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81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八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八十一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八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八十一卷目錄

 武夷山部彙考

  圖

  考

山川典第一百八十一卷

武夷山部彙考

編輯

《道書》
第十六洞天之武夷山

編輯

武夷山,在今福建建寧府崇安縣南三十里,高五百 仞,週迴一百二十里,其峰巒大者三十有六,而其中 溪澗相夾,共成九曲,每曲各有景致,極為幽勝,《道書》 所謂「第十六洞天」者此也。

武夷

武夷

按:《史記封禪書》:「武夷君用乾魚。」索隱曰:顧氏案:《地 理志》雲「建安有武夷山溪,有仙人葬處」,即《漢書》所謂 武夷君。是時既用越巫勇之,疑即此神。今案其祀用 乾魚,兼不享牲牢,或如顧說也。

按《洞天福地記》:第十六洞「武夷山,週迴一百二十里, 名昇真元化之天,在建寧府。」

按朱子《大全集武夷圖序》,武夷君之名著自漢世,祀 以乾魚,不知果何神也。今建寧府崇安縣南二十餘 里有山名武夷,相傳即神所宅,峰巒巖壑,秀拔奇偉, 清溪九曲,流出其間,兩崖絕壁,人跡所不到處,往往 有枯查插石罅間,以庋舟船棺柩之屬。柩中遺骸,外 列陶器,尚皆未壞,頗疑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決時 夷落所居,而漢祀者即其君長,蓋亦避世之士,生為 眾所臣服,沒而傳以為仙也。今山之群峰最高且正 者,猶以大王為號,半頂有小丘焉,豈即君之居耶?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江南名山武夷,在建寧府 崇安縣南三十里。」《漢?郊祀志》有武夷君。《通典》「在建 安縣。」《唐志》「在建陽縣。」時未有崇安縣。

按《方輿勝覽》:福建路建寧府,武夷山,在崇安縣南三 十里,其山多獼猴。《神仙傳》云:「第十六昇真元化洞天, 昔有神仙降此山,曰:『予為武夷君,統錄地仙,受館於 此,由是得名』。」《武夷志》云:「週迴一百二十里,凡峰巒巖 石三十有六,此外以名著者不下十餘所。」《古記》云:「昔 有神降於山,自稱武夷君,因名曰武夷。」又云:「混沌初」 開,有神星曰聖姥,母子二人來居此山,秦時號為聖 姥,眾仙立為皇太姥。聖母又天台山元虛老君華真 仙師遣第七子屬仁,駕鶴遊歷此山,銓敘地仙,今稱 控鶴仙人是也。又云:昔有張湛、孫綽、趙元奇、彭令昭、 劉景、顧思遠、白石先生、馬鳴生,並胡氏、李氏、二魚氏 三姓女子四人,凡十二人,同詣此山求道,偕謁魏王。 值魏王祭仙祈雨,湛等獻詩。仙人甚喜,遣何鳳兒往 天台取仙籍回歸檢視,具載魏王子騫與張湛一行, 先於上筵飲酒過度,觸犯黃元真人,謫居此山。八百 年後方得換骨歸天。時仙人既見此籍,各有姓名,因 語魏王等:「至八百年後,可斫取黃心木為函,於小藏巖中沖化」,迄今存焉。

按《雲笈七籤》第十六洞天武夷山,名曰「昇真元化之 天,周迴一百二十里,劉少公治之。」

按《三才圖會武夷山圖攷》,武夷山在建寧府崇安縣 南三十里,其峰巒大者三十六,《道書》謂為「第十六洞 天。」自洞天門出元關,至大王峰,峰高五千餘仞,絕頂 有投龍洞、天鑑池。又有仙鶴巖者,舊所繪鶴翎朱頂, 歲久不磨。東有昇真洞,石壁中特谺開一室,廣數丈, 而深倍之。最北有幔亭峰,其形如幄,峰巒環繞,煙鎖 琪林。又紫檜丹楓,紅塵不染,恍非人世。西折則九曲 在望,其一曲水中,石上題曰「智動仁靜。」溪右為大小 觀音石。獅子巖巍然獨立,望之蹲踞昂首,真如狻猊。 石上刻「九曲溪」三字者,水光石也。右有鐵板障,其色 純黑,壁立鑱削如砥。轉至二曲,有玉女峰,如美姝麗 人之態。稍低,則妝鏡臺、仙冠石以次並峙,若為玉女 曉妝而有事者。其側峰巒森秀,中峰尤峻而聳者,為 三峰石。後名昇仙峰者,張真君之飛昇處也。試劍石 則控鶴仙人,劍成而試之,石分為二,故以試劍名也。 下有小九曲,遊舟可入,尤為奇絕。仙船巖峭壁間忽 開一穴,小船架於懸崖橫木之上,所謂「絕壑架船」,亦 三曲之仙蹤也。仙學堂則石壁環繞,中有石屋,几案 具存,蓋仙家翰墨之館,又名曰「翰墨巖。」其他曰水樂, 曰車前,肝聯肺附,不可勝數。曰「仙機」者,於峭壁上谺 開一洞,木板橫亙,如機杼狀。又最勝者則大藏巖,峻 拔壁立,下際深淵,上接星斗,人跡所不到,猿猱所不 能升。乃有枯槎於石罅間,以度舟船棺柩之屬,外列 陶器,至今不朽。或以群仙各逞技巧,理或有之。金雞 洞,在四曲稍斜,朱晦庵所謂「金雞叫罷無人識,月滿 空山水滿潭」者此也。晦庵精舍後有大隱屏,背倚大 王峰,懸崖瀑布,俯瞰清溪,碧流萬頃,又其最也。水之 東流凡九曲,而五曲為最深。蓋山之自北而南者,至 北而盡。傳有蛟龍居之,在舟中。仰視峭壁,水勢滉瀁, 令人心悸目眩。南之天柱,獨聳全石為一峰,拔地千 尺,玉光燦然,與水相映。下有更衣石,平正如幾,可以 佇足。昔魏王於此更衣以登天柱者,道人謂「天遊一 峰,獨號多景,高深元奧,群峰之鼻祖也。」又從一二曲 經龍門灣,數折而達於六曲,舍舟由仙掌峰入。兩崖 插天,中間龍湫一道,恍疑銀河落自九天。天遊一庵, 隱隱瀑布林薄間。捫蘿拾級,上達磨崖絕壁,多前人 題識。躡其巔,前有萬峰亭,亭後精廬數間,道人修煉 其中。由是倚棹谿頭,窮七八九曲之勝。其溪之兩崖, 峰石夾立,倒影插天。水勢逆流,如噴雲湧雪。山水明 秀,絕非偏勝,真所謂「天造地設」者也。

按圖書編武夷山,敘武夷之山當閩北境。其山自大 嶺南支奔馳數百里,至崇安縣南三十里而止。東為 建大溪,而九曲之溪西出與大溪合。其峰巒崒嵂,溪 水靚深,糾結縈迴,翕張變化,淵入虛無,橫出異狀,有 鬼神無所施其巧者,蓋南嶺之靈氣於是鍾焉。自漢 著祀典,歷代崇奉有加,咸稱靈應,而武夷之名亙天 下,然皆以仙道顯者。所謂籛鏗、魏張十三仙之徒,理 或有之。至所稱彩幔虹橋、遺蛻架船之事,極其神異, 則未能測其理之誠然也。宋興,山靈蘊蓄,毓為名賢。 若游、胡、劉、蔡,忠勳道術,庇國、興文,皆不越四五十里 間。龜山、道南諸公,亦只相望一二百里之外,而武夷 益重視若小泰岱然者。朱子文公初於五曲構精舍, 講學其中,九峰蔡氏亦築堂於虎嘯峰下。自是,書院 繼興,與道宮並處。其勝士之宗、儒之學者,仰朱、蔡之 風,得無於是山而興「仰止之思耶?」

按《八閩通志·山川攷》:「武夷山在建寧府崇安縣,周迴 百餘里,其峰巒大者三十六道,書謂為第十六洞天, 相傳嘗有神仙降此,自稱武夷君。」又《列仙傳》:「籛鏗二 子,長曰武,次曰夷,因以為名。」二說不同。山有小溪,繚 繞群岫之間,凡九曲。李左史詩:「溪流玉雪三三曲,山 鎖煙霞六六峰。」洪邁詩:「一溪穿空舞澎湃,九曲度盡」 方盤紆。

