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36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十六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十六卷目錄

 福州府部彙考四

  福州府山川考四水利附

職方典第一千三十六卷

福州府部彙考四

編輯

福州府山川考四       府志

編輯

永福縣

龍泉山 山有小雄澗、仙巖及鴈湖二龍潭。小雄澗出為小雄溪。鴈湖在山巔,極高而深。古云:「鴈湖深,雪峰沉;鴈湖淺,雪峰見。」 山之東為觀獵山,為葛嶺,為創嶺。創嶺一名龍嶼觀獵山,閩王觀獵焉。元王偁父王翰隱居於此。翰仕元死節,人遂稱為官烈。其地有兔峰、飲牛潭、鋪錦灘、龍塘、噴漈巖諸勝。龍嶼,大魁黃定所居也。

大樟山 ,下有大樟鎮,上有杜公廟。杜名帝錫,唐末人,家饒財帛,急人之急,沒而人廟祀之。宋紹興十四年,山寇曾少隆入縣西界,舉邑驚奔,神見夢於太傅吳元美曰:「賊以某日就擒。」 已而果然。慶元元年,夏秋苦旱,慮不及水,夢神巡門督舟防溺。無何,蛟蜃沖山,晴晝漲屋。開禧丁卯秋,大疾疫。先時有醫預鬻疫藥,名《土木神效散》,疾作,服者立愈。及詢此物,從未曾有,始悟土木神姓醫即神也。瀕海閩安鎮距廣遠甚,穀船風壓垂覆,望廟呼救,救者應聲出風濤中。他日詣祠,恍若其貌。丙寅秋,近市火作,風怒火盛。隔江人聞鐘聲,見丁壯數十從廟出,身當烈焰,須臾火止。隨詢其地,所留,皆稚弱婦女,原無丁壯,鄉人「益知神祐之也。」

中和山 ,下有中和寺。《遊宦紀聞》云:永福縣東南八十里,羅漢寺之仙巖,有篆書十,形體奇怪,環布巖石,不著姓名,人所未識,號曰仙篆。歐陽永叔嘗得之,喜其無鐫刻之蹟,如指畫成文。政和三年之夏,邑宰陳武祐,好奇士也。訪求其詳,知篆有三:一在安仁寺仙人山,二在中和寺黃坑之崖,今存焉。字皆奇怪,亦不可」 識。三在「《羅漢之仙巖》也。

枕煙山 ,上有枕煙寺。元王翰詩:「石磴招提古,松蘿暝不分。排雲雙樹轉,隔水一鐘聞。」

磨筓山 ,邑之主山也。原自建昌昭武越尤溪,至永福,支分派出,大如奔虯,小若促浪,由東北來為是山,綿亙三十餘里,為筆架,為極樂巖。巖下聯絡六七里許,突為圓阜,號「仙掌。」 平坡逶邐至沖峰、鰲鼻,邑治奠焉。極樂巖有洞石之勝,形如伏獅。中有四洞,可容數十人。最下洞有二石龍,交繞而盤頸,下滴水承盂注之。歲旱迎水禱雨必應。

方廣山 ,山石大類武夷,山半有巖曰方廣,狀如粵西諸洞山矣。未至巖,石壁崚嶒,有泉如練。元邑人王翰鐫「飛珮」 二字。又里許,有用文與遼東薛朝晤諸人來遊,鐫八分書四十一字,字徑尺,筆法蒼古,用文蓋翰字也。宋黃非熊亦讀書巖中,常摭山中景為十奇,曰玉泉洞、瑞松塢、鐘磬石、聽泉崖、瀑布泉、龍樹巖、靈羊谷、龍尾泉、望仙臺、清音洞。渤海胡元卿訪得之,為序而劖諸巖壁。其中又有星巖、仙跡、仙樹、仙牆、仙芝、石門、石筍、石竈、石臼、石凳、觀音影、白龍井諸勝。大小妃山 去城四十里,相傳閩越王葬二妃於此,並鑄鐵掩蓋。一在可坑道傍,壞土巋然,耕者欲發之,風雨驟作。一在洋浦山麓,鄉民有取石其上者,遇大蛇相向,遂不敢前。可坑隔溪有王妃廟,鄉民春秋每先期詣廟祈獲異獸以祭,輒獵得之。

