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百二十七卷 |
第三百二十七卷目錄
平陽府部藝文二
遊煙莊山錄 明唐樞
平陽人物誌序 張昌
鹽池圖記 祝顥
遊王官谷記 呂柟
風陵享殿記 王三才
皋陶廟記 韓文
平陽府儒學記 薛瑄
遊龍門山記 前人
恩賜紫金山記 呂乾健
鹽池問對 呂子固
存恤良民以輯流寇議 王臣直
稷王廟記 王時濟
表忠祠記 舒遷
弔虞城賦 王翰
職方典第三百二十七卷
平陽府部藝文二
編輯《遊煙莊山錄》唐·樞
編輯
聞喜縣六十里楊村鋪,入窄谷,兩山夾列,中只容澗 道,旁無行徑,水溢不通,行踏亂石,進二十里,起二山, 突立澗畔,堂局啟綽,四面岡巒,遠近攢向,是為姜嫄 之墓。厝封在頂,廟在墓傍。里人謂:「鳥飛度必翔集,無 輒去。」予驗之果然。一名鳳凰山。墓當鳳首,左右兩翼, 翥展對案,整布三山如帳,外群峰秀聳,又名定秋山。 山上卉植,春甲齊萌,可占年若發,有先後無年。復踏 澗石。十五里至橫嶺關巡司。歷留莊隘,絕崖深谷,數 十峰駢肩而立,如犬牙互挽,僅通澗流,旁無行道,紆 委嵌次,盤水擇徑成十八度,悉履亂石,無嘉步也。山 罨兩壁,新綠映空,石勢兀眼。又種種作奇,碎劃巧發, 或巉崒如鋸,或擁屏盾布,或突額前拜,或若砌就,或 若刺製,或鞏盤據,石青紫黑,雜陳成錦。玉泉瑤草,鐵 嶂丹巘,鳥聲傳壑,風力拂垂,宛在地藏中隔界。塵世 一無事事獨清流鎮日與頑氓競撞。尋罅潛奔現,無 意沸爭。
《平陽人物誌序》張昌
編輯
洪武乙卯,昌在成均,鄉友張君定方走書來云:「某承 先人之志,纂集鄉邦前代人物,上自唐虞,下迨宋、金 元氏,凡載諸簡冊者,得數百人,目曰《平陽人物誌》。子 盍序之。」昌乃言曰:「天生才也不數,而其功業之所成, 亦有大小之分焉。有澤被當時、功遺後世,為天地立 心,為生民立極、垂法萬代者,若堯、舜、禹、湯、皋陶、稷、契」、 巫咸、傅說,聖賢之倫是也。由是而下,代不乏人,春秋 時則有晉諸卿及師曠,亥唐荀息、百里奚;戰國時則 有豫讓、田子方、段干木;在西漢則有霍光、衛青、張昌、 馮奉世;東漢則有鮑永、關羽、徐晃、賈逵,晉則有鄧攸、 郭璞、衛玠,隋則有王通、陳茂、韓擒虎,唐則有張元素、 薛收、裴度、裴洎、司空圖、陽城柳子厚,宋則有孫明復、 侯師聖、司馬溫公、趙忠簡,金則有馮內翰、李鶴鳴、李 莊靖,元則有郝文忠、徐文靖、李秋谷、王康莊。或出而 謀國,雄長諸侯;「或效忠報主,死節服義;或隱居不仕, 師表一國;或身居將相,掃空塞漠,勒銘燕然;或身任 社稷,事效伊、周;或領郡撫民,治功居最;或英義絕倫, 氣奪三軍。有講道授業,樂育英才者;有位登元相,身 係安危者;有功加當時,中外畏慕者;有首冠巍科,名 輝一日,文章傳後者;有出使敵國,抗節不屈,不辱君 命者;有歷官清要,風節峻厲,為一代正人者;是其表 表特著,足為後來之楷範焉。」其他或以行稱,或以材 顯,雖大小不倫,而各有可取。是何也?平陽乃堯、舜、禹、 湯之故疆也。其遺風餘澤,至今藹然尚存。故歷代人 材之生其間者,多忠厚而質實,守禮而貴義,憂深而 思遠。原其所自,實由聖人之德化淪肌浹髓有以使 之也。使後之覽是編者,聞聖賢盛德遺風之遠,英哲 功業節義之異,將有感發而興起焉,則於世教之補 豈淺哉?予也生乎堯舜之邦,世為堯舜之人漸濡其 化也久矣。惜乎德薄才劣,空老無成;立功立事,無補 於世,視前代之賢哲,實有厚顏。然得託斯文於編首, 則誠幸矣。故於定方之請,不敢以鄙陋辭,特為書此 雲。
《鹽池圖記》祝顥
編輯
