𠉀趙州西有鴨子口二巡檢司
  彰徳府元彰徳路直𨽻中書省洪武元年閏七月為府十月屬河南分省領州一縣六南距布政司三百六十里 安陽永樂二年四月建趙王府元末縣廢洪武元年九月復置東北有韓陵山西北有銅山舊産銅北有安陽河本名垣水自林縣流入至北直內黃縣入衛河又北有濁漳河臨漳府東北元末廢洪武元年九月復置西有清濁二漳水合流於此曰交漳口入北直界又有滏水下流入於漳河西南又有洹水湯隂府南元末廢洪武元年九月復置西有蕩水經縣治北下流入衞水府西少南元林州後廢洪武元年九月復置二年四月降為縣西北有隆慮山亦曰林慮洹水出焉又西南有天平山西有太行山又北有濁漳水自山西平順縣流入 磁州元治滏陽縣屬廣平路後州縣俱廢洪武元年十一月復置州屬廣平府二年四月來屬西北有神麕山滏水出焉又南有清漳水北有車騎闗巡檢司南距府七十里領縣二 武安州西北元末廢洪武元年十一月復置東南有滏山滏水出焉西南有磁山産磁石東北有洺河流入北直邯鄲縣界又西有固鎮巡檢司州西少北元屬真定路後廢洪武元年十一月復置屬真定府二年四月來屬南有涉水即清漳水也自山西黎城縣流入又東北有偏店巡檢司後移於縣西南之吾而峪口
  汝州元屬南陽府洪武初以州治梁縣省入成化十二年九月直隸布政司東南有霍山又有魚齒山涉水出於此入葉縣界又西南有鳴臯山又有空峒山南有汝水西有廣城澤領縣四東北距布政司四百九十里 魯山州西南東有魯山西有堯山𣹑水所出西南有波水流入焉又西北有歇馬嶺闗巡檢司州東少南東南有汝水西有扈澗水流入焉寳豐州東南成化十一年四月析汝州地置南有汝水又有𣹑伊陽州西少南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汝州之伊闕故縣置析嵩及魯山二縣地益之西有伊陽山又有堯山即天息山也上有分水嶺𣹑水出焉俗又名沙水又南有汝水西有伊水西南有上店鎮巡檢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移於常界嶺又有普捄闗巡檢司廢
  陜西禹貢雍梁二州之域元置陜西等處行中書省治奉元路又置甘肅等處行中書省治甘州路洪武二年四月置陜西等處行中書省治西安府三年十二月置西安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為陜西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八屬州二十一縣九十有五為里三千五百九十七東至華隂與河南山西界南至紫陽與湖廣四川界北至河套西至肅州外為邉地距南京二千四百三十里京師二千六百五十里洪武二十五年編戸二十九萬四千五百二十六口二百三十一萬六千五百六十九𢎞治四年戸三十萬六千六百四十四口三百九十一萬二千三百七十萬厯六年戸三十九萬四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五十萬二千六十七
  西安府元奉元路屬陜西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為西安府領州六縣三十一 長安倚治西偏洪武三年四月建秦王府北有龍首山南有終南山西南有太一山又有子午谷谷中有闗北有渭水源出鳥鼠山流經縣界至華隂入黃河又西有灃水又西北有鎬水合彪水又南有潏水亦曰泬水合澇水俱北流入渭咸寧倚治東偏渭水在南東有滻水合霸水流入渭咸陽府西北舊治在渭河北洪武二年徙於渭南東北有涇水東入渭東南有灃水北入渭涇陽府北西北有甘衆山南有涇水源自岍頭山流經縣界至髙陵縣入渭又北有治谷水合清谷水下流入渭興平府西少北南有渭水臨潼府東少北東南有驪山有溫泉北有渭水西有潼水又東有戲水俱北入渭又東有泠水一曰零水至零口鎮亦入渭又南有煑鹽驛舊産鹽渭南府東元屬華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屬府北有渭水藍田府東南南有七盤山旁有䋫坡謂之七盤十二䋫藍関之險道又有嶢山東南有藍田山有関西有霸水西北有長水亦曰荊溪又南有輞谷水亦曰輞川俱注於霸水府西南南有牛首山澇水出焉北有渭水西南有甘泉西有漢陂俱流合澇水注於渭又灃水在南合髙觀谷太平谷諸水入長安縣界盩厔府西南西南有駱谷谷長四百二十里谷口有闗谷中有十八盤又有柴家闗二巡檢司北有渭水南有龍水西南有黒水流入焉又東有駱谷水東南有芒水竝北入渭髙陵府東北西南有渭水涇水自西北流合焉富平府東北元屬耀州萬厯三十六年改屬府西南有荊山西北有溱沮水舊經白水縣南入洛自鄭梁堙廢不復東入洛矣東北有美原巡檢司尋廢三原府北少東元屬耀州𢎞治三年十一月改屬府西北有堯門山東北有溱沮水西有清水下流注於渭醴泉府西北元屬乾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屬府西北有九峻山又有武將山東有涇水又有甘谷水流合焉華州南有少華山北有渭水與同州界西有赤水分大小二流又有石橋水俱北注渭西距府二百里領縣二 華隂州東南有華山亦曰太華即西嶽也東有牛心谷西南有車箱谷東北有大河自朝邑縣流入至渭口與渭水合所謂渭汭也南有敷水北入渭東北有潼水入於大河東有潼闗洪武七年置潼闗守禦千戶所九年十一月升為衛屬河南都司永樂六年直隸中軍都督府蒲城州西北東有洛水又西有西鹵池南有東鹵池舊産鹽 商州洪武七年五月降為縣成化十三年三月仍為州東南有商洛山西有熊耳山伊水所出南有丹崖山舊産銅又有冢嶺山洛水所出下流至河南汜水縣入大河又南有丹水流入河南內鄉縣界東有武闗西有秦嶺二巡檢司又東有龍駒寨西北距府二百二十里領縣四 商南州東少南成化十三年三月以商縣之層峯驛置尋徙治於沐河西西南有兩河即丹水也東有沐河南有挾川俱入焉東有富水堡巡檢司雒南州北少東元曰改南屬商州洪武七年五月改屬華州成化十三年三月復來屬天啟初改洛為雒東北有魚難山魚難水出焉西北有元扈山元扈水出焉俱北入於洛東南有三要東北有石家坡二巡檢司山陽州南少東本商縣之豊州巡檢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為縣而移巡檢司於縣東南之漫川里仍故名東南有天柱山西南有甲河流入湖廣上津縣界注於漢水又東有竹林闗巡檢司鎮安州西南景泰三年以咸寕縣野豬坪置屬府天順七年二月遷治謝家灣成化十三年三月改屬州西有泎水合縣南洵水入洵陽縣界注於漢江北有舊縣西有五郎壩二巡檢司 同州北有商原南有渭水西南有沮水一名洛水西南距府二百六十里領縣五 朝邑州東東有大河南有渭水又有洛水舊自縣南經華陽縣西北葫蘆灘入渭成化中自縣南趙渡鎮徑入於河不復入渭東北有臨晉闗一名大慶闗即蒲津闗也舊屬蒲州洪武九年八月來屬有蒲津闗巡檢司郃陽州東北東有黃河韓城州東北西有梁山一名呂梁山濵大河東北有龍門山夾河對峙澄城州北西有洛水白水州西北南有故城洪武初徙於今治西有洛水白水流入焉西北有馬蓮灘巡檢司 耀州東有沮水西有溱水流入焉又有清水流入三原縣界南距府百八十里領縣一 同官州東北北有神水峽峽內有金鎖闗巡檢司又西北有北髙山漆水出焉東南流與同官川水合又東有沮水南有安公谷水其下流合於沮水 乾州西北有梁山接岐山縣界其南有漢谷漢谷水經其下流為武水又東北有甘谷水又西有武亭水東南距府百六十里領縣二 武功州西南西南有太白山又有武功山東南有惇物山南有渭水又西有漢谷水又有武亭水自縣東北流合焉俱滙於湋水永壽州北東有涇水西南有錦川河下流為漢谷水有土副巡檢司又有穆陵闗 邠州元直𨽻陜西行省洪武中來屬以州治新平縣省入北有涇水西南有白土州亦名漆水東南注於渭水與入洛之漆異東南距府三百五十里領縣三 淳化州東南有黃嶔山西有涇水東有清水南流入耀州界三水州東北成化十三年九月析淳化縣地置東南有石門山東有三水河一名汃水西南流入涇水東南有石門巡檢司長武州西北萬厯十一年三月以邠州宜祿鎮置北有涇水自涇州流入南有汭水一名宜祿水亦自涇州流入逕縣東停口鎮與黒水河合入於涇水西有窯店巡檢司本名宜祿治宜祿鎮𢎞治十七年遷於正東之冉杏仍故名萬厯十一年又遷更名鳯翔府元屬陜西行省洪武二年三月因之領州一縣七東距布政司三百四十里 鳯翔永樂二十二年建鄭王府正統八年遷於河南懐慶府東北有杜陽山杜水所出西北有雍山雍水出焉下流合漆水入渭又東南有橫水亦曰橫渠東入渭岐山府東東北有岐山又有梁山又北有武將山南有渭水西北有岐水又東有湋水俱流入扶風縣界又南有斜谷水北入渭寳雞府西南東南有陳倉山西南有大散嶺大散闗在焉又有和尚原接鳯縣界南有渭河東有汧河流入焉又東南有箕谷水有洛谷水俱北入渭西南有孟門鎮二里散関東南有虎川二巡檢司又東南有金牙闗扶風府東西南有渭河東有漆河又有雍水自東南流入焉又南有湋河俱流入武功縣界府東南元屬奉元路洪武二年來屬西有衙嶺山褒水出其南流入沔斜水出其北流入渭西有五丈原又西南有斜谷南入漢中有斜谷闗北有渭水麟遊府東北西有漆水南有麟遊水下流俱入於渭西南又有杜水亦曰杜陽川東入漆西北有石窯闗巡檢司汧陽府西少北元屬隴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屬府舊治在縣西嘉靖二十七年徙於今治南有汧河 隴州元屬鞏昌總帥府延祐四年十一月省州治汧源縣入州洪武二年來屬西北有隴山上有闗曰隴闗亦曰大震闗一名故闗有故闗大寨巡檢司又有安夷闗亦曰新闗又西有小隴山一名闗山又西南有岍山汧水出焉南有吳山即吳嶽古文以為岍山西南有白環谷白環水出焉西有弦蒲藪汭水出焉下流合於涇水南有渭水西南有方山原又南有隴安西南有香泉二巡檢司東南距府百八十里漢中府元興元路屬陜西行省洪武三年五月為府六月改名漢中府領州二縣十四東北距布政司九百六十里 南鄭倚萬厯二十九年十月建瑞王府西南有巴嶺山南連孤雲兩角米倉諸山達四川之巴州南濵漢水南曰沔水源自嶓冢經縣界下流至湖廣漢陽府入大江又有沮水漢水別源也又西北有褒水俱流入漢水南有清石闗巡檢司褒城府西北洪武十年六月省入南鄭縣後復置東北有褒谷自此出連雲棧北扺斜谷之道也南有沔水即漢水也又有廉水又城東有褒水西南有讓水一名遜水下流俱入沔水北有雞水闗巡檢司又有虎頭闗西北有漢陽闗城固府東少北南有漢水東北有壻水又名智水下流入漢水又西北有黒水或雲即褒水之上源府東南元洋州洪武三年降為縣十年六月省入西鄉後復置北有興勢山東有黃金谷南有漢水西北有壻水西有□水亦曰駱谷水又東有西水俱南入漢西鄉府東南東有饒風嶺有闗北有漢水東有洋水即清涼川也西北合木馬河入漢東南有塩塲闗西南有大巴山東北有子午鎮三巡檢司府西北元鳯州洪武七年七月降為縣南有武都山北有嘉陵江源出縣之嘉陵谷下流至四川巴縣入於大江又東有大散水亦注於嘉陵江東北有清風閣巡檢司南有留壩巡檢司後遷廢邱闗又遷柴闗仍故名南有仙人闗西有馬嶺闗府西元沔州屬四川廣元路洪武三年改屬漢中府省州治鐸水縣入州七年七月降為縣十年六月省入略陽後復置成化二十一年六月屬寜𦍑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仍屬府北有鐵山東南有定軍山南有漢水西有沮水又有大安水南入於漢西南有大安縣洪武初廢又西有石頂闗寧𦍑州本寜𦍑衛洪武三十年九月以沔縣之大安地置成化二十一年六月置州屬府東北有五丁山亦曰金牛峽北有嶓冢山漢水出焉亦曰漾水下流至湖廣漢陽縣合大江又東有嘉陵江西有西漢水合焉西南有白水自洮州衞流經此亦曰葭萌水有白水闗其下流至四川昭化縣合於嘉陵江又東北有濜水流入漾水謂之濜口又東有沮水北有陽平闗巡檢司東北距府三百里領縣一略陽州北元屬沔州洪武三年屬府成化二十一年六月改來屬西有盤龍山東南有飛仙嶺棧道所經也東有沮水為漢水之別源南有嘉陵江西北有犀牛江即西漢水也又西有白水江東北有九股樹西有置口二巡檢司又西北有白水鎮巡檢司後廢
  延安府元延安路屬陜西行省洪武二年五月為府領州三縣十六南距布政司七百四十里 膚施倚東有延水又有清化水流入焉安塞府西北西有洛水北有延水出縣西北之蘆闗嶺又東南有西川水北有金明川俱流入焉又北有塞門守禦百戸所洪武十二年置西南有敷政巡檢司甘泉府西南北有野豬峽西有洛河南有伏陸水流入焉又東北有庫利川安定府東北北有髙栢山懷寜河出焉東流入於無定河西北有白洛城洪武三年保安府西北西南有洛河有喫莫河流入焉北有大鹽池又西有靖邉守禦千戸所隆慶元年二月置北有順寜巡檢司宜川府東南有㿻門山在大河中流又西南有銀川水北有汾川水西南有丹陽諸川俱流入大河延川府東少北東濵大河北有吐延川合清澗水流注於大河又東北有永寜闗臨河延長府東東濵河南有延水流入大河青澗府東北元屬綏徳州嘉靖四十一年改屬府東有黃河東北有無定河流入焉又西有青澗河 鄜州東有洛水南與單池水合又名三川水西有直羅巡檢司北距府百八十里領縣三 洛川州東南西南有洛水東南有鄜城巡檢司中部州南北有橋山亦曰子午嶺沮水出焉西北有谷河及子午水俱入於沮水又東北有洛水宜君州南西南有玉華山又有鳯凰谷東有洛水東北有沮水 綏徳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府後復置南有魏平闗東有黃河城東有無定河一名奢延水亦曰圁水西北有大理水流入焉東北有官菜園渡口巡檢司西南距府三百六十里領縣一 米脂州北西有無定河有大理水又有小理水西北有明堂川俱流入無定河北有碎金鎮西南有克戎寨二巡檢司又西有銀州闗成化七年修築 葭州洪武七年十一月降為縣屬綏徳州十三年十一月復升為州屬府東濵大河西有葭蘆河城東有真鄉川流合焉西南距府五百八十里領縣三吳堡州南元屬州洪武七年十一月改屬綏徳尋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還屬東濵河神木州北洪武初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西北有楊家城正統五年移縣治焉成化中復遷故治南有大河北有濁輪川西南有屈野川府谷州東北洪武初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濵大河北有清水川入焉
  慶陽府元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二年五月直隸行省領州一縣四東南距布政司五百七十里 安化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建慶王府二十六年遷於寕夏衛元省洪武中復置東北有白於山洛水所出又城東有東河西有西河流合焉下流為馬蓮河又西有黒水河源出縣北之太白山下流至長武縣合於涇河東北有槐安北有定邉二巡檢司又西南有驛馬闗又有靈州又有大鹽池三巡檢司廢合水府東南東有建水西有北岔河流合焉謂之合水西南入馬蓮河又東北有華池水有平戎川流合焉東入鄜州之洛河有華池巡檢司府西北元環州屬鞏昌總帥府洪武初降為縣來屬西有環河出縣北青岡峽下流為府城之西河又南有黒水河又有鹹河西南有甘河俱注於環河又西有葫蘆泉西北有清平闗西北有安邉守禦千戸所𢎞治中置真寧府東南元屬寧州萬厯二十九年改屬府西有馬蓮河南有大陵小陵諸水即九陵川之上源也東有雕山嶺巡檢司 寧州元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中來屬東有橫嶺又有九龍川亦曰寧江亦曰九陵川西南流㑹上流羣川而南注於涇河東北有襄樂巡檢司北距府百五十里平涼府元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三年五月直隸行省領州三縣七東南距布政司六百五十里 平涼洪武二十四年建安王府永樂十五年除二十二年韓王府自遼東開原遷此西南有可藍山西有崆峒山又有筓頭山涇水出焉下流至髙陵縣入渭又西有橫河東有湫峪河俱流入涇河又西有羣牧監洪武三十年置陜西行太僕寺永樂四年置陜西苑馬寺嶺長樂等六監開成等二十四苑俱在本府及慶陽鞏昌境內正統三年又併甘肅苑馬寺入焉又東有通梢闗崇信府東南北有汭水西南有赤城川南有白石川流合焉下流合於涇水華亭府南西有小隴山西北有瓦亭山有瓦亭闗巡檢司所謂東瓦亭也東北有涇河東南有汭水又東南有三鄉鎮北有馬舖嶺二巡檢司鎮原府東北元鎮原州屬鞏昌總帥府洪武初降為縣來屬西北有葫蘆河分二流一北注於黃河其支流東南注於涇河南有髙平川流入葫蘆河西有安平寨巡檢司西北有蕭闗西南有木峽闗又西有石峽闗南有驛藏木靖二闗隆徳府西南元屬靖寧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屬府東有好水西流與苦水合西北有武延川流入好水東南有捺龍川流入苦水 涇州元直隸陜西行省洪武三年以州治涇川縣省入來屬舊治在涇水北今治本皇甫店洪武三年徙於此北有涇河有汭水東有金家凹巡檢司西北距府百五十里領縣一 靈臺州東南西北有白石原東北有三香水一名三交川下流至邠州合涇水又西南有細川水東北流合於三交川靜寧州元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中來屬南有隴山北有橫山即隴山支阜南有水洛川一名石門水下流至秦州入略陽川又西有苦水河即髙平川之上源東距府二百三十里領縣一 莊浪州東南元莊浪州直隸陜西行省洪武三年屬鳯翔府八年三月降為縣來屬西有苦水川 固原州本固原守禦千戸所景泰三年以故原州城置成化四年升為衛𢎞治十五年置州屬府西南有六盤山上有六盤闗東北有清水河出焉下流合鎮原縣之葫蘆河又北有黒水北流入於大河又東西有二朝那湫其下流注於髙平州南有開成州元直隸陜西行省治開成縣洪武二年省州以縣屬平涼府成化三年廢縣又東南有廣安州元屬開成州洪武二年省又西有甘州羣收所永樂中置又西北有西安守禦千戸所成化五年以舊西安州置北有鎮戎守禦千戸所成化十二年以葫蘆峽城置東北有平虜守禦千戸所𢎞治十四年以舊豫望城置又北有下馬闗嘉靖五年東南距府百七十里
  鞏昌府元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二年四月直隸行省領州三縣十四東距布政司千六十里 隴西倚西有首陽山上有闗北濵渭水東有赤亭水西流入焉安定府北元定西州屬鞏昌總帥府至正十二年三月改名安定州洪武十年降為縣屬府北有車道峴西有西河東有東河流合焉北有巉口巡檢司會寧府東北元㑹州屬鞏昌總帥府至正十二年三月改為㑹寜州洪武十年降為縣屬府東有響水北流入大河東有青家巡檢司通渭府東北北濵渭西有華川東流入焉府南西南有故城今治正統中所徙西北有西傾山南有漳水北流入渭東南有鹽井寧逺府東南有太陽山舊産鐵北有桃花峽兩山夾峙渭水經其中西有廣吳水又有山丹水俱源出岷州竝流北注渭伏𦍑府東西南有朱□山俗名白崖山北有渭水西南有永寕河西有洛門川俱東北注於渭西和府東南元西和州屬鞏昌總帥府洪武十年降為縣屬府舊治在西南白石鎮洪武中移於今治北有祁山南有黒谷山上有闗西北有西漢水亦曰鹽官水西南有濁水即白水江也東北有鹽井府東南元成州屬鞏昌總帥府洪武十年降為縣屬府西北有仇池山東南有西漢水西南有濁水又西有建安水又有洛谷川俱流入西漢水又東有泥陽水下流至徽州界入嘉陵江又北有黃渚闗巡檢司 秦州元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二年屬府省州治成紀縣入州西南有嶓冢山西漢水出焉下流至寧𦍑州合嘉陵江東北有渭水有秦水東流入渭又西有西谷水下流入西漢水又南有籍水西南有段谷水流入焉又東有長離水即瓦亭川下流也俱流入於渭南有髙橋巡檢司又有石榴闗又有現子闗西距府三百里領縣三 秦安州北東有大隴山又東北有瓦亭山所謂西瓦亭也城南有渭水又西有隴水瓦亭川自東北流合焉又東有松多川下流入於秦水又東有隴城闗巡檢司清水州東東有隴山有盤嶺巡檢司西南又有小隴山西有渭水東有秦水南有清水流入焉州西南元禮店文州軍民元帥府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十一月置禮店千戸所十一年屬岷州衛十五年改屬秦州衛成化九年十二月置禮縣於所城屬州故城在東洪武四年移於今治東南有西漢水西南有岷峨山岷江出焉東南流入階州界合於西漢水又西有漩水鎮南有板橋山二巡檢司 階州元屬鞏昌總帥府洪武四年降為縣屬府十年六月復為州舊城在東南坻龍岡上今城洪武五年所置北有白水江東北有犀牛江即西漢水也又西北有羌水下流合白水江又東有七防闗巡檢司西北距府八百里領縣一文州東南元文州至元九年十月置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降為縣屬府十年六月改屬州二十三年三月省成化九年十二月復置仍屬州東南有青唐嶺路入四川龍安府東有白水西有黒水流合焉又北有𦍑水一名太白水東有文縣守禦千戸所本文州番漢千戸所洪武四年四月置二十三年改文縣守禦軍民千戸所成化九年更今名又東有玉壘□西北有臨江闗 徽州元屬鞏昌總帥府洪武十年六月降為縣屬府後復升為州東南有鐵山南有嘉陵江又有河池水流入焉又南有虞闗巡檢司西南有小河闗西北距府四百八十里領縣一兩當州東洪武十年六月省入徽縣後復置屬州南有嘉陵江
  臨洮府元臨洮府屬鞏昌總帥府泰定元年九月改為臨洮路洪武二年九月仍為府領州二縣三南距布政司千二百六十里 狄道倚西南有常家山與西傾山相接北有馬寒山浩尾河出於其北阿干河出於其南俱東流入大河又西南有洮河自洮州衛流入又東有東峪河南有邦金川皆流㑹洮河北有摩雲嶺巡檢司又北有打壁峪闗有結河闗南有南闗有下襯闗有八角闗十八盤闗西有三坌闗有分水嶺闗渭源府東少南西有南谷山渭水所出又有鳥鼠山渭水所經東至華隂縣入大河又西有分水嶺東流者入渭西流者入洮上有分水嶺闗巡檢司又西南有五竹山清源河出焉逕縣東南入渭 蘭州元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二年九月降為縣來屬成化十三年九月復為州建文元年肅王府自甘州衛遷此南有臯蘭山北濵大河所謂金城河也湼水自西洮水阿干河俱自南先後流入焉又西南有灕水合於洮水北有金城闗下有鎮逺浮橋有河橋巡檢司西北有京玉闗南有阿干鎮闗西南有鳯林闗南距府二百十里領縣一 金州東少南元金州屬鞏昌總帥府洪武二年九月降為縣屬府成化十三年改屬州舊城在南洪武中移於今治北有大河東北流亂山中入靖虜衛界又南有浩尾河一名閃門河入於大河東北有一條城萬厯二十五年置 河州元河州路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置河州衛屬西安都衛六年正月置河州府屬陜西行中書省七年七月置西安行都衛於此領河州朶甘烏斯藏三衛八年十月改行都衛為陜西行都指揮使司九年十二月行都指揮使司廢衛屬陜西都指揮使司十年分衛為左右十二年七月府廢改左衛於洮州升右衛為軍民指揮使司成化九年十二月置州屬府改軍民指揮使司為衛西南有雪山與洮州界西北有小積石山上有闗大河自塞外大積石山東北流逕此又逕榆林衛北折而南與山西中流分界至潼闗衛北折而東入河南界回環陜西境四千餘里南有大夏河即灕水也亦曰白石川又西北有積石州元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改置積石州千戸所西南有貴徳州元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八年正月改置歸徳守禦千戸所又南有寕河縣東北有安鄉縣元俱屬河州路洪武三年廢六年復置十二年復廢又東南有定𦍑巡檢司東北距府百八十里
  靈州元屬寕夏府路洪武三年罷𢎞治十三年九月復置直𨽻布政司大河在城北洛浦河自南流入焉南有小鹽池距布政司九百九十三里
  興安州元金州屬興元路萬厯十一年八月更名二十三年直𨽻布政司舊治漢水北後遷水南萬厯十一年又遷故城南三里許北有漢水又西有衡河亦曰恆河下流入漢江東北有乾祐闗巡檢司廢領縣六西北距布政司六百四十里 平利州南少東元末省洪武三年置屬四川大寕州五年二月來屬十年六月復省後復置東有女媧山灌溪水出焉西北與黃洋河合入於漢南有鎮平巡檢司石泉州西元末省洪武三年置屬四州大寧州五年二月來屬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屬漢中府萬厯十一年還屬州南有十八盤山有漢江西有饒風河東有池河俱入漢又西有饒風嶺巡檢司本治縣東池河口後遷下饒風舖更名洵陽州東元末省洪武三年復置五年二月來屬東北有水銀山産水銀硃砂南有漢江東有旬水流入焉又有乾祐河自西北流入旬水東有閭闗西北有三岔二巡檢司漢隂州西少北元末省洪武三年復置十年六月省入石泉縣後復置屬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屬漢中府萬厯十一年還屬州南有漢水東北有直水又有恆河俱流入漢水又西有方山闗白河州東南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洵陽縣白河堡置屬湖廣鄖陽府十三年九月來屬北有漢江東入湖廣鄖西縣界南有白石河分二流俱北注於漢紫陽州西南正徳七年十一月以金州紫陽堡置初治紫陽灘之左嘉靖三十五年遷於灘右西有漢江
  洮州衛元洮州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置洮州軍民千戸所屬河州衛十二年二月升為洮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屬陜西都司西南有西傾山桓水出焉下流為白水江又漒川亦出焉一名洮水又北有石嶺山上有石嶺闗東有黒松嶺上有松嶺闗又東有黒石闗三岔闗髙樓闗北有羊撒闗西南有新橋闗洮州闗東南有舊橋闗南距布政司六百七十里
  岷州衛元岷州以舊祐川縣地置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置岷州千戸所屬河州衛十一年七月升為衛屬陜西都司十五年四月升軍民指揮使司嘉靖二十四年又置州改軍民指揮使司為衛四十年閏五月州廢仍置軍民指揮使司洪武二十四年建岷王府二十六年遷雲南北有岷山洮河經其下南有白水一名臨江又東有石闗東北有鐵州元屬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正月置鐵城千戸所屬河州衛後廢領所一南距布政司千五百五十里 西固城守禦軍民千戸所衛南本西固城千戸所洪武七年三月置屬鞏昌府十五年四月改置來屬南有白水北有化石闗西北有平定闗榆林衛成化六年三月以榆林川置其城正統二年所築也西有奢延水西北有黒水經衛南為三岔川流入焉又北有大河自寕夏衛東北流經此西經舊豐州西折而東經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經舊東勝衛又東入山西平虜衛界地可二千里大河三面環之所謂河套也洪武中為內地天順後元裔阿羅出毛里孩孛羅出相繼居之西南有鹽池舊屬寕夏衛嘉靖九年來屬又衛東有長鹽池紅鹽池西有西紅鹽池鍋底池又東有長樂堡分轄雙山等十二營堡為中路又有神木堡分轄鎮𦍑等九營堡為東路西有安邉營分轄永濟等十二營等為西路俱成化後置又北有邉墻成化九年築長一千七百七十餘里東起清水營接山西偏頭闗界西抵定邉營接寕夏花馬池界南距布政司千一百二十里
  寧夏衛元寕夏府路屬甘肅行省洪武三年為府五年府廢二十六年七月置衛二十八年四月罷永樂元年正月復置洪武二十六年慶王府自慶陽府遷此西有賀蘭山又西南有峽口山黃河流其中一名青銅峽黃河出硤東流亦曰三岔河又東有黒水河南有清水河即葫蘆河下流也俱注於黃河有寧夏羣牧千戸所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置領千戸所四東南距布政司千四百里 靈州守禦千戸所衛東南洪武十六年十月置治在河口宣徳三年二月徙於城東𢎞治十三年九月復置靈州於所城興武守禦千戸所衛東南正徳元年以興武營置韋州守禦千戸所衛東南𢎞治十年以故韋州置西有大蠡山南有小蠡山東有東湖平敵千戸所衛北少東嘉靖三十年以平敵城置東北有老虎山濵大河北有鎮逺闗
  寧夏前衛在寧夏城內洪武十七年置 寧夏左屯衛寧夏右屯衛亦俱在寧夏城內洪武二十五年二月
  置後廢三十五年十二月復置
  寧夏後衛本花馬池守禦千戸所成化十五年置正徳元年改衛其城正統九年所築也東北有方山西有花馬池西北有大鹽池又西有小鹽池東有長城闗正徳初置東南距布政司千一百二十里寧夏中衛元應理州屬寧夏府路洪武三年州廢永樂元年正月置衛西有沙山一名萬斛堆大河在南又西南有溫圍水流入大河又有裴家川又東南有鳴沙州元屬寕夏府路洪武初廢南距布政司千一百十里
  靖邉衛正統二年以故會州地置屬陜西都司南有烏蘭山上有烏蘭闗北有大河西南有租厲河東北有亥刺河皆注於大河西南有㑹寕闗南距布政司千二百二十里
  陜西行都指揮使司元甘肅等處行中書省治甘州路洪武五年十一月置甘肅衛二十五年罷二十六年陜西行都指揮使司自莊浪徙置於此領衛十二守禦千戸所四距布政司二千六百四十五里
  甘州左衛倚元甘州路洪武初廢二十三年十二月置甘州左衛二十七年十一月罷二十八年六月復置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建肅王府建文元年遷於蘭縣西南有祁連山西北有合黎山東北有人祖山山口有闗曰山南嘉靖二十七年置又東北有居延海西有弱水出西南山谷中下流入焉又有張掖河流合弱水其支流曰黒水河仍合於張掖河又東南有盧水亦曰沮渠川
  甘州右衛 甘州中衛俱洪武二十五年三月置 甘州前衛 甘州後衛俱洪武二十九年置 四衛俱與甘州左衛同城
  肅州衛元肅州路屬甘肅行省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置衛西有嘉峪山其西麓即嘉峪闗也𢎞治七年正月扁闗曰鎮西西南有小崑崙山亦曰雪山與甘州山相接北有討來河東㑹於張掖河西南有白水又西北有黒水東南有紅水俱流入白水下流入西寕衛之西海又東北有威虜衛洪武中置永樂三年三月省東距行都司五百十里
  山丹衛元山丹州直𨽻甘肅行省洪武初廢二十三年九月置衛屬陜西都司後來屬東南有焉支山西有刪丹河即弱水也北有紅鹽池西距行都司百八十里
  永昌衛元永昌路屬甘肅行省至正三年七月改永昌等處宣慰司洪武初廢十五年三月置衛屬陜西都司後來屬北有金山麗水出焉西南有白嶺山亦曰雪山西有水磨川上有水磨闗又東南有蹇占河西北距行都司三百十里涼州衛元西涼州屬永昌路洪武九年十月置衛屬陜西都司後來屬南有天梯山三岔河出焉東南有洪池嶺又東北有白亭海有瀦野澤又西有土彌干川即五澗水也亦出天梯山下流合於三岔河又東有雜木口闗又有涼州土衛洪武七年十月置西北距行都司五百里
  鎮番衛本臨河衛洪武中以小河灘城置三十年正月更名建文中罷永樂元年六月復置西有黒河即張掖河下流也又東有三岔河南有小河西有鹽池西南有黒山闗西距行都司五百五十里莊浪衛洪武五年十一月以永昌地置十二年正月置陜西行都指揮使司於衛城二十六年行都司徙於甘州建文中改衛為守禦千戸所洪武三十五年十月復改所為衛屬陜西都司後來屬東有大松山其北有小松山西有分水嶺南出者為莊浪河北出者為古浪河又南有大通河與莊浪河合北流經衛西入於沙漠北距行都司九百四十里
  西寜衛元西寜州直隷甘肅行省洪武初廢六年正月置衛宣徳七年十一月升軍民指揮使司屬陜西都司後來屬西南有小積石山與河州接界東南有峽口山亦曰湟峽南有大河自西域流入迴環於陜西山西河南山東四布政司及南直隷之地幾至萬里至淮安府清河縣南合長淮又東至安東縣南入於海又北有湟水即蘇木連河也東入大河又西南有賜支河又城北有西寜河皆流入大河又西北有浩亹木西南有宗哥川俱流合於湟水又西有西海亦名卑禾𦍑海俗呼青海西北有赤海又有烏海塩池東南有綏逺闗西北距行都司千三百五十里
  碾伯守禦千戶所 本碾北地洪武十一年三月置莊浪分衛七月改置碾北衛後廢而徙西寜衛右千戸所於此成化中更名南有碾伯河西北距行都司千二百三十里
  沙州衛元沙州路屬甘肅行省洪武初廢永樂元年置衛正統間廢南有鳴沙山東南有三危山又東有龍勒山又有渥窪水西有𤓰州元屬沙州路洪武初廢東距行都司千三百六十里
  鎮夷守禦千戸所洪武三十年以甘州衛地置建文二年永樂元年復置所舊在西北天順八年移於今治南有黒河即張掖河也西南有塩池北有兔兒闗東西距行都司三百里古浪守禦千戶所正統三年六月以莊浪衛地置古浪河在東又南有古浪闗東有石峽闗東南距行都司六百四十里
  高臺守禦千戶所景泰七年以甘州衛之高臺站置弱水在北又西有合黎山西南有白城山東南距行都司一百六十里









  明史卷四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四十三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敇修
  志第十九
  地理四
  四川      江西
  四川禹貢梁荊二州之域元置四川等處中書省治成都路又置羅羅䝉慶等處宣慰司治建昌路屬雲南行中書省洪武四年六月平明昇七月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九月置成都都衛與行中夀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為四川都指揮使司領招討司一宣慰司二安撫司五長官司二十二及諸衛所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十三直隸州六宣撫司一安撫司一屬州十五縣百十一長官司十六為里千一百五十有竒北至廣元與陜西界東至巫山與湖廣界南至烏撒東川與貴州雲南界西至威茂與西畨界距南京七千二百六十里京師一萬七百一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二十一萬五千七百一十九口一百四十六萬六千七百七十八𢎞治四年戶二十五萬三千八百三口二百五十九萬八千四百六十萬厯六年戶二十六萬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萬二千七十三成都府元成都路洪武四年為府領州六縣二十五 成都洪武十一年建蜀玉府華陽倚北有武檐山又有外江自灌縣分流經城北遶城而南一名清逺江又有內江亦自灌縣分流經城南遶城而東亦名石犀渠合流南注於大江此府城之內外江也東有寜州衞洪武十一年四月置東南有馬軍寨巡檢司雙流府西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華陽縣十三年十一月後置東南有牧馬川即府地內外江下流也府西有內江一名郫江即府城內江之上流也溫江府西少南西南有皁江亦曰內江新繁府西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成都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西北有沱江又西有湔㳛口新都府北東有雒水自什邡縣流經此下流至瀘州入大江亦曰中水北有湔水即大江別流自灌縣東北出流經此至漢州入雒水東北有綿水自漢州流至此入雒江三水同流亦曰郫江也府北元彭州洪武十年五月降為縣北有九隴山有葛璝山又有大隋山中隋山南有沱江又北有濛水流合焉又東有濛陽縣元屬彭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又北有白石溝巡檢巡崇寜府西北元屬彭州洪武四年屬府十年五月省入灌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南有沱江府西少北元灌州洪武中降為縣西北有灌口山又有玉壘山下有玉壘關一名七盤闗又西南有青城山又西有湔江亦曰都江亦曰湔㻚江古離堆也岷江經此正流引而南支流分三道繞成都境有石渠水口又有白沙水下流入都江又南有沱江即郫江上源也又西有蠶崖闗巡檢司西南有獠澤闗金堂府東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新都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北有三學山南有雲頂山有金堂峽雒水經此曰金堂河東南又有懐口巡檢司仁夀府南少東東有麗甘山下有塩井東有三嵎山又有蟠溪下流入資江又南冇陵井産塩亦曰仙井井研府南少東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十年五月省入仁壽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北有鐵山舊産鐵南有塩井府東明玉珍置資州洪武初降為縣南有珠江即雒江也東流為資江東有銀山鎮巡檢司內江府東南洪武中置西有中江即雒之異名南有椑木鎮巡檢司府北少東元安州治在西北洪武中降為縣移於今治南有浮山黒水出焉南流入羅江縣界北有曲山闗東有小東壩闗又東南有雌水闗闗西有綿堰堡綿水發源處也 簡州洪武六年降為縣正徳八年又升為州舊治在絳河北正徳八年徙治河南東北有石鼓山西有分棟山東有雁水即雒水也絳水自北來合焉一名赤水亦曰牛鞞水又城內有牛皮井産塩西有龍泉鎮巡檢司西南有陽安闗西北距府百五十里領縣一 資陽州東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屬府十年五月省入簡縣成化元年七月復置仍屬府正徳中改屬州西有資溪流入雁水東有資陽鎮巡檢司復移治濛溪河 崇慶州元治□原縣洪武中省縣入州西有鶴鳴山西北有鄩江東流入新津界又北有味江東北有白□江皆岷江南出之別名也西北有永康縣東南有江源縣明玉珍復置洪武初省西有清溪口巡檢司東北距府百十里領縣一 新津州東南有天柱山南枕大江一名皁江東有北江亦曰新穿水自府城南流經此合大江 漢州明玉珍復置雒縣為州治洪武四年省縣入州東有雒水有綿水又西南有湔水流入雒又北有雁水亦流入雒故雒水亦兼雁水之名又東北有石亭水流合綿水東南有三水闗巡檢司西南距府百十里領縣三什邡州西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綿竹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西北有章山雒水出此亦名雒通山南
  有高鏡闗雒水經其南又西有大逢山綿竹州西北有紫巖山綿水出焉又有紫溪河一名射水河又北有睢水關徳陽州東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漢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北有鹿頭上上有鹿頭闗東有綿水西南有石亭水南有白馬闗巡檢司 綿州元屬潼川府洪武三年來屬十年五月降為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為州東有富樂山西有涪水源出松潘衛流經此亦曰綿江下流至合川合於嘉陵江又西北有安昌水亦名龍安水東南流合涪水又東有潺水亦曰於涪水東有魏城巡檢司西南距府三百六十里領縣二羅江川南洪武六年十二月省入綿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北有羅江涪水與安昌水㑹流處也又西有黒水自安縣流入界又西南有白馬闗巡檢司闗與德陽縣鹿頭闗相對彰明州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綿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北有太華山西有涪江北有亷水西有讓水俱流入焉 茂州元治汶山縣屬陜西行省吐番宣慰司洪武中省縣入州十六年復置縣後復省南有岷山即隴山之南首也汶江自松潘衛流入經山下又東經州城西東南流迴環於四川湖廣江西三布政司及南直隸之地入於海幾七千餘里南有鷄宗闗東有積水闗北有魏磨闗三巡檢司又南有七星闗又有雁門闗東有桃坪闗北有實大闗西北有黃崖闗有汶山長官司又南有靜川長官司東南有隴木頭長官司西南有岳希蓮長官司俱洪武七年五月置屬重慶衛又北有長寜堡本長官司撫司宣徳中平厯口諸蠻置屬松潘衛正統元年二月改屬壘溪所八年六月改屬茂州衛後廢為堡東南距府五百五十里領縣一 汶川州西南北有七盤山西有玉輪江即汶江也有汶川長官司洪武七年五月置西有寒水闗巡檢司又南有徹底闗 威州元以州治保寜縣省入明玉珍復置縣洪武二十年五月復省縣入州舊治在西北鳯坪里宣徳三年六月遷於保子岡河西十年六月又遷於保子岡河東千戶所城內東南有定廣山塩溪出焉又西南有雪山亦曰西山北有汶江西北有赤水北有平谷水俱流入焉東有通化縣洪武三年省西北有保子闗徹底闗西南有鎮夷闗東南距府四百五十里領縣一 保州西北洪武六年分保寜縣地置東有汶江西北有鎮安關
  保寜府元屬廣元路洪武四年直隸行省領州二縣八西南距布政司七百里 閬中成化二十三年建雍王府𢎞治三年遷於湖廣衡州府四年八月建夀王府正徳中年遷於湖廣徳安府舊治在縣東明玉珍徙於此東有蟠龍山其北有鉅山關又有靈山其麓為梁山闗南有嘉陵江即西漢水自陜西寜羌州流入至巴縣合大江亦曰閬水又曰巴水其下流曰渝水有南津闗在城南臨嘉陵江又有滴水闗在城北玉臺山下又東南有和溪闗蒼溪府西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閬中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大獲山在東宋江環其下東南有雲臺山西南有嘉陵江宋江自西流入焉北有八字堡巡檢司南部府南少東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閬中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南有南山一名跨鰲山東南有離堆山東北有嘉陵江廣元府北少西元廣元路治綿谷縣洪武四年改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來屬以綿谷縣省入十三年十一月復置綿谷縣二十二年六月降州為縣復省綿谷縣入焉北有潭毒山上有潭毒闗下臨大江又有朝天嶺上有朝天闗又有七盤嶺上有七盤闗為陜西四川分界處又東北有大漫天嶺其北有小漫天嶺西有嘉陵江北有渡口在大小二漫間東有百丈闗北有望雲闗有龍門闗北達陜西寜羌州昭化府西北元屬廣元路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廣元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府西南有長寜山有白衛嶺又西有九曲山東有嘉陵江其津口曰桔柏津渡口闗在焉北有白水自陜西文縣流入亦曰葭萌水合於嘉陵江又北有馬鳴閣又有石櫃閣 劔州元屬廣元路洪武六年以州治普安縣省入來屬九年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北有大劔山亦曰梁山西北接小劔山飛閣通衢謂之劒閣有大小劒門闗在其上又有漢陽山東有嘉陵江西南有涪江北有大劒溪小劒溪又有泥溪東南距府三百二十里領縣一 梓潼州西南西有梓潼水亦曰潼江水下流入於涪江又北有揚帆水流合潼江水又東有小潼水下流入嘉陵江 巴州元屬廣元路洪武九年四月以州治化城縣省入又改州為縣來屬正徳九年復為州東北有小巴山與漢中大巴山接巴江水出焉經州東南分為三下流至合州入嘉陵江南有清水江流合巴江東有曽口縣元屬州後廢又北有米倉闗廵檢司本治小巴山之巔尋徙大巴山下後廢東北距府三百五十里領縣二 通江州東少北元至正四年置屬府正德九年改屬州舊治在趙口坪洪武中徙於今治東有得漢山南有巴江又有宕水在縣西璧山下亦曰諾水流入巴江東北有濛壩北有羊圈山二廵檢司又東北有桐柏闗相對樗林闗南江州北正德十一年置北有兩角山南有難江源出南鄭縣米倉山下流水巴江西北有大壩廵檢司
  順慶府元順慶路洪武中為府領州二縣八西南距布政司六百里 南充倚北有北津渡縣舊治也洪武中徙今治南有清居山西有大小方山東有嘉陵江西有曲水又有流溪水東有清水溪又有大斗溪俱流注於嘉陵江又西有昆井産鹽府境州縣多鹽井北有北津渡廵檢司西充府西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南充縣十三年十月月復置南有南岷山上有九井十三峯西有西井即流溪也 蓬州元屬順慶路洪武中以州治相如縣省入東南有雲山西有嘉陵江東北有巴江西南距府百四十里領縣二營山州東少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蓬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北有大小蓬山東有巴江
  州北少東洪武十年五月省入蓬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西有伏虞山北有金城山一名金粟山東有巴江北有鼇水流入嘉陵江 廣安州元廣安府屬順慶路洪武四年降為州來屬十年五月以州治渠江縣省入東北有篆江即巴江合渠江之下流也江中有三十六灘亦名洄水又北有濃水南流合於環水至州南合洄水並注合州之嘉陵江西北距府二百十里領縣四 岳池州西北東有岳池水州東北元渠州屬順慶路至元二十六年五月省州治流江縣入焉洪武九年四月降為縣東北有八𪷟山東有宕渠山冇渠江下流合巴江又北有衛渠闗正徳中置鄰水州東少南成化元年七月置東南有鄰山産鐵有鄰水下流入大江縣以此名大竹州東少北元屬渠州洪武九年七月西有九盤山東有東流溪下流合於渠江夔州府元䕫州路屬四川南道宣慰司洪武四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屬重慶府十年五月直隸布政司十三年十一月復為府領州一縣十二西距布政司千九百里 奉節洪武九年四月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北有赤甲山東有白帝山又有白鹽山南濵江東岀為瞿唐峽峽口曰灧㴿堆又西有南鄉峽虎鬚灘東有龍脊灘皆江流至險處又東有大瀼水東瀼水俱流入江南有尖山又有金子山二廵檢司又東有瞿唐闗東南有江闗南有八陣磧磧旁有鹽泉巫山府東東有巫山亦曰巫峽大江經其中東入湖廣巴東縣界東有天寧河又有萬流溪皆流入大江大昌府東洪武十三年十一月置西有千頃池又有當陽鎮巡檢司大寧府東北元大寜州洪武九年降為縣北有寶源山有石穴鹽泉出焉又有馬連溪亦曰昌溪東北有袁溪巡檢司北有清崖闗雲陽府西元雲陽州洪武六年十二月降為縣南濵江東有湯溪源自湖廣竹山流經此至奉節湯口入江西有檀溪上承巴渠水入於湯水北有鹽井又西北有五溪北有鐡檠二廵檢司府西少南元萬州洪武六年十二月降為縣南濵江西有薴溪東有彭溪又西有武寜縣洪武四年省有武寧廵檢司又西南有銅羅闗廵檢司又西北有西桞闗府西少北元開州洪武六年八月置九月降為縣南有開江彭溪之上流有清江自縣東流合焉亦曰疊江又南有墊江一名濁水亦合流於開江梁山府西元梁山州治梁山縣洪武六年十二月省州存縣十年五月改屬忠州後來屬北有高梁山又有高都山西南有桂溪南有蟠龍溪下流俱入於江新寜元屬達州洪武十年改屬重慶府十年五月省入梁山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來屬東有霧山開江出焉又東有豆山闗建始府東南元屬施州洪武中來屬西有石乳山産麩金上有石乳闗與湖廣施州衛界南有清江白施州衛流入又東入湖廣巴東縣界 達州元始通川縣洪武九年四月降為縣省通川縣入焉正徳九年復升為州西有石城山東冇渠江通川江之下流西南入渠縣界合於巴江中有南昌灘有上副巡檢司又西有鐵山闗東北有深溪闗東南距府八百里領縣二 東鄉州東少北成化元年七月置通川江在城東太平州東北正徳十年析東郷縣地置東北有萬頃池渠江通川江出焉下流為渠江北有北江又北入陜西紫陽縣界名任河入於漢江東北有明通巡檢司
  重慶府元重慶路屬四川南道宣慰司洪武中為府領州三縣十七西北距布政司五百五十里 巴倚東有塗山大江經城南又東經明月峽至城東與涪江合西北有魚鹿峽涪江所經東南有丹溪東北有交龍溪俱流入大江東有大紅江巡檢司西有佛圖閣西南有二即闗東有銅□闗又南有南坪闗江津府西南北濱大江東南有僰溪口僰溪入江處有青平巡檢司壁山成化十九年三月𣏌巴縣地置大江在南涪江在北又北有壁山巡檢司永川府西少南洪武六年十二月置榮昌府西少南洪武六年十二月置西有雒江即中水西北有昌寜縣明玉珍置洪武七年大足明玉珍置屬合州洪武四年改屬府東冇米糧闗北有化龍闗安居成化十七年九月析銅梁遂寜二縣地置東有安居溪一名瓊江下流入涪江綦江府南少東元綦江長官司屬播州明玉珍改為縣洪武中來屬南有綦江即僰溪之上流一名東溪有東溪廵檢司後徙縣南之趕水鎮又南有三溪渡有綦市闗南川府東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綦江縣十三年十一月復州南有南江北流為綦江中有龍牀灘在縣北又東有四十八渡水流入南江又南有馬頭闗雀子崗闗北有冷水闗長夀府東少北洪武六年九月置屬涪州辱改屬府北濵大江南有樂溫山下有樂溫灘大江所經又東有桃花溪黔江府東元屬紹慶府洪武五年十二月省入彭水縣十一年九月置黔江守禦千戶所十四年九月復置縣來屬南有黙江源出貴州恩州府界正流自涪江合大江支流經此下流為湖廣施州衛之清江又東有石勝闗又有石矛闗西有白巖關東南有老鷹闗與湖廣施州界 合州府北元治石照縣明玉珍省縣入焉東有釣魚山嘉陵江經其北涪江經其南又東北有嘉渠口嘉陵江與渠江合流處經城東南涪江自西流合焉亦曰三江口並流而南入於大江南距府百五十里領縣二 鋼梁州南北有涪江定逺州北有舊城今城本廟兒壩嘉靖三十年徙此東有武勝山西南有涪江東有嘉陵江 忠州府東元治臨江縣洪武中以縣省入南濵大江江中有倒鬚灘西北有鳴玉溪流入江西有臨江巡檢司西距府八百里領縣二 酆都州西南元曰豐都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涪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曰酆都南濵大江有葫蘆溪自西南流入焉東南有南賔縣洪武中省又有沙子闗巡檢司墊江州西少北明玉珍置屬州南有高灘溪西南入長夀界為桃花溪 涪州大江自長夀縣流又東入黃草峽又東逕鐵櫃山又東逕州城北遶城而東又南冇涪陵江流合焉江口有銅柱灘又東南有清溪闗西南有白雲闗又西有陽闗西距府四百三十里領縣二 武隆州南元曰武龍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彭水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曰武隆西南有涪陵江亦曰黔江亦曰巴江彭水州南元紹慶府治此屬四川南道宣慰司洪武四年府廢改厲重慶府洪武十年五月來屬東有伏牛山山左右有塩井城西有涪陵江又東南冇水徳江源自貴州恩南流入涪陵江東南有天池闗東北有亭子闗
  遵義軍民府元播州宣慰司屬湖廣行省洪武五年正月改屬四川十五年二月改屬貴州都司二十七年四月改屬四川布政司萬厯二十九年四月改置遵義軍民府領州一縣四西北距布政司千七百里 遵義倚元播州總管洪武五年正月改為播州長官司萬厯二十九年四月改縣與府同徙治白田壩在故司城之西北有龍岩山其東為定軍山又有大樓山上有太平闗亦曰樓山闗又東有烏江源自貴州水西即涪陵江上源中有九接灘其南有烏江闗又東南有仁江東有湘江洪江皆流合於烏江又西南有落閩水東有樂安水亦俱流入焉又東南有河度闗西南有老君闗又東有三度關西有落濛關西北有崖門關黒水關北有海龍囤有白石口隘桐梓府東萬厯二十九年四月以舊夜郎縣望草地置北有僰溪源出山箐綦江之上流 真安州元珍州思寜長官司明玉珍改真州洪武十七年置真州長官司萬厯二十九年四月改置南有芙蓉江自烏江分流東北入於黔江又有三江東南流合於虎溪亦注於黔江西南距府二百里領縣二 綏陽府東北萬厯二十九年四月以舊綏陽縣地置東有水徳江亦曰涪江亦曰小烏江流入彭水縣界仁懐州西萬厯二十九年四月以舊懐陽縣地置東南有芙蓉江西南有仁水其下流俱注於烏江
  敘州府元敘州路屬敘南等處蠻夷宣撫司至元二十三年正月降為縣洪武六年六月置府領州一縣九北距布政司千二百里 宜賔倚𢎞治四年八月建申王府末之國除西有朱提山舊産銀西南有石城山又西北有朝陽崖大江經其下又東經城東南馬湖江來合焉又西南有石門江俗呼橫江北入馬湖江又東南有黑水一名南廣溪北入江又西北有宣化縣洪武中省有宣化巡檢司又西南有橫江鎮巡檢司又南有摸索闗南溪府東東濱大江中有石筍灘在縣西又有銅鼓灘在縣東又南有青衣水流入大江慶符府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宜賔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南有石門山石門江經其下又西北有馬鳴溪流入馬湖江富順府東北元富順州洪武中降為縣西南有虎頭山東有金川亦曰中水即雒江也又西有榮溪東有鰲溪俱流合焉又西有塩井東有趙化鎮巡檢司長寜府東南元長寜軍屬馬湖路泰定二年十月改為州洪武五年降為縣治東西有二溪竝冷水溪三溪合流入大江曰三江口又東出虞公峽曰淯溪亦曰武寜溪其下流入於大江又治北有淯井産塩東有梅洞堡巡檢司興文府東南元戌州屬馬湖路洪武四年降為縣來屬萬厯二年二月改曰興文南有南夀山又有思早江又東有水車河俱流入淯溪西有武寜城萬厯二年二月築置建武守禦千戶所於此所南有九絲城所東南有李子闗縣東北有板橋巡檢司後遷兩河口仍故名隆昌府東北本富順縣隆橋馬驛隆慶元年置縣折榮昌富順二縣及瀘州地屬之西南有雒江 高州元屬敘南宣撫司洪武五年降為縣屬府正徳十三年四月復為州舊治懐逺寨正徳十三年邊歪中壩東有復寜溪即黒水之上流南有江口巡檢司北距府百五十里領縣二 筠連州□元筠連州治騰川縣屬永寜路尋廢縣存州洪武四年降州為縣屬敘州府六年十二月改屬綿州尋仍屬敘州府十年五月省入高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仍屬敘州府正徳十三年四月來屬西有定川溪下流與淯溪合東南有三岔巡檢司州東元下羅計長宮司屬敘南宣撫司明玉珍改為珙州洪武四年降為縣十年五月省入高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府正徳十三年四月來屬西南有珙溪下入入淯溪南有塩水壩巡檢司後遷歇馬堡仍故名
  龍安府九龍州屬廣元路明玉珍置龍州宣慰司洪武六年十二月復置龍州十四年正月改松潘等處安撫司二十年正月仍改為龍州二十二年九月改龍州軍民千戶所二十八年十月升龍州軍民指揮使司後復曰龍州宣徳七年改龍州宣撫司直隸布政司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改曰龍安府領縣三南距布政司四百八十里 平武倚本名寜武萬厯十八年四月置後更明州舊治在江油縣界之雍村洪武六年徙於青州所二十二年又徙於盤龍壩箭樓山之麓即今治也東南有馬盤山又有石門山東有涪江有青川溪下流合白水入嘉陵江西北有湖空闗又有黃陽闗東有鐡蛇闗西有大魚闗羊昌闗和平闗俱永樂中置又東有棧閣道出陜西文縣又西有永濟橋鐡索為之建松潘衛又東有青川守禦千戶所洪武四年十月以舊青川縣置屬四川都司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來屬所東有白水江東北有明月闗巡檢司南有呆陽闗北有北雄闗接陜西文縣界又有控夷闗萬厯中置江油府東南元省明玉珍復置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梓潼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劔州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來屬西有大匡山與彰明縣界東北有竇圌山北有涪水水上有涪水闗石泉府西南元屬安州洪武中州廢改屬成都府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來屬北有三面山龍安水出焉又東有湔水東里江陽入江有馬坪口巡檢司北有松嶺闗西有石極闗東有奠邊闗東北有大方闗西北有上雄闗馬湖府元馬湖路屬敘南宣撫司洪武四年十二月為府領縣一長官司四東北距布政司千一百里 屏山倚本泥溪長官司洪武四年十二月置萬厯十七年三月改縣西有雷番山南有馬湖江其上源自黎州西儌外流入界至此合金沙江經府城東入宜賔縣界中有結髪灘鐡鎖灘雞肝石灘俱在府西又有馬湖湖在山頂亦曰龍湖東有悔泥溪巡檢司又東有龍闗西有鳯闗又北有新卿縣鎮萬厯十七年三月建城置戍焉平夷長官司府西洪武四年十二月置舊治在司東萬厯中移於今治南有馬湖江又南有大汶溪東有小汶溪俱流合焉蠻夷長官司府西少南洪武四年十二月置南濱馬湖江西有什葛溪東有大鹿溪俱流合焉南有戎寜巡檢司沐川長官司府西少北元置洪武四年十二月改為州尋復北有沐川下流入大江東有芭蕉溪下流入馬湖江雷坡長官司府西南洪武四年十二月置二十六年省鎮雄府元芒部路屬雲南行省洪武十五年正月為府十六年正月改屬四川布政司十七年五月升為軍民府嘉靖五年四月改府名萬厯三十七年五月罷稱軍民府北有樂安山與敘州府界又西有白水亦曰八匡河源出烏撒界流經此境內諸川俱流入焉下流至敘州府入大江又南有苴牛河下流入烏撒之七星關河又北有鹹采二俱産塩有益良州強州元俱屬芒部路洪武十七年後廢又有阿□易溪易娘三蠻部元屬烏撒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芒部府十七年又改阿頭部為阿都府屬四川布政司後俱廢南有阿赫闗與烏撒界領長官司五北距布政司千五百八十里 白水江𥳽酬長官司正徳十六年十一月置懐徳長官司府西本卻佐寨威信安官司府南本母響寨歸化長官司府西南本夷良寨安靜長官司府西北本落角寨四司俱嘉靖五年四月改置
  烏䝉軍民府元烏䝉路後至元元年九月屬四川行省洪武十五年正月為府屬雲南布政司十六年正月改屬四川布政司十七年五月升為軍民府西有涼山北有界堆山與敘州府界西南有金沙江下流合於馬湖江南有索橋金沙江渡處北有羅左關有歸化州洪武十五年三月置屬府尋廢東北距布政司千三百里
  烏撒軍民府元烏䝉路後至元元年九月屬四川行省洪武十五年正月為府屬雲南布政司十六年正月改屬四川布政司十七年五月升為軍民府西有盤江出府西亂山中經西南為可渡河入貴州畢節衛界有可渡河巡檢司又西有趙班巡檢司又有阿赫闗鄔撒二巡檢司東南有七星闗東冇老雅闗又有善欲闗皆與貴州畢節衛界又南有倘唐驛路出雲南霑益州東北距布政司千八百五十里
  東川軍民府元東川路屬雲南行省洪武十五年正月為府十七年五月升為軍民府改屬四川布政司二十一年六月廢二十六年五月復置西南有馬鞍山府舊冶在焉尋移治萬額山之南又西南有絳雲弄山接雲南祿勸州界下臨金沙江又東南有牛欄江自雲南尋甸府流入至府北合金沙江有藤索橋在東北牛欄江上東北距布政司千四百里
  潼川州元潼川府直隸四川行省洪武九年四月降為州以州治棲縣省入直隸布政司北有涪江南有中江流合焉又西南有郪江有塩井西南距布政司三百里領縣七 射洪州南洪武十年六月省入塩亭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有涪江又東南有射江亦曰彌江亦曰梓潼水自塩亭縣流入經縣東南之獨坐山合於涪江又東南有瀋水亦入涪江有塩井中江州西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西南有可䝉山銅官山南有賴㦄山私鎔山俱産銅東南有中江南有郪江有塩井鹽亭州東少北北有紫金山南有梓潼水東有塩亭水自劔州南境流入亦謂之瀰江城東有塩井遂寜州東南元遂寜州明玉珍省州治小溪縣入焉洪武九年四月降州為縣東有銅盤山又有涪江北有郪江流入焉謂之郪口西有倒流溪有塩井蓬溪州東南元屬遂寜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遂寜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徙治故城之西南西有明月山下為明月池又有伏龍山下有火井北有蓬溪下流合於涪江有塩井安岳州南洪武四年於縣置普州九年州廢西有岳陽溪下流合於涪江有塩井樂至州南少西成化元年七月置屬州正徳九年改屬簡州嘉靖元年四月還屬有塩井
  睂州元屬嘉定府路洪武九年四月降為縣仍屬嘉定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為州直隸布政司東有蟇頣山西面臨江下為蟇頥泮南有峨嵋山東有玻瓈江即大江也南有思濛江西南有金流江一名難江下流俱入大江東南有魚耶鎮巡檢司北距布政司百八十里領縣三 彭山州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眉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有彭亡山亦曰平無山俗呼為平模山北有天社山南有打鼻山東北濱大江內江自雙流縣流入焉即牧馬川也合流而南亦曰武陽江江中有鼔樓灘又有赤水亦自東北流入大江丹陵州西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屬嘉定府十年五月省入眉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來屬東南有青衣水源出盧山縣流經此下流至嘉定州入大江青神州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嘉定州十三年十一月復還屬西有熊耳山青衣水經其下又東有大江東南有松柏灘東有犂頭灣巡檢司
  卭州元屬嘉定府路洪武九年四月降為縣仍屬嘉定州成化十九年二月復為州直隸布政司西有古城山産鐡又東南有銅官山産銅西有相臺山下有火井又有塩井南有卭水自雅州流入至新津縣入大江南有夾門闗巡檢司西有火井壩巡檢司後移於州南二十五里東北距布政司三百里領縣二 大邑州北少東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卭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嘉定州成化十九年二月還屬西北有鶴鳴山與榮慶川界東有牙江下流入卭水蒲江州東南元省入州洪武六年十二月復置屬嘉定府成化十九年二月還屬南有蒲水源出名山縣流經此東入卭州界西有雙路巡檢司
  嘉定州元嘉定府路洪武四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以州治龍遊縣省入直隸布政司東有三龜山又有九頂山大江在城東亦曰通江又西有陽江即大渡河自峨嵋縣流入經城東烏尤山下合於大江又西南有青衣水至城西雙湖與陽江合東南有金石井廵檢司後廢北距布政司二百六十里領縣六 峩眉州西西南有峩眉山有大峩中峩小峩羅目江出焉陽江在縣南自黎州所夷界流入與羅目江合又西南有中鎮巡檢司後徙治大圍山又有土地闗接蠻界夾江州西北西有青衣水又有洪雅川合焉洪雅州西北元省入夾江成化十八年五月復置西北有青衣水西有洪雅川又有竹箐山巡檢司犍為州東南舊治玉津鎮今治懲非鎮洪武中徙此東有大江東北有四望溪流入焉有四望溪口巡檢司又北有石馬闗巡檢司州東本榮州洪武六年十二月置九年四月降為縣東有榮川水有甕溪闗飛水闗俱洪武間置又有大坪隘口成化十二年八月置威逺州東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屬嘉定府十年五月省入榮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
  瀘州元屬重慶路洪武六年直隸四川行省九年直隸布政司舊治在州東茜草壩洪武中徙此城西有寶山西南有方山大江在東一名瀘江又名汶江資水自州北來合焉亦曰中江又有瀘州衛洪武二十一年十月置於州城成化四年四月徙於州西南之渡船舖南有石棚鎮北有李市鎮二巡檢司又有江門水流崖洞掃等闗堡俱成化四年四月置又南有龍透闗崇禎間修築西北距布政司千五百五十里領縣三 納溪州西南北濱大江城西有納溪水自蕃部西南流合焉有納溪口巡檢司南有倒馬闗石虎闗俱通雲南交趾路江安州西少南北濱大江有綿水西南流入之謂之綿水口又南有淯溪又有涇灘俱流合於綿水有板橋巡檢司合江州東少北舊治在神臂山南洪武初徙安樂山之麓即今治也又南有榕山俗名容子山北濱大江西有之溪北溪入焉因謂之合江又南有安樂溪西北流入江安縣
  雅州元屬陜西行省吐蕃宣慰司洪武四年以州治嚴道縣省入直隸布政司東有蔡山一名周公山其下有經水一名周公水又東南有榮水一名長濆河又有小溪一名百丈河至州界俱合流於青衣江北有金雞闗東北有金沙闗東北距布政司四百五十里領縣三 名山州東北洪武十年省入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北有百丈山旁有百丈縣元屬州洪武中省西有䝉山南有青衣江榮經州西南明玉珍省入嚴道縣洪武中復置東北有銅山東有卭崍山與黎州所界上有九折坂西有大闗山卭崍闗在焉北有長濆河南有周公水竝流入州界西北有紫眼闗地接西蕃又有碉門砦亦曰和川鎮元置碉門安撫司洪武五年設碉門百戶所於此其地與天全界蘆山州西北元曰瀘山復省洪武六年十二月復置改為蘆山東有盧山青衣水出焉南有三江渡其水經多功峽下流入平𦍑江西北有臨闗舊曰靈闗正統初更名有臨闗巡檢司又南有飛仙闗永寜宣撫司元永寜路洪武七年為永寜長官司八年正月升宣撫司天啟三年廢地屬敘州府故城在西洪武十五年遷於今治東南有獅子山西北有青山南有永寜河東北流經瀘州境入於大江又東南有赤水河東有魚浮闗洪武四年領長官司二距布政司千八百里 九姓長官司司城西南元九姓羅氏黨蠻夷長官千戶洪武六年十二月改置天啟六年改屬瀘州南有通江溪東北會於納溪之江門峽西南有金鵞池太平長官司元大壩軍民府洪武中廢成化四年四月改置天全六番招討司元六番招討司洪武六年十二月改置直隸四川布政司二十二年二月改隸都司東有多功山南有和水一名始陽河亦名多功河流入雅州青衣江又西番境內有可䟦海其下流合雲南様備水流入交趾又禁門闗砦石闗亦俱在司西又東有善所張所泥山天全思經樂萬始陽樂屋在城靈闗凡十百戶所東距布政司五百五十里
  松潘衛元松州屬雲南行省洪武初因之十二年四月兼置松州衛十三年八月罷衛未幾復置衛二十年正月罷州改衛為松潘等處軍民指揮使司屬四川都司嘉靖四十二年罷軍民司止為衛東有雪欄山上有闗南有紅花山西北有甘松嶺又北有大小分水嶺西有岷江自陜西洮州衛流經此亦曰潘州河又東有涪江出小分水嶺東南流入小河所界北有潘州衛洪武中以故潘州置二十八年入又西有鎮夷闗永樂四年七月置又西北有流沙闗又東有望山雪欄風洞黒松林三舍小闗子闗南有西寜歸化安化新塘北定浦江六闗又有平夷闗萬厯十四年置又南為鎮平闗又西北冇漳臘堡洪武十一年領千戶所一長官司十六安撫司五東南距布政司七百六十里 小河守禦千戶所宣徳四年正月置北有師家山一名文山山麓有文山闗南有小河即涪水也東流入龍安府界有鐡索橋跨其上占藏先結簇長官司 蠟匝簇長官司 白馬路簇長官司 山洞簇長官司 阿昔洞簇長官司 北定簇長官司 麥匝簇長官司 者多簇長官司 牟力結簇長官司 班班簇長官司 祈命簇長官司 勒都簇長官司 包藏先結簇長官司以上十三司俱洪武十四年正月置阿用簇長官司宣徳十年五月置潘斡寨長官司正統五年七月置別思寨長官司宣徳十年五月置八郎安撫司永樂十五年二月置麻兒匝安撫司宣徳二年三月以阿樂地置阿角寨安撫司 芒兒者安撫司二司俱正統五年七月置思曩日安撫司正統十一年七月置
  疊溪守禦軍民千戶所本疊溪右千戶所洪武十一年以古翼州置屬茂州衛二十五年改置直隸都司南有排柵山西有汶江南有黒水流合焉謂之翼水又南有南橋中橋徹底三□北有永鎮橋闗鎮平闗西有疊溪橋闗東有小闗俱洪武十一年領長官司二東南距布政司五百八十里 疊溪長官司所城北鬱即長官司所城西俱永樂九年正月置黎州守禦軍民千戶所本黎州長官司洪武九年七月置十一年六月升安撫司直隸布政司萬厯二十四年降為千戶所直隸都司東北有聖鍾山下有黎州元屬陜西行省吐番宣慰司洪武五年省州治漢源縣入州永樂後廢西北有飛越山兩面皆接生羌界西南有大田山東麓為大田壩萬厯二十四年立黎州土千戶所於此又東有沖天山南有避瘴山北有筍筤山南有大渡河即古若水舊治洪武十五年六月置大渡河守禦千戶所後徙司城西北隅又西南有漢水源出飛越山之仙人洞亦曰流沙河下流至試劔山入大渡河河南即清溪闗與建昌行都司界西有黒崖闗洪武十六年置又有椒子闗路通長河西等處東北距布政司六百九十里
  平茶洞長官司元溶江芝子平茶等處長官司洪武八年正月置屬酉陽宣撫司十七年直隸布政司西有百嵗山哨溪出於其東滿溪出於其西合流入買賽河北距布政司千六百七十里
  溶溪芝蔴子坪長官司元溶江芝子坪茶等處長官司洪武八年改置屬湖廣思南宣慰司十七年五月直隸四川布政司安寜宣撫司成化十三年二月置領長官司二 懐逺長官司 宣化長官司成化十三年二月與宣撫司同置
  酉陽宣慰司元酉陽州屬懷徳府明玉珍改沿邊溪洞軍民宣慰司洪武五年四月仍置酉陽州兼置酉陽宣慰司州尋廢八年正月改宣慰司為宣撫司屬四川都司永樂十六年改屬重慶衛天啟元年升為宣慰司東南有酉水流合平茶水至湖廣辰州府合流於江有寜俊江巡檢司西北距重慶府四百九十里領長官司三 石耶洞長官司司東南元石耶軍民府洪武八年正月改為長官司邑梅洞長官司司南元佛鄉洞長官司明玉珍改邑梅沿邊溪洞軍民府洪武八年正月改置北有凱歌河一名買賽河自貴州半頭著可司流入東入酉陽司界麻兔洞長官司洪武八年正月置
  石柱宣慰司元石砫軍民宣撫司明玉珍改安撫司洪武八年正月為宣撫司屬重慶衛嘉靖四十二年改屬䕫州衛天啟元年升為宣慰司東有石砫山又有三江溪即葫蘆溪之上流也西南距䕫州府七百五十里
  四川行都指揮使司元羅羅䝉慶等處宣慰司治建昌路屬雲南行省洪武十五年罷宣慰司二十七年九月置四川行都指揮使司治建昌衛領衛五所八長官司四東北距布政司千四百八十五里
  建昌衛軍民指揮使司元建昌路屬羅羅蒙慶宣慰司洪武十五年正月為府屬雲南布政司兼置衛屬雲南都司十月衛府俱改屬四川二十五年六月府廢升衛為軍民指揮司二十七年九月來屬領守禦千戶所四長官司三南有瀘水流入金沙江又北有長河南有懐逺河西南有寜遠河下流俱合於瀘水又東有建安州永寜州又東有里州東南有潤州西南有瀘州隆州俱俱屬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俱屬建昌府東有北社縣元屬永寜州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尋改為碧舍縣又西有徳州元屬徳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徳昌府二十七年後府州縣俱廢又有建昌前衛指揮使司洪武二十七年六月置與建昌軍民衛同城九月屬四川行都司萬厯三年省又東有建昌土衛洪武十五年置萬厯後廢北有瀘沽巡檢司即故瀘沽縣也又南有麻剌巡檢司又西南有打沖河東南有白水東有龍溪三巡檢司復廢又東北有老君闕有太平闗東南有旬沙闗又有金川堡守禦禮州後千戶所 守禦禮州中中千戶所衛北元禮州屬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建昌府兼置二守禦所屬衛二十七年後州廢北有瀘沽縣元屬禮州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亦二十七年後廢守禦打沖河中前千戶所衛西洪武二十七年二月置西有打沖河蠻名黒惠江一名納夷江源出吐蕃下流入金沙江東北有水砦闗南有天星砦守禦徳昌千戶所衛南洪武十五年置南有徳昌路元屬羅羅䝉慶宣慰司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屬雲南布政司十月改屬四川布政司二十七年後廢昌州長官司衛南元屬徳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徳昌府永樂二年七月改置威龍長官司衛東南元威龍州屬徳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以龍為隆屬徳昌府永樂二年七月改屬普濟長官司衛西南元普濟州屬徳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徳昌府永樂二年七月改置
  寜番衛軍民指揮使司元蘇州屬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建昌府二十一年十月兼置蘇州衛屬四川都司二十五年六月州廢升衛為軍民指揮使司二十六年三月更名屬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來屬南有南山産銅東有長河亦名白沙江南流會於瀘水又有中縣元屬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改屬永寜州十七年改屬蘇州後廢又有沙陀闗羅羅闗九盤關南有烏角闗北有北山闗又西有定番堡萬厯十五年置南距行都司百九十里領千戸所一 守禦冕山橋後千戸所衛東正統七年以冕山堡置東有東河與瀘沽河合下流入金沙江北有冕山闗
  越嶲衛軍民指揮使司洪武二十五年七月置屬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來屬西有阿路山亦曰大雪山北有大渡河與黎州界又有魚洞河南有羅羅河合流入大渡河又北有青岡闗有海棠闗有曬經闗南有小相公嶺闗西北有剌伯闗南距行都司百九十里領千戶所一長官司一 鎮西後千戶所衛北𢎞治中置卭部長官司衛東元卭部州屬建昌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建昌府二十七年四月升軍民府復仍為州屬越嶲衛永樂元年五月改為長官司東有平夷歸化二堡萬厯十五年開部夷地增置
  鹽井衛軍民指揮使司元栢興府治閏䀋縣屬羅羅䝉慶宣慰司洪武十五年三月屬雲南布政司二十四年二月降為州省閏鹽縣入焉二十六年六月州廢置衛屬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來屬南有栢林山西有斛僰和山産金又西有鐡石山出砮石東北有打沖河上有索橋西有雙橋河東有越溪河俱流入打沖河又治東有塩井北有金縣元屬柏興府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十七年後廢又東有雙橋闗西有古徳闗東南距行都司三百里領千戶所一長官司一 打沖河守禦中左千戶所衛東北洪武二十五年馬刺長官司衛南永樂初置
  會川衛軍民指揮使司本會川守禦千戶所洪武十五年置屬建昌衛二十五年六月升軍民千戶所十一月升會川衛軍民指揮使司屬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來屬東南有土田山産石碌有葛砧山産石青東有宻勒山産銀礦西南有金沙江自雲南武定府流入界又西有瀘水南入焉南有瀘沽河亦流入焉又南有搭甲渡廵檢司東南有瀘津闗南有迷郎闗又有松坪闗西有永昌關有大龍關北有甸沙關接建昌衛界有會川路元屬羅羅蒙慶宣慰司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屬雲南布政司十月改屬四川布政司二十六年四月府廢墮其城二十七年四月復置府後復廢又西有永昌州南有武安州又有黎漢州元俱屬會川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俱屬會川府十月俱改為縣二十四年二月復俱為州東南有姜州元屬建昌路又有會理州元屬會川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俱改屬東川府北有麻龍州元屬會川路洪武十五年三月改屬東川府又有麻龍縣洪武十七年改屬麻龍州二十七年後府州縣俱廢西北距行都司五百里領千戶所一 守禦𫐠易千戶所衛西北洪武二十五年閏十二月置
  江西禹貢揚州之域元置江西等處行中書省治龍興路太祖壬寅年正月因之正月治吉安府二月還治洪都洪武三年十二月置江西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為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十三州一縣七十七為里九千九百五十六有奇北至九江與江南湖廣界東至玉山與浙江界南至安逺與福建廣東界西至永寜與湖廣界距南京一千五百二十里京師四千一百七十五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一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口八百九十八萬二千四百八十二𢎞治四年戶一百三十六萬三千六百二十九口六百五十四萬九千八百萬厯六年戶一百三十四萬一千五百口五百八十五萬千二十六
  南昌府元龍興路屬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正月為洪都府癸夘年八月改南昌府領州一縣七 南昌洪武十一年建豫王府二十五年改為代王遷山西大同永樂初寜王府自大寜衛選此正徳十四年除故城在東今城明太祖壬寅年改築東湖在城東南隅西有贛江自豐城縣流入東北入鄱陽湖出湖口縣入大江亦田章江又東南有武陽水上源自南豐縣旴江北流經此又東北入宮亭湖南有市漢廵檢司新建倚西有西山跨南昌新建奉新建昌四縣之境北有呉城山臨贛江東有鄱陽湖即彭蠡也俗謂之東鄱湖其西與宮亭湖相接謂之西鄱湖西南有鈞水一名蜀江自高□縣流入合於章江東北有趙家圍西有烏山北有吳城西北有昌邑四巡檢司豐城府南少西元富州洪武九年十二月改為豐城縣南有羅山富水所出又有柸山豐水所出西南有章江豐水自南富水自東南俱流入焉又東有雲韶水自撫州流入亦入於章江南有沛源西南有江滸口二巡檢司又有河湖巡檢司廢又北有港口巡檢司治大江口後遷縣東北小江口廢進賢府東南西南有金山産金北有三揚水又有軍山湖又北有日月湖下流俱入於鄱陽湖東有潤陂東北有鄔子寨北有龍山東南有花園四巡檢司奉新府西西有百丈山馮水所出下流入於章江又西有華林山華林水出焉又西北有藥王山龍溪水出焉二水合流注於馮水西有羅坊巡檢司又有白沙巡檢司廢靖安府西北西有毛竹山接寜州界雙溪水岀焉下流入於馮水北有桃源山桃源水所出流與雙溪水合又西北有長溪源出名山下流入於修水武寜府西北西有太平山西北有九宮山南有修水 寜州府西元分寜縣為寜州治洪武初改縣為寜縣省州入焉𢎞治十六年升縣為州西有幕阜山修水發源於此下流入鄱陽湖又東有鶴源水源發九宮山下流合修水西有杉市巡檢司後遷於崇鄉北村南有定江又有八疊嶺二巡檢司廢東南距府三百六十里
  瑞州府元瑞州路屬江西行省洪武二年為府領縣三東北距布政司二百里 高安倚北有米山西北有華林山又北有蜀江自上高縣流入東流滙於南昌之象牙潭而入章江一名錦水此別一蜀江非出岷山之大江也又東有曲水亦東入章江南有陰岡嶺又有洪城二巡檢司廢上高府西南南有蒙山舊産銀鉛西有天嶺又西有蜀江自萬載縣流入至縣西北凌江口合新昌縣之塩溪水又有斜口水源出䝉山至縣西亦流入焉西有離婁橋又有麻塘二巡檢司新昌府西元新昌州洪武初降為縣西有盬溪水一名若耶溪南流至上高縣入於蜀江又北有蕂江下流與塩溪水合西有黃岡河北有大姑嶺二廵檢司
  九江府元江州路屬江西行省太祖辛丑年為九江府領縣五南距布政司三百里 徳化倚南有廬山亦曰匡廬東南有鄱陽湖湖中有大孤山縣北濱大江亦曰潯陽江北岸為湖廣黃梅縣南岸經湖口彭澤二縣而入南直東流縣境江中有桑落洲與南直宿松縣界又西有湓浦自瑞昌縣流入經城西注於大江所謂湓口也又東南有女兒浦源出廬山東北入鄱陽湖西有城子鎮巡檢司又東有南湖□西有龍開河二巡檢司後廢徳安府西南南有博易山古文以為敷淺原博易水出焉東南流入於鄱陽湖東北有谷簾水源出廬山下流亦入鄱陽湖瑞昌府西西有沾湓山湓水岀焉北有大江北岸與湖廣廣濟縣分界湖口府東北濵大江南有上石鍾山北有下石鍾山又南有青山在鄱陽湖中西南即鄱陽湖滙章貢羣川之水由此入江南有湖口鎮巡檢司後遷上石鍾山西北有茭石磯鎮巡檢司後遷於黃茅潭彭澤府東少北濱大江北有小孤山在江中江濱有彭浪磯與小孤對東北有馬當山橫枕大江有馬當鎮巡檢司西南有峯山磯鎮二巡檢司
  南康府元南康路屬江西行省太祖辛丑年八月為西寜府壬寅年四月改曰南康府領縣四南距布政司三百里 星子倚西北有廬山北有鞋山在鄱陽湖中湖東為宮亭湖西北為落星湖又西有谷簾水下流入鄱陽湖東有長嶺巡檢司後邊縣南渚溪鎮又遷縣東北青山鎮仍故名都昌府東西南有石壁山臨章江東南為鄱陽湖北有後港河合諸水入焉西北有左蠡巡檢司濵湖東南有柴棚巡檢司在湖中建昌府西南元建昌州洪武初降為縣西南有長山南有修水自寜州流入亦謂之西河東有蘆潭巡檢司安義府西南正徳十三年二月析建昌縣安義等五鄉置東有東陽新逕水南有龍江水俱流合於修水
  饒州府元饒州路屬江浙行省太祖辛丑年八月為鄱陽府隸江南行省尋曰饒州府來隸領縣七西南距布政司二百四十里 鄱陽正統元年淮王府自廣東韶州府遷此西北有鄱陽山在鄱陽湖中湖長三百里濶四十里亘南康饒州南昌九江四府之境南有鄱江源出南直婺源縣及祁門縣下流會於城東又南則廣信上饒江來合焉環城西北出復分為二俱入鄱陽湖亦名雙港水又東有東湖一名督軍湖流入鄱江西北有棠陰巡檢司遷於雙港口北有石門鎮巡檢司又東北有大陽埠西有八字腦餘干府南元饒干州洪武初降為縣西北有康𭅺山濵鄱陽湖南涯因名其水曰康𭅺湖又西有族亭湖又南有餘水亦曰三餘水又南有龍窟河合於餘水下入鄱江有康山巡檢司舊在康郎山上後遷黃埠西有瑞虹鎮在鄱陽湖濵樂平府東元樂平州洪武初降為縣東北有鳯遊山南有樂安江即鄱江之上流也北有八澗鎮巡檢司南有仙鶴山巡檢司後𨗇萬年縣之荷溪鎮浮梁府東元浮梁州洪武初降為縣南有昌江南直祁門縣之水俱流滙焉鄱江之別源也西北有桃𣗳鎮巡檢司後𨗇縣東北勒上市西南有景徳鎮宣徳初置御器厰於此徳興府東東有銀山舊産銀北有銅山山𪋤有膽泉浸鐵可以成銅西南有建節水自弋陽縣流入北有大溪自南直婺源縣流入下流俱合於樂安江東有白沙巡檢司西南有永泰廵檢司廢安仁府南少東南有錦江亦名安仁港自貴溪縣流入西北入餘干境為龍窟河又東有白塔河流合於錦江南有白塔來府田南二巡檢司後廢萬年府東南正統七年以餘干縣之萬春鄉置析鄱陽樂平溪貴溪三縣地益之北有萬年山東有桃源洞桃源水出焉經縣西南下流為餘水東北有荷溪鎮北有石頭街二巡檢司後俱廢
  廣信府元信州路屬江浙行省太祖庚子年五月為廣信府領縣七西北距布政司六百三十里 上饒倚西北有靈山舊産水晶南有丁溪山産鐡又南有銅山北有上饒江自玉山縣流入經城北下流至潘陽縣合於鄱江又西有櫧溪源出靈山亦曰靈溪流入上饒江南有八坊埸東北有鄭家坊二廵檢司玉山府東有三清山又有懐玉山玉溪出焉分二流東入浙西為上饒江東南有桞都寨巡檢司弋陽府西南有軍陽山舊産銀東有弋陽江即上饒江下流也又有弋溪流合焉又有葛溪源出上饒縣靈山下流入鄱江又有信義港□福建卲武流入合於葛溪貴溪府西西南有象山又有龍虎山上清宮在焉其南為仙巖又南有薌溪亦名貴溪上流即上饒江也又有□溪自福建光澤縣流入來合焉南有管界寨巡檢司西有神前街巡檢司本神峯寨在縣北後遷潭溪更名鉛山府西元鉛山州直隸江浙行省治在八樹嶺之南洪武初降為縣遷於今治西南有銅寶山湧泉浸鐡可以為銅又有鉛山産鉛銅及青縁北有鵞湖山南有分水嶺與福建崇安縣界上有分水闗巡檢司又有紫溪嶺水出焉出焉北有上饒江至汭口與紫溪桐木黃櫱諸水合流入弋陽縣界謂之鉛山河口又東北有石溪亦流合上饒江西南有石佛寨巡檢司後遷善政鄉湖坊街又西有駐泊巡檢司治汭口鎮廢永豐府南東南有平陽山舊産銀礦南有永豐溪源出福建浦城縣界下流至上饒縣界合玉溪又東有永平溪西會杉溪及諸溪谷之水注於永豐溪東有柘陽寨廵檢司又有杉溪寨廵檢司廢興安府西嘉靖三十九年八月以弋陽縣之橫峯寨置析上饒貴溪二縣地益之縣南有宋溪源並出靈山下流入上饒江東有了巖寨巡檢司後廢
  建昌府元建昌路屬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正月為肇慶府尋曰建昌府領縣五西北距布政司四百里 南城永樂二十二年建荊王府正統十年遷於湖廣蘄州成化二十三年建益王府西南有麻姑山東有旴江一名建昌江自南豐縣流入下流入金谿縣東有藍田北有伏牛二巡檢司又南有曽潭北有岳口二巡檢司廢又東南有杉闗接福建光澤縣界南豐府南少西元南豐州直隸江西行省洪武初降為縣南有軍山又東南有百丈嶺與福建建寜縣分界又有旴水東南有龍池廵檢司本黃沙源坪在縣西南後遷縣南雙港口又遷縣東南百丈嶺又遷䢴都尋又遷於此更名又南有太平北有仙君二廵檢司廢新城府東南西有福山黎水出焉經縣西下流會於旴江又有五飛猿嶺飛猿水出焉下流至南城縣入於旴江又有五福港源出杉闗流與飛猿水合東南有極高巡檢司遷水口村後遷縣南徳勝闗又遷縣東洵口仍故名西南有同安巡檢司後遷縣西樟村尋復廣昌府西南西北有金嶂山西南有梅嶺又南有血木嶺旴水出焉經城南流入南豐縣西南有秀嶺南有泉鎮二巡檢司瀘溪府東南本南城縣瀘溪巡檢司萬厯六年十二月改為縣東有瀘源溪出福建崇安縣之五鳯山流至縣又北入於安仁港
  撫州府元撫州路屬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正月為臨川府尋曰撫州府領縣六北距布政司二百四十里 臨川倚南有靈谷山西有銅山舊産銅城東有汝水上源接旴江自金谿縣流入東合於章江又西有臨水源出崇仁縣流合汝水北有溫家圳南有青泥西有清逺三巡檢司又有白竿巡檢司後廢崇仁府西南有巴山一名臨川山臨水出焉亦曰巴水又南有華葢山西寜水出焉下流俱合於汝水又西南有寶唐山寶唐水出其下北合縣境諸溪入於臨水東有周坊巡檢司又西北有丁坊南有河亭二巡檢司廢金谿府東南東入金窟山舊産金又有雲林山跨撫信建昌三府境又有崖山接貴溪縣界南有福水即旴水下流也自南城縣流入北合清江水又北合石門港水又北流為苦竹水又西流為臨川縣之汝水宜黃府西南東有宜黃水下流入汝南有止馬寺巡檢司又有上勝巡檢司廢樂安府西南西北有大盤山與新淦永豐二縣界寶唐水出焉下流合於臨水東有芙蓉山鰲溪水出焉下流合於贛水北有龍義又有望仙二巡檢司又西北有南平巡檢司後廢東鄉府東正徳七年八月以臨川縣之孝岡置析金谿進賢餘干安仁四縣地益之西南有汝水東北有橫山西北有古熂二巡檢司後廢
  吉安府元吉安路屬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為府領縣九東北距布政司五百九十里 廬陵倚北有螺山南有神岡山兩山相望贛江經其下又北經城東又北經虎口石流入峽江縣為清江南有富田西有井岡西南有敖城三巡檢司泰和府南少西元太和州洪武二年正月改為泰和縣東有王山亦名匡山贛江在城南自萬安縣流入經縣西之牛吼石而東北入廬陵縣界又南有雲亭江一名繒水源出興國縣北流至珠林口𣳇於贛江西有旱禾市東北有花石潭東南有三顧山三巡檢司吉水府東北元吉水州洪武二年正月降為縣東有東山北有王嶺又東北有吉文水贑水之支流北有白沙巡檢司遷縣西北三曲灘上仍故名永豐府東東有郭山南有石空嶺又有恩江下流入於贛江東南有層山南有沙溪又有表湖三巡檢司又東北有視田巡檢司後廢安福府西少北元安福州洪武二年正月改為縣西有盧蕭山盧水出焉經城北東流與王江合又東合禾水至廬陵縣神岡山下入於贛江南有黃茒巡檢司治黃陂寨後遷縣西時礱鎮西有羅塘巡檢司治洋澤後遷江背俱仍故名龍泉府西南東南有錢塘山西有石含山南有遂水東流入於贛江西北有北鄉巡檢司西南有禾源巡檢司後遷縣西左安司仍故名西有秀洲巡檢司本金田在縣北後遷治更名萬安府南東有蕉源山産鐵城西有贛江江之灘三百里在縣境者十八灘皇恐為最險又南有皁口江自贛縣北注於贛江有進口巡檢司在縣西南又東北有灘頭廵檢司又東南有西平山巡檢司廢永新府西南元永新州洪武二年正月降為縣東南有義山西有秋山一名禾山禾水出焉一名永新江東流至泰和縣入於贛江東南有上坪寨西北有栗傳寨又有禾山寨又有新安寨四巡檢司永寜府西南北有七溪嶺西有漿山水源自湖廣茶陵州接流經縣南合於永新縣之禾江西有升鄉寨巡檢司西南有襲頭寨巡檢司尋廢臨江府元臨江路屬江西行省太祖癸夘年為府領縣四東北距布政司二百七十里 清江倚東有閤皁山亘二百餘里南有贛江一名江江有清江鎮廵檢司又有袁江自新喻縣流入至縣南合焉西有蕭水南有淦水至縣東清江鎮亦俱合於贛江西南有太平市巡檢司廢新淦府南元新淦州洪武初降為縣西北有離嶺淦水出焉又西有清江又南有象江有泥江俱流入於清江東有枉山巡檢司後遷藍橋尋復新喻府西元新喻州洪武初降為縣西有銅山舊産銅北有䝉山南有渝水即袁江潁江水北流入焉北有水北墟巡檢司峽江府南本新淦縣之峽江巡檢司嘉靖五年四月改為縣析新淦縣六鄉地益之南有玉笥山又有贛江亦名峽江有黃金水流合焉
  袁州府元袁州路屬江西行省太祖庚子年為府領縣四東北距布政司三百九十里 宜春倚南有蟠龍山又有仰山又秀江在城北源出平鄉縣流經府西亦曰稠江即袁江之上源也西有黃圃南有澗富嶺二巡檢司分宜府東東有鍾山峽西有昌山峽秀江經兩峽中入新喻縣境為喻水萍鄉府西元萍鄉州洪武初降為縣東有羅霄山羅霄水出焉分二𣲖東流者為盧溪水下流為秀江入宜春縣界西流者入湖廣醴陵縣界合湪水又西有萍川水亦曰陽岐水西流經縣南下流合湪水北有安樂鎮東南有大安里二巡檢司又西有草市巡檢司後遷於插嶺闗仍故名又西有湘東市東有盧溪鎮萬載府北北有龍江下流即㙐州府之蜀江東北有康樂水入焉西有鐵山界巡檢司又有高村鎮巡檢司尋廢
  贛州府元贛州路屬江西行省太祖乙巳年為府領縣十二西北距布政司一千一百八十里 贛倚南有崆峒山章貢二水夾山左右經城之東西貢水一名東江自福建長汀縣流入府界章水一名西江自湖廣宜章縣流入府界至城北合流為贛江北有桂源巡檢司後遷修鎮東北有磨刀寨巡檢司後遷石院舖南有長洛巡檢司後遷縣西黃金鎮俱仍故名雩都府東東北有高沙寶山又北有雩山雩水出焉合寜都會昌諸水繞城而西至贛縣合於貢水東北有平頭寨巡檢司又有印山又有青塘二巡檢司復廢信豐府東南東有桃江自龍南縣流入經縣北為信豐江下流入於貢水東南有龍田巡檢司西有支枝墟又有黃田覃塘又東有新設四巡檢司後廢興國府東北北有覆笥山東北有瀲江西南流合雩水入貢江東有衣錦鄉東北有迴龍寨二巡檢司會昌府東少南元會昌州洪武初降為縣南有四望山下有羊角水隘北有湘洪水即貢水西北流會雩水南有湘鄉寨北冇承鄉二巡檢檢司又西有河口巡檢司後廢安逺府南元屬寜都州洪武初改屬府西有安逺水亦曰㢘水流入會昌縣之貢水又南有三百坑水下流入廣東龍川縣西北有板口巡檢司寜都府東北元寜都州洪武初降為縣西北有全精山北有梅寜南有寜都水興散水篔簹曲陽黃沙長樂五水合又東北有䖍化水下流俱入於雩水又有梅川水出梅嶺下流亦經雩都縣入貢水東南有下河寨巡檢司瑞金府東元屬會昌州洪武初改屬府東北有陳石山綿江出焉流至縣南入貢水又西入會昌縣為湘洪水西北有瑞林東北有湖陂巡檢司東南有古城鎮路出福建長汀縣 龍南府南元屬寜都州洪武初改屬府西南有冬桃山桃水出焉東北流會諸水至縣北宮山下與渥濂二水合為三江口又北流為信豐縣之桃江有冬桃隘崇禎初移定南縣下厯巡檢司駐焉石城府東北元元貞元年十一月屬寜都州洪武初改屬府北有牙梳山東有霸水西南合䖍化水入貢江北有捉殺寨巡檢司後遷縣西赤江市仍故名定南府東南隆慶三年三月以龍南縣之蓮□鎮置析安遠信豐二縣地益之西北有程嶺又南有神仙嶺東有指揮峯東北有九洲河下流會於信豐縣之桃江東北有下厯巡檢司復遷髙砂蓮塘又遷龍南縣冬桃隘長寜府東南萬厯四年三月以□逺縣之馬蹄岡置析會昌縣地益之東南有頂山又南有大帽山俱接閩廣坑又東有尋鄔水流入廣東龍川縣界西北有黃鄉巡檢司南有新坪巡檢司本大墩後更名北有雙橋南有丹竹樓二巡檢司後廢
  南安府元南安路屬江西行省太祖乙巳年為府領縣四東北距布政司一千五百二十里 大庾倚西南有庾嶺五嶺之一亦名梅嶺上有闗曰梅闗又有章江亦曰南江亦曰橫江下流與貢水合西有鬰林鎮巡檢司治晶都村後遷浮江隘又遷黃泥港東北有赤石嶺巡檢司治峯山里後遷小溪城又遷峯山新城後遷峯山水西村俱仍故名又縣南有水南城與府城隔江對峙嘉靖四十年築西北有新田城又北有鳯凰城又西有楊梅城俱嘉靖四十四年築又東有九所城亦嘉靖四十四年南康府東北西南有禽山禽水出焉東流至南壄口入於章江北有羊嶺山南有芙蓉江即章江東北有潭口鎮北有相安鎮二巡檢司上猶府東北元永清縣洪武初更名□有書山一名太𫝊山東有大猶山猶水出焉下流至南康縣入於章江西有浮龍巡檢司後遷太𫝊村仍故名崇義府正正徳十四年三月以上猶縣之崇義里置析大庾南康二縣地益之西南有聶都山西有□岡又有章江自湖廣宜章縣流入又有橫水經縣南又西南有左溪下流俱合章江西北有上保巡檢司本過步後遷治更名西南有鉛厰巡檢司本在鉛山後遷聶都東南有長龍巡檢司本治隆平里後遷縣東北尚徳里江頭俱仍故名















