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七十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七十六卷目錄
九江府部彙考四
九江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九江府驛遞考
九江府兵制考
九江府物產考
職方典第八百七十六卷
九江府部彙考四
編輯九江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府縣志合載
編輯德化縣
能仁寺 在府治東。舊名承天院。肇自梁武。宋仁宗時,白雲端禪師大開法席。元祐間,有鐵佛乘石船於江上,托夢於寺僧江岸相迎。翌日僧至江岸,果見鐵佛迎寺耑祀。元壬辰兵燬,明洪武十二年重建。弘治二年改今名。崇禎七年,巡道王思任修,里民王少溪捐貲復圮。古巖禪師修天王殿,造圍牆、左右禪房。今府習儀此處。舍利寺 在府治西北。宋建炎二年,太一禪師開創。元壬辰燬,明洪武二年復興。成化四年,僧宗秀復建廊舍,繪塑神像。邑人周慶有記。萬曆間遷於南薰門,明末兵燬。
皇清順治四年,僧脫塵重建。
龍池寺 在府城西門外甘棠湖北,晉慧遠開創,宋紹興重建。元壬辰燬,明洪武十一年復興。寺基為僧典賣殆盡,佛殿僅存。
皇清順治十八年,回祿知府陳謙清復舊址,重建殿。
宇,永為十方叢林,里民盧士明等倡首募修。海天寺 在龍開河岸。明正德間,副使馮顯因其地低窪,築堤建寺。嘉靖間,戶部主事鄒輗建樓於後,扁曰「山水之間。」 今已拆毀,舊址尚存。接眾寺 在府東門外花果園。康熙九年,僧性慧重修。
天池寺 在廬山之巔。上有一池,四時不涸。宋嘉定間開創塔,係韓𠈁胄所造。元壬辰兵燬,明洪武六年復建。太祖因周顛賜《碑記》及銅鐘、象鼓。中大佛三尊。邑民陳廷綱奉造。
霞封寺 ,在天池寺後里許。明初葬赤腳僧肉身於此。今人並寺名呼為「祖師塔。」
東林寺 :在廬山之麓。晉太元九年慧遠開建。宋改為禪寺。紹興間燬,明洪武六年重修。萬曆間,有僧大梆與徒寂融,興造神運殿、淨業堂、禪房。崇禎間,豐城熊水部汝學督關荊州府,造金剛塔殿,送寺奉供。扁曰「以此報本。」
皇清十三年,僧照忍采善募修「五如來殿」司理席教。
事捐俸建。康熙五年,僧宗微等募修「遠公影堂」 ,兵道蔡協吉捐,郡人黃雲師同建。
西林寺 在廬山之麓,晉太元間慧永開建,隋開皇間重修,唐宋尤盛。元壬辰兵燬,明洪武十四年復建,崇禎間建塔。
皇清順治十一年,古嶷禪師開法西林,遂為禪寺。
圓通寺 在廬山石耳峰下,南唐李後主建。元末兵燬,明洪武四年重建。歐陽修過寺,與居訥禪師語達旦,訥為之作「夜話亭。」 今圮。寺內有田。
皇清順治九年,奉巡撫蔡立僧戶,尋廢。康熙十一年,
藩司劉賑荒至郡,復著僧自納,免其里役。竹林寺 在天池之南,有名無寺,惟鐘聲燈影可憑,時或見之。石罅中有「清虛靈臺」 四字,外有「竹林寺」 三字。李夢陽云:「非篆非隸,周顛僊筆也。」 明天啟間,主事王行健父忽見巖上有字跡,筆勢蒼古,眾僧謂在山者亦未嘗見。昔御史桑喬遍覓,總無所睹。
青雲寺 在馬耳峰
上大林寺 ,在廬山之巔,晉創。元末兵燬,明宣德間增修。寺前有「寶樹」 二株,莫紀其年,曲幹垂枝,圓旋如蓋,即秦松漢柏,亦無比奇。一為傴僧伐賣,與主事劉芳聲作秘器,載之南下,是可恨也。
中大林寺 在廬山錦澗橋北,晉慧遠創。明洪武十五年重建。弘治間,僧明旵修。
下大林寺 在廬山錦澗橋西,唐太和間建,明宣德八年重建。成化間僧性釗募修。
上崇福寺 ,在講經臺下,晉慧遠開創。明弘治間,僧性端修。
下崇福寺 在講經臺下。宋元豐開創,元兵燬,明宣德間重建。
上化成寺 ,在講經臺下,晉慧遠建。
中化成寺 在香爐峰右,隋開皇建。
下化成寺 ,在香爐峰下,晉建元末燬,明成化
間重建
黃龍寺 ,在廬山之中。明初僧了堂重建,以黃龍潭得名。萬曆蕭皇太后賜藏經四十一函,並舊刻藏經六百三十七函,頒布本寺珍藏。金竹坪寺 ,在黃龍山南,一名「千佛寺。」 明萬曆七年開建,僧續芳增創。明皇太后致香滲金佛像,本寺奉供。
仰天坪寺 極廬山之巔,明萬曆間建,慈度重興。
