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二百五卷目錄
醫部彙考一百八十五
胸腹門六
鍼灸
導引
醫案
藝術典第二百五卷
醫部彙考一百八十五
編輯胸腹門六
編輯鍼灸
編輯《素問》曰:「中滿者,瀉之於內。」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虛則 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 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 病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深刺之, 䏚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譩譆。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取其經,厥陰與 少陽。
脾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 陰血者。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欬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 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 「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 見而妄言。太陰之厥,則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 則嘔,不得臥。」「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厥陰 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 胻,內熱。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太陰厥逆,胻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讝言,治主病者。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欬,善嘔沫,治主病者。
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
《靈樞經》曰:「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少陰。」
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足,取手少陽。
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 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
心痛,當九節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 得之立已。
厥心痛,與背相控,善控,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 痛也。先取京骨、崑崙,發鍼取然谷。
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 白。
厥心痛,痛如以錐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 然谷、太谿。
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 之行間、太衝。
厥心痛,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 痛也。取之魚際、太淵。
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於腧。
腸中有蟲瘕及蛟蛕,皆不可取以小鍼。心腸痛,憹作 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 蛟蛕也。以手按聚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鍼刺之, 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鍼也。腹憹痛,形中上者, 小腸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 熏肝,散於肓,結於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 予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 之經以調之。」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即泄, 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胃病者,腹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鬲咽不通, 食飲不下,取之三里也。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取之巨虛下廉。 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 得,取委中央。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 留,即為脹,取委陽。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 腸鳴腹痛,皆調於三里。
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腹脹腰痛,大便難。取之「湧泉、 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視有餘不足而調之, 其輸也。
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 原、巨虛上廉、三里。
「厥逆腹脹滿,腸鳴胸滿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脅欬而 動手者,與背腧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厥而腹嚮嚮然」,多寒氣,腹中穀穀,便溲難,取足太陰。 腹滿食不化,腹嚮嚮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陰邪之所在,皆為不足。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 苦鳴,補足外踝下留之。
