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六十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六十六卷目錄
江部彙考二
考
山川典第二百六十六卷
江部彙考二
編輯考
編輯按《南徐州記》:「京江,《禹貢》北江也。闊漫三十里,通望大 壑。常以春秋朔朢輒有大濤,聲勢駭壯,極為奇觀。濤 至江北,激赤岸,尤更迅猛。」
按《潯陽記》:「九江去州五里,白馬江是大禹所疏治於 桑落洲上三百餘里。」《合流志》云:「府東北渡江五十里 為桑落洲,昔江水泛漲,有桑流至此,洲自植焉。」柴桑 之名,或本諸此。
按《荊州記》,「江出岷山,其源若甕口,可以濫觴。在益州 建寧滿江縣,潛行地底數里至楚都,遂廣十里,名為 南江。初在犍為,與青衣水、汶水合。至洛縣與洛水合。 東北至巴郡與涪水、漢水、白水合。東至長沙與澧水、 沅水、湘水合。至江陵與沔水合。至潯陽分為九道。」 按《南兗州記》,「赤岸山南臨江中,濤水自海入江,衝激 六」七百里,至赤岸,其勢始衰。
按:《唐書地理志》:「潤州丹陽郡丹徒。」〈註〉武德三年置。開 元二十二年,刺史齊澣以州北隔江,舟行繞瓜步,回 遠六十里,多風濤,乃於京口埭下直趨渡江二十里 開伊婁河二十五里渡揚子,立埭,歲利百億,舟不漂 溺。
洪州,「豫章郡,南昌。」〈註〉元和三年,刺史韋丹開南塘斗 門以節江水,開陂塘以溉田。
彭州「濛陽郡導江。」〈註〉有侍郎堰,其東百丈堰引江水 以溉彭益田。
按:《宋史河渠志》:岷江水發源處,古導江,今為永康軍。 《漢史》所謂「秦蜀守李冰始鑿離堆,辟沫水之害」是也。 沫水出蜀西徼外,今陽山江、大皂江皆為沫水,入於 西川。始,嘉、眉、蜀、益間夏潦洋溢,必有潰暴衝決可畏 之患。自鑿離堆以分其勢,一派南流於成都以合岷 江,一派由永康至瀘州以合大江,一派入東川,而後 西川沫水之害減,而耕桑之利溥矣。皂江支流迤北 曰都江口,置大堰,疏北流為三:曰外應,溉,永康之導 江,成都之新繁,而達於懷安之金堂;東北曰三石洞, 溉導江與彭之九隴、崇寧、濛陽,而達於漢之雒;東南 曰馬騎,溉,導江與彭之崇寧、成都之郫、溫江、新都、新 繁、成都、華陽三流而下,派別支分,不可悉紀。其大者 十有四:自外應而分,曰保堂,曰倉門,自三石洞,曰將 軍橋,曰灌田,曰雒源。自馬騎,曰石址,曰豉彘,曰道溪, 曰東穴,曰投龍,曰北,曰樽下,曰玉徙。而石渠之水,則 自離堆別而東,與上下馬騎、乾溪合。凡為堰九:曰李 光,曰膺村,曰百丈,曰石門,曰廣濟,曰顏上,曰弱水,曰 「濟」,曰導。皆以隄攝北流,注之東而防其決。離堆之南, 實支流故道,以竹籠石為大隄,凡七壘,如象鼻狀以 捍之。離堆之趾,舊鑱石為水,則則盈一尺,至十而止, 水及六則流始足用,過則從侍郎堰減水河泄而歸 於江。歲作,侍郎堰,必以竹為繩,自北引而南,準水則 第四,以為高下之度。江道既分,水復湍暴,沙石填委, 多成灘磧。歲暮水落,築堤壅水上流,春正月則役工 濬治,謂之「穿淘。」元祐間,差憲臣提舉,守臣提督,通判 提轄,縣各置籍,凡堰高下、闊狹淺深,以至灌溉頃畝、 夫役、工料及監臨官吏,皆注於籍。歲終計效,賞如格。 政和四年,又因臣僚之請,檢計修作不能如式以致 決壞者,罰亦如之。
