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七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百七十五卷目錄
錦州府部彙考一
錦州府建置沿革考
錦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錦州府星野考
錦州府山川考
職方典第一百七十五卷
錦州府部彙考一
編輯錦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編輯本府。〈錦縣附郭。〉
《禹貢》冀州之域。舜分冀東北為幽州,錦州其所統地也。夏因之。商為孤竹國。周屬燕。秦以幽州為遼西郡。漢為無慮、望平縣地,屬遼東郡,幽州刺史領之。晉慕容氏置西樂郡。唐置柳城縣,屬營州。遼置錦州臨海軍,領永樂、安昌二縣,隸中京大定府。金因之,兼領神水一縣。元省軍縣名,止稱錦州,隸大寧路。明置廣寧中左、右三衛及松山、大凌河二千戶所。
皇清康熙三年,改置錦縣,改廣寧為府,設廣寧縣。寧
遠州四年裁廣寧府設《錦州府》。移駐錦縣。計領州一。縣二
錦縣
周燕國地。秦屬遼西郡。漢無慮縣地,屬遼東。晉慕容氏置西樂郡。唐柳城縣地,屬營州。遼永樂縣地。金同。元錦州屬大寧路。明,縣城內設廣寧中、左二屯衛,城東南七十里設右屯衛。
皇清康熙三年,改設錦縣,隸廣寧府。四年,改屬錦州。
府為附郭縣
寧遠州
商孤竹國地。周屬燕國。秦屬遼西郡。漢海陽縣地,屬遼西郡。東漢因之。晉慕容皝置集寧縣。唐柳城縣地,改瑞州。遼,隰州、平海軍海陽縣地,屬來州。金海陽、海濱二縣地,屬瑞州。元瑞州地,屬大寧路。明初,本廣寧前屯、中屯二衛地。宣德三年,分兩衛地,置寧遠衛,統中左、中右二千戶所。
皇清康熙二年,改為州。東割塔山所地入《錦州》,西併
前屯衛地盡入州。三年,隸廣寧府。四年,改屬《錦州府》
廣寧縣
周初為朝鮮界,後屬燕。秦屬遼西郡。漢東南為無慮、望平二縣,屬遼東;西北絫縣,屬遼西。東漢因之,後入烏桓。晉皆隸平州。隋屬高麗。唐平高麗,置巫閭守尉都護府。遼東南為顯州奉先軍,領奉先、山東、歸義三縣,屬東京;西北為宜州崇義軍,領弘政、開義二縣,屬中京。金置廣寧府,領縣四,曰廣寧、望平、閭陽、鍾秀。置義州、崇義軍,領縣三,曰弘政、開義、同昌。元置廣寧府路,領閭陽、望平二縣。義州因之,屬大寧路。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廣寧衛,盡廢州縣。二十五年,封建遼王,改廣寧中護衛。次年,復改廣寧衛,統中、左、右三衛。義州改義州衛及廣寧後屯衛。
皇清康熙三年,設廣寧府。尋以「錦州」為府。改「廣寧」為
縣隸焉。義州,初以賜察哈喇王。四年,察哈喇叛,討平之。十五年,設巡檢司治之,仍屬於《廣寧縣》。
錦州府疆域考〈形勝附〉 通志
編輯====錦州府疆域圖====
錦州府疆域圖
本府。〈錦縣附郭。〉
東至廣寧縣蛤蜊河,二百四十里,《遼陽州》界。西至寧遠州「土衚衕山」 ,二百九十里「山海關界。」 南至海,三十裏海界。
北至廣寧縣義州清河邊門,一百四十里邊界。東南至廣寧縣「三㲼河」 ,三百五十里,海城縣界。東北至廣寧縣楊檉木河,三百八十里,開原城守界。
西南至寧遠州官牆,三百里,山海關界。
西北至寧遠州筆架山,一百六十里。邊界:東至:
盛京城四百九十里
錦縣
東:至頭臺子,一百五里,廣寧縣界。
西:「至岡家屯」 ,九十里邊界。
南至海,三十里《海界》。
北至齊家堡四十五里,義州界。
東南至白馬溝,八十里,廣寧縣界。
西南至「老和尚臺」 ,九十里,寧遠州界。
東北至大寧堡,九十里,廣寧縣界。
西北:至松嶺門,九十里邊界。
寧遠州
東至邴家屯十五里,錦縣界。
西至土衚衕山,一百九十里,山海關界。
南至海防五城,十裏海界。
北至寨兒山,三十五里,錦縣界。
東南:至釣魚臺,十五裏海界。
西南至官牆,一百九十里,山海衛界。
東北至「雙樹鋪」 十八里,錦縣界。
西北:至筆架山,五十里邊界。
東北至錦州府一百一十里。
東北至
盛京城六百里
廣寧縣
東至哈唎河,八十里,遼陽州界。
西至義州邊,一百五十里,邊門界。
南至杜家臺九十裏海界。
北至羅家臺,七十里邊界。
東南至三㲼河,一百九十里,海城縣界。西南至閭陽驛,五十里,錦縣界。
東北至楊檉木河,二百二十里,開原城守界。西北至大寧堡,七十里,錦縣界。
西至錦州府一百六十里。
東至
盛京城三百三十里
按:《錦州府》所屬旗、民雜處,編戶則守令治之,八旗則城守轄之,其大較也。然守令所治之外,有屬本城守轄者,有屬他城城守轄者,彼此疆域廣狹參差不同。故今於州縣所治之外,復列各城守分界於後。
錦州府城守所轄附
東「至劉三廠」 ,九十里,「廣寧《城守》界。」
