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770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六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百七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七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七十卷目錄

 徐州部彙考二

  徐州城池考

  徐州關梁考

  徐州封建考

  徐州公署考

職方典第七百七十卷

徐州部彙考二

編輯

徐州城池考         州志

編輯

本州

徐州城池 始建年月莫考。自唐堯封大彭氏。按《古蹟》,城內有彭祖故宅、樓館洎井,而大彭山下距今城三十里。秦末,項羽立楚懷王,建都於此。劉宋刺史王元謨稱為「城隍峻整。」 後魏刺史尉元亦稱為「險固。」 宋熙寧間大水,知州蘇軾增築各門子城。元置武安州,移城於東南二里許,今廣運倉地是。明洪武初,復修舊城。周九里有奇,高三丈三尺,基廣如之。三面阻水,獨南可通車馬。壕隍深廣各二丈餘,堞凡二千六百三十八,角樓三,鋪五十一。為門四:東曰「河清」 ,西曰「通汴」 ,南曰「迎恩」 ,即古白門;北曰「武寧。」 嘉靖四十年,黃河洶湧蕩激,勢決西門,城幾潰。萬曆二年,水溢大漲,浸城過半者三月,城又幾潰。兵備副使舒應龍、協謀知州劉順之,環城外刱置護堤口,又於東南堤建金門閘,北接南隍,洩堤內注潦於南門外木橋,在南者易以石,捍導周詳。歷至十八年,城中又大患積水,兵備陳文燧開支河引洩,至今賴之。四十二年,參議袁應泰重修四門,各增箭樓。更門之名:東曰明德,南曰「奎光」 ,西曰「威遠」 ,北曰「拱極。」 天啟四年甲子六月初二日甲申,河決奎山堤,夜半壞城內外,人民溺死者不可勝紀。兵備副使楊廷槐同署州事,河防同知司乃疆請遷於南二十里鋪,時估費八萬金,已經興役十餘月。會刑科給事中陸文獻疏徐城六不宜遷狀,得旨遂罷。崇禎元年,兵備布政唐煥修復舊城。七年,參議徐標繼補葺之。三面鑿池,南北增築敵臺四

外縣

蕭縣城池 ,古蕭國城。宋時河決,乃南徙縣治,築城仍與舊連,年深久圮。明正德十一年,知縣王隆即南故址,增築土城,周四里許,城外浚壕為門四,曰「木榮」 、「金英」 、「朝陽」 、「拱極。」 嘉靖乙亥,知縣孫重光各門為樓,更名東曰「楚望」 ,西曰「秦觀」 ,南曰「朝宗」 ,北曰「拱辰。」 萬曆二年,水漲,城幾潰,知縣宋偉多方障禦。歷五年夏,城沉,知縣伍維翰遷於三台山之南,即今城。

碭山縣城池 ,金遷城於魚山保安鎮。興定間,避水遷之。其地猶有石刻「碭山縣」 三大字,及儒學櫺星門石柱並存。今在永城縣境,元還舊治,即今所無城。明正德八年,知縣李金創築土城。嘉靖壬戍年,陷沒於水。萬曆戊戍年,又沒於水,僅存遺址。知縣熊應祥改遷舊治西里許土城,磚堞建門四,各有樓。東曰景雲,西曰「瑞洛」 ,南曰「永保」 ,北曰「企寧」 ,迄今用為保障。

豐縣城池 舊城,莫究其始。考《史記》云:「秦始皇築厭氣臺於此,後鑿城內四隅,為四大池。」 則是城已始於秦之前,周九里許。明正德十三年,知縣裴爵於城外為護隄。嘉靖五年,河決城陷,知縣高祿遷於華山。二十一年,知縣李崇信增拓城址,改築土城,高丈許,周六百一十二丈。為門四,各有樓。南曰阜民,北曰拱極,東曰「望魯」 ,西曰「通汴。」 三十一年,知縣徐蓂從民議,復還故城。三十四年,知縣戴輔始修四門:東曰「啟元」 ,南曰「大亨」 ,西曰「美利」 ,北曰「肅貞。」 更築護隄,亦彷裴所築之舊雲。萬曆二年,知縣吳文光重加補築。歷今猶崇固焉。

