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屬辭 (四庫全書本)/卷07

卷六 春秋屬辭 卷七 卷八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屬辭卷七     元 趙汸 撰
  存策書之大體第一之七
  一百內師公將稱公大夫稱名氏微者不言將
  隠七年秋公伐邾
  莊二十六年春公伐戎
  僖二十一年冬公伐邾 二十二年春公伐邾 三十三年夏公伐邾
  文七年春公伐邾
  宣四年春公伐莒 十八年春公伐𣏌
  哀七年秋公伐邾
  莊二年夏公子慶父帥師伐於餘丘
  僖三十三年秋公子遂帥師伐邾
  文十四年春叔彭生帥師伐邾
  宣十年秋公孫歸父帥師伐邾
  襄二十年秋仲孫速帥師伐邾
  昭十年秋七月季孫意如叔弓仲孫貜帥師伐莒哀元年冬仲孫何忌帥師伐邾 二年春王二月季孫斯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伐邾 六年冬仲孫何忌帥師伐邾
  桓八年秋伐邾
  以上公伐者九大夫伐者九微者伐一皆小國凡君將不言帥師古者君行師從言君將則師行可知大夫將言帥師師重與大夫等也微者不言將者大夫非卿名氏不登於䇿公羊傳曰將尊師少言將將尊師衆言某帥師君將不言帥師書其重者此䇿書之法通內外言之唯將卑師少稱人外與內異以本國之史不可復言某人故內微者不言將詳見辭從主人篇筆削之法外師雖君大夫將有變文稱人者唯內師悉從其恆稱葢外變文以示義則內從其恆稱以見實乃外可變而內不可變者凡內師兼他義者此不序三家既分公室其三卿並將俱出則特書月以見異常
  莊十年二月公侵宋
  定六年二月公侵鄭 八年春王正月公侵齊 二月公侵齊
  成六年秋仲孫蔑叔孫僑如帥師侵宋
  襄二十四年春仲孫羯帥師侵齊
  定八年秋季孫斯仲孫何忌帥師侵衞
  以上公侵者四大夫侵者三齊大魯小宋衞皆敵國雖有怨仇及盟主之命皆言侵與加兵小國異辭非史文矣趙伯循曰凡侵伐不書勝敗殺掠而還也陸氏曰主人不出戰也今案公親將以犯大國故書月以甚之
  莊九年夏公伐齊納子糾
  以上公伐齊者一凡潛師掠竟曰侵聲罪致討曰伐此䇿書之法通內外言之筆削之法外侵伐悉從其恆稱內師加小國皆言伐加大國皆言侵葢外從其恆稱以見實則內變文以示義乃內可變而外不可變者也當齊無君莊公興師以納子糾故直言伐詳見變文篇
  一百一內勝外師言敗勝敗相當言戰大崩言敗績微者戰言及
  隠十年六月壬戌公敗宋師於菅
  莊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於長勺 夏六月公敗宋師於乘丘蒙上事月 十一年夏五月戊寅公敗宋師於鄑僖元年九月公敗邾師於偃 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帥師敗莒師於酈獲莒挐
  文十一年冬十月甲午叔孫得臣敗狄於鹹
  昭五年秋七月戊辰叔弓帥師敗莒師於蚡泉
  以上內敗外師者八凡敗皆不書侵伐以地之內外見之也敗諸外者我既侵伐彼國而又敗其師敗諸內者彼來侵伐我而為我所敗不待書侵伐而可見矣外相敗及戰亦同凡大夫敗外師日而公不日者國君不以善將為功殊之於大夫也其日者皆甚之既以臣㑹伐而公又敗宋師以自為功既得志於乘丘而又禦之於鄑以深其怨皆甚其事也
  莊九年夏公伐齊納子糾八月庚申及齊師戰於乾時我師敗績
  以上魯君伐齊納其公子及齊師戰敗績者一時齊桓已立但言及齊師戰者魯納子糾不正桓之為君也
  桓十七年夏五月丙午及齊師戰於奚
  以上微者及戰一傳曰齊人侵魯疆疆吏來告公曰疆埸之事姑盡所備事至而戰又何謁焉則及齊人戰者疆吏也此微者將不言其人之例
  僖二十二年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戰於升陘
  以上公及外微者戰一傳曰公及邾人戰於升陘我師敗績經不言公與敗績但書及戰同微者乃筆削之法此與乾時及戰皆蒙上文而此獨為筆削者彼是一事再見史有恆例此併兩事為一役非復史文矣說見變文篇
  一百二內圍國邑及外師圍國
  成三年秋叔孫僑如帥師圍棘
  昭十三年春叔弓帥師圍費
  定六年冬季孫斯仲孫忌帥師圍鄆杜氏曰何忌不言何闕文 十年夏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圍郈 秋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圍郈
  以上內圍其邑者五凡內邑必叛而後圍之不書內邑叛說見後篇
  昭二十六年夏公圍成
  定十二年十二月公圍成
  以上公自圍其邑者二昭公失國季孫以成拒師內叛也定公令不行於大夫孟氏不肯墮成亦與叛無異時三家分魯而有之魯君擁虛器之日久矣昭圍成不月異在國也詳見第六篇
  哀三年冬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圍邾
  以上內大夫圍國者一
  莊八年夏師及齊師圍郕郕降於齊師
  以上及外師圍國者一變公言師乃筆削之旨一百三內入國邑公及諸侯入國
  隠二年夏五月無駭帥師入極蒙外入國月
  桓二年九月入𣏌
  僖二十七年秋八月乙巳公子遂帥師入𣏌
  以上內大夫入國者二微者入國一皆恃衆凌寡以俘掠為暴也凡內臣入國不日僖公不念姑姊妹而入其甥國故書日
  襄十二年春王二月季孫宿帥師救台遂入鄆蒙伐我圍台月以上內大夫救內邑遂入外邑者一
  哀七年秋公伐邾八月己酉入邾以邾子益來
  以上公因伐而入國者一伐邾乃季孫肥之意時公制於三家非有君將之實也
  隠十一年秋七月壬午公及齊侯鄭伯入許
  以上公及諸侯入國者一入國書公及蒙上文㑹時來與桓十二年及伐蒙上文㑹盟武父同例凡入國者皆破其國都制其民人遷其重器但不有其地故不言滅鄭既有許地而不言滅者以許叔居許東偏奉許宗祀也
  一百四公㑹伐㑹侵㑹圍㑹而及戰
  桓十六年夏四月公㑹宋公衞侯陳侯蔡侯伐鄭莊五年冬公㑹齊人宋人陳人蔡人伐衞
  宣七年夏公㑹齊侯伐萊
  以上公㑹諸侯伐者三桓公黨亂莊公為仇人役宣公事齊也桓之㑹伐書月從其恆法與盟㑹同
  莊二十六年秋公㑹宋人齊人伐徐
  僖四年春王正月公㑹齊侯宋公陳侯衞侯鄭伯許男曹伯侵蔡蔡潰遂伐楚
  成三年春公㑹晉侯宋公衞侯曹伯伐鄭 十年夏公㑹晉侯齊侯宋公衞侯曹伯伐鄭二㑹伐皆為下事月 十三年夏五月公自京師遂㑹晉侯齊侯宋公衞侯鄭伯曹伯邾人滕人伐秦 十六年秋公㑹尹子晉侯齊國佐邾人伐鄭 十七年夏公㑹尹子單子晉侯齊侯宋公衞侯曹伯邾人伐鄭 冬公㑹單子晉侯宋公衞侯曹伯齊人邾人伐鄭