西至柵子嶺,一百四十里,《山海關》城守界;南至湯家臺,五十里,「海界。」
北至齊家堡四十五里,義州城守界。
東南至「蔡河溝」 ,一百里,廣寧城守界。
東北:「至四方臺」 ,八十里,廣寧城守界。
西南至寧遠州女兒河,一百十一里,山海關城守界。
西北至松子嶺,九十里,蒙古界。
東至
盛京城五百里
廣寧城守所轄附
東至遼河,一百九十里,奉天將軍所轄。
西「至醫巫閭山」 十五里,《義州》城守界。
南「至海」 ,一百十里《海界》。
北至白土廠,五十里,蒙古界。
東南至鐵場堡一百五十里,牛莊城守界。東北至遼河二百三十里,開原城守界。
西南至「三臺子」 ,六十五里,錦州城守界。
西北至魏家嶺四十八里,義州城守界。
東北至
盛京城三百三十里
義州城守所轄附
東至醫巫閭山,五十里,《廣寧城守》界。
西至劉龍臺,六十餘里邊界。
南至齊家堡四十五里,錦州城守界。
北至邊二十里,蒙古界。
東南「至乾柴嶺」 ,七十里,錦州城守界。
東北「至魏家嶺」 ,九十里,廣寧城守界。
西南至松嶺子,一百四十里,蒙古界。
西北至九官臺,三十里,蒙古界。
東至
盛京城四百二十里
山海關城守所轄附
東至寧遠州,二百里,錦州城守界。
西係關內所轄
南至海十裏海界
北至平川營,八十六里,蒙古界。
東南至大河口,二百十里,錦州城守界。
東北至柵子嶺,二百四十四里,錦州城守界。西南係關內所轄。
西北係關內所轄
東北至
盛京城八百里
形勝附
編輯本府。〈錦縣附郭。〉
枕山而襟海,西則股胘長安,東則咽喉豐沛。內屏甸服,外控要荒。
寧遠州
《山海》要衝,邊關鎖鑰。
廣寧縣
「負閭山,憑渤海。踞勝青營」 ,扼衝中外。
錦州府星野考 通志
編輯本府
《晉書天文志》:「遼西東入尾十度。」
《唐書天文志》:「尾箕,析木津也。右北平遼西,古北燕、孤竹、無終、東方諸國。尾得雲漢之末派,龜魚麗焉。當九河之下流,濱於渤碣,皆北紀之所窮也。」
錦州府山川考 通志
編輯本府。〈錦縣附郭。〉
紫荊山 :城東二十里,高約三里,週圍四十里,尊嚴高大,為郡之主。山以產紫荊,故名。
饅頭山 :城東二十五里。
馬鞍山 城東二十五里。形似馬鞍,故名。白雲山 ,城東二十五里。上有聚仙寺,左井右泉,土人以雲氣候陰晴。
磨盤山 :城東三十里。形似磨盤。
蔡家山 :城東三十五里。
游家山 城東三十五里。
九華山 :城東四十里。東二里一小山,亦名「九華。」
珠子山 :城東四十里。俗呼豬嘴山。
龍灣山 :城東四十五里。
團山 :城東四十八里。
十三山 城東七十五里,高一里餘,週圍二十餘里,峰有十三,故嶠《北征記》:東行過一山,名十三山。又《遼史》:燕王淳討武朝彥,至乾州十三山。金蔡珪詩「閭山盡處十三山。」 皆此山也。山上有潭,其下有金牛洞。
洪寺山 :城東八十里。
石門山 :城東南十五里。
乳峰山 :城東南十五里。
望海山 城東南十五里。上有望海朝陽寺,今廢,止存一碑,小凌河遶之。
高山 :城東南二十五里。
東王寶山 :城東南二十五里。
臥龍山 城東南二十七里。坡陀盤屈,狀類牛眠,俗又呼「臥牛山。」
長山 :城東南三十里。自此綿亙而南四、五里,峰巒斷續,四山錯列,皆為長山,上有長山寺。鷹帽山 :城東南三十里。
莽牛山 :城東南三十五里。山麓插海,「小凌河」 經其陰。
毛山 :城東南三十五里。
朝陽山 城東南三十五里,下有朝陽寺。平山 城東南五十里,一名團山,上有土城。城南有望海朝雲寺,或作「木葉山」 者誤。
南王寶山 :城南九里。
寨兒山 城南九里
呂洪山 :城南十里。週圍四十七里,高二里許,山上有洞。
松山 城南十八里。舊松山所城在其西南。牛心山 ,城南二十里。
石灰窯山 :城南二十五里。
望海臺山 :城南三十五里。
空心臺北山 :城南三十五里。
空心臺南山 :城東三十七里。
三山 城南三十七里,俗呼「三角山。」
《西王寶山 》:城西南二十里。
觀馬山 城西南三十里。杏山城在其西,一名「關門山。」
磨盤山 :城西南四十里。
白馬溝山 :城西南四十七里。
煙臺山 :城西南五十五里。
海雲山 城西南五十五里,上有海雲寺。紅土山 :城西南五十七里,又名「平土山。」 打魚山 ,城西南五十七里。
尖臺山 :城西南五十七里。
白臺山 :城西南五十七里。
三頂山 :城西南五十八里。
小筆架山 城西南六十里,峙海中,狀如筆架,潮退見天橋,闊三丈,長里許。山上有長元寺,寺西有泉,山南有洞。
大筆架山 :城西南六十里。昔人避兵多於此處。
塔山 :城西南六十里。
笊籬山 :城西南七十里。
龍爪山 :城西南七十里。上有瓦窯寺,故又名「瓦窯子山。」
龜頭山 :城西南七十五里。峙海中。
三城山 :城西南九十里。
剌兒山 :城西南九十里。
南臺山 :城西南九十里。
駱駝山 :城西南九十里。
北臺山 :城西南九十里。
尖山 :城西南九十里。
