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158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五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五十八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五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一百五十八卷目錄

 僧部列傳三十四

  唐十

  弘智       法琳附慧序

  道會       智勤

  慈藏附圓勝  法順附智儼

  道英       又德

  智則       通達

  慧聰       慧因

  法施       慧岸

  法運       智顯

  法聰       僧明

  明隱       法空

  明濬       法沖

神異典第一百五十八卷

僧部列傳三十四

編輯

唐十

編輯

弘智

編輯

按《續高僧傳》:「弘智姓萬氏,始平槐里鄉人。隋大業十 一年,德盛鄉閭,權為道士。因入終南山,絕粒服氣,期 神羽化,形體枯悴,心用飛動。乃入京至靜法寺,遇惠 法師,問以喻道之方。惠曰:『有生之本,以食為命,假糧 粒以資形,託津通以適道。所以古有繫風捕影之論, 仙虛藥誤之談,語事信然,幸無惑也』。乃示以安心之 要,遣累之方。」義寧元年,委擲黃冠,入山修業。武德之 始,天下大同,佛道二門,峙然雙列。智乃詣省申訴,請 隸釋門,並陳理例,朝宰咸穆,遂得貫入緇伍,隨情住 寺。而性樂幽棲,乃於南山至相寺而居焉。周歷講會, 亟經炎燠,神用通簡,莫不精詣。然而性立虛融,慈矜 在務,陶甄士俗,延納山賓。巖隱匱乏「之流,飛走饑虛 之類,咸贍資餱粒,錫以貝泉。雖公格嚴斷,寺制深約, 而能攜引房宇,同之窟穴。泰斯亦叔代匡護之開士 也。滅後遂絕此蹤,惜哉!故其所獲法利,積散不窮,弘 誘博愛,為而不恃。加之以忍邦行事,音聲厥初,開務 通識,非斯莫曉。故凡有福會,必以簫鼓為先,致令其 從如雲,真俗不爽於緣悟矣。」講《華嚴》《攝論》等,以永徽 六年五月九日終於山寺,春秋六十有一。露骸林下, 收骨焚散,遵遺令也。門人散住諸寺者,咸謹卓正行, 不墜遺風。重誨誘之劬勞,顧復之永沒,乃共寫八部 《般若》,用崇屺岵之恩。又建碑一區,陳於至相寺山外 二丈四尺寶德寺莊所。

