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380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七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百八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八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八十卷目錄

 開封府部彙考十一

  開封府古蹟考上

職方典第三百八十卷

開封府部彙考十一

編輯

開封府古蹟考上       府志

編輯

本府

汴故城 ,春秋時鄭莊公築,以開拓封域為名,在今郡城西十五里。趙德麟云:「今開封府城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即汴州城。」 唐建中五年,節度使李勉重築,初號曰闕城,亦曰裡城,是也。周世宗顯德二年,詔別築新城,周迴四十八里二百二十三步,號曰外城,曰新城,曰羅城,韓通、王朴所經度。宋藝祖初,大其城址,曲而宛如蚓詘焉。耆老相傳,趙中令鳩工奏圖,初取方直,四面皆有門,坊市經緯,其間,井井繩列。藝祖覽而怒,自取筆塗之,命以幅紙作大圈,紆曲縱斜,旁註云:「依此修築故城,即當時遺跡也。」 時人罔測,多病其不宜於美觀。熙寧時,神宗屢欲改作,卒不敢更,第增陴而已。及政和間,蔡京擅國,亟奏廣其規,以便宮室苑囿之奉,命宦侍董其役,凡周旋數十里,一撤而方之如矩,墉堞樓櫓,雖甚藻飾,而蕩然無曩時之堅樸矣。靖康之變,敵人下令植砲四隅,隨方而擊之,城既引直,一砲所望,一壁皆不可立,竟以此失守。藝祖沉機遠睹,至是始驗。

梁王城 在府城西北二里,即梁惠王之故城。康王城 ,在府城北,宋高宗為康王時築。倉王城 ,在府城北,古蒼頡所築。

小黃城 在府城北。漢置縣,屬陳留郡,北齊廢。新里城 ,在府城西南。隋置縣,後省入陳留。青城 ,在南門外。宋之齋宮也。城殿皆以青布為之,政和間始易以磚,故名。

汴故宮 在府城內正北,本宋之大內,金人廣之。明洪武十一年,即其故址建周王府,今改貢院。元楊奐《記》:「己亥春三月,按部至於汴,汴長吏宴於廢宮之長生殿。懼後世無以考,為纂其大概云:皇城南外門曰南薰。」 南薰之北,新城門曰豐宜橋,曰龍津橋,北曰丹鳳門。而其門三:丹鳳北曰州橋,橋少北曰文武樓,遵御路而北,橫街也。東曰「太廟」 ,西曰「郊社」 ,正北曰承天門,而其門五:雙闕前引。東曰登聞檢院,西曰登聞鼓院。檢院之東曰左掖門,門之南曰待漏院,鼓院之西曰右掖門,門之南曰都堂,承天之北曰大慶門,而日精門左昇平門居其東,月華門右昇平門居其西,止殿曰大慶殿,東廡曰嘉福樓,西廡曰嘉「瑞樓。」 大慶之後曰德儀殿。德儀之東曰左昇龍門,西曰右昇龍門。正門曰「隆德」 ,有蕭牆,有丹墀,有隆德殿。隆德之左曰東上閤門,右曰西上閤門,皆南向。東西二樓,鐘鼓之所在。鼓在東,鐘在西。隆德之次曰仁安門。仁安殿東則內侍局,內侍之東曰近侍局,近侍之東曰嚴祇門,宮中則曰撒合門,少南曰東樓,即授除樓也。西曰西樓,仁安之次曰純和殿,正寢也。純和西曰雪香亭,雪香北,后妃位也,有樓。樓西曰瓊香亭,亭西曰涼位,有樓。樓北少西曰玉清殿,純和之次曰寧福殿,寧福之後曰苑門,由苑門而北曰仁智殿,有二大石,左曰「敷錫神運萬歲峰」 ,右曰「玉京獨秀太平岩。」 殿曰山莊,莊之西南曰翠微閣。苑門東曰仙韶院,院北曰湧翠峰,峰之峒曰大滌。湧翠東連長生殿,殿東曰湧金殿,湧金之東曰蓬萊殿,長生西曰浮玉殿,浮玉之西曰瀛洲殿,長生之南曰閱武殿,閱武南曰內藏庫。由嚴祇門東曰尚食局,尚食東曰宣徽院,北曰御藥院,藥院北曰右藏庫。右藏之東曰左藏,宣徽東曰點檢司,點檢北曰祕書監,祕書北曰學士院,學士之北曰諫院,諫院之北曰武器署,點檢之南曰儀鸞局,儀鸞之南曰尚輦局,宣徽之南曰拱衛司,拱衛之南曰尚衣局,尚衣南曰繁禧門,繁禧南曰安泰門,安泰西與左昇龍門直。東則壽聖宮,兩宮太后位,本明俊殿試進士之所。宮北曰徽音院,徽音之北曰燕壽殿。燕壽殿垣後少西曰震肅衛司,東曰中衛尉司。儀鸞之東曰小東華門,更漏在焉。中衛尉司東曰祇肅門,祇肅門少南曰將軍司。《徽音》壽聖之東曰大後苑。苑

考證

之殿曰「慶春」 ,慶春與燕壽並,小東華與正東華對。東華門內正北尚廐局,尚廐局北曰臨武殿。左掖門正北尚食局,局南曰宮苑司,宮苑司西北曰尚醞局、湯藥局、侍儀司,少西曰符寶局、器物局,西則撒合門、嘉瑞樓。西曰三廟。正殿曰「德昌」 ,東曰文昭殿,西曰光興殿,並南向。德昌之後,宣宗廟也。宮西門曰「西華」 ,與東華直。其北門曰「安貞」 ,二大石。外凡花石臺榭池亭之細,並不錄。觀其制度簡素,比土階茅茨則過矣。視漢之所謂千門萬戶、珠璧華麗之飾,則無有也。然後之人因其制度而損益之,以求其稱,斯可矣。龍德宮 在府城內西北隅,本宋徽宗懿親宅,潛邸,及即位廣之。中有壺春堂、擷芳園。

