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第049卷

方輿彙編 坤輿典 第四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十九卷
方輿彙編 坤輿典 第五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

 第四十九卷目錄

 輿圖部彙考七

  後漢一後漢書郡國志一

坤輿典第四十九卷

輿圖部彙考七

編輯

後漢一

編輯

世祖並省郡國,明章、和安以次增設。至順帝,郡、國凡 百五,縣邑、道、侯國凡千一百八十。

按後漢書郡國志河南尹二十一城永和五年戶二十萬八千四百八十六口百一萬八百二十七秦

編輯

三川郡,高帝更名。世祖都雒陽,建武十五年,改曰河 南尹。應劭《漢官》曰:尹,正也。郡府聽事壁諸尹畫贊,肇 自建武,訖於陽嘉,注其清濁進退,所謂不隱過,不虛 譽,甚得述事之實。後人是瞻,足以勸懼。雖《春秋》采毫 毛之善,貶纎介之惡,不避王公,無以過此,尤著明也。

「雒陽,周時號成周。有狄泉在城中。有唐聚,有上程聚,有士鄉聚,有褚氏聚,有榮錡澗,有前亭,有圉鄉,有大解城。摯虞曰:『古之周南,今之雒陽』。」 《魏氏春秋》曰:「有委粟山,在陰鄉,魏時營為圓丘。」 《皇覽》曰:「縣東北山萇弘冢,縣北芒山,道西呂不韋冢。」 《公羊傳》曰:「成周者何?東周也。」 何休曰:「周道始成王之所都也。」 《帝王世紀》曰:「城東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 《晉元康地道記》曰:「城內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為地三百頃一十二畝有三十六步。」 城東北隅,周威烈王冢。《左傳僖二十九年》,「盟於狄泉。」 杜預曰:「城內太倉西南池水,或曰:本在城外。定元年,城成周,乃繞之。」 案此水晉時在東宮西北。《帝王世紀》曰:「狄泉本殷之墓地,在成周東北,今城中有殷王冢是也。」 又太倉中大冢,周景王也。《左傳》昭二十三年,尹辛敗劉師於唐。古程國。《史記》曰:「重黎之後,伯休甫之國也。」 關中更有程地。《帝王世紀》曰:「文王居程,徙都豐。」 故此加為上程,馮異斬武勃地。《左傳》昭二十六年,「王宿褚氏。」 杜預曰:縣南有褚氏亭。《左傳》,周景王崩於榮錡氏。杜預曰:鞏縣西。杜預曰:縣西南有泉亭,即泉戎也。《左傳》昭二十二年,單氏伐東圉。杜預曰:縣東南有圉鄉。西南有戎城,伊、雒之戎。《左傳》昭二十三年,晉師次於解。杜預曰:縣西南有大解、小解。

河南,周公時所城雒邑也。春秋時謂之王城。東城門名鼎門,北城門名乾祭。又有甘城,有蒯鄉。《帝王世紀》曰:「城西有郟鄏陌,太康畋於有雒之表。」 今河之南。本傳有員犢山。鄭元《詩譜》曰:「周公攝政五年,成王宅雒邑,使召公先相宅。既成,謂之王城。」 《博物記》曰:「王城方七百二十丈,郛方一十里,南望雒水,北至陝山。」 《地道記》曰:去雒城四十里。《左傳》定八年,單子伐穀城。杜預曰:在縣西。《帝王世紀》曰:「東南門,九鼎所從入。」 又曰:「武王定鼎雒陽西南雒水九鼎中觀是也。」 《左傳》昭二十四年,士伯立於乾祭。《皇覽》曰:城西南柏亭,西周山上,周靈王冢,民祠之不絕。杜預曰:縣西南有甘泉。《左傳》昭二十三年,尹辛攻蒯晉。《地道記》曰:「在縣西南,有蒯亭。」

梁故國,伯翳後。有霍陽山,有注城,有陽人聚。《史記》曰:「秦滅東周,不絕其祀,以陽人地。」 《左傳哀四年》:「楚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 《史記》曰:「魏文侯四十二年,敗秦於注。」 《博物記》曰:「梁伯好土功,今梁多有城。」 滎陽有鴻溝水,有廣武城,有虢亭,虢叔國。有隴城,有薄亭,有敖亭,有費澤。文穎曰:「於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即官渡」 水也。《西征記》曰:「有三皇山,或謂三室山。山上有二城,東者曰東廣武,西者曰西廣武,各在山一頭,相去二百餘步,其間隔深澗,漢祖與項籍語處。」 《左傳》文二年,盟於垂隴,周宣王狩於敖。《左傳》宣十二年,晉師在敖、鄗之間,秦立為敖倉。《左傳》宣十二年,楚潘黨逐魏錡及滎。杜預曰:縣東滎澤也。

卷有長城,經陽武到密,有垣雝城,或曰,古衡雍。有扈城亭,《左傳》成十年,晉鄭盟修澤。杜預曰:縣東有修武亭。《史記》,蘇秦說襄王曰:「大王之地,西有長城之界。」 《史記》,無忌謂魏王曰:「王有鄭地,得垣雍者也。」 杜預曰,即是衡雍。又今縣所治城,《左傳》莊二十三年,盟於扈。杜預曰,在縣西北。

原武

陽武有武疆城。《史記》曰:「曹參攻武疆,秦始皇東游,至陽武博浪沙中,為盜所驚。」

中牟有圃田澤。有清口水。有管城。有曲遇聚。有蔡亭。《左傳》宣元年,諸侯救鄭,遇於北林。杜預曰:縣

西南有林亭,在鄭北。《左傳》曰:「原圃。」 《爾雅》,十藪,「鄭有圃田。」 《左傳》閔二年,「遇於清。杜預曰:『縣有清陽亭』。」 杜預曰:「管國也,在京縣東北。」 《漢書音義》曰:「故管叔邑。」 《前書》:「曹參破楊熊。」

《開封左傳》哀十四年,「逢澤有介麋。」 杜預曰:「在縣東北,遠疑。」 徐廣曰:「逢,地也。」

菀陵有棐林。有制澤。有瑣侯亭。《左傳》宣元年,諸侯會於棐林。杜預曰:「縣東有林鄉。」 徐齊民《北征記》曰:「縣東南有大隧澗,鄭莊公所闕。」 又大城東臨濮水,水東,溱水注於洧城,西臨洧水。《左傳》宣十年,諸侯遷於制田。杜預曰:縣東有制城。《左傳》襄十一年,「諸侯之師次於瑣。杜預曰:縣西有瑣侯亭。」

平陰

穀城,瀍水出,有函谷關。《博物記》曰:「出潛亭山。」 《西征記》曰:「函谷左右絕岸十丈,中容車而已。」

緱氏有鄔聚,有轘轅關。《左傳》曰:呂相絕秦伯殄,滅我費、滑。杜預曰:滑國都於費,今緱氏縣。案《本紀》,縣有百壞山。干寶《搜神記》曰:「縣有延壽亭。」 《左傳》,王取鄔、劉。杜預曰:「鄔在縣西南。」 瓚曰:「險道名,在縣東南。」

