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一百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十八卷目錄
武昌府部彙考四
武昌府山川考三〈水利附〉
武昌府城池考
武昌府關梁考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十八卷
武昌府部彙考四
編輯武昌府山川考三〈水利附〉 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江夏縣附郭。〉
「大江 ,自嘉魚以上入境,歷大軍山、黃鵠山、大別山,會沔水北流而東,遶青山,過武昌縣城西,與大冶、興國境接。江西九江界、道士洑、三江口、小姑山,皆其門戶也,故為一都會焉。其郡城西南俱邊江,舊有西岸十數里,每年鹽船照引,載石為甃治計。後因岸固無所用,折銀輸納,相沿例廢。今日久崩卸頗多,恐為城患」 ,亟宜預防陳公套 明弘治辛酉,知府陳晦見江水泛漲,踏勘所屬管家套,經營開濬,捍江濤而聚賈舶,為利久遠,商人德之,因名。
江堤 ,「江水泛漲,江、嘉、咸、蒲四邑皆罹其禍。築堤自江夏至嘉魚,共七萬四千餘丈,四邑均築作五股,分派江夏築二股,咸、嘉、蒲各築一股,每股堤約一萬四千丈。」 大司馬熊廷弼有《修堤閘疏略》。
《路堤 》自張家渡橋堤至長虹橋堤,共二千四百九十二丈,以城南為各省通衢,自長虹而南五十里為紙坊驛,其中多水淀,一年之間半在風濤中,驛遞鋪舍皆在此,官使往來甚為不便,此路堤之不可少也。熊廷弼捐貲修築。
長堤 在平湖門內。宋政和間,水溢,漂損城垣,知州陳邦光、縣令李基築以障水,至今賴之。郭公堤 在湖心。自長街東至新開路二里。宋都統郭果所築。
萬金堤 在縣西南長堤之外。宋紹興間,役大軍築之,建壓江亭。今大堤口或是。
陂五 ,《西徑》村二 ,《蘇來》村一 ,《三城》村一,《湘東》村一。
塘四 保安村一 ,西徑一 ,永豐一。
湘東一
武昌縣
《東皋堤 》即「義堤」 ,在學宮前,教諭朱瓚築,張子翼修。
皇清知縣熊登重修。
水涇堤 在縣東二十里。嘉靖庚申,大水衝決清思堤 ,在虎頭山下。
石盤堤 在縣東五里
塘五十七 。洪道。鄉六 ,永福。鄉五,符石。鄉十 ,靈溪。鄉八 ,馬蹟。鄉九,賢庾。鄉七 ,神仙。鄉十四。
嘉魚縣
通江堤 在縣東北。自龍潭山至魚山驛。弘治中,知縣姜溥築。嘉靖癸丑,知縣吳翰重築新堤 在縣北。地勢卑下,易罹水患,與江、蒲、咸三邑均害。宋政和間,知縣唐均集四邑之民築之。至乾道間,知縣陳景見舊堤難築,去三百步,因兩山距楊家潭上橫亙為堤,故名。
成公堤 。元皇慶元年,知縣成宣築之,上至馬鞍山,下自三角鋪,捍護四邑。天順、成化間堤圮。弘治間,知縣姜溥首白於都御史謝綬,補築高闊,樹柳護堤。正德間復圮,民逃賦缺。都御史吳廷舉上疏請築之。久之衝決。隆慶辛未,知縣劉元相復申請修築。萬曆癸酉,知縣楊光宇勘議江、嘉、咸、蒲四邑協築之。每年各縣於均徭內編銀募夫。《詳允》「自萬曆二年始」 ,各縣遵行。
陂一 皆在縣南
塘一 譚家塘在縣南
蒲圻縣
「承天堤 」 可防江漲,而壅滯山水為害。
陂八 塘五
咸寧縣
陂五 塘七
崇陽縣
陂十七 內石梘在縣東十七里,以石圳如梘得名。明洪武知縣元俊修。
塘十一
通城縣
陂十五
興國州
塘二百七十一 ,堰九十四 。按《玉海》,「鄂州永興軍北有長樂堰,至元十三年築」 ,今莫詳其處矣。
大冶縣
塘五十四 ,堰十六。
通山縣
陂四 ,塘十一 ,堰三 。後為居民所侵。隆慶壬申,知縣田龍親詣其地,復之,因為圳二以疏水。癸酉旱,邑獨無虞。
武昌府城池考 府志
編輯本府。〈江夏縣附郭。〉