團山 城西南九十里。上有石城。
烏雲山 :城西南九十五里。
蜂蜜溝山 :城西南九十五里。
磨盤山 :城西二十里。一名圓斗山。
紅草山 :城西二十里。
黃花山 :城西三十里。
鷹窩山 :城西三十五里。「湯河子」 發源於此。假山 :城西四十里。
長嶺溝山 :城西四十里。
臥佛山 城西四十里,上有臥佛寺,有石佛寺,長一丈四尺,故名。女兒河北流遶之,俗又呼「龜山。」
霍家臺山 :城西五十五里。
氈帽山 城西六十里。山峰銳而有簷,故名。紗帽山 城西六十里。
鐺子山 :城西六十里,俗又呼「支鍋子山」 ,形如支鍋。
小虹螺山 虹或作「弘。」 城西六十里,週圍三十里許,七里河發源於此。
大虹螺山 城西六十五里。週圍五十餘里,高五里許。按《明一統志》:「大小二山,綿亙百有餘里,舊有城,今廢。」
小簷帽山 :城西六十五里。
大簷帽山 :城西六十五里。
餵牛廠山 :城西六十五里。
椵木排山 :城西六十五里。
筆架山 :城西六十五里。
天橋山 :城西六十五里,與東北一山相接。金沙鍋山 :城西七十五里。
奶頭山 :城西七十里。與西北兩小山對峙。
尖山 城西七十里
團山 :城西九十五里。
塔山 城西九十五里,在安昌縣永和村,其上有塔。
涼水䃳子山 ,城西九十五里,下有池。「架山 」 ,城西九十五里。
偏道山 :城西九十五里。
藍家溝山 :城西九十五里。
偏洞山 :城西九十五里。有洞。
涼水泉山 :城西九十七里,旁有泉。
窟寵山 :城西一百里。
懶漢山 :城西北十八里。
孤山 :城西北二十里。
花樓山 :城西北二十五里。
團山 :城西北二十五里。
馬家山 :城西北二十五里。
石峆臘山 :城西北三十里。
莽牛山 :城西北三十里。
丫角山 :城西北四十五里。其南一山、西北又一山,錯列相峙,故名。
寬方寺山 :城西北四十五里。
三郎寨山 :城西北四十五里。
東三郎寨山 :城西北四十五里。
尖山 :城西北四十五里。
褲襠山 :城西北四十五里。
唐王寨山 :城西北五十里。
青龍山 城西北五十里,俗呼「梁家山。」
朝陽寺山 :城西北五十里,上有朝陽寺。朝陽寺「北山 」 :城西北五十里。
松樹溝山 :城西北五十里。
三塊石山 :城西北五十里。
饅頭山 :城西北五十里。
帽兒山 :城西北五十里。
黃土坎山 :城西北五十一里。
管家溝山 :城西北五十一里。
銀匠溝山 :城西北五十五里。
錫匠溝山 :城西北五十五里。
溫家溝山 :城西北五十五里。
木匠溝山 :城西北五十五里。西南一山,峰巒相接。
半截塔山 :城西北五十五里。
缸窯山 :城西北七十里。
乳頭山 :城西北八十里。
老虎關山 :城西北八十五里。
東老虎關山 :城西北八十五里。
松嶺門山 :城西北九十里。
背陰洞山 :城西北九十二里。
摩壺盧山 :城西北九十二里。
紅石䃳子山 「城西北九十二里。」 「翠幕山 城北十里,俗名㫰馬山。」 「二郎洞山 城北十里,上有五洞,洞東北一潭,深丈許,其東一泉,上有玉皇閣、彌陀閣、望海觀音閣。」 惟觀音閣最高。東見十三山,西見葫蘆島,南見大小筆架山,下則錦水、凌川,旋其左右。「牛山 城北十五里有金牛洞。」
左蟠龍山 :城北十五里,觀音洞東。
右蟠龍山 城北十五里,觀音洞西。
雞冠山 :城北十五里,觀音洞前。
小洞山 :城北十五里。
饅頭山 城北二十里。或作「瞞山」 ,俗呼「大帽山。」 小洞寺山 :城北二十里。
鐘樓山 :城北二十里,在小洞東。
鼓樓山 :城北二十里,在小洞西。
閻景寺山 :城北二十五里。
青石臺山 :城北二十五里。
牛心山 城北二十五里。山之西有巖淨寺,寺前後有桃杏,花時爛然,遊者甚眾。
裂縫山 :城北三十里。
亂石山 城北三十里。二道河發源於此。丫八石山 :城北三十里,高三十餘丈,週圍二里餘,數峰插雲。峰後有澗,深不可測。山上有石柱九,相傳遼蕭太后梳妝樓故址。山東面有石佛二尊。
梯子山 :城北三十里。
大茂山 :城北三十里。北有大茂堡。
龍嘴山 :城北三十里。「頭道河」 發源於此。驢耳山 :城北三十五里。上有驢耳寺。
龍頭山 :城北三十五里。有二洞若眼,下有龍湫。
刀尖山 :城北三十五里。
杏花寺 城北三十五里。
翠巖山 :城北三十六里。
雙井寺 城北四十五里。上有洞,為大士龕,東西二井,故名。
寶嚴洞山 :城北四十六里。
駱駝山 :城北五十五里。
唐帽山 :城東北三十里。
臺子山 :城東北三十里。
營城山 :城東北三十里。
小鷹山 。城東北三十里。鷹每將雛其頂。《䃳子山 》。城東北三十一里。《窟寵山 》。城東北三十五里。
雞冠山 :城東北三十五里。
半壁山 :城東北四十里,或呼「兩角山。」
嵯岈山 :城東北四十五里。
千家寨山 :城東北五十里。
「望高山 」 :城東北五十里,山前有老虎洞。「黃山 」 :城東北五十五里。
馮家山 :城東北六十里。