鹽池在解州境內,其地實唐虞故都,《禹貢》冀州之域。 周、秦為晉、為魏,歷世沿革,分併不同,而今則隸於平 陽統轄。其官署之司,稱河東、陝西者,以地居大河之 東,而鹽行陜右故爾。池附中條北趾,東起安邑,西抵 州郭,廣袤周匝,凡若干里,誠天造地設之區也。池之 旁,有堤垣,有渠堰,有神祠、公館之所非一,則皆因地 而有者焉。天順初,金壇史君孔昭以戶部郎中來為 運使,勤於職務,訪求遺闕,意謂「是司自開始以來,代 有建置,載諸誌乘,皆可考見。顧於是池獨無圖誌以傳,則夫四方之遠、百世之下,有志以續方輿、序貢賦 者,何從徵焉?使徒游心想像於文字之間而莫得其 真,非闕典歟?」於是謀諸同官,命工作圖,狀池形勝,纖 悉必具,將以勒諸貞珉,摹傳流布,不遠千里,徵言記 之。予聞史君之在河東,多有興作,率求館閣之文,鋪 張紀述,足以傳遠。今乃猥及於予者,不以予嘗熟遊 其地,見之真則必說之詳,說之詳則可以傳之遠邪? 抑予嘗觀於是,而竊有感焉。夫自兩儀奠位,五行殖, 則天一生,水潤下作,鹹,而鹽出焉。然其出非一種,成 非一名。彼海居百川之左,井踰九軔之深,潤下味鹹, 煮之為末,名曰「散鹽」,固其理也。今河東地高,無川澤 之瀦池,深不及數咫尺,水雖鴻鹵,無事煎熬。惟於炎 夏驕陽一蒸,南薰四拂,則池面參差,層湧疊出,須臾 凝結,爛然若春葩秋萼,光彩眩人。薄暮丁夫出之,場 堆露貯,晶熒的皪,皆成粒顆,名曰「瑞鹽」,歲登課額若 干萬計。葢其全出化工,匪假人力以濟民生,資國用 與海分功,豈非天地自然之利歟?夫以是池生民之 寄,功用之溥若此而不有圖像示人,則諮詢雖累牘, 安能擬諸形容哉?故圖者,所以肖其形,而默示人於 不言之表者也。自龍牒浮河而羲畫彰,龜文起;洛而 禹疇敘,圖籍之興,肇於此矣。若吾《孔昭》,可謂知所本 者歟!吾知是圖之出四方,覽者不費詞說,而池之勝 概瞭然心目間,雖百世之下,亦可按而得之矣。故為 誌之,使知孔昭之作,其於世道誠有補雲。
《遊王官谷記》呂柟
編輯
「王官谷,唐司空表聖隱居之地。前少參許君德徵所 重修,今臨晉君丁君仲本增飾之,招道流以居守者 也。往時諸友多言其勝。涇野子至解之,再月,偕丘孟 學往遊焉。」馬至故市,西折而南,谷水北流入市,即貽 溪。沿溪南行五里,至谷口,路多巉,巖石礙馬,赤棘夾 路掛裳衣躑躅至先門,伏馬而過。道流引登高致門, 門下砌石,百級夾挾之,而後能上,見危閣焉。北過休 休亭,拜表聖畢,則日已暮。乃北過了了亭,飯於聚仙 堂。有侯沂、段緩兩生,讀書於白雲洞中。白雲洞者,元 孤雲子李了了庵所居,以學休休者也。臨石泉橋,望 天柱峰,見群山四周,孫子環拱,而此峰孤高插天,與 故市街所望益不同,蓋其峰南之崇山又遠也。渡橋 夜與孟學連榻於石泉洞中。洞在天柱峰根,其前有 清流自東瀑布泉引來,而西為小池,欄杆護焉。寢洞, 談今古,論經籍,久而後能寢。晨興瞻表聖像,飄然有 出塵態。讀《休休記》,其抱經濟才,與時不合而隱,甚可 痛惜。但末題「耐辱居七」則,又病其隘也。壁間多宋、元 人詩,皆有思致。徘徊遲久,道流引登西山,觀秦王硯。 硯大如碾盤,無口,下如尖底。磑表聖《山中記》已有此 名,自硯傍不由故徑,懸下蒼崖,觀雙人石,石在天柱 峰中西北,倚峰而立,有圓石二枚,恍如人面狀,又似 北望秦王硯而欲濡毫者也。或曰在天柱峰東者為 真雲。道流又欲西觀藏雪洞,北至蘆葦泉,言洞常出 雲,而泉更甘冽,為曹仙姑地,乃未往,直趨掛鶴臺。瀑 布自天柱直下,而臺在其左傍。鶴二月來,五月生子, 去有懸草眠跡焉。臺東同孟學四人,各據一石而坐。 北瞰天柱,益突兀,有四瞻雲日俱無影,止有「一峰高 接天」之句。欲東升以觀東瀑布,道流難之。又欲南進 以睇黃河,道流又難之。乃嘆曰:「天下奇觀,豈可盡哉!」 遂北反,坐聚仙堂而飯,時已辰巳間。飯已,東遊豬耳 山,東南至瀑布。登懸崖以觀之,聲如雷轟,貌如雪舞。 瞻眺更久,乃下崖傍流而行。北至柿林,臨流編空磯 上。孟學坐一孤嶼,有僧在樹頭摘柿而落紅滿地,吟 興具發,孟學得二絕一律,予得六絕,兩生皆有一二 絕。僕人自故市沽酒者至,道流菹以鮮蕨秋英,乃滌 巵澗中而傳酌,蓋不羨古流觴也。遂北至觀泉亭,則 東西瀑布合流之地,即表聖之濯纓地也。徙倚移時, 詩成而還。問修史覽照,瑩心九籥,擬《論語》亭及一鳴 窗,道流皆曰:「忘之矣。」乃謂孟學曰:「柟常薄唐詩人,若 表聖者,豈可以詩人自柟?」舊過聞喜,以塵事問德徵, 時已休矣。「今見其所舉,予見笑於德徵者多哉!」遂歸 聚仙堂,取宋御史壁間詩韻與孟學賡和之,後寢。又 明日,自石泉洞南登,路如蚯蚓,柏檜交錯難進,乃以 手附道流背一皂,又以繩引道流手而後上。至秦無 隅塔前,北望不見峨嵋坡。是日微陰,蓋予已出雲霧 之上矣。盤曲再登,至李孤雲塔,孟學嘆曰:「世之廉夫 清士,不用於時,避世而至此邪?則豈非時輔之失哉?」 予笑而未諾。又東繞而上,至八仙洞,洞己到天柱峰 腰。洞口俯瞰,乃謂孟學曰:「彼李孤雲者,風斯下矣。」出 洞欲直上天柱之頂,道流皆謂路不可行,扯予衣帶 脫然予努力勇往,幾至其頂。俯看八仙洞,又渺乎其 下。當其飄然之意,蓋又非此流所能語也。又嘆曰:「不 知當時表聖之足履,德徵之攀緣,曾至此否乎?」孟學 曰:「可記之,以諗表聖與德徵。」於是仲本聞之,使段生 三取而勒諸石。
