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九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一百九十八卷目錄
醫部彙考一百七十八
背脊門四
單方
鍼灸
導引
醫案一
藝術典第一百九十八卷
醫部彙考一百七十八
編輯背脊門四
編輯單方
編輯發背癰癤:取多年煙熏壁土、黃蘗等分為末,薑汁拌 調攤貼之,更以茅香湯調服一錢。壁土,取東迎太陽 者。〈經驗方〉
又方:「取糞坑底泥,陰乾為末,新水調傅,其痛立止。」〈時珍〉 發背欲死:取伏龍肝末,酒調厚傅之,乾即易,平乃止。 〈千金方〉
癰腫發背:酢磨濃墨塗四圍,中以豬膽汁塗之,乾又 上,一夜即消。〈趙氏方〉
又方「廚內倒弔塵為末,以生蔥極嫩心同搗膏傅之, 留頂,一日一換,乾則以水潤之。」〈集簡方〉
又方「用甘草三兩微炙,瓶盛酒一斗,浸甘草,乃以黑 鉛一斤鎔化投酒中,如此九度,去查飲酒,醉臥即愈。」 〈經驗方〉
發背惡瘡,及諸癰疽:好光粉二兩,真麻油三兩,慢火 熬,以柳枝急攪至滴水成珠,入白膠末少許,入器水 浸兩日,油紙攤貼,名「神應膏。」〈直指方〉
發背初起,鐵漿飲二升取利。〈外臺祕要〉
疽瘡發背:銀硃、白礬等分,煎湯溫洗,卻用桑柴火遠 遠灸之,日三次,甚效。〈救急方〉
麥飯石膏,治發背瘡甚良,乃中嶽山人呂子華《祕方》。 「取麥飯石,石大小不等,或如拳,或如鵝卵,或如餅大, 略狀如握,聚一團麥飯,有粒點,如豆如米,其色黃白。」 但於溪間麻石中尋有此狀者,即是取此石碎如 「子,炭火燒赤,投米酢中浸之,如此十次,研末篩細,入 乳鉢內,用數人更碾五七日,要細膩如麪四兩。鹿角 一具,要生取連腦骨者,其自脫者不堪用,每二三寸 截之,炭火燒令煙盡即止,為末研細二兩。白蘞生研 末二兩,用三年米酢,入銀石器內煎令魚目沸,旋入 藥在內,竹枝子不住攪,熬一二時久,稀稠得所,傾在 盆內,待冷以紙盇收,勿令塵入。」用時以鵝翎拂膏於 腫上四圍赤處盡塗之,中留錢大洩氣。如未有膿即 內消。已作頭即撮小,已潰即排膿如湍水。若病久肌 肉爛落,見出筋骨者,即塗細布上貼之,乾即易,逐日 瘡口收斂,但失陷下穴者,即無不瘥。已潰者,用時先 以豬蹄湯洗去膿血,故帛拭乾,乃用藥。其瘡切忌手 觸動嫩肉,仍不可以口氣吹風及腋氣。《月經》有孕人 見之,合藥亦忌。此等。初時一日一洗一換,十日後二 日一換。此藥要極細方有效,若不細塗之即極痛也。 此方孫真人《千金》《月令》已有之,但不及此詳悉。且又 北齊馬嗣明治楊遵彥背瘡,取粗黃石如鵝卵大者, 猛火燒赤,納濃酢中,當有屑落酢中,再燒再淬石至 盡,取屑日乾,搗篩極細末,和酢塗之,立愈。劉禹錫《傳 信方》謂之「鍊石法」,用傅瘡腫無不驗。
發背初起,惡寒嗇嗇,或已生瘡腫癮疹:消石三兩煅, 水一升,泡化青布摺三重,溫赤處熱即換。頻易取 瘥。〈外臺祕要〉
發背初起疑似者,便以秦艽、牛乳煎服,得快利三、五 行即愈。〈集驗方〉
癰疽發背:用「胡燕窩、土鼠坌、土榆白皮、䒷蔞根等分 為末。以女人《月經》衣,水洗取汁,和傅腫上,乾即易之。 潰者,封其四圍,五日瘥。」〈千金方〉
發背初起:地菘杵汁一升,日再服,瘥乃止。〈傷寒類要〉 發背潰爛:陳蘆葉為末,以蔥、椒湯洗淨傅之,神效。〈乾坤 祕韞〉
發背欲死及一切腫毒,赤遊風疹,或風熱頭痛。芭蕉 根搗爛塗之。〈肘後方〉
發背初起,草決明生用一升,搗,生甘草一兩,水三升, 煮一升,分二服。大抵血滯則生瘡,肝主藏血,決明和 肝氣,不損元氣也。〈本事方〉
又方用牡蠣粉灰,以雞子白和,塗瘡四圍,頻上取效。 〈千金方下同〉
又方「鹿角燒灰,酢和塗之,日五六易。」
發背腫毒未成者,用活蟾一箇,繫放瘡上,半日蟾必 昏憒,置水中救其命。再易一箇如前法,其蟾必踉蹡; 再易一箇,其蟾如舊,則毒散矣,累驗極效。若勢重者, 以活蟾一箇或二三箇,破開連肚,乘熱合瘡上,不久 必臭不可聞。再易二三次即愈。慎勿以物微見輕也。 〈醫林集要〉腫毒初起:大蝦蟆一箇。碎,同炒,石灰研如泥,傅之, 頻易。〈余居士方〉
癰疽發背及發乳諸毒:用吳茱萸一升,搗為末,用苦 酒調塗帛上貼之。〈外臺祕要〉
癰疽發背:用母豬蹄一雙,通草六分,綿裹煮羹食之。 〈梅師方〉
發腦發背及癰疽熱癤惡瘡用「臘月兔頭搗爛入瓶 內密封,惟久愈佳。」每用塗帛上厚封之,熱痛即如水 也。頻換取瘥乃止。〈勝金方〉
發背癰腫:用白犬屎半升,水絞取汁服,以查敷之,日 再。〈外臺祕要〉
五毒發背:金星草和根洗淨,慢火焙乾,每四兩入生 甘草一錢搗末,分作四服。每服用酒一升,煎一二沸, 更以溫酒二三升相和,入瓶器內封固,時時飲之。忌 生冷油膩毒物。〈經驗方〉
發背初起:生薑一塊,炭火炙一層,刮一層為末,以豬 膽汁調塗。〈海上方〉
發背欲死:雞腸草搗傅之。