《甲乙經》曰:「胸滿痛,璇璣主之。」
暴脹。胸脅榰滿。足寒。大便難。面脣白。時時嘔血。太衝 主之。
胸脅榰滿,痛引胸中。《華蓋》主之。
胸脅榰滿,痹痛骨疼,飲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紫宮 主之。
胸中滿,不得息,脅痛骨疼,喘逆上氣,嘔吐煩心,《玉堂》 主之。
胸脅背相引痛。心下胸中。嘔吐多睡。飲食不下。幽門 主之。
胸脅榰滿,痛引膺,不得息,悶亂煩滿,不得飲食,靈墟 主之。
胸中暴滿,不得眠,輙筋主之。 胸脅榰滿,寒如風吹狀,俠谿主之。
胸脅榰滿,劫引背痛,臥不得轉側,胸鄉主之。
大氣不得息,息即胸脅中痛,實則其身盡寒,虛則百 節盡縱,《大包》主之。
胸滿善太息。胸中膨膨然。丘虛主之。
胸中痛,天容主之。
胸脅榰滿,勞宮主之。
胸痹引背,時寒,間使主之。
胸滿不得息,頸頷腫,陽谷主之。
胸脅榰滿,膈塞,飲食不下,嘔吐,食後還出,中庭主之。 胸脅滿頭痛,項內寒熱,外丘主之。
胸脅榰滿,瘈瘲引臍腹痛,短氣煩滿,巨闕主之。 胸脅榰滿不得息,欬逆乳癰,灑淅惡寒,神封主之。 胸脅榰滿,膈逆不通,呼吸少氣,喘息不得舉臂,「步廊 主之。」
胸脅榰滿,惡聞人聲,木音,巨虛上廉主之。
胸下滿痛膺腫,乳根主之。
胸脅榰滿,喘逆上氣,呼吸喘息,不知食味,氣戶主之。 胸脅脹,腸鳴切痛,太白主之。
心痛不可按,煩心,巨闕主之。
心膨痛,尺澤主之。
心痛有蟲,多涎,不得反側,上管主之。
心痛上搶心,不欲食,支痛引鬲,建里主之。
心痛善悲,厥逆懸心,如饑之狀,心恆如驚,大陵及間 使主之。
心寒痛難以俛仰,心疝衝胃,死不知人,中脘主之。 心痛衄噦嘔血,驚恐畏人,神氣不足,郄門主之。 脾逆氣寒,厥急煩心,善唾噦噫,胸滿噭呼,胃氣上逆, 心痛,太淵主之。
心痛卒欬逆,尺澤主之,出血立已。
胸痹心痛,肩內痲木,天井主之。
胸痹心痛不得息,痛無常處,臨泣主之。
腹中寒疼,《外陵》主之。
大腸寒中,大便乾,腹中切痛者,肓輸主之。
繞臍痛搶心,膝寒注利腹結主之。
大腸轉氣,按之如覆杯,熱引胃痛,脾氣寒,四肢不收, 不嗜食,脾俞主之。 胃中寒脹,食多身體羸瘦,腹中滿而鳴,腹䐜風厥,胸 脅榰滿,嘔吐,脊急痛,筋攣,食不下,胃俞主之。
「頭痛食不下,腸鳴臚脹,欲嘔時泄,三焦俞主之。」 「腹脹腸鳴,胃中傷飽,食飲不化,中脘主之。」
腸中常鳴。時上衝心,灸臍下。
腸鳴相逐,不可傾倒,承滿主之。
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腸不節,小便赤黃,陽綱主之。 多臥善唾,胸滿腸鳴,三間主之。
腸胃間遊氣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腫俠臍急,天樞 主之。
腹中腸鳴,盈盈然,食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中,不嗜 食,胸脅榰滿,喘息而衝,鬲,嘔心痛,及傷飽,面黃,骨立 羸瘦,章門主之。
腸鳴而痛,溫留主之。
腹滿響響然不便,心下有寒痛,商丘主之。
腹中熱若寒,腹善鳴強欠,時內痛,心悲氣逆腹滿,漏 谷主之。已刺外踝,上氣不止,腹脹而氣快然引肘脅 下,皆主之。
大腸有熱,腸鳴腹滿,俠臍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 虛上廉主之。」
腸中寒,脹滿,善噫,聞食臭,胃氣不足,腸鳴腹痛,泄食 不化,心下脹,三里主之。
厥逆腹滿脹,腸鳴胸滿不得息,取之下胸三肋間,欬 而動應手者,與「背俞」,以指按之,立快。
小便黃赤,腸鳴相逐,上廉主之。
《千金方》曰:「胸痹心痛,灸膻中百壯,穴在鳩尾上一寸, 忌針。」
胸脅滿心痛期門隨年壯。穴在第二肋端亙下一寸。
通谷及章門。及曲泉與膈腧。期門、食竇、陷谷石門等主胸脅支滿。大杼及心腧,主胸中鬱鬱。
本神及顱息,主胸脅相引,不得傾側。
天樞,主腹脹腸鳴,氣上衝胸。
氣衝,主「胸腹中大熱不安,腹有大氣,暴脹滿,癃閉淫 濼。」
神堂,主胸腹滿。
三間,主胸滿腸鳴。
陽谿及天容,主胸滿不得息。
期門及缺盆,主胸中熱,息賁脅,下氣上。
曲池及人迎與神道章門、中府、臨泣、天池、璇璣、府輸, 主胸中滿。
支溝,主胸腋急痛。
豐隆及丘墟,主胸痛如刺。
臨泣,主「季脅支痛,胸痹不得息。」
陽輔,主胸脅痛。
陽交,主胸滿腫。
環跳及至陰,主胸脅痛無常處,腰脅相引急痛。 太白,主胸脅脹切痛。
然谷,主胸中寒,欬唾有血。
大鍾,主胸喘息脹。
膽腧及章門,主脅痛不得臥,胸滿,嘔無所出。
大包,主「胸脅中痛。」
膻中及天井,主胸心痛。
華蓋及紫宮中庭神藏靈墟胃腧俠谿步郎商陽上 廉三里氣戶周榮上脘勞宮湧泉陽陵泉主胸脅拄 滿。
膺窗,主胸脅癰腫。
乳根,主胸下滿痛。
雲門及中府、隱白、期門、肺腧、魂門、大陵,主胸中痛。《又》 云:「雲門,主胸中暴逆。」
鳩尾,主胸滿欬逆。
巨闕及間使,主胸中澹澹。又云:主胸痹背相引。 大衝,主羸瘦,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
梁門,主胸下積氣。
大泉,主胸滿呼,胸膺痛。
魚際,主痹走胸背,不得息。
經渠及丘墟,主胸背急,胸中膨膨。
少衝,主胸痛口熱。凡胸滿短氣不得汗,皆鍼補手太 陰以出汗。
心病,「支溝及太谿、然谷,主心痛如錐刺,甚者手足寒 至節,不息者死。」又云:「然谷,主心如懸,少氣不足以息。 大都及太白,主暴泄心痛腹脹,心痛尤甚。」
臨泣,主「胸痹心痛,不得反側。」
行間主心痛,色蒼蒼然如死灰狀,終日不得太息。 通谷及巨闕及太倉與心腧。膻中神府主心痛。 通里主卒痛煩心,心中懊憹,數欠頻伸,心下悸,悲恐。 期門及長強及天突。俠白中衝主心痛短氣。
尺澤,主心痛膨膨然,心煩悶亂,少氣不足以息, 腎腧及復留及大陵及雲門,主心痛如懸。
章門,主心痛而嘔。
通里,主「心痛上搶心,不欲食。」
少衝,主心痛而寒。
大泉,主心痛肺脹,胃氣上逆。
鳩尾,主心寒脹滿,不得食息,賁,吐血,厥心痛,善噦,心 疝太息。
上脘主心痛。三蟲多涎。不得反側。
中脘、主心痛難以俛仰。
不容及期門。主心切痛。喜吐酸。
肓門,主心下大堅。
靈道,主心痛悲恐,相引瘈瘲。
間使,主心懸如饑。
郄門及曲澤、大陵,主心痛。 商丘,主心下有寒痛。又主脾虛令人病不樂,好太息。 凡卒心痛汗出,刺大敦出血立已。
內關主「凡心實則心中暴痛。虛則心煩惕然不能動。 失智。」
腹病復留及中封、腎腧、承筋、陰包、承山、大敦。主小腹 痛。又雲。「復留主腹厥。」
石門及商丘,主小腹堅痛,下引陰中。
《氣海》,主小腹疝氣遊行五臟,腹中切痛。
關元及委中、照海、太谿,主小腹熱而遍痛。
膈腧及陰谷,主腹脹,胃脘暴痛,及腹積聚,肌肉痛。 《高曲》〈一名商曲〉主「腹中積聚。時切痛。」
四滿,主腹僻切痛。
天樞、外陵,主腹中盡痛。
崑崙,主腹痛,喘暴滿。
氣衝,主身熱腹痛。
《腹結》,主繞臍痛搶心。
衝門,主寒氣滿腹中,積痛淫濼。
隱白主腹中寒冷,氣脹喘鳩尾主腹皮痛,搔癢。
中極,主腹中熱痛。
水分及石門,主小腹中拘急痛。
巨闕及上脘、石門、陰蹻,主腹中滿,暴痛汗出。
行間,主「腹痛而熱,上拄心,心下滿。」
太谿,主腹中相引痛。
湧泉,主風入腹中,小腹痛。
