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邊紀略
作者:楊賓 清朝

山陰楊賓耕夫別六年,過於皖口,涕泣下拜,言:「先人歿矣!敢請一傳。」費密曰:「誌傳諸公有作,爲君序出塞之書。」塞者,遼以東也,至開元插柳爲界,故曰柳邊也。出塞者,省親也。耕夫父母出塞,時年十三,弟實楚萍,五歲矣。父某,字安城,諸生也,好節重義,以友事累,而徙於遼之寕古塔。耕夫旣壯,家已覆毀,走京師,謀所以救父母者,百方不就,先遣弟出塞。楚萍在襁褓中離親側二十年,顔面皆不得知,旣至,跪父母前,自道其乳時小名曰:「兒某也。」伏地不能起。母驚而下土炕,執其手,上下其面目,曰:「汝卽某兒,乃今成人耶!」於是母子抱持,絕復甦,自起作炊,以刀割肉,淚下臠胾,徐問浙中消息、內外親屬,歡極而痛,痛極而歡,語中夜不止,骨肉之情,蓋若真若夢者,累日楚萍踰年入關。耕夫謀終不得,亦出省覲,自京師至山海七百里,山海至奉天八百里,又二百四十里至開元所謂尚陽堡也。堡內尚有禾黍阡畛、瓦屋門巷,頗類北方小村落;離堡而東,皆次蓬舍,鉅樹高嶺,荒草寒雲,與開元異矣。開元至烏喇,八站,約千餘里。混同江當烏喇前,怒濤洶奔,見者驚畏,耕夫哭曰:「吾父母何不幸而遂至此極也!」渡混同,七站至寧古塔,約千里。安城在外久,將軍延教其子,將軍之子拜床下,諸少年無不拜者。安城自作屋,几案書籍,彷彿越中,尚有十二三。耕夫侍父母暇,卽旁訪問金元遺迹與明初設立奴兒干都司領轄部落種族諸事,風俗物產、語言嗜好,靡所不記。耕夫歸數歲,安城卒於戍所,耕夫在都,旦日向諸從事家叩頭請歸骨之例,無能知者,久始獲一卷案,經營二載,乃移柩入葬中土。母氏七十之齒,重歡子姓,則耕夫此書,讀者見序錄詳博,備考邊塞,而未知其飲泣年深,亦不過發攄其沈痛,無能如何之志而已。

成都 費密

白山黑水之間,在古爲荒服,不隸版圖;自遼金迭興,本朝復肇基其地,疆理規畫之制寖詳,然記載疎畧,志乘缺如。邇來流人遷客,頗多文士,往往能言其山川風俗,然未有考古證今,著成一書者,以地荒民朴,文獻無徵故也。楊子可師,才高識遠,留心經世大畧,往年以省親出塞,所過巖疆要地,必停驂周覽,從老校退卒詢防墜聞逸事,歸而考諸圖籍,參之見聞,爲《柳邊紀畧》五卷。凡山川形勢,障塞規模,驛站道里,三百八十衞、二十四所、三十六部落,莫不詳稽而備載;物產地宜,民情土俗,瞭如指掌,可以考典制,可以攬形勝,可以采風謠,楊子經濟之畧、著述之才,概見於茲矣。夫盧龍古塞,管幼安所潛蹤,田子春之所樹績,而冰天雪窖之間,又洪忠宣朱少章諸君子所効忠而竭節者,至若南關北關、松山杏山諸用武地,殊有關於疆場安危、國家成敗,是書之作,豈徒然哉!豈徒然哉!

松陵 潘耒

中原土地之入郡縣者,山川方域、物產風俗,皆有文以書之。書而不能盡與所不及書者,則徵之逸民遺老,所謂獻者是也。文獻備而郡縣之志成。若乃不入郡縣之地,雖聲教已通,而地土不毛,人民稀少,中原之人偶一至焉,皆出九死一生呻吟愁苦之餘,誰復留一字以傳?若冷山之《松漠紀聞》、五國城之《南燼紀聞》、英宗北狩之《革書》,亦絕無而僅有之作耳。然《南燼》所載道里方域,與《金史》不同,又極詆朱后,前輩多言其僞,而《松漠》《革書》所記,亦甚寥寥,不足比於郡縣志何也,無文獻以助之也。寧古塔在五國城、冷山之閒,明時隸奴兒干都司,所謂不入郡縣之地也,今則與盛京脣齒,如豐沛之於竹芒,耕者絕少,彌望無廬舍,行數日不見一人,與前代等。康熙初,先子坐張魏之獄徙於此,倡滿漢人耕與賈,而敎之以禮義,若無所苦者。然九死餘生,加以國破家亡之感,憤懣抑鬱,發爲詩謌,往往驚其座,人不以爲怪,則以爲不祥,於是投筆焚硯,不復有所書。餘年十三,離先子奉先王母於江浙閒,喪葬訖,年已四十矣,然後出塞,居未數月,又以事遣歸。當其出塞也,日有白雲親舍之思,而又陰風朔霰,瘃其肌膚,耳鼻手指一觸輒墮地,入阿稽則萬木蔽天,山魈怪烏,叫嚎應答,喪人膽斷,冰古雪,膠樹石,不受馬蹄,馬蹶而仆者再,觸石破顱,血流數升而死,死半日乃復甦,甦久之,猶不知在人世閒。方是時遼陽、松、杏、大小淩河諸戰場,南北關、木葉老邊、混同、呼里改諸阨塞,皆跋涉於呻吟愁苦之中,及其至也,喜極而悲,日侍兩親,供三十年子職於數月之閒,尚何心求寧古塔之文獻而書之哉?迨後先子卽世,歸葬中原,囘念耳目之所聞見,有宜書者。衞所之設,雖自成、宣、英三朝,然中原無往者,傳聞多不詳,如長白山在寧古塔南,舊圖皆畫於其北,山半一潭,周三十里弱,而《大明一統志》則云八十里,如此舛謬者甚多,更有求其舛謬而不可得者,一宜書。先子謫居久,變其國俗,不異於管寧、王烈之居東,寧古塔至今悲思之,二宜書。邊內郡縣旣有志矣,邊以外不設郡縣,無志又無他紀載如《松漠紀聞》者,而余適過之,三宜書。文字雖無,而余所遇老兵宿將,其言有可採者,又先子至其地在三十年前,所見三十年前之老兵宿將,是卽其地之獻也,而余亦得聞其言於先子,四宜書。泉甘土肥,物產如參貂,非中國有,楛矢自孔子後,誰復能辨之,地又在遼東三衞外,可城郭,非他羈縻者比,五宜書。夫地在異國,雖不宜書,好事者猶將書之,況有此五宜書,余安敢不書?此《柳邊紀略》所以作也。柳邊者,插柳條爲邊,猶古之種榆爲塞,而以之名其書者,以柳邊爲寧古塔境也,若黑龍江,則附寧古塔者也,亦得書奉天,則補其志之缺者也,亦牽連書之,而省覲之詩附焉。雖其山川建置、風俗災祥,率多未備,不敢比於中原郡縣志,或以其出自呻吟愁苦之餘,而附於洪忠宣《松漠紀聞》之後,斯幸矣!

大瓢山人楊賓

柳邊紀略卷之一

編輯

清山陰耕夫楊賓撰

條子邊

編輯

自古邊塞種榆。故曰榆塞。今遼東皆插柳條爲邊。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之竹籬。而掘壕於其外。人呼爲柳條邊。又曰條子邊。

條子邊西自長城起。東至船廠止。北自威遠堡門起。南至鳳皇山止。按明時遼鎭邊牆。西北自長城薊鎭界鐵場堡起。至東北開原之永寧堡止。共六十八堡。邊長一千二百四十八里。東北自開原之鎭北堡起。至東南鳳皇城堡止。共二十六堡。邊長五百二十里。而今之興京船廠。則皆明時邊外地也。設邊門二十一坐。曰鳳皇城門、曰愛哈門、曰興京邊門、曰加木禪門、曰英額門、曰威遠堡門、曰發庫門、曰彰武臺門、曰白土廠門、曰清河門、曰九官臺門、曰松嶺子門、曰長嶺山門、曰新臺門、曰黑山口門、曰高臺堡門、曰平川營門、曰布兒德庫蘇把兒漢門、曰黑兒蘇門、曰易屯門、曰發忒哈門。此盛京志所載者也。而會典則又稱西自長城起。東至喇林山止。設邊門十四座。曰名水堂門、曰寬邦門、曰碾盤溝門、曰新臺門、曰松嶺門、曰九官臺門、曰清河門、曰白土廠門、曰章古臺門[1]、曰法庫門[2]、曰布爾都庫蘇巴爾漢門[3]、曰黑爾蘇門[4]、曰衣屯門[5]、曰法忒漢門[6]。北自威遠門堡[7]起。曰威遠門、曰英額口門、曰因登門、曰鹹廠門、曰靉陽門、曰鳳皇城門、凡六門。共二十門。較之京志。則少門一。而不同者九。蓋志纂於康熙初。而會典成於康熙二十六年。是會典在後矣。當以會典爲正。按明時遼鎭設關十。遼陽城東南百八十里。通鮮者。曰連山關。靉陽城北三里。曰鎭朔關。瀋陽城東北。撫順城東。二十建州互市者。曰撫順關。開原城東六十里。靖安堡地方。曰廣順關。開原城東七十里。彝人互市者。曰鎭北關。開原城西六十里。慶雲堡地方。曰新安關。廣寧城東北七十里。彝人互市者。曰鎭遠關。廣寧城北八里。曰分水嶺關。金州城南一百二十里。通海運者。曰旅順口關。海州城西南七十里。海運船由此入遼河者。曰梁房口關。設沿邊衝要堡一百有三。曰鐵場、曰永安、曰背陰障、曰三山營、曰平川營、曰瑞昌、曰高臺、曰三道溝、曰新興營、曰錦川營、曰黑莊窠、曰仙靈寺、曰小團山、曰興水縣、曰白塔峪、曰寨兒山、曰灰山、曰松山寺、曰沙河兒、曰長嶺、曰椵木衝、曰大興、曰大福、曰大鎭、曰大勝、曰大茂、曰大定、曰大安、曰大康、曰大平、曰大寧、曰大靜、曰大清、曰鎭夷、曰鎭邊、曰鎭靜、曰鎭安、曰鎭遠、曰鎭寧、曰鎭武、曰西興、曰西寧、曰平洋橋、曰東昌、曰東勝、曰長靜、曰長寧、曰長定、曰長安、曰長勝、曰長勇、曰長營、曰靜遠、曰平虜營、曰上榆林、曰十方寺、曰丁字泊、曰宋家泊、曰曾遲、曰鎭西、曰彭家灣、曰平定、曰定遠、曰慶雲、曰古城、曰鎭彝、曰清陽、曰永寧、曰鎭北、曰威遠、曰靜安、曰松山、曰柴河、曰撫安、曰白家衝、曰三岔兒、曰曾安、曰東州、曰散羊峪、曰馬根單、曰一堵牆、曰清河、曰鹼場[8]、曰張其哈、曰雙堆兒、曰灑馬吉、曰靉陽、曰寬佃子、曰長嶺[9]、曰散等、曰長佃子、曰劉官寨、曰湯站、曰鳳皇城、曰青台峪、曰鎭東、曰鎭彝[10]、曰甜水站、曰黃骨島、曰歸服堡、曰紅嘴、曰望海窩、曰鎭遠[11]海門設蘇喇章京一員。筆帖式一員。披甲十名。

盛京城

編輯

盛京城。周九里三百三十二步。明洪武二十一年。指揮閔忠。因舊址築四門。大清天聰五年。增高一丈。拓大三百步。周共十里二百七十二步。康熙十九年。築關牆。周圍三十二里四十八步。高七尺五寸。門改爲八。大東[12]曰撫近。小東曰內治。大南曰德勝。小南曰天祐。大西曰懷遠。小西曰外攘。大北曰福勝。小北曰地載。外書滿文。內書漢文。不似今之滿漢左右書也。城中有鐘鼓二樓。百貨集其下。

皇城在南門內。規模雖小。金碧亦可觀。中宮曰清寧宮。東宮曰關雎宮。西宮曰麟趾宮。次東宮曰衍慶宮。次西宮曰永福宮。樓曰翔鳳。閣曰飛龍。正殿曰崇政殿。大門曰大清門。東曰東翊門。西曰西翊門。大殿曰篤恭殿。東坊曰文德。西坊曰武功。江南道士苗焦冥君稷守之時年八十餘矣。城左有圓殿。一正中脊高二丈。基高尺許。大如高之半。左右小圓殿各五。基與地等。脊高丈許。大亦半之。太祖率諸貝勒受朝賀處也。

盛京西六十里有土牆。基號曰老邊。疑即明朝失遼陽後邊牆。

東北柳條邊

編輯

東北柳條邊內外設將軍三。曰盛京將軍。曰寧古塔將軍。曰愛渾將軍。即黑龍江將軍。府尹一。曰奉天府尹。盛京將軍、奉天府尹所屬。東至興京。西至山海關永平府界。南至海。北至發忒哈門。柳條邊。東北至威遠堡門。設京二。曰興京。周秦屬肅慎氏。漢晉屬挹婁。隋屬高麗。唐初置燕州。後爲渤海大彝震所據。改屬定理府。遼金屬瀋州[13]。明屬建州右衞。在邊外。名黑圖阿喇城。大清發祥地。天聰八年。改爲天眷興京。曰盛京。禹貢屬青州。虞營州地。商屬肅慎氏。周屬朝鮮。秦遼東郡。漢遼東、樂浪、玄菟[14]、三郡地。明帝末。爲烏桓鮮卑所據。獻帝初平三年。屬公孫度遼東郡地。初平末屬曹操。晉改遼東郡爲國領縣八。後魏仍爲遼東郡。隋沒於高句麗。唐高宗平高句麗。置安東大都護府。玄宗[15]時。屬渤海郡王大祚策渤海郡地。後十二世孫彝震僭號。建定瀋二州。屬定理府。遼屬東京昭德軍。金屬東京顯德軍。元初爲瀋州。後改瀋陽路。屬遼陽行中書省。明洪武二十年。建瀋陽中衞。大清天聰八年。改爲天眷盛京。順治元年裁衞所。設駐防官兵。府二。曰奉天府。即盛京。順治十四年設。曰錦州府。禹貢屬冀州。虞夏屬幽州。商屬孤竹國。周屬燕。秦遼西地。漢無慮望平縣地。屬遼東郡幽州刺史領之。晉慕容氏西樂郡。唐柳城縣。屬營州。遼金錦川臨海軍。隸中京大定府。元省軍縣。名止稱錦州。隸大寧路。明洪武二十六年。建廣寧中左屯衞。大清康熙三年。改錦州爲錦縣。康熙四年。乃置錦州府。州三。曰遼陽州。周朝鮮界。戰國燕地。秦漢屬遼東郡。東漢改遼陽縣。屬玄菟郡[16]。魏屬遼東郡。晉屬襄平。隋屬高句麗。唐遼州。屬安東大都護。渤海改屬東平郡。遼初建東平郡。號南京。後改爲東京遼陽府。金東京。元遼陽行中書省。明洪武四年。置定遼都衞、遼東衞。八年。改定遼都衞爲遼東都指揮使司。十年。改遼東衞爲定遼後衞。陞前千戶所爲定遼前衞。左千戶所爲定遼左衞。十七年。建定遠中衞。十九年。建東寧衞。永樂七年。建自在州。大清順治元年裁諸衞。十年。置遼陽府遼陽縣。十四年除遼陽府名。康熙四年。改縣爲州。屬奉天府。曰寧遠州。商孤竹國地。周屬燕。秦屬遼西郡。漢海陽縣地。屬遼西郡。晉慕容皝置集寧縣。唐瑞州。遼隰州平海軍。海陽縣地。屬來州。金海陽、海濱、二縣地。屬瑞州。元瑞州地。屬大寧路。明初本廣寧衞地。宣德三年。分置寧遠衞。大清順治元年裁衞。康熙三年置寧遠州。屬錦州府。曰金州。周秦朝鮮界。本辰韓地。漢屬玄菟郡[17]。晉屬高句麗。唐初置金州統之。後渤海屬杉盧郡。遼復州化成縣。後改金州。屬蘇州安復軍。元初屬蓋州路。後併入遼陽路。明洪武四年。置金州衞。而中左所則在旅順。大清順治元年裁衞所。十年復爲金州屬錦州府。縣七。曰承德。奉天府附郭。曰海城。周秦屬朝鮮。本古南沃沮國。漢初屬玄菟郡[18]。後改屬樂浪都尉。東漢置都尉。仍封沃沮爲侯國。魏屬平州。晉屬高麗。隋屬高麗。爲沙卑城。唐李勣平高麗。改置蓋州以統之。渤海大氐以爲南京南海府。遼海州南海軍。隸東京。金澄州。隸東京。元屬遼陽路。明洪武九年置海州衞。大清順治元年裁衞。十年置海城縣。屬奉天府。曰蓋平。周屬朝鮮。本辰韓地。秦燕人衞滿所據。漢屬玄菟郡[19]。魏屬平州。晉屬高麗。隋蓋牟縣。唐蓋州。屬安東都護。渤海大氐改爲辰州。遼辰州奉國軍。隸東京。金蓋州奉國軍。隸東京。元初置蓋州路。後幷入遼陽路。明洪武九年置蓋州衞。大清順治元年裁衞。康熙四年置蓋平縣。屬奉天府。曰開原。周秦肅慎氏地。漢晉隋屬扶餘國。唐渤海扶餘府。遼屬龍州黃龍府。隸東京。金屬隆州利涉軍。隸上京會寧府。元初設開原南京二萬戶府治。黃龍府至元二十三年改開原路。明洪武十一年建遼海衞。二十二年建三萬衞。永樂七年建安樂州。大清順治元年裁衞。康熙四年置開原縣。屬奉天府。曰鐵嶺。周秦肅慎氏地。漢晉挹婁地。隋越喜國地。唐渤海。改爲富州。屬懷遠府。遼銀州富國軍。金新興縣。隸咸平府。元省縣。隸如故。明洪武二十一年建鐵嶺衞。大清順治元年裁衞。康熙四年置鐵嶺縣。屬奉天府。曰錦。錦州府附郭。曰廣寧。周初朝鮮界。後屬燕。秦屬遼西郡。漢東南爲無慮望平二縣地。屬遼東郡。西北累縣[20]地。屬遼西郡。東漢屬鳥桓。晉屬平州。隋屬高麗。唐置巫閭守尉都護府。遼東南為爲顯州奉先軍。屬東京。西北爲宜州崇義軍。屬中京。金置廣寧府。又義州崇義軍。元置廣寧府路。義州因之。屬大寧路。明洪武二十五年封建遼王。置廣寧護衞。二十六年改爲廣寧衞。又置廣寧前屯衞、廣寧右屯衞。二十七年又置廣寧中護衞。二十八年置廣寧左右護衞。永樂中徙封遼王於湖廣。改中護衞爲廣寧中衞。左護衞爲廣寧左衞。右護衞爲廣寧右衞。大清順治元年悉裁衞所。康熙三年置廣寧縣。屬錦州府。城一。曰鳳凰。周秦朝鮮界。本濊地。漢屬玄菟郡[21]。晉隸平州。隋屬高麗慶州地。唐平高麗。屬安東都護。後渤海據爲東京龍原府。遼開州鎭國軍屬東京。金石城縣地。屬東京。元屬東寧路。明初爲鳳凰城堡。嘉靖三十七年。因巡按李輔條議。移置定遼右衞。大清順治元年裁衞。仍稱鳳凰城。康熙二十□年[22]駐滿兵一千名。屬興京。以上皆入版圖。寧古塔將軍所屬。東至東海。東南至希喀塔山海界。東北至飛牙喀海界。西至威遠堡盛京界。南至土門江朝鮮界。北至發忒哈邊。愛渾將軍所屬。東至海。西至你不楮阿羅斯界。南至寧古塔界。北至海。以上不設郡縣。無版圖羈縻之國居多焉。

山海關

編輯

明時。遼鎭建敵臺一千三百三十三座。東路馬根單等七堡。四十九座。西路長勇等七堡。八十二座。寬佃子等十四堡。七十四座。開原十一堡。一百二十八座。中固三城堡。十九座。鐵嶺等六城堡。三十五座。汛河等三城堡。一十六座。懿路三城堡。二十一座。瀋陽六城堡。三十九座。靜邊等五堡。六十一座。鎭武等五堡。五十九座。正安等八堡[23]。七十九座。義州等十二城堡。一百二十座。錦州等十一城堡。九十七座。寧遠等二十一城堡。一百五十五座。前屯等二十九城堡。一百一十六座。廣寧右屯等四城堡。十一座。金州等二十五城堡。九十五座。復州等六城堡。二十九座。蓋州等二十七城堡。八座。海州等四城堡。四十四座。路臺二百二十八座。遼陽等十二城堡。二十四座。開原等十一城堡。七座。中固等三城堡。四座。鐵嶺等六城堡。七座。汛河等三城堡。八座。懿路等三城堡。十座。瀋陽等六城堡。七座。靜遠等六城堡。五座。鎭武等五城堡。二十七座。義州等十二城堡。八座。錦州等十一城堡。一十七座。寧遠等二十一城堡。三十二座。前屯等二十九城堡。三十六座。右屯等四城堡。二十四座。海州等四城堡。一十二座。當初建時。量地衝緩。緩者五里一臺。衝者二三里一臺。而所謂路臺者。高三丈五尺。周圍四十丈。體圓。以大磚爲之。上置舖樓垜口。每臺設守軍五名。專納行旅居民之遇敵者也。今自山海關至寧遠州。依然星羅碁布。完好若新。自寧遠州至奉天府。或五里一臺。或十餘里一臺。明啓禎朝。爲大清所毀。自奉天至威遠堡柳條邊。則數十里一臺。而又殘毀過半。土人云。天聰閒。增城奉天。取材於此故也。

山海關。唐太宗時築城五。所謂五花城是也。元時爲遷民鎭。明洪武十四年。大將軍徐公達建山海關城堡一座。周九里。高三丈五尺。又建山海衞領所八。設指揮十三員。千戶十九員。百戶二十三員。鎭撫二員。經歷一員。宣德九年置守關兵部分司。設主事一員。嘉靖四年設巡關御史一員。隆慶二年裁革。三年建山海關營。屬薊鎭。設參將一員。領中軍一員。千把總五員。額兵一千四百一名。尖哨三十名。夜不收三十名。額馬騾二百匹。頭關外即屬遼鎭。設二十五衞。曰定遼中衞。曰定遼左衞。曰定遼前衞。曰定遼後衞。曰東寧衞。曰定遼右衞。曰海州衞。曰蓋州衞。曰復州衞。曰金州衞。曰廣寧衞。曰廣寧左衞。曰廣寧右衞。曰廣寧中衞。曰義州衞。曰廣寧左屯衞。曰廣寧右屯衞。曰廣寧中屯衞。曰廣寧前屯衞。曰廣寧後屯衞。曰寧遠衞。曰瀋陽中衞。曰鐵嶺衞。曰三萬衞。曰遼海衞。分屯重兵。明初設兵一十九萬二百餘名。萬曆初存操兵八萬六千六百。後東事亟聚松杏閒者。遂至十三萬有奇。遼陽大淩河失後。尚十一萬一千一百餘名。則此關固東北一咽喉也。額曰天下第一關。有自來矣。今則設和敦大一員。佐領八員。驍騎八員。兵三百六十四名。移永平府通判一員。譏過客。搜參貂而已。明制。參貂材木魚鮮之類。皆有禁條。凡出關者。旗人須本旗固山額眞送牌子。至兵部起滿文票。漢人則呈請兵部。或隨便印官衙門起漢文票。至關。旗人赴和敦大北衙記檔驗放。漢人赴通判南衙記檔驗放。或有漢人附滿洲起票者。冒苦獨力等輩。至北衙亦放行矣。進關者如出時。記有檔案。搜檢參貂之後。查銷放進。否則漢人赴附關衙門起票。從南衙驗進。旗人赴北衙記檔即進。蓋自外入關。旗人便於他時。銷檔而出。不必更起部票也。至於人參。惟朝廷及王公歲額得入。餘皆不得入。入者死。是以參賈不敢公行。向賂守者。或夜踰城入。或晝壓草車糧車詐入。康熙己巳庚午閒。天子屢責守關吏。或死或徙。賂不行。乃從他口入。亦有泛海自天津登州來者矣。而關口之搜檢愈嚴。雖褌中不免。貂禁稍寬。然恐其攜一等貂來。貢貂分三等。過必查閱少而醜則已多。且佳必解部。拔一等者送內務府。餘則官賣。價給主。

長城東盡處曰大龍頭。西盡處曰大龍尾。皆有石碑。刻大字嵌城上。大龍頭土人呼爲老龍頭。上有望海樓。或有游宴其中者。樓前有石碑。大書一勺之多四字。

山海關外三里曰悽惶嶺。又曰歡喜嶺。蓋東行者至此悽惶。而西還者至此則歡喜也。又五里曰毛家山。南即望夫石。貞女祠在其上。余驟馬觀之。像一婦木龕中。作淒惻狀。乃所謂許氏孟姜者也。有聯雲。秦王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祠南里許爲姜女墳。或曰墳在海中。不可即。

松山杏山城

編輯

松山、杏山城。皆大清踏毀。杏山城外有古壕三道。同行[24]老滿洲曰。此我輩圍城時所掘也。按明崇禎十四年。即崇德六年。錦州、松、杏。皆被掘壕圍困。錦州困最久。松山七月。杏山兩月。今他處無跡。而杏山獨存何耶。

十三山

編輯

十三山在錦縣境內。醫巫閭山南去大淩河三十里。直十三站。遼顯州地也。遼史。世宗置顯州以奉顯陵。顯陵者。東丹人皇之墓也。人皇王性好讀書。不喜射獵。購書數萬卷。置醫巫閭山絕頂。築堂曰望海。州在山東南。山不高大。而峯十有三。鋒稜若削。離立如人。扈從東巡日錄所謂若硏山者也。上有潭。下有洞可避兵。金太常蔡珪詩云。閭山盡處十三山。溪曲人家畫幅閒。高供奉 土奇。康熙壬戌四月壬寅扈從過此。猶見山下人家。但無溪水。今則幷無人跡矣。