小天池法海寺 ,明無染和尚建,有銅鑄《萬佛寶塔》,自滇中來者。
興隆寺 ,在雙劍峰下,宋紹興間,僧質曇開建。「下龍門寺 」 ,在雙劍峰下,白雲端祖師所居,今僧慈力「茅庵」 ,即其址也。
臥雲寺 在烏龍潭下,元僧東巖復創。宋時有僧朝太宗勘之曰:「朕聞臥雲深處不朝天。」 僧無語。
天花寺 在廬山麓,晉慧遠建。
雲溪寺 ,在石鏡峰下,宋建,明永樂間復興。龍泉寺 ,在仁貴鄉山麓,晉慧遠建,元燬,明洪武初僧祖觀重建。有方竹,傳自遠公手植。仁壽寺 ,在仁貴鄉山麓,晉時建。
馬祖寺 ,在仁壽寺上,唐道一禪師開建。內有石洞、小靜室。
香積寺 ,在馬祖寺下,景超禪師建,僧曇石復修。
清泉寺 在仁貴鄉。山麓。有清泉,因名。晉慧遠開創,元燬於兵。
皇清順治四年,僧《願惟》重建。
白泉寺 ,在大孤塘,有白泉井,因名。舊圮僧柴立復建。順治間,老僧妙光日誦《法華經》,誓焚頂踵。忽一日,積薪舉火,念佛不輟,西向端坐而逝。眾驚為神異,建塔於此。
報國寺 在甘泉鄉山麓。元至正間開創。
皇清順治初,僧容谷重建。
月輪寺 唐開元創
皇清順治初,行僧普光重建。
定明寺 晉慧遠創,明宣德間復興。
尊勝寺 在仁貴鄉。南唐創。元兵燬,明洪武十一年,僧道本重興。
觀音寺 :在仁貴鄉,晉慧遠創。明永樂二十年復建。
皇清順治間,僧瑞一重興。
廣仁寺 在仙居鄉,唐時建,明永樂間復興。多佛寺 ,在仙居鄉,晉慧持建,明正統復興。宋王梅溪有詩存壁間。
圓覺寺 在仙居鄉,晉慧遠建,宋學士李述祖重建。明洪武八年又建。
隆教寺 在白鶴鄉,去府治西南三十里。宋紹興間建,元至正重建。
龍泉寺 ,在赤松丁家山,明萬曆間,僧月空建。覺明寺 ,在南昌鄉,東晉建,元兵燬,明洪武初復興。
勝果寺 在南昌鄉,晉太元開建。
皇清順治初,百丈宗遠禪師披染於此,塔寺荒廢,為
之重興
妙因寺 在楚城鄉,唐乾德間創,明永樂二十年復興。
法興寺 在楚城鄉,宋寶慶間創,元燬,明永樂間復建。
皇清順治十四年,僧《四印》重修。
毘盧寺 在楚城鄉,唐乾德間建,明洪武初復興。
高良寺 在白鶴鄉,晉慧持建,明洪武間復建。江磯寺 在府北三十里崇德鋪,晉建,元末燬,今復建。
雲溪寺 ,在江北。康熙九年,鈔關某捐貲重建,住持僧定惠修。
佛母寺 在江北,去治三十里。唐貞觀間開創,元燬。明洪武五年,僧繼淳重修。有古木,枝蔭畝地。
「馬尾水」 九峰寺 明正德二年,僧東明重建。龍井寺 ,在江北,明末兵燬。
皇清順治十四年,行僧輝志重建。
饒益寺 元時僧建
興隆庵 在龍開河浮橋南岸。明初建,後為左兵所燬。
皇清順治十七年,行僧了能重建。
一缽庵 在府城山川嶺,前有「關聖殿」 ,宋紹興年創。
皇清順治間,行僧性慧重建彌陀庵 :在府城。乙酉兵燬,康熙元年,僧心堅重建。
德馨庵 在府東北。順治九年,總鎮楊捷鼎建。普潤庵 在府西門外新壩,順治十三年,僧朽木開創,接眾施茶,掘地得一古缽,非石非磁,二龍捧「法王子」 三字。知府江有詩,前後題詠,僧彙為集。庵前有堤,直省通衢。司理胡修築,邑民扈文選捐助。
清溪庵 在石耳峰
法堂庵 在廬山天池寺東。洪武間,赤腳僧立「半雲庵 」 ,明萬曆丙戌建。
紫雲庵 在香爐峰下,舊名「遺愛寺」 ,晉慧遠創。明嘉靖間復興。
《林隱庵 》:在廬山麓,晉時開創。
龍潭庵 在馬耳峰下,宋乾德間建。
千佛庵 在黃龍潭山後,明初建。
皇清順治四年,僧行悟重建。
清虛庵 舊名清虛觀,在錦繡峰下。宋紹興間,皇甫坦居之,高宗改曰庵。庵苦水遠,坦荷鋤斸庵側,應手出泉。德壽聞之,大書「神泉」 二字,鐫之壁上。明末兵燬,僧太科昌遐重修。
三聚庵 在黃龍潭。順治二年,僧具性建。定慧庵 ,在雙劍峰下。明初,赤腳僧居之。萬曆間,景天復建。今道彰、本湛重興。
蓮花峰庵 在廬山之巔。晉董奉修煉處。明洪武初,天眼居之。
皇清順治間,融成禪師復建。
圭璧庵 在蓮花峰下。明洪武初,徐道人寓此。
皇清順治間,道宗禪師復修。
錦繡庵 與蓮圭二庵相連,明初周顛寓此。水天庵 在龍門口白蓮石下,後有石崖,明初懶道人居之。上刻「古蹟,龍門第一關。」
皇清順治四年,行僧元徵開建。
宿雲庵 距黃龍寺里許,明憨宗所創,有景四:「羅漢臺」 、「飛魚石」 、「煙蘿逕」 、「度僊橋。」