又方冬瓜截去頭,合瘡上,瓜爛截去更合之,瓜未盡, 瘡已小斂矣,乃用膏貼之。〈肘後方〉
發背不潰:「皂角刺、麥麩炒黃,一兩,綿黃芪焙一兩、甘 草半兩,為末」,每服一大錢,酒一盞,乳香一塊,煎七分, 去查溫服。〈本事方〉
發背初起:活蝸牛二百箇,以新汲水一盞,湯瓶中封 一夜,取涎水入真蛤粉旋調,掃傅瘡上,日十餘度,熱 痛止,則瘡便愈。〈集驗方〉
又方「用雞肫黃皮不落水者,陰乾,臨時溫水潤開貼 之,隨乾隨潤,不過三五箇即消。」〈經驗方〉
發背已潰,用雞肫黃皮同綿絮焙末,搽之即愈。 背瘡潰爛,黃黑牛屎多年者,曬乾為末,入百草霜研 勻細摻之。〈談埜翁方〉
背疽初發,用黃明牛皮膠四兩,酒一盌,重湯頓化,隨 意飲盡。不能飲者,滾白湯飲之。服此毒不內收,不傳 惡證。〈阮氏經驗方〉
又方「牛皮膠新瓦上燒存性,研末,酒二盌服之。」〈談埜翁試 驗方〉
搭手發背:用蜆子殼一箇,密陀僧一錢,共為細末,桐 油調搽,內服「托裡散。」一方無蜆子殼。
發背腫毒:蛇頭燒灰,酢和傅之,日三易。〈千金方〉 癰疽發背初作,及經十日以上,腫赤焮熱,日夜疼痛, 百藥不效者,用「煅雞子一枚,新狗屎如雞子大,攪勻, 微火熬令稀稠得所,捻作餅子,於腫頭上貼之,以帛 包抹,時時看視,覺餅熱即易,勿令轉動及歇氣,經一 宿定。如日多者,三日貼之,一日一易,至瘥乃止。」此方 穢惡,不可施之貴人,一切諸方皆不能及,但可備撓 而已。〈千金方〉
發背欲死:燒人屎灰,酢和傅之,乾即易。〈肘後方〉 又方:凡人中熱毒,眼花頭運,口乾舌苦,心驚背熱,四 肢痲木,覺有紅暈在背後,即取槐子一大把揀淨,鐵 鍋內炒褐色,好酒一大椀,煎滾去槐子熱服,待汗出 即愈,未退再服。
發背不起:穿山甲蛤粉拌勻炒碾末,五錢酒下 刻效散:「治發背,用黃瓜蔞一枚,白礬一錢,連皮子煆 過為末,酢調敷乳汁尤妙。」
《水龍收毒法》單治發背初起紅色者,瘡上用稠泥成 圈,中間放水,下馬蝗數條,待蝗吸毒血,一日三易,其 瘡即愈,謂之「蜞針。」
「驪龍散」:「治發背破與不破二者之間,功能捷奏。」用珍 珠八分,牛糞一兩,十二月生用,餘月煅灰存性鐵銹 一兩,共研細末,以豬腦加酢調敷瘡口三五次,乾再 易之。
「一艾二黃散」,此奪旗斬將之劑,治發背黑色不痛,即 為陰也。用艾葉一斤,硫黃、雄黃末各五錢,以水同煮 艾半日,搗極爛,候溫敷上,再煮再易,十餘遍。能知痛 者可生,全無痛者,出紫血而死。
治發背一切癰疽,金石藥毒發。以紫背車螯大者,鹽 泥固濟,火煅通紅,放冷取出,研為極細末,地上出火 毒一宿,以甘草膏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甘草湯下,日進三服,第三日取下惡物,用後藥貼之。 〈中藏經〉
背瘡「白膏藥寒水石不以多少,火煅通紅,入磁器中, 封口令密,沉井中一宿,取出研極細,以臘月豬脂和 如膏,稀稠得所,自瘡赤盡處塗之,闊一指許,上以薄 紙為花子,中心留一孔貼定。漸次赤退,即迤邐移近 裡,至愈。紙花孔子外所留紙,令與所塗藥闊狹等。」 發背初起,爛開不住合圍,《攻勝》之劑,用白鹽梅、皂角 二味,燒存性,研末,下發熱者,米酢調塗四圍,連換即 不走開。〈瘡瘍全書〉
平肌追膿散瘡頭冷者,用炒乾薑碾末,雞子清調搽 四向。如潰爛,用豬蹄湯洗淨瘡口,拭乾摻之。覺熱如 烘,肌平易愈發背癰疽。李北海言:此方乃神授,極奇祕。用甘草三 大兩,生搗篩末,大麥麪九兩和勻,取好酥少許入內, 下沸水搜如餅狀,方圓大於瘡一分,熱傅腫上,以紬 片及故紙隔令通風,冷則換之。已成者膿水自出,未 成者腫便內消,仍當吃黃芪粥為妙。 又方,「甘草一大兩,火炙搗碎,水一大升浸之,器上橫 一小刀子,露一宿,平明以物攪令沫出,去沬服之。」但 是瘡腫發背,皆甚效。〈蘇頌圖經〉
癰疽發背,初起未成者:「薴根熟搗敷上,日夜數易,腫 消則瘥。」〈圖經本草〉
發背癰疽成瘡者:龍葵一兩為末,麝香一分,研勻塗 之,甚善。〈蘇頌圖經〉
虛火背瘡虛火上行。背內熱如火炙者。附子末津調 塗湧泉穴。〈摘元方〉
疔瘡發背:草烏頭去皮為末,用蔥白連鬚和搗,丸豌 豆大,以雄黃為衣,每服一丸,先將蔥一根細嚼,以熱 酒送下。或有惡心嘔三四口,用冷水一口止之,即臥 以被厚盇,汗出為度。〈乾坤祕韞〉 癰疽發背及乳瘡:「半夏末,雞子白調塗之。」〈肘後方〉 背腿間一點痛不可忍者,「芫花根末,米酢調敷之。如 不住,以帛束之。婦人產後尤宜。」〈袖珍方〉
發背初起:水調白蘞末塗之。〈肘後方〉
木蓮葉治背癰。乾末服之,下利即愈。〈蘇頌〉
癰疽發背:生菖蒲末,搗貼之。瘡乾者為末,水調塗之。 〈祕寶方〉
發背初起,腫臖赤熱:用紫背浮萍,搗和雞子清貼之。 〈聖惠方〉
發背:石韋炒末,冷酒調服。〈蘇頌〉
癰疽發背,一切腫毒:蕎麥麪、硫黃各二兩為末,井華 水和作餅,曬收。每用一餅磨水傅之,痛則令不痛,不 痛則令痛,即愈。〈直指方〉
