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五十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五十三卷目錄
平涼府部彙考三
平涼府田賦考
平涼府風俗考
平涼府祠廟考〈寺觀附〉
職方典第五百五十三卷
平涼府部彙考三
編輯平涼府田賦考 通志
編輯府總
原額、民地、共一十一萬二千一十七頃二十九畝二分二毫六絲三忽四微
共額徵本折糧十五萬八千九百二十八石四斗三升二合五勺二抄四撮八粟。內:
本色糧一萬三千七百七十八石四斗四升一合二勺二抄四撮二圭。內
除減納糧二千一百四十六石八斗五升七合一勺九抄四撮三圭五粟。
止該本色糧一萬一千六百三十一石五斗八升四合二抄九撮八圭五粟。
本色草、一千九百九束六斤一十四兩九分七釐八毫
折色糧、十四萬五千一百四十九石九斗一合二勺九抄九撮八圭八粟
共額徵銀一十五萬五千五百四十三兩八錢六分八毫八絲七忽四微四纖。除荒外,
實熟地三萬四千五百八十六頃八十一畝九釐八毫八絲四忽四微。
該徵本折糧六萬一千六百八十二石三升二合三勺八抄五撮五圭八粟五粒。內
本色糧二千一百四十石四斗七升六合四勺三抄九撮六圭八粟七粒。
額徵本色起運草一千九百九束六斤一十四兩九分七釐八毫
本色官學倉糧三千二百九十一石四斗二升八合八勺四抄七撮六圭七粟九粒。
共折銀二千三百二十二兩一錢二分六釐八毫一絲二忽七微四纖一塵九渺。
折色糧五萬六千二百五十石一斗二升七合九抄八撮二圭一粟九粒。
該折徵銀六萬一千一百三兩二分二釐九毫七絲一忽一微四纎三塵八渺。原額均徭銀七千四百二十九兩四錢五分九釐一絲。除荒外,
實徵銀三千七百七十四兩八錢三分八釐八毫二絲五忽四微七纖九塵六渺。
外遇閏地丁內加銀二千二百三十一兩一分五釐一絲七忽。除荒外,
實徵銀九百四十三兩五錢八分七釐八毫五絲六忽。
原額七監、牧馬草場、共地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六十一頃六十二畝二分八釐六毫。內除不堪耕種荒地外、
實熟地、一萬三千一百三十六頃八十畝三分九釐
該徵銀七千八百八十二兩八分二釐三毫四絲。
原額、廢藩王田地一千七百三十二頃七十七畝九分一釐
徵本色糧八百一石一斗二升八合二勺,折色糧八百五十一石六斗七升二合六勺,折色銀八百四十三兩三錢七分六釐一毫七絲一忽二微。
地租銀一百五十一兩二錢二分八釐。內除荒外,
熟地一千五十九頃六十四畝七分一釐,該本色糧六百四十二石九斗一合八抄四撮一圭三粟。
《折色糧》四百九十六石四斗九升八勺八抄五撮八圭八粟二粒。
《折色》銀四百八十一兩六分五釐七毫五絲四忽九微八纖五塵一渺。
《地租》銀一百二十四兩五錢三分六釐八毫二絲一微七纖七塵。
前熟地內有平涼縣原額三等並順治十三年新墾及興屯開墾地三十九頃五十八畝一分,增出本色糧一百四石九斗三升三合九勺七抄九撮九圭四粟七粒。
《折色糧》二十石八斗二升九勺二抄二撮一圭一粟八粒。
《折徵》銀二十一兩八錢三分三釐三毫六絲二忽四微一纖四塵九渺。
《地租》銀三十一兩九錢四分五釐七毫一絲六忽八微二纖三塵。
共應徵本色糧七百四十七石八斗三升五合六抄四撮七粟七粒。
《折色》銀五百一十七石三斗一升一合八勺八撮。
《折徵》銀五百二兩八錢九分九釐一毫一絲七忽四微。
《地租》銀一百五十六兩四錢八分二釐五毫三絲七忽。
外督糧道《冊報》「贍田新增本色糧」 四百九十九石三斗一升七合七抄。
新增折色銀四百四十一兩三錢三分四釐八毫二絲五忽七微七纖。
自置新增本色糧六百一十九石五斗八升四合七勺四抄。
新增折色銀八十二兩六錢四分。
又清查前報「自置熟地,應徵本色糧七十二石五斗一合二勺一抄。」
固原監收廳廢肅藩郡牧所、原額實徵王田川坡三地四千五百二十七頃四十四畝二分。各折不等。折正川地三千四百二十七頃五十五畝二釐一毫
共徵本色糧一千七百一十三石七斗七升六合一勺五抄。
《折色》銀二千三百八十九兩六錢八分九釐四毫六絲三忽五微六纖。
外,新增並興屯新增共銀二百六十七兩三錢七分七毫八絲一忽八微四纖。
原額共徵丁銀六百七十五兩二錢五分。《苦水屯》原額王田川坡山地一千五百八頃九十七畝六分九釐。各折不等。折正川地一千二百三十三頃三十一畝一分三釐七毫
共徵本色糧六百一十六石六斗五升五合五勺五抄。
《折色》銀八百五十九兩八錢六分四釐四毫九絲八忽九微二纖。內除川坡、山荒外,
