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279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二百七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七十九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二百八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二百七十九卷目錄

 道觀部彙考一

  史記封禪書蜚廉桂觀 益延壽觀 通天莖臺

  漢書地理志太乙仙人祠

  錄異記湧泉觀 老君觀

  建康宮殿簿通天觀 商飆觀

  渚宮故事一柱觀

  石林燕語太乙宮

  金華游錄寶積觀

  演繁露碧落觀

  錦里新聞玉局觀

  墨客揮犀靈泉觀

  吳船錄丈人觀 上清宮

  廬山後錄簡寂觀

  太嶽太和山志太和宮 南巖宮 紫霄宮 五龍宮 玉虛宮 迎恩宮

  淨樂宮

  畿輔通志靈濟宮 崇真萬壽宮 隆陽宮 神樂觀 白雲觀 靈應觀 悟仙

  觀 佑民觀 清都觀 尋真觀 建福觀 五嶽觀 無極觀 靈真觀

  盛京通志長春觀 朝陽觀 龍臺觀 元真觀

  山東通志慶雲觀 碧霞靈應宮 青帝觀 天書觀 玉虛宮 太清觀 延真

  宮 太虛宮 鍊陽觀 神清觀 東華觀 青羅觀 靈虛宮

  山西通志天慶觀 純陽宮 昊天觀 元真觀 長春觀 天慶觀 白鶴觀

  鳳凰觀 三清觀 萬聖觀 元都觀 寧真觀 天聖宮 騰雲觀 真游觀 修真觀

  延慶觀 九龍觀 紫陽宮 沖祐觀 慶雲觀 永樂純陽宮 寥陽宮 大明觀 道清

  觀 大清觀 崇寧宮 壽聖宮 隆禧觀 真常宮 重陽觀 玉清宮 道清觀 洪慶

  觀 白鶴觀 白鶴觀 祥鹿觀 仙槐觀 長春觀 清虛觀 龍泉觀 太清觀

  河南通志明道宮 太清宮 棲霞觀 太乙廣福萬壽宮 紫微宮 陽臺宮

  靈都宮 奉仙觀 六真觀 九真觀 仙鶴觀 崇福觀 天封觀 祥符觀 普濟宮

  雙鳧觀 廣成宮

  陝西通志唐昌觀 太乙觀 女冠觀 興唐觀 蒙溪宮 長平觀 會靈觀

  老子說經臺 玉泉觀 修真觀 甘泉觀 皇慶觀 啟聖宮 七星觀 明素觀 通仙

  觀 啟靈觀 還丹院 成道宮 奉真觀

  漢中府志三豐祠 西山觀

神異典第二百七十九卷

道觀部彙考一

編輯

《史記封禪書》

編輯

蜚廉桂觀 益延壽觀 通天莖臺

編輯

齊人公孫卿曰:「仙人好樓居。」於是上令長安則作蜚 廉桂觀,甘泉則作益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 人。乃作通天莖臺,置祠具其下,將招來仙神人之屬。 於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廣諸宮室雲。

《索隱》曰:小顏以為作益壽、延壽二館。《漢帝故事》云:「作延壽觀,高三十丈。」

《漢書地理志》

編輯

太乙仙人祠

編輯

不其縣有「太乙仙人祠九所及明堂」,武帝所起。

《錄異記》

編輯

湧泉觀

編輯

廬山西南七十里,有湧泉觀。昔太極仙公葛元煉丹 於此,感致泉水自石竇中湧出,流百餘里,入潯陽湖, 溉田極廣。其地舊多水蛭,農人患之。仙公刻符於洞 門之下,水沃其上,自此水所及處,皆無水蛭之患,遠 近賴之。後人鑿此符,移於湧泉觀中,但舊跡在耳,而 靈驗不改。

老君觀

編輯

青城縣西北去縣三里,有老君觀,觀門東上有一泉, 號為「跑泉」,其泉水味甘,四時不絕,春夏如冰冷,秋冬 即溫。昔太上老君與天真皇人於此會真之所,其泉 是老君所乘之馬,跑成泉焉。

《建康宮殿簿》

編輯

通天觀

編輯

觀在舊臺城內,宋元嘉中築。二十三年,更修廣之,造 景陽樓,人壯觀。又立鳳光殿、醴泉堂、建業宮。有迎風 觀。

商飆觀

編輯

觀在東北十三里籬門亭後亭墩上。齊武帝築,九日 登以宴群臣。

《渚宮故事》

編輯

一柱觀

編輯

劉宋臨川王義慶在鎮,於羅公洲立觀甚大,而惟一 柱。

《石林燕語》

編輯

太乙宮

編輯

太平興國中,司天言:「《太一式》有五福:大遊、小遊、四時、 天一、地一、真符、君綦、民綦、臣綦凡十神,皆天之貴神。 而五福所臨無兵疫,凡行五宮,四十五年一易。今自 甲申歲入黃室,㢲宮當五分,請即蘇州建宮祠之。」已 而復有言:今京城東南蘇村可應姑蘇之兆。乃改築於蘇村。京師建太乙宮自此始。

《金華游錄》

編輯

寶積觀

編輯

大中祥符元年所賜額,與殿中四錦旛及「獻花四木 孩」,於今猶存。入門而右,有堂臨池,上有濯纓堂,默成 先生、潘待制良貴書。入而為松遊亭,又入而為枕流 亭。觀之前為臥羊山,即黃初平叱石成羊處也。道士 王元台、謝天與款宿,謁沖應、養素二真祠。二真初起, 初平兄弟也。松下有遇仙石坐其上。相傳往年唐公 李度有目,眚寓觀中,嘗憩茲石,遇二仙問故,采草拂 其目,遂明且祝曰:「後十八年當相見彬州。」及唐登第, 授彬教。有二道士過之,唐不知省。道人曰:「子亦記松 下治眼時語乎?」既而邀之,不知所適,方知為二仙雲。