高黃山 城東北六十里。破臺河發源於此。鸚𪃿山 城東北六十里。龍鳳山 城東北七十里。
塔子山 :城東北七十里。
三角城山 :城東北七十里。
項家臺山 :城東北七十里。
三城山 :城東北七十里。
碌碡山 :城東北七十里。
聖水山 城東北七十二里。山半有聖水寺,寺傍有水,滴巖下石坎中,不乾不溢,故名。「五臺河」 發源於此。
蝦蟆山 :城東北七十二里。
駝崖山 :城東北七十二里。
圍屏山 :城東北八十里。
香爐山 :城東北九十里。狀如香爐。「三臺西河」 發源於此。
灰山 ,城東北九十里。《義州》王巨河發源於此。出頭山 ,城東北九十里。
鷹窩山 :城東北九十五里。
松川溝山 :城東北九十五里。
金剛山 :城東北九十七里,陡絕不可上下有黃安洞、黃安寺。
駱駝山 :城東北九十七里。
寨子山 :城東北九十七里,險甚,可以避兵。下有寨子寺。
鐵回子山 :城東北九十八里。
雙臺山 :城東北一百里。
奶頭山 :城東北一百里。
寶林山 城東北一百里。上有寶林寺,寺前有「扳倒井」 ,相傳為唐太宗征遼遺跡。
白土山 :城東北一百里。
一堵牆山 :城東北一百里。
古孤山 :城東北一百五里。
窟寵山 :城東北一百十里。
梁家塔山 :城東北一百十里。
大籽粒山 :城東北一百十五里。
小峪山 :城東北一百十五里。
大峪山 :城東北一百十五里。
舊站山 :城東北一百十六里。
黑背山 :城東北一百十六里。
《鑿通》玉山 :城東北一百二十里。
青山 :城東北一百二十里。
石家嶺 城東二十里
十三站嶺 :城東六十九里。
五道嶺 城西南二十里。
駱駝嶺 城西四十里
長嶺 :城西六十五里。稠柳河發源於此。黃土嶺 :城西九十五里。
石頭嶺 :城西九十五里。
獅子嶺 :城西北四十五里。
金寶嶺 :城西北四十五里。
松嶺 城西北九十里,在松嶺門東。
青石嶺 :城東北九十八里。
乾柴嶺 城東北一百五里。閭陽驛西。頭臺河、三臺東河俱發源於此。
小牽馬嶺 :城東北一百十八里。
毛家峪 城東三十里
老虎峪 :城西六十五里。
千家峪 城西九十五里。「五里河」 發源於此。小葫蘆島 :城西南五十五里。
葫蘆島 :城西南九十里。
黃石崖 城西北六十里。
觀音洞 :城北十五里,在普陀寺後,雄秀奧折。
東西二洞:西洞甚高廣,有大士閣。東北巖下有湫,四時不涸。
鴿子洞 :城東北五十里。
金牛洞 城東北七十里,或作「金女洞。」 上有三洞,洞前有泉,挹以小瓢則不竭,以大器挹之則立涸。
桃君洞 :城東北九十八里。
黃山嘴 :城東北五十里。
海 錦縣寧遠、廣寧南境俱臨海,而錦、寧去海尤近。東連金州,西抵山海關,南通天津、登萊。明時海運商舶於此登岸。
小凌河 城東十五里,源在邊外,由松嶺門西五里東南入邊,遶錦城西,又名「錦川」 ,南流五十餘里,至唐家臺入海。
大凌河 城東四十里,源在邊外,自義州九官臺流入邊,經出頭山,流九十三里至團山東,又東南六十五里至鯰魚塘東入海。
枯凌河 城東南四十里,即大凌河故道。分流至柴火溝東入海,旱則水乾,故名。
七里河 :城南西四十里。自小虹螺山發源,東南流至四方臺東,又折西南入海。
高橋河 城西四十七里。源出小虹螺山,東南流遶高橋城南,會七里河入海。
飲馬河 城西南六十里。源出老鸛堡南泉,東南流,遶塔山城西,又東南流入海。
稠柳河 :城西南七十里。源出境內長嶺,東南流,遶笊籬山東入海。
連山河 城西南八十里。源出境內大虹螺山,東南流,遶連山城東,至葫蘆島入海。
五里河 城西南八十五里,在連山西。源出千家峪泉,東南流遶團山東,又東南流至剌兒山東入海。
長嶺河 城西南九十五里。源出寧遠州界䃳子山,東南流至長嶺臺,入錦縣界,又東南遶連山城西,會五里河入海。
女兒河 城西十八里,源在邊外,由新臺門北六十里入縣界,東流遶呂洪山,與小凌河合流入海。
湯河 城西三十里。源出境內鷹窩山南泉,南流,會女兒河入海。
二道河 城東北十二里。源出境內亂石山,經紫荊山西入小凌河。
小蛤蜊河 城東北十二里。源出境內郭家臺泉,東南流,與二道頭道河流合,入小凌河。頭道河 :城東北十五里。
大蛤蜊河 :城東北四十里,源出境內櫻桃園,東南流,遶游家山,北入大凌河。
冷泉河 :城東北四十五里。源出義州斑石山,東南流經魚子嶂,入大蛤蜊河。
大定河 城東北五十五里,源出義州石廠山,由古開州南入縣界,東南流經小方家堡,入大凌河。
破臺河 :城東北八十里。源出高黃山,東北流至破臺西,又東南流至柳溝西入海。
五臺河 城東北八十五里,源出聖水山,東南流經五臺北,又東南流至金剛屯東散漫荒甸。三臺西河 城東北九十三里,源出香爐山,東流至上五旗南入三臺東河。
三臺東河 :城東北九十五里。源出乾柴嶺,南流經三臺東,又東南流至柳溝南入海。
頭臺河 :城東北一百四里。源出乾柴嶺,東流經上城南,又東流十五里,散漫荒甸。
涼水泉 :城西九十里。
