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五十五卷 |
第二百五十五卷目錄
東昌府部彙考七
東昌府兵制考
東昌府物產考
東昌府古蹟考〈陵墓附〉
職方典第二百五十五卷
東昌府部彙考七
編輯東昌府兵制考 府志
編輯本府
臨清兵備道 分署臨清。成化二十三年置,以按察副使或僉事一員奉敕整飭兵備,兼管河道、屯田諸軍衛,有司皆屬節制。已,改稱「分巡東昌府」 ,兵備如故。其在府境領州縣十四州曰臨清,曰高唐縣。曰聊城,曰堂邑,曰莘縣。曰博平,曰茌平。曰清平,曰冠縣,曰丘縣,曰館陶,曰恩縣,曰夏津,曰武城。衛三:曰平山,曰東昌,「曰臨清巡檢司四:曰南館陶巡檢司,曰裴家圈巡檢司,曰魏家灣巡檢司,曰甲馬營巡檢司。」
曹濮兵備道 分署曹州。弘治十二年置,以按察副使或僉事一員奉敕整飭兵備,兼管河道。凡直隸、河南曹、濮接境諸軍衛有司皆屬節制。已,改稱分巡兗州府兵備如故。其在府境領州縣四:州曰濮州,縣曰范縣,曰觀城,曰朝城所一:濮州守禦千戶所巡檢司一,曰水保巡檢司,防倭守備一員 ,分署臨清。萬曆二十年,山東巡撫都御史以朝鮮倭警,題設參將一員,奉敕統轄軍衛,操練兵馬。二十四年,改為守備,以都指揮體統行事,所領如故。
衛所軍屯
平山衛 在府治東南。洪武年間,建守府城池,「屬山東都指揮使司,設指揮使三員,指揮同知七員,指揮僉事十二員,署指揮僉事四員,經歷一員,衛鎮撫二員,五所正副千戶二十八員,所鎮撫五員,百戶六十八員。京邊兩班操軍一千五百六十二名,運糧旗軍一千一百一十七名。守城實操軍餘一千三百三十三」 名,屯地二千九百一十三頃一十一畝一分一釐七毫,坐落聊城等縣地方,歲徵麥米七千三百一十二石六斗三升八合四勺。每石折銀三錢,共銀二千一百九十三兩七錢九分一釐五毫一絲。徵完支給官軍月糧。
東昌衛 在府治西南隅。宣德「年間,湖廣武昌衛調屬山東都指揮使司,設指揮三員,指揮同知二員,指揮僉事五員,署指揮僉事一員,經歷一員,鎮撫二員,五所正副千戶十五員,所鎮撫二員,百戶二十四員。運糧旗軍五百三十三名守城實練軍舍二百三名,屯地一千一百八十二頃五十畝。坐落濮州、范縣、堂邑」 縣地方,歲徵屯糧麥米五千六百四十九石二斗七升三合八勺。每石折銀三錢,共銀一千六百九十四兩七錢八分零,徵給官軍月糧。
臨清衛 「在州治東。景泰年間,濟寧左衛調屬山東都指揮使司,設指揮使三員、指揮同知四員,署指揮同知一員,指揮僉事十一員,署指揮僉事二員,經歷一員,衛鎮撫二員,五所千戶三十四員,百戶三十九員。京邊兩班操軍一千九百三十名,運糧旗軍二千六百六十五名,實操軍舍一千六百六十二名,屯地二」 千八百六十二頃九十九畝七分零,坐落濟寧、嘉祥、鉅野、鄆城、魚臺、清平、臨清地方。歲徵屯糧麥米八千一十七石一斗一升六合。每石折銀三錢,共銀二千四百五兩一錢三分零。
濮州千戶所 在州治西。正統年間,調濮州備禦,屬東昌衛,設千戶二員,所鎮撫三員,百戶七員,運糧旗軍二百六十名,守城實操,舍餘四丑十八名,屯地三百一十六頃九十五畝,坐落濮州范縣地方。歲徵屯糧麥米一千九百二石六斗二升一合零。每石折銀三錢三分,共銀六百二十七兩八錢六分零。
州縣民兵
聊城縣 分巡東昌道:團操馬兵十名,步兵二十名,又步兵四名。原係民兵,改編。添設「臨清守備馬兵五名,步兵十五名。本縣守城民壯四十名,快手二名。」
堂邑縣 分巡東昌道,團操馬兵七名,步兵二十二名,又步兵四名,原係民兵,改編。添設臨清守備馬兵四名,步兵十三名。本縣守城民壯三