武昌府城 舊在黃鵠山。孫吳赤烏中築,謂之夏口。墉山塹江,周二三里,對岸為沔津,故以「夏口」 名。宋、齊、梁、陳皆因之。劉宋更名郢城,歷代因之。明洪武四年,周德興增拓修築,周二十里有奇,計三千九十八丈。東南高二丈一尺,西北高三丈九尺。池周三千三百四十三丈,深一丈九尺,闊二丈六尺。為門九:東曰大東、小東。西曰「竹簰、漢陽、平湖」 ,南曰「保安、望澤、草埠。」 嘉靖十四年,御史顧璘重修,門仍九易:大東曰「賓陽」 ,小東曰「忠孝,竹簰」 曰「文昌」 ,曰「漢陽,新南」 曰「中和」 ,曰「保安、望澤」 曰「望山,草埠」 曰「武勝。」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督撫率同屬吏修葺之。
外州縣
武昌縣城 ,本邑舊無城,至隋大業元年始築土城。唐中和中廢。宋嘉祐間,陞武昌為軍,於四隅為門,東曰鳴鳳,舊曰「朝陽」 ;西曰「文昌」 ,又名「武昌」 ;南曰朝都,舊名「南郡」 ;北曰鎮江,舊名「鎮淮」 ,後廢。明天順間,知縣楊子奎創各門巡警樓,正東為驄馬樓,正西為西山樓,正南為學海樓、絃歌樓,正北為瞰江樓、盤龍樓,東南為明月樓,東北為清風樓、便民樓,西北為迎恩樓、大江樓,西南為巡警樓。嘉靖間,張鐸始建衙城,以衛倉庫。然民居輻輳,盜賊不時竊發。萬曆初,李有朋創舉三十七里,均派夫役,就山鑿石,期月告成。嚴樓警閣,巍峙相望。榜其四門:東曰「通淮」 ,南曰「文昌」 ,西曰「望楚」 ,北曰「朝京。」 崇禎末,鄒逢吉增築沿城窩鋪於雉堞間,以資守禦。
《皇清》一仍明舊,而歲久頹圮。康熙五年九月,知縣熊
登捐俸鳩工,新建東門城樓。餘三門樓盡行修葺。又砌城垛一千四百口,築填內城崩陷數十餘處。次年四月修訖。
嘉魚縣城 本縣舊無城,及明正統時,僅土垣木柵,環治以居。至萬曆年間,始請旨改築,高不及三雉,闊可及尋。周圍四里,東西廣里餘,南北袤二里。為門四:曰「望東」 ,曰「南薰」 ,曰「西成」 ,曰「上鑰。」
「皇清」,簣土實之,居民賴焉。
咸寧縣城 ,本縣舊未有城,至明萬曆六年,知縣葛應蛟建議修築城垣,周六百八十八丈五尺,高一丈九尺,厚一丈二尺,水洞四,城樓四:東曰「升陽」 ,西曰「便民」 ,南曰「來薰」 ,北曰「帶河」 ,警鋪八間。萬曆二十五年,知縣周曰庠建議修堤,起東山之麓,繞城三面,直接西河渡,長三里,廣三丈,中建堤樓一座,名「永安樓。」 堤內浚為濠,深廣倍之。
蒲圻縣城 城周圍七百丈,高一丈七尺,磚堞高五尺,城廣一丈六尺。城樓凡六:南曰迎薰,北曰「拱極」 ,東曰「聚奎」 ,西曰寶成,又西曰「豐樂」 ,又北曰「水門。」 知縣胡其高創修,始於萬曆三年正月,凡四月告成。三十八年知縣張光前重修,崇禎三年知縣林增志重修。明末兵亂,城樓圮毀殆盡。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張圻隆「重修南、北譙樓。」十年新。
建東、西二門,譙樓城垣重加完繕。
崇陽縣城 崇,舊本土城。明成化十三年,劉信拓西北。弘治辛酉,李銳始築四圍。至萬曆甲戌,詔城郡縣。知縣王可賓、知州譙田龍始築石城,四門,建樓隨毀。丁丑,知縣周應中重修。自東門右至西門,磚垛石城,築石堅固。又自西門右改徙環抱,殺舊城十之三,移五顯祠於北隅。己卯,知縣王學曾請發倉廩,鬻廢地更修,自西門右至東門左,始有完城。又東門開便門一,周圍計
六百十四丈九尺八寸,高一丈四尺,厚五尺,知縣陳洪烈復修。
皇清康熙癸丑,蔡興捐俸修葺四門,建樓。
通城縣城 。縣治舊無城池,東北臨溪,西南枕山。明成化二年,知縣杜敏四街築門設警。萬曆甲戌,知縣簡廷仁周繚土垣。癸巳,巡撫都御史李議建石城。萬曆戊申夏,霪雨傾圮,知縣楊浩募工修葺,崇禎末罄燬。
皇清順治己丑,連雨,四處並頹,知縣盛治於庚寅年。
仍建敵樓四座,勝舊制焉。
興國州城 :其城周圍七百八十丈零三尺。大東門至小西門高一丈七尺,小西門至小東門高一丈五尺,厚一丈一尺。門八:大南門、水南門、小南門、北門、東門、小東門、大西門、小西門。
皇清因之。
