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四卷 |
第六百四卷目錄
敘州府部彙考二
敘州府關梁考
敘州府封建考
敘州府公署考
敘州府學校考
敘州府賦役考
敘州府風俗考
敘州府祠廟考〈寺觀附〉
職方典第六百四卷
敘州府部彙考二
編輯敘州府關梁考 總志
編輯本府。〈宜賓縣附郭。〉
摸索關 在城南三百里。
落桿關 :在城南五百里。
鬧造關 在城西南五百里。
二郎關 在治東南隔江,其上建有川主神廟。惠政橋 在城東三十里。
謁仙橋 在仙侶山下。有楊仙洞,故名。
龔家橋 在治西四里。龔居士暮年賣棺成之。蘇黃橋 在治北三里。崖石有山谷手書「涪溪」 二大字。稍前為橋,以東坡、山谷同遊於此,故名。石樑 在治西三里。有石刻「敘郡樞軸」 四大字。大石盤 在治北三十里。中為大河,隔岸上有撫院喬壁星手書「丹山碧水」 四大字。
慶符縣
迎祥橋 在治西
四世橋 在祥溪上。邑人嚴友直、嚴秋等建。鎖江津 在治北一里。西岸大石屹立,置鎖於江以備寇。岸石鑴「鎖江津」 三字。
富順縣
太平橋 在治西
鼇溪橋 在治北
雙石橋 去治北四十里。宋時建。
東津橋 :在治東南,跨金川。
通遠橋 在治北四里,邑人王鐸建。
水簾橋 在城西五里
錫溪橋 在治東南七十里。
富來井橋 去治六十里。
南溪縣
梅溪橋 在治北二十里。岸多梅。
集慶橋 在治東
迎祥橋 在治西
大溪橋 在治左
桂溪橋 與「大溪橋」 相對。
魚符津 ,在治北三十里。津有鴛鴦圻,唐真人張真船覆,求屍不得,妻黃氏仰天嘆,遂沉於江。積十四日,持真手出灘下。
長寧縣
通秀橋 在治北
仙津橋 在治西
永濟橋 在治東
普濟橋 在治西南
高縣 筠連縣 珙縣 隆昌縣 ,《關梁》俱未載,無考。
興文縣
惠政橋 在治東
思政橋 在治南一里
附建武
鐵鎖橋 在治前。兩澗湍流相合,亂石森立。春夏之交,洪濤洶湧。昔以鐵鎖造橋閣,板成梁,覆以瓦椽。甲申變後,鐵為悍將取去。今不復重建。
敘州府封建考 總志
編輯明
慶符恭僖王 ,名《友墂》,和王第六子。天順八年封。弘治十八年薨,長子卒,次子端順王申鐓嗣。鐓薨,子恭和王賓沾嗣。賓沾薨,長子卒,次子康定王《讓檥》嗣。檥薨,子承。嗣隆昌王, 名奉爵,「端王」第七子。萬曆二十四年封。
富順王 ,名至深,嗣王第二子。萬曆四十四年。
封
敘州府公署考 總志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
敘州府治 在西門內,南向。明洪武初建,正德癸酉重修。
通判署 在城東北,南向。
經歷司 照磨所 俱在府治內,今裁。
司獄司 在府治內
都察院 在城東北,南向。
分守道署 在南門內。今燬。
分巡道署 在府治左後,南向。
敘永管糧廳 在永寧城內。明天啟中,段流建。宣化巡檢司 在治西北二百八十里。今立馬站。
橫江巡檢司 在府治西南八十里,今裁。汝川水驛 在治東北。
博濟倉 在治東北
《敘南衛 》在治東,今裁。
僧綱司 在大覺寺右
道紀司 在安靜觀左
宜賓縣治 :在府城東。知縣謝開寵重建頭門、二門、大堂、二堂、內署略有可觀。
典史署 在治內
真溪水驛 在治西北二百八十里,今立水站。月波水驛 在治西北二百四十里,今水站「外縣。」
慶符縣治 在中坊鄉
「沙河公館 」 在治東,立站。
富順縣治 舊踞神龜山南。明洪武十年,知縣鍾鉉遷於北街。十三年因水沖激,主簿丁翁歸請復舊治。正統十二年,知縣李真、嘉靖十二年,知縣楊登、童綸、周夔相繼修建。中為正廳五間,左右為六房。吏舍在六房之後。廳前為戒石亭,又前為儀門。儀門外為寅賓館,左為旌善亭,右為申明亭。官庫在典史宅內。架閣庫在正廳右。知縣宅在後堂之北。明末賊燬,治基瓦礫。
皇清底定,官至僦,居民舍。康熙八年,知縣金肖孫始。
買官房,重建縣治,以為聽事之所。