朝陽庵 在圭壁山下。晉太元間刱。明洪武間,僧廣順復興。
掬水庵 在雙劍峰下。順治間,湛然開建。「石門庵 」 ,在廬山麓,僧繼先建。
高阜庵 在蓮花峰下。晉太元開創,元燬。明正德間,僧行澍等募重修。
般若庵 明萬曆間,僧性愚建。
寶積庵 在吳障山麓,宋紹興間建,元燬。明正德間,僧行湧重修。內有《白果樹》一株,大十圍,傳植自宋時。
《青隱庵 》:「順治十四年,僧太思建。」
青龍庵 在江北,去治二十里。
保慶庵 在江北二十里,後兵燬。順治間,僧通德建。
吉祥庵 :「在府治前」 ,僧次佩建。
迎仙院 在蓮花洞側,道士楊仁建。
火蓮院 在天池寺西三里,古拙禪師道場。東晉遠公註《涅槃經》,擲筆於此,又曰「擲筆精舍。」 萬壽宮 在府治南。明洪武間創。永樂間,以舊址狹隘,遷於宮之北,為道紀司。里人陳廷綱塑元帝金身。
太平宮 在城南三十里廬山之北。唐開元建立,扁曰「九天採訪祠。」 南唐更為通元府。宋宣和改為太平興國宮。元壬辰兵燬。明洪武二年,道士江梅高復興。然具體而已。
延生閣 在預備倉巷五顯祠後。黃給諫幼從大父祠中授讀。後官給諫,築閣於後,請名僧梵唄為祝之所。今尚存。
壽聖觀 在府西。宋慶元間建。寧宗親書「洞庭順利之祠」 ,嘉定間,書「壽聖觀」 三大字賜之。蓋真人修行,符水濟人之處。明萬曆辛亥年,鈔關楊鍾瑩建通天樓。
太乙觀 又名祥符觀,在雙劍峰下。董奉種杏在此,有石鐫「禹園」 二字。
廣福觀 ,去西林寺一里許。
蓮花庵 ,在天池寺左十里許,僧自適重建。後有堂,題「南山小隱。」 為郡紳黃給諫築。
別有庵 ,在蓮花洞白龍潭內。明黃給諫建,築「繡谷道光庵 。」 明天啟七年三如禪師建「靜因庵 」 ,順治十五年僧瑞一募建。
著竹庵 在瘦馬嶺,唐建。
筏喻庵 在龍開河西岸。康熙初年,江庵主創建。
映月庵 舊在官牌北岸。康熙十二年,僧隱修移建小江街口。
水雲庵 「在江岸,去治十八里。」 僧行微建。
菉猗庵 在天花井西,康熙十六年,劉郎英建。「妙高庵 」 ,在仁貴鄉西去治十里。康熙初,居士宋恆甫建。
《勝》正覺庵 在瘦馬嶺上。明僧德生建。
白蓮庵 「明初僧建。」
靈濟庵 昔靈濟祖師於此晏坐,愛其山水幽秀,土人以其有道行,遂醵金建庵塑像,即以「靈濟」 名之。
德安縣
無相寺 在縣治南。唐大中四年創,今廢,惟塔存焉。
普勳寺 在縣西一里。唐天祐間創,元末兵燬,明朝復興,本縣習儀在焉。
羅漢寺 在縣南二里羅漢橋西。偽吳順義元年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為淨土院。初名「歸宗羅漢院。」 元壬辰兵燬,明成化間重建。
陽居寺 在縣治南十里,名博陽川。廣賀屠等十人修道,相傳俱仙,立陽居廟,九僊並坐,遺一人坐山,名曰「墮郎。」 元壬辰兵燬,明成化年重修。有敷源泉、洗馬池。
無垢寺 在縣北二十里,地名高塘坂。唐咸通三年建。宋治平二年改為「無垢院。」 元兵燬,明成化間重建。
甘露寺 在縣西二十里。元壬辰兵燬,明天順間重建。
萬安寺 在縣西三十里。唐太和元年建,明永樂間重建。
開花寺 在明山之南,縣西四十里。南唐保大間建,明永樂間重建。
積慶寺 地名「山市」 ,南唐保大二年建,明洪武間重建。
悟真寺 在縣西六十里,地名梅家壟。唐大中元年建,明弘治間重建。
永清寺 地名「石潭村」 ,唐大中八年建,明弘治間重建。
芙蓉寺 在縣西北四十里。唐咸通二年建,宋改為「法慈院。」 明正統間重建。
法安寺 在縣北四十里。唐大中二年印齋和尚建,宋大中祥符改今額。明天順間重建。精進寺 在縣北三十里。偽吳順義七年建,明正統間重建。
安福寺 ,在縣西北一百一十里。南唐保大二年建,初名「安吉院」 ,宋改名為「安福寺。」
布金寺 在縣西北一百一十里。宋建隆二年建,初名「寶花院。」 治平三年改為「布金院。」 明永樂初重建。
普巖寺 在縣北一百里。南唐保大二年建。初名「清林院」 ,宋改為「普禪院」 ,明永樂間重建。大明寺 地名新田坂。唐大中元年興建。廣修寺 在縣治北六十里。南唐保大二年建。心佛寺 在縣北二里許,倒壞無餘。康熙元年僧恆修募化重建。
