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911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十二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十一卷目錄

 袁州府部彙考一

  袁州府建置沿革考

  袁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袁州府星野考

  袁州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九百十一卷

袁州府部彙考一

編輯

袁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編輯

本府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吳地。戰國屬楚,至秦併天下,為九江郡地。漢為豫章郡,統縣十八,宜春其一也。《前漢·地理志注》:「宜春南水東至新淦入湖。」宜春名見於此。後漢因之。吳分豫章、廬陵、長沙立安成郡。晉改宜春為宜陽。避武帝皇太后諱。仍安成郡如故,屬荊州。又分桂陽、武昌、安成三郡,因江水之名,立江州。宋、齊、梁、陳無所更易。隋廢安成,置袁州,因山名也,尋又改州為宜春郡。唐改郡為州,尋又隸江南道,復屬江西道,宜春郡仍改袁州如故。五季時,偽吳、偽唐繼有其地。宋曹彬平江南,得州十九,袁居其一。元為袁州路。明為袁州府,屬江西布政使司。領縣四:

皇清因之,領縣四:

宜春縣:附郭。

西漢屬豫章郡,因縣側有泉,夏冷冬煖,瑩媚如春,飲之宜人,故名。武帝封長沙定王子成為宜春侯,即此地也。新莽改曰「修曉。」 後漢仍如故。晉孝武改曰宜陽。隋復為宜春,建為州。唐分縣為上、中、下,宜春為上縣。宋因之。元屬袁州路。明屬袁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百五十里。

分宜縣

古宜春之安仁鎮。宋雍熙元年,析宜春之神龍、招賢、豐樂、化全、儒林、彰善、挺秀、文標、旌儒、清教十鄉,增置是縣。以其地分自宜春,故曰「分宜。」 元屬袁州路。明屬袁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百八里。

萍鄉縣

楚昭王渡江,獲萍實於此,因名。今縣西有楚昭王廟,北有楚王臺、萍實里接醴陵境,有香水渡,即其地也。漢豫章郡宜春縣北。吳寶鼎二年,置萍鄉縣,屬安成郡。晉、宋、齊因之。隋屬宜春郡。唐屬袁州,為上縣。宋因之。元陞為州。明改為縣。

皇清因之,編戶一百三十里。

萬載縣

三國吳本陽樂縣地,孫權黃武中置。晉太康元年,改為康樂,屬豫章郡。宋因之,為侯國。謝靈運襲封康樂侯,即此地,後廢。唐武德五年,復置陽樂縣,屬靖州。八年州廢,省入高安。五季楊吳分高安四鄉置萬載縣。南唐陞高安為筠州,遂以萬載為筠屬邑。宋開寶八年,割縣隸袁州,復舊名。元屬袁州路。明屬袁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百四里。

