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48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四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四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四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四十八卷目錄

 南昌府部彙考二

  南昌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八百四十八卷

南昌府部彙考二

編輯

南昌府山川考二   通志府志合載

編輯

豐城縣

羅山 ,在縣南一百四十里。東接堯山。晉羅文通學道於此,因名。山巔有池,冬夏不竭,一名「池山。」

杯山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周迴百里,形如覆杯,豐水所出。

堯山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相傳堯時洪水不沒。一名「堯峰嶺」 ,上有堯壇。

櫧山 在縣東六十里。產櫧木,有盤石,可坐百人,徐孺子讀書臺在焉。旁有三角山,中有石殿,王、郭二仙嘗憩於此。

始豐山 在縣南七十里。高三百丈,道書號「三十九福地。」 有藥臼、洗藥池各二,池旁石上有虎、犀牛馬跡,石壁上有白玉蟾影及手書「江右福地」 ,南唐徐鍇有記。

白馬山 :在縣治東南十五里。俗傳晉世有三神乘白馬於此,鄉人祀之。

澄山 在縣南一百四十里,產茶。下有水澄澈,土人取水造麯,色如丹砂,一名「孤山。」 龍門山 在縣東南一百里,峻峭奇絕,前有七寶峰,傍有龍湫。

鳳凰山 ,在縣東九十里。晉昇平四年,鳳凰將九雛見於此。

磯頭山 在縣北十里關鎖水口,為一城屏障,俗稱為龍頭山。按《縣志》,「上有曲江亭、三賢祠。」 梅仙山 在縣西大江岸十里。世傳梅子真隱此,縱橫各十丈,列植古松,下有丹井。

鵠仙山 ,在縣東九十里。俗傳晉世有道者乘黃鵠於此飛昇。

後烏山 在縣南一百四十里。俗名候夫山。《曲江 》在縣磯頭山之濱,形如半月,中分三潭。岸傍居民繚繞,榆柳成行,水波之豔,如盪金碧。漁舟上下,宛然畫圖。舊傳宋隆祐太后以金花投潭祈風,故又名「金花潭。」

劍水 ,源出章貢逕清江,遶縣折而西北為劍水,一名「劍江」 ,又東流入鄱湖。

富水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源出羅山,東流會豐水、槎水入於劍江。

豐水 ,在縣南一百八十里。源出杯山,西北流遶劍池,會富水,至小港口入章江。

槎溪 在縣南。緱峰發源,西流經黃金橋入文江,過黃沙瀝、烏石岡,隨地築堰三十餘所,利灌溉。下流會富水入於劍江。因晉范太守甯得靈槎於白石墓,故以名溪。

杭溪 在縣西,介山發源,歷杭橋匯於藥湖,又會筠湖與劍江合。

隱溪 在櫧山之南,流至槎溪橋,與橫江諸水合,歷湖茫、溫沙郭,合雩韶水入劍江。

蛟湖 在縣西十五里。源發劍池,東北流五里許,匯為湖,流入長樂港,灌田數百頃。

蓮花湖 ,在縣北五里。水流遶縣治前,即「腰帶水。」

平港湖 豐富相接,縣水所鍾。

藥湖 縣北宣風鄉。周迴四十餘里。

銅湖 在縣東二十五里。上通豐、富二水,下接撫河。

龍霧洲 在縣北四十里。中皆橘林。舊傳宋世有漁者於斷岸得一金鐘,博識者謂為宣和故物。按《縣志》,有上洲、中洲、下洲,延袤二十里。苦竹洲 在縣上游十里許,其洲多竹。梁廣州刺史蕭勃將歐陽顏軍苦竹洲,陳霸先遣周文育帥師禦之,即此。

龍湫 ,在縣西南三十里眾峰深坳處,內有蟄龍,積雨焦枯,水無登耗。中有石,色深黑,可琢作硯。

給事泉 在縣西南八十里智度院。泉清淺甘寒。宋紹興間,胡給事安國與子寅偕來寓居,愛其泉美,常汲之,故名。

孝感泉 在縣西南八十里聖乘院內。宋紹興

考證

元年,少卿曹戩寓此。其母喜茗飲,初無井,戩齋戒虔誠祝斸,地尺餘,泉忽湧出,人以孝感目之。劍池 ,在縣西南三十里,晉雷煥掘獄,得龍泉、太阿二劍處有石函,長踰六尺,廣半之,俗呼曰「石門。」

