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十七卷 |
第四十七卷目錄
順天府部雜錄八
職方典第四十七卷
順天府部雜錄八
編輯《野獲編》:「慈壽寺去阜城門八里,聖母慈聖皇太后所 建。葢正德間,大璫谷大用故地,經始於萬曆四年,凡 二歲告成。入山門即有窣堵波,高入雲表,名永安塔, 華煥精嚴。葢慈聖既捐帑,各邸復助之,因速就如此。」 《湧幢小品》:「慈壽寺在阜城門外八里,宣文皇太后所 建,成於萬曆六年秋,殿宇壯麗,一塔聳出雲漢,四壁」 《金剛像》如生,
《燕都游覽志》:「八里莊慈壽寺,神宗為慈聖皇太后建 也。寶藏閣係聖母御筆題。稍西一道觀,世宗時極盛, 今頹楹殘礎,滅沒於荒榛翳莽中矣。」
《帝京景物略》:「萬曆丙子,慈聖皇太后為穆考薦冥,兼 為神宗祈嗣。卜地阜城門外八里建寺,寺成,賜名慈 壽,敕大學士張居正撰碑。」時瑞蓮產於慈寧新宮,命 閣臣申時行、許國王錫爵賦之,碑勒寺左。寺有永安 壽塔,塔十三級,聳雲中,中為延壽殿,後為寧安閣,閣 扁「慈聖手書。」後殿奉九蓮菩薩,數現授太后經者。 《玉堂薈記》:「九蓮菩薩者,孝定皇后夢中授經者也。覺 而一字不遺,因錄八大藏中。旋作慈壽宮,其後建九 蓮閣,內塑菩薩像,跨一鳳而九首。寺僧相傳菩薩為 孝定前身也。」
《長安客話》:慈壽寺傍有菴曰「摩訶菴」,不甚大,潔淨特 勝他菴。殿前後多松檜,四隅各有高樓,疊石為之。登 樓一望,川原如織,西山蒼翠,欲與人衣袂接。右即法 藏菴,為摩訶別院僧無鉉所刱。無鉉善琴。
《帝京景物略》:摩訶菴,嘉靖丙午建也。菴有樓以望西 山。天啟中,魏璫過菴下,偶指其樓曰:「宜去之。」即日毀。 其西有大乘菴。
《行國錄》昌運宮大監張永建。
《耳譚》:宛平縣西黃村,有敕賜保明寺。寺中尼呂氏,陝 人。正統間,駕出關,尼送駕,苦諫不聽。及上還轅,復辟, 念之,乃建寺賜額,人稱為「皇姑寺。」
《燕都游覽志》:順天保明寺是比丘尼焚修處,寺建自 呂姑。正統間諫阻北征,不聽。後復辟,念之,封為御妹, 建寺賜額,藏順天手敕三道,有寺人司戶,人不易入。 《野獲編》:皇姑寺在京師西山,不知所始。嘉靖六年丁 亥,上諭輔臣楊一清云:「『前有旨下部,謂尼僧與僧道 不同,而尼僧寺與僧寺道觀又不同。今因桂萼奏毀 尼寺,已行下矣。今若皇姑寺仍留,是不去其根也』。乃 旨出之後三四日,不知何日哀奏。兩宮皇伯母見諭, 以皇姑為孝宗所建,似不可毀。聖母亦以孝宗為言, 葢小人進禍福之言,故兩宮一時傳諭。次日聖母又 諭,欲建一寺,則將此寺與我亦好。葢此寺乃皇親內 宦供給信施,必有請告之者矣。」按世宗此旨,已洞見 宮掖隱情,既而聖諭又下輔臣楊一清等曰:「慈訓兩 頒,宜即順命。但懲惡須去本,方免後患。今將此寺房 留與無歸尼僧暫住,止著終身,不許復引其類。其祖 宗時所賜敕額追回。」此旨既下,其後因循至今,又八 十年矣。尼僧之增日多,宣淫日盛,檀施亦日益不貲 矣。蓋其根株既在內庭,以世宗英斷,尚不能鏟除,況 後世乎?自丁亥後又十年,而霍文敏韜為南禮卿,首 逐尼僧,盡毀其菴,金陵一片地,頓爾清淨。霍去而尼 復集,菴復興,更倍往昔矣。是時上又密諭閣臣云:「朕 又將有議此寺額名之意,並告卿知。」夫順天保明者, 明是我朝國號,此言尼僧之祖,能順聖祖奉天開極, 此惟「皇天命之,何待後日以一妖尼能保大明也哉?」 又云:「皇姑者,尢不好聽,言我皇家之姑也。當時此寺 雲敕賜,不雲敕建,便可見非祖宗本意也。故朕深嫉 之,因與卿密知之。」觀世宗屢諭,不特明晰事理,且曲 揣人情,真是禹鼎秦鏡,且開諭輔弼曲從兩宮之意。 然於《實錄》中僅載一二語,不能如此詳明,不知述史 者何所諱也。予今所記,亦僅十之四五耳。
《燕都游覽志》:「太傳惠安伯張公園,在嘉興觀之右,牡 丹、芍藥各數百畝。花時主人制小竹兜,供遊客行花 塍中。」
《袁中郎集》:惠安伯張元善園中牡丹,自言「經營四十 餘年,筋力半疲於此,自籬落至門屏,無非牡丹也。最 後一空亭,周遭皆芍藥,密如韭畦,約有千餘本。」 《帝京景物略》:「都城牡丹時,無不往觀惠安園者,園在 嘉興觀西二里,堂後牡丹數百畂。」 《燕都游覽志》:「門頭村去郊西八里許,西山門徑,故名《薊丘集》:「帝京西十五里」海淀,凡二,南則觭於白龍廟, 又南湊於湖,北斜鄰嶁岣。又西五里為罋山,又五里 為青龍桁河,東南流入於淀之夕陽,延而南者五里, 旁與巴溝鄰,曰「丹稜沜。」沜之大,以百頃十畝瀦為湖, 西有貴人別業在焉。後有樓沜,自垣以西入於樓之 漘,為小湖,中多菱芡魚蝦,上有竹萬個,又有石苔、沙 棠、甘菊、忍冬、蘼蕪之屬,蔓延以入於沜樓。外有大查 鐵鎖,纜之以度行者。南為官道,東入海淀。循沜而西, 町塍相連。有石樑曰「西勾」,復瀦為小溪。溪上有大磐 石,溪中倒映,見西山諸峰,小魚淰淰如吹雲。又南為 陂五六沜水,再瀦為溪。有村曰「東雉」,水入地中,出於 巴溝,自溝達於白石,以入於高梁。溯而北,自嶁岣入 於西湖。東有古祠,斷碑尚存,乃元上都路制使朵里 真撰文,上有丹稜「沜」字,餘皆磨滅。沜雖小,然忽瀦忽 隱,可舟可釣,葢神皋之勝也。 《長安客話》:高梁橋西北十里,平地有泉四出,瀦為小 溪,凡數十處。北為北海淀,南為南海淀。北海之水來 自巴溝,或雲巴溝即南海淀也。有石樑一,是曰西勾。 巴溝之旁有水,從青龍橋河東南流,入於淀。南五里 為丹稜沜,又南為陂,五六出於巴溝,達白石橋,與高 梁水合。
《帝京景物略》:巴溝自青龍橋東南入於淀,淀南五里 丹稜沜,沜南陂五六達白石橋,與高梁水並沜之西 可泛舟。李武清以為園,方十里,正中挹海堂,堂北亭 置「清雅」二字,明肅太后手書也。園北有橋,曰「婁兜」,一 曰「西勾。」
《燕都游覽志》:武清侯別業額曰「清華園」,廣十里,園中 牡丹多異種,以綠蝴蝶為最,開時足稱花海。西北水 中起高樓五楹,樓上復起一臺,俯瞰玉泉諸山,御書 「青天白日」四字於中,東西書「光華乾坤相對」,字,各長 二尺餘。
《長安客話》:北淀有園一區,水曹郎米萬鍾仲詔新築 也。曰「勺園」,又曰「風煙里」,中有曰「色空天」,曰「太一葉」,曰 「松垞」,曰「翠葆榭」,曰「林於澨」,都人稱曰「米家園。」仲詔念 園在郊關,不能日涉,因繪園中景為燈,丘壑亭臺,纖 悉具備,都人又稱「米家燈。」仲詔於元夕集客賦詩,呂 邦耀即席口占二首,其一曰:「玉綃疊出上元村,雙炬」 懸來景物繁。恍惚重遊丘壑裏,米家燈是米家園。其 二曰:「輕舟寒夜渡無冰,波入銀綃訝月升。宛似夢中 曾一照,米家園是米家燈。」
《燕都游覽志》:勺園徑曰「風煙里。」入徑亂石磊砢,高柳 蔭之。南有陂,陂上橋曰「纓雲」集,蘇子瞻書。下橋為屏 牆,牆上石曰「雀浜」,勒黃山谷書。折而北為文水陂,跨 水有齋,曰「定舫」,舫西高阜,題曰「松風水月。」阜斷為橋, 曰「逶迤」,梁主人所自書也。踰梁而北為勺海堂,吳文 仲篆。堂前怪石蹲焉,栝子松倚之。其右為曲廊,有屋 如舫,曰「太乙葉」,週遭皆白蓮花也。東南皆竹,有碑曰 「林於澨」,有高樓湧竹。林中曰翠葆樓,鄒迪光書。下樓 北行為槎枒渡,亦主人自書。又北為水榭。最後一堂, 北窗一拓,則稻畦千頃,不復有繚垣焉。
