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22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二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二十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二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二十二卷目錄

 廬州府部彙考六

  廬州府漕運考

  廬州府風俗考

  廬州府祠廟考一

職方典第八百二十二卷

廬州府部彙考六

編輯

廬州府漕運考        通志

編輯

府屬總

康熙二十二年,額徵漕糧正、改兌正耗稉米一萬九千七百六十九石八斗。除荒外,實徵正、改兌正耗稉米一萬九千四百六十石八斗三升八合八勺六抄二撮七圭二粟四粒二黍六稷六,糠二秕。

內正兌稉米一萬二千八十四石三斗一升三合四勺七抄零。

耗米四千八百三十三石七斗二升五合三勺八抄九撮零

改兌稉米一千九百五十六石,耗米五百八十六石八斗

贈米九百八十八石四斗九升。除荒外,實徵贈米九百七十三石四升一合九勺四抄三撮一圭零。

贈銀九百八十八兩四錢九分。除荒外,實徵贈銀九百七十三兩四分一釐九毫四絲三忽一微零。

《輕賫旱腳》銀二百九十四兩二錢。除荒外,實徵輕賫旱腳銀二百八十二兩五錢五分五釐五毫九絲零。

《蘆蓆》三分本色二千一百三十九領一分五釐;除荒外,實徵三分;本色蓆二千一百六領四釐七毫二忽零。

六升《過江》米折銀二百一十九兩,除荒外,實徵銀二百一十八兩八錢二分五釐二毫四絲一忽四微零。

《攤帶》清河縣《輕賫》銀四十六兩六錢四分七釐二毫九絲三忽。

又蓆折銀一兩八錢九分二釐八毫四絲八微,裁扣書辦工食銀一千三百八兩七錢五釐三毫九絲九忽四微零,人役工食銀五百九十八兩五錢三分五釐六毫五微零。

《歸併》省衛新增等銀一千一百二十七兩四錢五分一釐六毫七絲八忽三微零。除荒外,實徵新增等銀一千一十一兩二錢七分九釐二毫七絲五忽三微零。

「歸併省衛協濟銀」 六百六十八兩九錢八分四釐三毫一絲二忽零。

廬州衛各幫運隨俸廩工銀八百三十二兩二錢三分六釐。

廬州衛各幫運軍月糧折色銀四千七百四兩六錢二分九釐四毫二絲零。本色米一萬五千六十六石六斗二升六合三勺二抄二撮五圭九粟零。

廬州府風俗考        縣志

編輯

本府

《隋書·地理志》:「肥邑,人物語音,風土明茂,皆勝淮左。人性躁勁,風氣果決。」

《圖經》風俗淳樸,事耕桑。崇儉重名務學賢才彙興。

余忠宣《修城記》:「其民質直而無二心。」

《吳澄碑文》:「所治據淮上游,地大俗質。」

黃宗載《府治記》:「人物」 :清修、苦節、廉介名義。王志英序:自昔其民質樸,不好爭訟,而風俗淳美。

馬侍郎廷用記「其俗勤於稼穡,不喜商旅,猶有往昔簡古風。」

《朱太守鏞序》:「衣冠文物之懿,視昔有加,生民老子長孫,俎豆婚嫁於桑梓間,弦誦之聲接於四境。」

《冠禮》,自昔士夫間行之。

《婚禮》問名納采儀節各隨貧富。

《喪禮》弔唁殯葬,多循《家禮》,惟浮屠之習未除。《祭禮》四時,隨俗稱家有無。

正月元旦 ,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惡鬼。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屠蘇酒、五辛盤,造桃符著戶。凡飲酒次第從小起。七日 為人日,剪綵為人,或縷金箔為人造華勝以相遺。

立春日 貼《宜春》字。

十五日 為元宵,作粔籹,名「元宵。」 兒張燎,雜百戲,酺聚為樂,簫鼓喧闐,金吾不禁。其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並占眾事。

春分 ,民並種戒火草。有鳥如烏,先雞而鳴,「架架格格。」 民候此鳥,則入田以耕作。

社日 ,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胙。

寒食 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 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禁火食。餳相傳已久,今尚有行之者。

清明 ,士女為鞦韆、施鉤之戲。

三月三日 ,士女並出河渚池沼間,為流觴曲水之飲。水濱祓禊,從來遠矣。

四月 有鳥名「布穀」 ,自呼其名,農人候此鳥,則犁耙興。

五月五日 ,四民並蹋百草,採艾為人,懸門戶,以禳毒氣。為龍舟競渡。採雜藥,以五綵絲繫臂,名曰「辟兵」 ,令人不病瘟。

七月七日 ,為牽牛織女聚會之戲。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七月十五日 ,僧尼道俗悉營齋,供諸佛,名為《盂蘭會》。

八月十五日 ,中秋,相與賞玩嘉月,宴飲或至達曙。

九月九日 ,士民並登高藉野,宴會,佩茱萸,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近時多設宴於臺榭間。十月朔 ,舊謂之「秦歲首。」 今人於是日祀其祖先。