按《武夷紀要圖》說,武夷山在崇安縣南三十里。杜光 庭《洞天記》稱為第十六昇真元化洞天。蕭子開《建安 記》曰:「武夷山高五百仞,巖石紅紫二色,望若朝霞。有 石壁峭拔數百仞,於煙嵐之中,石間有木碓、簸箕、籮 箸、竹器等物,顧野王謂之地仙之宅。半巖有懸棺數 十。」魏王泰《坤元錄》云:「建陽縣上百餘里有仙人葬,山」, 亦神仙所居之地。《郡國志》云:漢武好祀天下嶽瀆,此 山與祭,故曰漢祀。陸鴻漸以為昔有神人自稱武夷 君,來降此山,因以為名。白玉蟾引奏《列仙傳》,以為籛 鏗與二子曰武、曰夷,隱居斯山。豈鴻漸所指神人者, 即鏗之子而君長於斯者乎?朱考亭謂皆詭妄不經, 不足考信。然今仙船有七,四在大王峰,一在兜鍪峰, 二在小藏峰。又有虹橋板散插諸峰,皆懸崖峻壁之 處,無論人力不能致,即此脆薄之木,千年之後,不壞 於風雨之飄零。向非神仙靈蹟,安得若是?即如考亭 所疑,以為往古避世之士,生為眾所臣服,沒而傳以為仙,故漢武帝祠以乾魚。歷代帝王載於祀典,亦云 奇矣。按《名山志》:「是山周一百二十里」,崇安一水從分 水關來,至九曲溪匯流處,東為裴村公館,西則問津 亭址在焉。溯流而上,即萬年宮。大王峰在宮右,高數 千仞,其陽縱裂一罅,長數百尺,下有木槎立橫石上, 趫捷者從石上攀援至末,末背靠足蹬,可至絕頂。頂 夷曠有昇真觀址,有禮斗臺、天鑑池。池右有投龍洞, 洞口直下,垂綆千尺,始及泉。宋嘗遣使投金龍玉簡 於中。近峰頂有磚卷城門,魏王所築也。峰之腰有昇 真洞,可坐十數人。洞中藏仙蛻函十一,空函九,外插 木板,板閣小舟,迺刳木所為者。又橫架獨木為橋,從 木槎下出石罅。轉左,磴石罅數丈,上有石室丈餘,徐 仙坐解,遺蛻在焉。轉右,磴合壁上,亦有石室丈餘,張 仙坐解,遺蛻在焉。峰之左為幔亭峰,魏王子騫與皇 太姥武夷君架虹橋設幔宴曾孫之處。漢孝武遣使 禱祀於峰下,其石盤陀,方廣數十丈,名漢祀臺。旁為 雲龍道院址,彭祖之居也。大王峰之右,壁崖裂紋如 繪鶴,曰仙鶴巖。巖下為禪巖,巖前為修真壇,迺張湛 等遇控鶴真人之所。巖下為止止庵,十三仙修煉之 所也。瀑布流澆水光石。入溪,石上刻一曲字。「九曲溪 萬丈丹青,碧水丹山,漸入佳景,修身為本,智動仁靜」 諸字。石門巖刻石門字,刻「靈源一派」字。溪之西有巖, 蹲踞昂首,曰獅子峰。左為大小觀音峰,此一曲之觀 也。觀音峰左兜鍪峰下為九峰書院,路通一線天。近 鍪峰者,妝鏡臺,刻二「曲」字,「鏡臺」二大字。對鏡臺者,玉 女峰,刻第一山字。次為勒馬峰、凌霄巖、赤壁峰,遠望 則三峰虎嘯巖也。自赤壁進為小藏峰,峰中崖壁迴 合為石室,几案布列,謂之仙學堂。水中浮印石、檀音 石、儒冠石,刻千崖萬壑字。溪之東為鐵板嶂,嶂後仙 猿巖。嶂右翰墨巖。崖石隱起,狀若墨鋌,下有二孔如 人目,俗呼「回子獻墨巖」,此二曲之觀也。之墨巖者,會 仙巖、昇日峰也。進而車錢巖,迺聖姥鞭牛背錢之地, 上有白玉蟾丹竈在焉。水中方石如砥,曰三盃石,可 停棹坐飲。溪流衝激作聲,謂之「水樂。」溪之西峭壁千 仞,謂之大藏峰。崖端石室數穴,亂插木板,望之如棧。 一穴板上閣小舟,謂之「架壑船。」下刻三曲字、「飛仙臺」 字,此三曲之觀也。《大藏》而上為雞窠巖,中有洞穴,外 隘中宏,藏仙蛻數函,橫插木板草篠,縱橫堆積,如雞 棲狀。傳聞有仙雞鳴於內,名金雞洞。旁有數穴。嘉靖 乙巳飛鐵香爐大如兜,入洞中,登岸可仰而見。巖下 臥龍潭,旁刻四曲字,上為宴仙巖,左為李仙巖,李蛻 尚存。石龕壁峭不可登。下為御茶園、龍井,龍亭在焉。 澗水從碧雲橋下出,自此而上為更衣臺、天柱峰,蓋 魏王更衣登天柱也。溪中巨石立水中數折,號小九 曲,遊舟可穿入。復有試劍石,上水魚石。溪之東為釣 魚臺,其半谺開一穴,名真武洞,內藏仙蛻三函。近溪 為希真巖、題詩巖,此四曲之觀也。魚臺連大隱屏,屏 下文公書院,屏後伏羲洞。洞廣數丈,有石堆列如畫 卦,又名先天洞。左為羅漢洞,外有黑洞,曰回回洞,其 上坦平,鐵笛亭址也。溪中石如竈,曰茶竈石。溪西為 晚對峰,刻五曲字:「高山仰止」字。由書院右數折至雲 窩,過鐵象巖,石門、撞冠石。從小徑而入,半里許,有境 一匝,四周穹崖壁立,產茗,名曰茶洞。進數武,即接筍 峰。有一石附屏三接,狀若立筍。倚梯十丈,梯盡右折, 鑿石為徑,僅容趾,名曰「雞胸。」穿崖環以鐵纜,登者捫 纜側行。石徑斷處,復橫木為棧。至頂則兩壁洞裂,一 磴孤懸,下俯百丈,名曰「龍脊。」上甚平坦,有道院亭館, 泉池園圃,恍疑在天上,此五曲之觀也。下接筍轉至 僊掌巖,壁石紋類人指掌者十數痕,長二丈餘。從磴 道登天遊觀一覽亭,可窮三十六峰之勝。過此則石 門巖。溪旁有燕石,溪中有曹家石。自溪而西為響聲 巖,刻六曲字:「逝者如斯」字。又仙跡巖,蒼屏峰壘疊而 起,此六曲之觀也。蒼屏而上,山形高峙,長亙五百餘 丈,曰城高巖,亦名神皋,有上下二處,其巖中嵌空,刻 「空谷傳聲」四字。溪東三仰峰,為武夷最高處,中有碧 霄洞,下為陷石堂,其地古為禪寺。宋天聖間,忽一夜 雷雨陷沒。今石崖交橫,外成石門,僅容足進十餘步 平曠,又名小桃源堂。門口盤旋聯屬,狀若廊廡。即北 廊巖,刻七曲字。巖頂天壺巖,溪中上水龜石,此七曲 之觀也。接天壺者為鼓樓巖,巖前一峰屹立如鼓狀, 曰鼓子峰。下崖壁廣數百丈,壁間裂開一穴,可容四 五十人。吳公成道於此,曰吳公洞。下為鼓子庵,左連 鐘模巖、獅子巖,刻八曲字。又有猴藏巖,巖下為百花 莊、三層峰,三峰鱗疊,水中禪笠石、下水龜石、海蚱石, 此八曲之觀也。九曲溪頭為靈峰、白雲巖,元都觀在 其下,巖左為毛竹洞,次而三峰並峙,曰三教峰。下有 香爐石,方正如爐,對峙丘公巖。內有石室,廣數丈,丘 公於此成道,故以名焉。近溪有大小廩石、磨石,溪盡 處為星渚渡,文公所謂「桑麻之墟」者,此九曲之觀也。 自一曲至九曲,有十五里之遙。一曲一灣,一灣一灘。 山周圍環溪,有山南山北之分,如盆中置石是也。一石自為一峰,詭譎奇瑰,互相參錯,可名者三十六,而 不可名者尤多。峰頭石戴,土與崖谷間皆產青松修 竹,雜以嘉卉。隙地為茶園,四時蒼翠,如披雲錦。清泉 流洞壁間,隨處皆有。茲其所以為名山之冠也與 《名勝紀》