===有實惠垂世,自應崇報不朽,而況於開物成務之聖 乎?」吾獨怪夫「世教之日詭也,不崇正而趨邪,不務實 而尚虛,不尊聖而媚佛。至於古昔聖賢,其先世常有 大功德於民,而陵墓丘墟,衣冠荊棘,牂羊遊踐其上, 而牧豎寢處其旁,曾不顧盼及之,俾得抔土而託處」 焉,亦可慨矣!昔黃帝軒轅氏得六相而天下治,神明 至,《風后》其一也。彼其紀天周地,造律製裳,刳舟作室, 經土設井,賓服裔彝,惇化鳥獸,為萬世章程。鼻祖至 今,藉其福澤不衰。《志》稱其生於解而葬於蒲,今蒲之 蕉盧里,相傳有風后塚。睢鄉坡渡,皆以「風陵」名,其來 久矣。乃荒丘彝削,封識不存。鞠為民「田,將尋耒耜。嗟 嗟生也,澤萬世而後不得安,尺寸其崇報之謂何?」蒲 太守從諸生議,請之。郡守計建廟,歲祀,上達臬大夫 及守巡兩大夫。諸大夫可其請,各捐俸以助役,州守 以下各有助。工遂就。凡蓋享堂三間,門樓一間,東西 廊房六間,易民間地五畝零,南北長四十九步,東西 闊二十七步。界石位表,堂宇輝煌,風后之德澤,恍然 如新也。或曰:「軒轅之風邈矣,山摧川實,凡幾變更,荒 塚《黍離》,孰辨蹤跡?風陵有名,實耶虛耶?」余曰:「然。獨不 聞風后之所以相乎?昔軒轅以大風入夢,得風后於 占,爰立作相。夫夢與占皆虛也,乃相之,而天下果治, 則夢占虛而致治實矣。《古志》有載鄉渡有名登斯堂 者,或」有感曰:「夫夫也,拮据於百代之前,而尚能使百 代之後崇報若此,未必無興起之想焉。」則志與民虛 也,而感人實矣。故余嘉其有裨於正學也,而為之記 其始末。臬大夫李公諱長庚,楚人;守大夫周公諱傳 誦,秦人;巡大夫周公諱汝器,浙人;郡太守黃君諱道 亨,亦秦人;州太守張君諱羽翔,亦浙人。而董其役者。 省祭官杜述並得書。
《皋陶廟記》韓文
編輯
出洪洞縣南十里,有虞士師皋陶氏廟在焉。為堂三 楹,庭稱之。規度卑隘,非直無以容俎豆、崇吉蠲,而庭 與堂亦頹然弗治。嘉靖癸未秋,巡按御史萊陽王公 秀過而陋之,乃擘公帑之餘若干緡,以授平陽府推 官喬年董縣之主簿王垾新之。為享堂一,視昔,加崇 焉。為內外庭二,廣視昔修倍之。為重門一,為棹楔於 通衢,又一則視堂若門之宜,以為之制。而總署曰「有 虞士師之廟。」廟成,謁記於文。文惟士師,古明刑官也。 古之刑非侈為條約,待其入而敝之,如今之為也,有 教之道焉。教者何?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倫也。 古之君,如堯、如舜、如禹,皆慎徽敦典,以端是教於上; 而下之為臣者,惟明夫孝友睦婣任恤之刑,以弼是 教之行耳。《皋陶》之謨曰:「慎厥身,修思永,敦敘九族。」意 蓋可見矣。斯義不明,世之人遂有薄倫理,騁嚚訟,以 犯於有司者矣。甚或出其不逞之辭,以邀庇於神,幸 而售焉,則曰:「神誠予副也。」則操壺榼群巫覡以醉且 嬉於廟,而卒莫有悟焉。嗚呼,教之不明,一至此哉!聖 人過化之邦,固亦有是邪?御史氏過平陽,既新堯、舜、 禹廟器,茲復出其餘以新斯廟,豈惟致其力於一代 君臣殷祀之間哉?亦示之教耳。教之興,則民之興可 卜矣。紀其事而繫之以歌,且曰:使後之執祼奠於斯 廟者,聞皋陶之德,如將見皋陶焉。歌曰:「惟天生民,若 有恆性哉!惟辟奉天,厥性之盡哉!惟臣祐辟,惟刑之 慎哉!」性之弗盡,教曷成?教之弗成,刑曷侀?在昔先民, 惟性之明。惟性之明,惟教之興;惟教之興,刑期無刑 哉?惟彼陶唐,有此冀方,春秋報祀,曰:此方之常。我祀 既辰,我廟既新,匪神之私,惟爾教之陳。爾教既陳,爾 民既新。惟從欲以治,休於神,神歸乎來哉,惠此方之 民哉!