縣丞宅 在後堂東
主簿宅 在後堂西北
典史宅 在官庫後
趙化鎮巡檢司 ,在治東五十里,裁。
稅課局 在治西
富義鹽課司 在治南
通郵馬驛 在治西八十里。
柳溝公館 在治東五十里。宋時李文潤建。預備倉 在西司房後。萬曆五年,知縣劉方建。南溪縣治 ,明末毀無存。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李呈芳復建立「縣署」三層。
典史宅 康熙五年,典史喻崇恭建衙署二層。龍騰水驛 在治西。
長寧縣治 在通濟門內。
《東溪公館 》《在旌孝坊右》。
《高》縣治 在山路鄉。
江口巡檢司 在治南四十里。
筠連縣治 ,歷代建置無考,明末建,有大堂三間。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孫如芝建二堂、茅屋三間,後堂
茅屋五間,十九年,圮壞無存。二十四年,知縣鄭錄勳建西隅茅屋三間,迎賓館三間,儀門三間大門一座。
典史宅 在大堂東,詹光相建,茅屋三間,《圮》三岔。巡檢司 在治南,裁。
三土巡檢司 在治南
珙縣治 邑治久廢,今於縣衙舊址建「廳室」 ,共二層。
典史宅 共二層
鹽水壩巡檢司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即歇馬壩,今圮。
都寧驛 在縣南八十里。東南通建武,南通鎮雄。萬曆初置,今廢。
興文縣治 原係三層,知縣王璋重建。
典史宅 久圮
兩河口巡檢司 今燬
隆昌縣治 ,明隆慶初建,被燬。
皇清知縣祝大年修復。
典史宅 《聞鳳騰》修復。
建武守禦千戶所治 ,在府南二百里。萬曆元年,都御史曾省吾平蠻後建。今裁,設遊擊。安邊廳署 在城內。明萬曆初創建。又有兵備道等公署。
遊擊署 :康熙四年建。
中軍守備署 在城內,萬曆二年創建。裁洞門巡檢司 在城內。明萬曆初自珙縣徙建。
敘州府學校考 總志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
敘州府學 舊在府治南,明永樂間重建。萬曆中,知府陳大壯、曾可耕相繼以湫隘改建於治東舊藩府基。宜賓學初附後遷。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內,知府顏斆、何源濬、知縣平廷。
鼎相繼重建
孝節書院 在治西二里。有孝子陳相、吳順、吳審、節士任永、費貽孫鎔像。今廢。
翠屏書院 在府西翠屏山上,又名「五賢祠。」 有濂溪、橫渠、明道、伊川、晦庵像。今燬。
涪翁書院 在治北,有《黃山谷像》。
宜賓縣學 舊在古戎州治東南,宋慶曆間建。明洪武間,始遷今治。萬曆中,改建於二南門內之中。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知縣平廷鼎、學博饒桂陽重建。
蟠龍書院 在越溪之上。宋龍圖閣大學士程公許讀書處也。程公兄弟三人,公碩、公說,皆中南宋進士。今木主尚存。本鄉進士副使周爻為之序,重新其宇。尹方伯題其祠曰「宋程文忠祠」 ,題其院曰「蟠龍書院。」 以其山水蟠結,若龍然也。外縣。
慶符縣學 在治東。元大德間建於城外。明洪武三十二年,改建城內縣後。崇禎六年,知縣殷逄世重修。今僅存正殿、櫺星門。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知縣丁林聲修建。
富順縣學 在治東。宋慶曆間建。明洪武三十二年重建。弘治中增修。嘉靖中,知縣周夔重修泮池。崇禎末寇燬。
皇清康熙十九年,知縣錢紹隆重建。
射圃 在儒學東