梅仙壇井 ,梅子真嘗窖丹砂於此,井水所漬,多化為禹餘糧,土人呼為「石中黃。」

磯頭灣 在曲江南岸

化龍潭 在縣西南七十里。相傳潭中有龍,歲旱禱焉。

進賢縣

壇石山 在縣後。相傳闢縣時得斷石,有「尉遲恭監修」 五字。其山乃縣治之根抵。

麻山 ,在縣南二十里。上有麻姑壇,遇旱輒禱於此。

金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山昔產金,其下有「淘金井。」 在臨川縣境。

槲山 在縣南,唐臧嘉猷隱此,其山木冬夏常青。

棲賢山 ,在縣東七十里。唐撫州刺史戴叔倫寓此,因名。

角山 在縣北七十里。山勢稜峭,多觕石。港南山 在縣南十里。其山平夷,旁即驛路,南接雲橋,北通羅溪。

北山 在縣北一百里,濱鄱湖,四周皆水,其土平夷,利耕作,居民千餘戶,元伯顏子中隱此。鍾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一名上下破山,二山臨水破裂。元大德間,得銅鐘十二。

漸山 在縣西六十里。山有石壁,俗呼「石倉。」 又有石如鎖,貫石竅中,搖不可脫。山北屬南昌縣。宋於此置驛。

何嘉山 :在縣治南二百步。宋知縣張嘉謀子贅邑何氏居此,因以「何嘉」 名。

盤賢嶺 :在縣治南三十里許。宋朱元晦與友人呂祖謙相遇盤旋於此,因名。

長歌嶺 在縣南五十里。相傳臧嘉猷與鄉人宴賞處。

焚香嶺 ,在縣南五十里。高四十餘丈,周二十里。

仙鶴嶺 在縣西南十里。

霧嶺 在縣治南百步,環迤如帶。元大德中,縣尹趙銓鑿為衢。

流嶺 在縣南二十里。有石泉,流不竭。

斂足嶺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相傳昔有異人於此斂足而坐。

銅嶺 ,在縣南二十里。上有巨石如銅。

黃嶺 在縣東五里,有泉注於「大蒲龍潭。」 羅溪嶺 在縣西二十五里。其麓有溪通鄱湖,多巨石。

北嶺 在縣東北十里。巨石奇峭,有泉水東出於洪源。

野塘嶺 在縣東南六十里。一名「野塘峽。」 巨石若盤,西五十步有泉,利灌溉。

泉嶺 距縣四十里。頂有泉流於澗,冬夏澄澈。高崇嶺 在縣南五里,嶺石形若臥牛,俗謂之「石牛窩。」

香爐峰 ,在縣東南四十里。其峰狀如香爐,時兩將作煙霧,滃然,上有許旌陽祠。

梅峰 在縣東南六十里。兩峰對峙,梅子真嘗憩於此。

仙鶴峰 ,在縣東十五里,上有華蓋廟。

雙乳峰 在縣北二十里。

仙壇峰 在縣東七十里。有仙壇在其頂,歲旱禱於此。

拜虎岡 在縣北二十里。孝子包實夫拜虎之所。

大歇岡 在縣東八十里,下接「小歇岡。」

赤岡 ,在縣東三十里。土燥而多赤色。

望夫石 在縣西欽風鄉。

大石磯 在縣東北三十里。其磯隨水消長,頂有巨石。

三陽水 ,在縣北六十里。源自南陽洞陽、武陽,流入於鄱陽。

院澤水 ,在縣東南五里。源出槲山,匯於臧溪,灣旋九曲,入鄱湖。

優游源 在縣西六十里。其源自槲山來,下注臧溪,復流與通濟橋水合。西有泉井,唐臧嘉猷所鑿。

看源 ,在縣東七十里兩山之間,其水亦從槲山發源,下與臧溪水相合,出通濟橋。

蘆蒿潭 ,在縣北八十里。其水通臨川縣積煙。

《山龍穴》,淳熙庚子旱,舟人見五龍升降其間,翌日乃雨。

龍潭 在縣東十里。水泉清冽,岸四旁林木森然。

龍馬洲 在縣北四十里軍山湖畔。

迴龍洲 在縣東北四十里。水由洪源來,流入軍山湖。宋淳熙中,獲白龜於此。

龍坑井 相傳,昔有龍潛伏其中。一日,雲霧四塞,雷電震驚,龍自井騰空。

靈陽觀井 ,施真人煉丹之所。

東嶽祠,井 縣東北百步。

麻姑井 在麻山石壇之下,又名「白暨泉。」 「大滿井 」 在縣東里黃嶺下東四十步。

「陽和天井 」 在英山下湖中。世傳井水與「積煙山」 相通。

張道始井 在明心寺,水或五七年一湧聖井 ,在舊麻姑觀東,乃包真人顯蹟處。每風月澄明之夕,嘗聞鐘磬步虛聲。

奉新縣

登高山 在縣治北,一名龍山。下有泉,名「馮井」 ,井上有倉城。其嶺平敞,足以眺遠。

越王山 在縣西五十里。越王勾踐伐楚,屯兵於此。一作「藥王山。」 上有仙虎跡二。相傳文蕭彩鸞寄食鄒舉家,俄跨虎仙去,留丹砂一粒以與主人,且遺以詩。後即其地為招仙觀。