千家峪泉 城西九十五里。「五里河」 發源於此。老鸛泉 城西南六十里。飲馬河發源於此。筆架山泉 城西南六十里,海內。「長元寺」 西。「二郎洞泉 」 城北十五里,在洞之東。
水泉子 :城東北二十里,一泉湧出。
櫻桃園泉 :城東北三十里。大蛤蜊河發源於此。
郭家泉 :城東北三十九里。「小蛤蜊河」 發源於此。
寧遠州
三首山 :城東五里。三峰相峙,狀若人首。其上有泉下注,東南流八里入海。
嘉山 城東十五里
螺峰山 :城東北五里。俗呼窟寵山。
䃳子山 城東北十五里。「首山河」 自山南發源,「乾柴嶺」 河自山東南發源,「雙樹鋪」 河自山東發源。
灰山 :城東北二十里。
鞍山 :城東北二十三里。
鷹窩口山 :城北二十里。
寨兒山 城北二十里。有河自山西發源。火燒門山 :城北二十二里,舊設邊門,名「火燒門。」 兩山東西對峙,湯沙河發源於此。
雙山 :城北四十五里。
尖山 :城北四十五里。
半壁山 :城北五十里。
棗兒山 :城西北八里。
王寶山 :城西北十里。
黃土坎山 :城西北十三里。
鷂鷹山 :城西北二十里。
摩訶羅山 :城西北二十里。又呼「光頂山。」 孤臺山 :城西北二十里。
九嶐山 :城西北二十五里。磨盤山 :城西北三十里。
荊條山 :城西北三十里。
新臺門山 :城西北三十里。
歪頭䃳子山 城西北三十五里。雁崖山 城西北三十五里。
虎頭山 :城西北三十七里。
梆子山 :城西北四十里。
石塔溝山 :城西北四十三里。
筆架山 :城西北五十里。
郭家山 城西八里
狼洞山 :城西十二里。
龍灣嘴山 :城西十五里。曹莊河發源於此。鐵帽山 :城西十八里。
尖頭山 :城西二十三里。
大團山 :城西三十里。中高四下,可備守禦。芥花臺山 :城西三十三里。
大頭山 :城西三十五里中右所東。沙河發源於此。
小奕山 :城西五十里。
鷹窩山 城西六十里。曲尺河在山東發源。關驛東西河,俱從山西發源。
牛心山 :城西七十五里。
茨兒山 :城西八十里,前有朝陽寺。
偏山 城西八十里,古城寨後。上有臥龍潭,有河從山西發源。
刺榆陀山 :城西八十二里。
轉灣臺山 :城西八十三里。
石梯山 :城西八十五里。
犀牛望月山 :城西八十五里。
安家山 :城西八十五里。
郭家山 :城西八十六里。
獅子口山 :城西八十六里。
東:大石臺山 :城西九十二里。馬家河發源於此。
礬石山 城西九十五里。石白似礬,故名。西「大石臺山 」 ,城西九十七里。
歪頭山 :城西一百里。
尖山 城西一百里
小䃳子山 :城西一百十里。沙河站河發源於此。
黑山 :城西一百十里。
葉家山 :城西一百十里。
官帽山 :城西一百十八里。
糜子溝山 :城西一百二十五里。
靳家臺山 :城西一百三十里。
馬蹄溝山 :城西一百三十五里。
九連山 :城西一百三十五里。
萬松山 城西一百三十六里。俗呼松嶺山。按《明一統志》:「在前屯衛西北十五里,東西綿亙四百餘里,連山海、永平界,山多松,故名。」 今按《州志》:北有松嶺。自此而西,又有松嶺、臺山,斷續綿亙,皆昔日之萬松山也。今土人因地立名,所呼不一。
楊家山 城西一百三十七里。葉家墳河發源於此。
《山城》山 :城西一百三十七里。
小鷹窩山 :城西一百四十里。
灣頭牆山 :城西一百四十一里。
四方臺山 :城西一百四十一里。
半壁山 :城西一百四十一里。
大鷹窩山 :城西一百四十五里。
傍山 :城西一百四十五里。
羊家山 :城西一百四十五里。
石門山 :城西一百四十七里。
九門臺山 :城西一百四十七里。
三山 :城西一百五十五里,高五里,週圍三十
餘里三峰並秀
四方臺山 :城西一百五十五里。
長嶺山 :城西一百五十六里。
鋼叉山 :城西一百五十九里。
背陰嶂山 :城西一百六十里。
南背陰山 :城西一百六十里。
西背陰山 :城西一百六十里。
鵲窩山 :城西一百六十三里。
釘子山 :城西一百六十五里。
甕圈山 :城西一百七十里。
牛羊溝山 :城西一百七十里。
蛇山 :城西一百七十里。
沙溝山 :城西一百七十五里。
將軍石山 城西一百七十五里,山高數百丈,一石如柱,亭亭孤立,高五十丈。前有碑,鐫「鎮遼將軍」 字,一名天柱。
土衚衕山 :城西一百九十里。
刀背山 :城西一百七十里。自此山至角山,皆屬山海關內轄。
偏坡臺山 :城西一百八十里。
破山洞山 :城西一百八十里。中前所東。「沙河」 發源於此。
龍潭山 :城西一百八十一里。
大沖山 :城西一百八十一里。
大孤山 :城西一百八十二里。
鄭英臺山 :城西一百八十二里。
小孤山 :城西一百八十三里。
灰山 :城西一百八十三里。
糜子山 :城西一百八十三里。
松嶺臺山 :城西一百八十五里。
鎮路臺山 :城西一百八十五里。
卦盤山 :城西一百八十五里。
雞冠山 :城西一百八十七里。
錐子山 :城西一百八十九里。
雙山 城西一百九十里。
