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791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九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百九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九十二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九十一卷目錄

 徽州府部彙考五

  徽州府公署考

  徽州府學校考

  徽州府戶口考

  徽州府田賦考

  徽州府漕運考

職方典第七百九十一卷

徽州府部彙考五

編輯

徽州府公署考    通志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歙縣附郭。

府治 在城西北隅,即宋宣和中州治,歷元、明迄今皆仍舊址。

經歷司 「在府堂右。」

照磨所 在府堂左

司獄司 在府治南

陰陽學  醫學 舊在陽和門,燬。

永豐倉 在府治東北隅。

歙縣治 在問政山下。元至元十八年重建正廳。延祐四年重建門樓。明初縣仍舊基。洪武二十三年,知縣彭子任重建正廳、後堂內東西廂戒石亭一所。儀門東西司房、中門外並典史廳、架閣庫。成化元年,知縣吳遜重建。其後正廳及典史廳、架閣庫損壞。弘治十四年知縣朱諫重建,規模宏敞。知縣廨舍在縣治後,正堂後扁曰「保乂堂」 ,曰「阜解堂。」 架閣庫之右曰「思過軒。」 廨舍左有慚苗館。儀門外左土地祠、師偃室,知縣彭好古造。後給諫張濤改歙令,更名「莞爾軒。」 右牢房。大門,譙樓外左為旌善亭,右為申明亭。縣丞署 在正堂右。

主簿署 在縣丞署右。今官裁,署廢。

典史署 在主簿舊署右。

新察院 在紫陽門內

東察院  、西察院 俱在城內。

《南公館  》。《素絲館》。

黃山巡檢司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

街口巡檢司 在縣東南一百里。

王干巡檢司 在縣東一百里。

箬嶺巡檢司 在縣北一百里。嶺界旌德、太平,為歙要衝,財貨所經入。明天啟中,屢有巨寇,嘯聚百人,白晝剽刦,往來患之。邑令戴東旻申請院道,於嶺巔設立巡檢司,即減南路鋪兵閒役,以補弓兵。官民不擾,寇盜卒平。

僧綱司 在天寧寺

道紀司 在乾明觀

醫學 在紫陽門內

陰陽學 ,在紫陽門內。

「惠民藥局 」 在鼓樓前故地。

東倉 在汪村

西倉 在岩鎮鋪邊

南倉 在湖田

北倉 在呈坎

「增建弘濟倉 」 在小溝。

分濟倉 在楊坑

預備倉 在烏聊山

常平倉 在王府墳。明萬曆間增建。

社倉 共二百七十四所,坐落各都圖。

永豐倉  、廉惠倉 ,皆在天寧寺右。

外縣

休寧縣治 ,遷於唐天寶間,東抵東墩三百武,西距陽山五里,而北扆松蘿,南瞰玉兒。正中為堂,堂東西為庫,堂,階下為前庭,簷下為甬路,樹石為戒亭。當甬中,東西各為吏廊,東則吏、戶、禮,西則兵、刑、工。其下為承發司,又下為羈候所。堂南為儀門、左右角門,又南為譙樓,承以石臺。闢中為外門,上豎層樓,榜以「休寧縣門。」 內右闢延賓館,門外闢地廣廠,左右翼以二廡舍。中立罘罳為藩,南略堂,北為後堂,中庭相接,左右置牖。後堂之東為退思軒,西為守者舍。後堂之北闢中門,達知縣衙。前環以垣,垣,內廣廠,而中屏之,則衙外門也。衙中為廳事,東西為書房、侍者房。廳事後為寢室,又後為樓,為庖湢,周衛以垣,曠地而重垣之,垣以外則北略也。西入折而北,並前廳後寢,周衛以垣,曠地重垣,以抵北略。丞衙之南曠地為秋水亭,自宋始,坎土而池,䲽石池中亭之,接以木樑。亭東復有亭,周衛以垣。又南為神祠,北祀元君。前楹之東,祀土地神,為重垣,置囹圄。西復衛以重垣,中為藕荷池,引河南注,折而東,瀦治前,復東注數百武,與治北柳河會。

