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十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
第四十三卷目錄
輿圖部彙考一
上古〈伏羲氏一則 神農氏一則 有熊氏一則 高陽氏一則〉
陶唐氏〈帝堯一則〉
有虞氏〈帝舜一則〉
夏〈禹一則〉
商〈總一則〉
坤輿典第四十三卷
輿圖部彙考一
編輯上古
編輯太昊伏羲氏始建方分土
編輯按《路史》:「伏羲氏命鳥明奠八方,旌九位而分九土。」
〈注〉《真源賦》:伏羲別九宮,因此置九州。《法語》云:「始定四海之廣,作八卦,分九州。」據共工氏霸九州。則州之九分,不自帝嚳若黃帝矣,亦自然之勢也。
視地之壙,物之夥,其爭日大,勢不可以偏制而獨任, 於是經國謀賢,以極治寄,而閎法制,故不慮不圖而 人正。
〈注〉世謂黃帝始分土建國,非也。按:神農已伐補遂,攻夙沙,伏羲時已有紀侯、陽侯,而《傳》亦記神農有遠國近國之制矣,非始於黃帝也。《論語摘輔象》曰:「燧人之佐成,博受古諸。」宋衷以為受諸侯之事,蓋土地壙絕,非賢共理,則雖聖人有所不遍從古然也。
炎帝神農氏始度地辨方經土定製
編輯按《路史》:「神農氏命白阜,紀地形遠近、山川林藪所至, 而正其制。」
〈注〉蓋正九州之制。《錦帶書》云:「神農甄四海。」故《文選詩》云:「神農更王,軒轅承紀,畫野分疆,爰封眾子。」《命曆序》云:有神人駕六龍出地輔,號皇神農。始立地形,甄度四海遠近,山川林藪所至,東西九十萬里,南北八十一萬里。《世紀》云:「自天地設闢,未有經界之制。」三皇尚矣。諸子言:神農王天下,地東西九十萬里,南北八十五「萬里」,蓋所制「里」於今有所不同者。
於是辨方正位,經土分域,處賢以便勢,於以相用而 寄其慼。近國地廣而遠彌小,負海之邦,率三在地。
《呂氏春秋》云:神農分國,近國地廣,遠國地愈小,海上有十里之國與二十里也。此特一聚落附庸采地爾。以今觀之,中華戶密,緣海人稀,而何以為國哉?《三墳書氣墳》云:「山氣上,聖人以安萬國。」 夷考其制,蓋制應有萬,且不應見於炎帝之後。世言黃帝始創萬國,繆矣。
國土相望,彘狗之聲相聞,以大用小,繇中下外,猶運 指建瓴,而王者以家焉。乃課工定地,為之城池以守 之。
黃帝有熊氏畫野分州始建萬國
編輯按《通典》:「昔黃帝方制天下,立為萬國。」
〈注〉蓋舉其大數。
《易》稱「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及少昊氏之衰,其後制度 無聞矣。
按《路史》:「黃帝命豎亥通道路,正里候命風后,方割萬 里,畫野分疆。」
〈注〉班固云:「分州」,《周公職錄圖》云:「黃帝受命,風后受圖割地,始布九州,置十二圖。」又見《太一》,或占割定之也。
「《得小大》之國萬區」,而神靈之封隱焉。
〈注〉《後漢書》云:「昔在皇唐,經略萬國,燮定東西,疆理南北。」傳言神靈之封七千,此公孫卿假為申公說,妄也。劉恕《外紀》辨「百里之國萬區」,非是。詳《國名記》。
按《宜齋野乘》:「黃帝時畫野分州八家為井,井一為鄰, 鄰三為朋,朋三為里,里五為邑,邑十為都,都十為師, 師十為州。一州是百五十三萬家。」
顓頊高陽氏始建九州
編輯按《通典》:「顓頊之所建,帝嚳受之,創制九州,統領萬國。」
〈注〉雍,荊,豫,梁,徐,冀,青,兗,揚。
按《路史》:「高辛氏於是盡地之制,受少昊高陽之經理, 卒創九州,以統理下國。」
〈注〉水中之可居者曰州,川有所擁也。後世加水,故《共工》幽州作州,而蘇子遂雲「北裔水中」,非也。九州之制久矣,伯禹作《九賦》爾,而說者乃謂禹始分九州,妄也。炎黃已九州矣,《通典》等謂帝《九州》蓋皆定其疆理,欲其支脈貫通得所爾,非創之也,非若後世率意割南益北,斷手屬足,而不顧其地理者也。
陶唐氏
編輯帝堯置九州如舊制
編輯按《通典》:「堯遭洪水,天下分絕,使禹平水土,還為九州如舊制。」