豐隆,主「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
中極,主小腹積聚堅如石,小腹滿。又云:「中極,主寒中 腹脹。」
通谷,主結積留飲,癖囊胸滿,飲食不消。
上脘主心下堅。積聚冷脹。
胃脘及三焦腧。主小腹積聚。堅大如盤。胃脹。食飲不 消。
三里及章門京門厲兌內庭陰谷絡郄崑崙商丘陰 谷曲泉陰陵泉,主腹脹滿,不得息。又云:「陰陵泉,主腹 中脹,不嗜食,脅下滿,腹中盛,水脹逆不得臥。」又云:「商 丘,主腹中滿響響然不便,心下有寒痛。」
期門,主腹大堅,不得息,脹痹滿,小腹尤大。太陰郄,主 腹滿積聚。
解谿,主腹大下重。又云:「解谿,主厥氣上拄腹大。 中脘主腹脹不通,疰,大便堅,憂思損傷,氣積聚,腹中 甚痛,作膿腫,往來上下。」
水道,主小腹脹滿,痛引陰中。
日月及大橫,主小腹熱,欲走太息。
巨闕及上管,主腹脹,五臟脹,心腹滿。
五里,主「心下脹滿而痛,上氣。」
太白及公孫,主「腹脹,食不化,鼓䐜,腹中氣大滿。 蠡溝,主數嘻,恐悸,氣不足,腹中悒悒。」
凡腹滿痛不得息,正仰臥,屈一膝,伸一腳,並《氣衝》鍼 入三寸,氣至瀉之。
「灸臍中」,治腸中常鳴。氣上衝心。禁鍼。
陰交,主「腸鳴濯濯,如有水聲。」
陰都,主心滿氣逆腸鳴。
治「腸中雷鳴相逐痢下,灸承滿五十壯。穴在俠巨闕 相去五寸,巨闕在心下一寸,灸之者,俠巨闕兩邊各 開二寸半。」
漏谷,主腸鳴強欠,心悲氣逆,腹䐜滿急。 陷谷、溫留、漏谷、復留、陽綱,主腸鳴而痛。
膺窗,主腸鳴泄注。
太白、公孫,主腸鳴。
灸腸癰法:「屈兩肘,正灸肘頭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 即瘥。」
李杲《十書》曰:「胸脅痛,取期門,沿皮二寸,支溝、膽俞,沿 皮一寸五分。」
胃脘暴痛,臍中堅痛,取石門、商丘、陰谷、大腸俞、隔俞。 朱震亨《心法》曰:「卒心痛不可忍,吐冷酸水,及原臟氣 少,灸足大指、次指內約文中,各一壯,如小麥大,下火 立瘥。」
《醫學綱目》曰:「《內經》灸刺胸痛有四:其一取心。《經》云:『心 痛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臂肩胛間痛,兩肘臂 內痛,實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 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是也。 其二取腎。《經》云:『腎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取其經 少陰太陽血者』。按刺法不分補瀉,但言取血,王註謂 先取血脈,後調虛實也』。」
其三取膽。《經》云:「膽足少陽脈所生病者,胸脅肋髀、膝 外皆痛,詳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其四取筋。《經》云:「手心主之筋,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 前及胸痛息賁,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又足太陽之筋,足少陽之筋,痛皆引胸痛,治在燔鍼 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也。
《內經》灸刺胸滿有三法:其一取氣海。經云:「膻中者,氣 之海,其輸上在手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氣海有 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審守其輸,而調其虛實,無 犯其害是也。
其二取肝。《經》云:「肝足厥陰脈,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 瀉。」疝遺溺閉癃,詳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其三取胃。《經》云:厥逆腹滿面腫,脣漯漯然,暴言難,甚 則不能言,取足陽明是也。
傷寒結胸,先使人刺心蔽骨下正使,名曰「雙關。」次刺 左行間左一壁,結胸立效。右畔依上法刺之,慢慢呼 吸停鍼,即時愈。
心胸痞,「取湧泉太谿、中衝、大陵、隱白、太白少衝、神門。 結胸身黃,取湧泉。」
胸脅痛不堪,取期門四分,章門六分,灸七壯至七七 壯;又取行間、丘墟、湧泉。
胸滿血膨,取期門一分,沿皮向外一寸五分瀉之。 心痛引背,灸刺法有四:其一,取足太陽。《經刺節》云:「取 京骨、崑崙者,是其穴也。」蓋足太陽之正,循膂當心入 散絡,故心痛引背取之也其二取足少陰,《刺節》云:「取京骨、崑崙。不已,取然谷」者, 是其穴也。又《經》云:腎足少陰之脈,所生病者,煩心,心 痛,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又《經》雲。心痛引腰脊。欲 嘔。取足少陰者是也。蓋足少陰脈。貫脊絡心。故亦治 心痛引背也。
其三取足少陽。《經》云:「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 已,取少陽者」是也。蓋手少陽之脈散絡心脈,又三焦 下俞曰委陽,是足太陽絡。足太陰循膂,當心入散絡, 故亦治心痛引背也。
其四取督任脈。《經》云: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 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又云:「心 痛當九節刺之,按已,次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 之立已」者是也。蓋十椎與九節者,督脈也;胃脘與天 突者,任脈也。
心痛兼脹灸刺法有二:其一取足太陰。《經》云:「取大都 太白者」,是其穴也。又《經》云:「脾足太陰之脈,是動,則病 胃脘痛腹脹,所生病者,煩心,心下急痛者,視盛虛熱 寒陷下取之。」又云:「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 太陰者是也。」蓋足太陰脈,從貫上膈,注心中,故心痛 腹脹者取之也。
其二,取足陽明。《經》云:「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飲 食不下,取之三里者是也。」蓋胃脘當心痛者,似心痛, 實非心痛也。
九種心痛,取間使、靈道、公孫、太衝、足三里、陰陵泉。 卒心痛不可忍,取上脘八分,先補後瀉,覺針下氣行 如滾雞子入腹為度,次取氣海、湧泉,無積者刺之。如 食頃有積者,先飲利藥,刺之立已,不已,再刺間使、支 溝、三里。
胃脘痛,取足三里。
病在膺,必灸刺魂門。
手心主之病,實則心痛,取內關。
心脾痛,取巨闕、上脘中脘。 蟲心痛,灸上脘、中脘、陰都。
蟲。心痛。取期門。
