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990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八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九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九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九十卷目錄

 紹興府部彙考八

  紹興府風俗考

  紹興府祠廟考一

職方典第九百九十卷

紹興府部彙考八

編輯

紹興府風俗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

《舊志》。「昔周官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而《越吟》不列於《司樂》,後世無徵焉。」 《越絕書》:「越水行而山處,以船為車,以楫為馬。」 《史記貨殖傳》:「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肴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勢饒給,無饑饉之患,以故啙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 此亦秖言居食二者耳,未及人情所向好。而太史公所稱,則又概論江以南,非獨指會稽郡也。《漢書地理志》:「吳粵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 又云:「屈、宋以騷賦顯名,而枚、鄒集於吳,嚴、朱顯於漢,文辭並發。」 吳、粵與楚接比,民俗略同。審爾,則彬彬有文武矣。《晉書》:「其民循循」 ,《宋書》:「民性柔而慧。」 昔孔子稱「南方寬柔」 以教,豈近是乎?至虞翻之稱曰:「忠臣係踵,孝子連閭」 ,歷歷有根。證。如其言也,道德同矣,美俗孰有加焉?《嘉泰志》云:民勤儉好學篤志,尊師,擇友,絃誦比屋,相聞,不奢靡。士大夫家占產甚薄,縮衣節食,以足伏臘。司馬相《郡志》云:晉遷江左,中原衣冠之盛,咸萃于越,為六州文物之藪。高人文士,雲合景從,聲名遂為江左之冠。唐以後,文雅不替,風流翰墨,昭炳相接,故名人往往多愛遊其地。宋南渡之後,學徒益盛。

有陂池灌溉之利、絲布魚鹽之饒。其商賈工作,皆習簡朴,不華麗。他若「諸邑志」 所述,謹祭祀,力本重農。下至蓬戶,恥不以《詩》《書》訓其子。自商賈鮮不通章句,輿隸亦多識字家,矜譜系,推門第,品次甲乙。婦女無交遊,雖世婣不識面;小家不鬻男女於外境;大家女恥再醮,率皆信實不誣,大都於俗為美也。文物與治俱「盛,侈靡競出,獨吾越乎哉?」 然俗沿於土,雖稍以時變易,綜其實固不甚遠也。諸邑志乃或稱先輩長者,其時皆崇孝弟、尚廉恥、畏刑辟。鄉之長老多厚重,恥言人過失;子弟稍縱恣,輒以規矩繩之。其仕進,率砥礪名節,能自建立。山林之遺逸,各以詩文名其家。其行業為後生典型,雖鄙暴者亦知所尊禮。農工商賈,勤力敦篤,不敢犯非其分。婦人慎內閑而修女事,尚志節

冠禮不行久矣。男子年十六以上,垂髮總角長,而冠多於冬至。或正旦加冠於首,拜天地祖宗尊長,即是矣。

婚必擇門第,用士人為媒。女家治酒則為允,謂之「許親酒。」 或用銀牌寫「允許」 二字。續後具豬鵝茶餅之類餽送,繼行納幣禮。娶之日,不親迎,用樂婦扶掖。成婚,雜用踏槁、牽紅、傳席、交盃諸儀。即日拜公姑,以次及其家眾。

喪大率用《文公家禮》,惟不行。小斂不用布絞。其墳塋多砌磚為槨,家饒者乃以石,不甚用浮屠。既卒哭,舍苴絰,更用細麻布服,出謝弔客,溺。堪輿家說「寧緩葬有至二三十年者。」

祭以四時,或用四仲;分至日、或元旦、端陽、重陽、冬至,世家咸遵「文公禮。」 小戶止列羹飯香燭,家長一人口請祖先而已。忌日必素服祭,終身不廢。清明有墓祭,不諂神,不祭他鬼。