延福宮 在府城安遠門內,宋徽宗建。按《明一統志》:「規制精巧,莫與為比。二宮皆毀於金兵。」 太乙宮 有三:一在府城東蘇村,一在府城西八角鎮,一即五嶽觀舊址。

景靈宮 ,有二,在府城端禮街之東西。宋奉藝祖以下御容於內。

九成宮 。宋崇寧初,方士魏津律請備百物之象,鑄九鼎。四年三月,九鼎成。詔於中太乙宮南為殿奉之,名曰「九成。」

玉清昭應宮 ,宋大中祥符初建,天聖中,毀於火。

上清儲祥宮 宋太宗至道元年上清宮成。慶曆三年火,其後復修,以宮之所在為子孫之祥,因賜名「上清儲祥宮」 ,命蘇軾撰碑文以紀其事。昇平樓 在府城。宋時大內需雲殿東,舊名「紫雲」 ,乃宮中觀宴之所。明道初,改今名。

望京樓 即府西門樓,舊無名,後以唐令狐綯《登樓》詩有「望京」 字,因名。令狐詩:「夷門一鎮五經秋,未得朝天未免愁。因此上樓望京國」 ,更名樓作望京樓。

遇仙樓 在府城南薰門內。金時有狂僧李菩薩者,嘗就楊廣道、趙君瑞兩家宿。一日大寒,楊與之酒,若愧無以報者。晨起持酒盌出,聞其噀酒聲,入曰:「花開矣。」 已而牡丹果開兩花。時正大四年十月也。人異其事,因以名樓。

明月樓 在府城內州橋東。明洪武十五年,因其廢址為稅課司。

寶津樓 在府城鄭門外,瓊花苑內。

「狀元樓 」 在府城新橋東北。

豐樂樓 在府城內,宋徽宗建,舊名樊樓。宋劉子翬詩:「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解斷愁。憶得承平多樂事,夜深燈火上樊樓。」 按:《明一統志》:「樊樓,汴都酒樓也。舊在城內景明坊。」

會仙樓 在府城雷家橋北。

得勝樓 在府城得勝橋側。

和樂樓 在府城,舊名「莊樓。」

慶豐樓 在府城西北隅。

蓮花樓 在府城西鄭門外。宋時士大夫於此餞別。

《玉川樓 》在府城內土巿子街。

清風樓 在府城西南

宴賓樓 在府城西金明池之右。

鼓樓 在府治西南。臺高三丈,上建層樓,下置甕門,通東西行路。其初建失考,明嘉靖六年修,歷久傾圮殆盡。

皇清康熙二十八年,巡撫閻興邦修。

鐘樓 在鼓樓西,規制與鼓樓同。

岳臺坊 按《宋史》,京師岳臺坊,地曰浚儀,近古侯景之所,《洛誥》稱「東土」 是也。唐開元十二年,遣使天下候影,南距林邑,北距橫野,中得浚儀之岳臺,應南北弦,居地之中。周都於汴,樹圭置箭,測岳臺晷漏,為中數。宋因之。皇祐三年,詔周琮候岳臺晷景,冬至晷景常數一丈二尺八寸五分,夏至晷景常數一尺五寸七分,推衍步算,命曰《岳臺晷景新書》。今其地失考。

信陵館 在府城信陵君延士處。元雷琯詩:「閒過信陵館,有懷信陵君。君去日已遠,誰憐抱關人。輕攜一壺酒,往酬公子墳。墳久漸已平,其木幾為薪。泉扉鎖長夜,千載不復晨。昔為賢俊遊,今為狐兔鄰。豪貴竟安在?念之心如焚。有生會歸盡,但恐後無聞。此意不可必,且醉梁園春。」 同文館 在府城大梁門外。宋時建,以待高麗使臣。

班荊館 在府城封丘門外。宋時建,以待番使。柳林館 在府城東北南神岡。宋時都人遊宴之所,後淪於水。

造字臺 在府城北,世傳倉頡造字之所。唐岑參詩:「野寺荒臺晚,寒天古木悲。」 空階有鳥跡,猶

似造書時

靈臺 在府城南二十里。戰國魏侯罃所築,一名「梁惠王臺。」

吹臺 在府城東南三里許。按《九域志》,即繁臺也。本師曠吹臺,漢梁孝王增築之,又名平臺,上有三賢祠,祀李白、杜甫、高適。天寶中,三人聚於梁、宋,共飲吹臺之上,後人慕其高風,因祀之。今又增李崆峒。何大復為五賢祠。按《明一統志》,有梁園,在府城東南,一名梁苑,漢梁孝王遊賞之所,內有平臺,本古列仙吹臺,漢梁孝王武增築之。劉宋謝惠連於此賦雪,又名「雪臺。」

沙兀臺 在府城東南鄭店保臺,上有「鄭安平廟。」

迎秋臺 在府城西堌子門外。後唐莊宗築。宋都人九日於此登高。

宴臺 在府城東北十里。宋時,耕籍田於東郊,祀先農畢,享胙宴百官於此。

拜郊臺 在府城南十里。其東又有東拜郊臺,並宋時築。按《明一統志》:又有南郊壇,在府城南薰門外。其側又有南青城,即宋祭天之齋宮。北郊壇在府城封丘門外。其北又有北青城,即宋祭地之齋宮。

百花臺 在府城西堌子門外。宋徽宗築奉天臺 ,在布政司治後。明太祖初幸汴時築,為燔柴之所。

大梁亭 在府城大梁門外之西。

信陵亭 在府城內相國寺前。魏公子無忌勝遊之地。

新亭 在府城內,唐汴州刺史令狐楚建。按《明一統志》,「劉禹錫有記。」

流杯亭 在府城內西北隅。唐李商隱詩:「身屬軍中少得歸,木蘭花盡失春期。偷尋柳絮到城外,行過水西聞子規。」

駐蹕亭 在布政司圓堂後。明洪武初,車駕幸汴,詔建行宮。比去,留大旗,以鎮中原,後因為亭。宋明堂 在府城內,宋政和七年建,范仲淹有《賦》。

「資善堂 」 宋仁宗肄業所也,在府城元符觀南,後徙御廚北。

繼聖堂 在府治東。宋太宗習射之所。後宰相因真宗臨幸,請以「繼聖」 名其堂。

拱奎堂 在府治內。宋錢藻尹開封時建。清虛堂 在府城東南。宋王鞏建,蘇軾有記。三聖堂 在府城大梁門百步許。即宋都亭西驛舊址。

三槐堂 在府城仁和門外。宋王祐手植三槐於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 其後祐子旦果為相,遂扁其堂曰三槐,世號為三槐。王氏云:南衙 ,宋包孝肅公聽政處,即舊開封府是也。隋堤 在府城東六里,一名蓼堤,高六丈,廣四丈。梁孝王徙都睢陽,乃築此堤,東至宋三百餘里。隋煬帝復修築之,改名隋堤。