《內經》刺灸腹痛有四法:「其一,取脾胃。」經曰:「邪在脾胃, 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皆調於三里。」 又云:「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實則 腹中切痛,取之所別也。」又云:「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 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衝,已刺按之立已」是也。 其二,取大腸。經云:「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感 於寒」即泄。當臍而痛。取「巨虛上廉」是也。
其三取督脈。《經》云:「腎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 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是也。」
其四取任脈。《經》云:「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 腹,實則腹皮痛」,取之所別也。
絞腸沙手足厥冷,腹痛不可忍者,以手蘸溫水,於病 者膝灣內拍打,有紫黑處,以鍼刺去惡血即愈。 腹痛並氣塊痛,取內關、支溝、《照海》。
氣痛並積痛,食不化,取「氣海一寸半,灸五十壯;中脘 二寸半,灸十壯;隱白二分,瀉之,灸七壯。」
又法:「取巨闕足三間怪穴。」
腹痛腸鳴,取《氣衝》入二寸半,灸五十壯。
臍腹痛,取陰陵泉、太衝、三里、支溝。不已,取中脘、關元、 天樞。
繞臍痛:「公孫、三陰交、陰谷。」
《內經》鍼灸腸鳴有三法:其一,補脾。《經》云:「脾虛則腹滿 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是也。」 其二補足太陽。《經》云:「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補足外 踝下留之申脈穴也,入五分。」
其三取太陽。《經》云:「腸中雷鳴,氣上衝胸,邪在大腸,刺 肓之原,巨虛上廉、三里是也。」
導引
編輯《保生祕要》曰:「心邪,用一指認真尻尾穴,而行泄法,後 二指用胸至脅分之。」
運功守黃庭,或歸元注念《太乙救苦默呪》,以正其心, 邪自不見。
心痛,其機在目,「兩眼看湧泉,念或從痛處推下,大腸 九曲去。」
心頭冷積,「想兩手用力推開心頭至臍,轉行周天法」, 即愈。
胃管疼痛。「於足三里」掐之九九,擦之九九。
運功行《歸元》,逐痛處流行,胃火自然發散。
胸腹脹悶,雙手交叉,低頭觀臍,以兩手貼胸口,將身 往下,不論數推拂,能寬胸脹,止腹疼,兼後運功自效。 運功先定《歸元》,後行斡旋,至胸前推散,左右分開,如 未通暢,以艮背佐之,無不效矣。
腹痛,先念痛處,想火燒之。
腹熱或疼念臍圈自小而大,又自大而小,圈於臍上、 腹皮痛患處,先推散兩旁,然後想水洗之,復行《周天法》。
中脘氣脹,須簡煩省思去怒,便不滯於胸膈,而火自 然流行。如不進飲食,須降氣安心,而食自進。或病後 而發,遇熱渴飲之太多,二者不能以前法議,只可通 其二便,或開其腠理,微洩汗,亦消水脹之疾。通便之 法,須摩臍輪,並摩腎腧二處,仍吹噓其氣十二遍。
醫案
編輯《瘡瘍全書》曰:「一人腹中如鐵石,臍中出水,旋變作蟲 行之狀,繞身匝臍,癢痛難忍,扒搔不盡,濃煎蒼朮湯 浴之,以蒼朮加麝香,水調服之,瘥。」
《儒門事親》曰:「沈丘王宰妻,胸膈不利,口流白沫,自言 咽下胃中常雷聲,心間作微痛,又復發昏。胸乳之間, 灸瘢如碁。化痰利膈等藥,服之三載,病亦依然。其家 知戴人吐藥無損,來求之。一涌而出雪白蟲一條,長 五六寸,有口鼻牙齒,走於涎中。病者忿而斷之,中有 白髮一莖。」此正與徐文伯所吐「宮人髮瘕」一同,蟲出 《立安》。
一將軍病心痛不可忍。戴人曰:「此非心痛也,乃胃脘 當心痛也。《內經》曰:『歲木太過,風氣流行,民病胃脘當 心而痛』。」乃與神祐丸一百餘粒,病不減。或問曰:「此胃 脘有寒,宜溫補。」將軍素知戴人明了,復求藥於戴人。 戴人復與神祐丸二百餘粒,作一服,大下六七行,立 愈。
一人病心胸痞悶,不欲食飲,身體壯熱,口燥舌乾,大 小便不利。有一工治之,謂下元虛冷,便投煖藥十數 服,其病不愈。又一醫所論與前亦同,又投煖藥五七 日,其證轉加困弱。余審問日數、飲食、大小便何似,小 便赤色,大便黑色,此乃傷寒瘀血之證,宜用大黃芍 藥湯二劑,次日用犀角地黃湯二劑,後日用通經丸 一服,換過大便黃色,以為效驗。此藥服十餘貼,方可 獲瘥,可誤用煖劑哉?
酒官楊仲仁病心氣痛。此人常好飲酒,初飲二三杯, 必奔走三五十次,其酒稍散,方能復席。飲至前量,醉 後至明旦,嘔清黃水數口,夜變魚腥臭,六七日始安。 戴人曰:「宜吐。」乃吐蟲一條,青黃色,長六七寸,口、目、鼻 俱全,二目膜瞞,狀如蛇類。楊醃乾示人。
《李杲十書》曰:一婦人重娠六箇月,因慟哭,口吸風寒, 忽病心痛不可忍,渾身冷,氣欲絕。曰:「此乃客寒犯胃, 故胃脘當心而痛,急與草豆蔻、半夏、乾生薑、炙甘草、 益智仁之類。」或曰:「半夏有小毒,重娠服之可乎?」曰:「乃 有故而用也。」岐伯曰:「有故,無殞故也。服之愈。」
朱震亨《心法》曰:「監縣之閣,年五十餘,春末心脾疼,腹 脹滿,手足寒過肘膝,須綿裹火烘,胸襟,畏熱卻喜掀 露,得風涼則快,脈皆沉細而澀,稍重則絕,輕取似弦 而短,口渴乾而喜熱飲,穀肉全不食,遂以草豆蔻丸 三倍加黃連、滑石、炒神麯為丸,白朮為君,茯苓為佐, 陳皮為使,作湯送下一百丸。服至二斤,諸證皆愈。」 許文懿公因飲食作痰,成心脾痛,後觸風雪,腿骨痛, 醫以《黃芽歲丹》、烏附治十餘年,艾灸萬計。又冒寒而 痛,加胯難開合,脾疼時胯稍輕,胯痛則脾疼止。此初 因中脘有食積痰飲,續冒寒濕,鬱遏經絡,氣血不行, 津液不通,痰飲注入骨節,往來如潮,湧上則為脾疼, 降下則為胯痛,須湧泄之。以甘遂末一錢,入豬腰子 內煨食之,連泄七行,足便能步。後嘔血大作,不食煩 躁,氣弱不語。記《金匱》云:無寒熱而短氣不足以息者, 實也。其病多年鬱結,一旦泄之,徒引動其猖獗之勢, 無他少制御之藥故也。仍以吐劑達其上焦,次第及 其中、下二焦。連日用瓜蔕、藜蘆、苦參等藥,俱吐不透, 而噦躁愈甚,乃用附子尖三枚,和漿水以蜜飲之,方 大吐膠痰一大桶,以𥐚硝、滑石、黃芩、石膏、連𧄍等一 斤濃煎,置井中,極冷飲之,四日服四斤,後腹微痛,二 便祕,脈歇,至於卯酉時。予謂卯酉為手足陽明之應, 此乃胃與大腸有積滯未盡,當速瀉之。諸醫咸阻,乃 作紫雪二日服至兩服稍安。後又小便閉痛,飲以蘿 蔔子汁,得吐立通。又小腹滿痛,以大黃、牽牛等分,水 丸服,至三百丸,下如爛魚腸者二升許,脈不歇,又大 便迸痛,小腹滿悶。又與前丸藥百粒,腹大絞痛,腰胯 重,眼火出,不言語,瀉下穢物如桕油條一尺許,肛門 如火,以水沃之。自病半月,不食不語,至此方啜稀粥, 始有生意,數日平安。自嘔吐至安日,脈皆平常弦大, 次年行《倒倉》法全愈。
一人以酒飲牛乳,患心痛,年久無汗。醫多以丁附,羸 弱食減,每痛,以物拄之,脈遲弦而濇,又苦吞酸。以二 陳加芩、連、白朮、桃仁、㮋李仁、澤瀉,每旦服之,湧出酸 苦黑水,並如爛木耳者。服至二百餘貼,脈濇退,至添 純弦而漸充滿。時令暖,意其欲汗,而血氣未充。以參、 朮、歸、芍、陳皮、半夏、甘草,痛緩,與麻黃、蒼朮、芎、歸,纔下 咽,忽運厥,須臾而甦,大汗痛止一童子久瘧方愈,心脾痛,六脈伏痛減,時氣口緊盛, 餘部弦而實。意其宿食,詢之,果傷冷油麪食,以《小胃 丹》津嚥下十餘粒,禁食三日,與藥十二次,痛止。後又 與穀太早,忽大痛連脅,乃禁食,亦不與藥。蓋宿食已 消,今因新穀與餘積相迸而痛,若再藥攻,必傷胃氣, 至夜心嘈索食。先以白朮黃連陳皮丸服之。以止其 嘈。此非饑也。乃餘飲未了。因氣而動耳。若與食復痛。 詢其饑。作膈間滿悶。又與前丸子。一晝夜不饑而昏。 睡後少與粥漸安。