《水經注》:「西湖東西二里,南北三里,葢燕之舊池也。淥 水澄澹,川亭望遠,為游矚之勝所。」
《紀纂淵海》:「西湖在玉泉山下,環湖十里,為一郡之勝 觀。」
《長安客話》:「西湖去玉泉山僅里許,即玉泉、龍泉所瀦。 此地最窪,受諸泉之委,匯為巨浸,土名大泊湖,沙禽 水鳥,出沒隱見於天光雲影中,可稱絕勝。湖濱舊有 釣臺,武廟幸西山曾釣於此。萬曆十六年,今上謁陵 迴鑾幸西山,經西湖,登龍舟,后妃嬪御皆從。先期水 衡於下流閉水,水與岸平,白波淼蕩,一望十里。內侍」 潛繫巨魚水中以標識之。一舉網,紫鱗潑刺波面,天 顏亦為解頤。是時艅艎青雀,首尾相銜,即漢之昆明 殆不過是。近為南人興水田之利,盡決諸窪,築堤列 塍,為菑為畬,菱芡蓮菰,靡不畢具,宛然江南風景,而 長波瀰望,則少減矣。
余文敏公集西湖之滸佛寺有十,土人名「西湖十寺。」 《瀟碧堂集》:西湖蓮花千畝,以守衛者嚴,故花事特盛。 步長堤,息龍王廟,香風繞袖,至功德寺,水漸約,花亦 減矣。
《珂雪齋集》:「過響水閘至龍潭,樹益多,水益闊,是為西 湖。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堤柳叢翠中,隱見村落。行至 功德寺,有危橋可坐,寺僧多業農。日既西馳,執畚鍤 帶笠而歸。水田活活,群蛙亂鳴,真田家之樂也。」 《懷麓堂集》:「西湖方十餘里,有山趾,其涯曰甕山寺,曰 圓靜寺。左田右湖。又三里為功德寺。洪波衍其東,幽 林出」其南,路盡叢薄,始達於野。乃有玉泉出於山下, 歕薄轉激,散為谿池。池上有亭,宣宗駐蹕處也。又一 里為華嚴寺,有洞三。其南為呂公洞,一竅深黑,投之 以石,有水聲,莫有窮之者。
《燕都游覽志》:「由香山至望湖亭,一水夾溝而出,荇草 交漬,凡三里許,水漸狹,隱隱不知所之,游者遂以西湖止此,望通衢。取道入城,不知轉入林中,灌木忽開, 迴堤十里,鵁鶄鵜鶘,低飛遠立,遠水長流,不減杭之 段家橋也。」
《帝京景物略》:「水從高梁橋而西,傍有極樂、真覺諸寺 臨之。前廣源閘,節之上麥莊橋,越之過橋為湖,界以 長堤,湖在堤南,稻田豆場在堤北。曰西堤者,城西隄 也。」隄行八九里,龍王廟,廟之傍黑龍潭,又行一里,堤 盡,右有村,上青龍橋,即玉泉山下也。
《成祖實錄》:「永樂二年九月,修西湖隄三百七十九丈。」 《元史文宗紀》:元「天曆二年五月,以儲慶司所貯金三 十錠、銀百錠,建大承天護聖寺。九月,市故宋太后全 氏田為大承天護聖寺永業。十月,立大承天護聖寺 營繕提點所。」
《元史順帝紀》:「元統元年十月,奉文宗皇帝及太皇太 後御容於大承天護聖寺。至正十三年三月,詔修大 承天護聖寺,賜鈔二萬錠。」
《元史》本傳:至正初,承天護聖寺火,有旨更作。李稷上 言,「水旱相仍,公私俱乏,不宜妄興大役。」議遂寢。 南濠集功德寺,舊名護聖,前有古臺三,相傳元主游 樂更衣處,或曰:「此看花釣魚臺也。」寺極壯麗,中立二 穹碑,其一宣宗章皇帝御製建寺文,其一元舊物,番 字莫能讀也。毘廬閣崇可數丈,憑闌而眺,一寺之勝, 皆在「目前。」蓋寺倚山而刱,寺西景皇帝陵及尉悼王 墓在焉。
《懷麓堂集》:功德寺甚弘敞,後殿尢精麗,殿柱及藏經 笥皆錐金。錐金者,布純金為地,髹綵其上,以錐畫之, 為人物花鳥,狀若繪畫然。又有刻絲觀音一軸,懸於 梁際。此宋元物,寺僧雲「禁中所賜也。」
《拘虛集》:功德寺,宣皇臨幸之地,西山東麓盡處也。 《文義集》:西湖將盡為功德寺,外有三廢臺,問之,為元 時遺址,兩廊畫壁俱閎麗。
《長安客話》:「功德寺修於宣德二年,正殿及方丈凡七 進,基皆九,撰擬掖庭制度,費數十萬緡。宣德十年,宣 廟西郊省斂,駐蹕於寺,因留輦仗寺中,自後遂為列 聖駐蹕之所。嘉靖中,世廟謁景皇帝陵,有司以金山 口路隘,鑱闊數十尺,識者謂此功德寺白虎口也。虎 口張將不利於寺。既而上駐輦寺中,膳罷,周行廊廡」, 見《金剛像》獰惡,心忽悸而怒,因以宮殿僣踰,坐僧罪 撒去之,寺遂廢。
《帝京景物略》:「功德寺廢」,今存者門耳。門外二三古木, 各三四十圍,根半出土外。傍多水田,僧無寺,業農事。 破屋數間,供一木球,施以丹堊。寺初興時,板菴禪師 能役是球,球大如斗,不脛而走,逢人躍擊地,如首,稽 叩入侯門。戚里募金人目為「木毬使者。」所募金錢,皆 以建巨剎。成化中,僧戒靜建一閣,重簷曲房,為累朝 駐蹕地。
《淥水亭雜識》:「功德寺有木毬使者」,其事近於怪。宋張 世南《遊宦紀聞》載:「雪峰寺僧義存,於唐懿宗咸通十 一年,開山創寺,乾符二年,賜號真覺禪師。寺有木毬, 相傳受真覺役使,呼僕延客,毬皆自往來。嘉泰間,寺 災,毬忽滾入池中,得不壞。」然則以木毬為使,浮屠固 有其術,蓋有先板菴而役之者矣。
《燕都游覽志》:「功德寺側皆古松,有菴曰『松林,遊人多 於此憇焉。出松林菴稍西轉至金山口,望見景皇帝 陵及諸王公主墓』。」
《青谿漫稿》:「罋山在都城西三十里外,蓋玉泉之東,西 湖當其前,金山拱其後,山下有寺曰圓靜。寺後石壁 百尺,步磴而上,皛菴在焉。」
《白巖集》:西湖堤東,稻畦千頃,接甕山之麓,有寺曰「圓 靜」,因巖而搆,甃為石磴,游者拾級而上。山頂有屋曰 「雪洞」,俯視湖曲,平田遠村,綿亙無際。
《長安可游記》「甕山圓靜寺,左俯綠疇,右臨碧浸,近山 之勝,於是乎始。」
《薊丘集》:甕山相傳有老父鑿得石甕,上有華蟲雕刻, 文中有物數十種,悉為老父攜去,置甕於山之西,留 讖曰:「石甕徙貧帝。」里人不之信也。嘉靖初,甕不知所 存,嗣是物力漸耗。
《長安客話》:甕山在海淀西五里,土色純盧。其南巖若 洞而圯者,一樵人曰:「此少鬲仙室也。」人家傍山,小具 池亭,桔槔鋤犁,咸置垣下,酷似江南風景。距南麓數 百武,為耶律楚材墓,西湖正當其前。袁廷玉詩:「玉泉 東畔甕山陽,水抱孤村地脈長。」蓋詠此也。今墓前石 像猶存。
《帝京景物略》:甕山去阜成門二十餘里,土赤墳,童童 無草木。度山前小橋而南,人家傍山臨湖,水田碁布。 山後一畝泉,今失去。山上一寺,破瓦壞垣,額曰「圓靜。」 弘治七年助聖夫人羅氏所建也。山下數十武,元耶 律楚材墓,墓前祠廢,石像猶存,表碣羊虎零落,一翁 仲立仆。天啟七年夏夜,有螢十百集翁仲首,土人望 見,夜譁曰:「石人眼光也。」質明,共踣而碎之。
《匏翁家藏集》:「耶律丞相墓在瓮山下,前有石像,鬚分三繚,其長過膝。」
《野獲編》:耶律楚材大有造於中國,功德塞天地,元世 祖眷之,亦異他將相,其壽域想必屬當時恩賜者。近 日一友人治別業於京城外西山,忽發一塚,開櫬得 大頭顱,加常人幾倍,不知為何人葬地。予聞之,諫止 之曰:「此無論何代,殆必異人。盍早納其柩閉之。」未幾, 掘得碣石,則楚材墓也。雖稍為葺治,聞壙中他物散 去多矣。耶律生前舉動,已是慈氏後身,又安問遺骸 之完缺?但功濟一世,而七尺之不保,報應之說,似不 足信。友人本吳籍,髫年登北畿賢書,慧而有心計,頓 成富家。後甫強仕,即世竟無後。
