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十九卷目錄
嚴州府部彙考三
嚴州府公署考
嚴州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嚴州府戶口考
嚴州府田賦考
嚴州府風俗考
職方典第一千十九卷
嚴州府部彙考三
編輯嚴州府公署考 通志
編輯本府。〈建德縣附郭。〉
府治 在樊家山之巔。舊在子城北。唐武德間,置嚴州治。宋改建德軍治。建隆初,寇燬。宣和中,知州周格重建。南渡後,陞建德府治。元改嚴州府治。至正末,兵燬。明洪武初,改築郡城,徙今處。萬曆四十一年,知府呂昌期重修。
清軍同知廳 在府宅外。
督糧通判廳 在府宅外。
理刑推官廳 今裁
經歷司 照磨所 俱在儀門外東。
察院 「在府治東南。」
布政分司署 在府治前,譙樓東。
按察分司署 二。一在府治南迤西;一在府治東南。
提學道公館 在察院行臺東。明崇禎十五年,里人山西巡撫宋賢造,為試士之所。
嚴州守禦千戶所 在府治東南,隸浙江都司。陰陽學 在府治東南。
醫學 鄰於陰陽學,舊為雜造局,明初為「惠民藥局。」
僧綱司 在兜率寺
道紀司 在元妙觀
和豐倉 在府治東北。即「宋都倉」 故址。
建德縣治 在府治東南「字民坊。宋時建,元末兵燬,明洪武三年知縣劉復禮重建。宣德六年復燬,正統二年復建。」
《陰陽學 》、醫學 「各就所居。」
僧會司 。道會司 ,各隨所住寺觀。
存留倉 在儀門外西
預備倉 有四,一在縣東二十五里,一在縣南三十里,一在縣西二十五里,一在縣北三十八里。
外縣
淳安縣治 在城北隅,即吳新安郡治故址也。唐、宋因之。元末燬於兵,明洪武二年,知縣和鼎重建。
布政分司署 在縣治西北。
按察分司署 在縣治西南。
陰陽學 在縣東門外
醫學 在縣西門外
僧會司 在轉教寺
道會司 在上善觀
廣惠倉 在儀門左
存留倉 在譙樓北
預備倉 在龍山鄉
西倉 在梓桐鄉
北倉 在常樂鄉
桐廬縣治 據安樂山第二峰。宋至和間,令侯叔巘拓建。元末盡燬。明初即紫雲觀為治。明洪武三年,建今治。成化間,知縣馬隆、何珖、盧勗相繼重建。正德間,知縣張瑩重葺。崇禎十一年燬於火,知縣曾守意重建。
皇清順治間,知縣張王治重修。
桐江巡檢司 舊在桐君山左。明成化八年,徙桐江口。十九年,徙今所。
布、按二分司行署 俱在縣治內。
《陰陽學 》、醫學 ,俱各就其所居。
僧會司 在般若寺
道會司 在《紫霄觀》。
便民倉 在縣治後
預備東倉 在水濱鄉
南倉 在金牛鄉
西倉 在鍾山鄉
北倉 在安樂鄉
存留倉 在廳事東
遂安縣治 據五獅山,唐武德四年遷。宋初建。元至元中燬。明洪武初,知縣凌暹建。天順六年,知縣成禮修葺。萬曆間,知縣吳撝謙、馬呈鼎、韓晟相繼重修。
布政分司署 、按察分司署 俱在縣治東。陰陽學 在縣治西。
醫學 在縣治南
僧會司 在無礙寺
道會司 在洞神宮
存留倉 在縣治東
預備新倉 在縣治南。明景泰間,知縣成禮建。預備東倉 在萬年鄉。
南倉 在鳳林鄉
西倉 在龍津鄉
北倉 在新安鄉。俱明洪武二十三年建。壽昌縣治 在萬松山南。元至元間燬,寄治學宮,令朱世榮、王瑀即舊址重建。元末又燬,明洪武六年復建。景泰四年知縣張瑄修葺。
《皇清重修》:
「陰陽學 」 、醫學 ,各就其所居。
僧會司 在廣安寺
道會司 在元妙觀
存留倉 在縣治內
預備新倉 在縣治東至孝鄉。
東倉 、南倉 並在仁豐里。
西倉 在永平鄉
北倉 在壽昌鄉
分水縣治 ,前面巖山,後負雙峰。唐武德間建。宋末燬。元元貞間,令李讓重建。延祐六年復燬。明洪武三年,知縣余得賢重建。正「統、景泰、成化間,相繼修繕。」
《皇清重修》:
「浙西」 分署 在城隍廟西。
陰陽學 ,即所居為署。
醫學 :即「惠民藥局」 為署。
僧會司 、道會司 ,各就其所居寺觀。存留倉 在縣東廳。
預備南倉 在縣南
東倉 在三營
北倉 在九營
西倉 在七營
嚴州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通志
編輯本府。〈建德縣附郭。〉
