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367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六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百六十七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六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六十七卷目錄

 遼州部彙考三

  遼州風俗考

  遼州祠廟考

  遼州驛遞考

  遼州兵制考

  遼州物產考

  遼州古蹟考

職方典第三百六十七卷

遼州部彙考三

編輯

遼州風俗考        州縣志

編輯

《舊志》稱「民性淳樸」 ,士其民之首也。但憂道奪於憂貧,謀生急於繕性。

遼境所在,皆山林岡阜,不通孔道。其民財窮性拙,鮮事商賈,作息之餘,並無生計。近多傭力他鄉,擔負經營,以苟全朝夕。

遼居太行絕頂,四月冰解,八月飛霜,風氣大寒,耕者鮮獲。

鄉儀

冠禮久不行,惟婚禮,州之士大夫猶量貧富,略倣六禮行之。指腹割襟,乘凶論財之陋,在齊民往往有焉。喪制在《詩》禮之家,席苫枕塊,哭踴備儀,知遵家禮行之,凡民雖喪儀無節,而附棺附身,亦稍知誠敬。至於祭禮,祭不欲數,亦不欲疏。近世疏則有之,數殆未也。州中家廟無建,每搆木龕,棲主於內,以薦享之,而墓祭為多。雖《祭義》、「祭儀」 未必如禮,亦不失反本追遠之意耳。歲時元日,夙興,設香燭果饌,祀神祀先,拜尊長,出拜鄉黨故舊。

立春前期一日,郡守率僚屬迎春於東郊,郡人裝故事,觀「芒神」 ,土牛色,以占水旱。鄉人飲酒茹春餅。

元宵,里巷門首懸燈,設《鰲山》放煙火,村中或設「九曲燈。」 十六日,男女迎觀探親。二十五日,各家以物添倉。

二月二日,各家以灰圍牆,並置柱磉,謂免蟲蟻。清明,具醪饌掃墓,懸紙錢於上,戲鞦韆,放風箏。四月八日,齋僧做佛事,間或為之。

「五月五日,飲雄黃酒,插艾繫五色絲,作角黍。」 七夕,女人作酒果,拜織女乞巧。

七月十五中元日採麻穀設瓜果祀先。

中秋瓜餅玩月

九月九日,登高賞菊,作《重陽糕》

十月一日,祀先,焚寒衣。

冬至拜賀如元日,今省。

臘月八日,各家早食《臘八粥》。

二十四日夜,設糖餅香酒祀竈。除日換桃符,寫春帖,放爆竹。

和順縣

元夜,各插穀穗於門首,以兆豐年。

二月初三日,祀「文昌帝君。」

二十五日,結綵為亭樓,紙火迎合山大王於縣致祭。

三月二十八日,有司祭天齊廟,報賽。初十日,祭《馬王神》。十八日,祀《泰山聖母》。

四月初四日,有司祭《合山懿濟聖母》。

五月五日登高,十三日報賽關帝廟。

六月初六日,祭《水草大王》。十三日,西溪龍王堂祭《賽大龍神》。

七月初二日,「李陽村祭賽后土祠。」 十五日,祀壇。八月十二日,會賽本縣城隍。

九月九日,登高避疫。二十七日,赴合山,祭《顯澤大王》。

十月初一日祭壇

《餘同州志》

編輯

榆社縣

元日,子孫會拜畢,醵金會側歡飲之。

《立春日》貼《宜春》兩字。

五日作紙,婦持箒,將家中塵滓,黎明送至十字口,曰「送窮。」

元宵,年少作百戲狀,沿街而行,曰「鬧元宵。」 十六日,婦女上墳出郭,曰「遊百病。」 二十日,各家以穀麪為摶,昏夜燃燈祀神,名曰「填倉。」 二月一日,各家以灰圍屋,又煮芥羹以逼蚰蜒。二日,富家多食黍米糕。