按《六朝事跡》,大江西接江寧界,東接句容界,北接真 州六合縣界,沿流一百二十里。周世宗問孫晟江南 虛實,晟曰:「長江千里,險過湯池,可敵十萬之師。」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江源在松州交川縣西北 江源鎮,至茂州岷山,自岷山東流,別而為沱,至通州 海門縣入海。《山海經》:「岷山,江水出焉,東北流注於海。 峽山」崌山,江水出焉,東流注於「大江。」
按:楊慎《大江考》:「江出岷山,其源實自蜀西戎萬山來。 至嘉州,而沫水自嶲州合大渡河穿蠻中十山以會 之;至敘州而馬湖江會之,又十五里而南廣江會之; 至瀘州而內江又自資、簡會之;至重慶,而嘉陵江自 利、閬、果、合等州會之;至涪州而黔江合蠻中諸水會 之;至萬縣,而開江水自開、達等州會之,夫然後總而」 入峽。是江自峽而西受大水凡八。及出峽而下岳陽, 則會之者洞庭湖,所受湖南北諸水也;又自是而下 鄂渚,則會之者漢口,所受興元諸水也;又自是而下 黃州東四十五里,則會之者巴河也;又自是而下九江,則會之者彭蠡,今名鄱陽湖,所受江東西諸郡水 也;又自是而下,則會之者皖水,所受淮西諸水也,夫 然後總而入海。是以自峽而東,又受大水凡五。略計 天下之水會於江者,居天下之半,其名稱之大而可 考者凡十有三,故曰:「江源。」其出如甕,而能滔滔萬里 達海,所受者眾也。
按《圖書編,江水經行郡邑攷》:「江水自四川成都府茂 州岷山發源,西南至威州轉汶川過而東南至灌縣, 過金堂,至新津縣合皂江水入敘州府宜賓縣,與馬 湖江合,東北入瀘州合江縣,至瀘州東北入重慶府 巴縣,經涪州、合州、黔江、忠州入夔州府萬縣、雲安、奉 節,經瞿塘峽入湖廣荊州府歸州,出峽入彝陵、宜都」、 枝江、公安、石首,入沔陽州,過雲夢澤,入武昌府嘉魚 縣。經江夏縣東,會漢水,南過武昌縣,東歷江西九江 府德化縣,合南康府星子縣鄱陽湖,入南直隸安慶 府懷寧縣,入池州府東流縣。北流又折而東,歷李楊、 河中、梅根口、銅陵縣,東,入太平府當塗縣,入和州,為 「橫江」,入應天府上元、江寧,入揚州府;經儀真,《歷泰州》, 經常州府《江陰縣》〈江南江陰江北泰州〉經蘇州府常熟縣,至揚 州府通州入海。〈江南常熟江北通州〉
按《陝西通志》岷州衛,「岷山在衛北一里,洮水經其下, 土色純黑,四時有雪,不生草木。其西麓接四川界,江 水所出。」
按《鞏昌府志》岷州衛,「岷江去衛二十里,源出分水嶺, 一入疊藏,一入岷江,至西固名曰龍江,經階文入川。」 徽州「嘉陵江,源出大散關嘉陵谷,經鳳縣兩當入蜀 江。」
禮縣岷江去縣八十里。出岷峨山,南流入白水。西一 里有冀、涼、秦三國公門,王二尚書墓。
按《四川總志》:「岷江即四瀆之一,源出茂州城西南二 十里之列鵝村岷山,繞經茂州城下,西南至威州,又 過汶川,轉而東南至灌縣,過金馬口至新津縣,與皂 水合。」
按疊溪守禦千戶所《志》:「汶江在治西三里,源自松潘, 流經本所西南,合黑水入茂州。」
七里溪在治西,入汶江。
飲馬溝在治東。源出雲峰山頂懸崖下,注於汶江。 按《茂州志》:「汶江源出於岷山湔氐道西徼外。」又曰:「江 發源於陝西臨洮之木塔山」,水至山頂分東南流,南 流者即岷江也。由草地甘松嶺八百里至松之《臈》, 其水漸大。「臈,由鎌刀灣達於松潘,以至於下水關, 入紅花屯,達於疊溪,合穆肅堡黑水,經茂州城西,由 南流至威州合保縣水,至汶川合草坡水,至蠶崖達 灌口。分道而下,由威州玉壘山為玉輪江,至汶川為 皂江,至灌口為沬水,過新繁入成都為外江,由灌過 郫縣入成都,為內江。」蜀人以此水濯錦鮮明,為錦江。 由溫江東流入府界,又為皂江。自灌口分經漢州,至 新都東流入簡州資陽,為中江。