鞏。有尋谷水。有東訾聚,今名訾城。有坎埳聚。有黃亭。有湟水,有明谿泉。鞏伯國,《左傳》曰:商湯有景亳之命。杜預曰:縣西南有湯亭。《帝王世紀》曰:湯亭偃師。又曰:夏太康五弟須於雒汭,在縣東北三十里。《左傳》昭二十三年,王師、晉師圍鄩中。《史記》曰:「張儀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 徐廣曰:縣有尋口。《左傳》昭二十三年,單子取訾。杜預曰:在縣西南。《晉地道記》曰:在縣之東。《左氏》,周襄王出,國人納之坎埳。杜預曰:在縣東。《地道記》:在南。《左傳》昭二十三年,「王子猛居於湟。」 杜預曰:有黃亭,在縣西北。《左傳》昭二十三年,「賈辛軍於溪泉。」

成睪。有旃然水,有瓶丘聚,有漫水,有汜水。《史記》曰:成睪北門名玉門。《左傳》,破燕師於北制。杜預曰:北制,一名虎牢,亦即此縣也。《穆天子傳》曰:「七萃之士,生搏虎而獻,天子命為柙,而畜之東虢,是曰虎牢。」 《左傳》曰:鄭子皮勞晉韓宣子於索氏。杜預曰:縣東有大索城。《尚書禹貢》:「至於大岯。」 張楫云:成睪縣山又有旋門坂。縣西南十里。見東京賦。《左傳》襄十八年,楚伐鄭,次旃然。《左傳》曰:「周襄王處鄭地。」 汜京,鄭共叔所居,《左傳》云:「謂之京城大叔。」 應劭曰:「有索亭。楚漢戰京、索。」 《北征記》又有索水。

密,有大騩山,有梅山,有陘山。《春秋》時曰新城,《傳》曰新密。僖六年,諸侯圍新城。杜預曰:「一名密縣。」 《山海經》曰:「大騩之山,其陰多鐵,多美堊。有草焉,狀如蓍而毛,青華而白實,其名曰𦵧,服者不夭。」 《左傳》曰:襄十八年,楚伐鄭,右迴梅山,在縣西北。《史記》:魏襄王六年,伐楚,敗之陘山,秦破魏華陽地,亦在縣。杜預遺令曰:「山上有冢,或曰:子產邪,東北向新鄭城,不忘本也。」

新城有高都城。有廣成聚。有鄤聚,古鄤氏,今名蠻中。《左傳》曰:「文十七年,周敗戎於邥垂。」 杜預曰:縣北有垂亭。《史記》,秦遷西周公於𢠸狐。徐廣曰:與陽人聚相近,在雒陽南百五十里梁、新城之間。《史記》,蘇代說韓相國以高都與周者,有廣成菀。《左傳》昭十六年,楚殺鄤子。杜預曰:縣東南有蠻城。又祭遵獲張滿也。

匽師有屍鄉,春秋時曰屍氏。《帝王世紀》曰:「帝嚳所都。殷盤庚復南亳,是為西亳。」 《皇覽》曰:「北有皋𦅸祠。」 又曰:「有湯亭,有湯祠。」 《帝王世紀》曰:「屍鄉,在縣西二十里。」 《左傳昭二十六年》,「劉人敗子朝之師於屍氏。」 前書田橫自殺處。

新鄭《詩》「鄭國,祝融墟。」 皇甫謐曰:「古有鄭國,黃帝之所都。」

河內郡十八城,戶十五萬九千七百七十,口八十萬 一千五百五十八。高帝置。雒陽北百二十里。

懷有隰城。《左傳》曰:「王取鄭隰城。」 杜預曰:「在縣西南。」 《傳》又曰:「郤至與周爭鄇田。」 杜預曰:縣西南有鄇人亭。

河陽有湛城。《左傳》曰:「王與鄭盟。」 杜預曰:「縣南孟津。」

軹有原鄉,有溴梁。《左傳》曰:「王以蘇忿生田向與鄭。杜預曰:縣西北,地名向上。《左傳》曰:『王與鄭原。杜預曰:沁水西北有原城。《左傳》曰:襄十六年,諸侯會溴梁』。」

波有絺城。《左傳》曰:「王與鄭絺。」 杜預曰:「在野王縣西南。」

沁水,《山海經》曰:「沁水出井陘東。」

野王有太行山,有射犬聚,有邘城。《山海經》曰:其上有金玉,下有碧。有獸焉,其狀如麋而四角,馬尾而有距,其名曰驒還。酈食其說曰:「杜太行之道韋。」

昭曰:在縣北,世祖破青犢也。《史記》曰:紂以文王九侯,鄂侯為三公。徐廣曰:「鄂,一作邘,武王子封,在縣西北。」

溫,蘇子所都。濟水出。王莽時大旱,遂枯絕。《皇覽》曰:「縣郭東,濟水南有虢公冢。」

州平睪有邢丘。故邢國,周公子所封。有李城。臣瓚曰:「丘名也,非國,在襄國西。」 《史記》曰:「邯鄲李同卻秦兵,趙封其父李侯。」 徐廣曰:「即此城。」

山陽邑有雍城,有蔡城。杜預曰:「古雍國在縣西,蔡叔邑。」 此猶鄭管城之類乎?

武德

獲嘉侯國

脩武故南陽,秦始皇更名。有南陽城。《左傳僖四年》,晉文公圍南陽。《史記》曰:「白起攻韓南陽太行,道絕之。」 《山海經》曰:「太行之山,清水出焉。」 郭璞曰:「修武縣北黑山,亦出清水。」

陽樊攢茅田,有小脩武聚。有隤城。服虔曰:「樊仲山之所居,故名陽樊。」 杜預曰:「縣西北有攢城。」 《左傳》曰:「定元年,魏獻子田大陸。」 杜預曰:「西北,吳澤也。」 《春秋》曰甯。《史記》曰:「高祖得韓信軍小脩武。」 晉灼曰:在城東。《左傳》隱十一年,「以隤與鄭。」

共本國,淇水出,有汎亭。《前志注》曰:「水出北山。」 《博物記》曰:「有奧水,流入淇水,有綠竹草。」 凡伯邑。汲。《晉地道記》曰:「有銅關。」

朝歌紂所都居。南有牧野,北有邶國,南有寧鄉,有鹿腹山。《帝王世紀》曰:「紂糟丘、酒池、肉林在城西。」 《前書注》曰:「鹿臺在城中,去縣十七里。」 《史記》,無忌說魏安僖王曰:「通韓上黨於共、甯。」 徐廣曰:「有寧鄉。」 《左傳》曰:「襄二十三年,救晉,次雍榆。杜預曰:『縣東有雍城,是也』。」

蕩陰有羑里城。韋昭曰:「羑音酉,文王所拘處。」 林慮,故隆慮,殤帝改。有鐵。徐廣曰:「洹水所出,蘇秦合諸侯盟處。」 班叔皮《遊居賦》亦曰:「漱余馬乎洹泉,嗟西伯於牖城。」

