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149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百四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四十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百五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百四十九卷目錄

 宣化府部彙考一

  宣化府建置沿革考

  宣化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宣化府星野考

職方典第一百四十九卷

宣化府部彙考一

編輯

宣化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宣鎮志合載

編輯

本府

唐帝遭洪水,天下分絕,使禹平水土,還為九州,時地屬冀。虞帝肇十有二州,一曰幽州,置牧時地屬幽。夏王受禪,執玉帛者萬國,乃復為九州,地歸冀。商王當夏之衰,諸侯兼併,既受命,亦為九州,分統天下,地仍屬冀。周武王分天下為九畿,成王復曰九州,掌以《職方氏》,時屬幽境,介北裔。赧王時,燕置上谷郡,築長城制之,至燕王喜八年,割山後地與趙相易。二十三年,趙又攻拔三十城自廣。秦始皇二十六年既並天下,分為三十六郡,其一上谷,漢高帝五年,分上谷郡地為涿郡,各置郡守。關南曰「涿」 ,北曰「上谷。」 武帝元封元年,分天下為十三部,郡屬幽州。部更郡守為太守,其屬縣治以令。縣曰《沮陽》。今保安衛《泉上》。今懷來陂泉北《潘》。今懷來衛軍都。保安東南後移昌平《居庸》今為關《雊,瞀》。今鎮城北《夷輿》。今懷安衛寧。今永寧北雲州東昌平:今隸順天廣甯。今隆慶州涿鹿。今保安州《且居》。元開平地今棄境外茹。棄興和地女祁。今雲州北下落。今鎮城又置陽原。今順聖西正陵。今萬全左右衛代。今蔚州衛廣昌。今置千戶所別屬代郡。孺子嬰居攝三年。王莽篡漢,改《上谷郡》曰《朔調》,改太守曰大尹,及改上谷諸縣名。夷輿曰朔調亭沮陽曰沮陰泉上曰塞泉潘曰樹寧曰博康廣甯曰廣康涿鹿曰抪睦且居曰久居茹曰穀武女祁曰祁下落曰下忠光武建武十五年,復為上谷郡,置守,尋徙吏民居庸東避匈奴,增調屯兵備之。二十六年,歸所徙吏民,以昌平、居庸南屬廣陽。今順天府「其泉、上夷輿、且居、茹女祁」並省。餘八縣存治以令。獻帝建安十八年,以羌兵大擾,吏民流散,省幽、並為一,復屬冀。二十五年,魏曹丕初篡,經略邊土,更分幽、並屬幽。晉武帝太康元年,分郡地置廣甯郡,以沮陽、居庸縣屬上谷,下落涿鹿縣屬廣甯,餘為鎮,分屬懷帝永嘉五年,上谷廣甯民以幽州刺史王浚謀逆,歸并州刺史劉琨於中山,於是浚伐琨,歸其民。愍帝建興二年,石勒襲浚殺之,以尚書劉翰行幽州刺史事,置諸守令還翰,乃以二郡歸段匹磾。成帝咸和四年,後趙石勒破匹磾,郡降趙。穆帝永和六年,燕慕容儁破趙幽州,遂遷郡人於徐,無帝奕。太和五年,秦苻堅伐燕滅之,郡降秦。孝武帝太元元年,秦慕容垂叛,自號後燕郡,降燕。二十一年,魏王珪攻燕上谷、廣甯二郡,降魏。宋順帝昇明三年,魏合上谷、廣甯為東燕州,改其縣下落曰「文德」,陽原曰「長寧」,餘仍舊。陳武帝永定二年,齊改東燕州為北燕州,置長寧、永豐二郡。涿鹿西屬長寧東屬永豐隋文帝開皇七年,名易州為上谷郡,省北燕州,以諸縣屬涿郡,尋增置油雲、陽壽、開陽三縣附焉。唐高祖武德元年,改郡稱州。七年,高開道誅,遂改「懷戎。」懷來復為北燕州。太宗貞觀八年,復改北燕為媯州,其武州西沒於突厥者咸取之。屬河北道。元宗天寶二載,改媯州為媯川郡,以山後諸縣屬。穆宗長慶二年,改媯川郡復為媯州,領縣一:懷戎。改涿鹿為新州,領縣四:永興、礬石、龍門、懷安。改廣甯為儒州,領縣一:縉山。俱置刺史。屬盧龍道。尋改屬河東。武宗會昌年,置山北八軍:武州曰雄武,新州曰武定,媯州曰清平,儒州曰縉陽,長寧曰橫野,蔚州曰忠順。其彰國、順義二軍,西屬應朔,統置團練使。昭宣帝天祐十一年,契丹入寇,武、新、媯、儒州以次陷,遂改武為歸化州,媯為可汗州,新為奉聖州,餘仍舊。宋真宗祥符七年,契丹置奉聖、蔚轉運使。天禧三年,契丹分歸化地置德州下刺史。今萬全左衛地領縣:「宣平。」今張家口堡懷安《天成》。成今作城在懷安西改屬大同威寧。今左衛西北置北安州、興化軍。漢女祁縣地今雲州東二百里上刺史領縣:「利民。」漢且居置弘州博寧軍,下,刺史。領縣:永寧。即順聖西川非今永寧也順聖。今順聖東川仁宗景祐三年,契丹置興州中興軍,領縣:宜興、興安。俱漢女祁地元屬興和路徽宗宣和四年,金陷契丹舊武、新媯儒、蔚州,因尋盟,以其地歸宋。宋築固疆堡守之。六年,復陷於金。高宗建炎二年,金改弘州博寧軍為保寧,尋廢軍存州,領縣仍二。其永寧改曰襄陰,順聖如故,其鎮曰陽門。貞祐二年改縣今懷安地大羅孝宗《乾