朝天寺 去縣一百里,地名「道顏山。」 明初,僧瑞庵建。
皇清順治九年,僧了悟禪師前後重建。
普靈寺 在縣西五十里,地名西坑壟。明洪武間建。崇禎年間,僧智識復創前殿。
天興寺 在縣北六十里,地名「荒王」 ,明洪武間建。
皇清順治年間,僧成滿重修。
金盆寺 在東鄉,離縣六十里。秦山之巔有方池數畝,四季不竭,山下居民賴以蔭注。半山有下馬臺,俗傳秦王過此,故名。
地藏王閣 在縣西半里許。
智惠院 在大河東,即儒學舊基。明嘉靖二十三年,生員胡光時等具呈本府,申請撫按,田地糧差俱入儒學收管。
三官殿 ,在河東縣南一里。
寶積寺 在縣西北九十里。唐大中元年建,明正統間重建。
靈真觀 在縣治西一里義豐山下。偽吳順義七年建,元末兵燬。明正德間,南昌衛軍士王必政鼎建。邑之。寺觀完美,無逾此者。
洞霄觀 在縣北四十里。宋元徽元年建。元兵燬,正統間重建。
玉清觀 在敷陽上鄉玉清山之巔。宋慶曆間建。元壬辰兵燬,明正統間重建。
岷山觀 在敷陽上鄉史君山之巔。宋元祐間立,元兵燬,明正統間重建。
白藤觀 在敷陽下鄉,唐咸通五年建。
金庭山元陽觀 去縣三十五里,宋慶曆間建。
崑崙山元陽觀 在新興上鄉,宋嘉泰三年建。元兵燬,明永樂間重建。
瑞昌縣
東山寺 :在縣治東北。宋祥符間創。明封君余有慶捐資重建。本縣習儀於此。
利澤寺 在金城鄉,晉太元間建。
烏竹寺 在甘露鄉,宋慶曆間建。元末兵後,荊棘草樹蓊鬱,不知中有寺也。至明萬曆,土人伐薪,始窺見佛羅漢像,古甚,祈求甚驗,乃漸新之。雙泉寺 在甘露鄉。宋慶曆四年間建,明永樂十四年復興。
普澤寺 在歸義鄉武山下,晉建。
南禪寺 在安泰鄉。宋慶曆五年建,後燬。明崇禎時,邑人潘某重建。
淨明寺 在安泰鄉洪山。宋淳熙時建,明永樂初重修。
四峰寺 在安泰鄉,宋元祐間建。
寶林寺 ,在歸義鄉赤山坂,宋天聖間建。白水寺 ,在歸義鄉,晉時建。
著竹寺 在歸義鄉,晉時建。
水陸寺 在歸義鄉寶峰山,元至正間建。良田寺 在清湓鄉,宋淳熙間建。
檗禪寺 ,在黃茅山麓。棟柱窗櫺,無一非石。雕鏤精巧,丹雘輝煌。舊名「北禪」 ,雲居晦山禪師有詩題壁,重訂今名。
梵羅寺 在九都,芒種泉古洞之東。
禪嶺寺 在九都。三眼禪師道場,久廢。康熙初,僧印聞重建。
金盆寺 ,去縣三十里,在泰山之嶺,喬松疏竹間坐望匡廬,長江
靈隱寺 在王仙鄉南流坂,宋乾德間建。泉坑寺 在王仙鄉書堂山下。宋慶曆年間創建。
赤巖寺 在王仙鄉
劉城寺 在洪陽上鄉
上泉寺 去縣西一百里。宋乾德間建,明洪武間重修。
崇真寺 在洪陽下鄉,去縣八十里許。明洪武間重建。
多福寺 在甘露鄉下巢湖。元末兵燬,明洪武間重修。
普濟寺 在甘露鄉之下巢湖,去縣三十里。創自東晉。元末兵燬。明洪武間,僧碧弘鼎建。弘治間僧智春重修。有田若干。萬曆三十三年,經官查明。
大安寺 在金城鄉,去荷塘廟後三百步,經龍水蕩決,遺址久成莽墟矣。
玉清觀 在縣西四十里,南唐中建,觀有徐鉉碑。
「廣福玉隆觀 」 ,在縣西北之蘇山,即蘇耽得道之處也。
石頭庵 在歸義鄉之烏岡山。山險而衝,行者苦之。康熙十一年,大山居士結屋其間,招行僧以水火接待勞人。庵踞群石中,巑岏錯繡,碁布星羅,雜以梅香竹韻,坐對悠然。
昇龍觀 在縣治南半里真武觀,棟蟠二龍,一日忽不見。夜半殿角有聲,如風雨驟至,翌日龍還如故。有藻荇在鱗甲間,故名「昇龍。」
石山觀 在仙泰鄉,去縣治西十里。有讀書精舍。
湖口縣
上鐘山觀音巖寺 在縣南。唐咸通元年僧雪峰創院,名崇壽。宋隆興以來傾圮,僧守端重建,改今額。元至正二十三年八月初八日,明太祖駐師南湖嘴,征陳友諒,幸本寺,御書「濟巖」 二字。下鐘山觀音巖寺 在縣北。唐龍紀元年間創院名寶鍾。宋嘉祐間佛印重修,改今額。元末兵燬,明洪武二十五年重建。
吉祥寺 在縣治南三十里。元至正間,雪庵建。明洪武間重建。
三學寺 在彭澤鄉。晉陶靖節為邑令時,嘗與陸修靜、周續之三人論義於此,因名。唐天祐間,僧長慶於故址建寺,改今名。明洪武間重建。無相寺 在縣治東北二十里。
治平寺 在黃茅潭界,後晉天福間創,明永樂間重修。
蓮花寺 去縣東五十里。晉太元十二年,慧遠創。元兵燬,明洪武六年復葺。今廢址見存。海清寺 ,在上鐘山側。順治二年火於兵。康熙六年撫部院董捐貲鼎建。郡人文德翼有《記》。龍華寺 ,在縣東北二里許。明崇禎間,邑人鄒