《墨史》:楊文秀金季以善墨聞,其法不用松炬,而用鐙 煤。子彬得其遺法,以授耶律楚材,楚材授子鑄,使造 一萭丸,銘曰:「玉泉萬笏。」
《長安客話》:「甕山北五里為青龍橋,元時白浮堰之上 游也。其西通金山口,其北斜界百望山。」
《明一統志》:「七里泊在碾莊,源自昌平州,東南流至宛 平縣,合高梁河,青龍橋跨其上。」
《水部備考》:「青龍閘在都城西北三十里。」
《珂雪齋集》:「青龍橋側數武,有寺,依山傍巖,山腰有閣, 前臨一鏡,堤柳溪流,雜以畦畛,叢翠之中,隱見村落。」 《長安客話》:「玉泉:山以泉名,泉出石罅,瀦而為池,廣三 丈許,水清而碧,細石流沙,綠藻紫荇,一一可辨。池東 跨小石橋,水經橋下東流入西湖。山頂有金行宮、芙 蓉殿故址,相傳章宗嘗避暑於此。」
《緱山集》:穿青龍橋而西,得玉泉山。山培塿耳,而土紋 隱起,作蒼龍鱗。其下為池,瀦泉而亭之,曰「望湖亭。」其 東為華巖寺,寺西泉清可辨蘿髮
《燕都游覽志》:「玉泉山沙痕石隙,隨地皆泉。山陽有巨 穴,泉歕而上,淙淙有聲,或名之濆雪泉。」
《白巖集》:「玉泉山泉出如沸滀為池,清可鑑毛髮,此西 湖之源也。」
《南濠集》:「玉泉山,金章宗嘗建行宮,今廢。山之北麓鑿 石為螭頭,泉從螭口出,瀦而為池。」
游業玉泉山,有寺,所謂玉泉寺也。山有呂公洞,稍東 為龍王祠,渟泓方廣數丈,湧泉如珠,名裂帛湖。然玉 泉山傍,每遇石縫,即迸流濺雪,不特裂帛湖也。 《帝京景物略》:「玉泉山根碎石泉涌,去山不數武,裂帛 湖也。泉迸湖底,狀如裂帛,渙然合於湖。湖方數丈,水 澄以鮮,漾沙金色,過溪曰望湖亭」,宣廟駐蹕,今圯其 南,上下華嚴寺,嘉靖庚戌,寺燬焉,存者二洞:華嚴七 真洞壁刻元耶律氏詞。紆而西觀音菴洞,曰呂公洞, 昔呂仙憩此,去而洞名也。又北金山寺,寺破,但未廢 爾。寺有洞曰「七寶徑。」寺登乎山,山舊有芙蓉殿,金章 宗行宮也。昭化寺,元世祖建也。
《戴司城集》:玉泉在京城西三十里,西山之麓有石洞, 泉自中而出,洞門刻「玉泉」二字,泉味甘冽。上有石巖, 名呂公洞,其上有芙蓉閣,金章宗避暑處。其在山之 陽者,泉自下湧,鳴若雜珮,泓澄百頃,合流而入都城, 逶迤曲折,宛若流虹。
《珂雪齋集》:「玉泉山之麓,臨水有亭,裂帛泉從石根出 溢為渠,石子鱗鱗,了了可見。依山瞰泉,原為昭化寺, 今久廢。」
《金史地理志》:「宛平有玉泉山行宮。」
《金史章宗紀》:「明昌元年八月,幸玉泉山。六年四月,幸 玉泉山。承安元年八月幸玉泉山。泰和元年五月,幸 玉泉山。三年三月,幸玉泉山。七年五月,幸玉泉山。」 《元史世祖紀》:「至元三年八月,郭守敬請開玉泉水,以 通漕運,從之。十五年十二月,禁玉泉山樵採漁弋。」 《元史英宗紀》:「至治元年十二月,疏玉泉河。」
《元史泰定帝紀》,泰定元年「八月,罷浚玉泉山河役。」 《元史列傳》:「世祖召見郭守敬,面陳水利六事,其一,中 都舊漕河東至通州,引玉泉水以通舟,歲可省雇車 錢六萬緡。」
《元史列傳》:文宗幸護國仁王寺,遂泛舟玉泉。蓋苗進 曰:「今頻年不登,邊隅未靖,正當恐懼修省,何暇逸游 以臨不測之淵乎?」帝嘉納之,賜以對衣上尊,即日還 宮。
《錢文肅公集》:「崇真觀在玉泉山下。觀外小澗環流,橋 壞,循岸西清淺處以渡。其前累石為臺,下甃方池,池 上有斗室,曰靈淵齋。」
《前溪集》:循玉泉而西二里,為觀音寺。寺依山入門,有 洞深廣二。尋出洞拾級而上,亭曰「望湖。」山後有小洞, 可坐二人。洞北有大洞方闊,兩傍石榻可坐,傍刻字 曰「玉泉觀音洞」,剔蘚辨之。下三字乃後人續刻者。相 傳金章宗避暑於此,上有芙蓉殿,漫不可尋,但荒榛 碧瓦而已。出洞尋舊路,而西有廢菴。又一洞亦曰觀 「音洞」,山麓有呂公洞。
《南濠集》:「補陀寺在玉泉山半門內,即呂公洞。寺右躋 石級,上望湖亭。」
《燕都游覽志》:「玉泉山有呂公巖,下臨一潭,廣丈餘,山上有看花臺、卷幔樓。」
《蒙齋筆談》:「呂洞賓名嵒,唐呂渭之後。五代間從鍾離 權得道,與權更出沒人間。權不甚多,而洞賓蹤跡數 見,好道者每以為口實。」
《瀟碧堂集》:華嚴寺左有洞曰「翠華」,中有石床可憩息, 題詠頗多,苔漬不可讀。又有石洞,在山腰,若鼠穴。寺 北石壁泉出其下,作裂帛聲,故名裂帛泉。有亭可望 西湖,故名「望湖亭。」
《長安可游記》:「華嚴寺有小洞三,俱幽邃,屋後石壁下 一池,其形如壼,土人呼為捏缽湖。」
《長安客話》:上華嚴寺、下華嚴寺,俱正統間建,其額「英 廟敕賜。」寺有二洞,一在山腰,一在殿後,曰「七真洞」,或 雲即翠華洞。洞中石碧,鐫元耶律丞相一詞,夏相國 言和之,亦刻於壁。
《文義集》:「華嚴寺鑿山為洞,下上凡五處,深者二三十 步,淺者十餘尺。」
《珂雪齋集》:「華嚴寺後有竇,深不可測,其上為望湖亭, 見西湖明如半月。」
袁中郎集《望湖亭》不作於「龍潭」,而作於「裂帛湖上」,真 無識也。
《大復山房集》:「自華嚴寺西度三石橋,門臨水,曰金山 寺」,寺西北皆山也。
《錢文肅公集》:「金山寺,磵道欹窄,僅可徒步。既至寺,抵 一笑菴,觀龍洞,洞方廣不及尋丈,旁有石穴,深窅莫 測。」
《游業金山寺》西麓盡處也。
《長安客話》:「華嚴右半里為金山寺,山有玉龍洞,洞出 泉,甃石為暗渠,引水伏流,約五里入西湖,名曰龍泉, 望湖亭建其上。」
《珂雪齋集》:「裂帛泉從玉泉山根出,溢而為渠,依山瞰 泉,為昭化寺基。今寺已廢,其鄰為史園,正泉所出也」, 《長安可游記》:裂帛湖泉仰射如珠,串古榆陰潭上,極 幽秀,過趙家隄,水更深碧。
《改過齋雜記》:「宣德年,鑄熏罏,海內所珍。今多贗物,真 者百之一耳。市者一罏索數十金,卒難得其佳者。慈 壽寺西有元福宮,文昌祠前銅鑄一驢,傳是宣德所 造。遊人以手摩挲,銅質呈露,其色甚瑩。驗驢之質,亦 可辨熏罏之真贗矣。」
《澤農吟》槁燕中不乏名勝,大抵皆貴璫墳院,位置一 律,殊不雅觀。惟武清侯海淀別業,引西山之泉,匯為 巨浸,繚垣約十里,水居其半,疊石為山,巖洞幽窅,渠 可運舟,跨以雙橋。堤傍俱植花果,牡丹以千計,芍藥 以萬計,京國第一名園也。
風庭《掃葉錄》:左思《魏都賦》有掘鯉之淀,或雲即狐狸 淀。《廣韻》:淀、泊屬《韻會》,淺泉也。今京師有南淀、北淀,近 畿則又有方淀、三角淀、大淀、小淀、清淀、洄淀、勞淀、濩 淀、疇淀、延芳淀、小蘭淀、大蘭淀、得勝淀、高橋淀、金盞 兒淀、葦淀、大蓮花淀、小蓮花淀、浮雞淀、白羊淀、黑羊 淀、黃龍淀、鵝巢淀、牛橫淀、火燒淀、下光淀、大光淀、糧 料淀、破船淀、水紋淀、百水淀、五官淀、康池淀、廣平淀、 陳人淀、武盇淀、洛陽淀、齊女淀、邊吳淀、燕丹淀、趙襄 子淀、孟宗淀,其他不能悉記,凡九十九淀。按《說文》無 「淀」字,傳寫者或作甸,或作澱,或作墊,皆非。
《朔紀》:西湖,土人稱之,必曰「西湖景。」
《山行雜紀》:「西湖北岸長堤五六里,堤柳多合抱,龍王 廟據其中,外視波光十里空灝際天諸峰在眉睫間, 絕無丹青脂粉氣。」