三月三日黎明,各家以柳條在屋亂摔,謂之「摔蠍子。」 又將黃紙畫符貼於壁上。

五月五日,男子遊郊外飲酒,謂之「踏柳。」

六月六日,清晨挑水,謂之「伏水。」 造酒麯醋。八月社日,各家上墳拜掃。

九月九日,婚姻之家餽棗糕,名「送糕。」

十月一日,各家多食黃米糕。月終,各家祭賽,謂之「謝神農。」

十二月初一日,用五色豆炒熟食之。初五日,用五色豆煮熟食之,曰「辟瘟。」

《餘同州志》

編輯

遼州祠廟考        州縣志

編輯

本州

社稷壇 在州城西北里許,北向,社右稷左。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州城南百步許。

厲壇 在州城北

城隍廟 在州治西南

八蜡廟 在州治東南

關聖廟 一在州治東,一在州西關。

昭懿廟 在州西三里許。鄒國公孟子之後。宋加號曰「昭懿聖母之神」 ,禱雨輒應。明洪武七年,賜號為「軍山之神。」

先軫廟 在州南里許。《春秋》:晉襄公敗敵於箕,先軫死之。箕上之人仰其義烈,建廟祀之。明洪武七年,賜號為「晉大夫先軫之廟。」

祝融廟 在州北二里。帝顓頊之子建遼陽城,土人立廟祀之。元至正十年,監郡鐵木兒等重建。明洪武七年,賜號為「祝融之神。」

十龍祠 ,在州南三十里。唐加號曰「通利侯。」 明洪武三年賜號曰「千畝靈泉之神。」

「司馬高祠 」 在州東故縣村,歲春秋二仲致祭。真武壇 在州治東,明萬曆二十五年建。東嶽廟 在州治南街。

藥王廟 在州東門內

馬神廟 在城隍廟東

泰山廟 在州城北

崔府君廟 在州東關

九江聖母廟 在西河村前。

王將軍廟 :在石匣村。

媧皇聖母廟 在豐堠村北山。

子孫聖母廟 有三:一在州治城隍廟右,一在北五里,一在南五里。

龍王廟 :在默照寺左。

箕岡廟 在州箕山村

后土廟 在州北後窯峪村。

羅㬋聖母廟 在先軫廟東,前有太子蓮池。漳神廟 在州南河岸。

香山聖母廟 在紫陽村前。

和順縣

山川社稷壇 在縣西北一里。

風雲雷雨壇 在縣南一里。

邑厲壇 在縣北一里

城隍廟 在縣治南

八蜡廟 在縣南一里

東嶽廟 祀碧霞元君,在縣東關。

關帝廟 一在縣南關,一在西甕城,一在北關。藥王廟 在縣西五里雲龍山。

龍王廟 在縣西五里雲龍山。

泰山廟 祀「《天齊仁》聖大帝」 ,在小東關。康熙十三年重修。

懿濟廟 在縣東三十里合山村。

顯澤廟 一在合山村,一在縣東關。

子孫廟 在城隍廟東

馬王廟

后土廟 在縣北二十五里李陽村。

王虎谷先生祠 :在中和街東。每歲春秋次丁致祭。

呂天仙祠 在科奇村

榆社縣

社稷壇 :在縣西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一里。

邑厲廟 在北門外正北。

城隍廟 在縣治西

八蜡廟 在縣西南十里。

梓嶽廟 在縣西十里梓荊山,祀梓嶽大王。每遇虸蚄食禾稼,祭之,輒收其種於殿前路側。白龍王廟 在縣北二十里,祀白龍大王。漳龍王廟 在縣東三十里,祀漳龍大王。黑神廟 在縣東二十里,祀黑山大王。