澄潭山 去城六十里,五代時陳嵩居此,嵩常出遊,有《辭父墓詩》云:「高蓋山頭日影微,野風吹動紙錢飛。墳前滴酒空垂淚,不見丁寧道蚤歸。」 萬首唐人絕句,又作陳去疾詩。按《大明一統志》載此詩於南安縣高蓋山下,以為歐陽詹所作。閱《歐陽集》無載,迺知纂修當有攷也。

六洞仙山 山極高秀,舊傳有仙居之。風雨晦暝莫測,而樂音時聞。鄉人有懸崖至其處,見二人對奕。越日再造,則烏有。眾以為異,因刻六洞仙像其上。昔一縣尉詣山禱雨,而持心不淨。將抵洞,有驕蟲數百,若將螫之,竟不克達。對面南山,有石室三,中室一石龍,四面雲霧分明,如斲如畫。龍口出泉,鑿井貯焉。

陳山 亦名石龍,俗呼為「登石龍」 ,其形如龍,循山之脊有十八摺,走興化道也。莆玅應祖師結庵居此,以手指水,水為轉流,因名「轉水庵。」 山東有太極山,又有斗湖山,與陳山並峙。其南有嶺曰皋嶺。

越王山 ,一名越峰,又曰月峰。相傳越王無諸嘗遊此,有越峰寺。舊《志》云:「黃子理不樂茲土形勝,迺穿重光寺後九座堂前,鑿開龍頭,又大為社稷壇於越峰寺越山堂前,謂掘斷拜龍山,使邑人不得至中書堂。」 今考子理作宰時,當元豐,而永福科第,自元豐後始盛。終宋之世,則鑿龍斷拜,適所以利茲邑也。寺前有潭,曰鯤潭。古讖云:「鯤潭生草,沙溪駕樓,邑出公侯。」 其西有巖,曰獅子。西興獅子巖,懸崖峭壁,突兀澄潭,上有石穴,深不可測。西興巖高二十餘丈,上有瀑布泉。紹興間,堅道人辟穀於此。

溪、中山 。兩山夾溪,溪闊三丈許,四五十里間皆亂石鳴瀨,山石叢攢,人形物象,莫可名寫。高蓋山 ,昔徐、趙二仙飛昇之地,偽閩封此山為西嶽。其山雙崖對峙,聳拔撐空。上有東西二石室。東室內有石龜,世傳高僧叱出之,歲旱禱雨多應。別峰曰「金支」 ,秀插天表。中有泉,色如金。又有玉華峰、宴玉巖、放雲峰、水簾洞、龍吟池、飛昇壇、鳳立臺、龍都峰、螺泉石竈十景。「鐵券山 」 ,唐宗室李氏居之,其家舊時有鐵券,上有「侍郎韓愈署。」

《大張山 》:「穹窿磅礡,如尊貴人端坐,而諸山若侍立。左有小張山。」

《清梁山 》梁乾化三年建寺於山下之平洋。溪環繞寺,若浮筏然。

烏石山 山頂坦然一丘,林巒掩映,有烏石庵在焉。

蓮坑山 一名「香蓋山。」 岡巒拱護,狀若蓮花。其巔可望閩清、尤溪二縣。

瑞峰 去城六十里,群峰高拔。唐天祐二年,僧無緩建寺於此,名《寄林》。

瑞雲峰 ,自故興化縣割入。石壁峭立,巔有雲,覆即雨。旁一里許有奇石,上圓下銳,卓立如香爐。巔有轉水巖,禪師崇演喝水處也。西偏泉一泓,應旱禱。左側有神祠。相傳周顯德中,居民見長人衣白入祠,急就之不見,但見金書滿壁,可讀者二句云:「瑞雲山下出三元。」 東西二里人皆傳。又山有石壁,古讖云:「天寶石移瑞雲未期;龍爪花紅,狀元西東。」 宋乾道間,天寶瑞雲寺後產石,橫山而行,齧地成溪,既而此石松上復生龍爪花。是年蕭國梁魁天下,鄭僑、黃定繼之。梅巖 ,世傳張、梅二仙煉丹於此。