沛縣城池 ,古沛國。舊城廢。元至正間,孔士亨據其地,築小土城,周二里有奇,久圮。明嘉靖二十二年,知縣王治創築土城,周五里,高廣各二丈,隍深廣如之。為門四,曰永清、會源、恆休、「拱極」 ,有《記》。二十五年,知縣周涇壘石更修,改門之名:東曰長春,南曰來薰,西曰永清,北曰「拱辰」 ,增建雉堞臺鋪。萬曆二年,知縣倪民望重修,迄今歲葺城如故。

考證

徐州關梁考       明一統志通志縣志合載

編輯

本州。按:《州志》不載闕梁,諸志《橋渡》所載互別,或古今稱名之異,故今併存之,以備參考。萬會橋 在州城東北三里,跨泗水,北舟三十餘艘,貫以鐵索。其東二舟時上下之,以通南北舟楫,俗名「大浮橋。」

大安橋 在州城西

雲集橋 在州東北,跨汴水,北舟為之,俗名「小浮橋。」

大安橋 在州城西

大通橋  。演武橋  。袁家橋。

通濟橋  、九里溝橋 俱在州境。

利國監橋 在州城東北九十里。元建。

蕭縣

惠民橋 在西門外,知縣梁公樞建。

西岱橋 在縣西五里

三元橋 在東門外

仙臺橋 在縣北五里三仙臺下。

天門橋 在天門寺

白土橋 在白土鎮

丁公橋 在丁公山

孟城橋 在丁公山南

陶墟橋 在黃桑峪南

門畽橋 在龍泉山

響水橋 ,在白土山北,潺潺湲湲,聲聞數里。齊村橋 ,通白瀆溝,上承獲水,下接梧桐陂,今毀。每河水秋漲,人莫能濟,任俠者其圖之。暑蘭橋 ,在暑蘭山下。

青塚村橋 在騫山下

雙橋 在縣南五里,今沒。東西湖水相距,濟渡維艱。築堤堰,跨長虹。是在好事者

果老橋 在縣東北禹家屯山中。一石橫臥,上有驢蹄痕。

董大橋 在永堌山上。有泉如井,深丈餘。天旱淘泉,雨即降。

東新橋 在縣東門外

廣濟橋  、丁里橋  、廟橋。

魯班橋  、永固橋  、吉安橋。

「桃山橋  。」 「房星橋  。」 「伯樂橋。」

瓦子橋  錦川橋  、青村橋 俱在縣境。雁門渡 在縣西北六十里。

梅家灣渡 在縣北三十里。

常家樓渡 在縣東北三十里。

冀門渡 按《州志》,「在縣西北十里。昔河水自諸渡達兩河皆淤,此渡僅存。」

趙家圈渡 在縣西北七十里。

拖繩渡 在縣西北六十里。

東鎮渡 在縣西北五十里。

曲里渡 在縣西北三十里。

朱珊渡 在縣西北二十里。

碭山縣

五王橋  、胡傳橋 俱在縣境。

豐縣

人津橋 在縣治嘉慶坊前南門內。

太平橋 在縣治東關聖廟前,新建。

土橋 在南門外三里許,今淤。

嵐橋 在嵐山之前

趙莊集新橋 在建堤南。

常家店橋 在新建堤南。

朱麻橋 在縣西北二十里。

大聖橋 在縣東北四十里。

天津橋 在縣東北,有碑記剝落。

龍霧橋 在縣東北五里。即漢高帝母遇神之處。

「白洋橋  」 、「嘉慶橋  」 、「地津橋。」

水津橋  、石橋  、泡橋 俱在縣境。沛縣

飛雲橋 在縣南門外

嘉慶橋  、「清涼橋  」 、「宣丘橋。」

沙河橋 俱在縣境

沙河渡 泗水,經魚臺縣入沛,今淤。

北門渡

東門渡 近縣俱淤

南門渡 有飛雲橋明永樂間建。景泰中,知縣古信修。嘉靖十七年重修。

金溝口渡 在縣西南十五里,今淤。

上下沽頭渡 各有閘,今淤。

呂梁渡  、喬家渡  、末直渡 俱在縣境。

徐州封建考         州志

編輯