關帝廟 在縣治西,一在縣下城,一在南關。二郎廟 在縣治東。

三官廟 在下城

泰山廟 在北關

東嶽廟 在東關

藥王廟 在西門內

馬王廟 在西門內

箕神廟 在縣東三十五里。

之推廟 ,在縣東三十五里。

狐突廟 在縣西三十五里。

靈顯廟 在縣西二十里。

昭澤龍王廟 :在北泉。

黑龍王廟 在縣東二十五里。

五龍王廟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烏龍王廟 在縣北三十里。

黃龍王廟 在縣北二十里。

黃澄廟 在縣北三十里。

彥章廟 在縣東三十里。

頂山廟 在縣西七十里。

泰山聖母廟 在北關

火神廟 在縣北五里

愛花聖母廟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九江聖母廟 在縣西南二十里。

子孫聖母廟 在縣東二十里。

玉帝閣 在北關

真武閣 在北關

三官閣 在北關

葛仙翁祠 在西關

寺觀附

本州

天寧寺 在州治南,宋興國三年建,明洪武二十二年重修。

洪濟寺 在東關,晉天福九年建,明洪武十九年重修。

默照寺 在城西北,金大定六年建。

皇清順治十一年重修。

興國寺 ,在州南高莊村,元延祐二年建。石佛寺 ,在七里店南山,明永樂二年建。宗聖寺 ,在石匣村,明永樂九年建。

皇清康熙三年重修。

資壽寺 在州東王家莊西北山,又名「罋洪寺」 ,明永樂十五年建。

皇清順治二年重修。

崇興寺 ,在州北段峪村,明永樂九年建。寧福寺 ,在州南上武村。

福聖寺 ,在州南麻田村,元大德二年建。普照寺 ,在州東故縣村,金時建。

湧泉寺 在州東羊角村,明弘治年建。

五泉寺 在州東百里王開村。

經閣寺 在州東豆腦村北山下。

甘露寺 在州東五指村東山下。

石岱寺 在州東雲山文峰下。

資壽寺 在州西南二十里。明洪武初年建,弘治年重修。

白佛寺 在州東十二里,山腰石洞內有「白石佛。」

壽聖寺 有十:一在州東五軍寺村,晉開運二年建,洪武年重修。一在州東澤城村,宋熙寧年間建。一在州東五指村,唐乾寧年建。一在州東葦澤村,晉天福年建。一在州東駱駝村。一在州東南麻田村,元至元三年建。一在州西馬莊,宋熙寧元年建。一在州北寒桃鎮,後晉開運二年建。一在州西魏家莊,宋崇寧三年建,一在州西長城鎮。