古咸州

編輯

古咸州應在開原站威遠堡之間。按松漠紀聞[25]。咸州至瀋州二百十里。今自奉天記里至開原站。得二百五里。雖古今道里未能盡合。然大要不甚相遠也。

黃龍府

編輯

黃龍府盛京志作開原縣。按金史地理志。天眷三年改黃龍府爲濟州。而婁室墓碑。載室葬於濟州之東南奧吉里。今其墓在船廠西二百里之薄屯山。則當日黃龍府治。應在今石頭河雙陽河之間。又松漠紀聞。黃龍府南百餘里曰賓州。州近混同江。其說亦合。若開原則去混同江六百餘里。金太祖安能一渡江即據有之耶。

也合老城

編輯

也合老城在驛路旁。新城亦可望見。俱無人跡。余同行鑲白旗攞牙喇常明。新城貝勒後也。謂余曰。我國因兄弟不睦。各據一城。自相殘殺。又政由婦女。以致滅亡。常明之父曰二格。年八十餘。少時爲太宗臂鷹。今以罪流甯古塔。猶能言舊日事。惜老病。又不通漢語。不能詳問之也。或曰前大學士明公 。老城貝勒後雲。

船廠

編輯

船廠即小吳喇。南臨混同江。東西北三面。舊有木城。北二百八十九步。東西各二百五十步。東西北各一門。城外鑿池。池外築土牆[26]。周七里一百八十步。東西門各一。北門二。 康熙十二年建造。 今皆圮。惟東西北三木樓在耳。康熙十五年春。移甯古塔將軍鎭之。中土流人千餘家。西關百貨湊集。旗亭戲館。無一不有。亦邊外一都會也。

船廠設於順治十八年。昂邦章京薩兒吳代造船於此。所以征俄羅斯也。而鄞縣萬季野以爲即明永樂閒[27]船廠。 永樂閒[28]發匠卒數千造船。將以開邊。未幾成祖崩。仁祖即位。罷歸。宣德時又造。宣宗崩。乃終罷。 余初未以爲然。既而至甯古塔。聞前省中陳敬尹曰。吾初至小吳喇。尚無造船之命。而穿井輒得敗船板。及銹鐵釘。又井水或鐵臭。季野之言乃信。

吳喇國舊城

編輯

吳喇國舊城。 人號大吳喇。以今之船廠亦名吳喇故也。 周十五里。四門。內有小城。周二里。東西各一門。中有土臺。城臨江。江邊有菴曰保甯。

長白山

編輯

長白山 土名歌爾民商堅阿隣。山海經作不咸山。魏書及北史皆曰徒太山。唐書作太白山。或又作白山。 在烏喇南千三百餘里。高二百里。橫亙五之。無樹木。惟生叢草。草多白花。山半有石臺。可四望。山顛[29]積雪皚皚。五峯環峙。南一峯稍下如門。中有潭。周二十五里。 大明一統志雲。周八十里。盛京志雲。四十里。吳漢槎長白山賦自註雲。形如豕腎。縱餘五里。橫八里。 峯頂至潭二百五十丈。 康熙十六年丁巳。甯古塔副都統薩不蘇奉旨丈量。得此數。 潭水南流入海者三。曰土門江、曰鴨綠江、曰佟家江。北流者五。曰賽因訥因河、曰額黑訥因河、曰昂邦土拉庫河、曰娘木娘庫河、曰阿脊革土拉庫河、而總匯於混同江。 康熙三十年辛未。刑部尚書圖納奉旨往繪全圖。 金大定十二年即山北建廟。冊爲興國靈應王。明昌四年冊爲開天弘聖帝。今康熙十六年遣官確勘。 內大臣覺羅武等謹題。爲遵旨看驗長白山事。康熙十六年四月十五日。內大臣覺羅武、一等侍衞兼親隨侍衞首領臣耀色、一等侍衞臣塞護札、三等侍衞臣索□[30]、奉上諭。長白山係本朝祖宗發祥之地。今乃無確知之人。爾等四人。前赴鎭守兀喇地方將軍處。選取識路之人。往看明白。以便酌量行禮。臣等欽遵上諭。於五月初五日起行。本月十四日至盛京。十六日由盛京起行。本月二十三日至兀喇地方。轉宣上諭於將軍等。隨查兀喇、甯古塔。及兀喇獵戶所居村莊等處。俱無確知長白山之人。僉雲。曾遠望見惟都統尼雅漢之宗族烖穆布魯[31]。原係採獵之人。今已老退閒居。稱我輩原在額赫訥陰地方居住。我雖不曾躋長白山之顛[32]。曾聞我父雲。如往獵於長白山腳。獲鹿。肩負以歸。途中三宿。第四日可至家。以此度之。長白山離額赫訥陰地方不甚遙遠。我不知其他等語。因訪問雖不曾至長白山。如赴額赫訥陰地方。水路幾日可至。陸路幾日可至。亦有知額赫訥陰地方陸路之入否。據管獵戶噶喇大額黑等口稱。如乘馬由陸路前。赴額赫訥陰地方。十日可至。如乘小舟。由水路而往。途中全無阻滯。二十日可至。倘遇水漲阻滯。難計日期。有獵戶喀喇者。知赴額赫訥陰地方陸路等語。臣等隨議。每人攜三月糧而往。又思或三月糧盡。或馬匹倒斃。不能歸家。亦不可定。隨語鎭守甯古塔將軍巴海。可載一船米於額赫訥陰地方預備。倘我輩米盡。以便於彼處取用。巴海雲。大船不能過松阿里河大險處。當即載米十七小船至額赫訥陰地方預備。臣等即擬於六月初二日起行。又思由水路而往。倘遇水漲阻滯。稽遲時日。不能即至。因與噶喇大額赫約。我輩乘此馬匹肥壯。速由陸路往看。俟看過長白山回時。再由水路逆流而上。前赴額赫訥陰地方。約定。臣等帶領固山大薩布素於六月初二日起行。經過文德痕河、阿虎山、庫勒訥林、初而薩河、滹沱河、沙布爾堪河、納丹佛勒地方、輝發江法河、木敦林、巴克塔河、納爾渾河、敦敦山、卓龍窩河、等處。及至訥陰地方江干。不意噶喇大額赫乘小舟而行半月程途。七日齊至。因語固山大薩布素。我輩乘小舟。由江中逆流前赴額赫訥陰地方。汝帶領官兵馬匹。由瓦努河逆流而上。由佛多和河順流而下。前來額黑納陰相會。約定遣發去後。臣等於十一日至額黑納陰地方。固山大薩布素等。初十日已至。因前至無路。一望林木。臣等與固山大薩布素商議。令薩布素、閒散章京喀達。與識路徑之喀喇。帶領每旗其甲士二名前行。伐木開路。幷諭如望見長白山。可將行幾日方得望見。有幾許路程。相度明確。來報。我輩住二日。亦即起行矣。隨於十二日遣發前行去後。本日據固山大薩布素差人顧素前來報稱。我等別大人們行三十里至一山頂上。望見長白山不甚遙遠。似止有一百七八十里等語。又續差艾喀來報。稱先差人來後。又至一高山頂上。望見長白山甚明。約有百餘里。山上見有片片白光等語。臣等趁未有雨水之時。急往看驗長白山。因留噶喇大額黑督捕珠蚌。於十三日起行。十四日與固山大薩布素等會於樹林中。揣摩開路前進。十六日黎明聞鶴鳴六七聲。十七日雲霧迷漫。不見山在何處。因向鶴鳴處尋路而行。適遇路蹊。由此前進。直至長白山腳下。見一處周圍林密。中央平地而圓。有草無木。前面有水。其林離住札[33]處半里方盡。自林盡處有白樺木。宛如栽植。香木叢生。黃花燦爛。臣等隨移於彼處住札[34]。步出林外。遠望雲霧迷山。毫無所見。臣等近前跪誦綸音。禮拜甫畢。雲霧開散。長白山歷歷分明。臣等不勝駭異。又正值一路。可以躋攀。中閒有平坦勝地。如築成臺基。遙望山形長闊。近觀地勢頗圓。所見片片白光。皆冰雪也。山高約有百里。山頂有池。五峯圍繞。臨水而立。碧水澄清。波紋蕩漾。殊爲可觀。池畔無草木。臣等所立山峯。去池水約有五十餘丈。地周圍寬闊。約有三四十里。池北岸有立熊□[35]望之甚小。其繞池諸峯。勢若傾頹。頗駭瞻視。正南一峯。較諸峯稍低。宛然如門。池水不流。山間處處有水。由左流者則爲扣阿里兀喇河。右流者則爲大訥陰河、小訥陰河。遶山皆平林。遠望諸山皆低。相視畢。禮拜下山之際。岸頭有鹿一羣[36]。他鹿皆奔。獨有七鹿如人推狀。自山岸陸續滾到山下閒散章京畢楊武里等駐立之處。臣等不勝駭異。因思正在乏食。此殆山靈賜與欽差大臣者。隨望山叩謝。收其七鹿。臣等上山之時。原有七人也。自得鹿之處。退至二十三步。回首瞻望。又忽然雲霧迷山。臣等因清淨勝地。不宜久留。於十八日言旋。回見先望見長白山之處。因雲霧朦朧。遂不得復見山光矣。二十一日回至二訥陰河合流之處。二十五日回至恰庫河。此河乃訥陰東流會合之所。二十八日正行之際。適遇頒到敕旨。臣等不勝歡忭。捧讀敕旨。感激靡盡。當經叩頭謝恩訖。二十九日因馬疲。不堪馳驅。自恰庫河水路乘小舟而歸。經過色克騰險處、圖白黑險處、噶爾漢險處、噶大渾險處、薩滿險處、蔭克錫險處、德克錫險處、松阿里大險處、多渾險處。乘一葉小舟。歷此大江九險。得以無恙而渡者。皆仰賴皇上洪福之所致也。七月初二日回至兀喇地方。又往看甯古塔等處地方。於本月十二日至甯古塔。徧看會甯府等處地方畢。於七月十七日自甯古塔起行。八月二十一日抵京師。 十七年己未。遣官致祭。照明初封五嶽例。 前代封嶽皆稱帝。明太祖以己起自布衣。不敢妄加封號。因改稱某山之神。 冊爲長白山之神。初於甯古塔西南九里溫德恆山致祭。今改於船廠城外。春秋仲月初旬。甯古塔將軍主祭。盛京禮部遣官讀祝文贊禮。 按會典陳設帛一。柱香一。酒三爵。牛一。羊一。豕一。登一。籩豆各十。簠簋各二。

冷山

編輯

冷山、宋洪忠宣公皓所居也。余於必兒漢必拉北望。相去約數十里。見其積素凝寒。高出眾山[37]之上。土人呼爲白山。以其無冬夏皆雪也。 宋史忠宣本傳。冷山地苦寒。四月草生。八月已雪。穴居百家。陳王悟室聚落也。 松漠紀聞。冷山去燕山三千里。去金所都二百餘里。 本傳。雲中至冷山行六十日。距金主所都僅百里。 去甯江州百七十里。扈從東巡日錄。曷木逤邏[38] 即俄莫賀索落站。 東北二百餘里爲冷山。余雖未至其下。然以古今道里合之。其爲冷山也無疑。

尚陽堡

編輯

尚陽堡在開原縣東四十里。安置罪人。始於天聰七年八月。 按實錄。黑圖阿喇獲明盜參人。以其餘黨發尚陽堡。 後以爲例。自順治末改發甯古塔。康熙初又增船廠、黑龍江、席北、白登訥。即有仍照舊例發尚陽堡者。亦止居於奉天府城。而尚陽堡爲墟矣。

甯古塔

編輯

甯古塔。周曰肅慎氏。漢曰挹婁。六朝屬勿吉。在白山、拂涅、二部之間。 按太平寰宇記及北史。勿吉有七種。其一曰粟末部。與高麗接。二曰汨咄部[39]。在粟末北。三曰安車骨部。在汨咄東北。四曰拂涅部。在汨咄東。五曰號室部。在拂涅東。六曰黑水部。在安車骨西北。七曰白山部。在粟末東南。今以古今地勢考之。在白山拂涅之閒[40] 唐初屬黑水靺鞨。後屬渤海。宋曰生女眞。 女眞本朱里眞之訛。後避契丹興宗名。改爲女直。 金曰鶻里改路。元曰呼里改萬戶府。屬合蘭府水達達路。 按水達達所屬軍民萬戶府五。曰桃溫。曰呼里改。曰斡朶憐。曰脫斡憐。曰索苦江。分領混同江南北之民。 明屬奴兒干都司。甯古塔之名。不知始於何時。甯古者。漢言六。塔者。漢言個。相傳有老者生六子。遂以之名其地。有指爲六祖發祥之地者非。 按六祖。長曰德世庫。次曰劉闡。次曰索長阿。次曰覺昌安。即景祖也。次曰包朗阿。次曰寶實。德世庫居覺爾察。劉闡居阿哈河洛。索長阿居河洛噶善。景祖居祖居黑圖阿喇。即今之興京也。包朗阿居尼麻喇。寶實居章甲。近者相距五里。遠者二十里。因號其人曰甯古塔貝勒。與以之名地者不同。

混同江

編輯

混同江、一名粟末江。又名速末江。又名宋瓦江。又名松花哩烏喇。松花哩者、漢言天、烏喇者、漢言河。言其大若天河也。混同江之名。改於遼聖宗四年。其源發於長白。北流遶船廠城東南。出邊受諾尼江。東注。北受黑龍江。南受烏蘇里江。曲折流入大東海。其在船廠東南者。闊三十丈。 魏書勿吉傳。國有大水。闊三里餘。名速末水。 余去時爲己巳十月二十一日。江已冰。乘車過。是日晴和。冰少融見土。余疑爲江底。土人曰。江深二丈餘。冰上積土。土上復冰。今所融者土上冰耳。歸時爲庚午二月二十一日。流澌蔽江。鋒甚利。舟不肯渡。余策馬從亦拉江徑涉。亦拉者。漢言三也。蓋尼失哈站下流兩沙洲。分江水爲三。故以此名。水僅沒馬腹。余所乘高麗馬則沒頸。因念金太祖乘赭白馬徑涉。水及馬腹。平平耳。何神異之有。 冬雪多則春夏融流水大。否則小。余適當己巳冬無雪。故可徑涉雲。 尼失哈站南山上有潭。產小魚。魚皆逆鱗。人不敢食。尼失哈者。漢言小魚。蓋地以物名者也。

遼河

編輯

遼河套在開原西北舊顯州城下。水甘土厚。平地不下萬頃。明宣德以前。皆屬邊內。自畢恭立邊牆後。遂置境外。嘉隆閒[41]漸爲福餘衞頭目所據。天命四年。太祖既擒介賽 一作宰賽 貝勒喀爾喀。 即福餘衞都督後。 舉部北徙。此地遂成甌脫。惜乎不置邊內。以之屯種也。

旅順口

編輯

遼東金州旅順口。距山東登萊甚近。順風揚帆。一日夜可達。明時運糧運貨。往往由此。若永樂宣德閒[42]。海運則自旅順口徑達開原城西老米灣。舊跡猶存。可得而考也。

古甯江州

編輯

古甯江州應在今厄黑木站。扈從東巡日錄。指爲大吳喇者非是。按松漠紀聞。來流河去混同江百十里。而來流城即在甯江州西。金太祖紀。十月朔。克甯江州城。次來流城可證。今去混同江東百十里者。正厄黑木站。特不知何水爲來流河故跡。若大吳喇則在混同江邊。何百十里之相去耶。


邊外多山戴沙土者曰嶺。如歡喜嶺、盤頭嶺之類。戴石者曰拉[43]。亦作䃳[44]。如拉伐、必兒漢必拉之類。平地有樹木者曰林。如惡林、王家林之類。山閒多樹木者曰窩稽。亦曰阿機。盛京志作窩集。實錄作兀集。秋笳集作烏稽。如那木窩稽、色出窩稽、朔爾賀綽窩稽之類。瀑布曰發庫。平地曰甸子。亦作佃子。如寬甸子、張其哈喇佃子之類。坡陀曰阿懶。山之銳者曰哈達。 達讀作平聲。 如山陰哈達之類。

席百

編輯

席百一作西北。又作席北。在船廠邊外西南五百餘里。土著自言與滿洲同祖。而役屬於蒙古 蒙古之名。始於元。唐書作蒙兀部。宋作冒骨子。契丹事跡作朦骨國。 之科爾沁。 一作好兒趁。與察哈爾虎墩兔同祖。住牧東北邊外。去建州最近。明萬曆二十一年癸丑九月。其長瓮阿代貝勒、莽古思貝勒、明安貝勒。同葉赫等八國之師犯興京。敗歸後。明安貝勒以女進太祖。莽古思貝勒以女進太宗。遂爲外藩四十九旗之長。 凡自船廠往墨兒根、愛渾、黑龍江者由此。按天聰八年十一月。霸奇蘭等征黑龍江。命由科爾沁國舅吳克善 莽古思貝勒之子 所屬之席北綽爾門地方經過。則爲東北衝途也久矣。特以地屬外藩。公行刦奪[45]而莫能禁。行旅每視爲畏途耳。


黑龍江【1】愛渾【2】城在船廠東北後魏時曰黑水部屬勿吉唐曰黑水靺鞨置黑水府【3】金曰合懶路元曰合蘭府水達達路【4】明曰黑龍江忽黑平寨大清天命元年八月太祖命達爾漢順科落巴圖魯征之【5】後朝貢為羈縻國康熙十三年始築城二十二年設將軍一員梅勒章京三員【6】滿洲披甲千人索倫披甲千人所謂黑龍江新披甲是也【7】大船四十花船七十槳船十七而以船廠寧古塔流人為水手幫兒各八百二十四人二十九年將軍統其半駐墨兒根以衞索倫索倫者屬國也【8】產美貂號索倫皮與西北阿羅斯為鄰【9】康熙四年乙巳阿羅斯率八千餘人入索倫部取貂皮而淫其婦女臥未覺寧古塔將軍巴【10】輕騎往襲之盡殲其軍脫者四人耳於是築城於雅克薩為邊患者二十餘年康熙二十八年己巳天子命舅舅公佟【11】內大臣索【12】往諭禍福乃毀雅克薩城退地五百里以尼不楮為界而索倫貂乃盡貢內府矣

【1】即薩哈連兀喇源出塞北

【2】一作艾虎

【3】唐開元十六年以其部落都督賜姓名曰李獻誠授雲麾將軍兼黑水經略使

【4】合蘭府設軍民萬戶府五曰桃溫曰胡里改曰斡朵憐曰脫斡憐曰孛苦江分領混同江南北之民錢糧戶數共二萬九百六

【5】江水每九月始冰時流澌忽合若浮梁遂濟取屯寨十一

【6】滿洲一水手一索倫一

【7】凡強盜竊盜免死者多給為奴

【8】按實錄天聰八年五月黑龍江索倫頭目巴爾達齊來朝貢貂皮十月巴爾達齊又率京古齊哈拜孔恰泰吳都漢內赫徹特白哈爾塔等朝貢其未附屯寨則於崇德四年十一月遣曹海等六年七月遣席特庫等會蒙古敖漢奈曼吳喇忒四子諸郡調度征之乃為屬國

【9】阿羅斯一作俄洛斯即羅剎邊外呼為老鎗為人深目碧瞳隆準黃虬髯長身多力而好睡睡輒不即覺長於步戰善鳥鎗不畏弓矢矢著身徐徐拔之相視笑自言自開闢至今皇帝之丁卯共七千九百十有四年其族卑幼見尊長去帽俯首先指左右肩次指左右膝或曰先指額次腹次右肩次左肩西洋所謂反十字也最奉佛見必俯伏而哭或曰非佛也奉者天主俯伏而哭者天主教也其居室正方上下四旁皆板其器精巧類西洋其帽青頂縫貂於內外綴珠寶珊瑚或用猩猩氈縫貂其服方領小袖袍長掛賤者著朵羅尼貴者貂銀鼠雜錦蒙其表綴珠寶珊瑚金剛鑽於邊而絕少紬緞其錢銀質無好肉大若瓜子率重一分陰作交戟或人馬形陽則其國書也若梵經一錢必書數十字不可辨或曰文字用臘底諾話臘底諾者西洋諸國之官話也其紙厚若山西毛頭大減十之三微脆中有暗花若戈戟之狀色白其菜莖若萵苣而短葉若薹包者白舒者青魚腥臭食之味淡其所食多虛糕如今之西洋糕者而色純白軟潤經月不硬其國都相傳在正西之北高海中水陸曉夜行十三閱月乃至雅克薩城而西陲今略以為在金山西北七日出塞紀略以為漢之堅昆唐之黠頁斯又曰紇吃斯王秋澗玉堂嘉話則以為古鳥孫即今斡落絲余以滿音葉之此音本在鳥斡孫絲之間而無適合之字譯者不得已以己音之相近者當之中原譯者音隨地變以訛傳訛名稱遂異不知其國固二千年如一日也余向見秋笳集作烏孫以為非後從塞外見其國人狀貌皆與顏師古注鳥孫者合因復疑之今得秋澗語始恍然矣至於地之方位路之遠近余不暇辨

【10】海

【11】國綱

【12】額圖


虎兒哈河即鏡泊下流【1】金呼里改江也闊二十丈源出色出窩稽繞寧古塔西南東北折入混同江匯黑龍烏蘇里二江入海其水色白味甘在第二泉上飲之益人精力或曰參水也故能然

【1】盛京通志寧古塔城西南百里有湖廣五六里袤七十里土人呼為必爾滕即鏡泊也中有三山曰俄莫賀昂阿山阿克善山牛彔山阿克善牛彔兩山之間有巖曰白巖湖之西南虎爾哈河東流入湖之處有崖曰呼客兔崖湖水東注飛瀑躡空奔浪雷吼聲聞數十里土人呼為發庫


寧古塔西八十里有大石曰德林【1】在萬山中廣二十餘里袤百餘里其平若砥色或青或黑或紺或若龜文或若羊肚又復嵌空玲瓏馬蹄鼕鼕然若行鼓上而曲池橫沼志所稱如井如池如盆盂者【2】莫不魚鼈焉寧古塔城舊在覺羅城北五十二里康熙五年移於覺羅城西南【3】今梅勒章京所居者新城也新城建舊城遂廢人呼之為舊街上寧古塔四面皆山虎兒哈河繞其前木城周二里半東西南各一門外為土城土城本周十里四面有門今皆圮惟臨河西南面壁立耳公衙門及梅勒章京居在木城內餘官兵及民皆散住東西南土城內合計不過四【4】【5】百家屋皆東南向立破木為牆【6】覆以莎草厚二尺許草根當簷際若斬綯大索牽其上更壓以木蔽風雨出瓦上開戶多東南【7】土炕高尺五寸周南西北三面空其東就南北炕頭作竈上下男女各據炕一面【8】夜臥南為尊西次之北為卑曉起則疊被褥置一隅覆以氊或青布客至共坐其中不相避西南窗皆如炕大糊高麗紙寒閉暑開兩廂為碾房為倉房【9】為樓房【10】四面立木若城【11】而以柵為門【12】或編樺枝或以橫木廬舍規模無貴賤皆然惟有力者大而整耳

【1】天東小記作烏黑法喇

【2】盛京志孔洞大小不可數計或圓或方或六隅八隅如井如盆如池或口如盂而中如洞深或丈許或數尺中有泉或生魚或生草木

【3】去覺羅城八里

【4】四:三

【5】三:四

【6】金志以木為牆壁

【7】金志獨開東南一扉

【8】金志穿土為床熅火其下而寢食起居其上

【9】滿語曰哈勢

【10】用貯食物

【11】名曰障子

【12】金志聯木為柵


自混同江至寧古塔窩稽凡二曰那木窩稽【1】曰色出窩稽【2】那木窩稽四十里色出窩稽六十里各有嶺界其中萬木參天排比聯絡閒不容尺近有好事者伐山通道乃漏天一綫而樹根盤錯亂石坑呀秋冬則冰雪凝結不受馬蹄春夏高處泥淖數尺低處匯為波濤或數日或數十日不得達蚊蟲?盲白戟之類攢嚙人馬馬畏之不前有死者乃焚青草聚煙以驅之夜據木石燎火自衞山魈野鬼嘯呼墮人心膽餒則咽乾糧或射禽獸燒而食之糧盡又無所得久之水不涸則死矣凡入窩稽者必掛一物於樹言笑不敢苟若齋然否則多蹭蹬或曰山神為祟雲【3】

【1】一作諾木阿機又作納本阿機明初置納木河衞萬曆三十八年庚戌十一月大清命額宜都取之

【2】一作色赤阿機盛京志作色齊窩集

【3】扈從東巡日錄雲烏稽中皆喬松及樺作樹間有榆椵鱗接虬蟠□山帶澗蒙密紛斜白晝晻日?孛霜旦葉彫畧見曦月樹根亂石磥硊錯落疑無道路供奉得之傳聞記載雖不甚詳然其大概略可想見矣


自山海關至十三站連岡複嶺無徑寸之木自十三站至奉天平壤為多自奉天至柳條邊山野相錯或斷或續自柳條邊至混同江岡嶺似十三站西而草木則隨地皆有自混同江東尼失哈站至必兒漢必拉半屬窩稽崎嶇陰慘不類人間至沙闌則又別有天地而寧古塔尤佳惜四山樹木為居人所伐鬱蔥佳氣不似昔年耳


寧古塔西南六十里沙闌南有舊城址【1】大與今京城等內紫禁城石砌女牆下猶完好內外街道隱然瓦礫遍地多金碧色土人呼為東京而中原之流寓者皆指為金之上京是以盛京志作金上京會寧府【2】余按史志遼金東京在今遼陽州土人之言固非而盛京志亦未可盡信嘗考金史地理志上京東至胡里改六百三十里西至肇州五百五十里北至蒲與路七百里東南至恤品路一千六百里至曷懶路一千八百里又洪忠宣路程上京三十里至會寧頭鋪四十五里至第二鋪三十五里至阿薩鋪四十里至來流河四十里至報打孛廑鋪七十里至賓州【3】渡混同江則是金之上京確在今寧古塔之西混同江之東其去混同江僅二百六十里耳以今之道里度之應在色出窩稽左右而色出窩稽嶺上土城址尚在今人指為金時關門者安知非是然則沙闌之金碧猶存者其殆熙宗天眷以後之北京歟