棲鳳巖 去城裡許。萬曆初,鄉人掘地得古香爐,因建寺巖頂,以祀「五仙。」

雞巖 昔有仙人煉丹於此。丹成,有白雞飛至,而俗誤以為即姬山,因呼姬巖。巖勢最高,疊嶂長江,盡來幾席,曰「一片瓦」,曰「上天石」,曰「釣龍。」請幫助識別此字。跡、曰「下龍洞」、曰「石鼓峰」,曰「大帽峰」、曰「七鼠石」、曰「響石觀音」,曰《仙庫》、曰「玉狗」、曰「金雞罩」、曰「安泉」、曰「石門洞」、曰「仙竈」、曰「仙童跡」,皆奇勝。成化間,有僧道力者禱雨積薪自焚於此。

方壺巖 ,巖石峭拔,中有窩,可容數十人。下有流泉,澄澈如鏡。泉中有魚,紅色,腹下有四足。故老相傳,「是巖舊為五眼真人所據,往往為祟。」 宋時里人張聖能攝服之。聖,縣之平夾,人採薪,鬻鋤柄,狀貌醜怪,口可容拳。一日入山,遇仙人對奕,授以苦桃,心知其仙,忍苦噉咽,咽且半,舌若螫,棄其餘歸,遂忽忽若喪,絕煙火,食草木,實能言未來,知人陰隱,人因號為聖者。常募造石橋,邑中冨民競出金錢以助之。曹公巖 巖巔有微徑,僅可措足,相傳張、趙二真人遊處,仙廚仙竈猶存。龜嶺 下有宋大夫黃裳廟,裳與元兵戰洪面渡,被殺,因按首屬頸反走,遇一嫗,問曰:「斷可續乎?」 遂仆於地,人廟祀之。又鄭僑之居在焉,謝洋 有謝洋院。宋黃師尹讀書院中,一夕夢青衣童子攜門狀聲喏云:「開山參謁縣判。」 後登乾道己丑進士,邑同榜四人,皆歷顯要。黃繇上舍充學錄,屢冠多士,不下四公,而官止宰縣雲。釣磯 溪中有巨石平坦,元王翰書「釣磯」 二字。龍嶼十八溪 ,源發福清縣界,自龍嶼至大樟溪,委行盤曲,凡十八折。溪上有嶼村,有龍溪協濟廟。