有虞氏
編輯帝舜始分天下為十二州
編輯按:《書經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濬川。」
〈孔傳〉肇,始也。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為幽州并州分青州為營州,始置十二州。封,大也。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為州之鎮。有流川則深之,使通利。〈疏〉正義曰:《禹貢》治水之時,猶為九州,今始為十二州,知禹治水之後也。禹之治水,通鯀九載,為作十有三載,則舜攝位元年,九州始畢,當是二年之後,以境界太遠,始別置之。知分冀州為幽州、并州者,以王者廢置,理必相沿。《周禮職方氏》九州之名,有幽、並,無徐、梁。周立州名,必因於古,知舜時當有幽、並。《職方》幽、並山川,於《禹貢》皆冀州之域,知分冀州之域為之也。《爾雅釋地》九州之名,於《禹貢》無梁、青而有幽、營,雲「燕曰幽州,齊曰營州。」孫炎以《爾雅》之文與《職方》《禹貢》並皆不同,疑是殷制,則營州亦有所因,知舜時亦有營州,齊即青州之地,知分青州為之,於此居攝之時,始置十有二州,蓋終舜之世常然。宣三年《左傳》云:「昔夏之方有德也,貢金九牧」,則禹登王位,還置九州,其名蓋如《禹貢》,其境界不可知也。〈又〉《釋詁》云:「冢,大也。」舍人曰:「冢,封之大也。」定四年《左傳》云:「封豕,長蛇相對。」是封為大也。《周禮職方氏》每州皆云其山鎮曰某山。州內雖有多山,取其最高大者以為其州之鎮,特舉其名,是殊大之也。其有川,無大無小,皆當深之,故云「濬川。」〈蔡註〉肇,始也。十二州,冀、兗、青、徐、幽、並、營、荊、梁、豫、揚、雍也。中古之地但為九州,曰冀、兗、青、徐、荊、揚、豫、梁、雍。禹治水作貢,亦因其舊。及舜即位,以冀、青地廣,始分冀東恆山之地為并州,其東北醫巫閭之地為幽州,又分青之東北遼東等處為營州,而冀州止有河內之地,今河東一路是也。封,表也。封十二山者,每州封表一山,以為一州之鎮,如《職方氏》言揚州,其山鎮曰會稽之類。「濬川,濬道」,十有二州之川也。然舜既分十有二州,而至商時又但言「九圍」、「九有」,《周禮職方氏》亦止列為九州,有揚、荊、豫、青、冀、雍、幽、冀、並而無徐、梁、營也。則是為十二州。蓋不甚久,不知其自何時復合為九也。〈大全〉新安陳氏曰:「舜即位,初咨十有二牧,後又曰州十有二師,則終舜之世,分九州為十二州,禹又並為九州,有《左傳》可證。昔夏之方有德也,貢金九牧。」劉氏曰:「帝都冀州,冀州北接北狄,而其域大於九州,分冀為幽、並,以此二州捍狄,使不得接畿甸,所以壯帝畿之翊衛,而禦外夷之輕侮也。」
按《通典》,舜攝帝位,分為十二州。《虞書》雲「肇十有二州」 是也。
〈注〉雍荊河梁冀幽并青營徐兗,揚。
夏
編輯禹復天下為九州
編輯按《書經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蔡註〉敷,分也,分別土地,以為九州也。奠,定也,定高山大川,以別州境也,若兗之濟、河,青之海、岱是也。方洪水橫流,不辨區域,禹分九州之地,隨山之勢,相其便宜,斬木通道以治之,又定其山之高者,與其川之大者,以為之紀綱。此三者,禹治水之要。〈大全〉曾氏曰:「《祭法》云:『共工氏霸九州』。」其來久矣。洪水湮沒,禹治水,復分別之。舜即位,分為十二州,分冀東為並,東北為幽,分青之東北為營;至商,又但言九圍九有。《爾雅》九州有幽、營而無青、梁,其商制歟?《周禮職方氏》有幽、並而無徐、梁、營則周制也。
冀州。