【1】天東小記作火茸城

【2】按金史上京路即海古之地金之舊土也天眷元年號上京海陵貞祐二年遷都於燕削上京之號止稱會寧府大定□三年七月復為上京其山有長白青嶺馬紀嶺完都魯水有按出虎水混同江來流河宋瓦江鴨子河其宮室有乾元殿慶元宮宸居殿景暉門敷德殿延光門宵衣殿稽古殿明德宮涼殿延福門五雲樓重明殿東華殿天門殿混同江行宮春亭天元殿世德殿永祚宮光興宮雲錦亭臨漪亭

【3】按金史賓州本渤海城在鴨子混同二水之間


威伊克阿林極東北大山也上無樹木惟生青苔厚常三四尺康熙庚午與阿羅斯國分界天子命鑲藍旗固山額真巴海等分三道往視一從亨烏喇入一從格林必拉入一從北海遶入所見皆同【1】遂立碑於山上碑刻滿洲阿羅斯喀爾喀文

【1】時方六月大東海尚凍


沙闌城內存石塔一石觀音一康熙初觀音首脫鼻端微損新鄉張司空坦公【1】琢而小之今高九尺而石座又三尺餘己巳六月寧古塔藍旗固山大巴黑塔阿媽病且死夢石觀音至其家遺命長子吳達哈為屋以蓋之吳達哈出五十金屬西關吉林下觀音廟僧淨金董其事淨金又募得數十金冬十二月入窩稽伐木庚午二月初六日破土此余所目擊者也又往時存一紫石碑康熙初大興劉侍御命人往觀其人椎而碎之取一角還僅十三字作四行首行曰深契次曰聖次曰儒生盛於東觀次曰下瞰闕庭書類率更令蓋國學碑也又土人云城內雖無居人遠望之猶有王氣城北十餘里有兩石橋橋九洞今石雖圮柱尚在又將軍安【2】使人浚井得硃漆井亭木方尺顏色甚鮮

【1】名縉彥

【2】珠瑚


五國城就徽欽之死斷之似一城而五國其名者考遼史營衞志五國俱有國名曰剖阿里國曰盆奴里國曰奧里米國曰越里篤國曰越里吉國則非聚居一城也明矣至其地或以為在三萬衞北一千里自此而東分為五國【1】或以為在羌突里噶尚【2】或以為在朝鮮北境【3】或以為去燕京三千八百餘里西上黃龍府二千一百里【4】或以為寧古塔相近搶頭街有舊城址五疑即是其說紛紛不一而余以為徽欽自徙鶻里改路之後未聞再徙則五國城自在鶻里改路境內而鶻里改者即虎兒哈胡里改之變書也搶頭街之說庶幾近之

【1】載大明一統志

【2】吳漢槎曰自寧古塔東行六百里名羌突里噶尚松花黑龍二江於此合流有土城焉疑即是

【3】扈從東巡日錄朝鮮北境近寧古塔者有安置黴【黴:徽】欽故城在山頂之上

【4】南燼紀聞言二帝初遷安肅軍又遷雲州又遷西沔州又遷五國城其地去燕京三千八百餘里西上黃龍府二千一百里余按金史徽欽以金太宗天會六年七月乙巳赴上京十月徙韓州七年七月丁卯徙鶻里改路地名皆不相合此書之偽無疑


黑龍江【1】發源塞北南流而東混同江發源長白山北流而東雖入海處合而為一而其源則相去甚遠金史世紀稱混同江亦號黑龍大誤又兩江之水手掬之皆白色惟遠望略如柳汁耳金志及松漠紀聞稱掬之則色微黑皆不可信

【1】元史作合蘭河

柳邊紀略卷之二

編輯

自京師至寧古塔凡二千八百七十八里京師四十里至通州二十里至燕郊二十里至夏店三十里至三河縣【縣近七渡鮑邱臨洵三水故名】三十里至邦均二十里至段家嶺三十里至別山二十里至枯樹三十里至玉田縣【古無終國水中白沙可治玉】四十里至沙流河四十里至豐潤縣二十里至板橋三十里至榛子鎮【松漠紀聞作榛子店】三十里至新店堡二十里至沙河二十里至野鷄坨十五里至安和店【店東北十餘里有首陽山山麓有孤竹城伯夷叔齊廟廟有清風樓土人呼為洞山】 二十五里至永平府【古孤竹國秦漢為右北平松漠紀聞作平州】三十五里【松漠紀聞作四十里】至雙望二十里至蘆峰口十五里至撫寧縣二十里至榆關【或作渝關又曰臨渝以渝水名松漠紀聞舊榆關至雙望店七十里】二十里至深河三十里至范家店三十里至山海關三里至歡喜嶺五里至八里鋪【明崇禎初經略王在晉請城八里鋪以衞山海關旅【旅:旋】罷五年又以山永巡撫楊嗣昌言設兵五十名】 十二里至老軍屯三十里至高粱站十八里至前衞十五里至涼水河十里至葉家墳三十里至中後所【明崇禎五年設遊擊一員統兵一千二百名】十八里至東光站十二里至望海店三十里至七里坡十二里至曹莊十里至寧遠州【明初置寧遠衞領所七設指揮二十四員千戶二十五員百戶五十七員鎮撫七員經歷一員教授訓導各一員嘉靖二十六年設參將一員領中軍一員把總九員主兵三千八百八十八名客兵家丁二十三名獨輪戰車一百輛馬三千三百六十八匹騾五十頭四十二年設寧前兵備道一員今悉裁去惟設知州吏目學正訓導各一員】 十八里至雙樹鋪【天聰二年五月太宗攻寧遠不克回兵駐此】十二里至連山十八里至塔山【明時寧遠衞中左所千戶駐此】十二里至高橋十八里至杏山【明末設遊擊一員統兵一千二百名】十八里至松山【明初廣寧中屯衞中左所千戶駐此崇禎間設遊擊一員統兵一千二百名】十八里至小淩河十里至雙陽店二十里至大淩河【明初廣寧左屯衞中左所千戶駐此自遼陽失後遂為要地總兵祖大壽等統重兵於此拒守】三十里至十三站【即十三山胡嶠陷虜記雲西南去幽州二千里】 四十里至閭陽驛【遼乾州廣德軍奉陵縣金閭陽縣】二十里至壯振堡十里至興隆店十五里至二臺子十里至顧家子三十里至中安堡十八里至羊腸河【按三鎮邊務務要羊腸河在鎮遠等堡邊外係朵顏衞任牧之所今為內地】十五里至小黑山二十里至胡家窩三十里至二道井二十里至一半拉門三十里至白旗堡【康熙二十一年三月朔己酉天子駐蹕於此鑿百井以供行營】三十里至劉河溝十里至黃旗堡八里至小黃旗堡二十二里至巨流河【即遼河一名枸柳河又作句驪河源出靺鞨北諸山清初築小城於河上名曰閒城】 十五里至顧家子二十五里至老邊三十里至大石橋【一名永安橋】三十里至奉天府【松漠紀聞作瀋州明洪武二十年建瀋陽中衞領所五設指揮使三十二員千戶二十一員百戶五十七員鎮撫經歷各一員教授訓導各一員嘉靖二十年設遊擊一員領中軍一員千把總九員主兵七千九百八十七名客兵家丁四十八名獨輪戰車二百輛元戎車一輛鼓車二輛馬五千三百八十八匹騾五十頭今改設將軍一員梅勒章京二員固山大八員噶喇章京八員牛彔章京員代子員筆帖式員披甲三十名馬匹又設府尹一員府丞治中各一員經歷一員教授訓導各一員戶禮兵刑工五侍郎各一員郎中七員員外郎十五員主事六員知縣典史各一員教諭訓導各一員】 二十里至大窪二十里至蒲河【明時設千戶所】十里至汛溝鋪二十里至懿路站【即金挹婁縣明時鐵嶺衞左右千戶所駐此】二十里至范家屯十里至新鋪三十里至鐵嶺縣【明初建鐵嶺衞領所七設指揮二十八員教授訓導各一員鎮撫二員經歷二員千戶二十六員百戶六十四員又設備禦一員領把總二員主兵二千三百八十一名馬五百五十八匹獨輪戰車一百輛今改為縣設知縣典史各一員教諭訓導各一員】 十里至高麗站五里至平定堡五里至山頭鋪四十里至開原縣【明初置遼海三萬二衞領所十七設指揮五十一員千戶三十二員百戶九十三員鎮撫六員經歷二員教授訓導各一員知州吏目各一員又設參將一員領中軍一員輛【輛:千】把總十四員主兵一萬五百二十名獨輪戰車二百輛元戎車一千【千:輛】鼓車二輛馬二千八百二十五匹騾五十頭又設兵備道一員今改為縣設知縣典史各一員教諭訓導各一員披甲一千名】 十五里至開原站十五里至柳條邊威遠堡門四十里至棉花街五十里至也合站【盛京志及太祖實錄皆作葉赫明時北關也】五十里至火燒嶺三十里至黑而蘇站三十里至小孤山四十里至大孤山【扈從東巡日錄載康熙二十一年天子去時路程奉天東北八十里為撫順舊堡為琉璃河為札凱為嘉祜禪為曾家寨為哈達河為耿家莊柳條邊為鷂鷹坡為庚格為庫魯為三丸山為夸蘭山河為阿爾灘訥門阿爾灘訥門者蒙古語漢言大孤山也乃與驛路合】 三十五里至易屯河【一作一統河又作亦屯河明正統間置衞】二十五里至一把旦二十五里至石頭河三十五里至雙陽河六十里至衣兒門【一作引門河明正統間置衞】二十里至沙粦【一作薩龍河】三十里至一拉溪二十里至搜登【一作蘇敦】二十里至水哈三里至小水哈五十里至船廠十里過混同江至尼失哈站三十里至交密峰四十里至厄黑木站十里至那木窩稽三十里至山神廟五十里至拉筏站七十里至退屯站【一名昂邦多紅昂邦者大多紅者渡口也】 三里至色出窩稽六十里至朱倫多河五十里至俄莫賀索落站一百四十里至必兒漢必拉站四十里至德林二十里至沙闌站四十里至藍旗溝四十里至寧古塔【元史地理志胡理改距上都開平四千二百里大都三千八百里大都者燕京也又明太祖實錄洪武十五年二月故元鯨每?水千戶速哥帖木兒木答哈千戶完者帖木兒牙蘭千戶皁花自女真來歸言遼陽至佛出渾之地三千四百里自佛出渾至斡朵憐一千里斡朵憐至訖溫萬戶府一百八十里訖溫至佛思木隘口一百八十里佛思木至胡里改一百九十里胡里改至樂浪古隘口一百七十里樂浪古隘口至乞列憐一百九十里】

山海關外奉天將軍所轄二十四站曰沙河站東光站寧遠州高橋站小淩河站十三站廣寧驛舊肅河站二道井站白齊鋪巨流河舊邊站盛京驛石榴河東京驛狼子山甜水站連山關通源堡雪裏站鳳凰城高麗堡威遠堡伊魯站

寧古塔將軍所轄二十二站曰葉赫站黑爾蘇阿爾灘額木爾站一把淡站蘇瓦鹽站伊爾門站叟登站尼什哈站額黑木站額伊虎站拕伊屯站鄂木合梭羅站畢爾漢畢喇站沙鹽站寧古塔驛吉林城錦州俄佛羅站發忒哈邊界蒙滾河孫查包速素舍里村白都訥村

黑龍江將軍所轄十九站曰茂欣速素站古魯村站他爾哈池站多耐站溫托渾池站忒墨得黑村布克村塔哈兒村寧年池站喇哈岡帖【帖:站】薄兒德村喀母尼喀俄佛羅站乙喇喀池站墨爾根村科落爾河站喀爾嗒爾幾河站庫木爾山站額雨兒站黑龍江

康熙十六年丁巳寧古塔梅勒章京薩不蘇【不蘇後為黑龍江將軍】以繩量道里兩庹為丈百八十丈為里自寧古塔西關門始至船廠東關門止凡九萬八千丈為五百五十里今分八站作六百三十餘里然以中國之里較之直千里之外矣

盛京戶部設滿洲侍郎一員理事官一員堂主事一員郎中四員員外郎七員主事二員司庫三員禮部設侍郎一員理事官一員堂主事一員郎中二員員外郎四員主事五員助教二員讀祝官八員贊禮郎八員筆帖式十二員兵部侍郎一員理事官一員堂主事一員郎中二員員外郎八員主事三員刑部設侍郎一員理事官一員堂主事一員郎中六員員外郎十五員主事二員筆帖式二十三員工部設侍郎一員理事官一員堂主事一員郎中二員員外郎五員主事二員司務一員司庫一員筆帖式十七員烏林人七員管匠役官一員管理修陵漢軍四品官一員五品官一員管理各項匠役漢軍六品官一員看守篤恭殿漢軍六品官一員分掌百工營作山澤採捕等事【按會典國初設各部承政參政啟心郎筆帖式等官順治元年裁併奉天將軍管理康熙中復設今官】

三陵【按實錄永陵在興京啟運山壽肇祖興祖景祖顯祖福陵在奉天府承德縣天柱山葬太祖葬康太妃在其右昭陵在奉天府承德縣隆業山葬太宗懿靖大貴妃墳淑妃墳皆在其右】各設總管一員掌關防官一員副理關防官一員包衣大一員布打衣大一員茶衣大一員筆帖式二員妃墳各設看守首領一員又設噶喇大二員管壯丁六品官一員專司陽石木地方供祭牛羊

奉天府將軍下設副都統二員協領八員佐領六十三員半個佐領四員防禦三十二員驍騎校六十三員筆帖式十一員放荒正尉一員副尉二員馬兵二千六百四十名步兵四百名看守實勝佛兵八名【按會典載每年實勝寺香燭銀八十兩茶葉二百斤】牛莊設防禦三員筆帖式一員兵八十名蓋平設防禦三員筆帖式一員兵一百名鳳凰城設拜他喇布勒哈番三員筆帖式一員兵一百五十名廣寧設協領一員佐領三員防禦三員驍騎校三員筆帖式二員兵二百十四名興京設防禦三員筆帖式一員兵八十名開原設防禦三員筆帖式二員兵一百七十二名錦州府設城守尉一員佐領十二員驍騎校十二員筆帖式二員兵五百三十名前錦州設防守尉一員佐領二員驍騎校八員筆帖式二員馬兵一百五十名步兵五十名內佐領驍騎校各一員兵一百名移駐中後所易州設城守尉一員伊爾希大二員拜他喇布勒哈番一員拖沙喇哈番一員佐領六員驍騎校六員八品官一員筆帖式二員兵九百七十名山海關至威遠堡等八門每門設守禦一員筆帖式一員撥什庫一名兵十名寧古塔烏喇等將軍下設副都統二員【按實錄及會典寧古塔駐防自天聰十年備禦吳巴海始後掣還順治十年設昂邦章京以鑲藍旗薩兒吳代為之康熙元年改昂邦章京為將軍十五年移將軍及一副都統駐船廠留一副都統駐寧古塔副都統本名梅勒章京十五年改今名】協領八員【烏喇六員寧古塔二員】佐領五十八員【烏喇四十六員寧古塔十二員】防禦二十四員【烏喇二十員寧古塔四員】驍騎校五十八員【烏喇四十九員寧古塔九員】管船礮水手總管一員四品官二員五品官二員驍騎校四員【在烏喇】督管驛站六品官一員助教一員筆帖式十四員兵三千九百二名內防寧古塔兵三百五十名畢勒亨邊門設防禦四員兵八十名愛渾【即黑龍江】將軍下設副都統二員協領八員佐領四十員防禦十六員驍騎校四十員助教一員筆帖式十一員兵二千名遊牧地方每旗設蒙古總管一員副管二員

關東糧運始於康熙二十二年按會典於開成鄧子村易屯門及易屯口等處設倉每歲農隙之時運米開成倉內春秋二季以舟運至鄧子村倉又自鄧子村陸運百里至易屯門倉由易屯河舟運至易屯口直達混同江給烏喇兵糧【遼河運糧船一百隻每船載米六十石用滿兵三名水手六名奉天府州縣月給工食每名銀一兩免其差徭易屯河船一百隻每船載米六十石混同江大糧船八十隻每船載米二百石烏喇船廠船六十四隻大船七十隻其水手皆寧古塔將軍分派】

寧古塔至黑龍江設專管修理糧船漢軍四品官二員五品官二員驍騎校二員撥什庫八名

盛京寧古塔黑龍江駐防官員缺出該將軍副都統將本處本旗應陞官內揀選一員咨送兵部及在京本旗固山額真固山額真又將在京應陞應補官內派出數員一同引見然外送者恆用十之九至兵丁亡故老病退甲之缺有子嗣者準其頂補若無子嗣將軍副都統將伊奴僕頂補如有承受家產之主在京情願取回其僕者令其撤回缺另酌補

凡公務差遣官兵至京騎本身馬者寧古塔人春冬餵養二十日夏秋十五日盛京人春冬十五日夏秋十日其自京駐防寧古塔官兵馬匹冬月在盛京歇養一月春月歇養二十日兵部發往空馬冬月養二十日春月十五日此定例也然行旅往來則皆餵四十日而後行

在西北者曰三衞

編輯

明時遼鎭邊外部落分爲二種。在西北者曰三衞。按三衞地。東接海西,西連開平,北抵黑龍江,南連薊遼。春秋爲山戎,秦爲遼西郡。北境爲奚,契丹所據。東漢驅其酋走松漠閒。後魏之先,復居故地。號庫莫奚。唐述谷渾。宋屬契丹,名兀哈良元,即奚都。置大寧千戶所。明初故元遼王惠寧王朶顏元帥府。各遣使來朝。於是即古會州地置大寧都司。洪武十四年封皇子權爲寧王以鎭之。二十一年置三衞。成祖靖難。患寧王躡其後,乃陰說三衞兵於寧王郊餞時。一呼皆戰。遂擁寧王入松亭關。事平。徙寧王於南昌。盡割大寧以與三衞。三衞者。 泰寧、其地西自廣寧前屯衞邊,東至廣寧白雲山。明洪武二十一年置衞。以故元遼王阿禮失里爲指揮,塔賓帖木兒爲指揮同知。歲再貢馬。數年之後,即糾他部犯邊。陽順陰逆。迄無寧時。明末喀爾喀速把亥等,即其後也。 福餘、其地西自廣寧白雲山起,東至開原止。明洪武二十一年置衞。以故元惠寧王海撒男荅奚爲指揮同知。歲再貢馬。正統閒同也。先入寇,不得利,反爲也先所掠。後遂衰。 朶顏 其地自開平起,至山海關止。明洪武二十二年置衞。以朶顏元帥脫魯忽察兒爲指揮同知。歲再貢馬。後乃陽順陰逆,每導韃靼入犯。至啟禎閒三十六家之長。哈喇慎部布顏台吉蘇布地等,遂爲大清外藩。也。

在東北者曰女直

編輯

在東北者曰女直。女直種三。海西者爲海西女直。建州毛憐者爲建州女直。極東最遠者爲野人女直。

都司

編輯

置都司一。曰奴兒干都司。按實錄。永樂二年二月。忽剌溫等處女直野人頭目把剌荅嗒來朝。置奴兒干衞以把剌荅塔、阿剌孫、等四人爲指揮同知。古驢等爲千戶所鎭撫。賜誥印、冠帶、襲衣及鈔幣有差。七年閏四月。設奴兒干都司。以東寧衞指揮康旺爲都指揮同知。與兵二百護印。千戶王肇舟等爲都指揮僉事。統其眾。歲貢海青貂皮等物。仍設狗站遞送。六月。置經歷司經歷一員。十二年閏九月。命遼東都司益兵三百。往護其印。踰二年遣還。宣德三年正月。命都指揮康旺、王肇舟、佟荅剌哈、往奴兒干之地。建立奴兒干都指揮使司。幷賜都司銀印一。經歷司銅印一。六年五月。命都指揮同知佟荅刺哈之姪勝襲爲都指揮僉事。八年七月。佟荅刺哈妻王氏來朝。貢馬及方物。八月。以都指揮使康旺之子康福襲爲都指揮同知。閏八月。以都指揮同知王肇舟老疾。命其子貴襲爲都指揮僉事。食副千戶祿。

置衞三百八十一。合三衞即三百八十四矣。

建州
編輯

曰建州衞、按實錄。永樂元年十一月。女直野人頭目阿哈出等來朝。設建州衞。以阿哈出爲指揮使。餘爲千百戶鎭撫。賜誥印冠帶襲衣及鈔幣有差。四年十一月。木楞古野人頭目佟鎖魯阿等四十人來朝。命爲建州衞指揮千百戶等官。賜以冠帶及鈔幣有差。六年三月。忽的河、法胡河、卓爾河、海刺河、等處女直野人頭目哈刺等來朝。遂併其地入建州衞。命哈刺等爲指揮千百戶。賜冠帶襲衣。及鈔幣有差。八年八月。以指揮阿哈出及其子釋家奴等從征有功。賜阿哈出姓名曰李思誠。釋家奴曰李顯忠。百戶阿剌失曰李從善。可□曰郭以誠。陞李顯忠爲都指揮僉事。從善、以誠、俱爲正千戶。十年十一月。遼東都指揮同知巫凱等奏。建州衞都指揮李顯忠、指揮孛速趙歹、都劉不顏、等悉挈家就建州居住。歲祲乏食。上命發倉粟賑之。十五年十二月。李顯忠奏。顏春地面月兒速哥願率家屬歸附。居建州。從之。仍賜賚如例。十六年二月。以李顯忠奏。陞指揮僉事哈麻忽等爲指揮同知。副千戶失剌等八人爲正千戶。百戶也兒吉納等四人幷所鎭撫哈荅等二人爲副千戶。俱賜敕襃諭。賞賚有差。十七年三月。以李顯忠所舉女直也住等二十七人爲指揮千百戶。賜鈔幣有差。十八年正月。欽眞河等處女直野人兀令哥等來朝。命兀令哥爲副千戶。木郎哈爲百戶。 宣德元年三月。陞李顯忠子建州指揮。李滿住爲都指揮僉事。四年三月。李滿住請入朝充侍衞。賜敕諭止之。五年四月。李滿住奏請與朝鮮互市。朝鮮不納。上復諭止之。六年正月。李顯忠妻康氏及指揮僉事金家奴來朝。貢馬及方物。八年二月。陞指揮僉事不顏禿爲指揮同知。正千戶迭卜爲指揮僉事。十一年三月。陞指揮使歡赤爲都指揮僉事。五月。陞指揮僉事木荅兀爲指揮同知。 正統元年閏六月。李滿住遣男古納哈等來朝。貢馬。幷送還東寧衞逃移人四十八名。上嘉之。賜綵幣靴帽有差。二年五月。陞指揮僉事金家奴爲指揮同知。副千戶牙失爲指揮僉事。所鎭撫阿不欒爲副千戶。三年二月。李滿住率眾至朝鮮必屯城相仇殺。上諭止之。六月。李滿住遣指揮趙歹因哈奏。舊住■諸江[46]。屢被朝鮮搶殺。今移住灶突山東南渾河上。上從之。後滿住同董山糾福餘衞韃靼寇邊。景泰中、巡撫王翔遣指揮王武等往招。滿住等入謝。時諸部以也先之難。多失敕印。無職銜。減宴賞。怨忿而叛。 成化三年九月。以武靖伯趙輔充總兵、都督王瑛、等爲副。左都御史李秉督兵五萬。分左軍出渾河柴門、越石門、土木河。至分水嶺。右軍由鴉鶻關、喜昌口。過鳳凰城、黑松林、摩天嶺。至■諸江[47]。中軍自撫順經薄刀山、鮎魚嶺。過五嶺。度蘇子河。至虎城。會朝鮮兵搗巢。獲指揮若女等千人。併誅滿住。 建州左衞、按實錄。永樂十年置。十五年二月。建州左衞指揮猛哥帖木兒奏。舉以頭目卜顏帖木兒速哥等爲指揮千百戶。 宣德元年正月。命指揮僉事猛哥帖木兒爲都督僉事。賜冠帶。戊午命指揮僉事木荅哈爲指揮同知。正千戶牢若禿爲指揮僉事。八年。野人阿速江等衞。弗荅哈、木荅忽、木冬哥、哈當加、[48]等糾合七姓野人。殺都督猛哥帖木兒及其子阿古等。盡取其財。猛哥帖木兒子童倉與其叔凡察及百戶高早花等五百餘家。潛住朝鮮鏡池地面。又欲至遼東居住。爲朝鮮所留。二年十一月。童倉奏請敕諭。上敕朝鮮國王李祹。送童倉等家至毛憐衞。轉送出境。又命猛哥帖木兒子童山襲爲本衞指揮使。五年。童倉隨其叔凡察逃往建州。朝鮮慮其與建州都指揮李滿住同謀生釁。奏請敕諭。九月。上降敕諭之。童倉等又奏。開原女直馬哈剌等從朝鮮國回。內一百七十餘家爲朝鮮所留。土人百戶高早花等四十一家被毛憐衞所留。請上敕諭。六年正月。陞指揮董山爲都督僉事。董山與凡察不和。六月。敕遼東總兵官曹義等察之。後結福餘衞韃靼寇邊。景泰中。巡撫王翔遣指揮王武等往招。董山入謝。以宴賞[49]薄。怨叛。潛結朝鮮。朝鮮授董山爲正憲大夫中樞密使。 天順三年。巡撫程信使自在州知州佟成廉得其制書。遣使往問。各上表貢馬謝罪。 成化二年。董山糾毛憐、海西入寇。遣都督武忠往諭。山亦悔。走闕下。以語言不遜。羈廣寧。尋釋還。三年。以武靖伯趙輔充總兵、都督王瑛封忠爲副。左都御史李秉督漢番京邊官軍五萬。討之。董山降。送京師。放歸廣寧。誅之。六年。以董山子脫羅爲指揮使。 建州右衞、按實錄。宣德七年正月。建州左衞都督僉事猛哥帖木兒遣其弟指揮僉事凡察等。貢馬及方物。三月。凡察以招撫遠夷。陞[50]都指揮僉事。賜敕勞之。九年二月。凡察援都指揮裴俊斡木河。殺賊有功。陞爲都督僉事。仍掌衞事。四月。凡察奏。去年野人阿速江等衞木荅忽、木冬哥、哈當加、[51]等糾合七姓野人。殺其兄都督猛哥帖木兒、姪阿古、等。盡取其財。請發兵問罪。上遣指揮僉事施者顏帖木兒等。賚敕。令建州左衞指揮同知扎剌兒。往諭木荅忽[52]等。十月復諭。凡察與猛哥帖木兒之子童倉等潛往朝鮮鏡池地面。又欲至遼東居住。爲朝鮮所留。童倉奏。上敕諭朝鮮送凡察等家至毛憐衞。轉送出境。三年正月。凡察來朝。貢馬。五年九月。凡察自朝鮮逃回。同原叛士軍馬哈剌等四十家至蘇子河。敕諭遼東總兵官曹義等於三土河及■諸江[53]迤西古河兩界間。令凡察同建州衞都指揮李滿住居住。六年二月。朝鮮國王李祹奏。本國逃民童者音波說。凡察、李滿住、謀於東八站。搶劫朝鮮回國使臣。上敕禁之。且令與董山輪次來朝。又諭建州衞都指揮李滿住、兀者衞都指揮使剌嗒、嘔罕衛都督僉事乃胯、勸諭凡察。勿復爲惡。三月。凡察奏辨。上復敕諭之。察與董山不和。先是七姓野人之亂。建州左衛印失。宣德間。又頒新印。令凡察掌之。既而董山復得舊印。敕命山與凡察協同署事。繳還舊印。董山不聽。復命繳還新印。都指揮李章加等奏。保凡察獨掌衞事。上令仍繳新印。凡察匿不肯出。乃更分建州左衞。置右衞。使董山以舊印領左。凡察以新印領右。傳至本朝肇祖原皇帝都督孟特穆復七姓野人之仇。至俄朶里城西千五百里蘇克蘇滸河。虎欄哈達山下。黑圖阿喇居焉。黑圖阿喇者即今之興京也。