小碓溪 ,源出興化諸山,至龍塘噴為瀑布三十餘丈,瀉入塘中,入溪口。飲牛潭、鋪錦灘,皆在溪口,並王翰鐫字其上。

大樟溪 源出仙遊縣游洋溪,達龜嶺而來,流至故懷安縣境,出楊崎渡三十里入江。

雙溪 縣前,雙流帶繞,源皆發自西北,會於將軍灘下,流歸東南,曰「外巽流」 ,曰「內巽流。」

漈溪 源出瑞溪

龍門,三灘 上有龍門庵,宋林學蒙讀書處也。三十五灘 在縣境,內灘凡三十有五,水自德化縣界東流,迤𨓦至英達里,其灘曰大箭、小箭。至感應里,曰大狶,曰小狶。至義仁里,則曰羅列洞,曰黃沙沖。其下則曰大渭、小渭、石梯、青洲、龜壓、白泉。又其下則曰多母髻,曰奧口,曰椿檣。又馳而東,曰大舶沖、七尺沖。其崖石崚嶒波濤浪湧而出龍津里者,曰牛核浦,曰空石頭,曰烏瀨頭。其尤迅急者,曰三門斗甕。三門者,當灘中流,列三巨石,其勢迴旋,若石門然。斗甕者,水衝石竇,勢迴旋狀若甕也。聯屬其下者,曰「鸕鶿」 ,曰「歷裡」 ,復曲而為三,折三灣而為大劍門、小劍門。率皆浪驚濤駭,鰲吼鯨翻,而達於唐元里之南。然自破鋼而降,則溪港豁開,至縣之左元輔里沙灣,曰呼斗,曰師娘瀨,而會於縣之小溪。合而奔注於太原灘。至八港石塍,則洶湍激波,十減其九。又下而合汰口之小溪,至保安里,則與江潮相迎,為安流矣。太原灘舊名汰王灘。《閩中記》云:「唐太和中,邑令王秩滿攜家歸,艤舟灘上,邑人留餞,至夜未還。其妻」 題詩灘上石曰:「何事潘郎重別筵,君心未斷妾心懸。太原灘下相思處,猿叫青山月滿船。」 詩已磨滅,惟「太原」 二字猶存,後人因以名其灘。政和中,縣令陳武祐大書刻石,遂以汰王為太原矣。

赤壁瀨 瀨上石壁,眺之石皆赤色,高可數十丈,若屏障。石皆片坼重疊相承如斧切。王翰勒「赤壁」 二字於石上。

蟄龍潭 潭上有洲,形如半月,名半月洲。宋進士張肩孟居此。其子勔六歲誦唐詩「誰把玉環分兩片,半將江水半浮空」 之句,以形容其勝。又有張汰者,七歲不能言,一日過此潭,開口詠云:「蟄龍潭裡蟄,潭上風波急。一日飛上天,魚蝦不相及。」

湖汰潭 :溪流險惡,惟此瀰漫。瀦而為潭,時有龍見,因建龍廟於潭前。

鑑湖 在縣東北,又名「沖灣潭」 ,清深莫測。宋邑人黃泰,少與群兒習水,俄頃疾風暴雨,陰暝不辨有物,舒鱗掀鬣,視之,龍也。群兒恐未及岸,龍露一爪,及泰肩,衣袂成文。

龍窟 在縣治東,隔仙掌一山,地脈相貫,每霖潦汎濫,水由小溪出。先經鑑湖,未至大溪,而龍窟之水已增尺許。或謂有龍居雲。

東塘 隋開皇中,邑人林堯捨田為之,周二十里。

溫泉 泉有四:一在縣南,一在十五都。有大湯、小湯;一在十一都。

「放生池 」 一在重光寺羅漢閣前,一在島村溪中。

福清縣

鷲峰山 縣治龍山也。五代漢乾祐三年,有異禽來集,或曰「此西乾靈鷲」 ,因以名。山上有鷲峰院,五代後唐御史中丞陳崇建。

網山 自海口西行三里,居民皆業漁,故名。宋林亦之亦嘗作亭讀書其上,扁曰《月漁》。

瑞巖山 山多奇勝,有佛窟巖、天章巖、香山洞、天台洞、玉虛洞、桃花園、休休臺、醉石、鑑池、通海井、一滴泉、八卦亭、紫霄亭。宋宣和間,團欒居士開巖,而不及山北。嘉靖間,戚繼光於山北闢大洞天、宜睡洞、歸雲洞、振衣臺、望闕臺諸勝。萬曆間,總兵施德政作瑞巖寺,而晉江人張奇峰舊為總兵,出家於此。