〈蔡註〉冀州,帝都之地,三面距河,兗河之西,雍河之東,豫河之北,《周禮職方》「河內曰冀州」是也。八州皆言疆界,而冀不言者,以餘州所至可見。晁氏曰:「亦所以尊京師,示王者無外之意。」〈大全〉《成氏百家》曰:「冀三面距河,河自積石東北流入中國,則折而南流,雍州在其西,故曰西河;至華陰折而東流,豫州在其南,故曰南河;至大伾又折而東北流,兗州在其東,故曰東河。以三州考之,則冀州在東河之西,西河之東,南河之北,此冀州境也。冀地最廣,兗最狹,冀今河東、河北皆在焉,居天下四分之一。」舜分為「幽、並、幽州,燕、薊、幽、涿、朔、莫等州,是其域也。并州,太原、澤、潞、晉、代、汾、絳等州,是其域也。」武夷熊氏曰:「冀州北距長城,依山為塞,即北狄之境。玁狁、匈奴、突厥、契丹,皆居其地。有天下者,定都建邑長安洛陽之外,此亦一會也。」
濟、河惟《兗州》。
〈蔡註〉兗州之域,東南據濟,西北距河。蘇氏曰:「河、濟之間,相去不遠。兗州之境,東南跨濟,非止於濟也。」愚謂河昔北流,兗州之境,北盡碣石、河右之地。後碣石之地淪入於海,河益徙而南,濟、河之間始相去
「不遠」,蘇氏之說未必然也。〈《大全》。〉武夷熊氏曰:「兗州當河之下流,西距河,東距濟,北濱海,南接徐、豫之境。其地平廣演迤,無高山,即今兗、濟、德、棣、魏、博、滄、景等州之地。」
海、岱惟青州。
〈正義〉「青州東北跨海至遼東」皆是。舜為十二州,分青州為營州,即遼東是也。〈蔡註〉青州之域,「東北至海,西南距岱。」〈大全〉武夷熊氏曰:「遼東、朝鮮皆處於青州之境,亦以其地曠隔,故分為《營州》。」
海岱及淮惟徐州。
〈蔡註〉徐州之域,東至海,南至淮,北至岱。而西不言濟者,岱之陽濟東為徐,岱之北濟東為青,言濟不足以辨,故略之也。《爾雅》「濟東曰徐州」者,商無青,並青於徐也;《周禮》「正東曰青州」者,周無徐,並徐於青也。林氏曰:「一州之境必有四至,七州皆止二至,蓋以鄰州互見。至此州獨載其三邊者,止言海、岱,則嫌於青,止言淮海則」嫌於「場」,故必曰「海、岱。」及淮而後,徐州之疆境始別也。〈大全〉武夷熊氏曰:「徐即魯地,地連淮海、東夷。」
淮、海惟揚州。
〈蔡註〉揚州之域,「北至淮,東南至於海。」〈大全〉武夷熊氏曰:揚州在地東南隅,以地勢言也,山必起於西北,澤必匯於東南。《經》言淮海,惟揚州北距淮,東南至海。閩、粵雖上古未通,亦當在要荒之服。禹會諸侯於塗山、會稽,又禹跡之所至矣。西抵荊州之境。淮之西,當在桐柏、荊州之界,江之西,當在衡、鄣之界。其地乃淮東西、江東西及兩浙之地。
荊及衡陽惟荊州。
〈蔡註〉荊州之域,北距南條荊山,南盡衡山之陽。唐孔氏曰:「南方惟衡山為大。以衡陽言之,見其地不止此山,而猶包其南也。」〈大全〉曾氏曰:此荊山非雍州荊、岐既旅之荊山,此荊山南為荊州,北為豫州。《漢志》:荊山在南郡,今襄陽府臨沮縣;衡山在長沙,今潭州湘南縣;北距荊山,南及衡陽,為荊州,即今湖南、湖北之地也。今江西亦半屬荊州。武夷熊氏曰:「荊州之地亦廣,北接雍、豫之境,南逾五嶺,即越之南徼也。越雖上古未通,要當在要荒之服」;東抵揚州之境,西抵梁州及西南夷等處,皆楚地也。揚州之境,自兩浙為吳、越之外,江、淮皆楚境。
荊、河惟豫州。
〈蔡註〉《豫州》之域,「西南至南條荊山,北距大河。」〈大全〉武夷熊氏曰:「豫州居天下之中,其地北距河,南抵荊山,東抵徐,西抵雍、梁。」今為河南府、虢、郟、鄭、汝、來、蔡、唐、鄧、汴、宋等州之地。
華陽黑水惟《梁州》。
〈蔡註〉《梁州》之境,「東距華山之南,西據黑水。」〈大全〉武夷熊氏曰:「梁州即今全蜀之地,成都、潼川、興元、利州、夔州等路五十四州之地是也。或言秦以前未嘗通,至秦鑿山開道,關塞始通,恐止言金牛一道耳。不知岷、嶓、沱、潛、蔡、蒙、和、夷、禹之故跡皆可見,何嘗不通中國也?」
黑水、「西河惟《雍州》。」
〈蔡註〉雍州之地,西據黑水,東距西河。謂之「西河」者,主冀都而言也。〈大全〉武夷熊氏曰:雍州,秦地。周之岐、豐、鎬、京,漢之三輔皆此焉。婁敬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合天下形勢言之。所謂秦得百二者,實以據地勢之上游,當天下之要脊,四塞以為固,全一面之險,以東制諸侯,故言定都者必先焉。《書》以黑水、西河為界,而又西接弱水、流沙之地,則其土地之廣漠可知。