永樂元年置
編輯

兀者衞、按實錄。洪武二十年十二月。野人部將西陽哈等百三十四人。自遼東來降。賜衣各一襲。尋加賜白金千三百七十兩。永樂元年十二月。忽剌溫等處女直野人頭目西陽哈、鎖失哈等來朝。貢馬百三十匹。置兀者衞。以西陽哈爲指揮使。鎖失哈爲指揮同知。吉里納等六人爲指揮僉事。餘爲衞鎭撫、千百戶、所鎭撫。賜誥印、冠帶、襲衣及鈔幣有差。永樂九年十月。命能哥等爲指揮同知。兀塔出等爲指揮僉事。

永樂二年置
編輯

兀者左衞、按實錄。永樂二年二月。兀者衞頭目脫脫哈等五十三人來朝。別設兀者左衞。以脫脫哈爲指揮同知。末合赤吉等爲指揮僉事。餘爲千百戶、鎭撫。賜誥印、冠帶、襲衣及鈔幣有差。兀者右衞、兀者後衞、按實錄。永樂二年十月。兀者頭目那海、乂不扎尼等來朝。設兀者右衞。以那海爲指揮同知。設兀者後衞。以乂不扎尼爲指揮同知。羅卜灘咩哥氈爲指揮僉事。餘各授官。賜誥印、冠帶及鈔幣、襲衣有差。永樂十四年七月。命女直野人保童爲兀者右衞指揮同知。塔失塔木等二十三人爲指揮僉事。兀剌納等十四人爲副千戶。忽失塔等二人爲衞鎭撫。忽失納等八人爲百戶。兀桑哈爲所鎭撫。俱賜誥敕。

永樂三年置 (8)
編輯

失里錦衞、虎兒文衞、按實錄。永樂三年正月。虎兒文等處女直野人、韃靼頭目綽魯不乃也兒古尼、尼往哥赤等來朝。設失里錦、虎兒文二衞。以綽魯不乃也兒古尼等六十四人爲指揮、千百戶。賜誥印、冠帶、襲衣及鈔幣有差。撒力衞、按實錄。永樂三年二月。把蘭等處女直野人卯叉等來朝。設撒力衞。以卯叉爲指揮僉事。賜誥印、冠帶及襲衣、鈔幣有差。赤不罕衞、按實錄。永樂三年八月。韃靼失兒哈達兒等來朝。設赤不罕衞。以失兒哈達兒等爲指揮、千百戶。賜誥印、冠帶、襲衣及鈔幣有差。屯河衞、安河衞、按實錄。永樂三年八月。女直野人頭目可憐哥、歹顏哈、等四十九人來朝。設屯河、安河二衞。以可憐哥等爲千百戶、衞所鎭撫。賜誥印、冠帶、襲衣及鈔幣有差。毛憐衞、按實錄。永樂三年十二月。毛憐等處野人頭目把爾遜等六十四人來朝。設毛憐衞。以把爾遜等爲指揮、千百戶。賜誥印、冠帶、襲衣及鈔幣有差。九年九月。建州衞都指揮李顯忠舉其弟建州衞指揮僉事猛哥不花等十八人。命爲毛憐等衞指揮使等官。十四年正月。指揮使猛哥不花等率其部。同建州衞都指揮僉事李顯忠來朝。賜予如例。正統三年六月。建州衞都指揮李滿住奏。故叔猛哥不花任都督同知。曾掌毛憐衞事。其衞印被指揮阿里占藏不與。今猛哥不花男撒滿荅失里襲職。仍掌衞事。乞給印。以便朝貢奏事。其阿里印信。不許行用。上以阿里現在毛憐部下。人眾。宜與印信。撒滿荅失里住建州衞。與滿住給與印信文書。堅河衞、永樂三年置。

永樂四年置 (38)
編輯

右城衞、按實錄。永樂四年正月。女直野人頭目哈成哈等五十人來朝。設右城衞。以哈成哈爲指揮使。餘爲指揮同知、僉事、千百戶、等官。賜誥印、冠帶、襲衣及鈔幣有差。塔山衞、按實錄。永樂四年二月。女直野人頭目搭剌赤、里伴哥等四十五人來朝。設塔山衞。以搭剌赤等爲指揮同知、千百戶、鎭撫。賜誥印、冠帶、襲衣及鈔幣有差。兀也吾衞、按實錄。永樂四年二月。女直野人頭目倒羅等二十一人來朝。設兀也吾衞。命倒羅爲指揮同知。餘爲千百戶、鎭撫。賜誥印、冠帶、襲衣及鈔幣有差。嘉河衞、哈密衞、斡難河四鎭三關志作斡灘河。大明會典作灘納河。衞、按實錄。永樂四年二月。嘉河等處女直野人阿必察等百二十八人來朝。貢馬。設嘉河、哈密、斡難河三衞。以阿必察等爲指揮、千百戶、鎭撫。賜誥印、冠帶、襲衣及鈔幣有差。塔魯木衞、地緯雲。北關住野黑寨。而故酋祝孔革授塔魯木衞都督僉事。蘇溫河衞、阿速江衞、速平江衞、按實錄。永樂四年二月。女直野人打葉等七十人來朝。設塔魯木、蘇溫河、阿速江、速平江、四衞。以打葉等爲指揮等官。賜予如例。宣德八年。阿速江等衞頭目弗荅哈等殺建州左衞都督猛哥帖木兒。所謂七姓野人者是也。九年十月。因凡察奏。敕弗荅哈等還其所掠人馬、財物。 吉河衞、按實錄。永樂四年三月。女直野人速魯董哈等來朝。置吉河衞。命速魯董哈爲指揮同知。餘爲指揮僉事等官。賜予如例。 雙城衞、撒剌兒衞、亦馬剌衞、脫倫衞、卜顏衞、實錄。永樂四年七月。忽剌溫三角等處女直野人吉里納者哥難等來朝。置雙城等五衞。以吉里納等爲指揮等官。賜予如例。兀蘭衞、亦兒古里衞、脫木河衞、福山 大明會典作福三。衞、實錄。永樂四年八月。兀蘭等處女直野人乞剌尼紐憐等來朝。置兀蘭等四衞。以乞剌尼紐憐等爲指揮。餘爲千百戶。賜予如例。札木哈 四鎮三關志作劄竹哈。大明會典作撒竹籃。衞、實錄。永樂四年八月。不臘哈赤等處野人乃兒不花等來朝。置札木哈衞。命乃兒不花爲指揮同知。賜予如例。肥河衞、實錄。永樂四年九月。禿河石魯山門等處女直野人哈合察等六十三人來朝。置肥河衞。命哈合察等爲指揮千百戶。賜予如例。密陳衞、卜剌罕衞、實錄。永樂四年十月。以荅魯能木里女直野人趙州不花、乞歹不花、忙古納、等來朝。貢馬。置密陳、卜剌罕、二衞。命趙州不花等爲指揮等官。賜予如例。扎童衞、四鎭三關志作劄童衞。撒兒忽衞、罕荅河衞[54]實錄。永樂四年十一月。扎童、撒兒忽、罕荅河、等處女直野人顏赤不花等四十人來朝。貢馬。置扎童等衞。命顏赤不花等爲指揮等官。賜予如例。木魯罕山衞、實錄。永樂四年十二月。吾藍兒等處女直野人火失剌、程哥納乞、等來朝。置木魯罕山衞。於掃鄰狗站之地。命火失剌等為指揮等官。賜予如例。兀者前衞、永樂四年置。國朝典彙。成化十四年。海西兀者前衞都指揮散赤哈上番書。言開原驗貢。勒受珍珠豹皮。兵部咨撫臣陳鉞。徵赴廣寧勘狀。散赤哈率所部。由撫順關入守。將以非貢道不納。散赤哈因糾建州三衞。乘虛掠奉集諸堡。陳鉞掩屠近塞僧格十八族殆盡。更以捷聞。亦罕河衞、納憐河衞、麥蘭河衞、斡蘭衞、馬英山衞、土魯亭山衞、木塔里山衞、朶林山衞、哈溫河 大明會典作哈里河。衞、俱永樂四年置。

永樂五年置 (26)
編輯

喜樂溫河衞、木陽河衞、哈蘭城衞、可令河衞、兀的河衞、阿古河衞、撒只剌河衞、依木河衞、亦文山衞、木蘭河衞、阿資河衞、甫里河衞、實錄。永樂五年正月。女直野人土成哈等二百二十五人來朝。置喜樂溫河等十二衞。命土成哈等爲指揮等官。賜予如例。九年二月。女直野人咬納等三百人來朝。命咬納等爲木蘭河衞指揮等官。賜予如例。朶兒必河衞、實錄。永樂五年正月。朶兒必河、恨骨河、等處女直野人官夫荅蘭、張禿等八十一人來朝。置朶兒必河衞。命官夫荅蘭等為指揮等官。賜予如例。哥吉河衞、野木河衞、納剌吉河衞、亦里察河衞、答剌河衞、實錄。永樂五年二月。女直野人可成哥等九十二人來朝。置哥吉河等五衞。命可成哥等爲指揮等官。賜予悉如例。納木河衞、甫門河衞、實錄。永樂五年正月。納木里河女直野人白百舍等來朝。置納木河等衞。命白百舍等爲指揮等官。賜予如例。阿剌山衞、隨滿河衞、撒禿河衞、忽蘭山衞、古魯渾山衞、實錄。永樂五年二月。女直野人巴思荅木咬納等五十人來朝。置阿剌山等五衞。命巴思荅木咬納等爲指揮僉事等官。賜予如例。考郎兀衞、亦速里河衞、實錄。永樂五年三月。黑龍江等處女直野人早哈、虎失忽、等百七十人來朝。貢馬。置考郎兀、亦速里河、二衞。命早哈爲指揮使。虎失忽爲指揮僉事等官。賜予如例。國朝典彙。成化二年。建州左衞指揮董山。糾毛憐、海西入寇。遣都督武忠往敕考郎兀諸酋。撒哈良等。毋黨叛。皆頓首謝。野定兒河衞、卜魯丹河衞、實錄。永樂五年三月。女直野人賈虎失、帖思哈等四十七人來朝。置野定兒河、卜魯丹河、二衞。命賈虎失等爲指揮同知等官。賜予如例。喜剌烏 大明會典作喜速烏河。衞、實錄。永樂五年十二月。喜剌烏之地野人的升哥等來朝。命的升哥等爲指揮等官。賜予悉如例。阿里河 大明會典作阿吉河。衞、永樂五年置。

永樂六年置 (30)
編輯

禿都河衞、實山衞、忽里吉山衞、列門河衞、莫溫河衞、阮里河衞、察剌禿山衞、嘔罕河衞、實錄。永樂六年正月。女直野人必纏等百六十人來朝。置禿都河等八衞。命必纏等爲指揮等官。賜予如例。九年□月。命平住等爲指揮僉事等官。賜予有差。弗朶禿河衞、斡蘭河衞、薛列河衞[55]、希灘河衞、克默而河衞、阿眞河衞、兀里溪山衞、撒叉河 四鎭三關志作撒察河。衞、阿者迷河衞、木忽剌河衞、欽眞河衞、實錄。永樂六年二月。女直野人賈令哈火禿等百六十五人來朝。置弗朶禿河等十一衞。賜予如例。八年十月。撒因加等來朝。命爲兀里溪山衞指揮等官。撒因加等願居安樂州。從之。九年十月。命鎖令哈爲薛列河衞[56]指揮同知。撒因哈等爲指揮僉事。兀魯罕河衞、塔罕山衞、木興河 四鎭三關志作木興。衞、益實衞、一作乙室。者帖列山衞、乞忽衞、剌魯衞、牙魯衞、友帖衞、實錄。永樂六年三月。暖暖河等處女直野人普速等百二十人來朝。置兀魯罕河等九衞。命普速等爲指揮等官。賜予如例。乞塔河衞、實錄。永樂六年十二月。乞塔河女直野人乍里等來朝。置乞塔河衞。命乍里等爲指揮僉事等官。賜予如例。童寬山衞、永樂六年置。

永樂七年置 (19)
編輯

葛林衞、把城衞、札肥河衞、忽石門衞、札嶺山衞、木里吉衞、忽兒海衞、木束河衞、好屯河衞、實錄。永樂七年三月。葛林河等處女直野人禿木里等百一十人來朝。置葛林等九衞。命禿木里等爲指揮等官。賜予如例。十三年二月。長亦八等女直野人卜可你等來朝。命爲忽石門衞指揮等官。賜予有差。伏里其衞、實錄。永樂七年四月。奴兒干韃靼忽剌冬奴等六十五人來朝。置伏里其衞。命忽剌冬奴等爲指揮等官。賜予如例。弗提衞、實錄。永樂七年五月。瓦剌金河等處野人塔失等來朝。改忽兒海衞爲弗提衞。以塔失等爲指揮等官。乞勒尼衞、實錄。永樂七年十月。虎也木等處女直野人撒禿兀等來朝。命爲乞勒尼衞指揮等官。賜予如例。愛和 四鎭三關志作愛河。衞、把和衞、實錄。永樂七年八月。愛和河站女直野人乞塔納等來朝。設愛和、把和、二衞。命乞塔納等爲指揮等官。賜予如例。阿倫衞、實錄。永樂七年十月。女直野人也力哈等來朝。設阿倫衞。命也力哈爲指揮僉事。歹羊哈等爲千百戶等官。賜予如例。塔麻速衞、實錄。永樂七年十月。女直野人官音扒等二十一人來朝。設塔麻速衞。命官音扒等爲指揮等官。賜予如例。失里木衞、實錄。永樂九年。本衞女直野人哈升哥等來朝。命爲指揮等官。賜予如例。河屯吉衞、古里河衞、永樂七年置。

永樂八年置
編輯

甫兒河衞 使坊【一作方】河衞 亦麻河衞【實錄永樂八年二月女直野人那溪等來朝設甫兒河等衞命那溪等十九人為指揮等賜【賜:官】官【官:賜】予如舊例】 法因河衞 古木河【一作古木山】衞 兀應河衞【實錄永樂八年二月法因河等處野人禿剌等來朝設法因河等三衞命禿剌等為指揮等官賜予如例十年兀速麻河等處女直野人把失等十三人來朝命為法因河衞千百戶等官賜予如例】 葛稱哥衞【實錄永樂八年三月葛稱哥野人斜稱哥等來朝設葛稱哥衞命斜稱哥為指揮等官賜予悉如舊例】 喜申衞【實錄永樂八年十一月乞烈速頭目干塔奴等來朝設喜申衞以干塔奴為指揮僉事賜予如例】 兀列河衞 卜魯兀河【一作卜魯兀】衞【實錄永樂八年十二月女直野人早花等二十人來朝設兀列河等衞命早花等為指揮等官賜予如例】

永樂九年置
編輯

木剌河【大明會典作木束河】衞 阿荅力河【一作阿荅赤河】衞【實錄永樂八年置】 督罕河衞【實錄永樂九年二月督罕提吉兒女直野人馬吉你等來朝置督罕河衞命馬吉你等為指揮等官賜予如例】

永樂十年置
編輯

只兒蠻衞 兀剌衞【即今大兀剌】 順民衞 囊哈兒衞 古魯衞 滿涇衞 哈兒蠻衞 塔亭衞 也孫倫衞 可木【一作可木河】衞 弗思木衞明太祖實錄。遼陽至佛出渾三千四百里。佛出渾至佛思木隘口一千三百六十里。又成祖實錄。永樂十年八月。奴兒干乞列迷伏里其兀剌囊加兒古魯失都哈兀失奚等處女直野人准土奴塔失等百七十八人來朝。貢方物。置只兒蠻等十一衞。命准土奴等爲指揮等官。賜予如例。

永樂十一年置
編輯

斡朵倫衞【明太祖實錄佛出渾至斡朵憐一千里又成祖實錄永樂十一年十月女直野人脫亦脫等來朝置斡朵倫衞命脫亦脫為指揮同知猛哥弗兒哥為指揮僉事兀的哥等為副千戶等官賜予如例】

永樂十二年置
編輯

卜忽禿河衞 阿兒溫河衞 可河衞【實錄永樂十二年三月女直野人亦能哥斡羅失等來朝設卜忽禿河等三衞命亦能哥等為指揮等官賜予如故】 葛可河衞【實錄永樂十二年三月女直野人廣右等來朝設葛可河衞命廣右等為指揮等官賜予如故】 塔速兒河衞 兀屯河衞 玄城衞 和卜羅【一作和十羅】衞 老哈河衞 兀列衞 兀剌忽衞 哈爾分衞【實錄永樂十二年九月野人阿魯禿等百十五人來朝設塔速兒河等八衞命阿魯禿等為指揮等官賜予如例】 失兒兀赤衞【實錄永樂十二年十二月女直野人完荅只魯兀等四十三人來朝設失兒兀赤衞命完荅等為指揮僉事等官賜予如例】 卜魯兀河衞【永樂十二年置】

永樂十三年置
編輯

忽魯愛衞 渚冬河衞 扎真衞 兀思哈里衞【實錄永樂十三年十月考郎兀衞指揮同知惱納等來朝置忽魯愛等四衞陞惱納為忽魯愛衞指揮使赤脫為指揮同知苦出脫斡等四十人為指揮僉事長家為渚冬河衞指揮同知吉當哈為扎真衞指揮同知忽咯思為兀思哈里衞指揮同知忽禿等七十一人為千百戶等官賜予悉如例】

永樂十四年置
編輯

吉灘【一作吉難河】衞【實錄永樂十四年八月弗提衞奏舉女直野人牙速等堪任以職設吉灘衞以牙速為指揮同知亦里當哈等為千百戶賜予悉如例】 亦馬忽山衞【實錄永樂十四年八月詔命女直野人鎖奴兀為指揮使哈散哈為指揮同知木荅兀等七人為指揮僉事等官賜予如例】

永樂十五年置
編輯

亦東河衞 亦速【一作迷】河衞【實錄永樂十五年二月安出河等處女直野人嗒剌苦出等來朝置亦東河亦速河二衞命嗒剌苦出出咩哈為指揮使保迺剌忽等為副千戶散只木等為百戶索南哥等為所鎮撫賜予如例】 阿真同真衞【實錄永樂十五年十二月女直野人撒里亦荅等來朝置阿真同真衞授撒里亦荅等為指揮同知等官賜予悉如例】

正統間置
編輯

益實左衞 阿荅赤衞 塔山左衞【大明會典作塔山前衞地緯雲南關故酋速里忒授塔山前衞左都督】 城討溫衞【以上俱正統間置寄住毛憐衞內】

正統後置
編輯

可木衞 失里衞 失木魯河衞 忽魯木衞 塔馬速衞 吉灘衞 和屯衞 和屯吉河衞 亦失衞 亦力克衞 納木衞 弗納河衞 忽失木衞 兀也衞 也速倫衞 巴忽魯衞 兀牙山衞 塔木衞 忽里山衞 罕麻衞 木里吉河衞 引門河衞【即依兒門地面】 亦里察衞 只卜得衞 塔兒河衞 木忽魯衞 木荅山衞 立山衞 可吉河衞 忽失河衞 脫倫兀衞 阿的納河衞 兀力衞 阿速衞 速溫河衞 結剌吉衞 撒剌衞 亦實衞 弗朵脫河衞 亦屯河衞【一作易屯河又作一統河在也合站東北百八十里】 兀討溫河衞 甫河衞 剌山衞 阿者衞 童山寬衞 替里衞 亦力察河衞 哈里分衞 禿河衞 好屯衞 乞列尼衞 撒里河衞 忽思木衞 兀里河衞 忽魯山衞 弗兒秀河衞 沒脫倫衞 阿魯必河衞 咬里山衞 亦文衞 寫豬洛衞 荅里山衞 古木河衞 剌兒衞 兀同河衞 出萬山衞 者屯衞 喜辰衞 海河衞 蘭河衞 朵州山衞 者亦河衞 納速吉河衞 把忽兒衞 鎮真河衞 也速河衞 者剌禿衞 也魯河衞 亦魯河衞 失里兀衞 斡朵里衞 禿屯河衞 者林山衞 波羅河衞 朵兒平河衞 散力衞 密剌禿山衞 甫門衞 細木河衞 沒倫河衞 弗禿都河衞 者列帖衞 察扎禿河衞 出萬河衞 者帖列衞 兀失衞 忽里河衞 失里綿河衞 兀剌河衞 愛河衞 哈剌察衞 沒倫衞 卜魯衞 以哈阿哈衞 速江平衞 兀山衞 弗力衞 失即山衞 亦屯衞 木河衞 竹墩衞 河木衞 哈郎衞 歲班衞 失山衞 考郎衞 築屯衞 黑黑河衞 古城衞 弗河衞 文東河衞 阿古衞 弗山衞 兀荅里衞 納速河衞 失列河衞 朵兒玉衞 兀魯河衞 弗郎罕河衞 赤卜罕山衞 老河衞 竹里河衞 吉荅納河衞 者不登衞 也速脫衞 阿木河衞 顏亦衞【以上正統後置】

嘉萬間設
編輯

山答衞 堵哈衞 弗魯納河衞 行子衞 兀勒阿城衞 阿失衞 吉真納河衞 法衞 薄羅衞 塔麻所衞 布兒哈衞 亦思察河衞 失剌衞 卜忽禿衞 撒里衞 你實衞 平河衞 忽里吉山衞 阿乞衞 台郎衞 塞克衞 拜苦衞 所力衞 巴里衞 塔納衞 木郎衞 額克衞 勒伏衞 式木衞 樹哈衞 肥哈荅衞 蓋干衞 英禿衞 乞忽衞 阿林衞 哈兒速衞 巴荅衞 脫木衞 忽把衞 速哈兒衞 馬失衞 塔賽衞 劄里衞 者哈衞 恨克衞 哈失衞 交校衞 葛衞 艾荅衞 亦蠻衞 哈察衞 革出衞 卜荅衞 蜀河衞 禿里赤山衞 賽因衞 忙哈衞【以上嘉萬間設】

所二十四曰兀者托溫所【元史地理志曰桃溫設軍民萬戶府屬合蘭府水達達路距上都開平四千里又明太祖實錄遼陽至佛出渾之地三千四百里佛出渾至斡朵憐一千里斡朵憐至托溫萬戶府一百八十里又成祖實錄永樂二年十月兀者托溫女直野人頭目喚弟等來朝設兀者托溫千戶所以喚弟等為千百戶等官賜誥印冠帶襲衣鈔幣有差】可里踢所【實錄永樂四年正月女直野人頭目八禿卜花等來朝設可里踢千戶所以八禿卜花等為千百戶等官賜予如例】兀的罕【一作兀者罕】所【實錄永樂四年二月與嘉河等衞同設】得的河所奧石河所【永樂五年二月與喜樂溫河等一十二衞同設會典無奧石河所】哈魯門山所【永樂五年正月與納木河等衞同設】敷答河所【永樂七年四月與伏里其等衞同設】兀者揆野木所兀者穩勉赤所魚失所五年所兀者已河所真河所兀的所屯河所哈三所兀者屯河所古賁河所五音所鎖郎哈真河所兀者揆野人所兀禿河所哈魯門所兀討溫河所兀者撒野人所站七曰別兒真站黑龍江地方莽亦帖站弗朵河站亦罕河衞忽把希站忽把希站弗荅林站古代替站地面七【國朝典彙作地面五十八】曰弗孫河地面木溫河地面埇坎河地面撒哈地面亦馬河咬東地面可木地面黑龍江地面寨一曰黑龍江忽黑平寨【即今愛渾】