法琳附慧序

編輯

按《續高僧傳》:「法琳,姓陳氏,潁川人。遠祖隨官寓居襄 陽。少出家,遊獵儒釋,博綜詞義。金陵、楚郢,從道問津。 自文苑才林,靡不尋造,而意存剛梗,不營浮綺,野棲 木食於青溪等山。晝則承誨佛經,夜則吟覽俗典。故 於內外詞旨,經緯遺文,精會所歸,咸肆其抱。而風韻 閑雅,韜德潛形,氣揚彩飛,方陳神略。隋季承亂,入關 觀化,流離八水,顧步三秦。每以槐里仙宗,互陳名實。 昔在荊楚,梗概其文,而祕法奇章,猶未探括。自非同 其形服,塵其本情,方可體彼宗師,靜茲紛結。」乃權捨 法服,長髮多年,外統儒門,內希聃術。遂以義寧初歲, 假被巾褐,從其居館。琳素通《莊》老,談吐清奇,道俗服 其精華,膜拜而從遊處。情契莫二,共敘金蘭。故彼所 禁文詞,並用諮琳取定。致令李宗奉釋之典,包舉具 舒;張偽葛妄之言,銓題品錄。武德初運,還蒞釋宗,擁 帙延光,棲惶問道。以帝壤同歸,名教是則,鼓言鄭衛, 易可箴規,乃住京師濟法寺。至武德四年,有太史令 傅奕,先是黃巾深忌佛法,上《廢佛法事》者十有一條 云:「釋經誕妄,言妖事隱,損國破家,未聞益世。請胡佛 邪教,退還天竺,凡是沙門,放歸桑梓,則家國昌大,李 孔之教行焉。」武皇容其小辯,朝輔未能抗也。時謂遵 其邪徑,通廢宏衢,莫不懼焉。乃下詔問曰:「棄父母之 鬚髮,去君臣之章服,利在何間之中?益在何情之外? 損益二宜,請動妙釋。」琳憤激傅詞,側聽明敕,承有斯 問,即陳對曰:「琳聞至道絕言,豈九流能辯;法身無象, 非十翼所詮。但四趣茫茫,漂淪慾海;三界蠢蠢,顛墜 邪山。諸子迷以自焚,凡夫溺而不出。大聖為之興世, 至人所以降靈,遂開解脫之門,示以安隱之路。」於是 中天王種,辭恩愛而出家;東夏貴遊,厭榮華而入道。 誓出二種生死,志求一妙涅槃,弘善以報「四恩,立德 以資三有,此其利益也。毀形以成其志,故棄鬚髮美 容;變俗以會其道,故去君臣華服。雖形闕奉親,而內 懷其孝;禮乖事主,而心戢其恩。澤被怨親,以成大順; 福沾幽顯,豈拘小違?上智之人,依佛語故為益;下凡 之類,虧聖教故為損。懲惡則濫者自新,進善則通人 感化」,此其大略也。而傅氏所奏,有司猶未施行。奕乃多寫表狀,遠近公然流布。京室閭里,咸傳禿丁之誚; 劇談酒席,昌言胡鬼之謠。佛日翳而不明,僧威阻而 無勢。於時達量道俗,動毫成論者非一,各陳佛理,具 引梵文,委示業緣,曲垂邪正。但並是奕之所廢,豈有 引廢證成,雖曰破邪,終歸邪破。琳情主元機,獨覺千 載,器局天授,博悟生知,睹作者之無功,信乘權之有 據,乃著《破邪論》,其詞曰:「莊周云:『六合之內,聖人論而 不議;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老子云:『域中有四大, 而道居其一』。考詩書禮樂之致,忠烈孝慈之先,但欲 攸序彝倫,意存敬事君父至德,惟是安上治民,要道 不出,移風易俗,自衛返魯,詎述解脫之言?六府九疇, 未宣究竟之旨。案《前漢·藝文志》所紀眾書,一萬三千 二百六十九卷,莫不功在近益,俱未暢遠途,誠自局 於一生之內,非迥拔於三世之表者矣。遂使當見因 果,理涉旦而猶昏;業報吉凶,義經夕而未曉。」斯並六 合之寰塊,五常之俗謨,詎免四流浩汗,為煩惱之場; 六趣諠譁,造塵勞之業者也?原夫實相杳冥,逾道之 要道;法身凝寂,出元之又元。惟我大師,體斯妙覺,二 邊頓遣,萬德斯融。不可以境智求,不可以形名取。故 能量法界而興悲,揆虛空而立誓。所以現生淨土,誕 聖王宮,示金色之身,吐玉毫之相。布慈雲於鷲嶺,則 火宅燄銷;扇慧風於雞峰,則幽途霧卷。行則金蓮捧 足,坐則寶座承「軀,出則天主導前,入則梵王從後,聲 聞菩薩儼若朝儀,八部萬神森然翼衛。宣《涅槃》則地 現六動,說《般若》則天雨四花,百福莊嚴,狀滿月之臨 滄海;千光照耀,如聚日之映寶山。師子一吼,則外道 摧鋒;法鼓蹔鳴,則天魔稽首。」是故號佛為法王也。豈 與衰周李耳比德爭衡,末世孔丘,輒相聯類者矣。是 以天上天下,獨稱調御之尊;三千大千,咸仰慈悲之 澤。然而理深趣遠,假筌蹄而後悟;教門善巧,憑師友 而方通。統其教也,則八萬四千之藏、二諦十地之文, 海殿龍宮之旨、古諜今書之量,莫不流甘露於萬葉, 垂至道於百王。近則安國利民,遠則超凡證聖。但以 時運未融,致令漢梵殊感,故西方先音形之奉,東國 後見聞之益。及慈雲卷潤,慧日收光,乃夢金人於永 平之年,睹靈骨於赤烏之歲。於是漢魏齊梁之政,像 教勃興。燕秦晉宋已來,名僧間出。或神力救世,或異 跡發人,或慧解開神,或通感適化,及白足臨刃不傷。 遺法為之更始,誌上分身員戶,帝王以之加信,具諸 史籍,其可詳乎?並使功被將來,傳燈永劫。議者僉曰: 「僧惟紹隆佛種,佛則冥衛國家,福隆皇基,必無廢退 之理。」我大唐之有天下也,應四七之辰,安九五之位, 方欲興上皇之風,開正覺之道,致治太平,永隆淳化。 但傅氏所述,酷毒穢詞,並天地之所不容,人倫之所 同棄,恐塵黷聖覽,不可具觀。伏惟陛下布含弘之恩, 垂鞠「育之惠。審其逆順,議以真虛。佛以正法,遠委國 王。陛下君臨,斯當付囑。謹上《破邪論》一卷,用擬傅詞」, 文有三十餘紙。自琳之綴彩,貫絕群篇,野無遁賢,朝 無遺士,家藏一本,咸誦在心。並流略之菁華,文章之 冠冕,茂譽於是乎騰廣,昏情由之而開尚矣。琳又以 論卷初出,意在弘通,自非廣露其情,則皁「隸不塵其 道。」乃上啟儲後諸王及公卿侯伯等,並文理弘被,庶 績咸熙,以博詣焉。故奕奏狀因之致寢,遂得釋門重 敞,琳實其功。東宮庶子虞世南詳琳著論,乃為之序 引。而傅氏不愜其情,重施密譖,搆扇黃巾,用為黨類, 各造邪論,貶量佛聖,昏冒生靈,衒曜朝野,薰蕕既雜, 時所疑焉。武德元年春,下詔,「京置三寺,惟立千僧,餘 寺給賜,王公僧等並放還桑梓。」嚴敕既下,莫敢致詞。 五眾哀號於槁街,四民顧嘆於城市。於時道俗蒙然, 投骸無措。賴由震方出帝,氛祲廓清,素襲啟聞,薄究 宗領。登即大赦,還返神居。故佛日重朗,於唐世又由 琳矣。琳頻逢黜陟,誓結維持,道挫世情,良資寡學。乃 探索典籍,隱括元奧,撰《辨正論》一部八卷。貞觀初年, 帝於南山大和宮舊宅置龍田寺。琳性欣幽靜,就而 住之,眾所推美,舉知寺任,從容山服,詠歌林野。至十 三年冬,有黃巾秦世英者,挾方術以邀榮,遂程器於 儲貳。素嫉釋種,陰陳琳論,謗訕皇帝,罪當罔上。帝勃 然,下敕沙汰僧尼。見有眾侶,宜依遺教,仍訪琳身,據 法推勘。琳扼腕奮發,不待追徵,獨詣公庭。輕生徇理, 乃縶以縲紲。敕云:所著《辨正論》《信毀交報篇》曰:「有念 觀音者,臨刃不傷,且赦七日,令爾自念,試及刑決,能 無傷不?」琳外纏桎梏,內迫刑期,水火交懷,訴仰無路。 乃緣生來所聞經教及三聖尊名,銘誦心府,擬為顯 應。至於限滿,忽神思飄勇,橫逸胸懷,歡慶相尋,頓忘 死畏,立待對問。須臾敕至云:「今赦期已滿,當至臨刑, 有何所念,念有靈不?」琳援筆答曰:「自隋季擾攘,四海 沸騰,疫毒流行,干戈競起,興師相伐,各擅兵威。臣佞 君荒,不為正治,遏絕王路,固執一隅。自皇王弔伐,載 清陸海,斯實觀音之力,咸資勢至之恩。比德連蹤,道 齊上聖。救橫死於帝庭,免淫刑於都市。琳於七日已 來,不念觀音,惟念陛下。」敕治書侍御史韋悰問琳:「有詔令念《觀音》,何因不念,乃雲『惟念陛下』?」琳答:「伏承觀 音聖鑒,塵形六道,上天下地,皆為師範。然大唐光宅 四海,九夷奉職,八表刑清,君聖臣賢,不為枉濫。今陛 下子育,恆品如經,即是觀音,既其靈鑒相符,所以惟 念陛下。且琳所著正論,爰與書史同倫,一句參差,任 從斧鉞。陛下若順忠順正,琳則不損一毛;陛下若刑 濫無辜,琳則有伏屍之痛。」具以事聞,遂不加罪,下敕 徙於益部僧寺。行至百牢關菩提寺,因疾而卒,時年 六十九。沙門慧序,經理所苦,情結斷金,曉夕同衾,慰 撫承接。及命將盡,在序膝上,序慟哭崩摧,淚如駛雨。 乃召諸關傍道俗,葬於東山之頂,高樹白塔,勒銘誌 之,行路望者,知便下淚。序本雍州武功人,善經籍,通 佛理,明攝論,以為敷化之訓。體道開俗,言無品藻,將 護遊僧,用為家操。本住京輦,後移梁益,以百牢衝會, 四方所歸,道俗棲投,往還莫寄。序乃宅寺關口,用接 遠賓,故行侶賴之,詠歌盈耳。於時治書侍御史韋悰 審英飾詐,乃奏彈曰:「竊以大道鬱興,沖虛之跡斯闡; 元風既播,無為之教實隆。未有身預黃冠,志同凡素 者也。道士秦英,頗學醫方,薄閑咒禁,親戚寄命,羸疾 投身。姦淫其妻,禽獸不若,情違正教,心類豺狼。逞貪 競之懷,恣邪穢之行。家藏妻子,門有姬童,乘肥衣輕, 出入衢路,揚眉奮袂,無憚憲網,健羨未忘,觀繳在慮。 斯源不殄,至教式虧,請寘嚴科,以懲淫侈。」乃入大理, 竟以狂狷被誅,公私怪其死晚。琳所著詩賦頌啟碑 表章議、《大乘教法》,並諸論記傳,合三十餘卷,並金石 擊其風韻,縟錦繢其文思,流靡雅便,騰焰彌穆。又善 應機說導,即事騁詞,言會宮商,義符元籍,斯亦希世 罕嗣也。