袁州府疆域考        府志

編輯

袁州府疆域圖

袁州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臨江府新喻縣界一百五十里。

西至長沙府醴陵縣界一百九十里。

南至吉安府安福縣界六十里。

北至瑞州府上高縣界一百五十里。

東南至吉安府廬陵縣,一百二十里。

東北至瑞州府新昌縣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長沙府攸縣二百五十里。

西北至長沙府瀏陽縣,一百六十里。

自府治「秀江驛」 至「江南江寧府」 二十一驛,計二千六百三十里。至

京師會同館六十八驛,計六千七十里。

東西廣二百九十里,南北袤二百一十里。方一千三百里,水路屈曲,六百六十四里。

宜春縣

宜春,附邑也。東至分宜縣界四十里,以《合山》為界。自界至分宜縣四十里。

西至萍鄉縣界五十里,以《黃廟堂》為界。自界至萍鄉縣九十里。

南至吉安府安福縣界六十里,以「澗富」 嶺為界。自界至安福縣六十里。

北至萬載縣界六十五里,以亂石為界。自界至萬載縣一十五里。

東南至分宜縣界五十五里,以巖塘嶺為界,自界至分宜縣五十里。

東北至萬載縣界八十里,以東山為界。自界至萬載縣一十五里。

西南至吉安府安福縣界六十里,以「雙田」 為界。自界至安福縣二十里。

西北至萍鄉縣界一百二十里,以桐木嶺為界。自界至萍鄉縣一百三十里。

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

分宜縣

府東八十里為「分宜。」 東至臨江府新喻縣界二十里,以鍾山為界,自界至新喻縣五十里。西至宜春縣界四十里,以冰江橋為界,自界至宜春縣四十里。

南至吉安府安福縣界五十里,以《石分驛》為界。自界至安福縣五十里。

北至瑞州府上高縣界一百五里,以梅山為界,自界至上高縣三十五里。

東南至吉安府廬陵縣界五十里,以新屯嶺為界。自界至廬陵縣一百五十里。

東北至臨江府新喻縣界一百里,以櫟頭山為界,自界至新喻縣八十里。

西南至吉安府安福縣界一百里,以「澗富」 嶺為界。自界至安福縣六十里。

西北至宜春縣界九十里,以梁觀村為界。自界至宜春縣六十里。

東西廣六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五里。

萍鄉縣

府西一百四十里為「萍鄉。」 東至宜春縣界九十里,自界至宜春縣五十里。

西至長沙府醴陵縣界六十五里,自界至醴陵縣二十五里。

南至吉安府安福縣界八十里,自界至安福縣三百二十里。

北至宜春縣界一百五十里,自界至宜春縣六十里。

東南至吉安府安福縣界一百一十里,以馬腕石為界。自界至安福縣一百八十里。

東北至宜春縣界九十里,以坑頭嶺為界。自界至宜春縣九十里。

西南至長沙府攸縣界一百一十里,以「雙塘」 為界,自界至攸縣一百六十里。

西北至長沙府醴陵縣界六十里,以踏田為界,自界至醴陵縣三十里。

東西廣一百五十五里,南北袤一百八十里。《萬載縣》:

府北八十里為「萬載。」 東至瑞州府上高縣界一十五里,以櫟頭山為界,自界至上高縣九十里。西至長沙府瀏陽縣界一百三十里,以榬樹嶺為界,自界至瀏陽縣一百二十里。

南至宜春縣界十五里,以《甘泉市》為界。自界至宜春縣六十五里。

北至南昌府分宜縣界一百八十里,以穀皮嶺為界。自界至分宜縣一百八十里。

東南至分宜縣界十五里,以石灰嶺為界。自界至分宜縣一百一十四里。

東北:至瑞州府新昌縣界五十里,以「蓮香嶺」 為

考證

《界》,自界至新昌縣五十里。

西南至宜春縣界九十里,以千秋嶺為界。自界至宜春縣九十里。

西北至長沙府瀏陽縣界一百二十里,以「峰子嶺」 為界,自界至長沙府一百二十里。

東西廣一百四十五里,南北袤二百里。

形勝附

編輯

本府。宜春縣附郭。

袁皓詩。「秀水東奔彭蠡浪。萍川西注洞庭波。」 李問。《仰山賦》。「枕吳頭。壓楚尾 。」 翠疊群峰。迴環千里。

曹叔遠《化成岩贊》「聳拔崢嶸,人文載揚。」

《寰宇記》:「山水秀麗。」

《輿地紀勝》:「江右奧區。」

阮閱《郡城記》:「屏蔽江淮,襟帶湖湘。」

祖無擇《慶豐堂記》:「城郭井邑,在迤邐眾山之間,如圖畫屏障。」

分宜縣

舊《志》:昌山層巒疊翠,袁水西來,折山麓,觸石潀盪,瀉出石硤之間。下為秀江,清源澄澈,縈迴縣前。東有鍾山、仙台,二山對峙,下塹水口。縣北袁嶺,七峰筆卓。水南鈐岡,列嶂屏橫。四山周合,宛若城圍。縣治濱水,形如簰狀。蔣之奇詩云:「分得宜春地,東偏一畫屏。」

萍鄉縣

《舊志》祖楊岐山之脈,蜿蜒起伏,若飛鳳展翼之狀。邑尹鄭強鑿二池以象鳳目。北則楚王台屹立,東則羅霄山昂聳,迎鳳嶺峙於南,金魚洲塞於西。

萬載縣

《舊志》:東接上高,西控衡湘,南距宜春,北抵分宜。石洞、白沙二水自東南合流,以襟帶於左。金鐘、王居洞、嚴田、周陂諸水自西北合流,以環抱於後。重岡疊嶂,巃嵷綿亙,左鵝峰,右鶴嶺屹峙月台、紫蓋奠枕乎前後。