柳溝書院 在治東九十里。宋李文淵建,今圮。西湖書院 在治西,有李見讀易洞。嘉靖四年知縣周夔於洞前建書院,又有亭樓書室,俱廢。南溪縣學 舊在治西。宋熙寧間建,明永樂間重建。萬曆三年,知縣陳忠改建於鳳凰山,即楊發書院遺址。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知縣王大麒「修理牆垣門屏。」
雲臺書院 在治北雲臺山上有石鑴此四大字。元廖蜀望詩:「窗外翠搖鶯喚柳,簷前影動鶴翻鬆,晝閒對景無餘事,一曲瑤琴奏午風。」 今燬。南溪書院 在治西北。唐楊發讀書處,今燬。長寧縣學 在治西。洪武七年建。成化間知縣李重修。明末燬。
皇清知縣常紹先重修正殿三間。
東溪書院 在旌孝坊,今廢。
高縣學 在治東,明洪武八年建。
筠連縣學 在治西,明洪武七年建。
皇清知縣孫如芝重建正殿三間,明倫堂五間、「泮池。」
石坊
珙縣學 在治南,元建,洪武二十二年重建。興文縣學 舊在縣治南,元至元間建,明洪武間重修。萬曆中,知縣王慎、凌亮相繼改建於治北。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王興賢請改於南門外「柏香壩。」
隆昌縣學 明隆慶初建。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知縣錢振龍重修。
建武學 在北關內,萬曆年間建。後因地形下濕且傾圮,改建城西南隅。
皇清裁所治儒學,歸並敘州府
敘州府賦役考 總志縣志合載
編輯府總
實在民戶三千三百二十六戶,男婦七千六十一口。
實熟民田地共三百四十六頃九十二畝七分九釐七毫五絲一忽八微七塵。內除敘、永管糧廳並九姓司原係徵銀徵米並無載糧外,餘共載糧二百九十八石七斗九升三抄六撮三圭八粒三粟。
總共應徵丁糧條銀七百七十二兩六錢六分三釐一毫一絲八忽一微三塵九纖二沙。本色京斗米九百七十四石四斗三升二合六勺一抄八撮一圭八粒。
宜賓縣
實在民戶二百九十九戶:
實在民田上、中、下共三十三頃五十七畝八分三釐八毫二忽。
共載糧五十六石三斗三升五合六勺八抄二撮一圭二粒。徵丁銀一十三兩七錢一分七釐五毫七絲一忽九微三塵七纖。
《徵糧》銀五十兩零五分九釐三毫四絲四忽三微六塵六纖。
《徵條》銀二十三兩六錢九分五毫二絲六微二塵四纖。
以上《丁糧條》,共徵銀八十七兩四錢六分七釐四毫三絲六忽九微二塵七纖。
《正條》糧內遇閏年加增銀二兩六錢八毫八絲四忽一微四塵七纖。
康熙二十一年內,奉文為《逆孽既平等事》一案,勘丈敘馬營弁兵自守上中、下田二十五畝八分九釐一毫八絲七忽八塵七纖,徵丁銀九分五釐二毫九絲八忽五微二塵六纖。
《徵條》銀一錢六分四釐五毫八絲二忽三微六塵五纖。
徵糧銀三錢四分七釐七毫七絲一忽四微。遇閏年加增銀一分八釐六絲八忽八微二塵。見徵魚課銀四錢。
慶符縣
自康熙二年清丈起,至今止,土著並招徠新墾,共熟田六頃六十一畝六分四釐四毫四絲四忽,共載糧一十石二斗二升一合三勺七抄三撮六圭八粒。
《人丁》一十二丁,九斗七升七合七勺九抄一撮九圭七粒。
共徵:條,銀一十四兩五錢七分七釐五毫七絲二忽七微一塵八纖。
富順縣
康熙二年,編戶一百六十六,口九百八十八。丈畝上、中、下田地共五十四頃七十八畝七分六釐七毫三絲一忽。
共載糧一百一石四斗六升七合五勺六抄六撮四圭。
《人丁》三十六丁二斗八升六合六勺五抄五撮三圭三粒九粟。
《丁糧條》,共徵銀一百六兩九分四釐四毫八絲五忽五微六塵七纖。
應額地丁課銀三百三兩二錢。
《小井》課銀共九百二兩八錢。
又額井七十八眼,煎鍋一百六十三口,歲徵課六百七十三兩。
南溪縣
實在奉丈上、中下田六頃七十八畝四分八釐七毫一絲三忽,人丁五口。
《丁糧條》,共徵銀一十五兩九錢二分八絲四忽三微八塵六纖。分為南北二里。
長寧縣
自康熙二年奉丈「漢彝土著上、中、下田一」 十七頃七十三畝四分六釐二絲一忽,見在課糧二十五石九斗一升九合八勺一抄七撮三圭四粒。
《人丁》二十三丁三升四合二勺八抄四撮九圭九粒。