《瑯琊漫鈔》:北京功德寺後宮,像設工麗。僧云:「正統時, 張太后嘗幸此,三宿乃返。英宗尚幼,從之遊,宮殿別 寢皆具。太監王振以為后妃遊幸佛寺,非盛典也,乃 密造此佛。既成,請英宗進言於太后曰:『母后大德,子 無以報。已命裝佛一堂,請致功德寺後宮,以酬厚恩』。 太后大喜,許之。復命中書舍人寫金字經,置東西房。」 自是太后以佛及經在,不可就寢,遂不復出幸 《山行雜記》:繞功德寺後,過金山口,見一高峰,頂有紺 殿角。急趨之,行數里荒寂,絕無僧舍,路多礫石,而所 見紺殿已不可即矣。僅見一谷口,頗幽邃,騎不能上。 乃下馬,步上坡三里許,稍南,度大壑,又三里許,朱門 煥然,上書「寶藏精藍。」入門,又二里許,披宿莽陳根而 行,上石磴,為天王殿。再百步,上石磴,為寶藏殿。殿右 石棧凡五轉,每轉可二丈餘。棧盡為臺,臺有觀音殿。 二十里外所見紺殿角,即此也。寺係正統四年為西 域僧道深建,初名「蒼雪菴」,後敕賜今額。
以上山中諸泉,《圓通寺》門水第一,《寶藏》次之。
《青箱堂集》:「甕山下東南數十步,舊有耶律丞相祠,崇 禎中尚存,而公及夫人二石像端坐陌頭,少前二翁 仲,其一首毀,相傳居人夜見有光,疑其怪而鑿也。後 一高阜,則公墓迨。今三十年,斷隴已平,問之土人,鮮 有知公墓者。墓西半里圓靜寺,僧猶能言其處。」 《山行雜記》:「甕山前有仁慈菴,入門三百步,兩傍椿樹 夾之。」登石磴二十級,有堂三楹,兩廡翼之。西廡前為樓菴,左為圓靜寺。寺門度石橋,大道通湖堤門內半 里許,從左小徑登臺,精藍十餘。室之西殿三楹,左右 精舍一間,據山面湖。
《順天府志》:「慈恩寺在青龍橋側,萬曆中敕建。」
《山行雜記》:「青龍橋南里許為西方菴,東望據湖,梵宇 雖不雄偉,而極精嚴。稍南為三元寺,甚隘,而頗饒水 木之勝。」度三元寺即功德寺矣。
《寄園》寄所寄錄玉泉頗類趵突,但趵突湧泉有三,玉 泉止一穴,趵突高三尺餘,玉泉止尺許,斯不及爾。 《山行雜記》:「玉泉山右名瓦窯頭,西向有隆祐菴,僅數 廛,有垂柳,內蒔名花,楚楚可觀。」
若從金山口度嶺,至冷泉村,道傍皆水田。行二里許, 曰「泰州務。」其後畫眉山上有龍王祠。龍湫圍廣十畝, 水從石罅出,從東垣下溢田間,潺潺有聲。
《卍齋詩話》:元時杏花,齊化門外最繁,東岳廟石臺,群 公賦詩,張讌傳為盛事。葛邏祿易之詩云:「上東門外 杏花開,千樹紅雲繞石臺。最憶奎章虞閤老,白頭騎 馬看花來。」至明,城東花事衰,郊西漸盛。萬曆後,摩訶 菴杏花多至千株。吾鄉朱太傅養醇詩云:「摩訶菴外 袖吟鞭,繁杏春開十里田。曾與村翁舊相識,看花不 費酒家錢。」承平之日,翰苑風流,後先一致也。
《明水軒日記》:「清華園前後重湖,一望漾渺,在都下為 名園第一。若以水論,江淮以北亦當第一也。」
《人海記》:「出阜成門西行三里許,有報恩寺。又西三里 靈佑觀,又西為廣福寺,又西為嘉祥觀,又西為元應 觀。入八里莊堡為摩訶菴,又西為永慶寺,又西為慈 壽寺,又西為元福宮。嘉祥觀多松。入門二株,尢秀潤。 摩訶菴前殿有碑二,碑文左為鉛山費尚書寀撰,右 為華亭孫尚書承恩撰,俱嘉靖二十七年立。殿後右」 廂有竹一叢,院中雜蒔草花,堂懸「萬物育墨跡」三字, 上用恭穆獻皇帝睿筆璽,下有嘉靖年製小印。堂後 松二株,高出殿脊,其後則中官趙政墓也。元福宮建 於正德五年,至天啟五年重修,中有蒼松四株,最奇 古。後殿三清六真像,皆范銅為之。配殿文昌與夾侍 童子亦銅像。旁鑄一騾,銅質光潤,絕似《宣德》鎏金薰 罏色。殿前後凡四碑,一仆,二為人磨去,止存《中書舍 人袁志學》一碑,崇禎元年所立也。
《倚晴閣雜抄》:「由三虎橋西行三里許,為天禧昌運宮, 初名混元靈應宮。正德六年,司禮監太監張永請於 朝,敕建。至萬曆四十四年重修,增置垣墉二百餘丈, 門廡百餘間。督修者太監林潮也。工竣更今名。殿宇 凡七重,松栝二十三株,柏二十株,大皆合圍,夾以雜 樹,上枝幹霄,下蔭蔽地。有二碑,築亭覆之,一為敕建 碑」,一為「大學士李東陽撰文」,楊廷和書,英國公張懋 篆額,俱正德七年立。又一碑,萬曆中立,副使劉效祖 撰文,宮之後,則張永墓在焉。
《人海記》:「興勝菴,土人目為松林,今松無復存者,萬曆 中所建也。後有藏經閣,可眺西山。東北有果園,園中 有亭,曰眾芳,亭北砌石為流觴曲水,其東有閣,曰明 遠,春月桃杏雜發,登閣望之,不異錦城花海也。」 《戴斗夜談》:「宛平縣京西鄉馮家裡,舊有太乙集仙觀。 元元貞元年,以其地畀純一真人吳全祐,有栗五千 株。全」祐相「栗林隙地,重岡環抱,下有寒泉,旁地衍沃, 可引灌溉。構正殿三楹,翼以兩廡,繚以石垣」,王惲為 之作《記》,大德元年刻於石。
《譻》。海淀清華園,戚畹李侯之別業也。去都門西北 十里,湖水自西山流入御溝,人無得而游焉。淀之水, 濫觴一勺,都人米仲詔濬之,築為勺園。李乃搆園於 上流,而工制有加,米顏之曰「清華。」初至,見茅屋數間。 入重門,境始大池中金鱗長至五尺。別院二,邃麗各 極其致。為樓百尺,對山瞰湖,堤柳二十里。亭曰「花聚」, 芙蕖繞亭五六月,見花不見葉也。池東百步置斷石, 有紋五色,狹者尺許,修者百丈。西折為閣,為飛橋,為 山洞。西北為水閣,壘石以激水,其形如簾,其聲如瀑, 禽魚花木之盛,南中無以過也。雪後聯木為水船,上 施軒幕,圍罏其中,引觴割炙,以一二十人挽船走冰 上若飛。視雪如銀浪放乎中流,令人襟袂淩越。未知 瑤池玉宇,又何如爾。
《水品》玉泉山在西山大功德寺西數百步山之北麓。 鑿石為螭頭,泉自口出,瀦而為池,瑩徹照映,其水甘 潔,上品也。
《紀纂淵海》:西山在府西三十里,為太行山之首。 戴司城集:「西山來自太行,連岡疊岫,上干雲霄,挹抱 迴環,爭奇獻秀。值大雪初霽,凝華積素,若屑瓊雕玉, 千巖萬壑,宛然圖畫。」
《西遷注》西山,內接太行山,外屬諸邊,磅礡數千里,林 麓蒼黝,谿澗鏤錯,其中物產甚饒,古稱神皋隩區也。 盧溝、琉璃、胡良三橋,山水所洩,多歸其中。其水皆藻 綠異常,風日蕩漾,木葉遞暎,倚闌流覽,令人欣然有 欲賦京都之意。
《長安客話》:「西山諸蘭若白塔無慮數十,與山隈青靄相間,流泉滿道,或注荒池,或伏草逕,或散漫塵沙間。 春夏之交,晴雲碧樹,花香鳥聲,秋則亂葉飄丹,冬則 積雪凝素,信足賞心,而雪景尤勝。」
畿內西山神京右臂大行山第八徑,《圖經》亦名「小清 涼」也。
《金史》本傳:「貞祐二年正月,李英乘夜與壯士李雄等 四百九十人出城,緣西山進至佛巖寺,令雄等下山, 招募軍民,旬日得萬餘人,擇眾所推服者領之。」 《草木子》:「白雲平章求仙於燕京西山頂,一日適出,滕 玉霄訪之,不值,因戲題於壁曰:『西風短褐吹黃埃,何 不從我游蓬萊?振衣長嘯下山去,後夜月明騎鶴來。 竟不留名』。」白雲公疑呂仙過之,朝野輻湊,寵賚山積。 後知為玉霄題,白雲公戒以勿泄,厚賂之。
《春明夢餘錄》:「聚寶山在玉泉山西南行數里,度兩石 橋,循谿轉至臥佛寺。寺在唐為兜率寺,今名永安殿。 前娑羅樹來自西域,相傳建寺時所植,今大三圍矣。」 《珂雪齋集》:「臥佛寺於深山絕澗中乃得寺,以窣波為 門,殿前娑羅樹二株,西有泉,注於池,池上有石如碧 玉。」