上古

彭祖 籛鏗,顓頊孫,陸終氏第三子。堯封之彭城,曰大彭氏。歷虞夏至殷,壽八百餘歲。嘗觀井覆以車輪,背樹而纜之以繩,憑杖斂躬,跼蹐而迎,視其遠害全身如此。宋時有繪圖以傳者。商

仲虺 ,奚仲之後,封於薛,為湯左相,作《仲虺之誥》。薛今分屬滕、沛二縣。舊志仲虺城墓皆在沛,故書。

魚石 春秋時彭城,本宋地,楚取之,以封魚石。《春秋》書「圍宋彭城」 ,示楚不得取之宋,魚石不得受之楚也。

楚元王 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高祖既為沛公,立為楚王,交與蕭、曹等俱從攻戰,封文信君。漢六年,既廢楚王,韓信分其地,立交為楚王,王薛郡、東海、彭城三十六縣。王立二十三年薨,子郢客嗣,是為夷王。立四年薨,子戊嗣。文帝尊寵,元王子生,爵比皇子。景帝即位,以親親封元王,寵子五人並為侯王。戊稍淫暴,二十年,為薄後,服私奸,削東海薛郡,乃起兵。會吳王敗走,戊自殺。景帝乃立元王子宗正平陸侯禮為楚王,奉元王後,是為文王。四年薨,子安王道嗣。二十二年薨,子襄王注嗣。十四年薨,子節王純嗣。十六年薨,子延壽嗣。以廣陵王胥武帝子,天下有變必得立,陰欲附助之。有司考驗,辭服,延壽自殺,遂斬封國。其後彭城劉氏分為三里,一曰「叢亭」 ,一曰「安上」 ,一曰「綏輿。」 左將軍劉懷肅居安上里,豫州刺史劉懷武居叢亭里,宋劉裕帝族居綏輿里,並出元王。

武原靖侯 衛胠,以梁將軍從擊韓信、陳豨、黥布,封武原靖侯,食二千八百戶。按:「武原」 ,楚國屬邑。留侯 張良,其先韓人也。五世相韓。秦滅韓,良為韓報讎。二世元年,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餘人,欲往從楚假王景駒干留,道遇沛公,數以《兵法》說,沛公善之,遂為謀臣,運籌帷幄。沛公定天下,多良計也。後帝封功臣,使良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與陛下遇於留,此天以臣授陛下也。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因封留侯。後托從《赤松子》遊去。

沛侯 劉濞高祖兄仲之子初封沛侯。

「廣戚侯 劉將」 ,魯共王子。武帝時封廣戚侯。《廣戚》,縣名,在沛境。

廣戚侯 劉勳楚孝王囂子成帝河平中囂入朝時被「惡疾天子憫之以廣戚縣四千三百戶封勳為廣戚侯。」

楚王 英,光武子。建武十五年封楚公,十七年進爵為王,二十八年就國。母許氏無寵,故英國最貧。小後三十年,取慮、須昌二縣益楚國。顯宗為太子時,英常歸附之,太子特見親愛,及即位,數受賞賜。英少時好遊俠,交通賓客,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十三年,有司奏「英大逆不道,請誅之。」 帝不忍廢,徙丹陽涇縣。楚太后留楚宮。明年,英至丹陽,自殺,國除。十五年,帝幸彭城,見許太后及英妻子於內殿,悲泣感動左右。建初二年,肅宗封英子楚侯種五弟為列侯,並不得置相臣吏人。元和三年,追爵諡曰「楚厲侯。」 章和元年,帝幸彭城,見英夫人及六子,厚加贈賜。種後徙封陸侯。卒,子度嗣。度卒,子拘嗣,傳國於後。