障以東墩,復旋而西嚮乃南下。

縣丞署 :由東垣入,南向門三楹。東西沿垣小廊,廳事橫三楹,徑二楹。內室如之。東、西吏書廊各三楹,深一楹。左燕所橫三楹,徑二楹。

主簿署 今裁革

典史署 :外門一楹,廳事橫三楹,徑二楹,內室如之。東書廊三楹,馬廐一楹,西皂快廊三楹。西察院 在縣治西,今廢壞。

糧捕廳公署 在縣西五十里上溪口。明崇禎十六年建,今廢。

接官亭 在縣東十五里石嶺。

僧會司 在普滿寺

道會司 在崇壽觀

黃竹嶺巡檢司 今廢

請幫助識別此字。廈巡檢司 在白際嶺。衙舍有舊基,後移巡檢城內,今在屯市。

養濟院 在邑東山嶺內。有「必先堂。」

婺源縣治 ,自汪武據弦高以抗楊行密,始建置於此。五代南唐檢校司空、制置劉津初建縣衙。宋崇寧間,知縣孫元功創清風亭。明嘉靖壬午燬,知縣朱復之重建,於舊址之西北,創思政堂。元改州治。至元十三年,復改建於舊址,即今治也。廳事後改為平政堂。堂後有萬山堂,東有讀書樓。至元二十八年,達魯花赤瓌重建。明初仍舊址。洪武二年,知縣陳元仍於舊址重建正堂、後廳。幕廳在正堂之左。縣庫在正堂之右。廳事前為戒石亭,又前為儀門,外為戟門。正德庚午,知縣劉司直撤舊重建之。儀駕庫、冊庫在典史宅之西。戒石亭東西為六曹房。戟門左內為土地祠,右內為縣獄,左外為申明亭,右外為旌善亭。知縣宅在後堂之左,六曹廨在主簿宅之東西。嘉靖四十二年,主簿詹翔鷔重建,其門路規制俱備,前後相繼葺治。嘉靖丙寅礦賊之變,縣正堂及庫藏被火,知縣劉崇禮重列戟門。隆慶庚午年,知縣張東晹重建廳宇。萬曆四十五年,知縣馮時來重修正堂。崇禎八年,知縣李寅賓重建正堂。

皇清康熙二十七年,知縣賈璋重建大堂。三十年,知

縣張廷元修儀門。三十二年,知縣祖良楨建三堂。

縣丞署 在正堂左

主簿署 在正堂右。今官裁,署廢。

典史署 在縣丞署南

察院 在縣衙左街,今毀。

行府館 在東門大街

陰陽學 舊在縣治前,今改直街東。

醫學 宋在儒學西。明初移置縣治左直街,亦廢。後以「惠民」 藥局為之,在縣治南。

僧會司 明洪武十五年建,在萬壽寺。

道會司 明洪武十五年建,在紫虛觀。

項村巡檢司 此司舊設四十七都澆嶺,後改四十三都嚴田。明萬曆九年,因樂婺之界居民相鬥至死,改設於此。

太白巡檢司 在縣南

大鱅巡檢司 在縣東八都。其地當閩、浙之衝,地僻山邃,盜賊出沒不常。明萬曆八年,特建預備倉 。先時凡四所,在四鄉。

常平倉 :「天」 字號倉二十一間,「地」 字號倉一十二間,「人」 字號倉一十七間,「和」 字號倉一十間,「永」 字號倉一十二間。

養濟院 在城南隅。收養孤老一百五十名。義塚 一在四都巷,一在澮洲嶺,一在楊村,四鄉俱有。

祁門縣治 近東北隅,宋、元故址,至正壬辰兵燬,明初知縣鍾友諒重建。中為正堂,左為贊政廳,後為公餘所,所西庫,又後知縣廨。吏舍在尉廨後,兩翼為六掾房,中為戒石亭,前為儀門,門外東為土地祠,祠前為六一祠,前為譙樓。知縣韓伯清重建。