大冶縣城 本縣舊無城。明嘉靖三十一年,興國州同知林愛民署縣,始築磚牆,周一百六十丈,舊址設柵欄。隆慶四年,典史黃鍾捐俸創門。下甃甕石,上覆敵樓,凡四座,東曰「迎恩」 ,西曰「永安」 ,北曰「拱極」 ,南曰「通津」 ,以時啟閉。
皇清因之。
通山縣城 邑,舊設小土城,歲久湮頹。明嘉靖二十八年,知縣林金於縣治東、西擇地建樓,東曰「吳楚首關」 ,西曰「荊湘要道。」 萬曆十一年,樓燬,知縣張紳鼎建重樓:東曰「暘通山谷」 ,南曰薰風解阜,西曰通羊闤闠,北曰「北門鎖鑰。」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縣任鍾麟重葺四門城樓。《東曰》
《升恆》,南曰「絃歌,西曰卿雲,北曰景星。」
武昌府關梁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江夏縣附郭。〉
浮橋 在望山門外。由橋以達金沙洲,江水支流所經,兩圻相峙。明弘治五年,知府冒政造舟為梁。正德庚辰,周儀改造。嘉靖壬子,知府嚴中增修。萬曆中,提學竇子偁重修。按《通志》:「其水夏溢冬涸,楚藩駕木為橋,更名王惠橋。」 今橋廢,以舟渡之。
平湖橋 在平湖門外
新橋 在縣南,大司馬熊廷弼鼎建,闊約三丈許,引湯孫湖、南湖、黃家湖、青林湖諸水以入江磴。上有槽,水泛,兩旁用木板為閘,中築土以障江水,各湖湖田賴焉。水勢沸騰,聲若怒雷,驚聞數里。
分金橋 :在望山門內。
滋陽橋 在廢楚藩東。按《通志》:在府城內墩子湖,明萬曆間郭承奉修。
明月橋 在文昌門內
清風橋 在文昌門內
伏龍橋 在中和門內。相傳晉許遜自豫章追蛟至此,蛟化為白驢伏橋下,因名。又有蒼龍橋,在保安門外。
昇仙橋 在平湖門外
青召橋 在忠孝門外
廣平橋 在賓陽門外,跨南湖,宋紹興中建。長虹橋 在縣東南五里。
踏泊橋 在縣南七里
上橋 在忠孝門內
老人橋 在縣東十五里。
龍穴橋 在縣北四里
白洋橋 在縣東二十里。明弘治中,周廷用建。萬曆己丑,中丞常居敬重修。
李家橋 ,在縣南二十里,後更名「洪濟橋。」 楊橋 ,在縣東南六十里。
張公橋 在縣南四十里。舊名「張公渡。」
太平橋 在縣東南六十里。橋上有亭。
獅子橋 在縣南六十里。上有亭。
孟橋 在縣東南三十里。相傳孟司空建土橋 ,在縣東四十里。
雨落橋 在縣東南四十里。
果盒橋 在縣南一百十里聚仙鋪。橋頂有石鐫,形似果盒。相傳仙人對奕,有持果盒而獻者,故名焉。
仙人橋 在縣東南九十里,濱梁子湖,上有仙人寺。
青林橋 在縣東南二十里。
上塞橋 在縣東三十五里。
冶湖橋 在縣東三十里。橋圮,周室輔募舟以渡。
雷公橋 在縣西南四十里。
曾家橋 在縣西南五十里。
廖家橋 在縣西南五十二里。
陽福橋 在縣西南六十里。
洋子江渡 由漢陽門以達漢口,由平湖門以達漢陽。舊用民渡,江闊水險,輕舠,遇風多危。明萬曆二年,左布政陳瑞置巨艦八隻。江夏縣歲編操船水手十二名,改募渡夫領之。今仍復為民渡。
八分渡 在縣南十里。由長虹橋以達紙坊水面六十里。
白洋渡 在縣東北四十里。
游家渡 在縣南八十五里。
山門渡 在縣東南七十里。
女冠山渡 在縣東南七十里。
冶塘渡 在縣東三十里。
南嘴渡 在梁湖南,去縣南一百里。
北嘴渡 在梁湖北,去縣南九十里。
引振渡 在縣東南九十里。
花堤 在平湖門內。政和間,知府陳邦光、縣令李基築以障水。
萬金堤 在花隄之外。宋紹興間,役大軍築之,建「壁江亭。」
郭公堤 在湖心。宋都統制郭果築。
江堤 自龍床磯以下計二百二十零一丈,至石嘴以下計三千三百五十一丈。明大司馬熊廷弼有《記》。
路堤 自張公渡起計二百一十三丈,折而東者五十九丈,自石子嶺以下共二千四百九十二丈。熊廷弼、徐日久皆有記。
武昌縣
「雞鳴關 」 即孫吳東宮門。
益家橋 在縣南壽井前。
韓婆橋 在縣東
蟠龍橋 在縣東,與龍蟠石相對。
臥仙橋 在縣西五里
百花橋 在縣南文昌門外。
太平橋 在縣東三十五里赤土磯,宋咸淳丁卯年建。