《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 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蔡註〉「甸服」,畿內之地也。甸田;服事也。以皆田賦之事,故謂之甸服。五百里,王城之外,四面皆五百里也。「禾本全曰總,刈禾曰銍,半槁也。半槁去皮曰秸。」「謂之服」者,三百里內去王城為近,非惟納總銍秸,而又使之服輸將之事也。獨於秸言之者,總前二者而言也。粟,穀也,內百里為最近,故並禾本總賦之外,百里次之,只刈禾半槁,納也。外百里又次之,去槁,麤皮,納也。外百里為遠,去其穗而納穀;外百里為尤遠,去其穀而納米。蓋量其地之遠近,而為納賦之輕重精粗也。比分甸服五百里而為五等者也。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
〈蔡註〉「侯服」者,侯國之服,甸服外四面又各五百里也。采者,卿大夫邑地。「男邦」,男爵小國也。諸侯,諸侯之爵,大國次國也。先小國而後大國者,大可以禦外侮,小得以安內附也。此分侯服五百里而為三等也。〈大全〉朱子曰:「第二之百里,為男爵之國。」三百里,謂自三至五為百里者三。呂氏曰:「采邑加今之職田,言男則子在其間,言侯則公伯在其間
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蔡註〉綏,安也。謂之綏者,漸遠王畿而取撫安之義,侯服外四面又各五百里也。揆,度也。綏服內取王城千里,外取荒服千里,介於內外之間,故以內三百里揆文教,外二百里奮武衛。文以治內,武以治外,聖人所以嚴華夏之辨者如此。此分綏服五百里而為二等也。〈大全〉陳氏大猷曰:「內三百里非無武衛,以文教為主;外二百里非無文教,以武衛為主。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蔡註〉要服去王畿已遠,皆夷狄之地。其文法略於中國。謂之「要」者,取要約之義,特羈縻之而已。綏服外四面又各五百里也。蔡,放也,流放罪人於此也。此分要服五百里而為二等也。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蔡註〉荒服去王畿益遠,而經略之者,視要服為尢略也。以其荒野,故謂之荒服。要服外四面又各五百里也。流,流放罪人之地。蔡與流,皆所以處罪人,而罪有輕重,故地有遠近之別也。此分荒服五百里而為二等也。今按:每服五百里,五服則二千五百里,南北東西相距五千里,故《益稷篇》言「弼成五服,至於五千。」然堯都冀州,冀之北境併雲中、涿、易,亦恐無二千五百里,藉使有之,亦皆沙漠不毛之地,而東南財賦所出,則反棄於要荒。以地勢考之,殊未可曉。但意古今土地盛衰不同,當舜之時,冀北之地未必荒落如後世耳。亦猶閩、浙之間,舊為蠻夷淵藪,而今富庶繁衍,遂為上國,土地興廢,不可以一時概也。《周制》,九畿曰侯、甸、男、采、衛、蠻、夷、鎮、藩,每畿亦五百里,而王畿又不在其中,併之則一方五千里,四方相距為萬里,蓋倍禹服之數也。《漢地誌》亦言「東西九千里,南北一萬三千里」,先儒皆疑禹服之狹,而周、漢地廣,或以周服里數皆以方言,或以古今尺有長短,或以禹直方計,而後世以人跡屈曲取之,要之皆非的論。蓋禹聲教所及,則地盡四海,而其疆理則止以五服為制。至荒服之外,又別為區畫,如所謂「咸建五長」是已。若周漢,則盡其地之所至而疆畫之也。〈大全〉曾氏曰:「周之《九服》,述者終不能大異於作者。周之王畿即禹之甸服、侯服、甸服即禹之侯服、男服、采服即禹之綏服、衛服介於其中即《綏服》之《奮武衛》、蠻服、夷服即禹之要服、鎮服、藩服即禹之荒服也。」