實徵川坡山熟地一千三百二十六頃四十八畝四分四釐,各折不等。折正川地一千一百一十二頃二十四畝六分二釐一毫
應徵本色糧五百五十六石一斗二升三合一勺五撮。
《折色》銀七百七十五兩四錢四分九釐八毫四絲八忽四微四纖二塵。
外新增並興屯新增,共銀七十九兩八錢四分七釐一毫九絲二忽二微八纖八塵。
原額共徵丁銀一百七十七兩五錢三分四釐。外屯、捕二官養贍及寺廟常熟、王田、荒熟川地四頃一十畝。
共徵本色糧二石五升
《折色》銀二兩八錢五分八釐五毫二絲。內除荒外,
實徵熟地二頃一十五畝。
應徵本色糧一石七升五合。
《折色》銀一兩四錢九分八釐八毫八絲。
外屯、捕二官養贍熟地,新增銀二錢八分一釐六毫五絲。
廢韓府牛營子原額「王田川地二百五頃九十四畝五分。」
共徵:本色糧一百二石九斗七升二合五勺。《折色》銀一百四十三兩五錢八分四釐八毫五絲四忽。內除荒外,
實徵川熟地二百三頃九十五畝五分。
應徵本色糧一百一石九斗七升七合五勺。折色銀一百四十二兩一錢九分七釐四毫二絲六忽。
外新增並興屯新增共銀一十五兩七錢九分九釐一毫三絲七忽。
廢韓府灣原額「王田地川四百八十頃。」
共徵本色糧二百四十石。
折色銀三百三十四兩六錢五分六釐。內除荒外,
實徵川熟地一百九十八頃八十畝。
應徵本色糧九十九石四斗。
《折色》銀一百三十八兩六錢三釐三毫六絲。外新增並興屯新增共銀一十一兩八錢一分九釐一毫四絲八忽。
廢韓府八營可可水、原額王田川地三十五頃,共徵本色糧一十七石五斗
折色銀二十四兩四錢二釐。內除荒外,
實徵川熟地二十七頃四十五畝。
應徵本色糧一十三石七斗二升五合。
折色銀一十九兩一錢三分八釐一毫四絲。外新增並興屯新增共銀一兩四錢八分二釐九毫六絲。
廢楚府海剌都:原額王田川山地二千六百三十頃,各折不等。折正川地一千八百三十四頃三十二畝九分七釐七毫
共徵:本色糧九百一十七石一斗六升四合九勺三抄五撮。
《折色》銀一千二百七十八兩八錢九分四釐一毫五絲七忽八微八纖四塵。內除荒外、
實徵川山熟地一千六百三十三頃二十三畝二分三釐。各折不等。折正川地一千二百二十四頃五十六畝四釐四毫
應徵本色糧六百一十二石二斗八升二勺二抄。
《折色》銀八百五十三兩七錢六分三釐五毫三絲八忽七微六纖八塵。
外新增並興屯新增,共銀七十四兩六錢八分六釐九毫六忽六微一纖二塵。
原額共徵丁銀二百八十九兩一錢八分八釐。廢沐府原額王田川坡山地二千三百七十二頃八十畝,各折不等。折正川地一千八百七十五頃二畝七分八釐
共徵:本色糧九百三十七石五斗一升三合九勺。
《折色》銀一千三百七兩二錢六分九釐三毫八絲二忽一微六纖。內除荒外,
實徵川坡山熟地二千二十二頃八十一畝,各折不等。折正川地一千五百六十八頃三十畝二釐七毫
應徵本色糧七百八十四石一斗五升一勺三抄五撮。
《折色》銀一千九十三兩四錢二分六釐九毫六絲二忽一微八纖八塵。
外新增並興屯新增共銀一百一十七兩一錢六分五釐七毫五絲一忽七微四塵。
原額共徵丁銀二百二十兩三錢九分八釐。府屬原額屯地一萬二千二百二十四頃一十四畝二分四釐。內除:
虛懸租地二千三百九十八頃七畝七分,該免租銀二百六十兩八錢七分一毫一忽九微。實荒熟糧租地九千八百二十六頃六畝五分四釐。
應徵本色糧三萬九千七百一石八斗二升一合二勺三抄九撮。
本色草、一萬三千三百九十八束二斤一十五兩
草價、地畝、地租料價、沙薄銀一千四百七兩四錢九分四釐八毫六絲九忽。除荒外,
實熟地四千一百九十四頃二十三畝三分五釐六毫五絲
應徵本色糧一萬八千一百五石九斗六升四合一勺六抄一撮。
《本草色》五千四百束一十六斤二十兩一錢八分
草價地畝地租料價沙薄銀六百四十八兩三錢八分三釐三絲五忽二微九纖四塵八渺。《條鞭》銀三百八十七兩六錢五分六毫七絲三忽七微二纖三塵一渺。
額外屯、固原教場、並丈增出地五頃一畝,應徵本色糧二十石四升
《本色草》、三十束二斤
《地畝》銀六錢二分六釐二毫五絲。
地租銀二錢四釐
《均徭》銀六錢二分六釐二毫五絲。
原額屯丁徵銀七百四十九兩八錢六分二釐五毫。並康熙元年新增丁銀一百九十一兩五錢六分八釐五毫。除逃絕外。
實在徵銀八百四十兩一錢五分九釐五毫。遇閏加銀二十三兩八錢四分一釐六毫六絲二忽。
原額均徭銀二百四十二兩六分四釐五絲三忽。除荒外,
實徵銀九十五兩二錢二分八絲四忽四微。固原監收廳所屬平遠、鎮戎、李旺、紅古、下馬關、永固堡、白馬城、西安州營、西安州操、西安州營
將舊額「《各衙公費》改歸軍餉。」