東北三溪,出茂溼山,南流入城,民取汲之,號「五福泉」, 西入於江。
北松溪,源出黑虎寨,東流入於江。
南龍溪,源出巨人山黑龍湫。《方輿勝覽》云:「舊引城內 至光孝寺,瀦為兩池,居民汲飲。今改流城外,西入於 江。」
白水,源出龍泉山,居民引之,灌溉甚利,西注於江。 麻窩溝水,源出大葉山,至遷橋墩入於江。
宗渠水,源出九頂山,至宗渠西入於江。
溜索橋沿大江而下,自長寧至青坡約共七八處,以 通河西山寨村里。
按《威州志》:「岷江源出獐獵徼外,由松潘古松橋流出, 東自茂州至威州為湔水,西北自保縣至威州為沱 水,由雙索橋合流入汶川縣。東下湔水每斤輕二兩, 沱水每斤重二兩。」
赤水在威州西北四十里。源出赤水寨,流合大江。 平谷水,在威州治北,與谷水溪谷水皆流合大江。 按《汶川縣志》:岷江源出岷山,經茂州城下,西南過汶 川,轉而東南,下灌縣,過金馬口,至新津,與皂江水合。 江有神,《山海經》云:「神生汶川,馬首龍身。禹導江,神實 佐之。」
按《灌縣志》:「沫江在治西南七十里,發自雪山,為岷江 之源。江中石高數丈者,名大坎,次名小坎,水甚甘美, 正股南注,入溫江縣界,至崇慶州會白馬文井江而 入嘉眉分一支,由都江堰過離堆山下,分注郫、崇成、 華等州縣,灌溉田畝,秦太守李冰所治。」
汶山,在縣城北三十里。李冰謂汶山為天彭門,亦曰 天彭闕,《水經》所謂「江水自天彭闕東逕汶關」是也。自 此巳上,江水至微弱,所謂發源濫觴也。
丈人觀,在縣城西南五十里大江濱。丈人自唐以來 號「五嶽丈人」,姓甯名封,與黃帝同時從問龍蹻飛行 之道。
蠶崖關在縣城西四十里玉壘關在縣城西一里。又名鎮彝關。乃夷人往來之 衝。
離堆,在縣城西一里。《史記》所謂「蜀守李冰鑿離堆,避 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者也。
按《新繁縣志》,沱江,在縣治西北一十五里,源出岷山。 《禹貢》「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即此。
按《金堂縣志》,金堂峽在縣治東二十里,源出岷江,經 此地兩山錯峙,相傳鱉靈所鑿。宋轉運使韓璹復修 之,流入內江冨順,至瀘州合大江。 按《簡州志》,「大江在州治東。」按蜀之三江為外水,岷江 為中水,涪江為內水。古雲岷山導江,東別為沱,今自 岷江發源為中水,由懷洲接金堂之流,經新舊二城, 至臨江鋪為資水。故《簡》為「古資州」,以水名也。
脈堅山在州治東南二十里。大江直流,一山橫截,堪 輿家以為州治之關鎖,故名。其上林木茂美,可以怡 觀。
印山、鰲山俱在江之東岸。二山並峙,一如印,一如鰲。 登臨其上,見州城如一璧。二山朝拱,故云「印鰲拱璧。」 絳溪河來自仁壽牛角寨萬山溪內,發源至老君殿, 又至赤水,經新舊二城下入大江。
海螺河在州治西,地名「孫家店。」由此發源,東流至老 君殿,合絳、赤二河,歷州城北入大江。
朝陽洞:在治北四里,大江西岸。
按《內江縣志》:蓬瀛山在縣治西,渡江三十里,危巒孤 峭,石壁千仞。
按《資陽縣志》,鴈江在縣治東一里,其水出漢州金鴈 江,經懷𥳑歷縣境至瀘州而合岷江。 按《新津縣志》,天社山在縣治南三里,枕大江