華林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半,屬高安。其山三峰竦拔,高險奇秀。山腰李八百石室,上每有紫雲如蓋。一名「浮雲山。」 南有浮雲宮及吳仙壇故址。元至正間,李普成、王普敬;明正德間,陳福一、羅長一皆據此為寇。

百丈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馮水倒出,飛下千尺,故名。以其勢出群山,又名「大雄峰。」 周迴四十里。唐宣宗嘗潛遊至此,題詩。

駐蹕山 在百丈山西南半里許,一名車輪峰,以宣宗至得名。

陶仙山 在縣南十五里。世傳陶安公居此。蘆茨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世傳許真君於此折蘆為矛,剪茨為鏃,以逐蛟。

駕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上平坦,宣宗遊百丈山後,駕迴至此。山南有「王見山、鼓樓岡」 ,以帝經過顧問及夕,置更鼓故也。

晏嶂山 在縣西。層巒高聳,四面如屏。

九仙山 ,在縣西八十里。

古基山 :在百丈山之東。

《元秀峰 》:在同安鄉。山巔有仙姑壇,雲是李八百之妹。

迦葉峰 在大智院東。世傳大智初開山,與僧說法,有名「迦葉」 ,來此談禪。

劉仙巖 在晏嶂山南。晉劉道成修煉之所。巖前石蹬,遇旱蝗於此祈禱。

野狐巖 ,在百丈山北。大智禪師說法化野狐處。

投龍洞 ,在華林山,本浮丘公游息處,號「浮丘石室。」 唐明皇投金龍於此,因名投龍洞。昭宗時,里人費琯避寇於此,得明皇所投金簡玉環,上有鏤文八十六字。

李八百洞 在縣南三十里。洞口甚隘,可側肩而入,行數十步漸高,其深莫測。相傳異人李真隱此,自稱八百歲。高安縣亦有李八百洞,與此相通。唐開元初,有孫天師於此藏道書,又名孫天師石室。

白水洞 在奉化鄉金港,一名「大洞潭。」 上有石崖,高十餘丈,飛泉噴瀉如練,兩旁縣崖峭拔。下有石潭,深不可測,鄉人遇旱,禱於此。

鄒公洞 ,在越王山之西,鄒舉得仙,隱於此洞。風洞 ,在晏嶂山之頂,穴闊二丈許,直深莫測,中有風出焉。

磨劍石 在縣東北小山下。片石橫斜,上可磨礪,痕跡尚存。

鎖石 在縣東十里許。旌陽逐蛟至此,鎖石以鎮之。

丫口石 在縣西六十里。一石分三尖,故名。相傳羅、武二仙修道之處。

大義石 ,在百丈山。大智令眾僧開田,為說《大義》。

筍石 在大智寺之北山後爛泥拗過峽處,有二石對立,尖秀如筍。

試劍石 在縣西八十里。有巨石中分相向如削。舊傳許真君逐蛟,嘗試劍於此。

流觴曲水 在縣百丈山西北。唐宣宗潛遊至此避暑,鑿石飲泉,縈迴九曲,每曲置石墩為坐。

考證

具有石樑,以通往來。元趙孟頫書《天下清規》四字,鐫石壁上。

龍溪水 ,在縣西二十里。源出越王山,縈迴數里,南合馮水。梁天監中,獲四目龜於此。

馮水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源發百丈山,至潭側,深可載舟。又東行百餘里至縣,跨水而治於其北。《圖經》云:「漢徙東馮之族於海昏,水因以名。」 華林水 出華林山,縈迂至縣東馮田渡,與馮水合流而東。

馬投潭 在縣西四十里中會村。源出百丈山,流注干潭。世傳司馬頭陀於此潭赴水,即從頭陀山寺後井中出。今呼為「司馬井。」

「浮雲山丹井 」 在李八百洞前。

凃七公井 在縣東六十步凃七公廟前。初,七公卜徙縣治,為井七,布列市中,號「七星井」 ,今存其一。

劉真君丹井 在縣昭德觀。晉劉道成煉丹之所。宋元豐七年,蘇軾過此,題云:「五月九日寓新吳,同縣令李志中謁劉真君祠,酌丹泉飲之」 ,即此井也。今井堙,在月臺上。

冷井 在縣東立行坊蔬圃中,深三尺許,夏秋不竭,可溉田數十畝。每溪漲,井沒其上,清徹如鏡。盛暑中飲之冰齒,故名。

劍井 在縣南大澤村。井在石中,石橫五尺,深六尺,徹底皆石,色純紫。相傳許真君於此試劍透石,遂為井。

湯泉 在縣九仙山壽聖禪院東北官道傍,二泉湧出,一溫一沸,上有亭。

靖安縣

登高山 在縣東南三百步。為學宮之案。葛仙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漢末楚人葛生隱此,有煉丹壇,壇之左有葛仙庵。明正德間,草寇立寨山上,即瑪瑙崖是也。

