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196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九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九十六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九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一百九十六卷目錄

 僧部藝文二

  遣延智顗書        隋煬帝

  治禪眾寺答智顗書      同前

  法諱奉智者書        同前

  參智者書          同前

  請留智者書         同前

  重留智者書         同前

  許智者行書         同前

  謝法門書          同前

  遣使往匡山參書       同前

  重遣匡山參書        同前

  答智顗述匡山寺書      同前

  與匡山三寺書        同前

  與峰頂寺書         同前

  與禪閣寺書         同前

  入朝遣使參書        同前

  又

  又

  又

  又

  又

  遣使荊州迎書        同前

  遣使潭州迎書        同前

  在京遣書          同前

  在京重遣書         同前

  從駕東岱於路遣書      同前

  於路次書          同前

  還藩遣迎書         同前

  謝天冠仍請淨名義書     同前

  重與智者請義書       同前

  謝義疏書          同前

  論荊州諸寺書        同前

  復答智者書         同前

  與荊州總管達奚儒書     同前

  迎智者入城礙雨移日書    同前

  次迎入城書         同前

  答智顗蔣州事書       同前

  遣使入天台參書       同前

  遣使入天台迎書       同前

  遣使參病書         同前

  答智顗遺旨書        同前

  智顗終後弔山眾書      同前

  遣使入天台設周忌書     同前

  賜釋慧覺書         同前

  請釋灌頂書         同前

  與天台山眾令        同前

  天台建功德發願疏      同前

  敬靈龕疏          同前

  設齋願疏          同前

  敕度四十九人法名      同前

  行道度人天下敕       同前

  弔延法師書        薛道衡

神異典第一百九十六卷

僧部藝文二

編輯

《遣延智顗書》
隋·煬帝

編輯

帝晉王時為揚州總管,遣使奉迎,師曰:「我與晉王深有緣契。」 即束衣順流,不日而至。王請受菩薩戒,顗謂王曰:「大王紆遵聖禁,可名總持。」 王贊顗曰:「大師傳佛法燈,宜稱智者。」 自後王諸書往來,皆稱弟子,總持稱師為智者。

「金風御節,玉露調時,道體休和,安樂行不?法師抗志 名山,棲心慧定,法門靜悅,戒行熏修。籍甚徽猷,久承 音德。欽風已積,味道為勞。冀託舟航,用披雲霧。故遣 使人,往彼延屈。希能輕舉,以沃虛襟。佇望來儀,不乖 眷意也。」弟子楊廣和南。

《治禪眾寺答智顗書》
同前

編輯

顗受戒既畢,出居城外禪眾寺。開皇十二年,復還廬山。

深具謙挹之旨。但高人遊處觸地是安。然法宇僧坊 須盡嚴正。《經》雲。「四事供養一不可虧。」已敕有司修葺。 願忘懷受施也。弟子楊廣和南。

《法諱奉智者書》
同前

編輯

弟子總持和南。柳顧言:「還奉旨,垂示六種捨施,及留 受用。弟子一日恭嚫,猶以陋薄,不稱宿心。來旨既以 轉施功德,彌為增上,悲敬福田,深是平等,固非蔽識 所能周見,事事仰依。其所留者,既以不多,願恆留受 用,故遣報諮。謹和南。」

《參智者書》
同前

編輯

《弟子總持和南》。「履長屆辰。在俗咸慶。伏惟吐納禪慧與時休和。弟子稟受以來粗堪靜攝。謹遣參承。」謹和 南。

《請留智者書》
同前

編輯

開皇十一年十一月,受晉王戒畢,出居禪眾寺,即欲西上。王遣柳顧言致書,請留待來年二月,約至棲霞送別。又宣口敕云:「智者為當長去,更有還期。弟子意不欲相去遼遠,脫能旋迴,不敢留停。鎮下近山,隨樂住止。」 又欲奉留,待二月十八日,同度延陵鎮。仍共至棲霞履行,於彼送別。十二年三月,顗將啟行,王復致書「請就攝山安居度夏」 ,顗不許。王命有司具裝發遣,顗遂至,《止廬山》。

「《弟子總持和南》。爰逮來誨,須往荊楚,辭致首尾,仰具 高懷。但祇稟淨戒,事成甫爾,宿昔凝滯,匪遑諮決。闍 梨和尚,經稱勝田,種子雖投,嘉苗未植。方用心形,永 伸供養,庶憑善誘,日灑塵勞。凡厥共緣,依止有地。斯 亦舟航兼運,利益弘多。如來化導,何必止還天竺?菩 薩應變,本無定方。深願坦然,以虛受物。遲延展禮,面」 當諮遜謹和南。

《重留智者書》
同前

編輯

弟子總持,和南逮旨,須取明二日垂別,修復未周,便 深傾欷。弟子前昨晝夜,熟更惟忖,智者至止以來,未 經一夏,兼荊潭路遠,安居將促,江波浩蕩,行程難期。 既去此處,又不至前所,半途結夏,投止亦難。又按《經 律》,一夏供養安居僧,福田無量,況乎師道及大眾力? 凡夫淺薄,本資勝緣,菩薩大慈,須受應供。暮春行謝, 首夏向臻。九旬忽違,四事虛棄,修心與理,於情匪安。 今欲仰留,度夏發遣,冀不半途飄落。脫疑邑下喧湫, 須依林壑,安居攝山,亦當為便。若法歲將滿,預勒蔣 州裝船,南出石頭,西遊彌易。既乘爽節,因得順風,去 留之宜,事理咸會。此間彼處,仰聽擇一,意不可盡,辭 豈多宣?謹和南。