《演繁露》

編輯

碧落觀

編輯

觀在絳州。龍朔中刺「史李諶為母太妃追薦所造」,神 人所篆。

《錦里新聞》

編輯

玉局觀

編輯

觀以漢永壽初,老子與張道陵至此,有局腳玉床,自 地而出。老子昇座與道陵說《南斗經》,既去而座隱。

《墨客揮犀》

編輯

靈泉觀

編輯

唐華清宮,今靈泉觀也。七聖殿之西南隅十數步間, 有皂莢一株,合數人抱,枝榦頗瘁。相傳雲「明皇洎貴 妃共植於此。」每歲結實,必有十數莢合懽者。京兆尹 命老卒數人守視之,移接於他枝,則不復合懽也。

《吳船錄》

編輯

丈人觀

編輯

觀在丈人峰下,巑峙如屏,觀之臺殿築於巖腹。丈人 峰自唐以來號五嶽丈人。《儲福定命真君傳記略》云: 「真君姓甯名封,與黃帝同時,帝從之問龍蹻飛行之 道。」本朝賜名會慶建興宮。

上清宮

編輯

宮在最高峰之巔,以板閣插石作堂殿,下視丈人峰, 如牆堵耳。岷山數百峰,悉在闌檻之下,如翠浪起伏, 勢皆東傾。

《廬山後錄》

編輯

簡寂觀

編輯

廬山簡寂觀,宋陸修靜故居也。其旁有嶽廟,守者云: 「先生煉丹井深三尺,在田間。」《陳賢良記》云:「觀在白雲 峰下,其間一峰獨秀,曰紫霄。其北又有屏風山,其前 一里有雞籠山,觀門有朝真閣,殿前有先生醮石,亦 名禮斗石。」《道藏》石刻銅天尊像、石磬。白雲樓西澗懸 瀑落於廡前。甜苦筍間,歲一生,相傳先生手種者。

《太嶽太和山志》

編輯

太和宮

編輯

宮在天柱峰之上,舊有小銅殿一。永樂十四年始徹 小殿,改治大殿,塗以黃金,制極工緻。殿之外為臺,臺 外為欄,臺下置石梯,懸崖間高出木末,飛鳥皆附人 行其上,若乘空按掌跼趾,目不敢旁游。舉武則股石 搏,乃護以石欄,聯以鐵鎖,使可憑可引。盡數十步,橫 折其磴,使稍就平,可坐城闢四天門以象天闕,儼然 上界五城十二樓也。殿上觀日之出,如火之發,於是 觀灝氣之往來太虛,如呼吸之氣出於口,其餘諸峰, 不可盡名。其對峙而起逼几案者,呼「蠟燭峰。」其下跪 者、揖者、拜且舞者,羅而立者,執戟而衛者環拱而侍 者,冉冉而下,如群仙之擁絳節者;源源而來,如萬方 之貢玉帛者。蓋天造地設,以成文皇「神道設教之盛 心耳。」宮之制,隨地之力,不能稽屬。其大頂為殿,頂南 北縮五之四,東西揆者復十之一。益以飛棧,為更衣 二小室。地既窮,右折而下,於頦規山之曲為朝聖殿, 為元君殿,為聖父母殿,為講經臺,為真官堂,為龍池 龍廟,為鐘鼓之樓、廚庫之室。地又窮,又左折而踰小 崦出右脅之下,或山曲,四倍之。復規為方丈,為廊廡, 為寮室。地又窮陟,自故道右折而度朝聖門,繞出天 柱峰後,下三天門。門下昔傳有尹喜巖,絕壁不可尋。 三門皆連磴千尺,從高山直落,或側道鉤出於石芒 間,下臨不測之壑,階累數十百級,強直如弦。投以小 石子,從欄間一躍,便翛然下,不及趾不止。行者攀危 欄,緣長緪,仰脅息者數四,然後得望一二。其旁負土 而爭出者為巘,累石而欲墜者為崖,山曲無復可窺 者,地又益窮,遂刓《磛碞》,夷斷齶以益之。為道房,為齋 堂,為靈官祠,為祖師殿,為會星,楹大小五百二十。

南巖宮

編輯

宮,即天一真慶故趾。自大頂東走二十里,有丘焉可 屋,有泉焉可瀹,莫如「南巖。」其旁多重崦曲阜,呀呷之 壑,嵌空之洞。訪洙入時,坐榔梅祠,望北壁下懸崖置 屋,如棧道劍閣,殊奇絕可愛。由祠右行南崖百餘步, 度北崖。49F0深峭不可測,中通一道如橫堵,行者側足 而上。「既度,升自南天門,循山左支行數十步,折行右支百步,復折而左」,入小天門,並崖陟折而行,過大巖 下。山將窮而崖見。擘崖之半為大殿。畢,諸楹山復起, 突為小阜。復即其上為圓光殿,殿下則黑虎巖也,巖 大如側,鐘口處僅可伏。從大殿後左折而東,皆循崖 緣石欄屈曲而行。俯視欄外數千尺,目窮處正黑,不 得底。投之以石,無敲落聲。陰風生於谷中,若生騎數 百,弛枚而馳,迅突不可當。寒蟬暝禽,鳴聲悲切,令人 毛髮灑淅,戰掉不能休。既東二十步,折而陟崖上,方 轉西行,過元君殿,入南薰亭。亭窮崖,杪為之大,可羅 胡床七八,其上松風響細而長,異他處。有禽自呼「我 師」,常棲止崖上。亭外有石枰,從衡十八道,類今俗所 彈者,相傳為洞賓故物。復從元君殿折而下,自是直 東過甎室一,石室一。甎室曰獨陽巖,石室曰紫霄巖, 對榔梅祠前所望北壁下者也。巖前刻龍頭,橫出欄 外四五尺。其奉神謹者,則緣龍頭置一瓣於其上以 為敬。旁禮斗臺,崛起灌莽中,莫所從登。崖上片石刻 靈官像,高五六尺,亂置小竅中,其數不能遍閱,曰「五 百雲。」又東過風月雙清亭,值巖窮處,二面皆倚石壁, 壁下坐可各數人,可臥可眺,可以觴詠,然亂吹不時 發,亦不能久留也。亭外石枰,一如南薰所見者。復從 故道抵大殿後,西望捨身崖,空懸若垂天之翼,狀甚 可怖。其上為飛昇臺,元帝改服於此。臺下為試心石, 又下為謝天地巖。殿並山為楮。室一,為神廚,一為碑 亭。二泉二:曰甘泉,曰甘露。泉言形,露言色也。池二:曰 太一,曰天一。太一水生氣,天一水生數也。殿之前偏 右為方丈,其堂曰「蓬萊之署。」從方丈左折行堂後,其 上分為二道,左出雙杉,下為五師殿,右亂穿道。院中 為圜堂,為浴堂,為滄水庫池。池上有小間道,從之可 通缽堂。由缽堂陟翠微,折行山之後,則尋鄧真君所 謂「欻火巖」者。又轉而前,平行山上,北折而觀於崇福 巖,西下而復於南天門。南巖之游,於是乎始窮矣。