河東郡二十城,戶九萬三千五百四十三,口五十七 萬八百三。秦置,雒陽西北五百里。《博物記》曰:「有山 澤近鹽,沃土之民不才。漢興,少有名人大衣冠,三世 皆衰絕也。」

安邑有鐵,有鹽池。《帝王世紀》曰:「縣西有鳴條陌。湯伐桀,戰昆吾亭。《左傳》:昆吾與桀同日亡。」 《地道記》:「咸山在南。」 《前志》曰:「池在縣西南。」 《魏都賦注》曰:「在猗氏六十四里。」 楊佺期《雒陽記》曰:「河東鹽池,長七十里,廣七里,水氣紫色,有別御鹽,四面刻如印齒,文章字妙,不可述。」

楊有高梁亭。《左傳》曰:「僖九年,晉懷公死高梁。」 杜預曰:「在縣西南。」 《地道記》:「有梁城,去縣五十里,叔嚮邑也。」

平陽,侯國。有鐵,堯都此。《左傳》曰:「成七年,諸侯盟馬陵。」 杜預曰:衛地也。平陽東南地名馬陵。又說在魏郡元城。《晉地道記》曰:有堯城。

臨汾有董亭。《博物記》曰:「有賈鄉,賈伯邑。」 《左傳》曰:「晉改蒐於董。」 杜預曰:「縣有董亭。」

汾陰有介山。《博物記》曰:「古之綸少康邑,縣西北有狐谷亭。」 郭璞《爾雅注》曰:「縣有水口如車輪許,濆沸湧出,其深無限,名之為瀵。」

蒲坂,有雷首山,有沙丘亭。《史記》曰:「趙盾田首山息桑,下有餓人祇彌明。」 縣南二十里有歷山,舜所耕處。又伯夷、叔齊隱於首陽山。馬融曰:在蒲坂華山之北,河曲之中。《左傳》曰:文十二年,秦、晉戰河曲。杜預曰:在縣南,湯伐桀。孔安國曰:河曲之南大陽有吳山,上有虞城,有下陽城,有茅津,有顛軨坂。杜預曰:「虞國也。」 《帝王世紀》曰:「舜嬪於虞」 ,虞城是也。亦謂吳城。《史記》秦昭王伐魏,取吳城,即此城也。《皇覽》曰:「盜跖冢臨河。」 《博物記》曰:傅巖,在縣北,虢邑。《左傳》僖二年,虞、晉所滅。縣東北三十里。《左傳》曰:秦伐晉,遂自茅津濟。杜預曰:在縣西南。有茅亭,即茅城。《左傳》曰:「入自顛軨。」 《博物記》曰:在縣鹽池東。吳城之北,今之吳坂。杜預曰:在縣東北。解有桑泉城,有臼城,有解城,有瑕城。《左傳》曰:咎犯與秦、晉大夫盟於郇。杜預曰:縣西北有郇城。《博物記》曰:有智邑。《左傳》僖二十四年,晉文公入桑泉。杜預曰:在縣西二十里。《左傳》曰:晉文公入取臼衰者也。杜預曰:在縣東南。《博物記》曰:臼季邑。縣西北卑耳山縣西南,齊桓公西伐所登。《左傳》僖十五年,晉侯賂秦伯及解梁城。《左傳》文十二年,「秦侵晉,及瑕。」 杜預曰:「猗氏縣東北有瑕城。」

皮氏有耿鄉。有鐵。有冀亭。《尚書》,祖乙徙耿。《左傳》,閔元年,晉滅耿。杜預曰:縣東南有耿鄉。《博物記》曰:有耿城。《左傳》僖二年,「晉荀息曰,冀為不道。杜預曰:國在縣東北。」 《史記》,蘇代說燕王曰:「下南陽封冀」 、聞喜邑。本曲沃。有董池陂、古董澤。有稷山亭。有洓。

考證

水有洮水。《博物記》曰:縣治洓之川。《史記》曰:「伐韓到乾河。」 郭璞曰:「縣東北有乾河口,但有故溝處,無復水。」 《左傳》曰:「僖三十一年,晉蒐清源。」 杜預曰:在縣北。曲沃在縣東北數里,與晉相去六七百里。見《毛詩譜注》。《左傳》曰:「改蒐於董。」 董澤之蒲,縣西五十里。《左傳》曰:宣十五年,晉侯治兵於稷。《左傳》,呂相絕秦曰:「伐我洓川。」 絳邑有翼城,縣西有絳邑城。杜預曰:故絳也。《左傳》隱五年,曲沃伐翼。杜預曰:在縣東八十里。永安故彘,陽嘉三年更名。有霍大山。《史記》曰:周穆王封造父趙城。徐廣曰:在永安。《博物記》曰:有呂鄉,呂甥邑也。杜預曰:縣東北有彘城。《爾雅》曰:西南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左傳》曰:閔元年,晉滅霍。杜預曰:縣東北有霍大山。《史記》曰:原過受神人書,稱余霍大山,山陽侯天吏也。又蜚廉於山得石棺,仍葬也。

《河北詩》「魏國有韓亭。」

《猗氏 地道記》曰:《左傳》文十三年,「詹嘉處瑕」 ,在縣東北。

垣有王屋山,兗水出。有壺丘亭,有邵亭。《史記》曰:「魏武侯二年,城王垣。」 《博物記》曰:「山在東,狀如垣。」 《左傳》襄元年,晉討宋五大夫,寘諸瓠丘。杜預曰:縣東南有壺丘亭。《博物記》曰:縣東九十里有郫、邵之阨。賈季迎公子樂於陳,趙孟殺諸郫、邵。

襄陵,《晉地道記》曰:「晉武公曲沃徙此。」

北屈有壺口山。有採桑津。《左傳》曰:「『二屈。」 杜預曰:「二』當為北。」 《傳》曰:「屈產之乘有駿馬。」 《禹貢》曰:「壺口治梁及岐。」 《左傳》僖八年,晉敗狄於採桑。杜預曰:縣西南有採桑津。

蒲子 《左傳》曰:晉文公居蒲城。杜預曰:「今蒲子縣。濩澤,侯國。」 有祈城山。《前志》曰:「在縣西南。」

端氏 。《史記》曰:「趙、韓、魏分晉,封晉端氏。」

弘農郡九城,戶四萬六千八百一十五,口十九萬九 千一百一十三。武帝置。其二縣,建武十五年屬。雒 陽,西南四百五十里。

弘農,故秦函谷關,燭水出。有枯樅山。有桃丘聚。故桃林。有務鄉。有曹陽亭。《左傳》曰:「虢公敗戎於桑田。」 杜預曰:在縣東北桑田亭。《前志》「出衡山嶺下谷。」 《本傳》:「赤眉立盆子於鄭北。」 《古今注》曰:在此山下。《左傳》曰:「守桃林之塞。」 《博物記》曰:在湖縣休與之山,赤眉破李松處。《史記》曰:「章邯殺周章於曹陽。」 晉灼曰:「縣東十三里。」 又獻帝東歸敗處,曹公改曰好陽。陝本虢仲國,有焦城,有陝陌。《史記》曰:「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 杜預曰:虢都上陽,在縣東有虢城,故焦國。《史記》曰:「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 《博物記》:二伯所分。