萬松橋 在縣西西山下。
寒溪橋 在縣西二里。明知縣許穡卿修,邑民盛琥捐貲建石橋。
寒溪舊石橋 在縣西寺前。橋止石一層,屢經洪水衝激不壞。石上有《指跡白書詩》,屢晦屢見,久而不沒。
石盤橋 在縣東五里,舊名「石盤渡」 ,即今之「大橋。」 明景泰二年建。後義民周模、姚秉深及孟蓮湖屢修。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熊登等重修,有記。
南湖橋 在縣南二里南湖尾上。明正德己卯,知縣陳璋與通判尹覺修砌,有記。
清思橋 在縣東虎頭山下。明正德間,市民舒洪砌。
牧馬港橋 在縣東十五里。明嘉靖十八年,市民胡溧砌。
馬橋 在縣西三十里。當驛路之衝,冬淖夏漲。鄉民陳祐造橋,築堤植柳。明景泰間,典史鄧政重修。萬曆間,廖無礙募修石橋。今歲久堤廢。丁橋 在縣西六十里。明萬曆三年,知縣李有朋築。
新橋 在縣西神山鄉九十里。
柘橋 在縣西神山鄉七十里。
石橋 在縣東三十里。明嘉靖九年,鄉民嚴希皋砌。
大橋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金牛鎮。
鶴龍橋 在縣西南靈溪鄉。
卓木橋 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
泗洲橋 在縣南一百三十里。
黃龍橋 在縣西南金牛鎮。邵元彬有《記》。黃荊橋 在縣西南一百一十里。
走馬石橋 在縣東四十里。耆賓龔少塘、龔太和重修。
天遠橋 在縣東十五里。明萬曆間,邑人周見凡砌。
大江渡 在縣北,通淮州。
方家渡 在縣西南十五里。
梁子渡 在縣南九十里。
赤馬渡 在縣西北七十里。
牧馬渡 、石盆渡 俱隸縣境。
義堤 在學宮前。明嘉靖二十一年,教諭朱瓚築,故一名「朱公堤。」 後瓊山教諭張子翼重修清思堤 即清思橋堤。
石盤堤 萬曆二年,知縣李有朋築。
水涇堤 在縣東二十里。夏月江溢,水自慈菰港入琵琶湖,直衝西涇,水迅舟險,渡者多溺。鄉民嚴希皋築堤,萬曆三十六年,孟侊重築。
皇清康熙五年,署縣事黃岡縣丞金殿臣重築。今知。
縣熊登復增修之
馬橋堤 即馬橋
南湖橋堤 在縣南二里,邑人邵鍾美重修。《嘉魚縣》。
龍津橋 明縣尹吳瀚建,黃孟經重修,邑民王少湖捐資佐理。
皇清康熙乙巳年,縣尹郭植、邑民李如瑤等重修。
大通橋 在縣治內
皇清順治初,典史陳文奎重修。
梅澥橋 在縣境內
皇清順治初,合縣士民重修。
靜寶橋 在縣東北六十里靜寶寺前。元僧紹忠建。
熟湖橋 在縣東熟湖寺東。元時李添申建。官橋 在縣南二十里。明甲辰年知縣李夒建。舒橋 在縣南四十五里。明甲辰年知縣李夒建。
大橋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頭陀港渡 在縣東四十里。
大橋渡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三港渡 在縣東南五十里。
上夾口渡 在縣北九十里。
六溪口渡 在縣西南六十里。
石頭口渡 在縣西南八十里。
駕部口渡 在縣東北。宋景平末,迎文帝於江陵。帝至此,龍負舟,左右失色。帝謂長史王曇首曰:「此乃夏禹所以受天命也,我何德以堪之?」 故有「駕部口」 之稱。
丁家渡 在縣東北
長江渡 在縣治南
蒲圻縣
浮橋 ,一名「濟美橋」 ,為南北通衢。造舟為梁,豎坊以表識之。南曰「利涉」 ,北曰「知津。」 正德元年縣丞焦貴肇創。六年提學僉事蔡潮增修,名曰「蔡公橋。」 萬曆二十六年知縣倪斯蕙重修。北曰「湘江萬里」 ,南曰「蓴川」 一帶,今俱廢。三十五年知縣汪有功重修。三十八年同知葉文懋重修。四十年知縣張光前復修。崇禎三年知縣林增《志》,復加厚板。兵燹後時修時圮。
皇清九年,知縣張圻隆重修。
大石橋 邑人參政王台彥鼎建,僧淡齋刺血書《金剛經》為鎮。
五洪橋 元皇慶初,客僧嗣昌暨鄉民鄭國賓建。