一婦因久積憂患後心痛食減羸瘦,渴不能飲,心與 頭更換而痛,不寐,大便燥結,以四物加陳皮、甘草百 餘貼,未效。予曰:「此肺久為火所鬱,氣不得行,血亦蓄 寒,遂成污濁,氣壅則頭痛,血不流則心痛,通一病也, 治法當自愈。」遂效東垣清空膏例,以黃芩細切,酒浸 透,炒赤色,為細末,湯下,頭稍汗,十餘貼汗漸通身愈。 因其膝下無汗,瘦弱脈濇,小便數,大便澀,當補血以 防後患,以四物湯加陳皮、甘草、桃仁、酒芩服之愈。 一婦春末心脾疼,自言腹脹滿,手足寒時,膝須綿裹 火烘,胸畏熱,喜掀露風涼,脈沉細濇,稍重則絕,輕似 弦而短,渴喜熱飲不食,以草豆蔻仁三倍,加黃連、滑 石、神麴為丸,以白朮為君,茯苓為佐,陳皮為使,作丸, 湯下百丸,至二斤而安。
一男子年十八歲,自小面微黃,五月間腹大痛。醫者 與小建中湯加丁香兩貼,不效,加嘔吐清汁。又與十 八味丁沉透膈湯兩貼,食全不進,痛無休止,臥不能 起,如此五六日,又與阿魏丸百餘粒,至夜發躁不得 睡,口卻不渴。予脈之,「左三部沉弦而數,關部尤甚;右 三部沉滑而數,實痛處不可按。」遂與大柴胡湯四貼, 加甘草下之,痛嘔雖減,食猶未進,遂與小柴胡湯去 黃芩、人參,加芍藥、陳皮、黃連、生甘草,二十貼而愈。 《井窈渠》吳孺人,年近四十,得腹隱痛,常以火燒磚瓦 熨之,面與胸襟間惡火之熱氣,發時少煩,食亦減,六 脈和,皆微弦,最苦夜間不得睡,但世上凶惡之事,並 憂苦境像,皆上念時作惡,泣說離別,囑付後事,如此 者一年。眾作心痛治之,自覺氣自下衝,雖久病人卻 不瘦。予曰:「此肝受病。」遂與防風通聖散吐之。時尚春 寒,於通聖散中加桂,入薑汁調之,日三、四次。至初夏 稍熱,與當歸龍膽丸、枳朮丸,一月而愈。
一婦形瘦,色嫩味厚,幼時曾以火烘濕鞋,濕氣上襲, 致吐清水,吞酸,服丁香熱藥,時作時止。至是心疼,是 痞塊,略吐食,脈皆微弦,重似濇,輕稍和,與左金丸三 四十粒,薑湯下三十餘次,食不進。予曰:「結已開矣」,且 止藥,或思飲與水,間與青綠丸,脈弦漸添,與人參、酒、 芍藥,引金瀉木,漸思食。若大便祕,以生芍藥、陳皮、桃 仁人參為丸與之。又以蜜導。便通食進。
一老人心腹大痛,昏厥,脈洪大,食不勝一味攻擊之 藥,用四君子加川歸、沉香、麻黃,服愈。
《衛生寶鑑》曰:「漕運使崔君長男雲卿,年二十五,體本 豐肥,奉養膏粱,時有熱證,友人勸食寒涼物,因服寒 藥。至元庚辰秋瘧發,醫以砒霜等藥治之,新汲水下, 禁食熱物。瘧病未除,反添吐瀉,脾胃復傷,中氣愈虛, 腹痛腸鳴,時復胃脘當心而痛,不任其苦,屢醫未效, 至冬不瘥。延至四月間,勞役煩勞過度,前證大作,請」 予治之。診視脈得弦細而微。手足稍冷。面色青黃不 澤。情思不樂。惡人煩「飲食減少,微飽則心下痞悶, 嘔吐酸水,每發作冷汗時出,氣促悶亂不安,須人額 相抵而坐,少時易之。」予思《內經》云:「中氣不足,溲便為 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為痿厥心冤。」又曰:「寒 氣客於腸胃之間,則卒然而痛,得熱則已,非甘辛大 熱之劑,則不能愈。」遂製扶陽助胃湯,三服,大勢去,痛 減半。至秋,先灸中脘三七壯,以助胃氣,次灸氣海百 餘壯,生發元氣,滋榮百脈,以「還少丹」服之,喜飲食,添 肌肉,皮膚潤澤。明年春,灸三里二七壯,少助胃氣,引 氣下行。又以芳香助脾,服育氣湯加白檀平治之,戒 以懲忿窒慾,慎言語,節飲食,一年而平復。
真定趙客,乙丑歲六月間客於他方,因乘困傷濕麪, 心下痞滿,躁熱時作,臥不安,遂宿於寺中。僧以大毒 之藥數丸,下十餘行,心痞稍減,越日困睡,為盜劫其 財貨,心有所動,遂躁熱而渴,飲冷酒一大甌,是夜臍 腹脹痛。僧再以前藥復下十餘行,病「加困篤,四肢無 力,躁熱惡衣,喜飲冷水,米穀不化,痢下如爛魚腸腦」, 赤水相雜,全不思食,強食則嘔,痞甚於前,噫氣不絕, 足胻冷,少腹不任其痛,請予治之。診其脈,浮數八九 至,按之空虛。予泝流而尋源,蓋暑天之熱,已傷正氣, 以有毒大熱之劑下之,一下之後,其所傷之物已去 而無餘矣。遺巴豆之毒氣於腸胃之間,使嘔逆而不 能食,胃氣轉傷而然。及下膿血無度,大肉陷下,皮毛 枯槁,脾氣弱而衰,舌上赤澀,口燥咽乾,津液不足,下 多亡陰之所致也。陰既已亡,心火獨旺,故心胸躁熱, 煩亂不安。《經》曰:「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夭之由也。遂辭 而退。後易他醫,醫至,不審其脈,不究其源,惟見痞滿以枳殼丸下之,病添喘滿,利下不禁而死。
真定一秀士年三十一。肌體本弱。左脅下有積氣。不 敢食冷物。覺寒則腹痛。或嘔吐清水。眩運欲倒。目不 敢開,惡人煩。靜臥一二日,及服辛熱之藥則病退。 延至至元甲戌秋初,因勞役及食冷物,其病大作,腹 痛不止,冷汗自出,四肢厥冷,口鼻氣亦冷,面色青黃 不澤,全不得臥,扶幾而坐,咳嗽咽膈不利。予與藥服 之,見藥則吐,藥不得入,無如之何。遂以熟艾約半斤, 用白紙一張鋪於腹上,紙上攤艾令勻,又以憨蔥數 枝,批作兩半片,鋪於熟艾上,再用白紙一張覆之,以 慢火貯熨斗內熨之,冷則易之。覺腹中熱,腹皮暖不 禁,以帛三搭縫帶繫之,待冷方解。初熨時得暖則痛 減,大暖則痛止,至夜得睡,翌日再與「對證藥」服之良 愈。
癸丑歲,予隨王府承應至瓜忽都地面住。冬,有搏兔 赤馬剌,約年三旬有餘,因獵得兔,以火炙食之,各人 皆食一枚,惟馬剌獨食一枚半。抵暮至營,極睏倦渴, 飲潼乳斗餘。是夜腹脹如鼓,疼痛悶亂,臥而欲起,起 而復臥,欲吐不吐,欲瀉不瀉,手足無所措,舉家驚慌, 請予治之。具說飲食之由,診其脈,氣口大一倍於《人 迎,乃應食傷太陰經之候也。右手關脈又且有力,蓋 燒肉乾燥,因而多食則致渴飲乾肉得潼乳之濕,是 以溢滿於腸胃,非峻急之劑則不能去。」遂以備急丸 五粒,覺腹中轉失氣,欲利不利,復投備急丸五粒,又 與無憂散五錢。須臾大吐,又利十餘行,皆物與清水 相合而下,約二斗餘。腹中空快,漸漸氣調,至平旦以 薄粥飲少少與之,三日後,再以參朮之藥調其中氣, 七日而愈。或曰:「用峻急之藥,汝家平日所戒,今反用 之何也?」予對曰:「理有當然,不得不然。〈內經〉》曰:『水穀入 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更虛更實,此 腸胃傳化之理也。今飲食過節,腸胃俱實,胃氣不能 腐熟,脾氣不能運化,三焦之氣不能升降,故成傷也』。 大抵內傷之微者,但減食一二日自消。若傷之重者, 以藥內消之。傷之大重者,以藥下之。若藥不瞑眩,厥 疾不瘳,峻急之劑,何不可用之有?或者然之。
至元戊寅五月間,積雨不止,魯齋許平仲先生,時年 五十有八,面目肢體浮腫,大便多溏,腹脹腸鳴,時痛, 飲食減少。命予治之,脈得弦細而緩。先生曰:「年壯時 多曾服牽牛大黃藥,面目四肢時有浮腫,今因陰雨, 故大發。」予曰:「營運之氣,出自中焦,中焦者胃也。胃氣 弱,不能布散水穀之氣,榮養臟腑,經絡皮毛,氣行而」 澀,故為浮腫。大便多溏而腹脹腸鳴,皆濕氣勝也。四 時五臟,皆以胃氣為本,五臟有胃氣,則和平而身安。 若胃氣虛弱,不能運動滋養五臟,則五臟脈不和平。 本臟之氣盛者,其脈獨見,輕則病甚,過則必死。故《經》 曰:「真臟之脈弦,無胃氣則死。」先生之疾,幸而未至於 甚,尚可調補。人知服牽牛、大黃為一時之快,不知其 為終身之害也。遂用平胃散加白朮、茯苓、草豆蔻仁, 數服而腹脹溏瀉,腸鳴時痛皆愈,飲食進止。有肢體 浮腫,以「導滯通經湯」主之,良愈。