彭城靖王 恭,明帝子。永平九年,賜號靈壽王。十五年,封鉅鹿王。建初三年,徙封江陵王。元和二年,徙封六安王。肅宗崩,遺詔徙封彭城王,食楚郡,其年就國。永初六年,封恭子阿奴為竹邑侯。元初三年,恭以事怒子酺,酺自殺。國相趙牧因誣奏恭「大逆不道,恭上書自訟,朝廷以其素著行義,今考實無徵」 ,牧坐下獄。恭「立四十六年薨,子考王道嗣。道立二十八年薨,子頃王定嗣。定立四年薨,子孝王和嗣。初平中,天下大亂,和為賊昌務所攻,避奔東阿,後得歸國。」 立六十四年薨,孫祗嗣。立七年,魏受禪,以為崇德侯。《魏》

彭城王 據,魏武帝子。始封范陽侯,尋進公。《黃初時》,封竟陵王,徙義陽。文帝以南方下濕,又其母「彭城人」 ,徙封彭城。景初元年,王私遣人詣中尚方作禁物,事露,削縣二千戶。三年,復之。後累增四千六百戶。

彭城穆王 權字子輿宣帝弟,魏魯相東武城。

侯馗之子也。武帝受禪,封彭城王,邑二千九百戶。咸寧元年薨,子元王植立。植薨,子康王釋立,益以魯國、蕃、薛二縣。釋薨,子雄立,坐奔蘇峻誅,更以釋子紘嗣。紘字偉德,初封唐邑縣公,入繼本宗。拜國子祭酒,加散騎常侍,更拜光祿大夫,領大宗師常侍。後疾甚,馳騁無度,或攻劫軍寺,或毆傷官屬。御史中丞車灌劾紘,免其爵。咸康八年薨,子元俊嗣立。歷傳至宋受禪,國除。彭城公 劉義隆,裕之子。安帝義熙十一年,論平蜀功,封為彭城公。

沛王 景,宗室。先封順王。武帝受禪,封沛王。豐縣侯 。羊鑒,泰山人。成帝時,以討蘇峻功封。《南北朝》

彭城王 劉義康,宋武帝子。元初元年,封彭城王。元嘉時入輔政,後廢為庶人,賜死。

彭城公 元勃後魏宗室善射御以勳賜爵彭城公。

彭城王 元景仲,後魏宗室。景隆初,封丹陽公,位廣州刺史,徙徐州,改封彭城王。侯景作亂,遣誘召之,詐奉為主,景仲將應之,為西江督護陳霸先所攻,死。

彭城王 元勰,字彥和。少而岐嶷,姿性不群。太和九年,封始平王,加侍中。車駕南伐,領宗子軍,宿衛左右。轉中書令,侍中如故。改封彭城王。及卒,帝命太常鄉劉芳議諡,芳曰:「保大定功為武,善問周達為宣,宜諡武宣王。」 詔曰:「可。」

彭城王 元劭,字子納,善武藝,少有氣節。初封彭城王。莊帝即位,尊為無上王。子詔,字世胄,好學,美容儀。初,爾朱榮將入洛,父劭懼,以寄所親滎陽太守鄭仲明。仲明尋為賊所殺。詔因亂與乳母相失,遂與仲明兄子僧副避難路中,逢一老嫗,哀之,隱於私家。居十餘日,莊帝訪而獲,襲封彭城王。