逢吉重修
皇清康熙間,圮參將王之任、守備宋善猷等捐《貲鼎》
建
陪湖寺 在縣東四里許。南唐建,明成化元年重修。
庵蓬寺 在花尖山,唐西峰禪師建,明洪武二十三年重修。
莫櫟寺 在酬山,元至正中建,明成化三年重建。萬曆中,邑人御史張道創。
龍福寺 ,在梧桐嶺,唐創,明正統元年重修。飛鳳寺 ,在西山,宋建隆二年創,明嘉靖三十七年重修。
長安寺 在皂湖
寶馱寺 在《鞋山》之巔。
迎僊寺 在武山
真如寺 在縣東,又名「中寺。」 唐天復二年創,元兵燬。今儒學是其故地。
壽寧寺 :在分水嶺,舊名壽寧宮。旁有古墓四,石柱猶存,不知為何代塚。「壽寧庵」 之名,或以此歟。康熙九年,僧《圓柘》糾社民重建。
僊真庵 :在龍潭山之頂。庵前龍潭有水,四季不涸。
真君庵 在老臺山
白雲洞庵 在武山頂。山環蒼翠,一竅通天。相傳,覺顯修行始此。舊無建豎,明崇禎十一年,僧贊虛創庵亭於洞內外。
澹庵 宋王楓林結廬於此,取胡澹庵上高宗書楷寫壁間,因名。明崇禎庚午,王氏子姓葺而新之,舉人王必逑構書室其側。
金臺庵 在下鐘山石巖上。明萬曆中,僧智愚建。俯臨大江,竹徑盤曲,為鐘山絕勝處。今毀。「地藏殿 」 、「下鐘巖」 、「松壽山」 俱有,並係古蹟。順治中修。
行宮殿 「東嶽行宮」 在迎春門外,明萬曆十一年重建。
石佛樓 在下鐘巖。有石佛三座,係唐時像,故名。
觀音樓 在下鐘山之陽,原名「聽石樓。」 順治二年兵燬,僅存數柱。十三年,巡撫部院蔡士英、兵部郎中陳謙、九江總鎮楊捷、南湖營都司孫承乾等捐貲重建。
觀音閣 在柘磯,古蛇影寺。明萬曆十年,朱玉蓮同胡國清、李廷相、呂欽、趙思槐等建。
觀音龕 在上鐘巖右壁間。明萬曆間,稅監李道建。
皇清順治中,巡檢王澤遠修。康熙二年,參將王之任。
等僧真木《擴基增修》。
彭澤縣
普明寺 在縣西鳳凰山下,宋紹興間建,明洪武間重建。
安禪寺 在新興鄉。漢永平間,僧祖印創,明洪武九年重建。
上廣福寺 在五柳鄉。唐永淳元年僧雲溪建,明洪武間重建。
下廣福寺 在新興鄉。唐永淳間建,今廢。興善寺 在新興鄉。唐永淳元年建,明洪武間重建。
崇梵寺 在新興鄉。宋隆興間創,明洪武間重建。
寶林寺 在新興鄉。唐永淳元年創,明洪武間重建。
清涼寺 在太平鄉馬當山。元泰定間創,明洪武二年重建。
法通寺 在新興鄉。元至正間建,明重建。集福寺 在太平鄉。唐永淳間建,明洪武間復興。
妙智寺 在建安鄉。元至正間,僧沈覺顯建。明天順間復興。
真如寺 在建安鄉。元皇慶初建,明天順間重建。
銅鈴寺 在建安鄉,唐元和間創,明洪武初重建。
石壁鳴山庵 在橫山南,去縣南四十里。峰林山勝蹟庵 在縣治東三十里。
集福庵 在縣治東三里。
慈善庵 在峽山嶺下
洞巖庵 在巖山洞之右。
「淨居庵 」 在浩山絕頂。
《西山庵 》在陶王山頂。
鳴山庵 在小鳴山
寶華庵 「在武山麓。」
甘露庵 在建安鄉,縣南八十里。
萬壽庵 在建安鄉萬壽山岑。
通山庵 在建安鄉
潺河山庵 在建安鄉二十都。
獅子庵 在新興鄉雷公尖山之頂。
仙真巖庵 在玉壺洞下。
福勝庵 在新興鄉十二都大沖山頂。
《竹林山庵 》在建安鄉童家山。
鷹窠庵 在古樓潭山
王母尖庵 在九都大郎村。
電母尖庵 在九都兒女橋山頂。
大山頂庵 在新興鄉十二都。
大鳴山庵 在新興鄉二十都。
五龍庵 在太平鄉九都。
道觀庵 在新興鄉十二都。
觀莊庵 在建安鄉官步坂左。宿雲庵 舊縣塘沖山。康熙戊午,僧九皋重建。興隆庵 ,在城南里許石峰嶺。官山僧願成募修眾僧塔。
大王廟 在磨盤洲
金龍庵 在沙灣
九江府驛遞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德化縣
府總鋪 「在郡治前,右去二十步許。」
石塘鋪 在城南十里
妙智鋪 在城南二十里。
太平鋪 在城南三十里。
南昌鋪 在城南四十里。
義門鋪 在城南五十里,至通遠驛。
青居鋪 在城南六十里。
柏山鋪 在城南七十里。
公祖鋪 在城南八十里。右南鋪八通德安縣。丁田鋪 ,在城西五十里。
朗山鋪 在城西七十里。