  襄九年冬公㑹晉侯宋公衞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𣏌伯小邾子齊世子光伐鄭 十年秋公㑹晉侯宋公衞侯曹伯莒子邾子齊世子光滕子薛伯𣏌伯小邾子伐鄭 十一年夏公㑹晉侯宋公衞侯曹伯齊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𣏌伯小邾子伐鄭 秋公㑹晉侯宋公衞侯曹伯齊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𣏌伯小邾子伐鄭
  以上公㑹伯國伐者十有二起齊桓伐徐終晉悼伐鄭凡公㑹伐不月㑹伯主伐外裔則月自京師遂㑹伐則月
  哀十年春公㑹呉伐齊 十一年夏公㑹呉伐齊為日戰月以上公㑹呉伐者二魯挾呉以敵齊春秋將終也
  定四年三月公㑹劉子晉侯宋公蔡侯衞侯陳子鄭伯許男曹伯莒子邾子頓子鬍子滕子薛伯𣏌伯小邾子齊國夏於召陵侵楚
  以上公㑹侵一㑹侵蔡已見上此為王臣合諸侯伐外裔月
  僖六年夏公㑹齊侯宋公陳侯衞侯曹伯伐鄭圍新城以上公㑹伐國圍邑一桓公討鄭逃首止之盟
  襄十八年冬十月公㑹晉侯宋公衞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𣏌伯小邾子同圍齊
  以上公㑹圍一悼公末年齊已貳於晉伐我圍成悼公卒復伐魯不已言同盟諸侯所同疾非但盟主之意也從史文
  桓十二年冬十一月丙戌公㑹鄭伯盟於武父十二月及鄭師伐宋丁未戰於宋 十三年春二月公㑹紀侯鄭伯己已及齊侯宋公衞侯燕人戰齊師宋師衞師燕師敗績
  以上公㑹而及伐且戰者一㑹而及戰者一皆魯鄭同惡相濟之事凡公出㑹例月戰敗例日劉炫雲公㑹紀鄭始行即書其戰之日則戰罷乃告廟是也㑹紀鄭戰不言地說見變文篇
  一百五大夫㑹伐㑹侵㑹圍㑹而及戰
  隠四年秋翬帥師㑹宋公陳侯蔡人衞人伐鄭 十年夏翬帥師㑹齊人鄭人伐宋
  莊三年春王正月溺㑹齊師伐衞
  文三年春王正月叔孫得臣㑹晉人宋人陳人衞人鄭人伐沈沈潰
  宣十一年夏公孫歸父㑹齊人伐莒
  成八年冬叔孫僑如㑹晉士爕齊人邾人伐郯
  襄十四年夏叔孫豹㑹晉荀偃齊人宋人衞北宮括鄭公孫蠆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𣏌人小邾人伐秦為下日葬月 十六年夏叔老㑹鄭伯晉荀偃衞甯殖宋人伐許
  以上大夫㑹伐者八其事別見後篇內大夫不書族說在辭從主人篇凡內臣㑹伐不月溺以㑹仇讎抗王命月得臣以沈潰月
  僖四年冬十二月公孫茲帥師㑹齊人宋人衞人鄭人許人曹人侵陳
  以上大夫㑹侵一以伯主侵與國月
  襄元年春仲孫蔑㑹晉欒黶宋華元衞甯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圍宋彭城
  以上大夫㑹圍一㑹有宋人復言圍宋彭城說見特筆篇
  成二年六月癸酉季孫行父臧孫許叔孫僑如公孫嬰齊帥師㑹晉卻克衞孫良夫曹公子首及齊侯戰於鞌齊師敗績
  以上大夫㑹而及戰一齊間晉而伐魯戰敗衞師魯四卿各以師㑹以一戰勝齊為功故曹無書大夫將者於是特書公子首觀傳言公㑹晉師於上鄍賜晉三卿五大夫命服而季文子以鞌之戰立武宮則當時之情可見矣
  一百六微者㑹伐言及
  桓十七年秋及宋人衞人伐邾
  僖四年秋及江人黃人伐陳
  以上內微者及外微者伐國二凡內師無不與謀而出㑹者故君大夫將皆言㑹必微者而後言及葢㑹以合謀君與國卿之事也及則受成命於國微者之事也義與內盟稱及稱㑹者不同經書及伐唯此二事桓十二年及鄭師伐宋蒙上文公㑹盟莊八年師及齊師圍郕諱公書師不入此例說在變文篇一百七內救公㑹救公㑹臣及救臣㑹救
  僖十八年夏師救齊
  襄十二年春季孫宿帥師救台 二十三年秋叔孫豹帥師救晉為下卒月
  以上內救三書師救者將卑師衆也凡事實錯見後篇者不盡釋後倣此
  莊二十八年秋公㑹齊人宋人救鄭
  成七年秋公㑹晉侯齊侯宋公衞侯曹伯莒子邾子𣏌伯救鄭
  襄五年冬公㑹晉侯宋公衞侯鄭伯曹伯齊世子光救陳
  以上公㑹救三
  僖十五年春公孫敖帥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
  以上公㑹臣及救一齊桓公盟諸侯於牡丘遂次於匡使諸侯之大夫救徐故內大夫言及蒙上文諸侯之㑹言之
  文九年春公子遂㑹晉人宋人衞人許人救鄭
  以上內大夫㑹救一
  一百八公追
  莊十八年夏公追戎於濟西
  僖二十六年春公追齊師至酅弗及
  以上公追二啖氏曰追者寇已去而躡之也書法詳略說見後篇
  一百九師次㑹次
  莊三十年夏次於成
  襄二十三年秋叔孫豹帥師救晉次於雍榆為下日卒月以上師次一大夫帥師次一杜氏曰次在事前次以待事也次在事後事成而次也今案凡次皆以無成事書書救晉者為次雍榆言故實不成救也成十六年傳我師次於督揚不書者公㑹尹子晉侯伐鄭以成事書也師行近者歴月逺或踰三時如悉書次將不勝書矣
  僖十五年三月公㑹齊侯宋公陳侯衞侯鄭伯許男曹伯盟於牡丘遂次於匡
  以上公㑹而遂次者一諸侯不親救徐故書次
  襄元年夏仲孫蔑㑹齊崔杼曹人邾人𣏌人次於鄫以上內大夫㑹次一傳曰次於鄫以待晉師
  一百十內大夫㑹城
  襄二年冬仲孫蔑㑹晉荀罃齊崔杼宋華元衞孫林父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於戚遂城虎牢 二十九年夏仲孫羯㑹晉荀盈齊髙止宋華定衞世叔儀鄭公孫段 -- 𠭊 or 叚 ?曹人莒人滕人薛人小邾人城𣏌
  昭三十二年冬仲孫何忌㑹晉韓不信齊髙張宋仲幾衞世叔申鄭國參曹人莒人薛人𣏌人小邾人城成周以上內臣㑹而遂城者一㑹城者二曰遂城者㑹與城異地也城虎牢本孟獻子之請晉悼能用謀也城𣏌晉平公為其母悼夫人故城成周奉天子之命以紓諸侯之戍
  百十一王師令必及魯而後書
  桓五年秋蔡人衞人陳人從王伐鄭
  莊六年春王正月王人子突救衞 十四年春齊人陳人曹人伐宋夏單伯㑹伐宋
  以上諸侯從王伐國者一王人救者一王臣㑹伐者一據傳隠五年王使尹氏武氏伐翼王命虢公伐曲沃桓四年王師秦師圍魏之類皆不見於經者事在西方令不至於魯也陳氏以為筆削之旨誤矣隠九年鄭人以王命來告伐宋時鄭伯為王左卿士王臣不出王師不行故但書公㑹齊侯鄭伯翬帥師㑹齊鄭伐宋而已至三國從王伐鄭始見於經而不書天王以諸侯伐鄭者王命不至於魯三國以從王伐鄭來告也齊人合諸侯抗王命以納朔魯亦與焉於是救衞之令始及於魯齊桓伐宋圖伯請王命以示大順史乃得而書之王人書字說見特筆篇
  百十二外師加魯四境言某鄙直逼國都言伐我
  莊十九年冬齊人宋人陳人伐我西鄙