彭城侯 李諧,字虔和,襲父先爵彭城侯、彭城郡公 。侯莫陳崇,代武川人。仕周,累遷儀同三司,改封彭城郡公。崇兄順,與《周文帝》同里閈,亦進爵彭城郡公。

彭城縣公 令狐熙,字長熙,宣州華原人。授職方下大夫,襲彭城縣公。及武帝平齊,以留守功,進位儀同,歷司勳、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時譽。子德芬,唐高祖入關,引直大丞相府記室,貞觀三年,遷禮部侍郎,兼修國史,進爵彭城縣公。彭城縣公 令狐整,字延保,敦煌人,騎射並為河右所推。周孝閔帝踐祚,拜司中憲大夫,進爵彭城縣公,進位大將軍,諡曰襄。

彭城王 高浟,字子深,神武第五子也。天保初,封彭城王。河清三年,群盜白子禮等數十人謀劫浟為主,臨以白刃,浟大呼不從,遂遇害,時年三十二。朝野痛惜。子寶德嗣。

彭城郡公 虞慶則,京兆櫟陽人也。仕周,為中外府兵參軍事,襲爵沁源縣公,拜石州總管。開皇元年,歷任內史監、吏部尚書、京兆尹,封彭城郡公。

徐康王 元禮,高祖子。性恭畏,善騎射。始王鄭,即授鄭州刺史。後徙王徐,復遷徐州都督,為絳州刺史。永徽中,加司徒,兼潞州刺史。薨,陪葬獻陵。子茂為淮南王。上元中,事泄,流死振州。神龍初,以茂子璀嗣。開元中薨,子延年嗣。永泰初,拔汙那王入朝,延年將以女嫁之,為右相李林甫劾,貶文安郡別駕,終餘杭司馬,國不復傳。沛王 賢,宗室。先封路王,龍朔元年徙封沛王。趙王 隆業,睿宗子。初王趙,武后長慶二年降封彭城郡王,兼陳州別駕,俄進司徒。及薨,帝悲不能食,冊書加贈及諡,陪葬橋陵。子瑁嗣,天寶中,為李林甫所搆,坐貶夷陵別駕。及安祿山亂,乃還京師,國除。

彭城縣侯 劉知柔,延祐子。彭城人。太子賓客。封彭城縣侯,致仕,及卒,遺命薄葬。贈太子少保,諡曰「文。」

彭城郡王 悰憲宗子貞元二十年始王彭城郡進封深王。

彭城郡王 劉弘遠,蜀先主十九代孫。仕唐為檢校司尉卿、臨洮軍使,襲封彭城郡公。曾孫淵之,侍中、中書令,進封彭城郡王。

彭城郡公 劉怦,幽州昌平人。節度副大使、《彭城郡公》。薨,贈兵部尚書,諡曰恭。

彭城郡公 韋見素,字會微,京兆萬年人。性仁厚。及進士第,授相王府參軍,襲父爵為彭城郡公。至蜀郡,奉迎上皇,以功食實封三百戶。《上元》

初,因疾求致仕。寶應元年卒,年七十六。贈司徒,諡「忠貞。」 傳位至孫維繩,國除。

彭城郡公 劉繼元,漢主也。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降詔賜爵彭城郡公。

密王 元偓,太宗子。端拱九年,封徐國公。天禧二年,封徐王。

徐王 棣,徽宗子。初封徐國公,積封至徐王、彭城郡侯 。劉子羽,字彥修,建州崇安人。寶文閣直學士,封彭城縣男。子珙,字恭父,以恩補承務郎中、進士第,累官安撫使兼行宮留守,徙封彭城郡侯。