桃源山 在縣治西北四十里。其山勢環聳,屹然壁立。林木香藹,飛泉清激,勝概宛若武陵。上有仙姑壇及龍鬚、藥臼、車箱等九洞,水石甚奇。唐校書郎劉眘虛嘗居於此,號為「孝弟鄉。」 一雲是宋支離翁劉子虛居址。

吳憩山 ,在縣北五里。聳立於「白雲、繡谷」 二山之間,吳真君猛嘗憩於此。

繡谷山 在縣北五里,一名「幽谷嶺」 ,半有瀑布水如練。

石門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山有寶峰院,院有唐《權德輿碑》。

「葛陽山 」 在桃源山東南,峰巒奇秀。

名山 ,在縣西四十里棠棣都,深粵岑鬱,而地勢奇險。

火燄山 ,在縣東五里,上安福都,形如火烈。其頂有白石,石上有巨人跡。

金城山 ,在縣西北五里,馬湖水繞其麓。華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

荊山 ,在縣西八十里。

諶母峰 在縣北十里。世傳許旌陽會諶母於此。其地桃花夾徑,林木森茂,上有石壇、爐竈在焉。

文筆峰 :在縣治東。高五、六十丈,與縣譙樓相對,宛若筆之插架。

白雲峰 在縣北五里。上有二峰,狀如丫髻。每天將雨,雲必興於其巔。

寶蓮峰 在縣北四十里。宋紹聖初,真凈禪師葬此,上有寶峰禪院。

雙峰 在縣西四十里。兩峰巉秀,唐何葛飛昇處。下有瑤壇、石爐,是其遺跡。

龍岡 ,在縣西四十里桃源山之東南。其山之名不可究,然峰巒奇秀,草木蓊鬱,真為絕境。《道書》所載,異人隱士,多出入於此。

宴坐巖 在縣北四十里寶峰寺之側。其命名之始,不可考。

桃源水 ,在桃源山,源出九洞。

雙溪 水自毛竹山發源,一歷南源達追里,一歷象湖達桐城,二支遶縣而流,故名「雙溪。」 大橫溪 在大梓都寶峰寺側。

石掌灘 在縣西四十里。其水出桃源,南流五里入雙溪。

放生池 在縣廨後。宋邑人舒邦佐致仕還,買魚放生於此。

飲馬池 在縣西二十五里。相傳是葛仙遺跡。泉井 在縣西石馬都上林,其泉望南東流。七井 在縣案山,為火星,鑿井七以厭之。法藥井 在縣法藥院內。相傳馬祖鑿池出水以飲疫者,故名。

稅課局井 名曰「行商之渫。」

《塘下井 名》曰《鄉閭舊沐》。

縣南井 名曰《花封思乳》。

聖堂廟井 名曰《感應神惠》。

青龍井 在縣前旌善亭側。知縣井一成,命市人鑿之,以足一方之用。

分司井 舊布政司無井,盜賊攻縣,副使吳一寬屯兵於茲,蓄米聚薪,為養兵計。時蒸暑熱,恐兵士為水所困,命工治之,甃以磚石,一日而就。源泉湧出,清甘不泥,可浥可溉,兵士安心。今在至公堂後廳之左腋。癸酉季冬,太守李承勛巡視地方,按縣至分司,命知縣萬士賢撰《碑銘》,書於井圈,以記其實。

武寧縣

東延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山有古木,皆樗櫟。重巖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巖巒幽險,人跡罕到。

血木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與寧州相屬。山多赤木,故名。

柳山 在縣南三十里。孤峰秀拔如卓筆。唐柳渾隱此山讀書,尋徵監察御史,後人因名此山曰「柳山。」 上有湧翠亭,有石井,有讀書石臺及書院祠堂。山腰有觀音閣,有龍巖,有佛巖。《武寧八景》曰柳渾精舍。

嚴陽山 ,在縣南四十里。嚴陽尊者結庵於此。庵側有泉二泓,自石出,石形如鑊,名曰「石鑊泉。」 尊者常豢龍於此,歲旱禱雨甚應。

玉枕山 在縣北二百八十步。草木青翠,其形如枕,故名。山之上有喜雨亭,為武寧八景之一。伊山 ,在縣北三十里。俗傳有伊叟獨居山中,織屨為業。偶石洞湫水湧出一卵,大如盌,叟得而寶護之,歲久出一蛇,叟死,蛇成龍,洄湧沙石,瘞之乃去。八景曰《伊洞龍湫》,即其事也。