十名快手二名
博平縣 分巡東昌道,團操馬兵五名,步兵二十三名,又步兵三名。原係「民兵,改編。添設臨清守備馬兵四名,步兵十二名。本縣守城民壯三十五名,快手二名。」
茌平縣 分巡東昌道,團操馬兵五名,步兵二十三名,又步兵四名。原係民兵,改編。添設臨清守備馬兵七名,步兵十八名。本縣守城民壯三十名,快手四名。
清平縣 分巡東昌道,團操馬兵五名,步兵二十八名,又步兵三名,原係民兵,改編。添設臨清守備馬兵四名,步兵一名。本縣守城民壯三十五名,快手二名。
莘縣 分巡東昌道:團操馬兵五名,步兵十五名,又步兵四名。原係民兵改編。添設「臨清守備馬兵四名,步兵十一名。本縣守城民壯三十五名,快手二名。」
冠縣 分巡東昌道,團操馬兵三名,步兵二十六名,又步兵三名,原係民兵,改編。添設臨清守備馬兵八名,步兵十名。本縣守城民壯三十名,快手四名。
臨清州 分巡東昌道,團操馬兵十五名,步兵一百一十一名,又步兵六名,原係「民兵,改編。添設臨清守備馬兵十名,步兵十九名。本州守城民壯七十名,快手四名。」
丘縣 分巡東昌道,團操馬兵七名,步兵十八名,又步兵四名。原係民兵改編。添設臨清守備馬兵四名,步兵十名。本縣守城民壯三十五名,快手二名。
館陶縣 分巡東昌道,團操馬兵四名,步兵三十八名,又步兵四名,原係民兵,改編。添設臨清守備馬兵七名,步兵十六名。本縣守城民壯四十五名,快手二名。
高唐州 分巡東昌道,團操馬兵十名,步兵五十九名。又步兵七名。原係「民兵,改編。添設臨清守備馬兵七名。本州守城民壯七十名,快手四名。」
恩縣 分巡東昌道,團操馬兵六名,步兵三十七名,又步兵七名,原係民兵,改編。添設臨清守備馬兵八名,步兵十五名。本縣守城民壯五十名,快手四名。
夏津縣 分巡東昌道,團操馬兵三名,步兵十二名,又步兵五名,原係民兵,改編。添設臨清守備馬兵六名,步兵八名。本縣守城民壯四十名,快手四名。
武城縣 分巡東昌道,團操馬兵四名,步兵十八名,又步兵三名。原係民兵改編,添設臨清守備馬兵四名,步十三名。本縣守城民壯二十名,快手十四名。
濮州 分巡兗州道,團操馬兵十三名,步兵五十六名,又步兵八名,原係「民兵,改編。添設臨清守備馬兵八名,步兵二十三名。本州守城民壯七十五名,快手二名。」
范縣 分巡兗州道,團操馬兵七名,步兵十二名,又步兵三名,原係民兵改編。添設臨清守備馬兵四名,步兵九名。本縣守城民壯二十五名,快手二名。
觀城縣 分巡兗州道,團操馬兵八名,步兵十一名,又步兵二名。原係民兵,改編,添設臨清守備步兵三名。本縣守城民壯三十五名,快手二名。
朝城縣 分巡兗州道團操馬兵八名,步兵二十二名,又步兵四名,原係民兵,改編。添設臨清守備馬兵四名,步兵十七名。本縣守城民壯四十二名,快手二名。
巡司弓兵
臨清州巡鹽弓兵十名
館陶縣南館陶巡檢司巡檢一員,弓兵二十名。夏津縣裴家圈巡檢司巡檢一員,弓兵二十名。清平縣魏家灣巡檢司巡檢一員,弓兵二十名。武城縣甲馬營巡檢司巡檢一員,弓兵二十名。范縣水保巡檢司巡檢一員,弓兵二十名。
東昌府物產考 府志
編輯府總
郡土平原曠莽,鮮奇卉異木,蹄角羽毛之珍,唯臨清為南北都會,萃四方貨物墆鬻其中,率非其地所出,歲貢諸方物,往往購覓旁郡。余按其境內,土宜五穀六畜,大較千畝之家,千樹梨、棗、牛數具,騾馬百蹄,園畦蔬果稱是。聊城茌平,多舄鹵,百姓煮鹽餬口,有司厲禁不得出境,故其直賤售而民貧。莘之三門,善陶《罌缶》。濮州自河,