  僖二十六年夏齊人伐我北鄙
  文十四年春邾人伐我南鄙 十七年夏齊侯伐我西鄙
  成二年春齊侯伐我北鄙
  襄八年夏莒人伐我東鄙 十年秋莒人伐我東鄙十二年春莒人伐我東鄙圍台為下入鄆月 十五年夏齊侯伐我北鄙圍成 秋邾人伐我南鄙 十六年春齊侯伐我北鄙 秋齊侯伐我北鄙圍郕 十七年秋齊侯伐我北鄙圍桃 髙厚帥師伐我北鄙圍防 冬邾人伐我南鄙 十八年秋齊師伐我北鄙 二十五年春齊崔杼帥師伐我北鄙
  定七年秋齊國夏帥師伐我西鄙 八年夏齊國夏帥師伐我西鄙
  以上外師伐魯境者十九齊宋陳一齊十二邾三莒三凡外師伐魯史無不書者比其事而考之則曲直自見無與於書法故不復詳唯襄十年秋七月楚子囊鄭子耳伐我西鄙不書者葢伐宋之師聲言伐魯志在還兵取蕭魯不受兵故不書於䇿杜雲其義未聞陳雲不悉書皆昧於存䇿書大體之義
  僖二十六年春齊人侵我西鄙
  文七年夏狄侵我西鄙 十五年秋齊人侵我西鄙冬齊侯侵我西鄙
  襄十四年夏莒人侵我東鄙
  以上外師侵魯境者五僖二十六年書公追齊師至酅弗及則凡言侵者皆潛師攻掠而去明矣
  哀八年春呉伐我 十一年春齊國書帥師伐我以上外師伐我者二呉次於泗上行成景伯以城下之盟為恥齊師在清魯人慾背城而戰皆伐魯之國都故直言伐我
  百十三外師來戰
  桓十年冬十二月丙午齊侯衞侯鄭伯來戰於郎以上三國之君來戰於魯地者一凡諸侯相侵伐或攻掠或求成不必皆戰其戰則以主及客以中國及夷狄皆以應兵見之此不以魯及三國戰直言三國之君來戰乃筆削之旨說在變文篇
  百十四內伐國取田邑言伐言取不用師但言取有來歸之者言入已滅之國言取不絶其祀不言滅
  隠十年六月壬戌公敗宋師於菅辛未取郜辛巳取防以上公敗外師取二邑者一翬既㑹鄭伐宋公又親敗宋師故鄭人得入二邑以歸於我經所以但書魯取而一敗二取皆書日以異之
  僖二十六年冬公以楚師伐齊取榖 三十三年夏公伐邾取訾婁
  以上公伐國取邑者二
  宣十年秋公孫歸父帥師伐邾取繹
  哀二年春王二月季孫斯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伐邾取漷東田及沂西田
  以上魯臣伐國取邑者一取田者一昭十年三卿伐莒而取郠不書杜氏曰公見討平丘魯諱之定六年公侵鄭而取匡不書杜氏曰匡歸之晉以非隣國不能有之故也
  昭元年三月取鄆
  以上取外邑不言伐者一言易也不用師徒故但書曰取也鄆莒魯之塞邑也傳曰莒魯爭鄆為日久矣是也然則二十六年公在乾侯取闞其不言伐何也闞內邑也傳曰叔孫昭子如闞是也取內邑故亦不言伐也
  僖三十一年春取濟西田
  成二年秋取汶陽田
  襄十九年春取邾田自漷水
  以上取田者三濟西田受之伯主故不繫曹汶陽田本我地故不繫齊杜氏曰晉使齊還魯故書取不以好得故不言歸邾田在漷水北傳曰晉人執邾悼公以其伐我故取邾田自漷水歸之於我
  隠八年三月鄭伯使宛來歸祊庚寅我入祊
  以上外來歸邑書我入者一鄭來歸祊將以易許田也非師不言入此言入者公羊傳曰難也祊在泰山之下去鄭逺而近魯必鄭人不能有而後歸於魯魯恐其民不服故以兵入焉祊歸我而許田未易豈非以其難與
  僖二十二年春公伐邾取須句
  文七年春公伐邾三月甲戌取須句
  宣四年春公伐莒取向
  以上公伐國而取其所滅之小國者三須句風姓國邾人滅之須句子來奔因成風也僖公伐邾取須句而反其君其後邾又滅之故文公伐邾取須句寘文公子焉向姜姓國隠二年莒人入向其後為莒滅不見於經傳凡滅國有取而有之者則不書滅以存亡繼絶之義責歸於取之者也故須句不書邾滅向不書莒滅而皆以書取見義惡其為滅國者受惡而始滅之罪不待申言也在存䇿書大體中為變例之七須句始反其君為附庸則猶未絶其祀故從內取國例後寘文公子則遂縣之故書日以異其事
  昭四年九月取鄫
  以上取已滅之國一傳曰莒亂著丘公立而不撫鄫鄫叛而來故曰取然猶書莒滅鄫者譏在晉也以魯覿鄫世子於晉悼公列鄫人於㑹而莒卒滅鄫與向須句異矣鄭滅許呉滅徐楚人皆能繼而存之使列於諸侯可以中國而不如夷狄乎或用二傳之說謂昭以前鄫未亡非也
  宣九年秋取根牟
  成六年春取鄟
  襄十三年夏取邿
  以上取小國三傳曰邿亂分為四師救邿遂取之此所以不言伐趙伯循曰凡得國而不言滅者不絶其祀也案根牟鄟傳不言其故皆曰易也葢以鄫與邿推之
  僖十七年夏滅項
  以上滅小國者一夷而縣之故直曰滅先儒或謂內諱滅言取者誤矣滅不書月者間伯主有事與莒滅鄫同不言師說在變文篇
  百十五外取我田邑言取雖我歸之亦言取諱易田言假
  宣元年六月齊人取濟西田
  昭二十五年十二月齊侯取鄆
  哀八年夏齊人取讙及闡
  以上外取我田邑者三禮國亡大縣邑公卿大夫士皆厭冠哭於大廟三日君不舉此取田邑所以必書於䇿濟西鄆皆言取者一為魯諱賂一見季孫據國叛君下言公至自齊居於鄆則齊取鄆以居公可見矣故皆書月以別於讙闡其書伐書取自從外伐取例見後篇
  桓元年三月公㑹鄭伯於垂鄭伯以璧假許田
  以上外以璧假田者一桓公簒位而脩好於鄭卒易祊田許田多於祊故進璧以請史言璧假諱易許田也公羊傳曰諱取周田也許田本魯朝宿之邑在王畿之內故曰周田
  百十六外滅國必書不絶其祀言取迫之使服曰降移其民人社稷曰遷
  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譚子奔莒 十三年夏六月齊人滅遂
  僖二十五年春王正月丙午衞侯燬滅邢
  襄六年秋莒人滅鄫 十年春公㑹晉侯宋公衞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𣏌伯小邾子齊世子光㑹呉於柤夏五月甲午遂滅偪陽
  定四年夏四月庚辰蔡公孫姓帥師滅沈以沈子嘉歸殺之 六年春王正月癸亥鄭游速帥師滅許以許男斯歸
  以上諸侯滅小國者七入春秋楚滅漢陽諸姬在齊桓未伯前晉滅耿霍魏在桓伯後告命皆不及於魯故史不書而齊桓滅譚滅遂在經為滅國之始陳氏因謂不書晉楚滅國蔽罪於伯主其失與二傳均矣凡侵伐圍入有筆削者事有輕重也用兵之罪莫大於滅國者事不相蒙當各正其罪非筆削所加也凡滅國不日滅吾同宗之國則日㑹而遂滅日以其君歸日間伯主有事而滅小國日凡滅國不言君奔者死於位也言以歸者服之也㑹而遂滅不言以歸略之也諸異義皆非
  宣十五年六月癸卯晉師滅赤狄潞氏以潞子嬰兒歸十六年春王正月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留吁
  襄六年十二月齊侯滅萊
  昭十七年八月晉荀呉帥師滅陸渾之戎
  以上中國滅外裔者四萊姜姓子爵定公十年傳稱萊人為俘蓋東方之國也雖君不日以
  其君歸則日案昭二十年晉滅肥以肥子綿臯歸二十一年滅鼓以鼓子䳒鞮歸皆不書者鮮虞肥鼓皆白狄也嘗服屬於晉既而肥鼓皆叛晉屬鮮虞非赤狄潞氏甲氏之比故告命䇿書皆主伐鮮虞而不及肥鼓之滅其族微也