按《郫縣志》,「郫江在縣治半里,源出岷江,流入府河,俗 呼沱江。」
按《成都縣志》:「二江,一名汶江,一名流江,經府城南十 里。李冰穿二江通成都,皆可行舟,溉田萬頃。」
龍華山:在治西南五十里。濱江。
按《眉州志》:「玻璃江在蟆頤山下,即岷江也。源出岷山, 瑩若玻璃,因名。」
松江在州治東南。自蜀江分派西南流繞州城,與醴 泉江合,復入蜀江。
醴泉江在州治西八里。源自雙河南來,繞州城與松 江合入蜀江。
思濛江在州治南五十里。自丹稜縣東流過思濛鄉, 至青神境入蜀江。
金流江在州治西南八十里。源出丹稜,東南流經州 境金流鄉,至青神縣南入蜀江。
蟆頤堰在州治東七里。唐開元中,益州長史章仇開 創,障蜀江水,溉眉山青神田,畝七萬二千有奇。 按《邛州志》:「布濮水在治西八十里,源出獠界,合火併 水,會邛水入岷江。」
泉水河在治東六十里。平地湧出,入斜江,合邛州下 流岷江。
按《蒲江縣志》:「瀑布泉在治西八十里,其源自獠界來, 合火井水,會於邛,入岷江。」
按《天全六番招討使司志》:「和水在治南四十里,源出 蠻界羅巖州,流入雅州平羌江,東注於岷江。」
按《大渡河土千戶所志》:「大渡河源出吐蕃,經於城南 九十里,東注嘉定,入於岷江。」
漢水,源出飛越山,流經城南一十里,東入岷江。 按《嘉定州志》,「岷江從北來,繞出郡背,青衣、涼山諸水 自西來會之,瀠迴衝激,郡宛中央,憑高屬目,豁然大 觀。」又曰:「江水在城東,一曰錦江,俗曰府河。」按《水經》,發 源於氐道縣之岷山,經灌口至成都,一支由新津至 武陽,合流抵九峰下,與青衣沫水會,此正江水四瀆 之一也;
凌雲山在州東二里。臨江山有九峰,又名「九頂山。」唐 開元初,僧海通於水濱石壁鑿一大牟尼像,幾就而 示寂。貞元初,韋皋尹成都,乃足成之,高踰三百六十 尺,飾以金碧,覆以層閣。九峰:曰「鳳集」,曰「棲鸞」,曰「靈寶」, 曰丹霞,曰祝融,曰擁翠,曰「兌說」,曰「望雲」,曰「就日」,眾水 會其下。
東山一名「聖岡山」,在凌雲之右,俯錦江,屏列江上,平 正壁立,如張榜然,故又名「榜山。」
烏尤山,狀如伏牛,一名「烏龍」,一名「豚巖」,一名「青衣。」在 凌雲之左,距嘉定州五里,屹然江中,關鎖水口,令東 折而去。
九龍山,在東山之右,臨江,距嘉定州四里。石壁刻「龍 九」,相傳唐元宗幸蜀時刻,強半磨泐,其存者矯然有 勢。
錦岡山一名錦江山,在嘉定州北三十里,錦江經其 下,故名。山最高,乃李白題詩處。黃庭堅作亭其上,名 曰「太白亭。」
三峽山,上峽名犁頭,中峽名背峨,下峽名平羌,在錦 岡北,即杜甫所謂「外江三峽且相接」者是也青衣水在州城西。青衣,古縣名,在蒙山之西,故以名。 水源出六番,經零關至雅州飛仙關,與邛崍水合,行 五里與周公水合。又百里與花溪水合,入南安界。經 夾江,下九盤至雙湖,距州十五里,與沫水合,抵九峰 山下,會「於江。」
沫水在州城西。按《水經》發源於西南廣柔徼外,由鐵 豹嶺經漢源中鎮、銅山、茶土邁東,而下為金銀二漕, 至雙湖與青衣水合,同會於江。
竹溪在州城西北三里。環溪多竹,俗名祝公溪。從當 年著姓齒德者而名,猶張公溪之類。舊《志》「竹王」、祝雞 翁之說皆不經。發源於雲頭山,瀑聲撼兩崖間如雷, 下瀦為龍潭。流入山谷,凡九折而至此,與江合。 蘇溪在州城西二十里蘇稽鋪,皆以蘇名,重東坡也。 自峨眉麤石河來,至七孔山下與符文水合,至尖山 與青《衣水》合,又至雙湖與沫水合,同達於江。