《平陽府儒學記》薛瑄
編輯
平陽為山右之大郡,統屬三十有五,而郡學實人材 風化之所自出,為支屬所觀法焉。郡之政固非一端, 宜莫先於學政。今姜守德政,三衢名家子,蚤遊太學, 出令上元。上元為應天劇邑,素稱難治,姜守歷職九 載,法無不舉,遂陞禮部郎官。又三年,再陞知是府。蒞 任之初,進謁大成至聖文宣王廟庭,退見神廟學舍, 率多敝陋,及配室當立而未備,守因志諸心。及半載 間,值時豐人和,乃區畫埏埴之具,斲削之材泊百需 既合。於是僦工集役,先作神廟,次作明倫堂,作學門, 以及師生宅居退室,繚垣道塗,靡不增修完整,坦易 平直。又表「頖宮」之扁,覆以重屋。始事於天順五年二 月,凡五閱月而訖工,學舍為之鼎然一新。郡博葉純 洎同官諸生咸願刻石以紀其事,乃來求余文。余惟 道之大原出於天,若昔唐、虞、三代之教人,雖名有不 同,而皆本於道。蓋道之明即人倫之明,考諸載籍可 見已。自孟軻氏沒,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顏、曾、思、 孟之道不傳,至漢、唐以來,間而設學立經,置師弟子 員。然道之既鬱而不傳,而其所以為教為學者,徒矻 矻於訓詁名物口耳枝葉之淺陋,甚至惑於異端,雜 於功利,汨於百家眾技之偏曲支離,雖有磊雅行愷增廣生員,如漢唐之盛,亦徒侈當時之觀美,卒不能 究大道之歸,以復隆古明倫之盛。至宋河南二程夫 子出,始有以接孟氏千載不傳之統,於是發明「性即 理也」,以見道之大原出於天,表章《大學》《中庸》,相表裏 為學之次第,造道之閫奧。次讀《論語》《孟子》《周子》,以「剛 柔善惡中焉而已矣」,謂為師之道,張子教人,必欲變 化氣質,復天地之性。至朱子會萃周、程、張子諸人,而 愬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魯、鄒之道,註釋《大學》《語》《孟》《中 庸》為講學之本,又集《小學》為大學之根基,以至《詩》《易》 既有傳義,諸經亦發其大旨。《資治通鑑綱目》則理一 天人,義兼巨細,由是教人之法大備。雖所入之塗各 異,而其要歸皆本於明道、明倫,如唐、虞三代之教然。 當是時,雖與同志講論往復,極為明備,然屢為狂言 所扼,竟莫能施其教於學政,達其道於天下。逮我皇 明,統一萬方,道隆千古。內建國子監,外設府州縣學, 而師弟子之所以講習《小學》《四書》,諸經史之義理,皆 本於周、程、張、朱之說,以求堯舜以來千古聖賢之道, 而前季訓詁詞章,異端功利、偏曲支離諸說,皆不能 有雜乎其間。由是濂、洛、關、閩之學得以備明,學政盛 行於天下,而大有以復古昔明道、明倫之盛。今平陽 郡學,人才風化所關,姜守知為政之先務,而新化理 政,事神育才,咸有作為。今為師、為生徒者,其必盡思 聖朝建學之意,相與篤志,講明正學而無怠。庶幾人 材所出有實用,而風化之美亦延及於支屬。所謂「明 倫」者將不為虛語。斯於姜守之興學與有稱焉。於是 乎書。
《遊龍門山記》薛瑄
編輯
出河津縣西郭門西地,三十里抵龍門下。東西皆層 巒危峰,橫出天漢。大河自西北山峽出來,至是山斷 河出,兩壁儼立相望,神禹疏鑿之勞,於此為大。由東 南麓,穴巖搆木桴虛,駕木為棧道,盤曲而上。瀕河有 寬平地可二三畝,多石少土。中有禹廟,宮曰「明德」,制 極弘麗。進謁亭下,悚肅思德者久之。庭多青松奇木, 根負土石,突走連結,枝葉疏密交蔭,皮幹蒼勁偃蹇, 形狀毅然,若壯夫離立,相持不相下。宮門西南一石 峰,危出半流,步石蹬,登絕頂。頂有「臨思閣」,以風高不 可《木甃,甓》石為之。倚閣門俯視大河,奔湍,三面觸激 石峰,疑若搖振。