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一百五十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五十三卷目錄
襄陽府部彙考三
襄陽府學校考
襄陽府戶口考
襄陽府田賦考
襄陽府風俗考
襄陽府祠廟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五十三卷
襄陽府部彙考三
編輯襄陽府學校考 府志
編輯本府
襄陽府儒學 在郡治東南。明洪武初,知府張善建。中大成殿,東西兩廡,前戟門殿,東名宦祠,西鄉賢祠,前泮池、櫺星門,東聖域坊,西賢關坊、祭器庫、宰牲房、神廚。殿。後為明倫堂,旁列四齋,曰「志道」 、「據德」 、「依仁」 、「游藝。」 饌堂、號房、射圃。教官宅五,東三西二,總之以學門。成化五年,知府何源增修。嘉靖初,改大成殿為
先師廟:戟門為「廟門」 ,撤塑像而易以木主,建《啟聖》
祠敬一亭三十六年,撫治都御史章煥創「尊經閣左右廂樓,改泮池於櫺星門外,加以石欄。隆慶五年,撫治都御史汪道昆改學門於文廟左,立青雲得路坊內,兩側列號房。」 改「啟聖祠於殿東,『敬一亭於堂西,名宦、鄉賢祠於櫺星門內。明崇禎壬午賊毀,癸未修復』。」
皇清順治己丑,副使蘇宗貴重建「啟聖」、「名宦」二祠。戊
子知府陸登甲「重修明倫堂。」
魁星樓 在文昌祠前。知府杜養性重建。下有二坊,曰「文明」 ,曰「魁元。」
武侯書院 在儒學右,有《碑記》。
冽泉書院 學憲葛寅亮建,在習家池,今廢。地基見存。
「鳳山書院 」 ,學道顧起鳳建,在羊侯廟南,廢地基在。
襄陽縣儒學 在縣治南。明洪武初建。嘉靖間副使王佩重修。隆慶間同知范愛眾重修。中大成殿,旁兩廡,前廟門,東名宦祠,西鄉賢祠,又前櫺星門、泮池。廟後明倫堂,左啟聖祠。旁列兩齋,曰「博文、約禮」 、「敬一亭」 ,號房饌堂、學倉、教官宅。學東有興賢坊,明倫堂後有尊經閣。萬曆間,知縣尹廷俊改敬一亭於西齋前立「騰《蛟起鳳》」 小坊於堂下如石欄。於泮池,自興賢坊直抵學門路,悉治之使平。崇禎辛巳,賊燬。
「皇清順治」,「撫治」趙兆麟、副使蘇宗貴等「重建。」康熙癸
丑,知縣余配元增修,大加丹雘,以起宮牆之色,揚甲第之聲焉。
隆中書院 在隆中山,「諸葛亮隱居」 ,今廢。鳳棲書院 即雲封寺龐統故宅,今廢。
社學 治院張尚改建於《宏慶宮》之左。
外州縣
宜城縣儒學 在縣治東毓秀山下。宋建,元、明因之。中大成殿,宣德間知縣張泰建。旁兩廡,前戟門,又前櫺星門、泮池,俱弘治間知縣林典建。有神廚、宰牲房,堂後教諭宅,廟後訓導宅。萬曆二年,本府通判馬昌、知縣雷嘉祥同改櫺星門,以石柱,題曰「聖人之門。」
社學 在舊縣治左,今廢。
學田 共八處:一在桑棗園,五畝;一在教場東,十畝;一在教場南,十畝;一在縣東磚橋北,五畝;一在磚橋南,四畝。明已水沖,無存存者。一在大街北文廟左,一在學前舊政教坊東;一在北街舊驛後,各一畝五分。又地二段;一在元祐觀後,併學池一口;一在新河口。
義田二段:一段一百畝在范家腦;一段四百畝在左家灣。萬曆丙子四年,縣令梁雍置。今左家灣四百畝,荒蕪崩塌,尚未清出。
南漳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宣德間,知縣莊敬因宋舊址建。正德間,知縣蕭浩修。中大成殿,旁列兩廡,前廟門,又前櫺星門、泮池、大成坊、啟聖祠、名宦祠、鄉賢祠、神廚廟,後明倫堂,堂後蜚英臺。堂左右兩齋曰「進德」 、「復禮」 ,有號房。講堂則隆慶間知縣王可賓建。射圃內有亭,有教官宅、社學 學田 久廢無考。
棗陽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明洪武間,知縣吳子俊建。中大成殿,旁兩廡,前戟門,左名宦祠,右鄉賢祠,又前櫺星門。殿後明倫堂,東西齋、神廚、倉庫、饌堂、教官宅,置於堂之西北。天順間,知縣黃金以石易櫺星門。內鑿泮池,跨石橋。成化間,知縣楊瑛立射圃。正德間,知縣安邦重修。嘉靖