洪山橋 「邑人」 ,副使何思登修。
瑞鸞橋 崇禎二年知縣林增志鼎修。上建有庵曰「萬年庵。」
松田橋 :署縣同知葉文懋修。
瑤圃橋 康熙六年,邑人張瑮光重修。
白水橋 邑人,侍郎魏說修。
龔家橋 邑人張仕達重修。
車埠橋 「萬曆三十六年知縣汪有功鼎修。」 窯頭橋 ,「順治二年邑人張拱翼重修。」
長春橋 在西門外大沙洲通衢,邑人賀文韶建。
杉嶺橋 其上為黃公堤,知縣林增志修。汀泗橋 一作「丁師橋。」 橋上為汀泗鎮,咸蒲大界在此。
永濟橋 在瓦窯港。康熙二年,邑人張拱翼修。雙路口橋 、慧林橋 、荊港橋。
「桃花橋 。」 「無疆橋 。」 「新橋。」
蘆閣港橋 。嘉水橋 。藍港橋。
「雷公橋 。」 「楊梅橋 。」 「黃沙橋。」
「花林橋 。」 「夜珠橋 。」 「太平橋。」
胡家橋 、「大姑橋 」 、「小姑橋。」
峽山橋 、東港橋 。七寶橋。
龍會橋 、嘉鳳橋 、龍家橋。
「櫟木橋 」 、「斗門橋 」 、「蕭橋。」
「長泉橋 。」 「羅田橋 。」 弓背橋。
「大礱橋 。」 「慇懃橋 。」 「樊師橋。」
金阮橋 。「永昌橋 。」 「梅澥橋。」
「月仙橋 。」 「青龍橋 。」 《竹山橋》。
「江施橋 。」 「臥虹橋 。」 「蝦子橋。」
「黃龍橋 。」 「柳樹橋 。」 「樂兒橋。」
風清橋 、「下礱橋 」 、「普惠橋。」
夏家橋 。「周家橋 。」 羅公橋。
沙橋 、「雙橋 。」 「土段橋。」
「反嶺橋 。」 「高塘橋 。」 「官塘橋。」
雷公橋 。「葉家橋 。」 陳公橋。
解水橋 。石家橋 。高家橋。
《和尚橋 》。《上巳橋 》。楊橋。
洪口橋 、「高橋 。」 「任家橋。」
揭家橋 、「向家橋 」 、《琅下橋》。
馬泗橋 、「泉口橋 」 、「官橋。」
青石橋 。「洪水橋 。」 周家橋。
方家橋 。「濟川橋 。」 「霞落橋。」
龍鵲橋 、栗柴港橋。
東河渡 在縣境內
北河渡 在縣北
石坑渡 去縣東南四十里。
聶泗渡 在縣東十里
咸寧縣
三元橋 在縣治東五十步。初名「永安」 ,即唐永安鎮也。通判王敻改名「朱紫橋。」 正德中,資福僧妙容募修,建樓其上,改今名。崇禎間圮。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何廷韜重建。
富庶橋 在橫街西。上有亭。康熙四年,知縣何廷韜重建。
下石橋 在橫街北
西河橋 在縣西半里。嘉靖間,縣令張時舉砌石為基,架木其上,為屋十七間,中廢。萬曆壬辰,知縣曹維藩重修。後復圮,乃造舟為梁,以鐵索維之。天啟甲子,縣令曹應聘始甃以石,趙嗣芳相助成焉。橋洞有七,石欄環列其上,影若臥虹然。
金塘橋 在縣東三里。有亭三間,其下為東川港。弘治中,知縣施達重修。
下好橋 在縣南三里。有亭三間。弘治中,知縣王介委福僧妙寶築堤重修。黃表有《記》。
上好橋 在浮山塘出口,去縣南七里。
皇風橋 在縣西三里
黃家橋 在縣西五里。萬曆間,經歷曾立大修。東川橋 在縣東四里,一名「陳家橋。」 正統中,鄉官陳陵修。後水衝圮,鄉官楊瓚重建。
官埠橋 在縣東十里。有亭有鎮,港通江湖,商舶所萃。
橫溝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正德中,小旗汪興隆修。天啟間,民萬有重建。有鎮。進士鄭邦相父子之里。
駕城橋 在縣東二十里,一名「株樹橋。」 知縣吳驄修。
皇清康熙三年圮,知縣何廷韜重建。
小金橋 在駕城橋側。正德中,義民施景清修。弘濟橋 在北門堤口。天啟中,民謝上德修。便道橋 在西河橋西畔。堤上橋久圮。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何廷韜重建。
北洪橋 在縣西十里,有亭三間。
馬橋 在縣西二十里。正德中,義民趙魁賢建。平家橋 在縣南十里。正德中鄉官陳俊修。丁泗橋 在縣西三十里。蒲咸分界,鄉民丁泗創造,因名。正德中,知縣潘澤重修。