黽池,穀水出,有二崤。《前志》曰:「出穀陽谷。」

新安澗水出。《博物記》曰:「西漢水出新安,入雒。」 又有孝水,見潘岳《西征賦》。

宜陽 有《金門山》,山竹為律管。

陸渾西有虢略地。《左傳僖十五年》:「晉侯賂秦,東盡虢略。」 杜預曰:「從河曲南行而東盡,故虢。」

盧氏有熊耳山。伊水,清水出。《山海經》曰:「其上多漆,其下多棕。浮豪之水出焉,西北流注於雒,其中多美玉,多人魚。」 《晉地道記》:「伊東北入雒。」

湖故屬京兆。有閺鄉,前志有鼎湖。《皇覽》曰:「戾太子南出葬在閺鄉南。秦又改曰寧秦。」

華陰,故屬京兆。有太華山。《史記》曰:「魏文侯三十六年,齊侵陰。」 《晉前志》曰:「高帝改曰華陰。」 《呂氏春秋九藪》云:「秦之華陽。」 高誘曰:「或在華陰。」 西誘又曰:「桃林縣西長城是也。」 《晉地道記》曰:潼關是也。《左傳》:「晉賂秦,南及華山。」 《山海經》曰:「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奠居。有蛇焉,名曰肥遺,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武王放馬牛於桃林墟。」 孔安國曰:「在華山東。」 《晉地道記》:「山在縣西南。」

京兆尹,十城,戶五萬三千二百九十九,口二十八萬 五千五百七十四。秦內史,武帝改其四縣。建武十 五年屬。雒陽西九百五十里。《決錄注》曰:「京,大也。天子 曰兆民。」

長安,高帝所都。鎬在上林苑中,有細柳聚,有蘭池,有曲郵,有杜郵。《漢舊儀》曰:「長安城方亦十三里,經緯各長十五里,十三城,門九百七十三頃,城中皆屬長安令。」 《辛氏三秦記》曰:「長安地皆黑壤,城中今赤如火,堅如石。父老所傳,盡鑿龍首山為城。」 《皇覽》曰:「衛思後葬城東南桐松園,今千人聚是。」 孟康曰:「長安西南有鎬」 池,秦始皇江神反璧曰:「為吾遺鎬池君。」 《古史考》曰:「武王遷鎬。長安豐亭,鎬池也。」 《皇覽》曰:「文王、周公冢皆在鎬聚東杜中。」 前書:「周亞夫所屯處。」 《史記》曰:「秦始皇微行,夜出,逢盜蘭池。」 《三秦記》曰:「始皇引渭水為長池,東西二百里,南北三十里,刻石為鯨魚二百丈。」 前書:「高帝征黥布,張良送。」

「至曲郵。」 《史記》曰:白起死處。《三秦記》曰:「長安城西有九崚山,西有杜山。杜預曰:畢國在西北。霸陵有枳道亭,有長門亭。」 《前書》:秦王子嬰降於軹道旁。《地道記》曰:霸水西。《前書》:「文帝出長門,若見五人於道北,立五帝壇。」

杜陵酆在西南。杜預曰:「古唐杜氏也。」 杜預曰:「在鄠縣東。」 《決錄注》曰:「鎬在酆水東,酆在鎬水西,相去二十五里。」

鄭《史記》:「殺商君。」 鄭黽池,鄭桓公封於此。《黃圖》云:「下邽縣並鄭。桓帝西巡,復之。」

新豐有驪山,東有鴻門亭及戲亭,有嚴城。杜預曰:古驪戎國。韋昭曰:戎來居此山,故號驪戎。《三秦記》曰:始皇墓在山北,有始皇祠,不齋戒,往即疾風暴雨,人慾上則杳冥失道。縣西有白鹿原,周平王時,白鹿出。案《關中圖》,縣南有新豐原。白鹿在霸陵。前書高帝見項羽處。孟康曰:在縣東七十里,舊大道北下坂口名。《關中記》云:「始皇陵北十餘里有謝聚。」 蘇林曰:「縣東南四十里。」

藍田出美玉。《三秦記》曰:「有川方三十里,其水北流,出玉銅鐵石。」 《地道記》:有虎候山。

長陵故屬馮翊。蔡邕作《樊陵頌》云:「前漢戶五萬,口有十七萬,王莽後,十不存一。永初元年,羌戎作虐,至光和領戶不盈四千。園陵蕃衛粢盛之供,百役出焉。民用匱乏,不堪其事。」

商,故屬弘農。《帝王世紀》曰:「契所封也。」 《左傳》哀四年,「將通於少習。」 杜預曰:少習縣東之武關。

上雒侯國。有冢領山,雒水出,故屬弘農。有菟和山。有蒼野聚。《山海經》曰:「雒水出護舉之山。」 案《史記》云:「雒水出熊耳。」 《山海經》曰:「雒出王城,南,至相谷西,東北流,去虎牢城西四十里。」 注河口,謂之雒汭。《左傳》哀四年,楚司馬軍於菟和。《左傳》曰:昭四年,楚左師軍蒼野。杜預曰:「在縣南。」

陽陵故屬馮翊

左馮翊十三城,戶三萬七千九十,口十四萬五千一 百九十五。秦屬內史,武帝分,改名。雒陽西六百八 十八里。《決錄注》曰:「馮,馮也;翊,明也。」潘岳《關中記》曰:「三 輔舊治長安城中,長吏各在其縣治民。光武東都之 後,扶風出治槐里,馮翊出治高陵。」

高陵

《池陽爾雅》十藪:「周有焦穫。」 郭璞曰:「將瓠中是也。」 《地道記》曰:「有巀嶭山,在北有鬼谷,生三所氏。」 案《史記》鬼谷在潁川陽城,與地記不同。

雲陽有荊山。《帝王世紀》曰:「禹鑄鼎於荊山,在馮翊懷德之南。」 今其下荊渠也。

祋祤《永元九》年復。頻陽。

萬年《帝王世紀》曰:「秦獻公都櫟陽是也。」

蓮勺

重泉

臨晉。本大荔。有河水祠。有芮鄉。有王城。古芮國與虞相讓者。《史記》曰:「秦厲恭公伐大荔,取其王城」 ,即此城也。《左傳》:晉陰飴甥與秦伯盟王城。杜預曰:後改為武鄉,在縣東。

郃陽永平二年復

夏陽有梁山、龍門山。《詩》云:「奕奕梁山。」 在縣西北。《公羊傳》曰:河陽之山也。杜預曰:古梁國。《史記》曰:本少梁。《爾雅》曰:梁山,晉望也。《書》曰:「導河積石,歷龍門。」 太史公曰:遷生龍門。韋昭曰:在縣北。