又方「粢米粉熬黑,以雞子白和塗練上,剪孔貼之,乾 則易,神效。」〈葛氏方〉
背瘡熱腫:蕺菜搗汁塗之,留孔以洩熱毒,冷則易之。 〈經驗方〉
發背惡瘡:「重陽日收老茄子百枚,去蔕四破,切之,硝 石十二兩,搗碎,以不津器先鋪茄子一重,乃下硝石 一重,如此間鋪令盡,以紙數層密封,安置淨處,上下 以新磚承覆,勿犯地氣,至正月後取出,去紙兩重,日 中曝之,逐日如此,至二三月度,茄已爛,開瓶傾出,濾 去滓,別入新器中,以薄綿盇頭,又曝至成膏,乃可用。」 每以酒調半匙。空腹飲之。日再。更以膏塗瘡口四圍。 覺冷如冰。瘡乾便瘥。其有根本在膚腠者。亦可內消。 若膏久乾硬。即以飯飲化動用之。〈圖經本草〉
癰疽發背大如盤,臭腐不可近。桐葉酢蒸貼上,退熱 止痛,漸漸生肉收口,極驗祕方也。〈醫林正宗〉
發背散血:「槐花、菉豆粉各一升,同炒象牙色,研末,用 細茶一兩,煎一盌,露一夜,調末三錢,傅之留頭,勿犯 婦女手。」〈攝生妙用方〉
癰疽發背:榆根白皮切,清水洗,搗極爛,和香油傅之, 留頭出氣;燥則以苦茶頻潤不黏,更換新者,將愈;以 桑葉嚼爛,隨大小貼之,口合乃止,神效。〈救急方〉 癰疽發背:巴豆樹根掘取洗搗,傅患處,留頭,妙不可 言。收根陰乾,臨時水搗亦可。〈經驗方〉
發背初生,一切癰疽皆治。單用紫荊皮為未,酒調箍 住,自然撮小不開。內服柞木飲子,乃救貧良劑也。〈仙傳 外科〉
癰疽發背:用豶豬腰子一雙,同飛麪搗如泥,塗之即 愈。
槐花酒治發背一切瘡毒,不問已成未成,但臖痛者, 並治之。槐花四五兩,微炒黃,乘熱入酒二鍾,煎十餘 沸,去滓熱服。未成者二三服,已成者一二服。又治濕 熱瘡疥,腸風痔漏,諸瘡作痛,尤效。
又方用亂髮燒灰,酒服方寸匕。
又方:豬脂傅上,日四五度。亦治發乳。《救急方》云:「取豬 羊脂切作片,冷水浸貼上,煖即易之,五六十片瘥。若 初貼少許即寒,寒定好眠,甚效。」
又方「三年酢滓,微火煎令稠,和牛脂傅上。」
又方豬狗牙燒灰,酢和傅上,日三四易。
又方古蚌燒灰,雞子白和傅之,日三易。
遠志酒:治一切癰疽發背、癤毒惡候。若有死血陰毒 在中,則不痛,傅之即痛;有憂怒等氣積而內攻,則痛 不可忍,傅之即不痛;或蘊熱在內,熱逼人,手不可近, 傅之必清涼;或氣虛血冷,潰而不斂;若七情內鬱,治 之必愈。用遠志不以多少,泔浸,搥去心為末。酒一盞, 調末三錢,澄清飲之,以滓傅於患處。〈醫學綱目〉 治癰疽發背初腫時方用風化石灰二兩細莘一兩 共為粗末,用熱酢調勻傅患處,乾再傅,三上其腫即 消。
有人患背疽,已潰如椀面大,視五臟僅膈膜耳,自謂 必死。用大鯽魚一枚,去腸臟,以羯羊糞入其中,烘焙焦黑極燥,為細末,乾摻之,瘡口遂收,後竟無恙。此方 累用有效,須候膿少欲生肌肉時用之。
又方:「治背疽久不收口。」用川椒去目炒黑一錢,定粉、 風化硝各二錢,白礬二錢半,乳香、沒藥各一錢,共為 末摻之。
治背瘡肉長疾。皮不及裹。見風即成僵。以寒水石燒 研為細末。傅瘡上。再用銅綠細末上之。肉即不作僵 矣。
治一切發背疔瘡,無名腫毒。「三月清明,將蝦豚收一 罐,用雄黃、硃砂各一兩,研細末,入罐內曬之,至端午 日取出聽用。」如搽瘡,用藥磨水點上立消。〈古今醫鑑〉 治發背方「蒼耳炒黃,擦去刺,再炒深黃不見風,研細 末,每服五錢匕,好熱酒調,食前臨臥服。」〈海藏〉
發背:用金銀藤取五六兩搗爛,入熱酒一鍾,攪勻取 汁,酒溫服,柤罨患處,四五服立效。〈趙氏醫貫〉 雞血散治發背陰證,用赤雄雞翦去冠尖,少許倒提 滴血瘡上,血盡再換,不過五六雞,痛止毒消,其瘡自 愈。內以人參六兩,分六貼,盡日煎服。〈醫學入門〉 癰疽發背:用伏龍肝以雞子黃和塗之,或酢調,或大 蒜同研貼之,並佳。〈本草〉
發背:取白鳳仙花連根、葉搗爛,先以米酢洗患處,後 敷藥,一日一換,如神。〈萬病回春〉
背疽:取薜荔葉,爛研取汁,和蜜飲數升,以查敷瘡上。 又方:「薜荔葉細末,和酒絞取汁,煎數沸服之。」〈本草〉 發背:用芙蓉花及葉,並曬乾為末,酢調敷,白蓮尤佳。 〈丹溪法心〉
鍼灸
編輯《素問》曰:「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 後熱,熇熇暍暍然熱止,汗出難已,刺郄中出血。 瘧脈滿大急,刺背俞五,胠俞、背俞各一,適行至於血 也。」
先項背痛者,先刺之。
《風瘧》:「瘧發則汗出惡風,刺三陽經背俞之血」者, 肺熱病者,熱爭則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 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 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刺脊間中髓為傴。
深專者,刺大臟,迫臟,刺背背俞也。