《游業》壽安寺白塔,卓山門上,入門,古檜百章。殿前二 娑羅樹,大數十圍,左一海松,後殿臥佛一,又後小殿 更置臥佛一,俗稱「臥佛寺。」
《長安可游記》:「臥佛寺名壽安,因山得名。臥佛,俗稱也。 寺門有胡濙碑。臥佛有二:一香檀像,唐貞觀年造;一 銅像,憲宗皇帝時造,寺僧雲。」
《帝京景物略》:「臥佛寺,唐名兜率,後名昭孝,名洪慶,今 曰永安。以後殿香木佛,又後銅佛俱臥,遂目臥佛雲。」 寺西廣慧菴,東五華閣,西南弘法寺。
《長安客話》:「臥佛寺亦以泉勝,層巖夾道,木石散置,可 游可坐。兩殿各臥一佛,長可丈餘,其一滲金甚精。寺 內娑羅樹二株,子如橡栗,可療心疾。門西有石盤,方 廣數丈,高亦稱是。上刱觀音堂,周以欄,循石盤下有 小竇,出泉,淙淙琤琤,下擊石底,聽之冷然。寺多牡丹, 蓋中官所植,取以上供者。」
《燕都游覽志》:「臥佛寺,今上曾駐蹕,有重修御製碑。」 《酉陽雜俎》:「娑羅不芘凡草,不止惡禽。」
《茅亭客話》:「娑羅花苞大如拳,葉似枇杷葉,凡二十餘 葉,相沓捧苞,類桐花,一簇三十餘朵,徑月方謝。」 《吳船錄》:「娑羅者,其木葉如海桐,又似楊梅,花紅白色, 春夏間開。」
《通雅》:娑羅,外國之交讓木也。葉似柟,皮如玉蘭,色蔥 白,最潔。烏不棲、蟲不生,子。能下氣。
《淥水亭雜識》:「五臺山僧侈言娑羅樹靈異,至畫圖鏤 版。然如巴陵、淮陰、安西、伊洛、臨安、白下、峨嵋山,在處 有之。聞廣州南海神廟四本特高,今京師臥佛寺二 株,亦有干霄之勢。顧或著或不著,草木亦有幸不幸 也。」
《帝京景物略》:觀音石閣而西有隆教寺,又西上圓通 寺,望太和菴前,山中人指曰:「水盡頭,泉所源也。」又西 上廣泉廢寺,北半里為五華寺。
《春明夢餘錄》:「水源頭兩山相夾,小徑如線,亂水淙淙, 深入數里,有石洞三,旁鑿龍頭,水從龍口歕出。又前 數十武,土臺突兀,有石獸甚鉅,蹲踞臺下,相傳為金 章宗清水院。章宗有八院,此其一也。水分二支,其一 伏流地中,至玉泉山湧出。」
《拘虛集》:「從臥佛入山一里許,有石磵磵,旁仄徑緣而 上,為普福菴。自普福菴上半里,有五華閣,山隙一小 寺,寺側有亭,兩泉合流於前,一出巨石下,一流細石 間。上有溪,望之若窮,而隱隱復有樓閣。」
《明一統志》:「廣惠寺在府西三十五里,舊名五華寺,正 統七年改建。」
《元史英宗紀》:「英宗即位,是年九月建壽安山寺,給鈔 千萬貫。十月,命拜住督造壽安山寺。」
《元史》本傳:「至治元年春,詔建大剎於京西壽安山。鎖 咬兒哈的迷失與御史觀音保、成珪、李謙亨上章極 諫,以為東作方始,而興大役以耗財病民,非所以祈 福也。且歲在辛酉,不宜興築。」帝殺鎖咬兒哈的迷失 與觀音保,杖珪、謙亨,竄諸遐裔。
《元史英宗紀》:「三月,益壽安山造寺役軍。十二月,冶銅 五十萬斤,作壽安山寺佛像。二年八月,增壽安山寺 役卒七千人。九月,給壽安山造寺役軍匠死者鈔,人 百五十貫。幸壽安山寺,賜監役官鈔,人五千貫。」 《元史泰定帝紀》:「泰定元年二月,修西番佛事於壽安 山寺,三年乃罷。」
《元史百官志》:「大曆元年,立壽安山規運提點所。三年, 改昭孝營繕司。」
《元史文宗紀》:「至順二年正月,以壽安山英宗所建寺 未成,詔中書省給鈔十萬錠供其費,仍命燕鐵木兒、 撒迪等總督其工役,以晉邸部民劉元良等二萬四 千餘戶隸壽安山大昭孝寺,為永業戶。」
《寰宇通志》:「玉蓮池在香山五華山上游業出廣慧菴,沿山南行,得弘化寺,門內白松盤槐, 多古意。」
《春明夢餘錄》:「臥佛寺西南里許為廣應寺,寺有白松, 箕踞其下,望見碧雲、香山諸寺。寺西為木蘭陀 隆教。寺西越澗有長嶺,嶺半為金章宗看花臺,臺畔 有古松一株。」
碧雲菴建於元耶律阿利吉。正德中,內監於經拓之 為寺。天啟三年,魏忠賢重修之,土人呼為於公寺。岩 下有泉,泉旁一柳,有大癭,人呼「癭柳。」左堂三楹,萬曆 御題:「水天一色。」前臨荷沼,沼南修竹成林。岩下一亭 曰「嘯雲。」
《帝京景物略》:「碧雲寺元碑二,一至順二年立,一元統 三年立。」
《湧幢小品》:「香山碧雲寺,正德中,御馬監太監於經所 造。經以便給得幸,導上於通州張家灣,榷商賈舟車 之稅,歲入銀八萬之外,即以自飽。斥其餘羨,為寺於 香山,而立冢域於寺後。上嘗親幸焉,為之賜額。嘉靖 初,下獄,瘐死,籍其家,而寺與墓獨存。」
《長安客話》:「自洪光折而東,取道松杉中二里許,從槐 徑入,一谿橫之,跨以石樑,為碧雲寺,壯麗與香山相 伯仲。歷數百級,登佛殿。殿前甃石為池,深丈許,水引 自寺後石罅出,噴薄入小渠,人以卓錫名之。寺僧導 之過齋廚,遶長廊,出殿兩廡左右折,復匯於殿前石 池,金鯽千頭。今上嘗臨觀焉。」
《寓林集》:「碧雲寺從槐徑入,初不見寺,登之乃見弘敞。 旁一亭,細竹百竿,流泉為觴,琢石為屋,殿前有魚池、 石橋。」
《余文敏公集》:「碧雲寺泉從山西壁螭首口中吐出,去 渠尺許,微有飛沫,時雨初過,淙淙若琴築,下注於渠。 渠遶亭後,折而東南,又折而北,渠廣尺餘,越數步設 一牌亭,前有沼可一畝,渠水注之,亦由螭口出,迤東 南注垣下,過香積廚,又西南注殿前沼。」
《珂雪齋集》:碧雲剎後有泉,從石罅出,有聲石壁,色甚 古。亭曰「聽水佳處。」泉遶亭而出,流於小池,種白蓮百 本。塘前穉竹,嫩綠有致,竹旁有銀杏二株,陰蔭一畝。 其左一洞,若夏屋泉,復遶之而出,達於廊下,引入殿 前為池,界以石樑,朱魚撥刺,水脈隱見,至寺門迸入 於溪。
《大復山房集》:「碧雲寺金銀宮闕,若王者之居。殿前有 池,跨以石樑。今上移蹕再幸樂之,設帟飲梁上觀魚。 寺前有泉亭竹樹,留御書額,額曰『蒼松古柏』」,曰「水天 一色。」其西峭壁如城,有石室三,臨澗,石門、石竇,盛夏 可以避暑,冬則徙卉木藏焉。
《長安可游記》:「碧雲修除連栱,與香山稱。左緣曲逕,有 卓錫泉,環庭際,㶁㶁鳴,中為廣亭,右壁綴以文石,境 之最幽者。」
《長安可游記》:「出香山策馬東行,轉而西北,即碧雲寺。 寺門有石獅二,雕鏤絕工。鐘樓西石刻蛟形,泉從口 湧,泠泠瀉溝中,出寺而納於澗。」
《泠然志》:「碧雲寺後有魏忠賢墓,本於經舊墓道,忠賢 拓之,翁仲石麟羊虎,森列扶闌,皆以白玉石為之,雕 刻精巧,中立二穹碑,合書其銜。忠賢戮屍之後,未嘗 葬此,聞係崇禎甲申都城破後,其黨為之者。明初中 官造墳安葬,例給銀五十兩,自正德中多至五百兩 矣。其後歲益月增,享堂碑亭,制愈僭越。夫山陵之制」, 亦不過前樹一碑而已。忠賢墓乃用二碑,黨附小人 之無忌憚如此,惜無力士踣而碎之也。
頌。《天臚筆》:屯田郎中萬燝督陵工,上疏曰:「臣於三月 詣陵開工,轉過香山碧雲寺,見魏忠賢所營墳墓,碑 石崢嶸,隧道深閟,翁仲簪朝冠而環列,羊虎接駝馬 以森羅,製作規模,彷彿陵寢。且前列祠宇,又建佛堂, 金碧煇煌,丹堊照燿。曾不一念先帝之陵寢未完,內 庭外庭之人,止知有忠賢,不知有皇上,先朝王振、劉」 瑾之禍,可忍言哉!