十二月八日 ,煮粥以供佛,俗謂「蠟八。」

歲暮 ,家家具殽蔌詣宿歲之位以迎年,相聚酣飲,俗謂之「辭年」 ,以為去故納新也。

廬州府祠廟考一    州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合肥縣附郭。

社稷壇 :在郡城西門外,南向,中為壇,兩旁為廚庫,北為齋所。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薰門外,其制深廣與社稷壇同。

郡厲壇 在拱辰門外。規制與社稷壇同。里社壇 ,明洪武八年定製,每里立社一所,命耆老歲以春秋致祭。

鄉厲壇 明洪武八年定製,每里立無祀鬼神壇一所,命耆老歲以春秋致祭。

城隍廟 在府治東。宋皇祐三年建。知府揭稽、朱鏞先後重修。

皇清知府吳允升重修。康熙十二年,府縣暨鄉紳士

耆又重新之。三十六年,知府張純修又重新之。本府朔朢行香祈禱,俱集於此。

八蜡祠 在余公廟橋東。明嘉靖初,知府龍誥建,春秋仲月致祭。

旂纛廟 在衛後西北隅。

馬神廟 在和平橋東。其地舊為「馬廠。」

伏羲廟 在府城東浮槎山頂。

女媧廟 在府城東梁縣鄉。

后土地祗廟 在縣東北。宋建廟時,掘得鐵錠、鐵盤。今廢。

東嶽廟 在白鶴觀右

南嶽廟 在惠政橋西

司火昭明廟 在城西門內,元末兵燬。

龍王廟 凡四,《淵濟》在大蜀,《廣惠》在土山,《感應》在小蜀,《義濟》在浮槎。

炳靈公廟 在南鄉,元泰定二年建。

潛山廟 在城隍廟東北。殿西,祀左真人。中廟 在巢湖北岸,祀碧霞元君。地名「鳳凰臺」 ,突石臨流,形如飛鳳,去合肥、巢縣各九十里,故名。中傑閣層樓,為湖天第一勝處,過者禱之,能分風相送。

巢湖聖妃廟 在姥山,晉時奉敕所建。

五顯廟 俗稱「三坊廟。」

申將軍廟 在府東北梁縣鄉。昔楚白公作亂,楚王以申明戍之。白公懼,執明父,諭明退師。明以既受君命,當移孝為忠,追敗之。白公怒,殺其父。楚王欲賞明,明曰:「我有定國之功,而有害父之恥。」 遂自刎。人為立廟。

關聖廟 :在和平橋東。元至正三年建,各官朔朢行香。

包孝肅公祠 舊名「香花墩」 ,在城南壕內。知府宋鑑改祀包公。明嘉靖中,御史楊瞻重修。崇禎末,燬於賊。

皇清順治間復修,廟貌雖新,軒榭碑勒,強半不及。當

日矣。春秋致祭,有祠生

楊將軍廟 在水西門城上,為宋楊少保沂中立。

余忠宣公祠 在東門外。明弘治十八年,知府馬金奏請建立,春秋致祭,有祠生。

屠公祠 在舊察院東,為知府屠仲律立。兵燹後,每春秋露祭,設於斷碑之旁。

蔚公祠 祀禮部尚書綬,在落水橋,有香火,秀才致祭。

張公祠 祀都御史淳

周忠愍祠 祀府丞璽。在明教臺東,春秋致祭。有祠生。

孫忠義祠 在官營巷。奉祀輔世呈建,致祭代廕襲。

蔡文毅祠 在十字街東,改舊稅課司為之。有祠生。

張公遺愛祠 在水西門外,為太守張瀚立。王錫爵《碑記》。

張、馬二公祠 在察院東,為太守馬金、張瀚立。「二程祠 」 在城德勝坊右三廂。

大王廟 ,在時雍門外。順治年間,眾姓建。姚、李二公廟 ,在得勝門外十里許。為宋統制姚興與招撫使李顯忠立。又南鄉有姚公廟。徐將軍廟 ,在南鄉南河口。其在金陵獅子山者,別廟也。

喬張廟 按《明一統志》:「在府治東。宋紹興間,酈瓊叛,統制官喬仲福、張璟以不從亂被害,後人立廟祀之。」

旌忠廟 按《明一統志》:「在府之定林。宋紹興末,金主亮南侵,統制姚興與金人遇於尉子橋,麾兵力戰,手殺數百人,既而父子俱死。事聞,即其砦立廟。及復淮西,又立廟戰所,賜額旌忠。初,興以四百騎當金人十數萬,金人相謂曰:『有如姚興者十輩,吾屬敢前乎』?」

廬江縣

社稷壇 在桐城門外繡溪坊。壇制「東西二丈五尺,南北如之,高三丈四尺,階各三級,壇下各九丈五尺,東西南各五尺,繚以周垣。」 其神廚、宰牲房、庫房、齋宿所各三間,舊在壇右,久廢。風雲雷雨山川壇 ,未詳所在。