道會

編輯

按《續高僧傳》:「道會姓史,犍為武陽人。初出家,住益州 嚴遠寺。器宇高簡,雅調逸群,四方道俗,旦夕參候。猶 以蜀門小陿,聞見非廣,乃入京詢訪,經十餘年,經論 史籍,博究宗領。還蜀欲大開釋教,導引後銳,時屬亂 離,不果心術。會皇運初興,率先招撫詹俊、李袞,首途 巴蜀,會上疏曰:『會弟性不肖,家風失墜,討爵雖除,詔 敕猶在,門生故吏,子孫成列,並奮臂切齒,思效力用。 即日劍門雖啟,巫峽負固,會請躬率徒隸,振錫啟途, 折簡宣威,開懷納款。軍無矢石之勞,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時之利也,惟公圖之』。」為使淹留,遂不行。於時 國初僧尼道士,所在多度。有道士宋冀,是彼梁棟,於 隆山縣下新立道觀,屋宇成就,置三十人。會經總管 段倫陳牒,改觀為寺。其郭內住者,並是道宗,不伏移 改,囑安撫大使李襲譽巡察州縣。會以事達,乃引兵 過城,四面鳴鼓,一時驅出。舉宗怨訴,噂𠴲街衢。會曰: 「未能令天下改觀為寺,此之一所,終不可奪。」遂依立 寺,至今不毀。武皇登遐,入京朝觀,因與琳師同修辨 正。有安州暠師,在蜀弘講,人有嫉者,表奏雲反。又述 法會覘候消息,還被拘執。身雖在獄,言笑如常。為諸 在獄講釋經論,經春至冬,諸僧十數,衣服藍縷,不勝 寒酷。京師有《無盡藏》,恆施為事。會致書曰:「自如來潛 影西國,千有餘年,正法東流,五百許載。雖復赤髭青 眼,大開方便之門;白腳漆身,廣示歸依之路。猶未出 於苦」海,尚陸沉於險道。況五眾名僧,四禪教首,頭陀 聚落,惟事一餐;宴坐林中,但披三衲。加以無緣之慈, 想升錘以代鴿;履不輕之行,思振錫以避蟲。今有精 勤法子,清淨沙門,橫被囚拘,實非其罪。遂使重關早 落,睹獄吏而魂飛;清室晚開,見刑官而思盡。嚴風旦 灑,穿襟與中露俱飄;繁霜夜零,寒心與死「灰同殪,若 竟不免溝壑,抑亦仁者所恥。」書達,即送裘鞋給之。及 事釋還鄉,三輔名僧送出郭門。會與諸遠僧別詩曰: 「去住俱為客,分悲損性情。共作無期別,時能訪死生。」 道俗聞者皆墮淚。時益州法曹裴希仁,自矜門學,會 與相見,輕有譏誚。會曰:「蜀州雖小,賢德如林,漢朝八 俊同出,唯張綱埋輪東雒。」嘆曰:「豺狼當道,安問狐狸?」 奏誅梁冀,威攝四海者,犍為武陽人也。漢時有問揚 子雲曰:「李仲堪何如人?」答曰:「隱不違親,貞不絕俗,天 子不臣,諸侯不友者,資中人也。巴西閬中,百王之仰 戢;益州郫縣,名振於華夷。明公庶可虛心待國,士豈 得以土地拘於人哉!」言訖而出。希仁媿謝,既返,謂人 曰:「江漢多靈,其斯人也。」以貞觀末卒,年七十矣。

智勤

編輯

按《續高僧傳》:「智勤,俗姓朱,隋仁壽,因舍利州別置大 興國寺,度少小以匡護為心,每處眾發言,無不允睦, 精誠勇猛,事皆冥祐。初母患委頓,為念觀音,宅中樹 葉之上,皆現化佛,合家並見,母疾遂除。又屬隋末荒 亂,諸賊競起,勤獨守此寺,賊不敢凌,故得寺宇經像, 一無所損。諸寺湮滅,不可目見。又一時權著俗衣,以」 避兵刃,被賊圍遶,而欲殺之。忽聞空中聲,告師可去 俗衣,遂除外服。賊見頂禮,請將供養。經於數月,後投 於蜀,聽暠法師講,眾至三千,法師皆委令檢校,遂得 安帖,內外無事,一人力也。又至唐初,還歸鄧州,講《維摩三論》十餘遍。後隱於北山,倚立十餘年,所居三所, 即今見存。恆聞谷中鐘聲。後尋巖嶺,「忽見一寺,宛麗 奇常,入中禮拜,似有人住。如是數度,後更尋覓,莫知 所在。又居山內,糧食將盡,其行道之處,土自發起,遂 除棄之。明日復爾,如是再三,遂有穀現。因即深掘,得 粟二十餘石,其粟粒大色赤,稍異凡穀。」時鄧州佛法 陵遲,合州道俗就山禮請,願出住持,遂感夢而出。後 時負像出山,中途忽「闇,莫知其路,不得前進。俄有異 火兩炬,照路極明,因得見道。送至村中,火方迴滅。村 人並見,無不驚異。因出住大興國,前後諸王刺史,並 就寺頂禮,請受歸戒。」恆以僧尼之事,委令檢校。佛法 光顯,吳蜀遠聞。又至永徽年初,以見時事繁雜,守房 不出。向淹三載,讀《一切經》兩遍。每讀經時,恆見有神 來聽,初中後夜,常聞彈指謦欬之聲。至顯慶四年,省 符召入慈恩,不就。至其年五月欲終之前,所有功德 不周之處,曉夜經構使畢。人問何故如此急速,答曰: 「無常之法,何可保耶。」至十五日,寺中樹木枝葉萎枯, 自然分㭊,禽鳥悲鳴,遍於寺內。僧各驚問,莫知所由。 至十六日旦,忽見昔聽經神來,禮拜而語云:「莫禮傍 人,無有見者。」於是剃髮披衣,在繩床內,手執香爐,跏 趺而坐。告諸弟子:「汝可取《大品經》讀誦至往生品訖。」 遂合掌坐而卒。停經數日,顏色如舊,恆有異香,聞於 寺內。合州道俗悲慟難勝。州縣官人,並送至野。春秋 七十四矣。