一曲諸勝

問津亭在九曲溪口,與崇安一溪匯流處,名「山前渡。」 初入武夷之路,往來待渡者多憩於此。

萬年宮在大王峰下。先名武夷觀,漢設壇墠,唐始為 屋。明皇天寶間即洲渚創建。偽閩增飾殿宇。南唐李 後主弟諱良佐訪道居武夷,後主敕有司為之弘創, 移建今址,賜「會僊」為額。宋咸平間,太宗御書「沖佑」二 字為額。祥符、元符、紹興間,俱賜田增修。元賜璽書護 持,蠲免糧差。天曆間,改觀為宮,又加「萬年」二字。首門 扁曰「武夷山」,二門扁曰昇真元化洞天。門內稍北為 望仙橋,橋北三門扁曰「敕賜沖佑萬年宮。」三門內漢 祀亭。亭北拜章臺。臺北三清殿,殿後為賓雲亭,亭後 玉皇閣,閣下祀十三仙。閣東有方池,清泉不溢不涸。 閣後法堂,堂後方丈。宮之內舊有持正院、中和院、清 隱院、止善院、賓雲院、存正院、靜廉堂、橘隱堂、觀妙堂、 存心堂、觀復堂、靜隱堂、清虛堂、真隱堂、深靜堂、歲寒 軒、竹間軒,皆養素悽真之所。宮之左右有鄒東郭祠, 即大雲寺故址。王思質祠、羅念庵祠、宗方城祠、王陽 明祠,以甘泉湛公、東郭鄒公、荊川唐公配,扁曰「國朝 理學四先生祠。」舊金山寺故址。文昌樓又有一曲書 院,祀清獻趙公、文定胡公、屏山劉公、紫陽朱公,有田 以供祀事。一名「四賢祠」,在宮右。又有龍井二:一在宮 門前之右,內圓,一在宮門前之左,內方。井底皆石崖 生成,泉自石罅迸出。歲旱,鄉人禱取以歸,輒有靈應。 大王峰在萬年宮後右。高數千仞,矗立雲表,上銳下 斂,峭壁斗削,頂分二級,其陽縱裂一罅,長數百丈。昔 魏王子騫與張湛等十三人隱於此峰,登者自止止 庵後,循小徑踰飛翠亭,逶迤而上,直抵峰下石罅間 架梯上緣崖逕外東數十武,有石室名「張仙巖」,即真 人張垓坐化之所。真身趺踞石上,首微右顧。舊傳張 臨化時,其母呼之,因而回首。右顧室旁有石方正石, 左豎長梯,騰空而上,有磚卷城門,乃子騫輩所築也。 入門稍坦,從梯而上,有昇真觀,宋時建。前為天鑑池, 清冷瑩澈,可照星斗。廣微天師書「寒碧」二字刻於石。 此為峰之左級也。與右級相夾之縫,相去約三尺許, 窪而成洞,即投龍洞,直下垂綆數百丈,始及泉。宋嘗 遣使投金龍玉簡於中,自左級攀藤拔篠而渡。右級 遵徑直達絕頂。其頂平曠,古木合抱,蓊鬱蔥蒨,多產 檜柏、松竹、芝草、蘭蕙之屬。有禮斗壇,一名「通天臺」,真 僊境也。峰之腰有昇真洞,即仙蛻巖,可坐十數人,洞 中有雷紋磁請幫助識別此字。五,以盛仙人蛻骨。其一置石窖,窖口 狹,束不可出。洞口有黃心木,縱橫為棧,險而不墜,久 而不壞。又有四船相覆,以盛仙函,半枕於洞。船皆圓 木,刳成仙函二十有餘,空者數函。鄉人傳言,「昔取仙 蛻禱雨,作新函易之,仍返其舊於故處。」及取,則仙蛻 盡入於舊函中,而新函空矣。又有穴,橫插雙木為橋, 橋之西壁別開一罅,中有香爐藥瓶之屬。又東之半 石室為徐仙巖,真人徐熙春留蛻其中。萬曆間,以旱 迎下祈雨,遂於會真廟後建樓崇奉。峰之西壁,崖石 皺裂,紋如繪鶴,為仙鶴巖。巖之西,有禪僧沖舉於此, 是為禪巖,又名「望鶴臺。」臺下有登仙石。

幔亭峰,一名鐵佛嶂,在大王峰北,相去百餘丈,本聯 屬,其高稍亞之,頂復平曠,有宴僊壇,壇前有巨石如 香鼎。峰之左有石盤陀,方廣數十丈者,為漢祀壇。渾 然天成,不假琢削,漢武帝祀以乾魚,即此壇也。土人 誤稱為棋盤石。下有常清庵、萬春庵。《舊記》云:「秦始皇 二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置酒餚會鄉人於峰上,初」 召男女二千餘人,如期而往,乃見山逕平坦,虹梁駕 空,體輕心喜,不覺其倦。至山頂,有幔亭緣屋,玲瓏隱 映,前後左右可數百間。就幔亭北壁,中間設一寶床, 謂之「太極玉皇座。」北壁西廈設一寶床,謂之「魏真人 座」;北壁東廈設一寶床,謂之「武夷君座」,悉施紅雲裀, 紫霞褥。初,鄉人至幔亭外,聞擊鼓聲,少頃,空中有呼 鄉人為曾孫,男由東序,女由西進。既而聞讚者云:「汝 等曾孫可拜。」又聞讚者云:「命鼓師張安陵,打引鼓,趙 元奇拍副鼓,劉小禽,坎鈴鼓,曾少重擺鞀鼓,喬智滿 振嘈鼓,高子春持短鼓,管師鮑公希吹橫笛,板師何 鳳兒拊節板。」於是東幄奏《賓雲左仙》之曲。次命弦師 董嬌娘彈坎篌,謝英妃。撫長琴。呂荷香,戞圖鼓琴瑟。 管師黃,次姑噪,悲慄,篳篥秀淡鳴洞簫。朱子娥,運居 巢笙金師羅,妙容揮。請幫助識別此字。銚銅鈸。於是西幄奏《賓雲右 仙》之曲,行酒進食,百味珍奇,皆非世俗之所有。乃命 歌師彭令昭唱《人間可哀曲》。詞曰:「天上人間兮會合 稀,日落西山兮夕鳥歸飛。百年一瞬兮志與願違,天 宮咫尺兮恨不相隨。」歌罷,彩雲四合,環佩車馬之音 亙空而至。聞讚者云:「曾孫可再拜而別。」乃下山,則風雨暴至,虹橋倏爾斷絕。回顧山頂,無復一物,但蔥翠 峭拔如初耳。鄉人感幸,因名其峰為「幔亭」,相與立祠 山下,歲修祀事,號「同亭」,今會真廟是也。

復古。洞在大王峰前之西,有石室長十數丈,舊為修 真壇,在禪巖之前。魏王子騫得道於此。有張湛等十 二人偕謁魏王,會大旱,魏王置酒脯祭仙祈雨。時控 鶴仙人乘紫雲從空而下,大霈雨澤。湛等獻詩云:「武 夷山上武夷君,白馬垂鞭入紫雲。空裡只聞三奠酒, 龍潭波上雨紛紛。」仙人甚喜,乃遣何鳳兒往天台山 取仙籍檢視,具載魏王子騫與張湛一行,先於上筵 飲酒過度,觸犯黃元真人,謫居此山。八百年後方得 換骨歸天。仙人因語子騫等,「至八百年後,可斫取黃 心木為函,於小藏巖中沖化,迄今存焉。」壇內有白玉 蟾丹基,元金埜庵繼隱於此,虞集題扁。後余復嬰亦 煉丹其中。復嬰能詩,嘗與藍山兄弟倡和,址久廢。今 僧載若、徒千松、徒孫東元址傍建庵。俗傳復古洞在 止止庵左,誤。

紫雲洞在復古洞右,今劉虛中修煉於此。

「止止庵」在大王峰下禪巖之前,太姥元君及十三仙 修煉之所。晉婁師鍾、唐薛邴、李磨鏡、李鐵笛、李陶真 皆於此成道。歲久荒圮。宋詹美中重建,延白玉蟾居 之。玉蟾為記其事,久之復廢。明景泰中,道士王守端、 江一真復創小宇,尋亦廢。正德末,建陽方道明復創。 嘉靖丁酉,直指李公元陽復建,祀玉蟾於其中。 靈雲《洞在大王峰》之東,與峰相對,洞有上下,幽邃莫 測。其中石盆、石硯,皆天然生成,即《孔葉莊》三女僊煉 丹之處。

僊羊石在大王峰西。大小六七成群,若初平叱立之 狀。

會真廟在大王峰之麓。祀魏真君及從神潘遇。初。鄉 人以幔亭之宴,得與僊真同會,創祠山下,曰「同亭。」每 歲上元日,聿修祀事。政和四年,賜以今額。廟之後有 徐僊樓。萬曆己丑旱,邑侯林公一煥自大王峰東壁 迎蛻,禱雨獲應,建斯樓祀之。