十年,知縣胡貴立敬一亭於明倫堂後。撤像題主,建大成殿。改戟門為廟門,立啟聖祠。二十二年,知縣李一龍建文昌祠、宰牲所,題兩齋為「日新」 時習義路禮門。三十一年,知縣王充遷泮池於櫺星門外。萬曆元年,知縣王應辰建宣文閣於明倫堂後,中置敬一碑。遷文昌祠於崇文樓左。移水陸殿材改建明倫堂,以《敬一》亭址附益之,則奉知府萬振孫檄也。移教官宅於閣東西,改兩齋為「進德」 、「修業。」 周圍繚以垣,泮池中又開一渠道以洩濁流。於城外學宮之東為儒學門,門左右為登龍、「起鳳」 二坊,列科第姓氏。
皇清順治間,知縣柯聳重修「文昌祠」,與南樓相對,為
「文學羽翼」 啟聖祠傾圮,署縣事同知冀應熊協同教諭周九華重修明倫堂。
滄浪書院 舊名「濯纓亭」 ,在縣東一里。
青山書院 按《縣志》,「在學宮左。」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劉嗣煦建。
社學 在南門內
學田 :本邑初無學田,至明萬曆壬子,知府萬振孫檄置學田。縣令王應辰查民田中隱匿者數家,欲隸諸學,因遠在數百里,不便收租,乃薄使入金,即以金易田,於邑南置百七十畝,邑西置百五十畝,去邑僅六十里許,歲可入二百石。明末大亂後,人絕地荒,至
皇清順治庚寅,知縣柯聳查原額田地,僅得一頃九。
十二畝,「坐落王家岡、蔣家壋、方家灣、鹿頭店、古城地方各處,畝數多寡不等,餘盡荒蕪難稽。計熟田五十八畝,每畝納租穀一斗,每石折納銀五錢八分四釐有奇,共折銀三兩三錢九分,賑濟貧生。」
穀城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宋知縣狄栗始建文宣王廟,為學舍於旁,藏《九經書》。歐陽修記之。此穀城學所由興也。明因之。中大成殿,旁兩廡,前廟門,又前櫺星門、泮池、名宦祠、鄉賢、啟聖祠。廟後明倫堂、講堂。旁進德、修業齋、射圃。中有亭,有教官宅。崇禎間,燬於賊。
皇清順治間,知縣劉楷始修復焉。
文龍書院 在縣西六十里,「劉文龍讀書處。」 光化縣儒學 。「宋、元前在古酇城內,明洪武間,知縣陳聰即舊址重建。宣德間,知縣左高重修。萬曆元年,通判馬昌、知縣陳其範遷今新城內聚奎街北,中大成殿、東西廡,前廟門,又前櫺星門、泮池,啟聖、名宦、鄉賢祠」 、神廚、宰牲所、明倫堂、進德、修業齋、號房、饌堂、教官宅,左儒學倉,右祭器庫,廟門,右射圃,總以《儒學門》。今
皇清順治間,知縣扈申忠重修「明倫堂。」
文忠書院 「嘉靖間,知縣鄭曼為宋歐陽文忠公立,舊在耿家河口,萬曆間,知縣陳其範遷迎輝街。」
均州儒學 在州治東。創於宋咸平,改於元。明洪武初,因廢址修建。正統間,修山郎中邵正重修。正德、嘉靖間,都御史沈暉、知州張聰、葉尚文相繼重修。中大成殿,旁兩廡,前廟門,左名宦祠,右鄉賢祠,又前泮池、櫺星門,西祭器庫,東啟聖祠。祠後敬一亭。廟後明倫堂。旁列兩齋,曰「時習」 、「日新」 ,有號「房、饌堂」 ,合之以儒學門。自闖逆破城之後,被鄖賊燒燬無存。至
皇清順治七年,知州陳修建止完大殿工程。至十年
知州趙捐修明倫堂,不意郝賊入城,復燬。至康熙八、九年間,知州佟國玉修文廟五間,工程將完,陞任赴部。十年,知州黨居易續為補葺。又捐資重修二門、三間,至明倫堂泮池等件焉。古南陽書院 在州治南門內。康熙十一年,知州黨居易捐俸創修。有《記》。
襄陽府戶口考 府志
編輯府總
《民屬》原額總共人丁五萬九千二十六丁,自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內除逃亡外,見存並各
年編審,增出人丁二萬六百二十一丁八分四釐九毫二絲三忽。內於康熙四年分,奉文因西山進勦,豁免運夫故過人丁六百一十丁,實存人丁二萬一十一丁八分四釐九毫二絲三忽。又歸併更名田地。昔在明季,原無額丁,比照民
例除荒蕪外,編出人丁一千四百九十七丁一分八毫七絲三忽五微。
《民屬更名》二項,通共實在人丁二萬一千五百八丁九分五釐七毫九絲六忽五微。