元旦,男女夙興,序拜已,乃盛服詣親屬賀,設酒食相款,凡五日乃畢。

立春先一日,郡邑官僚畢出迎春東郊。至期用巫祝禱祠,謂之「作春」 ,亦曰「燒春。」

元宵,每至正月十三日夜,民則比戶接竹棚懸燈,大都土製為多,其紙燈頗呈纖巧。十五六七夜則稍稀,八九更益冷落。女子出觀燈,名「過橋」 ,謂可免一歲疾厄。

社日鄉有社祭

二月二日,始開西園,縱郡人遊觀,俗謂之「開龍口。」

三月二十八日,俗傳東嶽神誕日。蕭山之蒙山、餘姚之黃山,皆有廟焉。自十六日起,男女競往燒香羅拜,有自家門出,且行且拜,直至廟者。巨戶婦女,或不能行且拜,則僱人代拜,大姓皆樓

船載簫鼓至廟拜禱;即不拜禱,亦鳴榔遊飲,姚人謂之《遊江》,至月終乃止。

四月八日,「浮屠浴佛,戶施米穀。」

端午日以角黍相饋遺,「設蒲觴,磨雄黃飲之,仍懸艾虎。女子或以繭作虎,小兒則綵繩繫臂,綴繡符,簪艾葉。」 其日多禁忌,採藥合藥者率以是日。

夏至祀先,以麪蕭山各供茶曰「夏至茶山會」 ,農人作競渡會,衣小兒衣,歌農歌。率數十人共一舟,以先後相馳逐,觀者如堵。

六月六日,觀荷花,亦乘畫舫,多集於梅山本覺寺。同時又遊容山項里六峰,《觀楊梅》。

七月七夕,女子陳瓜果祭賽乞巧。

十五日,古謂「中元節」 ,俗謂之「鬼節。」 僧舍營齋供,閭里作盂蘭會,祀先以素饌,浮圖然燈,人家或然燈於樹,或放水,燈間喧以簫鼓,童兒則壘瓦塔然燈。

八月《中秋夜,置酒玩月》

八月十八日,蕭山有《觀潮之會》。

重陽登高,蒸米作五色糕,亦裹角黍。佩茰泛菊,府城剪綵旗,供小兒嬉戲。

冬至祀先以餛飩,亦或宴飲,然不拜賀。

十二月二十四日,俗謂之臘月念四。人家男子以是夜祀竈。除夕自過午,即灑掃堂室,掛紙錢於闑旁。向暮,聚雜柴爇於庭,古謂之「火山。」 闔門集少長歡飲,曰「分歲。」 有終夜圍爐而坐者,曰「守歲。」

紹興府祠廟考一       府志

編輯

本府。山陰、會稽二縣附郭。

「社稷壇 在迎恩門外數百步運河之南。」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 在會稽山之陰。厲壇 在昌安門外。

