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558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五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百五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百五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五十八卷目錄

 鞏昌府部彙考二

  鞏昌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五百五十八卷

鞏昌府部彙考二

編輯

鞏昌府山川考一    府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隴西縣附郭。

盤龍山 在仁壽山之東,如龍之盤。山麓有關帝廟、瑞光寺,又有月香臺、汪總帥祠,宋元豐碑猶存。

藥鋪山 其山多藥草,分漳邑界。山北有宋坂坡,栗水出焉。

樺林山 在府南四十里。其山峰巒秀出,作霧則雨,多樺木。

鎖峪山 在府南五里。其下為烽火臺,有馮將軍遺壘。

翠屏山 ,在府南四十二里。其山五峰錯立。秦乞伏國仁襲鮮卑三部於山曲。

《枲麻峪》山 峪多種麻枲。

赤山 在府東十里。山色正赤,渭水過其下。白土坡山 在府北三里,有入馬營通渭路。河浦坡山 在渭之陽,安會蘭靜、河西之通衢。岳家墩山 在府北四里,高聳可以瞭遠。月岩山 與布雲山連,偃仰如半月,昔御史王朝用別墅在焉。

石門山 在府西南八十里,兩峰相對若門。翠峰山 在府南六十里。其山有黑池龍王廟,禱雨輒應。

老君山 ,相連。西五臺山,壁崖線道,有二仙洞。獅子崖,武城水出焉。

小雪山 在府西百餘里。或名「雪山」 ,俗名「露骨山。」 界洮、岷,其峰峻絕,盛暑積雪不消,可以俯瞰郡邑。

將軍山 在府西北四十里。宋名將王德故址,今墓存。

何家山 在府西四十里。鄉民獻龍馬於朝,賜田土,有鐵券。

首陽山 在府城西四十里,即夷齊採薇處,有二賢祠,雙塚可證。郡人楊恩論辯甚詳。按舊《志》,「在府西南九十里。」

三品石山 在府城西北七里。自岷嶺蜿蜒而來,其上寬平可耕,山腹有三巨石,列如「品」 字。按舊《志》:在府西七里,俗名安家山。西、渭二河交會其前,郡之主山也。麓有岐路,西北通臨洮,西南通洮、岷。

仁壽山 ,在府城南一里,逶迤百餘里,上有懸泉如練。

桃花山 :在府城東三十里。其色紅潤如桃花,故名。

蓮峰山 在府城南八十里。五峰分立,名「西五臺。」 四圍石崖,郡之要區,俗名馬鹿。旁有老君山。赤亭山 在府城西二十里。山色正赤,有堡甚險。赤亭,羌姚弋仲居處,赤亭水出焉。

布雲山 在府城西五十里。一名黃石坪,與月崖山連。

八角山 在府城北九十里。㟏岈崚峭,形有八角,上有懸溜如珠,從石崖亂下如篩。

妙娥峪 在府城東三十里。相傳漢武帝西巡,得美女於此,故名。

渭水 ,在府城北一里。

南河水 ,在府城南三十里荊谷,北流烽火臺入渭,亦從南門引入池。

聖母溝 在府城西南五十里,禱雨多應。魏家池  、鐘鼓池  、南池。

舊學池 俱在北郭內,明弘治間,引渭入城。六泉 在府城東南五里。乞伏歸仁率騎兵襲鮮卑三部於六泉,即此。

錦布井 在府城北六十里。

西河 源出西四十里山谷間,遶城西北入渭。西泉 在城西里許,水味甘美,冬夏不涸,誠異泉也。

談家池  、汪家池  、蒲家池。

新池   。西門池  ,東關池。

熱水巷池 俱係城中瀦水處。

安定縣

考證

照城山 在縣東五里,與西岩山、鳳凰山對峙,蜿蜒數百里,若排闥然。其支為興雲山。

南安山 在縣南一里。俗呼「廟坡山」 ,以古屬南安郡地而名。

亂山 ,在縣北一百里。自黃河南,紛若蜂窩,形勢百出。舊為莫氏進馬,賜牧地。

興雲山 在縣北五十里。乃照城山之支阜。溫泉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其山雄峻,溫泉出焉。

雙峪山 在縣南四十五里。

胡麻嶺 在縣西八十里。世傳張騫開西域,獲胡麻種以歸,至今山有野胡麻。

青嵐峪 ,在縣東三十里。

錦雞原 在縣西十里

東河水 ,在縣南四十里。發源於麻子川,其味苦,又名「苦水。」

西河水 ,在縣西二十里。發源於甸子川,其味甘,又名「甜水。」

煖水 ,在縣西五十里。隆冬他水盡合,惟此處不凝,魚蝦生焉,俗呼「橫河。」

得羅川 ,在縣西南二十里。土脈肥饒,約有千頃。

甸子川 在縣西北六十里。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通渠流水,物產最盛。內有烏龍川、古城川 ,舊為荒地,近招墾納賦。