印山 在縣治後。舊為民所侵,知縣林孟機清查入官。

鍾鼎山 在縣西六十里,世傳唐呂洞賓煉丹處。上有丹井石室,下建有玉清觀,暑月居之無蚊。《武寧八景》曰「玉清丹崖」 是也。

四望山 在縣治西五百步。陟其巔,縣境之山水俱在目中,故名四望。世傳宋李綱安撫江西,嘗憩於此,立亭曰「四望亭。」

楊新山 在縣東北一百里。其山高大,與興國州分水界。

修山 ,在縣南三十里。山路修遠,故名。

九宮山 在縣西北一百八十里,與湖廣通山縣相連。世傳有九龍降於池,故名。一云:「昔晉安王氏兄弟九人造九宮於此。」 又云:「山自下而上,高降九層,故名。」 其山上有瀑布,下有溫泉,為西境之勝。宋方士張道清來住此山,建欽天瑞慶宮於上,今肉身猶存。謝枋得至此有題詠。大孤山 在縣西南一百四十里,孤高絕險。丫髻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兩峰並秀如髻。魯溪山 在縣東北昇仁鄉。山枕魯溪之上,世傳劉真人修煉處。有石如闕,門距丈餘,有大竇,可容二三人並入,下趨三五級,泉水如沼,深幾尺。涉水以進,高廣如屋,堂可容百人,鬱石盤錯,酷似旛旌傘蓋之狀,飄遶其上,蒼壁間雜,蔚如繪畫。左側有石如臺,上有像如龍、如佛。左之上懸石如鍾,扣之有聲。右一石斜鋪,上有町畦數段,蓄水不洩,儼如田畝。遊者燃火深入如由委巷。又有田十二段石基,諸像不可殫述。再前則阻以龍潭,淵洞下深,泉水上湧,不可復入。神童山 在縣北十里。世傳宋周天驥出此,舉神童科,因名。山為縣治來脈,有神童小廟。白崖山 在縣南九十里,其山孤高峻險。雙喬山 在縣東二十里,雙峰並峙,故名。三卷山 在縣治南三十里,其山最高,下有羊腸曲徑。

馬鞍山 在縣西一百里。其山形如馬鞍。遼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雄據上游,為邑巨鎮。梅崖山 在縣東八十里。山最高峻。

香柔山 在縣西一百里,一名香薷山。其山坦平,多產此藥。

白石山 ,在縣南四十五里。山多白石。

武安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元季邑人胡紹遠兄弟聚鄉兵於此立寨。

獅子山 在縣東三里。山形奇怪,若狻猊蹲踞之狀。崖上建有觀音閣,可以備遊覽。

鳳山 在縣東五里。山形如鳳,其色丹。

朱家山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抵靖安縣界。山路崎嶇,旁有溪澗,不宜車馬。

七里山 在縣西一里。其山陡峻,瞰龍潭,不通行道。宋邑人玉山尉李宗道於山腰鑿石為道,以通往來,約七里許,舟行望之如線。歲久崩壞。明弘治間,邑人盛如江移鑿於下。

太平山 在縣西九十里。宋章自然修煉得道,肉身尚存。山上建有太平宮,天旱禱雨輒應。與湖廣興國州相連。

遼東山 :在縣治東三十里。世傳丁令威化鶴處。

雞籠山 在縣北二十里。山巔有仙壇,前有古柏,圍丈五、六尺。有仙人飛劍遺跡,舊為禱雨處。飛洞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俗傳盧尚書女於此飛昇,鞋跡猶存。

金雞山 在縣東北,其石遠望之若雞。

三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下有「三山堂。」

天馬山 :在縣治北,山高倚雲。

石鏡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面平色黑,其形如鏡,鑑物分明。

磧溪山 在縣東北。山多石,入山六七里許,有古墓跡及石獅,世傳甘羅葬此。

南皋山 在縣東二十里。下有二塔,有古祠。毛竹山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按《圖經》:「此山路塞。」 宋治平間,有餘奭者,出資募人鑿道,至爛泥坪,始通往來。

黃土嶺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其色黃,故名。碎石嶺 在縣西三十里,山多碎石,故名。黃牯嶺 在縣治北五里。世傳人多牧牛其上。谷樹嶺 在縣治南百里。