泥溪在州城東五里。其來甚遠,出仁壽萬山中,東南 流經中巖山後,至小萬渡會於江。
《大西湖》在瞻峨門外,與大江隔一堤。
按《犍為縣志》,「江水在城東,發源於氐道縣之岷山,經 灌口至成都,一支由新津至武陽合流,與嘉之青衣 沫水會抵沉犀之東,一曰錦江,一曰犀水。」此江水四 瀆之一也。漢成帝時,得玉磬十六枚於水濱,劉向上 封事,「制禮作樂,以興教化。」
黃旗山在縣東一里。形如展旗,屹豎江左,拱護城郭, 俗呼為「大小黃旗。」
天馬山在縣東三里,列犀江之左,雙峰秀麗,有驊騮 騰漢之狀。
沉犀山,在縣南二十里。秦李冰沉犀以壓水怪。說者 又謂見犀牛渡江而沉此山下,故古有「來犀鄉」之名 也。
按《敘州府志》:大江在府東一里,一名蜀江,又名都江。 《圖經》云:水出茂州岷山下,因名岷江,亦云汶川。蓋岷 汶聲一也,流與馬湖江合。
登高山在大江東岸,去州治二里。
赤崖山在府城北。崖岸壁立,瞰大江,色若綺霞。 孝子石在府城南二里。昔隗叔通之母,惡瀕江水不 潔,必得江心,水乃飲舟汲苦迅湍,忽湧出一石,汲水 甚便,人以為孝感所致。
鎖江津在府城北。兩岸大石屹立,昔人因置鐵絚,橫 截其處以控寇。
鎖江亭在府城東江側。
黑水在府城東南一十五里。即南廣溪。《輿地誌》謂此 水即《禹貢》之黑水。按:禹導黑水,至於三危,南入於海。 今此水則自西南夷界流至南廣洞,入於江雲。 馬鳴溪發源慶符縣西,會馬湖江達於蜀江。
按《慶符縣志》,「南廣水在縣北一百三十里,出呂郜蠻 部,經豕峨夷國過慶符,東北至南廣鎮入於江。」 按《富順縣志》,「金川在縣治東,一名中江,源自漢州流 過,西至瀘州入大江。」
按《南溪縣志》:「龍騰山在縣治東二里,下瞰大江。 石筍灘在縣治西三十里,江漲險甚,窮冬水落,岸有 石長數丈如筍。」
按《興文縣志》:「水車河在縣治北十里,源出山都鄉,流 至江安入江。」
按《瀘州志》,蜀之外水即岷江,自重慶上瀘州、敘州、嘉 定是也;內水即涪江,自重慶上合州、遂寧、潼、綿是也; 中水即沱江,自瀘州上富順、資縣、𥳑州、金堂、漢州是 也。曰四川者,則取岷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為 名。而蜀山之大者曰岷山,其川曰岷江,曰錦江,曰汶 江,皆川江也,非汶上也。司馬溫公《類編》曰:「汶音岷。」據 《史記》引《禹貢》「岷嶓既藝」及「岷山之陽」岷山導江皆作 汶。敘州驛為汶川者是也。
瀘江在州治東,大江也,一名「汶江。」源自岷山,入合江 縣界,州以此名。
支江源自富順鴛鴦溪,入州境,與汶水合流。
黃龍堆在大江之紫金堆,有大石闕,昔人沒水見黃 龍臥闕下,因名。周孝子尹伯奇投江,即此處也。 歸子山在州東三里大江濱。
東門渡大江南行,由橋村鋪、學堂鋪、大橋鋪,「交納谿 界。」
合江在州治東。蜀江與三溪合流,故名。
大江正東由永安鋪、黃葛鋪、文星橋、石龜樓、分水嶺、 老鷹崖、龍蕩子至姚壩,交仁懷縣界。
大江東北:由大橋鋪、白茅鋪、黃艤驛、神山驛、虎頭鋪、 黑石鋪,交合江縣界。
按《江津縣志》,岷江上自瀘州合江縣界,經流一百八 十里,至縣治還繞,狀如幾字,又名幾水,順流五十里, 至巴縣銅罐驛,東注
馬驍山在縣東,隔江一里。高半里,向西。昔驍騎將軍 馬藐葬此,因名。
鍾秀山在縣北,隔江一里,高半里向南。宋張商英隱此,上有石佛寺,又名「石佛山。」