艮嶽 在府城東北隅。宋徽宗采方士劉混康言,「京城東北形勢增高,當有多男之祥。」政和七年,遂命戶部侍郎孟揆於上清寶籙宮之東築山,象餘杭之鳳凰山,曰萬歲山。山周十餘里,其最高一峰九十步,上有分界亭,分東西二嶺,直接南山之東有萼綠華堂,有書館、八仙館、紫石巖、棲真磴、覽秀軒、龍吟堂。山之南則壽山,兩峰並峙,有鴈池。請幫助識別此字。請幫助識別此字。亭,北直絳霄樓。山之西有藥寮,有西莊,有巢雲亭,有白龍沜、濯龍峽、蟠秀、練光、跨雲亭、羅漢巖。又西有萬松嶺,嶺畔有倚翠樓,上下設兩閣,閣下有平地,鑿大方沼,沼中作兩洲,東為蘆渚,亭曰「浮陽」,西為梅渚,亭曰「雪浪。」西流為鳳池,東出為鴈池,中分二館:東曰「流碧」,西曰環山。有閣曰「巢鳳」,堂曰「三秀。」東池後有揮雪亭。復由磴道上至介亭,亭左復有亭,曰「極目」,曰「蕭森。」右復有亭,曰「麗雲。」半山北俯景龍江,引江之上流注山澗。西行為漱瓊軒。又行石間,為煉丹、凝真觀、圜山亭。下視江際,見高陽酒肆及清澌閣。北岸有勝筠菴、臨雲臺、蕭閒館、飛岑亭。支流別為山莊,為迴溪。又於南山之外為小山,橫亙二里,曰芙蓉城,窮極巧妙。而景龍江外,則諸館舍尤精。其北又因瑤華宮大,取其地作大池,名曰「曲江。」池中有堂曰「蓬壺」,東盡封丘門而止。其西則自天波門橋引水直西殆半里,江乃折南,又折北。折南者過閶闔門,為複道,通茂德帝姬宅。折北者西五里屬之龍德宮。宣和四年,徽宗自為《艮嶽記》,以為山在國之艮,故名艮嶽。蔡絛謂初名鳳凰山,後神降。其詩有「艮嶽排空霄」,故改名艮嶽。宣和六年,詔以金芝產於艮嶽

之萬壽峰,又改名壽嶽。蔡絛謂南山成,又改名壽嶽。嶽之正門名曰陽華,故亦號陽華宮。後靖康中以兵廢。

百岡 ,在府城東三十里,有土堆百餘。

牟駝岡 在府城西北十五里。宋時牧馬之地。霍赤岡 ,在府城東北二十里。遼主耶律德光滅晉,嘗屯兵於此。

芳林園 在府城西北堌子門內。宋太宗居晉邸時,太祖賜其地為園,及即位,因號潛龍園,內有池沼。淳化三年,帝幸其地,謂近臣曰:「昔尹京日,無事,嘗飲池上,今池邊之樹已成喬木矣。」 乃登水心亭習射中的者。上親酌酒,滿舉大白,詔群臣盡歡。後廣其地,號奉真園。仁宗天聖七年,改名芳林。

玉津園 在府城南薰門外,內有圓池、方池。宋太祖、太宗數幸於此。宋劉敞詩:「垂楊冉冉籠清籞,細草茸茸覆露沙。長閉園門人不入,禁渠流出雨殘花。」

同樂園 在府城堌子門內,宋徽宗置。

瓊林苑 在府城西鄭門外,俗名為「西青城。」 宋時建苑,為宴進士之所,與金明池南北相對。苑東南隅,政和間,創築華觜岡,高數丈,上建層樓。宜春苑 在府城有二,一在堌子門外,號「西御園。」 一在麗景門外,號「東御園。」

迎春苑 在府城麗景門外東北。宋初宴進士之所,每歲迎春於此,後改為「富國倉。」

牧苑 在府城陳橋東北,宋牧馬之所。元趙孟頫詩:「一片中原地,紛紛幾戰爭。至今將不去,留與後人耕。」

沙海 在府城西北十二里。《戰國策》:齊欲發卒取周九鼎,顏率說曰:「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謀於沙海之上,為日久矣。」 蓋謂此也。隋文帝疏鑿舊跡,引汴水習舟師。平陳後,立碑其側,記功。蓬池 在府城東北。春秋時宋之蓬澤也。後因為池。唐元宗改為福源,地禁漁樵。尉氏縣亦有蓬池。

金明池 創自周世宗,在瓊林北。宋太平興國復鑿之,引金水河注其中,故名。神宗馬有白玉逍遙,蓋赭白也。常幸金明池,歸乘之。司馬光詩:「日華駘蕩金明春,波光淨綠生魚鱗。煙深草青遊人少,道路苦無車馬塵。」

凝碧池 在府城東南繁臺之側。唐為牧澤。宋真宗時鑿為池。

「老君洞 」 ,在艮嶽西北,徽宗供奉道像之所。「桃花洞 」 ,在揚州門內西北,上清宮側。

陳橋 在府城北四十里,即宋太祖為眾擁立處。有繫馬古槐,大十餘圍,枝幹虯曲,奇異可觀。禮賓院 舊名「番譯院」 ,在金梁橋南,汴河南岸。宋真宗景德三年,改名為「禮賓院。」

夷門 即大梁城東門。魏有隱士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夷門監者。唐王維詩:「七國雄雌猶未分,攻城殺將何紛紛。秦兵益圍邯鄲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公子為嬴停駟馬,執轡愈恭意愈下。亥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門抱關者。非但慷慨獻奇謀,意氣兼將身命酬。向風刎頸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安上門 ,宋新城之西南門也。神宗熙寧七年,監門鄭俠上《流民圖》。