縣丞署 在正堂東。今官裁,署廢。

主簿署 在正堂西。今官裁,署廢。

典史署 在縣丞廢署前。

行館 在縣治西

陰陽學  、醫學 俱在鐘樓外。

僧會司 在羅漢寺

道會司 ,在《洞元宮》。

良禾嶺巡檢司 ,在苦竹港口。明萬曆二十六年圮。後二年,知縣余士奇重立。

常平倉 在縣治西

預備倉 四所在四鄉

廉惠倉 在八都

社倉 六十處,分貯備荒。

義倉 三十所,散在各鄉。

養濟院 在縣西南十王寺左。

義塚 在祁山麓,各鄉俱有。

「黟縣治 。宋初在城正北,宣和間在城西南。紹興間知縣沈綰修之。」 元至元丙子毀於兵,縣丞李大用重建。至正壬辰兵燬,因即濟留倉署縣事。明丁酉,知縣侯均祥重建廳事、戒石亭、司房、內外門、典史廳、縣獄。正德戊午,縣丞劉功華、主簿林鎬、典史鄒斯慎重創。正統間又新作儀門、後堂,皆鄒之力。景泰辛未,縣丞康謨因廊房漸壞,儀門低隘,捐俸而新之。增廊房六間,以接儀門,高其門臺,頗為壯觀。弘治丁巳,知縣高伯齡重建穿堂於廳後。廳階甬道砌以石,年久,大門傾壞。

皇清順治十年,知縣竇士範捐貲重建。康熙癸巳,因

廳堂及儀門俱漸頹圮,知縣江復捐貲重建廳堂及儀門。壬子,知縣杜弘捐貲重建廊房一間,葺修衙宇。辛酉,知縣王景曾因後堂頹壞,捐資重建,堂宇煥然改觀。有木樨二株,自前朝年代不可考,大合抱。每歲花開,香聞數里。廨舍在堂後。

縣丞署 在縣廳之左。今革廢。

主簿署 在縣廳之右。今革廢。

典史署 在縣廳東。明弘治間,知縣高伯齡重修。其廨舍在察院廳之後。正德間,典史沈榮捐俸新造。

皇清康熙丙辰,知縣藺佳選、典史李耀龍捐資新建。

察院 在縣治東

陰陽學 在縣治東

醫學 在縣治東

道會司 在縣治西天尊觀。

僧會司 在縣治北廣安寺。

惠民藥局 在縣治東

廣濟倉 改「公田倉」 ,今改「常平倉。」 操撫部院捐資置田收稻,給發養馬。

預備倉

廉惠倉 明張郡守捐資買官田二頃二十二畝九分四釐二毫,歲收稻額折銀六十一兩八錢七分四釐五毫,除辦納錢糧米豆外,賑恤貧生,並湊修理城垣及孤貧鹽菜於

皇清康熙十六年截裁,銀四十一兩二錢五分一釐。

六毫,餘銀存留辦納錢糧米豆,其餘支給貧生。養濟院 在縣治東北。

義塚 在縣城北

績溪縣治 在城東南隅,自宋、元、明迄今,皆仍舊址。正堂、景蘇堂、脈石亭、贊政廳、大有庫。

皇清順治癸巳,知縣宋國傑重建譙樓。知縣郭四維

重建「望眉堂」 康熙丙午,知縣蘇霍祚重建典史署 在正堂西南。

陰陽學 在縣治西

醫學 久廢

濠寨巡檢司 在鎮頭

徽州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編輯

通志縣志合載

本府。歙縣附郭。

徽州府儒學 ,唐及宋初皆在城東北隅。後凡再遷。紹聖二年乃復於故址。紹興間,知州汪藻增建。德祐間兵廢。元至元間復建,後燬。明洪武初,重建,堂齋、廟廡、橋門、射圃悉備。正統八年,御史徐郁命同知徐亨增新之,知府孫遇畢其役。成化間,御史陳選、婁謙先後檄府修建。弘治間,知府彭澤增創號舍。嘉靖十年,制增啟聖祠,建敬一亭,貯「《六箴》碑。」 各縣悉如其制