寨溪在縣南。自鼎山下山谷發源,流半里入城,環帶 學宮,繞流半里至大通橋,復流出城下大江。
樂城溪在縣西三十里。自馬鞍山下山谷發源,經流 二十里至德明橋,六十里至馬騣橋,又五里入大江。 合流不通舟楫。
筍溪小河在縣南三百一十里。自棋盤山谷發源,經 流十里至續昌橋,一百五十里至牛渡,一百五十里 至南江口,合流入大江。
綦江小河在縣東。自綦江白渡接流八十里,經龍登 山下,又一百里至南江口入大江合流,通行舟楫。 遊溪在縣西四十里。自壁山縣聞牛石接流十里,經 華蓋山下,二十里入大江合流,不通舟楫。
龍門灘在縣西,上水十五里大江內。
七門灘在縣東四十里。下入大江,內有七石橫江,望 之如門,因名。
魚池,在縣北岷江十里。中一沙洲,水源自上則分流, 半里至魚池,又半里復流入江。
按《綦江縣志》:「綦江在治前,自三岔起,順流一百一十 里,入南川縣南江口,會合河,名綦江」,通行小舟。又順 流四十里,至綦江縣城,環遶於左,西入岷江,合流東 注。其舟至南江口止,上不通舟楫。
按《重慶府志》,「岷江經府境下長壽至涪州。」
塗山在府城東一里。岷江南岸,高七里,北向,有石中 斷,曰「龍門。」其下水與岷江通,夏禹塗後祠故址存焉。 丹溪在府城東南二十里。自涅婆山發源,經流五十 里至丹溪口,與大江合流,水色如丹。
挑燈石即蓮花石。在府城北江水中不常見,見則人 占豐年。江岸石壁有鐫題云:「此石之生,其名挑燈。凡 或出水,百穀用登,士必達榮,喜莫不增。」
海棠溪在府城南一里。舊多花木,昔為遊樂之地,今 廢。其溪水係大江溢流,遇秋夏水漲則有溪,水涸則 溪乾。
梅溪在府治東北。自鄰水縣經流至觀音橋,入巴縣 界,接流六十里至大洪岡,十里至偏打,正入岷江合 流。
按《長壽縣志》,岷江在縣前,上自巴縣接流,下至涪州 東注。
三江灘在縣治西三里。江中湧二沙堆,水分二岔,經 流五丈餘,仍合流,因此得名。
桃花溪:在縣治東二百里。上有桃花洞,因名。其溪水 自老龍洞發源,經流三十里至桃花洞五里過新橋 入大江合流,不通舟楫。
按《永川縣志》:松子溉在縣治南一百里,發源龍洞山, 別流下大江東注。
按《涪州志》:「岷江發源岷山,經嘉敘瀘過至州境,合黔 江,過忠、萬、雲安、夔歸,出峽」
「黔江」自貴州省黔州發源,至沿河司,交四川酉陽司 界,接流「五十里至酉陽城子頭,七十里至龔灘,十五 里至鹿角鎮,交彭水縣界,接流一百里至縣城,二十 里至水棕灘,三十里上新灘,十里至鹿角灘,十里至 石蛇灘,十五里江口鎮交武隆縣界,接流一百二十 里至關灘,五里至縣城,五里至石床灘,十里至白馬」 灘,交涪州界。接流一百一十里至涪州城東,與岷江 合流。
北巖山:在涪州隔江之北河崖上三里,高半里,南向。 昔王真人修煉於此,即伊川普淨院註《易》之所。舊有 鉤深堂、四賢樓,今燬。
合掌山在州城西北,隔江五里,高一里,南向。二山對 合如掌,下有毛家泉,一日三潮,旱禱輒應。
鐵櫃山在州城北過江五里,高十丈,形如鐵櫃,西向。 羅雲溪在州城東五十里,自羅壩水洞發源,經流六 里入大江合流。
銅柱灘在州治東一里涪陵江。《寰宇記》:「馬援欲鑄柱 於此。」
按《合州志》:「宕渠江來自巴州,流經渠縣廣安州,過岳 池至合州界丹溪接流一百里,至渠口,又過州治東 北,與嘉陵江合流東注。」