襄陽縣:〈附郭。〉
《民屬》原額《人丁》一萬四千九百五十一丁,《自》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內除逃亡外,見存並各
年編審,增出人丁一萬二百八十四丁七分九釐九毫二絲三忽。內於康熙四年奉文,因西山進勦,豁免運夫故過人丁四十一丁,實存人丁一萬二百四十三丁七分九釐九毫二絲三忽。又歸併更名田地,昔在明季,原無額丁,比照民例,除荒蕪外,編出人丁七百五十九丁七分八毫七絲三忽五微。
《民屬更名》二項,共實在人丁一萬一千三丁五分七毫九絲六忽五微。
宜城縣
《民屬》原額《人丁》七千二百八十五丁,《自》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內除逃亡外,見存並各
年編審,增出人丁三千一百四十一丁。內於康熙四年奉文因西山進勦,豁免運夫故過人丁四十七丁,實存人丁三千九十四丁。又歸併更名田地,昔在明季,原無額丁,比照民例,除荒蕪外,編出人丁六十七丁。
《民屬更名》二項,共實在人丁三千一百六十一丁。
南漳縣
《民屬》原額「人丁」 八千九百九丁,《自》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內除逃亡外,見存並各
年編審,增出人丁二千一百四十八丁。內於康熙四年奉文因西山進勦,豁免運夫故過人丁一丁,實存人丁二千一百四十七丁。又歸併更名田地,昔在明季,原無額丁,比照民例,除荒蕪外,編出人丁一十四丁。
《民屬更名》二項,共實在人丁二千一百六十一丁。
棗陽縣
「《民屬》原額人丁」 八千五百五十。丁,自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內除逃亡外,見存並各
年編審,增出人丁二千六百六十丁五釐。內於康熙四年奉文因西山進勦,豁免運夫故過人丁四百六十九丁,實存人丁二千一百九十一丁五釐。又歸併更名田地。昔在明季,原無額丁,比照民例,除荒蕪外,編出人丁一百二十八丁四分。
《民屬更名》二項,共實在人丁二千三百一十九丁四分五釐。
穀城縣
《民屬》原額《人丁》七千七百七十八丁,《自》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內除逃亡外,見存並各
年編審,增出人丁六百二十八丁。內於康熙四年奉文,因西山進勦,豁免運夫故過人丁二十三丁,實存人丁六百五丁。又歸併更名田地,昔在明季,原無額丁,比照民例,除荒蕪外,編出人丁二百五十二丁。
《民屬更名》二項,共實在人丁八百五十七丁。《光化縣》:
《民屬》原額《人丁》五千四百五十五丁,《自》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內除逃亡外,見存並各
年編審,增出人丁一千四百一十四丁。內於康熙四年奉文因西山進勦,豁免運夫故過人丁二十五丁,實存人丁一千三百八十九丁。又歸併更名田地,昔在明季,原無額丁,比照民例,除荒蕪外,編出人丁二百七十三丁。
《民屬更名》二項,共實在人丁一千六百六十二丁。
均州
「《民屬》原額人丁」 六千九十八丁,自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內除逃亡外,見存並各
年編審,增出人丁三百四十六丁。內於康熙四年奉文,「因西山進勦,豁免運夫故過人丁四丁」 ,實存人丁三百四十二丁。又歸併更名田地,昔在明季,原無額丁,比照民例,除荒蕪外,編出人丁三丁。
「《民屬》更名」 二項,實存人丁三百四十五丁。
襄陽府田賦考 府志
編輯府總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內除荒外見種成熟,並