  明史卷四十三
<史部,正史類,明史>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四十四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敇修
  志第二十
  地理五
  湖廣      浙江
  湖廣禹貢荊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梁豫四州之域元置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治武昌路又分置湖南道宣慰司治天臨路屬焉又以襄陽等三路屬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又分置荊湖北道宣慰司治中興路並屬焉太祖甲辰年二月平陳理置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洪武三年十二月置武昌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為湖廣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十五直隸州二屬州十七縣一百有八宣慰司二宣撫司四安撫司五長官司二十一蠻夷長官司五為里三千四百八十有奇北至均州與河南陜西界南至九疑與廣東廣西界東至蘄州與江南江西界西至施州與四川貴州界距南京一千七百一十五里京師五千一百七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七十七萬五千八百五十一口四百七十萬二千六百六十𢎞治四年戶五十萬四千八百七十口三百七十八萬一千七百一十四萬厯六年戶五十四萬一千三百一十口四百三十九萬八千七百八十五
  武昌府元武昌路屬湖廣行省太祖甲辰年二月為府領州一縣九 江夏洪武三年四月建楚王府於城內黃龍山東有黃鵠山下為黃鵠磯臨大江又南有金水一名塗水西流至金口入江有金口鎮巡檢司又北有滸黃洲西南有鮎魚口鎮二巡檢司武昌府東西有樊山一名西山産銀銅鐵及紫石英南有神人山其下為白鹿磯西有西塞山與大治縣界北濵大江有蘆洲一曰羅洲又西南有樊港一名樊溪又名表溪滙縣南湖澤凡九十九北入大江曰樊口又東有南湖一名五文湖通大江東有金於磯鎮又有赤土磯鎮西南有白湖鎮三巡檢司南有金牛鎮西有三江口鎮二巡檢司後廢嘉魚府西南西有赤壁山與江夏縣界北岸對烏林西北濵大江有陸水流入焉曰陸曰蒲圻口東北有簰洲鎮西南有石頭口鎮二巡檢司蒲圻府西南西有蒲首山南有蒲圻河即陸水也又西有蒲圻湖西南有新店等湖下流至嘉魚縣之石頭口注於大江西南有羊樓巡檢司咸寜府東南陳友諒時徙治河北洪武中復還故城即今治也西有淦水即淦水之別名崇陽府南西有岩頭山西南有龍泉山東北有壺頭山下有壺頭港亦曰崇陽港滙羣川西合陸水又名雋水通城府西南南有錫山舊産銀錫北有陸水自巴陵縣流入 興國州元興國路屬湖廣行省太祖甲辰年二月為府洪武九年四月降為州以州治永興縣省入來屬北有銀山西有黃姑山舊俱産銀南有太平山與九宮山接東有大坡山産苶東北有大江東有湖亦曰富水北流注於江有富池鎮巡檢司又東北有黃顙口鎮巡檢司西北距府三百八十里領縣二 大冶州西北北有鐵山又冇白雉山出銅礦又東冇圍爐山出鐵又西南有銅綠山舊産銅大江在北有道士洑巡檢司通山州西少南東南有九宮山寶石河出焉下流合於富水東有黃泥壠巡檢司
  漢陽府元屬湖廣行省洪武九年四月降為州屬武昌府十三年五月復為府屬湖廣布政司尋屬河南二十四年六月還湖廣領縣二西北距布政司隔江僅七里 漢陽洪武四年四月省十三年五月復置大別山在城東北一名翼際山又名魯山漢水自漢川縣流入舊逕山南襄河口入江成化初於縣西郭師口之上決而束従山北注於大江即今之漢口也有漢口巡檢司大江自巴陵縣西北接洞庭之水流入府境至此與漢水合又西南有沔水即漢水支流也仍合漢入江又有沌水大江支流也自沔陽州流入仍入大江謂之沔口有沌口巡檢司又有弇水在大江南岸至沔口入江又北有灄水亦漢水支流也有淪水流合焉下流注於大江又西有太白湖江北諸水多滙焉西有蔡店鎮西南有新灘鎮二巡檢司又西南有百人磯鎮巡檢司後遷於東江□漢川府西少北元屬漢陽路洪武九年四月改屬武昌府十三年五月還屬南有小別山一名甑山又有陽臺山西南有漢水東有溳水自雲夢縣來南入漢渭之溳口北有劉家塥巡檢司
  黃州府元黃州路屬河南江北行省太祖甲辰年為府屬湖廣行省九年屬湖廣布政司尋改屬河南四十二年六月還屬湖廣領州一縣八西南距布政司百八十里 黃岡倚南有故城洪武初徙於今治南濵大江西北岸有赤鼻磯非嘉魚之赤壁西有三江口其上流水分三沠至此合流中有新生洲又有崢嶸洲東有巴州西有舉水俱入於江江濵西有陽邏鎮北有□風鎮又西北有中和鎮三巡檢司又有鹿城闗有大活闗又東北有陰山闗麻城府北東有龜峰山舉水出焉流入黃岡縣東南有長河又南有縣前河流入焉下流注於江西有雙城鎮鵝籠鎮東北有虎頭闗三巡檢司又西北有木陵闗在木陵山上東北有隂山闗在隂山上又北有黃土闗與木陵虎頭白沙大城為五闗又西有岐亭鎮嘉靖五年築城黃陂府西東南濵大江有武湖自西來入於江曰武口又曰沙武口亦曰沙洑口又西有灄水自漢陽流入江曰灄口北有大城潭鎮巡檢司又北有白沙闗即麻城五闗之一也黃安府西北嘉靖四十二年以麻城縣之姜家岐置析黃岡黃陵二縣地益之東有三角山接蘄水羅田蘄州界又有東流河下流出□風口入江西有西河又有雙河合流出灄口入漢又北有雙山闗巡檢司西北有金扃闗亦曰金山闗與河南羅山縣界蘄水府東少南元屬蘄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屬蘄州十一年十月改屬府西南濵大江南有浠水源出英山縣流經縣境西南入江又東有蘭□東南流入浠水又北有巴水源出縣之板石山流入黃岡縣界有蘭溪鎮巴河鎮二巡檢司羅田府東北元屬蘄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屬蘄州十一年十月改屬府東南有浠水西北有平湖水南有官渡河亦名縣前河平湖水流入焉下流合黃岡縣之巴河入大江東北有多雲鎮巡檢司又有栗子闗又有上岐嶺中岐嶺下岐嶺等闗西北又有平湖闗 蘄州元蘄州路屬河南江北行省太祖甲辰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以州治蘄春縣省入來屬正統十年荊王府自江西建昌遷此東北有百家冶山産蘄竹南濵江東北有□水出大浮山經州北滙為赤東湖西南流接蘄水縣界注於大江西有茅山鎮北有大同鎮二巡檢司西距府二百十里領縣二 廣濟州東北南濵江江中有中洲崇禎末遷治於此尋復故又有武山湖□口湖皆流通大江南有武家穴鎮西南有馬口鎮二巡檢司黃梅州東北東南有礦山舊産鐵大江在南江濵有太子洑又南有縣前河由小池口入江西南有新開口鎮巡檢司屢圯於江內徙又南有靖江觜鎮巡檢司
  承天府元安陸府屬荊湖北道宣慰司太祖乙巳年屬湖廣行省洪武九年四月降為州直隸湖廣布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屬河南未幾還屬𢎞治四年興王府自徳安府遷此嘉靖十年昇州為承天府十八年建興都留守司於此領州二縣五東南距布政司五百七十里 鍾祥洪武二十四年建□王府永樂十二年除□十二年建梁王府正統六年除元曰長壽縣元末廢洪武三年復置九年四月省入州嘉靖十年八月復置更名東有樠木山一名青泥山北有松林山興獻王陵𥨊在焉嘉靖十年賜名純徳山置顯陵縣於此明末縣廢西濵漢水北有直河自隨州流入有滶水流合焉又有豐樂水又東有臼水俱注於漢水京山府東有有縣河下流至景陵縣入漢江又東北有撞流自隨州流入至漢川縣入漢江或謂之寓水潛江府東南元屬中興路洪武十年八月來屬北有漢水西北有潛水即漢水分流經縣東南入於漢又東南有深江又南有思江皆漢水支分也西南有沱水為江水之分流經縣南有重湖環繞又東滙於漢水 荊門州元治長林縣屬荊湖北道宣慰司洪武九年四月改為縣省長林縣入焉屬荊州府十三年五月復為州仍屬荊州府嘉靖十年八月來屬東南有章山即內方山也漢水逕其東亦曰沔水又西有權水東南有直江一名直河又有陽水一名建水皆流入焉南有荊門守禦千戶所北有宜陽守禦千戶所東南有建陽鎮新城鎮西北有仙居口北有樂仙橋四巡檢司東北距府九十里領縣一 當陽州西元屬荊門州洪武九年改屬荊州府十年五月省入荊門縣十三年五月復置仍屬州東南有方城洪武初移治於此十三年□故南有玉泉山玉泉水出焉北有沮水源出房陵縣經縣東南合榕渡與章水會下流至枝江縣入於大江北有漳河口巡檢司 沔陽州元沔陽府屬荊湖北道宣慰司洪武九年四月降為州以州治玉沙縣省入直隸湖廣布政司尋直隸河南二十四年六月還直隸湖廣嘉靖十年十二月來屬東南有黃蓬山其下為黃蓬湖南有大江北有漢水東有太白湖州西十四湖之水悉滙焉由漢陽縣之沌口入於大江又南有長夏河江水支流也亦曰夏水西北有襄水漢水支流也至州東北豬口合流東入於沔水東有沙鎮西南有茅鎮二巡檢司西北距府三百二十五里領縣一 景陵州西北南有沔水西南有楊水北注沔謂之楊口亦曰中夏口又曰楊林口又有中水流合楊水曰中口東有乾鎮巡檢司
  徳安府元屬荊湖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月屬湖廣行省九年四月降為州屬黃州府十一月屬武昌府十三年五月復為府屬湖廣布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屬河南未幾還屬領州一縣五東南距布政司四百里 安陸成化二十三年建興王府𢎞治四年遷於安陸州八年建岐王府十四年除正徳元年壽王府自四川保寜府遷此嘉靖二十四年除四十年建景王府自十四年除洪武初縣省十三年五月復置東有章山即豫章山溳水在城西裕稱府河亦曰石漳河又西有漳水入焉謂之漳口南有高履鎮巡檢司後移於隨州之合河店雲夢府東南西南有溳水東有興安鎮巡檢司後廢應城府西南洪武九年四月屬黃州府十年五月省入雲夢縣十三年五月復置西北有西河下流入漢水又峙山鎮巡檢司亦在西北孝感府東南洪武九年四月屬黃州府十年五月省入徳安州十三年五月復置北有澴水下流入於漢水南有淪河自溳河分流至漢陽合灄水入江北有小河溪東南有馬溪河二巡檢司 隨州洪武二年正月以州治隨縣省入九年四月降為縣屬黃州府十年五月省入應山縣十三年五月復升為州西有大溪山溳水出焉下流至漢川縣入漢水又西有大洪山漳水所出西北有溠水源出栲栳山又有㵐水流入焉又南有浪水源出大猿山下流俱注於溳水又西北有合河店東北有出山鎮二廵檢司東南距府百八十里領縣一 應山州東洪武初省十三年五月復置西有鷄頭山澴水出焉西南有溳水東有白泉河與澴水合入孝感縣界西北有杏遮闗巡檢司即平靖闗義陽三闗之一又西南有平里市巡檢司又東北有武陽闗一名武勝闗又名禮山闗亦義陽三闗之一
  岳州府元岳州路屬湖廣行省太祖甲辰年為府洪武九年四月降為州直隸布政司十四年正月復為府領州一縣七東北距布政司五百里 巴陵洪武九年四月省十四年復置西南有巴邱山又有君山在洞庭湖中大江在西北洞庭湖上納湘灃二水自西南來合謂之三江口湖之南有青草湖又西曰赤沙湖謂之三湖沅漸元辰敘酉灃澬湘九水皆滙於此故亦名九江東南有㴩湖亦名翁湖南有鹿角巡檢司臨湘府東北東南有龍窖山跨臨湘通城當陽蒲圻四縣界西南有城陵□又有道人磯皆濵大江有城陵磯巡檢司又南有土門鎮東北有鴨欄磯二巡檢司華容府西北東有東山又有石門山大江在北又有華容河自大江分流南達洞庭湖南有灃水東流入洞庭湖西南有赤沙湖與洞庭湖接南有明山古樓巡檢司又東北有黃家穴廵檢司後移於塔市北有北河渡巡檢司復廢平江府東南元平江州洪武三年降為縣北有永寜山東北有幕阜山東有汨水西南流昌水北流入焉東北有長壽巡檢司灃州元灃州路屬湖廣行省太祖甲辰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以州治灃陽縣省入屬常徳府三十年三月來屬元元貞末徙治新城洪武五年復舊治東有闗山西南有大浮山跨石門武陵桃源三縣界南有澧水一名蘭江亦曰繡水其東有澹水北有涔水俱流入焉東有嘉山鎮巡檢司東距府二百七十里領縣三 安鄉州東南西有澧水一名長河北有涔水石門州西南有澧水西北有渫水亦名添平河自添平所南流入焉慈利州西少南元慈利州洪武二年降為縣西南有天門山有□榔洞與□分界又西有崇山又有厯山澧水出焉下流至華容縣入於洞庭湖又西有漊水源出四川巫山縣東流合諸溪澗之水至縣西滙於澧水亦曰後江西南有氷定衛洪武中置二十三年八月徙於永順宣慰司之芋岸埤西北有龍伏闗東南有後平闗黒崇闗謂之永定三闗所屬曰大庸守禦千戶所本大庸衛在衛西洪武九年四月置三十一年改為所曰茅岡長官司在衛東北正統中氷定衛置北有九溪衛洪武二十三年六月置有九淵野牛三江口閘口四闗所屬曰守禦添平千戶所在衛北洪武二年置曰守禦安福千戶所在衛西北洪武二十三年九月置曰守禦麻寮千戶所在衛北洪武四年置曰柔槙安撫司本桑植荒溪等處宣慰司在衛西北太祖丙午年二月置後廢永樂四年十一月改置
  荊州府元中興路屬荊湖北道太祖甲辰年九月改為荊州府屬湖廣行省呉元年十月置湖廣分省於此尋罷九年屬湖廣布政司尋改屬河南二十四年還屬領州二縣十一東距布政司千二百一十里 江陵洪武十一年正月建湘王府建文元年四月除永樂元年遼王府自遼東廣寜遷於此隆慶二年十月除萬厯二十九年十月建惠王府南濵江東南有夏水至沔陽州合於沔水故沔水亦兼夏水之名又有陽水東北至景陵縣入沔水又東北有三海沮漳水滙流處北有柞澞又東冇靈溪亦曰零水南入江謂之零口東北有龍灣市東南有沙頭市南有郝穴口西南有虎渡口四巡檢司公安府東南東北冇舊城今治崇禎元年所遷北濵江西北有油河流入馬謂之油口有油口巡檢司東北有夏水石首府東南元末治楚望山北洪武中徙繡林山左本宋時舊治也北濵江江中有石首山又東有焦山下有港通洞庭湖有調弦口巡檢司監利府東少南南濵江東南冇魯伏江亦曰夏水自大江分流下至沔陽州入沔又西有湧水南入江謂之涌口又東有瓦子灣西有窰所南有白螺磯北有毛家口又有分塩所五巡檢司松滋府西南西南有巴山北濵大江南有紅崖子巡檢司又有西坪塞巡檢司後廢枝江府西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松滋縣十三年五月復置北濵大江江中有百里洲江水經此而分故曰枝江北有沮水南入江謂之沮口 夷陵州元峽州路屬荊湖北道宣慰司太祖甲辰年為府九月降為州直隸湖廣行省九年四月改州名夷陵以州治夷陵縣省入來屬大江在南西北有闗曰下牢闗夾江為險又有西陵明月黃牛三峽峽中有使君虎頭狼尾鹿角等灘皆江流至險處也西北有赤谿東合大江南有南津口廵檢司又東有金竹坪巡檢司後廢又西有西津闗東北有白虎闗東距府三百四十里領縣三 長陽州西南東南有清江西有舊闗堡西南有蹇家□南有漁洋闗三巡檢司南有古捍闗西有梅子八闗宜都州東南西北有荊門山下臨大江其對岸即虎牙山也又西有清江東流合大江有清江口巡檢司又西北有古江闗東北有普通鎮二巡檢司逺安州東北舊治亭子山下成化四年遷於東荘坪崇禎十三年又遷鳯凰山麓即令治也東北有沮水歸州元治秭歸縣直隸湖廣行省洪武九年四月廢州入秭歸縣屬夷陵州十年二月改縣名長寜十三年五月復改縣為歸州舊治江北後治白沙南浦洪武初徙治丹陽四年徙長寕在江南楚王臺下嘉靖四十年復還江北舊治東有馬肝白狗空舲等峽大江在州北經峽中入夷陵界其西有叱灘蓮花灘新灘皆濵江西北有牛口巡檢司後遷於巴東縣利洲東南有南邏口巡檢司後遷於新灘東距府五百二十里領縣二 興山州西北洪武九年改屬夷陵州後還屬正統九年三月省入州𢎞治三年五月復置南有香溪亦曰縣前河南流入江東北高雞塞巡檢司又東有桑林坪巡檢司後廢又北有貓兒闗達鄖襄巴東州西元屬歸州洪武九年改屬夷陵州隆慶四年還屬北濵大江自四川巫山縣流入東經門扇東奔破石謂之巴東三夾下流至黃梅縣入南直宿松縣界又南有清江一名夷水自四州建始縣流入下流入於大江又北有塩井西南有連天闗巡檢司南有野山闗巡檢司本治石砫隆慶四年更名襄陽府元裏陽路屬河南江北行省大祖甲辰年為府屬湖廣行省九年屬湖廣布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屬河南未幾還屬湖廣領州一縣六東南距布政司六百八十里 襄陽正統元年襄王府自長沙遷此南有虎頭山又有峴山東南有鹿門山又西有隆中山漢水在城北亦曰襄江白河在城東北與唐河合南入漢謂之白河口亦曰三州口又西北有青泥河南有浮河西南有檀溪下流皆入於漢北有樊城有樊城闗巡檢司後移於縣東北之栁樹頭又東北有雙溝口巡檢司又西有油坊灘巡檢司嘉靖十九年移於縣西北之北寨山廟鎮宜城府東南東有漢水西有蠻水亦曰夷水源出房縣流至縣界入漢水其支流曰長渠又有沶水自漢中流入合於蠻水謂之沶口又有疎水在縣東北自南漳縣流入於漢謂之疎口南漳府西南西北有荊山南有蠻水又有沮水又有漳河流入當陽縣合於沮水東有方家堰西南有金廂平二巡檢司又西有七里頭巡檢司後移於保康縣之常平堡棗陽府東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宜城縣後復置東南有白水南有濜水流合焉西注於沔水此縣內之白水也又西南有流河流入襄陽之白河東北有鹿頭店巡檢司榖城府西少北東北有漢水又有均水流入焉謂之均口又有築水經縣治東南注於漢水曰築口西有石花街巡檢司光化府西北洪武十年省入穀城縣十三年五月復置舊治在西隆慶末改建於阜城衛即今治也東有馬窟山北有漢水東有白河即清水自河南新野縣流入有泌河流合焉西北有左旗營巡檢司萬厯中徙於縣舊城 均州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武當縣省入南有武當山永樂中尊為太嶽太和山山有二十七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北有漢江一名滄浪水東北有均水自河南浙川縣流入又東南有黑虎廟巡檢司東南距府三百九十里
  鄖陽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置領縣七又置湖廣行都指揮使司於此衞所俱無實土東南距布政司千二百里 鄖倚元屬均州成化十二年置鄖陽府治此漢水在南東南有龍門山龍門河出焉下流入於漢水西北有青桐闗東北有雷峰埡鎮二巡檢司府南少西元房州屬襄陽路洪武十年五月以州治房陵縣省入又降州為縣仍屬襄陽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來屬西南有景山一名雁山江水出焉流入逺安縣界又南有粉水亦曰彭水又有築水俱流入穀城縣注漢四南有板橋山巡檢司復移於縣東南之博磨坪竹山府西南元屬房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房縣十三年五月復置屬襄陽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來屬東有方城山西有築山築水出焉流入房縣界又有上庸山上庸水所出南合孔陽水下流入漢又南有堵水源出陜西平利縣界東流入漢西北有黃茅闗吉陽闗二巡檢司竹谿府西南本竹山縣之尹店巡檢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置縣而移巡檢司於縣東之縣河鎮㝷又遷巡檢司於白土闗南有竹谿河上津府西北洪武初置屬襄陽府十年五月省入鄖陽十三年五月復置仍屬襄陽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來屬西有十八盤山又有吉水西南流入漢俗謂之夾河南有江口鎮巡檢司鄖西府西北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鄖縣之南門保置南有漢江自陝西白河縣流入下流至漢陽縣入於江保康府東南𢎞治十年十一月以房縣之潭頭坪之北有粉水東南有常坪堡嘉靖十九年移南漳縣之七里頭巡檢司於此
  長沙府元天臨路屬湖南道宣慰司太祖甲辰年為潭州府洪武五年六月更名長沙領州一縣十一東北距布政司八百八十里 長沙倚治西北洪武三年四月建潭王府二十三年除永樂元年谷王府自北直宣府遷於此十五年除二十二年建襄王府正統元年遷於襄陽天順元年三月建吉王府縣舊治城外洪武初徙城中十八年復徙北門外萬厯二十四年徙朝宗門內西有湘水源出廣西典安縣流入境合瀟水烝水北流環府城東北出至湘隂縣達青草湖注洞庭湖行二千五百條里北有瀏陽水西流入湘謂之瀏口又有麻溪流入湘水曰麻溪口又西北有喬口巡檢司喬江與澬江合流處善化倚治東南舊治在城外洪武四年徙於城中十年五月省入長沙縣十三年五月復置治在南門外成化十八年仍徙城中西南有嶽麓山湘江繞其東麓又有靳江流入湘江西有橘州在湘江中南有暮雲市巡檢司湘陰府北元湘隂州洪武初降為縣北有黃陵山西有湘水北達青草湖謂之湘口湖在縣北與洞庭連亦曰重湖南有哀江又北有汨羅江汨水自平江縣流入分流為羅水會於屈潭西流注湘謂之汨羅口西北有營田巡檢司湘潭府西南元湘潭州洪武三年三月降為縣東有昭山下有昭潭西有湘水西南有涓水流入焉南有下灄市巡檢司瀏陽府東元瀏陽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北有道吾山東北有大光山又有大圍山瀏水出焉經縣南入長沙縣界曰瀏陽水東南有渠城界梅子圍二巡檢司又有翟家寨巡檢司後廢醴陵府東南元醴陵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南有淥水亦曰漉水西北注於湘水有淥口巡檢司寜鄉府西西有大溈山北有澬江源出綏寜縣經此入沅江縣界注洞庭益陽府西北元益陽州洪武初降為縣西南有澬江亦曰益水東有喬江澬江之分流也下流復合於澬江湘鄉府西南元湘鄉州太祖甲辰年降為縣西有龍山漣水出焉經縣東南下流入於湘水又西有湄水南有豐溪水俱入於漣水西南有武漳市巡檢司又有永豐市虞磨市二巡檢司後廢府南少東元攸州洪武三年三月降為縣南有司空山東有攸水自江西安福縣流入東南有洣水流合焉下流至衡山縣入於湘水南有鳯嶺巡檢司復廢安化府西東有浮泥山有大峯山西北有辰山西有澬江又南有善溪自武陵縣流注於澬江 茶陵州元直隸湖南道太祖甲辰年降為縣成化十八年十月復為州西有雲陽山西北有洣水自酃縣流入又東南有茶水源出江西永新縣之景陽山西流來合焉北入攸縣之攸水東有視渡口巡檢司北距府四百五十里
  常徳府元常徳路屬湖廣行省太祖甲辰年為府領縣四東北距布政司一千零五十里 武陵倚𢎞治四年八月建榮王府東南有善徳山南有沅水又有朗水流入焉謂之朗口又東北有漸水即鼎水也自九溪衛流入桃源府西元桃源州洪武二年降為縣西有壺頭山接武陵沅陵界南有源水界有朗溪西南有泥溪俱流入焉又西南有高都巡檢司又南有白馬巡檢司本名蘇溪治縣東後春村尋徙更名復廢龍陽府東少南元龍陽州洪武三年三月降為縣舊治在東今治景泰元年十二月所徙東有軍山北有沅水東北有鼎水流入焉謂之鼎口有鼎港口巡檢司又東南有赤沙湖一名蠡口又西北有小江口巡檢司沅江府東南元屬龍陽州洪武三年三月來屬十年五月省入龍陽縣十三年五月復置西南有沅水又有□水澧水竝流入縣境至縣東北入洞庭湖衡州府元衡州路屬湖南道宣慰司太祖甲辰年為府領州一縣九東北距布政司一千三百里 衡陽倚𢎞治十二年雍王府自四川保寜府遷此正徳二年除萬厯二十九年十月建柱王府南有回雁峰北有峋嶁峰衡山之峰七十二在縣者凡七而二峰最著東有湘水又有烝水自西南流入焉謂之蒸口又東北有耒水注湘謂之耒口又東有酃湖又東有新城縣元末置洪武十年五月省為新城市江東巡檢司治此西南有松樎市巡檢司衡山府東北元屬天臨路洪武間改屬西有衡山有七十二峯十洞十五巖三十八泉二十五溪九池九潭九井而峰之最大者曰祝融紫葢雲密石廩天柱惟祝融為最高東有湘江東南有茶陵江即沫水也自攸縣合攸水流入境注於湘曰茶陵口東有革市東南有雷家埠二巡檢司耒陽府東南元耒陽州直隸湖南道洪武三年三月降為縣耒水在北東有候計山肥水出焉西南入東水又西南有羅渡巡檢司常寜府南元常寜州直隸湖南道洪武三年三月降為縣西北有湘水東有春陵水合焉安仁府東少北西有楊梅峰南有小江水自郱州流入西北流至衡山縣合於沫水南有安平北有潭湖二巡檢司酃府東洣水在縣東源出洣泉西有雲秋水流合焉 桂陽州元柱陽路治平陽縣屬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縣省平陽縣入焉十三年五月升為州西有大湊山南有晉嶺山北有潭流嶺舊皆産銀鉛砂礦西有藍山西北有春陵水又西有巋水流合焉北有泗州寨南有牛橋鎮二巡檢司西北距府三百里領縣三 臨武州南西北有舜峰山西有西山武水出焉經章縣合於章水東北有兩路口巡檢司又東有赤土巡檢司後廢藍山州西南舊治在縣北洪武元年徙於此屬郴州二年來屬南有黃檗山東南有華隂山西南有九疑山山有杞林峰巋水出焉一名舜水北流合春陵水又西有守禦寜溪千戶所洪武二十九年三月置東有毛俊鎮北有乾溪鎮西北有大橋鎮三巡檢司又西有小山堡張家陂二巡檢司後廢嘉禾州西南崇禎十二年以桂揚州之倉禾堡置析臨武縣地益之東南有巋水自藍山縣流入北經石門山又東北入州界永州府元永州路屬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一縣七東北距布政司千八百二十里 零陵倚北有湘水經城西瀟水自南來合焉謂之湘水有湘口闗又南有永水源出縣西南之永山北流入於湘水北有黃楊堡巡檢司木商溪市隆慶元年徙治更名祁陽府東北舊治在縣西景泰元年十二月徙於今治北有祁山上有黃羆鎮西北冇四望山西有湘水又城北有祁水源出卲陽縣東北流入焉南冇浯溪下流亦入湘水又東有歸陽市東南有白水市西北有水隆太平市三巡檢司又東北有湘江市巡檢司後移於縣東北之排山東安府西北八十四渡山在縣東又東南有湘水自廣西全州流入又有盧洪江源出縣北九龍巖經城東下流入湘水有盧洪市巡檢司又有結陂市巡檢司後廢 道州元道州路屬湖南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九年四月復降為州以州治營道縣省入來屬西有營山營水出焉至泥江與江華縣之沲水合東有瀟江至青口合於沲水又西有濓溪源出州西安定山下東北合宜水謂之龍灘下流俱入湘水北距府百五十里領縣四 寜逺州東少北南有九疑山介衡永郴道之間山有朱明峰瀟水出焉又南有舜源水北流與江華縣沲瀟二水合為三江口南有九疑魯觀巡檢司在九疑魯觀二峒口江華州南東南有故城今治本寜速衛右千戶所洪武二十八年天順六年徙縣來同治西有白芒嶺即萌渚嶺五嶺之第四嶺也東有沲水源出九疑山之石城娥皇二峰下流合於潚水又東南有砅水源出九疑山之女英峰流合沲水又東有守禦錦田千戶所洪武二十九年置又有錦田廵檢司又西南有綿岡巡檢司又有濤墟市巡檢司後移於寜□縣之九疑魯觀永明州西少南北有永明嶺即都龎嶺五嶺之第三嶺也南有遨水自廣西富川縣流入下流注於瀟水東南有枇杷守禦千戶所西南有桃川守禦千戶所俱武武二十九年置又有桃川市巡檢司又西南有白面墟巡檢司新田州東北崇禎十三年以寜逺縣之新田堡置西北有春陵山與寜遠縣界春寜水出焉下流至常寜縣合於湘水東南有白面寨巡檢司
  寶慶府元寶慶路屬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一縣四東北距布政司千二百五十里 卲陽倚南有高霞山東有蒸水又北有澬水卲水自東流合焉有五十三灘又有四十八灘皆澬水所經西北有龍囘巡檢司又北有巨口闗東北有白馬闗新化府北東有上梅山其下梅山在安化縣境東南有澬水西南有長鄄巡檢司尋廢又北有蘇溪廵檢司城步府西南本武岡州之城步巡檢司𢎞治十七年改置縣折綏寜縣地益之而遷巡檢司於縣東北之茅坪舖尋又遷山口後廢東南有羅漢山又有巫水下流入於澬水 武岡州元武岡路屬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以州治武岡縣省入來屬永樂二十二年岷王府自雲南遷於此北有武岡山南有雲山又有澬水西南有都梁水東北流入焉北有蓼溪隘峽口鎮南有石門隘東有紫陽闗四巡檢司東有石陽闗東距府二百八十里領縣一 新寜州東南舊治在縣東景泰二年移於沙洲原南有夫夷水北流合都梁水東南有靖位西有新寨二巡檢司
  辰州府元辰州路屬湖廣行省太祖甲辰年為府領州一縣六東北距布政司千七百里 沅陵倚西北有大酉山小酉山東有壺頭山西南有沅水辰水自東北流入焉又東有百曳高湧九溪清浪等灘又酉水在西北東南入沅水東有大剌西北有明溪又有會溪東北有池蓬四巡檢司又有商□巡檢司後廢盧溪府西少南南有沅水西有武溪即潕溪也下流合於沅水又西有鎮溪軍民千戶所洪武三十年二月置又南有溪洞巡檢司又西有河溪西南有院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坪二巡檢司後廢長溪府西南東南有丑城山西北冇沅水西冇辰水又東冇渡口鎮南有晉市鎮二巡檢司後廢漵浦府東南東有紅旗洞西有漵水下流入沅水南有龍潭東北有鎮寜二巡檢司沅州元沅州路直隸湖廣行省太祖甲辰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
  州以州治盧陽縣省入來屬北有明山南有沅江其源出四川遵義縣下流至沅江縣入洞庭湖西有舞水即無水也流入於沅水西有晃州巡檢司又西南有西闗渡口巡檢司後廢東北距府二百七十里領縣二 黔陽州東南東南冇羅公山南有雙石崖一名屏風崖景泰中築寨置戊於此名安江雙崖城北有沅水又東有洪江西有郎江南有黔江俱流入焉東有安江廵檢司又西有托口寨東有洪江寨麻陽州北少西東有包茅山西有蠟爾山與保靖司及四川貴州界諸苗蠻在山下者凡七十四寨南有辰水自貴州銅仁府流入西有錦水下流入於辰州東北有巖門巡檢司
  郴州元郴州路屬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以州治郴陽縣省入直隸布政司南有黃岑山與宜章縣界亦曰騎田嶺五嶺之第二嶺也其支嶺曰□嶺又東北有雲秋山與酃縣界雲秋水出焉東有郴水發源黃岑山流合桂陽縣之耒水下流入於湘水又西南有柱水下流合於來水西南有石陂巡檢司領縣五北距布政司千八百八十里 永興州北少西東南有土富山舊有銀井西有高亭山東有郴水又有白豹水自西南流入焉謂之森口西有高亭北有安福二巡檢司宜章州南西南有莽山東有漏天山北有章水支流曰小章水源俱出黃岑山有武水自西來合焉下流入江西崇義縣界東有赤石南有白沙二巡檢司興寜州東北南有耒水東南有資興水流合焉東有州門巡檢司東南有滌口巡檢司後移於西南之黃家涃桂陽州西南南有耒山耒水所出西北會於郴水又東有孤山水流入江西崇義縣達於韥水東有守禦廣安千戶所洪武二十九年三月置後廢宣徳八年六月復置東有益將西有鎮安南有長安山口北有濠村四巡檢司桂東州東西北有小桂山桂水所出南有漚江來合焉又南有高分嶺巡檢司
  靖州元靖州路直隸湖廣行省太祖乙巳年七月為靖州軍民安撫司元年降為州三年升為府四月復降為州以州永平縣省入直隸布政司南有侍郎山與廣西融縣分界東有渠水下流合會同縣之郎江而入沅水西有零溪巡檢司領縣四東北距布政司千八百五十里會同州東北西有沅水又西南有郎溪自貴州黎平府流入又東有雄溪一名洪江下流俱入於沅水南有若水巡檢司通道州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州十三年五月復置北有福湖山西有渠水西北有播揚河自貴州黎平府流合焉有播揚巡檢司又西南有収溪寨巡檢司綏寜州東元屬武岡路洪武元年屬武岡府三年來屬東有雙溪即城步縣巫水之下流也東北有青坡巡檢司後移於武陽西南有臨口巡檢司天柱州西北本天柱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五年五月置萬厯二十五年改為縣析綏寜會同二縣地益之崇禎十年東遷龍塘名龍塘縣後東遷雷寨後遷舊治復故名東有沅水西北有屯鎮汶溪後千戶所洪武二十三年置東有鎮逺巡檢司後移上新市又有江東巡檢司
  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元施州屬四川行省䕫州路洪武初省十四年五月復置屬夔州府六月兼置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屬四川都司十二月屬湖廣都司後州廢存衛北有都亭山東有連珠山五峰闗在山下有東南有東門山東北有清江自四川黔江縣流入一名夷水亦曰黔江衛境諸水皆入焉下流至宜都縣入於大江領所一宣撫司四安撫司九長官司十三蠻夷官司五東北距布政司千七百里 大田軍民千戶所洪武二十三年閏四月以散毛宣撫司之大水田置東有小闗山西南有萬頃湖與酉陽界又南有深溪闗北有硝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産硝東北距衛二百二十里 施南宣撫司元施南道宣慰司洪武四年十二月因之後廢十六年十二月復置屬施州衛二十七年後復廢永樂二年五月改置長官司屬大田軍民千戶所四年三月升宣撫司仍屬衛東有舊治後遷夾壁龍孔即今治也西有前江發源七藥山西南流與後江合入四川彭水縣界北距衛一百里領安撫司五 東鄉五路安撫司元東鄉五路軍民府洪武四年十二月改置長官司復升安撫司領長官司三蠻夷官司二搖把峒長官司元又把峒安撫司後廢宣徳三年五月改置上愛茶峒長官司 下愛茶峒長官司二長官司俱元容美洞地至大二年置懐徳府屬四川南道宣慰司至順二年正月升宣撫司至正中升軍民宣慰司太祖甲辰年六月改軍民宣撫司後廢宣徳三年五月改置鎮逺蠻夷官司宣徳三年五月置隆奉蠻夷官司元隆奉宣撫司洪武四年十二月改長官司後廢宣徳三年五月改置官司 忠路安撫司明玉珍忠路宣撫司洪武四年改安撫司二十三年廢永樂五年復置領長官司一劍南長官司宣徳三年五月置 忠孝安撫司元置洪武四年十二月改置長官司尋復故二十三年廢永樂五年復置 金峒安撫司元置洪武四年十二月改長官司永樂五年復故宣徳三年五月領蠻夷官司一隆慶五年正月降為峒長西坪蠻夷官司宣徳三年五月置中峒安撫司嘉靖初置 散毛宣撫司至元三十年四月置散毛洞蠻夷
  官三十一年五月升為府屬四川行省至正六年七月改散毛誓厓等處軍民宣慰司明玉珍改散毛宣慰使司都元帥洪武七年五月改散毛沿邊宣慰司屬四川重慶衛二十三年廢永樂二年五月置散毛長官司屬大田軍民千戶所四年三月升宣撫司屬施州衛南有白水河一名酉溪自忠建宣撫司流入又東南入永順司界東北距衛二百五十里領安撫司二 龍潭安撫司元龍潭宣撫司明玉珍改長官司洪武八年十二月改龍潭安撫司屬四川重慶衞二十三年廢永樂四年三月復置來屬南有清江大旺安撫司明玉珍大旺宣撫司洪武八年十二月因之屬四川永樂五年改置領蠻夷官司二東流蠻夷官司洪武八年十二月置東流安撫司屬四川後廢宣徳三年五月改置來屬臈壁峒蠻夷官司宣徳三年五月置 忠建宣撫司元忠建軍民都元帥府明玉珍因之洪武五年正月改長官司六年升宣撫司二十七年四月改安撫司尋廢永樂四年復置宣撫司屬施州衛南有白水源源出將軍山西南流□東河自容美司來合焉北距衛二百五十里領安撫司二 忠峒安撫司元湖南鎮邊宣慰司明玉珍改沿邊溪洞宣撫司洪武五年正月改沿邊溪峒長官司後廢永樂四年改置西南有西溪高羅安撫司元高羅宣撫司明玉珍改安撫司洪武六年永樂四年三月復置領長官司一思南長官司成化後置 容美宣撫司元容美等處宣撫司屬四川行省太祖丙午年二月因之呉元年正月改黃沙靖安麻寮等處軍民宣撫司洪武五年二月改置長宮司七年十一月升宣慰司後廢永樂四年復置宣撫司施州衛西南有山河即澬水之上源東入九溪衛界西北距衛二百十里
  領長官司五 盤順長官司元統二年正月置盤順府至正十五年四月升軍民安撫司洪武五年三月改為長官司椒山瑪瑙長官司 五峰石寳長官司 石樑下峒長官司 水盡源通塔平長官司四長官司俱洪武七年十一月置十四年廢永樂五年復置 木冊長官司元木冊安撫司明玉珍改長官司洪武四年永樂四年三月復置屬高羅安撫司宣徳九年六月直隸施州衛 鎮南長官司元宣化鎮南五路軍民府尋改湘南鎮邊毛嶺峒宣慰司明玉珍改鎮南宣撫司太祖丙午年二月因之尋廢洪武八年二月復置屬施州衛二十三年復廢永樂五年改置直隸施州衛有酉溪 唐崖長官司元唐崖軍民千戶所明玉珍改安撫司洪武七年四月改長官司後廢永樂四年三月復置直隸施州衛南有黔水即清江之上源
  永順軍民宣慰使司元至元中置永順路後改永順保靖南渭安撫司至大三年四月改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至正十一年四月升宣撫司屬四川行省洪武二年為州十二月置永順軍民安撫司六年十二月升軍民宣慰使司屬湖廣行省尋改屬都司西南有水溪即西水也下流入沅陵縣界領州三長官司六東北距布政司二千里 南渭州司西元屬新添葛蠻安撫司後廢洪武二年復置改屬施溶州司東南元會溪施溶等處長官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後廢洪武二年改置來屬上溪州司西洪武二年臈惹洞長官司 麥著黃洞長官司 驢遲洞長官司 施溶溪長官司四長官司元俱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洪武三年改屬白崖洞長官司元屬新添葛蠻安撫司洪武三年改屬田家洞長官司洪武三年
  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元保靖州屬新添葛蠻安撫司太祖丙午年二月置保靖州軍民安撫司洪武元年九月改宣慰司六年十二月升軍民宣慰使司直隸湖廣行省尋改屬都司北有北河自西陽司流入東入永順司界又有峒河下流與盧溪縣之武溪合領長官司二東北距布政司千九百七十里 五寨長官司司南元置洪武七年六月因之筸子坪長官司司南太祖甲辰年六月置簳子坪洞元帥府後廢永樂三年七月改置
  浙江禹貢揚州之域元置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治杭州路又分置浙東道宣慰使司治慶元路屬焉太祖戊戍年十二月置中書分省治寜越府癸夘年二月移治嚴州府丙午年十二月罷分省置浙江等處行中書省治杭州府洪武三年十二月置杭州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為浙江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十一屬州一縣七十五為里一萬零八百九十九西至開化與江南界南至平陽與福建界北至太湖與江南界東至海距南京九百里京師三千二百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一百一十三萬八千二百二十五口一千四十八萬七千五百六十七𢎞治四年戶一百五十萬三千一百二十四口五百三十萬五千八百四十三萬厯六年戶一百五十四萬二千四百八口五百一十五萬三千五
  杭州府元杭州路屬江浙行省太祖丙午年十一月為府領縣九錢塘洪武三年四月建吳王府十一年正月改封周王遷河南開封府南有鳯凰山有秦望山西
  南有靈隠山南有錢塘江亦曰浙江有三源曰新安江出南直歙縣曰信安江出開化縣曰東陽江出東陽縣𣾀而東為錢塘江至會稽縣三江海口入海西有西湖源出武陵泉又北有運河至秀水縣北而接南直運河又有安溪即苕溪也自餘杭縣流入下流至烏程縣東北注於太湖仁和倚東北有臯亭山有臨平山下有臨平湖後塞北有北新闗成化中設戶部分司於此又有塘棲鎮海寜府東少北元海寜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南濵海有擇海塘西南有赭山與蕭山縣龕山相對浙江經其中東接大海謂之海門東南有右鼓鎮巡檢司木置縣東北硤石鎮後遷於此更名西南有赭山鎮巡檢司本置縣西陳橋北尋遷赭山更名又遷文堂山上仍故名又西北有長安鎮富陽府西東有觀山西南有湖洑山東南臨富春江即錢塘江也西南冇東梓巡檢司後廢餘杭府西北西南有大滌山西北有徑山南有苕溪源出於潛縣天目山東北有石賴巡檢司後廢臨安府西舊治在縣西西墅鎮洪武初徙於今所本呉越衣錦軍也西冇天目山亦曰東天目其在於潛境者為西天目西北有南溪即東苕溪也源出天目山經縣南亦曰新溪於潛府西北有天目山浮溪出焉縣南為紫溪下流至桐廬縣入浙江新城府西南西有葛溪又東北有松溪合焉至峴口入於浙江昌化府西東南有栁相山又有銅坑山西北有千頃山西有昱嶺上有闗又西北有黃花嶺上亦有闗東南有栁溪東流合於於潛之紫溪又有雙溪自縣治南流入栁溪西有手□嶺巡檢司遷縣西南株栁村又遷縣西湛村又遷楊家塘仍故名
  嚴州府元建徳路屬江浙行省太祖戊戍年三月為建安府尋曰建徳府壬寅年二月改曰嚴州府領縣六東北距布政司二百七十里 建徳倚北有烏龍山西有銅官山又新安江自淳安縣流入經城南東陽江自西南來合焉又東北有胥溪來入江謂之胥口亦曰建徳江東有管界巡檢司桐廬府東北西有富春山一名嚴陵山桐江在南即浙江也亦曰睦江自建徳縣流入經富春山之釣臺下曰七里瀨又東經桐君山下曰桐江有桐溪自縣東北流入焉謂之桐江口其上源即分水縣之天目溪也有桐江巡檢司後遷桐君山又遷窄溪埠淳安府西南有雲濛山西有都督山又有威平洞亦曰青溪洞又名幫源洞南有新安江自南直歙縣流入亦曰青溪西有街口又有永平南有港口三廵檢司復廢東有錦溪闗嘉靖中置遂安府西少南西有武強溪有雙溪流合焉曰三渡口經城南東北注於淳安之青溪南有鳯林巡檢司後廢壽昌府西南東南有巖峒山西有夀昌溪東北流至建徳縣入新安江南有常樂溪東南流至蘭溪縣入東陽江西有社田西南有上梅二巡檢司分水府東北東有天目溪上源即於潛縣之紫溪及昌化縣栁溪也下流為桐廬縣之桐溪又東南有前溪自淳安縣流入東注於天目溪東有呉村巡檢司後廢嘉興府元嘉興路屬江浙行省太祖丙午年十一月為府直隸京師十四年十一月改隸浙江領縣七西南距布政司百九十五里 嘉興府南有南湖亦曰鴛鴦湖流合運河又有長水塘西南接海寜東北接海鹽縣界又東有雙溪東出為華亭塘南直松江府之漕舟由此入運河秀水宣徳五年三月析嘉興縣地置西有運河北經□家湖逹南直呉江縣之運河東北有杉青閘又有王江涇二巡檢司嘉善府東本嘉興縣魏塘鎮廵檢司宣徳五年三月改為縣南有華亭塘河東有魏塘河東北有清風涇皆流合焉西北有分湖與南直呉江縣分界又北有章練塘水亦流合華亭塘河達華亭縣之泖湖東北有風涇西北有陶荘二巡檢司廢崇徳府西南元崇徳州洪武二年降為縣西北有運河自徳清縣流入東南有語溪一名語兒中涇又名沙渚塘又東北有石門塘水東南接運河北達歸安之烏鎮桐鄉府西少南宣徳五年三月以崇徳縣之鳯鳴鄉置北有運河與崇徳縣接界又有爛溪北達呉江縣之鶯脰湖西達湖州府潯溪北有阜林鎮巡檢司平湖府東宣徳五年三月以海塩縣之當堡鎮置東南有故邑山南有雅山俗曰瓦山又當湖在縣治東下流山海塩澉浦口入海其西為市西河自嘉興縣流入入於當湖其分流南出者則由縣東南乍浦入海北出者則由縣東北瀘瀝浦入海浦傍有蘆瀝塩塲又北有東泖即華亭三泖之上汛東有臼沙灣廵檢司治廣陳除後遷縣東南獨山又東南冇乍浦鎮巡檢司後遷梁荘仍故名海鹽府東南元海塩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南冇秦駝山又冇長墻山西南有鳯凰山東北有湯山又有獨山舊置鹽場於此東臨海有防備塘洪武初以石為之南北計四千八百丈又有東西南三海口而西海口在縣東北尤衝要東北有呂港港口有塩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西南有鮑郎市有塩課司東北有守禦乍浦千戶所東南有澉浦守禦千戶所俱洪武十九年十月置城東有海口巡檢司後徙砂腰村南有澉浦巡檢司後遷秦駐山俱仍故名
  湖州府元湖州路屬江浙行省太祖丙午年十一月為府直隸京師十四年十一月改隸浙江領州一縣六南距布政司百九十里 烏城倚北有卞山亦曰弁山西南有石城山南有峴山本名顯山西南有銅山一名銅峴山北有太湖接南直蘇常二府界東北有大錢湖小梅湖二口府境羣水皆於此入太湖又西有苕溪源自孝豐天目之隂流經崑山下出大錢湖口又南有餘不溪即杭州境內之苕溪自徳清縣流經府南滙為王湖復東北出而滙於苕水亦曰霅溪東有後潘村巡檢司後遷南潯鎮仍故名東北有大錢湖口巡檢司歸安倚南有金蓋山亦名何山又有衡山東有昇山亦曰烏山一名歐餘山又運河在城東源自苕溪餘不溪二水分流為運河東北經南潯鎮入呉江縣界合嘉興之運河又南出烏鎮亦曰獲港東北接建河其支流東南出烏鎮合桐鄉之瀾溪又東冇潯溪即餘不溪支流也流經南潯東南有璉市巡檢司又西南有上沃埠巡檢司後廢長興府西北元長興州太祖丁酉年三月改名長安州壬寅年復曰長興洪武二年降為縣西北有顧渚山産茶一名西顧山一名呉望山東北冇太湖與南直宜興縣分中流為界西有箬溪下流入太湖西南有荊溪東南入於苕溪東北有臯塘西南有四安二巡檢司又西有合溪南有和平二巡檢司廢徳清府南少東東北有敢三山東南有運河有餘不溪亦曰霅溪即苕溪別名東北有新市鎮巡檢司又東有下塘巡檢司後遷五栁港口又東有荷葉浦巡檢司廢武康府西南東有封山一名防風山又有禺山西南有覆舟山南有前溪東北有後溪流入焉下流入徳清餘不溪 安吉州元安吉縣正徳元年十一月升為州西南有故城洪武徙於今治東南有白陽山舊産錫西有苕溪又有龍溪即苕溪支流東南有獨松闗巡檢司又有遞浦巡檢司廢東北距府二十里領縣一 孝豐州西南成化二十三年析安吉縣地置屬府正徳二年改屬州南有天目山有天目山巡檢司又西南為金石山即天目最高處又南有苕溪出天目山此為苕溪之別源又西有松杭巡檢司紹興府元紹興路屬浙東道宣慰司太祖丙午年十二月為府領縣八西北距布政司百三十八里 山陰倚南有會稽山其支山為雲門山又有法華山西南有蘭亭山西北有塗山北濵海有三江口三江者一曰浙江一曰錢清江即浦陽江下流其上源自浦江縣流入至縣西錢清鎮曰錢清江一曰曹娥江即郯溪下流其上源自嵊縣流入東折而北經府東曹娥廟為曹娥江又西折而北會錢清江浙江而入海又西有運河自蕭山縣流入又東南逕會稽縣又東入上虞縣界又南有鑑湖長十四五里俗曰白塔洋有若耶溪合焉又北有白水湖旁通運河北有三江守禦千戶所在浮山之陽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又有三江巡檢司在浮山桃松荘又西北有白洋巡檢司會稽倚東南為會稽山其東接宛委秦望天柱諸山又東有銀山錫山舊産銀砂及錫東南有若耶山東有曹娥江東南有平水溪南合剡溪東北有瀝海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又有黃家堰巡檢司尋遷瀝海所西復遷上虞縣界纂風鎮仍故名蕭山府西北西南有虎爪山東南有龕俱下臨浙江龕山山傍有小山曰鼈子山浙江自縣西東北流出於中東接大海亦曰海門東南有峽山錢清江經其中復北折而東入山隂縣界城西有運河東接錢清江又有湘湖西南有漁浦廵檢司又西有西興亦曰西陵往錢塘者由此渡江諸暨府西南元諸暨州太祖己亥年正月改諸全州丙午年十二月降為諸塈縣西南有新城在五指山下太祖癸夘年李文忠所築西有長山又有五泄山南有句乗山又有浣江即浦陽江亦曰青弋江又西南有長清闗西有陽塘闗二巡檢司廢餘姚府東北元餘姚州洪武初降為縣南有新城與縣城隔江對峙姚江經其中南有四明山北瀕海姚江源自縣西南太平山一名愛山西北流至上虞縣乃東北出經縣南又東為慈谿之前江東北有燭溪湖引流為東橫河西有牟山湖引流為西橫河俱注於姚江又西北有臨山衛洪武二十年二月置東北有三山守禦千戶所一名滸山亦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又東北有三山巡檢司治金家山上尋遷破山北有眉山廵檢司治眉山寨尋遷縣西北湖海頭又有廟山廵檢司治廟山寨尋遷上虞縣界中源堰仍故名上虞府東西北有夏蓋山北枕海南臨夏蓋湖西南有東山東有覆巵山接嵊縣界又東有通明江即姚江上流又有運河在縣治前又西北有白馬湖北接夏葢湖其相連者有上妃湖亦曰上陂湖引流為五夫湖東北逹於餘姚之西橫河又西有梁湖巡檢司本治梁湖尋遷百官市仍故名府東南東有丹池山東北有嵊山北有嶀山又有清風嶺西有太白山南有剡溪源出天台諸山下流為曹娥江西有長樂鎮西北有管解寨二巡檢司廢新昌府東南東有沃州山東南有天姥山又東有東溪源出天台山西北流入嵊縣界南有彩霞鎮又有豐□又有善政三巡檢司後廢
  寜波府元慶元路屬浙東道宣慰司太祖呉元年十二月為明州府洪武十四年二月改寜波領縣五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六十里 鄞倚東有鄒山西南有四明山周八百餘里東有灌頂山舊産鐵東南有阿育王山有太白天童諸山東北濵海有鄞江一名甬江東南有奉化江西北有慈谿皆流合焉西南有小江湖又西有廣徳湖東有東錢湖皆引流入鄞江北有龍山守禦千戶所洪武十九年十一月置東有甬東巡檢司治甬東隅復遷定海縣東南竹山海口仍故名又有岱山又有螺峰二巡檢司後廢慈谿府西北元曰慈谿永樂十六年改溪為谿西南有車廐山東北濵海南有慈谿一曰前江即姚江下流也藍溪文溪諸水皆流合焉西北有鳴鶴塩課司又□海衛亦在西北洪武十九年十一月置又有松浦巡檢司治浦東尋遷浦西又有向頭巡檢司治向頭寨尋遷洋浦廢復復奉化府南元奉化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南有蓬雋山又有天門山西北有雪竇山北有奉化江亦曰北渡江又謂之剡溪東有市河東北有越河皆南流入焉東有塔山東南有鮚埼二巡檢司又有公棠連山柵㠊東宿四巡檢司廢定海府東北東有候濤山一名招寶山一名威逮城山麓有靖海城俱嘉靖三十九年置東北皆濵海海中有舟山有金塘山有蛟門山又有普陀落伽山有大謝小謝山南有大浹江其上流即鄞江分流為小浹江竝入海南有清泉等塩場又東北有定海衛本定海守禦千戶所洪武十四年四月置二十年二月升為衛東南有穿山後千戸所洪武二十七年九月置又有霩衢守禦千戸所大嵩守禦千戶所俱洪武十九年十一月置又有舟山中右千戶所舟山中左千戶所本元昌國州洪武二年降為縣二十年六月縣廢改置南有上岸太平嶴西有管界寨二巡檢司又西北有施公山南有長山二巡檢司後廢又南有霞嶼巡檢司本名峙頭 統間更名後廢又舟山東南有寶陀西北有岑港又舟山東有岱山西南有螺峰四巡檢司後廢象山府東南南有石壇山亦曰壇頭山東南北三面皆濵海其南有三蕚山一名三仙島俱在海中南有玉泉塩場又西南有昌國衛本昌國守禦千戶所洪武十二年十月置於舟山十七年九月改為衛二十年來徙縣南天門山二十七年遷縣西南後門山又山西南有石浦守禦前後二千戶所俱洪武二十年置西北有錢倉守禦千戶所洪武十九年十一月置西有爵溪守禦千戶所洪武三十年十二月置北有陳山巡檢司治陳山尋遷縣東南西有爵溪巡檢司遷治姜嶼渡南有石浦巡檢司遷治青山頭又東有趙□巡檢司自寜海縣遷此俱仍故名
  台州府元台州路屬浙東道宣慰司洪武初為府領縣六西北距布政司四百四十里 臨海倚西南有括蒼山一名真隠山又東南有海門山有金鰲山皆濵海南有澄江一名靈江流合天台仙居諸山之水至黃巖縣入海又大海在東中有芙蓉山高麗頭山又有杜瀆塩場又海門衛亦在縣東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其北為前千戶所洪武二十八年置東北有桃渚前千戶所洪武二十年九月置東有蛟湖巡檢司遷治海口陶嶼又有連盤巡檢司遷治海口長沙俱仍故名黃巖府東南元黃巖州洪武三年三月降為縣南有委羽山東有大海西北有永寜江即澄江下流東南有塩塲又有長浦巡檢司天台府西南西有天台山北有赤城山又有石橋山皆天台支阜也其絶頂曰華頂峰又西南有始豐溪即澄江上源又東有栖溪産鐵其東為甬溪又西有胡竇巡檢司廢仙居府西南西北有蒼嶺即括蒼山又有永安溪下流亦會於澄江又西南有曹溪東有彭溪俱流合於永安溪西有田寺巡檢司後廢寜海府東北北有天門山西北有龍鬚山舊産銅鐵東濵海東北有鄞江與象山縣界南有海游溪有寕和溪又有東溪東有鐵砂治之成鐵其導流入海又有梅嶴鎮舊有鐵場又南有健跳千戸所洪武二十年九月置東有越溪又有長亭北有鐵場南有曼嶴東南有寶嶴五巡檢司太平府東南成化五年十二月以黃巖縣之太平鄉置析樂清地益之南有大雷山西北有玉成山西南有靈山與玉環山接東南濵海曰大閭洋中有松門石塘大陳等山又東南遷江一名新建河至縣北曰官塘河北抵黃巖縣東入海東有松門衞本松門千戶所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置二十年六月升為衛東北有新河千戶所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置南有隘頑千戶所西南有楚門千戶所俱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又東有盤馬西有二山又有蒲岐三巡檢司南有沙角巡檢司本治支頭山下後遷今治西南有小鹿巡檢司遷治楚門所之橫山後西有溫嶺巡檢司廢
  金華府元婺州路屬浙東宣慰司太祖戊戍年十二月為寜越府庚子年正月曰金華府領縣八東北距布政司四百五十里 金華倚北有金華山南有銅山舊産銅城南有東陽江亦曰婺港自東陽縣流經此又有南溪自縉雲縣來合焉謂之雙溪亦曰穀溪合流至蘭谿而會於信安江蘭谿府西元蘭谿州洪武三年三月降為縣東有銅山舊産銅西南有蘭溪即縠溪也亦曰大溪一自衢州之衢港一自金華之婺港會於西南蘭陰山下北入嚴州界西北有平渡巡檢司北有靈泉鄉龍巖二巡檢司後廢東陽府東東南有大盆山東陽江出焉經縣北謂之北溪亦曰東溪西南有畫溪下流至義烏縣入焉東有永寜巡檢司又東南有瑞山玉山南有興賢仁壽二巡檢司廢義烏府東少北南有烏傷溪即東陽江西有智者同義鄉南有□林明義鄉北有龍□鎮三巡檢司廢永康府東南東南有銅山舊産銅南有南溪亦曰永康溪又東有孝義寨南有義豐郷東南有合徳鄉三巡檢司後廢武義府南少東東北有永康溪又有茭道市西有苦竹市又北有白溪口市浦江府東北西有深裊山浦陽江出焉東流入諸暨縣界東有楊家埠巡檢司後廢湯溪府西南成化七年正月析蘭谿金華龍游遂昌四縣地置南有銀嶺西北有穀江即信安江衢州府元衢州路屬浙東道宣慰司太祖己亥年九月為龍游府丙午年為衢州府領縣五東北距布政司五百六十里西安永樂二十二年建越王府宣徳二年除西有巖山南有爛柯山又有爵豆山舊出銀又西北有銅山舊出銅錫鉛城西南有衢江其上源曰大溪自江山縣流入又有西溪亦曰信安溪自開化縣發源流至此與大溪合焉曰雙港口又東有定陽溪一名東溪自遂昌縣流入合於衢江西南有嚴利東南有板固二巡檢司龍游府東東有龍邱山北有梅嶺又有穀溪即衢江也一名盈川溪又南有靈溪自遂昌縣流經縣南靈山下又東北入焉東有湖頭鎮巡檢司又北有水北南有靈山二巡檢司廢常山府西有三衢山東有常山即信安嶺也北有金州一名馬金溪自開化縣流入東有文溪自江山縣流入合於金川為信安溪上源北有下坑東南有鎮平二巡檢司廢江山府西東南有江郎山有仙霞嶺仙霞闗在其上城東有大溪仙霞嶺水所滙也又西有文溪南有東山巡檢司本治仙霞嶺下後□嶺上又有小竿嶺巡檢司廢開化府西北金溪在城東其源一出馬金嶺一出百際嶺至城北合流而南即金川上源也北有金竹嶺巡檢司又西有雲臺北冇低坂又有馬全南有華埠四巡檢司廢
  處州府元處州路屬浙東道宣慰司太祖己亥年十一月為安南府尋曰處州府領縣十北距布政司七百三十里 麗水倚大溪在城南一名洄溪自龍泉縣流經此下流至永嘉縣入於海又東有好溪本名惡溪東南達於大溪青田府東南西有大小速雲山南有南田山又有南溪即大溪也亦曰青溪自麗水縣流入西南有小溪流合焉南有淡洋巡檢司又北有黃壇巡檢司廢縉雲府北東有仙都山亦名縉雲山又有管溪官山西南有馮公嶺一名木合嶺一名桃花隘又東有好溪源出縣東北之大盆山有管溪自東流合焉又北有南源溪亦曰南溪下流為永康溪入於東陽江松陽府西北有竹喀嶺西有松溪南有竹溪流入焉下流至麗水縣入於大溪又西南有浄居巡檢司廢遂昌府西南有雙溪有二源至縣南合流又東經西明山南分為二其一入龍泉縣之大溪其一為東溪入松陽縣為松溪北有馬步巡檢司龍泉府西南南有匡山建溪之水出焉南有大溪源出臺湖山又有靈溪自縣北流合焉東入雲和縣界南有慶元巡檢司治查田市慶元府西南洪武三年三月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西南有松源水南流入福建為松溪縣之松溪雲和府西南景泰二年析麗水縣地置南有大溪西有黃溪流入焉東入麗水縣界又西有七赤渡東有石塘隘宣平府北本麗水縣之鮑村巡檢司景奉三年改為縣而徙巡檢司於縣之後陶仍故名尋廢西北有礱坑山舊産銀南有玉岩山又有會髙山産礦又南有虎蹐溪會流於麗水縣之大溪景寜府南景泰五年析青田縣置南有敕木山東有礦坑嶺西有彪溪東北有大滙灘下流皆注於青田縣之大溪北有沐溪巡檢司遷縣南大漈仍故名又西有盧山巡檢司復廢東有龍首闗又有龍滙闗白鹿闗俱嘉靖中置溫州府元溫州路屬浙東道宣慰司洪武初為府領縣五西北距布政司八百九十里 永嘉倚西有㞴岡山又有鐵場嶺南有大羅山東濵海又永寜江在城北一名甌江一名永嘉江自蒼括諸溪𣾀流入府界又東注於海江中有孤嶼山與北岸羅浮相望又西北有安溪東北有楠溪俱注於□江城西南又有會昌湖東有寜村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年二月置東南有中界山巡檢司後遷縣東永昌堡瑞安府南元瑞安州洪武二年降為縣正徳六年五月徙縣城於故城西去海三丈五尺以避湖患西有陶山北有帆游山城南有安陽江源出福建政和縣及青田縣界合流至此曰瑞安江亦曰飛雲江渡處有飛雲闗東接海口又縣東海岸中有鳯凰諸山又縣東北有海安守禦千戶所縣東南有沙園守禦千戶所俱洪武二十年二月置東有東山巡檢司本名梅頭治梅頭塞後遷更名樂清府東北東有北雁蕩山南濵海有玉環山在海中又西北有制溪又縣治傍有東西二溪西南有舘頭江西有象浦河東北有石馬港下流皆達海有長林塩塲又西有盤石衛洪武二十年二月置東有盤石守禦後千戶所成化五年置東北有蒲岐守禦千戶所亦洪武二十年二月置西有舘頭巡檢司遷治縣西南岐頭寨復復東南有北監巡檢司治玉環山下尋遷縣東北蔡嶴又遷縣東白沙嶺又遷鶚頭又遷窯嶴山下仍故名平陽府西南元平陽州洪武三年降為縣西南有南雁蕩山有玉蒼山又東南海中有大巖頭山有南麂山又西有前倉江亦曰橫陽江東南經江口闗注於海南有天富南塩場又南有金鄉衛有蒲門守禦千戶所東北有壯士守禦千戶所皆洪武二十年二月置東南有舥艚又有斗門二巡檢司南有江口巡檢司治下埠後遷渡頭又東有仙口巡檢司遷縣南麥城山仍故名又東南有□峰巡檢司廢泰順府西南景㤗三年以瑞安縣羅陽鎮置析平陽縣地益之南有分水山上有闗為浙闗分界處又西有白溪下流至福建寜徳縣入海又東有仙居溪流入瑞安境入海北有池村巡檢司南有三冠巡檢司本洋望後更名東南有鴉陽巡檢司後廢又羅陽第一闗在縣東