衙,《左傳》文二年,「晉敗秦於彭衙。」 《皇覽》曰:「有蒼頡冢在利陽亭南,墳高六丈。」

粟邑永元九年復

右扶風十五城,戶萬七千三百五十二,口九萬三千 九十一。秦屬內史,武帝分,改名。《決錄》曰「扶風化」也。

槐里周曰犬丘,高帝改安陵,又名廢丘,周懿王章邯所都。《皇覽》曰:「縣西北畢陌,秦武王冢。」

平陵

茂陵

鄠,豐水出。有甘亭。古扈國。《左傳》曰:「康有酆宮之朝。」 杜預曰:「有靈臺,康王於是朝諸侯。」 《帝王世紀》曰:在縣南。夏啟伐扈,大戰於甘。又南山有王季冢。郿有邰亭。《史記》曰:「封棄於邰。」 徐廣曰:「今斄鄉。」 又案《王忳傳》,「郿之斄亭,為冤鬼報戮故亭長者也。」 秦是滎縣,後省。《帝王世紀》曰:「秦出公徙平陽。」 《新論》曰:「邰在漆縣,其民有會,日以相與,夜中市,奴不為,則有災咎。」

武功永平八年復。有太一山,本終南垂山,本敦物。有斜谷,前志在縣東。《西征賦注》曰:「褎斜谷在長安西南。南口褎,北口斜,長百七十里,其水南流。」 陳倉,《三秦記》曰:「秦武公都雍,陳倉城是也。有石鼓山,將有兵,此山則鳴。」

汧有吳嶽山,本名汧汧,水出。有回城,名「回中」 爾。

《雅》曰:十藪,秦有楊紆。郭璞曰:「在縣西。」 郭璞曰:「別名吳山」 ,《周禮》所謂「嶽山者,來歙開道處。」

渝麋侯國

雍有鐵,《左傳》「邵穆公釆邑。」 《史記》有鴻冢,《帝王世紀》曰:「秦德公徙都」

栒邑。有豳鄉。鄭元《詩譜》曰:「豳者,公劉自邰而出所徙戎狄之地名。」 又有劉邑。

美陽有岐山,有周城。《左傳》椒舉曰:「成王有岐山之蒐。」 《山海經》曰:「其上多白金,其下多鐵。」 城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江。杜預曰:「城在縣西北。」 《帝王世紀》曰:「周太王所徙。南有周原。」

「漆有漆,水有鐵。」《山海經》曰:䩱次之山,漆水出焉。郭璞曰:「漆水出岐山。《詩》云:『自土沮漆』。」《地道記》曰:「水在縣西。」《皇覽》曰:「有師曠冢,名師曠山。」杜預曰:豳國在東北。《帝王世紀》曰:有豳亭。

杜陽,永和二年復。《詩譜》曰:「周原者,岐山陽地,屬杜陽。地形險阻,而原田肥美。」

右司隸校尉部。郡七,縣、邑、侯國百六。《漢書舊儀》曰:司隸治所,故孝武廟。《魏志》曰:「曹公分關中置漢興郡國,游楚為太守。」 《獻帝起居注》曰:「中平六年,省扶風都尉,置漢安郡,鎮雍、渝麋、杜陽、陳倉、汧五縣也。」

潁川郡十七城,戶二十六萬三千四百四十,口百四 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三。秦置。雒陽東南五百里。

陽翟禹所都。有鈞臺。有高氏亭。有雍氏城。《汲冢書》:「禹都陽城。」 《古史考》曰:「鄭厲公入櫟」 ,即此也。《左傳》曰:「夏啟有鈞臺之享。」 杜預曰:「有鈞臺陂。」 《帝王世紀》曰:「在縣西。」 《左傳》成十七年,衛侵鄭,至高氏。杜預曰:縣西南。《左傳》襄十八年,楚伐鄭,侵雍梁。杜預曰:在縣東北。《史記》,齊湣王十二年,攻魏,楚圍雍氏。襄有養陰里。

襄城有西不羹,有汜城,有汾丘。有魚齒山。《左傳》定四年,「盟皋鼬。杜預曰:縣東南有城。皋亭。杜預曰:有不羹城。杜預曰:在縣南,周襄王所處。」 《左傳》襄十八年,「楚治兵於汾。杜預曰:縣東北有汾丘城,《左傳》謂魚陵。杜預曰,魚齒山也,在犫縣北。」 昆陽有湛水。《左傳》襄十六年,楚公子格與晉戰於湛陂。

定陵有東不羹。杜預曰:「縣西北有不羹亭。」 《地道記》曰:「高陵山,汝水所出。」

舞陽邑

臨潁

潁陽

潁陰有狐宗鄉,或曰古狐人亭,有岸亭。《左傳》文九年,楚伐鄭,師於狼淵。杜預曰:縣西有狼陂。獻帝遣御史大夫張音,奉皇帝璽綬策書,禪帝位於魏,是文帝繼王位。南巡在潁陰,有司乃為壇於潁陰。庚午登壇,魏相國華歆跪受璽綬,以進於王。王既受畢,降壇視燎,成禮而反。《帝王世紀》云:「魏文帝登禪於曲蠡之繁陽」 亭為縣,曰繁昌,亦《禹貢》豫州之域,今許之封內,今潁川繁昌是也。《北征記》曰:「城在許之南七十里,東有臺,高七丈,方五十步。臺南有壇,高二丈,方三十步,即受終之壇也。」 案《北征記》云:「是外黃縣繁昌城」 ,非也。《史記》:魏哀王五年,秦伐魏,走犀首岸門。徐廣曰:「岸亭。」

許 《左傳》莊二十八年,楚伐鄭,鄭奔桐丘。杜預曰:「縣東北有桐丘城,獻帝徙都,改許昌。」

《新汲 左傳》文元年,衛孔達侵鄭,伐綿訾,及匡。杜預曰:「縣東北有匡城。」 成十七年,伐齊,至曲洧。杜預曰:「縣治曲洧,城臨洧水。」

𨻳陵春秋時曰𨻳。《春秋》鄭共叔所保,故曰「克段於鄢。」 又成十六年,晉敗楚於𨻳陵。李奇曰:「六國曰安陵。」

長社有長葛城。有向鄉。有蜀城。有蜀津。《左傳》隱五年,宋伐鄭,圍長葛。縣本名長葛。《地道記》曰:「社中樹暴長,漢改名。」 《左傳》襄十一年,「諸侯師於向。」 杜預曰:在縣東北。《史記》曰:「魏惠王元年,韓、趙合軍伐魏蜀澤。」

陽城有嵩高山,洧水、潁水出。有鐵。有負黍聚。《帝王世紀》曰:「陽城有啟母冢。」 《山海經》謂為太室之山。《禹貢》有外方山。鄭元《毛詩譜》云:外方之山,即嵩也。《孟子》曰:「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 注云:「嵩高之北。」 《晉地道記》曰:「潁水出陽乾山。」 《史記》曰:周敬王十九年,鄭伐負黍。馮敬通賦遇許由於負黍山也。父城有應鄉。杜預曰:應國在西南。《史記》曰:「客謂周最以應為秦王太后養地。」