亂石嘴山 :城西一百九十里。
鴈過山 :城西一百九十里。
馬鞍山 :城西一百九十里。
小樺皮山 :城西一百九十二里。
琉璃山 :城西一百九十三里。
鷂子山 :城西一百九十四里。
懸峰山 :城西一百九十五里。
鷹窩山 :城西一百九十七里。
小三山 :城西一百九十七里。
千槐山 :城西一百九十七里。
吳家山 城西一百九十七里。慢水河從此發源。
九門山 :城西一百九十八里。急水河發源於此。
大頭山 :城西一百九十八里。
饅頭山 :城西一百九十八里。護城河發源於此。
塔子山 :城西一百九十九里。
大樺皮山 :城西一百九十九里。
青石山 :城西一百九十九里。
三道關山 :城西一百九十九里。荊條河發源於此。
角山 城西二百里,上有角山寺。
臥牛山 :城西南十五里。
石塔山 城西南十八里,在海中,或呼「小塔山。」 亂石山 :城西南二十五里。
清涼山 :城西南二十八里,在海濱,下有清涼寺。
閻家山 :城西南二十八里。
張家山 :城西南四十里。
小海山 :城西南四十五里。在海中。
長山 :城西南六十里,上有海雲寺。
碧霞山 城西南七十七里。上有元君宮、海雲寺、六角井。俗呼「廟兒山。」
羊妳山 :城西南七十九里。
煙臺山 :城西南八十里。
羊毛山 :城西南八十五里。
駱駝山 :城西南八十二里。
團山 :城西南八十三里。
李家山 :城西南八十三里。
孫家山 :城西南八十五里。
廟兒山 :城西南一百十里。
孤山 ,城西南一百二十里,俗名「朱家嘴。」 黃羅山 ,城西南一百三十三里。
趙家山 :城西南一百六十里。
蠣黃溝山 :城西南一百六十三里。
芝麻灣山 :城西南一百七十里。
望夫山 ,城西南一百八十八里。上有姜女廟。望夫石,相傳為秦時孟姜望夫處。
「小黑山 」 :城西南一百九十三里,或呼「黑三山。」 「釣臺山 」 :城東南十五里。「釣魚臺」 在山東。「大磨盤山 」 :城東南三十里。
小磨盤山 :城東南三十里。
乾柴嶺 :城東北十五里。
北長嶺 :城東北三十里。
陡嶺 :城北四十五里。
長嶺 :城西北三十三里。
松嶺 :城西北三十五里。
南長嶺 :城西三十五里。
馬路嶺 :城西一百七十七里。
黃土嶺 :城西一百九十三里。
歡喜嶺 城西南一百九十六里。上有「威遠臺。」 鮑官嶺 ,城西南七十七里。
柵子嶺 :城西北五十里。
覺華島 城南十二裏海中。《明一統志》:「上有海雲、龍宮二寺。」
桃花島 城南十五裏海中。《明一統志》云:「登萊海運泊船處。」 按《遼志》為嚴州興城縣治。
紅崖 城西四十里
恨虎崖 城西一百五十里。
小山口 :城西一百七十七里。
湯沙河 城東一百里餘,或亦呼「姜女河。」 自火燒門山發源,南流繞城東,入合女兒河。
乾柴嶺河 :城東五里。自勾家屯發源,南流入海。
首山河 城東五里。自䃳子山發源,南流遶城東入湯沙河。
寧遠河 源出新臺門,分而為二,東為湯沙河,西為女兒河,環城復合為一,入海。
雙樹鋪河 :城東十八里。自䃳子山發源,東南流遶茨兒山入海。
寨兒山河 城東十八里。源出寨兒山,東南流入湯沙河。
女兒河 :城西一里,或呼「三女河。」 源出邊外。自新臺門入州境,南流遶城西至海防。一城南入海。
長帽河 :城西十八里。源出磨盤山,東南流入女兒河。
曹莊河 :城西南十二里龍灣嘴東發源,東南流遶曹莊西,遂南入海。
東沙河 :城西南三十里。自大頭山發源,遶中右所城東南流入海。
煙臺河 :城西南四十里。源出邊外,自新臺門西三十五里南入州境,東南流入海。
曲尺河 :城西南四十八里。自鷹窩山發源,南流入海。
東關驛河 城西南六十里。自鷹窩山發源,東南流,分而為二,一遶東關驛城東,一遶東關驛城西,又折而東,合為一,東南流至新莊屯,散漫荒甸。
偏山河 城西南七十五里。源出偏山西南,南流入六州河。
六州河 城西南七十九里,源出邊外,自高臺堡東十里南流入州境,遶中後所城東南流入海。按《明一統志》:「自大寧等六州之外,合流而南,故名。或呼六股河。」
馬家河 :城西南八十七里。自東大石臺山發源,南流入海。
沙河站河 :城西南一百里。源出小䃳子山,遶沙河站城西,東南流入海。
葉家墳河 :城西南一百十里。自楊家山發源,遶葉家墳屯東,東南流入海。
高兒河 城西南一百十五里。源出邊外。自高臺堡門西四十里南流入州境,遶高兒河堡西,東南流入海。
涼水河 :城西南一百二十里。自官帽山發源,遶涼水河站東南流入海。
石子河 城西南一百三十三里。源出邊外,自高臺堡門西八十里南流入州境,遶前屯衛城西,遂西南流入海。
王寶河 城西南一百四十五里桃園屯。有泉,發源東南流入石子河,俗呼「陡坡臺河。」
中前所東。沙河 城西南一百六十五里。自破山洞發源,遶中前所城東,遂東南流入海。急水河 城西南一百八十里,俗呼「老軍屯河」 ,源出九門山,東南流入海。
荊條河 城西南一百八十五里。自三道關發。