  僖五年秋楚人滅弦弦子奔黃 十年春狄滅溫溫子奔衞 十二年夏楚人滅黃
  文四年秋楚人滅江 五年秋楚人滅六
  宣十二年冬十二月戊寅楚子滅蕭
  昭四年秋七月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鬍子沈子淮夷伐呉執齊慶封殺之遂滅賴 八年冬十月壬午楚師滅陳 十一年冬十一月丁酉楚師滅蔡執蔡世子有以歸用之 二十四年冬呉滅巢 三十年冬十二月呉滅徐徐子章羽奔楚
  定十四年二月辛巳楚公子結陳公孫佗人帥師滅頓以頓子牂歸 十五年二月辛丑楚子滅胡以鬍子豹歸
  以上外裔滅中國十三國畿內國一侯國二小國十呉楚本非外裔以其國於蠻荒僭王竊號逺而絶之故其初皆以號舉呉雖嘗稱爵然伐滅之事皆舉號徐本古之建國以其先嘗僭王故春秋外之然天子既討其罪不絶其封則亦不可槩以外裔論也故見滅從中國例文十二年楚人圍巢杜註謂巢呉楚間小國成七年傳言呉始伐楚伐巢伐徐則巢自見圍後從楚也杜氏於圍巢傳註以為羣舒之屬於滅巢註曰楚邑也皆誤劉氏曰巢伯爵國也本書序巢伯來朝故從中國例案定五年楚滅唐不書者唐微國久服於楚不得列於諸侯邲之役傳始見唐侯而經不書柏舉之役從蔡侯呉子伐楚以此見滅無為之告諸侯者故雖侯爵不得比蕭賴也興滅國繼絶世聖人葢常言之苟見於䇿無不録也凡外裔滅中國小國不月近偪大國則月必大國而後日雖大國之附庸日狄滅溫書而晉滅虞虢不書為變例之八說見下篇
  僖二十六年秋楚人滅夔以夔子歸
  文十六年秋楚人秦人巴人滅庸
  宣八年夏楚人滅舒蓼
  成十七年冬楚人滅舒庸
  襄二十五年秋楚屈建帥師滅舒鳩
  昭十三年冬呉滅州來
  以上蠻荒相滅者六成七年呉入州來傳曰蠻之屬於楚者呉盡取之則州來楚屬也凡外裔相滅不月詳略之義著矣
  僖三年夏徐人取舒
  以上取國一義與內取國同
  莊八年夏郕降於齊師 三十年秋七月齊人降鄣以上降國二以兵迫之使服故不言取不絶其祀故不言滅
  莊十年三月宋人遷宿
  閔二年春王正月齊人遷陽
  以上遷國二彊移其民人社稷於他處而取其地曰遷穀梁傳曰遷者猶未失其國家以往者也
  莊元年冬齊師遷紀郱鄑郚
  以上以師遷人三邑一徙其民取其地也
  百十七凡土功無不書都邑備制曰城不備制曰築
  隠七年夏城中丘 九年夏城郎
  桓五年夏城祝丘 十六年冬城向
  莊二十九年冬城諸及防 三十二年春城小穀僖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
  文七年三月甲戌取須句遂城郚 十二年冬季孫行父帥師城諸及鄆
  宣八年冬城平陽
  成四年冬城鄆 九年冬城中城
  襄七年夏城費 十三年冬城防 十五年夏季孫宿叔孫豹帥師城成郛 十九年冬城西郛 城武城定六年冬城中城 十四年冬城莒父及霄 十五年冬城漆
  哀三年夏季孫斯叔孫州仇帥師城啓陽 四年夏城西郛 五年春城毗 六年春城邾瑕
  莊二十八年冬築郿
  以上魯城邑二十一城中城二城西郛二城衞邑一築邑一中城杜氏以為魯邑宋儒本穀梁非外民之說以為魯國都城春秋二百四十餘年魯人無不脩築其國都城郭之理成城中城而後襄城西郛定城中城而後哀城西郛宋儒說是也小穀左氏以為管仲之邑宋儒以為魯邑本魯人孫明復之說以魯地有小穀而管仲所食乃齊之穀也據傳昭十一年申無宇曰齊桓公城穀而寘管仲則非魯人所城之小穀明矣城楚丘遷衞也凡伯主之令以內辭書故特月以別之春城者五夏城者七冬城者十五築者一城諸及防城諸及鄆在十二月繫事之下跨二時也傳曰凡土功龍見而畢務戒事也火見而致用水昬正而栽日至而畢謂建戌之月角亢晨見東方畢農務而戒事心星晨見而致築作之物建亥之月定星昬中而樹板榦日南至而畢功葢周家使民以時之制春秋之世魯人日不暇給不能及閒暇脩其保障遇有外憂然後城要害以備難或為懼齊或為懼晉或備莒邾或帥師而城或彊家專邑而城之或爭外邑而城之故雖非時而不得顧雖得時亦不足稱也然冬月興功為多而獨無書秋城者則猶不以盛暑農事方殷時勞民也左氏唯以書時書不時㫁之可謂不揣其本而齊其末矣凡城必有郛郭樓櫓之制郿下邑非要害制不備故曰築與築囿同凡㑹城皆別見
  莊三十一年春築臺於郎 夏築臺於薛 秋築臺於秦
  成十八年秋築鹿囿
  昭九年冬築郎囿
  定十三年夏築蛇淵囿
  以上築臺者三築囿者三莊公一嵗中三築臺成公盛暑築囿其縱欲勞民可知昭定擁虛器而築囿三家分魯而以此娯其君也䇿書實録而鑒戒明矣
  莊元年秋築王姬之館於外
  以上築館者一魯與齊為不共戴天之讎又喪未畢而主其昬王姬至魯久矣而齊侯有疑不敢親迎故為築館於外比事考之則當時之情可見
  百十八浚川
  莊九年冬浚洙
  以上浚洙者一洙水在魯城北下合泗乾時戰敗故深之以備齊
  百十九墮毀
  定十二年夏叔孫州仇帥師墮郈 季孫斯仲孫何忌帥師墮費
  文十六年秋毀泉臺
  以上書墮邑者二毀臺者一觀上書圍郈圍費則墮二邑之故可見觀上書夫人薨則毀臺之故可見於毀泉臺見春秋用民力必書啖氏曰毀全除之也墮但損之令不周
  百二十新作門觀新廏
  僖二十年春新作南門
  定二年冬十月新作雉門及兩觀
  莊二十九年春新延廏
  以上門觀書新作者二廏書新者一言新見有舊言作見有加於前不言作者仍舊制也僖公改作南門不與諸門同雉門兩觀僭天子而不能革故皆書新作延廏壞而更之故言新不言作觀其所書之時則時不時可見傳曰凡啓塞從時杜氏謂門戶道橋謂之啓城郭牆塹謂之塞皆官民之開閉不可一日而闕故特隨壞時而治之僖公新作南門非治壞故傳以土功之制譏之葢左氏但知土功之不時而不知改作之非制經於雉門兩觀特書月異之也凡脩舊不書楚宮宜書作而不書者史諱之也
  百二十一時田用夏時越禮則書
  桓四年春正月公狩於郎
  莊四年冬公及齊人狩於禚
  以上書公狩者二傳曰春蒐夏苗秋獮冬狩此周制四時田獵之名也周書曰周公正三統之義作周月至於敬授民時巡狩烝享猶自夏焉此田祭皆從夏時之證也杜氏曰傳曰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是諸國各有常狩之處魯狩地大野是也此田獵有常地之說也其禮既有常時其地又有常處故雖公狩不書郎非常狩之地禚在齊境以越禮故書公羊傳曰春曰苖秋曰蒐冬曰狩常事不書此何以書逺也其時田之名雖言之不詳所謂常事不書實史法也自僖文而後歴五公蒐狩違禮皆不書者大夫專國公不復知軍政時田得失無足議故雖違禮不書為變例之九
  昭八年秋蒐於紅 十一年夏大蒐於比蒲 二十二年春大蒐於昌間