「上源驛 」 ,朱溫邀李克用置酒驛中,以兵攻之,克用縋尉氏門還軍中。今地失考。

都亭驛 周顯德中館南唐行人孫晟於此。朱仙鎮 在府西南,即宋高宗《十二金牌召回岳忠武》處也。明李夢陽詩:「水店回岡抱,春湍滾白沙。戰場猶傍柳,遺廟只棲鴉。萬古關河淚,孤村日暮笳。向來戎馬志,心苦為中華。」 其二:「宋墓莽岑寂,岳宮今在斯。霜風留檜柏,微雨見旌旗。百戰回戈地,中原沉陸時。土人嚴伏臘」 ,偏護嚮南枝。

晉丘 在祥符縣界,一名清丘,又名元池。按:《明一統志》:「昔簡狄浴於晉丘之水,有元鳥遺卵,吞之,遂生契。」

各州縣

空桑城 ,陳留縣南十五里。《世記》云:「伊尹生於空桑。」 《郡志》:伊尹母既孕,夢神告曰:「臼若出水,即東走。」 明日臼果水東走十餘里,顧其邑大浸,遂化為空桑。有莘氏女採桑過之,因得取兒於空桑中,即此。按《明一統志》又云:生於伊水之上。陳留故城 在陳留縣北二十里,相傳內有漢光武行宮 。按:《明一統志》相傳內舊有漢武帝元狩元年所建行宮。

斗城 ,在陳留縣南二十五里。《左傳》「子產葬伯。」

有於此

平丘城 ,在陳留縣北四十五里。《春秋》晉會諸侯於平丘城,即此。《風俗傳》為衛靈公邑。

老丘城 ,在陳留縣北四十五里。《左傳》「鄭罕達敗宋師於老丘」 ,即此。

牛首亭 在陳留縣。《左傳》「桓十四年,宋人與諸侯伐鄭,取牛首」 ,即此。

張城 在陳留縣東六十里。漢高為子房築。其地高阜,有土洞深邃,傍有桃花,名桃花洞。下倉城 ,在陳留縣西南小城堡又名小城,周世宗伐南唐時所築,以貯軍餉。

莘野 在陳留西郊。故《誌》「在城內有莘野坊,即伊尹潛耕樂道處也。」

逍遙宮 在陳留縣南六里,隋大業二年建。飲馬池 在陳留縣西七里,明洪武初,太祖幸汴,駐蹕於此。

雍丘城 即今杞縣城

肥陽城 在杞縣東北二十里。《城冢紀》云:「禹治洪水,築此城」 ,即今所云西肥是也。

高陽城 ,在杞縣西南二十五里。「顓頊高陽氏佐少昊有功,封此。」

圉城 在杞縣南五十里。《春秋》晉韓起如楚逆女,旋過鄭,鄭伯勞諸圉,即此。按:《明一統志》,漢置縣,屬淮陽國。

外黃城 在杞縣東北六十里。《左傳》「惠公敗宋師於黃」 ,即此。漢置縣,屬陳留郡。

祺城 ,在杞縣西北二十里。舊有禹祠。漢光武迎其神於雍丘,作祠以祭曹植。城雍丘,復遷其神於祺城。謂之「祺」 者,士人祈祥於此也。

婦姑城 ,在杞縣東北鄭村。戴延之《西征記》云:「梁之東百里有婦人,孀居,養姑孝謹,鄉人義之,為築此城。」

張柔城 柔鎮雍丘,城被水所圮,乃於城外二里築新城,創置廨宇,繼復修故城,號「南杞」 ,即今治也。

鳴鴈亭 ,《春秋成十六年》:「衛侯伐鄭,至於鳴鴈。」 杜註:「在雍丘縣西北,今謂之白鴈雲。」

玉帳 ,在杞縣東北三十三里。世傳漢高祖經此,上有廟。

令狐城 ,在杞縣西三里。世傳令狐潮圍張巡於雍丘,築城以絕糧援,後因目之。

呂祿臺 即今預備倉。按《漢書》:「呂祿與酈寄友善,或曾遊杞。」

安樂亭 在杞縣南圉鎮堡,世傳漢梁孝王建。孟莊 ,在杞縣西二十里。按宋《北轅錄》云:「過范郎廟,其地名孟莊,有孟姜女廟。」

康王坡 ,在杞縣北二十五里。世傳宋高宗為康王時經遊之地。

上倉城 ,在通許縣西八里。周世宗所築,以貯江浙饋餉,遺址尚存。

煉城 在通許縣東南三十里。相傳高歡所築。酈生故里 ,在通許縣東北高陽岡。《史記》「家貧落魄,為里監門吏」 ,即此。

潘樓 在通許縣南十里。宋太師潘美之別墅。《鸑鷟岡 》,在縣東南四十里。昔傳有彩鳳集於上。

漢王城 ,在太康縣西北五里。《漢書》「高帝追項王至陽夏」 ,即此。

扶樂城 ,在太康縣西北三十五里。漢於此置郡。

小扶城 ,在太康縣三十里。舊置縣。

五子臺 ,在太康縣西高陵鄉,《書》所謂「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從,徯於洛之汭」 是也。

霸王臺 在太康縣西北五里,世傳為項羽將臺。明郭顯忠詩:「項王駐馬有高臺,此日登臨野色開。赤帝符成炎運起,烏江兵散楚歌哀。幾家煙火依寒壘,一代雄圖付古堆。過眼興亡那可論,未央宮殿久塵埃。」

南北拒臺 俱在太康縣南二十里,相去里許,即楚漢相拒處。

向城 ,在尉氏縣西南五十里。《左傳》「諸侯伐鄭,會於北林,師於向」 ,即此。

菟氏城 ,在尉氏縣西北四十里。《左傳》「鄭伯勞楚屈生於菟城」 ,即此。

平陸城 ,在尉氏,漢高后封楚元王子禮為侯國,光武時廢。

康陰城 ,在尉氏東南四十里,與雞鳴城相對。三亭 在尉氏,秦王稽與范雎約待我三亭之南,即此。

雞鳴城 ,在尉氏縣西南五十里。酈道元《水經》云:「魏惠王元年,韓懿侯伐魏於晶澤陂,北對雞」

考證

鳴城是也

故鍾城 ,在尉氏縣西北康牆堡。《述征紀》云:「鍾城,魏太傅鍾繇故里也。」

蔡陂城 在尉氏縣西南百堽堡。隋開皇十六年,分長葛、許昌、鄢陵三縣置蔡陂城,大業三年廢。

古亭城 在尉氏縣東南大齊堡。唐武德四年,安撫使任瓌於古亭城置康陰縣,貞觀元年廢。宛陵城 ,在尉氏縣南隗村堡,即古山氏城。尉繚子臺 ,在尉氏縣治東北尉繚故宅內,戰國尉繚子所築,因以為名。