三元閣 「在州治前。」

觀音閣 :在州治南街。

觀音庵 在州西門外

普妙院 在州西北後窯峪村,元至元三年建。紫微觀 在州東南岔村,元至元年建。

寂虛宮 在州東故縣村,元至元年建。

和順縣

「武安王廟 」 有數處,大者在南關。

東嶽泰山廟 在東關

懿濟聖母廟 敕建,在合山村。

顯澤大王廟 一在合山,敕建。一在東關。后土廟 在李陽村。

準提庵 在縣前遵化街,康熙五年創建。瑞雲觀 在爨村高岡上下俯漳河,南山屏列。觀頂蒼松十數丈,枝榦下垂,人傳為秦漢時物。西溪龍王廟 在縣西山。

龍王寺 在西關

興國寺 在縣前遵化街,習儀之所。

麻衣寺 在縣北山椒

青岡寺 在扒頭村

聖壽寺 在寺頭村

天池寺 在窯底村北

海眼寺 在《圈馬》平村。

懸空寺 ,在東山內,距縣三十里。懸崖千仞,寺建「半腰」 奇境也。

洪福寺 在溫源村

龍附寺 在西溪雲龍山。

千佛寺 在縣西山

禪堂寺 在紫羅村

重興寺 在高丘村

天宮寺 在天軍村

興隆寺 。金廂寺 。《洞仙寺 》。《南城寺》。

永祥寺 、香嚴寺 、福興寺 、《石佛寺》。

聖佛寺 、天聖寺 。龍劍寺 、胡蓁寺。

聖泉寺 、《興福寺》。

榆社縣

《香林寺 》,在城中央。

大同寺 在城外東南,元至元年改建。

復興寺 在下城南

壽聖寺 在縣南十里潭村。

崇聖寺 在縣西南八里王村。

仁壽寺 在縣南十里韓村。

響堂寺 ,在縣西十里。有梁山伯祝英臺遺跡。禪山寺 ,在縣西六十里。

清涼寺 在縣東六十里,周圍有松林。

北泉寺 在縣北八里

常住寺 在縣西六十里。

三清觀 在縣治西

通元觀 在縣南三十七里。即道人賈自希煉丹處,內有丹井,今廢。

觀音堂 在下城

聖堂 在峽口村

白衣庵 一在東關,一在城隍廟右,一在坂坡。《彌陀庵 》在東關。

地藏庵 在縣北三里

遼州驛遞考        州縣志

編輯

本州

南關驛 察院前廳三間,後廳三間,皂隸房東西各三間,書房三間,廚房三間,坊一座,俱弘治己丑建。馬場一處 。按「驛在州西南二百二十里,在榆社縣西南一百三十里。」 明洪武二年設,隸沁州武鄉縣。八年,因武鄉有權店驛,而以南關驛屬遼州並榆社縣。遼州原額馬二十四匹,榆社縣馬二十八匹,後奉文裁減,遼州存馬一十四匹,榆社縣存馬一十八匹,以地之遠近定馬匹之多寡。明時民間餵養,先馬頭有利,而太谷、武鄉之民包攬鑽應,以其與驛近且習也。及至明末,差煩料貴,而馬頭之役復歸之遼、榆州縣矣。其中奸弊百出,百姓鬻妻賣子,苦累難堪。

皇清定鼎,責令官餵驛官按季支銀,民稱少甦。然而

「山川修阻,搬運供應之苦,甚有難言者。州離驛寫遠,每遇使節經臨,偵探挑負,踰山越嶺,不問晝夜,迨至彼處,民皆武鄉之民,百物騰貴,乘機掯勒。且其先期則守候經旬,後時則奔趨不及,不至誤事,必至疲民。甚或大兵經過,雇驢雇夫,往還動輒數十日,盤費不給,夫馬坐斃,屢屢然矣。蓋思率土王臣」 之義,在遼民亦何敢告勞。然以地方之遠近定所濟之銀力,遠者協銀則人樂於輸,近者供力則人不至疲。兩利之道或在是乎?此州之第一大累,仁人君子所當酌畫焉。總鋪 在《申明亭》左,今廢。

王莊鋪 在州西七里

西張鋪 在州西二十里。

洪度鋪 在州西南三十里。

黃巖鋪 在州西南四十里。

川口鋪 在州西北三十里。

長城鋪 在州西北四十里。

曹家寨鋪 在州北二十里。

平王鋪 在州北四十里。

榆社縣

南關驛 ,沁州武鄉縣地也。舊制於南北之衝,立為傳舍,因武鄉有權店驛,遂以南關驛屬遼州,而榆社為之協濟,亦猶和順協濟于樂平之柏井驛耳。遼額站銀四百兩有奇,榆額站銀八百兩有奇。因站銀之繁簡,定馬匹之多寡,遼應馬二十四匹,榆協濟馬二十八匹。明初,民間餵養武鄉,居民攬應營利。至後差繁料貴遂仍推榆社大戶輪換應差,苦累難堪。《幸》

皇清定鼎,奉文州縣各裁馬十匹,將馬責令驛官喂。

養,民困立蘇矣。榆邑無驛,而有鋪十五

鋪長司 在城

沿壁 在縣東十里

王景 在縣東二十里

牛家莊 在縣東三十里。

漳源 ,在縣東四十里。

廉村 在縣西五十里

桃陽 ,在縣西二十里。

雲簇 ,在縣西三十里。

偏梁 ,在縣西四十里。

周村 在縣北十里

伍源 ,在縣西北二十里。

紫寒 ,在縣西北四十里。

司寬 在縣西北五十里。

老余鋪 在縣西北六十里。

白璧 ,在縣西北七十里。

和順縣

《協站 》縣治與太原之樂平南北接壤。樂平額供柏井驛,遂扳告和順,暫協馬二十一匹。樂平距柏井七十里,和順距樂平九十里,是距柏井一百六十里矣。相延日久,竟為成例,既有鞭長不及之憂,又加靠累欺凌之患。順治十八年,撫院具題,奉:

旨:「嗣後協銀不協馬,而和民之苦累蘇矣。」康熙六年

奉文將協濟站銀七百六十五兩抵解正項。自是和邑無協濟站銀名色,而柏井之害永絕矣。詳見《碑記》。和邑無邑,而有鋪十二。

在城鋪 在縣治南

西仁鋪 在縣南十五里。

石鼓嶺鋪 在縣南三十里。以上通遼州。儀村鋪 ,在縣西十五里。

裴家峪鋪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寒湖嶺鋪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沙峪鋪 在縣西南六十里。

橫嶺鋪 在縣西南八十五里。

儀城鋪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以上通榆次縣。

後峪鋪 在縣北十五里。

李陽鋪 在縣北二十五里。

松子嶺鋪 在縣北四十里。以上通樂平縣。

遼州兵制考         州縣志

編輯

本州

教場 在州南門外,演武亭三間,廚房三間,旗纛臺一座。

黃澤關巡檢司 正廳三間,東西房各三間,門樓一座。

八賦嶺巡檢司 ,正廳三間,東西房各三間,門樓一座。

黃澤關防兵駐劄千總 。正廳三間,東西房各三間,門樓一座,營房三十間。

榆社縣

榆治舊設土兵百名,以為防禦。

皇清康熙八年,於《遼河》營內各發兵十名,在縣駐劄。

以固封守

和順縣

防官一員,防兵一百名。康熙七年,裁兵一十一名。

演武場 在城西南。霜降日,縣官詣場,同防官祭旗纛,操練快壯,併閱操馬步防兵。

演武廳 三間,耳房二間。

墩臺 多設在高阜處

遼州物產考        州縣志

編輯

穀屬

黍   秫   ;稷   ;粱   ;麥,麰   ;蕎   ;麻   ,菽   ,茭子,稔子。

帛屬

絲   縑

貨屬

石炭   、木炭   ,柴   、《粗瓷》

考證

藍靛   、蜂蜜   、麻。

木屬

松   柏   桑   槐   榆柳   椿   ,楸   ,楊   ,檀椴   蔡   漆   楮   ,桐,樗   樘   ,椒   梓   栝蓏屬。

冬瓜   、南瓜   、黃瓜   、西瓜、菜瓜   、匏子   、葫蘆

果屬

桃    梨    杏    榛李    羊棗   胡桃   櫻桃柿    石榴   紅果   蘋果木瓜   林檎   花紅果  八月李蔬屬。

蔥    、韭    、芥    、芹、萵苣   、苦菜   、莙薘   、菠菜、茄    、蕨    、莪    、胡荽、蘿蔔   、茼蒿   、蔓菁   、白菜、羊肚   、蘑菇   、木耳   、地椒藥屬

連翹   ,茵陳   ,防風   ,黃芩,黃精   ,獨活   升麻   ,芍藥,車前子  葛根   郁李仁  ,五靈脂柴胡   桔梗   蒼術   ,荊芥茯苓   ,萱草   ,豬苓   藜蘆貫眾   茜草   ,薄荷   ,兔絲子,甘草   ,牡丹皮  ,地榆   枸杞子,遠志   ,沙參   ,知母   ,茴香,馬齒莧  地骨皮  ,茅香   ,續斷瞿麥   ,款冬   蒿本   大黃,龍骨   南星   ,莞花   ,益母草,金絲草  ,王不留行 ,自然銅  ,「何首烏」 ,《無名異  》金櫻子。

花屬

牡丹   芍藥   玉簪   山丹石竹   水紅   牽牛花  粉團花金盞   刺梅   卷丹   菊葵    雞冠   扁竹   金簪無時菊  榴    夜合   鳳仙花珍珠花  十樣錦  、一丈紅  剪紅蘿月季   萱花   米殼   櫻桃禽屬