袁州府星野考        府志

編輯

府屬總

《漢書·地理志》:「吳地,斗分野。」

《後漢書天文志》註:「斗第六星,主揚州。」

《費直》云:「斗十度至女五度為星紀,於辰在丑。」 蔡邕云:「斗六度至須女二度謂之星紀,吳越分野。」

豫章入斗十度

《宋史天文志》:「天市垣二十二星,東南各列十一星,其東垣南第六星曰吳越。」

《元史天文志》:「斗四度三十六分六十六秒外,入吳越分,星紀之次。」

《萬載縣志》「按《省志》,江右皆斗分野,當屬吳境」 ,而

《袁志》
載斗六度至須女二度謂之星紀吳越分

編輯

野,又南斗,牽牛,星紀之次,又天市垣二十二星。其東垣南第六星曰「吳越」 ,則萬載之分野,約在鬥牛二星。《筠志》引《晉書》,「隆安四年,太陰犯牽牛」 ,是年水災,其麗牛有驗。萬故筠轄當不甚相遠也。

袁州府山川考一       府志

編輯

本府。宜春縣附郭。

袁山 在府城東北五里。峰巒秀拔。昔高士袁京隱居於此,卒葬其側,故名。有大袁山、小袁山相對。唐人詩:「袁山大小雙螺並,秀水東西一帶橫。」

仰山 在府城南八十里,為府之鎮山。周迴數百里,高聳萬仞,不可登陟,只可仰觀,因名。絕頂名集雲峰。夏雲氣冐其巔,則雨立至,冬微陰即停雪。山下有寺,曰「太平興國禪寺」 及二神廟。舊傳二神捐地與小釋迦結庵於此。山有水分流,會於正廟。

小仰山 在府城南三十里。晉鄧表修煉於此,又號鄧表峰。上有泉壇、石臼、藥竈,又名水晶山。宋蕭炳詩:「萬丈青山插碧天,真人煉藥石依然。功成自此飛昇去,屈指如今八百年。」

蟠龍山 ,在府城南四十里許。自麓至頂凡三十六曲,上有蟠龍寺,唐末南平王鍾傅建,四面

峭壁,湍瀑飛瀉,前有龍關,平挹雲峰。蓋勝境也。王雲。《詩經》:「夏地無暑。未寒泉有冰。」

木平山 在府城南七十里。山有三峰,險峻秀拔。郡守王古禱雨有應,遂名。其中峰曰「妙慶」 ,左曰瑞光,右曰慈雲。又有興化禪寺,寺中有飼龍亭、嘯月亭,景物清絕,不減仰山。宋李沖元詩:「窄逕隨溪轉,懸崖帶蘚斑。」