  定十三年夏大蒐於比蒲 十四年秋大蒐於比蒲以上書蒐一書大蒐四蒐者春田之名周之春夏寅卯辰之月興之為得禮秋興之非禮也昭十一年五月齊歸薨而大蒐叔向聞而譏之曰魯公室其卑乎君有大喪國不廢蒐國不忌君君不顧親能無卑乎殆其失國是時三家分魯假春蒐之禮以耀武示彊又與非時非地之蒐不同故悉書之定十四年比蒲之蒐經書邾子來㑹公則凡大蒐皆公在可見而不書公者師乘非復公有史不虛飾也
  百二十二火田
  桓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
  以上火田一杜氏曰譏盡物故書
  百二十三觀魚
  隠五年春公矢魚於棠
  以上觀魚一穀梁傳曰魚卑者之事也魚漁通杜訓矢為陳本傳言陳魚而觀之言陳漁人之事而觀之也公穀經作觀魚文異事同葉氏朱子訓矢為射本淮南時則訓季冬命漁師始漁天子親往射魚傳曰君舉必書於此可見䇿書之體
  百二十四大閱治兵異常
  桓六年秋八月壬午大閱
  莊八年春王正月甲午治兵
  以上書大閱者一治兵者一周制天子因四時之田而教民以武事春曰振旅夏曰茇舎秋曰治兵冬曰大閱天子諸侯四時之田名既不異則教民以武事其禮亦同史所不書桓公以畏齊鄭之故大閱於建未之月莊公以事仇之故治兵於子丑之春與因田習武之義不同故特書之僖文以後凡閱治皆不書義與時田同
  百二十五軍製作舎
  成元年三月作丘甲
  以上書作丘甲者一周制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軍政起於井而成於甸故周官謂甸為乘其車人卒伍之數皆以甸為率也魯至成公以齊難故創制益兵遂毀甸賦而以丘賦與鄭子產作丘賦同故曰作丘甲不曰賦者其制以甲士為主也然損益之數不可考矣
  襄十一年春王正月作三軍
  昭五年春王正月舎中軍
  以上書作三軍者一舎中軍者一呉氏曰周制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用衆之法無過家一人凡一成之地六十四井出賦公田外有五百一十二夫是為一旅之衆二十五成有二十五旅是為一軍之衆大國之地百成除二十五成為大夫采邑等用其七十五成之衆即三軍也魯地方百里其初封之時有三軍後舎其一軍止有二軍作三軍者復舊制也然其時三家專國非有意於復舊也但借改作之名而分公室之民為私家之民分民既定則復舎中軍矣
  百二十六加賦稅
  宣十五年秋初稅畝
  哀十二年春用田賦
  以上書初稅畝者一用田賦者一通一井言之曰田去公田言之曰畝稅畝者以畝為率也古者井田之法十取其一雖曰井九百畝八家同養公田為九一而助然八家廬舎各二畝半於公田中取之已去二十畝故穀梁謂公田為居井竈蔥韭盡取焉家各私百畝公田十畝而已則其實亦十一也至宣公又履其私田之畝復十取其一故哀公曰二吾猶不足則十取二自宣公始也田賦者以田為賦也哀公時既以二為不足故用一井之田為率以斂財物韋氏杜氏皆謂賦其馬牛葢以古者賦與稅異也然韋氏本賈侍中雲周制十六井賦戎馬一疋牛三頭一井之田而欲出十六井之賦陳氏亦謂使井出丘賦皆本左傳孔子云以丘亦足矣以丘對田為說杜氏謂上賦之法因其田財通出馬一疋牛三頭今欲別其田及家財各為一賦則是以田對財為說未知孰是但外傳又載孔子云先王制土籍田以力而砥其逺邇賦里以入而量其有無任力以大而議其老㓜其嵗收田一井出稯禾秉芻缶米不過是也此與左傳自不同則當時加賦之制不可考矣
  百二十七分器失得
  定八年冬盜竊寶玉大弓 九年夏得寶玉大弓以上寶玉大弓書盜竊者一書得者一公羊傳曰國寶也喪之書得之書蘇子由曰寶玉大弓魯之分器也
  百二十八肆大眚
  莊二十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眚
  以上肆大眚一呉氏曰肆大眚則罪之不當赦者亦赦之也故書
  百二十九書亂亡不由赴告
  昭二十八年夏王室亂
  僖十九年冬梁亡
  以上王朝亂一國亡一不由赴告據昭二十二年傳叔鞅歸言王室亂說見辭從主人篇
  百三十闕文
  隠二年冬紀子帛莒子盟於密程子曰闕文也春秋未有外大夫在諸侯上者當曰紀侯某伯莒子盟於密陳氏曰子帛裂繻字葢杜氏意之學者遂以駁左氏誤矣
  桓四年闕秋冬 七年闕秋冬○以上併闕二時事 十四年夏五闕月字併所繫事來盟著例不月知非止闕月字 十七年葬蔡桓侯杜氏曰稱侯葢謬誤呉氏曰雖子男之君未有以諡配爵者或謂能請諡非也
  莊二十四年冬郭公
  昭十年闕冬字 三十一年冬黒肱以濫來奔闕邾字定六年冬季孫斯仲孫忌帥師圍鄆何忌闕何字 十四年闕冬字
  以上闕文凡九處三傳同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葢夫子平日之言史有闕文尚矣公羊傳曰在側者曰子苟知之何以不革曰如爾所不知何以為脩春秋時語也春秋存䇿書之大體闕文不革示不唯無所損而亦不能益故雖筆削時史而無嫌及其一筆一削萬變不齊而所謂䇿書大體者自若故曰非聖人莫能脩之
  百三十一日月差繆
  隠元年王正月長厯正月辛巳朔大衍厯正月辛亥朔大庚申冬至程氏公說曰自三統至欽天正月朔或辛亥或庚戌壬子視大衍厯前後差一日以傳五月辛丑十月庚申考之則正月朔非辛亥故杜預遷就以辛巳為朔若從辛巳則冬至不在正月意者差閏只在今年而杜氏考之不詳爾孔氏曰古厯十九年為一章章有七閏入章三年閏九月六年閏六月九年閏三月十一年閏十一月十四年閏八月十七年閏四月十九年閏十二月此據元首初章若於後漸積餘分大率三十二月則置閏不必恆同初章閏月僖五年正月辛亥朔日南至治厯者皆以彼為章首之嵗杜為長厯置閏䟽數無復定凖凡為厯者閏前之月中氣在晦閏後之月中氣在朔僖五年正月朔旦冬至則四年當閏十二月也杜長厯僖元年閏十一月五年閏十二月與常厯不同者杜以襄二十七年再失閏傳雲司厯過昭二十年二月己丑日南至哀十二年十二月螽雲火猶西流司厯過則春秋之世厯法錯失所置閏月或先或後不與常同杜唯勘經傳上下日月以為長厯若日月同者則數年不置閏月若日月不同須置閏乃同者則未滿三十二月頻置閏所以異於常厯故釋例雲春秋日有頻月而食者有曠年不食者理不得一一如筭以守恆數故厯無有不失也故當脩經傳日月以考晦朔以推時驗未必得天葢春秋當時之厯也今案長厯得失孔氏言之已詳據傳昭二十年二月日南至則冬至差一月在周厯不足為異長厯於當時之厯未必盡合然杜氏考經之志學者不可不知也 二年八月庚辰長厯八月壬寅朔無庚辰庚辰七月九日閏十十二月大衍厯是年閏十一月三年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三月庚戌 四月辛卯八月庚辰 十二月癸未大衍厯二月己亥大三月己巳小日食庚戌在四月