柳邊紀略卷之三

編輯

爲大清所倂者

編輯

明末。東北邊部落爲大清所倂者三十有六。

海西

編輯

海西則有扈倫國之吳喇【一作鳥臘又作兀喇在混同江東尼失哈站北六十里昔名扈倫國姓納喇有納齊布祿者生子曰商堅朵爾和齊商堅朵爾和齊子曰加麻喀碩朱古加麻喀碩朱古子曰綏屯綏屯子曰都爾機都爾機生二子長曰克習納次曰古對朱顏古對朱顏子曰太蘭太蘭子曰布顏始服吳喇諸部築城吳喇河岸洪尼地自稱貝勒傳至其孫布占泰與大清構兵萬歷四十一年為太祖所滅】 哈達【一作哈塔在開原東北邊外四十里即所謂南關也與吳喇同祖先是扈倫國都爾機長子曰克習納為族人巴代達爾漢所害有孫萬一名王台奔席北之綏哈城其諸父王住外蘭奔哈達為部主後其下叛殺王住外蘭其子博爾坤舍進殺其人以報父仇遂迎萬為部主萬於是稱汗國號哈達最忠於明投塔山前衞左都督傳至其子孟格布祿等於萬歷二十七年為大清所滅】 輝發【一作灰扒本姓孟克得里始祖曰昂古里星吉力黑龍江岸尼馬察部人也自黑龍江□木主遷居渣魯有扈倫國人噶揚噶圖墨土姓納喇氏居於張因改姓納喇星吉力二子長曰留臣次曰備臣備臣子曰納領噶耐寬納領噶耐寬子曰拉哈都督拉哈子曰噶哈禪都督噶哈禪子曰齊納根達爾漢齊納根子曰王機砮於輝發河邊扈爾奇山築城以居因號輝發國時有蒙古察哈爾國扎薩克圖土門汗圍其城不克而還遂益強盛王機砮卒有子七人其孫拜音達里盡殺之而自立萬歷三十五年為大清所滅居易錄輝發部落未滅之前一載每至日晡輒有小兒千百為羣連臂入城嬲人或入酋長之居或散在人家提而擲之散若輕塵旋復聚為小兒驅逐祈禳皆不能禁國人夜不得眠日出始倦而就寢如是者年餘太祖兵至已入城人無覺者自此妖亦不見】 也赫【一作也合又作葉赫又作野黑在開原威遠堡邊門東北九十里即所謂北關也明正統間置塔山前衞設指揮等職始祖本蒙人姓土默特名星根達爾漢初滅扈倫國所居張地之納喇部遂據其地改姓納喇後遷野赫河岸故以野赫為國號星根達爾漢子曰席爾克明噶圖席爾克明噶圖子曰齊爾噶尼齊爾噶尼子曰褚孔革授塔魯木衞都督僉事褚孔革子曰太杵太杵二子長曰逞家奴次曰仰家奴皆依哈達王台為邊患而兄弟不相下乃更築新城於山坡而號故城曰老城老城在西逞家奴居之新城在東仰家奴居之萬歷十二年寧遠伯李成梁以賜敕賞賚為名誘二奴至開原穀之逞家奴子曰布寨布寨子曰布揚古布爾抗古仰家奴子曰納林布祿曰金台吉俱忠順為明衞邊萬歷四十七年為大清所滅】

建州毛憐

編輯

建州毛憐則有滿洲 滿洲始祖曰布庫里雍順。乃天女佛庫倫所生。定三姓之亂。妻其女百里。居長白山東俄漠惠[57]之野。俄朶里城。國號滿洲。之蘇克蘇滸河[58]其地在清河邊外。屬城寨之著者七。曰圖倫城。曰撒爾湖城。曰嘉木湖城。曰沾河寨。曰安土瓜爾佳城。曰古勒城。曰沙濟城。沙濟城主阿海。與古勒城主阿太。皆王杲子也。萬曆十一年爲李成梁所殺。餘皆亡於本朝。渾河[59]屬城寨七。曰杭甲城。曰扎庫木城。曰東佳城。曰把爾達城。曰兆佳城。曰界凡城。曰播一混寨。萬曆閒俱爲大清所併。王甲[60]萬曆閒。部主戴度墨爾根。其叔曰孫扎秦光滾。與董鄂部瓮哥落爲仇。十二年九月。本朝太祖攻董鄂齊吉答城還。孫扎秦光滾乞師。攻瓮哥落。戴度遣人告之。得爲備。十六年。太祖滅之。董鄂[61]在寬奠堡外。萬曆十六年。部主克徹巴顏之子額爾機瓦爾喀。爲托漠河部[62]額吐阿祿下所殺。其子何和理遂率眾歸本朝。尚太祖長女。哲陳[63]一作只陳。萬曆十五年。爲大清所併。蘇完[64]部主索爾果。明萬曆十六年四月。率眾歸大清。太祖以其子蜚英東爲一等大臣。後以功陞固山額眞。卒諡直毅公。配享太廟。鴨喇古。一作押兒孤。寨主扈喇虎明。萬曆十六年四月。率眾歸大清。以其子扈爾漢爲養子。賜名覺羅。長白山之訥殷[65]一作訥因。朱舍里[66]以上二部。在明萬曆二十二年。併於大清。鴨綠江[67]即益州江。或呼靉江。唐書作馬訾水。源出長白山。明萬曆十九年。爲大清所併。

野人

編輯

野人則有瓦爾喀[68]之阿庫里尼滿、明崇禎八年。爲大清吳巴海等所滅。兀爾格陳[69]一作吳爾格臣。綏分[70]一作遂分。雅蘭[71]、戶野[72]一作滹野。兀爾機、尼黑庫倫、諾落河灣[73]以上七部。明崇禎十年七月。爲大清喀凱、塔克等所滅。烏爾古辰[74]明萬曆三十九年。爲大清阿巴泰、蜚英東、順科落所滅。虎爾哈[75]即元呼里改路地。之兀扎喇、明崇禎六年。兀扎喇地方頭目綽奇以貂狐皮朝貢大清。八年五月。大清命吳巴海等征之。十月。兀扎喇部主之弟塞痕卜克沙等歸大清。令住寧古塔地方。十四年二月。大清遣寧古塔章京鍾果兌等征其未附屯塞。遂平之。綽庫禪、能吉爾。以上二部。明崇禎十六年五月。爲大清阿爾津等所滅。庫爾克[76]一作庫爾喀。之喇里闡、鐸陳、阿撒津、多金、兀庫爾城、掛喇爾、額蘇里、額爾兔。以上八處。明崇禎十二年八月。爲大清薩木什等所滅。黑龍江[77]之噶爾達蘇、噶爾達蘇有二處。以大小別之。明崇禎十六年五月。爲大清阿爾津等所滅。薩哈連[78]明萬曆四十四年七月。大清命達爾漢、順科落等取其屯寨三十六。

舉國內附者

編輯

東北邊部落。舉國內附者二十有六。瓦爾喀則有蜚悠[79]明萬曆三十五年正月。吳喇侵蜚悠。其城長策穆特黑請移家歸大清。太祖命舒爾哈齊等率兵三千。徙其戶五百還。虎爾哈則有格先里、明崇禎元年正月。格先里四頭目朝於大清。石拉忻[80]明萬曆四十四年。本朝使順科落等招之。四十六年。其部長率所部歸之。那堪泰、明崇禎三年十一月。其長虎爾噶率妻子至寧古塔。命馬爾拖朝大清。求駐牧地。託科落羅、一作脫科落。明崇禎十年四月。貢大清貂狐皮。十二月。又貢。十五年十二月。又貢。努牙喇、一作耨野勒。明崇禎十一年四月。歸大清。默爾車勒、黑葉、明崇禎十一年十二月。歸大清。馬爾遮賴、科爾佛科爾、庫薩喀里。以上三喀里[81]。明崇禎十五年十二月。歸大清。[82]松阿里則有擺牙喇。明崇禎元年十二月。頭目伊爾彪、圖納哈[83]、布韜、伊圖喀、歸大清貢貂狐皮。黑龍江則有戈博爾、塞布奇、長巴爾齊等。何黑岱[84]、克殷、吳魯蘇、榆爾根、海輪、固濃、昆都輪、吳藍、以上十屯。明崇禎八年四月。俱歸大清。精格里河、渾泰[85]明崇禎元年十月。其長扈青布祿歸大清。貢貂皮。使犬部[86]則有蓋青。明崇禎七年十一月。其長僧格歸大清。貢貂皮。窩稽 一作兀集。又作烏集。凡林木叢茂處皆是。則有那木、明崇禎間。其長康果里、喀克都里[87]、昂古、明噶兔[88]、烏路噶[89]、僧格、尼喀里、湯松噶、葉克舒、等歸大清。都魯。明萬曆三十八年十一月。歸大清。[90]

現在貢寧古塔者

編輯

東北邊部落現在貢寧古塔者八每年自四月至六月俱以次入貢自寧古塔東北行四百餘里住虎爾哈河松花江兩岸者曰挐耶勒【一作鬧□明崇禎四年七月部長薩達蘭宜寇扎濟喇瓦爾禪厄剋星格等始貢本朝貂狐猞猁猻水獺皮】曰革依克勒【一作克益克勒又作克宜克勒明崇禎十一年四月始貢大清貂狐皮】曰祜什喀里【一作虎習哈禮明崇禎十二年十一月其長納木達禮等十人賴達庫等四人始貢大清元狐皮】此三喀喇【喀喇漢言姓也】役屬久其頭目皆尚少主少年精悍者漸移家內地編甲入戶或有為侍衞者初服魚皮今則服大清衣冠所謂窩稽韃子是也又名異齊滿州【一作伊車滿州】異齊者漢言新也其地產貂【窩稽疑即古之室韋按北史室韋傳室韋在勿吉北千里魏齊後分為五部不相總一所謂南室韋北室韋□室韋深末怛室韋大室韋南北室韋皆捕貂為業冠以狐貂衣以魚皮鉢室韋用樺皮蓋屋大室韋尤多貂皮青鼠】自寧古塔東行千餘里住烏蘇里江兩岸者曰穆連連【一作木輪又作木倫明永樂間置木倫河城萬歷三十九年七月大清命阿巴泰等取之崇禎元年七月大清又命喀凱塔克等率兵征之】 俗類窩稽產貂又東二百餘里住伊瞞河源者日?木【日?木:曰】欺牙喀喇其人黥面其地產貂無五穀夏食魚冬食獸以其皮為衣自寧古塔東北行千五百里住松花黑龍江兩岸者曰剃髮黑金喀喇凡六俗類窩稽產貂以上皆每年入貢又東北行四五百里住烏蘇里松花黑龍三江匯流左右者曰不剃髮黑金喀喇十數披髮鼻端貫金環衣魚獸皮陸行乘舟【或行冰上】駕以狗御者持木篙立舟上若水行攔頭者然所謂使犬國也【後漢書有狗兒國以狗耕地價與牛同又金史有狗站以狗擺站遼天慶三年六月幹郎改國曾以良犬進貢】其語與窩稽異無文字筆墨以皮條記事小大隨之其地產貂又東北行七八百里曰飛牙喀俗產與不剃髮黑金同而赤臀無袴以皮蔽其前自寧古塔東北行三千里曰欺勒爾濱大東海俗產與欺牙喀喇同以上各種皆三年一貢凡歲貢者除賜衣冠什器之外宴一次固山大以下陪宴三年一貢者宴三次寧古塔梅勒章京陪宴【按會典黑金飛牙喀虎爾哈等部落進貢貂皮寧古塔將軍照數驗收送戶部其應賞之物據將軍文書行文戶工二部支給又進貢人每日給穀米燒酒鹽粘米豆馬料等項不限日期如格格額駙來支給粳米賞給衣服緞綢布縷帶帕棉花綠斜皮線梳篦扇等物率以為常】

貢盛京者

編輯

東邊部落貢盛京者曰庫牙喇俗與窩稽同產海豹江獺皮其地在土門江北岸與南岸朝鮮慶遠府城相對去寧古塔五百里歲一貢【按會典庫爾喀地方所進江獺驗數交送戶部筵晏禮部備辦賞賜行文戶工二部支給】使鹿部大約在使犬諸部之外按實錄崇德元年五月阿賴達爾漢追毛安部下逃人至使鹿部喀木尼漢地方獲男女二十九來獻至今未通朝貢無由見其國人但聞其駕車耕地使鹿若使牛馬而已

東北部落素產馬宋建隆中女直嘗自其國至薊州泛海至登州賣馬明女直建州毛憐海西等部共歲貢馬一千五百匹又永樂三年立開原馬市【在開原南門外通女直交易】撫順馬市【在撫順所通建州交易】廣寧馬市【在團山堡通朵顏泰寧福餘三衞交易】成化十四年立慶雲馬市【在慶雲堡通海西黑龍江交易】以布帛粟米雜貨易之今柳條邊內外絕不產馬惟朝廷乃有馬羣【按會典盛京騍馬羣三處遊牧地方騸馬羣二處騍馬羣十五處駱駱駝羣二處騍駱駝羣十處上都地方騸馬羣二處騍馬羣十五處大淩河騸馬羣二處騍馬羣十處三年騍馬三匹孳生一匹騍絡駝六年內四隻生二隻多者賞少者責罰十月初一日起進莊牧養至三月三十日止四月初一日放青起至九月三十日止】其他皆自山海關西及高麗國來高麗馬大與驢等後漢書三國志所稱果下馬魏書所稱三尺馬朱蒙所乘馬種是也能負重致遠不善馳騁其良者亦復蹀躞有致價不甚貴關西馬皆產於蒙古價倍於高麗或遇窩稽人非十五六貂不與一馬也

鳳凰城等處官兵人等往高麗義州市易者每年二次春以二月秋以八月庫爾喀人每二年一次往高麗慶源地方互市以八月【按會典鳳凰城庫爾喀人往高麗地方互市始於崇德間】

寧古塔人每年一次往高麗會寧府互市亦以八月然命下遣官監視每年十一月方行【按實錄天聰七年二月始遣備禦郎格吳巴海攜寧古塔貨物赴朝鮮會寧府貿易又會典崇德間定例每年市易禮部差通事二員寧古塔驍騎校筆帖式各一員前往監視凡貂皮水獺猞猁猻江獺等皮不准市易定限二十日即回今添差防禦一員】市會寧者多以羊皮襖布疋往易牛馬紙布甕鹽而書特貴康熙初姚琢之以明季遺文易牛一頭

柳條邊外山野江河產珠【色微青所謂東珠也圓而粗者天子諸王以之飾冠價甚貴】人葠貂獺猞猁猻鵰鹿麅鱘鰉魚諸物設官督丁每歲以時採捕俱有定所定額核其多寡而賞罰之或特遣大人監督甚重其事【按會典舊例烏喇捕牲設五品名除總管本身附壯丁三名噶喇大本身附壯丁二名筆帖式撥什庫工匠等附壯丁一名免徵錢糧外其除窩舖首領捕牲壯丁各附壯丁一名每年每丁徵取貂皮二十張東珠珍珠猞猁猻水獺皁雕虎斑雕芝蔴雕呈送工部驗看折算貂皮若比定數多者都虞司行文廣儲司取青布給賞少者交工部責治捕鱘鰉魚壯丁儘所得呈交若交納鹿觔五個者賞弓一張康熙元年定例壯丁額外多貂皮一張賞青布一疋少一張責三鞭康熙二年議定烏喇捕牲總管以八旗共得貂皮按丁計算額外多得一百張賞銀三錢少一百張罰俸銀三錢噶喇大分管四旗壯丁如額外多六十張賞銀三錢少六十張罰銀三錢康熙五年令壯丁兼捕鰉魚十年每旗派壯丁十九名於冬夏二季專捕鰉魚免捕貂鼠其捕牲人役在家病故者準計日扣除貂皮上好東珠重八分以上者每一分折貂皮七十二張重七分五釐者折貂皮六十七張半重七分者折貂皮六十三張以上每一分折九張重六分五釐者折貂皮五十二張重六分者折貂皮四十八張以上每一分折八張自五分五釐以至一分者每一分折貂皮五張每五釐折二張半照數計算次號東珠及兩面光亮中間有帶者三分折算二分或一面兩面微有光亮二分折算一分無光亮東珠三分折算一分猞猁猻頭號每張折貂皮六張二號折貂皮五張三號折貂皮四張四號折貂皮三張水獺頭號折貂皮三張二號折貂皮二張半三號折貂皮二張四號折貂皮一張半五號折貂皮一張末等每兩折貂皮一張薄毛貂皮每二張折一張】 至王公宗室亦各按旗分地令其採捕【按會典國初王以下公以上許遣壯丁於烏喇地方採捕東珠貂鼠人參等物效力勤勞大臣許遣壯丁採取人參順治五年停止大臣採參七年停止宗室採捕東珠貂鼠等物八年定烏喇採參人數親王一百四十丁世子一百二十丁郡王一百丁長子九十丁貝勒八十丁貝子六十丁鎮國公四十五丁輔國公三十五丁鎮國將軍二十五丁輔國將軍二十丁奉國將軍十八丁奉恩將軍十五丁鑲黃旗人參山曰黑扯木曰馬家曰肥牛村曰牛哈兒哈曰色欽曰趙家曰厄兒民河曰哈兒民河岡曰佟家河曰拉哈多布庫河曰牙兒渣河採捕山曰波那活河曰一而門曰呼藍曰馬哈拉正黃旗人參山曰木起曰呼渾谷背山傍曰幽呼羅東界曰克扯木曰肥牛村曰土克善梅佛黑齊曰五林峯曰厄爾民河曰哈爾民河夾岡曰佟家河曰拉哈多布庫河曰渾濟山曰見得黑山採捕山曰一而門曰牙瀨港曰厄黑五陵河正白旗人參山曰呼雷曰剛山嶺曰東勝阿谷曰濟而歌把羅曰打八址岡曰濟兒歌河曰瓦而喀什把羅曰覺羅衞濟嶺曰昂把□楞曰阿沙哈河曰綿灘厄母皮里曰阿什汗河曰湖南谷曰湖南嶺曰布魯張市曰叉欣谷曰梭布納曰鈕王澗谷曰布勒亨採捕山曰希兒哈河曰阿克敦曰上澗峯曰木書河正紅旗人參山曰朱哈兒哈曰撒姆湯阿曰劉姑山嶺曰倭兒烘噶哈曰阿巴噶哈曰木敦曰古黑嶺背山傍曰汗處哈谷曰西伯谷曰倭兒烘谷曰阿米大谷曰阿米大牙兒過採捕山曰撒倫一而門曰五藍得弗曰哈占你白葉】 【鑲白旗人參山曰劉姑山嶺曰撒婦湯阿曰張而都科八羅曰歡他曰呼勒英尼曰剛山嶺曰色真打把庫曰扎而打庫河曰烏林庫占曰三通嶺曰多把庫羅門曰渾濟木敦採捕山曰阿呼峯曰撒侖鑲紅旗人參山曰加海曰撒姆占河曰沂澈東倭曰扎姆必汗曰扎姆他賴曰紐木舜曰五什欣阿普大力曰倭兒烘阿普大力曰白母白力曰撒哈連曰昂八烏而呼曰納孟厄曰阿沙哈圍黑曰厄黑港曰古黑嶺南山傍曰瓦黑呼曰汗處掀谷曰昂把烏黑曰昂把釋楞採捕山曰勒夫渡口曰一八單曰依蘭峯曰朱綠峰曰呼朱白葉正藍旗人參山曰東勝阿曰加哈嶺曰瓦爾喀什曰扎兒呼河曰吉姆申曰書谷曰倭兒烘噶哈曰昂巴噶哈曰木敦家姆占曰灣他哈曰紐王澗谷曰非牙郎阿曰阿什哈溫扯黑採捕山曰阿濟革牙哈曰木克峰曰阿姆灘納麥爾齊曰昂巴牙哈鑲藍旗人參山曰扎姆必汗曰扎東阿曰色欽曰扎庫木曰厄一夫峰曰都稜曰溫泉曰扎兒呼河曰圍黑法山採捕山曰牙瀨港曰一吞木克曰波吞曰酸馬岡】

遼東人葠【本草雲人葠與甘艸同功而易蛀惟納器中密封可經年不壞紫桃軒雜綴雲人參一名人葠葠者漸漬之義又名人微微亦微漸之意一名人御以其生有階級又名鬼蓋以其生背陽向陰又有神草地精海腴之名異苑雲人參名土精海錄雲天狗人參也春秋運斗樞雲搖光星散為人參廢江淮山瀆之利則搖光不明人參不生說文雲葠與參同扁鵲雲有毒或生邯鄲西溪叢語曰梁書阮孝緒母疾須人參舊傳鍾山所生有鹿引之鹿滅得此草】四月發芽五月花花白色如韭花叢大者若椀小者若鍾六月結子若小豆而連環色正紅久之則黃而扁【扁鵲雲三月生葉小花核黑莖有毛九月採根】初生一椏四五年兩椏十年後三椏年久者四椏每椏五葉葉若芙蓉一莖直上扈從東巡日錄所謂百尺杵也高者數尺低者尺餘陶隱居曰上黨參形長而黃多潤實而甘百濟形細而堅白氣味薄遼東形大而虛軟紫桃軒雜綴雲生上黨山谷者最良遼東次之高麗百濟又次之異苑曰上黨者人形皆具能作兒啼【西溪叢語曰扁鵲雲有頭足手面目如人廣五行記雲土下有呼聲掘之得人參如人形四體備具聲遂絕隋書五行志曰高祖時上黨人家宅後每夜有人呼聲求之不得去宅一里所但見人參一本枝葉峻茂因掘去之其根五尺餘具體人狀呼聲遂絕夷堅丙志曰青城老澤平時無人至其間關壽卿與同志七八人作意往遊未到二十里日勢薄暮鳥鳴猿悲境界淒厲久之山月稍出花香撲鼻諦視滿山皆牡丹也幾二更乃得一民家老人猶未睡見客欣然延入布席而坐少頃設麥飯一鉢菜羹一盂揖客坐食翁獨據榻正坐俄出一物如小兒狀置於前眾莫敢下箸獨壽卿劈食少許翁曰儲此味六十年規以待老今遇重客不敢藏而皆不顧何也取而盡食之曰此松根人參也】今上黨百濟皆枯白無味而遼以東所產多黃潤甘實不盡如前所云而人形略具者聞亦有之但不能作兒啼耳甲子乙丑已後烏喇寧古塔一帶採取已盡八旗分地徒有空名官私走山者非東行數千里入黑金阿機界中或烏蘇江外不可得矣

高麗人作人參贊雲三椏五葉背陽向陰欲來求我假樹相尋【居易錄曰宋思陵得李伯時畫人參地黃二藥裝潢之御書東坡二贊有鍾太常家法其贊參雲上黨天下脊遼東真井底元泉傾海腴白露灑天醴靈苗此孕毓肩股或具體移根到羅浮越水灌清泚地殊風雨隔臭味終祖禰青椏綴紫萼圓實墮紅米窮年生意足黃土手自啟上藥無炮炙齕齧盡根柢開生定魂魄憂恚何足洗糜身副吾生既食首重稽楊升菴藥市賦曰人參三椏來自高句驪之國桃枝九折出於巂昆明之陬】

宗室人參過山海關皆有定額額外人參照例每斤納稅六錢【例雲親王人參七十斤世子六十斤郡王五十斤長子四十五斤貝勒四十斤貝子三十斤鎮國公二十二斤半輔國公十七斤半護國將軍十二斤半軸國將軍十斤奉國將軍九斤奉恩將軍七斤半準免關稅餘參每斤納銀六錢其買參者準於盛京開原等處採買不許於打牲之處採買】凡走山者山東西人居多大率皆偷採者也每歲三四月間趨之若騖至九十月間乃盡歸其死於饑寒不得歸者蓋不知凡幾矣而走山者日益多歲不下萬餘人凡走山刨參者率五人為伍而推一人為長號曰山頭陸行乘馬水行駕威弧【獨木小舟名】沿松花江至諾尼江口登岸覆舟山谷間乃入山相土山頭坐而指揮四人者剝樹皮為窩棚又擇一人炊三人樵蘇夜則燎火自衞曉食已人攜小刀一火石包一四尺長木鑱一皮袋一隨山頭至嶺受方略認徑路乃分走叢木中尋參子及葉【扈從東巡日錄雲其草一莖直上獨出眾草光與曉日相映】得則跪而刨之山頭者時時立嶺上作聲以呼其下否則迷不能歸矣日暮歸窩棚各出所得交山頭乃洗剔而煮【按實錄雲先以水漬參明人佯不欲市邊人恐朽敗急售多不得價太祖乃命煮而售之煮參始此近又以煮則味薄改而為蒸矣】貫以縷懸木而乾之日惟曉夜再食糧盡則五人均分而還

關東人呼參曰貨又曰根子肉紅而大者曰紅根半皮半肉者曰糙重空皮曰兆【平聲】視泡之多寡定貨之成色【扈從東巡日錄有紫團白條羊角金井玉蘭諸名】己巳庚午間足色者斤【寧古塔參以十八兩為斤奉天以十九兩為斤京師以南以二十兩為斤】十五兩八九色者斤十二三兩六七色者斤九十兩對沖者六七兩泡三兩若一枝重兩以上則價倍一枝重斤以上價十倍成人形則無價矣相傳康熙二年得人形者一枝重二十二兩獻於朝後絕不得

窩稽人不貴貂鼠而貴羊皮凡貂爪褂合縫鑲邊處必以黑羊皮一線飾之松漠記聞雲不貴貂鼠者以其見日及火則剝落無色余謂此無他不過厭常喜新耳今寧古塔梅敕章京以下皆著猞猁猻狼皮襖而服貂者無一人也若帽則皆貂矣豈獨不畏剝落耶貂鼠喜食松子大抵穴松林中或土窟或樹孔捕者以網布穴口而煙熏之貂出避輒入網中又有縱犬守穴口伺其出而囓之者然不貴恐其損毫毛也紫黑色毛平而理密者為上紫黑而理密者次之紫黑而疏與毛平而黃者又次之白斯下矣【胡嶠陷虜記所謂黑白黃貂鼠皮也】康熙初易一鐵鍋必隨鍋大小布貂於內滿乃已今且以一貂易兩鍋矣【明時鐵鍋不許出邊隆慶四年俺答受封順義王後諸所請皆酌給獨不與鍋哀告數次終不允北邊如此東可知己所以初時難得則貴重久之日多日賤矣】易一馬必出數十貂今不過十貂而已馬良者乃十四五亦不以上貂易也上貂皆產魚皮國【即窩稽諸部以其服魚皮故名北史室韋傳南室韋北室韋皆捕貂為業冠以狐衣以魚皮大室韋尤多貂及青鼠】歲至寧古塔交易者二萬餘而貢貂不與焉寧古塔人得之七八月間售販鬻京師者歲以為常而京師往往賤挹婁而貴索【平聲】倫蓋以索倫貂毛深而皮大也然不若挹婁之耐久矣