竹劄橋 在縣西十五里。
姑嫂橋 在縣南十里。昔以姑嫂創建,故名。「馬家橋 」 ,在縣南二十里。有鎮。天順中山峰寺僧本來募建。
黃鉅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明時白沙寺僧清理募建。
白沙橋 在縣南四十里,路通通山縣。弘治中,白沙寺僧清理募建,後圮。正德十二年,其徒心誠「伐石甃砌。」
游家橋 在縣東六十里。其水入武昌。
皇清順治十六年重建。
芙蓉橋 在縣南二十里。弘治中,義民佘茂先建。
楊湖橋 在縣東二十里,路通興國州。正德中,義民熊勝賢、劉興棋募修。
洗馬橋 在縣東三十里,路通武昌縣。正德中,義民毛鳳伐石甃砌。
黃石橋 在縣北三十里。商旅所聚處。
觀山橋 在縣東北四十里。正德中,典史陳恩修。
賀勝橋 在縣北四十里。宋末兵起,里人王曄
聚眾與賊戰,勝因以名橋。
鹿角橋 在縣東三十里。萬曆中,周南等建。羅家渡 在縣西北二里。萬曆間,經歷曾立大置山地四畝,給舟人為工食、修船之費。知縣朱凌霄刻石紀事。
張沙渡 在縣北七里
官船渡 在縣東北十里。
崇陽縣
東關 ,在高視寨下,去縣南六十里。
《甘棠橋 》在城內,民思張詠而作也,任希夷有詩。
櫺星橋 在芙蓉池口。今築城其上,為渠。無名橋 ,在社稷壇後。饒天民有《記》。
朱紫橋 在文昌祠右。宋孟珙名之,勒三大字於碑。
石鏗橋 水聲觸石鏗然,故名。去縣一里許。白泉橋 ,去縣三里,弘治丙戌李信重修。灌溪橋 ,弘治邑民張暹募修。
皇清順治間,里民王任臣重修。
劈箭橋 去縣十五里,因志閑禪師得名。在灌溪寺山門前。
楊柳橋 去縣二十里。弘治間,婁仕惟等重修大石橋 ,在百家畈畔。
《殼鳩》橋 一名「佛家橋。」
化錢爐橋 「邑庠」 陳治緒重修。
洪家橋 成化丁酉,劉信建。弘治義官蒙志斌重修。嘉靖間易之以石,邑人陳仕《碑記》。
九節橋 ,去縣二十里。
石室橋 去縣三十里,在梓木港。弘治間,僧清澄募修。
劉㜑橋 去縣三十二里。穆林橋 ,成化間艾誠建,正德間艾求鎮重修。黃沙橋 ,正德間艾永欽建。
磯埠橋 去縣五十里。正德丁卯年修。
清水橋 嘉靖戊子,鄧人募修。
朱客橋 :僧人《海空》募建。
神口橋 元岳州路同平江州事汪澤民《記》,李信建。
五福橋 在桂口港。弘治楊孟鐵建。
泠水橋 在艾翁堰下。正德癸酉,僧真慧募修。「櫟材橋 」 ,嘉靖戊子,僧明鏡募修。
市分橋 又名「曾家橋」 ,在桂口市。成化間曾伯教建。正德間易石構亭於其上。
桂林橋 去黃公坑四十里。
方勝橋 去東關嶺下六十里。
南星橋 「弘治間,邑人洪伯琦等重修。」 嘉靖乙酉年,僧如琢募修。
義翁橋 在楊坪畈。弘治辛酉年,義官王思海建。
登雲橋 、白馬橋 俱距縣七十里,俱在縣西。桃花橋 有二:一附東郭。桃溪水出神峰,過朱沙橋,遶北峰下入雋水口;一在縣西桂口,亦名桃溪水,自龍窖山入雋水,又俱名桃溪橋,故崇號「桃溪。」
思古橋 :在古城岡之下。
中洲橋 崇禎戊寅,里民朱守律建。
「尚書橋 」 ,汪宗伊立。
浮溪橋 趙弼記。義官陳恭、盧文友修。
皇清順治乙未,邑庠王大臣重修。
楊花橋 去縣五里。順治丁酉,王大臣重修。通津橋 ,去縣六里。一名「新塘。」
雙圳橋 去縣十里
餘恩橋 「劉景韶建。順治間王大臣重修。」 「東流橋 」 ,「弘治間邑民汪恭建。」
餘耕橋 舊名「宋墩」 ,僧了經,邑人熊哲等建,劉日孚建屋於上。順治間水圮,邑中丞王應斗修。白泥橋 、高橋 俱去縣十五里。
蔭龍橋 蔡幹有詩
福善橋 一名「長坪。」 天順間,里民甘露重修。「百結橋 」 ,去縣二十里。嘉靖間,典史徐球倡修,甘義德重建。
羊港橋 、矩橋 俱在縣東四十里。
同濟橋 在縣南。周應中建,方伯胡定重修。西溪橋 在縣南十五里。元嶽麓山長徐源明《記》。
青石橋 在縣南一百里。元邑人廖政大建。義城橋 ,白泉水經其下,去北郭數十步。艾傑有《記》。