烽火山 在縣鎮東衛城外,聞警舉燧之處。山頂有嵌如屋,凡三十六間,名「虎屋。」 宋林亦之有詩。

鹿角山 在烽火山之傍,小溪有石,形如鹿角。山中大石上有仙篆數字,莫能曉。傍有仙井,闊尺有五寸,橫入,深不可測。

小練山 ,周十里。五代時,有盧皓、林甲避地而釣,愛其山川,誅茅焉。至宋,二族繁盛,立義齋以教子弟。淳熙後,登第者相踵,人號「小瀛洲」 ,明時內徙。

龍山 又名「瑞峰」 ,有寺。海口、鎮、東二城在焉。巔有石塔,可觀海日。西麓有紅蓮樓、疏野堂宋里人張氏所建,下有粔籹潭。南麓有林光朝草堂。龍臥山 山中有五馬石及龍潭。宋乾道九年,邑令劉敦禱雨有感,立龍堂焉。

拱辰山 山有三峰,其勢北拱,形如牛角,俗號「牛角山。」 下有石洞,風渢渢出,深邃難入。傍有石如鼓,方廣丈餘,易搖易撼。又有仙人跡、煉丹竈及石盆之類。

聞讀山 舊名小隱巖,唐陳燦讀書巖中。燦後為水部人,改曰「聞讀。」 上有遏雲碣、潛公室、講經臺、獅子跡。西有金鰲山。

靈巖山 上有觀經臺、禮斗壇、龍湫諸勝,福廬山 故名。郭廬山,郭姓者居其下,邑人葉向高更之曰「福廬」 ,以全省與郡邑皆名福,而茲山從焉,亦以廣洞天福地,所未備也。山後有靈巖,奇勝。

萬石山 在縣城。水曰「宏溪峰」 ,曰「翔鳳洞」 ,曰「石賓」 ,曰「佳塘巖」 ,曰「靈棲」 ,曰「宜遠莊」 ,曰「花林」 ,曰「茶園」 ,明歐應昌居焉。

《金山 》上有《東金寺》,有四佛真身。

白嶼山 亦名陳田山。山絕頂有鴻休巖,昔有僧鴻休棲此。巖西有鳥窠巖,累石為之。初,鳥窠遊杭,窠木杪而居。白居易為守,往訪之曰:「得無危乎?」 答曰:「如公所處,則危甚。」 詰之曰:「薪火不停,性識交攻,安得不危?」 白以詩贈之,後居此,故以名巖。

玉融山 縣前山也。以山有石,瑩然如玉,故名。左有雙旌,以其兩峰峭立若旌。右有五馬,以五峰騰踴,有五驂之象。其麓曰覆釜。宋令郎簡訪洞然,師寢於延慶寺,夢神僧授梵書,題云:「孤峰萬仞,形勢奇絕。」

雙髻山 頂有仙壇天成,高二丈餘,上平如削。有自然石為級道。宋乾祐初,雷劈為二。傍有石曰「石鑼」 ,有峰曰靈峰、雲峰、鷓鴣。靈峰上有仙壇,前有不溢泉。雲峰絕頂為白澤巖,有大石巍然不覆,中有石門,大可容數十人。鷓鴣以峰陰多鷓鴣。山西有瀑布,高數十丈,下瀦為三潭,清澈可鑑。

草堂山 ,昔有隱者築草堂於此,傍有小瀑布壇,高數十丈。

余坑山 在海濱塘嶼之上。下有昭靈廟。故老相傳,漢趙昇師事張道陵,隱居鳴鶴山下。嘗乘鐵舸抵浮山,舍舟而陸,憩於磐石。陟而北,留巨跡鹿蹤於蒼石之上。天禧元年,邑人高贇率眾立廟曰「昭靈。」 今海旁古舟痕尚存,石上巨跡尺二寸許。宋許難詩:「玉鹿帶符來月苑,鐵船擁斾下星河。」 又廟前有釀酒風、盧焦石。釀酒風者,歲六月社民集祠其下。時炎熱,酒善酸敗,若北風起,則轉敗而美,故號「張公釀酒風。」 盧焦石高數丈,海濤漱激,為龕巖玲瓏之狀,或採為池亭,玩必致譴怪。