道三年金改歸化州為宣化州,領縣《宣德》。倚郭。今鎮城。《柔遠》。在德勝口即今萬全右衛尋省德州,以所屬縣來屬。光宗紹熙三年,金陞柔遠縣為撫州,置上刺史。至承安二年,陞節鎮,名鎮寧軍,領縣:《柔遠》《集寧》。今懷安西北《豐》利。今興和棄地威寧。懷安東北仍置《昌州》。即蕁蔴林今訛為洗馬並寶山縣。今八寶山來屬。寧宗嘉定二年,金陞奉聖州為德興府,置尹,領縣:《德興》倚郭更永興名媯川。今懷來衛《縉山》:更儒州名《望》雲:今雲州礬山:今礬山堡割宣德之龍門縣屬。五年,「元陷宣德,改宣寧州置山東路總管府。」理宗景定元年,元陞撫州為「隆興府」,割宣德之懷安、天成、高原、改柔遠縣名三縣屬名:興和路,置宣慰司。陞桓州為開平府,割興州之宜興、興安二縣屬名,上都路,置留守司。四年,元陞宣寧州為宣德府,領縣三:「宣德、宣平、順聖」,仍以蔚州並縣來屬,隸上都路,罷總管府。度宗咸淳元年,元降德興府復為奉聖州,隸宣德府。元成宗大德八年,置松州,領縣松雲。置寧州,領縣寧。置源州,領縣隆興。廢隆興府俱屬上都路。後寧源州縣廢松雲存今俱在口外仁宗延祐二年,陞縉山縣為龍慶州,並割上都之宣德府及所屬州縣,隸大都路。泰定帝泰定二年,以宣德府復隸上都留守司。順帝至元四年,以地震改宣德府為順寧府,奉聖州為保安州。明洪武元年,命大將軍徐達取大都,元主如開平。「二年,征虜將軍常遇春兵至開平,都督汪興祖兵至興和,元主乃奔應昌」,遂取之,因置開平衛指揮使司,興和、懷來俱守禦千戶所。三年命平章湯和取宣德,參政華《雲龍》取雲州,左副將軍李文忠取應昌。今在口外諸郡縣皆附,因徙其民如居庸關。諸郡縣廢,特遣將卒番守之,名《宣德》曰「宣府。」二十六年,置宣府前、左右三衛,於宣德;置萬全左右二衛,於宣平;置懷安衛於懷安廢縣,俱領以指揮使。並開平、興和、懷來衛所隸北平都指揮使司。永樂十一年,置隆慶州。即元龍慶及永寧縣。十二年,置保安衛於廢州,置美峪守禦所於美峪,在保安南十三年。復置《保安州》。後於州北二十里城灅家站移衛並美峪所治焉置永寧衛附縣郭。置保安右衛,治順聖東城。十六年,改懷來所為衛,革北平都指揮使司,諸衛所直隸京師。二十年,棄興和,徙其守禦所附宣府。宣德五年,徙居庸關。隆慶右衛附懷來,隆慶左衛附永寧,割大同之蔚州衛及廣昌所來屬。棄開平,徙其衛治獨石。六年,置龍門衛於廢龍門縣,置龍門守禦所於廢縣之東莊。