李晏《香山記》:西山蒼蒼,上干雲霄,重岡疊翠,來朝皇 闕。中有道場曰「香山。」
《泠然志》:「香山寺址,遼中丞阿里吉所捨。殿前二碑,載 捨宅始末,光潤如玉,白質紫章,寺僧目為『鶯爪石』。」又 云:「寺即金章宗之會景樓也。」
《遼史》:「耶律淳者,世號為北遼,興宗第四孫。保大二年, 天祚入夾山,奚王回離保林牙耶律大石等引唐靈 武故事,議立淳即位。百官上號天錫皇帝,改保大二 年為建福元年。尋病死。百官偽諡曰孝章皇帝,廟號 宣宗,葬燕西香山永安陵。」
《金史》本傳:「大會間,大軍下河北,胡礪為軍士所掠,行 至燕,亡匿香山寺。」
《金史世宗紀》:「大定二十六年三月,香山寺成,幸其寺, 賜名大永安寺,給田二千畝,栗七十株,錢二萬貫。」 《金史本傳》:「大定中,詔匡搆與近臣同經營香山行宮 及佛舍。」
《金史章宗紀》:明昌四年三月,幸香山永安寺及玉泉山。承安。三年七月,幸香山。八月,獵於香山。四年八月,獵於香山。五年八月,幸香山。泰和元年六月,幸香山。 《元史本紀》:元世祖幸香山永安寺,見書「畏吾」字於壁, 問誰所書,僧對曰:「國師兄子鐵哥書也。」帝召見,愛其 容儀秀麗,語音清亮,命隸丞相孛羅備宿衛。
《元史仁宗紀》:「皇慶元年四月,給鈔萬錠,修香山永安 寺。」
《養濛先生集》:「元平章政事李武愍公葬京師之西,永 安山之陽。其子益都淄萊等路管軍萬戶世雄祔葬 先塋。」
《南濠集》:「香山永安寺亦名甘露石樑,下有方池,正統 間遣中官以金魚數十投其中,今巨者盈尺矣。上金 剛殿,後有古椿六。又上由畫廊登慈恩殿,其右為香 罏岡,岡下有蟾蜍石、丹井。」又有「夢感泉,金章宗嘗至 其地,夢矢發泉湧,旦起掘地,果得泉。其後僧以泉淺 濬之,遂隱。」
《瀟碧堂集》:「香山寺南一山,松蘿交蔭,橋下魚朱墨二 種,若游空中。捨級而上,佛殿甚閎壯。殿檻外兩山環 擁,遠望一亭踞山下,穿磴道二里始至,亭名流憩。」下 視寺垣,如墮深壑,望遠水如白玉玦,疑即桑乾河也。 《袁中郎集》:「香山一徑幽遐,青松夾道,流泉下注,朱闌 上引,依巖為剎,高傑整麗。獨是作者,騁象馬之雄圖, 乏丘壑之妙思。數十年後,金碧蝕於蛛絲,階砌隱於 苔蘚,遊人漸希,樹木漸老,則茲山之勝,當倍於今日 矣。」
《珂雪齋集》:「香山門徑寬博,喬木夾道,流泉界之,依山 汙隆,以為殿宇。殿前古松二株,虯龍詰曲,左來青軒 如衫袖,忽開盡見原隰。寺後有藏經閣,石路淨潔,高 松列植四望,比來青較遠。其傍僧舍數十處,多植偃 蓋之松,引流水周其霤下。」
《燕都游覽志》:穿洪光寺柏徑而上,即香山藏經殿;步 而下,即後殿。從兩廊逶迤行,至正殿,歷級從東行,至 方丈。自迴廊復東為來青軒,下見坡坨杏樹可十萬 株。寺中來青軒鬱秀清雅,「望都亭」四扁,皆今上御書。 《長安可游記》:香山有乳峰石,時噓雲霧,類匡廬香爐 峰,故名。
《緱山集》:「香山夾道,盡是白楊青檜」,流憩亭在山半,灌 木陰翳中來青軒前兩山相距,而虛其襟,以捧帝城。 自無量殿折而至弘光寺,皆短垣疏柏,中涓甃白石 為階,東望閣道,參差為光裕寺。
《帝京景物略》:「香山寺殿五重,崇廣略等。斜廊平簷,翼 以軒閣。世宗幸寺,曰『西山一帶,香山獨有翠色,神宗 題軒曰『來青,來青軒右上轉而北為無量殿,轉而西 曰流憩亭』』。」山多名蹟,有葛稚川丹井、金章宗祭星臺、 護駕松、夢感泉。又有碁盤石、蟾蜍石、香爐石。寺始金 大定。正統中,太監范弘拓之,費七十餘萬。今寺有弘 墓,墓中衣冠耳。蓋弘從幸土木不歸。
《文義集》:「香山有巨石二,狀如蝦蟆。石下二井,相去丈 許,水深纔三四尺,俯手可濯,井底沙石,歷歷可數,近 寺人家皆取給焉。」
《柏厓集》:香山寺有軒曰「來青」,坐見兩山迴合,平疇外 衍,飛鳥出沒雲際,寺門有泉,石橋跨之,其流入西湖。 《懷麓堂集》:永安寺來青軒,軒居山半,俯瞰叢樹,青黃 相雜,循廊而上,殿閣崇麗,與平坡並峙。正統間,太監 范弘所建。
余文敏公集:「來青軒,臨絕巘,周匝女牆。倚牆下瞰,平 楚荒榛杳渺無際。」
《長安客話》:來青軒,五楹,欄楯,外垣以磚甓,下臨絕壑 玉泉諸峰,按伏其前。朱殿撰之蕃題楹云:「恐壞雲根 開地窄,愛看山色放牆低。」憑闌東望,盡挹山川之秀。 若流憩亭,不及來青遠甚,然仰視山巔,高插雲漢,亦 奇境也。至寒泉亭,斯可有無矣。
《長安客話》:「來青軒之前,兩腋皆疊嶂,環列賓軒,為金 章宗祭星臺。其西南道上,章宗經此,有松密覆,因呼 為『護駕松』。」
《說學集》:「常山劉文正王以沉機大略,最為世祖親幸, 且通祕術,用兵之際,役使鬼神,多著奇效。乃作祠宇 於宛平之西山,以祀太乙六丁之神,號曰『靈應萬壽 宮』。」
《元史釋老傳》:「至元十一年,建太乙宮於兩京,命李居 素居之,領祠事,且禋祀六丁,以繼太保劉秉忠之術。」 《北平古今記》:「元英宗延祐七年四月,祭遁甲神於香 山。」今香山有金章宗祭星臺。於史無所考,或是元時 祭遁甲神之地。
《長安可游記》:香山西佛堂懸御書二扁,一曰「雪白山 青」,一曰「西巖。」
《南濠集》:「洪光寺據山頂,短垣遶門,地悉甃以石,寬平 可坐,山之勝一覽而盡。」
《寓林集》:「寺磴凡九曲,歷十八盤而上。每磴,松柏成行, 如列屏嶂。」
游業洪光,亦古剎巨璫,鄭同重修。同,朝鮮人也。寺內圓殿千佛,各坐寶蓮,皆極工巧。臺右有姜立綱書碑。 《帝京景物略》:「洪光寺徑上指玉華寺,再上指玉皇閣, 下指碧雲寺,再下指弘法寺。十有八盤而徑,盡至寺 門,香山乃在其下。寺建自鄭常侍同,同生高麗,其國 王李祹貢入中國,得侍宣宗。後復使高麗,至金剛山」, 見千佛繞毘盧之式。歸結圓殿供毘盧,表裏千佛,面 背相向。自為碑文,自書之。
《憲宗實錄》,「成化四年十二月,遣大監鄭同、崔安冊封 朝鮮世子李晄為王。既行,巡按遼東監察御史侯英 奏:同與安俱朝鮮人,墳墓宗族皆在其地,於其國王 未免行跪拜之禮,進囑托之辭,殊輕中國之體。乞追 寢成命,遣翰林院給事中及行人往使為便。」上是其 言,於是賚賞則遣內臣,冊封則遣廷臣有學行者, 游業。出洪光寺東數轉為玉華寺。寺後有池,泉流涓 涓不絕。山房跨磵十餘楹,稱玉華別院。越磵折而西 北,有小院,名「慈壽菴。」
《燕山紀游》:表忠寺門左右各二松一石,俱奇古。 余文敏公集:「下香山至延壽菴,樓五間,高數仞,右為 蔬圃,種茜韭棃栗。其前田疇彌亙數里,上有大璫鮑 忠墓。」忠事武廟、世廟兩朝柄司禮監二十年,宜其塋 建弘敞如此也。
《長安可游記》:「循香山之左,歷滕公寺至鮑家寺。寺有 古松十株,陰覆石墀,濃翠可愛。」
