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115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十五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一百十五卷目錄

 醫部彙考九十五

  臟腑門三總三

  趙獻可醫貫形景圖說 五行論

  章潢圖書編五臟六腑咽喉說 臟腑始生總論 臟腑全圖說 三陰三陽

  臟氣臟德 神氣為臟腑之主 臟腑緒論

  喻昌醫門法律內經十問 一申治病不本四時之律 先哲格言

  張介賓景岳全書五臟內傷 五臟虛實 臟象別論

  李瀠身經通考臟腑問答 臟腑名位 臟腑陰陽

  陳士鐸石室祕籙五臟生尅 論臟腑 臟治法 腑治法

藝術典第一百十五卷

醫部彙考九十五

編輯

臟腑門三總三

編輯

《明趙獻可醫貫》

編輯

《形景圖說》

編輯

《臟腑內景》,各有區別。咽喉二竅,同出一脘,異途施化。 喉在前主出,咽在後主吞。喉系堅空,連接肺本,為氣 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竅,以及諸脈之行氣 要道也。咽系柔空,下接胃本,為飲食之道路。水穀同 下,併歸胃中,乃運糧之關津也。二道並行,各不相犯。 蓋飲食必歷氣口而下,氣口有一會厭,當飲食方嚥, 會厭即垂厥,口乃閉,故水穀下咽,了不犯喉,言語呼 吸,則會厭開張,當食言語則水穀乘氣逆入喉脘,遂 嗆而咳矣。喉下為肺,兩葉白瑩,謂之華蓋,以覆諸臟, 虛如蜂窠,下無透竅,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吸一 呼,水之有源,無有窮也。乃清濁之交運,人身之橐籥。 肺之下為心,心有系絡,上係於肺,肺「受清氣,下乃灌 注。其象尖長而圓,其色赤,其中竅數多寡各異,迥不 相同,上通於舌,下無透竅,心之下有心包絡,即膻中 也。象如仰盂,心即居於其中,九重端拱,寂然不動。凡 脾胃、肝、膽、兩腎膀胱,各有一系,繫於包絡之旁,以通 於心。此間有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 行呼吸,即如霧者是」也。如外邪干犯,則犯包絡,心不 可犯,犯心即死矣。此下有膈膜,與脊脅周迴相著,遮 蔽濁氣,使不得上薰心肺。膈膜之下有肝,肝有獨葉 者,有二三葉者,其系亦上絡於心包,為血之海,上通 於目,下亦無竅。肝短葉中有膽附焉。膽有汁,藏而不 瀉,此喉之一竅也。施氣運化,熏蒸流行,以成脈絡者 如此。咽至胃,長一尺六寸,通謂之「咽門。」咽下是膈膜, 膈膜之下有胃,盛受飲食而腐熟之。其左有脾,與胃 同膜,而附其上,其色如馬肝,赤紫,其形如刀鐮,聞聲 則動,動則磨胃,食乃消化。胃之左有小腸,後附脊膂, 左環迴周疊積。其注於迴腸者,外附臍上,共盤十六 曲。右有大腸,即迴腸當臍左環迴周疊積而下,亦盤 十六曲。廣腸附脊,以受迴腸,左環疊積下辟,乃出滓 穢之路。廣腸左側為膀胱,乃津液之腑。五味入胃,其 津液上行,精者化為血脈,以成骨髓。津液之餘,留入 下部,得三焦之氣施化,小腸滲出膀胱,滲入而溲便 注洩矣。凡胃中腐熟水穀,其精氣自胃之上口曰「賁 門」,傳於肺,肺播於諸脈,其滓穢自胃之下口曰「幽門」, 傳於小腸,至小腸下口曰闌門,《泌別》。其汁清者,滲出 小腸而滲入膀胱,滓穢之物,則轉入大腸,膀胱赤白 瑩淨,上無所入之竅,止有下口,全假三焦之氣化施 行,氣不能化,則閉格不通而為病矣。此咽之一竅,資 生血氣,轉化糟粕而出入如此。三焦者,上焦如霧,中 焦如漚,下「焦如瀆」,主持諸氣,以象三才,故呼吸升降, 水穀腐熟,皆待此通達,與命門相為表裏。上焦出於 胃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 行,傳胃中穀味之精氣於肺,肺播於諸脈,即膻中氣 海所留宗氣是也。中焦在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 穀,沁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為血 液,以奉生身,莫貴於此。即腎中動氣,非有非無,如浪 花泡影是也。下焦如瀆,其氣起於胃下脘,別迴腸,注 於膀胱,主出而不納,即州都之官。氣化則能出者,下 焦化之也。腎有二,精所舍也,生於脊膂十四椎下,兩 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並而曲附於脊,外有黃 脂包裹,裏白外黑,各有帶二條。上條係於心包,下條 過屏翳穴,後趨脊骨。兩腎俱屬水,但一邊屬陰,一邊 屬陽。越人謂左為腎,右為命門,非也。命門即在兩腎 各一寸五分之間,當一身之中,《易》所謂一陽陷於二 陰之中,《內經》曰:「七節之旁,中有小心」是也。名曰命門, 是為真君真主,乃一身之太極,無形可見,兩腎之中, 是其安宅也。其「右旁有一小竅,即三焦。三焦者,是其臣使之官,稟命而行,周流於五臟六腑之間而不息, 名曰相火。」相火者,言如天君無為而治,宰相代天行 化。此先天無形之火,與後天有形之心火不同。其左 旁有一小竅,乃真陰真水氣也,亦無形上行夾脊至 腦中為髓海,泌其津液,注之於脈,以榮四末,內注五 臟六腑,以應刻數,亦隨相火而潛行於周身,與兩腎 所主後天有形之水不同。但命門無形之火,在兩腎 有形之中為黃庭,故曰:「五臟之真,惟腎為根。」褚齊賢 云:「人之初生,受胎始於任之兆,惟命門先具。有命門 然後生心,心生血,有心然後生肺,肺生皮毛,有脾然 後生腎,腎生骨髓,有腎則與命門合,二數備,是以腎 有兩岐也。」可見命門為十二之經主,腎無此則無以 作強,而技巧不出矣;膀胱無此則三焦之氣不化,而 水道不行矣;脾胃無此則不能蒸腐水穀,而五味不 出矣;肝膽無則將軍無決斷,而謀慮不出矣;大小 腸無此則變化不行,而二便閉矣;心無此則神明昏 而萬事不能應矣。所謂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矣。余有 一譬焉,譬之元宵之鰲山走馬燈,拜者、舞者、飛者、走 者,無一不具,其中間惟是一火耳。火旺則動速,火微 則動緩,火熄則寂然不動,而拜者、舞者、飛者、走者,軀 殼未嘗不存也。故曰:「汝身非汝所有,是天地之委形 也。」所以諄諄必欲明此論者,欲世之養身者、治病者, 的以命門為君主,而加意於火之一字。夫既曰立命 之門是火,乃人身之至寶,何世之養身者,不知保養 節慾,而日夜戕賊此火。既病矣,治病者不知溫養此 火,而日用寒涼以直滅此火,焉望其有生氣耶?《經》曰: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以此養生則殃。」戒之戒之。余今 直指其歸元之路而明示之,命門君主之火,乃水中 之火,相依而永不相離也。火之有餘,緣真水之不足 也。毫不敢去火,只補水以配火,壯水之主,以鎮陽光。 火之不足,因見水之有餘也。亦不必瀉水,就於水中 補火益火之原,以消陰翳。所謂原與主者,皆屬先天 無形之妙,非曰心為火,而其原在肝;腎為水,而其主 屬肺。蓋心、脾、腎、肝、肺,皆後天有形之物也,須以無形 之火,配無形之水,直探其君主之穴宅而求之,是為 同氣相求,斯《易》以入也。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也。 若夫風、寒、暑、濕、燥、火六者之入於人身,此客氣也,非 主氣也。主氣固客氣不能入。今之談醫者,徒知客者 除之,漫不加意於主氣,何哉?縱有言固主氣者,專以 脾胃為一身之主,焉知坤土是離火所生,而艮土又 屬坎水所生耶?明乎此不特醫學之淵源有自,而聖 賢道統之傳,亦自此不昧,而所謂一貫也。浩然也,明 德也,元牝也,空中也,太極也,同此一火而已,為聖為 賢,為仙為佛,不過克全此火而歸之耳。小子之一論, 闡千古之未明,見者慎勿以為迂也。請幫助識別此字。請幫助識別此字。陽火陰水土。金木 《繫辭》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周子懼人之不明,而製 為太極圖。無極而太極,無極者,未分之太極也;太極 者,已分之陰陽也。一中分太極,中字之象形,正太極 之形也。一即伏羲之奇,一而圓之,即是無極。既曰先 天太極,天尚未生,盡屬無形,何為伏羲畫一奇,周子 畫一圈,又涉形跡矣?曰:此不得已而開示後學之意 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亦具有太極之形,在人身之 中。」余按:《古銅人圖》,畫一形象,而人身太極之妙,宛然 可見,豈好事哉?亦不得已也。