慈藏附圓勝

編輯

按《續高僧傳》:「慈藏姓金氏,新羅國人,其先三韓之後 也。中古之時,辰韓、馬韓、秦韓率其部屬,各有魁長。案 梁貢職圖,其新羅國,魏曰斯盧,宋曰新羅,本東夷辰 韓之國矣。藏父名武林,官至蘇判異,以本王族,比唐 一品,既享高位,籌議攸歸。而絕無後嗣,幽憂每積。素 仰佛理,乃求加護,廣請大捨,祈心佛法,並造千部觀 音,希生一息。後若成長,願發道心,度諸生類。」冥祥顯 應,夢星墜入懷,因即有娠。以四月八日誕載良辰,道 俗銜慶,希有瑞也。年過小學,神睿澄簡,獨拔恆心,而 於世數史籍,略皆周覽,情意漠漠,無心染趣。會二親 俱喪,轉厭世華,深體無常,終歸空寂。乃捐捨妻子,第 宅田園,隨須便給。行悲敬業,孑爾隻身,投於林壑,麤 服草屩,用卒餘報。遂登陗隒,獨靜行禪。不避虎兕,常 思難施。時或疲睡,心行將微。遂居小室,周障棘刺,露 身直坐,動便刺肉,懸髮在梁,用祛昏漠。修白骨觀,轉 向明利。而冥行顯被,物望所歸,位當宰相,頻徵不就。 王大怒,敕往山所,將加手刃。藏曰:「吾寧持戒,一日而 死,不願一日破戒而生。」使者懼之,不敢加刃,以事上 聞。王愧服焉,放令出家,任修道業。即又深隱,外絕來 往,糧粒固窮,以死為命。便感異鳥各銜諸果,就手送 與,鳥於藏手,就而共食。時至必爾,初無乖候。斯行感 元徵,罕有聯者,而常懷慼慼,慈哀含識,作何方便,令 免生死?遂於眠寐見二丈夫曰:「卿在幽隱,欲為何利?」 藏曰:「唯為利益眾生。」乃授藏五戒訖,曰:「可將此五戒, 利益眾生。」又告藏曰:「吾從忉利天來,故授汝戒。」因騰 空滅。於是出山,一月之間,國中士女,咸受五戒。又深 惟曰:生在邊壤,佛法未弘,是非目驗,無由承奉。乃啟 本王,西觀大化。以貞觀十二年,將領門人僧實等十 有餘人,東辭至京。蒙敕慰撫勝光別院,厚禮殊供,人 物繁擁。財事既積,便來外盜。賊者將取,心顫自驚,返 來露過,便授其戒。有患生盲,詣藏陳懺,後還得眼。由 斯祥應,從受戒者,日有千計。性樂棲靜,啟敕入山,於 終南雲際寺東,懸崿之上,架室居焉。旦夕人神,歸戒 又集。時染少疹,見受戒神為魔所苦,尋即除愈。往還 三夏,常在此山。將事東藩,辭下雲際,見大鬼神,其眾 無數,帶甲持仗,云:將此金轝迎取慈藏。復見大神與 之共鬥,拒不許迎。藏聞臭氣塞谷蓬勃,即就繩床,通 告訣別。其一弟子又被鬼打,躄死乃蘇。藏即捨諸衣 財,行僧德施。又聞香氣遍滿身心。神語藏曰:「今者不 死,八十餘矣。」既而入京,蒙敕慰問,賜絹二百疋,用充 衣服。貞觀十七年,本國請還,啟敕蒙許引藏入宮,賜 衲一領,雜綵五百段,東宮賜二百段。仍於弘福寺為 國設大齋大德法集,並度八人。又敕太常九部供養。 藏以本朝經像,凋落未全,遂得《藏經》一部,並諸妙像, 旛花蓋具,堪為福利者。齎還本國,既達鄉壤,傾國來 迎,一代佛法,於斯興顯。王以藏景仰大國,弘持「正教, 非夫綱理,無以肅清。」乃敕藏為大國統,住王芬寺,寺 即王之所造。又別築精院,別度十人,恆充給侍。又請 入宮一夏講《大乘論》。晚又於皇龍寺講《菩薩戒本》。七 日七夜,天降甘露雲霧。請幫助識別此字。靄,覆所講堂,四部興嗟,聲 望彌遠。及散席日,從受戒者,其量雲從,因之革厲。十 室而九藏,屬斯嘉運,勇銳由來,所有衣資,並充檀捨, 唯事頭陀,蘭若綜業。正以青丘佛法,東漸百齡,至於 住持,修奉蓋闕,乃與諸宰伯詳評紀正。時王臣上下, 僉議攸歸,一切佛法,須有規猷,並委僧統藏令僧尼 五部,各增舊習,更置綱管,監察維持,半月說戒,依律懺除。春冬總試,令知持犯。又置巡使,遍歷諸寺,試厲 說法,嚴飾佛像,營理眾業,鎮以為常。據斯以言,護法 菩薩,即斯人矣。又別造寺塔十有餘所,每一興建,合 國俱崇。藏乃發願曰:「若所造有靈,希現異相,便感舍 利,在諸巾缽,大眾悲慶,積施如山。」便為受戒,行善遂 廣。又以習俗服章中,華夷有革藏,惟歸崇正朔,義豈 貳心?以事商量,舉國咸遂。通改邊服,一準唐儀。所以 每年朝集,位在上蕃;任官遊踐,並同華夏。據事以量, 通古難例,一撰也。今春秋將立,器宇弘峻,吐言成政, 行立懷德。撰《諸經戒疏》十餘卷,出《觀行法》一卷,流彼 國。有沙門圓勝者,本族辰韓,清慎僧也,以貞觀初年 來儀京輦,遍陶法肆。聞持鏡曉,志存定攝,護法為心, 與藏齊襟,秉維城壍。及同返國,大敞行途,講開律部, 唯其光肇。自昔東蕃,有來西學,經術雖聞,無行戒檢。 緣搆既重,今則三學備焉。是知通法、護法代有斯人, 中濁邊清,於斯驗矣。

法順附智儼

編輯

按《續高僧傳》:「法順姓杜氏,雍州萬年人。稟性柔和,未 思沿惡代,辭親遠戍,無憚艱辛。十八棄俗出家,事因 聖寺僧珍禪師受持定業。珍姓魏氏,志存儉約,野居 成性。京室東阜,地號馬頭,空岸重邃,堪為靈窟。珍草 創伊基,勸俗修理,端坐指撝,示其儀則。忽感一犬,不 知何來,足白身黃,自然馴擾,徑入窟內,口銜土出。須」 臾往返,勞而不倦。食則同僧,過中不飲。既有斯異,四 遠響歸,乃以聞上。隋高重之日,賜米三升,用供常限。 乃至龕成,無為而死,今所為因聖寺是也。順時躬視 斯事,更倍歸依,力助締構,隨便請業。末行化慶州,勸 民設會,供限五百。及臨齋食,更倍人來。供主懼焉。順 曰:「無所畏也,但通周給,而莫委供所」由來,千人皆足。 嘗有張河江、張弘暢者,家畜牛馬,性本弊惡,人皆患 之,賣無取者。順示語慈善,如有聞從,自後更無觗齧, 其道發異類為如此也。嘗引眾驪山,夏中棲靜,地多 蟲蟻,無因種菜。順恐有損害,就地示之,令蟲移徙。不 久往視,如其分齊,恰無蟲焉。順時患腫,膿潰外流,人 有敬而。請幫助識別此字。者;或有以帛拭者,尋即瘥愈。餘膿發香,流 氣難比,拭帛猶在,香氣不歇。三源縣民田薩埵者,生 來患聾;又張蘇者,亦患生瘂。順聞命來,與共言議,遂 如常日,永即痊復。武功縣僧為毒龍所魅,眾以投之, 順端拱對坐,龍遂託病。僧言曰:「禪師既來,義無久住, 極相勞擾。」尋即釋然。故使遠近瘴癘,淫邪所惱者,無 不投造。順「不施餘術,但坐而對之。識者謂有陰德所 感,故幽靈偏敬。」至其言教所設,多抑浮詞,顯言正理, 神樹鬼廟,見即焚除;巫覡所事,躬為屏擋;禎祥屢見, 絕無障礙。其奉正也如此。而篤性綿密,情兼汎愛,道 俗貴賤,皆事邀延,而一其言問,胸襟莫二。或復重痼 難治,深願未果者,皆隨時指示,普得遂心。時有讚毀 二途,聞達於耳,相似不知,翻作餘語。因行南野,將度 黃渠,其水汎溢,厲涉而度。岸既峻滑,雖登還墮。水忽 斷流,便隨陸而度。及順上岸,水尋還復。門徒目睹,而 不測其然也。所以感通幽顯,聲聞朝野。有鄙夫利其 財食,順言不涉世,令不留心,隨有任用,情志虛遠。但 服麤敝,卒無兼副。雖聞異議,仍大笑之,其不競物情, 又若此也。今上奉其德,仰其神,引入內禁,降禮崇敬。 儲宮王族,懿戚重臣,戒約是投,無爽歸禁。以貞觀十 四年都無疾苦,告累門人,生來行法,令使承用。言訖 如常。坐定,卒於南郊義善寺,春秋八十有四。臨終雙 鳥投房,悲驚哀切,因即坐送於樊川之北原,鑿穴處 之,京邑《同嗟》制服亙野,肉色不變,經月逾鮮,安坐三 周,枯骸不散。自終至今,恆有異香流氣屍所。學侶等 恐有外侵,乃藏於龕內,四眾良晨,赴供彌滿。弟子智 儼,名貫至相,幼年奉敬,雅遵餘度,而神用清越,振績 京皋。《華嚴》《攝論》尋常講說,恆至龕所,化導鄉川,故斯 塵不絕矣。