《醫學綱目》曰:「予少年時,曾患臍腹㽲痛,初不疑其虛, 遍服諸家藥無效。遂自診之,覺是虛證,合《本事方》半 夏、生薑、陳皮、桂心、吳萸一劑,服,未至半劑,頓愈。 一男子腸鳴食少,臍下有塊耕動,若得下氣多乃已, 已而復鳴,醫用疏氣藥與服,半年不效。予用參、朮為 君,甘草、連、芩、枳殼、乾薑為臣,一貼腸鳴止,食進。又每 服吞」厚朴紅豆丸。其氣耕亦平。《經》雲。「脾胃虛則腸鳴 腹滿。」又雲。「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此之謂也。
《醫學正傳》云:「山頭沈三十一丈,年三十餘,身材肥盛, 夏秋間因官差丈量田地辛苦,至冬間得痞滿證,兩 脅氣攻胸中飽悶不能臥,欲成脹滿證。歷數毉,皆用 疏氣耗散之藥,不效。三月初旬,召予診治,兩手關前 皆浮洪而弦濇,兩關後脈皆沉伏。予曰:『此膈上有稠 痰,脾土之氣敦阜,肝木鬱結而不伸,當用吐法,木鬱』」 達之也。奈冬月降沉之令,未可行此法。且與豁痰疏 肝氣,瀉脾胃敦阜之氣。用平胃散加半夏、茯苓、青皮、 川芎、龍膽、香附、砂仁、柴胡、黃連、䒷蔞子等藥,病退十 之三四,待次年二月初,為行「倒倉法」,平安。
《薛己醫案》曰:「唐儀部胸內作痛,月餘腹亦痛,左關弦 長,右關弦緊,面色黃中見青,此脾虛肝邪所乘。以補 中益氣加木香、半夏,二劑而愈。又用六君子湯二劑 而安。」
一人年踰四十,胸患瘡成漏,日出膿椀許,喜飲食如 常,用十全大補湯加遠志、貝母、白蘞、續斷,灸以附子 餅,膿漸少,調護歲餘而愈。
一少婦胸膺間潰一竅,膿血與口中所欬相應而出, 以參芪當歸加退熱排膿等藥而愈。或曰:「此因肺痿 所致。」
一人胸腫一塊,半載不消,令灸百壯方潰,服大補藥 不斂,灸附子餅而愈。
一百戶,胸患毒腫高臖,赤發熱,脈數,大小便澀,飲食如常。《齊氏》曰:「腫起色赤,寒熱疼痛,皮膚壯熱,頭目昏 重,氣血實也。」又曰:「大小便澀,飲食如故,腹滿膨脹,胸 膈痞悶,肢節疼痛,身熱脈大,精神昏冒,臟腑實也。」進 黃連內疏湯二劑,諸證悉退。更以荊防敗毒散,加黃 芩、山梔,四劑稍愈。再以四物加芩、連、白芷、桔梗、甘草、 金銀花,數劑而消。按:此項治法,雖因脈證皆實而用 泄法,然有先後次序,先攻裡,後發表,最後又和解。前 賢治病,不肯孟浪如此,學者可不以此為法哉! 一男子每遇勞役,食少,胸痞,發熱頭痛,吐痰作渴,脈 浮大。余曰:「此脾胃血虛病也,脾為至陰而生血也。」不 信,服二陳加黃連、枳實、厚朴之類,諸證益甚。又服四 物、黃蘗、知母、麥門,更腹痛作嘔,脈洪數而無倫次。余 先用六君加炮薑,痛嘔漸愈;又用補中益氣全愈。 府庠徐道夫母,胃脘當心痛劇,右寸關俱無,左雖有, 微而似絕,手足厥冷,病勢危篤。察其色,眼胞上下青 黯,此脾虛肝木所勝。用參、朮、茯苓、陳皮、甘草補其中 氣,用木香和胃氣以行肝氣,用吳茱萸散脾胃之寒, 止心腹之痛,急與一劑,俟滾先服,煎熟再進,諸病悉 愈。向使泥痛無補法,而反用攻伐之藥,禍不旋踵。 一婦人懷抱鬱結,不時心腹作痛,年餘不愈,諸藥不 應,余用歸脾加炒山梔而愈。 廷評張汝翰,胸膈作痞,飲食難化,服枳朮丸,久而形 體消瘦,發熱口乾,脈浮大而微,用補中益氣加薑桂, 諸證悉退。惟見脾胃虛寒,遂用八味丸補命門火,不 月而飲食進,三月而形體充。此證若不用前丸,多變 腹脹喘促,腿足浮腫,小便淋瀝等證,急用《濟生》加減 腎氣丸,亦有得生者。
一儒者面色痿黃,胸膈不利,吞酸噯腐,恪服理氣化 痰之藥,大便不實,食少體倦,此脾胃虛寒,用六君加 炮薑、木香漸愈,更兼用四神丸而元氣復。此證若中 氣虛弱者,用人參理中湯,或補中益氣加木香、乾薑, 不應,送左金丸或越鞠丸。若中氣虛寒,必加附子或 附子理中湯,無有不愈。
一上舍飲食失宜,胸腹膨脹,噯氣吞酸,以自知。醫用 二陳、枳實、黃連、蒼朮、黃蘗之類,前證益甚,更加足指 腫痛,指縫出水,余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治之而 愈。若腿足浮腫,或焮腫寒熱,嘔吐,亦用前藥。
儒者胡濟之,場屋不利,胸膈膨悶,飲食無味,服枳朮 丸,不時作嘔,用二陳、黃連、枳實;痰湧氣促,加紫蘇、枳 殼;喘嗽腹脹,加厚朴、腹皮;小便不利加檳榔、蓬朮;泄 瀉腹痛,悉屬虛寒,用六君加薑桂,二劑不應,更加附 子一錢,二劑稍退,數劑十愈六七,乃以八味丸全愈。 一上舍嘔吐痰涎,發熱作渴,胸膈痞滿,或用清氣化 痰降火。前證益甚。更加足指腫痛。指縫出水。余用補 中益氣加茯苓、半夏治之而愈。若腿足浮腫。或焮腫 寒熱嘔吐。亦用前藥。
一人嘔吐痰涎,發熱作渴,胸膈痞滿,或用清氣化痰 降火藥益甚,涎自出。余曰:「嘔吐痰涎,胃氣虛寒;發熱 作渴,胃不生津;胸膈痞滿,脾胃虛也。當生發陽氣,諸 病自退。」不信,仍服前藥,虛證悉至,復請治。余曰:「飲食 不入,吃逆不絕,泄瀉腹痛,手足逆冷,是謂五虛。煩熱 作渴,虛陽越於外也。脈洪大,脈欲絕也,死期迫矣。」或 曰:「殞於日乎,夜乎?」余曰:「脈洪大,當殞於晝。」果然。 一婦人性沉靜多慮,胸膈不利,飲食少思,腹脹吞酸, 面色青黃,用疏利之劑。余曰:「此脾虛痞滿,當益胃氣。」 不信,用之,胸膈果滿,飲食愈少。余以調中益氣加香、 砂、炮薑,漸愈。後以六君、芎、歸、貝母、桔梗、炮薑而愈。 陸母,久患心腹疼痛,每作必胸滿嘔吐,厥逆,面赤 脣痲,咽乾舌燥,寒熱不時,而脈洪大。眾以痰火治之, 屢止屢作。迨乙未春,發熱頻甚,用藥反劇。有朱存默 氏謂服寒涼藥所致,欲用參、朮等劑。彼疑痛無補法, 乃請予診。曰:「此寒涼損真之故,內真寒而外假熱也。 且脈息弦洪而有怪狀,乃脾氣虧損,肝脈乘之而然, 惟當」溫補其胃。遂與補中益氣加半夏、茯苓、吳茱、木 香。一服而效。
上舍毛體仁,素陰虛,春初咳嗽,胸中隱痛,腎脈數而 無力,肺脈數而時見,此腎氣損,陰火盛。用六味丸料 一劑,病勢雖減,內癰已成。蓋因元氣虛而未能發出, 火令可畏。不信,服痰火之劑,兩月後,乳間微腫,脈洪 數而無力。余曰:「膿內潰矣,當刺出其膿,以免內攻之 禍。」不信,又月餘請視,但鍼得一孔,膿兜不利,仍復內 攻,脣舌青赤。余曰:臟腑已壞,吾何能治之?後果歿。 一夫人性剛多怒,胸前作痛,肉色不變,脈數惡寒。《經》 曰:「洪數脈應發熱,反惡寒,瘡疽也。」今脈洪數,則膿已 成,但體豐厚,故色不變,似乎無膿。以痛極始肯鍼,鍼 入數寸,出膿數椀,以清肝消毒藥治之而愈。設泥其 色而不用鍼,無可救之理。
一男子患胃脘癰,用射干湯之類將愈,但氣喘體倦, 發熱作渴,小便頻數,此肺氣不足,用補中益氣,山藥、 山萸、麥冬、五味,時仲夏,更以生脈散代茶飲而愈。 一婦人素食厚味,吐膿已愈,但小便淋瀝,此肺腎氣虛,用補中益氣加麥冬、五味,及加減八味丸而愈。若 膏粱之人,初起宜用清胃散。