原額、租地八千五百二十八頃七十七畝九分九釐
應徵租銀二千六百九十兩八錢二分七釐九毫。除荒外,
實熟地九百頃六十六畝;
應徵本色糧一百四十五石一斗一升。
《折色》銀四百一十三兩二錢四分三釐零。
《平涼縣志》闕
編輯
《崇信縣志》
編輯
原額、折正中地五千二百九十一頃三十六畝五分四釐
拋荒地三千八百一十六頃六十五畝三分四釐四毫
見熟地、一千四百七十四頃七十一畝一分九釐六毫
《原額》本折糧六千二百八十六石三斗九升六合七勺五抄二撮五圭。
《拋荒糧》四千二百二十六石三斗六升三合九勺六撮二圭六粟四粒。
見熟糧二千六石三升二合八勺四抄六撮二圭六粟六粒。
《折徵》銀二千二百四十七兩七錢九分五釐二絲九忽四纖四渺。
原額《丁徭》銀二百五十兩三錢八分五釐五毫。原額《均徭》銀一千二百四十一兩八錢八分九釐九毫。
《荒糧》銀八百三十四兩九錢二分七釐二毫七絲三忽一微三纖七塵四渺。
見在熟糧銀四百六兩九錢六分二釐六毫二絲六忽八微六纖二塵六渺。
共計:地丁糧徭,見徵熟活銀二千九百五兩一錢四分三釐一毫五絲五忽九微三塵。內起運銀一千九百一十九兩五錢六分二釐四毫五絲五忽九微三塵。
存留銀九百八十五兩五錢八分七釐。
外徵「《紳衿優免丁徭》銀」 二十八兩七錢一分八釐三毫。
額外課程銀一兩六錢
地稅銀二兩
河濱棄地本色糧二十六石二斗六升三合八勺。
新增王田租糧七十二石六斗一升五合。《戶口食鹽》五百一十五引
《華亭縣志》闕
編輯
《鎮原縣志》闕
編輯
《固原州志》闕
編輯
《涇州志》闕
編輯
《靈臺縣志》
編輯
《原額》、川原坡陡地不等,共一萬二千九百五十九頃一十二畝一分四釐
原額除召佃拋荒減納外,折正本折糧三萬二百九十三石二斗六升七合零。
順治九年以前《紅簿》造熟地二千九百五十九頃一十畝。十年以前官報墾地五百一十五頃一畝二分一釐入冊。又九十兩年開墾地三頃四畝
《實在地》三千四百六十九頃一十五畝二分一釐;
該徵本折糧八千一百一十一石四斗六升六合八勺一抄四撮七圭五粟。內
實徵起運本色糧一百三十三石八斗八升一合四勺。
實徵存留官學倉糧一百六十二石九斗一升七勺九抄九撮七圭五粟。每石折徵銀八錢,應徵銀一百三十兩三錢二分八釐六毫三絲九忽八微。
實徵折色糧七千八百一十四石六斗七升三合六勺一抄五撮。每石折徵銀一兩三分五釐一毫九絲八忽四微三纖。
共徵:銀八千八十九兩七錢四分七釐二毫九絲六忽。
十二年,興屯地二百三十九頃二十一畝六分,該徵起運本色糧九石一斗二升九合五勺四撮六圭六粒。
應徵存留官學倉糧一十一石二斗三升七勺九抄三撮九圭七粟二粒。
《折徵》銀八兩九錢八分四釐六毫三絲四忽三微七纖七塵六渺。
應徵折色糧五百三十八石七斗二升一合四勺一抄六撮三圭三粟六粒。
該折徵銀五百五十七兩六錢九分三釐九毫一絲六忽三微八纖一塵七渺。俱自十三年奉文照例派徵,分入起存《股項解目》。
十三年,新墾地一百二十八頃八十畝四分六釐。
該本折糧三百一石一斗八升九合八勺六抄九撮七圭九粟五粒,三年後起科
十四年,新墾地九頃六畝。
該本折糧二十一石一斗八升三合八勺四抄八撮二圭八粟六粒,三年後起科
原額共徵:丁銀一千六百四十兩六錢七分四釐五毫。
《地丁》二項,共實徵銀一萬四百二十七兩四錢二分八釐九毫八絲六忽五微六纖三渺。內起運戶、禮、工三部民運祿糧、節裁毛襖、布花、裁減傘扇、藥味、牲口、軍器等項,共銀七千五百八十九兩九錢四分三釐四毫五絲八忽七微二纖五塵三渺。
又新裁官俸、生員廩膳、孤貧月糧布花並協站冗費等銀一千八百三十八兩三錢六分三毫三忽九微五纖三塵。
《存留》實在銀九百九十九兩一錢二分五釐二毫二絲三忽八微八纖二塵。內每兩徵釐錢三百文,准銀三錢搭支,遇閏實徵加銀八十六兩三錢一分七釐二毫七絲二忽。
一、解本府司獄一員,俸銀原額一十九兩五錢二分,除荒實徵銀九兩二錢九分五釐九毫五絲一忽四纖;遇閏實徵加銀七錢七分五釐四毫三絲二忽七微五纖二塵。薪銀原額一十二兩,除荒外實徵銀五兩七錢一分四釐七毫二絲四忽;遇閏實徵加銀四錢七分六釐七毫二絲。奉文裁去,柴薪俱作俸銀支解。
書辦一名,原額工食銀七兩二錢。會議裁銀一兩二錢充餉外,除荒實徵銀二兩八錢五分七釐三毫六絲二忽。遇閏實徵加銀二錢三分八釐三毫六絲。
皁隸二名,原額工食銀共十四兩四錢。會議裁銀二兩四錢充餉外,除荒實徵銀五兩七錢一分四釐七毫二絲四忽,遇閏實徵加銀四錢七分六釐七毫二絲。
一、解本府儒學歲貢盤費:原額銀九兩,除荒實徵銀四兩二錢八分六釐四絲三忽。