道英

編輯

按《續高僧傳》:「道英姓陳氏,蒲州猗氏人也。年十八,叔 休律師引令出家,而二親重之,便為取婦。五年同床, 誓不相觸。素在市販,與人同財,乃使妻執燭,分判文 疏,付囑留累,遂逃而落髮。至并州炬法師下聽《華嚴》 等經,學成返邑,其妻尚在,開皇十年,方預大度,乃深 惟曰:『法相可知,心惑須曉』。」開皇九年,遂入解縣太行 山柏梯寺,修行止觀,忽然大解。南埵悟人,北嶺悟法, 二空深鏡,坐處樹枝,下映四表,於今見在。因爾營理 僧役,以事考心。後在京師住勝光寺,從曇遷禪師聽 採《攝論》,講悟既新,眾盈五百,多採名教,而尟能如理。 而英簡時問義,唯陳止觀、無相、思塵諸要槃節深會 大旨,遷彌重之,語諸屬曰:「爾雖考通,文義,無擇昏明, 得其妙者,唯道英乎!」自爾儀服飲噉,未嘗篇章,頗為 時目作達者也。聽講之暇,常依《華嚴》,發願供僧。有慕 道者,從其所為,因事呈理,調伏心行,寄以弘法。常云: 「余冥目坐禪,窮尋理性,如有所詣。及開目後,還合常 識。故於事務,遊觀役心,使有熏習。然其常坐,開目如線,動逾信宿,初無頓」睫。後入禪定,稍呈異跡。大業九 年,嘗任直歲,與俗爭地,遽鬥不息,便語彼云:「吾其死 矣。」忽然倒仆,如死之僵。諸俗同評,道人多詐。以針刺 甲,雖深不動,氣絕色變,將欲洪請幫助識別此字。「傍有智者,令其歸 命,誓不敢諍,願還生也。」尋言起坐,語笑如常。又行龍 臺澤池側,見魚之遊,乃曰:「吾與汝共爭我,何者為勝? 汝不及我,我可不及汝耶?」即脫衣入水,弟子持衣守 之。經十六宿,比出告曰:「雖在水中,唯弊土坌我耳。」又 屬嚴冬,冰厚雪壯,乃曰:「如此平淨之處,何得不眠?」遂 脫衣仰臥,經於三宿,乃起而曰:「幾被火炙殺我。」如是 隨事,以法對之,縱任自在,誠難偶者。晚還蒲州,住普 濟寺,置莊三所,麻麥粟田皆在夏縣東山深隱之所, 不與俗爭,用接羇遠,故使八方四部,其歸若林。晝則 厲眾僧務,躬事擔運,險難緣者,必先登踐。夜則跏坐 為說禪觀。時或弊其勞者,聞法不覺其疲。一日,說《起 信論》,至真實門,奄然不語。眾往觀之,氣絕身冷。知其 滅想,即而任之,經於累宿,方從定起。時河東道遜,高 世名僧,祖習、心道,素同學也。初在解縣領徒盛講,及 遜捨命,去英百五十里。未及相報,終夕便知。告其眾 曰:「遜公已逝,相與送乎?」人問其故,答云:「此乃俗事,心 轉即是。」及行中路,乃逢告使。其知微通感,類皆如此。 英終前夕,集眾告曰:「早須收積,明日間多聚人畜,損 食穀草。」眾不測其言,英亦自運,催促甚急,至夜都了, 索水剃洗,還本坐處,被以大衣,告曰:「人謂余為英禪 師,禪師之相,不可違世。」語門人志褒曰:「禪師知英氣 息,可有幾耶?」褒以事答,英言「如是。」因說《法要》,又曰:「無 常常也,不可自欺,不可空死。」令誦《華嚴賢首偈》。至臨 終,勸念善處,明相既現,口雲捨卻,奄然神逝。人以手 循,從下而冷。即貞觀十年九月中也,春秋八十。初將 終日,眾問後事,英曰:「佛有明教,但依行之,則無累矣。 英何言哉!」時感群鳥集房,數盈萬計,悲鳴相切。及其 終夕,惠褒侍側,見有青衣二童,執花而入,紫氣如光, 從英身出,騰燄屋棟,及明霧結,周二十里,人物失光, 三日方歇。蒲、晉二川,化行之所,聞哀屯赴,如喪重親, 遠驗英言,不有損失。又感僧牛吼叫,聲徹數里,流淚 嗚咽,不食水草。經於七日,將欲藏殮,道俗爭之,僉以 英不樂喧譁,但存道業。便即莊南夏禹城東延年陵 東,鑿土龕之。纔下一钁,地忽大震,人各攬草臨臥,地 驚懾,周「十五里,皆大動怖。又感白虹兩道,連龕柩所, 白鳥二頭翔鳴柩上,至於龕所,迴旋而逝。」詳英道開 物悟,慧解入神,故得靈相氤氳,存亡總集,不負身世, 誠斯人乎。

又德

編輯

按《續高僧傳》,又德姓徐,雍州醴泉人也。形質長偉,秀 眉骨面,立履清白,服麤素衣,而放言來事,多所弘獎。 年有凶暴毒癘流者,必先勸四民,令奉三寶。其所施 設,或禮佛設齋,或稱名念誦,用其言者,皆禳災禍,有 不信者,莫不殃終。預計未然,略如對目。時遭亢旱,懼 而問焉,又以手指撝「某日當雨,但齊某處」,約時雨至, 必如其言。或蝗暴廣狹,澤潤淺深,事符明鏡,不漏纖 毫。且執志清慎,不濫刑科,力所未及,不受其法。故壯 年在道,唯遵《十戒》,而於篇聚雜相,多所承修。末於九 峻山南造阿耨達池,並鑴石缽,即於池側用濟眾生。 以貞觀十二年卒於山舍。百姓感焉,為起白塔,岧然 山表。