嚴州府儒學 在府治三元橋之西。舊在府治東南隅。宋雍熙間改遷西北隅。明洪武年間始建今處。嘉靖八年,詔建敬一亭,十年詔建啟聖祠。
皇清康熙八年,知府梁浩然重修。二十一年,洪水衝。
頹知府任厚風重修
龍山書院 :在府拱辰門外。康熙十年,知縣項一經重建於東門外。
建德縣儒學 在建安山麓。舊在縣側東南隅,宋遷治東。明隆慶間,知府周望改建今所。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項一經、教諭嵇爾勳修建《二》
十一年,洪水衝頹,知縣戚延裔重修。
社學 三所二在城,一在東門外。
外縣
淳安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宋至道三年,始建廟學。明正德中,巡按吳華。崇禎間,教諭曹三仕、訓導杜朱佐、湯有望重修。
雉峰書院 在縣西鄉招賢里。宋儒融堂先生即所居,為聚徒講學之處。
石硤書院 在縣東北五里龍山之麓,為方蛟峰講學處。咸淳中,蛟峰復入侍講,度宗御書「石硤書院」 四字額以賜。
清溪書院 在縣東城隍廟之東南。明成化間,通判劉永寬建。嘉靖間,知縣海瑞改建城隍廟左,亦廢。
仙居書院 在縣南遼源深洞嶺畔,商輅建。寶興書院 在縣西西湖上。明知縣蕭元岡建。「社學 三所並在《坊市》。」
桐廬縣儒學 在縣治東北。舊在西塢,宋至和中徙戴家橋。嘉祐中遷今所。明正德中燬,分巡僉事楊惟康重修。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縣張如璿、康熙二年知縣楊可
楫相繼重修
滄江書院 在縣西十五里。今改「滄江社學。」
社學 即舊稅課司
遂安縣儒學 在縣西。舊在縣南二十步,宋紹興中移今所。
瀛山書院 在縣西北四十里。宋熙寧間,邑人詹安闢建,歲久頹廢。明隆慶三年,知縣周恪重建。
社學 二所俱在城
壽昌縣儒學 在縣治東。舊在縣治西。明正德四年,督學趙寬徙今所。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杜桂,十一年知縣羅在位相繼。
重修
社學 二所俱在縣坊
分水縣儒學 在縣東。舊廟在縣西。宋治平中,徙今所。明正德間,知縣顧英徙建縣西。嘉靖間,知縣林繼皋復遷舊址。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縣高弘緒,康熙二十年知縣李
擎教諭錢世瀧重修
《志》學書院 在縣左,明萬曆二年知縣徐鑒建。興賢書院 在城隍廟左,明嘉靖中建。
社學 在縣坊
嚴州府戶口考 通志
編輯府總
原額戶口人丁一十萬一千五百七丁口。康熙二十年分,實在人丁一十萬一千五百七丁口。
建德縣
原額戶口人丁一萬九千二百一十丁口。康熙二十年,實在人丁一萬九千二百一十丁口。
淳安縣
原額戶口人丁二萬八千七百一十丁口。康熙二十年,實在人丁二萬八千七百一十丁口。
桐廬縣
原額戶口人丁一萬七千八百七十三丁口。康熙二十年,實在人丁一萬七千八百七十三丁口。
遂安縣
原額戶口人丁一萬八千八百六十九丁口。康熙二十年,實在人丁一萬八千八百六十九丁口。
壽昌縣
原額《戶口人丁》七千九百一十一丁口。
康熙二十年,實在人丁七千九百一十一丁口。分水縣:
原額「戶口人丁」 八千九百三十四丁口。
康熙二十年,實在人丁八千九百三十四丁口。
嚴州府田賦考 通志
編輯府屬總
原額、田九千三百五十七頃四十四畝七分六釐三毫三絲五忽
康熙二十年分見在田額同上。
共實徵銀一十一萬三千四百九十六兩八錢一分六釐三毫七絲六忽一微五塵。
共實徵米一千八十七石八升六合二勺四抄四撮五粟六粒。
原額、地、六千七百七十一頃七十四畝六分三釐六毫六絲三忽
康熙二十年分見在地額同上。
共實徵銀二萬一千五百九十五兩四錢六絲九忽四微六塵。
共實徵米三百七十七石九斗二升二合四勺三抄三撮八圭五粟四黍。
原額、山一萬二千四十八頃八十七畝三分八釐六毫九絲七忽
康熙二十年分見在山額同上。
共實徵銀一萬三千八百二十一兩五錢一釐六絲二忽一微四塵四渺。