《盤嶺 》嶺特起於中,眾山盤結其外。

桃花峰 在縣東三十里。世傳丁令威修煉處。吳王峰 在縣東南八十里。俗傳孫鍾種瓜處,上有吳王墓。

紫鹿岡 在縣東三十里。俗傳王子喬嘗騎紫鹿訪丁令威於此。

白鹿岡 在縣南二里。俗傳嘗產白鹿。

青牛洞 在縣東四十里,與紫鹿岡連峙。俗傳丁令威嘗騎青牛,與王子喬邂逅於此。

雷洞 在縣南八十里,一名「雷巖」 洞。中嘗有雷興,極靈異,人不敢入。

仙人石 在縣北二里。石上有仙人足跡,石正黑,而足跡微白。

梁口水 ,在縣東一百里。源發黃龍山,流入修水。

鳳口水 在縣東北七里。其水發自三港,流入修水而東。

楊浦水 ,在縣西南二里。

磧溪水 ,在縣東二百步。其水發雙山之北,流入修水。

涳灘水 ,在縣東六十里。

修醴水 ,在縣西十五里。源出大孤山,流入修水。

巾口水 ,在縣東四十里。

東津水 在縣西五十里。源出寧州東津山,流入修江。

蒵口水 ,在縣東四十里。伊渡水 ,在縣西五里。

義溪水 ,在縣一百二十里。

腰帶水 ,在縣前三十步。

義浦 在縣西南八十里,一名清江浦。其源出寄田,流五里入義浦,又二里入修水。

三港 在縣東北三十里,流入修江。

孟家灣 在縣東一里

饒灣 ,在縣西十里,《豫寧縣治》,嘗建於此。「丹沼 」 在桃花峰,俗傳丁令威所鑿。

青龍沼 在縣東三里。嘗有青龍出焉,上有足跡二,相傳昔仙人至此,觀神龍出入。又名「仙人沼。」

三洪灘 在縣東七十里。亂石縱橫,最為怪險。又有東渡灘、鳳口灘、鹿角灘、徐灘、西灘、車頭灘、涳灘、鷺鷥灘,俱在縣東。

新縣灘 在縣西三十八里。唐景雲新遷豫寧縣之側。又有張家灘、梅瀨灘、惡瀨灘、抖擻灘、大湖灘、牛渡灘、蘆陂灘、渠良灘、醴溪灘、桃林灘、影灘、新開灘、斜石灘,俱在縣西。

羊腸灘 在縣東四十里。

上泉 在縣東北六十里,灌田一千餘畝。汾水泉 ,在梅崖山,西流至興國州界。

苦竹泉 在縣九十里

龍潭 在縣西一里,水深數丈。宋置放生池於其側,有亭,潭岸有盤石,名「龍潭石臺。」

仙人潭 ,在縣西南六十里。深不可測潭之上。

《有石壁》,壁之上有二仙人影。水落石出,乃見「貞公井 」 ,在柳山之上。

「石崖井 」 在鍾鼎山。

寧州

南山 在州南二里,高百餘丈,穿石竇入,有龍王祠,下瞰修江,崖下有釣磯及玉溜石、積雪石,俱黃庭堅題字。此山排列,有五對州堂,俗呼曰「排衙山。」

黃龍山 在州西一百八十里,與湖廣通城縣相連。一名「輔山」 ,高千餘仞。山頂湫中有黃龍,能致風雨,歲旱禱之輒應。吳世黃龍見此,時屬武昌郡。

《青龍山 》,在幕阜山之東。嘗有禪師駐錫,能馴猛虎。

鹿源山 在州西八里。上有九峰,相傳仙人常乘白鹿出入其間。

大幽山 在州西南八十里。中有金雞橋,前後深淵幽澗。明萬曆初,盜伏其中,刦奪行旅,後勦平之。

大溈山 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西通瀏陽縣,東通新昌縣,南通興國州。林木茂盛,昔號「盜藪。」 明萬曆五年,設銅鼓石營守備於此。

鳳凰山 在州北二百步,高二百餘丈,周廣十餘里,其脈自西北來。《元大統志》云:「峰巒挺秀,山勢迴旋,如鳳展翼,是以名之。」 讖云:「抱子有地接梅山,鳳凰舉翹過溪灘。」 即此山也。上有石臺曰鳳凰臺,平衍可坐數十人,重九,士大夫登高者多遊焉。修江八景,此其一也。

梅山 在州治東五里,隔安坪溪。山高千仞,根盤十里,數峰相連,若展旗狀。有葛仙翁煉丹竈,許遜為旌陽令,常涉此溪往焉。相傳有徐、王二仙女修煉臺。

幕阜山 在州西一百九十里,與湖廣通城縣相連。高一千丈,廣袤一百二十里。吳都尉太史慈拒劉磐兵於此,置營幕,因名。山上有石,名繫舟峰,有列仙壇、匯沙池、芙蓉池、海棠洞、仙人洞。晉葛洪著《幕阜山記》一卷。