《許智者行書》
同前

編輯

弟子總持和南。復逮令旨,欲遂前心。功德因緣,豈敢 違忤。謹遵宿願,即命所司發遣。發日離晨,仰聽詳擇。 庶解夏非遠,秋水乘流。賜答來期,必當無爽。用茲歡 喜,蠲免悲欷。謹和南。

《謝法門書》
同前

編輯

《弟子總持和南》。奉旨,今日齋竟,即事登舟,暌阻方遙, 彌以傾欷。垂示法相,雖文旨淵賾,源本難尋,而教門 方便,開悟易益。恭承善誘,永以受持,庶藉津梁,得無 退轉。自服膺至道,每沾弘護,將事遵途,復降良藥,沐 浴慈被,伏用悽荷。謹和南。

《遣使往匡山參書》
同前

編輯

《開皇十》二年七月。王遣書廬山參省。八月顗往衡山。營建功德。十一月王遣書潭州奉迎。十二月至荊州。創立「玉泉寺。」

弟子總持和南親信傅仲詵還,逮去月朔,告用慰延。 結熱猶熾,願道體休和。仰承經過攝山鍾岫,寺塔安 善,徒眾和肅,仍留二十僧,權停開善。進至匡嶽,結夏 安居東林禪閣,還為一寺。峰頂精舍,復皆隨喜,敬緣 勸發,獲此熏修。用耨身田,方流法雨,金光明福,喜荷 彌深。弟子去月十四日始度朱方,風土異宜,流金在 「節,攝衛多不調適,每有劣然。二十九日來石頭,稍已 平復,自江浦違心,馳情鼓蠡,以日為歲,無時暫忘。願 未解夏前,預整裝束,法歲若滿,即事西浮。彼間酬願, 務令在促,非但弟子蔽識,希護周爰,深恐禪慧學徒, 咸思鑽仰,宣尼在陳,致嘆自衛便歸,屈道紆情,事非 為己。」今遣主簿王灌指往祗承,並貢別牒。用志存省, 敢略繁辭。謹和南。

《重遣匡山參書》
同前

編輯

弟子總持和南東林山寺使至,逮八月八日,誨用慰 馳結。仰承。已往衡山,至當稍久,法緣若竟,願即沿流。 冀在歲陰,必期展覲。弟子渡江還去,月初移新住,多 有造次,未善安立。來旨勖以法事,實用慚悚。始於所 居外援,建立慧日道場,安置照禪師以下,江陵論法 師亦已遠。至於內援建立法雲道場,安置潭州覺禪 師以下,即建深善,輒以諮知。仰承相次為營功德,深 荷扶助,難用遠陳而發。此至江州,遂下請僧料,云何 能得相資?前施鹽米,其米迴入東林,鹽以上路,盈長 之外,乃可別營功德。今山僧返路,行用仰酬,尋別遣 使迎延,願預整歸計。江山遼敻,豈盡誠曲。謹和南。

《答智顗述匡山寺書》
同前

編輯

《弟子總持和南垂誨述》《江州潯陽廬山東林寺峰頂 寺,須令弟子立為檀越主》。山嶺盤秀,下屬江湖。香爐 層峰,上虧雲日。僊人之所戾止,隱淪於焉不歸。況乎 慧遠法師,勝依結構,謝客梁元,穿池重閣。景師息心, 神應峰頂。智者憩歷,踵武前賢。師嚴道尊,實深隨喜。 所恨寡薄,無益將來。庶藉熏修,方證常樂。兼陳二寺 偏近驛道,行人往來,頗成混雜。須敕彼州令去,公私 使命,不得停止。即付所司,依事頒下。謹《和南》。

===
《與匡山三寺書》
同前
===極暄法師,道體何如,眾內咸宜也。鴈門遠法師,四依

菩薩,飜飛朔野,棲息南山,自斯以後,名德相繼。智者 見令為寺,檀越顧修寡薄,非敢克當,獎導既引,良深 隨喜。敬德,指此承問。楊廣和南。

《與峰頂寺書》
同前

編輯

「暮春暄和,寺眾清勝。禪悅法喜,致足恬懷。爐峰香氣, 煙霞共遠。《智者經》託勝地,為在總內。令為檀越,誠深 隨喜。更追厚愧,善當敬勖。」《楊廣和南》。

《與禪閣寺書》
同前

編輯

「春序將謝,道體何如?僧眾清善,匡山佛事,興自慧遠 法師。法師師於彌天道安。安師師於佛圖澄。妙德相 承,莫之為最。江東《龍藏》,悉本鴈門。鴈門上人,創跡廬 阜。自梁及晉,止有東林。陳晚澆漓,別生禪閣。僧徒好 異,豈稱至和?智者爰居,還須合一。想均願海,更無異 味。行人將送過,指此相聞。」楊廣和南。

《入朝遣使參書》
同前

編輯

《弟子總持和南》:「仰違移歲,馳誠載勞,兼事入朝,彌增 延屬。武關雖阻,荊近於吳,是以暫停陜州,遣使承接。 行人返命,具奉覼縷。非惟年尊疾動,又以結夏安居。 理事相推,固須停止。弟子還鎮非久,便願沿流。仰會 江都,庶應旦夕。將聖德果,亦復差機。因緣多端,請不 勞慮。謹和南。」