源南流入海,亦名「姜女河。」
慢水河 城西南一百九十六里。自吳家山發源,流至山海關南水門,會石子河入海。俗名姚河。按《明一統志》:「慢水河源出歡喜嶺,南流經前屯衛西七十里入海。」 疑古今名稱之異也。護城河 城西南一百九十九里。自饅頭山發源,流至南水門,會石子河入海。
西湖 城西十五里,今湮。
臥龍潭 :城西八十里。
玉皇潭 :城西南一百里。
龍潭 有二:一在城南八里,昔為禱雨處。一在前屯衛東南四十里,今俱湮沒。
溫泉 有「四:一在城西一百里,一在城西一百六十里,一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 ,今俱湮。一在城東南四里,明都指揮韓斌構亭其北,旁有隕星石。
首山泉 城東五里
桃園泉 :城西南一百四十五里。王寶河發源於此。
香水泉 :城西一百十里。清洌甘香。
蓮花池 城西八十里,今湮。
八角井 城西南八十里。
水口 城西九十里
廣寧縣
蛇山 :城東三十里。層巒疊嶂,多蛇,故名。小黑山 :城東六十里。
大黑山 :城東七十里。
駝房山 :城東南六里,俗呼放駝山。
寶珠山 :城東南十里。
盤山 :城東南十一里。
㫰馬山 :「城東南十五里。」 「胡家窩山 」 :「城東八十里。」
北鎮醫巫閭山 ,城西十里,高十餘里,週圍二百四十里。虞舜封十二山,以醫巫閭為幽州之鎮,故名北鎮。掩抱六重,又名「六山。」 下有北鎮廟。歷代帝王皆有封爵,明初,始尊為「北鎮醫巫閭山之神。」
皇清考正祀典仍舊。凡遇大典、遣官祭告如儀。廟東
北有仙人巖,孤石峭拔,上鐫呂仙像,又名呂公巖。廟。西有翠雲屏一石,方廣丈餘,下有竇,南北相通。明巡撫張學顏刻「補天石」 三字於上。又有桃花洞飛瀑巖,懸泉下瀉,雖冬不冰,構觀音閣臨之。其麓屹立,兩石如門,煙霧出壑縈繞。重巒名勝,莫可殫述。其形勢恢特,窅奧雄峙遼河之右,與長白山夾護王氣,以壯鴻圖者也。
「千家寨山 」 城西三十五里,上可避兵。
萬紫山 城內西北隅,明初遼王府基,或雲「萬翠山」 ,或雲「萬字山。」
虎頭山 :城西北五里。
雞冠山 :城西北五十里。
韓口山 :城西北五十里。
鳳頭山 :城西北六十里。
鞍山 城西北六十里。按《明一統志》在廣寧衛北一百二十里。蓋又一鞍山在邊外者,非此山也。
古城山 城北十里
分中山 城北十里
分水北山 :城北十五里。
北團山 :城北十五里。
白臺子團山 :城北十五里。馬市堡:在山北。馬市堡:山 :城北十七里。
團山 城北二十里
鎮北山 :城北二十五里。
三尖山 :城北三十五里。
蕎麥山 :城北三十六里。
鎮邊堡山 :城北四十里。
白土山 :城北四十里。
鷹窩山 :城北四十里。
狼虎山 城東北二十里。按《遼史》,「遼州始平軍有狼山」 ,即此。
羊腸河山 :城東北四十五里。
雙臺山 :城東北七十里。
西黑山 :城東北七十五里。
黑山 :城東北八十里,上有洞。
公諾兒山 :城東北九十里。山之下有一泉,南北長三十步,闊八十步。
貴子山 :城東北九十里。
蛇山 :城東北九十五里。
雙山 :城東北一百十里。
高臺山 :城東北二百十里。
小籽粒山 義州東四十里。
賀家尖山 :義州東四十里。
新站山 義州東四十五里。
雲霧山 義州東五十五里。
團山 義州南三十里
雙山 義州東三十五里。
斑石山 義州南三十八里。
長山 義州南四十五里。
出《山 義》州西南十五里。
八塔山 義州西南二十二里。上有八塔,今傾圮不全。
平頂山 義州西南二十五里。
牛心山 義州西南二十五里。
西牛心山 義州西南三十里。
金剛山 義州西南三十五里。
石廠山 義州西南三十五里。石河發源於此。「大安堡山 」 義州西南四十里。即紅石䃳子山。大安堡河發源於此。
帽兒山 義州西南六十里。楊樹溝河發源於此。
銀泉山 義州西南八十里。
鷹窩山 義州西二十五里。
筆架山 義州西三十五里。
南筆架山 :義州西三十五里。
西邊門山 義州西三十六里。
棋盤山 義州西四十里。
萬佛山 義州西北十二里,即福山。
三山 義州西北三十里。
嘉福山 義州西北三十里。舊有龍潭,禱雨輒應。
九官臺山 義州西北三十六里。九官臺邊門在山北。
鄒家屯山 義州西北四十里。
劉隆臺山 :義州西北五十二里。
「望高山 。」 義州北十七里。
石門山 義州北二十里。
黑山 義州北二十五里。
蓮花山 義州北三十里,即長山。
駱駝山 義州北四十五里。
芝麻山 義州東北三十五里。
雞冠山 義州東北四十里。
龍灣山 義州東北四十二里。
白臺山 義州東北十二里。
中路山 義州東北五十里。
隘口山 義州東北五十五里。
鷹窩山 義州東北六十里。
鷹路山 義州東北六十里。
花樓山 義州東北八十里。
深溝南嶺 :城東十五里。
深溝北嶺 :城東十五里。
王堡南嶺 :城東二十五里。
二道井北嶺 :城東一百十五里。
蟠桃嶺 義州東五十三里。
