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十五卷目錄
河間府部彙考三
河間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八十五卷
河間府部彙考三
編輯河間府學校考 府志
編輯本府
先師廟舊稱至聖文宣王。明嘉靖庚寅改稱「至。」
聖先師孔子,撤像易以木主。四配,舊稱「國」 ,今稱「某聖某子。」 十哲次於四配,亦稱「先賢某子」 ,兩廡同。春秋以來,諸儒稱「先儒某子」 ,增祀后蒼王通、歐陽修、胡瑗四人。黜申黨、公伯寮、秦冉、顏、何、荀況、戴聖、劉向、賈逵、馬融、何休、王肅、王鼎、杜預、吳澄十三人,以林放、蘧瑗、鄭眾、盧植、鄭元、服虔、范甯七人各祀於其鄉。萬曆丙戌,以薛瑄、陳獻章、胡居仁、王守仁從祀。萬曆甲寅,增祀宋儒羅從彥、李侗,位次楊時下。祭期,仲春、仲秋、上丁。器用八籩、八豆,樂用六佾。先一日,印官入廟省牲,至日五鼓,率僚屬師生行禮如制。每朔朢行香,啟聖公祠,前代皆列神座兩廡,與七十子為侶。明嘉靖九年,有特詔建專祠以奉之,於是數百年之乖謬一旦釐革。配四氏:顏路、曾點、孔鯉、孟孫,皆大賢之父也。從食三人:程珦、朱松、蔡元定。萬曆間,從湖廣巡撫郭惟賢之請,增周敦頤父周輔成祭期,春秋二仲上丁日,祭品視十哲,餘如常儀。
名宦祠祀「漢渤海太守龔遂,河間相沈景,隋瀛州刺史來護兒,唐瀛州刺史賈敦頤,中書令、太尉、謚忠愍田弘正,宋龍圖閣學士、瀛州知州李肅之,瀛州知州唐介,樞密副使、瀛州刺史包拯,瀛州知州李延渥,瀛州知州高繼勳,西上閣門副使、知瀛州李允則,集賢院學士、知瀛州李參明,河間知府顧佐、許侃、張羽、施槃、廖謨、常在、陳大賓、丁以忠、河間府儒學教授孔弘川。《鄉賢祠》祀漢諫議大夫劉輔、京兆尹雋不疑、司隸校尉鮑宣、遼西太守趙苞、北齊平陽太守楊慶、國子博士贈廷尉少卿李鉉、隋宣德先生劉炫、唐贈禮部尚書、渤海侯高適、觀察使張署、宋右諫議大夫龔夬、參知政事禮部尚書賈黃中、金紫光」祿大夫、中書令、諡「忠肅」;劉摯,承議郎;劉安禮明,平定知州;李銳,太僕寺少卿;王齊,廣東布政使司;李翔,浙江按察使;於大節,光祿大夫、太保、吏部尚書;王翱,通議大夫、刑部左侍郎;樊深,都察院掌院、左都御史;陳瓚,太子太師、大學士、禮部尚書、諡「文康」;李時,通議大夫、戶部左侍郎。〈闕名。〉
儒學在府治東南。元至元六年,戶部侍郎萬嘉閭出守河間,修廟學,又為精舍。左丞許有壬撰《記》,總管蔡受益、治中袁遵道增修,兩廡二十八間,助教王大本撰「記。」 明洪武初,詔天下建學。永樂二年,知府崔衍增置。正統六年,知府許侃重修,同知廖謨為記。成化初,知府賈忠重建。弘治初,知府謝文恢拓舊規,知府施槃相繼修葺,知府陳珂增塑賢像。
先師廟而外,規畫咸備。正德十五年,知府張羽重