弟子總持和南。僧使智邃來,奉五月二日誨,用慰馳 結。仰承衡嶽功德圓滿,便致荊巫,履涉虧和,深以傾 悚。弟子於江都入朝,至陝關,眩瞀停岐陽,腹內又不 調適。去月末,還京輦,如欲相承,猶自羸薾,未即祗覲, 望雲延願珍納。行人今返,辭豈宣具?謹和南。

顗遣智邃奉書上《玉泉伽藍圖》。並求《南衡禪師碑》。因獻萬春樹皮袈裟。王答書。

「弟子總持和南,奉旨,於荊州當陽縣境玉泉山陲,為 建造伽藍招提行道,圖寫地形,具以賜示。」伏以布金 遍地,買園建立,奉置三尊,永流萬代。唱誦所不能讚, 筭數所不能量。孰意輕微,頓蒙創造,循復來旨,爽然 失厝。既事出神心,理生望表,無容違拒。苟作形跡,即 具聞奏,嘉號乃覃,名符天冠道場,聲滿恆沙世界。福 「報仰歸。」遜辭難涉。謹和南。

弟子總持和南:垂旨令撰《衡嶽禪師碑文》。郭有道之 無愧辭高德逾此;陸士衡之披文想質,弟子多慚,既 蒙獎成,不無剋勵。邯鄲絕妙,深恐難工,還鎮病瘳,庶 或勉強。循覽行狀,用難思議。佛澄道安,寧復過是?謹 和南。

弟子總持和南:垂賜萬春樹皮袈裟一緣,述是梁武 帝時,外國惟獻四領,今餘一而是建初烏瓊法師所 披。謹尋《菩薩戒》稱,所著袈裟,皆染使壞色。況復自然 嘉樹,妙彩天成,相應之言,無勞外假。萬春表長生之 稱,二翼合善譬之辭。永服周旋,恆充菩薩常事。半月 豈惟元日,著如來衣,深荷慈獎。謹和南。

弟子總持和南。「率施別牒。五彩旛錦香爐檀等十種。 示表微誠。薄申法貺。尟陋追悚。」謹和南。

《遣使荊州迎書》
同前

編輯

《開皇十》三年二月,王入朝。行次陝州。遣使持書《荊州》迎顗。

弟子總持和南。暄和道體勝愈。仰揆衡嶽法事,久當 圓滿,江陵功德,復應成就,隨喜之至,難用勝言。弟子 今入朝覲,行次陝州,馳仰之誠,與時而積。故遣使人 迎候,希便進道。來月下旬,惟遲祗接,路首匆促,豈復 委宣?謹和南。

《遣使潭州迎書》
同前

編輯

弟子《總持》和南。「歲聿云暮,寒氣殊重。禪悅經行,願常 安樂。弟子頃來,每多勞疾。但暌覲稍久,惟用傾結。仰 度所營功德,已當究竟。今遣左親使伏達奉迎,願便 事沿流,延遲諮具。」謹和南。

《在京遣書》
同前

編輯

弟子總持和南。「仰違已久。馳係實深。獻歲非遙。傾遲 虔禮。暮春屆節當遣奉候。」謹和南。

《在京重遣書》
同前

編輯

弟子總持和南。適逮近旨,用慰馳情。春暄,願道體康 勝。玉泉創立,道場嚴整,禪眾歸集,靜慧日新,隨喜之 深,難以辭諭。弟子始服《三石散》竟,調息勞心。秋仲歸 藩,請夏訖。沿下在干拜覲,差當匪奢。其間珍德,今遣 統軍魯子譽往祗承。謹和南。

《從駕東岱於路遣書》
同前

編輯

弟子總持和南。「仲秋轉冷。仰惟道體康愈。弟子即日 粗可行。末由虔禮。但增延結。願珍德。謹遣修承。」謹和 南。

===
《於路次書》
同前
===弟子總持和南。寒氣漸嚴,仰惟康愈。動寂怡神,興居

安悅。弟子陪奉鑾駕,旅次長奉。遠憑勝力,行往安隱。 瞻言祗覲,庶或匪遙。願珍重。此不宣具。謹和南。

《還藩遣迎書》
同前

編輯

開皇十五年春,晉王久留京師,將還鎮,遣使奉迎。顗乘流東下,止揚州禪眾寺。王奉書求學禪慧,顗書答之。後三日,王復重請,乃以所著《淨名義疏》初卷奉王。

《弟子總持和南》。「獻歲春明,仰惟道體勝豫。禪悅法喜, 眾咸集業。功歸有在,悉由明導。敬憶江東,暫欲西上。 先到衡嶽,用賽師恩。次往渚宮,以報生處。虔承此旨, 衛送大江。陽子臨流,具申來請,即蒙開許,還至觀濤。 年來歲往,寒暑屢變。恭聞功德圓滿,遠難讚述。弟子 多幸,生在佛家。過庭所聞,匪直詩禮。轉輪斯奉,實惟」 旦暮。今者陪扈鑾駕,玉軑發自京師,言停洛陽,又止 歷下。柴望之禮,本自《虞書》;巡會之聲,盛於姬典。至尊 憲章先古,允葉人神,相風指南,奉朝東岱。以今月十 一日吉辰,宗事雲畢。於時天地載廓,日月增華,休氣 神光,燭近被遠。靈芝競吐,山谷連木,並秀宮壇。瘖聾 朦蹩之徒,無毉而自愈;扶老㩦幼之侶,不謀而同到。 「臣子殫見,事非虛飾,一物得所,萬里斯應。師資至重, 敢不稍聞。第率從便藩,即辭行所。夾鍾將未必屆揚 州,今遣奉迎,便願沿下。餘春未盡,必希拜覲。其間珍 德,續復祗承。」謹和南。