邑厲壇 在北門棲禪廢寺後。壇高二丈,延廣各二丈,前出階三級,繚以周垣。宰牲、廚房各三間,今廢。

鄉厲壇 每里為壇一所,週以土牆而不屋。里中與邑厲同日致祭,專祈禱。其祭物牲醴,俱會首輪流,隨俗置辦。及會飲、讀誓等儀,與里祭社同。久廢。

城隍廟 在縣治北。本趙氏桑棗園。明洪武間,趙繼宗同族人捐為廟基。乙巳年,知縣伍塾建廟,永樂十二年,王宣重建。弘治間,胡暘、正德末,何律增修。先代神號,或公或王,近於僭濫。至明,正之曰:「廬江縣城隍之神」 ,禮也。朔朢行香,與夫新官初誓,水旱祈禱咸在焉。嘉靖三十五年,邑民合力重修。

皇清順治十三年,朱天祐、趙瑆重修。

南嶽廟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金牛山,明宣德初年建,奉衡山之神。《祀典》在湖廣,此亦行祠。大凹、獅子山皆有之。

馬神廟 在縣治南馬廠內。明洪武間建。嘉靖初,增建拜亭,奉祀馬祖、先牧之神,例二八月中旬擇日行祭,舉於壇祭之後。今廟燬,露祭旂纛之神 。在縣設民壯,即兵備也,隨時操練,以戒不虞。是祭亦不可無者。今每歲霜降日,祭於演武處。

雙扶廟 在縣南五十里。明景泰間建。成化間,道士楊道顯修。嘉靖七年李元正重修。

祠山廣惠廟 在縣治東南四十里。元至正間建。明天順四年重建,奉廣德張王、渤王西漢吳興人。《祀典》列「南京十廟。」

武安祠 在儒學東。元兵燬,明洪武六年,知縣傅鉉建。正德四年,劉瑄修。九年,劉夢熊修學,拆去,置其像於門樓。嘉靖丙戌,知縣周良會開拱辰門,移其像於上。丙午年,居民建祠於門外,改塑像於中祀之。

毛公祠 在儒學前。毛義,漢章帝時人,家貧以孝稱。鴻臚韋彪特疏表薦:「國以簡賢為務,賢以孝行為先,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 帝允奏。舉義安陽令。母卒去官,屢徵不起。建中元年,帝下詔褒寵之,賜穀千斛,常以八月遣長吏問起居,加賜牛酒,壽終於家。明萬曆庚戌,知縣章達申詳府道院題請,建祠於東門外,賜春秋祭祀,給後裔一人衣巾主祠。天啟辛酉,知縣劉五緯改建城內北門。壬午,寇焚,止存門屋三間,二仲祭祀如故。

東嶽廟 在東門橋外。明嘉靖三十八年,居民重修。

泰山行祠 在東嶽廟左。明嘉靖三十七年,合邑居民創建。

舒城縣

社稷壇 :祀縣社稷之神,歲以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

「風雲雷雨山川壇 祀風雲雷雨之神,本縣山川之神,本縣城隍之神。歲以春、秋仲月上巳日合祭。」 壇在東、南、西、北四門外。

邑厲壇 祀無祀鬼神,歲以春清明日、秋七月十五日、冬十月朔日致祭。

城隍廟 :在縣治東。月朔朢,縣官往參焉。歲無特祀,春、秋二仲上巳日,合祭於山川壇,厲祭則迎神主之。凡有司初入境,必先齋宿於此,陳牲告神,而後到任禱祈;水旱災眚,必先牒告而後立壇。蓋以理幽一邑之主也。

關聖廟 :在縣治東。月朔朢,縣官繼城隍廟往參焉。

三劉祠 在城隍廟東。祠劉信,報其興水利也。按《劉攽碑記》,惟以衛刺史劉馥配饗,後土人以知縣劉顯治水有績,並從祀焉。

八蜡祠 在大東門外,遇有蝗災,縣官親祭之。三皇廟 在縣治東,春秋祭之。

龍王廟 在縣西南十五里。每歲五月二十五日,縣令親祭之於此。勸農廟前有龍潭,禱雨輒應。

報功祠 知縣許學宗為許榮、汪河、郭象儀建七門廟 按《明一統志》:在七門堰上。

胡靜山祠 在大東門內。

「轉仁會館 」 ,在六安門外,大學精舍。畫像奉祀,俱係《靜山》。

濮曉陽先生講堂 諱「中玉」 ,在三里街。

胡文節先生宗祠 在大東門內,撫院張朝珍旌其門曰:「大節千秋。」

無為州

社稷壇 在西門外一里。明洪武八年,本州同知魯執中建。宣德三年,知州王仕錫增修,知州趙璧重修。嘉靖間大圮,知州焦子春鼎新葺治,繚以周垣,門北向,壇南向。左為齋所、為庫、為廚房,「歲於春秋二仲月上丁後一日致祭焉。」 今俱圮,止壇基存。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二里。修建與社稷同。設一神位。「風雲雷雨」 居中、山川居左、城隍居右。歲亦於春、秋二仲月設祭。今圮。