里社壇  、鄉厲壇 每里立一所。

府城隍廟 舊在臥龍山西南之巔。神姓龐,諱玉,為越總管,惠澤在民。既卒,郡人追懷之,祠以為「城隍神。」

紹興衛旗纛廟 明洪武初建,在衛西南。越王祠 祀越王勾踐。宋時在府西北二里,明嘉靖十一年改建,去舊址西北一里許。

徵愛祠 在臥龍山東麓。明嘉靖三十一年,知府梅守德即大節祠改創,祀漢劉寵、宋太守范仲淹。

「王右軍祠 。」 在蕺山戒珠寺東。

司馬溫公祠 ,在府北五里。

史魏公寺 ,在戒珠寺前。

朱文公祠 在府西南一里。

愍孝祠 在寶珠橋邊,宋太守王綯建,祀孝子蔡定。

劉太守祠 在府城隍廟西,明正德三年建。陳侯祠 在城隍廟劉太守祠後,明嘉靖四十四年建。

忠烈祠 在徵愛祠之左。明嘉靖二十一年建祠,以祀餘姚忠烈孫燧。

尹和靖先生祠 在捨子橋下古小學內,蓋善法寺廢址,明嘉靖間立。

劉公祠 在杏花寺側,建以祀五忠劉公者。按《宋史》,劉領諡忠簡,孫純諡忠烈,從孫韐諡忠顯,鞈子子羽諡忠定,子羽子珙諡忠肅。

吳孜祠 在府學內。宋吳孜捨宅為學,因祀之。旌忠祠 在府東南五里。宋太守傅崧卿建,祀衛士唐琦。

湯太守祠 在開元寺內,祀知府湯紹恩,明萬曆初建。

吳通判祠 在開元寺內,祀通判吳成器,明萬曆初建。

龐公生祠 在府學西。明萬曆間郡人建,祀巡按御史龐尚鵬。

景賢祠 在禹跡寺西。明萬曆二年,郡人建,祀長沙知府季本。

沈公祠 在稽山里。明隆慶六年,巡按御史謝廷傑建,祀光祿寺少卿沈鍊。

義愛祠 在鎮東閣北,前後各一堂,前設漢壽亭侯像,旁列越中諸賢木主。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府張三異建,後祀漢劉寵、宋范。

仲淹,明許如蘭、王期昇,皆郡守也。府治東舊有徵愛祠,祀劉范。又一祠祀王徵愛,久而圮,嘗移劉范像入王祠。今撤舊以新之,四像並焉。其外總名曰「義愛」 ,有碑。

崇善王廟 在臥龍山西麓。

火神廟 在寶珠橋之側。明嘉靖四十四年創建。

鮑府君廟 舊在陽堂山。《輿地誌》:鮑郎各蓋後漢鄮人,為縣吏,嘗俾捧牒入京,留家酣飲,踰月不行,縣方詰責。已而得報,章果上,審究實然。既死,葬三十年,忽夢謂妻曰:「吾當更生,盍開吾塚。」 妻疑不信,再夢如初。乃發棺,其屍儼然如生,但無氣息耳。冥器完潔,若日用者。塚之四旁,燈燃不滅,膏亦不消。郡人聚觀,咸神怪之,立祠以祀,號「永泰王。」 明嘉靖十六年,知府湯紹恩改建於能仁寺西。

「都土地廟 」 在如坻倉東,又一在戒珠寺前。「龍口廟 」 在鎮東閣側。

祠山大帝廟 在府橋東。神張姓,名渤,漢神爵中人。禮斗橫山,有禦災捍患功。或雲佐禹治水有功。其賽禱盛於廣德州。常以二九月降,至日必風雨。有「請客風、送客雨」 之說。不知何時流衍於越。

徐相公廟 在會稽縣學西。明弘治中,有老人自禹廟歸,言遇神事甚異。知縣陳堯弼為立碑於廟。而神少時嘗役於獄,獄亦祀神。

金家廟 在府學東

城隍廟 山陰,在城東五步靈承坊,久廢。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府張明道、知縣許東望新建於太清宮側,與鎮東閣對。會稽在縣東二十餘步。徐侯生祠 在迎恩門外。明萬曆三年邑人建,祀知縣徐貞明。

高瓊祠 在府城西六十里。祀宋太尉高瓊,以其裔孫世則祔。

忠節祠 在府城西南五里。明正德時,裕州同知郁采死流賊之難。嘉靖中,僉事蔣舜民、知縣劉昺即其墓立祠祀之。

張文恭祠 在城內,明萬曆年間建,祀諭德張元忭。

陶文簡祠 在江橋右。明天啟間建,祀祭酒陶望齡。

大禹廟 在塗山南麓。宋元以來,咸祀禹於此。明時始即會稽山陵廟致祭,茲廟遂廢。又一在三江巡檢司北,一在餘姚東山。

朱太守廟 在昌安門外文應橋西。漢太守朱買臣守郡,有破甌越、闢境土之功,民立廟祀之。梅福廟 在梅里尖之麓,久廢。明嘉靖間,知府張明道即梅山寺立像祀之。

靈惠侯廟 :在秦望山之麓。

柳姑廟 在府城西十里《湖桑埭》之東,前臨鑑湖,蓋湖山勝絕處也。

靈助侯廟 在錢清鎮

葛元廟 在靈芝鄉大葛村。

昭澤侯廟 在府城西南七十里溫泉鄉。神姓宋,富陽巨族,生有神靈。明成化間,溫泉鄉多虎患,因建。

謝尚書廟 在府城西南三十五里離渚埠。虞山廟 在府城西七十里夏履橋。

項羽廟 在項里溪上

景氏廟 在府城西九里三山之東。山石堰上。又有一景氏廟,在縣西七里吉宅村。俚俗傳以為「二景」 本伯仲,死而為神,能福其民,故至今四時祀之。吉宅之景氏廟,叢木陰翳,居大澤中,四絕不通。或雲「舊每為立廟,輒為菑」 ,故至今但露祭而已。