南徙,沈斥之區,化為膏陸,樹藝豐膴,歲收畝七八斛。士夫喜植花木、牡丹、芍藥數十種。高唐、夏津、恩縣、范縣宜木棉,江淮賈客,列肆齎收,居人以此致富。臨清工組織帕幔,備極綺麗。轉鬻他方,瀕河村聚,織薄緯蕭為生。馬頰之陂,盛有魚蝦,居民以間採捕,非其業也。總之地寒土疏,獨宜畜牧,氈毳之利,什居六七。闔境桑麻,男女紡績以給朝夕。三家之市,人挾一布一縑,易儋石之粟紬纊,唯濮州及冠縣之清水稱良,餘產州縣俱同。各識其名於左:
穀之屬
黍、稷、菽、麥、粟、芝麻、薥秫。唯豆類以數種,稻間有之,地燥,味不佳。
木之屬
松柏楸桐槐桑柘椿楮楊楝棠棣檜棘藤唯榆柳最多,間有梅竹,不甚蒨茂,久之立稿。
果之屬
梨、棗而下,桃李類甚多。杏、葡萄、胡桃、櫻桃、文官、楸子《無花果》《花紅沙果》、柿、榴,林禽獨蘋婆落花甜,最佳。
蔬之屬
芫荽,芹,菠,芥,白菜,薐苔,蔓菁,茼蒿,莙薘,紫花白花蔥、韭,蒜,薤,生菜,芋,瓠,茄,莧,蘿蔔,蘇子,葫蘆。又「瓜類最多,唯西瓜、王瓜可生食,餘至冬月醃為葅。」
花之屬
牡丹、芍藥而下,海棠、薔薇、紫荊、槿萱、雞冠石竹、匾竹、「米殼金雀、荼𧃲、玫瑰、玉簪、金盞、蜀葵、長春珍珠、馬纓葵、鳳仙、水紅、望江南、茨菰、後庭百合、山丹、月季、迎春、丁香、夜落金錢、鶯粟、刺梅、粉團、紫蝴蝶、木香、荷花、十姊妹、轉枝蓮、滴滴金、剪春羅」 ,又有碧桃、緋桃、茉莉、「瑞香自江南攜至,不耐寒。獨菊種以百數,栽植籬落間」 ,幽澹可愛。藥之屬。
香附子地黃牽牛兔絲子天仙子天花粉茴香荊芥薄荷半夏椒遠志桑白皮山藥車前子萆麻艾夏枯草懸蔞芎藭麥門冬棗仁神麯紫蘇百藥煎酥瓜蔞仙靈鴇薏苡仁羊蹄蛇床土鱉茵陳地骨皮皂莢紫花地丁益母草蒺藜,亦有枸杞菖蒲,形味不及他產。
草之屬
水陸諸草甚夥,不盡識,蕙蘭間有之。
毛之屬
馬、牛、羊而下,騾驢、犬、豕、貓、兔、狐、狸、狼、獾、鼠獨鹿麞不時有。元時,東昌路設獵戶,今州縣歲進諸皮
羽之屬
鵝鴨雞雉鴈鷺鷥、鴛鴦、鵪鶉黃鸝鳧鷗鳩鵲、鶯鴇鵂鶹《啄木》《布穀》鴉雀鴿燕、竊脂鷹、海紅、白頭翁。又有鶴,人家畜置庭中,久之甚馴。
鱗介之屬
鯉魴鯽鰷鰜鱉鰌鱀鮊、黃蛄鯰魮金銀魚、蟹蝦他如螺、蛤、蛙、龜之屬。族甚繁,人不敢採食蟲之屬。
蜂蠶、蜣螂、螳螂、螻蛄、蜻蜓、蝴蝶、螢蠍、蝦蟆、蟋蟀、螽斯、蜘蛛、螟蛇、蝙蝠、蝟蜢、蚱蛭、蜉蝣、蜥蜴、蚯蚓、蜩螗,他凡名不雅不載。
貨之屬
木棉而下,「有靛、蠟、膠、餳、蜜、硝、麯帕、絲、綾、絹、紬、布,又有羊裘、氈、罽」 ,出自府城、臨清者佳。《唐、宋地理志》郡屬「出莨莠、蓆南粉。」
各州縣總
梨 ,六府皆有之。其種曰紅消,曰秋白,曰香水,曰鵝梨,曰「瓶梨」 ,出東昌、臨清、武城者為佳。棗 六府皆有之,東昌屬縣獨多,種類不一,土人製之,俗名曰「膠棗」 ,曰「牙棗。」 商人先歲冬計其木,夏相其實而植之,貨於四方。
氈 出東昌、臨清者,精緻甲於他處。
《莨莠蓆 》莨莠,草也,似稻,出東昌。
平紬 出博州,今東昌也。見唐、宋貢物。
南粉 出東昌。貢物見《宋史》。
綿、花 六府皆有之,東昌尤多。商人貿於四方,民賴以利。
牽牛子 出東昌。味苦,寒,無毒。《圖經》云:二月種子,三月生苗,作藤蔓延,葉青三尖,七月生花,微紅帶碧。八月結實,外有白皮,中四、五子。黑白二種,九月後收。又名金鈴。
東昌府古蹟考〈墳墓附〉 通志府志合載
編輯本府。〈聊城縣附郭。〉
微子城 ,在府東北十八里。相傳商封微子於此,至周始封於宋。
古聊城 ,在府西北十五里。本齊西界聊攝地。魯仲連射書聊城,喻燕將,即此。
故博州城 ,在府城東北二十五里。隋置博州治於此。石晉開運初,河漲城湮。