病在少腹有積,剌俠脊兩旁四椎間,刺兩髂髎季脅 肋間,導腹中氣熱下已。
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上紀者 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
《靈樞》曰:「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 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脊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 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 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
厥,挾脊而痛至頂,頭沉沉然,目䀮䀮然,腰脊強。取足 太陽膕中血絡。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
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五臟之腧出於背者。」岐伯曰: 「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間,心腧在五 焦之間,膈腧在七焦之間,肝腧在九焦之間,脾腧在 十一焦之間,腎腧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 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手而痛解,乃其腧也。 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 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 艾,須其火滅也。
《金匱要略》曰:「飲酒大忌灸腹背,令人腸結。」
《甲乙經》曰:「肩背痹痛不舉,血瘀肩中,不能動搖,巨骨 主之。」
肩背不可自帶衣,臂腕外側痛不舉,陽谷主之。 「肩背欲折,臑如拔,手不能自上下,《養老》主之。」
項背痛引頸,《魄戶》主之。
肩痛胸滿悽厥,脊背急強,神堂主之。
肩背髀痛,臂不舉,寒熱悽索,肩井主之。
腰脊痛,不得俛仰,刺「脊中睪,脊內廉痛,便難,陰痿不 用,少腹急引陰及腳內廉,內陰谷主之。」
男子脊急目赤,支溝主之。
腰脊強,四肢懈惰,善怒,咳少氣,鬱然不得息,厥逆,肩 不可舉,陽乃痿,身瞤,章門主之。 腎脈緩甚為折脊。
《千金方》曰:「列缺,主背寒慄,少氣不足以息,寒厥交兩 手而瞀。凡實則為背熱,背汗出,四肢暴腫。虛則肩寒 慄,氣不足以息。」
附分主背痛引頭。
膈關、秩邊、京骨,主背惡寒痛,脊強難以俛仰。
魚際,主痹走胸背,不得息。
經「渠丘墟,主胷背急,胷中彭彭。」 凡發背皆因服食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單服鍾乳而發者,此是上代有服之者,其候率多於背兩 胛間。起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癢,仍作赤色。人皆初不 以為事,日漸長大,不過十日,遂至於死。其臨困之時, 已闊三寸,高一寸,瘡有數十孔,以手按之,諸孔中皆 膿出,尋時失音。所以「養生者,少覺背上癢痛有異,即 火急取淨土,水和如泥,捻作餅子,厚二分,闊一寸半, 以粗艾大作炷,灸泥餅上,貼著瘡上灸之,一炷一易 餅子,若粟米大時,可灸七餅子即瘥,如榆莢大,灸七 七餅炷即瘥,如錢大。可日夜灸之,不限炷數,仍服五 香連𧄍湯及鐵漿諸藥攻之,乃愈。」又法:諸發背未作 大膿,可以冷水射之,浸石令冷熨之,日夜莫住,瘥乃 止。此病忌麪、酒、五辛等。亦有當兩肩上發者, 凡腫起背胛間,頭白如黍粟,四邊相連,腫赤黑,令人 悶亂,即名發背也。禁房室、酒肉、蒜麪。若不灸治,即入 內殺人。若灸當瘡上七八百壯。有人不識,多作雜證 治者,皆死。
《醫學綱目》曰:「鍼灸背痛有二法:其一取肺。經云:『肺病 者,喘欬逆氣,肩背痛,汗出,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 厥陰內血者』。又云:『肺手太陰之脈,氣盛有餘,則肩背 痛,風寒汗出,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視盛 虛熱寒陷下取之是也』。」