嘯臺 在尉氏縣治東。晉阮籍長嘯處。

蔡家莊 在尉氏縣南三十五里。漢蔡邕宅並其先世之墓皆在此。

阮村 在尉氏縣北,阮咸與籍居道南,諸阮居道北,「北阮富而南阮貧」 ,即此。

桑野 在洧川縣西北。《穆天子傳》:「庚午,天子飲於洧上,乃遣祭父如圃田。辛未,天子北還,釣於漸澤,食魚於桑野。」 即此。

鴻臺宮 在洧川縣西一里。《戰國策》張儀說韓王曰:「秦下甲取成皋、宜陽,則鴻臺之宮,桑林之苑,非大王之有也。」 即此。按鴻臺在洧川城外,去桑林不二里。

燭城 在洧川縣,「鄭燭之武」 故邑。

新汲城 ,《春秋》成十七年,「公會諸侯伐鄭,自戲章至於曲洧。」 漢神爵三年置縣。

陰坂 《左傳》襄九年,晉伐鄭,濟於陰坂。杜注曰:「陰坂,洧津也。」 匡城 ,在洧川縣。《左傳》,「衛孔達侵鄭,伐綿訾,及匡。」 杜預云:「洧水經匡城南」 ,即此。

洧盤 在洧川城。《離騷》云:「夕歸次於窮石兮,朝濯髮於洧盤。」 即此。

大隧澗 在洧川縣南十里。《北征記》曰:「苑陵縣東南有大隧澗,鄭莊公所掘者。今在大隧山下。」 瓦屋 ,在洧川縣。《春秋》隱公八年,「宋公、齊侯、衛侯盟於瓦屋」 ,即此。

司馬懿故壘 ,在洧川縣南十里。舊有司馬堡,今廢。見有司馬鋪。

鄢城 在今鄢縣西南四十里。《左傳》「晉楚相遇於鄢陵,呂錡射中楚王目」 ,即此。

陶城 ,漢封陶舍為開封侯國,疑即此。《水經注》雲「潩水西南流逕陶城」 ,是也。

燕王臺 ,魏文帝封燕王宇為鄢陵王,築臺於城中,故名。

朱濞城 在縣南。《史記》:「濞以卒起豐,入漢,擊項羽,及燕王臧荼,封鄢陵侯,築此城。」

太丘城 ,在縣外一百步。下有漆井。

鳳凰坡 ,在鄢陵縣張橋南。世傳「黃霸治潁川時,鳳凰亦曾集此。」

彭祖亭 在鄢陵縣北東堡彭祖岡之上。固城 ,在扶溝縣西南尹村堡。《通典》云:「周圍有水,其勢甚固,漢時所築。」

扶臺 在扶溝縣治後。宋程顥知扶溝時所築,一名「化民臺。」

桐丘 在扶溝縣西二十里。《左傳》「鄭伯克段於鄢,次於桐丘」 ,即其地。

扶亭 後漢建武元年,封朱鮪為侯國。

帛鄉白亭 相傳楚封太子建之子白公勝於此。

漢井 在扶溝縣廟頭岡。

曲遇聚 在中牟縣。漢高帝與秦將楊熊戰曲遇東,大破之,即此。

官渡城 ,在中牟縣北五里。漢末,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口,即此。

層臺 在城北,魏任城王所築。池中有鐵錐,長六尺,入地三尺,頭西南指,不可動。每月朔自正,人以為晉氏中興之祥雲。

《圃田澤 》詩「東有甫草。」 即此。

「愁臺 」 ,後唐莊宗聞亂,至萬勝鎮,登臺問野人曰:「此何名也?」 曰:「愁臺。」 莊宗聞之,慘然不樂,即回軍洛陽。

白沙 後唐同光三年十二月,畋於白沙。今為白沙鎮。

戶牖鄉 在陽武縣東北二十里,即漢陳孺子宰肉地。

張大夫寨 ,在陽武縣西北二十里。漢丞相張蒼故里,一名文侯鄉。

《博浪沙 》「張良為韓報仇,令滄海君擊秦始皇,中其副車」 ,即此。

棣城 在縣北五十里。《左傳》「楚伐陳,諸侯會於棣城以救之」 ,即此。

卷城 在原武縣西北。晉楚之戰,晉軍敗,舟中之指可掬,楚莊祀河而還。《史記》「秦客卿胡傷攻魏卷,取之。」 皆此地。按《明一統志》,漢置縣,屬河南郡。

安城 在原武縣東南安城裡。周時所築。戰國秦拔魏安城,即此。

玲瓏塔 在原武縣善護寺東,宋徽宗時建。蒙城 ,秦莊襄元年,蒙驁擊取成皋、滎陽,置三州郡。此即驁所築矣。

扈亭 ,《左傳》文七年,晉趙盾與諸侯盟於扈。《竹書》:「晉出公二十二年,河絕於扈。」 皆是處也。青陵臺 ,在封丘縣東北。宋康王欲奪其舍人韓憑妻,築臺望之。憑妻作詩曰:「南山有烏,北山張羅,烏自高飛,羅當奈何。」 遂縊死。唐李商隱詩:「青陵臺畔日光斜,萬古貞魂倚暮霞。莫訝韓憑為蛺蝶,等閒飛上別枝花。」