實徵丁條銀二十九兩六錢六分九釐三毫八絲六忽六微六塵七纖七沙。
筠連縣
《人丁》三十二丁六斗四升九合一勺六抄二圭。田畝一十一頃七十四畝七分一釐七毫八絲五忽。
正賦二十七石七斗九升一合三勺七抄八撮六圭四粒。
自康熙二年奉丈上、中下田共載糧二十石徵。
銀二十七兩七錢六釐四絲二忽五微九塵零。《珙縣》。
康熙二年丈畝,上、中下共田十頃二十五畝三分九釐四絲一忽。
共載糧十六石一斗零四合三勺九撮九圭零,該徵銀十二兩零六釐八毫四絲三忽九微八塵六纖。
該徵《條糧》銀六兩二錢七分八釐三毫六絲二忽六微二塵。
共人丁二十七丁,九斗四升九合七勺八抄二撮八圭。
該載丁銀十一兩三錢一釐一絲六忽三微一塵一纖。
以上「丁糧條」 銀,歲共徵二十九兩五錢八分六釐二毫二絲二忽九微一塵七纖,加閏在外。《興文縣》:
康熙二年,奉丈田糧一十八石六斗八升零。中、下田一十三頃四十五畝。
《人丁》一十五丁,編戶四里。徵解條銀二十兩二錢零。
隆昌縣
實在上、中、下田共七頃一十二畝三釐五毫三絲六忽。
額糧一十六石八斗九升七合六勺六抄一撮六粒。
《人丁》三丁四斗六升三合六勺二抄五撮一圭。《丁糧條》共徵銀一十八兩三分九釐五絲六忽七微一纖。
《高縣志》闕
編輯
建武
自康熙二年奉行「清丈。」
中田二頃六十一畝三釐六毫八絲八忽,每畝載糧二升,共載糧六石二斗二升七勺三抄七撮六圭。
下田二頃二十一畝五分九釐一毫七絲三忽,每畝載糧一升二合,共載糧二石六斗五升九合一勺七圭六粒。
中下田,共四頃八十二畝六分二釐八毫六絲一忽,共載糧七石八斗七升九合八勺三抄八撮三圭六粒。
每糧一石,徵本色京斗米五斗,折色銀三錢五分,共徵本色京斗米三石九斗三升九合九勺一抄九撮一圭八粒,共徵折色銀二兩七錢五分七釐九毫四絲三忽四微二塵六纖。
敘州府風俗考 總志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宜賓縣附郭。〉
《寰宇記》:「彝夏雜居,風俗各異。」
宋李宗《承園記》:「其士靜而有文,其民樸而易治。」 慶符縣
盜息訟寡
民風淳樸,俗稱「古老」 ,耕讀而外,鮮有逐末。《富順縣》。
《寰宇志》:「淳厚,守禮,重農好文,善邑也。」
民力於穡士競於學
宋黃庭堅《祠堂記》:「州以涪翁重詩禮之澤,漸漬至今。」
錢士開《泮水巷記》:「俗慤而願,且知禮。」 遜《宋史周湛傳》:「俗不知醫。」
南溪縣
地瘠俗淳
人心淳龐風俗古樸
長寧縣
士習淳正,有古君子遺風。
民俗樸茂力於耕織
高縣
其人誠質
筠連縣
彝俗頓變
習俗儉素,不尚華侈。士敦節義,民勤稼穡,而「官中無侮文之吏,百工無淫巧之習。但民貧易遷,當策所聚去也。」
珙縣
士勤學問,農習耕耨,尚氣而好禮。
興文縣
士漸華風彝尚舊習
「山高水淺,士樸民淳,水耕火耨,勤儉守業。」 《隆昌縣》
地當衝衢,耕讀務本,「士固窮而競於文,民困役而力於穡,土瘠俗厚,敦重誠樸,尚存古道。」
敘州府祠廟考 總志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宜賓縣附郭。〉
社稷壇 在治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治南。
郡厲壇 在治北
文昌祠 在府治西
城隍廟 在府治北
關聖廟 在北城外
東嶽廟 在江北
川主廟 在治南隅
土主廟 在治北
黃文節公祠 在治北,祀黃庭堅。
「五賢祠 」 ,在治西翠屏山上。有濂溪、明道、伊川、橫渠、晦庵遺像。
孝節祠 在治西二里。有孝子隗相、吳順、吳審、節士、任永、費貽孫鋐像。
順利廟 在府南。蜀牂牁大守陳立有功於民,郡人立廟祠之。
蕭公廟 在治東合二城門之中。江西王懋泰重建。
馬神廟 在治西。康熙乙丑年,遊戎陳燄重建。三聖廟 在治西。
武侯祠 ,在江北,與山谷祠並。
涪翁祠 在江北