皇清康熙三十一年,巡撫直隸右副都御史郭世隆。

疏言:「宣府向設鎮、道,復設十衛、六廳及各營弁,分理錢糧驛務。然廳員限於佐貳,營衛皆屬武弁,予以臨民,不特所用非其所長,亦且政多扞格。各衛既無漕運、屯田之責,以武弁而膺民社之寄,徵糧之責,與官制終有未協。宜裁六廳、七衛,改設一府、八縣,庶文武均有職守,軍民知所適從。」 下九卿會議,如其所請奉。

旨允行。以宣府鎮為宣化府。倚郭為「宣化縣。」《順聖西》

城為西寧縣,《萬全右衛》為萬全縣,《懷安衛》為懷安縣,《蔚州衛》為蔚縣,《懷來衛》為懷來縣,《赤城堡》為赤城縣,《龍門衛》為龍門縣。

宣化縣:附郭。

按《畿輔通志》,「周《職方氏》屬幽境,為北燕地。」 春秋北燕地。戰國屬燕上谷郡。秦上谷郡地。漢置下落縣,屬幽州部涿郡。東漢建武間,復改涿郡為上谷郡。獻帝末,省幽、並為一,復屬冀。晉改為鎮,後為馮跋所據。南北朝後魏改名文德縣,屬東燕州。北齊改東燕州為北燕州。隋屬涿郡。唐陞為武州,仍置縣,屬河東道。五代後唐仍武州。後晉以州賂遼。遼初改名歸化州,後分置德州。金天眷初,改名宣德州,屬大同府。大定中,改名宣化州。元初改名宣寧府,尋改為山東路總管府。中統初,改為宣德府屬上都路。至元中,以地震改名順寧府。明洪武二十六年,置宣府前衛附郭宣府鎮城,屬萬全都指揮使司。

皇清順治十年,省宣府左右二衛及興和所。康熙七

年,裁萬全都司俱併於宣府前衛。三十二年、改為《宣化縣》

赤城縣

按《畿轉通志》:《上古地里志》:「古諸侯蚩尤所都之地,遼屬北安州興化軍,金屬桓州威遠軍,元屬上都路開平府,明宣德間置堡,隸宣府北路。」

皇清隸宣府上北路。康熙三十二年,改為「赤城縣。」

萬全縣

按《畿輔通志》:「漢正陵縣地,唐屬河東道,遼屬德州。金柔遠縣,明昌三年,陞為撫州。元屬宣德府。明洪武二十六年,置萬全右衛,屬萬全都指揮。」

使司。成化十年,分隸宣府西路。

皇清因之。康熙三十二年,改為「萬全縣。」

龍門縣

按《畿輔通志》:「唐龍門縣,屬新州,遼屬歸化州。金屬宣化州,元省入宣平縣。明宣德六年,置龍門衛,屬萬全都指揮使司。宣德四年,分隸宣府北路,萬曆十八年,改隸宣府中路。」

皇清順治六年,省金家莊、三岔口、隆門關三堡併於

龍門衛,十三年,裁中路,併隸宣府下北路。康熙三十二年,改為龍門縣。

懷來縣

按《畿輔通志》:「周春秋北燕地。戰國燕上谷郡地。秦上谷郡地。漢置潘縣,屬涿郡。東漢屬上谷郡。晉改為鎮。南北朝後魏屬東燕州,北齊屬北燕州。隋屬涿郡。唐改名懷戎縣,屬北燕州,後改北燕州為媯州。遼改為懷來縣。金、元俱因之。明初廢縣置守禦所。永樂十六年,改為懷來衛,屬萬全都指揮使司。成化五年分隸」 宣府東路。

皇清順治十六年,省延慶右衛併於懷來衛,仍隸「宣。」

府東路,康熙三十二年,改為懷來縣。

蔚縣

按《畿輔通志》:「周幽州境,春秋屬晉地。戰國趙地,屬代郡。秦置代縣,屬代郡。漢代縣屬代郡,東漢屬代,末廢。晉屬代。南北朝後魏置靈丘郡,後周兼置蔚州,隋廢。唐復置蔚州治靈丘,開元徙治安邊,更為安邊郡,會昌間更為忠順軍。遼忠順軍。金蔚州治靈仙縣,屬宣化州。元屬宣德府。明洪武初屬大同府,宣德五年改」 屬萬全都指揮使司。成化二十年、分隸宣府南路