《關川 》有路,北通靖遠,南通蘭州。

雙泉 ,在縣東南四十里。四方百里有水皆苦,惟此獨甘。

溫泉 在縣東南七十里。從山間湧出如沸,有疾者浴即愈。俗呼「王家泉。」

會寧縣

古堆平山 在縣西。五峰列秀,參差雲表,有雲輒雨。

牧馬原山 ,在縣西二里。來自隴西北嶺,其上平廣可耕。

式虎山 在桃華山左。其山分桃華之枝,狀如虎蹲,麓有七星石。

龍頭山 在縣北二里,有元武水遶城北。紫微山 ,在縣北五十里,俗名稍岔墩,有稍岔水出焉。

鴉岔山 在縣東二里。自雪山分枝而來,即縣之主山也。

桃花山 ,在縣東南五里。土石俱赤似桃花,故名。上有神泉、黑湫。

蒸餅山 ,在縣南六十里。即今太僕牧馬之地。周圍百餘里,形圓如餅,故名。

鐵木山 在縣西北一百里。遠觀草木,皆形黑如鐵,故名。草木繁茂,禽獸孳多,獵採無虛。日。紅山 ,在縣北二百九十里,赤崖屹立,上有五洞,列千佛像,名勝之地。

白草原 有二,一在縣東北三百里雪山下,饒沃,多生白草,旁有小白草原。

「渣滓原 」 ,周八十里,乃雪山之麓也。

沙石原 ,在縣北百四十里,周四十里。

海都原 ,在縣北二百里,周一百里。

《騙馬原 》,「烏蘭餘麓,地饒民富。」

南河 在縣南二里。源出保川,從城南入,北至郭城驛入黃河。

黃河 ,在縣北二百八十里。

響水 ,在縣東一百一十里。懸岩下瀉,觸石有聲,下流入白水江。

請幫助識別此字。岔水 在縣南二里。自保川諸澗會流入於河,俗名「南河水。」

什字川水 ,在縣東五十里。出自隆德山谷,中流入河。

祖厲水 ,在縣北一百八十里。以舊邑「祖厲」 ,故名。自安定縣來,流入於河。

顯聖湫 ,在縣東南五十里。岩若棚懸,下滴不溢。

黑湫 ,在縣西四十里。俗傳有黑龍,故名。旱禱有應。

篩泉 在縣北二百九十里紅山寺下。石中亂滴若篩狀。

法泉 在縣北四十二里,泉流數泒。

九眼泉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

通渭縣

筆架山 ,在縣東北二百里。五峰崒嵂,綿亙三百里,縣之主山也。

屏風山 在縣南二里。縣之屏山也。其陰有洞,深數百丈,可以保守。上有東嶽廟,俗名「廟山。」 東山 在縣東五里,對照學宮,今築兩峰於其

上謂龍頭插角

衙頭山 在縣南五里。有元總帥汪世顯《行臺》遺跡。

十八盤山 在縣南五十里。其山高險,足為控扼,道一十八盤,故名。

發雲山 在縣西南二里。其高俯瞰城中,山環水遶,景色鮮明,居人歲時登覽。

斗底山 在縣東八十里。其形如斗,上多奇石。秦仙山 在縣東五十里。石峰秀峻,下有洞,前有獨木橋,人不能過。有秦仙曾修煉其中,故名。玉狼山 在縣東四十里。世傳元時有白狼遊此,因名。

藺家峽 在縣東南八十里。縣河經於此,有二十四渡。

鍊銅坪 在縣東南六十里。有煤洞,居人取給。《倏江水 》,在縣北五十里。形如半月。

甜水 在縣西七里,常引入城,久堙。明知縣劉世綸築堤數十丈,仍引入城,取汲便之。

中川 ,在縣西十五里。兩山環抱,川平如掌,中有水,南入於渭。

華川 在縣西八十里。四圍平坦,草茂水清,經城南二十步入渭。苑馬寺,安定苑置於此。西河 ,在縣西三里。發源於華川。

東河 在縣東二里。源出筆架山,經縣南入西河。

「中林靈湫 」 ,在縣西北十五里太白祠下。懸石如白水從中出,祈雨應。

九眼泉 ,在縣東南七十里。其出九孔,遠望之若聚星。

溫泉 在縣西南十五里,隆冬若沸,病浴輒效。《漳縣》

南山 在縣南五里,一曰「汪古山」 ,有汪總帥墓。青霧山 峰巒高聳,林木蓊鬱,與斗底山連接。寧遠。

翠屏山 在縣西四十里。

《露骨山 》其山特高,積雪不消,林木茂密,禽獸繁多,來獵者無虛日。

藥鋪山 在縣北十里。產藥甚多。

西傾山 ,在縣北八十里。

三岔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其下有野店,路通三岔,西抵洮岷,北接秦隴,東入漳縣。