  明史卷四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四十五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敕修
  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
  福建       廣東
  廣西
  福建禹貢揚州之域元置福建道宣慰使司治福州路屬江浙行中書省至正十六年正月改宣慰司為行中書省太祖吳元年十二月平陳友定洪武二年五月仍置福建等處行中書省七年二月置福建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福州都衛為福建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八直隷州一屬縣五十七為里三千七百九十七北至嶺與浙江界西至汀州與江西界南至詔安與廣東界東至海距南京二千八百七十二里京師六千一百三十三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八十一萬五千五百二十七口三百九十一萬六千八百六𢎞治四年戶五十萬六千三十九口二百一十萬六千六百萬厯六年戶五十一萬五千三百七口一百七十三萬八千七百九十三
  福州府元福州路屬福建道太祖吳元年為府領縣九 閩倚南有釣臺山亦曰南臺山東南有鼔山南有方山一名甘果山下有官母嶼有巡檢司東南濵海南有閩江亦曰建江自南平縣流入府界東南納羣川之水至府西曰洪塘江分二流南出曰陶江東出曰南臺江至鼓山上復合為一又東南有馬頭江自永福縣流入曰西峽江又東有東峽江流合焉又東南至五虎門入於海東有閩安鎮巡檢司侯官倚西有旂山有雪峰山有建江又有西禪浦西南有陽崎吳山鳯岡澤苗延澤仙坂等六浦皆建江支分仍合正流入海西北有懐安縣洪武十二年移入郭內與閩侯官同治萬厯八年九月省西北有竹崎又有五縣寨二巡檢司長樂府東少南東濵海北有海堤有馬頭江又東有守禦梅花千戸所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東北有石樑蕉山東南有松下鎮二廵檢司又東有小祉山巡檢司後移治大祉澳福清府南少東元福清州洪武二年二月降為縣東南際海有鹽塲海中有海壇山又有小練山南有龍江又有逕江東南有海口江皆𣾀流入海又東有鎮東衛東南有守禦萬安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又有澤郎山有牛頭門又有南壁頭山二巡檢司又東有海口鎮廵檢司洪武二十年移於長樂縣之松下鎮連江府東北東北濵海海中有北茭鎮巡檢司南有連江東入海東北有守禦定海千戸所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羅源府東北東濱海西有羅川南流分三派入海南有應徳鎮古田府西北建江在縣南自南平縣流入經城南有大溪流合焉謂之水口又東南逕模天嶺下江流至此始出險就平東入閩清縣界東有杉洋鎮出銀坑有廵檢司後廢又西南有谷口鎮西北有西溪鎮二廵檢司尋廢閩清府西北西南有大㡌山北有建江西南有梅溪流合焉東有青窰鎮廵檢司廢永福府西南西南有髙蓋山又南有陳山東有東溪□諸山溪之水下流㑹於福清之龍江而入海又有漈門巡檢司後移於嵩口埕尋復故興化府元興化路屬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縣二北距布政司二百八十里 莆田倚東南濱海海中冇眉洲嶼又有南日山俱東與琉球國相望又南有木蘭溪北有延壽溪東北有荻蘆溪又有通應港俱會流入海又西北有興化縣正統十三年四月省東有平海衛東南冇守禦莆禧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東有嵌頭西北有大洋寨東南有吉了三廵檢司東有沖沁巡檢司本治尋陽後徙興福又有青山巡檢司本治武盛里南哨後徙奉國里東南有南日山廵檢司後徙新安東北有迎仙寨廵檢司後移鼓樓山東有峙頭東南有小峙二廵檢司後廢仙遊府西北有二飛山東北有河嶺南臨九鯉湖湖在萬山中下流入莆田縣界合於延壽溪西有三會溪即木蘭溪上源西有白嶺巡檢司後遷於文殊寨南有楓亭市西有潭邉市二巡檢司後廢
  建寧府元建寧路屬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縣八四年正月置建寧都衞於此八年十月改為福建行都指揮使司東南距布政司五百二十五里 建安倚東北有鳯凰山産茶東有東溪即建江自浙江慶元縣流經此又西合於西溪又東南有壽嶺廵檢司甌寧倚西有西溪源出崇安縣東會諸溪之水流入縣境又東合於東溪南入延平府界西北有營頭街廵檢司建陽府西北西北有西山東南有錦江亦曰交溪有二源合流於縣東東山下南流逹於建溪崇安府西北南有武夷山中有清溪九曲流入崇溪西北有分水嶺上有分水闗廵檢司其水西流者入江西境東流者入縣境即崇溪源俗謂之大溪經城西而南出亦謂之西溪其別源出縣東北之岑陽山亦曰東溪西南流合於西溪又南令武夷水而入建陽縣界即錦江之上源也又西北有溫林岑陽桐木焦嶺谷口寮竹觀音等闗與分水闗為崇安八闗浦城府東北北有漁梁山建溪之源出焉又有蓋仙山有棃嶺又有楓嶺一名大竿嶺皆浙閩通塗又東北有柘嶺與浙江麗水縣分界柘水出焉流合大溪又南有南浦溪亦曰大溪即建溪也下合建陽之交溪東有高泉東北有溪源西北有盆亭三巡檢司松溪府東東有萬山東北有鷲峯山接浦城及浙江之龍泉界南有松溪源出浙江慶元縣亦謂之松源水又西有杉溪下流俱入於建溪北有二十四都巡檢司南有東闗巡檢司後遷於馬鞍嶺又遷於鐡嶺又遷於峽橋政和府東南有七星溪源出縣東之銅盤山下流合於松溪又東有丹溪流經福安縣入海又東南有赤巖巡檢司壽寧府東景泰六年八月以政和縣楊海村置析福安縣地益之東有蟾溪即福寧州長溪上源也東有漁溪巡檢司後遷縣北之官臺山又遷斜灘鎮
  延平府元延平路屬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縣七東南距布政司四百五里 南平倚南有九峯山東北有衍仙山城東南有劍溪即建江也亦曰東溪自建寧府流入南經黯淡灘又西逕劍津與西溪合西溪出汀邵二府之境至縣西合於沙縣之沙溪為沙溪口又東至劍津合於東溪又南至尤溪口合於大溪一名南溪又東至福州府入於海俗亦謂之三溪東南有蒼峽西北有大厯二巡檢司將樂府西南有天階山西北有百丈山南有將溪亦曰大溪即西溪之上源也又西北有梅溪自邵武界流入合於大溪又北有萬安寨巡檢司府西南西北有幼山縣治南有沙溪亦名大史溪自永安縣流入經縣東有霹靂等灘下流合於西溪北有北鄉寨巡檢司尤溪府南北有丹溪嶺一名桃木嶺下有丹溪東有尤溪其上源一出龍巖縣一出徳化縣合流於縣西南又北流會湯泉等二十泉北出尤口入溪建亦曰湖頭溪西有英果砦又有髙才坂二廵檢司順昌府西少北南有徘徊嶺西北有順陽溪源出建陽縣又東經縣南與將溪合又東經沙口合邵武縣之沙溪又東經縣西與西溪合西溪即邵武縣之紫雲溪也又東入南平縣界為南平之西溪又西北有仁壽鎮巡檢司永安府西南本沙縣之浮流巡檢司正統十四年置永安千戸所於此景泰三年改置縣析尤溪縣地益之東北有貢川山東南有石羅山西有燕溪四源合流經城東北下流為沙縣之沙溪又西有安砂鎮西南有湖口寨二巡檢司又西北有黃楊巡檢司廢大田府西南嘉靖十五年二月以尤溪縣之大田置析永安漳平徳化三年地益之北有五臺山南有大仙山東有銀瓶山産銀鐵又南有尤溪自龍岩縣流入又東入尤溪縣境又東南有花橋巡檢司又西南有桃源店廵檢司本屬漳平縣後來屬北有英寨西南有安仁隘二巡檢司後廢
  汀州府元汀州路屬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縣八東距布政司九百七十五里 長汀倚北有臥龍山又北有新樂山貢水出焉流入江西界西有新路嶺東有鄞江即東溪亦曰左溪自寧化縣流入下流經廣東大埔縣入海中有五百灘亦謂之汀水又東南有正溪西冇西溪北有北溪南有南溪俱合於東溪又西有古城寨巡檢司寧化府東北南有潭飛漈又有大寒源出縣北萬斛泉分流為清流縣之清溪其正流入長汀縣為鄞江上流北有安逺寨巡檢司上杭府南西有金山上有膽泉浸鐡能成銅西南有羊廚山産礦南有大溪武平府西南北有黃公嶺南有化龍溪下流入廣東程鄉縣西南有武平城洪武二十四年正月置廣平千戸所於此東南有象同巡檢司後移於縣西南之懸繩隘北有永平寨巡檢司後移於縣北之貝寨清流府東北南有豐山東南有鐡石山南臨九龍泉有鐡石磯頭巡檢司西南有清溪自寧化縣流入東北合半溪又東南經九龍灘而入永安縣界亦曰龍溪即燕溪之上源連城府東南本曰蓮城洪武十七年後改蓮曰連東有蓮峯山南有文溪下流逹於清流縣之清溪西南有北園寨巡檢司後遷於縣南之朗村隘後又遷於縣西南之新泉隘歸化府東北成化七年正月以清流縣之明溪鎮置析將樂沙縣寧化三縣地益之北有鐡嶺南有歸化溪下流合將樂縣之將溪東有夏陽廵檢司永定府南成化十四年以上杭縣溪南里之田心地分置析勝運等四里益之西有大溪即汀水自上杭縣流經此又東入廣東之大埔縣界東南有三嶺巡檢司東北有太平巡檢司後徙高坡西南有興化巡檢司治溪南里古鎮尋廢復置後遷於上杭縣之峯頭邵武府元紹武路屬福建道宣慰司太祖吳元年為府領縣四東南距布政司六百七十里 邵武{{{1}}}光澤府西北北有雲際嶺西北有杉嶺杉闗在其上與江西南城縣接界杭川出焉亦名大溪下流入紫雲溪又有大寺寨廵檢司在杉闗東又西北有黃土闗泰寧府西南西有金鐃山西北有大杉嶺西有二十四溪南有灘江流合焉下流會於樵溪建寧府西南北有百丈嶺藍溪出焉南冇溪江源出金鐃山一名濉江亦名寧溪至綏城口合藍溪流入泰寧縣界西有西安廵檢司本治里心保後遷邱坊隘尋廢後復置後又遷新安保之黃泥鋪
  泉州府元泉州路屬福建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縣七東北距布政司四百十里 晉江倚東北有泉山一名清源東南有寳蓋山南有靈源山東南濱海有䀋塲海中有彭湖嶼南有晉江自南安縣流入經城西石塔山下又東南至岱嶼入海東北有洛陽江南流入海又東南有永寧衞南有守禦福泉千戸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東南有祥芝又有烏潯南有深滬又有圍頭四廵檢司西南有安平城嘉靖中築東南有石湖城萬厯中築南安府西少北東南濱海南有黃龍溪即晉江之上流西有桃林溪流入焉南有石井廵檢司又西北有澳頭西南有逹河二廵檢司後廢同安府西南西有文圃山南濱海有鹽塲西北有西溪流合縣東之東溪縣西之薴溪又東南注於海西南有守禦金門千戸所西有守禦髙浦千戸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又西南有永寧中左千戸所在嘉禾嶼即廈門也洪武二十七年二月置西有薴溪南有塔頭山東南有田浦又有陳坑四廵檢司又西南有白礁廵檢司後移於縣西之⿱口寨東南有烈嶼廵檢司後移於石潯港口又有官澳廵檢司後移於踏石寨又有峯山廵檢司後移於縣西之下店港口惠安府東北東南濵海有鹽場西有洛陽江又東南有守禦崇武千戸所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嘉靖中移於縣東北城東有黃峙南有獺窟東南有小阼東北有峯尾四廵檢司又東北有塗嶺又有沙格東南有小兜三廵檢司洪武二十年安溪府西西北有佛耳山南有藍溪又東北有源口渡巡檢司後遷白華堡尋復永春府西北西北有雪山桃林溪出焉東逕南安縣北合藍溪為䨇溪口又東逕南安縣南合於黃龍溪西有陳岩寨巡檢司洪武中廢徳化府西北西北有戴雲山西有太湖山南有丁溪又有滻溪合而北流入興化仙逰境又西北有高鎮巡檢司本東西圑後徙治更名東南有虎豹闗
  漳州府元漳州路屬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縣十東北距布政司七百里 龍溪倚東有岐山西有天寳山北有華峯嶺一名龍頭嶺東南濱海海中有丹霞等嶼又東北有九龍江亦名北溪其上源出長汀及沙縣流入縣界厯龍頭嶺下謂之峽中至縣東出峽為桞營江又南有南溪流入焉又東南為鎮門港入於海有桞營江廵檢司又南有九龍嶺廵檢司漳浦府南南有梁山又東南有良山與梁山相峙東北有大武山縣東南兩面皆濱海南有漳江亦曰雲霄溪合李澳溪入於海又有石塍溪東北又有鎮海衛東有守禦六鼇千戸所澳東南有古雷又有後葛東有井尾澳西南有盤陀嶺四廵檢司又東南有青山廵檢司後徙治月峙又西南有雲霄鎮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內置龍巖府西東有龍巖山又有東寶山舊産銀鉛西有紫金山北有九侯山又南有龍川下流入漳平界為九龍江上流東北有雁石廵檢司後移於皡林口長泰府東南有長泰溪下流入九龍江東南有朝天嶺廵檢司後移於溪口南靖府西舊治在西南䨇溪之北嘉靖四十五年北徙大帽山麓萬厯二十三年復還舊治北有歐寮山南有䨇溪入龍溪縣界為南溪北有永豐西北有和溪二廵檢司又有小溪寒溪二廵檢司後廢漳平府西北成化六年以龍巖縣九龍鄉置析居仁等五里地益之東南有象湖山南有百家畬洞踞龍巖安溪龍溪南靖漳平五縣之交又有九龍溪自龍巖縣流逕此下流入龍溪縣南有歸化巡檢司後移於縣東之析溪口又東北有溪南廵檢司後廢平和府西南正徳十四年六月以南靖縣之河頭大洋陂置析漳浦縣地益之有三平山東有大峯頭山和溪所出分數流逹海又西有蘆溪流合焉有蘆溪廵檢司後遷枋頭板改名漳江廵檢司詔安府南本南詔守禦千戸所𢎞治十八年置嘉靖九年十二月改為縣南臨海海濱有川陵山海中有南澳口又東有東溪為和頭溪分流東南流入海又南有守禦元鍾千戸所東有守禦銅山千戸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東有金石洪淡二廵檢司西南有分水闗漳潮分界巡檢司治焉海澄府東南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以龍溪縣之靖海館置析漳浦縣地益之東北濱海西有南溪自龍溪縣流入與桞營江合流入海東有海門廵檢司後遷於青浦社東北有濠門廵檢司本治海滄洋後遷縣東北之嵩嶼東有島尾巡檢司又西北有石馬鎮寜洋府西北本龍巖縣之東西洋廵檢司正統十一年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改置縣又析大田永安縣二地益之南有香寮山東南有東洋溪流所滙也
  福寧州元屬福州路洪武二年八月降為縣屬福州府成化九年三月升為州直隸布政司北有龍首山東有松山山下有烽火門水寨正統九年自海中三沙堡移此東北有大姥山東南濱海海中有嵛山臺山官澳山屏風嶼東有白水江西有長溪源出壽寜縣界至縣西南古鎮門入海東有福寜衞南有守禦大金千戸所俱洪武二十一年置西北有柘洋廵檢司又有蘆門廵檢司後移桐山堡又東北有大篔簹廵檢司後移秦嶼堡又東有清灣廵檢司後徙牙裏堡南有高羅巡檢司後移閭峽堡又有延亭廵檢司後移下滸堡又東北有蔣洋又有小瀾西北有小澳厙溪西南有藍田南有西白六廵檢司後廢領縣二西南距布政司五百四十五里 寧徳州西南洪武二年屬福州府成化九年來屬北冇霍童山有龜嶼東南濱海中有官扈山下有官井洋又東有瑞峯亦在海中西有穹窿溪西南有赤鑑湖北有外渺溪下流俱逹於海北有東洋麻嶺廵檢司後徙涵村又徙縣東北之雲淡門又徙縣東之黃灣後還故治南有南靖闗東有長崎鎮福安州西北洪武二年屬福州府成化九年來屬西南有城山海在南西北有長溪東南入福寧州境西北有白石巡檢司後徙於縣東南之黃崎鎮
  廣東禹貢揚州之域及揚州徼外元置廣東道宣慰使司治廣州路屬江西行中書省又置海北海南道宣慰使司治雷州路屬湖廣行中書省洪武二年三月以海北海南道屬廣西行中書省四月改廣東道為廣東等處行中書省六月以海北海南道所領並屬焉四年十一月置廣東都衞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衞為廣東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十直隸州一屬州七縣七十五為里四千二十八北至五嶺與江西界東至潮州與福建界西至欽州與廣西界南至瓊海距南京四千三百里京師七千八百三十五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戸六十七萬五千五百九十九口三百萬七千九百三十二𢎞治四年戸四十六萬七千三百九十口一百八十一萬七千八百三十四萬厯六年戸五十三萬七百一十二口五百四萬六百五十五
  廣州府元廣州路屬廣東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一縣十五南海倚西北有石門山雙女山南濵海又南有三江口三江者一曰西江上流合黔鬰桂三水自廣
  西梧州府流入一曰北江即湞水一曰東江即龍川水俱與西江會經番禺縣南入於南海西北有三江巡檢司本治側水村後遷村堡又有金利西南有神安又有黃鼎又有江浦四巡檢司又南有五斗口巡檢司後遷磨刀口又遷佛山鎮番禺倚在城有番禺二山縣是以名東有鹿步南有沙灣北有暴徳東南有茭塘又有獅嶺五巡檢司順徳府西南景泰三年以南海縣大良堡置析新會縣地益之西北有西江南有馬寜北有紫泥二巡檢司西有江村巡檢司後遷縣西北查浦北有寜都巡檢司後遷都粘堡又東南有馬岡巡檢司後廢東筦府東南南濵海海中有三洲有南頭屯門雞棲佛堂門十字門冷水角老萬山零汀洋等澳北有東江西有中堂西南有白沙又有缺口鎮三廵檢司東北有京山廵檢司本治茶□後遷京口村更名又西南有虎頭山闗洪武二十七年新安府東南本東筦守禦千戸所洪武十四年八月置萬厯元年改為縣南濱海有大鵬守禦千戸所亦洪武十四年八月置東南有官富西北有福永二廵檢司三水府北嘉靖五年五月以南海縣之龍鳯岡置析高安縣地益之西江在南北江在西又西南有三江北有胥江東有西南鎮三廵檢司又南有橫石廵檢司増城府東東有增江南有東江西南有烏石西北有茅田二廵檢司龍門府東𢎞治六年以增城縣七星岡置析博羅縣地益之南有龍門水亦曰九淋水流入東江東有上龍門廵檢司香山府南南濱海東有零丁洋北有黃圃廵檢司江北有大攬廵檢司本名香山後更名新會府西南南濱海中有崖山東北有西江西南有恩平江一名峴岡水東南有潮連西有牛肚灣二廵檢司又西北有樂逕廵檢司後遷縣北之石螺岡又東北有大瓦廵檢司本治中樂都後遷鸞臺村又南有沙村巡檢司本治大神岡後遷仙洞村又遷長沙村後復故治新寧府西南𢎞治十二年以新會縣徳行都之上坑蓢置析文章等五都地益之南濱海北有恩平江一名長沙河又南有廣海衛洪武二十七年九月置西有望高巡檢司西南有城岡廵檢司後廢從化府東北𢎞治二年以番禺縣橫潭村置析增城縣地益之九年遷於流溪馬塲曲東北有流溪巡檢司本治縣北石潭村後遷神岡村清逺府北東有中宿峽西有大羅山又湞水在縣東北東南有潖水來合焉謂之潖江口有潖江廵檢司又西南有迴岐西北有濱江二巡檢司東北有橫石磯廵檢司後廢 連州元桂陽州直隸廣東道洪武二年三月省入連州四月連州廢地屬連山三年九月連山廢地屬陽山十四年置連州於此屬府東北有桂水西有湟水亦曰洭水自湖廣寧逺縣流入東南合湞水西北有朱岡巡檢司後有西岸廵檢司治仁內鄉後徙陽山縣境東南距府五百六十里領縣二 陽山州東南元屬桂陽州洪武二年三月桂陽州廢屬連州四月連州廢屬韶州府四十年四月改為連州徙州於桂陽州舊治復置縣屬焉南有陽谿即洭水西北有星子廵檢司東有西岸廵檢司自連州移此治青蓮水口又北有湟谿陽山二闗連山州西元連州治此直隷廣東道洪武二年四月州廢屬韶州府三年九月省入陽山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十四年四月屬州舊治在縣西北鍾山永樂元年徙縣西程山下天順六年又徙小坪南有黃連山北有髙良水又名大獲水東至州界入湟水西有宜善廵檢司即程山下舊縣治
  肇慶府元肇慶路屬廣東道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一縣十一南距布政司二百三十里 高要倚北有石室山南有銅鼓山東有高峽山爛柯山城南有西江又南有新江東南有蒼梧水俱流入焉東南有古耶廵檢司治龍池都之馮村後遷縣東之橫槎下都東有祿歩廵檢司初在下村後遷上村水口東有橫槎廵檢司初治上半都後遷水口尋廢高明府東南本高要縣高明鎮廵檢司成化十一年十二月改為縣析清泰等都益之南有倉歩水一名滄江下流入於西江東北有太平廵檢司治太平都後遷縣東都含海口又遷縣西南山臺寺又遷縣東清溪申石竒海濱四會府北南有北江東有南津廵檢司治黃岡村尋遷縣東南南津水口新興府南元新州治直隸廣東道洪武二年四月州廢來屬東有新江西南有立將廵檢司又南有祿縁廵檢司後廢開平府南本恩平縣之開平屯明末改為縣析新興新會二縣地益之南有恩平江源出舊恩平縣西北平城山東流合烏石水下流入廣州新會縣界東南有沙岡巡檢司本治沙岡村後遷平康都之長沙村又南有松栢北有四合二巡檢司陽春府南元屬南恩州洪武元年屬新州二年四月新州廢屬府西有漢陽江北有古良巡檢司尋廢後復置於縣西又遷南鄉都小水口又北有思良巡檢司後廢陽江府南元南恩州治此直隸廣東道洪武元年南恩州廢改屬新州二年四月新州廢屬府南濱海中有海陵山山西北為鶴州山海陵廵檢司在焉西有漢陽江源出古銅陵縣北雲浮山下南流過陽春縣會諸水經南恩舊城直通北津港門入於海東南有海朗守禦千戸所西南有雙魚守禦千戸所俱洪武二十七年置又東北有蓮塘堡西有太平堡俱嘉靖間築恩平府南本陽江縣之恩平廵檢司初治縣東北之恩平故縣復遷恩平堡成化十四年六月改堡為縣析新興新會二縣地益之而遷巡檢司於縣東南之城村仍故名後又遷白蒙屯縣南有恩平江廣寧府西北嘉靖三十八年十月以四會縣地置初治縣東南潭□山下後遷大□村福星山下即今治也北有綏江又有龍口屯田千戸所亦嘉靖三十八年置西北有金溪巡檢司南有扶溪巡檢司初治東鄉水口後遷扶溪口又遷官埠 徳慶州元徳慶路屬廣東道洪武元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以府治端溪縣省入來屬西有小湘峽西江經其中端溪自東北流入焉東有悅城鄉巡檢司治悅城故縣後遷靈溪水口東距府二百十里領縣二 封川州西元封州治此直隸廣東道洪武二年三月州廢改屬南有西江西有賀江西北有東安江俱流入焉北有文徳巡檢司初治縣西北大州口後遷縣西賀江口後又遷於此開建州西北元屬封州洪武二年三月改屬西有開江一名封溪即賀江之下流北有古今巡檢司治古令村後遷縣東北之褥村
  韶州府元韶州路屬廣東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縣六西距布政司八百里 曲江永樂二十二年建淮王府正統元年遷於江西饒州府南有蓮花山東北有韶石山西有桂山湏水在東東南有曹溪水西有武水俱流入焉抱城回曲故謂之曲江下流即始興江東北有平圃南有濛𣿞二巡檢司樂昌府西北南有昌山東北有靈君山西有三瀧水即武水北有九峰西北有黃圃又有羅家灣三巡檢司東有髙勝巡檢司後廢英徳府西南元英徳州直隸廣東道洪武二年三月降為縣來屬南有臯石山一名湞陽峽又湞水在縣東一名溱水洭水在縣西一名洸水至縣西南合流謂之洸口有洸口巡檢司又南有瀧頭水與湞水合又東有象岡北有清溪西有舍洸三巡檢司又南有南崖巡檢司廢仁化府東北治水西村後遷城口村西北有呉竹嶺呉溪水出焉下流為潼溪入湞東北有扶溪巡檢司又北有恩村巡檢司乳源府西本治虞塘洪武元年遷於洲頭津西有臈嶺五嶺之一西北有武水自湖廣宜章縣流入有武陽巡檢司翁源府東南元屬英徳州洪武二年三月改屬故城在西北今治本長安鄉也洪武初遷於此北有寶山東有靈池山滃溪出焉即瀧頭水東有桂了山巡檢司初治茶園舖後遷南浦
  南雄府元南雄路屬廣東道洪武元年為府領縣二西距布政司千九十里 保昌倚大庾嶺在北亦曰梅嶺上有梅闗湞水所出西北有凌江水流合焉南至番禺入海謂之北江又縣東有小庾嶺西北有百順東南有平田二巡檢司又東北有紅梅巡檢司舊治梅闗下後遷於此始興府西西有始興江即湞水南有清化徑巡檢司又東北有黃塘巡檢司本治瓔珞舖後遷黃塘江口又遷黃田舖
  惠州府元惠州路屬廣東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一縣十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六十里 歸善倚南濱海西江在西南東有東江自江西安逺縣流入府境亦曰龍川江西南至番禺縣會西江入海東南有平海守禦千戸所洪武二十七年九月置又有內外管理又有碧甲二巡檢司博羅府西北西北有羅浮山南有東江西有石灣又西北有善政里二巡檢司長寧府西隆慶三年正月以歸善縣鴻雁洲置析韶州府英徳翁源二縣地益之萬厯元年徙治君子峯下南有新豐江下流入龍江西有⿰坪巡檢司又北有黃峒巡檢司後廢永安府東北隆慶三年正月以歸善縣安民鎮置析長樂縣也益之西有東江西南有寛仁里巡檢司治苦竹派後遷桃子園又有馴雉里巡檢司治鳯凰岡後遷縣東烏石屯尋俱還故治海豐府東北有五坡嶺南濱海一名長沙海又東南有碣石衛東有甲子門守禦千戸所俱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南有捷勝守禦千戸所洪武二十八年二月置初名捷徑三月更名有甲子門巡檢司又西有鵝埠嶺巡檢司又西南有長沙港巡檢司後遷謝道龍川府東北元循州治此直隸廣東道洪武二年四月州廢來屬東有霍山南有龍江即東江上流自江西安逺縣流入東有通衢巡檢司後遷老龍埠尋還故治東北有十一都巡檢司長樂府東北元屬循州洪武四年四月來屬舊治在紫金山北洪武初徙於今治東南有興寕江南有十二都巡檢司又西有清溪巡檢司後廢興寧府東北元屬循州洪武二年四月來屬南有興寕江東入潮州府程鄉縣界東南有水口巡檢司治水口隘復廢復置於下岸尋遷於上岸水東又北有十三都巡檢司後遷白水砦尋復故 連平州本連平縣崇禎六年以和平縣惠化都置析長寧河源二縣及韶州府翁源縣地益之尋升為州西有銀梅水源出楊梅坪即湞水上源南有長吉里東南有忠信里有二巡檢司東北距府百八十里領縣二 河源州北舊屬府崇禎六年改屬州故城在西南洪武二年徙於壽春市萬厯十年遷於今治南有槎江即龍川江下流為東江又北有新豐江入焉又東北有藍口巡檢司和平州少北正徳十三年八月以龍川縣之和平司置析河源縣地益之屬府崇禎六年改屬州北有九連山西北有浰頭山三浰水出焉亦名和平水有浰頭巡檢司
  潮州府元潮州路屬廣東道宣慰司洪武二年為府領縣十一西距布政司千一百九十里 海陽倚南濱海有急水門東有鱷溪一名惡溪亦名韓江又名意溪東入於海西北有潘田巡檢司又有楓洋巡檢司尋遷縣南園頭村潮陽府南東南濱海西南有練江南有海門守禦千戸所洪武二十七年置東有招寕西北有門闢北有桑田三巡檢司又有吉安巡檢司治𣴛水都南山下後遷貴嶼村揭陽府西西北有掲嶺南有古溪東南濱海西有南寨巡檢司本名湖口治湖口村後遷棉湖寨更名東有北寨巡檢司本治縣西北岡頭山後遷縣東北烏石山南尋還舊治後又遷縣東桃山舖前程鄉府西北元梅州治此直隸廣東道洪武二年四月州廢來屬南有梅溪即興寕江之下流一名惡溪西北有程江合焉西有太平鄉巡檢司治梅塘堡復遷縣西北石鎮村旁東南有豐順鄉巡檢司本在縣西北平遠縣界後遷鬆口市饒平府東北成化十二年十月以海陽縣三饒地置治下饒東南濱海海中有南澳山有大成守禦千戸所洪武二十七年置南有黃岡西有鳯凰山二巡檢司又東南有柘林寨惠來府西南嘉靖三年十月以潮陽縣恵來都置析恵州府海豐縣地益之南濱海西有三河以大河小河清逺河三水交會而名即韓江之上源東南有靖海守禦千戸所洪武二十七年置南有神泉巡檢司本名北山治縣西北山村後遷神泉村更名鎮平府北本平逺縣石窟巡檢司崇禎六年改為縣析程鄉縣地益之西有石窟溪下流入於程江東有藍坊巡檢司自石窟司遷治更名大埔府東嘉靖五年以饒平縣大埔村置析□洲清逺二都地益之南有神泉河即福建汀州府之鄞江又西有惡溪東北冇虎頭沙西有三河鎮二巡檢司又南有大産巡檢司後遷黃沙西南有烏槎巡檢司後遷高陂平逺府西北嘉靖四十一年五月以程鄉縣豪居都之林子營置析福建之武平上杭江西之安逺恵州府之興寕四縣地益之屬江西贑州府四十二年正月還三縣割地止以興寕程鄉地置縣來屬普寧府西南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以潮陽縣𣴛水都置析洋烏黃坑二都地益之寄治貴山都之貴嶼萬厯十年移治黃坑以洋烏𣴛水二都還潮陽西有冬瓜山冬𤓰水出焉下流為掲陽縣之古溪與南北二溪合下流至澄海縣入於海西南有雲落徑巡檢司澄海府東南本海陽縣之闢望巡檢司嘉靖四十二年正月改為縣析掲陽饒平二縣地益之而徙闢望巡檢司於縣北之南洋府仍故名南濱海亦曰鳴洋海西南有蓬州守禦千戸所洪武二十六年四月置又有駝浦巡檢司
  高州府元高州路屬海北海南道治電白洪武元年為府七年十一月降為州九年四月復為府後徙治茂名領州一縣五東南距布政司一千里 茂名洪武七年十一月省十四年五月復置南濱海城西有竇江源出信宜縣東北流鑑江入焉西南流入化州界南有赤水巡檢司東南有平山巡檢司治紅花堡後遷縣東北之電白故縣又西南有博茂巡檢司後廢電白府東舊治在西北今治本神電衛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成化三年九月遷於此東濱海西北有立石巡檢司後廢信宜府北南有竇江東北有中道巡檢司治在懐徳鄉黃僚寨之左廢後復置於羅馬村尋又遷於三橋 化州元化州路屬海北海南道洪武元年為府七年十一月降為州以州治石龍縣省入九年四月又降為縣來屬十四年五月復為州北有石城山又有來安山東北有茂名水竇江之下流又有陵水羅水俱自廣西北流縣流入與茂名水合至呉川縣為呉川水南入於海北有梁家沙巡檢司東南距府九十里領縣二 呉川州南元屬化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屬髙州府十四年五月改屬州南濱海中有碙洲有碙洲巡檢司在洲南濱海後遷洲上東南有寕川守禦千戸所洪武二十七年四月置又北有寕村巡檢司治川𣽸後遷縣西北之地聚村又遷於芷□口石城州西元屬化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屬髙州府十四年五月改屬州南濱海西有零縁巡檢司
  雷州府元雷州路屬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縣三東距布政司千四百五十里 海康倚東濱海南有擎雷水自擎雷山南流東入於海西有海康守禦千戸所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西南有清道東南有黒石二巡檢司遂溪府北東西濱海西南有樂民守禦千戸所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西北有湛川巡檢司治故湛川縣後遷縣東南故鐵把縣又西南有□洲巡檢司治海島中𫝊里村後遷蠶村徐聞府南東西南三面濱海西有海安守禦千戸所東有錦囊守禦千戸所俱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西南有東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東有寕海二巡檢司又西北有遇賢巡檢司廢
  㢘州府元㢘州路屬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七年十一月降為州九年四月屬雷州府十四年五月復為府領州一縣二東距布政司千二百十里 合浦洪武七年十一月省十四年五月復置東有大㢘山州以此名東南濱海亦曰珠母海以海中有珠池又城北有㢘江一名曰合浦江自廣西容縣流入逕州江口分為五西南注於海又北有石康縣成化八年省東有永安守禦千戸所洪武二十七年置東南有珠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東北有永平二巡檢司又北有高仰巡檢司治馬欄墟後遷於縣西南 欽州元欽州路屬海北海南道洪武二年為府七年十一月降為州以州治安逺縣省入九年四月降為縣來屬十四年五月復為州西南濱海中有烏雷山入安南之要道也又有分茅嶺亦與安南分界龍門江在城東又東有欽江俱入於海南有淞海西南有長墩西北有管界三巡檢司又西有如昔又有佛淘二巡檢司與交趾接界宣徳二年入於安南嘉靖二十一年復又西南有千金鎮東距府百四十里領縣一靈山州北元屬欽州洪武九年四月屬㢘州十四年五月仍屬欽州北有洪牙山洪牙江出焉經縣東與羅陽山水合為南岸江南流為欽江又南有林墟西有西鄉二巡檢司
  瓊州府元乾寕軍民安撫司元統二年十月改為乾寕安撫司屬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月改為瓊州府二年降為州三年仍升為府領州三縣十東北距布政司千七百五十里 瓊山倚南有瓊山北濱海有神應港亦曰海口渡有海口守禦千戸所洪武二十年十月置又西南有水蕉村萬厯二十八年置水會守禦千戶所於此南有石山又有清瀾巡檢司廢澄邁府西北濱海南有黎母江東有澄江西北有澄邁巡檢司治石⿰都南有兔穎巡檢司治曾家東都後遷南黎都廢西南有銅鼓巡檢司治新安都後遷西黎都廢又有那拖巡檢司治那拖市後遷縣西森山市廢臨高府西北濱海南有黎母江南有田牌巡檢司後遷墳橫岡又東有定南北有博舖二巡檢司廢定安府南元至元二十九年六月置天厯二年十月升為南建州洪武元年十月復為縣南有五指山亦曰黎母山黎人環居山下外為熟黎內為生黎北有建江繞郡境西北流入南渡江東有潭覽屯田千戸所元置洪武中因之永樂四年廢西有青寕巡檢司又東有寕村巡檢司治潭覽村後遷縣東南南資都仍故名文昌府東西北有七星山南有紫貝山東北濱海東南有文昌江入於海又東北有清瀾守禦千戸所洪武二十七年八月置萬厯九年遷縣東南南⿰都陳家村西北有舖前巡檢司東北有青藍頭巡檢司後遷縣東抱凌港會同府東南元至元二十九年六月置東濱海西有黎盆溪東有調囂巡檢司治端趙都尋遷縣東南南滄村樂會府東南西有白石山東濱海西北有萬泉河有黎盆水流入焉 儋州元南寕軍屬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月改為儋州屬府正統四年六月以州治宜倫縣省入西北有龍門嶺西濱海北有倫江西南有鎮南又有安海二巡檢司又東有歸姜巡檢司廢東北距府三百七十里領縣一 昌化州南舊城在東南今城本昌化守禦千戸所洪武二十五年正統六年五月徙縣治焉西濱海南有昌江 萬州元萬安軍屬海北海南道洪武元年十月改為萬州屬府正統四年六月以州治萬安縣省入北有六連山龍滾河出焉東南海中有獨洲山東有蓮塘巡檢司後廢西北距府四百七十里領縣一 陵水州南東北有舊縣城今治本南山守禦千戸所洪武二十七年置正統間遷縣於此西有小五指山東濱海海中有雙女嶼東北有牛嶺巡檢司 崖州元吉陽軍屬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月改為崖州屬府正統四年六月以州治寧逺縣省入南有南山北有大河自五指山分流南入海東有滕橋西有抱嵗又西北有通逺三巡檢司北距府千四百一十里領縣一 感恩州西北舊屬儋州正統五年來屬西濱海南有通湘江源自黎母山西南入扵海東南有延徳巡檢司
  羅定州元瀧水縣屬徳慶路洪武元年屬徳慶州萬厯五年五月升為羅定州西南有瀧水源出猺境又有瀧水新寕從化三千戸所俱萬厯七年置又有函江守禦千戶所萬厯五年五月置於西寕縣境十六年遷於州界之㒼溝驛南有開陽鄉西北有晉康鄉二巡檢司又東有建水巡檢司治建水鄉後遷縣東南古模村又遷高要縣白坭村尋復還白模領縣二東距布政司五百三十里 東安州東萬厯五年十一月以瀧水縣東山黃姜峒置析徳慶州及髙要新興二縣地益之北有西江西有瀧水流入焉東北有南鄉守禦千戸所西南有富霖守禦千戸所俱萬厯五年五月置東南有羅苛巡檢司西寧州西萬厯五年十一月以瀧水縣西山大峒置析徳慶州及封川縣地益之東北有西江與徳慶州分界東南有瀧水西南有封門守禦千戸所萬厯五年五月置北有都城鄉巡檢司又西南有懐鄉巡檢司後廢
  廣西禹貢荊州之域及荊揚二州之徼外元置廣西兩江道宣慰使司治靜江路屬湖廣行中書省至正末改宣慰使司為廣西等處行中書省洪武二年三月因之六年四月置廣西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為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十一州四十有八縣五十長官司四為里一千一百八十三北至懐逺與湖廣貴州界東至梧州與廣東界西至太平與貴州雲南界南至博白與廣東界距南京四千二百九十五里京師七千四百六十二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戸二十一萬一千二百六十三口一百四十八萬二千六百七十一𢎞治四年戸四十五萬九千六百四十口一百六十七萬六千二百七十四萬厯六年戸二十一萬八千七百一十二口一百一十八萬六千一百七十九
  桂林府元靜江路洪武元年為府五年六月改為桂林府領州二縣七 臨桂洪武三年七月建靖江王府於獨秀峯前東有桂山東北有克山又有桂江亦曰灕江南有陽江來合焉至蒼梧縣合於左右江東有蘆田市西有兩江口二巡檢司南有湘山渡巡檢司後廢興安府北南有海陽山湘水出其北流入湖廣永州府界灕水出其南南入梧州府界北有越城嶺亦曰始安嶠五嶺之最西嶺下有始安水流入灕水西南有融江六峒西有鹽砂寨北有唐家舖三巡檢司又西南有岩闗靈川府北北有百丈山東北有融江源出融山二洞中一名銀江流經縣境又南入靈川縣界合於灕江南有白石潭東北有千秋峽二巡檢司陽朔府南北有陽朔山東有灕江東南有伏荔市南有都樂墟二巡檢司西有白竹寨巡檢司廢 全州元全州路屬湖廣道洪武元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省州治清湘縣入焉屬湖廣永州府二十七年八月來屬西有湘山南有湘水又北有洮水流合焉又西有西延西南有建安東北有栁浦三巡檢司又東北有平塘巡檢司廢南距府二百五十里領縣一 灌陽州南少東南有灌水經州界合於湘水西南有吉寕鄉崇順里巡檢司永寧州元言縣洪武十四年改為古田縣隆慶五年三月升為永寧州縣舊治在今州南三十里洪武初移於今州南八里成化十八年又移今治又有黃源水下流入灕江南有桐木鎮又有常安鎮西南有富椽鎮三土巡檢司東距府百五十里領縣二 永福州東南舊屬府隆慶五年三月改屬州西南有太和山太和江環其下東入柳州府為雒清江又西南有理定縣元屬靜江舊路正統五年九月省又有蘭麻鎮東北有銅鼓市二巡檢司廢義寧州東北舊屬府隆慶五年三月改屬州北有丁嶺義江出焉下流分為二東流者為臨桂縣之相思水入於灕江南流者為永福縣之白石水即太和江也西北有桑江口巡檢司
  平樂府元大徳五年十一月置洪武元年因之領州一縣七北距布政使百九十里 平樂倚東南有魯溪山西北有灕江又北有樂川水東經昭潭流合焉又東有榕津寨巡檢司又有水滻營土巡檢司又東有龍平寨巡檢司昭平堡土巡檢司廢又東有圑山□東南有廣運堡足灘堡又南有甑灘堡俱𢎞治後置恭城府東北南有樂川水又東有勢江南有南平江北有平川江西南有西水江俱流合焉東北有鎮峽寨東有勢江源二巡檢司又有白面寨西嶺寨二土巡檢司富川府東少北元屬賀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屬潯州府後來屬西南有鍾山縣舊治於此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移治靄石山下而置邉蓬寨巡檢司於舊治北有泰山接湖廣道州界東北有甿渚嶺即臨賀嶺與湖廣江華縣分界又東有富江南合賀水西南有白霞寨西北有寨下市二巡檢司府東南元賀州直隷廣西兩江道洪武初以州治臨賀縣省入屬潯州府十年五月降為縣後來屬東北有臨賀嶺亦曰桂嶺下有桂嶺縣元末廢東有賀江至廣東封川縣合於西江南有信都鄉巡檢司北有沙田寨巡檢司後遷縣西㸃燈寨尋廢又東北有大寕寨樊字寨白花洞三土巡檢司後廢茘浦府西少南舊屬桂林府𢎞治四年來屬舊治在今縣西景泰七年移於後山即今治東有銅鼓嶺一名天燄山又茘江在南下流入灕江東南有峯門寨巡檢司後遷中峝西北有南原寨巡檢司後遷縣東南下峝又遷縣東延濵江又西南有華葢城萬厯中築修仁府西少南舊屬桂林府𢎞治四年來屬舊治在今縣西馬浪坪景泰初遷今縣南霸寨村成化十五年遷於五福嶺即今治東北有茘江有麗壁市土巡檢司西南有石墻堡萬厯間築昭平府南少東萬厯四年四月析平樂富川二縣地置五年又析賀縣地益之東有五指山又有灕江又有思勤江下流入於灕江東南有龍平縣元屬府洪武十八年 永安州元立山縣屬府洪武十八年廢為立山鄉屬茘浦縣成化十三年二月置州曰永安屬桂林府𢎞治三年九月改為長官司五年復為州來屬東有蒙山下有蒙水南有古眉寨土巡檢司北有羣峯寨土巡檢司後遷州西北杜莫寨又遷州北貓兒堡東南有仙迴營萬厯中置東北距府百二十里
  梧州府元梧州路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一縣九北距布政司五百八十里 蒼梧倚城西南有大江江即黔鬰二水合流於潯州府城東為潯江入府界東經立山下又東經此與桂江合謂之三江口下流為廣東之西江東有長行西有安平北有東安西南有羅粒四巡檢司府西元藤州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九月省州治鐔津縣入焉十月來屬十年五月降為縣北有藤江亦曰鐔江即潯江也東南有繡江西有幕僚江俱流入焉又西北有五屯守禦千戸所嘉靖初置西有白石寨南有竇家寨東北有赤水鎮三巡檢司又東有溻州南有周村西南有驛面又南有□羅四巡檢司廢府西南元容州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十月來屬十年五月降為縣省州治普寕縣入焉西北有容山南有容江亦名繡江又東有波羅里大洞西南有粉壁寨二巡檢司岑溪府南少西元屬藤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屬府東北有烏峽山西有繡江東南有上里平河村西南有南渡二巡檢司又東南有連城鄉義平巡檢司廢懐集府東北元屬賀州洪武初屬平樂府十年五月來屬西南有懐溪水東有武城鄉西有慈樂寨西北有蘭峒寨三巡檢司 鬰林州元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九月以州治南流縣省入十月來屬南有南流江至廣東合浦縣入海有橫嶺文俊二巡檢司廢東北距府三百三十里領縣四 博白州西南西有雙角山緑珠江出其下流合縣南飲馬水下流入南流江南有周羅西南有沙河二巡檢司又有安定春臺平山兆常四土巡檢司尋廢又東南有海門鎮舊為入安南之道北流州北元屬容州洪武十年五月來屬東北有勾漏山東有銅石山産水銀硃砂又南有扶來山陵水出焉西南有峩石山羅水出焉俱流入廣東化州界又北有緑藍山緑藍水出焉分為二東流者經城東登龍橋與廣東高州府流入之繡江合又東經容縣為容江西流者入鬰林州為南流江南有雙威寨巡檢司西有都隴又有中山又有清灣三巡檢司廢又西有天門闗本名鬼門闗洪武初改為桂門闗宣徳中更今名陸川州南少東元屬容州洪武十年五月來屬舊為入安南之道東有龍化江下流合容江南有溫水寨巡檢司興業州西少北南有鐵城山北有翻車嶺龍母江出焉下流入南流江南有趙家寨西有長寕寨北有平安寨又有崇木寨四巡檢司後俱廢
  潯州府元潯州路洪武元年為府領縣三東北距布政司九百八十里 桂平倚南有白石山西北有大藤峽北有黔江一名北江亦曰右江南有鬰江一名南江亦曰左江至城東滙為潯江東北有武靖州成化三年置萬厯末廢又東有大黃江口北有靖寕鄉東北有大宣鄉又有思隆鄉又有木盤浦西南有常林鄉六巡檢司又南有羅秀土巡檢司又北有碧灘堡鎮峽堡俱成化中置東有牛屎灣堡西有淹沖堡秀江堡俱嘉靖中置平南府東東南有龔江即潯江也東有白馬江流入焉又有奉議衛洪武二十八年八月置於奉議州正統六年五月遷於此東北有大同西北有泰川西南有武林三巡檢司又南有峝心東南有三堆東北有大峽西北有平嶺四土巡檢司府西元貴州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十月降為縣來屬南山在南又有東西北三山南有鬰江亦曰南江羣川悉流入焉有向武軍民千戸所本向武守禦千戸所洪武十八年十月置於向武州三十年三月升軍民所正統六年五月來遷縣北門外萬厯二十三年又遷縣西北謝村鎮東南有新安寨北有北山寨二巡檢司又南有橋頭墟西有瓦塘渡又有五州寨又有東塋渡又有郭東里五巡檢司廢又東南有三江城萬厯中築柳州府元柳州路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二縣十東北距布政司四百里 馬平倚元為府屬洪武元年徙府治於此南有柳江亦曰潯水亦曰黔江上流自貴州黎平府流入府境下流至桂平縣合於鬱江亦曰左江南有新興鎮都博鎮二巡檢司又有歸化鎮巡檢司廢洛容府東北舊治曰龍岩天順中徙於朱峒正徳時為猺獞所據嘉靖三年十一月復萬厯四年正月遷於靈塘以朱峒舊治為平樂鎮留兵百名守之城南有洛清江至馬平縣入於栁江西南有江口鎮又有運江二巡檢司東有平樂鎮巡檢司治石留江後遷縣東北中渡又西南有章洛鎮巡格司廢栁城府西北舊治龍江南元為府治洪武元年遷治龍江東而府徙治馬平縣龍江自天河縣流入合於融江即栁江上流東有東泉鎮巡檢司北有古𣆟鎮巡檢司初治融江東岸後遷馬頭馹又東北有古清鎮西有洛好鎮又冇廖河鎮三巡檢司羅城府西北洪武二年十月以羅城鄉置屬融州十年五月來屬北有武陽江下流合於融江北有武陽鎮又有莫離鎮又有通道鎮三巡檢司又舊有安湘鎮樂善鎮中峒鎮三巡檢司廢懐逺府北元屬融州洪武十年廢置三江鎮巡檢司十三年十一月復置縣來屬治大融江潯江之滙萬厯十九年移治丹陽鎮西北有九曲山山南為石門山兩山夾峙福祿江自貴州永從縣流逕其中至融縣為融江至栁城縣為栁江又東北有潯江自湖廣靖州流合焉有潯江鎮巡檢司又西北有萬石鎮又有宜良鎮丹陽鎮三巡檢司府西北元融州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十月以州治融水縣省入來屬十年五月降為縣東南有靈岩山北有雲際山其西曰上石門以兩山夾峙融江中流也又東有寶積山産鐵東北有思管鎮東南有清流鎮西南有鵞頭隘三巡檢司又北有長安鎮巡檢司本在融江東岸後遷西岸又有大約鎮土巡檢司又有保江鎮理源鎮西峒鎮三巡檢司廢來賔府南元屬象州洪武十年五月來屬西南有白牛洞北有白雲州南有大江亦曰都泥江西有界牌鎮巡檢司後遷縣南之南岡 象州元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十月來屬以州治陽奉縣省入西有象山東有雷山南有象江即栁江東北有龍門寨巡檢司又有鵞頸鎮尖山鎮二巡檢司廢西北距府百十三里領縣一 武宣州南元曰武仙宣徳六年更名舊治陰江宣徳六年三月徙於髙立東南有大藤峽後名永通峽西有栁江又有都泥江亦謂之橫水江來入焉下流為潯州府之右江亦入於栁江西北有安永鎮西南有縣郭鎮二巡檢司又東有東鄉又有周沖又有閑得三巡檢司廢賔州元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九月以州治嶺方縣省入十月來屬東南有鎮龍山西南有燈臺山西有古漏山下有古漏闗古漏水出焉入於賔水賔水在南即都泥江也東有安城鎮巡檢司又東有梁村巡檢司後廢北距府三百里領縣二遷江州北西有古黨山有峒東北有大江即都泥江東有遷江屯田千戶所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置東南有清水鎮廵檢司又有羅日鎮李廣鎮二廵檢司廢又東有石零堡北有都厯堡俱正徳中築上林州西少北西有大明山澄江出焉亦名南江東合北江又東入遷江縣之大江西北有三里營南丹衛在焉衛舊在南丹州洪武二十八年八月置二十九年正月升軍民指揮使司尋罷軍民止為衛永樂二年十二月徙上林縣東正統六年五月徙賔州城與賔州千戸所同治萬厯八年徙於此西南有周安堡在八寨中舊為猺獞所㨿嘉靖三年討平之萬厯七年改屬南丹衛西北有三畔鎮廵檢司又東北有琴水橋東南有思龍鎮又有三門灘鎮三廵檢司
  慶逺府元慶□路洪武元年為府二年正月改慶逺南丹軍民安撫司三年六月復曰慶逺府領州四縣五長官司三東北距布政司五百七十里 宜山倚北冇龍江東流入融縣合於融江西有河池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八年十月置於河池縣永樂六年徙於此東有大曹鎮西有懷逺鎮又有徳勝鎮又有東江鎮四巡檢司天河府北少東舊縣在高寨洪武二年遷於蘭石正統七年又遷甘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嘉靖十三年又遷福祿鎮萬厯十九年始移今治西南有龍江自貴州獨山州流入北有東樿鎮巡檢司又有思農鎮歸仁鎮二土巡檢司忻城府南少東西有烏泥江即都泥江北冇三寨堡土巡檢司 河池州元河池縣𢎞治十七年五月升為州縣舊治在州北懐徳故城天順六年遷屏風山成化十三年還治懐德嘉靖四年又遷鳯儀山南西有智州山東有金城江下流合於都泥江江北有金城鎮巡檢司又東有都銘鎮土堡鎮二巡檢司後廢東距府二百五十里領縣二 思恩州東北舊屬府正德元年二月改屬州舊治在環江洲永樂末遷於清潭村宣德三年十一月遷於白山寨成化八年遷於歐江山南有環江北有帶溪皆合流於龍江有安化鎮歸思鎮二巡檢司又有普義鎮吉安鎮北蘭鎮三巡檢司廢荔波州西北洪武十七年九月析思恩縣地置屬府正統十二年改屬南丹州成化十一年九月又屬府正徳元年來屬州東南有勞村江源出貴州陳䝉爛土長官司流入州界為金城江又東有窮來南有蒙石又有方村三土巡檢司後廢 南丹州洪武七年七月置二十八年廢尋復置西有孟英山舊産銀南有都泥江自貴州定番州流入東距府二百四十里 東蘭州洪武十二年以西蘭山省入又省安留忠文○州入焉東南有隘洞江一名都泥江又名紅水河又名烏泥江東北距府四百二十里 那地州元地州洪武元年改置北有都泥江有布栁水流合焉南有那州洪武元年東北距府二百四十里 永順長官司府西南永定長官司府南二司皆𢎞治五年析宜山縣地置永安長官司𢎞治九年九月析天河縣十八里地置
  南寜府元南寜路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七縣三東北距布政司千二百里 宣化倚東有崑崙山上有崑崙闗又有橫山又有思玉山北有馬退山東南有望仙坡與青羅二山相對城西南有大江即鬰江一曰夜郎脈水其上流有二一為南盤江經府城南曰右江一為麗江經府城西南曰左江合流處謂之合江鎮下流為潯州府之左江東有合城寨西有那南寨又有那龍寨又有遷隆寨南有八尺寨五巡檢司隆安府西北嘉靖十二年四月折宣化縣那乆地置東有火燄山城北有盤江亦曰右江西南有那樓寨西北有䭾演寨二廵檢司 橫州元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九月以州治寜浦縣省入屬潯州府十年五月降為縣來屬十三年十一月復為州仍置寜浦縣為州治縣尋廢東有烏蠻山南有鬰江又東南有武流江源自廣東靈山縣流入境合焉東有古江口西有南鄉二廵檢司又南有太平闗成化四年西北距府二百四十里領縣一 永淳州西元屬橫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橫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州西臨鬱江南有南里鄉北有武羅鄉二廵檢司又東北有修徳鄉廵檢司景泰間遷於縣西後廢 新寕州隆慶六年二月以宣化縣定祿洞地置北有三峯山城西有麗江一名定祿江又名文字水東南有渠樂寨廵檢司東距府二百里 上思州元屬思明路洪武初廢二十一年正月復置屬思明府𢎞治十八年來屬南有十萬山上思江出焉東流合西小江西即交阯所出之左江也又有明江亦出十萬山西流入思明府界又西有遷隆峒土廵檢司東南距府三百里 歸徳州元屬田州路洪武二年屬田州府𢎞治十八年來屬盤江在西南東南距府三百五十里 果化州元屬田州路洪武二年屬田州府嘉靖九年十二月來屬南盤江在西東南距府三百二十里忠州元屬思明路洪武初廢二十一年正月復置屬思明府萬厯三年九月來屬東北距府四百餘里 下雷州元下雷峒洪武初屬鎭安府嘉靖四十三年來屬萬厯十八年升為州南有邏水自鎮安府流入南寜府左江之別源也東距府五百八十里思恩軍民府元思恩州屬田州路洪武二年屬田州府後屬雲南廣西府永樂二年八月直隸廣西布政司正統四年十月升為府六年十一月升軍民府舊治在府西北正統七年遷府東北之喬利嘉靖七年七月又遷武縁縣止戈里之荒田馹因割止戈二里屬之西北有都陽山東南有靖逺峯北有紅水江又有䭾蒙江一名清水江流合焉又有大攬江出城東北大名山下流俱入於鬰江東有鳯化縣正徳六年七月置嘉靖八年十月廢東有古零西有定羅那馬下班北有興隆東北有北山安定西北有舊城都陽九土巡檢司領州二縣二東北距布政司千二百里 奉議州元直隸廣兩兩江道洪武五年省入來安府七年二月復置直隸行省二十八年復廢尋復置直隸布政司嘉靖六年二月來屬東有舊城今治本砦林村也洪武初遷於此北濵南盤江有州門渡距府 百十里 上映州元屬鎮安路洪武五年廢為洞萬厯三十二年復置來屬東北距府四百七十里 上林府西南元屬田州路洪武二年屬田州府嘉靖七年七月來屬北有南盤江南有大羅溪東流合焉即枯榕江之下流也武緣府南元屬南寜路萬厯五年十月來屬西有西江即大攬江也東南有南流江合焉東有鏌鉚寨又有博澁寨西有高非寨西北有西舍寨四巡檢司又南有橫山寨巡檢司廢太平府元太平路至元二十九年間六月置洪武二年七月為府領州十七縣三東北距布政司二千五十里 崇善倚府治䭾盧村洪武二年徙治麗江舊縣治在府西北嘉靖十九年遷入郭內北有青蓮山東有將軍山下有威震闗一名伏渡闗南有府前江即麗江又西有邏水流入焉北有壺闗正徳三年置又東北有保障闌陀陵府東北東有淥空山淥空江出焉亦名□甕江又南有麗江羅陽府東北南有麗江西有䭾排江源出永康縣下流入於麗江以上三縣元俱屬太平路 左州東有舊治成化十三年遷於思崕村正徳十五年遷於今治本古攬村也西北有金山南有麗江西南距府百里 養利州有舊州三一在州北一在西北一在東北又西北有養水北有通利江至崇善縣注於麗江以上二州原屬太平路南距府百五十里 永康州元永康縣屬太平路萬厯二十八年六月升為州北冇固城萬厯中遷於今沿西有□甕江下流亦合麗江焉西南冇思同州舊屬府萬厯二十八年六月省西南距府二百里 上石西州元屬思明路洪武末省永樂二年復置萬厯三十八年來屬東有明江西北流入麗江東北距府三百三十里 太平州自此以下十一州元屬太平□邏水在西下流入麗江東南距府八十里 思城州南有□水下流合於隴水東南距府五百里 安平州南有隴水下流合於邏水東南距府百十里萬承州西南有緑降水亦名玉帶水西南距府五十里 全茗州西有通利江一名大利江南距府百五十里 鎭逺州北有楊山南有岩磨水西南距府二百八十里 茗盈州南有觀音岩澗水出焉下流入於麗江西南距府六十里 龍英州南有通麗江有三源下流入於麗江南距府二百十里 結安州西有堰水下流入麗江西南距府二百二十里結倫州南有咘畢水即堰水之上流西南距府三百三十里 都
  結州南有咘畢水西南距府三百三十里 上下凍州元屬龍州萬戶府洪武初來屬西有八峯山太源水出焉又北有青蓮山南有拱天嶺東距府二百二十里 思明州元屬思明路洪武二年屬思明府萬厯十六年三月來屬東有逐象山東北有明江自思明府流入東北距府二百十里
  思明府元思明路洪武二年七月為府直隸行省九年直隸布政司南有明江有永平寨巡檢司領州三北距布政司二千二百里 下石西州元屬思明路洪武二年屬府舊治在東南萬厯間始遷今治西距府百四十里 西平州元屬思明路洪武三年永樂二年復置宣徳元年與安南 祿州元屬思明府洪武三年省二十一年正月復置尋沒於交阯永樂三年収復宣徳元年與安南
  鎮安府元鎮安路洪武二年為府西有鎮安舊城洪武二年徙於廢凍州即今治也南有䭾命江下流合鬰江又有邏水發源府北土山峽中下流至湖潤寨與歸順州之邏水合有湖潤寨巡檢司距布政司二千二百里
  田州元田州路洪武二年七月為府嘉靖七年六月降為州徙治八甲而置田寜府於府城八年十月府廢州復還故治直隸布政司東南有南盤江西有來安路元屬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七月為府領歸仁州羅博州田州十七年復廢北有上隆州元屬田州路洪武二年屬府成化三年徙治潯州府東北更名武靖州又有恩城州元屬路洪武初屬府𢎞治五年廢東有床甲拱甲婪鳯西有武隆累彩北有邑馬甲蒃甲東北有下隆東南有砦桑西北有凌時西南有萬岡陽院又有大甲子甲又有縣甲怕河怕牙思郎思㓜候周十九土巡檢司 距布政司千六百里
  歸順州元屬鎮安路洪武初廢為洞𢎞治九年八月復置屬鎮安府嘉靖初直隸布政司東北有龍潭水南入交阯高平府界又南有邏水發源西北鵞槽隘界 距布政司二千三百二十里
  泗城州元屬田州路洪武七年直隸行中書省九年直隸布政司舊州在西南洪武六年移於古勘洞西有南盤江自貴州慕役長官司流入下流為南寜府之右江又北有紅水江東北有程縣洪武二十一年以泗城州之程□荘置屬州尋屬慶逺府宣徳初還屬州嘉靖元年廢西南有□州元屬田州路洪武七年十一月直隸布政司正統六年五月徙治泗城州古那甲嘉靖二年廢又西有上林長官司永樂七年以州之上林洞置直隸布政司萬厯中省入州崇禎六年分司西地入雲南廣南府有羅博闗巡檢司北距布政司一千八百一十五里
  向武州元屬田川路洪武二年七月屬田州府二十八年廢建文二年復置直隸布政司舊州在東萬厯四十五年遷於乃甲南有枯榕江下流入於右江北有富勞縣元屬田州路洪武二年屬田州府尋為夷獠所據建文四年復置後廢東有武陵縣元亦屬田川路洪武二年屬田州府永樂初省入富勞縣 距布政司二千四百里都康州元屬田州路洪武二年屬田州府後為夷獠所據建文元年復置直隸布政司西有邑爐江下流合於通利江 距布政司二千五百四十里
  龍州元龍州萬戸府洪武二年七月仍為州屬太平府九年六月直隸布政司南有龍江自交阯廣源州流入即麗江也有明江流入焉下流為南寜府之左江 距布政司二千三百里
  江州元屬西明路洪武二十年直隸布政司東有歸安水西有縁眉水下流俱合於麗江領縣一 距布政司二千一百十里 羅白州東北洪武三年置屬思明府後來屬南有隴冬水下流入於麗江
  思陵州元屬思明路洪武三年省入思明府二十一年正月復置直隸布政司南有角硬山角硬水出焉又有淰削水合之下流入思明府界 距布政司二千一百二十里
  憑祥州本憑祥縣永樂二年五月以思明府之憑祥鎮置屬思明府成化十八年升為州直隸布政司西北有麗江自交阯廣源州流入又南有鎮南闗一名太南闗即界首闗也 距布政司二千四十里
  安隆長官司致和元年三月置安隆州屬雲南行省後廢為寨屬泗城州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置安隆長官司仍屬泗城州後直隸布政司西有壩建山渾水河經其下即紅水江也東入泗城州界又西南有同舍河 距布政司  里