徐州公署考         州志

編輯

本州

州治 在城北正中,即楚懷王及項羽故都,漢、唐廢置不常。宋治在此,建有「逍遙秀」 、「楚明善」 三堂。元移治城外東南。明初知州文景宗復修舊治。宣德十年知州楊密,天順元年知州宋誠,成化元年知州王敘,九年知州陳廷璉,各有增修。嘉靖二年,知州張淮大拓之,中為正堂,左龍亭庫,東西列各房科凡十一。東架閣庫,承發司,吏、戶、糧、禮房,西勘合科,兵、刑、工房,馬政科。前為箴石亭,亭前為儀門。儀門外左土神祠、申明亭,亭有三:一近祠,一在北關,一在南關,並廢。寅賓館,隆慶六年,知州章世禎創建。萬曆元年,知州劉順之增置。右囹圄總鋪、永成庫。前為大門。順之以大門去儀門太遠,且低昂失度,內移二丈許,左右為斜垣,前為門屏,東鄰學宮。今學遷建興賢坊,西建「圖治坊」 ,有記。正堂後為穿堂,左右耳房後改左耳房為「永成庫」 ,後為後堂,又後為知州宅、吏舍。三十四年,知州夏崇謙重起儀門並六房。天啟四年,城沉,盡沒。崇禎二年,知州韓雲復建,同知劉兆東於舊基建同知署。

同知署 在預備倉前

判官署 在「預備倉後。」

吏目署 「在正堂右。」

漕運府署 總督漕運都御史,並漕運總兵參將督漕駐節處先在百步,洪明成化十八年,知州和鸞、指揮蘇寬移建州城東泗河東岸,久廢。淮徐兵備道署 ,在城西南隅。明正德六年建。隆慶四年,副使馮敏功增建。嘉靖十五年,副使宋圭堂西建射圃。二十五年,副使王梴拓修之,為「觀德亭。三十七年,副使於德昌改」 大門為「儀門」 ,大門移進前丈餘。萬曆末,改遷城東門內之大察院,避水患也。即今儒學地,城陷,俱沒。崇禎元年,兵備布政唐煥復舊城,仍於原基建今署。七年,參議徐標於署內堂西建射圃,又為杏里社,北為鳳仙臺,東南為含青館。

徐倉戶部分司署 先在南門外廣運倉側,明永樂乙未年建。正德戊寅圮於水。庚辰,主事李崧祥徙建城南門內,主事楊概、林璧、梅守德、尹梁、張國華相繼修葺。城陷,主事張璇移居戲馬臺,修今署,繚以石垣。崇禎九年,郎中張湖剏建箭樓。

皇清順治三年,郎中陳嘉蔭修,增雉堞。四年,郎中王

維屏於樓門內左右增板屋,為城守站立處。徐州洪工部分司署 在河東岸,城東南二里許。明萬曆六年,裁歸呂梁分司,今廢。

呂梁洪工部分司署 在河東岸,西向。明弘治十年,主事來天球建。嘉靖三十四年,主事王應時因舊增拓為城,左為觀瀾亭,南為養正書院、會墨亭,主事陳洪範建。北為社倉二區。主事郭持平建,久廢。義塾來天球重建。萬曆二年,主事黃猷吉重修。本署於城南門為「萬石倉、夫廠二區、磚廠、藥局各一區,俱久廢。」

夏鎮工部分司署 「在城東北四十里,舊在沛縣南沽頭,明成化己巳,主事陳宣建。嘉靖二十二年,主事侯寧築建城垣。二十六年,主事徐唯賢建義倉、社學、藥局,各有記。隆慶三年,主事陳楠剏今署。」 「徐屬河廳公署 即南公館改建。明萬曆二十二年,淮安府同知專管徐屬河務,併催趲漕運。崇禎二年,同知吳嘉言即」 故址建今署。八年,同知張俊英重修。

總兵署 原即「西察院」 ,改為參將府。明崇禎二

年,副總兵馬孟驊仍舊基建今署。

皇清順治二年,副總兵周維墉增修。

都察院 在城東隅。先為彭東書院,明嘉靖二十六年,副使王梴建。三十一年,添設撫營都御史王璣因拓改察院。三十二年裁,仍稱「都府」 ,久廢。

東察院 在城西南隅。明洪武十一年建。成化九年,知州陳廷璉重修,今兵道署是。萬曆間,東察院在東門內,後改為中使都府,又改為兵道。水沒後,修復舊城,仍建為察院。今改儒學,以舊學為察院。