《五行論》

編輯

以水火土金木,配心肝脾肺腎,相生相剋,素知之矣。 諸書有云:「五行惟獨火有二」,此言似是而非。論五行 俱各有二,奚獨一火哉?若論其至五行,各各有五,五 五二十五,各具一太極,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今以五行之陰陽生死言之,木有甲木屬陽,乙木屬 陰,人身之膽是甲木,屬足少陽;肝是乙木,屬足厥陰。 甲木生於亥而死於午,乙木生於午而死於亥。火有 丙火屬陽,丁火屬陰,人身之相火屬手少陽,心火屬 手少陰,丙火生於寅而死於酉,丁火生於酉而死於 寅。水有壬水屬陽,癸水屬陰,人身之腎水屬足少陰, 膀胱屬足太陽,壬水生於申而死於卯,癸水生於卯 而死於申。土有戊土屬陽,己土屬陰,「人身之胃土屬 足陽明,脾土屬足太陰,戊土生於寅而死於酉,己土 生於酉而死於寅。金有庚金,有辛金,庚金屬陽,辛金 屬陰,人身之肺金屬手太陰,大腸金屬手陽明,庚金 生於巳而死於子,辛金生於子而死於巳。欲察病情 者,專以時日之生旺休囚,而驗其陰陽之屬。」如膽火 旺,則寅卯旺而午未「衰,肝火旺則午未甚而亥子衰」, 五行主客,各以其類推之。

獨土金隨母寄生,故欲補土金者,從寄生而補其母。 是以《東垣》有隔二之治,是從母也;有隔三之治,又從 母之外家也。土金惟寄生,故其死為真死,惟水火從 真生,故其死不死,絕處逢生矣。「歸庫」者,絕其生氣而 收藏也;「返魂」者,續其死氣而變化也。況水火隨處有 生機,鑽木可取,擊石可取,圓珠可取,方諸取水,掘地 取水,承露取水,若金死不救,土死不救,木死不救,是以余於五行中,獨重水火,而其生剋之妙用,又從先 天之根,而與世論不同。

「世人皆曰水尅火,而余獨曰水養火;世人皆曰金生 水,而余獨曰水生金;世人皆曰土尅水,而余獨於水 中補土;世人皆曰木尅土,而余獨升木以培土。若此 之論,顛倒拂常,譙則信之。」詎知君相二火,以腎為宮。 水尅火者,後天有形之水火也;水養火者,先天無形 之水火也。海中之金,未出沙土,不經煅煉,不畏火不 尅木。此黃鐘根本,人之聲音,出自肺金,清濁輕重,丹 田所係。不求其原,徒事於肺,抑末也。今之言補肺者, 人參、黃芪;清肺者,黃芩、麥冬;斂肺者,五味、訶子;瀉肺 者,葶藶、枳殼。病之輕者,豈無一效?若本源虧損,毫不 相干。蓋人肺金之氣,夜臥則歸藏於腎水之中,丹家 謂之「母藏子宮,子隱母胎」,此一臟名曰「嬌臟」,畏熱畏 寒,腎中有火,則金畏火刑而不敢歸。腎中無火,則水 冷金寒而不敢歸。或為喘脹,或為咳噦,或為不寐,或 為不食,如喪家之狗。斯時也,欲補土母以益子,喘脹 愈甚,清之瀉之,肺氣日消,死期迫矣。惟收斂者,僅似 有理,然不得其門,從何而入?《仁齋直指》云:「肺出氣也, 腎納氣也,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本。凡氣從臍下逆 奔而上者,此腎虛不能納氣歸元也。毋徒從事於肺, 或壯水之主,或益火之原,虎向水中生矣。若夫土者, 隨火寄生,即當隨火而補。然而補火有至妙之理,陽 明胃土,隨少陰心火而生,故補胃土者補心火,而歸 脾湯一方,又從火之外家而補之,俾木生火,火生土 也。太陰脾土,隨少陽相火而生,故補脾土者補相火。 而八味丸一方,合水火既濟而蒸腐之,此一理也;至 理也,人所不知,人所不信,余特申言之。蓋混沌之初, 一氣而已,何嘗有土?自天一生水,而水之凝成處始 為土,此後天卦位,艮土居坎,水之次也。其堅者為石, 而最堅者為金,可見水土金,先天之一原也。又有補 子之義,蓋肺為土之子,先補其子,使子不食母之乳, 其母不衰,亦見金生土之義,又有化生之妙,不可不 知。甲木,戊土所畏,畏其所勝,不得已以己妹嫁之,配 為夫婦,後歸外氏成家。此甲己化土,其間遇龍則化, 不遇龍則不化,凡化物以龍為主。張仲景立建中湯, 以建脾土,木曰曲直,曲直「作酸,芍藥味酸,屬甲木;土 曰稼穡」,稼穡作甘,甘草味甘,屬己土。酸甘相合,甲己 化土,再加肉桂,蓋桂屬龍火,使助其化也。仲景製方 之妙類如此。又以見木生土之義,蓋土無定位,旺於 四季,四季俱有生理,故及之。至於木尅土,以其尅土, 舉世欲伐之。余意以為木藉土生,豈有反尅之理。木 鬱於下,故其根下尅。蓋以木者乃生生之氣,始於東 方,盍不觀之為政乎?未立農事,先祀芒神。芒神者,木 氣也,春升之氣也,陽氣也,元氣也,胃氣也,同出而異 名也。我當調護而已。雨以潤之,風以散之,日以暄之, 使得遂其發生長養之天耳。及其發達既久,生意已 竭,又當斂其生生之氣,而歸於水土之中,以為「來春 發生之本,焉有伐之之理?此東垣《脾胃論》」中用升柴 以疏木氣,諄諄言之詳也。但未及雨潤風散,與夫歸 根復命之理,余於《木鬱論》中備言之。總之,申明五行 之妙用,專重水火耳。

《章潢圖書編》

編輯

《五臟六腑咽喉說》

編輯

喉嚨已下,言五臟為手足三陰;咽喉已下,言六腑為 手足三陽。蓋諸臟屬陰為裡,諸腑屬陽為表。以臟者 藏也,藏諸神而精神流通也;腑者庫也,腑主出納水 穀,糟粕轉輸之謂也。

自喉嚨已下五臟,喉應天氣,乃肺之系也。以肺屬金, 乾為天,乾金也。故天氣通於肺,而肺應天,上運會厭, 會厭者,五臟聲音之門戶。肺屬金,音聲應金石也。《九 墟》云:「咽喉喘息之道,其中空長,可以通氣息。」楊元操 云:「喉嚨與咽並行。」其實兩異,而人多惑之。蓋喉中為 息,通咽中,下水穀。其喉嚨下接肺兩葉之間,與今所 繪者同。若吳簡序宋景所畫希範「喉中三竅」者,非果 喉中具三竅,則水穀與氣各從一竅而俱下肺中。肺 下無竅,何由傳道水穀,入於下焦。