旌陽山 在州之東。層崖壁立,截修水口。相傳許旌陽逐蛟過此。

雞鳴山 在州西五里。青峰峭絕,人跡罕到。每夜深風靜,聞雞唱若天鶤之鳴。山口有亭,山下有謁仙亭。

龍峰山 在州東四十里。峰巒參差,狀類九華,下有龍峰院。

東鄉山 在州南百二十里。峰巒叢翠於鄉東,故名。

東津山 在州南二百三十里,奉鄉十六都。其脈自西南來,高數百丈,周迴二十里,崇巒峻嶺,狀似飛鵝。晉吳猛居此,舊宅尚存,今丹霞觀是也。宋治平間,里人余奭出貲,募人鑿道,至爛泥坪,始通往來。

壘金山 在州南十五里。有高岡亭、飛龍閣、招黃臺。深澗曲流,石門松徑,號為「一方勝景。」 北嶺山 在州東南六十里。居驛道之北,故名。太湖山 在州西一百四十里,高一千丈,周迴二十里。山嶺有池,廣六丈,泉流不竭。

逍遙山 ,在州南六十里,高一千丈,周迴七十餘里。一峰名「大尖」 ,相傳有趙、白二仙結庵於此修道,故名。

島石山 ,在州西八十里,高一千丈,周迴十餘里,上有李仙姑壇,歲旱禱之,輒應。

湖海山 在州東南四十里。其山削直嵯峨,登厥巔,四望皆見。

頓筆山 在州西鄉,狀如頓筆。

攝仙山 在州西七十里,狀如獅,中有三巖,巖各有穴,其下有龍潭。

巉巖山 ,在州西七十里。山有四十餘「穴,每天晴,穴內風出,子午卯酉時尤盛。」

桃峰山 在州西九十里。山有雷巖石神像。天旱,居民叩之即雨。

洞山 在州治東南六十里安鄉十四都。周迴十餘里,中有洞山寺。

板山 在州西三十里。山有仙跡,號「泥湖仙聖。」 旱雩,以泥塗其壇,即雨。

鳴山 在州西一百里。山巔有石竇,水常不竭,味甘。一作「明山。」

大阜山 在州西一百里武鄉三十二都。高峻聳翠,周廣十餘里。

黃蘗山 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與銅鼓石對面,橫列如嶂,中有異仙跡。

南屏山 在州西八十里。修水之上,臺源之濱。

龍門山 :在清水巖之上。有穴洞玲瓏寬廣,可通人行。

雙泉巖 巖有二,一在州西一百二十里,巖口可容百人,內有石類獅,左右二石形如鐘鼓。有池,清泉澄澈,澇不溢,旱不涸。一在寧州東秦鄉,其中幽邃,有水渟泓,通武寧縣之康灘二巖,禱雨俱有應驗。

清水巖 在州東北二十里。南巖有石室,方平高深,兩旁嵌空,石乳異狀,巨石中立,像如獅子。又有鐘鼓石、龍麟石。北巖有石田、石鹽、石佛、石禾、石粟,又多蘭蕙。

靈石巖 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武鄉。巖結有庵,頂圓中空,狀若懸磬,幽致可遠囂塵,高僧多隱其中,亦一方之勝景也。

疊屏巖 在州西一百八十里修水之上。七臺峰 在臺源之側。

龍岡坪 ,在仁鄉。古艾子國故地。今土城遺址尚在。

鳴水洞 ,在黃龍山東南,水行兩石間,其高數十丈直下,聲如雷,流十餘里,始達平田。

櫻桃洞 在州治西一百二十里崇鄉四十五都。宋黃中理築書院於此,以延四方學者。石人洞 在州治西七十五里崇鄉四十九都。洞口有石如人,歲旱禱雨者以泥塗其首,輒應。雞冠石 在州東六十里泰鄉八都。形類之,故名。

「雲濤石 」 在修水上,山谷叔父襄所居處。「攔江石 」 在浮渡橋修水中。

金鐘石 在州西南二百里武鄉三十二都,狀類鐘,故名。

銅鼓石 在州西南武鄉大溈山。石形類銅鼓。相傳許旌陽逐蛟過此,石中有聲,揮劍劈之,一石中分為劍劈狀。今因其形勝,建守備營。神石 在武鄉三十二都。上尖削可望一境,中空闊容萬人,建有觀,朝謁者甚眾。

神石 在州治東二里修水下。周靜庵遇神人於此,故名。

龍石 在州西南二十五里,高八十餘丈,傍連大山,形如龍,苔蘚若鱗,有龍石雲崇之詠。挨人石 在州東南六十里路旁。高大如屋,下臨深潭,過者畏之。

抱子石 在州東十五里泰鄉六都修水之濱。高七十丈,廣五十步,上無草木。其前有二小石,高丈餘,屹然江滸,狀如人,因名「抱子。」

穿石 在泰鄉一都,去洋湖一里。屹立千仞,周迴約一里,中有洞,空闊可往來旋馬,古有仙跡。石柱 在州西南二百里武鄉二十四都鬱江口。周迴二百五十步,屹如削成,柱下有神祠。石佛 在州西南三十里。高丈餘,宛若鐫刻,往來者瞻拜。水旱,居民禱之。