西察院 在城西北隅。明景泰六年,知州宋誠建,後改為「參將府」 ,即今總兵署是。萬曆間,西察院在兵道署後。副使袁應泰從士論遷儒學干左衛即今舊學,將西察院易為左衛。

南察院 在城西南隅。明正德中,為南公館,監倉內臣居之。萬曆元年,知州劉順之改為察院。二十二年,添設河防府,改為府署。

陰陽學 ,在州治前東。明洪武三十一年建,典術一人司之。

醫學 在州治前東。明洪武十七年建,典科一人司之。

僧正司 在開元寺,明洪武十五年設,今重修。永福倉 舊在州左,明洪武元年知州文景宗建,隆慶三年改為學。戶部主事朱光宇、知州章世禎即舊學地建倉,水沒。

預備倉 明天順七年,知州王敘建,有廒五,水沒。崇禎十年,知州李宗奇建於州大門內福神祠前。有斗級。今並廢。

兌軍倉 舊在城北三里濱河,明宣德年建,萬曆三年移南關堤內,水沒。

皇清順治七年,兵備副使張兆熊、知州佟遵道於城。

東門內建今倉

廣運倉 在城南二里許,東鄰河干,即元武安州故址。明永樂十三年,為漕運轉輸建。成化中,改令各軍徑兌,直達轉輸,遂罷。正德前中使司之。嘉靖初,裁中使,而部使督如故。中央有會計堂,有魚池,有記。沒於水。

皇清順治二年,郎中陳嘉蔭剏建「南廒」一座並樓房。

倉神祠:大門周圍危垣。

《濟留倉 》四一在呂梁,一在境山,一在黃山村,一在趙團山。

養濟院 原在舊學旁。明成化九年,知州陳廷璉以逼近聖宮,改城西北隅,患水。隆慶三年,知州章世禎遷城東隅。萬曆三年,知州劉順之重修。久廢。

《濟眾堂 》二,一在河東驛前,一在呂梁洪,以賑濟饑民。

安樂堂 在城東南隅,以濟「遠方貧病者。」 俱明永樂十年建,併久廢。

外縣

蕭縣治 ,原在舊城,宋遷城東隅。嘉祐間,知縣梅逸治東建「清心亭。」 元末燬。明洪武初,主簿劉瑜建,正德七年燬,十二年知縣王隆重建。萬曆五年河水沉沒,知縣伍維翰遷今治。中為正堂,堂前為箴石亭,東西列各吏房。科亭之前為儀門。儀門外左預備倉,右囹圄,又左為土地祠、寅賓館。又右為總鋪,前為大門。大門前為屏壁,左申明亭,右「旌善亭」 、正堂、後堂。又後為知縣宅。縣丞署 在正堂左,今裁。

主簿署 「在正堂右。」

典史署 在縣丞署南

察院 在縣東五步。久廢。

公館 在縣西北隅

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治西北,明洪武十七年,知縣宋予建。

濟留倉 在縣內。明景泰元年,知縣柳新建。預備倉 五一在縣治東,一在樂善鄉,一在都仁鄉,一在孝義鄉,一在仁壽鄉,並明正統五年知縣趙珣建。今悉廢。

養濟院 在縣西南隅

「濟眾堂 」 在縣西北街。

惠濟堂 在縣東,並明永樂十五年建,久廢。碭山縣治 在市中,唐宋前悉治此。金興定間遷之。元復舊治,末年燬。明自洪武至正德、嘉靖屢遭燬圮,遷至《小神集》。嘉靖四十四年,知縣崔元吉復還舊治。隆慶六年,知縣王廷卿修葺之。中為正堂,東西列各吏房。科前箴石亭,亭前為儀門,儀門左土地祠,右囹圄。又前為大門,正堂後為後堂,《左庫樓》,又後為「知縣宅。」