賀監祠 在鏡湖上

雙義祠 舊在名宦祠側,歲久而圮。明嘉靖間,知縣張鑑改建於攢宮。

雙節祠 在賀家湖口江家園止水墩。明弘治中,里人所建,祀范氏二女。嘉靖間,知縣牛斗重新之。

南鎮廟 在會稽山之陰。《周禮職方氏》:「揚州之鎮山曰會稽。」秦併天下,以會稽山為名山,祭用牲犢圭璧。晉成帝咸和八年,會稽山從祀北郊。北齊祀地祇以方澤,其神則會稽鎮諸山。隋開皇十四年,詔就山立祀,且命其旁巫一人主灑掃,多蒔松柏於祠下。唐天寶十載,封永興公,歲以南郊迎氣之日祭。宋乾德六年,以會稽在吳、越國,乃下其國行祭事。淳化二年,從祕書少監李至言,以立夏日祀南鎮會稽山永興公於越州,後加永濟王。元大德三年,改封「昭德順應王。」明洪武三年,詔去前代所封爵號,止稱「會稽山之神。」每三歲一傳制,遣道士齎香帛致祭,登極則遣官告祭災。請幫助識別此字。則以祈禱祭。每歲則有司以春秋二仲月祭後禹陵一日。田一百二十九畝七分三毫,地六十四畝一釐六毫,山三百三十二畝六分五釐二毫,總之凡五百一十六畝四分二釐

虞舜廟 在府城東南七十里太平鄉舜山之陽。《述異記》:「會稽山有虞舜巡狩臺,下有望陵祠。」 又一在餘姚歷山,一在上虞百官市,一在梁湖堰北,稱為行宮。

鄭太尉廟 在樵風涇

馬太守廟 在府城南二里。太守名臻,築鏡湖,遺利於越。唐開元中,刺史張楚始立祠湖旁。元和九年,觀察使孟簡復恢大之。又一在廣陵陡門。

曹娥廟 初屬上虞,後改隸會稽。在府城東九十二里。宋政和五年,高麗人來貢,借潮而應,加封昭順。淳熙中,皇子魏王判明州,亦借潮而應。淳祐六年,復加封純懿,且封其父為和應侯,母為慶善夫人。墓在廟旁,其上雙檜甚古,前有亭,扁曰「雙檜」 ,後毀於風。嘉定十七年,郡守汪綱復建亭,且疊石廟前,為堤七十丈。又建娥父曹府君及朱娥祠。娥亦上虞人,俗呼為「救婆廟。」 後會稽令董楷以娥配享曹娥共一廟,有司春秋祭。明朝因之不改。嘉靖四年,知府南大吉廓之,以合郡烈女從祀於東西兩廡。

江東廟 在府城東北三里。神石姓,諱固。秦時贑人,廟於贑江之東。漢陳嬰討南越神以捷報,此廟祀之始。越有廟,不知自何時。宋賜額曰「嘉濟。」

孔府君廟 在府城南二十五里。又稱孔郎廟,晉孔愉也。《世說》:「孔車騎少有嘉遁意,嘗獨寢,高歌自箴誨,自稱孔郎,遊散名山,百姓謂有道術,為生立廟。」 今猶有孔郎廟。《舊志》又云:「愉隱新安山中,改姓孫氏,以稼穡為事,信著鄰里,後忽捨去,皆謂為神人。」 又一在故宅畔。