北顧巨峽丹岸青壁,生雲走霧,開闔 晦明,倏忽萬變。西則連山,宛宛而去,「東視大山,巍然 與天浮。南望洪濤漫流,石洲沙渚,高原缺岸,煙村霧 樹,風帆浪舸,渺茫出沒。太華、潼關、雍、豫諸山,彷彿見 之,蓋天下之奇觀也。下蹬道石峰,東穿石崖,橫豎施 木,憑空為樓。樓心穴板,上置井床轆轤,懸繘汲河,憑 欄檻,涼風飄瀟,若列禦寇馭氣在空中立也。復自水 樓北道出後百餘步」,至石谷,下視窈然。東距山,西臨 河谷,南北崖相去尋尺,上橫老槎為橋,蹐步以度。谷 北二百舉武小祠,扁曰「后土。」北山陡起,下與河際,遂 窮。祠東有石龕,窿然若大屋,懸石參差,若人形,若鳥 翼,若獸吻,若肝肺,若疣贅,若懸鼎,若編磬,若璞未鑿, 若礦未爐,其狀莫窮。懸泉滴石上,鏘然有聲。龕下石 縱橫羅列,偃者側者、立者,若床若幾若屏,可席可憑 可倚,雲氣陰陰,雖盛暑不知煩燠,但悽然寒肌,不可 久處。復自槎橋道,由明德宮,左歷石梯,上東南山,有 道院,地勢與臨思閣相高下,亦可以眺望河山之勝。 遂自石梯下棧道,臨流觀渡,並東山而歸。時宣德元 年丙午夏五月二十五日。同遊者楊景端也。
《恩賜紫金山記》呂乾健
編輯
曲沃南數里許,有紫金山,峰高嶺峻,為邑巨屏。山間 一區,林叢可廬,泉甘草美,蔚然清秀。遙望之,有蓬島 仙屋之趣。元末時,邑西關廂郝公修已卜築於茲,耽 玩山林,怡情翰墨。丙辰,以明經擢天下第一,尋授戶 科給事中。犯顏諫諍,無忝《骨骾》。且慈祥樂施,至以常 俸賑給軍士。時都下皇城役作,公與督焉。民苦無水, 往往有至死者。公求羅鎮撫井,被叱,公將自縊。忽上 微行詰公,公以鎮撫事對。上怒,命公為刑部監斬官 而勦。鎮撫役民萬億,得水而濟者,公之力也。後官至 刑部郎中,年老乞骸骨,允歸。負囊步履,道路間關,觀 者苦之,而公怡如,略不介意。上疑其有私,詔回驗之, 止攜俸一錠而已。既放復驗,則前金稍減矣。詰之,則 曰:為旬日路費故也。上悅曰:「真廉官也。」乃以操持清 介、明刑弼教褒焉。隨賜公所居紫金山。其山東至大 水峪,西至照殿峪,南至石門界溝,北至沙坡,為養老 計。且命子孫世守之,賦其稅五斗焉。噫嘻!國法森嚴, 群臣多以奸貪被斥,獨公忠廉,故荷眷殊深。萬曆辛 巳歲,邑令沈公承均田,命丈及此,詢賜山之由,矍然 曰:「君命不可違,公德不可晦也。」即給符於其後。蓋為 異時貪暴者虞耳,故立石以記之。
《鹽池問對》呂子固
編輯
正德戊辰秋,逸人逾河西遊,登梁山之巔,觀秦川之 勝,下歷宜川,歸息坂底。有羽士接延起,問曰:「先生世
居河東之解,解有鹽池,其形何似?」逸人曰:「近在解城之東,遠至安邑之左,南限中條,北濱峨嵋,形若沐盤,平如砥石,袤狹廣長,幅員百里,花浮地面,雪湧水底, 誠天設地造之區也。」羽士曰:「弟子少遊幽燕,歸經青」 齊。彼之鹽或出於土,或煮於海,則有盆鑊之勞;將入 蜀川,順流淮浙。彼之鹽或汲於井,或掃於滷,則有煎 熬之苦。至於山崖草木,皆假人力,何獨此鹽若天然 乎?《逸人》曰:「水惟潤下」,潤下作鹹解池,下深百仞,傍多 輔相。北有淡水泉,乃幻化鹽花之腴。南有分雲嶺,乃 屍主鹽澤之神。東南有鹽風洞,鹽花「得此,一夕而成。 東北有湧金泉,鹽花以此滋養而生。然鹽雖賴水多, 水多亦能敗。故池外有垣,垣外有塹,塹外有堰,連環 數重,渟蓄百水,俾滲漉潛入,交相培養,方成作鹹之 利。故大鹹,魚鱉不生,性溫,隆冬不冰;春秋生鹽多硝, 夏月生鹽獨美。若春葩之媚目,秋萼之耀日,晶瑩百 里,取之不窮,誠大寶也。」羽士曰:「敢問生育何如?」逸人 曰:「在宋池次為溝,布畦其間。歲以二月一日,畦戶入 池,蓋庵治畦淘溝,俟風日至,引水灌種,水深一二寸 乃已。