紫霄宮

編輯

宮在展旗峰下故宮之側,故宮今名香火殿,負東小 阜。始使者入山,將新是圖,則觀其貌於堂、樹於臺者, 赫如蔚如也。於是乃議不毀,別治於西大麓。殿楹三, 故宮石屬十之。其他建置百之日池一,宮前左,月池 一,宮後左七星池一。宮前右真一泉,宮後右上善泉 一。東方丈堂北大如盆,中石鉤塞者半,水從旁竅出, 日可數千斗,宮中皆屬厭焉。舊為池,名弗稱,今更曰 泉。從殿後又轉陟山之椒根,石壁為龕者,太子巖也。 巖前橫書「太子巖」三字。其左曰「蓬萊第一峰」,亦橫書 巖下小圜亭,松風四入,如敵百道。巖上餘瀝飄窗前, 其散如沫。下而出道院左,復北上者,煉丹巖也。下而 出道院右,復西上者,七星巖也。又上為三清巖,石頂 不可到。其下為榔梅園。正德年間,令守臣歲取榔梅 以貢。太監呂憲乃移植數本於園。自榔梅園東下,又 轉而南,上為福地殿。殿兩階下丹井二,北為萬松亭, 東為賜劍臺,相距不數武。左右山斷而復圓,起如小 兒擎拳狀者,大小寶珠峰也。諸巖之水,合而東流於 石脅者,金水渠也。渠廣八九尺,北折過宮前,抵小寶 珠不得出,鑿其頂以行,為後渠。既出,復東趨,大寶珠 溢於其趾,為「禹跡池。」池大僅一畝,湛湛階戶間,尤為 高山勝概。舊傳禹導山至此,因名橋一亭一,並緣池 設池上,仰見三公、五老、竈門福地,諸峰矗矗霄漢之 表,或豎如笏,或倚如劍,或列如牆,或錯如碁。銳者毫 攢,斜「者圭葵,止者鵠跱,奮者鶻突,千態萬狀,左右盼 而目不敢暇焉。自始釋平地下上五六十里,至是凡 得三大觀,棲危巔,憑太虛,如承露,仙掌擎出數十百 丈,日月出沒,皆在其下。不如太和立神以扶棟宇,鑿 翠以開戶牖,逞技巧於懸崖亂石間。因險為奇,隨在 成趣,不如南巖右虎左龍,前雀後武,雖當『廉貞』」、「貪狼」 二宿之下,而環抱天成,楹石所棲,各有次第,則非太 和、「南巖」之所得而有也。故論太和之勝者,於其高不 於其大;論南巖之勝者,於其怪不於其麗;論紫霄之 勝者,於其整不於其奇。太和在上,南巖、紫霄並列於 下,足成三台矣。

五龍宮

編輯

宮在靈應峰山曲。南巖之游既窮,從其中以望五龍, 諸殿宇在扉屨之下。去巖而北,過滴水巖、仙侶巖,下 青羊澗二十六七里。山行多虎,逆旅無三戶,行者始 持兵。澗陷大麓下,如行簷底。已而南巖五龍皆失所 在。踰澗而西,復尋山行,陰磴苔甚滑,崎嶇二三里。山 忽平,樹忽壯,景物忽佳,於是南巖所望青羊所失者, 始欣然獲一投足焉。顧瞻南巖,又復如在眉睫之上 矣。宮東向逆折其門,北向就澗道也。宮門內為道,九 曲十八折,蔽以崇垣,行者前後不相見。元帝、啟聖二 殿,階合九重,前五重為級八十一,後四重為級七十 二,望之如在天上,真所謂「上帝居」也。殿前天地池二, 陷石龍上中而垂其首於池,水從龍口出注焉。龍井 五,左三井,右二井,井痕不及欄者纔二尺,寒冽可食。 碑亭三,臺二丈有奇,亭倍臺之半。右廊之陰,日月池碧色微綠,月池深緇,色字金魚各數十頭。殿之左為 玉像殿,紫玉像一,披髮跣盤,右膝而坐;沉香像一,披 髮跣端坐。舊白玉像入供於內,今像則當時所易者 也。蒼玉像一,冕而垂「紳,雲履;菜玉像一,首飾不可辨, 額微起,至後如抹帕,氅袍,圓履;碧玉像一,頂左右結 雙鬟,素袍,銳履。」諸像皆貌元帝,而大小各不同,似非 一時所為者。其餘從神二,龜蛇二,香爐連蓋一,皆菜 玉製。龜蛇大者如蟹,小者僅如錢。香爐蓋刻獅子為 雙,紉繫小毬,隆起,旁窄,不掩爐瘞。前殿丹墀內掘得 之,無款識,不知為何時物也。殿之右出山坎,大林下 六石碑在焉,皆元物也。一為《崇封真武誥碑》,一為揭 徯斯所撰《宮碑》,一為揭徯斯所撰《瑞應碑》,二為戒臣 下碑。碑尾書「至元三年」,其下又繫以「龍兒年」、「牛兒年」, 蓋當時制如此。一仆於地,苔蘚所蝕,漫滅不可讀。宮 門左從曲道北折,陟左山為榔梅臺,臺上榔梅一株 方盛發。臺後有小石碑,載《賞李素希衣物敕》二道,其 後則尚書胡濙述上前面領論素希語也。下而折左, 出大門外,盡門下皆為真官堂,為雲堂。自雲堂並山 西行,下小谷,澗水出焉,所謂磨針澗也。澗上有老姥 祠,澗出為蒿口,東流入於淄水。宮門右從碑亭下南 折,陟右山為啟聖臺。折而南下行上途數百步,側出 一小山,平聳如臺,陳希夷誦經處也。直下為靈虛巖, 復從故道折而西上,規山微曲處為自然庵。庵前石 作小池,而橋其上。金魚十數頭,聞人咳唾,從橋下群 起嗾之。庵藏李素希故物數事:青袍一,斜領博袖,製 不甚古。衲襲裏各一,皆用五綵布裁為方寸,間綴以 成襲。衣領直下,不交襟,不裳。袖徑三尺二寸,邊皆緣 裏。衣促製小袖襟左右交腰,以下疊褶,而舒其末不 緣。呂公絛一,五色絲攬結而三令焉,綏長寸半,皆文 皇時所賜也。其頂為靈應巖,其外又有長生巖,近巖 數丈,皆絕壁百仞,下臨大壑,橫一木於樹上,以通往 來,歲久木腐不可度。