「知縣一員,俸銀原額二十七兩四錢九分,除荒實徵銀十三兩九分一釐四毫八絲二微三纖,遇閏實徵加銀一兩九分二釐八絲五忽九微七塵八渺。薪銀原額三十六兩,除荒實徵銀十七兩一錢四分四釐一毫七絲二忽,遇閏實徵加銀一兩四錢三分一毫六絲。」 油燭銀原額十兩,除荒實徵銀四兩七錢六分二釐二毫七絲。遇閏實徵加銀三錢九分七釐二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纖六塵六渺。
迎送上司傘扇銀,原額十兩,先裁扣八分充餉外留二除荒,實徵銀九錢五分二釐四毫五絲四忽。
以上實徵銀三十五兩九錢五分三毫七絲六忽二微三纖。裁扣充餉外,存實徵銀二十一兩四錢三分二釐一絲五忽,俱作俸銀支領。心紅、紙張銀原額二十兩,除荒實徵銀九兩五錢二分四釐五毫四絲,遇閏實徵加銀七錢九分二釐五毫三絲三忽三微三纖三塵三渺。吏書十二名,奉文援納。吏員門子二名,「皁隸十六名,民壯五十名,燈夫四名,轎傘扇夫七名,庫書一名奉文援納吏員。倉書一名奉文援納吏員。庫子四名,斗級四名,禁子八名吏書」 每名原額工食銀十兩八錢、裁減充餉銀四兩八錢。人役原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裁扣充餉銀一兩二錢。今每名工食銀俱除荒,實徵二兩八錢五分七釐三毫六絲二忽。遇閏每名實徵加銀二錢三分八釐三毫三絲。
馬快八名,除荒實徵銀六十四兩四釐九毫八忽八微,遇閏實徵加銀五兩三錢三分九釐二毫六絲四忽。
典史一員,俸銀原額十九兩五錢二分,除荒實徵銀九兩二錢九分五釐九毫五絲一忽四纖,遇閏實徵加銀七錢七分五釐四毫六絲四忽二微一纖五塵。薪銀原額十二兩,除荒實徵加銀五兩七錢一分四釐七毫二絲四忽,遇閏實徵加銀四錢七分六釐七毫二絲。奉文裁去,薪銀俱作俸銀支領。
書辦一名,奉文「援納」 吏員門子一名,皁隸四名,馬夫一名,每名俱歲支實徵工食銀二兩八錢。
五分七釐三毫六絲二忽。遇閏實徵加銀二錢三分八釐三毫六絲。
儒學教諭、訓導各一員,俸薪原額俱照「典史」 ,今俱作俸銀支領。餵馬草料銀每員每年十二兩,共二十四兩。除荒實徵,共銀十一兩四錢二分九釐四毫四絲八忽。遇閏實徵,共加銀九錢五分三釐四毫四絲。
齋夫六名,原額工食銀共七十二兩,除荒實徵銀三十四兩二錢八分八釐三毫四絲四忽。遇閏實徵加銀二兩八錢六分三釐二絲。
膳夫二名,原額工食銀共四十兩,除荒實徵銀十九兩四分九釐八絲。今奉文裁二分解餉銀十二兩六錢九分九釐三毫八絲九忽三微五纖,留一分銀六兩三錢四分六毫九絲六微五纖。廩夫二十名分領,遇閏實徵加銀一兩五錢八分九釐五絲七微七纖六塵,亦裁二解餉,留一分領。
書辦一名,奉文援納吏員門斗五名。內掌教三名,分教二名。每名歲支工食銀,除荒實徵銀三兩四錢二分八釐八毫三絲四忽四微。遇閏實徵加銀二錢八分六釐三絲二忽。
廩生二十名,原額歲支月糧共二百四十石,每石折徵銀八錢,共銀一百九十二兩。知單內除荒糧一百七十五石七斗三升五合九勺四抄四撮;除荒銀一百四十兩五錢八分八釐七毫五絲五忽三微;熟糧六十四石二斗六升四合五抄六撮,實徵銀五十一兩四錢一分一釐二毫四絲四忽八微。奉文三分裁二充餉銀二十四兩二錢七分四釐一毫六絲三忽四微八纖八塵四渺。留一銀十七兩一錢三分七釐八絲一忽三微一纖一塵六渺。廩生二十名,分領春丁並清明等節及各壇祠並無祀鬼魂品物等。有除荒實徵銀十五兩二錢三分九釐二毫六絲四忽。
秋丁並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節及各壇祠並無祀鬼魂品物等,有《除荒實徵》銀十八兩九分六釐六毫二絲二忽。
八、蠟廟土地祠春秋祭祀,有除荒實徵銀五錢七分一釐四毫七絲二忽。
《鄉飲》:除荒實徵銀一兩四錢二分八釐六毫八絲一忽;奉文裁一半充餉,實存銀七錢一分四釐三毫四絲五微。
《芒神、土牛》銀除荒實徵銀四錢七分六釐二毫二絲七忽。
雜支各鋪司兵十五名,除荒實徵銀三十一兩四錢三分九毫八絲二忽。每名歲支銀二兩九分五釐三毫九絲八忽八微,共加銀二兩六錢二分一釐九毫六絲。
修理監倉,除荒實徵銀九兩五錢二分四釐五毫四絲。
修理倉廒,除荒實徵銀二兩三錢八分一釐一毫三絲五忽。
支應公費銀,除荒實徵銀五十二兩三錢八分九釐七毫三絲二忽二微七纖。
歲貢盤纏三十六兩,每年徵銀十八兩,除荒實徵銀八兩五錢七分二釐八絲六忽。
額外課程銀二十兩一錢六分四釐,遇閏加銀一兩六錢八分三毫,《稅契》銀八兩。