鵲    鴿    鳩    燕雉    鸛    鶩    鴉鴨    鵝    鵪鶉   布穀練鵲   啄木   鷺鶿   山雞鴟鴞   鳧鳥   石雞   憨雞黃鸝   鷗    蝠

獸屬

馬    牛    驢    騾,豬    羊    ,狗    貓,麃    獐    ,虎    豹狼    兔    ,狐    猴,山豬。

草屬

葦    蘆    ,《苜蓿   》,黃蒿,青蒿   ,藍    萱    ,艾,《莎蓬》。

蟲屬

蝴蝶   蜘蛛   蟋蟀   蚯蚓鼠婦   螻蟻   蜣蜋   促織蝦蟆   蚊    蛇    蠍螬    蜂    蠶    鱉。

遼州古蹟考        州縣志

編輯

本州

遼陽城 在州北二里,祝融氏所建。唐武德三年遷之,土人於舊址立祝融廟以志,報雲。宋張仲尹有詩。

故縣 在東雲山之東。有城池舊址,傳為古箕城。

趙王臺 在州黃漳村。山有石臺,俗傳趙襄子曾跡此焉。

《原孝拖杷 》在州南軍寨村。有原孝者,年最少,其父將祖以杷送至途中,意欲絕養,孝尋杷拖還。父怪而問之,孝答曰:「存此以待後日送父耳。」 父悟,迎祖還家,終盡孝養。今山草猶顯然有杷過之形。

十景

請幫助識別此字。《山春色》, 山色青翠,四時如春。有昭懿聖母廟,係亞聖七世孫女。殿左右有牡丹芍藥園,花盛開則兆豐年。

《漳水秋波 》漳水何時無波,獨於秋夕則光搖月影,響答風韻,聽之令人塵緒畢清。

《北郭青嵐 城》北,每晨有嵐霞橫亙,睹之如翠屏,璀璨悅目。

「西樓返照 」 樓在西關崇聖寺,漳水遙映,日將落,有紅光射樓,如野燒之狀。

《高歡》雲:「洞 有石室華棟,秀奪天工,石床草茵,足供遊人盤礡,高歡曾避暑於此。」

太子蓮池 ,州南有羅㬋聖母廟,廟前有池,土人相傳「梵王太子曾浴此」 ,時有蓮花湧出,五指勝跡 。危崖仄立,高數仞,有巨人掌跡,若撐扶之狀。

千畝靈泉 ,懸崖石洞,泉流瀑吼如雷,嚴冬則凝為冰柱。外實內空,晶瑩奪目。

「許洞清風 」 ,在箕山。昔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屑,因避於此。洞下有洗耳泉,外有文字,後人莫辨。

《箕山積雪 》,昔益避啟於山之陰,時雖盛暑,尚有積雪。說者謂「益堅臣節,凜栗千古。」

榆社縣

箕城 ,在縣東三十里。唐箕州置此。

古武鄉縣 ,在縣北三十里。晉置,屬上黨郡。唐武德三年廢。

偃武廢縣 在縣南三十里。唐初置榆州,尋省。響堂 在縣西南十里梓荊山下。有石室方丈,如甕虛狀,內有二石像,梁山伯祝英臺,人入其中,石聲與人聲相應,亦古址也。

舍利塔 在縣東南大同寺。天下第十八塔,《藏經》所云「遼州榆社塔」 是也。不知建於何代,重修於宋太宗治平四年。至元之大德,則改為毘盧殿矣。

堯神岡 在縣西南四十里山巔處。《相傳》堯都平陽,密邇斯地,其巡狩時,常登此山以柴望告。登之後,人思其德,不見其人,故為之立廟以祀焉。每歲四月初八日,四鄉村猶祭享雲。