《謝天冠仍請淨名義書》
同前

編輯

《總持和南》。「前揆菩薩天冠,率爾式之樣,深嫌不工,即 用呈簡。爰逮今製,思出神衿。圖比目連,妙逾郢匠。開 士五明,此居其一。金剛種智,茲焉標萬。是智因地化 物,不可思議,接引隨方,多能盡達。冠尊於身,端嚴稱 首,跪承頂戴,覽鏡裴徊。有飾陋容,增華改觀。弟子多 幸,謬稟師資,無量劫來,悉憑開悟。色心無作,觸仰勝 緣,度脫舟航,何慮不果。但戒為基趾,信實行先,保解 毘尼。昔年虔受,身雖疏漏,心護明珠,而定品禪枝,屏 散歸靜。猥以凡薄,荷國鎮藩,為子為臣,難虧難怠。豈 藉四緣,能入三昧?」此非臆斷,實荷誠說。《經》稱「非禪不 智,非智不禪。定解相資,能證無漏。」又電光斷結,其例 甚多,慧解脫人,厥朋不少。即日欲服膺智斷,率先名 教,永汎法流,兼同治國。未知底滯,可開化不?師嚴道 尊,可降意不?宿世根淺,可發萌不?菩薩應機,可逗時 不?若未堪敷化,且暫息緣,如可津梁,便開祕藏。《書》云: 「民生在三,事之如一。」況覃釋典,而不從師。今之慊言, 備瀝素款。成就事重,請棄飾辭。謹和南。

《重與智者請義書》
同前

編輯

弟子總持和南。仰逮還旨,猶秉謙尊,循復久之,怳如 自失。切以學貴承師,事推物論,歷求法緣,厝心有在。 若習《毘曇》,則滯有情著;若修三論,又入空過甚。《成實》 雖復兼舉,猶帶小乘;釋論,《地持》但通一經之旨。如使 次第遍修,僧家尚難盡備,況居俗而欲兼善?當今數 論法師,無過此地,但恨不因禪發,多起諍心,達者無 違,求那明偈。仰惟厚習善根,非一生得。初乃由學,俄 逢聖境,南嶽禪師親所記莂,說法第一,無以仰過。照 禪師來,具述此事,於時心喜,已域寸誠。智者昔入陳 朝,彼國明式,瓦官大集,眾論鋒起。榮公強口,先被折 角,兩瓊繼軌,裁獲交綏,忍師讚歎,唯唱希有。弟子仰 延之始,便事勝集,屈登無畏,釋難如流,親所聽聞,眾 咸瞻仰。適承前往荊楚,講《法華經》,舊學名僧,莫不歸 服,故知非禪不智,驗乎金口。比聞名僧所說,智者融 會,盡有階差,譬若群流,歸乎大海。此之包舉,始得佛 意。弟子即日,而不依請,譬彼彌勒,今當問誰,惟願未 得令得,未度令度,樂說無窮,法施無盡,復使顧言,稽 首虔拜。謹和南。

《謝義疏書》
同前

編輯

弟子總持和南。逮旨送初卷義疏,跪承法寶,粗覽綱 宗,悉擅內外,耳未曾聞,故知龍樹代佛,不可思議。今 所著述,肉眼未睹明闇,謹復研尋,遲比覲接。謹和南。

《論荊州諸寺書》
同前

編輯

顗以荊州立「玉泉」 及所修《十住寺》,請王為檀越。王即移書達荊州,總管嘗令檢校,復致書勸留,顗後答書。

弟子總持和南荊州玉泉十住兩寺,近既賜令檢校, 今頒書及江陵總管,當勒所由,終聽僧使奢促。弟子 仰蒙淨戒,宿世因緣,稍希義理,智波羅蜜,爰降開許, 始制義疏,方憑沃啟,向入慧門。昔年仰請棲霞,時往 觀行,政為密邇。朝發暮到,應可諮決,不異邑居。行道 本貴安心,寧勞過遠?天台之路,幸願輟情。屈己為人, 菩薩有賜。於專契弗敢違。前都不知淨人善心,已墮 僧數。濟度無隔,惟用隨喜。謹和南。

《復答智者書》
同前

編輯

總持和南:「復垂誨旨,益具仁慈。開士虛懷,隨感必應, 本誓願力,何患不果?政言服道日淺,未堪違遠,深憑 護念,開示悟入。玉泉十住、天台本居,仰由勝功,能得建立。方須影響,永至金剛。」《江陵書》及《會稽教》下,並敕 所司,以時發遣。謹和南。

《與荊州總管達奚儒書》
同前

編輯

「智者禪師,德尊望重,近年紆道,爰授淨戒。今修治彼 州十住寺,造立西徂玉泉寺,並見請為檀越。復聞公 等多結勝緣,大乘運通,良深隨喜。師今遣僧使志果、 法才二人還就玉泉寺法燦、道慧法師、十住寺道臻 法師經理。想加心影響,獎成妙業,公私覃福,幽顯同 賴。法事遠白,不復暄涼也。」楊廣白。