州厲壇 在北門外迎恩亭後。明洪武間,設里社壇  、鄉厲壇 舊址多為居民侵占。明萬曆九年,署州事府通判查《志文》盡行修復。每春秋仲月,捐俸給各里,以供祀典。

旗纛廟 在北門外教場中,去城二里。每歲秋霜降日致祭。

城隍廟 在州治東

馬神廟 在北門內大街。往歲俵馬官設醮於此。

土地祠 在州治儀門外右,相傳為酇侯之神。囹圄祠 在狴犴中。官廳左懸神畫像。舊無祀。明嘉靖初,每歲春集道流入內誦經,名曰「疫醮。」 二狀元祠 。宋元豐狀元,州人焦蹈登第七日而卒。州人哀之,即其讀書故址立祠以祀。舊在州治前譙樓西。明萬曆七年,府同知孫化龍署州篆時,闢州治前為東西往來官道,而焦祠適蔽其前,乃拆祠,移其像置西偏「騏驥」 廢館中,以永樂甲辰狀元邵寬並祀焉。

三賢祠 在南城。明嘉靖間建,祀巡按吳百朋、廬州府通判冀元、本州知州何寵。按三賢俱築城有功,故列像祀之,內立「少師徐階《碑記》」 ,今已。

考證

東嶽廟 凡十二處。一在州治北門外,坐落泰山前。明嘉靖四十一年,知州鄭惇、典令耆民吳昇、典膳邢玨等修。一在無為鄉,《六圖》。一在太平鄉,一圖;二在太平鄉,《四圖》。一在開城鄉,《二圖》。二在桐城鄉,《五圖》。一在南鄉,一圖。一在南鄉,《四圖》。二在南鄉,《五圖》。一在南鄉,七圖。

南嶽廟 在州南門外一里。舊祀南嶽神,年久傾廢。明嘉靖四十五年,道士吳本㫤募民貲,改建太安行宮。今名娘娘廟。萬曆十年,郡人劉汝達、朱仁乾、鄧應詔等捐資募工重修,今漸傾廢。水府廟 凡六處:一在倉埠門外水側,舊係小廟,傾圮,知州鄭惇典即舊基拓而大之,今扁其外曰「三官殿。」 一在泥汊,今坍於江,鎮人重建。一在灰河,一在周興鄉《二圖》,一在南鄉《三圖》,一在黃姑鎮,係新建。

土地廟 在州治小東門內,祀唐忠義袁傑也。宋高宗時封誥,今扁於楣。其祀於鄉者,曰「草廟」 、曰「橫廟」 、曰「黃廟」 ,皆是也。

北神廟 一在開城鎮,一在南鄉一圖,一在南鄉三圖。神服冕旒皂袍,蓋北嶽也。或作「百神廟」 ,非是。

巢湖廟 一在天井山,一在銀屏山,一在「石」請幫助識別此字。山一在桐城鄉大高圩,一在襄安鎮臨河,而九鄉山亦有之,神係巢湖中廟《碧霞元君》即泰安行宮也。

靈澤廟 在大江中蟂磯山。祀漢昭烈夫人孫氏。世傳夫人還省其母,居於巒江,聞昭烈崩,哀慕殞絕。今之廟藏柩所也。宋賜額曰「靈澤。」 舟人阻風,必祭之。

四崇廟 一在襄安鄉,《二圖》地名金雞墩,神號「泗州大聖」 ,唐高祖時人,自西國來,寓於泗上。善以證果輪迴勸愚俗,故江淮多崇祀之。

曹王廟 一在開城鄉黃門畽,一在襄安鄉駐馬嘴。相傳有曹氏兄弟七人團保鄉曲,故州人立祠祀之,今人稱「七先鋒」 者是也。或作「曹彬」 者,疑誤。

清流廟 一在無為鄉,地名許家埠。一在無為鄉,地名泥汊廟曰「清流」 者,水神也,潮漲則禱之。晏公廟 一在州治東門外對河。一在周興鄉。《二圖》按神封靖浪侯,舟人所必祭者。相傳云:晏公廟基係本州水口,年久傾廢。明萬曆間重修,易名龍首祠,後復廢。地為州龍左手,陰砂逆挽,源頭之水環繞州城東南,亟宜興建。

皇清康熙五年,士民捐貲鼎造,工未就,郡人沙可續。

竣之

㯶三廟 一在泥汊鎮,一在周興鄉二圖,一在南鄉青山圩埂。按陸粲《庚巳編》云:「㯶三舍人者,棕纜也。明初鄱陽之戰,死者數十萬,師還,擲棕纜於湖,冤魂憑之,遂能殃舟人必祭,否則有覆溺之患。」

汪聖廟 一在開城鄉陽山,一在南鄉。三圖、又四圖、五圖各有之。按神姓汪名華,新安大坂村人也。隋末屯兵烏聊山,稱吳王,唐封越國公。宋政和四年,賜廟額曰「忠顯」 ;德祐元年,改賜曰「忠烈。」 元至正元年,進封昭忠廣仁武烈靈顯王。至明洪武四年,大正祀典。