皇清康熙二年,知府藺一元、教諭章霖重修並建。尊

經閣、師儒等舍。康熙十二年,知府曹鼎望重修戟門。十五年,知府張登舉、徽寧道王緒祖重建正殿。

歙縣儒學 。宋淳祐間,郡守謝堂建於縣左。元初燬於兵,至大庚戌重新之。明初,因故址重建,規制已具,而前逼民居。景泰間,教諭羅鎡復購地而廣之。成化間,知府周正復加修葺。

皇清順治四年,知縣宋希肅重修。康熙三年署縣事。

府同知聶煒、知縣呂應瑞重建明倫堂。康熙十一年,望江縣知縣孫繼佳、教諭吉天助重建紫陽書院 一在學右翼以兩廡,前列書房,門立石二分,勒宋理宗所書「紫陽書院」 字。明初西向,成化庚子郡丞張英改而南向紫陽山。正德壬申,郡守熊桂增置堂廡齋舍,為臺為池,歲久就圮。嘉靖丙寅,知縣林騰蛟重修。天啟二年知。

縣戴東旻復修。今僅存文公像一,堂三楹而已。一在郭外紫陽山。文公自閩來,止此講學。淳祐中,賜建書院,洊更兵燹。正德間,知府張芹復於山阿改觀為院,祀文公於後,並祀韋齋先生。有「文會堂」 ,號舍鱗列其下。入路有「崇正」 、「仰高」 二坊。

皇清知府祖建衡重修,建有「憑虛閣」,今六邑諸儒遵

《文公遺規》:「歲歲九月講學於此。」 康熙九年,知府曹鼎望率廳、縣過臨,分漁梁壩租銀六兩授諸儒以餐,定為例。

斗山書院 在府城斗山巔。兩城人士以祀宋程、朱二夫子。明嘉靖十年,知府馮世雍葺為精舍。萬曆間,改書院。後墩有文昌閣,知府崔孔昕建。

皇清順治十一年燬。康熙九年,知府曹鼎望重修,有。

碑記

崇正書院 在西竺溪寺內。明嘉靖間,知府馮世雍改建,以祀周、程、張、朱五先生。宋學士程念祖、上舍程智,仍附祠不廢。

師山書院 在縣西十里。元鄭玉構精舍於師山,顏其堂曰「三樂,軒」 曰「極高明。」 集朋討論,著《春秋闕疑》於其中,後人因為書院。

西疇書院 在棠樾。宋鮑壽孫、元曹涇、方回皆講學其中。

白雲書院 在槐塘,唐仲實講學於此。

南山書院 在巖鎮南山之麓。明嘉靖中,烏程姚舜牧字升庵,理學鴻儒,流寓茲山,著《五經》《四書疑問》,學者從之,因創書院。歙令劉伸為之立碑,後人遂於此肄業。明末傾圮。