嘉陵江來自廣元縣,流經保寧府閬中縣、順慶府南 充縣,至李渡場交定遠縣界,接流一百八十里,至定 遠縣。又順流十里,又至南溪口交州界,接流一百九 十里,會合宕渠江。又十里至合州城東,與涪江合流 東注。
涪江水,自梓桐經流潼川州射洪縣、遂寧縣,過白禪 交安居縣界,接流五十里至夔溪河,三里至安居縣 城,十里至陽壽鋪交合州界,又四十里至合州城東, 與嘉陵江合流東注。
溫泉在州治東五十里。自巴縣縉雲山發源一里半 入大江。
釣魚山在州治東,隔江五里,高二里,西向。上有天池。 山南石坪有巨人跡,世傳余玠徙城之所學士山在州治東隔江五里,高一里,西向。山麓昔有 荔枝異本合榦,唐文若賦名「學士山。」
銅梁山在州西,隔江五里,山高一里,北向。上有宿雲 巖、松風閣、趙伯業讀書堂。
《鏡石》,在涪江中,石圓正如月,冬出水三丈。
按《定遠縣志》:「花石溪,在縣治東,隔江二里,發源由岳 池縣至黃溪鋪交定遠縣界,接流十里至此。溪下大 江合流,不通舟楫。」
鹽灘溪在縣治南十里。發源由蓬溪至浴馬坪,交定 遠縣界接流五十里至倒石橋,八十里至溪,三里出 南溪口,下大江,不通舟楫。
按《酆都縣志》:「大江上自涪州匯黔水順流而下,由縣 前下忠州東注」
龍停溪:在縣治東二十里。溪水自改河壩山谷發源 起,十五里至古家田壩,下大江合流。
按《忠州志》:「折魚灘在州治之東三十里,有石嘴入江。 鳴玉溪在州治西北十里,懸崖瀑布,高五十餘丈,自 劉家溝發源,流十里,轉下大江,不通舟楫。」
曹溪驛在州治北一百里。自袁家溝發源,十五里至 溪口,與大江合流,不通舟楫。
黔江在州治前。源出黔州,因名。經酉陽司,出彭水、武 隆縣,凡五百餘里,至涪州東合於岷江。
翠屏山,在州南二里,高二里,向北隔江,一名「屏風山。」 有大禹廟、陸宣公祠、姜維《鑿井古蹟》
引藤山在州南過江四里,高二里,向北出引藤,可以 汲酒。
折魚灘在州東三十里,有石嘴入江,水勢甚激,魚至 此折回,故名。
按《墊江縣志》:「高灘在縣東南五十里,溪水自梁山縣 經流至墊江縣界,穿璧斗山接流,四十里至高灘溪, 又五里至惠民橋,三十五里穿高洞接長壽,出龍溪 入大江合流。」
按《順慶府志》:「大竹縣鄰水,在治南二百里,中有大石 磧,懸流十餘丈,流入岷江。」
按《保寧府志》:「嘉陵江在閬中縣,源出陝西鳳縣,經廣 元、昭化、劍州、保寧、重慶入大江。」
按《南部縣志》:「西水河去縣三十里,出龍州,經蓬州會 大江。」
按《黔江縣志》七十八溪:「溪水自梅子關山水發源,經 流四十里至縣城沙子壩,合大小溪,又八里至酉陽 魚灘,接流六十里至南溪,五十里至龔灘,上不通舟 楫,合流彭水入岷江。」
縣東小溪水,源自湖廣大唐崖司峽口,接流四十里, 至縣洞口鄉,三十里,至酉陽魚灘合流。上不通舟,出 彭水,下《岷江》。
按《萬縣志》:「岷江在縣治南門外,自忠州入本縣境,東 流一百二十里至縣城南,下流八十里入雲陽界。」 南山在萬縣南,隔江三里,下瞰大江,疊翠如屏,縣之 案山也。
黃金島:在治南三里。近南岸,屹立江心。
岑公洞,在萬縣南,隔江一里,可容百人,中有石芝,有 記。昔岑公修道於此。
按《開縣志》:「開江在治南,源自新寧縣霧山坎,流經本 縣,合清江,過雲陽縣入岷江。」
按《雲陽縣志》「岷江在治南,自萬縣東流六十里至城 南,下流六十里入奉節縣界。」
東瀼河在治東一里。自治北九龍池發源,南流至治 東,入於岷江。
小江河在治西四十五里。自開縣諸水合流,至小江 口入岷江。
飛鳳山在縣南,隔江一里,形如飛鳳。