《迎智者入城礙雨移日書》
同前

編輯

《總持和南》。「方要仰延。雨乃暫阻。明間若晴。別當遣信。」 謹和南。

《次迎入城書》
同前

編輯

《總持和南》。「霜寒,道體康勝。弟子還來甫爾,未暇迎延, 馳誠已深。今遣候接,冀近祗覲。」謹和南。

《答智顗蔣州事書》
同前

編輯

「弟子總持和南。爰逮高旨,騰蔣州僧所及。竊以僧居 望剎,食惟分衛,所立精舍,本依聚落。近年奉詔專征, 弔民伐罪。江東混一,海內乂寧,塔安其堵,市不易業, 斯亦智者備所明見。而亡殷頑民,不慚懷土,有苗恃 險,敢恣螳螂?橫使寺塔焚燒,如比屋流散,鐘梵輟響, 雞犬不聞。廢寺同於火宅,持缽略成空返,僧眾無依, 實可傷歎。彼地福盡,方成丘墟,所餘堂塔,本不壞毀, 其有現僧,亦許房住,惟虛廊檐宇,會當倒壓,所以移 來,還充寺館。其外椽版,權借築城。若空寺步廊有完 全者,亦貸為府廨。須一二年間,民力展息,即於上江 結筏,以新酬故。本敕所司,具條孔目,無慮零漏。恐遠 僧未能曲見,頓用仰誣,必願言提,冥」諸其掌。猥延滿 軋。戀側良深。謹和南。

《遣使入天台參書》
同前

編輯

《總持和南》。「麥序氣清,道體和適,福慧莊嚴,與時高勝。 弟子至來未久,麤復可行?近頻降兩書,爰垂示功德, 元義刪削,文句入初,其舊維新,從麤至妙,會須披接, 方豁煙雲。春律已謝,夏坐方結,敢違經教,涉暑出迎。 白露宵團,秋風葉下,必預舟楫,迎覲江陽。然仰勞著 述,已涉數載,般若多障,近願成功。日就月將,庶方啟 沃。率貢別牒,示表虔誠。在敬無文,仰揆弘亮。其間珍 德,續事音語。」謹和南。

《遣使入天台迎書》
同前

編輯

《總持和南》。「霜氣已緊,蚊熱久袪。方恐沍寒,預取調適。 今遣奉迎。祗禮非奢謹和南。」

《遣使參病書》
同前

編輯

開皇十七年,王使入山迎顗。行次石城,乃稱有疾,遣醫往治,或請進藥及齋,並不聽。

總持和南:仰承出天台已次到剡石城寺,感患未歇, 菩薩示疾,在疾亦愈,但於翹誠,交用悚灼。今遣醫李 膺往處治,少得康損。願徐進路,遲禮覲無遠。謹和南。

《答智顗遺旨書》
同前

編輯

菩薩戒弟子總持,稽首和南先師天台智者內弟子 灌頂普明至奉去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遺書七 紙、手跡四十六字,並《淨名義疏》三十一卷、犀角如意、 蓮花香爐等,跪對修讀,摧振於心。舍利儼然,德音具 在。迦葉狼跡,身證遙追;雲光天台,安禪近躡。誠復如 來雙林,四部號慟,而涅槃遺教,法更殷重,況乎五百 歲後,四依拯溺,深順佛旨,居世同凡,將欲泥洹,現希 有事。五品十信,巳自皎然,彌陁觀音,親來接引,去德 茲永,乃增悲戀,追悟今生,還慶夙稟。所恨《淨名經》疏, 不重親承,由冀尋研,用補咎悔。追惟障惱,現機未發, 逖聽前聞,亦有成就。非徒悟有淺深,抑又時或早晚。 佛滅度後,得聖巨多,道躍他方,冥來「曉示,在思即世, 忽奉大師,良由宿緣,積曾親近,愛覃來命,必垂影響, 不捨本誓,筆跡具存。是用歸誠,憑靈戒懇,跪受經疏, 如意香爐,虔禮西方,心口相誓,手探卷軸,最後殷勤。 即於今月十八日,仍感瑞夢,是知濟度,已降舟航。惟 願即日在寶池,遙開蓮花,今居淨域,近溉濁心,世世 生生,師資不闕,革凡登聖,給侍無虧。但義府鉤深,遺 文淵博,雖加策駘,終畏面牆。特希溉以醍醐,如出香 乳,照以暗井,即顯真金。然後仰藉神通,俯勵精力,別 詢名僧,奉揚法味,普共含生,作大利益。斯則勿違提 獎,同登彼岸,最勝最上,就此為尊。」灌頂所送最後《淨 名義疏》三十一卷,至佛道品,謹即裝治善書,習讀逮 旨。爾前元義及入文解釋,付弟子焚之,即付還使,遣 對燒蕩犀角如意蓮花香爐,遠以垂別,輒當服之無 斁,永充法事。今奉施磁瓦香爐,供養龕室。《遺旨》以天 台山下遇得一處,非常之好,垂為造寺,始得開翦林 木,位置基階。今遣司馬王弘創建伽藍,一遵指畫,寺 須公額,並立嘉名,亦不違旨。佛、隴頭陁並各仍舊,使 移荊州。玉泉十僧守天台者,今山內現前之眾,多是 渚宮之人,已皆約勒,不使張散,豈直十僧而已。所求 廢寺水田以充基業,亦敕王弘施。肥田良地,深蒙擁 護,當年別資給行,送經一藏,依法為先師別供養具鐘旛香等,又施錢直,且充日費。鄮境靈塔、吳內石像, 剡縣《彌勒尊儀》臥疾之處,「並使裝飾,亦不仰異。荊州 玉泉寺,既是為造,理當異餘道場。其潭州大明寺、荊 州十住上明寺等,先以敬許為檀越,無容復乖。」今誨 使製南嶽師碑,即命開府學士柳顧言為序,自撰銘 頌。所囑僧有罪治無罪平等。切以《涅槃羯磨經》有誡 文,正論治國《金光明品》,住持三寶,弗敢墜失。又令加 修慈心,撫「育民庶,犬馬識養,人豈忘恩?蓋聞外書為 教,仁尚恕物;內典居宗,大慈為首。在文雖異,諸理實 同。不有君子,其能為國;不有菩薩,豈濟含生?」又以僧 未貫籍,許其出首。適奉詔書,冥符來及,見機而作,所 謂後天而奉天時。糧運轉輸,深關軍國。前已表聞,所 司未報,終當方便,必期諧果。及承寄囑,斯復能「照他 心,前來仰答,無違意旨,庶藉熏修,福祐國家。灌頂普 明,面引詢訪,具述遺形宴坐,宛若平生,轉恨失時不 重餐義味,仰揆定力,如須彌峙。法臘雲竟,切願輿迎。 一到江陽,還入禪眾,道俗接足,人神頂禮,即當奉送, 復彼山龕,庶藉瞻仰,能開心目。深願道力,不孤所請。」 雖厚恩申報,具在願文,而實宜加護。實須酬仰。二僧 今反輕奉報書。遠拜靈儀。心載嗚咽。謹和南。