修。嘉靖庚寅奉制稱「至聖先師孔子」 ,撤像易木主。十八年,知府鄗相更加修葺。二十九年知府徐文亨重修,郡人樊深為記。三十七年知府陳大賓、隆慶四年知府朱裳、萬曆元年知府丁誠,俱重修。戌申,知府李維翰悉力整理,煥然一新。四十二年,知府杜應芳、推官簡麒於巽地營文昌閣,以增形勝。萬曆三十五年,知府王逢元重修,規模完整,壯麗可觀。其時文昌舊閣廢,乃祀於瀛臺之上。「魁星」 在東北之隅。
皇清順治八年,撫院董天機捐千金重修,有碑記。康
熙三年,學院蕭惟豫捐八百金重修。後魁星樓傾圮,廩生李生錄倡募重建。乃移「魁星」 於瀛臺,而祀文昌於此樓。
《臥碑》「明倫堂壁。」
「敬一亭」 「明倫堂後。」
尊經閣明倫堂後
射圃儒學西
瀛洲書院在府治西,知縣王遇賓建。
河間縣
文廟縣治西南
啟聖祠
名宦祠祀明太子太保、戶部尚書褚鈇、知縣佟卜年、劉一柱、李素、薛文江。
鄉賢祠祀漢樂壽伯毛公明、都督府僉事溫和,贈通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馮嘉會。
皇清贈中憲大夫、內翰林國史院侍講學士,加一級。
左鵬程封文林郎,江南滁州全椒縣知縣。白引奇
儒學,初在縣北,明正統己巳,毀於兵燹,知府孫睿奏請歸併府學。景泰庚午元年,吏科給事中邑人程信奏復原學,仍設學官生徒。時殿堂齋舍多已朽壞,知府王儉、知縣李貴創造之。成化六年,知府賈忠、知縣史彬等,闢地重新。弘治辛亥,知府謝道顯擇城之西南隅遷焉,祭酒林瀚為《記》。萬曆三十五年,知縣王遇賓重修,燦然大備,邑人御史馮嘉會「為《記》。」
《臥碑》「明倫堂壁。」
敬一亭文廟西
尊經閣明倫堂後
射圃
書院附府
社學。明洪武八年,奉部文開設,每五十家為一所,延有學行秀才,訓迪軍民子弟。尋革去,止令有德之人,各隨所在,以正月開學,臘月終止。丁多有暇,常教常學者聽,仍禁有司干預攪擾。正統天順間,申明興舉。成化以後,每里各設一教讀,而民間子弟俊秀者多,又各從其師,可謂家詩、書,戶禮、樂矣。萬曆乙卯,《重修〈府志〉》,「河間縣社學止有五所,皆寄寺剎中矣。」
獻縣
文廟縣治南
啟聖祠
名宦祠祀:「漢博士毛萇,博士貫長卿,隋參軍張元素,唐樂壽尹席豫,祕書監穆寧,滄州刺史田廷介,五代晉樂壽令史圭金樂壽尹高揆,元知州呂榮祖,明知縣向朴、劉孝島、璞、曾珽、鍾鑑、魏鰲。」
鄉賢祠祀:「漢尚書劉淑、北齊博士張思伯、隋博士劉炫、唐學士張士衡、侍郎張大隱、詩人張子容、右僕射邢君牙、清源公王晙、補闕尹元凱、宋知樞密院事周瑩、中書侍郎張慤、荊州守魯銘、明萬縣知縣高溥、參議魯璠、太僕卿唐章、主事李旦、苑馬寺少卿王注、山東兵道牛鸞、都御史陳瓚。」
儒學:在縣治西。元至正九年,知州郭時敏重修。明洪武九年,改州為縣,知縣韓廷威更建儒學。本學教諭儲延遷明倫堂、東西齋於
文廟之西。永樂間,典史王勵、教諭劉泳重修。《正統》
間知縣吳希文增修
文廟。嘉靖間,知縣曾珽、鍾鑑各重修,移《名宦、鄉賢》