輪氏建初四年置

汝南郡三十七城,戶四十萬四千四百四十八,口二 百一十萬七百八十八。高帝置。雒陽東南六百五 十里

平輿有沈亭,故國,姬姓。有摰亭,見《說文》。

新陽侯國

西平有鐵。有柏亭,故柏國。

上蔡本蔡國

南頓本頓國

汝陰本胡國。杜預曰:「縣西北有胡城。」 《地道記》曰:「有陶丘鄉詩,所謂汝墳。」

汝陽

新息國

北宜春

《㶏強》侯國。灈陽

「期思有蔣鄉」 ,故蔣國。

陽安道亭故國,杜預曰:「在縣南。」 袁山松曰:「有朔山。」 《魏氏春秋》曰:「初平三年,分二縣置陽安都尉。」 項故國,《左傳》僖十七年,魯所滅。《地道記》曰:「有公路城,袁術所築。」

西華

細陽

安城侯國有武城亭

吳房有棠谿亭。《左傳》曰:「房國,楚靈王所滅。」 又「楚封吳王夫概於棠谿。」 《地道記》曰:「有吳城。」

鮦陽侯國,《皇覽》曰:縣有葛陂鄉,城東北有楚武王冢,民謂之楚王岑。永平中,葛陂城北祝里社下,於土中得銅鼎,而銘曰「楚武王之冢。」 民傳言秦項赤眉之時欲發之,輒頹壞,厭不得發。

慎陽

新蔡有大呂亭。《地道記》曰:「故呂侯國。」 《左傳》昭四年,吳伐楚,入櫟。杜預曰:「縣東北有櫟亭。」

安陽侯國。有江亭。故國,嬴姓。

富波侯國永元中復

《宜祿》《永元》中復。

朗陵侯國。《左傳成六年》,楚拒晉桑隧。杜預曰:「縣東有桑里亭。」

弋陽侯國。有黃亭。故黃國。嬴姓。

召陵有陘亭。有安陵鄉。《左傳》昭十三年,「楚蔡公與子干、子晳盟於鄧。」 杜預曰:縣西南有鄧城。《左傳》僖四年,齊伐楚,次陘。杜預曰:在縣南。

征羌侯國。有安陵亭。《史記》:無忌說魏安僖王曰:「王之使者出過,而惡安陵氏於秦。」 《博物記》曰:「故安陵君也。」

思善侯國

宋公國,周名郪丘,漢改為新郪,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於此。有繁陽亭。《左傳》襄四年,楚師繁陽。杜預曰:「鮦陽南有繁陽亭。」

褒信侯國。有賴亭。故國。《史記》楚封王孫勝白公。杜預曰:「褒信縣有白亭。」

原鹿,侯國。《春秋左氏傳》僖二十一年:「宋盟鹿上。」 杜預曰:「原鹿,縣也。」

定潁侯國

固始侯國。故寢也。光武中興更名。有寢丘 。《史記》曰:「楚莊王封孫叔敖子。」 又蒙恬破楚軍。

山桑侯國,故屬沛。有下城父聚。有垂惠聚。蘇茂奔垂惠王劉紆。

城父故屬沛。春秋時曰夷。有章華臺。夷屬陳。《左傳》僖二十三年,楚所取。有乾谿,在縣南。杜預曰:「章華宮在華容縣城內。」

梁國九城,戶八萬三千三百,口四十三萬一千二百 八十三。秦碭郡,高帝改其三縣,元和元年屬雒陽 東南八百五十里。

下邑,《左傳》哀七年:「築黍丘。」 杜預曰:「縣西南有黍丘亭。」

睢陽本宋國。閼伯墟。有盧門亭。有魚門。有陽梁聚。

《北征記》曰:「城周三十七里,南臨濊水,凡二十四。」

門。《地道記》曰:「梁孝王築城十二里,小鼓唱節,杵下而和之,稱睢陽曲。」 《左傳》桓十四年,宋伐鄭,取大宮之椽,為盧門之椽。昭二十一年,敗吳鴻口。杜預曰:縣東有鴻口亭。《地道記》曰:昭二十一年,禦諸橫。橫亭在縣南。《左傳》僖二十二年,邾人縣公冑於魚門。《左傳》襄十三年,楚伐宋,師陽梁。杜預曰:有梁亭。僖二十八年,楚子玉夢河神謂己曰:「吾賜汝孟諸之麋。」 杜預曰:在縣東北。《爾雅》十藪:「宋有孟諸。」

虞有空桐地。有桐地。有桐亭。有綸城,少康邑。《左傳哀二十六年》:「宋景公死空桐。」

碭山,出文石,《史記》曰:「高祖隱於芒碭山澤,巖石之間,有陳勝墓。」

蒙有蒙澤。《帝王世紀》曰:「有北亳」 ,即景亳,湯所盟處。《左傳》:宋萬殺宋閔公於蒙澤。《僖二年》,齊侯盟貰。杜預曰:縣西北有貰城。貰字與「貫」 字相近。

穀熟有新城。有邳亭。《左傳》曰:「文十四年,諸侯會。」

新城《帝王世紀》有「南亳,古邳國。」

𨻳故屬陳留,寧陵故屬陳留。有葛鄉,故葛伯國。《左傳成十六年》,「會沙隨。」 杜預曰:縣北有沙隨亭。《左傳》曰:「在縣東北。」

薄故屬山陽所都。杜預曰:「蒙縣西北有薄城,中有湯冢。」 《左傳》:「宋公子御說奔亳,其西又有微子冢。」

沛國二十一城,戶二十萬四百九十五,口二十五萬 一千三百九十三。秦泗川郡,高帝改。雒陽東南千 二百里。

相《左傳》桓十五年,「會於袲。」 杜預曰:「在縣西南,一名犖。」

蕭本國《北征記》:「城周十四里,南臨汙水。」

沛有泗水亭,亭有高祖碑,班固為文,見《固集》。《地道記》有許城,《左傳》「定八年,鄭伐許。」

「豐,西有大澤,高祖斬白蛇於此。」 有枌榆亭。《地道記》曰:「去國二百六十,州六百雒千二十五里。」 案《前志注》,枌榆社在縣東北十五里,或鄉名高祖里社。戴延之《西征記》曰:縣西北有漢祖廟,為亭長所處。酇有鄍聚。《左傳昭四年》,吳伐楚,入棘。杜預曰:縣東北有棘亭。襄元年,鄭侵宋,取犬丘。杜預曰:縣東北有犬丘城。《帝王世紀》曰:「曹騰封費亭侯,縣有費亭是也。」 《左傳》曰:「冀為不道,伐鄍三門。」 服虔曰:「鄍,晉別都。」 杜預曰:「是虞邑地處」 ,闕則非此鄍矣。《博物記》曰:「諸侯會於鄍亭。」