湖岡山 在府城南十五里,即湖岡臺。晉鄧表故宅。山頂有煉丹臺、養丹池、朝斗石。

震山 在府城東一十里,亦名馬鞍山。下有巖幽深,唐彭雲隱釣於此。寶應中,徵召不就。郡守嘉其行,因名其鄉曰「詔君鄉」 ,巖曰「詔君釣臺。」 盧肇有《震山巖記》。

鵰山 在府城東二十里。高百丈,周回二十里。《坤長》山 在府城西南七里。山自坤方來,連亙甚遠,故名。

望鳳山 :在府城西北七十里。周迴六十里,高三里。中有一峰如鳳,故名。

書堂山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唐盧肇讀書於此。

石屋山 在府城西北二十餘里,洞深百餘丈,有石柱、石鐘、石鼓。

老山 在府城西南六十里,崇高峻拔,山嶺飛瀑,下注清瀝江,北入秀江。

寶山 在府城北六十里。世傳昔有肅禪師過其山,遇訟者,勸之云:「欲出輪迴道,先回自己心。」 訟者以此言為寶,故名。

聳翠峰 在府城西三十里,峻壁孤峙。唐盧肇有詩。

江北嶺 在袁山門外

羊角峰 :在府城東十里,雙聳如羊角,一名「雙箭峰。」

王陂嶺 在府城西四里。舊傳有王者葬此,故曰「王陂。」

神岡嶺 :在府城南門內。出仰山繇此門,故以神名。

白鶴嶺 在府城西三十里。

仙女嶺 在府城西三十五里。地名「清瀝」 ,宋成恭皇后所居。

嚴嶺 在府城北五十里。山勢峭拔,自上而下,有小逕十八折頂,名「仰公山。」 下有小谿,溉田甚廣。

金鐘嶺 :在府城西南十五里。

龍鬐嶺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

雞冠嶺 :在府城北六十里。

花冠嶺 在府城西五里,近化成巖。

獅子嶺 在府城南一里。草木鬱茂,形狀如獅,故名。

黃牛嶺 在府城秀江之北,自化成巖來數里,形勢如牛,故名。

五虎嶺 在府城北六十里。以五嶺相連,形勢如虎,故名。

銅釘嶺 在府城西南五里。耆舊相傳,「本長沙溫氏墓。」 宋初削平僭偽,因鎔銅灌其頂,故名。曹家嶺 ,在府城東五里。

大將嶺 在府城西北九十餘里。周圍約十五里,山腰有泉,名「水漿湖」 ,相傳隋煬帝時戰場。《澗富》嶺 在府城南六十里,與吉安府安福縣接境。

喝斷山 在府城一百二十里,與萍鄉、萬載、瀏陽接境。兩山峙若天門,中闢一徑,實入省往來必由者。

分水嶺 在府城東南六十餘里,與嚴營山寨相近,皆防扼峒寇之所。

萬勝岡 在府城東五里。吳柴再用與米志誠討劉景崇,戰於岡南,大敗之,故名。

天子岡 在府城西北五十里,旁有駙馬塘。化成巖 即化成臺。在府城西北五里,下瞰秀江,舊名化成臺,巖內有石佛。

青蓮洞 巖寺西,小穴丈許,虛明可愛,扁曰「雲谷」 ,歲久不存。

宜春臺 在城內東南隅,高五十丈。宋建炎中,郡守即此以奉仰山之神。

牛欄峽 在府城東二十里。左有金雞山,右有銀瓶山,相對若欄。

粟坑巖 :在府城西南七里。深闊三十丈,有小竇通明,可步從巖頂出。

石乳洞 ,在府城東三十里,深一里許,滴乳堅凝,成觀音羅漢像。人或遊宴其中。殽核狼籍,經宿如掃。

玉谿洞 :在府城東半里許。

考證

漠塘洞 在府城北六十里,初入闊可數丈,有潭水流洞外,繼入小洞漸遠,一竇通明,地名「帶塘」 ,距漠塘已二十餘里,去莫知所止。

《靈應石寶龜 》在府城南仰山,正祠。

石窟洞 在府城東北五里雷潭庵側。舊傳龍神潛於此,今石有龍爪跡。

石穴 在府城西北六十里燕州神廟。一穴清流入內,可行三十里,見水竹叢茂,莫知其源。「響石 」 在府城南三里獅子嶺後。聲傳響答,故名。

秀江 在府城之北門外。源發羅霄山,流經府城西十五里,為稠江。至府城北,澄清深碧,因名。下經分宜,過新喻,出袁河,至臨江府而合於大江。

清瀝江 在府城西南六十里。源出老山,山頂有瀑數派,一派瀉山下,為此江。過鞏溪,又過了山,分二派:一為官陂水,一為古江。又分二派:一為司谿江,一為新江,會為麟橋江,入於秀江。夢水 在府城東八十五里。按《寰宇記》:昔鍾儀於此村欲立縣,遇夜乞夢,果符祝名曰思,縣因以名水。