其二取腎。《經》云:「邪在腎,則病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 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是也。」
肩背痛連胛取胛縫。在背踹骨下,直腋縫尖及臂取。 二寸半,瀉六吸。《五樞》。二寸半,瀉八吸。
肩背胛痛,取崑崙、懸鍾、肩井。
肩背頸項腋前,痛與胸相引者,取湧泉一分,見血乃 妙。前腋,刺面上一寸。
又法:「取氣舍」五分,灸天窌;又取「曲池一寸半,天井五 分。」
肩背痛,手三里主之。
鍼灸脊痛脊強有三法:其一取督脈。《經》云:「督脈之別, 名曰長強,別走太陽,實則脊強」,取之所別也。
其二取足太陽。《經》云:「厥挾脊而痛者至頂,頭沉沉然, 目䀮䀮然,腰脊強,取足太陽膕中血絡」是也。 其三取小腸。《經》云:「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 腸,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 廉以去之」是也。
脊膂並腰疼,取人中口含水突處,鍼入三分,略向上 些,但瀉無補,留三吸,委中二寸半,忌灸。又於四畔紫 脈上,去血如藤塊者,不可出血,出血不止令人夭。又 瀉三里、五樞。
《薛氏醫案》曰:「神效桑枝灸,治發背不起,或瘀肉不潰, 此陽氣虛弱,用桑枝燃火著吹熄焰,用火灸患處片 時,日三五次,以助腫潰。若腐肉已去,新肉生遲,宜灸 四畔。其陰瘡、瘰𤻤、流注,臁瘡、惡瘡久不愈者,亦宜用 之。大扺。此法未潰則解熱毒,止疼痛,消瘀腫。已潰則 補陽氣,散餘毒,生肌肉。其陽證腫痛甚,或重如負石, 初起用此法,出毒水即內消,日久者用之,雖潰亦淺, 且無苦楚。」惜患者不知有此治者,亦不肯用此也。 隔蒜灸法治一切瘡毒發背,大痛或不痛或痲木。如 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其毒隨火而散。蓋火 以暢達,拔引鬱毒,此從治之法也,有回生之功。用大 蒜去皮,切三文錢厚,安瘡頭上,用艾壯於蒜上,灸之 三壯,換蒜復灸。未成者即消,已成者,亦殺其大勢,不 能為害。如瘡大,用蒜搗爛攤患處,將艾鋪上燒之,蒜 敗再換。如不痛,或不作膿,及不發起,或陰瘡,尤宜多 灸。灸而仍不痛,不作膿,不起發者,不治,此氣血虛極 也。
李氏云:「凡患背疽,漫腫無頭者,用濕紙貼腫處,但一 點先乾處,乃是瘡頭。可用大蒜十顆,淡豉半合,乳香 錢許,研爛置瘡頭,上鋪艾灸之,痛否皆以隔蒜灸法 為度。」愚按前證或附骨疽及臀腿諸毒,初起未明者, 尋頭用灸,多自內消,其毒熾盛,更服活命飲,其功尤 捷。若氣血虛弱,必以補托為主。若背疽大潰欲驗,穿 透內膜者,不可用皂角取嚏法,但以紙封患處,令病 者用意呼吸。如紙不動者,未穿透也。倘用取嚏,鼓動 內膜,反致穿透,慎之慎之。
《伍氏方論》曰:「夫癰疽發背,皆有所因,論中言之詳矣。 凡初覺赤腫,先從背脊骨第二陷中,兩旁,相去同身 寸各一寸五分,名熱腑穴,二處各灸七壯,此能疏泄 諸陽熱氣,永無癰疽之苦。或隔蒜灸,不論壯數,則邪 無所容,而真氣不損。但頭項見瘡,宜用騎竹馬及足 三里灸之。」
伍氏曰:「凡治癰疽、發背、疔瘡,不痛者必灸使痛,痛者 必灸使不痛。若初灸即痛者,由毒氣輕淺;灸而不痛 者,乃毒氣深重。悉宜內服追毒排膿,外傅消毒之藥。 大扺癰疽,不可不痛,又不可大痛,悶亂不知痛者難 治。」
《素問》云:「陽氣湊襲,寒化為熱,熱甚則肉腐為膿。」凡發 背,多因服金石而發者,有因上代曾服而發者,其候多發於皮,起如粟,或痛或癢,多致不救。外面如拳,古 人云:外面如麻,裡面如瓜,有數十孔,以手按之,諸孔 出膿,尋時失瘖。凡有此證,可用淨土水調,量大小作 餅,厚分許,以艾炷灸之,內服五香連𧄍湯,及鐵漿酢 調蚌殼灰塗之。更以騎竹馬法灸之。甚良。愚按前證。 仍參首論主治。恐其表裡熱毒之不同。元氣虛實之 不一也。
伍氏曰:「夫癰發背者,皮薄腫高,多有椒眼數十粒;疽 發背者,皮膚頑硬,狀如牛頸之皮,二證皆宜灼艾。癰 成膿則宜鍼,其鍼當以馬銜鐵為之,形如韭葉樣,兩 面皆利,可以橫直裂開五、六寸許,取去毒血,其病頓 輕。須先灸而後裂,可服神仙追毒丸,利去毒根,次服 排膿托裡等藥調治。疽成膿則宜烙用銀。」大寸許, 長六寸,燒赤,頻烙患處,以膿出為效。大抵癰疽難於 諸科,非《心傳》契妙,其可以易治耶?愚按前證,若氣血 充實,其膿既成,宜速鍼之,勿藥可愈。若氣血虧損,膿 不能出,或膿出反痛,須托裡養胃,庶保終吉。
伍氏曰:「但覺背兩胛間赤癢腫痛,或有白粒,且以津 唾時潤令濕,切勿抓破。大抵在背微有赤腫點,或因 抓破入浴犯水,或因飲食膾炙而作。初未辨證,且以 津潤時用墨圍之。若腫赤,急就圍中灼艾最善。人皆 疑以火熱太過,多致延漫,誤者眾矣。愚按:疽發背胛, 若有瘀肉腐爛,膿水淋漓,腫痛仍作者,此處有筋一」 層間隔內膿不出故也。宜用鍼引之。老弱者若待其 自潰。多致不救。治者審之。