小孤山 有「林寒齋祠。」 寒齋,高士也,林遹之孫,林同之父。

靈石山 山形九疊,東有石,凡遇久晴不雨如震吼,不過七日必應。又有香石,手摩有香氣,故以靈名。中有十勝,曰九疊峰,曰通天石,曰報雨峰,曰仙人巖,曰仙人碑,曰偃松亭,曰竹簾軒,曰留雲峰,曰碧仙洞,曰戲龍潭。唐武宗時,僧元修庵於此,後深入巖谷中,人謂遁去矣。有蔬甲泛流而下,乃訪得之,再往則廬已虛。宣宗時出詣闕貢金,始買山創精舍,名翠石院。至是賜額曰「靈石」 ,今為寺。中有蒼霞亭、蟠桃塢石刻,並朱文公書。

劍石山 下有劍石潭,潭有三,相去可二里許。金翅山 在鷲峰北,盧山寺枕其前。大中初,有僧惠澄善望氣,往來此間,乞盧氏居宅為之,故號盧山。高出玉屏、鷲峰,故取名「金翅。」

黃蘗山 ,以山多產黃蘗,故名有黃蘗寺。唐貞元五年,沙門正幹從六祖學,既得其旨,乃辭去。祖送之曰:「把菩即止。」 幹抵此乃安之,遂創院名般若臺。八年於其東大闢堂宇,德宗改為建福禪寺。宋咸平初,降太宗御書,因閣法堂西以藏之。寺後有龍井一穴如盤,深不滿尺,清冽不竭。山有峰,曰佛座、曰香爐、曰吉祥、曰「寶峰」 ,曰「缽盂」 ,曰「報雨」 ,曰「寶月」 ,曰「羅漢」 ,曰「天樂」 ,曰「屏障」 ,曰「天柱」 ,曰「文筆。」 有龍潭,泉勢高健,淙崖石為穴,下潭無底,中有福德龍,禱雨輒應。上絕險處復有一潭,人跡罕至。龍嘗從下潭而上,所歷有爪跡。有嵩頭陀巖,至今石猶有乳香出其間。

石竹山 山形峭拔,有石巍然,上粘蛤蠣殼。其產少竹多筍。春夏之交,鄉人於此采筍,欲多則不可得,號濟貧筍。又有古藤,高數十丈,結藤子堅若無患,然圓大如棋子,不知何名藤也。有紫雲洞、羅漢臺、普陀巖、靈寶觀、半山亭及紫磨、獅子、象玉諸峰,何氏九仙所遊也。有石曰「天寶」 ,無

考證

患之水出焉。又有靈寶觀以祀林真君亥光。亥光於此煉丹,丹成騎虎上昇。

回頭山 山下里人,一日樵薪只供一里之用。夜夢以問帝,帝悉勦其鄉山為「回頭」 ,若兵禦之。天明見尖如鎗,一一向北。

海壇山 在縣東南大海中。其山如壇,又以其有嵐氣往來,名「東嵐山」,約百餘里,周可三日行。控環島七八百里,於岐海中最大。唐牧馬地。宋初,置牧馬監,尋以《駑駻》罷。皇祐中,許漁民耕墾。淳熙中,有戶三千矣。元戶滿四萬陞州者,以海壇諸里佐之也。其山南曰黃崎,曰紫瀾,曰牧土,曰砦頭,曰沆頭,曰大小鰲綱,為三十六派湖環巒如。請幫助識別此字。陀。其東高者曰「軍山」,東北可望鼓、旗二山,西南睹漳、梁等處。左有東嵐瑞湖,中有一團平坡,積雨不溢,久旱不涸。春有靈芝草,夏有雙頭蓮,秋來蘋蓼吐,冬至石花鮮。右有顯跡湖,潭分出三十四凸、一十二凹,深處沙善沒人,淺處長流,有龍窟焉。元庚申交,馬產駒,以貢於朝。有葫蘆澳,其黿鰲高於人,魚鱉不可勝取。有碧沙洋,產人參、百花砦、鍾門三鎮。街衢闤闠,景物繁華,而科第人材,鍾門為盛,蓋海表名區也。水馬山 有石如舟帆,曰「石帆石」,上泉甚甘。南交山 在大海中。