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禹錫 元圭,告厥成功。
〈蔡註〉林氏曰:「上言五服之制,此言聲教所及,蓋法制有限,而教化無窮也。」
按《晉書地理志》:「昔大禹觀於濁河而受綠字,寰瀛之 內,可得而言也。天有七星,地有七表,天有四維,地有 四瀆,八紘之外,名為八極。地不足東南,天不足西北。 八極之廣,東西二億三萬一千三百里,南北二億三 萬一千三百里。自地至天半,八極之數,自下亦如之。 昔黃帝令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萬九千」 八百八步。史臣按:凡周天積百七萬九百一十三里, 徑三十五萬六千九百七十里。所謂南北為經,東西 為緯。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地有十二辰,王侯之 所國也。或因生得姓,因功命土,祁、酉、燕、齊,在乎茲域。 昔黃帝旁行天下,方制萬里,得百里之國萬區,則《周 易》所謂「首出庶物,萬國咸寧」者也。昔在帝堯,葉和萬 邦,制「八家為鄰,三鄰為朋,三朋為里,五里為邑,十邑 為都,十都為師,州十有二師」焉。夏后氏東漸於海,西 被於流沙,南浮於江,而朔南暨聲教,窮《豎亥》所步,莫 不率俾。會群臣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於是九州之 內,作為五服。天子之國內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 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 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三百里侯,侯服 外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綏服 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 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訖於四海,弼成五服。」五服 至於五千里。夏德中微,遇有窮之亂,少康中興,不失 舊物。自孔甲之後以至於桀,「諸侯相兼,其能存者三 千餘國,方於塗山,十損其七矣。」
按《通典》,夏氏革命,又為九州塗山之會,亦云萬國。 按《路史》:「禹乃商九州之高下,相其原隰及山川之便 利,作其畦畛,正其疆界,以杜爭奪。」
〈注〉傳言「禹經啟九道,畫為九州。」《禹貢》九州之畫,實在治水之後。蓋因治水見地勢之分斷,皆出自然,不可十二,乃復為九爾。
商
編輯商仍九州之制,而有「九有」之名。
按《詩經商頌元鳥》篇:「天命元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 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
〈朱註〉宅,居也。殷,地名。芒芒,大貌。正,治也。域,封境也。〈大全〉豐城朱氏曰:「宅殷,土《芒芒》。」言契之受天命而奄有
「乎一國也。『正域彼四方』」 ,言湯之受天命而奄有乎天下也。
「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 子》。
〈朱註〉《方命厥後》,四方諸侯無不受命也。九有,九州也。〈大全〉華谷嚴氏曰:「域彼四方,則九州在其中矣。天命湯以四方為域,湯能命其諸侯而奄有九有,成天意也。」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朱註〉止,居;肇,開也。言王畿之內,民之所止,不過千里,而其封域則極乎四海之廣也。〈大全〉華谷嚴氏曰:「京師諸夏之本,王畿之內,人心安土,則四海之大,皆在經理之內也。」