於學門內,又增「文翰亭」 以藏古籍。萬曆癸未,知縣張汝蘊重修。
《臥碑》「明倫堂壁。」
敬一亭殿後
文翰亭明倫堂後
射圃
文昌閣儒學東南
獻陵書院縣治西。明嘉靖十三年,知縣汪鑾修。三十三年知縣劉沛然改為「太僕寺。」
見「麟書院鄉紳耿主事講學所。」
社學在儒學後,餘在各社。
阜城縣
文廟:縣治東南。順治七年,知縣張昌祚稍加修。
葺
啟聖祠
名宦祠祀明知縣林恭、杜宏、陳徽、王繼禮、王世光。
鄉賢祠祀漢昌城侯劉植、北齊處士劉晝、後周文學博士熊安生、隋淄川刺史公孫景茂、明右僉都御史陸矩、禮部尚書陸珩、襄陵知縣杜養性、山西巡撫左鈺、湖州府同知倪誥。
儒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初,燬於火。永樂四年,教諭茂宗創建。正統十一年,知縣端澄增修。成化六年,知縣劉恭撤舊更新。十八年,知縣曹璽、正德十二年,知縣梁愷俱重修。
《臥碑》「明倫堂左。」
敬一亭明倫堂西
尊經閣
射圃
社學縣治西北
肅寧縣
文廟縣治東北
啟聖祠
名宦祠祀「元縣令李稷、焦德用、陳從政、李義明,知縣李名善、劉賢、趙安、劉安儉、劉川、梁佐、楊綸、俞世德、索雄、戴浩、鮮冕、劉坦、孫承祖、李金、林朝、張廷用,主簿李經,教諭金濬、朱廣、王璐、周允中、郭逵、馬呈瑞,訓導武俊。」
鄉賢祠祀元禮部侍郎魏元禮、明三邊總制張泰、刑部主事苑秀、河南巡撫易瓚、吏部員外郎馬冕、湖廣巡撫都御史易登瀛、福建道御史王九敘。
文昌祠在啟聖祠前
儒學在縣治東北。元大德六年,知縣焦得用建。「凡學之所宜有者,莫不嚴具。皇慶元年,諸軍奧魯、勸農使陳從政重建。明景泰二年,主簿李經、五年,知縣劉子儉、正德十六年,知縣黃震俱重修,視舊益完。嘉靖三十八年,知縣諸應爵更拓前地,可容千人,左右建坊。隆慶六年,知縣文應奎加意學宮,增修一新。萬曆六」 年,知縣郝承健加新廟廡,升堂說《經》,士子愛之。十六年,知縣崔校鼎飾學宮,邑人易登瀛為《記》。
臥碑
敬一亭
尊經閣
射圃
社學在縣治東南,凡九間。
任丘縣
文廟縣治東
啟聖祠
名宦祠祀「唐鄚令王遵、任丘令魚思賢,宋鄚州刺史靳懷德、任丘知縣唐介明、知縣許斌、謝綬、張茂蘭、金燦、王齊、郝銘、周詩、顧問、錢桓。」
皇清知縣。徐淳
鄉賢祠祀漢司空張敏、晉滄州刺史邢晏、安東將軍邢臧、北齊特進尚書令邢邵、清河太守邢岐、知太史院事權會、周車騎大將軍黎景熙、虞鄉縣公張羨明封僉都御史邊永,贈吏部尚書李楘、山東按察使於大節、戶部尚書鄭宗仁、兵科都給事中屈伸、瑞州知府鄺璠、光祿寺少卿李坦、雁門道閔槐、南京戶部尚書閔楷,光祿寺正卿張忠顯,潞安知府劉棟,行太僕卿章甫端,贈禮部尚書劉元震,赤城兵道張國璽,常德府同知章啟。
皇清永新知縣王登《錄》:
儒學在育賢坊北。元至元甲申,縣尹唐慧創聖殿、賢廊、門堂、齋居,司業朱翼為《文》以記。明洪武三十年,主簿石士賢重創。知縣毛文、周祐繼修。成化間,知縣侯明建堂齋、號房。知縣鄭德相繼修葺。弘治間,知縣孫鏞重修。萬曆三十六等年,知縣「王洽、翟鳳翀俱重修。本邑士大夫各捐金助之。次年,本庠生員張引徵創」 建雕甓門屏一座。
珍謨書院明世宗為大學士李文康公時敕建,禮部尚書顧鼎臣撰。
《臥碑》「明倫堂壁。」
敬一亭啟聖祠前
尊經閣
射圃
社學在縣一。明嘉靖間,孫知縣建於西郭《交河縣》。
文廟縣治東
啟聖祠
名宦祠祀明知縣洪遠、溫奇、崔雲鶴、黨中疇、徐光前、馬中良、王所須。《鄉賢》祠祀明吏部員外郎於欽,禮部尚書余繼登,湖廣左布政馮時雍,戶部侍郎及宦,南康知府許仁,按察使僉事王重賢,興縣知縣蘇養民,贈吏部主事孟尚質,刑部侍郎孟兆祥,進士孟章,明寺藍田知縣蘇就大。
儒學在縣治東。明洪武九年,併入獻縣。十四年復置,知縣周以仁創建。宣德以後至萬曆歷任知縣林俊、張廉、袁「紀、李泰、崔雲鶴、馬中良、黨中疇相繼重修。」
臥碑
敬一亭
尊經閣
射圃
社學凡五所:一在治東,四在各鄉。
董子書院泊頭
青縣
文廟舊在城外,明萬曆十三年,知縣王思賢移。
於縣治西
啟聖祠
名宦祠祀明知縣劉素、劉繹,歸併興濟知縣王弘毅、呂和、錢貫。
《鄉賢》祠祀「明分巡河道崔琰、太僕寺丞蕭英、陽穀知縣馬思聰、長史馬政宇,陽曲縣訓導姚慶。」
儒學舊在城內。元末頹廢。明洪武初,知縣瞿子貞奉詔創建。四年,知縣李敬移建於城外衛河之濱。永樂三年,知縣曹繼、成化十一年,知縣蘇俊俱重修。弘治三年,知縣劉素增塑聖賢遺像,廟貌聿新。十四年,知縣周忠重修堂齋、廨宇若干楹。萬曆十三年,因其逼近衛河,知縣王思賢移建於學西,翰林編修馮琦撰記。
臥碑
敬一亭
尊經閣
射圃
社學
靜海縣
文廟縣治東
啟聖祠
名宦祠祀「明知縣崔衍、畢獻、劉照、武雷、郭天錫、戴大槐、吳應陽、董養聰,主簿王鼐,教諭商賓、隨正脈、樊效才。」
鄉賢祠祀明布政司鄭氣、開封府推官蕭應禎、河南巡撫鉉默。
皇清延綏巡撫王正志、大學士高爾儼。
儒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初建,有「《禮部原降學校格式碑》,並元大德十年《加號先師碑》」 在焉。直沽水南寨俱隸縣而入縣學。自明永樂二年已創建天津三衛,直至正統三年,凡三十四年。天津並無儒學,止有武學,入三衛武生肄業耳。正統三年,照陝西按察使林僉事建言事例,始立文生肄業所,縣衛之學始分。更十七年,至景泰五年,始塑像行祀。萬曆三十六年,查官制,原有武學,今仍建武廟。武學雖立於衛城,實在縣輿內,本縣子弟學武者亦肄業焉。
臥碑
敬一亭
尊經閣
射圃
社學
寧津縣
文廟縣治西南
啟聖祠