《臟腑始生總論》

編輯

夫人之有生也,稟天地之陰陽,假父母之精血,交感 凝結,以為胞胎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始自襁褓,以 至髫齔,迨其成童,與夫壯年,豈易言哉!「故一月之孕, 有白露之稱;二月之胚,有桃花之譬。及其三月,先生 右腎則為男,陰包陽也;先生左腎則為女,陽包陰也。 其次腎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以生其勝己者。 腎屬水,故五臟由是為陰。其次心生小腸,小腸生大 腸,大腸生膽,膽生胃,胃生膀胱,膀胱生三焦,以生其 己勝者。小腸屬火,六腑由是為陽。其次三焦生八脈, 八脈生十二經,十二經生十二絡,十二絡生一百八 十系絡,系絡生一百八十纏絡,纏絡生三萬四千孫 絡,孫絡生三百六十五骨節,骨節生」三百六十五大 穴,大穴生八萬四千毛竅,則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身皆備矣。所謂「四月形像具,五月筋骨成,六月毛髮 生」,正謂此也。至七月,則遊其魂而能動左手,八月遊 其魄而能動右手,九月三轉身,十月滿足,母子分解。 其有過月生者,必係富貴之子;不足月生者,必為貧 薄之人。誕生之後,有「變蒸之熱,長其精神,壯其骨髓, 生其意智。三十二日一變蒸,生腎氣焉;六十四日二 變蒸,生膀胱之氣焉;腎與膀胱屬水,其數一也;九十 六日三變蒸,生心氣焉;一百二十八日四變蒸,生小 腸之氣焉;心與小腸屬火,其數二也;一百六十日五 變蒸,生肝氣焉;一百九十二日六變蒸,生膽氣焉;肝 與膽屬木,其數三也。二百二十四日七變蒸,生肺氣 焉;二百五十六日八變蒸,生大腸之氣焉。肺與大腸 屬金,其數四焉。二百八十八日九變蒸,生脾氣焉。三 百二十日十變蒸,生胃氣焉。脾與胃屬土,其數五也。 變蒸已畢,一期歲焉,齒生髮長,神智有異於前也。八 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 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 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髮 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 氣衰,筋不能動,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 去,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墮身重,行步 不正而無子。故曰:「齒者骨」之餘,髮者血之餘,爪者筋 之餘,神者氣之餘。吁!人身之難得也如此哉! 夫天主陽,食人以五氣;地主陰,食人以五味。陰陽相 成,結為五臟之氣,以入四肢十二部,三百六十關節, 引為經脈津液骨髓,蘊成六腑三焦十二經,通為九 竅。可見五臟為人形之主,一臟損則百病生,五臟損 則百形滅。故曰五「臟者,神明魂魄志意之所主。」是以 心主神,肝主魂,肺主魄,脾主智,腎主精,發外為五事, 若能存神修養,克己勵志,其道成矣。

「五臟藏於中者難知,九竅通於外者易見」,即其通於 外,以察其藏於中者,亦易易也。況口之於味也,目之 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喉舌之於聲音也, 尤有易知者在乎。雖然五臟九竅,合外內之道也。苟 心不在焉,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果 於此握其養德養生之樞焉,則一以貫之,何病之有。

《臟腑全圖說》

編輯

「崇寧五年,梁少保知大名府,有群盜起,內一強寇,楊 宗以計擒之。案首惡論死,臨刑命醫官並畫工畫之。 適徐州歐希範作惡,當刑三十人,亦送來刑。命畫工 於法場割開諸人胸腹,詳視畫之,見喉嚨中排三竅, 曰水、曰食,曰氣。相推。惟水食同一竅,走胞中入胃上 口,一竅通肺,循腹抵脊脅,轉臍下兩腎,與任衝督三」 脈會。丹田者,氣海也。喉管下有肺,兩葉為華蓋,蓋諸 臟腑。肺下有心,外有黃脂裹之,其色赤黃,割視其心, 箇箇不同,有竅無竅,有毛無毛。尖者長者,心下有羅 膈,羅膈下有胃積曲,可容一斗物。外有黃脂如旗燄, 左有肝,一二三四五葉者,亦各不同。內歐患眼,肝有 白黑子兩張,氣喘而且嗽,其肺皺而黑,所謂表裡相 應也。其肝短葉,上有膽,右胃左脾,與胃同膜,狀如馬 肝,赤紫。下有小腸,盤十六曲,極瑩淨,化物通行。右有 大腸,亦十六曲,內有所出糟粕之路,外有黃脂,粘作 一塊。下有膀胱居脬亦瑩淨,外無所入穴,全借氣施 行津液,入胞為尿。此君子小人之體,各異如此。

《三陰三陽》

編輯

一陽手足少陽膽三焦,二陽手足陽明大腸胃,三陽 手足少陽膀胱,俱屬人迎。一陰手足厥陰包絡肝,二 陰手足少陰心腎,三陰手足太陰脾肺,俱屬氣口。

《臟氣臟德》

編輯

脾以養氣,肺以通氣,腎以泄氣,心以役氣,肝則氣常 生。心虛氣入為悸,肺虛氣入為喘,肝虛氣入目昏,腎 虛氣入腰疼。脾獨不與,受食不化,氣將日微,安能有 餘以入虛?曰:脾之繫於生人大矣。思則傷脾,多食則 胃塞,而脾不能運,亦受傷。是以養脾者,養氣也,養氣 者,養生之要也。

數者,所以順性命之理也。一為水而腎,其德智也。二 為火而心,其德禮也。三為木而肝,其德仁也。四為金 而肺,其德義也。五為土而脾,其德信也。

《神氣為臟腑之主》

編輯

學問之道,崇德安身,其要也。然氣和則身安,神存則 德邃,似乎二之矣。孰知氣充乎體,賴神以宰之,養其 氣,正以存其神,而身之安也,其德之所由崇乎?先儒 謂「人以外物奉身,事事要好,只自家一個身與心,卻 不要好。」以愚觀之,豈特不要好而已哉!凡人於身外 之物,莫不知之詳處之,當自以為智,自以為能也。及 反諸一身,其精神血氣骨骸脈理,茫然莫之省焉,尚 可以為智且能乎?夫人生長壽,止百年耳。百年之外, 骨骸且莫之保也,況外物乎?胡為乎百年之中,晝焉 懂懂於營為,夜焉擾擾於夢寐,身心不獲一息之安, 而形神兩脫不自覺也。試反而思之,寧不自哀哉?蓋 人身之造化,即天地之造化也。天地之大,不外乎陰陽五行焉耳。而人之為人,亦同此陰陽,同此五行也。 果能安身以崇德,則人與天地,可並立而為三矣。試 自人之形體言之,外而四肢百骸,內而五臟六腑,豈 判然不相關乎?心火,腎水,肝木,肺金,脾土,此人身之 五行也。故五臟雖在內也,然肺養皮毛,心養血脈,脾 養肌肉,肝養筋膜,腎「養骨髓,內外相貫也」,亦非五行 各一其屬,而不相涉也。肺主聲也,入心為言,入肝為 呼,入脾為歌,入腎為呻吟,自入則為泣矣。肝主色也, 入肺為白,入心為赤,入脾為黃,入腎為黑,自入則為 青矣;心主臭也,入肝為臊臭,入肺為腥臭,入脾為香 臭,入腎為腐臭,自入則為焦臭矣;脾主味也,入心為 苦,入「肝為酸,入肺為辛,入腎為鹹,自入則為甘矣;腎 主液」也,「入心為汗,入肝為淚,入肺為涕,入脾為涎,自 入則為唾」矣。惟其自相貫通,是以內外自無間隔。「肝 竅於目而辨五色,肺竅於鼻而別五香,心竅於舌而 知五味,脾竅於口而納五穀,腎竅於耳而通五聲。故 一歲之間,肝主春而其脈弦,象甲乙木也」;心主夏而 其脈鉤,象丙丁火也;肺主秋而其脈毛,象庚辛金也; 腎主冬而其脈石,象壬癸水也。脾雖旺於長夏,而主 乎四季,弦、鉤毛石,一以脾胃為本,象戊己土也。五行 相生,循環無端,在天時為十二月,在地支為十二位, 在人身為十二經,曾何間乎?非特一歲為然,即一晝 夜日經二十八宿,周天三「百六十五度,而人身經脈 與之相運旋而不停焉。」如子注膽,丑注肝,寅注肺,卯 注大腸,辰注胃,巳注脾,午注心,未注小腸,申注膀胱, 酉注腎,戌注心包,亥注三焦,周而復始,候脈者,候此 而已。一歲春以肝為主,一日子以膽為主,天地人身, 一氣周流,合此為平,太過則數,不及則遲,惟人身違 天地之沖「和,而百病生焉者,又豈特一日為然,呼吸 何其速也?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為陽而應乎 天,吸為陰而應乎地」,一呼一吸,與天地陰陽相貫徹 也。是故五行相生相尅,要不出乎陰陽二者而已。自 頂至踵,凡骨節皮毛,臟腑經絡,其所以相流通者,不 過精津涕唾血液,而其所以運行之者,非氣乎?彼以 氣血分陰陽者,謂氣為衛,衛行脈外;血為營,營行脈 中。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衰;氣血和則脈平,氣 血亂則脈病;氣血熱則脈數,氣血寒則脈遲,是亦不 知脈與氣血一也。不然,任督二脈,為一身陰陽之海, 元氣之會,雖欲二之,不可得也。又有以魂魄分陰陽 者,氣之呼吸為魂,耳目精明為魄,魄主納受,魂主經 營,故魄屬陰,魂屬陽也。然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亦自 有不可得而離者,離之則非人矣。或又以「臟為神氣 所藏,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藏精於 志」,而謂之「七神」者,然神豈有七乎?蓋人心之神,乘氣 機以出入,雖曰神統於心,氣統於腎,其實神藏氣中, 猶天氣下降於地,氣載乎神,猶地道順承乎天。故乾 統天,坤順承天。乾坤合,斯萬物由之以化生,神氣合, 斯萬化由之以運用。而《坤》道無成,而代有終,則又總 歸之《乾》也。氣載乎神,而人身非神以為之主乎?所以 謂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夫固三才合一之道,韓 持國問精住氣住神住之說,明道總歸之求於心者, 此也。故曰:「養德養生非二事,而安身正所以崇其德 也。否則神不足以宰氣,喜怒哀樂失其節而戕於中, 寒暑燥濕失其調而攻於外,五色適以害吾目,五聲 適以害吾耳,五香五味適以害吾口與鼻,而百凡思 慮適以亂吾之心矣。心亂則神疲,神昏則氣衰,精血 枯竭,神氣兩離,形且不能保矣,又何德之足雲?」即是 觀之,人之元神完具,而和氣沖融於一身,常與陰陽 五行相為貫徹,則天地合德,殆有不以生死為存亡 者矣。非謂德盛則身可長生不死也,神本生生不息, 即朝聞道可以夕死,即三不朽而「太上以德」之謂也。 嗚呼!世之人孰不欲其身之安,使百病不相侵乎?然 未有不致中和以養其德。而能安其身者。有志之士。 孰不欲其德之修。使百行之皆全乎。然未有不能。請幫助識別此字。 「理陰陽以養其身而能修其德」者,信乎養德、「養生」、「安 身」、「崇德」非二事也。但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 大人,志學者其明辨之。