《靜寧州志》闕
編輯
《莊浪縣志》闕
編輯
《德隆縣志》
編輯
仁隆二里,夏秋地除沙阜斷溝、水渠崩損外,共地五百二十頃七畝有奇。
糧三千七百五十九石六斗二升有奇。
拋荒除豁一百三十六頃七十八畝有奇。蠲糧九百八十八石六斗九升有奇
實熟及續墾丈首共地三百八十三頃二十九畝有奇。
糧二千七百七十石九斗三升有奇。
實徵本色糧三百九石五斗七升有奇。
折色糧二千四百六十一石三斗五升有奇,銀二千八百三十八兩四錢二分有奇。
效義里廢藩租田。原額三百六十五頃七十七畝有奇。除
豁拋荒地一百一頃四十六畝有奇
實熟及續墾共地二百六十四頃三十畝有奇,糧二百四石六斗七升有奇。
實徵本色糧五十九石三斗七升有奇。
折色糧一百四十五石三斗有奇
銀一百二兩五錢九分有奇。內房課銀一兩二錢。
額外徵停免銀五十二兩七錢四分有奇,《稅契》銀八兩。
水磨課程各一十二兩一錢五分。課程徵酒肆、屠戶,自康熙元年奉文起徵。
牙行換帖銀四兩
匠價銀七兩二錢
上貢大黃,歲四十七斤,解藥盤纏腳,價一兩一錢六分四毫。
順治九年,額食惠安堡小鹽池,凡四千二百五十引。新增三百引。
平涼府風俗考 府志
編輯本府
舊《志》:「地接邊荒,多尚武節。郡小民淳,五方輻輳,啇賈競利,不事文學,亦鮮浮靡。馬牛夜牧,道無亡失。」
平涼縣 風俗淳樸,民無二妻,不畜盜。子罕寺觀。僧道婚不索財,反厚資婿。「但人不土著,而五方輻輳,商賈競利,故俗紊盜生,機械百出,各怙勢力,莫或禁捕,君子憂之。」
崇信縣 民質實力農,婚姻以牛馬為禮,好火葬,君子之禮,俗則不同。於民病信巫覡,不善訟,有先民遺風焉。
《華亭縣 》歲止正朔一相過,無他節序。迎女以馬,喪用僧病,信巫,畏官吏。
鎮原縣 。民質而或陷於愚,頗抗厲以招箠罰,勤稼穡而罕末作,亦不善糞田。婚姻不計財,或以牛馬為禮。喪不用浮屠,棺殮賵賻咸從厚,而乃酒食相過,非禮矣。其節候禮儀頗同於府。固原州 居人多商旅雜處,而山西延綏尤眾。饒牧牛馬以轉鹽,衣食不乏,少盜竊。其《禮儀》惟州治頗同於府,野民則脫略無可稱者。婚姻用牛馬飲酪,衣皮,器用銅錫。種宜稷豆,年熟則窖地以藏,數年不敗。風土高寒,於斯極矣。
涇州 俗固儉約,近回中、共池之遊,稍奢矣。土廣,宜五穀桑棗,而民食恆缺,士習試義,究經史墳典者少。
《靈臺縣》:〈無考。〉
靜寧州 山川綿曠,水泉通利。饒畜牧,織褐,善養馬,便騎射,尚氣力,亦好音樂歌謠,飲阿《剌吉》燒酒。婚嫁以牛馬為禮,其禮俗則同於府。莊浪縣 。民風淳質,力農,不諳技藝,士無偽習,第徵徭日繁,財貨是急。
隆德縣:〈無考。〉
正月 元旦三鼓,各獻酒餚,祭天神、竈神,奠祖先,或詣諸神廟獻香燭。昧爽,拜尊者,以次序四拜,各飫酒餚、茶果、蜜食,或以其餕饋之,五日乃已。上旬吉日,具酒餚拜墓,徹餕乃已。十三日試燈,十七日,群賀正讌飲,月終乃已。二十三日不食粟,惟飯麪。二月 昧爽,男女持巾布灰,巡牆屋基,祝曰:「二月一龍昂頭萬物齊。昂頭,惟有蚤虱不昂頭。」 葬未十年者,墓祭召親朋或助祭肴獻,享畢,樂飲,至暮盡,社前止,社後祭。十年以前,墓如新墓儀,盡百六而止。
《三月 清明祭祖妣。插柳觀河津賞花群飲涇上修禊》
四月 ,群賞牡丹,卉大登,貓育子,謂之「牡丹貓。」 八日,僧浴佛,饋豆,豪貴賞賜之,食羔衣布。五月 ,以糯角、筍、雞雜繡綵,女工相貽,五日乃止。端午昧爽,剪艾畫五毒,採百藥造麯,輕服轎馬遊觀,士女布於涇濱,暮方已。群賞芍藥。六月 六日,以酒漿墓祭。
七月 :婦女以果、茶、酒餅繡刺針工,夜乞巧於天女,七日乃止。望日,祭祖妣,獻早禾或祭墓。八月 望日,以瓜果、餅酒相遺,夜祀月。
九月 餽糕或酒果
十月 朔,祭農工於先祖妣,或烹豚羔,獻新酒,大具裘墐戶。
十一月 冬至,祭享先祖妣。
十二月 八日,作「肉糜獻祖妣。望後各以鹿、豕、羊、雞、雉、兔、酒果諸物相賀。大儲薪炭、油蠟、伏雞土穴多釀酒醪,醃鹿、羊豕、兔肉。」 歲除日,多嫁娶,祭奠祖妣,男女以序,獻酬四拜,爆竹,鼓吹歡呼。
終夜命曰守歲
平涼府祠廟考 通志州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平涼縣附郭。〉
社稷壇 在府城北三十里,縣附郭。不別置。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府城南二里,縣附郭。不別置。
郡厲壇 在府城北,縣附郭,不別置。
八蜡廟 在府城內,縣附郭,不別置。