玉磵橋 宋僧來僖建。升仙橋 在縣北十里,一名「郭塘」 ,在鹿門鋪前。弘治壬戌李銳重修,邑人劉縉重建。
柳樹橋 在縣北十六里。
廣濟橋 在縣北,去縣二十里。張恭人建。崇陽橋 一名「山源橋」 ,在縣北崇陽港,水流匯雋水下。洪馮鰲有記,後重修,邑人陳學副忠愛記。
狀元橋 西沖橋 一名「三眼橋。」 二橋俱在縣西十五里。
黃官橋 去縣二里
查家橋 去縣五里
白西橋 去縣十二里,在太白原。中丞劉景韶建。
白東橋 ,在松田,去縣十六里。劉日孚建。「白中橋 」 ,在馬家畈。劉景韶建。
紅石橋 去縣十七里,劉縉建。以上俱在縣東北。
生津渡 :額編夫船二隻。陳洪烈修渡頭石岸下津渡 :額編夫船二隻。
吳城渡 舊有夫船,尋廢。隆慶辛未,胡秉性請置夫船一隻。饒天民《記》。去縣七里。
龍泉渡 水從吳城港出,去縣西五十里。史家渡 在縣東五里。
小港渡 在縣東五里
洪家渡 萬曆十三年買地置船。吳楚材《記》:「穆林渡 在進口鋪,過烏石下,去縣西五十里,通城縣」
拱北橋 在縣治北門外,跨雋水,邑之通逵也。宋咸淳間,邑人楊起莘建石墩,架木分九孔。「永樂壬辰,圮於洪水。正統丁巳,知縣楊慶修葺。正德間,復圮於水。僧募五千餘金,全用石甃,九眼圜拱。」
星華橋 在拱北橋右,今廢。
顧公橋 在縣東團山下。嘉靖中,都御史顧公建,今廢。
朝宗橋 在縣南,一名「朗橋。」 洪武中,主簿白翥建,後廢。萬曆中,僧海清募貲,用石砌三眼青石橋 ,在縣北一里。
太平橋 在縣東五里。宋有太平港即此。北港橋 ,在縣西四十里。
第一渡橋 在縣西南二十里。源出自元鳥嶺。龍奔橋 在縣南七里。成化十九年鄉民萬思信募修。
三公橋 在縣西二十里。橋畔有三公祠。石潭橋 去縣西二十里。
南埠橋 在縣西三十里。
何保橋 在縣南五十里。
馬港橋 在縣西南二十里。成化二十一年,鄉民徐昊募眾重修。
烏橋 在縣西北五里
萬家橋 在縣南十里
水口橋 在縣東北十裏白馬鋪上。嘉靖戊申,僧石《海德》募化重修。
柘橋 在白馬鋪下五十步。通民所建。
毛公渡 在縣北五里。新安港雋水於此合流。春夏水漲,額編船夫二名及修船銀。在毛興居渡頭,故名。
興國州
古龍關 在州西五里,近朝天堤,今廢。
懷坡橋 在州東半里。嘉靖間,里人劉本端修。更二十餘年,有何、趙、宋、鄒四人復合眾重修,有碑。
石田橋 在州南三十里。
朝天橋 在州西五里古龍關下,一名「鮑公橋。」 荻田橋 ,在州西二十里。
大塘橋 在州西三十里。
行者橋 在州西四十里。
官橋 在州西十五里
三義橋 「在州西一百二十里。」 御史譚魯民、阮廷鼐、程概同修建。
車橋 在州西南六十五里。有碑。
蔣公橋 在州西八十里,有碑。
費師橋 在州北十里
湄峰岩橋 在州北五里。
雙港橋 在州北十里,二橋相並。
犀牛山橋 在州北二十里。
黃顙口橋 在州北五十五里。
良薦橋 在州北二十里,當蘄州之衝。湖闊二里許,原有堤,歲久湮沒。嘉靖間,劉本端捐貲,穿石橋三眼,長二十餘丈。隆慶元年秋七月,東吳王可大重修,有碑。
《良薦》小橋 ,去大橋一里。
臨江橋 在州東南三十里臨江鋪前,通江西。
黃岡橋 在州東南八十里。
排市橋 在州西六十里。
牙兒橋 在州西九十里,義官尹友萬建。恩波橋 ,在州北城外半里,即蓮花池。
西平橋 在州西北八十里善福里。
山角橋 在州西八十里。有碑。
岩頭橋 在州西二十里。
思量橋 在州西三里
大板橋 在小箕舖
三濟石橋 、高橋 俱在州西北四十里。黃港橋 在州西北二十里。
永濟橋 在州西北十五里。盧志仕修。
大丫山橋 在州北四十里。
長湖寨口橋 在州南五里,通樂平、仁義等里。向為木橋。崇禎元年,眾建石橋。
南市渡 在州南十里
楊林渡 在州東南五里。
石浮壟渡 在州東十五里。
南城渡 在州東三十里。
湄潭渡 在州西七十五里。
沬口渡 在州西十里
丘家渡 在州西九十里。
大瑤渡 在州西三十五里。
陽辛渡 在州西百里
滜洲渡 在州西四十五里。
華潭渡 在州西五十里。
軍山渡 在州東五十里。
門枋渡 在州東北二十里。