換骨巖在幔亭峰北,巖高千仞,上有石凸出,《舊記》謂 群僊來此換骨。《道書》云:「學僊者當於天台。」注名「武夷 換骨。」今巖室內有仙蛻九函,又有四柱樓一所,如世 俗庋閣,其上置蛻函,函中仙蛻,皆質小而色紅。昔廬 山僊人羅公得寶印元文於此。巖半有石室,方廣六 七丈,可容百餘人。室前路斷,數尺不可度。有黃心木 一根為橋,不知年代而堅固不壞,故世人得以造其 間。室內一小穴,有泉七孔,清洌不竭,名曰「七星井。」人 匍匐以手探取,嚥之可以愈疾。又巖下石澗中,高流 下衝,隱隱作雷轟聲。有潭深不可測,相傳有龍居焉。 天每將雨,則雲氣先自中起,世人以之占晴雨,名曰 「龍潭崖。」

白雲莊,一名「白雲深處」,在換骨巖側,四面俱峻壁,入 石門半里許,忽平曠,有丹井、石臺、道院遺址。

排峰巖一名「靈龕。」在換骨巖左。輪囷如龕。從梯而上。 今之劉家巖是也。左有蓮花峰。

「三姑石」在幔亭峰側,三石森立並秀。

北斗峰:在三姑石之後。七峰聯絡,狀如北斗。

道者巖,在三姑左,二石離立,狀類寒山。《拾得》

蘭湯渡在三姑石下。自東北來者,過此渡入宮。 雲龍道院在幔亭峰下,乃彭祖所居舊址。明光祿卿 陳洙重建,顏曰「一水草廬。」

獅子巖,一雲「獅子峰」,在溪南,蹲踞昂首,類獅子 大。小觀音峰,一雲「觀音巖」,在獅子巖西,二峰對峙,巔 微戴土,草木蓊鬱,藤蘿垂蔓,狀若觀音,寶冠纓絡,因 名。

石門巖在溪傍,有崖如門,上刻「石門」二字,「靈源一派」 四字。

虎鼻石在溪水中,兩竅仰吸,形如虎鼻。

二曲諸勝

兜鍪峰一名兜擔石,一名賭媍石。其勢前高後下,形 如兜鍪。西壁有穴,內藏一舟,舳艫俱完,又名「閣船巖。」 近築為二級,下級有門,從梯而上;上級亦有梯,上至 頂建庵。峰之左有九峰書院,乃文肅蔡公沉詠歸堂 故址。公之子杭建,今移入縣舊學右。

《鯉魚石》,在水中,如游鯉躍波。

水光石一名晴川石,在水之濱,倒影溪中,與澄波相 輝映。石上有亭,名「水光亭」,今廢。

僊猿石在水光石後。靜夜月明,猿每嘯於其上。 鐵板嶂俗名「掛榜巖」,在大王峰右。石色蒼黑,劖削如 板,長數十丈而高稱之。會稽傳養全掛冠隱此。 翰墨石,在鐵板嶂後。半壁有長石一片如墨,粘於壁 間,下有石川二孔,狀如回子,名「回回獻墨」,上有瓊琯 亭。

儒巾石在鐵板嶂下,半在水中,狀若「儒巾。」

玉女峰,在二曲溪右。三石差肩挺立,其色紅潤,有姝 麗之態,不可攀躋。絕頂花卉參簇,若鬟髻然。背有二泉穴,冬夏不涸。

粧鏡臺在玉女峰前。石面相向,如粧鏡之狀,旁刻「鏡 臺」二字。其頂石勢迴轉,形如勒馬,又名勒馬峰。 三髻峰在粧鏡臺之後,三峰森秀若髻。

「僊冠石」,在玉女峰下水中,宛如道冠。

凌霄峰,在勒馬巖右。𡽱嶪尖銳,高插霄漢。 「題詩石」,在玉女峰下水涯,昔人題詩在其上。

《印石》,在玉女峰下,水中有石,方正如印。

虎嘯巖在玉女峰南。草木叢茂,四壁峭立。昔有真人 跨虎嘯於其上,故名。頂有崇真庵,從梯而上。下有南 山書堂,乃蔡九峰從朱夫子遊時所構,歲久傾圮,近 修真者建庵於故址。其傍有斂袖峰、太平巖、太極巖、 馬枕巖。

攬石峰在虎嘯之南。兩石攬結高聳,從東巖隙中壘 石疊梯而上,至頂,寬平蔥鬱,昔人棲隱基址猶存。 倉廩山在虎嘯巖西,相傳陳友定聚糧屯兵於此,至 今山石上猶有煨燼殘穀在,經風雨不腐。又有偃月 刀一口,插巖縫間,可見而不可得。墾山者常掘得銅 劍刀戟之屬,友定何能致此?皆山之靈異故耳。 「靈巖一」線天在倉廩山西。由虎嘯巖橫斜行四五里, 穹崖峭削,壁立千仞。其下谽谺嵌空,因為廣室,棲諸 神像,曰靈巖庵。其谷口崖上刻「靈巖」二字。有三洞,俱 可容數十人。洞內兩崖相倚,長數百丈,中分一線,仰 見天光,名一線天,亦名一字天。其一尤深廣,風從中 出,晝夜不絕,石刻「風洞」二字。又有伏羲洞,洞口為觀 音閣、葛僊館。又由一線天右有窄徑,僅容一人,側足 而上,可至絕頂。頂上平曠約里許,名飛舄臺。崖下有 穴,石窪生成,闊方尺,深數寸,底無泉眼,乃水自谽谺 中溜滴注下成池。昔有僊人浴其中,名僊浴池,又名 聖水井,自生魚蝦。相傳陳友定立寨其上,天兵攻之, 絕其汲道,友定從山椒示以「生魚。」今山下時有遺鏃 折戟,為耕夫所拾。巖南有樓閣巖、藍巖兩峰並立,圜 整如臺。稍西下有石門,如關隘然。

舞雪臺在一線天左,邑侯諸葛廷瑞乘雪登此。 「五老巖」,在風洞前。五山拱立,如老叟之形。

「三才峰」在玉女峰側。峰巒鼎列,中峰尤高而聳,上有 飛泉、石門之勝。

「鼓角巖」與「風洞」對峙。

小藏峰在玉女峰西。高聳峻拔,峭壁間谺開一穴,中 插木庋板,望之如櫛。昔控鶴仙人語魏王子騫輩曰: 「公等八百年後,可藏蛻於此。」今有黃心木函,藏十三 僊蛻骨其中。又半巖間一穴,內有二小船架於橫木 之上,歲久不壞,又名僊船巖,武夷僊船有七。大王峰 之昇真洞四艇,兜鍪峰一艇,此峰二艇也。萬曆丁巳 夏,一夕此峰忽墜一艇,聲震遠邇,所貯遺殖之磁甕 悉皆糜碎。所謂不壞者,亦有時而壞矣。好事者爭取 船木鐫以為珮,嗅之微有香氣,咸莫辨其為何木也。 僊學堂又名「僊館巖」,在小藏峰上。巖壁迴環,中有石 室,几案布列,蓋僊家翰墨之館。上有漱玉泉。

三曲諸勝

會僊巖在鐵板嶂西昇日峰側。其石方平,可坐數十 人,群僊時會於此。

昇日峰在會僊巖側。晨旭初昇,照映爍燿,其下有金 光石。又峰之陰有金井澗,茆茨竹篳,多隱者之居。僧 疵巳建庵於此。又有外金井石室,長數丈,前臨深崖, 僧石廛築室居之。

上昇峰在昇日峰右,其色青紫,又名「紫峰」,相傳張真 君於此上昇。

車錢巖在昇日峰側。《舊記》云:「聖姥常鞭牛車載錢於 此,上有白玉蟾丹爐。」

芙蓉洞,在昇日峰南,內有漱玉泉、曜金池。

《三盃石》,在水中,平如砥,可坐數人。

水樂石在三盃石側。水石衝激,作金石管絃之韻。 大藏峰在溪南,其勢峻拔,峭壁千仞,下際深淵,壁間 洞穴數處,皆橫插板木,望之如棧。穴中有石器,圓者 如筥,方者如笥,亦有如杵如盤者。又石罅中有小艇, 盛僊蛻一十六函。鄉民遇旱,以竹繩繫籃,人坐其中, 數人從巖絞車轆轤下繩,又使人伺於溪北,候籃至 罅「邊擊鼓,則止轆轤。籃中人以鐵鉤鉤入罅中,請出 仙蛻。溪北鳴鼓,復返轆轤而下。蛻至醮壇,禱雨立至。 禱畢,其蛻自返故處。他日復取,為孕婦所厭。今雖靈 驗,不復飛上矣。」《沖佑宮,歷》傳有魏王子騫僊顱,道士 盛以石函,彩帕百襲,觀者驗其色,紅白枯潤,以卜休 咎。嘉靖戊午,代巡樊公獻科,命道士亦送於此峰洞 中,恐為後人惑也。

超真亭:在大藏峰之南,後有羽流,即故址結茆庵於 其中。

僊機巖乃小藏峰之背。峭壁之半,谺開一穴,內有物, 儼然如機杼狀,雜木曲直縱橫,相傳以為仙人機杼 架壑船。在大藏峰側,即小藏峰之背。半壁有小舟,閣 於橫木,歷劫不壞。一雲「僊船巖