《臟腑緒論》

編輯

神統於心,氣統於腎,形統於首,形以氣交而神主乎 中,三才之道也。日為心,月為膽,星為脾,辰為腎,臟也。 石為肺,土為肝,火為胃,水為膀胱,腑也,備者謂之人。 《邵子》曰:「目耳鼻口心膽脾腎之氣全謂之人。」心之靈 曰魄,脾之靈曰魂,腎之靈曰精。心之神發乎目則謂 之視,腎之精發乎耳則謂之聽,脾之魂發乎鼻則謂 之臭;膽之魂發乎口,則謂之言。八者具備,然後謂之 人。夫人者,天地萬物之秀氣也。然而亦有不中者,各 求其類也。若全得人類,則謂之「全人。」

按:人身即「小天地」也。「人之氣」,即天地之氣,人之五臟 六腑十二絡,猶五嶽四鎮十二州,人之七竅,猶天之 七曜。凡人之臟腑十二絡有病,則面色異而變常,猶

岳鎮十二州之有災,則天象隨之而變異。惟心臟之
考證
病,面色易形,故「養心為要。」心皆指虛靈之氣而言。氣

本寓理為性,理從氣發為情,而心能主宰者亦氣也。 人之面備耳、目、鼻、口、舌,猶天之五行也;腹備肝、肺、脾、 腎心,猶地之五行也。耳鼻縱而孔竅凹,靜而陰也;目 口橫而睛凸,動而陽也。腎屬耳,肺屬鼻,反動而為陽; 肝屬目,脾屬口,反靜而為陰。心舌居動靜間,而心聲 形於舌,舌音發於心,是心舌又一身之主。然項圓而 頦方,天地定位也;鼻岳聳而口淵深,山澤通氣也;「眼 外耀而舌下津」,水火不相射也;「喉出響而耳收聲」,雷 風相薄,皆與天地造化相肖也。

《邵子》曰:「神者人之主,將寤在脾,熟寐在腎,將寤在肝。」 又言在膽「正寤在心。」又曰:「天之神棲於日,人之神發於目, 寤則棲心,寐則棲腎。」愚謂人之一身,首乾腹坤,而心 居其中,其位猶三才也。氣統於腎,形統於首,一上一 下,本不相交,所以使之者,神交也。神運乎中則上下 渾融,與天地同流,此非三才之道歟?夫神守於腎則 靜而藏伏,《坤》之道也。守於首則動而運行,《乾》之道也。 藏伏則妙合而凝,之行則周流不息。妙合而凝,周流 不息者,乾坤合德也。以身外比太空,以心腎比天地, 以氣液比陰陽,以子午比冬夏,子時乃曰坎卦,腎中 氣生,午時乃曰離卦。氣到心,腎氣與心氣相合,而太 極生液。所以生液者,以氣自腎中來,氣中有真水,真 水無形。離卦到心氣,則太極生液如此。《離卦》心中液 生《坎卦》液到腎,液與腎水相合,而太極復生於氣。所 以生氣者,以液自心中來,液中有真氣,真氣無形。《坎 卦》到腎接著水,則太極而生氣如此。可以比陰陽升 降至太極而相生所生。蓋陽中藏水,陰中藏氣也。

《醫門法律》
臣喻昌著

編輯

《內經十問》

編輯

問:「逆春氣則傷肝,夏為寒變,此何病也?」曰:「寒變者,夏 月得病之總名也。緣肝木弗榮,不能生其心火,至夏 心火當旺反衰,北方腎水得以上凌,其候掩抑而不 光明,收引而不發露,得食則飽悶,遇事則狐疑,下利 奔迫,慘然不樂,甚者戰慄,如喪神守證與《啟元子》益 火之源,以消陰翳,似同而實大異。蓋彼所謂益火之」 源者,主君相二火而言,非用黃連,即用桂、附。而此所 謂益火之源者,全在發舒肝之鬱遏,與黃連、桂、附絕 不相干也。

問:「逆秋氣則傷肺,冬為飱泄,與春傷於風,夏生飱泄 有別否?」曰:「傷風而飱泄,以風為主,風者東方木也;傷 肺而飱泄,以肺為主,肺者西方金也。其候各異,安得 比而同之。風邪傷人,必入空竅,而空竅惟腸胃為最, 風既居於腸胃導引之機,如順風揚帆,不俟脾之運 化,食入即出,以故飱已即泄也。不知者以為脾虛,完」 穀不化,如長夏洞泄寒中,及冬月飱泄之泄,反以補 脾剛燥之藥,助風性之勁,有泄無已,每至束手無策。 倘知從春令治之,用桂枝領風從肌表而出,一二劑 而可愈也。而秋月之傷肺,傷於肺之燥也,與秋傷於 燥,冬生咳嗽,同是一病。但在肺則為咳嗽,在大腸則 為飧泄,所謂「肺移熱於大腸,久為腸」澼者,即此病也。 但使肺熱不傳於大腸,則飧泄自止。不知者惟務止 泄,以燥益燥。吾目中所見,諸大老之誤,歷歷可指也。 冤哉!