煙波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與三岔相連。馬鋪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四圍石崖,居民避兵處。

箭括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山勢險峻,居民結寨於此以禦寇。

漳水 ,在縣南三里。自縣立寨坡發源,西北會西傾山水,西南會西谷水,合流入渭。

溫泉 在縣南十五里。百孔迸流,望之若星。鹽廠河 在縣東一里。

小鹽井河 在縣南五里。

寧遠縣

斗底山 在縣南二十里。形如覆斗,有堡可守。翠屏山 在學宮前。

九龍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

老君山 ,在縣南五十里。雄偉廣大,上有石洞湫池。

廣吳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有廣吳堡故城在其下,廣吳水遶流。

瓜牛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高五百餘丈,周圍四里,上有日月空,日月未出,其空先照有光。薰墨山 在縣南三十里,中有湫池,水黑如墨。箭竿山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內有石室,約寬四間許,高三百餘丈,形似故名。古避兵處。魯班山 在縣北四十里。俗傳魯班鑿洞居此。石門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四圍皆峽,中闢一門,有古避兵寨。下有洞,光映如月,名「夜月洞。」 水溪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高三百餘丈,古避兵之所。

柏林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內有水泉通流。古避兵之所。

分水嶺 在縣東南九十里。

桃花峽 ,在縣北五里。中有溪流,其石似玉。硯石峽 ,在縣東南四十里,中有石,溫潤佳美,堪鐫為硯。

銀罐谷 在縣南三十里。舊有銀銅、鐵冶、酒井、鹽池。

渭水 在縣北城下

山丹水 在縣西十五里,自岷州界來,入渭行栰有魚。廣吳水 ,在縣西二十五里,自漳縣界來,經廣

吳坡,北入渭,行栰有魚馬成龍。川水 ,在縣西南七十里。

古流水 有二,一在縣西南百步,平地湧出為湧泉。一在縣東一里山畔石中瀉出,為瀉泉。蓼川 有鋪。

擦石川 有稻田

燕峰川 有納泥鎮

灘閣川 在山丹河行栰。南峪河 ,在縣東三十里。來自禮縣大樹關,會楊家河,經落門鎮北入渭。

溫泉 有二,俱在縣東五十里之間。

龍頭泉 在縣東北三十里。狀如龍頭,泉流三泒。

霧罩泉 在縣東北三十里。

伏羌縣

麥垛山 ,在縣南二十里。山連朱圉,若麥垛其下,《渭水》經焉。

見龍山 ,在縣南十五里。相傳古龍現其上,故名。

半博山 在縣南十五里。峪水東流入渭。木梅山 ,在縣西二十里。其川倚朱圉,臨渭水。朱圉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禹貢》所謂朱圉,俗名白崖山。《漢書》云:「山在冀縣南梧中聚。」

天門山 在縣南一里。山勢突兀,林木蓊鬱,三峰聳峙,有兩穴如門,縣之主山也。上有湫池。石鼓山 在縣南七里。上有巨石,方丈者三,其形如鼓,不擊自鳴,鳴則有兵事。

錦鏡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中有懸鏡峽。大像山 在縣西南五里,崖石上有佛像一軀,自頂至趾,凡一千二百三十尺,緣閣道以登。「鼉山 」 在縣東二十里,居渭水口。山形如鼉,最奇,故名。

渭水 在縣北三里

永寧水 ,在縣西南四十里。發源南山,北流入渭。

散渡水 ,在縣東北五里。自十八盤麓來,流入渭。

木梅川 在縣西二十里。倚朱圉,臨渭水。湫池 有二,一在縣西南五十里無畏山下,一在城南五里觀音廟下,旱禱有應。

「落門河 」 ,出南山,至落門入渭,即來歙破隗純處。

中川渡 在縣西五十里。

西和縣

祁山 在縣北七里。《開山圖》謂:「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 諸葛亮率師伐魏,攻祁山,即此。豐臺山 ,在縣東二里。其山起草關,止黑谷,黑谷水經其下。

寶泉山 ,在縣北二十里。上有湫池,遇旱禱雨極應。

崆峒山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

通靈山 ,在縣西一百四十里。四山環合,二水瀠流。有清泉自岩竇飛落,如玉繩然。

仇池山 在縣南一百里。林木繁茂,四壁峭絕,自然有樓櫓卻敵狀,即晉楊難當所據處。岷山 ,在縣東南二里。《九域志》云:「山無樹木,洮水經其下,帝禹見長人受黑書,即此。」