儒學在縣治南。先經兵燬,盡廢。元至大二年,河間路「寧津漫散」戶長官李進創營正殿三楹。後建學舍,以延青衿。明洪武三年,知縣朱逢吉備建「先師殿」五楹,東西廡各七楹,戟門三楹。明倫堂舊在正殿東,景泰三年,知縣謝聰改建殿後。〈有《碑記》。〉天順七年主簿王儼,弘治七年知縣王輔俱重修。十三年,知縣孔公華以學宮偏在西隅,因相東北古窊,以土實之,移建殿廡齋堂後。〈有碑記〉正德五年知縣劉秉鑑,嘉靖元年郡同知姜佐、孫介、三年知縣熊爵,俱重修。十三年,知縣鄭用時建敬一亭於明倫堂後。十七年,知縣葉紹先重修。二十年,知縣高儒鑿龍門以宣風氣。萬曆元年,知縣黃居敬始創學田。十六年,知縣余鏜建魁星樓於學之東南。二十三年知縣馬慤,四十二年知縣張修德,俱重修。臥碑明倫堂壁。
「敬一亭」 「明倫堂後。」
尊經閣廢
射圃
社學:在城四所,在鄉二十四所,久廢。
景州
文廟州治東南
啟聖祠
名宦祠祀漢條侯周亞夫,晉條縣令孔栩,元蓧縣尹呂思修,明知州劉深、吳世忠、張志芳。《鄉賢祠》祀漢廣川侯董仲舒,魏中書令高允,齊僕射封隆之,隋僕射高熲,唐太子少師李綱、僕射高儉、吏部侍郎高憑、翰林學士封敖明、太子少保戈瑄,兵科都給事中孫博,太僕寺正卿張文熙,池太道劉三章。
儒學在州治東。明洪武四年,同知蔡景豐移今所。正統六年,知州劉深重修,河間府同知廖謨撰「記。」 天順七年,知州楊瓊恢拓前規,學士盧陵、陳循撰「記。」 弘治丙辰,知州馬馭撤舊鼎新。正德間,知州徐政、謝思道相繼增修。萬曆十六年
知州賈朝宦二十一年,知州蔣大用二十九年以至三十三年,三十八年,知州梁仲仁、李伯元、許東周,俱重修。
《臥碑》「明倫堂壁。」
敬一亭廟西
尊經閣
射圃
社學在太僕寺西
吳橋縣
文廟縣治東
啟聖祠
「《名宦祠》祀明知縣吳原、葉茂、張鐸、於珇、劉鉞、褚元良、孫孟和、裴爵、唐珍、湯霳、劉自修、李用熒、毛焯、翟鳳翀,教諭林紹宗、曹爾擢、訓導劉廷訓。《鄉賢祠》祀明右副都御史張玉、銅仁知府敖文瑞、都勻府經歷黃堂、行太僕丞馬尚義、揚州知府王立、西安府同知周尚志、孝子段興、臨江府同知周尚忠、臨晉縣教諭郜良臣」 ,封漢中知府李順,贈光祿卿李懿,南寧知府范永年,河南副使王穎長,通政使李天經,大學士范景文。
皇清封文林郎劉靖華贈按察司僉事劉澤厚。
儒學在縣治東。建置之始,前代無考。《舊碑》云:「元元貞二年,知縣邢玉重修廟學。明永樂十四年,知縣吳原重修,歲久頹圯,舊制狹隘。天順二年,知縣葉茂闢地重建。弘治十年,知縣李欽復新之。正德元年,知縣劉鉞增飾。嘉靖二十四年,知縣李節用重建。」〈有《碑記》。〉萬曆三年,知縣龔勉重修。四十一年,知縣惲茲修今制,左為文廟,右為學宮。餘如制。
臥碑
敬一亭
尊經閣
射圃
社學在治北,久廢。明萬曆三年,知縣龔勉於城北「武安廟」 後買地建立。又一所在連窩。《東光縣》
文廟縣治西
啟聖祠
名宦祠祀明知縣祝仲英、曹謙。
鄉賢祠祀唐南陽郡王袁恕己、宋「大學士劉摰、處士張預、明吏部尚書廖紀、工科都給事中馬汝松、尚寶卿王嘉言、行太僕卿莊蒞民、湖廣參政馬允登。」