問「逆冬氣則傷腎,春為痿厥,同一病乎?」曰:「痿自痿,厥 自厥,本是二病,然痿者必至於厥,厥者必至於痿,究 竟是一病也。但肝氣可持,則痿病先見,筋脈未損,則 厥病先見耳。肝主筋,肝病則筋失所養,加以夙有筋 患,不覺忽然而痿矣。肝氣以條達為順,素多鬱怒,其 氣不條達而橫格,漸至下虛上盛,氣高不返,眩暈不」 知人而厥矣,厥必氣通始甦也。此皆冬時失養藏之 道,正氣不足之病,與治痰治風絕不相干。治痰治風, 虛者益虛矣。一味培補腎水,生津養血,其筋自柔和, 肝自條達可也。若精枯血削,亦難為矣。

問「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與逆冬氣則傷腎, 春為痿厥有別否?」曰:「此痿厥與春月之痿厥大異。秋 傷於濕,吾已力辯其為傷燥矣。傷於燥,則肺先病也。 咳者,肺之本病,其候不一,上逆而咳,燥之徵也。至發 而為痿,則肺金摧乎肝木;發而為厥,則肺氣逆而不 行,燥之極矣。此蓋燥火內燔,金不寒,水不冷,秋冬不 能收藏,與春月不能發生之故,相去不亦遠乎?」 問:「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 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 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與前寒變等病又不同者,何 也?曰:「前言逆春氣而夏始病,此言逆春氣而春即病 也。春氣屬少陽木,主生;夏氣屬太陽火,主」長。秋氣屬 太陰,金主收。冬氣屬少陰,水主藏。春未至而木先芽, 夏未至而火先朗,此為休徵。春已至而木不生,夏已 至而火不長,此為咎徵。若春已過而不生,夏已過而 不長,則死期迫矣。收藏亦然,肝氣內變,即所謂不條 達而橫格也。心氣內洞,洞,開也。心虛則洞然而開。有 人覺心大於身,身大於室,少頃方定者,正此病也。惟心洞開,北方寒水得乘機竊入,為寒變之病,非心氣 內洞別為一病也。

問寒變與煎厥皆屬夏月之病,究竟何別?曰:寒變者, 南方心火無權,為北方寒水所變也;煎厥者,北方腎 水無權,而南方心火亢甚無制也。兩者天淵,不可同 論。煎者火性之內燔,厥者火氣之上逆。即《經》文「陽氣 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之說。可見陽根於陰,深 藏腎水之中。惟煩勞無度,則陽張於外,精絕於內,延 至夏月火王。而煎厥之病生矣。

問:「『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水獨沉』。又云:『味過於甘,心 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此何解也』?」曰:「此未經闡發之 義,蓋少陰主藏者也。冬月水旺,腎臟甚富,源泉混混, 盈科而進。若冬無所藏,新舊不相承接,有獨沉而已。 《太素》不解其旨,謂獨沉為沉濁,何況後人耶?味過於 甘,腎氣不衡,註作不平,亦屬膚淺。蓋人身心腎相交」, 水火相濟者,其恆也。味過於甘,腎氣為土掩,而不上 交於心,則心氣亦不得下交於腎,所以鬱抑而為喘 滿也。腎氣不衡,即腎氣獨沉之變。文見心腎交,則腎 脈一高一下,猶權衡然,知獨沉為有權無衡也,則不 衡二字恍然矣。夫腎間之氣,升灌於上,則為榮華;獨 沉於下,則為枯謝。《難經》謂:「五臟脈平而死者,生氣獨 絕於內。不滿五十動一止者,腎氣先盡」,故知腎氣獨 沉,非細故也。

問「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此何解也?」曰:「此人 身消息之所在,王註牽強,不合乎道。夫人天真之氣, 全在於胃,津液之多寡,即關真氣之盛衰,而胃復賴 脾以運行其津液,一臟一腑,相得益彰,所以胃不至 於過濕,脾不至於過燥也。觀下文『味過於苦,脾氣不 濡,胃氣乃厚』」,其為脾過燥,胃過濕可知。然終是相連 臟腑,默相灌滲,所以脾氣但言不濡,病反在胃,且未 甚也。至以過酸之故,助其曲直,將胃中津液,日漸吸 引,注之於肝,轉覺肝氣津潤有餘矣。肝木有餘,勢必 尅土,其脾氣坐困,不至於絕不已耳。若胃中津液尚 充,縱脾氣不濡,有濡之者在也,亦安得坐斃哉? 問:「味過於苦,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精神乃央。」註謂厚 為強厚,央為久長,豈五味中,酸、鹹甘多所損,苦與辛 多所益乎?曰:二義原不作此解,王註與《經》文全相背 謬。觀於胃氣乃厚,繇於脾氣不濡,明係脾困,不為胃 行津液,胃氣積而至厚也。胃氣一厚,容納遂少,反以 有餘成其不足,更難施治。今人守東垣一家之學,遇 胃病者,咸用補法,其有餘愈補愈脹者,正坐此弊。如 西北之人,喜食生硬麪酪,迨至受病,投以牽牛巴豆, 乃始暢適,即香砂橘半用且不應,況用參朮之補乎? 《內經》有言:「胃氣實則脹,虛則泄」,蓋可知矣。至精神乃 央,上文既雲筋脈沮弛,明是筋脈得辛而緩散不收 也。況人之精神,全貴收藏,不當耗散,寧有辛散既久, 而不為殃害者耶。則其為病。且有卒暴之虞矣。相傳 多食辛。令人夭。豈不然哉。

問:「味過於鹹,大骨氣勞,從前無解,請一明之。」曰:「身中 消息,有謂心未有不正,腎未有不邪者,以腎為作強 之官也;有謂腎未有不正,心未有不邪者,以心為情 慾之府也。大骨氣勞,心腎兩有所涉,而實有不盡然 者。嘗見高僧高道,棲真習定,忽焉氣動精傾,乃知味 過於鹹,大骨氣勞之說,不盡關於情慾耳。蓋食鹹過」 多,峻補其腎。腰骨高大之所,其氣忽積,喜於作勞,氣 既勃勃內動,則精關勃勃欲開,雖不見可欲,而不覺 關開莫制矣。經謂「強力入房,腎氣乃傷,高骨乃壞。」此 固嗜慾無節者之本病,奈何清修卓練之士,每於蔬 菜間多食醃藏厚味,以虧道體,無有以《內經》之典一 陳其前者。及病已成而食淡齋,長年累月。自苦亦足 補偏救弊。然不如當日味勿過鹹之超矣。因並及之。

《一申治病不本四時之律》

編輯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又夏為寒變。蓋陽氣 不能鼓動而出,內鬱於肝,則肝氣混揉,變而傷矣。肝 傷則心火失其所生,故當夏令而火有不足,寒水侮 之,變熱為寒也。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又秋為痎瘧。蓋陽氣 不能條達而外茂,內薄於心,燠熱內消,故心中洞然 而空也。心虛內洞,則諸陽之病作矣。心傷則暑氣乘 之,至秋而金氣收斂,暑邪內鬱,於是陰欲入而陽拒 之,故為寒;火欲出而陰束之,故為熱。金火相爭,故寒 熱往來,而為痎瘧。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又冬為飧泄。夫肺熱 葉焦,則為脹滿,肺傷則腎水失其所生,故當冬令而 為腎虛飧泄。飧泄者,水穀不分而寒泄也。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又春為痿厥。蓋少陰 主藏,少陰之氣不伏藏而至腎氣獨沉,則有權無衡, 如冷竈無煙,而注泄沉寒等病作矣。腎傷則肝木失 其所主,肝主筋,故當春令而筋病為痿。陽貴深藏,故 冬不能藏,則陽虛為厥。

此可見春夏生長之令。不可以秋冬收藏之氣逆之秋冬收藏之令。不可以春夏生長之氣逆之。醫者而 可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旨乎。

《先哲格言》

編輯

心肺為臟,陰也,以通行陽氣而居上,陰體而陽用也。 大腸小腸為腑,陽也,以傳陽氣而居下,陽體而陰用 也。

足相火屬膽,配肝主血。手相火屬三焦,配腎之命門 主精。肝與命門皆屬風木,木中有火,則精血之中有 熱氣也。然精血體潤,水也。火與水相守,故不發,至發 而為熱,則皆精血將枯之所致也,譬如木枯則火易 焚耳。故相火發者難治。今虛勞骨蒸之病,皆相火發 熱之證也。小水不能減大火,法當補陰,則熱自退。