智則

編輯

按《續高僧傳》,「智則姓馮,雍州長安人。二十出家,辨才 寺聽凝法師攝論四十餘遍。性度卓舉,僅觀尋採,恆 披敗衲,裙垂膝上。有問其故,則云:『衣長多立耳。遊浪 坊市,宿止寺中,銷聲京邑,將五十載,財法食息,一同 僧伍。房施單床,上加草薦、瓦碗、木匙,餘無一物。或見 其繿縷為經營者,隨得服用,言終不及。則雖同僧住』」, 形有往來,門無關閉。同房僧不知靈異,號為狂者。則 聞之,仰面笑曰:「道他狂者,不知自狂,出家離俗,只為 衣食,行住遮障,鎖門鎖櫃,費時亂業,種種聚斂,役役 不安。此而非狂,更無狂者。」乃撫掌大笑。則性嗜餺飥, 寺北有王摩訶家,恆令辦之。須便輒往,因事伺候。兩 處俱見,方委分身,而言行相投,片無「假謬。自貞觀來, 恆獨房宿,竟夜端坐,咳嗽達曙。余親自見,故略述其 相雲。」

通達

編輯

按《續高僧傳》:「通達,雍州人。三十出家,棲止無定。初辭 世壤,遍訪明師,委問道方,皆無稱說。乃入太白山,不 齎糧粒,不擇林巖,饑則食草,息則依樹。端坐思元,動 逾晦序,意用漠漠,投解無歸。經跨五年,棲遑靡息。因 以木打塊,塊破形銷。既睹斯緣,廓然大悟。晚住京師 律藏寺,遊聽大乘,情量虛蕩。一裙一帔,布衲重縫。所」 著麻鞋,經三十載,繒帛雜飾,未曾冠體,冬夏一服,不 弊。冰炎常於講席評敘元奧,而不肖之夫,言行矛盾, 及至飲噉,無異俗人。達曰:「大乘之學,豈其爾邪?若指 聖懷,斯實凡度,余不同也。」左僕射房元齡聞而異焉迎至第中,父事隆重。而達體道為功,性不拘檢,或單 裙露腹,或放達餘言。元齡以風表處之,不以形言致 隔,其見貴如此也。常以飲水噉菜,任性遊從,或攬折 蒿藋,生宛而食。至於桃杏瓜果,必生吞皮核。人問所 由,雲「信施難棄也。」貞觀以來,稍顯神異,往至人家,歡 笑則吉,愁慘必凶。或索財賄,或索功力,隨命多少,即 須依送。若違其語,後失過前。有人騎驢,歷寺遊觀,達 往就乞,惜而不施,其驢尋死,斯例不一也。故京室貴 賤,咸宗事之,禍福由其一言說導,唯存離著。所得財 利,並營寺宇。大將軍薛萬鈞,初聞異行,迎宅供養,百 有餘日,不違正軌。忽於一夜,索食慾噉,初不與之,苦 求不已,試與遂食。從爾已後,稍改前跡,專顯變應。其 行多僻,欲往入內宿。將軍兄弟大怒,打之幾死,仰而 告曰:「卿已打我,身肉都毀,血污不淨,可作湯洗。」待沸 涌己,脫衣入鑊,狀如冷水。傍人怖之,猶索加火,遂合 宅驚奉,恣其寢處。曾負人錢百有餘貫,後既辦得,無 人可送,乃將錢寺門,伺覓行人,隨負多少,償達西市。 眾皆止之。而達付而不禁。及往勘償,不失一文。斯達 量虛懷,定難准也。時逢米貴,欲設大齋,乃命寺家多 令疏請。及至明旦,來赴數千,而供度閴然,不知何擬。 大眾咎之,達曰:「他許送供,計非妄語。臨至齋時,僧徒 欲散,忽見熟食美膳,連車接轝,充道而來,即用施設。 乃大餘長,並供僧庫,都不委其所從來,食訖須臾,人 車不見。今盛業京輦,朝野具瞻,敘事而舒,故不曲盡。」

慧聰

編輯

按《續高僧傳》:慧聰姓王,出家已後,遊行齋講,手不釋 卷。尋經旨趣,心自欣躍。苦形節食,行知足行。自云:「《法 華經》常不輕菩薩,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四眾,尚 得六根清淨。我何為不禮諸佛世尊?」即於別院閉門, 常禮萬五千佛,依經自唱,一一禮之。寺僧怪其所作, 於壁隙伺之,見禮拜頭下天龍八部等亦頭下,數數 非一。諸人來其院者。無不心戰。走出,恆聞異香蔚蔚 爾。及死在貞觀年中,院絕人往。每夜常聞彈指禮拜 行道等相

慧因

編輯

按《續高僧傳》:「慧因姓張,清河武城人。昔依賢法師後 以雅志卓然,眾所推伏,欲屈知寺任,遂巡於蜀川,詢 求禪律。訪無夷險,必往參請。唐運大通,自蜀而返。於 時州別一寺,但三十僧,因即其一,持維志節,終始無 忘。後為開聖,本寺去荊五十餘里,山藪曠迥,阻絕風 煙,乃獨止此山,草菴蘭若二十餘載,四遠咸依。昔智 者遺言,今宛符會。貞觀十九年大旱,而寺石泉獨無 有竭,乃自負水,外給飛走,由是獲濟。江陵令盧行餘, 承聞往之,索水飲馬,因負而給之。行餘謂少,頗出恚 言,便遣馬就寺。俄值群豬來,路人無敢犯。後有二人 寺北竊食戌肉,虎來擁遶,哮吼將噉。其人得急,逃竄 無方,因聞往救,虎乃潛退。斯戒德慈」明為若此也。《法 華》一部毗尼戒本。行住常誦。未忘心口。年七十五卒 於本寺。

法施

編輯

按《續高僧傳》:「法施姓江,武當人。少而弘直,神智難測, 形無定方,出處不滯。遊巴陵顯安寺娑羅樹下宴嘿, 而人亦莫之顧也。」依《荊南記》云:「晉永康元年,僧房床 下忽生一樹,隨伐隨生,如是非一,樹生愈疾。咸共異 之,置而不剪。旬日之間,植柯極棟,遂移房避之。自爾 已後,樹長便遲,但極晚秀。夏中方有花葉,秋落,與眾」 木不殊,多歷年稔,人莫識也。後外國僧見,攀而流涕 曰:「此娑羅樹也,佛處其下涅槃。吾思本事,所以泣耳。」 而花開細白,不足觀採。元嘉十一年,忽生一花,形色 如芙蓉樹,今見在此,亦一方之奇跡也。隨末喪亂,稱 兵非一。蕭銑時為羅縣令,施拊背指巴陵城曰:「此天 子城也。」後果王之。米極平賤,施誡深藏入,不測其言。 於後米斗直萬五千,饑餒者眾。如此記授來事,若指 諸掌。趙郡王伐偽梁,銑問:「今事如何?」施遺雙銅著,銑 曰:「令我同矣。」遂舉眾歸化。百姓咸賴,其德弘矣。嘗於 江陵北頭陀虎來床側,人來語虎曰:「佛子閉目。」虎即 低頭閉目。斯遇猛獸如家犬者,斯人在斯。誦《勝天王》 一部,靜念出觀,誦而美之,而精進牢強,越於常伍。後 潛形高邁焉。