蒿神廟 在太平鄉。相傳神姓趙氏,長安蒿里村人也。世業農桑,神獨習舉子業登第。唐延和中封為「真烈侯」 ,州人祀以報賽。

雙廟 在南鄉。《三圖》相傳祀漢將軍樊噲、樊元,旁有樊將軍宅、樊將軍墓。按樊噲,沛人,葬於州,無記。廟所祀者,或乃同姓,訛傳為「噲」 耳。

李先鋒廟 在開城鄉四里長城圩埂。按《稽神錄》,神姓李名祿,安吉州長興縣人。宋開禧二年賜廟額曰「顯應。」 理宗寶慶元年,復封威齊侯。士民祈禱多應。

三神廟 在桐城鄉。《三圖》。一曰「漁獵三聖廟」 ,蓋職司山水而有功烈者,故漁者多祀之,以為天、地、水三官,非是。

薛公廟 在州治大東門外望日坊。一在無為鄉橫步橋。神每附巫祝語,事無大小,多奇中,遠近崇信之。

都土地廟 。一名「伽藍廟。」 坐落黃花坊後街,近關家巷。其城內外廂《坊人》又各有土地廟在焉。不悉志也。

神農祠 在開城鄉獨山。舊祀土人潘明王。明正德中燬淫祠,遂改祀神農。左右置后稷,八蜡遇祈報及有旱蝗災,里人相率禱之。

八蜡祠 在北關外流芳岡。明萬曆十年,掌州事查《志文》剏立殿,祀八蜡。後為廳,以州同齊恩

先年禦倭死節,而祀典久缺,故附祀於此,明末傾圮。

皇清康熙十一年,州守顏堯揆鼎新重建。

漢王廟 在北鄉。一圖按《通鑑》,「漢惠帝元年令郡國立高皇帝廟」 ,時無為屬淮南國,故得祀之,或曰祀漢昭烈,未知孰是。

魏武廟 《一統志》云:「在濡須塢山。」 按曹操曾築無為屯軍,故土人立祠祀之,今廢。

文昌祠 《明舊志》云:在儒學戟門前左,世所謂「梓潼神」 是也。後移像置崇德觀中。崇禎初年,於城東晏公廟前,建殿宇三間以祀神,後復毀。

皇清康熙六年,郡庠朱持世捐貲鼎建,塑像《金碧輝》。

耀巋然一新

江河祠 在大東門外龍潭灣。明萬曆十年,州守查《志文》捐俸鼎立。

子房祠 在開城鄉桃花嶺。世傳漢滅楚時,子房曾寓此,有碑臥蒼蘚中,題曰:「除滅暴秦,力報韓讎。」 此地亡楚,帷幄運籌。解組求退,從至人遊漢,某年某月識。餘字多模糊剝落不可辨,惟碁局猶存。郡人吳廷翰更其名曰「赤松庵。」

孔明祠 在襄安鄉《二圖》。一名「軍師廟。」 左右列關、張二公像祀之,所創始則不可考雲。

文孝祠 。在臨湖鎮,相傳神梁昭明太子也。後梁綱即位,諡曰「文孝皇帝」 ,令州郡立祠祀之,以故相沿至今。

司徒祠 在十字街,名茅王廟,今圮。一在太平鄉陸錦畽,一在周興鄉二圖,一在桐城鄉三圖及魏家渡口。按《梁書》:神姓茅名勝,揚州人,隋時曾陰護駕有功,封司徒,飭新廟宇。宋紹定辛卯,李全謀逆,禱於神,不吉,乃曳神像剖破之。後全被戮於新塘,肢體解散,如全之施於神者。帥守趙范撤其廟而增葺之,請於朝,賜額曰「英顯。」 後復進王號,故所在稱「茅王。」

白馬先生祠 在無為鄉。相傳本鄉舊苦蛟龍為患,忽有道流乘白馬來探龍穴,射之凡九射而龍九奔其下,遂成深淵,今名「九龍潭」 者是也。去後,民思之,立祠以祀。

楚公祠 祀宋待制楚建中。歲久廢圮,基址無考,碑存於學。

賈公祠 祀宋吏部侍郎賈易,易州人,宋理學名臣,撫按請於朝,得立祠以祀故老。相傳祠在北門外墓旁,基址見存。

楊公祠 在南鄉五圖馬鞍山。相傳神乃緇流,有神術,屢在郡祈雨有功,故土人祀之。今稱「楊和尚廟」 者。

巢縣

社稷壇 稱「北壇」 ,舊在縣東北三里許。明嘉靖二十一年,知縣冀溥以縣北邑厲壇改為之,去縣二里許。壇制北向,東西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出,階各三級。壇下前九丈五尺,東、西、南各五丈,週圍繚以垣牆。《石主》二,各高二尺五寸,方一尺,埋於壇南正中。一刻縣社之神,一刻「縣稷之神。」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稱「南壇」 ,在縣南五里許。壇制:東南向,西十二丈,南北十六丈,高二尺五寸,三出。階各三級。壇下前八丈五尺六寸,北五丈四尺。繚以垣牆。祭設牌位凡三:一曰《風雲雷雨之神》,一曰巢縣境內《山川之神》,一曰《巢縣城隍之神》。