穀陽

譙,刺史治。平陽邑。《左傳》僖二十三年,楚所取。乾谿在南。《漢官》曰:「去雒陽千二十里。」

《洨有垓下聚》,高祖破項羽也。

蘄有大澤鄉,陳涉起此。《史記》曰:「高祖擊黥布於會甄。」 徐廣曰:「在縣西。」

建平

臨睢,故「芒」 ,光武更名。

《竹邑》侯國,故「竹。」

公丘,本膠國。杜預曰:「在縣東南。」

《龍亢地道記》曰:《左傳》隱二年,「入向城,在縣東南」 ,向本國。

符離

《虹地道記》曰:《左傳》昭八年,「大蒐於紅。」

太丘

杼秋故屬梁國。有澶淵聚。《左傳》襄二十年,「盟於澶淵。」

陳國九城,戶十一萬二千六百五十三,口百五十四 萬七千五百七十二。高帝置為淮陽,章和二年改。 雒陽東南七百里。

陳《帝王世紀》曰:庖犧氏所都,舜後所封。《左傳》僖元年,會於檉。杜預曰:縣西北有檉城。《爾雅》曰:丘上有丘曰宛丘。陳有株邑,蓋朱襄之地。《博物記》曰:卭地在縣北,防亭在焉。《詩》曰:「卭有旨苕,防有鵲巢。」 陽夏有固陵聚。《史記》,高祖五年,追項羽至固陵。晉灼《漢書注》云:「汝南固始縣。」

寧平

苦。春秋時曰相。有賴鄉。伏淊《北征記》曰:「有老子廟,廟中有九井水相通。」 《古史考》曰:「有曲仁里,老子裡也。」 《地道記》曰:「城南三十里有平城。」

新平

扶樂

《武平左傳成十六年》,諸侯侵陳鳴鹿,杜預曰:「縣西南有鹿邑。」

長平故屬汝。南。有辰亭。有赭丘城。《左傳》,宋華氏戰於鬼閻。杜預曰:縣西北有閻亭。《左傳》宣十一年,盟辰陵。杜預曰:縣東南有辰亭。

魯國六城,戶七萬八千四百四十七,口四十一萬一 千五百九十。秦薛郡,高后改。本屬徐州,光武改屬 豫州。

魯國

奄國。有大庭氏,庫有鐵,有闕里,孔子所居。有牛首亭,有五父衢。《帝王世紀》曰:「黃帝生於壽丘,在魯東門之北。少昊自窮桑登帝位,窮桑在魯北,後徙曲阜。」 應劭曰:曲阜在魯城中,委曲長七八里。《左傳》曰:「伯禽封少昊之墟。」 僖二十九年,介葛盧舍於昌衍。杜預曰:縣東南有昌平城。《皇覽》曰:奄里伯公冢在城內祥舍中。民傳言魯五德奄里伯,公葬其宅。杜預曰:大庭氏,古國名,在城內,魯於其處作庫。《漢晉春秋》曰:鍾離意相魯,見仲尼廟頹毀,會諸生於廟中,慨然歎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況聖人廟乎?」 遂躬留治之,周觀輿服之在焉。自仲尼以來,莫之開也。意發視之,得古文策書,曰:「亂吾書,董仲舒治。」

「吾堂,鍾離意,璧有七,張伯盜一。意。尋案未了,卒。張伯者,治中庭地得六璧,上之。意曰:『此有七,何以不遂』?伯懼,探璧懷中,魯咸以為神。」 《意別傳》曰:「堂有孔子小車乘,皆朽敗。意自糶俸,顧漆膠之直請魯民治之,及護幾席劍履,後得甕中素書曰:『護吾履鍾離意』。」 又《禮記》矍相之圃,亦在城中,西南近孔子廟。而仲尼墓在魯城北泗水上,去城一里,葬地蓋一頃。墓墳南北十步,東西十三步,高一丈二尺。墓前有瓴甓為祠,壇方六尺,與地平。塋中異木以百數,魯人莫能識。《皇覽》曰:「孔子本無祠堂,塋中不生荊棘及刺人草。」 伯魚冢在孔子冢東,與孔子冢近,大小相望。子思冢在孔子冢南。案今墓書,「孫在祖前」 ,謂此為驕孫祔。《左傳》曰:「桓十四年,宋伐鄭,取牛首。」 《地道記》曰:「在城東。」

騶本邾國。有騶山,高五里,秦始皇刻石焉。劉薈《騶山記》曰:「邾城在山南,去山二里,城東門外有韋賢墓。北有繹山。《左傳》文十三年,邾遷於繹。」 郭璞曰:「繹山純石,積構連屬。城北有牙山,牙山北有唐口山,唐口山北有陽山,城北有孟軻冢。」

蕃有南梁水,《左傳》襄四年,「戰狐台。」 杜預曰:「縣東南有目台亭。」

《薛本國》,六國時曰徐州。《地道記》曰:「夏車正奚仲所封,冢在城南二十里山上。」 《皇覽》曰:「靖郭君冢在城中東南陬,孟嘗君冢在城中向門東北邊。」 《史記》曰:「齊宣王九年,與魏襄王會徐州而相王。」

卞有盜泉。有郚鄉城。《左傳文公七年》,城郚。杜預曰:「縣南有郚鄉城。」 隱元年,盟於蔑。杜預曰:「蔑,地名。」 縣南有姑城。襄十七年,齊圍桃。杜預曰:「縣東南有桃墟。」

汶陽《左傳桓十二年》,盟曲池。杜預曰:「縣北有曲水亭。」 《地道記》:「臨淄縣西南門曰曲門,其側有池。」 案魯桓與杞、莒盟,不往齊地,《地道記》為妄。

右《豫州》刺史部,郡、國六,縣、邑、侯國九十九。

魏郡。十五城,戶十二萬九千三百一十,口六十九萬 五千六百六。高帝置雒陽東北七百里。《魏志》曰:「建 安十七年,割河內之蕩陰、朝歌、林慮,東郡之衛國、頓 丘、東武、陽、發於鉅鹿之廮陶、曲陽、南和,廣平之廣平、 任城,趙國之襄國、邯鄲、易陽,以益魏郡。十八年,分置 東西都尉。」

「鄴有故大河,有滏水,有汙水,有汙城,有平陽城,有武城,有九侯城。」 《帝王世紀》曰:「縣西南有上司馬,殷太甲嘗居焉。」 《魏都賦注》曰:「縣西北有鼓山,時時自鳴,鳴則兵。」 又交谷水在縣南。案本傳有西唐山。又鄴北太行山,西北去,不知山所極處,亦如東海,不知水所窮盡也。《魏都賦》曰:「北臨漳滏,則冬夏異沼。」 注云:「《水經》鄴西北,滏水熱,故名滏口。《史記》曰:『項羽破秦軍汙水上。《史記》曰:『靳歙別下平陽』。徐廣曰:『一作鬼侯與文王為紂三公』』。」

繁陽

內黃清河水出。有羛陽聚。有黃澤。《左傳》襄十九年,「會於柯。」 杜預注曰:「縣東北有柯城。」 昭九年,荀盈卒於戲陽。杜預曰:「縣北有戲陽城,世祖破五校處。」 《前志》曰:在縣西。