  辛卯在五月八月丙申大庚辰在九月十二月甲申大癸未在明年正月長厯己巳二月朔日食孔氏曰漢書律厯志載劉歆三統之術以為五月二十五分月之二十乃為一交以為交在望前朔則日食望則月食交在望後望則月食後月朔則日食交正在朔則日食既前後望不食交正在望則月食既前後朔不食日食者月掩之也日月之道互相出入或月在日表從外而入內或月在日裏從內而出外道有交錯故日食也朔則交㑹故食必在朔自隠元年盡哀二十七年積三千一百三十四月唯三十七食杜氏曰日月動物雖行度有丈量不能不小有盈縮故有雖交㑹而不食者或有頻交而食者今案二厯所考春秋日食多不入食限者由厯法有踈密入食限而日月復不合者置閏不同故也 四年王二月戊申長厯戊甲三月十七日今案前年十二月有癸未則此年二月無戊申凡若此者明是史文差繆 五年長厯閏十二月大衍厯閏八月 六年五月辛酉大衍厯五月庚辰大辛酉在六月 七年長厯閏十二月 八年六月己亥 辛亥 七月庚午 九月辛卯大衍厯閏四月五月己亥小己亥辛亥在此月六月戊辰大庚午在此月八月丁卯大辛卯在此月九年三月癸酉 庚辰大衍厯三月甲午小癸酉庚辰在四月長厯是年閏十月十一年七月壬午 十一月壬辰大衍厯閏正月七月庚戌大壬午在
  八月十一月戊申大壬辰在十二月
  桓元年四月丁未大衍厯四月丙子大丁未在五月長厯是年閏十二月 二年王正月戊申 四月戊申長厯戊申五月十日大衍厯四月庚午大戊申在五月是嵗閏九月今案正月有戊申則四月不得有戊申 三年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大衍厯七月癸亥小八月壬辰大朔日食 五年正月甲戌長厯正月甲申朔月內無甲戌 己丑大衍厯正月乙卯小己卯冬至己丑在二月閏六月 六年八月壬午 九月丁卯大衍厯八月乙巳大壬午在九月九月乙亥小丁卯在十月 七年二月己亥大衍厯二月壬寅大己亥在三月長厯是年閏十二月 八年大衍厯閏三月九年五月丁丑大衍厯五月乙未小丁丑在六月 十年王正月庚
  大衍厯正月乙酉大乙巳冬至庚申在二月閏十一月 十一年長厯閏正月 十二年六月壬寅 七月丁亥六衍厯六月辛未大壬寅在七月七月辛丑小丁亥在八月 八月壬辰長厯八月無壬辰壬辰在七月二十三日 十一月丙戌十二月丁未大衍歴十月乙巳大丙戌在此月十一月己亥小丁未在此月 十三
  年二月己巳長厯閏正月二月無己巳大衍厯閏七月 十四年八月壬申乙亥 十二月丁巳大衍厯八月戊子大壬申乙亥在九月十二月丙戌大丁巳在
  十一月朔及明年正月二日 十五年三月乙未 四月己巳大衍厯三月乙卯大乙未在四月四月乙酉小己巳在五月 十六年大衍厯閏四月 十七年正月丙辰大衍厯正月乙亥小壬午冬至丙辰在二月 二月丙午長厯丙午三月四日今案五月有丙午六月有丁丑則二月不得有丙午 五月丙午 六月丁丑八月癸巳大衍厯五月癸酉小六月壬寅大丙午在六月丁丑在七月八月辛丑大癸巳在九
   十月朔日有食之長厯十月庚午朔日食大衍厯十月庚子大十一月庚午小朔日食 十八年四月丙子 丁酉長厯四月丁卯朔丙子十日丁酉五月朔大衍厯四月丁酉大丙子在五月丁酉在六月 十二月己丑大衍厯十二月癸巳大己丑十一月二十六日
  莊元年長厯閏十月大衍厯閏正月 二年十二月乙酉大衍厯十二月壬子大月內無乙酉 三年大衍厯閏九月 四年六月乙丑大衍厯六月癸酉大乙丑在此月長厯是年閏四月 六年大衍厯閏五月 七年長厯閏四月 八年王正月甲午 十一月癸未大衍厯正月壬子大己巳冬至甲午在二月十一月戊申小癸未在十二月 九年長厯閏八月大衍厯閏三月 十一年長厯閏三月大衍厯閏十一月 十二年八月甲午大衍厯八月丙辰小甲午在九月 十四年長厯閏五月大衍厯閏八月 十七年長厯閏六月大衍厯閏四月 十八年王三月日有食之長厯三月癸未朔不入食限大衍厯三月癸丑大四月癸未小五月壬子大日食宋劉孝孫同沈氏括曰春秋日食三十六後世厯家推驗精者不過二十六本朝衞朴得三十五獨莊十八年三月古今筭不入食法 二十二年七月丙申大衍厯七月戊午大丙申在八月閏十月 二十四年八月丁丑 戊寅大衍厯八月丙午大丁丑戊寅在九月長厯是年閏七月 二十五年五月癸丑 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大衍厯五月壬申大六月壬寅小癸丑在六月閏月辛未大日食 二十八年王三月甲寅大衍厯二月丙辰大閏月丙戌小甲寅二十九日長厯是年閏三月甲寅三月晦日 二十九年長厯閏二月 八月癸亥大衍厯八月辛未大癸亥在九月 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大衍厯九月辛丑小十月庚午大日食 三十年八月癸亥 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大衍厯八月辛未大九月辛丑小癸亥在此月十月庚午大日食閏十一月長厯是年閏二月 三十二年七月癸巳 八月癸亥 十月己未大衍厯七月庚申大八月庚寅小十月己丑小癸巳在八月癸亥在九月己未在十一月長厯是年閏三月
  閔元年六月辛酉大衍厯六月乙酉大辛酉在七月閏八月 二年八月辛丑大衍厯八月戊申大辛丑在九月長厯是年閏五月
  僖元年七月戊辰 十月壬午大衍厯七月癸酉小戊辰在八月十月辛丑大壬午在十一月長厯是年閏十一月 二年大衍厯閏五月 五年傳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大衍厯正月癸未小辛亥冬至二十九日閏月壬子大長厯是年閏十二月 七年大衍厯閏九月長厯閏十一月 八年長厯是年又閏十一月 九年七月乙酉長厯七月無乙酉八月甲申朔乙酉二日 十年大衍厯閏六月 十二年王三月庚午日有食之大衍厯三月辛未小五月庚午小日食長厯是年閏二月 十二月丁丑長厯十二月乙未朔丁丑十一月十二日大衍厯十二月丙申大丁丑十一月十一日 十三年大衍厯閏二月 十四年八月辛卯大衍厯八月丁巳小辛卯在九月 十五年五月日有食之長厯五月壬子朔不入食限大衍厯四月癸丑大日食五月癸未小 九月己卯晦大衍厯九月辛巳小己卯晦在十月閏月庚申小 十七年長厯閏十二月十八年五月戊寅大衍厯五月乙未大戊寅在六月 八月丁亥長厯
  八月癸巳朔丁亥在七月二十四日九月二十五日大衍厯閏七月甲子小丁亥在此月二十四日 二十年五月乙巳大衍厯五月癸丑大乙巳在六月長歴是年閏二月 二十一年大衍厯閏四月 二十四年長厯閏四月大衍厯閏正月 二十五年長厯閏十二月 二十六年王正月己未大衍厯正月辛巳小壬寅冬至己未在二月閏九月二十七年八月乙巳長厯八月無乙巳乙巳九月六日大衍厯八月辛未大乙巳九
  月五日 二十九年大衍厯閏六月 三十年長厯閏九月 三十二年四月己丑 十二月己卯大衍厯閏二月乙巳小己丑在三月十二月庚子大己卯在十一月 三十三年四月辛巳 癸巳大衍厯三月己巳小辛巳癸巳皆在此月