臖痛或不痛,及痲木者,邪氣盛也,隔蒜灸之。「不痛者, 灸至痛,痛者灸至不痛,毒隨火而散。再不痛者,須明 灸之。」腫硬痛深,脈實者,邪在內也,下之。
《醫學入門》曰:「久患傷寒,肩背痛,但鍼中渚即愈。脊膂 痛者,鍼人中尤妙。」
《東醫寶鑑》曰:「背痛乃作勞所致,技藝之人與士女刻 苦者多有此。色勞者亦患之,惟灸膏肓穴為妙。」
導引
編輯《保生祕要》曰:「背作疼脹導引法,以掌心搓之,九九乘 熱,交搭於左右二肩,躬身用力,往來搧動,九九之數, 加以運功。」
運功即行艮背大小圈法,行後手指至指甲,散出滯 氣於疼,病亦如之。左疼行左,右疼行右,二邊俱疼,分 而行之。
背疽。運功「依患處念推而行之,或推開肺經,升腎水 洗之。」
附:艮背訣:故初學之士,靜坐片時,將萬慮掃除,凝神 定志於本穴之中,背之腔子裡,平心元虛處,初從口 念太乙救苦,而漸歸於心,歸於背,存無守有,念茲在 茲,從有復冥於無,神自虛而靈矣。
醫案一
編輯《齊東野語》曰:「族伯臨川推官,平生以體孱氣弱,多服 烏附丹砂,晚年疽發於背,其大如扇,醫者悉歸罪於 丹石之毒,凡菉豆粉、羊血解毒之品,莫不遍試,殊不 少損。」或以後市街祝老為薦者,祝本瘍醫,然指下極 精,診脈已,即云:「非敢求異於諸公,然此乃極陰證,在 我法中,正當多服伏火硃砂及三建湯,否則非吾所 知也。」諸子皆有難色,然其勢已殆,姑嘗試一二小料 而祝復俾作大劑,頓服三日後,始用膏藥敷貼,而丹 砂、烏、附略不輟口,半月餘而瘡遂平,凡服三建湯二 百五十服,此亦可謂奇工矣。洪景盧所載:時康祖病 心痔,用《聖惠方》治腰痛,鹿茸附子藥服之而差。又福 州郭醫用茸附醫漏痔疾,皆此類也。蓋癰疽皆有陰 陽證,要當一決於指下。而今世外科,往往不善於脈, 每以私意揣摩,故多失之,此不可不精察也。
《本事方》曰:「一人發背,醫療逾月,勢益甚。有張生者,教 以艾火灸其上,至一百五十壯,知痛乃止。明日鑷去 黑痂,膿盡潰,肉理皆紅,不復痛。乃以膏藥貼之,日一 易。易時翦去黑爛,月餘乃平復。」
《瘡瘍全書》曰:「一人年六十歲,冬至後發背疽五七日, 腫勢約七寸,開遲,故變證果生。覺瘡重如負石,熱如 火,痛倍常,六脈沉數,按之有力。此膏粱積熱之變,邪 氣酷熱,寒藥治之。時冬月嚴寒,復有用寒遠寒之戒, 乃思《內經》有假者反之,違其時,從其證可也。」
一人胸背皆駝,頸漸短。問其故,因食旱𪔀所致。患上 用紫蘇煎湯洗淨,次用龜尿搽之。取龜尿法,以龜置 器中,用鏡照之,則尿出矣一人背發一塊,心神兀兀,四肢倦怠,飲食不進。一醫 曰:「此蝨瘤也。」剖開果蝨合許,甘草湯洗淨拭乾,將多 年油木梳煅灰為末,麻油調搽立愈。 《儒門事親》曰:一富家女年十餘歲,好食紫櫻,每食即 二、三斤,歲歲如此,至十餘年。一日潮熱如勞。戴人診 其兩手脈,皆洪大而有力。謂之曰:「他日必作惡瘡腫 毒,熱上攻目,陽盛陰脫之證。」其家大怒,不肯服解毒 之藥。不一二年,患一背疽如盤,痛不可忍。其女忽思 戴人曾有是言,再三悔過,請戴人。戴人以䤵鍼繞疽 暈,刺數百鍼,去血一斗。如此三次,漸漸痛減腫消,微 出膿而斂,將作痂時,使服「十補內托散」乃痊。終身忌 口,然目亦昏,終身無子。
《丹溪心法》曰:「一男子忽患肩背胛縫一線疼,上跨肩 至胷前側脅而止,其痛晝夜不息,不可忍。其脈弦數, 重取豁大,左大於右。夫背胛,小腸經也;胷脅,膽經也。 此必思慮傷心,臟,未病而腑先病,故痛從背胛起。謀 慮不決,又歸之膽,故痛至胷脅而止。乃小腸火來乘 膽木,子來乘母,是為實邪。詢之,果因謀慮不遂而病」, 以人參四錢、木通二錢煎湯,下龍薈丸,數服愈。 一人背傴僂,足攣,脈沉弦而細,以煨腎散與之,上吐 下瀉,凡三服乃愈。
一男子年五十,形實色黑,背生紅腫,及胛骨下痛,其 脈浮數而洪緊,食亦嘔,正冬月與麻黃桂枝湯加酒 黃蘗、生附、瓜蔞子、甘草節、羌活、青皮、人參、黃芩、半夏、 生薑,六貼而消。此正內托之法,非精要內托散、乳香、 菉豆等藥。想此方專為服丹石而發疽者設,不因丹 石而發,恐非必用之劑。
五八嬸,年六十歲,背上生瘡,脈洪大數,午後惡寒發 熱,食少。用連𧄍、黃芪、砂仁各三錢,人參、當歸各二錢, 陳皮、茯苓各五分,炙甘草、白朮各一錢。以黃芪為君, 甘草、歸、參為佐,乃實內補虛之中兼托裡也。
一人年七十,患背疽,徑尺餘,雜與五香《十宣》數十貼, 膿血腥穢,嘔逆不食者旬餘。病人自去,吃內托散,膈 中不安。且素有淋病三十年,今所苦者,淋之痛,與嘔 吐不得睡而已。急以參、芪、歸、朮煮膏,以牛膝湯入竹 瀝飲之,三日後盡藥一斤半,淋止思食,七日後盡藥 四斤,膿自湧出而得睡,又兼旬而安。