「邑厲壇 」 舊在今北壇所,因知縣冀溥改為「社稷壇」 ,即以舊「社稷壇」 改為之。在東北三里許。壇高二丈,東西各二丈五尺,垣牆八十丈。

鄉厲壇 舊各鄉有之。每歲照邑厲壇致祭。里老率居民各處行之,今廢不行。

顏家岡楊家壇 ,今廢為民居。

「張山人壇 」 在河南汪家嘴,今為東嶽廟。城隍廟 凡三處:一在城內仁壽坊,創於明洪武年知縣林廷用,永樂中知縣王寧,洪熙初張禎,景泰中閻徽遞新擴之。一在柘皋鎮,一在湖南高林河。

文昌祠 舊在學宮,無特祠,建尊經閣後。「馬神祠 」 在長樂坊城隍廟內。

旗纛廟 在縣東山演武場。每歲季秋霜降日,縣官僚至此點民壯演武騎射,致祭焉。

關帝廟 凡二處:一在北關外,一在柘皋西盡街頭。舊在縣北義塚之北,明嘉靖二十六年,知縣樊韶移近北城岐路口,鼎建偉觀,為北方保障,甚有關縣治。萬曆十八年,知縣馬如麟重修。嶽廟 在處有之。北門者,廟東向,基宇恢廓軒爽,護廟神為「嘉應侯。」

宏通廟 ,「相傳宏通大帝為唐忠義張公巡,為主管瘟疫之神。」 其廟舊在長樂坊,僅屋一進。廟

貌湫隘。明崇禎十六年,縣尉陳國梁於夢寐間有所感應,因捐貲市地,移建於縣治之左街。廟宇高巍宏敞,頗得崇祀之體,有禱輒應。

八蜡廟 在東門外姚廟岡前臨街,每祈穀祈年於此。明崇禎末年,廟宇頹圮,暫借近渡廟祀之。

「姚王廟 在縣東山岡上。宋紹興末,金主亮南侵,統制姚興,湖廣湘陰人,時隸大將王權麾下,領兵數十騎屯柘皋之黃山中,多張旂幟,外為疑兵,以阻亮東下路。時亮自合肥趨和州,公每出與戰,動獲首級,金人不知其兵之多寡,輒欲引避,別趨他路。後獲賊臣李二,為金人具言其兵少狀,金人得其實,因與公二十」 四騎相遇於尉子橋,重圍力戰,公手殺數百人,奈無後繼,因與子俱死之。金人搜尋山砦,皆空幟也。事聞,即其故砦立廟。及復淮西,又復立廟於此。今包家坊亦有廟,神最靈異。

五顯廟 亦名五郎廟,城內有二:一在鎮巢驛後,今稱「五郎廟。」 一在河街德政坊,其廟已久,居民祈禱靈應。城外在鄉鎮亦多有之。一在散兵鎮,山嵎臨湖。一在銅煬河河口。一在柘皋橋東,為廟二進。一在大埠壟街,為廟三進。餘不悉記。「雙女廟 」 即在鎮巢驛五郎廟後,旁有雙女塘,前有雙女街。其昇仙之事,建廟之由未詳。三官廟 即與雙女廟連,鄉紳單氏世讀書於此。一在湖南連塘河岡上,地頗幽僻,有湖山之勝,廟亦清雅。一在秀山鋪西大路旁。

蕭公廟 在東聖宮前,並祀蕭、劉、晏三公。舊傳為居巢子、劉知幾書院故址。明弘治間,知縣林宗哲移於山麓,鼎新面河,前建「折桂亭」 ,起送科舉餞行於此。門外又建駟馬橋。

劉公廟 在河南浮橋之東。舊傳,此地有水怪為祟,嘗致崩陷。自劉知幾於此築墩制之,故名劉公墩。後人因立廟祀之於此,並列《水神》。晏公廟 在河南直街盡頭官圩埂外。築石岸,傍水迎湖。後又有齋公孫士美施基地一段為園以贍僧,祀大士於後,廟曰「自在庵。」

天王廟 城中凡二處,一在後街積善坊,其廟二進。一在北門長樂坊楊氏宅下巷內,今改稱「青蓮庵」 ,亦二進。

競渡廟 即「三閭大夫祠。」 在城東門外聚賢坊。巢為楚地,故立廟祀之。每端午輒競渡以弔其忠。今借祀八蜡神於此。

紅廟 在清溪河南,圩埂,土地廟也。離城十里,往來者於此過渡,必稱「紅廟」 以識之。北岸稱槐樹廟。

范增廟 在縣東七里許放王岡上。舊訛岡為「范王岡」 ,故附會作「范增廟」 ,又附會亞父疑塚,皆由「放」 字之訛也。其寔亞父何王之有?今廟廢。青龍廟 在縣北二十里,其山名青龍尖,廟在其頂最高處。林木陰翳,彌望曠達,冬夜增寒,夏日忘暑。廟祀真武神於其內,絕遠塵囂,每一登臨,竟可作出世想。惜乎山野綿亙,荒僻無人,匪人窺伺,其衣履亦不能多存耳。