曾公祠 在北門內
江主廟 在治東南合江門外,俯兩江會合處,祀漢丞相參軍馬謖,歲久而圮。康熙乙丑年,內經歷袁朝鼎率楚商重建。
楊公廟 在治內
楊四將軍廟 在北關。臨江,守戎張明德建,慶符縣。
社稷壇 在治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治南。
邑厲壇 在治北
江主廟 在治北,祀漢馬謖。
土主廟 在治西,祀陳公。
於公廟 在下橋
東嶽廟 在拱極門外
城隍廟 在治南
武侯祠 在治內,今圮。
崇功祠 祀撫軍曾省吾,因平九絲蠻有功德於民,故祀之。今圮。
五公祠 肖明縣令周璧、吳國玉、李嘉會三像於中。後萬曆三十五年,縣令葛楚士、萬曆四十年,縣令宋進儒教養兼善。士民添塑於內,扁曰《五公遺愛》。今圮。
富順縣
社稷壇 舊在南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舊在南門外。
「無祀鬼神壇 」 舊在南門外。
關帝廟 在治西
呂光廟 在治西,祀後梁王呂光。
金川廟 ,《九域志》云:「鹽井神也,神姓王,井主梅澤。梅本彝人,見石上有泉,飲之鹹,遂鑿石百丈,泉上出,煎之成鹽。梅死,廟祀之。」
城隍廟 在治東北稍後,嘉靖七年建。
龐士元祠 在治東一里。
土主廟 在治西。其神姓卞。秦惠王時,擒鰲治水有功。
「川主崇應祠 」 在治東。
升澤廟 在治西,旱禱輒應。
壽亭侯廟 在東門外
南溪縣
社稷壇 在治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治北。
烈女黃帛氏祠 在縣治前,嘉靖中重建,今燬《長寧縣》。
社稷壇 在縣東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北門外。
邑厲壇 在縣西
忠祐祠 在治東北。宋建隆、乾德年間,柳光熙為南彝巡檢,恩威並著,攝服蠻彝,身後屢著靈應。宋封為長寧土主之神。元封為崇應侯。明永樂中,加封靈濟福靈顯惠公。政和六年,建祠三層於東郭外。鄉人崇祀,至今不衰。詳見《李永通碑記》。後祠殿傾圮。
皇清康熙元年,知縣楊煒重建正殿三間。
關聖祠 在治北郭外,後漢建,寇亂焚燬。
皇清康熙八年,典史趙自體重建正殿三間,周圍牆。
垣樓門,知縣常紹先裝塑聖像及左右將帥。東嶽廟 ,亂後燬。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常紹先重建正殿三間。筠連縣
社稷壇 在縣北門外一里許。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一里許。
邑厲壇 在治北
城隍廟 在縣西
報功祠 在治東。祀巡撫馬昊,守備何卿、推官勞輔相。
文昌祠 在城南
浪廟 在治北,萬曆六年重修。
土主廟 在城東
東嶽廟 在城東
川主廟 在城東
五顯廟 在城東
關帝廟 在城北
五靈祠 在城北
龍王廟 在治北
珙縣
社稷壇 在縣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北。
邑厲壇 在縣西
柳公祠 在治西
關帝祠 在治西
興文縣
社稷壇 在東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北。
梅峰山 、岱宗廟 俱在治東。
晉王廟 在治東城外
隆昌縣
社稷壇 在治南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治北。
邑厲壇 在東門外
文昌祠 燬
城隍廟 在城東
關聖廟 在城東
馬王廟 在城東
五皇廟 在城北
土主廟 在城外南關
常公祠 燬
建武
社稷壇 在所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北門外一里許。