四曲諸勝

雞窠巖即大藏巖。背半壁有穴,外隘中宏,木篠縱橫, 堆積如雞棲。《建安記》曰:「雞巖隔澗西,與釣臺相對,半 巖有雞窠四枚,峭不可登。傳有群雞約數百飛翔其 上,雄者類鷓鴣。」《坤元錄》云:「武夷澗東一巖,上有雞棲, 即此是也。」金雞洞在雞窠巖下,從舟中仰視,若不甚 深廣,昔人嘗聞雞鳴於此。洞背有希賀堂,乃宋樞密 陳升之建。嘉靖戊戌夏,巡臺李元陽遊大藏峰,次日, 忽見洞中新來一物,如香爐狀,丹朱煜煜,約方六七 尺,相顧駭愕。洞在二十仞之上,下臨不測之淵,一宿 之頃,伊誰置之?信神物雲。萬曆間,羽士程應元自巖 懸轆轤入其中,有楠木無數,皆長三丈,徑尺餘,上閣 仙蛻十三函,每函或頭顱一二片,脛「骨一二莖,手足 一二節,裹以錦帕一函,中有鶴骨,頭與足各一。」又有 楠木刳一舟,長丈餘,闊三四尺,細羅香末並香灰幾 滿洞中香灰成堆者纍纍然。上洞視下洞,其口尤小, 人不敢進。有張富郎者,年八十餘,冒險入其中,則見 數人鼾睡,香灰內傍有銅磬覆地,富郎翻而視之,磬 下一雞,驚起展翼,扇灰撲目。郎倉皇俯伏,半晌稍息, 亟內籃縋下。半空籃掀富郎,墜入舟子懷中,竟亦無 恙,年九十而終。應元曾見富郎,乃得其詳,而陳司馬 為應元記其實。

臥龍潭,在金雞洞下。空洞淵澄莫可底,人語棹聲,輒 相響應。相傳有神物潛於此。許旌陽斬蛟,欲盡殺九 子,其幼者願皈正道。旌陽許之,命護此山,人見者多 不利雲。

宴仙巖在雞窠巖頂,與僊釣臺相對。嘗有僊鶴鳴於 上,故又名「鳴鶴巖。」

李僊巖,在御茶園之後,一名「燈窩」,上有石龕,相傳李 僊坐化於此,真蛻尚存,無逕可登。

御茶園在李僊巖下溪中,即小九曲。按製茶為貢,自 宋蔡襄始。先是建州貢茶,首稱「北苑龍團」,而武夷之 茶名猶未著。元設場官二員。茶園南北五里,各建一 門,總名曰「御茶園。」大德己亥,平章高興之子久佳創 焙局於此。中有仁風門、碧雲橋、清神堂、焙芳亭、燕嘉 亭、宜寂亭、浮光亭、思敬亭,後俱廢。

喊山臺在御茶園中,元暗都喇建。臺高五尺,方一丈 八尺。上有亭,曰喊泉亭,旁有井,曰通仙井,泉極甘洌。 宋元時,每歲驚蟄日,有司率所屬致祭,命眾茶戶鳴 金擊鼓,同喊曰:「茶發芽,則泉水漸滿。」造茶畢,氷遂涸。 真人張邋遢至此飲其水,曰:「不獨茶之美,亦此水之 力也。」一名龍井,又名呼來泉。自後茶貢蠲免,悉皆荒 廢。

潘侯故址,在御茶園內一舍許。越小山凹後,其地稍 平曠開廓若弈枰然,即潘遇居址也。潘雖僊去,而神 靈猶存。至元間,草寇毛興八自南浦來,欲止宿沖佑 觀,肆行劫掠。臨晚至三姑市,見洲渚間旗幟皆「潘」字 號,兵衛劍戟森然。寇退駐梅溪,次早,邑兵兩路夾攻, 擒之。其寇首告人云:「本欲逃去,見四山兵圍腳如束 縛,是以遭獲耳。」潘侯之靈如此。

小九曲在溪水中。內有石竇,委蛇曲折,凡九小船可 盤迴旋繞其間。旁鐫「小九曲」三字,朱文公筆。僧非固 築庵於其上。又庵之右有金谷,產茶最佳。

試劎石即小九曲中,相傳控鶴僊人試劍於此,石分 為二,希真巖在其上。又上水魚石在小九曲中。 雲巖在李僊巖後,巖半有石室,可容百餘人。昔為巨 蟒所㨿,詹法師驅之,因創雲巖庵於下 僊釣臺在溪北,與大藏峰相對。懸崖深穴,俗呼為真 武洞。外狹內寬,中有仙蛻三函。又有磁甕若酒罈者 數枚,形製精朴,異於今器。取仙蛻,禱雨者常躋險至 其中。

《僊床石》,與「金雞洞」相對,在洲渚石室下。

題詩巖與御茶園相對,前賢題刻甚多,上有「觀山亭」, 宋侍郎劉夔建,今廢。

「釣磯」,近在試劍石半溪中,可坐以垂釣,旁有石如魚。 請幫助識別此字。故名。 拜章臺在九曲溪北,即釣磯別名。以其上平坦方正, 又有石如香爐,渾然天成也。又萬年宮殿前亦有拜 章臺。

天柱峰,在晚對峰右,峭拔特立。相傳魏王子騫於此 上昇,然子騫顱骨尚存,豈上昇者非子騫,或非子騫 顱骨耶?下有三敲庵、迎綠亭,今廢。

更衣臺,在天柱峰側。平正如幾。昔魏王子騫於此更 衣以登天柱峰。藍潤彩,字素先,構有「崑石山房」、「問漁 亭。」緣石磴從梯而上,入小門,皆異卉奇花,茂林修竹, 天成一佳境也。

五曲諸勝

大隱屏,與釣臺聯屬。一峰峭拔,夷上直下,方正如屏。 兩麓陂陀環抱,其下為文公書院,即隱屏精舍。宋淳 熙間,朱文公卜築於此,為講學之所。內有仁智堂,左 室曰「隱求」,右室曰止宿。又有石門塢,其中為觀善齋西少南為寒棲館。前山之巔為亭,名「晚對。」其東出山, 背臨溪水,因故基為亭,名「鐵笛。」文公自為序記其事 並題詠。後改稱「書院。」

茶竈石在大隱屏西溪水之中,巨石屹然,可環坐八 九人。四面皆溪水,天然爨窩。朱晦翁嘗於此烹茶,旁 刻「茶竈」二字。 釣磯石在大隱屏西,溪北,上平可坐垂釣。

伏羲洞,在隱屏峰左,一名「先天洞。」廣數丈,中有石,列 如畫卦。

羅漢洞,在伏羲洞左,頂禿骨露,下有石室。

黑洞一名回回洞,在伏羲洞外。其上平坦,即鐵笛亭 故址,舊名「奪秀亭」,宋胡寅與劉衡建,為遊陟之所。劉 善吹鐵笛,胡贈以詩,有「更煩橫鐵笛,吹與眾僊聽」之 句。劉沒,亭廢。朱文公一日與客尋其故址,俄有鐵笛 聲發於林外,悲壯迴鬱,眾皆驚異。文公因復作亭,直 以鐵笛名之。

玉華峰在隱屏北。巖穴幽邃,白石羅列,玉光瑩然,故 名。中有玉華洞,舊名幽微碧玉洞。天下崇元館、 晚對峰在隔溪,與書院相對,舊名「紫石屏」,又名「小隱 屏。」宋劉建康從朱文公遊,卜築於此峰之下,以對書 院,名「仰高堂。」文公因作亭於其上,今改名。左有洪源 書堂,熊勿軒建。

「文峰」與「隱屏」相對壁立,卓如文筆,即四曲更衣臺。 「平林渡」在五曲溪口,丹壁青林,別是一景,遊轅往來 者由此而渡。

雲窩在接筍峰下。有上下雲窩。上乃宋羽客陳丹樞 修煉之所,下即幼溪草廬。萬曆間,長樂少司馬陳省 建。內有賓雲堂、研易樓、棲真閣、聚樂洞、遲雲亭。外有 停雲亭,在溪邊石崖鐫「石沼青蓮」四字及問樵臺諸 景。旁右邊有王文成祠、葛屺瞻祠。