《景岳全書》
臣張介賓著

編輯

《五臟內傷》

編輯

七情內傷,過於喜者,傷心而氣散,心氣散者,收之養 之。過於怒者,傷肝而氣逆,肝氣逆者,平之抑之。過於 思者,傷脾而氣結,脾氣結者,溫之豁之。過於憂者,傷 肺而氣沉,肺氣沉者,舒之舉之。過於恐者,傷腎而氣 怯,腎氣怯者,安之壯之。

五臟受傷,本不易辨。「但有諸中,必形諸外。故肝病則 目不能視而色青,心病則舌不能言而色赤,脾病則 口不知味而色黃,肺病則鼻不聞香臭而色白,腎病 則耳不能聽而色黑。」

《五臟虛實》

編輯

心實者,多火而多笑;肝實者,兩脇少腹,多有疼痛,且 復多怒。脾實者,為脹滿氣閉,或為身重;肺實者,多上 焦氣逆,或為欬喘;腎實者,多下焦壅閉,或痛或脹,或 熱,見於二便。

心虛者,陽虛而多悲。肝虛者,目䀮䀮無所見,或陰縮 筋攣而善恐。脾虛者,為四肢不用,或飲食不化,腹多 痞滿而善憂。肺虛者,少氣息微而皮毛燥濇。腎虛者, 或為二陰不通,或為兩便失禁,或多遺泄,或腰脊不 可俯仰而骨痠痿厥。

《臟象別論》

編輯

臟象之義,而同中有不同,及有先同而後異者,俱不 可以不辨也。夫人身之用,止此血氣,雖五臟俱有血 氣,而其綱領,則肺出氣也,腎納氣也,故肺為氣之主, 腎為氣之本也。血者,水穀之精也,源源而來,而實生 化於脾,總統於心,藏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而 灌溉一身。所謂「氣主噓之,血主濡之」,而血氣為人之 「橐籥」,是皆人之所同也。若其同中之不同者,則臟氣 各有強弱,稟賦各有陰陽。臟有強弱,則神志有辨,顏 色有辨,聲音有辨,性情有辨,筋骨有辨,飲食有辨,勞 逸有辨,精血有辨,勇怯有辨,剛柔有辨也。強中強者, 病其太過;弱中弱者,病其不及。因其外而察其內,無 弗可知也。稟有陰陽,則或以陰臟喜溫煖,而宜薑、桂 之辛熱;或以陽臟喜生冷,而宜芩、連之苦寒;或以平 臟,熱之則可陽,寒之則可陰也。有宜肥膩者,非潤滑 不可也。有宜清素者,惟羶腥是畏也。有氣實不宜滯, 有氣虛不宜破者。有血實不宜澀,有血虛不宜泄者。 有飲食之偏忌,有藥餌之獨礙者。有一臟之偏強,常 致欺凌他臟者。有一「臟之偏弱,每因受制多虞者。有 素挾風邪,必因多燥,多燥由於血也;有善病濕邪者, 必因多寒,多寒由於氣也。此固人之有不同也。亦有 一人之稟,而先後之不同者。如素稟陽剛,而恃強無 畏,縱嗜寒涼,及其久也,而陽氣受傷,則陽變為陰矣; 或以陰柔而素耽辛熱,久之則陰日以涸,而陰變為 陽矣。」不惟飲食情慾皆然,病有出入,朝暮變遷,滿而 更滿,無不覆矣;損而又損,無不破矣。故曰:「久而增氣, 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此在經文,固已明 言之矣。夫不變者常也,不常者變也。人之氣質有常 變,醫之病治有常變,欲知常變,非明四診之全者不 可也。設欲以一隙之偏見,而應無窮之變機。吾知其 害於人者多矣。故於此篇之義。尤不可不深察。

《身經通考》
臣李瀠著

編輯

《臟腑問答》

編輯

長春子曰:「敢問五臟六腑之義何謂也?」曰:「臟者藏也, 如寶藏然,藏物而不泄也。臟陰而根於陽,故其數奇。 腑者聚也,如府庫然,聚物轉輸,其用不窮也。腑陽而 根於陰,故其數耦。肺沛也,中有二十四孔,分布清濁 之氣,沛然莫禦也。市者,人氣之所聚,膻中為氣海,故 從市。心,新也,神明之官,變化日新也。大火,心星之形」, 象天之夏也,去腎八寸四分,位《離》生陰,故能生血。脾, 裨也,掩乎太倉,裨助胃氣也。居心肺之下,故從卑。太 陰濕土與血類,故裹血。肝,幹也,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足以幹事也。居震而為龍雷,故多驚多怒。木生火,為 血之母,故藏血。腎,慎也,慎守精室,不可妄泄也。又引 也,引水下行,其精管自兩腎脊骨間發源,繞大腸之 右,從溺管之下,出前陰而泄精,是為五臟胃衛也。水 穀之精氣,布濩周身,足以衛外而為固也。上為賁門, 下為幽門,倉廩之官,五穀之腑,故從田膽。請幫助識別此字。也。十一經皆取決於膽,足以擔天下之事也。腸有大小。腸,暢 也。暢達胃氣,令穢濁下降也。上為闌門,下為魄門,又 曰肛門。三焦統領周身元氣,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 中焦不治,則水溜下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故名 決瀆之官。上焦治膻中,直兩乳間;中焦治臍上四寸; 下焦治臍下一寸,當膀胱。膀,滂也;胱,光也。氣海足則 運化有常,滂沛光滑,水道利也,是謂「六腑。」「敢問魂魄 何謂也?」曰:「魂者隨神往來之謂,魄者並精出入之謂。 魂神而魄靈,魂動而魄靜,肝藏魂,肺藏魄。」

《臟腑名位》

編輯

以四時合於身者言之,春曰肝,夏曰心,長夏曰脾,秋 曰肺,冬曰腎。以人之臟腑言之,上為肺與心,中為脾, 下為肝與腎。《經》云:「呼出肺與心,吸入腎與肝。」呼吸之 間有一至,是為脾脈。其不符於四時,何也?蓋以腎者, 肺之所生,肺為金而屬乾,乾,天也,故肺通天氣而居 上,天一生水而為腎,腎之上為肝,肝之上為心,心屬 火而生土,火土同原而生金,故肺居上也。天上有水, 山上有泉,水出高原,頭在九天之上,尾徹九地之下, 故先儒曰:「天地四旁皆水也。」此天漢之源流也。

《臟腑陰陽》

編輯

以陰陽之常論之,腎為坎水,陽少陰多,宜曰「太陰」;心 為離火,陰少陽多,宜曰「太陽」;肝為震木,陰多陽少,宜 曰「少陽」;肺為兌金,陽多陰少,宜曰「少陰」;脾居戊己土 之中氣,宜曰「陰陽之中」,則人可無疑矣。乃以運氣經 絡論之,腎居北方,謂之寒水可也,何以配太陽乎?心 居南方,謂之「君火」可也,何以配少陰乎?肝在東方陽 位,謂之少陽可也,何以曰厥陰乎?肺在西方陰位,謂 之少陰可也,何以曰太陰,而又配陽明乎?脾在中州, 明為陰陽之中,乃以胃屬陽明,脾屬太陰,與肺之臟 腑相同,又何說也?種種疑端,豈古聖人有遺義乎?曰: 勿疑也。按《內經》云:陰陽之道,推之可千可萬,未可以 常理執也,今特為辯之:腎配太陽,心宜配太陰,而配 以少陰者,陽常饒而陰常乏,猶《易》陽用九,陰用六也。 肝居陽位,而曰厥陰者,木生於秋冬之後,論其本,為 陰之盡,故曰厥陰也。大腸居陰位,而燥金,曰陽明者, 金生於春夏之後,論其本,陽明於前,故曰陽明也。若 腎為寒水,心為君火,肝為風木,此無疑也。至肺與脾 共為太陰,乃土主濕,金主燥,則又不能無疑矣。蓋老 陽必變為陰,火當至盛之時,已變為土,土濕故曰「太 陰。」試觀季夏之時,大雨時行,土生金而為水之母,則 其氣之相通,而同為太陰可知矣。若膀胱之配腎,膽 之配肝,小腸之配心,大腸之配肺,胃之配脾,三焦之 配手心主,以其小絡之相通也。然小腸為太陽,而膀 胱亦為太陽。膀胱之為太陽也,與小腸俱至目內眥, 同居頭面午位,故皆曰太陽也。肝為厥陰,而心包亦 為厥陰,相火為風木所生,子母同氣,故皆曰厥陰也。 心為少陰,而腎亦為少陰,子午相通,水火互根,故皆 曰少陰也。脾曰太陰,而肺亦曰太陰,肺金為脾土所 生,子母同氣,故亦曰太陰也。胃曰陽明,而大腸亦曰 陽明,子母相親,故皆曰陽明也。膽為少陽,而三焦亦 曰少陽者,三焦起於亥,膽起於子,俱在耳目銳眥之 間,故皆曰少陽也。心為君火,脾為濕土,此無疑也。肝 木之為風也,將尅乎土,故風為之揚也。肺金之為燥 也,方離於火,已脫乎濕,故燥氣未去也。風極生火,故 曰「風從火斷。」汗之宜,燥極生寒,故曰「燥與濕兼下之 可。」