厲壇 在城西南
城隍廟 ,開闢建武時設,雖經重葺,廟貌儼然。「關聖廟 」 在東關外,殿宇重新,金像莊嚴。東嶽殿 重修。
「三義祠 」 在南關外。
《高縣志》闕
編輯
寺觀附
編輯本府。〈宜賓縣附郭。〉
大覺寺 :在治東,元延祐間建。凡正殿經樓,規模弘廣,廊舍繁密。寺前坊額曰:「第一禪林。」 因流寇之變,盡燬,僧人聯極重新之。
壽昌寺 在治東,宋淳祐中建。
佛祖寺 ,在翠屏山。釋子《澹月》重建。
孝子寺 在治東,漢孝子隗相建。
北塔寺 在治江北十里,唐建。
崇報寺 在治內東北隅。
觀斗寺 在治東梁山之巔。
會龍寺 「在治城內。」
石鳳庵 在治東江外,三壁皆石,面臨水上。石龍庵 在治城外西南。
無等院 在治西。宋黃庭堅寓此,作「槁木庵」 ,陸游有詩。今燬。
無量殿 ,在師來山頂,真武殿後,僧人如元、性朗創建。
安靜觀 在治東
文清觀 在治西南
元都觀 在治西,元至元間建。
慶符縣
天寧寺 在治右
雲平寺 在治東
集慶寺 在城東
圓通寺 ,高僧普僊卓錫於此。
三台寺 在治前「三台山」 ,今圮。
迎祥寺 在治右掛榜山。
西江寺 「在治西半月山」 ,今圮。
文殊寺 按《明一統志》:「在治東,宋紹興間建,明洪武中重修。」
紫極觀 在治東
東華觀 在治東一里
真武觀 在治後
富順縣
萬壽寺 在治東,唐天授元年建,明洪武二十年重修。
聖登寺 在治南
大定寺 在治南
東山寺 在治東一里。宋淳熙丙午建。明洪武、宣德中,相繼重修。今存。
資國寺 在治北二里,旁有羅漢洞,唐大曆十三年建,宋太平興國二年重修。
隆興寺 在治南五十里。宋皇祐六年建,淳熙中重修。
碧雲寺 在治西四十里,宋淳祐間建,明永樂二年重修。
崇果寺 在治東北八十里葛仙山,宋淳熙甲辰建。明永樂二年重修,有「葛仙煉丹臺。」
興教寺 在治西一里,明正統二年建。
毘盧寺 在治南十里
鬥牛寺 在治西二十里。
妙覺寺 在之溪鎮,西去縣五十里。宋時建,明宣德四年重修。
仙峰寺 在治西南三十里。
金井寺 ,在治西南青山峽右,寺有「八景。」 南山寺 ,在治南一里。
安福寺 在治南六十里。
東林寺 在治西南四十里。
淨明寺 在治西七十里。
寶乘寺 在治西五十里。
羅漢寺 在治西七十里。
雲隱寺 按《明一統志》:「在治東,宋淳熙間建,洪武十二年重修。」
元妙寺 ,在治後,明洪武十六年,設「道會司。」 梓潼寺 ,在治西北一里。
雲峰觀 在兜子山
三清觀 在治東北,宋淳熙間建。
南溪縣
龍慶寺 在治東,元至元間建。
萬壽寺 在治南,宋時建。
永峰寺 在治北
積慶寺 在治西
龍巖寺 按《明一統志》:「在治東二十五里,元至元中建,明永樂中重修。」
長寧縣
聖興寺 在治東,明洪武中建。
報恩寺 在治東北
西明寺 在治西
龍泉寺 在治西北
西明禪寺 在治東佛來山頂。
昊天觀 在治西北
劉真人觀 在平蓋山頂。相傳劉景鶴修煉之地。
寧真觀 在治北
高縣
觀音寺 在治北
筠連縣
萬壽寺 在城南
光明寺 在治南二十里。
海會寺 在治北十里
海南寺 在治北十里
元真觀 在治西北
珙縣
觀音寺 在治南
顯寺 在治西
馬鞍山寺 在治南
興文縣
南壽寺 在治南,元至元間建。
霖寺 在北門外廢
慈化寺 在治北
東巖寺 在治東廢
三清觀 在治南廢
真武觀 在治東廢
隆昌縣
龍威寺 在治西五十里,宋時建。
高洞寺 在治南三十里,萬曆時建。
聖燈寺 在治南二十里,萬曆時建。
建武
《萬壽寺 》,在南關外。殿閣巍峨,金像莊嚴。朝陽寺 ,在東關外,四山朝拱,厥位向陽,殿宇傾圮。
龍泉寺 在北關外。泉水甘洌,一鄉田畝,資其灌溉。
真武觀 在玉屏山下,殿閣崔巍,重修。。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