玉虛宮

編輯

宮在展旗峰北,遇真故趾,為真仙張三丰之庵。真仙 嘗語人曰:「此地他日必大興。」既而去之,四方聲跡寂 然。文皇遍訪物色不可得,遂大其宮,以為祝釐之所。 殿之屬三:曰大殿,元帝所棲也。大殿之陰,曰啟聖殿, 尊其所自出也。左曰元君殿,明授受也。又左曰小觀 殿,初出之制未大也。三殿合諸楹,得大殿者半之。元 君小觀則入隘塢中,夷山址以奠石焉。亭之屬三:西 塢,西山下曰仙衣亭,真仙昔嘗授衣者也。亭後磚室 一,曰「張仙洞」,神所游也。室外銅碑一,閹之遺也。左聖 水池,池上室大如斗,僅可置几案,沐都尉讀書處也。 宮之前曰左右碑亭,廚之後曰神泉井亭。樓之屬一。 西塢,北山下曰望仙,蓋真人杖履所及之處也。樓外 雪洞一,有兩臺,洞光臺容相輝映,雖亭午如出月狀。 堂之屬五:石渠北曰齋堂,石澗西曰浴堂,宮門左曰 缽堂,宮門右曰雲堂,西塢北曰圜堂,故西塢則呼「小 圜」以別之。齋堂前老桂三,其最大者以指絜之,得二 十二圍。雖柯𠏉方盛,然葉遲如子母錢,花枝間時時 綴數點不能多,獨異香不減他植。一本十圍,空中立 枯,猶屈強如平昔。一本十三圍,偃蹇牆下,若付是非 欣戚於人者,蓋皆百餘年物也。院之屬二:澗之東曰 「東道院」,智者居之;山之西曰西道院,仁者居之。橋之 屬六:曰遇真,曰仙源,曰遊仙,曰東萊,曰仙都,曰「登仙。」 而石渠之所建不與焉。門之屬三:曰東天,曰西天,曰 北天。而殿中之所闢不與焉。石渠一,宮門之內,廣八 尺,深四尺,夾以石欄而橋焉。中為中橋,左為西橋,右 為東橋。渠首起西山之麓,水泉不甚大,仰盈於驟霤 淫潦,以成其停蓄之勢,延袤數十百武,斗折蛇行,入 於東澗。石澗一宮之東,九渡之所經也。自高山傾瀉 而下,澎湃數十里,出右脅之間,與石渠合。西北為梅, 東會於淄,東北入於漢。石鼓四,南山之陽。鼓大徑二 尺二寸,高殺其一,以象四時。或曰:「取其鎮也。」真靈祠 二,祀於門下,媚竈之義也。天地壇一,前左南嚮,禮以 義起者也。太山廟一,前右北向,時所奔走者也。八仙 臺一,仙桃觀一,華陽亭一,蓮花池一,宮外可游眺者 也。曰方丈,曰寮室,曰書房,曰《賓所》,曰「倉」,曰「廚」,曰「庫」,宮 室之事不一,皆非苟完者也。

迎恩宮

編輯

宮在石板灘。舊有關王廟,蓋鄖、襄官道也。灘合山前 諸小澗之水,驟為一川。雨甚則潰潦四出,行者半陟, 而水大至則漂溺隨之。有司以漲落不常,舟楫不時 具,於是初作石橋。成化二年,州大水,橋囓且絕者百 數,而茲橋獨完。或者謂「元武實相之」,乃治宮於橋南 崖,以報神功,以祈神庥。宮成而諸美畢集焉。清冷者 日與耳遇,飛泳者日與目遇。天風弗作,煙霾消歇,則 天柱、紫霄諸峰,劃見面目,遂為勝地。始來游者,唯亟 亟山行也。過者僅立宮門外,伸首一望,竟去,用是弗 大顯。宮落成於成化十七年,中為殿十六楹,以祀元 帝。殿之左為堂十二楹,六以祀啟聖,六以祀真官。殿之右為廟十楹,以祀關帝。外又為方丈,為書房,為寮 室,為倉庫之舍,為庖廚之所,百五十楹,以居道眾。太 監韋貴疏其事,以額請於朝,賜曰「迎恩觀。」