陳朝公主廟 在府城東八十五里。

嚴司徒廟 在府城東三十五里陶家堰。相傳雲「漢司徒助也。」

興善將軍廟 在縣東四十裏白塔。吳越忠懿王建。

的耳潭龍王廟 :在府城東北十里。

防風廟 在府城東北二十里馬山。相傳禹戮防風氏於會稽,其後越築城,得專車之骨,徙葬於此。

樊將軍廟 在府城東三十里。

青山廟 舊名「伏虎大王廟」 ,在青山下,後遷攢宮神路側。

顯應廟 在攢宮

蕭山縣

社稷壇 在縣西二里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 在縣東三里。

厲壇 在縣北一里

城隍廟 在縣南一百五十步。

劉太守祠 舊在山陰禹會鄉,祀漢劉寵。唐曰「靈應廟。」 宋改封靈助侯。元至正間,越帥周紹祖移建於錢清北鎮。

德惠祠 在縣西二里,據淨土寺之麓。宋楊時為縣令,開湘湖,民感其惠。明成化元年,立祠賜額。後縣人尚書魏驥亦有功於湖,既歿,有司請於朝,以配饗焉。

江丞相祠 在江寺

楊、郭二長官祠 。在湘湖之濱。

劉、李二相公祠 。在蒙山。

施侯遺愛祠 在倉橋,祀知縣施堯臣。

寧濟廟 在西興鎮,浙江潮神也。宋政和三年,賜今額。六年,高麗入貢而潮不應,有司請禱,潮即大至,詔封「順應侯。」 淳熙末,高宗靈駕來,太守張杓躬視漲沙,沿御舟入浦處,盡護以紅竹。詰朝,方集萬夫迨潮落,沙已蕩盡,水去所插之竹纔尺許。及虞祭畢,沙復漲塞。先是巳加武濟公,於是又加忠應翊順靈祐公。慶元四年,賜爵「孚祐王。」

張大帝廟 在縣東北十里之長山。又稱「護堤侯廟。」

西殿寧邦保慶王廟 在縣西三十五里。隋大業中,有孔大夫者,為陳杲仁裨將,討東陽賊婁世幹,降之,立廟黃山。唐光化二年,錢王鏐上其事,封「惠人侯」 ,後加今額。

南殿保國資化威勝王廟 在縣南五十里,後漢乾祐元年吳越王建。

武佑廟 在北幹山,舊號北嶺將軍廟。宋方臘陷錢塘,欲東犯會稽,其眾見將軍擐金甲,陳兵於西興江岸,張大旗有「北嶺」 字,遂不敢渡。郡守劉韐上其事,賜今額。《輟耕錄》:「至正丙申大旱,方士陳希微禱雨於廟累日,俄降筆云:『吾秦人厲狄也,與項羽起山陰,雖功不竟而死,然有德於』」

民父老不忘我,俾血食於此。世代雲變,湮我姓名,故以相告。至今人遂呼為厲將軍廟。

白龍王廟 在航烏山,宋紹興中建。

社頭廟 在昭明鄉

諸暨縣

社稷壇 在縣北三里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 在縣南四里。

厲壇 在縣北二里

城隍廟 在縣西北隅

梁令生祠 在紫山。明隆慶間建,祀知縣梁子琦。

范相廟 在縣東南五里。祀越相范蠡。

文應廟 在陶朱鄉之松山,祀漢朱買臣。孟子廟 在縣西三十里夫概鄉。說者曰:「南宋初有孟載者,孟子四十七世孫,扈從渡江,封爵諸暨,流寓夫概鄉,因家焉。」 嘉定中,建孟子廟,肖像其中。明萬曆四年重新。

秦始皇廟 在縣西一里。《會稽記》云:「始皇崩,邑人刻木為像祀之,配食夏禹。後漢太守王朗棄其像江中,像乃泝流而上,人以為異,復立廟。唐葉天師焚之。」 開元十九年,縣尉吳勵之再建。宋慶曆五年,知縣寇中舍毀之,改作迴車院。今院側仍有小廟存。

烏帶廟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烏帶山。昔梁武帝遣烏笪採石英於此山而卒,後人立廟。「帶」 ,「笪」 之誤也。