貉子皮出魚皮國者佳大與狐等每皮價四五錢拔鎗毛【毛之長而勁者曰鎗毛】為帽脊曰鑽草臀曰坐草腹曰拉草鑽草紺色上也坐草黃色中也拉草灰色下也塞外禦寒在貂上有為被者若為褥則不拔鎗毛鎗毛銳黃黑色

鹿皮麅皮火石火絨銼草紅根草及諸木桿皆有貢額【按會典盛京將軍每年進鹿皮一百張麅皮一百張鎗桿三百根叉桿一百根楊木箭桿三千根樺木箭桿二千根槳木一百根火石一斗鞭桿八百根銼草五百斤紅根草五十斤火絨三斤歲以為常】

滿州舊無文字

編輯

滿州舊無文字有之自太祖始按明萬歷二十七年己亥二月太祖以蒙古字製國語創立滿文行國中命額爾德尼榜式【榜式一作榜什又作幫實蕭大亨雲能書者之稱也有侮慢之者罰馬一本朝天聰五年七月始停止但稱筆帖式惟大海庫爾纏等仍得稱榜式池北偶談雲國初內三院滿洲大學士謂之榜式烏金超哈大學士亦稱榜式如範文肅公寧文毅公是也】大海榜式【大海所譯有刑部會典素書三略萬寶全書未竟者通鑑六韜孟子三國志大乘經】立字母十二名曰十二兀柱頭兀柱頭所載與漢人反切相類【左司筆記雲國書大率如古人反切如墨為不黑空為溫通之類漢人呼筆為不律出之爾雅今北方呼筆為不至國語以筆為廢】或一語為一字或數語為一字意盡則以兩點節之其書左行與漢反【池北偶談雲本朝文移書疏之制國書則自後而前漢書則自前而後凡宮殿榜書率用清漢蒙古三體按草木子載元朝行移文字漢字自前而後蒙古字自後而前畏吾兒字則橫書之】波撇彷彿漢隸蓋蒙古字本從隸書變出而滿書又從蒙古變出旁加以點是以仍近漢隸五代史雲增損隸書之半以代刻木之約此一據也【按金史完顏旻因契丹漢字命穀神倣遼漢字制合本國語為女真大字又有女真小字則滿洲之初未嘗無文字也或久而失傳大海更創之耳】

邊外文字多書於木往來傳遞者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貯年久者曰檔案曰檔子以積累多貫皮條掛壁若檔故也然今文字之書於紙者亦呼為牌子檔子猶之中土文字漢以前載在竹簡故曰簡以韋編貫故曰編今之人既書於紙為卷為部而猶呼之為編為簡也

監高麗互市筆帖式雲己巳冬會寧府民獲野雞子十破其一中有十鼠遂連破三四莫不然告之吏吏剖其一亦然乃獻之王所

高麗咸陽郡新溪書院故新羅國佛寺遺址也崇德六年六月有寓居人元年者掘地得一甕貯金二十四片每片刻宜春大吉甕蓋刻一千年字送於朝卻之

寧遠州人曰明總兵李如松入朝賜宴陪宴官某問遼東產何物如松曰產好李某曰不知心若何曰赤心【如松寧遠伯李成梁之子父子兄弟俱為遼東名將今鑲藍旗李氏如李輝祖李鈵李林隆皆其後人也】

開原縣城中有浮圖一土人云有鏡二十四著頂上

奉天多鄧將軍廟將軍名佐明成化間人按四鎮三關志鄧佐者定遼前衞指揮使也善騎射有膽力巡撫王翺令署都指揮事成化三年春隨總兵施英按奉集堡遇敵二千餘佐率五百騎敗之復追至樹遮里峻山峭壁中鏖戰忽有一校策馬退走眾遂潰乃下馬步戰久之知不可為遂自刎報未至遼人見佐乘白馬挾弓鼓吹而回佐家亦聞鼓吹聲守臣上其事立祠遼陽都御史吳禎為撰碑記撫順境外部落凡有疫癘禱之立應至今滿洲跳神皆祠之【或曰京師堂子所祀者亦將軍雲按會典每年元旦皇上率親王以下副都統以上及外藩詣堂子上香行三跪九叩頭禮每月朔親王以下貝子以上派一人供獻四月初八日內府並王貝勒一人依次備供齋戒是日不祈禱不祭不理刑名康熙十二年定祭堂子漢堂官不隨往】

寧古塔地不計畝而計晌晌者盡一日所種之謂也約當浙江田四畝零【金食貨志量田以營造尺五尺為步闊一步長二百四十步為畝】一夫種二十晌晌收穀自一石至二石以土之厚薄為等殺穀凡十種曰稗子曰小麥曰大麥曰粟【小米也】曰秫【黏穀也用以造酒】曰黍【大黃米也作??易亦可為酒】曰稷【糜子米也宜酒亦可為飯】曰高粱【蜀黍也】曰蕎麥曰穬麥【鈴鐺麥也】而以稗子為最非富貴家不可得地之佳者晌價五兩稗子穀石五兩小麥石三兩大麥石二兩五錢粟秫黍稷高粱蕎麥石各二兩穬麥石一兩三錢凡一石可當通州倉二石五斗此己巳庚午間糧價也

陳敬尹為余言曰我於順治十二年流寧古塔尚無漢人滿洲富者緝麻為寒衣擣麻為絮貧者衣麅鹿皮不知有布帛有之自予始予曾以疋布易稗子穀三石五斗有撥什庫某得予一白布縫衣元旦服之人皆羨焉今居寧古塔者衣食粗足則皆服綢緞天寒披重羊裘或猞猁猻狼皮打呼【皮長外套也】惟貧者乃服布而敬尹則至今猶布袍或著一羊皮緞套耳

寧古塔宴會以十二簋為率小喫之數亦如之爭強鬬勝務以南方難致之物為貴一席之費大約直三四金滿洲則例用特牲或豬或羊或鵞其費更甚

寧古塔多業農賈賈者

編輯

寧古塔多業農賈賈者三十六其在東關者三十有二土著者十市布帛雜貨流寓者二十二市飲食在西關者四土著皆市布帛雜貨農則無算而奴為多其俗貴富而賤貧貴老而賤少貴漢而賤滿何也凡東西關之賈者皆漢人滿洲官兵貧衣食皆向熟賈賒取俟月餉到乃償直是以平居禮貌必極恭敬否則恐賈者之莫與也況賈者皆流人中之尊顯而儒雅者與將軍輩皆等夷交年老者且弟視將軍輩況下此者乎居人無凍餒者凍餒則羣斂布絮糧食以與之夜戶多無關惟大門設木柵或橫木為限防牛馬逸出也比年來正二月間走山者或盜馬因設堆子巡警他時牛馬豬雞之類無失者失十餘日或月餘必復得

寧古塔滿洲呼有爵而流者

編輯

寧古塔滿洲呼有爵而流者曰哈番哈番者漢言官也而遇監生生員亦以哈番呼之蓋俗原以文人為貴文人富則學為賈【陳敬尹周長卿】貧而通滿語則代人賈所謂掌櫃者也【錢德維】貧而不通滿語則為人師【師者鬍子有李召林吳英人王建侯李某彭某】師終歲之獲多者二三十金少者十數金而已掌櫃可得三四十金

寧古塔有七廟曰關帝廟在城東三里馬王附其後道人揚州蔡森生守之年已七十九矣曰西廟在城西三里吉陵倚其後虎兒哈河流其前中有銅觀音一高八九寸藍旗章京某所捨也某雲阿機人釣而得之江以為神殺牛豬雞鵝必祭而以血塗其口余以一牛強易之識者皆指為宋物又蓮花石承柱二亦自地中出者庚午二月初六日僧寮火觀音殿以救免余為僧作引募修西行時已得六十金矣僧名淨金溫州人秋笳集所稱淨公者是也弟子二一名雪蒼一名寧遠曰既濟廟在城西北百步祀龍王火神僧名天然李其姓河南諸生也甲寅乙卯間以逆黨為阿機奴妻年少絕色主者呼之裝煙不應自縊死天然遂下髮為僧余父憐之為梅勒章京言屬守廟廟額余所書也曰三官廟在城東北百步道人朱一翁故南昌王後也年七十二曰子孫娘娘廟在三官廟東朱一翁兼守之曰城隍廟在城東南一里直隸劉典史建因自守之居人薄守者多不往曰土地廟在城東里許河南王姓尼守之人呼為王姑子朔望往七廟者執香而已燭不易得也西廟東吉陵下淨公植花木數千本春夏間滿漢男女載酒徵歌無虛日文人多賦詩以紀其盛

己巳七月余家童黑子隨愛渾牛彔章京崔尚信江行一日結伴八人駕威弧將登岸圍獵波浪作威弧覆同伴劉撥什庫等三人死黑子等五人以救免先是尚信烏喇起行之夕夢吏持文書一函露封令尚信投愛渾將軍尚信探視之朱書不可辨以問吏吏曰無他取多洪拉發三人耳尚信疑畏者久之至是乃恍然蓋死者皆多洪拉發人也

席百北有鹿大若橐駝名康大罕角可為指決槽若線者價三四十兩

海豹皮出東北海中【唐開元中新羅國與果下馬同貢者也】長三四尺闊二尺許短毛淡綠色有黑點京師人誤指為海龍皮染黑作帽海龍皮大與海豹等毛稍長純灰色京師人又指為海獺皮者也

紅姑娘一名紅娘子狀若彈丸色紅可愛味甜酸子若魚子八九月間熟草本有蔀若秋葵蕊而淡紅烹湯亦可飲

大發哈魚一作打法哈子若梧桐子色正紅噉之鮮水耳其皮色淡黃若文錦可為衣為裳為履為襪為線本產阿機各喀喇而走山及寧古塔之貧者多服用之

楛木長三四寸色黑或黃或微白有文理非鐵非石可以削鐵而每破於石居人多得之虎兒哈河相傳肅慎氏矢以此為之好事者藏之家非斗粟疋布不可得按楛矢自肅慎氐至今凡五貢中國【周時貢魏常道鄉公景元未又貢晉元帝初又貢成帝時通於石季龍四年方達後魏太和十二年遣使又貢】而勿吉室韋之俗皆以此為兵器或曰楛矢或曰石鏃或曰楛砮歷代史傳言之娓娓【魏書勿吉傳箭長尺二寸以石為鏃北史勿吉傳自沸涅以東皆石鏃唐書室韋傳器有角弓楛矢黑水靺鞨傳其矢石鏃長二寸蓋楛砮遺法】今余之所見直楛耳無有所為鏃與砮也不知鏃與砮又何以為之也

鹽南北朝時有產於樹者有產於池者金時速頻以東食海鹽上京胡里改等路食肇州鹽【按哈剌八都魯傳至元三十年世祖謂哈剌八都魯曰乃顏故地曰阿八剌忽者產魚吾今立城而以元速憨哈納思乞里吉思三部人居之名其城曰肇州又元史地理志附肇州於廣寧府後其地應在盛京界內】今則運自奉天或高麗國堅類長蘆鹽斧砍之乃碎寧古塔鹽斤二分五釐船廠鹽斤一分二釐祁弈喜風俗記出瀋陽者斤八分出高麗者斤六分蓋康熙初價猶貴不似今之賤也

桃花水草本狀若楊梅而無核色紅味甘質輕脆過手即敗矣五六月間遍地皆是居人擇最多處設帳房或棚子醵分載酒男女各為羣爭採食之明日又移他處食盡乃已又有法佛哈米孫烏什哈者味甜酸可食皆中土所無者也若蘋婆果桃李棗栗柑橘之類非中土人馳送不可得瓜往時絕少今李召林學種各色俱有然價甚貴荸薺澱子中【平地為澱子】亦生人不知食黃精極多賤者乃食之蘑菇猴頭雞腿之外尚有數種然狀莫大於猴頭味莫鮮于雞腿雞腿蘑菇籬落間皆有之往吳漢槎還病且死謂予曰余寧古塔所居籬下產蘑菇今思此作湯何可得予時竊笑之以為蘑菇所在皆有何寧古塔也及予省覲東行乃知寧古塔蘑菇為中土所無而漢槎舊居籬下所產又寧古塔所無者今此屋屬河南李聞遠而蘑菇已盡數年來數祁家馬槽下者為第一矣【祁家者祁弈喜妾所居也】

護臘革履也絮毛子草於中可禦寒毛子草細若線三稜微有刺生澱子中拔之頗觸手以木椎數十下則軟於綿矣一名護臘草土人語雲遼東三件寶貂鼠人參護臘草余謂參貂富貴者之寶也護臘草貧賤者之寶也有護臘草則貧賤者生無參貂則富貴者死

塔子頭【扈從東巡日錄作塔兒頭非或名和尚頭】苗長尺許若麥門冬草春綠夏青秋白冬則土人以火燎之焦而黑矣根紫色細若線糾結成團堅如木石大者抱小者握自相聯絡參差立泥淖中馬行其上春夏最難一失足陷隙際不能起秋冬冰堅則如陸地然和尚頭仍不與冰等也土人有取以為枕者玩之絕可愛余欲攜其一示好事者以馬力不勝而止

松塔松子蔀也狀若塔故名大者高尺許打松子者入阿機中伐木取之木大塔多者取未盡輒滿車往時不甚貴近取者多百里內伐松木且盡非裹糧行數日不可得價乃數倍於前己巳庚午間銀六錢買一大斗然食者少不甚買也余初至日食一升三四日後唇焦舌燥不敢食矣

榛高二三尺草也而似木經霜後子落可拾榦可為薪否則入野燒春夏間復生品素賤己巳秋獨少價遂與松子等

樺皮樺木皮也樺木徧山皆是狀類白楊春夏間剝其皮入污泥中謂之曰糟糟數日乃出而曝之地白而花成形者為貴金史所謂醬瓣是也【按金史輿服志醬瓣樺者謂樺皮斑文色殷紫如醬中豆瓣也金人佩刀皆以醬瓣樺為□口又北史鉢室韋用樺皮蓋屋】拉發北數十里特設樺皮廠有章京【按會典設採樺皮六品官一員】有筆帖式有打樺皮人每歲打樺皮入內務府而遼東樺皮遂有市於京師者矣【按會典康熙二十六年以前間一年取寧古塔樺皮九千斤】

邊外驛站相去遠近不一或百里或百餘里或七八十里然所謂七八十里者三九月間亦必走馬竟日乃得到【宋王沂公所謂但以馬行記日約其里數者也】行稍遲或冬月日短發不早鮮有不露宿者【土人謂之打野營】露宿必傍山依樹近水草年少而賤者持斧伐木燎火自衞或聚石為竈出銅鍋作粥人持一木椀啜之雨雪至無從避披裘凍坐而已每站設筆帖式一【俗呼幫識】撥什庫一【俗呼千總】莊頭一小頭一壯丁不為限大抵業農賈小頭者役於撥什庫者也莊頭者管壯丁者也撥什庫專司應付筆帖式登記檔案以體統言之筆帖式有印若尊於撥什庫而派軍馬草料則不敢侵其權是以一站之人惟撥什庫是畏前此每站居人多者數百家少者數十家今愛渾將軍盡撥壯丁為水手工匠而山東西與京東之流寓者【周胡嶠記曰遼上京西樓交易中國人並汾幽薊為多】奉天將軍又復驅之入關存者不過十餘家而站廢矣

十年前行柳條邊外者率不裹糧遇人居直入其室主者則盡所有出享或日暮讓南炕宿客而自臥西北炕馬則煮豆麥剉草飼之客去不受一錢他時過之或以針線荷包贈則又煮乳豬鵝雞以進蓋是時俗固厚而過客亦不若今日之多也今則走山者以萬計蹤跡詭秘倉卒一飯或一宿再宿必厚報之而居者非雲貴流人則山東西賈客類皆巧於計利於是乎非裹糧不可行矣然宿則猶讓炕炊則猶樵蘇飯則猶助瓜菜尚非中土所能及也

遼以東皆產鷹而寧古塔尤多設鷹把勢十八名【以流人子弟或奴僕為之兼衙門行杖】每年十月後即打鷹總以得海東青為主海東青者鷹品之最貴者也純白為上白而雜他毛者次之灰色者又次之既得盡十一月即止不則更打若至十二月二十日不得不復更打矣得海東青後雜他鷹遣官送內務府或朝廷遣大人自取之送鷹後得海東青滿漢人不敢畜必進梅勒章京若色純白梅勒章京亦不敢畜必送內務府矣凡鷹生山谷林樾間率有常處善打鷹者以物為記歲歲往無不遇惟得差不易耳視其出入之所繫長繩張大網晝夜伏草莽中伺之人不得行行則驚去

寧古塔溫飽之家好打馬吊少年者尤甚吊牌籌馬皆致自京師窮極工巧凡賭不以銀而以核桃紅棗豬羊之類

滿洲有大宴會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舉一袖於額反一袖於背盤旋作勢曰莽勢【隋文帝所謂常作用兵意也隋書勿吉傳隋文帝時宴勿吉於前使者與其徒皆起舞曲折多戰鬬容上顧謂侍臣曰天地乃有此物常作用兵意何其甚也】中一人歌眾皆以空齊二字和之謂之曰空齊【金志所謂鸕鷓鴣聲者近是】猶之漢人之歌舞蓋以此為壽也每宴客坐客南炕主人先送煙次獻乳茶名曰奶子茶次注酒於爵承以盤客年差長主長跪以一手進之客受而飲不為禮飲畢乃起客年稍長於主則亦跪而飲飲畢客坐主乃起客年小於主則主立而酌客客跪而飲飲畢起而坐與席少年欲酌同飲者與主客獻酬等婦女出酌客亦然是以不沾唇則已沾唇則不可辭蓋婦女多跪而不起非一爵可已又客或懼醉而辭則主不呼婦女出出則萬無不醉者矣凡飲酒時不食飲已乃設油布於前名曰劃單即古之食單也進特牲以解手刀割而食之食已盡賜客奴奴席地坐叩頭對主食不避

牛魚鱘魚也頭略似牛微與南方有別然土人直呼為鱘惟中土人或謂之為牛耳重數百斤或千斤混同黑龍兩江虎兒哈河皆有之最不易得得之則羣聚而臠食之演繁露載契丹主達魯河釣牛魚以占歲海陵集稱與金蘭酒並賜使臣【周麟之海陵集雲有梁大使者先朝內侍官也入館傳旨賜金蘭酒二瓶銀魚牛魚二盤又雲牛魚出渾同江其大如牛】二老堂雜志亦云一尾之直與牛同【周必大二老堂雜志雲周樞密麟之充金哀謝使金主愛之享以所釣牛魚非舊例也樞密糟其首歸獻於朝同館王龜齡目為魚頭公】則牛魚在遼金時已貴重矣然其味猶在鯽魚下鯽魚大者三斤小者若灤鯽【灤鯽率重一斤中土之貴品也】鮮美不可名狀若牛魚徒肥耳不甚鮮也塞外凡魚皆肥美余去時於棉花街市一鰱魚重十斤【價銀二錢】十五人食之不盡余欲更市一尾進吾父同行者曰寧古塔魚更佳何市為及至果然蓋寧古塔城臨虎兒哈河冰開後無貴賤大小以捕魚為樂或釣或網或以叉或以鎗每出必車載而歸不須買也惟冬月鑿冰則捕者少好逸者乃買耳

康熙丙寅年沙兒虎舊城【去寧古塔四十里】掘一銅章傳送禮部大若州印面篆合重渾謀克印六字背左一行楷書如面文右一行刻大同二年少府監造八字按大同遼世宗年號而謀克則世傳金爵也【金三百戶置長曰謀克十謀克置長曰猛安】金觀斯印則金【金:余】未建國號為遼屬國時已有斯爵而後特廣之耳