《珂雪齋集》:「鮑家寺兩掖石樓屹立,青槐百株,交蔽修 衢。殿植果松四株,枝葉婆娑,覆陰無隙地。寺下又有 滕公古寺,石垣周遭若一縣郭,其中飛樓相望,清渠 激戶,雜花滿楹。」
《余文敏公集》:「從延壽菴折而北,又西為小碧雲寺。寺 宣德中太監張某建,寺額宣廟所賜也。」今之「碧雲」,乃 昔俞家菴,因有兩寺,故此以小別之。隔垣有翠華亭。 《四溟山人集》:「狼兒澗在香山東四里許。」
《長安可游記》:「由廣慧菴遙望山椒,丹樓縹緲,詢知為 曹家樓。樓踞山巔,下臨石洞,右折百步為翠巖菴,更 上即中峰菴矣。」
《珂雪齋集》:「西山別嶂忽開如兩袖之垂,其左為帝王 廟、翠巖寺、曹家樓,其右為弘教寺,而其中為中峰、中 峰菴有石樓可眺,有亭高出半山,圍牆十里,悉以白 石壘砌。」
《帝京景物略》:中峰菴,地盡石無土,階墀徑磴可枕藉, 臥松滿院,響謖謖然。其澗南上弘教寺,廢寺也。 《春明夢餘錄》:「中峰在香山之後,以其居諸峰之中,故 曰中峰也。躡危磴而上有菴,菴兩翼有亭,山之陽有 弘教寺,山之陰有晏公祠」、翠巖寺、永壽菴。
《余文敏公集》:「出小碧雲寺,而西有弘教寺,在山脊。東 上一閣,宣廟曾駐蹕於此。」
《寓林集》:「從洪光寺過佛光寺,為弘教寺。寺有石橋、魚 池,前有流泉亭,巖傍有晏公祠。石室琢三皇五帝列 聖名賢像,自宣尼而下及宋朱紫陽、李延平諸公。兩 壁刻畫忠臣孝子,如王祥、顏杲卿之屬。又有小石室, 題函五經書史,詢之,乃武廟時中貴晏公造也。自入 西山,所見金碧殿閣,皆浮屠氏之宮中人自營其身」, 後香火藏,而此獨及儒門。何類無賢,因之嗟歎。 《珂雪齋集》:弘教寺有亭可眺,亦有喬松怪石,佛像清 古,為山中第一。
《帝京景物略》:「晏公祠,正德中晏常侍忠所立也。過澗 石橋,過橋石門曰道統門。石殿三楹,像皆石,上像三 皇、五帝、三王,左像周、召、孔、孟諸聖賢,右像周、程、張、朱 諸大儒。壁五石龕,一龕標一經名,維以藏其經。殿外 一石亭,亭壁列鐘簴、干戚、錢鏄之屬,一如五經,以便 治是經者。左龍馬,馬毛旋五十五,數具,一如《河圖》;右」 雒龜,龜甲四十五,數具一如《雒書》。東堂三楹壁,列忠 臣龍逢以下,孝子曾閔以下,右圖而左書其行事,以 告觀者。石象渾朴,不類漢以後及西域。像法。堂後累 石為洞,洞壁標先儒格言及詠道詩詞。今居守者,一 僧也,仍於其私室設彼教像,誦彼教文字焉。
《余文敏公集》:「由弘教寺下山度坑,而西有廣仁寺。」 《珂雪齋集》:「翠巖不甚弘敞,而具山林之致。門有渠,天 雨則山巔飛流,直走原麓。剎後石路百級,有禪院,四 周皆茂樹,有泉甚清,可煮茗。」
《長安客話》下:「弘教寺,循山趾而南,有盧師山,與平坡 山並峙,諸寺鱗次,曰清涼,曰證果,曰平坡,皆古剎也。」 《元史泰定帝紀》:「泰定三年二月,建顯宗神御殿於盧 師寺,賜額曰大天源延聖寺,敕貯金書西番字藏經。 八月,天源延聖寺神御殿成。十月,奉安顯宗御容於 大天源延聖寺,賜鈔二萬錠。四年十月,命帝師作佛」 事於大天源延聖寺。
《元史文宗紀》:「天曆二年五月,於玉德殿及大天源延 聖寺作佛事。」
《元史后妃傳》:「明宗八不沙皇后,天曆二年,請為明宗 資冥福,命帝師率諸僧作佛事七日於大天源延聖 寺《元史順帝紀》:「元統六年四月,詔大天源延聖寺立明 宗神御殿碑。」
《長安客話》:「盧師山以神僧得名,師隋末居此山,能馴 二龍子。山有潭,覆以巨石,其下深不可測,二龍潛焉。 歲旱禱雨輒應。舊有寺,即以盧師名,今清涼寺是已。」 《寓林集》:「清涼寺古佛阿難、迦葉三像,乃唐天寶遺製, 清谿漫槁,大小青龍之神。」按碑記:「昔有僧名盧,自江 南來,寓於西山之屍陀林祕魔巖。一日二童子來拜」 於前,盧納之,鬻薪供奉,寒暑無怠。時久旱不雨,二童 子白於盧,「能限雨期。」言訖,即委身龍潭,須臾化青龍, 一大一小,至期果得甘雨。事聞,賜盧師號曰「感應禪 師」,建寺設像立碑,以記其事。又別設祠於龍潭之上, 春秋遣官祭青龍神。宣德中,敕建大圓通寺,二青龍 出現,禱之有應,於是加以封號,至今春秋遣順天府 官致祭。及遇歲旱、遣官祭告。蓋因舊傳二龍能致雲 雨。故累朝崇奉如此
《帝京景物略》:「盧師山有寺曰盧師寺,正統十一年更 名清涼,今佛殿已無,一梵相坐風露中,左右迦葉、阿 難,風露中侍僧曰:唐天寶遺製。過寺半里祕魔厓,是 盧師宴坐處。相傳隋仁壽中,師從江南棹一船來,祝 曰:『船止則止,船至崖下止,師遂崖居。居數歲,二童子 來曰大青、小青,侍師不去。歲大旱,所司徵禱雨者,童』」 子白師:「願施雨。雨一方」遂乘雲氣去。俄雨大注,知大 青小青乃龍也。龍歸投潭中,潭廣丈,巨石覆之,深窅 不可測,二龍有時而出,雲氣仍隨之。崖下塑二童子 侍師像。厓上一柏,產石面,廣尺,不凋不榮,是盧師所 植。東證果寺,寺傍有亭,望渾河。下善應寺殿。佛不跏 趺,高幾危坐,儀如中土。兩廡塑羅漢五百。
《北平古今記》:《唐書·韋挺傳》,「挺遣燕州司馬王安德行 渠作漕艫轉糧,自桑乾水抵盧思臺,行八百里,渠塞 不可通,挺以方苦寒,未可進,遂下米臺側廥之,待凍 泮,乃運以為解。」按今京城西三十里盧師山,相傳為 隋沙門盧師馴龍之地。以《唐書》考之,當即盧思臺,「師」 乃「思」之誤也。桑乾水即盧溝河。
《宋史》:「垂拱中,宋琪請復幽燕,言從安禮寨西北有盧 師神祠,是桑乾出川之口,東及幽州四十餘里。趙德 鈞作鎮之時,欲遏西衝,曾塹此水,河次半有崖岸,不 可輕度,其平處築城護之,守以偏師,此斷彼之右臂 也。」
《燕山叢錄》:唐時覺禪師嘗以道力攝二龍於萬壽寺 池內,常見蛇形,一曰「大青」,一曰「小青。」宋因禱雨有應, 封「大青應濟侯,小青利澤侯。」
《元史》本傳:天旱,道士持青蛇曰:「盧師谷小青」,謂龍也。 禱之則雨。呂思誠以其惑人,殺蛇逐道士,雨亦隨至。 《西樵野記》:京師西山寺有二青蛇,客至,僧呼蛇,以酒 肉食之,二蛇輒引喙,出入無憚,謂之曰蛇菩薩。 《王文瑞公集》:祕魔厓在山半,大石嵌空,幾二丈。僧垣 其西南為禪室,又南別為爨室。從爨室西二十餘步, 始入巖出東行百餘步,有大石側立,道左右為池,蓋 大小青龍所蟄處。視之不甚深,然側入不可窮。池前 有雙柏,上有小殿,順天尹李侯執中創以祀神者。又 東度山崦二百步,入清涼寺西門。
《長安客話》:「證果寺前臨青龍潭,後有祕魔巖,中空如 室,石如偃芝,雲是祕魔祖師所居。」
《余文敏公集》:「從三叉口經新莊渡西嶺,折而北有善 應寺。寺中四松最奇,門列天兵十,狀極詭異,廡下有 五百羅漢。」