旗纛廟 在平涼衛西北,縣附郭。不別置。城隍廟 在府治東南,縣附郭。不別置。
朝那廟 在府東一十五里。戰國時,秦人詛楚,投文於湫水祀之。
文昌祠 在府城內
西嶽廟 在府西二十里。
太白廟 在城東八里南山下。
虎山廟 在城北四十里虎山下。
五龍廟 在城東郊南原二里,有泉。
崇信縣
社稷壇 在縣城西北。明洪武四年,知縣王軫建。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縣於元煜立坊,築垣為壇以祀。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城東。明洪武四年,知縣王軫建。後與社稷壇同修。
邑厲壇 在縣城東三里。
城隍廟 在縣治東。明洪武四年建,嘉靖年重修。
關帝廟 :在縣治東三十步。春、秋以例祭。文昌宮 :在錦屏山麓,與儒學相對。春秋以例祭。
風伯、雨師廟 在銅城西五里,歲以三月十五日致祭。
武康王廟 「唐李元諒開拓疆域,修築鎮城,德被民生,建祠崇奉之。舊址在城東一百二十步,明洪武三年,縣民李斗等遷建城內,依王之故宮。舊有石柱四,係宋元以來故物,前賢鐫題甚眾,棄置郭外。知縣吉泰移入,建亭於殿前,亭俱燬。」
皇清知縣武全文,依故址建新祠,易肖像,以木主《春》。
秋依例致祭
峽口廟 在銅城西。相傳,唐李英公世勣屯峽口以禦戎,故立廟祠之,歲以三月十五日致祭。「公劉廟 」 在鳳山上,分巡關西道武全文建。「龍王廟 」 在城北,禱雨輒應。
惠民大帝廟 在縣治南。
虸蚄廟 在縣西三里。先年,蟲大傷稼,知縣禱祀之,蟲乃盡歿。今毀。
馬神廟 :在縣前左偏。順治十六年,典史郭紹清刱建。
土地祠 :在縣治東偏。
蕭何廟 在縣治西
英武廟 在小水泉北
惠澤廟 在縣東北四十里。
太白廟 ,在銅城西五里,歲以三月十五日,同風伯、雨師致祭。
忠勇祠 在縣北。明正德年間,為浦江尹齊敏立。
華亭縣
社稷壇 與「風雲雷雨、山川壇」 近。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俱洪武三年建。邑厲壇 三,壇舊繚以垣,皆廢,止存其址。城隍廟 在縣治西二百步。明嘉靖三十七年,知縣田某重修。
虸蚄廟 近廢城西。闉祀女神,以祈息虸蚄之患。
上亭廟 ,弗省何神,西去縣八里。
仙姑廟 在仙姑山上,西去縣十里,故為里。今里廢廟存,亦弗識仙姑為何許人。
關將軍廟 在縣城北
朝那廟 在縣西北十里山上。
鎮原縣
社稷壇 在縣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里許。
邑厲壇 在縣東
城隍廟 在縣西南
關將軍廟 在縣東
九龍廟 在上作里,即九龍井。一井九孔,旱天不涸,民賴以濟。
彭陽廟 在縣東五十里。
王珪廟 在縣南。珪與夏人戰,嘗以所得二槍植山上。後戰歿,邊人即其處為「立祠。」
潛夫廟 在縣北,祀漢王符。
固原州
山川社稷壇 在城北里許。
風雲雷雨壇 在城南里許。
厲壇 在城北里許
城隍廟 在州治東
文昌祠 在東門外
玉皇閣 在城南里許
「三清宮 」 在州治東。
八蜡廟 在南門外
上帝廟 在城中東北隅。
東嶽廟 在城東三里
太白廟 在城北五里
雷神廟 在城南門外
馬神廟 在教場內
火神廟 在城南門外
道鎮祠 在城南門月城內。
禹廟 在城東門內
武成王廟 在城西郭
關將軍祠 在城南門月城內。
涇州
山川社稷壇 在北門外。
風雲雷雨壇 在南門外。
厲壇 在北門外
城隍廟 在州署北
關將軍祠 在城西三里。
八蜡廟 在回山
東嶽廟 有二,一在州南一里,明洪武元年建。一在舊州城內。
朝那廟 在州東三里許。按《府志》:「漢初匈奴老上單于寇朝那蕭關,北地都尉孫卭死之。」 不知何代,封朝那蓋國大王,祠於東山之麓,有禱輒應。
貞烈祠 在州北二十里,祀東漢皇甫規妻。烈女祠 在州南一里。祀諸烈女,隨春秋二丁祭。
善女祠 在吳家凹。詔封「鎮國善女湫」 ,春秋致祭。深淵數百畝,灌溉甚廣,有禱輒應。
關帝廟 在回山下
龍王湫廟 在回山之麓。唐貞觀元年三月,封龍王聖祖為惠帝君。每遇旱,禱雨輒應。州人立門扁曰「感應靈湫。」 有唐太宗御碑。
王母西真宮 在回山,漢元封元年建,宋學士陶穀撰文,元季重修,有碑。
靈臺縣
社稷壇 與「風雲雷雨、山川壇」 近。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城外。