俞柳仙判官廟 在縣東南孝義鄉。父老傳有姓俞者久寓村媼家,病革,語媼曰:「死以兩大甕合以葬我,扛折則窆。」 鄉人如其說,復夢俞曰:「今為天曹雨雪部判官。」 會野火且至,烈日中雨雪塚上。遠近異之,即其地立祠。宋紹興初,久旱,迎神至大雄寺,禱雨立應,歲以大稔。相傳神喜柳枝,邑人致禱,必持柳枝以獻,因號「柳仙」 雲。柳鮑仙姑廟 在縣東南孝義鄉。廟負山帶溪,景趣勝絕。父老以溪聲高下卜雨暘,甚驗,人皆異之。

餘姚縣

社稷壇 :在西門外一百五十步。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 舊在江之南一百五十步,今新城內。明嘉靖三十四年,移於新城南門外一里。

厲壇 在武勝門外十步。

城隍廟 舊在縣南二百步許。宋末移縣東北二十步。元至正二十五年、明正德七年,皆重修。嘉靖十九年,通判葉金於廟之東南隅建齋房五楹。萬曆十五年,知縣周子文改建於廟後,設東西廡。其後知縣黃琰復新之,於其西建生祠。

皇清順治三年,廟火,里人以僧董其事,同知王應井

勸令每里輸銀三錢助之。廟前有銀杏,大數十圍,數百年物也。近為雷火所燬。

嚴子陵祠 舊在客星山,歲久廢。明弘治中,參政周木立祠於龍泉山巔。嘉靖三年,知縣丘養浩徙於千佛閣左。

三錫祠 在龍泉山

趙考古祠 在江南新城內。明嘉靖中,知府湯紹恩建,祀瓊山教諭趙謙。

忠襄祠 在汪姥橋東五十步舊天妃宮址。祀忠襄毛吉。

謝文正祠 在龍泉山忠烈祠東,明大學士謝遷祠也,有司春秋祭之。前有「褒忠祠」 ,祀其孫贈太僕寺丞志望。

海日祠 在新建祠東,祀新建伯之父尚書王華。

大學士呂公生祠 在「三錫祠」 東。

貞烈祠 在新城內石嵬橋西。祀姜通判妾竇氏。

緒山廟 在龍泉山

東嶽廟 在大黃山,宋政和四年,通直郎顧復機捨址,知縣廖天覺建。建炎間,燬市舶使史應炎捨,今址復建。嶽廟在郡中,各邑往往有之,而餘姚獨盛。「春二三月間,每初昏無風雨時,遠望有火光數點,自廟中出,燦爛如星。已而跨江南北,散漫數十百點,若飛若墜,參差不定。久之至夜分,漸隱隱向白山沒,謂之神燈。」 如此者幾一月。俗謬傳三月既望為嶽神誕辰。此其下降之徵,殆近誣。然神燈則實有殊,不得所以。於是時禱謁紛紛,輷動遠近。有自數十里外,且行且拜,望廟門則拜愈數人。至神坐前,極其虔禮,乃去。鄉村婦女皆出,絡繹不絕,一邑殆空。豪貴因之為縱遊彩,鷁蔽於江。

「漢高帝廟 在白山」 ,山形類蛇,又產白蛇,故祀。

以厭之。或雲蓋信國公建,用以斬蛇山王氣。南雷瑞應王廟 在雙鴈鄉,晉咸寧間建。舊在大小雷山,溪流漂之,徙於今所。旁有木特大,葉繁,具數種,人莫能名。有竅穴容數人。旁有小竅,龍神居之。宋熙寧間歲旱,知縣林迪具酒與神對酌禱之,有蛇見木杪,甘澍隨至。後歲旱輒禱,蛇輒見即雨。邑人請賜廟額曰「孚應。」