接筍峰在隱屏北相連。其西南有一石附屏,狀若立 筍,中有痕三,斷而復續,高數十丈,連接三梯而上。梯 盡右折,鑿石為徑,僅容趾,峭壁凸出,名曰「雞胸。徑。」險 莫躋,因穿崖橫貫鐵纜數尋,登者捫纜,面壁側行。石 徑斷處,復橫木為棧,至一小亭,曰「定心亭」,今改「石門。」 過此,一磴高懸,詰屈陡逼,兩旁洞裂,下俯百丈,名曰 「龍脊。」攀躋絕頂,夷曠四達,則為隱屏真境、元元道院、 僊弈亭,又有癡頤窩、棲霞所,迺汪麗陽、劉古松棲真 處也。峰雖峭立削壁,而甘泉日湧,四時不竭。竹樹琪 花瑤草,夾徑爭榮。繡壁丹崖,頃刻變幻不一,天地間 別一乾坤也。

昇真洞,在雲窩東,舊刻「昇真洞」三字,內有石臼、石竈。 又大王峰亦有昇真洞。

鐵象巖在接筍下,偃伏如象,前有「雲窩道院。」

石門累石為門,穹窿倚險,為接筍之門戶。進此,有「僊 凡、岐路。」坊額,萬曆辛亥年建。

撞冠石在石門之內。石上刻「昇真元化之洞」六大字, 游九言書。前有棘隱堂,宋女真劉妙清創,白玉蟾為 之《記》。今廢。

茶洞在接筍峰側。洞門甚隘,內境平曠,四週皆穹崖 壁立。土人種茶,視他處為最佳。內有小隱堂、清真道 院。又洞口有井,右邊刻「司馬泉」三字。

清隱巖:在茶洞內。四環絕壁,石徑可以攀躋。

仰止亭在「接筍梯」下,萬曆庚辰年建。

六曲諸勝

僊掌峰,在茶洞之右。壁立平削,巖半石紋如人指掌 者數處,晴明時紅光相射,旁有瀑布,下為僊浴池。峰 壁橫刻「壁立萬仞」四大字,登天遊者,從崖壁下逶迤 而上。

天遊峰在仙掌峰後。絕頂隱屏,平立於前,外高敞而 內幽邃,拔出群峰之上,三六峙流,一覽而收,為武夷 最佳勝。又肩輿可至,士大夫多遊此。峰頂有天遊觀, 迺宋道士劉碧雲、張希微建,法師張虛一棲真於此, 奏請敕賜今額。永樂中,道人高景愚號「弄九子」,棲真 其上。續藩參蔡霞山,與其徒味呆子結雲水交,復擴 其宇,前為一覽臺、嘯臺,後為聚景亭,侍郎程文德易 其名曰「妙高臺。」臺上有萬峰亭,峰頂有天筠亭,楚刺 史周思久建。又有仙掌亭,明嘉靖間,代巡樊獻科建。 今改「一覽臺」為「天遊閣。」前後二亭。前塑純陽呂仙像, 後塑屺瞻葛公像,併十三僊。上有振衣岡,岡下三友 堂。上饒鄭邦福、豐城李琯、耿定力三人同官於閩建。 又天遊門內有「晞真館」,紹興漁人得石刻,「僊遊館」遂 易名,今建書室。

胡麻澗,在天遊閣右。自山當庵曲折而來,四時不涸。 相傳昔有胡麻飯從中流出,故名。澗下有碓,可供舂 搗。即瀑布泉之上流也。瀑布泉在僊掌旁。

響聲巖在城高下。巖中嵌空,隔溪笑語聲輒響應。 石門巖與響聲巖相對,有石穹窿如門。

蒼屏峰在響聲巖北方正如屏,下有道院,今廢。 仙跡巖在溪南,與仙掌相對,有二膝痕,印於崖上。傳 為仙人跪太姥於此,其背上即城高巖燕石在溪水濱,狀如燕,有灘。

曹家石在僊掌峰下溪中。相傳,昔有曹姓者過此覆 舟,忽得石以免,因名之以紀其異。

七曲諸勝

神皋巖,今名「城高」,在溪南,山形高峙,盤亙五百餘丈, 以其為僊靈窟宅,故名神皋。有上下二處,上神皋從 崖隙中仄徑崎嶇而下,出崖邊有梯可登。頂上寬廣 有泉,四面壁立。中建庵宇,清雅特勝,松柏修竹,森森 可愛也。嘉靖中,住僧拉妓上宿,一夕為風雷掣去,庵 宇基地盡圮,今再建卑陋。下神皋兩頭牆繞築門,庵 宇猶存。巖下之潭,繞至石鼓渡。宋端平元年,奉旨放 生於此,並禁捕魚,名「放生池。」

陷石堂。從六曲仙掌峰西,迤𨓦而入,舊有石堂寺。宋 天聖二年二月朔夜,為雷雨陷沒。石崖高疊,相倚成 門,僅可容身。門內有小澗,橫石為矼,水流石下,移數 武,地忽平曠,桑麻禾黍,儼然村落,故又名小桃源。內 有文簡公祠。又石門內有一穴,中藏銅佛像,可見而 不可取。舊《志》云:「鼓樓巖有僊蛻,又有一獸如山羊,常」 遊食院側。僧果緣詹立既鍛僊蛻以為齒藥,又捕山 羊而食之,以故巖崩地陷。時僧果緣與鄉人詹立皆 罹覆壓之難,惟僧居仁行者子明、子雲獲免。黎明,鄉 人至,始見居仁坐於先師塔前李木下,皆前致問,而 居仁方覺,似熟寐而寤且歎:「僧牒鑰在櫃中,必沒於 水。」鄉人方切駭視,忽見文字一道浮溪岸取觀,乃居 仁度牒也。居仁語人曰:「是夕風雷大作,聞有沙石敲 擊屋瓦聲,開戶視之,忽覺其身如人掖去,不省所之。」 子明、子雲亦言恍惚如人所掖,旦則皆在居仁之側。 北廊巖在陷石堂門口,盤旋聯屬,狀若廊廡,以其在 溪之北,故名。

天壺巖在北廊巖頂。峰巒環合,中有道院。峰壁下清 泉甘美。天壺觀在巖下。

上水龜石,在北廊巖下。溪中。將湖石,在北廊巖後。 郎官巖,在天壺巖前。

玉版巖在陷石堂左。白石兀立,狀若版焉。

三仰峰在陷石堂巖頂之左。三峰聳拔,斜插比連,若 舉首企仰之狀。第一峰下有棋盤石,方正平坦,可坐 數十人。第二峰有白玉蟾丹竈。第三峰有洞曰「碧霄」, 高出半空,構屋其中,憑欄可望數十里。洞口鑿石門, 逕而入。其上有丹井,井面作碧琉璃色,相傳白玉蟾 浴丹於中,此峰高為武夷之冠。

白鶴窠俗呼江南竹窠,在碧霄洞下。從流香澗入。一 水瀠洄,兩山相環,桃梅雜翠,松竹交青,輞川盤谷,莫 比其幽致。僧語淵「隱此,名曰穆巖。」

古井窟,在穆巖之左,一源從三仰峰瀉,下有天然石 窟,深且大。僧心坦見其碧綠盈泓,四時不竭,遂結茅 隱焉。

活水洞,在三仰峰南下半處。阻深幽敻,絕地千尺。山 人謝智棲真於此開鑿構設,為洞三,而最上一圓洞, 其規如月。智學止修於李見羅,見羅名其洞為「涵翠 洞」,因智號「活水」,人呼為「活水洞。」上里許有蘿庵,景致 清幽可愛,僧忍茵建,右有龍吟庵。又活水洞上有鑄 錢巖、紗帽峰。

僊山庵一名「山當庵」,在三仰峰下。疊石為門,濬流為 池,有屋數椽,中祀十三僊。上為樓以奉三清。四峰環 抱,亦一勝區也。今廢。

流香澗在三仰峰右白鶴窠中。景似小桃源,而幽邃 過之。雜樹交蔭,稀見曦影,澗水淙淙有聲。明徐熥名 為「流香澗。」又澗蜿蜒數里,兩巖削壁,高數十丈,劃然 中開,僅同一線。澗流其下,而清風颺颺,山壑俱響。明 徐熥名為清涼峽。《舊志》俱未載。

八曲諸勝

鼓樓巖與天壺巖相接,稍入山中,視群峰特高峻。宋 劉夔《志》云:「洞中有柟木樓,其下四楹,近世惟莆田卓 有,見如其說。」諸志皆以為石樓,然其實木也。高廣僅 三四尺,瓦甓亦皆以木為之,窗櫺戶牖咸具,製甚精 巧。釘出於木外者四五分,緣壁可登,但下臨深潭,怖 人罕有至之者。旁有爐鼎,並仙蛻數函。巖下有水粼 粼,激石而出,時作滴漏聲。環澗皆桃樹,春時飛花不 斷,名曰「桃花澗。」

鼓子峰在鼓樓巖前。兩峰屹立,有石如鼓,叩之轟然 有聲。石壁下倚崖為屋,名「石鼓道院。」上不覆瓦,地勢 復峻絕開豁九曲溪山,獻秀目前。舟行自五曲望之, 已見巖室,若遠在天上。絕頂有石穴,蓋山中之高朗 勝地也。葉夢鼎號西澗,築室於麓,名「石鼓書院」,今廢。 峰之腰有雲影池。