封父亭 在封丘縣治安坊西北。夏后氏之世,封父為諸侯,建亭於此。

黃池 在封丘南十里。《春秋》「公會晉侯及吳子於黃池」 ,即此。

《翟母碑 》漢高祖與項羽戰敗,為翟母免難之處。

南燕城 ,即春秋時長丘,《左傳》「宋敗狄於長丘,獲長狄。」 即斯地矣。

袁紹屯兵處 ,在封丘北,去城三里。

周太祖營 ,在封丘縣西北一里。五代時,郭威屯兵於此。

平丘 ,在封丘縣東四十里。《春秋》「甲戌,同盟於平丘」 ,即其地。

蟲牢 在封丘縣北。《春秋》:「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邾子、杞伯,同盟於蟲牢」 ,是也。廩延 在延津縣北。《左傳》:「鄭共叔段初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後收貳以為己邑」 ,即其地也。韓宮 在延津縣,韓王相建。

冰井 在延津縣西北十里,世傳韓襄王藏冰之處。

飲馬灘 在延津縣南一里。宋康王以親王子為質於金,逃歸汴,神錫泥馬乘之,飲馬於此,東南行五里,馬即灘化。今名「馬灘鋪。」

延州 舊治今在陽武東北二十五里,今置州,後廢為鎮。

蔡邕斷碑 。在延津縣。邕嘗為酸棗令劉熊隸《去思碑》,其碑文字多殘缺。唐王建詩:「蒼苔滿字土埋龜,風雨消磨絕妙詞。不向圖中經舊見,無人識是蔡邕碑。」

靈昌津 ,石勒破劉曜,途出於此,以河冰泮為神靈之助,故名。

儀城 在蘭陽縣西北二十里,儀封人請見孔子處。今縣北有儀封鄉。

東昏城 在蘭陽縣東北二十五里,即蘭陽縣故城。秦始皇東遊至此,昏霧四塞,不能進,故名。韓陵城 ,在蘭陽縣東北五里,宋養馬圈子原有城池,俗呼為韓陵圈子,內有韓陵。

《秦臺 》在蘭陽縣「東昏故城,舊多植柳,秦皇東游至此,昏霧四塞,築臺以厭之。」

黃風洞 ,在蘭陽縣白雲山下,一名「張良洞。」 相傳張良從赤松子遊,辟穀於此。

舊儀封城 在儀封縣東北十七里。金始築以置縣。明洪武中,圯於河。

請見亭 在儀封城西一里許。亭內豐碑,大書「《論語》儀封人請見」 一章。

鄭故城 ,在新鄭縣北,城垣及門址跡尚存。舊有門,曰時,曰剸,曰純。《春秋傳》雲「楚子伐鄭,入自純門,至於逵道」 是也。

聖井 在儀封縣。儀封人請見亭西,皆自生琉璃,不假甃造,光耀自然。又名「琉璃井」 ,以夫子曾飲此水雲。

軒轅丘 在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黃帝生此。

東里 在新鄭縣東二十里。《論語》「東里子產」 ,即此。

志古堂 在新鄭縣治中,宋劉伯壽建。

華城 秦昭王三十三年,白起攻魏,拔華陽,即此。

宛陵城 漢縣,在縣東北三十里。《春秋》「棐林」 ,即此。隋大業年省。

函陵 《左傳僖三年》:「晉侯、秦伯圍鄭,晉軍函陵」 ,在新鄭北十三里。

潁陰故城 ,在陳州西南平鄉。高帝封灌嬰於此。

臨蔡城 ,在陳州東北三十里。漢光武與王莽。

相距築城臨蔡河,故名。

新平城 ,在陳州城東北。漢置縣,屬淮陽國。揲蓍壇 ,在陳州城外,伏羲揲蓍之所,內有蓍草堂。

八卦臺 ,在陳州北一里。昔伏羲於蔡水得神龜,因畫八卦於此,壇後有「畫卦臺。」

神農井 ,《史記小司馬註》云:「淮陽有神農井厄臺 ,在陳州城外西南隅,為孔子絕糧處。」 明嘉靖巡按御史趙繼本改曰絃歌臺。按:《明一統志》又名桑落。

焦夷 在陳州東明化鄉。周襄王十五年,楚伐陳,取焦夷,即此。

陵陽臺 在陳州。《家語》:「孔子自衛之陳,陳侯起陵陽之臺。」 即此。

東門池 在陳州東門內。池水清潔不耗,不生魚草,水中有故臺址,《詩》所云「東門之池,可以漚麻」 者是也。

宛丘 ,在陳州南三里,高二丈,《詩》所云「宛丘之上」 是也。

固陵 在陳州西北三十里。《史記》「項羽南走固陵」 ,即此。

臥治閣 在陳州治西,漢淮陽太守汲黯所建。弩臺 ,漢陳王敬曾孫寵善弩射。黃巾賊起,寵有強弩數十張出軍都亭人素聞王善射,不敢反叛,故百姓歸之。

西園 在陳州西,宋張詠守郡時建。中有閣,曰泠風,堂曰清思,亭曰流杯,香陰環翠,又築臺曰望湖,嘗有詩云:「昨夜憑高向西望,滿川煙樹雨濛濛。」 晏殊以故相守此,於隙地有莎叢生,殊愛護之,為作《庭莎記》。

讀書臺 在陳州西北隅柳湖中。宋蘇轍為陳州教授時讀書築之。

子由亭 在陳州北柳湖中,宋蘇子由讀書之所。

瓦關 ,在陳州南孝義鄉。春秋時,陳侯與頓子國相鄰,立此為界。

水關 在陳州平信鄉。楚項王立,以備秦兵。鄧城 ,在商水縣西北,魏鄧艾入蜀,屯兵於此。互鄉 ,在商水縣東南,即《論語》「難與言地」 也。章華臺 ,在商水縣西北二里。初,楚靈王築章華臺於華容城,及襄王為秦將白起所迫,北保於陳,更築此臺。