馬陵關 ,孫臏勝龐涓之處。按故《明一統志》,榆社西北八十里馬陵關,即龐涓自刎處。北有孫臏坡,即當時伏兵處。

通懸觀 在縣正南三十七里。舊有狄仁傑碑,見田間。按《通志》:「歲久為風雨所蝕,觀與碑俱廢。」 丹井 ,在通懸觀。至正間道人賈自希煉丹處。俗傳有疾者服之即愈。

石井 在縣南十里,曰潭村。往日無水,居民苦之。有異人指之曰:「此石下有水。」 遂鑿之,深三丈,闊半之,石底忽開裂,泉遂湧出。一鄉之人物皆資之。即鞏方伯故里也。

四縣崰 在縣西六十里。其巔最高,上軼游氣,下臨絕壑。登斯山者,祈縣、太谷、徐溝、太原,一望皆在目中,故以名之。山之東有一樹,俗名「鄧青」 ,取其枝入水,五色畢現,且葉繁密則年豐,葉疏稀則年歉。亦異木也。

八景

《荊山晚照 》日景入虞淵,魯陽之戈莫返。一朵紅雲,如日中之光,久之乃散。諺所謂「夕陽返照」 也。

漳水浮清 水,在縣西北六十里。源泉混混,清流見底,四時如一。王子安所云「秋水共長天一色」 也。

「秀雲疊翠 」 ,巘峨南峙,上插瑤天。凡在邑境皆能眺望,若逢氣候清明,嵐光藹藹,翠色蔥蔥,宛如列屏當面。

龍祠古嶺 在縣之東,即古武鄉嶺也。其高層累而上,呼吸可通帝座。有龍神祠,近於漳水之源,不知建於何代。

《嶽廟齊》雲 :「西山陡絕,勢可接天。」 又加廟一區,其巍巍之勢,有類於山,從人面起,雲向馬頭生耳。

《塔寺曉鐘 》,縣之東大同寺,有蒲牢一顆,將昧爽,隱隱有聲,不擊自鳴。故闍黎行者為誦經之候,無有或爽雲。

《北寺清泉 》北泉寺之泉水甚多,有一泓從大石穴中流出,清泚異常,可鑒鬚眉,不用溫太真

燃犀。照也。所謂水向石邊。流出冷故耳。

禪山《雲隱 》,縣西第一古剎也。方外高人雲遊者甚眾。賞有五色雲現,而白雲最多,與比丘最協。所謂「剪一片白雲補衲,已被白雲留住」 者,此也。

龍泉八景 去城八里許,層巒疊嶂,環垂於峭拔處,凌空而搆,名曰「壽聖寺。」 未詳創於何代。其景有八:一曰育龍泉,雙液潺湲於山右之陽,最甘且潔,所謂北泉也。山之東有噴珠潭,左向又有射斗峰,盤旋而左,上則有凌雲松、伏鸞丘,環拱於南。山之前則有紫衣屏、轉夫泉之下有新月沼,西則有浴浪橋之數景也。朝暉夕映,氣象萬千。邑中發軔,多藏修於此,詩歌題詠,俱勒「藝文。」

《禪山八景 》在縣六十里,名「禪隱山。」 其崔嵬巀嶭,多層巒疊嶂之勢。建寺之區,鬱然而深,狀若仰盂。從東南一徑蜿蜒而入,始見殿宇,亦遊觀之勝蹟也。其寺創於唐,重修於宋,登高眺望,令人目眩。若八景則簷阿軒豁,高可凌雲者,毘盧閣也。左折而東,祥光繚繞,瑞色凝空者,千佛樓也。右旋而西,丈六金身袒衣而若寐者,睡佛殿也。簴業高懸,聲可震落者,天牛皮鼓也。幽澗崎嶇,長虹普渡者,利生橋也。激湍瀠洄,清徹可愛者,道人泉也。西歷危磴,石室幽棲,白雲深鎖者,仙人洞也。眾木參差,孤松拂漢,狀如踞僧者,長老松也。此外則蒼松古石,幽清徹骨,遊客騷人,率多題詠。