茅岡嶺在鼓子峰之右。嶺上有崖紫色,徑中長松七 株,兩石並峙。僧超朗號弢穎,入山採藥,見此石徑如 雲封,遂結茅隱此,名曰「紫崖雲門庵。」建州嚴睿贈聯 云:「雲過門外呼來易;人在山中招出難。」庵右有象峰, 其徒得先亦結茅偕隱焉。

吳公洞,在鼓子峰之南。巖壁高廣,中裂一穴,外隘中宏,可容四五十人,《吳公屍解》成道之處。洞右小穴,仙 蛻猶存。

筍洲在鼓子峰下溪濱。上有「麗澤堂」故址。宋提刑吳 逵建。

貓兒石在鼓子峰側。山巔有石,臥伏如貓,下有數石 如鼠。

超峰在鼓子峰後。

鐘模石在鼓子峰後。高數十丈,其形類鐘。前有翠虛 庵,又名「三敲庵」,今廢。

獅子巖在溪濱。上刻「八曲」二字,狀若奔江獅子。 猴藏巖在鼓子峰前。其下洲渚間,四時花開爛熳,名 百花莊。

《煙際石與猴藏巖》相對,高插煙霄。

三層峰在鼓子峰後。三峰鱗疊,比群峰尤聳拔。每將 雨則先陰霾,將霽則先明淨。土人因之占「雨暘。」 棋盤石在三層峰左。相傳有仙人對弈於此。

桃源洞,在山背長嶺路左之頂有石洞。相傳辟支古 佛棲此證果。

人面石:大小二石相向,狀如人面。

禪笠石在下水龜邊,有石圓狀如笠。

《下水龜》,在筍洲邊溪水中。

海蚱石:在溪中,一名「獺控石。」

魚磕石在溪右,與筍洲相對。

九曲諸勝

靈峰一名「白雲巖」,在鼓子峰右。奇聳高峙,半壁絪縕 如雲。旁一穴,內藏小艇,歲久不壞,仙蛻數函。下即寒 巖洞,洞外有靈峰元都觀,元時里人余藥坡棄俗入 道,自以私囊創建。初名「道院」,太守李真嶠奏請賜今 額,趙子昂領旨書扁。歲久復圮。成化十八年,方士王 道元重建。

白雲洞自靈峰觀躡上雲關,朝觀銀濤,極目無際,晚 視星村,如秦時雞犬在焉。僧髻庵與其徒梵光重興 佛閣,並建壽塔於洞之側。又洞後長嶺路上有「東雲 庵」,僧中立與徒蓮士、徒孫學難建。

寒巖在靈峰元都觀後。有洞,清陰蔽野,六月如秋。有 泉一泓流其左,冬夏不竭。上刻「寒巖」二字。

香石,在靈峰下。

毛竹洞在靈峰右。巖壑幽邃,遍生毛竹,真人王通修 煉於此。

挨人石在毛竹洞外。行者側身而過,石或搖動,若挨 人然。

三教峰,在鼓子峰前。三峰並峙,若儒、道、釋之冠。下有 三教庵,樓閣弘敞,鼎新特盛。

「香爐石」,在三教峰下。方正如爐,煙靄繽紛,如篆盤鼎 中。

丘公巖在靈峰下。石室橫亙數十丈,丘公於此修煉 仙去。

霞洲一名「蝦尾洲」,在溪南水濱,中有雲碓、霞扉,斷橋 曲塢,澹若村墟。今僧鑌鐵築室居此。

大小廩石在溪濱,有二石圓整如倉囷狀。元詹光野 隱居處,常稱「廩江之濱」,即其地也。

磨石在溪濱,石形如磨。

星村渡一名星渚渡,在九曲溪盡處,文公所謂「桑麻 雨露之墟」也。遊人於此沽酒市殽焉。元呂桂,金華人。 歷官教諭,遷安溪令,徙居於此。高節清標,有東萊家 風雲。

清微太和宮在溪頭洲渚中。元道士彭日隆開創。規 模宏麗,亞於沖佑。中有道紀堂、清虛堂、凝雲閣、宜晚 亭,皆勝處也。舊名「和陽道院」,嗣漢三十八代天師留 國公改署今名。至明永樂十四年,為洪水所漂。溪北 見羅書院,萬曆間,學憲徐公即登為見羅李公建。見 羅謫戍漳州,聚徒講學於此。

儒林祠在溪盡處,元詹景仁建,與杜本讀書其中, 題讖,石晉郭璞留讖云:「黃岡降勢走飛龍,鬱鬱蒼蒼 氣象雄。兩水護田歸洞府,諸峰羅列擁神宮。林中猛 虎橫安跡,天外狻猊對面崇。玉佩霞衣千百眾,萬年 仙境似崆峒。」在九曲溪頭。按此讖語似七言律體當是後人偽托非郭璞也

《九》、「曲折而南諸勝」

「齊雲峰高插霄漢,靜夜時常見天燈。」上有齊雲亭,又 有齊雲庵、聖者庵。

藍原澗:在山南。藍誠、藍智卜室於此。

赤巖,一名「赤霞嶺」,又名「赤壁峰」,在藍原澗東,虎嘯巖 右,離獅子峰七八里,其色純赤,高數十丈,有雲寮,為 女道士修煉之所。上有赤霞洞,最先見日出。

《萬卷》書樓在平川。元詹景仁建,今廢。

靜可書堂在山之南。元詹琦字景韓建,今廢。

王城廟在山南十里魏王子騫故城。《舊志》以為同原, 即其地。

聘君宅在平川中。元杜本築室於此,移家居之,遂構 「思學齋」、「懷友軒」,為終隱計。今皆鞠為丘墟,遊者徘徊 於荒煙草莽之間,為之惆悵而已思紹堂在平川中。杜聘君之孫杜圻建。

《九》、「曲折而北諸勝」

馬月巖《九曲溪》發源於此。

鑄錢巖在七曲之背,有石稜層似梯。

烏石在武夷溪北,下有「李真人丹基。」

水簾洞在武夷山北,丹霞嶂之左。石壁高聳,綿亙數 十丈,倚巖為屋,不施片瓦,而雨露不沾。巖上有水,自 頂瀉下,隨風飄灑,溟濛聯絡,如珠簾垂掛,聲韻瑟瑟 然,倏忽變態不一。又名唐曜洞天。內有清微洞真觀, 乃宋道人江成真所創。嘉靖間,道人王廣僊成坐化, 遺蛻尚存。先賢劉甫嘗讀書於此。昔有聯云:「石室雲 開,見大地山河三千世界;水簾風捲,露半天樓閣十 二欄杆。」又聯云:「今古晴簷終日雨;春秋花月一簾珠。」 亦足以檃括洞中之勝。

上、下章堂在三仰峰之背。從水簾洞口逶迤曲折,沿 流直上。兩邊石壁萬仞,夾道松梅。至上章堂,左右皆 筇竹。僧壽宗與其徒鐵華結宇其上,名曰「筇巖。」三十 年來,四方僧笠輻輳。邑令楊雲鶤請師開法,本山始 成丹山一叢社,仍建壽塔於巖左。

蘆岫在筇巖之陽,相去三里許。左弔燈巖,右喬巖,僧 香生居之。背後蓮花峰,對面火燄、天柱二峰,遊者溯 源而上四五里,皆蒼藤石壁,直入雲霄。僧思恆隱此, 扁曰「蘆峰深處。」

九井巖在水簾洞左近雞蘇坂,洞穴可居。巖上石竇 九口,似井,渾然天成,清澈一脈,汲一則八井俱動,泉 味甘洌,異於他處。

丹霞嶂在水簾洞之右,石色丹赤,雄峙如城,綿亙層 疊,長數千丈,而高稱之。

《翠竹窠》在水簾洞東北,由鳥道入深塢內復平曠,修 竹刺桐交翠。

劉官寨在水簾之北。宋劉衡與其子甫集義兵於此 禦寇,以衛鄉井。邑人義之,表其所曰「劉官寨。」

火燄峰在水簾洞右。高聳飆燄,故名。緣水簾洞外澗 谷中,入有逕,可陟其巔。上有古庵基。明天啟壬戌,遠 僧慧明闢地靜修。今邑人王琯字西獻,年幾八旬,集 耆友彭騰初、陳惇五等,築石門,以儒業啟迪後學,扁 其門曰「燄峰山房。」峰後赤石街溪頭上有霞賓巖,僧 悅可、徒弘茂、徒孫月波結茅於此。