皇清康熙壬戌,里人於故址重而新之。每歲季春,聚

此講學

崇文書院 在溪南。明萬曆間,六縣四方紳士嘗講學於此。

天都書院 在河西堤上。明崇禎十六年,貢士吳經邦奉知府唐良懿命,倡首創建,為講學之地。郡人士因崇祀焉。

「楓林書屋 」 在石門。明侍講學士朱升建。「東文會所 」 在東鄉牌頭。

《見山》書院 在《聯墅》。

鳳池書院 在深渡。姚璉講學於此。

友陶書院 在叢睦里,人汪維岳建。維岳,宋咸淳庚午省元,入元不仕,隱居教授,以淵明自況。兄維崇,尚宋福王郡主,以身殉國。今里東有郡主墓,歲致祀。

祕閣書院 在西溪。為宋直祕閣汪叔詹、汪若海建。

外縣

休寧縣儒學 在縣治東。宋紹興間徙於南門外。元大德間增修,至正間燬。明洪武初重建廟學。後御史戴珊、都御史彭禮先後命有司購寺地以拓其基,規制大備。

皇清康熙二年,知縣傅維楧重修。五年,知縣洪泮洙

教諭謝起秀改學門於《巽方》。十九年,教諭張問達、訓導孫應嗣加葺。

還古書院 在三都萬安山,依山疊石而成。外門橫三楹,徑二楹,中為門,左右為房,額以還古書院。」 門內抵石壁,左右石梯折而上,中陟石梯為堂,升堂凡三階,橫三楹,徑二楹,額以「歸仁衛」 以垣,左右各有門,左達廚湢,右達山堂。後闢門,復抵石壁,左右石梯折而上,為後堂,前衛石欄。三階而上橫五楹,徑三楹,周衛以垣,依垣中一楹龕之,祀先哲。左右為房,房上各有小樓,房左右各有便門,右復有廚垣後為中台,閣下䲽石為臺,環以石欄,閣廣三仞,高七仞,凡三層,八窗玲瓏,左望神皋,右望文昌閣,如三台相拱,故額以中台。下衛以垣,前依堂為祠,志祝令去思。天泉書院 在七都石橋巖山巖之左,橫三楹,徑二楹,明嘉靖中建,壁有「《湛甘泉詩》。

「集賢館 」 在朱紫巷內,邑太學生公建為「文會所。」 因堂壞,瓦料盡被偷拆。

瞻雲書院 原為海陽書院,今議修作講學所。社學 六處:一在一都陽村,一在四都石嶺,一在十二都璫溪,一在二十六都首村,一在二十七都汪溪,一在二十七都《二五圖》。

義學 霞瀛朱朝臣立

婺源縣儒學 。「宋慶曆中,創建於縣東。熙寧中遷縣西,後屢遷屢復。元末兵燬,明洪武初,因故址重建。天順、成化間,知縣張瑄、韓儼相繼修繕。弘治間,凡再修,後燬。知縣喬恕、聶瑄先後重建。嘉靖己丑又燬,知縣曾忭拓地又建。」

皇清順治九年,知縣馬元、訓導金注修葺。十一年知

縣張弘美,教諭翟皓更修。十五年府訓導吳煥

然增修

紫陽書院 在縣治後山上。元至元二十四年丁亥,江東憲使盧摰檄知州汪元奎肇建晦翁書院於儒學側。延祐元年甲寅,火。元奎之子艮垕重建於北闕復圮。順帝至元中,改建於儒學之東北。至正壬辰,火於兵。明嘉靖九年庚寅,知縣曾忭改建縣治山上,更名曰「紫陽書院。」 甲寅,知縣鄭國賓置田二十畝。壬戌,知縣張檟置田四十畝,入院為生儒講學會文費,縣給印信出納簿,儒學收貯。大司成鄒守益有《會約》。萬曆乙卯,知縣馮時來重修,監生程亨嘉輸助,併創造兩廊書房十八間。邑司徒汪應蛟「記。」 今圮。明經書院 在縣北三十里。考川,元至大中,里人胡淀為其遠祖唐、宋舉明經者建,謀於族父雲峰,為屋二百間,捐田三百畝,弟澄捐田五十畝,充祭祀師生廩餼。知州黃惟中聘雲峰掌教事,為請於朝,賜額曰「明經」 銓注山長一員,國子司業吳澄記。至正壬辰,火於兵。明成化庚子,雲峰裔孫濬請於邑,申文提學御史婁謙合族重建。邑歲僉門役一人,以供其事,學士程敏政記。後圮萬曆甲申,邑令萬國欽諭合族重建,璽卿潘士藻記。