  文元年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大衍厯二月甲午小三月癸亥大日食長厯閏三月傳曰於是閏三月非禮也孔氏曰漢書律厯志雲文公元年距僖五年辛亥二十九嵗是嵗閏餘十三閏當在十一月後今三月已即置閏是嫌閏月大近前也杜以為僖三十年閏九月文二年閏正月故言於厯法閏當在僖公末年誤於今年置閏嫌置閏大近後也大衍厯是年閏十二月 二年王正月甲子 丁丑長厯閏正月大衍厯正月戊子大己丑冬至甲子丁丑皆在二月 四年長厯閏三月大衍厯閏八月 六年閏月長厯閏十二月程公說曰案厯法是年未應閏經書閏月則周閏有所移也 七年三月甲戌 四月戊子大衍厯二月己未小甲戌在此月四月戊午大閏月戊子小 八年八月戊申長厯閏七月八月戊申晦九月癸酉長厯癸酉九月朔大衍厯九月甲辰小癸酉十月朔 十二年長厯閏十一月大衍厯閏十月 十三年五月壬午 十二月己丑大衍厯五月壬午朔大十一月庚辰小己丑在此月長厯五月壬午朔己丑十一月十日 十四年五月乙亥大衍厯四月丁酉大乙亥在此月 十五年大衍厯閏六月 十六年長厯閏五月十八年五月戊戌 六月癸酉大衍厯閏二月四月甲申小戊戌在此月
  五月癸丑大癸酉在此月
  宣二年王二月壬子大衍厯正月甲辰小癸亥冬至壬子在此月閏十一月己巳小長厯是年閏五月 三年十月丙戌大衍厯九月甲子小丙戌在此月 四年六月乙酉大衍厯五月庚申大乙酉在此月 五年大衍厯閏八月 六年長厯閏五月 八年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長厯七月乙未朔甲子三十日皆不入食限大衍厯閏五月丁酉小十月甲子朔日食程公說曰長厯自僖十二年至文元年五年一閏者二四年一閏者三失二閏焉又自文十六年至宣十年四年一閏者三又失一閏焉 九年九月辛酉長厯辛酉在八月大衍厯八月庚申小辛酉在此月 十年四月丙辰日有食之長厯四月丙辰朔是年又閏五月大衍厯四月丙辰大日食 十一年大衍厯閏正月 十二年六月乙卯長厯閏五月大衍厯六月癸酉大乙卯在七月 十二月戊寅長厯十二月己亥朔戊寅在十一月 十三年大衍厯閏九月 十五年長厯閏十一月十六年大衍厯閏六月 十七年王正月丁未長厯丁未在二月初四大
  衍厯正月丁丑小丁未二月二日 六月癸卯日有食之長厯六月癸卯朔大衍厯五月乙亥朔日食六月甲辰大
  成元年長厯閏三月大衍厯同 二年四月丙戌長厯丙戌在五月朔 八月庚寅長厯九月甲申朔庚寅七日大衍厯八月丙辰小九月乙酉大庚寅六日 三年大衍厯閏十一月 四年三月壬申長厯壬申在二月是嵗閏七月 六年大衍厯閏七月 七年八月戊辰大衍厯八月丁亥小戊辰在九月長厯是年閏八月 九年大衍厯閏四月 七月丙子長厯七月乙巳朔丙子在八月 十一月庚申大衍厯十一月甲戌小庚申在十月長厯是年閏十一月 十年五月丙午傳六月丙午晉侯卒長厯六月庚子朔丙午七日杜氏曰經有日無月大衍厯五月辛未小丙午六月七日 十二年大衍厯閏正月 十四年十月庚寅大衍厯十月乙巳大閏月乙亥大庚寅在此月長厯是年閏七月 十七年九月辛丑大衍厯閏六月庚寅小九月戊午大辛丑在八月十一月壬申 十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傳十一月壬申聲伯
  卒范氏曰據十二月丁巳朔十一月無壬申長厯壬申在十月五日是年閏十二月傳閏月乙卯晦十八年正月甲申晦二月乙酉朔晉悼公即位大衍厯閏六月庚寅小十一月丁巳朔日食
  襄二年六月庚辰傳七月庚辰鄭伯睔卒長厯閏四月經庚寅五月十九日六月無庚辰庚辰七月九日大衍厯閏三月甲戌小六月壬寅大庚辰在七月 三年六月戊寅長厯六月丁酉朔七月丙寅朔戊寅十三日大衍厯同 四年王三月己酉傳三月陳成公卒長厯三月無己酉大衍厯三月壬戌大己酉在二月是嵗閏十二月 五年長厯閏四月 七年十月壬戌大衍厯閏八月壬申大九月壬寅小壬戌在此月長厯是嵗閏十月 九年十二月己亥傳十一月己亥同盟於戲十二月癸亥門其三門閏月戊寅濟於隂阪侵鄭杜氏曰以長厯參校上下此年不得有閏月戊寅戊寅是十二月二十日疑閏月當為門五日五字上與門合為閏則後學者自然轉日為月長厯十一月庚寅朔己亥十日大衍厯十一月己丑大己亥在此月 十年五月甲午大衍厯閏四月丁亥小甲午在閏月長厯是年閏十一月 十一年傳九月諸侯悉師以復伐鄭甲戌晉趙武入盟鄭伯鄭子展出盟晉侯十二月戊寅㑹於蕭魚杜氏曰經書秋史失之今案經傳時月互異者不一或史即赴時書之或傳所據載籍訛舛不與經合若諸侯之㑹無國不記故傳於此年之事自四月己亥以後所書日月甚詳經書七月己未盟於亳城北後有公至自㑹楚子鄭伯伐宋二事則諸侯再伐鄭在九月經例不書月傳固與經不異鄭受伐乃使良霄如楚諸侯觀兵鄭東門鄭人行成又晉鄭交涖盟已不得復在九月況涖盟後始退師為蕭魚之㑹豈復一月中事乎葢下文冬字當在㑹於蕭魚上不知何由致誤也 十三年大衍厯閏正月長厯閏八月 十五年八月丁巳日有食之長厯七月丁巳朔日食大衍厯同 十一月癸亥大衍厯閏十月乙卯癸亥在閏月 十六年三月戊寅 五月甲子大衍厯二月癸丑小戊寅在此月四月壬子大甲子在此月長厯是嵗閏十月 十八年大衍厯閏六月 十九年七月辛卯 八月丙辰大衍厯七月癸巳大八月癸亥小辛卯在六月丙辰在七月長厯是年閏九月傳五月壬辰晦齊靈公卒杜氏曰光定位而後赴 二十一年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大衍厯閏二月甲申小九月庚戌朔日食十月庚辰朔日在黃道角四度弱非食限長厯是年閏八月 二十三年大衍厯閏十二月 二十四年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大衍厯七月甲子朔日食八月癸巳朔日在黃道星二度弱非食限長厯是年閏三月孔氏曰二十一年九月十月頻月日食此年七月八月頻月日食凡交前十五度交後十五度並是食竟去交逺則日食漸少去交近則日食漸多正當交則日食既若前月在交初一度日食則至後月之朔猶在交之末度未出食竟月行天既帀來及於日或可更食若前月日在交初二度以後則後月復食無理今七月日食既而八月又食於推步之術必無此理劉炫以為日月共盡一體日食少則月食多日食多則月食少日食盡則前後望月不食月食盡則前後朔日不食以其交道既不復相揜故也此與二十一年頻月日食理必不然疑古書歴世遙逺轉冩失真又曰戰國及秦厯紀全廢漢來測候天時始造其術劉歆以為五月二十三分月之二十五日一食空得食日而不得加時漢末㑹稽都尉劉洪作乾象厯始推月行遲疾求日食加時後代脩之漸益微密推步日食莫不符合但無頻月食法故為厯者皆一百七十三日有餘而始一交㑹未有頻月食者漢書髙祖即位三年十月十一月晦日頻食則日有頻食之理今案日月交㑹有常而積久不能無小變動如厯家論日短景長日長景短日或失其常度則雖巧厯有不能盡其變者漢文帝三年十月晦十一月晦並日食是漢初三十年中頻食者再後此乃未有此固不可以常理推也孔氏於襄二十四年從劉炫之說以頻食為經文轉冩失真與隠三年正義自相違失杜注之旨 二十五年八月己巳傳秋七月己巳同盟於垂丘長厯八月戊子朔無己巳大衍厯同今案六月有壬子則八月不得有己巳二十六年傳三月甲寅朔長厯閏十二月大衍厯閏八月 二十七年冬十