雙廟 ,不知其何祀,亦不知其何始。在縣北四十里高井鋪東十里。歲荒,多匿劫賊;今毀廢,僅存遺址。

宓羲廟 ,在東山口浮槎山頂。遠近求嗣者,皆於此廟,大著靈驗。內供奉伏羲、神農、黃帝三聖人。

中廟 在縣西北焦湖北岸,離縣九十里,離郡亦九十里,故名「中廟。」 為巢、肥之界,廟在巢界,其地飛鳳形,廟當鳳頂,元大德間建。明正德末,鼎新重建,補洞成橋,跨橋構殿,翬飛壁立,擅湖中勝概。遠近乞靈於此,終歲香錢盡輸府學應用,巢庠無分毫之惠。崇禎十五年,寇焚無梁殿及梳粧樓,居民糾財復建平房一路。

皇清順治七年,又遭火變,焚燬大樓,娘娘香身現靈。

為道人力救僅免。復顯靈木。客自送大木由江入湖,至於廟所,因復鼎建層樓,屹然更新焉。胡公廟 在柘皋灣南五里許。其廟廢,今僅存基址。相傳關係柘皋文風,尚須修舉者。

胡漢二王廟 ,在雞魚河,離縣四十里,並祀土神,俞公在內。一在縣東鼓山東北,每年判討,以占年歲,大著靈驗。

「俞公壇廟 」 在柘皋鄉廣嚴寺旁。又黑象河岡上有「俞公小廟。」 鄉紳葉士彥建,今為生員陳雲之業。

白龍王廟 在縣西北四十里。一在龍洞山下,一在四馬山北。又各處有龍王廟,其存廢俱無足考。且俱小廟,與土地廟等倫者多。

娘娘廟 在縣西北四十里蔣家渡河涯。明嘉靖間,里人劉良翰重修。崇禎末,寇焚。

皇清順治五年,居民糾財重建,廟貌偉於前。

計墩嘴娘娘廟 在湖南,前有關聖殿。

東口聖妃廟 在縣西南十里,居湖之口。舟楫往來,咸泊此乞靈。五月端陽,龍舟俱至此,參賽罷,競渡焉。廟居山嵎,臨湖,其全湖一覽,差亞於中廟,而波光在目,亦勝概也。

《巢湖廟 》,其小廟處所非一,今在銀瓶山上者,處眾山之巔,俯視州境,無遠不見。鄉人每二三月燒香勝會,亦一大觀。

將軍廟 ,在散兵鎮之左,其廟今廢,基址尚存。「和穀伍公廟」 ,在柘皋鎮玉蘭橋西,內祀春秋伍貟。又有社令牌,每春秋兩社,居民祈賽於此。「真武廟 」 ,在西鄉蘆溪嘴。

亞父祠 在縣治內賓館之左,後有「亞父井。」

皇清順治戊戌年,通判劉浚其井,又葺有亭,紳士賡

以詩

巢、許二賢祠 舊在萬家山新開石路下,並造有大士庵,有僧居之,又塑有邑令夏崇謙、郎應麟遺像。今移於山坳,改名「甘露庵」 ,而於石路作小憩所、茶寮二廂,以息行者。

居巢子祠 在儒學內。唐人劉知幾封居巢子學基,即所居也,故為立祠,今廢。

福蔭澄清真官土地祠 在察院外之左首。上廟頭土地祠 在大西門內左傍民居。右前俱臨街。

下廟頭土地祠 :在大西門外三坌口。兩廟內外遙相對焉。

「三官祠 」 ,在東山蕭公廟之右,為東聖宮住持道房。

六安州

社稷壇 在城北。明洪武初,知州薛敬建。繚以紅垣,扁曰「社稷壇。」 甃甓為臺,立石主。寇亂後圮。今址尚存。

風雲雷雨壇 在南門外。明洪武初,知州薛敬建。繚以紅垣,扁曰「南壇。」 甃甓為基,立石主,今南壇其故基也。寇亂後,圮址存。

厲壇 在北門外龍津書院後。明洪武初,知州薛敬建。臺甃以甓,繚以土垣,今圮。新建三官廟旁,址存。

鄉社壇 :舊制:各處鄉村人戶,每里一百戶內立壇一所,祀五土、五穀之神,專為祈禱。雨暘時,若五穀豐登。

鄉厲壇 舊制:每里一百戶內,立壇一所。祭無祀鬼神,專為祈禱。民庶安康,孳畜繁盛。

城隍廟 城隍之神,舊無考,惟唐李陽冰有《當塗城隍廟記》,則神始於唐矣。明洪武二年,敕封「鑒察司民顯祐伯」 ,十七年定禮制,去封號,直稱城隍之神。舊在州治東南,宋乾道中建。明洪武元年朱谷真重建。萬曆十一年知州李懋檜重高廟宇數尺,立碑記之。