干將廟 在冶山鄉

西石頭廟 在西石山。初,山瞰大江,有石入江流,多為舟楫之害,故邑人立廟於其所。後邑士莫若鼎鑿去其石,今不復為害。

蕭帝廟 在竹山。又有「梁武帝廟」 ,在上林湖。俱不詳其始創。

謝太傅廟 在東山,祀晉謝安。

永澤廟 舊在儒學旁。元州判官葉恆築堤捍海,民思其功,請於朝廟祀之。至明時廢,謝文正遷議復之,嘗徵費於官中。罷後,鄉人私祀於開原鄉之龍王堂。

助海侯廟 在縣西北二百三十步,地名鄧家隩,莫詳何人,蓋傳雲「有功海上。」

石孝子廟 在四明山,祀石明三。

上虞縣

社稷壇 在縣西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 在縣西南二里。厲壇 在縣東北二里。

城隍廟 在縣東一百步。創自後漢。

鄭公祠 在等慈寺東,祀知縣莆田鄭芸。羅公祠 在城隍廟右。明嘉靖中,本府推官羅尚德署縣事,卒於縣,因立祠。

朱公祠 在虞河大道旁。明萬曆中,知府朱芹勘清皂李湖。瀕湖居民德之,為立祠。

王公祠 在城西三十里。明崇禎中,知府王期昇築上陳塘,通江水。民懷其德,為建祠立碑遺德。廟 一在五夫鎮,一在法界院。神周氏諱鵬舉,東晉時宰上虞,後守鴈門。念昔上虞曾游漁浦湖,遂乘白駒泛舟,全家沒於水,自是數示靈響,民立祠奉之,號仙官廟,血食甚盛。唐天寶間,僧曇德導以慈力,自是祭奠惟用蔬茹,且願以廟庭為僧廬。鄉人孔澤、趙瑗請禱,願遷於他所。忽大風四起,朱紱及香爐皆隨風而去。二人視其爐紱所止處,聞之於官,為奏得旨,建梵宇祠堂,賜額「利濟。」 宋宣和中,睦寇犯境,有素旗之異者,乃五夫祠也。祠中藏錢王所賜紫袍、犀帶及鐵鞭之屬。

崔長官廟 在縣西七里。唐縣令崔協值歲旱,田租無徵,乃傾己囊代輸之。其卒也,邑人為立廟。其基本莫氏,地稱莫家。廟前有樟當官道,名「九枝樟」 ,甚古。

朱侍中廟 在破岡湖北。廟南二十步有學堂,橋,西有洗硯池。邑人謂買臣遺跡,非也。《縣志》曰:「蓋漢朱儁。」 儁,上虞人。近是。又一廟在驛亭。朱娥廟 在縣南八里。娥既配曹娥廟。其後上虞,邑人復為立祠。

靈惠廟 在仙姑洞側,即鳳鳴洞主廟。宋乾道中,禱雨有應。知縣錢似之聞於朝,賜今額。「握登聖母廟 」 在縣西南四十里握登山,祀舜母。

嵩城大王廟 在縣西北六十里。晉隆安中,海寇亂,袁山松築城禦寇而死。鄉人祀之。

赤石夫人廟 在縣北五里。山腰有石,夕陽反照,其色正赤,狀如緋衣婦人。鄉人異之,為立祠。又一祠在東門。

蕭將軍廟 在縣東南十四里。將軍秦人,諱闓,與弟閎領兵東之上虞,植金鞭於地,而自誓曰:「化為黃竹,吾當血食於此。」 已而黃竹生焉。黃竹嶺由此得名,嶺去廟甚近,廟有斷碑,雲吳太元二年,縣令濮陽興立。

嵊縣

社稷壇 :在繼錦門外西嶺之上。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 在縣南五里。

厲壇 在縣北二里

城隍廟 在縣西五十步。神舊稱「陳長官創」 ,不知何始。元至正六年,尹冷瓚修,二十四年燬。守帥周紹祖、同攝尹事邢雄建。明洪武三十年,知縣江瀾新之。成化中,知縣劉清重建。弘治十一年,知縣徐恂增葺。萬曆四年,知縣譚禮建儀門及東西廂宇,後廟漸圮。十五年,知縣萬民紀撤故鼎建,拓基而大,廟貌一新。縣丞吳鶚鳴董其事,後相繼修葺。