高良鋪 在城西八十里。
新塘鋪 在城西九十里。
茂溪鋪 在城西一百里。右西鋪五,通瑞昌縣。安仁鋪 在城北十五里。
崇德鋪 在城北三十里。
傳政鋪 在城北四十里。右北鋪三通湖口縣。共鋪兵五十四名。
德安縣
總鋪 在縣南二十步。向為民居。嘉靖間,知縣李萱查出重建。
陽居鋪 在縣南十里
米嶺鋪 在縣南二十里。以上二鋪,往建昌路。泗溪鋪 ,在縣北十里。
黃登鋪 在縣北二十里。舊名黃埇鋪,在西大路黃埇坂。嘉靖間,以西路遶曲,改遷高塘坂。林青鋪 在縣北三十里。舊在林青坂,今改遷馬回嶺。以上三鋪,北通九江。
橫橋鋪 在縣東十里,通星子縣。明嘉靖二十七年,知縣蔡元偉重建。而「林青」 一鋪與德化交界,上司多此暫憩,尤完美焉。
瑞昌縣
總鋪 在縣東,正屋三間。舊在縣前。弘治間,知縣潘曰厚因推官吳經改為府館,遷於縣左。正德間,以其地為「旌善亭」 ,遷建於今地。
亭子鋪 在縣西一十里。正屋三間,東西房各三間,郵亭一所,門一座,繚以垣牆。其驛亭今俱廢。
金谿鋪 在縣治西二十里。
甯公鋪 在縣治西三十里。
松山鋪 在縣治西四十里。並上二鋪各正房,東西房各三間,郵亭一所,門一座。俱正德六年修。
安城鋪 去縣東十五里,房舍久已廢毀。濯纓鋪 去縣東二十里。
洗心鋪 去縣東三十里。中館一所,廳三間。隆慶元年,知縣劉儲建。
湖口縣
總鋪 在縣治前二十步。明洪武五年,知縣趙祥建。嘉靖、崇禎間,知縣沈詔、陳文德修。
皇清順治二年,兵燬,知縣黃基昌重建。
山口市鋪 去縣五里
新安鋪 去縣東十五里。
石澗鋪 ,去縣東三十里。以上三鋪通彭澤縣。蘇觀鋪 ,去縣十里。
曹軍橋鋪 去縣二十里。
文橋鋪 去縣二十里
五里鋪 ,去縣四十里。以上四鋪,通饒州府都昌縣併山口市,俱天啟二年增設。
彭澤縣
總鋪 在縣前
白楊鋪 在縣南十里
新橋鋪 在縣南二十里。
青山鋪 在縣南三十里。
太平鋪 在縣南四十里。以上通湖口縣。新興鋪 ,在縣北十里。
洪山鋪 在縣北二十里。
走馬鋪 在縣北三十里。以上通東流縣。按《通志》驛站項下,除順治十四年、康熙八年裁減外,
原額《連受》協走遞人夫六百三十五名,通遠驛夫一百一十九名,協濟團山驛夫二名,差馬二百一十匹半,通遠驛馬三十匹,協濟團山驛馬四匹半。原編《驛站》各款,共銀二萬二千七百二十六兩六錢六分五釐六毫四絲一忽六微。內已復存設支解銀一萬八千一百八十一兩三錢三分二釐五毫一絲三忽二微八纖。見候復還補足原額銀四千五百四十五兩三錢三分三釐一毫二絲八忽三微二纖。
九江府兵制考 通志
編輯本府
九江營 ,駐防九江府,原額經制副「將一員,守備二員,千總四員,把總八員,馬步戰守兵丁一千七百名,今止留馬步戰守兵丁八百名。」 南湖營 ,駐防湖縣,原額「經制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步戰守兵八百二十六名,今止留步戰守兵四百名。」
九江府物產考 府志
編輯榖屬
蚤穀 、白穀 、紅穀。
晚稻 、烏穀 、芒穀
糯、穀 、麥 、豆
黍 芝麻
蔬屬
萵苣 性毒,百蟲不敢近。
芹菜 生水澤中,氣馨味美。
茼蒿 :花黃,葉如蒿,初生可食。
《芫荽 一名胡荽》,味香可食。
蘿蔔 :亦有紅、白二種,白者為多耳。
芋 :有泥芋、乾芋二種,一名《蹲䲭。荇 》,黃花,葉似蓴,可菹。
《石耳 可茹,恆生廬山五老峰》之巔,取之甚難。蔞蒿 即蒿之始生者,香美可茹。
芥菜 色青味辣,子可為芥末,又有花芥。馬蘭 亦生德化湖澤中,香美可茹,亦可乾用。茭筍 多生湖澤中。
茄 有紫白二色
瓠 長而瘦曰「瓠」 ,短項而腹大曰「匏。」
蕨 :甘滑而性冷,蓄之可茹。
《蒜 》蒜有分瓣,有獨頭者。
王瓜 先眾瓜而熟,故名。
絲瓜 :味甜而性冷,其長者近三四尺,可食。冬瓜 大者數十斤,經霜色白,可久蓄。
莦瓜 皮青而長,又名曰「越瓜」 ,可鹽、可醬、可糖。西瓜 解暑,止煩渴。九江近多種之。
蔥 大者為「蘆蔥」 ,次小者為「湯蔥。」
韭 :《說文》曰:「一種而久者,故謂之韭。」
筍 竹萌也
蘆筍 :即蘆之始生者。
果屬
桃 有「胭脂桃」 、粉桃、冬桃。
梅 味酸,大者為「杏梅。」
《李 》臍深而大,色紅黃者,可食。