蒜嶺 山石間多產蒜苗,或曰山形如蒜瓣。南有漆林書堂,唐翁承贊、承裕肄業之所。又有晝錦亭。嶺西有石馬峰,刻「石馬泉」 三字。

常思嶺 界福清、閩縣間,故名「相思嶺。」 由石竹山北至常思嶺三十餘里,間皆崇岡壯岳,峰骨怒立,巒岫欲舞。

傀儡嶺 下有應石如傳聲之谷。在嶺北驛路傍。

《石尤》義泉嶺 上有「孚應廟」 ,其神姓陳,能禁虎為暴。

五周巖 界閩縣,上有棋盤仙跡,相傳有兄弟五人隱此,後俱得道上昇。

仙舉巖 ,山界永福,峭拔千仞,與靈石九疊峰對峙,有仙人隱此。其巔有石巍然。又一石穴,泉源不竭,傍有石如鼓,扣之即鳴。

七仙巖 相傳有七仙隱此,洞口雖狹,內通長樂縣界。

《馬頭石 》,石如馬頭,旁有石如筍,遠望若馬繫其上。

南匿嶼 嶼稱里者三:海壇、江陰、南匿也。上有廛市,所產鹽差淡,以滷魚勝他鹽,今內徙。雙嶼 ,江陰嶼也。有壁頭巡檢司,以其二山突起海中,故名。山有古井,甘冽宜旱。有蔡道人巖及百年洞祠,又呼「仙嶼」 ,今皆內徙。

塘嶼 。是嶼與草嶼率近南匿,一曰大姨山。《宋志》:嶼在昭靈廟下,光風霽月,窮目力而東,有碧色拳然,乃琉球國也。每風暴作,釣船多為所漂。一日夜至其界,其水東流不返,莎蔓錯織,不容轉柁;漂者必至而後已。其國人得之,以藤穿其踵,令作山間。蓋其國刳木為盂,乃能周旋莎蔓間。今海中大姨山夜忌舉火,慮其國望之而至也。

鐘山嶼 ,即海壇中鐘門嶼也。或曰形如鐘;或雲昔有鐘沉嶼傍,潮退猶隱隱可見。山四圍鹹漲,獨此水清淡可飲。近嶼石高二丈如媼,名老媼石。石前有石天井,方廣二十丈;中有石眼,深與海通。

《祭苗墩 》,王審知《祈穀之所》。

「海江口 ,源出故興化縣界,流為百丈溪,至金應鋪為無患。溪東流二十里,合石塍溪,至水陸寺,合東溪,經縣之阿頭,瀦為琵琶洋,十餘里入海。」 《夷堅志》:「海口林夫人廟,莫知何年所立,室宇不甚廣大,而靈異素著。賈客入海,必禱求陰護,遇惡風遙望,百拜乞憐,有神現檣竿,遂以無事。里中商民吳育山木甚多,一客指」 某處欲市,吳許之,而需錢三千緡,客酬以三百,吳不應。客去,是夕大風雨至,忽吳氏啟居,有三百千錢整疊於地。外人來報,昨客所議之木,已大半倒折。往視其現存者,每皮上皆書「林夫人」 三字。亟詣廟瞻謝,見群木有運至於廟壇者,遂舉此山之杉悉以獻,仍挈原值還主廟,助營建之費。遠近來者紛集。廟宇殿堂宏偉,樓閣壯麗,甲於閩中。龍江 在福清縣,舊名騾文江,後改名龍江。上接龍首河源,下通東南渤海,橋曰龍江。嘉靖中,倭蹂閩,大學士葉向高方襁褓,其母夫人舉家遠避。時夫人襁,向高行憊甚,忽有老人謂曰:「吾代若襁,先趨而待於龍江之橋。」 母夫人不聽。其舅曰:「事近矣,且當此時」 而為人襁兒,必長者也。