橫嶺山 在縣南三十里。其山聯十八盤,山下有橫嶺水。

屏風峽 ,在縣西北四十里。宋郭思作《祁山神廟記》,以屏風峽為正祁山。

飛龍峽 在仇池山下。昔氐楊飛龍據此,因名。白水江 ,在縣北二里。從西來東流經武階州,會於嘉陵江。一名「白江。」

橫水 ,在縣南五十里。

漢水 ,在舊長道縣南,源亦出嶓蒙,與西漢水合,入白水。諸葛亮軍壘在其間。

西漢水 ,在縣南三里。

鹽官水 ,在縣東北九十里。自秦州天水界流入漢。一名「西漢水。」

溫泉 在縣東五里

官泉 在縣百步外。其泉出十二,連城居民取給,不竭不溢。

九龍泉 ,在廢長道縣西三里。四時湛然,夏涼冬溫,雖水旱無所損益。

龍馬泉 在縣境,源發廢大潭縣西北平地。相傳每春夜牧馬於此,自然懷駒,三歲與大宛同鹽井 ,其水長滿,煎鹽甚甘。

成縣

兌山 ,在縣東廢栗亭縣境。《書》謂「昧谷」 ,鄭康成謂「隴西之西」 ,即此。一名崦嵫山。

鹿玉山 在縣東十里。雲徑如線,上有獅子洞,洞旁溪水漱石如玉,得名曰「玉井。」

鳳凰山 在縣東南十里。漢世有鳳棲其上。上有瀑布,名「迸璣泉。」 天寶間,哥舒翰有題在岩間。大祖山 在縣東南。岩巒聳秀,林壑邃深。下瞰數州,歷歷可辨,與寶井山相接。

五仙山 ,在縣南三十里。山半有洞,五相去各百步,公孫氏五子學仙於此。

雞頭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狀如雞首,中有龍洞。按《史記》「黃帝至崆峒,登雞頭山」 ,即此。

天井山 ,在縣西二十里。有白龍潭及漢耿勳《磨崖碑》。

泥功山 在縣西二十里。土有泥功廟,石像天然工巧。唐貞元五年,於此權置行州,今蹟尚存。黑谷山 ,在縣北。大山喬林跨數郡,山有黑谷關。

方山 ,在縣東四十里。晉武都氐嘗據此。石船山 ,在縣北四十里,上有龍湫。

積草嶺 在舊天水、同谷之間。唐杜甫有詩。「醉仙崖 」 ,在鳳凰山南,有仙像在崖壁,如世人所畫醉仙狀。

魚竅峽 ,在縣西二十里。有漢武都太守李翕《磨崖頌》。

公主谷 ,在縣東北。或雲「後魏宣武時,以為公主湯沐邑。」

香水洞 ,在縣西北五十里,茂林修竹,洞中有龍蟠於石,其水清香。

黃蜃洞 在縣北,中有塊石,色青黃,其形若蜃。《東河水 》在縣東,源出秦州,會南河水入龍峽,注嘉陵江。

六漢水 在縣西北六十里。源出西和縣境,流經縣之六漢堡,入翠牛江。即西漢水。

裴公湖 在城西南隅。唐刺史裴守真所開。荷花數十畝,花柳夾岸,為一郡之勝。

萬丈潭 在縣東南七里。俗傳有龍自潭飛出,其深萬丈。《杜甫詩》記其奇勝。

黃龍潭 在縣西二十里。其深莫測,其際有東溪,武都太守李翕《磨崖記》。

十九泉 在縣南四十里。杜甫詩:「近接西南地,長懷十九泉。」

玉繩泉 在縣南七里,飛龍峽之下、萬丈潭之旁。宋喻陟有詩記其勝。

藥水泉 在縣東四里。相傳人有病,飲之即愈。金泉 ,在縣東郭外。有泉出洞穴中,清澈甘寒,深二丈。相傳昔人曾於此得金,因名。

秦安縣

九龍山 在縣東一里。其山九峰,狀若龍翔,磅礡百里,為邑主。山迤西支山如拱揖,為七星山。長山 在縣南二里,延亙百餘里。一名「三陽山」 ,連秦州之三陽川。

青龍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崒嵂高出,望之矯然,俯鎖峽,帶隴水,山原細路,經行如棧,達寧夏。黑龍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瞰鎖峽,帶隴水。夕山 在縣東南十二里。夕照掩映,岩壑迴翔,遠視之如汐,近視之如蓋。

斷山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當略陽南北之衝,截然中起,不與眾山聯屬,望其勢若斷,故名。七星山 ,在縣東北二里。其山七出,如負如揖,有突有坳。