《智顗終後弔山眾書》
同前

編輯

「正月二十九日,總持和南白。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諸 佛及緣覺尚捨無常身。大師智者,移應遷神,哀摧抽 惱,不能自勝。念當戀慕,追慟難忍,永矣奈何!復當奈 何!」侍者灌頂、普明二人,齎送別書,《觀心論》《淨名疏》,犀 角如意,蓮華香爐,並智越法師一眾啟。見對增哽,德 音若存,即遣條流,移神靈跡,祥瑞炳著,自述分明,舍 「利全身,於今安坐。非證聲聞小果,定入菩薩大位。素 聞得《法華》三昧,方驗不退法輪,面睹彌陀、觀音、大勢 至,以宿命智反照斯土,四部弟子,豈不努力?自揆寡 薄,無以申報,惟當敬依付囑,不敢弭忘。應建伽藍,指 畫區域,須達引繩天宮,即應至金剛際。既有要道,當 建繕造,一遵本意。」昔宣尼亡沒,弟子「守墓三年,子貢 之徒,乃至六載。況乎方置精舍,永樹福基,彼現前僧, 慎勿張散。但使謀道,何患無食,期取來生,西方非遠, 必若懈退,寶池極遙。今遣使人,於佛隴峰頂虔誠懺 禮,修福建齋,具如願文,略伸鄙意。二僧今返,特此慰 書。」楊廣白。

《遣使入天台設周忌書》
同前

編輯

王遣典籤《吳景賢》入山。以諱日設五百眾齋。

「歲序推移,日月如逝。智者遷化,已將一周。追深悲痛, 情不能已,念慕感慟,何堪自居。今遣典籤吳景賢往 彼設齋,奉為亡日追福。遲知一二。」《楊廣和南》。

《賜釋慧覺書》
同前

編輯

法師安善,涼暑惟宜,承棲遲龜山之域,闡揚龍樹之 旨。其義端雄辯,獨演暢於《稽陰》;談柄微言,偏引汲於 鏡水。弟子欽風藉甚,味道尤深。今於城內建慧日道 場,延屈龍象,大弘佛事,盛轉法輪。上人名稱普聞,眾 所知識,今遣迎候,遲能光拂也。

《請釋灌頂書》
同前

編輯

夏序炎赫,道體休宜,禪悅資神,故多佳致。近令慧日、 《道場》《莊論》二師講《淨名經》,全用智者義疏判釋經文。 禪師既是大師高足,法門委寄,今遣延屈,必希霈然, 並《法華經疏》隨使入京也。佇遲來儀,書不盡意。

《與天台山眾令》
同前

編輯

仁壽元年正月,永嘉僧法曉生,聞智者勝德,特至龕所,旋繞禮拜。一夕龕戶自開,光照林木,眾共瞻禮。又張造者,年邁足躄,登龕拜祝,願得度脫。忽聞龕中應聲,及以彈指灌頂等啟聞皇太子與書。

僧使灌頂智璪至覽,十一月三日書,並陳「靈龕應跡, 顯形放光,彈指流音,應念傳響。斯實不思議力,變化 多方,感悟有緣,示希有事,慎終追遠,感歎相深。在昔 雙林,示滅非滅,多寶獨塔,俟時湧現,爰在狼跡,迦葉 分身,乃至鷲山,迦文留影,眉毫散彩,指端震室。豈非 像教,能度無邊?是大因緣,聞善知識。永惟宿昔,獲承 師範,德音盈耳,神光在目。方憑靈瑞,係踵菩提,肅承 靈誥,宣慰南服。山眾法徒,同志為友,曾成等侶,方共 舟航。歲暮凝寒,念皆道勝,天台名嶽,海岸所推,修建 大林,多慚重閣,三時設供,四事不周,想甘禪悅,以同 法喜。其間敬德,信次相聞。今遣員外散騎侍郎張乾 威送僧使還山,於舊所設供,庶同甘」露。能變麤澀。亦 憑香積。證道融銷。書不盡言。反此無悉。楊廣和南。