經數時,水面鹽花浮上,若凝脂皎雪,謂之塌花, 以其必擊塌而後成鹽也。乃用木朳遍打,沉於水底, 風力滾蕩,逼以烈日,映水視之,若編貝然,色即潔白, 粒如」斗顆。歲旱色乾白,粒細而芒。霖雨過多,日色不 烈,則青頭色。正南風或正東風則紅白顆成小印子 狀。東北、西南風則塌花不浮,滿池如沸稀粥,謂之粥 發。其味苦澀不堪食,刮棄畦外,俟風轉則上水收種, 俗謂「朝種暮收」是也。國朝和氣所召,川原呈祥,不必 治畦灌種,蓋池以瀦水,下有淤泥,中有鹽「根,根上有 鹽板。歲四五月,烈日映池,水面生花如薄冰,東南鹽 風震蕩,其花翻花,枝上自成顆粒,古謂之漫生鹽,今 謂之斗粒鹽。若得小雨,則顆愈鮮明,故曰顆鹽也。」羽 士曰:「於古今何如?」逸人曰:「青州貢鹽,未聞解鹽。」《周官》 以鹽人掌鹽而有鹽。鹽謂不煉治者,蓋解鹽也。《穆天 子傳》有「安邑觀鹽池」語。《左傳魯成公六年》有「晉人郇 瑕沃饒近鹽」之說,則解鹽載之籍亦久矣。秦之鹽利, 二十倍於古,猗頓富與天子埒。漢以山澤為私奉,唐 以鹽鐵佐國軍,則解鹽之利博矣。宋則解鹽通商,陝 京為便,商以納錢之鈔輸鹽務,官以給鹽之鈔在解 池,公家無輦運之勞,民用無泥沙之雜。爰至於元,雖 取用解鹽,「而興替不常。國家以鹽通商,以利佐邊,故 封以牆塹,巡以警邏,而又統以風紀,民不得竊,商不 得冒,防範周矣。」羽士曰:「沿革何如?」逸人曰:「自鄭當時 舉齊之鬻鹽者,解鹽在官始悉。後魏及隋,嘗舍其禁, 與民共取,但富民獨專利,貧者重困,乃復歸於官。唐 隸度支。五代漢置解州榷鹽院。宋分兩池為兩」場,置 官八員,而州亦有榷鹽院,守貳領之,總其事曰「制置。」 金因之。元初置司於池之北阜,曰路村,後罷解鹽使, 徙陝西都轉運使於路村,罷西場為兩場。故明朝因 兩場之制,鹽歸司。成化末年,撫鎮奏開東場於安邑, 西場於解州,又添中場於路村,均沾其利矣。其食鹽 之廣三,省十,府、州三十二,縣一百八十九,則山西平 陽、澤、潞、遼、沁、陜西西安、延安、鳳翔、漢中,河南開封、懷 慶、南陽、汝寧也。羽士稽首曰:「微先生,則弟子未知其 由矣。」
《存恤良民以輯流寇議》王臣直
編輯
流寇之起於秦也,二年於茲矣。渡河而犯晉,自崇禎 三年二月始也。賊一渡河,即侵平陽地界,土著之兵, 寡弱不敵,不得不調邊兵,往返須二十日,居民望之, 未免為西江之水。保全雖多,蹂躪者亦不少。是以蒲、 滎陷矣,因而掠鄉、吉,因而掠洪、襄,因而掠絳、太,又因 而掠津、稷矣。西漸而東,北漸而南歸,則飽載來復,蠶 「食河東三十六州縣,傷殘數十餘處。今幸勦賊之局 漸有頭緒,而臣直竊於此時更欲下一先著,陽則弔 死恤生,實陰以散賊之黨,而捷收吾勦之功也。始之 寇晉者秦人也,今寇晉者半晉人矣。二三月間從賊 者十之一六,七月而從賊者十之三,至今冬而從賊 者十之五六矣。秦盜掠而晉民貧,晉民貧而晉盜生, 晉盜生而秦盜益勝。」今欲除秦之盜,莫先欲除晉之 盜,欲除晉之盜,莫先欲撫晉之貧民。貧民得撫,使其 知為盜而得生,不如為良民而得生。使其知為盜,雖 暫生終不免於死,為良民可終身保其餘生也。如是 則晉之從盜者寡,而秦盜之黨自孤矣。然輯撫晉民, 非憑空文消其邪心也。貧民之信其饑寒,甚於《信》上 之空文;貧民之信其從賊搶掠免於饑寒,甚於《信》上 之空文。輯撫免於饑寒。蓋緣搶掠目前即有成效,而 空文撫循尚在河清難俟之際也。今實為晉民計安 全,當先移檄查平陽所焚掠者某州縣,州縣所焚掠 者某村落,村落所殺傷者某民人。隨出示云:「殺死者 即免其人之門差,殺傷者免一年,以為安養之需。」凡 賊所焚掠之村落,盡免崇禎四年之稅糧。賊之所到, 殺傷人民殆盡,婦女擄逃殆盡,廬舍火盡,財物掠盡, 牛羊驢騾食盡,耕農器皿焚盡。