仰山水 在府城南六十里。源發三鑊潭,北歷獺逕,過仰山,迤邐東流,出浦村入秀江。

九曲水 在府城南門外五里,名山口水,自明村發源,至入畝澮,縈紆九折,出赤橋入秀江。鸞谿 在府城西北六十里,下流入秀江。相傳吳綵鸞與文蕭游此,谿旁有蕭史臺。

雷潭 在府城東北五里。秀水至此成潭。舊傳有龍潛於內,上有峭壁,石罅龍鱗,印苔成痕。潭邊有寺。

飛劍潭 在府城西七十里。舊傳,唐王將軍坐潭石上墜劍入潭。今石上劍痕猶存。

靈谷潭 在仰山上。水極冷,盛夏不可濯。獺逕潭 ,在府城南八十里仰山之上,泓渟澄深。舊《志》云:「仰山,神龍之所宅也。」

盧洲 在府城東演武場後,以「盧肇」 名。今縣學為肇故居此。洲。植喬林以助風水。

雷塘 :在府城東北七里。初開雷震,故名。歲旱禱雨輒應。

石湖 :在府城西四十里。

石牛潭 :在府城西五十里。江流中有石牛,又有繫牛柱。

宜春泉 在縣西四里。《唐地誌》云:「宜春泉醞酒入貢。」 蓋指此。

靈泉 在府治北城西。上有寺。舊傳泉日兩湧,與海潮通,後人滌溉其中,遂止。

珠泉 舊名「湧坑泉」 ,府城南門外。泉水方廣丈餘,平地湧出,溉田甚廣。

溫泉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修仁鄉溫湯里定光院前。氣溫如湯,冬可浴,以雞卵投之即熟。水中猶有魚泉,凡三出:一在東岸上,僧人甃為池;一湧出江心巨石中,石類釜,上寬五六尺許,平坦可坐,遊者多於此飲以為樂。一在西岸下。甘泉 在府城北十五里許,蓋激山竇之流瀦焉。

濘泉 :在府城北三十里,灌田萬餘畝。

叔季泉 在仰山院之左,旁有龍淵亭,或傳徐璠扣石橋謁二神之所。

雙井 在府治西北茶倉前數步。水清味甘,居民日汲,大旱不竭。

義井 在府治東集慶坊。南唐刺史李將順開鑿,及開防虞池、茭池,疏理清水池,以為火備。雙清井 舊為「龜鼻井」 ,在府治東北甘棠坊府學左畔。

揚清井 舊為左龜眉井,橫二尺,長六尺,在府治北達里坊。

澄清井 舊為右「龜眉井」 ,橫直同上,在縣治前文會坊。

東明井 舊為左龜目井,闊丈餘,在府治東北隅,達里坊西。

西明井 舊為右龜目井。在古開元寺浴院後,即今縣治前三十步文會坊之西。世傳府地形如龜,袁天罡於城內鑿龜鼻、龜眉、龜目井以全龜象,不專為民汲,亦取「克制回祿」 之意。

秋家巷井 在府治北百餘武,清水池西委巷中。井水特重,漏壺用之。

司理院井 在府治東南一十武,水亦重,漏壺用之。

李渠 在府城西。唐刺史李將順因州多水災,洪陂水入城,渠可通舟,郡人利之。

仰山正祠水渠 ,其源即仰山水分流會於正

祠。元豐中,通判孫伋就上流甃渠分釃入廟,深三尺,廣稱之,凡八百二十餘丈,澄澈可鑑,冬夏不涸。

避賢谿 在渚田仰山正祠前。自仰山徙廟於此,故名。

砲沙河 一名「抱沙河。」 在府治東南一百五十步,池內有石若砲。

西池 在府城外西。唐乾元中,刺史鄭審開池。「鳴玉池 」 在府治內之西,本唐刺史張公剏,今改為「疏泉。」

防虞池 在府治西北,與郡倉相距數十步。茭池 在府城東南委巷中。有茭獨茂,因名。「放生池 。」 舊有靈泉池及清水池,今以北城外秀江為之。

蚪塘 :在府城西北四里。舊傳「有蚪龍蟄中」 ,故名。

分宜縣

鈐岡 在縣水南二里。山自紅花仰,延袤數十里,有新澤水出於右,長壽水出於左,水夾於山末,故曰鈐山。勢聳特,登之則一邑皆在目前。仙台山 在縣東南五里。群山環抱,一峰高聳。相傳昔有牧羊者登山,遇兩仙對奕,語曰:「子下界人也,何為來此?」 今名其村曰下界村。