《石室祕籙》
臣陳士鐸著

編輯

《五臟生尅》

編輯

五行,火木土金水,配心肝脾肺腎,人盡知之也。然而 生中有尅,尅中有生,生不全生,尅不全尅,生畏尅而 不敢生,尅畏生而不敢尅,人未必盡知之也。何以見 生中有尅?腎生肝也,腎之中有火存焉,腎水乾枯,腎 不能生肝木矣。火無水制,則腎火沸騰,肝木必致受 焚燒之禍,非生中有尅乎?治法當急補其腎中之水, 「水足而火息,腎不尅木,而反生木矣。肝生心也,肝之 中有水存焉,肝火燥烈,肝不能生心火矣。木無水養, 則肝木焦枯,心火必有寒冷之虞,非生中有尅乎。治 當急補其肝中之水,水足而木旺,則肝不尅火,而反 生火矣。心中之火,君火也,心包之火,相火也,二火之 中,各有水焉。二火無水,則心燔灼,而」包絡自焚矣,又 何能火生脾胃之土乎。火無所養,則二火熾盛,必有 燎原之害,此生中有尅,不信然乎?治法當補其心中 之水,以生君火,更當補其腎中之水,以滋相火,水足 而二火皆安,不去尅脾胃之土,而脾胃之土自生矣。 脾土,尅水者也,然土必得水以潤之,而後可以生金。 倘土中無水,則過於「亢熱,必有赤地千里,爍石流金 之災,不生金而反尅金矣。治法當補脾陰之水,使水 足以潤土,而金之氣有所資,庶幾金有生而無尅也。 肺金,生水者也,然金亦必得水以濡之,而後可以生 水。倘金中無水,則過於剛勁,必有煅煉太甚,崩鑪飛 汞之憂,不生水而反尅水矣。治法當補其肺中之水使水」足以濟金,而水之源有所出,庶幾水有生而無 尅也。以上五者,言生中有尅,實有至理,非漫然立論。 倘腎中無水,用六味地黃丸湯,大劑與之。肝中無水, 用四物湯。心中無水,用天王補心丸。心包無水,用歸 脾湯。脾胃無水,用六君、四君。肺經無水,用生脈散。舉 一而類推之可也。

何以見「尅中有生」乎?肝尅土也,而肝木非土,又何以 生,然而肝木未嘗不能生土,土得木以疏通,則土有 生氣矣。脾尅水也,而脾土非水,又何以生,然而脾土 未嘗不生水,水得土而蓄積,則水有根基矣。腎尅火 也,而腎水非火不能生,無火則腎無溫煖之氣矣,然 而心火必得腎水以生之也,水生火,而火無自焚之 「禍;心尅金也,而心火非金不能生,無金則心無清肅 之氣矣,然而肺金必得心火以生之也,火生金而金 無寒冷之憂;肺尅木也,而肺金非木不能生,無木則 金無舒發之氣矣,然而肝木必得肺金以生之也;金 生木而木無痿廢之患。」以上五者,亦至理焉。知其顛 倒之奇,則治病自有神異之效。

何以見生不全生乎?腎生肝也,而不能全生肝木。蓋 腎水無一臟不取資也;心得腎水,而神明始煥發也; 脾得腎水,而精微始化導也;肺得腎水,而清肅始下 行也;肝得腎水,而謀慮始決斷也。六腑亦無不得腎 水,而後可以分布之。此《腎經》之不全生,而無乎不生 也。

何以見尅不全尅乎?腎尅火也,而不至全尅心火。蓋 腎火無一臟不焚燒也。心得腎火,而煩躁生焉;脾得 腎火,而津液乾焉;肺得腎火,而喘嗽病焉;肝得腎火, 而龍雷出焉。六腑亦無不得腎火,而燥渴枯竭之證 見矣。此腎經之不全尅,而無乎不尅也。 何以見生畏尅而不敢生乎?肝木本生心火也,而肝 木畏肺金之「尅,不敢去生心火,則心氣愈弱,不能制 肺金之盛,而金愈尅木矣。心火本生胃土也,而心火 畏腎水之侵,不敢去生胃土,則胃氣轉虛,不能制腎 水之勝,而水益侵胃土矣。心包之火本生脾土也,而 心包之火畏腎水之泛,不敢去生脾土,則脾氣更困, 不能伏腎水之凌,而水益欺脾土矣。脾胃之土,所」以 生肺金也,而脾胃之土畏肝木之旺,不敢去生肺金, 則肺氣轉衰,不敢制肝木之犯,而木愈侮土矣。腎經 之水,所以生肝木也,而腎水畏脾胃之土燥,不敢去 生肝木,則肝木更凋,不能制脾胃二土之併,而土愈 制水矣。見其生而制其尅,則生可全生;忘其尅而助 其生,則尅且更尅。此醫道之宜知,而用藥者所宜究 心也。

何以見尅畏生而不敢尅乎?金尅木也,肺金之尅肝, 又何畏於腎之生肝乎?不知腎旺則肝亦旺,肝旺則 木盛,木盛則肺金必衰,雖性慾尅木,見茂林而自返 矣。故木衰者,當補腎以生肝,不必制肺以扶肝,木尅 土也,肝之尅脾,又何畏於心之生脾乎?不知心旺則 脾亦旺,脾旺則土盛,土盛則肝木自弱,雖性思尅土, 遇焦土而自頹矣。故土衰者,當補心以培土,不必制 木以救土。土,制水者也,脾之尅腎,又何畏於肺之生 腎?不知肺旺則腎亦旺,腎旺則水盛,水盛則脾土自 微,雖性慾制水,見《長江》而自失矣。故水衰者,當補肺 以益水,不必制土以蓄水。水,制火者也,腎水之尅心, 又何畏肝之生心乎?不知肝旺則心「亦旺,心旺則火 盛,火盛則腎水必虛,雖性喜尅火,見車薪而自退矣。 故火衰者,當補肝以助心,不必制水以援心。火,制金 者也。心之尅肺,又何畏脾之生肺乎?不知脾旺則肺 亦旺,肺旺則金盛,金盛則心火自衰,雖性慾尅金,見 頑金而難煆矣。故金衰者,當補土以滋金,不必息火 以全金也。」此五行之妙理。實醫道之精微。能於此深 造之。醫不稱神。未之前聞也。