杏 色紅而大者可食,小而黃者微酸。
棗 八月熟,味甘可食。
柿 有大稜,牛乳柿等名。小而青者不可食。枇杷 色黃如金,味美核大。
榧子 :形如橄欖,肉在殼內。
銀杏 俗名「白果。」 夜間開花,性冷。
石榴 :有紅、白二色,味甘酸。
核桃 一名胡桃。味甘、氣溫。食之令人肥健。櫻桃 為木多蔭,其實先熟甘美。
葡萄 味甘。有色白而實小者,曰「水晶葡萄。」 柑 類橘,圓大倍之,有「鄒皮」 、「獅頭」 、「蜜團」 等名。橙 大而香者佳,皮可蜜煎。
橘 似柑而小,有金橘、蜜橘等名。
栗 味鹹,氣寒。主益氣,厚腸胃。
梨 有數種,香水梨為佳。
蓮 青紅白三種
菱 種有二:野生者小;家種者青而大。
芡 一名「雞頭」 ,葉似荷。
荸薺 生水田中,味香甘,其性潰銅。
苦株 :實小而圓,味苦澀,亦可作粉。
竹屬
貓竹 :大者如椽,筍可食。
筀竹 可製器用
苦竹 節疏體勁,可備擊刺。
《水竹 》:體柔,可為束縛。
筋竹 :其大次於貓竹。
箭竹 :節疏肉厚,可為矢幹。
叢竹 夏月始筍,不可食,叢生茂密。
紫竹 皮紫,其大經寸。
《斑竹 》古傳湘妃灑淚成痕。
墨竹 瑞昌特產。蘇軾謫黃州,過瑞邑,援筆賦詩,灑墨於竹而成斑,故潯多斑竹。
木屬
松 耐寒葉,新舊相繼。
柏 :有圓、扁、刺三種,性堅而香。
杉 似松而直
椿 有二種,葉初生而紅多芒者不可食;白色者香美可茹,材堪為棟。
楠 :有水楠、香楠二種。
梓 可作琴瑟
桂 性堅,秋始花,花有白、紅、黃三色。
桐 三種:有「油桐」 ,有「白桐」 ,有「梧桐。」
桑柘 二種相類,可為弓幹,葉可飼蠶。
榆 皮可合香
《槐 虛》星之精,性暢茂多蔭。
楓 :似白楊,有脂而香,經霜色丹。
樟 木香:文理細澤,可鏤器用。
株 材堪作室,江南多尚之。
檀 性堅實,有黃、白二種。
栗 :有麻栗、板栗、尖栗三種。
檜 、柏葉松身,亦物之堅緻者。
《楢 》柔忍有性,可製器用。
楊 有黃、白、青、赤四種。
柳 有垂柳如絲,長四五尺。
楮 皮可造《紙。實》堪入藥。
冬青 :一名「蠟樹」 ,經霜不變。
棕櫚 :葉如扇,《皮中綸繩》之用。
桕 :木堅而葉厚,子經霜綻白者,可壓油,花屬。
牡丹 花之富貴者,有淺紅、深紅、微白、純白。芍藥 榮於仲春,花於孟夏,亦花之富者。金鳳 一名「鳳僊」 ,有紅、白、紫數色。
葵 有白、紅、黃三色。
雞冠 :有紅、白、長、短四種,花如雞冠。
鶴頂紅 一莖挺生,花開如鶴頂,鮮紅可愛。石竹 葉小如竹,花色紅麗。
海棠 :一名「棣棠」 ,色黃繁衍。
山茶 有野產,有家種色紅。
木樨 即桂
薔薇 ,蔓生,有刺,花有深紅、淺紅、純白三色。荼蘼 葉似棣棠而大,花白而香。
《玉簪 》以形似名,色白可愛。
木槿 一名「佛桑」 ,有紅、白、紫數色。
《紫荊 花》,開無葉,色紅滿樹。
瑞香 ,葉如桃,花附葉間,森然如粟,色紅而香。《諼草 諼》者,忘也,食之可以忘憂。
芙蓉 :一名「拒霜。」 色紅而艷。
蘭 一幹一花而香有餘者曰「蘭」 ,一幹數花而香不足者曰「蕙。」
茉莉 性畏寒,花香而清。
菊 種色甚多
映山紅 ,野生二月開之,遍山色紅。
剪裙羅 ,色紅,花瓣如剪就者。
夜落金 ,其高尺許,花紅而小,朝開夕落,故名。草屬。
莎 其根即「香附草。」
茅 :叢生如禾,可為覆蓋。《詩》雲「晝爾於茅」 是也。蓼 在陸為荼,在水為蓼。
蘆葦 一名「萑葦。」 大者曰「蘆」 ,小者曰葦。
蘋 生水上芳,潔可羞神明。
虎鬚 即小菖蒲,狀如虎鬚,故名。
芝 氣化而生
《蒿 蒿》,草之高者也。
芭蕉 大葉叢生
《芒 》似茅而大,可索,亦可以為履。
萍 柳絮入水而生,浮無定在。
羽屬
雞 其類不一,烏骨、白羽者,宜入藥。
鵝 一名家鴈。《食物本草》云:「白者善,蒼者發病。」 鴨 ,水禽,一名鶩,一名舒鳧,種自淮者。大鶯 即倉庚也,一名黃鸝,其色釐黑而黃。杜鵑 一名子規,其聲淒切,無間晝夜。
雉 一名翟,一名翬,漢避呂后諱,改呼「野雞。」 鸛 狀如鶴,清濁則有間矣。
鷹 《鷙鳥》一曰鷞鳩」 ,一名征鳴,齊人謂之「《擊征。鴈 》大者曰「鴻」 ,小者曰鴈。
鳧 水鳥如鴨者
烏鴉 不祥之物,其聲人所厭聞。
鷂 :似鷹而小,亦速疾。