柳邊紀略卷之四

編輯

康熙錢行至船廠而止與順治及明錢大小並用船廠東至寧古塔則但知用銀銀椎匾若書帕色足九六七以下便不用昔周胡嶠北征記曰遼上京西樓【按遼史西樓在祖州州隸上京臨潢府】交易無錢而用布則今之用銀已異於用布時矣【歷代銀不專用明初民間或私用太祖立禁甚嚴至正統元年胡濚因浙東閩廣無漕而倉有百年之蓄變通改折每石折銀二錢五分自此以後遂通行天下而銀禁廢矣】然按金食貨志章宗承安三年命西京北京臨潢遼東等路錢一貫以上俱用銀鈔寶貨不許用錢一貫以下聽民便又宋崇寧錢往往掘地得之則金時業已用錢矣安知數年後不流行船廠以東耶 寧古塔交易銀數不計奇零如至兩則不計分釐至百十則不計錢分食用之物索於所有之家無勿與直一兩以上者償之不則稱謝而已若有而匿不與人或與而不盡則人皆鄙之矣 漢人之以罪至者雖與漢軍不同然每與漢軍為伍在滿洲與異齊滿洲則總呼為漢人漢軍亦不以此自別蓋與京師漢軍有截然不同者矣【池北偶談雲本朝制以八旗遼東人號為漢軍直省人為漢人元時則以契丹高麗女直竹因歹竹亦歹未里闊歹竹溫渤海八種為漢人中國為南人】 北海唐祭於洛州宋明祭於益州順治康熙間祭於河南濟源縣後以都察院副都御史徐元瑛言改祭於混同江 北鎮醫巫閭山在遼東廣寧縣遼太祖陵在廣寧縣中屯衞有大事遣一官致祭 俗尚齒不序貴賤呼年老者曰馬法馬法者漢言爺爺也呼年長者阿哥新歲卑幼見尊長必長跪叩首尊長者坐而受之不為禮首必四叩至三則跪而昂首若聽命者然尊長者以好語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則不起也然亦無不祝者少者至老者家雖賓必隅坐隨行出遇老者於途必鞠躬垂手而問曰賽音【金史作塞痕誤】賽音者漢言好也若乘馬必下俟老者過老者命之乘乃敢避而乘宴會必子弟進食行酒不以奴僕客受之亦不酢往來無內外妻妾不相避年長者之妻呼為嫂少者妻呼嬸子若弟婦 婚姻擇門第相當者先求年老為媒將允則男之母徑至女家視其女與之簪珥布帛女家無他辭男子父乃率其子至女之姻戚家叩頭姻戚家亦無他辭乃率其子姪羣至女家叩頭金志所謂男下女禮者是也女家受而不辭辭則猶未允也既允之後然後下茶請筵席此男家事也女家惟賠送耳結婚多在十歲內過期則以為晚上元夜好事者輒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婦女又三四人扮參軍各持尺許兩圓木戛擊相對舞而扮一持繖鐙賣膏藥者前導傍以鑼鼓和之舞畢乃歌歌畢更舞達旦乃已 十六日滿洲婦女羣步平沙曰走百病或連袂打滾曰脫晦氣入夜尤多 正二月內有女之家多架木打鞦韆曰打油千 歲除必貼紅紙春聯聯貴四六歲易新句或與舊稍同則不樂 十月人皆臂鷹走狗逐捕禽獸名曰打圍【張舜民使遼錄雲北人打圍一歲間各有處所正月釣魚海上於水底釣大魚二三月放鶻號海東青打雁四五月打麋鹿六七月於涼淀坐夏八九月打虎豹之類自此至歲終如南人趁時耕種也】按定旗分【按會典鑲黃旗圍獵山曰哈代上澗坿曰威諄河曰河爾法氳曰加色曰葉炕厄嶺曰沂澈漲泥河曰獻嶺曰果羅河曰一馬呼港曰得弗口曰交河正黃旗圍獵山曰喀普赤藍曰勒克得弗口曰朱北正白旗圍獵山曰沂澈漲泥河曰科羅河曰復漲泥河曰吉當阿河岸曰蒙古谷曰打起曰朱扯滾正紅鑲紅二旗圍獵山曰覺羅打陽阿曰邊米牙呼曰會肥一藍木曰黑林曰過而名岡曰呼渾曰肥得里曰都什黑曰梅黑河曰勒夫峰曰色黑驪達馬納曰會肥圍屯鑲白旗圍獵山曰喀普赤藍曰木單焉泰曰上澗峯曰色勒五魯庫曰江都庫峯曰火把峰曰渾濟你什哈河正藍旗圍獵山曰吉當阿河西岸曰圍黑夸藍曰一吞河曰昂巴西伯曰納親河曰葉黑一藍木黑林鑲藍旗圍獵山曰書民烏力汗曰馬打堪岡曰色朱稜曰酸焉瓦色】不拘平原山谷圈占一處名曰圍場無論人數多寡必分兩翼由遠而近漸次相逼名曰合圍或日一合再合【扈從東巡日錄雲我朝行圍八旗各以章京主之分左右翼馳山谷間名曰圍場惟視藍旗所向以為分合有斷續不整者即以軍法治之章京服色亦隨本旗惟御前侍衞及內大臣得穿黃褶行圍之法以鑲黃旗大纛居中為首聖駕在大纛之前按轡徐行兩翼門纛相遇則立而不動以俟後隊漸次逼近謂之合圍緹騎環山旌旄燿野狐兔麋鹿散走圍中或皇上親射或皇太子射之親王大臣近侍非得旨不敢在圍中發一矢獸有出圍者方許扈從諸人捕之亭午就山陽張黃幄尚食一日凡兩合圍】所得禽獸必餉親友善打圍者一冬得雉常一二千不善者有終歲不得一者矣 滿人病輕服藥而重跳【音條】神亦有無病而跳神者富貴家或月一跳或季一跳至歲終則無有弗跳者未跳之先樹丈餘細木於牆院南隅置斗其上謂之曰竿【按會典堂子祭儀每年三月初一日九月初一日俱立竿致祭親王郡王貝勒每家各祭三竿具子鎮國公輔國公每家各祭二竿鎮國輔國奉國將軍每家各祭一竿不祭者聽其無爵宗室不祭凡致祭日期初一日皇上祭初二日禮親王府初三日鄭親王初四日睿親王初五日肅親王初六日英郡王初七日豫郡王初八日額爾克楚赫虎兒貝勒初九日羅羅渾貝勒初十日額勒渾貝勒十一日饒餘貝勒康熙二年定親王立竿祭旗第一康親王第二顯親王第三莊親王第四安親王第五裕親王第六簡親王四年定郡王立竿祭期第一溫郡王第二惠郡王第三信郡王第四平郡王第五順承郡王此定期內若遇皇上致祭則應祭之家停祭貝子公等依次致祭凡祭三竿之家於定期內各祭一竿過十一日後再各祭二竿或致祭日有兩三家同祀神者仍依次俟應先祭之家祭畢次祭之家方祭如親王貝勒於定期致祭之日有事不得祭預期知會禮部令次祭之家致祭其有事者隨便補祭每年三月初一日俱立竿皇上親往致祭是日鹵簿大駕全設內掌儀司官設皇上行禮坐褥於堂子正殿內一前圓殿一上具禮服於正殿圓殿神前行一跪三叩頭禮諸王大臣俱排立不隨行禮祭畢上在丹陛上西傍正坐公以上亦在丹陛上分翼排坐進祭物飲祭酒畢作樂還宮】祭時著肉斗中必有鴉來啄食之謂為神享跳神者或用女巫或以冡婦以鈴繫臀後搖之作聲而手擊鼓鼓以單牛皮冒鐵圈有環數枚在柄且擊且搖其聲索索然而口致頌禱之詞詞不可辨禱畢跳躍旋轉有老虎回回諸名色供祭者豬肉及飛石黑阿峯飛石黑阿峯者黏穀米糕也色黃如玉質膩糝以豆粉蘸以蜜跳畢以此徧餽隣里親族而肉則拉人於家食之以盡為度不盡則以為不祥 寧古塔燒酒曰湯子酒【祁奕喜風俗記作滿洲燒酒】斤銀四分黃酒斤銀三分然燒酒家為之不須沽惟黃酒多沽飲耳油皆蘇子所打鬥得油八九斤扈從東巡日錄所謂媽龍膩盟者是也氣頗觸鼻品在菜油下然菜油至自奉天不常有穅鐙俗名蝦棚以米穅和水順手黏麻稭【逆手黏則不可燃】曬乾長三尺餘插架上【以三歧木為架鑿空其端橫穅鐙於中可進退】或木牌【削木牌鑿數眼於上懸之梁下用與架同】燃之光與燭等而省費然中土人多用油鐙 自昔器皿如盆盎椀盞之類皆刳木為之數年來多易以磁惟水缸槽盆猶以木 扒犂土人曰法喇以木為之犂而有架車而無輪轅長而輭雪中運木者也駕以牛 煙囪多以完木之自然中虛者為之久之碎裂則護以泥或藤縛之土人呼為摩呼郎 甯古塔船有二種小者曰威弧【扈從東巡日錄作威護】獨木銳首尾古所謂刳木為舟者是也可受三四人大者曰五板船三艙合五板為之合處不用灰麻釘以木水漬則以青苔塞之【今愛渾戰船則官運灰麻釘油為之其費不貲】可受十餘人常責一人執青苔以俟不遑他顧他顧則水入船矣槳長數尺兩頭若柳葉而圓其中人執之左右棹若飛開元新志所謂乘五板船急行江中者是也五板船富者乃有之威弧隨處皆有秋冬則以為馬槽【馬春秋皆放青秋冬始餵於家】 設堆子巡夜始於己巳南關定更鐘始於庚午梅勒章京雅泰命商人丁二等自奉天鑄往文曰寧古塔定更鐘康熙二十九年造 寧古塔薪不須買然二十年前門外即是今且在五十里外必三四鼓蓐食往健者日致兩車弱者致一車【俗以伐木為第一勞苦】每年冰雪中運一年之薪積於舍南若山二三月凍開不可運矣蓋木至春則滋潤非斧斤可伐【冬間合抱之木一二斧即剖十餘斧即斷他時則否】一也冰雪融地皆翻漿【泥淖也】陷車傷牛二也清明後十日開犂布穀不暇入山三也富者奴任之貧者子若孫任之或無子孫則雇倩人間有買者大率二錢一車冬春間所燒皆溼木然入坑即爇夏秋則不乾不爇矣山多櫟柞椴椴類銀杏鋸板可為器其皮可為瓦浸水久之可索綯柞可為車櫟之小者名波羅木五月土人摘其葉裹糉大則名櫟為薪而已 愛渾將軍薩不蘇為寧古塔梅勒章京時其家有木槽盆忽隨怪風捲入雲際久之墮地猶在前院毫不損壞明年遷將軍 己巳冬和寧古塔無積雪入春人畜病牛多死【北史勿吉傳其國無牛】庚午正月隣人劉老三家十九牛相繼死皆剝於東牆下凡牛過此不肯行必以口就地哀鳴久之乃去余往觀淚下處無乾土雲 有孔和尚者名元昭江陰人素陰賊每挾私怨興大獄殺人流寧古塔者以百計余父其一也乙巳丙午間元昭亦以流往眾欲斃之餘父不可乃止元昭無所事日為人誦經庚午正月六日其次子忽發狂疾持刀欲殺人元昭懼走乃遶城逐焉唾罵數元昭罪隣人助元昭送梅勒章京時封印不治明日辱元昭於公衙門官乃禁之披甲高六家元昭手進飲食惟謹呼二相公而不名其唾罵如故或責之其子曰我非孔和尚子也我葉姓孔和尚詐我銀不得速我獄破我家殺我我索之三十餘年今乃得之必殺乃已言訖舉室中斷石擊之不中元昭避戶外不敢出聲而進飲食如故十三日甦涕泣求免元昭乃為言於官釋之數日復持刀逐元昭元昭匿披甲家余行時未已也 福建陳昭令於沙闌北掘一鏡長四寸八分闊二寸五分四角皆委上凸下凹背有紐在其端中有篆文曰□□□旁像二龍而各加劍於首一象水波紋 寧古塔有人掘一鏡背鑄銘兩行左一行不可辨右一行曰不劍而鏡 前寧古塔將軍安珠瑚於福兒哈河邊得一殘碑僅五行合七字首行曰上順國次曰不次曰字次曰歸次曰佃 己巳年人傳飛牙喀一碑本屬漢文而譯為滿不能錄大要其地為二岡國十年教養之後立此碑版後書東唐國鎮守滿種山將軍馬元亮又有都指揮同知官名按中國無東唐之號豈高麗前代耶書之以問世之知者 寧古塔官皆世襲如將軍梅勒章京死授其子本處牛彔章京固山大死授其子本處蘇喇章京牛彔章京蘇喇章京死授其子代子【一名分得撥什庫】凡應襲之人必至京陛見謂之驗身子戊辰以前無不得者後在京各旗願往者多應襲之人或有不得者矣 寧古塔書籍最少惟余父有五經史記漢書李太白全集昭明文選歷代古文選周長卿有杜工部詩字彙盛京通志呀思哈阿媽有紀事本末車爾漢阿媽有大學衍義綱鑑白眉皇明通紀纂 康熙初寧古塔張坦公有歌姬十人李兼汝祁弈喜教優兒十六人後皆散今惟有執倒刺而謳者而山東賣解女子則於己巳年一至雲 莊屯之最著者曰牡丹曰覺羅曰沙闌曰沙兒曰邀鹿曰一拉岡曰蜜將曰山陰哈達曰官莊 寧古塔流人地方官防範向不甚嚴給假入關者固多忽然宵遁者亦不乏本地既不稽查關隘出入亦無須官票己巳十二月楊巴巴家抱骨還鄉私帶犯婦洪氏入邊遂自寧古塔放喀【喀當作卞】路【巡邊之謂也】至必兒漢必拉無官票者始不得出境矣 奉天寧古塔愛渾三將軍自康熙庚午年始凡入官流徙人犯有犯光棍叛盜以上罪者不必奏請徑斬於市年終彙報 寧古塔自牛彔章京至筆帖式分六部管事不相侵讓寧古塔每年派章京一筆帖式一收管牛馬稅銀多寡無定額作公衙門費寧古塔無羊【魏書勿吉傳多豬無羊】無騾即有人帶至亦不能久往時驢亦少近推碾磨者半用之然偶疾輒不治 船廠寧古塔流徙者多愛渾將軍調度本地將軍以下不得主愛渾將軍舊官寧古塔熟知流人姓名按籍而稽無得免者故流人奴僕年壯者皆為愛渾水手艌匠正身年老文弱者皆為幫兒幫兒幫正身者也每年出銀六兩給正身家庚午年自將軍以下幫兒以上皆移家愛渾朝廷給移家銀官四十兩披甲水手半之幫兒不與余去寧古塔時尚未盡行也 童子相戲多剔麞麋麅鹿前腿前骨以錫灌其竅名噶什哈或三或五堆地上擊之中者盡取所堆不中者與堆者一枚多者千少者十百各盛於囊歲時閒暇雖壯者亦為之 凡臥頭臨炕邊腳抵窗無論男女尊卑皆並頭如足向人則謂之不敬惟妾則橫臥其主腳後否則賤如奴隸亦忌之頭不近窗者天寒窗際冰霜曉且盈寸近窗衾裯亦為寒氣所逼每不乾乃知頭臨炕邊亦不得已也近見炕皆外高內低覺更便但不甚闊人稍長便須斜臥而絕無增廣之者不知何故 滿洲見人以曲躬為禮別久相見則相抱近以抱不雅馴相見與別但執手年長垂手引之少者仰手迎焉平等則立掌平執相抱者少矣 阿機人相見無男女皆相偎抱或親嘴而已 船廠西二百里薄屯山有金完顏婁室神道碑高八尺八寸闊四尺五寸厚一尺二寸頂高三尺兩面鏤蛟龍其陰殘毀其陽篆二十字作五行文曰大金開府儀同三司金源郡壯義王完顏公神道碑碑身作楷書文曰大金故開府儀同三司左副元帥金源郡壯義王完顏公神道碑翰林直學士大中大夫知制誥兼行祕書少監虞王府文學輕車都尉太原郡開國伯食邑七百戶賜紫金魚袋臣王彥潛奉上大夫大名府路兵馬都總管判官飛騎尉賜緋魚袋臣任詢明威將軍東上閣門使兼行太廟署令上騎都尉平原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臣左光慶王諱婁室字斡里衍與國同姓蓋其先曰合篤者居阿注滸水之源為完顏部人祖洽魯直贈金吾衞上將軍以財雄鄉里枝屬浸蕃乃擇廣土徙雅撻瀨水挐隣麻吉等七水之人皆附麗焉父白答贈金紫光祿大夫事世祖為七水部長時蠢謀寇亂者構為兇惡金紫公與同部人阿庫德協心一力拒之以附世祖王簡重剛健矯捷過人擐甲蒙冑手之所及無不超越而器識深遠幼不好弄卓然有成人風為鄉閭所愛年十有四金紫公知其材曰兒勝兵矣乃獻於穆宗一與語器之曰是子他日可以寄軍旅重任爾後阿拍留可蒲余罕等相繼逆命王從之徵屢立戰功受賞遼人蕭海哩叛入於係遼籍之女直部穆宗使王覘知所在勒兵討捕王登先鏖擊蒙賞以甲冑具裝戰馬□麗出兵侵曷曷懶匈進築九城宗子贈原王付實款帥師討之王從攻其城久而不克王言之於帥曰宜遏彼外援絕其餉道可不攻自下從之降其城五從魏王斡帶討訛□渾叛師攻其城王登自東南隅斧其樓柱流矢中手貫於柯攻猶不已士眾從之以登城遂成功居其最年二十一代父為七水部長 太祖方圖義舉閒召王與同部人銀朮可問曰遼人驕矜且其見侵無厭又轄他部人陶□束弗吾畀吾欲先翦其外邑以張吾軍然後進伐何如王進曰遼人內外□□□之餘其時太祖攻取寧江州王登先以戰□□元年擢授猛安奉命總督銀朮可蒙□□吉等往平係遼籍女直諸部既降一部長而各部長告急於遼援兵三千且至王率其已降卷斾逕進掩其不備大破之追殺千餘人明日破奚部又敗援兵三千斬其將俘獲監戰銀牌使者諸部以次平之宗室斡古魯略地咸州以其敵重使會王合兵禦之乃往敗其戍兵三千於境斬其將遂會斡古魯既而聞敵兵且至王留四謀克精銳各守其一門與斡古魯濟水□翼王居左擊敗其所衝追殺畧盡斡古魯軍引卻退□城□與所留諸謀克整陳而立王返兵擣敵背大敗之咸州既下因徇地黃龍府太祖自將進達魯古城將與遼兵遇遣使馳召王以軍赴之太祖見其馬力疲極益以三百匹命居右翼明日兵交以眾寡不侔為敵所圍者九王所向披靡輒潰圍而出竟大破之 太祖將進取黃龍召諸將議方略王進曰黃龍遼之銀府所以圉邊者拒守甚堅若不行額其巡屬使絕外援則未易可拔請試效之太祖乃令王以軍行自遼水以北咸州以西暨諸奚部城邑悉討平之進壁府城東南扼敵軍出入且巡其邨堡凡有以應援者使不得交通度城中力屈可攻使馳奏太祖遂親御諸軍以至圍之王攻東南隅選壯秉莧倚梯望其樓櫓乘風縱火王乃毀民家堞趣士力戰至火然鞾傷足而不知諸軍繼進敵遁不守太祖嘉其功賞御馬一奴婢三百仍賜誓券恕死罪太祖之敗遼破敵兵九俱王挑戰有功天輔及斡魯古阿思□等平乾顯路攻克顯州遂與遼大帥耶律淳□□□戰於蒺藜山大破之遂下川成徽三州徙其人民於咸州黃龍之地 於是太祖命王為黃龍路統牧皇弟遼王□統諸軍以平中京王為先鋒至□山敗其節度使雅里斯之兵三千偕完顏□□邪律余篤等帥師徇地奚部所向輒克始與余篤以騎二千襲遼主於鴛鴦濼遼主遁去追至白水弗及獲其內帑輜重大軍圍其西京城堅拒守王與皇弟闍毋攻東面製攻具以三木駢榱為洞垣右長廊使士卒行其下以塞隍塹又作樓車鞏之以革施四輪其上出陴堞以闞敵諸軍乘之而遂克城與闍毋徇地天德雲內東勝甯邊四州及其傍諸部悉降之叛人阿克束於是始獲都統斡魯以諸軍次白水王營中夜有光如矩起矛□王戒嚴曰將有重敵明日聞夏人出兵三萬援遼過雲內矣斡魯以諸軍會天德遼主前後遣騎數百迎敵竟為所掩惟數騎得還時方暑雨斡魯與諸帥議方略皆曰彼眾我寡宜請濟師於朝比其至姑擇草牧以休養士馬 王獨曰敵據我前倘吾軍若縱之其勢益張我雖不戰亦必來爭利或劫取新降人民則沮吾士氣所請濟師豈能遽集耶願得精騎一千與辭不失拔離速二將以偕見可則戰難則固壘以俟合軍宗室付古迺訶之曰爾安輕舉我軍既寡馬力疲甚將何交戰王曰制敵如救烈火一後其時反為所乘則益難為功宜必迎戰付古迺拔佩刀勃然曰諸帥皆不欲爾敢咈眾耶王厲聲曰我獨欲戰者非為身計蓋國家大事耳阿昆乃欲屈忠勤之志而沮諸軍之氣乎亦挺刃相向諸帥大驚起扞之斡魯□□□以二將與王偕行將至耶俞水登高以望夏軍隊伍不整方濟水遣使馳報斡魯曰今觀敵眾而無威易與耳將挑戰偽遁以致之請速以師進王乃分所將為二旅更出□□□□□□□□□引卻其□繼出進退以誘之退凡□□過□水乃再整行列奮銳氣馳擊敵兵遂卻退我大軍亦至合擊之敵乃大潰追至耶俞水殺數千人敵赴間結陳俄水□□□□□□□□□□□□□□□□□□□□□□□□於河之東降四部族迭刺部既降復叛討平之太祖平燕皇子宗望由間道東下至昌平以取糧餉 太祖□□□□□□□□□□□□□□□□□□□□□□□□□□□太祖聞遼主越在陰山命斡魯暨皇子宗望引兵追襲以王為先鋒道出龍門擒其都統耶律大石至白水又擒□□□□□□□□□□□□□□□□□□□□□□□□□□□□□仁又破西山巨盜趙公直出師於朔漠之境生擒公直天會初遼主播越應朔間斡魯遣將分兵三路追襲□□□□□□□□□□□□□□□□□□□□□□□□□□□□□□□追之疾馳六十里及之於風山遼主以其騎陳而立王馳之其眾潰遼主以六十餘騎犇王戒士卒曰無□□□□□□□□□□□□□□□□□□□□□□□□□□□□□□□□□□□□□□馬出其□□□□馬□冑而□□□□詔書所以招諭之意遼主□□□□□□□□□□□□□□□□□□□□□□□□□□□□□□□□□□□□遂獲以歸□□□□□□□□□□□□□□□使請降輒名□□□□使馳奏王不能平□□□□□□□□□□□□辨之執政□□□□□□□□□□□□□徇國戮力於石馬遂獲遼君厥功茂焉自今或罹罪□□□□罰餘釋勿論藏之冊府有如□□□□□□□□□□王領先鋒軍取馬邑破敵於雁門圍代州克之執其將□嗣本進降忻州又降戍將耿守思等太□□□□□□□□□□□□□□□□□□□□□□□□□□□□□□□□而宋之援兵日集銀朮可獨不能辨宗翰遣王以軍與之恊力遇宋將樊□之眾十萬於□城破之又敗□□□□□□□□□□□□□□□□□□□□□□□□□□□□□□□反轡奪擊大破之遂獲九孛堇軍趣汾州掩平遙介休靈石攻拔汾州招石州及諸縣邑降之宗翰以大軍□□□□津復遣子活女與諸將繼之突葛速等破敵降河陽而宋人既撤河橋活女於是自津遡流行三十里見河水□□□□□□□□□□□□□□□□□□□□□□□□□□□□□浮深涉淺而馳於中洲俄已登岸臨岸敵望之以為神不擊自遁諸軍畢濟遂取洛京及鄭州合大軍圍汴與孛堇□□□□□□□□□□□□□□□□□□□□□□□□□□□□冒圍出戰王見其鋒銳不以逆擊使活女率精兵橫截之敵眾亂王乃督諸軍進戰手中流矢整轡挺鎗馳擊自若敵大敗奔城而城中□□□□□□□□□□□□□□□□□□□為諸軍所覆既克宋帥府俾王統諸軍西趣陝津討河東未附郡縣至澠池大破宋師 范致虛勤王之師三十萬殭屍盈溝致虛僅以數十騎遁去遂克陝府濟河□□又破敵二萬降解州攻河中城堅拒守王使其弟倚梯間關登陴俄援甲士三人上與敵格鬬諸軍繼進克之蒲人西走先出者焚橋而去餘溺於河使並流拯之活其卒五百人於是置蒲解二守以進士攝諸縣長吏招撫散亡以活女領二猛安軍留鎮中京又降絳慈隰石四州而還元帥府將平陝西以王嘗請之使詣闕圖上方略還率諸路軍合萬人以行出慈州乘兵渡河而南復與范致虛軍十六萬遇於朝邑大破之遂降同華進破重敵於潼關徇地京兆敗敵數萬於長樂坡遂克京兆擒其經制使傅亮轉降鳳翔隴州鳳翔尋叛進軍城下破其援兵十餘萬攻拔之還敗敵三萬於武功日中復敗三萬於近地又破十五萬於渭南北趣鄜延徇下諸郡招降折可求收麟府豐三州及諸城堡克晉寧軍殺其守徐徽言京西陝府叛復討平之又破重敵於渭水終南略地西北 宋將吳玠率軍二十萬來拒遇於武河戰十有四合而敵氣始衰遂大破之陝府又叛往討之既成圍使以薪芻絕池築甬列衝棚臨城攻之池水忽涸王戒將士曰敵泄池水必突地欲焚甬也嚴備之既而煙出於塹遂撤攻具而退須臾火發甬為所焚敵復引水自固王使以沙囊塞塹於是梯衝並進數日攻克擒其將李□□及援兵之將趙士伯戮之鄜延復叛於是王已感末疾睿宗皇帝時為元帥將親平陝右使王先討定鄜延而宋將張浚率步騎十八萬壁富平睿宗皇帝會諸軍迎敵王至見敵遊兵千餘踰溝來覘乃率百餘騎邀擊而設伏於阨以輕騎誘之出將前伏發返轡夾擊之斬馘略盡執生口以獻遂領左翼及敵兵遇於兩溝之間自日中戰至於昏六合而後敗之始合右翼引卻王援之乃復振明日睿宗皇帝宴賚有功將士顧謂王曰力疾鏖戰以徇國家遂破大敵雖古名將何以加也悉以帝筵所用金銀酒具及細堅甲冑副以馬鎧戰馬七匹賞之由是疾增劇以天會八年十二月九日卒於涇州回□之西原年五十有三 軍中哭之如親喪焉訃聞太宗震悼詔遣親衞馳驛護其喪歸葬於濟州之東南奧吉里復遣皇子鶻沙虎宗子銀朮可迓之車駕還自中京道出終南之際親至祭奠臨哭久之所以贈賻者良厚天會十四年追贈使相官制行改贈開府儀同三司又追封莘王正隆二年改封金源郡配曰溫都氏追封王夫人子男七人長曰活女官至儀同三司京兆尹本路兵馬都總管曰斡魯光祿大夫迭刺部節度使曰謀衍崇進留守東京曰什古迺金吾衞上將軍留守北京孫男仕者曰斛魯鎮國上軍【軍:將】將【將:軍】世襲猛安曰度刺世襲謀克曰寧古符寶祗候曰撒葛祝太子內直郎曰辭烈宿衞士王鷙勇果毅濟以明略始自伐遼迄於克宋率身先行陣前數千百戰未嘗不捷獨追獲遼主至於取汴箠馬以涉大河威名震懾南北自國初迄今言將帥臣無能出其右者大定十六年天子思其功烈詔圖像太祖原廟明年大袷配享太宗廟庭諡曰壯義 又敕詞臣譔次之建碑墓隧臣竊惟王之考金紫公在世祖戡難定亂時為不二心之臣書勳史冊王以忠貞才武輔佐太祖太宗征伐功無與二稱頌至今傳所謂世濟其美者歟銘曰金興受命實始翦遼武元載斾疇若戎昭王惟世臣熇熇忠藎視敵無前身先行陳武元致廟順天應人天討有罪生此虎臣靡堅不摧靡強不踣薄伐雲朔至於漠北匪學孫吳出奇縱橫以寡覆眾殄殲夏兵掩追亡逋屢執醜虜反轡風山卒獲遼主迨及伐宋經營太原所在寇敵如雲之屯王鋒一臨如晛之雪膚公之奏奚啻三捷宋既畫疆乃復渝盟王弗解甲師弗留行宋阻洪河舟梁既撤靡杭一葦長驅而入先之鞏洛合圍汴梁困獸搏鬬擊之而僵亦既克汴趣師關陝貔貅裹糧金湯失險富平之役□□□□王身厲疾威猶靡及以死勤事雖疾亦力勁敵何有力戰乃克寇壘既清陝右遂平王誠有功□□□□維昔先正□□□□□□□□□□□□肖形以圖寫勳而□□□□□千載如生□□□□□□□□□□□□□□□□□□□□□□□寶勝寺在盛京城西三里東西建石碑二座東一碑前鐫滿文曰幽谷無私有至斯響洪鐘虛受無來不應而況於法身圓對規矩冥立一音稱物宮商潛運故如來利見迦維託生王室憑五衍之軾拯溺逝川開八正之門大庇交喪於是元關幽鍵感而遂通遙源濬波酌而不竭既而方廣東被教肄南移周魯二莊同昭夜景之鑒漢晉兩朝並勒丹青之飾自茲遺文間出列剎相望其來蓋亦遠矣至大元世祖時有喇嘛怕斯八用千金鑄護法嘛哈噶喇奉祀於五臺山後請移於沙漠又有喇嘛夏兒把忽禿兔復移於大元裔察哈爾林丹汗國祀之我大清寬溫仁聖皇帝征破其國人民咸歸時有喇嘛墨爾根隨載而來上聞之乃命眾喇嘛往迎以禮接至盛京西郊因曰有護法不可無大聖猶之乎有大聖不可無護法也乃命該部卜地建寺於城西三里許遂構大殿五楹塑西方三大聖左右列阿難迦葉無量壽蓮花生八大菩薩十八羅漢天棚繪四怛的喇佛城又有寶塔二座供佛幔打兒用黃金百兩嵌東珠金壺一把用黃金二百兩又有須彌山七寶八物又有金壺一把用黃金二百兩金鐘二十一金銀器皿俱全東西廊各三楹外山門三楹至於僧寮禪室廚舍鐘鼓音樂之類悉為之備營於崇德元年丙子歲孟秋至崇德三年戊寅歲告成名曰蓮花淨土寶勝寺殿宇弘麗塑像巍峩層軒延袤永奉神居豈惟寒暑調雨暘若受一時之福利將世彌積而功宣身雖遠而名劭行將垂示於無窮矣 大清崇德三年戊寅秋八月吉日立國史院大學士剛林撰滿文學士羅繡錦譯漢文弘文院大學士希福譯蒙古文道木藏古式譯圖白忒文

柳邊紀略卷之五

編輯

述懷五百字留別吳門諸同學 留別顧景范 題沈慎言扇上畫桃慎言時正出塞 金赤蓮姜日千沈慎言朱端士爾登招飲燕山客舍時余將出塞門即席賦別 夜坐 別張豐村依贈行原韻 歸來行送友人之延平 發燕山 豐潤縣逢高麗使者 望首陽山 次榆關 山海關 出關 悽惶嶺 姜女祠 前衞 望海店 杏山 小淩河 大淩河 十三山 渡遼河 老邊道中 次開原縣 出威遠邊門 火燒嶺曉發 葉赫行 換車行 孤山道中 次衣兒門 捉人行 混同江 宿尼什哈站 納木窩稽 自拉發至退屯 色齊窩稽 宿賀莫索落山中 德林石 沙闌 至寧古塔 次韻酬周長卿 贈李召林侍御 次韻答吳子有明府 贈吳英人使君 隨家大人過淨公吉林蘭若 至日 己巳除夕 人日陪家大人周長卿過李召林侍御 寧古塔雜詩 上元曲