叢臺 ,在商水縣北二十里。楚襄王因築章華臺,併築此臺,以像華容之地。

扶蘇城 ,在縣南十二里。陳涉起兵,自稱「公子扶蘇」 ,從人望也,故有此城。隋越王侗於此置扶蘇縣,唐武德時廢。

駐蹕樹 在商水縣東南,東嶽廟側有銀杏一株。明太祖幸汴時,駐蹕其下,其後樹益茂,迥異眾木,縣人因名為「駐蹕樹」 雲。

女媧城 在西華縣西北十里,遺址與二柳城相近。按《外記》「女媧都於中皇之山」 ,此或其經行處也。

夏亭城 ,在西華縣西三十里。《春秋》陳大夫夏御叔封邑也。

辰亭 《春秋》宣十一年,「楚子、陳侯、鄭伯盟於辰陵」 ,即此。

長平故城 ,在縣東,為長平鄉。

長平城 ,在西華縣東北十八里。漢置縣,屬汝南郡。晉屬梁國。北齊入西華。

南北柳城 ,一在西華縣南三十里,一在縣西北十里,二城相峙,中皆沃壤。鄧艾伐吳於此營田,時柳舒為陂長,故名。

箕子臺 在西華縣學宮後,莫能考其由來。涼馬臺 在西華縣北柳城之西,陳靈公築。一雲「魏鄧艾築。」

丁蘭宅 在《西華縣》東北三十里,蘭河內人流寓於此。

南頓城 在項城縣忠順鄉,春秋時頓子國也,迫於陳,後徙之南,故曰南頓。漢光武父劉欽為南頓令,即此。

光武臺 「在項城縣西北四十里,漢光武幸南頓時築。」

丘頭 宣王兵次丘頭,王凌面縛水次,即此。秦丘 ,苻堅將兵南征,駐於此,在縣西南四十七里。先是童謠曰:「堅不過項。」 後果敗。

大邸閣 在項城縣北南頓城內。魏延熙間,都督毋丘儉討司馬師不克,死節於此。

「沈國子城 」 在沈丘縣東南三十里,遺址尚存,今屬潁州。

鮦陽城 ,在沈丘縣東南三十里。按《輿地誌》,沈

子國西有古鮦陽郡。後漢光武封戚里陰慶為鮦陽侯,即此。

繁城 在許州南四十里。內舊有魏受禪臺及文帝廟,今俱廢,獨《受禪碑》及《上尊號碑》尚存。許田 ,一名魯城,《春秋》魯隱公八年,「鄭伯請以太山之祊易許田而祀周公」 ,即此。

灌臺 在許州南。漢潁陰侯灌嬰故宅,今名「思故臺。」

剛城 秦昭王五十二年,拜燕人蔡澤為相,封剛城君,即此。

「德星亭 」在許州西湖上,漢荀淑故宅,陳寔嘗詣請幫助識別此字。子弟咸在,太史奏「德星聚」,後人因建亭焉。唐胡曾詩:「古賢高尚不爭名,行止由來動杳冥。今日浪為千里客,看花慚上德星亭。」

讓王臺 ,在州西南三十里。獻帝既禪位,封山陽公,百官送於此,故名。

聽水亭 在許州西湖上,宋蘇軾卜宅其南。梅花堂 在許州治北。宋蘇軾建,軾嘗為《詠梅花詩》。

關公宅 在許州治東南。相傳曹操拜羽偏將軍,今即其地建廟奉祀。前撫院閻興邦於此建「問安亭。」

曲水園 在許州北,有修竹二十餘畝,潩水貫其中以入西湖,最為佳勝。宋文彥博為守時居此。宋賈昌朝詩:「畫船載酒及芳辰,丞相園林潩水濱。虎節麟符拋不得,卻將清景付閒人。」 高陽里 在許州城內,荀淑居此。以八龍而名,取高陽氏才子八人之義。按《明一統志》:舊名西亳。

豢龍城 ,在臨潁縣北十五里。相傳商孔甲時,豢龍氏畜龍於此。

高宗城 在臨潁縣東北。相傳商高宗築。臨潁故城 ,在臨潁縣西北十五里,漢時所築。潁陰縣城,又名「故廂城。」

狼淵 在臨潁縣。《左傳》「楚子師於狼淵以伐鄭」 ,即此。

皋鼬 在臨潁。《春秋》定四年,「盟於皋鼬」 ,即其地。尚書臺 ,在臨潁縣東南四十里。漢馬融遷許令,嘗讀書其上,因名。唐高宗於此閱兵,更名講武臺。

鄭莊公城 ,在襄城縣北四十五里。《春秋》「楚伐鄭,鄭莊公出師境上,與楚相距,築此。」

不羹城 在襄城縣東堯城堡,《左傳》「楚子城不羹」 ,即此。

望嵩樓 在襄城城中,唐劉禹錫建。按《明一統志》:唐時建。劉禹錫《送廖彥謀》詩:「九陌逢君又別離,行雲別鶴本無期。望嵩樓上忽相見,看過花開花落時。」

龍城 ,魏明帝時龍見摩陂中,帝觀之,改「摩陂」 為「龍池。」

召陵城 在郾城縣東三十五里。《春秋》「齊桓公伐楚,屈完來盟於召陵」 ,即其地也。漢置召陵縣,唐時廢。

胡國城 ,《春秋》鬍子國,在郾城縣界。

鄧襄城 ,在縣東南三十里。《春秋》「桓二年,蔡侯、鄭伯會於鄧」 ,即此。

安陵城 ,在郾城縣東南七十里。光武封來歙為侯國,以征羌有功,復立《征羌城》。

道州城 ,在郾城縣西南五里。唐武德四年,置道州,貞觀中廢。

裴城 ,在郾城縣西五十里。唐裴晉公伐蔡,駐師於此,因名。

㶏亭 在郾城縣東一里許㶏水之陽。昔裴度征吳元濟時築之,以為遊息之所。今廢而故址尚存。

岸門 在長葛縣西北十八里。《括地誌》:「秦孝公與晉戰於岸門」 ,即此。

鍾繇臺 在長葛縣治前。三國魏鍾繇所築。陳寔故里 ,在長葛縣西四十里張史堡。長廂城 ,東魏武定五年,清河王岳率眾圍西魏將王思政於潁川,因築此城。初以車廂為樓,故名。