和順縣

和順古城 在縣西北。今與縣城相倚,垣跡微存,周圍四百八十步。

平城廢縣 在縣西一百里儀城鎮,隋置,屬并州。金廢為鎮,後復改曰儀城。

義興廢縣 在縣境。唐初置,尋省。

韓信舊寨 ,在縣境。人傳韓信下趙,屯兵於此,古壘尚存。

簡子鹿苑 ,在縣西二里。相傳趙簡子養鹿之囿,久廢,其墉尚存,方廣十畝。

樂毅荒村 在縣西六十里。毅,靈壽人,避兵此地。今縣姓「樂」 者,皆其後裔。

趙王廢臺 ,在縣西二里。一山突起,上有臺,狀如伏虎。趙襄子避暑宮故趾尚存。

古漚麻池 ,在縣東北。石勒李陽常漚麻爭此,及勒為王,召李陽至,引陽臂云:「孤固厭卿老拳,卿亦飽孤毒手。」 即此地也。

十景

《黃榆古戍 》黃榆,嶺名山,巖高而木森然。宋元覺有「雲籠古戍」 之句,故名。

松子香風 :松子嶺山名,勢最高而多風,有《松子香風》之詩,故名。

《九京新月 》九京,山名。昔趙孟與叔譽常觀於九原,即此景也。過九京,日墜月升,故有《九京新月》之詠。

《八賦晚霞 》八賦嶺名過八賦而晚霞光耀,五彩成文,故有「八賦晚霞」 之詠。

風撾石鼓 石鼓,嶺名,上有石鼓存焉。元人王思誠有《南嶺風吹石鼓鳴》之詠。

《雨洗麻衣 》麻衣,寺名,昔麻衣和尚駐鍚此山。宋太祖征太原,道經於此,躬祝佛前。此行止以弔伐為意,誓不殺一人。王思誠有「北山雨洗麻衣石」 之句。

「鳳臺異形 山勢如」 ,鳳是鳳凰之來儀。

《漳水環帶 》,一水出樂平縣地大黽谷,一水出石猴嶺,二水相合,遶城如環帶然。

西溪靈井 在雲龍山龍神殿內。井穿石上,天旱禱雨,取水涓滴注瓶中,水若滿溢即雨。合山奇泉 ,合山敕封「懿濟聖母顯澤侯。」 坊石橋下泉流湧出,其水供十餘村飲汲。每至四月四日會祀,四方雲集,其泉涸而不流,眾呼佛拜禱,山中聲如大風,泉復湧出。奇哉!

墳墓附

本州

周晉大夫先軫墓 ,在州城南。

公冶長墓 在州北寒桃村之東岡,有碑篆。孟儒墓 、副使孟居仁墓 俱在州城北祝融祠下。

參議李維藩墓 在州東文昌祠下。

光祿寺卿楊於楷墓 在州東南岡。

榆社縣

周趙將軍廉頗墓 ,在縣西三里廉村。今為漳水漂流。

魏將軍龐涓墓 ,在縣西北八十里。

晉趙王石勒墓 在縣北二十里趙王村,墓東有廟。

唐張府君廟 在縣南三十里西方山。

後五代潞州節度使功封韓王王建立墓 ,在縣西四十里魚頭村。

潞州節度使王守恩墓 在魚頭村。

元內翰林國史院編修學士呼延伯起墓 ,在縣二十里。

「內翰林國史院編修學士」 王國賓墓 在縣南三十里韓村。

御史梁宇墓 在縣南三十五裏白莊。

明方伯鞏貫道墓 在縣南十里。

方伯常顯墓 ,在縣北三里。

方伯張旟墓 ,在縣東四十里。

廉訪使張沖墓 ,在縣南十五里。

御史常經墓 在縣北

「御史常在墓 」 在縣北。

刺史李隆墓 在縣北一里杏園。

刺史李錦襲墓 在縣北一里。

和順縣

晉大夫墓 ,在縣西北九京山下。有高塚,相傳晉大夫陽處父葬地。

王都憲佐墓 「子雲鳳,都察院僉都御史虎谷,名臣,父子同墳。」

誥贈太僕寺卿原任副使藥濟眾墓 在縣西北九京山前。

督餉戶部主事藥之璵墓 在北漳北薊鎮。。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