皇清因之。康熙三十二年,改為《蔚縣》。

西寧縣

按《畿輔通志》,「《周職方氏》屬幽境,為北燕地。春秋北燕地,戰國屬燕上谷郡。秦屬上谷郡。漢置陽原縣,屬代郡。東漢獻帝末,省幽、並為一,復屬冀。晉太康初,更陽原縣為鎮,屬上谷郡。南北朝後魏太和元年,更陽原為長寧縣,屬東燕州。北齊天保九年,更為長寧郡,屬北燕州。隋屬涿郡;唐天寶初屬媯川郡,會昌間更長」 寧為橫野軍。遼開泰三年,置弘州博寧軍,領縣曰永寧,倚郭。金改弘州博寧軍為保寧軍,尋廢軍存州,改永寧為襄陰。元弘州襄陰縣。明革州縣為順聖西城,隸宣府南路。

皇清因之。康熙三十二年,改為西寧縣。

懷安縣

按《畿輔通志》:「漢彝輿縣地。唐置懷安縣,屬新州。遼懷安縣屬德州。金省德州,以縣併屬宣化州。元屬興和路。明洪武二十五年,置懷安衛,屬萬全都指揮使司。成化十年,分隸宣府西路。」

皇清因之。康熙三十二年,改為《懷安縣》。

延慶州

按《畿輔通志》:「上古縉雲氏所都。周、春秋、戰國俱屬燕。秦屬上谷郡。漢置廣甯縣,屬涿郡,武帝以郡屬幽州部,東漢復改涿郡為上谷郡。獻帝末,省幽、並為一,地復屬冀。晉武帝分郡地復置廣甯郡。」 南北朝後魏合廣甯、上谷為東燕,北齊改東燕州為北燕州。隋屬涿郡。唐開元中改廣甯為儒州,治縉山縣,天寶年復改媯州。武宗會昌年,置儒州縉陽軍,遼改為可汗州。金廢,州仍名縉山縣,屬德興府。元仁宗誕祥於州東香水園,改為龍慶州。明洪武初,徙民於關內,州廢。永樂十一年復置,改名隆慶州,分置永寧縣。穆宗改元隆慶,復改名延慶州。

皇清因之。

保安州

按《畿輔通志》:「上古名涿鹿」 ,相傳為黃帝破蚩尤處。周、春秋、戰國俱屬燕,秦上谷郡地。漢置涿鹿縣,屬幽州部涿郡。唐改涿鹿為新州,後於新州置武定軍。遼改新州為奉聖州。金陞奉聖州為德興府。元至元間改奉聖州為保安州。明永樂間,置保安衛,後移衛治於漯家站,復置保安州於此。