八龍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其山八阜迴合如龍,如羈、如御,又名「把龍山。」

曜紫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日出照曜,晴色鮮紫。

神仙嶺 在縣西南四十里。其嶺自陽兀川低昂至閉門關,草木芬蔚,宜牧畜,路達通渭。玉鐘峽 ,在縣東北四十里,有石如玉如鐘。相傳玉為人竊去,鐘形猶在。

東龍峪 ,在縣西北十里。其峪有水,其陰有煤洞,邑人取給。

隴水 在縣西三十步。亦曰龍陽水。按《水經》曰:「渭水自新陽下城南,又與新陽崖水合。」 即隴水,帶縣川 ,在縣境。

略陽川 ,在縣東九十里。即隴水。

陽兀川 ,在縣西北三十里。

海子川 ,在縣北一百四十里,有水淵然如海。蓮花川 ,在縣東七十里,南入隴水。

龍湫 在縣東十里。其水瑩湛,旱則禱焉。湫泉 ,在縣東六十里九龍山之腰。冬夏澄清不涸,遇旱禱有應。

可泉 在縣南七里。邑水有十餘處,皆不可沃,獨可泉可沃,城南田圃賴焉。

東河 在縣東二里。其源自中嶺,東會龍泉,經縣西南入隴河。

清水縣

關山 ,在縣東一百里,即隴山。

亭樂山 ,在縣東三十里。有秦亭遺蹟,即非子始封處。

牛頭山 在縣西十里。下有牛頭河,即西南諸水之會。漢姜維大戰牛頭山,即此。下即牛頭水。寶蓋山 在縣北一百五十里。高聳㟏岈,其頂似蓋。自唐宋以來,鑿崖成洞,轉岩為閣。

石洞山 在縣東五十里,上有清崖洞。

小隴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清、秦二水所分處,俗謂「板坡峽」 ,綿延百里,至縣西而止。

盤龍山 ,在縣東五十里。即大隴之支阜,形似得名。

邽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上邽以山得名。光武伐隗囂,駐兵於此。

軒轅谷 ,在縣東南七十里。深邃高朗,望之鬱蔥,黃帝生於此。

清水河 ,去縣一里,自小隴山分。

牛頭河 在縣西七十里。眾水之所會也。南道水 ,在縣東南二里。出南道峽,西流入牛頭水。光武敗隗囂於南道,即此。

段谷水 ,在縣東南五十里。即邽山前湧出之泒,蜀將姜維為鄧艾所敗處。

湯池 ,在縣東北二十里。

溫泉 在縣東二里。倚東山之麓,湧出二脈,一溫一寒。

湧泉 :在縣署東南五十步。其味極嘉,改名「香泉。」

泯泉 在縣西郭內,清而且甘,民汲便之。《禮縣》。

紅土山 在縣東三里。其土如硃砂,故名。金紫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其土色如紫金。聖湫山 在縣北六十里。上有湫池,遇旱祈雨有應。

莫遮攔山 ,在縣西一百六十里,高出諸山之上,積雪四時不消,山腹雷雨,山上不知。

翠峰山 在縣南十里。峰巒峻絕,端秀如人拱立。其上。有觀音殿,常有光,人謂「聖燈。」

高亭山 ,在縣北五里。上有泉,泉出霧即雨,若不出霧,雨亦不多,居人以此為候。

九泉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麓有九泉,旱不竭,澇不溢,民咸取給。

泰華山 ,在縣南十里。來自蜀,循巴江而東,止於縣南,山有雷王墓。

岷峨山 ,在縣西南百里。

高坡山 ,在縣東五里,與祁山相接。

龍王山 在縣南三十里。上有修煉丹竈。鳳凰山 ,在縣東北五里。昔年建學其下,又名「錦屏山。」

麒麟山 ,在縣南一百里。其形若麒麟。

祁山 ,在縣東四十里。

漢陽川 在縣十里

牌樓川 即王仁裕門克新故里。

平泉水 ,在縣東北三十里。

長道水 ,在縣東三十里。

岷江 在縣西三里。出岷峨山,南流入白水江。厓城河 ,在縣東一里。其水出湫山,經縣東入於長道。

紅厓河 在縣西三十里。其水出莫遮攔山,會洮坪河南流入於長道,以達江口。

聖泉 在縣南五里

階州

露骨山 在州南三十里。峰巒森列,南有萬象洞。

臥龍山 在州西半里

鐵爐山 在州東北三十里。叛回馬興據以為亂,分巡僉事紀常督諸將討平之。

泰石山 ,在州北二百四十里。

盤堤山 ,在州東南三十里。晉將鄧艾與漢將姜維相持於此,築城,置葭蘆戍。

石鶴山 ,在州東八十里。舊置福津縣。

武都山 ,在州西七十里,《一方》鉅鎮。

仙靈山 ,在州南三里,州之案山也。上有駝樹、青石崖 ,去州三百里,誅馬興處。

貓兒崖 在州東一百二十里,亦名「魚貫崖。」 魏鄧艾懸度入蜀。

蛇倒退崖 在州東北五十里,最為險阨。楊家崖 ,在州北一百里。宋吳玠與弟璘為將,保蜀屯守之處。

花石峽 在州北一里。其石青質黑文,作松柏、人物、木石、溪橋之狀,可為屏。

仙人峽 ,其勢險峻,易據難攻。北有望賊關,為東路咽喉。

角弓谷 ,在州西八十里。即蜀將姜維勦殺五部氐羌之所。

五仙洞 ,在州東二十裏白水江南。「山半有洞穴,深百餘里,中有黃蘆木橋、鐵橋,橋下皆有流水,如珮環聲。渡鐵橋數里,大風不可入,微聞有雞犬聲,不知何境界,遊者多。」請幫助識別此字。燭及松脂火,自晨入及出洞則昏暮矣。其中仙蹟甚多。又有臥龍坪,寬廣容數十人,舊雲神仙棲止之地。萬象洞 在州南三十里,奇景異觀,應接不暇。摶泥作硯,出洞即成堅石,雲花滿面,妙若天成。白水江 在州南二百里,一名白龍江。