○述懷五百字留別吳門諸同學

憶昔居安城髮覆纔半額舉止異常兒父母爭憐惜自謂守青緗終身寄篇籍薄有良田疇東西免怵迫孰知生不辰風波蕩幾席悲哉我二人家破投蠻貊道遠八千里冰堅五六尺關雲片片黃塞草荒荒白平生未出門出門乃跼蹐不復見中原焉能得安宅猶記送行時舟泊姑蘇驛大母慘不言仲父相扶掖宛轉就母懷倉皇竟無策牽衣哭一聲寸寸肝腸磔弟妹年更小但聞語嘖嘖我尚無所知彼亦何足責仲父養軍中不作溝中瘠車騎有香囊仲郢無牙笏春冬搦管書秋夏彎弓射覆巢賴有此亦足安魂魄蹉跎八九年仲父復易簀故鄉未得歸大母垂黃髮極北望我父血流雙眼赤縱有斷鴻飛奈此重關隔可憐七尺軀悵悵何所適從茲事硯田長作吳中客愧乏濟川才又非凌風翮謬辱諸賢豪謂可傾肝膈班荊多贈縞盤飱或寘璧藉以供大母庶幾慰日夕而乃天不弔大母溘焉沒客路挽靈車家山謀窆穸窆穸復踟躇寧忍聞沙磧恐我父母知老年傷踴擗終念此大事敢用私情格所賴有季弟晨昏強寬釋同氣有三人季不離親側大母在堂時仲亦關東役嗟予獨何人廿載情空劇贖罪少黃金鳴冤須肺石天子昨南巡願以身代謫鑾輿已垂問鞭撻仍遭斥自歎一男兒遇事能擘畫翻不若緹縈上書傳史冊歲月如逝波轉眼已非昔更不省庭闈生子誠何益結束新征衣包裹舊巾幘揮手別親朋灑淚辭叔伯蕭蕭白日寒渺渺雲山碧誰雲道路長今日乾坤窄

○留別顧景范

少小畏京師人情苦莫測今年塞上行經過一太息騎驢朝出門暮歸何所得風塵雙眼眯怵迫徒終日親故豈無人高舉不可即十往九不面一面有德色以茲傷我懷多君用意密班荊道路閒贈縞復推食綢繆當未雨勸誡防差忒凡意所欲為莫不殫精力豈投漆與膠不必須舊識亦以久神交信果俱可必君誠管樂才百慮鮮一失處則比臥龍出則成羽翼賓也何所知終歲但愁疾骨肉且不保安能更捫虱具區千頃波洋洋近衡泌七十二高峯峯峯可種橘他時入玉門期君同築室靈威跡匪遙好問長生術

○題沈慎言扇上畫桃慎言時正出塞

不信元都樹今朝塞上來枝從毫末辨花自扇頭開春色飛龍磧芳名到蠍臺莫愁霜露溼根柢在蓬萊

○金赤蓮姜日千沈慎言朱端士爾登招飲燕山客舍時余將出塞門即席賦別

男兒生不得其所七尺堂堂若腐鼠蓬頭赤腳走邊關撲面黃沙無一語諸君乃不嫌我真相逢客舍能相親激昴慷慨髮上指高歌擊築旁無人雜坐班荊燕市口沉季【季:李】浮瓜不去手葡萄架上白日斜欲起不起恐被肘尊中酒是故園來不飲亦須三百杯殷勤一斤家鄉語誰雲此是黃金臺秋風颯颯吹南陌虎脊河邊冰幾尺短衣明日獨長征回首今朝雙眼赤

○夜坐

細雨消殘暑微風送薄涼秋聲乾木葉夜氣溼衣裳冰雪行將至關山去正長那堪燕市口愁坐聽鳴螿

○別張豐村依贈行原韻

庭闈萬里隔重關省覲寧知慘客顏冰合馬嘶楊柳渡月明人過樺皮山直因溫清離鄉國不是周流好轍環安得回天君有力金雞早放老親還

○歸來行送友人之延平

閩中之山頗崒嵂熊羆虎豹如人立閩中之水極盤渦上灘下灘蛟龍多我輩勞生固其職君亦安能早休息獨念今朝赴七閩行過家門不得入若耶溪水淺綆短亦可汲雲門花木深鷓鴣嗁春日早歸來山田熟後漁舟出草閣斜陽秔稻香煙波細雨綸竿溼

○發燕山

西風乾木葉原野變顏色征人別所知去去燕山北省覲亦其常我獨何偪仄春明發故園秋乃辭京國豈曰哭窮途蹭蹬至此極亦以走邊庭徒旅不可得羽箭逐莊頭腰刀隨戍卒渾脫取其溫駑駘借其力冰霜不畏寒崎嶇亦可出縱復隔關山凌風有羽翼

○豐潤縣逢高麗使者

豐潤城西曉色開方袍一隊逐龍媒道旁人說高麗使著得先朝舊服來

○望首陽山

垂鞭信馬蹏平沙入孤竹孤竹傳者誰二子伯與叔讓國久無家東海留芳躅豈至採薇時不食還鄉曲而以首陽名專號茲山麓清風詎可攀廟貌隨時俗俎豆縱千秋不飽他人粟我來大道旁日暮仍馳逐安得拜衣冠細摸殘碑讀

○次榆關

西風吹落木斜日滿羣山白板新官舍黃榆舊漢關前車行欲止我馬去仍還投宿知何處柴門一水間

○山海關

東海邊頭萬仞山長城猶在白雲間烽煙不報中和殿鎖鑰空傳第一關大漠雪飛埋戰骨南天雨過洗刀環漢家豐沛今遼左鐵馬金戈歲歲閒

○出關

誰道車書是一家關門依舊隔中華已看文字經重譯更裂軍繻過五花草木蕭蕭歸野燒乾坤漠漠老荒沙庭闈直在黃龍北日暮愁聽塞上笳

○悽惶嶺

山海關前日色昏風塵況復暗乾坤不堪更上悽惶嶺雙袖橫流血淚痕

○姜女祠

凜凜望夫石上有姜女祠姜女伊何人廟貌永不移風霜透巾幗冰雪老容姿乾坤歷萬劫血淚猶雙垂守險本在德長城亦何為一哭且莫當安能保邊陲今朝過其下驅馬獨遲遲歎息秦皇帝不若一蛾眉

○前衞

一片平沙裏荒荒百雉城市朝從此變衞所亦空名白草翻新屋黃雲壓舊營邊庭今不戰無復鼓鼙聲

○望海店

遼海出長城出關已了了望之欲無遺莫若茲山好積水遠何極分流猶浩淼風翻白日低浪動乾坤小南疑析木偏東覺扶桑曉蜃樓遇且難況識蓬萊島余本海濱人少小縱臨眺今日出邊庭乃復行其杪一葦直可杭鞭石苦不早安得乘長風往復如飛鳥

○杏山

昨日望滄海飄飄若神仙今日過杏山嘆息臨風前遼陽多險要此更其喉咽同行一老革為我語便便太祖昔建國鐵騎來三千掘壕困其外蹤跡猶依然百戰僅乃破流血增平川殺戮盡雞狗誰能保一椽大刀既巳沒【指劉鋌】好李名空傳【指李如松】不見長城壞萬里銷烽煙

○小淩河

日暮風蕭蕭平沙水瀰瀰立馬飲長流鳧鷗驚欲起清徹鑒須眉曲折遊魴鯉誰道若耶溪煙波勝於此

○大淩河

小淩清且淺大淩莽滔滔輿梁尚未成舟楫亦徒勞不若策駑馬聊試涉波濤忠信吾所具執轡何哀號秋冬河正涸深不滿一篙但得登彼岸四顧求其曹

○十三山

遼西嶺萬里戴土皆平衍獨有十三山石骨開生而削疑斧鑿工畫敵丹青善峯峯插煙霄縹緲窮萬變崩奔類馬馳離立如人戰或利若金刀或直若羽箭雲氣倐有無日色遞隱見洞口失金牛【下有金牛洞】潭側鳴孤雁【上有潭】胡嶠記頗詳蔡珪詩亦羨予特過其旁一一為數徧

○渡遼河

出關數百里渡河日八九小者不知名大者此其右發源自東北汨汨西南走清流可濯纓濁或泥數斗蕩溢起波濤觸石聲如吼汎濫過平沙汪洋十餘畝聞道枸柳河水堅八月後今年天亦寒所遇何獨否獨木一扁舟三人亦可受篙使橫索錢安能落吾手淺瀨褰裳衣呀阬沒馬首登岸乃獨悲魚鼈幾為友

○老邊道中

老邊牆外草蕭蕭千里風煙合大遼保障人猶看舊制提封誰復記前朝經過婦女多騎馬游戲兒童解射鵰自笑書生行未慣黃沙撲面己魂銷

○次開原縣

風捲平沙薦草齊夫餘城上夕陽低葡萄酒禁誰能醉苜蓿場空馬自嘶郡縣未分威遠北人家多住塔山西明朝更出條邊口朔雪塞雲處處迷

○出威遠邊門

黃沙漠漠暗乾坤威遠城頭欲斷魂蘆管一聲催過客柳條三尺認邊門亂山雪積人煙絕老樹風回虎豹蹲從此征鞍隨獵馬東行夜夜宿雲根

○火燒嶺曉發

邊外鳴雞少輕裝逐塞翁馬行殘月下人語亂山中鬚為冰花白顏因皴瘃紅庭闈猶未達不敢畏途窮

○葉赫行

柳條邊外九十里葉赫河頭道如砥荒荒草沒兩空城一在山腰一近水同行塞上翁回鞭指故宮自雲葉赫王家子不與尋常六角同地廣兵強稱大國老城本在河東北前代羈縻三百年累朝賜出黃金勒中葉參商兄弟爭操戈沒羽傷同室土地人民自此分新城更築南山側臂鷹走馬刷煙岡醉酒徵歌瓦子堂可憐國事由宮禁亡卻新城舊亦亡太祖恩深分左右一門子姓皆奔走予父猶能架海青姓名曾著鷹坊首鷹坊本未入鵷班只在長楊五柞間天潢一派從龍者誰識王孫舊日顏五六年來行虎脊經過每見漸漸麥老死風塵亦有情能無對此飛魂魄吾聞此語獨停鞭相呼搔首問青天青天青天胡不言昔之滄海今桑田

○換車行

冰凍馬蹏行不止歷盡千山復千水邊門未出已難堪況出邊門二千里瀋陽城北換柴車柴車換得無人使坡陀木石相枝撐谷口泥淖多呀坑日日轅摧與轂折翻雲覆雨如人情人情翻覆烏可識出門步步行荊棘涕淚沾巾向北風但見庭闈死亦得

○孤山道中

小夾河邊白日寒大孤山下路漫漫波羅葉落雲還黑塔子頭燒雪未乾渴向氈牆分乳酪饑隨獵馬割麞肝中原生長何曾慣處處傷心掩淚看

○次衣兒門

高岡背大道絕壁面東偏一溪何曲折冰下鳴涓涓上有古今樹俯仰淩蒼煙下有嶙峋石錯落橫沙邊塞門多莽莽獨此堪留連造物若無意鬼斧胡為穿因茲念長夏百鳥鳴其巔密葉影交覆疏花開欲然箕倨赤雙腳科頭手一編人跡且莫到安得世務牽管寧既未知康樂亦寡緣我獨領其要請為來者傳

○捉人行

烏臘城頭鼓聲絕烏臘城下征車發藍旗堆裏曉捉人縛向旃牆不得脫君莫怪從來醉尉不可攖霸陵夜夜無人行射虎將軍且不放何況區區萬里一書生

○混同江

浩浩此江流萬古爭日夜我來獨非時但見寒光射雪埋高岸頭沙漲層冰下頓轡駑馬奔杖策車輪過自昔戒垂堂況復騎衡坐來者縱莫欺履薄還愁破東行出塞垣百川此為大千山更臨江崩奔爭一罅虎踞與龍蟠形勢良非假莫漫數金陵渤海亦其亞

○宿尼什哈站

水經玄菟黑山過混同青漫道無城郭相看有驛亭穅鐙【以米穅粘麻稭燃之名曰穅鐙】勞夢寐麥飯慰飄零明發騎鞍馬蕭蕭逐使星【時與驛使同行】

○納木窩稽

跋涉過混同所歷已奇峭結束入窩稽一望更深奧樹密風怒號崖崩石奔跳陰霾不可開白日安能照古雪塞危途哀湍喧壞道更無人跡過惟聞山鬼嘯車驅苦險澁換馬欲前導霜蹏偶一蹶流血霑烏帽魂魄已莫收童僕徒慰勞死亦分所當生豈人所料但苦歷窮荒庭闈終未到

○自拉發至退屯

窮髮誰憐萬里身蕭蕭盡日逐車塵山過拉發多松栝路道窩稽有鬼神日暮風生聞虎嘯天寒積雪少人行淒涼不敢回頭望恐為鄉關淚滿巾

○色齊窩稽

納木五十里頗極登頓苦色齊林更深未入心已阻豺狼逐我馳山雞向我舞谷口咆熊羆松根竄貂鼠雲橫道不通霧黑眼若瞽幸有鑿山人乃見天一縷架木度層岡歇鞍藉茅土纔看日色暝不覺夜已午自衞憑野燒畏懼不敢語俄頃雪滿衣一一霑徒旅沍寒手足僵皸瘃從此數釜鬲莫為炊調饑腹空鼓凍餒雖切慮達曙力可努但得脫窩稽鳥道吾所取

○宿賀莫索落山中

日落萬峯西荒荒路欲迷依然成露宿何必過前溪野火憑風力孤羣仗馬嘶窮山雞犬絕莫聽五更啼

○德林石

四壁圍德林廿里平若掌鐵色蝕土花陶鑄一何廣變態極千端寒光淩萬象玲瓏有鬼工登頓騰異響洞壑積層冰草木猶能長不因車馬遲何由獨欣賞

○沙闌

我行一月餘踏雪亦多薄今朝過沙闌羣山始玉琢天時縱不同地氣或非昨僅乃隔一峯胡為異南朔素影動乾坤寒光射寥廓白日慘無輝北風淒更惡頓轡狡兔驚揚鞭野鷄落念彼多傷弓謂我能獵較盡日逐平岡吞氈亦可嚼四顧勿復悲中原無此樂

○至寧古塔

望望吉林峯白雲繞其下登頓及今朝亦得依親舍父母驟相逢注視還相訝別時髮覆眉胡乃成老大隣舍爭慰勞應接苦不暇姓氏未及知空言聊相借日暮細挑燈恍若夢中夜喜極乃更悲不覺淚如瀉

上書不得達生男亦胡為四十乃一來對人良可嗤戲綵學老子挽鬚愧小兒西山日已薄鄉國歸何時歎息謂季弟爾獨無分離承歡廿八載樂亦安能知

○次韻酬周長卿

黑水城邊問老親坐中誰是故鄉人遼東俎豆今王烈江左風流舊伯仁說到家山空想像吟成詩句最清真平生多難傷懷抱不道逢君更愴神

省覲今朝塞北來知心漫許出羣才老親未得師三浙小子空慚賦七哀故國衣冠雖不改邊門鼓角定相催何當日下金雞赦作伴同行過誓臺

○贈李召林侍御

埋輪都下問豺狼慟哭何時過樂浪絕塞人猶憐子慶中原誰不重張綱穅鐙舊夢依青瑣雪窖新詩滿皂囊宣室他年君自到謾將濁酒注醩牀【侍御頗縱於酒】

鐵面真能裂白麻避人諫草世猶誇天南恨未瞻雙戟漠北誰知共一家板屋醉時驚觱??栗旃牆雪夜聽琵琶趨庭今日兼陪從好認青門五色瓜【侍御善種瓜】

○次韻答吳子有明府【明府楚人】

蕭蕭白髮舊為郎大邑曾誇墨綬長一自門栽彭澤柳更無人識令公香十年俎豆存遼海萬里煙波夢岳陽莫怨飄零揮涕淚管寧襦袴本尋常

○贈吳英人使君

短髮今朝塞上翁當年治行是吳公三邊冰雪春愁裏六詔風煙午夢中皂帽本因時序易布裙不為道途窮挹婁城畔談經典化俗知君術素工

○隨家大人過淨公吉林蘭若【淨公浙人】

南極開初地西方變吉林山圍祇樹密江到寺門深雪白支公馬沙黃長者金冰崖仙梵響土室雨花侵學禮陪游從聞香度碧岑贊公甘放逐惠遠愛招尋茶椀忘天目清談見道心金篦如不惜敢復歎升沈

○至日

今年學禮過庭闈此日相看靜掩扉風俗窮荒何處好飄零盡室幾時歸曾無梅蕊春前放謾說葭灰夜半飛片片冰花堆雪窖還添弱線補寒衣

○己巳除夕

除夕年年血淚流今年今夕亦何求老親縱未邀恩赦絕域猶堪舞敝裘茅屋桃符仍舊俗瓦盆麥酒是新芻歡呼不覺陶然醉忘卻家鄉萬里愁

○人日陪家大人周長卿過李召林侍御

絕塞逢人日隨行過柏臺可憐圍毳帳猶自說蓬萊生菜盤中得冰花勝裏開故園何處是醉裏更啣杯

○寧古塔雜詩

石石??圍平野河流抱淺沙土城惟半壁茅屋有千家泣月天邊雁悲風塞上笳老親忠信在不減住中華

北行猶有塞東去更無邊校尉乘虛幛阿機欲受廛馬閒秋草後人醉晚風前莽勢空齊曲逍遙二十年

黑水新城近黃龍舊府遙【寧古塔唐時為黑水府】家傳肅慎矢【虎兒哈河濱時得楛矢人多寶之】人煖挹婁貂殘雪埋松塔【松子蔀人呼為塔】微風變柳條春明二三月也復種青苗

遼金曾建號唐宋亦經過舊跡殘碑少荒城蔓草多三韓迷姓氏五國失山河絕域無文獻蒼茫發浩歌

化城開石壁鐙火出林微不見乘杯渡還看卓錫歸閒雲埋土室古佛釣漁磯【佛像為阿機釣者所得】怪底經行處天花片片飛

城郭沙闌口荒荒草木秋地連三萬衞名是五雲樓【五雲樓在金上京城】眢井填銀甕春耕響玉鉤千年餘王氣今日未全收

山川盤地軸草木亦多宜舊塞黃榆樹官山紫樺皮桃花水似錦【桃花水果名】香蓼菜如絲誰道窮邊外年年春到遲

土產參為最今時貢帝京營州非舊種上黨亦空名碧葉翻風動紅根照眼明【最佳者曰紅根】人形品絕貴聞說可長生

更有諸珍異寧隨草木枯淺沙埋赤玉老蚌出東珠稗子貧家少【稗子在五穀上】山兒【菜名】到處無怪來水土變今日此陪都

八月松花凍家家打角鷹山邊張密網樹底繫長繩攔虎金眸疾屠龍玉爪能【攔鷹屠龍皆鷹號】海青如便得萬里會騫騰

十一

笑語鄉音雜衣冠上下同十年乘堡障一半是王公辛苦頭多白沙塵眼易紅莫因遷閭左錯比五陵東

十二【闕】

十三

三十年前事兒童見者稀天寒曳護臘【革履名】地凍著麻衣【貴人乃絮麻衣禦寒】雪積扒犂出【雪中運木之事曰扒犂】燈殘獵馬歸只今風俗變一一比皇畿

十四

遲日爭游宴豪家直一金不嫌幾席少偏愛酒杯深風俗誇盧橘人情厭海參渾忘絕塞苦醉裏即狂吟

十五

年少新豐客翩翩亦自豪圍碁羣賭墅葉子日分曹果下高麗馬腰間大食刀可憐編卒伍萬里駕風濤【流人子弟盡充愛渾水手】

十六

都護屯兵處傳聞驛幾重沙邊鉏白草雪裏試青龍【船名】魚海何時到狼居自古封誰雲枯萬骨王祭肯全供

十七

俗亦厭貧賤不復重冠裳販鬻皆程鄭生涯半彥方參貂口外得牛馬谷中量翻怪中原弱窮愁徧八荒

十八

聞說羈縻國西來絕可憐冰天魚作服陸地狗行船【黑斤飛呀喀皆以船任載以狗駕轅】披髮環穿鼻文身耳壓肩由來桑梓地不是信張騫

十九

少主和親慣乘輿出塞門如何經故土亦是嫁烏孫鵰屋三春雪穅燈萬里魂琵琶彈絕調夜夜泣黃昏

二十

稱藩雖漸廣文字尚無憑近塞能書木【削木書之名曰裨子】臨江但結繩【隨事大小結繩於腰】冠裳今亦改風俗舊相仍歲歲愁衣食春來早鑿冰

○上元曲

誰道今宵是上元城頭畫角不聞喧相看獨有天邊月萬里迢迢照塞門

皁帽蒙頭犯朔風醉中踏月過城東無端獵火原頭燒錯認龍鐙掛碧空

夜半邨姑著綺羅嘈嘈社鼓唱秧歌漢家裝束邊關少幾隊兒簇擁過

翦紙為鐙號牡丹西關爆竹似長安誰家年少黃金勒醉裏垂鞭處處看

銷金羅帕粉花香蟒幅齊肩錦繡裝百病年年行走慣阿誰打滾到沙場

(完)

  1. 疑同「彰武臺門」。
  2. 同「發庫門」。
  3. 同「布兒德庫蘇把兒漢門」。
  4. 同「黑兒蘇門」。
  5. 同「易屯門」。
  6. 同「發忒哈門」。
  7. 盛京志作「威遠堡門」。
  8. 原文作「鹻場」。
  9. 似重複。
  10. 似重複。
  11. 似重複。
  12. 叢書集成無「大」字。
  13. 叢書集成作「潘州」,誤。
  14. 叢書集成作「元菟」。
  15. 叢書集成作「元宗」,疑誤。
  16. 叢書集成初編本作「元菟郡」。
  17. 叢書集成作「元菟郡」。
  18. 叢書集成作「元菟郡」。
  19. 叢書集成作「元菟郡」。
  20. 原典作「絫縣」。
  21. 叢書集成作「元菟郡」。
  22. 放方框處,原典缺一字。
  23. 叢書集成作「八座」。
  24. 叢書集成初編本作「仝行」。
  25. 原典作「松漠記聞」,誤。
  26. 叢書集成初編本作「墻」。
  27. 叢書集成初編本作「間」。
  28. 叢書集成初編本作「間」。
  29. 「顛」,同「巓」。
  30. 放方框處,原典缺一字。
  31. 「烖」,同「災」。
  32. 「顛」,同「巓」。
  33. 同「駐紮」。
  34. 同「駐紮」。
  35. 放方框處,原典缺一字。
  36. 同「群」。
  37. 「眾」,叢書集成初編本作「衆」。
  38. 「逤」,讀「suò」。
  39. 「汨咄」,即今「伯咄」,原典作「骨咄」,疑誤。
  40. 叢書集成初編本作「間」。
  41. 叢書集成初編本作「間」。
  42. 叢書集成初編本作「間」。
  43. 疑同「砬(lá)」。
  44. 「䃳」念去聲。
  45. 「刦」,同「劫」。
  46. 「■」,破字下有一巾字,字典無收錄。朝鮮實錄及明實錄皆作「婆豬江」。
  47. 「■」,破字下有一巾字,字典無收錄。朝鮮實錄及明實錄皆作「婆豬江」。
  48. 叢書集成此處劃成「弗荅哈木、荅忽木、冬哥哈當加」,疑誤。
  49. 「宴賞」,叢書集成作「晏賞」,誤。
  50. 此處疑缺一「爲」字。
  51. 叢書集成初編版此處劃成「木荅忽、木冬哥哈當加」,疑誤。
  52. 「木荅忽」,叢書集成初編版此處作「木答忽」,誤。
  53. 「■」,破字下有一巾字,字典無收錄。朝鮮實錄及明實錄皆作「婆豬江」。
  54. 「罕荅河」,原文此處作「罕答河」,疑誤。
  55. 「薛」,原文作草字頭(艹)下耳朶旁(阝)加一辛字,爲「薛」異體字。
  56. 「薛」,原文作草字頭(艹)下耳朶旁(阝)加一辛字,爲「薛」異體字。
  57. 「俄漠惠」,叢書集成字不清晰,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作「俄漠惠」。此地相當於現朝鮮會寧,滿語古名「omohoi」,故應以「俄漠惠」爲正。
  58. 「蘇克蘇滸河」,滿語「suksuhu」。
  59. 「渾河」,滿語「hunehe」。
  60. 「王甲」,滿語「wanggiya」。
  61. 「董鄂」,滿語「donggo」。
  62. 「托漠河」,叢書集成字不清晰,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作「托漢河」。
  63. 「哲陳」,滿語「jecen」。
  64. 「蘇完」,滿語「suwan」。
  65. 「訥殷」,滿語「neyen」。
  66. 「朱舍里」,滿語「jušeri」。
  67. 「鴨綠江」,滿語「yalu giyang」。
  68. 滿語「warka」。
  69. 疑同「烏爾古辰 (urgucen)」。
  70. 滿語「suifun」。
  71. 滿語「yaran」。
  72. 滿語「huye」。
  73. 滿語「nooro」。
  74. 滿語「urgucen」。
  75. 滿語「hūrha」。
  76. 滿語「kūrka」,疑同「虎爾哈 (hūrha)」。
  77. 清朝以「窩集 (weji)」呼之。「weji」意爲「森林」
  78. 滿語「sahaliyan」,意爲「黑」。
  79. 滿語「fio」。
  80. 滿語「sirahin」。
  81. 「喀里」不詳。「庫薩喀里」爲一地名或一人名。
  82. 可參考『清太宗實錄』卷58「○東方巴牙喇脫科洛。努牙喇。黑葉。馬爾遮賴。科爾佛科爾。克宜克勒。庫薩喀里。八姓頭目。遣董糾等。來貢貂皮。賜宴。賞衣。帽。緞。布等物有差」。
  83. 「圖納哈」,『清太宗實錄』作「圖爾哈」。
  84. 「何黑岱」,『清太宗實錄』卷23作「何里岱」。
  85. 「渾泰」,『清太宗實錄』卷39作「渾秦」。
  86. 滿語「yendahūn takūrara gurun」,「yendahūn」同「indahūn」。
  87. 「康果里喀克都里」,『清太祖實錄』卷3作「康古禮喀克篤禮」。
  88. 「明噶兔」,『清太祖實錄』卷3作「明噶圖」。
  89. 「烏路噶」,『清太祖實錄』卷3作「烏路喀」。
  90. 「那木都魯」爲一地名,同李朝實錄所記載「南突」。此處劃分爲兩地,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