節年新墾田地三萬七千五百二十二頃六十九畝四分七毫二絲四忽一微五塵,科米麥糧二萬一千八百六十二石七斗二升三合二勺七抄四圭八粒三粟。又歸併更名田地五千一百四十四頃一十畝四釐,科米麥糧四千五百四十五石五斗八升四合八勺八抄六撮六粒七粟。內除荒外見種成熟並節年新墾田地一千九百八十五頃五畝三分六毫,科米麥糧一千七百一十三石三斗七升八合五勺一抄六撮四圭五粒八粟
「民屬更名」 二項,共成熟田地三萬九千五百七頃七十四畝七分一釐三毫二絲四忽一微五塵。共科米麥糧二萬三千五百七十六石一斗一合七勺八抄六撮九圭四粒一粟。
實徵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歷年實徵不一。今康熙
十一年分,除荒絕外,實徵並增墾共銀四萬四千一百八十八兩七分四釐四毫二絲三忽六微九塵六埃一茫。又歸併更名額派丁糧條租、遼餉共銀一萬二千三十二兩二錢一分四釐三毫八絲六忽三微八塵二埃六渺九漠。除荒蕪外,實徵並增墾共銀三千六百五十二兩九錢七分六釐二毫九絲九忽四塵七埃,一渺一漠。
「《民屬》更名」 二項,共實徵銀四萬七千八百四十一兩五分七釐二絲二忽七微四塵三埃一渺一漠一茫。內該起運兵餉共銀二萬八千五百四十一兩九錢三分五釐一毫四絲五忽二微一塵三埃三渺五漠。
撥存共銀一萬九千二百九十九兩一錢一分五釐五毫七絲七忽五微二塵九埃七渺六漠一茫。
一、府屬州縣優免共銀九百二兩九錢七釐九毫四絲三忽九微五塵。奉文扣解赴司充餉。一、本府商稅課城濠魚利等項,共銀四百五十五兩六分。
一、府屬門攤、商稅、街基課鈔、魚課、麻鐵線膠、房租、學田、京扛等項,共額銀二百六十八兩四錢五分四毫二絲六忽四微五纖八塵。除逃絕實徵銀一百二十五兩九錢九分二毫九絲二忽外,襄陽縣遇閏加徵銀二兩,奉文解充兵餉,額徵班匠帶閏銀七十九兩二錢。
襄陽縣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內除荒外見種成熟,並
節年新墾田地一萬七千三百一十九頃八十六畝一分一釐七毫九絲四忽一微五塵,科米麥糧一萬一千三百五十五石一斗五升四合九勺九抄五撮一圭一粒五粟。又歸併更名田地一千八百八頃五十五畝七分七釐,科米麥糧一千三百五十四石八斗一升三合八勺。內除荒外見種成熟並節年新墾田地八百五十頃五十二畝七分七釐七毫,科米麥糧八百五十二石一斗五升九合二勺九抄九撮八圭。「民屬更名」 二項,共成熟田地一萬八千一百七十頃三十八畝八分九釐四毫九絲四忽一微五塵。共科米麥糧一萬二千二百七石三斗一升四合二勺九抄四撮九圭一釐五粟。
康熙十一年分,除荒實徵並增墾共銀二萬二百一十八兩七錢一分九釐四毫五絲八忽九微五塵二埃三渺二漠。又歸併更名、額派丁糧條租、遼餉共銀二千六百八十五兩八錢三分一釐二毫八絲五忽一微六塵三渺八漠。除荒實徵並增墾共銀一千七百七十七兩二錢六分九釐四毫六絲四忽四微八纖一渺九漠。《民屬更名》二項,共實徵銀二萬一千九百九十五兩九錢八分八釐九毫二絲三忽三微六塵五渺一漠。內該起運兵餉共銀一萬二千六百七十七兩二錢二分二釐七毫七絲三忽八微九塵五埃六渺二漠。
撥存共銀九千三百一十八兩七錢六分六釐一毫四絲九忽四微六塵四埃八渺九漠。一扣免銀二百二十九兩三錢六分七釐九毫四微。
一、門攤酒醋稅鈔,額銀三十五兩六錢。除逃絕外,實徵銀一十九兩五錢二分。遇閏之年,加徵銀二兩。
額徵班匠帶閏銀十六兩八錢。
宜城縣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內除荒外見種成熟,並節年新墾地二千二百四十頃八畝四分五釐,科米麥糧一千七百四十一石五升四合七勺三抄四撮八圭。又歸併更名地九十頃一十四畝九分三釐,科米麥糧七十五石八斗九合七勺一抄一撮二圭六粒七粟。除荒外,見種成熟並節年新墾地四十一頃七十五畝二分九釐,科米麥糧三十五石一斗一升一合九勺四抄二撮五圭。
「民屬更名」 二項,共成熟田地二千二百八十一頃八十三畝七分四釐,共科米麥糧一千七百七十六石一斗六升六合六勺七抄七撮三圭。康熙十一年分,除荒實徵並增墾共銀五千八百九十一兩六錢二分六釐三毫三絲六忽八微二塵九埃八渺五漠。又歸併更名額派丁糧條遼共銀二百二十四兩七錢一分二釐四毫五絲二忽三微六塵三埃九渺。除荒實徵銀一百一十八兩九錢二分五釐六毫八絲九忽二微七塵。