共實徵米七十五石二升八合七勺四抄六撮五圭三粟九粒四黍。
原額、塘二百九十九頃七十六畝七釐五毫六絲八忽。
康熙二十年分見在塘額同上。
共實徵:銀五百九十五兩五錢五分一釐四毫。
八絲八忽六微,八塵四渺。
共實徵米二石四斗九升五合八勺二抄六圭九粟九粒八黍。
原額、湖二頃七十七畝二分五釐三毫。
康熙二十年分見在湖額同上。
共實徵:銀一兩七錢四分九釐六毫九絲二忽三微。
共實徵米一升五合七勺五抄二撮七圭六粟。原額民人帶種屯田六十七頃一十二畝三分九釐四毫四絲五忽。
康熙二十年分見在屯田額《同上》。
共實徵:銀三十八兩四錢二分九釐一毫二絲五忽。
共實徵米一千五十七石三斗三升七合。原額民人帶種屯地四十三頃一十畝五釐一毫。
康熙二十年分,見在屯地額同上。
共實徵:銀二十四兩六錢七分五釐四毫七絲五忽。
共實徵米六百七十八石九斗一升九合七勺。原額桑柘木六萬八千九十九株
康熙二十年分「見在《桑柘木》」 ,額同上。
共實徵銀一百二十九兩三錢八分八釐一毫,共實徵米一石二斗五合二勺五抄二撮三圭。原額戶口人丁一十萬一千五百七丁口。康熙二十年分見在戶口人丁額同上。
共實徵:銀一萬九千八十二兩六錢二分七釐八毫。
以上田地、山塘、湖桑、柘木、人丁等項,應共徵銀一十六萬八千七百八十六兩一錢三分九釐一毫八絲八忽七微三塵八渺。
加收《零積》餘米,改徵銀八兩一錢五分四釐三毫五絲二微五渺六漠。
《蠟茶折色加價》銀三十五兩八錢八分五釐六毫七絲一微六塵五渺。
共該徵銀四十四兩四分三絲三微七塵六漠。又加外賦不入地丁科徵銀八百六十四兩八錢五分四釐六毫二絲二忽三微三塵七渺二漠。
以上地丁併外賦等項,通共實徵銀一十六萬九千六百九十五兩三分三釐八毫三絲一忽四微四塵五渺八漠。
通共應徵米三千二百八十石一升一合五抄二圭五粒六黍。
除收零積餘米八石一斗五升四合三勺五抄三圭五粒六黍。
共該徵米三千二百七十一石八斗五升六合六勺九抄九撮九圭。
加嚴州所屯糧抵兌月糧米二千二石。
以上地丁併屯糧,通共實徵米五千二百七十三石八斗五升六合六勺九抄九撮九圭。遇閏地丁加閏,實徵銀二千八百四十九兩八錢七分七釐二毫五絲八忽六微八纖二沙五塵三埃一渺二漠。
外賦不入地丁加閏,實徵銀一十五兩八錢三分六釐九絲三忽五微二纖九沙二塵五埃六渺八漠。
《地丁》加閏實徵米二百九十四石八斗
嚴州府風俗考 通志
編輯本府
《通志》:「其地多山谷,民貧而嗇。」
《圖經》云:「山高水深,人性貞介。」
郡志多文學之士
《寰宇記》:俗號輯睦,可以無事治,不可以多事理。舊志:君子好禮,小人勤生。男女有正性而無淫行,蠶桑是務。更蒸茶割漆,以要貿易之利。建德縣。
《一統志》:「人和俗阜。」
淳安縣
《前志》云:「淳環萬山以為邑,地大而民眾,訟煩而賦廣,然土磽產薄,民貧俗願,鎮之以無事,則易治也。」
《郡志》人物:杉彬代有其人。唐皇甫湜、宋錢時、方逢辰、明商輅皆以文行取重一時,由是人文興起。
姚鳴鸞云:「邑名淳安,其遺風非無存者,顧頑悍。」
《勿率》之徒,往往而有,寧今民不古若耶?抑倡導者或未至也?
桐廬縣
《縣志》:「君子多輕世而傲物,小人多勤生而務本。」 《圖經》云:「山谷居多,地狹且瘠,民貧而嗇,穀食不足仰給他州惟蠶桑是務。」
遂安縣
《縣志》:「僻居巖谷,附山依水,俗尚勤樸,少奇袤。嫁尚裝資,高者至破產不復計,卑者或勒索聘財。喪遵家禮,服制如儀,而崇尚醮事,張燈設食,飯闍𥟖羽士,費用不貲。」 服飾舊儉朴,近亦稍稍侈焉。
壽昌縣
《舊郡志》:「邑界四山之中,地狹而瘠,民嗇而野,舟車不通,商賈不行,俗儉而易足,頗惑於鬼神,富豪多以華侈相尚。」
分水縣
縣界田少,水淺土磽,且地狹而民稠,歲之所入,不足以給《饔飧》三分之一。大率貿易販糴,仰食他郡以為生,雖木炭紙茶之利,亦自不足。而仕宦稀少,儲蓄空虛,賦稅供億,衣食日用,禮節餉遺之費,出孔多溢入不能敷「雋良。人士多好文雅,喜誦讀,重功名。數十年以來,文武登雋,蟬聯不絕,視往昔為加盛焉。」 崇奉像教,敬信鬼神,。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