  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傳曰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辰在申司厯過也再失閏矣杜氏曰斗當建戌而在申故知再失閏也若是十二月則為三失閏故知經誤文十一年三月甲子至今年七十一嵗應有二十六閏今長厯推得二十四閏通計少再閏今案傳上書六月丁未朔至壬申七月戊寅至乙酉九月有庚辰辛巳則乙亥為十一月朔長厯十一月乙亥朔日食大衍厯同 二十八年十二月乙未長厯十二月戊戌朔無乙未二十二日己未恐己誤作乙傳十二月乙亥朔誤大衍厯十二月己亥小二十一日己未今案是月有甲寅則不得有乙未故劉氏以為當是閏月 二十九年長厯閏八月大衍厯閏五月
  昭元年六月丁巳大衍厯閏正月庚戌大五月戊申大丁巳在此月 十一月己酉長厯十一月乙亥朔己酉十二月六日傳十二月甲辰朔是年閏十二月 三年大衍厯閏九月 四年長厯閏四月 六年長厯閏七月大衍厯閏六月 八年十月壬午大衍厯十月丙申小壬午在十一月長厯是年閏八月 九年大衍厯閏三月 十年七月戊子長厯七月庚寅朔無戊子 十一年大衍厯閏十二月 十二年三月壬申長厯是年閏正月三月無壬申 十三年四月傳五月癸亥王縊於芋尹申亥氏杜氏曰癸亥五月二十六日經書四月誤 十四年大衍厯閏七月 十五年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大衍厯五月丁巳大朔日食長厯是年閏九月 十七年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大衍厯五月丙午朔大日食黃道婁四度閏月丙子小六月乙巳大非食限甲戌九月朔 十八年長厯閏正月 二十年傳王二月日南至三統厯正月己丑朔旦冬至杜氏曰是嵗朔旦冬至之嵗也時史失閏閏更在二月後故傳於二月記南至日以正厯也大衍厯正月辛酉小己丑冬至閏二月庚申小長厯是年閏八月與傳合 二十一年七月壬申朔日有食之大衍厯七月丙子小閏十月甲戌大十二月癸酉大朔日食黃道箕四度半彊 二十二年冬十月傳十一月乙酉王子猛卒杜氏曰乙酉在十一月 十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長厯十一月小甲戌朔傳乙酉十二日己丑十六日十二月大癸卯朔傳庚戌八日閏月癸酉朔傳辛丑二十九日杜氏曰此月有庚戌又以長厯推校前後當為癸卯朔書癸酉誤孔氏曰庚戌上去癸酉三十七日若此月癸酉朔其月不得有庚戌又傳十二月下有閏月辛丑辛丑是壬寅之前日二十三年傳曰正月壬寅朔二師圍郊則辛丑是閏月之晦也又計明年正月之朔與今年十二月中有一閏相去當為五十九日此年十二月當為癸卯朔經書癸酉明是誤也大衍厯閏十月甲戌大 二十四年八月丁酉大衍厯八月甲子小丁酉在九月今案五月朔乙未則八月不得有丁酉長厯丁酉九月五日 二十五年九月己亥 十月戊辰 十一月己亥大衍厯六月己丑小八月戊子小九月丁巳大十月丁亥小十一月丙辰大己亥在八月戊辰在九月又己亥在十月長厯是年閏十二月 二十八年四月丙戌大衍厯閏三月癸酉小丙戌在閏月長厯是年閏五月 三十年六月庚辰大衍厯五月庚申大庚辰在此月閏十二月丁巳小長厯是年閏五月
  定元年大衍厯閏八月 二年五月壬辰大衍厯四月丁卯大戊辰在此月長厯是年閏五月 四年長厯閏七月大衍厯閏四月 七年三統厯正月己巳朔冬至殷厯庚午朔大衍厯正月庚子大己巳冬至閏月庚午小 八年長厯閏二月 九年大衍厯閏十月十年長厯閏六月 十二年十月癸亥 十一月丙寅朔
  日有食之大衍厯閏七月戊戌小九月丁酉小癸亥在此月十月丙寅大日食長厯是年閏十一月十四年長厯閏十二月 十五年二月辛丑大衍厯正月甲申小辛亥冬至
  辛丑在此月閏三月壬子大 五月辛亥長厯五月辛亥朔大衍厯同 九月辛巳長厯九月己酉朔無辛巳辛巳十月三日大衍厯同今案八月朔庚辰則九月不得有辛巳哀二年長厯閏十一月大衍厯闕 五年九月癸酉大衍厯閏八月辛巳小癸酉在閏月長厯是年閏十月 七年長厯閏十二月 八年大衍厯閏五月 十年長厯閏五月 十一年大衍厯閏正月 十二年十二月螽傳仲尼曰火猶西流司厯過也杜氏曰周十二月今十月是嵗應置閏而失不置雖書十二月實今之九月 十三年大衍厯閏九月 十二月螽杜氏曰實十一月 十四年長厯閏二月以上長厯考春秋日月失三十六日朔三晦二其經傳上下所書日月有可證據者明是史文差繆日食不入限者四頻月食者二大衍厯失一百二十六日朔三日食不入限十七先一月者六先二月者二先三月者一先五月者一後一月者六閏月一頻月食者二杜氏據左氏傳屢譏周厯失閏是以長厯第前卻閏月求與春秋日月相符故所失少大衍厯自以三十二月閏率追筭不計與經合否故所失多東周厯法無傳矣劉歆所緫六厯俱非古法也杜氏謂或用黃帝以來諸厯推經傳朔日皆不合所謂魯厯亦不與春秋相符疑來世好事者為之凡經傳有七百七十九日漢末宋仲子集七厯以考春秋魯厯得五百二十九失二百五十日是不與春秋相符也大衍厯合朔議曰春秋日食有甲乙者三十四殷厯魯厯先一日者十三後一日者三周厯先一日者二十二先二日者九其偽可知矣然大衍厯視長厯朔每差一月亦有差二月者其日月得失本非所以釋經也傳除釋經日外別記三百一十六日長厯推無月者二其不合者六日而已是固不容以閏率議之但長厯視大衍厯少六閏自隠二年至宣十年三失閏自成末年至春秋之終復三失閏果若是四時寒暑皆當反易不但以申為戌而已恐周厯雖差未必如是之繆案經傳有曠數年不書日者前後屢見之長厯於此既無所據豈能無失至言頓置兩閏以應天正則臆決尤甚故說者疑焉今姑取其所考日月以證史文之誤附於闕文後葢三傳異師而日月之誤不殊有非筆削後轉冩失眞者矣併及大衍厯者所以見周厯置閏無準致日月不與天合如傳所記日南至在二月則雖曰建子而實亥十一月火猶西流則雖曰建戌而實申也然孔子於十二月螽嘗譏司厯之過而春秋日食不書朔日乃獨致辨於交朔之不合者閏餘之失易見而交朔之繆難知易見者有不勝譏而難知者非驗諸日食則莫能得其正也春秋存䇿書之大體諸越禮亡法不待辨而明者皆有筆而無削譏之不可勝譏也述作有體要撥亂有先後周禮未亡文武之政布在方䇿春秋之義行君臣父子中國外裔一反於正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脩廢舉墜而已






  春秋屬辭卷七
<經部,春秋類,春秋屬辭>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