福山書院 在邑南四十五里。明嘉靖間,湛甘泉門人為贖山地,請於邑令吳轅刱,立精舍。歲久傾頹,僅存基址。封官余世安倡言於知縣金汝諧,歲戊申六月重造。其山地盡為居民黃姓所侵,力請於刑廳鄭弘道,盡復舊業。又募田二十畝,以備修葺。

霞源書院 在二十五都霞塢。知縣朱一桂建,今圮。

富教堂 在十八都。清華明冢宰余懋衡講學處。後因駐兵傾圮,州同知戴奇捐資倡率里人重建。

祁門縣儒學 宋端拱中,建於縣南,元移西南,後燬。明洪武初,因故址重建。永樂七年水,學宮幾圮,知縣路達修葺。成化、弘治後,再燬再修。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縣陳德、教諭張季琪重修。康熙

十二年,知縣何縉、訓導周祚光同助新之。十九年,教諭吳人龍加葺。

東山書院 即梅鋗侯故宅,後為東岳廟。汪副使溱請於郡守留志淑,檄知縣洪晳毀之,構祠祀朱文公,以秋崖、環谷二先生配。旁為學舍、會所、仰止亭以居諸生。尋火。明嘉靖庚寅,知縣陳光華重構。中為崇賢堂,祀環谷堂。左右學舍各十楹。前石臺,臺前砌陛蒔花為觀物樓。左鑿池引水為濯纓亭。亭下為大門,門左倚山,為吟風弄月。登東山亭,更曰「環谷書院。」 壬子,知縣尤烈廣之。易左學舍為習學堂,仍館諸生;易右學舍為「建功堂」 ,以祀留、陳二主。習學堂左民地,易以社學地。中建燕喜亭,外為射圃。中麓有地數畦,居民雜處,易以社壇。隙地闢為桃李圃。臨街為門,坊曰「希聖。」 復祀文公於書院,以「環谷」 配。知縣錢同文,遂更院名曰「文公祠。」 萬曆初,知縣廖希元又以朱子門人謝公璡配,蓋仍宋舊祀。黟縣儒學 ,宋初在縣南,元因之。明屢加修建,而地洿輒壞。正德甲戌,御史吳鉞乃度地於縣西北,屬知府熊桂徙建之。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縣杜弘重修。

集成書院 在四都黃村。元至正十一年,黃友仁捐租六百三十餘畝起創義莊,名曰「厚本。」 於內就立義學,延碩師教養子孫,割田入贍師弟子,並周給宗族之貧乏者。元末兵興而廢,遺址尚存。其後裔孫黃志廉率本族有志者捐貲重建,創會立規,課子姪輩讀書其中。子元治後由副榜繕寫《實錄》,授貴州平遠府通判,庠生代有其人。《春秋釋菜禮》,世遵行之。