「《民屬》更名」 二項,共實徵銀六千一十兩五錢五分二釐二絲六忽九塵九埃八渺五漠。內該起運兵餉共銀二千六百一十一兩七錢九分五釐六毫六絲七忽一微九塵一埃一渺。
撥存共銀三千三百九十八兩七錢五分六釐三毫五絲八忽九微八纖。
一、扣免銀一百二十八兩一錢三釐四毫四絲九忽五微。
一、門攤、魚課、學田、京扛等項額銀一百二十七兩一錢四分六釐五毫六絲。除逃絕實徵銀三十三兩四錢四分四釐八毫三絲六忽。
額徵班匠帶閏銀一十七兩四錢。
南漳縣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內除荒外見種成熟,並
節年新墾田地二千八百二十九頃三十三畝六分九釐八毫三絲,科米麥糧一千六百四十九石四斗一升七合四勺二抄三撮。又歸併更名田地一百二頃一畝四釐,科米麥糧一百二石六斗六升八合二勺七抄。內除荒外,見種成熟並節年新墾田地三頃十一畝一分九釐六毫,科米麥糧三石一斗三升二合三抄一撮。「民屬更名」 二項,共成熟地二千八百三十二頃四十四畝八分九釐四毫三絲,科米麥糧一千六百五十二石五斗四升九合四勺五抄四撮。康熙十一年分,除荒實徵並增墾共銀三千四百八十九兩七錢六釐一毫一絲四忽四微二纖一渺六漠。又歸併「更名」 、原派《條遼》共銀一百八十四兩四錢一分三釐五毫三微八塵六纖七渺八漠。除荒實徵,共銀九兩五錢二分五釐八毫七絲七忽。
《民屬更名》二項,共實徵銀三千四百九十九兩二錢三分二釐一絲一忽四微二纖一渺六漠。內該起運兵餉共銀二千三百五十二兩七錢三分六釐七毫四絲四忽五微七塵七纖二渺七漠。
撥存共銀一千一百四十六兩四錢九分五釐二毫六絲六忽八微二塵四纖八渺九漠。一扣免銀一百三十四兩九錢一分二釐九毫九絲七忽五微八塵。
一、門攤商稅額銀六兩二錢六分八釐五毫,全荒無徵。
額徵班匠帶閏銀八兩四錢。
棗陽縣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內除荒外見種成熟,並
節年新墾田地一萬三千一百六十頃三十四畝八分一釐六毫,科米麥糧三千六百二十三石一斗五升六合二勺九抄五撮六圭二粒九粟。又歸併更名田地一千三百八十四頃八十五畝,科米麥糧三百三十八石五斗八升二合一勺一抄一撮。內除荒外,見種成熟並節年新墾田地八百三十三頃六十一畝五分八釐,科米麥糧二百三十五石五斗五升一合八勺五撮四圭五粒八粟
「民屬更名」 二項,共成熟田地一萬三千九百九十三頃九十六畝三分九釐六毫,共科米麥糧三千八百五十八石七斗八合一勺一撮八粒七粟。
康熙十一年分,除荒實徵並增墾共銀八千三百七十三兩五錢五分一釐四毫一絲一忽九微九塵八埃三漠。又歸併更名額派丁糧、條租、遼餉共銀九百一十兩六錢七釐四毫七絲七忽二微五塵二渺。除荒實徵並增墾共銀六百。
三十四兩三錢二分一釐九毫六絲三忽二塵七埃五渺二漠。
《民屬更名》二項,共實徵銀九千七兩八錢七分三釐三毫七絲五忽二塵五埃五渺五漠。內該起運兵餉共銀五千八百八十三兩五錢九分八釐六毫八絲七忽九微九塵四埃七渺一漠。撥存共銀三千一百二十四兩二錢七分四釐六毫八絲七忽三塵八渺四漠。
一、扣免銀三百二十一兩九錢七分四釐一絲二忽一微。
一、商稅街基額徵銀三兩一錢一分三釐一毫一絲五忽。見今實徵:
額徵班匠帶閏銀九兩六錢。
穀城縣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內除荒外見種成熟,並
節年新墾田地四百六十六頃九十七畝六分五釐九毫,科米麥糧一千一百六十三石八斗三升八合三勺六抄二撮四圭。又歸併更名田地六百五十二頃六十一畝三分,科米麥糧一千五百五十二石八斗七合七勺九抄三撮八圭。內除荒外,見種成熟並節年新墾田地一百五十一頃五十二畝二分一釐三毫,科米麥糧四百三十二石一斗九升六合七勺八抄一圭。「民屬更名」 二項,共成熟田地六百一十八頃四十九畝八分七釐二毫,科米麥糧一千五百九十六石三升五合一勺四抄二撮五圭。
