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 作者:董仲舒 西漢 |
漢董仲舒撰。繁或作蕃,蓋古字相通。其立名之義不可解。《中興館閣書目》謂繁露冕之所垂,有聯貫之象。《春秋》比事屬辭,立名或取諸此。亦以意為說也。其書發揮《春秋》之旨多主《公羊》,而往往及陰陽五行。考仲舒本傳,《繁露》、《玉杯》、《竹林》皆所著書名,而今本《玉杯》、《竹林》乃在此書之中,故《崇文總目》頗疑之,而程大昌攻之尤力。今觀其文,雖未必全出仲舒,然中多根極理要之言,非後人所能依託也。是書宋代已有四本,多寡不同。至樓鑰所校,乃為定本。鑰本原缺三篇,明人重刻,又缺第五十五篇及第五十六篇首三百九十八字,第七十五篇中一百七十九字,第四十八篇中二十四字,又第二十五篇顛倒一頁,遂不可讀。其餘訛脫,不可勝舉。蓋海內藏書之家,不見完本三四百年於茲矣。今以《永樂大典》所存樓鑰本詳為勘訂,凡補一千一百二十一字,刪一百二十一字,改定一千八百二十九字。神明煥然,頓還舊笈。雖曰習見之書,實則絕無僅有之本也。倘非幸遇聖朝右文稽古,使已湮舊籍復發幽光,則此十七卷者,竟終沈於蠹簡中矣,豈非萬世一遇哉!
(案:《春秋繁露》雖頗本《春秋》以立論,而無關《經》義者多,實《尚書大傳》、《詩外傳》之類。向來列之經解中,非其實也。今亦置之於《附錄》 右《春秋類》一百十四部,一千八百三十八卷,《附錄》一部,十七卷,皆文淵閣著錄。 案:《春秋》三《傳》,互有短長,世以範寧所論為允,寧實未究其所以然也。《左氏》說《經》所謂「君子曰」者,往往不甚得《經》意。然其失也,不過膚淺而已。《公羊》、《穀梁》二家,鉤棘月日以為例,辨別名字以為褒貶,乃或至穿鑿而難通。三家皆源出聖門,何其所見之異哉?左氏親見國史,古人之始末具存,故據事而言,即其識有不逮者,亦不至大有所出入。《公羊》、《穀梁》則前後經師,遞相附益,推尋於字句之間,故憑心而斷,各徇其意見之所偏也。然則徵實跡者其失小,騁虛論者其失大矣。後來諸家之是非,均持此斷之可也。至於左氏文章,號為富艷,殘膏賸馥,沾丐無窮。章沖聯合其始終,徐晉卿排比其對偶,後人接踵,編纂日多,而概乎無預於《經》義,則又非所貴焉。) |
- 卷一 楚莊王第一 玉杯第二
- 卷二 竹林第三
- 卷三 玉英第四 精華第五
- 卷四 王道第六
- 卷五 滅國上第七 滅國下第八 隨本消息第九 盟會要第十 正貫第十一 十指第十二 重政第十三
- 卷六 服制像第十四 二端第十五 符瑞第十六 俞序第十七 離合根第十八 立元神第十九 保位權第二十
- 卷七 考功名第二十一 通國身第二十二 三代改制質文第二十三 官制象天第二十四 堯舜不擅移湯武不專殺第二十五 服制第二十六
- 卷八 度制第二十七 爵國第二十八 仁義法第二十九 必仁且智第三十
- 卷九 身之養重於義第三十一 對膠西王越大夫不得為仁第三十二 觀德第三十三 奉本第三十四
- 卷十 深察名號第三十五 實性第三十六 諸侯第三十七 五行對第三十八 第三十九 第四十
- 卷十一 為人者天第四十一 五行之義第四十二 陽尊陰卑第四十三 王道通三第四十四 天容第四十五 天辨在人第四十六 陰陽位第四十七
- 卷十二 陰陽終始第四十八 陰陽義第四十九 陰陽出入上下第五十 天道無二第五十一 暖燠常多第五十二 基義第五十三 第五十四
- 卷十三 四時之副第五十五 人副天數第五十六 同類相動第五十七 五行相生第五十八 五行相勝第五十九 五行順逆第六十 治水五行第六十一
- 卷十四 治亂五行第六十二 五行變救第六十三 五行五事第六十四 郊語第六十五
- 卷十五 郊義第六十六 郊祭第六十七 四祭第六十八 郊祀第六十九 順命第七十 郊事對第七十一
- 卷十六 執贄第七十二 山川頌第七十三 求雨第七十四 止雨第七十五 祭義第七十六 循天之道第七十七
- 卷十七 天地之行第七十八 威德所生第七十九 如天之為第八十 天地陰陽第八十一 天道施第八十二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