鶴源水 在州東北七十里。發源湖廣九宮山下,南流與修水合。嘗有群鶴飲集於此,故名。東津水 在州西一百一十里崇鄉五十二都。發源東津山,經港口入修水。

杭口水 在州西五十里高鄉三十七都。由小流柴潭、杭橋入修水。

腰帶水 在州北鳳凰山下,為州血脈,又名「秀水。」 南流折西,歷鸚鵡橋,又西歷三公廟,遂東折歷昇仙、高家、夏公諸橋,東湖市,南黃荊市,東望蓮橋,遶泮池,從伏龍橋出,合修水。其水迤邐縈帶,旋遶州心,一以鎮壓午山,一以毓靈士民,故謂之「秀水。」 今故道淤矣。

杏花水 ,在州治之西一百九十里仁鄉六十五都。發源幕阜山,經查田津直入修水。

安平水 在州東二里。發源毛竹山,經旌陽山麓入修水。

東鄉水 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泰鄉十九都。發源祥雲山,至赤江,會武寧鄉水入修水。武寧鄉水 在州西二百四十里武鄉二十一都。發源大溈山,東流經龍崖,合修水。

鹿源水 在州西八里。發源鹿源山,經直港入東鄉水。

百菖水 在州西北九十里崇鄉四十六都。發源大湖山,北流經北村入修水。昔有菖蒲生水濱,故名。

斂口水 在州東六十里泰鄉一都。夏冷如水,其流環山口,不見其出,故名。經楊湖口出合修水。

梁溪水 在州東七十里、泰鄉二都。經小港出,合修水。

瀑布水 ,在州西七里高鄉三十五都,自雞鳴

峰西流入修水。北峰石上飛泉直下三十餘丈,經跨鰲橋入修水。

冷暖水 在黃龍山,二泉相去僅數尺,一冷一熱。宋時有僧合而為池,以浴,疾者多愈。又名「泰清。」 蓋泰清之地,亦有寒、溫二泉雲。

大神灘 :在州治東三里。

小神灘 在大神灘之東一里。

磨灘 在小神灘之東三里。

抱子灘 在州治東二十五里泰鄉。

棗樹灘 在泰鄉六都

《北灣灘 》在《棗樹灘》之下。

高城灘 在州治西十里高鄉三十六都,古西安城之側。

洪水灘 在州治西九十里西鄉六十七都。其右有毛嶺山,山下有田三千餘畝,鑿石濬水灌之,可為民利。

濤灘 在州西三十里高鄉三十八都。灘聲如濤,故名。

紫陽溪 在州西三十里高鄉三十八都七里雙井下。旁有石侯祠、紫陽觀。舊傳石侯神與觀神爭界,一夕雷震,畫其地成溝。今俗稱為「天分境」 也。

七臺溪 在修水之臺,源,分寧黃襄所居處。旌陽潭 在州東二里,深數百丈,相傳有龍伏其中,又名「龍潭。」

石覲潭 在州西三十里高鄉三十八都。月灣潭 在雙井釣臺之側。有黃庭堅鐫「明月灣」 三字。

犀津潭 在州西五里,一名「西津。」 每月夜風靜,光景湛然。又雲壁間有白石,狀若月夜倒影於水,過客疑以為寶,盜鑿而去,自是影滅,惟餘穴尚存。

層潭 在州西三十三里崇鄉四十八都。神潭 在州西二十五里崇鄉五十一都。石池潭 在州西四十里高鄉三十八都。馬祖湖 在州治西三十里崇鄉四十一二都。相傳唐馬祖禪師往黃龍山經此,後人因以為名。一名馬子湖。

馬家洲 在州南一里修水中。舊有山谷祠,文乃翁為記。今洪水衝發,廢。

磨劍池 有二,一在州治東,隔修水一里許。一在州西二十里,相傳許旌陽逐蛟於此。磨劍,泰清:寒溫泉 出黃龍山下,泰清之地相去數尺,一冷一炎,有石亭在其上。

石壁溫泉 在武鄉二十四都。泉出如沸,氣類硫黃,常有霧氣上騰,冬月尤盛。有癬疥者,浴之即愈。《修江八景》,此亦一也。

白沙灣溫泉 在州西南一百四十里武鄉二十四都。其泉湧出如湯,人多以浴疥。

長茅溫泉 在州治東南八十里,安鄉十二都。其泉仰出溪中如湯,砌有石池。

雙井 有二:一在州南三十步,因面山有午水對衝,形家所忌,掘二井以收之。一在州西二十五里,宋黃庭堅故宅之南,溪心有井二,水味絕勝他處。

義井 在州西三百步。其泉清冽,大旱不竭。宋時陳氏八百餘口同爨汲此,故名。。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