淨樂宮

編輯

宮在均州城北。諸宮高或於山,於巖,下或於谷,獨淨 樂於市,蓋即其所封治宮焉。考之圖經,均,古麇地也。 《傳》稱元帝降生於淨樂之國,淨樂治麇。按《春秋》文十 一年,楚子伐麇。注,「水國近楚。」《左氏》敗麇師於防,復伐 麇,至於錫穴。應邵曰:「錫穴,今均州鄖縣。」則入《春秋》,麇 固在也。與《傳》所載不合,今不可考矣。麇君音,舊誌作 「縻」,縻音「糜」,「糜」字相近,傳寫之誤也。宮半於城中,居民 宏敞不及玉虛,而壯麗過之。崇其堂,峨其陛,豁其綺 疏,文其璇題,階墀門廡,皆石平布。旛幄之末,綴玉以 垂,為元帝啟聖殿者也。宮左紫雲亭,亭之制,八稜,其 上去梁桷,重簷疊拱,而璇結於頂,如攬囊,口圓起城 中,狀類垂蓋,江行者皆見之。亭下石階,石欄二級,可 以環而走。修竹長松,遍植欄外,類村塢。亭外舍居者, 為道人李大瓢,不知何許人,年八十餘人。問其姓名, 不答;與之錢,不受;飲之酒,醉則起去,亦不告也。杖上 懸方寸木,書「不語」二字,可否諸事任首長,以瓢自隨, 因號「大瓢。」宮右香錢庫,凡鏹楮輸於山者,悉輦以入。 累朝所賜諸器物,金鐘玉磬之屬皆藏焉。又折而右 為三方丈,為齋堂,為浴堂,為賓客之所,為道子之室, 為案牘之房,為蔬藥之圃。宮前亭二:一以供御碑,一 以祀真官。進貢廠一,歲時上物以貢,則董其役於此, 內臣主之。宮外左為提督之署,前左為提調之署,前 右為五龍行宮。出大東門,望江東岸為巨石立於山 麓,昂聳如馬首,高數十尺。其上有亭曰「滄浪之亭」,其 狀酷似嚴光釣臺。然釣臺非百丈不可及,又不如此 之可以垂綸於亭也。下而左行,江岸百餘武,復上觀 音閣。閣後有小石洞,廣步有半。入坐雖盛夏,無暑氣, 與人語不甚了了。相與奕其中,敲子聲隱壁案間,久 不得出。下閣,復拿舟順流行六七里,抵龍山。山橫絕 水口,屹然有一夫當關之勢,地理家所謂「華表捍門」 者也。山上禹王廟一,玉皇閣一,臥雲亭一,山下三義 廟一,皆足游觀者也。

《畿輔通志》

編輯

靈濟宮

編輯

宮在順天府城西。《景物略》曰:「皇城西,古木深林,春峨 峨,夏幽幽,秋冬岑岑柯柯,風無風聲,日無日色,中有 碧瓦黃甃,時脊時角者。」靈濟宮,「永樂十五年,文皇帝 有疾,夢二真人授藥,疾頓瘳。乃敕建宮祀,封玉闕真 人。金闕真人封其配曰『仙妃』。」十六年,改封真君。成化 二十二年,改封上帝。像機胎木體被衣,首機其頂,手 機髃肘,足機髖膝,撼之動巍巍,取「福州原像」也。歲元 旦,日短至,及真人誕辰,遣太常寺堂上官行禮,朔望, 本宮道士行禮。歲四、孟,更服祭告冕袞,服平時冠巾 袍。請幫助識別此字。私衵、襪、擊、履、綦服服,各以其時。福州先有靈濟 宮,自永樂十五年例,每六年遣博士齎袍服往祭告。 萬曆四年奏罷,命本省藩司祭告,具袍服,其北京靈 濟宮,禮如初。萬曆二十二年,大學士王錫爵病,上特 發帑五十兩,命靈濟宮道官白昭忻建醮三日夜。錫 爵上疏謝病,尋愈。

崇真萬壽宮

編輯

宮在府南蓬萊坊。元至元中建,賜額翰林學士王構 為「記。」真人張留孫、吳全節相繼居此,俗名「天師菴。」

隆陽宮

編輯

宮在房山縣西南五十里石窩店南。明陳風便先生 號「癡呆子」者,修真之所。詳見《碑記》。

神樂觀

編輯

觀在天地壇西南,永樂十八年建,處樂舞生之有事 於郊廟者領。以提點、知觀,隸太常寺。

白雲觀

編輯

觀在府西南一十五里。舊名太極宮,金時建。元太祖 聞東萊丘處機有道行,召對,皆敬天愛民之言。太祖 喜納之,遂命住焉,因改名長春宮。明正統間重新也, 改今名。

靈應觀

編輯

觀在玉泉山東南,依崖壁為之。前累石為臺,臺下甃 方池,池上有小室,揭曰「靈淵。」又前有小溪環抱,景最 幽奇。

悟仙觀

編輯

觀在舊城南門內,創於元至正初,因洞清張真人煉 悟得仙,「白晝沖舉」而得名也。經始時,於殿址下掘得 古鼎,人益崇信。明宣德三年,羽士蔣玉林因舊址恢 宏之,建通明殿,奏請賜額。禮部給劄,以玉林為「道正 司。」

佑民觀

編輯

觀在通州張家灣古蹟天妃廟,原下里二泗寺。凡運 船往來,於此修醮。內立玉皇閣醮壇,裝塑河神等像。 明嘉靖十四年,道官周從喜乞賜宮觀名額。奉旨:觀名「佑民」,閣曰「錫禧。」至萬曆壬午,漕運總督靈璧侯湯 世隆重新之。崇禎乙亥,總督倉場戶部侍郎程註、理 河御史禹好善,捐貲再修。

清都觀

編輯

觀在密雲縣西北十里,亦名洞真觀,大安二年,道人 杜宗道建。至元改為洞真宮,宮陽真人居之煉藥。明 洪武二十一年,置道錄司,居者百餘人。

尋真觀

編輯

觀在永平府撫寧縣北二十里桃花峪,內有紫霞洞、 小蓬萊閣。每花開,游觀者殆無虛日。

建福觀

編輯

觀在保定府定興縣百樓村,其地即漢公孫瓚避世 築城以自固者。由唐及宋,遺址猶存。金人始為道院, 有「觀」之名。

五嶽觀

編輯

觀。在真定府晉州城東關,置道正司於內。

無極觀

編輯

觀在廣平府威縣東北隅。金明昌二年蕭仙姑羽化 處。

靈真觀

編輯

觀在宣府雲州城西南十五里金閣山中,元時建,凡 三區,俗謂之三長住,有上中下之目。其上一區,崔巍 南向,為金閣,道經藏焉。越中區後,與山門遙峙為三 清殿,有徑丈大書,為「洞天福地」雲。三清殿後偏西北 為長春洞,洞一穴,徑寸許,泉水迸出,流入一小坎,旁 有大椿參天,蔭如廣廈。又前流匯為池,圍以朱檻,潺 湲有聲,澄清可鑑。又前流則成溪矣。入山五里,為遊 仙峪。循此而西,即觀門也。出觀門不一里,有塚,塚前 一坊,大書「祁真人蟬蛻處。」地多榆樹,有大學士李謙 所撰碑文。