武水城 在府城西南六十里。本漢陽平縣地,隋改為清邑縣。開皇中,析置此縣。五代周廣順中,河決,併入聊城。
郭氏城 在聊城縣,即六國郭氏之墟。
𡏮陵城 在府城西南十五里。五代晉開運初,於此置州。宋淳化初,圮於水,移治季武陵。西博固城 ,在聊河之西,石勒時築。隋《圖經》云:「或謂之布鼓城。」
彝儀聚 在府西南十二里。《春秋》僖九年,「邢遷於彝儀」 ,即此。
重丘 在府城東南,連茌平縣界。《春秋》「諸侯同盟於重丘」 ,即此。
荊丘 在府城東南二十五里。
牡丘 在府城東北七十里。《春秋》:「楚人伐徐,公會齊侯、鄭伯、許男、曹伯,盟於牡丘」 ,即此。
葛丘 :在府城東南五十里。
湄河古道 在府城東七里,舊源出濮南黃河,北抵博平,西會馬頰河,東入於海。
魯仲連臺 在古聊城中,高七丈餘,今廢。《麒麟碣 》在府學內,載鄉淳于髡等三十人贊,取漢麒麟閣之儀。
三絕碑 在府學內。金大定間,重修。廟碑王去非撰,党懷英篆,王庭筠書,時稱「三絕。」
望嶽樓 在府城東北隅。可登以望岱嶽,故名。「玉版臺 。」 相傳在聊城縣城東北,以昔人得玉版於此,因名。今不知所在。
光嶽樓 在府城中,創始莫考。其臺高數丈,樓四疊而上,盤互玲瓏,縹緲雲表,雄勝甲於中原。成化間,知府楊能修。萬曆間,莫與齊重修。知府陳儒、侍郎許成名、主事梁璽各有記。
綠雲樓 在府城西北隅。元為「綠雲亭」 ,今改為樓。
奎光樓 在府學內。弘治間,知府李舉建,張天瑞《記》。
鐘樓 在府治南二十步許。
公惠堂 在府治內,宋熙寧初建。萬曆十五年,知府蕭應宮重修,刑部侍郎陳瓚《記》。
昊天閣 在府治東南萬壽觀內。弘治間,郡人侯寧建。
聊城縣退思堂 在縣治內,知縣毛驥建。靈芝亭 在縣西南四十里,本宋武水鎮都巡鎮司講武亭。大觀間有芝生於亭上,故名。按《聊城縣志》:「雙堤在城南五里,護城堤在城四圍。順治間知府盧宏重修,知府祭興周築成堂。」 邑縣。
堂邑故城 在縣西十里。隋開皇二年置,以西北古堂邑故城為名,俗呼為千戶城,以近馬頰河,多水患。宋熙寧間,圮於水,縣令耿幾父徙今治。舊《志》引漢陳嬰為堂邑侯,乃六合縣之堂邑,非也。
樂平城 在堂邑縣東南三十里。漢置縣,宣帝封許廣少弟翁孫為侯。後趙石勒與晉苟晞戰於平原、陽平間,為晞所敗,奔樂平,即此。
發干城 ,在堂邑縣西南五十里。漢置縣,後魏屬陽平郡。
千戶營 在堂邑縣西十里。相傳宇文化及軍此,南有化及臺,遺址尚存。
堠堌塚 在堂邑縣北五十里。相傳為毛州故城,今堠南尚有城址。
警宵樓 在縣會通渠北。元堂邑令張養浩建,有記。
四知堂 在縣治內,元張養浩建,《自題》云:「袖有《歸來賦》,囊無暮夜金。」
宣化堂 在縣治,元至正間,張雲莊建,廉訪僉事李哲題。
古戰場 在堂邑縣東南三十里。《一統志》云:「戰國孫臏、龐涓戰處。」 按《府志》,「孫臏殺龐涓在馬陵。」 此疑《唐書》「顏真卿與清河李萼破安祿山將袁知泰二萬餘人於堂邑」 ,即此。
按《堂邑縣志》:「古堤在城西十里,勢如岡阜,蜿蜒迤北而南無窮際,一邑城池賴以保障。」
博平縣
博平舊城 ,在縣西北三十里。城基猶存,漢置。
縣唐天寶間廢,天授二年復置,宋徙今治。城南有「狀元坊」 ,相傳孫奭故宅。
攝城 ,在博平縣西二十里。《左傳》云:「聊、攝以東。」 京相璠曰:「聊城縣東北有古攝城」 ,即此。
靈縣城 在博平縣西北三十里。漢置縣,屬清河郡。晉廢。隋復置。大業初,省入博平。唐置靈泉縣,後省。
晉文公臺 在博平縣,地名晉臺。相傳晉重耳自翟奔齊,齊桓公以宗女妻之,留齊五歲,後歸晉國,故名。