  明史卷四十五
<史部,正史類,明史>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四十六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敕修
  志第二十二
  地理七
  雲南      貴州
  雲南禹貢梁州徼外元置雲南等處行中書省治中慶路洪武十五年二月癸丑平雲南置雲南都指揮使司乙卯置雲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同治雲南府領府五十八州七十五縣五十五蠻部六後領府十九禦夷府二州四十禦夷州三縣三十宣慰司八宣撫司四安撫司五長官司三十三禦夷長官司二北至永寧與四川界東至富州與廣西界西至干崖與西番界南至木邦與交阯界距南京七千二百里京師一萬六百四十五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戸五萬九千五百七十六口二十五萬九千二百七十𢎞治四年戸一萬五千九百五十口一十二萬五千九百五十五萬厯六年戸一十三萬五千五百六十口一百四十七萬六千六百九十二
  雲南府元中慶路洪武十五年正月改為雲南府領州四縣九 昆明洪武二十六年岷王府自陜西岷州遷於此永樂二十二年遷岷王府於湖廣武岡州建滕王府於此宣徳元年除東有金馬山與西南碧雞山相對俱有闗山下即滇池池在城南周五百里其西南為海口至武定府北注於金沙江又東有盤龍江西注滇池東有赤水鵬清水江二巡檢司富民府西北東有螳蜋川源自滇池下流入金沙江東南有安寜河宜良府東少南東有大池江一名大河亦曰巴盤江西有湯池巡檢司羅次府西北舊屬安寕州𢎞治十三年八月改屬府西有星宿河自武定府流入又有沙摩溪即安寕河南有鋉象闗巡檢司 晉寧州西有大堡河下流入滇池北距府百里領縣二 歸化東北有交七浦滇池下流呈貢州北西有滇池北有落龍河南流入焉 安寧州西有呀𡽀山有煎鹽水設鹽課提舉司轄鹽井四天啟三年改設於琅井此司遂廢又南有螳蜋川西有安寕河又有祿脿貼琉二巡檢司東距府八百里領縣一祿豐州西西有南平山上有闗東有大溪即安寕河西有星宿河河東有老稚闗巡檢司又西有蘭
  谷闗 昆陽州東南有渠濫川東北入於滇池北距府百五十里領縣二三泊州西北西有三泊溪流入滇池易門州西南有易門守禦千戸所洪武二十四年置舊縣
  治在焉萬厯三年復還縣治於此又南有黎崖山産異馬一名馬頭山西有九渡河即祿豐縣大溪下流入元江府界 嵩明州洪武十五年三月改曰嵩盟成化十八年復故東北有羅錦山東有禿高山西北有東葛勒山東南有烏納山牧漾水出焉西南入滇池又東南有嘉利澤亦曰楊林澤又西有卲甸河滙九十九泉至昆明為盤龍江西有邵甸縣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州尋廢東南有楊林縣成化十七年十月廢又東有楊林守禦千戸所洪武二十五年置又西有兔兒闗巡檢司西南距府百二十里
  曲靖府元曲靖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二十七年四月升為軍民府領州四縣二西距布政司二百九十里 南寧倚東南有石堡山山西有元越州治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廢北有白石江流合城南之瀟湘江又東南合左小江亦謂之南盤江下流環雲南澂江廣西三府之境至羅平州入貴州界東北有白水闗巡檢司亦佐府東元屬羅雄州永樂初改屬府西南有塊澤江 霑益州東南有堆湧山北有北盤江其上流即貴州畢節衛之可渡河流入州境又東南入貴州安南衛其西南又有南盤江即南寕縣之東山河南有交水縣東南有羅山縣東北有石樑縣元皆屬州洪武十五年皆廢南有平夷衛本平夷千戸所洪武二十一年十一月置二十三年四月改為衛後廢永樂元年復置衛衛當貴州西入之衝東有巒岡西有定南嶺北有豫順闗宣威闗州東南又有越州衛洪武二十三年七月置二十四年十二月徙於陸涼州二十八年與州同廢永樂元年九月復置又州南有松韶舖阿幢橋二巡檢司又南有炎方城西南有松株城俱天啟五年西南距府二百十三里 陸涼州東有邱雄山下有中涎澤即南盤江所滙也西北有木容山有闗又西有部封山又西有芳華縣南有河納縣元皆屬州永樂初皆廢西南有陸涼衛洪武二十三年三月以古魯昌地置西南有喬甸萬厯二年立營置戍於此四十八年復設法古甸龍峝等營協守其地北距府百二十里 馬龍州東南有木容箐山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置寕越堡於此山下有木容溪下流即瀟湘江又西有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磨山一名闗索嶺上有闗西南有通泉縣元屬州永樂初廢北有馬隆守禦千戸所本馬隆衛洪武二十三年七月置二十八年十月改為所南有魯婆伽嶺巡檢司又有馬龍縣元屬州洪武十五年廢西南有分水嶺闗東有三義口闗東距府七十里羅平州元羅雄州萬厯十五年四月更名北有祿布山東南有盤江下流入貴州慕役長官司界南有定雄守禦千戸所萬厯十四年九月置西北距府二百七十里尋甸府元仁徳府洪武十六年十月辛未升為仁徳軍民府丁丑改尋甸軍民府成化十二年改為尋甸府舊治在東今治在鳯梧山下嘉靖七年十月徙西南有落隴雄山又有畦山西有果馬山其泉流為龍巨江下流入滇池又西南有三稜山上有九十九泉即盤龍江之上源又東有阿交合溪又北有為美縣西有歸厚縣元屬府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尋廢東南有木密闗一名易龍堡洪武二十三年四月置木密闗守禦千戸所於此西南距布政司二百六十里
  臨安府元臨安路洪武十五年正月為府領州六縣四長官司九北距布政司四百二十里 建水州倚元時府在州北洪武中移府治此西南有寳山西北右有火燄山東有石巖山瀘江水自石屏州流經此伏流入巖洞中東出為樂蒙河又東北有曲江東入於盤江有曲江巡檢司又西有禮社江源出趙州流經此又有寕逺州萬厯十四年析建水州置四十八年廢東南有納更山土巡檢司 石屏州元曰石坪洪武十五年三月改曰石平後改今名南有鍾秀山東有采玉山産石似玉有曲江又有異龍湖周百五十里中有大小中三島其大島中島上皆有城其水引流為瀘江西有寳秀闗巡檢司東距府七十里 阿迷州元阿𡩋萬戸洪武十五年三月置州東南有買吾山萬厯初改名雷公山又南有盤江東有樂蒙河流入焉又東有火井有東山口土巡檢司又有部舊村巡檢司後廢又有阿迷守禦城萬厯二年築西距府百二十里 寧州東南有登樓山東有水角甸山産蘆甘石又東有婆兮江源出澂江府撫仙湖下流入盤江又西南有沅江流合焉又東有西沙縣元屬州後省洪武十五年三月復置仍屬州尋復省西北有甸直巡檢司西南距府百八十里 通海府西北元屬寕州洪武十五年三月改屬府南有秀山北有通海湖東有守禦通海前前右右二千戸所本元臨安路治洪武初徙府治建水州十五年置守禦千戸所於此河西府西北東有曲江又西有祿卑江自新興州流入合於曲江又東北有縁溪河其下流即通海湖又北有曲陀闗巡檢司後廢嶍峨府西北元屬寕州洪武十五年二月改屬府東有曲江自新興州流入又南有合流江西北有丁癸江俱流合焉又西南有伽羅闗西有興衣鄉二巡檢司蒙自府東南西有目則山東有雲龍山又有羨裒山又東南有黎花江即禮社江也東南注於交阯清水江有黎花舊市柵宣徳五年五月置臨安衛右千戸所於此又西南有西溪二出銀礦又南有蓮花灘即瀾滄江下流交阯洮江上流西南有箐口闗巡檢司又有大窩闗楊栁河闗東南有廢果寨又有賀謎寨俱道通交阯新平府西北萬厯十九年置東南有魯奎山東有平甸河司南有南峝巡檢司 新化州本馬龍他郎甸長官司洪武十七年四月置直𨽻布政司𢎞治八年改為新化州萬厯十九年來屬北有徹崇山西有馬籠山蠻酋結寨處元置馬籠部千戸於此屬元江路洪武十五年廢又北有法龍山亦蠻酋結寨處又東南有馬籠江即禮社江亦曰摩沙勒江有摩沙勒巡檢司東北有阿怒甸東南距府五百三十里 寧逺州至治三年二月置直隸雲南行省洪武十五年來屬宣徳元年與安南 納樓茶甸長官司府西南本納樓千戸所洪武十五年置屬和況府十七年四月改置北有羚羊洞産銀礦又有祿豐江即禮社江下流又東有倘甸教化三部長官司府東南元強現三部洪武中改置西南有魯部河源出禮社江下流合蒙自縣黎花江王弄山長官司府東南元王弄山大小二部洪武中改置虧容甸長官司府西南元鐵容甸屬元江路洪武中改置來屬西有虧容江源出沅江府東經車人寨出寕逺州境溪處甸長官司府西南元溪處甸軍民副萬戸屬元江路洪武中改置來屬思佗甸長官司府西南元和泥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領納樓千戸所伴溪七溪阿撒三蠻部十七年廢後改置左能寨長官司府西南本思佗甸寨洪武中改置落恐甸長官司府西南元伴溪落恐部軍民萬戸洪武中改置安南長官司府東南元捨資千戶後改安南道防送軍千戶洪武十五年三月仍曰捨資千戶所尋改置長官司正徳六年省入蒙自縣天啟二年復置
  澂江府元澂江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領州二縣三西北距布政司八十里 河陽倚舊治在西洪武中遷繡毬山上𢎞治中又遷縣東金蓮山正徳十三年又遷縣東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氵専 -- 溥山麓嘉靖二十年又遷金蓮山南隆慶四年又遷舞鳯山下即今治北有羅藏山南有撫仙湖一名羅伽湖下流東會於盤江又東有鐵池河源出陸涼州流至此會撫仙湖復引流為鐵赤河入於盤江江川府西南南有故城崇禎七年圯於水遷於舊江川驛即今治又南有星雲湖東南入撫仙湖北有闗索嶺巡檢司陽宗府東北北有明湖一名陽宗湖源出羅藏山流入於盤江 新興州東北有羅麽山一名石崖山西北有大棋山又有蒙習山山與晉寕州交界又有大溪下流至嶍峨縣入於曲江有羅麽溪源出羅麽山入於大溪又北有普舍縣南有研和縣元俱屬州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尋廢又北有鐵爐闗巡檢司東距府二百里 路南州西南有竹子山東有劄龍山石可煉銅西有巴盤江源自陸涼州又有鐵赤河合焉東南有邑市縣元屬州𢎞治三年九月廢東北有革泥巡檢司西距府百三十里
  廣西府元廣西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西有阿盧山西北有巴盤江又西有南盤江又南有矣邦池一名龍甸海跨彌勒州界南入盤江領州三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十里 師宗州西有龜山萬厯四十八年築督捕城於此東有英武山西有盤江又西北有巴盤江合焉東北入羅平州界西南距府八十里 彌勒州南有卜龍山西有阿欲山東南有盤江山南盤江經其下又東有八甸溪南合南盤江又西有十八寨山嘉靖元年二月置十八寨守禦千戶所於此直隸雲南都司又南有揑招巡檢司東北距府九十里維摩州元天徳四年二月置東北有小維摩山東南有大維摩山又有阿母山又東北有寶寕溪下流經廣南府界合西洋江西有三鄉城萬厯二十二年□西北距府二百二十里廣南府元廣南西路宣撫司洪武十五年十一月改置廣南府西北有牌頭山土人築砦其上南有西洋江東南至廣西田州府入於左江領州一西北距布政司七百九十里 富州至元十三年置屬廣南西路洪武十五年改屬府東南有者鷂山東北有西寕山又東有楠木溪至州南與南汪溪合伏流十五里東出於西洋江西南有安寕州東北有羅佐州俱元至元十三年置屬廣南西路洪武十五年因之後俱廢西距府二百里
  元江軍民府元元江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永樂初升軍民府領州二東北距布政司七百九十里 奉化州倚本因□羅必甸長官司洪武十八年四月置嘉靖中改州東有羅槃山亦名玉臺山又有路通山東南有元江亦曰禮社江東南入納樓茶甸長官司界西南有瀾滄江與車里宣慰司分界又西有步日部洪武中廢又東有禾摩村巡檢司 恭順州本他郎寨長官司嘉靖中改州
  楚雄府元威楚開南路洪武十五年三月改為楚雄府領州二縣五東距布政司六百里 楚雄倚元曰威楚洪武十五年二月更名西有薇溪山又有龍川江經城北青峰下曰峨□江下流入武定府合金沙江西有波羅澗其麓有滷水元設鹽課司於此明廢西北有呂合巡檢司廣通府東元屬南安州洪武十五年因之後改屬府東北有盤龍山亦曰九盤山西有羅苴甸山東有鹽倉山舊産鹽又有臥象山東南有臥獅山俱産銀礦又東北有阿陋雄山有阿陋井猴井俱産鹽又東有捨資河自武定府流入下流入於元江又北有大河西北入定逺縣之龍川江東有捨資巡檢司東北有沙矣舊西有回蹬闗二土巡檢司定逺府西北西有赤石山東有龍川江又有黒鹽井設提舉於此又有琅井提舉司本置於安寕州天啟三年移此有黑井琅井二巡檢司又西南有羅平闗南有會基闗二巡檢司定邊府西元至元十二年置屬鎮南州洪武中改屬北有累盤山上有自普闗又有無量山南有定邊河又有陽江自蒙化府流合焉𥔲嘉府南元置西有黒初山東北有卜門河在卜門山下又東北合馬龍江流入新化州又西有上江河接南安州界 南安州東有健林蒼山又西南有表羅山産銀北有捨資河西此距府五十里 鎮南州東北有石吠山東有五樓山西南有馬龍江其上流為定邊河又東南入𥔲嘉縣界又西有平夷川龍川江之上流又有沙橋巡檢司又有鎮南闗英武闗阿雄闗三土巡檢司東南距府五十里
  姚安軍民府元姚安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二十七年四月升軍民府領州一縣一東南距布政司七百里 姚州倚元屬大理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來屬東有東山一名飽煙蘿山東北有金沙江南有青蛉河源出三菓山下流合大姚河北有守禦姚安千戶所洪武二十八年置東有箭塲西有普昌南有三窠西南有普溯四巡檢司大姚府北元屬姚州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後改屬府西北有赤石崖北有大姚河源出書案山西北有龍蛟江源出䥫索箐一名苴泡江産金俱東北流入金沙江南有白鹽井提舉司轄鹽井九又有白鹽井巡檢司東有姚安中屯十戸所洪武二十八年
  武定府元武定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尋升軍民府隆慶三年閏六月徙治獅子山萬厯中罷稱軍民領州二縣一東南距布政司百五十里 和曲州倚舊城在南元州治於此隆慶三年十二月徙州為府附郭令吏目領兵守焉西北有三臺山北有金沙江源出吐蕃共龍川犂牛石下流經麗江鶴慶二府至本府北界東流入黎溪州又東入四川會川衛界有金沙江土巡檢司又有烏龍河流入金沙江又西北有西溪河即楚雄府龍川江下流又有隻舊草起二鹽井東有南甸縣元路治洪武十五年三月改屬州成化二十年仍屬府正徳元年七月省西北有乾海子又有羅摩洱又南有小甸闗三巡檢司西北有龍街闗土巡檢司元謀府西北西北有住雄山又有竹沙雄山北有金沙江西有西溪河流入焉祿勸州北有法塊山又有哇匿歪山東北有幸邱山又有烏蒙山一名絳雲山北有金沙江江與四川東川府界又東有普渡河即螳蜋川下流會掌鳩河水又於金沙江北有易籠縣元屬州洪武十七年省東有石舊縣元屬州天啟元年十月省又北有普渡河巡檢司南有撒墨巡檢司後廢西距府二十里
  景東府至順二年二月置洪武十五年閏二月因之三月降為州屬楚雄府十七年正月仍升為府西有景董山洪武中築景東衛城於其上又築小城於山顛謂之月城北有蒙落山一名無量山西南有瀾滄江源出金齒流經府西南二百餘里南注車里為九龍江下流入交阯東南有大河即定邊河之下流又東入鎮南州為馬龍江又南有土井産鹽北有開南州元屬威楚開南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楚雄府尋省又有三汊河西北有保甸二土巡檢司又北有安定闗南有母瓜闗東南有景蘭闗西南有蘭津橋鐵索為之東北距布政司千一百八十里
  鎮沅府本鎮沅州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置永樂四年四月升為府西有波弄山山上下有鹽井六南有杉木江源出者樂甸下流合□逺州之谷寶江領長官司一北距布政司千五十里 祿谷寨長官司府東北永樂十年四月以祿平寨置北有馬容山南有南浪江西南流合杉木江
  大理府元大理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領州四縣三長官司一東南距布政司八百九十里 太和倚西有㸃蒼山東有西洱河一名洱海自浪穹縣流入經天橋下又東合㸃蒼山之十八川滙於此中有三島四洲九曲西有様備江一曰漾鼻水自劍川州流入經㸃蒼山後合於西洱河又西南流入瀾滄江南有太和土巡檢司又北有龍首闗亦曰上闗南有龍尾闗亦曰下闗 趙州洪武十五年三月改名趙喜州尋復南有九龍頂山又有定西嶺大江之源出焉一名波羅江西北入西洱河又西南有様備江南入蒙化府界東南有白厓𧸘江源出定西嶺下流為禮社江有舊白厓城嘉靖四十三年修築更名彩雲城又東有乾海子南有迷度市二巡檢司又有定西嶺上巡檢司西北距府三十里領縣一 雲南州東元雲南州洪武十五年三月改為縣屬府十七年改屬州西北有寶泉山有一泡江東北有周官㱔子海西有品甸洪武十九年四月置洱海衛於此又東北有□塲又有楚甸南有安南坡三巡檢司 鄧川州北有鍾山又有普陀江一名蒲萄江又名彌苴佉江南入西洱河又東有豪豬洞一名銀坑又有青索鼻土巡檢司南距府七十里領縣一 浪穹州東東北有佛光山山半有洞可容萬人山後險仄名一女闗又有蓮花山有蒙次和山皆險峻西南有鳯羽山北有罷谷山洱水所出西有様備江西凡有寕湖亦曰明河即普陀江上源又有五鹽井提舉司洪武十六年置萬厯四十二年廢西南有鳯羽縣洪武十五年三月置屬鄧川州尋省有鳯羽鄉巡檢司又東南有普陀崆巡檢司後廢西有上江嘴西南有下江嘴二土巡檢司 賓川州𢎞治六年四月析趙州及太和雲南二縣地置西有鷄足山一名九曲巖東北有金沙江東入姚安府界西有金龍湫流入西洱河又東有大羅衛在鍾英山下𢎞治六年四月與州同置又東北有赤石崖西南有賓居二巡檢司西有神摩洞又南有蔓神寨北有白羊市二巡檢司後廢又北有金沙江土巡檢司西距府百里 雲龍州元雲龍甸軍民府至元末置洪武十七年改為州來屬正統間屬蒙化府後仍來屬西有三峰山東有瀾滄江又西北有諾鄧等鹽井東南有大井等鹽井舊俱轄於五井提舉司後改屬州東有雲龍甸巡檢司後廢東北有順盪井又有上五井東有師井北有箭捍塲四巡檢司又東有十二闗土巡檢司舊俱屬浪穹縣後改屬東南距府六十里 十二闗長官司府東元十二闗防送千戸所洪武中改置嘉靖元年五月徙於一泡江之西
  鶴慶軍民府元鶴慶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三十年十一月升軍民府南有方丈山又有半子山産礦東有金沙江東南有漾共江即鶴川其下流入金沙江有木按州又有副州元俱屬府洪武十五年俱廢東北有宣化闗西南有觀音山又有清水江三巡檢司領州二東南距布政司千一百六十里 劍川州元劍川縣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十七年正月升為州西南有石寶山南有劍川湖俗呼海子様備江之下流又西南有彌沙井鹽課司又有彌沙井巡檢司東距府九十里 順州元屬麗江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北勝府尋來屬西有金沙江東有浴海浦與北勝州分界西距府百二十里
  麗江軍民府元麗江路宣撫司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三十年十一月升軍民府領州四東南距布政司千二百四十里 通安州倚西北有玉龍山一名雪嶺又有金沙江古名麗水源出吐蕃界犂牛石下名犂水犂訛麗流經巨津寳山二州至武定府北流入四川大江西有石門闗巡檢司 寳山州西南有阿那山南有金沙江西距府二百四十里 蘭州元屬麗江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麗江府尋屬鶴慶府後仍來屬北有福源山西北有瀾滄江源出吐蕃嵯和歌甸流入境南入雲龍州界東北距府三百六十里 巨津州南有華馬山北有金沙江流入州界有鐵橋跨其上西北有臨江縣元屬州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𢎞治後廢又東北有雪山闗東南距府三百里
  永寧府元屬麗江永寕州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北勝府十七年屬鶴慶府二十九年改屬瀾滄衛永樂四年四月升為府金沙江在西又東有瀘沽湖周三百里中有三島又東南有魯窟海子在干木山下下流入四川鹽井衛之打沖河又北有勒汲河自吐蕃流入亦東流入打沖河又南有維易江自蒗蕖州流入注於瀘沽湖領長官司四東南距布政司千四百五十里 剌次和長官司府東北革甸長官司府西北香羅甸長官司府西瓦魯之長官司府北四司俱永樂四年四月置
  北勝州元北勝府屬麗江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布政司尋降為州屬鶴慶府二十九年改屬瀾滄衛正統七年九月直隸布政司𢎞治九年徙治瀾滄衛城瀾滄衛舊在州南本瀾滄衛軍民指揮使司洪武二十八年九月置屬都司𢎞治九年徙州來同治尋罷軍民司止為衛西南有瀾滄山南有九龍山西有金沙江環饒州治亦曰麗江又南有陳海又有呈湖東南有浪峨海下流俱入金沙江東有羅易江下流入永寕府界北有蒗蕖州元屬麗江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北勝府尋屬鶴慶軍民府二十九年改屬瀾滄衛天啟中廢東有寕番土巡檢司南距布政司千二十五里
  永昌軍民府元永昌府屬大理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布政司十八年二月兼置金齒衛屬都司二十三年十二月省府升衛為金齒軍民指揮使司嘉靖元年十月罷軍民司止為衛復置永昌軍民府領州一縣二安撫司四長官司三東距布政司千二百里 保山倚本金齒千戸所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九月又置永昌府守禦千戸所俱屬金齒軍民司嘉靖三年三月改二所為保山縣東有哀牢山本名安樂夷語哀牢西有九隆山又東北有羅岷山瀾滄江經其麓又南有潞江舊名怒江一名喳里江自潞江司流入又北有清水河經縣東南峽口山下伏流東出入瀾滄江又有潞江州宣徳八年六月置直隸布政司正統二年五月廢又東北有沙木和西北有清水闗二巡檢司又北有甸頭南有水眼二土巡檢司永平府東北元屬永昌府洪武二十四年屬金齒軍民司嘉靖元年仍屬府西南有博南山一名金浪巔山俗訛為丁當丁山上有闗又有花橋山産鐵鑛又東北有橫嶺山驛道所經東有銀龍江下流入瀾滄江又東北有勝備江下流入蒙化府様備江又西南有花橋河源出博南山流入銀龍江上有花橋闗亦曰玉龍闗又東北有上甸定夷闗巡檢司東有打牛坪土巡檢司 騰越州元騰衝府屬大理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布政司尋廢永樂元年九月置騰衝守禦千戸所屬金齒軍民司宣徳六年八月直隸都司正統十年三月升所為騰衝軍民指揮使司嘉靖三年十月置騰越州屬府十年十二月罷司為騰衝衛東有球牟山東南有羅生山南有羅佐衝山上有鎮夷闗有巡檢司又東北有髙黎其山一名崑崙岡西北有明光山有銀礦銅礦西有大盈江亦曰大車湖自徼外流入下流至比蘇蠻界注於金沙江又東北有龍川江源出徼外蛾昌蠻地之七藏甸下流合於大盈江有藤橋在其上有龍川江闗巡檢司又西南有壘水河即大盈江之支流又有騰衝土州宣徳五年六月置屬金齒軍民司後直隸布政司正統三年五月仍屬金齒軍民司尋廢又西有古勇闗東北距府二百七十五里 潞江安撫司元柔逺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後廢屬麓川平緬司永樂元年正月析置潞江長官司直隸都司十六年六月升安撫司宣徳元年六月改隸布政司正統三年六月屬金齒軍民司嘉靖元年十月屬府北有潞江一名怒江源出吐蕃雍望甸南流經此折而東南入府界東岸有潞江闗北岸有細甸又西有鎮姚守禦千戸所萬厯十三年置治老姚闗鳯山之阿又西有全勝闗東北距府三百五十里 鎮道安撫司 楊塘安撫司二司地舊屬西番與麗江府接界永樂四年正月置屬金齒軍民司嘉靖元年屬府 瓦甸安撫司本瓦甸長官司宣徳二年置屬金齒軍民司九年二月直隸都司正統三年五月仍屬金齒軍民司五年十一月升為安撫司嘉靖元年屬府 鳯溪長官司府東洪武二十三年十一月置屬金齒軍民司嘉靖元年改屬府施甸長官司府南元石甸長官司洪武十七年五月更名屬府二十三年屬金齒軍民司嘉靖元年仍屬府西有坪市河下流入於怒江東南有猛淋寨萬厯十三年置鎮安守禦千戸所於此南有金齒巡檢司治浦闗又南有石甸巡檢司茶山長官司永樂五年析孟養地置屬金齒軍民司嘉靖元年屬府東有髙黎共山
  蒙化府元蒙化州屬大理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正統十三年六月升為府北有龍宇圖山又有甸頭山一名天耳山南有甸尾山西有陽江源出甸頭澗下流至定邊縣入定邊河又西有様備江一名神莊江與永平縣分界南入順寕府境為黒惠江西南有瀾滄江有甸頭甸尾様備瀾滄江四巡檢司又西南有備溪江土巡檢司又東有迷渡市嘉靖初築東距布政司八百六十里
  順寧府泰定四年十一月置洪武十五年三月庚戌因之己未降為州屬大理府十七年正月仍升為府西北有樂平山南有把邊山中有把邊闗東北有瀾滄江又有黒惠江即様備江也又名墨會江南流至府東泮山下合於瀾滄江又城東有順寕河源出甸頭村山箐流入雲州之孟祐河南有寳通州又有慶甸縣元俱與府同置洪武十五年省又西南有矣堵寨萬厯三十年置右甸守禦土千戸所於此北有錫鉛寨又有牛街又有猛麻又有錫蠟寨董甕寨蟒水寨亦壁嶺七廵檢司領州一東距布政司千五百五十里雲州本大侯長官司永樂元年正月析麓川平緬地置直隸都司宣徳三年五月升為大侯禦夷州直隸布政司萬厯二十五年更名來屬舊治在南萬厯三十年移於今治南有瀾滄江東有孟祐河流入焉有臘丁鄉巡檢司後廢西距府百五十里領長官司一孟緬長官司州西南宣徳五年六月以景東府之孟緬孟梳地置屬景東府後直隸布政司萬厯二十五年來屬有大猛麻又有猛撒二土巡檢司與猛緬稱為三猛
  車里軍民宣慰使司元車里路泰定二年七月置即大徹里洪武十五年閏二月為軍民府十九年十一月改軍民宣慰使司永樂中廢宣徳六年復置東北有瀾滄江與九龍江會達於交阯為富良江而入於海又有沙木江東有小徹里部永樂十九年正月置車里靖安宣慰使司宣徳九年十月省入車里又有元耿凍路至正七年正月置又有耿當孟弄二州亦元末置洪武十五年俱省入車里西北距布政司三十四程
  緬甸軍民宣慰使司本緬中宣慰司洪武二十七年六月置尋廢永樂元年十月復置更名北有大金沙江其上流即大盈江也源出青石山自孟養境內流經司北江頭城下下流注於南海東有阿瓦河自孟養流入境下流入大金沙江又北有江頭城太公城馬來城安正國城蒲甘緬王城謂之緬中五城元後至元四年十二月置邦牙宣慰司於蒲甘緬王城至正二年六月廢至元二十六年置太公路於太公城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後廢領長官司一東北距布政司三十八程 東倘長官司宣徳八年九月置
  木邦軍民宣慰使司元木邦路至順元年三月置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後廢三十五年十二月復置永樂二年六月改軍民宣慰使司北有慕義山西有喳里江即潞江自芒市流入境又西南入緬甸界又北有蒙憐路蒙來路俱元置洪武十五年三月俱為府後俱廢又西北有孟炎甸有天馬闗東北距布政司三十五程
  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元八百等處宣慰使司洪武二十四年六月改置東北有南格剌山下有河與車里分界有八百者乃軍民宣慰使司永樂二年四月分八百大甸地置後廢又有蒙慶宣慰司元泰定四年閏月置至正二年四月罷洪武十五年三月復置府後廢又有孟絹路元元統元年置屬八百宣慰司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後廢又有木按孟傑二路俱元置洪武十五年三月俱為府後俱廢北距布政司三十八程
  孟養軍民宣慰使司元雲逺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十七年改為孟養府後廢三十五年十二月復置永樂二年六月改軍民宣慰使司正統十三年廢萬厯十三年改置長官司東有鬼窟山又有茫崖山又有大金沙江其上流即大盈江南流入於緬甸又南有密堵城有速送城又南有戛撒寨西有猛倫西南有孟拱戛里猛別盞西諸卻東北距布政司三十七程
  老撾軍民宣慰使司永樂二年四月置東南有三闗與安南界西北距布政司六十八程
  南甸宣撫司至元二十六年置南甸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後廢屬騰衝守禦千戸所永樂十二年正月置州直隸布政司正統三年五月改屬金齒軍民指揮使司九年六月升宣撫司仍直隸布政司東有丙弄山又有蠻千山南有沙木籠山上有沙木籠闗西有大盈江東北有小梁河西南經南牙山下曰南牙江入干崖境內又東南有孟乃河即騰越州之龍川江又南有黃連坡闗東北有小隴川闗東北距布政司二十二程
  干崖宣撫司元鎮西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後廢屬麓川平緬司永樂元年正月析置干崖長官司直隸都司後屬金齒軍民指揮使司宣徳五年六月復屬都司正統三年五月復屬金齒軍民指揮使司九年六月升宣撫司直隸布政司東有雲籠山西有大盈江又南有檳榔江自吐蕃界流合焉東有安樂河即小梁溪下流經雲籠山下曰雲籠江經司治北折而西合於檳榔江又西北有南賧元置洪武中廢又西有雷弄盞達等部東北距布政司二十三程
  隴川宣撫司本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司正統六年廢九年九月改置治隴把元平緬路在隴把東北洪武十五年閏三月置平緬宣慰使司三月又改路為府未幾府廢十七年八月丙子升司為平緬軍民宣慰使司甲午改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司省麓川路入焉元麓川路在隴把南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未幾府廢十七年八月為麓川平緬軍民宣慰司治所正統中司廢曰平麓城亦曰孟卯城萬厯十二年置宣撫同知於此又西南有通西軍民總管府元至元二十六年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後廢又東南有遮放城萬厯十二年置宣撫副使於此北有馬鞍山西北有大金沙江又有麓川江即龍川江自南甸流入與茫市分界西南入於大金沙江東北距布政司六十六程
  孟定禦夷府元孟定路至元三十一年四月置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東北有無量山又有喳哩江與麓川江合東南有謀粘路元泰定三年七月置有木連路元至正二十六年洪武十五年三月俱因之後俱廢領安撫司一東北距布政司十八程耿馬安撫司萬厯十三年析孟定地置西有三尖山南有喳哩山
  與孟定分界北距府百里
  孟艮禦夷府永樂三年七月置直隸都司後直隸布政司東有木朶路又有孟隆路俱元泰定三年九月置東北有孟愛等甸軍民府元至元二十六年洪武十五年三月俱為府後俱廢北距布政司三十八程
  威逺禦夷州元威逺州屬威楚路後改威逺蠻棚府洪武十五年三月仍為威逺州屬楚雄府十七年升為府後廢三十五年十二月復置州直隸布政司北有蒙樂山接景東府界西北有威遠江一名谷寶江下流合瀾滄江東北距布政司十九程
  灣甸禦夷州本灣甸長官司永樂元年正月析麓川平緬地置直隸都司三年四月升為州直隸布政司西北有髙黎共山北有姚闗與順寕府界東北距布政司二十程
  鎮康禦夷州元鎮康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十七年降為州後廢以其地屬灣甸州永樂七年七月復置直隸布政司西有喳哩江接潞江安撫司界南有昔剌寨西南有控尾寨東北距布政司二十三程
  孟密宣撫司本孟密安撫司成化二十年六月析木邦地置萬厯十三年升為宣撫司東北有南牙山與南甸分界西南有摩勒江有大金沙江俱與緬甸分界又有寶井北有猛乃猛哈東北有孟廣等部東北距布政司三十三程
  蠻莫安撫司萬厯十三年析孟密地置東北有等練山西南有那莫江下流入大金沙江又西有孟木寨東北距布政司三十一程
  者樂甸長官司永樂元年正月析麓川平緬地置直隸都司後改直隸布政司南有瀾滄江又東有景來河自景東府流入下流入焉龍江東北距布政司千一百七十里
  鈕兀禦夷長官司宣徳八年十月以和泥之鈕兀五隆二寨置北距布政司十六程
  芒市禦夷長官司元芒施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後廢正統八年四月改置屬金齒軍民指揮司後直隸布政司西南有永昌幹山又有孟契山又有大盈江西南經青石山下又西有麓川江來合焉東北距布政司二十三程
  孟璉長官司舊為麓川平緬司地後為孟定府永樂四年四月置直隸都司東南有木來府元置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後廢東北距布政司二十三程
  大古剌軍民宣慰使司在孟養西南亦曰擺古濱南海與暹羅鄰底馬撒軍民宣慰使司在太古剌東南小古剌長官司 茶山長官司底板長官司 孟倫長官司 八家塔長官司皆在西南極邉永樂四年六月置
  剌和莊長官司永樂四年十月置直隸都司
  促瓦長官司 散金長官司舊俱為麓川平緬司地永樂六年四月置
  麻里長官司永樂六年七月析孟養地置直隸都司八寨長官司永樂十二年九月置直隸都司
  底兀剌宣慰使司永樂二十二年三月置地舊為大古剌所據上諭還之故置司
  廣邑州本金齒軍民司之廣邑寨宣徳五年五月升為州八年十一月直隸布政司正統元年三月徙於順寧府之右甸
  貴州禹貢荊梁二州徼外元為湖廣四川雲南三行中書省地洪武十五年正月置貴州都指揮使司治貴州宣慰司其民職有司則仍屬湖廣四川雲南三布政司永樂十一年置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與都指揮司同治領府八州一縣一宣慰司一長官司三十九後領府十州九縣十四宣慰司一長官司七十六北至銅仁與湖廣四川界南至鎮寧與廣西雲南界東至黎平與湖廣廣西界西至普安與雲南四川界距南京四千二百五十里京師七千六百七十里𢎞治四年編戸四萬三千三百六十七口二十五萬八千六百九十三萬厯六年戸四萬三千四百五口二十九萬九百七十二
  貴陽軍民府本程番府成化十二年七月分貴州宣慰司地置治程番長官司隆慶二年六月移入布政司城與宣慰司同治三年三月改府名貴陽萬厯二十九年四月升為軍民府領州三縣二長官司十六 新貴倚本貴竹長官司洪武五年正月置屬宣慰司萬厯十四年二月改置縣來屬西有獅子山西北有木閣箐山在水西境內北有貴人峰又西有白龍洞北有烏江源出水西與四川遵義府分界北流至四川彭水縣入涪陵江西北有陸廣河下流入於烏江有陸廣河巡檢司又西有宅溪又西北有蔡家闗一名響水闗又有濶水闗貴定倚萬厯三十六年析新貴縣及定番州地置東有銅鼓山有石門山南有髙連山有南門河又東有龍洞河下流俱入陸廣河 開州崇禎四年十一月以副宣慰洪邊舊地置西南距府一百二十里 廣順州本金築長官司洪武五年三月置屬四川行省十年正月改安撫司十九年十二月屬廣西二十七年仍屬四川二十九年屬貴州衛正統三年八月直隸貴州布政司成化十二年七月屬程番府隆慶二年六月屬貴陽府萬厯四十年置州東南有天臺山北有天生橋南距府一百一十里 定番州元程番武勝軍安撫司洪武五年成化十二年七月置程番府領金築安撫司上馬橋大龍番小龍番程番方番韋番臥龍番洪番小程番盧番羅番金石番盧山木瓜大華麻響十六長官司隆慶二年六月移府入布政司城萬厯十四年三月置州距府八十五里領長官司十六程番長官司洪武五年三月置屬貴州衛正統三年八月屬貴州宣慰司成化十二年七月屬程番府萬厯十四年三月屬州北有青巖南有都泥江源出州西北亂山中曰濛潭經司南州境之水皆流合焉入廣西南丹州界下十二司所屬倣此小程番長官司州西北元小程番安撫司洪武六年正月改置上馬橋長官司州西北洪武十五年六月置盧番長官司州北元盧番靜海□安撫司洪武六年正月改置省元盧番蠻夷軍民長官司入焉韋番長官司州南元韋番蠻夷長官司洪武十五年六月改置方番長官司州南元方番河中府安撫司洪武五年改置洪番長官司州西元洪番永盛軍安撫司洪武六年正月改置臥龍番長官司州南元臥龍番南寧州安撫司洪武五年改置小龍番長官司州東南元小龍番靜蠻軍安撫司洪武六年正月改置大龍番長官司州東南元大龍番應天府安撫司洪武五年改置金石番長官司州東元金石番太平軍安撫司洪武五年改置羅番長官司州南元羅番大龍遏蠻軍安撫司洪武五年改置盧山長官司州南元盧山等處蠻夷軍安撫司洪武六年正月改置木瓜長官司元木瓜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洪武五年改置屬貴州衛正統三年八月屬金築安撫司成化十二年七月屬程番府萬厯十四年三月屬州下二司倣此麻響長官司洪武七年六月置大華長官司洪武七年六月置
  貴州宣慰使司元改順元路軍民安撫司置屬湖廣行省洪武五年正月屬四川行省九年六月屬四川布政司永樂十一年二月來屬有沙溪的澄河二巡檢司又有黃沙渡龍谷二土巡檢司領長官司七 水東長官司宣慰司北元水東寨長官司洪武五年改置後廢永樂元年六月置屬都司後來屬中曹蠻夷長官司宣慰司東南元中曹百納等處長官司屬管番民總管洪武五年改置來屬龍里長官司宣慰司東元龍里等寨長官司屬管番民總管洪武五年改置來屬白納長官司宣慰司東南元茶山白納等處長官司洪武五年併入中曹司永樂四年五月置來屬底寨長官司宣慰司北元㡳寨等處長官司洪武五年改置乖西蠻夷長官司宣慰司東北元乖西軍民府屬管番民總管洪武五年改置後廢永樂元年六月復置屬都司後來屬養龍坑長官司宣慰司北元養龍坑宿徵等處長官司洪武五年改置
  安順軍民府元安順州屬普定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普定府十八年直隸雲南布政司二十五年八月屬四川普定衛正統三年八月直隸貴州布政司成化中徙州治普定衛城萬厯三十年九月升安順軍民府普定衛舊在州西北洪武十五年正月置屬四川都司三月升軍民指揮使司正統三年改屬貴州都司成化中州自衛東南來同治西北有舊坡山兩峰相對中有石闗東有巖孔山北有歡喜嶺又有思臘河接水西界西南有北盤江自雲南霑益州流入東南有九溪河又東有元普定路屬雲南行省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屬雲南布政司尋並軍民府改屬四川布政司十八年七月廢領州三長官司六東距布政司百五十里 寧谷寨長官司府西南洪武十九年置屬安順州二十五年八月屬普定衛正統三年八月仍來屬下倣此東南有乾海子西堡長官司府西北建置所屬同上北有浪伏山元置習安州於山下屬普定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普定府後廢又北有白石巖東南有楚油洞山北有谷龍河下流合烏江 鎮寧州至正十一年四月以火烘夷地置屬普定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普定府二十五年八月屬普定衛後僑治衛城正統三年八月直隸貴州布政司嘉靖十一年六月徙州治安莊衛城萬厯三十年九月屬府安莊衛舊在州西洪武二十三年五月置屬貴州都司萬厯三十五年九月州自衛東來同治南有白水河又有烏泥江即都泥江源出山箐中東南流入金築安撫司境東距府五十五里領長官司二 十二營長官司州北洪武十九年置屬安順州二十五年八月屬普定衛正統三年八月來屬下倣此東北有天生橋又有公具河北有阿破河康佐長官司州東建置所屬同上 永寧州元以打罕夷地置屬普定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普定府二十五年八月屬普定衛後僑治衛城正統三年八月直隸貴州布政司嘉靖十一年三月徙州治闗索嶺守禦千戸所城萬厯三十年九月屬府闗索所舊在州西南洪武二十五年置屬安莊衛萬厯三十年九月州自所東北來同治西北有紅崖山西有北盤江自普安州流入有盤江河巡檢司東北距府一百二十里領長官司二 慕役長官司州西洪武十九年置屬安順州二十五年八月屬普定衛正統三年八月來屬下倣此北有安□箐山西北有象鼻嶺東有北盤江與永寕州分界東南流南盤江自雲南羅平州來合焉又南入廣西泗城州界頂營長官司州北洪武四年置所屬同上東有闗索嶺西有盤江 普安州本貢寧安撫司建文中置屬普安軍民府永樂元年正月改普安安撫司屬四川布政司十三年十二月改為州直隸貴州布政司萬厯十四年二月徙治普安衛城三十年九月屬府普安衛舊在州南洪武十五年正月置屬雲南都司後改屬貴州都司二十二年三月升軍民指揮使司萬厯十四年二月州自衛北來同治東有八部山元普安路治山下屬雲南行省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屬雲南布政司尋升軍民府二十七年四月改屬四川永樂後廢東北有格孤山又西北有番納牟山一名雲南坡又東南有得都山一名自崖産雄黃水銀又東有盤江東南有者卜河下流入於盤江東有芭蕉闗西有分水嶺闗東南有安籠箐闗又西南有樂民守禦千戸所西有平夷守禦千戸所俱洪武二十二年置又東南有安南守禦千戸所又有安籠守禦千戸所俱洪武二十三年置皆屬普安衛正統十年四月徙安南所於羅渭江東北距府三百三十五里
  都勻府本都勻安撫司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置二十三年十月改都勻衛屬貴州都司二十九年四月升軍民指揮使司屬四川布政司永樂十七年仍屬貴州都司𢎞治七年五月置都勻府於衛城西有龍山南有獨山鎮巡檢司北有平定闗西有威鎮闗俱洪武二十四年領州二縣一長官司八西北距布政司二百六十里 都勻長官司府南元上都勻等處軍民長官司洪武十六年更名南有都勻河亦名馬尾河邦水長官司府西元中都雲板水等處軍民長官司屬管番民總管洪武十六年更名邦水河在東南本名扳河即都勻河上源 平浪長官司府西洪武十六年置西南有凱陽山上有㓕苗鎮即故凱口囤東南有麥沖河 平洲六洞長官司府西南洪武十六年置西南有六洞山南有平洲河中有沙洲 麻哈州本麻哈長官司洪武十六年置屬平越衛𢎞治七年五月升為州來屬南有麻哈江即邦水河之上源 南距府六十里領長官司二 樂平長官司州西北洪武二十四年五月置屬雲南後屬平越衛𢎞治七年五月來屬東北有馬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山南有樂平溪平定長官司州西北洪武二十二年置屬平越衛三十年屬清平衛𢎞治七年五月來屬東有山江河 獨山州本九名九姓獨山州長官司洪武十六年置屬都勻衛𢎞治七年五月升為獨山州屬府南有獨山有獨山江即都勻河下流南入廣西天河縣界為龍江北距府百五十里領縣一長官司二 清平府北本清平長官司洪武二十二年置屬平越衛三十年屬清平衛𢎞治七年五月改為縣屬麻哈州後來屬東有香爐山嘉靖十二年四月徙清平衛中左所於此北有雲溪洞南有木級坡又東有山江河源出香爐山有舟溪江流合焉亦都勻河上源又南有雞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闗北有羅沖闗俱洪武二十五年置又東北有黎樹等寨合江洲陳蒙爛土長官司州東洪武十六年置屬都勻衞𢎞治七年五月屬州東南有梅花洞豐寧長官司州西南洪武二十三年置屬都勻衛𢎞治七年五月屬州西南有行郎山
  平越軍民府元平月長官司洪武十四年置平越守禦千戸所十五年閏二月改為平越衛十七年二月升軍民指揮使司領長官司五屬四川布政司尋屬貴州都司萬厯二十九年四月置平越軍民府於衛城以播州地益之屬貴州布政司東有峨黎山又有七盤坡東南有麻哈江其上源即黃平州之兩岔江南有馬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江又有羊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河俱東入扵麻哈江南有武勝闗西南有通津闗東南有羊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領衛二州一縣三長官司二西距布政司百八十里 清平衛洪武二十三年六月置屬貴州都司萬厯二十九年來屬衛治在清平縣北一里西南距府六十里 興隆衛洪武二十二年六月置屬貴州都司萬厯二十九年來屬北有龍岩山亦名龍洞山又有截洞甚深險東有飛雲岩西南距府百二十里 黃平州本黃平安撫司洪武七年十一月置屬播州宣慰司萬厯二十九年四月改為州來屬東有七里谷西南有兩岔江以兩源合流而名又東有冷水河西北有黃平守禦千戸所洪武十一年正月置十五年正月改為衛閏二月仍為千戸所南距府三十里 餘慶州西本餘慶長官司洪武十七年置屬播州宣慰司萬厯二十九年六月改為縣來屬東有白泥長官司亦洪武十七年置屬播州宣慰司萬厯二十九年四月省入餘慶縣南有小烏江下流入於烏江東南有白泥河下流合於思南河又有走馬坪寨嘉靖三十四年甕安州西北本甕水安撫司洪武初置萬厯二十九年四月改為縣來屬東有草塘安撫司洪武十七年六月置又有重安長官司永樂四年九月置俱屬播州宣慰司萬厯二十九年四月俱省入甕□縣東南有萬丈山西有烏江縣境諸山溪之水皆流合焉又有黃灘闗東北有飛練堡有天邦□西有西坪等寨湄潭州北萬厯二十九年四月以播州湄潭地置西有容山長官司洪武中置屬播州宣慰司萬厯二十九年省入湄潭縣南有湄潭水又西有三江水下流俱入於烏江凱里長官司府東北本凱里安撫司嘉靖八年二月分播州宣慰司地置屬清平衛萬厯二十九年來屬三十五年六月改為長官司楊義長官司府東南洪武初置屬平越衛萬厯二十九年屬府西有杉木箐山又有清水江上流自新添衛流入經城西又名皮隴江北經乖西巴香諸苗界而入烏江
  黎平府本思州宣慰司地洪武十八年正月置五開衛屬湖廣都司後廢三十五年十一月復置永樂十一年二月置黎平府於衛城屬貴州布政司𢎞治十年徙府治衛南萬厯二十九年十一月改府屬湖廣三十一年四月還屬貴州南有寶帶山東有摩天嶺東北有銅鼓巖西有新化江又有福祿江其上源為古州江下流入廣西懐逺縣境西南有黎平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一年九月置屬五開衛領縣一長官司十三西距布政司六百三十里 永從府南本元福祿永從軍民長官司洪武中改置福祿永從蠻夷長官司後廢永南元年正月復置屬貴州衛十三年三月來屬正統六年九月改為縣南有福祿江有彩江流合焉又有永從溪潭溪蠻夷長官司府東南元潭溪長官司洪武三年正月改置屬湖廣辰州衛三月改屬湖廣靖州衛後廢永樂元年正月復置屬貴州衛十二年三月來屬西南有銅闗鐵寨山南有潭溪八舟蠻夷長官司府北元八舟軍民長官司洪武五年改置後廢永樂元年正月復置屬貴州衛十二年三月來屬西南有八舟江源自府城西為三十里江北流經此又東北為新化江洪舟泊里蠻夷長官司府東南元洪舟泊里軍民長官司洪武初改置後廢永樂元年正月復置屬貴州衛十三年三月來屬北有洪舟江下流合於湖廣靖州之渠河西南有中潮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一年九月置屬五開衛曹滴洞蠻夷長官司府西北元曹滴等洞軍民長官司洪武初改置後廢永樂元年正月復置屬貴州衛十二年三月來屬西南有容江源出苗地北流入福祿江古州蠻夷長官司府西北元古州八萬洞軍民長官司洪武三年正月改置屬湖廣辰州衛三月改屬湖廣靖州衛後廢永樂元年正月復置屬貴州衛十二年三月來屬有古州衛洪武二十六年置尋廢東北有古州江西山陽洞蠻夷長官司府西南洪武初置後廢永樂元年正月復置屬貴州衛十二年三月來屬西北有大巖山大巖江出焉東南入於福祿江新化蠻夷長官司府東北元新化長官司洪武三年正月改置屬湖廣辰州衛三月改屬湖廣靖州衛後廢永樂元年正月復置屬貴州衛十一年二月置新化府於此領湖耳亮寨歐陽新化中林驗洞龍里六蠻夷長官司赤溪湳洞長官司宣徳九年十一月府廢以所領俱屬黎平府西有六疊山東南有新化江又西北合於清水江又東有新化亮寨守禦千戸所洪武二十一年九月置西南有新化屯千戸所洪武二十五年置俱屬五開衛湖耳蠻夷長官司府東北元湖耳洞長官司洪武三年正月改置屬湖廣辰州衛三月改屬湖廣靖州衛後廢永樂元年正月復置屬貴州衛十二年三月屬新化府府廢來屬西有銅鼓衛本銅鼓守禦千戸所洪武二十一年九月置屬五開衛三十年改所為衛屬湖廣都司後二年廢三十五年十一月復置屬湖廣都司亮寨蠻夷長官司府東北本八萬亮寨蠻夷長官司洪武三年正月置屬湖廣辰州衛三月屬湖廣靖州衛後廢永樂元年正月復置改名屬貴州衛十二年三月屬新化府府廢來屬歐陽蠻夷長官司府東北元歐陽寨長官司洪武三年正月改置屬湖廣辰州衛三月改屬湖廣靖州衛後廢永樂元年正月復置屬貴州衛十二□三月屬新化府府廢來屬中林驗洞蠻夷長官司府北洪武初置後廢永樂元年正月復置十二年三月屬新化府府廢來屬下二司倣此赤溪湳洞蠻夷長官司府東北龍里蠻夷長官司府北南有龍里守禦千戸所洪武二十五年置屬五開衛
  思南府元思南宣慰司屬湖廣行省洪武四年改屬四川六年十二月升為思南道宣慰使司仍屬湖廣永樂十一年二月改為府屬貴州布政司隆慶四年三月徙治平溪衛尋復故有都儒五堡二坑等處巡檢司又有覃韓偏力水土巡檢司又有板橋巡檢司舊屬石阡府後來屬領縣三長官司三西南距布政司六百二十里 安化倚本水特姜長官司元屬思州安撫司洪武初改日水徳江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屬府萬厯三十三年改置安化縣西南有崖門山南有萬勝山又有烏江自石阡府流入經城西鮎魚峽北入四川彭水縣界合涪陵江東南有水徳江即烏江之分流又有思印江流合焉下流亦入於涪陵江舊有洪安化濟二長官司屬思南宣慰司洪武二十六年五月省東有水勝闗南有武勝闗北有太平闗蠻夷長官司洪武十年十月置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屬府婺川府北元屬思州安撫司洪武五年屬鎮逺州十七年後仍屬思州永樂十二年三月來屬東有河只水又有羅多水下流俱注於水徳江印江府東本思印江長官司元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屬府𢎞治七年六月改為印江縣⿰氵𠮦 -- 沿河祐溪長官司府東北洪武七年十月置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屬府朗溪蠻夷長官司府東洪武七年十月置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屬烏羅府正統三年五月府廢來屬有厥溪蠻夷長官司亦洪武七年十月置尋廢
  思州府元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一年二月改為府屬貴州布政司領長官司四西距布政司七百五十里 都坪峩異溪蠻夷長官司洪武六年置二十五年省永樂十二年三月復置南有峩山西北有江頭山東有異溪東北有平溪上有關洪武二十二年三月置平溪衛於此屬湖廣都司萬厯二十九年十一月改屬貴州三十一年四月還屬湖廣又有鮎魚闗南有黃土闗又東北有晃州驛路出湖廣沅州都素蠻夷長官司府西永樂十二年三月置屬府施溪長官司府北元施溪様頭長官司洪武五年改名屬湖廣沅州衛永樂十二年三月來屬東有施溪黃道溪長官司府東北元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屬府西南有黃道溪
  鎮逺府元鎮逺府屬思州安撫司洪武四年降為鎮逺州屬思南宣慰司五年六月直隸湖廣永樂十一年二月置鎮逺府於州治屬貴州布政司正統三年五月省州入焉領縣二長官司三西距布政司五百三十里 鎮逺倚本鎮逺溪洞金容金逹蠻夷長官司洪武二年二月置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屬州正統三年五月改屬府𢎞治七年十月改為鎮逺縣北有石崖山東有中河山以兩水夾流而名東北有鐵山又東有觀音山有馬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坡東南有巴邦山西有平冒山南有鎮陽江一名鎮南江亦曰㵲水上受興隆黃平諸水東流三百里入於沅江又東北有鐵溪出鐵山下流入鎮陽江又西有油榨闗有焦溪闗梅溪闗又有清浪闗清浪衛治於此又西有偏橋偏橋衛在焉俱洪武二十三年四月置西南有鎮逺衛洪武二十二年七月置俱屬湖廣都司萬厯二十九年十一月俱改屬貴州三十一年四月還屬湖廣施秉府西南本施秉蠻夷長官司洪武五年置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屬州正統九年七月改為縣天啓元年四月省崇禎四年十一月復置南有洪江即鎮陽江偏橋長官司府西元偏橋中寨蠻夷軍民長官司洪武五年改置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來屬卭水十五洞蠻夷長官司府東元卭水縣洪武五年改置團羅得民曉隘陂帶卭水五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二十九年以四司併入卭水司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屬府臻剖六洞橫坡等處長官司府西本臻剖六洞橫坡三長官司洪武二十二年置屬鎮逺衛後並為一司
  銅仁府本思州宣慰司地永樂十一年二月置銅仁府領縣一長官司五西南距布政司七百七十里 銅仁倚元銅人大小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思州安撫司洪武初改置銅仁長官司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置府治於此萬厯二十六年四月改為縣南有銅崖山又有新坑山産硃砂水銀西南有銅仁大江西北有小江流合焉下流入沅州界注於沅江省溪長官司府西元省溪壩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等處蠻夷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洪武初改名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來屬西有迪邏江即省溪産金提溪長官司府西元提溪等處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洪武初改名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來屬東有印江西有提溪産砂金大萬山長官司府南元大萬山蘇葛辦等處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洪武初改名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來屬烏羅長官司府西元烏羅龍千等處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洪武初更名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一年二月置烏羅府領朗溪蠻夷長官司烏羅荅意治古平頭著可四長官司治於此正統三年五月府廢來屬西有九龍山銅仁大江源於此又西南有觀音囤亦曰烏羅洞南有九江又有木耳溪亦曰九十九溪下流亦入沅江平頭著可長官司府西北元平頭著可通達等處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洪武七年十月改置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屬烏羅府府廢來屬又有荅意長官司治古寨長官司俱永樂三年七月置屬貴州宣慰司十二年三月改屬烏羅府正統三年五月俱與府同廢
  石阡府本思州宣慰司地永樂十一年二月置石阡府領縣一長官司三西南距布政司六百三十里 石阡長官司倚元石阡等處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洪武初改置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為石阡府治西有崖門山南有秋滿洞西有烏江自四川遵義府流入東北入思南府界有石阡江下流入於烏江龍泉府西本龍泉坪長官司元為思州安撫司治洪武七年七月復置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來屬萬厯二十九年四月改為縣北有騰雲洞南有鄧坎等寨苗民長官司府西南洪武七年十月置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來屬葛彰葛商長官司府南元屬思州安撫司洪武中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來屬
  龍里衛軍民指揮使司洪武二十三年四月置衛二十九年四月升軍民指揮使司西有蓮花涇又有加牙河下流入甕首河東南有平伐長官司本元平伐等處長官司洪武十五年改置屬貴州衛二十八年屬龍里衛萬厯十四年二月省入新貴縣又西有長衝闗東有巃聳闗領長官司一西距布政司五十里大平伐長官司衛南洪武十九年置屬貴州衛二十八年來屬東北有谷峽山東南有甕首河下流合清水江
  新添衛軍民指揮使司元新添葛蠻安撫司後廢洪武二十二年置新添千戸所屬貴州衛二十三年二月改為新添衛屬貴州都司二十九年四月升軍民指揮使司領長官司五西距布政司百十里 新添長官司洪武四年置東有憑虛洞一名豬母洞西北有清水江西南有甕城河有甕城河土巡檢司又東有谷忙闗小平伐長官司衛西南洪武十五年六月置屬貴州衛尋屬龍里衛二十九年來屬把平寨長官司衛南洪武十五年六月置屬貴州衛尋屬龍里衛二十九年來屬丹平長官司衛西南洪武三十年置尋省永樂二年復置丹行長官司衛西南洪武三十年置尋省永樂二年復置
  安南衛洪武十五年正月置尾灑衛於此尋廢二十三年十二月復置更名屬貴州都司南有尾灑山東有盤江山有清源洞又有北盤江自雲南霑益州流入又南入安順府界東南有者卜河自普安州流入注於盤江西有江西陂初置柵屯守於此尋徙於尾灑築城為衛南有烏鳴闗亦洪武中置東北距布政司三百四十里
  威清衛洪武二十三年六月置屬貴州都司北有羊耳山西有的澄河即陸廣河上流西北有鴨池河即烏江西距布政司六十里
  平壩衛洪武二十三年閏四月置屬貴州都司東南有南仙洞有馬頭山東有東溪西南距布政司八十里
  畢節衛洪武十七年二月置屬貴州都司東有木稀山有闗又有響水河南有善欲闗西有老鴉闗俱洪武中置東北有層臺衛洪武二十一年九月置二十七年六月廢領守禦所一東南距布政司四百五十里 守禦七星闗後千戸所衛西洪武二十一年置屬烏撒衛永樂中來屬有七星闗河亦曰可渡河源出四川烏撒府即北盤江上流七星闗在其上下流入雲南霑益州界
  赤水衛洪武二十一年十月置北有雲山上有闗東有赤水河有赤水闗領所四距布政司六百二十里 摩尼千戸所衛北曰撒千戸所衛東南二所俱洪武二十二年九月置阿落密千戸所衛南前千戸所衛南二所俱洪武二十七年
  普市守禦千戸所洪武二十三年三月析永寧宣撫司地置直隸貴州都司東有木案山西南有水腦洞又東南有龍泉澗距布政司七百二十里
  敷勇衛本劄佐長官司洪武五年改元落邦札佐等處長官司置屬貴州宣慰司崇禎三年改置屬貴州都司東有陽明洞西有三湘水北有烏江有陸廣河領所四南距布政司五十里於襄守禦千戸所衛西本青山長官司洪武五年改元青山逺地等處長官司置屬貴州宣慰司崇禎三年改置息烽守禦千戸所衛東北崇禎三年以貴州前衛故絶六屯並割底寨司地置西有西望山南有石天洞北有烏江濯靈守禦千戸所衛北西有陸廣河北流合烏江修文守禦千戸所衛東北二司俱宣慰司水西地崇禎三年同置
  鎮西衛崇禎三年以宣慰司水西地置北有天柱洞又有鴨池河即烏江異名領所四西南距布政司六十里 威武守禦千戸所衛東赫聲守禦千戸所衞北有鴨池河柔逺守禦千戸所 定逺守禦千戸所衛 以上俱水西地崇禎三年與衛同置