港口渡 在州西三十里。
盆山渡 :在城東半里。係新設。附近居民陳鄒等建。
大冶縣
採芹橋 又名「西橋」 ,在西市,舊有石欄。
黃公橋 在黃土潭。知縣黃瑞暉修。
棲儒橋 在靈峰山下。世傳東方朔讀書棲隱於此,故名。
洪賓橋 在縣西四十里。
皇清康熙間,生員陳萬年重修。
換絛橋 宋嘉定間造。相傳鍾、呂二仙換絛於此,故名。今二仙祠在其上。
《姜橋 》元里人姜二《甃砌》。
金橋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泉塘橋 在縣東北四十里。
車橋 在縣西二十里
太平橋 在碧石渡。宋延祐間,里人張權造。正德間,僧圖一修立,有石浮圖。
龍窟橋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永福橋 在縣東二十里。
張橋 在縣北十五里
土橋 在縣西北四十里。里人黃賢修。
備禮橋 在縣西十五里。俗雲「橋涯陡峻,乘騎而過者皆下」 ,故名。
張荷橋 在茗山下
源潭橋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源公祖師甃砌。李家橋 在縣東五十里。李氏所造。
陽橋 在縣西五十里楊樹港。橋上覆亭,兩端有綽楔。
喬家店橋 在縣西五十里。里人簡信任等甃砌。
鵝歸畈橋 在縣西五十里。里人劉勝五甃砌。新雁橋 ,在道士洑市,宋寶祐年間造。
楓香橋 近道士洑,舊通「虎塘」 ,今廢。
祝家橋 在縣西五里
官橋 在縣西五十里。里人尹瑞甃砌。
大林橋 在縣西南五十里。
壽橋 在東北三十里
「東方橋 」 :在東方園。
石馬橋 在鐵山園
鐵山橋 在鐵山鋪北
新橋 在雲城裡木蘭畈。
大石橋 在長虹鋪北
大橋 即大堤之橋。里民鄭漢敬、漢鴻甃砌,明末崩圮。
皇清康熙九年,里民蘭可蔚捐貲「大造。」
縣前渡 係本縣要津
黃土潭渡 在縣西二里。
青山渡 在縣西五里
碧石渡 在縣北六十五里。隆慶間,生員黃紹曾築堤。
保安渡 去保安九十里,扺江夏界。
金堤渡 在縣西一里。明嘉靖十七年,耆民盧
俊傑羅大興、左大賓捐貲倡募,築堤百餘丈。後鄉民羅寶獨建小石橋三孔,胡朝復建大石橋三孔,歲久圮壞。萬曆十二年,知縣吳仁里修。《通山縣》
多寶橋 在白鶴山下多寶寺南,邑人焦子由建。明隆慶壬申,知縣焦田龍重修。
通津橋 在縣治南半里許。邑人邢仲發建。明正德六年,水衝圮,邑人朱廷文、唐玉重建,侍郎朱廷立「記。」 崇禎辛未,水衝廢,邑人宋承祐募建。知縣馬負圖記。
青雲橋 在縣治西,架木為之。明弘治中,知縣秦初率邑人阮福俊等築以石。
桃花橋 在縣西洞淵觀,桃花泉流瀉之處。未詳何年造建。
喜遷橋 在縣西一里許,舊名「坑口。」 明正德元年,邑人徐伯樂、徐有芳建。萬曆十三年,水衝圮,知縣張書紳重修,建亭三座,更今名。給事中常居敬記。
皇清順治十八年,衝廢知縣任鍾麟率邑民熊楚珩。
等重修
白公橋 在縣西克讓坊。世傳橋為白公所建,故名。明萬曆十三年,知縣張書紳重修,置亭其上。今廢。
行遠橋 在縣西五里,舊名「羊都。」 明正統間知縣吳芸建。通咸寧縣洪水衝圮。明萬曆丙申年,翰林舒弘緒重修。
皇清順治乙未年,又衝廢。丙申年,居民黃心鏡等募
眾同修
登高橋 在縣西七里許。舊名「犀港。」 明萬曆十年,水衝圮,知縣張書紳率眾修置,建亭其上,更今名。歲久頹圮。
皇清順治戊戌,黃明宇等募修,復置亭焉。
舉橋 在縣西三十里。邑人徐觀建。其子適登鄉薦,故名。
高橋 在縣西二十里。舊架木為之。
花橋 在縣東北十五里。
通濟橋 在縣東北七里,今廢。
賽公渡 在縣西南
李渡 在縣南三里許。明萬曆間,邑人朱之楫修橋,名「永濟」 ,因建永濟大寺。
寶石渡 在縣東南四十里。通江西。翰林舒弘緒請置官渡船隻,迄今不廢。
黃沙渡 在縣東三十里。。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