碧陽書院 :在舊學基。知縣謝廷傑建,為諸生講藝。今廢。

「中天書院 」 在七都「漁亭」 ,宋明先儒講學處。因魏閹拆毀,遺址尚存。

林歷書院 名「道一堂」 ,闔邑講書處。魏閹拆毀,今故址猶在山巔。

桃源書院 名「時習堂」 ,在石墨嶺內。

南屏書院 構自葉氏,自疇昔以迄今茲,人文炳蔚,《禮》《樂》《詩》《書》咸彬彬以時習於其中。

社學 舊在縣治東北。正德戊寅,知縣陳九疇改建於縣東八角亭。其在鄉者一十二所。義學 ,康熙十二年,知縣杜弘建在城南舊學遺址。今知縣王景曾改建於迎靄門外。

績溪縣儒學 :宋在縣治東。元初廢為軍營,乃遷於縣西。明洪武初,復建於故址。正統間,知府

孫遇以學基狹隘,購地增修。成化間,同知黃用宣改建。正德間,知府熊桂、教諭敖越更新之。

皇清順治八年,知縣郭四維修葺。十五年,知縣李之

韡。康熙十年,知縣劉滋加葺。

嵋公書院 在儒學基地。知縣郭四維倡建。二峨書院 在儒學基地。知縣李之韡建。

徽州府戶口考        通志

編輯

府屬總

原額《人丁》二十萬五千七百八十六丁。

順治十四年,審增實在人丁二十一萬三千三百四十六丁。

康熙元年審增實在人丁二十一萬四千八百九十四丁。

康熙六年,實在人丁二十一萬四千八百九十四丁。

康熙十一年審增實在人丁二十一萬六千一百三十六丁。

康熙十六年,實在人丁二十一萬六千一百三十六丁。

康熙二十二年審,增實在人丁二十一萬六千四百五十丁,內除優免人丁三千三百七十四丁,實在當差人丁二十一萬三千七十六丁,又江西樂平、德興二縣寄莊人丁八十七丁。歙縣:

原額「人丁」 七萬四千二百九十九丁。

每丁科銀一錢五釐四毫零。

休寧縣

原額「人丁」 六萬五千一百九十三丁。

每丁科銀一錢一分八釐四毫零。

婺源縣

原額《人丁》三萬二千二百三十八丁。

每丁科銀一錢四釐五毫零。

寄莊人丁八十七丁

每丁科銀一錢三釐

祁門縣

原額《人丁》一萬八千八百四十二丁。

每丁科銀一錢一分七釐七毫零。

黟縣

原額「人丁」 一萬一千八百九十一丁。

每丁科銀一錢三分二毫零。

績溪縣

原額「人丁」 一萬六百一十三丁。

每丁科銀一錢二分九毫零。

徽州府田賦考        通志

編輯

府屬總

原額田地、山塘折實田二萬五百六十二頃七十八畝四分三釐一毫三絲四忽

順治十四年,實在成熟折實田共二萬五百六十二頃七十八畝四分三釐一毫三絲四忽。又節年開墾及清出溢額折實田一頃五十四畝一分二釐二絲五忽。

康熙十七年,實在「成熟折實田」 及清出溢額田共二萬五百六十四頃三十二畝五分五釐一毫五絲九忽。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成熟折實田」 及清出溢額田共二萬五百六十四頃三十二畝五分五釐一毫五絲九忽。

共該徵「條折起存並外徵寄莊徭費」 銀共一十六萬六百六十八兩七錢七分五釐五絲一纖零。又歙、婺、績三縣不在丁田派徵抵解正項銀一千五百九兩二錢三釐六毫,本色米二萬九千三百四十三石七斗九升二合二勺四抄零,本色豆一千六百二十五石一斗二升二合四抄三撮零。

外,不在丁田徵解船稅、官祠、茶商、《城壕》《弘濟》、田租、匠班等銀共一千八百三十兩八錢一分一釐八毫三絲九忽八微。

歙縣

原額田併地、山塘共折實田四千九百四頃五十三畝七分四釐四毫

今實在成熟並溢額田四千九百五頃三十三畝七分二釐七毫三絲五忽。內地一畝,折田五分六釐一毫。山一畝,折田四分三釐四毫。塘一畝,折田一畝一分九釐一毫。

每折實田一畝,科銀九分四釐四絲六忽零,科米一升五合四勺二抄零,科豆八勺五抄六撮三圭零。

外,不在丁田,徵解街口司船稅抵解正項銀八百兩,官祠租抵解正項銀二十兩,茶商稅抵解正項銀四錢三分二釐,城壕租銀一百五十九兩七錢三分八釐七毫,匠班銀六百九十一兩九錢二分八釐四毫三絲。