按《夔州府志》:「岷江在治南,一名蜀江。源自岷山,流經 本府,入瞿唐峽,過巫山,夏秋水泛,峽流百里間,灘如 竹節,波濤洶湧,舟楫多驚。」
大瀼水在府治東。自達州萬頃池發源,經此流入大 江。
南鄉峽在府治西。
龍脊灘在府治東三里岷江中。
《八陣圖》:「在府南二里大江之濱。諸葛亮鎮白帝城,累 石為陣,縱橫皆八八六十四壘,外遊兵二十四壘,壘 高五尺,相去約九尺,廣五尺。」
鐵鎖,在白帝城下崖穴中。宋景定五年,守將徐宗武 置以攔江,計七條二百七十七丈五尺,五千一十股。 石鼓,在岷江之南,與《八陣圖》相對,世傳諸葛亮教戰 之所。
兵書峽在瞿唐峽中赤甲山下巖穴間露一匣甚峻, 高不可升。相傳上古之兵書,或雲魯班之風箱也。 勝己山在府治南,隔江十二里。峰巒疊秀,巍然獨出。 宋郡守王十朋名曰「勝己。」
赤甲山在府城東十五里。不生草木,土石皆赤,如人 坦背,故曰「赤甲。」一名火焰山。或云:漢巴人赤甲屯兵於此,因名。
白鹽山在府城東,隔江十七里。崖壁高峻,色如白鹽。 張珖書「赤甲白鹽」四大字於上,與赤甲山夾江對峙, 蜀之咽喉也。
麝香山在府東南三十里,臨江。杜甫《詩》云:「雲暖麝香 山。」
灔澦堆,屹立瞿唐峽口中流之柱石也。《水經》云:帝城 西有孤石,冬出水二十餘丈,夏即沒,秋時方出。語云: 「灔澦如象,行人莫上;灔澦如馬,行人莫下。」峽人以為 水候。李膺《益州記》有云:「灔澦堆與水漲沒數十丈,其 狀如馬,舟人不敢進,故曰灔澦,又曰猶豫。言舟子取 途,不決水脈,故猶豫也。一名淫豫。」《南史》云:「淫豫大如 愨,瞿唐不可觸。」《樂府》云:「淫豫大如馬,瞿唐不可下。」《類 要》云:「淫豫大如鱉,瞿唐行人絕。淫豫大如龜,瞿唐不 可窺。」《水經注》。灔澦歌曰:「江頭白浡堅相持,倏忽淪沒 別無期。」
瞿唐峽在府城東十三里。兩岸對峙,中貫一江,《灔澦》 當其口。瞿者,大也。唐者,水所聚也。又云:瞿者,渠也,秋 冬水落為渠。唐者,塘也,春夏水溢為唐。又舊名為西 陵峽。
鐵鎖關,在瞿唐峽口赤甲山下。
白帝城在府境內大江之濱。漢公孫述據蜀,自稱「白 帝」,因以名城。
魚復浦在府城東南,隔江五里。自奉節縣治東,由岷 江水程八十里至巫山縣。
按《大寧縣志》:「馬連溪在治西五里,發源於歇場,由大 寧河入岷江。」
按《梁山縣志》:「蟠龍溪,在縣治東三十里,自蟠龍山發 源,過噴霧崖東南流一百五十里,歷忠州石寶寨入 岷江。」
按《巫山縣志》,「岷江在縣治南門外,自奉節縣入本縣 境,東流六十里至縣城南,下流六十里入湖廣巴東 縣界。」
琵琶峰:在縣治西,對蜀江之南,隔江五里,以形似名。 所居婦女,多曉音律。
萬流溪在縣治東一百五十里。自施州界流至此合 蜀江。
巫山十二峰,在縣治東三十里江之北,沿峽一百六 十里,屹列江干,所謂「削出芙蓉」也。一名望霞峰,一名 松巒峰,一名朝雲峰,一名翠屏峰,一名集仙峰,一名 聚鶴峰,一名淨壇峰,一名起雲峰,一名上昇峰,一名 飛鳳峰,一名登龍峰,一名聖泉峰。
巫峽:在縣治東四十里,與西陵歸峽並稱「三峽」,綿亙 七百餘里,兩岸多猿。
大寧河在縣治東一里。自大昌縣入縣境,東南流四 十里,至縣城東入岷江。
萬流溪在縣治東六十里。自施州衛發源,東流至萬 流驛,入岷江。自巫山縣治東,由岷江下水程六十里 至湖廣荊州府巴東縣界。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