《盛京通志》

編輯

長春觀

編輯

觀在遼陽城東南。

朝陽觀

編輯

觀:在城東南十五里湯河。

龍臺觀

編輯

觀:在海城縣城西八里。

元真觀

編輯

觀在蓋平縣城西門內,即今上帝廟。

《山東通志》

編輯

慶雲觀

編輯

觀在濟南府新城縣東南十五里,宋時「慶雲出建。」

碧霞靈應宮

編輯

宮在泰山絕頂,即玉女祠。一曰昭真觀。宋真宗東封 時創,帝親為撰《記》。明洪武初重建。成化間增修,賜額 「碧霞靈應宮。」四方捐施金帛牛馬,有司筦榷,以助公 帑。

青帝觀

編輯

觀在泰安州北二里,宋真宗《御書碑刻》尚存。

天書觀

編輯

觀在泰安州西,舊名「乾元。」宋得天書於泰山,故名。

玉虛宮

編輯

宮在兗州府沂州東八十五里蒼山之陽,昔人以為 安期生修煉處,址尚存。費縣蒙山亦有玉虛宮,內有 古松高五丈,盤枝如輪。

太清觀

編輯

觀在青州府蒙陰縣東五十里,世傳為老君煉丹之 所,今遺蹟猶存。

延真宮

編輯

宮。在登州府黃縣盧山下。即晉盧童子得道之所。

太虛宮

編輯

宮,在棲霞縣北十里,金明昌五年建,即元丘處機得 道之所。

鍊陽觀

編輯

觀在招遠縣北三十里,世傳馬丹陽鍊丹於此。

神清觀

編輯

觀在寧海州東南五十里,即王重陽開煙霞洞處。金 太和間建。

東華觀

編輯

觀在文登縣西五十里,觀後有紫府洞,洞內有「白玉 仙像。」

青羅觀

編輯

觀在萊州府掖縣治南,元時國戚黃姑學道之所,後 為真人丘處機道場,賜名「迎祥觀」,今為青羅觀。

靈虛宮

編輯

宮在府東二十里許。相傳劉真人修道於此。

《山西通志》

編輯

天慶觀

編輯

觀在太原府小鐵匠巷,今名元通觀,元中統年建。內 有通明閣。明洪武間置道紀司。有廊。有江東祠,神名 石固,秦人也,祈籤靈應

純陽宮

編輯

宮在貢院東天衢街,明萬曆年建。凡起造規畫,皆仙 乩布置。內八卦樓、降筆樓,亭洞幽雅,俱非人思意所 及。即對額皆乩筆所題。碑記乃李太白乩筆也。用《醉 翁亭》體,文甚奇雋。

昊天觀

編輯

觀在太原縣西十里龍山絕頂,元元貞年建。東崖有 石室八龕:一曰虛皇龕,二曰三清龕,三曰臥如龕,四 曰元真龕,五曰三天大法師龕,六曰七真龕,七八俱 名「辨道龕」,道者姓宋,號披雲子所鑿。

元真觀

編輯

觀在文水縣東北隅。唐開元二年建。明洪武間置道 會司。

長春觀

編輯

觀在壽陽縣治南北街,一名「清微觀。」元大德八年建。 明洪武間置道會司。

天慶觀

編輯

觀在靜樂縣治東南隅,宋大中祥符年建。明洪武間, 置道會司於內。

白鶴觀

編輯

觀在忻州內西岡上。宋大中祥符年建,初名天慶觀, 元好問有《記》。明洪武初,置道正司,後改今名。

鳳凰觀

編輯

觀在代州鳳山之陽。魏太武迎嵩山寇謙之居此中。 又葛洪、孫思邈、董思珍、朱自然、劉海蟾、闞道寧俱寓 此修仙。

三清觀

編輯

觀在代州城外西關,明洪武二十八年,置道正司,景 泰年,徙建城西門外。

萬聖觀

編輯

觀在平陽府襄陵縣西齊村。元至元初,真人酈希誠 修煉之處。世祖賜額。又「龍祥觀」,在浪泉村。

元都觀

編輯

觀在洪洞縣治東北朝陽坊,元泰定四年建。明洪武 間置道會司,玉虛、玉峰、玉清三觀入焉。

寧真觀

編輯

觀在浮山縣西八里辛村,元延祐七年建。明洪武間, 置道會司,併洪禧二真、龍祥、太清、太華觀入焉。

天聖宮

編輯

宮在浮山縣南三十五里。唐武德三年,神見於龍角 山下,敕建。舍人柳憲立混元殿於此,以祀老子,因改 縣為神山縣。開元十四年改為慶唐觀,御製《碑》「命高 力士董其役」,重修。五代唐長興中增修。宋大中祥符 七年,遣宰相王旦致祭,改觀名為天聖宮。

騰雲觀

編輯

觀在趙城縣東南一里信義坊。周顯德三年建,後名 「臥雲觀。」明洪武間置道會司。

真游觀

編輯

觀在太平縣東四十里伯益村中多柏,皆千百年物。 前一株號三清柏。相傳唐天寶八年,王叟得仙瓜於 此進上命於瓜所建觀額曰「真游。」

修真觀

編輯

觀,在太平縣南關高阜殿壁間人物,元朱好古筆,精 妙入神。有鐘聲聞百里。

延慶觀

編輯

觀在岳陽縣東山上。宋宣和二年建玉皇閣,前後殿 宇森嚴。觀內泉即聖泉,所謂「活水龍吟」是也。明洪武 間,置道會司,併通元、清華、仙遊、棲真、臨溪、龍泉、清泉 七觀入焉。