  明史卷四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四十七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敕修
  志第二十三
  禮一吉禮一
  周官儀禮尚已然書缺簡脫因革莫詳自漢史作禮志後皆因之一代之制始的然可考歐陽氏雲三代以下治出於二而禮樂為虛名要其用之郊廟朝廷下至閭里州黨者未甞無可觀也惟能修明講貫以實意行乎其間則格上下感鬼神教化之成即在是矣安見後世之禮必不可上追三代哉明太祖初定天下他務未遑首開禮樂二局廣徵耆儒分曹究討洪武元年命中書省暨翰林院太常寺定擬祀典乃厯敘沿革之由酌定郊社宗廟議以進禮官及諸儒臣又編集郊廟山川等儀及古帝王祭祀感格可垂鑒戒者名曰有心録二年詔諸儒臣修禮書明年告成賜名大明集禮其書凖五禮而益以冠服車輅儀仗鹵簿字學音樂凡升降儀節制度名數纎悉畢具又屢敕議禮臣李善長傅瓛宋濂詹同陶安劉基魏觀崔亮牛諒陶凱朱升樂韶鳳李原名等編輯成集且詔郡縣舉髙潔博雅之士徐一夔梁寅周子諒胡行簡劉宗弼董彞蔡深滕公琰至京同修禮書在位三十餘年所著書可考見者曰孝慈錄曰洪武禮制曰禮儀定式曰諸司職掌曰稽古定製曰國朝製作曰大禮要議曰皇朝禮制曰大明禮制曰洪武禮法曰禮制集要曰禮制節文曰太常集禮曰禮書若夫釐正祀典凡天皇太乙六天五帝之類皆為革除而諸神封號悉改從本稱一洗矯誣陋習其度越漢唐逺矣又詔定國恤父母並斬衰長子降為期年正服旁服以遞而殺斟酌古今葢得其中永樂中頒文公家禮於天下又定巡狩監國及經筵日講之制後宮罷殉始於英宗陵廟嫡庶之分正於孝宗暨乎世宗以制禮作樂自任其更定之大者如分祀天地復朝日夕月於東西郊罷二祖並配以及祈榖大雩享先蠶祭聖師易至聖先師號皆能折衷於古獨其排衆議祔睿宗太廟躋武宗上徇本生而違大統以明察始而以豐昵終矣當時將順之臣各為之説今其存者若明倫大典則御製序文以行之禮儀成典則李時等奉敕而修郊祀考議則張孚敬所進者也至大明㑹典自孝宗朝集纂其於禮制尤詳世宗神宗時數有増益一代成憲畧具是焉今以五禮之序條為品式而隨時損益者則依類編入以識沿革雲
  壇壝之制  神位祭器玉帛牲牢祝冊之數籩豆之實  祭祀雜議諸儀
  祭祀日期  習儀
  齋戒    遣官祭祀
  分獻陪祀
  五禮一曰吉禮凡祀事皆領於太常寺而屬於禮部明初以圜丘方澤宗廟社稷朝日夕月先農為大祀太嵗星辰風雲雷雨嶽鎮海瀆山川歴代帝王先師旗纛司中司命司民司祿夀星為中祀諸神為小祀後改先農朝日夕月為中祀凡天子所親祀者天地宗廟社稷山川若國有大事則命官祭告其中祀小祀皆遣官致祭而帝王陵廟及孔子廟則𫝊制特遣焉每嵗所常行者大祀十有三正月上辛祈榖孟夏大雩季秋大享冬至圜丘皆祭昊天上帝夏至方丘祭皇地祗春分朝日於東郊秋分夕月於西郊四孟季冬享太廟仲春仲秋上戊祭太社太稷中祀二十有五仲春仲秋上戊之明日祭帝社帝稷仲秋祭太嵗風雲雷雨四季月將及嶽鎮海瀆山川城隍霜降日祭旗纛於教塲仲秋祭城南旗纛廟仲春祭先農仲秋祭天神地祗於山川壇仲春仲秋祭歴代帝王廟春秋仲月上丁祭先師孔子小祀八孟春祭司戶孟夏祭司竈季夏祭中霤孟秋祭司門孟冬祭司井仲春祭司馬之神清明十月朔祭泰厲又於每月朔望祭火雷之神至京師十廟南京十五廟各以嵗時遣官致祭其非常祀而間行之者若新天子耕耤而享先農視學而行釋奠之類嘉靖時皇后享先蠶祀髙禖皆因時特舉者也其王國所祀則太廟社稷風雲雷雨封內山川城隍旗纛五祀厲壇府州縣所祀則社稷風雲雷雨山川厲壇先師廟及所在帝王陵廟各衞亦祭先師至於庶人亦得祭里社榖神及祖父母父母並祀竈載在祀典雖時稍有更易其大要莫能踰也至若壇壝之制神位祭器玉帛牲牢祝冊之數籩豆之實酒齊之名析其彼此之異同訂其初終之損益臚於首簡畧於本條庶無缺遺亦免繁複雲爾
  壇壝之制明初建圜丘於正陽門外鍾山之陽方丘於太平門外鍾山之隂圜丘壇二成上成廣七丈髙八尺一寸四出陛各九級正南廣九尺五寸東西北八尺一寸下成周圍壇面縱橫皆廣五丈髙視上成陛皆九級正南廣一丈二尺五寸東西北殺五寸五分甃磚䦨楯皆以琉璃為之壝去壇十五丈髙八尺一寸四面靈星門南三門東西北各一外垣去壝十五丈門制同天下神祗壇在東門外神庫五楹在外垣北南向廚房五楹在外壇東北西向庫房五楹南向宰牲房三楹天池一又在外庫房之北執事齋舍在壇外垣之東南坊二在外門外橫甬道之東西燎壇在內壝外東南丙地髙九尺廣七尺開上南出戶方丘壇二成上成廣六丈髙六尺四出陛南一丈東西北八尺皆八級下成四面各廣二丈四尺髙六尺四出陛南丈二尺東西北一丈皆八級壝去壇十五丈髙六尺外垣四面各六十四丈餘制同南郊有浴室瘞坎在內壝外壬地洪武四年改築圜丘上成廣四丈五尺髙二尺五寸下成每面廣一丈六尺五寸髙四尺九寸二成通徑七丈八尺壇至內壝牆四面各九丈八尺五寸內壝牆至外壝牆南十三丈九尺四寸北十一丈東西各十一丈七尺方丘上成廣二丈九尺四寸髙三尺九寸下成每面廣丈五尺五寸髙三尺八寸通徑七丈四寸壇至內壝牆四面皆八丈九尺五寸內壝牆至外壝牆四面各八丈二尺十年改定合祀之典即圜丘舊制而以屋覆之名曰大祀殿凡十二楹中石臺設上帝皇地祗座東西廣三十二楹正南大祀門六楹接以步廊與殿廡通殿後天庫六楹瓦皆黃琉璃廚庫在殿東北宰牲亭井在廚東北皆以步廊通殿兩廡後繚以圍牆南為石門三洞以達大祀門謂之內壇外周垣九里三十步石門三洞南為甬道三中神道左御道左王道道兩旁稍低為從官之地齋宮在外垣內西南東向其後殿瓦易青琉璃二十一年増修壇壝壇後樹松柏外壝東南鑿池二十區冬月伐冰藏凌隂以供夏秋祭祀之用成祖遷都北京如其制嘉靖九年復改分祀建圜丘壇於正陽門外五里許大祀殿之南方澤壇於安定門外之東圜丘二成壇面及欄俱青琉璃邊角用白玉石髙廣尺寸皆遵祖制而神路轉逺內門四南門外燎爐毛血池西南望燎臺外門亦四南門外左具服臺東門外神庫神廚祭器庫宰牲亭北門外正北泰神殿正殿以藏上帝太祖之主配殿以藏從祀諸神之主外建四天門東曰泰元南曰昭亨西曰廣利又西鑾駕庫又西犧牲所其北神樂觀北曰成貞北門外西北為齋宮迤西為壇門壇北舊天地壇即大祀殿也十七年撤之又改泰神殿曰皇穹宇二十四年又即故大祀殿之址建大享殿方澤亦二成壇面黃琉璃陛増為九級用白石圍以方坎內北門外西瘞位東燈臺南門外皇祗室外西門外迤西神庫神廚宰牲亭祭器庫北門外西北齋宮又外建四天門西門外北為鑾駕庫遣官房內陪祀官房又外為壇門門外為泰折街牌坊䕶壇地千四百餘畝太社稷壇在宮城西南東西峙明初建廣五丈髙五尺四出陛皆五級壇土五色隨其方黃土覆之壇相去五丈壇南皆樹松二壇同一壝方廣三十丈髙五尺甃磚四門飾色隨其方周垣四門南靈星門三北㦸門五東西㦸門三㦸門各列㦸二十四洪武十年改壇午門右社稷共一壇為二成上成廣五丈下成廣五丈三尺崇五尺外壝崇五尺四面各十九丈有竒外垣東西六十六丈有竒南北八十六丈有竒垣北三門門外為祭殿其北為拜殿外復為三門垣東西南門各一永樂中建壇北京如其制帝社稷壇在西苑壇址髙六寸方廣二丈五尺甃細磚實以浄土壇北樹二坊曰社街王國社稷壇髙廣殺太社稷十之三府州縣社稷壇廣殺十之五髙殺十之四陛三級後皆定同壇合祭如京師朝日夕月壇洪武三年建朝日壇髙八尺夕月壇髙六尺俱方廣四丈兩壝壝各二十五步二十一年罷嘉靖九年復建壇各一成朝日壇紅琉璃夕月壇用白朝日壇陛九級夕月壇六級俱白石各建天門二先農壇髙五尺廣五丈四出陛御耕耤位髙三尺廣二丈五尺四出陛山川壇洪武九年建正殿拜殿各八楹東西廡二十四楹西南先農壇東南具服殿殿南耤田壇東旗纛廟後為神倉周垣七百餘丈垣內地嵗種榖蔬供祀事嘉靖十年改名天神地祗壇分列左右太嵗壇與嶽瀆同嶽鎮海瀆山川城隍壇據髙阜南向髙二尺五寸方廣十倍四出陛南向五級東西北三級王國山川壇髙四尺四出陛方三丈五尺天下山川所在壇髙三尺四出陛三級方二丈五尺
  神位祭器玉帛牲牢祝冊之數神位圜丘洪武元年冬至正壇第一成昊天上帝南向第二成東大明星辰次之西夜明太嵗次之二年奉仁祖配位第一成西向三年壇下壝內増祭風雲雷雨七年更定內壝之內東西各三壇星辰二壇分設於東西其次東則太嵗五嶽西則風雲雷雨五鎮內壝之外東西各二壇東四海西四瀆次天下神祗壇東西分設方丘洪武二年夏至正壇第一成皇地祗南向第二成東五嶽次四海西五鎮次四瀆三年奉仁祖配位第一成西向壇下壝內増祭天下山川七年更定內壝之內東西各二壇東四海西四瀆次二壇天下山川內壝之外東西各設天下神祗壇一十二年正月合祀大祀殿正殿三壇上帝皇地祗並南向仁祖配位在東西向從祀十四壇丹陛東一壇曰大明西一壇曰夜明兩廡壇各六星辰二壇次東太嵗五嶽四海次西風雲雷雨五鎮四瀆二壇又次天下山川神祗二壇俱東西向二十一年增修丹墀內石臺四大明夜明各一星辰二內壝外石臺二十東十壇北嶽北鎮東嶽東鎮東海太嵗帝王山川神祗四瀆西十壇北海西嶽西鎮西海中嶽中鎮風雲雷雨南嶽南鎮南海俱東西向臺髙三尺有竒周以石欄陟降為磴道臺上琢石鑿龕以置神位建文時撤仁祖改奉太祖配位第一成西向洪熙元年増文皇帝於太祖下嘉靖九年復分祀之典圜丘則東大明西夜明次東二十八宿五星周天星辰次西風雲雷雨共四壇方丘則東五嶽基運翊聖神烈三山西五鎮天夀純徳二山次東四海次西四瀆南北郊皆獨奉太祖配太社稷配位別見先農正位南向后稷配位西向凡神位天地祖宗曰神版餘曰神牌圜丘神版長二尺五寸廣五寸厚一寸趺髙五寸以栗木為之正位題曰昊天上帝配位題曰某祖某皇帝並黃質金字從祀風雲雷雨位版赤質金字神席上帝用龍椅龍案上施錦褥配位同從祀位置於案不設席方丘正位曰皇地祗配位及從祀制並同圜丘奉先殿帝后神主髙尺二寸廣四寸趺髙二寸用木飾以金鏤以青字龕髙二尺廣二尺趺髙四寸朱漆鏤金龍鳳花版開二牕施紅紗側用金銅環內織金文綺為藉社稷社主用石髙五尺廣五尺上㣲鋭立於壇上半在土中近南北向稷不用主洪武十年皆設木主丹漆之祭畢貯於庫仍用石主埋壇中㣲露其末後奉祖配其位製塗金牌座如先聖匵用架罩嘉靖中藏於寢廟帝社稷神位以木髙一尺八寸廣三寸朱漆質金書壇南置石龕以藏神位王府州縣社主皆用石長二尺五寸廣尺五寸日月壇神位以松柏為之長二尺五寸廣五寸趺髙五寸朱漆金字餘倣此祭器南郊洪武元年定正位豋一籩豆各十二簠簋各二爵三壇上太尊二著尊犧尊山罍各一壇下太尊一山罍二從祀位豋一籩豆各十簠簋各二東西各設著尊二犧尊二北郊同七年増圜丘從祀共設酒尊六於壇西大明夜明位各三天下神祗鉶三籩豆各八簠簋各二壝內外東西各設酒尊三每位爵三方丘嶽鎮各設酒尊三壝內東西各設酒尊三壝外東西各設酒尊三每位爵三神祗與圜丘同八年圜丘從祀更設豋一鉶二每位増酒斚星辰天下神祗各三十太嵗風雲雷雨嶽鎮海瀆各十五方丘從祀同十年定合祀之典各壇陳設如舊惟太嵗風雲雷雨酒盞各十東西廡俱共設酒尊三爵十八於壇南二十一年更定正殿上三壇每壇豋一籩豆各十二簠簋各二共設酒尊六爵九於殿東南西向丹墀內四壇大明夜明各豋一籩豆十簠簋二酒尊三爵三星辰二壇各豋一鉶二酒盞三十餘與大明同壝外二十壇各豋一鉶二籩豆各十簠簋各二酒盞十酒尊三爵三神祗壇鉶三籩豆各八帝王山川四瀆中嶽風雲雷雨神祗壇酒盞各三十餘並同嶽鎮太廟時享洪武元年定每廟登一鉶三籩豆各十二簠簋各二共酒尊三金爵八瓷爵十六於殿東西向二十一年更定每廟豋二鉶二𢎞治時九廟通設酒尊九祫祭加一金爵十七祫祭加二瓷爵三十四祫祭加四親王配享洪武三年定豋鉶各三籩豆各十二簠簋各二酒尊三酒注二二十一年更定豋鉶各一爵各三籩豆各十簠簋各二共用酒尊三於殿東功臣配享洪武二年定每位籩豆各二簠簋各二三年增定共用酒尊二酒注二二十一年更定十壇每壇鉶一籩豆各二簠簋各一爵三共用酒尊三於殿西太社稷洪武元年定鉶三籩豆各十簠簋各二配位同正配位皆設酒尊三於壇東十一年更定每位豋一鉶二籩豆十二正配位共設酒尊三爵九後太祖成祖並配時増酒尊一爵三府州縣社稷鉶一籩豆四簠簋二朝日夕月洪武三年定太尊著尊山罍各二在壇上東南隅北面象尊壺尊山罍各二在壇下籩豆各十簠簋各二豋鉶各三先農與社稷同加豋一籩豆減二神祗洪武二年定每壇籩豆各四簠簋豋爵各一九年更定正殿共設酒尊三爵七兩廡各設酒尊三爵三餘如舊二十一年更定每壇豋一鉶二籩豆各十簠簋各二酒盞三十星辰正殿中豋一鉶二餘九壇鉶二每壇籩豆十簠簋各一酒盞三十爵一共設酒尊三太嵗諸神籩豆各八簠簋各二酒尊三嶽瀆山川同歴代帝王洪武四年定豋一鉶二籩豆各八簠簋各一俎一爵三尊三七年更定豋鉶簠簋各一籩豆各十爵各三共設酒尊五於殿西階酒尊三於殿東階二十一年増定每位鉶二簠簋各二五室共設酒尊三爵四十八配位每壇籩豆各二簠簋各一饋盤一每位鉶一酒盞三三皇籩豆各八簠簋各二豋鉶各二爵三犧尊象尊山罍各一配位籩豆各四簠簋各二鉶一爵三犧尊象尊各一至聖先師洪武元年定籩豆各六簠簋各二豋一鉶二犧尊象尊山罍各一四配位籩豆各四簠簋各一豋一十哲兩廡籩豆二四年更定正位籩豆各十酒尊三爵三餘如舊四配每位酒尊一餘同正位十哲東西各爵一每位籩豆各四簠簋各一鉶一酒盞一兩廡東西各十三壇東西各爵一每壇籩豆各四簠簋各一酒盞四十五年更定正位酒尊一爵三豋一鉶二籩豆各八簠簋各二四配位共酒尊一各爵三豋一鉶二籩豆各六簠簋各一十哲共酒尊一東西各爵五鉶一籩豆各四簠簋各一東西廡每四位爵四籩豆各二簠簋各一景泰六年増兩廡籩豆各二簠簋各一成化十二年増正位籩豆為十二嘉靖九年仍減為十旗纛與先農同馬神籩豆各四簠簋豋象尊壺尊各一玉帛牲牢玉三等上帝蒼璧皇地祗黃琮太社太稷兩圭有邸朝日夕月圭璧五寸帛五等曰郊祀制帛郊祀正配位用之上帝蒼地祗黃配位白曰禮神制帛社稷以下用之社稷黒大明赤夜明星辰太嵗風雲雷雨天下神祗俱白五星五色嶽鎮四海陵山隨方色四瀆黒先農正配皆青羣神白帝王先師皆白旗纛洪武元年用黒七年改赤九年定黒二白五曰奉先制帛太廟用之每廟二曰展親制帛親王配享用之曰報功制帛功臣配享用之皆白每位各一惟圜丘嘉靖九年用十二而周天星辰則共用十孔廟十哲兩廡東西各一雲又洪武十一年上以小祀有用楮錢者為不經禮臣議定在京大祀中祀用制帛有篚在外王國府州縣亦如之小祀惟用牲醴牲牢三等曰犢曰羊曰豕色尚騂或黝大祀入滌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大祀前一月之朔躬詣犧牲所視牲每日大臣一人往視洪武二年帝以祭祀省牲去神壇甚邇於人心未安乃定省牲之儀去神壇二百步七年定製大祀皇帝躬省牲中祀小祀遣官嘉靖十一年更定冬夏至祈榖俱祭前五日親視後俱遣大臣圜丘蒼犢方丘黃犢配位各純犢洪武七年増設圜丘配位星辰牛一羊豕三太嵗牛羊豕一風雲雷雨天下神祗羊豕各五方丘配位天下山川牛一羊豕各三太廟禘正配皆太牢祫皆太牢時享每廟犢羊豕各一親王配位洪武三年定共牛羊豕一二十一年更定每壇犢羊豕各一功臣配位洪武二年定每位羊豕體各一二十一年更定每壇羊豕一太社稷犢羊豕各一配位同府州縣社稷正配位共羊一豕一洪武七年増設各羊一豕一朝日夕月犢羊豕各一先農與太社稷同神祗洪武二年定羊六豕六二十一年更定每壇犢羊豕各一嘉靖十年天神左地祗右各牲五星辰每壇羊豕一靈星諸神每神羊豕各一共牛一太嵗諸神皆太牢嶽鎮海瀆諸神犢一羊一豕一帝王每室犢羊豕各一配位每壇羊豕各一先師如帝王四配如配位十哲東西各豕一分五兩廡東西各豕一後増為三府州縣學先師羊一豕一四配共羊一豕一解為四體十哲東西各豕一解為五體兩廡豕一解為百八分旗纛洪武九年定犢羊豕永樂後去犢王國及衞所同五祀馬神俱用羊豕祝冊南北郊祝板長一尺一分廣八寸厚二分用楸梓木宗廟長一尺二寸廣九寸厚一分用梓木以楮紙冐之羣神帝王先師俱有祝文多不載祝案設於西凡籩豆之實用十二者籩實以形鹽薧魚棗栗榛菱芡鹿脯白餅黒餅糗餌粉餈豆實以韭葅醯醢菁葅鹿醢芹葅兔醢筍葅魚醢脾析豚胉𩛆食糝食用十者籩則減糗餌粉餈豆則減𩛆食糝食用八者籩又減白黒餅豆又減脾析豚胉用四者籩則止實以形鹽薧魚棗栗豆則止實以芹葅兔醢菁葅鹿醢各二者籩實粟鹿脯豆實菁葅鹿臡簠簋各二者實以黍稷稻粱各一者實以稷粱登實以太羮鉶實以和羮洪武三年禮部言禮記郊特牲曰郊之祭也器用陶匏尚質也周禮籩人凡祭祀供簠簋之實䟽曰外祀用瓦簠今祭祀用瓷合古意惟盤盂之屬與古簠簋登鉶異制今擬凡祭器皆用瓷其式皆倣古簠簋登豆惟籩以竹詔從之酒齊倣周制用新舊醅以備五齊三酒其實於尊之名數各不同其祭祀雜議諸儀凡版位皇帝位方一尺二寸厚三寸紅質金字皇太子位方九寸厚二寸紅質青字陪祀官位並白質黑字拜褥初用緋洪武三年定製郊丘席為表蒲為裏宗廟社稷先農山川紅文綺為表紅木棉布為裏贊唱凡皇帝躬祀入就位時太常寺奏中嚴奏外辦盥洗升壇飲福受胙各致贊辭又凡祀各設爵洗位滌爵拭爵初升壇唱再拜及祭酒唱賜福胙洪武七年禮部奏其煩瀆悉刪去上香禮明初祭祀皆行洪武七年以翰林詹同言罷嘉靖九年復行拜禮初每節皆再拜洪武九年禮臣奏禮記一獻三獻五獻七獻之文皆不載拜禮唐宋郊祀每節行禮皆再拜然亞獻終獻天子不行禮而使臣下行之今議大祀中祀自迎神至飲福送神宜各行再拜禮帝命節為十二拜迎神飲福受胙送神各四拜雲登壇脫舄初未行洪武八年詔翰林院臣考定大祀登壇脫舄之禮學士樂韶鳳雜考漢魏以來朝祭儀議於郊祀廟享前期一日有司以席藉地設御幕於壇東南門外設執事宮脫履之次於壇門外西階側祭日大駕入幕次脫舄升壇其升壇執事導駕贊禮讀祝並分獻陪祀官皆脫舄於外以次升壇供事協律郎樂舞生依前跣襪就位祭畢降壇納舄從之嘉靖十七年罷其禮
  祭祀日期欽天監選擇太常寺預於十二月朔至奉天殿具奏蓋古卜法不存而擇干支之吉以代卜也洪武七年命太常卿議祭祀日期書之於版依時以祭著為式其祭日遣官監祭不敬失儀者罪之
  習儀凡祭祀先期三日及二日百官習儀於朝天宮嘉靖九年更定郊祀冬至習儀於先期之七日及六日齋戒洪武二年學士朱升等奉敕撰齋戒文曰戒者禁止其外齋者整齊其內沐浴更衣出宿外舍不飲酒不茹葷不問疾不弔喪不聴樂不理刑名此則戒也専一其心嚴畏謹慎茍有所思即思所祭之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精白一誠無須臾間此則齋也大祀七日前四日戒後三日齋太祖曰凡祭祀天地社稷宗廟山川等神為天下祈福宜下令百官齋戒若自有所禱於天地百神不關民事者不下令又曰致齋以五日七日為期太久人心易怠止臨祭齋戒三日務致精専庶可格神明遂著為令是年從禮部尚書崔亮奏大祀前七日陪祀官詣中書省受誓戒各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其職不共其事國有常刑宗廟社稷致齋三日不誓戒三年諭禮部尚書陶凱曰人心操舎無常必有所警而後無所放乃命禮部鑄銅人一髙尺有五寸手執牙簡大祀則書致齋三日中祀則書致齋二日於簡上太常司進置齋所四年定天子親祀齋五日遣官代祀齋三日降香齋一日五年命諸司各置木牌以警䙝慢刻文其上曰國有常憲神有鑒焉凡祭祀則設之又從陶凱奏凡親祀皇太子宮中居守親王戎服侍從皇太子親王雖不陪祀一體齋戒六年建陪祀官齋房於北郊齋宮之西南復定齋戒禮儀凡祭天地正祭前五日午後沐浴更衣處外室次早百官於奉天門觀誓戒牌次日告仁祖廟退處齋宮致齋三日享宗廟正祭前四日午後沐浴更衣處外室次日為始致齋三日祭社稷朝日夕月周天星辰太嵗風雲雷雨嶽鎮海瀆山川等神致齋二日如前儀凡𫝊制降香遣官代祀先一日沐浴更衣處外室次日遣官七年定製凡大祀前期四日太常卿至天下神祗壇奠告中書丞相詣京師城隍廟𤼵咨次日皇帝詣仁祖廟請配享二十一年定製齋戒前二日太常司官宿於本司次日奏請致齋又次日進銅人𫝊制諭文武百官齋戒是日禮部太常司官檄城隍神徧請天下當祀神祗仍於各廟焚香三日二十六年定𫝊制誓戒儀凡大祀前三日百官詣闕如大朝儀𫝊制官宣制雲某年月日祀於某所爾文武百官自某日為始致齋三日當敬慎之𫝊制訖四拜奏禮畢宣徳七年大祀南郊帝御齋宮命內官內使飲酒食葷入壇唾地者皆罪之司禮監縱容者同罪齋之日御史檢視各官於齋次仍行南京一體齋戒𢎞治五年鴻臚少卿李燧言分獻陪祭等官借居道士房榻貴賤雜處且宣召不便乞於壇所隙地倣天夀山朝房體制建齋房從之嘉靖九年定前期三日帝御奉天殿百官朝服聴誓戒萬厯四年十一月禮部以二十三日冬至祀天十八日當奏祭十九日百官受誓戒是日皇太后聖旦百官宜吉服賀一日兩遇禮文服色不同請更奏祭誓戒皆先一日帝命奏祭誓戒如舊而以十八日行慶賀禮
  遣官祭祀洪武二十六年定𫝊制特遣儀是日皇帝陞座如常儀百官一拜禮畢獻官詣拜位四拜𫝊制官由御前出宣制如祭孔子則曰某年月日祭先師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命卿行禮祭歴代帝王則曰某年月日祭先聖歴代帝王命卿行禮俯伏興四拜禮畢出其降香遣官儀前祀一日清晨皇帝皮弁服陞奉天殿捧香者以香授獻官獻官捧由中陛降中道出至午門外置龍亭內儀仗鼓吹導引至祭所後定祭之日降香如常儀中嚴以待獻官祭畢復命解嚴還宮嘉靖九年定大祀遣官不行飲福禮
  分獻陪祀凡分獻官太常寺豫請㫖洪武七年太祖謂學士詹同曰大祀終獻方行分獻禮未當同乃與學士宋濂議以上初獻奠玉帛將畢分獻官即行初獻禮亞獻終獻皆如之嘉靖九年四郊工成帝諭太常寺曰大祀分獻官豫定方可習儀乃用大學士張璁等於大明夜明星辰風雲雷雨四壇舊制分獻用文武大臣及近侍官共二十四人今定四人法司官仍舊例不與凡陪祀洪武四年太常寺引周禮及唐制擬用武官四品文官五品以上其老疾瘡疥刑餘喪過體氣者不與從之後定郊祀六科都給事中皆與陪祀餘祭不與又定凡南北郊先期賜陪祀執事官明衣布樂舞生各給新衣制陪祀官入壇牙牌凡天子親祀則佩以入其制有二圓者與祭官佩之方者執事人佩之俱藏內府遇祭則給無者不得入壇洪武二十九年初祀山川諸神流官祭服未入流官公服洪武二十九年從禮臣言未入流官凡祭皆用祭服與九品同















  明史卷四十七
<史部,正史類,明史>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四十八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勅修
  志第二十四
  禮二吉禮二
  郊祀      郊祀配位
  郊祀儀注    祈穀
  大雩  大饗  令節拜天
  郊祀之制洪武元年中書省臣李善長等奉敕撰進郊祀議畧言王者事天明事地察故冬至報天夏至報地所以順隂陽之義也祭天於南郊之圜丘祭地於北郊之方澤所以順隂陽之位也周禮大司樂冬日至禮天神夏日至禮地祗禮曰享帝於郊祀社於國又曰郊所以明天道社所以明地道書曰敢昭告於皇天后土按古者或曰地祇或曰后土或曰社皆祭地則皆對天而言也此三代之正禮而釋經之正說自秦立四畤以祀白青黃赤四帝漢高祖復增北畤兼祀黑帝至武帝有雍五畤及渭陽五帝甘泉太乙之祠而昊天上帝之祭則未嘗舉行魏晉以後宗鄭元者以為天有六名嵗凡九祭宗王肅者以為天體惟一安得有六一嵗二祭安得有九雖因革不同大抵多叅二家之說自漢武用祠官寛舒議立后土祠於汾隂脽上禮如祀天而後世因於北郊之外仍祠后土又鄭元惑於緯書謂夏至於方丘之上祭崑崙之祇七月於泰折之壇祭神州之祇析而為二後世又因之一嵗二祭元始間王莽奏罷甘泉泰畤復長安南北郊以正月上辛若丁天子親合祀天地於南郊由漢厯唐千餘年間皆因之合祭其親祀北郊者惟魏文帝周武帝隋髙祖唐元宗四帝而已宋元豐中議罷合祭紹聖政和間或分或合高宗南渡以後惟用合祭之禮元成宗始合祭天地五方帝已而立南郊専祀天泰定中又合祭文宗至順以後惟祀昊天上帝今當遵古制分祭天地於南北郊冬至則祀昊天上帝於圜丘以大明夜明星辰太嵗從祀夏至則祀皇地祗於方丘以五嶽五鎮四瀆從祀太祖如其議行之建圜丘於鍾山之陽方丘於鍾山之隂三年增祀風雲雷雨於圜丘天下山川之神於方丘七年増設天下神祗壇於南北郊九年定郊社之禮雖有三年喪不廢十年秋太祖感齋居隂雨覽京房災異之說謂分祭天地情有未安命作大祀殿於南郊是嵗冬至以殿工未成乃合祀於奉天殿而親製祝文意謂人君事天地猶父母不宜異處遂定每嵗合祀於孟春為永制十二年正月始合祀於大祀殿太祖親作大祀文並歌九章永樂十八年京都大祀殿成規制如南京南京舊郊壇國有大事則遣官告祭嘉靖九年世宗既定明倫大典益覃思製作之祀郊廟百神咸欲斟酌古法釐正舊章乃問大學士張璁書稱燔柴祭天又曰類於上帝孝經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以形體主宰之異言也朱子謂祭之於壇謂之天祭之屋下謂之帝今大祀有殿是屋下之祭帝耳未見有祭天之禮也況上帝皇地祇合祭一處亦非専祭上帝璁言國初遵古禮分祭天地後又合祀說者謂大祀殿下壇上屋屋即明堂壇即圜丘列聖相承亦孔子從周之意帝復諭璁二至分祀萬代不易之禮今大祀殿擬周明堂或近矣以為即圜丘實無謂也璁乃備述周禮及宋陳襄蘇軾劉安世程頥所議分合異同以對且言祖制已定無敢輕議帝銳欲定郊制卜之奉先殿太祖前不吉乃問大學士翟鑾鑾具述因革以對復問禮部尚書李時時請少需日月博選儒臣議復古制帝復卜之太祖不吉議且寢會給事中夏言請舉親蠶禮帝以古者天子親耕南郊皇后親蠶北郊適與所議郊祀相表裏因令璁諭言陳郊議言乃上疏言國家合祀天地及太祖太宗之並配諸壇之從祀舉行不於長至而於孟春俱不應古典宜令羣臣博考詩書禮經所載郊祀之交及漢宋諸儒匡衡劉安世朱熹等之定論以及太祖國初分祀之舊制陛下稱制而裁定之此中興大業也禮科給事中王汝梅等詆言說非是帝切責之乃敕禮部令羣臣各陳所見且言汝梅等舉召誥中郊用二牛謂明言合祭天地夫用二牛者一帝一配位非天地各一牛也又或謂天地合配乃人子事父母之道擬之夫婦同牢此等言論䙝慢已甚又或謂郊為祀天社稷為祭地古無北郊夫社乃祭五土之祗猶言五方帝耳非皇地祗也社之名不同自天子以下皆得隨所在而祭之故禮有親地之說非謂祭社即方澤祭地也璁因録上郊祀考議一冊時詹事霍韜深非郊議且言分祀之說惟見周禮莽賊偽書不足引據於是言復上疏言周禮一書於祭祀為詳大宗伯以祀天神則有禋祀實柴槱燎之禮以祀地祗則有血祭薶沈疈辜之禮大司樂冬至日地上圜丘之制則曰禮天神夏至日澤中方丘之制則曰禮地祗天地分祀從來乆矣故宋儒葉時之言曰郊丘分合之說當以周禮為定今議者既以大社為祭地則南郊自不當祭皇地祇而何又以分為不可也合祭之說實自莽始漢之前皆主分祭而漢之後亦間有之宋元豐一議元祐再議紹聖三議皆主合祭而卒不可移者以郊賚之費每傾府藏故省約安簡便耳亦未嘗以分祭為非禮也今之議者往往以太祖之制為嫌為懼然知合祭乃太祖之定製為不可改而不知分祭固太祖之初制為可復知大祝文乃太祖之明訓為不可背而不知存心録固太祖之著典為可遵且皆太祖之制也從其禮之是者而已敬天法祖無二道也周禮一書朱子以為周公輔導成王垂法後世用意最深切何可誣以莽之偽為耶且合祭以後配地實自莽始莽既偽為是書何不削去圜丘方丘之制天神地祗之祭而自為一說耶於是禮部集上羣臣所議郊禮奏曰主分祭者都御史汪鋐等八十二人主分祭而以慎重成憲及時未可為言者大學士張璁等八十四人主分祭而以山川壇為方丘者尚書李瓚等二十六人主合祭而不以分祭為非者尚書方獻夫等二百六人無可否者英國公張崙等一百九十八人臣等祇奉敕諭折衷衆論分祀之義合於古禮但壇壝一建工役浩䌓禮屋祭曰帝夫既稱昊天上帝則當屋祭宜仍於大祀殿専祀上帝改山川壇為地壇以専祀皇地祗既無創建之勞行禮亦便帝復諭當遵皇祖舊制露祭於壇分南北郊以後至日行事言乃奏曰南郊合祀循襲已乆朱子所謂千五六百年無人整理而陛下獨破千古之謬一旦舉行誠可謂建諸天地而不悖者也已而命戸禮工三部偕言等詣南郊相擇南天門外有自然之邱僉謂舊邱地位偏東不宜襲用禮臣欲於具服殿少南為圜丘言復奏曰圜丘祀天宜即高敞以展對越之敬大祀殿享帝宜即清閟以盡昭事之誠二祭時義不同則壇殿相去亦宜有所區別乞於具服殿稍南為大祀殿而圜丘更移於前體勢竣極可與大祀殿等制曰可於是作圜丘是年十月工成明年夏北郊及東西郊亦以次告成而分祀之制遂定萬厯三年大學士張居正等輯郊祀新舊圖考進呈舊禮者太祖所定新禮者世宗所定也郊祀配位洪武元年始有事於南郊有司議配祀太祖謙讓不許親為文告太廟曰厯代有天下者皆以祖配天臣獨不敢者以臣功業有未就政治有闕失去年上天垂戒有聲東南雷火焚舟撃殿吻早暮兢惕恐無以承上帝好生之徳故不敢輒奉以配惟祖神與天通上帝有問願以臣所行奏帝前善惡無隠候南郊竣事臣率百官恭詣廟庭告成大禮以共享上帝之錫福明年夏至將祀方丘羣臣復請太祖執不允固請乃曰俟慶陽平議之八月慶陽平十一月冬至羣臣復固請乃奉皇考仁祖淳皇帝配天於圜丘明年祀方丘亦如之建文元年改奉太祖配洪熙改元敕曰太祖受命上天肇興皇業太宗中興宗社再奠寰區聖徳神功咸配天地易曰殷薦上帝以配祖考朕崇敬祖考永惟一心正月十五日大祀天地神祗奉皇祖皇考以配遂於郊祀前告太廟及几筵請太祖太宗並配嘉靖九年給事中夏言上疏言太祖太宗並配父子同列稽之經㫖未能無疑臣謂周人郊祀后稷以配天太祖足當之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太宗足當之禮臣集議以為二祖配享百有餘年不宜一旦輕改帝降敕諭欲於二至日奉太祖配南北郊嵗首奉太宗配上帝於太祀殿於是大學士張璁翟鑾等言二祖分配於義未協且録仁宗所撰敕諭並告廟文以進帝復命集議於東閣皆以為太廟之祀列神昭穆相向無嫌並列況太祖太宗功徳並隆圜丘大祀殿所祀均之為天則配天之祖不宜闕一臣等竊議南北郊及大祀殿每祭皆宜二祖並配帝終以並配非禮諭閣臣講求璁等言禮曰有其舉之莫取廢也凡祭盡然況祖宗配享大典且古者郊與明堂異地故可分配今圜丘大祀殿同兆南郊冬至禮行於報而太祖不與孟春禮行於祈而太祖不與心實有所不安帝復報曰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惟一天祖亦惟一祖故大報天之祀止當以高皇帝配文皇帝功徳豈不可配天但開天立極本高皇帝肇之耳如周之王業武王實成之而配天止以后稷配上帝止以文王當時未聞爭辨功徳也因命寢其議已而夏言復疏言虞夏殷周之郊惟配一祖後儒穿鑿分郊丘為二及誤觧大易配考孝經嚴父之義以致唐宋變古乃有二祖並侑三帝並配之祀望斷自宸衷依前敕㫖帝報曰禮臣前引太廟不嫌一堂夫祀帝與享先不同此說無當仍命申議於是禮臣復上議南北郊雖曰祖制實今日新創請如聖諭俱奉太祖獨配至大祀殿則太祖所創今乃不得侑享於中恐太宗未安宜仍奉二祖並配遂依擬行之
  郊祀儀注洪武元年冬至祀昊天上帝於圜丘先期皇帝㪚齋四日致齋三日前祀二日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省牲器次日有司陳設祭之日清晨車駕至大次太常卿奏中嚴皇帝服袞冕奏外辦皇帝入就位贊禮唱迎神協律郎舉麾奏中和之曲贊禮唱燔柴郊社令升煙燔全犢於燎壇贊禮唱請行禮大常卿奏有司謹具請行事皇帝再拜皇太子及在位官皆再拜贊禮唱奠玉帛皇帝詣盥洗位太常卿贊曰前期齋戒今辰奉祭加其清潔以對神明皇帝搢圭盥手帨手出圭升壇太常卿贊曰神明在上整肅威儀升自午陛協律郎舉麾奏肅和之曲皇帝詣昊天上帝神位前跪搢圭三上香奠玉帛出圭再拜復位贊禮唱進爼協律郎舉麾奏凝和之曲皇帝詣神位前搢圭奠俎出圭復位贊禮唱行初獻禮皇帝詣爵洗位搢圭滌爵拭爵以爵授執事者出圭詣酒尊所搢圭執爵受泛齊以爵授執事者出圭協律郎舉麾奏夀和之曲武功之舞皇帝詣神位前跪搢圭上香祭酒奠爵出圭讀祝官捧祝跪讀訖皇帝俯伏興再拜復位亞獻酌醴齊樂奏豫和之曲文徳之舞終獻酌盎齊樂奏熙和之曲文徳之舞儀並同初獻但不用祝贊禮唱飲福受胙皇帝升壇至飲福位再拜跪搢圭奉爵官酌福酒跪進太常卿贊曰惟此酒殽神之所與賜以福慶億兆同霑皇帝受爵祭酒飲福酒以爵置於坫奉胙官奉胙跪進皇帝受胙以授執事者出圭俯伏興再拜復位皇太子以下在位官皆再拜贊禮唱徹豆協律郎舉麾奏雍和之曲掌祭官徹豆贊禮唱送神協律郎舉麾奏安和之曲皇帝再拜皇太子以下在位官皆再拜贊禮唱讀祝官奉祝奉幣官奉幣掌祭官取饌及爵酒各詣燎所唱望燎皇帝至望燎位半燎太常卿奏禮畢皇帝還大次觧嚴二年夏至祀皇地祗於方丘其儀並同惟迎神後瘞毛血祭畢奉牲帛祝饌而埋之與郊天異其冬奉仁祖配天於南郊儀同元年其奠玉帛進爼三獻皆先詣上帝前次詣仁祖神位前行禮亦如之惟不同玉四年定先祭六日百官沐浴宿官署翼日朝服詣奉天殿丹墀受誓戒丞相以祀期徧告百神復詣各祠廟行香三日次日駕詣仁祖廟告請配享禮畢還齋宮七年去中嚴外辨及贊唱上香之縟節定十二拜禮十年改合祀之制奠玉帛進爼三獻俱先詣上帝神位前次皇地祗次仁祖餘悉仍舊儀嘉靖八年罷各廟焚香禮九年復分祀之制禮部上大祀圜丘儀注前期十日太常寺題請視牲次請命大臣三員看牲四員分獻前期五日錦衣衛備隨朝駕帝詣犧牲所視牲其前一日常服告於廟前期四日御奉天殿太常寺進銅人如常儀太常博士請太祖祝版於文華殿𠉀帝親填御名捧出前期三日帝具祭服以脯醢酒果詣太廟請太祖配帝還易服御奉天殿百官朝服受誓戒前期二日太常光祿卿奏省牲帝至奉天殿親填祝版前期一日免朝錦衣衛備法駕設版輿於奉天門常服告廟乘輿詣南郊由西天門入至昭亨門外降輿禮部太常官導由左門入至內壝太常卿導至圜丘恭視壇位次至神庫視籩豆至神廚視牲畢仍由左門出升輿至齋宮分祀陪祀官叩首禮部太常官詣皇穹宇請皇天上帝神版太祖神主從祀神牌奉安壇座祭之日三鼓帝自齋宮乘輿至外壝神路之西降輿至神路東大次禮部太常寺捧神位官復命訖退百官分列神路東西以候帝具祭服出導引官導由左靈星門入內贊對引官導行至內壝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帝至御拜位自燔柴迎神至禮畢其儀悉如舊至大次易服禮部太常官奉神位安於皇穹宇還齋宮少憩駕還詣廟㕘拜畢囘宮詔如擬明年定方澤儀先期二日太常卿請太宗配位奉安皇祗室至期禮部太常官同請皇地祗神版太祖神主從祀神牌奉安壇座祀畢太常奉神版神牌安皇祗室奉神主還廟寢餘皆如圜丘儀是年十月帝將郊祀諭禮部尚書夏言欲親行奉安禮言乃擬儀注以聞先期擇捧主執事官十一員分獻配殿大臣二員撰祝文備脯醢酒果制帛香燭前一日行告廟禮設神輿香案於奉天殿神案二於泰神殿神案二於東西配殿香案一於丹墀正中設大次於圜丘左門外是日質明帝常服詣奉天殿行一拜三叩頭禮執事官先後捧昊天上帝太祖高皇帝及從祀神主各奉安輿中至圜丘泰神殿門外帝乘輅至昭享門禮官導至泰神殿丹墀執事官就神輿奉神主升石座奉安於龕中帝乃詣三案前行三獻禮如儀禮畢出至大次升座百官行一拜三叩頭禮畢還宮帝従之而命行禮用祭服導引用太常寺官一員合禮部堂上官四員十一年冬至尚書言前此有事南郊風寒莫備乃采禮書天子祀天張大次小次之說請作黃氊御幄為小次每大祭所司以隨值風雪則設於圜丘下帝就幄中對越而陟降奠獻以太常執事官代之命著為令
  祈穀明初未嘗行世宗時更定二祖分配禮因諸臣固請乃許於大祀殿祈榖奉二祖配嘉靖十年始以孟春上辛日行祈穀禮於大祀殿禮畢帝心終以為未當諭張璁曰自古惟以祖配天今二祖並配決不可法後世嗣後大報與祈穀但奉太祖配尋親製祝文更定儀注改用驚蟄節禮視大祀少殺帛減十一不設從壇不燔柴著為定式十一年驚蟄節帝疾不能親乃命武定𠉀郭勛代給事中葉洪言祈穀大報祀名不同郊天一也祖宗無不親郊成化𢎞治間或有故寜展至三月葢以郊祀禮重不宜攝以人臣請俟聖躬痊改卜吉日行禮不從十八年改行於大內之元極寶殿不奉配遂為定製隆慶元年禮臣言先農親祭遂耕耤田即祈穀遺意今二祀並行於春未免煩數且元極寳殿在禁地百官陪禮出入非便宜罷祈穀止先農壇行事從之
  大雩明初凡水旱災傷及非常變異或躬禱或露告於宮中或於奉天殿陛或遣官祭告郊廟陵寢及社稷山川無常儀嘉靖八年春祈雨冬祈雪皆御製祝文躬祀南郊及山川壇次日祀社稷壇冠服淺色鹵簿不陳馳道不除皆不設配不奏樂九年帝欲於奉天殿丹陛上行大雩禮夏言言按左𫝊龍見而雩葢己月萬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為百穀祈膏雨也月令雩帝用盛樂乃命百縣雩祀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以祈穀實通典曰己月雩五方上帝其壇名雩禜於南郊之傍先臣邱濬亦謂天子於郊天之外別為壇以祈雨者也後世此禮不𫝊遇有旱暵輒假異端之人為祈禱之事不務以誠意感格而以法術刼制誣亦甚矣濬意欲於郊傍擇地為雩壇孟夏後行禮臣以為孟春既祈穀矣茍自二月至四月雨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時若則大雩之祭可遣官設行如雨澤愆期則陛下躬行禱祝乃建崇雩壇於圜丘壇外泰元門之東為制一成嵗旱則禱奉太祖配十二年夏言等言古者大雩之祀命樂正習盛樂舞皇舞葢假聲容之和以宣隂陽之氣請於三獻禮成之後九奏樂止之時樂奏雲門之舞仍命儒臣括雲漢詩詞制雲門一曲使文武舞士並舞而合歌之葢雲門者帝堯之樂周官以祀天神取雲出天氣雨出地氣也且請増鼓吹數番教舞童百人青衣執扇繞壇歌雲門之曲而舞曲凡九成因上其儀視祈榖禮又言大雩乃祀天禱雨之祭凡遇亢旱則禮部於春末請行之帝從其議十七年躬禱於壇青服用一牛熟薦
  大饗禮明初無明堂之制嘉靖十七年六月致仕揚州府同知豐坊上疏言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請復古禮建明堂加尊皇考獻皇帝廟號稱宗以配上帝下禮部㑹議尚書嚴嵩等言昔義農肇祀上帝或為明堂嗣是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作明堂之制視夏殷加詳焉葢聖王事天如子事父體尊而情親故制為一嵗享祀之禮冬至圜丘孟春祈穀孟夏雩壇季秋明堂皆所以尊之也明堂帝而享之又以親之也今日創制古法難尋要在師先王之意明堂圜丘皆所以事天今大祀殿在圜丘之北禁城東南正應古之方位明堂秋享即以大祀殿行之為當至配侑之禮昔周公崇祀文王於明堂詩𫝊以為物成形於帝猶人成形於父故季秋祀帝明堂而以父配之取其成物之時也漢孝武明堂之享以景帝配孝章以光武配唐中宗以高宗配明皇以睿宗配代宗以肅宗配宗真宗以太宗配仁宗以真宗配英宗以仁宗配皆世以遞配此主於親親也宋錢公輔曰郊之祭以始封之祖有聖人之功者配焉明堂之祭以繼體之君有聖人之徳者配焉當時司馬光孫忭諸臣執辧於朝程朱大賢倡議於下此主於祖宗之功徳也今復古明堂大享之制其所當配之帝亦惟二說而已若以功徳論則太宗再造家邦功符太祖當配以太宗若以親親論則獻皇帝陛下之所自出陛下之功徳即皇考之功徳當配以獻皇帝至稱宗之説則臣等不敢妄議帝降旨明堂秋報大禮於奉天殿行其配帝務求畫一之説皇考稱宗何為不可再㑹議以聞於是戸部左侍郎唐胄抗疏言三代之禮莫備於周孝經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又曰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説者謂周公有聖人之徳製作禮樂而文王適其父故引以証聖人之孝答曽子問而已非謂有天下者皆必以父配天然後為孝不然周公輔成王踐阼其禮葢為成王而制於周公為嚴父於成王則為嚴祖矣然周公歸政之後未聞成王以嚴父之故廢文王配天之祭而移於武王也後世祀明堂者皆配以父此乃誤孝經之義而違先王之禮昔有問於朱熹曰周公之後當以文王配耶當以時王之父配耶熹曰只當以文王為配又曰繼周者如何熹曰只以有功之祖配後來第為嚴父說所惑亂耳由此觀之明堂之配不専於父明矣今禮臣不能辨嚴父之非不舉文武成康之盛而乃濫引漢唐宋不足法之事為言謂之何哉雖然豐坊明堂之議雖未可從而明堂之禮則不可廢今南北兩郊皆主尊尊必季秋一犬享帝而親親之義始備自三代以來郊與明堂各立所配之帝太祖太宗功徳並盛比之於周太祖則后稷也太宗則文王也今兩郊及祈穀皆奉配太祖而太宗獨未有配甚為缺典故今奉天殿大享之禮必奉配太宗而後我朝之典禮始備帝怒下胄詔獄嵩乃再㑹廷臣先議配帝之禮言考季秋成物之指嚴父配天之文宜奉獻皇帝配帝侑食因請奉文皇帝配祀於孟春祈穀帝從獻皇配帝之請而卻文皇議不行已復以稱宗之禮集文武大臣於東閣議言禮稱祖有功宗有徳釋者曰祖始也宗尊也漢書注曰祖之稱始始受命也宗之稱尊冇徳可尊也孝經曰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王肅注曰周公於文王尊而祀之也此宗尊之說也古者天子七廟劉歆曰七者正法茍有功徳則宗之不可預為設數宗不在數中宗變也朱熹亦以歆之說為然陳氏禮書曰父昭子穆而有常數者禮也祖功宗徳而無定法者義也此宗無數之說禮以義起者今援據古義推縁人情皇考至徳昭聞密侑穹旻宗以其徳可聖子神孫𫝊授無疆皆皇考一人所衍布宗以其世亦可宜加宗皇考配帝明堂永為有徳不遷之廟帝以疏不言祔廟留中不下乃設為臣下奏對之詞作明堂或問以示輔臣大畧言文皇逺祖不應嚴父之義宜以父配稱宗雖無定說尊親崇上議所當行既稱宗則當祔廟豈有太廟中四親不具之禮帝既排正議崇私親心念太宗永無配享無以謝廷臣乃定獻皇配帝稱宗而改稱太宗號曰成祖時未建明堂迫季秋遂大享上帝於元極寶殿奉睿宗獻皇帝配殿在宮右乾隅舊名欽安殿禮成禮部請帝陞殿百官表賀如郊祀慶成儀帝以大享初舉命賜宴羣臣於謹身殿已而以足疾不御殿命羣臣勿行賀禮禮官以表聞並罷宴令光祿寺分給二十一年敕諭禮部季秋大享明堂成周禮典與郊祀並行曩以享帝未定特祭於元極寶殿朕誠未盡南郊舊殿原為大祀所昨嵗已令有司撤之朕自作制象立為殿恭薦名曰泰享用昭寅奉上帝之意乃定嵗以秋享大享上帝奉皇考睿宗配享行禮如南郊陳設如祈穀明年禮部尚書費宷以大享殿工將竣請帝定殿門名門曰大享殿曰皇乾及殿成而大享仍於元極寶殿遣官行禮以為常隆慶元年禮臣言我朝大享之禮自皇考舉行追崇睿宗以昭嚴父配天之意自皇上視之則睿宗為皇祖非周人宗祀文王於明堂之義於是帝從其請罷大享禮命元極寶殿仍改欽安殿
  令節拜天嘉靖初沿先朝舊儀每日宮中行拜天禮後以為凟罷之遇正旦冬至聖誕節於奉天殿丹陛上行禮既定郊祀遂罷冬至之禮惟正旦聖誕節行禮於元極寶殿隆慶元年正旦命宮中拜天不用在外執事祭品亦不取供於太常