元城,《左傳成七年》:「會馬陵。」 杜預曰:「縣東南有地名馬陵。」 《史記》曰:「龐涓死處。」

墟。故沙鹿,有沙亭。《左傳》:「沙鹿崩。」 《穀梁傳》曰:「林屬於山曰鹿。」 沙,山名也。《左傳》定七年,「盟於沙亭。」 杜預曰:在縣東南。七年,盟於瑣。《晉地道記》曰:縣南有瑣陽城。

黎陽《左傳定十四年》,「會於牽。」 杜預曰:「縣東北有牽城。」

陰安邑

館陶

清淵

平恩

沙侯國,《魏都賦注》曰:「有龍山。」

斥丘有葛,杜預曰:「有乾侯,魯昭公所處。」

「武安有鐵」 即臺,孝威隱於縣山。

曲梁侯國,故屬廣平。有雞澤。《左傳》宣十五年,「敗赤狄於曲梁。」 《左傳》襄三年,「諸侯會雞澤。」 杜預曰:在縣西南。

梁期

鉅鹿郡十五城,戶十萬九千五百一十七,口六十萬 二千九十六。秦置。建武十三年,省廣平國,以其縣 屬雒陽北千一百里。

廮陶有薄落亭

鉅鹿故大鹿。有大陸澤,有廣阿澤。《呂氏春秋九》「藪,趙之鉅鹿。」 高誘注云:「廣阿澤也。」 《山海經》曰:「大陸之水。」 《史記》:「紂盈鉅橋之粟。」 許慎云:「鉅鹿之大橋也。」 鉅鹿南有棘原,章邯所軍處。《前書》曰:「沙丘臺在縣。」

東北七十里

楊氏

下曲陽有鼓聚,故翟鼓子國。有昔陽亭。杜預曰:縣西南有肥累城,古肥國,白狄別種。《左傳》昭十二年,晉荀吳入昔陽。杜預曰:治縣東有昔陽城,取故都也。

南和

廣平

斥章

廣宗

曲周

列人

廣年

平鄉

南蠻

常山國十三城,戶九萬七千五百,口六十三萬一千 一百八十四。高帝置。建武十三年,省真定國,以其 縣屬。

元氏《晉地道記》「有石塞、三公塞。」

高邑故鄗,光武更名。刺史治。有千秋亭、五成陌,光武即位於此矣。《漢官》曰:「去雒陽一千里,縣南七里。」

都鄉侯國有鐵

《南行唐》有「石臼谷。」

房子贊皇山,濟水所出,在縣西南六十里。《晉地道記》「有礫塞、中谷塞。」

平棘有塞

欒城,在縣西北四十里。

「九門」 ,《史記》:「趙武靈王出九門如野臺,以望齊中山之境。」 碣石山,《戰國策》雲「在縣界。」

靈壽衛水出

蒲吾。《史記》番吾君。杜預曰:「晉之蒲邑也。」 《古今注》曰:「永平十年,作常山呼沱河。蒲吾渠,通漕船也。」 井陘。

真定

上艾故屬太原

中山國十三城,戶九萬七千四百一十二,口六十五 萬八千一百九十五。高祖置。雒陽北一千四百里。

盧奴

北平有鐵

毋極

新市有鮮虞亭。故國,子姓。杜預曰:「白狄別種。」 望都。《左傳》:晉伐鮮虞及中人。杜預曰:縣西北有中人城。《晉地道記》有馬安關。

唐有中人亭,有左人鄉。《博物記》曰:唐關在中人西北百里。中人,在縣西四十里。《列子》曰:「趙襄子使新稚穆子攻翟,取左人、中人。」 《帝王世紀》曰:「堯封唐,堯山在北,唐水西入河。」 南有望都山,即堯母慶都所居,相去五十里。都山,一名豆山。《博物記》曰:「左人唐西北四十里。」

安國

《安憙》本《安險》,章帝更名。《漢昌》本苦陘,章帝更名。

《蠡吾》侯國,故屬涿。

上曲陽,故屬常山。恆山在西北,有泉水,于吉得神書。《晉地道記》:「自縣北行四百二十五里,恆多山坂,名飛狐口。」 蒲陰,本曲逆,章帝更名。有陽城,《晉地道記》曰:「有陽安關。陽城,蒲陽山,蒲水出也。」

廣昌故屬代郡

安平國十三城,戶九萬一千四百四十,口六十五萬 五千一百一十八。故信都,高帝置,明帝名樂成,延 光元年改。雒陽北二千里。

信都有絳水呼沱河

阜城故昌城

南宮

扶柳

下博

武邑

觀津,本清河下縣。《決錄注》曰:孝文竇皇后父,隱身漁釣,墜淵而卒。景帝立,後為太后,遣使者更填父所墜淵而葬,起大墳於縣城南,民號曰「竇氏青山。」

經西有漳水,津名薄落津。《史記》曰:趙武靈王曰:「吾國東有河薄落之水。」

堂陽故屬鉅鹿

武遂故屬河間

饒陽故名饒,屬涿。有無蔞亭。馮異進豆粥。光武案《志》有解瀆侯,靈帝封。

安平故屬涿

南深國故屬涿

河間國十一城,戶九萬三千七百五十四,口六十三 萬四千四百二十一。文帝置,世祖省屬信都,和帝 永元二年復故。雒陽北二千五百里。

樂成

弓高

易故屬涿

武垣故屬涿

中水故屬涿

鄚故屬涿

高陽故屬涿有葛城

文安故屬勃海

束州故屬勃海

成平故屬勃海

東平舒故屬勃海

清河國七城,戶十二萬三千九百六十四,口七十六 萬四百一十八。高帝置。桓帝建和二年,改為甘陵。 雒陽北千二百八十里。

甘陵故厝安帝更名

具丘

東武城

靈和帝永元九年復。《地道記》曰:「有鳴犢河。」

繹幕

廣川故屬信都。有棘津城。太公呂尚困於棘津城,瑯琊海曲,非此城也。按永初元年,鄧太后分置廣川王國,後王薨國除。太后崩,還益清河。

趙國五城,戶三萬二千七百一十九,口一十八萬八 千三百八十一。秦邯鄲郡,高帝改名。雒陽。北千一 百里。

邯鄲有叢臺。張華曰:「趙奢冢在邯鄲西山上,謂之馬服山,有洪波臺。」

易陽《魏都賦》曰:「溫泉毖涌而自浪。」 注曰:「溫泉在易陽,世以治疾洗百病。」

襄國本邢國,秦為信都,項羽更名。有檀臺。有蘇人亭。《史記》曰:「趙成侯魏獻榮掾,因以為檀臺。」

柏人

中丘,《晉地道記》曰:「有石門塞燒梁關。」

勃海郡八城,戶十三萬二千三百八十九,口百一十 萬六千五百。高帝置。雒陽北千六百里。

南皮

高城侯國

重合侯國

浮陽侯國

東光有胡蘇亭。胡蘇河之名見《爾雅》。

章武

陽信延光元年復

修故屬信都

右《冀州》刺史部,郡、國九,縣、邑、侯國百。。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