康熙十一年分,除荒實徵並增墾共銀一千三百九十四兩八錢九分九釐九毫八絲三忽七微八塵八纖一渺。又歸併更名額派丁糧條遼,共銀一千八百七兩三錢二分九釐六毫四絲九忽二微二塵七埃九渺四漠。除荒實徵並增墾共銀五百六十八兩九錢二分二釐八忽三微九塵七埃六渺。
「民屬更名」 二項,共實徵銀一千九百六十三兩八錢二分一釐九毫九絲二忽一微八塵五埃七渺。內該起運兵餉共銀一千四百九十六兩九錢九分二釐七毫四忽九微六塵五埃三渺。撥存共銀四百六十六兩八錢二分九釐二毫八絲七忽二微二塵四渺。
一、扣免銀一十兩二錢七分七釐五毫五絲一忽三微。
一、門攤魚課額徵銀二十二兩五錢六分一釐九毫三絲六忽。見今實徵:
額徵班匠帶閏銀一十五兩。
光化縣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內除荒外見種成熟,並
節年新墾田地一千五十六頃八十五畝一分七釐,科米麥糧一千三百五十三石八斗二升五勺五撮。又歸併更名田地一千九十七頃三十二畝,科米麥糧一千一百七石九斗。內除荒外,見種成熟並節年新墾田地一百三頃九十二畝二釐,科米麥糧一百五十四石三斗一升五合九勺八抄。
「民屬更名」 二項,共成熟田、地、塘一千一百六十頃七十七畝一分九釐,共科米麥糧一千五百八石一斗三升六合四勺八抄五撮。
康熙十一年分,除荒實徵並增墾共銀二千八百八十兩一錢五分八釐一毫六絲五忽七微二塵二渺四漠一茫。又歸併更名,額派丁糧租餉共銀六千一百九十二兩一錢二分三釐三毫八忽九微五塵二埃八渺九漠。除荒實徵並增墾共銀五百四十兩五錢一分一釐五毫三絲七忽八微九埃七渺。
「《民屬》更名」 二項,共實徵銀三千四百二十兩六錢六分九釐七毫三急五微二塵九埃九渺四漠一茫。內該起運兵餉共銀二千四百四十三兩一錢五分四釐三毫五絲九忽五微四埃一渺五漠。
撥存共銀九百七十七兩五錢一分五釐三毫四絲四忽二塵五埃七渺九漠一茫。
一、扣免銀六十七兩三錢三分四釐四毫二絲七忽八微。
一、門攤魚課額徵銀一十三兩一錢八分四釐四毫五忽。見今實徵:
額徵班匠帶閏銀一十一兩四錢。
均州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內除荒外見種成熟,並
節年新墾田地四百四十九頃二十三畝四分九釐六毫,科米麥糧九百七十六石二斗八升九勺五抄四撮五圭三粒九粟。又歸併更名田地八頃六十畝,科米麥糧一十三石三合二勺。
內除荒外,見種成熟並節年新墾田地六十畝二分三釐,科米麥糧九斗一升六勺七抄七撮六圭。
「民屬更名」 二項,共田地四百四十九頃八十三畝七分二釐六毫,科米麥糧九百七十七石一斗九升一合六勺三抄二撮一圭三粒九粟。康熙十一年分,除荒實徵並增墾共銀一千九百三十九兩四錢一分二釐九毫五絲二忽五纖三渺。又歸併更名額派《丁糧條遼》銀二十七兩一錢九分六釐七毫一絲三忽四塵六渺。《除荒實徵》銀三兩四錢九分九釐七毫三絲九忽一微三塵四埃一渺。
「《民屬》更名」 二項,共實徵銀一千九百四十二兩九錢一分二釐六毫九絲一忽一微三塵九埃四渺。內該起運兵餉共銀一千七十六兩四錢三分四釐二毫七忽八塵五埃二渺。
撥存共銀八百六十六兩四錢七分八釐零一扣免銀一十兩九錢三分九釐二毫五忽二微七塵。
一、門攤、麻鐵、官房等項,額徵銀六十兩五錢七分五釐九毫一絲四微五纖八塵。除荒絕實徵銀三十四兩一錢六分六釐。
額徵班匠帶閏銀六錢
襄陽府風俗考 府志
編輯本府。〈襄陽縣附郭。〉
《方輿要覽》:「襄陽俗尚奢,其民尚文。自江漢被化,風回朴實民皆樂耕桑。士多尚禮儀,嗜經籍,有古風。」
《襄陽圖志》:「宋玉、王逸、張悌、習鑿齒之徒,實生此土,故其民尚文。北魯南徐之習不替,故其俗尚侈。」
宜城縣
《方輿要覽》:「俗尚豪侈。」 又云:「其俗樸陋,其人勁悍決裂,兼秦楚之俗,居室多編竹葺茅,以代陶瓦。」 《縣新志》:「宜城土瘠民貧,務本業,憚遠商,少爭訟,勤儉純龐,最為近古。士尚氣節,勵廉恥,不趨勢利。」
南漳縣
《郡志》:「縣在荊襄間,土地頗饒,男女以耕桑為業,田舍小子亦頗知書,至於婚姻送葬,鄰里有相助之美。又為近古。」