主簿署 「在正堂右。」

典史署 在正堂左

察院 在縣治南。明隆慶間,知縣熊應祥遷儒學東。

小公館 在西門內

陰陽學 ,在縣治大門左。

醫學 在縣治大門右

預備倉 四一在崇教坊,一在大彭社,一在趙九社,一在浮溝社,並久廢。

常平倉 ,知縣朱之揚建。

義倉   、社倉 :並明萬曆間建。

養濟院  、惠濟堂 並在縣治西,久廢。濟眾堂 在縣治東,久廢。

豐縣治 。宋治平三年知縣關景仁建,有鳧鷖亭。元末燬於火。明初知縣傅時重建。嘉靖五年沒於水,知縣高祿徙治華山。三十一年,知縣徐蓂復舊治。萬曆二年知縣吳文光重修。中為正堂、左庫、右典史。廳東西列各吏房。科前為箴石亭,亭前為儀門。儀門外東土地祠、總鋪,西小憩亭、囹圄。又前為大門,正堂後為穿堂,穿堂後為後堂,東北為「知縣宅。」

典史署 在正堂西北

察院 在縣治西北。明嘉靖三十一年,知縣徐蓂改為儒學。三十九年,知縣胡《乂心》「遷儒學於縣治東南,仍即其地復建察院。」

公館 在縣治前,久廢。

陰陽學 在縣治前

醫學 在縣治東。二學並明洪武二十八年,知縣馬奉先建,俱久廢。

預備倉 四,並久廢,今重建。一在縣治西北。水次倉 在縣漕河岸,久廢。

養濟院 在縣治西北。明嘉靖三十一年,知縣徐蓂重建。

濟眾堂  、惠濟堂 ,並久廢。

沛縣治 ,元以前在城西北隅,漢沛廷即此。元季燬。明洪武二年,知縣黃忠信徙城南隅。永樂十一年,知縣李舉賢重修。嘉靖間毀於水,知縣李時修葺,有記。中為正堂,左龍亭庫,右典史廳。前為箴石亭,東西列各吏房。科西房科後為獄箴石亭。前為儀門,儀門外左福神祠,右預備倉。前為大門,正堂後為後堂,東為庫樓,又後為「知縣宅。」

縣丞署 在正堂左

主簿署 「在正堂右。」

管河主簿署 在縣丞署南。

典史署 在主簿署南

察院 在縣治東。明永樂四年,知縣常瓘建。萬曆間圮於水,知州李汝讓改遷今地,有《記》。夏鎮公館 在新河西岸黃華亭街北。舊為營田倉,今改公館。

七山公館 在縣西南三十里,改營田倉為之。里仁集公館 在縣東南三十里。

廟道口公館 在縣北三十里。

沙河公館 在縣北五十里。並明萬曆二十四年知縣羅士學建。

劉家堤口公館 在縣治南三十里,羅士學建。「皇華亭 」 在河西岸,明隆慶元年建。

君子堂 在皇華亭後,工部主事王煥建。陰陽學 在南門內,明洪武十七年建。

醫學 在縣治前,明洪武十八年建。

稅課局 :在縣治東北。久裁。

僧會司 在龍泉寺

道會司 在城隍廟

濟留倉 在縣治儀門外,今廢。

水次倉 在縣治東一里河南岸。

預備倉 一在北門外,一在泗亭鄉,一在漢臺鄉,一在千秋鄉,一在廣戚鄉,並廢。明嘉靖知縣王治建一倉於縣治內,周涇建一倉於縣治後。養濟院 舊在縣治南,明景泰三年知縣古信建。萬曆三十七年知州李汝讓遷治北,久廢。廣濟堂 在舊驛南。

孚惠堂 在泗河岸。並明景泰三年建,久廢。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