  明史卷四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四十九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敕修
  志第二十五
  禮三吉禮三
  社稷       朝日夕月
  先農       先蠶
  髙禖       祭告
  祈報       神祇
  星辰       靈星壽星司中司命司民司祿太嵗月將風雲雷雨 嶽鎮海瀆山川
  城隍
  社稷之祀自京師以及王國府州縣皆有之其壇在宮城西南者曰太社稷明初建太社在東太稷在西壇皆北向洪武元年中書省臣定議周制小宗伯掌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社稷之祀壇而不屋其制在中門之外外門之內尊而親之與先祖等然天子有三社為羣姓立者曰太社其自為立者曰王社又勝國之社屋之國雖亡而存之以重神也後世天子惟立太社太稷漢髙祖立官太社太稷一嵗各再祀光武立太社稷於洛陽宗廟之右春秋二仲月及臘一嵗三祀唐因隋制並建社稷於含先門右仲春秋戊日祭之元宗升社稷為大祀仍令四時致祭宋制如東漢時元世祖營社稷於和義門內以春秋二仲上戊日祭今宜祀以春秋二仲月上戊日是年二月太祖親祀太社太稷社配以后土西向稷配以后稷東向帝服皮弁服省牲通天冠絳紗袍行三獻禮初帝命中書省翰林院議創屋備風雨學士陶安言天子太社必受風雨霜露亡國之社則屋之不受天陽也建屋非宜若遇風雨則請於齋宮望祭從之三年於壇北建祭殿五間又北建拜殿五間以備風雨十年太祖以社稷分祭配祀未當下禮官議尚書張籌言按通典顓頊祀共工氏子句龍為后土后土社也烈山氏子柱為稷稷田正也唐虞夏因之此社稷所由始也商湯因旱遷社以后稷代柱欲遷句龍無可繼者故止然王肅謂社祭句龍稷祭后稷皆人鬼非地神而陳氏禮書又謂社祭五土之祇稷祭五穀之神鄭康成亦謂社為五土總神稷為原隰之神句龍為平水土功故配社后稷有播種功故配稷二説不同漢元始中以夏禹配官社后稷配官稷唐宋及元又以句龍配社周棄配稷此配祀之制初無定論也至社稷分合之義書召誥言社於新邑孔注曰社稷共牢周禮封人掌設王之社壝註雲不言稷者舉社則稷從之陳氏禮書曰稷非土無以生土非稷無以見生生之效故祭社必及稷山堂考索曰社為九土之尊稷為五穀之長稷生於土則社與稷固不可分其宜合祭古有明證請社稷共為一壇至句龍共工氏之子也祀之無義商湯欲遷未果漢嘗易以夏禹而夏禹今已列祀帝王之次棄稷亦配先農請罷句龍棄配位謹奉仁祖淳皇帝配享以成一代盛典遂改作於午門之右社稷共為一壇初社稷列中祀及以仁祖配乃升為上祀具冕服以祭行奉安禮十一年春祭社稷行新定儀迎神飲福送神凡十二拜餘如舊建文時更奉太祖配永樂中北京社稷壇成制如南京洪熙後奉太祖太宗同配舊制上丁釋奠孔子次日上戊祀社稷𢎞治十七年八月上丁在初十日上戊在朔日禮官請以十一日祀社稷御史金洪劾之言如此則中戊非上戊矣禮部覆奏言洪武二十年嘗以十一日為上戊失不始今日命遵舊制仍用上戊嘉靖九年諭禮部天地至尊次則宗廟又次則社稷今奉祖配天又奉祖配社此禮官之失也宜改從皇祖舊制太社以句龍配太稷以后稷配乃以更正社稷壇配位禮告太廟及社稷遂蔵二配位於寢廟更定行八拜禮其壇在西苑豳風亭之西者曰帝社稷東帝社西帝稷皆北向始名西苑土穀壇嘉靖十年帝謂土穀壇亦社稷耳何以別於太社稷張璁等言古者天子稱王今若稱王社王稷與王府社稷名同前定神牌曰五土穀之神名義至當帝采帝耤之義改為帝社帝稷以上戊明日祭後改次戊次戊在望後則仍用上已春告秋報為定製隆慶元年禮部言帝社稷之名自古所無嫌於煩數宜罷從之中都亦有太社壇洪武四年建取五方土以築直𨽻河南進黃土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進赤土江西湖廣陜西進白土山東進青土北平進黑土天下府縣千三百餘城各土百觔取於名山髙爽之地王國社稷洪武四年定十一年禮臣言太社稷既同壇合祭王國各府州縣亦宜同壇稱國社國稷之神不設配位詔可十三年九月復定製兩壇一壝如初式十八年定王國祭社稷山川等儀行十二拜禮府州縣社稷洪武元年頒壇制於天下郡邑俱設於本城西北右社左稷十一年定同壇合祭如京師獻官以守禦武臣為初獻文官為亞獻終獻十三年溧水縣祭社稷以牛醢代鹿醢禮部言定製祭物缺者許以他物代帝曰所謂缺者以非土地所産溧水固有鹿是有司故為茍簡也有司所以能理其職而盡民事者以其常存敬懼之心耳神猶忽之於人事又何懼焉命論如律乃敕禮部下天下郡邑凡祭祀必備物茍非地産無從市鬻者聴其缺十四年令三獻皆以文職長官武官不與里社每里一百戶立壇一所祀五土五穀之神
  朝日夕月洪武三年禮部言古者祀日月之禮有六郊特牲曰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一也玉藻曰朝日於東門之外祭義曰祭日於東郊祭月於西郊二也大宗伯肆類於四郊兆日於東郊兆月於西郊三也月令孟冬祈來年於天宗天宗日月之類四也覲禮拜日於東門之外及祀方明禮日於南門之外禮月於北門之外五也霜雪風雨之不時則禜日月六也説者謂因郊祀而祀之非正祀也類禜而祀之與覲諸侯而禮之非常祀也惟春分朝之於東門外秋分夕之於西門外者祀之正與常也葢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陽氣方永秋分隂氣方長故祭於二分為得隂陽之義自秦祭八神六曰月主七曰日主雍又有日月廟漢郊太乙朝日夕月改周法常以郊泰畤質明出行宮東向揖日西向揖月又於殿下東西拜日月宣帝於神山祠日萊山祠月魏明帝始朝日東郊夕月西郊唐以二分日朝日夕月於國城東西宋人因之升為大祀元郊壇以日月從祀其二分朝日夕月皇慶中議建立而未行今當稽古正祭之禮各設壇專祀朝日壇宜築於城東門外夕月壇宜築於城東門外朝日以春分夕月以秋分星辰則祔祭於月壇從之其祀儀與社稷同二十一年帝以大明夜明已從祀罷朝日夕月之祭嘉靖九年帝謂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大明壇當與夜明壇異且日月照臨其功甚大太嵗等神嵗有二祭而日月星辰止一從祭義所不安大學士張璁亦以為缺典遂定春秋分之祭如舊儀而建朝日壇於朝陽門外西向夕月壇於阜城門外東向壇制有隆殺以示別朝日䕶壇地一百畝夕月䕶壇地三十六畝朝日無從祀夕月以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共一壇南向祔焉春祭時以寅迎日出也秋祭時以亥迎月出也十年禮部上朝日夕月儀朝日迎神四拜飲福受胙兩拜送神四拜夕月迎神飲福受胙送神皆再拜餘並如舊儀隆慶元年禮部議定東郊以甲丙戊庚壬年西郊以丑辰未戌年車駕親祭餘嵗遣文大臣攝祭朝日壇武大臣攝祭夕月壇三年禮部上朝日儀言正祭遇風雨則設小次於壇前駕就小次行禮其升降奠獻俱以太常寺執事官代制曰可
  先農洪武元年諭廷臣以來春舉行耤田禮於是禮官錢用壬等言漢鄭元謂王社在耤田之中唐祝欽明雲先農即社宋陳祥道謂社自社先農自先農耤田所祭乃先農非社也至享先農與躬耕同日禮無明文惟周語曰農正陳耤禮而韋昭注云祭其神為農祈也至漢以耤田之日祀先農而其禮始著由晉至唐宋相沿不廢政和間命有司享先農止行親耕之禮南渡後復親祀元雖議耕耤竟不親行其祀先農命有司攝事今議耕耤之日皇帝躬祀先農禮畢躬耕耤田以仲春擇日行事從之二年二月帝建先農壇於南郊在耤田北親祭以后稷配器物祀儀與社稷同祀畢行耕耤禮御耒耜二具韜以青絹御耕牛四被以青衣禮畢還大次應天府尹及上元江寜兩縣令率庶人終畝是日宴勞百官耆老於壇所十年二月遣官享先農命應天府官率農民耆老陪祀二十一年更定祭先農儀不設配位永樂中建壇京師如南京制在太嵗壇西南石階九級西瘞位東齋宮鑾駕庫東北神倉東南具服殿殿前為觀耕之所䕶壇地六百畝供黍稷及薦新品物地九十餘畝毎嵗仲春之上戊順天府尹致祭後凡遇登極初行耕耤禮則親祭𢎞治元年定耕耤儀前期百官致齋順天府官以耒耜及穜稑種進呈內官仍捧出授之由午門左出置綵輿鼓樂送至耤田所至期帝翼善冠黃袍詣壇所具服殿服袞冕祭先農畢還更翼善冠黃袍太常卿導引至耕耤位南向立三公以下各就位戶部尚書北向跪進耒耜順天府官北向跪進鞭帝秉耒三推三反訖戶部尚書跪受耒耜順天府官跪受鞭太常卿奏請復位府尹挾青箱以種子播而覆之帝御外門南向坐觀三公五推尚書九卿九推太常卿奏耕畢帝還其服殿陛座府尹率兩縣令耆老人行禮畢引上中下農夫各一人執農器朝見令其終畝百官行慶賀禮賜酒饌三品以上丹陛上東西坐四品以下臺下坐並宴勞耆老於壇旁宴畢駕還宮大樂鼓吹振作農夫人賜布一疋嘉靖十年帝以其禮過煩命禮官更定迎神送神止行二拜先二日順天府尹以耒耜穜稑種置綵輿至耕耤所並罷百官慶賀後又議造耕根車載耒耜府尹於祭日進呈畢以耒耜載車內前玉輅行其御門觀耕地位卑下議建觀耕臺一詔皆可後又命墾西苑隙地為田建殿曰天遁亭曰豳風又曰省耕曰省歛倉曰恆裕禮部上郊廟粢盛支給之數因言南郊耤田皇上三推公卿各宣其力較西苑為重西苑雖農官督理皇上時省耕斂較耤田為勤請以耤田所出蔵南郊圎廩神倉以供圜丘祈穀先農神祇壇長陵等陵厯代帝王及百神之祀西苑所出蔵恆裕倉以供方澤朝日夕月太廟世廟太社稷帝社稷禘祫先蠶及先師孔子之祀從之十六年諭凡遇親耕則戶部尚書先祭先農皇帝至止行三推禮三十八年罷親耕惟遣官祭先農四十一年並令所司勿復奏隆慶元年罷西苑耕種諸祀皆取之耤田
  先蠶明初未列祀典嘉靖時都給事中夏言請改各官莊田為親蠶厰公案園令有司種桑柘以備宮中蠶事九年復疏言耕蠶之禮不宜偏廢帝乃敕禮部古者天子親耕皇后親蠶以勸天下自今嵗始朕親祀先農皇后親蠶其考古制具儀以聞大學士張璁等請於安定門外建先蠶壇詹事霍韜以道逺爭之戶部亦言安定門外近西之地水源不通無浴蠶所皇城內西苑中有太液瓊島之水考唐制在苑中宋亦在宮中宜倣行之帝謂唐人因陋就安不可法於是禮部尚書李時等言大明門至安定門道路遙逺請鳳輦由東華元武二門因條上四事一治繭之禮二壇壝之向三採桑之器四掌壇之官帝從其言命自元武門出內使陳儀衛軍一萬人五千圍壇所五千䕶於道餘如議三月工部上先蠶壇圗式帝親定其制壇方二丈六尺疊二級髙二尺六寸四出陛東西北俱樹桑柘內設蠶宮令署採桑臺髙一尺四寸方十倍三出陛鑾駕庫五間後葢織堂壇圍方八十丈禮部上皇后親蠶儀蠶將生欽天監擇吉己日以聞順天府具蠶母名數送北郊工部以鈎箔筐架諸器物給蠶母順天府以蠶種及鈎筐一進呈內官捧出還授之出元武右門置綵輿中鼓樂送至蠶室蠶母受蠶種浴飼以待命婦文四品武三品以上俱陪祀攜一侍女執鈎筐皇后齋三日內執事並司贊六尚等女官及應入壇者齋一日先一日太常寺具祝版祭物羊豕籩豆各六黒帛送蠶宮令是日分授執事女官日未明宿衛陳兵備女樂司設監備儀仗及重翟車俱𠉀元武門外將明內侍詣坤寜宮奏請皇后服常服導引女官導出宮門乗肩輿至元武門內侍奏請降輿升重翟車兵衛儀仗及女樂前導出北安門障以行帷至壇內壝東門內侍奏請降車乗肩輿兵衛儀仗停東門外皇后入具服殿易禮服出至壇司贊奏就位公主內外命婦各就拜位祭先蠶行三獻禮女官執事如儀迎神四拜賜福胙二拜送神四拜凡拜跪興公主內外命婦皆同禮畢皇后還具服殿更常服司賓引外命婦先詣採桑壇東陛下南北向尚儀奏請皇后詣採桑位東向公主以下位皇后位東亦南北向以西為上執鈎者跪進鈎執筐者跪奉筐受桑皇后採桑三條還至壇南儀門坐觀命婦採桑三公命婦採五條列侯九卿命婦採九條訖各授女侍司賓引內命婦一人詣桑室尚功率執鈎筐者從尚功以桑授蠶母蠶母受桑縷切之以授內命婦內命婦食蠶灑一箔訖還尚儀奏禮畢皇后還坐具服殿司賓率蠶母等叩頭訖司贊唱班齊外命婦序立定尚儀致詞雲親蠶既成禮當慶賀四拜畢賜宴命婦並賜蠶母酒食公主及內命婦於殿內外命婦文武二品以上於臺上三品以下於丹墀尚食進膳教坊司女樂奏樂宴畢公主以下各就班四拜禮畢皇后還宮導從如前詔如擬四月蠶事告成行治繭禮選蠶婦善繅絲及織者各一人卜日皇后出宮導從如常儀至織堂內命婦一人行三盆手禮布於織婦以始其事蠶宮令送尚衣織染監局造祭服其祀先蠶止用樂不用舞樂女生冠服俱用黑十年二月禮臣言去嵗皇后躬行採桑已足風勵天下今先蠶壇殿工未畢宜且遣官行禮帝初不可令如舊行已而以皇后出入不便命改築先蠶壇於西苑壇之東為採桑臺臺東為具服殿北為蠶室左右為廂房其後為從室以居蠶婦設蠶宮署於宮左令一員丞二員擇內臣謹恪者為之四月皇后行親蠶禮於內苑帝謂親耕無賀此安得賀第行叩頭禮女樂第供宴勿前導三十八年罷親蠶禮四十一年並罷所司奏請
  髙禖嘉靖九年青州儒生李時颺請祠髙禖以祈聖嗣禮官覆以聞帝曰髙禖雖古禮今實難行遂寢其議已而定祀髙禖禮設木臺於皇城東永安門北震方臺上皇天上帝南向騂犢蒼璧獻皇帝配西向牛羊豕各一髙禖在壇下西向牲數如之禮三獻皇帝位壇下北向后妃位南數十丈外北向用帷壇下陳弓矢弓韣如后妃嬪之數祭畢女官導后妃嬪至髙禖前跪取弓矢授后妃嬪后妃嬪受而納於弓韣
  祭告明制凡登極巡幸及上謚𦵏陵冊立冊封冠婚等事皆祭告天地宗廟社稷凡營造宮室及命將出師嵗時旱潦祭告天地山川太廟社稷后土凡即位之初並祭告闕里孔廟及歴代帝王陵寢洪武二年從禮部尚書崔亮奏圜丘方丘大祀前期親告太廟仍遣使告百神於天下神祇壇六年禮部尚書牛諒奏太嵗諸神凡祈報則設一十五壇有事祭告則設神位二十八壇中太嵗風雲雷雨五嶽五鎮四海凡五壇東四瀆京畿湖廣山東河南北平廣西四川甘肅山川夏冬二季月將京都城隍凡十二壇西鍾山江西浙江福建山西陜西廣東遼東山川春秋二季月將旗纛戰船等神凡十一壇若親祀皇帝皮弁服行一獻禮每三壇行一次禮八年帝駐蹕中都祭告天地於中都之圜丘九年以諸王將之藩分日告祭太廟社稷嶽鎮海瀆及天下名山大川復告祀天地於圜丘初諸王來朝還藩祭真武等神於端門用豕九羊九制帛等物祭䕶衛旗纛於承天門亦如之二十六年帝以其禮太繁定製豕一羊一不用帛尋又罷端門祭惟用葷素二壇祭於承天門外永樂七年巡狩北京祭告天地宗廟社稷嘉靖八年秋以躬祭山川諸神命先期不必遣官告太廟凡出入必親告祖考於內殿聖誕前一日以酒果告列聖帝后於奉先殿至日以酒脯告皇天上帝於元極寳殿遣官以牲醴祭神烈天壽純徳諸陵山及東嶽都城隍以素羞祭真武及靈濟宮又告修齋於道極七寳帝尊隆慶三年以親祭朝日壇預告奉先𢎞孝神霄殿
  祈報洪武二年太祖以春久不雨祈告諸神祇中設風雲雷雨嶽鎮海瀆凡五壇東設鍾山兩淮江西兩廣海南北山東燕南燕薊山川旗纛諸神凡七壇西設江東兩浙福建湖廣荊襄河南北河東華州山川京都城隍凡六壇中五壇奠帛初獻帝親行禮兩廡命官分獻三年夏旱六月朔帝素服草履步禱於山川壇藁席露坐晝曝於日夜臥於地凡三日六年從禮部尚書牛諒言太嵗諸神春祈秋報凡十五壇中太嵗風雲雷雨五嶽五鎮四海東四瀆京畿山川春秋二季月將京都各府城隍西鍾山甘肅山川夏冬二季月將旗纛戰船等神各五壇時甘肅新附故附其山川之祭於京師其親祀之儀與祭告同正統九年三月雨雪愆期遣官祭天地社稷太嵗風雲雷雨嶽鎮海瀆𢎞治十七年畿內山東久旱命官祭告天壽山分命各巡撫祭告北嶽北鎮東嶽東鎮東海嘉靖八年春帝諭禮部去冬少雪今當東作雨澤不降當親祭南郊社稷山川尚書方獻夫等言周禮大宗伯以荒禮哀凶扎釋者謂君膳不舉馳道不除祭事不縣皆所以示貶損之意又曰國有大故則旅上帝及四望釋者曰故謂凶災旅陳也陳其祭祀以禱焉禮不若祀之備也今陛下閔勞萬姓親出祈禱禮儀務簡約以答天戒常朝官並從同致省愆祈籲之誠隨具上儀注二月親禱南郊山川同日社稷用次日不除道冠服淺色羣臣同文五品武四品以上於大祀門外餘官於南天門外就班陪祀是秋帝欲親祀山川諸神禮部尚書李時言舊例山川等祭中夜行禮先一日出郊齋宿祭畢清晨回鑾兩日畢事禮太重宜比先農壇例昧爽行禮因具儀以進制可祭服用皮弁迎神送神各兩拜十一年大學士李時等以聖嗣未降請廷臣詣嶽鎮名山祝禱帝欲分遣道士齎香帛行令所在守臣行禮在廷大臣分詣地祇壇祈告於是禮部尚書夏言言我朝建地祇壇自嶽鎮海瀆以及逺近名山大川莫不懐柔即此而禱正合古人望衍之義但輔臣所請止於嶽鎮竊以山川海瀆發祥效靈與嶽鎮同功況基運翊聖神烈天壽純徳諸山又祖宗妥靈之地祈禱之禮皆不可缺遂命大臣詣壇分祀
  神祇壇洪武二年從禮部尚書崔亮言建天下神祇壇於圜丘壝外之東及方丘壝外之西郊祀前期帝躬詣壇設神位西向以酒脯祭告郊之日俟分獻從祀將畢就壇以祭後定遣官預告又建山川壇於正陽門外天地壇西合祀諸神凡設壇十有九太嵗春夏秋冬四季月將為第一次風雲雷雨次五嶽次五鎮次四海次四瀆次京都鍾山次江東次江西次湖廣次淮東淮西次浙東浙西福建次廣東廣西海南海北次山東山西河南河北次北平陜西次左江右江次安南髙麗占城諸國山川次京都城隍次六纛大神旗纛大將五方旗神戰船金鼓銃礟弓弩飛鎗飛石陣前陣後諸神皆躬自行禮先祭禮官奏祝文太嵗以下至四海凡五壇稱臣者親署御名其鍾山諸神稱余者請令禮官代署帝曰朋友書牘尚親題姓名況神明乎遂加親署後又定驚蟄秋分後三日遣官祭山川壇諸神七年令春秋仲月上旬擇日以祭九年復定山川壇制凡十三壇正殿太嵗風雲雷雨五嶽五鎮四海四瀆鍾山七壇東西廡各三壇東京畿山川夏冬二季月將西春秋二季月將京都城隍十年定正殿七壇帝親行禮東西廡遣功臣分獻二十一年増修大祀殿諸神壇壝乃敕十三壇諸神並停春祭每嵗八月中旬擇日祭之命禮部更定祭山川壇儀與社稷同永樂中京師建山川壇並同南京制惟正殿鍾山之右益以天壽山之神嘉靖十一年改山川壇名為天神地祇壇改序雲師雨師風伯雷師天神壇在左南向雲雨風雷凡四壇地祗壇在右北向五嶽五鎮基運翊聖神烈天夀純徳五陵山四海四瀆凡五壇從祀京畿山川西向天下山川東向以辰戌丑未年仲秋皇帝親祭餘年遣大臣攝祭其太嵗月將旗纛城隍別祀之十七年加上皇天上帝尊稱預告於神祗遂設壇於圜丘外壝東南親定神祗壇位陳設儀式禮部言皇上親獻大明壇則四壇分獻諸臣不敢並列請先上香畢命官代獻帝裁定上香奠帛獻爵復位後分獻官方行禮亞終二獻執事官代餘壇俱獻官三行隆慶元年禮臣言天神地祗已從祀南北郊其仲秋神祗之祭不宜復舉令罷之
  星辰壇洪武三年帝謂中書省臣日月皆専壇祭而星辰乃祔祭於月壇非禮也禮部擬於城南諸神享祭壇正南向增九問朝日夕月祭周天星辰俱於是行禮朝日夕月仍以春秋分祭星辰則於天夀節前三日從之四年九月帝躬祀周天星辰正殿共十壇中設周天星辰位儀如朝日二十一年以星辰既從祀南郊罷禜星之祭
  靈星諸神洪武元年太常司奏周禮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天府若祭天則祀司民司祿而獻民數穀數受而蔵之漢髙帝命郡國立靈星祠唐制立秋後辰日祀靈星立冬後亥日遣官祀司中司命司民司祿以少牢宋祀如唐而於秋分日祀夀星今擬如唐制分日而祀為壇於城南從之二年從禮部尚書崔亮奏毎嵗聖夀日祭夀星同日祭司中司命司民司祿示與民同受其福也八月望日祀靈星皆遣官行禮三年罷夀星等祀
  太嵗月將風雲雷雨之祀古無太嵗月將壇宇之制明始重其祭增雲師於風師之次亦自明始太祖既以太嵗諸神從祀圜丘又合祭羣祀壇已而命禮官議専祀壇壝禮臣言太嵗者十二辰之神按說文嵗字從歩從戍木星一嵗行一次厯十二辰而周天若步然也隂陽家説又有十二月將十日十二時所直之神若天乙天罡太乙功曹太衝之類雖不經見厯代因之元每有大興作祭太嵗月將日直時直於太史院若風師雨師之祀見於周官後世皆有祭唐天寶中增雷師於雨師之次宋元因之然唐制各以時別祭失享祀本意宜以太嵗風雲雷雨諸天神合為一壇諸地祗為一壇春秋專祀乃定驚蟄秋分日祀太嵗諸神於城南三年復以諸神隂陽一氣流行無間乃合二壇為一而增四季月將又改祭期與地祗俱用驚蟄秋分後三日嘉靖十年命禮部考太嵗壇制禮官言太嵗之神唐宋祀典不載元雖有祭亦無常典壇宇之制於古無稽太嵗天神宜設壇露祭凖社稷壇制而差小從之遂建太嵗壇於正陽門外之西與天壇對中太嵗殿東廡春秋月將二壇西廡夏冬月將二壇帝親祭於拜殿中每嵗孟春享廟嵗暮祫祭之日遣官致祭王國府州縣亦祀風雲雷雨師仍築壇城西南祭用驚蟄秋分日
  嶽鎮海瀆山川之祀洪武二年太祖以嶽瀆諸神合祭城南未有專祀又享祀之所屋而不壇非尊神之道禮官言虞舜祭四嶽王制始有五嶽之稱周官兆四望於四郊鄭注以四望為五嶽四鎮四瀆詩序巡狩而禮四嶽河海則又有四海之祭葢天子方望之事無所不通而嶽鎮海瀆在諸侯封內則各祀之秦罷封建嶽瀆皆領於祠官漢復建諸侯則侯國各祀其封內山川天子無與武帝時諸侯或分或廢五嶽皆在天子之邦宣帝時始有使者持節祠嶽瀆之禮由魏及隋嶽鎮海瀆即其地立祠有司致祭唐宋之制有命本界刺史縣令之祀有因郊祀而望祭之祀又有遣使之祀元遣使祀嶽鎮海瀆分東西南北中為五道今宜以嶽鎮海瀆及天下山川城隍諸地祗合為一壇與天神埒春秋專祀遂定祭日以清明霜降前期一日皇帝躬省牲至日服通天冠絳紗袍詣嶽鎮海瀆前行三獻禮山川城隍分獻官行禮是年命官十八人祭天下嶽鎮海瀆之神帝皮弁御奉天殿躬署御名以香祝授使者百官公服送至中書省使者奉以行黃金合貯香黃綺幡二白金二十五兩市祭物三年詔定嶽鎮海瀆神號略曰為治之道必本於禮嶽鎮海瀆之封起自唐宋夫英靈之氣萃而為神必受命於上帝豈國家封號所可加凟禮不經莫此為甚今依古定製竝去前代所封名號五嶽稱東嶽泰山之神南嶽衡山之神中嶽嵩山之神西嶽華山之神北嶽恆山之神五鎮稱東鎮沂山之神南鎮㑹稽山之神中鎮霍山之神西鎮吳山之神北鎮醫無閭山之神四海稱東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四瀆稱東瀆大淮之神南瀆大江之神西瀆大河之神北瀆大濟之神帝躬署名於祝文遣官以更定神號告祭六年禮臣言四川未平望祭江瀆於峽州今蜀既下當遣人於南瀆致祭從之十年命官十八人分祀嶽鎮海瀆賜之制萬厯十四年巡撫胡來貢請改祀北嶽於渾源州禮臣言大明集禮載漢唐宋北嶽之祭皆在定州曲陽縣與史俱合渾源之稱北嶽止見州志碑文經傳無可考仍祀曲陽是其他山川之祀洪武元年躬祀汴梁諸神仍遣官祭境內山川二年以天下山川附祭嶽瀆壇帝又以安南髙麗皆臣附其國內山川宜與中國同祭諭中書及禮官考之安南之山二十一其江六其水六髙麗之山三其水四命著祀典設位以祭三年遣使徃安南髙麗占城祀其國山川帝齋戒親為祝文仍遣官頒革正山川神號詔於安南占城髙麗六年琉球諸國已朝貢祀其國山川八年禮部尚書牛諒言京都既罷祭天下山川其外國山川亦非天子所當親祀中書及禮臣請附祭各省從之廣西附祭安南占城真臘暹羅鎻里廣東附祭三佛齊𤓰哇福建附祭日本琉球渤泥遼東附祭髙麗陜西附祭甘肅朶甘烏斯蔵京城不復祭又從禮官言各省山川居中南向外國山川東西向同壇共祀其王國山川之祀洪武十三年定製十八年定王國祭山川儀同社稷但無瘞埋之文凡嶽鎮cq=11海瀆及他山川所在令有司嵗二祭以清明霜降城隍洪武二年禮官言城隍之祀莫詳其始先儒謂既有社不應復有城隍故唐李陽冰縉雲城隍記謂祀典無之惟吳越有之然成都城隍祠李徳裕所建張説有祭城隍之文杜牧有祭黃州城隍文則不獨吳越為然又蕪湖城隍廟建於吳赤烏二年髙齊慕容儷梁武陵王祀城隍皆書於史又不獨唐而已宋以來其祠徧天下或錫廟額或頒封爵至或遷就𫝊㑹各指一人以為神之姓名按張說祭荊州城隍文曰城隍是保甿庶是依則前代崇祀之意有在也今宜附祭於嶽瀆諸神之壇乃命加以封爵京都為承天鑒國司民昇福明靈王開封臨濠太平和州滁州皆封為王其餘府為鑒察司民城隍威靈公秩正二品州為鑒察司民城隍靈佑侯秩三品縣為鑒察司民城隍顯佑伯秩四品袞章冕旒俱有差命詞臣撰制文以頒之三年詔去封號止稱某府州縣城隍之神又令各廟屏去他神定廟制髙廣視官署㕔堂造木為主毀塑像舁置水中取其泥塗壁繪以雲山六年製中都城隍神生成遣官賫香幣奉安京師城隍既付饗山川壇又於二十一年改建廟尋以從祀大祀殿罷山川壇春祭永樂中建廟都城之西曰大威靈廟嘉靖九年罷山川壇從祀嵗以仲秋祭旗纛日並祭都城隍之神凡聖誕節及五月十一日神誕皆遣太常寺堂上官行禮國有大災則告廟在王國者王親祭之在各府州縣者守令主之







  明史卷四十九
<史部,正史類,明史>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五十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敇修
  志第二十六
  禮四吉禮四
  厯代帝王陵廟   三皇
  聖師       先師孔子
  旗纛       五祀
  馬神       南京神廟
  功臣廟      京師九廟
  諸神祠      厲壇
  厯代帝王陵廟洪武三年遣使訪先代陵寢仍命各行省具圖以進凡七十有九禮官考其功徳昭著者曰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唐堯虞舜夏禹商湯中宗髙宗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漢髙祖文帝景帝武帝宣帝光武明帝章帝後魏文帝隋髙祖唐髙祖太宗憲宗宣宗周世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孝宗理宗凡三十有六各製袞冕函香幣遣秘書監丞陶誼等往修祀禮親製祝文遣之每陵以白金二十五兩具祭物陵寢發者掩之壊者完之廟敝者葺之無廟者設壇以祭仍令有司禁樵採嵗時祭祀牲用太牢四年禮部定議合祀帝王三十五在河南者十陳祀伏羲商髙宗孟津祀漢光武洛陽祀漢明帝章帝鄭祀周世宗鞏祀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在山西者一滎河祀商湯在山東者二東平祀唐堯曲阜祀少昊在北平者三內黃祀商中宗滑祀顓頊髙辛在湖廣者二酃祀神農寧逺祀虞舜在浙江者二㑹稽祀夏禹宋孝宗在陜西者十五中部祀黃帝咸陽祀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宣王漢髙帝景帝咸寧祀漢文帝興平祀漢武帝長安祀漢宣帝三原祀唐髙祖醴泉祀唐太宗蒲城祀唐憲宗涇陽祀唐宣宗嵗祭用仲春仲秋朔於是遣使詣各陵致祭陵置一碑刋祭期及牲帛之數俾所在有司守之已而命有司嵗時修葺設陵戶二人守視又每三年出祝文香帛傳制遣太常寺樂舞生齎往所在命有司致祭其所祀者視前去周宣王漢明帝章帝而增祀媧皇於趙城後魏文帝於富平元世祖於順天及宋理宗於㑹稽凡三十六帝後又增祀隋髙祖於扶風而理宗仍罷祀又命帝王陵廟所在官司以春秋仲月上旬擇日致祭六年帝以五帝三王及漢唐宋創業之君俱宜於京師立廟致祭遂建厯代帝王廟於欽天山之陽倣太廟同堂異室之制為正殿五室中一室三皇東一室五帝西一室夏禹商湯周文王又東一室周武王漢光武唐太宗又西一室漢髙祖唐髙祖宋太祖元世祖每嵗春秋仲月上旬甲日致祭已而以周文王終守臣服唐髙祖由太宗得天下遂寢其祀增祀隋髙祖七年令帝王廟皆塑袞冕坐像惟伏羲神農未有衣裳之制不必加冕服八月帝躬祀於新廟已而罷隋髙祖之祀二十一年令每嵗郊祀附祭厯代帝王於太祀殿仍以嵗八月中旬擇日遣官祭於本廟其春祭停之又定每三年遣祭各陵之嵗則停廟祭是年詔以厯代名臣從祀禮官李原名奏擬三十六人以進帝以宋趙普負太祖不忠不可從祀元臣四傑木華黎為首不可祀孫而去其祖可祀本華黎而罷安童既祀伯顔則阿術不必祀漢陳平馮異宋潘美皆善始終可祀於是定風后力牧臯陶䕫龍伯夷伯益伊尹𫝊說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虎方叔張良蕭何曹參陳平周勃鄧禹馮異諸葛亮房元齡杜如晦李靖郭子儀李晟曹彬潘美韓世忠岳飛張浚木華黎博爾忽博爾朮赤老溫伯顔凡三十七人從祀於東西廡為壇四初太公望有武成王廟嘗遣官致祭如釋奠儀至是罷廟祭去王號永樂遷都帝王廟遣南京太常寺官行禮嘉靖九年罷厯代帝王南郊從祀令建厯代帝王廟於都城西嵗以仲春秋致祭後並罷南京廟祭十年春二月廟未成躬祭厯代帝王於文華殿凡五壇丹陛東西名臣四壇禮部尚書李時言舊儀有賜福胙之文賜者自上而下之義惟郊廟社稷宜用厯代帝王止宜云答詔可十一年夏廟成名曰景徳崇聖之殿殿五室東西兩廡殿後祭器庫前為景徳門門外神庫神廚宰牲亭鐘樓街東西二坊曰景徳街八月壬辰親祭帝由中門入迎神受福胙送神各兩拜嗣後嵗遣大臣一員行禮四員分獻凡子午夘酉祭於陵寢之嵗則停秋祭二十四年以禮科陳棐言罷元世祖陵廟之祀及從祀木華黎等復遷唐太宗與宋太祖同室凡十五帝從祀名臣三十二人
  三皇明初仍元制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通祀三皇洪武元年令以太牢祀二年命以句芒祝融風后力牧左右配俞跗桐君僦貸季少師雷公鬼臾區伯髙岐伯少俞髙陽十大名醫從祀儀同釋奠四年帝以天下郡邑通祀三皇為瀆禮臣議唐元宗嘗立三皇五帝廟於京師至元成宗時乃立三皇廟於府州縣春秋通祀而以醫藥主之甚非禮也帝曰三皇繼天立極開萬世教化之原汨於藥司可乎命天下郡縣毋得䙝祀正徳十一年立伏羲氏廟於秦州秦州古成紀地從廵按御史馮時雄奏也嘉靖間建三皇廟於太醫院北名景恵殿中奉三皇及四配其從祀東廡則僦貸季岐伯伯髙鬼臾區踰跗少師桐君雷公馬師皇伊尹扁鵲淳于意張機十三人西廡則華陀王叔和皇甫謐葛洪巢元方孫思邈韋慈藏王冰錢午朱肱李杲劉完素張元素朱彥修十四人嵗仲春秋上甲日禮部堂上官行禮太醫院堂上官二員分獻用少牢復建聖濟殿於內祀先醫以太醫官主之二十一年帝以規制湫隘命拓其廟
  聖師之祭始於世宗奉皇師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帝師陶唐氏有虞氏王師夏禹王商湯王周文王武王九聖南向左先聖周公右先師孔子東西向每嵗春秋開講前一日皇帝服皮弁拜跪行釋奠禮用美酒果脯帛祭於文華殿東室初東室有釋像帝以其不經撤之乃祀先聖先師自為祭文行奉安神位禮輔臣禮卿及講官俟行禮訖入拜先是洪武初司業宋濓建議欲如建安熊氏之說以伏羲為道統之宗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以次列焉秩祀天子之學則道統益尊太祖不從至是世宗倣其意行之十六年移祀於永明殿後行禮如初其後嘗遣官代祭隆慶初仍於文華殿東室行禮至聖先師孔子廟祀漢晉及隋或稱先師或稱先聖宣尼宣父唐諡文宣王宋加至聖號元復加號大成明太祖入江淮府首謁孔子廟洪武元年二月詔以太牢祀孔子於國學仍遣使詣曲阜致祭臨行諭曰仲尼之道廣大悠乆與天地並有天下者莫不䖍修祀事朕為天下主其大明教化以行先聖之道令既釋奠成均仍遣爾修祀事於闕里爾其敬之又定製每嵗仲春秋上丁皇帝降香遣官祀於國學以丞相初獻翰林學士亞獻國子祭酒終獻先期皇帝齋戒獻官陪祀執事官皆散齋二日致齋一日前祀一日皇帝服皮弁服御奉天殿降香至日獻官行禮三年詔革諸神封號惟孔子封爵仍舊且命曲阜廟庭嵗官給牲幣俾衍聖公供祀事四年禮部奏定儀物改初制籩豆之八為十籩用竹其簠簋登鉶及豆初用木者悉易以瓷牲易以熟樂生六十人舞生四十八人引舞二人凡一百一十人禮部請選京民之秀者充樂舞生太祖曰樂舞乃學者事況釋奠所以崇師宜擇國子生及公卿子弟在學者豫教肄之五年罷孟子配享踰年帝曰孟子辨異端闢邪說發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七年二月上丁日食改用仲丁十五年新建太學成廟在學東中大成殿左右兩廡前大成門門左右列㦸二十四門外東為犧牲廚西為祭器庫又前為靈星門自經始以來駕數臨視至是落成遣官致祭帝既親詣釋奠又詔天下通祀孔子並頒釋奠儀注凡府州縣學籩豆以八器物牲牢皆殺於國學三獻禮同十哲兩廡一獻其祭各以正官行之有布政司則以布政司官分獻則以本學儒職及老成儒士充之每嵗春秋仲月上丁日行事初國學主祭遣祭酒後遣翰林院官然祭酒初到官必遣一祭十七年敕每月朔望祭酒以下行釋菜禮郡縣長以下詣學行香二十六年頒大成樂於天下二十八年以行人司副楊砥言罷漢楊雄從祀益以董仲舒三十年以國學孔子廟隘命工部改作其制皆帝所規畫大成殿門各六楹靈星門三東西廡七十六楹神廚庫皆八楹宰牲所六楹永樂初建廟於太學之東宣徳三年以萬縣訓導李譯言命禮部考正從祀先賢名位頒示天下正統二年以宋儒胡安國蔡沉真徳秀從祀三年禁天下祀孔子於釋老宮孔顔孟三氏子孫教授裴侃言天下文廟惟論𫝊道以列位次闕里家廟宜正父子以敘彛倫顔子曾子子思子也配享殿庭無繇子晳伯魚父也從祀廊廡非惟名分不正抑恐神不自安況叔梁紇元已追封啟聖王創殿於大成殿西崇祀而顔孟之父俱封公惟伯魚子晳仍侯乞追封公爵偕顔孟父俱配啟聖王殿帝命禮部行之仍議加伯魚子晳封號八年慈利教諭蔣明請祀元儒呉澄大學士楊士竒等言當從祀從之成化二年追封董仲舒廣川伯胡安國建寧伯蔡沉崇安伯真徳秀浦城伯十二年從祭酒周洪謨言增樂舞為八佾籩豆各十二𢎞治八年追封楊時將樂伯從祀位司馬光之次九年增樂舞為七十二人如天子之制十二年闕里孔廟燬敇有司重建十七年廟成遣大學士李東陽祭告並立御製碑文正徳十六年詔有司改建孔氏家廟之在衢州者官給錢董其役令博士孔承義奉祀嘉靖九年大學士張璁言先師祀典有當更正者叔梁紇乃孔子之父顔路曾晳孔鯉乃顔曾子思之父三子配享廟庭紇及諸父從祀兩廡原聖賢之心豈安請於大成殿後別立室祀叔梁紇而以顔路曾晳孔鯉配之帝以為然因言聖人尊天與尊親同今籩豆十二牲用犢全用祀天儀亦非正禮其諡號章服悉宜改正璁縁帝意言孔子言稱先聖先師不稱王祀字宜稱廟不稱殿祀宜用木主其塑像宜毀籩豆用十樂用六佾配位公侯伯之號宜削止稱先賢先儒其從祀申黨公伯寮秦冉等十二人宜罷林放蘧瑗等六人宜各祀於其鄉后蒼王通歐陽修胡瑗蔡元定宜從祀帝命禮部會翰林諸臣議編修徐階疏陳易號毀像之不可帝怒謪階官乃御製正孔子祀典說大畧謂孔子以魯僭王為非寧肯自僭天子之禮復為正孔子祀典申記俱付史館璁因作正孔子廟祀典或問奏之帝以為議論詳正並令禮部集議於是御史黎貫等言聖祖初正祀典天下嶽瀆諸神皆去其號惟先師孔子如故良有深意陛下疑孔子之祀上擬祀天之禮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雖擬諸天亦不為過自唐尊孔子為文宣王已用天子禮樂宋真宗嘗欲封孔子為帝或謂周止稱王不當加帝號而羅從彥之論則謂加帝號亦可至周敦頤則以為萬世無窮王祀孔子邵雍則以為仲尼以萬世為王其辨孔子不當稱王者止呉澄一人而已伏望博考羣言務求至當時貫疏中言莫尊於天地亦莫尊於父師陛下敬天尊親不應獨宜孔子王號為僭帝因大怒疑貫藉此以斥其追尊皇考之非詆為奸惡下法司㑹訊裭其職給事中王汝梅等亦極言不宜去王號帝皆斥為謬論於是禮部會諸臣議人以聖人為至聖人以孔子為至宋真宗稱孔子為至聖其意已備今宜於孔子神位題至聖先師孔子去其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改大成殿為先師廟大成門為廟門其四配稱復聖顔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十哲以下凡及門弟子皆稱先賢某子左邱明以下皆稱先儒某子不復稱公侯伯遵聖祖首定南京國子監規制製木為神主仍擬大小尺寸著為定式其塑像即令屏撤春秋祭祀遵國初舊制十籩十豆天下各學八籩八豆樂舞止六佾凡學別立一祠中叔梁紇題啟聖公孔氏神位以顔無繇曽㸃孔鯉孟孫氏配俱稱先賢某氏至從祀之賢不可不考其得失申黨即申桭釐去其一公伯寮秦冉顔何荀況戴聖劉向賈逵馬融何休王肅王弼杜預呉澄罷祀林放蘧瑗盧植鄭衆鄭元服䖍范𡩋各祀於其鄉后蒼王通歐陽修胡瑗宜增入命悉如議行又以行人薛侃議進陸九淵從祀初洪武時司業宋濓請去像設主禮 樂章多所更定太祖不允成𢎞間少詹程敏政嘗謂馬融等八人當斥給事中張九功推言之並請罷荀況公伯寮蘧瑗等而進后蒼王通胡瑗為禮官周洪謨所卻而止至是以璁力主衆不敢違毀像葢用濓說先賢去留畧如九功言其進歐陽修則以濮議故也明年國子監建啟聖公神成從尚書李時言春秋祭祀與文廟同日籩豆牲帛視四配東西配位視十哲從祀先儒程晌朱松蔡元定視兩廡輔臣代祭文廟則祭酒祭啟聖祠南京祭酒於文廟司業於啟聖祠遂定製殿中先師南面四配東西向稍後十哲閔子損冉子雍端木子賜仲子由卜子商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顓孫子師皆東西向廡從祀先賢以澹臺滅明宓不齊原憲公冶長南宮适髙柴漆雕開樊須司馬耕公西赤有若琴張申棖陳亢巫馬施梁鱣公晳哀商瞿冉孺顔辛伯䖍曹恤冉季公孫龍漆雕哆秦商漆雕徒父顔髙商澤壤駟赤任不齊石作蜀公良孺公夏首公肩定後處鄡單奚容蒧罕父黑顔祖榮旗秦祖左人郢句井疆鄭國公祖句茲原亢縣成亷潔燕伋叔仲噲顔之僕邽異樂欬公西輿如狄黑孔忠公西蒧歩叔乘施之常秦非顔噲先儒左邱明公羊髙穀梁赤伏勝髙堂生孔安國毛萇董仲舒后蒼杜子春王通韓愈胡瑗周敦頤程顥歐陽修邵雍張載司馬光程頤楊時胡安國朱熹張栻陸九淵呂祖謙蔡沈真徳秀許衡凡九十一人隆慶五年以薛瑄從祀萬歴中以羅從彥李侗從祀十二年又以陳憲章胡居仁王守仁從祀二十三年以宋周敦頤父輔成從祀啓聖祠又定毎嵗仲春秋丁日御殿𫝊制遣大臣祭先師及配位其十哲以翰林官兩廡以國子監官各二員分獻每月朔及每科進士行釋菜禮司府州縣衛學各提調官行禮牲用少牢樂如太學京府及附府縣學止行釋菜禮崇禎十五年以左邱明親授經於聖人改稱先賢並改宋儒二程周張朱邵六子亦稱先賢位七十子下漢唐諸儒之上然僅國學更置之闕里廟庭及天下學宮未遑頒行也旗纛之祭有四其一洪武元年禮官奏軍行旗纛所當祭者旗謂牙旗黃帝出軍訣曰牙旗者將軍之精一軍之形𠉀凡始竪牙必祭以剛日纛謂旗頭也太白隂經曰大將中營建纛天子六軍故用六纛氂牛尾為之在左騑馬首唐宋及元皆有旗纛之祭今宜立廟京師春用驚蟄秋用霜降日遣官致祭乃命建廟於都督府治之後以都督為獻官題主曰軍牙之神六纛之神七年二月詔皇太子率諸王諸閱武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祭旗纛為壇七行三獻禮後停春祭止霜降日祭於教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其二嵗暮享太廟日祭旗纛於承天門外其三旗纛廟在山川壇左初旗纛與太嵗諸神合祭於城南九年別建廟每嵗仲秋天子躬祀山川之日遣旗手衛官行禮其正祭旗頭大將六纛大將五方旗神主宰戰船正神金鼓角銃礟之神弓弩飛鎗飛石之神陣前陣後神祗五昌等衆凡七位共一壇南向皇帝服皮弁御奉天殿降香獻官奉以從事祭物視先農帛七黑二白五瘞毛血望燎與風雲雷雨諸神同祭畢設酒器六於地刺雄雞六瀝血以釁之其四永樂後有神旗之祭専祭火雷之神每月朔望神機營提督官祭於教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牲用少牢凡旗纛皆藏內府祭則設之王國祭旗纛則遣武官戎服行禮天下衛所於公署後立廟以指揮使為初獻官僚屬為亞獻終獻儀物殺京都
  五祀洪武二年定製嵗終臘享通祭於廟門外八年禮部奏五祀之禮周漢唐宋不一今擬孟春祀戸設壇皇宮門左司門主之孟夏祀竈設壇御廚光祿寺官主之季夏祀中霤設壇乾清宮丹墀內官主之孟秋祀門設壇午門左司門主之孟冬祀井設壇宮內大庖井前光祿寺官主之四孟於有事太廟之日季夏於土旺之日牲用少牢制可後定中霤於奉天殿外文樓前又嵗暮合祭五祀於太廟西廡下太常寺官行禮
  馬神洪武二年命祭馬祖先牧馬社馬歩之神築壇後湖禮官言周官春祭馬祖天駟星也夏祭先牧始養馬者秋祭馬社始乘馬者冬祭馬歩乃神之災害馬者隋用周制祭以四仲之月唐宋因之今定春秋二仲月甲戊庚日遣官致祀為壇四樂用時樂行三獻禮四年蜀明昇獻良馬十其一白者長丈餘不可加韉勒太祖曰天生英物必有神司之命太常以少牢祖馬祖囊沙四百斤壓之令人騎而遊苑中乆之漸馴帝乘之以夕月於清涼山比還大悅賜名飛越𡶶復命太常祀馬祖五年並諸神壇一壇嵗止春祭永樂十三年立北京馬神祠於蓮花池其南京馬神則南太僕主之
  南京神廟初稱十廟北極真武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道林真覺普濟禪師寳誌以三月十八日都城隍以八月祭帝王後一日祠山廣惠張王渤以二月十八日五顯靈順以四月八日九月二十八日皆南京太常寺官祭漢秣陵尉蔣忠烈公子文晉咸陽卞忠貞公壺宋濟陽曹武恵王彬南唐劉忠肅王仁瞻元衛國忠肅公福夀俱以四孟朔嵗除應天府官祭惟蔣廟又有四月二十六日之祭並功臣廟為十一後復增四闗公廟洪武二十七年建於雞籠山之陽稱漢前將軍夀亭侯嘉靖十年訂其誤改稱漢前將軍漢夀亭侯以四孟嵗暮應天府官祭五月十三日南京太常寺官祭天妃永樂七年封為䕶國庇民廟靈昭應𢎞仁普濟天妃以正月十五日三月二十三日南京太常寺官祭太倉神廟以仲春秋望日南京戶部官祭司馬馬祖先牧神廟以春秋仲月中旬擇日南京太僕寺官祭諸廟皆少牢真武與真覺禪師素羞
  功臣廟太祖既以功臣配享太廟又命別立廟於雞籠山論次功臣二十有一人死者塑像生者虛其位正殿中山武寜王徐逹開平忠武王常遇春岐陽武靖王李文忠寧河武順王鄧愈東歐襄武王湯和黔寧昭靖王沐英羊二豕二西序越國武莊公胡大海梁國公趙徳勝巢國武莊公華髙虢國忠烈公俞通海江國襄烈公呉良安國忠烈公曹良臣黔國威毅公呉復燕山忠愍侯孫興祖東序郢國公馮國用西海武莊公耿再成濟國公丁徳興蔡國忠毅公張徳勝海國襄毅公呉楨蘄國武義公康茂才東海郡公茆成羊二豕二兩廡各設牌一總書故指揮千百戶衛所鎮撫之靈羊十豕十以四孟嵗暮遣附馬都尉祭初胡大海等歿命肖像於卞壺蔣子文之廟及功臣廟成移祀焉永樂三年以中山王勲徳第一又命正旦清明中元孟冬冬至遣太常寺官祭於大功坊之家廟牲用少牢
  京師所祭者九廟真武廟永樂十三年建以祀北極佑聖真君正徳二年改為靈明顯佑宮在海子橋之東祭日同南京東嶽泰山廟在朝陽門外祭以三月二十八日都城隍廟祭以五月十一日漢夀亭候闗公廟永樂間建成化十三年又奉敇建廟宛平縣之東祭以五月十三日皆太常寺官祭京都太倉神廟建於太倉戶部官祭司馬馬祖先牧神廟太僕寺官祭宋文丞相祠永樂六年從太常博士劉履節請建於順天府學之西元世祖廟嘉靖中罷皆以二月八月中旬順天府官祭洪恩靈濟宮祀徐知證知諤永樂十五年立廟皇城之西正旦冬至聖節內閣禮部及內官各一員祭生辰禮部官祭𢎞治中大學士劉健等請毋遣閣臣嘉靖中改遣太常寺官其榮國公姚廣孝洪熙元年從祀太廟嘉靖九年撤廟祀移祀大興隆寺在皇城西北隅後寺燬復移崇國寺東嶽都城隍用太牢五廟用少牢真武靈濟宮素羞
  諸神祠洪武元年命中書省下郡縣禮求應祀神祗名山大川聖帝明王忠臣烈士凡有功於國家及惠愛在民者著於祀典令有司嵗時致祭二年又詔天下神祗常有功徳於民事蹟昭著者雖不致祭禁人燬撤祠宇三年定諸神封號凡後世溢美之稱皆革去天下神祠不應祀典者即滛祠也有司毋得致祭𢎞治元年禮科張九功言祀典正則人心正今朝廷常祭之外又有釋迦牟尼文佛三清三鏡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金闕真君元君神父神母諸宮觀中又有水宮星君諸天諸帝之祭非所以法天下帝下其章禮部尚書周洪謨等言釋迦牟尼文佛生西方中天竺國中其教者以本性為法身徳業為報身並真身為三其實一人耳道家以老子為師朱熹有曰玉清元始天尊既非老子法身上清天上道君又非老子報身設有二像又非與老子為一而老子又自為上清太上老君蓋倣釋氏而又失之者也自今凡遇萬夀等節不令修建吉祥齋醮或遇䘮禮不令修建薦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齋醮其大興隆寺朝天宮俱停遣官祭吿北極中天星主紫微大帝者北極五星在紫微垣中正統初建紫微殿設像祭告夫幽禜祭星古禮也今乃像之如人稱之為帝稽之祀典誠無所據雷聲普化天尊者道家以為總司五雷又以六月二十四日為天尊示現之日故嵗以是日遣官詣顯靈宮致祭夫風雲雷雨南郊合祀而山川壇復有秋報則此祭亦當罷免祖師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真君者𫝊記雲漢張道陵善以符治病唐天寳宋熙寧大觀間累號正一靖應真君子孫亦有封號國朝仍襲正一嗣教真人之封然宋邵伯溫雲張魯祖陵父衡以符法相授受自號師君今嵗以正月十五日為陵生日遣官詣顯靈宮祭告亦非祀典大小青龍神者記雲有僧名盧寓西山有二童子來侍時久旱童子入潭化二青龍遂得雨後賜盧號曰感應禪師建寺設像別設龍祠於潭上宣徳中建大圓通寺加二龍封號春秋祭之邇者連旱祈禱無應不足崇奉明矣梓同帝君者記雲神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沒人為立廟唐宋屢封至英顯王道家謂帝命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故元加號為帝君而天下學校亦有祠祀者景泰中因京師舊廟闢而新之嵗以二月三日生辰遣祭夫梓潼顯靈於蜀廟食其地為宜文昌六星與之無渉宜勅罷免其祠在天下學校者俱令拆毀北極佑聖真君者乃元武七宿後人以為真君作龜蛇於其下宋真宗避諱改為真武靖康初加號佑聖助順靈應真君圖志雲真武為浄樂王太子修煉武當山功成飛昇奉上帝命鎮北方被髪跣足建皂纛元旗此道家附㑹之說國朝御製碑謂太祖平定天下隂佑為多嘗建廟南京崇祀及太宗靖難以神有顯相功又於京城艮隅並武當山重建廟宇兩京嵗時朔望各遣官致祭而武當山又専官督祀事憲宗嘗範金為像今請止遵洪武間例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素羞遣太常官致祭餘皆停免崇恩真君隆恩真君者道家以崇恩姓薩名堅西蜀人宋徽宗時嘗從王侍宸林靈素輩學法有騐隆恩則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也又嘗從薩𫝊符法永樂中以道士周思得能𫝊靈官法乃於禁城之西建天將廟及祖師殿宣徳中改大徳觀封二真君成化初改顯靈宮每年換袍服所費不訾近今祈禱無應亦當罷免金闕上帝玉闕上帝者誌雲閩縣靈濟宮祀五代時徐溫子知證知諤國朝御製碑謂太宗嘗弗豫禱神輒應因大新閩地廟宇春秋致祭又立廟京師加封金闕真君玉闕真君正統成化中累加號為上帝朔望令節俱遣官祀及時薦新四時換袍服夫神世系事蹟本非甚異其僭號宜革正妄費亦宜節省神父聖帝神母元君及金玉闕元君者即二徐父母及其配也宋封其父齊王為忠武真人母田氏為仁夀仙妃配皆為仙妃永樂至成化間屢加封今號亦宜削號罷祀東嶽泰山之神者泰山五嶽首廟在泰安州山下又每嵗南郊及山川壇俱有合祭之禮今朝陽門外有元東嶽舊廟國朝因而不廢夫既專祭封內且合祭郊壇則此廟之祭實為煩凟京師都城隍之神者舊在順天府西南以五月十一日為神誕辰故是日及節令皆遣官祀夫城隍之神非人鬼也安有誕辰況南郊秋祀俱已合祭則誕辰及節令之祀非宜凡此俱當罷免議上乃命修建齋醮遣官祭告並東嶽真武城隍廟靈濟宮祭祀俱仍舊二徐真君及其父母妻革去帝號仍舊封冠袍等物換回焚毀餘如所議行之按祀典太祖時應天祀陳喬楊邦乂姚興王鉷成都祀李冰文翁張詠均州祀黃霸密縣祀卓茂松江祀陸遜陸抗陸凱龍州祀李龍遷建寧祀謝夷甫彭澤祀狄仁傑九江祀李黼安慶祀余闕韓建之李宗可宣宗時髙郵祀耿遇徳英宗時豫章祀韋丹許遜無錫祀張巡憲宗時崖山祀張世傑陸秀夫孝宗時新㑹祀宋慈元楊後延平祀羅從彥李侗建寧祀劉子翬烏撒祀譚淵廬陵祀文天祥婺源祀朱熹都昌祀陳澔饒州祀江萬里福州祀陳文龍興化祀陳瓚湖廣祀李芾廣西祀馬慨武宗時真定祀顔杲卿真卿韶州附祀張九齡子拯沂州祀諸葛亮蕭山祀游酢羅從彥皆厯代名臣事蹟顯著守臣題請禮官議覆事載實祿年月可稽至若有明一代之臣抗美前史者或以功勲或以學行或以直節或以死事臚於志乘刻於碑板匪一而足其大者鄱陽湖忠臣祠祀丁普郎等三十五人南昌忠臣祠祀趙徳勝等十四人太平忠臣廟祀花雲王鼎許瑗金華忠臣祠祀胡大海皆太祖自定其典其後通州祀常遇春山海闗祀徐逹蘇州祀夏原吉周忱淮安祀陳瑄海州衞祀衛青徐安生甘州祀毛忠榆林祀余子俊杭州祀于謙蕭山祀魏驥汀州祀王得仁廣州祀楊信民毛吉雲南祀沐英沐晟貴州祀顧成廬陵祀劉球李時勉廣信祀鄧顒寳慶祀賀興隆上杭祀伍驥丁泉慶逺祀葉禎雲南祀王禕呉雲青田祀劉基平陽祀薛瑄杭州祀鄒濟徐善述金華祀章懋皆衆著耳目炳然可考其他郡縣山川龍神忠烈之士及祈禱有應而祀者會典所載尤詳悉雲泰厲壇祭無祀鬼神春秋傳曰鬼有所歸乃不為厲此其義也祭法王祭太厲諸𠉀祭公厲大夫祭族厲士䘮禮疾病禱於厲鄭注謂漢時民間皆秋祠厲則此祀逹於上下矣然後世皆不主行洪武三年定製京都祭太厲設壇元武湖中嵗以清明及十月朔日遣官致祭前期七日檄京都城隍祭日設京省城隍神位於壇上無祀鬼神等位於壇下之東西羊三豕三飯米三石王國祭國厲府州祭郡厲縣祭邑厲皆設壇城北一年二祭如京師里社則祭鄉厲後定郡邑厲鄉厲皆以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








  明史卷五十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五十一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敕修
  志第二十七
  禮五吉禮五
  廟制       禘祫
  時享       薦新
  加上諡號     廟諱
  宗廟之制明初作四親廟於宮城東南各為一廟皇髙祖居中皇曾祖東第一皇祖西第一皇考東第二皆南向每廟中室奉神主束西兩夾室旁兩廡三門門設二十四㦸外為都宮正門之南齋次其西饌次俱五間北向門之東神廚五間西向其南宰牲池一南向洪武元年命中書省集儒臣議祀典李善長等言周制天子七廟而商書曰七世之廟可以觀徳則知天子七廟自古有之太祖百世不遷三昭三穆以世次比至親盡而遷此有天下之常禮若周文王武王雖親盡宜祧以其有功當宗故皆別立一廟謂之文世室武世室亦百世不遷漢每帝輙立一廟不序昭穆又有郡國廟及寢園廟光武中興於洛陽立髙廟祀髙祖及文武宣元五帝又於長安故髙廟中祀成哀平三帝別立四親廟於南陽舂陵祀父南頓君以上四世至明帝遺詔藏主於光烈皇后更衣別室後帝相承皆藏於世祖之廟由是同堂異室之制至於元莫之改唐髙祖尊髙曽祖考立四廟於長安太宗議立七廟虛太祖之室元宗創制立九室祀八世文宗時禮官以景帝受封於唐髙祖太宗創業受命百代不遷親盡之主禮合祧遷至禘祫則合食如常其後以敬文武三宗為一代故終唐之世常為九世十一室宋自太祖追尊僖順翼宣四祖每遇禘則以昭穆相對而虛東向之位神宗奉僖祖為太廟始祖至徽宗時增太廟為十室而不祧者五宗崇寧中取王肅説謂二祧在七世之外乃建九廟髙宗南渡祀九世至於寧宗始別建四祖殿而正太祖東向之位元世祖建宗廟於燕京以太祖居中為不遷之祖至泰定中為七世十室今請追尊髙曾祖考四代各為一廟於是上皇髙祖考諡曰元皇帝廟號徳祖皇髙祖妣曰元皇后皇曾祖考諡曰恆皇帝廟號懿祖皇曾祖妣曰恆皇后皇祖考諡曰裕皇帝廟號熙祖皇祖妣曰裕皇后皇考諡曰淳皇帝廟號仁祖皇妣陳氏曰淳皇后詔製太廟祭器太祖曰禮順人情可以義起所貴斟酌得宜隨時損益近世泥古好用古籩豆之屬以祭其先生既不用死而用之甚無謂也孔子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其製宗廟器用服御皆如事生之儀於是造銀器以金塗之酒壺盂𧣴皆八朱漆盤盌二百四十及楎椸枕簟篋笥幃幔浴室皆具後又詔器皿以金塗銀者俱易以金二年詔太廟祝文止稱孝子皇帝不稱臣凡遣皇太子行禮止稱命長子某勿稱皇太子後稱孝元孫皇帝又改稱孝曾孫嗣皇帝初太廟每室用幣一二年從禮部議用二白繒又從尚書崔亮奏作圭瓚八年改建太廟前正殿後寢殿殿翼皆有兩廡寢殿九間間一室奉藏神主為同堂異室之制十月新太廟成中室奉徳祖東一室奉懿祖西一室奉熙祖東二室奉仁祖皆南向十五年以孝慈皇后神主祔享太廟其後皇后祔廟倣此建文即位奉太祖主祔廟正殿神座次熙祖東向寢殿神主居西二室南向成祖遷都建廟如南京制宣徳元年七月禮部進太宗神主祔廟儀先期一日遣官詣太廟行祭告禮午後於几筵殿行大祥祭翼日昩爽設酒果於几筵殿設御輦二冊寶亭四於殿前丹陛上皇帝服淺淡服行祭告禮畢司禮監官跪請神主陛輦詣太廟奉安內使二員捧神主內使四員捧冊寶由殿中門出安奉於御輦冊寶亭皇帝隨行至思善門易祭服升輅至午門外儀衛繖扇前導至廟街門內皇帝降輅監官導詣御輦前奏跪請神主奉安太廟俯伏興內使捧神主冊寶皇帝從由中門入至寢廟東第三室南向奉安皇帝叩頭畢祭祀如時祭儀文武官具祭服行禮其正殿神座居仁祖之次西向二年五月仁宗神主祔廟如前儀寢殿西第三室南向正殿居髙祖之次東向其後大行祔廟倣此正統七年十二月奉昭皇后神主祔廟神主詣列祖神位前謁廟禮畢太常寺官唱賜座內侍捧衣冠與仁宗同神位唱請宣宗皇帝朝見內侍捧宣宗衣冠置褥位上行四拜禮訖安奉於座上孝宗即位憲宗將升祔時九廟已備議者咸謂徳懿熙仁四廟宜以次奉祧禮臣謂國家自徳祖以上莫推世次則徳祖視周后稷不可祧憲宗升祔當祧懿祖宜於太廟寢殿後別建祧殿如古夾室之制嵗暮則奉祧主合享如古祫祭之禮吏部侍郎楊守陳言禮天子七廟祖功而宗徳徳祖可比商報乙周亞圉非契稷比議者習見宋儒嘗取王安石説遂使七廟既有始祖又有太祖太祖既配天又不得正位南位非禮之正今請並祧徳懿熙三祖自仁祖下為七廟異時祧盡則太祖擬契稷而祧主藏於後寢祫禮行於前殿時享尊太祖祫祭尊徳祖則功徳並崇恩義亦備帝從禮官議建祧廟於寢殿後遣官祭告宗廟帝具素服告憲宗几筵祭畢奉遷懿祖神主衣冠於後殿牀幔御座儀物則貯於神庫其後奉祧倣此嘉靖九年春世宗行特享禮令於殿內設帷幄如九廟列聖皆南向各奠獻讀祝三餘如舊十年正月帝以廟祀更定告於太廟世廟並祧廟三主遷徳祖神主於祧廟奉安太祖神主於寢殿正中遂以序進遷七宗神位丁酉帝詣太廟行特享禮九月諭大學士李時等以宗廟之制父子兄弟同處一堂於禮非宜太宗以下宜皆立專廟南向尚書夏言奏太廟兩傍隙地無㡬宗廟重事始謀宜慎未報中允廖道南言太宗以下宜各建特廟於兩廡之地有都宮以統廟不必各為門垣有夾室以藏主不必更為寢廟第使列聖各得全其尊皇上躬行禮於太祖之廟餘遣親臣代獻如古諸𠉀助祭之禮帝悅命㑹議言等言太廟地勢有限恐不能容若小其規模又不合古禮且使各廟既成陛下徧厯羣廟非獨筋力不逮而日力亦有不給古者宗伯代後獻之文謂在一廟中而代後之亞獻未聞以一人而代主一廟之祭者也且古諸侯多同姓之臣今陪祀執事者可擬古諸侯之助祭者乎先臣邱濬謂宜間日祭一廟厯十四日而遍此葢無所處而強為之説耳若以九廟一堂嫌於混同請以木為黃屋如廟廷之制依廟數設之又設帷幄於其中庻得以展專奠之敬矣議上不報十三年南京太廟災禮部尚書湛若水請權將南京太廟香火併於南京奉先殿重建太廟補造列聖神主帝召尚書言與羣臣集議言㑹大學士張孚敬等言國有二廟自漢惠始神有二主自齊桓始周之三都廟乃遷國立廟去國載主非二廟二主也子孫之身乃祖宗所依聖子神孫既親奉祀事於此則祖宗神靈自當陟降於此今日正當專定廟議一以此地為根本南京原有奉先殿其朝夕香火當合併供奉如常太廟遺址當倣古壇墠遺意髙築牆垣謹司啟閉以致尊嚴之意從之時帝欲改建九廟夏言因言京師宗廟將復古制而南京太廟遽災殆皇天列祖佑啟黙相不可不靈承者帝悅詔春和興工諸臣議於太廟南左為三昭廟與文祖世室而四右為三穆廟羣廟各深十六丈有竒而世室殿寢稍崇縱橫深廣與羣廟等列廟總門與太廟㦸門相並列廟後垣與太廟祧廟後牆相並具圖進帝以世室尚當隆異令再議言等請增拓世室前殿視羣廟崇四尺有竒深廣半之寢殿視羣廟崇二尺有竒深廣如之報可十四年正月諭閣臣今擬建文祖廟為世室則皇考世廟字當避張孚敬言世廟著明倫大典頒詔四方不可改文世室宜稱太宗廟其餘羣廟不用宗字用本廟號他日遞遷更牌額可也從之二月盡撤故廟改建之諸廟各為都宮廟各有殿有寢太祖廟寢後有祧廟奉祧主藏焉大廟門殿皆南向羣廟門東西向內門殿寢皆南向十五年十二月新廟成更創皇考廟曰睿宗獻皇帝廟帝乃奉安徳懿熙仁四祖神主於祧廟太祖神主於太廟百官陪祭如儀翌日奉安太宗以下神主列於羣廟命九卿正官及武爵重臣俱詣太宗廟陪祭文三品以上武四品以上分詣羣廟行禮又擇日親捧太祖神主文武大臣捧七宗神主奉安於景神殿二十年四月太廟災成祖仁宗主燬奉安列聖主於景神殿遣大臣詣長陵獻陵告題帝后主亦奉安景神殿二十二年十月以舊廟基隘命相度規制議三上不報久之乃命復同堂異室之舊廟制始定二十四年六月禮部尚書費宷等以太廟安神請定位次帝曰既無昭穆亦無世次只序倫理太祖居中左四序成宣憲睿右四序仁英孝武皆南向七月以廟建禮成百官表賀詔天下新廟仍在闕左正殿九間前兩廡南㦸門門左神庫右神廚又南為廟門門外東南宰牲亭南神宮監西廟街門正殿後為寢殿奉安列聖神主又後為祧廟藏祧主皆南向二十七年帝欲祔孝烈皇后方氏於大廟而祧仁宗大學士嚴嵩禮部尚書徐階等初皆持不可既而不能堅其議二十九年十一月祧仁宗遂祔孝烈於西第四室隆慶六年八月穆宗將祔廟敕禮臣議當祧廟室禮科陸樹徳言宣宗於穆宗僅五世請仍祔睿宗於世廟而宣宗勿祧疏下禮部部議宣宗世次尚近祧之未安因言古者以一世為一廟非以一君為一世故晉之廟十一室而六世唐之廟十一室而九世宋自太祖上追四祖至徽宗始定為九世十一室之制以太祖太宗同為一世故也其後徽宗祔以與哲宗同一世髙宗祔以與欽宗同一世皆無所祧及光宗升祔增為九世十二室今自宣宗至穆宗凡六世上合二祖僅八世準以宋制可以無祧但於寢殿左右各增一室則尊祖敬宗並行不悖矣帝命如舊敕行遂祧宣宗天啟元年七月光宗將祔廟太常卿洪文衡請無祧憲宗而祧睿宗不聽
  禘祫洪武元年祫饗太廟徳祖皇考妣居中南向懿祖皇考妣東第一位西向熙祖皇考妣西第一位東向仁妣皇考妣東第二位西向七年御史答祿與權言皇上受命七年而禘祭未舉宜參酌古今成一代之典詔下禮部太常司翰林院議以為虞夏商周世系明白故禘禮可行漢唐以來莫能明其始祖所自出當時所謂禘祭不過祫已祧之祖而祭之乃古之大祫非禘也宋神宗嘗曰禘者所以審諦祖之所自出是則莫知祖之所自出禘禮不可行也今國家追尊四廟而始祖所自出者未有所考則禘難遽行太祖是其議𢎞治元年定每嵗暮奉祧廟懿祖神座於正殿左居熙祖上行祫祭之禮嘉靖十年世宗以禘祫義詢大學士張璁令與夏言議言撰禘義一篇獻之大意謂自漢以下譜牒難考欲如虞夏之禘黃帝商周之禘帝嚳不能盡合謹推明古典采酌先儒精微之論宜為虛位以祀帝深然之㑹中允廖道南謂朱氏為顓頊裔請以太祖實録為據禘顓頊遂詔禮部以言道南二疏㑹官詳議諸臣咸謂稱虛位者茫昧無據尊顓頊者世遠難稽廟制既定髙皇帝始祖之位當禘徳祖為正帝意主虛位令再議而言復疏論禘徳祖有四可疑且言今所定太祖為太廟中之始祖非王者立始祖廟之始祖帝併下其章諸臣乃請設虛位以禘皇初祖南向奉太祖配西向禮臣因言大祫既嵗舉大禘請三嵗一行庶疏數適宜帝自為文告皇祖定丙辛歳一行敕禮部具議擇日四月禮部上大禘儀注前期告廟致齋三日備香帛牲醴如時享儀錦衣衛設儀衛太常卿奉皇初祖神牌太祖神位於太廟正殿安設如圖儀至日行禮如大祀圜丘儀及議祧徳祖罷歳除祭以冬季中旬行大祫禮太常寺設徳祖神位於太廟正中南向懿祖而下以次東西向十五年復定廟饗制立春犆享各出主於殿立夏立秋立冬出太祖成祖七宗主饗太祖殿為時祫季冬中旬卜日出四祖及太祖成祖七宗主饗太祖殿為大祫祭畢各歸主於其寢十七年定大祫祝文九廟帝后諡號俱全書時祫止書某祖某宗某皇帝更定季冬大祫日奉徳懿𤋮仁及太祖異室皆南向成祖西向北上仁宗以下七宗東西相向禮三獻樂六奏舞八佾皇帝獻徳祖帝后大臣十二人分獻諸帝內臣十二人分獻諸後二十年十一月禮官議嵗暮大祫當陳祧主而景神殿隘請暫祭四祖於後寢用連幾陳籩豆以便周旋詔可二十二年定時享大祫罷出主上香奠獻等儀臨期捧衣冠出納太常及神宮監官奉行二十四年罷季冬中旬大祫並罷告祭仍以歳除日行大祫禮同時享二十八年復告祭儀穆宗即位禮部以大行皇帝服制未除請遵𢎞治十八年例歳暮大祫孟春時享兩祭皆遣官攝事樂設而不作帝即喪次致齋陪祀官亦在二十七日之內宜令暫免從之
  時享洪武元年定宗廟之祭每歳四孟及歳除凡五享學士陶安等言古者四時之祭三祭皆合享於祖廟惟春秋於各廟自漢而下廟皆同堂異室則四時皆合祭今宜倣近制合祭於第一廟庶適禮之中無煩凟也太祖命孟春特祭於各廟三時及嵗餘則祫祭於徳祖廟二年定時享之制春以清明夏以端午秋以中元冬以冬至嵗除如舊三年禮部尚書崔亮言孟月者四時之首因時變致孝思故備三牲黍稷品物以祭至仲季之月不過薦新而已既行郊祀則廟享難舉宜改從舊制其清明等節各備時物以薦從之九年新建太廟凡時享正殿中設徳祖帝后神座南向左懿祖右𤋮祖東西向仁祖次懿祖凡神座俱不奉神主止設衣冠禮畢藏之孟春擇上旬日三孟用朔日及嵗除皆合享自是五享皆罷特祭而行合配之禮二十一年定時享儀更前制迎神四拜飲福四拜禮畢四拜二十五年定時享若國有喪事樂備而不作正統三年正月享太廟禮部言故事先三日太常寺奏祭祀御正殿受奏是日宣宗皇帝忌辰例不鳴鐘鼓第視事西角門帝以祭祀重事仍宜升殿餘悉遵永樂間例行之天順六年閣臣以皇太后喪請改孟冬時享於除服後從之成化四年禮部以慈懿太后喪請改孟秋享廟於初七日不從嘉靖十一年大學士張孚敬等言太廟祭祀但設衣冠皇上改行出主誠合古禮但徧詣羣廟躬自啟納不免過勞今請太祖神主躬自安設羣廟帝后神主則以命內外捧主諸臣帝從其請十七年定享祫禮凡立春特享親祭太祖遣大臣八人分獻諸帝內臣八人分獻諸後立夏時祫各出主於太廟太祖南向成祖西向序七宗之上仁宣英憲孝睿武宗東西相向秋冬時祫如夏禮二十四年新廟成復定享祫止設衣冠不出主隆慶元年孟夏時享以世宗几筵未撤遵正徳元年例先一日帝常服祭吿几筵祗請諸廟享祀其後時享祫祭在大祥內者皆如之
  薦新洪武元年定太廟月朔薦新儀物正月韭薺生菜鷄子鴨子二月氷芹蔞蒿臺菜子鵝三月茶筍鯉魚鮆魚四月櫻桃梅杏鰣魚雉五月新麥王瓜桃李來禽嫩雞六月西瓜甜瓜蓮子冬瓜七月菱梨紅𬃷蒲萄八月芡新米藕茭白薑鱖魚九月小紅豆栗柿橙蠏鯿魚十月木瓜柑橘蘆菔兔雁十一月蕎麥甘蔗天鵝鷀䳓鹿十二月芥菜菠菜白魚鯽魚其禮皆天子躬行未㡬以屬太常二年詔凢時物太常先薦宗廟然後進御三年定朔日薦新各廟共羊一豕一籩豆八簠簋登鉶各二酒尊三及常饌鵝羮飯太常卿及與祭官法服行禮望祭止常饌鵝羮飯常服行禮又有獻新之儀凡四方別進新物在月薦外者太常卿與內使監官常服獻於太廟不行禮其後朔望祭祀及薦新獻新俱於奉先殿加上諡號洪武元年追尊四廟諡號冊寶皆用玉冊簡長尺二寸廣一寸二分厚五分簡數從文之多寡聨以金繩藉以錦褥覆以紅羅泥金夾帕冊匣朱漆鏤金龍鳯文其寶篆文廣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金盤龍紐繫以錦綬裹以紅錦加帕納於盝盝裝以金徳祖冊文曰孝元孫嗣皇帝臣某再拜稽首上言臣聞尊敬先世人之至情祖父有天下𫝊之子孫子孫有天下追尊祖父此古今通義也臣遇天下兵起躬披甲冑調度師旅勘定四方以安人民土地日廣皆承祖宗之庇臣庻推臣為皇帝而先世考妣未有稱號謹上皇髙祖考府君尊號曰元皇帝廟號徳祖伏惟英爽鑒此孝思其寶文曰徳祖元皇帝之寶元皇后懿祖以下帝后冊寶並同建文時追尊諡冊之典以革除無考永樂元年五月進髙皇帝髙皇后諡議前一日於奉天殿中設諡議案是日早帝袞冕陞殿如常儀文武官朝服四拜禮部官尊諡議序班二員引班首升丹陛捧諡議官以諡議文授班首由中門入至殿中贊進尊謚議駕興詣謚議文案班首進置於案跪百官皆跪帝覽畢復坐班首與百官俯伏興復位再行四拜禮畢帝親舉諡議付翰林院臣撰冊文六月以上尊諡先期齋戒遣官祭告天地宗廟社稷鴻臚寺設香案於奉天殿是日早內侍以冊寶置於案太常寺於大廟門外丹陛上皇考皇妣神御前各設冊寶案鴻臚寺設冊寶輿於奉天門外鹵簿樂懸如常儀百官祭服詣太廟門外立俟執事官並宣冊寶官先從太廟右門入序立殿右帝袞冕御華葢殿捧冊寶官四員祭服於奉天殿東西序立鴻臚寺奏請行禮帝出奉天殿冊寶案前捧冊寶官各捧前行置綵輿內鹵簿大樂前導帝乘輿隨綵輿行至午門外降輿陞輅至太廟門百官跪俟綵輿過興帝降輅隨綵輿至太廟中門外捧冊寶官各捧前行帝隨行至丹陛上捧冊寶置於案典儀𫝊唱如常內贊奏就位典儀奏迎神奏樂樂止內贊奏帝四拜百官同典儀奏進冊寶捧冊寳官前行駕由左門入至廟中詣皇考神御前奏跪搢圭奏進冊捧冊官跪進於帝左帝受冊以授執事官置於案左奏出圭贊宣冊宣冊官跪宣於帝左冊文曰惟永樂元年歳次癸未六月丁未朔越十一日丁巳孝子嗣皇帝臣某謹拜手稽首言臣聞俊徳贊堯重華美舜禹湯文武列聖相承功徳並隆咸膺顯號欽惟皇考皇帝統天肇運奮自布衣戡定禍亂用夏變夷以孝治天下四十餘年民樂永熈禮樂文章垂憲萬世徳合乾坤明同日月功超千古道冠百王謹奏冊寶上尊諡曰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徳成功統天大孝髙皇帝廟號太祖伏惟神靈陟降陰隲下民覆幬無極與天常存宣冊訖奏搢圭奏進寶捧寶官以寶跪進於帝左帝授寶以授執事官置於案右奏出圭贊宣寶宣寶官跪宣於帝右寶文加諡號宣寶訖奏俯伏興帝詣皇妣神御前進宣冊寶如前儀冊文曰臣聞自古后妃皆承世緒媯汭嬪虞發祥帝室周姜輔治肇基邦君欽惟皇妣孝慈皇后以聖輔聖同起側微𢎞濟艱難化家為國克勤克儉克敬克誠克孝克慈以奉神靈之統理萬物之宜正位中宮十有五年家邦承式天下歸仁謹奉冊寶上尊諡曰孝慈昭憲至仁文徳承天順聖髙皇后伏惟聖靈陟降膺慈顯名日月光華照臨永世寶文如諡號宣寶訖帝復位奏四拜百官同行祭禮如常儀翌日頒詔天下以上諡禮成賜陪祀執事官宴餘官人賜鈔一錠仁宗即位九月禮部同諸臣進大行皇帝仁孝皇后諡議仁宗立受之覽畢流涕不已以付翰林院撰諡冊禮部奏上諡儀前期齋戒遣祭如常內侍置冊寶輿於奉天門厥明捧冊寶置輿中帝衰服詣奉天門內侍舉冊寶輿帝隨輿後行降階陛輅百官立金水橋南北向跪俟輿過興隨至思善門外序立北向帝降輅冊寶輿由中門入至几筵殿丹陛上帝由左門入就丹陛上拜位捧冊寶官由殿左門入至几筵前導引官奏四拜皇太孫親王皇孫陪拜丹陛上百官陪拜思善門外帝由殿左門入詣大行皇帝位前跪進冊進寶宣冊寶官跪宣畢奏俯伏興帝詣仁孝皇后神位前禮並同奏復位四拜皇太孫以下同禮畢行祭禮是日改題仁孝皇后神主詔頒天下是後上皇帝及太皇太后皇太后尊諡皆倣此嘉靖十七年世宗用豐坊奏加獻皇帝廟號稱宗配帝乃改奉太宗為成祖命製二聖神位於南宮遂詣景神殿奉冊寶尊文皇帝曰成祖啟天𢎞道髙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尊獻皇帝曰睿宗知天守道洪徳淵仁寛穆純聖㳟儉敬文獻皇帝又上皇天上帝大號十一月朔帝詣南郊恭進冊表禮成還詣太廟奉冊寶加上髙皇帝尊號曰太祖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徳成功髙皇帝加上髙皇后尊號曰孝慈貞化哲順仁徽成天育聖至徳髙皇后是日中宮捧髙皇后主助行亞獻禮文武官命婦陪祀復擇日詣太廟行改題神主禮
  廟諱天啟元年正月從禮部奏凡從㸃水加各字者俱改為雒從木加交字者俱改為較惟督學稱較字未宜應改為學政各王府及文武職官有犯廟諱御名者悉改之