潔軒 在舊縣治中,縣令唐玉牒子駿建,舊有銘刻,「厭次張黻撰,靈泉侯珪書。」
禹堤 自治西南入境,屹然雲橫遶舊治,西迤北入清平境,去舊志「西距禹堤」 是也。或曰鯀堤。《山海經》曰:「鯀竊帝之息,壞以垔洪水。」 然亦不可考雲。
金堤 自治西南入境,蜿蜒逶迤,隱然起伏,經治北一里許,東北向茌平境,去漢?《溝洫志》:「孝成帝時,河決東郡,湓溢金堤」 ,即此。
孔轍 在鳴犢口岸。即孔子回轅處也。按《史記》。
《家語》孔子不得用於衛將西見趙簡子至於河
編輯
聞竇鳴犢、舜華之死也,臨河而嘆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 子貢趨而進曰:「敢問何謂也?」 孔子曰:「竇鳴犢、舜華,晉之賢大夫也。趙簡子未得志之時,須此兩人而後從政,及其已得志,殺之乃從政。丘聞之,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其郊;竭澤涸漁則蛟龍不處其淵;覆巢毀卵則凰鳳不翔其邑。何則?惡傷其類也。夫鳥獸之於不義也,尚知避,而況乎丘哉!」 乃還息乎陬鄉,作《陬操》以哀之。
起駕口 在城東北二十五里鳴犢河之畔。後唐明宗起駕於此,其渡口以此得名。
萊衣堂 在舊縣治中。縣令唐玉牒子駿作之以奉親,取《老萊子》「彩衣娛親」 之義。
太平樓 在城南門,知縣堅晟以賊退名樓。雄武臺 在縣南門外,知縣堅晟築。
茌平縣
茌平故城 在茌山下。秦、漢縣治。晉徙治聊城縣界興利鎮。
魯連村 在縣後,改為「王樓店」 ,即魯仲連所居之地。舊有祠,今廢。
馬莊 在縣東十里。相傳馬周舊宅。
夫子堂 在
《文廟西南》,相傳夫子將西適趙,及河,聞鳴犢之變。
《反魯》,過其地,人為立堂。
茌山草堂 在城東南隅。相傳元馬興祖讀書於此,正統十三年重修。
孝思亭 元張通甫建,今廢,有虞集《記》。
致慤亭 在城東北一里許,元梁宜建,有學士吳澄《記》。
孟館 按《明一統志》「在茌平縣治東,孟子游齊梁,嘗館於此,因名。」
東堤 跨城東,一面三里許。
莘縣
斗城 ,在縣西南七里,形勢如斗,故名。舊《志》引
《左傳》子產葬伯有於斗城乃鄭州之斗城非此
編輯
也
頓城 ,在縣故武陽城東南十里。漢臧洪為東郡守,治此。
武陽城 ,在縣東。後周置郡。隋初廢。
莘亭縣城 在縣北。隋置,後省入莘縣。
莘亭 ,按《漢書》,陽平侯國有莘亭,即莘縣,本衛地。《左傳》桓十六年,「宣姜與公子朔搆伋子,公使諸齊,使盜待諸莘,將殺之。」 《註》:「陽平縣西北有莘亭」 是也。若「伊尹之耕於有莘,文王之纘女維莘」 ,《左傳》「有神降於莘,晉侯登有莘之墟。」 或在陳留,或在馮翊,或在弘農,或在魏郡,皆非此地。武陽臺 在縣東。《水經》「武陽城門外有臺」 曰「武陽」 是也。
清平縣
清平舊城 在縣西四十里清平鎮,隋置縣。五代時廢為鎮。宋初,復置。元豐間,漯河決,移今治,復為鎮。又曰「水城。」
冠縣
恩公塔 ,在冠縣西,十三級,高十餘丈,唐恩公和尚建。
敬簡堂 在縣儒學前。天順二年,訓導徐節建仲弓祠,復建堂三楹,取「居敬行簡」 之義,題其額。有大理少卿李晟《記》。
敵樓 在城敵臺上,嘉靖間,知縣姚本建,《臨清州》。
臨清舊城 在州西四十里衛河西。隋置縣。宋建炎間,河決,移曹仁鎮。在今州西南十里衛河東。明洪武間徙今治。
《蓋村碑 》在州南舊縣城,元中丞蓋苖舊第,斷碑猶存。
漱玉亭 在州城內。弘治間,副使陳璧建,學士楊守阯《記》。
蓄銳亭 在州城內西南隅。副使張邦教建,學士穆孔暉《記》。