九龍觀

編輯

觀在曲沃縣二十里景明村,門對懸流,座面青黛。內 有古柏一株,大十數圍,乃千年物也。相傳「九龍神為 本村人。」

紫陽宮

編輯

宮在翼城縣唐城坊,相傳即宋紫陽真人張伯端修 養處也。元至元初建,明洪武間置道會司。

沖祐觀

編輯

觀在汾西縣西北禮義坊,初名「玉兔觀」,以其地常出 白兔也。宋宣和五年,改今額。明洪武間置道會司,併 招仙、葆光、虛靜三觀入焉。

慶雲觀

編輯

觀在蒲州東二十里張華村,元泰定元年建。後併「道 靖」、「祐聖」、「遠塵」、「復真」、「摩雲」五觀入焉。

永樂純陽宮

編輯

宮在蒲州南一百二十里南張村,唐為呂公祠,又為 觀。元中統三年重建,改為宮。後併法逸、玉泉、棲霞、長 春、通元、峽石六觀入焉。

寥陽宮

編輯

宮在蒲州治西南隅明遠坊,至元四年建。其下院在 城南十五里韓陽鎮。後併元都、「丹陽、太虛、廣孝、棲雲」

五觀入焉
考證

大明觀

編輯

觀在臨晉縣中條山,即羅真人仙洞,唐初建。

道清觀

編輯

觀在方山下,侯憨子昇仙處。相傳觀傍有硃砂洞,以 大石方二丈餘覆壓洞口,石色皆赤,內有一井,水常 滿。又傳竹成林,水自溢,凡三次昇一仙雲。

大清觀

編輯

觀在猗氏縣東南二十里。金大定中建。明洪武初,併 天寧、萬壽、清真三觀入焉,置道會司。

崇寧宮

編輯

宮在解州西門外關廟左。元至元三年,姜真人建。明 洪武間,置道正司。嘉靖二年,道正楊演澄增修「靜境 聽一院」於三清殿後。

壽聖宮

編輯

宮在夏縣內守信坊。元至元二年,道士馮明建。明洪 武間,置道會司,併天聖、萬壽二宮,九陽、龍祥二觀入 焉。

隆禧觀

編輯

觀在平陸縣東關街北。唐開元三年,道士楊志和刱 建。元至元四年,道士馬公道重修。明洪武間,置道會 司,併玉泉觀、長生宮入焉。

真常宮

編輯

宮在芮城縣東北七里柴村,舊名「澤清觀」,唐開元二 年裡人果善重建,改今額。明洪武間置道會司,併太 清、紫清二觀入焉。紫清觀內降生臺,唐咸通三年築, 世傳真人侯道華降生之地。

重陽觀

編輯

觀在絳州西北董村,內有「讀書堂」,文中子曾隱居於 此,觀麓有「清簾洞。」

玉清宮

編輯

宮在絳州內西北隅。元至元間建,舊名「玉虛觀。」皇慶 間賜今額。明洪武間置道正司。

道清觀

編輯

觀在稷山縣廉城村,元延祐年建。明洪武年,二靈虛 觀、重陽觀、三觀入焉。

洪慶觀

編輯

觀在垣曲縣治南里許中條山頭,舊名金闕院。金大 定十九年,道士呂道章建。元延祐六年,金書敕賜「洪 慶觀。」規模壯麗,山水環抱,甚勝地也。古今名公多登 眺吟詠焉。邑人王紀有《記》。

白鶴觀

編輯

觀在潞安府城。唐景龍二年,明皇別駕時假寐白鶴 觀,道士宋大辨等三十人見赤龍在案。今已廢。

白鶴觀

編輯

觀在潞城縣東一里,唐垂拱二年建,即申仙修真處, 有仙祠。明洪武間置道會司,併崇仙、元真二觀入焉。

祥鹿觀

編輯

觀在壺關縣東北三里,唐乾封元年建。相傳徐王元 禮獵於檀山,逐白鹿至此,隱於穴中,因立觀,賜額「祥 鹿。」明洪武十五年,置道會司,併靈顯、丹陽、歸真三觀 入焉。

仙槐觀

編輯

觀在汾陽城隍廟東。相傳其地有槐,枯朽如刳舟。金 皇統中,遇異士投藥其中,倏長茂踰初。故州人飾觀 以「仙槐」名,俗謂之「神仙觀」雲。

長春觀

編輯

觀,在汾陽城西十里田村之鳴鶴洞。初為西巖古洞。 元初村民田氏延羽客張真一修煉居之,因建西巖 庵。後真一參丘祖錫號「丹華子」,還守舊坵。元宗於丁 亥歲五月二十八日,有白鶴自艮方飛來,止於巖際, 蹁躚久之,向坤飛去。明年是日復至,如是者三,及真 一羽化,而遺音至今存焉。真一子,里人,中統中增建 殿閣,更名庵為「長春觀」,往來士大夫多遊覽題詠焉。

清虛觀

編輯

觀在平遙縣東門內。建於唐,名崇聖宮,又名「興國觀。」 內建玉皇閣,高百餘尺。有趙閑閑草書《陰符經》石刻, 及元翰林學士姚燧題詠。明洪武間改今額,而道會 司寓焉。

龍泉觀

編輯

觀在恆山上。下觀在東門外。唐開元二年建,賜額「龍 泉」,因山有二泉故也。明洪武間,置道正司,併上觀入 焉。今復道正司於南門外之東嶽廟。

太清觀

編輯

觀在沁源縣北門外西岡上。世傳金天會間,縣吏閻 密棄俗學道,結庵於此。居二十餘年,屍解而化。其妻 王好信率其徒眾,建「三清殿」於庵東。大定中,其子寧 援詔例納貲,賜今額。明洪武間,置道會司。