鐘山 ,在縣東一十里。水南曰「南鐘山」 ,水北曰「北鐘山。」 永嘉元年,因洪水有大鐘從山流出,驗其名,乃秦時所造,因名。山有巨石,臨江兩峽,故又名鐘山峽。

昌山 在縣西二十里。山勢雄踞,橫鎖江流,而袁山出峽間,險嘗覆舟。舊名「傷山」 ,後改今名,又名昌山峽。

銀山 在縣南三十里。山巔多白石如銀,地名招賢鄉登龍里。

玉岡山 在縣西二十里。卓立如削玉,下則平坦,盤迴幽靜。

臺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山頂平坦,廣數畝若臺。

清風山 ,在縣南三十里。有寶慈觀。

光子山 ,在縣西四十里。晉時李琳字光子,封渝川侯,卒葬於此,因名。

仁山 ,在縣南五十里。

白巖山 ,在縣南五十里。有永清院。

雞足山 在縣北八十里旌儒鄉陳重里。山下勝因寺,寺背有石孔,日出鹽以足寺用。後有利之者,斲而大之,鹽遂止。

甘竹峰 在縣西三十里。

袁嶺 在縣西北十餘里。上峰聳起如列戟。舊傳漢時袁宏安車徵之不起,築土室隱居其下。石分嶺 ,在縣南五十里,抵安福界。

仰嶺 在縣南六十里許。山極高峻,登之可遠瞰。

洪陽洞 在袁嶺三峰之麓,世傳葛洪、婁陽所居。

小洪洞 ,在前大洪洞之頂。門甚隘,其中廣可容千人,有石倉、石閣、石磨之類。

靈仙洞 ,在縣北三十里,洞內去地三十丈,中有丹爐,圓如既望之月。旁有一石磨,與丹爐不差尺寸,或以為爐蓋。

桃源洞 ,在縣北一百三十里。東北行半里許,至一石室,虛曠有石鐘、石磬,扣之有聲。直北一室,天窗虛明,石級如田,田旁生荔枝,有池泓澄,石龍夭矯其上。

風洞 ,距桃源洞二里許,居山之陽,不可入。旁有泉,流水潺湲,清風生焉。

硯池石 在縣東十里

黃真人臺 在縣南五十里。山巔有巨石坦平。望夫石 在縣西十五里昌山峽水中,地名「望夫堰。」 俗傳有婦望夫不至,化為石。

「鎖石 」 在寶雲寺山中。山之東西有石壁立,其紋橫起,如扃鎖狀。

《縣前》江 即秀江,水至此,澄澈環抱。

渭江 在縣治東三里。自新祉江流至七里坑出。

巖塘江 在縣東南三十里。發源自檀谿及李家礱,出水口會新喻江。

峴江 在縣南五十里。自雙源裡發源,會於雷嶺,下入章谿,至石磊,下為峴江。

赤江 在縣北文標鄉。源出珠塘之泉,下流三十里,由江斜出昌山峽而合秀江。

楊江 在縣西北四十里,順流會秀江水。野江 在縣西化全鄉,發源謝家坊,流入秀水。《介谿》水 在縣北十五里化全鄉,發源界塘渟。

匯清澈,中有巨石平坦,冬夏不竭。

竹橋水 在縣東北二十里。自臺山發源,至聖陂普光橋,出小江口白渼渡會袁河。

汊江水 在縣南五十里。左自仰嶺發源,右自黃真人臺下發源,旋遶至大清里泉江山下。二水相夾,出安福同橋廬陵板陂,至吉水桐江聚入大河。

雙溪水 ,在縣南五十里。兩帶會流雷同嶺,下,歷章谿至峴江。

楊橋水 在縣北八十里文標鄉。順流六十里至楊江。

歙州塘 在縣北文標鄉。世傳盧肇為歙州刺史,歸築塘於舍側,因名。

石岡湖 在縣二里,廣六十丈,灌田數百畝。西關洲 在縣西關黃土潭之側。

江斜潭 :在縣西三十五里。

石浪潭 :在縣西三十里。

落星湖 在縣西五里,廣五十餘畝,其深莫測。旁有龍王祠,歲旱禱之輒雨。

沙米洲 在縣治東鐘山峽中。春夏湍急,白沙擁起,兩岸如米。邑人以之占豐歉。

義井 在縣東九十步新民坊義井巷。

卓篙泉 在鈐岡。相傳,昔仰山二神維舟卓篙,以半峰遂有泉湧出。舊有亭,廢。

源澗泉 在大清里泉源嶺下,溉田百餘畝。。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