後樂軒 在兵備道後,副使陳璧建,取范希文「先憂後樂」 之義。
「秀林」 亭 :在城內,學士程敏政有詩。
館陶縣
蕭城 在縣。宋景德元年,契丹軍次於澶淵。北朝蕭後築城於此,壘坵尚存,或謂之即歇馬城。毛州城 在縣西南四十里,隋置,遺址尚存。歇馬城 在縣東南十里。相傳遼蕭太后嘗駐馬於此。
陶丘 ,在縣南鎮西北七里。《爾雅》云:「丘再成為陶。」 《禹貢》「道沇水東出於陶丘北。」 即此。
黃河故道 ,在縣西南五十里。漢時河決於館陶,即此。
平恩城 在縣。漢宣帝封許廣漢為平恩侯。黃花臺 ,在縣西南二十里。相傳館陶公主所築,遺址尚存。
《嘉禾碑 》在縣。元大德四年,縣令溫仲謙得禾一莖六穗,迺上之圖禾,刻石縣治之壁,名其堂曰「嘉禾導江。」 張䇓作贊。高唐州
德符堂 元天曆間,王懋德為中書左丞時建。學士虞集《記》。
同樂館 在州城內。元鎮國上將軍劉海嘗建亭館,集文人騷客讌飲於此,因名。又有濯清亭。《漯河故道 》在高唐州西二里,出東武陽,經高唐至千乘入於海。
馬頰河故道 在州西二十里,過朝城,經堂邑、清平,至樂陵入海。
恩縣
恩州城 在縣西四十里。金置。明洪武二年徙今縣。
金完顏右丞故城 ,在縣南二十里,今為「興福寺。」
四女樹 ,在縣西北五十里,有古槐一株。相傳四女不嫁,同植此樹,其地因名。
夏津縣
鄃城 在縣界。隋置縣,屬清河郡。已見平原。新縣店 ,在縣北四十里。隋初置鄃,唐改夏津,後罹水患,移治於此,後復徙今治。
彌陀廢塔 在縣彌陀寺內曾干塔下掘有石槨,槨內有金棺,棺內有水晶石瓶,內藏舍利七粒,傾出異香。又中一石匣,上刻「太平興國七年《定光佛舍利記》。」 寺廢,塔址僅存。
武城縣
武城舊城 ,在縣西四十里。宋大觀間,衛河決,徙今治。
德星堂 在縣內。唐崔鄲建,唐宣宗以其「一門孝友」 名堂。
濮州
古堯城 ,在州東南三十五里。《括地誌》云:「在鄄城東北十五里」 ,即此。
偃朱故城 ,在州東二十里。丹朱之邑,今地名「朱家阜。」
鄄城 在州東二十里。漢置縣。唐為濮州,即今濮州舊城。《春秋》莊十四年,「單伯會齊侯、鄭伯於鄄」 ,即此。
鹹城 在州東南。《春秋》「僖十三年,會於鹹」 ,即此。臨濮城 ,在州南七十里。本漢城陽地,隋置縣。大業初,省入雷澤縣。唐初復置,今又省為鎮。每歲二月二十八日,四方商賈貨鬻其中。
臨黃城 在州界。本漢畔觀縣地,後魏析置臨黃縣,北齊省。隋復置。唐屬澶州。宋省入觀城縣。姚墟 ,在州東南九十里。《援神契》曰:「舜生姚墟。」 應劭曰:「姚墟與雷澤相近,後世稱為姚城。」 雷澤城 ,在州東南一百里,舊曰城陽。北齊廢。隋置為雷澤縣。唐、宋因之。金省為鎮。又按《府志》:在濮州之東南,舜嘗漁其間,《禹貢》所謂「雷夏既澤」 是也。昔雷澤縣治在此。東漢改雷澤為成陽縣。按《括地誌》:濮州雷澤縣,本漢郕陽縣,古郕伯,姬姓之國。周武王封弟季載於郕。
濮州故城 在州城東二十里。正統末,為水所圮。景泰初,知州毛晟始築城王村,移州治焉。
帝丘 在州東北。相傳顓頊建都於此,故名。《春秋》僖三十一年,「衛遷於帝丘」 ,即此。
清丘 在州東南。《春秋》宣十三年,「盟於清丘」 ,即此。
金堤 在州南迤東,北抵平安鎮。《漢書》云:「金堤,古堰也。」 成帝時,王延世運土以塞河,自金堤而增築之,即此。
扈柳陂 在州東北二十里,土阜相連。《唐史》云:「莊宗與梁軍戰於扈柳陂,周德威死之,晉王收軍復戰,大破之。」 即此。《地理志》云:扈柳陂,濮陽地名。去陂西十里,有馬軍寨,土人訛其名為黃柳陂雲。