《燕山紀遊》:「昌化寺殿壁繪羅漢五百尊,穿崖渡海,神 通遊戲,宣廟時吳偉小仙筆也。」
《緱山集》:由常明菴出杏子口,至平坡寺,所謂「盧師」、清 涼、翠微、善應、「靈光」諸寺皆在焉。
《帝京景物略》:祕魔厓西行碎石中一里,自龍泉菴而 上,平坡寺也。寺為仁宗敕建,曰大圓通寺,規制宏麗, 今圮壞。後殿藤胎大士七尺清古,具丈夫相。憲宗駕 幸寺,見金剛面正黑,上笑曰:「似火裏金剛。」一夕火起, 金剛燬焉。寺上一里寶珠洞,洞石黑白點滲之,珠名 以此。
王文瑞公集:翠微山圓通寺,蓋舊平坡寺也。洪熙初, 詔改作,易今名。寺在西山高處,去城可四十里。昔太 子少師姚廣孝嘗言:「平坡最幽勝,真學佛者所宜處, 好遊之士所必至也。」殿前後凡三重,因山勢為之,愈 後則愈高,皆翼以長廊,亦因地為斜正。殿上皆有像, 飾以金碧。最後殿去山頂不百步,由殿東南下為方 丈葢,住持者所居。中室祀釋迦像。又從東廊出前殿, 殿左右皆高閣。升其左,山勢既高,閣又出其上,憑闌 望之,遠入無際。西廊後地稍下,北為禪堂,其中為廚 庫,南為禪室。
《懷麓堂集》:「平坡寺,元故剎,宣德間修之,改名圓通。斬 石為址,凡為殿五層,最上有小殿,極峻險,前俯巨壑, 日霽都城,九門三殿,隱隱可識。」
《余文敏公集》:「大圓通寺刱於唐,至宣德年重葺,因改是額,且名其山曰『翠微』」山。後有小天寧寺。
《明一統志》:「大圓通寺,洪熙元年重建。」
《長安客話》:「平坡山亦名翠微山,成化中,駕嘗幸此。」 《柏崖集》:「平坡寺,嶺雖高而不覺其峻,寺在山嶺,一目 千里。」
《燕都游覽志》:下:「寶珠洞過龍王堂,有獅雲菴。」
《游業》「自杏子口度小嶺,折而西為嘉禧寺,松檜夾徑, 里許方入寺門。」
《帝京景物略》:「嘉禧寺門如城,鐵葉釘乳,入門道榆柳 中,地無日影。里許別為山門方丈,特壯麗,懸神宗御 書聯,筆法彷顏真卿,寺僧雲『初年筆也』。」寺西二里,金 萬壽王冢,一穹碑孑孑。田畔東三里有福田寺。 《燕山紀遊》:「聖水寺下臨澗泉閣,後一松,直而多蔭,松 後石窟,夏月陰涼,坐久毛髮盡豎。傍有一石樓,極高 峻,下」指村莊,福田、嘉禧諸寺。
洪福寺,松蘿俱古度念佛橋,即寶珠洞也。
《山行雜紀》:「由臥佛殿右側出小門西數十步,有巨石 突立,高可三丈,鑿石為磴。以上為觀音堂。前臨池,右 有泉,有橋。度橋為隆教寺。泉從寺前渡,泝泉行三里, 上嶺為五華寺,下嶺復循水行,再登一嶺為廣泉寺。 循故道下,復上,得圓通菴。其右為太和菴,泉水源於 此,一方亭據其上,傍泉多烏椑文杏。度泉有鳥道,行」 三里許為普濟廢寺。寺前一嶺,上有小圃,中一石如 缽,水冬夏不涸,村民都取汲於此。
《冬夜箋記》:「西山碧雲寺,元之碧雲菴也,耶律阿里吉 所建。明正德中,內璫於經,拓之為寺,而立冢域於後, 土人呼為於公寺。嘉靖初,於下獄死,天啟三年璫,魏 忠賢重修,亦立冢域。其後崇禎初,魏亦戮屍,二璫皆 立冢,而皆不得其終。豈名山有靈,不為奸豎藏魄耶?」 竹垞文類:「西山佛寺百數,皆建自內官。其最閎麗者」 曰「碧雲寺。」因山下上築臺殿,金碧露松栝之表。其北 內官墳墓數十,鐫石為闌,窮極纖巧。翁仲、羊、虎夾侍, 墓碑林列,其文俱宰輔所製。中立穹碑二,具書「總督 東廠官旗魏忠賢爵秩。」葢忠賢敗後,其屍已戮,其族 巳徙,閹寺猶力護其類,樹碑立冢,然後知小人流禍, 未有酷於閹寺者也。
《青箱堂集》:「表忠寺俗名鮑家寺,永感菴俗名新寺。」 《山行雜紀》:「香山南為門頭村,村後為萬安山,山門上 建白塔,為弘教禪林,入門為大神通塔院,寺前為平 臺,寬三四十丈,有亭據其陽。寺中殿宇亦高敞,殿後 有泉,飛繞方丈而行。下坡不半里有祠,中列聖賢像。 祠前上石磴二十級,即中峰菴。菴有方亭,亦名來青 軒。」中峰下有鮑中貴墓,建有延壽菴。門外二松合抱, 門內石級,左右列松四株。入門復分立四株。上為天 王殿,內為佛殿。兩廡十三楹承之。兩廡外更多精舍, 石砌極工緻。
既歷中峰下,南過龍泉禪林,為靜妙菴,亦名「滕公寺」, 蓋滕中貴墓也。由紅闌板橋入門,寺極藻飾,方丈在 左,甚寬廣。出門循大道而南,度慈惠寺、慈應寺、崇壽 寺、宣化寺,俱荒陋,而石塔嶙峋,紺殿隱見於松柏蒼 翠間。又數里,至萬佛閣。過此即杏子口。道旁杏皆老 幹虯枝,槎枒盤曲,多百餘年物,絕似金陵靈谷寺梅 也。
《寄園寄所寄錄》:「西山楊家頂觀音菴庭有牡丹,萬曆 乙卯八月遇閏,忽開一花,定陵以八月生。閏月宮中 重慶萬壽節,有中官聞之,以白金六十兩與寺僧,取 其花進御。定陵甚悅,賜予累百金。」
《山行雜紀》:「寶珠洞山右有龍泉菴、龍廣寺。再右接待 寺。下山西入谷有證果寺。再右有清涼寺。」
又上過承恩寺里許為海藏寺。徑傍多嘉樹,四山駢 羅,寺若當玦口。殿後方丈最高,望蘆溝橋,車騎可數。 下寺門過橋闊道三分,「一通寺,一通山後,一通上普 濟寺。」
《緱山集》:「洪光寺東壑中有光裕寺。」
又過平坡寺,下山有「靈光寺。」
清容居士集:太行首於三危,伏於河折北,而尊為恆 山。支巒複岡,畢赴於燕,秩秩然復纚屬,以東數十百 里入於海上。土人以其西來,號曰「西山。」
《道園學古錄》:宣和手敕一通,卷首題「識」四字,英宗皇 帝御書也。帝以至治三年正月幸五華山,有以此書 獻者,丞相拜住侍側,就題以賜之。
《黃文獻公集》:丞相順寧忠烈王阿沙不花侍上於五 華殿,進「寡嗜欲薄滋味」之戒。上嘉其忠忱,命進酒。王 曰:「陛下既納臣言,不足取信也。」上為罷酒。
《靜修集》:「宛平王倚字輔臣。中統初,選良家子入侍東 宮。太保劉秉忠見而器之,引以與選。有詔皇太子裁 決天下事,拜正議大夫、工部尚書,改禮部尚書。卒葬 盧師山下。」
《黃圖雜志》:「元李魏公孟、歐陽楚公原功,俱葬宛平縣 香山鄉石井村。」
《青鞋踏雪志》西山水源頭,其西水盡頭。《爾雅》「水醮曰厬」是也。有無名子題鄰寺壁云:「雙流決決鳴,石根失 其一。棄糠於此中,應從玉泉出。」
又上碧雲寺有小石幢,本當時賣地券也,演作韻語, 永云:「賣與中丞阿里吉」,吉作平聲,葢從《國語》讀。古人 游戲翰墨,書券,每作韻語,如王褒僮約、石崇奴券皆 然。戴良失父零丁,亦用韻語。又見汾州學宮門右有 石嵌壁,中乃金郝天挺《募建文廟疏》,其文伏以之。下 書絕句一首,即接以「謹疏」字,此皆辨文體者所未及 也。
《西山紀遊》:「寶珠洞當山之翠微處,地稍坦迤,是曰平 坡。入洞黝黑,晝不見人旁出其上,見若大蚌剖而倚 石壁者,始悟其中嵌空矣。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