《長發》篇:「濬哲惟商,長發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外,大國是疆。幅𢄙既長,有娀方將。帝立子生商。」
〈朱註〉方,四方也。外,大國,遠諸侯也。幅,猶言邊幅也。𢄙讀作「員」,謂周也。方禹治洪水,以外大國為中國之境,而幅𢄙廣大之時,有娀氏始大,故帝立其子之女而造商室也。〈大全〉華谷嚴氏曰:「自其直方言之曰幅,自其周圍言之曰𢄙。」 朱子曰:「舊說有娀國在不周之北,恐不應絕遠如此。」《史記正義》曰:「有娀當在蒲州。」
元王桓撥,「受小國是達,受大國是達。率履不越,遂視 既發。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朱註〉「受小國大國,無所不達」,言其無所不宜也。相土,契之孫也。截,整齊也。至是而商益大,四方諸侯歸之,截然整齊矣。
帝命不違,至於湯齊。湯降不遲,聖敬日躋。昭假遲遲, 上帝是祗,帝命式於九圍。
〈朱註〉《九圍》,《九州》也。〈大全〉孔氏曰:「謂九圍為九州者,蓋九分天下名為九處,若規圍然,故謂之九圍」者也。
「武王載斾,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曷。苞有三 糵,莫遂莫達,九有有截。韋顧既伐,昆吾夏桀。」
〈朱註〉言湯既受命,載斾秉鉞,以征不義,桀與三糵皆不能遂其惡,而天下截然歸商矣。〈大全〉段氏曰:「截者,定於一之謂也。」慶源輔氏曰:「湯之興,是甚麼氣勢,天下安敢不截然齊整以歸商乎?」
按:《晉書地理志》:「成湯敗桀於焦,遷鼎於亳。伊摯、仲虺 之徒,大明憲典。王者之制,爵祿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 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 凡四海之內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國三十,七 十里之國六十,五十里之國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 國。名山大澤不以封,其餘以為附庸。閒田八州,州二 百一十國。天子之縣內,百里之國九,七十里之國二 十有一,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國。名山大 澤不以班,其餘以祿士,以為閒田。凡九州千七百七 十三國,天子之元士,諸侯之附庸,不與天子百里之 內以供官,千里之內以為御,千里之外設方伯:「五國 以為屬,屬有長。十國以為連,連有帥。三十國以為卒, 卒有正。二百一十國以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 六正,百六十八帥,三百三十六長。」八伯各以其屬,屬 於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為左右,曰二伯。千里之內 曰甸,千里之外曰采,曰流。天子使其大夫為三監,監 於方伯之國,國三人。天子之縣,內諸侯祿也,外諸侯 嗣也。
按《通典》:「殷湯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餘國,亦為九州,分 統天下。」
〈注〉「冀、荊、豫、雍、揚、兗、徐、幽、營,則《禹貢》青州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