儒學在縣治西。明洪武四年典史李從道建。十四年知縣祝仲英重建。永樂四年知縣羅榮、正統七年知縣錢鐸、景泰三年主簿崔興、成化十八年知縣陳廉、弘治二年知縣崔騰、五年知縣張瑛,俱重修。萬曆二十九年知縣余良弼、四十二年知縣俞思沖、教諭沙淶,俱修。
臥碑
敬一亭
尊經閣
射圃
社學:城市各鄉立社師共十一人。
故城縣
文廟縣東北
啟聖祠
名宦祠祀明知縣李康祖、杜中、趙榮顯、李紹先、蔣論、楊光明、顏思忠,教諭毛敏,縣丞孫美。《鄉賢祠》祀「周澹臺滅,明漢董仲舒,明戶部侍郎沈全,贈副都御史馬偉,大同巡撫馬中錫,監察御史李咨,吏部郎中孫緒,南京兵部尚書周世選,知府朱諾。」
儒學舊在縣治東北。明洪武三年,知縣薛庸、訓導王哲創立。永樂二年,知縣王善、訓導蘇潤修補。正統十年,知縣李康祖拓地增飾,戶部尚書薛希璉撰記。弘治間,知縣黨俊修。丙辰,知縣楊凱相繼修葺,邑人馬中錫撰記。嘉靖二年,邑人太僕卿孫緒捐資重修。三年,奉詔創建敬一亭。三十二年,郡守宋岳屬縣重修。隆慶元年,知縣李紹先移縣治於城中。今在縣治東南。萬曆二十九年,知縣楊光明、教諭吳遇增修。四十二年,知縣李元忠、教諭沈元昌、訓導米從薦,各捐俸重建「尊經閣」 ,規模弘廠,煥然一新。
《臥碑》「明倫堂左。」
「敬一亭」 「明倫堂後。」
尊經閣學後
射圃
社學縣治東南隅
滄州
文廟州城外西南隅
啟聖祠
《名宦祠》:祀漢京兆尹龔遂,宋龍圖閣待制包拯,明知州賈忠、武英張縉、因綱、鹽運使陳堯。《鄉賢祠》:祀漢京兆尹雋不疑、司隸鮑宣、司隸校尉鮑永,晉左僕射刁協,北齊國子博士朱鉉,唐尚書高元裕、中書門下平章事賈耽、諫議大夫高適,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張知白、御史中丞李之純、參知政事賈黃中,明尚書卓敬,尚書馬昂,尚書王翱,按察使僉事呂燦,都給事中趙杲,尚書張瓚,右通政強珍,右都御史王紳,尚書戴才,泰安知州朱用錦。朝贈侍講呂詠,戶部侍郎王公弼。
儒學在州治西南。明洪武元年,判官紀惟創建。宣德六年,知州劉謹、學正潘振增修。正統八年,巡按監察御史丁澄、知州上官儀重修。萬曆二十八年,知州王堯封重修。遷啟聖祠於明倫堂後,建「觀德亭於儒學門東,樹坊於櫺星門前,改建儒學四宅。」 三十年,知州李夢熊重修。
文廟。三十一年,學正顧震宇遷坊於南。
臥碑
敬一亭
尊經閣燬未復
射圃
社學
「天門書院」 ,規模軒敞,多課士於其中。
南皮縣
文廟縣東南
啟聖祠
名宦祠祀明知縣鄧翰、李珙、李正華、佟卜年、王所須、藍再茂、簡仁瑞。《鄉賢》祠祀周太師尹吉甫,漢京兆尹雋不疑,唐魏國公賈耽,宋尚書賈黃中,明參議徐廷錫,按察使張淮,鹽運副使張璿封、按察副使湯殷,鄖陽巡撫湯賓,戶部主事鄭金,都勻府推官侯楹。
儒學在縣治東南隅。元至元二年,鹽縣忽辛同縣尹司讞改建,仍塑聖賢像。皇慶二年,景州儒學教授張會理撰《重修廟學記》。明永樂二年知縣張通、正統八年知縣陳毅、十二年知縣江漢相繼修。景泰二年知縣牛增遷明倫堂於
文廟東。弘治十一年典史張瓘。正德十三年,本府