至於黍穀稻麥,人食 所餘者,盡以食其馬;馬食所餘者,悉付一燼矣。不但貧者貧,富者亦貧;不但貧者乞,富者亦乞。「昔入其鄉 而老幼子婦熙熙也,今惟有殭屍枕藉於道耳。昔井 廬桑麻蔚然可愛也,今一望丘墟,人煙斷絕矣。除一 面速行蠲免外,更令各州縣煮粥,以活啼饑之民。計 一斗二升米,日可食三十人,一石二斗米,日可食三 百人。計正月二月,大州縣不過五百金,小州縣二三 百金。即可使焚掠之餘民」皆樂生全,而潛消其不肖 之心也。而或者曰:「數州縣一年之糧,邊需孔亟,何以 應之?」不知養兵原以安內也。內地傷殘,視外患更為 迫膚。若使晉地賊盜橫起,則征調之費,奚啻一年蠲 免之糧?今以蠲免之美政,陰使我民化其邪心,所省 者又奚啻一年蠲免之糧也?且不行蠲免之害,更有 不忍言者。今即不免,恐啼饑號寒之民室家未聚,何 能急公?如徵之而聽其不完,是我不免民,民自免也, 與蠲免同。如嗔其不完,而竹皮木囊以苦之,非希聖、 希賢之民,未有不從賊者也。況我以刑法促其生,而 賊又以飽煖餌之,此不盡驅我民為賊不已也。且此 時蠲免之令,免僅一年,一年以後,仍在官耳。不「然,束 手不能應公,惟有從賊。從賊之後,難即歸正。我不免 一年之糧,將數年之糧,皆為烏有。」是免者之所得多, 而不免之所失更多也。使當秦盜初起,而早下蠲免 之詔,秦盜必不多助,至此及今,而始議蠲免,亦晚矣。 秦既失策於前,晉豈可失策於後也?則今日宜早布 德音,以活此瘡痍之民,以安此「動搖無聊之眾可耳。 倘舉之不速,恐窮民生心,苟且求活。秦掠晉,晉復掠 晉。至於掠無可掠,勢不南掠中州,必北掠燕薊耳。畿 輔震動,為患愈深。當事者鰓鰓於賊之愈勦愈勝也, 始議蠲免,始議賑恤,其能有及乎?請諸上臺,體天子 嘉惠元元之意,當為地方圖萬全也。晉民獲安,然後 查秦民之戶籍」,延宜一帶有事於四方者,限以日期, 許其還家自新。本之以至仁,動之以至誠,士仍歸士, 商仍歸商,農仍歸農。軍士失伍者,亦各隨願歸伍。其 前日之罪,概寬不究。若仍不悛者,然後置之「不赦」之 條也。至前三教告,或秦民亦有革心之日乎?草莽之 臣,言無可採,生民之志,夢寐難忘。謹議。
《稷王廟記》王時濟
編輯
稷山在邑南五十里,有廟祀稷古矣。按地界,唐虞畿 內,曩稷為農師居此,故以名邑雲。累朝尊奉,太常定 甲,以夏四月十七日,邑大夫率禮嚴祀,肅若令典。惟 廟棲山巔,風雨易蠹,雖有作者,各沿儉陋,承事不敬, 神明弗歆,有以哉!隆慶丁卯,安化孫侯倌至,澤敷百 里,崇秩群祀。未幾,祗謁廟廷,慨焉興思,銳意作新,謀 諸吏民僉曰「如願。」乃捐俸易材,即山取石,工獻功,民 樂役經始。己巳七月,越庚午告成。正殿三間,前甃露 臺,方十四丈五尺,周築蕭牆。露臺東過蕭牆,別殿三 間,祀姜嫄。臺南甬道左神廚三間。自甬道東行折北 為官廳三間。稍西鐘樓一間。外甃石垣,厚六尺,高倍 二之三,繚亙幾十丈幾尺。役畢,耆老劉尚禮,介司訓 華陰屈君徵、淶水劉君廉列狀請記。余觀古先聖哲 王,有功德大造於民者,天下後世罔不尊禮,各祀有 土,以示崇報。載惟后稷,生赫靈異,出毗勳華。當夫民 奏艱食,憂及堯舜,爰教稼穡,以開粒源。故《詩》曰:「后稷 之穡,有相之道。」若乃禹拯昏墊,匪食曷生。故《詩》曰:「奄 有下土,纘禹之緒。」契敷五教,匪食曷淑。故《詩》曰:「無此 疆爾界,陳常於時夏。」由茲言之,堯、舜同君,不無讓德 焉;禹、契同臣,不無讓功焉。他可知矣。於惟大哉!用是 培西周之業,克代二王;享南郊之祀,綿及八百,宜也。 雖繼世以來,禮廢員丘,歲時殷薦,獨隆此邦。若曰生 所理者,神必安爾。肆我孫侯,治邑,課農教穡,率乃舊 章。家安耒耜,民迄康食。尤以神宇所在,宜崇瞻仰。遂 振久圮之基,克成維新之觀。所謂「既成民而致力於 神者,非邪?自茲神妥時格,益永休和。歲乃豐穰,俾藉 貺於無疆」,皆侯之賜也。夫善舉必書,紀事之責;況乃 盛德,惠及神人,可無述焉。敬勒嘉績,昭垂遠裔。復繫 以詞,俾祭者歌之。詞曰:「於穆后稷,立極配」天。愬茲稼 穡,迄億斯年。何以報之?於登於豆。秉德維虔,亶胡以 臭。新廟孔碩,敬哉明侯!神用時享,福祿來遒。