犀牛江 在州北二百四十里。流入嘉陵江。北峪水 ,在州西二里。發源南平,合赤沙水入白水江。

紫水 ,在州東七十里。出福津,入白龍江。漢封璽書用「武都紫泥」 ,即此。今失其處。

乳水 ,在州南三十里。出石谷,入白龍江。每清明日魚湧出,居人依時取之。

文縣

螳螂山 在縣東三里

龍頭山 ,自古松州黨聚山來,至石馬水口止,形如龍頭,故名。

金珠山 連鄧至,唐武德移州於陰平白馬水,東接金珠山,即此。

「太白山 」 ,即素嶺支山也。

南山 在縣南城外,白水江遶其下。

龍女山 在縣北二里,南山之支山也。相傳蜀廣政間,有郡守夢一女於此,自稱龍女,因名。素嶺山 在縣西七里。山高積雪,冬夏不消,即露。山支為太白。

鄧至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漢鄧艾間道入蜀至此山人方覺,故名。相連有金珠山。

天牢山 ,在縣西北二里。山勢平衍,上有古城,相傳以為古羑里城。

滴水崖 在縣城北,亂山矗立,劃開兩峰如丫髻,飛泉千尺。

大蟒崖 在縣西。山崖石壁間有石形如巨蟒。上清洞 在縣北四十里,其深莫測。

《滴水瀑布 》北山矗立,有兩峰如丫,飛泉十丈如疋練。

白水 在縣西南二里。源出故松州赤磨嶺,經縣境東北,今名「清水江。」

黑水 在縣境。源出羌中,入白水江。

五渡水 ,在縣西七十里。行者經此,凡五渡,俗訛為「五土河。」

天池 ,在縣西北一百里,合眾山凹為大壑,環百五十里,積水其中,水平,山之顙,不見畔岸,《秦州》

小隴山 在州東六十里。高長不及大隴山,聳拔似之。

東柯山 在州南六十里。山麓有杜工部草堂,村曰「子美村」 ,即古北枝邨。東柯河北流入於渭。仙人山 傍改龍山,有巖突出兩山間,其阿如屋。建寺,僧人引泉入廚。

嶓蒙山 在州南六十里。上有異草名花。按《通典》有二:一在天水上邽,一在漢中金牛山。燕子山 在州南八十里,有燕子關。其地多林木,亦產木耳筍,黨水出焉。東流入嘉陵江,東北二百里抵胡店,有防守官。又五十里界寶雞。泰嶺山 在州東南五十里,其山長而秀,周數百里,東連鳳翔,南界漢中。

金門山 ,在州南三百二十里,秀峭如畫。自小隴南望,五峰如吳嶽,有棧道通鳳縣。

翠屏山 在州北二百里。其上有文星臺,其麓為石馬坪,有漢將軍李廣墓。墓之左有李廣宅,今廢為壇。

瓦子岔山 ,在州南二百三十里。自大門鎮界成縣,自鐵衣峽抵黃渚關,界徽州。

雲臺山 ,在州東南二十五里,上有雲臺觀。龍馬山 ,在州北三十餘里。

龜山 :在州東南四十里。形似得名,疑即「邽山」 之訛。其麓為社樹坪。

麥積山 ,在州東南八十里。狀如積麥,為秦地林泉之冠,《豆積山》在其中。

卦山 在州西南三十里。山斷突起一小山,渭水流其下,即伏羲畫卦處。

武峰山 ,在州北二百里,上有老樹,其本已為

《山壅》枝猶十丈凌雲,即杜甫謂「老樹空庭得」 者。壽山 ,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

天靖山 在州西一里。即吳璘守秦處。遺壘猶存,下有玉泉。

赤峪山 在州西南十里。上有老子丹竈,下有赤峪。

木門山 在州西南九十里,即張郃射死處。黑谷山 在州西南一百里。峻嶺喬林,連跨數郡。南宋初,郡守程俊置,以保秦、鞏者,最為要地。邢馬山 在州西南九十里。山多林木,路可行車。