邑厲壇 在縣北城外。三壇祭期如制。知縣郭之屏周圍築垣,各立門樓一座。今廢。
城隍廟 在縣治西。明天啟甲子重修。
文昌祠 一在東北隱形山,知縣沈懇建,今遷儒學之左。一在東南蒼山,知縣賈應昌建,今遷臺山之上,元帝宮右。一在縣西八十里啟祥塾。邑人教授楊可立於明萬曆間讀書其上,訓迪來學,時見蜻蜓飛集翼,有「天下太平」 四字,因名啟祥塾。祠建修殿宇,為文昌祠。
聖母祠 一在縣北臺山,一在縣南離山,一在縣西虎山。
宰相祠 在縣治西。祠宇圮壞,遺址尚存,內有御批碑文。
八蜡廟 在縣東郭外,知縣郭之屏建,今廢。龍王廟 一在縣南城外,知縣賈應昌建。一在縣西三十里石塘鎮,遇旱祈雨,輒應。
雷神廟 一在縣東郭外,今圮。一在縣西五十里百里鎮,料馬臺之絕巔。
高回廟 在縣東北三十里。元大德八年重修,今圮。
玉皇廟 在縣西八十里上良鎮。
東嶽廟 舊在縣城東郭內,因寇燬,今遷儒學左,即察院舊地。
太白廟 在縣西五十里什字鎮北。相傳為太白修道處。道成後,移郿太白山。又廟側有靈湫,遇旱祈禱輒應,春秋致祭。
周泰伯廟 在縣北七里,僅存基址。
文王廟 在保巖山上。文王伐密經此,因立廟。左丘明祠 ,在縣東北二十里,祠東有墓。關帝廟 ,在縣治西。
西屯廟 在城西二十里,即唐郭子儀命白元光破吐蕃之地,後人立祠。
二賢祠 在郭北街。明萬曆四十年,教授楊可立為晉隱士皇甫謐、御史巨敬創建,春秋致祭。顯聖廟 在縣西八十里上良鎮。或曰:此神為唐徐茂公。今考舊制,良原、陰密,皆李元諒築以鎮斯土者,疑即武康郡王。
朝那廟 在縣西九十里。
靜寧州
山川社稷壇 去西郭二十五步。明成化四年,知州靳善建。
風雲雷雨壇 去南郭二十步。明洪武四年,知州歐陽信建。
郡厲壇 ,去社稷壇十步。
城隍廟 在州西三十步。宋元祀吳玠、吳璘。明洪武五年,知州歐陽信改城隍廟。嘉靖十五年,知州劉琉重修。
關將軍祠 ,在州西一百步。
東嶽廟 在州治西郭外,明洪武十七年建。成化十四年,知州祝祥重修。
義勇武安王廟 有二:「一在州西治平寺之右,明洪武七年,知州歐陽信建,成化七年,知州歐陽信重修。一在東郭內,因寇廢,乃遷東街。」 三將軍祠 在城東郭外,明嘉靖二十七年,知州於玭建,春秋致祭。宋劉武穆錡,吳涪、王玠、吳宣撫璘。
亂石廟 在城南郭西,即惠澤大王廟。神兄弟隴干人也。伯曰嚴輝,仲曰嚴茂,智勇雙絕,保障西夏。宋乾德三年敕建,進爵為王。伯世祀隴干,仲世祀章麻林,與關帝同其香火。
劉滬祠 。在州西南。滬,宋慶曆「時為鎮戎軍西路都巡檢,築水洛城。及卒,居人立祠,歲時奉祀。」莊浪縣。〈無考。〉
隆德縣
社稷壇 在西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
邑厲壇 在北門外
城隍廟 在縣治南。明洪武六年建,北向。嘉靖四十二年,知縣張斾改修,西向。武安王廟 在儒學右。
土地祠 在縣治內
忠勇祠 在縣北。明正德中,為浦江齊令所建,今廢。
韓魏公祠 在縣北山
惠澤廟 在縣東北四十里。
元帝廟 在城東北
馬神廟 在縣治西偏
火星廟 在馬神廟東隅。
東嶽廟 在縣西三里,一在北山,一在西北十五里。
四聖母廟 在縣西三里。
雷公廟 與三官廟近
三官廟 在北山
龍王廟 在蓮花池
玉皇廟 在縣西北十五里。
寺觀附
編輯本府。〈平涼縣附郭。〉
治平寺 ,在府治東。宋時建。元至正年重修。寶慶寺 ,在府西四十里崆峒山,元至元年建。安西王商撰碑「雲崖寺」, 在府東四十里,明洪武年建。有《趙時春碑》。
寶林寺 在府東南五十里。明洪武年建。經藏寺 ,在縣西一里。明洪武年建。
崇福寺 在府東北
圓通寺 在崇福寺西南。
段家寺 在城外東北
太子寺 ,在浚谷書舍南,即舊治平寺。
張和尚寺 ,在太子寺東。
王常寺 ,在岨谷河北。
寄骨寺 在城西
慈化寺 在城西門外
南莊寺 在城南門外
花家莊寺 在城南
韓二府寺 在紙房溝,二郎廟南。
韓六府寺 在北門外
褒四府寺 在東北郭浚谷東北岸半里毛家寺 ,即指揮毛文祠堂之前。
馬家寺 在浚谷河南郭城內,頹廢。明嘉靖七年,有僧以二百金修復。
胡承奉寺 在郿峴
崆峒五雲寺 在崆峒山,去城三十里。
天臺觀 在虎山原,去城五里。
神霄觀 在府東南,元延祐年建。
玉虛宮 ,在郿峴山後,有西湫廟。
朝元宮 在府北五里天壇山,元至元年建崇信縣。
開化寺 在縣東錦屏山,唐時建,宋元俱重修。崇信寺 在城西郭外,邑人劉天光重修。按《縣志》作「崇佛寺。」