慧岸

編輯

按《續高僧傳》:慧岸者,未詳何人,面鼻似胡,言同蜀漢, 往來市里,默言無准,人不之異。武德三年,科租至岷 州,程期甚促,蜀人初不聞,謂在天外,人又僦購,科索 萬錢,轉更驚急,謂往鬼國,被去者皆為死計。散費資 糧,為不行之計。岸於新繁市大笑曰:「但去必見歡喜。」 捉負租拗折數枚。眾人去至鹿頭,道逢敕停,此前言 之驗也。武德六年,輒復悲泣,不能自禁,曰:「誰能見煩 惱?」因投水求死。眾人爭入水接之,乃端坐水底,已卒。 卒後其年,亢旱不收,疫死眾矣。

法運

編輯

按《續高僧傳》:法運姓鄧,荊州長林人。姿容挺秀,有拔群之美。至於算曆五行,洞其幽致。傳述楚二晦星,以 運為一也。後值智曠禪師誨以出俗之資,便削除俗 玩,剃髮入道,修學禪要,志樂閑寂。別於開聖西北起 一道場,如常觀行,不隔昏曉。嘗誦七佛咒等,救濟無 不輒應。隋末虎暴,摩頂曰:「天下正亂,百姓遑遑,汝可 遠藏,莫為他厭。」及八營賊主楊道生承名迎接,安置 供給。蕭銑次立,又加奉敬,所獲施物,即入悲敬二田。 又於州內別置道場,號為龍歸精舍。銑乃請問興亡, 答曰:「貧道薄德,不得久為善友。」時不測其言也。不久, 趙郡王恭泝游兵至,又加頂謁,兵又東下,圖像隨身, 又留一影,令運慈屬允,所謂道德之感動也。嘗有信 心士女,晨夕供施,妖邪鬼怪,見必迴心,社廟神祇,悉 參歸戒。以武德中化往,春秋六十,葬於開聖寺智曠 禪師塔側。貞觀年中,遼西柳城靺鞨名帝示階者,年 十八時,逃入高麗,拾得二寸許銅像,不知何神明,安 皮袋中。每有飲噉酒肉,拔出祭之。逢高麗捉獲,具說 我是北邊靺鞨不信,謂是細作,斫之三刀,不傷皮肉。 疑是神人,問有何道術?答曰:「無也,唯供養神明而已。」 乃出示之曰:「此我國中佛也。」因說本末。看像背上有 三刀痕,遂放之,令往唐國。彼大有佛事,可諮問也。其 人得信在懷,深厭俗網,今在幽州出家,大聰明有儀 止,巡講採聽,隨聞便解。有疑錄出以問者,皆深邃隱 遠,思者難之。

智顯

編輯

按《續高僧傳》:「智顯住遼州護明寺,少出家,戒行貞峻, 立操耿介,勇銳居懷,識量聞見莫不高賞。專務坐禪, 人不知其所詣。隋末賊起,川原交陣,相推不已,動經 旬朔。顯於兩陣以道和通,往返彌時,俱隨和散,合郡 同嘉,敬而重之。後與道俗十餘行,值突厥,並被驅掠, 顯遂隱身不見。後訪得問云:『我念觀音不值』」賊有同 「學在箕山守靜,獵者奪糧頓盡,顯遠知之,使人送米。 其通幽解網,非可究也。而任吹虛舟,無所拘礙,每有 苦處,輒往救拔。」是知大悲攝濟,隨方利生,雖行位殊 倫,而心焉靡異,不測其終。

法聰

編輯

按《續高僧傳》:「法聰姓陳,住蘇州常樂寺。初負袠,週遊 法席,參詣隨聞,雖曉然未晰本意,意在息言。然言為 理詮,事須博覽,不著為本,無得虛延,如灰除垢,灰亦 須淨。後往金陵攝山棲霞寺,觀顧泉石,僧眾清嚴,一 見發心,思從解髮。時遇善友,依言度脫,遂誦《大品》,不 久便通。又往會稽,聽一音慧敏法師講,自得於心,蕩」 然無累。貞觀十五年,還杭蘇等州開導集眾,受道者 三百餘人。自爾《華嚴》《涅槃》相續二十餘遍。貞觀十九 年,嘉興縣高王神降其祝曰:「為我請聰法師受菩薩 戒。」依言為授。又降祝曰:「自今以往,酒肉五辛,一切悉 斷。後若祈福,可請眾僧在廟,設齋行道。」又二十一年, 海鹽縣鄱陽府君神因常祭會降祝曰:「為我請聰法 師講《涅槃經》。」道俗奉迎,旛花相接,遂往就講,餘數紙 在。又降祝曰:「蒙法師講說,得稟法言,神道業障,多有 苦惱。自聽法來,身鱗甲內細蟲噉苦,已得輕昇。願道 俗為我稽請法師,更講《大品》一遍。」乃不違之。顯慶元 年冬,謂弟子曰:「吾不久捨報可,施諸禽鳥。」而恆講不 輟。後講於高座上麈「尾忽墮而終,春秋七十一矣。」

僧明

編輯

按《續高僧傳》:「僧明者,不知何人,在五臺娑婆古寺,所 營屋宇二十餘間,守一切經,禪誦為業。自云:年十七 時,從師上五臺東,禮花林山,訪文殊師利。至一石谷, 漸深見一石臼木杵,又見兩人,形大無影,眉長披髮, 眼臉上掩。師便頂禮請救。其人曰:『汝穀臰小,遠從何 來』?」答:「昭果寺僧習禪樂道,隱在娑婆已數十年,然食 五穀,願真人救苦。」報曰:「待共眾議。」須臾更一人來,長 大著樹皮衣,云:「汝來已久,可隨我至。」寺。行大石側,忽 見山谷異常,廊院周遶,狀若天宮。有十四五人同坐 談笑,問所來方言。議久之送出。後重尋失路還舊業。 定以貞觀十六年卒,八十一矣。今娑婆寺二磚塔猶 存。

明隱

編輯

按《續高僧傳》:「明隱者,少習禪學,在中臺北木瓜谷寺 三十年,唯以定業,餘無所懷。又住佛光山寺七年,又 住大孚寺九年,志道之徒,相從不絕,道俗供事,填委 山林。永徽二年,代州都督以昭果寺僧徒事須綱領, 追還寺任,辭不獲免。龍朔元年十月,卒於此寺。端坐 熙怡,如在久定。其五臺山有故巖昌寺,甘泉美岫,往 而忘返。有僧服水得仙,身如羅縠,明見藏府骨髓。武 德末年,行於山澤。今村中父老目者十餘人,說之五 臺山者,斯為神聖所憩。中臺最高,所望諸山並下。上 有大泉,名曰太華。」傍有二塔,後諸小石塔,動有百千, 雲是孝文從北恆安至此所立。石上人馬大跡,儼然 如初。從中臺東南三十里,至大孚靈鷲寺。南有花園, 前後遇聖,多於此地。有東西二道場,中含一谷。西北 上八里許,有王子燒身塔。寺元是齊帝第三子,性樂佛法,思見文殊,故來山尋,如其所願,燒身供養,因而 起塔。所將內侍劉謙之於此寺中七日行道,祈請文 殊。既遇聖者掩復。丈夫曉悟《華嚴經》義,乃造《華嚴論》 六百卷。今五臺諸寺收束,猶有三百許卷。近龍朔中, 主人令會昌寺僧會賾,兩度將功德物往彼修補。其 塔尊儀與五臺縣官同往,備見聖跡,異香鐘聲,相續 不絕。