遂解與之。次日至橋。則老人已先在。問姓名,卒不告。尋失之。

南匿江 距縣隔九海,凡二百九十里,其流自莆田縣來,東流入於海。

逕江 源有二:一出故興化縣界金支大澤,合漁溪。一出黃蘗山,北過鐵場邊,北流並漁溪合逕港。南至綿亭,東抵烏嶼門,又南至雙嶼頭,岐而為二,東出白嶼,西出後嶼,復合於昭靈廟前,會迎仙港入於海。

海口寨江 距縣亦隔九海,凡百餘里,其源自長樂縣石尤嶺,分水而下,注於江,以達於海。蘇溪 源出莆田縣界,西通橫山潭,入此溪。蘆溪 源出臺嶺,以其遶蘆山,故名。

漁溪 上。有昭應廟,祀虞雄。雄,閩王牙將也,戰歿於此。

交溪 其源一自常思嶺,一自清源里而來,交流會此,入於西溪。

無患溪 即宏路驛前大溪也。源出石竹山,入交溪。相傳林真人每以此水愈人病,故名迎仙港 。源出故興化縣,合桃源之水為大溪,至迎仙市為子魚潭,又歷縣境黃茅墩,合蒜嶺,出江口入海。蒜溪即蒜嶺溪。

大藍潭 宋乾道中,鄉人以旱禱屢應,築石室以祀焉。

橫山潭 潭傍有仙人跡二,各長尺二寸,石上隱起「雙」 字,其大盈寸,畫高二分。鄉民禱雨靈應。龍首漈潭 去縣七里,又有可坑潭。

龍門潭 宋乾道六年,令吳竤以禱雨有應,立龍堂以祀之。

東漈潭 昔有龍見,歲旱,邑人即地禱雨,因建「龍潭堂。」

丹井 在海口鎮福真觀殿西隅有丹井,飲之愈疾。宋時有「丹井玉堂。」

水利附

編輯

閩縣:附郭。

浦八十八  ,塘十八   ,圳五。

隄一    ,閘四    ,井十六。

候官縣:附郭。

西湖 在府城西門外。舊通南湖,蓄水以灌民田。偽閩時,周迴數十里,築室其上,號「水晶宮。」 後盡為民田。宋郡守趙汝愚疏請開濬,今復淤塞,僅存什之二三。明萬曆十六年,知府汪鐸改西門外舊閘為壩,以蓄湖水,而開北關引湖水入河,以通河道。未幾,奸民藉口受稅養魚,奄為已有,仍塞北關,致蓄洩不時,旱潦俱困,民田受其病矣。

東湖 在府城東北二都。晉太守嚴高築城時,與西湖同鑿以備旱潦。周迴二十餘里。宋慶曆中漸塞,至淳熙間則盡為民田矣。今鄉人猶有「湖塍」 之號。

浦六十六  ,塘一    ,圳四。

池三    ,井十六   ,硤一。

古田縣

洋一    ,陂二十三  ,渠一。

井六

閩清縣

陂十一   井一

長縣樂

溪六    ,港七    ,浦二十九,塘二十三  ,湖十三   ,堰二。

洋一    ,陂六    ,溝七。

圳二    ,埭三    ,坑五。

隄十    井六

連江縣

湖一    ,塘八十   ,溪一。

壩三十四  ,圳十五   ,井二十一。羅源縣。

塘一    ,渠一    ,圳一。

壩一    井八

永福縣

湖一    ,塘五    ,陂一。

井三

福清縣

湖三    ,港一    ,塘九十七,溪一    ,洋五    ,陂百三十二,溝五    ,坑三    ,壩二。

槽一    ,渚一    ,井十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