燕 一名鳦,應社南北巢於室廬。
鳩 俗呼斑鳩,項背俱有斑點如珠。
鴿 狀類斑鳩,名色不一,亦家禽耳。
《鴛鴦 匹鳥失其一》,不食而死。
《鶺鴒 》水鳥,飛則鳴,行則搖。
《鸕鶿 》嘴曲如鉤,食魚。
鷺 一名「春鋤」 ,白色,頭上有絲,善捕魚。
鸇 ,食雀之鳥。《孟子》曰:「為叢毆。」 雀者,鸇也。鷗 ,水鳥,生江湖,似鴿,小而群飛。
鷴 色白尾長
《喜鵲 》「俯鳴則陰,仰鳴則晴。」
山鵲 似鵲而有文,尾長,嘴腳赤。
白頭翁 :形小而頂白。
練鵲 ,色白,尾修頭,有長羽。
䲭梟 ,惡鳥,攫鳥子而食者,聲惡,肉美可作羹。䳺鶉 ,色黃赤,夏出秋藏,飛必附草。竹雞 似雞而小,棲竹間。
伯勞 一名「鵙」 ,五月鳴,應陰氣也。
百舌 宛囀多音,即布糓,毛屬。
《山牛 》一名「兕」 ,重千斤,一角,青色,其皮堅厚,可以製鎧。
野豬 形類家畜而小,腳長牙利,人不敢近。一種名「毫豬」 ,有箭,怒則奮以射人,可為簪。
獐 一名麇,鹿屬,無角,生陂澤中,牙而不能噬。麂 ,獐類,大者為獐,小者為麂。
《鹿 》:鹿性警防,分背而食,以備害愛。其類發於天性。
《兔 》,月之精,視月而孕,口吐而生。性陰狡虎 ,西方猛獸,善搏噬。
豹 小於虎,毛黃,身似狗,而尾長頰白,高前廣後,而文黑如錢。
狐狸 性多疑,邪媚之獸。
猴 一名「猱。」 性善升木。
獺 似狐而小,青黑色,膚如伏翼。陸居食魚。《月令》云:「孟春獺祭魚,然後漁人入澤梁。」
鱗屬
鯉 魚之貴者
魴 身廣而薄,即今之「鱗魚」 也。
鰱 身扁小而鱗細
鱅 狀似鰱,首大尾小,為稍異耳。鱣 ,俗名「黃魚」 ,似龍,黃色,銳頭,口在頷下,背上,腹下皆有甲,大者千餘斤,可作醢。
鮪 俗名鱘魚,似鱣而小,色青黑。
鱖 :《赤壁賦》云:「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 ,即此。鯽 體促,腹大而脊隆,味肥美。
鱤 身厚而長,背青腹白,巨口食魚。鯮 ,身似鱤,尖銳。鱨 燕頭魚身頰、骨正黃,魚之有力解飛者。鮰 似鱨而大,白無鱗,味肥美。鯶 一名「鯇魚」 ,身厚而圓,有青白二色。鱒 似鱨而鱗細,赤眼,好獨行,字從「鱒」 以此。鰣 形似白鰱。仲夏出。魚之極美者,多出彭澤。鮆刀魚 ,味美多剌。楊花飛始出。
河豚 形似鱨而大,無頰骨,子有毒,肉極美。鰷 形狹而長若條然,故名。
鱔 類蛇而無鱗,可治瘵。
鰻 似鱔而大,青色白腹亦無鱗,俗呼為「白鱔。」 鰍鯰 大首方口,背青黑,無鱗,多涎,別名「鯷魚。」 鱯 ,似鯰而大,色白。白魚 色白,巨口,形扁狹而長。
蝦 :體曲而多鬚,湖澤中有之。
鼉 ,一名「土龍」 ,鱗甲黑色,性嗜睡,目睛常閉,能吐霧致雨,善頹岸橫飛,聲如鼓。
川山甲 ,色烏而有鱗,伏土中,食蟻,可入藥介屬。
龜 行氣導,引善久藏,性靈可卜。
鱉 :形小而白,俗名「團魚。」
黿 鱉之大者
《蟹 經霜後》團,多黃,味尤美。
蚌 雀鴿所化,故久者能生珠,專一於陰也。螺 湖澤溪港中多有之。性冷,無毒,可食。蟲屬。
蠶 ,陽物,惡水,食而不飲,再蠶,謂之「原蠶蜂 」 ,有土蜂、蜜蜂等名。
蟻 亦有君臣之義
蝦䗫 :一名蛙,有黃黑二色。田雞 似蝦䗫而小,色青可食蚯蚓 。無心之蟲,《一名曲蟺,一名土龍》。
蜈蚣 生卑濕處
蠅 好交前,足有絞繩之象,故字從「蠅。」
蜘蛛 結絲,以網飛蟲。
蠨蛸 ,今小蜘蛛,長絲者亦布網。
《蝶 》有純白、純黃,五彩三樣色。
蛾 繭而出者曰「蠶蛾」 ,夜拂燈者曰「飛蛾」 ,一名「慕光蟲。」 謂不安其昧而樂其明者也。
螢 夜飛腹下,有光而明。
蚊 長喙如針,善螫,性畏煙,以艾燻之即潰。蜻蜓 六足四翼,其翅輕薄如蟬。
《鼠 》,物之害人者,有齒無牙,能穿墉作穴。蜉,蝣 ,渠略也。
蟬 :一名「蜩」 ,一名螗。
《蜾蠃 》即今「細腰土蜂。」
蠓 ,小蟲似蝸亂飛者,一名「醯雞。」
《螳螂 》色青而形瘦。
《蝙蝠 》:鼠之有翼者。
《蟋蟀 》,似蝗而小,正黑,光澤如漆。
蚱蜢 ,蝗屬,青色,長股,疊翅,即螽斯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