  明史卷五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五十二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勅修
  志第二十八
  禮六吉禮六
  奉先殿      奉慈殿
  獻皇帝廟     親王從饗
  功臣配饗     王國宗廟
  羣臣家廟
  奉先殿洪武三年太祖以太廟時享未足以展孝思復建奉先殿於宮門內之東以太廟象外朝以奉先殿象內朝正殿五間南向深二丈五尺前軒五間深半之製四代帝后神位衣冠定儀物祝文每日朝晡帝及皇太子諸王二次朝享皇后率嬪妃日進膳差諸節致祭月朔薦新其品物視元年所定惟三月不用鮆魚四月減鰣魚益以王𤓰彘五月益以茄九月減柿蟹十月減木𤓰蘆菔益以山藥十一月減天鵝鷀䳓益以獐皆太常奏聞送光祿寺供薦凡遇時新品物太常供獻又録皇考妣忌日嵗時享祀以為常成祖遷都北京建如制宣徳元年奉太宗祔廟畢復遣鄭王瞻埈詣奉先殿設酒米祭告奉安神位天順七年奉孝㳟皇后祔廟畢帝還行奉安神位禮畧如祔廟儀𢎞治十七年吏部尚書馬文升言南京進鮮船本為奉先殿設輓夫至千人沿途悉索今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徐荒旱願倣古凶年殺禮之意減省以甦民困命所司議行之武宗即位祧熙祖奉先殿神位亦遷徳祖之西其衣冠牀幔儀物貯於神庫嘉靖十四年定內殿之祭並禮儀清明中元聖誕冬至正旦有祝文樂如宴樂兩宮夀旦皇后並妃嬪生日皆有祭無祝文樂立春元宵四月八日端陽中秋重陽十二月八日皆有祭用時食舊無祝文今增告詞舊儀但一室一拜至中室跪祝畢又四拜焚祝帛今就位四拜獻帛爵祝畢后妃助亞獻執事終獻徹饌又四拜忌祭舊具服作樂今更淺色衣去樂凡祭方澤朝日夕月出告回叅及冊封告祭朔望行禮皆在焉十五年禮部尚書夏言等奏悼靈皇后神主先因祔於所親暫祔奉慈殿孝恵太后之側茲三後神主既擬遷於陵殿則悼靈亦宜暫遷奉先殿旁室享祀祭告則一體設饌從之隆慶元年禮部言舊制太廟一嵗五享而節序忌辰等祭則行於奉先殿今孝潔皇后既祔太廟則奉先殿亦宜奉安神位乃設神座儀物於第九室遣官祭告如儀萬厯三年帝欲以孝烈孝恪二後神位奉安於奉先殿禮官謂世宗時議祔陵祭不議祔內殿帝曰奉先殿見有孝肅孝穆孝恵三後神位俱皇祖所定宜遵行祔安葢當時三後既各祔陵廟仍並祭於奉先殿而外廷莫知也命輔臣張居正等入視居正等言奉先殿奉安列聖祖妣凡推尊為後者俱得祔享內殿比之太廟一帝一後者不同今亦宜奉安祔享從之先是冊封告祭以太常寺官執事仍題請遣官至萬厯元年帝親行禮而遣官之請廢二年太常寺以內殿在禁地用內官供事便帝俞其請凡聖節中元冬至嵗暮嘉靖初俱告祭於奉先殿十五年罷中元祭四十五年罷嵗暮祭隆慶元年罷聖節冬至祭其方澤朝日夕月出告回叅嘉靖中行於景神殿隆慶元年仍行於奉先殿諸帝后忌辰嘉靖以前行於奉先殿十八年改高皇帝后忌辰於景神殿文皇帝后以下於永孝殿二十四年仍行於奉先殿凡內殿祭告自萬厯二年後親祭則祭品告文執事皆出內監遣官代祭則皆出太常惟品用脯醢者即親祭亦皆出太常萬厯十四年禮臣言近年皇貴妃冊封祭告奉先殿祝文執事出內庭而祭品取之太常事體不一夫太常專主祀享而光祿則主膳羞內庭祭告葢取象於食時上食之義也宜遵舊制凡祭告內殿無論親行遣官其祭品光祿寺供惟告文執事人親行則辦之內庭遣官則暫用太常寺從之
  奉慈殿孝宗即位追上母妃孝穆太后紀氏諡祔葬荗陵以不得祔廟遂於奉先殿右別建奉慈殿以祀一嵗五享薦新忌祭俱如太廟奉先殿儀𢎞治十七年孝肅周太后崩先是成化時預定周太后祔𦵏祔祭之議至是召輔臣議祔廟禮劉健等言議誠有之顧當年所引唐宋故事非漢以前制也帝以事當師古乃援孝穆太后別祭奉慈殿為言而命廷臣議健退復疏論其事以堅帝心於是英國公張懋吏部尚書馬文升等言宗廟之禮乃天下公議非子孫得以私之殷周七廟父昭子穆各有配座一帝一後禮之正儀春秋書考仲子之宮胡安國𫝊雲孟子入恵公之廟仲子無祭享之所以此見魯秉周禮先王之制猶存祖廟無二配故也伏覩憲宗敕諭有曰朕心終不自安竊窺先帝至情以重違慈意因勉從並配之議羣臣欲權以濟事亦不得已而為此也據禮區處上副先帝在天遺志端有待於今日稽之周禮有祀先妣之文疏雲姜嫄也詩所謂閟宮是已唐宋推尊太后不配食祖廟者則別立殿以享之亦得閟宮之義我朝祖宗迄今已溢九廟配皆無二今宜於奉先殿外建一新廟如詩之閟宮宋之別殿嵗時薦享仍稱太皇太后則情義兩盡議上復召健等至素幄袖出奉先圖指西一區曰此奉慈殿也又指東一區曰此神㕑也欲於此地別建廟奉遷孝穆神主併祭於此健等皆對曰最當已而欽天監奏年方有礙廷議暫奉於奉慈殿正中徙孝穆居左及孝宗崩武宗即位禮部始進奉安孝肅神主儀前期致齋三日告奉先殿及孝宗几筵是日早帝具黑翼害冠淺淡色服黑犀帶告孝穆神座禮畢帝詣神座前請神主降座帝捧主立內執事移神座於殿左間帝奉安訖行叩頭禮至午帝詣清寧宮孝肅几筵行禮畢內侍進神主輿於殿前衣冠輿於丹陞上帝詣拜位親王吉服後隨四拜興帝捧神主由殿中門出奉安輿內執事捧衣冠置輿後隨帝率親王歩從至寶善門外太皇太后皇太后率宮妃迎於門內先詣奉慈殿序立於殿西神主輿至奉先殿門外少駐帝詣輿前跪請神主詣奉先殿俯伏興捧神主由殿左門入至殿內褥位跪置神主帝行五拜三叩頭禮畢捧神主仍由左門出安輿內至奉慈殿門外帝捧神主由中門入奉安於神座訖行安神禮三獻如常儀太皇太后以下四拜禮畢內侍官設褥位於殿正中之南帝詣孝穆皇太后神座前跪請神主謁孝肅太皇太后跪置於褥位上俯伏興行五拜三叩頭禮畢帝捧主興仍安於神座訖行安神禮如前皇太后以下四拜嘉靖元年世宗奉孝恵邵太后祔祀八年二月禮部尚書方獻夫等言悼靈皇后禮宜祔享太廟但今九廟之制已備考唐宋故事後於太廟未有本室則剏別廟故曲臺禮有別廟皇后禘祫於太廟之文又禮記喪服小記婦祔於祖姑祖姑有三人則祔於親者釋之者曰親者謂舅所生母也今孝恵太皇太后實皇考獻皇帝之生母則悼靈皇后當祔於側詔可三月行祔廟禮先期祭告諸殿至期請悼靈後主詣奉慈殿奉安內侍捧神主諡冊衣冠隨帝至奉先殿謁見帝就位行五拜三叩頭禮次詣崇先殿次詣奉慈殿謁三太后內侍捧主安神座皇妃以下四拜十五年帝以三太后別祀奉慈殿不若奉於陵殿為宜廷臣議古天子宗廟惟一帝一後所生母薦於寢身歿而已孝宗奉慈殿之祭蓋子祀生母以盡終身之孝焉耳然禮妾母不世祭疏曰不世祭者謂子祭之於孫則止明繼祖重故不復顧其私祖母也今陛下於孝肅曾孫也孝穆孫屬也孝恵孫也禮不世祭議當祧考宋熙寧罷奉慈廟故事與今同宜遷主陵廟嵗時祔享如故報可奉慈殿遂罷世宗孝烈後隆慶時祀𢎞孝殿萬厯三年遷祔奉先殿穆宗母孝恪皇太后隆慶初祀神霄殿又祔孝懿後於其側六年孝懿祔太廟萬厯三年孝恪遷祔奉先殿二殿俱罷
  獻皇帝廟嘉靖二年四月始命興獻帝家廟享祀樂用八佾初禮官議廟制未決監生何淵上書請立世室於太廟東禮部尚書汪俊等皆謂不可帝諭奉先殿側別立一室以盡孝思禮官集議言奉慈之建禮臣據姜嫄特廟而言至為本生父立廟大內古所未有惟漢哀為定陶共王建廟京師不可為法詹事石珤等亦言不可不聽葺奉慈殿後為觀徳殿以奉之四年四月淵已授光祿寺署丞復上書請立世室崇祀皇考於太廟禮部尚書席書等議天子七廟周文武並有功徳故立文武世室於三昭穆之上獻皇帝追稱帝號未為天子淵妄為諛詞乞寢其奏帝令再議書等言將置主於武宗上則武宗君也分不可僣置武宗下則獻皇叔也神終未安時廷臣於稱考稱伯異同相半至議祔廟無一人以為可者學士張璁桂蕚亦皆以為不可書復密疏爭之帝不聽復令㑹議乃凖漢宣故事於皇城內立一禰廟如文華殿制籩豆樂舞一用天子禮帝親定其名曰世廟五年七月諭工部以觀徳殿窄隘欲別建於奉天殿左尚書趙璜謂不可不聴乃建於奉先之東曰崇先殿十三年命易承天家廟曰隆慶殿十五年以避渠道遷世廟更號曰獻皇帝廟遂改舊世廟曰景神殿寢殿曰永孝殿十七年以豐坊請稱宗以配明堂禮官不敢違集議者久之言古者父子異昭穆兄弟同世數故殷有四君一世而同廟宋太祖太宗同居昭位今皇考與孝宗當同一廟遂奉憲皇帝祔太廟二十二年更新太廟廷議睿宗孝宗並居一廟同為昭帝責諸臣不竭忠任事寢其議已而左庶子江汝璧請遷皇考廟於穆廟首以當將來世室與成祖廟並峙右贊善郭希顏又欲於太祖廟文世室外止立四親廟而祧孝宗武宗以禮臣斥其妄而止二十四年六月新太廟成遂奉睿宗於太廟之左第四序躋武宗上而罷特廟之祀四十四年以舊廟柱産芝更號曰玉芝宮定日供時享儀穆宗初因禮臣請乃罷時享及節序忌辰有事奉告之祭但進日供而已隆慶元年禮科王治請罷獻皇祔廟而專祀之世廟章下所司萬厯九年禮科丁汝謙請仍專祭玉芝宮復奉宣宗帝后冠服於太廟帝責汝謙妄議謫外任天啓元年太常少卿李宗延奏祧廟宜議言睿宗入廟世宗無窮之孝思也然以皇上視之則逺矣俟光宗升祔時或從舊祧或從新議蓋在孝子固以恩事親而在仁人當以義率祖章下禮部卒不能從
  親王從享洪武三年定以皇伯考壽春王王夫人劉氏為一壇皇兄南昌王霍邱王下蔡王安豐王霍邱王夫人翟氏安豐王夫人趙氏為一壇皇兄蒙城王旴𣅿王臨淮王臨淮王夫人劉氏為一壇後定夫人皆改稱妃皇姪寶應王六安王來安王都梁王英山王山陽王昭信王為一壇凡一十九世春夏於仁祖廟東廡秋冬及嵗除於徳祖廟東廡皇帝行初獻禮時獻官詣神位分獻四年進親王於殿內東璧九年新太廟成増祀蒙城王妃田氏旴𣅿王妃唐氏正徳中御史徐文華言族有成人而無後者祭終兄弟之孫之身諸王至今五六世矣宜祧禮官議不可嘉靖間仍序列東廡二十四年新建太廟成復進列東璧罷分獻萬厯十四年太常卿裴應章言諸王本從祖祔食今四祖之廟已祧而諸王無所於祔宜罷而祔之祧廟禮部言祧以蔵毀毀廟之主為祖非為孫禮有祧不聞有配祧者請仍遵初制序列東廡為近禮報可
  功臣配享洪武二年享太廟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得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趙徳勝配設青布幃六於太廟庭中遣官分獻俟皇帝亞獻將畢行禮毎嵗春秋享廟則配食於仁祖廟之東廡三年定配享功臣常遇春以下凡八位春夏於仁祖廟西廡秋冬於徳祖廟西廡設位東向遂罷幄次之設更定三獻禮皇帝初獻時獻官即分詣行禮不拜四年太祖謂中書省臣太廟之祭以功臣配列廡間今既定太廟合祭禮朕以祖宗具在使功臣故舊歿者得少依神靈以同享祀不獨朝廷宗廟盛典亦以寓朕不忘功臣之心於是禮官議凡合祭時為黃布幄殿中祖考神位旁設兩壁以享親王及功臣令大臣分獻制可已而命去布幄九年新太廟成以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俞通海張徳勝胡大海趙得勝耿再成桑世傑十二位配於西廡罷廖永安建文時禮部侍郎宋禮言功臣自有雞籠山廟請罷太廟配享帝以先帝所定不從且令候太廟享畢別遣官即其廟祭之洪熈元年以張玉朱能姚廣孝配享太廟遣張輔朱勇王通及尚寶少卿姚繼各祭其父嘉靖九年以廖道南言罷姚廣孝十年以刑部郎中李瑜議進劉基位次六王十六年以武定侯郭勛奏進其祖英初二廟功臣位各以爵及進基位公侯上至是復令禮官議合二廟功臣敘爵於是列英於桑世傑上張玉朱能於沐英下基於世傑下二十四年進諸配位於新太廟西壁罷分獻萬厯十四年太常卿裴應章言廟中列後在上異姓之臣禮當別嫌且至尊拜俯於下諸臣之靈亦必不安命復改西廡遣官分獻天啓元年太常少卿李宗延言前代文臣皆有從祀我朝不宜獨闕下禮部議不行
  王國宗廟洪武四年禮部尚書陶侃等議定王國宮垣內左宗廟右社稷廟制殿五間寢殿如之門三間永樂八年建秦愍王享堂命視晉恭王制加髙一丈因定享堂七間廣十丈九尺五寸髙二丈九尺深四丈三尺五寸𢎞治十三年寧王宸濠奏廟頒禮樂未有定式乞頒賜遵守禮部議洪武元年學士宋濓等奏定諸王國祭祀禮樂用清字但有曲名而無曲辭請各王府稽考於是靖江王長史具上樂章且言四孟上旬及除夕五祭所用品物爼豆佾舞禮節悉遵國初定製從之嘉靖八年秦王充燿言代懿王當祔廟而自始封至今已盈五廟之數請定祧廟之制禮臣言親王祧廟古制未聞宜推太廟祧祔之禮而降殺之始封居中百世不遷以下四世親盡而祧但諸侯無祧廟祧主宜祔始祖之室置櫝藏之每嵗暮則出祧主合祭詔如議
  羣臣家廟明初未有定製權倣朱子祠堂之制奉髙曽祖禰四世神主以四仲之月祭之如臘月忌日之祭與嵗時俗節之薦其庶人得奉祖父母父母之祀已著為令至時享於寢之禮略同品官祠堂之制堂三間兩階三級中外為兩門堂設四龕龕置一桌髙祖居西以次而東藏主櫃中兩壁立櫃西藏遺書衣物東藏祭器旁親無後者以其班附庶人無祠堂以二代神主置居室中間無櫝洪武六年定公侯以下家廟禮儀凡公侯品官別為祔屋三間於所居之東以祀髙曾祖考並祠位祠堂未備奉主於中堂享祭二品以上羊一豕一五品以上羊一以下豕一皆分四體熟薦不能具牲者設饌以享所用器皿隨官品第稱家有無前二日主祭者聞於上免朝叅凡祭擇四仲吉日或春秋分冬夏至前期一日齊沐更衣宿外舍質明主祭者及婦率預祭者詣祠堂主祭者捧正祔神主櫝置於盤令子弟捧至祭所主祭開櫝捧各祖考神主主婦開櫝捧各祖妣神主以序奉安子弟捧祔主置東西壁執事者進饌讀祝者一人就贊禮以子弟親族為之陳設神位訖各就位主祭在東伯叔諸兄立於其前稍東諸親立於其後主婦在西母及諸母立於其前稍西婦女立於其後拜皆再拜主祭者詣香案前跪三上香獻酒奠酒執事酌酒於祔位前讀祝者跪讀訖贊拜主祭者復位與主婦皆再拜再獻終獻並如之惟不讀祝毎獻執事者亦獻於祔位禮畢再拜焚祝並紙錢於中庭安神主於櫝成化十一年祭酒周洪謨言臣庶祠堂神主皆自西而東古無神道尚右之說惟我太祖廟制合先王左昭右穆之義宜令一品至九品皆立一廟以髙卑廣狹為殺神主則髙祖居左曾祖居右祖居次左考居次右帝下禮臣叅酌更定嘉靖十五年禮部尚書夏言言按三代有五廟三廟二廟一廟之制者以其有諸侯卿大夫上中下之爵也後世官職既殊無世封采邑豈宜過泥於古至宋儒程頤乃始約之而歸於四世自公卿以及士庶莫不皆然謂五服之制皆至髙祖則祭亦當如之今定官自三品以上立五廟以下皆四廟為五廟者亦如唐制五間九架廈旁隔板為五室中祔五世祖旁四室祔髙曾祖禰為四廟者三間五架中一室祔髙曾左右二室祔祖禰若當祀始祖則如朱熹所云臨祭時作紙牌祭訖焚之其三品以上者至世數窮盡則以今之得立廟者為世世奉祀之祖而不遷焉四品以下四世遞遷而已從之









  明史卷五十二
<史部,正史類,明史>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五十三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敕修
  志第二十九
  禮七嘉禮一
  登極儀      大朝儀
  常朝儀      皇太子親王朝儀
  諸王來朝儀    諸司朝覲儀
  中宮受朝儀    朝賀東宮儀
  大宴儀      上尊號徽號儀
  二曰嘉禮行於朝廷者曰朝㑹曰宴饗曰上尊號徽號曰冊命曰經筵曰表箋行於辟雍者曰視學自天子達於庶人者曰冠曰婚行於天下者曰巡狩曰詔赦曰鄉飲酒舉其大者書之儀之同者則各附於其類雲登極儀漢髙帝即位汜水之陽其時緜蕞之禮未備魏晉以降多以受禪改號元世祖履尊既乆一統後但舉朝賀明興太祖以吳元年十二月將即位命左相國李善長等具儀善長率禮官奏即位日先告祀天地禮成即帝位於南郊丞相率百官以下及都民耆老拜賀舞蹈呼萬歲者三具鹵簿導從詣太廟上追尊四世冊寳告祀社稷還具袞冕御奉天殿百官上表賀先期侍儀司設表案於丹墀內道之西北設丞相以下拜位於內道東西每等異位重行北面捧表展表宣表官位於表案西東向糾儀御史二人於表案南東西向宿衛鎮撫二人於東西陛下䕶衛百戶二十四人於其南稍後知班二人於文武官拜位北東西向通贊贊禮二人於知班北通贊西贊禮東引文武班四人於文武官拜位北稍後東西向引殿前班二人於引文武班南舉表案二人於引文武班北舉殿上表案二人西陛下東向丹陛上設殿前班指揮司官三人東向宣徽院官二人西向儀鸞司官於殿中門之左右䕶衛千戶八人於殿東西門俱東西向鳴鞭四人於殿前班之南北向將軍六人於殿門左右天武將軍四人於陛上四隅俱東西向殿上尙寳司設寳案於正中侍儀司設表案於寳案南文武侍從兩班於殿上東西文起居注給事中殿中侍御史尙寳卿武懸刀指揮東西向受表官於文侍從班南西向內贊二人於受表官之南捲簾將軍二人於簾前俱東西向是日拱衛司陳鹵簿列甲士於午門外列旗仗設五輅於奉天門外侍儀舍人二舉表案入鼓初嚴百官朝服立午門外通贊贊禮宿衛官諸侍衛及尙寳卿侍從官入鼓三嚴丞相以下入皇帝袞冕陞御座大樂鼓吹振作樂止將軍捲簾尙寳卿置寳於案拱衛司鳴鞭引班導百官入丹墀拜位初行樂作至位樂止知班贊班贊禮贊拜樂作四拜興樂止捧表以下官由殿西門入內贊贊進表捧表官跪捧受表官搢笏跪受置於案出笏興退立東向內贊贊宣表宣表官前搢笏跪展表官搢笏同跪宣訖展表官出笏以表復於案俱退宣表官俯伏興俱出殿西門復位贊禮贊拜樂作四拜樂止搢笏三舞蹈拱手加額呼萬歳者三出笏俯伏興樂作四拜賀畢遂遣官冊拜皇后冊立皇太子以即位詔告天下成祖即位倉猝其議不詳仁宗即位先期司設監陳御座於奉天門欽天監設定時鼓尙寳司設寳案教坊司設中和韶樂設而不作是日早遣官告天地宗社皇帝具孝服告几筵至時鳴鐘鼓設鹵簿皇帝袞冕御奉天門百官朝服入午門鴻臚寺導執事官行禮請陞御座皇帝由中門出陞座鳴鞭百官上表行禮頒詔俱如儀宣宗以後儲宮嗣立者竝同正徳十六年世宗入承大統先期造行殿於宣武門外南向設帷幄御座備翼善冠服及鹵簿大駕以候至期百官郊迎駕入行殿行四拜禮明日由大明門入省詔草改年號素服詣大行几筵謁告畢設香案奉天殿丹陛上皇帝袞冕行告天地禮詣奉先殿奉慈殿謁告仍詣大行几筵慈壽皇太后莊肅皇后前各行禮遂御華蓋殿百官朝服入傳㫖免賀五拜三稽首鴻臚寺官請陞殿帝由午門出御奉天殿鳴鞭贊拜頒詔如制
  大朝儀漢正㑹禮夜漏未盡七刻鐘鳴受賀公卿以下執贄來庭二千石以上升殿稱萬歲然後宴饗晉咸寧注有晝㑹之分唐制正旦冬至五月朔千秋節咸受朝賀宋因之明太祖洪武元年九月定正旦朝㑹儀與登極畧相仿其後屢詔更定立為中制凡正旦冬至先日尙寳司設御座於奉天殿及寳案於御座東香案於丹陛南教坊司設中和韶樂於殿內東西北向翌明錦衣衛陳鹵簿儀仗於丹陛及丹墀設明扇於殿內列車輅於丹墀鳴鞭四人左右北向教坊司陳大樂於丹陛東西北向儀禮司設同文玉帛両案於丹陛東金吾衛設䕶衛官於殿內及丹陛陳甲士於丹墀至午門外錦衣衛設將軍於丹陛至奉天門外陳旗幟於奉天門外俱東西列典牧所陳仗馬犀象於文武樓南東西向司晨郎報時位於內道東近北糾儀御史二位於丹墀北內贊二位於殿內外贊二位於丹墀北傳制宣表等官位於殿內俱東西向鼓初嚴百官朝服班午門外次嚴由左右掖門入詣丹墀東西北向立三嚴執事官詣華蓋殿帝具袞冕陞座鐘聲止儀禮司奏執事官行禮贊五拜畢奏請陞殿駕興中和樂作尙寳司捧寳前行導駕官前導扇開簾捲寳置於案樂止鳴鞭報時對贊唱排班班齊贊禮唱鞠躬大樂作贊四拜興樂止典儀唱進表樂作給事中二人詣同文案前導引序班舉案由東門入置殿中樂止內贊唱宣表目宣表目官跪宣訖俯伏興唱宣表展表官取表宣表官至簾前外贊唱衆官皆跪宣表訖內外皆唱俯伏興序班舉表案於殿東外贊唱衆官皆跪代致詞官跪丹陛中致詞雲具官臣某茲遇正旦三陽開泰萬物咸新冬至則雲律應黃鐘日當長至恭惟皇帝陛下膺乾納祐奉天永昌賀畢外贊唱衆官皆俯伏興樂作四拜興樂止傳制官跪奏傳制由東門出至丹陛東向立稱有制贊禮唱跪宣制正旦則雲履端之慶與卿等同之冬至則雲履長之慶與卿等同之萬壽聖節則致詞曰具官臣某欽遇皇帝陛下聖誕之辰謹率文武官僚敬祝萬歳夀不傳制贊禮唱俯㐲興樂止贊搢笏鞠躬三舞蹈贊跪唱山呼百官拱手加額曰萬歳唱山呼曰萬歳唱再山呼曰萬萬歲凡呼萬歳樂工軍校齊聲應之贊出笏俯伏興樂作贊四拜興樂止儀禮司奏禮畢中和樂作鳴鞭駕興尙寳官捧寳導駕官前導至華葢殿樂止百官以次出洪武三十年更定同文玉帛案俱進安殿中宣表訖舉置於寳案之南嘉靖十六年更定蕃國貢方物案入於丹陛中道左右設定時鼓於文樓上大樂陳奉天門內東西北向他儀亦畧有増損立春日進春都城府縣舉春案由東階陞跪置於丹陛中道俯伏興贊拜樂作四拜興樂止文武官北向立致詞官詣中道之東跪奏雲新春吉辰禮當慶賀贊拜樂作五拜三叩頭興樂止儀禮司奏禮畢正統十一年正旦立春禮部議順天府官進春後百官即詣班行賀正旦禮舊制冬至日行賀禮嘉靖九年分祀二郊以冬至大報是日行慶成禮次日帝詣內殿行節祭禮又詣母后前行賀禮訖始御奉天殿受賀常朝儀古禮天子有外朝內朝燕朝漢宣帝五日一朝唐制天子日御紫宸殿見羣臣曰常參朔望御宣政殿見羣臣曰入閣宋則侍從官日朝埀拱謂之常參百司五日一朝紫宸為六參在京朝官朔望朝紫宸為朔參望參明洪武三年定製朔望日帝皮弁服御奉天殿百官朝服於丹墀東西再拜班首詣前同百官鞠躬稱聖躬萬福復位皆再拜分班對立省府臺部官有奏由西階陞殿奏畢降階百官出十七年罷朔望起居禮後更定朔望御奉天殿常朝官序立丹墀東西向謝恩見辭官序立奉天門外北向陞座作樂常朝官一拜三叩頭樂止復班謝恩見辭官於奉天門外五拜三叩頭畢駕興又凡早朝御華蓋殿文武官於鹿頂外東西立鳴鞭以次行禮訖四品以上官入侍殿內五品以下仍前北向立有事奏者出班奏畢鳴鞭以次出如御奉天殿先於華蓋殿行禮奏事畢五品以下詣丹墀北向立五品以上及翰林院給事中御史於中左中右門候鳴鞭詣殿內序立朝退出凡百官於御前侍坐有官奏事必起立奏畢復坐從皇帝行丹墀常北面不南向左右周旋不背北皇帝陞奉天門及丹陛隨從官不得徑由中道並王道二十四年定侍班官東則六部都察院堂上官十三道掌印御史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應天府翰林院春坊光祿寺欽天監尙寳司太醫院五軍斷事及京縣官西則五軍都督錦衣衛指揮各衛掌印指揮給事中中書舍人又令禮部置百官朝牌大書品級列丹墀左右木柵上依序立二十六年令凡入殿必履鞵永樂初令內閣官侍朝立金臺東錦衣衛在西後移御道東西對立四年諭六部及近侍官曰早朝多四方所奏事午後事簡君臣之間得從容陳論自今有事當商確者皆於晚朝七年諭行在禮部曰北京冬氣嚴凝羣臣早朝奏事立乆不勝今後朝畢於右順門內便殿奏事景泰初定午朝儀凡午朝御左順門設寳案執事奏事官候於左掖門外駕出以次入內閣五府六部奏事官六科侍班官案西序立侍班御史二序班二將軍四案南面北立鳴贊一案東西向立錦衣衛鴻臚寺東向立管將軍官侍衛官立於將軍西府部奏事畢撤案各官退有宻事赴御前奏嘉靖九年令常朝官禮畢內閣官由東陛錦衣衛官由西陛陞立於寳座東西有欽差官及外國人領敕坊局官一人奉敕立內閣後稍上候領敕官辭奉敕官承㫖由左陛下循御道授之隆慶六年詔以三六九日視朝萬厯三年令常朝日記注起居官四人列於東班給事中上稍前以便觀聽午朝則列於御座西稍南凡入朝次第洪武二十四年令朝參將軍先入近侍次之公侯駙馬伯又次之五府六部又次之應天府及在京雜職官員又次之成化十四年令進士照辦事衙門次第立見任官後
  皇太子親王朝儀前史多不載明洪武元年九月定製凡正旦等大朝皇帝御奉天殿先設皇太子親王次於文樓設拜位並拜褥於丹陛上正中皇帝陞座殿前執事班起居訖引進引皇太子及親王由奉天東門入百官齊入樂作皇太子親王陞自東階至丹陛拜位樂止贊四拜樂作興樂止引進導由殿東門入樂作內贊引至御座前位樂止唱跪皇太子跪稱賀雲長子某茲遇履端之節冬至則雲履長謹率諸弟某等欽詣父皇陛下稱賀傳制如前贊俯伏興皇太子諸王由東門出樂作引進引復丹陛位樂止贊四拜樂作興樂止降自東階樂作至文樓樂止百官隨入賀其朝皇后則於坤寧宮畧如朝皇帝儀二十六年改定朝賀於乾清宮其日皇帝皇后陞座侍從導引如儀引禮引皇太子及妃親王及妃詣上位前贊禮贊四拜興贊禮引皇太子詣前贊跪引禮贊太子妃諸王及妃皆跪皇太子致詞同前不傳制贊禮贊皇太子俯伏興引禮贊諸王俯伏興太子妃諸王妃皆興贊禮引皇太子復位贊拜皇太子以下皆四拜禮畢引禮引至皇后前其前後贊拜皆如朝皇帝儀致詞稱母后殿下禮畢出七年更定不致賀辭止行八拜禮朝賀皇太后禮皆同
  諸王來朝儀古者六年五服一朝漢法有四見儀魏制藩王不得入覲晉泰始中令王公以下入朝者四方合為二番唐以後親籓多不就國明代仿古封建親王之籓不常入朝朝則賜賚甚厚明初凡來朝先期陳御座於奉天殿如常儀諸王次於奉天門外東耳房鼓三嚴百官入就侍立位引禮導王具袞冕由東門入陞東陛就位王府從官就丹墀位贊拜樂作王與從官皆四拜興樂止王從殿東門入樂作內贊導至御前樂止王跪王府官皆跪王致辭曰第㡬子某王某茲遇某時入覲欽詣父皇陛下朝拜贊俯伏興王由東門出樂作復拜位樂止贊拜王興從官皆四拜興樂作駕興王及各官以次出洪武二十六年定凡諸王大朝行八拜禮常朝一拜凡伯叔兄見天子在朝行君臣禮便殿行家人禮伯叔兄西向坐受天子四拜天子居中南面坐以尙親親之義存君臣之禮凡外戚朝見皇后父母見帝行君臣禮後見父母行家人禮皇太子見皇后父母皇后父母西向立皇太子東向行四拜禮皇后父母立受兩拜答兩拜
  諸司朝覲儀明制天下官三年一入朝自十二月十六日始鴻臚寺以次引見二十五日後每日方面官隨常朝官入奉天門行禮府州縣官及諸司首領官吏土官吏俱午門外行禮正旦大朝以後方面官於奉天殿前序立知府以下奉天門金水橋南序立如常朝儀天順三年令凡方面官入朝遞降京官一等萬厯五年令凡朝覲南京府尹行太僕寺苑馬寺卿布按二司俱於十二月十六日朝見外班行禮由右掖門至衛前鴻臚寺官以次引見其鹽運司及知府以下官吏浙江江西十七日山東山西十八日河南陜西十九日湖廣南直隸二十日福建四川二十一日廣東廣西二十二日雲南貴州二十三日北直隸二十四日各外班行禮至御前引見免朝則止仍候御朝日引見正旦朝賀俱入殿前行禮凡朝覲官見辭謝恩具公服正旦具朝服不著朱履常朝俱錦繡
  中宮受朝儀惟唐開元禮有朝皇太后及皇后受羣臣賀皇后㑹外命婦諸儀明制無皇后受羣臣賀儀而皇妃以下正旦冬至朝賀儀則自洪武元年九月詔定凡中宮朝賀內使監設皇后寳座於坤寕宮丹陛儀仗內使執之殿上儀仗女使執之陳女樂於宮門外設皇貴妃幄次於宮門外之西近北設公主幄次於宮門外之東稍南設外命婦幄次於門外之南東西向皇后服禕衣出閤仗動樂作陞座樂止司賓導外命婦由東門入內道東西班侍立訖導皇貴妃衆妃由東門入至陛上拜位贊拜樂作四拜興樂止導由殿東門入樂作內贊接引至殿上拜位樂止贊跪妃皆跪皇貴妃致詞曰妾某氏等遇茲履端之節冬至則雲履長恭詣皇后殿下稱賀致詞畢皆俯伏興樂作復位樂止贊拜樂作四拜興樂止降自東階出司賓導公主由東門入至陛上拜位以次立行禮如皇妃儀司賓導外命婦入殿前中道拜位贊拜如儀班首由西陛陞入殿西門樂作內贊接引至殿上拜位班首及諸命婦皆跪班首致詞曰某國夫人妾某氏等稱賀賀畢出復位司言跪承㫖由殿中門出立露臺之東南向稱有㫖命婦皆跪司言宣㫖曰履端之慶與夫人等共之贊興司言奏宣㫖畢皇后興樂作入內閤門樂止諸命婦出太皇太后皇太后朝賀儀同洪武二十六年重定中宮朝賀儀先日女官設御座香案至日內官設儀仗陳女樂於丹陛東西北向設箋案於殿東門命婦至宮門司賓引入就拜位女官具服侍班尙宮尙儀等官詣內奉迎皇后具服出作樂贊拜如前儀女官舉箋案由殿東門入樂作至殿中樂止贊跪命婦皆跪贊宣箋目女官宣訖贊展箋宣箋女官詣案前展宣訖舉案於殿東命婦皆興司賓引班首由東階陞入殿東門樂作內贊引至殿中樂止贊跪班首及諸命婦皆跪班首致詞訖皆興由西門出贊拜及司言宣㫖皆如儀禮畢千秋節致詞雲茲遇千秋令節敬詣皇后殿下稱賀不傳㫖凡朔望命婦朝參是日設御座於宮中陳儀仗女樂皇后陞座引禮女官引命婦入班文東武西各以夫品贊拜樂作四拜禮畢出隂雨大寒暑則免後命婦朝賀俱於仁智殿朝東宮妃儀如朝中宮不傳令
  朝賀東宮儀漢以前無聞隋文帝時冬至百官朝太子張樂受賀唐制宮臣參賀皇太子皆舞蹈開元始罷其禮故事百官詣皇太子止稱名惟宮臣稱臣明洪武十四年給事中鄭相同請如古制詔下羣臣議編修呉沈等議曰東宮國之大本所以繼聖體而承天位也臣子尊敬之禮不得有二請凡啓事東宮者稱臣如故從之凡朝東宮前期典璽官設皇太子座於文華殿錦衣衛設儀仗於殿外敎坊司陳大樂於文華門內東西北向府軍衛列甲士旗幟於門外錦衣衛設將軍十二人於殿中門外及文華門外東西向儀禮司官設箋案於殿東門外設百官拜位於殿下東西設傳令宣箋等官位於殿內東西是日百官詣文華門外導引官啓外備皇太子具冕服出樂作陞座樂止百官入贊拜樂作四拜興樂止丞相陞自西階至殿內拜位俱跪丞相致詞曰某等茲遇三陽開泰萬物維新敬惟皇太子殿下茂膺景福畢俯伏興復位舍人舉箋案入殿中其捧箋展箋宣箋傳令畧與皇后同令曰履茲三陽願同嘉慶餘俱如儀冬至致詞則易律應黃鐘日當長至傳令則易履長之節千秋節致詞則雲茲遇皇太子殿下夀誕之辰謹率文武羣官敬祝千歳夀不傳令凡朔望百官朝退詣文華殿門外東西立皇太子陞殿樂作百官行一拜禮其謝恩見辭官亦行禮洪武元年十二月帝以東宮師傅皆勲舊大臣當待以殊禮命議三師朝賀東宮儀禮官議曰唐制羣臣朝賀東宮行四拜禮皇太子答後二拜三公朝賀前後俱答拜近代答拜之禮不行而三師之禮不可不重今擬凡大朝賀設皇太子座於大夲堂設答拜褥位於堂中設三師賓客諭徳拜位於堂前皇太子常服陞座三師賓客常服入就位北向立皇太子起立南向贊四拜皇太子答後二拜六年詔百官朝見太子朝服去蔽膝及佩二十九年詔廷臣議親王見東宮儀禮官議諸王來見設皇太子位於正殿中設諸王拜位於殿門外及殿內設王府官拜位於庭中道上之東西設百官侍立位於庭中東西向至日列甲士陳儀仗設樂如常諸王詣東宮門外幄次皇太子常服出樂作陞座樂止引禮導諸王入就殿門外位初行樂作就位樂止導詣殿東門入樂作內贊引至位北向立樂止贊跪王與王府官皆跪致詞曰茲遇某節㳟詣皇太子殿下致詞畢王與王府官皆俯伏興樂作復位樂止贊拜樂作王與王府官皆四拜興樂止禮畢王及各官以次出王至後殿敘家人禮東宮及王皆常服王由文華殿東門入至後殿王西向東宮南向相見禮畢敘坐東宮正中南面諸王列於東西嘉靖二十八年禮部奏故事皇太子受朝賀設座文華殿中今易黃瓦似應避尊帝曰東宮受賀位當設文華門之左南向然侍衛未備已之隆慶二年冊皇太子詔於文華殿門東間設座受賀
  大宴儀漢大朝㑹羣臣上殿稱萬歲舉觴百官受賜宴饗大作樂唐大饗登歌或於殿庭設九部伎宋以春秋仲月及千秋節大宴羣臣設山樓排場窮極奢麗明制有大宴中宴常宴小宴洪武元年大宴羣臣於奉天殿三品以上陞殿餘列於丹墀遂定正旦冬至聖節宴謹身殿禮二十六年重定大宴禮陳於奉天殿永樂元年以郊祀禮成大宴十九年以北京郊社宗廟及宮殿成大宴宣徳正統間朝官不與者給賜節錢凡立春元宵四月八日端午重陽臘八日永樂間俱於奉天門賜百官宴用樂其後皆宴於午門外不用樂立春日賜春餅元宵日團子四月八日不落莢嘉靖中改不落莢為麥餅端午日涼糕糭重陽日糕臘八日麵俱設午門外以官品序坐宣徳五年冬乆未雪十二月大雪帝示羣臣喜雪詩復賜賞雪宴羣臣進和章帝擇其寓警戒者錄之而為之序皇太后聖誕正統四年賜宴午門東宮千秋節永樂間賜府部堂上春坊科道近侍錦衣衛及天下進箋官宴於文華殿宣徳以後俱宴午門外凡祀圜丘方澤祈榖朝日夕月耕耤經筵日講東宮講讀皆賜飯親蠶賜內外命婦飯纂修校勘書籍開館暨書成皆賜宴閣臣九年考滿賜宴於禮部九卿侍宴新進士賜宴曰恩榮凡大饗尙寳司設御座於奉天殿錦衣衛設黃麾於殿外之東西金吾等衛設䕶衛官二十四人於殿東西教坊司設九奏樂歌於殿內設大樂於殿外立三舞雜隊於殿下光祿寺設酒亭於御座下西膳亭於御座下東珍羞醯醢亭於酒膳亭之東西設御筵於御座東西設皇太子座於御座東西向諸王以次南東西相向羣臣四品以上位於殿內五品以下位於東西廡司壺尙酒尙食各供事至期儀禮司請陞座駕興大樂作陞座樂止鳴鞭皇太子親王上殿文武官四品以上由東西門入立殿中五品以下立丹墀贊拜如儀光祿寺進御筵大樂作至御前樂止內官進花光祿寺開爵注酒詣御前進第一爵教坊司奏炎精之曲樂作內外官皆跪教坊司跪奏進酒飲畢樂止衆官俯伏興贊拜如儀各就位坐序班詣羣臣散花第二爵奏皇風之曲樂作光祿寺酌酒御前序班酌羣臣酒皇帝舉酒羣臣亦舉酒樂止進湯鼓吹響節前導至殿外鼓吹止殿上樂作羣臣起立光祿寺官進湯羣臣復坐序班供羣臣湯皇帝舉筯羣臣亦舉筯贊饌成樂止武舞入奏平定天下之舞第三爵奏眷皇明之曲樂作進酒如初樂止奏撫安四夷之舞第四爵奏天道傳之曲進酒進湯如初奏車書㑹同之舞第五爵奏振皇綱之曲進酒如初奏百戲承應舞第六爵奏金陵之曲進酒進湯如初奏八蠻獻寳舞第七爵奏長楊之曲進酒如初奏採蓮隊子舞第八爵奏芳醴之曲進酒進湯如初奏魚躍於淵舞第九爵奏駕六龍之曲進酒如初光祿寺収御爵序班収羣臣盞進湯進大膳大樂作羣臣起立進訖復坐序班供羣臣飯食訖贊膳成樂止撤膳奏百花隊舞贊撤案光祿寺撤御案序班撤羣臣案贊宴成羣臣皆出席北向立贊拜如儀羣臣分東西立儀禮司奏禮畢駕興樂止以次出其中宴禮如前但進七爵常宴如中宴但一拜三叩頭進酒或三或五而止凡宴命婦坤寕宮設儀仗女樂皇后常服陞座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亦常服隨出閤入就位大小命婦各立於座位後丞相夫人率諸命婦舉御食案丞相夫人捧夀花二品外命婦各舉食案於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前大小命婦各就座位奉御執事人分進夀花於殿內及東西廡酒七行上食五次酌酒進湯樂作止竝如儀
  上尊號徽號儀子無爵父之道漢髙帝感家令之言而尊太公荀悅非之晉哀帝欲尊崇皇太妃江虨以為宜告顯宗之廟明事不在已宋元志俱載皇太后上尊號儀而不行告廟非禮也明制天子登極奉母后或母妃為皇太后則上尊號其後或以慶典推崇皇太后則加二字或四字為徽號世宗時上兩宮皇太后増至八字上徽號致詞而上尊號則止進寳冊上尊號自宣宗登極尊皇太后始先期遣官祭告天地宗社帝親告太宗皇帝大行皇帝几筵是日鳴鐘鼓百官朝服奉天門設冊寳綵輿香亭中和韶樂及大樂設而不作內官設皇太后寳座陳儀仗於宮中設冊寳案於寳座前設皇帝拜位於丹陛正中親王拜位於丹墀內女樂設而不作皇帝冕服御奉天門奉冊寳官以冊寳置輿中內侍舉輿皇帝隨輿降階陞輅百官於金水橋南北向立輿至皆跪過興隨至思善門外橋南北向立皇帝至思善門內降輅皇太后陞座輿至丹陛皇帝由左門入至陛右北向立親王冕服各就位奏四拜皇帝及王以下皆四拜奉冊寳官以冊寳由殿中門入立於左皇帝由殿左門入至拜位跪親王百官皆跪奏搢圭奏進冊奉冊官以冊跪進皇帝受冊獻訖執事官跪受置案左奏進寳奉寳官以寳跪進皇帝受寳獻訖執事官跪受置案右奏出圭奏宣冊執事官跪宣讀皇帝俯伏興由左門出至拜位奏四拜傳唱百官同四拜禮畢駕興是日皇帝奉皇太后謁奉先殿及几筵行謁謝禮禮畢皇太后還宮服燕居冠服陞座皇帝及皇后皇妃親王公主及六尙等女官行慶賀禮翌日外命婦四品以上行進表箋禮宣徳以後儀同正統初尊太皇太后儀同天順八年二月増命婦致詞雲某夫人妾某氏等恭惟皇太后陛下尊居慈極永膺福壽宏治十八年上兩宮尊號改皇太后致詞雲尊居慈闈茂隆福夀嘉靖元年二月上尊號以四宮行禮過勞分為二日又以武宗服制未滿莊肅皇后免朝賀命婦賀三宮亦分日上徽號自天順二年正月奉皇太后始致詞雲嗣皇帝臣伏惟皇太后陛下功徳兼隆顯崇徽號永膺福夀率土同歡命婦進表慶賀致詞雲某夫人妾某氏等恭惟皇太后陛下徳同坤厚允協徽稱夀福無疆輿情歡戴餘如常儀後上徽號及加上徽號仿此成化二十三年禮部具儀上未及皇太子妃禮特命増之