《天台建功德發願疏》
同前

編輯

《菩薩戒》弟子總持和南十方三世諸佛、一切尊法三 乘聖眾、上界天仙龍神,他心道眼,護持應現,畟塞虛 空,無量幽顯。切聞諸佛菩薩,不捨本誓,為天人師,拔 濟含識。次令和南闍梨代作宗範,引接後來,與佛無 異。資敬之重,具在經律。不有明導,豈濟苦海,匪報厚 德,豈收福田,遺行可追。謹依佛語。《菩薩戒》先師天台 智者,來踰剡嶺,遷化石城。初開訊至,哀情摧勔。敬惟 勝行,逾滿熙連。佛許臨終,自說所得。今開侍者所書巨有異相。稱吾位居五品弟子,事在《法華》,十住信心, 文具瓔珞。於是空聲異響,遍滿山房。索披大衣,雲「觀 音來至。」驗知入決定聚,面睹彌陀,靜攝遷神,安坐身 證久移,晦朔容相儼然。斯蓋無量劫來,檀慧具足,深 護佛法,發起群生,非無顯晦出沒,其孰能於此?歟!有 始有終者,其惟聖人乎?設以辯才千萬偈讚師福慧, 終不能盡。夏初遣信到山,期法歲竟迎接。僧臘既滿, 尚疑谿谷毒厲意取,氣交霜雪,杯度鏡水。及屆剡下, 便承臥痾,豈言信次,騰神淨域,遂不獲重睹音容,再 諮法味,《維摩義疏》蘊而莫宣。良由宿障根深,致違心 契,已悔於前,須補於後。近於此州禪眾舊居,雖仰為 設會,並就天台指畫之地,則造寺塔,而於彼山頭陀 之處,未獲重修。今夤覽別書,囑寄佛法不思議事,感 歎銘衿,無已之誠。今遣往於佛隴峰頂,集眾結齋,願 承三寶之力,速達西方智者證知淨土。記莂生生世 世長「為大師弟子。未得佛前,早相度脫。不棄緣感,弘 到菩提。並乞眾力,為弟子懺悔。自從無明住地以來, 至於今日,恆沙惑障,煩惱迷昏。五蓋十纏,輪迴界內, 八萬四千,塵勞增長。願憑積慶,及茲功德。眾罪霜露, 慧日消除。眾善普會,法雨洋溢。神通道力,照藹皇家。 寶祚靈長,覃被億兆。」

《敬靈龕疏》
同前

編輯

維隋仁壽元年歲次辛酉十二月十七日庚寅,菩薩 戒弟子皇太子總持和南,敬告天台山寺先師智者 全身舍利靈龕之座:粵竊聞民生在三,事之如一,皆 資聖範,能遂賢功。顏回不值宣尼,豈鄰殆庶;尹喜不 逢老氏,安致長齡?況乎乘般若之舟,望菩提之岸,弗 有明導,豈至寶所?復因信俱次法城。所謂自利利他, 「人我兼利。」師及弟子,智斷具足。抑又聞曰,疏傅告老, 太子贈以黃金,桓師退辭家庭陳於喪服,斯並有為 方內,少用報恩,豈臻無際空表,盡酬師力。弟子宿植 德本,早承道教,身戒心慧,蒙瑩明珠,旱穗寒茭,盡沾 甘露。雖復時流歲永,生滅不追,行住坐臥,服膺如在。 爰以景昧,謬齒元良,守器非才,昇離「多懼。復奉明詔, 曩經作伯。暫輟監撫,還省宸方。瞻望天台,有如地踴。 僧使續來,龕瑞重疊。多寶妙塔,如意分身。玉毫金光, 分宵破暗。應念彈指,自室空聲。有一於此,已稱靈顯。 四者難並,豈非希有?自曇光坐滅之後,道猷身證以 來,興公飛錫所不能稱,靈運山居,未有斯事。盛矣哉! 是我大師證道之基」趾也。至矣哉!是我良田之報歲 也。《詩》云:「無言不酬,無德不報。」經稱知恩報恩,諸佛皆 爾。近歲雖遵誡約,修構祇洹,多慚布金,止因山宇,庶 同心淨域,勝土莊嚴。幸僧眾無虧,熏修不缺,冥力深 扶,人功多愧。今遣員外散騎侍郎兼通事舍人張乾 威,送僧使灌頂等還山,於寺設會,稽首接足。十方三 世一「切三寶、無量幽顯現前大眾,以此功德,仰資先 師智者,早證正覺,具如臨終證現以生安養。」頃來留 瑞,久視彌陀,踵武觀音,連衡大勢。回眸東視,不捨娑 婆;轉睇南閻,彌憐震旦。滄溟巨海,尚不讓於涓流;嵩 華峻極,安荀排乾微壒。敢陳薄供,願垂攝受。當使無 邊法身,盡承甘露;無量化影,咸進醍醐。涅「槃䬸之不 可窮,《般若》味之不可竭,盡我念力,遵我師道,消我煩 惱,滿我誓願,現在、未來,長慧提拔,家國眷屬,俱入大 乘,密往潛來,恆垂影響,塵勞障累,消除隱塞,究竟等 虛空,圓滿如法界。斯則大師勝力,諸佛荷擔,弟子含 慈,出如來藏,無離文字,以求解脫,文字之性即解脫 也。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於空寂行,達諸法相無 罣礙,稽首如空不可依。