吳砦山 在州東八十五里。有吳鎮。入山採木者之路。有木廠。

改龍山 ,在州南五十里,下有街子口,即上邽縣,故址猶存。土人掘土,往往得古器。

北照山 在州北十里,與西崦山對列。

谷口山 在州西北十里。上有箭壑嶺,與關子嶺相連若關。

柏林山 在州東七十里。

筆峰山 在州南七十里。其峰五,蒼碧如削,上有鸚鵡,有薜蘿沿壁下垂如繡。

駱駝山 在州南四十里。下為駱駝水。

崦嵫山 ,在州西五十里。「木多丹,其陽多龜,其陰多玉苕。」

槐樹嶺 在州西北九十里。即秦州與伏羌分界處。

丁華嶺 在州東六十里。聳拔似隴山,俗呼「小隴山。」

仙家嶺 ,在州東南三十里,土中嘗出丸藥,藥色黑,相傳服之可以療病。

鐵堂峽 ,在州天水廢縣東五里。有石筍青翠,長者至丈,小可為礪。蜀漢姜維居此。

坂坡峽 ,在州東一百一十里,即秦州、清水分界處。

火鑽峽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中有鎮。

五龍峰 在州東八十里。其峰五出,如龍之躍,下為草川鋪。

進馬臺 在州東三十五里。漢成帝西巡,有人於此獻千里馬。

牧丹原 在州西南六十里,廣沃宜稼。岩岫間多產牡丹,花時滿山如畫。

三都谷 在州境。宋將曹瑋破唃廝羅十萬眾於州之三都谷,即此。

赤谷 ,在州西南七里。

雕窠谷 在州南麥積山之北,有隗囂避暑宮故基。對面有瀑布瀉蒼崖間,亦勝境也。

渭水 ,在州北二十五里。

秦水 在小隴山,東入《渭水》。

藉水 在州南。發源刑馬山夕陽山川,關子水注之,下流入渭。

漾水 ,在州南五十里。

赤谷水 ,在州五里。源出嶓蒙山,北流。

三陽川 ,在州北三十里,東流入渭。

天水湖 在州西南七里。冬夏平滿,不溢不涸。馬跑泉 在州西南四十里。尉遲敬德與金牙戰,士卒疲渴無水,敬德馬忽跑出泉,三軍飲足。北流泉 在州南八里。《杜甫詩》云:「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 是也。

徽州

鐵山 在州東南四十里。其形似巾,又名「巾子山。」 懸崖萬仞,上多雲雨。

伶倫山 在州南十五里。石壁如舞優狀,故名。青泥山 ,在州西四十里。唐史逾詩:「嶺接青泥入劍天。」

方山 ,在州西北四十里。武都氐楊飛啖鐵,與隴西太守姚河相拒於此。

天池山 在州南三十里。山巔池澤寬廣,洞然深黑。

積草山 在州北四十里。杜甫入蜀經此,有《詩》。雞冠山 ,在州西五十里,與小隴山連。土宜陶冶,居民資之。

木皮嶺 在州西十五里。唐黃巢之亂,王鐸置關於此,以遮秦嶺,路極險阻。

雙龍崖 在州東南七十里。磨崖為巨碑,其文滅沒,年久莫辨。

「寫字崖 」 在州南十里。有宋淳熙時野人題詩,年久剝落其半。

銀椿崖 在州東北五十里。壁立萬仞,崖畔石柱如銀色,光映日。旁有洞穴,人莫能入。

殺牛坪 ,上有仙人關,宋吳玠、吳璘會兵於此。金蓮洞 ,在州西七十里泥陽山,崖高數十仞,

週迴數十洞,明學士胡濙奉命訪張三丰於此。白崖洞 在州南三十里,石壁險峭,色如粉白。紫金洞 在州治北,洞深數十丈,穴如斗門,有風自穴中出,草皆偃,入則以燭,涼風有聲如雷。首陽洞 在臥龍山畔,洞深數十里。