法空

編輯

按《續高僧傳》,法空,不知何人。隋末任鴈門郡府鷹擊 郎將,時年四十。欻自生厭離,見妻子家宅如牢獄桎 梏,志慕佛法,情無已已。總召家屬曰:「吾為爾沉日久 矣,旦夕區區,止是供給,可各自取計,吾自決矣。」便裹 糧負襆,獨詣臺山。饑則餐松皮柏末,寒則入穴苫覆。 專思經中要偈,亦無所參問。時賊寇交起,追擊攸歸, 府司郡官,所在追掩。將至禁所,正念不語,志逾慷慨, 跏坐不動,不食不息,已經五日。守令以下,莫不驚愕。 因放之,任其所往。一坐三十餘載,禽獸以為親鄰。妻 子尋獲,欲致糧粒,空曰:「吾厭俗為道,以解脫為先,自 今以往,願為善知識。非爾纏縛,吾何解之,更不須相 見。」於是遂絕。幽居日久,每有清聲召曰:「空禪如是非 一空」,知是自心境界。以法遣之,後遂安靜。初學九次, 以禪用乃明。終為對礙,遂學《大乘離相》。有從學者,並 以此誨之,不知所終。

明濬

編輯

按《續高僧傳》:明濬姓孫,齊人,善章草,常以金剛般若 為業。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死,心上暖,周時方 蘇。說云:初有二青衣童子將至王所,問一生作何業? 濬答:「『但誦金剛般若經』。王曰:『不可言,師可更誦滿十 萬遍,明年必生淨土,弟子不見師也』。」還令二青衣送 至寺。濬自爾精苦,倍百逾厲。至二年三月卒,寺眾咸 聞異香雲。

法沖

編輯

按《續高僧傳》:「法沖,字孝敦,姓李氏,隴西成紀人。父祖 歷仕魏、齊,故又生於兗部。沖幼而秀異,傲岸時俗。弱 冠與僕射房元齡善,相謂曰:『丈夫年不登五品者,則 共不仕為逸人矣』。沖年二十四,果為鷹揚郎將。遭母 憂,讀《涅槃經》,見居家迫迮之文,遂發出家心,聽《涅槃》 三十餘遍。又至安州暠法師下,聽《大品》三論、《楞伽經》。」 即入武都山修業。年三十,行至冀州。貞觀初年下敕: 有私度者處以極刑。沖誓亡身,便即剃落。時嶧陽山 多有逃僧避難,資給告窮,便造詣州宰曰:「如有死事, 沖身當之。但施道糧,終獲福祐。」守宰等嘉其烈亮,冒 網周濟。乃分僧兩處,各置米倉,可十斛許一所。徒眾 四十餘人,純學大乘,並修禪業。經年食米如本,不減 一所,有五六十人,纔經兩日,食米便盡。由不修禪,兼 作外學。沖告曰:「不足怪也。能行道者,白毫之惠耳。」蓋 利由道感,還供道眾,行殊道業,理固屢空。於時逃難, 轉多,復弊霖雨,無處投止。山有大巖,猛獸所居,沖往 詣巖穴,告曰:「今窮客相投,可見容不?」虎乃相攜而去, 遂咸依之。仍聽《華嚴》等經。及難解,重至安州。有道士 蔡子晃者,閑習內外,款狎僧倫,道俗盛集僧寺,乃令 晃開佛經。沖曰:「汝形同外道,邪術纏懷,苟講佛經,終 歸名利。我道俗無名,要唯釋子。身既在此,畢不得行。 早可識機,無悔於後。」晃聞默然,逡巡而退。爾時大眾 嘆曰:「護法菩薩,斯其人哉!」沖以《楞伽》奧典,沈淪日久, 所在追訪,無憚夷險。會可師後裔盛習此經,即依師 學,屢擊大節,便捨徒眾,任沖轉教,即相續講三十餘 遍。又遇可師親傳授者,依南天竺一乘宗講之,又得 百遍。其經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羅三藏翻,慧觀法師 筆受,故其文理克諧,行質相貫,專唯念惠,不在話言。 於後達磨禪師傳之南北,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 後行中原,惠可禪師創得綱紐,魏境文學,多不齒之。 領宗得意者,時能啟悟。今以人代轉遠,紕繆後學,可 公《別傳》,略以詳之。今敘師承,以為承嗣所學,歷然有 據。達磨禪師後,有惠可、惠育二人。育師受道心行,口 未曾說。可禪師後,粲禪師、惠禪師、盛禪師、那老師、端 禪師、長藏師、真法師、玉法師,並口說元理,不出文記。 可師後善師出抄四卷,《豐禪師出疏》五卷,《明禪師出 疏》五卷,《胡明師出疏》五卷,遠承可師後,大聰師出《疏》 五卷,《道蔭師抄》四卷,《沖法師疏》五卷,《岸法師疏》五卷, 《寵法師疏》八卷,《大明師疏》十卷,不承可師,自依攝論 者。遷禪師出疏四卷,尚德律師出《入楞伽疏》十卷,那 老師後,實禪師、惠禪師、曠法師、弘智師名住京師西 明身亡。法絕明禪師、後伽法師、寶瑜師、寶迎師、道瑩 師,並次第傳燈,於今揚化。沖公自從經術,專以《楞伽》 命家,前後敷弘將二百遍,須便為引,曾未涉文而通 變適緣,寄勢陶誘,得意如一,隨言便異。師學者苦請 出義,乃告曰:「義者,道理也。言說已麤,況舒在紙」麤中 之麤矣。事不獲已,作疏五卷,題為《私記》,今盛行之。初 沖周行東川,不任官貫,頻有度次,高讓不受,年將知 命,有敕度人兗州,度抑令入度,隸州部法集寺。雖名預公貫,而棲泉石,撫接遺逸,為心房公位居台輔,作 書召入,沖得題背曰:「我於三界無所須,卿至三槐位 亦極。」公又重延,不守恆度,翱翔都邑,即弘大法,盛動 英髦,冠蓋雲蒸,歎未曾有。中書杜正倫親涖法席,詳 評元義。弘福潤法師初未相識,曰:「何處老大德?」答:「兗 州老小僧耳。」又問:「何為遠至?」答曰:「聞此少一乘,欲宣 一乘教,網漉信地,魚龍故至。」潤曰:「斯實大心開士也。」 因行至大興善寺,萬年令鄭欽泰於寺打人,沖止之 曰:「公勿於寺打人。」泰曰:「打人罪我自當。」沖曰:「罪不自 當,可遣他受。然國家立寺,本欲安寧社稷,唯善行之。 公今於寺打人,豈名為國祈福?」泰即禮謝。又三藏元 奘不許講舊所翻經,沖曰:「公依舊經出家,若不許弘 舊經者,君可還俗,更依新翻經出家,方許君此意。」奘 聞遂止。斯亦命代弘經護法強禦之士不可及也。然 沖一生遊道為務,曾無棲泊。僕射于志寧曰:「此法師 乃法界頭陀僧也,不可名實拘之。」顯慶年言旋東夏, 至今麟德年七十九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