一男子,年六十餘,性好酒肉,背疽見膿,嘔逆發熱,蓋 其得內托《十宣》多矣。醫以嘔逆,於嘉禾散中加丁香 以溫胃行氣。時七月,大熱,脈洪數有力。予因謂此脈 證在潰瘍尤為忌,然形氣實,只宜人參膏和竹瀝飲 之,盡藥十五斤,竹百餘竿而安。予曰:「此病幸安也,不 薄味必再作。」仍厚味自若。夏月醉後坐水池中,又年 餘,左脅旁生一軟塊如餅,二年後,軟塊為疽。本人見 膿血淋漓,而脈洪數有力,又嘔逆食少,遂自以人參 膏入竹瀝飲之,又百餘竿而安。今八十歲,強健如舊。 此病以老年血氣弱,兩服人參、竹瀝而皆愈。若與「內 托十宣散」,恐未能若是之安全也。
予治章兄背疽經尺,家貧待死而已。視瘡穴黑深,似 有近內之意,急作參芪歸朮膏,飲三日,略以艾芎湯 洗,氣息奄奄,不可支持。幸其身不發熱,而可進飲食, 每日作餛飩大椀與之,盡藥膏五斤,餛飩多肉者三 十椀,瘡口漸合,以其因肉與餛飩助氣之有益也。 《衛生寶鑑》曰:「戊午冬,予從軍,住紮於成武縣,有賈倉 使」父,年踰六旬,冬至後數日,疽發於背,五七日腫勢 約七寸許,不任其痛。瘍醫曰:「視之,膿已成,可開發矣。」 公懼不從。踰三日,醫曰:「不開恐變生矣。」遂以燔鍼開 之,膿泄痛減。以開遲之故,迨二日變證果生,覺重如 負石,熱如焫火,痛楚倍常,六脈沉數,按之有力,此膏 粱積熱之變也。邪氣酷熱,固宜以寒熱治之,時月嚴 凝,復有用寒遠寒之戒。乃思《內經》云:「有假者反之」,雖 違其時,以從其證可也。與瘍醫議,急作清涼飲子,加 黃連,秤一兩五錢,作一服服之,利下兩行,痛減七分。 翌日復進前藥,其證悉除,後月餘平復。
《醫學綱目》曰:史源母背髀間微癢,視之有赤,半寸許, 方有白粒如粟黍,乃急著艾灸,其赤隨消,二七壯而 止。信宿復覺微痛,視之有赤下流長二寸,闊如韭葉, 舉家皆以前灸為悔,或云:等慈寺尼智全者,前病瘡 甚大,得灸而愈。奔問之,全云:「劇時昏不知,但小師輩 言,范八奉議守定,灸八百餘壯方甦,約艾一篩爾。」亟 歸白之見從。始以艾作炷,如銀杏大,灸其上十數,殊 不覺痛。乃截四旁赤,引其炷,減四之三,皆覺痛。七壯 後覺癢,每一壯燼,則赤隨縮入。灸至二十餘壯,赤暈 收退,病者不憚,遂以艾作團,大灸其上,漸加至雞黃, 大約四十壯,方覺痛。視火焦處已寸餘。蓋灸之遲,而 初發處肉已壞,壞肉成頑,直至好肉「方痛,四旁知痛 肉未壞也。病者六夜不寐,至是食粥安寢,至晚視之, 瘡如覆甑突,高三四寸,上有百數小竅,色正黑。突然 高者,毒氣出外而聚也;百數小竅者,毒未聚而浮攻 肌膚也;色正黑者,皮與肉俱壞也。非艾火出其毒於 壞肉之裡,則五臟逼矣《薛氏醫按》曰:「憲副陳魯山,居官勤苦,勞傷元氣,背患 疽,漫腫中央色黯,四畔微赤微痛,脈浮大,按之微細, 左寸短而右寸若無,十餘日腫未全起。」此病元氣虛 寒,朝用參、芪、薑、桂、歸、朮、陳皮、半夏、炙草溫補其陽,夕 用加減八味丸,滋其肝腎,各四劑而腐潰。但膿水清 稀,盜汗自汗,內熱晡熱,脈浮而數,改用八珍湯,復發 熱而陽夜舉,此腎虛火動,仍用加減八味丸料,煎服 而安。又因怒動肝火,瘡出鮮血二盞許,左關弦數,右 關弦弱,此肝木侮脾,以致肝不能藏血,脾不能統血, 用十全大補兼前藥各二劑而血止,再用前藥調理 而痊。
《節推》王器之背患疽,瘡頭如黍,臖腫背重,脈沉而實, 此毒在內,服黃連內疏湯二劑少退,更與仙方活命 飲而愈。
舉人劉華甫,臖腫作痛,脈浮而數,此毒蓄於經絡,用 內托復煎散二劑而臖腫減,用仙方活命飲四劑而 腫痛止,更用托裡藥而痊。
一儒者患背疽,腫臖痛甚,此熱毒蘊結而熾盛,用隔 蒜灸而痛止,服「仙方活命飲」而腫消,更與托裡藥而 潰愈。
一男子背患疽,腐肉雖潰,而新肉不生,此毒氣解而 脾胃之氣虛也。用六君子加芎、歸、五味、黃芪漸愈;用 十全大補湯全愈。
一男子背患疽,肉腐膿清,肌肉不生,此邪去而氣血 俱虛也,用十全大補湯,月餘而斂。
一男子背患疽,腫痛赤暈尺餘,背如負石,其勢當峻 攻,其脈又不宜,遂砭赤處,出紫血椀許,腫痛頓退。更 用神功散及仙方活命飲二劑,瘡口及砭處出血水 而消。大抵瘡毒勢甚,若用攻劑,怯弱之人必損元氣, 因而變證者眾矣。
儒者周在魯,懷抱久鬱,背脊患疽,肝脈弦洪,脾脈浮 大,按之微細。以補中益氣加桔梗、貝母,少用銀花、白 芷二劑,肝脈頓退,脾脈頓復。乃以活命飲二劑,膿潰 腫消,肝脈仍弦,此毒雖去,而胃氣復傷,仍用前湯加 半夏、茯苓而愈。用銀花、白芷,非為治瘡,乃解患者之 疑耳。
秋官高竹真患背疽,色黯堅硬,重如負石,神思昏憒 可畏。其親廷評鄭沙村請同往治。鄭云:「竹真先任湖 廣某縣時,以某河涉險不便,竹真為整治有功。其民 為立生祠,凡渡河者無不禱祭。竹真患此,悉疑立祠 致祟。」余曰:「不然,病因元氣虛寒,積毒熾盛所致。」遂以 杵蒜攤患處,用錢大艾炷灸二十餘壯,尚不知,乃攤 蒜鋪艾。灸亦不知。乃著肉灸。良久方知。再灸方痛。內 服參附大補之劑而起。