通判劉寶俱重修。萬曆十一年知縣王允中修。二十七年知縣李正華移啟聖祠樹坊開池,建「文昌閣。」
《臥碑》「明倫堂壁。」
敬一亭
尊經閣
射圃
社學一在南門外、一在北門內。
鹽山縣
文廟縣治西
啟聖祠
名宦祠祀「漢縣令陸康,唐縣尉穆寧,宋縣令李參,元縣令宋納,明知縣吳文靖、王憲、張瑄、林惟盛、張綸、劉子諴,教諭李有嘉、盧綸,訓導祁鳳,府判管縣事李正華。」
鄉賢祠祀:「漢鮑宣、鮑永,太尉鮑昱,大司農鮑德,議郎巴肅;晉刁協、刺史刁彝,魏東安伯刁廱,隋雍令王伽,宋廣州知府索湘,明尚書王翱,孝廉劉永昌。」
儒學「舊在城東南。明洪武九年,知縣吳文靖徙置今縣治西。正統八年,知縣潘恕、訓導祁鳳重修。天順七年,知縣林惟盛廓而新之。成化三年,知縣武震重修。隆慶元年,知縣蘇性愚修葺。萬曆四十二年,知縣劉子諴次第整飭,煥然改觀。」
臥碑
敬一亭
尊經閣
射圃
社學一在望樹店、一在新店。久廢。
慶雲縣
文廟縣治東南
啟聖祠
文昌閣
名宦祠祀「唐刺史薛大鼎,元縣尹楊思義,明知縣張彪,宋漢文森、杜玧、李、宋葉時敦、王之寀。」
皇清贈按察司僉事張《必科》。
鄉賢祠祀後唐平章事李愚,宋觀察使張昭遠、尚書李之純、編修李之儀,元萬戶將軍齊秉節,明尚書甄實、布政使胡歛、四川兵道張問之。
儒學在縣治東南隅。明洪武四年建。永樂中,縣丞石璞、正統初知縣王恭修,訓導高祥為「記。」 後知縣李文輔、成化初知縣張彪俱修。十二年,知縣唐瓚撤舊更新,乃崇禮聖殿,建明倫堂及「進德」 、「修業」 兩齋,並退省軒若干楹。以丁憂去,知縣宋漢成之。弘治七年,趙廷麟繪飾殿廡。十七年,知縣龐廷輔增飾聿新。萬曆三十六年,知縣林之盛建尊經閣五楹。四十年,知縣王之寀建文昌閣、魁星樓於南城上。
臥碑
敬一亭
尊經閣
射圃
社學在縣治西
天津衛
文廟東門內
啟聖祠
文昌祠
名宦祠祀明天津道毛愷
鄉賢祠祀明陝西兵道蔣儀、延綏巡撫張愚、密雲兵道汪來、樂陵知縣倪尚志。
儒學「在左衛東。明正統元年,提學御史程富欲令武職子弟詣靜海肄業,左衛指揮使朱勝請照陝西按察司僉事林時建言事例,奏准開設。本官遂將住宅一所,施為學宮,首建堂齋、公廨。十二年,大成殿成。景泰五年,塑像行釋菜禮。是年,工部主事解延年建櫺星門,又創兩廡。弘治八年,兵備劉福重修明倫堂。十」 年修兩廡、四齋、戟門等處。正德十一年,兵備高嶼重修。是年,提學御史洪公某奏准,「各衛學比各縣學廩膳名數,定優等二十名,比增廣名數定次等二十名,餘充附學。」 萬曆十年,提學御史楊四知改優等為廩膳,次等為增廣。其廩銀支靜海縣稅課,餘稅每生八兩。萬曆士子兵道高邦佐另創建武學,每三歲試騎射論策,掄數十人入學,擇武舉一員訓之,名曰「科正。」 事專董於兵、道,不隸學使者。武生能文,中學院試者,復得進儒學。。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