頃城阜 在州南三十里。相傳楚項梁屯兵之處。又「秦二世元年,項梁破章邯於東阿,追至濮陽,又破之。至定陶,又破之。」 今阜在州之南,定陶之北。
王褒宅 在州東南一百里。今為河水淹沒。靈臺 在州界。《水經注》:「雷澤東南有唐堯靈臺,有堯母、慶都陵、堯廟,四周列水潭而不流。至豐,魚筍,人莫採捕。並列數碑,栝柏成林。」 西五十餘步有中山夫人祠。
會臺 在州東南二十五里。《春秋》「齊桓公再會於鄄」 ,即此。
釣臺 在州東南九十里。相傳莊周釣魚處,今其地名「蒲汀。」
陳臺 ,在州舊城東北。魏曹植封鄄城侯,於此築臺讀書。後改封陳王,人因號為「陳臺。」
《舜廟碑 》在州東南歷山上。
「漢《成陽靈臺碑 》」 在州城西南,建寧五年立。聚秀亭 在州學前,弘治間知州施德建。靜觀亭 在州治西,州判蔣瑜建。
《廷尉仲定碑 》在州,熹平元年立。
《成陽令唐君頌碑 》在州,光和六年立。
范縣
顧城 在縣東五十三里。《詩》:「韋顧既伐」 ,即此。羊角城 ,在縣南。《地理志》廩丘有羊角城。《左傳》襄二十六年,齊烏餘襲羊角,即此。
廩丘城 在縣治南。《春秋》襄二十六年,齊烏餘以廩丘奔晉,即此。孔子在齊,景公欲以廩丘之邑為孔子養,辭不受,疑即此地。漢置縣,屬東郡,其地與鄆城接境雲。
中城 在縣古廩丘城西南。《春秋》成九年「城中城」 ,即此。
范縣舊城 在縣治東南二十五里。隋置。明洪武二十三年,因河決,徙今治。
魯西門 在縣東北四十餘里。舊有石門,高數尺,乃魯衛之郊,今廢。
秦臺 ,在縣二里。《春秋》「莊公築臺於秦。」 杜預《注》云:「范縣西北有秦亭。」
孟望臺 在縣舊城東二里。明洪武間,知縣張沇建孟子祠於上。
愁臺 ,在縣羊角城內,陳思王所築。
觀城縣
龍淵宮 在觀城界。漢武帝時河決,築此,今廢。朝城縣。
朝城舊城 在縣西四十里。唐開元中置。金蓮陂 在縣西寧國寺前,即漯水源。內植蓮,皆黃色,故名。今湮塞。
田真第 在縣西北七十里。明宣德二年,田氏孫昇重建。
二賢堂 按《一統志》:在縣治。漢臧洪守郡,洪為袁紹所害,司馬陳容奮起曰:「仁義豈有常所,蹈之則為君子,背之則為小人。」 紹亦害之。後人稱為二賢,立堂祀雲。
觀德亭 在儒學內。宋慶曆四年,著作郎田諒建。嘉靖三年,縣丞徐文煥增修。
陵墓附
編輯本府
高陽氏陵 在城西北二十里。陵前有聖水井,旱禱輒應。按《路史》,顓頊葬東郡頓丘廣陽里。《皇覽塚墓紀》云:「在漢陽縣頓丘城門外廣陽里中。」 《山海經》云:「顓頊葬鮒鰅之陽。」 據《濮州志》,陵在濮境。大名府《滑縣志》:「陵在滑東北土山之陽。」 按頓丘、鮒鰅,俱在滑東北界,距濮近,當時並屬東郡,已割屬滑,獨滑歲祀領於太常,今聊城亦有陵。萬曆二十年,巡按御史鍾化民檄縣建廟。《九域志》:高陽縣有顓頊陵,縣隸瀛,而臨河高陽,地相出入也。據此說,高陽陵在東昌,近是。
巢父墓 在城東南十五里。巢父,堯時隱者,嘗以樹為巢,故曰巢父。《河南志》:登封縣亦有巢父墓。
晉劉實墓 ,在城東二十五里。實,高唐人,仕晉至太尉。
聊城縣
唐吳隱之墓 在縣界內。隱之,濮人,仕尚書。周卞莊子墓 在縣城西二里。按:卞莊子,春秋時勇士,魯人,不知墓何以在此。
五女墓 在縣治西。相傳郡人無子,惟女五人誓不適人,孝養父母。後卒,同穴而葬。金李佐時《贊》曰:「孝哉五女,踰年弗嫁。甘旨奉親,溫凊冬夏。風樹既悲,白華亦謝。墓可封哉,永淳俗化。」 堂邑縣。
宋廉公諤墓 ,在縣東北八里。宋司農少卿,出知滑州。俗雲「廉宰相墓。」
元張繼祖墓 在縣。繼祖仕總管,翰林學士趙孟頫撰《墓誌》。