丈八寺 ,在銅城。佛高丈八,巍然屹立。
石宮寺 在上三鄉東南。鑿崖為洞,刻石成像。東峰寺 ,在東郭外,今廢。
龍泉寺 一曰「殿子坡」 ,在芮谷之中,山腹飛泉,奇景林立。
香山寺 在赤城,今廢。
彌陀寺 :距縣六十里。殿宇甚麗。
「上清宮 」 在火燒寨。
聖母宮 ,在龍泉佛殿之左。
紫陽宮 在縣治西,明洪武年建。
「三官殿 」 ,在城中央,北面。
奎光樓 :在《山城》東隅。今毀。
觀音閣 在《山城》西隅。今毀。
純陽觀 在縣西二十里,明永樂年建。
玉虛觀 明萬曆年,知縣張文炳重修。按《縣志》:「瓊宮瑰宇,聳峙城北。」
華亭縣
石櫃山寺 距縣二十里。唐趙聖僧有《證道歌》,留壁。
靈岩寺 在城南山上,明嘉靖年重修。
古塔寺 :在城內,塔高數十仞。
觀音寺 在縣西二十五里。有湫,水甚靈,民賴之。
王母宮 ,在城東,對仙山上。
真武宮 在縣西七十里,明永樂年建。
鎮原縣
天寧寺 在縣東北
石空寺 在縣東北五里。上有湫池。
石窟寺 在縣東九十里。宋紹聖元年建。山水環拱,石岩百仞,可以禦敵。
悟山寺 在縣東南五十里。
慶雲寺 在縣西四十里。
大祥寺 在縣東北
同立寺 在縣西南二十里。
觀音寺 在縣東北,元至正年建。
祐德觀 又名「天慶觀」 ,在縣治北潛夫山上。明永樂年建。
元都觀 在縣東北,元至正年建。
文昌宮 在縣治東南。元至正年建。
固原州
圓光寺 在州西一百里,明正統年建。
興福寺 在城中西南隅。
石佛寺 在南門外迤東。
圪塔寺 在城中
睡佛寺 在南門外
十方寺 在城西北隅
中王寺 在北門外
白衣觀音寺 在東門巷。
磨針觀 在北觀內
彌勒庵 在城中西南隅。
「地藏庵 」 在西門外。
涇州
龍馬寺 ,在州東長武鎮。宋太祖微時常過此。僧守嚴者,異其骨相,陰使畫工圖於壁上。高峰寺 ,在州南五里筆峰山頂。魏永平年涇、平二州刺史高乘造,唐開國伯段歸文重修。毘盧寺 ,在城西三里。
石窟寺 在州東一十五里。
海印寺 在城北五里
盤口寺 在州南三十里。
丈八寺 在城東二十五里。
盛盤寺 在州東十五里。元至正年建。
高公寺 在州城南。按《府志》,「在嵩山,後魏、唐有碑。」
清虛觀 ,在州東南七十里。元元貞年建。佑聖觀 在弇耳山。
佑德觀 ,在州東十里。元致和年建。
清泉觀 在涇川里
水泉院 ,在州北五里。宋景德中,敕賜「解脫禪。」
師建元元貞年,僧人行尋重建。
王母宮 ,在城西里許。回中山。歷代公卿騷客皆有吟詠,勒諸壁。
靈臺縣
勝果寺 在縣治西北。唐中和年建,牛仙客之故宅也。
至定寺 在離山牛僧孺別墅上。按《縣志》,有銀杏一株,相傳為牛氏所植。
景行寺 ,在百里鎮,即密康公故宅。
永光寺 在縣內,元大德年建。
萬聖寺 在縣東一里許雲臺觀後,今圮。巨岳寺 在縣南十五里,今圮。
橫渠寺 在縣西一百三十里,今圮。
目連寺 ,在縣西九十里。「三女塚」 ,今圮。
歸一寺 在縣西九十里,今圮。
玉皇閣 在縣西八十里上良鎮。
大清觀 一在縣西八十里。棲霞洞。一在虎山之麓。明成化、隆慶年俱重修。
景原觀 在縣東北十里,今圮。
長生觀 在縣東三十里。鄉官李銖建,今圮。白雲觀 在縣西北三十里,唐大曆九年白元光建。明萬曆三十五年邑人胡覲華重修。三官殿 :一在縣北三里許,今圮。一在縣西八十里棲霞洞,明萬曆年景登冕建。
小觀音殿 :在縣治西,今圮。
靈臺觀 在縣東,元至大年建。
三清觀 在縣西虎山之麓。
丹陽觀 在縣西
元真觀 在縣南。元至元年建。明景泰中,道人齊元鼎重修。
普濟院 在縣東一里,明萬曆年建,今圮。雲寂院 在隱形山。
北帝宮 在縣治北,金大定年建。
張家菴 在縣西一百里。
靜寧州
聖壽寺 在州南一百里,明洪武年建。
賓禪寺 在州南一百里,明洪武年建。
華嚴寺 在州南四十里,明永樂年建。
十方院 在州西,明洪武年建。
浴室院 在州南一百里。明永樂年建。
莊浪縣
觀音院 在縣治西,明洪武年建。
隆德縣
石窯寺 在縣西南五里。宋吳玠、吳璘避暑於此。
下生寺 在縣治西,明洪武年建。
隆聖寺 在縣西街
清涼寺 在縣南十里
影山寺 在縣西北二百三十里。
三清觀 在北山
「三教殿 」 在縣東街。
元帝宮 ,在縣南十里。
「準提菴 」 與元帝宮近。
太和宮 在西門外
《朝陽洞 》,在石窯。。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