龍洞 ,在州南三十里,常有雲氣浮封。天將雨,穴中輒先出雲,旱禱即應。

嘉陵江 ,在州南七十里。

白水江 ,在州南五十里。

永寧水 ,在州東四十里。

忠義水 ,在州南五十里。

孝廉溪 :在州東門外。

環碧溪 在州北

左溪  、鳳溪 :俱在舊長舉縣境。

河池 在州東。即太泉。郡曰「河池」 ,以此得名。太白池 ,在州東二十里。周十五畝。眾山環繞,禱雨輒應。宋元以來,俱有封號。

雲仙宮泉 在州南十里。祈雨輒應。至元間,歲旱禱雨有應,敕建「雲仙宮。」

香泉 在州北一里

九眼泉 在州東北九十里。水自石穴流出兩當縣。

鸑鷟山 在縣東十五里,兩峰聳秀,一名「南岐」 ,一名「來儀。」 世傳鳴岐之鳳出於此。

天門山 ,在縣南五十里。懸崖有大石門,一開一闔,故名。

大夫山 ,在縣東南。《圖經》云:「唐末,郡守滿存移治於此,因名。」

陽山 ,在縣南一里。有「大陽」 、「小陽」 之別。

團巒山 在縣境,山峰峻秀。

申家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山多銀礦,舊有防守,今廢。

故道山 ,在縣南二十里。路通漢中,漢高祖襲章邯,出故道,即此。下有故道川,即兩當水。天池山 ,有二:西天池,在縣西北十五里;東天池,在縣東北二十里。

石鏡峰 在縣東二十里。日出光彩照人。分水嶺 在縣東十里,一嶺而東西兩溝。銀瓮峽 在縣東二十里。唐杜甫詩:「復道珠山得銀瓮」 ,即此。

董真峪 ,在縣東南二十里。有董真人庵,故名。黃崖洞 ,在縣南七十里。

乳洞 在大渠鄉。洞中懸石類乳,祈雨輒應。登真洞 ,在鸑鷟山,唐張果老登真處。洞高一丈,深百尺,有水自頂注於石池,俗名「石鼓洞。」 龍洞 ,其洞深大,可容千人,中有龍湫,冬夏不涸,祈雨輒應。

鍾乳洞 在縣北三十里。其洞產鍾乳,稍進有香水洞,石龍蟠其上。

魚洞 ,在縣東四十里馬家寨。每歲暮春,其中魚湧出不絕,不知從何來,即嘉魚,與丙穴出者同。

嘉陵江 在縣南一十里。流經縣界,南流入白水江。

南河 一名「下邳水。」 其水會東河,經龍峻入白水江。

靈應泉 在縣南七里。泉出山下石眼中,旱澇祈禱輒應,俗名「旱澇泉。」 宋元豐間建祠,加號「萬丈潭 」 ,在縣南四十里。相傳有龍飛出岷州衛。

岷山 在衛北一里。其山跨隴蜀而聳峙,高視雍、涼二州之境。其土黑,洮水出焉。

東山 在衛東二里。疊水經其下。源出南山番境,北流入於洮。有百丈虹橋。

冷落山 在衛東五十里。

遮陽山 在衛東一百一十里。遮陽水在其下,有遮陽鋪。

版寧山 :在衛東一百二十里。

貴清山 在衛東一百五十里。

崆峒山 ,在衛西十里。隋、唐皆云岷州「有崆峒山」 ,然與平涼之「空」 同,不相下。

賢隱山 在衛西南一百一十里。

金童山 :在衛城南半里。

氆氌嶺 在衛東北七十里,有路通臨、鞏二郡。摩雲嶺 在衛南一百五十里,下即臨江。分水嶺 ,在衛東南三十里,水南北分流。疊藏河 去衛一里,源出古疊州生番界,逕城東南入洮,岸闊水大。

洮河 在衛北里許

岷江 去衛二十里,源出分水嶺,一入疊藏,一入岷江。至西固,名曰「龍江」 ,經階文入川。

考證

野狐河 即洮水上流。處隘洪流,岷之一險也。荔川河 去衛六十里,源出荔川逕城,東南入岷江。

遮陽水 ,去衛六十里。源出氆氌嶺,至漳邑,名「漳河。」 轉寧遠界,名「廣吳河」 ,入渭。

洮州衛

《鳳凰山 》半在城中,半在城外。有五峰,「中若伸頭,旁若舒翼。」

東隴山 在衛東半里

西傾山 在衛南三十里,延袤幾千里,外跨諸羌,內連列郡,洮水所出。《禹貢》所謂「西傾」 ,乃西南之祖山也。

石門山 在衛南十里,兩山相對如門,山南即古疊州之地,有《雪蟲》。

玉筍山 在衛西五里。其山高峻,登峰遠眺,望數百里。

石嶺山 在衛西北五里。

黑松嶺 在衛東三十里,扼羌一險也。

九條嶺 在衛西百里,為要害地,川曰「丹色洮河 」,去衛三十里。源出西傾,經岷州,過臨洮入黃。請幫助識別此字。地高流急,冬不及凍,結珠蔽河而下,所謂「洮河流珠」者也。

南河 ,去衛二里,出石嶺山,經衛南入洮。「朵的河 」 ,源出朵的族,南流入洮。

靖遠衛

雪山 在衛東北一百二十里,冬夏積雪,山外荒徼。

烏蘭山 在衛城南半里,下有烏蘭關。金郭蝦䗫與元戰不勝,自焚其身在此。韋靜山 在衛東北一百三十里,石峽險阨,有飛泉,高數十丈。

屈吳山 ,在衛東七十里,茂林修竹,多獐鹿狐兔。居人獵取,界會靜間。

黃河 在城北一里

前所鳳川

右所亂馬川

後所白草原

左所紅崖川 以上四所各有泉名,無攷。西固所

東山 在所東二十里。路通「階文。」

筆架山 在所南半里

武都山 在所西二里

西山 在所西七里,路通洮、岷。

北山 在所北里許,駝形,一曰「駱駝山」 ,所之主山也。

臨江水 ,一名「白水」 ,去所半里許,源出番界,北入白龍江。

西水河 ,源出分水嶺,經所東入白水。其泉有四:。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