「陽山之內,素善怒,胸膈不利,吐痰甚多,吞酸噯腐,飲 食少思,手足發熱,十餘年矣。所服非芩連、枳實,必檳、 蘇、厚朴。左關弦洪,右關弦數,此屬肝火血燥,木乘土 位,朝用六味地黃丸,以滋養肝木,夕用六君加當歸、 芍藥,以調脾土」,不月而愈。癸卯夏,患背疽,證屬虛寒, 用大溫補之藥而愈。乙巳夏,因大怒,吞酸噯腐,胸腹 脹滿。余以他往旬日,或用二陳石膏治之,吐涎如湧, 外熱如灼,將用滾痰丸下之。余到診之,脈洪大,按之 如無,曰:「此乃脾胃虧損而發熱,脾弱而涎泛出也。」用 六君加薑、桂一鍾,即睡覺而諸證如失,數劑而康。 一男子寒熱作渴,不時咳吐,口內血腥,又五日吐膿, 身皮甲錯,用射干湯四劑,膿血已止。但氣壅痰多。以 甘桔湯而愈。蓋余知其為胃脘癰也。
羅工部仲夏腹惡寒而外惡熱,鼻吸氣而腹覺冷,體 畏風而惡寒,脈大而虛微,每次進熱粥甌許,必兼食 生薑甌許,若粥離火食之,腹內即冷。余曰:熱之不熱, 是無火也,當用八味丸壯火之源,以消陰翳。彼反服 四物、元參之類而歿。
儀部李北川常患腹痛,每治以「補中益氣」加山梔即 愈。一日因怒,肚腹作痛,胸脅作脹,嘔吐不食,肝脈弦 緊,面色黃中見青兼赤,此脾氣虛弱,肝火所乘。仍用 前湯吞「左金丸」,一服而愈。
太守朱陽山,因怒腹痛作瀉,兩脅作脹,或胸乳作痛, 或寒熱往來,或小便不利,飲食不入,嘔吐痰涎,神思 不清,此肝木乘脾土。用小柴胡加山梔、炮薑、茯苓、陳 皮、酢製黃連,一劑即愈。
儒者沈尼文,內停飲食,外感風寒,頭痛發熱,惡心腹 痛,就治敝寓。余用人參養胃加芎、芷、麯糵、香附、桔梗, 一劑而愈。次日抵家,前病仍作,腹痛,請治。以手按痛 即止,此客寒乘虛而入也。乃以香砂六君加木香、炮 薑服之,睡覺痛減六七,去二香再服,飲食少進,又加 黃芪、當歸,少佐升麻而愈。 楊錦衣子十歲,腹脹痛,服消導藥不應。彼以為中毒, 請診其脈,右關沉伏,此食積也。今腹脹善噫,舌本強, 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皆脾病也。審之,果因食粽得 此,以白酒麯、熱酒服而愈。 黃恭人腹內一塊,不時作痛,痛則人事不知,良久方 蘇。諸藥不應,其脈沉細,則非瘡毒。《河間》云:「失笑散治 疝氣及婦人血氣痛欲死,並效。」與一服,痛去六七,再 服而平。此藥治產後心腹絞痛,及兒枕痛尤妙。 光祿高署丞,脾胃素虛,因飲食勞倦,腹痛胸痞,用大 黃等藥下之,譫語煩躁,頭痛喘汗,吐瀉頻頻,時或昏 憒,脈大無倫,用六君加炮薑,四劑而安。但倦怠少食, 口乾發熱,六脈浮數,欲用瀉火之藥。余曰:「不時發熱, 是無火也;脈浮大,是血虛也,脈虛浮是氣虛也。」此因 胃虛五臟虧損,虛證發見,服補胃之劑,諸證悉退。 進士劉華甫,停食腹痛,瀉黃吐痰,服二陳、山梔、黃連、 枳實之類,其證益甚。左關弦緊,右關弦長,乃肝木尅 脾土,用六君加木香治之而愈。若食巳消而泄未巳, 宜用異功散,以補脾胃。如不應,用補中益氣,升發陽 氣。凡泄利色黃。脾土虧損。真氣下陷。必用前湯加木 香、肉蔻溫補。如不應。當補其母。宜八味丸。
癸卯春人日,余在下堡顧氏會間,有儒者許梅村雲, 「舍親馬生者,發熱煩渴,時或頭痛,昨服發散藥,反加 喘急腹痛,其汗如水,晝夜譫語。」余意此勞傷元氣,誤 汗所致,其腹必喜手按。許往詢之,果然。遂與十全大 補加附子一錢,服之熟睡,喚而不醒,舉家驚惶,及覺 諸證頓退,再劑而痊。凡人飲食勞役,起居失宜,見一 切火證,悉屬內真寒而外假熱,故肚腹喜煖,口畏冷 物,此乃形氣病氣,俱屬不足,法當純補元氣為善。 上舍周一元,腹患癰,三月不愈,膿水清稀,朝寒暮熱, 服四物、黃蘗、知母之類,食少作瀉,痰涎上湧,服二陳、 枳實之類,痰涎愈甚,胸膈痞悶。謂余曰:「何也?」余曰:「朝 寒暮熱,血氣虛也;食少作瀉,脾腎虛也。」痰湧胸痞,脾 肺虛,悉因真氣虛而邪氣實也。當先壯其胃氣,使諸 臟有所稟,而邪自退矣。遂用六君加黃芪、當歸,數劑, 諸證漸退。又用十全大補湯,肌肉漸斂。更用補中益 氣湯,調理而痊。
從姪孫,年十四而畢姻。乙巳春,年二十四,腹中作痛, 用大黃等藥二劑,下血甚多,胸腹脹滿,痰喘發熱。又 服破氣降火藥一劑,汗出如水,手足如冰。余他往,適 歸,診之,右關洪數,右尺尤甚,乃腹癰也。雖能收斂,至 夏必變而成瘵證。用參、芪各一兩,歸、朮各五錢,陳皮、 茯苓各三錢,炙甘草、炮薑各一錢。二劑諸證少退,腹 始微赤,按之覺痛,又二劑作痛,又二劑腫痛,脈滑數, 鍼出膿瘀,更用大補湯,精神飲食如故。因遺精,患處 色黯,用前藥加五味子、山萸、山藥、骨脂、吳萸等劑,瘡 口漸斂,瘵證悉具。其脈非洪大而數,即微細如無。惟 專服獨參湯,人乳汁少復,良久仍脫。余曰:「當備後事以俟火旺。」乃禱鬼神,巫者歷言往事如見,更示以方 藥,皆峻利之劑,且言保其必生敬信,服之後果歿。《經》 曰:「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而況又輕信方藥於 邪妄之人耶?書此以警後患。
《鴻臚》蘇龍溪小腹內腫脹作痛,大小便祕結,作渴飲 冷,脈洪數而實。用黃連解毒二劑,腫痛頓止,二便調 和,用活命飲而愈。
進士邊雲莊,腹痛惡寒,脈浮數。余曰:「浮數之脈而反 惡寒,瘡疽之證也。」不信。數日後,復請視之,左尺洪數。 余曰:「內有膿矣。」仍不信。至小腹痛脹,連及兩臀,始悟。 余曰:膿潰臀矣,氣血俱虛,何以收斂?急服活命飲一 鍾,臀潰一孔,出膿斗許,氣息奄奄。用大補藥一劑,神 思方醒。每去後,糞從瘡出,痛不可當,小肚間如有物 上挺,即發痙,不省人事,煩躁,脈大,舉按皆實。省而診 之,脈洪大,按之如無。以「十全大補」倍用參、芪至四斤, 更加附子二枚,煎膏服而痙止。又用十全大補湯五 十餘劑而瘡斂。
一男子患腹癰,「腫硬不潰,乃陽氣虛弱,嘔吐少食,乃 胃氣虛寒,法當溫補脾胃。假如腫赤痛甚,煩躁脈實 而嘔,為有餘,當下之。腫硬不潰,脈弱而嘔,為不足,當 補之。若痛傷胃氣,或感寒邪穢氣而嘔者,雖腫瘍猶 當助胃。」彼不信,仍服攻伐藥而果歿。
給事錢南郭,腹患癰已成,余用托裡之藥漸起發。彼 惑於眾論,用行氣破血以圖內消,形體甚倦,飲食益 少,患處頓陷,色黯堅硬,按之不痛。余用大補之劑,色 赤腫起,膿熟鍼之,再用托裡之藥,腫硬漸消而愈。 一男子腹內作痛,腹外微腫,或用藥汗之,外無形色, 脈數無力,此元氣虧損,毒不能外起,遂與參、芪、歸朮 之類數劑,漸發於外。又數劑膿成,而欲鍼之,惑於人 言,用大黃、白芷、穿山甲之類,引膿從便出,以致水瀉 不止,患處平陷,自汗盜汗,發熱作渴不食。仍用前藥 加半夏、陳皮、薑、桂,四劑形氣漸復。又數劑鍼去其膿, 仍用補劑,喜年幼未婚得痊。
司馬李梧山患此,腹痛而勢已成。用活命飲一劑,痛 頓止;用托裡消毒散,腫頓起。此膿將成也。用托裡散 補之,自潰而愈。
錦衣掌堂劉廷器,正德辛未仲夏腹患癰,潰而膿清, 熱渴腹脹,作嘔不食。或以為熱毒內攻,皆用芩連大 黃之劑,病癒甚。余曰:「當捨時從證」,投以參、芪、薑、附等 藥,一劑嘔止食進,再用托裡等劑而瘡愈。
通府張廷用患腸癰,兩月餘矣,時出白膿,體倦惡寒, 此邪氣去而中氣虛也。余用托裡散兼益氣湯,徐徐 呷之。又令以豬肚肺煑爛,取其湯調米粉煑,時呷半 盞,後漸調理而痊。
一男子裡急後重,下膿脹痛,此脾氣下陷,用排膿散、 蠟礬丸而愈。後因勞役,寒熱體倦,用補中益氣湯而 安。
一婦人患此,小腹脹痛,小便如淋,時時汗出,此瘀血 凝結於內,先以「神效䒷蔞散」,二劑少愈,更以薏苡仁 湯而愈。
一婦人小腹脹,痛而有塊,脈芤而澀,此瘀血為患也, 以四物加延胡索、紅花、桃仁、牛膝、木香,二劑血下而 痊。
一婦人小腹脹痛,大便祕澀,轉側有水聲,脈洪數,此 膿瘀內潰也。以梅仁湯一劑下瘀血,諸證悉退;再以 薏苡湯二劑而瘥。
一婦人膿成脹痛,小便不利,脈洪數,此膿毒內潰也, 服太乙膏三錢,膿下甚多;更以䒷蔞散、蠟礬丸及托 裡藥而安。如用雲母膏尤妙。