關王嶺 義州東六十里。
牽馬嶺 義州東南五十五里。按《明一統志》:在廣寧衛西北六十里,山脈與醫巫閭山相接,勢極險峻,中通驛路,過者必下馬攀緣乃可上,故名。今土人分為二,曰大牽馬嶺、小牽馬嶺。大嶺 義州南二十里。
東長嶺 義州東北十六里。
石門嶺 義州東北十八里。
魏家嶺 義州東北九十二里。馬市河發源於此。
東沙河 城東門外,源出醫巫閭山三道溝,東南流,繞城北而南,至板橋河,西北名「沙河」 ,東南名板橋河,俱南入海。
羊腸河 :城東四十五里,源出邊外,由白土廠邊門東入境,至蛇山,散漫。
蛤蜊河 :城東八十里,即遼河。分流曲折三百里,入三汊河。
三汊河 城東南一百九十里,入海城縣界,源詳《海城縣》。
南門乾河 :城南門外,源出醫巫閭山二道溝,東南流入東沙河。
大石橋河 城南一里。源出醫巫閭山玉泉寺,東南流繞大石橋,又東南入東沙河。
南沙河 城南十二里。源出醫巫閭山,由牽馬嶺東南流,合東沙河入海,即閭陽驛河。
西沙河 城南三十一里,源出醫巫閭山青巖寺。其在北者名「泥河」 ,在東南名「西沙河」 ,南流散漫。
板橋河 城南七十里。《明一統志》云:「源出醫巫。」
閭山,其一流經廣寧城北,其一流經成南,俱至城東南,合雙峰河入海。今土人分為大板橋、小板橋。
雙峰河 :城西南二十里鋪之南。源出醫巫閭山背陰寺,東南流入泥河。
鋪前河 城西南二十里,源出二十里鋪泉,東南流至二十里鋪南,又東南流至祖家屯南,散漫。
泥河 城西南三十四里,源出醫巫閭山青岩寺澗,東南流遶壯鎮堡,又東南流入西沙河。楊郎河 ,城西門外,源出城西北泉,南流入南關,入東沙河。
石佛寺河 城北十三里。源出醫巫閭山,東南流入馬市河。
馬市河 城北二十五里,源出魏家嶺,東南流遶中安堡城,東南流,散漫。
分水關河 城東北九里,源出分水關,南流入東沙河。
珠子河 城東北四十里。《明一統志》云:「源出廣寧衛東北一百裏白雲山,南流入遼河。」 今按白土廠,惟羊腸河從東入境,南流珠子河,故道湮沒。詢之土人,云:水盛時有河,旱則水乾,或呼為錐子河。《遼史》:遼州有錐子河,或即此河也。五道河 :城東北二百里,即楊檉木河,分流三十里入遼河。
楊檉木河 城東北二百二十里。源出邊外,由彰武臺邊門入境,流二百七十里入遼河。邊河 :城東北二百三十里,即巨流河,源流詳承德縣界內。
泥河 義州南七里。源出宋八屯泉,北流至徐家屯,西入大凌河。
王巨河 義州南十五里,俗呼「乾河溝。」 自錦縣灰山東北流入七里河,匯入大凌河。
石河 義州南三十里。源出石廠山,由城東南至錦縣界入大凌河,即孫凌堡河。
齊家堡七里河 義州南四十五里,源出斑石山,東南流,遶望高山,入錦縣界冷泉。
大安堡河 義州西南三十里。源出紅石䃳子山泉,北流遶大康堡,西入大凌河。
楊樹溝河 義州西南六十里。源出帽兒山西泉,南流至半截塔,東入小凌河。
湯泉河 義州西南七十里。源出湯泉,南流入楊樹溝河。
小沙河 義州西二里。源出魏家屯南泉,遶城西北入大凌河。
柳河川河 義州西三十里。源出邊外,由九官臺邊門西一里入境,東流入大凌河。
老公溝河 義州西三十五里。源出老公溝泉,北流入柳河川河。
大凌河 義州東北一里,源出邊外,自九官臺邊門入,由萬佛山至城東,出頭山,流入錦縣界。西沙河 義州東北十五里,源出營城東泉,東南流入東沙河。
東沙河 義州東北十六里。源出大寧堡城西泉,南流,遶出頭山,入大凌河。
清河 義州東北五十里。源出邊外,由清河邊門西入境,經大清堡入細河。
細河 義州東北六十里,源出邊外,由清河邊門東入境,合清河至錦縣界,入大凌河。
莽獐湖 :城東九十里。
陡坎湖 :城東九十五里。
高橋湖 :城東南四十里。
蓮子湖 :城東北九十里。
龍潭 :城西三十五里,醫巫閭山之麓。週圍三丈許,上有石如篷覆之。
清泉 城內
廉泉 城內
崇泉 城內西北隅,《萬紫山》上。
「古老無」 名泉 ,城東北角,一泉湧出,其水四時不竭,南流百步入東沙河。
楊郎泉 ,城西北,一泉湧出,為「楊郎河。」
「玉泉 」 城西,醫巫閭山中。
二十里鋪泉 :城西南二十里。鋪前河發源於此。
八角寺泉 ,城西南三十里。寺南一泉湧出,東南流十餘里入泥河。
營城東,泉 義州北十五里。西沙河發源於此。大寧堡,泉 義州城東北三十里。東沙河發源於此。
魏家屯泉 :義州城西南二十里。「小沙河」 發源於此。
宋八屯泉 ,義州城西南二十里,泥河發源於此。
湯泉城 西南七十里,湯泉河發源於此。「老公溝泉 」 :義州城西三十五里,老公溝河發源於此。
八角井 城北隅
滿井 ,城西北三里。水味甘美,雖旱不竭。洪井 ,城西四里。
叉刺溝 城西五十五里。
蘇家溝 城西南四十里。
松川溝 城西南四十里。
灌腸溝 ,城西南九十里。。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