《玉柱峰與火燄峰》相對,圓直高潔,宛如削成。

紫嶺峰在火燄峰左,石色青紫,其頂有路達諸處。 鷹嘴巖在火燄峰西,直聳高騫,頂復尖曲如鷹嘴。 天心峰在火燄峰右,象鼻巖左。三峰屈曲毗連如「心」 字。其地幽邃曠夷,人跡罕到,仍當洞天之心,下有天 心庵。

葫蘆石在天心峰側,兩層上尖下圓,狀如葫蘆。 「葛香林」在天心庵後,禾黍環匝,竹樹森列,望之鬱然 猶濠濮間雲。

杜葛巖在天心峰東北。其巔可以遠眺城邑,相傳有 杜氏、葛氏隱此巖隈累石為門,遺址尚存。又傳為姓 杜名葛者糾鄉兵於此以禦山寇,故名杜葛寨。又云: 渾成邃密,窅然絕塵之境,僅啟一竇以通門徑,不容 車馬之往來,故曰「杜轄巖。」由石門進不數武,懸崖嵌 空,風雨不侵,乃高真燕集之都,名曰「會僊」,是為下洞。 由茲躡石磴,盤折鳥道,竹樹交蔭,流泉汪汪。有飛霞 巖、藏真島,群峰羅列其傍。前有山川,迤邐環繞於襟 抱間,舉遠近山川之秀,略為茲巖所有,名曰「小有」,是 為上洞。中建呂僊亭,因石為龕,以奉僊像。又有樓三 間,中祠玉皇諸真,傍棲雲水,夾以蝸室,是為「靜圜。」亭 之右徑有石几凳、石棋枰,俯挹丈人峰,桃花滿樹,如 對赤城明浦城吳中立僑隱於此,構造扁曰「養恬庵」, 下有觀化臺。

形獅巖在杜葛寨之南。遵洲渚而西,渡黃柏溪,從一 間道,僅容負擔。兩傍陡絕,灌木陰森。移數十武,豁然 平曠,稻田高下,環繞溪流。又行二里,有巖突兀,猊蹲 於天際,形似獅子,故名。范公《虛靈小隱》在焉。址久廢, 今僧斗元與徒妙德築室於此。又近形獅巖處,有龍 頭洞。

「魚巖」,在杜葛巖前。

黎道巖在山之西北,頂有「招僊館。」

馬頭巖,在天心峰之南,排峰巖之北有五石,昂然競 出,勢如騰驤。下有永樂庵,久廢。今僧越宗卓錫於中 之石崖下,更名「纍石巖。」

凝雲庵在馬頭巖下。從換骨巖紆曲以入,中平曠可 田,茂林修竹,環匝左右。桃杏梅桂次第迭開,雖秋冬 若夏春。明隆慶初,道士張德恩重葺樓宇,築窩於庵 右,額曰「息機。」景物熙然,人謂之「小蓬島。」

象鼻巖在馬頭巖之左。其巔有石,貼巖頭直垂而下, 若象鼻然。今僧省其築室居此。

馬鞍巖:在馬頭巖之右。昂藏披拂,狀若雕鞍。

梧桐窠,在象鼻巖之北,枕馬頭巖而面杜葛寨,四維 峰巒聳立,古有植桐於此,故名。僧雪松築室居之。思古人有云:「來儀豈是尋常物,不是梧桐樹不棲。」因更 名鳳林。

鐵郎寨在馬頭巖西。舊傳,葉、豆二寇掠崇安時,駐眾 石鼓鋪。忽見天兵自武夷來,遂駭愕宵遁。而避寇山 中者,多於此聞鐵馬金戈之聲,因築室以祠護法諸 神,故名。

雪花巖在鐵郎寨左,以巖巔「皚皚潔白」,故名。

碌金巖,在天心峰之南,杜葛巖之北。《舊志》未載。明末 有丘道人結廬其上。道人自云:「年五十而失明」,六十 始學內養之術。未幾復開明。遂棄捐塵慮,遯跡山中。 年至八十有七,雙眸炯炯。燈下作蠅頭細書,手不停 披,終日忘倦。

《物產紀》:茶「諸山皆有,溪北為上,溪南次之,洲園為下。 而溪北惟接筍峰、鼓子峰、金井坑者為尤佳。以清明 時初萌細芽為最,穀雨稍亞之。其二春、三春以次分 中、下。至秋露白,其香擬蘭,但性微寒。大抵茶質不甚 相遠,在製烹有法耳。」按宋、元時有北苑龍團之貢,遂 編徭役,名曰「茶戶。」每歲差官督製,民疲奔命,苦不可 言。至明朝罷之,而茶戶之困如故。蓋有司取以薦新, 胥役每賄營是差,以飽其欲耳。嘗見唐子畏戲為《虎 丘僧題》云:「皂隸官差去取茶,只要紋銀不要賒。縣裡 捉來三十板,方盤捧出《大西瓜》。」使子畏而在,不知當 更作何語也。

蘭,大王峰陰及各處多有之。一莖一花,色如綠玉,微 綴朱絲,清香四達。

黃精按《博物志》云:「太陽之草名黃精,餌之可以長生。 太陰之草名鉤吻,入口即死」,蓋野葛之別名也,採者 不可不辨。

《仙茅藏經》中所謂「阿輪乾陁」者是也。川浙俱生,獨此 山為最。

何首烏分雌雄兩種,雄淡白,雌微赤。唐李遠云:「此仙 草也。」五十年者,大如拳,餌之一年,鬚髮返黑。百年者, 大如碗,餌之一年,齒落更生。二百年者,大如斗,餌之 返老還童,追及奔馬。三百年者,大如栲,栳,中有鳥獸 山嶽之紋,號為山精純陽之體,久服且成地仙。須九 蒸九曬,咀製得法,方有效驗。

茯苓,深谷中老松根底多生。《經》云:「樹老枝葉不復上 升,其津氣旋向下泄,故凝結成塊耳。」

石菖蒲生澗水石隙中,其大如著,一寸九節,五日、九 日採,如法製之,多服益人聰明,久服身輕延年耐老。 葛山谷土厚,而背陰之地多生,根入土深者為最治 傷寒,解野葛、巴豆之毒。花色微黃,服之消酒不醉。蔓 燒灰可祛喉痹,亦藥籠中之珍品也。

山藥《本草》所載,以懷慶者為最。蓋取其堅實,味甘而 效大。茲山之產,正未易伯仲也。

山查叢生,其實大者如慈菰,小者如算子。秋至則《赤 纍》纍綴於綠葉間。採以入藥,消食健脾。生啖,味甘而 微酸,差可擬西蜀之櫻桃也。

巖松,長三四寸許,蓋草屬,以其婆娑類松,故名。久藏 枯瘁,得水即青翠復活,因又號「萬年松。」生懸崖峭壁 間。採之頗不易,惟大王峰頂獨多。

芝有青、紫、白三色。《方書》云:「色分六品,味應五行,俱主 祥瑞,夜視光彩映目,入火不焦,久藏不朽,餌之可以 長生,佩之辟兵鎮惡。」然皆生之五嶽,他處鮮有,人亦 希遘。是三者得毋非其種耶?

鹿蔥葉如蘭,青翠而稍柔脆,《花重臺,五出,裡丹外赭》, 味甘美,食之令人忘憂,故名忘憂草。《一說》「久餌壯陽, 又名宜男。」

毛竹,產毛竹洞傍。每株數十節,節生一枝,枝與榦小 大不殊。

方竹遍山皆有,秋乃生筍,甘香脆美,當與天目之產 並稱。

白鷴,狀如雉,大倍之,素質黑紋,嘴爪皆丹。

鷓鴣形類牝雞,臆前有白圓點,羽毛黃紫青碧,相錯 成文。《山谷詩話》謂其聲之鳴,乃行不得也。哥哥,《南越 志》云:「鷓鴣雖東南迴翔,然始開翅,必先南向。」

「鸕鶿形如鶩,色褐而黑,不生卵,孕雛於池澤之間,能 沒水捕魚。漁人畜之,馴者聽呼名而至。每漁時,先以 環束其項,再驅入水,伺食滿乃懸足傾而出之。」杜荀 鶴云:「不知此鳥當時亦作何想,然漁人亦大不仁矣。」 猿似猴而大,黑色,長前臂,棲木杪,每引臂懸連而飲 澗中,恐其足之履地也。土人云,「其種有三:仙猿、山猿」、 巖猿。每清夜送聲,聞之悽越。

猴,大者為狙,中者為胡孫,大僅如拳者為王孫。晦翁 詩云:「好鳥時時鳴,王孫遠相喚。」則不但猿聲悽越矣。 桃所在皆有,凡數種,一種名鷹嘴,其大數倍常桃,有 嘴彎起如鷹。種桃者云:有寒疾者食之能發汗,故其 品獨貴。每花時,紅錦紛披,澗谷茶歌樵唱,與牧笛相 為倚和。安仁而在,當不得以河陽傲十三僊子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