《論臟腑》

編輯

五臟六腑,人所知也。然而五臟不止五,六腑不止六, 人未之知也。心肝脾、肺、腎,此五臟也。五臟之外,胞胎 亦為臟。雖胞胎係婦人所有,然男子未嘗無胞胎之 脈,其脈上系於心,下連於腎,此脈乃通上通下,為心 腎接續之關。人無此脈,則水火不能相濟,下病則玉 門不關,上病則怔忡不寧矣。若婦人上病與男子同, 「下病則不能受姙」,是生生之機屬陰,而藏於陽,實另 受一臟也。然既為一臟,何以不列入五臟之中?因五 臟分五行,而胞胎居水火之兩岐,不便分配,所以止 言五臟,而不言六臟也。或疑胞胎既是一臟,不列入 五臟之中,何以千古治病者不治,胞胎竟得無恙?是 胞胎亦可有可無之脈,其非五臟之可比,而不知非 也。蓋胞胎不列入五臟,亦因其兩岐。故病在上,則治 心,而心氣自通於胞胎之上;病在下,則治腎,而腎氣 自通於胞胎之下。故不必更列為一臟,而非胞胎之 不為臟也。或又疑女子有胞胎,以懷姙以胞胎為一 臟固宜,而男子亦曰有胞胎,其誰信之?不知男子之 有胞胎,論脈之經絡,而非胞胎之有無也。於心之膈膜間有一系,下連於兩腎之間,與婦人無異,惟婦人 下大而上細,男子上下俱細耳。婦人下有口,而男子 下無口為別。此脈男女入房,其氣下行,而婦人之脈, 其口大張,男子泄精,直射其口,而胞胎之口始閉,而 受姙矣。若男子精不能射,或女子氣不下行,或痰塞, 或火燒,或水冷,其口俱不敢開,斷不能受姙,此胞胎 之為一臟甚重也。至小腸、大腸、膀胱、膽胃三焦,此六 腑也。六腑外更有膻中,亦一腑也。膻中即心包絡,代 君火司令者也。膻中與心,原為一臟一腑,兩相表裡, 今獨稱心而遺膻中,非膻中不可為腑。尊心為君,不 得不抑膻中為相也。或曰:千古不治膻中,何以治心 而皆效?不知心與膻中為表裡,表病則裡亦病,故治 裡而表自愈。況膻中為脾胃之母,土非火不生,心火 不動,必得相火之往來以生之,而後胃氣能入,脾氣 能出也。膻中既為脾胃母,謂不足當一腑之位乎。此 膻中之為一腑,人當留意。

《臟治法》

編輯

臟。治者,五臟中有病而治之者也。臟有五,治法惟三。 脾肺同一治,腎肝同一治,心腎同一治也。肺氣之傷, 必補脾氣,脾氣既傷,肺氣亦困,故補肺必須補脾,而 補脾必須補肺。如人或咳嗽不已,吐瀉不已,此脾肺 之傷。人以為咳嗽宜治肺,吐瀉宜治脾,殊不知咳嗽 由於脾氣之衰,而吐瀉由於肺氣之衰。蓋肺無清肅 之下行,始上吐而下瀉,脾氣斡旋之令不行,則上為 咳嗽矣。方用人參、車前子、柴胡、甘草各一錢麥冬、茯 苓各三錢神麴五分薏仁五錢水煎服。此方乃治肺 治脾之藥,合而用之者也。欬嗽病之盡除,吐瀉證之 各去,所謂一方兩用者也。

「腎肝同治者,腎水不能滋肝,則肝木抑鬱而不舒,必 有兩脅飽悶之證;肝木不能生腎中之火,則腎水日 寒,必有腰脊難於俛仰之證。故補肝必須補腎中之 水,補腎中之水,又不可不補肝木。倘補肝而不補腎, 則脅痛何以頓除?補腎而不補肝,則腰脊何以立愈。」 方用熟地一兩,山茱萸、白芍、當歸各五錢,柴胡二錢, 肉桂一錢,水煎服。此方熟地、山茱萸補腎之藥,而當 歸、白芍、柴胡、肉桂補肝之藥,既兩臟平補,似乎藥不 該輕重,今補肝之藥,反多於補腎者,可見腎為肝之 母,肝又為命門之母也。命門是一身之主宰,當生五 臟之氣,不宜為五臟所生。然而五臟疊為生尅,肝既 是木,豈木獨不可以生命門之火乎?此有至理存焉。 心腎二臟,合而治之者,腎,水臟也,心,火臟也。是心腎 二經為讎敵,似乎不宜牽連而一治之。不知心腎雖 相尅,其實相須。無心之火,則成死灰,無腎之水則成 冰炭。心必得腎水以滋養,腎必得心火而溫煖,如人 驚惕不安,夢遺精洩,豈非心腎不交乎?人以為驚惕 不安,心之病;我以為「腎之病;夢遺精洩,人以為腎之 病,我以為心之病」,豈我好為顛倒乎?誠以有至當不 易之理焉,故也。方用:人參棗仁山茱萸麥冬山藥柏 子仁去油茯神各三兩遠志一兩炒熟芡實白朮各 五兩砂仁三錢橘紅菖蒲北五味各一兩熟地五兩 麥冬三兩共為末,蜜為丸,白滾水送下五錢。此丸之 妙,乃治腎之藥,少於治心。蓋心君寧靜,腎氣自安,腎 氣既安,何至心動。此治心正所以治腎,而治腎正所 以治心也。此治臟之法,幸人加之意哉。

《腑治法》

編輯

「腑,治甚多,我舉其一二證,取以為法,餘可類推。如人 病小便不通,大便甚結者是也。小便不通,乃膀胱之 病,膀胱之氣化不行,小便即不能出,小便閉塞,治膀 胱之經而已矣。然而治法全不在治膀胱也。」方用人 參、車前子蓮子王不留行各三錢白果二十個甘草 一錢肉桂三分水煎服,一劑《即如注》:此方之奇妙,全 在用人參,其次則用肉桂三分。蓋膀胱必得氣化而 始出。氣化者何?心包絡之氣也。膀胱必得心包絡之 氣下行,而水路能出。尤妙用白果二十個,人多不識 此意。白果通任、督之脈,又走膀胱,引參、桂之氣,直奔 於膀胱之中,而車前、王不留行盡是洩走之物,各隨 之趨出於陰器之口也。此治腑之妙法,人知之乎? 大便閉結者,人以為大腸燥甚,誰知是肺氣燥乎。肺 燥則清肅之氣不能下行於大腸,而腎經之水僅足 以自顧,又何能旁流以潤溪澗哉。方用:熟地元參各 三兩火麻子一錢升麻二錢牛乳一碗水二鍾,煎六 分,將牛乳同調一碗服之。一劑不解,兩劑必大便矣。 此方之妙,全在不潤大「腸,而補腎尤妙,不止補腎,而 且補肺,更妙不止補肺,而且升肺。蓋大腸居於下流, 最難獨治,必須從腎經以潤之,從肺經以清之。氣既 下行,沉於海底,非用升提之法,則水注閉塞而不通, 啟其上孔,則下孔自然流動。此下病治上之法,亦腑 病治臟」之法也。其餘治腑之法,可即此以悟。

「凡人膽怯不敢見人者,少陽膽經虛也。而所以致少 陽膽經之虛者,肝木之衰也。而肝木之衰,又因腎水 之不足,法當補腎以生肝木。」方用:熟地一兩,山茱萸四錢,芍藥、茯神、當歸各五錢,柴胡、白芥子、生棗仁、肉 桂各一錢此方之妙,補腎之中用補肝之品尤妙。再 去補心,使心不取給於肝膽之血,則膽之汁有餘,而 「怯形可去。又妙在用肉桂以入肝,如人得勇往之人, 自然頃刻膽壯矣。」此治腑實有妙理,人知之乎? 嘔吐之證,人以為胃虛,誰知由於腎虛。無論食入即 出,是腎之衰。凡有吐證,無非腎虛之故。故治吐不治 腎,未窺見病之根也。方用人參三錢白朮薏仁芡實 各五錢砂仁三粒吳茱萸五分水煎服。此方似乎治 脾胃之藥,不知皆治腎之法。方中除人參救胃之外, 其餘藥品俱入腎經,而不止留在脾也。腎火生脾,脾 土始能生胃,胃氣一轉,嘔吐始平,此治胃而用治腎 之藥,人知之乎?

李子永曰:「嘗論五臟各相生相尅,實各相成。一經之病,每兼數經以治此經之邪,或向別經而求,故用藥不得膠柱,過於區別,然論其大概,亦不可混。肺為金臟,其質嬌,畏寒畏熱,而過寒過熱之藥,不可以之治肺也。脾為土臟,其質厚,可寒可熱,而偏寒偏熱之藥,無不可以之治脾也。心為火臟,體居上,忌用熱,其有」 以熱藥治心者,乃腎虛而坎不交離,本腎病而非心病也。「腎為水臟,體居下,忌用寒。」 其有以寒藥治腎者,乃心實而陽亢爍陰,本心病而非腎病也。至於「肝為木臟,木生於水,其源從癸,火以木熾,其權挾丁,用熱不得遠寒,用寒不得廢熱。古法治肝之藥,寒熱配用,反佐雜施」 ,職此故也。其五臟之不同如此。。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