《設齋願疏》
同前

編輯

《菩薩戒》弟子皇太子,總持和南。「《十方三世》法佛,報佛, 應佛法身。應身化身,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 諸佛亦常。佛常法常,比丘僧常。世間皆空,而實不空, 諸佛妙有,而實不有。不有而有,不空而空。至寂恬然, 始名至樂。凡情弊報,皆生極苦。迷之者則生盲皓首, 得之者則罔象元珠。弟子幸憑勝緣,微因宿種,方便」 智度,生在佛家。至尊皇后慈仁胎教,有八王子日月 燈明之恩,十六沙彌大通智勝之勖。加以昔蒞淮海, 欽尚釋門,先師天台智者顗禪師膺請江都,授菩薩 戒。由是開悟,歸憑有在。而夢楹託諷,梁木先頹,合掌 安禪,端坐示滅。於今數載,儼然若思。適現儀形,續放 光燄;彈指之聲,震於龕室。僧使報述,「遐邇聳踴,皆由 佛法僧力,感應相關,汲引含靈,故現斯瑞。肅奉明詔, 暫輟監國,巡慰淮揚,銜籲毗黎,思報佛恩,少酬師道。 以今大隋仁壽元年歲次辛酉十二月十七日,謹遣 員外散騎侍郎通事舍人張乾威,到天台山寺,敬設 蔬飯。雖調八水,多慚百味,庶同純陀之末供,有如淨 名之遙請。」色香細軟,遍滿十方。歡喜甘餐,寧唯百億。 天仙龍神,並希雲布。任持世界,盡望星羅。以智者之 分身,納師資之攝受。經稱「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願消 甘露,咸濟苦海。應變穢土,通同淨國。天覆地載,長轉 金輪。七廟六宗,永安玉座。本支百世,紹隆萬紀。」男女緇素,皆染大乘;水陸空行,咸知佛性。須彌入於芥子, 未足成難。食頃猶如巨劫,曷以為怪。井蛙不識江海, 蚊睫安知鵬翼?以我今懺,並乞冰消;以我今誠,皆入 願海。發菩提心,遍在諸佛。菩提心者,即是佛心。下度 眾生,上求佛果。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以無所得 即菩提心,無所得即是得無所得。稽首歸命,十方三 寶。

《敕度四十九人法名》
同前

編輯

皇帝敕,皇帝敬問括州國清寺沙門智越法師等。僧 使智璪至,得書,具至懷。天台福地,實為勝境,所以敬 為智者,建立伽藍,法緣既深,尊師義重,欲使宗匠遺 範,奉而弗墜,菩薩淨業,久而彌親。然則去聖久遠,學 徒陵替,規求利養,不斷俗緣,滋味甘腴,違犯戒律,此 乃增長罪垢,豈謂福田。師等離有為法,求無上道,棄 「俗諸漏,鑑在雅懷。由須獎訓末學,弘修淨行,俾夫法 門等侶,咸歸和合;諸佛禁戒,畢竟遵行。」又此寺嘉應, 事表先覺,既理由冥感,即號「國清寺。並有施物,用申 隨喜。冬序甚寒,道體清豫。朕巡省風俗,爰屆江都,瞻 望山川,載深勞想。故遣兼通事舍人盧政力往」,指此 不多。

《行道度人天下敕》
同前

編輯

「大業三年正月二十八日,菩薩戒弟子皇帝,總持稽 首《和南》十方一切諸佛、十方一切尊法、十方一切賢 聖僧。」竊以妙靈不測,感報之理遂通;因果相資,機應 之徒無爽。是以初心爰發,震動波旬之官;一念所臻, 咫尺道場之地。雖則聚沙蓋鮮,實覆簣於耆山;水滴 巳微,乃濫觴於法海。弟子階緣宿植,嗣膺寶命。臨御 「區宇,寧濟蒼生,而德化弗弘,刑罰未止,萬方有罪,實 當憂責,百姓不足,用增塵累,夙夜戰兢,如臨淵谷。是 以歸心種覺,必冀慈愍。謹於率土之內,建立勝緣,州 別請僧,七日行道,仍總度一千人出家。以此功德,並 為一切,上及有頂,下至無間,蜎飛蠕動,預稟識性。無 始惡業,今生罪垢,藉此善緣,皆得清」淨三塗供獻六 趣怨親同至菩提一時作佛。

《弔延法師書》
薛道衡

編輯

八月二十三日薛道衡和南。俗界無常,延法師遷化, 情深悲怛,不能已已。惟哀慕摧割,當不可任。法師弱 齡捨俗,高蹈塵表,志度恢弘,理識精悟。靈臺神宇,可 仰而不可窺;智海法源,可涉而不可測。同夫明鏡,屢 照不疲;譬彼洪鐘,有來斯應。往逢道喪,元維落紐。棲 志幽岩,確乎不拔。高位厚禮,不能迴其慮;嚴威峻法, 未足懼其心。經行宴坐,夷險莫二;戒德律儀,始終如 一。聖皇啟運,像法重興,卓爾緇林,鬱為稱首。屈宸極 之重,伸師資之義,三寶由其弘護,二諦藉以宣揚。信 足以追蹤澄什,超邁安遠。而法柱忽傾,仁舟遽沒,匪 直悲纏四部,固亦酸感。一人師等杖錫挈瓶,夙承訓 導,升堂入室,具體而微。在三之情,理百恆慟,往矣奈 何無常奈何!疾礙,不獲展慰,但深悲結。謹白書,慘愴 不次。弟子薛道衡和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