古城 ,《左傳》隱十一年:「鄭伯使大夫百里奉許叔,居許西偏,又使公孫獲居許東偏。」 今有東西兩城,在縣東北五里,各相去一里。

小韓城 ,在禹州西北三十里。戰國韓哀侯所築。

康城 ,在禹州西北三十里。韓哀侯自大韓城徙居於此。

鈞臺 在禹州北門外,《史》「夏啟即鈞臺以享諸侯」 ,即此。

鳳凰臺 在禹州治西南。漢黃霸守潁川時築,時鳳凰數集潁池,臺蓋諸邑有之,此為最著。張良洞 ,在禹州東門外一里潁水之濱,一名存真洞。順治十六年,巡道沈荃葺治,建亭其上。「潁亭 」 在禹州西關,唐陽翟令陳寬建,宋范鎮重修。

上棘城 在禹州。《左傳》襄十八年,「楚師代鄭,城上棘」 ,即此。

雍氏城 在州東北。《左傳》「楚蒍子率銳師侵雍梁」 ,即此。

黃臺 在州東北四里。東魏天平中,於此置黃臺縣,隋廢。

許由《巢父臺 》,在州東十五里潁水上,二臺相去一里。

博文樓 《在禹州治》西南。

古密城 ,密縣東七十里。漢卓茂令於此,光武所謂「名冠天下,當受天下重賞」 者也。

臥龍臺 在密縣西方山堡,相傳黃帝與廣成子問道處。

白松 在密縣東五里,世傳黃帝葬三女處,塚上生松一株,三幹。幹色如粉,膚理瑩澤,真奇章也。

滴水棚 在密縣東五里天仙廟白松前。棚兩席許,厚二尺餘,皆碎石黏聚,水從罅中下滴,滲液不斷,味特甘美。

管國城 ,在鄭州北二里,武王封管叔於此。祭伯城 ,在鄭州城東北一十五里,周公第五子所封地。

莘城 在《鄭州》東。鄭桓公寄孥於虢,有十邑,莘其一焉。

古邲城 ,在鄭州城東六里,《左傳》「晉荀林父帥師與楚子戰於邲」 ,即此地也。

「《八卦》御風臺 」 在鄭州圃田澤,相傳周列禦寇所築。

夕陽樓 在鄭州治西。唐李商隱詩:「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欲問歸鴻何處去,不知身世自悠悠。」 按《明一統志》在滎陽縣,唐時建。

「候月臺 」 在州治後,石刻三字尚存。

安民亭 在鄭州,即宋長安石工「安民不忍刻《元祐黨人碑》」 者。宋皇祐五年建,今廢。

京城 ,在滎陽縣東南二十里。鄭莊公封弟叔段於此,《左傳》所謂「京城太叔」 是也。

宅陽城 在滎陽縣東南。《史》「魏會趙攻秦,不利於宅陽」 ,即此。

大、小索城 大索城在滎陽縣西五十里,小索城在大索城東北,即六國時二索也。漢韓信收兵與漢王會,復與楚戰滎陽南京、索間,破之,即此。按《明一統志》,漢滎陽城,周苛死節處,亦此也。

廣武城 ,在滎陽縣三十里,即楚、漢相距處。阮籍《登觀古戰地》曰:「世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項羽臺 ,在滎陽縣東五十里,京水經其下,俗呼霸王臺。

敖倉 ,在滎陽縣東北五十里。秦初築於敖山上,酈生勸漢高帝「據敖倉之粟」 ,是也。

古槐 在滎陽縣東三十里,盤根錯節,形極奇怪。漢高帝曾於此休息繫馬,因又名繫馬槐。按《明一統志》在滎陽縣東七里。金趙秉文詩:「滎陽縣東千古槐,人言曾見漢朝來。不知幾覺南柯夢,直到如今喚不回。」

囂城 在滎澤西南七里。《史記》「殷仲丁遷都於囂」 ,即此。

踐土臺 在滎澤縣北十五里。晉文公敗楚於城濮,遂至衡雍,建王宮於踐土,即此。

聖水池 ,在滎陽縣西二仙祠內,禱雨輒應。太公臺 ,在河陰縣東霸王城內。項羽築為臺,置太公,欲烹之,今猶有高壟。

《畫烏亭 》漢顯宗東巡泰山,至滎澤,有飛烏翔集,因命虎賁王吉射之。烏上下其聲,吉曰:「烏啞啞。」 引弓射之,洞左腋。「陛下壽萬歲,臣為二千石。」 既而射烏,中之。至今滎澤亭堡皆畫之。

秦王寨 ,在河陰縣西街頭堡,唐秦王世民屯兵處。

東虢城 在氾水縣東十里,即今上街鎮也。武王十三年,大建公侯於天下,仲封於故夏之墟,是為西虢。叔封於此,所謂「東虢」 也。

虎牢 《穆天子傳》曰:「天子射獵鳥獸於鄭圃,有虎在林。七萃之士高奔戎禽虎而獻之,天子命為柙,畜之東虞,是曰虎牢矣。」 《春秋》襄二年,「晉成公與諸侯會於戚,遂成虎牢以逼鄭,鄭求成也。」

成皋城 ,在氾水縣西大伾山上。《史》稱「楚圍漢王於滎陽,紀信請誑楚王處。」

玉門 在氾水縣之北,今名「玉門古渡」 ,即漢高祖困成皋,獨與滕公共車北渡,宿小修武傳舍處。

旋門 在氾水縣之西,即今崤關之南峽口也。古戰場 在氾水縣東廣武山之原。西自成皋,東至官渡。楚漢兵爭於此。唐李華《弔古戰場文》指此。

封臺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府城南薰門外,亦明太祖車駕幸汴時築,以為祭神之所。武強城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鄭州城東三十一里,曹參擊項羽攻武強,即此。

繁昌城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臨潁縣西北。魏置縣,隋屬潁川郡,唐省入臨潁。

汴河故道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汴河舊自滎陽縣東經府城內,又東合蔡河,名茛菪渠,又名通濟渠,東注泗洲,下入於淮。累因河決,其蔡河湮沒無跡,而汴河自府城中牟縣入黃河矣。」 張敬因碑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宋歐陽修《集古錄》云:「碑是顏真卿撰併書,在許州長社縣民田中。慶曆中,稍稍有模之者,民家患其」 踐田稼,擊碎之。余在滁陽,遣人求之,得大碑,闕一段,其文不可次第,獨其名氏存焉。曰「君諱敬因,南陽人也。乃祖乃父,曰證、曰運」 ,其字畫尤奇。。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