《河南通志》

編輯

明道宮

編輯

宮在歸德府鹿邑縣治東,唐時建,初名「紫微宮」,天寶 二年改「太清壇」,宋真宗改賜今名

太清宮

編輯

宮在鹿邑縣東十里。《老子》所生之地。漢延禧間建,歷 代屢加修葺。

棲霞觀

編輯

觀在彰德府林縣西南四十里,周慮子綦隱居之所, 始建未詳。元元祐間修。

太一廣福萬壽宮

編輯

宮在衛輝府城內。金天眷間建,始名三清院,皇統間 改今名。明洪武初,置道紀司於內。

紫微宮

編輯

宮在懷慶府王屋山下,唐司馬承禎棲真之所,宋紹 聖初建,元大德間修,明天順元年重修。

陽臺宮

編輯

宮在王屋山下,晉煙蘿子棲真之所,唐開元中建,元 至正間修。

靈都宮

編輯

宮在濟源縣西三十里尚書谷,唐天寶間建,元至元 間修。相傳即玉真公主昇仙處也。

奉仙觀

編輯

觀在濟源縣西北,唐垂拱元年建。元至元中修,宋賀 蘭棲真於此。

六真觀

編輯

觀在修武縣北六真山。世傳六真丘,劉、譚、王、郝、馬講 道之所。後唐天成間建。明洪武間修,置道會司於內。

九真觀

編輯

觀在河南府城南,舊有東華、正陽、純陽、海蟾、重陽、丹 陽、長真、長生、長春九真塑像在內,今廢。

仙鶴觀

編輯

觀在偃師縣南緱氏保,相傳王子晉於此乘鶴昇仙, 故名。始建未詳,宋皇祐二年修。

崇福觀

編輯

觀在登封縣北五里嵩山之陽。按《碑刻》云:「漢武帝時 為萬歲觀,唐為太乙觀,宋改今名。」明洪武十五年重 修,置道會司於內。

天封觀

編輯

觀在登封縣北,唐天寶初建。元至元間改為嵩陽宮, 復改今額。石上有韓文公題名,歐陽公跋。

祥符觀

編輯

觀在閿鄉縣西,唐開元中建。內有元、宋御書《道德經》 二碑。

普濟宮

編輯

宮在南陽府內鄉縣西南石堂山,即麻衣子修真之 所,相傳舊名「石堂觀」,唐貞觀中改今名,元大德間重 修。

雙鳧觀

編輯

觀在葉縣治東北,即王喬《飛鳧》之所,始建未詳,明洪 武十七年重建。

廣成宮

編輯

宮在汝州西崆峒山上,即廣成子隱居之所,始建未 詳。

《陝西通志》

編輯

唐昌觀

編輯

觀,在西安府安業坊,內有「玉蕊花」,乃明皇女唐昌公 主所植。每花發,若瓊林瑤樹。元和中,春物方妍,車馬 尋玩者相繼。忽有一女子,年可十七八,衣繡乘馬,峨 髻雙鬟,無簪珥之飾,容色婉娩,迥出於眾。從以二女 三小僮,僮皆緋頭黃衫,端麗無比。下馬以白角扇障 面,直造花所,異香芬馥,遠聞數十步之外。觀者以為 宮掖,莫敢逼視。良久,令小僮取數花而去。將乘馬,謂 黃冠曰:「曩有玉峰之約,自此行矣。」時觀者如堵,覺煙 霏鶴唳,百步有輕風擁塵而去,須臾見在半天矣。

太乙觀

編輯

觀在府南太乙山中,「漢元封初建。山中雲起融結,隱 然成象。」

女冠觀

編輯

「觀在睿宗藩地」,《明皇升極》於此。

興唐觀

編輯

觀本司農園地,開元年造觀,元和間命中尉彭中獻 師徒三百人修。

蒙溪宮

編輯

宮在城南四十里,內有董真人仙去。又有趙閑閑「易 安」二字石刻,甚嘉,原為蒙恬舊宅。

長平觀

編輯

觀在涇陽縣西南,漢建。新莽時,觀之西岸崩,涇水不 流。

會靈觀

編輯

觀在盭厔縣東,唐元宗夢一人曰:「我是汝遠祖,吾之 形像可三尺餘,今在西南一百餘里,汝但遣人尋求, 吾自應見。」明日遣人,果於西南盭厔縣山中遇一真 容,與夢中無異。開元二十九年,敕中書門下宣示中 外,勒於石,此觀即遇真容處也

老子說經臺

編輯

臺在《盭厔縣》東南,乃關令尹喜迎老子《說經》臺。臺下 有二柏,俗傳二柏枯死,老子一針刺之復生,名「再生 柏。」

玉泉觀

編輯

觀在玉泉之上盤山,和陽子李君棲真之所。明嘉靖 年,道人李教真重修。

修真觀

編輯

觀在澄城縣東南二十里。漢武帝求仙,東遊梁山,棲 息於此。

甘泉觀

編輯

觀在延安府宜川縣城北十五里,昔有二道人仙去。

皇慶觀

編輯

觀在延長縣東南五十里,此地有玉皇廟石像,古傳 牧童常聽,石巖有鑿石聲,石內若有人問曰:「開也麼?」 童應曰:「開。」忽山崩,出石像。後一夜各村俱夢人借牛, 次旦家家失牛,眾尋至石崩處,見群牛各臥,俱汗濕 淋漓,而石像立起,或眾牛所曳也。因立廟。

啟聖宮

編輯

宮在鳳翔府東北十五里,老子入關西行示聖跡處。 唐天寶乾符年修。

七星觀

編輯

觀,在寶雞縣西四十里,有七星見彩,故名。

明素觀

編輯

觀在寶雞縣西南四十里,正陽真人修煉處。

通仙觀

編輯

觀在寶雞縣南十五里,「大散仙人成道處。」

啟靈觀

編輯

觀在寶雞縣東南六十里,長春真人避暑之所。

還丹院

編輯

院「在寶雞縣南二十五里,純陽真人煉丹處。」

成道宮

編輯

宮在寶雞縣東南六十里,金大定年建,丘處機「修道 之處。」

奉真觀

編輯

觀在漢中府,即斗山,唐寶真人得道之所。

《漢中府志》

編輯

三豐祠

編輯

祠在酆都山。永樂間,三豐曾憩此,莫有識者。時朝廷 特敕大宗伯胡濙圖形訪,至此,咫尺不見,因建祠祀 之。今祠地無蟻穴,與他處異焉。

西山觀

編輯

觀在郡治之西門,踰河可百步而近,蓋觀有元帝神 焉。面城臨水,畫船釣艇,堪以玩賞。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