關帝廟 在州治東。明洪武四年建,嘉靖間重修。萬曆十一年,知州李懋檜更加繕葺。廟居州最高處,歷數十級而上。門為岑樓,俯瞰平川,淠河內抱,武陟外拱,扁曰「蓼城」 ,第一奇觀。

八蜡廟 在東門外。明萬曆六年,知州楊際會建。

馬神廟 舊在州治東北,後改建於社倉之東。廢後「六安」 營祀在大西門外沙洲上。

皇清康熙八年,參將李洪楚建。

旗纛廟 「舊制,春祭用驚蟄日,秋祭用霜降日。出師則取旗纛以祭,班師則仍置於廟。」

桐木鎮廟 在州東六十里。

五顯廟 二:一在唐子巷,一在南門內。

龍王廟 在西門外五里龍潭上。

三官廟 三:一在北門外五里,一在菜市,一在書院潭上,新建。

二郎廟 在北門外

高廟 二一在南四十里鋪,一在狄沖店山子迎水。玉虛廟 在城北單家埠。

九公廟 在九公山上

回龍廟 在城西《橋頭集》。

祖師廟 三一在西栲栳山,一在棠梨店,一在馬頭集。

《金龍四大王廟 》二:一在北門外新建;一在段家嘴。

黃壇廟 在城北鐵爐岡。

南斗辰廟 在單家埠

熊蔣富廟 在城西獨龍澗。

五嶽廟 在州西五十里。

南嶽廟 在上官橋

元帝廟 在擂鼓尖

靈山廟 在東高店

廣王廟 在火星墩

雙廟 在蔣家灣

晏公廟 在州西三十里。

東嶽廟 三:一在徐家沖,一在清涼寺,一在東五十里。

真人廟 在州西南七十里潘家岔廟踞石磯之上,觀音閣俯臨淠河,風帆往來,最為勝覽。潘世美讀書於此。

楊公廟 在州西四十里。

皋陶祠 在北門外塔西。明嘉靖間,知州方民悅毀藥師寺,仍舊宇為祠。隆慶辛未,知州唐可封增置門廡,立始封六君仲甄神主配享。天啟中,知州王元衡重修,後被寇燬。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州吳毓珍重建,為堂三楹,繚以

《土垣》,康熙三十七年,州牧王廷曾鼎新之,高其堂,廉峻其棖。請幫助識別此字。於前後各增三楹,東偏建樓一座,顏曰「望岳」,以攬河山之勝雲。

大成祠 在北門外皋陶祠左,舊為社學。明成化間,奉旨:凡我孔氏子孫流寓各府州縣者,應建祠以廣祀事;設立祭田,以供粢盛。五十八代孫孔彥澄遵旨建修奉祀。

獄神祠 在州治內

程知軍祠 在北門外,即龍津院。知軍程端中死節,立祠崇祀。明隆慶四年,知州唐可封添置祭田。今無考。

汪學士祠 在城西九十里,祀宋學士汪立信。歐陽文莊公祠 在北門外,祀明知縣歐陽德。有祭田三石。今無考。

仇公祠 在通濟門外,祀明都督仇鉞。正德壬申,霸州流寇擁眾數萬,寇六攻三日夜幾潰,民命懸於呼吸。公統兵追勦,師次固陵,聞急,矢力進援,賴以全活。士民銜感,肖像志思。知州劉誥改西湖庵為祠。

史公祠 在州治東,祀明相國史可法。

左公祠 在儒學雲衢坊西,舊祀明知州熊之彥,改祠都督左良玉,今祀廢,碑移北門外皋陶祠前。

掌教成先生祠 祀學正成心學何慶元,今廢。貞節祠 ,明巡按李逢時奏為節婦何珊妻冷氏立,以後裔生員何思奉祀。

英山縣

社稷壇 在縣北門

風雲雷雨壇 在縣南門傍河。

厲壇 在縣北長石寺前。

關帝廟 :在縣西門。每月朔朢日,縣正佐詣廟行香。

城隍廟 :在縣右側。每月朔朢日,縣正佐詣廟行香。

馬神廟

「土地祠 ,每月朔朢日縣正佐詣祠行香。」 《霍山縣》:

社稷壇 在長庚門外,今改建於演武場右。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崇壽門外。於春秋仲月值丁之明日祭。

邑厲壇 在拱辰門外

馬神廟 在城隍廟東。祭日同《山川》。

衙司土地祠 ,祭日同《山川》。

城隍廟 在縣治南

關帝廟 :在長庚門內。

三皇廟 係醫官鮑騰龍自建,城隍廟左「南嶽神祠 」 在霍山頂旁附「雷太保祠」 ,雷名萬春,守睢陽,死節者。

東嶽行祠 一在西隅,一在黃溪澗。

南嶽行祠 在崇壽門內。

二程祠 在縣治北,以伊川先生後裔萬二、萬三宣教墓在焉,今廢。

「三蘇祠 」 ,未載處所。

董公祠 在書院內,為知縣董蘭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