休寧縣

原額田併地、山塘共折實田四千八百二頃九十六畝二分二釐八毫

今實在同內地一畝折田七分三釐八毫;山一畝折田二分二釐一毫;塘一畝折田一畝。每折實田一畝科銀七分三釐六毫三絲零,科米一升二合九勺二抄零,科豆七勺一抄三撮一圭零。

查折實田內,有廉惠田六頃四十畝一分二釐七毫,「免徵」 《條編》每畝止徵稅糧銀四分二釐四毫零。

外不在丁田,徵解《廉惠》田租銀一百兩九錢五分七釐五毫,匠班銀四百一十九兩七錢六分七釐三毫九絲五忽。

婺源縣

原額田併地、山塘共折實田五千三十頃三十八畝二絲

今實在同內地一畝折田六分一釐五毫;山一畝折田二分二釐二毫;塘一畝折田一畝。每折實田一畝科銀六分七釐四毫零,科米一升三合九抄二撮零,科豆七勺二抄五撮五圭零。

查折實田內有朱文公祠裔儒學廉惠官田二十頃四十畝一分一釐,免徵《條編》,每畝止徵稅糧銀四分一釐三毫四絲零。又查內有江西樂平、德興二縣寄莊田七十五頃五十四畝零,每畝外徵徭銀一分六釐八毫零;地四頃三十七畝零,每畝外徵徭銀五釐;山八頃八十九畝零,每畝外徵徭銀五釐;塘一十八畝零,每畝外徵徭銀一分。

外,不在丁田徵《廉惠田租》抵解正銀三十兩,仍銀五十八兩六錢六分七釐五毫,匠班銀一百一十二兩九錢九分一釐四絲四忽。

祁門縣

原額田併地、山塘折實田二千一百四十五頃九十畝六分七釐五毫一絲四忽

今實在成熟並新開共田二千一百四十六頃六十四畝八分一釐二毫四忽。內地一畝折田六分二釐七毫。山一畝折田二分二釐二毫;塘一畝折田一畝。

每折實田一畝,科銀六分八釐六毫五絲零,科米一升二合九勺二抄零,科豆七勺二抄二撮零。

查折實田內,有懷德廉惠官田三頃五十三畝二分,免徵《條編》每畝止徵稅糧銀四分二釐四毫九絲零。

外不在丁田,徵解廉惠田租銀六十九兩八錢七分六毫三絲九忽八微,匠班銀五十四兩七錢一分九釐四毫一絲。

黟縣

原額田併地、山塘折實田一千六百四十頃四十九畝二分二毫

今實在同內地一畝折實田五分四釐五毫,山一畝折田一分三釐,塘一畝折田六分四釐。每折實田一畝科銀八分三釐六毫零,科米一升六合三勺二抄零,科豆八勺九抄九撮零。查折實田內,有廉惠儒學田三頃三十三畝零,免徵《條編》每畝止徵稅糧銀五分三釐三絲零外,不在丁田徵解廉惠田租銀六十一兩八錢七分七釐五毫,匠班銀五十一兩三錢一分八釐三毫四絲。

績溪縣

原額、田併地、山塘折田二千三十八頃五十畝五分八釐二毫

今實在同內地一畝折田五分八釐三毫;山一畝折田二分二毫,塘一畝折田一畝一釐一毫。每折實田一畝,科銀八分二釐三毫三絲零,科米一升七合三勺零,科豆九勺五抄六撮零。查折實田內有「廉惠、弘濟倉」 並儒學、義塚等田。

二十三頃七十九畝零,免徵《條編》,每畝止徵稅糧銀四分九釐七毫四絲零。

外,不在丁田《徵廉惠田》抵解正項銀六百五十八兩七錢七分一釐六毫,匠班銀四十八兩九錢七分五釐三毫八絲一忽。

徽州府漕運考        通志

編輯

府屬總

康熙二十二年

額徵省衛漕項南米二萬二千九百四十八石九斗。

裁扣書辦工食銀一千八十二兩四錢,人役工食銀七百兩。

新安衛運軍、民七、軍三料價銀二千七十四兩二錢九毫八絲五忽。

新安衛運軍見運減存行月折色銀六千九百五十七兩三錢二分三釐九毫九絲五忽。《新安衛》運隨俸廩工銀一百四十七兩七錢六釐。。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