戶部尚書郭敦墓 ,在縣西十三里。
太常卿穆孔暉墓 在縣城北三里。後贈禮部侍郎,謚「文簡。」
博平縣
燕子塚 ,在縣東三十里。漢吳王濞搆七國反,將軍竇嬰等破之,齊王不同謀而被殺,即葬,有燕子銜泥塚上,後人因名。
金賈鉉墓 在縣南二里。參知政事。
茌平縣
馬周墓 在縣治東。《鄉賢碣》有贊。
邴氏墓 在縣東。邴氏,李璽妻,夫亡,死節莘縣。
韓昌國墓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贈左散騎常侍。
韓允中墓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允中,初名君雄,唐魏博節度使昌國之子。
宋魏國文正公王旦墓 在縣東北二里許。按《歐陽修碑》:「天禧元年九月旦薨。」 即以其年十一月葬公於開封府開封縣新里鄉,此墓疑父王佑。當時王氏在宋朝鼎盛,墓旁村號群賢堡。明初,碑數十道尚存。永樂間,濬會通河,有司盡輦築石堰,今獨纍纍數塚耳。弘治間,知縣孟隆表以石。
張琪墓 在縣南二十里。顯武將軍。宋靖康間,以孝聞。
冠縣
冉仲弓墓 在縣西北二十里。墓前有祠。按:冠在春秋時,為晉冠氏。仲弓居魯而墓在冠氏,必有其故。今兗州府曹縣東南十五里亦有仲弓墓,俗呼為「冉堌。」 故《明一統志》兩存之。
丘縣
御史蔣昺墓 在縣東北二十里。
戶部右侍郎李春墓 在縣東北一百三十里館陶縣。
張弼墓 在縣境內。弼累立戰功,封清河郡開國侯。
高唐州
戰國盻子塚 在州東四十里固河鎮。「盻子齊臣。」
「三國華歆墓 在州境內。」 無考。
王懋德墓 ,在州西南二十五里。歷官左丞。有《虞集碑》。
武城縣
唐孫伏伽墓 在縣東北五里。《明一統志》作「三十里。」
吳中墓 ,在縣西十里。中,刑部尚書,封茌平伯,謚「榮襄。」
禮部右侍郎王士嘉墓 在縣南門外。
吏部侍郎、謚文定王道墓 在縣南二里濮州。
帝堯陵 在州東南七十里。詳見「東平州堯陵」 下。
許由墓 ,在州東四十里箕山。
丹朱墓 ,在舊濮州城西十四里。
周仲山甫墓 ,在州古雷澤縣西北。
扁鵲墓 在州舊治西。按河南湯陰縣亦有墓,墓旁艾名為「扁鵲艾」 ,未知孰是。
五代葛從周墓 在舊濮州西十里。從周,鄄人,仕梁封陳留郡王,葬於此,今名「葛村。」
李仲通墓 在州境內,宋程顥撰《墓誌》。
桑梓墓 ,在州東南九十里。梓,鳳陽臨淮人,歷官御史中丞,謫濮州雷澤縣,卒葬於此。
田美墓 在州西南,陝西僉事,死王事。學士李廷相撰《墓誌銘》。
兵部尚書蘇祐墓 在州東五里。
都御史劉忠墓 在州南八十里。
范縣
閔子騫墓 ,在縣南四十里。濟南東五里亦有墓。
士會墓 ,在縣東三十里。士會,春秋時晉大夫,諡「武子。」
左伯桃墓 在縣東南六十里新安村。今為河水所沒。《烈士傳》:「桃與羊角哀為死友。」
觀城縣
衛靈公墓 ,在縣東南四十二里。
竇氏青塚 在縣南八里。世傳漢文帝后竇氏父少翁嘗漁釣墜淵死。景帝立,後遣使者填以葬父,起大墳於觀津城東南,號曰「青山塚。」 按:真定武邑縣亦有竇塚,《一統志》兩載之。
堠堌塚 在縣北五十里,相傳為巨塚。《通志》以為毛州故城,非也。至雲禹治水所鑿,青泥封記,使元龜印其上。此當時邑人好事者誤採拾遺記以報,《通志》從之。
朝城縣
臧洪墓 在縣南二里。洪為袁紹所攻,被執,不屈而死,遂葬於此。
兵部尚書謚「恭襄」 江東墓 在縣西南一里。。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