皇清康熙八年,知縣張逢歡、縣丞胡玒、典史毛鼎鉉。

《重建》十年,又修大門。

佑順侯胡侍郎祠 ,在縣西五十里。宋兵部侍郎胡則,婺之永康人,嘗奏免衢、婺身丁錢,民被其賜,廟祀於衢、婺之間,無慮數十。胡歿於慶曆中,廟初未有封爵,永康之民因宣和中封方巖神為佑順侯,牽合以為胡侍郎。凡婺州境內皆以「佑順」 為名,故嵊亦承誤焉。

謝仙君祠 ,在縣北十五里遊謝鄉。「仙君」 ,謂靈運也。

白雲祠 在縣東六十里,祀昇仙太子。晉葛仙翁祠 在太白山,有丹井、藥竈。靈濟侯祠 舊在南門外,明嘉靖三十九年,知縣吳三畏築城,徙祠東門外。又一在縣西十五里清化鄉浦橋,名「善應祠」 ,蓋侯所生之地。王烈婦祠 在清風嶺。烈婦臨海人,宋末為元師所劫,乃嚙指血寫詩山石上,投崖下死。血漬入石,至今天陰雨則僨起如新,有司春秋祭。東白巖廟 在縣東簟山,世稱「陳長官祠。」 西響王廟 在縣西剡源鄉。

南天嶽廟 在縣南昇平鄉。世傳於兵事有功。北嶀浦廟 在縣北靈芝鄉。以上四廟,俗稱四柱神。《水經注》:嶀浦廟甚靈,行人及樵伐者皆致敬焉。若有盜竊,必為蛇虎所傷,額曰「上善利物侯廟。」

東石鼓廟 在縣東七十里。

西石鼓廟 在縣西二十里。大抵剡多石鼓廟,村聚往往有之,歲嘗以春秋祭,皆能福民。黃姥岑廟 ,在縣東二里。

顯應廟 在縣西四十里永冨鄉,建於吳赤烏二年。按《圖經》,神嘗為此邑令,有惠政,廟食歲久失其名。宋宣和中,睦寇起,蔓延旁境,剡縣尤被焚戮。一夕,四山旗幟車蓋出入雲間,見者咸疑神遊而廟不存矣。觀之,廟果燬燼。未幾又復見,如前日之異,若返斾而來。賊眾驚呼曰:「天兵至矣!」 遂自相攻殺。官軍未至,賊已殲盡,鄉人復築廟。紹興十一年,詔賜額「顯應」 ,封靈祐侯。

阮仙翁廟 在縣南十里,阮肇故宅也。

新昌縣

社稷壇 在縣西北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 在縣南百步。

厲壇 在縣東北一里,清明、中元、下元三祭。城隍廟 在縣西一百步。

陳宣慰祠 舊在城隍廟西。元至元中建,祀浙東宣慰陳恬。今廢。

李公祠 在東門外,祀明紹興知府李慶。《石公祠 》祀宋儒石某。

何鄉德祠 在東城外,祀明尚書何鑑。

宋公祠 在縣西一里。祀明知縣宋賢。

萬公祠 在縣西一里。祀明知縣萬鵬。

曹蕭德政祠 在縣西二里。祀知縣曹天憲、蕭敏道。

佟公祠 在縣西二里。祀明知縣佟應龍。以上七祠,舊俱有司祭。

止水廟 一名「捍患祠」 ,舊在東堤上。宋紹興中,知縣林安宅、寶祐中知縣趙時佺俱築東堤有功,民為立祠。

吳府君廟 在二十一都。神名元之仕唐守越,後居剡西。今為永福鄉。既沒,葬於上黃院。保應廟 在十四都。宋寶慶二年,鄉民楊大春等具狀稱「隋諸王避難沒葬其地,水災疾疫,祈禱輒應。」 民立廟祀之。詔賜今額。

司馬廟 在十九都。祀司馬承禎。

劉阮廟 在十一都「採藥徑。」 祀劉晨、阮肇。。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