一婦人產後患此,惡血不止,小腹作痛,服瓜子仁湯, 下瘀血而痊。大凡瘀血停滯,宜急治之,緩則腐化為 膿,最為難治。若流注關節,則為敗證。
一婦腸中痛甚,大便自小便出。李生診之曰:「芤脈見 於陽部,此腸癰也。」以雲母膏一日十圓,煎黃芪湯吞 之,利膿數升而安。
一女子腹痛,百方不治,脈滑數,時作熱,腹微急。孫曰: 「痛病脈當沉細,今滑數,此腸癰也。」以雲母膏一兩為 丸,如梧桐子大,以牛皮膠鎔入酒中,並水吞之,餉時 服盡,下膿血愈。
一男子小腹痛而堅硬,小便數,汗時出,脈遲緊,以大 黃湯一劑,下瘀血合許,以薏苡仁湯四劑而安。 一產婦小腹疼痛,小便不利,以薏苡仁湯二劑痛止, 更以四物湯加桃仁、紅花,下瘀血升許而愈。大抵此 證,皆因榮衛不調,或瘀血停滯所致。若脈洪數,已有 膿,脈但數,微有膿。脈遲緊,乃瘀血,下之即愈。若患甚 者,腹脹大。轉側作水聲。或膿從臍出。或從大便出。宜 太乙膏及托裡藥。
一男子膿已成,用「雲母膏」一服,下膿升許,更以排膿 托裡藥而愈。後因不守禁忌,以致不救。
一婦人因經水多,服澀藥止之,致腹作痛,以失笑散 二服而瘳《醫方考》曰:「宋徽宗常食冰,因致腹痛,國醫進藥俱不 效,乃召泗州楊吉老診之。吉老曰:『宜主理中丸』。上曰: 『服之屢矣,不驗』。吉老曰:『所進湯使不同,陛下之疾,得 之食冰,今臣以冰煎藥,此欲已其受病之原也』。」果一 服而瘳。崐謂是義也,《大易》所謂同氣相求,《內經》所謂 「衰之以屬也。」自非吉老之良。烏能主此。
《證治準繩》曰:「予讀中祕書時,館師韓敬堂先生常患 膈痛,診其脈,洪大而濇,予用山梔仁、赤麴、通草、大麥 芽、香附、當歸、川芎煎湯,加薑汁、韭汁、童便、竹瀝之類, 飲之而止。一日勞倦忍饑,痛大發,亟邀予至,曰:『晨起 痛甚,不能待公,服家兄藥,下咽如刀割,痛益甚,不可 忍,何也』?予曰:『得非二陳、平胃、烏藥、紫蘇之屬乎』?曰:『然』。」 曰「是則何怪乎其增病也。」夫勞餓而發。飽逸則止。知 其虛也。飲以十全大補湯。一劑而痛止。
呂滄洲治郡守李母龐,病小腹痛。眾醫皆以為瘕聚, 久藥不效。呂診,循其少陰脈,如刀刃之切手,胞門芤 而數,知其陰中痛,癰結小腸也。告之曰:「太夫人病在 幽隱,不敢以聞,幸出侍人語之。」乃出老嫗。呂曰:「苦小 腸癰,以故臍下如瘕聚。今膿已成,痛迫於玉泉,當不 得前後,溲則痛甚。」嫗曰:「誠如公言。」遂用國老將軍為 向導,麒麟竭、琥珀之類攻之,膿自小便出,應手愈。 又一小兒患內癰,腹脹臍凸而頗銳,醫欲刺臍出膿, 其母不許,請呂視之。見一僧擁爐熾炭,然銅筯一枝 於烈火中,瞪目視翁曰:「此兒病癰發小腸,苟舍刺臍 無他法。」呂諭之曰:「臍,神闕也,針刺所當禁。矧癰舍於 內,惟當以湯丸攻之,苟如爾言,必殺是子矣。」僧怒趨 而出。呂投透膿散一匕,明日膿自臍潰。繼以十奇湯, 下萬應膏丸而瘥。
《外科正宗》曰:「一幼婦產後月餘,腹中漸痛,腫脹如蠱, 內醫紛紛認為蠱病,又月餘沉重昏憒,彼家已棄不 治,請予視童稚瘍恙,偶言此,予討診之,彼時人雖憒 不醒,診之其脈細數有力,此內癰膿病也,猶似不妨。 彼家曰:『無生之理』。予曰:『腹腫上見而按之一決,其生 何如?隨視腫皮緊急光亮,臍下大熱,此內癰不妨,乃 萬無一失之病』。」彼家懽悅,分付先備淨桶,用滾湯半 桶蓋之聽用。先以薏苡仁湯加酒炒大黃二錢,徐徐 灌服,待腹中覺痛,搭起患者坐桶上,熱氣熏蒸,其膿 如湧泉,連湯與膿,約共滿桶,其患即甦。更服八珍湯 加牡丹皮、五味子,調理月餘而安。
「一婦人腹脹如鼓,臍突寸許,小水澀滯,轉側腹有水 聲,此內膿已成」,因刺臍上突頂,出膿盆許,以牡丹皮 散五六劑,其膿漸少,朝以八味丸,暮以八珍湯加澤 瀉、牡丹皮、黃芪、破故紙服之,月餘而愈矣。 「一婦人小產,瘀血未盡,勞動之早,小腹腫痛月餘,大 便祕燥,小便澀滯,口燥咽乾,煩悶不睡。內醫調理,其 病日重。」偶見予問之,予曰:「恐內癰也。」及診,脈數實而 有力,此腸癰已成。用薏苡仁湯加大黃,一服,下膿數 椀,脹痛遂止。外腫堅硬不散,仍焮作痛,此欲潰膿,從 外泄也。以十全大補湯三服,膿脹痛而鍼之,更服八 珍湯加牡丹皮、五味子,月餘而斂。
一男子小腹脹痛,裡急後重,時時下膿,醫作痢治之, 愈重。診之,脈芤而數,此小腸癰也。以薏苡仁湯一服, 下膿升許,隨不墜重,更以牡丹皮散,六服而安。 《景岳全書》曰:「向予荊人,年及四旬,於八月終初寒之 時,偶因暴雨後中陰寒,沙毒之氣,忽於二鼓時,上為 嘔惡,下為胸腹攪痛,勢不可當。時值暮夜,藥餌不及, 因以」鹽湯探吐之,痛不為減,遂連吐數次,其氣愈升, 則其痛愈劇,因而上塞喉咽,甚至聲不能出,水,藥毫 不可入,危在頃刻間矣。余忽憶先年曾得祕傳「刮沙 法」,乃擇一光滑細口磁椀,別用熱湯一鍾,入香油一 二匙,卻將椀口蘸油湯內,令其煖而且滑,乃兩手覆 熱其椀於病者背心,輕輕向下刮之,以漸「加重,椀乾 而寒,則再浸再刮。良久覺胸中脹滯,漸有下行之意, 稍見寬舒,始能出聲。頃之,忽腹中大響,遂大瀉如傾, 其痛遂減,幸而得活。瀉後得睡一飯頃,復通身搔癢 之極,隨發出疙瘩風餅如錢大者,不計其數,至四鼓 而退。」愈後細窮其義,蓋以五臟之系,咸附於背,故向 下刮之,則邪氣亦隨而降。「凡毒氣上行則逆,下行則 順,所以得愈。」雖近有「兩臂刮沙」之法,亦能治痛,然毒 深病急者,非治背不可也。至若風餅疙瘩之由,正以 寒毒之氣充塞表裡,經臟俱閉,故致危劇。今其臟毒 既解,然後經氣得行,而表裡俱散也。可見寒邪外感 之毒,凡臟氣未調,則表亦不解,表邪未散,則臟必不 和。此其表裡相關,義自如此,故治分緩急,權衡在人 矣。繼後數日,一魏姓者,亦於二鼓忽患此證,治不得 法,竟至五鼓,痛極而斃。遇與不遇,此其所以為命也。 凡腹痛因食者,或因滯物,或因冷物,皆能停積中脘, 須用前治食法加減治之,此正法也。然又有食停小 腹者,余嘗治一上舍,年及三旬,因午刻食水煑麪角, 將至初更,食及小腹,下至右角間,遂停積不行,而堅 突如拳,大如鵝卵,其痛之劇,莫可名狀。余為治之,察其明係麪積,顯而無疑。然計其已入大腸,此正通則 不痛之證也。乃與木香檳榔丸,連下二三次,其痛如 故。因疑藥力之緩,猶未及病,乃更投神祐丸以瀉之, 又不效。余謂「此必藥性皆寒,故滯有不行也。」因再投 備急丸,雖連得大瀉,而堅痛毫不為減。斯時也,余計 窮矣。因潛測其由,不過因麪豈無所以制之?今既逐 之不及,使非借氣以行之不可也。且計麪毒,非大蒜 不殺,滯非木香不行,又其滯深道遠,非精銳之嚮導 不能達,乃用火酒磨木香,令其嚼生蒜一瓣,而以香 酒送之。一服後,覺痛稍減,三四服後,痛漸止而食漸 進,方得全愈。然雖痛止食進,而小腹之塊仍在,後至 半年許,始得消盡。由是知欲消食滯,即大黃、巴豆猶 有所不能及,而惟宜行氣為先也。且知飲食下行之 道,乃必由小腹下右角間,而後出於廣腸,此自古無 人言及者,故並筆之,用以廣人之聞見。
一人患心腹大痛,或止或作,痛不可忍。凡用去疾行 氣等藥,百方不效。但於病極時,須用拳搥之,痛得少 止,而旋止旋作,久不能愈,日加困弊,莫測其故。忽一 胡僧見之曰:「余能治也。」遂令病者先食香餌,繼進一 丸,打下一硬嘴異蟲,遂愈。此因蟲囓腸臟,所以痛極, 搥之則五內震動,蟲亦畏而斂伏,不槌則蟲得自由, 所以復作,此亦驗蟲奇法。故凡見心腹痛證,但用揉 按重捻而痛得暫止者,多有因蟲而然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