棗陽縣
人性鯁直,詞訟少興,男樂耕桑,而商賈不事,士務學問而儉朴是敦。
穀城縣
《漢書》:「子弟多興於學,猶有先王之遺風。」
《圖經》:「民多秦音,其俗樸陋。」
《輿地要覽》:「俗尚侈,民尚文。」
《狄栗傳》:「人知尚文,風俗淳美。」
御史馮薦《紀事》:「差繁,賦重田蕪,戶消土四而客六。」
光化縣
《前漢志》:「其俗夸奢,尚氣力,多商賈漁獵。」
《輿地要覽》:「其民尚文,其俗樸陋,政尚忠正。均州」
《圖經》:「民多秦音,俗好楚歌。」
陸愷《宗海樓記》:「桑麻蔽山,民人樸野,公庭無事,地理志,信巫鬼,重淫祀。士皆好學,敦尚禮義,方輿勝覽,風物秀美,魚稻之鄉。」
襄陽府祠廟考一 府志
編輯本府。〈襄陽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郡城南門外一里。社稷壇 在郡城西門外一里。二壇俱洪武間建。
郡厲壇 在城西門外,洪武初建,本府知府主祭。今燬。
城隍廟 :在郡治東北。今重修。
縣城隍廟 在樊城西,壬午賊燬。
皇清順治丁亥,知縣董上治重建。
關帝廟 有三:一在郡治東城隅,一在孝義井,一在樊城華嚴寺北。
「關帝廟 」 又六。東西門內,南門城上大北圈門內四廟,皆明時建仍舊,長門內乃甲申年復修,小北門內乃
皇清庚寅年,御史趙兆麟重建。
真武廟 在縣西五里龜山上。甲申賊燬,順治間重建,撫治趙聶有《記》。
諸葛武侯廟 在隆中山,即諸葛故宅。春秋有司致祭。
伏龍廟 在伏龍山
樊侯廟 在樊城,今廢。
龐德公廟 :在鹿門山。
鹿門廟 在鹿門山。漢習郁以侍中從光武幸犁丘,與光武俱夢見蘇嶺山神。後帝封郁襄陽侯,使立蘇山神廟,刻二石鹿夾祠前,因名「龐士元廟 。」 公舊有祠廢,都御史陳雍即城東雲封寺改為之,名「鳳棲書院。」
裴山廟 在城小北門內。
馬王廟 :在城小北門內。
東嶽廟 在東王橋
羊侯廟 在峴山西,創自晉,今知府重修。先主廟 在城西龜山下。
劉表廟 在縣境
「二郎廟 」 在襄陽衛後。
「泰山廟 」 在樊城盧家門外。
消水龍王廟 在西大堤上七里。
三官廟 在南堤內
晏公廟 在樊城中
雙節廟 在城西,今廢。
獻徵廟 在郡治東。原係郡士民為知府汪道昆所立生祠,御史劉存義有記。後道昆起復,撫治鄖陽,知之,檄兵巡使楊一魁撤毀木主,改祀先賢:仲山甫、伍員、宋玉、蕭何、劉縯、鄧禹、岑彭、岑熙、黃憲、王起、岑晊、王延壽、丁蘭、王寵、劉表、龐德公、諸葛亮、關羽、張飛、徐庶、龐統、司馬徽、習珍、楊顒、向朗、向寵、胡烈、王粲、陸抗、張悌、羊祜、杜預、山簡、陶侃、劉弘、庾翼、庾亮、桓宣、甘卓、桓沖、習鑿齒、朱序、沈約、蕭統、柳惲、薛道衡、顏籀、李大亮、岑文本、尹怦、杜審言、杜甫、張柬之、皮日休、韓思復、孟浩然、元結、郭子儀、柳渾、魯炅、李承、李翱、白居易、樊澤、溫庭筠、李愬、裴度、柳公綽、劉蕡、趙普、潘美、尹洙、張士遜、歐陽修、米芾、韓維、王渙、王綱、張俊、宗澤、岳飛、趙鼎、吳獵、虞允文、孟宗政、孟珙,惟楊儀、於頔、崔湜三人勿祀,今廢。「文昌祠 」 在儒學左,又一在陽春坊。
「三賢祠 」 ,在樊城西。
習杜祠 在城南廢
三忠祠 在城西廢
忠節祠 在城南十里。祀忠臣都督王忠節婦太夫人岳氏。今廢。
東嶽行祠 :在白馬山。順治庚寅,都御史趙兆麟重修,榜曰「夢裏神明。」 有記。
宜城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半里。《縣志》:舊在宋玉塚右,後改南關外。
社稷壇 :在城西二里。
邑厲壇 在縣北一里
城隍廟 在縣治南
關帝廟 有二:一在縣治前,今改縣治二門內。一在鎮宜樓。
昭王廟 在昭王墓,今廢。
五顯廟 在縣南隅。嘉靖間,知縣馬文祥重立大通橋北,今改為「元祐觀。」
東嶽廟 在紫蓋山,去城南半里。
襄王廟 在故襄城內,今廢。
太子廟 在縣西南三里。遇旱,禱雨有應,謂「龍祠甘雨」 是也。
晏公廟 在縣北二十五里漢江之濱。
真武廟 在縣西二十里牛心山頂。
水府廟 凡五處