  明史卷五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五十四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敕修
  志第三十
  禮八
  冊皇后儀冊妃嬪儀附 冊皇太子及皇太子妃儀冊親王及王妃儀冊公主儀附
  皇帝加元服儀  皇太子皇子冠禮
  品官冠禮    庶人冠禮
  冊皇后儀古者立後無冊命禮至漢靈帝立宋羙人為皇后始御殿命太尉持節奉璽授讀冊皇后北面稱臣妾跪受其後沿為定製而儀文代各不同明儀注大抵叅唐宋之制而用之太祖初定製凡冊皇后前期三日齋戒遣官祭告天地宗廟前一日侍儀司設冊寳案於奉天殿御座前設奉節官位於冊之東掌節者位於其左稍退設承制官位於其南俱西向設正副使受制位於橫街之南北向設承制宣制官位於其北設奉節奉冊奉寳官位於其東北俱西向設正副使受冊寶褥位於受制位之北北向典儀二人位丹陛上南贊禮二人位正副使北至班二人位贊禮之南俱東西相向百官及侍從位如朝儀是日早列鹵簿陳甲士設樂如儀內官設皇后受冊位及冊節寳案於宮中設香案於殿上設權置冊寳案於香案前設女樂於丹陛質明正副使及百官入鼓三嚴皇帝袞冕御奉天殿禮部官奉冊寳各置於案諸執事官各入就殿上位立樂作四拜興樂止承制官奏發皇后冊寳承制訖由中門出降自中陛至宣制位曰有制正副使跪承制官宣制曰冊妃某氏為皇后命卿等持節展禮畢由殿西門入正副使俯伏興執事者舉寳冊案由中門出降自中陛奉節官率掌節者前導至正副使褥位以案置於北掌節者脫節衣以節授奉節官奉節官以授正使正使以授掌節者掌節者跪受興立於正使之左奉節官退引禮引正使詣受冊位奉冊官以冊授正使正使跪受置於案退復位副使受寶亦如之樂作正副使四拜興樂止正使隨冊副使隨寶掌節者前導舉案者次之樂作出奉天門樂止侍儀奏禮畢駕興百官出掌節者加節衣奉冊寶官皆搢笏取冊寶置龍亭內儀仗大樂前導至中宮門外樂作皇后具九龍四鳯冠服禕衣出閣至殿上南向立樂止正副使奉冊寳權置於門外所設案上引禮引正副使及內使監令俱就位正使詣內使監令前稱冊禮使臣某副使臣某奉制受皇后冊寶內使監令入告皇后出復位引禮引內外命婦入就位正使奉冊授內使監令內使監令跪受以授內官副使授寶亦如之各復位內使監令率奉冊奉寶內官入各置於案尚儀引皇后降陛詣庭中位立內官奉冊寶立於皇后之東西內使監令稱有制尚儀奏拜皇后拜樂作四拜興樂止宣制訖奉冊內官以冊授讀冊內官讀訖以授內使監令內使監令跪以授皇后皇后跪受以授司言奉寶如前儀受訖以授司寶尚儀奏拜皇后拜如前內使監令出詣正副使前稱皇后受冊禮畢使者退詣奉天殿橫街南北面西上立給事中立於正副使東北西向正副使再拜復命曰奉制冊命皇后禮畢又再拜給事中奏聞乃退皇后既受冊寶升座引禮引內命婦班首一人詣殿中賀位跪致詞曰茲遇皇后陛下膺受冊寶正位中宮妾等不勝懽慶謹奉賀贊拜樂作再拜興樂止退復位又引外命婦婦首一人入就殿上賀位如內命婦儀禮畢俱出皇后降座樂作還閣樂止次日百官上表箋稱賀皇帝御殿受賀如常儀遂卜日行謁廟禮先遣官用牲牢行事告以皇后將祇見之意前期皇后齋三日內外命婦及執事內官齋一日設皇后拜位於廟門外及廟中設內命婦陪祀位於廟庭南外命婦陪祀位於內命婦之南司贊位皇后拜位之東西司賔位內命婦之北司香位香案右陳盥洗於階東司盥洗官位其所至日內外命婦各翟衣集中宮內門外皇后具九龍四鳯冠服禕衣出內宮門升輿至外門外降輿升重翟車鼓吹設而不作尚儀陳儀衛次外命婦次內命婦皆乘車前導內使監扈從宿衛陳兵仗前後導從皇后至廟門司賔引命婦先入皇后降車司贊導自左門入就位北向立命婦各就位北向立司贊奏拜司賔贊拜皇后及命婦皆再拜興司贊請詣盥洗位盥手帨手由東陛升至神位前贊奏上香者三司香捧香於右皇后三上訖導復位贊拜如前司贊奏禮畢皇后出自廟之左門命婦以次出皇后升車命婦前導如來儀過廟鼓吹振作皇后入宮是日皇帝宴羣臣於謹身殿皇后宴內外命婦於宮中皆如正旦宴㑹儀及成祖即位冊皇后徐氏其制小異皇帝皮弁服御華葢殿翰林院官以詔書用寶訖然後御奉天殿𫝊制皇后受冊禮畢翰林官以詔書授禮部官禮部官奉詔書於奉天門開讀皇帝還宮率皇后具服詣承先殿謁告畢皇后具服於內殿俟皇帝升座贊引女宮導謁拜位行謝恩禮樂作八拜興樂止禮畢次日皇帝皇后受賀宴㑹如前儀天順八年增定親王於皇帝前慶賀次詣皇太后慶賀次詣皇后前八拜儀嘉靖十三年冊皇后方氏禮臣具儀注有謁告內殿儀無謁告太廟世廟之禮帝命議增於是禮臣以儀上先期齋三日所司陳設如時祫儀至日皇帝御輅皇后妃御翟車同詣太廟命官奉七廟主升神座訖皇帝奉髙皇帝主皇后奉髙皇后主出升神座迎神上香奠帛祼獻樂作止皆如儀次詣世廟行禮同上儀隆慶元年冊定頒詔次日命婦行見皇后禮冊妃之儀自洪武三年冊孫氏為貴妃定皇帝不御殿承制官宣制曰妃某氏特封某妃命婦等持節行禮但冊授無寶餘竝如中宮儀永樂七年定冊妃禮皇帝皮弁服御華蓋殿𫝊制至宣宗立孫貴妃始授寶憲宗封萬貴妃始稱皇非洪武之舊矣嘉靖十一年帝冊九嬪禮官上儀注先日所司陳設儀仗如朔望儀至期皇帝具袞冕告太廟世廟訖易皮弁服御華蓋殿百官公服入行禮正副使朝服承制舉節冊至九嬪宮九嬪迎於宮門外隨至拜位女官宣冊九嬪受冊先後八拜送節出宮門復命九嬪隨具服俟皇后率詣奉先殿謁告及詣皇帝皇后前謝恩俱如冊妃禮惟圭用次玉榖文銀冊少殺於皇妃五分之一二十年冊徳妃張氏以妃將就室而帝方靜攝不𫝊制不謁告內殿餘竝如舊
  冊皇太子及皇太子妃儀自漢代始稱皇太子明帝始有臨軒冊拜之儀唐則年長者臨軒冊授幼者遣使內冊宋惟用臨軒元惟用內冊不以長幼明興定製冊皇太子所司陳設如冊後儀設皇太子拜位於丹陛上中嚴皇帝袞冕御謹身殿皇太子冕服俟於奉天門外辦皇帝升奉天殿引禮導皇太子入奉天東門樂作由東階升至丹陛位樂止百官各就丹墀位樂作皇太子再拜興樂止承制官由殿中門出立於門外曰有制皇太子跪宣制曰冊長子某為皇太子皇太子俯伏興樂作再拜樂止引禮導皇太子由殿東門入樂作內贊導至御座前樂止內贊贊跪贊宣冊宣畢贊搢圭贊授冊皇太子搢圭跪受冊以授內使復贊授寶如授冊儀賛出圭皇太子出圭俯伏興由殿東門出執事官舉節冊寶隨出皇太子復位樂作四拜興樂止由東階降樂作至奉天門樂止儀仗鼓樂迎冊寶至文華殿持節官持節復命禮部官奉詔書赴午門開讀百官迎詔至中書省頒行侍儀奏禮畢駕興還宮皇太子詣內殿侯皇后升座行朝謝禮四拜㳟謝曰小子某茲受冊命謹詣母后殿下㳟謝復四拜禮畢親王世子郡王俟於文華殿陛上皇太子升座親王以下由東陞升就拜位四拜長王㳟賀曰小弟某茲遇長兄皇太子榮膺冊寶不勝欣忭之至謹率諸弟詣殿下稱賀賀畢皆四拜皇太子興以次出諸王詣中宮四拜長王致詞賀畢皆四拜出是日皇太子詣武英殿見諸叔伯家人禮四拜諸叔向西坐受見諸兄行家人禮二拜諸兄西向立受次日百官進表箋慶賀內外命婦慶賀中宮如常儀乃擇日太子謁太廟洪武二十八年皇太子親王俱授金冊不用寳永樂二年定先三日齋戒遣官祭告天地宗廟受冊寶畢先詣太廟謁告後至奉天殿謝恩乃入謝中宮二十二年十一月冊東宮以梓宮在殯樂設不作奉先殿行禮畢仍詣几筵謁告宣徳二年十一月皇子生羣臣表請立太子三年二月行禮以太子尚幼乃命正副使授冊寶於文華殿成化十一年以冊立皇太子禮成文武官分五等賜綵縀有差嘉靖十八年二月冊東宮帝詣南郊告上帝詣太廟告皇祖自北郊及列聖宗廟以下皆遣官時太子方二嵗保姆奉之迎冊寶於文華殿門詣皇帝前謝恩皇后貴妃代太子八拜詣皇后前貴妃代八拜詣貴妃前保姆代四拜餘如常儀其皇太子妃受冊於皇太子同日𫝊制節冊將至內殿妃降自東階迎置於案贊就拜位贊跪妃跪贊宣冊女官跪取冊立宣畢贊受冊贊搢圭女官以冊授妃妃授圭受冊訖以授女官女官跪受捧立贊出圭興四拜禮畢內官持節出妃送至殿外正副使持節復命是日妃具禮服詣奉先殿行謁告禮隨詣宮門俟皇帝皇后升座入謝恩行八拜禮又詣各宮皇妃前行四拜禮還宮詣皇太子前亦四拜禮畢升座王妃公主郡主及外命婦於丹墀拜賀如儀
  冊新王及王妃儀漢冊親王於廟唐臨軒冊命禮極詳備宋有冊命之文皆上表辭免惟迎官誥還第元亦降制命之不行冊禮明洪武三年定製冊命親王先期告宗廟所司陳設如冊東宮儀至日皇帝御奉天殿皇太子親王由奉天東門入樂作升自東陛皇太子由殿東門入內贊導至御前侍立位親王入至丹陛拜位樂止贊拜樂作再拜興樂止承制官承制如儀諸王皆跪宣制曰封皇子某為某王某為某王宣畢諸王俯伏興贊拜樂作再拜興樂止引禮導王殿東門外入樂作內贊引至御座前拜位樂止王跪贊授冊捧冊官以冊授讀冊官讀訖以授丞相丞相授王王搢圭受以授內使授寶如上儀訖王出圭俯伏興引禮導王出復位以次引諸王入殿授冊寶如儀內使以冊授置於案訖贊拜樂作諸王皆四拜興樂止內使舉亭前行親王由東階降樂作出奉天東門樂止禮部尚書請詔書用寳赴午門開讀禮畢皇帝還宮皇太子出王年幼則遣官齎冊寶授之丞相承制至王所東北立西南向宣制最幼者行保抱之禮是日親王朝謝王后太子與東宮受冊朝謝同親王各自行賀幼者詣長者行四拜禮百官詣親王賀亦行四拜禮丞相至殿上跪文武官於庭中丞相致詞曰某官某等茲遇親王殿上榮膺冊寶封建禮成無任欣忭之至賀畢丞相及百官復四拜次日皇太子冕服於奉天殿朝賀皇帝太子致詞曰長子某茲遇諸弟某等受封建國謹詣父皇陛下稱賀賀中宮致詞曰謹詣母后殿下稱賀百官進表箋賀皇帝及中宮東宮如東宮受冊儀內外命婦賀中宮致詞曰妾某氏等茲遇親王受封建國恭詣皇后陛下稱賀是日百官及命婦各賜宴擇日諸王謁太廟時晉秦燕楚吳五王皆長而齊潭趙魯四王方㓜故兼具其制靖江王則以親王封故如秦晉儀二十八年定製親王嫡長子年十嵗授金冊寶立為王世子次嫡及庶子皆封郡王凡王世子必以嫡長王年三十正妃未有嫡子其子止為郡王待王與正妃年五十無嫡子始立庶長子為王世子襲封朝廷遣人行冊命之禮成化末封興岐益衡雍五王帝親告奉先殿遣使就各王府冊之罷臨軒禮而諸王當襲封者俱於嵗終遣官冊封嘉靖中改於孟春著為令冊王妃與冊太子妃儀同冊公主儀洪武九年七月命使冊公主設冊案於乾清宮御座之東南冊用銀字鍍金皇帝皇后升御座遣使捧冊𫝊制如儀使者至華蓋殿公主拜受其儀畧與冊太子妃同凡皇姑曰大長公主皇姊妹曰長公主皇女曰公主親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縣主孫女曰郡君曽孫女曰縣君元孫女曰鄉君郡主以下受誥封不冊命
  皇帝加元服儀古者冠必於廟天子四加魏以後始冠於正殿又以天子至尊禮惟一加厯代因之明洪武二年定製先朝太史院卜日工部製冕服翰林院撰祝文禮部具儀注中書省承制命某官攝太師某官攝太尉既卜日遣官告天地宗廟前一日內使監令陳御冠席於奉天殿正中其南設冕服案及香案寶案侍儀司設太師太尉起居位於文樓南西向設拜位於丹墀內道設侍立位於殿上御席四設盥洗位於丹陛西其百官及諸執事位次如大朝儀是日質明鼓三嚴百官入皇帝服空頂幘雙童髻雙玉導絳紗袍御輿以出侍衛警蹕奏樂如儀皇帝升座鳴鞭報時訖通班贊各供事太師太尉先入就拜位百官皆入贊拜樂作四拜興樂止引禮導太師先詣盥洗位搢笏盥帨訖出笏由西陛升內贊接引至御席西東向立引禮復導太尉盥帨訖入立於太師南侍儀奏請加元服太尉詣皇帝前少右跪搢笏脫空頂幘以授內使置於箱進櫛設纚畢出笏興退立於西太師前北面立內使監令取冕立於左太師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夀考維祺以介景福內使監令捧冕跪受太師搢笏跪受冕加冠加簪加冠纓訖出笏興還立於西御用監令奏請皇帝著袞服皇帝興著袞服侍儀奏請就御座內贊贊進醴樂作太師詣御前北面立光祿卿奉酒進授太師太師搢笏受酒祝曰甘醴惟厚嘉薦令芳承天之休夀考不忘祝訖跪授內使內使跪受酒捧進皇帝受祭少許啐酒訖以虛盞授內使樂止內使受盞降授太師太師授盞興以授光祿卿光祿卿受盞退太師出笏退復位內贊導太師太尉出殿西門樂作降自西階引禮導至丹墀拜位樂止贊拜樂作太師太尉及文武官皆四拜興樂止三舞踏山呼俯伏興樂作復四拜樂止禮畢皇帝興鳴鞭樂作入宮樂止百官出皇帝改服通天冠絳紗袍拜謁太后如正旦儀擇日謁太廟與時祭同明日百官公服稱賀賜宴謹身殿萬厯三年正月帝擇日長髪命禮部具儀大學士張居正等言禮重冠婚皇上前在東宮已定冠禮三加稱尊執爵而酳鉅禮旣成可畧其細不必命部臣擬議第先期至奉天殿𢎞孝殿神霄殿以長髪告禮畢詣兩宮皇太后行五拜三叩頭禮隨御乾清宮受賀帝是之遂著為令
  皇太子皇子冠禮禮曰冠於阼以著代也醮於客位三加彌尊加有成也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雖天子之元子猶士也其禮厯代用之明皇太子加元服叅用周文王成王冠禮之年近則十二逺則十五嘉靖二十四年穆宗在東宮方十嵗欲行冠禮大學士嚴嵩尚書費宷初皆難之後遂阿旨以為可行而請稍間煩儀止取成禮帝以冠當具禮至二十八年始行之其儀洪武元年定前期太史監卜日工部置袞冕諸服翰林院撰祝文中書省承制命某官為賔某官贊既卜日遣官告天地宗廟前一日陳御座香案於奉天殿設皇太子次於殿東房賔贊次於午門外質明執事官設罍洗於東階設皇太子冠席於殿上東南西向設醴席於西階上南向張帷幄於東序內設褥席於帷中又張帷於席外御用監陳服於帷內東領北上袞服九章逺逰冠絳紗袍折上巾緇纚犀簪在服南櫛又在南司尊實醴於側尊加勺羃設於醴席之南設玷於尊東置二爵進饌者實饌設於尊北諸執事者各立其所鼔三嚴文武官入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升座如常儀賔贊就位樂作四拜興樂止侍儀司跪承制降至東階詣賔前稱有敕賔贊及在位官皆跪宣制曰皇太子冠命卿等行禮皆俯㐲興四拜文武官從班俱就殿內位賔贊執事官詣東階下位東宮官及太常博士詣殿前東房導皇太子入就冠席二內侍夾侍東宮官後從樂作即席西南向樂止賔贊以次詣罍洗樂作搢笏盥帨出笏樂止升自西階執事者奉折上巾進賔降一等受之右執頂左執前進太子席前北面祝畢跪冠樂作賔興席南北面立贊冠者進席前北面跪正冠興立於賔後內侍跪進服皇太子興服訖樂止賔揖皇太子復坐賔贊降詣罍洗訖贊進前跪脫折上中置於箱興以授內侍執事者奉逺遊冠進賔降二等受之樂作進冠如前儀贊進前北面跪簪結紘內侍跪進服樂止賔揖皇太子復坐又詣罍洗贊脫冠執事者奉袞冕進賔降三等受之樂作進冠結紘內侍跪進服如前儀樂止太常博士導皇太子降自東階樂作由西階升即醴席南向坐樂止賔詣罍洗盥帨訖贊冠者取爵盥爵帨爵詣司尊所酌醴授賔賔受爵跪進於皇太子祝畢皇太子搢圭跪受爵樂作飲訖奠爵執圭進饌者奉饌於前皇太子搢圭食訖執圭興樂止徹爵與饌博士導皇太子降自西階至殿東房易朝服詣丹墀拜位北向東宮官屬各復拜位賔贊詣皇太子位稍東西向賔少進字之辭曰奉敕字某皇太子再拜跪聼宣敕復再拜興御前跪奏曰臣不敏不敢不祇承奏畢復位侍立官竝降殿復位四拜禮畢皇帝興內給事導皇太子入內殿見皇后如正旦儀明日謁廟如時享禮又明日百官朝服詣奉天殿稱賀退易公服詣東宮稱賀錫宴成化十四年續定皇太子冠禮先日設幕次日文華殿東序設節案香案冠席醴席盥洗司尊所等具如儀內侍張帷幄陳袍服皮弁服袞服圭帶舃翼善冠皮弁九旒冕質明皇帝御奉天殿傳制遣官持節皇太子迎於文華殿門外捧入置於案退禮部官導皇太子詣香案前樂作四拜樂止行初加冠禮內侍奉翼善冠賔祝曰吉月令辰乃加元服懋敬是承永介景福樂作賔跪進冠興樂止禮部官啟易服皇太子入幄易𫀆服出啟復坐行再加冠禮內侍奉皮弁賓祝曰冠禮申舉以成令徳敬慎威儀惟民之式冠畢入帷易皮弁服舄出啟復坐行三加冠
  禮內侍奉冕旒賔祝曰章服咸加飭敬有䖍永
  固皇圖於千萬年冠畢入幄易袞服出啟復坐行醮禮皇太子詣醴席樂作即坐樂止光祿寺官舉醴案樂作贊酌醴授賔賔執爵詣席前樂止賔祝
  曰旨酒孔馨加薦再芳受天之福萬世其昌賔
  跪進爵皇太子搢圭受爵置於堂教坊司作樂奏喜千春之曲次啟進酒皇太子舉爵飲訖奠爵於案樂止光祿寺官進饌樂作至案樂止饌訖出圭徹案賔贊復位鳴贊贊受敕戒皇太子降階樂作至拜位樂止宣敕戒官詣皇太子前稍東西向立曰有制皇太子跪宣敕戒曰孝事君親友於兄弟親賢愛民居仁由義毋怠毋驕茂隆萬世樂作四拜興樂止持節官捧節出樂作皇太子送節至殿門外還東向內侍導還宮樂止賓贊等官持節復命餘如舊儀是日皇太子詣皇太后皇帝皇后前謝俱行五拜三叩頭禮用樂明日皇帝及皇太子受羣臣賀如儀皇子冠禮初加進網巾祝詞曰茲惟吉日冠以成人克敦孝友福祿來駢再加進翼善冠祝詞曰冠禮斯舉實由成徳敬慎威儀維民之則三加進袞冕祝詞曰冠至三加命服用章敬神事上永固藩邦酌醴祝曰旨酒嘉薦載芬載芳受茲景福百世其昌敕戒詞曰孝子君親友於兄弟親賢愛民率由禮義毋溢毋驕永保富貴其陳設執事及𫝊制謁謝竝如皇太子儀初皇子冠之明日百官稱賀畢詣王府行禮成化二十三年皇子冠之次日各詣奉天門東廡序坐百官常服四拜萬厯二十九年禮部尚書馮琦言舊制皇太子冠設冠席醴席於文華殿內今文華殿為皇上臨御遣官之地則皇太子冠醴席應移於殿之東序又親王冠舊設席於皇極門之東廡今皇太子移席於殿東序則親王應移席於殿西序從之永樂九年十一月命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冠於華蓋殿其儀與皇太子同
  品官冠禮古者男子二十而冠大夫五十而後爵故無大夫冠禮唐制三加一品之子以袞冕逮九品之子以爵弁皆倣士禮而増益之明洪武元年定製始加緇布冠再加進賢冠三加爵弁其儀前期擇日主者告於家廟乃筮賓前二日戒賔及贊冠者明日設次於大門外之右南向至日夙興設洗於阼階東南東西當東霤六品以下當東榮南北以堂深罍水在洗東加勺羃篚在洗西南肆實巾一於篚加羃設席於東房西牖下陳服於席東領北上莞筵四加藻席四在南側尊甒醴在服北加勺羃設坫在尊北四品以下設篚無坫饌陳於坫北設洗於東房近北罍在洗西篚在洗東北肆實以巾質明賔贊至門外掌次者引之次賓贊公服諸行事者各服其服就位冠各一次人執之侍於西階之西東面北上設主席於阼階上西面設賔席於西階東面冠者席於主者東北向面主者公服立於阼階下當面冠者面諸親公服立於罍洗東南西面北上尊者在別室儐者公服立於門內道東北面冠者雙童髻空頂幘雙玉導綵摺錦紳烏衣履六品以下導不以玉立於房中南面主者贊冠者公服立於房內戶東西面賔及贊冠者出次立於門西東面北上儐者進受命出立門東西面曰敢請事賔曰某子有嘉禮命某執事儐者入告主者迎賔於大門外之東西面再拜賔答拜主者揖贊拜者贊冠者報揖又揖賔賔報揖主者入賔贊次入及內門至階主者請陞賔三辭乃陞主者自阼階立於席東西向賔自西階立於席西東向贊賔冠者及庭盥於洗陞自西階入於東房立於主贊冠者之南西面主贊冠者導冠者立於房之西南面賔贊冠者取纚櫛簪即跪奠於筵南端退立於席北少東西面賔揖冠者冠者進升席西向坐賔贊冠者進筵前東面跪脫雙童髻櫛畢設纚興復位立賔降至罍洗盥訖詣西階主者立於席後西面賔立於西階上東面執緇布冠者升賔降一等受之右執頂左執前進冠者筵前東向立祝用士禮祝詞祝畢跪冠興復位賔贊冠者進筵前東面跪結纓興復位冠者興賔揖之適房賔主皆坐冠者衣青衣素裳出戶西南面立賔主俱興賔揖冠者冠者進升席西向坐賔贊冠者跪脫緇布冠櫛畢設纚賔進進賢冠立祝如初加禮易萬年為永年易胡福為遐福祝畢跪冠興復位賔贊冠者跪脫進賢冠櫛畢設纚賔進爵弁立祝如再加禮賔贊拜者設簪結纓如前冠者適房著爵弁之服出主贊冠者徹纚櫛及筵入於房又設筵於室中西南向冠者出房戶西南面立賔受醴於冠者筵前北面立祝祝畢冠者拜受觶賔復西階上答拜執饌者進饌於筵冠者左執觶右取脯祭於邊豆間贊者取胏一以授冠者奠觶於薦西以祭冠者坐於觶祭醴奠觶再拜賔答拜冠者執觶興賔主俱坐冠者升自跪奠觶於薦東興進北面跪取脯降自西階入見母進奠脯於席前退再拜出母不在則使人受脯於西階下初冠者入見母賔主俱興賔降當西序東面立主者降當東序西面立冠者出立於西階東西面賔之進字之辭同士禮冠者再拜跪曰某不敏夙夜祗承賔出主者送於內門外西向請禮從者賔就次主者入初賔出冠者東面見諸親諸親拜之冠者答拜冠者西向拜賔贊賔贊亦答拜見諸尊於別室就筵西南面立賔受醴進冠者筵前北面立祝畢冠者亦如之賔主既釋服入醴席一獻訖賔與衆賔出次立於門東西面主者出擇賔賔報揖主者先入賔及衆賔從之至階賔立於西階上主者立於東階上衆賔立於西階下主者授蔽篚於賔贊復位還阼階上面北拜送賔贊降自西階主者送賔於大門外西面再拜而入孤子則諸父諸兄戒賔冠之日主者紒而迎賔冠於阼階下其儀亦如之明日見廟冠者朝服入南門中庭道西北面再拜出
  庶人冠禮古冠禮之存者惟士禮後世皆推而用之明洪武元年詔定冠禮下及庶人纎悉備具然自品官而降鮮有能行之者載之禮官備故事而已凡男子年十五至二十皆可冠將冠筮日筮賔戒賔俱如品官儀是日夙興張幄為房於㕔事東皆盛服設冠於阼階下東南陳服於房中西牖下席二在南酒在服北次幞頭巾㡌各盛以盤三人捧之立於堂下西階之西南向東上主人立於阼階下諸親立於盥東儐者立於門外以俟賔冠者雙紒袍勒帛素履待於房賔至主人出迎揖而入坐定冠者出於房執事者請行事賔之贊者取櫛總箆幧頭置於案南端賔揖冠者即席西向坐贊者為之櫛合紒施總加幧頭賔降主亦降立於阼階下賔盥主人揖譲升自西階復位執事者進巾賔降一等受之詣冠者席前東向祝詞同品官祝訖跪著巾興復位冠者興賔揖之入房易服深衣大帯出就冠席賔盥如初執事者進㡌各降二等受之進祝跪冠訖興復位揖冠者入房易服襴衫要帯出就冠席賔盥如初執事者進幞頭賔降三等受之進祝跪冠訖興復位揖冠者入房易公服出執事者徹冠席設醴席於西階南向贊者酌醴出房立於冠者之南賔揖冠者即席西向立賔受醴詣席前北面祝冠者拜受賔答拜執事者進饌冠者即席坐飲食訖再拜賔答拜冠者離席立於西階之東南向賔字之如品官詞冠者拜賔答拜冠者拜父母父母為之起拜諸父之尊者遂出見鄉先生及父之執友先生執友皆答拜賔退主人請禮賔固請乃入設酒饌賔退主人酬賔贊侑以幣禮畢主人以冠者見於祠堂再拜出














  明史卷五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五十五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敕修
  志第三十一
  禮九
  天子納後儀    皇太子納妃儀
  親王昏禮     公主昏禮
  品官昏禮     庻人昏禮
  皇帝視學儀    經筵
  日講       東宮出閣講學儀諸王讀書儀
  天子納後儀昏禮有六天子惟無親迎禮漢晉以來皆遣使持節奉迎其禮物儀文各以時損益明興諸帝皆即位後行冊立禮正統七年英宗大婚始定儀注凡納采問名前期擇日遣官告天地宗廟至期設御座制案節案鹵簿綵輿中和大樂如儀禮部陳禮物於丹陛上及文樓下質明皇帝冕服陞座百官朝服行禮訖各就位正副使朝服四拜執事舉制案節案由中門出禮物隨之俱置丹陛中道𫝊制官宣制曰茲選某官某女為皇后命卿等持節行納采問名禮正副使四拜駕興舉制節案由奉天門中門出正副使取節及制書置綵輿中儀仗大樂前𨗳出大明門釋朝服乗馬行詣皇后第第中設使者幕次於大門外左南向設香案於正堂設制節案於南別設案於北使者至引禮𨗳入幕次執事官陳禮物於正堂使者出次奉制書於案禮官先入立於東主婚朝服出立於西禮官曰奉制建後遣使行納采問名禮引主婚者出迎使者捧制書及節主婚者隨至堂置制書及節於案正副使分立案左右主婚者四拜詣案前跪正使取納採制宣曰朕承天序欽紹鴻圖經國之道正家為本夫婦之倫乾坤之義實以相宗祀之敬協奉養之誠所資惟重祗遵聖母皇太后命遣使持節以禮采擇宣訖授主婚者主婚者授執事者置於北案上稍左副使取問名制宣曰朕惟夫婦之道人倫之本正位乎內必資名家特遣使持節以禮問名尚佇來聞宣訖授如前置案上稍右主婚者俯伏興執事舉表案以表授主婚者主婚者跪授正使表曰臣某伏承嘉命正使某官某等重宣制詔問臣名族臣女臣夫婦所生先臣某官某之曽孫先臣某官某之孫先臣某官某之外孫臣女今年若干謹具奏聞主婚者俯伏興退四拜使者出置表綵輿中主昏者前曰請禮從者酒饌畢主婚者捧幣以勞使者使者出主婚者送至大門外使者隨綵輿入大明門左門至奉天門外以表節授司禮監復命次納吉納徴告期𫝊制遣使並如前儀但納徴用元纁束帛六馬榖圭等物制詞曰茲聘某官某女為皇后命卿等持節行納吉納徴告期禮皇后第陳設如前惟更設玉帛案使者至以制書玉帛置案上六馬陳堂下執事先設皇后冠服諸物於正堂禮官入主婚者出迎執事舉玉帛案正使捧納吉納徴制書副使捧告期制書執節者捧節以制入各置於案主婚者四拜詣案前跪正使取制書宣曰大婚之卜龜筮師士協從敬循禮典遣使持節告吉又宣曰卿女有貞靜之徳稱母儀之選宜共承天地宗廟特遣使持節以禮納徴宣訖授主婚者正副使又捧圭及元纁以授主婚者俱如前儀副使取制書宣曰嵗令月良吉日某甲子大婚維宜特遣使持節以禮告期宣訖授如前儀主婚者四拜使者持節出主婚者禮使者使者復命如初次發冊奉迎所司陳設如前儀禮部陳雁及禮物於丹陛上內宮監陳皇后鹵簿車輅於奉天門外制詞曰茲冊某官某女為皇后命卿持節奉冊寳行奉迎禮正副使再以冊寳置綵輿中隨詣皇后第至門取制書冊寳置案上禮官先入主婚者朝服出見禮官曰奉制冊後遣使持節奉冊寳行奉迎禮主婚者出迎執事者舉案前行使者捧制書及節執事者以雁及禮物從之至堂中各置於案使者左右立主婚者四拜退立於西南女官以九龍四鳳冠褘衣進皇后內官陳儀仗於中堂前設女樂於堂下作止如常儀使者以節冊寳授司禮監官內贊導入中堂皇后具服出閣詣香案前向闕立四拜贊宣冊皇后跪宣冊官宣訖以授皇后皇后搢圭受冊以授女官女官跪受立於西贊宣寳如宣冊儀贊出圭贊興四拜訖皇后入閣司禮監官持節出授使者報受冊寳禮畢主婚者詣案前跪正使取奉迎制宣訖授主婚者副使進雁及禮物主婚者皆跪受如前儀主婚者興使者四拜出主婚者禮使者如初女官奏請皇后出閣自東階下立香案前四拜陞堂南向立主婚者自立於東西向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退立於東階母進立於西東向施衿結帨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退立於西階內執事請乗輿皇后降階升輿導從出儀仗大樂前行次綵輿正副使隨次司禮監官擁導從大明門中門入百官朝服於承天門外班迎候輿入乃退皇后至午門外鳴鐘鼓鹵簿止正副使以節授司禮監復命授冊寳官捧冊寳儀仗女樂前導進奉天門至內庭幕次司禮監以冊寳授女官皇后出輿由西階進皇帝由東階降迎於庭揖皇后入內殿帝詣更服處具袞冕後詣更服處更禮服同詣奉先殿行謁廟禮祭畢還宮合⿱氶巴 -- 卺帝更皮弁陞內殿後更衣從陞各陞座東西相向執事者舉饌案於前女官取四金爵酌酒以進既飲進饌復進酒進飯訖女官以兩⿱氶巴 -- 卺酌酒合以進既飲又進饌畢興又易常服帝從者餕後之饌後從者餕帝之饌次日早帝后皆禮服候太后陞座帝后進座前宮人以腵修盤立於後左帝后皆四拜執事舉案至宮人以腵修盤授後後捧置於案女官舉案後陞至太后前進訖復位帝后皆四拜三日早帝冕服後禮服同詣太后宮行八拜禮還宮帝服皮弁陞座宮女導後禮服詣帝前行八拜禮後還宮陞座引禮在內親親屬及六尚等女官行百拜禮次各監局內官內使行八拜禮是日皇帝御奉先殿頒詔如常儀四日早皇帝服袞冕御華葢殿親王八拜次執事官五拜遂陞奉天殿百官進表行慶賀禮是日太后及皇后各禮服陞座親王入八拜出次內外命婦慶賀及外命婦進表箋皆如常儀五日行盥饋禮尚膳監具膳修皇后禮服詣太后前四拜尚食以膳授皇后皇后捧膳進於膳位四拜退立於西南俟膳已畢引出皇太子納妃厯代之制與納後同隋唐以後始親迎天子臨軒醮戒宋始行盥饋禮明因之洪武元年定製凡行禮皆遣使持節如皇帝大婚儀納采問名制曰奉制納某氏女為皇太子妃命卿等行納采問名禮至妃第儐者出詣使者前曰敢請事使者曰儲宮納配屬於令徳邦有常典使某行納采之禮儐者入告婚者曰臣某之子昧於壼儀不足以備采擇恭承制命臣某不敢以辭儐者出告使者陳禮物於庭前宣制曰某奉詔采擇奠雁禮畢使者出儐者復詣使者前曰敢請事使者曰儲宮之配采擇既詣將加卜筮奉制問名儐者入告主婚者曰制以臣某之女可以奉侍儲宮臣某官某不敢辭儐者出告使者復入陳禮奠雁如儀宣制曰臣某奉詔問名將謀諸卜筮主婚者曰臣某第幾女某氏出次納吉儐者請事如前使者曰謀諸卜筮其占協從制使某告吉儐者入告主婚者曰某之子蠢愚懼弗克堪卜筮雲吉惟臣之幸臣謹奉典制儐者出告使者入陳禮奠雁如儀宣制曰奉制告吉又次納徴儐者出告使者入陳玉帛禮物不奠雁宣制曰某奉制告成又次請期辭曰詢於龜筮某月某日吉制使某告期主婚者曰敢不承命陳禮奠雁如儀又次告廟遣使持節授冊寳儀注悉見前又次醮戒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御奉天殿百官侍立引進導皇太子至丹陛四拜入殿東門就席位東向立司爵以餞進皇太子跪進圭受餞祭酒司饌以饌進跪受亦如之興就席坐飲食訖導詣御座前跪皇帝命之曰往迎爾相承我宗事朂帥以敬皇太子曰臣某謹奉制㫖俯伏興出至丹陛四拜畢皇帝還宮皇太子出又次親迎前一日有司設皇太子次於妃氏大門外南向東宮官次於南東西相向至日質明東宮官具朝服陳鹵簿鼓吹於東宮門外皇太子冕服乗輿出侍衛導從如儀至宮門降輿升輅東宮官皆從至妃第回轅南向降輅升輿至次降輿入就次東宮官皆就次先是皇太子將至主婚者設㑹宴女至期妃服褕翟花釵出就閣南面立傅姆立於左右主婚者具朝服立於西階之下引進導皇太子出次立於大門之東西向儐者朝服出立於門東曰敢請事引進跪啟訖皇太子曰某奉制親迎引進受命興承𫝊於儐者儐者入告導主婚者出迎於大門外之西東向再拜皇太子答拜引進導皇太子入門而左執雁者從儐者導主婚者入門而右皇太子陞東陛進立於閤門戶前北向立主婚者升西階立於西東向引進啟奠雁執雁者以雁進皇太子受雁以授主婚者主婚者跪受興以授左右退立於西皇太子再拜降自東階出至次以伺主婚者不降送初皇太子入門妃母出立於閤門外奠雁位之西南向皇太子拜訖宮人傅姆導妃出立於姆左主婚者命之曰戒之戒之夙夜恪勤毋或違命母命之曰勉之勉之爾父有訓往承惟欽庶母申之曰恭聽父母之言宮人傅姆擎執導從妃乗輿出門降輿乗鳳轎皇太子掲簾訖遂升輅侍從如來儀至東宮門外降輅乗輿至閤降輿入俟於內殿門外之東西向司閨導從詣內殿門外之西東面皇太子揖妃入行合⿱氶巴 -- 卺禮如中宮儀又次朝見其日妃詣內殿陛下候皇帝陞座司閨導妃入北面立再拜自西階升宮人奉棗栗盤進至御座前授妃妃奠於御前退復位再拜禮畢詣皇后前奉腵脩盤如上儀又次醴妃次盥饋次謁廟次羣臣命婦朝賀皆如儀四年冊開平王常遇春女為皇太子妃禮部上儀注太祖覽之曰贄禮不用筓但用金盤翟車用鳳轎雁以玉為之古禮有親迎執綏御輪今用轎則掲(⿱𥫗亷)-- 簾是矣其合⿱氶巴 -- 卺依古之用匏妃朝見入宮中乗小車以帷幕蔽之謁太廟皇太子俱往禮成後三日乃宴羣臣命婦著為令成化二十二年更定婚禮凡節冊等案俱由奉天左門出皇太子親迎由東長安門出親迎日妃服燕居服隨父母家廟行禮執事者具酒饌妃飲食訖父母坐堂上妃詣前各四拜父命之曰爾往大內夙夜勤慎孝敬無違母命之曰爾父有訓爾當敬承合⿱氶巴 -- 卺前於皇太子內殿各設拜位皇太子揖妃入就位再拜妃四拜然後各陞座廟見後百官朝賀致詞曰某官某臣等恭惟皇太子嘉禮既成益綿宗社隆長之福臣等不勝欣忻之至謹當慶賀帝賜宴如正旦儀命婦詣太后皇后前賀亦賜宴致詞曰皇太子嘉聘禮成益綿景福餘大率如洪武儀
  親王婚禮唐制皇子納妃命親王主婚宋皆皇帝臨軒醮戒略與皇太子同明因之其宣制曰冊某氏為某王妃納采致詞曰某王之儷屬於懿淑使某行納采禮問名詞曰某既受命將加諸卜筮奉制問名主婚者曰制以臣某之子可以奉侍某王臣某不敢辭納吉辭曰卜筮協從使某告吉主婚者曰臣某之子愚弗克堪卜貺之吉臣與有幸謹奉典制納徴詞曰某王之儷卜既協吉制使某以儀物告成主婚者曰奉制賜臣以重禮臣某謹奉典制請期詞曰某月日涓吉制使某告期主婚者曰謹奉命醮戒命曰往迎爾相用承厥家朂帥以敬其親迎合⿱氶巴 -- 卺朝見盥饋並如皇太子盥饋畢王皮弁服妃翟衣詣東宮前行四拜禮東宮坐受東宮妃立受二拜答二拜王與妃至妃家妃父出迎王先入妃父從之至堂王立於東妃父母立於西王四拜妃父母立受二拜答二拜王中坐其餘親屬見王四拜王皆坐受妃入中堂妃父母坐妃四拜其餘序家人禮太祖之世皇太子皇子有二妃洪武八年十一月徴衛國公鄧愈女為秦王次妃不𫝊制不發冊不親迎正副使行納徴禮冠服擬唐宋二品之制儀仗視正妃稍減婚之日王皮弁服導妃謁奉先殿王在東稍前妃西稍後禮畢入宮王與正妃正坐次妃詣王前四拜復詣正妃前四拜次妃東坐宴飲成禮次日朝見拜位如謁殿謁中宮不用棗栗腵脩餘並同
  公主婚禮古者天子嫁女不自主婚以同姓諸侯主之故曰公主唐猶以親王主婚宋始不用惟令掌婚者於內東門納表則天子自為主矣明因之凡公主出降行納采問名禮壻家備禮物表文於家庭望闕再拜掌婚者奉至內東門詣內使前曰朝恩貺室於某官某之子某習先人之禮使臣某請納采以表跪授內使內使跪受奉進內殿執雁及禮物者從入內使出掌婚者曰將加卜筮使臣某問名進表如初內使出曰有制掌婚者跪內使宣曰皇帝第幾女封某公主掌婚者俯伏興又就次賜宴出納吉儀與納采同掌婚者致詞曰加諸卜筮占曰從吉謹使臣某敢告納徴壻家具元纁玉帛乗馬表文如儀掌婚者致詞曰朝恩貺室於某官某之子某有先人之禮使臣某以束帛乗馬納徴請期詞曰某命臣某謹請吉日親迎日壻公服告廟曰國恩貺室於某以某日親迎敢告將行父醮於㕔隨意致戒壻再拜出至內東門內內使延入次執雁及奉禮物者各陳於庭其日公主禮服辭奉先殿詣帝后前四拜受爵帝后隨意訓戒受命訖又四拜降階內命婦送至內殿門外公主陞輦至內東門降輦壻掲(⿱𥫗亷)-- 簾公主陞轎壻出次立執雁者以雁跪授壻壻受雁跪進於內使內使跪受以授左右壻再拜先出乗馬還公主鹵簿車輅後發公侯百官命婦送至府壻先候於門公主至壻掲(⿱𥫗亷)-- 簾公主降同詣祠堂壻東公主西皆再拜進爵讀祝文又再拜詣寢室壻公主相向再拜各就坐壻東公主西進饌合⿱氶巴 -- 卺如儀復相向再拜明日見舅姑舅姑坐於東西向公主立於西東向行四拜禮舅姑答二拜至第十日駙馬朝見謝恩行五拜禮初洪武九年太祖以太師李善長子祺為駙馬都尉尚臨安公主先期告奉先殿下嫁前二日命使冊公主冊後次日謁奉先殿又定駙馬受誥儀吏部官捧誥命置龍亭至太師府駙馬朝服拜受次日善長及駙馬謝恩後十日始請婚期二十六年稍更儀注然儀注雖存其拜舅姑及公主駙馬相向拜之禮終明之世實未嘗行也明年又更定公主郡主封號婚禮及駙馬儀賓品秩𢎞治二年冊封仁和長公主重定婚儀入府公主駙馬同拜天地行八拜禮堂內設公主座於東西向駙馬東向座如前儀嘉靖二年又工科給事中安磐等言駙馬見公主行四拜禮公主坐受二拜雖貴賤本殊而夫婦分定於禮不安不聽崇禎元年敎習駙馬主事陳鍾盛言臣教習駙馬鞏永固駙馬黎明於府門外月臺四拜雲至三月後則上堂上門上影壁行禮如前始視膳於公主前公主飲食於上駙馬侍立於旁過此方議成婚駙馬餽菓餚書臣公主答禮書賜皆大失禮夫既合巹則儼然夫婦安有跪拜數月稱臣侍膳然後成婚者㑹典行四拜於合⿱氶巴 -- 卺之前明合⿱氶巴 -- 卺後無拜禮也以天子館甥下同隸役豈所以尊朝廷帝是其言令永固即擇日成婚凡選駙馬禮部榜諭在京官員軍民子弟年十四至十六容貌齊整行止端莊有家教者報名司禮內臣於諸王館㑹選不中則博訪於畿內山東河內選中三人欽定一人餘二人送本處儒學充廩生自宣徳時駙馬始有教習用學官為之正統以後令駙馬赴監讀書習禮嘉靖六年始定禮部主事一人專在駙馬府教習
  品官婚禮周制凡公侯大夫士之婚娶者用六禮唐以後儀物多以官品為隆殺明洪武五年詔曰古之婚禮結兩姓之歡以重人倫近世以來專論聘財習染奢侈其儀制頒行務從節儉以厚風俗故其時品節詳明皆有制限後克遵者鮮矣其制凡品官婚娶或為子聘婦皆使媒氏通書女氏許之擇吉納采主婚者設賓席至日具祝版告廟訖賓至女氏第主婚者公服出迎揖賔及媒氏入雁及禮物陳於㕔賔左主右媒氏立於賔南皆再拜賔詣主人曰某官以伉儷之重施於某某率循典禮謹使某納采主婚者曰某之子弗嫻姆訓既辱采擇敢不拜嘉賓主西南相向坐徹雁受禮訖復陳雁及問名禮物賔興詣主婚者曰某官慎重婚禮將加卜筮請問名主婚者進曰某第幾女妻某氏出或以紅羅或以銷金紙書女之第行年嵗賓辭主婚者請禮從者禮畢送賓至門外納吉如納采儀賓致詞曰某官承嘉命稽諸卜筮龜筮協從使某告吉主婚者曰某未教之女既以吉告其何敢辭納徴如納吉儀加元纁束帛函書不用雁賓致詞曰某官以伉儷之重加惠某官率循典禮有不腆之幣敢請納徴主婚者曰某官貺某以重禮某敢不拜受賔以函書授主婚者主婚者亦答以凾書請期亦如納吉儀親迎日壻父告於禰廟壻北面再拜立父命之曰躬迎嘉偶釐爾內治壻進曰敢不承命再拜媒氏導壻之女家其日女氏主婚者告廟訖醴女如家人禮壻至門下馬就大門外之次女從者請女盛服就寢門內南向坐壻出次主婚者出迎於門外揖而入主婚者入門而右壻入門而左執雁者從至寢戶前北面立主婚者立於戸東西向壻再拜奠雁出就次主婚者不降迎壻既出女父母南向坐保母導女四拜父命之曰往之女家以順為正無忘肅恭母命之曰必恭必戒毋違舅姑之命庻母申之曰爾忱聽於訓言毋作父母羞保姆及侍女翼女出門升車儀衛導前送者乗車後壻先還以俟婦車至門出迎於門內揖婦入及寢門壻先升階婦從升入室壻盥於室之東南婦從者執巾進水以沃之婦盥於室之西北壻從者執巾進水以沃之盥畢各就座壻東婦西舉食案進酒進饌酒食訖復進如初侍女以⿱氶巴 -- 卺注酒進於壻婦前各飲畢皆興立於座南東西相向皆再拜壻婦入室易服壻從者餕婦之餘婦從者餕壻之餘明日見宗廟設壻父拜位於東階下壻於其後主婦拜位於西階下婦於其後諸親各以序分立其日夙興壻父以下各就位再拜贊禮引婦至序中北面立壻父升自東階詣神位前跪三上香三祭酒讀祝興立於西婦四拜退復位壻父降自西堦就拜位壻父以下皆再拜禮畢次見舅姑其曰婦立堂下伺舅姑即座就位四拜保姆引婦升自西階至舅前侍女奉棗栗授婦婦進訖降階四拜詣姑前進腵脩如前儀次舅姑醴婦如家人禮次盥饋其日婦家備饌至壻家舅姑即座婦四拜升自西階至舅前從者舉食案以饌授婦婦進饌執事者加匕筯進饌於姑亦如之食訖徹饌婦降階就位四拜禮畢舅姑再醴婦如初儀
  庶人婚禮禮雲婚禮下達則六禮之行無貴賤一也朱子家禮無問名納吉止納采納幣請期洪武元年定製用之下令禁指腹割衫襟為親者凡庻人娶婦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並聽婚娶壻常服或假九品服婦服花釵大袖其納采納幣請期略倣品官之儀有媒無賓詞亦稍異親迎前一日女氏使人陳設於壻之寢室俗謂之鋪房至若告詞醮戒奠雁合巹並如品官儀見祖禰舅姑舅姑醴婦亦略相準
  皇帝視學儀禮曰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周末淪喪禮廢不行漢明帝始幸辟雍唐以後天子視學始設講榻洪武十五年太祖將幸國子監議者言孔子雖聖乃人臣禮宜一奠而再拜太祖不從命禮部尚書劉仲質定其制前期設御幄於大成門東南向設御座於彞倫堂至日學官率諸生迎駕於成賢街左皇帝入御幄具皮弁服詣先師神位再拜獻爵復再拜四配十哲兩廡分獻如常儀皇帝入御幄易常服升輿至彞倫堂升座學官諸生五拜叩頭東西序立於堂下三品以上及侍從官以次入堂東西序立賛進講祭酒司業博士助教四人由西門入至堂中賛舉經案於御前禮部官奏請授經於講官祭酒跪受賜講官坐乃以經置講案叩頭就西南隅几榻坐講賜大臣翰林儒臣坐皆叩頭序坐於東西諸生圜立以聽講畢叩頭退就本位司業博士助教各以次進講出堂門復位賛宣制學官諸生列班俱北面跪聽宣諭五拜叩頭禮畢學官諸生出成賢街送駕明日祭酒率學官上表謝恩永樂四年禮部尚書鄭賜引宋制請服鞾袍再拜帝不從仍行四拜禮進講畢賜百官茶禮部請立視學之碑帝親製文勒石祭酒等表謝帝御奉天門賜百官宴仍賜祭酒司業紵絲羅衣各二襲學官三十五人各紵絲衣一襲監生三千餘人各鈔五錠正統五年帝幸國子監如儀禮畢賜公侯伯駙馬武官都督以上文官三品以上及翰林學士至檢討國子監祭酒至學録宴先是視學祭先師不設牲不奏樂至成化元年始用牲樂視學之日樂設而不作禮畢百官慶賀賜衣服賜宴皆及孔顔孟三氏子孫𢎞治元年定先期致齋一日奠加幣牲用太牢改分獻官為分奠官嘉靖元年定衍聖公率三氏子孫祭酒率學官諸生上表謝恩皆賜宴於禮部十二年以先師祀典既正再視學命大臣致奠啟聖公祠萬厯四年定次日行慶賀禮頒賞如舊免賜宴初憲宗取三氏子孫赴京觀禮又命衍聖公分獻至世宗命衍聖公及顔孟二博士孔氏老成者五人顔孟各二人赴京陪祀經筵明初無定日亦無定所正統初始著為常儀以月之二日御文華殿進講月三次寒暑暫免其制勲臣一人知經筵事內閣學士或知或同知尚書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及學士等侍班翰林院春坊官及國子監祭酒二員進講春坊官二員展書給事中御史各二員侍儀鴻臚寺錦衣衛堂上官各一員供事鳴贊一贊禮序班四舉案勲臣或駙馬一人領將軍侍衛禮部擇吉請先期設御座於文華殿設御案於座東稍南設講案於案南稍東是日司禮監先陳所講四書經史各一冊置御案一冊置講案皆四書東經史西講官各撰講章置冊內帝升座知經筵及侍班等官於丹陛上五拜三叩頭後每講止行叩頭禮以次上殿東西序立序班二員舉御案於座前二員舉講案置御案南正中鴻臚官贊進講講官二員從東西班出詣講案前北向並立東西展書官各至御案南銅鶴下相向立鴻臚官贊講官拜興東班展書官詣御案前跪展四書退立於東鶴下講官至講案前立奏講某書講畢退展書官跪掩書仍退立鶴下西班展書官展經或史講官進講退如初鴻臚官贊講官拜興各退就東西班展書官隨之序班徹御案講案禮畢命賜酒飯各官出至丹陛行叩頭禮至左順門酒飯畢入行叩頭禮隆慶元年定先一日告奉先殿告几筵是日帝詣文華殿左室展禮先聖先師講章於前兩日先進呈覽萬厯二年定春講以二月十二日起至五月初二日止秋講以八月十二日起至十月初二日止不必題請
  日講御文華穿殿止用講讀官內閣學士侍班不用侍儀等官講官或四或六開讀初吉服五拜三叩首後常服一拜三叩首閣臣同侍於殿內候帝口宣先生來同進叩首東西立讀者先至御前一揖至案展書壓金尺執牙籖讀五過掩書一揖退先書次經次史進講如讀儀侍書官侍習書畢各叩頭退於文華殿賜茶文華門賜酒飯午講隆慶六年定每日早講畢帝進煖閣少憇閱章奏閣臣等退西廂房久之率講官再進午講講通鑑節要及貞觀政要講畢帝還宮凡三六九視朝日暫免講讀又嘉靖六年定製月三八日經筵日講官二員講大學衍義十年定無逸殿講儀質明帝常服乗輦至殿門衆官於門外迎候帝降輦乗板輿至殿升座各官於殿門外一拜三叩首入內東西序立贊進講講官大學士一員出班叩首命賜坐一叩首乃坐講畢展書官跪掩講章講官叩頭復班又學士一員承㫖坐講如初禮畢各官至𡺳風亭候駕至亭內賜宴
  東宮出閤講學儀太祖命學士宋濓授皇太子諸王經於大本堂後於文華後殿世宗改為便殿遂移殿東廂天順二年定出閤儀是日早侍衛侍儀如常執事官於文華後殿四拜鴻臚官請皇太子升殿師保等官於丹陛上四拜各官退出內侍導皇太子至後殿升座以書案進侍班侍讀講官入分班東西立內侍展書侍讀講官以次進讀講叩頭而退其每日講讀儀早朝退後皇太子出閣升座不用侍衛等官惟侍班侍讀講官入行叩頭禮內侍展書先讀四書則東班侍讀官向前伴讀十數遍退復班次讀經或史則西班伴讀亦如之讀畢各官退至巳時各官入內侍展書侍講官講早所讀四書畢退班次講經史亦然講畢侍書官侍習寫字寫畢各官叩頭退凡讀書三日後一溫背讀成熟溫書之日不授新書凡寫字春夏秋日百字冬日五十字凡朔望節假及大風雨雪隆寒盛暑則暫停𢎞治十一年更定三師三少並宮僚於丹陛四拜畢從殿左右門入東西立候講讀畢叩頭退隆慶六年改設皇太子座於文華殿之東廂正中西向每日講讀各官先詣文華殿外東西向序立候帝御日講經筵畢皇太子出閣升座凡東宮初講時閣臣連侍五日後每月三八日一至先拜出然後各官入崇禎十一年署禮部事學士顧錫疇言東宮嘉禮告成累朝錫賚有據實録載成化十五年皇太子出閣講學六卿皆加保傅𢎞治十年皇太子出閣講學內閣徐溥等四人尚書馬文升等七人俱加宮保帝命酌議行之
  諸王讀書儀書堂在皇極門右廂講官選部曺或進士改授翰林官充之天順二年定初入書堂其日早王至右順門之北書堂面東中坐提督講讀並講讀官行四拜禮內官捧書展於案上就案左坐讀讀官進立於案右拌讀十遍叩頭退每日講讀清晨王至書堂講讀官行叩頭禮伴讀十遍出飯後復詣堂伴看寫字講書畢仍叩頭退萬厯六年定書堂設中座書案在左寫字案在右輔臣率講讀侍書官候於門外王入書堂𫝊令㫖先生進輔臣率各官入四拜分班侍立講讀官以次授書各十遍訖令㫖先生喫酒飯各官出王暫入堂南間少憇輔臣各率官入令㫖先生進遂入分班侍立侍書官看寫字講讀以次進講畢各官一拜出

  明史卷五十五
<史部,正史類,明史>



  欽定四庫全書
  明史卷五十六
  大學士張廷玉等奉 敕修
  志第三十二
  禮十
  巡狩
  皇長孫監國
  迎接詔赦儀
  進表箋儀
  蕃王朝貢禮
  蕃國遣使進表儀
  庶人相見禮
  巡狩之制永樂六年北巡禮部行直省凡有重事及四夷來朝與進表者俱達行在所小事達京師啟聞車駕將發奏告天地社稷太廟孝陵祭大江旗纛等神軷祭於承天門縁塗當祭者遣官祭將至北京設壇祭北京山川等神車駕至奏告天地祭境內山川扈從馬歩軍五萬侍從五府都督各一吏戶兵刑四部堂上官各一禮工二部堂上官各二都察院堂上官一御史二十四給事中十九通政大理太常光祿鴻臚堂上官共二十翰林院內閣官三侍讀修撰典籍等官六六部郎官共五十四餘不具載車駕將發宴郡臣賜扈従官及軍校鈔至北京宴羣臣耆老賜百官及命婦鈔所過郡縣官吏生員耆老朝見分遣廷臣覈守令賢否即加黜陟給事御史存問髙年賜幣帛酒肉嘉靖十八年幸承天先期親告上帝於元極寳殿同日告皇祖及睿宗廟遣官分告北郊及成祖以下諸廟社稷日月神祇駕出正陽門后妃輦轎從錦衣衞設欽製武陣駕衞卒八千奉輿輦執儀仗衞指揮前驅武重臣二員留守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各賜敕行事分命文武重臣出督宣大薊州山海闗行九邉亦各賜敕皇城及京城諸門皆命文武大臣各一員坐守設警備扈駕官軍六千駕發百官吉服送於彰儀門外扈從官軍略如永樂時數先發在塗者免朝參惟禮兵二部鴻臚太常科道紏儀官及光祿寺從行過真定望祭北嶽帝常服從臣大臣及巡撫都御史吉服行禮衞輝遣官祭濟瀆鈞州望祭中嶽滎澤祭河禮如北嶽南陽遣祭武當山塗次古帝王聖賢忠臣烈士祠墓遣官致祭撫按三司迎於境上至行宮吉服朝見生員耆老俱三十里外迎所過王府親王常服𠉀駕隨至行宮冕服朝見賜宴宗室不許出至承天詣獻皇帝廟謁告越四日行告天禮於龍飛殿丹陛上奉獻皇帝配更皮弁服詣國社稷及山川壇行禮次日謁顯陵次日從駕官上表賀遂頒詔如儀囘京親謝上帝皇祖皇考分遣官告郊廟社稷羣臣行禮如初
  東宮監國古制太子出曰撫軍守曰監國三代而下惟唐太子監國結雙龍符而其儀不著永樂七年駕幸北京定製凡常朝皇太子於午門左視事左右侍衞及各官啟事如常儀若御文華殿承㫖召入者方入凡內外軍機及王府急務悉奏請有邉警即調軍勦捕仍馳奏行在皇城及各門守衛皆増置官軍遇聖節正旦冬至皇太子率百官於文華殿前拜表行十二拜禮表由中門出皇太子由左門送至午門還宮百官導至長安右門外文五品武四品以上及近侍官監察御史俱乘馬導至三山門外以表授進奏官至期告天祝夀行八拜禮其正旦冬至千秋節百官於文華殿慶賀如常儀凡享太廟及社稷諸神之祭先期敕皇太子攝祭其祀典神祇太常寺於行在奏聞遣官行禮凡四夷來朝循例賜宴命禮部遣送行在所凡詔書至設龍亭儀仗大樂百官朝服出三山門外奉迎皇太子冕服迎於午門前至文華殿行五拜三叩頭禮升殿展讀使者捧詔置龍亭中皇太子送至午門外禮部官置詔書雲輿中文武二品以上官迎至承天門開讀如儀以鼓樂送使者詣㑹同館使者見皇太子行四拜禮賜宴於禮部十二年北征復定製常朝於文華殿視事文武啟事俱達北京嘉靖十八年南巡命皇太子監國時太子幼命輔臣一人居守軍國機務悉聼啟行
  皇太孫監國永樂八年帝自北京北征時皇太子已監國於南乃命皇長孫居北京監國時宣宗未冠及冠始加稱皇太孫雲其制每日皇長孫於奉天門左視事侍衞如常儀諸司有事具啟施行若軍機及王府要務一啟皇太子處分一奏聞行在所聖節設香案於奉天殿行禮如常儀天下諸司表文俱詣北京四夷朝貢俱送南京武選及官民有犯大者啟皇太子小者皇長孫行之皇孫有犯啟皇太子所犯情重及謀逆者即時拘執命皇親㑹問不服乃命公侯伯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㑹皇親再問啟皇太子候車駕回京奏請處分頒詔儀凡頒命四方有詔書有赦書有敕符丹符有制諭手詔詔赦先於闕廷宣讀然後頒行敕符等則使者齎付所授官秘不敢發開讀迎接儀各不同洪武二十六年定頒詔儀設御座於奉天殿設寳案於殿東陳中cq=12和韶樂於殿內設大樂於午門及承天門外設宣讀案於承天門上西南向清晨校尉擎雲葢於殿內簾前百官朝服班承天門外公侯班午門外東西向皇帝皮弁服升殿如儀禮部官捧詔書詣案前用寳訖置雲葢中校尉擎雲葢由殿東門出大樂作自東陛降由奉天門至金水橋南午門外樂作公侯前導迎至承天門上鳴贊唱排班文武官就位樂作四拜樂止宣讀展讀官升案稱有制衆官跪禮部官捧詔書授宣讀官宣訖禮部官捧置雲葢中贊禮唱俯伏興樂作四拜樂止舞蹈山呼又四拜儀禮司奏禮畢駕興禮部官捧詔書分授使者百官退嘉靖六年續定鴻臚官設詔案錦衣衞設雲葢盤於奉天殿內東別設雲盤於承天門上設綵輿於午門外鴻臚官設宣讀案於承天門上百官入丹墀侍立帝冕服升座如朝儀翰林院官捧詔書從至御座前東立百官入班四拜出至承天門外贊頒詔翰林院官捧詔書授禮部官捧至雲盤案上校尉擎雲葢俱從殿左門出至午門外捧詔置綵輿內公侯伯三品以上官前導迎至承天門上宣讀贊拜俱如上儀禮部官捧詔書授錦衣衛官置雲匣中以綵索繫之龍竿頒降禮部官捧置龍亭內鼓樂迎至禮部授使者頒行隆慶六年詔出至皇極門即奏禮畢駕還
  迎接詔赦儀洪武中定凡遣使開讀詔赦本處官具龍亭儀仗鼔樂出郭迎使者下馬奉詔書置龍亭中南向本處官朝服行五拜禮衆官及鼓樂前導使者上馬隨龍亭後至公𪠘門衆官先入文武東西序立候龍亭至排班四拜使者捧詔授展讀官展讀官跪受詣開讀案宣讀訖捧詔授朝使仍置龍亭中衆官四拜舞蹈山呼復四拜畢班首詣龍亭前跪問皇躬萬福使者鞠躬答曰聖躬萬福衆官退易服見使者並行兩拜禮復具鼓樂送詔於官亭如有出使官在則先守臣行禮
  進書儀惟實録最重皇帝具袞冕百官朝服進表稱賀其餘纂修書成則以表進重録書及玉牒止捧進茲詳載進實録儀餘可推見雲建文時太祖實録成其進儀無考永樂元年重修太祖實録成設香案於奉天殿丹陛正中表案於丹陛之東設寳輿於奉天門設鹵簿大樂如儀史官捧實録置輿中帝御殿如大朝儀百官詣丹墀左右立鴻臚官引寳輿至丹陛上史官舉實録置於案遂入班鴻臚官奏進實録序班舉實録案以次由殿中門入班首由左門入帝興序班以實録案置於殿中班首跪於案前贊史官皆跪序班並內侍官舉實録案入謹身殿置於中帝復座贊俯伏班首俯伏興復位贊四拜贊進表序班舉表案由左門入置於殿中贊宣表贊衆官皆跪宣訖俯伏興四拜進實録官退於東班百官入班鴻臚官奏慶賀各官四拜興贊有制史官仍入班贊跪宣制雲太祖髙皇帝髙皇后功徳光華纂述詳實朕心懽慶與卿等同之宣訖俯伏興三舞蹈又四拜禮畢萬厯五年世祖實録成續定進儀設寳輿香亭表亭於史館前帝冕服御中極殿百官朝服侍班監修總裁纂修等官朝服至館前監修官捧表置表亭中纂修官捧實録置寳輿中鴻臚官導迎用鼓樂繖葢由㑹極門下堦至橋南由中道行監修總裁等官隨表亭後由二橋行至皇極門實録輿由中門入表亭由左門入至丹墀案前監修官捧表置於案纂修官捧實録置於案俱侍立於石墀東內殿百官行禮訖帝出御皇極殿監修總裁等官入進實録進表俱如永樂儀次日司禮監官自內殿送實録下殿仍置寳輿中用繖葢與監修總裁官同送皇史宬尊藏
  進表箋儀明初定製凡王府遇聖節及冬至正旦先期陳設畢王冕服就位四拜詣香案前跪進表訖復位四拜三舞蹈山呼又四拜百官朝服隨班行禮進中宮箋儀如之惟不舞蹈山呼進皇太子箋王皮弁服行八拜禮百官朝服隨班行禮凡進賀表箋皇子封王者於天子前自稱曰第幾子某王某稱天子曰父皇陛下皇后曰母后殿下若孫則自稱曰第幾孫某王某稱天子曰祖父皇帝陛下皇后曰祖母皇后殿下若弟則自稱曰第幾弟某封某稱天子曰大兄皇帝陛下皇后曰尊嫂皇后殿下姪則自稱曰第幾姪某封某稱天子曰伯父皇帝陛下叔父皇帝陛下皇后曰伯母皇后殿下叔母皇后殿下若尊屬則自稱曰某封臣某稱天子曰皇帝陛下皇后曰皇后殿下若從孫以下則稱從孫再從孫三從孫某封某皆稱皇帝皇后曰伯祖叔祖皇帝陛下伯祖母叔祖母皇后殿下至世宗時始令各王府表箋俱用聖號不得用家人禮凡在外百官進賀表箋前一日結綵於公廨及街衢文武官各齋沐宿本署清晨設龍亭於庭中設儀仗鼓樂於露臺設表箋案於龍亭前香案於表箋案前設進表箋官位於龍亭東鼓初嚴各官具服次嚴班首具服詣香案前滌印用印訖以表箋置於案退立幕次三嚴各官入班四拜班首詣香案前贊跪衆官皆跪執事者以表箋跪受班首班首跪授進表官進表官跪受置龍亭中班首復位各官皆四拜三舞蹈山呼四拜金鼓儀仗鼓樂百官前導進表官在龍亭後東至郊外置龍亭南向儀仗鼓樂陳立如前文武官侍立班首取表箋授進表官進表官就於馬上受表即行百官退
  鄉飲酒禮記曰鄉飲酒之禮廢則爭鬬之獄繁矣故儀禮所記惟鄉飲之禮達於庶民自周迄明損益代殊而其禮不廢洪武五年詔禮部奏定鄉飲禮儀命有司與學官率士大夫之老者行於學校民間里社亦行之十六年詔班鄉飲酒禮圖式於天下每嵗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於儒學行之其儀以府州縣長吏為主以鄉之致仕官有徳行者一人為賓擇年髙有徳者為僎賔其次為介又其次為三賔又其次為衆賔教職為司正贊禮贊引讀律皆使能者前期設賔席於堂北兩楹之間少西南面主席於阼階上西面介席於西介上東面僎席於賔東南面三賔席於賔西南面皆専席不屬衆賔六十以上者席於西序東面北上席多則設席於西階北面東上僚佐席於東序西面北上設衆賔五十以下者位於堂下西階之西當序東面北上賔多則又設位於西階之南北面東上司正及讀律者位於堂下阼階之南北面西上設主之贊者位於阼階之東西面北上設主及僚佐以下次於東廊賔介及衆賔次於庠門之外僎次亦在門外設酒尊於堂上東南隅加勺羃用葛巾爵洗於阼階下東南篚一於洗西實以爵觶盥洗在爵洗東設桌案於堂上下席位前陳豆於其上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堂下者二豆主人豆如賔之數皆實以葅醢至期賔將及門執事者進報曰賔至主人率僚屬出迎於門外主西面賔以下皆東面三揖三讓而後升堂相向再拜升坐執事者報僎至迎坐如前儀贊禮唱司正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觶司正詣盥洗位次諸爵洗位取觶於篚洗觶升自西階詣尊所酌酒進兩楹之間北面立在坐者皆起司正揖僎賔以下皆報揖司正乃舉觶言曰恭惟朝廷率由舊章敦崇禮教舉行鄉飲非為飲食凡我長幼各相勸勉為臣竭忠為子盡孝長幼有序兄友弟恭內睦宗族外和鄉里無或廢墜以忝所生言畢贊禮唱司正飲酒飲畢揖報如初司正復位僎賔以下皆坐贊禮唱讀律令執事舉律令案於堂之中讀律令者詣案前北向立讀皆如揚觶儀有過之人俱赴正席立聴讀畢復位贊禮唱供饌執事者舉饌案至賔前次僎次介次主三賔以下各以次舉訖贊禮唱獻賔主降詣盥洗及爵洗位洗爵酌酒至賔前置於席稍退兩拜賔答拜又詣僎前亦如之主退復位贊禮唱賔酬酒賔起僎從之詣盥洗爵洗位如儀至主前置爵賔僎主皆再拜各就坐執事者於介三賓衆賓以下以次斟酒訖贊禮唱飲酒或三行或五行供湯三品畢唱禮唱徹饌在坐者皆興僎主僚屬居東賓介三賔衆賔居西皆再拜贊禮唱送賓以次下堂分東西行仍三揖出庠門而退里中鄉飲畧同二十二年命凡有過犯之人列於外坐同類者成席不許雜於善良之中著為令
  三曰賔禮以待蕃國之君長與其使者宋政和間詳定五禮取周官司儀掌九儀賔客擯相詔王南鄉以朝諸侯之義故以朝㑹儀列為賔禮按古之諸侯各君其國子其民待以客禮可也不可與後世之臣下等茲改從其舊而百官庶人相見之禮附焉
  蕃王朝貢禮蕃王入朝其迎勞宴饗之禮惟唐制為詳宋時蕃國皆遣使入貢所接見惟使臣而已明洪武二年定製凡蕃王至龍江驛遣侍儀通贊二人接伴館人陳蕃王座於㕔西北東向應天府知府出迎設座於㕔東南西向以賔主接見宴畢知府還蕃王送於門外明日接伴官送蕃王入㑹同館禮部尚書即館宴勞尚書至蕃王服其國服相見宴饗迎送俱如龍江驛酒行用樂明日中書省奏聞命官一員詣館如前宴勞侍儀司以蕃王及從官具服於天界寺習儀三日擇日朝見設蕃王及從官次於午門外蕃王拜位於丹墀中道稍西從官在其後設方物案於丹墀中道東西知班二位於蕃王拜位北引蕃王舍人二位於蕃王從官北鼓三嚴百官入侍執事舉方物案蕃王隨案由西門入至殿前丹墀西俟立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御殿蕃王及從官各就拜位以方物案置拜位前贊四拜訖引班導蕃王升殿宣方物官以方物狀由西陛升入殿西門內贊引至御前贊拜蕃王再拜跪稱賀致詞宣方物官宣狀承制官宣制訖蕃王俯伏興再拜出殿西門復位贊拜蕃王及其從官皆四拜禮畢皇帝興蕃王以下出樂作樂止皆如常見皇太子於東宮正殿設拜位於殿外皇太子皮弁服升座蕃王再拜皇太子立受蕃王跪稱賀致詞訖復位再拜皇太子答拜蕃王出其從官行四拜禮見親王東西相向再拜王答拜俱就座王座稍北禮畢揖而出見丞相三公大都督御史大夫皆鈞禮蕃王陛辭如朝見儀不𫝊制中書省率禮部官送至龍江驛宴如初二十七年四月以舊儀煩命更定凡蕃國來朝先遣禮部官勞於㑹同館明日各具其國服如嘗賜朝服者則服朝服於奉天殿朝見行八拜禮畢即詣文華殿朝皇太子行四拜禮見親王亦如之王立受答後二拜從官隨蕃王後行禮凡遇賔㑹蕃王居侯伯之下凡蕃國遣使朝貢至驛遣應天府同知禮待明日至㑹同館中書省奏聞命禮部侍郎於館中禮待如儀宴畢習儀三日擇日朝見陳設儀仗及進表俱如儀承制官詣使者前稱有制使者跪宣制曰皇帝問使者來時爾國王安否使者答畢俯伏興再拜承制官稱有後制使者跪宣制曰皇帝又問爾使者逺來勤勞使者俯伏興再拜承制官復命訖使者復四拜禮畢皇帝興樂作止如儀見東宮四拜進方物訖復四拜謁丞相大都督御史大夫再拜獻書復再拜見左司郎中等皆鈞禮凡錫宴陳御座於謹身殿設皇太子座於御座東諸王座於皇太子下西向設蕃王座於殿西第一行東向設文武官座於第二第三行東西向酒九行上食五次大樂細樂間作呈舞隊蕃國從官坐於西廡下酒數食品同不作樂東宮宴蕃王殿上正中設皇太子座設諸王座於旁東西向蕃王座於西偏諸王之下東向三師賔客諭徳位於殿上第二行東西向蕃王徔官及東宮官位於西廡東向北上和聲郎陳樂光祿寺設酒饌俱如謹身殿儀或宰相請㫖宴勞則設席於中書省後堂賓西主東設蕃王從官及左右司官坐於左司敎坊司陳樂於堂及左司南楹蕃王至省門外省官迎入従官各從其後升階就坐酒七行食五品作樂雜陳諸戲宴畢省官送至門外都督府御史臺宴如之其宴蕃使禮部奉㫖錫宴於㑹同館館人設坐次及御酒案敎坊司設樂舞禮部官陳龍亭於午門外光祿寺官請㫖取御酒置龍亭儀仗鼓樂前導至館蕃使出迎於門外執事者捧酒由中道入置酒於案奉㫖官立於案東稱有制使者望闕跪聴宣畢贊再拜奉㫖官酌酒授使者北面跪飲畢又再拜各就坐酒七行湯五品作樂陳戲如儀宴畢奉㫖官出使者送至門外皇太子錫宴則遣宮官禮待之省府臺亦置酒宴㑹酒五行食五品作樂不陳戲
  遣使之蕃國儀凡遣使賜璽綬及問遺慶弔自漢始唐使外國謂之入蕃使宋謂之國信使明祖旣定天下分遣使者奉詔書往諭諸國或降香幣以祀其國之山川撫柔之意甚厚而不傷國體視前代為得凡遣使翰林院官草詔至期陳設如常儀百官入侍皇帝御奉天殿禮部官捧詔書尚寳司奏用寳以黃銷金袱裹置盤中置於案使者就拜位四拜樂作止如儀承制官至丹陛稱有制使者跪宣制曰皇帝敕使爾某詔諭某國爾宜恭承朕命宣訖使者俯伏興四拜禮部官奉詔降自中陛以授使者使者捧出午門置龍亭內駕興百官出使者入蕃國境先遣人報於王王遣使逺接前期於國門外公館設幄結綵陳龍亭香案備金鼔儀仗大樂又於城內街巷結綵設闕亭於王殿上設香案於其前設捧詔官位殿陛之東北宣詔展詔官以次南俱西向詔使至迎入館王率國中官及耆老出迎於國門外行五拜禮儀仗鼓樂導龍亭入使者隨之至殿上置龍亭於正中使者立香案東蕃王位殿庭中北向衆官隨之使者南向立稱有制蕃王以下皆四拜蕃王升自西階詣香案前跪三上香俯伏興衆官同蕃王復位使者詣龍亭前取詔書授捧詔官捧詔官捧詣開讀案授宣詔官宣詔官受詔展詔官對展蕃王以下皆跪聴宣訖仍以詔置龍亭蕃王以下皆俯伏興四拜三舞蹈復四拜凡拜皆作樂禮畢使者以詔書付所司頒行蕃王與使者分賔主行禮其賜蕃王印綬及禮物宣制曰皇帝敕使爾某授某國王印綬爾其恭承朕命至蕃國宣制曰皇帝敕使某持印賜爾國王某並賜禮物餘如儀
  蕃國遣使進表儀洪武二年定所司於王宮及國城街巷結綵設闕庭於殿上正中前設表箋案又前設香案使者位於香案東捧表箋二人於香案西設龍亭於殿庭南正中儀仗鼓樂俱備清晨司印者陳印案於殿中滌印訖以表箋及印俱置於案王冕服衆官朝服詣案前用印畢用黃袱裹表紅袱裹箋各置於匣中仍各以黃袱裹之捧表箋官捧置於案引禮引王至殿庭正中衆官位其後贊拜樂作再拜樂止正詣香案前跪衆官皆跪三上香訖捧表官取表東向跪進王王授表以進於使者使者西向跪受興置於案贊興王復位贊拜樂作王與衆官皆四拜樂止禮畢捧表箋官捧表前行置於龍亭中金鼓儀仗鼓樂前導王送至宮門外還衆官朝服送至國門外使者皆行
  品官相見禮凡官員揖拜洪武二十年定公侯駙馬相見各行兩拜禮一品官見公侯駙馬一品官居右行兩拜禮公侯駙馬居左答禮二品見一品亦如之三品以下倣此若三品見一品四品見二品行兩拜禮一品二品答受從宜餘品倣此如有親戚尊卑之分從行私禮三十年令凡百官以品秩髙下分尊卑品近者行禮則東西對立卑者西髙者東其品越二三等者卑者下尊者上其越四等者則卑者拜下尊者坐受有事則跪白凡文武官公聚各依品級序坐若資品同者照衙門次第若王府官與朝官坐立各照品級俱在朝官之次成化十四年定在外總兵巡撫官位次左右都督與左右都御史並都督同知與副都御史並都督僉事與僉都御史並俱文東武西伯以上則坐於左十五年重定都御史係總督及提督軍務者不分左右副僉俱坐於左總兵官雖伯亦坐於右凡官員相遇迴避洪武三十年定駙馬遇公侯分路而行一品二品遇公侯駙馬引馬側立須其過二品見一品趨右讓道而行三品遇公侯駙馬引馬迴避遇一品引馬側立遇二品趨右讓道而行四品遇一品以上官引馬迴避遇二品引馬側立遇三品趨右讓道而行五品至九品皆視此遞差其後不盡遵行文職雖一命以上不避公侯勲戚大臣而其相迴避者亦論官不論品秩矣凡屬官見上司洪武二十年定屬官序立於堂階之上總行一揖上司拱手首領官答揖其公幹節序見上司官皆行兩拜禮長官拱手首領官答禮凡官員公座洪武二十年定大小衙門官員每日公座行肅揖禮佐貳官揖長官長官答禮首領官揖長官佐貳官長官佐貳官拱手
  庶人相見禮洪武五年令凡鄉黨序齒民間士農工商人等平居相見及嵗時宴㑹謁拜之禮幼者先施坐次之列長者居上十二年令內外官致仕居鄉惟於宗族及外祖妻家序尊卑如家人禮若筵宴則設別席不許坐於無官者之下與同致仕官㑹則序爵爵同序齒其與異姓無官者相見不須答禮庶民則以官禮謁見凌侮者論如律二十六年定凡民間子孫弟姪甥婿見尊長生徒見其師奴婢見家長久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其餘親戚長幼悉依等第久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平交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