皇清因之。

宣化府疆域考    府州縣志合載

編輯

====宣化府疆域圖====

宣化府疆域圖

宣化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邊界二百十五里

西至山西大同府邊界一百四十五里。

南至保定府易州淶水縣界,二百十里。

北至張家口邊界六十五里。

東南至順天府昌平州界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大同府天城衛界一百五十里。

東北至廢開平衛治七百里。

西北:至邊界一百六十里,由府城至。

京師三百五十里

東西廣四百九十里,南北袤六百六十里。《宣化縣》:附郭。

東小定州營,與懷來縣達子營交界,距城一百五十里。

西至泥灣,與懷安縣太平寨交界,距城三十五里。

南牛家窯,與懷來縣跕家莊交界,距城八十里。北東畽,與龍門縣之常峪、青邊交界,距城四十里。

東南趙家棚,與懷來縣、保安州牛角窯交界,距城二百二十里。

西南「三兌」 莊與西寧縣馬圈子交界,距城一百一十五里。

東北大楊家營與龍門縣關底交界,距城八十里。

西北高家屯與萬全縣營房裡交界,距城五十五里。

赤城縣:按:赤城縣即舊赤城、馬營等堡,屬上下北路。自康熙三十二年改縣,未有「縣志。」 其四隅里數未詳,採《方輿路程考略》補入。東至龍門所三十里,至邊界四十五里。

西至龍門縣界,三十里。

南至龍門縣界二十里

北至獨石邊界九十里

東南至邊界四十五里

西南:至龍門,縣治六十里。

東北至鎮安兩河口邊界五十七里。

西北至馬營邊界五十五里。

萬全縣:按:萬全縣即舊萬全右衛、張家口等堡,屬西路,未有縣志。採《方輿路程考略》補入。

東至宣化縣三十里

西至山西大同府邊界八十五里。

南至懷安縣界三十里

北至邊界三十里

東南至宣化縣八十里

西南至懷安縣治八十里。

東北至邊界二十五里

西北至邊界五十里

龍門縣:按:龍門縣即舊龍門衛葛峪等堡,屬上下北路,未有「縣志。」 採《方輿路程考略》補入。

東至赤城縣開平衛界七十里。

西至萬全縣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保安州界七十里

北至邊界三十里

東南至懷來縣治一百七十里。

西南至宣化縣界七十里。

東北至開平衛界五十里。

西北:闕。

懷來縣。按:懷來縣即舊懷來衛土木等堡,屬東路,未有縣志。採《方輿路程考略》補入。東至延慶州界二十里,至州治五十里。

西至保安州界五十里

南至順天府昌平州界五十里。

北至龍門衛界二十里

東南至昌平州治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保安州界七十里。

東北:闕。

西北:闕。

蔚縣:按:蔚縣即舊蔚州衛桃花等堡,屬南路,未有縣志,採《方輿路程考略》補入。東至保安州界九十里。

西至山西大同府蔚州界,無里數。至山西大同府廣昌縣界,五十里。

南至山西大同府蔚州界三十里,至黑石嶺七十里。

北至西寧縣界十里

東南:闕。

西南:闕。

東北:闕。

西北:闕。

西寧縣:按:西寧縣即舊順聖川西城,屬南路,未有縣志。採《方輿路程考略》補入。東至宣化縣界八十五里,至縣治二百里,西至山西大同府天城衛界十五里。

南至大同府廣昌縣界,四十里。

北至天城衛界二十五里。

東南至蔚縣界,九十里。

西南至蔚縣治七十里

東北至宣化縣界一百四十里。

西北至天城衛治六十里。

懷安縣。按:懷安縣即舊懷安衛西陽河等堡,屬西路,未有縣志。採《方輿路程考略》補入。東至宣化縣界四十里,少北至縣治又八十里,西至山西大同府天城衛界三十里,至衛治六十里。

南至西寧縣界三十里

北至萬全縣界七十里

東南至宣化縣界七十里。

西南至西寧縣治八十里。

東北至萬全縣治八十里。

西北至萬全縣界六十里。

延慶州

東二十里呂莊屯

西二十里,「大兵馬營。」

南二十里岔道里

北十五里羊房堡

東南至昌平州界五十里。以下採《方輿路程考略》補入。西南至懷來縣界三十里。

東北至永寧衛界,五十里。

西北至宣化縣二百里

保安州

東至沙城堡七十里,界懷來縣。

西至深井城,八十里,界《西寧縣》。

南至馬水口,一百五十里。鄰保。府屬縣:

北至雞鳴驛三十里,界宣化縣。

東南至

京師三百六十里

西南界保岱堡三十里

東北界洋河二十五里

西北至郡六十里

形勝附

編輯

本府

前望

京都,後控大漠。左挹居庸之險,右擁雲中之固。飛

狐、紫荊控其南,長城、獨石枕其北。居庸屹險於左,雲中結固於右。群山疊嶂,盤據錯峙,誠足拱衛。

神京彈壓邊徼

宣化府:附郭。

群山環拱於東北,洋河縈繞於西南,居東西道里之中,實一鎮要會之地。

本城據鎮上流,稱「都會之地」 ,重兵屯聚,頗足彈壓。

赤城縣

重山突出,俯垂北荒,相倚宣鎮地形類虎,此其虎首也。

萬全縣

東據清水河,西據枳兒嶺,南距興寧口,北據野狐嶺。

龍門縣

「背負層巘,坐擁邊城」 ,當西北兩路之衝,為全鎮唇齒之地。

懷來縣

東據黑山,西接雞鳴,南距居庸關,北據龍安山。重山列東北之險,居庸壯表裡之威,羽儀鎮城,拱護畿甸。

蔚縣

蔚於北塞為巨郡,而當宣府大同之間。前代有

鐵城之目

西寧縣

東接美峪關,西盡順聖川,北據盤崖山,南接紫荊關。

襟帶桑乾,表裡《紫荊》。

懷安縣

山勢自東北而來,至此漸低,雖有「野狐」 《德勝》之固,較之他路殊有間矣。

延慶州

南挹「居庸」 之固,北距「龍門之險。」

保安州

北憑洋水,南控紫荊。有河山之饒,耕屯之利。地屬京圻,北控險阻。

宣化府星野考       宣鎮志

編輯

府總

《史記》:「尾、箕,幽州。」註:張守節《正義》曰:「尾箕為析木之津,燕分野。今考之順天、河間占尾箕,宣府占尾。」

《漢志》:「燕地,尾箕分。」

《晉志》:「自尾十度至斗十一度為析木。」

《唐志》:初尾七度,餘二千七百五十,杪二十一少。中箕五度。終南斗八度。自渤海九河之北,得漢廣陽上谷。

《宋志》:「尾九星,去極一百二十七度半。」

《金史》尾三度九十七分。九十二杪外燕分。《明一統志》:萬全、隆慶、保安尾分野。。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