「水部曹文兆,背胛患之,半月餘,瘡頭如粟且多,內痛 如刺,其脈歇止。此元氣虛而疽蓄於內,非灸不可。」遂 灼艾二三十壯,飲以六君加藿香、當歸數劑,瘡勢漸 起,內痛頓去,胃脈漸至。但瘡色紫,瘀肉不潰,此陽氣 虛也。燃桑枝灸患處,以解散其毒,補接陽氣,仍以前 藥加參、芪、歸、桂,色赤膿稠,瘀肉漸腐,兩月而愈。夫邪 氣沉伏。真氣怯弱。不能起發。須灸而兼大補。若投以 常藥。待其自潰。鮮有不誤者。
儒者顧大有,年幾六旬,仲冬背疽初起,入房,患處黑 死五寸許,黯暈尺餘,漫腫堅硬,背如負石,發熱作渴, 小便頻數,兩耳重聽,揚手露體,神思昏憒,脈沉而細, 右手為甚,便祕二十七日,計進飲食百餘椀,腹內如 常。眾欲通之,余曰:「所喜者此耳。」急用大劑六君加薑、 附、肉桂三劑,瘡始臖痛。自後空心用前藥,午後以六 味丸料加參、芪、歸、朮五劑,復用活命飲二劑,鍼出黑 血甚多,瘀膿少許,背即輕軟。仍用前藥,便亦通利。余 適他往四日,神思復昏,瘡仍黑陷,膿水淋漓,飲食不 進。急以參、芪、歸、朮各一兩,炮附子五錢,薑、桂各三錢 服之,即索飲食,並鴨子二枚,自後日進前藥二劑,肉 腐膿潰而愈。
僉憲申天益兄,背患疽,脈沉而實,腫硬木悶,大便祕 結,此毒蓄於內。用大黃、白芷,名《萬全散》,一服去瘀血, 瘡頓消。
通府張廷儀,背患疽,作嘔,臖痛,大便祕結,口乾作渴, 此內蘊熱毒。用竹葉石膏湯二劑,諸證頓退。用托裡 消毒散,四畔腫消。用仙方活命飲,瘡亦尋愈。
一男子背瘡潰而瘀血不散,此陽氣虛弱也,用參、芪、 歸、朮峻補,更以桑枝灸之,又用托裡散加肉桂,瘡口 自斂,此補接陽氣之法也。
一男子背瘡漫腫微痛,食少體倦。余曰:「證屬形病俱 虛,法當補元氣為主。」彼不信,仍用攻毒之劑,中央肉 黯五寸許,惡證悉具,復求治。余曰:「此胃氣虛寒,而變 證作矣,當急溫補脾胃,則惡證自退,黯肉自生。」仍不 信,乃割死肉祛惡證,遂致不起。
御醫王介之室,背疽不起,發不臖赤,泄瀉欲嘔,飲食 少思,手足厥冷,脈息如無,此陽氣虛寒,用大補之劑,
加附子二錢,薑、桂各一錢,不應,附子加至三錢,二劑泄瀉愈甚。又以附子一枚,薑、桂各二錢,參、芪、歸、朮各五錢,作一劑,腹內始熱,嘔吐始止,手足始溫,脈息始 復。仍用大補,加薑、附四劑乃潰,三十劑得愈。六年後 仍歿虛寒之證。
大尹陳國信,素陰虛,背患疽,用參芪大補而不斂,內 熱發熱,舌燥脣裂,小便頻數,口乾飲湯,嘔吐瀉利,耳 閉目盲,仰首則眩運,脈浮大而數。余曰:「瘡口不斂,脾 土敗也;舌燥脣裂,腎水枯也。小便頻數,肺氣衰也。內 熱發熱,虛火上炎也。口乾飲湯,真寒之象也;嘔吐瀉 利,真火衰敗也;耳閉目盲,肝木枯敗也;仰首眩運,腎」 氣絕也。辭不治。後果歿。
姑蘇黃汝耘,年踰五十,患發背,用生肌藥太早,竟背 腐潰,更加泄瀉,脈微緩。予謂脾胃虛,先用二神丸以 止其瀉,次以大補藥以治其本,更用豬蹄湯洗淨,以 黃芪末填滿患處,乃用膏藥。喜其初起時,曾用蒜多 灸,故毒不內攻,兩月而愈。
許序班患發背,十餘日,瘡頭如粟許,腫硬木悶,肉色 不變,寒熱拘急,脈沉實,此毒在內也。先以黃連內疏 湯,次用消毒托裡藥,其毒始發。奈欲速急,又用生肌 藥,患處忽若負重,身如火臖,後竟不起。《東垣》云:「毒氣 未盡,不可用生肌藥,縱得平復,必再發。若毒氣入腹, 十死八九。」大抵毒氣盡,脾氣壯,則肌肉自生,生肌藥 可弗用矣。
鄭大理伯興髀骨患疽,背左右各一,竟背重如負石, 兩臂如墜,瘡頭皆如大豆許,其隱於皮膚如粟者不 計其數,瘡色黯而不起,已七日,口乾作渴。予診之,脾 胃脈甚虛。彼云:「昨日所進粥食,今尚不消作酸。」予意 此難治之證,因與素善者籌其治法,以隔蒜灸二十 餘壯,其背與臂動覺少便,隨用六君子湯加薑汁炒 山梔及吳茱萸,連服數劑,吞酸遂止,飲食少進。但口 乾,瘡仍不起,色亦不赤,亦無膿。復如前法,灸二十餘 壯,背臂頓便,瘡遂發。其時適秋,又投以大補之劑,以 「生脈散」以代茶飲。
一男子背疽不起發,脈浮,按之則濇,此血氣俱虛,故 不能發,非補劑不愈。
太守朱陽山之內,年五十二,四月四日,背當心生疽 如粟,三日漸大,根盤五寸許,不腫痛,不寒熱,脈微而 沉。余曰:「實則痛,虛則癢。不發不治,潰而不斂,亦不治。」 乃與大補陽氣之劑,色白而黯,瘡勢如故,神疲食減, 小便淋濇。乃與大補氣血加薑、桂二劑,瘡亦不起。十 五日,涉怒嘔瀉並作,復與大補藥一劑,瘡仍不起。留 前藥二劑,昏潰不服。或勸之,始悟,依方連進七劑,十 六日瘡起而潰,色紅而淡,十九日與大補二十餘劑。 後因勞自汗,口乾舌強,太陽髮際,腦頂俱脹。此血氣 俱虛,肝膽火上炎,用補中益氣加山梔、芍藥頓愈。但 內熱少睡,手足不時發熱,晡熱,用逍遙散加山梔,熱 退復用歸脾湯,瘡亦愈。計瘡發及斂,凡四十二日,未 嘗一用攻瘡之藥。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