范將軍廟 在范家營,即宋范文虎也。與元接戰,為營於此,後人立祠祀之。
「伍子胥廟 」 一在上滴水崖,一在楚王城內。「蕭何廟 」 在縣治二門內。
泰山廟 在城東五里寶潼河。
太尉廟 在湍灘腦。明永樂間,水漲流,此神至鄉。鄉民立祠祀之,祈禱最應。
黑龍大王廟 在縣西三十里石樑山,前有八角井。相傳井中有龍,遇白雲起即雨。
二十八廟 在縣南蠻河岸北。內有「含珠太子」 ,相傳元時二十八人修,故名。
老觀廟 有五,一在孫家營,一在清水港,一在雲水洲,一在破河腦,一在石羊灘。
文昌祠 在城東南隅。萬曆二十五年,縣令梁雍建。
張公留愛祠 在紫陽觀前。為縣令張鳴岡立,今廢。
張公生祠 在縣北紫陽觀前,為知縣鳳起立。
雷公生祠 為知縣雷嘉祥立。
陳侯生祠 在城內十字街西,為宜令陳美立,今廢。
南漳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一里。
社稷壇 在城西一里
邑厲壇 在縣北一里
城隍廟 在縣治西
卞和廟 舊有二廟:一在荊山,一在縣治東三里,今俱廢。
斜溪廟 :距縣治一百里。宋紹興間,敕賜廟額,「春秋二祭。」
酇侯廟 在縣治儀門左。
蕭公廟 在縣東普濟橋。
二郎廟 在縣西
丁孝子祠 在縣治東六十里。今廢。
棗陽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一里。
社稷壇 在縣西半里
邑厲壇 在縣北一里
城隍廟 在縣治南一里。
光武廟 在縣東南三十里獅子山上。
關帝廟 :在縣大東門內。
泰山廟 在大東門外
水府廟 在縣大東門外百步許。
龍王廟 在小東門外半里許。
白馬廟 在縣西六十里,近蔡陽鋪。
三官廟 在小東門外半里許。
御史王琰祠 在縣小十字街北。
文林郎舒申祠 ,在縣北一里許。
文昌閣 在縣南城上
奎星樓 在文廟巽方。縣令劉嗣煦建。
穀城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一里。
社稷壇 :在城西半里。
邑厲壇 在縣西北半里。
城隍廟 在縣治東
穀伯廟 在縣北八里。周穀伯封於此,後人立廟祀之。
東嶽廟 在縣城西南
高寧廟 在縣南五里。正統間,知縣高寧有善政,邑人祀之。
禹王廟 在縣治西五里。禱雨輒應。
李侯廟 在縣西二十里。
武安王祠 在縣治東。嘉靖間,知縣董銀移酇侯同祠。
「五顯祠 」 一在迎輝門內,一在南薰門外。《光化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新城南。
社稷壇 《在新城南》。
邑厲壇 在縣新城西門外。
城隍廟 :在縣保障街。
關帝廟 今在城東門,順治丁亥年,都御史趙兆麟檄知縣扈申忠重建。
泰山廟 一在舊城儒學東,一在城南一十五里。一在三里樓西。一在縣東北一十五里。禹王廟 在縣北三里。
蕭丞相廟 去縣一里,因舊封邑,故祀之,有司春秋二祭。
鄧禹廟 ,在縣北三里。
伍子胥廟 在縣西三十里冨鄉村。關帝廟 一在酇城西南,一在艾家巷口。五龍祠 在縣西十五里五龍潭上,禱雨即應。《均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二里。
社稷壇 :在城北二里。
州厲壇 「在州北二里。」
城隍廟 在州治西
舜廟 在姚家鋪
泰山廟 一在州北五里,一在州南五里。威烈廟 在州北一里。
禹王廟 在龍山上
關王廟 ,有四:一在南門內,一在東門外,一在教場內,一在城南五里。
蕭公廟 一在東城外,一在亂石灘。
馬王廟 在州城西樓左。
晉公廟 在城南二十里山上。
雙廟 在州西三十里
三義廟 在龍山下
黑虎廟 在州南九十里。
五顯廟 在城外五通巷。
八蜡廟 :在南關王公祠旁。
比干祠 在州西五里。知州楊恢以其裔在此,故祀之。
都土地祠 :在州治東。
文昌祠 在本州太和宮天門之上,都御史汪道昆建。
呂洞賓祠 在州南迎恩樓外。。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