《表忠祠記》舒遷
編輯
「表忠祠曷為建也?」曰:以表忠也。忠曷以關龍逢也?曰: 三代以來稱諫臣以關龍逢為首也。按《志》,關龍逢,安 邑人。今其墓在邑東北二里許,有司歲再致祭。然祠 宇弗稱,行道者惻,當事者靡寧。遷來而慨焉,則謀諸 郡尹曰:「惟時缺典,亦時孔遑。爰詘舉嬴民,時用匱余, 其如何?」遷曰:「艱哉!」則謀諸司長。司長曰:「惟時缺典,亦 時孔遑。適其有嬴,宜歸於公。」酌而益之。謀曰:「不匱。」遷 曰:「『時哉』!則謀諸耆士大夫,耆士大夫曰:『不勞而民,不 煩而力,報稱禮崇,式敦勸典,亦用為吾土之光,夫子 其何憚而弗力』?」遷曰:「有是哉!」乃命經歷崔岳。諏日鳩 工,卜地於城之東門。厥土維剛,厥位維陽。構為堂十 楹,後為別室四楹,又為寢十楹,前為棚四楹,又前為
門十楹,東西各為廈十有二楹,樹坊曰「表忠。」中為龕三坐主南向,東列主關武安西向,西列主關子明東向配之。蓋慕其德,思及其子孫,嗅其風,不忘其後世 也。況夫烈而且賢者也。祠既成,僉謂遷宜有言。遷曰: 「余何言哉?古之人有言曰:『成天下之事難,死天下之 事易』。」夫龍逢顧不得為難,而僅得為其易者,亦可悲 也已。有商之季,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蓋去者有全宗之義,辱者有圖 存之思。義不可去,而思難以圖存為比干者,亦惟死 而已矣。然則二子之死,其究一也,況奮於千百年之 上者乎?嗚呼!言於其可言也,其言行可以無僨國之 戚;死於所可死也,其死安可以無罔生之辱?千百世 而下,景仰咨嗟,望其鄉猶陟其堂,想其人猶覿其面, 非所謂不隨生而存,不隨死而亡,得天地之正氣,浩 然而獨存者乎?雖然,泰山喬嶽與齊其高,冬霜秋日 與爭其嚴,志士仁人之名,屹然天地間,而其國安在 哉?是故與其知有龍逢之忠,不若知有伊「尹之任;與 其知有比干之仁,不若知有夷、齊之義。」嗟乎,此又二 子之微焉者也。遷於是重有感焉,遂三嘆而書諸石。
《弔虞城賦》〈有序〉王翰
編輯
序曰:「《春秋哀公三年》書虞師、晉師滅夏陽。」 五年書「晉人執虞公。」 以貪賄為首惡,亡德不與滅也。自有宇宙來,瀆貨而無厭,背親而棄義,挾勢以陵人者,無不取其滅亡也。予典教平陸,親履故墟,徬徨而不能去。悼荀息之詐諼,傷宮之奇之忠諫,百里奚之明見也。賦以弔之。辭曰:
「繄虞郭肇封兮,實皇姬之同宗。桓莊之懿親兮,匪執 道之不恭。」彼詭諸之蠶食兮,魏耿霍以從庸。寶以啗 虞兮,其狙尤羞也。舉夏陽之有言兮,南鄙之仇也。襲 虞而劫君兮,盜賊之尤也。虞公而棄民兮,惟鬼神之 是託。冒賄以迷惑兮,曾不恤而顧噱。杜忠諫而不省 兮,且媚強以擠弱。奉玉馬而俘獻兮,未聞縢秦而錯 愕。井伯仇而嘿嘿兮,惛懵之靡也。宮之奇款實兮,知 國之不可倚也。《五羖》先事而遠逝兮,禍不可得而止 也。貪禍而樂亡兮,寧死而不知;興彊而滅人兮,適足 以自夷。元聖誅往兮,為來者監茲亂曰:「流潦淫兮舊 道改,深隍平兮故城素。顛軨而不知其處兮,斜日墜。 穢草滿兮溝塗橫潰。悼古以攄辭兮,弔西風於一酹。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